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甄英莲香菱秋菱&湘灵鼓瑟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8-6 08:2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流莺》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此诗是作者托物寓怀的诗篇,借流莺暗喻自身,寄托身世之感,抒写自己漂泊无依、怀才不遇、抱负难展、佳期难遇的悲愤之情。首联写流莺翻飞不定之状,先以“漂荡”“参差”“渡陌临流”点出“流”字,再用“不自持”三个字道出漂泊的原因;颔联写“巧啭”,从声音的角度揭示流莺的不幸,以反问句突出流莺叫声中的“真谛”,暗含无人肯定、无人能懂的悲哀处境;颈联承前两联,虽然翻飞身不由己,“巧啭”无人聆听,但是流莺风雨兼程、不舍昼夜,从未停止;尾联即表达诗人对流莺的同情,先是“不忍”,再发出“何枝能栖”的质问,既是对流莺命运的担忧,亦是象征着对自己居无定所、流寓蹉跎人生的怀疑和厌弃。全诗咏物抒情,风格轻倩流美,情思深婉。
作品名称流莺
作    者李商隐
创作年代晚唐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题    材咏物诗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名家点评
5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
播报
编辑
流莺⑴
流莺漂荡复参差⑵,度陌临流不自持⑶。
巧啭岂能无本意⑷?良辰未必有佳期⑸。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⑹。
曾苦伤春不忍听⑺,凤城何处有花枝⑻。 [1]
注释译文
播报
编辑
词句注释
⑴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一说莺声圆转流滑,故称流莺。
⑵飘荡:飘泊无定;流浪。唐杜甫《羌村》诗之一:“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参差(cēn cī):本是形容鸟儿飞翔时翅膀张敛振落的样子,这里用如动词,犹张翅飞翔。
⑶不自持:不能自主,无法控制自己。自持,谓自己掌握或处理。
⑷啭(zhuàn):鸟宛转地鸣叫。
⑸良辰:好时光。莺啼正值暮春,所以称“良辰”。佳期:美好的时光。
⑹“风朝”二句:写京华莺声,无论风露阴晴、门户开闭,皆漂荡啼啭不已。《汉书·郊祀志》:“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汉书·东方朔传》:“起建章宫,左凤阙,右神明,号千门万户。”
⑺伤春:因春天到来而引起忧伤、苦闷。春,一作“心”。忍:一作“思”。
⑻凤城:此借指京城长安。冯注引赵次公注杜诗:“弄玉吹箫,凤降其城,因号丹凤城。其后曰京师之盛曰凤城”。花枝:指流莺栖息之所。此句言凤城虽有花枝,而流莺难以借寓,故有伤春之苦吟,而令人不忍卒听。 [1-4]
白话译文
流莺到处四荡惶然上下翻飞,飞过阡陌河流命运无法自持。
巧啭千声怎能没有真心本意?春日良辰未必就有所盼佳期。
穿梭在风霜雨露早晚阴晴里,振翅在千门万户或开或闭时。
我苦于伤春那啼叫不忍再听,京城何处有它可栖息的花枝? [2-3]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此写作年份不易确定。张采田《玉谿生年谱会笺》系此诗为唐宣宗大中三年(849)春长安之作。从诗中写到“漂荡”“巧啭”和“凤城”来看,可能是“远从桂海,来返玉京”以后所作。大中三年(849)春,作者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天官补吏府中趋,玉骨瘦来无一把”(《偶成转韵》),应是他当时生活和心情的写照。 [4-5]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整体赏析
这首诗借流莺漂泊不定、无枝可倚的处境,暗喻诗人四处漂泊、辗转流离的身世。通过描写流莺阴晴雨雪啼啭不止的“伤春真意”,寄托诗人自己理想抱负,沉痛哀婉。
开头两句,正面重笔写“流”字。漂荡复参差,是说漂荡流转之后又紧接着再飞翔漂泊。“度陌”“临流”,则是在不停地漂荡流转中所经所憩,应上句“复”字。流莺这样不停地漂泊、飞翔,究竟是为什么呢?又究竟要漂荡到何时何地呢?诗人对此不作正面交代,只淡淡接上“不自持”三字。这是全联点眼,暗示出流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仿佛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控制着。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诗人自己的辗转幕府的生活,是比较平常的比兴寓托,独有这“不自持”三字,融和着诗人的独特感受。诗人在桂林北返途中就发出过怅然的叹息:“昔去真无奈,今还岂自知”(李商隐《陆发荆南始至商洛》)。“去真无奈”“还岂自知”,正像是“不自持”的注脚。它把读者的思绪引向“漂荡复参差”的悲剧身世后面的社会原因,从而深化了诗的意境。
漂荡流转,毕竟是流莺的外在行动特点,接下来三、四两句,便进一步通过对流莺另一特点——巧啭的描写,来展示它的内心苦闷。“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流莺那圆转流美的歌吟中分明隐藏着一种殷切的愿望——希望在美好的三春良辰中有美好的相会。然而,它那“巧啭”中所含的“本意”却根本不被理解,因而虽然适逢春日芳辰也不能盼来“佳期”,实现自己的愿望。如果说,流莺的漂泊是诗人飘零身世的象征,那么流莺的巧啭便是诗人美妙歌吟的生动比喻。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强调巧啭中寓有不为人所理解的“本意”,这“本意”可以是诗人的理想抱负,也可以是诗人所抱的某种政治遇合的期望。这一联和李商隐另一咏物诗《蝉》的颔联颇相似。但“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所强调的是虽凄楚欲绝而不被同情,是所处环境的冷酷;而“巧啭”一联所强调的却是巧啭本意的不被理解,是世无知音的感叹。“岂能”“未必”,一纵一收,一张一弛,将诗人不为人所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刻伤感曲曲传出,在流美圆转中有回肠荡气之致。可以说这两句诗本身就是深与婉的统一。
颈联承上“巧啭”,仍写莺啼。“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这是“本意”不被理解、“佳期”不遇的流莺永无休无止的啼鸣:无论是刮风的早晨还是降露的夜晚,是晴明的天气还是阴霾的日子,无论是京城中万户千门开启或关闭的时分,流莺总是时时处处在啼啭歌吟。它仿佛执着地要将“本意”告诉人们,而且在等待着渺茫无尽的佳期。这一联是两个略去主、谓语的状语对句构成的,每句中“风朝”与“露夜”“阴”与“晴”“万户”与“千门”“开”与“闭”又各自成对,读来别有一种既整饬又优美,既明畅又含蓄的风调。
尾联联系到诗人自身,点明“伤春”正意。两句是说,自己曾为伤春之情所苦,实在不忍再听流莺永无休止的伤春的哀鸣,然而在这广大的长安城内,又哪里能找到可以栖居的花枝呢?初唐诗人李义府《咏乌》云:“上林多少树,不借一枝栖。”末句从此化出。伤春,就是伤佳期之不遇;佳期越渺茫,伤春的情绪就越浓重。三春芳辰就要在伤春的哀啼中消逝了,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枝也无从寻找。这已经是杜鹃啼血般的凄怨欲绝的情境了。诗人借“不忍听”流莺的哀啼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的“伤春”之情——抱负成空、年华虚度的精神苦闷。末句明写流莺,实寓自身,读来既像是诗人对无枝可栖的流莺处境的关心,又像是诗人从流莺哀啼声中听出的寓意,更像是诗人自己的心声,语意措辞之精妙,可谓臻于化境。 [5]
名家点评
清·屈复《玉谿生诗意》:流莺之飞鸣来去,风露阴晴,无处不到。我亦伤春者,不忍听此,恐凤城中无所有花枝耳。 [6]
清·陆昆曾《李义山诗解》:此作者自伤漂荡,无所归依,特托流莺以发叹耳。渡陌临流,喻己之东川、岭表,身不由己也。 [6]
清·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此亦借端以自叹也。起句“漂荡”字、结句“伤春”字是正义。 [6]
清·冯浩《玉谿生诗集笺注》:颔联入神,通体凄婉,点点杜鹃血泪矣。亦客中所赋。 [6]
清·纪昀《玉谿生诗说》:前六句将流莺说做有情,七句打合到自己身上,若合若离,是一是二,绝妙运掉。与《蝉》诗同一关捩,但格力不高,声响觉靡耳。 [6]
清·张采田《李义山诗辨正》:含思宛转,独绝古今。亦寓客中无聊、陈情不省之慨。 [6]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李商隐(812或813—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 [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8-7 12: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唯有英莲出家,甄家才能消灾,玄机在这里
首发2024-07-16 15:31·问渔生
《红楼梦》中有这么个奇怪的桥段,说甄士隐抱着女儿英莲正在家门口看街上的热闹,不知道从哪儿来了个疯疯癫癫的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一见甄士隐就莫名其妙的大哭起来,还说:施主,你把这个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里做什么?给我吧!给我吧!甄士隐只当他们是疯子,抱着英莲准备转身进屋,那和尚道士哈哈大笑甄士隐说: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甄士隐听得明白了这是在说自己有灾难,但不知道该不该相信,想问他们原因,那和尚道士只说到了另一个世界你再问吧,说着转身就走,一会儿就无影无踪了。



