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58
 楼主| 发表于 2024-3-8 15: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这样一种声音,“崇祯上吊”是李自成造的假,崇祯早已逃出生天
播报文章

柯米克看历史
关注
2021-01-20 04:38
第一章:主任,求你...你轻点声音,外面都听得到了.....
第一章:主任,求你...你轻点声音,外面都听得到了.....
“你真的太大了!”他附耳低喃“年纪大的会疼人
“你真的太大了!”他附耳低喃“年纪大的会疼人
饥饿状态下:多长时间开始消耗脂肪?看完这招你就知道减肥很简单
饥饿状态下:多长时间开始消耗脂肪?看完这招你就知道减肥很简单
不知道各位小伙伴们,看完什么感受呢?
我们的开始是源于什么?小编知道,在您第一次点开小编的文章那一刻,小编真的非常开心,觉得咱们是同一路人!一起分享娱乐圈的那些趣事吧!

末代帝王中,至为刚烈者,莫过于明崇祯帝。
其抱定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人生信条,等北京城陷落,一声长叹,慨然以身殉国。
古往今来的末代帝王,惨死者很多。
且看秦二世胡亥,在被赵高杀害前,苦苦哀求“愿与妻子为黔首(普通百姓)”;
西汉平帝毫无知觉地喝下王莽精心炮制的毒酒;
东汉献帝做了多年傀儡,受尽凌辱,最后被迫“禅位”;
曹魏元帝则被弑杀于街头;

西晋怀帝被匈奴俘虏后,在宴会上“青衣侑酒”,在出猎时“执戟前导”,在羞辱中被杀;
东晋恭帝司马德文被刘裕派人用被服蒙首活闷杀;
隋炀帝杨广亡国之际,惶惶不知终日,每每揽镜自照,遇恻然泪下,称:“好头颅谁当之!”最后被三尺练巾绞死;
还有,唐昭宗与唐哀帝都惨死在朱温手下;南唐李后主被宋太宗鸩杀;北宋徽、钦二帝更被金人虐杀得惨不可言……
不得不说,最懂得苟全性命的还是元末顺帝和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尤其是溥仪,不惜出卖国家主权、投靠日本人。

和崇祯帝一样壮烈殉国的,有举火自焚的后唐末帝李从珂,有自缢于幽兰轩的金哀宗完颜守绪,有崖山之战后与大忠臣陆秀夫一同赴海的南宋末帝赵昺,他们都是人们同情和悼念的对象。
但是,有人说,崇祯帝其实并非在煤山上吊自杀的。
其证据是一部署名为聋道人所著的《遇变纪略》。
该书记载云:“十八日,……吾乡刘光禄坐守东华门,是夜五更鼓返寓,遣使密与涂公曰:‘皇上并中宫太子三鼓以轻骑逸民间’……李自成入大内,见帝踪迹,令诸将南追。……是日,知帝与太监王承恩并缢于煤山,遗有血沼一纸,皇后尸亦在宫中抬去,俱停于东华门侧棚内。”
这“聋道人”以甲申之变亲历者的身份著作《遇变纪略》,称:三月十八日,自己的同乡刘光禄负责把守东华门,当晚五更时分派人汇报御史涂必宏,说亲眼见崇祯帝与太子已于三更时分轻骑逃逸入了民间。接着,聋道人又别有深意地把自己听闻的“煤山上吊”之事的日期记录了下来。

为什么说是别有深意呢?因为崇祯皇帝是在三月十八日半夜时分出逃的,而崇祯煤山上吊的消息是在二十二日才传出的,中间隔了三四日。
那么,这两个日期有没有旁证呢?
对比一下同为甲申之变亲历者的著作。
《烈皇小识》记: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率军进入承天门,进入了皇宫,便迫不及待地搜捕崇祯帝,悬重赏,申严诛,称:“献先帝者万金,封伯爵,匿者,夷其族。”过了三天,“二十二日庚戌得先帝遗魄于后苑山亭中,与王承恩对面缢焉,先帝以发覆面。”

《甲申纪事》也记: “二十二日贼搜得先帝遗弓于煤山松树下,与内监王承恩对面缢焉。……发俱乱,内相目睹,为予言也。”
通过这两条,便知李自成的确是在十九日入城、二十二日才搜出“崇祯尸体”的。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崇祯皇帝真的在煤山上吊了,而煤山属皇家后苑,地方并不大,为什么李自成几十万人展开了地毯式搜查却要花了三日时间才发现尸体?

还有,这尸体真是崇祯帝本人?《烈皇小识》记“以发覆面”,即面部被长发遮盖住了,现场的人都看不清楚。
根据这两个疑点,再结合《遇变纪略》所记来看,“崇祯帝煤山上吊”之说是有可能属李自成造假,即崇祯帝早已逃出了北京城、藏匿在了民间。
要知道,李自成虽然攻陷了北京城,但如果没有崇祯皇帝确切的下落,民众向明之心不死,则李自成就没法坐稳龙庭。这也是李自成入城后为什么急吼吼地要搜捕崇祯帝的原因。可是,诚如《遇变纪略》所记,崇祯帝早于三月十八日与太子轻骑逃逸入了民间,李自成遍搜不获,只好造假,用一具“以发覆面”的尸体,谎称崇祯皇帝已在“煤山上吊”,魂归天国。

至于崇祯帝逃出北京后为何始终没有现身,主要是南京已拥立了新皇帝,而满清又风火入关,形势变化得太快,当然,也有可能是他在南逃路上死于乱军之中了。
其实,崇祯帝煤山自尽之说早已是定论,别的其他说法不过开一时之脑洞,博君一笑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58
 楼主| 发表于 2024-3-8 15:3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真实的崇祯帝是什么样子的?












关注者
787


被浏览
1,656,455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5

​2 条评论


​分享













127 个回答


默认排序









不系园主

不系园主



明史爱好者
​ 关注



庸人治国的典型代表。

辽事是崇祯朝最大的政治军事议题,崇祯将天下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倾注于此,心心念念收复辽东,但其实从崇祯二年开始,他就开始失去对辽东的掌控。到崇祯四年时,辽东督、抚、道臣文官就失去了对辽镇的控制,沦为傀儡,传回的疏揭塘报几乎全是假的,而内阁、兵部、科道对此几乎不加甄别,崇祯本人更是没有辨别能力。

崇祯二年十二月初一,袁崇焕下狱,初四日,祖大寿率辽兵叛逃回辽东。孙承宗派马世龙追赶劝回。在山海关的朝鲜使臣记录了祖大寿原话,祖大寿对马世龙说,朝廷重用奸臣,我军杀贼,功劳却归于满桂。现在要我回去也行,朝廷要先斩奸臣满桂,赦免袁崇焕,且每兵发银五两,我就回去抗金。

夕时有马总兵世龙赍敕及孙军门书,持上方剑宣召入见。则祖总兵曰:奸臣用事,陷害忠良。我军力战杀贼,而功归于满桂,且不给军粮,故军心愤怨,不得已还来。今若赦袁爷斩奸臣以慰军心,且给每名银五两,则当还人京讨贼云云。《雪汀先生朝天日记》

而孙承宗给崇祯的奏疏则全然不见祖大寿的原话,孙承宗说祖大寿本想“束身待罪”,但看到溃兵没有统属,恐怕为患滋大,所以也跟着一起溃逃了。又说辽人多诈,辽兵要挟主将是经常发生之事。若崇祯宽恕其罪,辽人辽将必“豪杰用命”。可以看到,孙承宗的奏疏和实际情况相差甚远,从这时起崇祯就已经得不到真实的军事情报了。

