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17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15: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陶渊明 - 晋宋之际的思想家,文学家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人物关系
陶逸父亲 陶逸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陶渊明

别称
陶潜


字元亮号“五柳先生”

所处时代
东晋→南北朝

出生地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

逝世日期
约公元427年(丁卯年)


主要作品
《陶渊明集》

主要成就
田园诗派创始人、文学史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出生时间
公元352(壬子年)或365年(乙丑年)

去世时间
公元427年(丁卯年)

职业
诗人、辞赋家

私谥
靖节

目录
1人物生平
2文学成就
3人物评价
4轶事典故
5史书记载
6家庭成员
7后世纪念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早年生活
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
陶渊明
陶渊明
缘关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 ),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

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荣木》序曰:“总角闻道”,《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折叠致仕生涯
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即是回忆他的游宦生涯。在此阶段他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级官吏详情已不可考。在短暂的居家生活后,二十九岁时,他出任州祭酒(此官职具体负责事务尚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渊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从都还家,于规林被大风所阻,有诗《庚子岁五月从都还阻风规林》,表达了他对归家的渴望和对园林对旧居的怀念。一年后因母丧回浔阳居丧。三年丁忧期满,渊明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此时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为官一展宏图,可在出仕后却仍然眷念田园,“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渊明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经钱溪使都,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云:“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已有十余年,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折叠隐居生活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
陶渊明
陶渊明
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此时的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渊明家中火灾,宅院尽毁,被迫迁居。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渊明称病没有应征。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为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结交渊明,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渊明结交,有轶事颜公付酒钱。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渊明卒于浔阳。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

折叠编辑本段文学成就
折叠诗文作品
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
陶渊明
陶渊明
,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

卷之一 诗四言:

《停云(并序)》《时运(并序)》《荣木(并序)》《赠长沙公(并序)》《酬丁柴桑》《答庞参军(并序)》《劝农》《命子》《归鸟》

卷之二 诗五言:

《形影神(并序)》《九日闲居(并序)》《归园田居五首》《游斜川》《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乞食》《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答庞参军(并序)》《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连雨独饮》《移居二首》《和刘柴桑》、《酬刘柴桑》《和郭主簿二首》《于王抚军座送客》《与殷晋安别(并序)》《赠羊长史(并序)》《岁暮和张常侍》《和胡西曹示顾贼曹》《悲从弟仲德》[1]

卷之三 诗五: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还旧居》《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己酉岁九月九日》《庚戌岁九月中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饮酒二十首(并序)》《止酒》《述酒》《责子》《有会而作》《腊日》

卷之四 诗五言:

《拟古九首》《杂诗十二首》《咏贫士七首》《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读〈山海经〉十三首》《拟挽歌辞三首》

卷之五 赋辞:

《感士不遇赋(并序)》《闲情赋》《归去来兮辞》

卷之六 记传赞述:

《桃花源记(并诗)》《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五柳先生传》《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并序)》

卷之七 疏祭文:

《与子俨等疏》《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

折叠作品类型
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咏怀诗

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
陶渊明
陶渊明
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苏东坡更作《和陶止酒》、 《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和陶劝农六首》、《和陶九日闲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杂诗十一 首》、《和陶赠羊长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刘柴桑》、《和陶酬刘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

散文辞赋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赖
陶渊明
陶渊明
于他的散文和辞赋的,实不下于他的诗歌。特别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这三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

《五柳先生传》采用正史纪传体的形式,并不注重描述生平事迹而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这种写法是陶渊明首创。《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文中不乏华彩的段落,其跌宕的节奏,舒畅的声吻,将诗人欣喜若狂的情状呈现在读者面前。欧阳修曾评价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片而已。”《桃花源记》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独特之处:在桃花源生活的是一群普通的人,一群躲避战乱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纯。陶渊明在归隐之初想到的还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不限于个人,而是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能够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生活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一个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可贵的。

折叠文学思想
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
陶渊明
陶渊明
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

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尽管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据说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传为佳谈。陶渊明喜欢喝酒,“寄酒为迹”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表现出诗人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也正是因为如此它的作品才虽平淡质朴却诗意盎然。

陶诗文共一百四十几篇,引用《列子》、《庄子》典故多达七十次之多,不能不说对老庄思想接受甚深。陶渊明崇尚老庄的自然美学观,同时又是生活劳动在田园之中,很自然地,田园生活便成了他的审美对象化,也因此成就了中国田园诗歌的辉煌。陶渊明以自然为美,以真为美的诗美思想,闪耀在诗情上,便是照亮了人物个性,使读者强烈感受到诗人傲岸不屈,追求自由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内容上,则是把田园生活引进 了诗坛,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渗透在艺术上,则是产生了真朴淡远的艺术境界和冲淡自然的美学风格。这就是伟大诗人的陶渊明,千百年来,他的品格,他的诗歌,他的田园,连同他的那份悠然,一并成为后世诗人与读者崇拜和研究的对象,就足以说明他美学思想的无尽生命力[2]。

折叠艺术特色
语言

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
陶渊明
陶渊明
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实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如农家口语,但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却生动鲜明。苏轼云:“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读有奇趣。如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至死不悟。”体现了一种“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语)的巧妙构思[3]。

手法

他善于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融高远又富含理趣。语言精工本色,朴素真率,笔调疏淡,风韵深厚。但陶诗并非只有飘逸悠然、自然冲淡一种风格,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的“精卫衔微木”等。陶诗还善于将兴寄和自然美融为一体。他笔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征意义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实有之景。如《拟古》其七“日暮天无云”中所写“云间月”、“叶中华”,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对人生最美好酣畅的短暂时光的比喻。陶渊明笔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归鸟、孤云,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也是诗人高洁性格的象征。

风格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而这田园生活也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抒情、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情景交融,从中反映了作者的个性,他的清高自赏和不与世俗同习。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折叠南北朝至唐代
颜延之《陶徵士诔》:居备勤俭,躬兼
陶渊明
陶渊明
贫病。人否其忧,孑然其命。隐约就闲,迁延辞聘。非直也明,是惟道性。纠缠斡流,冥漠报施。孰云与仁?实疑明智。谓天盖高,胡愆斯义?履信曷凭?思顺何置?年在中身,疢维痁疾。视死如归,临凶若吉。药剂弗尝,祷祀非恤。傃幽告终,怀和长毕。

沈约《宋书·隐逸传》:潜弱年薄官,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

萧统《陶渊明传》: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钟嵘《诗品》: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颜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邪!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杨休之《陶集序录》:余览陶潜之文,辞采虽未优,而往往有奇绝异语,放逸之致,栖托仍高。

王通《文中子中说·立命篇》:或问陶元亮,子曰:“放人也。《归去来》有避地之心焉,《五柳先生传》则几于闭关也。”

《晋书·隐逸传》:厚秩招累,修名顺欲。确乎群士,超然绝俗。养粹岩阿,销声林曲。激贪止竞,永垂高躅。

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赏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王维 《偶然作》:陶潜任天真,其性颇耽酒。自从弃官来,家贫不能有。九月九日时,菊花空满手。中心窃自思,傥有人送否。白衣携壶觞,果来遗老叟。且喜得斟酌,安问升与斗。奋衣野田中,今日嗟无负。兀傲迷东西,蓑笠不能守。倾倒强行行,酣歌归五柳。生事不曾问,肯愧家中妇。

《与魏居士书》: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后贫,《乞食》诗曰“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惭也……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此亦人我攻中,忘大守小,不受其后之累也。

李白《九日登山》: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韩愈《送王秀才序》:吾少时读《醉乡记》,私怪隐居者,无所累于世,而犹有是言,岂诚旨于味邪?及读阮籍、陶潜诗,乃知彼虽偃蹇不欲与世接,然犹未能平其心,或为事物是非相感发,于是有托而逃焉者也。

白居易《访陶公旧宅》: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连征竟不起,斯可谓真贤……不慕樽有酒,不慕琴无弦。慕君遗容利,老死此丘园。

折叠宋代
林逋《省心录》:陶渊明无功德以及人,而名节与功臣、义士等,何耶?盖颜子以退为进,宁武子愚不可及之徒欤。

欧阳修: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苏轼: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黄庭坚《宿旧彭泽怀陶令》:潜鱼愿深渺,渊明无由逃。彭泽当此时,沉冥一世豪。司马寒如灰,礼乐卯金刀。岁晚以字行,更始号元亮。凄其望诸葛,肮脏犹汉相。时无益州牧,指挥用诸将。平生本朝心,岁月阅江浪。空余时语工,落笔九天上。向来非无人,此友独可尚。属予刚制酒,无用酌杯盎。欲招千载魂,斯文或宜当。

陈师道《后山诗话》:陶渊明之诗,切于事情,但不文耳。……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耳。……右丞、苏州,皆学于陶,正得其自在。

王安石(陈正敏《遯斋闲览》载):(王安石)言其(渊明)诗有奇绝不可及之语,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由诗人以来无此句也。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人而已。

杨时《龟山先生语录》:陶渊明诗所不可及者,冲澹深粹,出于自然。若曾用力学,然后知渊明诗非着力之所能成。

晁说之《晁氏客语》:渊明如:“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深得固穷节”,不与物竞,不强所不能,自然守节。

蔡启《蔡宽夫诗话》:观其(渊明)《贫士》、《责子》与其他所作,当忧则忧,遇喜则喜,忽然忧乐两忘,则随所遇而皆适,未尝有择于其间,所谓超世遗物者,要当如是而后可也。

曾纮(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载):余尝评陶公诗语造平淡而寓意深远,外若枯槁,中实敷腴,真诗人之冠冕也。

蔡绦《西清诗话》:渊明意趣真古,清淡之宗,诗家视渊明,犹孔门之视伯夷也。

许顗《彦周诗话》:陶彭泽诗,颜、谢、潘、陆皆不及者,以其平昔所行之事,附之于诗,无一点愧词,所以能尔。

杨万里《西溪先生和陶诗序》:渊明之诗,春之兰,秋之菊,松上之风,涧下之水也。

《诚斋诗话》:五言古诗句雅淡而味深长者,陶渊明、柳子厚也。

朱熹《朱子语类》:渊明所说者庄、老,然辞却简古。……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

敖器之:陶彭泽如绛云在霄,舒卷自如。

辛弃疾《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姜夔《白石道人诗说》:陶渊明天资既高,趣诣又远,故其诗散而庄,澹而腴,断不容作邯郸步也。

真德秀《跋黄瀛甫拟陶诗》:以余观之,渊明之学,正自经术中来,故形之于诗,有不可掩。《荣木》之忧,逝川之叹也;《贫士》之咏,箪瓢之乐也。《饮酒》末章有曰:“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渊明之智及此,是岂玄虚之士所可望耶?虽其遗宠辱,一得丧,其有旷达之风,细玩其词,时亦悲凉感慨,非无意世事者,或者徒知义熙以后不著年号,为耻事二姓之验,而不知其眷眷王室,盖有乃祖长沙公之心,独以力不得为,故肥遯以自绝,食薇饮水之言,衔木填海之喻,至深痛切,顾读者弗之察耳。渊明之志若是,又岂毁彝伦、外名教者可同日语乎!

严羽《沧浪诗话》: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晋以还方有佳句,如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谢灵运“池塘生春草”之类。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

刘克庄《后村诗话》:陶公如天地间之有醴泉庆云,是惟无出,出则为祥瑞,且饶坡公一人和陶可也。

《水龙吟》:平生酷爱渊明,偶然一出归来早。题诗信意,也书甲子,也书年号。陶侃孙儿,孟嘉甥子,疑狂疑傲。与柴桑樵牧,斜川鱼鸟,同盟后、归于好。除了登临吟啸。事如天、莫相咨报。田园闲静,市朝翻覆,回头堪笑。节序催人,东篱把菊,西风吹帽。做先生处士,一生一世,不论资考。

汤汉《陶靖节诗集注自序》:陶公诗精深高妙,测之愈远,不可漫观也。不事异代之节,与子房五世相韩之义同。

黄震《张史院诗跋》:陶渊明无志于世,其寄于世也,悠然而澹。

陈模《怀古录》:陶渊明穷而至于乞食,其视乐天富贵声色之乐,岂可同年而语?然渊明陶然自得,未尝数数留意于外物,盖真实有得于心者,与徒事虚言者不同。

文天祥《海上》:王济非痴叔,陶潜岂醉人。得官须报国,可隐即逃秦。

折叠金元
赵秉文《东篱采菊图》:渊明初亦仕,迹留心已远。雅志怀林渊,高情邈云汉。妖狐同昼昏,独鹤警夜半。平生忠义心,回作松菊伴。东篱把一枝,意岂在酒盏。不见白衣来,目送南山雁。淡然忘言说,聊付一笑粲。

元好问《论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刘因《归去来图》:渊明豪气昔未除,翱翔八表凌天衢。归来荒径手自锄,草中恐生刘寄奴。中年欲与夷皓俱,晚节乐地归唐虞。平生磊磊一物无,《停云》怀人早所图。有酒今与庞通沽,眼中之人不可呼,哀歌抚卷声呜呜。

吴澄《詹若麟渊明集补序》:予尝谓楚之屈大夫,韩之张司徒,汉之诸葛丞相,晋之陶征士,是四君子者,其制行也不同,其遭时也不同,而其心一也。一者何?明君臣之义而已。……陶子之诗,悟者尤鲜。其泊然冲淡而甘无为者,安命分也;其慨然感发而欲有为者,表志愿也。呜呼!陶子无昭烈之可辅以图存,无高皇之可倚以复仇,无可以伸其志愿,而寓于诗,使后之观者,又昧昧焉,岂不重可悲也哉!屈子不忍见楚之亡而先死,陶子不幸见晋之亡而后死,死之先后异尔,异地则皆然,其亦重可哀已夫!

赵梦頫《题归去来图》:生世各有时,出处非偶然。渊明赋归来,佳处未易言。后人多慕之,效颦惑蚩妍。终然不能去,俛仰尘埃间。斯人真有道,名与日月悬。青松卓然操,黄华霜中鲜。弃官亦易耳,忍穷北窗眠。抚琴三叹息,世久无此贤。

《五柳先生传论》:志功名者,荣禄不足以动其心;重道义者,功名不足以易其虑。何则?纡青怀金,与荷锄畎亩者殊途;抗志青云,与徼幸一时者异趣;此伯夷所以饿于首阳,仲连所以欲蹈东海者也。矧名教之乐,加乎轩冕,违己之痛,甚于冻馁,此重彼轻,有由然矣。仲尼有言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未见其人。嗟乎,如先生近之矣!

