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林黛玉【天上绛珠仙子】三生石上旧精魂晴为黛灵黛为晴魂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12: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末小冰河期,天灾有多严重?+ 为什么农民起义从陕北爆发?明末旱灾,千年一遇!+ 北方游牧民族情况如何?怎样渡过饥荒?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9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82】



在红楼梦开篇“女娲补天”的神话中,有天灾,有人祸。天塌了是严重天灾,水神火神大战的战争是人祸,导致的结果是“白骨如山”的人间地狱。天灾、人祸在红楼梦中不应是孤证,除了第一回甄士隐遇到的“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我们看后文中的天灾、人祸:

53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乌进孝道:“回爷的话,今年雪大,外头都是四五尺深的雪”,“回爷说,今年年成实在不好!从三月下雨起,接接连连直到八月,竟没有一连晴过五日。九月里一场碗大的雹子,方近一千三百里地,连人带房并牲口粮食,打伤了上千上万的。”

看乌进孝的话:一是四五尺深的雪;二是半年涝灾;三是碗大的雹子。一米五的雪、碗大的冰雹!乌进孝说话是不是太夸张了?或者小说用了艺术夸张的手法?

明末清初的小冰河期,实际上天灾比书中描述严重的多!书中只是点到为止,不敢如实去写,否则就写实了,太露了,不是真事隐了。

竺可桢的中国气象史资料中,中国四次小冰河期,每次都伴随着最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分别是商末、汉末、唐末、明末,而明末清初第四次小冰河期,从1600年万历后期到康熙的百年之间,是最严重的。不只中国,这个时期世界各地都在发生大规模动乱和农民起义,遍及亚欧非洲,甚至美洲也不例外。

灾害表现为极度寒冷,《国榷》的作者谈迁,在《北游录》中记载,他从杭州坐船,由运河往北京,十月初到天津时,运河就封冻了。顺治十一年十月,吴江运河冰厚三尺多,三尺是一米!甚至出现长江结冰的记载,这在历史上都极罕见。

顺治十二年正月,福州平地积雪竟达五尺。康熙九年,浙江及江苏常州、镇江一带积雪达丈余。这可不是北方,是江浙闽地啊!

所以乌进孝说的一米五的雪、碗大的冰雹算什么?明末资料中就有“雹如碗大”、“雹大如碗钵”等记载,一点都不夸张。

1600年前后极度寒冷骤然加剧,崇祯一朝才达到灾变的高峰。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导致了明朝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先秦晋,后河洛,继之齐鲁、吴越、荆楚、三辅,并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从万历后期到明朝灭亡,洪涝、旱灾、地震、蝗灾等自然灾害没断过,尤以旱灾和洪涝最为频繁、破坏最大。

竺可桢在《中国历史上的旱灾》中写道:“除晋和南北朝以外,雨量特别少者为明代,当时旱灾之总数各世纪之冠。”

崇祯十三年(1640年)的旱灾,属于“千年一遇”,也是中国自汉代以来最严重的旱灾。

崇祯朝的17年中,全国各地发生了14次特大旱灾,各地“饿殍遍野”、“人相食”的记载比比皆是。

《陕西通志》中记载:“熹宗天启二年至思宗崇祯二年,八年皆大旱不雨”,“崇祯六年西安旱灾,米脂大旱,斗米千钱,人相食”。

“人相食”三字,包含了多少惨绝人寰的人间灾难!

旱灾之后,必有蝗灾,祸不单行,还有瘟疫。明代后期发生了两次大瘟疫,分别在1586—1590年和1640—1644年,万历年间和崇祯末年。第二次大瘟疫,伴随着崇祯末年的持续旱灾而来,尤为严重。在这些瘟疫中,鼠疫的危害程度非常大,明清之际华北三省的死亡人口中,至少有五百万以上的人口死于鼠疫。

所以说冰河期引起的是“系列反应”,因为寒冷、旱涝、蝗灾,导致饥荒、瘟疫和农民起义。我不愿用类似“流寇”这种词,把谁逼到“人相食”的地步,都会揭竿而起。崇祯二年,官员马懋才上《备陈大饥疏》,里面讲到了陕北的天灾情况,严重程度堪称全国之最,所以农民起义从受灾最严重的陕北最早爆发。

马懋才《备陈大饥疏》摘:

最可悯者,如安塞城西有粪场一处,每晨必弃二、三婴儿于其中,有涕泣者,有叫号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粪土者。至次晨则所弃之子已无一生,而又有弃之者矣。
更可异者,童穉辈及独行者一出城外,更无踪影。后见门外之人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始知前之人皆为其所食。而食人之人亦不数日面目赤肿,内发燥热而死矣。于是,死者枕藉,臭气薰天。县城外掘数坑,每坑可容数百人,用以掩其遗骸。臣来之时,已满三坑有余,而数里以外不及掩者又不知其几矣。小县如此,大县可知。一处如此,他处可知。


那北方游牧民族情况如何呢?

北方草原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游牧民族的生产遭到摧毁,只能南迁寻求生存机会,必然形成对中原农业民族的侵略。甚至可以说,正是自然灾害逼着女真人不断进取。北方游牧民族在面对气候变冷时,适应性要明显强过农耕民族,对长期生活于冬季酷寒地域的游牧民族来说,气候转冷不是致命威胁。

在努尔哈赤正式建立后金政权之前,严重的粮食危机已经威胁到女真人,一直持续到清军进入北京为止。努尔哈赤对明朝发动战争,最初的动机很明显,就是掠夺资源,才能渡过饥荒。皇太极两征朝鲜,把朝鲜变成了藩属,一是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也是为了获取更多粮食。崇祯朝,清兵多次入塞,干什么来了?抢东西!每次都是满载而归,抢完就走,就是宝玉说的耗子“打劫”。

所以说在自然灾害、农民起义、清兵入侵这些连锁反应中,天灾是导致人祸的源头。

贾珍说:“如今你们一共只剩了八九个庄子,今年倒有两处报了旱涝,你们又打擂台。”说明水旱不收超过两成。

乌进孝道:“爷的这地方还算好呢。我兄弟离我那里只一百多里地,谁知竟又大差了。”说荣府里也是有饥荒打呢,只侧面点一下,不多写。

从厨房,也旁敲侧击地写了一两笔。61回,管厨房的柳家的道:“不知怎的,今年这鸡蛋短的很,十个钱一个还找不出来。昨儿上头给亲戚家送粥米去,四五个买办出去,好容易才凑了二千个来。我那里找去?”“倘或一声要起来,没有好的,连鸡蛋都没了。你们深宅大院,水来伸手,饭来张口,只知鸡蛋是平常物件,那里知道外头买卖的行市呢。”从后文众人劝司棋的话:“柳嫂子有八个头,也不敢得罪姑娘,说鸡蛋难买是真。”是真的,不是柳嫂找借口。

“别说这个,有一年连草根子都没了的日子还有呢。”

草根子都吃没了,下一步就该出现“人相食”的惨状了。



点击下一个:青州林四娘,是明朝还是清朝?犬羊之恶,恒王被戮 + 为什么薛蟠在平安州被打劫?谁才是打劫的耗子?+ 为何书中再三出现“末世”?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发布于 2021-09-26 12: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12: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万历帝几十年不上朝的秘密?+ 吴起死后,是怎么给自己报仇的?+ 李成梁扶持努尔哈赤有什么错?+ 明人为何怀念万历?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88】



8.1.6 万历:朱翊钧万历帝几十年不上朝的秘密?+ 吴起死后,是怎么给自己报仇的?+ 李成梁扶持努尔哈赤有什么错?+ 明人为何怀念万历?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88】



8.1.6 万历:朱翊钧
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十岁继位,在位四十八年,比嘉靖帝在位时间还长,这祖孙俩加起来,就快一个世纪了。

起初十年,万历帝读书经筵,寒暑不断。一方面有李太后的严格督促,另一方面有张居正这样的千古帝师,张居正对万历的辅导关怀无微不至,大至朝政用人,小至言行末节,都细细讲与万历。万历帝对张居正也言听计从,不仅委以重任,而且礼敬有加,从不直呼其名,而尊称“张先生”。

张居正用阳奉阴违的卑鄙手段搞掉内阁首辅高拱后,取而代之,一旦大权在握,却能以天下为己任,推行改革,励精图治,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实在难能可贵。所以我们看当官的、为政的,不管他上位之前手段如何,只要在其位能谋其政,利国利民,就是好官,远比一个好人重要得多。

小万历对张居正的全力支持,使得张居正的改革能够顺利实施,对官员进行“考成”,提高办事效率,清丈全国田地,实行一条鞭法,社会经济极大发展,太仓粟可支数年,积金至四百余万,开创了“万历中兴”。

张居正死后被清算,一方面固然是权大震主,是历代重臣之忌。另一方面,也是所有改革家必须面对之痛,从吴起、商鞅到王安石,因为改革,势必断了既得利益者的财路,人家便会不顾一切断你生路,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名将吴起终因变法招致杀身之祸,吴起不愧将才,死也要拉一堆垫背的,逃到楚王尸体边,抱住王尸,大喊“群臣乱王”,那些贵族们乱箭射杀吴起的同时,自然也射中王尸,依法一律处死,并灭三族,杀害吴起的七十余家被一网打尽,直接给自己把仇报了。这智商,杠杠的!但吴起尸身也被车裂,算是对杀妻求将的报应吧。商鞅类似,在秦孝公死后,被贵族加害追捕,死后尸体还被带回咸阳,车裂示众,而且全家被杀。王安石也被认为是乱天下,得不到支持,新法很难推行下去。王安石结局不惨,是因为与司马光双方虽政见不同,但都是君子,所以变法失败后,众人欲图加害,司马光却说:“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站出来为王安石陈情。但直至现在,戏剧中只要出现王安石,都是白脸,奸贼形象,这种文化抹黑,千年不得翻身。

张居正死后,万历一下子没人管了,觉得世间原来有这么多乐子!沉湎酒色之中,日夜纵饮作乐。加上国本之争:先是,万历到慈宁宫给太后请安,洗个手的功夫,就把端水的宫女给“幸”了,事后还不愿承认,这宫女生下朱常洛,母子都一直不受待见。而万历宠爱的郑贵妃,生了皇子朱常洵,因皇后王喜姐无子,万历一心想要立朱常洵为太子,明显不符合立嫡立长的祖制,受到众臣的强烈反对。因立储之事与内阁争执十余年,后来干脆不上朝,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一方面是对内阁、群臣的消极抵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耽于酒色,身体虚弱。当然郭沫若挖开定陵后,万历帝不上朝的秘密也就揭开了:万历帝右腿蜷曲,明显比左腿短一截,经鉴定有严重足疾,没法正常走路。作为九五之尊,不愿让人看到一瘸一拐,所以干脆不上朝。

万历给人的感觉是日夜宴乐,万事不理,但对国家大事却能亲自把控,比如万历三大征:命李成梁的长子李如松平息宁夏叛乱,胜利。因日本丰臣秀吉政权侵略朝鲜,令李如松、麻贵等人领兵援朝,日军战败。对杨应龙的播州之乱,命李化龙总督,调集刘綎、麻贵、秦良玉等兵分多路,平定了苗疆叛乱。用人、调兵、对不力者下狱,都在万历帝操控之中,三战全胜。虽不上朝,却能控制朝局,万历时期并无宦官乱权,外戚干政,也无严嵩之流的奸臣当道。万历28年不上朝,国家机器却照常运转。