该臣看得辽兵胁将习为固然。祖大寿当兵众东奔,原欲束身待罪,而兵散无统,为患滋大……而大寿随具禀挑兵赴战……宽其既往,励其将来,将雷霆总是天恩,而豪杰用命,逆(虏)可灭矣。《孙承宗集》

如果说崇祯二年是孙承宗为祖大寿转圜,是后金围城,事态紧急,迫不得已,所以情有可原,那么崇祯四年大凌河之战中崇祯收到的所有奏疏几乎都是辽东官员受制于辽镇,与其相互勾结,主动帮他们造假欺骗皇帝和朝廷。

彼时大凌河的真实情形是:九月二十七日援军在长山被金军击败。十月初二,皇太极从锦州捉来的俘虏口中得知,孙承宗和监军太监王应朝等人早已从锦州逃往山海关。十月二十八日,祖大寿为取信后金,当着后金将领的面,杀害不愿投降的副将何可纲,带领城内一万余人投降。

是日,命苏达喇、乌拜率每旗大臣各一员及每牛录护军各一人,前往锦州、松山一带捉生,杀八人,生擒九人解来。讯之,言吴总兵官、金副将、桑阿尔寨携百人遁去。其余众将士,均为尔等所杀。孙阁老、太监二王公,已由锦州逃往关内等语……二十八日,诸副将、参将、游击、守备、都司均与祖总兵官合谋归降。唯副将何可刚拒降。祖即执之,命二人推出城,於城西壕外斩之。行斩时,何可刚含笑而一方不出。於我诸将前斩何可刚毕,祖总兵宫遂遣其属下副将四员、游击二员来誓……《满文老档》

而祖大寿投降6天后的十一月初四日,兵部呈给崇祯的巡按直隶监察御史王道直题本称大凌河官兵已经尽数突围而出。


明明是十月二十八日祖大寿杀害不愿意投降的何可纲后举城投降,投降后7天了,祖大寿本人都回到锦州了,辽东监军太监王应朝在十一月初五日奏报是自己的部下李明臣与巡抚丘禾嘉总兵吴襄密议,派遣精兵十月二十九日偷营,“使狡奴裂胆寒心,祖帅乘机而出。”崇祯看了奏报说“具见将士胆略”。


同日的巡抚丘禾嘉题本认同了太监李明臣,高起潜和总兵吴襄的功劳,说十月二十九日派兵袭击金营,祖大寿因此突围。泥马,祖大寿二十八日就投降了,辽东的抚镇内臣还在强调自己派兵二十九日偷营建功,崇祯看完奏疏称赞丘禾嘉调度有方。


十一日初八日兵科给事中黄绍杰还未祖大寿和吴襄请功,说祖大寿保守孤城,使得金军“师老财匮”,是“百炼之钢,百折之雄”,而且保留我军军力,“尚存官兵一万二千人;”吴襄虽有长山之败,此次偷营也“差快人意”,因此请皇帝不要处罚二人,应该激励二人收桑榆之效。

可以看到,崇祯收到的各种奏报全是假的。

然而何可纲被祖大寿杀害,大凌河官兵尽数投降,大凌河城池被金军拆毁的事实无可掩盖,所以十一月来自辽东诸臣的奏疏都是为了圆以上这些谎言。

孙承宗在十月初二日前就逃回了山海关,却在十一月十五日奏疏中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在自己的帮助下祖大寿如何用计杀出重围。孙说士兵想要挟持祖大寿投降,何可纲主张战死不降,乱兵将之杀害并且分食。又说祖大寿为了用计出脱,率27人入金营,与四位酋长结为兄弟,对方给与赏赐,祖大寿都用计拒绝了。后金想要取锦州,祖大寿说我和各将家人都在各城,如此他们必死。后金酋长说你任去安排。祖大寿以儿子为质,返回了大凌河城。十月二十九日孙承宗派援军直攻金营,金军人慌马乱,自相攻打。祖大寿对后金将领说,此时我杀出重围,明朝必不疑我。于是金军将祖大寿送出大凌河,初一日步行进入锦州。崇祯批示祖大寿与丘禾嘉“忠智可嘉”,要孙承宗对二人劝慰勉励,让其知道皇帝的“推诚倚藉之意”。


祖大寿有如此大的嫌疑,王道直在同日的题本居然还说祖大寿“御奴,可以立奋矣”,祖大寿回到锦州,“抚镇同心,所谓文武调和,则士卒豫附,又当于今日见之,固守图战,何难悉心再筹乎?”崇祯批示“祖大寿忠智脱围”。


这就是真实的崇祯。他初继位时不敢吃宫内的饭食,只吃自己衣服内藏的几个饼,这点小聪明在面对由辽饷勾结在一起的庞大利益群体时,显然是远远不够用的。

熹宗把皇位传给他时说,吾弟当为尧舜。当崇祯十几年如一日的用辽饷供养辽东时,对于其他衣食无着的九边士兵,以及那些因辽饷而家破人亡的小民百姓来说,崇祯恐怕是连桀纣都不如。


编辑于 2023-04-29 22:56

​赞同 385​​58 条评论

​分享
​收藏​喜欢收起​










当代军神的素描像

当代军神的素描像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小区保安
​ 关注



一个被正能量包围的大明愤青有幸当上了皇帝


发布于 2023-02-04 23: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58
 楼主| 发表于 2024-3-8 15: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崇祯假死+扯淡碑+】】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崇祯真的在煤山上吊了?根据这几种史料分析,可能是李自成造的谣



覃仕勇讲史2022-03-07 19:29








末代帝王中,至为刚烈者,莫过于明崇祯帝。

其抱定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人生信条,等北京城陷落,一声长叹,慨然以身殉国。

古往今来的末代帝王,惨死者很多。

且看秦二世胡亥,在被赵高杀害前,苦苦哀求“愿与妻子为黔首(普通百姓)”;

西汉平帝毫无知觉地喝下王莽精心炮制的毒酒;

东汉献帝做了多年傀儡,受尽凌辱,最后被迫“禅位”;

曹魏元帝则被弑杀于街头;



西晋怀帝被匈奴俘虏后,在宴会上“青衣侑酒”,在出猎时“执戟前导”,在羞辱中被杀;

东晋恭帝司马德文被刘裕派人用被服蒙首活闷杀;

隋炀帝杨广亡国之际,惶惶不知终日,每每揽镜自照,遇恻然泪下,称:“好头颅谁当之!”最后被三尺练巾绞死;

还有,唐昭宗与唐哀帝都惨死在朱温手下;南唐李后主被宋太宗鸩杀;北宋徽、钦二帝更被金人虐杀得惨不可言……

不得不说,最懂得苟全性命的还是元末顺帝和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尤其是溥仪,不惜出卖国家主权、投靠日本人。



和崇祯帝一样壮烈殉国的,有举火自焚的后唐末帝李从珂,有自缢于幽兰轩的金哀宗完颜守绪,有崖山之战后与大忠臣陆秀夫一同赴海的南宋末帝赵昺,他们都是人们同情和悼念的对象。

但是,有人说,崇祯帝其实并非在煤山上吊自杀的。

其证据是一部署名为聋道人所著的《遇变纪略》。

该书记载云:“十八日,……吾乡刘光禄坐守东华门,是夜五更鼓返寓,遣使密与涂公曰:‘皇上并中宫太子三鼓以轻骑逸民间’……李自成入大内,见帝踪迹,令诸将南追。……是日,知帝与太监王承恩并缢于煤山,遗有血沼一纸,皇后尸亦在宫中抬去,俱停于东华门侧棚内。”

这“聋道人”以甲申之变亲历者的身份著作《遇变纪略》,称:三月十八日,自己的同乡刘光禄负责把守东华门,当晚五更时分派人汇报御史涂必宏,说亲眼见崇祯帝与太子已于三更时分轻骑逃逸入了民间。接着,聋道人又别有深意地把自己听闻的“煤山上吊”之事的日期记录了下来。



为什么说是别有深意呢?因为崇祯皇帝是在三月十八日半夜时分出逃的,而崇祯煤山上吊的消息是在二十二日才传出的,中间隔了三四日。

那么,这两个日期有没有旁证呢?

