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甄士隐影射顽石No36500崇祯帝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4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6 09: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黑白十九路,迷杀多少人!这首词句出自一位禅宗高僧,谁有完整版?
忍不住了..2015.02.04分享举报
1个回答
kckoes03
2015.02.05
满意答案
宋朝浮山高僧法远与欧阳修论棋时有偈云,“休夸国手,漫说神仙,赢局输筹即不问,且道黑白未分时,一着落在什么处?从来十九路,迷悟几多人!“

浮山九带 禅师讳法远。郑州王氏子。年十九游并州(太原今冀宁路)。投三交嵩公出家。为沙弥侍嵩有省。进具後谒汾阳昭叶县省。皆蒙印可。尝与达观颖薛大头七八辈游蜀。几遭横逆。师以智脱之。众以师晓吏事故号远录公。住舒州(今淮西安庆路)浮山。号圆鉴禅师。欧阳公修闻师奇逸。造其室未有以异之。与客碁。师坐其旁。文忠遽收局请因碁说法。师即令挝鼓升座曰。若论此事。如两家著碁相似何谓也。敌手知音当机不让。若是缀五饶三又通一路。始得有一般底。祇解闭门作活不能夺角冲关。硬节与虎口齐彰。局破後徒劳绰斡。所以道肥边易得。瘦肚难求。思行则往往失粘。心麤而时时头撞。休夸国手谩说神仙。赢局输筹即不问。且道黑白未分时。一著落在甚麼处。良久曰。从来十九路。迷悟几多人。文忠嘉叹久之。从容谓同僚曰。修初疑禅语为虚诞。今见此老机缘所得所造。非悟明於心地。安能有此妙旨哉。范文正公请师开山。住持平江路蘇州天平寺。暮年归休会圣巖。叙佛祖奥义作九带。年七十馀而归寂。自称柴石野人。师嗣汝州叶县广教院禅师归省。省嗣首山念。念嗣风穴沼。沼嗣南院顒。顒嗣兴化奖。奖嗣临济玄禅师(九带全文见僧宝传塔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4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6 09: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凭箜篌引
[ 唐 ] 李贺
原文 译文对照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译文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注释
⑴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箜篌:古代弦乐器。又名空侯、坎侯。形状有多种。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⑵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张:调好弦,准备调奏。高秋:指弹奏时间。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⑶空白:一作“空山”。《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此句言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

⑷江娥:一作“湘娥”。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一名湘妃竹。”素女:传说中的神女。《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这句说乐声使江娥、素女都感动了。

⑸中国:即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

⑹昆山玉碎凤凰叫:昆仑玉碎,形容乐音清脆。昆山,即昆仑山。凤凰叫,形容乐音和缓。

⑺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

⑻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共十二门,故言。这句是说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

⑼二十三丝:《通典》卷一百四十四:“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三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紫皇”: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这里用来指皇帝。

⑽女娲: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淮南子·览冥训》和《列子·汤问》载有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故事。

⑾石破天惊逗秋雨:补天的五色石(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逗,引。

⑿坤山:一作“神山”。神妪(yù):《搜神记》卷四:“永嘉中,有神现兖州,自称樊道基。有妪号成夫人。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所谓“神妪”,疑用此典。从这句以下写李凭在梦中将他的绝艺教给神仙,惊动了仙界。

⒀老鱼跳波:鱼随着乐声跳跃。源自《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

⒁吴质:即吴刚。《酉阳杂俎》卷一:“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⒂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寒兔:指秋月,传说月中有玉兔,故称。

作者介绍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qu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4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7 10: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漫话红楼 | 《好了歌》到底是什么歌,为何甄士隐一听就彻悟了?
漫话红楼 2021-08-18   |  355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上一篇我们分析了甄士隐的经历,得出“甄士隐即是贾宝玉”的结论,落魄中的甄士隐“这日拄了拐杖,挣挫到街前散散心,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疯癫落脱,麻屣鹑衣,口内念着几句言词”,上前打过招呼一番交流后,甄士隐就“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从此“音信全无”。


疯道人念了什么就把甄士隐给拐跑了呢?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跛足道人说,这叫《好了歌》。

“好了”,多么接地气的一个词,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用。

你那件事做好了吗?好了。

我们经常说的好了,和跛足道人说的好了,有什么区别?

了,其实是个多音字,我们说好了的时候,读le,轻声;跛足道人说好了的时候,读liao,第三声。

跛足道人还对《好了歌》进行了言简意赅的解释:“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好像绕口令,其实很简单,却富含哲理:如果一件事做得好,这件事就已经了结了,不应该再冒出来,更不应该放在心里惦记着。如果以后又冒出来,或者心里总惦记着,说明这件事并没有做好。所谓的好,只是自以为的好,或者为了敷衍而说好。


所以,了是了结、了断的意思。

回忆之前我们分析黛玉还泪,“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黛玉还泪,就是为了了断与神瑛的关系。了结之后,心中再无挂碍,她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做一个散仙。

可是,要想了断,实在是难,这才有了《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做神仙好,但需要忘记功名,跟功名彻底了断。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做神仙好,但需要放弃财富,跟财富彻底了断。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做神仙好,但需要放弃娇妻,跟娇妻彻底了断。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做神仙好,但需要放弃儿孙,跟儿孙彻底了断。

只有功名利禄、妻儿老小都能了断,才能过上自由自在的神仙生活。

也许有人会说:我不要做神仙,我就守着功名利禄、妻儿老小过日子。

可是,《好了歌》还有一半歌词: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你无法了断功名,坟上的草会替你了断。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你无法了断财富,生命终结时自会了断。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你舍不得娇妻,认为她与你感情深厚,但只要你不在了,她又会有新的男人。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你对儿孙呕心沥血,但你又见到天下有几个孝顺儿孙?


其实《好了歌》很通俗,都是大白话,说的也都是人之深情,无非就是人生如梦(前两句)、世态炎凉(后两句)。可是我们往往不愿意面对,沉浸在自己的想象里,以为这一切都可以天长地久。

甄士隐为什么一听就彻悟了呢?因为这些他正好都经历过了:功名利禄都不需要生命终结也会一夜之间失去,娇妻爱子转眼就能路人。

还有什么看不透的呢?人生不过如此,何况自己一无是处,从来没为这个世界创造过什么。

于是,他用自己的学识与感悟,对《好了歌》作了一个注解。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现在的陋室,曾经是富丽堂皇的官宦之家。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现在的枯草荒地,曾经莺歌燕舞。

蛛丝儿结满雕梁:那些雕栏玉砌之处,结满了蜘蛛网。


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废弃的房子,又会被重新布置。长江后浪推前浪,总是新人赶旧人。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耽溺于青春美好,却不知道时光飞逝,很快就到了两鬓成霜之时。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昨天才送走故去之人,今天就在醉生梦死,贪恋欢娱,谁会记得那个故去的人?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你以为你财富滔天,也许很快就会沦为人人唾弃的乞丐。一夜之间破产的人还少吗?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我们总是慨叹别人英年早逝,又怎能知道下一个不是我们?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你以为你教子有方,但也许等孩子长大成人了却做了强盗。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精心为女儿选择良婿,她却很可能沦为妓女。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总觉得官太小,想要往上爬,却把自己送进了监狱。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昨天还觉得贫寒的日子难煎,今天身居高位,却深感高处不胜寒。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世界就是这样你来我往,我们总在名利场中忘了初心。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其实这样的人生无比荒唐,我们求来求去,最终什么都带不走,都留给了别人。

人生百态,都被甄士隐说尽了,看得如此透彻,而且后退无门,何不悬崖撒手,随道人而去呢?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更无法回头了。

当年该好的不好,该了的不了,事到临头,只能尽数了断了!


甄士隐的今日,何尝不是贾宝玉的明日?真(甄)去假(贾)来,正应了“你方唱罢我登场”。

+关注
undefined
漫话红楼
阅人生百态,明世事沧桑。
共 1094 篇原创 微信公众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4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8 17:2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春归去【】朝代:唐代|作者:陈陶
九十春光在何处,古人今人留不住。

年年白眼向黔娄,唯放蛴螬飞上树。陈陶 [唐](约公元八四一年前后在世)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鄱阳剑浦人。(全唐诗作岭南人,此从唐才子传)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唐武宗会昌初前后在世。工诗,以平淡见称。屡举进士不第,遂隐居不仕,自称三教布衣。(公元八五三年左右)避乱入洪州西山。咸通中,(公元八六六年左右)严撰节度江西,尝往山中,每谈辄竟日。尝遣妓建花往侍,陶笑而不答。莲花赋诗求去,有“处士不生巫峡梦,虚劳云雨下阳台”之句。临别,陶亦赋诗以送。相传他后来白日升天而去。(全唐诗作“大中时,游学长安。南唐升元中,隐洪州西山。后不知所终”。升元中距大中中几九十年。陶遣莲花妓事,在咸通中,赠诗已有“老去风情薄似云”句,那得至升元中还在?可知全唐诗不确)陶著有文录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人”。诗人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宋大中时,隐居洪州西山,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其《陇西行》四首之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把残酷现实与少妇美梦交替在一起,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至今仍脍炙人口。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漫游浙江、福建、广东时,曾路过今闽东地区,并留下了《旅次铜山途中先寄温州韩使君》等诗。
1简介