影视剧中见到过看相算命测字为人指点迷津的,但没见像这样要别人家孩子的,和尚道士为什么要度英莲出家呢?

根据原作者的注解,原来这个桥段写了这么件事儿:

甄士隐抱着英莲看街上的热闹,说的是明崇祯15年(公元1642年)春,崇祯和进宫不久的陈圆圆商定了用陈圆圆嫁给吴三桂来换取吴三桂带兵保卫北京的忠诚,如果崇祯直接把陈圆圆赐给吴三桂,势必会引起吴三桂的猜忌,适得其反。于是崇祯和陈圆圆唱起了双簧,在宫中接待边关守将时,崇祯故意带着陈圆圆露面,引诱吴三桂。

书中的一僧一道是假借告老还乡实则出宫为崇祯检视天下,整肃纲纪的老太监曹化淳。有一天,曹化淳秘密回宫,得知了崇祯和陈圆圆的这个计划,坚决反对,因为曹化淳久在宫外,深知吴三桂的险恶,这样做不仅换不来吴三桂的忠诚,反而会增加吴三桂猜忌和背叛,太幼稚太愚蠢。一僧一道见甄士隐抱着英莲在大街上看热闹大哭起来,就是曹化淳得知这个计划后伤心着急。

为什么曹化淳要让陈圆圆跟自己走呢?因为当时吴三桂已经痴迷上了陈圆圆,并因此把恶念对准了崇祯,只有让陈圆圆离开皇宫,出家为尼,才能消除崇祯和大明朝危险。但崇祯固执己见,不听曹化淳的劝谏,这才有了曹化淳无奈,仰天大笑,怒骂崇祯自取灭亡,亲手葬送大明的江山社稷,愤然出宫去了。

惯养娇生笑你痴:崇祯啊,你宠信陈圆圆就听从她的主意,怎么这么幼稚愚蠢呢?

