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29
 楼主| 发表于 2024-2-26 15: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熊禾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熊禾(1247~1312年),字位辛,一字去非,号勿轩,晚号退斋。宋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建阳崇泰里(今莒口乡)人,世居云谷鳌峰之阳熊墩。

熊禾幼年颖慧,有志于濂、洛、关、闽之学。他探访朱熹的门人辅广,拜其为师,游历浙江,受业于刘敬堂,得朱熹晚年同黄干论学的要旨。

咸淳十年(1274年)熊禾登进士,受任汀州(今属福建)司户参军,颇有政绩;宋亡之后隐居山林。

熊禾以继朱子学为己任,苦心收集资料。他与至友胡一桂讲论17年,互相勉励切磋,注《易》、《诗》、《书》,重纂《春秋》,纂修《仪礼》,书未成,于元皇庆元年(1312年)去世。

基本信息
本名
熊禾


字位辛、去非


号勿轩、退斋

所处时代
宋末元初

民族族群



出生地
建阳崇泰里

出生日期
1247年

逝世日期
1312年

主要成就
继承并弘扬了朱子理学

目录
1人物生平
2后世影响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南宋灭亡之后,熊禾誓不仕元,"遂束书入武夷山"(清·董天工《武夷山志》),在五曲晚对峰构筑了供隐居学习之用的"洪源书室"。

隐居之初,熊禾以崇高气节和精深学识吸引了一大批学者和文士,人们尊其为师长,同其研讨义理。为此,熊禾开始在书室讲学。"四方来学者云集,粝食涧饮,日以孔孟之道相磨石龙"(民国《崇安县新志》),因而盛誉天下。当时的学者名流,如胡庭芳、詹君履等人都曾特来拜访,而求学者更多得难以计数。熊禾为此着手改建书室,将"洪源书室"扩建为"洪源书院"。当时的胡庭芳虽为易学大家,造诣颇深,名重一方,但也经常到洪源书院与熊禾论道;熊禾亦有多篇文字送胡庭芳,阐发自己的理学精要。

熊禾十分敬仰朱熹。他在卜居武夷山的12年中,通览朱子诸书,选择其中精要者辑为一册《文公要语》,为人们研习朱熹的思想、理论,提供了极有益的帮助。而在洪源书院居住期间,熊禾还分别撰写了《重修武夷书院疏》、《重建朱文公神道门疏》,以弘扬朱子之学。

熊禾在武夷居住十二年后回到家乡熊墩,在鳌峰之麓重建鳌峰书院,讲学著述,以奉先圣,继承理学道统。后因书院门对云谷,改称云谷书院,引四方学者接踵而至。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影响
熊禾是朱熹的三传弟子,深受其学说影响,他视朱熹为孔子之二,认为朱熹的著述继往圣绝学,开万世太平,其学术影响,关系到国家存亡,民心向背。有"宇宙间三十六名山,地未有如武夷之胜;孔孟后千五百余载,道未有如文公之尊"之句(清《武夷山志·重建武夷书院疏》)。

熊禾对朱熹的评价,得到后人的赞同,为朱熹在儒家道统中奠定崇高的地位。

他以毕生精力研究儒家经典,继承、弘扬并发展了朱子理学,成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其主要著作有《易经讲义》、《易学图存》、《周易集疏》、《书说》、《大学尚书口义》、《三礼考略》、《春秋通解》、《春秋论考》、《四书标题》、《大学广义》、《四书小学集疏》、《文公要语》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29
 楼主| 发表于 2024-2-26 15: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枋得:文天祥同榜进士,同样慷慨赴死
播报文章

红途网络永桂
关注
2021-06-25 12:48
企业优选招聘网站_HR免费招人!
企业优选招聘网站_HR免费招人!
【观点】找工作系列之——什么样的工作才算好工作?
【观点】找工作系列之——什么样的工作才算好工作?
血糖高于7.0以上的人必看:1个简单的方法,花2分钟学起来
血糖高于7.0以上的人必看:1个简单的方法,花2分钟学起来


作者:天祐(读史特约作家)
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朔风凛冽,万物肃杀。文天祥向南方跪拜完毕,长舒一口气:“我的事情已经结束了。”行刑官反复地盯着时辰,仍不放弃地劝道:“文丞相,改口即可免死。”之前,元朝廷已经召见过文天祥,他的愿望始终只有一个:“身为宋臣,从一而终,只愿一死。”
周围的人似乎都在焦急地等待朝廷改变想法,时间想为这位英雄停止,然而阻止行刑的诏令终究还是晚了一步……
时光飞转,反抗的星火始终在各地燎原。六年之后,一位双鬓斑白的老者步履蹒跚地经过文天祥从容就义的地方,多日的绝食已经严重侵蚀了他的身体,就当元朝廷以文天祥的死来恫吓他的时候,他用尽全身的气力,厉声正色道:“当年能和文丞相在集英殿得同榜进士,今日又能与他一样,视死忽如归,这难道不是我的幸运吗?”
两颗璀璨的星星在不同的时空交汇的一瞬,于历史的浩瀚星空中划出了一道闪烁的爱国之光。这位同样值得尊敬和铭记的老者,就是南宋著名爱国志士谢枋得。

广告
胆小者勿入!五四三二一...恐怖的躲猫猫游戏现在开始!
×

以“忠义自任”的学霸
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江西弋阳)人。出身书香门第,自小聪敏好学,读书时能够五行一起看下去,并且过目不忘,效率极高,他常常追慕苏轼、辛弃疾等爱国诗人,留下很多不朽诗篇,可以说是标准的学霸一枚。
但浓墨重彩的英雄背后总是伴随着苍白斑驳的多事之秋,此时的南宋王朝已经日暮穷途,大树飘零,外有蒙元夹击,内有佞臣昏君,国势日渐倾颓。谢枋得生性豪爽,为人耿直,每次与人讨论古今治乱国家大事,都是指点江山、激情洋溢,以公忠体国为自己的人生坐标。
宋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谢枋得与文天祥中同科进士,他在对策中严厉指责当朝权臣变乱祸国,被从进士甲科贬为乙科,命为抚州司户参军,谢枋得不受。
但是颇具个性且充满家国情怀的他,始终是“位卑未敢忘忧国”,1258年,蒙古大军进攻南宋,战事胶着,谢枋得被任命为兵部架阁,为了守土卫国,他四处奔走,毁家纾难,筹措粮草,组织义兵,对外抗击。
丞相贾似道向蒙元赔款求和,敌军北归,国家尚在喘息,形势稍稍缓解,贾似道便实行“打算法”,开罪军队将领,激化地方矛盾。
谢枋得对上下离心的情形愤懑已极,他在南京任主考官的时候,便以当时局势为题,言:“兵必至,国必亡。”被诽谤夺官,隐居不仕,从此一心闭门讲学,向学生传递爱国思想。
可以说,正是国家和民族危亡裹挟着内部官僚相互倾轧、腐败内耗、鱼肉百姓的大背景,让谢枋得对此时的家国拿不起,心中却又放不下。


