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01
 楼主| 发表于 2024-3-6 14: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炎帝 - 中国上古部落首领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黄帝,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首。黄帝被尊祀为“人文初祖”。在《山海经》里“黄帝”只是诸帝之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被定于一尊。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也有说巳姓。 名轩辕,一说名轩。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作《黄帝内经》等

目录
1炎帝简介
2重要贡献
3农业方面
折叠编辑本段炎帝简介
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尚有争议,也有说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领尊号炎帝)。

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

炎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争,分别是: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县连山、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北的随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在姜水(一说是今宝鸡市渭滨区的清姜河,一说是今宝鸡市岐山县的岐水。)一带时部落开始兴盛,最初定都在陈地,后来又将都城迁移到曲阜。

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传说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

华人(不仅汉族)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

炎帝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也称五榖神农大帝。[1]

折叠编辑本段重要贡献
炎帝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制来粗,种五谷,奠定了农工基础。未粗的使用和种五谷,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

立市塞,首辟市场。据《周易·系辞下》载,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发明的以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市场是中国货币,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

治麻为布,民着衣裳。原始人本无衣裳,仅以树叶,兽皮遮身,神农教民麻桑为布帛后,人们才有了衣裳,这是人类由朦昧社会向文明社会迈出的重大一步。

作五弦琴,以乐百姓。据《世本·下篇》载,神农发明了乐器,他削桐为琴,结丝为弦,这种琴后来叫神农琴。神农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日、宫、商、角、徽、羽”。这种琴发出的声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农之和,能使人们娱乐。

削木为弓,以威天下。神农始创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兽的袭击,有力地打击了外来部落的侵犯,保卫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劳动成果。

制作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发明前,人们加工处理食物,只能用火烧烤,有了陶器,人们对食物可以进行蒸煮加工,还可以贮存物品,酿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对人类的饮食卫生和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促使人们有规律地生活,按季节栽培农作物,炎帝神农还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月为三十日,十一月为冬至。

炎帝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他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智贵于人,天下共尊之。他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勤,不罚而邪正,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人民无不敬戴。

炎帝还是中国教育的始祖。他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种五谷,教民医药,教民制陶、绘画,教民弓箭、猎兽、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乐、舞蹈,还教民智德。可见,炎帝时期,德、智、体、美得到了全面重视和发展。

炎帝对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炎帝精神,首要的是创业精神,奉献精神,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炎帝精神使中华后裔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摆脱愚味和野蛮,追求先进与文明。这种精神使华夏民族获得了高度的团结和统一。

至于炎帝的出生地,至今没有定论,事实上炎帝是一个神化了的人物,它代表的是远古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改造自然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在今天,“炎帝”和“黄帝”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被载入世界文明的史册,中国人也称为“炎黄子孙”。

在神农氏的诸多事迹当中,最为人们称道和熟悉的是制来粗、种五谷一事,这也正是神农氏之被称”神农”的原因所在,“神农”一词中的“农”字就完全体现了这一伟大创举。

折叠编辑本段农业方面
作为中华民族第一个由渔猎转入农耕的氏族部落,炎帝神农氏族创造了中国的农业文化,

农业包括种植、收获储备、加工食用三大步骤。在原始农业出现之前的采集渔猎时代早期,收获储备与食用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过程,人们采集而储备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食用的,人们食用的东西也经常是现采现吃,并不一定是先前储备的东西,而且人们储备的食物也往往不是植物种籽。伴随着陶器的出现,人们才具备了安全有效的贮藏手段,因而能够长期储备食物和饮水,从而把采集储备和食用两个独立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会形成大量获得植物种籽的需求。原始种植业开始于使用葫芦作饮水器具的伏羲氏时代,人们最早种植的是葫芦,在种植葫芦的过程中,人们积累比较丰富的种植技术。到了女娲氏时代,也就是陶器时代,种植技术和对植物种籽的需求一旦结合在一起,农业的出现也就呼之欲出了。其实人们开始种植葫芦时,也不一定是因为需求而想到种植葫芦,很可能是儿童出于爱好和玩耍开始了葫芦的种植,其原因有三:一是儿童有大量的空闲时间照顾、保护和管理他们的“劳动”成果;二是葫芦籽颗粒大洁白,深受人们喜爱,三是葫芦籽颗粒大而容易播种操作。中国许多地方民间存在着禁食葫芦籽的风俗,大人们会用“吃葫芦籽会长包牙”之类的话吓唬小孩子,说明人们对葫芦籽的重视和保护,也暗示了葫芦栽培历史的悠久。当我们的祖先把种植葫芦转向种植草类植物获取食用的种籽时,原始农业就诞生了。

吃草治病并非人类独有。许多动物都有吃药治病的现象,说明早在人成其为人之前,人类的祖先就已经本能地积累了许多草药知识。原始农业兴起后,出于寻找更好的农作物种类的需要,人们在尝食植物的同时会更加注意了解植物的特性,不仅注意有毒没毒、可吃不可吃,更会注意了解不同植物种类不同部位、不同器官的苦辣酸甜味道,以及寒温特性等,从而结合原有的草药知识形成医药概念,开始了医学探索。也就是说,医药概念是伴随着原始探索驯化植物为农作物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无意插柳柳成萌”式的发明。这应该就是神农氏发明医药的历史真相。

要大量种植农作物,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并驯化使之成为作物品种,比如稻、泰、稷、麦救五谷,其次要有农具,比如末粗,三是要掌握农时。这些都需要长期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即使一个人终其一生也绝难做到。所以说,神农氏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代。

在农业发展的早期,主要技术进步表现在驯化野生植物上,经过尝百草和试种,古人们初步确定了适合栽培的几种主要野草,野草种类因地区而不同,收获的种籽除一部分被食用外,人们会选择饱满的籽粒留作种子,这其实就是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过程,使得栽培植物和养殖动物与其野生原种的差异越来越大,而分别成为农作物和家畜。中国人非常重视留种工作,总是千方百计地保护作物种子,甚至有"饿死不吃种子”的说法。这一习俗更加有利于农作物品种的选育工作。可以推测,在神农氏中期,中国就已经基本培育出各主要农作物品种,即五谷。[2]​

参考资料
1.【炎帝】生平简介_中国上古部落首领-弘文苑  . 弘文苑 . 2023-09-22 . [2024-1-9]
2.炎帝是哪个朝代的  . 语文迷 . 2023-6-14 . [2024-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01
 楼主| 发表于 2024-3-7 07:31:4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里的芒种节,发生了四件事,看似普通实则寓意深刻
www.163.com 2022-06-06 18:20
红楼梦里写到了许多传统节日,例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除了这些传统节日之外,作者还写了一个特殊的节日——芒种节。
“芒种”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两汉时期的著作《周礼》:“泽草所生,种之芒种。”芒种,又名“忙种”,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九个节气。
在芒种这日,各地区有送花神、煮青梅、安苗、打泥巴仗等不同习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红楼梦》,看一看在芒种节这日,大观园中发生了哪些故事?

一、祭饯花神
第二十七回,书中写道:“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芒种时节祭饯花神这一习俗,尤以闺阁女子所喜爱。大观园中有许多未出阁的女孩子,对此习俗自然是不会错过。于是,这日一大早,大观园中的女孩子们就早早地起床,梳妆打扮好来到了园中。
有人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有人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然后都用彩线系好,接着将这些东西系在园中的树上和花上。此时的大观园,到处都是绣带飘飘。女孩子们围在一起说笑玩耍,玩得不亦乐乎。

二、宝钗扑蝶
一众姑娘们都来到了园中玩耍,唯独不见黛玉,宝钗见状说自己去叫黛玉。于是,宝钗离开众人向潇湘馆走去。还未等宝钗进门,她就看见宝玉进了潇湘馆,因考虑到宝玉会不便,黛玉会嫌疑,于是,宝钗转身往回走。
芒种时节,花香四溢的园中引来蝴蝶飞舞。准备寻找其他小伙伴的宝钗忽然看到前面不远处有一双玉色蝴蝶迎风飞舞,觉得十分有趣。宝钗一时兴起,准备扑蝶玩耍,接着,宝钗从袖子中拿出来一把扇子,向蝴蝶扑去。
那双蝴蝶忽起忽落,一会儿飞到这里,一会儿飞到那里,宝钗蹑手蹑脚,跟着蝴蝶一直追到滴翠亭上,直到玩累了才作罢。
一向沉着稳重的宝钗,在此处显露出她小女孩的一面,此时的宝钗仿佛回到了童年,无忧无虑,富有童心童趣。

三、小红跳槽
这日是芒种节,姑娘丫鬟们都来到院中,祭饯花神,说笑玩耍。小红也与坠儿、香菱、待书等丫鬟们坐在一起顽笑。
另一边,王熙凤和李纨也进入园中与众姊妹一起祭饯花神,说笑玩闹。此时王熙凤突然想起一件事,可偏偏身边一个丫鬟也没有,于是凤姐站在山坡上招手叫人。小红见状,连忙弃了众人,跑到王熙凤的面前。
王熙凤不认得小红,但见小红长得干净俏丽,说话也爽快伶俐,于是凤姐将差事交给了小红去办。口齿伶俐的小红不仅圆满地完成了王熙凤交代的任务,而且还贡献出一段犹如绕口令的传话。
这让王熙凤不仅对小红刮目相看,甚至想让小红到自己的身边工作。聪明的小红没有马上点头同意,而是委婉的说道:“愿不愿意,我们也不敢说,只是跟着奶奶,我们也学些眉高眼低,出入上下,大小的事也得见识了。”
小红这段话不仅恭维了王熙凤,而且还不会得罪原主子宝玉,同时又表达了自己想到王熙凤身边工作的意愿,可谓一举多得。最后,王熙凤向宝玉要了小红,小红顺利的跳槽到王熙凤身边工作。
因为这个芒种节,小红不仅有机会在园中见到王熙凤,而且还能有机会在王熙凤面前露脸,展现自己。有能力,又有机遇,小红终于成功跳槽,如愿以偿。

四、黛玉葬花
黛玉因前一日晴雯未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故内心郁闷,夜不能寐,次日起床便迟了。黛玉闻得众姊妹都已经到园中作饯花会,于是连忙梳洗打扮好出门。
黛玉因生宝玉的气,于是故意不理对方,但心中的怒火却无处发泄。
此时正值芒种时节,一些花卉的花瓣掉落在了地上。黛玉看到地上落的这些残花落瓣,不由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随口念了几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所作诗句名为《葬花吟》,而黛玉葬花念诗的场景也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画面。

五、不同故事蕴含不同深意
一众年轻女子在一处编花折柳,祭饯花神,嬉笑玩闹,到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此时的大观园热闹非凡。转头再看万花凋零,“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萧条结局,强烈的对比反差让人唏嘘不已。
在“宝钗扑蝶”中,宝钗罕见流露出她天真活泼的一面。平日里的宝钗端庄稳重,这是因为她肩负了太多责任,此时的宝钗身边没有旁人,她可以做真实的自己,将内心中活泼好动的一面展露出来。
这一幕让我们看到了“宝姐姐”的另一面,让我们不禁对宝钗这个人物多了份怜惜,同时也让宝钗这个人物更加多面立体,鲜活真实。
小红从怡红院跳槽到王熙凤身边工作,从一个三等丫鬟变成荣国府大管家身边的助理,这次的机遇改变了小红的人生轨迹,同时也使得王熙凤有恩于小红,为后文王熙凤落魄时,小红去看望王熙凤做铺垫。
黛玉在芒种节这日吟诵《葬花吟》,与前文众人嬉笑玩闹的欢快气氛形成强烈反差,这意味着这首诗预示了“万花凋零”的最终结局。同时,这首诗也暗含了黛玉的人生境遇以及最终的悲剧落幕。
在芒种节这一日发生的这四个故事并不单纯是四个普通的事件,每一个事件背后都蕴含着作者不同的深意。
作者:清芷,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01
 楼主| 发表于 2024-3-7 07:33:5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的芒种节
一梦在红楼 2017-06-03 08:43

在第二十九回写贾府女眷去清虚观打平安醮。那张道士出来迎接贾母,说道:
“前儿四月二十六日,我这里做遮天大王的圣诞,人也来得少,东西也很干净,我说请哥儿来逛逛,怎么说不在家?”
四月十六日,在红楼里好像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在第二十七回的饯春会。“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
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从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旄尾执事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

芒种节这天,大观园里的女孩子都齐集饯行花神,充满了浪漫与欢喜,可是这一天却是发生许多不和谐的事情。其中就在这一天,宝黛葬花,黛玉吟《葬花呤》。
脂砚有一个评语是:“《葬花呤》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故用在饯花日诸艳毕集之期。”也就是说,葬花呤是万艳同悲,千红一哭的开始。大观园中的众女儿最后的结果都是归源,整个大观园就是一个葬花之地,由黛玉唱出,是因为她大观园中的花魂,她在六十三回中就有“冷月葬花魂”之句,那么这芒种节所饯别之花神是指谁呢?
是指黛玉还是宝玉?

花神要在今天退位,而黛玉又在这一天吟咏葬花词,似乎是她?
宝玉是全文的之线索人物,由他眼看三春景尽一片白茫茫,而且他又自称绛花洞主,六十三回,群芳夜宴是为了庆祝他生日,花神又应是宝玉吧。
在前面提到张道士所说的四月二十六日是遮天大王的圣诞,遮天大王究竟是什么人物?出自何书何传说?还是作者自编一人物呢?如果说遮天大王是四月二十六生日,而这一天又是花神的芒种节,那么遮天大王是不是又指宝玉呢?