菱花空对雪澌澌:我曹化淳一生殚精竭力为你的付出,都将要水中月镜里花竹篮打水一场空。菱花:古代的镜子,意水中月镜里花竹篮打水一场空。雪澌澌:我曹化淳一生殚精竭力。


好防佳节元宵后:270多年的大明江山社稷啊,自打李自成攻占了洛阳之后。

佳节元宵:明崇祯14年(公元1641年)正月十五,李自成偷袭洛阳得手,杀死福王朱常洵,抢得大量的粮食和金银财宝,一夜之间起义军暴涨百万,自此,南北咽喉河南开封危在旦夕,河南陕西中原之地丢失殆尽。

便是烟消火灭时:你就要天崩地陷,改名换姓了。

一僧一道渡英莲出家是太监曹化淳挽救危在旦夕的大明。

好,精彩继续,下回我们接着说《贾雨村是什么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8-7 16: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唯有英莲出家,甄家才能消灾,玄机在这里
首发2024-07-16 15:31·问渔生
《红楼梦》中有这么个奇怪的桥段,说甄士隐抱着女儿英莲正在家门口看街上的热闹,不知道从哪儿来了个疯疯癫癫的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一见甄士隐就莫名其妙的大哭起来,还说:施主,你把这个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里做什么?给我吧!给我吧!甄士隐只当他们是疯子,抱着英莲准备转身进屋,那和尚道士哈哈大笑甄士隐说: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甄士隐听得明白了这是在说自己有灾难,但不知道该不该相信,想问他们原因,那和尚道士只说到了另一个世界你再问吧,说着转身就走,一会儿就无影无踪了。



影视剧中见到过看相算命测字为人指点迷津的,但没见像这样要别人家孩子的,和尚道士为什么要度英莲出家呢?

根据原作者的注解,原来这个桥段写了这么件事儿:

甄士隐抱着英莲看街上的热闹,说的是明崇祯15年(公元1642年)春,崇祯和进宫不久的陈圆圆商定了用陈圆圆嫁给吴三桂来换取吴三桂带兵保卫北京的忠诚,如果崇祯直接把陈圆圆赐给吴三桂,势必会引起吴三桂的猜忌,适得其反。于是崇祯和陈圆圆唱起了双簧,在宫中接待边关守将时,崇祯故意带着陈圆圆露面,引诱吴三桂。

书中的一僧一道是假借告老还乡实则出宫为崇祯检视天下,整肃纲纪的老太监曹化淳。有一天,曹化淳秘密回宫,得知了崇祯和陈圆圆的这个计划,坚决反对,因为曹化淳久在宫外,深知吴三桂的险恶,这样做不仅换不来吴三桂的忠诚,反而会增加吴三桂猜忌和背叛,太幼稚太愚蠢。一僧一道见甄士隐抱着英莲在大街上看热闹大哭起来,就是曹化淳得知这个计划后伤心着急。

为什么曹化淳要让陈圆圆跟自己走呢?因为当时吴三桂已经痴迷上了陈圆圆,并因此把恶念对准了崇祯,只有让陈圆圆离开皇宫,出家为尼,才能消除崇祯和大明朝危险。但崇祯固执己见,不听曹化淳的劝谏,这才有了曹化淳无奈,仰天大笑,怒骂崇祯自取灭亡,亲手葬送大明的江山社稷,愤然出宫去了。

惯养娇生笑你痴:崇祯啊,你宠信陈圆圆就听从她的主意,怎么这么幼稚愚蠢呢?

菱花空对雪澌澌:我曹化淳一生殚精竭力为你的付出,都将要水中月镜里花竹篮打水一场空。菱花:古代的镜子,意水中月镜里花竹篮打水一场空。雪澌澌:我曹化淳一生殚精竭力。


好防佳节元宵后:270多年的大明江山社稷啊,自打李自成攻占了洛阳之后。

佳节元宵:明崇祯14年(公元1641年)正月十五,李自成偷袭洛阳得手,杀死福王朱常洵,抢得大量的粮食和金银财宝,一夜之间起义军暴涨百万,自此,南北咽喉河南开封危在旦夕,河南陕西中原之地丢失殆尽。

便是烟消火灭时:你就要天崩地陷,改名换姓了。

一僧一道渡英莲出家是太监曹化淳挽救危在旦夕的大明。

好,精彩继续,下回我们接着说《贾雨村是什么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8-7 21:46:55 | 显示全部楼层
素女 - 中国神话中的瑟乐女神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素女,又称白水素女,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擅长鼓瑟的女神,她还是中国医家供奉的医疗女神。她与黄帝同时,或言其擅长音乐。素女的身份说法不一,有说是黄帝时期的臣属,也有说是黄帝的性学老师。极有可能是二者合一:臣属也可是性学老师。关于素女的第一个传说,是她曾以音乐造福生灵万物。在中国文学史上,她的形象被定位为古代第一位鼓瑟的女乐师。传说器乐制作大师庖牺氏制作的琴瑟有50弦。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素女

别名
白水素女、天河神女

神话体系
中国神话体系

居所
银河


司掌
鼓瑟、琴乐、歌唱、医疗

象征
田螺

所属分类
先秦神话、道教神话

目录
1人物简介
2传说
3相关故事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山海经》:西南黑水之闲,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儛,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郭璞云:“其城方三百里,盖天下之中,素女所出也。离骚曰:‘绝都广野而直指号。”

郝懿行云:“楚词九叹云:‘绝都广以直指兮。’郭引此句,于都广下衍野字,又作直指号,号即兮字之讹也。王逸注引此经有‘其城方三百里,盖天地之中’十一字,是知古本在经文,今脱去之,而误入郭注也。因知‘素女所出也’五字王逸注虽未引,亦必为经文无疑矣。

郝懿行认为,《山海经》已经提到了“素女”。“都广之野”即现在的成都,素女出自于川蜀地区。

杨慎:“素女在青城天谷,今名玉女洞。”后世川蜀的青城山也有素女的遗迹。

《世本》:“庖羲作,五十弦。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具二均声。”

