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贾雨村饿不死的野杂种“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贾雨村是?
红楼梦中贾雨村是谁呀!?他是什么人物?什么身世?有故事情节有什么关系?...展开
 我来答 分享 举报
5个回答#热议# 为什么说不要把裤子提到肚脐眼?
a925552330 高粉答主
2019-04-22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关注
贾雨村者,《红楼梦》中人物也,谐音“假语存”。他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剑眉星眼,直鼻方腮。生于仕宦人家。但到他时却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后想进京求取功名,无奈没有一文钱,只得暂寄姑苏城里葫芦庙中每日卖文作字为生。
后得到甄士隐相助后,才上路考取进士,做了“大如州”知府。但是不久因贪酷徇私被革职,到林如海家做家塾教师。后经林如海举荐,在贾政的帮助下,官复原职,任应天府知府。

后来在薛蟠打死冯渊一案,徇私枉法,胡乱判案。后来,贾府被参,贾雨村落井下石,贾府终被抄家。后被葫芦庙小沙弥告发削职为民。


扩展资料

最初的贾雨村人穷志不穷,他自幼饱读诗书,总想着求取功名以重振家业。也许是缘,贾雨村在葫芦庙结识了当地的一户乡宦世家,主人叫做甄士隐的一个读书人。甄士隐无意于功名富贵,整日以赏花玩竹为趣、酌酒吟诗为乐。
结识之后,甄士隐发现贾雨村器宇不凡,抱负不浅,便时常帮助于他。二人关系甚好,中秋佳节甄士隐邀请雨村过府赏月饮酒,酒酣之际,贾雨村口吟诗一首,并作一联,甄士隐为贾雨村的才气所折服,知道贾雨村想上京赶考但却苦无盘缠。

于是便慷慨解囊相助,资助贾雨村纹银五十两及棉衣,帮助助贾雨村上京求取功名。贾雨村收过银衣,“只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贾雨村借助甄士隐资助的银衣进京参加会试,果然是金榜题名,考中了进士,被朝廷任命为知府。
贾雨村有此机缘,按理说应万般感激报答甄家,可后来的事实并非如此。在甄家遭逢变故之后,甄英莲元宵之夜被拐子拐走,数月后葫芦庙失火,殃及甄府,甄家被烧的化为灰烬,不得已之下,甄老爷只有变卖田庄,携家眷去投奔其势利非常的岳父封肃。

在备受岳父大人的白眼和冷嘲热讽后,甄士隐在僧道的点化之下看透了世情之酸,出家而去。后来贾雨村上任途中无意间看到了甄家大丫鬟娇杏,便以银两布帛等物厚赠封肃,娶了娇杏为二房。

并未尽心尽力的照顾其知遇恩人的家眷,也并未帮其寻找失踪的甄家姑娘英莲,反而为其一己之色欲而纳妾,不知甄老爷知后会作何等的感伤!

贾雨村为官“情性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加之其恃才傲物,生性贪酷,不久便被上司参了一本,龙颜大怒,即将其革职。

也许贾雨村真是个幸运之人,被削职为民之后他到处游历,来到繁华的扬州,又在朋友的帮助下进了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的府第,做了林黛玉的启蒙老师。只因林黛玉自幼多病,一年之后林黛玉的母亲又不幸仙逝,所以贾雨村有较多的时间在扬州地界游玩散步。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都中旧友冷子兴,从冷子兴口中得知林夫人竟是荣国府老祖宗史夫人的爱女。更凑巧的是朝廷宣布要启用旧员,冷子兴献计要贾雨村去求林如海,要林如海去求贾政,以便得到朝廷的重用。

此时,贾母得知她女儿已故,思念外孙女,写信要接林黛玉进京和她一起居住,林如海正苦于无人送黛玉前往都中,在听了贾雨村求助之后,便修书一封给内兄贾政,求其帮助贾雨村,顺便陪送女儿黛玉入京。

贾雨村到了都中之后,拜访贾政,一方面贾政已经看到妹夫的书信,觉得应该帮助,另一方面他也最喜爱读书之人,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又见贾雨村言语不俗,同样姓贾,于是优待了贾雨村,帮助贾雨村谋了一个官职。

贾雨村又一次进入他梦寐以求的官场,开始了他在官宦仕途的又一个博进。贾雨村掌握并利用“护官符”,攀上了四大家族这几棵大树,尤其是贾家,他上下左右逢源、迎合奉承,官运亨通,从知府做到御史,从御史做到吏部侍郎,再做到兵部尚书、京兆府尹,一路青云直上,飞黄腾达。

但是,这个被官场扭曲了人性的读书人,每到关键时刻都恩将仇报。先是乱判葫芦案,没有报答甄士隐的资助之恩,未能拯救英莲于水火之中;后是落井下石于对自己有提携荐引之恩的贾家,终致贾家被抄。

遇到贾雨村这样一个外表忠实、知书达理而实际上生性贪婪狡猾、忘恩负义的沽名钓誉之徒,实在是甄家和贾家莫大的悲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贾雨村

16    评论(1) 分享 举报收起
良心网
2024-11-08广告
作为良心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对于曾仕强讲解的《胡雪岩的启示》有一定了解。不过,《胡雪岩的启示》实际上只有15集,而非23集。其各集标题分别为:德行定终生、诚信为本、随机应变、患难见真情、福祸相依、重在朋友、以诚取信、大意留祸根、为...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良心网提供