  陈陶 [唐](约公元八四一年前后在世)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鄱阳剑浦人。(全唐诗作岭南人。此从唐才子传)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唐武宗会昌初前后在世。工诗,以平淡见称。屡举进士不第,遂隐居不仕,自称三教布衣。《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然而从其《闽川梦归》等诗题,以及称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即闽江上游)一带山水为“家山”(《投赠福建路罗中丞》)来看,当是剑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或鄱阳(今江西波阳)只是他的祖籍。
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
《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人”。诗人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宋大中时,隐居洪州西山,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其《陇西行》四首之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把残酷现实与少妇美梦交替在一起,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至今仍脍炙人口。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漫游浙江、福建、广东时,曾路过今闽东地区,并留下了《旅次铜山途中先寄温州韩使君》等诗。
2诗作
作品一
1.旅次铜山途中先寄温州韩使君
乱山沧海曲,中有横阳道。
束马过铜梁,苕华坐堪老。
鸠鸣高崖裂,熊斗深树倒。
绝壑无坤维,重林失苍昊。
跻攀寡俦侣,扶接念舆皂。
俯仰栗嵌空,无因掇灵草。
梯穷闻戍鼓,魂续赖丘祷。
敞豁天地归,萦纡村落好。
悠悠思蒋径,扰扰愧商皓。
驰想永嘉侯,应伤此怀抱。
【注释】“横阳”,在福鼎市北向,即今浙江省苍南、平阳两县及泰顺的部分地。周武则天大足元年(公元701年),从江南道温州安固县(县境包括今浙江平阳、苍南、瑞安、文成、泰顺)析出复置,以其地有阳屿即横屿故名。
“铜山”,即今福鼎市。宋以后写作“桐山”。《福宁府志》卷四上《地理志·山川·福鼎县》:“桐山,即今县治,平坡宽旷。旧多桐,故名。左右两溪夹岸,亦名桐川。”然而,据陈陶这首诗,所谓“桐山”,系“铜山”之音诈;名“铜山”,因该地石色如“铜”,或色如铜的石梁横亘在沟壑上,而不是“旧多桐”;唐人所说的“铜山”,也不是单指今福鼎“县城所在地”,而是诗人翻山越岭,遵海而南,过了“横阳”,从而进入有“铜梁”的那片山区的地名,即相当于今福鼎全境。铜是淡紫红色或红色,今福鼎市和霞浦县大部在唐时又合称为“赤岸乡”(详见拙作《空海是在霞浦赤岸村入唐吗?》,载1999年9月15日《闽东日报》)。由此可见,“赤岸”一名的由来,与福鼎这地方的石色有关。
在唐代,从今福州前往京城长安的行走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直线,即由福州出发,经南平、崇安,越武夷山,进入江西,顺江而下入彭蠡湖,出湖口入浔阳江;逆水上溯至汉口,再沿汉水直上,由商州越秦岭抵长安。一条是曲线,即由福州出发,经南平、浦城,越过仙霞岭,进入浙江的江山,一路直下杭州;经江南河,北上渡长江,由山阳渎转淮河、汴河,经开封、洛阳,到达长安。如今,有了陈陶《旅次铜山途中先寄温州韩使君》等诗作证,我们可以大胆地宣布:从福州前往唐都长安,其实还有“第三条”的行走路线,即经连江、宁德、福安白马港(晚唐称黄崎港)、霞浦杨家溪、福鼎分水关一带,而通浙江平阳、温州、乐清,此后便是当时文人墨客流连忘返的著名的“唐诗之路”了。
作品二
2.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翻译】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恋人。
【赏析】《陇西行》共四首,这是第二首。首二句写将士忠勇,丧亡甚众;末二句写牺牲者是春闺少妇日夜盼望归来团聚的情人。全诗反映了唐代长期征战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非战情绪。三、四两句,以“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比照,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
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接着,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认为,此诗化用了汉代贾捐之《议罢珠崖疏》“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妻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的文意,称它“一变而妙,真夺胎换骨矣”。贾文着力渲染孤儿寡母遥祭追魂,痛哭于道的悲哀气氛,写得沉痛而富有情致。文中写家人“设祭”、“想魂”,显然已知征人战死。而陈陶诗中的少妇则深信丈夫还活着,丝毫不疑其已经死去,几番梦中相逢。诗意更深挚,情景更凄惨,因而也更能使人一洒同情之泪。
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其实,首句写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扫匈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次句写五千精良之兵,一旦之间丧身于“胡尘”,确实令人痛惜。征人战死得悲壮,少妇的命运就更值得同情。所以这些描写正是为后二句表现少妇思念征人张本。可以说,若无前二句明白畅达的叙述描写作铺垫,想亦难见后二句“用意”之“工妙”。
作品三
3.赠温州韩使君
康乐风流五百年,永嘉铃阁又登贤。
严城鼓动鱼惊海,华屋尊开月下天。
内使笔锋光案牍,鄢陵诗句满山川。
今来谁似韩家贵,越绝麾幢雁影连。
作品四
4.闲居寄太学卢景博士
无路青冥夺锦袍,耻随黄雀住蓬蒿。
碧云梦后山风起,珠树诗成海月高。
久滞鼎书求羽翼,未忘龙阙致波涛。
闲来长得留侯癖,罗列楂梨校六韬。
作品五
5.赠漳州张怡使君
旧德徐方天下闻,当年熊轼继清芬。
井田异政光蛮竹,符节深恩隔瘴云。
已见嘉祥生北户,尝嫌夷貊蠹南薰。
几时征拜征西越,学著缦胡从使君。
作品六
6.赠容南韦中丞
普宁都护军威重,九驿梯航压要津。
十二铜鱼尊画戟,三千犀甲拥朱轮。
风云已静西山寇,闾井全移上国春。
不独来苏发歌咏,天涯半是泣珠人。
作品七
7.投赠福建路罗中丞
越艳新谣不厌听,楼船高卧静南溟。
未闻建水窥龙剑,应喜家山接女星。
三捷楷模光典策,一生封爵笑丹青。
皇恩几日西归去,玉树扶疏正满庭。
作品八
8.赠江南李偕副使
世禄三朝压凤池,杜陵公子汉庭知。
雷封始贺堂溪剑,花府寻邀玉树枝。
几日坐谈诛叛逆,列城归美见歌诗。
从军莫厌千场醉,即是金銮宠命时。
作品九
9.贺容府韦中丞大府贤兄新除黔南经略
蓬瀛簪笏旧联行,紫极差池降宠章。
列国山河分雁字,一门金玉尽龙骧。
耿家符节朝中美,袁氏芝兰阃外香。
烽戍悠悠限巴越,伫听歌咏两甘棠。
作品十
泉州刺桐花咏兼呈赵使君
仿佛三株植世间,风光满地赤城闲。
无因秉烛看奇树,长伴刘公醉玉山。
海曲春深满郡霞,越人多种刺桐花。
可怜虎竹西楼色,锦帐三千阿母家。
石氏金园无此艳,南都旧赋乏灵材。
只因赤帝宫中树,丹凤新衔出世来。
猗猗小艳夹通衢,晴日熏风笑越姝。
3词作
1.水调词(一)
沙塞依稀落日边,
寒宵魂梦怯山川。
离居渐觉笙歌懒,
君逐嫖姚已十年。
【注释】这首词以质朴无华的语言,透过字面所流露的感情,却是炙手扑面,缠绵而又炽烈。
2.水调词(二)
长夜孤眠倦锦衾,
秦楼霜月苦边心。
征衣一倍装绵厚,
犹虑交河雪冻深。
【注释】全词只有四句,言简意深,细腻流畅。尤其后两句,语虽有尽而意尚未穷,全凭一股真挚赤诚的痴情,感人至深。
4轶事
陈陶的坚贞操守连小妓都感动
在女人尤其是漂亮女人面前,一个男人的真实面目大概很少能不确切地袒露出来;这可真是一桩令人称奇但也是极为无奈的事情。
诚然,也会有一些即便是女人百般调弄都不会动心的男儿,这无疑就更是使人赞叹不已了。而这里要讲述的,就是一个令人赞叹不已的有关晚唐诗人陈陶的故事。
陈陶,字嵩伯,他的生卒年及其出生地都已不大明确。①我们只知他在武宗会昌初年(841年)前后在世。他工诗,且以平淡的风格见称于世;但很不幸,他考了许久也没能考取进士,所以他就到深山里隐居去了。在陈陶所写的多首下第诗里,有两句诗特别脍炙人口,道是:
中原不是无麟凤,自是皇家结网疏!
可见他对自己正是负有不可小觑的期望,只是他由于老是未能按照世俗的做法考取进士。随着时间一久,他这博取功名的心情也就慢慢地变得灰冷,遂不再去赶考进士,而是去漫游了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
这位自称“三教布衣”的陈陶,懿宗大中年间(859年~860年),因为战乱而避地到了洪州。当时的节度使严尚书知道陈陶很有道德操守,②所以特别敬慕他的为人,便经常到山中跟陈陶攀谈;有时两人一谈就是一整天,还都不感到倦怠。由于往来多了,这严尚书就想跟陈陶开开玩笑,特地派了一名颇富才情的小妓去伺候他,看能不能使陈的坚贞操守产生动摇。
然而,任凭眼前这长相漂亮甚至可说是妖冶的小妓百般挑逗,陈陶却纹丝不为所动。看看实在没有办法的小妓,遂对着陈陶不无惆怅地吟出了一首七言绝句:
莲花为号玉为腮,珍重尚书送妾来。
处士不生巫峡梦,虚劳云雨下阳台。 ③
这诗里使用了一个男女欢爱的典故,陈陶的心中当然是非常明白的,但他依然如故地坚持着自己的坚贞操守,面对眼前这小妓的挑逗,他也用诗歌的形式回赠道:
近来诗思清于水,老去风情薄似云。
已向升天得门户,锦衾深愧卓文君。④
这里,诗人用卓文君这古代美女来比喻这小妓,也可谓很能掌握分寸了,但只是他仍然不为动心而已。
这样一来,这洪州小妓遂只得含泪离开;回去后,她跟严尚书汇报起这情事的一切经过时还不禁红泪直流。严尚书听后,便不觉对陈陶更为敬重了。陈陶后来经常焚香坐在巨石上,身披鹤氅,终日不说一句话。到了晚上,他居然俯身叩拜星星和月亮,别人也很少有看见他有睡觉的时候。一天,天空原本非常晴朗,忽然竟是狂风暴雨大作起来,把陈陶所居住的茅屋都给震坏了;而陈陶却已经杳然不知去向。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听到有人说起深山里还偶尔能见到陈陶的行迹。
按:① 其籍贯至少有三说,有说他是岭南人的(如《全唐诗》);有说他是剑浦人的(如《唐诗纪事》);也有说他是鄱阳人的,甚至有合二为一,说他是鄱阳剑浦人的(如《唐才子传》),这真可谓不一而足了。② 严尚书一说名宇,一说名撰。③ 号,去声;为,平声。“尚书”之“尚”,据权威韵书,属于仄声,但唐人诗中则多作平声使用;一说此为专有名词,故可通融也,亦自有一定道理。④ 思,此为名词,读去声。
5评价
陈陶之诗“无一点尘气。于晚唐诸人中,最得平淡”,《陇西行》为其传世名篇:“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伶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大中时,游学长安,后隐居南昌西山。有诗集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全唐诗》存录其诗二卷。
陈陶是鄱阳剑浦人,年青时壮志满怀,有着建功立业、为“帝王师”的远大抱负。“莫道羔裘无壮节,古来成事尽书生”,他认定自己是个能“成事”的“书生”,准备着干一番事业。并且他自视甚高,凡事不干则已,要干就得干出个样子来:“在山不为桂,徒辱君高岗。在水不为莲,徒占君深塘”。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偏偏几次进士考试都落了榜。他有些沉不着气了,写下了他那首表白心迹、兼发牢骚的有名诗篇:“一顾成周力有余,白云闲钓五溪鱼。中原莫道无麟凤,自是皇家结网疏”。(若大中原不是没有麒麟和凤凰那样的天生灵物。象姜子牙那种依傍白云、直钩钓鱼、一出山就奠定周朝八百年基业的能人也是有的。只不过皇上的朝廷没有细细地搜求罢了。)他在这首诗里毫不客气地把自己比为姜子牙,抱怨皇上网罗人才时所用的网是网眼太“疏”,把他给漏掉了。类似的牢骚他还不只发一次:“近来世上无徐庶,谁向桑麻识卧龙”。他在这里自比诸葛亮,抱怨当今世上没有人象三国时的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那样,把自己推荐给皇上。他还直接了当地说:“乾坤见了文章懒,龙虎成时印绶疏”,认为自己有龙虎奇才,有一揽乾坤的气魄,但适合自己的官位又太少了。在最急于建功立业的时候,他甚至以警醒的口气对自己作官的朋友说道:“最好是在开明的时候把在野的能人推荐上去,不然等他愤愤而死之后,大家才来表示哀悼和惋惜,就象千古以来对待屈原那样”(“好向明时荐遗逸,莫教千古吊灵均”)。
牢骚发了没人理,推荐看来也没起作用,还得寻找一条心理上自我宽解的途径。他于是渐渐地明白了一个理:这个世界太小了,他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他觉得自己象一条巨鲸,当今世界这个小小的“江湖”里的水,还不够他摇摆一下自己的尾巴(“江湖水清浅,不足掉鲸尾”);他也并非不想以蛟龙的身份出现,但是苦于没有足够大的江河可以容纳他(“不是懒为龙,此非延平水”)。他这样想可能就气顺了,并且还进一步认识到,真正的圣贤是进退、卷舒都纯任自然的,就象凤凰和麒麟这样的灵物知道何时该飞、驰,何时又该栖息、蛰伏一样(“麟凤识翔蛰,圣贤明卷舒”)。想通了,他便不再去强求仕途的上进,而是“高居不求进达”,作起隐士来了。不但“恣游名山”,而且还“自称‘三教布衣’”。
然而,他的归隐并不是看破红尘、全心入道的那种归隐,而只是儒家“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那种等待时机的暂时归隐。他只是象自己心目中的大隐士姜子牙和诸葛亮那样:修道以增长能力,避世以等待时机。随时准备着,一旦机会来临,便要入世登台,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自古隐沦客,无非王者师”,他认为自古以来归隐者都是为了干大事、做“王者师”,辅佐一代帝王完成开基创业的雄图的。他甚至直言不讳地说,自己就是要象姜子牙当初皤溪垂钓那样,避世江湖,消磨时日,以静候文王式的人物的到来(“兹焉乃皤溪,豹变应须时”)。
有了这样的动机,心中难免经常有所挂念:有时盼着这沉闷的时局否极泰来,天降灵气,自己便能以“大贤”身份脱颖而出(“否极生大贤,九天降灵气”);有时又想象自己大展文才武略,干出非凡奇伟的业绩,使得世人大为惊服(“三朝倚天剑,十万浮云骑。可使河曲清,群公信儿戏”);有时则又为自己无功无名而感到惭愧,自觉无颜见家乡父老(“平生烟霞志,读书觅封侯。四海尚白身,岂无故乡羞”)。
在这种有求而隐的心态中到底过了多久,我们很难确知。但我们确知的是,陈陶后来并没有象他自己想象的那样“一旦露头惊天地”,成为姜子牙或者诸葛亮式的人物,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相反,随着他隐居时日的增长,他逐渐从儒家之隐变为了真心入道的道家之隐。
毫无疑问,使他能够安心而又真心地隐居下去的原因之一,便是皇上始终没有派人来请他出山去作“王者师”。但除了这个外在的原因,我们还能从他留下的诗中找到一些足以使他改变初衷、逐渐真心入道的有力事实。
首先是归隐中一些特殊而具体的修道体验。中岳有个姓仇的道人,教了他服食松英的秘法。服了一千日后,周身香气四溢,步履轻健、足下生风,能够辟谷不食,在某些方面达到了“地仙”的标准。陈陶的祖上大概也曾经有过好道或者修炼的人,留下了一些炼丹修道的书籍,因此他说“吾祖曾传宝鼎书”。而且随着他两鬓逐渐斑白,他也巴望着早日炼出灵丹来。而他的经历中最能促使他坚心入道的事,可能要数他亲眼看见修道人白日飞升的情景。他在《洛城见贺自真飞升》一诗中记叙了曾在嵩山下亲眼看到道人贺自真白日飞升的情景。白日飞升的事迹在历史上有过不少记载,其真实性是毫无问题的。但谁看到了,也不是偶然的。一般不相信修炼的常人很难看到这种事情。让一个人看到别人白日飞升,多半是破格地启示他入道或者坚定自己的道心。唐代名诗人张志和白日飞升时,他的好友颜真卿一家都亲眼看到了。后来,作为四朝元老的名臣颜真卿也修炼有成、尸解成仙。
有了这些经历和体验,思想上自然会产生很大的变化。“消磨世上名利心,澹若岩间一流水”,这样的话在过去对陈陶说来是不可思议的。对于修炼人来说,常读经书、道书就是最有效的“消磨”常人心的办法。陈陶也说到自己“长读消魔经”来提高自己的心性。随着修炼层次的提高,反映到诗歌里的境界也提高了,这从他的许多诗中都可以看得出来,以至于《北梦琐言》称“陶歌诗似负神仙之术”。
然而,山居时间长了,渐渐地便产生了经济上的困难。据陈陶自己的诗和他人的记载来看,他自己似乎并不耕田种地,因此不能从土地中收益分文,一家人的衣食住行都得另寻财源。陈陶虽然可长期辟谷,但妻子和儿子好象还得吃饭。再说,陈陶还要炼丹呀什么的,那东西也费钱。为了解决财源问题,陈陶在山上种了许多柑橙。到了橙子成熟时,他便召呼一些山里的儿童帮他把柑橙拿下山去卖。据当时著名诗僧贯休的诗中所言,陈陶这样一连卖了几年柑橙后,居然顺利地解决了经济来源的问题,巩固了生活上自足的形势(贯休:“高步前山前,高歌北山北。数载卖柑橙,山资近又足。”)。另外,西山上出产各种药材,大约有好几十种。陈陶不但自己一家人都挖药吃,还把一部份药物拿到城里去卖,这样也能获得一部份收入。一个曾经“颇负壮怀,志远心旷”的高士,能在如此艰难境况下坚持修炼的道路,的确也是难能可贵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4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7 10: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状元55岁被赐死,列入"奸臣传" 2022-06-26 16:09 发布于:广东省