叠山至孤山
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1276年,是南宋王朝的噩梦,元军顺江而下,以左丞相留梦炎、兵部尚书吕师孟等为代表的统驭权臣纷纷拜降,国土大片沦丧,情势急转直下。
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一腔热血的谢枋得扔掉了手中的书和笔,重新拾起刀枪铠甲,任江东提邢、江西招谕使,于信州(江西上饶)等地挺身组织抗战,面对强敌,屡仆屡起,以一介书生抗起万钧之力。
南宋首都临安被占后,宋王室重演靖康之耻。太后谢氏携小皇帝投降,曾寄诏书命令南宋臣民放弃抵抗,谢枋得坚辞拒绝,他曾言:“大臣者以道事君……君臣以义合者也,合则就,不合则去。”
可见,在他看来,拯救国家、收拾山河、安抚民众的“道义”有时候是大于所谓的“君君臣臣”之义的。
正是这种爱国为民的高尚情操和不屈服偷生的民族正气,支持并且诠释了谢枋得“万古纲常担上肩,脊梁铁硬对皇天”的人格理想。
文天祥抗元的最终失败给谢枋得很大的打击,他不得不隐姓埋名于福建一带穷山野岭之间,可谓是“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每每痛哭悼亡故国,坚决不与元朝合作,以图恢复。
曾经的谢叠山行至安徽境内的小孤山时,看到江流湍急,小孤山处于凶险之境,不禁联想到自己孤立无援的绝望处境,回首“生世浮沉”,正是“危似孤臣末世难”,方才让谢枋得“坚如猛士敌场立”的崇高气节显得更加熠熠生辉。


长歌怀采薇
元朝新立,为笼络江南文脉,聚贤纳士,广服人心,郡县逼迫,州司临门,反复催邀谢枋得出山,他坚决不就。
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同样是一个寒风凌冽的冬季,福建行省参政奉命强迫谢枋得北上面圣。
此时,年逾花甲、历经“红尘辛苦”的谢枋得已经身心俱惫了,他怀着如自己《却聘书》中所写“慷慨赴死,决不失志”的决心,在生命的尽头,想再见一见象征着宋室的太皇太后谢氏和宋恭帝,以此了却心中最后的一点遗憾,为自己毕生所奋斗的“精忠大义”再彻底的恸哭一次。
“大元制世,民物一新,宋室孤臣,只欠一死。”1289年的一个春日,当万象更新、生机勃发之时,一个光辉的波澜壮阔的生命终结了,谢枋得绝食五日,为国尽节!
孤臣无力难回天,身逢乱世,个人的命运如浮萍般飘忽不定,但是面对暴风骤雨、刀剑风霜、群芳凋零,像文天祥、谢枋得这样的民族脊梁却能够怀着“几生修得到梅花”高洁和勇气在暗云涌动中劈出一道光芒,为天地间留下珍贵而永恒的精神砥柱。
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及视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29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09:3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梅清画集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词条暂无分类
《梅清画集》是2008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梅清。

基本信息
书名
梅清画集

作者
梅清 绘

出版社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月


页数
151 页

定价
265 元

ISBN
9787530535677

副标题
黄山画派

目录
1内容简介
2作者简介
3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梅清画集:黄山画派》收录了作者大量的优秀山水画作品。主要内容包括:南归林屋图(之一)、南归林屋图(之二、之三)、峭壁听松图、松石图、木落看山图、敬亭霁色图、敬亭霁色图(局部)等等。《梅清画集》对于正准备美术考试的读者和美术爱好者来说是一本不错的临摹范本。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梅清,字渊公,号瞿山,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山水画家,他的绘画成就及他的风格取向对后世的影响甚大。本书收录了作者大量的优秀山水画作品。该书对于正准备美术考试的读者和美术爱好者来说是一本不错的临摹范本。

折叠编辑本段目录
南归林屋图(之一)

南归林屋图(之二、之三)

峭壁听松图

松石图

木落看山图

敬亭霁色图

敬亭霁色图(局部)

行书杂感诗(局部之一、之二)

行书杂感诗(局部之三、之四)

山堂读书图

仿黄鹤山樵山水

黄山图八开(之一)

黄山图八开(之二)

黄山图八开(之三)

黄山图八开(之四)

黄山图八开(之五)

黄山图八开(之六)

黄山图八开(之七)

黄山图八开(之八)

黄山图十六开(之一)

黄山图十六开(之二)

黄山图十六开(之三)

黄山图十六开(之四、之五]

黄山图十六开(之六、之七)

黄山图十六开(之八)

黄山图十六开(之九、之十)

黄山图十六开(之十一)

黄山图十六开(之十二、之十三)

黄山图十六开(之十四)

黄山图十六开(之十五、之十六)

黄山图十六开(题记)

黄山图十开(之一、之二)

黄山图十开(之三、之四)

黄山图十开(之五、之六)

黄山图十开(之七、之八)

黄山图十开(之九、之十)

疏林独步图

沚水纪游图十二开(之一)

沚水纪游图十二开(之二)

沚水纪游图十二开(之三)

沚水纪游图十二开(之四)

沚水纪游图十二开(之五)

沚水纪游图十二开(之六)

沚水纪游图十二开(之七)

沚水纪游图十二开(之八)

沚水纪游图十二开(之九)

沚水纪游图十二开(之十)

沚水纪游图十二开(之十一)

沚水纪游图十二开(之十二)

黄山十九景图(之一)

黄山十九景图(之二)

黄山十九景图(之三)

黄山十九景图(之四)

黄山十九景图(之五)

黄山十九景图(之六)

黄山十九景图(之七)

黄山十九景图(之八)

黄山十九景图(之九)

黄山十九景图(之十)

黄山十九景图(之十一)

黄山十九景图(之十二)

黄山十九景图(之十三)

黄山十九景图(之十四)

黄山十九景图(之十五)

黄山十九景图(之十六)

黄山十九景图(之十七)

黄山十九景图(之十八)

黄山十九景图(之十九)

梅氏山水册(之一、之二)

海上三神山

山水通景十条

山水通景十条(局部一)

山水通景十条(局部二)

山水通景十条(局部三)

山水通景十条(局部四)

溪山闲适图卷(局部一、二)

溪山闲适图卷(局部三、四)

为泽翁仿各家山水(之一、之二)

