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10
 楼主| 发表于 2024-3-5 13:2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玄真观+建州女真+】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殡天”的贾敬之谜
where5
2023-11-19 发表于四川  |  13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龍乡

2023-11-1921:45浙江

图片

贾敬死时,慌慌张张的下人通报道:

“老爷殡天了!”

“殡天”,本不是什么谜,因为那是对帝王之死的特殊称谓。

也正这个缘故,贾敬之死竟然是用“殡天”来通报,这就不能不使贾敬这个人物变成“红学”的难解之谜了。

“红学会”作为官红,那些专家大师们因为认定《红楼梦》的作者是满清包衣曹寅之孙,所以给出的解释多是,贾敬影射读音相近的雍正。

图片

虽然雍正“殡天”是在1735年这个“乙卯”年,与贾敬的“乙卯科进士”沾点边儿,只是,贾家既然是指“曹家”,爱新觉罗.允禛何时与曹家成为了有血亲的一家子呢?

还有“修道”及因服食“丹砂”死亡均在都外的玄真观,放在雍正身上,似乎永远也无法给出合理解释的?

不同的是,作为“民红”的红学研究者们,却认为《红楼梦》隐藏的故事背景是在明末清初,而贾敬所影射之人是与“贾敬”谐音的明朝“嘉靖”皇帝 。

图片

一个重要证据是,1542年“任寅宫变”后,朱厚熜移居“南苑”二十余年不上朝,象贾敬一样专心炼丹修道,谋求长生不老,从而有了朱明进入“末世”始于嘉靖之说。

遗憾的是,在“乙卯科进士”、修道及死亡于“都外”的“玄真观”方面,好象也很难自圆其说。

无论贾敬影射雍正还是嘉靖,为什么在设置中丧事之初书中安排尤氏来操办,两者都没能给出答案。

由此可见,解读成“雍正”或“嘉靖”都不可靠,而是另有其人,并且根据“殡天”这个称谓可以确定,此人当属帝王级别的人物。

现在我们就根据《红楼梦》里给出的并不是很多的信息,来分析判断一下贾敬所影射的“帝王”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

图片

有位“青溪话红楼”的网友在文章里这样写道:

“《红楼梦》不同的版本子中,关于贾敬的进士出身,有不同描述,戚序本、蒙府本、列藏本、己卯本、庚辰、甲戍本等,写的是乙卯科进士。而甲辰本、程甲本却是丙辰科进士。

为什么早期的本子中都是“乙卯科”,后期的两个本子改成了“丙辰科”了呢?

我们来了解一下科举制度:

据《明史选举志》记载,逢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清史稿选举志》记载:顺治元年,定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考中会试的生员,称为贡士,贡士再经过殿试,殿试通过后就成为进士。”

“……贾敬死后上报朝廷,皇上特旨:

“贾敬虽白衣无功于国,念彼祖父之功,追赐五品之职。”

“白衣”本义是白色衣服,古代平民服。用来代即指平民,亦指无功名的人;也指既无功名也无官职的人。

贾敬是公府子弟,还有袭爵的资格,他不是平民。“白衣”用在贾敬身上,强调他是没有功名和官职的人。”

从“青溪”网友的研究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书中在描述中已经暗示了贾敬的所谓进士其实并不存在,或者说另有它意,但是与“乙卯年”或“丙辰年”有着脱不开的干系。

接下来我们再来对贾敬修道于“都外”“玄真观”来作一下分析:

明清的都城皆为北京,所谓都外”顾名思义当在北京这个都城之外。

也就是说,贾敬所影射的帝王乃为北京之外的帝王,这无疑就排除了1644年三月十九日崇祯自缢之前的朱明皇帝,同时也排除了满清入关顺治进京之后的帝王。

这是不是自然而然地宣告了嘉靖与雍正没戏了呢?

至此贾敬到底影射何人的范围暂时可圈定为五个人了:南明三帝与满清后金的皇太极和努尔哈赤。

而书中把贾敬在都外的“玄真观”,于是南明三帝也被排除了。

因“玄”为黑色,在方位上代表北方。

那么在皇太极与努尔哈赤之间,到底谁才是贾敬影射之人呢?

“乙卯科进士’暗示了贾敬的原型为努尔哈赤!

图片

1615年的这个“乙卯年”稍进一步、确切地说再过一天便是丙辰年的大年初一,也就在这一天努尔哈赤宣布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正式反叛大明王朝。

由此“玄真观”的“真”也有了解释,即后金的前身为“建州女真”。

在《红楼梦》的描述中,贾敬服食丹砂烧胀而死后,是由尤氏操办的丧事,为什么如此设置呢?

这就牵扯到“尤氏”这个贾珍的继室该怎么解读了。

于过去的拙文中,曾经对尤氏作过数次解读,简而言之,尤氏之所以姓“尤”,是因为尤姓来源于沈姓,书中王熙凤又骂她是“锯了嘴子的葫芦(胡虏)”,再加上尤氏的继室身份,这便是在暗示后金从原来的赫图阿拉,先迁都辽阳,后迁都到了沈阳。

因此,尤氏这个形象是在代表迁都到沈阳后的后金与满清。

图片

而努尔哈赤正是在迁都到沈阳的一年多后,即天命十一年(1626年)七月中旬,努尔哈赤身患毒疽,(也有说是在宁远之战中,被袁崇焕的红夷大炮击伤,后又旧伤复发)七月二十三日前往清河汤泉疗养,八月初,病势转危,遂决定乘船顺太子河返回沈阳,八月十一日,乘船顺太子河而下,病死于叆福陵隆恩门鸡堡(今沈阳市于洪区翟家乡大挨金堡村),终年68岁。

这也是让尤氏操办贾敬丧事的原因之所在。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透视红楼梦》,通过透视性梳理揭秘隐藏在背后的真实故事,欢迎各位老师和朋友支持、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where5 > 《透视红楼梦》举报/认领
上一篇: 王熙凤为什么不明确拒绝贾瑞,而要毒没相思局把他害死呢?
下一篇: 从“明史案”到鸳鸯抗婚到红楼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10
 楼主| 发表于 2024-3-5 13: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尤氏影射后金沈阳+尤二姐影射熊廷弼,尤三姐影射毛文龙】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尤氏为什么放任贾珍贾蓉欺负自己的妹妹?
where5
2021-12-21   |  43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头条问答:《红楼梦》中尤氏为什么放任贾珍贾蓉欺负自己的妹妹?

文:龍乡

2021-12-21 17:00

尤氏之所以姓”尤”,在《红楼梦》“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笔法下,是拥有暗隐和深意的。

因此上,尤氏放任贾珍贾蓉欺负自己的两个妹妹,其实正是因为她姓“尤”,而两个妹妹尤二姐、尤三姐原本并不姓尤。

图片​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还得从林黛玉的《五美吟》说起,因为那里有作者给出的提醒与暗示。

二姐、三姐的故事是从第六十三回开始的,可这表面的故事完全是“假语村言”,背后的“真事隐去”把“真事”隐藏得很深很深,如果没有提醒与暗示,那是怎么也解读不出来的。

于是,到了第六十四回,作者就“借助”林黛玉“闲得无聊”时写出《五美吟》来,为读者提供“解谜”的线索,并且又用薛宝钗对《五美吟》的评论,巧妙而更进一步地告诉读者,千万千万不要对那五个美人太痴迷了,应该多去品味品味、琢磨琢磨、思量思量王荆公与欧阳永叔下面这些诗句: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枉杀”?“枉杀”?“枉杀”!“枉杀”在这里无疑是一个关键词。

从六十三回至六十九回,出场时间不长的二尤双双为情而死,难道在背后隐藏的“真事“中都是被枉杀了吗?

“万里……制夷狄”?当然也是关键词。

“万里”是在哪里?“制夷狄”代表着什么?明清两代,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才能名符其实地被称作“制夷狄”呢?

莫非这“枉死”还是因“万里……制夷狄”而起吗?

从“因情而死”到“万里……制夷狄”被“枉杀”,这弯拐得似乎有点太猛、太急了。不过,如果想到书中“偏从末世来“、“生于末世”、“白骨如山忘姓氏”这样的词句,就会觉得合情合理,而没有什么突兀和意外了。

这几句诗是薛宝钗从五美中的第三美《明妃》中引伸出来的,作用就是为有心的读者掀开《五美吟》神秘面纱的一角,暗示引导出理解的方向应该在哪里。

那么,我们不妨就按照这方向继续往下去理解:

第一美写的是《虞姬》,虞姬不象王昭君那样远嫁匈奴,而是跟随楚霸王项羽,最后自刎于垓下“四面楚歌”的中军帐内,这死法跟尤三姐之死是完全一样的,是不是说尤三姐背后影射之人也死于军帐内呢?并且不是自刎,而是象毛延寿一样被“枉杀”呢?

图片​
另外,我们还应该想到,《五美吟》第一首的主人公与尤三姐的自刎是相同的,或者说,尤三姐之死就是依虞姬自刎为原型而设置出来的,然后又通过《五美吟》中《虞姬》这首诗暗示,在尤三姐背隐藏的故事中,“那个人”与“枉杀”、“万里……制夷狄”、“中军帐”这些关键元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连系。

第二美写的是《西施》,她的结局一说是被越王勾践沉湖,一说是伴陶朱公太湖泛舟。这两种结果该怎么去判断呢?被勾践沉湖,虽非死于中军帐,但也是被“枉杀”;泛舟太湖则相去太远,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巧的是,第五美所写的红拂,不但正好出生在太湖西岸的湖州,而且湖州与西施的故里诸暨都在浙江的中北部,这俩位美女可谓是地地道道的同乡。不同的是红拂虽嫁给了李靖,最后的结局却无法考证,但是,他们“风尘三侠”中的另一位成员虬髯客,传说后来在万里之外的朝鲜北部与辽东建立了一个扶余国。

综上所述,所有信息都在指向一个人:毛文龙。

首先,毛文龙与西施、红拂是同乡,如果从诸暨至湖州画出一条真线的话,毛文龙的祖籍钱塘县,恰好处于正中间的位置。

第二是毛文龙的军事生涯,基本全部是在古扶余国,即辽东与朝鲜北部进行抗击后金,这标准可以被称为“万里……制夷狄”。

第三,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五日,毛文龙被袁崇焕矫诏斩杀于东江镇(皮岛)的中军帐内,无论后世对此怎么争议,这种矫诏也是“枉杀”。

还有第四美写的是《绿珠》,绿珠的故里在广西博白(白州),因遭到孙秀的强行逼抢,绿珠为了报答石崇对自己的宠爱之恩,从“金谷园”坠楼而亡。这些则是在暗隐袁崇焕,因为除了广东东莞碣石镇,袁崇焕祖籍的另一说为广西藤县,有明一朝藤县与白州(博白)皆属梧州府管辖,因此绿珠与袁崇焕原来是同乡人。而石崇与袁崇焕在名字上又有一个字是相同的,这样也就以绿珠为石崇而死,暗隐了毛文龙因袁崇焕而死。

图片​
已知尤三姐影射皮岛主帅毛文龙,那尤二姐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真实故事呢?