他善于迎合崇祯帝旨意,于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翌年二月加太子太保衔,改任文渊阁大学士,九月升任内阁首辅,加少保衔,进武英殿大学士。崇祯五年(1632)二月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改吏部尚书,进建极殿大学士。期间与同僚温体仁倾轧,崇祯六年(1633)六月因被言官陈赞化揭露曾私下称崇祯帝为"羲皇上人"而辞职。崇祯十四年(1641)九月再任内阁首辅,翌年七月进少师,升为中极殿大学士。他复出后,推翻温体仁主政时的弊政,笼络人心,并重新获得崇祯帝的信任。但同时也倚靠吴昌时、董廷献等亲信,结交内侍,收受贿赂,加剧了朝政的腐败。
崇祯十五年(1642)冬,清军第六次入塞大掠,翌年四月,周延儒自请督师堵截撤退的清军,但他不仅没有认真堵截,还不断谎报军情。五月还朝后,崇祯帝欲加封他为太师,但其督师期间的行径随即由锦衣卫都督骆养性等密告于崇祯帝,因而被勒令致仕回乡。不久,言官雷演祚、蒋拱宸等揭发其招权纳贿、结交内侍,触怒崇祯帝,周延儒被再召至京师,于崇祯十六年十二月(1644年1月)赐死,时年五十五岁。清修《明史》将他列入"奸臣传"。
周延儒行书诗卷,故宫博物院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4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7 20: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羲皇上人朱由检1631--1644的石头记13年红楼隐史