这里讲了“瑟”这种乐器的起源神话。

相传庖牺作瑟,女娲作萧,伶伦作钟,神农作五弦琴。其中琴瑟是丝类乐器,萧是竹类,而钟则是金属制成的。这些乐器在刚发明之初是十分简陋的,经过人们不断改进,才有了今天的模样。今天的乐器都是在八音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来的,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的已经与刚发明时完全两样了。瑟是二十五根弦,可最初却是五十根弦。相传黄帝命素女弹瑟。素女弹得非常好,只是音调太悲凄,黄帝听了觉得心里很难受,于是把瑟剖成两半。这就是瑟由五十根弦变为二十五根弦的由来。

《抱朴子内篇·极言》黄帝论道养性,则资玄素二女。后世汉代有托名素女所传的《素女经》为专讲房中养生的著作。葛洪《抱朴子内篇·遐览》载有《素女经》书名。

此外,还有说素女为天河神女的。如陶潜《搜神后记》卷五称:晋谢端于邑下得-大螺。取归贮瓮中畜之。一日早出潜归,于蓠外偷窥,见一少女从瓮中出。问从何来,答曰:我天汉中白水素女。[1]

折叠编辑本段传说
一、关于素女的第一个传说,是她擅长瑟、琴、歌等音乐,曾以琴乐造福生灵万物。

1、瑟:

最初见于先秦《世本》,汉代《史记》等文献。《史记·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伏羲作瑟、素女鼓瑟,是关于“瑟”的两个最早的神话。后世遂用“素女弦、素瑟、二十五弦、五十弦、五十丝、破瑟减弦”等写悲怆的曲调,或泛称美妙的音乐;用素女形容善歌悲愁的形象。“湘灵鼓瑟”这种悲愁传说也源于素女鼓瑟。

如,杨亿《灯夕寄献内翰虢略公》:“金吾缇骑章台陌,素女繁弦太帝家。”《无题三首》:“嫦娥桂独成幽恨,素女弦多有剩悲。”

2、歌唱:

汉代 《楚辞·九怀·昭世》:“闻素女兮微歌,听王后兮吹竽。”

汉代 《太玄赋》:“听素女之清声兮,观宓妃之妙曲。”

3、琴:

宋代 《古琴疏》:“素女播都广之琴,温风冬飘,素雪夏零,鸾鸟自鸣,凤鸟自舞,灵寿自花。”

后世的文献资料里,素女一般作为一个琴艺高超的形象,见于多篇文学诗歌里。

二、或说素女知阴阳天道。

汉代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

“越王还于吴,当归,而问于范蠡曰:何子言之,其合于天?范蠡曰:此素女之道,一言即合天下事。”

三、又为天河神女,称为“白水素女”。

陶潜《搜神后记》卷五:

晋安,官人谢端,少丧父母,无有亲属,为邻人所养。至年十七八,恭谨自守,不履非法。始出居,未有妻,邻人共愍念之,规为娶妇,未得。端夜卧早起,躬耕力作,不舍昼夜。

后于邑下得一大螺,如三升壶。以为异物,取以归,贮瓮中。畜之十数日,端每早至野还,见其户中有饭饮汤火,如有为人者。端谓邻人为之惠也。数日如是,便往谢邻人。邻人曰:“吾初不为是,何见谢也。”端又以邻人不喻其意,然数尔如此,后更实问,邻人笑曰:“卿已自取妇,密著室中炊爨,而言吾为之炊耶?”端默然心疑,不知其故。

后以鸡鸣而出,平早潜归,于篱外窃视其家中,见一少女,从瓮中出,至灶下燃火。端便入门,径至瓮所视螺,但见壳,乃至灶下问之曰:“新妇从何所来,而相为炊?”女大惶惑,欲还瓮中,不能得去,答曰:“我天汉中白水素女也。天帝哀卿少孤,恭慎自守,故使我权为守舍炊烹。十年之中,使卿居富得妇,自当还去。而卿无故窃相窥掩。吾形已见,不宜复留,当相委去。虽然,尔后自当少差,勤于田作,渔采治生。留此壳去,以贮米谷,常可不乏。”端请留,终不肯。时天忽风雨,翕然而去。

端为立神座,时节祭祀,居常饶足,不致大富耳。于是邻人以女妻之。后仕至令长云。

今道中素女祠是也。

四、见于医术中。

素女也见于古代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是跟医疗有关的女神。

一说她跟上古女性生殖崇拜有关。道家取女性生殖概念,托名为另一素女,阐述房中医术。从性学的角度讲,《素女经》有其科学的一面。如该书强调性学知识的重要性,认为性生活是一种顺应自然的行为,压抑欲望、杜绝性生活都是有害的。性生活只要掌握节度,就可使“男致不衰,女除百病”;而不得法的蛮干则会“渐以衰损”,伤身害体。“凡人之所以衰微者,皆伤于阴阳交接之道尔”。《素女经》强调两性交合的基础是“爱乐”,性生活应使男女双方同享快感,共同受益,“必先有爱乐而后行”,做到“相感而相应”,最忌讳“男欲接而女不乐,女欲接而男不欲,二心不和,精气不感”。因此,提倡“男欲求女,女欲求男,情意合同,俱有悦心”。在男权社会中,“素女”的这些思想是很了不起的,等于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了女性的性权利。[1]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故事
明、清名将吴三桂“一怒为红颜”的绝世美女陈圆圆,在吴三桂反清兵败后,就隐居于夜郎,并曾在此偶遇一名为素女的苗族女子。年过半百,却貌似少女,相询乃知其系“苗父”(古代对医者的称呼)之女。此后交往从密,得其驻颜养生之秘方,经合方化裁,取名为“普济素女”,并在黔山秀水之间流传下来。从此陈圆圆也就成为“普济素女”美容美颜的代言人。[2]