对比一下同为甲申之变亲历者的著作。

《烈皇小识》记: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率军进入承天门,进入了皇宫,便迫不及待地搜捕崇祯帝,悬重赏,申严诛,称:“献先帝者万金,封伯爵,匿者,夷其族。”过了三天,“二十二日庚戌得先帝遗魄于后苑山亭中,与王承恩对面缢焉,先帝以发覆面。”



《甲申纪事》也记: “二十二日贼搜得先帝遗弓于煤山松树下,与内监王承恩对面缢焉。……发俱乱,内相目睹,为予言也。”

通过这两条,便知李自成的确是在十九日入城、二十二日才搜出“崇祯尸体”的。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崇祯皇帝真的在煤山上吊了,而煤山属皇家后苑,地方并不大,为什么李自成几十万人展开了地毯式搜查却要花了三日时间才发现尸体?



还有,这尸体真是崇祯帝本人?《烈皇小识》记“以发覆面”,即面部被长发遮盖住了,现场的人都看不清楚。

根据这两个疑点,再结合《遇变纪略》所记来看,“崇祯帝煤山上吊”之说是有可能属李自成造假,即崇祯帝早已逃出了北京城、藏匿在了民间。

要知道,李自成虽然攻陷了北京城,但如果没有崇祯皇帝确切的下落,民众向明之心不死,则李自成就没法坐稳龙庭。这也是李自成入城后为什么急吼吼地要搜捕崇祯帝的原因。可是,诚如《遇变纪略》所记,崇祯帝早于三月十八日与太子轻骑逃逸入了民间,李自成遍搜不获,只好造假,用一具“以发覆面”的尸体,谎称崇祯皇帝已在“煤山上吊”,魂归天国。



至于崇祯帝逃出北京后为何始终没有现身,主要是南京已拥立了新皇帝,而满清又风火入关,形势变化得太快,当然,也有可能是他在南逃路上死于乱军之中了。


明朝神秘墓碑,疑似穿越者所留,专家至今无法作出解释 2019-09-21 08:38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已经解决了人们碰到的绝大多数难题,但还有一些神秘的事件,即便是以今天的技术,依旧难以进行解答。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未解之谜还有很多,而爆史君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则是我国明朝流传至今的一件文物“扯淡碑”。
在河南淇县的摘星台公园内有一块用玻璃罩着的墓碑,这块墓碑上共刻有111个字,但全文并未提及墓主姓名,也没有说明立碑的时间,整个碑文藏头露尾,给人以扑朔迷离的感觉。因为碑首刻着“扯淡”二字,所以民间老百姓将它称为“扯淡碑”。
“扯淡碑”碑身高178厘米,宽86厘米,厚18厘米,碑座宽102厘米,原本位于北关八角楼西祖师庙内,后来因为修建农机公司,所以被立在了农机公司院中。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旅游业开始蓬勃发展,它才被淇县政府“请”进了摘星台公园。
说起“扯淡碑”的命运,虽然有些坎坷,但也算十分幸运了。它经历过直奉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但却安然无恙。1948年,国民党军队将八角楼拆掉建炮台时,它也没有被毁。大跃进时,许多墓碑被修桥铺路,它也躲过一劫。“破四旧”时,它则安静地躺在了农机公司的井台上。后来它熬过了重重险境,终于等来了被保护的那天。
那为何当地的文物管理所觉得“扯淡碑”有价值呢?主要是从它的碑文上体现的。“扯淡碑”正反两面都有字,正面碑首刻着“再不来了”四个醒目的大字,下面是“扯淡”二字,碑正中则竖刻着“泰极仙翁脱骨处”七个大字。正面碑文为:“翁燕人水木氏,明末甲申访道云蒙修真。事迹已详载甲申记矣,予等不敢再赘。翁生不言寿,或曰一十有二纪,卒曰然。四空门人清,琴棋书画,抱病老人立。”
背面碑首则刻着“碑阴”二字,正中竖刻“为善最乐”四字,反面碑文为:“不负三光,不负人,不欺鬼神,不欺贫。有人问我修行法,只在虚灵自然间。”从整个碑文的行文手法来看,很难想象是古人的手笔,看起来更像现代人所作。但经考古鉴定,这“扯淡碑”又确实为明朝之物。
而且碑文的内容也很有意思。其中石碑正中刻着“泰极仙翁脱骨处”,可知墓主自称为“泰极仙翁”,而“明末甲申”则指的是公元1644年。那一年,李自成带兵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被逼在煤山上吊自尽。这位泰极仙翁又自称是“燕人水木氏”,根据中国的拆字法,不难得出他乃“沐”姓后人。
所以正面碑文的意思就是“我泰极仙翁出身燕京沐氏,于1644年开始求仙问道,学习修真。我的事迹都被记载在了甲申年的史料中,所以不敢再多说。我活着时不愿说年纪(有人说我活了144岁),死了也一样不想告知人们。我已四大皆空,每日琴棋书画为伴,在抱病时立此墓碑。而墓碑的背后则是这位“仙翁”对于自己人生和修行的总结,即踏踏实实做人,无愧于天地之间。
对于这位神秘的墓主,人们共有三种猜测。第一种是,此人为云南沐王府后人,在明朝灭亡后躲入深山,希望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再次拥立大明王朝。但随着满清入主中原,他的希望化为泡影,从此修仙问道。所谓“反清复明”一事,完全就是不切实际的“扯淡”!第二种是,此人乃假死的崇祯帝。假死之后躲入深山,妄图东山再起。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已四大皆空,看淡了功名利禄,认为世俗的一切都是“扯淡”。
而第三种说法则认为,墓主乃是一位穿越者。有心通过自己所学知识改变命运,结果却无能为力。最终只好隐居深山,与琴棋书画为伴。所以他才发出“再不来了”的感慨!对于这三种说法,人们议论纷纷,至今没有定论,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58
 楼主| 发表于 2024-3-8 17: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不世之奇谟六,无竞之伟烈四,而又有震世之独行五
klsiu2019.06.04浏览239次其他分享举报
这句话是说明朝嘉靖帝的,然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求解答谢谢... 这句话是说明朝嘉靖帝的,然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求解答 谢谢 展开
1个回答
hhilev
2019.06.05
满意答案
奇谟六
正世及之大办,复四郊之大礼
黜胡主之庙祀 革国荣侑享 = 罢黜历代帝王庙中忽必烈的神位
崇奉先师 除象设之陋
厘正诸儒,严迪德之选

伟烈四
革籓镇之诸阉,废畿甸之皇庄,夺外戚之世封,抑司礼之秉用

独行五
正嫔御之数 内无女宠
放鸟兽之玩 外无禽荒
不以隆眷而废刑诛
不以甲令而拘除擢
不以摄生而废化截
一块“扯淡碑”,到底是穿越者的自嘲,还是崇祯的真正归处?
麻雀工作室2018-09-02 13:08

[url=]+订阅[/url]