尤三姐自刎的原型来自于“霸王别姬”,那尤二姐这个形象呢?

来自于中国古代“四大艳后”之首夏姬。

在多种文献记载中,称夏姬三次成为王后,先后七次改嫁他人为夫人,共有九个男人因她而死。号称“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而夏姬同时与陈灵公、孔宁、仪行父三个男人的淫乱,也就成为了尤二姐与贾珍、贾蓉、贾链乱伦的故事原型。

但是,必须明白和确定,尤二姐与夏姬的互相影射,绝非作者本意,作者的真正目的是通过这种影射,对解读尤二姐背后隐藏的真实历史提供暗示和引导。

原来,夏姬本为郑国公主,而郑国都城新郑是“熊”姓的发源地。

图片​
再者,夏姬的三个情人陈灵公、孔宁、仪行父的关系为“一君二臣”,这样就对应了明朝天启帝的乳母客印月与朱由校、魏朝、魏忠贤这“一君二臣”的情人关系。

由此也就得出了,尤二姐背后隐藏的“真事”发生在天启时期,而其主角为抵抗后金的著名将领熊廷弼。

因辽宁督抚王化贞之刚愎自用造成的“广宁之战”失败后,熊廷弼被召回朝中,“阉党”与东林党纷纷对其落井下石,致使天启五年八月,熊廷弼被斩杀后“传首九边”。

尤二姐被王熙凤赚进荣国府,受尽了凤姐与秋桐的百般折磨和凌辱后,吞金自尽。这种描述,也正是对熊廷弼因抗后金而死进行的“假语村言”式的演绎。

如果说薛宝钗引用的王安石诗句:“意态由事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隐指毛文龙,那欧阳修的“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则是熊廷弼和毛文龙因抵抗后金而被枉杀的真实写照。

那《红楼梦》里,为什么把“三尤”设置为二姐、三姐本不姓尤,唯有尤氏姓尤呢?

这是因为,天启五年(1625年),努尔哈赤把后金的都城从辽阳迁到了沈阳,而在姓氏中,尤姓来源于沈姓,故而以“尤”来暗隐迁都到沈阳的后金和满清。

二姐三姐不姓尤,暗隐熊廷弼、毛文龙因抗后金而在内讧中被枉杀,那么姓尤的尤氏是不是暗指迁都沈阳的后金和满清呢?

其实,凤姐骂尤氏是“锯了嘴子的葫芦”,便暗示了尤氏这个形象影射“胡虏”。

而宁国府的三个媳妇:秦可卿、尤氏、胡氏,在《百家姓》中的排列为“(朱)秦尤许(许的另一个读音为hu胡)”,秦,代表朱明为继承秦朝的正统王朝,所谓秦可卿被尤氏之夫贾珍乱伦而”淫丧天香楼“,则是对后金以下犯上的叛乱,造成朱明王朝灭亡的隐寓。“天香”指月亮上的桂花,隐指朱明,“淫丧天香楼”即隐寓正统王朝在叛乱中灭亡。而又借“尤许(胡)”来暗隐尤氏代表后金和满清。

图片​
冷子兴曾向贾雨村介绍,贾珍世袭宁国公,乃是隐指满清的前身为后金女真,而后金女真的发源地在宁古塔;贾珍被封为四品威烈将军,则是以历史上首位“威烈将军”三国时期吴国的韩当祖籍在辽西郡,同样是暗隐贾珍代表后金和满清。

试想,在贾珍和尤氏皆暗隐后金和满清,二姐三姐都影射明朝抵抗后金将领的“真事隐去”下,贾珍欺负二姐三姐,尤氏岂能会出面干涉?

(《透视红楼梦》,揭秘隐藏在背后的真实故事,欢迎新老朋友关注、**、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where5 > 《透视红楼梦》举报/认领
下一篇: 问:元春为啥不喜欢林黛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10
 楼主| 发表于 2024-3-5 13: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吴玉峰+】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问:红楼梦研究的界限与底线是什么?
where5
2022-01-02   |  11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文:龍乡

2022-01-01 16:49

说起《红楼梦》研究的界限与底线,就不能不让人想到那一百四十来个作者说,这红学研究,真的比一锅粥一团麻还要混乱无数倍。

Image
造成这种乱象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研究者们犯下了一个通病,喜欢自说自话地给《红楼梦》研究的界限与底线设置出五花八门的定义。这界限与底线被设置得多了,哪里还有什么界限与底线可言?

因此,所谓的界限与底线不能由《红楼梦》的研究者来设置与定义,应该尊重和忠实于原著,看清并牢记书中究竟是怎么设置与定义的。

说底线的话,那就是“真事隐去”“假语村言”;说界限的话,那就是“风月宝鉴”的正反两面。

譬如,《红楼梦》开篇就这样写道:

“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撰此《石头记》一书也。”又说: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风夕月,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何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故曰贾雨村云云。”

我们绝对应该相信,这样的强调与声明,是在给书中故事定下了一个根本的底线与基调,以及总体的写作手法。如果研究者不牢记、不尊重、不重视、不一丝不苟地去对待,那还何谈研究?甚至可以说,全书除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这八字是真的,其它所有文字都是“假语”。

有鉴于此,在开卷楔子的结尾处,罗列出的那一段成书过程,我们同样可以根据其写作手法,而相信完全也是“假语村言”。

说什么空空道人“遂易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空空”二字即告诉我们,这个过程是子虚乌有的,这只是在暗示《石头记》这本书是怀有某种情结情感的人写出来的。

就象吴梅村,一直感念崇祯帝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而对入仕满清万分羞惭,觉得没有脸面到地下去见先皇,因此在去世前交待,自己死后既不能穿明朝的官服,也不可穿清朝的官服,给自己身裹僧袍入葬。这不就是“情僧”的一种体现吗?

“吴玉峰题曰《红楼梦》”,其实,《石头记》与《红楼梦》有着同样的含义。补天余石被茫茫大士幻化为“通灵宝玉”后,上刻“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就是对“和氏璧”被雕刻成传国玉玺后,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进行的隐寓和演绎。

Image
同时在古代红色除了庙宇可以使用外,只有皇帝住的皇宫才能是红色的。所以《石头记》和《红楼梦》都拥有帝王、皇权、王朝、天下的象征。由此可见,吴玉峰将《石头记》题为《红楼梦》也只是一种托辞。

“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所谓《风月宝鉴》这个书名也必然脱离不了“假语村言”的范畴。这个名字也确实起到了“烟云模糊”的迷惑作用,其实,“风月宝鉴”只出现于书中的一个章节中,是在暗示与引导,怎样去研究与看懂《红楼梦》的界限和方法,即这本书的正面和背面有着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贾天祥因正照风月宝鉴而一命呜呼,贾代儒夫妇哭的死去活来,大骂道士:“是何妖镜!若不早毀此物,贻害于世不小。”遂命人架火来烧,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

Image
既然要毁镜子,砸烂它岂不干脆利落?偏偏要大费周章地架火来烧,难道贾代儒连如此简单的道理也不懂吗?这实际是在暗示,《红楼梦》这本书如同“风月宝鉴”一样,正面是才子佳人风花雪月,背面则隐藏着骷髅一样凄惨骇人的王朝王朝兴衰史。

所以说,作为《红楼梦》的研究者,如果是不带任何功利因素,诚心诚意地来搞研究,就必须把正面故事、背面隐事的界限明明白白地分清楚。假如象贾瑞正照风月宝鉴一样,只看表面的假语村言,这样的研究就等于钻进了死胡同,把《红楼梦》直接就给研究死了。就如同新红学的开山鼻祖胡适,认定作者是寅孙,写的是寅孙自传和曹包衣家事,就在他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竟然作出了“红楼梦毫无价值”的判断,这不就是把《红楼梦》给彻底研究死了吗?

Image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曹雪芹”就象空空道人、情僧、吴玉峰、东鲁孔梅溪一样,也只能是假语村言的化名,其中含有“真事隐去”的深意。对这些名字的理解与研究,必须与前边“女娲补天”的神话紧密地连系在一起。

传说中的女娲补天是因为火神祝融与水神共工大战引起的,后来帝喾斩了火神重黎,改封其弟吴回为祝融。吴回之后人吴安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封到曹地,因而又名曹安。

周朝时,曹安的后裔曹挟被封到邾国为国君,于是又名邾挟。春秋战国时期邾国灭亡,其族人便以“朱“为姓氏。由此可知,吴回是曹朱两姓的共同祖先,这就是“吴玉峰”这个名字的来由。而邾挟建立的邾国,具体位置在东夷(山东)的鲁国境内,与孔子故里曲阜相邻,这就是“东鲁孔梅溪”的由来。

Image
邾国灭亡后,其中有一支辗转迁移到了吴地的沛县,明朝皇室便是来源于这一支,因此“曹”暗隐朱明,“雪”暗指来自东北极寒之地,最终取代了朱明王朝的满清,“芹”隐喻明朝遗民在清朝象野芹菜一样下钱不值钱,也就是说“曹雪芹”三字原本是“明遗民”的代号。

从而也得出了一个结论,“悼红轩”并非悼念落花,而是对朱明王朝的凭吊。

当然了,所谓“则题曰《金陵十二钗》”依然是假语村言。这是在以此暗示和引导,出现在第五回里的“金陵十二钗判词”,是全书的整体骨架。或者说“金陵十二钗判词”是对《红楼梦》全书的高度概括,全书内容都是围绕着“金陵十二钗判词”来隐写的。这段话的意义就在于,暗示提醒研究者和读者,真的要想读懂《红楼梦》,必须先读懂“金陵十二钗判词”。

Image
那么,怎样才能读懂“金陵十二钗判词”呢?