在六十三回中,写宝玉的生日并无写到他的具体的日子是什么?探春历数到各人的具体生日,如贾母,元春,宝钗,黛玉,平儿,袭人,贾链,就是没宝玉的。
就是四月二十六这一天,就有很多耐人寻味的东西,《红楼梦》真的如书中作说的,细按(有说是“谙”)则深有趣味啊。
文章来自网络,本平台致力于好文分享
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图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本平台致力于推广普及《红楼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01
 楼主| 发表于 2024-3-7 07:46:36 | 显示全部楼层

YYX--18薛祖璧+YYX--09薛方珹//YYX--02薛光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方珹+薛祖璧字大玉+光公抱道石隐】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绛珠仙草林黛玉===绛珠朱由检+仙草田秀英===神瑛侍者【朱慈炤亲生父母在天之灵】

贾宝玉二魂一体:绛珠仙子贾宝玉===绛珠+仙子====绛珠朱由检+仙子朱慈炤
明玉玺===绛珠【明珠】+通灵玉【传国玉玺//补天石】
补天石,高经12,十二代帝王,方经24【第24史】
12*24+巧姐7===288+7===295===1662-1368。老明
23*12+1宝玉药丸===276+1===277+===1644-1368老明+小明
大观园1643--1662===20年。【二十年来辩是非】

【百年之后】===亡!顽石===亡石//亡豕亡珠===真石隐甄士隐【神瑛//神瑛侍者】
红楼梦中的补天石尺寸大小非同小可,其中36500正是贾府兴衰时间
www.163.com 2022-02-04 22:10
红楼无闲笔,字字珠玑,补天石尺寸大小非同小可,36500正好是100年左右的时间,而贾府从开始到结束也就是百年,百年望族,毁于一块石头,成也石头,败也石头,这岂不就是古代封建社会集权制下的传国玉玺。

100年是一个定数,古人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富不过三代,三个30岂不就是90,九十就是旧事,也是救世,又云十年生死两茫茫,如果在90上熬过10年,岂不就是100年,这时候大局已定,100年就是一个顺延和兴衰的数字。
现代人都讲究说二八定律,其实这个定律叫——三九十定律。
红楼梦中的大荒山,那是女娲娘娘修行的地方,在此修炼了五彩石头,好不容易将天补好,后来由于外来文明的破坏,天塌西北,地陷东南,就有了如今地球西高东低的面貌,这是古人无法解释地壳运动下的遐想,非梦既幻。

古人云,天外有天,这就说明星球文明很早就被人类发现,补天其实就是一种尝试和创作,曹雪芹说女娲补天的石头高十二丈,方二十四丈,一共3650零一块,这些数字曹雪芹涵盖了很多古人的智慧,例如十二生肖、十二个月,十二天干、二十四节气、二十四地支、十二时辰等,清朝于共传十二帝,明朝共传十二世......
就连杜牧也说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在天文学中,很多数字和12、24、60有关。
古人云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一年365天,闰年366天,而补天用了36500块,恰恰和每年的天数相对于,这一年不是闰年,女娲娘娘每天补天100个石头,五种颜色24个,整整用了365天,将天补好,刚好圆满结束,五色均匀,五彩缤纷。

而那块丢弃的补天石头有两种可能:
1、女娲算错了,当年不是闰年,故而按照闰年多一天准备了补天石头。
2、丢弃的补天石头是模板,天都补好了,再也没有用处,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下。
这些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曹雪芹想告诉世人,自己也是个人才,且无法施展才华,只能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红楼梦》这部小说,有很多神话故事,其中主人公林黛玉就有前世的传说,有前世之缘的人选不光是林妹妹,应该说所有群芳,就连贾元春都在此修炼过,而群芳前世停留的这些地方特别神秘。
曹雪芹说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恨天外、灵河岸、三生石畔......
这些地方不仅奇特和神话,而且梦幻和逍遥,可以说是外来文明存在的地方,曹雪芹猜不透黑洞到底存在不存在,但是他能够预知末世即将来临,必然变化莫测,如同毁灭,又如重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那块被女娲娘娘丢弃的石头,也是被一僧一道经历了毁容、再造,成为了一块美女,随着贾宝玉降临人间,在温柔乡体验荣华富贵,记录了自己一生的酸甜苦辣,并刻在石头上。等待着考古学者的发现,结果一个道人路过,见文思情,情不自禁,爱上了文章,也喜欢上了美女,从此放弃修行,坠入红尘,因梦而幻,因幻而梦,在红楼做了一个痴傻的情僧。

这个和尚就是贾宝玉。
贾宝玉就是那块无才补天的石头,同时也是曹雪芹,有时候是脂砚斋,分身术的写法,这些红楼之人全是一块石头幻化而来。

《红楼梦》:隻立千古的“补天石”(下) 恶猪王520 2023-02-14 发表于新疆  |  11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周汝昌先生认为:“芹书全部结构包含了三次重要的元宵节与三次重要的中秋节。是为全书的六大关目。”作为一部世情小说,《红楼梦》中道不尽的世态炎凉、悲欢离合,总是通过描写日常琐事来体现。诸如生日祭日、岁时节令,元宵节、中秋节、芒种节等,均是《红楼梦》网状结构中的重要事件线索。
元宵节、中秋节演绎了家族的兴衰起伏,而芒种节则参与婚恋悲剧的建构。曹雪芹将宝玉的生日设置在芒种当天,又以芒种节这一传统节日为平台,展现出小说的四个经典情节: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酒和妙玉传帖。让我们以《红楼梦》中的典型事件和典型物件为切入点,来感受红楼结构的网状之美。
网状结构之典型事件:以婚恋悲剧为例婚恋悲剧是构成纲领的三条主线之一,既有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也有宝玉与宝钗的婚姻。围绕芒种节,作者串连起“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两条线索,又令婚恋悲剧的主线(钗黛)和副线(湘妙)都得以呈现。在设置宝玉的婚恋故事时,作者常对钗黛加以统筹考虑。如俞平伯先生所言:“钗黛每每并提,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第二十七回的回目为“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东观阁本直接为“滴翠亭宝钗戏彩蝶,埋香塚黛玉泣残红”,将两位女主角的经典场景安排在同一回中,钗黛并举,呈对峙之势。借助芒种节,同时书写了宝钗和黛玉的婚姻与爱情悲剧。


以宝玉为中心,作者又分别为“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安排了副线,借湘云烘托金玉良缘,以妙玉补充木石前盟。借怡红寿辰,曹雪芹叙写出“湘云醉酒”与“妙玉传帖”的故事,补叙和强化了宝黛钗的婚恋悲剧。
史湘云的形象是对金玉良缘的皴染,妙玉的形象则是对知己恋情的补充。副线的增设给宝玉造成十面埋伏的局面,又令黛玉有四面楚歌之感,并使小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为宝玉的婚恋故事平添一抹靓丽色彩。宝钗、黛玉、湘云和妙玉这四位女子在婚恋主线的构筑过程中,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在理念上也分别带有儒、道、玄、佛的色彩。湘云、妙玉的间色作用或许可以解释一个疑惑,即何以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之中,两位外姓女子能身居迎春、惜春、王熙凤等贾府裙钗之上。庚辰本第四十六回的双行夹批写道:“通部情案,皆必从石兄挂号。”湘云、妙玉二人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源自作者对宝玉婚恋故事的艺术构思。


曹雪芹曾不吝笔墨,描写闺阁于芒种节祭饯花神的“尚古风俗”。他对饯花习俗的描述,在继承传统之余,又融入独特的艺术考量,以服务于小说的情节、主旨。书中,作者细致描摹了芒种节的饯花活动。在第二十七回记述的“祭饯花神”、花上系“绫锦纱罗”、扑蝶等事,皆是花朝节的传统活动。但值得注意的是,二月十二乃黛玉的生日,将芒种节与花朝节嫁接起来,把花朝节这天的风俗拿到宝玉生日芒种节去写,既为宝玉的生日增添一抹伤春之意,又寄寓了对“花落水流红”“绿树成荫子满枝”的无奈与叹惋。


网状结构之典型物件:以通灵宝玉为例
从金、玉到木、石,从金锁到麒麟,从汗巾到荷包,《红楼梦》中许多生动的情节都是借助典型物件逐步展开的。而对物件线索的安排,又明显受到前代叙事文学结构方式的影响。《红楼梦》中的物件线索众多,通灵宝玉就是其中之一,起到了开宗明义、统摄全书并贯穿情节的重要作用。


在《红楼梦》第一回,作者便借通灵宝玉开篇明义。清代《红楼梦》点评家王希廉指出:“第一回为一段,说作书之缘起,如制艺之起讲,传奇之楔子。”饶有意味的是,《红楼梦》将传统的女娲神话移位至小说文本之中。通灵宝玉的前身即是女娲补天时遗留下的一块五色石,静极思动、打动凡心,由僧道携入尘世,体验人间富贵繁华、悲欢离合。而整部书由石头“半世亲历亲闻”,记录于顽石之上,为闺阁昭传。在小说第一回,作者通过通灵宝玉交代了《石头记》的来历及创作《石头记》的基本用意。
通观全书,《红楼梦》的网状结构也由通灵宝玉加以统领,全书以顽石起,以顽石终。宁稼雨先生指出:“僧人所携顽石下凡为通灵宝玉是引领全书的主线所在。”《红楼梦》的前五回是全书的总纲,当具体情节于第六回正式展开时,宝玉大约13岁左右,到结尾中举出家时19岁。六年间,他历经了贾府的由盛转衰、大观园的悲欢聚散、亲人间的生离死别,尘缘了却,又重回青埂峰下。王希廉曾说:“携入红尘是全部书中事,引登彼岸是卷末悟后出家也。”通灵宝玉从入世到出世的历程构成一个回环叙事结构,又基本上与宝玉从沉溺于温柔富贵乡到看破红尘的心境转变相契合。


诚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指出:“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种“打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对大团圆结局的突破。从《西厢记》到《牡丹亭》,男女主人公大多饱经离合、跨越生死,但最终都步入了婚姻殿堂。但在《红楼梦》中,宝黛之间的恋爱故事却没能以美满婚姻作为结局。此外,在传统才子佳人的爱情模式中,男女主人公“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但曹雪芹却没有为宝黛二人安排传情达意、成就姻缘的信物。这或许是一种以无胜有的艺术构思——宝黛相互是知己,虽无金玉,却最终在心灵上胜过金玉良缘。后四十回中,以通灵宝玉为线索,失玉、寻玉、送玉等情节此起彼伏,通灵宝玉仍起到点题、统摄及串联的作用。第九十四回通灵宝玉丢失,是贾府败落的预兆。通灵宝玉的失踪,使贾宝玉陷入疯癫状态,更是成为促使贾母择定宝钗、凤姐施调包计,金玉合而木石离的直接诱因。“木石前盟”以悲剧收尾,而伴随着宝玉悟道,“金玉良缘”也逐渐走向终局。“世所传《红楼梦》,小说家第一品也”(清代文人赵之谦语)。作为具有深厚思想积淀、高超艺术价值和广泛影响力的古典小说巅峰之作,“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的《红楼梦》几乎“家弦户诵,妇竖皆知”。曹雪芹以如椽大笔建构了大观园和宁荣二府,以一家写万家,折射出现实生活的世情百态。尽管以虚构为主,却呈现出较强的艺术真实性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服饰、饮食、园林、医药等无所不包,生动描绘出当时社会的生活长卷,堪称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同时,《红楼梦》文备众体,诗词曲赋贯穿全书,充分汲取历朝历代韵文的精华,打破传统文人视小说为“稗官野史”的偏见,将古典小说最精湛最精彩的一面展示给大众,对后世文学与文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清代《竹枝词》)。
作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瑰宝,“传神文笔足千秋”的《红楼梦》既承袭前代汉文化基因,又充溢着浓郁的满族文化特色,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结晶。目前,《红楼梦》已知有满、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锡伯等8种少数民族文字译本。这些译本的产生,也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红楼梦》被西方视为“中国古典名著中最华美、最动人的巨著”,具有世界性的影响。早在嘉庆年间,其刊刻本便流布到欧洲、东南亚等地。自19世纪中叶至今,《红楼梦》已有英、俄、法、德、西班牙、日、保加利亚等30多种语言的150余种不同篇幅的译本,其中全译本达36种。随着海外译介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外国读者接触到这部巨著,进而更加深入地了解、爱上中华文化。而作者曹雪芹,也与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世界文学巨匠比肩齐名。


总之,《红楼梦》兼收并蓄、别开生面的艺术追求,正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永恒价值之所在,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本文刊发在《中国民族》杂志2022年第4期。)





监制|杨新华
审核|牛志男
统筹|刘佳 胡俊 康坤全
作者|曹立波
编辑|江凌 张昀竹 王孺杰 王怡凡 刘雅
制作|寇佳羽

RECOMM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url=]举报/认领[/url]


上一篇: 源于古印度的“玲珑宝塔”,如何演变为中国文化的象征物?

下一篇: 她比慈禧更任性:自封九莲圣母,因梦集资建塔


如何理解《红楼梦》中“天下无不散的筵席”?

