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76
 楼主| 发表于 2024-3-10 00: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凿舟叹
清代:沈冰壶

汤汤爪埠水,林儿凿舟死。真人已立金陵城,向日君臣虚称耳。

吁嗟乎!项王冤负不义名,汉高发丧非至诚。

收藏下载复制下一首完善
沈冰壶
浙江山阴人,字心玉,号梅史。岁贡生。乾隆元年举鸿博。喜博览,精熟子史,尤谙明朝轶事。作诗善论古。有《古调独弹集》、《抗言在昔集》。► 3篇诗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76
 楼主| 发表于 2024-3-10 00: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典故起名取名
wwwp369 2014-11-06   |  9634阅读  |  1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成语典故,如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按图索骥等。
  历史典故,如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
  文学典故,如 晓风残月,大江东去 等。   
  文化典故,如 牛郎织女等。 
典故起名取名大全

古代的单字名中的很多都是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概念或者道德范畴。最常见的字,像儒家有仁、德、忠、义、信、孝、勇、智、俭、讷、敏、健、坚、谦、明、 毅、强、勤、学、知、惠、治、龙、凤等等,道家的字有朴、素、泰、鹏、神、冰、雪、淖、鹤、鹗、鲲、道、玄、妙、虚、清、机、微、戒、悟、禅、证、果、因 等等。此外来自《诗经》、《楚辞》和各种神话传说的字也非常多,像淑、雁、硕、肃、鸿、洋、兰、蕙、峻、茂、婵、飘、荔、佩、纫、桂、羲、羿、虬、麟等 等。在双字名中用典的也很多。明代文人薛三省的名字出自《论语》,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金代段克已,字复之,出自孔子的名言:“克已复礼。”元代大 诗人张养浩的名字出自孟子的一句话:“吾善养浩然之气。”清代大文学家钱益的名字来自《汉书》:“满招损,谦受益。”清代文人沈冰壶,字玉心,取自唐代王 昌龄的名句:“洛阳亲友如相同,一片冰心在玉壶。”
典故起名取名大全
典故是我古代文明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使用典故取名,可以以极端精练的两三个字,使所要寄予的雄伟志向、贤能质量,处世之道等丰厚内容,极端宛转隽永地表达出来,使人名显得崇高文雅。
  中国诗文汗牛充栋,加上名人名家极多,名句名诗更不堪数,这就为咱们取名用典供给了丰厚的挑选地步。以古代诗文中的典故取名的比如许多,如:   

王朝闻,闻名美学家,“朝闻”出自《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   
马三立,闻名相声艺人,“三立”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建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衰,此之谓永存。”   
蒋经国,“经国”出自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永存之盛事。”  
谢冰心,现代闻名作家,“冰心”出自唐王昌龄诗名句:“一片冰心在玉壶。”   
莫砺锋,“砺锋”出自诗句“宝剑锋从磨砺出”。   何满子,引证宋词同名词牌。   
纪鹏飞,“鹏飞”引证《庄子-逍遥游》:“大鹏展翅飞万里”句。   
孔学思,“学思”语出《论语》:“学而不思则阁,思而不学则殆。”   
陈三省,“三省”语出《苟子-劝学篇》:“吾日三省吾身。”   于省吾,“省吾”出自《荀子-劝学篇》:“吾日三省吾身。”   
徐竹心,“竹心”出自郑板桥诗句。“徐”与“虚”谐音,徐竹心即虚竹心。   
方致尧,宋代人,“致尧”出自杜甫诗句“致君尧舜上。”   
李彭年,唐代人,“彭年”出自《庄子-逍遥游》中记载彭祖的业绩。   
刘青山,“青山”出自“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张弛,语出《礼记-杂记下》:“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以逸待劳,文,武之道也。”
斐冲天,“冲天”出自《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则惊人。”   
陆龙,字在田,取自“见龙在田。”   文点,字与也,《论语》中“吾与点也。”   
李宗仁,字德邻,取自《论语》:“德不孤,必有邻。”   潘岳,
字安仁,取自“仁者乐山”,以岳代山。
马千里,又叫马良骥,四川书法家,语出唐韩愈《杂说-马说》:“古之有千里马。”   
易家言,“家言”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干五百字,为《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缺,成一家之言。”   
傅楚,语出《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谓戴不堪曰:子欲子之王这善与?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傅诸?使楚人傅诸?”
孟浩然,唐代闻名诗人“浩然”出自《孟子》:孟子曰:“正人善养浩然之气”。   
鲁迅:原名周树人,“树人”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薄至清,“至清”取自《汉书-东方朔传》:“水至清而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舒广袖,河南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语出毛主席词:“孤寂嫦娥舒广袖。”(www.yw11.com 起名网免费取名字)
典故取名注意事项
一是要缩成两个字。因为典故的含义比较丰富,一个字很难概括,所以要用两个字。任何典故,不管是事典还是语典,都要化成两个字来代表它的含义。那么,要用怎样的两个字呢?
这就是第二个原则:典故取名要具体联想性。
    联想性也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它是指名字要使人容易联想到它的真正含义。这一点在化用典故命名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典故都是古代的东西,现代人知道的本来就 少一些,再加上典故本身的精炼的特点,如果用不好,化用典故的名字就容易使人不知所云。要想做到联想性,化用典故时就最好使用历来指称这个典故时最常用的 字。因为这些字的组合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意义,一看到它,人们就会想起那个典故。而其它的字,尽管也出在那个典故之中,但是人们不容易由此联 想到典故,甚至会产生歧义。而且,指称典故的固定的说法往往比较精炼而全面,能够把典故的含义传神地表达出来,甚至比出典本身说得还要好。下面我们举一些 例子。《周易·系辞》里有这样的一句名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即嗅,气味的意思)如兰”。一共是16个字,要把它缩成两个字的名字, 有很多种办法。但是在历史上,这个典故一般被称作“兰言”。乍一看,这两个字在典故中并不靠在一起,而且次序还被颠倒了,但是“兰言”这两字确实准确地把 握了原文的含义。像兰花一般香的话。这使人立刻会想起《周易》的名言。如果取其余的字,比如说“同心”,似乎很不错,但是“同心”所指的东西很多,有“同 心结”、“同心锁”、“同心圆”,现在我们还有一个成语叫“同心同德”,那么就很难让人想起《周易》的语典了,化用典故起的这个名字也就失去了意义。再像 《论语》中记载的一件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说楚国有一个叫接舆的人经过孔子的身边,就唱着歌,把孔子比喻成凤凰,说 孔子周游列国,推行政而没有避世隐居是失去了贞洁的德性。这个典故常被概括成“歌凤”,这个“歌”是动词,“唱歌”的意思。唱有关凤凰的歌,在历史上出名 的就只有接舆一人,所以“歌凤”比隐居世外。如果用其它的字,比如说“凤兮”,就难以使人想起这个典故。再如《论语》中孔子的一句话:“郁郁乎文哉,吾从 周。”一般用“郁文”来指称这个典故,而“郁郁”在现在非但不是繁盛丰富的意思,反而是忧闷的意思,是用不得的。
    也有一些典故,它们的固定指称语是四个字或三个字、五个字的,这时候就需要把它们进一步缩成两个字。由四个字缩写成两个字而尽量保其意义不变的方法,在前 面“化用成语”中,我们已经做了很详细的说明,在此就不一一重复了。大家可以在化用典故起名字的过程中参考上一章的内容。


    最后,在化用典故命名的时候,还要注意与姓氏的搭配。典故不像一些常用于名字的汉语中那样意义简单,它往往有丰富的含义,而许多姓氏的字在汉语中也是有意 义的,比如像植物名词杨、柳、兰、梅等等,动物名词牛、马、羊、龙等等,颜色名词黄、白、蓝、殷等等,地理名词秦、赵、楚、鲁等等都有一定的意义,要注意 不要与典故的内容发生冲突。比如上面所举的“采菊”是一则很美的典故,但是叫“牛采菊”,就未免让人发笑了。我们这么说,并不意味着姓氏只能在化用典故的 名字中起消极作用,相反,我们要充分发挥姓氏的作用,让它为这个名字增色,去拓展典故的意义。比如《庄子》中有这么一则典故:“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 蝴蝶也”。一般简称为“梦蝶”,但如果姓“庄”或“周”,那就更精彩了。现代人楚图南,他的名字也出自《庄子》:“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及今将图 南”。由于楚国在南方,这个姓就很增色。像取“采菊”为名的人,如果姓“陶”,就非常恰切了。姓义入名还可以解决一些典故难以缩改成两个字的矛盾。像《论 语》中说:“父母中,不远游,游必有方”。如果叫“有方”,是“有办法”的意思,那个典故出自《庄子》,难以让人想到《论语》的这句语。而《论语》的这句 话又很难缩成两个别的什么字,这时候,如果是姓“游”,叫“游有方”,不就解决矛盾了吗。姓氏在命名中是我们所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
诗词鉴赏: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中国管科院德育中心2019-10-30 10:28




【原文】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赏析】
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回洛阳,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并在芙蓉楼为他饯行。咪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东方即将破晓时,就要把辛渐送走了,只剩下孤独的楚山。友人即可与亲友相聚,而诗人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随之牵出最后的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二字是诗人在众口毁谤的恶劣处境之中的自我坚守。


作者:刘 以 林 校稿:游金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76
 楼主| 发表于 2024-3-10 07: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二十八星宿详解
2018-07-11 09:52
现在的人,知道国外黄金十二宫(圣斗士星矢的印象太深刻了)的很多,知道中国古代二十八星宿的却很少,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解读这二十八星宿

其实二十八星宿是古代中国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后来,经过封神演义的进一步加工、完善。就和神话传说关联在一起了

封神演义里365位正神,就包括二十八星宿。这些星宿组成了四灵兽的形状。



东方:青龙



角木蛟

就是鳄鱼,属于道教二十八星宿之角宿角木蛟。封神前原名:柏林,截教通天教主名下的弟子,死于万仙阵。在西游记当中曾帮助孙悟空降服犀牛精。



亢金龙

原形是蜥蜴,因大角相护,虫非虫,兽非兽。《封神演义》中原名李道通,阵亡于万仙阵后被封神。是风神,如火珠,位于苍龙星群中的脖子位置,是苍龙之精华,故名其为亢金龙,形态、性情都与龙相同,身长,有鳞,能飞,善走。古书记载里时常有人见其戏于水中。在西游记当中他曾经帮助孙悟空从金钹当中脱身。





氐土貉

属土,为貉。东方之第三宿,是苍龙胸星之精,龙心要害所在。《封神演义》中原名高丙,在万仙阵中阵亡,随后封神。

氐,指天的根。貉,是一种动物,又名为土狗,耳短小,形如狸。



房日兔

即房宿。《封神演义》中其原名为姚公伯,在万仙阵中阵亡,死后被封神。



心月狐

心宿为二十八星宿第五星,苍龙第五星,为龙小腹之精,全名心月狐。心宿之精属火,形如火狐,喜好游戏人间,常给人间的情侣制造误会。

传说中国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就是心月狐转世 '



尾火虎

属火,为虎。中国神话中的二十八宿之一,东方之第六宿。《封神演义》中原名朱招,在万仙阵中阵亡,死后封为火部正神。尾即龙尾,九颗星辰恰位于蝎子有毒尾巴的位置,故亦有“九江”之称。龙尾,是斗杀中最易受到攻击部位,故尾宿多凶。



箕水豹

又称箕宿,中国神话中的二十八宿之一,东方七宿第七宿。《封神演义》中原名杨讳真,在万仙阵中阵亡,死后被封正神,在水部执事。属水,为豹。为东方最后一宿,为龙尾摆动所引发之旋风。故箕宿好风,一旦特别明亮就是起风的预兆,因此又代表好调弄是非的人物、主口舌之象,故多凶。



南方:朱雀



井木犴

井木犴属木,为犴(音按),犴是北方的一种野狗。为南方第一宿,其组合星群状如网,由此而得名“井”(井字如网状)。



鬼金羊

《封神演义》中原名为赵白高,在万仙阵中阵亡后被封神。属金,为羊。为南方第二宿,犹如一顶戴在朱雀头上的帽子,鸟类在受到惊吓时头顶羽毛成冠状,人们把最害怕而又并不存在的东西称作“鬼”,鬼宿因此而得名,主惊吓,故多凶。



柳土獐

属土,为獐。南方七宿第三宿。《封神演义》中原名为吴坤,在万仙阵中阵亡后被封神。居朱雀之嘴,其状如柳叶(鸟类嘴之形状大多如此),嘴为进食之用,故柳宿多吉。



星日马

为日,为马。为南方第四宿。《封神演义》中原名吕能 ,在万仙阵中阵亡后被封神。居朱雀之目,鸟类的眼睛多如星星般明亮,故由此而得名“星”。俗话说“眼里不揉沙子”,故星宿多凶。



张月鹿

属月,为鹿。南方朱雀七宿第五宿。《封神演义》中原名薛宝,在万仙阵中阵亡,死后被封神。居朱雀身体与翅膀连接处,翅膀张开才意味着飞翔,民间常有“开张大吉”等说法,故张宿多吉。



翼火蛇

属火,为蛇。南方七宿第六宿。《封神演义》中其原名为王蛟,在万仙阵中阵亡,死后被封神。居朱雀之翅膀之位,故而得名“翼”,鸟有了翅膀才能腾飞,翼宿多吉。



轸水蚓

轸水蚓,即轸宿,属水,为蚓。中国神话中的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第七宿。《封神演义》中其原名为胡道元,在万仙阵中阵亡,死后被封神。



西方:白虎



奎木狼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参,觜中的奎,也属于四木禽星之一。《西游记》中曾下界在宝象国波月洞,化身为黄袍怪;《封神演义》说他封神前名为李雄,死于万仙阵中。



娄金狗

属金,为狗。为西方第二宿。娄,同“屡”,有聚众的含意,也有牧养众畜以供祭祀的意思,故娄宿多吉。娄宿之星吉庆多,婚姻祭祀主荣华,开门放水用此日,三年之内主官班。未从官,季神也,娄星神主之。季神十三人,姓竺,名远来。衣流荧单衣,娄星神主之。上治太一君,下治平盖山。



胃土雉

属土,为雉。为西方第三宿,如同人体胃之作用一样,胃宿就象天的仓库屯积粮食,故胃宿多吉。胃宿修造事亨通,祭祀婚姻贺有功,葬埋若还逢此日,田园五谷大登丰。



昴日鸡

为日,为鸡。为西方第四宿,居白虎七宿的中央,在古文中西从卯,西为秋门,一切已收获入内,该是关门闭户的时候了,故昴宿多凶。



毕月乌

毕月乌,属月,为乌。西方之第五宿。《封神演义》中其原名为金绳阳,在万仙阵中阵亡后封神。在十二月份时的夜晚,或一月下旬的黄昏时分,出现于天空。



觜火猴

属火,为猴。为西方第六宿,居白虎之口,口福之象征,故觜宿多吉。觜宿值日主吉良,埋葬修造主荣昌,若是婚姻用此日,三年之内降麒麟。



参水猿

西方白虎七宿, 属水,为猿。居白虎之前胸,虽居七宿之末但为最要害部位,故参宿多吉。



北方:玄武



斗木獬

属木,为獬。犀牛。北方七宿第一宿,《封神演义》神话人物之一,封神前原名杨信,在万仙阵中阵亡,随后封神。为北方之首宿,因其星群组合状如斗而得名,古人又称其为“天庙”,是属于天子的星。天子之星是常人不可轻易冒犯的,故多凶。



牛金牛

牛宿,牛金牛,北方七宿第二宿。神祇名,主鬼宿。因其星群组合如牛角而得名,其中最著名的是织女星与牵牛星,虽然牛郎与织女的忠贞爱情能让数代人倾心感动,然最终还是无法逃脱悲剧性的结局,故牛宿多凶。



女土蝠

属土,为幅(蝠),为北方第三宿。其星群组合状如箕,亦似“女”字,古时妇女常用簸箕颠簸五谷,去弃糟粕留取精华,故女宿多吉。



虚日鼠

属日,为鼠。为北方七宿之第四宿。它是秋天的代表星座,又名“天节”,因其附近有哭星,泣星,败臼等等星辰,颇有不祥的意思。远古,虚宿主秋天,含有肃杀之意。



危月燕

属月,为燕。为北方七宿之第五宿,居玄武尾部,因为战争中,断后者常有危险,故此而得名“危”。



室火猪

属火,为猪,北方七宿第六宿。因其星群组合象房屋状而得名“室”(象一所覆盖龟蛇之上的房子),房屋乃居住之所,人之所需,故室宿多吉。



壁水獝

属水,为貐。北方七宿之第七宿,居于室宿之外,形如室宿的围墙,故而得名为壁。墙壁,乃家园之屏障,故壁宿多吉。壁宿出现在冬天的星空,有建造房屋以防寒之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76
 楼主| 发表于 2024-3-10 07: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为什么要划分二十八星宿,有什么用吗?
金日九 2019-09-07   |  1759阅读  |  44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考虑到二十八宿(即现在称二十八星宿)是古代天文名词,真要讲清楚就怕答的人很认真,看的人昏昏欲睡。因为古代的知识必然带出一长串不认识的词汇。所以我想简单说说:

1、天球

古人认为地球是圆的,悬挂在“太虚”中(参见《黄帝内经》七大论)。天是巨大的圆球形,天上的星星包括太阳月亮都在这个圆球形的天幕上。

古人朴素地认为日月星辰都是绕着地球旋转的。为了方便测量,古人把日月星辰分布满满的天幕统称为天球。

2、二十八星宿

古人把天球分为二十八个分区,以一些带有趣的形状的星座组成了这些分区,称为二十八宿。

留意是宿,不是二十八颗星,是主观地把星星分为二十八个分区。

3、作用

二十八宿,每个宿内都有许多星座(不是只有一个星座),由于它们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即它们是恒星),因此古人就可以据此测量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共七星,古代称七政)在星座之间的运行规律。用于计算年份季节等等,甚至计算天时好不好,哪里有战争,哪年年景好不好等等。

诸葛孔明说:臣夜观天象,看见什么什么星坠落。这是指古人用星象来测算某人的旦夕祸福。非常厉害啊!