为泽翁仿各家山水(之三、之四)

仿古山水十二开(之一、之二)

仿古山水十二开(之三、之四)

仿古山水十二开(之五、之六)

仿古山水十二开(之七、之八)

仿古山水十二开(之九、之十)

仿古山水十二开(之十一、之十二)

山水册十开(之一、之二)

山水册十开(之三、之四)

山水册十开(之五、之六)

山水册十开(之七、之八)

山水册十开(之九、之十)

松谷图

山水十二开(之一)

山水十二开(之二)

山水十二开(之三)

山水十二开(之四)

山水十二开(之五)

山水十二开(之六)

山水十二开(之七)

山水十二开(之八)

山水十二开(之九)

山水十二开(之十)

山水十二开(之十一)

山水十二开(之十二)

黄山松谷图

仿北苑山水

李营丘梅花书屋图

仿黄鹤山樵笔意

仿坡仙梅花图

仿坡仙梅花图(局部之一)

仿坡仙梅花图(局部之二)

黄山天都峰图

黄山白龙潭图

黄山十二景(之一)--狮子林

黄山十二景(之二)--浮丘峰

黄山十二景(之三)--炼丹台

黄山十二景(之四)--呜弦泉

黄山十二景(之五)--天都峰

黄山十二景(之六)--光明顶

黄山十二景(之七)--翠微寺

黄山十二景(之八)--莲花峰

黄山十二景(之九)--云门峰

黄山十二景(之十)--百步云梯

黄山十二景(之十一)--汤泉

黄山十二景(之十二)--文殊台

扶筇探梅图

扶筇探梅图(局部一)

扶筇探梅图(局部二)

云门放艇图

炼丹台图

炼丹台图(局部)

鸣弦泉图

鸣弦泉图(局部)

黄山松谷图

黄山奇景图

仿王蒙山水

狮子峰图

铺海图

九龙潭图

行书题画诗

壁挂玉千寻

泛舟响潭图
梅清国画山水精品赏析
昵称40044036 2020-04-20   |  101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梅 清(1623—1697)

字渊公,号瞿山,安徽宣城人。生于明熹宗天启三年(623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1697 年)。顺治十一年(1654年)举人,考授内阁中书,与石涛交往友善,相互切磋画艺。石涛早期的山水,受到他的一定影响,而他晚年画黄山,又受石涛的影响。所以石涛与梅清,皆有[黄山派]巨子的誉称。


沚水纪游图十二开(之一)

纸本 册页 设色

1692年(壬申 康熙三十一年)

29.9cm×40.5cm

上海博物馆藏



沚水纪游图十二开(之二)


沚水纪游图十二开(之三)


沚水纪游图十二开(之四)


沚水纪游图十二开(之七)



黄山十二景(之一) 狮子林 纸本 册页 设色 43cm × 32cm 安徽省博物馆藏



黄山十二景(之三)—— 炼丹台



黄山十二景(之四)—— 鸣弦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昵称40044036 > 《绘画》举报/认领
上一篇: 他是法国浪漫主义画派先驱 可惜33岁时坠马身亡
下一篇: 石涛:《千山红树》梅清(1623
半山记
2023-04-06 发表于陕西  |  119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梅清(1623-1697),清初画家、诗人。原名士羲,后改今名,字渊公,号瞿山、敬亭山农,宣城(今属安徽)人。后人称 梅清、梅庚、石涛,戴本孝等为黄山派。顺治十一年(1654)举人,四次 北上会试,不第告终。后遭家落,屏迹稼园,郁郁无所处,寄情诗画自娱。屡登黄山,观烟云变幻,银涛起伏,印心手随,景象奇伟。笔法松秀,墨色苍浑。传世作品有《山村清景图》、《黄山图》、《黄山十九景图》、《黄山炼丹台图》等。#古今国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半山记 > 《清代国画》举报/认领
上一篇: 清“金陵八家”之“樊圻”精品山水
下一篇: 旷世奇才赵之谦,命运多舛的一生(百幅高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29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09: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描述
Mei Qing
倣古山水
設色紙本 八開冊
署簽:(曾熙)梅淵公山水冊子。梅泉詩人屬題。□熙。

釋文:
(一)秋山在望,秋水無邊。扁舟載酒,尋我酒仙。倣黃隺山樵筆意。瞿山梅清并題。鈐印:「梅癡」
(二)臨高房山筆。老瞿。鈐印:「梅清」、「瞿山氏」
(三)倣劉松年筆意。瞿山老人。鈐印:「梅癡」
(四)倣荊關筆意。瞿山。鈐印:「梅」、「山瞿」
(五)倣沈石田溪堂《消暑圖》。瞿山人。鈐印:「梅清」、「敬亭山下雙谿之上」
(六)我愛梅華老道人,揮亳落紙盡如神。持將海上千年酒,醉向江南四季春。瞿山并題。鈐印:「瞿硎清」、「淵公」
(七)倣松雪老人筆意。瞿山。鈐印:「梅清」
(八)已近清和節,何當風日隹。拈毫呼畢常,定翠落蒼堦。乙亥(1695)三月,瞿山梅清并題。鈐印:「梅清」、「瞿山氏」、「蓮花峯頂三生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29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10: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昆阳之战有何评价?
对东汉王朝影响深远的昆阳之战帮忙分析一下?比如胜负,后续的深远影响?显示全部 ​
关注者
189
被浏览
271,493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添加评论
​分享

36 个回答
默认排序
哈啦嘿
哈啦嘿
33 人赞同了该回答
反驳一下 @王伯齐的说法 首先说明两点

一,面对的王莽军并没有42万(一百万)之多

二,刘秀不可能是昆阳之战的指挥者

首先说第一点兵力问题。按后汉书记载:时莽军到城下者且十万,光武几不得出。虽然总兵力四十二万,但是赶到战场的只有十万。另一方面,按东观汉纪记载则只有六万,王伯齐解释为这是不同的时间。从东观汉纪“二公兵已五六万到”“围之数重”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后汉书和东观汉纪记载的时间是一样的,原始文本都是一样的,仅仅是将“数重”夸张到了“数十重” ,同理东观汉纪的“五六万”夸张到了“十万”,仅仅是简单的夸大而已。真实兵力≤六万

