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方珹+薛祖璧字大玉+光公抱道石隐】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绛珠仙草林黛玉===绛珠朱由检+仙草田秀英===神瑛侍者【朱慈炤亲生父母在天之灵】
贾宝玉二魂一体:绛珠仙子贾宝玉===绛珠+仙子====绛珠朱由检+仙子朱慈炤
明玉玺===绛珠【明珠】+通灵玉【传国玉玺//补天石】
补天石,高经12,十二代帝王,方经24【第24史】
12*24+巧姐7===288+7===295===1662-1368。老明
23*12+1宝玉药丸===276+1===277+===1644-1368老明+小明
大观园1643--1662===20年。【二十年来辩是非】
【百年之后】===亡!顽石===亡石//亡豕亡珠===真石隐甄士隐【神瑛//神瑛侍者】
红楼梦中的补天石尺寸大小非同小可,其中36500正是贾府兴衰时间
www.163.com 2022-02-04 22:10
红楼无闲笔,字字珠玑,补天石尺寸大小非同小可,36500正好是100年左右的时间,而贾府从开始到结束也就是百年,百年望族,毁于一块石头,成也石头,败也石头,这岂不就是古代封建社会集权制下的传国玉玺。
100年是一个定数,古人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富不过三代,三个30岂不就是90,九十就是旧事,也是救世,又云十年生死两茫茫,如果在90上熬过10年,岂不就是100年,这时候大局已定,100年就是一个顺延和兴衰的数字。
现代人都讲究说二八定律,其实这个定律叫——三九十定律。
红楼梦中的大荒山,那是女娲娘娘修行的地方,在此修炼了五彩石头,好不容易将天补好,后来由于外来文明的破坏,天塌西北,地陷东南,就有了如今地球西高东低的面貌,这是古人无法解释地壳运动下的遐想,非梦既幻。
古人云,天外有天,这就说明星球文明很早就被人类发现,补天其实就是一种尝试和创作,曹雪芹说女娲补天的石头高十二丈,方二十四丈,一共3650零一块,这些数字曹雪芹涵盖了很多古人的智慧,例如十二生肖、十二个月,十二天干、二十四节气、二十四地支、十二时辰等,清朝于共传十二帝,明朝共传十二世......
就连杜牧也说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在天文学中,很多数字和12、24、60有关。
古人云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一年365天,闰年366天,而补天用了36500块,恰恰和每年的天数相对于,这一年不是闰年,女娲娘娘每天补天100个石头,五种颜色24个,整整用了365天,将天补好,刚好圆满结束,五色均匀,五彩缤纷。
而那块丢弃的补天石头有两种可能:
1、女娲算错了,当年不是闰年,故而按照闰年多一天准备了补天石头。
2、丢弃的补天石头是模板,天都补好了,再也没有用处,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下。
这些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曹雪芹想告诉世人,自己也是个人才,且无法施展才华,只能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红楼梦》这部小说,有很多神话故事,其中主人公林黛玉就有前世的传说,有前世之缘的人选不光是林妹妹,应该说所有群芳,就连贾元春都在此修炼过,而群芳前世停留的这些地方特别神秘。
曹雪芹说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恨天外、灵河岸、三生石畔......