在本回出现的《燃藜图》、秦可卿这个名字,和她的卧室陈设,以及秦可卿引宝玉入梦等,暗示了,“金陵十二钗判词”是用谶语的形式方法写出来的,其中隐藏着朝代的末世与兴亡,并且需要倒叙着从秦可卿的判词开始解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where5 > 《透视红楼梦》举报/认领
上一篇: 问:元春为啥不喜欢林黛玉?
下一篇: 问:晴雯只是丫鬟,为何能养出葱管一样的指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10
 楼主| 发表于 2024-3-5 14: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
【曹雪芹+华夷之辩”】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里的“华夷之辩”
where5
2022-02-01   |  278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明写清初的“华夷之辩”,具有强烈的民族思想和自豪感

作者:慧读古典

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中贾宝玉有一段“耶律雄奴”和“大舜正裔”的议论,曾令一些红学家费解,而某些红学家因为受胡适影响太深,对此段文字进行歪解。我们先看这段文字:

宝玉听了,喜出意外,忙笑道:“这却很好。我亦常见官员人等多有跟从外国献俘之种,图其不畏风霜,鞍马便捷。既这等,再起个番名,叫作'耶律雄奴’。'雄奴’二音,又与匈奴相通,都是犬戎名姓。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晋唐诸朝,深受其害。幸得咱们有福,生在当今之世,大舜之正裔,圣虞之功德仁孝,赫赫格天,同天地日月亿兆不朽,所以凡历朝中跳梁猖獗之小丑,到了如今竟不用一干一戈,皆天使其拱手俛头缘远来降。我们正该作践他们,为君父生色。”

图片

(电视剧《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形象)

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在看完戚序本此段文字后认为:“这竟完全是梦话,不但全失宝玉的口吻、神情,而且文字十分恶劣,令人作呕。即看文章前后气势,也万万不能插入这一节古怪文字。但戚本何以要增添这么多的梦话?……我以为是有意添入的。……以作者的身世、环境,以及所处的时代而论,绝不容易发生民族思想。即是有的,在当时森严的文禁之下,也决不会写得如此显露。……我揣想,戚本所作是经过后人改窜的。……这数节文字底插入,似在高本刊行之后,我疑心竟许是有正书局印行时所加入的。因为戚本出世底时代,正当民国元年,这时候,民族思想正弥漫于社会,有正书局的老板或者竟想以此博利,也未可知。……我看这几节文字的显露,生硬,很不像清代文人之笔。”(见《俞平伯论红楼梦》171~172页。)由于受胡适的影响,俞平伯认为《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是清中期,作者根本就没有民族思想,他还竟然认为这段文字不是原文所有,是后人加入的。但遗撼的是庚辰本也有此段文字,证明这段文字是抄本原文。

图片

(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他对这段话很是费解)

新红学的创始人胡适认为贾宝玉这段议论“是一个旗人作者颂扬满洲帝室的威德”,而一些胡适派红学家也顺着这样的思维往下解,比如冯其庸就猜测说:“极有可能是乾隆二十年扫平准噶尔,彻底解决了清朝定鼎以来顺、康、雍三朝想做而未能做到的事而增写进去的(《红楼梦学刊》2009年第6期)

胡适派红学家们的观点显然不令人信服,只要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都会认为这样的解释谬误至极。贾宝玉的这段话分明表露出来的是汉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充满了对野蛮落后异族的嘲讽和蔑视。在清中叶文字狱大行其道的情况下,又怎么敢有人将这段文字写进书中去呢?如果这里果真如胡适派红学家所言,是感恩戴德的话,为什么程伟元和高鹗在整理各种《石头记》抄本,准备刊印《红楼梦》的时候,非得将这段文字删去不可呢?

我们国家之所以称之为“中国”,有着极其久远的历史渊源。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认为我们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位置在中原一带。而我们的四周都是蛮夷,正如东汉的许慎所说:

南方蛮闽,从虫;北方戎,从犬;东方貉,从豸;西方羌,从羊。此六种也。(《说文解字》卷四)

在当时的人看来,只有我们中国人才能叫人,而我们四周的,不是虫就是犬,不是豸就是羊,反正都不能算人。这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文化有着极深的自信。经过长期的战争和民族融合,到了宋代,大儒陆九渊说:

圣人贵中国,贱夷狄,非私中国也。中国得天地中和之气,固礼义之所在。贵中国者,非贵中国也,贵礼义也。(《陆九渊集·大学春秋讲义》)

北宋初年的著名思想家石介也说过:

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中国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中国论》)

图片

(北宋著名思想家石介像)

这当然不是种族歧视,而是一种文明论,所谓的“华夷之辩”,即是文明与野蛮之辩。从远古以来,中华文明就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之一,中国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中国人当然有理由将世界上的其他地方认为是“夷”,而自己则是处于中心位置的“华”。

而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一些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带来了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国的士大夫们也因此接触了和中国相隔万里之遥的另一片土地上的文明,比起中华文明来也是不遑多让。中国的士大夫的观念有了极大的转变。瞿太素的《职方外纪小言》有一段话,更清晰地表述了这些接受了新知识的人心中世界图像的变化,以及观念的转化:

尝试按图而论,中国居亚细亚十之一,亚细亚又居天下五之一,则自赤县神州而外,如赤县神州者且十其九,而戋戋持此一方,胥天下而尽斥为蛮貉,得无纷井底蛙之诮乎。曷徵之儒先,曰东海西海,心同理同。谁谓心理同而精神之结撰不各自抒一精彩,顾断断然此是彼非,亦大踳矣。且夷夏亦何常之有?

也就是说,他已经理解到,中国所处的地域并不是唯一的世界,也不是文明唯一的中心,各种文明并没有先天的高低,固执中国文明优越的观念是不正常的,如果能够实践“忠信”、“明哲”,而且“元元本本”,即使远在殊方,也是“诸夏”,如果“汶汶”“汨汨”而且“寡廉鲜耻”,虽然就在附近,也是“戎狄”。

图片

(瞿汝夔(字太素,1548-1610)像)

瞿太素的观点可谓是振聋发聩,以此来察看明末清初的那段历史是再合适不过了。满洲人虽然在明朝的管辖范围内,和汉蒙等民族共处,但其长期处于渔猎的原始文明之中,在国人眼里,是地地道道的“蛮夷”,国人蔑称其为“鞑虏”。这并非国人对其的偏见,而是事实如此,他们甚至连最为基本的政治制度都没有,完全承袭了明朝的制度,即所谓的“清承明制”。入关以来,他们更是强迫国人“剃发易服”,就是要从根本上灭绝汉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以利于其统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不惜大肆屠杀,不达目的绝不手软。再看其入关之初,接连推出了“圈地法”掠夺土地;推出“逃人法”掳汉人为奴隶;“迁海令”,强行将沿海地区的人迁徙到内陆,屠杀生灵数百万……这样的野蛮行径,难道不是“蛮夷”吗?

尽管清人以杀戳的形式征服了全中国,但在精神上,他们是从来没能得逞的。即便是到了文字狱大行其道的雍正朝,“华夷之辩”仍是国人关注的焦点。在雍正年间,湖南人曾静受明末清初大思想家吕留良的影响,著述了《知几录》和《知新录》等书,表达浓厚的民族意识。

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他派弟子张熙到浙江购书一批,其中有吕留良诗稿一本。另外,他曾接触过严鸿逵、沈在宽,在他们家看到了吕留良的著作。曾静对吕留良遗著中关于夷夏之防及古时封建井田等言论十分赞赏。吕留良强烈的反清思想对曾静影响很大。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秋,曾静命张熙投书川陕总督岳钟琪,称他是岳飞的后裔,劝他起兵反清。只可惜此时的岳钟琪已成了清廷忠实的奴才,他密奏雍正,出卖了曾静。

此时的曾静表现出了一个知识分子软弱的一面,承认自己是受到了蛊惑,改口痛骂吕留良。而这一点也被雍正利用,他居然借曾静一案著书立说,刊印了《大义觉迷录》,颁行天下。他认为:光靠杀头解决不了广大民间对清朝的敌视问题,铲除不了汉人的民族意识。不如依靠《大义觉迷录》的说教,一举消弭民族矛盾。在《大义觉迷录》里,雍正最为重要的一个观点是:

不管是华是夷,惟有德者能为天下之君。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无损于圣德。

其实雍正的歪理完全不值一驳。拿现在的话来说,中国确实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上古时代,舜确实出身东夷集团,文王确实出身西戎集团。汉民族是在东汉以后才逐渐形成的。既然天下一家,不分华夷,清廷为什么施行民族歧视政策?以满族为统治民族,次为蒙族,再次为汉族,以下才是其他各少数民族。这是很明显的民族隔离和民族歧视政策。如果不分华夷,首先就应该取消满族的特权,当然清廷是不可能做到的。一直到清朝灭亡,旗人都具有相当的特权,视汉族和其他民族为自己的奴隶。在清末的时候,西太后厚颜无耻地讲出“量中华之国力,结与国之欢心”、,旗人刚毅说出“宁赠友邦,不予家奴”、还说戊戌变法是“保中国不保大清”,很明显是将中国这片土地视其为殖民地,满族统治者殖民者心态昭然若揭。

雍正的这些歪道理,实在是顾头不顾尾。他是只许自己说,不许别人说(只有圣旨才能如此)。他既然写一本书颁行天下,动员大家来学,那就难免要加以探讨。一探讨,就会自暴其丑,露出了狐狸尾巴。《大义觉迷录》所说的道理并非“大义”(只有“民族大义”才是“大义”),也不能“觉”别人之“迷”。这样的书真正是不看不糊涂,越看越糊涂。但是由皇帝颁行之书,谁敢说个不字?雍正既死,乾隆继位之后,对于此事倒是能够当机立断,快刀斩乱麻,立刻下诏禁止此书流行,并列为禁书。这个自作聪明的雍正尸骨未寒,他的大著就被自己的子孙所否定,成为千秋笑柄。

图片

(雍正帝所著《大义觉迷录》书影,被乾隆帝列为禁书)

即便是到了“万马齐喑”的乾隆朝,华夷之辩仍是一个敏感话题。乾隆十八年,发生了“胡中藻案”,由胡中藻案又引发了鄂昌案。鄂昌,是已故大臣鄂尔泰的侄子,满族人,历任广西及甘肃巡抚。由于胡中藻是鄂尔泰的门生,鄂昌和胡中藻等人之间的诗文唱和是常有的事。在搜查胡、鄂两家的诗文信札时,发现鄂昌的诗《塞上吟》中称蒙古人为胡儿。乾隆又批:满、蒙本属一体,称蒙古人为胡儿,“此与自加诋毁何异,非忘本而何?”