至于王伯齐提到的,严尤陈茂也有兵,所以总兵力要在后汉书记载的基础上 十万再加上严尤之前的十万兵。这点可以分析下,在汉书王莽传里确实有记载“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车骑将军王巡、左队大夫王吴亟进所部州郡兵凡十万众”。乍一看 这兵力确实相当可观了,纵使没有四十二万兵力,也有二十万之多。但是王伯齐搞错了一个点,双方的汇合是发生在5月份“五月,到颍川,复与严尤、陈茂合。”所以说这个到城下十万兵(五六万)是已经合兵后的结果。说到这里,一个新问题出现了,严尤陈茂之前兵力就有十万,这下怎么合兵后依旧一样甚至更少了呢。那就不得不提,古代史书非常常见的兵力夸大问题,说是十万兵力,实际有没有两万都值得怀疑。同时还有一点,王莽朝代官位极其泛滥“于是置前后左右中大司马之位,赐诸州牧号为大将军,郡卒正、连帅、大尹为偏将军,属令长裨将军,县宰为校尉。”严尤陈茂两人仅仅为纳言将军,秩宗将军,在王莽这个高度通货膨胀的官场里,地位并不算很高,却能带十万大军,这是完全不可能的。至于一百万大军 其中四十二万甲兵 在路上,这种东西任由史官发挥,他写两百万也无所谓的。最大的不合理之处,之前地位远高于王邑王寻的太师王匡,也不过带了十几万兵去讨伐赤眉军。到这突然变出百万大军了,如此夸张的变化,真的很让人瞠目结舌。不得不说东汉史官为了吹刘秀英明神武,写的堪比玄幻小说。

好了,上边关于兵力记载的无聊事扯了这么多,我们还是来聊更为关键的第二点,刘秀不可能是昆阳之战的指挥者。诚然,王伯齐同学意识到了刘秀当时官位处于劣势,仅仅是太常偏将军,有记载的在场的几位王凤王常宗佻官位都高于他。同时刘秀此时没有被封侯,说明之前的功绩也不够。这么一位官位低功绩低的将领 ,实现了对数位地位远高于他的官员的指挥,这完全是不可能的。至于王伯齐所说的职位大小和实际指挥者有什么冲突吗?并且具出了吴汉岑彭臧宫的例子,但是王伯齐搞错了这两者的性质差异。首先刘秀是对地位比他高的数位高级官僚发号命令,并且直接指挥他们属下的军队。而岑彭的例子并不是这样“及彭破荆门,长驱入江关,汉留夷陵,装露桡船”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两人分处两地,岑彭调动从属自己的部队,并没有指挥吴汉。直到岑彭死后,吴汉才合并岑彭的部队,继续作战任务。至于臧宫的例子更加明显,“会帝遣谒者将兵诣岑彭,有马七百匹,宫矫制取以自益”这段很明显的说出了臧宫取走上级所属的部队,这是一种违规有罪的行为。好了,这下王伯齐自己提出的例子,恰恰否定了“下级指挥上级”的可能性。让我们回到昆阳之战,从规则上刘秀没有任何可能指挥地位高于他的诸多高官们,实际上他之前也未被封侯,功绩也远远不足,靠三言两语说服别人听从他指挥,岂不荒谬?东汉史官们只是嫁接了别人的事迹放在了刘秀头上。

最后王伯齐同学,强调了后汉书身为前四史,有这极高的权威性,是不可胡乱质疑的。在这里,我有几点要问一下。一,王伯齐认为王充并不是刘秀时期的人,所以他的论衡并不可靠,那么王伯齐为何如此认可成书于刘宋时期,时间上晚了几百年的后汉书为真理呢?二,说后汉书代替了东观汉纪,这点更为可笑,东观汉纪本身是因为时间流逝,逐渐散佚了,看你这说法让人以为是后汉书质量过硬所以替代了东观汉纪。实际上范晔的后汉书就大量采取了东观汉纪的资料,谢承司马彪华峤等人也大量采用,足以说明东观汉纪作为东汉官修史书的可靠性。我们再拿你举的例子来说,

后汉书“遂围之数十重,列营百数,云车十余丈,瞰临城中,旗帜蔽野,埃尘连天,钲鼓之声闻数百里。或为地道,冲輣橦城。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而汲。

东观汉纪“遂围之数重,列营百数,云车十余丈,瞰临城中,旗帜蔽野,尘熛连云,金鼓之声数十里。或为地突,或为冲车撞城,积弩射城中,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而汲。

通过后汉书与东观汉纪对比,我们完全可以发现,后汉书这段完全是照着东观汉纪抄的,内容是完全一样的,只有个别词语字的变化。比如吧“数重”改成“数十重”,“数十里”改成“数百里”,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而已。我不知道为何王伯齐同学会吧这个看成了时间变化,而不是同样的内容,令人费解。

最后王伯齐同学引用了苏轼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对刘秀昆阳之战的高评价,来证明自己结论的合理性。以上三位,仅仅是历史票友水平而已,他们说的话有任何可靠性?

质疑史书可以,请拿出铁证来。这话看完更是让人啼笑皆非。实际上,如果仔细阅读,很明显就能看出来光武本纪的破绽是极其明显的。但是皇帝粉往往沉醉于对自己偶像有利的记载,而不去思考这其中有无问题,做一个盲信于书本的人,不亦悲夫!

发布于 2023-08-01 02: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29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10:5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昆阳之战简介
目断柳岸春生少 2015-10-30   |  8597阅读  |  36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昆阳之战简介 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昆阳之战简介:公元23年(更始元年),绿林军把刘玄拥立为皇帝。刘玄即位后,马上就派王凤、王常和刘秀率兵进攻昆阳(今河南叶县),绿林军迅速攻下了昆阳、郾城(今河南郾城县)和定陵(今河南郾城县西北)。

  王莽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下诏在全国征召能征善战的勇士和有特异功能的人,结果文武百官们推荐了数百名懂兵法或武艺高强的人,王莽把他们都任命为军官。另外还找到一位巨人,叫巨无霸。身高1丈,腰宽10围,他最突出的才能是能带领老虎、豹子、犀牛、大象等猛兽作战。王莽一见有了这么多替他打仗的人,心里十分高兴,于是就任命王寻、王邑为统帅,率兵100万(装备精良的部队有42万)进攻昆阳。

  当时,驻守在昆阳的绿林军只有八九千人。他们一听说王莽的百万大军正在向昆阳开来,都害怕了,想放弃昆阳逃跑。刘秀劝大家说:"现在我们的军队和粮草都很少,敌人十分强大,如果我们一撤退,敌人随后追杀,我们都将死无葬身之地。如果大家同心协力,死守昆阳,等咱们的援兵一到,两面夹击,就一定能打败敌人。"

  绿林军将领们听了觉得有理。于是大家经过商量后决定由王凤、王常留守昆阳,刘秀带人冲出城去到各地去搬救兵。

  当天深夜,刘秀率领宗佻、李轶等12名勇士,悄悄出了昆阳南城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闯入敌人的大营。王莽军猝不及防,刘秀等人闯营成功。他们到定陵和郾城后,把绿林军的全部人马都调往昆阳前线。