这些地方不仅奇特和神话,而且梦幻和逍遥,可以说是外来文明存在的地方,曹雪芹猜不透黑洞到底存在不存在,但是他能够预知末世即将来临,必然变化莫测,如同毁灭,又如重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那块被女娲娘娘丢弃的石头,也是被一僧一道经历了毁容、再造,成为了一块美女,随着贾宝玉降临人间,在温柔乡体验荣华富贵,记录了自己一生的酸甜苦辣,并刻在石头上。等待着考古学者的发现,结果一个道人路过,见文思情,情不自禁,爱上了文章,也喜欢上了美女,从此放弃修行,坠入红尘,因梦而幻,因幻而梦,在红楼做了一个痴傻的情僧。
这个和尚就是贾宝玉。
贾宝玉就是那块无才补天的石头,同时也是曹雪芹,有时候是脂砚斋,分身术的写法,这些红楼之人全是一块石头幻化而来。
《红楼梦》:隻立千古的“补天石”(下) 恶猪王520 2023-02-14 发表于新疆 | 11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周汝昌先生认为:“芹书全部结构包含了三次重要的元宵节与三次重要的中秋节。是为全书的六大关目。”作为一部世情小说,《红楼梦》中道不尽的世态炎凉、悲欢离合,总是通过描写日常琐事来体现。诸如生日祭日、岁时节令,元宵节、中秋节、芒种节等,均是《红楼梦》网状结构中的重要事件线索。 元宵节、中秋节演绎了家族的兴衰起伏,而芒种节则参与婚恋悲剧的建构。曹雪芹将宝玉的生日设置在芒种当天,又以芒种节这一传统节日为平台,展现出小说的四个经典情节: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酒和妙玉传帖。让我们以《红楼梦》中的典型事件和典型物件为切入点,来感受红楼结构的网状之美。网状结构之典型事件:以婚恋悲剧为例婚恋悲剧是构成纲领的三条主线之一,既有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也有宝玉与宝钗的婚姻。围绕芒种节,作者串连起“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两条线索,又令婚恋悲剧的主线(钗黛)和副线(湘妙)都得以呈现。在设置宝玉的婚恋故事时,作者常对钗黛加以统筹考虑。如俞平伯先生所言:“钗黛每每并提,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第二十七回的回目为“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东观阁本直接为“滴翠亭宝钗戏彩蝶,埋香塚黛玉泣残红”,将两位女主角的经典场景安排在同一回中,钗黛并举,呈对峙之势。借助芒种节,同时书写了宝钗和黛玉的婚姻与爱情悲剧。
以宝玉为中心,作者又分别为“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安排了副线,借湘云烘托金玉良缘,以妙玉补充木石前盟。借怡红寿辰,曹雪芹叙写出“湘云醉酒”与“妙玉传帖”的故事,补叙和强化了宝黛钗的婚恋悲剧。 史湘云的形象是对金玉良缘的皴染,妙玉的形象则是对知己恋情的补充。副线的增设给宝玉造成十面埋伏的局面,又令黛玉有四面楚歌之感,并使小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为宝玉的婚恋故事平添一抹靓丽色彩。宝钗、黛玉、湘云和妙玉这四位女子在婚恋主线的构筑过程中,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在理念上也分别带有儒、道、玄、佛的色彩。湘云、妙玉的间色作用或许可以解释一个疑惑,即何以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之中,两位外姓女子能身居迎春、惜春、王熙凤等贾府裙钗之上。庚辰本第四十六回的双行夹批写道:“通部情案,皆必从石兄挂号。”湘云、妙玉二人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源自作者对宝玉婚恋故事的艺术构思。
曹雪芹曾不吝笔墨,描写闺阁于芒种节祭饯花神的“尚古风俗”。他对饯花习俗的描述,在继承传统之余,又融入独特的艺术考量,以服务于小说的情节、主旨。书中,作者细致描摹了芒种节的饯花活动。在第二十七回记述的“祭饯花神”、花上系“绫锦纱罗”、扑蝶等事,皆是花朝节的传统活动。但值得注意的是,二月十二乃黛玉的生日,将芒种节与花朝节嫁接起来,把花朝节这天的风俗拿到宝玉生日芒种节去写,既为宝玉的生日增添一抹伤春之意,又寄寓了对“花落水流红”“绿树成荫子满枝”的无奈与叹惋。
网状结构之典型物件:以通灵宝玉为例 从金、玉到木、石,从金锁到麒麟,从汗巾到荷包,《红楼梦》中许多生动的情节都是借助典型物件逐步展开的。而对物件线索的安排,又明显受到前代叙事文学结构方式的影响。《红楼梦》中的物件线索众多,通灵宝玉就是其中之一,起到了开宗明义、统摄全书并贯穿情节的重要作用。