岂止是三大征,万历年间的悍将李成梁,打压蒙古,遏制女真,铁骑横扫北部边疆,如秋风扫落叶,蒙古女真各部首领,谁强灭谁,与后来的孙承宗、袁崇焕等采取坚城固守、避免与后金骑兵野战的打法,形成鲜明对比。后因清朝贬低,声名不著,其实“南戚北李”,当时的李成梁威震辽东,比戚继光名声、战功大的多,即使清修《明史》,也不得不承认:“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就是说,朱元璋以后未有,这话意味着:从徐达、常遇春、蓝玉这些名将之后,未有!这是敌人给出的评价。

在整个明朝将吏贪懦、边备废弛之时,李成梁像一颗闪耀的明星。数次大败蒙古数万骑兵,活捉在边境屡屡滋事的建州女真首领王杲,努尔哈赤的外祖父,血腥屠杀王杲部族上千人。后在攻破古勒寨屠杀的过程中,不仅杀死了王杲之子阿台,同时误杀了作为内应的努尔哈赤祖、父,俘获了努尔哈赤与其弟舒尔哈齐。努尔哈赤祖、父都是明朝边将,为都指挥使,所以李成梁把十几岁的努尔哈赤兄弟收留在军帐中三年,后来不仅世袭父职,而且受到李成梁的扶持。

一直有人指责李成梁扶持努尔哈赤,说是养虎为患,甚至籍此指李成梁为罪人,殊不知这是明朝和李成梁对北方游牧民族一贯的策略:锄强扶弱。就是分而治之,谁强灭谁,然后扶持忠顺的、弱小的部落来平衡各部之间的势力,使其既不统一又不团结,没有谁能一家独大,没法对明朝构成威胁,这个策略很高明,没有问题。看看二战后美国在全球搞的事情,和对中国崛起的各种打压,不只是一个两个美国总统这样搞,不管是白人当总统还是黑人当总统,无论是擅长政治的总统还是擅长商业的总统,都是这么个搞法,说明这是一个人类共识、中外通用的手段,没有问题。

努尔哈赤当时是忠顺的,至少是表演的很忠顺,其祖、父又都是明朝边将,所以李成梁扶持弱小的努尔哈赤,是当时很好的选择,而且李成梁镇守辽东时,局面都在掌控中。不料言官们却弹劾李成梁,都是些小节,这些人都是只看到芝麻却看不到西瓜的迂腐之徒,不知道边帅的评判重点。由于明朝文官权重,万历时期内部腐败,官场倾轧,党争不断,导致李成梁被弹劾罢职。其他人远没有李成梁的强悍,不只是对努尔哈赤,而是对整个局面都把控不了。李成梁离职后,十年之间,八易主帅,辽东边防一步步废弛,为努尔哈赤的崛起提供了客观条件。而且由于李成梁的工作完成得很出色,把强都锄了,导致努尔哈赤面对的没有极其强大的对手,能够顺利地征服建州,统一女真。这真是月圆则亏,福祸相依。

1601年再度启用李成梁,时已七十六岁,在辽东又镇守了八年,当时辽东很少有边情,李成梁也加至太傅。后来又被言官弹劾罢免,熊廷弼巡按辽东,因李成梁放弃宽甸领土,强迫迁移六万百姓到关内,上书弹劾:“成梁之罪,可胜诛耶。”但万历帝由于李成梁“镇辽年久有功”,特意保护,并未治罪,李成梁活到九十岁高龄。

万历后期,中央机构空虚,各种事务荒废,各部官员,十缺六七。东北的建州女真迅速崛起,不断出兵南犯,明军屡屡败北。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明朝四路大军,三路覆没,丧师五万,成为明清之间重要的转折。而且因战争开支,加派辽饷,兼之天灾不断,对老百姓雪上加霜,激起民变。万历帝自己也深受打击,又值暮年,一病不起,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驾崩。万历帝死后仅24年,明朝灭亡。

当时的士民官吏却对万历很有好感,皇帝不管事,官员压力不大,士人生活安逸,民众也因长久的和平稳定视圣上为神明。而且生于万历年间、后来又经历国难的人,面对天灾人祸、异族欺凌,相比之下,对万历朝的和平安定、宽松和谐的生活氛围,更是感今怀昔,念念不忘,对月伤怀,刻骨铭心。

万历帝的特点是:28年不上朝,日夜宴乐,万事不理;能干,国运中兴;长久和平安定、宽松和谐的生活,令民众怀念。

万历朱翊钧也继承了朱见深的一些特点:能干,不上朝。



点击下一个:秦可卿为什么写得出身卑贱,有德能干,却是淫丧?+ 明朝最美的皇后,被谁暗算,胎死腹中?红楼梦中生下死胎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2-08 17:07
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十岁继位,在位四十八年,比嘉靖帝在位时间还长,这祖孙俩加起来,就快一个世纪了。

起初十年,万历帝读书经筵,寒暑不断。一方面有李太后的严格督促,另一方面有张居正这样的千古帝师,张居正对万历的辅导关怀无微不至,大至朝政用人,小至言行末节,都细细讲与万历。万历帝对张居正也言听计从,不仅委以重任,而且礼敬有加,从不直呼其名,而尊称“张先生”。

张居正用阳奉阴违的卑鄙手段搞掉内阁首辅高拱后,取而代之,一旦大权在握,却能以天下为己任,推行改革,励精图治,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实在难能可贵。所以我们看当官的、为政的,不管他上位之前手段如何,只要在其位能谋其政,利国利民,就是好官,远比一个好人重要得多。

小万历对张居正的全力支持,使得张居正的改革能够顺利实施,对官员进行“考成”,提高办事效率,清丈全国田地,实行一条鞭法,社会经济极大发展,太仓粟可支数年,积金至四百余万,开创了“万历中兴”。

张居正死后被清算,一方面固然是权大震主,是历代重臣之忌。另一方面,也是所有改革家必须面对之痛,从吴起、商鞅到王安石,因为改革,势必断了既得利益者的财路,人家便会不顾一切断你生路,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名将吴起终因变法招致杀身之祸,吴起不愧将才,死也要拉一堆垫背的,逃到楚王尸体边,抱住王尸,大喊“群臣乱王”,那些贵族们乱箭射杀吴起的同时,自然也射中王尸,依法一律处死,并灭三族,杀害吴起的七十余家被一网打尽,直接给自己把仇报了。这智商,杠杠的!但吴起尸身也被车裂,算是对杀妻求将的报应吧。商鞅类似,在秦孝公死后,被贵族加害追捕,死后尸体还被带回咸阳,车裂示众,而且全家被杀。王安石也被认为是乱天下,得不到支持,新法很难推行下去。王安石结局不惨,是因为与司马光双方虽政见不同,但都是君子,所以变法失败后,众人欲图加害,司马光却说:“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站出来为王安石陈情。但直至现在,戏剧中只要出现王安石,都是白脸,奸贼形象,这种文化抹黑,千年不得翻身。

张居正死后,万历一下子没人管了,觉得世间原来有这么多乐子!沉湎酒色之中,日夜纵饮作乐。加上国本之争:先是,万历到慈宁宫给太后请安,洗个手的功夫,就把端水的宫女给“幸”了,事后还不愿承认,这宫女生下朱常洛,母子都一直不受待见。而万历宠爱的郑贵妃,生了皇子朱常洵,因皇后王喜姐无子,万历一心想要立朱常洵为太子,明显不符合立嫡立长的祖制,受到众臣的强烈反对。因立储之事与内阁争执十余年,后来干脆不上朝,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一方面是对内阁、群臣的消极抵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耽于酒色,身体虚弱。当然郭沫若挖开定陵后,万历帝不上朝的秘密也就揭开了:万历帝右腿蜷曲,明显比左腿短一截,经鉴定有严重足疾,没法正常走路。作为九五之尊,不愿让人看到一瘸一拐,所以干脆不上朝。

万历给人的感觉是日夜宴乐,万事不理,但对国家大事却能亲自把控,比如万历三大征:命李成梁的长子李如松平息宁夏叛乱,胜利。因日本丰臣秀吉政权侵略朝鲜,令李如松、麻贵等人领兵援朝,日军战败。对杨应龙的播州之乱,命李化龙总督,调集刘綎、麻贵、秦良玉等兵分多路,平定了苗疆叛乱。用人、调兵、对不力者下狱,都在万历帝操控之中,三战全胜。虽不上朝,却能控制朝局,万历时期并无宦官乱权,外戚干政,也无严嵩之流的奸臣当道。万历28年不上朝,国家机器却照常运转。

岂止是三大征,万历年间的悍将李成梁,打压蒙古,遏制女真,铁骑横扫北部边疆,如秋风扫落叶,蒙古女真各部首领,谁强灭谁,与后来的孙承宗、袁崇焕等采取坚城固守、避免与后金骑兵野战的打法,形成鲜明对比。后因清朝贬低,声名不著,其实“南戚北李”,当时的李成梁威震辽东,比戚继光名声、战功大的多,即使清修《明史》,也不得不承认:“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就是说,朱元璋以后未有,这话意味着:从徐达、常遇春、蓝玉这些名将之后,未有!这是敌人给出的评价。

在整个明朝将吏贪懦、边备废弛之时,李成梁像一颗闪耀的明星。数次大败蒙古数万骑兵,活捉在边境屡屡滋事的建州女真首领王杲,努尔哈赤的外祖父,血腥屠杀王杲部族上千人。后在攻破古勒寨屠杀的过程中,不仅杀死了王杲之子阿台,同时误杀了作为内应的努尔哈赤祖、父,俘获了努尔哈赤与其弟舒尔哈齐。努尔哈赤祖、父都是明朝边将,为都指挥使,所以李成梁把十几岁的努尔哈赤兄弟收留在军帐中三年,后来不仅世袭父职,而且受到李成梁的扶持。

一直有人指责李成梁扶持努尔哈赤,说是养虎为患,甚至籍此指李成梁为罪人,殊不知这是明朝和李成梁对北方游牧民族一贯的策略:锄强扶弱。就是分而治之,谁强灭谁,然后扶持忠顺的、弱小的部落来平衡各部之间的势力,使其既不统一又不团结,没有谁能一家独大,没法对明朝构成威胁,这个策略很高明,没有问题。看看二战后美国在全球搞的事情,和对中国崛起的各种打压,不只是一个两个美国总统这样搞,不管是白人当总统还是黑人当总统,无论是擅长政治的总统还是擅长商业的总统,都是这么个搞法,说明这是一个人类共识、中外通用的手段,没有问题。

努尔哈赤当时是忠顺的,至少是表演的很忠顺,其祖、父又都是明朝边将,所以李成梁扶持弱小的努尔哈赤,是当时很好的选择,而且李成梁镇守辽东时,局面都在掌控中。不料言官们却弹劾李成梁,都是些小节,这些人都是只看到芝麻却看不到西瓜的迂腐之徒,不知道边帅的评判重点。由于明朝文官权重,万历时期内部腐败,官场倾轧,党争不断,导致李成梁被弹劾罢职。其他人远没有李成梁的强悍,不只是对努尔哈赤,而是对整个局面都把控不了。李成梁离职后,十年之间,八易主帅,辽东边防一步步废弛,为努尔哈赤的崛起提供了客观条件。而且由于李成梁的工作完成得很出色,把强都锄了,导致努尔哈赤面对的没有极其强大的对手,能够顺利地征服建州,统一女真。这真是月圆则亏,福祸相依。