虞集《跋子昂所画渊明像》:田园归来,凉风吹衣。窈窕崎岖,遐踪远微。帝乡莫期,乘化以归。哲人之思,千载不违。

折叠明代
宋濂《题张泐和陶诗》:陶靖节诗,如展禽仕鲁,三仕三止,处之冲然,出言制行,不求甚异于俗,而动合于道,盖和而节,质而文,风雅之亚也。

李东阳《怀麓堂诗话》:陶诗质厚近古,愈读而愈见其妙。

李梦阳《刻陶渊明集序》:渊明,高才豪逸人也,而复善知几,厥遭靡时,潜龙勿用。然予读其诗,有俯仰悲慨、玩世肆志之心焉,呜呼惜哉!

朱奠培《松石轩诗评》:陶潜之作,如清澜白鸟,长林麋鹿,虽弗婴笼络,可与其洁,而隐显未齐,厌欣犹滞,直视乎此而不能忘隘乎彼者耶!

谢榛《四溟诗话》:渊明最有性情,使加藻饰,无异鲍、谢,何以发真趣于偶尔,寄至味于淡然?

归有光《悠然亭记》: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焦竑《陶靖节先生集序》:靖节先生人品最高,平生任真推发其而似易,譬之岭玉渊珠,光彩自露,先生不知也。

王世贞《艺苑卮言》:渊明托旨冲淡,其造语有极工者,乃大入思来,琢之使无痕迹耳。后人苦一切深沉,取其形似,谓为自然,谬以千里。

何孟春《陶靖节集跋》:陶公自三代而下为第一风流人物,其诗文自两汉以还为第一等作家。惟其胸次高,故其言语妙,而后世慕彼风流。

王文禄《文脉》:魏、晋以来,诗多矣,独称陶诗。陶辞过淡,不及曹、刘之雄,谢、江之丽,然多寓怀之作,故诵者慨然有尘外之思。

安磐《颐山诗话》:予谓汉、魏以来,知遵孔子而有志圣贤之学者,渊明也,故表而出之。

黄文焕《陶诗析义自序》:古今尊陶,统归平淡;以平淡概陶,陶不得见也。析之以炼字炼章,字字奇奥,分合隐现,险峭多端,斯陶之手眼出矣。钟嵘品陶,徒曰隐逸之宗;以隐逸蔽陶,陶又不得见也。析之以忧时念乱,思扶晋衰,思抗晋禅,经济热肠,语藏本末,涌若海立,屹若剑飞,斯陶之心胆出矣。

许学夷《诗源辩体》:惟靖节不宗古体,不习新语,而真率自然,则自为一源也……靖节诗真率自然,自为一源,虽若小偏,而文体完纯,实有可取。……靖节诗,初读之觉其平易,及其下笔,不得一语仿佛,乃是其才高趣远使然,初非琢磨所至也。……靖节诗句法天成而语意透彻,有似《孟子》一书。……靖节诗直写己怀,自然成文。……靖节诗不为冗语,惟意尽便了,故集中长篇甚少;此韦、柳所不及也。

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

胡应麟《诗薮》:……陶之五言,开千古平淡之宗;……陶之意调虽新,源流匪远;……

薛应旂《方山纪述》:陶靖节之乞食而咏,邵康节之微醺而吟,非有所自得者,能若是乎?过此以往,孔、颜之乐其乐矣。

江盈科《雪涛诗评》:陶渊明超然尘外,独辟一家,盖人非六朝之人,故诗亦非六朝之诗。

何湛之《陶韦合集序》:晋处士植节于板荡之秋,游心于名利之外,其诗冲夷清旷,不染尘俗,无为而为,故语皆实际,信《三百篇》之后一人也。

王圻《稗史》:情之所蓄,无不可吐出;景之所触,无不可写人;晋惟渊明,唐惟少陵。……陶诗淡,不是无绳削,但绳削到自然处,固见其淡之妙,不见绳削之迹。

钟惺《古诗归》:陶诗闲远,自其本色,一段渊永淹润之气,其妙全在不枯。

陆时雍《诗镜总论》:素而绚、卑而未始不高者,渊明也。

刘朝箴《论陶》:靖节非儒非俗,非狂非狷,非风流非抗执,平淡自得,无事修饰,皆有天然自得之趣;而饥寒困穷,不以累心,但足其酒,百虑皆空矣。及感遇而为文词,则牵意任真,略无斧凿痕、烟火气。

折叠清代
顾炎武《日知录》:栗里之徵士,淡然若忘于世,而感愤之怀,有时不能自止,而微见其情者,真也,其汲汲于自表暴而为言者,伪也。

《菰中随笔》:陶征士、韦苏州,非直狷介,实有志天下者。

王夫之《古诗评选》:钟嵘以陶诗“出于
陶渊明
陶渊明
应璩”,“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论者为以为然。然自非沉酣六义,岂不知此语之确也。平淡之于诗,自为一体。平者取势不杂,淡者遣意不烦之谓也。陶诗于此,固多得之,然亦岂独陶诗为尔哉?若以近俚为平,无味为淡,唐之元、白,宋之欧、梅,据此以为胜场。而一行欲了,引之使长;精意欲来,去之若鹜,乃以取适于老妪,见称蛮夷,自相张大,则亦不知曝背之非暖而欲献之也。且如《关雎》一篇,实为风始,自其不杂不烦者言之,题以平淡,夫岂不可?乃夫子称其“不淫不伤”,“为王化之基”。今试思其不淫不伤者何在?正自古人莫喻其际。彼所称平淡者,淫而不返,伤而无节者也。陶诗恒有率意一往,或篇多数句,句多数字,正唯恐愚蒙者不知其意,故以乐以哀,如闻其哭笑,斯惟隐者弗获。已而与田舍翁妪相酬答,故习与性成;因之放不知归尔。夫乃知钟嵘之品陶为得陶真也。

冯班《沧浪诗话纠谬》:诗人言饮酒,不以为讳,陶公始之也。

陈祚明《采菽堂诗选》:千秋之诗,谓惟陶与杜可也。……陶靖节诗,如巫峡高秋,白云舒卷,木落水清,日寒山皎之中,长空曳练,萦郁纾回。

汪琬《陶渊明像赞》:金行既衰,寄奴嗣起。蚁斗蝇营,公实憎耻。欲群鸟兽,无所栖止。桃华之源,特寓言尔。风生北窗,菊抽东篱。何以悦志,拊琴赋诗。遗诗百篇,澹漠冲夸。二苏之后,其孰能知之?

朱彝尊《题亡儿书陶靖节文》:少陵野老,讥陶公未必能达道,非笃论也。

叶燮《原诗》:陶潜胸次浩然,吐弃人间一切,故其诗俱不从人间得,诗家之方外,别有三昧也。

张谦宜《絸斋诗谈》:陶诗句句近人,却字字高妙,不是工夫,亦不是悟性。只缘胸襟浩荡,所以矢口超绝。

吴菘《论陶》:渊明非隐逸也,其忠君爱国,忧愁感愤,不能自已,间发于诗,而词句温厚和平,不激不随,深得《三百篇》遗意。

贺贻孙《诗筏》:陶元亮诗,淡而不厌。何以不厌?厚为之也。诗固有浓而薄、淡而厚者矣。……晋人诗,能以朴自立门户者,惟陶元亮一人。

吴瞻泰《陶诗汇注序》:古诗自汉而下,定以靖节为宗,其词旨冲澹,弥朴弥巧,真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者也。

乔亿《剑溪说诗》:陶诗混然元古,在六朝中自为一格。

沈德潜《说诗晬语》:陶公以名臣之后,际易代之时,欲言难言,时时寄托,不独《咏荆轲》一章也,六朝第一流人物。其诗自能旷世独立,钟记室谓其源出于应璩,目为中品,一言不智,难辞厥咎已。

纪昀《云林诗抄序》:夫陶渊明诗,时有壮论,然不至如明人道学诗之迂拙也。

赵文哲《媕雅堂诗话》:陶公之诗,元气淋漓,天机潇洒,纯任自然。然细玩其体物抒情,傅色结响,并非率易出之者,世人以白话为陶诗,真堪一哂。学者须从此着神,然亦不宜多学。

李调元《雨村诗话》:渊明诗清远闲放,是其本色,而其中有一段深古朴茂不可及处。

宋大樽《茗香诗论》:渊明田园诗之佳,佳于其人之有高趣也。使渊明游山赋诗,不知又当何如?至宋之诗人,无逾康乐者,遂与陶并称,幸矣。

方东树《昭昧詹言》:惟陶公则全是胸臆自流出,不学人而自成,无意为诗而已至。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陶公诗虽天机和鬯,静气流溢,而其中曲折激荡处,实有忧愤陈郁不可一世之慨,不独于易代之际,奋欲图报。

龚自珍《杂诗》: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陶潜磊落性情温,冥报因他一饭恩。颇觉少陵诗吻薄,但言朝叩富儿门。

折叠现代
鲁迅《题未定草(七)》: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朱光潜《诗论》:渊明在情感生活上经过极端底苦闷,达到极端底和谐肃穆。

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折叠葛巾漉酒
陶渊明正在酿酒。郡将前来探望。适值酒熟,陶渊明顺手取下头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后,仍将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接待他。

折叠无弦琴
陶渊明有一张不加装饰的琴,这琴没有琴弦,每逢饮酒聚会的时候,便抚弄一番,来表达其中意趣。

折叠白衣送酒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渊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而归。

折叠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
陶渊明
陶渊明
的彭泽当县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折叠量革履
陶渊明没有鞋子,王弘吩咐下的人帮他做鞋子。手下的人请示他陶渊明脚的大小,陶渊明便坐下来伸出脚让他们测量。

折叠颜公付酒钱
颜延之在当刘柳后军功曹这个官职时,曾经在寻阳和陶潜交情很好。后来颜延之在始安郡这个地方当官,在经过陶潜住的地方时,便天天去陶潜家。要走的时候,颜延之留下二万钱给陶潜,陶潜全部把钱送到酒家,以便以后去拿酒方便些。无论贵贱人等,去造访陶潜,他有酒的时候便设酒宴一起饮酒,如果陶潜先喝醉,他就跟客人说:“我喝醉了,想去睡觉啦,你可以回去了。”他的真率性情就是这样。

折叠我醉欲眠卿可去
不论贵贱,只要有人拜访陶渊明,只要他有酒,就会和客人一起喝酒。陶渊明若先于客人醉了,就会对客人说:“我醉了想睡了,你离开吧。”渊明的率真就在此处。

折叠编辑本段史书记载
陶公生于晋宋易代之际,故《晋书
陶渊明
陶渊明
》《宋书》《南史》对其均有记载,三版皆存不同;又昭明太子撰《陶渊明集》,系传一篇,这四者都是现代学者研究渊明生平的重要参考资料。故而一并收录。

昭明太子《陶渊明传》

《晋书·陶潜传》

《南史·陶渊明传》[4]​

《宋书·陶潜传》

折叠编辑本段家庭成员
曾祖父或为陶侃,东晋开国元勋。

母亲孟氏,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某任妻子翟氏。

五子陶俨、陶俟、陶份、陶佚、陶佟。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纪念
折叠墓地
陶渊明墓,坐落在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南的面阳山南坡,北依汉阳峰,南为黄龙山,既满足了他“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的意愿,又呈现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致。

折叠纪念馆
陶渊明纪念馆位于江西省庐山西麓的九江县城
陶渊明纪念馆
陶渊明纪念馆
沙河街东北隅,占地1600平方米,为纪念东晋诗人陶渊明而建

立。1985年7月30日开馆。馆址原是陶靖节祠。祠的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砖木结构,明清祠堂式建筑风格,侧配有厢房。正堂塑立了2米多高陶渊明身像,头部扎漉酒巾,手握着一卷《山海经》。 两壁镌刻陶渊明四十一代孙、明邑庠生陶享所撰《陶靖节祠祀文》,又清翰林刘延琛所题书的匾额:“羲皇上人”、“望古遥集”。大门首有明嘉靖年间进士薛应旗为题书的“陶靖节祠”石匾,两耳门分别通向菊圃和柳巷[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17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15: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羲皇上人+陶渊明+武陵别景+】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美原县北轩
[ 宋 ] 李复

原文

渊明昔遁世,北窗朝脱巾。清风一披拂,自谓羲皇人。

冥冥孤鸿姿,真与浮云亲。寂寞千载后,遐躅空遗尘。

嗟予敢言勇,斗禄徒为贫。形骸强包束,种种秋毛新。

朅来渭水阴,讼简民风淳。因喜纵懒僻,凿牖开星辰。

吏散鸟下阶,清谈可娱宾。归去终亦赋,聊此蟠穷鳞。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李复




宋京兆府长安人,字履中,世称潏水先生。神宗元丰二年进士。尝师张载。喜言兵事,于书无所不读,工诗文。累官中大夫、集贤殿修撰。徽宗崇宁中,为熙河转运使,以议边事不合罢。金兵入关中,起知秦州,空城无兵,遂遇害。有《潏水集》。羲皇上人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羲皇上人,汉语成语,拼音是xī huáng shàng rén,意思是伏羲氏以前的人,即太古的人;比喻无忧无虑,生活闲适的人。出自《与子俨等疏》。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羲皇上人

拼音
xī huáng shàng rén


注音
ㄒㄧ ㄏㄨㄤˊ ㄕㄤˋ ㄖㄣˊ

出处
《与子俨等疏》

目录
1成语解释
2成语出处
3成语用法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解释
羲皇:传说中的古帝王伏羲氏。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晋·陶潜《与子俨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用法
作宾语;指无忧无虑的人。

示例

他们和外界毫无交涉,也不受别民族的影响,还是原始的状态,真不愧所谓"羲皇上人"。 ★鲁迅《热风·人心很古》

梁·钟嵘《诗品序》:"次有轻薄之徒,笑曹、刘为古拙,谓鲍照羲皇上人,谢朓今古独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17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18:4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尚书·书经
《尚书》又叫作《书经》,为“五经”之一,相传为孔子所删定。《尚书》五十六篇,可以说篇篇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其文体有典、谟、训、诰、誓、命六种,每一种的含义都不一样。《尚书》的内容,虽然大多是君臣之间的言论、对话以及训诰和誓命等。但其中的内容,饱含中国传统的修齐治平的智慧。不仅为君为臣需要熟读《尚书》,一般人读这部书,也能学到很多修身、齐家的道理。