在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的一个摘星台公园内,至今仍然可以见到一块被玻璃罩保护着的石碑,虽然经过多年的风吹日晒,这块石碑上的字已经有些模糊了,而且碑的最底部也有了一小块断裂之处,但时光流逝,它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战争、拆迁、破坏,仍旧完好无损的屹立着,即便它原本在的地方于上世纪60年代修建农机公司,它都没有被推到,不知为何,人们保留了它,让它能够安安静静的站在农机公司的大院中,尽管那时候许多古代建筑或物品都遭到了粗暴的对待。改革开放以后,拥有历史底蕴的石碑成了炙手可热的文物,它被请进了摘星台公园,又得到了精心的修复和保护,成了游客们前来观赏的摆设。
而这块石碑坎坷的经历,大约也跟它的碑文有关,说起来,了解了它一路走来的过程,再看碑文,很是有些感慨。哦,对了,这块碑叫做“扯淡碑”,这个名字正是来源于石碑上镌刻的内容。
[url=]

[/url]

“扯淡碑”的正反两面都刻有文字,正面碑首横刻着四个大字“再不来了”,下面是异常醒目的“扯淡”二字,也因此这石碑有了“扯淡碑”的名字,碑正中竖刻“泰极仙翁脱骨处”,碑文写着“翁燕人水木氏,明末甲申访道云蒙修真。事迹已详载甲申记矣,予等不敢再赘。翁生不言寿,或曰一十有二纪,卒曰然。四空门人清,琴棋书画,抱病老人立”。背面碑首则刻着“碑阴”二字,正中竖刻“为善最乐”,两侧刻有一联,右为“不负三光,不负人,不欺鬼神,不欺贫”,左为“有人问我修行法,只在虚灵自然间”。

这块原本没什么特别的石碑,却因为“扯淡”、“再不来了”这样的内容平添了不少神秘之感,再加上墓碑明明记载了一个人的生平,却藏头藏尾,既没有刻碑时间,也没有碑主人的名字,让这块碑的来历扑所迷离,也引得后人猜测不断。
碑中提到的“明末甲申”应该就是指甲申年公元1644年,这一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被逼无奈,自缢在煤山之上,明朝也就此灭亡了,而这一事件历史上又称“甲申之变”。至于碑主人自称“水木氏”,以拆字法看,他应该姓“沐”,那这段碑文写的就是,燕人沐氏,于公元1644年来到淇县云蒙山修真,我的事迹已被载入了甲申年的史料之中,我不敢再多说了。我不喜欢提起自己的年龄,有人说我活了一十有二纪,我说,是的。这里解释一下,古代的“一纪”就相当于12年,《国语·晋语四》记载,“文公在狄十二年,狐偃曰‘蓄力一纪,可以远矣’”,也就是说有人告诉沐氏老人他活了144岁。碑文再往下的意思,大概是沐氏老人四大皆空,每日和琴棋书画为伴,在自己抱病之时,刻下了这块碑。而石碑背面的左右两联,就是说碑主人此生问心无愧,至于修行的方法嘛,没什么特别的,就在自然之间。
看起来洒脱脱的一段自白,却因为自称事迹已录入史册,且不敢说出自己的姓名,兼之老人活了144岁这样的描述,使得这位沐氏老人的身份引人遐思,后世之人根据碑文的蛛丝马迹猜测了种种可能,而这些可能又有意无意反过来增添了石碑的神秘,以至于笼罩在“扯淡碑”上的迷雾,毫无减少,反而越来越浓重了。
但世人对石碑主人的身份猜想,说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推断一,沐氏老人是崇祯皇帝,有说崇祯皇帝上吊而死不过是假象,实际上他逃到河南淇县云蒙山,最后死在了这个地方。这个说法倒跟老人不敢提起自己的名字吻合了,毕竟当时已是满清的天下,崇祯皇帝的身份肯定是说不得的。不过《明季北略》记载,1644年3月21日,崇祯帝的尸体被发现,李自成还将他和皇后的尸棺摆在东华门示众,就不知道崇祯帝假死出逃有没有什么依据可考了。
推断二,沐氏老人是明朝的某个大臣。甲申之变后,沐氏逃到云蒙山隐居修道,原本可能还抱着东山再起的念头,但后来清军入关,眼见着满清统治逐渐趋于稳定,沐氏意识到要想光复明朝是不太可能了,所以他尽管活了144岁,仍未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在死前发出绝望的悲鸣“扯淡”!这个沐氏应该是个北方人,毕竟“扯淡”一词多为北方方言。
推断三,不管这沐氏的身份是啥,总之他很有可能是从现代穿越过去的,这种说法就比较神奇了,可能是觉得“扯淡”二字太过口语化,不像古人说话作文的习惯,反倒很像一个现代人的口气,再加上“扯淡”的头上还有“不再来了”四个字,就好像一个穿越者回到古代,却很讨厌那种争名夺利的生活,离开时仰天大呼“老子再也不来了”一样。但“扯淡”两字在明清时期还挺常用的,连《儒林外史》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明朝文人沈德符的笔记《万历野获编》,记录了明朝初年到万历末年的各种制度、大事、趣闻、典故等,其中也有“扯淡”的说法,可见这也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另外,“不再来了”四个字是不是也能理解为沐氏对人世间失望,再不想转世为人的意思呢?
总之,不管人们如何猜测这块“扯淡碑”,它倒是始终安静矗立在一边,冷眼旁观着一切,石碑里的沐氏老人,估计也是看遍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才有了大梦一场空的“扯淡”想法,不如就不要执着了,放下也是一种获得。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58
 楼主| 发表于 2024-3-8 17: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崇祯之死
大圣
大圣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二日。

李自成的大军距离北京越来越近了。

明思宗朱由检,也就是我们习惯上称呼的崇祯皇帝,这天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老神仙在他手心里写了一个“有”字,然后便飘然而去。

崇祯梦中惊醒后,百思不得其解,早朝的时候,就把这个梦讲给大臣们听,问大家:“有谁知道,这是啥意思?”

大臣们纷纷说:“恭喜陛下,这是大吉之兆啊,手里有,有权有势有钱有粮有办法有前途,要啥有啥,有总比没有强啊,这预示着一切尽在掌握。”

崇祯哭笑不得,心里说:闯贼已兵临城下,大明朝危在旦夕,我现在手里有啥?我特么有气!

散会后,心腹太监、九门提督王承恩跟随皇帝回到后宫,犹豫了一下,对崇祯说:“刚才大臣们都是在为陛下宽心,奴才略懂周易八卦,斗胆为陛下解梦。”

崇祯道:“但说无妨。”

王承恩说:“您梦到的这个‘有’字,上面是一个‘大’字少一捺,下面是一个‘明’字少一日,‘大明’残缺,预示我朝将失去大半天下啊。”

崇祯听罢,心头一震:难道真的是神仙指引,让我迁都南京,退守半壁江山吗?

1.

自打从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著名木匠明熹宗朱由校手里接过这个烂摊子,崇祯就没睡过一天安稳觉。

明朝末年,国家内忧外患,外有满清皇太极骚扰入侵,内有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加上连年大旱,瘟疫流行,大明朝早已是千疮百孔,风雨飘摇。

所以,迁都的事儿,其实已经在朝廷内部讨论过多次了。

崇祯内心一开始是拒绝的。

放弃京城,放弃宗庙陵寝,偏安一隅,将来有何面目见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这是逃跑主义,是要留下千古骂名的。

崇祯当时仍对剿匪成功抱有幻想,加上来自各方面的阻力,迁都之议,几次都不了了之。

谁成想,到了崇祯十七年,形势急转直下,李自成的大顺军锐不可挡,一路攻城拔寨,势如破竹。二月,起义军攻陷太原,直逼北京。

国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怎么办?