1601年再度启用李成梁,时已七十六岁,在辽东又镇守了八年,当时辽东很少有边情,李成梁也加至太傅。后来又被言官弹劾罢免,熊廷弼巡按辽东,因李成梁放弃宽甸领土,强迫迁移六万百姓到关内,上书弹劾:“成梁之罪,可胜诛耶。”但万历帝由于李成梁“镇辽年久有功”,特意保护,并未治罪,李成梁活到九十岁高龄。

万历后期,中央机构空虚,各种事务荒废,各部官员,十缺六七。东北的建州女真迅速崛起,不断出兵南犯,明军屡屡败北。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明朝四路大军,三路覆没,丧师五万,成为明清之间重要的转折。而且因战争开支,加派辽饷,兼之天灾不断,对老百姓雪上加霜,激起民变。万历帝自己也深受打击,又值暮年,一病不起,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驾崩。万历帝死后仅24年,明朝灭亡。

当时的士民官吏却对万历很有好感,皇帝不管事,官员压力不大,士人生活安逸,民众也因长久的和平稳定视圣上为神明。而且生于万历年间、后来又经历国难的人,面对天灾人祸、异族欺凌,相比之下,对万历朝的和平安定、宽松和谐的生活氛围,更是感今怀昔,念念不忘,对月伤怀,刻骨铭心。

万历帝的特点是:28年不上朝,日夜宴乐,万事不理;能干,国运中兴;长久和平安定、宽松和谐的生活,令民众怀念。

万历朱翊钧也继承了朱见深的一些特点:能干,不上朝。



点击下一个:秦可卿为什么写得出身卑贱,有德能干,却是淫丧?+ 明朝最美的皇后,被谁暗算,胎死腹中?红楼梦中生下死胎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2-08 17:0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14: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黛玉父母早亡、没有兄弟?+ 九千岁为什么不干掉崇祯?+ 为什么李自成在魏忠贤死后才揭竿而起?+ 东林党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91】



8.1.9 崇祯:朱由检
朱常洛虽有七子,但成人的只有朱由校、朱由检两人,可见以前孩子成活率很低,皇家也不例外。比如朱常洛的十个女儿,成人的只有三个,成活率只有三成。

朱由校的三子三女,都没成活。在朱常洛这一支系,继承人只有朱由检一个人,所以在红楼梦中,黛玉父母早亡,而且没有兄弟扶持。崇祯之母当年选入太子宫时,是低级侍妾,不得朱常洛欢心,在1615年,“失光宗意,被遣,薨。”黛玉出场,“年方五岁”,“堪堪又是一载的光景”,也是六岁,母亡。朱由检1610年腊月二十四日生,父亲朱常洛1620年九月初一亡时,仅十一岁。在红楼梦中,林如海亡,与秦可卿同年,黛玉九岁,所以父母早亡的时间都很相似。

朱由校死后,魏忠贤派人接朱由检到皇宫继承皇位,朱由检可说是提心吊胆,因为朝廷内外,从宦官到近臣,都是魏忠贤的人。甚至连宫中提供的食物都不敢吃,怀揣周后亲自烙的饼,饿了啃两口,第一晚没敢上床睡觉。说好听点,崇祯即位后“不动声色”,然后“英明神武”地三下五除二就做掉了魏忠贤。其实客观地说,崇祯上台之初,首先是泥菩萨,要先把自己保住,不动声色是没什么可动,放眼望去,不知道哪个人敢用,因为都是魏忠贤提拔安插的人,只好走一步看一步。魏忠贤已做到了九千岁,位极人臣,他脑子很清楚,凭他自己一个太监,虽然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上面始终得有一个姓“朱”的人做皇上,这个天下,是朱明的,不可能自己登天,这么愚蠢的问题想都不用想。虽也可行废立,但朱常洛这一支,只剩朱由检一个,其他都是旁支,要立别人先得干掉朱由检,有风险,没必要。皇上嘛,只要巴结好就行,这个最拿手了,看看前面几个皇上,有酒,有美女,甚至有木头,就能玩的废寝忘食,不能自拔,连上朝都不要不要的,还不是由我玩弄于股掌之间嘛。所以魏忠贤并没有想对崇祯下手的心思,反倒一心想要巴结这个新皇上。送的美酒都不喝,美食也不见动,崇祯在吃喝上还真不讲究。那就再送美女,反正要巴结到这个男人的软肋上就万事大吉,美酒美女加春药,除了太监哪个男人不心动?等会儿,这个美女个数得讲究,历史很重要,温故而知新,郑贵妃进美女八人,经朱常洛操作验证,一个月没命了,那不行,得给人家留半条命当皇上,于是,送四名美女。崇祯对魏忠贤送礼,还不敢不要,高高兴兴地收下,晚上一个个摸,果然,每个美女裙带中都藏有小药丸,俗称“迷魂香”,就是能挥发到空气中的春药。在美女和空气之间,崇祯选择了空气。魏忠贤没想到崇祯是个终结者,只想美女加春药总要有个时间,没想到崇祯只想终结他,表面上一面继续嘉奖魏忠贤及其同党,一面等待有利时机。

问题出在魏忠贤提拔的这些人,大多是察言观色的高手,通过一个月的观察,发现魏忠贤一心巴结新皇上,在魏忠贤和新皇上二人之间,显然新皇上大,而新皇上对魏忠贤,态度不明朗,但明显不宠爱。这种微妙的时候,千万不能站错队,于是,鲁僖公的智谋又一次上演,有人上疏,溢美魏忠贤,却弹劾崔呈秀。崔呈秀是当时的兵部尚书,魏忠贤手下“五虎”之一,铁杆儿死党,这奏章上的,糊涂透顶,大智若愚,大奸似忠。崇祯借坡下驴,撤崔呈秀职,这下炸锅了!这个投石问路起到了显著效果,那些墙头草们立马知道风向哪边儿吹了,于是乎,弹劾魏忠贤的奏章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在这种生死关头,机关算尽的魏忠贤采取了什么对策?哭诉!找皇上哭诉!这招以前在木头皇帝时用过,效果很好,立马雨过天晴。但这新皇帝不相信眼泪,就像蒙古人不相信喝醉,东北人不相信棉被,陕西人不相信煤贵,中国人不相信球队。这一哭诉,让崇祯看清了这个“九千岁”,原来是个“黔之驴”,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十月二十六,一个贡生上疏,列举魏忠贤十大罪状,崇祯帝召魏忠贤,命太监当面读给他,魏忠贤“震恐伤魄”。即便在这样命悬一线的时刻,魏忠贤并没想要举兵作乱、弑主废立等等,所以与其说崇祯“英明神武”除掉阉党,不如说魏忠贤的奴性或忠心,是奴才对主子,像狗子对主人,不致弑主作乱。便在此时,魏忠贤想到的,还只是狗子般的摇尾乞怜,去找原信王府的太监徐应元讨教,徐出了个损招,劝魏忠贤辞去职位,可保富贵。次日,魏忠贤引疾请辞,崇祯正中下怀,直接准许,这样魏忠贤就脱离了权力中心,一方面对皇帝不构成任何威胁了,也就可以活命了,另一方面也把自己置于任人宰割的地位,毫无反抗之力了。几日后,崇祯再下一旨,贬魏忠贤去凤阳守皇陵,魏忠贤带着搜刮来的四十余车财物、亲兵千人,离京南去,哭向金陵。痛打落水狗的时候到了,这个阉货,一介平民,竟然千人护送,卖弄什么威风?拉了几十车财物,显然财产来源不明,应该调查,于是弹劾接踵而至。崇祯现在很好办了,又下一旨,命锦衣卫将魏忠贤缉拿回京。魏忠贤很清楚,被缉拿回京是什么下场,聪明之人,一点就透,散尽亲兵,在途中一个小客栈中,看着满屋满箱的金银财宝,自缢而死。

从十月十三弹劾崔呈秀,到十一月初六魏忠贤上吊,不到一个月。魏忠贤从手握大权到死,仅仅十天,真是“忽喇喇如大厦倾”。然后崇祯钦定阉党逆案,清算阉党,超过二百五十人,并平反东林党人,导致东林党重握话语权,势力大张,在崇祯一朝,又党争不断。

东林党最大的问题,是反对工商税,只从农民身上拔毛。那时候农民家的孩子是读不起书的,能读书做官的基本都是士宦商贾之家,东林党人的背后,是江南工商豪绅,他们冠冕堂皇的侃侃之言是为背后的利益集团代言,“从古”之论,阻挠改革,说什么“以农为本”,说白了就是不愿自己家族企业缴税。可汉唐之时,国家主要是靠农业,宋朝经济和技术的大发展,导致农桑工商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宋室南渡,江南大开发,南宋国土最小,却是中国最富庶的时代,因为什么?工商。到了明代末期,还张口从古,闭口汉唐,东林党这些饱学之士,难道不懂这些吗?睁着眼睛说瞎话而已。魏忠贤掌权时,国家为什么能支撑袁可立、孙承宗的关海水陆对敌战争态势?为什么会有袁崇焕的宁远大捷、宁锦大捷?李自成们为什么是在魏忠贤死后揭竿而起?魏忠贤收工商税啊!这帮家伙肥的流油,不从肥肉上刮油,从贫民身上能刮到多少油水呢?闹灾厉害了,还时不时赈济一下难民,你们别造反啊。这就是魏忠贤的聪明之处,也是朱由校临终给朱由检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原因。我们看魏忠贤的思路,其实跟现在类似,现在我们国家以工商税种为主,2006年甚至废除了延续几千年的农业税。现在如果有人说从古,只收农业税,不收工商税,大家怎么看?魏忠贤和东林党,同样的事情,同样的道理,同一个地球。可是年轻的崇祯不理解,以为哥哥是昏君,说的是昏话,一上台就先做掉魏忠贤,魏忠贤果然“忠贞”,不愧忠贤之名,乖乖地辞职,乖乖地吊死,不给皇上添一点儿麻烦。东林党一翻盘,工商税?没听说过。海外贸易税?矿税?盐税?茶叶税?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税,该取缔的取缔,该降低的降低。农业税赋,这才对嘛,从尧舜到唐宗宋祖都收的税能错吗?还有那个辽饷,打仗不花钱呐?将士们保家卫国,你们忍心看着自己的丈夫儿子在边关忍饥挨饿吗?快加上辽饷。有人说东林党人品行道德高尚,我倒觉得,阉党是真小人,东林党是伪君子,有小德无大德,只懂小仁不懂大义,这些高士党同伐异,道德文章千古流芳,治国理事百无一用,弹劾这个评论那个,国难当头还在勾心斗角,没有大局观,把国家搞烂搞垮。所以我认为东林党争不是简单的文化现象、朋党之争,而是利益群体在庙堂江湖的角逐。



点击下一个:崇祯朝廷如何对待受灾难民?+ 哪个将帅受惊吓死?+ 谁是明季良将第一?+ 中国最后一个丞相是谁?+ 袁崇焕为什么下狱?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2-08 17: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16: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生石:木石前盟,缘定三生,此系身前身后事,三生石上旧精魂 + 苏轼的《僧圆泽传》:此身虽异性长存。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50】



蔡校长早看出三月大火是甲申之难,却把第一回当作序幕,作为戏剧的楔子看待了,这样就把甲申之难看作是红楼梦这本书的开端了,所以说“自明亡始”,“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一脚蹬到明亡之后的清初了,把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都认作是康熙朝的仕清文人,把贾宝玉也认作康熙的太子胤礽,这些我都没法赞同。

甄士隐解注渺渺真人的“好了歌”,最后几句:“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正是明末乱世的概括: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乱烘烘!到头一梦,渺渺真人说“解得切!解得切!”所以说第一回是本书梗概,简略预演,而不是序幕、开端。

随后甄士隐“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一个拄着拐杖的病人,能“飘飘而去”,与其说出家为“道”,不如说得“道”升仙了,明显是用甄费甄士隐之“道”,向读者提示“君子之道费而隐”,这个“道”,仅仅是“君子之道”吗?我看:第一个字便是“君”,皇帝!