“羲皇上人”的三个粉丝:陶渊明、脂砚斋和周春原创2017-04-02 15:13·鲁报
甲戌本《红楼梦》第一回中,叙述甄士隐:“本地也推他为望族了。只因这位甄士隐本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是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脂砚斋于“甄士隐本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句旁,朱批:“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羲皇上人破解石头记红楼隐史1631--1644明亡真相,石头记其中40%的篇幅内容是隐写1644年大观园大团圆大结局}】
这一句批语,是有典故的。“羲皇上人”是指伏羲氏以前的人,即太古的人。用来比喻无忧无虑,生活闲适的人。出自晋朝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由此可见,脂砚斋和陶渊明一样,是十分欣赏甄士隐的,也是很羡慕“羲皇上人”这样的生活状态的。无独有偶,有一个人,几乎和脂砚斋同一时期,可能比脂砚斋长寿一些,也很推崇“羲皇上人”这样的生活方式。这个人也是“红学家”,他就是周春(1729—1815)。
据说周春是最早研究《红楼梦》的学者之一,和脂砚斋在《红楼梦》书上点评批语不同,他早在乾隆五十九年(1794),就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红学专著《阅〈红楼梦〉随笔》。他的藏书印有有一方就是“自谓是羲皇上人”。
也就是说,脂砚斋和周春两位老先生,在这里“巧遇”或者“撞车”了。他们俩和陶渊明一样,都是“羲皇上人”铁杆粉丝。
和忽男忽女、偷偷摸摸、若隐若现、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脂砚斋不一样,书上清清楚楚写了自己名字的周春,一直是光明磊落,不藏着掖着,是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大丈夫,不怕杀头不怕被抓不怕文字狱,他比脂砚斋胆子大得多。
脂砚斋的批语:“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这句话也有些令人费解,看一百遍,也无法确定写作年代。难道说此书是原始社会时期写的?或者是陶渊明时期写的?再或者就是脂砚斋很了解周春,知道周春的藏书印和自称“自谓是羲皇上人”,认定是周春时期写的?但是这又是不可能的。
不知道脂砚斋在说什么,想表达什么意思。如此批语未免有些离奇。就是用胡适的考证办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估计最后也没有答案。
按说,周春是最早的索隐派。他在《阅〈红楼梦〉随笔》中提出:《红楼梦》是“叙金陵张侯(勇)家事”。而且他还说,他在乾隆末年已见到120回和80回两种《红楼梦》。这种“和稀泥”的说法,也让很多红学家找不到北了。
周春是藏书家、学者。藏书印有“周春松霭”、“海宁周氏家藏”、“著书斋”、“松声山房”、“子孙世昌”、“自谓是羲皇上人”等。《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八·儒林二》:周春,字松霭,海宁人。乾隆十九年进士,官广西岑溪县知县。革陋规,几微不以扰民,有古循吏风。以忧去官,岑溪人构祠祀焉。嘉庆十五年,重赴鹿鸣。二十年,卒,年八十七。春博学好古,两亲服阕,年未五十,不谒选。著《十三经音略》十三卷,又有《中文孝经》一卷,《尔雅补注》四卷,《小学馀论》二卷,《代北姓谱》二卷,《辽金元姓谱》一卷,《辽诗话》一卷,《选材录》一卷,《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八卷。
不知道为什么,《清史稿·》细心的撰稿人,唯独没有收录周春的《阅〈红楼梦〉随笔》。可能他们不知道周春的这本著作。或者可能知道,但是看不上眼,没有收录吧。(吴修安)




崇祯时期第一位被写入《奸臣传》的内阁首辅周延儒
文史不假
2020-09-06 09:23
在周延儒的暗中策动下,东林党人开始对首辅成基命进行“轮番轰炸”。而更关键的是,由于自己在袁崇焕一案中的态度和立场,使得崇祯皇帝对于成基命也猜忌重重。

成基命
终于,担任首辅仅半年的成基命就心灰意冷,在向崇祯上疏自辩的同时还递交了辞呈。据《明史·成基命传》记载:
基命奏辩曰:“澄源谓臣当两首廷推,皆韩爌等欲藉以救崇焕。当廷推时,崇焕方倚任,安知后日之败,预谋救之。其说祖逢申、道浚,不逐臣不止,乞放归。”帝慰留之。卒三疏自引去。
成基命离开内阁后,周延儒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第五十七位内阁首辅。

周延儒
周延儒(1593年——1643年),字玉绳,号挹斋,南直隶宜兴(今江苏省宜兴市宜城镇)人。在明朝历史上,特别是崇祯时期,周延儒可以称得上是最著名的内阁首辅。可惜,这位最著名的首辅却被写入了《明史·奸臣传》,是一个“大奸似忠”的历史人物。
1593年,周延儒出生在南直隶一个富庶的地主家庭,而且天资聪慧,是一个难得的少年神童,甚至被十里八乡惊为天人。因此,他自小就养成了恃才傲物和狂放不羁的性格,这个性格标签整整伴随了他的一生。
在轻松通过一系列的进阶考试后,年仅二十岁的周延儒就参加了会试,并且高中头名的会元。紧接着,他又在同年的殿试中再一次拔得头筹,成为头名状元。或许在他看来,这一切的取得都是那么的波澜不惊,那么的顺理成章。
之后,周延儒依例被授予了翰林院编修之职,开始在此熬资历和排大队。期间,他丝毫没有低调和收敛,继续延续着他“语不惊人死不休,怎么高调怎么来”的风格。不过,直到朱翊钧驾崩,朱常洛驾崩,他都没有被重用。
朱由校登基后,周延儒终于排队排到了,被授予右中允一职,掌管司经局的事务。虽然说,这也就是一个微末小官,但毕竟是取得了品级上的晋升。

魏忠贤
由于朱由校朱木匠根本不理朝政,所以大小事务逐渐到了魏忠贤的手中,阉党势力以光速一般崛起。而几乎与此同时,前朝的东林党也斗倒了浙党、齐党和楚党等,实现了自己的一家独大。
这样,东林党和阉党的巅峰之战已经是不可避免,双方已经出现了零星的交火。
而周延儒一向自视甚高,或者说自视太高,他对于阉党嗤之以鼻,甚至对于东林党也不屑一顾。于是,夹在两党之间的他,仕途之路自然也是走得磕磕绊绊,坑坑洼洼。
1624年,周延儒被赶到了南直隶担任詹事府少詹事,具体负责南京翰林院的事务。说白了,这就是一次明升暗降,他被赶出了权力的中心,只安排了一个闲职。
木匠皇帝朱由校浑浑噩噩的在皇位上挺尸几年,终于死掉了。之后,大明江山由其弟信王朱由检来继承,也就是著名的崇祯皇帝,更是明朝的末代皇帝。
登基后,朱由检发现自己接手的不过就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和空架子。国库空虚、党争严重、流民四起、边境不宁、后金崛起、灾害不断……。

崇祯剧照
唯一剩下的,或许就只是十七岁年轻人心中的那份“凌云壮志”了。他心心念的就是要中兴大明,就是要成为圣君,根本不管有没有可能。
崇祯登基后,立即着手铲除了魏忠贤的阉党,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还铲过头了。这件事,成为他在位期间做成并做对的第一件大事,也是最后一件大事。
而且,崇祯皇帝还对周延儒这个当年的会元和状元影响极其深刻,是他长久以来读书学习的榜样。于是,崇祯立即就将周延儒从南京召回北京,担任了礼部右侍郎。
1628年,周延儒在被“闲置”四年后,终于又一次回到了权力的中心北京。这一年,他才三十五岁,但却已有了十五年的为官经历,变得无比的圆滑和世故。看来,张爱玲的那句话说得无比正确:出名一定要趁早。
从此以后,周延儒的好运连连。他在崇祯帝的庇护下春风得意马蹄疾,升任了礼部尚书。于是乎,当年那个目空一切和豪横无比的周延儒又开始了。