匿名用户
2013-07-27
展开全部
贾 贾雨村雨村,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印象都会特别深刻。因为贾雨村有几点特别突出,很值得我们去细细地琢磨。像贾珍、贾赦这些人,一出场就不是好东西,薛蟠,是吧?贾雨村可不是。我们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会注意到,曹雪芹在介绍贾雨村的时候,是罕见地介绍了他的姓、名,“姓贾名化,字时飞,别号雨村”,贾雨村是他的号,后来就是以号行了,籍贯,然后他的家庭出身,他是官宦世家,但是到他的时候,早就没落了,现在的处境,现在处境怎么样呢?穷困潦倒,寄居于葫芦庙内,卖文写字为生,就是给人写个对联,代写个书信,谁家有红白喜事,需要写点什么东西,就靠这个糊口,介绍得非常详细。然后我们再看,这是作者介绍,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什么呢?曹雪芹通过甄士隐的丫鬟娇杏的目光来写出贾雨村这个人他的容貌和服饰,哎呀!贾雨村这个人长得非常漂亮,我们看--“敝巾旧服”,戴着头巾是破的,也可能有窟窿,也可能是补过的,衣服是旧的,“虽是贫窘”,就是一看那生活很贫困窘迫,“然”,但是,“生得腰圆背厚,面阔耳方”,“更兼”,再加上,“剑眉星眼”,眼睛发亮,非常有神,“直鼻权腮”,鼻梁很挺,腮 贾雨村帮着鼓鼓的,你看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大丈夫的形象。曹雪芹是很少写人容貌的,不信咱们就查查,写那么仔细。贾雨村一上场有一个非常漂亮的亮相,京剧里面有亮相,这个亮相还没完。因为只介绍了他的基本情况,这是档案上的情况和娇杏眼中的贾雨村的形象。然后通过他的一首五言律诗“ 贾雨村归结红楼梦未卜三生愿”,一副对联,还有一首七言绝句,连着三首诗,写出了他的不凡抱负与过人才华,诗是张嘴就来呀!而且这两首诗,一副对联,都表现出他有不凡的抱负,虽然是个穷书生,但是志向高远,具有中国传统文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这种气概。   接着,他不是跟甄士隐谈起,甄士隐讲像您这么有才的应该是去考试,完了将来做官,为社会做点事嘛。这个时候贾雨村就说起,因为路途很远了,囊中羞涩,路费、行李这些都没钱,结果甄士隐就当场赠送他五十两银子和两套冬衣,我们知道,五十两银子是个很大的数啊,我刚才已经讲了是不是?五六百两银子可以买一个院了。甄士隐给他这么厚重的礼物,我们注意一下,曹雪芹怎么写的?贾雨村接受了这个礼物,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哎哟,乍一看这贾雨村太没良心了,等于现在别人当场给你十万,“略谢一语”,谢谢啊,接着还是吃酒谈笑,要是咱们想的话,怎么也应该感激涕零啊,下跪啊。不,为什么?这反映了贾雨村身上有那种中国文人的骨气,中国文人是重义轻利,不是很看重钱财,所以贾雨村他原来是这样一个人。   而且 贾雨村还有--娇杏,她不是乍一看这个贾雨村,印象挺好,然后她又回头了两次,一共看了三次,贾雨村误会了,贾雨村因为自己很落魄,在那种情况下,他有种寂寞感、孤独感,他特别需要同情,你别看他很傲气,实际上他有脆弱的一面。一个年轻书生,他也需要爱情啊!他在这儿已经落魄得,已经一两年走不了了,卖文为生,居然现在有那么一个长得挺不错的姑娘连着看了我三次,所以他认为是“巨眼英雄,风尘中的知己”,是不是?另外呢,他不是接受这个礼物吗,甄士隐当时跟他提出来说,说再过几天,大概四天吧,十九那天是黄道吉日,那天你走比较合适,结果第二天早晨一早他就走了,而且交代小和尚跟甄士隐打个招呼,他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你看他不迷信,不容易。在那个社会的时候的读书人不迷信可不容易,是不是,他说读书人不在黄道和黑道,总以事理为要,这个事理为要,用咱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以事业为重,事业为重。结果呢,当然考试中了进士了。结果没经过几年,贾雨村已经升为知府了,知府是从四品,司局级,现在咱们省里头是地区、地级市的市长,这说明他升得相当快,仕途比较顺利。他当了知府以后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他正好在道上见到娇杏,在轿子里面闪过一眼,他马上派人去找,正式求婚,先接来当妾,后来他夫人死了以后扶正。你看一直到这儿为止,贾雨村是读书人当中响当当的正面形象,是不是?长得很帅,有抱负,有才学,而且果然一考就中,重事业、重感情。你说这样的男人,女的肯定喜欢,男的值得学习,是不是?所以贾雨村,曹雪芹一开始给了他一个非常出色的上场和一个相当不错的中场。   我们看曹雪芹怎么写。他说贾雨村“虽然才干优长”,非常有才干。“未免有些贪酷之弊”。“未免”,怎么就“未免贪酷”?“贪”就是贪污,“酷”就是对老百姓残暴、不仁。“且”,而且。注意这个“而且”有意思,因为前面是主要的。而且,“又侍才侮上”,他仗着自己有才,张嘴就来,就是诗,就是对联,一考就是个进士,仗着自己有才,对上级不尊敬,有时候言语冒犯。“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对他都不满意。“不上一年”,不到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找了个茬,用咱们的话来说就找了个茬,找了个什么茬呢?是不是告他贪污?不是。为什么?因为那时候做官都贪,他不做了官了嘛,他做了官就不免贪酷,你也贪我也贪,我告你什么呀?总算被他上级找了个茬,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什么呢?“生情狡猾,擅篡礼仪”。头一条罪状,“生情狡猾”这个东西是空的。他乱改礼仪,这个就严重了,因为封建社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会那个礼仪就表现了严格的等级,因为封建制度的基本特点就是严格的等级制度。等等。于是,“龙颜大怒,即批革职”,八个字,把这个皇帝给骂了。曹雪芹真了不起,在这儿总共只用了一百个字,就把当时的官场从贾雨村到他上司,到他的同级,一直到皇上,都给骂了。也就是说当时那个社会,当时那个社会就是我们一直到现在还是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康乾盛世,曹雪芹早说了,那是什么盛世?那是末世。是不是?腐败透了,只要做官就贪污,所以他做了官他就不免贪污,“未免贪酷”,就欺压老百姓,你看看《红楼梦》里头有几个好官?所以,就是像贾雨村这么优秀的读书人,在当时那样腐败的土壤中,他也免不了受到腐蚀而变质。他之所以被革职,被他的上司参了一本,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违反了封建社会为官之道的基本规律,也就是说,他把那个最重要的秘诀他没学到手。在封建社会做官,最重要的就是听话,听上司的话,上司喜欢你,你这个官就保得住,你就能升;不喜欢你,你就下台,你就走人,甚至坐牢。所以“未免”这两个字真是春秋笔法,力重千钧,我读第一遍第二遍的时候我都没注意。像这样的,就是用词用得非常准确、非常有分量、非常用讲究的地方,《红楼梦》里边比比皆是。   我们现在再说贾雨村。贾雨村这时候他还没有彻底变坏,也就是说,贾雨村被腐蚀的过程并没有结束,还没有结束。他被革职了,之后他就把家眷送回老家,自己云游天下,然后到了扬州,就到了林黛玉家,当老师,成了林黛玉的启蒙老师,一个偶然机会,后来谈起,听说这个消息,林如海写了封推荐信,贾雨村就护送林黛玉进京,同时带了林如海的介绍信,找了贾政。林如海当时是巡盐御史,巡盐御史是四品官,司局级,贾政是工部员外郎,工部是管建筑管水利的,员外郎是副司长,也都是四品官,结果他们俩保举。你看这个地方写的,曹雪芹写得真好,“轻轻谋了一个副职的候缺”,很容易。按说他过去由知府革职为平民,也不重新审查审查,这人到底怎么样,是不是?官复原职。所以曹雪芹在这个地方用“轻轻”二字,把当时那个社会朝廷任命官员那个制度的腐败,刻画得入木三分。   贾雨村到应天府上任以后,接手的第一个案子就是冯渊的命案。曹雪芹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非常地细致,笔墨极其简略,他就通过几个细节把贾雨村人性的蜕变过程,他的心理活动,很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当贾雨村听说冯家的仆人说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做主的时候,他不禁大怒,拿起那个签就要发签拿人,要抓凶手,结果旁边一个门子,使个眼色,嗯一下,贾雨村马上就宣布退堂,我们看,曹雪芹写的是:   “雨村心下甚为疑怪,只得停了手,即时退堂,至密室,侍从皆退去,只留门子服侍。”   我们知道门子是个最普通的衙役、一个差役,地位他是最低的,怎么这个门子使个眼色,哼了一下以后,他马上就会,就只能停了手啊?这说明贾雨村确实是接受了经验教训了。他上回当知府的时候,吃的亏就是因为没有伺候好上司,在官场里边听上司的话是最重要的。这个门子本人虽然地位很低,但是他既然敢在堂堂知府大堂之上,给我使眼色,此人必有来历,他不是有过硬的后台,就是他肯定掌握很重要的信息,他怕我这个新上任的知府吃亏。所以贾雨村他是接受上回的教训,不仅不能得罪上司,官场里面有些各色人等,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用得着。果然,这个门子拿出了护官符,下面当然了就是这个葫芦案了。到这个时候,贾雨村这个人性的蜕变,由一个非常优秀的好男人向一个无恶不作的坏男人的蜕变,就彻底完成了。   贾雨村这个人他的一生非常典型地反映了某些读书人的一个完整的经历,这个经历呢,就是苦读、赶考、高中、为官、革职、复出、高升,最后枷锁扛、获罪,就是一个读书人,做了官,最后获罪,属于这种类型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贾雨村身上体现出来了。这个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转折点就是贾雨村为官,就是他中了进士以后做官那个时期,在这个时候一个本来非常优秀的,才华出众,胸怀大志,颇有骨气,本来完全可以为社会、为百姓做一些好事的这么一个大丈夫,在肮脏的官场当中逐渐地被腐蚀,终于成了一个社会的祸害,成为一个徇私枉法、人性泯灭、恩将仇报的大坏蛋。   从贾雨村的描写,我们或许可以看出作者的一点透彻心,和一点悲叹心。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140    评论(2) 分享 举报
黛妮
推荐于2017-10-03 · 知道合伙人文学行家
关注
贾雨村在《红楼梦》中不断串场,衔接前后故事。很像是曹雪芹写作的一个小工具。


贾雨村在《红楼梦》一书中,是出现最早的人物,也是坚持到全书结局的人物。贾雨村,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这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

  后因甄士隐相助,他才有钱上路,考中进士,做了知府。不久因贪酷徇私被革职,受聘至林如海家任林黛玉启蒙教师。在贾政的极力帮助下,他又官复原职,但为官不正,乱判了一起“葫芦案”(为“糊涂案”),后来这一案件被世人所知,因为“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早期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传,八十回后部分未完成且原稿佚失。原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27    评论 分享 举报
匿名用户
2013-07-27
开篇就有他,他只是和贾家一样都姓贾,没有什么亲缘关系,只是后来贬官后入了林如海(林黛玉家)做了林黛玉的老师而已,后来林黛玉在母亲去世后被贾母接到贾府,林如海便托了贾雨村一同入京,还为他写了推荐信,让贾政给他荐了个职务,贾政很欣赏他,书中大概出现过几次,曹雪芹版本中出现的最后一次是他帮贾赦害了石呆子,骗走了人家价值连城的扇子。此人很阴险,应该与贾家被抄有关你还是自己再看看吧,这个人还蛮重要的
18    评论 分享 举报
小芳老师谈教育
2018-07-04 · 专注公文素材、写作技巧、公考资讯等分享
关注
一、作用:
1、“贾雨村”本是作者为了遮掩所记之事,为避不期之祸而假意为“假语村言”,捏造出这个名字,让读者不必当真,更勿对号入座。
2、从其后整部小说的结构上来看,贾雨村此人是这部小说的线索性人物,是小说中所录的四大家族兴亡的见证者及某些事件的直接参与者。
二、贾雨村
贾雨村,名化,字时飞,别号雨村,故为“假语村言”。原系湖州人氏,生于仕宦人家。但到他时,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下他一人。他想进京求取功名,无奈囊内空空,只得暂寄姑苏城里葫芦庙中安身,每日卖文作字为生。后因甄士隐相助,他才有钱上路,考中进士,做了知府。不久因贪酷徇私被革职,受聘至林如海家任林黛玉启蒙教师。在贾政的极力帮助下,他又官复原职,但为官不正,乱判了一起“葫芦案”(为“糊涂案”),后来这一案件被世人所知,因为“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从军行
[ 唐 ] 李颀
原文 译文对照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译文
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注释
⑴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⑵饮(yìn)马:给马喂水。傍:顺着。交河:古县名,故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

⑶行人:出征战士。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⑷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⑸“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⑹蒲桃:今作“葡萄”。

作者介绍

李颀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籍贯不祥。他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其诗内容涉...


己亥隆冬,一场大雪,装扮了山林,洗净了凡尘。
小编独坐小楼,感慨万千,想起古人对雪的情怀。
找来十首个人最喜欢的唐诗。
借古抒今,与诸位同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这首诗的时候,岑参正在遥远的西域都护府和大唐的将士一起戍边,他与大将高仙芝、封常清交往缜密,安史之乱后,高、封二人冤死于玄宗之手,作为判官的岑参曾临任北庭节度使,这首诗气势磅礴,色彩斑斓,内容丰富,读一遍一个味道,是唐边塞诗中的惊卷之作。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代文豪柳宗元,因参与了永贞革新被贬,这首诗作于他贬官后,全诗二十个字,描写出了一种旷古苍茫的寂静之感,看似万物凋零,实则借渔翁来表现自己的高洁品质。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可能很多人不熟,在唐诗的世界里,刘长卿被誉为五言长城,与七言绝句王昌龄齐名,这首诗是写他途中投宿到农家的情景,短短二十个字,描绘出一幅冷暖交加的世界,让人浮想联翩,那夜,他是否醉倒在了农家的炕头,或是与猎户促膝长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唐宪宗好佛,韩愈上表劝阻,却被贬官,侄孙韩湘子闻讯前来送别,二人在蓝关相见,韩愈心中无比愤懑,但事已至此,只能认命,其中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又是多少离乡在外人的感慨,故乡放不下肉身,异乡安不下灵魂,家何在啊家何在?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好一副离别的景象,高适四十岁左右还在家闲居,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因事被逐出长安,两人相聚在高适的家乡河南商丘,离别之际,高适作诗相送,全诗充满了离别的惜惜之情,但真正要表达的却是做人豁达大度的态度。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恐怕是整个大唐最能跑的诗人了,他曾独步到遥远的西域都护府,亲身经历过壮丽的西域风光,所作诗句,起笔便大气磅礴,有气吞山河之势,他的从军行系列是大唐边塞诗中的代表作,除了壮丽的风光之外,王昌龄非常善于描写将士们的雄心壮志,此首便是。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酒菜准备好了,天也要下雪了,能到我家喝一壶不?这首诗作于白居易晚年,刘十九是他的朋友,全诗虽短,但却描绘朋友之间真诚的友情,展现出一幅温馨的画面。