第一回便写了:“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这话说的很明了:本书也是“野史”,只是不蹈一辙,不借此套。

“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石头说的很清楚是:真实。在唐寅到乾隆的历史时期,兴衰际遇,是谁“兴”谁“衰”的真实、真传?显而易见,只有明末,明衰清兴。

“此系身前身后事”:此系书中主角的身前身后之事,是“史”!身后:死后,与生前相对,比如陶渊明的“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身前:生前,活着的时候。谁的身前身后事?无疑是宝玉、黛玉之事,即崇祯生前和死后的皇权江山之事,所以说是“史”。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甲戌本在“三生石”旁夹批:“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

身前身后事,跟“三生石”一起看,苏轼的《僧圆泽传》记载:

安史之乱时,东都洛阳陷,光禄卿李登死于洛阳,其子李源悲愤,自誓不仕,与僧圆泽交好。一日相约游峨嵋山,圆泽要走长安斜谷的陆路,李源坚持从荆州走水路,于是走荆州,过巫峡,船到南浦时,见一妇人,圆泽哭了,说:“我不想走水路从这里过,就是为这个呀。”李源惊问,圆泽说:“我应当为这王氏妇人之子,我一直躲着不来,今天既然见了,就逃不过了。过三天,你来见我,以笑为信号。十三年后,中秋月圆之夜,杭州天竺寺外,再与公相见。”

李源又悲又悔,到了黄昏之时,圆泽果真死了,李源痛不欲生。三天后,李源到王氏妇人家里去看,婴儿见到李源果然笑了。

十三年后,李源从洛阳赶到杭州赴约,八月十五,在西湖西边的天竺寺外,葛洪川畔,见到一个牧童,扣牛角而歌之曰: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李源问:“泽公健否?”

牧童答:“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慎勿相近,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又歌曰: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己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牧童唱完后,便不知去向了。李源后来活到八十岁,死于寺中。

起因还是安史之乱!胡人边将造反,天下大乱,而致李源父丧。

两歌“三生石上旧精魂”、“身前身后事茫茫”的牧童,是圆泽的来生。“三生”源自佛教的因果轮回的学说,是前生、今生、来生。圆泽、李源显然还有前生,苏轼的故事中虽然没讲,读者都能理解,前生是在“安史之乱”前。

神话传说,女娲造人,每造一人,取一粒沙作计,终而成一硕石。女娲将石立于西天灵河畔,石上生出两条神纹,将此大石隔成三段,女娲便封此大石为“三生石”,为此三段命名为前生、今生、来生,并在石身添上姻缘线,从今生一直延续到来生,遂让“三生石”掌管三世姻缘,所以现在还有成语“缘定三生”。

在红楼梦中,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是黛玉、宝玉的前生。宝黛初会,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所以,黛玉和宝玉是远别重逢,其“木石前盟”,是“缘定三生”。而宝钗的“金玉良姻”显然不是三生姻缘,宝玉把宝钗比作杨贵妃,总是跟“安史之乱”相关,宝钗是个抢夺者、争玉者、偷玉者。

所以说“此系身前身后事”,是书中主角黛玉宝玉的三生之事,跟圆泽、牧童一样,不只是今生之事。甚至可以认为,“绛珠草一株”,和这个“朱”,朱由检崇祯帝,以及林黛玉、甄士隐,都是“此身虽异性长存”的一个人,处于“三生”中不同的某一生。如除去神话成分,作为“野史”来看,本书是写黛玉崇祯的今生,和之前、之后的史事,只是作者写时,把崇祯帝真事隐(甄士隐)去,用了假语。

再看明末袁宏道(1568年─1610年)的诗《三生石》:

此石当襟尚可扪,石旁斜插竹千根。
清风不改疑圆泽,素质难雕信李源。
驱入烟中身是幻,歌从川上语无痕。
两言入妙勤修道,竹院云深性自存。
三生石旁“竹”千根,这个“竹”,这个“朱”,便是红楼梦中的“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

“竹”院云深性自存,是源自“此身虽异性长存”,红楼梦中,也有“竹院”,是哪个院?潇湘馆。

红楼梦里的“三生石”,巧妙地糅合了这些神话、古文、近诗等,既表达了两个主角“缘定三生”,“受命于天”,又暗示了“安史之乱”,竹为来生,林黛玉、甄士隐这些角色,同“朱”的崇祯帝身异性存,本书写的就是这些身前身后之事 ---- “此系身前身后事”。

第一回回目“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在回目中特意强调:甄士隐“识”通灵宝玉!是梦吗?是幻吗?不真吗?“宝”是“玺”,“宝玉”是“玉玺”,并有“仙寿恒昌”的篆文刻字为证。是甄士隐在梦中?还是读者在梦中?

曹操梦里杀人,杨修叹道:“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是甄?是梦?

是梦?是真?



点击下一个:柳湘莲:崇祯朱由检,为什么打薛蟠?报复“胡虏案”+ 薛蟠碰到龙犄角上了?柳湘莲是惧祸逃走吗?为什么跟薛蟠结拜了生死弟兄?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1-06 11: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17:3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茗玉是谁?十七岁死了!+ 在潇湘馆一直说窗纱?刘姥姥是母蝗虫?是个庄家人罢?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为什么认木头?黄松的!茄鯗?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9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89】



吃完螃蟹,刘姥姥就来了:刘姥姥接茬螃蟹,是用“接茬法”,暗示了螃蟹讽刺的就是刘姥姥这个“坡仙曾笑一生忙”的李自成。

刘姥姥多次重复“庄家人”、“庄家活”、“庄家忙”,强调李自成的“庄家人”特征。

刘姥姥讲故事,“天天都是在那地头子上作歇马凉亭”,李自成本为驿卒,所以说“歇马凉亭”。

刘姥姥说“下雪”,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小姑娘“茗玉”,抽柴烤火,结果贾府的马棚就着火了,这是鞭挞李自成放火:攻陷昌平后,放火焚烧十二陵享殿;离京时又放火烧了皇宫。注意是马棚着火,李自成属马,马棚里站个马是“闯”字。

第二个故事,刘姥姥说一个老奶奶原来该绝后,因天天吃斋念佛,菩萨给了个孙子。反面指出李自成“绝后”的特征。

“宝玉心中只记挂着抽柴的故事”,为什么?宝玉说“不如咱们等下头场雪,请老太太赏雪岂不好?咱们雪下吟诗”,重复强调“雪”!林黛玉更强调:“咱们雪下吟诗?”不如“雪下抽柴”。

雪,是“雪满”。下雪,是大背景。

刘姥姥说:“可惜这茗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宝玉听了,跌足叹惜。“如今日久年深的,人也没了,庙也烂了”。

刘姥姥说:“我们村庄上的人还商议着,要打了这塑像,平了庙呢。”宝玉说“平了庙,罪过不小!”

这些话,反面都在说什么?

“茗玉”是“明玉”,即明朝皇权。“庙”字,本有“朝廷”之意。崇祯十七年,李自成领着“村庄上的人”,打了崇祯皇权,平了崇祯朝廷,罪过不小!茗玉十七岁,一病死了,不就是“甲申之难”吗?

这跟“雪满”有什么关系?

如果不是“下雪”,不是皇太极灭掉洪承畴所领十三万明军精锐,那么李自成军能攻下京城、平了庙吗?茗玉会十七岁就一病死了吗?

宝玉“信以为真”!这是明显说给读者的话:刘姥姥说的,为真!

宝玉让茗烟去找“茗玉”的庙,茗烟没找到,回来说“东北上,田埂子上才有一个破庙”,庙里是个“青脸红发的瘟神”。

东北、破庙,青脸、瘟神,正是满清朝廷!

李自成平了庙,明朝廷已经找不到了,结果却成了“雪满”的庙,这讲的不就是明、清历史吗?

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贾母领着刘姥姥先到了哪里?黛玉的潇湘馆!作者有意写刘姥姥在潇湘馆前跌了一跤,“跌跤”意指吃过亏。

“贾母因见窗上纱的颜色旧了”,便说“窗纱”,在潇湘馆的对话,一直在说“窗纱”。“窗”字重复9次,“纱”字重复15次,很明显。

贾母甚至用“呸!”提醒读者,“连这个纱还不认得呢”!

反面看,用谐音,窗:闯;纱:杀。

离开潇湘馆前,刘姥姥说:“满屋里的东西都只好看,都不知叫什么,我越看越舍不得离了这里。”李自成进了皇宫,不正是如此吗?

在探春晓翠堂吃早饭,刘姥姥说“吃个老母猪不抬头”,是李自成吃“朱”。是泪笔,用反,用笑写哭!

鸳鸯便骂人,“为什么不倒茶给姥姥吃?”倒茶,“茶”是“茗”,刘姥姥倒“明”、吃“明”,跟前面吃“朱”一样。

注意,对付刘姥姥李自成的,一直是鸳鸯,洪承畴,符合历史。

在探春卧室,板儿说:“这是蝈蝈,这是蚂蚱。”

蚂蚱:就是蝗虫,黛玉说刘姥姥是“母蝗虫”,蝗虫是大灾害,符合李自成,是林黛玉崇祯帝的大灾。

蝈蝈:重复强调“李过”之名“过”。李过率大顺军联明抗清,被探春隆武帝赐名李赤心,所以板儿只有在探春处才格外活跃。

刘姥姥忙打了他一巴掌,骂道:“下作黄子,没干没净的乱闹。”

李自成小名儿“黄娃子”,在陕西方言中,“娃子”就是“子”的意思。反面是作者骂刘姥姥李自成这个“黄娃子”,下作、乱闹!

三宣牙牌令,刘姥姥说:“是个庄家人罢。”贾母强调“说的好!”刘姥姥说“我们庄家人”,“是现成的本色”,突出李自成的“庄家人”本色。刘姥姥道:“大火烧了毛毛虫。”还是强调李自成“放火”的特征,放火烧皇陵,放火烧皇宫。

刘姥姥说道:“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众人听了哄堂大笑起来。刘姥姥这句话,在41回开始又重复了一遍,我们说重复就是强调,刘姥姥这话重复两遍在强调什么?

倭瓜是什么?关中方言中有倭瓜,就是南瓜。南瓜在嘉靖年间的地方志中,从福建、广东到山东、河北都有记载,如《福宁州志》、《新宁县志》、《亳州志》、《邓州志》、《青州府志》等。倭瓜的形状,长得像什么?葫芦!

