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77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10: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贾宝玉从绛云轩到怡红院,再到绛洞花王,宝黛爱情怎样步步升华?
2019-08-12 23:21
荣国府、大观园虽然莺莺燕燕,俨然一个自由富足的女儿国,而难得的是,这些女孩儿们虽然千娇百媚,但也多亏了贾宝玉这个护花使者的欣赏和呵护,才让女孩们发现自己别样的价值,她们的烂漫和心酸,也有人体谅和宽慰。

宝玉喜欢女孩子们,但他最钟爱的无疑只有林黛玉。

话虽如此说,但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宝玉对黛玉的感情似乎并不专一,她喜欢黛玉的风流袅娜,也欣赏宝钗的鲜艳妩媚,喜欢湘云的豪气云天,也夸赞妙玉的高洁孤傲,甚至于袭人的温柔和顺、晴雯的风流灵巧……

宝玉在大观园中,实力演绎了大猪蹄子的博爱史。



但有意思的是,对于宝玉的“博爱”,黛玉似乎也并不排斥,那么,究竟宝玉对黛玉到底是什么样的感情?“源易缘”觉得可以从宝玉的几个封号中看到脉络。

贾宝玉先是跟着贾母住在荣国府,后来元春封妃后贾家盖了大观园,宝玉才搬进了大观园“怡红院”,而在荣国府居住时,宝玉为自己的居所就题了“绛云轩”的匾额,到大观园开诗社时,宝玉的诗号又成了“绛洞花王”。

从“绛云轩”到“怡红院”,又到“绛洞花王”,曹雪芹为第一男主贾宝玉起的这些名号,其实暗含了宝玉的感情成长和变化。

绛云轩这个名字的来历,“源易缘”认为是包含了林黛玉和史湘云,“绛”指绛珠草林黛玉,“云”指史湘云。

宝玉为何把自己的居所叫绛云轩,实则是他在这个地方先后亲近过两个女子,一是史湘云,一是林黛玉。



在黛玉进荣国府之前,贾母的娘家侄女史湘云一直是跟随贾母居住的,而宝玉作为贾母的嫡亲孙子,也同样跟随贾母一同居住。

当然贾母的居所肯定有很多隔间,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黛玉之前,宝玉和湘云才是真正的两小无猜。

黛玉来到荣国府后,迅速取代了湘云的位置,成为宝玉最好的玩伴。这也是为何湘云在后来回到荣国府,专门挑黛玉的刺,处处挤兑黛玉的原因。

面对湘云和黛玉闹矛盾,宝玉左哄右劝,又左右落不是,惹得黛玉、湘云都不高兴。

虽是小儿女心态,但是,也能看出,在宝玉心中,湘云和黛玉的分量都很重,根本是宝钗不能相提并论的。

此时,宝玉曾对黛玉说,宝钗是两姨姊妹,不能和宝黛的姑舅姊妹相比:“岂有个为她(宝钗)疏你的?”

不过,在绛云轩里,宝玉和湘云、黛玉尚在童年阶段,小儿女的亲近和疏远,都是自然天成,宝玉对黛玉和湘云也还只是青涩懵懂的朦胧好感。



而也恰恰是因为天真无邪,在绛云轩中,应该是宝玉最怀念的时光,也是宝黛间爱情萌发的阶段。

宝玉在大观园里居住的怡红院,因为匾额上的“怡红快绿”而得名。而细究这“怡红”二字,“怡“有享受、惬意之意,“红”指大观园内如花般的女孩们。

到大观园后,除了黛玉、湘云、宝钗、三春以及晴雯、袭人等丫鬟外,又多加了妙玉、芳官等12个唱戏的小女孩子,因此更加花团锦簇。

此时正是贾家衰败路上的一个回暖期,靠着元妃的风光,贾家上下出现了一派祥和气象。因此宝玉也尽情享受着诸般风光。

此时,宝玉和黛玉的爱情夹杂在群芳争艳的繁华中,有宝钗的“杨妃戏彩蝶”的灵动,也有黛玉葬花的浪漫。

但是在五彩斑斓的群芳璀璨中,通过黛玉葬花,宝玉和黛玉互诉衷肠:“如今谁承望,姑娘人大心大,不把我放在眼里,到把什么外四路的宝姐姐、凤姐姐的放在心上,到把我三日不理,四日不见的。”
在宝玉心中,宝姐姐从来都是外四路的亲戚,与黛玉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这时,已经长大的黛玉,得到宝玉的承诺后,又一如既往地对爱情充满了憧憬。

而宝玉也在繁花渐欲迷人眼的大观园中,逐步坚定了自己对黛玉的感情,不管金玉良缘的风声多么强劲。

在探春提议下成立的海棠诗社上,宝玉的诗号为“绛洞花王”。所谓绛洞花王,无非是确立了绛珠草林黛玉为花王之意,因为到此时,黛玉和宝玉的爱情之果已经完全明确了,而且他两人是跨越了种种阻挠,依然认彼此为知己的。

在黛玉方面,一是有金玉良缘的羁绊,二是身体一日不如一日。黛玉的心病也由此而来,看看她听到宝玉在湘云面前夸自己时,内心那五味杂陈的独白,可见黛玉承受了多大压力。



“你既为我知己,我亦可为你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
薛宝钗的挡道,没有父母为自己做主,身体日渐羸弱,等等,都是横亘在黛玉心上的病,也是宝黛爱情的阻碍。