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这是古代的达人必须具备的最低标配。

4、现代人了解二十八宿有没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类似用进废退的说法。现代人研究包括二十八宿在内的古天文知识,主要限于以下需求:

方便阅读古文献,比如诗经里经常可以见到星宿的描述;

方便阅读古中医药文献,古天文历法知识与古中医药知识密切相关,不深入研究恐怕无法更好地学习古中医药文献;

方便看古代的小说,比如看三国诸葛孔明,就经常遇到星象方面的描述,如果刚好你也了解,那么阅读没难度、甚至可以即兴发挥写个书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1)
来自: 金日九 > 《堪舆》举报/认领
上一篇: 怎样化解霉运
下一篇: [转] 二十四天星歌诀
二十八星宿北方七宿中的斗宿 岐黄堂中醫 2020-02-24   |  3086阅读  |  1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斗宿,也称南斗。与北斗七星一样,南斗六星在天空中的形状也很像斗,故名。但南斗的范围和亮度较之北斗则有所不及了。
斗宿与东方七宿中的箕宿的范围大体与西方星座系统中的人马座相当,黄道就从位于斗把子的斗宿二(人马座λ)和斗宿三(人马座μ)之间穿过。
斗宿位于北方七宿(玄武)之首,由六个星组成,位于中天偏南行似斗杓,相对于北斗而称南斗。






二十八宿按东南西北分为四象中的北方玄武七宿。四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北方七宿既北宫玄武七宿。
二十八星宿关系:
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二十八星宿(北方七宿)→玄武(头部第一颗星)→斗宿






在道教信仰中,南斗主司延寿度人。因由六颗星组成,故而又称南斗六司。常与上清寿老星君合供于斗殿左侧,与供奉于右侧的北斗七元君对应。
南斗与北斗分职共理万物之生死,总辖中外百辟官品,是紫微太微两极都曹,称为“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所以,南斗星君通常被奉为延寿求算的神仙,而北斗则封为消灾解厄的神仙。
南斗,位处离宫,名同日曜,降神于人,名之为魂,主司阳官,宰御火帝,济动用德。






南斗六司真君,神性急速,能倾心求请,无愿不从,神真感人心,随事皆谐。南斗六司延寿星君的名号如下:
南斗六星
宫阙
主掌
祈求
第一天府司命上将镇国真君
明德宫
实掌命根
续以命元,永保安宁
第二天相司禄上相镇岳真君
洞文宫
实纪生人
注名丹箓,永锡年龄
第三天梁延寿保命真君
柔德宫
主制年龄
续以遐寿,介福如春
第四天同益筭保生真君
保光宫
御炁生神
介以耆年,永保无倾
第五天枢度厄文昌炼魂真君
天节宫
消荡灾述
赐以长年,善业增新
第六天机上生监薄大理真君
大圣宫
掌握天经
监领簿录,注福延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1)

[url=]举报/认领[/url]


上一篇: 科学解读《周易》第一章 重新认识伏羲八卦1.3

下一篇: 北斗你知道多少,还有南斗你知道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76
 楼主| 发表于 2024-3-10 07:4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吕留良 - 明末清初学者、思想家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吕留良(1629~1683)明末清初杰出的学者、思想家、诗人和时文评论家、出版家。又名光轮,一作光纶,字庄生,一字用晦,号晚村,别号耻翁、南阳布衣、吕医山人等,暮年为僧,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浙江崇德县(今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人。顺治十年应试为诸生,后隐居不出。康熙间拒应满清的鸿博之征,后削发为僧。死后,雍正十年被剖棺戮尸,子孙及门人等或戮尸,或斩首,或流徙为奴,罹难之酷烈,为清代文字狱之首。同年,去世46年后的汤斌等恭顺文人被树立为榜样,入祀"贤良祠"。吕留良著述多毁,现存《吕晚村先生文集》、《东庄诗存》。

  5
本词条 无参考资料,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吕留良

别名
光轮

出生地
浙江崇德县

出生日期
1629


逝世日期
1683

代表作品
《吕晚村先生文集》、《东庄诗存》

朝代
明末清初

目录
1生平简介
2藏书故事
3著述名录
4临终遗令
5身后大事
6自题对联
7民间传说
8后世纪念
折叠编辑本段生平简介
自幼失怙 博学多艺

吕留良像
吕留良像
吕留良生于崇祯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即公元1629年2月13日),卒于康熙二十二年八月十三日(即公元1683年10月3日),享年五十五岁。出身封建仕宦家庭,祖上在明朝世代为官。其父吕元学曾任繁昌知县,主要功绩是将繁昌县的三台山修筑完成,后因病辞官,回归故里,为人乐善好施。吕元学正妻郭氏,为元学育子3人:大良、茂良、愿良。天启元年(1621)之后,吕元学娶侧室杨氏,生第四子瞿良。崇祯元年(1628)九月,吕元学病逝。4个月之后,即崇祯二年(1629)正月二十一日,侧室杨氏在崇德县登仙坊祖居生下遗腹子吕留良。由于其父早逝,杨氏体弱多病,留良由三兄愿良夫妇扶养。三岁,嫂亡,过继堂伯父鸿胪寺丞元启为子。

留良幼时即"颖悟绝人,读书三遍辄不忘",八岁能文,十岁时,三兄愿良建澄社于崇德,东南士子千余人,往来聚会,征选诗文,评议朝政,留良深受影响。崇祯十四年(1641),孙子度建征书社于崇福禅院。时留良十三岁,以诗文入社,大得子度赞赏,并被视为畏友。吕留良博学多艺,有二十四绝技,"凡天文、谶纬、乐律、兵法、星卜、算术、灵兰、青乌、丹经、梵志之书,无不洞晓。工书法,逼颜尚书、米海岳,晚更结密变化。少时能弯五石弧,射辄命中。余至握槊投壶、弹琴拨阮、摹印斫砚,技艺之事皆精绝。然别有神会,人卒不见其功苦习学也。"

抗清失利 评点时文

明亡后,三兄吕愿良随史可法镇守扬州,吕留良与侄儿吕宣忠(长留良四岁)于顺治二年(1645),散家财召募义勇,与入浙清军抗衡。宣忠曾署总兵都督佥事。当时,在其友人董时雨的操持之下,四处连络,苦心经营。监国鲁王加封宣忠为扶义将军,给与敕印,令其还至太湖,率部抗清。后大战清兵于澜溪(太湖下游,乌镇附近),兵败。宣忠遣散所部,入山为僧,后因探父病回家被捕遇害。就义之日留良曾为其送行。国仇家恨,使留良痛心疾首,乃至"幼素有咯血疾,方亮工(吕宣忠)之亡,一呕数升,几绝。"后来他把这一时期的诗作结集称为《万感集》。由于在抗清战斗左股中箭,留下终身创伤。《厉耦耕诗》记载有"箭瘢入骨阴辄痛,舌血溅衣洗更新"的诗句。其弟子严鸿逵注谓:"子自言左股曾中箭,遇天雨辄痛。"吕留良兵败后隐居行医,他虽于清顺治十年(1653)改名光轮,应试得诸生,但一直与坚持抗清的张煌言等保持联系。后来雍正因此在《大义觉迷录》中指责他"于顺治年间应试,得为诸生,嗣经岁科屡试,以其浮薄之才,每居高等,盗窃虚名,夸荣乡里……按其岁月,吕留良身为本朝诸生十余年之久矣,乃始幡然易虑,忽号为明之遗民。千古悖逆反复之人……"对于这段应考经历,吕留良在其后的诗文中多次表示了深深的反悔与自责,他一直以"失脚"来比喻这次出试:"谁教失脚下渔矶,心迹年年处处违。雅集图中衣帽改,党人碑里姓名非。苟全始信谈何易,饿死今知事最微。醒便行吟埋亦可,无惭尺布裹头归。"

顺治八年(1651)冬,其兄吕愿良在贫病饥寒中死去。由于儿子宣忠已死,吕留良为其操办后事。顺治十一年(1655),陆文霦约请吕留良一起评选八股文时,吕留良欣然应允。于是,他们两人在吴门集市租了一间房子,从事评点工作。因为他们评选的是从清朝入主中原后顺治三年(1646)开始八股取士到顺治十一年(1654)共五科的文章,故名《五科程墨》。留良借评选时文以宣扬"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其民族气节对士人学子影响极大。

倾接儒士 文以明道

顺治十六年以后,吕留良结识浙东余姚著名学者黄宗羲、黄宗炎兄弟和宁波隐士高斗魁。吕留良嗜砚成癖,曾自言:"予幼嗜砚石,所蓄不下二三十枚。"吕留良的长子葆中称父亲吕留良"摹印斫砚,技艺之事皆精绝"。黄宗羲从其所好,赠予吕留良一方八角砚。吕葆中即于此时从黄宗羲问学。两年后,二兄茂良以留良外务过多,荒废学业,强留于崇德西门内祖居友芳园之梅花阁,教子侄辈读书。康熙二年(1663),黄宗羲应聘至梅花阁执教。留良与宗羲、宗炎、吴之振、吴自牧、高旦中等,相聚于园内水生草堂,诗文唱和。又与之振、自牧共选编《宋诗钞》九十四卷。留良为所选八十余位宋代诗人撰写小传。

康熙五年(1665),浙江学使至嘉兴考核生员,留良拒不应试,被革除诸生。此举震惊社会,而留良怡然自得。从此归隐崇德城郊南阳村东庄(在今桐乡县留良乡),自开天盖楼刻局,继续选刻时文出售,并提囊行医,以自隐晦。其时诗朋文友大半散去,独与张履祥、何商隐、张佩葱,专攻程朱理学,创立南阳讲学堂,设馆授徒。身益隐而名益高。八年(1668)迎理学大儒张履祥至东庄讲学,"共力发明洛闽之学"。另一方面他又编辑刻印程朱遗书,"以嘉惠学者"。此时他继续从事时文评选工作。他开"天盖楼"刻局,自选自刻,自己经营发行,一时之间"天盖楼"选本风行全国。吕留良通过评选八股文,宣传他严"夷夏之防"和恢复"井田"、"封建"制的政治主张。这也就是《行略》中所说的"其议论无所发泄,一寄之于时文评语,大声疾呼,不顾世所讳忌。"此时吕留良曾频频出游,写了相当数量的记游诗。他约友人同游南北湖,即景赋诗,许多诗篇都富有强烈的反清意识。这三十多首纪游诗,成集时题为《真腊凝寒集》。另外吕留良还结交了黄虞稷、周在浚等一批新友,写了许多唱和诗,全都收在《零星稿》中。吕留良与黄宗羲由于立身旨趣的歧异,后则绝交。

拒仕为僧 讲学以终

吕留良晚年,正值清政府对文人进行软硬并施、加强专制统治的时期。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开博学鸿词科,企图笼络当时的一批名士。浙江当事首荐吕留良,留良固辞乃始得免,而与他同时代的汉人汤斌则欣然应试,由于缺乏竞争,后得中高官。康熙十九年(1680),清廷为了进一步拉拢和软化明遗民,征聘天下山林隐逸,嘉兴郡守复荐留良。吕留良在被逼无奈之下,只好削发为僧,取法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去吴兴埭溪之妙山,筑风雨庵,隐居讲学,门人弟子亦甚众。康熙二十一年秋,吕留良与门人子侄三游南北湖,按出游日程写了一组纪游诗,编成诗集名为《东将诗》。这时大清江山日益稳固,吕留良时刻惦记的抗清复明基本上已成泡影,这愈发增加了他的愤世嫉俗之感。

留良早衰,年四十余须发灰白齿落过半,且幼有咯血疾,遇有怫郁即发。康熙二十二年(1683),留良重游杭州,所写诗篇收入《欬气集》中。是年八月,因病与世长辞,终年五十五岁。临终前数日,仍勉力补辑《朱子近思录》及《知言集》,作《祈死诗》六篇,子侄弟子劝其休息,答道:"一息尚存,不敢不勉。"临终时勉励门人"细心努力为学",告诫后人一定要恪守"孝友大义"。忽然又说:"我此时鼻息间气,有出无入矣。"门人呼"先生",留良答曰:"人皆如此!"声音半涩而字义楚楚。随令众人退出,作揖"拱别者三四"。于是从容正容,展伸其足,叉手安寝而逝。留良逝后,"远近之士闻者莫不震悼失图,以为斯道之不幸"。八月十七日,何商隐来吊,泣道:"二十载交情毕矣。伤心!伤心!"陈执斋、陆稼书为文祭奠,黄宗炎作诗哭之,查慎行亦有《挽吕晚村徵君》诗。十一月二十九日,留良葬于识村祖茔(在今晚村乡识村东长板桥之西)。

夫人姓范,有子七人:公忠(葆中)、主忠、宝忠、诲忠、补忠、纳忠、止忠(毅中)。

反清言论 祸及后人

吕留良去世后,其弟子及曾静等人崇奉留良其说、为其广播,后曾静策动川陕总督岳钟琪反叛,被告发下狱,牵连吕的两个学生。吕亦被剖棺戮尸,著作则被焚毁。雍正在《大义觉迷录》骂吕留良:"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吕留良于我朝食德服畴,以有其身家,育其子孙者数十年,乃不知大一统之义!"传说其孙女(一说女儿)吕四娘将雍正帝刺杀。

辛亥革命后,冤案昭雪。浙督汤寿潜改西湖彭公祠崇祀三贤,列留良为三贤之一。知县及地方绅耆,为建新墓,筑纪念亭于孔庙后,蔡元培为之书额及联,立碑以垂不朽。今县境有留良、晚村两乡,用其名号命名,并于崇福镇筑吕园以为纪念。而近代革命家邹容在扼腕叹息之余更称被满清宠荣一时的汤斌为"驯静奴隶"。

折叠编辑本段藏书故事
藏书颇富,清初,祁氏"澹生堂"藏书散出,争购者颇多。当时黄宗羲在石门讲学,他与黄宗羲为争购祁氏图书而不和,他得书3000余册,精本亦多。全祖望《小山堂祁氏遗书记》记其故事甚详。家有藏书楼为"不远复堂"、"二妙亭"、"天盖楼"、"南阳耕钓草堂"、"风雨庵"、"讲习堂"等。藏书印有"南阳村庄吕晚村藏书"、"南阳讲习堂抄书"、"吕氏藏书"、"耻斋"、"不远复堂"、"难得几世好书人"、"御儿吕氏讲习堂经籍图书"等章。家被抄斩后,藏书和著述亦多被焚毁,四库开馆时,查禁焚毁所有著作。今存《吕用晦文集》、《东庄吟稿》。与吴之振合辑有《宋诗抄》等数种。长子吕葆中,字无党,继承其藏书,家有藏书楼"观稼楼"、"玉乳山房"、"吾研斋"、"只拙斋"等,并有多枚藏书印,如"东莱吕氏明农草堂藏书印"、"南阳讲习堂"等。

折叠编辑本段著述名录
吕留良为学尊朱辟王,推明儒学本旨,精治《四书》,详辨夷夏之别,其著述由门人辑为
吕留良《吕晚村文集》
吕留良《吕晚村文集》
《四书语录》、《四书讲义》、《吕子评语》等。后人曾编有《吕晚村先生文集》八卷、《东庄诗存》七卷、《续集》四卷;《惭书》一卷;与吴之振,吴自牧合选《宋诗钞初集》,与张履祥合选《四书朱子语类摘抄》三十八卷;又有《精选八家古文》及后人汇刻其时文评语数种;刻印其遗文墨迹若干卷。此外,雍正《大义觉迷录》中引用其日记多条。留良自幼推崇朱熹,为文似朱熹,翻澜不已,善于说理;诗学杨万里、陈师道,深情苦语,令人感怆。近人邓之诚说:"以诗文论,诚宗羲劲敌,唯史学不如。"

折叠编辑本段临终遗令
"不用巾,亦不幅巾,但取皂帛裹头,作包巾状。衣用布,或嫌俱用布太涩,内袄子用绸一二件可也。贴身不必用绵敛……小敛大敛,敛衾必须照式。棺底俗用灰,则土侵肤矣。他物俱不妙,惟将生楮揉碎实铺棺底寸余,然后下七星板为佳。敛后棺中空隙之处,以旧衣捱为妙。……帖子上称呼,但称不孝子。……故旧亲友有作祭奠者,力辞之。止受香烛。惟新亲翁,势必难辞,须遣友致意,虽作祭来,断不受也。……客来吊者止子孙亲人哭,不必令仆妇等代哭,且多妇人哭声,亦非礼也。虽新亲远客富贵之客,止用蔬菜,不用酒肉,以遗命告之可也。力作之人,不在此例。一月即出殡于识村祖父墓之西,壬山丙向。三月即葬,葬请万吉先先生主其事。……年老大而无子,理当娶妾,但不许娶娼妓及土妓之属。子孙虽贵显,不许于家中演戏。"

折叠编辑本段身后大事
"大逆"罪

吕留良是在死后49年时,即清雍正十年(1732年),受湖南儒生曾静反清一案牵连,被雍正皇帝钦定为"大逆"罪名,惨遭开棺戮尸枭示之刑,其子孙、亲戚、弟子广受株连,无一幸免,铸成清代震惊全国的文字冤狱。相比之下,汤斌也是在死后49年被无限拔高为恭顺满清的正面典型赐谥"文正"称号的。吕氏的民族节慨与反清复明思想,多见于其著作《吕晚村先生文集》、《东庄吟稿》等。他的反清思想表现为激烈行动的,清康熙五年(1666年)拒不应试,被革除诸生,当时朝野为之震惊。尔后,康熙十七年、十九年,两次不应"征辟"、决意出家为僧、遁迹吴兴县妙山,筑风雨庵著书、讲学,
吕留良诗手迹
吕留良诗手迹
所著诗词文章多有"谤议及于皇考"言论。这一时期,可以看出持异端的知识分子还是有一定生存"自由度"的。雍正七年(1729年)的"曾静案",使吕留良获罪的原因主要是他的著作、日记和书信。他在日记中多有"谤议及于皇考"的言论,被定为"思想罪"。辛亥革命后,吕留良被尊为反清志士,始得昭雪翻案,崇德地方官绅民众筹资为其建亭立碑。

受牵连的人

近有论者以为:清初屡兴文字狱,而通盘由武力镇压转向思想统制,则是从雍正开始。这一"思想统制"的结果,是终于转移了有清一代的士风、大大加强了读书人的奴性。雍正十年(1732年)判决:吕留良及其子葆中已身故,俱戮尸枭示;次子毅中改斩立决,诸孙发遣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 因吕案受牵连的还有吕留良的学生严鸿逵,他在日记中记载:"索伦地方,正月初三日地裂,横一五里,纵三千里,飞起石块,后出火,居三千内居人全迁避",又有:"热河水大发,淹死满人两万余"。朝廷给他定的罪是"拾吕留良之唾余,而尤加幻妄,岂非凶逆性成?万死有余之逆贼呼?"吕案中还有一个受牵连的人是严鸿逵的学生,叫沈在宽。他在一首诗中有"更无地著避秦人",还有一首诗说:"陆沈不必由洪水,谁为神州理旧疆"。因为吕案受牵连的人还有:车鼎丰、车鼎贲、孙用克、周敬与、房明畴、金子尚、张圣范、朱羽彩、朱霞山、朱芷年等。就在这一年,清政府为了强化"文字狱"的成果,雍正皇帝将去世45年后的汤斌树立为汉臣榜样进行表彰并入祀贤良祠,其目的是让汉人知识分子都来效法汤斌而摒弃吕留良。

雍正十二年十二月,经刑部会审,判严鸿逵与吕留良党恶共济,诬编妖言,应凌迟处死,但因为已经死亡,固枭尸示众,他的祖父、父亲、子孙兄弟及伯叔父兄弟之子男十六以上者皆斩立决,男十五以下者及严鸿逵之母女、妻妾、姐妹俱给功臣之家为奴。沈在宽传吕留良、严鸿逵之邪说,猖狂悖乱,尤宜速正典刑,凌迟处死。其嫡属均照律治罪。黄甫奄自称私淑门人,所作诗词,荒唐狂悖,斩立决,妻妾子女给功臣家为奴,父母兄弟流放二千里。车鼎丰、车鼎贲刊刻逆书;孙用克阴相援结,周敬与甘心附逆,私藏禁书,判斩监侯。被惑门徒房明畴、金子奇、革去生员,杖一百,流放三千里;陈祖陶、沈允怀、沈成之、董吕音、李天维、费定员、王立夫、施由、沈斗山、沈惠侯、沈林友、革去教谕、举人、监生、生员,杖一百,判三年徒刑。

流放宁古塔

雍正十二年,吕留良后人60余口,长途跋涉,历尽艰难,从江南水乡发遣到北疆。吕留良后人到宁古塔后,拨给宁古塔将军都赉部下驻防旗人为奴。按着清代法律,对于"谋反大逆"为奴的人身控制,远比一般奴仆为严。即使已经过了好几代,仍然不许改变身份,不许"出户为民"。吕留良系"大逆重犯",所以世代被置于"奴籍"的深渊之下,饱受人间的屈辱。

乾隆元年九月甲辰,上谕有曰:"著各该将军等查明现在为奴人犯内,有曾为职官及举,贡、生、监出身者,一概免其为奴,即于戍所,另编入该旗、该营,令其出户当差。"