关注者
5
被浏览
7,410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添加评论
​分享

查看全部 4 个回答

李彦平
红楼梦、铁路、公路工程施工工装
​ 关注

你经常看 红楼梦 相关内容
谢邀,完全赞同楼上的回答。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后面还暗藏一句话,“请君好自为之。”天下无不散的宴席,这句话非常有哲理,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有开始,就有结尾,有聚就有散,所有人、事、时、空都在变化,都在运转、都在因果。这是自然的东西,非人力所能左右。小孩子要长大,太阳要升起,苹果青了又红,谁能让其停下来?贾家从贾演、贾源开始,创下若大的家业,贾家应该出身草莽(源演----原自田野),靠军功封妻荫子,到了贾珍、贾宝玉这一辈斗鸡走狗、杀人放火、强买强卖,欺男霸女,无恶不作。不是不散,是早应该散伙了。

《红楼梦》其实是一部充满怨言之作,是由怨言引起的(即是源、演是也。贾源兄,宁国公;贾演弟,荣国公。兄弟二人,即怨言),荣国公贾演的后代贾宝玉因衔玉而生,是指宝玉出生富贵之家,但是贾宝玉失玉而病,丢玉而狂,可知“玉”不是个凡物,是个遭灾惹祸的东西,也是人见人爱的东西。为啥贾母却说是命根子,因为养尊处优之人,离不开富贵,没有富贵,就是废物一个。可好多人就是想不开,为了钱,为了权,简直就是丧心病狂,没有一点人的味道。红楼梦里自称废物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贾母,一个是贾宝玉。仅此两个明白人而也。

大厦将倾,最悲的是里面的人醉生梦死,不知死期将至。贾宝玉骂自己是糊涂人,自己又无能为力去帮助别人,所以选择了遁入空门,出家逃走,远离尘嚣。贾珍、贾蓉、贾琏等等这些作死的权贵,在灾难来临之前作最后的疯狂,妄想着这永世的繁华,先人的庇护,让他们永享人间的太平。殊不知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最后落得个家破人亡。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告诉人们,请君好自为之。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有时猪在风口上都能飞,但大风过后,掉下来的肯定是猪。人在兴头上,要自检,要收敛,却不可妄自称大,人在自然界都是很渺小的,更不用标明你是什么达官贵人了。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是劝人的。要有所畏惧,不要作死。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荒唐吗?不荒唐。做人要善良,祸福终有报,只是迟和早。

编辑于 2019-05-24 16:12
《咏通灵宝玉二首(癞头和尚)》
2019-05-22可可诗词网-红楼梦诗词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 咏通灵宝玉二首(癞头和尚)》其一

其一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2);

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3)。

其二


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注释】

(1) 咏通灵宝玉二首:赵姨娘与马道婆阴谋陷害宝玉、凤姐,作魔法使两人突发怪病,竟至于死亡边缘。贾母等正在一筹莫展时,来了一僧一道,和尚声称特来医治宝玉的病,对着宝玉的通灵宝玉念了这两首诗。

(2) “天不拘”二句:拘,拘束。羁(jī),马笼头,引申为束缚、被牵住。心头无喜亦无悲,即第八回《嘲顽石诗》中说的,顽石在大荒山青埂峰下时的“幽灵真境界”。

(3) “却因”二句:即《嘲顽石诗》中说的,“幻形入世”后所经历的一番故事。

(4) “粉渍”二句:概括顽石“幻形入世”后,“便向人间觅是非”的内容,即纵情迷恋于女子世界。粉渍脂痕,形容宝玉泡在姐妹们、丫鬟们中间,身上都染上了脂粉渍痕。宝光,指通灵宝玉的光辉。房栊,房屋。栊(lóng),窗户。困鸳鸯,困住鸳鸯,喻指宝玉迷恋在姐妹们、丫鬟们亲昵亲热的情爱中。

(5) “沉酣”二句:沉酣一梦,一场梦做得悠深畅快。冤业,指男女前世情爱孽债。业,详见第五回“回头诗”注释(2)。

【译文】

你本是大荒山的一块石头,那时候天地都不限制束缚你,你无牵无挂心头没有欢喜也没有悲忧。却因你锻炼成通灵宝玉入世降生后,于是就向人间寻觅爱情,弄出许多艳丽是非故事来。

你自从来到人世间身居朱阁绮户,专注于诗酒情爱日夜迷恋在儿女私情里,被红粉胭脂所玷污而失去了光辉。这其实是一场悠长畅快的艳梦,梦终究要醒的,到时偿清孽债就与红颜知己各自散去。

【鉴赏】

如何看待癞头和尚《咏通灵宝玉二首》?如何看待赵姨娘、马道婆“作魔法”情节?

《红楼梦》开卷,曹雪芹假借女娲氏补天神话传说,编造“无才石头”故事,说是有一块“无才补天”的石头(顽石)被女娲氏遗弃在大荒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自去自来”,修成了一块“通灵宝玉”,“幻形入世”来到人世间,在饱尝了种种的幸福与苦难,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心路历程(“历尽一番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之后,又恢复原形回到大荒山青埂峰下。这就是浪漫神奇的贾宝玉。《红楼梦》全书中共有五次通过赋诗的形式描述这块“顽石”。曹雪芹赋诗三次:开卷编造“无才石头”故事带出的《无才石头偈》,第八回中的《嘲顽石诗》,此处第二十五回中的《咏通灵宝玉二首》;高鹗在续书中赋诗二次:第九十五回中的《仙乩诗》,第一百二十回中的《离尘歌》。如果说第三回中的《西江月二首》塑造出现实实在的,即反封建、叛逆者贾宝玉的一座完整雕像,五次描述“顽石”的诗,则塑造出浪漫神奇的贾宝玉的完整雕像。

《咏通灵宝玉二首》:第一首是说宝玉的来历,就是大荒山中的那块石头,那时它无拘无束、无喜无悲,自从来到人世间,经历了种种的幸福与苦难,也弄出了许多的艳丽是非故事来;第二首指出,宝玉在弄出许多艳丽是非故事的同时,通灵宝玉被红粉胭脂所沾染而失去了光辉,必须认识到这是一场悠长畅快的艳梦,梦醒还清孽债就散场回头。从写法上看,曹雪芹在这里照应了前面的两次赋诗,依旧是接续前面的浪漫主义、神秘曲折的艺术写法,以加深读者的印象;同时这些诗在有关故事情节的发展上起到了“提纲”和“桥梁”的作用。

但是,癞头和尚的到来及“咏通灵宝玉”的起因,却是宿命论、虚无主义。赵姨娘身份为侍妾,生的儿子贾环称“庶出”(区别于宝玉由正室妻子所生),身份上低了一等,儿子嫉妒金玉身份的宝玉,老娘不服大权在握的王熙凤,母子俩一向怀恨在心。这日先是贾环有意将流着滚烫蜡烛油的烛火推倒在宝玉的脸上,宝玉的脸部严重烫伤;接着是赵姨娘在惯于装神弄鬼的马道婆的怂恿帮助下,作起魔法来,欲“把他两人绝了”。马道婆“向赵姨娘要张纸,拿剪子铰了两个纸人儿,问了他二人的年庚八字,写在上面”,“又找了一张蓝纸,铰了五个青面鬼”,叫赵姨娘并在一处,拿针钉了,她回去再作法,说“自然有效验的”。果不其然!宝玉、王熙凤突发疯症怪病,而且越来越厉害,百般医治终不见好,把贾府上下闹得天翻地覆,只三日光阴,“凤姐和宝玉躺在床上,连气息都微了,合家都说没了指望了,忙将他二人的后事都治备下了”。就在这时从空中降下一僧一道,那僧人故作姿态询问了原由,将通灵宝玉擎在手掌上,念了两首诗,然后把宝玉交还给贾政,说“此物已灵……包管身安病退”。果然叔嫂俩一天好似一天,直至完全恢复,宝玉“不但身体强壮,亦且连脸上疮痕平服”了。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安排庶出、正出之间的矛盾冲突情节,一方面是为了反映官宦大家族内部的争斗,一方面是出于塑造赵姨娘母子形象的需要,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是,选取什么样的材料来完成这一写作任务,应该是有讲究的。从理论上讲,当然应该选取典型的、符合人物形象塑造所必需的材料。曹雪芹选择了“燃烛烫脸”、“作魔法置人于死地”两个材料。从两个材料所表现的赵姨娘母子阴暗的心理、恶毒的手段,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来看,十分典型,再恰当不过地符合曹雪芹对赵姨娘母子形象塑造的总则。“燃烛烫脸”没有什么迷信成分,“作魔法”却是不折不扣的封建迷信、主观唯心主义。然而,当我在反复阅读、揣摩这两个情节后竟得出两个相互抵触的结论:“作魔法”虽是封建迷信、主观唯心主义,属于宿命论、虚无主义的东西;但是在那个时代,用在那样的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身上,是合理的好材料,再找不出更合适的材料来替代,以揭示赵姨娘的阴暗心理、恶毒手段,亦无碍于对其整个形象的塑造。这和书中其他的许多情节都是无可替代的一样,确实表明了曹雪芹的高明之处,表明了《红楼梦》艺术创作方法的独特、无可比拟。

下一篇:《咏月诗二首(香菱)》
上一篇:《咏黛玉哭花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01
 楼主| 发表于 2024-3-7 08: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咏通灵宝玉二首(癞头和尚)》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红楼梦诗词鉴赏《 咏通灵宝玉二首(癞头和尚)》其一

其一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2);

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3)。

其二


粉渍脂痕污宝光,房栊日夜困鸳鸯(4);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业偿清好散场(5)。

【注释】

(1) 咏通灵宝玉二首:赵姨娘与马道婆阴谋陷害宝玉、凤姐,作魔法使两人突发怪病,竟至于死亡边缘。贾母等正在一筹莫展时,来了一僧一道,和尚声称特来医治宝玉的病,对着宝玉的通灵宝玉念了这两首诗。

(2) “天不拘”二句:拘,拘束。羁(jī),马笼头,引申为束缚、被牵住。心头无喜亦无悲,即第八回《嘲顽石诗》中说的,顽石在大荒山青埂峰下时的“幽灵真境界”。

(3) “却因”二句:即《嘲顽石诗》中说的,“幻形入世”后所经历的一番故事。

(4) “粉渍”二句:概括顽石“幻形入世”后,“便向人间觅是非”的内容,即纵情迷恋于女子世界。粉渍脂痕,形容宝玉泡在姐妹们、丫鬟们中间,身上都染上了脂粉渍痕。宝光,指通灵宝玉的光辉。房栊,房屋。栊(lóng),窗户。困鸳鸯,困住鸳鸯,喻指宝玉迷恋在姐妹们、丫鬟们亲昵亲热的情爱中。

(5) “沉酣”二句:沉酣一梦,一场梦做得悠深畅快。冤业,指男女前世情爱孽债。业,详见第五回“回头诗”注释(2)。

【译文】

你本是大荒山的一块石头,那时候天地都不限制束缚你,你无牵无挂心头没有欢喜也没有悲忧。却因你锻炼成通灵宝玉入世降生后,于是就向人间寻觅爱情,弄出许多艳丽是非故事来。

你自从来到人世间身居朱阁绮户,专注于诗酒情爱日夜迷恋在儿女私情里,被红粉胭脂所玷污而失去了光辉。这其实是一场悠长畅快的艳梦,梦终究要醒的,到时偿清孽债就与红颜知己各自散去。

【鉴赏】

如何看待癞头和尚《咏通灵宝玉二首》?如何看待赵姨娘、马道婆“作魔法”情节?

《红楼梦》开卷,曹雪芹假借女娲氏补天神话传说,编造“无才石头”故事,说是有一块“无才补天”的石头(顽石)被女娲氏遗弃在大荒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自去自来”,修成了一块“通灵宝玉”,“幻形入世”来到人世间,在饱尝了种种的幸福与苦难,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心路历程(“历尽一番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之后,又恢复原形回到大荒山青埂峰下。这就是浪漫神奇的贾宝玉。《红楼梦》全书中共有五次通过赋诗的形式描述这块“顽石”。曹雪芹赋诗三次:开卷编造“无才石头”故事带出的《无才石头偈》,第八回中的《嘲顽石诗》,此处第二十五回中的《咏通灵宝玉二首》;高鹗在续书中赋诗二次:第九十五回中的《仙乩诗》,第一百二十回中的《离尘歌》。如果说第三回中的《西江月二首》塑造出现实实在的,即反封建、叛逆者贾宝玉的一座完整雕像,五次描述“顽石”的诗,则塑造出浪漫神奇的贾宝玉的完整雕像。

《咏通灵宝玉二首》:第一首是说宝玉的来历,就是大荒山中的那块石头,那时它无拘无束、无喜无悲,自从来到人世间,经历了种种的幸福与苦难,也弄出了许多的艳丽是非故事来;第二首指出,宝玉在弄出许多艳丽是非故事的同时,通灵宝玉被红粉胭脂所沾染而失去了光辉,必须认识到这是一场悠长畅快的艳梦,梦醒还清孽债就散场回头。从写法上看,曹雪芹在这里照应了前面的两次赋诗,依旧是接续前面的浪漫主义、神秘曲折的艺术写法,以加深读者的印象;同时这些诗在有关故事情节的发展上起到了“提纲”和“桥梁”的作用。

但是,癞头和尚的到来及“咏通灵宝玉”的起因,却是宿命论、虚无主义。赵姨娘身份为侍妾,生的儿子贾环称“庶出”(区别于宝玉由正室妻子所生),身份上低了一等,儿子嫉妒金玉身份的宝玉,老娘不服大权在握的王熙凤,母子俩一向怀恨在心。这日先是贾环有意将流着滚烫蜡烛油的烛火推倒在宝玉的脸上,宝玉的脸部严重烫伤;接着是赵姨娘在惯于装神弄鬼的马道婆的怂恿帮助下,作起魔法来,欲“把他两人绝了”。马道婆“向赵姨娘要张纸,拿剪子铰了两个纸人儿,问了他二人的年庚八字,写在上面”,“又找了一张蓝纸,铰了五个青面鬼”,叫赵姨娘并在一处,拿针钉了,她回去再作法,说“自然有效验的”。果不其然!宝玉、王熙凤突发疯症怪病,而且越来越厉害,百般医治终不见好,把贾府上下闹得天翻地覆,只三日光阴,“凤姐和宝玉躺在床上,连气息都微了,合家都说没了指望了,忙将他二人的后事都治备下了”。就在这时从空中降下一僧一道,那僧人故作姿态询问了原由,将通灵宝玉擎在手掌上,念了两首诗,然后把宝玉交还给贾政,说“此物已灵……包管身安病退”。果然叔嫂俩一天好似一天,直至完全恢复,宝玉“不但身体强壮,亦且连脸上疮痕平服”了。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安排庶出、正出之间的矛盾冲突情节,一方面是为了反映官宦大家族内部的争斗,一方面是出于塑造赵姨娘母子形象的需要,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是,选取什么样的材料来完成这一写作任务,应该是有讲究的。从理论上讲,当然应该选取典型的、符合人物形象塑造所必需的材料。曹雪芹选择了“燃烛烫脸”、“作魔法置人于死地”两个材料。从两个材料所表现的赵姨娘母子阴暗的心理、恶毒的手段,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来看,十分典型,再恰当不过地符合曹雪芹对赵姨娘母子形象塑造的总则。“燃烛烫脸”没有什么迷信成分,“作魔法”却是不折不扣的封建迷信、主观唯心主义。然而,当我在反复阅读、揣摩这两个情节后竟得出两个相互抵触的结论:“作魔法”虽是封建迷信、主观唯心主义,属于宿命论、虚无主义的东西;但是在那个时代,用在那样的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身上,是合理的好材料,再找不出更合适的材料来替代,以揭示赵姨娘的阴暗心理、恶毒手段,亦无碍于对其整个形象的塑造。这和书中其他的许多情节都是无可替代的一样,确实表明了曹雪芹的高明之处,表明了《红楼梦》艺术创作方法的独特、无可比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01
 楼主| 发表于 2024-3-7 09:34:07 | 显示全部楼层