  昆阳城虽小,但还是比较坚固的,王莽军想了好多攻城的办法,始终无法把城攻破,拖延了几天时间,结果,增援的绿林军全部来到了城外。

  刘秀带着1000多人充当先锋,他们在离敌人四五里的地方摆开阵势,准备冲击敌人大营。王莽军一见对方人数很少,也没有当回事,随便派出几千人和他们对垒。刘秀趁敌人立足未稳之时,一马当先冲入敌阵,直奔王寻、王邑的中军大帐掩杀过去,王寻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自己的头已经和身体分家了。绿林军的大部队随后赶到,直冲敌人的大营。昆阳城内的王凤、王常在城头上一见援兵来到,下令大开城门,冲了出来,夹攻敌人。正在这时,老天爷也来帮忙,天空忽然暗了下来,狂风呼啸,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巨无霸的猛兽部队那里见过这种惊天动地的场面,再也不听指挥了,四散狂奔,把王莽军搅得七零八乱。等王邑逃回洛阳时,出发时的100万大军只剩下几千人了!

  昆阳大战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这一战消灭了王莽的主力部队,此后不久,维持了15年的王莽新朝就土崩瓦解了。

...查看更多
昆阳之战的历史背景 昆阳之战为什么会爆发?
  昆阳之战的背景:王莽面临北方赤眉、南方绿林两大起义集团的进攻,日渐焦虑不安,北方的赤眉与南方的绿林军,同为当时起义力量最强大的两支军队。当初王莽认为赤眉军声势更大,起义军几乎遍布北方各州郡,觉得形势更为严重,于是新莽王朝便把进攻的重点放在围剿北方的赤眉军,派出由太师王匡、国将哀章统率的精兵十余万用于对赤眉军作战。

  而以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他们拼凑的郡县军和临时招募的部队对付南方的绿林起义军。严尤和陈茂统率这些军队作战,王莽还不轻易授给他们兵符,每次行军作战必须先行上报,否则就会判以“弄兵”之罪。

  当绿林军歼灭了甄阜、梁丘赐军,击败严尤、陈茂于南阳城下,接着刘玄称帝,公开提出恢复汉朝,建立更始政权之后,王莽才意识到南方的绿林起义军对新莽政权的压力更大,因而决定转移战略重心,一方面将进攻赤眉的主力军调到南方作战;一方面紧急调集各郡兵力,准备彻底消灭绿林汉军。

  王莽为了编成对汉军作战的强大部队,特任命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寻为统帅,征调当时所谓精通63家兵法的人,充当军中的类似参谋的官吏,并任用长人巨毋霸为垒尉,专门负责构筑营垒,将虎、豹、犀牛、象等凶猛野兽圈至军内饲养,以便在作战时放出来,震撼敌人。

  各州郡均自选精兵,由郡和牧守亲自率领,限期到洛阳附近集中,各地到洛阳的兵力达42万多人,号称百万大军。这些军队集中后,即开始向颍川开进。在颍川又会合了严尤、陈茂的部队,随即向昆阳方向进击。大军逶迤千里,粮草辎重络绎不绝。

  公元22年(地皇三年)一月,绿林起义军歼灭甄阜、梁丘赐军后,接着在南阳城下又打败了新军名将严尤、陈茂。严尤、陈茂即率军退往颍川。同年三月,汉将王凤与太常偏将军刘秀等进击昆阳、定陵、鄢城等地,进展顺利。王常指挥的部队在汝南等地区的活动也节节胜利。汉军见新军大队人马向昆阳地区开来,于是王凤与王常率领近万人的部队占据了昆阳城。这时刘縯指挥的大军正在宛城围攻守城之新新军队,胜负未见分晓,但宛城已是兵少食尽,内无斗志,外无救兵,形势对新新军极为不利。

  汉军的统帅虽然为王凤,但是以后在昆阳之战中,由于王凤等人面对绝对优势的新莽大军,一度缺乏作战的坚定性,刘秀成了昆阳战役的重要决策人物。

...查看更多
昆阳之战是在哪里爆发的?王莽大军一战而溃
  昆阳之战在哪里爆发的?史载,新莽昆阳之战爆发于昆阳北,大量资料证实今市郊留村以东以南属昆阳县,留村以西以北属父城县(城父县改名父城县)。根据这个结论,昆阳之战是不是就爆发在市区南郊?至于水淹新莽大军的洪水可能是沙河水,当时没有白龟山水库,但应当有一大片水泽,不然历史上也不会说滍阳是鱼米之乡和水陆码头了!

  王莽大军是从东北方向南下的,可能是途经禹州。但四十多万军队不一定都走同一条路线,父城方向和许昌方向也可能有王莽大军前往昆阳集结。

  要进入南阳盆地,昆阳是必经之地,因为其他地方多为山区。所以王莽大军未必是铁心要先攻昆阳,相反,刘秀驻军昆阳就是为了拦截王莽大军南下救宛城。这样一来,史书上说王邑弃重就轻攻昆阳的说法就站不住脚了。也就是说不是王邑、王寻想攻占昆阳,而是昆阳成了拦路虎,不攻占昆阳就下不去。

  如果再推进一步,那么刘伯升兄弟一定早有预谋,就是早就做了密切分工,一个负责阻击,一个负责攻宛城,很侥幸,这兄弟俩成功了。

  昆阳之战王莽大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王邑、王寻要下令四十万大军按兵不动,独独出动一万人迎击刘秀的数千援兵?我想这一定是因为四十万大军乃拼凑而成,根本无法协同作战,担心战场上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光武中兴之后,史家为了美化刘秀,多半会对历史做一些修饰,真实的历史人们永远不会再知道了。但我相信,王莽大军的失败不会象史书上说的那样简单,王莽的大将也不会那么愚蠢。

  事实上,当时汉军占领了进入南阳盆地的大小城池,形成了互为犄角的态势,就是为了牵制王邑大军,王邑想跨越也是跨不过去的。如果强行跨越,后面就会出现狼群袭扰辎重部队。王邑又不能分兵围剿,所以想办法以昆阳为饵,引诱汉军集聚一举歼之,只是没想到功败垂成,功亏一篑。

  再联想平顶山上游的情况,当年王莽大军被洪水淹没是偶然的天灾,还是刘秀的计谋呢?