吕氏诸人

吕氏诸人系反叛重犯的子孙,本不属免放之例。但由于清政府户部官员办理错误,按轻罪有职人员处理,吕留良后人得以免除奴籍开户。原经发遣宁古塔的吕姓共12户,男妇大小及家人仆妇等111名,俱分编入旗。吕留良孙辈吕懿兼、曾孙吕念先等于乾隆二年得旨随旗当差以后,遂各自谋生。吕懿兼学医,吕念先做医药生意,后开春雨堂药铺,兼经营米盐。吕敷先早年读书,稍长则在永泰号学习生意,后据有其铺,兑换赫哲弗雅哈等处貂狐皮张,又在宁古塔旗人中间放高利贷;后又在东京城开烧锅一座。吕衡先学习面铺生意,兼做官参牙行,换赫哲弗雅哈貂皮,及向领票刨参之人放高利贷。大约是经营得法,吕氏后人也一度小康。据后来吉林将军衙门移咨,查抄吕氏后人家财:吕懿兼房13间。吕敷先房165间、地414垧、烧锅一处;吕衡先房35间、地50垧、盐25000斤;吕念先草房28间、银300两、药铺一座;其余银两牲畜家俱亦不少。

吕懿兼曾任宁古塔医官,后因旗人不准,被副都统增海革职,愤懑不平,为从奴籍的重压下彻底解脱出来,于乾隆三十八年四月捐纳监生。吕敷先见吕懿兼已经捐监,亦欲告假上京捐纳监生,该管官以吕敷先属于谪戍之人,不准出境。后来吕敷先由宁古塔私逃到奉天控告该管官,并说出他的堂叔吕懿兼已经捐监,并有户部国子监执照,因此,吕懿兼、吕敷先被拘提严审。清廷终以违例捐监之罪,复将吕氏第三子、第七子、第九子后人重发齐齐哈尔隶水营为兵,其余交当地管官严加管束,并永远禁止考试纳捐。

吕氏后人遣戍齐齐哈尔,各书记载多语焉不详,惟章太炎云:"……民国元年,余至齐齐哈尔,释奠于用晦影堂。后裔多以塾师、医药、商贩为业,土人称之曰老吕家。虽为台隶,求师者必于吕氏,诸犯官遣戍者,必履其庭,故土人不敢轻,其后裔亦末尝自屈也。除开原铁岭以外,皆故胡地,无读书识字者,宁古塔知书,由方孝标后裔诸戍者开之(按杨安城启发最深,不仅孝标一人)。齐齐哈尔知书,由吕用晦后裔谪戍者开之,至于今用夏变夷之功亦著矣。"

清政府1909年颁发新律时,规定禁止蓄奴,至此,吕氏子孙才摆脱了为奴作婢的命运。

折叠编辑本段自题对联
天地入胸臆;文章生风雷。

此联源典出唐诗人孟郊之诗。其诗原文为:"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吕留良巧妙地把"文章"二字前移,替代"吁嗟"二字,从而把孟郊原诗中并不对仗的诗句缀成了一副集、典句自题佳联。

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

上下联各暗喻"清"、"明"两王朝。

囊无半卷书,惟有虞廷十六字;

目空天下士,只让尼山一个人。

明末有两个读书人,在当时都很有名,一个叫倪鸿宝,一个叫吕留良,有一次,倪鸿宝去拜访吕留良,看见他的客厅上挂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虞廷十六字",指的是《书经·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一语,后世理学家把它看成存心养性的十六字诀,是"圣人心传"。下联"尼山",指孔子。这副对联是以圣贤自许,口气太狂妄了,哪有"允执厥中"的味道呢?因而倪鸿宝看后,大不以为然,当时没有说什么,待到吕留良回访他时,他在客厅上也挂了一副对联:。

孝若曾子参,只足当一字可;

才如周公旦,容不得半点骄。

上联"曾参",指孔子的弟子,以孝行著称;下联"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有名的贤相。此联意思是说,孝行如曾参,也不过是为人道德的一个方面;即如周公一样高才,也容不得半点骄傲。两副对联,表现了两人不同的品格和胸襟。吕留良见倪鸿宝的书房里挂有的对联语气十分谦虚。遂感到很惭愧,回到家里撕下那副对联,立即重新写了一副客厅联:

效梅傲霜休傲友;

学竹虚心应虚情。

从此,吕倪两人友情的更笃。

折叠编辑本段民间传说
《吕四娘侠义复仇》

据史书记载,公元一七三五年八月二十日,雍正还在处理政务,晚上得病,次日
吕四娘
吕四娘
凌晨死亡。由于死亡非常突然,于是在官场,在民间,便产生了种种猜想和传说。民间流传最广的就是吕四娘报仇削取了雍正首级。雍正年间,湖南秀才曾静因不满清廷统治,上书陕西总督岳钟祺(岳飞的后裔)策动反清。事后,雍正就此事大做文章,对案犯严加审讯,广肆株连,由此引出浙江文士吕留良文字狱案。吕留良之孙女吕四娘因在安徽乳娘家中,幸免于难。年仅十三岁的吕四娘秉性刚强,得知其全家祖孙三代惨遭杀害,悲愤填膺,当即刺破手指,血书「不杀雍正,死不瞑目」八个大字。于是只身北上京城,决心替全家报仇。途中巧逢高僧甘凤池,四娘拜之为师。甘授吕四娘飞檐走壁及刀剑武艺。之后,吕四娘辗转进京,设计潜入乾清宫,刺杀雍正,削下头颅,提首级而去。《雍正剑侠图》

武艺高强,隐居江南,人称"久占江南吕晚村"。其妹吕晚娘武功远在其上。

《鹿鼎记》

与黄宗羲,顾炎武,查伊璜共图反清大业,曾两次险些被清军所杀。一次为陈近南所救,另一次被韦小宝用计谋搭救。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纪念
吕晚村纪念亭坐落在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中山公园的吕园内。此亭是专门为纪念崇福历史上一位非常有名的人物吕留良于1988年重建的。吕晚村纪念亭静静地伫立在吕园中央的绿树丛中,仿佛在向游
吕晚村纪念亭
吕晚村纪念亭
人默默讲述27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个悲壮惨烈的故事。现代的吕晚村纪念亭是清一色水泥钢筋构造的一座仿古亭,坐南朝北,占地约12平方米,呈正方布局,一级踏步上下,四边临风,地面铺大方砖,亭身用4根24厘米方柱和4根檐梁构架,穹顶为上小下大稻桶式,四坡落水,十字亭脊,亭角弯翘,亭尖做成圆杵状,全亭不加任何雕饰,给人以一种质朴端实、庄严肃穆的感觉。亭子正中基座上,竖有高约两米、宽70厘米、厚20厘米的纪念石碑,碑的正面刻"先贤吕晚村先生纪念碑"10个大字,由我国教育界先驱蔡元培亲笔题写并撰联,碑的背面刻有介绍吕氏生平简要事迹的碑文。朝北亭檐梁条上"吕晚村纪念亭"亭名,出自著名古建筑学家陈从周教授之手,正面两根亭柱上有上海书法家冯骥书写的一副楹联(见下)。吕晚村纪念亭的存在,表达了后人对这位中华精英的崇高敬仰和深深怀念之情。而与吕留良同时代的顺民汤斌响应满人号召,积极应试做官,如今在汤斌的家乡河南省睢县也有满清时期修建的纪念建筑,称为"贤良祠"。

为民族争存,碎尸无憾;

以文章报国,没世勿谖。

--蔡元培题浙江省桐乡市吕留良纪念亭

民族昔沦亡,惨受严刑碎白骨;

河山今恢复,洗除奇辱见青天。

--佚名撰、冯骥书浙江省桐乡市吕留良纪念亭[亭柱楹]

自汤斌、二魏、熊赐履、张伯行之徒,…诚谓媚于胡族,得登腆仕者,不足与于理学之林也。

--章太炎《自述学术次第》

本意欲以此养高,出而缘饰吏事.故终身无自得。特工为剽取,调和朱陆间以自文,而流俗遂相扇为大儒。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别录乙》

代表诗作

【过仲兄村居】

弃置旧池阁,来从茅舍居。命奴收落叶,课子理残书。

官岂朝廷罢,身犹死丧余。杖藜还叹世,那敢赋归与。

两子光成长,能文粗足观。预思渠辈事,遥当太平看。

乱后乾坤窄,愁牵日月宽。不知村路里,何以慰荒寒。

小径泥封竹,虚堂石挂萝。病愁宾客满,贫觉子孙多。

丘壑聊如此,兵戈奈尔何。平生几种意,今日慎风波。

【东庄杂咏】

山水各宗支,结构分百脉。向背意态殊,风土因之隔。

于人何亲疏,适意成主客。昔我避乱初,小筑公山侧。

百家饮一泉,邻果任饱吃。人面或万状,性情无两格。

古姓聚为村,樵采名叔伯。午后始开门,槐花深一尺。

跛者命在杖,渡者命在舟。人生依万物,得失不自由。

有愁何以消,客或进一篘。谓客酒可忘,吾愁非真愁。

痛饮虽至醉,不入伶籍俦。此酒有时醒,此愁无时休。

微寒尽余威,园林纳新意。品类纷有名,皆从上古至。

我生与万族,衣食各生智。凤皇啄琅玕,鸱鼠甘粪利。

当其经营中,了不异人意。苟为易地谋,两两相唾弃。

郁郁成都桑,劳劳有深义。自非天下才,此事良不易。

常恐时数来,便令负斯志。妻织儿胜锄,悠然足高睡。

【述怀】

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寒冰不能断流水,枯木也会再逢春。

【绝句】

十年游侠千金尽,九世怨仇一剑知。为问门前车马客,还能杯酒忆当时?

【祈死诗】

悔来早不葬青山,浪窃浮名饱豆箪。作贼作僧何者是?卖文卖药汝乎安?

便令百岁徒增憾,行及重泉稍自宽。一事无成空手去,先人垂问对应难。

【次韵答钟静远】

身似春江乱石矶,风波砥尽势相违。纵横妙手千年误,检点从头万事非。

记得名园镫照失,重来古路草痕微。可怜杜宇殷勤意,曾唤游魂几个归。

【登真如塔】

难寻平地荡胸云,试上岧峣借夕曛。洞磴盘旋人不见,阑干笑语远偏闻。

春从浦草青边长,水到湖楼绿处分。乍暖僧房梅气发,四方八面水沈薰。

【耦耕诗】

只有南阳好偶耕,休持妄想与天争。古人不死吾犹在,秋气无情物亦生。

募乞买山真戏语,零丁誓墓即求名。身将隐矣文焉用,不得其平且莫鸣。

谁教失脚下渔水,心迹年年处处违。雅集图中衣帽改,党人碑内姓名非。

苟全始终谈何易,饿死今知事最微。醒便行吟埋亦可,无惭尺布裹头归。

【余姚黄晦木见赠诗次韵奉答】

吾头犹带已残身,子袖相携亦点尘。远抱砚山寻北固 偶随流水过西邻。

井中史在终难灭,墅慧书传岂易名。今夜学堂占气象,星光剑气偬非伦。

季臣辛卯便仙游,犹子成人二十周。为痛念恭心诹碎,更思子度涕常浮。

生才少壮成孤影,哭向乾坤剩两眸。莫谓哀言甘退舍,头颅三十已堪羞。

【画上题诗】

其为宋之南渡耶?如此江山真可耻。其为崖山以后耶?如此江山不忍视。

吾今始悟作画意,痛哭流涕有若是。以今视昔昔犹今,吞声不用枚衔嘴。

画将皋羽西台泪,研入丹青提笔呲。所以有画无诗文,诗文尽在四字里。

尝谓生逢洪武初,如瞽忽瞳跛可履。山川开霁故壁完,何处登临不狂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76
 楼主| 发表于 2024-3-10 07: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梁间燕子+金麒麟+黄宗羲+】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明史》幕后撰修者黄宗羲的“遗民”真面目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清朝官修《明史》的编修名单上根本找不到黄宗羲的名字,但其实黄宗羲才是官修《明史》的真正编修者。万斯同才是实际的明史总裁,钱林曾称:“史官有纂撰,必伺斯同意,乃取下笔。”


送TA礼物
IP属地:加拿大1楼2021-01-12 10:56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红楼梦》向世人揭示了诸多被精心掩盖起来的明亡真相,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就来好好说说《红楼梦》中众多谜团所指向的那个重要人物。

黛玉的《葬花吟》中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梁间燕子太无情”,这“梁间燕子”究竟是谁?又是为何令黛玉伤心气恼的呢?要想知道这个秘密,就要好好了解一下连接史湘云与卫若兰的那只又大又有文采的金麒麟。我在《红楼隐史》第一部中已经解密过:这只金麒麟不是一般人,而是满清官修《明史》幕后撰修者——黄宗羲。


IP属地:加拿大2楼2021-01-12 10:57回复
合肥合正文化传播
抑郁量表自测量表sds,PDQ-4+。在线自我人格障碍测试。偏执型,表演型,自恋型,边缘型,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被动攻击型,抑郁型,国际标准人格障碍筛查工具。
2024-03-10 07:48广告
立即查看

xbfl999
拓定边方7
黄宗羲出生于余姚的竹桥黄氏,明朝洪武初年,为了逃避征兵,黄家改姓为王,到了成化年间,家族中出了几位达官显宦,如南国子监祭酒黄殉、提学使黄韶,经他们联名向朝廷申请,才又恢复黄姓曹国庆《旷世大儒— 黄宗羲》,后来的万历皇帝的皇后王喜姐就是黄宗羲的同族,只不过王喜姐家那一支没有改回原姓。


黄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黄宗羲的母亲梦见麒麟入怀而生下了他,因此给他的乳名就是一个“麟”字。虽然是麒麟投胎,但黄宗羲从小并无过人天赋,不过他的父亲黄尊素可不是普通人,而是东林党大搞党争的核心人员,天启三年,黄尊素被任命为都察院做山东道监察御史,黄尊素带着家人来到北京作官,而黄家在北京的府邸从此成为东林党的固定会面处,黄尊素也因为善于策划而被称为东林党智囊,因此,耳濡目染的黄宗羲自小就深受东林党党争的影响。


凭借自己在东林党内的重要地位,黄尊素通过自己的东林党关系网,具体就是通过冯元彪的门路请托嵊县知县邓锡蕃,天启三年,十四岁的黄宗羲轻松取得了别人七老八十都难以考得的生员资格,这种通过走后门获得生员身份的事,黄宗羲自己在崇祯年间至少做过两次,一次是帮助自己的四弟黄宗辕、一次是帮助好朋友卓大丙李洁非,《天崩地解:黄宗羲传》。


IP属地:加拿大3楼2021-01-12 10:58收起回复

大庆斑头雁: 拿少年班做黑材料,这篇文章没个看。
2021-1-13 08:29回复

大木头张三: 回复 大庆斑头雁 :少年班真是黑材料,熊廷弼和东林结怨就是在担任南直隶提督学政的时候,刷了不少东林党请托的文人。
2021-1-14 15:00回复

大庆斑头雁: 回复 大木头张三 :文中认为少年班不可能,少年班必是黑的。
2021-1-14 16:29回复
我也说一句



xbfl999
拓定边方7
天启五年,黄尊素让黄宗羲拜刘宗周为师。后黄尊素死在天启诏狱中时,黄宗羲十七岁。两年后,崇祯皇帝即位,黄宗羲带着经过著名山人陈继儒指点过的疏章前往京城替父鸣冤。崇祯登基后除灭阉党、优抚东林党,黄宗羲通过四下活动,在合肥金光辰、江西万时华、泰州李清等人的鼎力相助下,使父亲黄尊素获赠大中大夫太仆寺卿,正三品,予祭葬,赐葬费白银三百两,祖、父如所赠官,荫子一人曹国庆《旷世大儒— 黄宗羲》。


崇祯元年五月,刑部两次会审阉党余孽。第一次会审许显纯、崔应元等时,黄宗羲用袖中所藏铁锥猛刺许显纯,使之流血遍体,又殴打崔应元,拔其胡须,而后又进入诏狱棰杀狱卒颜咨和叶文仲两人,可谓凶悍异常。六月,复审太监李实、李永贞,黄宗羲再次拿出铁锥猛刺李实。黄宗羲屡屡成功携带凶器在刑部的公堂之上和皇帝的诏狱之中行凶伤人,没有东林党提供便利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黄宗羲一而再、再而三干预司法、行凶杀人,不但没有受到任何惩办,反而获得了崇祯皇帝的嘉许,称其为“忠臣孤子,甚恻朕怀。”《清史稿???? 黄宗羲传》,不得不说,大明的律法到了崇祯和东林党的手里彻底变成了笑话。


崇祯年间,黄宗羲四次参加乡试,但均未能考取,因此连个举人的功名都没有。李洁非先生发现:身为普通生员的黄宗羲享受的居然是国子监监生的特殊待遇,明朝的两直隶的科举名额比其他各省至少高百分之三十,堪比目下高考北京、上海两地在录取比例上的优势。明朝的北京、南京各有一处国子监,只有国子监太学学生才可以选择原籍或顺天、应天两府中的一个为参加考试地点,黄宗羲能够例外,应该是走了国子监丞韩上桂的后门,因为黄宗羲的叔父黄等素跟韩上桂是隔墙邻居,黄宗羲还跟着韩上桂学诗法李洁非《天崩地解:黄宗羲传》。但即便享受着国子监监生的特殊待遇,黄宗羲还是屡试不中,这是因为考举人毕竟不同于考生员,就算有关系也要有相当的文才才行,当时的黄宗羲并没有显示出多高的文才,落选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当时的黄宗羲最著名的事迹就是参与复社的签名《留都防乱公揭》驱逐阮大铖。


IP属地:加拿大4楼2021-01-12 10:59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顺治二年(1645年),黄宗羲同二弟、三弟一起召集了黄竹浦数百青壮年组建“世忠营”武装抵抗清军,不久失败,后黄宗羲于顺治六年六月追随南明鲁王,并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两个月后的八月,清廷为扑灭抵抗运动,颁发诏令,要求“以胜国遗民不顺命者,录其家口以闻”,黄宗羲为了让老母不受牵累,离开义军返家,隐居于四明山中。


顺治八年(1651年)的舟山陷落和1659年郑成功反攻南京的失败令黄宗羲彻底失去了抗清的斗志,这成为黄宗羲人生中的转折点,不仅是他思想上的转折点,也是他学问上的转折点,因为认为反清不可能成功,黄宗羲开始专心于讲学收徒和著书立说,他的学术成就从此开始建立起来。也是在这一时期,黄宗羲结交了吕留良。黄宗羲长吕留良19岁,吕留良对黄宗羲十分敬重钦慕,甚至在黄宗炎把黄宗羲介绍给他认识的时候还不敢与之为友,最后在黄宗炎和高旦中的极力坚持下,吕留良这才开始同黄宗羲交往,两人互相欣赏,交往密切。吕留良还写诗《赠余姚黄太冲》,其中写道“绝学今时已荡然,与君一一论真诠”,表明他与黄宗羲结交的目的就是为了共同事业和切磋学问。


为了从经济上扶助黄宗羲,康熙二年(1663年)四月,吕留良请黄宗羲到自己家的梅花阁教其子弟读书,黄宗羲于是开始在吕家作家庭教师,一直作到康熙五年(1666年),这四年中,两人一起唱和访友,关系甚是融洽。


IP属地:加拿大5楼2021-01-12 11:00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但在康熙五年吕留良放弃诸生即秀才出身,公然表示了与清廷的不合作态度后,黄宗羲的行为开始出现变化,两人的关系由此开始出现裂痕,并很快彻底决裂。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


首先是黄宗羲在合伙购买绍兴祁氏藏书一事上欺骗吕留良。祁氏是东林党名臣祁彪佳的父亲祁承爜,是晚明的大藏书家,弘光政权覆灭后,祁彪佳自尽殉国,其子弟因为牵连抗清,或死或放,祁家败落涣散,不得不低价处理藏书。爱书的吕留良得知后拿出三千两银子委托黄宗羲前去购买,黄宗羲对祁氏藏书心仪已久,于是以束脩入股,即吕留良雇用他担任西席时付给他的拜师费,数额自然不多,因此购书的资金其实主要是吕留良的三千两银子,但黄宗羲却利用吕留良对他的信任,将购得的藏书中的“奇秘难得” 的“精华”善本隐匿下来陆陇其《三鱼堂日记》:黄梨洲……尝为东庄买旧书于绍兴,多以善本自与。,仅交给吕留良一些没什么价值的散乱书籍全祖望《小山堂藏书记》:旷园之书,其精华归于南雷,其奇零归于石门。。


IP属地:加拿大6楼2021-01-12 11:01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其次是黄宗羲在刻印《刘宗周遗书》一事上玩弄吕留良。吕留良想将《刘宗周遗书》编刻出来,于是拿出三百两银子找黄宗羲合作。问题来了,刘宗周的学生众多,黄宗羲从学时间较晚,而且并不出众,吕留良为什么偏偏要找黄宗羲呢?难道仅仅是为了照顾朋友么?当然不是,出版《刘宗周遗书》是重大的学术任务,吕留良是非常严肃对待的,之所以非黄宗羲不可,是因为黄宗羲将次女嫁给了刘宗周的孙子茂林,凭借着姻亲之好,黄宗羲得以在业师去世以后,“从其家搜得遗书,乃大阐其说,而公之学问才思复足以通畅之”《黄梨洲先生年谱》康熙七年丁未条。黄宗羲也因此以蕺山真传自居,他的学术代表作《明儒学案》便是以蕺山思想作为纲领的曹国庆《旷世大儒— 黄宗羲》。


可是黄宗羲拿了吕留良的银子后并没有刻书,而是带着自己誊录好的刘宗周遗著跑去找清廷官员姜希辙,请姜希辙出资刻印。这又是为什么呢?