其实在现代的科目分类中,南瓜就属“葫芦目”、“葫芦科”、“南瓜族”、“南瓜属”,以前虽然没有目科族属这样的生物分类,但也可看出南瓜与葫芦的关联关系,至少我们从形状上一眼能看出葫芦状。

所以刘姥姥说的“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又是让众人大哭的话:花,“本作華”,“华”落了,结个“葫芦”瓜,胡虏,正是满清!

李自成带着庄家人把庙平了,把皇宫烧了,把“华”落了,然后弃京而逃,最终让胡虏结了瓜,这不正是刘姥姥的牙牌令说的花落结倭瓜的历史吗?书中提醒读者“都要听刘姥姥的笑话”!李自成正是这个落花、结瓜的庄家人,李自成为他人做了嫁衣裳,螃蟹诗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然后刘姥姥要木头杯,凤姐先命取“竹根套杯”,鸳鸯说:“你才说是木头的,这会子又拿了竹根子的来,倒不好看。不如把我们那里的黄杨根整抠的十个大套杯拿来,灌他十下子。”刘姥姥吃完了酒,鸳鸯问这杯子是什么木的?刘姥姥说:“断乎不是杨木,这一定是黄松的。”

黄松,皇松,即皇陵的松树,被李自成放火烧了。

既然没用“竹根套杯”,书中为什么要提“竹根套杯”这些啰嗦话呢?为什么还要重复强调“竹根”?竹根:朱根!皇陵是朱家祖宗的陵墓,正是“朱根”。对木头、黄松的含义,既是提醒,也是验证。

中间有个插曲:在刘姥姥用木杯喝酒的时候,“薛姨妈又命凤姐儿布了菜”,此话极不合理。贾母命凤姐布菜,王夫人命凤姐布菜,都没问题,而薛姨妈不是主人,虽是凤姐的长辈,在此场合也不能命凤姐布菜,不合礼仪规矩,可看作异常提醒。其实,庚辰本是:“薛姨妈又命凤姐儿布了来”,又改“来”为“菜”,可看作是错误提醒。

注意看凤姐儿给刘姥姥布了个什么菜?茄鯗!

贾母笑道:“你把茄鯗搛些喂他。”凤姐儿是听贾母说,依言搛的“茄鯗”。然后把“茄鯗”重复说了一大段,直到刘姥姥吃完了酒。

“茄鯗”在说什么?反面:窃香!

为什么说是“窃香”呢?看刘姥姥的提醒:刘姥姥细嚼了半日,笑道:“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像是茄子。”

“细嚼了半日”,还是提醒读者的话,要读者“细嚼”这些话。“茄子香”,很明显,“香”,已经揭示出来了。下句也明确说了“不是茄子”,跟“香”用了“鯗”的谐音一样,应考虑“茄”的谐音,很容易看出:“窃香”。

谁“窃香”?是谁命凤姐儿布菜的?薛姨妈!所以,“窃香”的,正是薛姨妈代表的薛家满清,“耗子偷香玉”。

薛家满清从谁手上夺取的京城?窃取的香玉?刘姥姥李自成!

看!这些理解,包括细节,全是一贯的一致的!也完全符合历史。

刘姥姥道:“那笼子里黑老鸹子怎么又长出凤头来?也会说话呢?”这是讽刺李自成这个“黑老鸹子”称帝。

贾母一行到了栊翠庵,宝玉“留神看”妙玉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泥金小盖钟,奉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

茶盘:亲自。

茶杯:成窑。后面又三次重复强调此“成”窑茶杯。

茶:老君眉。老子姓李。

六安茶:乱明。六lu安an:乱;茶:茗,明。所以贾母不吃。

“李自成”姓名已指出来了,而且贾母、妙玉都指出李自成乱明。

所以刘姥姥走时,宝玉特意把这个“成”窑盅子送给刘姥姥带走了,一再提醒读者这个“成”窑盅子。

来至“省亲别墅”的牌坊底下,刘姥姥爬下磕头,多次重复“庙”,说“那字就是庙的名字”,“是‘玉皇宝殿’四字”。“庙”是“朝廷”,指出这是“皇帝宫殿”,而且刘姥姥李自成来到了皇宫。

并且刘姥姥排除万难,睡到了宝玉床上,反面指此人染指皇权,李自成在北京称帝。

刘姥姥“鼾齁如雷”,“酒屁臭气满屋”,讽刺李自成在京的作为。

注意是谁把刘姥姥李自成从宝玉床上赶了出来?袭人吴三桂!

袭人向刘姥姥说道:“你就说醉倒在山子石上打了个盹儿。”袭人带他从前面出去,见了众人,只说他“在草地下”睡着了。

袭人吴三桂开始特意说在“山子石上”,后面却说“在草地下”,故意说错。“山子石”,反面是指吴三桂和李自成的“一片石”大战,李自成战败,离开京城,逃回西安。

这次刘姥姥进荣国府,所讲故事、所行之事,都与李自成相符。



点击下一个:乌进孝:张献忠 + 黑山村:黑山军,老砍人头!庄家人有意思?+ 儿子也大了:张献忠的著名养子!+ 黄柏木作磬槌子?焚皇陵松柏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1-28 11: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17:41:3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迷雾:贾敬死时,天气炎热?暑月不敢用冰?七月黛玉秋祭?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5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68下】



在【宝玉生日】的连载68之后,插入这一篇:

(接上文:宝玉生日,三月十八)

一直有朋友说,贾敬死时,书上写的很清楚,是“天气炎热”:“目今天气炎热,实不得相待,遂自行主持,命天文生择了日期入殓。”三月,春天,怎么可能用“天气炎热”这样的词呢?

然后在下回,不到一个月,贾敬尚未出殡,书中写的很明确:“芳官早托了一杯凉水内新湃的茶来”,宝玉“虽暑月不敢用冰”,可见此时已是盛夏——三月中旬过了不到一个月,怎么可能是盛夏呢?喝茶都要冰镇呢?

然后宝玉就往潇湘馆来看黛玉,林妹妹私祭,书中写的更明确:“大约必是七月因为瓜果之节,家家都上秋祭的坟,林妹妹有感于心,所以在私室自己奠祭,取《礼记》:‘春秋荐其时食’之意,也未可定。”

所以,“七月”,很清楚。则宝玉生日、贾敬死日就是“天气炎热”的六月份。

则:三月中旬,纯属无知瞎说,还说我对《红楼梦》的文本都不清楚,就胡说八道,还列表、论证,简直不值一哂。所以我列的表格,下文的三月论证,连一眼都不值得看,便直接否定了。

以上,是对《红楼梦》文本说不上如数家珍,但看过几遍,提起哪儿都不陌生,都知道大概,但从未系统分析过的红楼读者的普遍看法,很有代表性。

对类似这些“只看点,不看面,只看一面之词,不看整体信息”的观点,我遇到的多了,也习以为常了。这样看一般书,问题不大,甚至有“一叶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成语。但这样看《红楼梦》不行,《红楼梦》是一本“藏头露尾”的书,是“用假语、隐真事”的书,当“一叶知秋”遇到“瞒天过海”,“管中窥豹”的结果,只能是“盲人摸象”。看《红楼梦》,一定要把信息看全,再系统分析。

书中一边写“天气炎热”,一边却写宝玉穿着“袷裤”,写“芳官满口嚷热”,却穿着“夹袄”、“夹裤”。您夏天还穿“夹袄”、“夹裤”吗?

我们一直说,《红楼梦》是一手二牍,同时写了正面、反面两个故事,正面故事“用假语”,反面故事“真事隐”。那么,贾敬死日,如何二牍?作者是以“真事隐”的方式写?还是写明“三月十九日”老爷“宾天”?在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谁都能看出“三月十九”是甲申之难的日子!作者敢写那么明显吗?敢写的让人一眼看出来吗?

那怎么办?“隐”啊!“用假语”呀!

《红楼梦》这本书不是回回都这么写的吗?怎么读者到这回就忘了是“真事隐”,忘了是“用假语”了?

唱戏的芳官扮“野驴子”,是“用假语”骂人,骂耶律!骂匈奴!“天气炎热”当然也可以是“用假语”,在芳官她们女孩子们斗草,拿出“牡丹亭上的牡丹花”的时节,能有多热?“天气炎热”吗?

那“暑月”呢?“七月”呢?

显然错了呗!

这时,“朋友们”已经愤怒到不惜人身攻击了:伟大的经典名著《红楼梦》会错?你以为你是谁呀!你比红楼作者还厉害?……

如果牛顿都会错,爱因斯坦都会错,只要是“人”,都会犯错。那么我说胡适错了,《红楼梦》里有错,怎么就戳了有些人的肝儿?

芳官她们斗草拿出牡丹花,湘云醉眠芍药!你家芍药和牡丹同时开花?有常识吗?

显然错了呗!

不是芍药错了,就是牡丹错了,必定有个错。我们要考虑的是,这里为什么写错?作者这样写何意?又在“用假语”瞒人,这里“隐”了什么事?您认为红楼作者连几月份开什么花这点常识都没有吗?

“暑月”、“七月”的时候,往前、往后看下,很容易能甄别出:这里有错!显然是故意错。

此时贾母送灵回来了没有?没有。

其后贾琏回来了,说“老太太明日一早到家”。

老太妃薨,贾母送灵,离家、回家是一个月,58回写的很清楚,而且重复强调过:

“这陵离都来往得十来日之功,如今请灵至此,还要停放数日,方入地宫,故得一月光景。”

“又送灵去一月方回。”

贾母离家后还是春天,也很明确:“一日清晓,宝钗春困已醒,微觉轻寒”,“柳叶才吐浅碧”。

所以贾母在“清明节”后的三月离家去送灵,四月底应该回家,差几天当然可以,但“端午节”怎么都到家了。

“暑月”、“七月”呢?贾母春天离家,七月秋天才回?送灵一个月的事,横跨夏天三个月?不是春天离家错了,就是七月回家错了,跟芍药、牡丹同时开花的错误一样,必定是有一个错了,太明显了。

再往后看:如果贾琏、贾母送灵回来前,已是“暑月”、“七月”,则:贾敬出殡后,下月初三,贾琏偷娶尤二姐,就应该是八月初三?又过了两月,贾敬百日后,尤二姐说贾琏:“我如今和你做了两个月的夫妻”。 这时是月底,贾琏“出了月”去平安州,那就应该是十月?

贾琏路遇薛蟠、柳湘莲,聘尤三姐。“谁知八月内湘莲方进了京”,怎么解释?八月,柳湘莲方才进了京?

所以前后综合一看,很容易就能看出:这里的“暑月”、“七月”,“天气炎热”、“盛夏”,跟前、后都对不上。这种作者故意写的错误,很容易能甄别出来。分析都不用,一对比就能发现。

贾母“端午节”前回家,也排除了贾敬“灵柩进城”的“初四”是五月的可能,因为五月初四,贾母就回来了。那么这个“灵柩进城”的“初四”,稍加分析,是不是便能看出是四月初四?所以贾敬死,是不是只能在三月?因为哪怕四月初一死,四月初四“灵柩进城”,时间都来不及,更别说五月、六月了。

这时又有人要老调重弹了:书上写“七月”,那就是“七月”,要以原著文本为准;三个多月后的“八月”,柳湘莲方进了京,足以证明《红楼梦》中时间混乱,并有其它“时间混乱”的例子可以佐证。

“时间混乱”的论调,是没有分析能力,在《红楼梦》提供的众多信息中,甄别不出明显的“错误”。比如这里的“七月”,只要前后对比分析,很容易甄别出来这是故意错。因为“八月”柳湘莲进京,尤三姐自尽,直到这年的“腊月十二日”,后面的时间也不混乱。

红楼作者敢故意写错,就是相信用心看书的读者,只要思考分析,很容易能发现这种“错误”,便能看到作者“隐藏”的真正的时间:

“八月”柳湘莲方进京。

则:七月贾琏去平安州。

六月底:贾敬百日。因为贾琏说“出了月”就起身去平安州。

让读者只用一个减法:六月底 - 贾敬百日。便能很容易算出:老爷“宾天”,在三月二十日前!