1628年,驻守在锦州的明军因为长期欠饷而发生了哗变,蓟辽督师袁崇焕发来十万火急的奏请,要朝廷紧急拨付饷银。据《明史·奸臣传·周延儒》记载:
锦州兵哗,督师袁崇焕请给饷。帝御文华殿,召问诸大臣,皆请发内帑。延儒揣帝意,独进曰:“关门昔防敌,今且防兵。宁远哗,饷之,锦州哗,复饷之,各边且效尤。”帝曰:“卿谓何如?”延儒曰:“事迫,不得不发。但当求经久之策。”帝颔之,降旨责群臣。
补充几句,所谓“内帑”,也叫“皇帑”,是独立于国库之外的一个小金库,专门用于支付皇帝和后宫的日常费用。
因为国库空虚,所以崇祯帝在文华殿廷议此事时,几乎所有的朝臣都主张动用内帑去紧急平定哗变。但是,崇祯却犹豫不决,一来,他舍不得动用自己的小金库;二来,他担心开此先例,今后会被更多的事件所胁迫。
而圆滑的周延儒却敏锐地察觉出这点,因此,他替朱皇帝提出了折中的处理意见,那就是内帑先紧急拨付一小部分,剩下的大部分欠饷由兵部和户部商量如何拆借。此后,崇祯对于周延儒更加的信任,完全视为了心腹大臣。

可惜,因为周延儒不属于东林党的阵营,所以在日后的廷推内阁人选时,他没有进入十人的候选名单。于是,他也就没资格参加那场“抓大会”,眼见钱龙锡、李标、周道登等六人入阁参预机务,恨得他牙根痒痒。
1629年,崇祯单独召见周延儒,君臣二人相谈甚久。周延儒逐渐摸准了这位朱皇帝的秉性和脉络,当场就意气风发地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而且,完全不管能不能实现,反正心中想到的空中楼阁就全部描述出来了。
崇祯很高兴,后果很严重!他当即下旨,加封周延儒为东阁大学士,继续兼任礼部尚书并入阁参预机务。
入阁后,周延儒开始马不停蹄地诋毁首辅成基命,为的就是让他尽管滚蛋好为自己腾出位子。利用袁崇焕一案,周延儒很快就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据《明史·奸臣传·周延儒》记载:
九月,成基命致仕,延儒遂为首辅。寻加少保,改武英殿。

周延儒剧照
伴随着成基命的离开,周延儒笑了,笑得可开心可开心了。而在他身后,有个人笑得更开心,这个人就是温体仁,他同样眼巴巴的盯着首辅的宝座。
温体仁为人一贯奸佞,只知道一味讨好朱由检,而且是毫无底线的讨好。周延儒讨好崇祯不假,但他的目的是为了借此上位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而温体仁不同,他讨好崇祯,完全就是为了追逐私利,而不是为了某些政治主张。或者说,温体仁压根就没有什么明确的政治主张。不过,比起周延儒来,温体仁更受崇祯的宠信和支持。
成基命担任首辅期间,温体仁积极协助周延儒,两人结成了“倒成同盟”。如今,共同的敌人成基命已经离开了内阁,而首辅的宝座又只有一把,所以“倒成同盟”很快就破裂了。
在温体仁的积极联络下,言官们开始组队上疏,不断弹劾首辅周延儒。比如,纵子行凶、勾结朝臣、挑起党争、科场舞弊、徇私弄权……。总之,这是他们的强项,能翻出来的,能编出来的,统统都用上了。
面对这雪片一般的弹劾,周延儒只得上疏辩白。好在,崇祯已经连续更换了太多的首辅,他也开始觉得更换首辅不能视同儿戏,所以决定暂时不动周延儒,还斥责了言官对他的弹劾。
眼见情势好转,周延儒那股目空一切的豪横劲儿又开始作祟了。他竟然公开说了“余有回天之力,今上羲皇上人”的豪言。啥意思呢?我周延儒的能量很大,皇上名义上当政即可。于是,周延儒就这样下课了。据《明史·奸臣传·周延儒》记载:
而延儒至目陛下为羲皇上人,语誖逆。六年六月引疾乞归,赐白金、彩缎,遣行人护行。体仁遂为首辅矣。
崇祯四年,温体仁在赶跑周延儒以后,自己终于坐上了内阁首辅的宝座。不过,由于他一味媚上欺下,一贯专横霸道,很快就引起了新一轮的弹劾浪潮。
而看似聪明,实则糊涂的崇祯却对他情有独钟,每每都出面袒护。
就这样,温体仁这样一个政治流氓竟然在首辅位上尸位素餐长达五年之久,成为崇祯朝在任时间最久的一位内阁首辅。关于他的历史,我们会在下一篇文章中详细讲述。
温体仁之后,张至发、孔贞运、刘宇亮、薛国观等人,都先后担任过首辅之职。可惜,这些人通通都是昙花一现,甚至都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太多印记。

在这样的皇帝和这样的内阁治下,明朝自然是更加的混乱不堪。关内,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军是越剿越多,大有蔓延全国之势;关外,清军和明军早已经实现了攻守易势,明军已经彻底处于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1641年时,崇祯终于又想起了当年的周延儒。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他下旨召回周延儒复为首辅,同时还加太子太师衔,进吏部尚书兼中极殿大学士。
复位之初,周延儒推行了一些举措,竟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可事实上,这更像是明朝最后的回光返照。基本上,他和东林党人差不多,耍耍嘴皮子还行,可要是来真格的,也没戏。

1643年,清兵已经攻入关内,周延儒无奈之下,只得硬着头皮去前线督战。结果,他在阵前逶迤不前,等到清军抢掠之后退去,他却欺君假传捷报。
可怜的崇祯,国家已经危在旦夕,居然还对周延儒抱有希望,甚至降手敕,赐章服,特旨进封太师。这个职位,明朝历史上可是轻易不加封的,最多也就是追封有大功于社稷的朝臣。据《明史·奸臣传·周延儒》记载:
延儒驻通州不敢战,惟与幕下客饮酒娱乐,而日腾章奏捷,帝辄赐玺书褒励。侦大清兵去,乃言敌退,请下兵部议将吏功罪。既归朝,缴敕谕,帝即令藏贮,以识勋劳。论功,加太师,荫子中书舍人,赐银币、蟒服。
不过,锦衣卫很快就揭发出此事,而其他的官员也纷纷跟进,大家一同弹劾周延儒。这次弹劾特别简单,罪名就一条“欺君罔上”。

崇祯剧照
得知真相后,崇祯气得鼻子都歪了,下旨彻查。据《明史·奸臣传》记载:
延儒至,安置正阳门外古庙,上疏乞哀,不许。法司以戍请,同官申救,皆不许。冬十二月,昌时弃市,命勒延儒自尽,籍其家。
不久,随着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尚有一丝骨气的崇祯帝选择了和周延儒一样的道路,也自缢而亡。

从此以后,明朝灭亡,只有南明的小朝廷还在象征性的抵抗,但已经无力回天。而对于周延儒,张廷玉在《明史》中这样评价他的一生:
周延儒怀私植党,误国覆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4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7 20: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脂砚斋批注暗藏玄机:批注几近面面俱到,唯独政治红线避而不踩
五千年风流过客
2019-08-20 21:09
所有“红学”专家、学者以及爱好者,无不对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颇感兴趣。因为这个版本是现存各抄本中最珍贵的一个,其珍贵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最接近作者原稿;其二脂砚斋几近合写的十分可贵的批注。尤其脂砚斋的批注为红学界探佚、研究提供了不可再得的最原始的真实线索。包括“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贾宝玉雪夜围破毡”、还有“狱神庙栖雪慰宝玉”等被作者删去的秘密内容,或被借阅者迷失的八十回以后的回目,都是通过脂砚斋的批注才挖掘出来的。足见批注之珍贵。但是,脂砚斋批注暗藏玄机:批注几近面面俱到,唯独政治红线避而不踩。

一、红楼梦第一出场人物甄士隐(真事隐),究竟暗藏什么玄机?
红楼梦开篇作者就说了,“因曾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这甄士隐(真事隐)一出场就铺上了政治红线。作者公开披露将真事隐去,那么所隐去的究竟是什么真事呢?请看甄士隐是怎么出场的,脂砚斋又是怎么批注的?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甲戌侧批:是金陵。]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甲戌侧批:妙极!是石头口气,惜米颠不遇此石。]这阊门外有个十里[甲戌侧批:开口先云势利,是伏甄、封二姓之事。]街,街内有个仁清[甲戌侧批:又言人情,总为士隐火后伏笔。]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甲戌侧批:世路宽平者甚少。亦凿。]人皆呼作葫芦[甲戌侧批:糊涂也,故假语从此具焉。]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甲戌侧批:不出荣国大族,先写乡宦小家,从小至大,是此书章法。]姓甄,[甲戌眉批:真。后之甄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名费,[甲戌侧批:废。]字士隐。[甲戌侧批:托言将真事隐去也。]嫡妻封[甲戌侧批:风。因风俗来。]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甲戌侧批:八字正是写日后之香菱,见其根源不凡。]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甲戌侧批:本地推为望族,宁、荣则天下推为望族,叙事有层落。]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甲戌侧批: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总写香菱根基,原与正十二钗无异。蒙侧批:伏笔。]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甲戌侧批:所谓“美中不足”也。]只有一女,乳名英莲,[甲戌侧批:设云“应怜”也。]年方三岁。”