参考资料
1.素女  . [2024-1-2]
2.多地都在抢“夜郎古都”招牌!我们毕节赫章有说服力的物证!  . [2024-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8-7 21:49:29 | 显示全部楼层
琴瑟调和【薛宝琴+湘灵鼓瑟】
[ qín sè tiáo hé ]
基本解释
琴瑟同时弹奏,声音和谐。比喻夫妻恩爱。

详细解释
1. 【解释】:琴瑟同时弹奏,声音和谐。比喻夫妻恩爱。

2. 【出自】:《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3. 【示例】:少年夫妇,~,女貌郎才,如鱼得水。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五十二回

4.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近反义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8-7 22: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琴与香菱“射覆”,是对薛宝钗最大否定,对林黛玉最高赞扬?
君笺雅侃红楼

2023-07-26 08:52发布于辽宁文化领域创作者

+关注
贾宝玉生日,凑巧也是薛宝琴、邢岫烟和平儿的生日。曹雪芹在这里做了一个有意的设计。
当日众人行酒令“射覆”,结果第一轮就是薛宝琴和香菱“对决”。不想却引出了薛宝钗和林黛玉的比较,导致宝钗“输惨了”。
图片
(第六十二回)宝琴想了一想,说了个“老”字。香菱原生于这令,一时想不到,满室满席都不见有与“老”字相连的成语。湘云先听了,便也乱看,忽见门斗上贴着“红香圃”三个字,便知宝琴覆的是“吾不如老圃”的“圃”字。见香菱射不着,众人击鼓又催,便悄悄的拉香菱,教他说“药”字。
薛宝琴射的“老”,借由红香圃的圃,说的是“吾不如老圃”,其典出于《论语》。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原文意思很大。曹雪芹只是借用了孔子说“种菜我不如老菜农”,强调樊迟“不务正业”,本末倒置。
图片
香菱本来不会,史湘云就教她说“药”,意思是“药圃”,对应了“老圃”。
妙在这“一射一覆”,是薛宝琴和香菱比对。更妙在史湘云教香菱。这个设计实际上影射的是薛宝钗和林黛玉。
薛宝琴射香菱的“吾不如老圃”,不就是当初香菱学诗时,薛宝钗认为她“不务正业”么?
香菱学诗,薛宝钗不置可否,林黛玉却积极鼓励。
薛宝钗在之前对林黛玉看禁书表达立场,认为人要守本分。
男儿当读书科举,力争辅国济民。如果学了学问不走正途,不如农民务农。女儿要相夫教子,三从四德,读书乱心不如不读书。
图片
薛宝钗的思想就是“吾不如老圃”的孔子立场。
孔子觉得樊迟应该守本分学习学问,哪里用得着去种庄稼?
薛宝钗认为香菱应该想怎么伺候薛蟠、孝顺薛姨妈,治理家庭,哪里要学作诗干什么?
可薛宝钗和孔子都有问题,他们忽略了樊迟到底是更适合和愿意种菜还是做学问,香菱为什么想要学诗。
这小小的酒令充满了学问和伏笔。曹雪芹为此做了很高妙的设计。
面对“老圃”,史湘云出山教授香菱回以“药圃”。
如果说薛宝琴是薛宝钗的影,香菱就肯定是林黛玉的影。而史湘云无疑又是贾母的影。
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她的思想和教养,其实都传承自贾母。这也是古代女子教养母女相承的礼法。
贾母教授了林黛玉,林黛玉再往下传,她教授香菱学诗,体现的就是这点。也是史湘云教香菱药圃的意义。
图片
我们看当初林黛玉如何教育香菱学诗的?
林黛玉秉持的思想与薛宝钗恰恰相反。她更主张对人因材施教,鼓励百花齐放。针对每个人的不同兴趣而教育。
香菱既然想要学诗就教她作诗。贾兰努力学习就教他科举。贾宝玉想做文人,也尊重他的意愿。
培养和形成良性的学习氛围。久而久之大家反而乐于读书。这岂不就是兴家“良药”?
贾母身边这些个孙子孙女,经过她的手的,贾家四春琴棋书画,贾宝玉文采斐然,林黛玉和史湘云惊才绝艳,各擅胜场,不就是百花齐放么?如果这样的氛围持续下去,未来如何不好?
贾宝玉不爱读科举之书。只有三个人不劝她:贾母、林黛玉和晴雯。皆因她们知道贾宝玉不是科举那块料,劝也无用。
所以,香菱对薛宝琴的“老圃”是史湘云告诉她的“药”字。
林黛玉马上指出史湘云:“快罚他,又在那里私相传递呢。”作者在暗示林黛玉与“药圃”的关系。
图片
“老圃”代表僵化的“本分”思想。对应以“药圃”,则是化解、解救之意。
关联当初香菱学诗故事,就是林黛玉的“灵活”教育,“因材施教”思想。
林黛玉思想教养源于贾母,而薛宝钗的思想教养来自母亲薛姨妈,与王夫人是一脉相承。她的“本分”思想注定是死胡同,走不长久。
如果任由她教育香菱,不过就是个本分的小妾,成不了诗人。
综上,“射覆”这一段乍看觉得寡然无味。但结合香菱学诗再回看这一段,就会发现真相是薛宝钗和林黛玉如何治家教育的对决。不多赘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8-7 22: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琴出个“老”,香菱回个“药”,为何让薛宝钗完败给林黛玉?
君笺雅侃红楼