听闻黛玉的心声,宝玉大胆向林妹妹表白:“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

绛洞花王宝玉自此之后,早已明白自己的心和黛玉的心,宝黛爱情也逐渐成熟,走向巅峰,而这也恰恰为二人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根据第二回智通寺遇老僧可知,那个又老又聋,舌钝齿落的老和尚,正是在姑苏城外,黛玉的老家郊外,为黛玉守墓,熬粥度日,一直到老的宝玉。

宝玉被称天生情种,如果你只认为他是一个大猪蹄子那就大错特错了,也实在担不起情种之称。

就此话题,您有哪些看法或高见,欢迎留言互动。

参考书目:《红楼梦》120回通行本、《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甲戊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77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10: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绛洞花王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绛洞花王,《红楼梦》中贾宝玉在大观园诗社中的别号。

贾公子别号不少,诸如绛洞花王、混世魔王、遮天大王、富贵闲人、无事忙,还有自呼的"怡红院浊玉",回目中所称的"情哥哥",书文中的"多情公子"--可谓多矣。总列而观之,煞是有趣。

有趣的是众义纷陈,各占一解。但其所以然者,是"反映"出这个少年的本性真情,志趣风格,抱负襟怀,是多么复杂地"统一"化为"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奇才和痴人。

绛洞花王,王是主眼,或作"花主"者是个别版本讹字,务请改正--道光年间的王希廉不就自号"护花主人"吗?其实那思想庸俗得很,去宝玉十万八千里矣

花王的"王",不是称王称霸的帝王思想,是在某行某业中独有魁首之位的意思。在过去,时常可以看到此例,比如制造剪刀品质第一的,俗号即是"剪子王"。就连京剧里,也有"梅大王"之称号,谓梅兰芳是也。再如唱京韵大鼓(书词)的刘宝全,人人都尊之为"鼓王",皆其良例。

所以,宝玉"小时候的营生",是说自己居于花洞中为养花的第一能手--而绝非给群花做什么"主"、当什么"头目"的那种士大夫们"雅得俗不可耐"的庸俗念头。

  5
本词条 名片文字过长,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贾宝玉

别名
绛洞花王 怡红公子 混世魔王 遮天大王 富贵闲人 无事忙

饰演
欧阳奋强(87版电视剧)


性别


登场作品
《红楼梦》

生日
阴历四月二十六

目录
1解释
2来历
3赏析
4补充
折叠编辑本段解释
一般的《红楼梦》读者,乃至为数不少的红学家,似乎都不知道有这个"绛洞花王"--如同五十年前一般人不大注意"绛洞花主"一样。后者之所以广为人知,多半得力于鲁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绛洞花主〉小引》;追寻更早一点的起因,自然应该是陈梦韶先生作于1927年的话剧《绛洞花主》了。

可以说,被鲁迅推崇为"熟于情节,妙于剪裁"的陈梦韶先生,竟因了《绛洞花主》的写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两个小小的"第一"。第一个创作了《红楼梦》的话剧剧本;第一个留意和重视了贾宝玉这一很不起眼的别号,特意将其作为这部被鲁迅称赞为"可作《红楼梦菁华》读"的大型话剧的剧名。单从这一点,即可看出陈先生研读《红楼梦》的精审。
红楼梦
红楼梦

可是,陈先生当年毕竟没有条件阅读《红楼梦》的庚辰本(只读当时已经印行的戚序本还不行)。这在客观上限制了他对贾宝玉这一特殊别号的进一步体察。而后来,在有条件接触庚辰本的众多学者之中,第一个真正留意了这别号,并发现这别号原该叫"绛洞花王"的,则是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由俞先生校订、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红楼梦》八十回校本,首次,也是迄今惟一的一次--在排印本上将"绛洞花主"订正为"绛洞花王"。

这是一次非同凡响的订正!

俞先生这样校订的依据,自然是庚辰本。但他所依据的八种参校本中,其余七种皆不作"花王",他偏偏选择了庚辰本的"孤证"。若非慧眼独具而胆识超群,是绝难舍弃习惯成自然的"洞主",去拔擢那生涩别扭的"花王"的。

诚然,仅靠一次版本校订,不继之以理论上的阐发,很难改变人们根深蒂固的原有印象,甚至很难引起人们对这种校订的注意。在俞校本问世已达二十余年之久的今天,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并明确宣称是"以庚辰本为底本"而校勘的《红楼梦》新校本,竟然又在"洞主"、"花王"的抉择上走了回头路--将底本上硕果仅存的这个"王"字,反依他本改为了"主"。这正是没有从理论上加以阐发所导致的后果。

于是,又冒出一位"第一个" --真正从理论的角度揭示"绛洞花王"真意的红学家,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余英时先生。他在《香港大学》1974年第一期上发表的一篇在海外颇有影响的红学论文《〈红楼梦〉的两个世界》,里面一条注释,便间接地对"绛洞花王"的真意作了分析。他写道:

不但(大观)园中女孩子是花神,而且宝玉自己也是花神,我愿意在这里讲一下我对于宝玉为"诸艳之冠"的看法。第七十八回宝玉对小丫头说:"不但花有一个神,一样花一位神之外还有总花神。"这话亦大有深意。……宝玉是总花神,这就是所谓"诸艳之冠"也。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宝钗的签上不明明写着"艳冠群芳"么?要知道宝钗虽然艳冠群"芳",但毕竟只是司牡丹花的花神。惟有宝玉不单管任何一样的花,才有资格做总花神。倒过来说,正因为宝玉不是女人,他才不能单管任何一样花,而只有做总花神。情榜六十名女子,而以宝玉为首,可以说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丝毫不必奇怪。我们应该记得宝玉小时候的旧号本是"绛洞花王"啊!……所以我深信根据七十八回总花神之说,可以彻底地解决宝玉为"诸艳之冠"及在情榜上总领诸女子这两个问题。胡适说情榜大似《水浒传》的石碣,是有道理的,曹雪芹也许受了《水浒》的暗示,而把宝玉安排了一种近乎托塔天王晁盖的地位。