翰林学士、左中允李明睿再次向崇祯上书提议:事不宜迟,应果断放弃京城,迁都南京,这是保住大明不亡国的唯一出路。

南京原本就是明朝的国都,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国,直到永乐年间,明成祖才迁都北京。

也就是说,南京那边的皇宫都是现成的,简单收拾一下就可以搬进去,南京各机构各委局的办公驻地也跟北京差不多,大家过去以后,政府很快就能投入正常运转。

崇祯皇帝接到这份奏折,连夜召见李明睿,拉着他的手感慨道:“朕有此志久矣,无人赞勷,故迟至今。汝意与朕合。朕志决矣。诸臣不从,奈何?”实话说吧,我早就想迁都了,可是一直没人响应,所以才拖到现在,你的想法与我不谋而合,我已决心迁都,但大臣们不同意,怎么办?

李明睿说:“迁都事关重大,您是领导,提这种主张确实不合适,容易授人以柄。这样,明天早上例会,我先提出建议,试探一下内阁的态度,陛下可见机行事。”

当晚,两人彻夜研究了具体操作办法和迁都有关事项,直到东方破晓。据那天服务的太监们回忆,那一夜,崇祯办公室里的灯一直亮着。

2.

原计划是这样的:

李明睿在会上提出迁都议案,崇祯皇帝立刻表态:“不!我绝不当逃兵,我要坚守阵地,与京城共存亡。”

大臣中肯定有人站出来劝阻:“不行不行,这样太危险了,请皇上务必撤离北京。”

崇祯继续坚持:“不!我绝不放弃宗庙社稷,绝不放弃京师百万民众,我要与人民在一起。”

如是者三。

最后,群臣跪倒一片,苦苦哀求:“请皇上以大局为重,迁都南京。”

万般无奈,崇祯勉为其难地答应下来。

离京前,发表重要讲话:“经过慎重考虑,我做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撤离北京。但是,我们今天的撤离,不是为了逃命,是为了争取明天更大的胜利。请相信,我早晚会回来的!”

留守将士热烈鼓掌,山呼万岁,响彻云霄。崇祯最终迁都南京,开启南明新纪元。

这是预定好的剧本。

万万没想到,那些大臣根本不按套路出牌。第二天早朝,李明睿的迁都议案一提出,立刻遭到了内阁大臣们的强烈反对。

左都御史李邦华认为:“皇上自然守社稷,应与社稷共存亡,怎么能临阵脱逃呢?”

内阁首辅陈演更坚决:“大敌当前,皇上理应带领大家死守北京,李明睿妖言惑众,鼓动陛下弃城逃跑,居心何在?不杀明睿,不足以安人心!”

大臣们群情激奋,斗志昂扬,抢着把皇帝的台词都给说了,这种情况下,崇祯怎么好意思说:其实我是支持迁都的。这种话说不出口的。

只有李明睿坚持己见,当庭反问群臣:“万一京城失守,导致大明亡国,这个责任谁来负?”

众人一时无言以对。

僵持之际,左都御史李邦华站出来,提出一个折中方案:政府一分为二,皇上留守,太子南下,万一京师陷落,太子就在南京登基,由此确保我大明朝社稷的延续。

此言一出,当即有许多人表示赞同,说这个主意好,两全其美。

把崇祯皇帝给气的,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好气哼哼地说:“朕以天地祖宗之灵,诸先生夹辅之力,或许不止于此。如事不可知,国君死社稷,义之正也。”万一我以身殉国,也是做国君的本分。

说罢,拂袖而去。

其实,皇上的心思,大家心知肚明,是崇祯自己想走,让太子留下监国。但大臣们各怀鬼胎,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考虑,谁也不愿捅破这层窗户纸。

战场上的情况越来越糟糕,到了这一年的三月,李自成已兵临城下,崇祯和太子谁也走不成了。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当李贼之围京师也,毅宗亦欲南下,而孤悬绝北,音尘不贯,一时既不能出,出亦不能必达,故不得已而身殉社稷。”

3.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开始对北京发动总攻。

十八日上午,大顺军攻入京城,挺进到了复兴门一带。明军大势已去,亡国在即。

想到三百多年的大明王朝就要断送在自己手里,崇祯痛心疾首,当天向全国发布了第5次罪己诏,也就是检讨书,深刻反省自己的错误,并为此向国民道歉:国家至此,“皆朕之过也。”

崇祯是一个非常具有自我批评精神的人,他是中国历史上发布罪己诏次数最多的皇帝。

然而,就在此时,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前方的监军太监突然传回李自成的口信,说:“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而王,并犒赏军银百万,退守河南。”

意思是,李自成主动提出休战条件:割让西北一带给我,封我做西北王;但不奉诏,不觐见,不纳税,不受朝廷节制;然后再给我拿100万两银子犒赏三军。这样我就撤兵,退守河南。

这是什么情况?眼看胜利在望,居然主动议和。

到底是个农民出身的下岗工人啊,小农意识,胸无大志,李自成并没有推翻明朝夺取整个天下的打算,只想分一块蛋糕,做一方诸侯。

毫无疑问,这是大明朝最后一棵救命稻草。崇祯急忙召集群臣商议,问大家怎么办?

内阁大臣全部装聋作哑,一言不发。

朝堂上是死一般的沉寂,只有远处传来的隆隆炮声。

皇帝为什么不自己做主,凡事都要问大臣呢?

因为明朝实行的是内阁制,正常工作程序就是这样的,重大决策必须通过内阁审议。

此外,崇祯特别爱惜名节,又缺乏担当意识,不愿独自背负卖国的罪名,总希望能有大臣首先提出来,自己再顺水推舟,所以每次都征求大臣们的意见。

可是这次,不论皇上怎么问,群臣硬是无人应答。

让我们怎么说?与闯贼议和,割地赔款,接受这样的条件,签订城下之盟,这叫丧权辱国,谁敢答应?

崇祯无奈,只得长叹一声:“哎,算了,散会吧。”

这是大明朝的最后一次内阁会议,改写历史的机会又一次丧失。

为什么从始至终,都是崇祯皇帝想迁都想议和,大臣们反而积极主战死守呢?是因为大臣的思想觉悟比皇上高吗?

并不是这样的,所有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

首先,没人愿意承担这样的政治风险。

不论内乱还是外患,身为臣子,主战总是没错的,打赢了,扬眉吐气;打输了,青史留名。

弃城逃跑或者主张议和,历来为人所不齿,连皇帝本人都不愿意开口说这样的话,我们凭啥替他背这个锅?等着将来当替罪羊被清算吗?

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是有过教训的。北京并不是第一次被围,当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瓦剌大军围困北京,翰林学士徐珵提议迁都南京,被主战派于谦痛斥:“言南迁者,可斩也。”徐珵因此被世人耻笑为贪生怕死之辈,几乎断送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后来徐珵改名徐有贞,依靠“夺门之变”,拥戴英宗复辟,才翻过身来。

所以,遇到这种事,啥话也别说,喊打就对了。

其次,大臣们大多是北方士族,故土难离,自己的万贯家财和所有社会关系都在北京,不想轻易放弃,到了南方,人生地不熟,难免寄人篱下,所以,大臣们从内心就不愿意南渡。

第三,就算亡国了又怎样,亡的是你朱家的国,与我们有什么相干?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改朝换代是大势所趋,李自成来了,我们二话不说,打开城门,热烈欢迎,然后换身衣服,继续为新政权工作。

就好比公司经营不善被别人吞并,倒霉的是老板,员工怕什么?在哪儿还不是一样打工,换个新老板,说不定薪酬待遇比以前更好呢。

当所有大臣都抱着这样一种心态,明朝灭亡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4.