2023-07-16 09:34发布于辽宁文化领域创作者

+关注
红楼梦演义242:薛宝琴射覆老圃药圃,贾探春行令鸡人鸡窗
且说薛宝琴生日,薛蝌在家宴请伙计们。薛宝钗吩咐不叫再给荣府送酒,避免两边带酒交往再出事。随后便将大观园的角门锁上,不让薛家人和园子里的人借这个门进出。
这里柳家的置办了两桌新鲜菜蔬果品,就在那芍药栏红香圃中摆开,众人跟着入席。
图片
薛姨妈自己一个老人,知道在这里拘束了众人,便借口去厅上躺着。探春派了小丫头和木小二过去,给薛姨妈解闷。
众人没了束缚,只见筵开玳瑁瑁,褥设芙蓉,四位寿星上座,就便饮乐起来。
席上有酒就要有令,于是众人写了十几个酒令名儿,做成阄儿,掷在一个瓶中间。探春便命平儿拣,平儿向内搅了一搅,用箸拈了一个出来,打开看,上写着“射覆”二字。
这“设覆”酒令乃是古老的令,被称为酒令的祖宗。
当初的令早已失传,现行的是后人拟古杜撰的,也要比一切令都难。
薛宝钗便提议说不如换一个。探春认为既然抓出来何必再换。这里的丫头们不会大可以再抓一个给她们行。于是又抓一个果然简单。竟是那“拇站”,也就是市井说的划拳。
史湘云一看便说有趣,她不爱“设覆”要“拇战”,众人如何能干?直接就拽住灌了一杯酒罚她。
于是,贾探春自命令官便分派下去,要从薛宝琴开始,取了令骰令盆挨个投掷下去,如果谁的骰子对了点,二人便射覆。那宝琴掷了个三,众人连续都不对,只到了香菱才又掷了一个三。于是就是薛宝琴“射”,香菱“覆”。
图片
“射”者要在室内寻一物,说一个相关的典故,或为诗词、古文等。“覆”者需要猜出答案,再知道典出哪里,不可直说答案,要再说出与所设物有关的典故,就叫覆!
比如,所“射”之物是酒,射者就要说“拇”。指酒令“拇战”,而“覆”者猜中也不能说“酒”,要说“觚”,意思是“酒觚”,于是两个人都知道答案是“酒”,这就叫“设覆”了。
当然,游戏起来难度更高。射者想方设法从刁钻、生僻处入手,不让覆者答对。需要熟知更多典故,找寻其中难度最大的射出来。
覆者不但要猜对,还要更熟悉相关典故,更要对应环境,必须现场所有才可。不怪史湘云觉得气闷不爽利了。
如果覆者三次没有猜中,就要罚酒一杯。
宝琴想了一想,说了个“老”字。香菱原生于这令,一时想不到,满室满席都不见有与“老”字相连的成语。湘云先听了,便也乱看,忽见门斗上贴着“红香圃”三个字,便知宝琴覆的是“吾不如老圃”的“圃”字。见香菱射不着,众人击鼓又催,便悄悄的拉香菱,教他说“药”字。黛玉偏看见了,说“快罚他,又在那里私相传递呢。”哄的众人都知道了,忙又罚了一杯,恨的湘云拿筷子敲黛玉的手。于是罚了香菱一杯。下则宝钗和探春对了点子。探春便覆了一个“人”字。宝钗笑道:“这个‘人’字泛的很。”探春笑道:“添一字,两覆一射也不泛了。”说着,便又说了一个“窗”字。宝钗一想,因见席上有鸡,便射着他是用“鸡窗”“鸡人”二典了,因射了一个“埘”字。探春知他射着,用了“鸡栖于埘”的典,二人一笑,各饮一口门杯。
文中暗表,这一回的故事多是伏笔和谶语,之前贾探春忘记林黛玉的生日是如此,如今的“设覆”同样如此。
图片
这“一射一覆”多有深意,暂且放下红香圃众人寿宴,讲一讲这两个“令”。
(本文是基于《红楼梦》而创作的演义故事,内容多是原创,若介意请审慎观看)
“吾不如老圃”,说的是有学生问孔子应该如何种菜。孔子说种菜我不如老菜农,你请教错了人。
孔子的意思,多少有指出弟子“不务正业”之意,说他身为儒生学什么种菜?
这“一射一覆”出现由薛宝琴和香菱展开,实际却影射薛宝钗和林黛玉的思想。
之前香菱学诗,便体现出薛宝钗与林黛玉的两种“治学”态度。
薛宝钗认为人要守本分。一如孔子认为学生当如此。男儿要读书科举,辅国济民。如果有学问不走正途,不如农民务农。
这就是“老圃”思想,儒生求学却问种菜,岂非“不务正业”?
而学不好学问,不能学以致用辅国济民,才需要去种菜。
林黛玉却不这么认为,她认为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力求百花齐放。
图片
每人兴趣不同,要针对性教育。香菱想要学诗就教她作诗。贾兰努力学习就教他科举。贾宝玉想做文人,也尊重他的意愿。
学习氛围营造的良性,久而久之家族就会反而乐于读书。岂不就是兴家“良药”!
所以,薛宝琴的“老”指“吾不如老圃”,是僵化的“本分”思想作祟,日久必死。
史湘云教香菱的“药”,则通过香菱影射黛玉的“因材施教”,才是治家良药。
这里还要延伸来看穿本质。那史湘云代表贾母,香菱代表林黛玉。女儿为母所教授。贾母、贾敏、林黛玉是一脉相承的教育。也是她们都不劝贾宝玉读书的原因。因为知道宝玉不是那块料,劝也无用。
王夫人、薛姨妈和薛宝钗是一脉相承的教育理念,注定是死胡同,走不长久。
再说“鸡人,鸡窗”两个典故。
鸡人指报晓,鸡窗指书斋,合起来是勤奋读书的意思。
贾探春是贾家女儿,她说“鸡人和鸡窗”,体现出贾家急需弃武从文转型的立场。
看似支持薛宝钗规劝贾宝玉读书科举,实则更推崇林黛玉和李纨的书香门第对贾家的帮助。
当日贾政带着贾宝玉“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在潇湘馆便说“若能月下在此窗下读书,不枉虚此一生”,便是对林黛玉的肯定。
图片
“鸡窗”的典故更是指“会说话的鸡”传授人学问,令人学识突飞猛进。这不就是林黛玉善于“教人”之意么?香菱学诗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勤奋好学固然好,有个好老师更重要。
用这两个典故论儿媳妇潜移默化的影响后代,林黛玉和李纨无疑更擅长。
薛宝琴和香菱的“射覆”表明林黛玉优胜于薛宝钗。
贾探春的“射”,借鸡人、鸡窗的典故,表明贾府有识之士认定林黛玉更好。
然而这些终究无用,林黛玉到底“不是咱家人”,薛宝钗才是。
于是,薛宝钗“鸡栖于埘”典故就成了悲剧的伏笔。
《君子于役》讲述丈夫远征日久不回,妻子在家苦等丈夫归家。
当日贾宝玉和冯紫英众人作[悲愁喜乐]酒令,有一句“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女儿悲,丈夫一去不回归”,正应了《君子于役》妻子苦等丈夫不归的情景。便是薛宝钗与贾宝玉的日后写照。
薛宝钗曾作一首菊花诗,也有: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为我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都是妻子苦等远征丈夫不归的情境,说出薛宝钗和贾宝玉的最后结局。
而这“红香圃”,与当初被贾元春修改的“红香绿玉”又重叠,作为一个“药圃”,隐喻林黛玉才是贾府的“养荣丸”之意。奈何贾家有眼不识真香玉,不就是那一回贾宝玉讲的小耗子偷香玉故事么。
正是:薛宝琴射覆老圃药圃,贾探春行令鸡人鸡窗。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8-8 12: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第七回说香菱像蓉大奶奶的品格,是闲来之笔还是有用意
2021年07月02日 03:40 新浪网 作者 久念成病水香