炎帝[yán dì]
播报上传视频


中国上古部落首领








收藏



0


0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 [1](尚有争议,也有说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领尊号炎帝 [2])。

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 [3]

炎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争,分别是: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县连山、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北的随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 [4]。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在姜水(一说是今宝鸡市渭滨区的清姜河,一说是今宝鸡市岐山县的岐水。)一带时部落开始兴盛,最初定都在陈地,后来又将都城迁移到曲阜。

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传说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

华人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 [5-7]

炎帝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也称五榖神农大帝。












































别    名赤帝,农皇,神农大帝,五榖神农大帝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
出生地有争议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主要成就发明医药,制耒耜种五谷,制作陶器,开辟集市,联合黄帝打败蚩尤
本    名炎帝
字    号神农氏,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朱襄


目录

1尊为始祖
2来历传说
3生平事迹
▪涿鹿之战
▪阪泉之战
▪华夏形成
4活动区域
5主要成就
▪重要贡献
▪农业方面
▪农业书籍
▪文化方面
▪制陶方面
▪贸易方面
▪中医学方面
▪社会文明方面
▪其他研究方面
▪炎帝造琴
6史书记载
7出版图书
8家族成员
▪妻子
▪后代
9相关世系
▪魁隗氏
▪神农氏
▪蚩尤氏
▪共工氏
▪烈山氏
▪四岳氏
10后世纪念
▪故里
▪陵祠
▪行宫
▪湖南炎陵
11学术争论
▪问题一
▪问题二
▪问题三
▪问题结论
12道家说法





尊为始祖

播报
编辑




宝鸡炎帝祠
炎帝与黄帝是华夏始祖。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陕西宝鸡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中国历史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后来,两个部落争夺领地,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汉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但是一直没有弃用华夏族称谓。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母为有娇氏女,名曰女登,是少典的正妃。生炎帝。长于姜水,故有“姜”姓之称。




来历传说

播报
编辑

炎帝跟黄帝同时代,且均带有传说色彩。从古到今,被视为中华民族始祖象征的炎帝就是与黄帝齐名的炎帝神农氏,据传生于陕西宝鸡姜水(现宝鸡市清姜河流域)。

姓:伊耆,也姓姜

氏:烈山氏

号:神农(神农也是氏,可能是这一部落区别于其他部落的称呼,神农氏即对该部落或部落首领的称呼)

名:石年(石年这名极有可能是后世之人所加)

诞辰:农历四月二十六日

出生地:陕西宝鸡姜水

生母:任姒(名女登,有娇氏之女,有熊氏少典之正妃)




生平事迹

播报
编辑




涿鹿之战

主词条:涿鹿之战




涿鹿之战
涿鹿之战,是距今约5000余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它也是中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原始社会中晚期,逐渐形成了炎黄、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其中华夏集团以黄帝、炎帝两大部族为核心。它们分别兴起于今关中平原、山西西南部和河南西部。经融合后,遂沿着黄河南北岸向今华北大平原西部地带发展。与此同时,兴起于淮河下游以南的今豫、苏、皖交界地区的蚩尤部落,也在其著名领袖蚩尤的领导下,以今山东为根据地,由东南向西北方向的中原发展,开始进入华北大平原。

据说蚩尤族善于制作兵器,其铜制兵器精良坚利,且部众勇猛剽悍,生性善战,擅长角牴,进入华北地区后,首先与炎帝部族发生了正面冲突。蚩尤族联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用武力击败了炎帝族,并进而占据了炎帝族居住的“九隅”,即“九州”。炎帝族为了维持生存,遂向同集团的黄帝族求援。

黄帝族为了维护炎黄集团的整体利益,就答应炎帝族的请求,将势力推向东方。这样,便同正乘势向西北推进的蚩尤族在涿鹿地区相遭遇了。当时蚩尤族集结了所属的81个支族(一说72族),在力量上占据某种优势,所以,双方接触后,蚩尤族便倚仗人多势众、武器优良等条件,主动向黄帝族发起攻击。黄帝族则率领以熊、罴、狼、豹、雕、龙、鸮等为图腾的氏族,迎战蚩尤族,并让“应龙高水”,即利用位处上流(《山海经》中曰灵山)的条件,在河流上筑土坝蓄水(以蓄水冲了蚩尤寨),以阻挡蚩尤族的进攻。

“战争”爆发后,适逢浓雾和大风暴雨天气,这很适合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展开军事行动。所以在初战阶段,适合于晴天气环境作战的黄帝族处境并不有利,曾经九战而九败(九是虚数,形容次数之多)。然而,不多久,雨季过去,天气放晴,这就给黄帝族转败为胜提供了重要契机。黄帝族把握战机,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向蚩尤族发动反击。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候——狂风大作,尘沙漫天,吹号角,击鼙鼓,乘蚩尤族部众迷乱、震慑之际,以指南车指示方向,驱众向蚩尤族进攻,终于一举击败敌人,并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区)擒杀其首领蚩尤。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战后,炎黄族乘胜东进,一直进抵泰山附近,在那里举行“封泰山”仪式后方才凯旋西归。同时“命少皞清正司马鸟师”,即在东夷集团中选择一位能附众的氏族首长名叫少皞清的继续统领东夷部落联盟,并使东夷集团同自己的炎黄集团互结为同盟,形成了最初的华夏部落联盟。

涿鹿之战的结果,有力地奠定了炎黄集团据有广大中原地区的基础,并起到了进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部族首领黄帝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并被逐步神化。涿鹿之战为我们中华民族在发轫时期决定日后基本面貌的历史性“战争”。




阪泉之战

主词条:阪泉之战

阪泉之战发生于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之间,通过这场战争,黄帝战胜了炎帝,炎帝归服了黄帝,同时黄帝取代了炎帝在黄河流域各部落中盟主的地位。因此,这场战争是华夏族形成的奠基之战与关键之战。

这场战争的原因既有争夺领导权的因素,还有争夺宜农土地的因素。原来,黄帝与炎帝原先居住的姬水、姜水一带因黄河泛滥,逐渐不再适于畜牧业和农业生产,这样黄帝就首先带领部落开始东迁。据史学家考证,黄帝先是沿着北洛水南下,到达今陕西的大荔、朝邑一带,之后又东渡黄河,顺着中条山和太行山,向东北迁移,沿着桑干河来到现今张家口市涿鹿一带。




华夏形成




湖南炎帝像
华夏是古代中国中原及其以东地区各部族的联合称谓,即对“诸华”和“诸夏”各部落的合称。据部分史学家的研究,炎黄时期,中原周围地区古代的部族可分为炎黄集团、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炎黄集团在涿鹿之战中战胜蚩尤之后,苗蛮集团向南方收缩退却,炎黄集团则东进和东夷集团融合,形成最初的华夏部落联盟,到春秋时期又基本和南方的苗蛮集团基本同化,成为秦汉间所谓“中国人”的三个主要来源。华夏族以炎黄族和东夷部落联盟为主体。炎黄两部族最初居住在陕西,融合后逐渐东迁。黄帝族顺北洛水南下,又东渡黄河,沿中条山、太行山向东北发展,形成晋南的黄河一带许多黄帝族方国群。炎帝族也有一部分顺渭水东下,沿黄河南岸向东发展,形成较多炎帝族方国。他们在东进过程中,和东夷部落联盟不断融合,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
阪泉之战是黄帝与炎帝之间为争夺大华夏部落联盟首领而进行的战争,炎帝族战败,和黄帝族融合,炎黄势力壮大。其后黄帝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苗蛮集团的九黎族首领蚩尤,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和原来在山东境内的东夷集团融合。上古大华夏部落联盟最终形成,中国至此进入了华夏时代。据载虞、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华夏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便逐渐确立了。




活动区域

播报
编辑






炎帝祠(3张)



炎帝部落作为早期华夏族的主干,在其从弱到强,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其迁移和活动空间也必然是从点到面不断扩展扩大的,已有多处地方留下有关炎帝生平、发祥地及其活动区域的传说与历史遗迹。其中有陕西、湖北、湖南、山西、甘肃、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就发祥地的说法而言:影响较大的有陕西宝鸡说、湖南九嶷山说、湖北随州说,,“黔中”(黔中即今湖南沅陵西,包括今会同)说。其中应以“宝鸡说”较为确信。
其中,陕西宝鸡的炎帝,是以粟作农业为主,因此他是北方粟作农业的代表和北方农业文明的奠基人,可称为“北方炎帝”。由于炎帝时代没有文字,更谈不上史籍记载了。于是,中国各地农耕文明的奠基人。只有北方的炎帝依据传说而名垂千古;由于各种各历史原因,南方炎帝”(南方的农业奠基人)则因为华夏早期以北方为中心的文化传播途径所限,其影响范围和知名度相对于“北方炎帝”应该是相对较少。炎帝在南方肯定是存在的,而且其对华夏农耕文明的贡献绝对不亚于北方炎帝”,因为湖南发现了早于炎帝数千年距今1.2万年的人工栽培的稻谷。根据史籍记载和2009年5月一些专家在湖南会同的考察,可以初步断定,湖南民俗学者阳国胜提出的“炎帝故里会同说”是有一定根据的,湖南会同就是“南方炎帝”发祥地。《晋书》卷92《文苑传·伏滔》说炎帝生于“黔中之地”,炎帝又号“连山氏”。为炎帝出生地提供了史籍上的证据。再根据阳国胜提供的《“炎帝故里会同新说”证据材料》,参以2009年5月一些专家在湖南会同的实地考察,“炎帝故里会同说”的证据则更充分了。会同境内也有常羊山,它既是炎帝的出生地,也是炎帝的居住地,更是炎帝尝百草、获嘉谷之地。炎帝所尝“断肠草”,据阳国胜说,该草“据《本草纲目》记载即"钩吻",钩吻只适宜生长在长江以南部分地区。”阳国胜还根据自己对古籍和古地名的研究和考证,认为连山就是今会同的连山;炎帝所出生的华阳之常羊山,其“华阳”指巴蜀地区(会同在其地望内),“常羊山”则指会同连山境内的常羊山。与连山一山之隔的马鞍乡境内有“神农山”“神农庙”。相传炎帝发明了“茶饮”,连山至今还完整地保存一个“茶亭庵”(遗迹在北方炎帝故里似未见到,会同保存的“茶亭庵”正好说明了炎帝在南方的特色)。炎帝“日中为市”的传说广为流传,会同连山地区称“日中为市”为“赶连山”。如此等等,这些都为炎帝研究打开了一条新思路。




主要成就

播报
编辑




重要贡献

炎帝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
制耒耜,种五谷,奠定了农工基础。耒耜的使用和种五谷,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

2.
立市廛,首辟市场。据《周易·系辞下》载,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发明的以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市场是中国货币,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

3.
治麻为布,民着衣裳。原始人本无衣裳,仅以树叶,兽皮遮身,神农教民麻桑为布帛后,人们才有了衣裳,这是人类由朦昧社会向文明社会迈出的重大一步。

4.
作五弦琴,以乐百姓。据《世本·下篇》载,神农发明了乐器,他削桐为琴,结丝为弦,这种琴后来叫神农琴。神农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这种琴发出的声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农之和,能使人们娱乐。

5.
削木为弓,以威天下。神农始创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兽的袭击,有力地打击了外来部落的侵犯,保卫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劳动成果。

6.
制作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发明前,人们加工处理食物,只能用火烧烤,有了陶器,人们对食物可以进行蒸煮加工,还可以贮存物品,酿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对人类的饮食卫生和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促使人们有规律地生活,按季节栽培农作物,炎帝神农还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月为三十日,十一月为冬至。

炎帝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他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智贵于人,天下共尊之。他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勤,不罚而邪正,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人民无不敬戴。

炎帝还是中国教育的始祖。他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种五谷,教民医药,教民制陶、绘画,教民弓箭、猎兽、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乐、舞蹈,还教民智德。可见,炎帝时期,德、智、体、美得到了全面重视和发展。

炎帝对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炎帝精神,首要的是创业精神,奉献精神,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炎帝精神使中华后裔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摆脱愚昧和野蛮,追求先进与文明。这种精神使华夏民族获得了高度的团结和统一。

至于炎帝的出生地,至今没有定论,事实上炎帝是一个神化了的人物,它代表的是远古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改造自然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在今天,“炎帝”和“黄帝”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被载入世界文明的史册,中国人也称为“炎黄子孙”。故事新解