三月十八日晚,崇祯皇帝强打精神,举行了最后一次家宴。

饭后,崇祯安排自己的三个儿子逃离皇宫,命皇后和贵妃自缢。

随后,又来到寿宁宫长平公主的住处,叹息道:“汝何故生我家!”忍痛挥剑砍杀自己16岁的女儿,幸好只砍断了长平公主的左臂。

民间传说,长平公主逃过一死,后出家为尼,练得一身绝世武功,江湖人称“阿九”、“独臂神尼”,收了个徒弟叫吕四娘,积极投身反清复明事业。(详见金庸小说《碧血剑》和梁羽生小说《江湖三女侠》)

扯远了,接着说正事儿。

崇祯处理完家事,已是三月十九日的凌晨。

天色将明,上早朝的时候到了,崇祯皇帝亲自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

太监王承恩劝崇祯:“别敲了陛下,不会有人来开会了,大臣们都去迎接闯贼了。”

崇祯气呼呼把鼓槌一扔:“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无一人相从。”

崇祯怎么也没想到,那些浓眉大眼,在朝堂上慷慨激昂,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拼命阻止自己南迁的大臣们,如今一个个全都做了可耻的叛徒。

世事难料,人心叵测,崇祯忍不住仰天长叹:“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

东方破晓,战火渐熄。崇祯万念俱灰,在太监王承恩的陪同下,离开紫禁城,登上皇家禁苑煤山,在一株老槐树下自缢身亡,时年33岁。

史料记载,崇祯死时,“以发覆面,白夹蓝袍白细裤,一足跣,一足有绫袜”,衣上以血指书遗言:“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文武可杀,但勿劫掠帝陵,勿伤百姓一人。”

据亲历者明朝官员赵士锦在《甲申纪事》中描述,李自成入宫后,见到崇祯遗体,伏尸痛哭:“我来与汝共享江山,如何寻此短见?”

明太子朱慈烺没能逃出京城,被人抓到后献给李自成,李自成不但没有杀太子,还与他共进午餐,并依照太子的请求,以礼安葬了崇祯皇帝和皇后。

随后,明太子朱慈烺被新任大顺皇帝李自成封为宋王,后来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兵败退出北京,朱慈烺于乱军中下落不明。

据江湖传言,朱慈烺辗转流落至洛阳,隐居栾川老君山做了道士,得以善终。

5.

崇祯皇帝的工作能力如何暂且不论,单论工作态度,特别是在勤政廉洁方面,绝对称得上帝王楷模。

据史料记载,崇祯16岁执政以来,励精图治,“宵衣旰食,夕惕朝乾。”“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每天起得跟鸡一样早,大半夜还不睡觉,批阅奏章,处理政务,通宵达旦,夜以继日,为了工作都快累出病了。

崇祯没有任何业余爱好,一心扑在工作上。“宫中从无宴乐之事。”当政17年,宫中没有进行任何营建,吃穿俱不讲究,龙袍破了都不舍得扔,打着补丁接着穿。

更难得的是,崇祯不好女色。“近御宫人有夫人、婢子、常在、大答应、小答应等号,上皆正色临之,无一戏言。田贵妃婉慧得上意,亦少进御。”

连最喜欢的田贵妃都很少碰,每次都是那几句话:“今天感觉有点累,等下还要开个会,晚上还得批奏折,别等我了你先睡。”

老丈人田弘遇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便把从江南搜罗来的一代名妓陈圆圆进献给女婿,没想到,崇祯只抬头看了一眼,就说:“此女诚佳人,但朕以国家多故,未尝一日开怀,故无及此。国丈老矣,请留殊色以娱暮年,可也。”国家现在这个样子,我哪有心思搞这些,你自己留着用吧。

硬是将绝色美女拒之门外,才有了后来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

哪有什么道德模范,我不过是把别人啪啪啪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

后世因此高度评价崇祯皇帝:“先帝英明神武,人所共钦,而内无声色狗马之好,外无神仙土木之营,临难慷慨,合国君死社稷之义。千古未有之圣主,宜尊以千古未有之徽称。”

崇祯虽然是亡国之君,但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受历代推崇的亡国之君。

清代张岱说:“古来亡国之君,有以酒亡者,以色亡者,以暴虐亡者,以奢侈亡者,以穷兵黩武亡者,嗟我先帝,焦虑心求治,旰食宵衣,恭俭辛勤,万几无旷,即古之中兴令主,无以过之”。

大概意思是说:自古以来的亡国之君,有的因为酒色,有的因为暴虐,有的因为奢靡,有的因为穷兵黩武,唯独我们伟大的崇祯皇帝,这些毛病一概没有,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古往今来的中兴之主,没有人能超过他。

就连他的掘墓人李自成都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就是说,崇祯这个人其实不算太糟,即便他被孤立,还是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反倒是那些大臣,结党营私,能忠心为国家考虑的人太少了。

既然是一个勤政廉洁的好皇帝,为什么执政短短17年就亡国了呢?

崇祯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一直在抱怨那些大臣:“群臣误我”,“文臣个个可杀”,“朕非亡国之君,事事乃亡国之象。”如果不是你们这些人拼命阻拦我迁都,老子这会儿应该在南京皇宫里吃鸭血粉丝汤呢,都怪你们,明朝灭亡,都是你们害的。

但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如清乾隆皇帝所言:“由于神、熹二宗纪纲隳而法度弛,愍帝嗣统时,国事已不可为。”也就是说,早在他爷爷万历皇帝明神宗执政时,就已注定了明朝覆灭的命运。

崇祯志向远大,一心要做个中兴之主,继位后,勤于政事,首先铲除了阉党魏忠贤,为自己执政铺平了道理。

只可惜,生逢乱世,天灾人祸,内忧外患,崇祯空有满腔抱负,但个人能力确实有限,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且生性多疑,频繁更换甚至诛杀大臣,虽为国事殚精竭虑,日夜操劳,终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最后,又失去了南迁的最后机会,只得以身殉国。

明遗民屈大均有诗叹曰:

先帝宵衣久,忧勤为万方。

捐躯酬赤子,披发见高皇。

风雨迷神驭,山河尽国殇。

御袍留血诏,哀痛几时忘。

发布于 2021-05-16 10:34
崇祯皇帝是怎么死的?崇祯皇帝死于何地?2019-11-06 14:00:11来源: 赢家财富网[url=]评论[/url]

  崇祯甲申(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等率领农民军进入北京,明朝末代皇帝走投无路,只有以死了却一生。关于崇祯皇帝的死地,历来众说纷纭,今列主要说法如下:一、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二十:“丁未五鼓,上御前殿,与二人手自鸣钟集百官,无一至者。遂散遣内员,手携王承恩,入内苑,人皆莫知。上登万岁山之寿皇亭,即煤山之红阁也,亭新成,先帝为阁内操特建者。……遂自经于亭之海棠树下,太监王承恩对而缢死。”

  二、赵士锦《甲申纪事》:“二十二日,贼搜得先帝遗弓于煤山松树下,与内监王承恩对面缢焉。左手书‘天子’二字,身穿蓝细道袍、红裤,一足穿靴,一足靴脱,发俱乱。内相目睹,为予言也。”