在《红楼梦》第一回,作者便借通灵宝玉开篇明义。清代《红楼梦》点评家王希廉指出:“第一回为一段,说作书之缘起,如制艺之起讲,传奇之楔子。”饶有意味的是,《红楼梦》将传统的女娲神话移位至小说文本之中。通灵宝玉的前身即是女娲补天时遗留下的一块五色石,静极思动、打动凡心,由僧道携入尘世,体验人间富贵繁华、悲欢离合。而整部书由石头“半世亲历亲闻”,记录于顽石之上,为闺阁昭传。在小说第一回,作者通过通灵宝玉交代了《石头记》的来历及创作《石头记》的基本用意。 通观全书,《红楼梦》的网状结构也由通灵宝玉加以统领,全书以顽石起,以顽石终。宁稼雨先生指出:“僧人所携顽石下凡为通灵宝玉是引领全书的主线所在。”《红楼梦》的前五回是全书的总纲,当具体情节于第六回正式展开时,宝玉大约13岁左右,到结尾中举出家时19岁。六年间,他历经了贾府的由盛转衰、大观园的悲欢聚散、亲人间的生离死别,尘缘了却,又重回青埂峰下。王希廉曾说:“携入红尘是全部书中事,引登彼岸是卷末悟后出家也。”通灵宝玉从入世到出世的历程构成一个回环叙事结构,又基本上与宝玉从沉溺于温柔富贵乡到看破红尘的心境转变相契合。
诚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指出:“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种“打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对大团圆结局的突破。从《西厢记》到《牡丹亭》,男女主人公大多饱经离合、跨越生死,但最终都步入了婚姻殿堂。但在《红楼梦》中,宝黛之间的恋爱故事却没能以美满婚姻作为结局。此外,在传统才子佳人的爱情模式中,男女主人公“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但曹雪芹却没有为宝黛二人安排传情达意、成就姻缘的信物。这或许是一种以无胜有的艺术构思——宝黛相互是知己,虽无金玉,却最终在心灵上胜过金玉良缘。后四十回中,以通灵宝玉为线索,失玉、寻玉、送玉等情节此起彼伏,通灵宝玉仍起到点题、统摄及串联的作用。第九十四回通灵宝玉丢失,是贾府败落的预兆。通灵宝玉的失踪,使贾宝玉陷入疯癫状态,更是成为促使贾母择定宝钗、凤姐施调包计,金玉合而木石离的直接诱因。“木石前盟”以悲剧收尾,而伴随着宝玉悟道,“金玉良缘”也逐渐走向终局。“世所传《红楼梦》,小说家第一品也”(清代文人赵之谦语)。作为具有深厚思想积淀、高超艺术价值和广泛影响力的古典小说巅峰之作,“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的《红楼梦》几乎“家弦户诵,妇竖皆知”。曹雪芹以如椽大笔建构了大观园和宁荣二府,以一家写万家,折射出现实生活的世情百态。尽管以虚构为主,却呈现出较强的艺术真实性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服饰、饮食、园林、医药等无所不包,生动描绘出当时社会的生活长卷,堪称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同时,《红楼梦》文备众体,诗词曲赋贯穿全书,充分汲取历朝历代韵文的精华,打破传统文人视小说为“稗官野史”的偏见,将古典小说最精湛最精彩的一面展示给大众,对后世文学与文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清代《竹枝词》)。 作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瑰宝,“传神文笔足千秋”的《红楼梦》既承袭前代汉文化基因,又充溢着浓郁的满族文化特色,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结晶。目前,《红楼梦》已知有满、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锡伯等8种少数民族文字译本。这些译本的产生,也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红楼梦》被西方视为“中国古典名著中最华美、最动人的巨著”,具有世界性的影响。早在嘉庆年间,其刊刻本便流布到欧洲、东南亚等地。自19世纪中叶至今,《红楼梦》已有英、俄、法、德、西班牙、日、保加利亚等30多种语言的150余种不同篇幅的译本,其中全译本达36种。随着海外译介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外国读者接触到这部巨著,进而更加深入地了解、爱上中华文化。而作者曹雪芹,也与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世界文学巨匠比肩齐名。
总之,《红楼梦》兼收并蓄、别开生面的艺术追求,正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永恒价值之所在,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宝贵的精神财富。(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本文刊发在《中国民族》杂志2022年第4期。)
监制|杨新华
审核|牛志男 统筹|刘佳 胡俊 康坤全 作者|曹立波 编辑|江凌 张昀竹 王孺杰 王怡凡 刘雅 制作|寇佳羽
RECOMM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url=]举报/认领[/url]
上一篇: 源于古印度的“玲珑宝塔”,如何演变为中国文化的象征物?
下一篇: 她比慈禧更任性:自封九莲圣母,因梦集资建塔
如何理解《红楼梦》中“天下无不散的筵席”?