在神农氏的诸多事迹当中,最为人们称道和熟悉的是制耒耜、种五谷一事,这也正是神农氏之被称为“神农”的原因所在,“神农”一词中的“农”字就完全体现了这一伟大创举。




农业方面

作为中华民族第一个由渔猎转入农耕的氏族部落,炎帝神农氏族创造了中国的农业文化。




影视资料
农业包括种植、收获储备、加工食用三大步骤。在原始农业出现之前的采集渔猎时代早期,收获储备与食用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过程,人们采集而储备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食用的,人们食用的东西也经常是现采现吃,并不一定是先前储备的东西,而且人们储备的食物也往往不是植物种籽。伴随着陶器的出现,人们才具备了安全有效的贮藏手段,因而能够长期储备食物和饮水,从而把采集储备和食用两个独立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会形成大量获得植物种籽的需求。原始种植业开始于使用葫芦作饮水器具的伏羲氏时代,人们最早种植的是葫芦,在种植葫芦的过程中,人们积累比较丰富的种植技术。到了女娲氏时代,也就是陶器时代,种植技术和对植物种籽的需求一旦结合在一起,农业的出现也就呼之欲出了。其实人们开始种植葫芦时,也不一定是因为需求而想到种植葫芦,很可能是儿童出于爱好和玩耍开始了葫芦的种植。其原因有三:一是儿童有大量的空闲时间照顾、保护和管理他们的“劳动”成果;二是葫芦籽颗粒大洁白,深受人们喜爱;三是葫芦籽颗粒大而容易播种操作。中国许多地方民间存在着禁食葫芦籽的风俗,大人们会用“吃葫芦籽会长包牙”之类的话吓唬小孩子,说明人们对葫芦籽的重视和保护,也暗示了葫芦栽培历史的悠久。当我们的祖先把种植葫芦转向种植草类植物获取食用的种籽时,原始农业就诞生了。
吃草治病并非人类独有。许多动物都有吃药治病的现象,说明早在人成其为人之前,人类的祖先就已经本能地积累了许多草药知识。原始农业兴起后,出于寻找更好的农作物种类的需要,人们在尝食植物的同时会更加注意了解植物的特性,不仅注意有毒没毒、可吃不可吃,更会注意了解不同植物种类、不同部位、不同器官的苦辣酸甜味道,以及寒温特性等,从而结合原有的草药知识形成医药概念,开始了医学探索。也就是说,医药概念是伴随着原始探索驯化植物为农作物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无意插柳柳成荫”式的发明。这应该就是神农氏发明医药的历史真相。

要大量种植农作物,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并驯化使之成为作物品种,比如稻、黍、稷、麦、菽五谷;其次要有农具,比如耒耜;三是要掌握农时。这些都需要长期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即使一个人终其一生也绝难做到。所以说,神农氏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代。

在农业发展的早期,主要技术进步表现在驯化野生植物上,经过尝百草和试种,古人们初步确定了适合栽培的几种主要野草,野草种类因地区而不同,收获的种籽除一部分被食用外,人们会选择饱满的籽粒留作种子,这其实就是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过程,使得栽培植物和养殖动物与其野生原种的差异越来越大,而分别成为农作物和家畜。中国人非常重视留种工作,总是千方百计地保护作物种子,甚至有“饿死不吃种子”的说法。这一习俗更加有利于农作物品种的选育工作。可以推测,在神农氏中期,中国就已经基本培育出各主要农作物品种,即五谷。




农业书籍

与农业相关的部分著述(据严可均辑录《全上古三代文》:

《神农之禁》:春夏之所生,不伤不害。(《群书治要》《六韬·虎韬篇》引《神农之禁》)

《神农之数》:一谷不登,减一谷,谷之法什倍。二谷不登,减二谷,谷之法再什倍。

《神农之法》:丈夫丁壮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文子·上义》《淮南子·齐俗训》「不耕不织」上皆有「而」字。又《吕氏春秋·爱类》引《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神农之教》:有石城十仞,有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汉食货志》晁错引《神农之教》)

《神农占》:正月上朔,有风雨。三月谷贵,石五百钱。八月有三卯,旱,麦大善。无三卯,麦不善。凡虫食李,则黍贵。食枣,粟贵。食杏,麦贵。食荆,麻贵。食桑,丝贵。正月上朔日,风从东来,植禾善。从南来,植黍善。从北来,稚禾善。四月四日,风从东来,植豆善。西来,四日至七日,中豆善。七日至十日,稚豆善。十四日无风,不种豆。从冬至日到来年,满六十日,有大风雨折树木,麦大善。从平朔至食时,植麦善。至日中,中麦善。至日入,稚麦善。常以夏至後九十日可种。四月朔日,风从东来,从平明至辰时,植黍善。至日中,中黍善。至日入,稚黍善。月朔日入,清明蚕善。正月有甲子,籴初贵後贱。正月上辛,温者善,风寒者不好。(《开元占经》一百十一)

据《庄子·盗跖》记载:“神农之世,卧则民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据此而言,炎帝神农氏生活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吕氏春秋·爱类》又言:“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不绩者,则天下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织,所以见致民利也。”这说明炎帝神农氏时代又已出现“身亲耕,妻亲织”的家庭形式,这又是父系氏族社会产生的标志。根据以上记载,我们可以看出,炎帝神农氏时代是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时代,是人类社会文明初创的时代。根据考古发现,并按照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进行推断,这个时代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早于黄帝轩辕氏时代数百年,而某些史书中所记载的炎帝、黄帝生活于同一个时代乃至黄帝降服炎帝的说法,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和历史发展规律的。




文化方面

炎帝文化是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是凝聚全世界炎黄子孙的民族之魂,更是激励华夏儿女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创新奉献的精神之光。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以各自的伟大历史功绩,均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受到普天下炎黄子孙的世代崇敬。

据《周易》《管子》等先秦文献的有关记载,以黄河流域,尤其是渭水流域为主,以及长江流域包括湖南多处发掘考证的距今七千至九千年的古文化遗存表明,炎帝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创始者。相传炎帝始种五谷以为民食,制作耒耜以利耕耘,遍尝百草以医民恙,治麻为布以御民寒,陶冶器物以储民用,削桐为琴为怡民情,日中为市以利民生,剡木为矢以安民居,重演八卦以探天象,后在南巡中为民治病采药,日遇七十毒而不辍,终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的鹿原陂。炎帝功昭日月,德泽后世。他所开创的原始农耕文明,使先民们改变了茹毛饮血、以渔猎和采集野果为全部生活来源的状态,开始走上创造性的社会,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绿色革命”。特别是世代流传的炎帝率领众先民鏖战洪荒的艰苦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的开拓创新精神,厚德载物的民族团结精神,更是中华民族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精神产生的源头和典范。

炎帝在神农时代开创了丰富多彩的原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由此而形成的炎帝文化与黄帝文化融合为炎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炎黄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衰,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不息,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海内外炎黄子孙都有着对自己伟大民族和共同祖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炎黄文化已成为维系海内外炎黄子孙爱国情结的巨大精神力量。

2001年10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炎帝陵基金会和株洲市人民政府在北京联合举办了“炎帝文化与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到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人类文化是影响和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我们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着眼于在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既大胆借鉴和吸收外国的有益文化成果,又重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为此,我们要加强对炎帝文化的研究,弘扬炎帝的崇高精神,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加快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制陶方面

在考古中,属于炎帝神农时期文化的随州冷坡垭遗址、西花园遗址、枣阳雕龙碑遗址,出土了大的陶器。其中以夹砂黑陶和夹砂灰陶为主,泥质黑陶、灰陶、夹砂粗红陶次之,泥质红陶较少,泥质白陶最少。除少量的素面陶外,纹饰有篮纹、附加堆纹、凹凸弦纹、方格纹、镂孔刻划纹、绳纹、叶脉纹和少量的彩陶等。器形有鼎、罐、厚胎喇叭形红陶环、陶纺轮、碗、盆、圈足盘、器盖、瓮、尖底缸、长颈壶、四足方鼎等,这一发现对我们研究当时的制陶文化,提供了有利的参考。说明当人们已经掌握制陶技术,且陶器被人们广泛使用。制陶工艺逐渐从简单的形状向美观、大方的方向发展,这也带动了社会向新的发展方向前进。




贸易方面

原始社会物质生产的充盈,带来了产品的剩余。从古籍记载的传说来看,炎帝神农之时原始产品交换开始萌芽。《易.系辞》云:"神农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意思是说炎帝神农为了解决大家的剩余产品,设立了集市,让大家相互交换,从而出现了中国社会原始的商品交易,加速了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向奴隶社会的私有制转变,为孕育新的社会体制埋下了伏笔。




中医学方面

《淮南子》记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路史.外纪》亦云:炎帝神农氏"磨蜃鞭茇,察色,尝草木而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害,察其畏恶,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养其性命而治病。一日间而七十毒,极含气也。"《韩非子·五蠹》说:"民食蛤,腥躁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记载描述了炎帝神农氏及先民们在采集活动中,逐渐发现,由于误食了某些动植物,会发生呕吐、腹疼、昏迷、甚至死亡。吃了某些动植物,能消除或者减轻身体的一些病痛或解除吃了某些植物而引起的中毒现象。在渔猎生活中,又发现,吃了某些动物的肢体、内脏,能产生特殊的反应。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便能逐渐辨识许多动植物,了解它们的功效,遇到患有某种疾病,便有意选择某些动植物来进行治疗。正是这种以身实践和探索的精神,奠定了中国中医学的基础,开创了中华民族的中医学文化。后人为了纪念他,将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命名为《神农本草经》。 [10]




社会文明方面

生产力的提高,使人们的生活相对稳定下来,人们不再为了生活四处迁徙,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这带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齐俗训》云:"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其导。……奸邪不生,安乐无事而天下均平。"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天下为公、团结友爱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而从发掘出的墓葬来看,当时以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且在婚姻制度上有了缔结和嫁娶之礼,使家庭在原始社会中的作用更加明显,人们对家庭的道德理论有了初步的认识。




其他研究方面

同时,原始农业还带动了人类对天文、地理、气象的研究。在原始社会里,刀耕火种在很大一方面只能望天收,遇到自然灾害,就有可能导致颗粒无收,对于炎帝神农氏族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史书曾有详细的记载。《白虎通》云: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杨泉理论》说:“神农始治农功、正气节、审寒温,以为早晚之期,故历日”。《主术训》云:"昔神农之治天下也,神不驰于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诚之心,甘雨时降,五谷蕃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月省时考,岁终献功,以时尝谷,祀于时尝。"这无不反映出当时为了获取更好的收成,人们对天文、历法、气象、水利、土壤、种子等知识和技术的研究,这也成为原始社会开拓农业文化的泉流。




炎帝造琴

左丘明《世本·作篇》记载:“神农作琴。神农琴长三尺六寸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

汉代学者桓潭《新论·琴道篇》则明确地说:“琴,神农造也。”认为神农氏掌握政权后,曾“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于是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神农氏为琴五弦,足以通万物而考理乱也。”

杨雄在《杨子》一书中写道:“昔有神农造琴以定神,禁淫僻,去邪欲,反其天真者也。”

有专家经过考证认为,“神农琴”上的五根弦名宫、商、角、徵、羽,实际上就是中国民族音乐所指的五声音阶。




史书记载

播报
编辑

《易·系辞下》:"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逸周书》:"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种之;作陶治斤斧,为耒耜徂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与助,百果藏实"。

《白虎通》:"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而耒耜的发明和五谷的种植在考古中均得到证实。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一件木耜,六十四件骨耜,四件石耜等。随州市冷坡垭,天门石家河,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等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均发现稻谷的遗存和大量的生产工具。这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发达的国家,农业构成物质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更是古代世界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发展奠定了原始社会物质文化的基础,更是我们研究炎帝神农文化内涵的前提条件。 [8]




出版图书

播报
编辑





神农本草经

作者名称 炎帝

作品时间2013-1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







家族成员

播报
编辑




妻子

赤水氏的女儿听訞




后代

赤水氏的女儿听訞和炎帝生了炎居、生女儿女娃(精卫)

炎居生节并

节并生戏器

戏器生祝融

祝融生共工

共工生术器、后土

后土生噎鸣

噎鸣生十二子,待考




相关世系

播报
编辑

炎帝政权又分为两大支脉,一为炎帝魁隗氏政权,一为炎帝神农氏政权。




魁隗氏

炎帝魁隗氏发祥于秦岭常羊山,兴起于赤水(今贵州赤水市),建帝都于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传七帝而失政,被炎帝神农氏取而代之。

炎帝魁隗氏政权起于公元前5008年,讫于公元前4766年,历六任帝,传国虚记二百四十三年。这六任帝是:

1、 魁隗,在位执政虚记五十八年(公元前5008——前4951年)。

2、 炎居,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四年(公元前4951——前4918年)。

3、 节并,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三年(公元前4918——前4876年)。

4、 戏器,在位执政虚记五十年(公元前4876——前4827年)。

5、 祝融,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七年(公元前4827——前4781年)。

6、 共工,在位执政虚记十六年(公元前4781——前4766年)。




神农氏

部族首领称炎帝,名石年,姜姓,羊图腾。号神农氏,为神农氏族,始生地在姜水(今陕西省宝鸡市境内),传说在位140年(约公元前3216~前3077年),一说在位120年,卒葬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陂(又名炎陵山、皇山)。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其著名后裔有蚩尤氏、烈(厉)山氏、共工氏、四岳氏等。

炎帝神农氏政权共传八任帝,传国虚记二百五十四年(前4766—前4513)。

首任帝、神农,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四年(公元前4766——前4733年)。

二任帝、临魁,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二年(公元前4733——前4692年)。

三任帝、姜承,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八年(公元前4692——前4655年)。

四任帝、姜明,在位执政虚记二十八年(公元前4655——前4628年)。

五任帝、姜宜,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七年(公元前4628——前4582年)。

六任帝、姜来,在位执政虚记二十年(公元前4582——前4563年)。

七任帝、姜克,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五年(公元前4563——前4539年)。

八任帝、榆罔,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七年(公元前4539——前4513年)。




蚩尤氏

炎帝之后(一曰先仕于炎帝),出自羊水,仕于黄帝。为主金之官,默观神农世衰,潜铸金类,以为利器,举兵逐榆罔(炎帝裔),自号炎帝。后作兵伐黄帝,并曾请风伯雨师助战,终为黄帝击败于涿鹿之野,被杀。他是战神和兵器之神,而兵器的发明乃源自农具和其他生产工具。