全文目录 简介
《尚书》又叫作《书经》,为“五经”之一,相传为孔子所删定。由于历史上秦始皇的焚书,导致后来《尚书》有今古文之分。

汉朝的时候,汉文帝求《尚书》。由于《尚书》在秦朝时被焚烧,没有传下来。济南伏生已经九十余岁了,书虽然烧掉了,但是伏生把这部《尚书》背了下来,由于他年岁已大,行走不便,汉文帝就让掌故臣晁错前往,经由伏生口授,得到《尚书》二十九篇,这就是《今文尚书》。

《古文尚书》则源自汉武帝的时候,当时的鲁恭王好治宫室,把孔子的旧宅给毁了,想扩充为他的宫室之地,结果在墙壁当中发现了古文虞夏商周之书,以及《论语》《孝经》等书,都是科斗文,没有人认识。因为有伏生所传的《尚书》,因此才知道这些应该是《尚书》的内容,便用竹简写了下来。后来经过孔子的后人孔安国辨认整理,并承武帝之诏,为经作传,也就是注解书经,名为孔传。完成后,因武帝宫廷发生“巫蛊”事变,这部书没有献上去,只好留在家中。孔安国有一篇尚书序,将孔壁古文经的原委说得很详细。

东晋元帝的时候,豫章内史梅赜获得古文经传,由他献出,《古文尚书》才始行于世。唐朝孔颖达依据孔传作疏,名为正义。现在《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正义就是这一部古文尚书。

清儒阎若璩与惠栋等人考据,认为古文尚书除与今文经相同者外,其余的经文与孔传是王肃或梅赜伪造。因此称之为“伪古文尚书”,“伪孔传”。但是古文经学家们认为阎惠诸儒的考证不足以否定古文尚书,姑且不论孔传,单说那些佶屈聱牙的经文,不应该是王肃或梅赜之人能够伪作得出来的。

历史上研究《尚书》的人很多。最著名的,汉朝有孔安国、贾逵、马融、郑玄等,晋代有皇甫谧、梅赜等,唐代有孔颖达作的《尚书正义》,宋有蔡沈的《书经集传》等,清初则有孙星衍、王鸣盛等。

《尚书》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五经”中最难读的一本,唐代的韩愈就说它“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读起来很不顺口。有人认为,这大概是由于《尚书》是虞夏商周四代的史官所作,并不是一个人写的,而且时间跨度差不多有一千多年,所以书中文辞意义的浅深,每一篇都不一样。然而,《尚书》虽然各篇迥异,但是典谟训诰誓命的文辞和义理无不典雅而深奥,均为圣贤之教,值得万世效法,实在不是后世一般文人雅士所能写得出来的。

《尚书》五十六篇,可以说篇篇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其文体有典、谟、训、诰、誓、命六种,每一种的含义都不一样。尧舜时期是禅让制,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时代,君臣咨俞和谐,民众逍遥击坏,所以文体是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从大禹的儿子夏启继承父位,开始为家天下的时代。于是,夏有甘誓,商有汤誓,周有泰誓,牧誓。誓就是誓师杀伐。等而下之,有吕刑、文侯之命等。这是家天下的产物。春秋时代,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就是希望回到三代的圣王之治,最终以实现大同为终极理想。

《尚书》的内容,虽然大多是君臣之间的言论、对话以及训诰和誓命等。但其中的内容,饱含中国传统的修齐治平的智慧。不仅为君为臣需要熟读《尚书》,一般人读这部书,也能学到很多修身、齐家的道理。《礼记·经解篇》就以“疏通知远”称颂书经的教化之功。《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这都足以说明书经的重要性,为孔门弟子必修的学问。由于《尚书》阐述的是治国的大道,历史上,《尚书》一直为古代的帝王和大臣所必读,同时也是古代读书人必读的经典。

作为虞夏、商周文化文化的总汇,《尚书》是上古时期圣君贤臣智慧的荟萃,国人研读之后,必然因此而大开心量,所见必然深远。面对这样丰富的文化遗产,今日的国人应当感到无比庆幸,更要思考如何将如此优秀的思想发扬光大,以利今日世界之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17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18:5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尚书》简介摘选
一一
一一
书写的行为,在殷商时带有人世之外的神秘气息;在周代则是呈现出强烈的时间感,抗拒时间流逝的特性。为何书写,要把有价值的信息或真理,借由文字固定下来,使它以跨越岁月,让后人接受。文字在周代属于“王官”的传统,是统治阶级文化。

《诗经 国风》里的内容,大部分明显来自于民间传唱的歌谣,为了统治教育上的需要,才有机会化为文字,在“王官学”中找到位置。

在所有经之中,《尚书》与王官学关系最直接,密切。尚代表时间上最古远的意思。

西周中期之后,将文字保留在青铜器的做法衰退了,更多在木竹简上刻字。青铜器的制造难度限制了金文的发展,

《论语》是最早的“诸子学”文献,论语的核心内容,是传授、解释关于传统“王官学”的内容。

金文的没落,意味着《尚书》所使用的这套文法,被新的文法取代,到了战国后期,能理解尚书的人很少,传抄也出了问题

周朝结束,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新天地,切断时间,切断历史,起名“皇帝”,以前,是镒号,比如周武王,在世的时候不是这么称呼,去世之后人们对他一生的总结,起名周武王。

周幽王,我们可以从名号判断一个君王的好坏,秦代是个例外。秦始皇的野心,要推翻一切周代制度,焚书,禁止引用《诗》《尚书》等内容,这种最能代表周代文明价值的文献,坑儒,表示与周代切断联系。

刘邦推翻秦朝建立汉朝,刘邦和秦始皇一样不喜欢儒生,精神延续,直到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汉朝才算真正逆转了秦朝的政治意识型态,致力于周代传统。经过几十年的压抑,《诗经》收到破坏较少,《尚书》已经凋零没落。《尚书》应该有百篇左右,经过焚书,伏生所教的,不到三十篇。传授给晁chao错。伏生所教的,用汉代的文字重新抄录,称为《今文尚书》以作区分,中间多曲折,张霸、梅ji伪造尚书,到底哪个版本是真正的尚书,为何伪造,朝廷关注,借此扬名。“尊古”的精神吧。“经-传-注-疏-集解”。由于尊古而“崇古”,建立了严格的知识权威系统,朱熹,找到了将自己个人哲学意见依附在古书上的办法。崇古的另一面就是“伪古”,不只自己想讲的话塞进古人口中,即使辩论,也要找古人帮忙。周文王说要早起,你要反驳,不能说晚起的好处,而是帝尧这么说,晚起一天好活力。

读尚书的困难,在于铸造的时候就可能有错,从青铜上抄下来,可能又出错,将古大篆写的内容改写今文,也可能出错。

仁:节制自己的欲望,冲动,回归到礼的规范上,就是仁。每天自我检验,对于错的、不应该的,能不能节制,如何做到呢?要有自己的方法,筛选外界的各种信息和刺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不是所有的都应该接收。由选择而来的节制,而不是装作没看到。不断提升自己,学会对低层次的诱惑予以隔绝。

为什么会说不该说的话,做不该做的事情?对别人产生伤害,因为我们心中没有别人,无法体贴的想象别人的感受,只知道自己,只考虑自己,就是没有节制,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认真体会、思考别人的心情,别人的要求,以己度人。

发布于 2021-08-04 20:3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17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19: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虞书·尧典
作者:佚名 全集:尚书 来源:网络 [挑错/完善]
八字精批2024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姓  名
请输入姓名(汉字)
性  别
男女
生  日
请选择日期
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

日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帝曰:「畴咨若时登庸?」

放齐曰:「胤子朱启明。」

帝曰:「吁!嚣讼可乎?」

帝曰:「畴咨若予采?」

欢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

帝曰:「吁!静言庸违,像恭滔天。」

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

佥曰:「于!鲧哉。」

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

岳曰:「异哉!试可乃已。」

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

岳曰:「否德忝帝位。」

曰:「明明扬侧陋。」

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

帝曰:「俞?予闻,如何?」

岳曰:「瞽子,父顽,母嚣,像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

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帝曰:「钦哉!」

慎微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凪可绩,三载。汝陟 帝位。”

舜让于德,弗嗣。

关键词:尚书,虞书

八字精批2024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姓  名
请输入姓名(汉字)
性  别
男女
生  日
请选择日期
解释翻译[挑错/完善]
查考往事,帝尧名叫放勋,他恭敬节俭,明察四方,善理天下,道德纯备,温和宽容。他忠实不懈,又能让贤,光辉普照四方,思虑至于天地。他能发扬大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其他各族的政事。众族的政事辨明了,又协调万邦诸侯,天下众民因此也就相递变化友好和睦起来。

(他)于是命令羲氏与和氏,敬慎地遵循天数,推算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制定出历法,敬慎地把天时节令告诉人们。分别命令羲仲,住在东方的旸谷,恭敬地迎接日出,辨别测定太阳东升的时刻。昼夜长短相等,南方朱雀七宿黄昏时出现在天的正南方,依据这些确定仲春时节。这时,人们分散在田野,鸟兽开始生育繁殖。又命令羲叔,住在南方的交趾,辨别测定太阳往南运行的情况,恭敬地迎接太阳向南回来。白昼时间最长,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火星黄昏时出现在南方,依据这些确定仲夏时节。这时,人们住在高处,鸟兽的羽毛稀疏。又命令和仲,住在西方的昧谷,恭敬地送别落日,辨别测定太阳西落的时刻。昼夜长短相等,北方玄武七宿中的虚星黄昏时出现在天的正南方,依据这些确定仲秋时节。这时,人们又回到平地上居住,鸟兽换生新毛。又命令和叔,住在北方的幽都,辨别观察太阳往北运行的情况。白昼时间最短,西方白虎七宿中的昴星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依据这些确定仲冬时节。这时,人们住在室内,鸟兽长出了柔软的细毛。尧说:“啊!你们羲氏与和氏啊,一周年是三百六十六天,要用加闰月的办法确定春夏秋冬四季而成一岁。由此规定百官的事务,许多事情就都兴办起来。”

尧帝说:“善治四时之职的是谁啊?我要提升任用他。”

放齐说:“您的儿子丹朱很开明。”

尧帝说:“唉!他说话虚妄,又好争辩,可以吗?”

尧帝说:“善于处理我们政务的是谁呢?”

驩兜说:“啊!共工防救水灾已具有成效啊。”

尧帝说:“唉!他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貌似恭谨,而气焰很高。”

尧帝说:“啊!四方诸侯之长!滔滔的洪水普遍危害人们,水势奔腾包围了山岭,淹没了丘陵,浩浩荡荡,弥漫接天。臣民百姓都在叹息,有能使洪水得到治理的吗?”

人们都说:“啊!鲧吧。”

尧帝说:“唉!他违背人意,不服从命令,危害族人。”

四方诸侯之长说:“起用吧!试试可以,就用他。”

尧帝说:“去吧,鲧!要谨慎啊!”过了九年,成效不好。

尧帝说:“啊!四方诸侯之长!我在位七十年,你们能用我之命,升任我的帝位吧!”

四方诸侯之长说:“我们德行鄙陋,不配升任帝位。”

尧帝说:“可以明察贵戚,也可以推举地位低微的人。”

众人提议说:“在下面有一个穷困的人,名叫虞舜。”

尧帝说:“是的,我也听说过,这个人怎么样呢?”

四方诸侯之长回答说:“他是乐官瞽叟的儿子。他的父亲心术不正,后母说话不诚,弟弟象傲慢不友好,而舜能同他们和谐相处。因他的孝心醇厚,治理国务不至于坏吧!”

尧帝说:“我试试吧!把我的两个女儿嫁给舜,从两个女儿那里观察舜的德行。”于是命令两个女儿下到妫水湾,嫁给虞舜。

尧帝说:“敬慎地处理政务吧!”

舜慎重地赞美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常法,人们都能顺从。舜总理百官,百官都能承顺。舜在明堂四门迎接四方宾客,四方宾客都肃然起敬。舜担任守山林的官,在暴风雷雨的恶劣天气也不迷误。

尧帝说:“来吧!舜啊。我同你谋划政事,又考察你的言论,你提的建议一定可以成功,已经三年了,你登上帝位吧!”舜要让给有德的人,不肯继承。

上一篇:没有了下一篇:虞书·舜典全   文:尚书
《虞书·尧典》相关阅读你可能喜欢
[尚书] 虞书·尧典
[尚书] 虞书·舜典
[尚书] 周书·牧誓
[尚书] 虞书·大禹谟
[尚书] 夏书·禹贡
[尚书] 周书·康诰
[尚书] 周书·无逸
[尚书] 周书·吕刑
[尚书] 虞书·益稷
[尚书] 周书·洪范
虞书·舜典作者:佚名 全集:尚书 来源:网络 [挑错/完善]

八字精批2024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姓  名
性  别


生  日





虞舜侧微,尧闻之聪明,将使嗣位,历试诸难,作《舜典》。
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浚咨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三载。汝陟帝位。」
舜让于德,弗嗣。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辑五瑞。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 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复。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归,格于艺祖,用特。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 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 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咨,十有二牧!」曰,「食哉惟时!柔远能迩,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
舜曰:「咨,四岳!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揆亮采,惠畴?」
佥曰:「伯禹作司空。」
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
禹拜稽首,让于稷、契暨皋陶。
帝曰:「俞,汝往哉!」
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
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
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
帝曰:「畴若予工?」
佥曰:「垂哉!」
帝曰:「俞,咨!垂,汝共工。」
垂拜稽首,让于殳斨暨伯与。」
帝曰:「俞,往哉!汝谐。」
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
佥曰:「益哉!」
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
益拜稽首,让于朱虎、熊罴。
帝曰:「俞,往哉!汝谐。」
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
佥曰:「伯夷!」
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
伯拜稽首,让于夔、龙。
帝曰:「俞,往,钦哉!」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帝曰:「龙,朕{即土}谗说殄行,震惊联师。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
帝曰:「咨!汝二十有二人,钦哉!惟时亮天功。」
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分北三苗。 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
【汩作 九共 槀饫】
帝厘下土,方设居方,别生分类。作《汩作》、《九共》九篇、《槀饫》。
关键词:尚书,虞书
八字精批2024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姓  名
性  别