《红楼梦》里的取暖神器 2017-01-12 23:52

腊月严冬
说说《红楼梦》里的取暖神器
腊月严冬,天气也更加变冷。《红楼梦》的人该怎么来取暖呢?贾府里可藏着不少神器。
汤婆子
晴雯笑道:“终久暖和不成的,我又想起来 汤婆子还没拿来呢。"麝月道:“这难为你想着!他素日又不要 汤婆子,咱们那熏笼上暖和,比不得那屋里炕冷,今儿可以不用。”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
汤婆子是一种扁扁的圆壶,一般为铜质或磁质,可装热水,放置在被窝里取暖。“汤婆子”的名字取得很有趣。“汤”在古代指热水,而“婆子”则是戏指其陪伴人睡眠的功用。
汤婆子之名由来已久。在古代的很多诗词中也能见到“汤婆子”。明瞿佑《汤婆》诗云:“布衾纸帐风雪夜,始信温柔别有乡。”北宋黄庭坚《戏咏暖足瓶》云:“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到明。”北宋大文人苏东坡在给友人杨君素的信提到:“送暖脚铜罐一枚,每夜热汤注满,塞其口,乃以布单衾裹之可以达旦不冷。”
手炉
那凤姐儿……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 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 手炉内的灰……
——《红楼梦》第六回
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 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
——《红楼梦》第八回
(袭人)向荷包内取出两个梅花香饼儿来,又将自己的 手炉掀开焚上,仍盖好,放与宝玉怀内……
——《红楼梦》第十九回
手炉,其实是由“火炉”演化而来。火炉是铜制的炉子,里面放些炭并烧火,可以起到取暖的作用。白居易笔下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是这种火炉。后来火炉做得更加精致,盖上罩子,提在手上,或者捧在手里,或者笼在袖内,便演化成“手炉”,可以让手不那么冷。所以,手炉也叫“捧炉”或者“袖炉”。宝玉去袭人家时,袭人给宝玉的手炉里放了香饼。香饼是古时香料制成的小饼,用来抑制霉菌、驱除秽气,同时带有香气,感觉更佳。
脚炉
(袭人)一面说,一面将自己的坐褥拿了铺在一个炕上,宝玉坐了,用自己的 脚炉垫了脚……
——《红楼梦》第十九回
地下两面相对十二张雕漆椅上,都是一色灰鼠椅搭小褥,每一张椅下一个大铜 脚炉,让宝琴等姊妹坐了。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脚炉和手炉一样,都是冬日取暖的用具。但是两者的体形和工艺有很大区别。脚炉一般为铜制,体量要大得多,炉壁也更厚实,供人踩在脚下烘烤御寒。除了家用,有时外出坐轿时也可以带上一个脚炉,脚放上去非常舒服。
熏笼
晴雯麝月皆卸罢残汝,脱换过裙袄。晴雯只在 熏笼上围坐……麝月道:“……他素日又不要汤婆子,咱们那 熏笼上暖和,比不得那屋里炕冷,今儿可以不用。”……晴雯自在 熏笼上,麝月便在暖阁外边……(晴雯)便蹑手蹑脚的下了 薰笼……(麝月)又将火盆上的铜罩揭起,拿灰锹重将熟炭埋了一埋,拈了两块素香放上,仍旧罩了,至屏后重剔了灯,方才睡下。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
四人围坐在 熏笼上叙家常。
——《红楼梦》第五十二回
此夕宝玉便不命晴雯挪出暖阁来,自己便在晴雯外边。又命将熏笼抬至暖阁前,麝月便在 薰笼上……
——《红楼梦》第五十二回
熏笼是罩在炭盆上的罩笼,根据用途不同,也有“火箱”、“火床”、“熏床”之称,可用于烘烤和取暖,如熏香、熏衣、熏被。熏笼一般用竹篾条编织,稀疏有孔,以利于热量的散发。熏笼大小不一,形状也不一,一般根据用途来决定。像《红楼梦》里可以让晴雯坐上去的熏笼,则一般为方形,且用的材料一般也为较粗的竹竿或木料。有些家用的熏笼形制会小些,熏笼上可以罩一层薄被,一家人围坐,手可以放在被子下取暖。
火盆
尤氏上房早已袭地铺满红毡,当地放着象鼻三足鳅沿鎏金珐琅大 火盆,正面炕上铺新猩红毡, 设着大红彩绣云龙捧寿的靠背引枕,外另有黑狐皮的袱子搭在上面,大白狐皮坐褥,请贾母上去坐了。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宝玉命把煎药的银吊子找了出来,就命在 火盆上煎。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
黛玉瞧瞧,又闭了眼坐着,喘了一会子,又道:“笼上 火盆。”……雪雁只得笼上,搁在地下 火盆架上。……黛玉这才将方才的绢子拿在手中,瞅着那火点点头儿,往上一撂……黛玉只作不闻,回手又把那诗稿拿起来,瞧了瞧又撂下了。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
盛炭火等的盆子,用来取暖或烘干衣物。古代的火盆一般是用泥做的,传热慢但保暖性能非常好。把炭放进去再烧上火就可以了。晴雯生病的时候,宝玉也用火盆来煎药。高续中,黛玉“焚稿断痴情”,用的就是火盆。
暖阁
“暖阁”就是为防寒而从大屋中分隔出来的小居。《红楼梦》的“暖阁”分为两种。
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 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便到宁国府 暖阁下轿……一面走出来至 暖阁前上了轿……一时来至荣府,也是大门正厅直开到底。如今便不在 暖阁下轿了,过了大厅,便转弯向西,至贾母这边正厅上下轿。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贾政踱出 暖阁,站班喝道的衙役只有一个。
——《红楼梦》第九十九回
第一种“暖阁”是指在大的明间正中为保温采暖而设的用木围护结构分隔出来的小间,如宁国府正院中轴线上的大厅内的暖阁。高续第九十九回贾政在官衙大堂上“踱出暖阁”,也是这种“暖阁”,属于“官阁”,是官衙里审案时所在的地方。一般是在屏前设有“台”,高出地面约一尺,台上有四根柱子,围成的空间即称作“官阁”。官阁四面通风,台上的案下可以放火炉以供取暖。
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 暖阁儿里。
——《红楼梦》第三回
晴雯睡在 暖阁里……有三四个老嬷嬷放下 暖阁上的大红绣幔,晴雯从幔中单伸出手去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
紫鹃倒坐在 暖阁里,临窗作针黹……因见 暖阁之中有一玉石条盆,里面攒三聚五栽着一盆单瓣水仙,点着宣石。
——《红楼梦》第五十二回
王夫人起身笑说道:“老太太不如挪进 暖阁里地炕上倒也罢了。……”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
第二种“暖阁”一般设在卧室中,是在房间中沿房间的纵向再用木围护结构分隔出来的小间。阁内可设炕褥、槅扇,形成床帐的样子,如怡红院里的暖阁。 暖阁内也可放桌椅,如第五十四回所写的贾母花厅内的暖阁。
地炕
李纨道:“我这里虽好,又不如芦雪庵好。我已经打发人笼 地炕去了,咱们大家拥炉作诗……。” …… 说着,一齐来至 地炕屋内,只见杯盘果菜俱已摆齐,墙上已贴出诗题、韵脚、格式来了。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
于是大家蹑足潜踪的进了镜壁一看,只见袭人和一人二人对面都歪在 地炕上,那一头有两三个老嬷嬷打盹。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
地炕是冬季为了室内取暖而墁砌的一种特殊地面。它的构造层是在室内地面下,而表面与地面相平。地炕包括有灶坑、主烟道、烟室等。冬季时,在灶坑内烧柴炭,产生的热气沿着主烟道等进入烟室,使室内地面温度升高,进而使室内温度升高。地炕另设有回烟道、排烟口等部分。这就是中国北方特有的一种室内采暖措施。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没当过将军,但描写出的战争场面却十分逼真,大雪纷纷的夜晚,将士们结束一场激烈的战斗后,正欲追赶逃走的敌军首领,全诗读完,令人热血沸腾,恨不能成为一名追赶敌军的大唐将士。
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柳中庸并不是很有名的唐代诗人,但这首诗却广为流传,初读起来似乎消沉阴暗,但却回味悠长,尤其是后两句,道出了边关将士们的悲惨生活,他们朝朝暮暮为祖国戍边,结果有可能在三月雪还没融化的时候,已经牺牲在了遥远的边关。
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这是李颀的代表作,作于唐天宝年间,当时边关屡屡告急,圣人不断派兵,李颀便借古喻今,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全诗风格豪迈,悲情凄凉,在唐代的边塞诗中,独树一帜。
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也罢,自然的变化总能给诗人们带来无限的创作灵感,看大地苍茫,河山依旧,你可有意以雪为题,赋诗一首,写在留言栏里,小编将会全部上墙,选出优秀之作,届时可能会有精美礼品哦。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


李颀(?-约751年),祖籍赵郡(今河北省赵县),居住河南颍阳(今河南省登封市),唐代诗人。 [1]
李颀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登进士第。一度任新乡县尉,不久去官,退归家园,来往于洛阳、长安之间。其交游很广泛,与盛唐时一些著名诗人王维、高适、王昌龄等都有诗词唱和。约在天宝十载至十二载间(约751年)去世。 [1] [2]
李颀的诗以五七言歌行和七言律诗见长,有的慷慨奔放,有的秀丽清幽。其笃信道教,写修道生活部分别有情趣,且时有特殊的生活体悟和玄解妙悟,殷璠称之为“杂歌咸善,玄理最长”《河岳英灵集》。《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颀诗集 1卷。今存《李颀集》有《唐人小集》本1卷;《唐诗二十六家》本3卷。《全唐诗》编为3卷。 [1]

人物关系

李颀的人物关系
[color=rgba(0, 0, 0, 0.6)]共1个词条344阅读


[url=]
高适
[color=rgba(0, 0, 0, 0.6)]好友


[/url]
[color=rgba(0, 0, 0, 0.6)]高适(704年—765年,详见人物争议目录),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高适早年家贫潦倒,壮年时期多寓居梁宋一带,曾与李白、杜甫等人交游。近50岁时经张九皋推荐中有道科进入仕途,任封丘县尉,不久辞去。后得哥舒翰赏识,入河西幕府为掌书记。安史之乱后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潼关陷落后曾请缨守长安,未果,在玄宗西逃后间道追之,升侍御史。至德元载,玄宗封诸王分镇天下,高适切谏不可,升谏议大夫,后被肃宗召见,分析江东局势,肃宗奇之,任为御史大夫兼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平永王之乱。高适为官“负气敢言,权近侧目”,权宦李辅国忌其才,数加诋毁,遂被贬为太子少詹事,后历任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封渤海侯。谥号“忠”。高适是盛唐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既承载了恢弘豪迈的盛唐气势,又流露出与同时代其他诗人相异的特质。他在第一次长安应试失意之后,选择客居宋中,此时因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而滋生的深沉的失落与悲慨,使得其作品呈现出一种苍凉与悲切的艺术风格。游于燕赵之时,诗人所见多令人愤怨之事,他以饱含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蓟门行五首》等一系列揭露现实的诗作。寓居淇上之时,他有感于田园生活,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山水田园诗作。著有《别韦参军》《燕歌行》《别董大》《封丘作》《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酬裴员外以诗代书》《人日寄杜二拾遗》等。