好一个"近乎托塔天王晁盖的地位"!这一比拟真是再贴切、再精当不过了。《水浒》中的晁盖,是总领水泊梁山百零八条好汉的"托塔天王";《红楼》中的宝玉,岂不就是总领大观园女儿国的"绛洞花王"么!

余先生这段精彩论述,虽是以注释的形式略加点染,却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准确而有说服力地揭示了书中"总花神"、"绛洞花王"之称与脂批所谓"宝玉系诸艳之冠"之间贯通一致的内涵,真可以说触及到了宝玉形象的神髓。

遗憾的是,余先生的论述,毕竟受注释的篇幅所限,未能深一步展开,且非重点论及"绛洞花王",故从理论上说,尚属萌芽状态。然而十分值得庆幸的是,笔者不久前收到著名红学家白盾先生寄赠的一份红学未定稿,一看题目,便使人耳目一新:《论"绛洞花王" --贾宝玉形象的构想初探》。

这又是"第一个" --第一个立足于"绛洞花王"而作专文,全面地论述曹雪芹"要将宝玉塑造成一个少女心目中'无位而空王之'的'花王'"形象的基本构想。论证上亦别开生面、新颖独到而又文采飞扬,令人爱不忍释。其开篇的一个小标题,便叫做"从'潇湘妃子'别号谈起"--这也是过去一般人未曾真正留意的一个黛玉的别号。将其与宝玉"绛洞花王"之称联系起来,则情趣盎然,新意迭出。

白盾先生的这篇文章也有一点美中不足。即在以这个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晓、所承认的"花王"之称立论时,仅仅信赖和依据俞校本的"独家异文"是不够的(余英时先生亦如是)。这样总给人以建立在沙滩上的高楼之感。虽然在事实上,他这个立论的基础并非沙滩,而是看起来有些像沙粒的坚实的花岗岩层。

这使我想起,眼下有的人很轻视文学研究尤其是红学研究中的考证。其实,文学尤其是红学研究中考证之不可或缺,同自然科学研究中首先需要检验各种数据、求证各种定理之类,很有相同相似之处。即如这个"绛洞花王",不论你在理论上说得多么透彻,如果不首先从版本学的角度去判明这一与众不同的异文的可靠性,这理论便终不免带上一点主观唯心论的色彩。所以,许多有着极高成就的学者,往往把科学考证看作不可须臾丧失的治学基本功,不是没有道理的。

事实上,这个"绛洞花王"的"王"字,并不只庚辰本的一条"孤证",它在现存己卯本上,原本也是作"王"。

或问: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的己卯本第560页第七行,不是分明写着"绛洞花主"么,怎么会是"王"呢?不错。影印本白纸黑字写着的,确是"主"。但请大家比较一下距此仅八行和十二行之隔的第561页上的另外两个"主"字,还可以再翻过去多比较一下第562、563页上的另外三个"主"字,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属于同一抄手书写的其他每一个"主"字,无一例外,都是在"王"字之上疏密合度地横斜着一点,殊不类"绛洞"之处那个与"王"字紧相粘连的缩脖圆头。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其"绛洞花主"的"主"字,那起笔的一点,并非出自己卯本原抄手的手笔,而是后世某个自作聪明的妄人所加。也就是说,这一部迄今所知最有可能直接过录自曹雪芹原稿本的怡亲王府抄藏己卯本,原来也是写作"绛洞花王"的。

有了己卯本与庚辰本为伍,形势也就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此,可以有力地证明:过录庚辰本第三十七回的那位抄手,并没有把"王"字抄误,而是真切地保留了一个优于他本、更接近曹雪芹原稿的独特异文。为什么己卯本与庚辰本有这样一个共同的异文,就可以肯定它们优于相异的其他诸本,具有更接近原稿的可靠性呢?这是因为,有许多迹象表明:现存庚辰本的产生过程,并非如冯其庸先生所论,是据现存己卯本过录之后,再据庚辰原本补改出来的;而是现存的庚辰本和己卯本都分别地直接过录于曹雪芹的庚辰原本和己卯原本。如果这两种过录本出现了它们之间相同而又与其他诸本相异的文字(如"绛洞花王"即是),则除极特殊的容易导致共同误认误抄的字句之外,一般说来只能证明这两种过录本都没有抄错,都真实地反映了曹雪芹稿本的原貌。

有人会反诘了:既然己、庚二本在过录这个"王"字时,都不可能发生"不谋而合"的抄误,那么,现存其他各本,除缺失第三十七回者外,尽皆作"主"而不作"王",怎么又可以断然判定它们都是"抄误"呢?这道理其实很简单。己、庚二本,都分别过录于曹雪芹的原稿本,并不存在过录致误之后又互相转抄、以讹传讹的情况。而其他各本,则大都出自第二手、第三手的底本,且有互相转抄、陈陈相因的大量版本现象存在。只要较早的某一种抄本发生了独特的抄误或妄改,便往往被后来的抄录者所沿袭。等到这种独特的抄误或妄改沿袭日久,人们偶尔见到某个正确抄录的本子,也往往会因怀疑其是否正确而擅自参校沿袭日久的错误予以妄改。现存己卯本的"绛洞花王"被后人妄改,即是明显的例子。出版的《红楼梦》新校本进一步消灭了在庚辰本上硕果仅存的"绛洞花王",则是更明显的例子。