  昆阳之战是新汉的战略转折点。代表新莽的王莽是中国历史唯一的一位通过和平手段改朝换代的读书人,而代表汉军的刘秀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通过战争手段夺回天下的读书人。这两个读书人之间的殊死争夺耐人寻味。后代的读书人对这段历史则讳莫如深。在其后的中国历史上,争夺天下的人很多,但绝大多数都是些地痞无赖,真正的谦谦君子绝无仅有。

...查看更多
昆阳之战的过程 刘秀是怎么击溃百万大军的?
  昆阳之战的过程:昆阳之战,号称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范战例。昆阳之战确实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件大事,但以“弱”胜“强”的真相,却是令人匪夷所思。

  为镇压民变主力,当时王莽派司空王邑、司徒王寻为帅,倾其天下精锐,合兵43万,号称百万,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向小城昆阳。城中困守的汉军,兵力不过数千,刘秀还被迫出城求援。而留守的头目王凤等人更是主动向莽军乞降,在遭到拒绝后,个个惶惶不可终日。

  战前态势,总兵力50比1,一个是志在必得,一个是惊弓之鸟,似乎不战而高下立判。

  大战之时,刘秀从城外带来的兵力不过区区3000人,城中则是一帮缩头乌龟。这样,作战双方的态势是:总兵力100比1,一方是以逸待劳,一方是惊疑不定,似乎不战而成败立知。

  但历史的编剧能力出乎所有人的想象。

  或许是优越感太强烈了,或许是对汉军的过度仇恨化为了蔑视,王邑、王寻这两位三公级的人物,竟然选择了几乎就是江湖上单挑的做法:

  在发现刘秀的部队后,两人仅仅是带了万把人出来——巡视。以新莽特有的一贯派头,估计这也就是个大型仪仗队的架势,简单说,二王所带的,并非正式的作战部队。

  兵法云“受降如临敌”——接受投降都要象两军对阵如临大敌一样,而这两位将军却临敌如逛街,在战场上带一群围观者出来看热闹,其结果可想而知。

  而没有最要命还有更要命的是,他们还下了道死命令:“敕诸营皆按部毋得动”——其余将士只许看、不许动。因此在整个战役(如果这也能称之为战役的话)过程中,新莽的百万大军既不敢、也无法出击——因为将军有令、因为根本就没有做好战斗准备!

  结果就是那百万大军,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主帅被斩杀,然后“哄”地一声作鸟兽散。史载“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再加上天公作美,突然之间狂风暴雨、惊雷震天、飞沙走石、江河暴涨……

  结果就是那百万大军,奔逃一停、踩死一停、淹死一停、杀死一停——总之是彻底消停了!

  昆阳之战,是由不明真相的两个人发动的:他们都看不到敌人的强大和己方的弱小,他们都在打一场别无选择的战争,他们都输不起。

  最终,走投无路的战胜了势在必得的。是之谓“以弱胜强”。

...查看更多
昆阳之战为什么新朝会战败?王莽败在哪里?
  昆阳之战为什么新朝会战败?决定新莽政权和汉命运的昆阳战略大决战,以汉军的大获全胜,新莽军队的惨败而告终。新莽军队以42万之众,何以败在汉军1万多人的手下,而且莽军又几乎全军覆没,这其中的教训是很发人深省的。

  一、莽军决战战场的选择失当

  战略决战的双方往往都是倾其全力以赴,即所谓毕其功于一役,因而通常是在关键的时刻、关键的地区进行较量。但是,这次决战却选在了昆阳这个不大的小城,尽管它具有一定的战略价值,但就 战略全局来看,既非瞰制一方的重要中心城市,也非屏障京师的险关要隘,而仅仅是处于京师长安、战略重镇洛阳、宛城这个三角轴心边沿的一个不大的城邑。占据了昆阳,一不会对京师形成威胁,二难以抵抗洛阳、宛城的南北夹击,莽军如果保住宛城,则汉军即使占领了昆阳,也很难长久保持。因而,在这样一个没有重要意义的地区,面对不足万人的对手,投入42 万大军进行决战,不能不认为是毫无意义的盲目行动。

  二、莽军错用骄狂无能的统帅

  战略决战维系国家之命运,统治之存亡,战场统帅对决战的结局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新莽王朝选定统率42万大军的核心将领不是选贤任能,而是择官高而定,以唯亲是用。莽军统帅王邑、王寻可谓自西汉以来战争史上少见的庸碌骄狂之徒。昆阳战前,纳言将军严尤建议不攻昆阳,直下宛城,一旦解围,昆阳则会不攻自下。

  这本是对莽军战略全局极为有利的良策,但却被王邑一口回绝,当昆阳小城久攻不下,又拒绝了严尤“围师必阙”的重要建议。结果40多万大军顿兵坚城之下,坐视宛城失守,战略上丧失了可贵的时机,使本来主动进击的绝对优势之军,完全化为无用之物。假如王邑能采纳严尤提出的各项建议中的任何一项建议,或置昆阳城于不顾,或围三缺一,或接受昆阳汉军的投降,那么昆阳、宛城之战的结局则可能会是另一种局面。当然,这不是说已濒临末日的新莽政权会因此而起死回生,但是汉军若不是如此迅速地全歼莽军主力,无疑将会延长消灭王莽政权的时间。

  三、莽军在战略战役上吃了轻敌的大亏

  莽军统帅王邑依仗自己40多万大军的强大优势,根本不把汉军放在眼里。当他指挥大军到达昆阳城下时,不做任何具体的作战部署,即下令攻城,并且盲目狂妄地说:“屠昆阳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以显示自己的威风。在刘秀、李轶等调来援军时,本来充其量不过几千人,这正是莽军利用自己的优势消灭敌人的良机,但王邑等却出于素来轻视刘秀的傲慢轻敌情绪,只出动万人迎战刘秀的3000敢死队,而置自己的千军万马于无用武之地。结果被刘秀军一举冲垮了莽军的指挥中枢,遭至全军溃败。

  莽军的失败,还在于其对事关生死存亡的重大战略行动,既无战略全局的作战设想,又无具体的作战策划,任战争情况的自然发展,凭人多势众,把想当然的马到功成的主观愿望当成胜利的事实 王邑大军完全按照汉军的意志被动盲目地行动,这就使全军将士难以明了为何而来,为达到何种目的而战,当然也就无从发挥积极主动的作战精神。这与汉军明确的战略目的和周密的作战策划,以及为达到目的主动顽强的战斗精神相比,实有天壤之别。昆阳决战生动地证明,只有优势之军,而无具体的作战策划,单靠盲目行动,兵力再多也不过是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没有不被击败之理。