相关星图查看更多


[url=]李颀的诗文作品[/url][color=rgba(0, 0, 0, 0.6)]共14个词条3669阅读


送王昌龄
[color=rgba(0, 0, 0, 0.6)]《送王昌龄》是唐代诗人李颀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出自《全唐诗》。

东京寄万楚
[color=rgba(0, 0, 0, 0.6)]《东京寄万楚》是唐代诗人李颀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杂曲歌辞·缓歌行
[color=rgba(0, 0, 0, 0.6)]《杂曲歌辞·缓歌行》是唐代李颀创作的诗词。

古塞下曲
[color=rgba(0, 0, 0, 0.6)]《古塞下曲》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此诗乃仿古之作,写万里辞家,远赴边塞的所见所闻所感。全诗格调苍凉,意境悲壮。


[url=]边塞诗派代表人物[/url][color=rgba(0, 0, 0, 0.6)]共8个词条1.2万阅读


高适
[color=rgba(0, 0, 0, 0.6)]高适(704年—765年,详见人物争议目录),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高适早年家贫潦倒,壮年时期多寓居梁宋一带,曾与李白、杜甫等人交游。近50岁时经张九皋推荐中有道科进入仕途,任封丘县尉,不久辞去。后得哥舒翰赏识,入河西幕府为掌书记。安史之乱后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潼关陷落后曾请缨守长安,未果,在玄宗西逃后间道追之,升侍御史。至德元载,玄宗封诸王分镇天下,高适切谏不可,升谏议大夫,后被肃宗召见,分析江东局势,肃宗奇之,任为御史大夫兼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平永王之乱。高适为官“负气敢言,权近侧目”,权宦李辅国忌其才,数加诋毁,遂被贬为太子少詹事,后历任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封渤海侯。谥号“忠”。高适是盛唐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既承载了恢弘豪迈的盛唐气势,又流露出与同时代其他诗人相异的特质。他在第一次长安应试失意之后,选择客居宋中,此时因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而滋生的深沉的失落与悲慨,使得其作品呈现出一种苍凉与悲切的艺术风格。游于燕赵之时,诗人所见多令人愤怨之事,他以饱含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蓟门行五首》等一系列揭露现实的诗作。寓居淇上之时,他有感于田园生活,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山水田园诗作。著有《别韦参军》《燕歌行》《别董大》《封丘作》《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酬裴员外以诗代书》《人日寄杜二拾遗》等。

岑参
[color=rgba(0, 0, 0, 0.6)]岑参(公元715~770年),南阳棘阳(今新野县)人,另说湖北荆州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因做过嘉州都督,故后人称“岑嘉州”。唐代边塞诗人中最卓越的代表。岑参出生于官僚家庭,幼年丧父,砥砺苦学,遍读经史。20岁献书天子,希以此获取官位而未能如愿。天宝三年(744年),进士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僚佐,后在天宝末年赴北庭,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其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东归,经杜甫等举荐为右补阙。大历元年(766年)入蜀,初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僚属,后任嘉州刺史。大历三年(768年)罢官,东归受阻,寓居于蜀。大历四年(769年)岁末,卒于成都。岑参的诗远近传播,影响广泛。早期诗歌多为写景、纪游、赠答、送别和嗟叹仕途不遇之作,其中写景之作诗风奇峭清丽,如《暮秋山行》《高冠谷口招郑鄠》《初授官题高冠草堂》等,清丽俊逸,造意炼语俱奇;《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等送别诗亦为抒情佳篇。岑参因边塞生活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亦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这些诗色调雄奇瑰丽,充满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其边塞诗代表作有《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其诗集最初由杜确于岑参殁后30年编成,凡8卷。后陈铁民、侯忠义和刘开扬亦为其作有《岑参集校注》和《岑参诗集编年笺注》。

王昌龄
[color=rgba(0, 0, 0, 0.6)]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说太原人),盛唐时期边塞诗人、大臣。王昌龄于开元十五年(727年),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县尉。二十七年(739年),因事被贬谪岭南。次年,由岭南北返长安,并在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后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其诗境雄浑开阔,自成一格。明王世贞论盛唐七绝时,认为只有王昌龄可与李白争胜,列为“神品”。王昌龄的边塞诗,慷慨豪迈,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后人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有文集六卷,编诗四卷。主要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闺怨》等。

李颀
[color=rgba(0, 0, 0, 0.6)]李颀(?-约751年),祖籍赵郡(今河北省赵县),居住河南颍阳(今河南省登封市),唐代诗人。李颀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登进士第。一度任新乡县尉,不久去官,退归家园,来往于洛阳、长安之间。其交游很广泛,与盛唐时一些著名诗人王维、高适、王昌龄等都有诗词唱和。约在天宝十载至十二载间(约751年)去世。李颀的诗以五七言歌行和七言律诗见长,有的慷慨奔放,有的秀丽清幽。其笃信道教,写修道生活部分别有情趣,且时有特殊的生活体悟和玄解妙悟,殷璠称之为“杂歌咸善,玄理最长”《河岳英灵集》。《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颀诗集 1卷。今存《李颀集》有《唐人小集》本1卷;《唐诗二十六家》本3卷。《全唐诗》编为3卷。


[url=]《唐才子传·卷二》中收录的文人[/url][color=rgba(0, 0, 0, 0.6)]共24个词条2.2万阅读


包融
[color=rgba(0, 0, 0, 0.6)]包融(约695-约764),汉族,润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唐朝著名诗人。与于休烈、贺朝、万齐融为"文词之友"。 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皆有名,号吴中四士。张九龄引为怀州司户,迁集贤直学士、大理司直。其子包何、包佶,世称二包,各有集。包融之诗,今存八首。

崔国辅
[color=rgba(0, 0, 0, 0.6)]崔国辅(生卒年不详),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一说山阴(浙江绍兴)人。怀州刺史崔信明孙,沂州司马崔惟怦第四子。中国唐代诗人。崔国辅于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登进士第,为山阴尉。改浚仪尉。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应县令举,授许昌令。开元末,官左补阙,后迁起居舍人。天宝十载(751年),为礼部员外郎,加集贤直学士。次年,权臣王鉷因罪赐死,崔国辅坐为近亲,谪竟陵郡(治所在今湖北仙桃西南)司马。在竟陵3年,与陆羽酬唱往还,品评茶水,一时传为佳话。崔国辅有诗名,今存诗中五言绝句23首,多为乐府诗,又多写宫闱儿女之情,用思委婉,深得南朝乐府民歌《子夜歌》《读曲歌》遗意。殷璠在《河岳英灵集》卷下评价道:“国辅诗婉娈清楚,深宜讽味,乐府数章,古人不能过也。”其五绝中写得最出色的,是表现江南水乡青年男女的劳动和爱情生活的诗,如《采莲曲》《小长干曲》《湖南曲》等。崔国辅在唐人五绝中独标一格,可称盛唐五绝名家。《唐诗品汇》于五绝一体,以崔国辅与李白、王维、孟浩然并列为“正宗”。可见他在唐人五言绝句中独标一格,并对后人产生了影响。

卢象
[color=rgba(0, 0, 0, 0.6)]卢象,唐(约公元七四一年前后在世)字纬卿,汶水人。(唐才子传云:鸿之侄。恐不确)生卒年均不详,约唐玄宗开元末前后在世。携家久居江东。开元中,与王维齐名。仕为秘书郎。转右卫仓曹掾。

綦毋潜
[color=rgba(0, 0, 0, 0.6)]綦毋潜(一说692-755,一说692-749),字孝通,一作季通,虔州(今江西赣州)人,唐代诗人。开元十四年(726年),綦毋潜进士及第。授宜寿尉,迁右拾遗,入为集贤待制,复授校书郎,终著作郎。后见兵乱,官况日恶,遂挂冠归隐江东别业,王维等文士都赋诗为他饯行。綦毋潜擅长写诗,才名盛于当时,与王维、李颀、张九龄、储光羲、孟浩然、卢象、高适、韦应物等过从甚密,《新唐书·艺文志》载《綦毋潜诗》一卷。綦毋潜的诗,《全唐诗》卷一三五收录其诗一卷,计26首。其诗清丽典雅,恬淡适然,后人认为他诗风接近王维。綦毋潜的诗善写幽境,如《春泛若耶溪》《河岳英灵集》等。


[url=]《河岳英灵集》收录的诗人[/url][color=rgba(0, 0, 0, 0.6)]共24个词条5.5万阅读


常建
[color=rgba(0, 0, 0, 0.6)]常建(708年-765年),字少府,唐代诗人,祖籍邢台(根据墓碑记载),可能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病故,时年五十八。破山寺即今虞山兴福禅寺,寺中米碑亭,铭刻了宋代书法大家米芾书写的《常少府题破山寺诗》石碑。

李白
[color=rgba(0, 0, 0, 0.6)]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青莲镇),一说山东人,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为人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好饮酒作诗,名列“酒中八仙”。曾经得到唐玄宗李隆基赏识,担任翰林供奉,赐金放还后,游历全国,先后迎娶宰相许圉师、宗楚客的孙女。唐肃宗李亨即位后,卷入永王之乱,流放夜郎,辗转到达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上元二年,去世,时年六十二。著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后世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

王维
[color=rgba(0, 0, 0, 0.6)]王维(693年或694年或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出身太原王氏分支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王维被责授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上元二年(761年)七月去世,享年六十一岁。王维不仅参禅悟理,学庄信道,还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尤长五言。其诗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其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之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等。(概述图来源:中国历代帝王名臣像)

刘眘虚
[color=rgba(0, 0, 0, 0.6)]刘眘(shèn)虚(生卒年不详),眘,一作慎,字全乙,一说字挺卿。唐洪州新吴(今江西奉新)人。中国唐代诗人。刘眘虚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进士及第(一作十一年),后又登博学宏词科。曾任弘文馆校书郎。与孟浩然、王昌龄、高适、阎防等人有诗作往还。后流落不偶,卒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前。刘眘虚在盛唐诗名颇盛。今存诗仅有15首,多为送别、赠友与写景之作,风格清淡幽远,同孟浩然的诗风较为接近。《阙题》一首,可作为这种风格的代表。《奉新县志》卷十五载刘眘虚《鹡鸰集》五卷,今不传。