但是有一点须得补充说明一下。所谓其他各本皆不作"绛洞花王",这是笼统而言的。若仔细地区分一下,则情况各有不同。现存甲戌本是个残本,里面的第三十七回已经散佚。如果从道理上去推想,这个甲戌本的第三十七回亦很可能作"绛洞花王"。因为,甲戌本的抄手虽然文化水平不高,转抄中的错误不少,但抄录的态度十分严肃认真。该本所存在的抄误,大都反映为误识原底本的草书所致。除此之外,他是很注意忠实于原底本的。而这个原底本的正文比较接近曹雪芹的甲戌年修订手稿,则是大家都公认的事实。故我以为,无论作草书或作正书皆易辨识的"王"字,在甲戌本上亦不大可能抄误。而且我们也不应该忽略:甲戌本的正文也同样保留着与己、庚二本相类似的不易受其他各本以讹传讹影响的特点。所以,如果有朝一日现存甲戌本的散佚部分能够重现于世,我们很可能会在正文之中见到第三个"绛洞花王"。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在甲戌本正文中见不到第三个"绛洞花王",在甲戌本的脂批中却可以见到。第三回王夫人向林黛玉介绍宝玉,说他是"这家里的混世〔魔〕王"。旁边的一条脂批便写道:"占(与)绛洞花王为对看。"

有了甲戌本上的第三条证据,从版本学的角度说,这个"绛洞花王"该是铁证如山了吧!

这里,我还要顺便指出一个与"绛洞花王"有关的奇怪现象。就在第三十七回,李纨调侃宝玉说:"你还是你的旧号'绛洞花王'就好。"己、庚二本都有一条双行夹批:

妙极!又点前文。通部中从头至末,前文已过者,恐去之冷落,使人忘怀;未来者,恐来之突然,或先伏一线。皆行文之妙诀也。

这条批语,明指李纨所说让宝玉仍用"旧号"的事,是"又点前文"。意即在三十七回之前的某处,作者已经描写过宝玉取"绛洞花王"别号的情节。否则,就不能说是"又点前文"。而且宝玉紧接着的那句话:"小时候干的营生,还提他作什么!"也似乎印证了,在此之前的书中,似乎真有这样的描写。

可是遍查此前各回,却压根儿找不出宝玉小时候取"绛洞花王"别号的情节。这就怪了!到底是曹雪芹在这里故用倒叙之法,补出所谓"旧名"一事,致使脂砚斋望文生义信口开河呢,还是原本就真有这样的"前文",脂砚斋也确曾见过,却在后来的稿本中被无意丢失或有意删去呢?这恐怕也算得上是《红楼梦》的一个小小的谜题吧!

折叠编辑本段来历
从版本学的角度澄清了宝玉的旧号确为"绛洞花王"而非"绛洞花主",似乎还须补证一下:《红楼梦》这样的"花王"之称,有何来历出处。

本来,笔者孤陋寡闻,在浅薄的阅历中,除了懂得古人称牡丹为"花王"之外,实不知还有属于另外意义--相当于"总花神"性质的男性司花之"王"的出处。然而事有凑巧,这次应邀赴南京参加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却在东道主特为安排观赏的一台"《红楼梦》中搬演过的"传统昆腔折子戏节目里,无意间发现了这一"花王"的出处。

这台节目,是由名闻遐迩的江苏省昆剧院(其前身即为五十年代以演《十五贯》而誉满京华的江苏省昆剧团)专场为纪念大会演出的。内容全系该院历年来挖掘整理的一批在《红楼梦》书中描写过、同时其本身也极具代表性的昆曲传统剧目。如《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西厢记》中的《游殿》,《虎囊弹》中的《山门》,等等。将这些剧目的演出实况,同《红楼梦》的有关描写相对照,不能不使人叹服:这确是当初那些"梦中人"所见所闻的昆腔剧目的"实物标本",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文献研究价值。
牡丹亭
牡丹亭

当我听到《游园》中杜丽娘所唱的[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以及柳梦梅唱的[山桃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那笛韵悠扬、清丽婉转、旖旎缠绵的曲调,不禁让我深深地体味到林黛玉偶闻此曲时那种意动神摇、如醉如痴的情景。

就在柳梦梅唱的[山桃红]刚刚煞尾,二位男女主人公相依相偎掩入花丛之际,忽见台上舞出十二名身着红衣、头上插花的女子,末后跟随而出的一名青须绿袍的男子,背插三角旗,上书"花王"二字。我一看,险些儿叫出声来--这不就是曹雪芹"绛洞花王"的真出处么?返家后复按汤显祖《牡丹亭》原著中《惊梦》一折,此处的舞台提示文字仅作:

末扮花神,束发冠,红衣插花,上。

说明原著中确有一位"末扮"的男性"花神"出场。而这男性花神率领出场的"红衣"是何人物,却未见称名--因其头上"插花",大约也该是比"末扮"的花神稍低一个等级(或为分别司各种花)的女性花神吧!若此,则末扮的男性花神,便应如贾宝玉所称"一样花一位神之外"还该有的"总花神"了。原著中这位花神上场后的台词有云:

咱花神专掌惜玉怜香,竟来保护他(按指杜丽娘--引者),要他云雨十分欢幸也。

"专掌惜玉怜香",无私地"保护"人世间的女子,要让她们得到欢乐和幸福。这不正是曹雪芹赋予贾宝玉的性格基调么?而且,我发觉汤显祖的《牡丹亭》原著,与我们见到的实际演出台本,除了将末扮的总花神明确插上"花王"的标记,将无称名、无限额的"红衣"用十二名女子扮作"司各种花"的花神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很微妙的差异。例如:原著中的《惊梦》一折,在我见到的演出中已被改为《游园》和《惊梦》二出,正与《红楼梦》中的描写相同。故可推断:被曹雪芹写进书中的《游园》和《惊梦》,在其当初的实际演出中,也必定和我所见到的传统演出台本一样,是由一名背插"花王"旗号的青须绿袍男子率领十二名女性花神出场的。原著中"末扮"的总花神,在实际的演出台本中虽然称名变了,在舞台表现上更丰富多彩了,但其职能性质却没有改变,仍然与汤显祖原著无异。我想,这种为了适应实际演出形式的需要而作的改变,恐怕不是江苏省昆剧院杜撰出来的吧!

因而可以基本上断定:曹雪芹给书中主人公贾宝玉冠以"绛洞花王"的称号,让他总领十二钗,完全可能是受《牡丹亭》演出台本中"花王"带领十二花神、"专掌惜玉怜香"这一戏剧情节的启示而构思出来的--尤其"花王"之称的出处,更在于此。

折叠编辑本段赏析
"花王",含"花之领袖"或"女儿们的保护神"之意,这与脂批所称"宝玉系诸艳之冠"、在末回"警幻情榜"中宝玉名列"十二钗之首"等情形,十分吻合。尤其第七十四回,宝玉深信晴雯死后会化作芙蓉花神,曾明确提出:"一样花一位神之外,还有总花神。"总花神也就是"花王"。作者看似不经意地点明宝玉从小自号"绛洞花王",正是要向读者透露:宝玉早就以作大观园女儿国的总花神为己任了。

折叠编辑本段补充
主人公贾宝玉从小时就自己取了一个别号"绛洞花王",这毕竟是何取义?我如今试作浅解。

按"绛"居四字之首,何也?《说文》:"大赤也。"《释名》:"绛工也。染之难得色,以得色为工也。"这在书中表现手法虽然不同,但是归结到一点就是宝玉有个"爱红"的毛病,从小如此,牢不可破,无药可医……例如他对女儿的服装最喜红色,他在花袭人家遇到了几个姨姊妹,他最赏识的却只有一个"穿红"的女儿。他又喜欢吃女孩子的胭脂膏,甚至人家擦在嘴唇上,也想去吮吸……这是一类。另外,他自己住的院子内四字匾额文曰"红香绿玉",元妃省亲时改为"怡红快绿",后来就简称为怡红院了。宝玉作诗题咏,一曰"红妆夜未眠",二曰"凭栏垂绛袖",总之宝玉是红色的象征。

在通常的情况下,一提到"洞",感觉上总是有点不舒服,认为可能很狭窄,很黑暗,很潮湿……就是一个不愿意待在里边的"窟窿"罢了。其实"洞"的本意是溪流,它是流通的,它是澄澈的,空间广阔、朗爽,溪流可以通往仙境,所以洞者往往是仙人居所。"洞天福地"会让我们感到非同俗世、红尘人间之地,这才是"洞"的本义。因此不可以把宝玉这个补天之才的孩童认作顽皮而爱钻洞的,那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宝玉与"花王"的关系,这个典故可能来自宋徽宗。宋徽宗有一首七言绝句,大意是说我不愿做执掌政权、管理山河的皇帝,我"愿得良田三百顷,遍栽红紫作花王"。如果是这样的话,小宝玉自幼就想要做一个"绛洞"的主管人,里面是栽满千红万艳的境界。他的这种想法当时世人如何评论?而我们今日又如何理解?这些都不是微不足道的主题,而本文只是想提出问题,需要大家来研讨交流。

行文至此,还要补充几句,即宝玉在幻境中仙姑请他饮茶喝酒时又道出"千红一窟"、"万艳同杯"。原文里警幻仙姑说道:"此茶出在放春山还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此茶名曰千红一窟。"窟正是洞穴,这里用茶香表达了奇花异草的芳香,也应了"还香洞"之香字,是作了一次呼应。到了后来又点出绛芸轩,那个"芸"就是香草的意思,成公绥《芸香赋》:"美芸香之修洁,合阴阳之淑清。"贾宝玉把书室题为绛芸轩("书室曰芸窗,朝廷曰魏阙。"--《幼学琼林》),其本旨主义仍然是一个"绛洞还香"而已,并没有改变。另外,"窟"是谐音"哭","杯"是谐音"悲",这是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老残游记》作者刘铁云先生在作序时一一指明的,使一般读者大开心窍,亦大吃一惊!正如雪芹笔下的"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谙则深有趣味"。关于"窟"字,《幼学琼林》里有"异宝充盈,王氏都云富窟,佳肴错杂,郇公尝列珍厨",最有意味。