生  日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正月的一个吉日,舜在尧的太庙接受了禅让的册命。他观察了北斗七星,列出了七项政事。于是向天帝报告继承帝位的事,又祭祀了天地四时,祭祀山川和群神。又聚敛了诸侯的五种圭玉,选择吉月吉日,接受四方诸侯君长的朝见,把圭玉颁发给各位君长。
这年二月,舜到东方巡视,到达泰山,举行了柴祭。对于其他山川,都按地位尊卑依次举行了祭祀,然后,接受了东方诸侯君长的朝见。协调春夏秋冬四时的月份,确定天数,统一音律、度、量、衡。制定了公侯伯子男朝聘的礼节、五种瑞玉、三种不同颜色的丝绸、活羊羔、活雁、死野鸡,分别作为诸侯、卿大夫和士朝见时的贡物。而五种瑞玉,朝见完毕后,仍然还给诸侯。五月,舜到南方巡视,到达南岳,所行的礼节同在泰山时一样。八月,舜到西方巡视,到达西岳,所行的礼节同当初一样。十一月,舜到北方巡视,所行的礼节同在西岳一样。回来后,到尧的太庙祭祀,用一头牛作祭品。
以后,每五年巡视一次,诸侯在四岳朝见。普遍地使他们报告政务,然后考察他们的政绩,赏赐车马衣物作为酬劳。
舜划定十二州的疆界,在十二州的名山上封土为坛举行祭祀,又疏通了河道。
舜又在器物上刻五种常用的刑罚。用流放的办法宽恕犯了五刑的罪人,用鞭打作为官的刑罚,用木条打作为学校的刑罚,用铜作为赎罪的刑罚。因过失犯罪,就赦免他;有所依仗不知悔改,就要施加刑罚。谨慎啊,谨慎啊,刑罚要慎重啊!
于是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驩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驱逐到三危,把鲧流放到羽山。这四个人处罚了,天下的人都心悦诚服。
舜辅助尧帝二十八年后,尧帝逝世了。人们好象死了父母一样地悲痛,三年间,全国上下停止了乐音。明年正月的一个吉日,舜到了尧的太庙,与四方诸侯君长谋划政事,打开明堂四门宣布政教,使四方见得明白,听得通彻。
“啊,十二州的君长!”舜帝说:“生产民食,必须依时!安抚远方的臣民,爱护近处的臣民,亲厚有德的人,信任善良的人,而又拒绝邪佞的人,这样,边远的外族都会服从。”
舜帝说:“啊!四方诸侯的君长!有谁能奋发努力、发扬光大尧帝的事业,使居百揆之官辅佐政事呢?”
都说:“伯禹现在作司空。”
舜帝说:“好啊!禹,你曾经平定水土,还要努力做好百揆这件事啊!”禹跪拜叩头,让给稷、契和皋陶。
舜帝说:“好啦,还是你去吧!”
舜帝说:“弃,人们忍饥挨饿,你主持农业,教人们播种各种谷物吧!”
舜帝说:“契,百姓不亲,父母兄弟子女都不和顺。你作司徒吧,谨慎地施行五常教育,要注意宽厚。”
舜帝说:“皋陶,外族侵扰我们中国,抢劫杀人,造成外患内乱。你作狱官之长吧,五刑各有使用的方法,五种用法分别在野外、市、朝三处执行。五种流放各有处所,分别住在三个远近不同的地方。要明察案情,处理公允!”
舜帝说:“谁能当好掌管我们百工的官?”
都说:“垂啊!”
舜帝说:“好啊!垂,你掌管百工的官吧!”垂跪拜叩头,让给殳斨和伯与。
舜帝说:“好啦,去吧!你同他们一起去吧!”
舜帝说:“谁掌管我们的山丘草泽的草木鸟兽呢?”
都说:“益啊!”
舜帝说:“好啊!益,你担任我的虞官吧。”益跪拜叩头,让给朱虎和熊罴。
舜帝说:“好啦,去吧!你同他们一起去吧!”
舜帝说:“啊!四方诸侯的君长,有谁能主持我们祭祀天神、地祗、人鬼的三礼呢?”
都说:“伯夷!”
舜帝说:“好啊!伯,你作掌管祭祀的礼官吧。要早晚恭敬行事,又要正直、清明。”伯夷跪拜叩头,让给夔和龙。
舜帝说:“好啦,去吧!要谨慎啊!”
舜帝说:“夔!任命你主持乐官,教导年轻人,使他们正直而温和,宽大而坚栗,刚毅而不粗暴,简约而不傲慢。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歌是唱出来的语言,五声是根据所唱而制定的,六律是和谐五声的。八类乐器的声音能够调和,不使它们乱了次序,那么神和人都会因此而和谐了。”
夔说:“啊!我愿意敲击着石磬,使扮演各种兽类的依着音乐舞蹈起来。”
舜帝说:“龙!我厌恶谗毁的言论和贪残的行为,会使我的民众震惊。我任命你做纳言的官,早晚传达我的命令,转告下面的意见,应当真实!”
舜帝说:“啊!你们二十二人,要谨慎啊!要好好领导天下大事啊!”
舜帝三年考察一次政绩,考察三次后,罢免昏庸的官员,提拔贤明的官员,于是,许多工作都兴办起来了。又分别对三苗之族作了安置。
舜三十岁时被征召,施政二十年,在帝位五十年,在巡狩南方时才逝世。



《虞书·舜典》相关阅读
你可能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17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22: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醉翁之意不在酒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醉翁之意不在酒(拼音:zuì wēng zhī yì bù zài jiǔ)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醉翁之意不在酒

近义词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出 处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反义词
直言不讳、心直口快

拼 音
zuì wēng zhī yì bú zài jiǔ

目录
1简介
2全诗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北宋的时候,有个叫欧阳修的人,他雄才大略,不仅是文学家还是政治家。欧阳修曾位居高位,但后来却在政治上失意了,被贬到了滁州当太守。

滁州城的西南边有一座山,名叫琅琊山,山上有一个亭子,是山中的和尚智仙所修建的。

欧阳修十分喜欢这个亭子,常常和朋友一起在亭子里喝酒聊天,还用自己的号醉翁做了亭子的名字,叫做“醉翁亭”。

一天,欧阳修又和几个朋友来到醉翁亭喝酒,酒过数巡之后,欧阳修已经稍稍有了一点醉意,于是便拿起笔来,洋洋洒洒几百字,不一会儿便写成了一篇《醉翁亭记》[1]。

折叠编辑本段全诗
《醉翁亭记》

宋代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2]。

参考资料
1.醉翁之意不在酒  . 词语库 . [2024-1-4]
2.“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 吉诗句网 . [2024-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1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 20: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YYX--17薛绍虺薛绍奭薛绍陟+薛绍选+薛仁贵天山堂