IP属地:加拿大7楼2021-01-12 11:02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黄宗羲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写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完成于康熙元年(1667年)的《明夷待访录》,这个书名用意很深,“明夷”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第三十六卦之卦名,表意是日之没于地下;隐喻之意便是贤明之人因逢暗主而被贬抑、迫害,不能伸张政见。《明夷待访录·题辞》中写:“吾虽老矣,如箕子之见访,或庶几矣。岂因‘夷之初旦,明而未融’,遂密其言也!” 黄宗羲在此使用了“箕子诏访”的历史典故,自比殷商时的箕子,箕子因为劝谏纣王而被迫害,周武王伐纣后,拜访箕子并向他请教,箕子于是将自己的治国策略贡献给武王,黄宗羲借这个题目暗示自己的治国兴邦的政治才能因为政治昏暗而无法施展,期望能够有贤明的君主像周武王对箕子一样拜访重用他。对于黄宗羲期望等待的贤明君主,无论是黄宗羲的朋友吕留良、还是黄宗羲的私淑弟子全祖望都认为黄宗羲等待的是清朝统治者,吕留良还因此而斥责黄宗羲“蛟龙变蝌蚪”孔定芳在《明遗民的“后王”理想及其恢复期待》,《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 年第 3 期。由此来看,黄宗羲早在顺治十八年就已经有了投靠满清的念头,只是碍于要保持自己的清高的明遗民的姿态而找不到合适的借口与清廷官员接触罢了。


最终,姜希辙成为了黄宗羲打开局面的突破口,这是因为姜希辙也是刘宗周的弟子,于康熙元年(1662年)回籍待缺,但黄宗羲一直找不到好的名头与之交往,直接找上门去不一定受人待见,而吕留良刻印《刘宗周遗书》的决定让黄宗羲有了一个好主意,黄宗羲于是劝姜希辙出资刻印已经由自己誊录好的《刘宗周遗书》,毫不费力就能享受《刘宗周遗书》出版人的名誉,作为刘宗周弟子的姜希辙对黄宗羲如此贴心周到的提议自然十分乐意,立刻操办完成。


靠着同为刘宗周弟子的同门之谊,更靠着刻印《刘宗周遗书》的合作,黄宗羲成功攀附上了姜希辙,并从此打开了他同清廷官员们交往的门路。可是白拿了吕留良三百两银子,这么一大笔钱总要给一个交代,黄宗羲于是将吕留良的名字以“后学”身份列为校勘者之一,以此糊弄吕留良。吕留良的《后耦耕诗》十首中的第七首中的“青火竹窗誊副本,白头兰幕出新书”句便指此事,严鸿逵注曰:“此专为太冲作也……是年又馆于宁波姜希辙家,悉出其所手录书以求媚”。卞僧慧《吕留良年谱长编》


在购书和刻书两件事上接连被黄宗羲坑骗,自然让吕留良十分愤怒,但在吕留良心中,贪财好利不过是小事,他看重的是黄宗羲心怀故国的大节,两人的共识和交情远重于三千三百两银子,更何况吕留良同黄宗羲的二弟黄宗炎又是至交好友,因此念及情面,并未深究,但随后发生的黄宗羲不告而别、转投姜家一事彻底让吕留良对黄宗羲寒了心。


IP属地:加拿大8楼2021-01-12 11:03回复
温州嘉临电子商务
免费测自己抑郁小心!2024年,这四大生肖,情感,事业将迎来的重大转变!免费测自己抑郁该小心的地方要小心,该抓住机遇要抓住,别错过发财致富好运更别错过爱你的人。,
2024-03-10 07:48广告
立即查看

xbfl999
拓定边方7
康熙六年(1667年)的正月过后,二月,黄宗羲开始正式执教于姜希辙家,同时还与姜希辙、张应鳌一起积极筹备恢复刘宗周讲过学的证人书院,为了讨好清廷官员姜希辙,黄宗羲还时不时地对不与清廷合作的吕留良进行污蔑诋毁。而这一切,吕留良完全被蒙在鼓里,依然在家里的梅花阁中傻傻地等待黄宗羲前来教书,结果左等也不来、右等也不来,四处辗转打听后,吕留良终于获知实情,十分气恼,气的是黄宗羲即使不愿来教书,也不该不同自己这个东家打个招呼,“汝居得所我亦喜,何子不复相过语”,恼的是黄宗羲为了献媚讨好新主而中伤诋毁自己,“故人诬诋余于现者之家”,又气又恼之下,吕留良于是作诗《问燕》和《燕答》, 自比“穷檐”,而以舍穷檐而居雕梁的燕子来暗喻投靠清廷新贵的黄宗羲王俊义《全祖望《小心堂祁氏遗书记》有涉吕、黄关系史实辨正》。


《问燕》中写:“从来期汝二月天,杏花雨点杨花烟。朝窗夕窗相对语,不与俗物相周旋。哺食唶华同护惜,点茵汙帽恣狼藉。寒堂无伴老影孤,满眼春风慰萧寂。何图今岁得雕梁,翻然一饱成飞飏。老巢当位占高栋,群雏分户泥生香。汝居得所我亦喜,何子不复相过语。呢喃闻汝向雕梁,咒尽穷檐不堪处。寄声留取当时面,黄姑织女犹相见。雕梁久住过穷檐,尚有突栾窠一片。我闻人苦不知足,天下雕梁难更仆。明年莫更绕天飞,又咒华堂当茅屋。”


而《燕答》则以燕子自白的方式,揭露黄宗羲的嫌贫爱富和趋炎附势:“畴昔置我虚斋里,茶烟香缕清如水。敢道周旋何日忘,顾我所思岂在是。投林择深木择荣,安能郁郁久居此。况君避世益荒寒,庭院无多帘箔单。瘦圃无花衔不得,破巢欲补愁泥干。昨夜侯家歌吹发,先放双飞入珠幕。贵人头上坐听看,羡杀笼鹦与屏雀。老来爱雏过爱身,常恐失足寻常人。新巢喜得依王谢,千门万户终不贫。自古恶宾胜旧友,世情如是君知否。但愿故人办得侯家官与屋,依旧呼雏梁上宿。”《吕晚村诗。梦觉集》


吕留良的弟子严鸿逵在诗后的注解中清楚写道:“此以下三诗皆为太冲作也。凡浙东之馆浙西者,皆必以二月到馆,又其轻薄情事者有与燕适相类者,故借以为喻。盖自丙午子即吕留良弃诸生,太冲次年便去,而馆于宁波姜定庵家,所以诬诋子者无所不至。此《问燕》、《燕答》之所为作也。”卞僧慧《吕留良年谱长编》原本有才、有钱、有声望、有功名的吕留良是黄宗羲热衷结交的对象,但是当吕留良放弃功名得罪了清政府后,黄宗羲就立刻改换了嘴脸。


IP属地:加拿大9楼2021-01-12 11:03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后来发生的《高旦中墓志铭》事件,更是引发了吕留良对黄宗羲的极度不满。


高旦中是远近闻名的名医,他家是宁波望族,十分富有,本不必行医,但为了资助抗清事业和人士,高旦中不但倾尽家产,而且还不辞辛苦地坚持行医以筹集资金,很多年里,黄宗羲兄弟完全是靠高旦中行医而存活。对于黄宗羲兄弟来说,高旦中不仅是挚友,更对他们有大恩,不但长期以行医接济他们,而且数次救他们于危难之中。高旦中的女儿与吕留良第四子订有婚约,但因多年行义,高旦中最后终至一贫如洗,于是写信给吕留良:“某病甚将死,家贫,吾女恐不足以辱君子,请辞。”竟因为太穷,备不起嫁妆,主动请求退婚,吕留良拒绝了。


康熙九年(1670年),高旦中不幸去世, “死之日,贫不能备葬。孤寒啼饥,无或过而问者”。高旦中后人请黄宗羲写《墓志铭》,黄宗羲竟然在铭文中对高旦中大加贬低,说高旦中医术不精,还说高旦中不应该为行医疏怠学问,黄宗羲也不想想,如果不是高旦中靠着行医接济救助于他,他早就饿死了。


黄宗羲如此尖酸刻薄、忘恩负义,令吕留良十分恼怒,在吕留良的阻拦下,黄宗羲写的《高旦中墓志铭》才没有被刻出来。李洁非《天崩地解:黄宗羲传》此事之后,吕留良与黄宗羲彻底绝交。


IP属地:加拿大10楼2021-01-12 11:04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黄宗羲自己在清廷官员家任教还不够,还又请求姜希辙推荐其子到户部右侍郎周亮工家任教,吕留良获知此事后,作《管襄指示近作有梦伯夷求太公书荐子仕周诗戏和之》:“顿首复顿首,*高肩压肘。俯问此何人,墨胎孤竹后(指宁死不食周粟的伯夷)。”《吕晚村先生文集》讥讽自我标榜明遗民的黄宗羲对清廷官员姜希辙磕头跪拜、阿谀奉迎的不堪模样。


吕留良还在《与魏方公书》中记录了黄宗羲的另一桩丑事。


黄宗羲为了让自己的二儿子黄百家和三儿子黄百学获得清朝的生员资格,于是央求本省的某权势者帮忙,黄宗羲作这种事是个“老手”,早在崇祯朝,他便替弟弟和熟人的生员出身做过请托,眼下不同无非在于,所请托和谋取的乃是清朝的生员出身。但这位清廷的贵人办事有些马虎,竟将黄宗羲儿子的名和字记错了,不过在黄宗羲的眼中,这清朝生员的资格比名字重要多了,于是将错就错,将二儿子以字代名改作“正谊”,而将三儿子的名字从“百学”改为“百家”。


李洁非先生查黄宗羲家谱,黄炳垕《年谱》所列《世系图》后发现:黄宗羲的三个儿子的名字从原本的百药、百家、百学变成了百药、正谊、百家,“百家”这个原本是第二子的名字被变更为第三子的名字李洁非,《天崩地解:黄宗羲传》叁壹 余波,这一突兀的改变与吕留良的《与魏方公书》中所写完全一致。


IP属地:加拿大11楼2021-01-12 11:06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刘世南在《从黄宗载的遗民身份谈开去》一文中列举了几位重要学者对黄宗羲的评价,并总结道:


“庞石帚、黄宗炎、朱彝尊、查慎行、孟森、萧穆、严元照、陈确、李慈铭、张履作、沈清玉诸人外,就是全祖望和近、现代的章太炎和钱穆,也认为黄宗羲晚节可讥。”


黄宗羲的第七代孙黄炳垕所作《黄梨洲先生年谱》中写得十分明确:“康熙三十四年乙亥,黄氏八十六岁,七月三日逝, 疾革,谕家人以时服敛。又书《梨洲未命》一篇,有石条两根,可移至我圹前作望柱,上亥‘不事王侯,持子陵之风节;诏钞著述,同虞喜之传文’”。黄宗羲要求死后穿“时服”、也就是要求穿清朝的服装下葬,而且嘱咐家人在坟墓前立上两根石柱,刻字宣传他是生活在圣朝之中的不爱当官的名士子陵、虞喜。


子陵就是一代明君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好友严子陵,因为拒绝当官、不慕富贵而被后世称颂;至于虞喜之喻,刘世南先生解释得很透彻,黄宗羲是以此称颂康熙帝是“圣德钦明”,而自己则愿作“翼赞大化”、“敦励薄俗”的虞喜,其所持态度与顾炎武和王夫之完全不同。


IP属地:加拿大13楼2021-01-12 11:08收起回复

大木头张三: 回复 九之本派 :查家更加不是啥好货色,《明史》案查家查继佐举报的。
2021-1-14 15:06回复
我也说一句



xbfl999
拓定边方7
作为黄宗羲的私淑弟子,全祖望极力为黄宗羲辩护:
“若谓先生以故国遗老,不应与时人交接,以是为风节之玷,则又不然。”“是可以知先生之所以自处,固有大不可得已者。盖先生老而有母,岂得尽废甘旨之奉。但使大节无亏,固不能意避世以为洁。”全祖望:《答诸生问南雷学术贴子》,将因为不齿于黄宗羲献媚清廷而与之疏离的黄宗羲的弟弟黄宗炎说成是“性极癖,虽伯子时有不满其意者”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卷三十九《寓公鹧鸪先生黄宗炎》。


除此之外,全祖望还捏造了种种谣言污蔑吕留良,甚至将吕留良与黄宗羲的友人关系硬说成吕留良是黄宗羲的弟子,很多历史学者都对全祖望囿于门户之见而不分是非作了细致的批驳,如卞僧慧的《吕留良年谱长编》、王俊义的《全祖望《小心堂祁氏遗书记》有涉吕、黄关系史实辨正》等,这里就不多言了,作为一位史学家,全祖望如此不顾事实地颠倒黑白,倒也是颇得黄宗羲之风。


IP属地:加拿大14楼2021-01-12 11:08回复

xbfl999
拓定边方7
在《红楼梦》中,除了用史湘云和卫若兰的金麒麟是影射麒麟投胎的黄宗羲外,朱慈炤还多次引用了真正值得尊敬的真移民的吕留良讽刺欺世盗名的假遗民黄宗羲的典:


林黛玉《葬花吟》中悲叹“梁间燕子太无情”,这“无情的梁间燕子”就是那只令吕留良寒心的为了“雕梁”舍弃“穷檐”的燕子黄宗羲;


薛家之所以被安排住在梨花院,是因为与清廷一家亲的黄宗羲自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被世人称为“梨洲先生”;


李纨贪财,黄宗羲爱占小便宜,李纨的的判词:“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吕留良曾以兰根、莲叶自比:“画得兰根无好土,拔来莲叶出淤泥”《迁耕瑶亭与改斋同坐次改斋韵》,吕留良是真遗民真兰花,黄宗羲却是若兰似兰的假兰。黄宗羲的字“太冲”广为人知,这是他的父亲黄尊素为他起的,黄宗羲自己起的字是“德冰”,这是他自诩自己的德行如冰一样透明纯洁,但后来呢?曾经的抗清义士变成了清廷的吹鼓手,冰化为了水,“如冰”变“水好”,最后留下的不过是令亲朋故旧唾弃的贾兰伪君子罢了。


IP属地:加拿大16楼2021-01-12 11:11收起回复

大木头张三: 回复 九之本派 :《红楼梦》应该还是讲大清的,明珠相国家事。
2021-1-14 15:06回复
我也说一句



新牌榜网络 · 效卓

超刺激的乡村小说,三分钟就会起劲!偷偷收藏熬夜看.....
超刺激的乡村小说,三分钟就会起劲!偷偷收藏熬夜看.....
立即查看

2024-03-10 07:48:08 广告

xbfl999
拓定边方7
再看看朱慈炤给薛蝌起的奇怪名字,按照常理,与薛蟠对应的名字应是是虬、螭、蛟才对,可怎么就成了根本不搭对的蝌蚪了呢?