  香菱是红楼梦中最让人心疼的女孩之一,她本该拥有完美的人生,但是因为家里人的不小心,她被拐走了,从此之后她的生活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从千金小姐变成了薛家的女婢,所遇薛蟠又非良人,为了夏金桂可以往死里打香菱,如果不是薛宝钗动了恻隐之心,香菱恐怕又要被薛姨妈卖掉,重新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

  



  《红楼梦》第七回,只见香菱笑嘻嘻地走来,周瑞家对金钏笑道:这个模样儿,竟有些象咱们东府里的小蓉奶奶的品格儿。显然是指香菱与奏可卿,外貌、行止、气度相像。周瑞家问香菱年龄和父母,香菱摇头说:不记得了。香菱从4岁被人拐卖,12岁又被薛蟠收买,身世凄惨。而秦可卿从小失去父母,在养生堂寄生,也並不知道自己的确切年龄和父母。香菱与秦可卿俱有相似的身世,有相同的"品格"。为后文秦可卿的出场作了铺垫。二人身世相似,但身分却不同。一个是金陵十二钗正冊,一个是金陵十二册副册。

  



  红楼梦里的金钗有几个人长得像,例如,龄官和晴雯像黛玉,香菱像秦可卿,秦可卿像宝钗和黛玉。这几个人都有相似之处。她们都生得好模样儿,要么鲜艳妩媚,要么风流袅娜。作者说香菱品格像可卿,就是说香菱身上有少奶奶的气质,也有大家闺秀涵养。香菱本是富绅的女儿,父亲是读书人,神仙一流的人品。香菱本应是大家小姐,却落得给薛大傻子当屋里人。连贾琏都说薛蟠玷辱了香菱。

  



  凤姐转述过薛姨妈的话,“香菱模样儿好还是末则,其为人行事,却又比别的女孩子不同,温柔安静,差不多的主子姑娘也跟她不上呢。”秦可卿身上同时有着宝钗和黛玉的美,现在出来一个香菱,品格又像可卿。或许在作者看来,这些命运多舛的女子们,她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相像之处。这些女子们走到一起,究竟是缘还是劫?谁也说不清。

  



广告
  香菱与秦可卿一样蕙质兰心。秦可卿是贾母最中意的重孙媳妇,行事温柔妥帖。香菱亦如此。香菱由于从小被卖,没有什么文化,可是只要有机会,她就自学,她找黛玉学诗前,已经识字,也读过书,只是没人指导,不能领悟其精华。黛玉指点后,香菱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黛玉都夸她聪明。香菱像秦可卿,是说明香菱是和秦可卿一样完美的人。是对香菱以后命运的一种惋惜。也是对这些模样相似的美人的悲剧命运的提示。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8-8 12:3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香菱被赞具有秦可卿的“品格儿”,看似闲话,却揭开林黛玉死因
2020-01-13 09:31
“晴为黛影、袭为钗副”,不光晴雯长得像林黛玉,香菱也长得像秦可卿。《红楼梦》这种对比“间色”写法,最大好处是通过一人的描写,补充另一人的命运。香菱之所以具备秦可卿的“品格”,还在于她的名字“莲”与“菱”二字的影射都要归于林黛玉的命运。
【{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第七回)周瑞家的因问他道:“那香菱小丫头子,可就是常说临上京时买的,为他打人命官司的那个小丫头子么?”金钏道:“可不就是。”正说着,只见香菱笑嘻嘻的走来。周瑞家的便拉了他的手,细细的看了一会,因向金钏儿笑道:“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象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金钏儿笑道:“我也是这们说呢。”

周瑞家的第一次见香菱,与金钏儿说香菱长相气质像秦可卿,并没有任何意思,就是日常拉家常。说人家长得像某某人,某某明星,是中国人惯有的交际方式。不算礼貌却惯常遇到,对此脂砚斋看得明白。