天山

 一、薛国遗风,奚仲引航(一)长寿诸侯国“薛”薛国,是先秦存在时间第二长的诸侯国,从夏朝(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封国到战国“田氏代齐”(前489年--前379年,前321年齐威王薛地封给田婴,爵薛公,子田文即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承袭父荫)失国,国祚1749年,仅短于第一长的越国90年,比第三长的徐国长出149年。秦朝以来,薛国旧地改称薛郡、薛县等名,但古老的“薛城”留存至今。清朝著名诗人满秋石在《春日过薛城怀古》诗中感叹“河山依旧还有薛”。薛国故城位于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官桥镇和张汪镇之间,考古挖掘表明,外城墙东西长约3.4公里、南北宽2.3公里,城墙基宽20~30米、高约7米,城门8座,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枣庄市设有“薛城区”,境内有海拔不高的“奚山”和流域不广的“薛河”。 
(二)“薛”就是“龙凤呈祥”古时,薛国域内盛产草本植物,民间百姓俗称“薛草”,又名“莎草”“青薠”,学名“赖蒿”,是当地制作雨衣的主要材料。但是,作为国名和姓氏的“薛”与“草”没有任何关系。虽然薛河不是“大江大河”,但却是薛国的“母亲河”,也孕育了“北辛文化”。而“北辛文化”是“东方最早的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七千年前的“北辛时代”正值上古时期的伏羲女娲时代,古人部落就生活在薛国及广大周边地区。《左传》记载“太昊氏以龙纪”,“太昊”即伏羲,也就是说伏羲族的图腾标记是“龙”。北辛文物彩陶上刻有“鸟印”,表明鸟也是图腾标记,就是后来的“凤”。随着部落的扩大和相对区别,又出现了“日、月”图腾标记。在甲骨文中,龙凤“皆从辛”就是都有“辛”这个偏旁,“辛”是什么意思呢?清(末民初)王福庵《说文部首》中认定就是“龙头”。薛国文物多有“月辛”这个字,“月”代表“月亮”,是女娲部落的图腾标记之一;“辛”代表“龙头”,是伏羲部落的图腾标记之一。“月辛”就是“凤龙”即“龙凤”,指伏羲部落和女娲部落结合在一起。草字头“艹”表植物生长茂盛。“薛”字就是“女娲与伏羲结合后很兴旺”的意思。可以用“龙凤呈祥”概括。
 (三)肇业始祖奚仲  薛国的第一任国王是,任姓、薛氏、名奚仲。汉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中十四人因德获赐姓十二个,内含“任”姓。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后裔以任为姓。唐林宝《元和姓纂》、宋郑樵《通志•氏族略》等记载,黄帝六世孙奚仲封薛,侯爵。可见,“薛”地的前身是“任”地,即黄帝少子禹阳的封地。尧舜两帝时期,大禹因治水有功获得舜帝禅让帝位,进而建立了夏朝。诸多史籍记载,奚仲在大禹治水期间担任“车服大夫”“车正”之职,因发明“车”有功,后被封为“薛侯”。奚仲造车,关键是制定了工艺标准,可谓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个“机械制造行业技术标准”。先秦各学派言论汇编集《管子•形势》给出的评语是“奚仲之为车也,方圜曲直,皆中规矩准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车”的发明,对交通、运输、战争等具有划时代意义,明显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奚仲被民间称为“车祖”,新中国行业主管机构也确认了这一称号。自古以来,由薛国故民传承下来的“祭奚仲,保平安”民俗,已经传遍华夏各地。薛国故事、奚仲佳话等也列入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薛国留给人类的最大遗产就是“车”,直至当下的社会生活已经是处处与“车”相关。 
二、助商灭夏,以民为本奚仲十二世孙薛莱朱(字仲虺)24岁时出任薛国国王。此时正值夏桀执政,因其“荒淫无度,暴虐无道”,天下多有不满。诸侯国商国的国王成汤率先灭夏。在灭夏过程中,有两人起了决定性作用,一是伊尹,二是仲虺,两人为成汤出谋划策,最终建立商朝,伊尹任右相、仲虺任左相。成汤夺得天下之后,又担心后人以“商代夏”为话柄言其不仁。于是仲虺作《仲虺之诰》(又称《商诰》《虺诰》),解释了“天命”与“民意”。此诰化解了成汤之虑,也向天下百姓解释了商朝的历史必然性。《仲虺之诰》的主要理念是,天下百姓受苦,必是当政者没有顺从“天命”,因为“天命”是让天下百姓生活得更好。仲虺的这一理念,就是今天“以民为本”为官之道的最初原型。此诰被周人收录《尚书》之中,足见其历史地位之重要。其实,先秦《墨子》《左传》《吕氏春秋》等史籍中也收录了虺浩片语。
 三、稳商重臣,格于上帝商朝第八位帝王雍己执政期间(前1487年--前1476年)商朝开始衰落,第九位帝王太戊(雍己之弟,成汤五世孙)执政后,重用仲虺的后裔臣扈为相,又启用伊陟并列为相,商朝开始复兴。因臣扈治国有功,后朝周族将其列为商朝六大名臣之一。清华简【1】和《尚书》中都记载了臣扈。《尚书·君奭》写道:“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2】。“格于上帝”的“格”字,有“通达”“到达”之意,“上帝”就是“天命”“先祖”。伊陟和臣扈在太戊时代是负责与“成汤之灵”通话的人,也是转达“天命之意”的人。而“沟通方式”就是“格祀”即“祭祀”。古代王朝,祭祀活动是君王与天命的唯一联系方式,主持活动者都是当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史学界共识是,成汤“建立”了商朝、太戊“稳定”了商朝、武丁(第二十二位帝王,成汤十一世孙)“兴旺”了商朝。而武丁重臣祖己也是薛侯。祖己七世孙薛成迁居挚地【3】,族女“太任”嫁给周伯季历,生下姬昌即周文王,昌子姬发即周武王灭商立周,封薛成后裔薛畛为薛侯。而“太任”被后世称“三圣母”之首。薛国在商朝的地位,可以从殷商甲骨文中透视一二。
殷商甲骨文中多次记录商王“命薛””作薛”“往薛”“宅薛”,这些表明,薛国与商王之间来往较多。当然还有“伐薛”“追薛”“伐薛伯”记录【4】。
周灭商后,周公姬旦很崇拜臣扈,认为是自己学习的榜样。周公《尚书·君奭》或许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全心全意地辅佐帝王,周公本身也是这样做的。可以说,“格于上帝”是“最完美的君臣组合”。 
 四、大小薛国,文化强国西周实控版图以陕西和河南为主,地处“东夷”的薛国,在西周各诸侯国之中,既是“大国中的小国”又是“小国中的大国”,西周武王时期,臣服的小国有650多个,初期仅分封了71个诸侯国,包括薛畛的薛国。处于五级贵族爵位(公侯伯子男)中第二级的薛国,因太任是武王祖母这层关系,显然不同于那些臣服的小国。当然,与晋卫鲁齐宋燕等大国相比,薛国也显然不及。而能够历经1700余年沧桑也表明薛国不是弱国。现代考古发掘表明,薛国是“东夷”地区最能够展示商周文明的“文化强国”。滕州市(县级市)博物馆藏品八万两千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6件。据此成为山东省十佳博物馆。这些文物主要来自“薛滕倪”三个古国。商周文物是该馆的镇馆之宝,大多出自薛国。 
 济宁市(地级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薛国列鼎”(从小渐大的一系列青铜鼎,故称“列鼎”),国家一级文物,是春秋时期的文物,其历史价值是“文物断代的主要依据”。  明朝诗人徐天博在《过薛》中感慨:西去官桥旧薛城,城中百亩春田平,三千食客皆尘土,十二侯邦就战争,林鸟有声应吊古,汀花无语自含情,千年野庙荒碑在,行路犹能说姓名。可见,在明朝,奚仲庙还残存,一些冢碑还在,百姓也能说出其中的故事。“三千食客”指的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田文招贤纳士三千人。“十二侯邦”指的是泗河流域的十二个诸侯国,战国期间均被齐国征服,这十二个诸侯国是“宋鲁卫邾薛倪滕莒任郯费邳”,其中“邳国”也是薛人建立的。泗河是淮河下游的最大的支流,河长169公里,流域面积2383.6平方公里。 
 薛国、滕国、倪国,三国故地是东方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著名的“北辛文化”遗址就在这里,属于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史前文化,也是“大汶口文化”的直接源头。 
 五、任满天下,薛迁四方黄帝少子禹阳获赐“任”姓之后,封地于“任”即“薛”。虽然史无记载任地四维,但可以肯定“薛城”为其治所之地。从黄帝时期到战国齐灭薛,两千多年间,任姓分化出十多个姓氏,如奚、薛、仲、谢、章、舒、吕、祝、终、泉、毕、过等。薛失国之前与之后,薛人就已经迁居各地,如商朝中期薛成迁到了“挚”地即今河南省平舆县,并于商朝末期出现了影响历史进程的族女“太任”。陕西省出土青铜器文物上有“薛侯”字样【5】,或许是薛贡周之品,或许是周的核心地带已经有薛人居住。《元和姓纂》等史书记载,薛国从建国到亡国,即从夏朝时的奚仲到“田氏代齐”时的任洪,历经64代国王。失国的薛人,有些就四海为家了。侯爵任洪一支:洪子薛登(失国后的楚薛一世,下同)流亡楚国,被楚怀王封为沛公。登曾孙薛倪(四世)任楚国令尹,倪孙薛鉴(六世)于汉初因灭黥布有功被封千户侯,鉴六世孙薛广德(十一世)任西汉御史大夫成为著名经学大家,广德子薛饶(十二世)任长沙太守,饶子薛愿(十三世)任淮阳太守,愿孙薛汉(十五世)任东汉千乘太守又诗文出众,汉孙薛安期(十七世)任侍御史,安期子薛修(十八世)任中山相,修孙薛固(廿世)任山阳太守,固子薛文伯(廿一世)任龙丘县令,文伯子薛衍(廿二世)任东海相,衍子薛兰(廿三世)任兖州别驾,兰子薛永(廿四世,蜀薛一世)随刘备“率族”入蜀任蜀郡太守(以今四川阿坝理县薛城镇为居地)【6】,永子薛齐(蜀薛二世,晋薛一世)“率族”出川入晋居今山西万荣域内的汾阴由此改写薛族历史。为什么是“率族”呢?史书和谱书没有记载薛永率领多少人随刘备入蜀,但史书不乏记载薛齐入晋时是“五千户数万人”。蜀汉政权仅存42年,薛永衍后正常是二到四代,“五千户数万人”只能理解为当初薛永由楚地带过来的族人。另外,居地是川西北,面对的是羌族和匈奴等强悍的“西戎”。这是“第一代薛家军”。
  六、逆局入蜀,顺局出川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西晋陈寿《三国志》等史籍记载,“东汉末八俊”之一的薛兰(东海相薛衍之子),担任兖州别驾,是吕布的部将,195年在与曹操作战中被曹操部将吕虔所杀。兰子薛永则率族跟随刘备入蜀,后任蜀郡太守。永子薛齐又继任其位,加任巴郡太守。此时薛氏,与刘关张诸葛赵等人相比,地位不及,但家族极为兴旺。263年曹魏政权实控者司马昭派邓艾、钟会灭蜀后,薛齐识大局率5000户数万人薛氏而归顺曹魏。但是,司马昭仍然“心有余悸”,就下令薛齐率族外迁至今山西万荣境内的汾阴,并授其“光禄大夫”。河东各氏称薛家为“蜀薛”,潜意是外来族。司马昭迁薛的用意,一方面是弱化巴蜀世族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利用薛族优势,在北方游牧民族南扩的主要途经地汾阴一带阻止“北胡”南下。华夏族人历来强调“大一统”。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最终构成“三国鼎立”,而曹魏实力最强。薛兰被曹操部下战杀后,族人奔向弱势的刘备,此为家族情怀主导下的“逆局入蜀”。曹魏灭蜀汉之后,司马昭并没有诛杀薛氏,而是利用了“薛家军”抗胡,为司马政权结束分裂建立晋朝起到“独挡一面”的作用,薛齐北迁此为民族情怀主导下的“顺局出川”。
  七、河东大族,风采无限  山西省大部分地区,地处黄河之东。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置“河东郡”于此,下辖二十个县。近两千多年以来,河东地区涌现出“三大望族”,今称“闻喜裴氏”、“永济柳氏”、“万荣薛氏”。三族对河东文明以及整个华夏文明,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薛齐之孙分“三祖”薛齐(晋薛一世,下同)率族迁入汾阴后,为司马氏统一分裂建立西晋政权发挥了“阻胡南下”的作用,薛族因此而很快地跻身于社会中上层。曹魏末年,大部分河东地区已经被北方游牧民族占领,中原汉民族政权“国际压力”较大。西晋司马氏启用薛族,顺应了历史潮流。薛齐被授光禄大夫,三品以上的官级,府署前置“行马”(拦截马车和行人的路障),表明薛齐已经成为“地方首长”。薛齐的儿子薛懿(二世)担任西晋的北地太守,封焉陵侯。薛懿子三:恢、雕、兴。薛恢(三世)任河东太守,号“北祖”;薛雕(三世)号“南祖”;薛兴(三世)任西晋尚书右仆射、冀州刺史,号“西祖”。西支强盛,固守汾阴80余年,有力地阻止了北胡扩张。
(二)“死节之将”的薛强“西祖”薛兴之子薛涛(五世),任西晋中书监,涛子薛强(六世)时值东晋(317年--420年),北方正值“五胡十六国”混战时期。为保一方平安,薛强率领族人开始修建城堡,抗敌四方来犯胡人。淝水之战(383年,东晋以8万军力在今安徽省寿县一带的淝水地区,大胜苻坚前秦的20多万军力)前夕,前秦苻坚欲劝薛强归顺,薛强坚定地说:“此城终无生降之臣,但有死节之将耳!”,苻坚攻城不下也只好作罢。前秦丞相王猛独具慧眼,称薛强为“拨乱济时者”。淝水之战次年,鲜卑族人慕容泓在上党地区建立了仅存10年的“西燕”政权,经常侵犯汾阴薛地,但均被薛强击败。此时“薛家军”是北方唯一抗胡的汉人家族力量。原为苻坚部将的羌族人姚苌,在淝水之战后自立为王,联合西燕扫清前秦残部,攻陷长安,建立政权史称“后秦”,随后灭掉西燕,使大部分河东地区归入后秦版图。后秦第二位帝王姚兴深知薛强的智慧和薛家军的顽强,派特使来到汾阴,请薛强到长安任职,拜为右光禄大夫、七兵尚书,又封冯翊郡公,转左户尚书,追赠辅国大将军、司徒公,谥号“宣”。从薛强起,薛人开始进入后秦、北魏的“政府圈”。
 (三)“立庠”“诗书”的薛谨薛强之子薛辩(七世)起初在后秦任建威将军、河北太守。后秦亡后,在东晋任宁朔将军、平阳太守。再后归顺北魏,任平西将军、雍州刺史,赐爵汾阴侯。《魏书》记载,明元帝十分器重薛辩,曾对薛辩说“…与朕为长安主人”。薛辩之子薛谨(八世),任北魏河东太守、平西将军、秦州刺史。薛谨武功高强,两次平定胡人叛乱。《魏书》列传中记载:“时兵荒之后,儒雅道息。谨命立庠,教以诗书,三农之暇,悉令受业,躬巡邑里,亲加考试,于是河汾之地,儒道兴焉。”表明薛谨在河东太守辖区(含汾阴郡和蒲坂郡),创立公办学校(立庠),农暇时命令人们学习文化,因此河东地区儒学和道学很兴盛。薛齐出川入晋以来,一直是“行伍”兴宗,在动乱年代“英雄有用武之地”。河东地区望族老户裴族和柳族,早期影响很大,两族共同点就是重视教育和文化。这些对后迁入的薛族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薛谨立庠,表明其对教育和文化有了“划时代”的认知,自然也会要求薛族严格照办。“躬巡邑里”可以理解为亲自回老家汾阴督巡。有薛族人士认为,谨公是本家族第一位高度重视家教的先祖。就河东地区发展教育而言,薛谨并非首倡者。曹魏时期河东太守杜畿就提出了“民富矣,不可不教也”主张,于是开学宫、亲执教。时为“河东大儒”的乐详,对河东教育事业也有重要贡献。《三国志·魏书》对此也有记载。薛谨子五:洪祚、洪隆、薛湖、薛昂、积善,分房自立。后裔人才倍出,谱称“五房”。 
(四)“五房”荣光天下1.大房成为皇亲国戚薛谨长子薛洪祚(九世)因战功卓越,被太武帝拓跋焘赐姓名“叱干·初古拔”,爵永康县侯,授驸马都尉(配西河公主,尚文成帝拓跋濬之女),孝文帝时期进爵平阳郡公又改封河东郡公,授开府仪同三司,追赠左光禄大夫,谥号“康”。至此,大房成为“皇亲国戚”。洪祚子薛胤(十世),任镇西大将军、河北郡守,爵河东敬公。胤子薛裔(十一世),任洛州刺史,爵河东僖公。至此,大房肃然为“一级公民”。  1.1.同为薛族各为其主  薛洪祚攻打薛永宗。445年9月,盖吴在杏城(今陕西省黄陵县)发动起义史称盖吴起义,反对北魏统治,并得到南朝刘宋政权支持。南祖后裔薛永宗也在汾阴起兵响应。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领裴俊、薛洪祚等强将打败了薛永宗。薛永宗带着家属跳入汾河自尽而宁死不屈。时任北魏雍秦二州都统的南祖后裔薛安都也曾经随同薛永宗起兵反魏,兵败后投奔南朝刘宋,后又归顺北魏,因抗击南朝刘宋有功,授镇南大将军、徐州刺史、河东郡公,谥号“康”。薛安都是南北朝时期“战神”级人物,虽然二次“出尔反尔”但结局还是很好的。  
1.2.大房四代“返贫”薛裔子薛孝绅(十二世),袭爵河东侯,比父亲低一级,曾任北魏前将军、太中大夫,由于“行为轻薄无行”被河南尹元世俊弹劾而死,后虽赠征西将国、华州刺史,但曾祖余荫已不复存在。  
2.二房成为官宦世家薛谨次子薛洪隆(九世),初任阳平王国常侍,升任为河东太守,生子三。长子薛驎驹(十世),知识渊博,任中书博士、宁朔将军、河东太守,因病芳年早逝,生子二。次子薛凤子(十世),曾任太子詹事丞、本州中正,后外迁华州河西郡,任持节、征义阳军司,英年早逝,后裔待考。三子薛骥奴(十世),待考。薛驎驹长子薛庆之(十一世),智慧超人,任尚书右丞、肆州行台、征虏将军、沧州刺史。薛驎驹次子薛英集(十一世),任司徒铠曹参军、治书侍御史、通直散骑常侍。生子三。薛英集长子薛端(十二世),在西魏时授开府仪同三司,在北周时历任大都督、蔡州刺史、基州刺史,爵文城郡公,谥号“质”。生子一。薛英集次子薛裕(十二世),以孝悌闻名州里,赠洛州刺史。薛英集三子薛琰(十二世),官职不详。生子一。薛端之子薛胄(十三世),北周时袭文城郡公、拜上开府,隋朝时兖州刺史、郢州刺史、刑部尚书,后被削官罢爵发配戍边。生子一。薛琰之子薛浚(十三世),隋朝任刑部尚书。二房五代,代代高升,可谓典型的官宦世家。  3.三房成为大隋诗人第一家薛谨三子薛胡(九世),任北魏河东太守。生子六。薛胡长子薛聪(十世),深得北魏孝文帝器重,掌管宫城禁军,宣武帝时期任齐州刺史。生子二。薛胡次子薛道智(十世),任北魏尚书郎。生子一。薛胡三子薛仙智(十世)、四子薛昙贤(十世)、六子薛季令(十世),均不详。薛胡五子薛和(十世),任北魏左将军、南青州刺史。生子一。薛聪长子薛孝通(十一世),任北魏员外散骑侍郎,爵汾阴县侯,又任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中书郎。生子二。薛聪次子薛景茂(十一世),任北魏司州记室从事、猗氏令。薛道智之子薛长瑜(十一世),任北魏征东将军、车骑将军、冀州刺史。薛和之子薛元信(十一世),任东魏中军将军、仪同开府长史。薛孝通长子薛道衡(十二世),初任北齐主客郎,又任北周内史舍人,再任隋朝内史侍郎、开府仪同三司、潘州刺史、司隶大夫。隋炀帝时期,因上书反对腐败,含冤被赐自尽。后朝李唐追赠上开府、爵临河县公。薛道衡一生著述甚丰,史载有集七十卷,但传世至今的仅有《薛司隶集》一卷。代表作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有二十余首【7】、《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有八篇【8】。后世公认,薛道衡是隋朝诗人第一家,是隋朝的最高诗文成就的代表。有学者认为:“西祖系从武人家族逐渐转变为文化大族……随着薛道衡的出现而标志着这一转变的完成。”【9】也有资料显示,薛道衡被时人称为“关西孔子”【10】。薛孝通次子薛道实(十二世),任隋朝尚书礼部侍郎。  4.四房五房(资料暂缺五)建国西秦隋朝时,汾阴薛汪任金城(今兰州)校尉,而且十分富有。隋末动乱,薛汪之子薛举继任父职,于617年4月正式起兵反隋,7月称帝建国“西秦”,定都秦州(今天水),年号秦兴。618年薛举病逝,长子薛仁杲继位,11月在“浅水原之战”中,被唐军秦王李世民击败,押送长安斩首。新旧唐书列有薛举传。 