这是因为吕留良讥讽黄宗羲“蛟龙变蝌蚪”,黄宗羲本是抗击清朝的蛟龙,可惜晚节不保,投靠清廷成了蝌蚪,于是薛蛟变成了薛蝌。书中写薛蝌“闻得王仁进京,他也带了妹子随后赶来”,如果薛蝌自行入京、不跟着王仁的话,就没有拜访贾府的资格了,薛蝌追赶王仁暴露出他是个有心机、善钻营的市井小人,而这一处描写正是影射黄宗羲借着刻印《刘宗周遗书》的由头顺利攀附上清廷官员姜希辙,从而成功投靠清政府的精明操作。更多详情请看《揭底薛家虫》


朱慈炤花费十年心血创作《红楼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伤时感事、吊明讽清,而是要揭批以黄宗羲为代表的东林伪史党们的无耻谎言和欺世面目,为大明王朝和华夏民族保留珍贵的明亡真相。
清朝文字狱受害者吕留良是如何讲孔孟之道的? 2017-09-18 18:45

   【编者按】
吕留良为清初著名理学家、出版家和诗人。终其一生主张反清复明,死后受雍正时期“曾静策反案”牵连,遭剖棺戮尸,其子孙门人亦受牵连,堪称清代文字狱之首。
2015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吕留良全集》。今年1月,中华书局将吕留良《四书讲义》单行本编入“理学丛书”。日前,《四书讲义》的简体横排点校本纳入“中华国学文库”。
《四书讲义》
钱穆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谈及吕留良的《四书讲义》时道:“余读其书,其发明朱子义理,诚有极俊伟为他家所未及者,而尤在其政论。自朱子卒至是四百余年,服膺朱子而阐述其学者众矣,然绝未有巨眼深心用思及此者。晚村良不愧清初讲朱学一大师,于晦庵门墙无玷其光荣。”
杭州师范大学张天杰在《四书讲义》序言中也提到,“吕留良一生从事朱学,然与当时其他讲理学者不同,不以语录、讲章行世,而以时文评选著称,《四书讲义》便是其时文评选之中发明朱子《四书章句集注》相关义理的精华。”
下文为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经授权所摘张天杰为《四书讲义》所作序言全文。
吕留良(一六二九—一六八三),字庄生,又名光轮,字用晦,号晚村,别号耻斋老人、南阳布衣,暮年为僧,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浙江崇德县(康熙元年改名石门县,今属桐乡市崇福镇)人。吕留良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诗人,同时又是著名的理学家、时文评选家、刊行程、朱遗书著称的出版家,后三者则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其相关成果之一便是《吕晚村先生四书讲义》(以下简称《四书讲义》)。此外,吕留良还著有《何求老人残稿》、《吕晚村先生文集》等,今有俞国林兄汇编为《吕留良全集》十册。
吕留良的本生祖吕熯,明嘉靖时的江西淮府仪宾,尚南城郡主,后为侍养父母而与郡主一同回籍。本生父吕元学,万历二十八年(一六)举人,后谒选为繁昌知县,兴利除弊,有循吏之称。吕元学育有五子:大良、茂良、愿良、瞿良和留良。其中吕茂良,官刑部郎;吕愿良,官维扬司李。吕元学卒后四月,侧室杨孺人生下吕留良。吕留良诞生之后,其母无力照料,便将他交给三兄愿良夫妇抚育。吕留良三岁时,三嫂又病故,又过继给堂伯父吕元启。不久之后嗣父、嗣母,以及本生母相继过世,故而吕留良的少年时代几乎都是在不间断的服丧之中度过的,不可不谓孤苦凄凉。当时的吕家,还是一个深受明朝恩泽的官宦世家、文化世家,故而少年失怙的吕留良,还是得以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并表现得聪慧超群。
吕留良画像(录自《惭书》卷首,清华大学图书馆藏)
吕留良十六岁时,明亡清兴,不得不面临艰难的出处抉择。起先,吕留良散金结客、毁家纾难,曾与其友孙爽、侄吕宣忠等人参与过太湖义军的抗清斗争,失败之后吕宣忠被杀,吕留良于悲痛之中逃逸他乡。后来,因为害怕仇家陷害,羽翼未丰的吕留良于顺治十年被迫易名应试为诸生。其子吕葆中在《行略》中说:“癸巳始出就试,为邑诸生,每试辄冠军,声誉籍甚。”由此可知吕留良虽不汲汲于功名,却在举业上有着非凡的才能,而后从事时文评选而成名也就不足为怪了。直到康熙五年方才决意摒弃科考,被革去秀才,这在当时也是惊人之举,吕葆中《行略》说:“一郡大骇,亲知莫不奔问旁皇。”此时写有著名的《耦耕诗》表达其隐居不出、终老乡野的志向,其一曰:“谁教失脚下渔矶,心迹年年处处违。雅集图中衣帽改,党人碑里姓名非。苟全始信谈何易,饿死今知事最微。醒便行吟埋亦可,无惭尺布裹头归。”然而清廷却并未轻易放过吕留良,康熙十七年(一六七八)有博学鸿儒之征,浙江当局首荐吕留良,他誓死拒荐;康熙十九年又有山林隐逸之征,吕留良闻知消息当即吐血满地,无奈只得在病榻之上削去头发,披上袈裟,后隐居于吴兴妙山的风雨庵。
吕晚村纪念亭(桐乡市崇福镇中山公园内吕园)
即便如此,生前在节义之间的挣扎结束了,死后却依旧难以免除是非。雍正十年,受到曾静案的牵连,吕留良被剖棺戮尸,甚至连累子孙以及门人,或被戮尸,或被斩首,或被流徙为奴,罹难之惨烈,可谓清代文字狱之首。
以上之所以稍稍详述吕留良生平,是因为其遗民心态之曲折,与其学术思想之发展息息相关。
吕留良一生从事朱学,然与当时其他讲理学者不同,不以语录、讲章行世,而以时文评选著称,《四书讲义》便是其时文评选之中发明朱子《四书章句集注》相关义理的精华。
《四书讲义》繁体竖排版
时文,也即八股文、《四书》文,又称经义、制义、时艺等。明 清两代科举考试的第一场,就是以八股文的形式考试学子,且以《四书》中的句子命题,故而对于《四书》以及朱学是否有着正确的理解,也是科举成败的关键。当然,这样的评判标准,是建立在学风、士风端正的基础之上的,事实上,生逢明清之际的乱世,学风、士风皆难免乖戾,这在结社、选文上表现尤其突出。吕留良在《东皋遗选序》中说:“自万历中,卿大夫以门户声气为事,天下化之。士争为社,而以复社为东林之宗子,咸以其社属焉。自江、淮讫于浙,一大渊薮也。……凡社必选刻文字,以为囮媒。自周锺、张溥、吴应箕、杨廷枢、钱禧、周立勋、陈子龙、徐孚远之属,皆以选文行天下。选与社,例相为表里。”当时的复社、应社、几社,以及吕留良之兄吕愿良集合浙省十馀郡文士所举的澄社,吕留良之友孙爽、侄吕宣忠所举的征书社,也都有选文之举。而举征书社之时,年仅十三岁的吕留良就有参与。
吕留良两度从事时文评选,并成为与艾南英、陈子龙等齐名的时文名家。其前期的时文评选时间较短,顺治十二年至十八年,应陆文霦之邀而开始时文评选,主要由于出处节义而内心苦闷彷徨,故借以填补其心;康熙五年被革去秀才之后,再度从事时文评选,直到康熙十二年,一方面是因为放弃诸生后治生之需要,如在《与董方白书》中就说:“选文行世,非仆本怀,缘年来多费,按此粗给,遂不能遽已。”另一方面是因为寄托议论、讲明义理之需要,《与施愚山书》说:“某跧伏荒塍,日趋弇固,偶于时艺,寄发狂言,如病者之呻吟,亦其痛痒中自出之声,而赏音者以为有当于歌讴。”吕留良便在家中开设了天盖楼书局,自己刊刻发行所评选的时文选本,摆脱了书商约定评选时限、篇幅等约束,不只是收入的增加,而是真正实现改革时文,并借此弘扬朱子理学了。
关于吕留良为什么致力于时文评选,还需要说明三点。其一,吕留良对于晚明士人的结社、选文之风并不满意,认为是“以门户声气为事”,在《东皋遗选序》中就说:“于是郡邑必有数社,每社又必有异同,细如丝发之不可理。磨牙吮血,至使兄弟姻戚不复相顾。”士风之坏,除了结社还有评选时文,吕留良在《答赵湛卿书》中说:“盖选手二字,某所深耻而痛恨者,不幸其行迹如之。尝谓近世人品文章,皆为选手所坏。”他本人亲自从事选业十多年,故深知其中的弊病,确实当时“选手”多有“龌龊肺肠”,以至于坏了“人品文章”,吕留良之所以以选手为耻而又坚持评选,就是为了矫正不良之风。
《吕晚村先生文集》(民国十八年阳湖钱振锽排印本,天津图书馆藏)
其二,吕留良对八股取士并不认同,但也不认为问题出在八股上。他在《戊戌房书序》中说:“自科目以八股取士,而人不知所读何书。探其数卷枕秘之籍,不过一科贵人之业。”科举考试以八股文的考试为重,导致许多考生的枕边秘笈只有时文评选的册子了。不过究其病根,却并不在八股取士上头。吕留良接着说:“然以为科目之弊专由八股,则又不然。……夫科目之弊,由其安于庸腐,而侥幸苟且之心生。文气日漓,人才日替,陈陈相因,无所救止。”应该说他看得还是很准的,科举的弊病根源在于人心,也就是“侥幸苟且之心”,再养成“庸腐之习”,“故愚以为欲兴科目,必重革庸腐之习而后可”。吕留良之所以投入于时文十多年,就是希望用好的时文,来驱逐恶的时文。事实上,时文也有好文字,比如吕留良曾将自己所作时文汇集为《惭书》,为此书作序的黄周星说:“若如用晦所作,雄奇瑰丽,诡势瑰声,拔地倚天,云垂海立。读者以为诗赋可,以为制策可,以为经史子集诸大家皆无不可。何物帖括,有此奇观,真咄咄怪事哉!使世间习此技者皆如用晦,则八股何必不日星丽而岳渎尊也?”因此,吕留良以时文名家的身份来做时文评选,也就能顺理成章了。
其三,吕留良更为在意的是,通过讲章、时文反对俗学、异学。什么是俗学、异学?吕留良《四书讲义》卷一说:“除却俗学、异学,即是大学之道。俗学者,今之讲章、时文也;异学者,今之阳儒阴释以讲学者是也。”也就是说当时广泛流传的时文、讲章都是俗学,主要由村师所授;晚明以来的讲学先生多半受到阳明心学的影响,将佛、道等异学杂入儒学之中,他们所讲都是异学。对此问题,吕留良还在《答叶静远书》中有说明:“病在小时上学,即为村师所误。授以鄙悖之讲章,则以为章句传注之说不过如此;道以猥陋之时文,则以为发挥理解与文字法度之妙不过如此。凡所为先儒之精义与古人之实学,初未有知,亦未尝下火煅水磨之功。”俗学与异学导致士人“以为章句传注之说不过如此”,“以为发挥理解与文字法度之妙不过如此”,因此不对“先儒之精义与古人之实学”“下火煅水磨之功”,还自以为已有所得,结果就是离正道越来越远了。所以,吕留良要用时文评选来重新讲明章句传注,讲明先儒之精义与古人之实学,以及八股文的文字法度,把被俗学、异学搞得乌烟瘴气的讲章、时文风气端正过来。
吕留良僧装像(张宗祥摹黄九烟本,据桐乡市档案馆藏照片)
此外,还需要再补充一点,端正士人之心也只有时文最为有效。吴尔尧《天盖楼大题偶评序》中曾引吕留良的话:“读书未必能穷理,然而望穷理必于读书也。秀才未必能读书,然而望读书必于秀才也。识字未必能秀才,然而望秀才必于识字也。……舍此识字秀才读书者而安望耶?”在吕留良看来,直接针对士人,也即识字秀才,改变士风、学风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人人都离不了的时文,以最为优秀的评选来作引导,从而端正人心,维挽世道。吕留良以时文反时文,因而著成一系列著名的时文选本,以及后人汇编的《四书讲义》等书,整整影响了有清一代。诚如对吕留良评述最为全面而实在的钱穆先生在《吕晚村学述》中所说:“在彼之意,实欲拔赵帜,立汉帜,借讲章之途径,正儒学之趋向。”
对于时文,吕留良也有矛盾的心态,在《与吴玉章第二书》中说:“取圣贤之书,虚心玩味,先通其文义而渐求其理之所归,不必作时文。有所见,即作古文论说亦得,或作讲义、或作书牍亦得。”他认为读书有得,与其写八股时文,不如写古文或讲义、书牍,也就是说作时文不见得真有必要了。
吕留良时文评选的著作主要有《天盖楼偶评》、《天盖楼制艺合刻》、《十二科小题观略》、《十二科程墨观略》、《唐荆川先生传稿》、《归振川先生全稿》、《陈大樽先生全稿》、《钱起士先生全稿》、《黄陶庵先生全稿》、《黄葵阳先生全稿》、《江西五家稿》、《质亡集》等。后来则有吕留良的弟子,将这些时文选本之中的吕氏评语摘出,并以朱子《四书章句集注》的顺序加以重新组合,重要的版本有以下三种:周在延编《天盖楼四书语录》四十六卷,清康熙二十三年金陵玉堂刻本;陈鏦编《吕晚村先生四书讲义》四十三卷,清康熙二十五年天盖楼刻本;车鼎丰编《吕子评语正编》四十二卷附严鸿逵记《亲炙录》八十九条《吕子评语馀编》八卷附《亲炙录》六条,清康熙五十五年顾麟趾刻本。上述三书,体例大略相当,编次最全则为《吕子评语》,其正编发明书义,内容与《语录》、《讲义》大致相当,其《馀编》论文章作法,为此书独有,然此书最晚出,而十二年后曾、吕文案发,车鼎丰兄弟以刊刻逆书与严鸿逵等往来获罪拟斩,故此书流传最少。因此,在康熙后期以及雍正初年,流传最广则是《四书讲义》,故而后世学者研究吕留良对《四书》的诠释,对于孔、孟以及程、朱等义理的阐发,特别是其朱学思想的主旨,还是通过《四书讲义》一书。下面就以此书为主,并辅之《文集》,来探讨一下吕留良的《四书》诠释以及朱学思想。
《二程全书》(清康熙年间御儿吕氏宝诰堂刻本,仰顾山房藏)
关于吕留良是否笃信朱学,学界多有不同说法,其中影响颇大的则是全祖望在《小山堂祁氏遗书记》之中的说法:“初南雷黄公讲学于石门,其时用晦父子俱北面执经。已而以三千金求购澹生堂书,南雷亦以束脩之入参与。交乃既毕,用晦之使者,中途窃南雷所取卫湜《礼记集说》、王偁《东都事略》以去,则用晦所授意也。南雷大怒,绝其通门之籍,用晦亦遂反而操戈,而妄自托于建安之徒,力攻新建。”全祖望的说法影响极大,比如章太炎《书吕用晦事》就说吕氏之学“本非朱学”,“乙太冲主王学,欲借朱学与竞”。且不说吕留良是否有与黄宗羲竞争之意,但看其学术发展脉络,即可知其于朱学必然自幼精通。如其在《复王山史书》中说:“某荒村腐子也,平生无所师承,惟幼读经书,即笃信朱子细注,因朱子之注,而信程、张诸儒,因朱子、程、张而信孔、孟。”吕留良自幼熟读朱子《四书章句集注》,并认为由朱子可至二程、张载,再至孔子、孟子,也就是说笃信朱学为儒门正宗。再者,吕留良少年时代就钻研时文,而时文成败在于是否对《四书》之精义、实学有所精通,故由此亦可知其必然笃信朱学。康熙初年,也就是黄宗羲到吕家处馆之时,吕留良在与张履祥的信中说“平生言距阳明,却正坐阳明之病”,也就是说与当时的大多士人一样,他也受过王学影响,但并不能说放弃了朱学的立场,也正因为有点朱、王调和之心态才会与黄宗羲交往,然在康熙五年之后则渐渐放弃调和,转而推尊朱学,故而与早就转向朱学的张履祥多方联系。康熙八年,张履祥到吕家处馆之后,吕留良的朱学自然也就更为精进了。
《四书语录》(清康熙二十三年金陵玉堂刻本,清华大学图书馆藏)
明清之际推尊朱学的学者极多,而吕留良并非简单的“尊朱辟王”,其本意并不在王学,而只在于朱学。吕留良《答吴晴岩书》说:“凡天下辨理道、阐绝学,而有一不合朱子者,则不惜辞而辟之者,盖不独一王学也,王学其尤著者尔。”吕留良认为只有朱子之学才是孔孟正学,不合朱子者都是异学,都需要辟之,除了王学,还有佛学,还有陈亮之类的事功之学,如《四书讲义》卷十六说:“学术义利之分不可不辨,亦即朱子与龙川力辟之旨也。”吕留良认为,儒门正学唯由朱学而上,方可讲求。最为完整的一段论述在《复高汇旃书》中:“金溪之谬,得朱子之辞辟,是非已定,特后人未之读而思耳。若姚江良知之言,窃佛氏机锋作用之绪馀,乘吾道无人,任其惑乱;夷考其生平,恣肆阴谲,不可究诘,比之子静之八字着脚,又不可同年而语矣。而所谓朱子之徒,如仲平、幼清,辱身枉己,而犹哆然以道自任,天下不以为非。此道不明,使德祐以迄洪武,其间诸儒失足不少。……故姚江之罪,烈于金溪,而紫阳之学,自吴、许以下已失其传,不足为法。今日辟邪,当先正姚江之非,而欲正姚江之非,当真得紫阳之是。《论语》"富与贵"章,先儒谓必先取舍明而后存养密。今示学者,似当从出处去就、辞受交接处,画定界限,扎定脚跟,而后讲致知、主敬工夫,乃足破良知之黠术,穷陆派之狐禅。盖缘德祐以后,天地一变,亘古所未经,先儒不曾讲究到此,时中之义,别须严辨,方好下手入德耳。”吕留良指出,宋代陆九渊(金溪)流于佛禅而非儒门正学,经过朱子的严词辟陆,是非得以分辨,到了晚明时代的王阳明(姚江)则更流于佛禅,且多权诈,故而危害比陆九渊更甚。所以要辟邪,当纠正王学之非;而要纠正王学之非,则又要先得朱学之是。吕留良还指出,自从宋末德祐年间以来,诸如元代的许衡(平仲)、吴澄(幼清)等人,也是徒有尊朱之名,未得朱学之真,因为他们在元代的异族统治之下“辱身枉己”;而朱学之真则是“必先取舍明而后存养密”,也就是“当从出处去就、辞受交接处,画定界限,扎定脚跟,而后讲致知、主敬工夫”。在吕留良看来,这一道理朱子等先儒也未曾十分讲究,因为他们未曾经历类似“德祐以后”那种天地亘古未有的变化,而吕留良本人则经历明清鼎革的变化,对于“出处”之中的节义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
《四书讲义》(清康熙二十五年天盖楼刻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
在《四书讲义》之中,也多有阐发先讲明出处、辞受而后方可讲明致知、主敬的观念,这方才是吕留良朱学的根本所在。他所认为的朱学的真精神,就在立身行己之道,也即重节义、反功利。钱穆先生的《吕晚村学述》也说:“讲理学正当从出处去就、辞受交接处画定界限,扎定脚跟,而岂理气心性之空言,所能辨诚伪、判是非?此一主张,乃畅发于其《四书讲义》中。亦可谓当晚村之世,惟如晚村,乃始得为善述朱学也。”《四书讲义》卷三十五说:“近来多讲朱子之学,于立身行己,未必得朱子之真。其忧有甚焉者,开堂说法,未开口时,先已不是,又何论其讲义、语录哉!故今日学人,当于立身行己上,定个根脚。”卷三十八则说:“圣贤于出处去就、辞受取予上,不肯苟且通融一分,不是他不识权变,只为经天纬地事业,都在这些子上做,毫厘差不得耳。”能够做到大圣大贤的人,都是在出处、辞受上必有坚持,经天纬地事业也都从细微小事上做起,所以立身行己,毫厘差不得。《四书讲义》卷七中也说:“人必取舍明而后可以言存养。吾见讲学宗师,谈心论性,诃诋古人。至其趋羶营利,丧身失脚,有不可对妻子者,吾不知其所讲者何事也。”吕留良讲《四书》、讲朱学,其出发点都是节义之道,所以认为将心性说得高妙没有益处,更何况空谈心性而自身节义无一可取,或趋于功利而“丧身失脚”。吕留良并不是说“谈心说性”,以及讲求存养工夫本身有误,而是说学问也有一个先后之分,也即节义最为重要,先讲求立身行己的工夫,然后才是存养工夫;也只有先讲明立身行己,方才能够不趋附于功利以至丧身失脚。
吕留良为黄宗羲所斲砚(载沈瑾《沈氏砚林》)
再看吕留良所论夷夏之防,其实也就是从节义之道出发的,指出必须讲明节义,反对功利。《四书讲义》卷十七“子贡曰管仲”章说:“圣人此章,义旨甚大。君臣之义,域中第一事,人伦之至大。若此节一失,虽有勋业作为,无足以赎其罪者。若谓能救时成功,即可不论君臣之节,则是计功谋利,可不必正谊明道。开此方便法门,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谁不以救时成功为言者,将万世君臣之祸,自圣人此章始矣。看"微管仲"句,一部《春秋》大义,尤有大于君臣之伦为域中第一事者,故管仲可以不死耳。原是论节义之大小,不是重功名也。”前人对此章关注极多,唯有钱穆先生强调吕留良讲《春秋》大义“为域中第一事者”,其立足点是在节义,他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盖夷夏之防,定于节义,而摇于功名。人惟功名之是见,则夷夏之防终隳。人惟节义之是守,而夷夏之防可立。”钱穆先生的诠释当是符合吕氏原意的。在吕留良看来,夷夏之防固然当守,此本不必多言,然而需要讲明的则是如何守其防,唯有先明节义而已;至于夷夏之防与君臣之义的选择,也就在于节义的大小,而不在于功名的大小。吕留良还说:“若将尊王另分在僭窃上说,此功不足赎忘君雠之义也。圣人论管仲,只许其功,并未尝有一言及于纠、白之是非也。”此处也是吕氏不同于朱子之处,朱子还在辨析公子纠与小白谁大谁小以及“君雠之义”,而吕留良则指出,不必论及公子纠、小白的是非,更不必论及功名,只要讲明管仲所作所为的节义之大小。至于朱子等先儒为什么在此问题上会有纠结,吕留良关于此章的评语原本还说:“要之,此一段道理,先儒不曾经历讲究,固难晓然耳!”此段保留在《吕子评语》卷十七,而《四书讲义》则没有收录,然而却可从此看出吕留良对于《春秋》大义的思考,也是与其经历明 清鼎革之变,在节义上有新的体证相关的。吕留良还说:“此章孔门论出处事功节义之道,甚精甚大,……后世苟且失节之徒,反欲援此以求免,可谓不识死活矣。”也就是说,此章真正需要辨析的就是节义与功名之别,节义大小必须辨析,而功名无论大小都要服从于节义,如不重节义而重功名,就会被失节之徒给误用了。
再看《四书讲义》所论君臣、封建与井田,也是在辨析节义与功利。卷六说:“人知父子是天性,不知君臣亦是天性,不是假合。”卷三十七中说:“君臣以义合,合则为君臣,不合则可去,与朋友之伦同道,非父子兄弟比也。不合亦不必到嫌隙疾恶,但志不同,道不行,便可去,去即是君臣之礼,非君臣之变也。只为后世封建废为郡县,天下统于一君,遂但有进退而无去就。嬴秦无道,创为尊君卑臣之礼,上下相隔悬绝,并进退亦制于君而无所逃,而千古君臣之义为之一变,但以权法相制,而君子行义之道几亡矣。”因为君臣之义,来自天理,故而可以合则留,不合则去,这在周代的封建制之下比较容易实现,在郡县制、大一统之下则很难实现,所以说“有进退无去就”,更何况“尊君卑臣”以至于君臣上下悬绝,更无法实现士大夫的节义了。所以说吕留良之所以重新辨析君臣关系,并倡导封建、井田,也就是因为倡导“君子行义之道”。当然,吕留良也深知封建制并不是没有害处。卷三十九说:“五兵作而杀戮多,封建制而争战烈,圣人岂不知之?然必不可已者,其利害有大小也。后世不知圣人深意,以一姓之私,废生民之公,究其子孙受祸尤酷,流未有之毒于无穷,则何益矣!”此条可见吕留良总是超越常人的认识,指出一般认识背后的利害大小,也即节义大小之别,能够明辨出处节义是第一位的,这方才是“圣人深意”。所以,卷三十四说:“封建井田之废,势也,非理也;乱也,非治也。后世君相因循苟且,以养成其私利之心,故不能复返三代,孔、孟、程、朱之所以忧而必争者,正为此耳。虽终古必不能行,儒者不可不存此理,以望圣王之复作,今托身儒流,而自且以为迂,更复何望哉!”吕留良认为后世废封建、井田,然后因循苟且,都是一种私利之心,然而就算终古必不能再行封建、井田等上古的制度,儒者也不可不坚持立场,否则的话,就是所谓曲学阿世,成了孔、孟、程、朱的罪人,儒者还当有一点迂拙,而死守其节义,方为世人留存一份希望。
吕留良书法对联(上海刘靖基旧藏,载《明清楹联》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年版)
综上所述,经由吕留良重新诠释的朱学,彰显了儒学的节义之道,为人为学当重节义而非功名利禄,以此考量历代学者,如后世之朱学者,亦先问其出处、辞受之际的节义如何。这种朱学,乃是易代之际学术的一种典型,甚至可以这么认为,吕留良的朱学方才是真正结合其时代的朱学,也是真正承继了朱子,乃至孔、孟的儒家真精神。这种思想的特出,与吕留良独特的遗民心态密切相关,历经家族与个体于明清两代之际的多层面的交涉,以及反复挣扎,方才会尤其重视出处、辞受所体现的节义之道。而且,随着年岁的增长,就其人生之抉择而言,越来越坚定其明之遗民的角色,至于毫无假借;就其学术之抉择而言,越来越趋向于朱学,亦至于毫无假借。所以说,对其学术思想当有同情之了解,则必须对其遗民心态之曲折亦当有同情之了解。
吕留良的时文评选以及之后的《四书讲义》,在康熙、雍正乃至曾、吕文案之后,一直有着巨大的影响,其影响之主流则是对于朱学的弘扬,对于节义之道的弘扬;而支流,或者说往偏执一面的理解则是夷夏之防。
受其直接影响者非陆陇其(字稼书)莫属,陆氏所著《松阳讲义》称引其当世学者唯有吕留良最多,钱穆先生《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也说:“稼书议论,颇有蹈袭晚村。”且就“蹈袭”还有小注:“稼书《松阳讲义》十二卷,其间称引晚村者不下三四十处,迹尤显也。”此后,还有多种版本的《四书》类著作,也都引用了吕留良论《四书》,如王琰编撰的《四书绎注》,钱穆先生提及时称其为《吕陆四书绎注》,该书于《四书》各章先摘录吕留良、陆陇其二人之评语,再附以己说。还有李沛霖、李祯编撰的《四书朱子异同条辨》与张庸德增补的《四书尊注会意解》等,因为大量引用吕留良之评语而遭到清廷的禁毁。至于其影响之广大,则可举隐居深山的王夫之,在其《搔首问》一书中也提到吕留良:“近有崇德人吕留良字用晦,极诋陆、王之学,以卫朱子之教,是已。”王夫之不完全认同吕留良,然而也极为关注其尊朱辟王之影响。戴名世《九科大题文序》说:“吾读吕氏之书,而叹其维挽风气,力砥狂澜,其功有不可没也。……而二十馀年以来,家诵程、朱之书,人知伪体之辨,实自吕氏倡之。”此外,还有王应奎《柳南续笔》说:“本朝时文选家,惟天盖楼本子风行海内,远而且久。”王弘撰《山志》也说:“近时崇正学、尊先儒,有功于世道人心者,吕晚村也。”可见在当时吕留良的书风行海内,且真正起到了推尊朱学,维挽士风的作用。到了晚清,文网稍宽,吕留良《四书讲义》等书再度风行,如曾国藩在同治四年七月的家书中就说时文要读吕晚村,再如张謇《吕晚村墨迹跋》说:“读晚村批评之制艺,义本朱子,绳尺极严,不少假贷,缘此于制举业稍睹正轨。”由此可见,无论八股时文写作,或是推尊朱子,吕留良的影响都是覆盖有清一代的。
吕留良耦耕诗(上海博物馆藏)
再说受吕留良影响之支流,其特出者便是曾静,曾氏《知新录》说:“如何以人类中君臣之义,移向人与夷狄大分上用?管仲忘君事仇,孔子何故恕之,而反许以仁?盖以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华之与夷,乃人与物之分界,为域中第一义。所以圣人许管仲之功。”至于雍正帝驳斥吕留良,倒是下了一番功夫,且从节义入手,也可谓击中要害。雍正七年四月上谕说:“是吕留良于明毫无痛痒之关,其本心何曾有高尚之节也!……身为本朝诸生十馀年之久矣,乃始幡然易虑,忽号为明之遗民。千古悖逆反覆之人,有如是之怪诞无耻,可嗤可鄙者乎?自是著邪书,立逆说,丧心病狂,肆无忌惮。其实不过卖文鬻书,营求声利。”雍正帝并不详论吕留良之阐发朱学,而论其于明清两朝之关系,论吕氏最为关切的节义、功利,确实也道出了吕氏心中隐痛。后来命朱轼等人编撰《驳吕留良四书讲义》,然此书未被收录《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此书大都肤末之论,意在逢迎而已。
如今再读吕留良《四书讲义》,自然还当重视其对于朱学的阐发,诚如《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说:“书中悉就朱注发挥,然体会有得,多有比朱注更精更切者,时亦自出己意,不能尽合朱子。……自成吕氏之书,非一般遵朱不敢失尺寸者可以同语也。”吕留良对于朱子《四书章句集注》的诠释实在难能可贵,虽其中论析不尽合于朱子,然亦是极有价值的。
《大学读本》(清陈鏦钞本,佚名过录朱子、吕留良、仇兆鳌批语,载《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二一三秋季拍卖会图录》)
吕留良《四书讲义》晚清以来虽有影印翻刻,然缺少一部点校整理本,则其中朱学精华终究无法为研究学习者广泛阅读。精研吕留良二十年的俞国林兄,慨然力任此事,去年出版的《吕留良全集》,其中收录的《四书讲义》就是第一个点校本;今年则又将《四书讲义》再度修订,出版单行本。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单行本与《全集》本在体例上作了改变,将吕氏讲义与朱子《四书章句集注》逐条对应,以便对比考量吕留良朱学诠释的成就。精心的点校,方便的体例,故而新版《四书讲义》当是三百多年来最佳的一个版本。吕留良弘扬朱学、《四书》学功不可没,国林兄亦功不可没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76
 楼主| 发表于 2024-3-10 08: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吕留良
元史》吕留良(1629—1683),明末清初杰出的学者、思想家、诗人和时文评论家、出版家。又名光轮,一作光纶,字庄生,一字用晦,号晚村,别号耻翁、南阳布衣、吕医山人等,暮年为僧,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浙江崇德县(今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人。顺治十年应试为诸生,后隐居不出。康熙间拒应满清的鸿博之征,后削发为僧。死后,雍正十年被剖棺戮尸,子孙及门人等或戮尸,或斩首,或流徙为奴,罹难之酷烈,为清代文字狱之首。吕留良著述多毁,现存《吕晚村先生文集》、《东庄诗存》。
作品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身后大事
过仲兄村居 其二
九月二日同马允彭篯侯董采载臣陈鏦大始严鸿逵赓臣查枢左旋大儿葆中从子至忠放舟东游
题张午祁杨园竹屋
过仲兄村居 其一
过仲兄村居 其三
集饮黄俞邰竹斋次徐州来韵 其一
集饮黄俞邰竹斋次徐州来韵 其二
次韵答钟静远
登真如塔
舟次看武康山溪
再游蠡山语徐方虎
游慈相寺
同考夫商隐寅升登云岫
至佩璁隐居次韵
见钓者
东庄杂咏 其一
东庄杂咏 其二
东庄杂咏 其三
次韵寄怀黄晦木 其一
次韵寄怀黄晦木 其二
胡山眉瘗天木于家山同午祁过访感赠
人物生平
自幼失怙