  三、李清《三垣笔记》:“上同二人登煤山顶望,逾时回乾清宫。日就晡,上鱼服出宫门,两出两返,乃命酒,召后、贵人、良娣以下,按掖庭籍属,被宠御者皆至,慷慨极酣,漏未下三刻,御所佩剑,日:‘事至此,可以死矣。’泣数行下。于是皇后先投缳,其余成引决,稍顾望,辄手剑刃之。时长平公主被剑断右臂,仆地未死。又唤内宫王承恩着靴,带同内官数十人,绕城夺门不得,归,遂同承恩对缢煤山古树下。”

  四、《中国名胜词典》:“崇祯十七年(1 644年)三月十九日拂晓,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帝朱由检仓惶出逃,在煤山东麓的一棵槐树上自缢身死。”

  五、《明实录·崇祯实录》卷十七:“……天且曙,仍回南宫,散遣内员,携王承恩人内苑,登万岁山之寿皇亭。俄而上崩,太监王承恩亦自缢从死焉。”

  六、《明史》卷三百九《流贼传》:“十九日丁未,天未明,皇城不守,鸣钟集百官,无至者。乃复登煤山,书衣襟为遗诏,以帛自缢于山亭,帝遂崩。”

  七、《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九:“遂仍回南宫,登万岁山之寿皇亭自经。亭新成,所阅内操处也。太监王承恩对缢。”此外,夏燮《明通鉴》卷九十、谈迁《国榷》卷一百、徐鼐《小腆纪年附考》卷四等均与此书记载相同。

  八、之江抱阳生辑《甲申朝事小纪》卷六:“乃回南宫,登万岁山之寿皇亭,自经于北棂,一云灵寿亭,亭新成,所阅内操处也。太监王承恩面帝缢殉。”

  九、宋起凤《稗说》卷四:“万岁山又名煤山,居禁城之北,……建亭于山麓之中,额日万寿。地平坦,可以驰射,先朝列庙无有幸者,独思宗岁常经临焉。上每御是地,辄遣禁军操演,以观其技。……上宾天日即在万寿亭中。”

  十、黄云眉《明史考证》第一册:“帝崩于万岁山。”“万岁山,金人名琼花岛,元至元四年筑宫城,山适在禁中,遂赐今名。”显然,这是认为崇祯自缢于今北海之白塔山了。

  十一、《明亡述略》上:“丁未,内城陷,帝崩于西山。”

  十二、钱讽《甲申传信录》卷一:“上怆惧还宫,易袍履,与承恩走万寿山,至巾帽局,自缢。大明大行皇帝于崇祯十七年甲申三月十九日夜子时,龙驭上宾。”“九门提督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随驾入巾帽局自缢。”《胜朝遗事》也有如是记载。

  十三、俞平伯《崇祯吊死在哪里?》:“西方作家邓尼在.《一代的伟人》书中,如此记载明崇祯帝一事(笔者案:上言崇祯砍伤长平公主事):‘她那精神错乱的父亲就北出宫廷爬上煤山,在那里又查看外国来的大炮,他又给李自成写了血书,要求他不要压迫老百姓,不要再用那些不忠的官僚1。然后他自己就在管园人所住小屋里椽子上吊死了。”

  总结上述,可见关于崇祯皇帝的死地有六说:自缢于煤山(或日万岁山)之树下;自缢于山亭;自缢于今北海之白塔山;自缢于西山;自缢于巾帽局;自缢于管园人小屋。

  据考:明末的万岁山就是煤山。崇祯帝吊死煤山比较可信,也合乎情理,但到底是吊死在海棠树下、松树下、槐树下……,还是亭子里?目前还不好下结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58
 楼主| 发表于 2024-3-8 17:5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崇祯的死原来早有人预料!
2017-03-04 19:30·昨夜小生
话说当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前夕,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在宫中烦躁不安,一日他换上便装,出了紫禁城,不久遇见一算卦的,于是他走上前说:来,为 朕测个字,一说完他就意识到说漏嘴了,好在见那先生并没有察觉,不知贵客要测何字?这崇祯帝本名朱由检,就顺口说了名中的“由”字,先生说“由”是“田”字出头,此意是说种田的农民要出头了。崇祯一听马上改口道:你听错了,我测的是朋友的友字。先生说:这字可不吉利。这“友”字不是“反”字出头露脚吗?,崇祯心里一慌又改口道,先生会错意了,我说的是有无的有,先生说这“有”字好呀,要什么有什么,崇祯心中一喜,先生接着说:唯独江山难保。崇祯急问:此话怎讲?先生说:你看这“有”字乃是“大”和“明”字的各一半组成,这不就是说大明江山丢了一半啦!崇祯怒道:你又听错了,我说的是申猴酉鸡的酉,先生说:甭问了,按此来断,不但大明江山难保连皇上都活不了。崇祯忙问,何以见得?先生说你看这“酉”字不是“尊”字砍头剁脚吗?看来皇上连命都保不住了,崇祯听后脸色大变,转身就走,先声喊道:你还没给钱呢,崇祯想发火但还是忍着了,掏钱时一着急掏出的是手绢,便随手叨在嘴里,先生一看说:得了,这钱不要了。崇祯问:为什么?先生说:你口内叨巾,上口下巾,这念“吊”,恐怕连你性命都难保,我怎能收绝命人的钱呢。崇祯一听,吓得面如土色回宫就病倒了。



这就是民间传说的“崇祯测字”的故事。其实那位先生不是别人,正是李自成手下大名鼎鼎的军师宋献策。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兵临北京城下,但崇祯依仗城高壕深,坚守不出,起义军屡屡攻城不克,伤亡惨重,为了配合起义军攻城,宋献策这才乔装打扮,潜入城中做内应,这崇祯在国家危难之际,正感到六神无主焦头烂额,碰上个测字的,必然求签问卦,宋献策早已识破崇祯,这才有上述的一卦不如一卦,其实宋献策走的是兵法上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58
 楼主| 发表于 2024-3-8 18: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亡,此皇室后裔躲死人堆里逃过一劫,死后却冤枉了一英雄几百年
山川文社
2018-07-22 14:41
明朝在海事方面有过很多成就,其中,最伟大的就要属收复台湾了。这在当今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这意味着台湾自古就是属于我们的,领土完整不容侵犯。
而这位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就是赫赫有名的郑成功,至今,他的石像还被台湾当地居民当做庇佑这座宝岛的神明,用来祭拜。汤锦台曾对其评价道:“国姓爷不是一个粗鲁的海寇,他从来没有为个人的利益打仗,他在中国大陆和台湾治下的土地收容了所有效忠明室的人,他一生以收复明朝江山为职志... ...”

其实,郑成功不仅是收复台湾这么一项伟大的功绩,他一生都在为保卫国家而奋斗着,奋力抵抗清军的入侵,可以说,是一个极具英雄色彩的人物。但是,郑成功也并非完美的,一些未解之谜使他的身上被蒙上了一层面纱,等待着有人来解开这个谜。
都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句话虽然把历史给戏谑了一番,但是,也不无道理,胜者为了宣扬自己的功绩,往往会刻意抹黑失败者。《明史》这部清朝人编写的史书,就深刻的体现了这个道理。《明史》记载:“郑成功虽然明面上是忠臣良将,其实,是暗藏贼子之心。”史书中甚至描写,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为了巩固权位,竟密谋害死鲁王朱以海,将其抛尸大海。