 八、李唐天下,薛光多彩(一)“贞观十八学士”薛占其二李世民没当皇帝之前,在自己的“秦王府”开了一个“文学馆”召了十八位当时全国最有才华的文人,史称“贞观十八学士”,实际是李世民的“智库”。如“玄武门之变”主策划就是杜如晦和房玄龄。十八人中薛氏独占两位,即薛收和薛元敬。薛收(十三世)是隋朝第一诗人薛道衡之子,房玄龄举荐给李世民,任秦王府主簿(主笔檄文)、金部郎中。李唐统一大业的最后劲敌是王世充和窦建德,秦王攻打洛阳王世充时,遇到了强力抵抗,又探报窦建德前来增援。秦王部将大多主张“以退为攻”,唯薛收建议两路出击,一路围困洛阳王世充,二路狙击来救援的窦建德,决不能让“王窦会师”。李世民采纳了薛收的建议,结果大胜。薛收33岁过世,两年后登基的唐太宗李世民对时任中书令的房玄龄说“薛收若在,当以中书令处之”,七年后追赠薛收为定州刺史、太常卿,并为薛收父亲薛道衡“平反”;唐高宗李治登基六年时又赐薛收陪葬于昭陵。有文章称“薛收是一位集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优良品质的贤臣”【11】。薛元敬(十四世),薛收堂侄,擅长文学。最初任李渊的秘书郎。李世民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之后,李渊封李世民为天策将军,李世民的办公地称为“天策府”即军事第一指挥部。薛元敬后任天策府参军兼直记室、太子舍人,负责掌管军府书檄和朝廷诰令。附:【贞观十八学士】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李玄道,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苏勖,于志宁,苏世长,薛收,李守素,陆德明,孔颖达,盖文达,许敬宗。  (二)“河东三凤”名扬四海“河东三凤”是河东地区流行近1400来年的“成语”,讲的正是薛氏三位名人,即前面“贞观十八学士”中的薛收、薛元敬,还有薛德音。薛德音(十三世)是薛道衡的堂侄、薛收的堂兄、薛元敬的堂叔,初任隋朝游骑尉,又协助魏淡修《魏史》,书成后升任著作佐郎。隋末在王世充“郑国”任职,负责给王世充起草檄文诰令。王世充被李世民打败后,薛德音也被诛杀。但薛德音诗文流传至今,如《悼亡诗》凤楼箫曲断,桂帐瑟弦空。画梁才照日,银烛已随风。苔生履迹处,花没镜尘中。唯馀长簟月,永夜向朦胧。“凤”乃“凤凰”之雄,常喻文人奇才。西晋初期还是“蜀薛”至北魏时就上升为郡姓士族了,到了隋末唐初由“河东望族”再次上升到“国之文学世家、官宦世家”。除了隋朝第一诗人薛道衡外,“三凤”影响早也已经远远超出了河东地区。当时的河东人,都以“三凤”为学习榜样,民间还给三人冠以雅号:薛收为“长雏”、薛德音为“鹜鷟”,薛元敬为“鵷雏”。薛族也笑纳了这三个吉祥之赞,后裔也将“三凤”作为堂号彰显家族文化自信。有薛氏称“从此,天下薛氏无不自称‘三凤后裔’”【12】,这表明“三凤”后裔极为发达。 
 (三)“仿宋体”创始人薛稷(十五世)是薛道衡的曾孙,父亲是薛仁伟(十四世),母亲魏徵之女。薛稷在武则天(690年--705年)执政时期考中进士,任中书舍人、谏议大夫、昭文馆学士、中书侍郎、户部尚书、参知政事、左散骑常侍、工礼二部尚书,爵晋国公,授太子少保。后因太平公主(唐高宗李治与女皇帝武则天的小女儿)与宰相窦怀贞等重臣密谋政变,薛稷“知情不报”而被赐死。薛稷工于书法,与年长的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合称“初唐四大书法家”,唐代著名书法家李嗣真在《九品书人论》中更将薛稷的真书、行书列为第一。薛稷书法特点是“劲瘦媚丽而又圆腴挺拔”。薛稷的文学才能也很出众,《全唐诗》收其作品14篇,然而他一生中取得最高成就的却是画鹤,“六鹤图”定格至今无人超越(限于本文主题,此不多述)。
后朝宋徽宗赵佶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绘画方面创立了“院体”,书法方面创立了“瘦金体”。现在“仿宋体”(印刷体)的原型就是“瘦金体”,而“瘦金体”的原型就是薛稷的真书体。赵佶贵为皇帝,人们自然崇敬他,而后世书法行家也不失文人之骨,鉴赏之余还是称徽宗的“仿宋体”是薛稷真书体的“二传手”【10】。(四)“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贵  薛仁贵是汾阴南祖后裔,是南北朝时期战神薛安都的六世孙。是李唐第三任皇帝李治时期的“战神”级将军。薛仁贵的战绩主要有:收复辽东、大败“九姓铁勒”、征讨高句丽、击退突厥。刚加入唐军时,薛仁贵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将领。收复辽东时,他身穿白色战袍,十分显眼,主要是他率先冲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敌阵大乱,唐军趁势冲锋从而获胜。李世民马上感觉到这位“白袍将军”必是一员猛将,当时就下令封薛仁贵为“游击将军”。班师回朝后,李世民派人把薛仁贵请来,当众夸他为“猛将”,还说“得到薛将军比收复辽东还令朕高兴”。“九姓铁勒”是唐朝对“回统、仆固、同罗、浑、思结、拔野古、契、阿布思、骨仑屋骨思”这九个游牧部落的合称。唐初以来,“九姓铁勒”不断地骚扰和入侵李唐天山领地。薛仁贵奉令对其征讨,刚一对阵,薛仁贵连发三箭射死三名敌将,敌阵主将为保性命只好下马投降。唐军凯旋而归,士兵传唱“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此为“三箭定天山”之故。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李治执政期间,高句丽(附属国,今吉林省至朝鲜半岛一带)叛乱。唐军平叛,但首战不利。薛仁贵奉旨再战,并大败高句丽军。次年,薛仁贵率3000人进攻高句丽重镇扶余城,之后向高句丽都城平壤进军,并与先期唐军会师城下,随即攻陷平壤获全胜。晚年薛仁贵出任代州都督,镇守雁门关,率兵在云州阻击来犯的突厥军。当突厥主将得知是薛仁贵率军时,下马行礼,不战而退。薛仁贵长子薛讷,武则天执政时期,任幽州都督兼安东都护,主要是阻击突厥入侵。唐睿宗李旦执政元年即710年,薛讷出任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成为唐代第一位获得节度使之名的大将。唐玄宗李隆基登基次年即714年,薛讷任陇右防御使并率军征伐吐蕃而大获全胜,皇帝亲授左羽林军大将军,同年再升丞相。薛仁贵次子薛楚玉,任范阳节度使。薛楚玉之子薛嵩正值“安史之乱”,初期参与反唐,后期反戈归顺,出任相州刺史、昭义军节度使,政绩颇佳。薛嵩之子薛平,平卢节度使。薛平之子薛从,左领军卫上将军。  (五)薛李联姻,驸马大户------唐高祖李渊,娶薛道衡之女薛婕妤(十三世)为妃。薛万彻娶唐高李渊之女丹阳公主为妻,官至右武卫大将军,爵武安郡公。原为李世民哥哥李建成的部将,玄武门之变后逃入山中,又被李世民诚意请出,在平突厥、征高句丽时都立有大功,后因“荆王李元景事件”被杀。薛万彻的父亲是隋朝左御卫大将军薛世雄,北祖后裔。------薛德元一门四驸马------薛瓘,娶唐太宗李世民之女城阳公主(母长孙皇后)为妻,官至左奉宸卫将军,爵河东公。后因城阳公主牵涉巫蛊事件,薛瓘被贬为房州刺史。生子三:薛顗、薛绪、薛绍。薛瓘的父亲是薛怀昱,司卫卿、绛卫二州刺史、河东县侯。薛瓘的祖父是薛德元,相州刺史、河东县侯。薛绍娶唐高宗李治小女太平公主(母武则天)为妻。29岁时因“李冲叛乱事件”被武则天饿死在狱中。生子二:薛崇胤,薛崇简。薛儆娶唐睿宗李旦之女鄎国公主(母刘皇后)为妻,爵汾阴郡公。生子一:薛锈。薛儆的父亲是薛瑊,绛州刺史。薛瑊是薛德元次子。薛锈娶唐玄宗李隆基之女唐昌公主为妻,因遭诬陷被赐死。薛伯阳(十六世)娶唐睿宗李旦第五女凉国公主凉国公主(母王德妃)为妻,官至右千牛卫将军。生子薛镡。薛伯阳的父亲是薛稷。薛稷是薛道衡的曾孙。薛镡(十七世)娶唐玄宗李隆基之女常山公主为妻,任光禄员外卿。------驸马身份是家族地位的象征,也是“光宗耀祖”的典范。身为驸马的薛儆,墓志中仍然写着“驸马都尉瓘之侄,驸马都尉绍之弟”字样,以示家族辉煌。自古以来士族之间讲究“门当户对”,“皇帝女儿不愁”是因为“高攀”后可以“坐享其成”。当然也免不了悲剧。一是皇子争位要拉拢公主,附马很容易卷入政权厮杀;二是皇室要限制外戚,防止篡权夺权;三是公主普遍“专横”,驸马爷很难“大丈夫”。这就使得附马“身不由己”,尤其是“在唐朝做驸马是一个相当高危的职业”【13】。------驸马薛万彻是李世民承认的三大猛将之一,结局被杀。驸马薛瓘娶了“二婚”公主,结局被贬。城阳公主初婚嫁给了杜如晦儿子杜荷,杜荷参与太子位之争被杀。皇帝“赐婚”给薛瓘,又不敢“抗旨”。驸马薛绍最悲剧了。岳父岳母都是皇帝,真正的“大唐第一驸马”,结局被活活饿死。新旧唐书对他的定论还截然相反。29岁就死子,妻子太平公主改嫁给武则天堂侄武攸暨,小子薛崇简因反对母亲太平公主、支持李隆基政变才保住性命,但为官一贬再贬。第四位皇帝唐中宗李显登基后为薛绍平反并“以礼改葬”。201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薛绍墓进行了四个月的考古挖掘,结论是:“官方毁墓”“嫌疑李隆基”【13】。今人认为:薛族驸马,唯绍至悲。李唐6个皇帝有11个女儿,薛家就有10个驸马,荣耀之时伴随不幸。驸马薛锈被赐死。------《新唐书·公主传》收录公主98位,12位早亡末嫁,初婚59位,二婚24位,三婚3位。李唐前期,公主“愁嫁”,“大家都怕娶公主”【13】。 
九、赵宋时代,薛族有光,北宋宰相薛居正,生地开封府浚仪县,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四朝,官职颇多,宋太祖赵匡胤时期任宰相,主持编撰《旧五代史》,追赠太尉、中书令,谥号“文惠”。
南宋时期列入“昭勋阁二十四功臣”。北宋名臣薛奎,生地山西新绛县,进士,历任知县、太常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陕西转运使、陕州通判、江淮制置发运使、吏部员外郎、户部副使、吏部郎中、权御史中丞、礼部侍郎、户部侍郎等。谥号“简肃”。欧阳修、王拱辰的岳父。北宋书法家薛绍彭,生地陕西西安,“三凤”后裔,历任承任郎、监上清太平宫、秘书阁修撰。工于书法,与米芾齐名,世称“米薛”。南宋武状元薛贽,生地浙江温州,南宋宁宗嘉定七年特科武状元,授承节郎,柳州监税。南宋吏部尚书薛极,生地江苏武进,赐进士出身,任大理正、吏部尚书、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浙东安抚使。南宋进士薛徽言,生地浙江温州,进士,任枢密院计议官、右司、起居舍人。曾反对秦桧与金人议和。南宋词人薛梦桂,生地浙江温州平阳县,进士及第,任福清知县、平江通判,宋著名词人,《全宋词》收词四首。平阳县第一位进士是北宋绍圣四年榜的薛昌宋。南宋名臣薛元鼎,生地福建甫田,4岁能诵《论语》数篇,12岁以善文闻名乡里。进士及第,任惠州教授、太学正承事郎、宗正寺簿、国子监丞、户部左曹郎官、秘书丞、军器少监、太子侍讲、国子司业、户部左曹郎官、吏部尚书左郎官、起居郎、太子左谕德。南宋兵部尚书薛叔似,生地浙江温州,进士及第,任迪功郎、知州、户部侍郎、兵部尚书、通议大夫。谥号“文节”。 
 十、明朝大儒,薛入孔庙(一)实学第一人薛瑄薛瑄,生地山西河津,祖父薛仲义是儒学人士,父亲薛贞担任教谕。谥号“文清”。薛瑄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也是薛氏家族中的文化地位很高的人,是明代第一位官许配祀孔庙的人,人尊“薛夫子”。薛瑄达到了薛氏家族在文化上的顶峰【10】。纪晓岚《四库全书》评价薛瑄“明代醇儒,瑄为第一”。薛瑄是“河东学派”的创始人,明史研究专家孟森先生认为“有明讲学之盛,肇于河东”。当时天下学问,南有王阳明,北有薛夫子。薛瑄将程朱理学发展至顶峰,强调重视实践、恢复人性,因此成为“中国实学第一人”。传世有《读书录》《薛文清公文集》《理学粹言》《从政名言》等书。为官的薛瑄严于律己、清廉从政,被后世称为“明代第一廉吏”“铁汉公”。薛瑄79岁退休,回到故乡汾阴,办书院讲学,桃李天下。明万历年间,薛瑄五世孙薛兰建家庙留存至今,家族墓地及故居,已经成为省级文保。  
(二)文武双全保大明薛侃,生地广东揭阳市,因居中离山王阳明称其“中离先生”。进士,历任行人司行人、司正。后师从王阳明,成为岭表大宗。传世有《研几录》《图书质疑》《薛中离先生全书》等。薛侨,薛侃之兄,进士,任翰林院左春坊司直,后被罢官,迁居潮州郡城一真岩,讲学,门生辑《一真语录》传世。薛显,生地安徽砀山县,明初名将。元末为赵均用部元帅,守泗州,后归顺朱元璋,任亲军指挥。与常遇春攻湖州大败张士诚,与徐达北征。一生多战功,“洪都之战”中薛显以一万之兵击退了陈友谅六十万之兵攻城。洪武三年封永城侯,因错谪居海南又被启用。今安徽省砀山县薛口村有薛显墓,碑文为“明故大将军永国公薛公讳显谥桓襄之墓”,县级文保。薛开泰,生地陕西泾阳县,武科进士,任云贵边陲大将军。清代皇帝追封安靖侯。墓葬于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清水铺镇晓沟村南山坪村民组境内的雪窝窝“渴牛饮泉穴”,立有墓碑记载。薛禄,生地山东青岛,历经大明五朝,两次救朱棣性命,连续八代人保卫明朝,追赠鄞国公,谥号“忠武”。十八岁时跟随朱棣起兵南下,建文次年朱棣在东昌战败被围,薛禄带人救出朱棣;同年,朱棣与和铁铉决战于济南,铁铉诈降,关键时刻薛禄将朱棣救出。朱棣登基后,封薛禄为都督佥事,五次北伐蒙古都钦点薛禄随行。在征讨蒙古的过程中,封薛禄为先锋。朱棣迁都北京后,封薛禄为阳武侯。明仁宗朱高炽登基,薛禄任镇朔大将军。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后,薛禄率兵平内乱、攻打瓦剌。明宣宗下旨薛家爵位可以世袭阳武侯。第二代阳武侯薛诜曾参加“麓川之役”战死;第三代阳武侯薛琮曾随于谦参加“北京保卫战”;第八代阳武侯薛濂因保卫京城被李自成所杀。  
十一、大清之薛氏薛琮,生地陕西咸宁,清朝将领。薛焕,生地四川兴文县,举人。历任江苏巡抚、署两江总督、礼部左侍郎、总理衙门大臣行走、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都察院署左副都御史。中国最早的洋务运动先驱者之一。创建尊经书院即四川大学前身。薛浚,进士,历任官内阁中书、礼部郎中。薛允升,生地陕西西安市,进士。历任山西按察使、山东布政使、署漕运总督、刑部右侍郎、刑部尚书等职。主要著作有《读例存疑》《汉律辑存》《唐明律合编》《薛大司寇遗集》。晚清著名法律学家、廉直大臣。薛升,生地贵州毕节,先后任广西、直隶、广西提督。爵勤勇公。薛大烈,生地甘肃皋兰县,历任固原、直隶、广东提督。薛瓀,生地山东高密市,任台湾总兵。其父薛受益任潮阳总兵;其弟薛士杰任处州总兵、左都督;其弟薛德任四川副将;其子薛隆绍任广东副将;其孙薛廷起任镇安游击。薛福成,生地江苏无锡,宾。近代散文家、外交家、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起者。祖上是书香门第、官宦之家。一生撰述甚丰,传世有《庸庵文编、续编、外编》十卷《庸庵海外文编》《筹洋刍议》十四卷《出使四国日记》六卷《续刻》《庸庵笔记》《出使奏疏》二卷、《出使公牍》十卷等。薛受益,南祖后裔,生地山东高密县,任督标千总、嘉兴营守备、福建督标左营游击、署右营参将、汀州副将、潮州镇总兵、左都督、荣禄大夫。薛受益有子五,均习武,薛士杰、薛瓀较突出。薛士杰任御前侍卫、直隶张家口左营游击、江南镇江营参将、湖南辰州协副将、浙江处州镇总兵、加左都督。薛士杰之子薛瀚历任直隶霸州营游击、山东莱州营参将、山东文登营副将、广东黄冈协副将。薛瓀世袭骑都尉,历任蓝翎侍卫、镇筸营游击、靖州协副将、台湾镇总兵。薛瓀之子薛隆绍任广东协副将。薛隆绍之子薛廷起任宾州营参将。薛佛记,生地福建漳州市,新加坡福建帮开山鼻祖。薛佛记之孙薛有礼是东南亚首家华文日报《叻报》的创办人。薛佛记之孙薛有福是第三批留美幼童,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中法海战中殉国年23岁。薛福辰,生地江苏无锡,举人,名医,曾任公布员外郎,候补知府,因给慈禧治病有效升任左副都御史。薛时雨,生地安徽全椒县,进士,历任嘉兴知县、杭州知府。晚清著名词家,传世有《藤香馆诗删》《词删》等。  十二、薛氏堂号号注:本节文字均由著名堂号研究学者童桂林(湖南桃源)先生提供。特鸣谢。1.郡望堂号(7个)河东堂、新蔡堂、沛郡堂、沛国堂、高平堂、乐安堂、河南堂。2.自立堂号(97个)三凤堂、三峰堂、三廉堂、大德堂、万世堂、山连堂、山重堂、天山堂、五和堂、五隽堂、长兴堂、仁义堂、仁全堂、仁寿堂、仁献堂、公正堂、公德堂、凤伦堂、文昌堂、双凤堂、玉和堂、正学堂、功德堂、世德堂、东山堂、四合堂、四知堂、兰若堂、永兴堂、永昌堂、圣德堂、西凤堂、百孝堂、成德堂、光大堂、光韪堂、同济堂、伦叙堂、合延堂、创新堂、自在堂、向彦堂、尽诚堂、寿萱堂、孝友堂、孝思堂、余庆堂、宏清堂、灵武堂、君德堂、英德堂、明升堂、明德堂、忠义堂、忠孝堂、忠谏堂、凯国堂、垂裕堂、和顺堂、庙山堂、宝之堂、南塘堂、草本堂、树英堂、厚基堂、厚德堂、思孝堂、思根堂、思清堂、钟玉堂、追远堂、洪齐堂、恭敬堂、积善堂、馀庆堂、家合堂、家兴堂、继善堂、崇凤堂、崇礼堂、崇德堂、望瀛堂、添德堂、博公堂、惠民堂、集和堂、敦本堂、敦睦堂、慈爱堂、慎德堂、德庆堂、德善堂、澄然堂、薛世堂、薛家堂、履成堂、濂溪堂。
3.堂主  沛国堂主:薛登,楚国时期沛公。乐安堂主:薛欧,西汉早期。忠谏堂主:薛广德,西汉时期。高平堂主:薛宣,生地山东郯城,西汉时期。新蔡堂主:薛汉,生地河南淮阳,东汉时期。沛郡堂主:薛综,生地沛郡竹邑今安徽宿县,三国东吴时期。河东堂主:薛齐,曹魏末期,居山西河东汾阴。五隽堂主:薛兼,生地江苏南京,西晋时期。河南堂主:薛虎子,生地山西大同,鲜卑族,北魏时期。博公堂主:薛善,生地山西汾阴,西魏时期。三凤堂(崇凤堂、西凤堂)主:薛德音、薛收、薛元敬,生地山西汾阴,隋末唐初时期。天山堂主:薛仁贵,生地山西汾阴,唐朝前期。三廉堂主:薛令之,生地福建长溪,唐朝时期。忠义堂(一)主:薛愿,生地山西汾阴,唐朝中期。山重堂(东山堂)主:薛使,生地河南固始,唐朝时期。忠义堂(二)主:薛良显,生地浙江温州,北宋时期。忠义堂(三)主:薛庆,生地江苏扬州,南宋时期。忠义堂(四)主:薛闻礼、薛应玢,生地江苏武进,明朝时期。德庆堂主:薛一正,生地福建长泰,南宋时期。南塘堂主:薛乾福,生地福建福清,元朝时期。正学堂主:薛瑄,生地山西河津,明朝时期。积善堂主:薛崐山,生地广东紫金,明朝时期。 
 小结1.技术肇始信史表明:奚仲造车、封侯薛国。《管子》一书对车的“标准”有形象描述。这种“工匠精神”被后裔薛景石光大。薛景石是金末元初著名的木工理论家,也是木工机械设计和制造工艺的总结者。他的《梓人遗制》著作,被《永乐大典》收录,是我国机械制造史、特别是纺织制造机械史中一部最有影响的著作。
2.文化立国夏商周春秋战国,华夏之域一直打打杀杀、你争我夺,但薛国存在了1749年,列诸侯国“长寿国”第二。记载“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史籍很多,而记载“薛国战争”的近乎空白。为什么能存在如此之长?一个原因可能是与王室有着密切联系,背景强势。但更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文化强势”。“文化”来自智慧和理念,第一位代表人物是仲虺,其作《商诰》理念以民为本成为王道座右铭。出产这种理念的薛国,百姓必然幸福,国家自然安定。“薛城”出土文物表明:薛国文化强势。
3.忠武传家“薛家军”“薛家将”之威名不亚于“岳家军”“杨家将”。失国之后的薛族,在秦汉三国期间“史诗”级人物较少。入蜀后影响渐大,“家军”可抵“国军”。这是司马昭看中薛族的主要原因。入晋后,六世薛强击退了前秦和西燕。这支孤单的“汉族家军”在“五胡十六国”中支持了后秦和北魏。历史表明:羌族后秦政权和鲜卑北魏政权,在民族融合中和汉文化发展中,都起到了进步作用。凭借“忠武”,六世起薛族步入政治高层,此后“战神”倍出,薛安都(南祖裔)、薛万彻(北祖裔)、薛仁贵(南祖裔)等名垂国史。“习武”是入蜀后薛族的生存技能,而“忠武”是薛族的传家法宝,也就是“本事用到正地方”:以民为本、以国为重。
4.诗书旺族入蜀之前,薛族“文多于武”。楚薛十一世薛广德是西汉经学大家,至二十四世薛永时代家族已经十分强大。因此,薛永才有“率族”入蜀的“薛家军”。入晋后,晋薛八世薛谨极为重视教育和文化,从此再现文化大族。薛谨五子成“五房”,三房后裔十二世薛道衡成为隋朝第一诗人,唐初“贞观十八学士”薛占其二,“三凤”之一的薛德音及画鹤第一人薛稷,这些都是国家重量级的文人。到了明朝薛瑄“实学”的出现,钦定祀孔庙,薛族文化达到史无前例的顶峰。办书院、读诗书、讲经学,成为薛族的旺族法宝。薛族的迁徙,失国之前就开始了,但史书记载很少。失国之后的迁徙,与“忠武”“诗书”有呼应关系。战乱年代,习武镇守一方,落叶生根。和平年代,习文进爵为官迁居,裔留外地。当然,因避祸躲灾而徙者,也存在。薛支万千,汾阴精彩,谱有断裂,天下一家。
撰文:宛福成
责编:薛秀斌