请看看,这脂砚斋为读者点破了多少迷津啊,真可谓面面俱到。但是这出场里面就有两处政治红线:第一句“地陷东南”。地陷东南的完整句子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此处隐喻曹家(贾府)的保护伞康熙去世而天倾斜了,雍正戏剧性抢走了皇位,至雍正五年处理完政敌的雍正腾出手来开始收拾他所不喜欢的或曰没有站到自己后面的官员,曹家(贾府)首当其冲被抄家并枷号了,在姑苏金陵城的这一家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人家的地塌陷了。曹家(贾府)遭受了第一次大劫难。脂砚斋对“地陷东南”未有只字片言批注,因为这是政治红线。凡是类似的政治红线曹雪芹从不直接点破,脂砚斋一概不加批注,原来这是此二人共同防守的同盟底线:有意躲避“文字狱”。

二、作者在此安排的这个虚拟人物甄士隐却是作者曹雪芹(贾宝玉)自己的影子,甄士隐的故事隐射曹家两遭劫难终破败。作品里面心灰意冷的贾宝玉终是看破红尘而出家做了和尚。
甄士隐的两遭劫难是这样安排的:“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甄士隐的家住在庙旁,这个“庙”字不简单,庙在古汉语里面有庙堂之意,庙堂即朝堂之意。此地“庙”隐指朝廷。

然后,甄士隐的第一次劫难是三岁女儿英莲被人贩子拐走,痛不欲生的甄士隐病体缠身;第二次劫难,正是由于葫芦庙中炸供的油锅引起火灾,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了一片瓦烁场了......祸起萧墙。隐射朝廷“弘皙逆案”中,曹家(贾府)卷入到太子权力斗争中而被受到毁灭性打击,曹家彻底破败。士隐心中不免悔恨,再加上年惊吓,贫病交迫下渐渐地露出下世的光景来。终了,听破足道人的“好了歌”,心中早已彻悟,为“好了歌”解注,然后抢过道人肩上的褡裢一同飘然而去。遭劫的原因是:庙里起火,朝内权斗。但这个“庙”字,脂砚斋只字未批未注,也是跟曹雪芹共守同盟,凡政治红线一概不踩。

三、脂砚斋对“隔壁葫芦庙”这一政治红线极度敏感,故点出“极险”而不踩。
还有一处,贾雨村出场时,也有一处政治红线,脂砚斋是怎么批注的:“这士隐正痴想,忽见隔壁[甲戌侧批:“隔壁”二字极细极险,记清。]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甲戌侧批:假话。妙!]表字时飞,[甲戌侧批:实非。妙!]别号雨村[甲戌侧批:雨村者,村言粗语也。言以村粗之言演出一段假话也。]者走了出来。这贾雨村原系胡州[甲戌侧批:胡诌也。]”

这里贾雨村出场的几句话,脂砚斋批注十分到位,然而对“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句中的“隔壁”一词是怎么批注的:“隔壁”二字极细极险,记清。隔壁一词再平常不过,何谈“极细”?更谈不上“极险”,脂砚斋为何对“隔壁”一词如此敏感?似乎隔壁有朗虫虎豹一般,为何?原来隔壁是“庙”,是庙堂,是朝廷。曹家(贾府)破败全由“庙”引起,好端端地“庙”里起火牵连遭劫,所以脂砚斋对隔壁葫芦庙这一政治红线极度敏感,点出“极险”而不踩。
所以有红学家曾说过,红楼梦除了名字是假的,其余都是真事。

甄士隐是崇祯,脂砚斋第一回就点明朝代年纪2021年07月29日 02:06--浏览 · --点赞 · --评论



元来爱宝钗-蘅芜郎君
粉丝:112文章:33


关注


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标题好像标题党。
直接来,不废话。
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甲戌侧批: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
这句话显然十分重要,前面脂砚斋已经阴阳怪气的暗示有朝代年纪可考了,我相信看我文章的应该多少有了解,还炸炸咧咧说书中明明白白说朝代年纪不可考的,应该不会看我的文章。
这么多年也不知道红学研究的啥,这么明显,书中的朝代年纪正是藏在这一句,但很多人不了解羲皇上人是什么。先看字面是伏羲之前人的意思,而这里说能知道朝代年纪,不是皇帝,也最起码是吕后曹操这样的人。
我偶然有幸看过一本书叫当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周延儒做状元之后,看到陶渊明自讽是羲皇上人的文,见皇上二字夹在当中,便调侃崇祯是羲皇上人。
《明史·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溫體仁慫恿)給事中陳贊化劾周延儒,謂:「延儒嘗語人曰:今上,羲皇上人也。此成何語?臣聞之世祺。」帝詰世祺,則言聞之贊化。帝詰責者再三,世祺執如初,乃已。至是論體仁絕世之奸,大貪之尤,遂貶官。
符合羲皇上人只有陶渊明和崇祯,能代表一个朝代的也只有崇祯。
这就很明显了就是说甄士隐是崇祯,又是书之朝代年纪,可见书的主要故事背景就是崇祯朝。


本文为我原创本文禁止转载或摘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4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1 09:4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崇祯时期第一位被写入《奸臣传》的内阁首辅周延儒
文史不假
2020-09-06 09:23
在周延儒的暗中策动下,东林党人开始对首辅成基命进行“轮番轰炸”。而更关键的是,由于自己在袁崇焕一案中的态度和立场,使得崇祯皇帝对于成基命也猜忌重重。

成基命
终于,担任首辅仅半年的成基命就心灰意冷,在向崇祯上疏自辩的同时还递交了辞呈。据《明史·成基命传》记载:
基命奏辩曰:“澄源谓臣当两首廷推,皆韩爌等欲藉以救崇焕。当廷推时,崇焕方倚任,安知后日之败,预谋救之。其说祖逢申、道浚,不逐臣不止,乞放归。”帝慰留之。卒三疏自引去。
成基命离开内阁后,周延儒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第五十七位内阁首辅。

周延儒
周延儒(1593年——1643年),字玉绳,号挹斋,南直隶宜兴(今江苏省宜兴市宜城镇)人。在明朝历史上,特别是崇祯时期,周延儒可以称得上是最著名的内阁首辅。可惜,这位最著名的首辅却被写入了《明史·奸臣传》,是一个“大奸似忠”的历史人物。
1593年,周延儒出生在南直隶一个富庶的地主家庭,而且天资聪慧,是一个难得的少年神童,甚至被十里八乡惊为天人。因此,他自小就养成了恃才傲物和狂放不羁的性格,这个性格标签整整伴随了他的一生。
在轻松通过一系列的进阶考试后,年仅二十岁的周延儒就参加了会试,并且高中头名的会元。紧接着,他又在同年的殿试中再一次拔得头筹,成为头名状元。或许在他看来,这一切的取得都是那么的波澜不惊,那么的顺理成章。
之后,周延儒依例被授予了翰林院编修之职,开始在此熬资历和排大队。期间,他丝毫没有低调和收敛,继续延续着他“语不惊人死不休,怎么高调怎么来”的风格。不过,直到朱翊钧驾崩,朱常洛驾崩,他都没有被重用。
朱由校登基后,周延儒终于排队排到了,被授予右中允一职,掌管司经局的事务。虽然说,这也就是一个微末小官,但毕竟是取得了品级上的晋升。

魏忠贤
由于朱由校朱木匠根本不理朝政,所以大小事务逐渐到了魏忠贤的手中,阉党势力以光速一般崛起。而几乎与此同时,前朝的东林党也斗倒了浙党、齐党和楚党等,实现了自己的一家独大。
这样,东林党和阉党的巅峰之战已经是不可避免,双方已经出现了零星的交火。
而周延儒一向自视甚高,或者说自视太高,他对于阉党嗤之以鼻,甚至对于东林党也不屑一顾。于是,夹在两党之间的他,仕途之路自然也是走得磕磕绊绊,坑坑洼洼。
1624年,周延儒被赶到了南直隶担任詹事府少詹事,具体负责南京翰林院的事务。说白了,这就是一次明升暗降,他被赶出了权力的中心,只安排了一个闲职。
木匠皇帝朱由校浑浑噩噩的在皇位上挺尸几年,终于死掉了。之后,大明江山由其弟信王朱由检来继承,也就是著名的崇祯皇帝,更是明朝的末代皇帝。
登基后,朱由检发现自己接手的不过就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和空架子。国库空虚、党争严重、流民四起、边境不宁、后金崛起、灾害不断……。

崇祯剧照
唯一剩下的,或许就只是十七岁年轻人心中的那份“凌云壮志”了。他心心念的就是要中兴大明,就是要成为圣君,根本不管有没有可能。
崇祯登基后,立即着手铲除了魏忠贤的阉党,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还铲过头了。这件事,成为他在位期间做成并做对的第一件大事,也是最后一件大事。
而且,崇祯皇帝还对周延儒这个当年的会元和状元影响极其深刻,是他长久以来读书学习的榜样。于是,崇祯立即就将周延儒从南京召回北京,担任了礼部右侍郎。
1628年,周延儒在被“闲置”四年后,终于又一次回到了权力的中心北京。这一年,他才三十五岁,但却已有了十五年的为官经历,变得无比的圆滑和世故。看来,张爱玲的那句话说得无比正确:出名一定要趁早。
从此以后,周延儒的好运连连。他在崇祯帝的庇护下春风得意马蹄疾,升任了礼部尚书。于是乎,当年那个目空一切和豪横无比的周延儒又开始了。