所处时代唐代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赵郡
逝世日期751年
主要成就擅长七言歌行,诗以边塞题材为主
主要作品《李颀集》
本    名李颀

目录




人物生平
播报编辑


李颀(2张)

李颀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其诗内容涉及较广,尤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擅长五、七言歌行体。河南颍阳人,祖籍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有东川别业。少时家本富有,后结识富豪轻薄子弟,倾财破产。后刻苦读书。隐居颍阳(在今河南登封)苦读10年,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考取进士,曾任新乡县尉。任职多年,没有升迁,晚年仍过隐居生活。

他一生交游很广,当时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王维等都与他关系密切。李颀性格疏放超脱,厌薄世俗。他的诗以边塞诗成就最大,奔放豪迈,慷慨悲凉,最著名的有《古从军行》《古意》《塞下曲》等。李颀还善于用诗歌来描写音乐和塑造人物形象。他以长歌著名,也擅长短诗,他的七言律诗尤为后人推崇。 《全唐诗》中录存李颀诗三卷,后人辑有《李颀诗集》 。
李颀祖籍赵郡(今河北赵县),长期居住颍阳(今河南登封西)。开元二十三年(约公元735年)登进士第。一度任新乡县尉,不久去官。后长期隐居嵩山少室山一带的“东川别业”,有时来往于洛阳、长安之间。他的交游很广泛,与盛唐时一些著名诗人王维高适王昌龄綦毋潜等,都有诗什往还。他还喜欢炼丹修道,王维有诗相赠说:“闻君饵丹砂,甚有好颜色”(《赠李颀》),约在天宝末去世。
籍贯争议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郡望赵郡(今河北赵县),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登进士第,曾官新乡尉。辛文房《唐才子传》云是东川人,误。近世承之,定其为四川三台(一说,云南会泽)人,讹误尤甚。参稽李颀诗歌,知为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一带人。东川实指颍水一支流。颀有别业在其旁,入仕前后均久居于此。后人因多称“李东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唐东川人。

人物成就
播报编辑


作品存录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颀诗集1卷。今存《李颀集》有《唐人小集》本1卷;《唐诗二十六家》本3卷。《全唐诗》编为3卷,但仍有遗漏。

诗歌成就

李颀诗作
足以表现他的诗歌成就的大致有这样四个方面:

边塞诗
如《古意》《古从军行》,以豪迈的语调写塞外的景象,揭露封建帝王开边黩武的罪恶,情调悲凉沉郁。
描写音乐的诗篇
如《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听安万善吹觱篥歌》,记述的是当时自西域传入的新声,可以看出唐朝文化艺术的多方面发展。
寄赠友人之作
有《送陈章甫》《别梁锽》《送康洽入京进乐府歌》《赠张旭》等,着力描叙一些不得施展怀抱的,有才能的人物。诗中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发展了古典诗歌艺术技巧
修道生活情趣
殷璠称之为"颀诗发调既清,修辞也绣,杂歌咸善,玄理最长"(《河岳英灵集》),但有浓厚的消极思想,不能代表其主要成就。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颀诗集 1卷。今存《李颀集》有《唐人小集》本1卷;《唐诗二十六家》本3卷。《全唐诗》编为 3卷,但仍有遗漏。生平事迹见《唐才子传》。

主要作品

古意
李颀诗作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蝟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能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送陈章甫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琴歌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川为净其波,鸟亦罢其鸣。
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
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长安城连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
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望秦川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有客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渔夫歌
白头何老人,蓑笠蔽其身。
避世常不仕,钓鱼清江滨。
浦沙明濯足,山月静垂纶。
寓宿湍与濑,行歌秋复春。
持竿湘岸竹,爇火芦洲薪。
绿水饭香稻,青荷包紫鳞。
于中还自乐,所欲全吾真。
而笑独醒者,临流多苦辛。

作品评论

  • 《河岳英灵集》颀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绣。杂歌咸善,玄理最长。至如《送暨道士》云“大道本无我,青春长与君”,又《听弹胡笳声》云“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足可歔欷,震荡心神。惜其伟才,只到黄缓,故论其数家,往往高于众作。
  • 《容斋随笔》欧阳公好称诵唐严维诗“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及杨衡“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句,以为不可及。予绝喜李颀诗云:“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且作客涉远,适当穷秋,暮投孤村古寺,中夜不能寐,起坐凄侧,而闻檐外雨声,其为一时襟抱,不言可知。而此两句十字中,尽其意态,海水喻愁,非过语也。
  • 《唐诗品》颀诗意主浑成,遂无斫练,然情思清澹,每发羽调。七言古诗善写边朔气象,其于玄理间出奇秀。七言律体如《送魏万》《卢司勋》《浚公山池》等作,可谓翛然远意者也。
  • 《批点唐音》李颀不善五言,而善七言,故歌行与七言律皆有高处。
  • 《艺圃撷馀》李颀七言律最响亮整肃。
  • 《诗薮》李律仅七首,惟“物在人亡”不佳。“流澌腊月”,极雄浑而不笨;“花宫仙梵”,至工密而不纤。“远公遁迹”之幽,“朝闻游子”之婉,皆可独步千载。
  • 《唐诗选》七言律体,诸家所难,王维、李颀颇致其妙,即子美篇什虽众,愦焉自放矣。
  • 《唐诗镜》李颀七律,诗格清炼,复流利可诵,是摩诘以下第一人。
  • 《唐音癸签》盛唐名家称王、孟、高、岑,独七言律祧孟,进李颀,应称王、李、岑、高云。
  •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新乡七古,每于人不经意处忽出异想,令人心赏其奇逸,而不知其所从来者。新乡七律,篇篇机宕神远,盛唐妙品也。
  • 《诗源辨体》李颀五言古平韵者多杂用律体,仄韵者亦多忌鹤膝。七言古在达夫之亚,亦是唐人正宗。五七言律多入于圣矣。
  • 《诗源辨体》王元美云:七言律,李有风调而不甚丽,岑才甚丽而情不足,王差备美。愚按……李较岑、王,语虽熔液,而气稍劣。后人每多推之者,盖由盛唐体多失粘,讽之则难谐协,李篇什虽少,则篇篇合律矣。
  • 《唐诗评选》盛唐之有李颀,犹制艺之有袁黄,古文词之有李颀,朽木败枝,区区以死律缚人。
  • 《围炉诗话》李颀五律高澹,大胜七律,可与祖咏相伯仲。
  • 《诗筏》唐李颀诗虽近于幽细,然其气骨则沉壮坚老,使读者从沉壮坚老之内领其幽细,而不能以幽细名之也。唯其如此,所以独成一家。
  • 《唐七律选》旧盛唐名家多以王孟、王岑并称,虽襄阳、嘉州与辋川并肩而不并,然尚可并题。至嘉、隆诸子以李颀当之,则颀诗肤俗,不啻东家矣。明诗只存体面,总不生活,全是中是君恶习,不可不察也。
  • 《师友诗传录》唐人七言律,以李东川、王右丞为正宗,杜工部为大家,刘文房为接武。
  • 《唐诗笺要》东川诗典瞻风华,兼复音调句亮,盛唐能手。
  • 《历代诗法》新乡长于七字,古诗、今体并是作家。其蕴气调辞,含毫沥思,缘源触胜,别有会心。向来选家徒以音节高亮赏之,乃牝牡骊黄之见耳。
  • 《唐诗别裁》东川七律,故难与少陵、右丞比肩,然自是安和正声。自明代嘉、隆诸子奉为圭臬,又不善学之,只存肤面,宜招毛秋晴太史之讥也。然讥诸子而痛扫东川,毋乃因噎而废食乎?
  • 《唐诗别裁》东川比高、岑多和缓之响。
  • 《石洲诗话》东川七律,自杜公而外,有唐诗人,莫之与京。徒以李沧溟揣模格调,几嫌太熟。然东川之妙,自非沧溟所能袭也。
  • 《石洲诗话》东川句法之妙,在高、岑二家上。高之浑厚,岑之奇峭,虽各自成家,然俱在少陵笼罩之中。至李东川,则不尽尔也。学者欲从精密中推宕伸缩,其必问津于东川乎!
  •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李颀赋笔轻新,以作七律,流丽婉润,自觉胜人。所垂七篇,尽为济南标录。
  •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李东川摛词典则,结响和平,固当在摩诘之下,高、岑之上。
  •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李东川七言古诗,只读得《两汉书》烂熟,故信手挥洒,无一俗料俗韵。
  • 《昭昧詹言》东川缠绵,情韵自然深至,然往往有痕。于鳞以东川配辋川,姚先生以为不允。东川视辋川,气体浑厚微不及之,而意兴超远则固相近。
  • 《海天琴思录》李东川五七古俱卓然成家,沧溟独取其七律,非作者知己者。
  • 《批唐贤三昧集》李东川七律为明代七子之祖,究其容貌相似,神理犹隔一黍。
  • 《唐诗三百首续选》东川七律风骨凝重,声韵安和,足与少陵、右丞抗行,明代李于鳞深得其妙。
  • 《三唐诗品》五言其源出于鲍明远,发言清隽,骨秀神清,虽偶泛弦中,仍复自然合奏。七言变离,开阖转接奇横,沉郁之思,出以明秀,运少陵之坚重,合高、岑之浑脱,高音古色,冠绝后来。
  • 《诗学渊源》(欣)古诗犹是齐梁一体,独七言乐府雄浑雅洁,一片神行,与崔颢同一机杼,而使事写怀,或且过之矣。
  •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李颀为盛唐著名诗人,其边塞诗、人物素描诗、音乐诗、咏史怀古诗等均有佳作。尤擅七律、七古二体。七律7首,乃该体发展成熟时期之佳构,形式规范,声调洪亮,风格朗畅,尤为明人所尊崇。高柄认为其体“声调最远,品格最高”,“足为万世法程”(《唐诗品汇》卷二)。王世贞称之为盛唐四位七律能手之一(《艺苑卮言》卷四)。前后“七子”无不摹拟仿作,故沈德潜云:“明嘉、隆诸子专尊李颀”(《说诗晬语》)。李颀七古气势奔放,跌宕多姿,“转接奇横”(《三唐诗品》),酣畅恣肆。胡应麟将其与高适、岑参、王维并称,视为李、杜前盛唐之代表作家(《诗薮》内编卷三)。清王闿运认为其七古兼具卢仝之奇峭,白居易之浅近,李、杜之宏赡(《湘绮楼说诗》卷六)。综而言之,李颀诗歌丽而不缛,豪不失粗,“风骨高华”(《诗薮》内编卷四),“骨秀神清”(《三唐诗品》卷二),无愧为盛唐名家。