壬辰年正月十四日

2012-02-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77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10: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绣鸳鸯梦兆绛云轩>回中宝玉做了怎样的梦,这梦又预兆了怎样的结局
mygodisww2014.02.19浏览193次其他分享举报
1个回答
gc1262
2014.02.20
满意答案
   宝玉在梦中喊道:和尚道士的话也是信得的,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是草木姻缘。
金玉良缘,宝玉是玉,宝钗是金。这些在文中都有提过。宝玉出生时含玉。宝钗有金片。且上面有诗是一对。
能看出他们的婚事是必然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77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10:43:0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士禛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王士禛(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清初著名诗人。清顺治十四年(1657)进士,初官扬州推官,入为部曹,转至翰林,任国史副总裁、刑部尚书。康熙四十三年(1704)罢官归里。工诗词,论诗创神韵说。未仕时赋《秋柳》诗,崭露头角;官扬州五年,得江山之助,诗名大起。诗作甚丰,著有《带经堂集》、《渔洋山人-精华录》、《居易录》、《池北偶谈》等。故居位于火神庙西夹道。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王士禛

别名
王士正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山东济南府新城


出生日期
1634

逝世日期
1711

职业
刑部尚书

代表作品
《带经堂集》、《渔洋山人-精华录》、《居易录》、《池北偶谈》

目录
1人物简介
2生平经历
3轶事典故
4作品一览
5作品评价
6相关信息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王士祯出生在官宦家庭,祖父王象晋,是明朝布政使。崇祯七年(1634年)八月二十六日 ,王士祯出生于豫省官舍,象晋于“豫”得“孙”,祖父遂呼其小名为“豫孙”。五岁入家塾读书,七岁时入乡塾读《诗经》,后娶山东邹平张延登之孙女为妻。
王士禛像
王士禛像

顺治七年(1650年),应童子试,连得县、府、道第一,与大哥王士禄、二哥王士禧、三哥王士祜皆有诗名。顺治八年乡试第六,顺治十二年参加会试第五十六,未参加殿试,寓京半年而归。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补殿试三甲三十六名,文名渐著,23岁游历济南,邀请在济南的文坛名士,集会于大明湖水面亭上,即景赋秋柳诗四首,此诗传开,大江南北一时和作者甚多,当时被文坛称为“秋柳诗社”,从此闻名天下。后人将大明湖东北岸一小巷名“秋柳园”,指为王士祯咏《秋柳》处。[1]

折叠编辑本段生平经历
顺治十六年(1659年),任扬州推官,“昼了公事,夜接词人”,康熙十七年(1678年),受到康熙帝召见,转侍读,入值南书房。升礼部主事、国子监祭酒、左都御史,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刑部尚书。不久,因受王五案失察牵连,被以“瞻循”罪革职回乡。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帝眷念旧臣,特诏官复原职。康熙五十年(1711年)五月十一日卒。

王士禛的“禛”字,在他死后,因避雍正讳,改名王士正。乾隆赐名士祯,谥文简。但其后世人,包括正统的中国文学史对之却居然是“王士禛”或“王士祯”两存而使用着的。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当我朝开国之初,人皆厌明代王(世贞)、李(攀龙)之肤廓,钟(惺)、谭(元春)之纤仄,于是谈诗者竞尚宋元。既而宋诗质直,流为有韵之语录;元诗缛艳,流为对句之小词。于是士祯等以清新俊逸之才,范水模山,批风抹月,倡天下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说,天下遂翕然应之。”

袁枚称王士禛的诗歌“不过一良家女,五官端正,吐属清雅,又能加宫中之膏沐,薰海外之名香,取人碎金,成其风格。” ,“然稍放纵,不加检点,便蓬头垢面,风姿全无。”

钱钟书指王士禛的诗善于掩饰自己天赋之不足,在《谈艺录》中评王渔洋的诗:“一鳞半爪,不是真龙”,又说“渔洋天赋不厚,才力颇薄,乃遁而言神韵妙悟,以自掩饰。”

王士祯以诗文为一代宗师,其诗多抒写个人情怀,清新蕴藉、刻画工整,早年作品清丽华赡,中年后转为清淡苍劲。散文、词也很出色。擅长各体,尤工七律。与朱彝尊齐名,时称“朱王”。他提出的神韵诗论,渊源于唐司空图“自然”、“含蓄”和宋严羽“妙语”、“兴趣”之说,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为作诗要诀。所传诗文中,有不少题咏济南风物,记叙济南掌故之作。曾为蒲评点《聊斋志异》并题诗共勉。
王士祯纪念馆
王士祯纪念馆

王士祯一生著述达500余种,作诗4000余首,主要有《渔洋山人精华录》、《蚕尾集》、杂俎类笔记《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居易录》、《渔洋文略》、《渔洋诗集》、《带经堂集》、《感旧集》、《五代诗话》、《精华录训篆》、《蚕尾集》等数十种。康熙四年(1665年),王士祯升任户部郎中,到京城为官。当时的京城才人墨客云集,为王士祯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他在诗歌创作中提出“神韵”说,开一代诗风。王士祯多才多艺,有大量名篇传世,他写景的诗文尤其为人称道,所作小令中的“绿杨城郭是扬州”一句,被当时许多名画家作为画题入画。王士祯的才华很快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赏识,康熙皇帝称其“诗文兼优”,“博学善诗文”。康熙十七年(1678年)王士祯受到皇帝的召见,“赋诗称旨,改翰林院侍讲,迁侍读,入仕南书房”,成为清代汉臣由部曹充词臣的第一人。康熙皇帝还下诏要王士祯进呈诗稿,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殊荣。王士祯遂选录自己300篇诗作进奉,定名《御览集》。从此,王士祯平步青云,常常得到御赐字画,还多次参加重要宴饮。