【甲戌双行夹批:一击两鸣法,二人之美,并可知矣。再忽然想到秦可卿,何玄幻之极。假使说像荣府中所有之人,则死板之至,故远远以可卿之貌为譬,似极扯淡,然却是天下必有之情事。】



周瑞家的言语,于她是偶然说起,对香菱和秦可卿却是作者有意为之。

第一,指出香菱此时虽是买来丫头,之前何尝不是大家小姐。甄英莲若不被拐走,何尝不是秦可卿一样风采!点出香菱被拐后命运变化,人生无常。

第二,香菱跟秦可卿形象、气质像,就像晴雯与林黛玉一样,是间色法。香菱受夏金桂虐待得了“干血症”,症状与秦可卿病症极像。



(第八十回,香菱)虽在薛蟠房中几年,皆由血分中有病,是以并无胎孕。今复加以气怒伤感,内外折挫不堪,竟酿成干血之症,日渐羸瘦作烧,饮食懒进,请医诊视服药亦不效验。

(第十回,张太医说秦可卿)心气虚而生火者,应现经期不调,夜间不寐。肝家血亏气滞者,必然肋下疼胀,月信过期,心中发热。肺经气分太虚者,头目不时眩晕,寅卯间必然自汗,如坐舟中。脾土被肝木克制者,必然不思饮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软。

香菱之病与秦可卿的病都是精神压力过大,诱发身体实症。那时代“干血症”一般会身体机能消耗殆尽,药石罔效。香菱判词形容为“荷枯藕败”。

秦可卿就算不是天香楼遭贾珍侵犯上吊自尽,也会如香菱一般“干血症”消耗而死。

秦可卿和香菱的病因,在于思虑过重,对应的也是林黛玉的“日日煎心”实则关联的是林黛玉的“泪尽而亡”。



第三,《红楼梦》中血与泪并称。第五回太虚幻境中“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点出两者同属。血干和泪尽本质上相同,都是“荷枯藕败”。秦可卿之病,香菱之死,都是借以影射林黛玉泪尽而亡。

第四,香菱长得有秦可卿“品格”,秦可卿在太虚幻境中作者写得清楚,又像薛宝钗、又像林黛玉,所以名为可卿又叫“兼美”。香菱身在薛家,却学诗林黛玉,本身也是“兼美”。作者正是通过秦可卿和香菱的命运遭遇,填补林黛玉人生的某些不写之写。



第五,香菱本名甄英莲,一人兼具“莲”与“菱”,通“凌”与“怜”。第六十三回,林黛玉掣得“芙蓉花签”。小丫头说晴雯是芙蓉花神,贾宝玉写《芙蓉女儿诔》明祭晴雯,实祭林黛玉。林黛玉为芙蓉之主,所有与莲、菱、芙蓉有关之人,都与其有千丝万缕关系。

香菱(甄英莲)是第一个,甄士隐一家三口明确无误影射宝黛钗三人。袭人虽说袭为钗副,可嫁给蒋玉菡也是“莲”属;尤三姐与柳湘莲同样是“莲”;晴雯芙蓉花神;梨香院:藕官、菂官、茄官、龄官都是莲菱之属性。而秦可卿同样如此。



贾蓉坏种如何有资格用“蓉”为名?正是为“小蓉大奶奶”秦可卿准备。香菱有“小蓉大奶奶”品格,注定二人都是可“怜”、受欺“凌”之人,是补充林黛玉命运之人。

《红楼梦》中人名不是随便乱取。大体分为草木和金玉两种。草木之中以“莲”“菱”为最悲,林黛玉、秦可卿、香菱、晴雯是主要代表,也是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以林黛玉、香菱、晴雯为首的最主要原因。
【{晴雯绛珠之灵,黛玉香菱为绛珠之魂!}】
「文/君笺雅侃红楼」  

别忘了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您的转发会让更多人看到更多内容,感谢赞赏。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8-8 12:51:54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赏析 | 香菱与秦可卿是否有相似之处
江山携手 2019-06-08   |  178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秦可卿被贾母称为重孙媳里第一得意之人,无论其美貌还是为人处世都深得贾母乃至贾府上下认可,在原著中,有一个人与秦可卿的品格有些类似,并且出自贾府里两个人之口。



这两个人是谁呢?在原著中的一个细节里进行了叙述:说着,周瑞家的拿了匣子,走出房门。见金钏儿仍在那里晒日阳儿,周瑞家的问道:“那香菱小丫头子可就是时常说的,临上京时买的、为他打人命官司的那个小丫头吗?”金钏儿道:“可不就是他。”正说着,只见香菱笑嘻嘻的走来,周瑞家的便拉了他的手细细的看了一回,因向金钏儿笑道:“这个模样儿,竟有些像咱们东府里的小蓉奶奶的品格儿。”金钏儿道:“我也这么说呢。”周瑞家的又问香菱:“你几岁投身到这里?”又问:“你父母在那里呢?今年十几了?本处是那里的人?”香菱听问,摇头说:“不记得了。”周瑞家的和金钏儿听了,倒反为叹息了一回。

从这一段叙述中我们找到了答案,认为香菱与秦可卿品格相似的两个人分别是周瑞家的和金钏儿。这两人不约而同地认为香菱与秦可卿模样比较像,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可以知道,周瑞家的和金钏儿两人不但见过秦可卿,而且还比较熟悉秦可卿,不然的话,不可能一下子就从香菱身上联想到了秦可卿身上,香菱从相貌上与秦可卿肯定有很多相像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江山携手 > 《可卿》举报/认领
上一篇: 《红楼梦》赏析 | 贾蓉对秦可卿的病情漠然视之
下一篇: 红楼说:秦家是红楼梦中最先灭亡的一个家族,这其中有隐情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9-17 03:43 , Processed in 0.07164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