共工氏

亦名共攻氏,炎帝后裔。性格暴戾,易于为非。相传因与颛顼争强为帝,曾与东夷族大战,不胜,而怒触不周之山,致使天倾地陷,造成人间大灾难。西汉淮南王刘安编撰的《淮南子》中对共工怒触不周山有详尽的描写: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烈山氏

又叫厉山氏,其首领为烈山或柱。《国语·鲁语上》云:“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礼记·祭法》则称:“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植百谷。”一般认为烈山氏为炎帝后裔,仍为农神、谷神。烈山,本是烧山垦田之意。




四岳氏

首领为伯夷,姜姓,传为共工之从孙,曾助禹平治水土。后繁衍出齐、吕、申、许四支后裔。

第二世,临魁,炎帝长子,在位80年(公元前3076~前2997年)。

第三世,帝承,在位60年(公元前2996~前2937年)。

第四世,帝明,在位49年(公元前2936一前2888年)。

第五世,帝直,在位45年(公元前2887一前2843年)。

第六世,帝来(厘),在位48年(公元前2842~前2795年)。

第七世,帝裹(哀),在位42年(公元前2794一前2753年)。

第八世,榆罔,名克,居长(zhǎng),在位55年;因德不及其弟轩辕,故让位。轩辕即黄帝,姓有熊氏。

第九世,名器,榆罔子。

第十世,名祝融,器之子;卒葬衡山(在今湖南)。

第十一世,名术嚣,祝融子。

第十二世,名勾龙,术嚣子。

第十三世,名垂,勾龙子。

第十四世,名共工。

第十五世,名伯夷,著名贤人,佐尧帝掌四岳,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为吕侯,是吕氏得姓之始。姜太公吕尚,即其后。

*此世系,有叠加部分,存有很大争议;更有史学家认为这是后人的附会之说,不可信。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故里

主词条:炎帝故里

因为炎帝神农(Yandi;Yan Emperor)并不单是一个,而是对这一时期多个早期华夏族杰出部落首领的统称,这些人可能距今6000年至5500年之间活动于姜水之岸(今陕西省宝鸡市境内),其后部落发展扩大,迁徙并活跃于山东菏泽、湖北、湖南、山西等地,均是炎帝故里。 [9]

这反映了神农部落是不断发展壮大的,其中以宝鸡的炎帝陵为第一代炎帝的陵墓。宝鸡是早期华夏部落联盟主干——炎帝部落(华族)的发祥地。第一代炎帝生于常羊山蒙峪沟,长于姜水,是农业之神,医药之圣,因以火德王,故名炎帝,号神农氏。《白虎通义》中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一代、二代炎帝均生活于陕西宝鸡姜水之岸,其后,炎帝部落壮大辐射到其他地区,后代炎帝活跃于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北随州、山西高平等地,使这些地方都留下炎帝陵。




陵祠

炎帝神农氏“以姜水成”,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如今的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炎帝陵(the Mausoleum of Emperor Yandi in Zhuzhou)。炎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息地,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誉。它坐落于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9公里处的鹿原陂。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华全国归国华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十大文化遗产、新潇湘人文八景、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湖南省最佳景区。炎帝陵祭典被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被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根亲文化盛事。主要建筑有炎帝陵殿和神农大殿。炎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福地、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陕西宝鸡也有所谓的炎帝陵,但规模和影响力远不如炎陵县的炎帝陵,亦没有得到历朝历代的官方认可。近些年来,为了统一华夏儿女的爱国爱民族情感,有识之士已经多次呼吁中央要尽快出台炎帝陵的法律地位,以免给人一帝多陵之错觉,给华人朝觐带来混乱。




行宫



炎帝行宫是一处重要的炎帝遗存,位于山西省高平市东北14.5公里的故关村。
该宫建于村中偏南,创建年代不详,至迟在明代已有。坐北面南,单进院。现有正殿、午台、圣贤殿等。正殿三间,进深六椽,前殿悬山顶。院内现存,明、清碑四通。

据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重修炎帝行宫碑”记载:“神农炎帝行宫磐基在故关里村前,肇基太古,无文考验,祠在换马村东南,现存坟冢,木栏绕护,然祠与宫相去几百余步也。”




湖南炎陵

位置

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7公里的鹿原镇境内。这里洣水环流,古树参天,景色秀丽。

记载




炎帝神农氏之墓
关于炎帝神农氏安葬地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皇甫谧撰写的《帝王世纪》,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宋代罗泌撰《路史》就记述得更具体: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据地方史《酃县志》记载,此地西汉时已有陵,西汉末年,绿林、赤眉军兴,邑人担心乱兵发掘,遂将陵墓夷为平地。唐代,佛教传入,陵前建有佛寺,名曰“唐兴寺”,然而陵前“时有奉祀”。炎帝陵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建庙之后,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炎帝庙也历尽沧桑,屡建屡毁,屡毁屡建。
沿革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67—983年),朝廷将事官虑炎帝陵地僻路险,舟车不便,奏请将炎帝庙迁至茶陵县城南,宋太宗诏许,即移鹿原陂炎帝庙于茶陵县城南五里处。此后凡二百余年,朝廷官府祭祀炎帝神农氏的活动,均在茶陵县城南炎帝祠庙进行,鹿原陂炎帝庙几近湮没。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衡州守臣刘清之鉴于炎帝陵没有炎帝庙,反而保留唐代的佛寺,有点不伦不类,于是奏请朝廷,废陵前唐兴寺而重建炎帝庙。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析茶陵军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置酃县。此后,炎帝陵所在地鹿原陂即属酃县境地,隶属衡州府管辖。至淳八年(公元1248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陈奏请朝廷为炎帝陵禁樵牧,设守陵户,并对炎帝祠庙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葺。

宋代以后,元代近百年间,朝廷只有祭祀炎帝陵的活动,而未有诏修炎帝陵庙的记载。

明代,有关炎帝陵庙的修葺,史书记载颇详。较大规模的修葺有三次:第一次是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诏命遍修历代帝王陵寝,由此炎帝陵庙也得到了一次全面修葺。第二次是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由酃县知县易宗周主持。这次重修是在原庙旧址上拓宽兴建,基本上改变了旧庙原貌。第三次是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酃县县令派人于路旁募款,发起重修。新庙规模虽因循旧制,但庙貌大为改观。

清代对炎帝陵庙的修葺,有据可查的约有9次。清世祖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南明将领盖遇时部进驻炎陵,屯兵庙侧,炎帝陵庙惨遭破坏。是后,当地官民士绅及时进行了补葺,但由于战争频仍,资金缺乏,修葺未能完善。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清圣祖玄烨遣太仆寺少卿王绅前来炎帝陵告灾致祭。王见陵庙栋宇损坏严重,入告于朝,奏请修葺,圣祖准奏。由酃县知县龚佳蔚督工,整修一新,但是未能恢复前代规模。

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知县张浚奉文动用国帑,按清王朝公布颁行的古帝王陵殿统一格式重建,陵庙也统称陵殿而正其名。这次修建奠定了炎帝陵殿的基本形制,形成了“前三门——行礼亭——正殿——陵寝”的四进格局。整座陵殿为仿皇宫建筑,气势恢宏,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特色。

清朝最大的一次修复是在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由知县俞昌会主持、当地士绅百姓募资捐款所进行的一次重修。重修工程自孟夏开始,年底竣工,费时 8个月有余。这次重修后的炎帝陵殿,高大宽敞,金碧辉煌,庄严肃穆,蔚为壮观,各附属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与主殿相辉相映,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也为炎陵山增添了无限秀色。

民国年间,炎帝陵殿的修葺活动,据有关文字记载有4次:第一次是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酃县知事瞿燮捐资百元,连同炎帝陵修葺费14元,交人筹措修复,土木将兴,旋因湘军驻陵侧,以至无法施工而作罢。第二次是民国十二年(1923年),因连年兵祸,陵庙倾圯在即,酃县政府再次呈文请修,湖南省政府拨款500元,令县长欧阳枚鸠工修葺。第三次是1936年。酃县县长夏礼鉴于“炎陵殿宇年久失修,多已损坏”,于年初组建了修复炎陵筹备委员会。但是半途而废,修复计划未能实施。第四次是1940年,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主持的一次大修。1940年日军犯西南,为防患于未然,薛岳拟将省政府迁酃县炎陵山。是年春,拨专款于炎陵山修建省政府机关办公用房和员工宿舍,修筑了茶陵至酃县炎陵山的简易公路,同时对炎陵殿宇进行了全面修葺。

新中国成立后,炎帝陵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4年除夕之夜,因香客祭祀焚香烛,引燃殿内彩旗,不慎失火,致使炎帝陵正殿和行礼亭被焚。炎帝陵殿被焚以后,重新修复炎帝陵殿已成为广大炎黄子孙的强烈愿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修复条件日趋成熟。1986年 6月28日,由酃县人民政府主持,陵殿修复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到1988年10月胜利竣工。重修后的炎帝陵殿,规模较前稍有扩大,整个建筑占地面积3836平方米。分为五进:第一进为午门,第二进为行礼亭,第三进为主殿,第四进为墓碑亭,第五进为墓冢。殿外修复了咏丰台、天使馆、鹿原亭等附属建筑。整个建筑金碧辉煌,重檐翘角,气势恢宏,富有民族传统风格。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重修炎帝陵后,国家和省、市高度重视炎帝陵建设,先后投入资金1亿多元,自1994年起自今,株洲炎帝陵已举行了8次全球华人公祭炎帝活动,甚至在湘全国人大代表和在湘全国政协委员们纷纷呼吁将炎帝陵公祭列入国家级祭祀。




学术争论

播报
编辑




问题一

神农氏和炎帝到底什么关系?两者是否为同一人呢?

关于炎帝和神农氏的关系问题,学术界长期以来形成了观点截然相反的两派:一派认为炎帝就是神农氏。比如湖南的炎帝陵纪念馆就是把炎帝作为神农来祭祀的,所以纪念馆内就有炎帝尝百草的主题。而另一派则认为炎帝和神农是两个系统的人,扯不上关系,因此不可能是同一人。




神农
古代史书关于神农氏的世代记载是这样的:神农氏统治经历了七十个世代,(一说十七个世代)到黄帝部落崛起的时候才衰落下去了。这里有一个问题前面忘了说明的需要说明一下,即神农氏以前包括神农氏的时代,像伏羲,女娲,神农这样的称呼乃是对于某个部落或者部落的若干代首领的统称,而不是对唯一一个君主的称呼。但是后世的学者们往往产生歧见,比如关于古蜀国的历史记载中,很多人都认为蚕从和鱼凫是古蜀国的两代君王,但是实际上蚕从和鱼凫乃是两个分别长达数百年的古蜀国王朝,每个王朝都有十几个世代。(《史记.五帝本纪》中也提到:黄帝崛起的时候,恰好“神农世衰”,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请注意这个“世”字。)这就是为什么伏曦,女娲,神农的统治往往高达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原因。按照一世三十年计算,那么神农氏统治的时期大约为两千年(如果是十七个世代则大约是五百年)黄帝的时代,在距今大约五千年以前,以此上推两千年,大约就可以推断出神农氏统治开始于距今大约七千年以前。





炎帝塑像和画像(19张)



炎帝:少典部落之子,其母是有蟜氏之女名叫安(女)登,炎帝因生于姜水(传说是神龙的子孙,因为龙头长得像羊头),故以姜为姓,名石年,其初国伊继国耆,合而称之故又号曰:伊耆氏。古代原始社会人很少而禽兽很多,所以都吃禽兽肉,到炎帝烈山氏姜石年的时候人民很多而禽兽已经不足,野生素食能吃的也都吃了,但还是不能解决人民的饥饿,于是炎帝烈山氏姜石年根据天时、地利,制作了劳动工具,教导人民耕种田地,种植庄稼作物,彻底解决了人民的饥饿,百姓也得以更好的繁衍息。百姓赞炎帝烈山氏姜石年曰:“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谓之神农。”后世继位的帝王称之曰:炎帝神农氏“姜某某”,后世继位为帝王者仍沿用炎帝神农氏番号。炎帝烈山氏姜石年取莽(奔水)氏之女曰听詙,生子二:长帝临魁、次桂。炎帝神农氏姜临魁生帝承,炎帝神农氏姜承生帝明、仲贤、希文,炎帝神农氏姜明生帝宜,炎帝神农氏姜宜生帝来,炎帝神农氏姜来生帝裹,帝神农氏姜裹生节茎,节茎生克、戏,戏生炎帝神农氏姜榆罔。炎帝烈山氏传至八帝至炎帝神农氏榆罔(炎帝神农氏榆罔为炎帝烈山氏第十世孙)。炎帝烈山氏姜石年为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生卒年份概在公元前三千年前后。
榆罔:姜姓,故全称曰炎帝神农氏姜榆罔。乃炎帝烈山氏姜石年十世孙,炎帝神农氏姜裹之曾孙,是继炎帝烈山氏姜石年后的第八位帝王,与黄帝公孙轩辕同时代人。炎帝神农氏姜榆罔居于空桑,后诸侯相互侵伐,暴虐百姓,其中以蚩尤最为暴虐,炎帝神农氏姜榆罔势力已经衰弱,没有能力进行征伐,于是被迫居于涿鹿,诸侯公孙轩辕实懋圣德,平定了天下暴乱,所以诸侯都归顺了他,所以公孙轩辕代替了炎帝神农氏姜榆罔而治理天下为天子。炎帝神农氏姜榆罔在位五十五年,降封于洛,耻于受封,遂迁于潇湘茶乡之尾 (故崩葬于潇湘茶乡之尾,当地民众仍以帝王之礼厚葬了他,今湖南炎陵的炎帝陵。故陕西宝鸡有炎帝陵,我经过历史古籍及文脉推断赞同后此为第一代炎帝烈山氏(神农氏)姜石年的陵墓。山西高平有炎帝陵,河南商丘有炎帝陵,湖北随州有炎帝陵,当为另六位炎帝神农氏某三位帝王的陵墓。炎帝神农氏姜榆罔之七世孙伯夷在尧帝身边担任四岳官职,即天下四方诸侯统领。在舜帝身边担任秩宗官职,典朕三礼。辅佐大禹帝平水土功劳甚大。为尧舜禹身边的股肱重臣,故称之为吕侯,吕即“脊梁”也。封地为吕国(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辑著)卷二十九载:“吕城。(徐)州东五十里。春秋时宋邑。襄元年(注:周简王十四年,即公元前572年。)《太平寰宇纪》卷十五,杜预注:“彭城吕县也,汉为吕县;宋武北征改为寿张县。2000年左右的汉朝人杜预以及500年前的清朝人都认为吕国在彭城徐州东边,靠近宋国,”),为中华吕氏始祖。