吕留良生于崇祯二年正月二十一日(1629年2月13日),出身封建仕宦家庭,祖上在明朝世代为官。其父吕元学曾任繁昌知县,主要功绩是将繁昌县的三台山修筑完成,后因病辞官,回归故里,为人乐善好施。吕元学正妻郭氏,为元学育子3人:大良、茂良、愿良。天启元年(1621)之后,吕元学娶侧室杨氏,生第四子瞿良。

崇祯元年(1628)九月,吕元学病逝。4个月之后,即崇祯二年(1629)正月二十一日,侧室杨氏在崇德县登仙坊祖居生下遗腹子吕留良。由于其父早逝,杨氏体弱多病,留良由三兄愿良夫妇扶养。三岁,嫂亡,过继堂伯父鸿胪寺丞元启为子。

吕留良幼时即“颖悟绝人,读书三遍辄不忘”,八岁能文,十岁时,三兄愿良建澄社于崇德,东南士子千余人,往来聚会,征选诗文,评议朝政,留良深受影响。崇祯十四年(1641),孙子度建征书社于崇福禅院。时留良十三岁,以诗文入社,大得子度赞赏,并被视为畏友。吕留良博学多艺,有二十四绝技,“凡天文、谶纬、乐律、兵法、星卜、算术、灵兰、青乌、丹经、梵志之书,无不洞晓。工书法,逼颜尚书、米海岳,晚更结密变化。少时能弯五石弧,射辄命中。余至握槊投壶、弹琴拨阮、摹印斫砚,技艺之事皆精绝。然别有神会,人卒不见其功苦习学也。”

抗清失利

顺治元年(1644年)明亡后,三兄吕愿良随史可法镇守扬州,吕留良与侄儿吕宣忠(长留良四岁)于顺治二年(1645年)散家财召募义勇,与入浙清军抗衡。宣忠曾署总兵都督佥事。当时,在其友人董时雨的操持之下,四处连络,苦心经营。监国鲁王加封宣忠为扶义将军,给与敕印,令其还至太湖,率部抗清。后大战清兵于澜溪(太湖下游,乌镇附近),兵败。宣忠遣散所部,入山为僧,后因探父病回家被捕遇害。就义之日留良曾为其送行。国仇家恨,使留良痛心疾首,乃至“幼素有咯血疾,方亮工(吕宣忠)之亡,一呕数升,几绝。”后来他把这一时期的诗作结集称为《万感集》。由于在抗清战斗左股中箭,留下终身创伤。《厉耦耕诗》记载有“箭瘢入骨阴辄痛,舌血溅衣洗更新”的诗句。其弟子严鸿逵注谓:“子自言左股曾中箭,遇天雨辄痛。”吕留良兵败后隐居行医,他虽于清顺治十年(1653)改名光轮,应试得诸生,但一直与坚持抗清的张煌言等保持联系。后来雍正因此在《大义觉迷录》中指责他“于顺治年间应试,得为诸生,嗣经岁科屡试,以其浮薄之才,每居高等,盗窃虚名,夸荣乡里……按其岁月,吕留良身为本朝诸生十余年之久矣,乃始幡然易虑,忽号为明之遗民。千古悖逆反复之人……”对于这段应考经历,吕留良在其后的诗文中多次表示了深深的反悔与自责,他一直以“失脚”来比喻这次出试:“谁教失脚下渔矶,心迹年年处处违。雅集图中衣帽改,党人碑里姓名非。苟全始信谈何易,饿死今知事最微。醒便行吟埋亦可,无惭尺布裹头归。”

顺治八年(1651)冬,其兄吕愿良在贫病饥寒中死去。由于儿子宣忠已死,吕留良为其操办后事。顺治十一年(1655),陆文霦约请吕留良一起评选八股文时,吕留良欣然应允。于是,他们两人在吴门集市租了一间房子,从事评点工作。因为他们评选的是从清朝入主中原后顺治三年(1646)开始八股取士到顺治十一年(1654)共五科的文章,故名《五科程墨》。留良借评选时文以宣扬“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其民族气节对士人学子影响极大。

倾接儒士

顺治十六年以后,吕留良结识浙东余姚著名学者黄宗羲、黄宗炎兄弟和宁波隐士高斗魁。吕留良嗜砚成癖,曾自言:“予幼嗜砚石,所蓄不下二三十枚。”吕留良的长子葆中称父亲吕留良“摹印斫砚,技艺之事皆精绝”。黄宗羲从其所好,赠予吕留良一方八角砚。吕葆中即于此时从黄宗羲问学。两年后,二兄茂良以留良外务过多,荒废学业,强留于崇德西门内祖居友芳园之梅花阁,教子侄辈读书。康熙二年(1663),黄宗羲应聘至梅花阁执教。留良与宗羲、宗炎、吴之振、吴自牧、高旦中等,相聚于园内水生草堂,诗文唱和。又与之振、自牧共选编《宋诗钞》九十四卷。留良为所选八十余位宋代诗人撰写小传。

康熙五年(1665),浙江学使至嘉兴考核生员,留良拒不应试,被革除诸生。此举震惊社会,而留良怡然自得。从此归隐崇德城郊南阳村东庄(在今桐乡县留良乡),自开天盖楼刻局,继续选刻时文出售,并提囊行医,以自隐晦。其时诗朋文友大半散去,独与张履祥、何商隐、张佩葱,专攻程朱理学,创立南阳讲学堂,设馆授徒。身益隐而名益高。八年(1668)迎理学大儒张履祥至东庄讲学,“共力发明洛闽之学”。另一方面他又编辑刻印程朱遗书,“以嘉惠学者”。此时他继续从事时文评选工作。他开“天盖楼”刻局,自选自刻,自己经营发行,一时之间“天盖楼”选本风行全国。吕留良通过评选八股文,宣传他严“夷夏之防”和恢复“井田”、“封建”制的政治主张。这也就是《行略》中所说的“其议论无所发泄,一寄之于时文评语,大声疾呼,不顾世所讳忌。”此时吕留良曾频频出游,写了相当数量的记游诗。他约友人同游南北湖,即景赋诗,许多诗篇都富有强烈的反清意识。这三十多首纪游诗,成集时题为《真腊凝寒集》。另外吕留良还结交了黄虞稷、周在浚等一批新友,写了许多唱和诗,全都收在《零星稿》中。吕留良与黄宗羲由于立身旨趣的歧异,后则绝交。

拒仕为僧

吕留良晚年,正值清政府对文人进行软硬并施、加强专制统治的时期。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开博学鸿词科,企图笼络当时的一批名士。浙江当事首荐吕留良,留良固辞乃始得免,而与他同时代的汉人汤斌则欣然应试,由于缺乏竞争,后得中高官。康熙十九年(1680),清廷为了进一步拉拢和软化明遗民,征聘天下山林隐逸,嘉兴郡守复荐留良。吕留良在被逼无奈之下,只好削发为僧,取法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去吴兴埭溪之妙山,筑风雨庵,隐居讲学,门人弟子亦甚众。康熙二十一年秋,吕留良与门人子侄三游南北湖,按出游日程写了一组纪游诗,编成诗集名为《东将诗》。这时大清江山日益稳固,吕留良时刻惦记的抗清复明基本上已成泡影,这愈发增加了他的愤世嫉俗之感。

留良早衰,年四十余须发灰白齿落过半,且幼有咯血疾,遇有怫郁即发。康熙二十二年(1683),留良重游杭州,所写诗篇收入《欬气集》中。是年八月,因病与世长辞,终年五十五岁。临终前数日,仍勉力补辑《朱子近思录》及《知言集》,作《祈死诗》六篇,子侄弟子劝其休息,答道:“一息尚存,不敢不勉。”临终时勉励门人“细心努力为学”,告诫后人一定要恪守“孝友大义”。忽然又说:“我此时鼻息间气,有出无入矣。”门人呼“先生”,留良答曰:“人皆如此!”声音半涩而字义楚楚。随令众人退出,作揖“拱别者三四”。于是从容正容,展伸其足,叉手安寝而逝。留良逝后,“远近之士闻者莫不震悼失图,以为斯道之不幸”。八月十七日,何商隐来吊,泣道:“二十载交情毕矣。伤心!伤心!”陈执斋、陆稼书为文祭奠,黄宗炎作诗哭之,查慎行亦有《挽吕晚村徵君》诗。十一月二十九日,留良葬于识村祖茔(在今晚村乡识村东长板桥之西)。

夫人姓范,有子七人:公忠(葆中)、主忠、宝忠、诲忠、补忠、纳忠、止忠(毅中)。

祸及后人

吕留良去世后,其弟子及曾静等人崇奉留良其说、为其广播,后曾静策动川陕总督岳钟琪反叛,被告发下狱,牵连吕的两个学生。吕亦被剖棺戮尸,著作则被焚毁。雍正在《大义觉迷录》骂吕留良:“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吕留良于我朝食德服畴,以有其身家,育其子孙者数十年,乃不知大一统之义!”传说其孙女(一说女儿)吕四娘将雍正帝刺杀。

辛亥革命后,冤案昭雪。浙督汤寿潜改西湖彭公祠崇祀三贤,列留良为三贤之一。知县及地方绅耆,为建新墓,筑纪念亭于孔庙后,蔡元培为之书额及联,立碑以垂不朽。今县境有留良、晚村两乡,用其名号命名,并于崇福镇筑吕园以为纪念。而近代革命家邹容在扼腕叹息之余更称当时宠荣一时的汤斌为“驯静奴隶”。