当时,王士祯名扬天下,官位也不断迁升,成为清初文坛公认的盟主,一时间,诗坛新人、文坛后辈到京城求名师指点作品,

往往首先拜见王士祯,如能得其一言片字褒奖,就会声名鹊起。蒲松龄是落拓不第的文人, 《聊斋志异》也久不被世人认识,当蒲松龄找到王士祯时,王士祯“加评骘而还之”,还赠诗蒲松龄:“姑妄言之妄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为了让《聊斋志异》出版,王士祯在该书上大书“王阮亭鉴定”,使得各家书坊争相求索书稿,刊刻《聊斋志异》“以为荣”。当时的名流称赞此事:“国家文治轶千秋,扢雅扬风,巨公踵出,而一代正宗必以新城王公称首。”

宋代严羽的“妙语”、“兴趣”之说,记叙济南掌故周村城西长白山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优越的气候条件,吸引了王士祯,他便在修建了别墅,名叫“夫于草堂”。每逢闲暇便来游玩小住。盛夏酷暑,则全家来此消夏。这里有漫山的森林,清碧的泉水,鹿鸣鹤舞,湖光山色,是难得的避暑胜地。附近又有繁华的周村,生活十分方便。苑城的袁守侗等大官僚,也都在山中见有别墅。

王士祯被罢官后,曾长期在山中别墅居住,登峰观瀑,临池戏鱼。有时登临会仙高峰,谣望清河碧带,芽庄湖帆,乘兴吟哦“东山清风来,西涧凉雨度”。兴致高时,仰天长啸,空谷传响,极为惬意。他的《长白山录》对长白山周围的自然景色、山川风物做了详细记叙,《夫于草堂集》、《香祖笔记》等,也是在这里写成的。

王士祯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渊源于唐司空图“自然”、“含蓄”和之作。

王士祯是清初诗坛上“神韵说”的倡导者。后人所辑《带经堂诗话》,反映了他的论诗主张。王士祯论诗以“神韵”为宗,而其渊源则本于司空图和严羽。他鼓吹“妙悟”、“兴趣”,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强调淡远的意境和含蓄的语言。王士祯的诗歌创作,早年从明七子入手,“中岁逾三唐而事两宋”,晚年又转而宗唐,但是在这三次转变中,提倡“神韵说”是贯穿始终的最能体现王士祯“神韵说”理论,并且写得好的是他的七言绝句。

王士祯倡导的神韵说,主宰诗坛数十年。他的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在清代达到了顶峰,从而在中国诗歌理论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为中华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士祯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去逝。享年78岁 。王家曾四代官至尚书,桓台境内至今还存有歌颂王家功德的全国罕见的砖牌坊,上刻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题写的“四世宫保”四个大字。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折叠藏书之家
王士祯家富藏书,其先父有遗书,然而因兵火散佚过半。他入仕途后,借他人的藏书录做副本。所得收入,悉以购书,长达30余年,从无间断。康熙四十年(1701)请假告归,惟载书数车以行,弟子禹之鼎为之画有《载书图》。作书楼“池北书库”,取白居易池北书库之名命名,藏庋之富,甲于山左。与“曝书亭”并称盛一时。有《池北书库藏书目》,收录宋元明本近500种,每书之下撰写有题记,现代藏书家王绍曾辑有《渔洋读书记》600篇。朱彝尊为之作《池北书库记》。又精于鉴赏,书贾卖书欲抬高书价,必说:此书经新城王先生鉴赏过。藏书印有“王阮亭藏书印”、“御史大夫”、“宫詹学士”、“忠勤公之世孙”、“经筵讲官”、“怀古田舍”、“琅琊王氏藏书之印”、“国子祭酒”、“宝翰堂章”等图章数十枚。

折叠扬州逸事
红桥修禊,为清康熙年间王渔洋开了先河。王渔洋自幼聪明好学,精金石篆刻,顺治十五年考中进士。顺治十七年(1660年),26岁的王渔洋被任命为扬州府推官,可谓少年得志、春风得意。王渔洋来扬州之前,其实对扬州并不陌生。他的祖父王象晋曾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在扬州任职兵备副使,可见王家与扬州之缘分不浅。

在扬州任职五年,王渔洋写下了很多诗词和游记。康熙元年(1662年),与张养重、邱象随、陈允衡、陈维崧等修禊红桥,王渔洋作《浣溪沙》,
在扬州的王士祯铜像
在扬州的王士祯铜像

编有《红桥唱和集》。康熙三年(1664年)春,又与诸名士修禊红桥,赋《冶春绝句》,其中“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一首,唱和者甚众,一时形成“江楼齐唱冶春词”的繁荣盛况。诗人的红桥修禊,使得冶春社和红桥成为文化胜地。据《扬州画舫录》记载:“贻上司理扬州,日与诸名士游宴,于是过广陵者多问红桥矣。”冶春和红桥,因王渔洋的诗文蜚声文坛,扬州,也因王渔洋的红桥修禊而成为清初士大夫的向往之地。