1628年,驻守在锦州的明军因为长期欠饷而发生了哗变,蓟辽督师袁崇焕发来十万火急的奏请,要朝廷紧急拨付饷银。据《明史·奸臣传·周延儒》记载:
锦州兵哗,督师袁崇焕请给饷。帝御文华殿,召问诸大臣,皆请发内帑。延儒揣帝意,独进曰:“关门昔防敌,今且防兵。宁远哗,饷之,锦州哗,复饷之,各边且效尤。”帝曰:“卿谓何如?”延儒曰:“事迫,不得不发。但当求经久之策。”帝颔之,降旨责群臣。
补充几句,所谓“内帑”,也叫“皇帑”,是独立于国库之外的一个小金库,专门用于支付皇帝和后宫的日常费用。
因为国库空虚,所以崇祯帝在文华殿廷议此事时,几乎所有的朝臣都主张动用内帑去紧急平定哗变。但是,崇祯却犹豫不决,一来,他舍不得动用自己的小金库;二来,他担心开此先例,今后会被更多的事件所胁迫。
而圆滑的周延儒却敏锐地察觉出这点,因此,他替朱皇帝提出了折中的处理意见,那就是内帑先紧急拨付一小部分,剩下的大部分欠饷由兵部和户部商量如何拆借。此后,崇祯对于周延儒更加的信任,完全视为了心腹大臣。

可惜,因为周延儒不属于东林党的阵营,所以在日后的廷推内阁人选时,他没有进入十人的候选名单。于是,他也就没资格参加那场“抓大会”,眼见钱龙锡、李标、周道登等六人入阁参预机务,恨得他牙根痒痒。
1629年,崇祯单独召见周延儒,君臣二人相谈甚久。周延儒逐渐摸准了这位朱皇帝的秉性和脉络,当场就意气风发地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而且,完全不管能不能实现,反正心中想到的空中楼阁就全部描述出来了。
崇祯很高兴,后果很严重!他当即下旨,加封周延儒为东阁大学士,继续兼任礼部尚书并入阁参预机务。
入阁后,周延儒开始马不停蹄地诋毁首辅成基命,为的就是让他尽管滚蛋好为自己腾出位子。利用袁崇焕一案,周延儒很快就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据《明史·奸臣传·周延儒》记载:
九月,成基命致仕,延儒遂为首辅。寻加少保,改武英殿。

周延儒剧照
伴随着成基命的离开,周延儒笑了,笑得可开心可开心了。而在他身后,有个人笑得更开心,这个人就是温体仁,他同样眼巴巴的盯着首辅的宝座。
温体仁为人一贯奸佞,只知道一味讨好朱由检,而且是毫无底线的讨好。周延儒讨好崇祯不假,但他的目的是为了借此上位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而温体仁不同,他讨好崇祯,完全就是为了追逐私利,而不是为了某些政治主张。或者说,温体仁压根就没有什么明确的政治主张。不过,比起周延儒来,温体仁更受崇祯的宠信和支持。
成基命担任首辅期间,温体仁积极协助周延儒,两人结成了“倒成同盟”。如今,共同的敌人成基命已经离开了内阁,而首辅的宝座又只有一把,所以“倒成同盟”很快就破裂了。
在温体仁的积极联络下,言官们开始组队上疏,不断弹劾首辅周延儒。比如,纵子行凶、勾结朝臣、挑起党争、科场舞弊、徇私弄权……。总之,这是他们的强项,能翻出来的,能编出来的,统统都用上了。
面对这雪片一般的弹劾,周延儒只得上疏辩白。好在,崇祯已经连续更换了太多的首辅,他也开始觉得更换首辅不能视同儿戏,所以决定暂时不动周延儒,还斥责了言官对他的弹劾。
眼见情势好转,周延儒那股目空一切的豪横劲儿又开始作祟了。他竟然公开说了“余有回天之力,今上羲皇上人”的豪言。啥意思呢?我周延儒的能量很大,皇上名义上当政即可。于是,周延儒就这样下课了。据《明史·奸臣传·周延儒》记载:
而延儒至目陛下为羲皇上人,语誖逆。六年六月引疾乞归,赐白金、彩缎,遣行人护行。体仁遂为首辅矣。
崇祯四年,温体仁在赶跑周延儒以后,自己终于坐上了内阁首辅的宝座。不过,由于他一味媚上欺下,一贯专横霸道,很快就引起了新一轮的弹劾浪潮。
而看似聪明,实则糊涂的崇祯却对他情有独钟,每每都出面袒护。
就这样,温体仁这样一个政治流氓竟然在首辅位上尸位素餐长达五年之久,成为崇祯朝在任时间最久的一位内阁首辅。关于他的历史,我们会在下一篇文章中详细讲述。
温体仁之后,张至发、孔贞运、刘宇亮、薛国观等人,都先后担任过首辅之职。可惜,这些人通通都是昙花一现,甚至都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太多印记。

在这样的皇帝和这样的内阁治下,明朝自然是更加的混乱不堪。关内,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军是越剿越多,大有蔓延全国之势;关外,清军和明军早已经实现了攻守易势,明军已经彻底处于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1641年时,崇祯终于又想起了当年的周延儒。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他下旨召回周延儒复为首辅,同时还加太子太师衔,进吏部尚书兼中极殿大学士。
复位之初,周延儒推行了一些举措,竟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可事实上,这更像是明朝最后的回光返照。基本上,他和东林党人差不多,耍耍嘴皮子还行,可要是来真格的,也没戏。

1643年,清兵已经攻入关内,周延儒无奈之下,只得硬着头皮去前线督战。结果,他在阵前逶迤不前,等到清军抢掠之后退去,他却欺君假传捷报。
可怜的崇祯,国家已经危在旦夕,居然还对周延儒抱有希望,甚至降手敕,赐章服,特旨进封太师。这个职位,明朝历史上可是轻易不加封的,最多也就是追封有大功于社稷的朝臣。据《明史·奸臣传·周延儒》记载:
延儒驻通州不敢战,惟与幕下客饮酒娱乐,而日腾章奏捷,帝辄赐玺书褒励。侦大清兵去,乃言敌退,请下兵部议将吏功罪。既归朝,缴敕谕,帝即令藏贮,以识勋劳。论功,加太师,荫子中书舍人,赐银币、蟒服。
不过,锦衣卫很快就揭发出此事,而其他的官员也纷纷跟进,大家一同弹劾周延儒。这次弹劾特别简单,罪名就一条“欺君罔上”。

崇祯剧照
得知真相后,崇祯气得鼻子都歪了,下旨彻查。据《明史·奸臣传》记载:
延儒至,安置正阳门外古庙,上疏乞哀,不许。法司以戍请,同官申救,皆不许。冬十二月,昌时弃市,命勒延儒自尽,籍其家。
不久,随着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尚有一丝骨气的崇祯帝选择了和周延儒一样的道路,也自缢而亡。

从此以后,明朝灭亡,只有南明的小朝廷还在象征性的抵抗,但已经无力回天。而对于周延儒,张廷玉在《明史》中这样评价他的一生:
周延儒怀私植党,误国覆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4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1 16: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虞美人
- 360国学
《虞美人·听雨》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收起
《虞美人·梳楼》宋·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 南唐后主李煜词作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诗词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

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 创作年代

    南唐(五代十国)


  • 文学体裁

    宋词



  • 作者

    李煜


  • 收录

    《南唐二主词校订》 中华书局


  • 体裁

    抒情词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虞美人⑴

春花秋月何时了⑵,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⑶!

雕栏玉砌应犹在⑷,只是朱颜改⑸。问君能有几多愁⑹?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折叠词句注释

⑴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此调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⑵了:了结,完结。

⑶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⑷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⑸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⑹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折叠白话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1]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1]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折叠整体赏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1]


折叠名家点评

宋代陈师道后山诗话》:今语例袭陈言,但能转移耳。世称秦词“愁如海”为新奇,不知李国主已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以“江”为“海”尔。

宋代王楙野客丛书》:《后山诗话》载王平甫子游谓秦少游“愁如海”之句,出于江南李后主之意;又有所自。乐天诗曰:“欲识愁多少,高于艳濒堆。”刘禹锡诗曰:“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愁”。得非祖此乎?则知好处前人皆已道过,后人但翻而用之耳。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洪洞不可掇”,赵嘏云“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春愁一倍多”是也。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少游云“落红万点愁如海”是也。贺方回云:“试问闲愁知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盖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

宋代陈郁藏一话腴》:太白云:“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江南后主曰:“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略加融点,已觉精彩。至寇莱公则谓“愁情不断如春水”,少游云“落红万点愁如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矣。

宋代俞文豹吹剑录》:诗有一联一字唤起一篇精神。李颀诗:“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后主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明代卓人月古今词统》:只一“又”字,宋元以来抄者无数,终不厌烦。

明代董其昌《评注使读草堂诗馀》:山谷羡后主此词。荆公云:“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尤为高妙。”

清代尤侗《延露词序》:诗何以“馀”哉?“小楼昨夜”,《哀江头》之馀也。

清代王士祯花草蒙拾》:钟隐入汴后,“春花秋月”诸词,与“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一帖,同是千古情种,较长城公煞是可怜。

清代沈雄古今词话》:李后主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当以此阕为最。

清代冯金伯词苑萃编》:王介甫问黄鲁直,李后主词何句最佳。鲁直举“间君能有儿多愁,恰死一江春水向东流”。介甫以为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介甫之言是矣。顾以专论后主之词可耳,尚非词之至也。若总统诸家而求极致,于不食烟火;不落言诠,如女中之有国色,无事矜庄修饰,使当之者忽然自失,而未由仿佛其皎好,其惟太白“膜色人高楼,有人楼上愁”乎,惜乎今之才人、动而不静,往而不返,识此宗趣者盖寡。