朱以海确实死了,但是,不是郑成功为之。这件事情很多人是不相信的,于是,朱以海的真正死因一直是史学界的一个未解之谜。
朱以海是朱元璋第十子朱檀的后代,是明朝宗亲贵族,又身居监国一职,一直镇守山东。1642年,清军铁骑南下,一举攻入山东,不久,济南就沦陷了。清军蛮不讲理,大肆烧杀抢夺,鲁王府一个活口不留,唯独朱以海躲在死人堆里面假死才逃过一劫。崇祯十七年,也就是1644年二月,朱以海回到山东继任鲁王。
但是,好景不长,这个倒霉王爷兴许就是生不逢时吧,李自成的大军又在一个月后攻陷了山东,朱以海没办法,只能逃往浙江台州避难。北方清军来势汹汹,在崇祯帝死后更是气焰嚣张,损失了北方领土的明朝旧臣纷纷在南方各自圈地为王,一时之间,整个中原大地混乱不堪。朱以海也趁着乱,被大臣们簇拥着,成了个“监国”。

而鲁王最大的敌人就是当时霸占福建的唐王朱聿键,两人之间都想霸占对方的土地,但是,鹬蚌相争的后果最终还是渔翁得利。清军很顺利的击破了这一个个“小朝廷”,鲁王不得不又过上了逃亡的生活。
这一次,他投奔了在金门顽抗清军的郑成功。好巧不巧,郑成功本是唐王手下的追随者,和鲁王应该是死对头的关系,但是,唐王已经遇害,郑成功为了复明大计考虑,只能答应暂时掩护鲁王。之后,朱以海在得到郑成功的庇佑下继续干起了他“监国”的职务。并且,郑成功也继续号召明朝遗子,抵抗清军的猛烈进攻。

然而,已经腐败的明朝又岂是清军的对手?
1661年,吴三桂一路从西南追击永历皇帝到缅甸,永历皇帝被勒死宣告了南明政权灭亡。这样危急关头,明朝想要光复,就需要一个正统的宗室贵族来统领大局。无疑,朱以海是最后的选择,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唯一有资格的鲁王朱以海,却在这个时候暴毙,史料记载,其死因不详。
如此之下,明朝遗臣彻底乱了阵脚,郑成功身为朱以海的保护者,嫌疑最大。如今,他也不给出朱以海死亡的解释,再加上满清朝廷在一旁煽风点火,暗示是郑成功杀害了朱以海。虽然,大家都清楚郑成功作为反抗清军的第一主力军不可能叛变,但是,朱以海究竟因何而死?郑成功为何不愿透露一点消息?这一切的一切,让大家心里都埋下了一个疑问。

百年后,这个问题的答案终于被揭晓。
1959年,一块石碑的出土将这个千古谜题给出了最好的解释。当时,在金门炸山采石的国民党工兵部队,意外挖掘出一个三合土砌成的墓圹。考古发掘工作随后展开,经过史实资料的对比和考证,专家确定了该墓葬就是鲁王朱以海的墓。碑题“明监国鲁王墓”,左上镌“大清道光十六年岁次丙申四月建”,右下镌“福建兴泉永道富阳周凯书”... ...出土的这块石碑看似不打眼,但是,上面的文字却详细的记录了朱以海的生平。
“顺治九年,由于郑成功与朱以海之间有所冲突,朱以海便自去监国称号,由旧臣王忠孝、沈佺期等人照顾;之间朱以海一度移居南澳,不久又回金门。顺治十八年,朱由榔在云南遇害后,张煌言一度上书朱以海,要求朱以海“争取闽海勋镇,速正大号,以求正统”,但是,由于郑成功与郑经的不支持而未成。郑成功死后,朱以海一度无人供奉,康熙元年十一月十三日,朱以海在金门病逝,结束了他坎坷的一生... ...”

令人惊奇的发现是,碑文上竟然给出了朱以海死亡的真正原因,原来,根本不是什么叛国阴谋论,朱以海不过是哮喘发作,中痰而薨。谜底终于被解开,而围绕郑成功多年的“污点”也洗刷殆尽,这让满清的《明史》谣言不攻自破。
之后,专家给出了这样的解释:“郑成功之所以蒙冤多年,是因为,满清政府为了加强人民对其统治的认可,为粉饰自己入侵的事实,对南明抗清将士进行了刻意的抹黑和歪曲事实。”不过,史官笔下的历史是否真的是真实发生的事,还需要加以考古,对照第一证物来进行解读,只要还能发掘出更多有价值的文物,民族英雄们最真实的一面就会展示给大家。

由于,金门并未生产稻米,朱以海住在金门期间都食用番薯,至今,金门民间仍称他为“番薯王”。
参考资料:
『《石匮书后集》、《监国鲁王圹志》、《东南纪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58
 楼主| 发表于 2024-3-8 19: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字大全 » 秋日即事诗三章送元辅张罗山(恭录一章)原文_翻译及赏析
Dec
12
秋日即事诗三章送元辅张罗山(恭录一章)原文_翻译及赏析
时间:2018/12/12 20:10 | 分类:文字大全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拂暑金风动衮裳,满天商吹动新凉。农家万宝收成后,十里遥闻禾黍香。——明代·朱厚熜《秋日即事诗三章送元辅张罗山(恭录一章)》
秋日即事诗三章送元辅张罗山(恭录一章)
拂暑金风动衮裳,满天商吹动新凉。
农家万宝收成后,十里遥闻禾黍香。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汉族,明宪宗朱见深之孙,明孝宗朱祐樘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6年在位,年号嘉靖,后世称嘉靖帝。嘉靖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为独特的皇帝,也是明朝皇帝中最任性和倔强的一位,他为人非常聪明,尤其在书法和文辞修养都有不错的造诣。史书评价嘉靖帝为“中兴之主”,说他“有不世之奇谟六,无竞之伟烈四,而又有震世之独行五”。
朱厚熜

谁家墓头作寒食,野棠离离间古柏。香毂辚辚拜扫归,日暮风吹纸钱白。纸钱不到黄泉路,岁岁化为坟上土。人生苦乐百年中,笑 ... 荒山石羊虎。西家女儿哭未休,城东又作踏青游。满地花枝斗芳草,还嫌落日催归早。待得明年寒食时,又来挂纸一沾衣。——明代·朱阳仲《寒食行》
寒食行

谁家墓头作寒食,野棠离离间古柏。
香毂辚辚拜扫归,日暮风吹纸钱白。
纸钱不到黄泉路,岁岁化为坟上土。
人生苦乐百年中,笑 ... 荒山石羊虎。
西家女儿哭未休,城东又作踏青游。
满地花枝斗芳草,还嫌落日催归早。
待得明年寒食时,又来挂纸一沾衣。荏苒来鸿去燕期,骚人切切有相宜。汉宫新调初翻叶,素女哀音半破丝。欲赋心怀无那意,少咨时事未能痴。长风短雨时时过,为暑为凉不可知。¤——明代·祝允明《悲秋(二首)》
悲秋(二首)

荏苒来鸿去燕期,骚人切切有相宜。
汉宫新调初翻叶,素女哀音半破丝。
欲赋心怀无那意,少咨时事未能痴。
长风短雨时时过,为暑为凉不可知。¤山路花香上衲衣,云深南岳一僧归。尘生古像开寒殿,风度闲房掩夕扉。踏雨棕鞋苔藓滑,炊香野饭稻粱肥。禅余犹转千声偈,总有游人得见稀。——明代·朱升《送僧归南岳寺》
送僧归南岳寺

山路花香上衲衣,云深南岳一僧归。
尘生古像开寒殿,风度闲房掩夕扉。
踏雨棕鞋苔藓滑,炊香野饭稻粱肥。
禅余犹转千声偈,总有游人得见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58
 楼主| 发表于 2024-3-8 19:3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送毛伯温
[ 明 ] 朱厚熜
原文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58
 楼主| 发表于 2024-3-9 18:4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警幻仙姑===贾母
秦可卿====绛珠仙子?绛珠妹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6 16:57 , Processed in 0.06163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