三月中旬这日期一出来,就知道作者为什么“用假语”、“隐真事”了。所以,显然是作者故意写错,在用“错误”提醒反面所隐之事。

本文列出的这种作者故意写的“错误”,少说也有上百个!

不是几个,几十个,是上百个!多到已能作为我们反面读红楼的一个规律,前文在“读红方法”章节总结过这种方法:“故意错”。

我把这种方法分为三步:

第一步,要能看出《红楼梦》中的这种“错误”。是作者故意错,不是真的写错、抄书抄错,有些错不是抄书能抄错的!

一个“错误”都没看出来的朋友,我只能说您看书太不细心了。

第二步,是思考作者故意写错的原因,在上下文里找重要线索。

第三步,在反面找到答案。答案都在反面,不用在正面找答案,红楼作者的写作意图根本不在正面“假语存”,而在反面“真事隐”,所以我一直说要从反面读《红楼梦》。



点击看下一文:

长安昭阳王:宝玉生日、贾敬死在三月论证
5 赞同 · 9 评论文章
点击看上一文:

长安昭阳王:宝玉生日,三月十八!前后推算:半年时间,一天不差
3 赞同 · 0 评论文章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到连载目录)

编辑于 2023-03-07 11:15・IP 属地陕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17: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判词解读4:黛玉《枉凝眉》解读,宝玉《终身误》解读;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的典故;木石前盟的盟字,什么意思?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7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09】


(接上文,红楼梦引子解读)

12.5 宝玉
第二支〖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解读:

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薛,终不忘林:很明显是宝玉角度。

金玉良姻:是薛家宣扬的“金玉配”,薛宝钗的金项圈配通灵玉。

木石前盟:是三生石畔,绛珠仙草,神瑛侍者,缘定三生。

玉、石,都指宝玉。

金,是薛宝钗代表的“金”国,后来改名为“清”,即满清。

木,是林黛玉,绛珠草,“绛珠”就是“红朱”,就是“朱”。

“盟”字,《康熙字典》:“【釋名】明也。告其事於神明也。”

俺只念木石前盟:俺只念木石前明!

前明:朱明亡了,作者是石头,是通灵宝玉,立场是“念前明”。

古人论五行,在前文关键字中总结过:金、水是满清的关键字,木、火是朱明的关键字。



空对着薛,终不忘林,这两句用典,是从明初高启的梅花诗: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变化而来。对比:

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

“山中高士”和“雪”完全照搬,让读者一眼便能看出,薛宝钗这个“雪”,原来是“雪满”!

林黛玉这个美人,原来是“林下美人”,原有“月明”!

很明显,背后隐了“雪满”、“月明”。

“满”、“明”才是用此典故之真意!薛宝钗之“满”、林黛玉之“明”,在《红楼梦》中都故意“真事隐”了!雪作为“满”的标识,月作为“明”的标识,在书中大量使用雪、月,不能直写“满”、“明”。

所以薛宝钗是“满”的代表人物,林黛玉是“明”的代表人物。

古人诗文中用典故,增加了内涵和韵味,表达之意含蓄不直说。尤其像苏东坡、李商隐这样的大家,用典极多,不懂典故你就读不懂人家的诗在说什么意思。读红楼也一样,不懂典故你就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意思。不懂典故的红楼读者,至少应知道自己有此短处,尽量多学习多了解,而不是无知无畏,一味指责别人的理解都“牵强”。例如此曲,把薛宝钗理解为“满”,把林黛玉理解为“明”。

齐眉举案:也是典故。

本是孟光给丈夫梁鸿送饭,举案齐眉,对丈夫尊敬。非常著名,后来成为夫妻相敬的成语。

在《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给读者说过“孟光接了梁鸿案”,宝玉说“这句最妙”,“这五个字”,是明显的错误提醒,要读者注意此“梁鸿孟光案”。因又涉及到《西厢记》,说来话长,以后再说。

曲中“齐眉举案”,和空对着薛,终不忘林,说明后来与“宝玉”成为夫妻的是“雪满”的薛宝钗,不是“月明”的林黛玉。所以宝玉叹不足,意难平,认为自己“终身误”。

金玉良姻,木石前盟,表面看是宝玉婚配,反面却写玉玺归属。

金是薛,是雪满,是清风,“宝玉”这个玉玺,最后归了满清。

木是林,是黛玉,是月明,和宝玉是“木石前盟”,表示前明。

所以红楼作者说,空对“雪满”,不忘“月明”,俺只念前明。

这与上一曲的“怀金悼玉”,解为“天下归金,悼念朱明”,前后一致,与前文所有解读,也都可相互验证。



12.6 黛玉
第三支〖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解读:

这曲著名的“枉凝眉”,奇缘、今生、又遇他:显然是黛玉角度。

阆苑,是仙人之花园。葩,“【說文】華也。”华就是花。

阆苑仙葩:就是黛玉,绛珠仙草,世外仙姝。

美玉无瑕:是黛玉心心念念的宝玉,纯净如玉,未受世俗污染。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便是“木石前盟”的木、石,在三生石畔,缘定三生,所以有“前生”之盟,所以下面说“缘”,说“今生又遇”。“赤瑕宫神瑛侍者”的“瑛”字,是“美石似玉”,赤瑕,“赤玉也”,就是“朱”玉。“绛珠”二字,也都是“朱”。

今生偏又遇着他:今生,黛玉又遇着宝玉,也证明不是无缘。

若说有缘,如何心事终虚化?黛玉的心事,是跟宝玉生死相依。既然有三生之“缘”,最终心愿却成空。“如何”终成空?是问己问天,也是问读者:“如何”成了空?无瑕美玉给读者讲过“耗子偷香玉”的“笑话”,是用反,是泪笔,是“哭话”:

黛玉的这个美玉,朱玉,被耗子偷了!

朱玉:朱明玉玺。

读者注意看薛家、宝钗干了什么?看这群耗子怎么偷玉?

枉自嗟,空牵挂,水中月,镜中花:都成空。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便是“绛珠还泪”!在“绛珠草一株”右侧,有甲戌本脂批:“点‘红’字。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

“绛珠仙子”黛玉还的泪,岂非“血泪”乎?

绛珠仙子说“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他是“赤瑕宫神瑛侍者”,是“朱玉”,朱明玉玺,大明江山。

在宝玉说“耗子偷香玉”的同一回,宝玉先对花袭人说“我化成烟”,即“玉化烟”,结合“花解语,玉生香”,“花袭人,知昼暖”,能看出:

昼暖,玉生烟:“日暖玉生烟”。

就能看到上句:“月明珠有泪”。----明朱有泪!

便知黛玉还泪:还的是“朱”泪!就是“血泪”。

便知红楼作者的“一把辛酸泪”,就是“血泪”,就是“明朱泪”。



前三曲,除了“红楼梦引子”,一曲是宝玉的“终身误”,一曲是黛玉的“枉凝眉”,并无薛宝钗之曲。“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图谶,也是十一个,并无薛宝钗的单独图谶。“正册”十二钗与《红楼梦》曲十二支有一一对应关系,唯独薛宝钗对应不上。在十二钗的图谶中,薛宝钗插入黛玉的图谶;在十二支词曲中,薛宝钗又插入宝玉之曲。

在图谶、词曲中,都没有薛宝钗的单独位置,这说明什么?说明薛宝钗是横插进来的,强行插入到黛玉、宝玉之中,是“三生之缘”的破坏者,是个外来的抢夺者,偷玉者。所以宝玉刚说完“耗子偷玉”,宝钗就来接茬,写道“耗子精宝钗撞来”!并强调“绿玉”改“绿蠟”的故典,一再告诉读者:薛家宝钗为首的“虫鼠”偷了“玉”。

所以,这注定是个悲剧。黛玉之泪,不是什么“行为艺术”,更不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而是“宝玉”被耗子偷了,江山被“雪满”的薛家抢了,最后大地“白茫茫”了,成了“雪”地,“雪满”之地。

(黛玉判词,下文解读)



点击看上一文:

长安昭阳王:红楼梦引子: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原因和大背景是什么?怀字何意?归也;白茫茫大地是雪地,大地归金,所以悼玉;群芳髓,是华碎!
3 赞同 · 0 评论文章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3-04-17 10:56・IP 属地陕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17:51:2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判词解读5:林黛玉、薛宝钗判词图谶解读;木上悬着一围玉带,是什么字?可叹停机德是什么德?为什么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6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10】

(接上文,黛玉《枉凝眉》解读)

12.7 黛玉、宝钗
图:

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

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谶: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解读:

第一章用大量篇幅讨论了薛宝钗是“雪满”的代表,是“满清君”;林黛玉是“月明”的代表,是“朱明君”;宝玉是朱明玉玺的代表,指江山;满清是“金”,是“夷”(姨),来夺朱明的“宝”、“玉玺”。

通灵宝玉上刻的篆文“仙寿恒昌”,与秦传国玉玺上李斯所刻的篆文“既寿永昌”,几乎一样,一眼能看出。

警幻说宝玉是“淫人”、“意淫”,读快则都是“印”!什么“印”是“天下古今第一印”?便是皇帝的“印”。

贾环的“大哥二哥”谜语,“枕头”上蹲个“兽头”,正是“玉玺”。大哥贾“珠”,二哥“宝玉”,合起来是“朱玉玺”。

红楼作者说的其实很明白,不但容易看出,而且能相互验证。

薛宝钗的“山中高士晶莹雪”,和林黛玉的“世外仙姝寂寞林”,明显是用高启的梅花诗典故,从“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化来。薛宝钗的“雪满”隐“满”字,林黛玉的“月明”隐“明”字。只要是读诗词懂典故的读者,都能看出这个“满”、“明”,很明显。

薛宝钗是“蘅芜君”,与宝玉为“蘅芜苑”的赋诗一起看:

蘅芜君

蘅芷清芬

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

注意此处脂批提醒读者:“‘助’字妙!通部书所以皆善练字。”

脂砚斋不敢点明,妙的是“助”字?还是同位置的:满清君?

“清、满”二字,太明显了!薛宝钗的金、清、满的特征,薛家出场是“葫芦案”,“胡虏案”,住在东北,还有书中五百多个“姨”,“女夷”,都在告诉读者:这个女真、东夷,东北的胡虏,金国满清!

薛家住“东北角”梨香院,大观园落成时,“那时薛姨妈另迁于东北上一所幽静房舍居住,将梨香院早已腾挪出来”,还在“东北”。

第一次写宝钗住处,用了四个“清”:清凉,清瓦,清厦,清雅。“便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只见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

宝钗占花名,抽到“牡丹”,表面看是牡丹花,反面却指牡丹江。与薛宝琴的“鸭绿江”解过,正是建州女真的发源地,牡丹江流域。“任是无情也动人”,上句是“若教解语应倾国”,若解语,应倾国,倾人之国,也是“清国”。再从秦观的《南乡子·妙手写徽真》看,此人是东邻,窥玉,堪恨,无情!