清代陈廷焯《云韶集》:一声恸歌,如闻哀猿,呜咽缠绵,满纸血泪。

清代王闿运《湘绮楼词选》:常语耳,以初见故佳,再学便滥矣。朱颜本是山河,因归宋不敢言耳。若直说山河改,反又浅也。结亦恰到好处。

清代谭献《词辨》卷二二:词(谓此阕及“风回小院”阕)终当以神品目之。后主之词,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亡国之音,何哀思之深耶!”传诵禁庭,不加悯而被祸,失国者不殉宗社而任人宰割,良足伤矣。《后山诗话》谓秦少游词“飞红万点愁如海”,出于后主“一江春水”句,《野客丛书》又谓李白之“愁高滟澦堆”,刘禹锡之“水流无限似依愁”,为后主词所祖。但以水喻愁,词家意所易到,屡见载籍,未必互相沿用。就词而论,李、刘、秦诸家之以水喻愁,不若后主之“春江”九字,真伤心人语也。

近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感怀故国,悲愤已极。起句,追维往事,痛不欲生! 满腔恨血,喷薄而出:诚《天问》之遗也。“小楼”句承起句,缩笔吞咽;“故国”句 承起句,放笔呼号。一“又”字惨甚。 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一时尚不得遽了。罪孽未满,苦痛未尽,仍须偷息人间, 历尽磨折。下片承上,从故国月明想入,揭出物是人非之意。末以问答语,吐露心中万 斛愁恨,令人不堪卒读。通首一气盘旋,曲折动荡,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现代王方俊《唐宋词赏析》:这首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作《虞美人》,被前人誉为 “词中之帝”,是李煜囚居汴京时所作。据王轾《默记》载: “归朝(指李煜降宋后),郁郁不乐,见于词语。”本词就是抒写这种怀念故国之情,哀叹亡国之痛的情怀的。[2][3][4]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5]







参考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4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3 15: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兵屠城到什么程度?嘉定三屠的李成栋反正,乱世杀手,奇葩死法

长安昭阳王
IP属地: 贵州
0.984
2024.10.26 11:58:05
字数 2,398
阅读 48
【 红楼日月:连载99】
(接上文,万历皇子皇孙只剩谁?谁跟永历抢皇位?)

1648年,永历二年,二事不断,柳暗花明:正月金声桓在南昌反正,三月李成栋在广州反正,腊月姜瓖在大同反正。

金声桓是左良玉部下总兵,随左梦庚降清。

李成栋是高杰部下总兵。在江北四镇中,只有高杰有志北伐,收复中原,却在睢州袁可立府中,被暗中降清的总兵许定国刺杀,高杰部下把睢州城杀了个鸡犬不留。

多铎领清兵南下,李成栋又率部降清,跟着多铎攻扬州、南京。剃发令后,嘉定民众拒不剃发,李成栋带兵把嘉定屠了三次,就是著名的“嘉定三屠”,是个屠杀十万平民的恶魔。

然后又作为满清的马前卒,从江苏杀到浙江,从浙江杀到福建,从福建杀到广东,灭了绍武政权,又到广西追杀永历。所以,李成栋是这样的一个乱世杀手,不管处于哪个阵营,他都为刀俎。

姜瓖又不同,出自明朝将门世家,甲申之难前为大同总兵。李自成兵至,一矢不发直接投降,却差点让李自成杀了,理由是“叛国罪”。不知道李自成是怎么想的,不叛国的,像周遇吉,被你攻杀;投降你的,又说叛国罪,也要杀,还让不让人活了?《甲申传信录》记载:“绑姜瓖至,定其叛国之罪,欲斩之。”绰号“过天星”的张天琳劝李自成:“老大,我们喊缴枪不杀,人家立马投降了,再杀人家不合适。”李自成说:“好,那就不杀。”不但不杀,还让他继续当总兵。

姜瓖到鬼门关转了一圈儿,人生观、世界观全变了。按说张天琳是其救命恩人,李自成走时留下张天琳等守大同,在李自成节节败退、清兵随后追杀的时候,姜瓖又反水,第一个杀掉的就是张天琳,然后又投降满清了。

本来金声桓、李成栋在春天相继反正,形势大好。广西、广东、江西战线连通,福建又有郑成功的势力,则齐心协力,占据九江,顺江而下,收复南京,成为可能。但南明的彻底腐败,内讧倾轧,一直如影随形,君臣额手相庆,却没人顾大局,相互都不配合,各自为战。

金声桓部开始已经控制九江,却得不到支援。又攻赣州,久攻不下,依然得不到来自广东的夹击。清军却是统一调度,进攻南昌,金声桓不得不退守南昌。

七月初南昌被清兵包围,直到次年正月,整整半年,得不到广东、湖南的任何援救,没见到南明的一兵一卒支援。“城中粮尽,杀人而食”,有人逃出,清军下令一律屠杀,一天逃出城的百姓有几百人,“男妇不留,俱杀讫”。城破之后,便是血腥的“南昌之屠”。

李成栋反正后,整个广东省归了南明,李成栋封侯,不久又封公。李成栋这个杀手,是典型的陕西人,人狠话不多,而且面无表情,喜怒不形于色,跟他说话的南明官员都心存恐惧。但李成栋开始对朝廷对永历是尊重的,不久看到南明的腐败内幕,权臣妄为,大失所望,干脆不跟这些官员同流合污,决定出师北伐。

九月出兵,进攻赣州。唉!如果早几个月,跟金声桓夹击赣州,是什么效果!结果,以李成栋的奇葩死亡告终。

怎么个奇葩死法?李成栋宿醉未醒,清军攻城,李成栋军大乱,争相渡河,李成栋稀里糊涂,坠马淹死!清兵在河滩捉了一匹大马,镀金鞍辔,俘虏供称,是李成栋战马。李成栋部队南撤后清点人数,不见主帅,到处追查,才知主帅坠马淹死!

姜瓖之事,不是《鞑靼战纪》说的那么简单:阿济格坐镇大同,与随从肆意杀人,任意奸淫妇女。因一个有身份的新娘被他们抢了,姜瓖出面要人,却被撵打出来,结果冲冠一怒,率领亲兵,杀到阿济格府,见人就杀,阿济格吓得越墙逃走。作者说记录在中国的见闻,这一看就是“闻”的,不是“见”的,因为缺乏基本常识。清兵肆意杀人奸淫,作者应该见的多了,但不是这次,这次阿济格还在路上,未到大同。

姜瓖反正,显然经过深思熟虑,而且是瞅准机会,突然闭城,挑旗反清。下的第一个令便是:割辫子,易冠服。可见满清剃发易服的倒行逆施,军民心怀故国显而易见。以割辫为标志,各地闻风响应,“附近十一城皆叛”,影响很大。短时间内,太原告警,陕甘呼应,京畿不稳,说明局势十分严重。

顾诚先生在《南明史》中说,根本原因在于满汉民族矛盾,满清遇到入关以来最大挑战。






我们看两个证据:

一是多尔衮亲征大同,却报多铎染天花,命悬一线。即便如此,多尔衮在回京前,还亲至大同城下,劝降姜瓖。姜瓖不傻,当然不降。

二是这次围困大同、攻打山西的满清将领阵容:英亲王阿济格、敬谨亲王尼堪、端重亲王博洛、承泽亲王硕塞、多罗亲王满达海等。说个小人物,鳌拜,只是军中一员裨将。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不用说了,尼堪、博洛、满达海是多尔衮死后的“清初理政三王”,尼堪活捉了弘光帝,博洛领兵灭了鲁王朱以海的绍兴政权,又擒杀了隆武帝。皇太极之子硕塞是清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这次齐扑山西!

满清入关后,哪次战役有过如此豪华的阵容?

占据北京后,多尔衮还亲征过哪里?

腐朽的南明啊,竟然对满清兵力云集山西一无所知!并未在南方战场配合行动,没有趁机收复失地,始终只是一盘散沙,任由满清各个击破。相较而言,多尔衮却对局势有清醒的认识,集中优势兵力,想要速战速决。

但实际上,清兵围城八月,始终攻坚不下,直到城中食尽,姜瓖被部下所杀,献城投降。由此可见,清兵的真实战斗力!还有金声桓死守的南昌,也是超过半年之久,清兵才攻破这座四面无援的孤城。南昌被屠城,大同也不例外,下令屠城的也不是阿济格,而是多尔衮亲自下令屠城,“官吏兵民,尽行诛之”,史称“大同之屠”。

这种屠城,前文列了很多行,比如南昌之屠、大同之屠、汾州之屠、朔州之屠,屠杀到什么程度?《朔州志》记载:“城破,悉遭屠戮。”第二年,顺治七年腊月,清山西总督佟养量的报告中有这句话:“大同、朔州、浑源三城,已经王师屠戮,人民不存。”汾州城破后,也把城中百姓屠戮一空。

顾诚讲了一个《明清档案》中当年十一月的案件:大同监狱关有五名重犯,因为“城破尽屠,无凭究拟”,就是城破后把人都杀光了,既没原告,又没证人,没法审判,官员只好销案。

在满清屠城时,居然有一个地方安全:监狱!这真是人类世界的天大笑话!



未完,连载【红楼日月】
(点击正文前的头像或账号名,进入连载目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1 20:02 , Processed in 0.11787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