...查看更多
结语
  昆阳大捷后,更始帝遣王匡攻洛阳,申屠建、李松急攻武关,三辅震动,各地豪强纷纷诛杀新朝牧守,用汉年号,服从更始政令。不久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同时,绿林军(汉军)内部将领之间的矛盾激化。刘玄在农民将领李轶、朱鲔等人的支持下,将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刘縯及其部将刘稷处死。刘秀表面无所举动,暗中却窥测时机,积蓄力量,为日后缔造东汉王朝开辟道路。
昆阳之战地图 公元23年[color=var(--light-text-color)][size=0.9375]发布于[color=var(--light-text-color)]2021年11月6日作者:[color=var(--light-text-color)]历史地图网
昆阳之战:公元23年,以绿林军为主体的更始政权的汉军,在昆阳(今河南叶县)以2万人击溃王莽军40万的一次著名战役。
昆阳之战地图:
昆阳之战是新朝末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这场大战的主战场在昆阳一线(今河南省叶县),故称为昆阳之战。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它决定了未来中原王朝的国运与兴衰,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深远影响的战略决战。
昆阳之战中,身为偏将军的刘秀一战而天下闻名。昆阳之战不但是刘秀击败王莽的关键一战,同时也为刘秀日后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明代大思想家顾炎武赞扬昆阳之战中的刘秀:“一战摧大敌,顿使何宇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29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11: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沿革
叶县历史悠久,夏、商时,叶县属豫州之域。西周时,叶属应国。

春秋时期,楚国灭应,建立叶邑,叶属楚。据《左
叶县明代县衙
叶县明代县衙
传》记载:鲁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6年),楚公子申迁许于叶。叶邑曾一度成为许国的国都。鲁昭公十八年,楚封沈诸梁于叶,号为"叶公"。

战国时期,叶邑属韩,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后叶邑属秦,改名叶阳。昆阳先属魏,后亦属秦。

秦代,叶县属南阳郡,昆阳属颖川郡。

西汉改叶阳为叶县,昆阳县与之并设。叶县属南阳郡.昆阳属颖川郡。其间,叶县曾为长沙定王子的封地。昆阳为舞阳侯樊哙的封邑。

东汉,叶县属南阳郡,隶荆州部;昆阳后颖川郡,隶豫州部。永初元年,曾封邓悝为时候,但其坚辞不受。遂改封傅俊为昆阳侯。

三国:叶县、昆阳均属魏。叶县初为荆州南阳郡管辖,黄初中(公元221年),析置义阳那,叶县改属荆州义阳郡。昆阳属颖川郡。

西晋,叶县属南阳国(公元221年,晋武帝封其子司马柬于宛,称南阳国),隶荆州部。昆阳初属颖川郡,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分颖川郡立襄城郡之后,昆阳改属建城郡,隶豫州部。

东晋十六国,晋成帝咸康二年(公元336年),省襄城郡,昆阳复归属颖川郡。叶县属荆州南阳郡。

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元嘉二十六年(公元449年),割荆州之南阳郡、襄阳郡为雍州,叶县属雍州南阳郡;大明元年(公元457年),废叶县。

北魏时,复置叶县。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于叶地置郢州,不久废州改为南中府,叶县属之。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又于叶县南部置建城郡,领县二:赭阳、北方城。景明末(公元503年),罢建城郡,置戌。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置河山县,属广州(今鲁山)鲁阳郡,兼有高阳县境(今平顶山至首山一带)。魏孝明帝孝昌中(公元526年),又于叶置襄州,叶县属之。永安中(公元528年)于昆阳置汉广郡,昆阳县属之。

东魏孝静帝天平初年(公元534年),废南中府,置南安郡,属襄州,领有南安、南舞、叶、南定四县。公元538年以后,西魏两次夺得襄州。其间,叶县属建州南安郡,河山县屑广州鲁阳郡。公元549年,襄州再次被东魏夺回,遂改南安郡为定南郡,叶县属定南郡。

北齐建立后,复置襄州,叶县属襄州。省昆阳置汝坟县,以汝坟为汉广郡治。公元557年,北周灭北齐后,废襄州,置南襄城郡,叶县属南襄城郡;改定南郡为定南县,不久,定南县亦废。

隋朝,开皇初(公元581年),废南襄城郡。开皇末,叶县曾一度改名澧水,旋又复原名。大业初(公元605年),废定南县入叶,废河山县人襄城。叶县、汝坟两县均属豫州颖川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于叶置叶州。次年,叶州废,叶县改属北澧州(州治在今方城县)。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汝坟;八年(公元634年),北澧州废,叶县属鲁州(今方城县)。不久,鲁州废,叶县改属许州。开元四年(716年),析唐、许二州之属邑,于方、舞、叶三县间置仙州,领有叶县、方城、西平、舞阳;襄城五县。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仙州废,叶县属河南道汝州临汝郡。大历四年(769年),复置仙州,又于叶境内析置仙凫县,叶县、仙凫县均属仙州。次年二月,仙州、仙凫惧废,叶县仍属汝州。

五代后梁时,叶县属许州。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年)十二月,叶县复归汝州。

宋代全国分十二路,叶县属京西北路汝州。

金代,天会十四年,伪齐阜昌七年(1136年)叶县由古城迁昆阳城,至泰和八年(1208年),叶县属南京路(初为汴梁路)裕州(州治在今方城县)。

元初,即叶县行随州事,就置昆阳为属邑。至元三年(1266年),罢州,并昆阳、舞阳二县入叶,叶县属汴梁路南阳府裕州,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设中书省后,叶县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南阳府裕州。

明朝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叶县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裕州。

清代叶县属河南省南阳府。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叶县属汝阳道。后道废隶省。民国二十二年,叶县属河南第六行政督察区(即南阳专署)。

解放后,叶县先属第五专员公署(在鲁山),后改属第二专员公署(在舞阳)。1949年2月,第二、五专员公署合并,建立许昌专员公署,叶县属之。

198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叶县自许昌地区划出,改属平顶山市领导(同年12月1日正式办理交接手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29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11:0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叶公好龙
[ yè gōng hào lóng ]
基本解释
据说古代有个叶公,非常爱好龙,器物上画着龙,房屋上也刻着龙。真龙知道了,就到叶公家来,把头探进窗户。叶公一见,吓得面如土色,拔腿就跑(见于汉代刘向《新序·杂事》)。比喻说是爱好某事物,其实并不真爱好。

详细解释
1. 【解释】: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2. 【出自】:汉·刘向《新序·杂事》记载: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器物上刻着龙,房屋上也画着龙。真龙知道了,来到叶公家里,把头探进窗子。叶公一见,吓得拔腿就跑。