这里非常清楚,乾隆认为鄂昌称蒙古人为“胡儿”是忘本,因为满洲人本身也是“胡”。结果是:胡中藻斩首,鄂昌赐自尽。

在这样的一种血雨腥风的文化氛围中,谁还敢提“华夷之辩”呢?谁还敢在书中嘲讽什么“耶律”“雄奴”(匈奴的谐音)、“犬戎”,称自己为“中华”、“大舜正裔”呢?也难怪程伟元和高鹗见到贾宝玉这段议论,赶紧将其删去,免得惹祸上身。

图片

(乾隆帝朝服图。他对”华夷之辩“相当敏感)

由此可见,《红楼梦》只能成书于康熙朝初期,此时的清廷忙于战场上的征战以及征服全国后的一段假惺惺的“怀柔”政策,加上清廷整体的文化素质较低,还顾及不到文化统治。而那些由明入清的士大夫们怀着对国破家亡的痛心和对异族统治者的满腔愤恨,写成《石头记》,借贾宝玉之口痛快淋漓地将“华夷之辩”慷慨激昂地讲了出来,表明作者具有强烈的民族思想和民族自豪感。《红楼梦》的排满思想很强烈,而一些胡适派红学家们有的视而不见,有的百般粉饰,有的胡乱歪解,这些红学家真的看懂《红楼梦》了吗?我们严重怀疑!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where5 > 《透视红楼梦》举报/认领
上一篇: 问:《红楼梦》里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下一篇: 红楼梦作者问题悬而未决,不应安给“曹雪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10
 楼主| 发表于 2024-3-5 14: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学百年误区:史家不但不穷,还再度封爵!避免抄家幸存到最后
where5
2022-02-04   |  2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诗书画茶悦人生,点击上面的蓝字,关注本公众号。

图片

世人对红楼梦的误读,存在于很多方面,因为曹雪芹擅长正话反说。很多时候,读者需要拥有反向思维,才能读出真相。

比如四大家族之一的史家,他的经济情况、政治地位到底什么样?红楼界普遍的印象是,史家率先衰败。即便说不上破落,起码也是贵族里的穷困户。


打开搜索引擎,只要查找与史湘云相关的文章,不是惊呼“史家的衰败究竟有多严重”,就是感叹“史湘云在家的处境多悲惨”,或者就是什么“一个富贵穷小姐的委屈”。

题目有一万种,核心无非就是1、史家很穷,穷的拼命干活;2、无钱百事哀,史家脱离了贵族生活;3、湘云被虐待

在大家看来,史湘云在贾府是人人羡慕的白雪公主,回到家就是干苦活累活的灰姑娘,就差吃不上饭了。

事实真是这样吗?

四大家族从小说正式开始时,确实已经进入衰败期,但绝不能用一个“穷”字来涵盖一切。

贾家远离了政治核心圈,只剩贾政一人在朝为官,而且只是从五品的小官,管土木工程。

薛家的生意渐已消耗零落。随着薛蟠命案的爆发,特供商资格也要被免除,只不过作者不写而已。

但王家出了后起之秀王子腾,他官运亨通,不断升迁,最后升到九省都检点,也就是禁军统帅。位列一品,权势通天!

可见所谓的【衰败】,没那么简单吧!政治环境在变化,四大家族各自的发展都不一样。

那么,史家到底是啥情况呢?

01 史家政治情况
1、爵位不降

四大家族都已经传了三代了。史家第一代被封保龄侯,袭封了三代,到了史鼐时仍然是保龄侯,没降级。

请特别注意这一点哦!

爵位世袭,分为降等世袭与世袭罔替两种。降等世袭就是每袭一代,降低一等,这是指历史情况。书中写的情况还不止如此,是每袭一代,降低若干等。

世袭罔替呢,就是电视剧的铁帽子,可以一直继承下去。这种情况凤毛麟角,整个大清朝算下来,一共才出了12个铁帽子王。

除了以上两种常规操作,还有一种例外,是皇帝恩赐某一代不降级,这叫做恩袭。

图片

那么,史家的爵位为什么不降呢?

要么是当初封爵时,就是世袭罔替的爵位;要么是皇帝恩赐。

无论哪种原因,都是不得了的恩典。他可不是一代恩袭,而是三代啊!连续三代不降低,这跟皇帝老子要有多贴心啊!

2、多出一个侯爵

这还不算,史家又额外被封了一个忠靖侯。

史家祖上只有一个爵位,史鼐袭了爵,他弟弟史鼎应该没爵位的,但却以【忠靖侯】的头衔出场。

他家传了三代后,竟然又多出个侯爵。这是什么神逻辑啊?

由此可见,史家后代真不是吃素的,政治地位不仅没缩水,反而增厚了。不禁令人感叹,生孙当如史令公啊!

封爵跟升官不同,对社稷没有巨大贡献,不是皇帝真正的嫡系,不是皇家真爱你,怎么可能给你爵位?

比如王子腾官运虽然亨通,却连个芝麻大的爵位都没,这就说明问题了,皇帝老儿未必真待见他,很可能是权宜之计。

整部书里所有的贵族,三代不降级,史家独有!后代另封爵,也是史家独有的!

偏偏是这个家族,被认为快穷死了,呵呵,搞笑不?

图片

3、身居高位

史家祖上是尚书令(相当于宰相),后代依然身居高位,并没大滑坡。

湘云爹这一代共兄弟三个,湘云爹是老大,早早死了,剩下两兄弟就是史鼐和史鼎。

这两兄弟都是带爵为官,又是四大家族里独有的情况。

他们都在高层圈里,书中虽然没多写他们的职务,只提到史鼐迁委外省大员,但这已经足以说明问题。

清朝的地方大员,无非是总督或巡抚,都是绝对的实权派!

总督和巡抚,官衔为从二品或正二品,一般都是皇帝信任的得力干将。多数还兼有中央职务,官衔有可能更高。而贾政只是从五品,根本没法和他们比!

七十一回南安太妃见了湘云说:

“你在这里,听见我来了,还不出来,还只等请去?我明儿和你叔叔算账。”

大家仔细品品味下这句话,太妃跟湘云很熟,跟湘云叔叔更熟!但太妃跟贾政却绝不会如此热络。

相比于其他女孩,湘云显然是高档社交的常客,从中既能看出湘云所受的重视,也隐约显露着史家的政治状况。

图片

02 势力分布
一家双星闪耀,这种配置史上也不多见。凡出现这情况,都是长期积累下的战果,绝对算是家底雄厚、树大根深,即便王子腾飞黄腾达,也不能与之比拟!

我们回过头看下护官符怎么说的:

贾家:共二十房。宁荣亲派八房在京都,十二房在原籍金陵。史家:共十八房。十房在京都,八房在原籍金陵。王家:共十二房。二房在京都,十房在原籍金陵。薛家:共八房,都在原籍金陵。

这是四家的势力分布,你从中看出了什么?

贾家在京中、老家分布各半。

史家京中占了大部分,老家反而少。

王家在京中只有二房,就是王子腾和王子胜,只占六分之一。六分之五都在老家。

薛家全部在老家,京中无人。

这个势力分配表很有用的。在京中分布多,说明族中人才辈出,说明家族已扎根于中央系统,说明树大根深,说明跟皇家关系更近。

在原籍分布多,说明主要在地方上混,政治平台低,政治根基不深。

对比这四家,高下立现。王薛两家是地方上的地头蛇,贾史两家才是混中央的。而贾史两家再对比,史家更优秀!其家族势力更雄厚,人才更多。

总之,史家历史积累不比贾家差,当前政治状态却比贾家好,更关键的是,他不跟王、薛这些惹事生非的家族深交。从任何角度说,他都没理由大幅败落!

图片

03 觉醒之家
既然史家并不败落,为什么过的日子跟其他贵族不同呢?书里写到,史家为节约开支,家里的太太、小姐们,都开始动手做针线到半夜了。

这家道紧张的样子,其实正说明史家是最先觉醒的家族。

都说富不过三代,可是史家三代后再次封爵,这是多强大的自律啊!当其他家族都坐享其成时,史家后代却在发奋图强。

同学们,你们以为封爵很容易么?必须对社稷有巨大贡献,万千官员里也出不了一个封爵的。

祖上靠打天下封爵,到了和平年代何其难得!如贾家那样坐吃等死,能出封爵的人物,会吗?只有居安思危,用现代话说穷养,才有可能努力拼搏。

后人把史家的谨慎低调当做败落,完全是误读。

贾府的总掌舵人是贾母。整部书里,她寿命最长、福报最大、见识最多、心胸最广、贵族涵养和气息最深厚!

这位居于贵族顶端的老太君,一棵众多猢狲倚靠的大树,就来自史家。

图片

咋看上去,这只是个姓氏。但懂文学创作的人知道,作者在设计时必然包含某种情愫。也就是说,史家一定比其他贵族的眼界更高一层。

红楼梦里一人一面。在同样的环境下,作者会写出不同的面目、不同的思维、不同的生存。

每一场灭顶之灾中,都有幸存者。个人如此,家族也是如此!

王家一心结党擅权,薛家拼命攀龙附凤,贾家只顾及时行乐。这些都是负能量,错误的生存方式。

四家里必须有一个有所觉醒、走正道的家族,这是写书的必然。这个家族肯定是史家,也只能是史家。

而生存的正法,没什么好讨论的,古今中外都是克勤克俭!

四大家族代表四种模式。贾家由盛而衰,王家回光返照,薛家败落不堪,只有史家是韬光养晦。

04 生存之道
我们具体来谈谈史家的生存之道。

1、勤俭持家

贾家本来已经远离政治斗争,但对金钱的强大需求,令其一再卷入是非。他败落的最大原因是奢侈浪费,铺张无度。

以贾府庞大的田庄、房舍,只要略微收敛点架子,养活屈指可数的几个主子绰绰有余。可问题是,主子不过十来个,奴才却上千!