薛宝钗说:“下次我邀一社,四个诗题,四个词题。每人四首诗,四阕词。头一个诗题咏‘太极图’。”四诗四词,咏太极图?很奇怪吧!反面差不多指明了这个四贝勒,排行为八的皇太极。



“月明林下美人来”,林下美人林黛玉,原有“月明”,前隐“明”字。“绛珠”草一“株”,三个“朱”!

黛玉住处,潇湘馆,都是“竹”,谐音“朱”!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终不可忘!用诗经《淇奥》,是作者明显的怀念之情。

宝玉为潇湘馆题匾“有凤来仪”,并说“必须颂圣”,古人现成的四字是《尚书》中的“凤皇来仪”。有皇、颂圣:此处有皇帝。

了解这些典故的话,很容易看出黛玉这个“月明”的“朱”皇帝,而且作者通过箫韶九成、凤皇来仪、百兽率舞、潇湘妃子等把黛玉比作“舜帝”。又用“望帝春心托杜鹃”把黛玉喻为“望帝”,杜鹃啼血,黛玉还泪,“绛珠”就是“血泪”。

黛玉占花名,抽到“莫怨东风当自嗟”:却把欧阳修写王昭君的诗句“春风”故意错写为“东风”,提醒读者怨的是“东夷、清风”。王昭君又名王明君,“明君”二字,昭然若揭:明朝皇帝!

读者就明白了黛玉为什么抽到这句诗,如同警幻说“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言传,可神通而不能语达”。因满清文字狱,作者不能对读者言传、语达,只能让读者心会、神通。读者呢?心会了吗?神通了吗?至少努力领会了吗?还是只顾“意淫”去了?

林黛玉这个“明朱皇帝”是谁?

“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并且在“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之后,有甲戌眉批,特意在此处提到“推背图”,“此回悉借其法”,又说“亦无干涉政事”,此地无银三百两!

此回的图谶,都借《推背图》之法。脂批既已明确提醒了读者,那就注意比较黛玉的这幅图。

“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的图画,与《推背图》中一幅图画极相似:

第二十七象 庚寅 (明朝立国)


《推背图》中这幅“明朝立国”的画,图上的两个圆代表日、月,合为“明”字;树上挂个曲尺,即“木”上挂“∟”,合为“朱”字。此图寓意“明朱”,所以在《推背图》中表示“明朱立国”。

林黛玉之图,显然模拟了这幅图,或者说源自这幅图,把一棵树改为两株枯木,把曲尺改为玉带,玉带挂在木上,还是个“∟”状,所以还是个“朱”字。

两株枯木,表示林黛玉的“林”字,木“枯”已死,表示人亡。

木上悬着一围玉带,玉带林中挂:“玉带林”就是林黛玉反过来念,指出林黛玉。“林中挂”显然是在树上吊死了,与枯木表示人亡,图谶表达的寓意一致,这是林黛玉结局的谶语。

宝玉第一次见黛玉,就问黛玉“有玉没有?”这么重要的信息,读者注意到没有?黛玉说没有,宝玉摔玉、大哭。宝玉哭的是什么?哭的是:这个妹妹没有玉!贾母却说“你这妹妹原有”,“殉葬”了!作者用了“殉葬”二字。这个妹妹原有玉,后来没有了,殉葬了。

跟薛宝钗皇太极对立,亡玉“殉葬”,在树上吊死的亡国之君,毫无疑问,只有崇祯。黛玉小性儿、多疑的性格刻画,也可验证。

《红楼梦》中表达这个“明朱皇帝”,亡国之图,借用了《推背图》中“明朱立国”之图,确实高明!立国、亡国,是同一个“朱”。

这就是“高手”做事的特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再看薛宝钗这个皇太极:

图中“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谶语“金簪雪里埋”。

“金簪雪”对仗的“玉带林”指出林黛玉,“金簪雪”则指出了薛宝钗,符合对应关系。雪、林即薛、林,在《红楼梦》中,“雪”代表“薛家”,如“丰年好大雪”。那么,说薛宝钗为什么写“金簪”?

簪、钗都是固定发髻的头饰,要说区别,钗是两股簪子,女用;簪是一股,男女都用。

“玉带林”、“金簪雪”把“玉”、“金”作为首字,是强调“玉”、“金”。读者就要意识到,这个宝钗,是“金”钗!“金”,是宝钗的一个重要属性。宝玉提醒过读者,拿宝钗比杨妃,因唐明皇赐杨贵妃“七宝金钗”作为定情之物,人所共知,指出“宝钗”之名的来源,也向读者指出,宝钗原是“金”钗!

而且,宝玉还很明确地把“宝钗辈”骂作“国贼”!一个闺女,红楼作者却直接骂成“国贼”,怎么理解?

因为这个“金”,在唐寅到乾隆之间的那个“末世”,在红楼作者写书之前的那个“末世”,“金”也是一个国名,而且是唯一的国名。皇太极1636年在盛京沈阳称帝时,才改“金”为“清”,改元“崇德”。

“雪满”的薛家,皇太极父子,跟安禄山父子一样,本是胡人边将,却起兵造反,抢大明的“宝玉”,并占据了京城,跟“安史之乱”一样。所以,宝玉把薛宝钗比杨妃,骂“国贼”。

这个“玉”、“金”,正是“怀金悼玉”的“玉”、“金”,我们前文解为“天下归金”,是归“金国”、“雪满”,悼念黛玉代表的“月明”。前后这些解读都很通顺,而且一贯一致,都符合大框架。

那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金簪雪里埋”,在说什么?

在说:“雪”!

重复就是强调,这句话本文说过很多很多遍了。三次重复“雪”,就是作者着重强调,读者就要强烈关注到“雪”这个关键字。

十二钗图谶中这三个“雪”,在《红楼梦》曲十二支中只有一个“雪”字对应,很清楚,还是薛宝钗的“雪”:“山中高士晶莹雪”。典出“雪满山中高士卧”,这个“雪”,原来是“雪满”!

这是红楼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强调的,唯恐读者看不清楚薛宝钗这个“山中高士”、这个“雪”,是“雪满”。所以先说“有一堆雪”,宝钗在“雪下”,埋在“雪里”。读者想要弄清楚宝钗这个“金”簪,就必须先揭开“金”簪上的“雪”。下面我们一点点揭开看。

在曲中看到“山中高士晶莹雪”,便能看到典故:

“雪满山中高士卧”。 (以前的书,都是上下竖排)

从图谶中的三个“雪”,看这句典故:

首先,“有一堆雪”:首字是“雪”。

“雪下”是什么?除了“山中高士”的宝钗、金簪,“雪下”是:

“满”!

金簪雪里埋:“金簪雪”是薛宝钗,就是“雪”和“山中高士”。上面的“雪”,和下面的“山中高士”中间,埋的是什么字?

“满”!

所以,这“一堆雪”,“雪下”是“满”,“雪里埋”的还是“满”。

“满”,不就是“金”国吗?

所以说“雪下”是“金”簪,“雪里埋”的还是“金”簪。

“玉带林中挂”的图、谶,结合起来让读者解出:“朱”。

“金簪雪里埋”的图、谶,结合起来让读者解出:“满”。

何其巧妙!而且还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林中挂”还是林黛玉结局的谶语,指出此人是在树上吊死了,符合亡国皇帝崇祯在树上吊死的史实。

“雪里埋”也是薛宝钗结局的谶语,指出此人埋在了冰天雪地,符合皇太极埋在盛京沈阳这样的“雪”地。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表面看,是叹宝钗之德,怜黛玉之才。

“停机德”、“咏絮才”,都是典故。所以说不深入了解这些典故,看不透《红楼梦》。

先看“咏絮才”,是才女之典,出自《世说新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谢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白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

所以,怜黛玉的“咏絮才”,说的是“雪”、“风”:

堪怜黛玉,是因“风”起:雪满,清风。正是满清。

崇祯亡国,正是因“满清”十多年的持续打击,是重要的外因,加上天灾、内乱,综合交加所致。



薛宝钗的“停机德”,用“雪满”的皇太极也很好理解:

范晔的《乐羊子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和停机劝学,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

此篇全文只有一个“德”,便是:“以就懿德”。

正是:崇德,皇太极称帝的年号。

“崇”,除了“高”、“高贵”之意,以《康熙字典》为准,还有:“又【廣韻】敬也,就也。【書·仲虺之誥】欽崇天道。”

《尚书》中的“钦崇天道”,就是敬天道、就天道。

崇德:正是“就懿德”。

看出薛宝钗这个“满清君”是“雪满”的皇太极,便能一眼看出“停机德”典故里的“以就懿德”,正是“崇德”。

书中描述的薛宝钗表面之懿德,原来是皇太极年号“崇德”!

所以石头的代言人宝玉骂“宝钗辈”为“国贼”,骂的最后一句:

“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

读者您还不明白薛家宝钗之德?

所以这个“停机德”,“以就懿德”,验证了“崇德”,皇太极。



点击看上一文:

长安昭阳王:《红楼梦》判词解读4:黛玉《枉凝眉》解读,宝玉《终身误》解读;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的典故;木石前盟的盟字,什么意思?
7 赞同 · 0 评论文章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3-04-17 10:58・IP 属地陕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18: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黛玉为什么说凸凹?为什么说青苔赋、神异经、画记?张僧繇画一乘人的故事?画龙点睛!+ 为什么说宝钗“父子叔侄纵横起来”?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65】



76回凸凹,黛玉对景感怀,自去俯栏垂泪,湘云过来宽慰,但湘云的话很奇怪。湘云这样说宝钗:“到是他们父子叔侄纵横起来。你可知宋太祖说的好:卧榻之侧,岂许他人酣睡。”

薛家哪有父子?哪有叔侄?所以从正面讲不通。

宋太祖这话,感觉很突兀,好像强行插入的这个典故,跟上下文不融合,后句是“他们不作,咱们两个竟联起句来,明日羞他们一羞。”

“你可知?”是问读者,可知引用宋太祖此话含义。

这两句连起来,意思是:他们父子叔侄纵横天下,他们卧榻之侧,不许他人酣睡,所以对朱明赶尽杀绝。

为什么宋太祖不是我们这边,却是他们满清那边?