诗歌鉴赏
播报编辑

古从军行赏析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三、四句的“刁斗”,是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公主琵琶”是指汉朝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那么夜晚又如何呢?三、四句接着描绘: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景象是多么肃穆而凄凉。“行人”,是指出征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引起共鸣了。
接着,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以上六句,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接下来,似乎应该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了。可是诗人却别具机杼背面傅粉,写出了“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呢?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
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谁不想班师复员呢?可是办不到。“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据《史记·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这里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随后,诗人又压一句,罢兵不能,“应将性命逐轻车”,只有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这一句其份量压倒了上面八句。下面一句,再接再厉。拼命死战的结果如何呢?无外乎“战骨埋荒外”。诗人用“年年”两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全诗一步紧一步,由军中平时生活,到战时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为的是什么?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了最后一句的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
蒲桃”就是葡萄。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今阿拉伯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陶”和“苜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弥望皆是。这里“空见蒲桃入汉家”一句,用此典故,讥讽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到的是什么呢?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言外之意,可见帝王是怎样的草菅人命了。
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中段转入声韵,“双双落”是江阳韵与入声的配合,犹如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节最美。中段入声韵后,末段却又选用了张口最大的六麻韵。以五音而论,首段是羽音,中段是角音,末段是商音,音节错落,各极其致。全诗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而且叠字叠韵,在音节上生色不少。
送陈章甫赏析
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陈侯①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②。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李颀的送别诗,以善于描述人物著称。本诗即为一首代表作。
陈章甫是个很有才学的人,原籍不在河南,不过长期隐居嵩山。他曾应制科及第,但因没有登记户籍,吏部不予录用。经他上书力争,吏部辩驳不了,特为请示执政,破例录用。这事受到天下士子的赞美,使他名扬天下。然其仕途并不通达,因此无意官事,仍然经常住在寺院郊外,活动于洛阳一带。这首诗大约作于陈章甫罢官后登程返乡之际,李颀送他到渡口,以诗赠别。前人多以为陈章甫此次返乡是回原籍江陵老家,但据诗中所云“旧乡”、“故林”,似指河南嵩山而言。诗中称陈章甫为“郑国游人”、自称“洛阳行子”,可见双方同为天涯沦落人,情意是很密切的。
诗的开头四句,轻快舒坦,充满乡情。入夏,天气清和,田野麦黄,道路荫长,骑马出门,一路青山作伴,更怀念往日隐居旧乡山林的悠闲生活。这里有一种旷达的情怀,显出隐士的本色,不介意仕途得失。然后八句诗,用生动的细节描绘,高度的艺术概括,赞美陈章甫的志节操守,见出他坦荡无羁、清高自重的思想性格。前四句写他的品德、容貌、才学和志节。说他有君子坦荡的品德,仪表堂堂,满腹经纶,不甘沦落草野,倔强地要出山入仕。“不肯低头在草莽”,显然指他抗议无籍不被录用一事。后四句写他的形迹脱略,胸襟清高,概括他仕而实隐的情形,说他与同僚畅饮,轻视世事,醉卧避官,寄托孤云,显出他入仕后与官场污浊不合,因而借酒隐德,自持清高。不言而喻,这样的思想性格和行为,注定他迟早要离开官场。这八句是全诗最精采的笔墨,诗人首先突出陈的立身坦荡,然后写容貌抓住特征,又能表现性格;写才学强调志节,又能显出神态;写行为则点明处世态度,写遭遇就侧重思想倾向。既扣住送别,又表明罢官返乡的情由。“长河”二句是赋而比兴,既实记渡口适遇风浪,暂停摆渡,又暗喻仕途险恶,无人援济。因此,行者和送者,罢官者和留官者,陈章甫和诗人,都在渡口等候,都没有着落。一个“未及家”,一个“空叹息”,都有一种惆怅。而对这种失意的惆怅,诗人以为毋须介意,因此,末二句以试问语气写出态炎凉,料想陈返乡后的境况,显出一种泰然处之的豁达态度,轻松地结出送别。
就全篇而言,诗人以旷达的情怀,知己的情谊,艺术的概括,生动的描写,表现出陈章甫的思想性格和遭遇,令人同情,深为不满。而诗的笔调轻松,风格豪爽,不为失意作苦语,不因离别写愁思,在送别诗中确属别具一格。
[注]①陈侯:对陈章甫的尊称。②虬·蜷曲。大颡(sǎng嗓):宽脑门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赏析
李颀
南山截竹为觱篥①,此乐本自龟兹②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李颀有三首涉及音乐的诗。一首写琴(《琴歌》),以动静二字为主,全从背景着笔。一首写胡笳(《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以两宾托出一主,正写胡笳。这一首写觱篥,以赏音为全诗筋脊,正面着墨。三首诗的机轴,极容易相同,诗人却写得春兰秋菊,各极一时之妙。这首诗的转韵尤为巧妙,一共只有十八句,依诗情发展,变换了七个不同的韵脚,声韵意境,相得益彰。
“南山截竹为觱篥”,先点出乐器的原材料,“此乐本自龟兹出”说明乐器的出处。两句从来源写起,用笔质朴无华、选用入声韵,与琴歌、胡笳歌起笔相同,这是李颀的特点,写音乐的诗,总是以板鼓开场。接下来转入低微的四支韵,写觱篥的流传,吹奏者及其音乐效果,“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指安万善)为我吹,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写出乐曲美妙动听,有很强的感染力量,人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下文忽然提高音节,用高而沉的上声韵一转,说人们只懂得一般地听听而不能欣赏乐声的美妙,以致于安万善所奏觱篥仍然不免寥落之感,独来独往于暴风之中。“长飙风中自来往”这一句中的“自”字,着力尤重。行文至此,忽然咽住不说下去,而转入流利的十一尤韵描摹觱篥的各种声音了。觱篥之声,有的如寒风吹树,飕飗作声;树中又分阔叶落叶的枯桑,细叶长绿的老柏,其声自有区别,用笔极细。有的如凤生九子,各发雏音,有的如龙吟,有的如虎啸,有的还如百道飞泉和秋天的各种声响交织在一起。四句正面描摹变化多端的觱篥之声。
接下来仍以生动形象的比拟来写变调。先一变沉着,后一变热闹。沉着的以《渔阳掺》鼓来相比,恍如沙尘满天,云黄日暗,用的是往下咽的声音,热闹的以《杨柳枝》曲来相比,恍如春日皇家的上林苑中,百花齐放,用的是生气盎然的十一真韵。接着,诗人忽然从声音的陶醉之中,回到了现实世界。杨柳繁花是青春景象,而现在是什么季节呢?“岁夜”二字点出这时正是除夕,而且不是做梦,清清楚楚是在明烛高堂,于是诗人产生了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想法。尽情地欣赏罢!“美酒一杯声一曲”,写出诗人对音乐的喜爱,与上文伏笔“世人解听不解赏”一句呼应,显出诗人与“世人”的不同,于是安万善就不必有长飙风中踽踽凉凉自来往的感慨了。由于末了这两句话是写“汲汲顾影,惟日不足”的心情,所以又选用了短促的入声韵,仍以板鼓收场,前后相应,见出诗人的着意安排。
这首诗与前两首最大的不同,除了转韵频繁以外,主要的还是在末两句诗人动人感情。琴歌中诗人只是淡淡地指出了别人的云山千里,奉使清淮,自己并未动情;胡笳歌中诗人也只是劝房给事脱略功名,并未触及自己。这一首却不同了。时间是除夕,堂上是明烛高烧,诗人是在守岁,一年将尽夜,哪有不起韶光易逝、岁月蹉跎之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作何排遣呢?“美酒一杯声一曲”,正是“对此茫茫,不觉百感交集”之际,无可奈何之一法。这一意境是前二首中所没有的,诗人只用十四个字在最后略略一提,随即放下,其用意之隐,用笔之含茹,也是前两首中所没有的。
后来李商隐曾有“一杯歌一曲,不觉夕阳迟”之句,北宋晏殊《浣溪沙》词中也有“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之句,取材与用字,都和李颀这两句相同。但同一惘惘不堪之情,李颀以高华的字面,挺健的句法暗表,李商隐则以舒徐的态度,感慨的口气微吟,晏殊则以委婉的情致,摇曳的风调细说。风格不同,却有一脉相通之处,可见李颀沾泽之远。
[注]①觱篥(bìlì必立):亦作:“筚篥”、“悲篥”,又名“笳管”。簧管古乐器,今已失传。以竹为主,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口插有芦制的哨子。②龟兹(qīucí丘词):古西域城国名,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
古意赏析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蝟毛磔。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能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此诗题为“古意”,标明是一首拟古诗。开始六句,把一个在边疆从军的男儿描写得神形毕肖,栩栩如生,活跃在读者眼前。第一句“男儿”两字先给读者一个大丈夫的印象。第二句“少小幽燕客”,交代从事长征的男儿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一带人,为下面描写他的刚勇犷悍张本。这两句总领以下四句。他在马蹄之下与伙伴们打赌比输赢,从来就不把七尺之躯看得那么重,所以一上战场就奋勇杀敌,杀得敌人不敢向前。“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这三句把男儿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一个男儿,谁都想见识见识吧!可是诗不可能如画那样,通体写出,只能抓特征。于是抓住胡须来描绘。然而三绺五绺长须,不但年龄不符合,而且风度也太飘逸了,因此诗人塑造了短须的形象。“须如蝟毛磔”五字,写出须又短、又多、又硬的特征,那才显出他勇猛刚烈的气概和杀敌时须蝟怒张的神气,简洁、鲜明而有力地突出了这一从军塞上的男儿的形象。这里为了与诗情协调,诗人采用简短的五言句和短促扎实的入声韵,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接下去,诗人又用“黄云陇底白云飞”一句替诗的主人公布置了一幅背景。闭目一想,一个虬髯男儿,胯下是高头战马,手中是雪亮单刀,背后是辽阔的原野,昏黄的云天,这气象是何等的雄伟莽苍。但这一句的妙处,还不仅如此。塞上多风沙,沙卷入云,所以云色是发黄的,而内地的云则是纯白的。这一句中黄云白云表面似乎在写景,实则两两对照,寓情于景,写得极为精细。开首六句写这男儿纯是粗线条、硬作风,可是这远征边塞的男儿,难道竟无一些思乡之念吗?且看男儿在向前看一看那陇上黄云之后,也还不免回首一望故乡。故乡何在?但见一片白云,于是不能不引起思乡之感。这一层意思,诗人以最精炼最含蓄的手法,表达在文字的空隙中,于无文字处见功夫。但如果接下去,写思乡念切,急于求归,那又不象是这样一个男儿的身份了,所以在这欲吐不吐、欲转不转之际,用“未得报恩不得归”七个字一笔拉转,说明这一男儿虽未免偶而思乡,但因为还没有报答国恩,所以也就坚决不想回去。这两个“得”字,都发自男儿内心,连用在一句之中,更显出他斩钉截铁的决心,同时又有意无意地与上句的连用两个“云”字相互映带。前六句节奏短促,写这两句时,景中含有情韵,所以诗人在这里改用了七言句,又换了平声韵中调门低、尾声飘的五微韵。但由于第八句中意旨还是坚决的,所以插用两个入声的“得”字,使悠扬之中,还有凛烈的劲道。
一般想法,再写下去,该是根据“未得报恩不得归”而加以发挥了。然而,出乎意外,突然出现了一个年仅十五的“辽东小妇”,面貌身段不必写,人们从她的妙龄和“惯弹琵琶能歌舞”,自可想象得出。随着“辽东小妇”的出场,又给人们带来了动人的“羌笛出塞声”。前十句,有人物,有布景,有色彩,而没有声音;“今为羌笛出塞声”这一句,少妇吹出了笛声,于是乎全诗就有声有色。“羌笛”是边疆上的乐器,“出塞”又是边疆上的乐调,与上文的“幽燕”、“辽东” 贯串在一起。这笛声是那样的哀怨、悲凉,勾起征人思乡的无限情思,听了这一曲,不由“使我三军泪如雨”了。这里,诗人实际上要写这一个少年男儿的落泪,可是这样一个硬汉,哪有一听少妇羌笛就会激动的道理。所以诗人不从正面写这个男儿的落泪,而写三军将士落泪,非但落,而且落得如雨一般多。在这样尽人都受感动的情况下,这一男儿自不在例外,这就不用明点了。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含蓄而精炼,功力极深,常人不易做到。此外这四句采用了上声的七麌韵,“五”、 “舞”、“雨”三个字,收音都是向下咽的,因而收到了情韵并茂的艺术效果。
全诗十二句,奔腾顿挫而又飘扬含茹。首起六句,一气贯注,到须如蝟毛磔”一句顿住,“黄云陇底白云飞”一句忽然飘宕开去,“未得报恩不得归”一句,又是一个顿挫。以下掷笔凌空,忽现辽东小妇,一连两句似与上文全无干涉,“今为羌笛出塞声”一句用“今”字点醒,“羌笛”、“出塞”又与上文的“幽燕”、“辽东”呼应。最后用“使我三军泪如雨”一句总结,把首句的少年男儿包涵在内,挽住上面的突接,全首血脉豁然贯通。寥寥短章之中,能有这样尺幅千里之势,这在李颀以前的七言古诗中是没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的雪天小宴会,你真的看懂了吗?半部少年派,半部俏黄蓉
卓语