关注者
5
被浏览
7,410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添加评论
分享
查看全部 4 个回答
李彦平
红楼梦、铁路、公路工程施工工装
关注
你经常看 红楼梦 相关内容
谢邀,完全赞同楼上的回答。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后面还暗藏一句话,“请君好自为之。”天下无不散的宴席,这句话非常有哲理,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有开始,就有结尾,有聚就有散,所有人、事、时、空都在变化,都在运转、都在因果。这是自然的东西,非人力所能左右。小孩子要长大,太阳要升起,苹果青了又红,谁能让其停下来?贾家从贾演、贾源开始,创下若大的家业,贾家应该出身草莽(源演----原自田野),靠军功封妻荫子,到了贾珍、贾宝玉这一辈斗鸡走狗、杀人放火、强买强卖,欺男霸女,无恶不作。不是不散,是早应该散伙了。
《红楼梦》其实是一部充满怨言之作,是由怨言引起的(即是源、演是也。贾源兄,宁国公;贾演弟,荣国公。兄弟二人,即怨言),荣国公贾演的后代贾宝玉因衔玉而生,是指宝玉出生富贵之家,但是贾宝玉失玉而病,丢玉而狂,可知“玉”不是个凡物,是个遭灾惹祸的东西,也是人见人爱的东西。为啥贾母却说是命根子,因为养尊处优之人,离不开富贵,没有富贵,就是废物一个。可好多人就是想不开,为了钱,为了权,简直就是丧心病狂,没有一点人的味道。红楼梦里自称废物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贾母,一个是贾宝玉。仅此两个明白人而也。
大厦将倾,最悲的是里面的人醉生梦死,不知死期将至。贾宝玉骂自己是糊涂人,自己又无能为力去帮助别人,所以选择了遁入空门,出家逃走,远离尘嚣。贾珍、贾蓉、贾琏等等这些作死的权贵,在灾难来临之前作最后的疯狂,妄想着这永世的繁华,先人的庇护,让他们永享人间的太平。殊不知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最后落得个家破人亡。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告诉人们,请君好自为之。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有时猪在风口上都能飞,但大风过后,掉下来的肯定是猪。人在兴头上,要自检,要收敛,却不可妄自称大,人在自然界都是很渺小的,更不用标明你是什么达官贵人了。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是劝人的。要有所畏惧,不要作死。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荒唐吗?不荒唐。做人要善良,祸福终有报,只是迟和早。
编辑于 2019-05-24 16:12
《咏通灵宝玉二首(癞头和尚)》
2019-05-22可可诗词网-红楼梦诗词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 咏通灵宝玉二首(癞头和尚)》其一
其一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2);
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3)。
其二
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注释】
(1) 咏通灵宝玉二首:赵姨娘与马道婆阴谋陷害宝玉、凤姐,作魔法使两人突发怪病,竟至于死亡边缘。贾母等正在一筹莫展时,来了一僧一道,和尚声称特来医治宝玉的病,对着宝玉的通灵宝玉念了这两首诗。
(2) “天不拘”二句:拘,拘束。羁(jī),马笼头,引申为束缚、被牵住。心头无喜亦无悲,即第八回《嘲顽石诗》中说的,顽石在大荒山青埂峰下时的“幽灵真境界”。
(3) “却因”二句:即《嘲顽石诗》中说的,“幻形入世”后所经历的一番故事。
(4) “粉渍”二句:概括顽石“幻形入世”后,“便向人间觅是非”的内容,即纵情迷恋于女子世界。粉渍脂痕,形容宝玉泡在姐妹们、丫鬟们中间,身上都染上了脂粉渍痕。宝光,指通灵宝玉的光辉。房栊,房屋。栊(lóng),窗户。困鸳鸯,困住鸳鸯,喻指宝玉迷恋在姐妹们、丫鬟们亲昵亲热的情爱中。
(5) “沉酣”二句:沉酣一梦,一场梦做得悠深畅快。冤业,指男女前世情爱孽债。业,详见第五回“回头诗”注释(2)。
【译文】
你本是大荒山的一块石头,那时候天地都不限制束缚你,你无牵无挂心头没有欢喜也没有悲忧。却因你锻炼成通灵宝玉入世降生后,于是就向人间寻觅爱情,弄出许多艳丽是非故事来。
你自从来到人世间身居朱阁绮户,专注于诗酒情爱日夜迷恋在儿女私情里,被红粉胭脂所玷污而失去了光辉。这其实是一场悠长畅快的艳梦,梦终究要醒的,到时偿清孽债就与红颜知己各自散去。
【鉴赏】
如何看待癞头和尚《咏通灵宝玉二首》?如何看待赵姨娘、马道婆“作魔法”情节?