主要成就
藏书成就

吕留良藏书颇富,清初,祁氏“澹生堂”藏书散出,争购者颇多。当时黄宗羲在石门讲学,他与黄宗羲为争购祁氏图书而不和,他得书3000余册,精本亦多。全祖望《小山堂祁氏遗书记》记其故事甚详。家有藏书楼为“不远复堂”、“二妙亭”、“天盖楼”、“南阳耕钓草堂”、“风雨庵”、“讲习堂”等。藏书印有“南阳村庄吕晚村藏书”、“南阳讲习堂抄书”、“吕氏藏书”、“耻斋”、“不远复堂”、“难得几世好书人”、“御儿吕氏讲习堂经籍图书”等章。家被抄斩后,藏书和著述亦多被焚毁,四库开馆时,查禁焚毁所有著作。今存《吕用晦文集》、《东庄吟稿》。与吴之振合辑有《宋诗抄》等数种。长子吕葆中,字无党,继承其藏书,家有藏书楼“观稼楼”、“玉乳山房”、“吾研斋”、“只拙斋”等,并有多枚藏书印,如“东莱吕氏明农草堂藏书印”、“南阳讲习堂”等。

著述名录

吕留良为学尊朱辟王,推明儒学本旨,精治《四书》,详辨夷夏之别,其著述由门人辑为《四书语录》、《四书讲义》、《吕子评语》等。后人曾编有《吕晚村先生文集》八卷、《东庄诗存》七卷、《续集》四卷;《惭书》一卷;与吴之振,吴自牧合选《宋诗钞初集》,与张履祥合选《四书朱子语类摘抄》三十八卷;又有《精选八家古文》及后人汇刻其时文评语数种;刻印其遗文墨迹若干卷。此外,雍正《大义觉迷录》中引用其日记多条。留良自幼推崇朱熹,为文似朱熹,翻澜不已,善于说理;诗学杨万里、陈师道,深情苦语,令人感怆。近人邓之诚说:“以诗文论,诚宗羲劲敌,唯史学不如。”

身后大事
“大逆”罪

吕留良是在死后49年时,即清雍正十年(1732年),受湖南儒生曾静反清一案牵连,被雍正皇帝钦定为“大逆”罪名,惨遭开棺戮尸枭示之刑,其子孙、亲戚、弟子广受株连,无一幸免,铸成清代震惊全国的文字冤狱。吕氏的民族节慨与反清复明思想,多见于其著作《吕晚村先生文集》、《东庄吟稿》等。他的反清思想表现为激烈行动的,清康熙五年(1666年)拒不应试,被革除诸生,当时朝野为之震惊。尔后,康熙十七年、十九年,两次不应“征辟”、决意出家为僧、遁迹吴兴县妙山,筑风雨庵著书、讲学,所著诗词文章多有“谤议及于皇考”言论。这一时期,可以看出持异端的知识分子还是有一定生存“自由度”的。雍正七年(1729年)的“曾静案”,使吕留良获罪的原因主要是他的著作、日记和书信。他在日记中多有“谤议及于皇考”的言论,被定为“思想罪”。辛亥革命后,吕留良被尊为反清志士,始得昭雪翻案,崇德地方官绅民众筹资为其建亭立碑。

受牵连的人

近有论者以为:清初屡兴文字狱,而通盘由武力镇压转向思想统制,则是从雍正开始。这一“思想统制”的结果,是终于转移了有清一代的士风、大大加强了读书人的奴性。雍正十年(1732年)判决:吕留良及其子葆中已身故,俱戮尸枭示;次子毅中改斩立决,诸孙发遣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 因吕案受牵连的还有吕留良的学生严鸿逵,他在日记中记载:“索伦地方,正月初三日地裂,横一五里,纵三千里,飞起石块,后出火,居三千内居人全迁避”,又有:“热河水大发,淹死满人两万余”。朝廷给他定的罪是“拾吕留良之唾余,而尤加幻妄,岂非凶逆性成?万死有余之逆贼呼?”吕案中还有一个受牵连的人是严鸿逵的学生,叫沈在宽。他在一首诗中有“更无地著避秦人”,还有一首诗说:“陆沈不必由洪水,谁为神州理旧疆”。因为吕案受牵连的人还有:车鼎丰、车鼎贲、孙用克、周敬与、房明畴、金子尚、张圣范、朱羽彩、朱霞山、朱芷年等。就在这一年,清政府为了强化“文字狱”的成果,雍正皇帝将去世45年后的汤斌树立为汉臣榜样进行表彰并入祀贤良祠,其目的是让汉人知识分子都来效法汤斌。

雍正十二年十二月,经刑部会审,判严鸿逵与吕留良党恶共济,诬编妖言,应凌迟处死,但因为已经死亡,固枭尸示众,他的祖父、父亲、子孙兄弟及伯叔父兄弟之子男十六以上者皆斩立决,男十五以下者及严鸿逵之母女、妻妾、姐妹俱给功臣之家为奴。沈在宽传吕留良、严鸿逵之邪说,猖狂悖乱,尤宜速正典刑,凌迟处死。其嫡属均照律治罪。黄甫奄自称私淑门人,所作诗词,荒唐狂悖,斩立决,妻妾子女给功臣家为奴,父母兄弟流放二千里。车鼎丰、车鼎贲刊刻逆书;孙用克阴相援结,周敬与甘心附逆,私藏禁书,判斩监侯。被惑门徒房明畴、金子奇、革去生员,杖一百,流放三千里;陈祖陶、沈允怀、沈成之、董吕音、李天维、费定员、王立夫、施由、沈斗山、沈惠侯、沈林友、革去教谕、举人、监生、生员,杖一百,判三年徒刑。

流放宁古塔

雍正十二年,吕留良后人60余口,长途跋涉,历尽艰难,从江南水乡发遣到北疆。吕留良后人到宁古塔后,拨给宁古塔将军都赉部下驻防旗人为奴。按着清代法律,对于“谋反大逆”为奴的人身控制,远比一般奴仆为严。即使已经过了好几代,仍然不许改变身份,不许“出户为民”。吕留良系“大逆重犯”,所以世代被置于“奴籍”的深渊之下,饱受人间的屈辱。

乾隆元年九月甲辰,上谕有曰:“著各该将军等查明现在为奴人犯内,有曾为职官及举,贡、生、监出身者,一概免其为奴,即于戍所,另编入该旗、该营,令其出户当差。”

吕氏诸人

吕氏诸人系反叛重犯的子孙,本不属免放之例。但由于清政府户部官员办理错误,按轻罪有职人员处理,吕留良后人得以免除奴籍开户。原经发遣宁古塔的吕姓共12户,男妇大小及家人仆妇等111名,俱分编入旗。吕留良孙辈吕懿兼、曾孙吕念先等于乾隆二年得旨随旗当差以后,遂各自谋生。吕懿兼学医,吕念先做医药生意,后开春雨堂药铺,兼经营米盐。吕敷先早年读书,稍长则在永泰号学习生意,后据有其铺,兑换赫哲弗雅哈等处貂狐皮张,又在宁古塔旗人中间放高利贷;后又在东京城开烧锅一座。吕衡先学习面铺生意,兼做官参牙行,换赫哲弗雅哈貂皮,及向领票刨参之人放高利贷。大约是经营得法,吕氏后人也一度小康。据后来吉林将军衙门移咨,查抄吕氏后人家财:吕懿兼房13间。吕敷先房165间、地414垧、烧锅一处;吕衡先房35间、地50垧、盐25000斤;吕念先草房28间、银300两、药铺一座;其余银两牲畜家俱亦不少。

吕懿兼曾任宁古塔医官,后因旗人不准,被副都统增海革职,愤懑不平,为从奴籍的重压下彻底解脱出来,于乾隆三十八年四月捐纳监生。吕敷先见吕懿兼已经捐监,亦欲告假上京捐纳监生,该管官以吕敷先属于谪戍之人,不准出境。后来吕敷先由宁古塔私逃到奉天控告该管官,并说出他的堂叔吕懿兼已经捐监,并有户部国子监执照,因此,吕懿兼、吕敷先被拘提严审。清廷终以违例捐监之罪,复将吕氏第三子、第七子、第九子后人重发齐齐哈尔隶水营为兵,其余交当地管官严加管束,并永远禁止考试纳捐。

吕氏后人遣戍齐齐哈尔,各书记载多语焉不详,惟章太炎云:“……民国元年,余至齐齐哈尔,释奠于用晦影堂。后裔多以塾师、医药、商贩为业,土人称之曰老吕家。虽为台隶,求师者必于吕氏,诸犯官遣戍者,必履其庭,故土人不敢轻,其后裔亦末尝自屈也。除开原铁岭以外,皆故胡地,无读书识字者,宁古塔知书,由方孝标后裔诸戍者开之(按杨安城启发最深,不仅孝标一人)。齐齐哈尔知书,由吕用晦后裔谪戍者开之,至于今用夏变夷之功亦著矣。”

清政府1909年颁发新律时,规定禁止蓄奴,至此,吕氏子孙才摆脱了为奴作婢的命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76
 楼主| 发表于 2024-3-10 08: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阴祁氏有遗忠
出自:清代·屈大均《答祁七苞孙 其一》

拼音:[shān][yīn][qí][shì,zhī][yǒu,yòu][yí][zhōng]

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

山阴祁氏有遗忠,二六声名与父同。
羝乳恨伊栖雪窖,凤毛馀尔在烟空。
耶溪水浅难垂钓,射的山高且挂弓。
词赋最能销壮志,未应花萼作文雄。

查看原文

注释
【山阴】1.山朝北的一面。 2.晋王羲之的代称。王羲之曾居会稽山阴,故以代指。
【遗忠】1.谓留下忠迹。 2.指留下的忠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76
 楼主| 发表于 2024-3-10 08: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屈大均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屈大均

别称
字翁山、介子,号莱圃

出生地
广东广州府番禺县


出生日期
1630年10月10日

逝世日期
1696年6月27日

主要作品
《广东文集》《广东文选》《广东新语》等

目录
1人物生平
2人物成就
3书法造诣
4身后遭遇
5墓地遗址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早年经历
屈大均生于1630年(崇祯三年)10月10日,儿时随入赘邵家的父亲居住在南海县西场(即今之广州荔湾区西场)。1640年(崇帧十三年),随父亲归原籍番禺,恢复屈姓,更名大均。早年受业于陈邦彦门下,1646年(顺治三年)补南海县生员。

折叠抗清斗争
1646年(顺治三年)清军陷广州。1648年(顺治五年),屈大均参加其师陈邦彦以及陈子壮、张家玉等的反清斗争,同年失败。后至肇庆,向南明永历帝呈《中兴六大典书》,授以中秘书,不久因父殁急归。

早年受业于陈邦彦门下,深受其思想的熏陶。曾参与陈邦彦等人发动的抗清斗争,并在陈等人遇害后冒着风险收敛他们的遗骸。其后,为避免清廷的迫害,他入寺庙削发为僧,并将居所命名为“死庵”以示誓死不臣服清廷之意。其间,他以化缘为名奔走各地积极参与反清活动,并曾遣人送情报给抗清名将郑成功,欲引导郑的舟师沿海路进攻南京。

折叠云游四海
1650年(顺治七年),清兵再围广州,屈大均为避祸,于番禺县雷峰海云寺削发为僧,法名今种,字一灵,名其所居为“死庵”,以示誓不为清廷所用之意。

1656年(顺治十三年),以化缘为名开始云游四海,奔走吴越、幽燕、齐鲁、荆楚、秦晋大地,北游关中、山西,入会稽至南京谒明孝陵,又上北京,登景山寻得崇祯死所哭拜,与顾炎武、李因笃、朱彝尊等交往。又东出山海关,留意山川险阻,暗图复业。他在辽东凭吊袁崇焕督师故垒,写下《出塞》及《塞上曲》等曲。返回关内后,积极游走于齐、鲁、吴、越之间,在会稽与魏阱、祁班孙等秘密联络郑成功,后张煌言率军沿江而上,克芜湖,取徽、宁,下州县三十余。

折叠揭竿反清
1660年(顺治十七年)秋,屈大均访南京,与朱彝尊同游山阴,参加祁氏兄弟的抗清活动。1662年,魏阱、钱瞻百、钱缵曾、潘廷聪等被杀于杭州,祁班孙遣戌宁古塔,大均避居桐庐。

1673年(康熙十二年),平西王吴三桂以蓄发复衣冠为号揭竿反清,屈大均赴桂参与其事,被委为广西按察司副司监督孙延龄军。未久,他因洞悉吴三桂借反清之名而行争霸割据之实的用心,遂托病辞职返回广东。

折叠归乡潜心著作
1674年(康熙十三年),台湾还归清廷之后,屈已停止反清活动,移志于对广东文献、方物、掌故的收集编纂,编成《广东文集》、《广东文选》。而为时人敬佩的是,他不顾清廷的禁令,撰写了《皇明四朝成仁录》,为明末清初的抗清志士歌功颂德,在明末的遗民中引起较大的反响。他并著述《广东新语》,记述广东的天文、地理、矿藏、草木、动物、文化、民族、习俗等方面的资料,被认为是一部史料价值甚高的广东地情书。屈大均的诗歌创作风格明快,是岭南诗界“三大家”之一,对近代的岭南诗风有着较大的影响。晚年的诗作大多流现出反清斗争的情愫。

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6月27日,他在家乡病逝。死后,因其所著《皇明四朝成仁录》被人举报有反清情绪,雍正、乾隆两帝分别下令彻查并焚毁该书。[1]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成就
折叠文学
屈大均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其中以诗的成就最高。据朱希祖先生《屈大均(翁山)著述考》一文考证,屈氏著作在经过雍正、乾隆年间三次严令禁毁之后,可考知的屈氏著述仍不下三十多种,在屈大均生前已刊行的诗集有《道援堂集》、《翁山诗外》、词集《骚屑》;去世后不久又刊行了新编《屈翁山诗集》及《岭南三大家诗选》等。虽然抗清复明、弘扬民族节气始终是屈氏诗文的主旋律,但其诗文中充满着关注社会、体恤民生的情愫。康熙年间,名士周炳曾为《翁山诗选》作序,称其诗能为各阶层人士(上至“当世士大夫”,下至“遐方僻壤,小生俗儒”)欣赏与夸赞,誉享海内,这也正是“翁山派”享誉后世的真实写照。有的学者指出,屈大均的诗文以爱国诗人屈原为楷模,效法注重民生的诗圣杜甫,但又自铸伟辞,开辟出自成一家的“翁山诗派”,形成词语璀璨瑰丽、情感沉烈恢宏、意象雄奇的独特风范,将文采美、性感美与理性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的文采美发自情感美,而情感美又遵循着理性美,这种完美的结合,使得他的诗文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联络志士,冀求恢复中华。“六十六年之中……险阻艰难,备尝其苦”(《生圹自志》)。所以发而为诗,主要就是写这种经历和情怀。如:“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壬戌清明作》);“万里悲风随出塞,三年明月照思乡”(《紫荆关道中送客》);“今天降丧乱,日月颠其行。……山鬼纷媚人,前驱从两狼。忠诚夙所主,九死吾何伤”(《咏怀》之十二);“圣贤耻独善,所贵匡时艰。太阿苟不割,蛟龙将波澜。箧中有《阴符》,吾生焉得闲”(《别王二丈予安》)等,都慷慨激越,饱含着壮志未申的不尽情意。

又如《过大梁作》、《塞上曲》、《寒上感怀》、《望云州》、《旧京感怀》、《早发大同作》、《鲁连台》、《咏怀》等,无不是他爱国忧国激情的表露。屈大均在另一些诗如《扬州感旧》、《白门秋望》、《猛虎行》、《大同感叹》、《民谣》、《菜人哀》、《高州大水作》、《雷女织葛歌》等篇中,对南明政权的腐败表示痛心。他对清朝的苛政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广大人民所受祸难疾苦表示深切的同情。屈大均诗的艺术特点是气魄雄放、笔力遒劲,富于瑰奇的想象,为“岭南三家”之冠。王瑛《岭南三大家诗序》评为:“如万壑奔涛,一泻千里、放而不息、流而不竭。其中多蛟龙神怪,非若平湖浅水,止有鱼鳖。”

屈大均的《广州竹枝词》其中一首为:“洋船挣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不但地方色彩强烈,又是关于广州十三行的最早文字记录,至今仍是治史工作者研究十三行起源变革的主要史实依据。“以诗正史”,屈大均在这方面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其文沉浸秦汉,简洁高古,品格不凡。词作不多,然如《送雁》、《与李天生冬夜宿雁门关作》等,亦不愧为“声情激越,喷薄而出”,“纵横排出”之作。

折叠史志
屈大均的史学造诣也极高,贡献很大。他的《皇明四朝成仁录》记载了崇祯、弘光、隆武、永历四朝死节之士的事迹,成为研究南明史所必备的珍贵资料。

屈大均的另一部代表作《广东新语》记录了广东的天文地理、经济风物、人物风俗,它集各史志之所长,记述详实,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成为传世之作,历来评价极高,当代学者誉之为“广东大百科”。更具开创性的是,屈大均树立了以社会经济生活为中心的经世致用史学,并且“以诗为史”,在从封建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的过渡中起着先驱的作用。

折叠科技
屈大均主张为人不尚虚华,为学不尚空谈,做事讲求实用,这一思想尤其表现在他注重国计民生,关心社会经济生活方面。屈大均身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前沿的广东,作为思想家,他比同时代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挣脱传统的束缚,以博大开放的胸襟欢迎并赞赏这场巨大的变革,他高度肯定了岭南发达的商品经济,赞美粤人的商品意识,描绘发财致富的动人景象。

他的代表作之一《广东新语》,虽然不是一本专门的科学技术论著,但有学者统计其涉及科技问题的篇幅占了全书的68%,有十万字是属于农业方面的内容,还有2/3是有关国计民生方面的记载,全面地反映了明末清初广东的经济发展概貌。有些学者还专门探讨了屈大均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认为他注重科学实践,侧重综合研究和哲学概括,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屈大均站在时代的前列,为岭南商品经济呐喊助威,发挥了思想先驱的作用。这些都表明了中国传统观念在近代的转变已经在屈大均身上逐渐产生了,作为岭南社会率先走向近代化的一位思想先驱,屈大均对后人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2]

折叠编辑本段书法造诣
屈大均位居“岭南三家”之首,人们对他在诗歌、散文方面的成就已是耳熟能详,但对他在书法上的造诣却鲜有所闻,其实他于草书方面的贡献在岭南书法史上也是具有在岭南文学史上同样的地位,只是长期以来藏在深闺人未识。屈大均(1630—1696年)为番禺人,因字翁山,人们习惯称屈翁山,是清初著名的学者和诗人,所著《翁山诗外》和《广东新语》在历史上影响甚大。书法只是他的余技,但却是独具风格。