2020-10-19 21:09文化领域创作者

+关注
图片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的这首小诗,写雪天小酌,清寒里透着温暖,空灵美妙,极富生活情趣。
红楼梦第八回里也写了一场雪天小宴,宝黛钗齐聚在薛家饮酒。只不过,曹公笔下的这场宴会,可并非单纯的文人雅趣,而是一场唇枪舌剑的较量,更像是江湖剑客的雪中表演。
因为第八回是宝黛钗三角关系的开端,整个一回写的全是情感大戏。要说曹雪芹笔法高妙,那真不是盖的!他笔下的暗黑宅斗让人看不懂就罢了,就连感情戏都是九连环,没点破案的本事很难看明白。
跟随卓语来细品这段故事。
01 背景:金玉良缘要登场
本书里第8回跟第7回紧密关联,要看懂第8回,需要先捋清第7回。
第7回写了两桩事,一是周瑞送宫花,二是秦钟结识宝玉。这两桩事都是风云突变的征兆。
周瑞所送的宫花,是薛宝钗落选之花。宝钗待选这事,确有其事。原因如下:
1、薛家门风低劣,宝钗看上去却是个另类。尽管她一身都是假文化,但好歹人家也是经过认真培训了嘛!问题是培训的初衷是什么?显然是为跨越阶级用的。
2、她对元春发出灵魂深处的羡慕之情。元春走的是女史路线,需要博学强记,宝钗就专攻此项。可见,她从小已经设计好跟元春一样的路线。
3、从薛家进府到第7回送宫花,已经过去了将近两年。薛家做事一向目的性很强,轻浮急躁,非常特朗普。如果压根没待选这事,从一进府他们就会包围宝玉。金锁面世绝对等不了两年。
图片
尽管待选,但不妨碍设计备胎啊!薛家进京,是跟王子腾、王夫人都商量过的,几个老油条一起设计个双保险,那还不是小菜?
其实以薛家这种门楣,就算养出活天仙,皇帝老儿也不会要。清政府实在太重视门第了!
落选后王夫人、薛姨妈谈笑风生,宝钗一个闷在里屋绣花,还大病一场。足见老油条们,原本对入选就没抱太大希望,只有宝钗卯足了劲。
长辈吃的盐多,知道她的斤两,打算的更实在。而宝钗曾经也是“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有志青年,谁知现实太残酷,出师不利铩羽而归。
痛定思痛的宝钗,终于跟王薛夫人们站到了一起。以王薛的文化程度,压根造不出文绉绉的金锁和神秘秘的冷香丸,只有博学的宝钗,才懂得舆论先行的重要性。
周瑞家跟宝钗聊药丸,你当真是闲聊?你当真聊完了就完了?呵呵,不要这么幼稚好吗,这只是个开端,全面铺开金玉良缘的开端。
秦钟有一幅好皮囊,但人却很渣,全无一丝优良品质。名字谐音“情种”,不是爱情的情,是滥情之种,邪淫之种。这个人也出现在第七回,宝玉面临着严峻的腐蚀考验,跟面临宝钗的勾引考验同理,因而放在同一回里。
总之,第七回是宝黛两小无猜时光的结束,无尽的情欲纠缠、地位斗争登场了!
图片
02 开端:沾光善骗人
周瑞家一路送花,某种意义上是种隐喻:花花新闻一路撒播,整个贾府到处都弥漫着捕猎的气息,猎手已经张好了网,而猎物宝玉只管眨着天真的眼睛,毫无知觉。
黛玉可有知觉啊!
宝钗还没落选时,荣府生态环境里已经存在黛钗之争,因为一个是贾母的宝贝,一个是王夫人的脸面,孰优孰劣毫无意思,有意义的是背后的势力,豪奴们的每个行为都在望风使舵。
书中说宝钗一来,“人多谓黛玉不及.....”,那只是反映了王夫人控制荣府的能力而已。
“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并非出于嫉妒,而是出于不平,对不公正待遇的不平。不仅如此,聪慧敏锐如她,能感知到某种蠢蠢欲动的力量,正在逼近宝玉。
就在这种情况下,宝玉某日午后一反常态独自出门,既没跟黛玉相约,也没给黛玉辞行。同住碧纱橱的黛玉,马上就想到了宝姐姐的病,和神丹妙药的传闻。
事实证明,黛玉想的没错,宝姐姐一家人都扎好了架子等着宝玉呢。就在宝玉去梨香院的路上,迎头先遇上了清客詹光、单聘仁,寓意是沾光、善骗人。
一见了宝玉,便都笑着赶上来,一个抱住腰,一个携着手,都道:“我的菩萨哥儿,【甲侧:没理没伦,口气毕肖。】我说作了好梦呢,好容易得遇见了你。”
图片
等宝玉见到薛姨妈:
宝玉忙请了安,薛姨妈忙一把拉了他,抱入怀内,笑说:“这么冷天,我的儿,难为你想着来,快上炕来坐着罢。”
请看薛姨妈如火的热情,一把抱入怀内,是不是跟前面如出一辙!菩萨哥儿啊,心肝肉啊,不知道咋激动好了。
果然,出门先绊脚,一天都不顺。你以为作者安排沾光、善骗人是干嘛的?
等薛姨妈把宝玉连哄带骗的塞进女儿闺房时,再回头看脂砚斋批的那句【没理没伦】,是不是感觉特贴切?
03 决定:亲赴虎穴
接下来在宝钗闺房里发生什么,万能的读者都很清楚。莺儿宝钗演双簧,终于令金锁成功上市。
生活在性禁忌时代的男性,面对着一个性成熟的女性,在你面前娇憨的解开衣扣,你看到了醒目刺激的大红袄儿、金灿灿的璎珞金锁,还刻着跟你一对的文字.......
当下,温暖的小屋里只有你们两人,闺阁里四处飘荡着她的体味.......这是种什么体验呢?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歌词说:午夜前醒来,迷惘如海。繁星忘了灿烂,我们是小孩,都曾是小孩。人们切开山峦 ,剪下了云彩,削成了万支桨, 缝制风帆,寻找、 呐喊未知的未来。
这时的宝玉,就是那个少年派,他正在与虎同游!
就在宝钗露出她大红袄的那一刻,黛玉终于狠下决心,从碧纱橱出发,亲赴虎穴,来会会对手。
04 第一回合:封喉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一见了宝玉,便笑道:“嗳哟,我来的不巧了!”
外面丫鬟才刚报名,黛玉已经走进了宝钗闺房。呵呵,这意味着黛玉并没向薛姨妈问安——当然,这怪不得黛玉,是薛姨妈自己要消失的。
但是,以黛玉的教养,必然先见长辈。而这一次黛玉压根没甩薛姨妈,目标万分明确,毫不迟疑的直奔里屋而来。她是算准了薛家的一切!
图片
黛玉进屋,目光直接指向宝玉,这哪里是来看望宝钗啊?就在第七回刚刚得知宝钗生病时,黛玉也没任何表示,此时天欲下雪,绛珠仙子反而冒着寒冷来看她?想的倒美呢。
黛玉摇摇的走进屋,身姿是袅袅婷婷的,但一开口却相当锋利。“嗳哟,我来的不巧了!” “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
大家都知道这是酸话,可是,既然黛玉都知道避嫌,那已经成人的宝钗,为什么不懂男女避嫌呢?显然,宝钗棋子还未动,就被黛玉将了一军!
薛家人虽然一向脸皮比城墙更厚,此时也有点慌慌。宝钗一时不知该如何转圜,只好装傻:“这话怎么说?”“我更不解这意。”
黛玉笑道:“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
这是一句极高明的话——表面看是儒家的中庸之道,谁都无法反驳的真理。实际是讽刺蜂拥而至,一群都来的薛家。
“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里面暗含秩序,含着做人的体面。翻译成大白话,人应该自觉一点,讲点先来後到。这不就是直刺宝钗是第三者吗!
整个这一回合,宝钗除了就地匍匐,什么招数都没有。黛玉直插虎穴,剑剑封侯,但又都点到为止,并无丝毫杀戮之气、鲁莽之风,反而优雅可爱的很。
可见,在爱情的对攻中,黛玉是绝对的武林高手!
图片
05 第二回合:点穴
几人说话间,天下雪了。不要忽略这个细节!薛家从本书一出现,就如一股阴风,满满的冷雪气场。当薛家筹谋的金玉良缘上市之日,正是下雪之时。
这意味着薛宝钗正式登上舞台。不管黛玉喜不喜欢,她都要在这个冬季里肆虐一番。直到夏日的某个正午,听到宝玉梦中叫骂,才能消停下来。
宝玉问自己的斗篷,黛玉便道:“是不是,我来了他就该去了。”结合后面的故事看,其实黛玉本意是讽刺宝玉,早该回去了。可惜宝玉此时直男癌发作,竟赖着不走了。
正合薛姨妈意,她迅速搞了个小酒席。席间宝钗和薛姨妈一唱一和的,劝说宝玉不要喝冷酒,极尽暧昧笼络之意。尤其是宝钗,大有扮演糟糠贤妻的味道。
看着眼前这场大戏,黛玉只管磕着瓜子儿,抿着嘴笑。
图片
可不是吗!宝钗已经成年,按说不应见任何外男。可薛家有房不住,带着待嫁的女儿住进满府公子哥的贾府,是非常尴尬的事。