宋太祖说的“他人”是南唐李煜,但这话却不是直接对李煜说的,是对李煜的使臣徐铉。徐铉能说会道,替李煜辩解,赵匡胤辩不过,就拔剑相向,出此霸道之言。

南唐奉唐为正宗,为唐高祖、唐太宗立庙,并自诩为唐宗后裔。而且南唐的都城在金陵,是金陵十二钗的故乡。

后文薛蟠之妻夏金桂:又见有香菱这等一个才貌俱全的爱妾在室,越发添了“宋太祖灭南唐”之意,“卧榻之侧岂容人酣睡”之心。

重复此话,明确了薛家人对我方香菱之心意。所以在这个典故里,南唐李煜是我方,同样也是亡国之君,南明的都城也是金陵。

宋太祖说这话的对象徐铉,和不许他人酣睡的李煜,两人名是:铉、煜,谐音:玄、鱼,玄机是鱼!跟前面“鱼玄机”的提醒一样。

注意,宝玉的菊花诗《访菊》,“酒杯药盏莫淹留”,就用了徐铉“官满莫淹留”的典。其实宝玉此处用“淹留”比较勉强,“淹留”表示长期滞留在外。徐铉的《送王员外宰德安》:

家世朱门贵,官资粉署优。
今为百里长,应好五峰游。
柳影连彭泽,湖光接庾楼。
承明须再入,官满莫淹留。
用典之意在首句:“家世朱门贵”!直接揭示了宝玉的家门:朱。

这些都是要引起注意的地方,但在最不引人注意之处,却藏了个惊天之秘:

黛玉说凸凹两字是她拟的,注意这段说凸凹的话:

“如《青苔赋》,东方朔《神异经》,以致《画记》上云张僧繇画一乘人的故事,不可胜举。只人(是)今人不知,误作俗字用了。”

《青苔赋》:

“馀凿山楹为室……悲凹险兮,唯流水而驰骛……”

第一个字是:馀,谐音:鱼。

《神异经》凸凹处:

“北方荒中有石湖,方千里,岸深五丈余,恒冰,惟夏至左右五六十日解耳。有横公鱼,长七八尺,形如鲤而目赤,昼在湖中,夜化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乌梅二枚煮之则熟,食之可止邪病。其湖无凸凹,平满无高下。”

《神异经》凸凹这段在说:鱼。

注意黛玉特别提到东方朔!后文会说明,确实跟东方朔有关。因庚辰本《青苔赋》、《画记》都没写作者名,却只写东方朔之名。

《画记》上云张僧繇画一乘人的故事:

一乘寺,庚辰本错写为“一乘人”,是故意写错,强调此“人”张僧繇。

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在“梁二十人”中的“张僧繇”:“又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但《画记》整本书上,并未记录任何一乘寺、一乘人的故事!

作者故意写错,是用错误强调:《画记》上张僧繇画龙点睛!

而金陵一乘寺,张僧繇吸收天竺画法,画出立体效果的凸凹花,广为人知。唐代许嵩撰的六朝史料集《建康实录》记载:“一乘寺,梁邵陵王纶造,寺门遗画凸凹花,称张僧繇手迹。其花乃天竺遗法,朱及青绿所造,远望眼晕如凹凸,近视即平,世咸异之,乃名凹凸寺云。”

凸凹是黛玉所拟,这一大段论凸凹,就是要告诉读者“画龙”,而且强调“今人不知,误作俗字”。

张僧繇画龙点睛,是非常著名的典故,中国人都知道,作者却要用这么隐晦的方式说出来,而且在前面先说鱼。

鱼,画龙,能用凸凹穿起来,作者胸中有多少书!简直是神笔!I 服了 YOU!

注意“凸”、“凹”作为此回标题,作者是在尽力强调“凸”、“凹”。

湘云说这山坡底下就是池沿,山坳里池沿边就是凹晶馆。

二人下了山坡,右转弯就是池沿,池沿的竹栏直通着北边藕香榭的竹桥,凹晶馆在大主山的怀抱之中。

因大主山在蓼溆山洞处转弯向西,直到缀锦阁东边,所以凹晶馆的右边是缀锦阁东边的山脚,左边是从凸碧山庄下来的山坡,处于此山怀抱之中。凹晶馆、芦雪广、蓼风轩、紫菱洲都处于这块山间平地,所以说在山坳里。

这里说的凸凹有两方面的意思:

一是凹晶馆相对于凸碧堂,一上一下,一山一水,凹晶馆洼而近水,乃凸碧山庄之退居。

二是凹晶馆此处池沿离山坡很近,凹向东边的大主山。也就是说,池沿不是直线,是有凹有凸的,前后的秋爽斋、紫菱洲都凸向大水池。池沿的凸凹,是在画龙!

黛玉特意说张僧繇画一乘寺的故事,强调张僧繇善用凸凹画法,池沿凸凹,是作者搬出张僧繇,用凸凹法,画鱼,即画龙。

画鱼就是画龙,鱼就是龙。

作者把中国画龙最厉害的人搬出来了,出处也指出来了,是个中国人都知道,张僧繇画的龙点了睛会飞上天,如果您还看不出来画龙,或者仍然不愿看出画龙,那就让黛玉、湘云亲口对您说吧。



点击下一个:凹晶馆联诗:三五中秋夕,为何拟上元?+ 《元夕》一夜“鱼龙”舞,众里寻他千百度 + 分曹射覆蜡灯红,心有灵犀一点通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发布于 2021-09-16 11: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4-7-17 19: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里林黛玉初进贾府,为何两个舅舅都避而不见?
少读红楼
少读红楼​
2024 人文季美学向导
​关注他
231 人赞同了该文章
文/夕四少 微信公众号:少读红楼

黛玉进贾府一回,算是红楼故事的正式开端,这一回里,贾府的两个重要人物王熙凤和贾宝玉都先后隆重出场,而这二人也是在随后黛玉寄居贾府的十余年之中,与其有着千丝万缕关联,冥冥中牵起其命运之绳的人物,自然会被曹公安排在第一序列出场,且各自出场的情形自与众人不同。

除了凤姐宝玉,这一回里,贾府阖家上下的大小人物基本也都出场了,比如外祖母贾母、邢王二位舅母、寡居嫂子李纨、迎探惜三春以及袭人、紫鹃(此时还叫鹦哥)等重要丫鬟,这些人基本也是之后黛玉在贾府日常生活中常见到和接触的。

仔细阅读此回我们发现,除了宝玉,贾府出场的主子都是女眷,黛玉的两位舅舅赦政二老并没有出场,黛玉拜见过贾母之后,先后由邢夫人、王夫人领着去见二位舅舅,但二位舅舅竟然像商量好了一样,都避而不见,这是为何?

关于这个问题,不少红迷都有过不同的解读,给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有说黛玉是“质本洁来还洁去”,除了宝玉以外,贾府之中不会再见其他人男性,甚至连男人的东西她都不碰(宝玉转赠北静王鹡鸰串珠可知);还有说二位舅舅不重视黛玉,可能跟他们不喜欢自己的妹妹贾敏有关(不重视的话,贾政会亲自接待贾雨村吗?);还有说这就是黛玉葬花词“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根本原因(黛玉进贾府才不过七岁左右,二位舅舅会如此狠心吗?)……不同的人都不同的解读,莫衷一是。

然而,当我看了带有脂批的红楼文本后,我觉得他们都想多了,犯了过度解读的毛病。

那么赦政二位舅舅为何对自己的亲外甥女避而不见呢?我们还是从原文以及脂批中去找答案。


黛玉拜见贾母之后,按照礼节,被邢夫人带着先去拜见大舅舅贾赦,原文有这样的文字:邢夫人让黛玉坐了,一面命人到外面书房中请贾赦。一时人回来说:“老爷说了,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到要伤心,暂且不忍相见。劝姑娘不要伤心想家,跟着老太太和舅母,是同家里一样。姊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伴着,亦可以解些烦闷。或有委屈之处,只管说得,不要外道才是。”

单从这段话的字面意思理解,贾赦之所以不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近日身体不好;一个是黛玉母亲,也是贾赦的亲妹妹刚去世不久,怕见面伤心。这听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对,且从后面贾赦劝慰关心黛玉的一番话中,似乎也并不是客套话,而是由衷之言。

贾赦的这段话里有几处脂批,“连日身上不好”之后有蒙府本侧批:作者绣口锦心,见有见的亲切,不见有不见的亲切,直说横讲,一毫不爽。这句脂批透露了两个信息:一则是贾赦所说的那些话并非官话,而是亲切之言,是真情流露。一则从行文考虑,直接写见面,未免有些死板了,让人觉得不舒服。

“暂且不忍相见”后有甲戌本侧批:若一见时,不独死板,且亦大失情理,亦不能有此等妙文矣。这句话依然有两个信息点,一则为行文不至死板,故作不见语;一则有失情理,什么意思呢?大概意思可能是说大舅母邢夫人已经见过,可以代表大舅舅了,大舅舅再见,显得重复多余,且可能于当时礼俗不合。

“大家一处伴着”后亦有甲戌本侧批:赦老亦能作此语,叹叹!从后文我们知道,贾赦是个色鬼,有些糊涂,专门喜欢弄些小玩意儿,不怎么问事儿,但他此番对黛玉的关心,明显出于真情,且令批书人没有想到他能说出这样的话。

所以,大舅舅贾赦不见,并不是很多人解读的那样,除了他自己说的两个原因,从脂批中我们还能得出一个原因,那就是曹公刻意安排,为的是行文上的错落有致,不落常规小说死板之俗套。

试想,如果黛玉进贾府,所有人一股脑都见了,红楼梦还会成为经典么?况且,在古代来说,在待客方面,一般来说,女眷接女眷,男客接男客,这一点从后文贾敬生日上可以得出,这是古时的习俗。

我们不妨再假设一下,如果来人是林如海和黛玉,赦政二人一定会出面接待林如海,如果是贾敏带着黛玉,赦政就未必出面,有贾母并邢王二夫人,李王二妯娌张罗就是了,这是待客之道,也是贾府一贯的规矩。


再来看黛玉去二舅舅贾政。黛玉去了贾政王夫人之所,王夫人因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王夫人一句话就把来拜见二舅舅的黛玉打发了。我们知道斋戒,一般是从天将破晓到日落之后,一整天基本不进食不见人。

按理黛玉之前说要拜见舅舅时,王夫人大可提前说一句“你二舅舅今日不在家,不用去了。”这样的话,但王夫人没说,她明知道贾政不在家,还要黛玉跑一趟,这其实没什么错,按照过去的礼节,初次拜见舅舅是大礼,即便不在,也要登门去拜见的,这是晚辈该尽的礼节,省不得。

我们再来看脂批,王夫人简单的一句话,有两处脂批,“斋戒去了”之后有甲戌本侧批:点缀官途。四个字说明了贾政斋戒的原因,在升官发财光耀门楣与见外甥女这两件事上,自幼习读四书五经的贾政自然选择前者,这个原因令人信服。

“再见罢”之后还有一条甲戌本侧批:赦老不见,又写政老,政老又不能见,是重不见重,犯不见犯,作者惯用此等章法。这句脂批跟贾赦那句脂批有相似之处,虽然二人都不见黛玉,但各有各的原因,这是曹公擅用的笔法,并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很多人对与二人不见黛玉做了很多自以为是的解读,这是犯了过度理解红楼的毛病,单从脂批就可以驳倒。

综上,黛玉初进贾府二位舅舅避而不见,并非很多人解读的那样,好像曹公在此处埋了伏笔,然而并没有。除了他们各自的原因,最主要的一个不过就是曹公一贯行文笔法,且这只是黛玉初进贾府,如果把每个人都见一遍,不仅落了常规小说的俗套,且易冲淡王熙凤宝玉等主角的出场。不仅如此,后文宝钗进贾府,依然没有赦政二老的身影,所以并无重视不重视一说,更不可能跟黛玉命运扯上关系。

所以,我认为赦政二老不见黛玉,除了各自的原因,还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曹公行文笔法如此,刻意这样安排,为的是不犯重,不落俗;二是贾府待客的规矩,也是当时的习俗,女性客人登门,由贾母等女眷接待即可,赦政等男主人负责接待男客,互不相犯;三是邢王二夫人已经代表赦政二老,再次出面未免重复拖沓。

不知可为一解否?

发布于 2017-05-09 20:5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09:05 , Processed in 0.07806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