不仅主子无所事事,丝毫没有生产力,连奴才都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了,只会陪吃陪玩。

吃穿用度全名牌,斗鸡走狗全报销,娱乐设施超一流,更不用说营建大观园.......这样的日子,无论有多少营收,都会入不敷出。

图片

史家也许曾经跟贾家差不多,但后来却认清了这些问题。不用针线女人,便是开源节流最常用的一招。

针线是女性专长嘛,贵族女性干不了体力活,针线活总可以。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留下《遗令》,当月病逝。他在《遗令》中说:葬礼一切从简,不要用金玉珍宝陪葬。.........诸位夫人没事做,要勤学女工,多造丝缕,卖掉换钱以自给。我的遗物可以存放起来,也可以由儿子们都分掉。

有人说,只要对比下曹操和刘备的遗言,就知道蜀汉必然败于曹魏。因为刘备的遗言,全是叮嘱儿子“要读正经书啊”,跟宝钗唠叨的差不多。看似高大上,其实空洞的很。

而曹操的遗言很具体,也很能显示家风。

“勤俭”二字,说说容易,实践起来却难得很。尤其作为权贵阶层,能放下身段、踏实生活,需要极高的智慧!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李商隐的名句,与之相似的警句,多到不可胜数。

每一句,都是前人用血泪总结而来。红楼梦也诠释了这句话。

我们现代人很少听到这种教育,如果你生活的社会,将之树立为最高智慧,就像现代的企业管理学一样普及,再看史家这样子,就明白怎么回事了。

把贵族女性的闲余价值转化成劳动力,任何朝代都大立提倡。所以我相信,曹雪芹写史家借用了历史。曹操不也姓曹吗?

图片

2、与四大家族切割

史家只与贾家联过姻,还是在鼎盛时期。跟王薛两家完全没瓜葛。

自小说开始,史家奉行的就是独善其身。贾家有红白大事时,才有他们的影子,但也只是一句带过。

除了湘云这孩子,其他史家人从未在贾府吃住过,似乎就没什么往来。

王家正相反。在政治上,王家拉帮结派,罗织党羽。与之对应的是,家属间也最抱团,是关系网最复杂的家族。七拐八拐的亲戚都要住进贾府,一住多少年都不走,如蜂窝似的,团团密密把贾府包围。

图片

王子腾夫妇也经常出现,动不动就来贾府。王家做寿,贾薛两家倾巢出动,连黛玉都要跟去。王家娶亲,凤姐就成天过去帮忙。总之,集体应酬简直不要太多。

但所有这些模式,都不适用于史家。

这些都只是小角度,冰山一角而已。无论是王家的操纵官府、薛家的打死人命、贾家的夺人财物,凡有不法之事,史家都没参与过。

仔细去看跟政治挂钩的每个细节,你就会发现,史家完全是老牌贵族里一股清流。史家明明处在这个圈子里,但又游离于四大家族之外,这其中难道没玄机吗?

3、谨慎做人、清廉为官

前面说了,史家才是新皇真正器重的人。这样的家庭怎么可能穷呢?

可偏偏是他显得穷,哪里是真穷?明明是给皇帝看。这谨慎做人、清廉为官的样子,是皇帝最喜欢的样子。

做官低调,治家严谨,严格把控交际圈,与老牌势力尽量切割,都是在向皇帝表忠心。

当皇帝向老牌势力开刀时,史家也会受影响,但跟贾、王、薛这些家族会有本质差别。他们是死亡性打击,史家只是被牵连削弱。

图片

05 史家结局
书中女子,婚配之路都很坎坷,为什么史湘云早早订亲,为什么只有她能【厮配得才貌仙郎】?

那时候的婚姻无关于本人优秀与否,全是拼爹、拼家族的。

湘云订婚最早,对象优秀,过程顺利,都要归功于史家的政治表现。政治上有前途,才有安宁美好的婚配。

书中众多女子,其实都嫁不出去,至少是都在苦心寻找良配,只有湘云根本不必找,躺赢!

其他女孩婚姻不顺,本质上都是家族不给力。就连贾府的千金小姐们,也是被家族所误。

后期贾家已深陷政治危机,迎春被虐待至死,贾家毫无办法,这是赤裸裸的证据。不要只揪着迎春的性格说事,根本原因是政治好吗!!

只要对比迎春和湘云的婚姻,就知道贾史两家政治情况差异有多大。

如果史家跟贾家一样风雨飘摇,哪来的什么才貌仙郎?即便订了婚,也可以像宝琴那样被悔婚。

图片

可湘云的婚姻不仅成了,而且还有一段幸福的婚姻生活(判词上明确显示的)。这说明,湘云在出嫁前后,史家没什么问题。

再看时间节点:80回已经风雨飘摇,贾王薛这些家族马上就要完蛋了。这意味着,史家必然不受风波,湘云的婚姻才可成。


湘云婚后原本挺幸福的,但丈夫早逝,夫家发生了变故,才造成她不幸的后半生。这不幸跟史家没有关系,史家保障了她的前半生,后半生要靠夫家保障了。

况且,从湘云的判词来看,她余生的痛苦,也都是精神层面的,并非物质层面的崩溃。

所以,种种角度都证明,史家早已跟贾王薛三家割裂,没有经历灭顶之灾。他是四大家族唯一幸存的家族。

四大家族并非绑死的,没有什么证据显示,四家结局必须一样。反倒是湘云佩戴的麒麟,以及她的判词,都暗示了史家会成为最后的幸存者。

【声明】卓语只研究原著,一切观点来自原著,不要拿87版的结局来问我。湘云的麒麟,另文详解。

图片

06 宝钗之语不可信
“不用那些针线上的人”,核心目的是少用奴才。奴才少了,不但开销大幅降低,更关键是少了犯法的机会。这才是长久之道。

史家是众多贵族应当学习和效法的对象,可惜他们都不觉悟。

不觉悟的人太多了!史湘云总想逃离史家,躲在贾家耍,这是公主病,却被后世误解为穷家虐待孤儿。

迎春惜春可没被虐待吧,仅仅边缘化而已,就活的那么压抑,都是重度社恐病人。号称被虐待了的湘云,反而成天大玩大笑,任性恣意到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这合理吗?

我们来看一段评论:【史湘云自幼父母双亡,跟着叔叔婶婶生活,不仅跟黛玉一样寄人篱下,而且身为金陵十二钗正册里的千金小姐,在史家却过着粗使丫鬟般的生活。好容易熬到出阁的年纪,等来了一段好姻缘,厮配得才貌仙郎,却也没到头。真是命如浮萍的落魄小姐啊】


上面这段就是关于史家、关于史湘云,最广泛的认知。按这说法,婚姻竟然是熬出来的,被虐待的孩子也能等到婚姻的春天,这都什么逻辑啊?

图片

实际上,史家只是避免奢靡而已,贵族该享有的规格一点没少。湘云出门会带一堆奶娘婆子和丫鬟,前呼后拥的。33回里她进大观园,书上说:

众奶娘丫头跟着,到了凤姐那里,说笑了一回,出来便往大观园来,见过了李宫裁,少坐片时,便往怡红院来找袭人。因回头说道:“你们不必跟着,只管瞧你们的朋友亲戚去,留下翠缕伏侍就是了。”众人听了,自去寻姑觅嫂。

这堆寻姑觅嫂的仆人,才是家族财力的真相。

千金小姐身边必须有教引嬷嬷、有众多女保镖傍身。这不单单为了摆排场,而是对小姐的保护。她们时刻监管和纠正小姐的行为,保护小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一切贵族里,只有薛家没乳母,没教引嬷嬷,半个都没有。

贾史两家的小姐,随便动一动,身边都有一群保镖,而宝钗从来都是自个单蹦。

贾家千金标配12个丫鬟,宝钗只有2个丫鬟,从来都不够使。

如果你是宝钗,站在这堆千金之中,什么感觉?可是,偏偏她来说史家穷,这不让人笑掉大牙吗?

图片

明明是薛家最先败落,成为破落户,她却说湘云可怜,这是作者对她的巨大讽刺。后世读者却坚信不疑,更是讽刺!

越是不经意的细节,作者一笔带过的,才越是真相隐藏的地方。越是大段大段的表白或抱怨,反而不可信,那里有很多主观问题夹杂其中。

湘云从小任性恣意,不愿受委屈受约束,所以才抱怨。

从她对黛钗的认识,就能印证她的眼光有多差。以这样的头脑,怎么可能理解史家长辈的苦心呢?

宝钗想拉拢她,当然会充分投其所好,故意夸大她的委屈,营造知心大姐形象。以骗取湘云的好感和信任。

自己是瘸子,反而笑别人腿短,哈哈~

总之,宝钗描述史家的那段话根本不足信,就像她和袭人常常诋毁黛玉一样,需要反向理解。

图片

相关阅读:
史湘云的结局,真是沦落船妓吗?87版电视剧最大的败笔和误导
红楼梦悲剧探源:四大家族为何被抄家,是因为元春失势吗?
用于本公众号不能留言,资深粉可加入群聊【卓语红楼】。该群聊是本公众号的匹配组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10
 楼主| 发表于 2024-3-5 14: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禄蠹+】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里为何对“禄蠹”深恶痛绝?
where5
2022-02-07   |  59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作者为何对“禄蠹”深恶痛绝?“禄蠹”究竟指哪类人?

作者:慧读古典

图片

任何作品都不能脱离其时代而独立存在,《红楼梦》也不例外。这本书的思想和当时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

稍微了解《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贾宝玉对读书仕进是十分反感的。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作者借袭人之口说出了贾宝玉对读书仕进的态度:


袭人道:“第二件,你真喜读书也罢,假喜也罢,只是在老爷跟前或在别人跟前,你别只管批驳诮谤,只作出个喜读书的样子来,也教老爷少生些气,在人前也好说嘴。他心里想着,我家代代念书,只从有了你,不承望你不喜读书,已经他心里又气又恼了。而且背前背后乱说那些混话,凡读书上进的人,你就起个名字叫'禄蠹’;又说只除'明明德’外无书,都是前人自己不能解圣人之书,便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这些话,你怎么怨得老爷不气?不时时打你。叫别人怎么想你?”