薛家人硬让女儿成天抛头露面,那也没办法,贾家不能管人家。但贾家人不该再知礼故犯,宝玉跑薛家见宝钗是错误的,这才是他宁绕远路也要避开贾政的原因。
男主人薛蟠不在家,按说宝玉请安完毕应及时离去。可他竟然留在薛家跟孤女寡母吃饭,极其过份。吃饭还不算,还要饮酒!那个时代,非年非节的男女哪可能同席吃饭?这相当于把梨香院当风月场所了。
有人说,黛玉为啥可以跟宝玉厮混,宝钗就不行?嘿嘿,这问题你得去怪曹雪芹啊!
是作者让贾母收养了黛玉,贾母一向都把黛玉说成自家女孩,人家跟宝玉是以兄妹关系相处的。
关于这个问题证据太多了!宝玉跟黛玉吵架时都说,自己没个亲姊妹,意思是黛玉算亲姊妹,理该亲厚。宝玉被紫鹃情试死了半个,全府上下都用兄妹情来解释.......
证据太多了,不罗列了,总之宝黛是特殊的,作者为他们备好了不受礼法指责的出路,却没为宝钗准备。
宝玉从小在内帷厮混,没有男女界限。可是薛姨妈行走江湖几十年,宝钗更是为进宫从小培训,一贯打造贤淑人设的。
宝玉于她而言是外男,卧室相处、私相宴饮,这些行为都是伤风败俗的。
薛家对宝玉的各种不避讳,本质上跟尤老娘一模一样,为了钓金龟婿什么脸皮都不顾!
若别人遇到这事,瞬间就要横眉冷对。黛玉呢,她不急,也不恼,反而在笑!
只有同层面的对手才能令人失控,而薛家的套路太低级,跟黛玉不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当我们面对一个智弱对手时,就会心如明镜,跳出战局,先当会儿吃瓜群众。
可巧,雪雁来给黛玉送小手炉。黛玉趁机先讽刺宝钗:
“那里就冷死了我!”
意思是:一杯冷酒怎么就冷死了宝玉?你这关心也太假了点!
顺带再敲打宝玉一下:
“也亏你倒听她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
宝玉懵圈,宝钗无言以对。薛姨妈赶紧顶上:“你素日身子弱,禁不得冷的,他们记挂着你倒不好?”黛玉回答:
“姨妈不知道。幸亏是姨妈这里.......不说丫鬟们太小心过余,还只当我素日是这等轻狂惯了呢。”
哈哈哈,我的颦儿啊!何谓轻狂惯了?当然就是宝钗这钓金龟的样子嘛,这可不是点到穴道上了!
图片
06 第三回合:刺面
宝玉接连吃酒,李嬷嬷上前劝阻,黛玉却怼了李嬷嬷一通,这是本回里最令读者迷惑的情节。
1、借题发挥
本回既然是虎穴大战,黛玉要发挥一切可用的题材。此前借故怼了雪雁,连紫鹃都被牵扯了,到了李嬷嬷来管宝玉,黛玉怎能放弃这个机会?
2、黛玉和李嬷嬷关系甚密
宝黛同住碧纱橱已有数年,李嬷嬷跟黛玉朝夕相处,关系近的很呢。实际上,黛玉对李嬷嬷可以很放肆,就如同对紫鹃一样,都是自己人!
肯定有读者不信,说我瞎掰的。嘿嘿,曹雪芹没明说,脂砚斋却明说了。
那李嬷嬷也素知黛玉的意思,因说道:“林姐儿,【甲侧:如此之称似不能通,却是老妪真心道出。】你不要助着他......李嬷嬷听了,又是急,又是笑,【甲侧:是认不得真,是不忍认真,是爱极颦儿、疼煞颦儿之意。】
仔细品味脂砚斋的两条批语 “老妪真心道出。爱极颦儿、疼煞颦儿”。再结合原著“李嬷嬷也素知黛玉的意思”,不就是说李嬷嬷跟紫鹃似的,都是颦儿的嫡系。
3、心中有气
就李嬷嬷当天的表现而言,黛玉并不满意。为啥呢?
刚下雪时,如果李嬷嬷正确发挥职责,就应该催宝玉早走。可是李嬷嬷说
“天又下雪,也好早晚的了,就在这里同姐姐妹妹一处顽顽罢......”
或许李嬷嬷怕路滑,想观察下天气再走,又或许是受了薛姨妈什么蛊惑拉拢,总之她当日发挥失常,没有监管好宝玉。等到酒席都上了,再想监管,谁听你的啊?
黛玉对李嬷嬷的不满,起于她那句 “一处顽顽罢......”。如今李嬷嬷自食恶果,劝不住宝玉了,黛玉当然要借机发挥一番。
4、让薛家充分露尾巴
薛家既然把宝玉留下了,酒也喝上了,好戏都拉开了,就应该让它演到底。若让宝玉垂头丧气不尽兴,这里日后对他更有吸引力。
所以黛玉鼓动宝玉说:“舅舅若叫你,只说姨妈留着呢。”,宝玉若醉了,明天全府都会传遍,这可不是故意让薛家露出狐狸尾巴吗?
图片
黛玉接着跟李嬷嬷拌嘴说:
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的也未可定。
其他话都是假的,只有这句是核心!她道出了人人皆知的礼教,也道出了李嬷嬷劝阻的本因。
中国人讲究面子,喜欢隐性交流,受不了直白交流。虽然这就是李嬷嬷本意,但不能明说!于是李嬷嬷听了又是急,又是笑......
李嬷嬷觉的脸皮挂不住,但硬拉着外男灌酒的薛家人,却依旧坦然:
宝钗也忍不住笑着,把黛玉腮上一拧,说道:“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
每看到这儿,我都惊讶于宝钗的心理素质,好似脸皮是别人的,与她无关。不仅如此,还假装玩笑来拧人家一下。不知道君子动口不动手吗?果然,人至黑则无敌!
图片
尽管如此,宝钗整个饭桌上的表现很有限,终究是被黛玉压倒性制约。薛姨妈岂能看不出来?既然事都弄到这份上了,索性放开一博:
薛姨妈一面又说:“别怕,别怕,我的儿!......只管放心吃,都有我呢。越发吃了晚饭去,便醉了,就跟着我睡罢。”因命:“再烫热酒来!姨妈陪你吃两杯,可就吃饭罢。”
“便醉了,就跟着我睡罢” “再烫热酒来” 吼吼,酒能壮人胆是真的,薛姨妈终于拼上老命,打出了最后一大招:灌醉了,跟着我睡.......
嗯,主意可真不错呢!这是向黛玉直接叫板,如果宝玉真留宿梨香院,那还不知有什么大戏呢。
07 第四回合:秀恩爱
宝玉最后喝的两碗酸笋鸡皮汤,很有深意。酸笋肯定是指黛玉,她那么喜欢竹子,这会儿正泛酸呢。那那那鸡皮呢?嘿嘿,我不告诉你。
终于吃完了饭,黛玉撂给宝玉一句:“你走不走?”这哪里是问,俨然是下命令啦!哈哈,恋爱中的霸道女生,就是这样。
宝玉乜斜倦眼道:“你要走,我和你一同走。”【甲侧:妙答。此等话,阿颦心中最乐。】
脂砚斋深知颦儿!
临行前,黛玉亲自给宝玉戴斗笠。作者仔细描写了每个步奏,此时的俩人四目相对,深情款款,配合格外默契。这波恩爱秀的呦!不知刺痛了多少人的眼。
黛玉扮演起贤妻来,也是认真的哦!
“跟你们的妈妈都还没来呢,且略等等不迟。”薛姨妈还是想多留一刻算一刻。而宝玉无论如何都留不下去了。
08 结论
读者都知道尤家两姐妹的悲剧,全因尤老娘贪财好利,卖女求荣。尤家母女不在核心框架里,作者下笔明显更加酣畅淋漓,使得故事看起来触目惊心。
可是对比尤老娘和薛姨妈,却是后者更加无底线!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女二光环笼罩,没有王夫人的权利庇护,宝钗的命运还不如尤家姐妹。
而黛玉尽管婚姻问题败给了现实,但她的人,可从未败过。
就像这天的故事,薛家如此费尽心机的团攻,而黛玉单刀赴会,轻弹慢笑之间,就能令薛家人仰马翻。
恍惚间,依稀看到了俏黄蓉的身影,和那手精妙绝伦的打狗棒法!
图片
#红楼梦# #隔世情缘# #薛宝钗# #文化# #爱情保卫战#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贾雨村===薛宝钗

任是无情也动人//可叹停机德===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女子无才便有德//无为有处有还无}】,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摘自《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四十节》

译文君子教育人的方法有五种:有像及时雨那样化育万物的,有培养人德行的,有使人能通达于节制节度的,有解答疑难问题的,有以自身品德学问影响那些不能登门受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05:10 , Processed in 0.08694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