问题二






炎帝雕像(3张)



继伏羲以后,神农氏是又一个对中华民族颇多贡献的传说人物。除了发明农耕技术外,还发明了医术,制定了历法,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等。因为他发明农耕技术而号神农氏,可是他又称炎帝、赤帝、烈(厉)山氏,则又成了与黄帝相争天下的首领。长期以来,对于神农氏是否即炎帝这个问题,一直悬而难决。
《白虎通义·号》说,神农氏能够根据天时之宜,分地之利,创作了耒耜等农具,教民耕作,使人民获得很大的好处,故号神农。《世本·帝系篇》则首把炎帝和神农氏扯在一起称“炎帝神农氏”,谓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汉高诱注《淮南子·时则训》,提到赤帝时又把赤帝与神农氏合起来,说赤帝即炎帝,少典之子,号为神农,南方火德之帝。《左传》、《国语》和《礼记》曾提到烈山氏能够播植百谷百蔬。东汉郑玄注《礼记》和三国韦昭注《国语》,都说烈山氏为炎帝。《水经注》卷三十二又把烈山氏和神农氏相并,说谬水西南经过厉乡南,水南有重山,就是烈山,山下有一个洞穴,相传是神农氏的诞生处,所以《礼记》称神农氏为烈山氏。而有关烈(厉、列)山氏称号的缘起,又有二说。《路史》认为,烈山原字当作列山或厉山,因神农氏“肇迹”于列山,故以列山、厉山为氏。刘城淮《中国上古神话》则认为炎帝为人神,放火烧山很猛烈,故为烈山氏。

《史记·五帝本纪》则隐喻炎帝与神农氏并非一人,说黄帝时,神农氏的时代已经衰落,诸侯之间互相侵伐,暴虐百姓,神农氏不能征讨,于是黄帝“修德振兵”,讨伐危害最大的炎帝和蚩尤,把他俩伐灭后威望大振,于是代神农氏而有天下。神农氏不事征伐,这与《庄于·盗跖》说神农氏“无有相害之心”、《商君书·画策》说神农“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相符合,怎么会变成炎帝这样“侵伐诸侯,暴虐百姓”的人呢?英勇善战的黄帝,竟然要与他“三战,然后得其志”。此外,《史记·封禅书》分列炎帝和神农氏为二人,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也主张炎帝、神农氏为二人。




问题三

《帝王世纪》曰:“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乔氏之女,世与少典氏婚,故《国语》兼称焉。及神农氏之末,少典氏又取附宝……生黄帝于寿丘”很明显,少典、有乔都应为古国名或部落名。

又司马贞作《三皇本纪》,“神农纳奔水氏之水曰听妃詙。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氏兴焉。”所以跟黄帝大战的那个炎帝不是我们引为圣人的那个炎帝,而应为榆罔。

又有人说“神农氏统治经历了七十个世代(一说十七个世代),到黄帝部落崛起的时候才衰落下去了。”这个说法应该是出自《尸子》。《尸子》:“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岂每世贤哉?”这里要说明一下,按《三皇本纪》“女娲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是一个部落,它的首位领袖不是“炎黄”中的炎帝。《尸子》中说的七十世应该是整个神农氏共传了七十世,跟《三皇本纪》不一样。




问题结论

由于上古时的记载缺乏详尽的文献记录和考古资料,所以炎帝与神农氏是否为同一人,至今尚无定论。




道家说法

播报
编辑

中国人自称是“炎黄子孙”,“黄”是指黄帝,而“炎”就是指神农。他和黄帝一样,不但是中国上古时代的一位英雄和领袖,而且还是道教神话中的重要人物。

神农是伏羲之后的部落首领,被称为炎帝。他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在中国各地旅行,采集各种植物,从中发现可以治病的草药,并把有毒的挑选出来告诉人们,对中国的医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传说他是一位神奇的人物,他的母亲在梦中感受到龙的气,怀孕后生下了他。据说他长着人的身躯,却有牛的脑袋,出生后3天就会说话,5天就会走路,7天就长出了牙齿,长大后,他身材高大,将近3米。后来他向一位神仙请教医术,得到一本书。读了这本书后,他就理解了人得病的原因。于是,他派人到各地去采集药材,然后亲自品尝是否有毒,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甚至一天就尝70多种。就这样,他总共配制了365种药,能治400多种病。据说他就是因此而中毒死去的。传说他还发明了蜡烛,后来就被人们尊为照明之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01
 楼主| 发表于 2024-3-7 09:3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有蟜氏===女娲?】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有蟜氏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姒姓部落之一








收藏



0


0











有蟜(jiǎo)氏,姒姓部落之一,是上古时代神话传说中炎黄二帝的母族,位于河南洛阳市嵩县境,也是有崇氏(崇伯鲧)及夏后氏的活动中心。《国语·晋语四》:“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山海经·中次六经》记载,有蟜氏是蜜蜂为图腾的部族,居住在平逢山。有蟜氏是崇拜蜜蜂的始祖部落,长期与有熊部落通婚。平逢山为洛阳北邙山之首,是炎黄二帝母族的故乡。

另一说法认为,有蟜氏即女娲氏,又号“娲皇”,为燧人氏与华胥氏之女,青帝太昊伏羲氏的妹妹兼妻子,宓妃与女登(任姒)之母,炎帝魁隗氏的外祖母。中国远古神话里补天与造人的女神。

女娲氏出生于今商丘睢阳区承匡故城(今河南商丘睢县匡城乡),定都于今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以“蛇”(后改为“龙”)为图腾。后又有分支向河北邯郸、山西洪洞等地迁徙。娲皇陵位于河南西华聂堆镇思都岗村。

另一说认为,女娲氏即人皇氏,与伏羲氏、神农氏并称为“三皇”。












































中文名有蟜氏
别    名女娲氏、人皇氏
所处文化层河南仰韶文化时期
出生地今河南嵩县,另一说为今河南睢阳
图    腾蜜蜂(另一说为蛇(龙)
相关文化遗址娲皇宫遗址、女娲城遗址
父    母燧人氏、华胥氏
兄    长伏羲氏
女    儿宓妃、任姒
纪    年娲皇元年----娲皇130年
都    城河南西华女娲城
职    业华族部落首领
主要成就补天造人(抗洪救灾、繁衍人口)
在位年限前4239------前4109年
在位年限参考三皇五帝年表
陵    墓河南西华娲皇陵


目录

1简介
2神话传说
3今人拜祭





简介

播报
编辑

有蟜氏,姒姓部落之一,是中华炎黄母族,该氏族位于河南洛阳市嵩县境内。史书记载炎黄二帝生于68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以蟜虫为图腾的有蟜氏部落(注:蟜,音jiǎo,古书上提到的一种虫,首见于《山海经》;有蟜氏是蜜蜂为图腾的部族,居住在平逢山)。




神话传说

播报
编辑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黄二帝生于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以蟜虫为图腾的有蟜氏部落,少典氏娶有蟜氏在炎帝窝生炎黄二帝。

当年远古时代住在平逢山龙马谷堆的母族首领有蟜氏(姒姓部落之一),生炎帝那天的时辰,突然一声巨响,震得大地摇晃起来,部族的人们惊慌地跑出窑洞,看见山上熊熊大火滚滚而来,“火神爷发怒了,快逃命啊”的呼声、奔跑着乱作一团。部族里管祭天的老祭师见状,赶忙爬上大柏树杈高喊:“别怕,大火一会就灭了。”老祭师懂天文,知地理,会卜吉凶。他的话很快使人们安定下来。果不出所料,一阵倾盆大雨 ,瞬间浇灭了山火。与此同时,随着一声哇哇坠地的一声啼哭,一个男孩降生了。人们对这伴着雷火降生的男孩,忧心忡忡,议论不止。老祭师制止大家说:“这男孩原是一条火龙,奉天意转生,因脱胎换骨转生难受的就地打滚,弄得火烧山野,雷雨大作,这气势正是帝王降生的先兆。”大家听了点头称是。这片山野的石头,大都是疙疙瘩瘩的疤痕,据说就是炎帝出生时那场大火留下的痕迹。 [1]




今人拜祭

播报
编辑

为了纪念这段历史,每年的农历3月28日孟津县就在横水镇张庄村的平逢山进行拜祖大典。

2011年1月8日至9日,中华炎黄母族有蟜氏故里文化研讨会在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举行 [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01
 楼主| 发表于 2024-3-7 09:4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遮天大王影射炎帝+遮天大王影射李自成?】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里的圣诞是谁的生日?遮天大王的身份成谜



姜子说书2021-01-13 03:05






题:红楼梦里的圣诞是谁的生日?遮天大王的身份成谜!

文/姜子说书

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

荣即华兮华即荣,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红楼梦》!

声能两歌手两牍,两鉴风月两生花!以诗传史石上墨,谁识画眉昭风流?

女儿未嫁将未降,末世忠义明闺阁!先时名号通灵玉,来时姓氏原是秦。

源为二玉演二宝,慷慨隽逸作姽婳,荣源宁演隐甄氏,《胠箧》《南华》续《庄子》!

——《石头记》前言




圣诞节亦称耶稣圣诞节、主降生节,顾名思义,指的是耶稣的生辰。圣诞这两个字,本义就是圣人诞生的意思。

圣诞节人物形象主要指圣诞老人,他从北方而来,把圣诞礼物装在袜子里,由烟囱进入各家各户,挂在孩子们的床头上或火炉前。

有意思的是,中国有一个与烟与火有关的人物,便是华夏始祖炎帝,《红楼梦》里特地提到了这位人物的圣诞农历四月二十六,又提到了农历四月二十六芒种节,是夏季的开始。





张道士笑道:“托老太太万福万寿,小道也还康健。别的倒罢,只记挂着哥儿,一向身上好?前日四月二十六日,我这里做遮天大王的圣诞,人也来得少,东西也很干净,我说请哥儿来逛逛,怎么说不在家?”

《红楼梦》故事里,张道士提到的遮天大王,并非贾宝玉这个混世魔王,而是与炎帝有关的夏家,即夏太监、夏金桂、严老爷之类,文中的所有第三房人物,皆是夏家属性。这一天,是林黛玉葬花的日子。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没错,林黛玉和贾宝玉代表春天的花神、凤仙,是春属性、红属性。虽说薛家对应的是白帝子,林家对应的是赤帝子,也就是炎帝,未时是羊时,华夏之时,但,书中的二房与三房皆是炎帝后裔,作者笔下真正象征着火属性的却是三房阵营。




《红楼梦》故事里,甄士隐大梦初醒,山崩地陷之后,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是写“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天倾西北,是甲申之变,所以,宝玉不在家,通灵宝玉(传国玉玺)遭劫;夏日,是大顺政权与三藩政权,即遮天大王圣诞,帝王为天,遮天大王圣诞,是写崇祯自缢,李自成在北京城当皇帝;地陷东南,姑苏望族甄家,是写南明。

《红楼梦》故事里,林黛玉生于末世,有不足之症,交代的是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写的是明朝的气数,非人力能可常保,所以,并非秦可卿或者林黛玉之过。




当日荣国府国公的替身,便是当日替了荣国公的人,意指李自成取代了朱由检。通灵宝玉知奇祸,故有失通灵之说,张道士请下通灵宝玉,花神退位,是写崇祯被请下帝位,张道士便是黄巾军,便是遮天大王,夏日,是火,是祸起萧墙,是自生自灭。

再说黄帝的诞辰,《红楼梦》里也曾提及,农历三月三就是黄帝的诞辰,书中云儿的曲子里面有一句:“豆蔻开花三月三,一个虫儿往里钻。”林家是花,薛家是虫,谜面是一个萤。


李纨又道:“绮儿的是个‘萤’字,打一个字。”众人猜了半日,宝琴笑道:“这个意思却深,不知可是花草的‘花’字?”李绮笑道:“恰是了。”众人道:“萤与花何干?”黛玉笑道:“妙得很!萤可不是草化的?”