3. 【语法】:主谓式;作定语、宾语;含贬义

辞书解释
[ yè ɡōnɡ hào lónɡ ]
《聣梞·婖罻遙》:“媱酘瘲谛进桳,鯪时郁桳,窱时郁桳,妳執麿颔时郁桳。亭囵媽桳涯趞煕扫,瘓龑亭諢,访鸝亭茿。媱酘犯扫,笶趞颇懊,钸看靿鹁,遙芯褴秢。囵媱酘杔进桳珙,进釥銚桳趞杔桳楻珙。”
无塂时“媱酘进桳”萝傶螚睃鉰进稃罻矛趞恮員重炌玲。
《无韹偷·挊薓怲》:“酘鉰框丛趞攒挊薓,曫媱酘扫进桳珙。鮬姵犯扫。”
来源:聚典平台·《辞海(第七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29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11: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蘅芜苑的婆子赌博,后续贾母查赌,怎么没有查到她?
2023-08-27 11:12 发布于:山西省
看了很多答案,其中很多认为“蘅芜苑的婆子不是贾府的,所以贾府不便查”。



当然是胡说,明显是不认真读书造成的误会。

蘅芜苑的婆子,未必是薛家的婆子,很可能就是贾府的。何以见得?第二十三回“每一处添了两个老嬷嬷,四个丫头,除各人奶娘亲随丫鬟不算外,另有专管收拾打扫的”。

在三春钗黛纨玉入住大观园的时候,大观园的丫鬟婆子进行了统一的添置,每处“四个丫头”还不算“各人奶娘亲随丫鬟”。也就是说,像宝钗的莺儿、文杏这两个“亲随丫鬟”不在“四个丫头”之列。



那么,薛家给宝钗配置了几个丫鬟呢?薛姨妈跟宝钗算过:“我前日还向你哥哥说,文杏又小,道三不着两,莺儿一个人不够服侍的,还要买一个丫头来你使”,显然“四个丫头”并不是薛家的。

作品还介绍,“薛姨妈上京带来的家人不过四五房,并两三个老嬷嬷、小丫头,今跟了薛蟠一去,外面只剩了一两个男子”。薛家带的仆人并不多,就算打全部丫鬟仆妇都打发到蘅芜苑,也不过刚刚够标准。可是把所有丫鬟仆妇都打发去服侍宝钗了,难道薛姨妈让那些“男子”来侍候吗?



既然有一部分丫鬟仆妇服侍薛姨妈,那蘅芜苑的婆子,就可能不是薛家,而是贾家的。

其次,你怎么知道贾母没查到蘅芜苑的婆子?这又是不认真读书造成的误会。

贾母查赌,“原来这三个大头家,一个就是林之孝的两姨亲家,一个就是园内厨房内柳家媳妇之妹,一个就是迎春之乳母”。看起来,并没有蘅芜苑的那个婆子,是不是?



但是,“查得大头家三人,小头家八人,聚赌者通共二十多人”,查出来的三十多个“犯罪分子”,只交代了“罪行”最大的三人身份,你怎么知道“小头家”“聚赌者”中,不包括那个蘅芜苑的婆子?她就不会是“小头家”或者“聚赌者”吗?

第三,蘅芜苑的婆子,在被查之列吗?



未必。

蘅芜苑的婆子自己告诉黛玉赌钱,是这样说的:“横竖每夜各处有几个上夜的人,误了更也不好,不如会个夜局,又坐了更,又解了闷儿。今儿又是我的头家”。

先看后一句:“今儿又是我的头家”,既然强调“今儿”,那说明“昨儿”、“明儿”她并不是头家。也就是说,这个婆子参与的赌局,是轮流坐庄的,跟贾母查赌是固定的“三大八小”不是一回事。



这其中的分别,探春其实很清楚:“先时不过是大家偷着一时凌晨刻,或夜里坐更时,三四个人聚在一处,或掷骰,或斗牌,小小的玩意,不过为熬困。近来渐次放诞,竟开了赌局,甚至有头家局主,或三十吊五十吊三百吊的大输赢”。大观园的聚赌,也经过了由小到大的过程。四十五回主动提起、坦然无惧的那个蘅芜苑婆子,跟后来开赌局的,根本不在一个档次。

为什么不在一个档次?从三个大头家的身份可以看出,做到这一步,都是“有来历”的。蘅芜苑那个婆子冒雨送东西,显然是“粗使的”“三等人物”之类。没有地位,没有背景,没有“收税的亲戚,作官的朋友”,她怎么可能发展壮大到“大头家”的地步?



四十五回是聚赌,七十三回未必还在参赌;就算几年一直在赌,也最多是“小头家”或者“聚赌者”,一定没有发展成为“大头家”。

贸然得出结论“贾母查赌没有蘅芜苑的婆子”,是不是太草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29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12: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谁能介绍一下“天地会”的由来
an09562015.10.03浏览213次历史话题分享举报
如题。
1个回答
wrvdcd
2015.10.04
满意答案
由来:
姓名诗“义兄问我姓和名,家居原住木杨城,松柏林李金娘母,花亭结义改姓洪“;
问年月日诗“义兄问我何生辰,岁次排来是甲寅,良时吉月念五日,时逢子丑我出生”;
清朝的甲寅年有几个,分别是康熙十三年(1674)、雍正十二年(1734)、乾隆五十九年(1794)和咸丰四年(1854)等。仪式举行的时间,地点和人物都很清楚但不代表是第一次的天地会仪式,大多天地会研究者认为成立的时间应是康熙十三年而当年确有入会仪式在木杨城举行。
衫仔有载1674年时已尊称方大洪、胡德帝、马超兴、蔡德忠及李式开为五祖,说明第一次天地会仪式远在1674年之前。郭义为木杨城镇将,1661年降清,调任广西总兵而之后在广西发现会簿(会簿为天地会内部的秘密文件)的数量比任何地方找到的还多,可以初步证明天地会和郭义有关及在其离开木杨城前成立。
传说中康熙帝征调福建莆田南少林高手为军官,远征西藏之虏,凯旋后,却有人诬告这些高手意图造反,于是朝廷派八旗兵,火烧南少林寺,将之除灭。有五个少林俗家高手逃脱不死,从此痛恨清庭,请万云龙做首领,陈近南做军师。建立洪门,是为“洪门五袓”,以“天父地母”,立誓反清复明为己任,故称天地会,尊郑成功为开山老祖。

天地会介绍:
天地会,清代民间秘密结社之一。以拜天为父拜地为母得名。又名洪门 ,俗称洪帮 。
关于天地会创立的时间,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至今尚无定论。其成员,最初多为农民或由破产农民转化而成的小手工业者、小商贩 、水陆交通沿线的运输工人及其他没有固定职业的江湖流浪者。以后成分日益复杂,但仍以下层穷苦人民为主。
天地会以反清复明,顺天行道,劫富济贫等口号,反映了当时平民的民族观念和反对阶级压迫的要求,在清朝灭亡之前,于汉族人反抗满族人的欺辱压迫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5 16:00 , Processed in 0.06437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