发布于 2022-11-22 14:54・IP 属地山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1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 21: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绍兴酒+会稽昂公薛氏薛德明+祁佳彪】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解密:贾宝玉(脂砚斋)曾经长期流亡绍兴会稽
啸风
啸风
咨询顾问
红楼梦第一回里云:女娲炼石补天之时,[甲戌侧批:补天济世,勿认真,用常言。]于大荒山[甲戌侧批:荒唐也。]无稽崖[甲原来女娲氏戌侧批:无稽也。]红楼梦满纸荒唐言,批注在这里属于一文两牍和谎言的复合体,大荒山的甲戌侧批:荒唐也。无稽崖的甲原来女娲氏戌侧批:无稽也。

这里重点说说无稽崖。红楼梦第五回,文本说贾宝玉和可卿二人携手出去游顽之时,忽至一个所在,但见 遍地,狼虎同群,迎面一道黑溪阻路,并无桥梁可通。[甲戌侧批:若有桥梁可通,则世路人情犹不算艰难。]正在犹豫之间,忽见警幻后面追来,告道:“快休前进,作速回头要紧!”[甲戌侧批:机锋。点醒世人。]宝玉忙止步问道:“此系何处?”警幻道:“此即迷津也。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只有一个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不受金银之谢,但遇有缘者渡之。尔今偶游至此,设如堕落其中,则深负我从前谆谆警戒之语矣。”这个黑溪是很值得商榷的,黑通乌黑的乌,而乌与无通,黑溪的溪在这里通锡。因此黑溪就是无锡的代名词。从前面解密的理论点可以知道,据贾宝玉在第五回刚刚进入秦可卿的居室看到的秦太虚的对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的分析,宋朝词人秦太虚与和尚浮出水面。红楼梦表里有寓,木居士指的是秦太虚,灰侍者指的就是参寥子。所谓的木居士指的就是秦太虚。前文也分析了秦太虚在北宋官至太学博士,是国史馆编修,而严绳孙 以布衣举博学鸿儒授检讨,也是修《明史》的官员,可见二人属于表里有寓的同类人。木居士和灰侍者二人不可分,秦太虚和参寥子最后一起来到了无锡惠山,自然严绳孙和出家为僧的贾宝玉,也就是脂砚斋最后的归宿地也是无锡惠山,我们运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手法将红楼梦文本里的信息与无锡惠山寺比较就会得出一个结论,贾宝玉人生最后的落脚点是无锡惠山寺。

如果贾宝玉最后在无锡惠山寺出家为僧,无稽的无指代就是无锡,而无稽得稽指的是哪里?看看贾宝玉和林黛玉一起读的西厢记。文本说的明明白白,共十六出,而《会真记》为短篇传奇,全文只有一折。《西厢记》共5本21折5楔子。因此可以知道可见,这两个著名版本都不是宝黛共读的版本。黛玉说的【幽僻处可有人行】这一句,在王实甫的《西厢记》原文中,根本没有。这两句话,在唐人元稹的文言文《会真记》中,更没有。因此黛玉用崔莺莺比喻自己的薄命,所看的应该是悲剧版本《会真记》,而不可能是王实甫的喜剧《西厢记》。脂砚斋在这里的批注,他反复说双文,双文。双文里的的双文就是指的是显隐文本,只有显文本和隐文本才构成双文,红楼梦草蛇灰线,表里有寓这个会真一定与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有密切的联系,反映到前文就是会稽。又根据前面秦可卿的葬礼的解密,晚明重臣祁彪佳家族属于与宁国府和荣国府一个官僚集团的一员,而且是重要的一员。贾宝玉属于晚明隐皇子,当洛阳北被起义的农民军攻破,而汝州也被农民军劫掠,那么贾宝玉在逃亡的过程里会稽必然是一个落脚点。因为祁彪佳的老家在会稽,贾宝玉在国破家亡后四处逃亡,应该在祁彪佳的老家绍兴会稽呆了很久。