《红楼梦》开卷,曹雪芹假借女娲氏补天神话传说,编造“无才石头”故事,说是有一块“无才补天”的石头(顽石)被女娲氏遗弃在大荒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自去自来”,修成了一块“通灵宝玉”,“幻形入世”来到人世间,在饱尝了种种的幸福与苦难,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心路历程(“历尽一番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之后,又恢复原形回到大荒山青埂峰下。这就是浪漫神奇的贾宝玉。《红楼梦》全书中共有五次通过赋诗的形式描述这块“顽石”。曹雪芹赋诗三次:开卷编造“无才石头”故事带出的《无才石头偈》,第八回中的《嘲顽石诗》,此处第二十五回中的《咏通灵宝玉二首》;高鹗在续书中赋诗二次:第九十五回中的《仙乩诗》,第一百二十回中的《离尘歌》。如果说第三回中的《西江月二首》塑造出现实实在的,即反封建、叛逆者贾宝玉的一座完整雕像,五次描述“顽石”的诗,则塑造出浪漫神奇的贾宝玉的完整雕像。
《咏通灵宝玉二首》:第一首是说宝玉的来历,就是大荒山中的那块石头,那时它无拘无束、无喜无悲,自从来到人世间,经历了种种的幸福与苦难,也弄出了许多的艳丽是非故事来;第二首指出,宝玉在弄出许多艳丽是非故事的同时,通灵宝玉被红粉胭脂所沾染而失去了光辉,必须认识到这是一场悠长畅快的艳梦,梦醒还清孽债就散场回头。从写法上看,曹雪芹在这里照应了前面的两次赋诗,依旧是接续前面的浪漫主义、神秘曲折的艺术写法,以加深读者的印象;同时这些诗在有关故事情节的发展上起到了“提纲”和“桥梁”的作用。
但是,癞头和尚的到来及“咏通灵宝玉”的起因,却是宿命论、虚无主义。赵姨娘身份为侍妾,生的儿子贾环称“庶出”(区别于宝玉由正室妻子所生),身份上低了一等,儿子嫉妒金玉身份的宝玉,老娘不服大权在握的王熙凤,母子俩一向怀恨在心。这日先是贾环有意将流着滚烫蜡烛油的烛火推倒在宝玉的脸上,宝玉的脸部严重烫伤;接着是赵姨娘在惯于装神弄鬼的马道婆的怂恿帮助下,作起魔法来,欲“把他两人绝了”。马道婆“向赵姨娘要张纸,拿剪子铰了两个纸人儿,问了他二人的年庚八字,写在上面”,“又找了一张蓝纸,铰了五个青面鬼”,叫赵姨娘并在一处,拿针钉了,她回去再作法,说“自然有效验的”。果不其然!宝玉、王熙凤突发疯症怪病,而且越来越厉害,百般医治终不见好,把贾府上下闹得天翻地覆,只三日光阴,“凤姐和宝玉躺在床上,连气息都微了,合家都说没了指望了,忙将他二人的后事都治备下了”。就在这时从空中降下一僧一道,那僧人故作姿态询问了原由,将通灵宝玉擎在手掌上,念了两首诗,然后把宝玉交还给贾政,说“此物已灵……包管身安病退”。果然叔嫂俩一天好似一天,直至完全恢复,宝玉“不但身体强壮,亦且连脸上疮痕平服”了。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安排庶出、正出之间的矛盾冲突情节,一方面是为了反映官宦大家族内部的争斗,一方面是出于塑造赵姨娘母子形象的需要,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是,选取什么样的材料来完成这一写作任务,应该是有讲究的。从理论上讲,当然应该选取典型的、符合人物形象塑造所必需的材料。曹雪芹选择了“燃烛烫脸”、“作魔法置人于死地”两个材料。从两个材料所表现的赵姨娘母子阴暗的心理、恶毒的手段,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来看,十分典型,再恰当不过地符合曹雪芹对赵姨娘母子形象塑造的总则。“燃烛烫脸”没有什么迷信成分,“作魔法”却是不折不扣的封建迷信、主观唯心主义。然而,当我在反复阅读、揣摩这两个情节后竟得出两个相互抵触的结论:“作魔法”虽是封建迷信、主观唯心主义,属于宿命论、虚无主义的东西;但是在那个时代,用在那样的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身上,是合理的好材料,再找不出更合适的材料来替代,以揭示赵姨娘的阴暗心理、恶毒手段,亦无碍于对其整个形象的塑造。这和书中其他的许多情节都是无可替代的一样,确实表明了曹雪芹的高明之处,表明了《红楼梦》艺术创作方法的独特、无可比拟。
下一篇:《咏月诗二首(香菱)》
上一篇:《咏黛玉哭花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