为什么贾宝玉除了“明明德”之外,别的书都不喜欢读呢?对此,胡适派红学家们这样解释:因为《红楼梦》的作者不仅是了不起的文学家,还是伟大的思想家,正因为他思想进步,看出了封建统治者的没落和腐朽,不想和上层统治者打交道,因此也就不想走读书上进的道路。

这显然是歪曲了作者的思想。稍有历史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在“万马齐喑”的清中叶不可能有这样进步的思想家。即便是明末几大思想家,比如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人,他们也都是有着很深刻的思想,但并不排斥科举考试,也都努力读书仕进。即便是看出清朝社会本质的龚自珍,也是走了读书仕进道路。


红学家们把《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放到清中叶去考证,当然会觉得贾宝玉的一番言论很突兀。一旦将《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放到明末清初,一切疑问也都能迎刃而解了。

贾宝玉所说的“明明德”其实就是指“四书”中的《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后被单独抽出来成为“四书”之一。

《大学》的开篇是这样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图片

由此可知,《大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讲怎样“明明德”,怎样“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君子”的个人修养和家国天下之间的关系。而这种思想,正和顾炎武先生所讲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谋而合。

作者显然认为除了《大学》这本书和“天下兴亡”有关外,别的书都没什么用。而明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党争”。党争之下,意气用事,自诩为“正人君子”的东林党人多尚空谈,将不和自己一路的人统统斥为“异类”,迫使对方不得不加入阉党来与他们抗衡。这样一来,党争也就愈演愈烈。而党争的结果必然就是祸国殃民。


这些以王阳明“心学”为思想指南的士大夫,太过清高自重,凡事爱讲大道理,泱泱而谈,根本不考虑实际解决问题的办法,整日嘴里叨叨性命之理,务虚名,弃实用,最终使得朝政一发不可收拾。除了王阳明的“心学”,明末士大夫们的另一个思想来源即是程朱理学。那种思想更是呆板不知变通,更加的不切实际。不管是程朱理学还是阳明心学,在清军的屠刀马蹄下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而这也正是《红楼梦》作者发自内心的悲凉呐喊。作者认为,正是这些“心、理、性、灵空谈之学”读多了,反而把人给读傻了,陷入了意气之争,误国误民。

为什么作者要借贾宝玉之口痛骂那些读书上进之人为“禄蠹”呢?这其实也和清人占领全中国后,为了收买人心,恢复科举考试有关。


清朝统治者兴兵入关后,为了笼络和网罗知识分子,在顺治元年即宣布沿袭明朝惯例,按期开科取士。顺治二年在北方数省举行乡试,录取了清朝首批举人;顺治三年在北京举行会试,录取了开国的首批进士;顺治四年又加行会试,多取江南文士。

顺治二年的首期乡试,绝大多数读书人秉持着民族大义,坚决不肯为清廷效力,只有极少数败类厚着脸皮参加。由于人数实在太少,清政府就把这些汉族考生全都录用为官。这样一来,那些立场不坚定的士大夫们也就眼红了。以后清廷再次举行乡试时,参加的人就多起来了。而清廷也乐得见到这样的情形。顺治一朝十八年,共开八科,录取进士二千五百九十一人,其录取频率和人数,都要远远超出正常的三年一科。

这些读书人为了争做清廷官员,一个个都挤破了脑袋往里钻,甚至还出现了接二连三的科场舞弊案。据清初大诗人吴梅村记载,“壬辰(顺治九年,即1652年)权贵与考官有隙,因事中之,于是科场之议起。”

顺治九年的舞弊案还不算什么,闹得最厉害的是顺治十四年的丁酉(即1657年)科场案。此案因考官纳贿而起,株连人数之多,对全国震动之巨,在清朝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实属罕见。清廷对这次舞弊案的处理方式是大开杀戒,不但受贿的考官和行贿的考生立即处死,还株连亲属,父母妻子全遭流放,惩处异常严厉,酿成了科举历史上空前的大惨案!光处死的考官就有十七名之多。如果不是这些读书人一门心心思为异族政权效力,何至于会发生这样的舞弊案呢?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科举大案中,还有一个插曲,就是出现了一位白卷先生吴兆骞。吴兆骞号汉槎,少有才名,江苏吴江人。平常大家都认为他的文章“惊才绝艳”,考中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可这次顺治皇帝亲试,他却交了白卷。于是舆论大哗,有人说他是惊魂未定,吓得提笔忘字了;也有人说他是恃才傲物,故意卖弄。而笔者则认为是他见当时的考场有无数手持兵器的士兵,整个考场如同刑场一般,认为这是对读书人的侮辱。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本就对清人入关大肆屠戮生灵不满的他心中十分愤怒,于是作出了这样惊人的举动!

图片

(吴兆骞)

此举当然也是触怒了朝廷,而他受到的惩罚也是相当的严重。他被发配到宁古塔充军。宁古塔是苦寒之地,寸草不生,常年冰封,发配到那里生不如死。

吴兆骞临行时,京中好友顾贞观、徐乾学等人都来为他送行。吴梅村还作了一首长诗《悲歌赠吴季子》。吴兆骞在宁古塔二十多年,后来友人顾贞观恳求纳兰性德利用他父亲明珠的权势营救,吴兆骞最终得以赎还返乡。返乡后仅仅三年,吴兆骞就亡故了。


很显然,《红楼梦》作者对吴兆骞这些还保有一点民族气节的士大夫们是很敬重的,对那些一心想要读书上进的人当然是嗤之以鼻,将他们说成“禄蠹”!

而实际上,也正是这些读书人考取了清廷的官员,稳定了清廷在全国的统治。若不是这些士大夫们积极地卖身投靠,清廷何至于如此之快地稳定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呢?以至于顾炎武先生发出“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的感慨。若是人人都像顾炎武那样,坚持不肯仕清,清人何至于能并吞全中国呢?

而与这些“禄蠹”相反的则是像张苍水这样的民族英雄。他以一介书生投笔从戎,做到南明兵部尚书一职。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南京失守后,张苍水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后奉鲁王,联络十三家农民军,并与郑成功配合,亲率部队连下安徽二十余城,坚持抗清斗争近二十年。康熙三年(1664年),随着永历帝、监国鲁王、郑成功等人相继死去,张苍水见大势已去,于南田的悬嶴岛(今浙江象山南)解散义军,隐居不出。是年被俘,后于杭州遇害。他在就义前赋《绝命诗》一首。

图片

(张苍水)

对于张苍水这样的人才,清廷是想尽了一切办法招降,不停地给他递招降书。然而,张苍水都是义正辞严地予以了拒绝,而这其中又以下面这封书信最为著名,这是他写给清廷闽浙总督赵廷臣的一封信:

台翰俨颁,殊深内讼,岂仆一切愚忠,尚未足取信天下耶?台下清朝佐命,仆则明室孤臣,时地不同,志趣亦异。功名富贵,早等之浮云;成败利钝,且听之天命。宁为文文山,不为许仲平;若为刘处士,何不为陆丞相乎?倘云桑梓涂炭,实为仆未解兵,仆亦何难敛师而去,但未知台下终能保障否乎?区区之诚,言尽于此,间使说词,请从此绝。

这封信着墨不多,但却义正词严。对来信以功名富贵诱降,答之以“功名富贵,早等之浮云”;对来信以重兵包围逼降,答之以“成败利钝,且听之天命”。表面用语温和,实则态度强硬。作者列举文天祥、许仲平等正反人物,表明自己誓死不降之决心,旗帜鲜明,言简意赅,表现出了张苍水伟岸的人格。

像张苍水这样的堂堂男儿,才是我中华的脊梁。而写信对他劝降的赵廷臣,则是《红楼梦》作者所说的“禄蠹”。他本是铁岭人,努尔哈赤占领辽东之时,对那里的汉人进行了大屠杀,并捕捉汉人为奴(蔑称为“尼堪”)。对此国仇家恨,赵廷臣非但没有加以反抗,反而加入了清人一方,成为汉军镶黄旗的一员。清军入关后,他又为清廷屡立战功,最终官至督抚,成为封疆大吏。在那时,像赵廷臣这样的“禄蠹”数不胜数。正是这些“禄蠹”们的卖身投靠,为虎作伥,才使得满洲人以区区不到百万人占领整个华夏大地,清廷的祸水流遍了全国,汉人从此被剃发易服,成为清人的奴仆,真是痛入骨髓,呜呼哀哉!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where5 > 《透视红楼梦》举报/认领
上一篇: 揭开“累丝金凤”暗隐扬州十日之谜
下一篇: 给巧姐治天花的“桑虫猪尾”与刘姥姥“吃老母猪”的笑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10
 楼主| 发表于 2024-3-5 14: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桑虫猪尾”与刘姥姥“吃老母猪”+】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给巧姐治天花的“桑虫猪尾”与刘姥姥“吃老母猪”的笑话
where5
2022-02-10   |  51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给贾巧姐治痘疹的“桑虫猪尾”与刘姥姥“吃老母猪”的笑话

文:龍乡

2022-02-09 21:38

凤姐的女儿大姐儿病了,医生为什么交待“预备桑虫猪尾要紧”?“一日,大姐毒尽癍回”,这个“一日”是哪一天?答案可能会令人感到大大地意外和吃惊。



以《红楼梦》开卷即表明的写作手法看,为“大姐儿”治疗天花的这个过程,自然属于在表面“敷演出”的“假语村言”,那么在“真事隐去”的背后,隐写的“真事”又是什么呢?

这就需要对原文进行仔细分析和揣摩了。且来看看这段描述:

谁知凤姐之女大姐病了,正乱着请大夫来诊脉。大夫便说:“替夫人奶奶们道喜,姐儿发热是见喜了,并非别病。”王夫人凤姐听了,忙遣人问:“可好不好?”医生回道:“病虽险,却顺,倒还不妨。预备桑虫猪尾要紧。”凤姐听了,登时忙将起来:一面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一面传与家人忌煎炒等物,一面命平儿打点铺盖衣服与贾琏隔房,一面又拿大红尺头与奶子丫头亲近人等裁衣。外面又打扫净室,款留两个医生,轮流斟酌诊脉下药,十二日不放家出。贾琏只得搬出外书房来斋戒,凤姐与平儿都随着王夫人日日供奉娘娘。

一日,大姐毒尽癍回,十二日后送了娘娘,合家祭天祀祖,还愿焚香,庆贺放赏己毕,贾琏仍复搬进卧室。见了凤姐,正是俊


桑虫即桑蠹虫,具有化瘀、止痛、止血、解毒之功效。主治:胸痹心痛、血瘀崩漏、瘀膜遮睛,痘疮毒盛不起,痈疽脓成难溃。

猪尾即猪尾巴,因在其蛋白质成分中主要是胶原蛋白质,为皮肤组织不可或缺的营养成分,可以改善痘疮遗留下的疤痕。

看来,针对“大姐儿”所得天花,医生要求预备“桑虫猪尾”确实是在对症下药。并且从“大姐儿”得痘疹到治愈作了一个简单的叙述,有人说这里体现了古人特别是富贵人家与“天花”作抗争的医药文化。

无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是不是太表面化,可以不去讨论。但是有一点显然是被忽视了:那就是在这段文字中时间写得非常模糊,虽然有两个具体数字“十二日”,但是这个“一日”却没有交待究竟是哪一天。


是不是这个“一日”是哪一天无关紧要呢?可是,书中在“模糊”中给的时间脉络又能让人推出这天是哪一天,这就不能不让人怀疑,这个“一日”是作者故意设置的机关,里面隐藏着重大秘密。