因屈大均的著作在当时屡遭清朝当局的禁毁,所以收藏他的书迹,必将招致不测之祸。因而使得屈氏书迹传世非常少,远比同时的陈恭尹﹑梁佩兰要少得多,连广东鉴藏家吴荣光﹑叶梦龙﹑伍元蕙﹑潘仕成﹑叶应旸﹑潘正炜﹑孔广陶等人所刻的丛贴也没有选载(而对陈﹑梁作品则多有述及)。笔者编著的《广东传世书迹知见录》中录其书迹15件,主要为广东省博物馆藏草书《罗浮杂咏三首》、《罗浮杂咏四首》﹑行书《题秋林独酌图》、广州艺术博物院藏草书《写杜甫八阵图句》、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行书《寿周亮工诗》;另有行书《秋蝉》、《赠张子新婚》、《过余兄先生池亭赋赠》、《寄汪士鋐诗》、《七言诗二首》、《五言律诗》、草书《端州道中》、楷书《摄山秋夕》等分别归香港、台湾及大陆等地收藏家庋藏。虽然由于受到政治的迫害,屈大均的书迹并未受到公正的待遇和流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岭南书法史上成就卓著的名家。他擅长草书,兼善行书。他曾经在其七言诗《草书歌赠蓝公漪》里,他阐述了自己草书源流及对各朝草书名家之点评,为研究其书迹之艺术特色及其书学理论提供了极有价值之资料。在这首诗里,他指出自己的草书仍然系“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一路,并且进一步指出其风格“率意超旷我亦工,研精体势未知要”,虽然是自谦之词,但可看出其书法之意境。

纵观屈大均的传世书迹,可以看出其书由宋代苏东坡上追王羲之,特别善用健毫,腕平笔正,运到中锋,有一种独特的清刚之气,不是一般造诣者可以达到的。他自称“率意超旷”,这也是他的书法的主要特色。在明代后期,中国书坛充溢着一种尚丑和狂狷之美的浪漫思潮,屈大均的书法也无形中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草书《写杜甫八阵图句》便是这种审美倾向的反映。此书纵笔取势,恣肆洒脱,此书可看出能得“二王”之笔势,略显矜持。《罗浮杂咏三首》行草相间,虽系小品之属,气势较弱,但用笔老道﹑笔精墨妙,一种秀逸遒劲与优雅冲和之美,跃然纸上。

屈大均也有隶书行世。在现在广东肇庆的七星岩,刻有屈氏隶书“小千尺山爽”,书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该书胎息于汉碑,尤得之于《夏承碑》,与陈恭尹隶书相比,陈书圆舞飞动,接近八分书;屈书则端庄浑厚,多具汉韵。屈大均传世的十数件书法为人们了解其艺术风格提供了珍贵的蓝本。对屈大均书迹及其艺术特色的探讨无疑有助于全面认识作为诗人、学者、遗民的屈大均。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广东香山籍的李仙根所著《岭南书风》中有咏及屈大均诗一首,此诗可有助于人们更深入理解屈大均及其书法艺术:“岭南独行多奇士,恣肆汪洋屈华夫。书在晚明真复古,钟张余烈入清娱。”[1]

折叠编辑本段身后遭遇
屈大均67岁去世,他的晚年以写作为主。主要著作有《广东新语》,这部书介绍广东本地的民俗民情及农作物等,是一部价值很高的散文集。其他著作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皇明四朝成仁录》。

他的许多诗文,带有明显的反清立场,满清将其书列为禁书,他的尸骨受到屠戮,还连累了两个孙子被清廷斩首!政治的暴行可以禁百姓之口,却禁不住百姓之心。屈大均的一生,受到清廷忌恨,却受到广大百姓的敬佩!他的反清义举,一直是文人们学习的榜样。[1]

折叠编辑本段墓地遗址
屈大均墓位于番禺区新造镇思贤村宝珠岗,占地面积平方米,有屈大均墓、八泉亭、思贤亭等纪念建筑物,均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大均而建。墓域成梯形,前宽14.5米,后宽6.8米,边长9.8米。宝珠岗上有屈大均墓,屈大均墓位于墓域右中,高127厘米,内宽137厘米,左右墓手高83厘米。正中墓碑是青石刻字:“明屈翁山先生墓民国十八年己巳仲冬番禺县长陈樾题”。屈大均墓表,位于墓域后方偏右,高178厘米,宽180厘米,中间嵌“屈翁山先生墓碑”。碑文为邑人吴道容所撰并书。985年,广州市、番禺县人民政府特拨款修葺,并在墓前右侧建“思贤亭”一座,内刻屈大均像。思贤亭在墓侧,距八泉亭100多米,六柱六角,飞檐,盖以琉璃瓦,中有黄文宽撰写的石刻碑记,是1984年县人民政府建立的。位于思贤村尾的“八泉亭”,亦是民国18年(1929)建。亭为四方形,宽3.6米,高4.3米,斜顶,用水泥构制。亭中立一碑,高1.52米,宽1.03米,上刻屈翁山线描画像,像下刻有当年县长陈樾撰书的《八泉亭记》。墓域前宽巧、后宽7米,筑有防水墙,分二级平台。原墓不封不树,后筑为半圆球形。墓域内还有其父、母、子、媳墓。1985年重修时建“思贤亭”并树碑。广州市文扬保护单位。[1]

参考资料
1.屈大均简介屈大均详细信息 - 查字典  . 查字典 . [2023-11-21]
2.屈大均简介_古诗文网  . 古诗文网 . [2023-11-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76
 楼主| 发表于 2024-3-10 09: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风月宝鑑》《石头记》三部曲
脂硏石頭記
脂硏石頭記
解剖音韵固体物理民法统计量子力學模拟电路实变函数拓扑解石頭記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朱慈炤创作《石头记》的生平、时间简介

皇明官方记载:《思陵典礼记》:崇祯十五年三月二十一日,册立永王,东宫田贵妃出,以壬午封,亦十岁。《宦梦录》卷四:永王:眉宇并天人,诵书清圆,作字端楷。讲罢,呼:“先生每吃茶!”音如玉。

《石头记》真作者朱慈炤:昭告天下

㈠本应该是崇祯皇帝嫡子皇太子的朱慈炤:被东林党暗箱操作篡改。

1626年,朱由校准备为16岁的朱由检选一位王妃。朱由校的张皇后张嫣(东林党幕后操纵)依照刘太妃(明神宗万历帝的昭妃),将身材瘦弱的女子:周氏周玉凤定为弟媳:便是间接导致北明亡国的末代皇后-周金莲(东林党陈仁锡培养的扬州瘦马)。

北明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朱由检最喜爱的一直是:貌美、聪慧、不善言语,会骑马射箭,善写钟王蝇头小楷的田秀英。

1、扬州瘦马周金莲在东林党幕后操纵,先已经,生了3个儿子:朱慈烺、朱慈炯、怀隐王朱慈烜,认为胜券在握。东林党放松警惕:才开始让朱由检田秀英:生儿育女。

2、皇四子朱慈炤,崇祯五年(1632年)八月初十生,田贵妃田秀英所出。

崇祯十五年三月二十一日(1642年阳历5月8日),册立永王,东宫田贵妃出,以壬午封,亦十岁。

1632年-1644年的朱慈炤,从乳母、后宫太监、东林党刘太妃(朱由检的祖母刘氏)及扬州瘦马周金莲的监视中,一步步如履薄冰,心惊胆战的小心翼翼的:活了下来。等封永王的时候,朱慈炤已经知道自我保护了。

3、1632年-1639年:扬州瘦马周金莲忙着培养不争气的后代,没工夫勾心斗角。

崇祯十五年(1642年)3月21日封为永王。等封永王的时候,朱慈炤已经知道自我保护,周金莲下手太晚了,所以只能继续害死了已经五岁的朱慈焕,6子、7子,直至母亲田秀英。

周金莲一直把田秀英生育的三个皇子害死。直至田秀英抑郁生病后,最终被善于做假花、说假话的周金莲的毒燕窝:慢慢害死。

4、永王朱慈炤身体继承了田秀英的健康:百毒不侵。

为人处世继承了田秀英的性格:沉默寡言。

外貌继承了田秀英的貌美:生得骨格不凡、丰神逈异:朱慈炤真像:老祖宗朱元璋朱棣。

㈡ 皇四子朱慈炤在崇祯送出宫的三个儿子里:序齿为三,故崇祯皇帝朱由检的第四子永王朱慈炤,被民间称为“朱三太子”。

朱慈炤从出生后记事以后,就被母亲田秀英培养成:谨慎小心,慈悲的性格。朱慈炤从来没想过,像太子朱慈烺和朱慈炯去投靠犬丈周奎和所谓的皇亲贵胄家中,朱慈炤太清楚1644年前后京城这些文武百官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党同伐异了。

㈢朱慈炤必须逃离京城。

12岁的朱慈炤被李自成手下一个姓毛的将军给带到了河南耕田。后来13岁的朱慈炤为了不剃发易服,第一次出家为僧。扮成僧人乞讨,到了自己的祖籍安徽凤阳。遇到了一个王姓乡绅,便改名:王士元(原是永王),隐姓埋名读书。

18岁的朱慈炤,王姓乡绅去世,为了不牵连别人,不被清金追杀,离开了凤阳。辗转多地之后,朱慈炤害怕被清朝找到,于是找了个小庙出家为僧。再后来,朱慈炤来到浙江余姚的一座古庙中安定下来,打算自此:青灯作伴,了却余生。朱慈炤第二次为僧(贾宝玉也当了2次和尚)。

朱慈炤知道,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已经无法改变清朝成为统治者的现实,所以自从他决定当和尚开始,他就没有想过什么“反清复明”,他只是想一个人:安安静静地过完一生。

浙江余姚的朱慈炤,原本打算就在庙中做一辈子和尚,但是一个姓胡的乡绅来到古庙,他在与朱慈炤的交谈中发现朱慈炤不是一般人,于是把他带到自己家中,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后来朱慈炤的家庭:发展成一妻一妾和六子三女的大家庭。

1664年甲辰年(龙年,纪念真龙天子朱由检33岁)33岁的朱慈炤开始着手构思准备用风花雪月世情小说《红楼梦》隐写明真史《石头记》(因为猖獗惨烈的清金文字狱)。因为明末清初野史杂乱无章,真明史被清金:篡改、抹黑。

饶阳县令李方远《鸡林旧闻录》:有人介绍朱慈炤到山东教书,叫王士元的他便改名张用观(字潜斋)来到了山东汶上。朱慈炤在山东稳定下来之后,把妻儿也都接了过去。朱慈炤还在山东结交了很多名士,他本人也成为了山东当地一位很出名的学者。

期间用笔名、化名等等写了许多风花雪月世情小说《红楼梦》隐写明真史。例如西周生,山东汶上人,作品有《醒世姻缘传》。钱彩(为了生计),字锦文《说岳全传》等。

谨小慎微的朱慈炤,就这样一直躲藏了60多年。浙江有些人知道张用观父子实姓朱,更有一些密友:石涛等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所以“朱三太子”这个传闻就不胫而走,成为当时"反清复明"的芸芸众生:反抗清廷的号召和精神支柱。实际上,朱慈炤父子与反清组织并没有任何联系,清廷将他逮捕后,曾抓来一些义军头领对质,他们并不认识这位真正的:罒皇子朱慈炤。

㈣明代宗室朱慈炤全家被清廷残忍杀害。

清廷官方记载《清实录卷》康熙47年4月10日(初十戊午日)(戊子年1708年鼠年)。山东巡抚赵世显拏获朱三父子,解往浙江交穆丹处。朱三者,乃明代宗室,今已76岁(1632年)。伊父子游行教书、寄食人家。

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时候,清朝终于发现了放松警惕的朱慈炤,一举将其抓获。那么他是如何被捕的呢? 

原来,按照朱家的传统,朱慈炤的下一代应该是"和"字辈,和字应该放在名字的中间。而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按照明朝皇族用"水木火土金=朱常洛、朱由检、朱慈炤、朱和兟、朱怡钰"来排序的习惯,朱慈炤的下一代名字最后一个字都有一个土字旁。虽然朱慈炤那个时候已经把自己儿子的姓氏改成张了,但是他的儿子的名字的特殊性(张兟、张㞷、张壬、张在、张坤)还是被一些人发现了,于是最后都被抓了。

朱=王=张。

朱慈炤的儿子的名字组合:兟、㞷、壬、在、坤=朱明皇子皇孙:人在活着。

注:朱慈炤的儿子朱在,一个“在”字,就充分证明《石头记》真作者是朱慈炤,观者自知。

按照有明一代,朱家的传统。石頭記开篇,筆=⺮聿=朱玉=朱明瓷器=朱慈炤四皇子。

有明一代的大明宝船、瓷器:天下闻名。

《说文》:所以书之器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

朱慈炤唯一清廷官方记载的孙子朱钰宝,原名:朱怡钰。

朱慈炤的孙子:朱钰宝 (朱怡钰)。【怡红院,宝玉。"怡"字辈金】

(朱钰宝)朱怡钰16岁应该是被清金害死在北京狱神庙(北京东岳庙)。

碑刻明真史,铭记:朱慈炤的儿子:朱和兟、朱和㞷、朱和壬、朱和在、朱和坤。

因为朱慈炤终于全部完成了《石头记》放松警惕的人容易麻痹大意。

1664年甲辰年(龙年,纪念真龙天子朱由检33岁)33岁的朱慈炤开始着手明真史《石头记》

因为朱慈炤终于全部完成了《石头记》放松警惕的人容易麻痹大意。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76岁的畸笏老人朱慈炤被抓,此后再没有人真正的用朱批《石头记》了。

朱慈炤创作《石头记》的时间简介

崇祯朱由检皇贵妃田秀英的:皇四子朱慈炤,崇祯五年(1632年)八月初十生。

朱慈炤从33岁到76岁至少创作了三个版本的红楼梦、风月宝鑑、石頭記。

1、人=红楼梦

1664年甲辰年(龙年)33岁的朱慈炤开始着手构思准备,用风花雪月世情小说《红楼梦》隐写明真史《石头记》(因为猖獗惨烈的清金文字狱)。

1693年癸酉年(鸡年,距1664年南明灭亡基本30年)基本完成108回《石头记》61岁的笏叟朱慈炤。

2、家=风月宝鑑

1694年甲戌年(狗年)完成脂砚斋(缅怀老祖宗朱元璋朱批)重评《石头记》:62岁的笏叟朱慈炤。

1699年己卯年(兔年,虎兔相逢大梦归)脂砚斋(朱元璋朱批)再评《石头记》:己卯冬67岁畸笏朱慈炤。

3、国=《石头记》秋㝎本

1700年庚辰年(龙年:英菊、菊英)脂砚斋 凡四閲評過=朱元璋后代正统补天之石被清金基本彻底杀害了,四皇子朱慈炤:秋㝎本。

1702年壬午年(马年)脂砚斋(朱元璋)畸笏再评《石头记》壬午季春(3-19)。70岁的畸笏朱慈炤,开始特意:避“秋”字。

1703年癸未年(羊年,康熙清金羊:开始大统一江山社稷)

1704年甲申年(猴年,北明灭亡60年:甲申之难1甲子)

1705年乙酉年(鸡年)乙酉冬,雪窗。畸笏老人。73岁的朱慈炤。

1707年丁亥年(猪年,朱明正统彻底灭亡)

75岁的畸笏叟朱慈炤:今丁亥夏,只剩老朽、朽物:朱慈炤一枚,宁不痛杀!

1707年丁亥年冬(猪年,朱慈炤基本完成《石头记》前80回的批注(红楼梦结合所有朱慈炤的批注,应该明白1572年-1662年=90年的真明史):隐藏了真明史的后28回)

4、昭告天下,朱慈炤:炤公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76岁的畸笏老人朱慈炤,被清廷凌迟处死,此后再没有人敢用朱批《石头记》了。

註:1707年丁亥年冬(猪年)炤公朱慈炤,将三个阶段的全本《石頭記》抄写完成后,交于身边的 密友知音、仁人义士,出于安全和慈悲菩萨心:吩咐再过60年后,再传播:昭告天下。

天干地支纪年法:60年一个循环轮回。

美好愿望:朱慈炤唯一清廷官方记载的孙子朱钰宝,原名:朱怡钰:下落不明。…闻朱三同众犯谋欲放火希图越狱,设想仁人义士越狱救出朱怡钰,76岁的朱明老人朱怡钰及后人,在乾隆年间1767年开始广泛传播《红楼梦》《风月宝鑑》《石头记》三部曲。

1767年,中国农历丁亥年,生肖猪年(朱明一代),属清朝乾隆三十二年。

乾隆二十一年(1756),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第六十七回末有一行字:石頭記第六十七回終。按乾隆年問抄本,武裕菴補抄。 第七十五回 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赏中秋新词得佳谶 庚: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 ◇缺中秋诗,俟雪芹。 □□□ 开夜宴 发悲音 □□□ 赏中秋 得佳谶 。

在抓捕朱慈炤的时候,他家族的女性成员全部自杀,男性成员六人全部被清廷抓获。清朝在对朱慈炤审讯之后,朱慈炤承认自己是崇祯第四子。

但是皇四子朱慈炤否认自己参与谋反。可朱慈炤不知道的是,即使自己没有参与谋反,他也是死路一条。不过当时清朝在判定朱慈炤死罪罪名这个问题上,遇到了一点点小麻烦,

因为清朝不能将他以崇祯皇帝亲儿子的身份处死,清朝入关的时候,其实打着的是帮助明朝复仇的旗号进来的,而且清朝后来特别重视与汉族的融合。特别是在康熙时期,康熙皇帝十分尊崇汉人的文化,为了笼络天下汉人学子,他甚至几次到朱元璋的坟(明孝陵、明陵)前祭拜。所以在这个情况下,如果堂而皇之地公布朱慈炤的真实身份,并且把他杀掉的话,对于康熙皇帝的统治极其不利。

为了掩人耳目,清朝故意将朱慈炤和朱慈焕混淆,把朱慈炤说成是假冒的朱慈焕,然后以假冒明朝皇子的罪名将朱慈炤全家杀害。

当时朱慈焕已经76岁,康熙清廷将其子孙三代全部无比残忍的凌迟处死杀害。

在清史上的记载也是把朱慈炤当作假朱慈焕来记载的。 

《清实录卷》康熙47年五月-丁巳。侍郎穆丹等所审浙江贼犯朱三,即王士元等,仍照前议其立斩……匪类称朱三者甚多,着将朱三即王士元、伊子朱兟、朱㞷(山主)、朱壬、朱在、朱坤、伊孙朱钰宝等带至京城问明正法……闻朱三同众犯谋欲放火希图越狱,内中朱飞虎随即出首,按察使武国楹往查,见虚套铁索锁内无簧,因将锁灌铅,押解贼犯朱三、即王士元等父子六人至京奏: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七年前身故。又遵旨传唤明代老年太监俱不认识。朱三明系假冒。朱三父子应凌迟处死。得旨:朱三即王士元、着凌迟处死。伊子朱兟、朱㞷、朱壬、朱在、朱坤俱着立斩。孙子朱钰宝:下落不明。

(朱钰宝)朱怡钰16岁应该是被清金害死在北京狱神庙(北京东岳庙)。

朱慈炤死后,康熙皇帝以为天下就太平了,可是在康熙六十年的时候,台湾一个叫做朱一贵的人仍然打着朱三太子的名号造反。由此可见,朱三太子其实就是一面旗号而已,他代表的就是那些对于清朝统治不满的人。

历史发展到今天,崇祯皇帝儿子的最终结果,《脂硏版·石头记》告诉你,朱慈烺、朱慈炯均被犬丈周奎100両艮子卖给清金,其他人大致上都已经被清金引诱出来、残忍的杀害了。朱元璋的后代朱慈炤们,最终其实都没有了:与清朝为敌的想法,但是清朝的统治者依然对他们十分不放心,这也显示出清朝皇帝对于坐稳江山是怀有忧患意识的,也展示出清朝皇帝为了维护统治是不择手段的。

朱慈炤的预感准:清金太残忍。

真相永远不会被掩盖

壬寅年元春:木人三太子

1662年到2022年整整360年。

引语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本账号予以删除。

未经账号允许,禁止转载内容或将文章发布在其他平台,谢谢合作!

发布于 2023-07-10 15:33・IP 属地河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5 10:08 , Processed in 0.07502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