这里要提一下祁鸿孙,祁鸿孙为梅墅祁氏一族祁汝森糸长孙。由于其父祁凤佳英年早逝,祁鸿孙深得叔父祁彪佳呵护,他生活于(1611—1656)年间,早年主淳文社士事,甲申事变及清朝入侵江浙沪后,祁鸿孙拥戴晚明皇室,官至兵部职方司员外郎。著名文史学家全祖望在《鲒埼亭集·祁六公子墓碣铭》一文中节录如下:"忠敏(祁彪佳)死未二旬,东江兵起,恩恤诸忠。而忠敏赠兵部门尚书,理孙赐任,祁氏群从之。长曰鸿孙者,故尝试与忠敏同讲学于蕺山,至是将兵江上,思以申忠敏之志,而公子(祁理孙)兄弟馨家饷之。"从全祖望的文字中让后世了解了祁鸿孙对明朝的忠诚,并了解了祁汝森孙辈的义举和对入侵者的抗争,他们不惜变卖家产招募乡勇志士,筹措义军粮饷,冒着杀头毁家的风险去奋力一博的。既然贾府和祁府有旧,脂砚斋,也就是贾宝玉和祁鸿孙应该认识而且熟悉的,祁鸿孙曾经焦急的徘徊在苏州、常州一带,用表述不清的语言偷偷打听一位从河南而来的出家人的情况。每逢寺院或道观,祁鸿孙必逐个辨认出家人的外貌。这个出家人,应该就是洛阳城破后悬崖撒手一路流亡的贾宝玉。

编辑于 2022-03-06 10:5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1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 21: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锡惠山寺
[ 宋 ] 苏舜钦
原文
寺古名传唐相诗,三伏奔迸予何之。云山相照翠会合,殿阁对走凉参差。

清泉绝无一尘染,长松自是拔俗姿。二边羌胡日斗格,释子宴坐殊不知。

作者介绍

苏舜钦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曾祖父由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

惠山寺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其他




惠山寺,位于惠山秀嶂街(今惠山直街和横街交接处),始建于南北朝,距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惠山寺


  • 地    址

    无锡惠山秀嶂街



  • 前    身

    历山草堂


  • 始建时间

    南北朝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寺庙介绍

惠山

与佛的因缘最早要追溯到晋朝,相传西域僧人慧照来到无锡秀丽的西神山麓驻锡传道,从此就有了惠山之名。寺建于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梁大同三年(537年),建大同殿,易名为法云禅院。唐宋间,又改名为昌师院、普利院、旌忠荐福功德禅院等。惠山寺是禅宗道场,历史上香火旺盛,高僧众多,唐宋鼎盛期僧舍达数千间。惠山因佛而繁荣。从唐朝会昌至清朝同治的千余年间,惠山寺五次遭劫,五次重建。清朝乾隆皇帝曾到惠山寺礼佛并留下大量诗篇。1863年李鸿章在惠山寺废墟上建昭忠祠。惠山寺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而历无锡十大丛林之首。保存完整的唐代听松石床、唐宋经幢、香花桥、宋代金莲桥、明代古银杏、清代御碑等珍贵文物以及近年修复建造的大雄宝殿、惠山寺钟等展示了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2004年4月26日,具有1500余年历史的江南名刹惠山寺法喜充满,修复开放并恢复宗教活动,从此晨钟暮鼓、经声佛号又回荡在锡惠山麓。目前的惠山寺佛法僧三宝俱足,古老的丛林正呈现出勃勃生机。



折叠编辑本段环境介绍折叠地理位置

山寺位于无锡惠山秀嶂街(今惠山直街和横街交接处),始建于南北朝。它的前身是南朝刘宋司徒右长史湛挺创立的"历山草堂"。刘宋景平元年(423),把历山草堂改作僧舍,称"华山精舍",梁朝大同三年(537),又把"华山精舍"改为"慧山寺"。


折叠古建筑

现在惠山寺保留的古迹和建筑物有古华山门、金刚殿、金莲池、金莲桥、御碑亭、听松石床、古银杏树、云起楼等。"听松石床"一直以神秘的魅力吸引着游客。"听松石床"原是两棵六朝古松下的一块天然大石,长20米,阔0.87米,高0.56米,呈褐色,表面平坦,一侧翘起若枕,宛如卧榻,供游人坐卧,静听松涛。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阳冰(李白的族叔)为此石用篆体写了"听松"两字,"听松石床"便由此得名。民间传说,听松石床,又名"偃人石",人不论高矮,偃卧到石上,石床会随人的高矮而伸长缩短,总是变得和睡着的人一样长。后来有个孕妇睡在石上,既有大人,又有胎儿,石床无所适从,难施仙术,从此失效了。传说金兀术被岳飞打得大败而逃,误以为这里可以听"宋",便躺在石床上暂憩,忽然风声飒飒,松涛滚滚,犹如万马奔腾,金兀术以为岳家军追到,惊恐万分,滚下石床逃命去了。由于用力过猛,石床边上竟被他揿出一个手掌印,抓了几条指甲痕。解放前,无锡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曾在此谱下《听松》乐曲,旋律明朗,音调雄健,深受人们喜爱。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介绍

惠山寺,

位于惠山秀嶂街(今惠山直街和横街交接处),始建于南北朝,距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它的前身是南朝刘宋司徒右长史湛挺创立的"历山草堂"。当时他归隐在历山(惠山),与南朝的南平王刘烁以诗章酬和,齐江淹亦有继作,后人把他们的诗作列于壁间。刘宋景平元年(423年),把历山草堂改作僧舍,称"华山精舍"。元徽(474年--476年)间,沙门僧显,从京师(今南京)入吴地,在"华山精舍"休息过,这是最早而有名望的高僧。梁朝大同三年(537年),把华山精舍改为"慧山寺"。寺僧陈大德建大同殿,又名"法云禅院"。唐朝会昌(841年--846年)间,寺毁,唐朝大中(847年--859年)期间重建。北宋至道(995年--997年)间,赐额"普利院"。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赐给名相李纲作 "功德院"。宋绍兴元年(1131年),把该院赐给信安郡王孟忠厚,祀昭慈圣宪孟太后,改额"旌忠荐福寺",赐铜印一颗,上镌"旌忠荐福功德禅院之印",元朝末年被毁,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僧普真重修。永乐五年(1407年)僧怀祖又修建。正统十年(1445年)被火烧毁。巡抚周忱,知县项伾重建。万历二十三年(1959年),有个唐裕的,挟妓游春,竞放火炮,炮火飞上殿脊,殿被焚毁,次年吴申锡捐千金重建,他的儿子澄时又造了禅堂和不二法门。康熙于二十三年(1684年)南巡时,至惠山寺,在漪澜堂品泉。第二年,无锡人周宏词力加修治,题额为"圣敬式临"。后来,乾隆六次到惠山,在秦园和竹炉山房休息,写了不少诗词,题了不少匾联,还特地为"惠山寺"题额。清朝感丰至同治年间,李鸿章的淮湘军曾与太平军在江南一带激战,惠山的寺院毁于战火,仅存寺门匾额。后来,李鸿章在惠山寺的废墟上建立了"昭忠祠",辛亥革命后改为"忠烈祠"。

由于惠山寺坐落在名胜之地,声誉早已随着天下第二泉的美名而满天下。它早在唐宋之时,就香火不绝,盛极一时。寺院范围包括整个愚公谷和寄畅园,僧舍就有一千零四十八间之多。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以至帝王将相,在经过京杭大运河时,都要在惠山寺逗留。

解放后,市人民政府对惠山寺进行了全面整修,1954年重新设计改建了"古华山门"和二山门,非常壮严古朴。现在惠山寺还保留着古迹和建筑物有古华山门、唐宋石经幢、金刚殿、香花桥和日月池、金莲桥和金莲池、御碑亭、听松石床、古银杏树、大同殿、竹炉山房和云起楼等。



折叠编辑本段重建开光折叠开光

200

8年1月6日,无锡市千年古刹惠山寺隆重举行重建落成暨全堂佛像开光庆典,市领导丁卜人、黄继鹏以及全国宗教、园林等有关部门领导和佛教界代表参加了庆典仪式。无锡惠山寺坐落于锡惠名胜区内,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始建于公元423年,距今1580余年,曾列粱溪十大丛林之首。千余年间,惠山寺六次遭灾,最后毁于太平天国战乱年间。至今寺内还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古迹。有粱朝大同年间的龙眼泉、唐宋石经幢、唐代听松石床、宋代金莲桥、明洪武银杏、清御碑等。在惠山寺古华山门内两侧,两座古老的石经幢分列左右,其中南边一座建于1100多年前的唐代,是无锡现存最早的地面文物,北边的一座建于宋代。唐、宋两幢并存,为江苏省内所仅见,具有相当高的历史、艺术价值。金莲桥距今800多年,建于北宋靖康年间,是无锡最古老的石桥。惠山寺内还有一棵树龄600 多年的古银杏,可算是无锡市区首屈一指的树中老寿星。古银杏北侧是最具有神秘色彩、驰名全国的江南奇石听松石床。石床全长2米,宽厚各近1米,通体无刀斧痕迹,系天然断裂而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1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 22: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魏耕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魏耕(1614年5月14日-1662年7月15日)明末抗清义士。原名璧,又名时珩,字楚白,慈溪人。明亡后,改名耕,又名苏,字野夫,号雪窦,又号白衣山人。曾联络抗清志士,秘密图谋恢复大业,最终因"通海案"而被害。工诗,古体学李白奔放豪迈;近体学杜甫苍凉悲壮,在明末清初诗坛独树一帜,为屈大均所赏,有《息贤堂前后集》及《雪翁诗集》。

基本信息
本名
魏耕


楚白、野夫


雪窦、白衣山人

所处时代
明末

民族族群



出生地
慈溪

出生日期
万历四十二年四月初六(1614年5月14日)

逝世日期
南明永历十六年六月初一(1662年7月15日)

主要作品
《息贤堂前后集》及《雪翁诗集》

目录
1人物生平
2诗作选摘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四月初六魏耕生于慈溪一个破落世族之家。七岁从其叔父学,"日诵数百言,覆背如流",家人以颖异称之。十四岁时,母卒,随父至吴兴读书。明崇祯六年(1633),魏耕赴归安应童子试,得第一名,虽当地儒生以其外籍相阻,终因试卷"宏深朴茂,有古大家风",受到考官赏识,得入归安庠。明崇祯十二年(1639),又"岁试冠军",得到官给廪饩的待遇。这期间,当地富户凌祥宇闻其名,客于家中,并把女儿许配给他,因此,他便以赘婿的身份侨居在归安县。

清王朝建立后,弃功名,迁居湖州别鲜山,改名耕,又名苏,字野夫,号雪窦,又号白衣山人,筑息贤堂读书。弘光元年(1645),明朝皇室潞王逃至杭州,委任杭州诸生费宏玑为参军副使,招募苏、湖两州兵马勤王,魏耕闻讯,即和其友钱缵曾弃家投军,驻于湖州,负责策划军机。同年六月,清兵攻占杭州,潞王投降,湖州推官冯汝缙献城降,被清廷升为知府。魏耕邀集湖州所属各县诸生数百人起义,率领溃散兵勇,夺回湖州城,杀降官冯汝缙。数天后,明降将祖大弼领兵数千攻湖州,魏耕率将士守城十余日。后因恤文伯向清兵告密,城遂破,魏耕退守长兴,后虽曾攻入湖州、武康(今属德清县)、安吉等地,终因兵少粮乏,不能久守,兼之外援又绝,遂弃家败走,是为"苕上之役"。

此后与归安钱缵曾,山阴(今绍兴)祈理孙、祈班孙、朱士稚、张宗观以及苏州陈三岛等抗清志士,以结诗社相号召,秘密进行抗清活动。后因向郑成功、张煌言进策事为清廷所悉,携妻小到山阴(今绍兴)祈氏别寓避居。永历十六年(1662),郑成功部下孔孟文向清廷告密,魏耕被捕,于同年六月初一在杭州官巷口被凌迟处死。 岳父凌祥宇被绞死。妻凌氏、次子魏崿先后自缢而亡。长子魏峤遣戍尚阳堡(今辽宁省开原县东40里)。杭州人孙治把魏耕葬于南屏山,后迁灵隐寺,与张煌言、杨文琮为邻,时人称"三忠墓"。

折叠编辑本段诗作选摘
【赠钱肃润】

扶桑海水波,烛龙光景微。蟾魄相沦惑,天地纷无禧。

苍梧狩不还,烈士志亦危。喟然起西游,泛舟昆明池。

黄姑不驾箱,织女缣靡储。阴风昼夜兴,卉木顿已凄。

抚躬怀洛邑,顽民良足悲。遁匪依岩穴,散发吟郊畿。

漆身余隐痛,蹈则陷焱机。二心何所愧,慷慨欲报谁?

令名荣丹青,丹青未可訾。商山遗素风,终南多佳期。

深谷路匪远,玉液可疗迹。行将憩我辙,斯道尚能追。

【晓发苏州逢故人】

鸡鸣残月下金阊,白鹤孤栖城上霜。匹马萧萧衣后短,重关杳杳路初长。

相逢屠狗皆亡虏,对泣南冠半故乡。回首东吴遗恨在,胥门犹自向江湘。

【醉歌行·姜大行宴中作】

明州布衣家已倾,几岁亡命乞余生。褴褛百结脚不袜,伶仃枯槁无人形。

奔走东吴与西楚,满城尽是商与贾。各自全躯保妻子,捶胸何处诉愁苦。

今年飘泊长洲来,性命如丝更可哀。一餐饱饭襟怀好,输心写意倾深杯。

秋雨注墙蝼蛄叫,菊花倒地金钱开。三盏两盏筋骨活,将醉未醉春姿回。

欢乐填填彻晓夜,何知罾缴遍尘埃。姜生姜生不须虑,圣贤豪杰终荒苔。

人生三万六千日,会当日日眉头开,富贵于我何有哉!

【弹铗歌】

我生岂无命,何为使我漂流天南海北陬,日与腐儒小子论诗书,唇干口燥不得休。

谁言人生直如矢,苍苍反复曲如钩。不见城中达官骑大马,杀人多者居上头。

会须觅取百个钱,日醉洞庭岳阳之酒楼。俯观波涛千里横击,销我千古万古之忧愁。

【湖州行】

君不见湖州直在太湖东,香枫成林橘青葱。山川迢迢丽村渚,秋城淡淡遮苍穹。

亭皋百里少荒土,风俗清朴勤桑农。充肠非独多薯蓣,宴客兼有锦鲤红。

白屋朱邸亘原野,黔首击壤歌年丰。今岁野夫四十一,追忆往日真如梦。

腐儒营斗粟,闾阎挽长弓。盗贼如麻乱捉人,流血谁辨西与东?

又闻大户贪官爵,贿赂渐欲到三公。豪仆强奴塞路隅,猰貐豺狼日纵横。

皇天无眼见不及,细民愁困何时终?安得圣人调玉烛,再似隆庆万历中。

天下蚩蚩安衽席,万国来朝大明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5 14:50 , Processed in 0.07670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