《红楼梦》第十八回写的是元宵节夜里元妃省亲,第二十二回又写了正月二十一日给薛宝钗过生日,在这中间的第十九、二十、二十一回中,基本是以贾宝玉的行踪为主不间隔地接连写了五天,那么这五天,就应该是正月十六至正月二十。

虽然在第十九回一开始写元妃省亲后宁荣二府“收拾了两三天方完”,然后写贾珍在府上排戏,使人感觉这已经是正月十八或十九日,但是,一天接一天地写了五天后才是正月二十一宝钗生日,由此可见,这是书中运用“烟云模糊法”対时间进行了模糊化处理,实际上宁国府摆戏这天为正月十六日。

那么,以宝玉的行踪为主线,这五天就是这样叙述的:

正月十六日,贾宝玉不愿在宁府看戏偷偷遛出来后,先是发现书僮茗烟与卐儿干那警幻仙l姑“所训之事”,随后到袭人家里去探望了被接回家的袭人。而奶娘李嬷嬷在怡红院吃了宝玉留给袭人的酥酪。

正月十七日,“袭人起来,便觉身体发重,头疼目胀,四肢火热”。贾宝玉来到潇湘馆,给林黛玉刚讲了一个“耗子精偷香芋”的故事,薛宝钗就赶来了。这边李嬷嬷“小娼妇”“狐媚子”地将袭人骂了一通。


正月十八日,袭人的病轻省了些。贾环因输钱给薛宝钗的丫鬟黄金莺耍赖,先是被宝玉数落,后是连同赵姨娘一起被凤姐教训。宝玉黛玉闹过别扭后,见到史湘云来了。

正月十九日,因看到史湘云给宝玉梳辫子,惹得袭人不愿搭理宝玉,使得宝玉感觉索然无味,在《南华经》后作了一续。

正月二十日,黛玉看到宝玉为《南华经》作的续后,“不觉又气又笑,不禁也提笔续书一绝”。

如此写来,原该写到第二天给薛宝钗过生日了,可下面偏用“烟云模糊法”简略地叙述了给“大姐儿”治疗痘疹的过程。然后又写“一日,大姐毒尽癍回”的“十二日后”之“次日早起”这天,凤姐与贾琏商量怎么给薛宝钗过生日。

接下来又写“史湘云住了两日,因要回去。贾母困说:'等过了你宝姐姐的生日,看了戏再回去。’……”后文便是给薛宝钗过生日的描述。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史湘云是正月十八来的贾府,“住了两日,因要回去”这天是正月二十,同时与“十二日后”的“次日早起”为同一天。

那么,“十二日后”这天便是正月十九日,而“十二日”前,也就是“一日,大姐毒尽癍回”那天,正好就是正月初七。

可以说,《红楼梦》里运用第十八回至第二十二回,五个章回的篇幅,在“烟云模糊法”中暗隐了“一日,大姐毒尽癍回”这一天为“正月初七”,可以说用心良苦耗尽笔墨,这是为什么呢?

虽说是正月初七这天,大姐毒尽癍回,似乎是大姐的痘疹病基本快痊愈了。

但是,从痘疹即是天花,“正月初七”又被“烟云模糊法”深深地隐藏着,从这两点,可以让我们联想与连系到什么呢?

南明永历十五年,满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清廷皇帝顺治帝福临,就是在这天因天花病而亡。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值得耗费那么多笔墨来隐写呢?

也许会有朋友质问:虽然这个“一日”暗隐的是正月初七,可书中写的是“大姐毒尽癍回”,而福临是在这天死亡,不是互相矛盾吗?第一,在表面故事中,如直接写“大姐病发身亡”,那便称不上假语村言了;第二,人死病消,把“毒尽癍回”反过来理解,不正好可以代表死亡吗?


其实,“桑虫”原来还是对办丧事人的戏称。明末清初作家褚人获(1635一一1682)在《坚瓠十集.人以虫名》里这样写道:“元末,吴人呼秀才为米虫。近呼执丧事者为桑虫,以丧桑同音也。”

如果说“一日,大姐毒尽癍回”与“桑虫猪尾”,其实是在暗隐1661年正月初七顺治死于天花病,符合小说本意的话,那大夫交待治天花病的“桑虫猪尾”还有另一种解释:

因为桑蠹虫是靠吃木材维持生命,而明朝皇室朱姓的图腾为赤心木,木既代表朱姓,也代表明朝,“桑蠹虫吃木材”不正好能够隐寓了满清夺取朱明天下吗?

顺治时期的十八年,不但与南明时期几乎是并存的,同时也基本经历了1644年三月十九日大明灭亡,满清入关,和南明逐渐走向灭亡的整个过程,用“桑蠹虫”形容顺治时期一点都不过分。而“猪尾”恰恰是满清脑后那个小辫子的特殊标致。



这个“桑虫猪尾”同样令人想到了刘姥姥讲的那个笑话:

第四十回,在凤姐与鸳鸯的捉弄下,“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掌不住,一口饭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

刘姥姥这个笑话,不但笑翻了红楼梦中人,也笑翻了无数读者。然而,这个笑话仅仅只是笑话吗?它隐藏的含义,却是血流千里,白骨如山,让人哭都哭不出来。

老刘之“劉”拆开是“卯金刀”,历史上关于刘姓的“金刀之讖”历经了一千多年,都与改朝换代和战乱密不可分。而《红楼梦》里的金刀刘暗隐的是满清,那“老母猪”既是在隐指满清为“野猪皮”,也隐指他们脑后瓜的那根辫子。

那“食量大似牛”又作何解释呢?与“桑虫”又产生了连系。

桑蠹虫始载于《名医别灵》《纲目》列入卷四十一虫部化生类。释名:桑蝎。据蛴螬与木蠹虫两项记载:“似蚕而在木中食木者为蝎,今朽木中蠹虫,通谓之蝎。”按“似蚕而在木中食木者为蝎'的记述,蝎,当为天牛科动物之幼虫,为害桑树之天牛,则为本种。

所以说,“老刘”暗隐满清;“老母猪”暗隐脑后留“金钱鼠尾”辫这个特征;“食量大似牛”则隐寓满如同天牛之幼虫桑蝎啃食木材一样,蚕食鲸吞朱明的天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where5 > 《透视红楼梦》举报/认领
上一篇: 《红楼梦》里为何对“禄蠹”深恶痛绝?
下一篇: 从贾宝玉杜撰“耗子精偷香芋”逗林黛玉说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10
 楼主| 发表于 2024-3-5 14: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冷香丸+热毒+】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薛宝钗的冷香与热毒
where5
2022-02-21   |  18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薛宝钗的“冷香”与“热毒”

作者:慧读古典

我们“吴氏红学”认为《红楼梦》是一部“责清悼明”的隐史小说,书中凡是带“金”的都是作者所批判的对象,尤其是宝钗,笔者认为她是一个最大的反面角色。许多读者对我们认定的宝钗影射清朝仍有些迷糊。有人会说宝钗只是因为名字中含“金”,她的丫环金莺含“金”,又举家寄居在贾府东北角,以及编造出“金玉良缘”这几点就认定其影射清朝,似乎有牵强附会之嫌。

其实关于宝钗影射清朝,《红楼梦》中还有许多写得比较明显的地方,笔者对此简单分析一下。

一、“黛玉葬花”与“冷香丸”

黛玉葬花是有着特殊意义的,黛玉葬花的这一天恰恰就是四月二十六芒种节。而四月二十六也正是清军在扬州屠城的日子,芒种即“亡种”。而花即华也。再加上前文警幻仙子所说的“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花其实即是暗喻华夏子孙。而宝钗的“冷香丸”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书上是这样写的:

周瑞家的因问:“不知是个什么海上方儿?姑娘说了,我们也记着,说与人知道,倘遇见这样病,也是行好的事。”宝钗见问,乃笑道:“不用这方儿还好,若用了这方儿,真真把人琐碎死。东西药料一概都有限,只难得'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第七回 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也就是说,宝钗所吃的药“冷香丸”是要用到百花之精华!也即是说宝钗要吃“百花”!一个葬花,一个食花,对比还不够明显吗?

图片

二、宝钗的“冷”及其住处

我们先来看宝钗出生的地方,丰年好大雪,宝钗是山中高士、高山晶莹雪。而清朝的发源地,也正是白山黑水,终年积雪。宝钗在众人眼里又是个什么形象呢?兴儿在向尤氏姐妹介绍宝钗的时候,是这样说的:“还有一位姨太太的女儿,姓薛,叫什么宝钗,竟是雪堆出来的。”并且说遇到她的时候,连大气也不敢喘,“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第六十五回 贾二舍偷娶尤二姨 尤三姐思嫁柳二郎)

我们再来看看宝钗的住所,在大观园刚刚建好,贾政和贾珍一行人来到蘅芜苑,书中是这样描述的:“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摇,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可是等到宝钗住进了以后,又是怎样一副情形呢?“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一个妙龄女子,浑身上下哪来的这么大一股冷气呢?很显然,宝钗即是影射清朝,终年积雪,完完全全是雪做的!

三、停机德与“崇德”

对于古代女子来说,像乐羊子妻那样的“停机德”是最被提倡的,而这个故事也写进了西汉刘向所编纂的《列女传》。《列女传》的本意是要崇尚这些女子的品德,也即是“崇德”。而我们知道,“停机德”这三个字可是写进宝钗的判词里面的。关于宝钗的“德行”,笔者以后还会详细跟大家讲。

而“崇德”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二个年号。明崇祯八年,皇太极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金”为“清”,而“崇德”这个年号也有两层意思,一是表面上的崇尚德行,另一层则是因为这个“崇”字重了“崇祯”年号的“崇”,这分明是要和明帝国分庭抗礼。我们知道,皇太极虽然表面上说“崇德”,其实根本就是“无德”。他在我国东北大肆抢掠、屠杀、奴役我华夏子民,还经常攻入关内抢劫杀人,仅在济南一地,经过皇太极抢掠之后,城中积尸多达十三万之多。

图片

四、“蘅芜君”的真实意思

“蘅芜君”谐音“恨无君”,在《红楼梦》中,宝钗虽然一时得到了宝玉,但两人终究不是一路人,很快就分道扬镳,宝玉“悬崖撒手”,“做了两个和尚”,沦为乞丐。而宝钗的结局也是悲惨的,“金簪雪里埋”。对她来说,也即是“恨无君”。

其实“恨无君”还有另一层意思,即是暗指清朝虽然得到了政权,但终究还是未能得到全体国人的心。这样的政权是不合法的,其实也就是直到所有中国人心里“恨无君”。


在《红楼梦》作者的笔下,宝钗是一个外表很“冷”,冷得像“雪”,内里却很“热”,热到生“毒”的程度。而且宝钗的“热毒”是非同一般的,不是受一般风邪引起的,而是从娘胎里带来的,这说明宝钗的“热毒”是一种先天顽症,只能在发病的时候吃“冷香丸”来缓解一下。

而清朝政权呢?也同样如此。清政权发祥于北国的白山黑水,终年积雪。然而这个政权却是十分的“热毒”、狠毒而无耻、杀戳成性。但每隔一段时间,大清政权就会稍稍收敛一点,做出一副怀柔的样子来。这样的举措也是为了巩固其统治,吸纳了许多原本郁郁不得志的士大夫们。这些士大夫们为大清政权的稳固出谋划策,竭力扑灭中国人民反抗的怒火。但这些怀柔的举措虽然暂时收买了人心,但大清政权的本质仍然是“热毒”的。

最后,我们再从宝钗和黛玉的身材对比来看一下。宝钗丰腴而黛玉瘦弱,宝钗健康而黛玉是个病秧子。其实这也是在影射大清政权是一个健壮发展的政权,而大明王朝病入膏肓,瘦弱不成形!