圣诞指圣人诞辰,而在红楼故事里,作者往往以圣人、神仙代指帝王,这种避讳与隐喻方式,读者不可不察。所以,作者提及圣诞二字,哪怕只是某人的生辰,必是隐喻哪个政权的建立。




至于张道士给贾宝玉的那些圣诞小礼物,那一盘子“珠穿宝贯,玉琢金镂”的贺物,所谓“玉玦、金璜、麒麟”,不过是以才子佳人写偷香窃玉(窃国大盗),金璜是北边的后金,玉玦是南边的缺月,麒麟寓史书。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
红楼梦作者是谁?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为你揭开红楼未解之谜!                     
2018-12-12 21:39                     来源:                                                     姜子说书                                                         
           
原标题:红楼梦作者是谁?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为你揭开红楼未解之谜!
文/雪月溪
生活凡百琐碎,一一有真凭实据,分见于各处,是谁在书写历史?
岁月悠悠过,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断不了,它就是这个样子。
田间不脱是锄耧解种,考古不外甄别遴选一一过滤。不停的掏澄,不停的过筛,熟悉和陌生都经过,清楚和模蝴都历遍,合上双眼仔细想来,书中内容从心过,丝丝缕缕一一究能数!等一一拣选汰择过,到最后,金子还剩的几多?无多矣!
每一个时代的语言都有各自的征性,都有时代的界限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各个时代的语言它是不一样的。可我们自己一一都能分得清吗?这个就是它的一个局限,是人人既难把控又难于识别掌握的一个方向问题。
我是今天的人,我生在当代,我活于当下。六朝风物空秋草,等是离人苦吟哦;你是神仙身历过,我是凡人未见过。
这先秦汉唐宋元明清各朝历代,每一个时代的语言都各具特征,可我活在当下,对它们一些概念全没有。
滚滚大潮下,洪太尉释放出百八位造世历劫的妖魔,倏忽便没入人间分不清谁是谁了。各朝历代的语言,虽各有各的特征,我们各自在世上才活得几日?什么情况都不了解,你说这是不是假语村言?
宝玉在人群里一挤就没了!岂止一个宝玉。一忽霎的工夫,众人也都没了!
顾俞蔡胡也就是这样没了!再一会,周汝昌、李希凡们也没了。若干年以后,我们这些人!很快也就没了。
这么的,历史可不就是一些假语村言么?等是红尘梦里人,挤来挤去全没了!
天外人传天外书,世上人做世上事!李自成抄了崇祯的家,高庙这部分,各朝历代的历史,就算是没了。
剩下的,也就是民间各处残留的一些史料罢了。鉴于史籍遭劫严重缺失的状况,有识之士,一个个,全都坐不住了。
礼失于朝求于野!改朝换代,于一般人来说,实在是无所谓。但也总有人不愿意面对现实。只是,明清交替,与以往各朝有所不同,就是出现了李自成这档子事。
试想,一个有着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居然没有了历史,你叫后辈儿孙如何面对现实?你说你的祖先烈烈轰轰如何如何,你的依据在哪?你说你都有历史可溯,这历史到底咋样?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前朝的遗民,识大体,顾大局,过往的一切恩恩怨怨,顾不得了,事新朝,补陵史,这些人我们该不该忘了他们?《红楼梦》以记其事,说的就是众人的这一段经历。
人为之作,自有年代可考,有端倪可见,只求时间的契合,不必苛求详于某人。
四月二十六日,做遮天大王的圣诞——清虚观的张道士对贾母是这么说的!其实稍微有点生活基本常识,我们就应知道,这不过是《红楼梦》作者的一句假语村言罢了。可惜一直都没人提过。
起先我也一样。因为本身的生活阅历好浅好浅——浑不知其所以然。
本来它这是假的,它是让你去查真的——可惜一直总无人理会。我这只是凑巧。
四海三山八洞天,九牛五虎一同眠;二女七娇游六院,周围十五月团圆!
就是这首诗,它里面有十一个数,共有二十八个字,我说它是十一月十七,查了一下——遮天大王阿弥陀佛的诞辰!
这诗经由天地会流传至今,已经好久了。怎么它与《红楼梦》就扯上了?
二月十二到九月初三;四月二十六到十一月十七前面的两个日子,林黛玉加林如海把它们连在一起了。
而这两个日子,则是“遮天大王”的诞辰,把它们牵到一起了。
怎么会没有关系?查一下四月二十六——炎帝的生日!
清虚观供奉炎帝和天地会敬遮天大王是一样的荒唐一样的滑稽。
一个江湖帮会,日日念诵阿弥陀佛?清虚观供奉炎帝做什么?
但这数据足以说明《红楼梦》的事实——其实它是李自成藏宝守护者写下来的一份遗言经人润饰增删编写出来的一部作品。
它也是为交代那些去向不明的真正历史的下落,写出来的一部作品。但作者又怕引起贪婪者的欲念会给这些东西带来毁灭性的后果,所以他们还不敢明说。
你们自己去猜罢!猜到了,那天下财富便也归你。责任重大,所以马虎不得。
有人说,简单一份遗嘱,费那么大劲干啥?直接传给后人不就得了!
东西不起眼,容易被人轻。这要被人疏忽,作者的希望不是要扑空?愈是色彩艳丽,愈是招人喜欢,愈是热闹去处,人愈是趋之若鹜,故意吸引众人的眼球,这书的读者多了,它里面的纰谬瑕疵,自会有人注意。
李自成洗劫大明宫,性质和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有啥不同?造成历史的缺失,和骊山大坑有啥区别?
照这样推论明史部分以及清史最初的一些东西,也都是这些人搞出来的,陈子龙的红楼梦诗,就不兴是吴玉峰之作?有可能这就是吴玉峰题《红楼梦》的来由。
清代人编撰历史,他们要面对的是当世。至于前人,前人早都死了,反正他们也不会直接戳破你的谎言。你说这些人,他们是什么人?会不懂这个?
就因为死人不会说话,他们把一些事实都塞给了他们,待你去查证,你查不到任何的历史依据,它就是一片空白,你还查个什么劲?
朝上修史,民间撰红!但做此一事,本身这得有一个最具有号召力的人来做领头人。那么选准的这人是谁呢?——是清帝!叫他主持修史,众人上下其手,名义上是替朝廷做事,替他效力敬忠,实际上它却是为别人买命!你没有听错,众人是为《红楼梦》买命。
它的钥匙也就是就是天地会一直流传的那首诗!
只是,它还有民间的活动,至于开始的时候,谁是主领,应该是吴梅村这代文人。
朝上修史,民间撰红!全国上下一盘棋,众人之作,这众人又叫它迷失?这都是些吃货?
装模作样,做神弄鬼,随人作闹罢了,本身它是全国上下一盘棋,想想这事做得有多周密。
可有人还在嘴硬!这们的,那们的,怎么的?
拿着这样的一些资料,做你的依据,自己还不知其所以然,这就拿它们去考证以前的历史?
这都是李自成毁史灭籍的灾变造成的严重后果。
炎帝是火德王实际上是指大明,黄帝在炎帝之后,实际是指李氏。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它是土德王,并不是明与清。
求神拜佛说因果,敬炎帝者事农桑,清虚观终了真人,是谁终须一了;天地会阿弥陀佛,着言在,清风明月相伴,苍天在上,情与谁辨?
要知那老天爷在清虚碧落的上面,张了两只荸萝大的眼睛,在看着咱呢!不防他伸出那万丈长的手臂,使出知机县的手段,你就是那迷津渡里的夜叉海鬼,就象那斗战胜不了佛的齐天大圣,却也终逃不过他的手掌心!
这世间的穷形尽象,惟靠时间作证,你才能分它个里和面,见它个方和圆。绣娘眼拙,不至于拿了棒槌穿线,当针使唤。
语言自有适时性,文章作罢自成古!点罢烟火唱罢戏,纵有万千不尽之意,也只能是且待下回分解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01
 楼主| 发表于 2024-3-7 10: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宝玉的三个外号,“遮天大王”原来是这样的来历



文心谈2019-04-25 21:18



《红楼梦》这本书中主角就是贾宝玉了。贾宝玉身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特点。如果我们接受书中关于贾宝玉生来历描写那一段话来看,贾宝玉本就是女娲娘娘当初在补天时遗漏下来的一块儿石头。

只不过这样的一块儿石头,因为自己已经产生了思想。又恨自己不能参加女娲娘娘的补天行动。所以只期待化成人到尘世中去历练一番,于是乎他历练的这个故事就被写到了石头上。




这块石头就是贾宝玉,贾宝玉也就是这块石头。贾宝玉在出生的时候身上带着一块儿玉,这块儿玉就是被用法力幻化成为了通灵宝玉。

贾宝玉在贾府中的地位自然是不必说的。除此之外,其实贾宝玉身上还有着三个外号。第一个外号是混世魔王,第二个外号是绛洞花王。第三个外号是遮天大王。




一、混世魔王

这个称号是林黛玉刚刚进贾府的时候,贾母像林黛玉介绍宝玉时用的。说这是家中的混世魔王贾宝玉。

其实在书中出现的混世魔王这个称号并不是什么贬义词。只不过就是家族中对于比较调皮捣蛋的孩子的一种爱溺的称号。贾宝玉生来与众不同,他有着一种极强的反叛精神,不论是对封建势力还是对于一些其他的人或者角色。贾宝玉都展现出自己这种独特的品性。




二、绛花洞主

绛花洞主出现在书中是刚刚创办诗社的时候,众多姐妹都有自己的称号,宝玉也急忙问到他自己的别号是什么?众人打趣道,说宝玉人就使用他小时候的那个绛洞花王就行了。

为什么宝玉会有这个绛洞花王的称号呢?其实我们大致也可以理解个七七八八,绛,就是红的意思,宝玉一生都喜欢红色,喜欢花,并且有生活在万花丛中。却也是名副其实的绛洞花王了。




三、遮天大王

在《红楼梦》这本书之前还有明代的四大奇书,其中就有一本书是《西游记》。

《西游记》的主角孙悟空就是从石头中生出来的,相信贾宝玉在被创造的时候,也是借鉴了孙悟空这一点,并且书中还出现过甄宝玉和贾宝玉两个,却也还是仿照《西游记》中真假美猴王的一种注解。




而这个遮天大王,是宝玉诞辰的时候张道士送给宝玉的一个称号。我们在看书中上下文的内容也不能发现。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别号是齐天大圣。而曹雪芹就起到一个遮天大王的名字。不单单是要齐天,而是要遮天,证明要比这些神仙们都要高。孙悟空叫大圣,那宝玉就叫大王,本身也有很强的一种戏虐性和草根性。




细细想来,曹雪芹用笔之高深,决然让人佩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01
 楼主| 发表于 2024-3-7 10: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祁彪佳(1603年1月3日-1645年7月28日),字虎子,一字幼文,又字宏吉,号世培,别号远山堂主人,浙江山阴人,明末散文家、戏曲家。

祁彪佳少年早发,聪慧过人。十六岁中院试第一,补博士弟子员第一名。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不足十七岁中浙江乡试第六十八名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不足二十一岁即中三甲进士。然而仕途坎坷,一生三起三落。天启三年(1623年)任福建兴化府推官,崇祯四年(1631年)任福建道御史,崇祯六年(1633年)任苏松巡按御史,崇祯十五年(1642年)掌河南道,崇祯十七年(1644年)任右佥都御史巡抚苏松,他力图挽救南明危局,为人所梗,心灰意冷辞官回到杭州。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底,清廷欲招祁彪佳为官。祁彪佳不为所动,于弘光元年闰六月六日(1645年7月28日)自沉湖中,以死明其志。隆武帝赠少傅兼太子太傅兵部尚书,谥忠敏。

祁彪佳著有《远山堂剧品曲品》《远山堂诗集》《祁忠敏公日记》等。《剧品》收杂剧剧目242种,是明代著录名人杂剧的惟一专书。《曲品》收传奇剧目467种。其中有明清同类著述中未见著录的戏曲曲目295种。两部曲目增录了许多重要戏曲作家的作品,并改订了以前曲目的错误。

(概述内图片来源自绍兴博物馆 )

基本信息
本名
祁彪佳


虎子,幼文,宏吉


世培,远山堂主人

所处时代
明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山阴(今属浙江绍兴)梅墅村


出生日期
1603年1月3日(万历三十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寅时)

逝世日期
弘光元年闰六月六日(1645年7月28日)

主要作品
《远山堂曲品剧品》《远山堂诗集》《祁忠敏公日记》等

主要成就
明代主要的曲剧品评家

谥号
忠敏

官职
苏松巡抚右佥都御史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影响
3历史评价
4轶事典故
5人际关系
6主要作品
7后世纪念
8史料索引
9艺术形象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青葱少年
万历三十年十一月二十二日(1603年1月3日)寅时,祁彪佳生于山阴之梅墅。其父祁承爜时年四十岁,祁彪佳为其第四子。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父亲祁承爜在外,祁彪佳养于梅墅。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祁彪佳的父亲祁承爜中进士。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祁彪佳的父亲任宁国县令,祁彪佳随父亲上任,并在县署中成长。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冬,祁彪佳的父亲入京待选,母亲王氏带祁彪佳回梅墅。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祁彪佳的父亲调任苏州长洲县令。夏,到父亲的官署与他团聚。祁彪佳只用十日就能记诵古代帝王名,从盘古氏到三代。同年,祁彪佳断仆婢偷吃鸡蛋案,当时祁彪佳年仅六岁,被人称为神童。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祁彪佳在父亲的官署读书,祁承爜的同僚出了一个对子,祁彪佳答的非常工整, 且又机智,被人称颂。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冬,祁彪佳的父亲再次入南京待选,祁彪佳随母亲王氏回梅墅。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祁彪佳的父亲升到南直隶任官。秋,祁承爜回到山阴为祁彪佳聘商周祚的第三女商景兰为妻。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祁彪佳又追随父亲到南京读书。

万历四十年(1612年)冬,祁彪佳随母亲王氏回到梅墅。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祁彪佳开始与兄弟、族兄们在密园读书。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祁彪佳读书期间,与自己的三兄祁骏佳和堂兄祁豸佳、堂弟祁熊佳关系最善。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冬,祁彪佳的父亲祁承爜升任吉安知府。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祁彪佳与三哥在衙署读书。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祁彪佳的父亲祁承爜被罢官,回到密园教授儿子们的课业。

折叠科场得意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春,祁彪佳赴童子试,考官周家椿得祁彪佳的试卷,击节叫好。但祁彪佳为官宦子弟,为避嫌又试了数十人,祁彪佳为第一。秋,祁彪佳中浙江乡试第六十八名。冬,祁承爜携祁彪佳北上参加会试。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春,祁彪佳会试落第。但祁彪佳不为中举而喜,不为会试落第而悲,而是与父亲去沂州一带游历,游遍了琅琊名胜,然后再回密园读书。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春,二月,祁彪佳娶商景兰过门。

天启元年(1621年),祁彪佳的长子祁同孙出生。父亲祁承爜去宿州任职。冬,祁彪佳赴会试。

天启二年(1622年),祁彪佳中三甲二百四十名进士,以例选期远而回家读书,其父升北京员外郎,并教授他养心之学。但祁彪佳听了,不以为意,笑而不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5 11:47 , Processed in 0.12463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