作者用宝钗这个人物形象,十分巧妙地影射了大清政权,正可谓是鬼斧神工之作,非大手笔不能作!甚至可以说,《红楼梦》这样的写作手法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即便是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where5 > 《透视红楼梦》举报/认领
上一篇: 从贾宝玉杜撰“耗子精偷香芋”逗林黛玉说起
下一篇: 薛宝钗的冷香与热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10
 楼主| 发表于 2024-3-5 14: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尤三姐+金鸳鸯+】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从“明史案”到鸳鸯抗婚到红楼梦……
where5
2023-12-09 发表于广东  |  3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展开全文
原创:龍乡

2023-12-915:39浙江

如果说《红楼梦》里在鸳鸯抗婚的情节中,很隐晦地暗写了清初第一“文字狱”大案,大约肯定是没有谁会相信的。那么,就让我们从这起“明史案”说起吧。

Image

(—).明史案

曾于明朝天启时期任大学士、内阁首辅的朱国桢(1558年-1632年),字文宁,号平涵、虬庵居士,为浙江吴兴(今湖州南浔)人。他生前编修了一部明史,起名《明概》。

随着明朝的灭亡,朱国祯的后人也家道中落,生活窘迫,就把这部书卖给了同为吴兴(今湖州南浔)人的富户庄廷鑨。


庄廷鑨(1585年—1655年),字子襄,家饶富,“少患疯疾”,十五岁贡生,入国子监,因患重疾导致双目失明,他想了到司马迁“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说法,便立志要写一本自己的历史。

由于朱国祯在崇祯五年即去世,书中缺失了对崇祯朝与南明弘光、隆武、永历三个时期历史的编写。庄廷鑨在购得天启朝大学士朱国祯所撰《明概》后,广聘名士吴炎、潘柽章等十六人,以每千字润笔三十两白银的代价,补写崇祯朝和南明史事,奉南明弘光、隆武、永历帝为正朔,用永历等朝的年号,斥明将降清为叛逆,更直呼努尔哈赤为“奴酋”、清兵为“建夷”。

Image

书成不久,顺治十二年(1655年)庄廷鑨病死。廷鑨父庄允诚于顺治十七年冬将书刻成,定名《明史辑略》。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为因贪脏被罢免的归安知县吴之荣告发,这时廷鑨已死,被掘墓刨棺,枭首碎骨,尸体被悬吊在杭州城北关城墙上,示众三个月,廷鑨弟廷钺被杀。所有列名参校、刻印买卖者及其全族一千余人因此获罪,重辟70余人,凌迟18人。史称“庄廷鑨明史案”,亦是清初著名文字狱之一。

其中惨状不必细述。关键是这样一桩泯灭人性的特大文字狱案,怎么可能会在鸳鸯抗婚,看上去八杆子打不到的情节中去体现出来呢?

Image

(二).鸳鸯抗婚

《红楼梦》第四十六回《鸳鸯女誓绝鸳鸯配》里写到,贾赦看上了贾母身边的大丫鬟金鸳鸯,欲纳她为妾,竟然是逼迫自己的继室邢夫人去说和。

邢夫人先去找王熙凤,结果被凤姐巧言回绝。无奈亲自去到鸳鸯那里给自己的老公说媒。鸳鸯作为家生奴才不能直接对主子说不,而一言不发。邢夫人以为她这是害臊之故,于是就找到鸳鸯的哥哥金文翔和嫂子。

花园里鸳鸯正向平儿和袭人讨主意时,她嫂子赶来了。

在此过程中鸳鸯说了这样几句俗语:

说邢夫人是“牛不喝水强按头”;

说她嫂子是“九国贩骆驼的”;“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状元痘儿灌的浆又满是喜事。”

又是俗语又是歇后语的,以《红楼梦》千变万化的笔法,我们不能只从表面上看到这是为了显示鸳鸯的牙尖嘴利,更应该深度去思考其中是否藏有玄机。否则就只能跟着“假语村言”走,而忽略错过“真事隐去”了。

至于鸳鸯说邢夫人“牛不喝水强按头”这一句,其作用主要是为了后边的几句作埔垫,不使后面一句连一句的俗语显得突兀。而恰恰后面这几句才是重中之重。


我们自然是知道宋徽宗与赵子昂都是姓赵,但是二人却处身于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赵佶为北宋末年,赵孟頫则经历了南宋灭亡和蒙元初期。

这有什么问题吗?

当然。我们来看明史案的朱国祯,处身于大明末年,“庄廷鑨明史案”则暴发于1661年至1663年,正是南明灭亡和满清初期。

两者是不是十分相仿,书中是不是在用前者来暗示引导出后者呢?

如果说这样的类比只是利用巧合所作的主观意会猜测,那么赵孟頫作为吴兴人,朱国祯、庄廷鑨与他又皆为同乡又怎么解释呢?

Image

再者,“鸳鸯”这个名字因何而起,是否因为作为水鸟而时常栖居于湖泊,而吴兴恰好座落于太湖南岸呢?鸳鸯抗婚的情节中,贾母身边那么多丫鬟,只有一个“琥珀”曾经现身,是不是因其谐音“湖泊”呢?

如果以上还是不足以为证的话,再来看“状元痘儿灌的浆又满是喜事”又是想表达什么。

在书中是可以找到这个答案的:第十九回描写得了天花病的巧姐毒尽癍回即是被称为“见喜”了,大夫给她开了桑虫猪尾作痊愈恢复。

假如对这一情节进行推导梳理,将会发现这一天隐藏着一个敏感而重要的日子一一正月初七。因为这一天与天花病结合到一起,指向只有一个,那就是顺治福临于1661年的这一天亡于天花病。


因而可知“状元痘儿灌的浆又满是喜事”,乃是以顺治之亡隐指吴之荣在1661这一年,开始举报庄廷鑨的《明史辑略》。

而这个吴之荣正是个到处投机钻营、图谋私利之“九国贩骆驼的”无耻之徒。

如果说鸳鸯的嫂子影射了吴之荣,那她哥哥金文翔呢?

金姓自然是代指满清,“文”直指明史案的这场文字狱,“翔”则是引自“翱(鳌)翔”来暗指因康熙年幼而发动操作这场灾难的权臣鳌拜。

Image

(三).鸳鸯抗婚于《红楼梦》的意义

鸳鸯抗婚中,隐藏着清初明史案这场最大的文字狱,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我们如果只看到这一点,那就太简单了。因为鸳鸯抗婚与鸳鸯这个人物的设置,在《红楼梦》里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

从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到进入大观园鸳鸯三宣牙牌令,到第四十六回鸳鸯抗婚,隐写的是,随着1644三月十九日,因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煤山自缢,大明灭亡、满清入关,经历南明三帝,到顺治亡于天花病,及南明灭亡期间,爆发了庄廷鑨明史案。

从第七十一回鸳鸯撞破司棋和潘又安幽会,到抄检大观园,到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徵姽婳词,痴公子杜撰芙蓉诔》,隐写的是1644年大明灭亡后,凤阳督师马士英与阉党余孽阮大铖暗中勾结,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第一个政权,到南明三帝相继灭亡,到郑成功、李定国前后病逝。

Image

(马士英)

由此说明了,《红楼梦》背面隐写的故事,其结构层次并非是从头到尾一条线平排直叙的,而是互相重叠、回环往复的,只是角度侧重面不同,前后时间上略有错位。

其次:

从庄廷鑨购得朱国祯的《明史》,延揽名士,增润删节,补充上了崇祯朝,与南明弘光、隆武、永历三帝的历史,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作为史太君的丫鬟,鸳鸯这个形象,代表的是崇祯至南明的历史。而身为主子的贾母则代表着明朝历史的的全部。

②,《红楼梦》开篇楔子最后罗列的作者与书名,有了更合理的解释与根据。

所谓“吴玉峰题曰《红楼梦》”,“红楼”显然是指朱明历史,而前后为明朝编写历史的朱国祯、庄廷鑨皆为吴兴人,而且朱姓始祖为吴回。

“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东鲁孔”则是以朱明皇室得姓于“山东鲁国之属国、与孔子故里相临的、曹挟所建立的邾国,来代指朱明。《风月宝鉴》就是在告诉读者,此书表面是风花雪月,背面隐藏的是明朝历史。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这是不是与庄廷鑨购得朱国祯的《明概》后,遍邀十六位名士,进行增润删节补足其缺失的明末历史,具有一致性呢?而《金陵十二钗》显然就是这些明朝遗民们所补足崇祯之后的历史,也是鸳鸯所象征的历史。

Image

最后:

鸳鸯抗婚里隐藏清初明史案,证明了《红楼梦》的著述背景是满清文字狱的高压与残酷;证明了《红楼梦》为什么要一手二牍、一喉二歌地表面一个假语村言的故事,背面一个真事隐去的故事,不就是为了避免给家族亲友,以及一些无辜者带来灾祸吗?

(由于个人水平有限,在对关于鸳鸯的情节进行透视性梳理后,仅简单地**这样一些信息。欢迎各位研究《红楼梦》的专家和老师们,在挖掘出更多信息的同时,对拙文进行增润删补、阐述和论证。不胜感激!)

来自: where5 > 《透视红楼梦》举报/认领
上一篇: “殡天”的贾敬之谜
下一篇: 秦可卿判词的“情既相逢必主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10
 楼主| 发表于 2024-3-5 15: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二字触目凄凉之至!]林黛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6 09:33 , Processed in 0.05988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