正是这些诗词作品的广泛流传,使王渔洋在诗坛和官场名声鹊起,成为清朝文坛的一代宗师。他的诗文风格清新平淡,摒弃了凄清愁怨的格调,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很大影响。扬州这块沃土,滋养了王渔洋,而王渔洋又为扬州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诗风流韵,三百余载,当年王渔洋所题《冶春绝句》二十首,不只独步当时,至今仍被人所传唱。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一览
折叠诗词作品
《池北偶谈》是一部有价值的笔记。据王士祯自序称,他所居住的宅西有圃,圃中有地,地北有屋数椽,有书数千卷度置其中,因而取白居易《池北书库》之意,将本书取名《池北偶谈》。又因为书库旁有石帆亭,王士祯时常和宾客在亭内聚谈,或议论文章的流别,或解晰经史的疑义,以至国家典故、历代沿革、名臣硕儒的言行、神怪传说等等,由儿辈记录整理,并增益他在京二十年间的见闻,编次而成,所以又名《石帆亭纪谈》。
《池北偶谈》
《池北偶谈》

全书共二十六卷,近一千三百条,分成四目:一,谈故:记叙清代典章与科甲制度、衣冠胜事等;二,谈献,主要记叙明中叶至清初名臣、畸人、烈女等事;三,谈艺,评论诗文,采撷佳句;四,谈异,记叙神怪传闻故事在全书的四目中,以前三目内容最具参考价值。如"谈故"中"翰林卿寺属"条,记清初太仆寺增设满洲员外郎及翰林院起居注馆增设满洲主事、中书舍人员额的情况"八旗开科"台湾开科"满洲乡试"等条,记顺、康时乡会试制度的若干情况;"巡方"条可藉以了解清初任命巡按的制度;"殉葬"条记清初八旗用仆妾殉葬的旧俗,可以和《清通礼》、《清通典》等典籍参证补充。"谈献"中的一些条目,虽系传闻,但亦可补史籍记载之阙。记傅山父子故事和明崇祯时五十个宰相的姓名,足资参考;如"史阁部"条,记扬州城破时史可法骑蹇自诣清军军营,不屈被杀等,可广异闻。"谈艺"大约占全书篇幅的三分之一,主要是作者以神韵说评诗论画,阐述个人主张。所以《四库全书总目》称"谈艺九卷,皆论诗文,领异标新,实所独擅"。其中一些条目则保存了明末清初有关文艺一类的材料,如"粤诗"条,记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等的诗作片断。。"粤风续九"记康熙时吴淇所辑粤中民歌,为南朝乐府《子夜歌》一类作品;又《石鼓诗"条,谓韩愈《石鼓歌》比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好,"坡诗"条说苏轼《送苏伯固》五言诗像《生查子》词,评论皆均中肯。

折叠节选
卷十九·谈艺九

◎宋人绝句

偶为朱锡鬯太史(彝尊)举宋人绝句可追踪唐贤者,得数十首,聊记于此。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冷于陂水淡于秋,远陌初穷见渡头。赖是丹青无画处,画成应遣一生愁。"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黄叶西陂水漫流,籧篨风急滞扁舟。夕阳暝色来千里,人语鸡声共一丘。"

"露白霜红郭外田,山浓水淡欲寒天。参军抱病陪清赏,一檄呼归亦可怜。"

"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

"梁州一曲当时事,记得曾拈玉笛吹。端正楼空春昼永,小桃犹学澹燕支。"

"断云一叶洞庭帆,玉破鲈鱼霜破柑。好作新诗寄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唐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微晴。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目尽孤鸿落照边,遥知风雨不同川。此中有句无人见,送与襄阳孟浩然。"

"独凭危堞望苍梧,落日君山似画图。无数柳花飞满岸,晚风吹过洞庭湖。"

"来时秋雨满江楼,归日春风度客舟。回首荆南天一角,月明吹笛下扬州。"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怊怅西阑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两华颠。还来共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乌塘渺渺路平堤,堤上行人各有携。试问春风何处好?辛夷如雪柘冈西。"

"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曾作金陵烂熳游,北归尘土变衣裘。芰荷声里孤舟雨,卧入江南第一州。"

"皂荚村南三四里,春江不隔一程遥。双堤斗起如牛角,知是隋家万里桥。"

"去年此日泊瓜洲,衰柳萧萧客系舟。白发天涯叹流落,今宵听雨古宣州。"

"山驿萧条酒倦倾,嘉陵相背去无情。临流未忍轻相别,吟听潺湲坐到明。"

"照江丹叶一林霜,折得黄花更断肠。商略此时须痛饮,细腰宫畔过重阳。"

"洞庭木落万波秋,说与南人亦自愁。欲指吴淞何处是,一行征雁海山头。"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白发先朝旧史官,风垆煮茗暮江寒。苍龙不复从天下,拭泪看君小凤团。"

"濯锦江边忆旧游,缠头百万醉青楼。而今莫索梅花笑,古驿灯前各自愁。"

"济南春好雪初晴,行到龙山马足轻。使君莫忘霅溪女,时作阳关肠断声。"

"琵琶弦急滚梁州,羯鼓声高舞臂鞲。破费八姨三百万,大唐天子要缠头。"

"逍遥堂后千章木,常送中宵风雨声。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

"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困卧北窗呼不醒,风吹松竹雨凄凄。"

"千诗织就回文锦,如此阳台暮雨何。只有聪明苏蕙子,更无悔过窦连波。"

"落日同骑款段游,倦依松石弄清流。蓬莱汉殿春分手,一笑相逢太华秋。"

"舟中一雨扫飞蝇,半脱纶巾卧翠藤。残梦未醒窗日晚,数声柔橹下巴陵。"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向来松桧欣无恙,坐久复闻南间钟。隐隐修廊人语绝,四山滴沥雪鸣风。"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夜暗归云绕柁牙,江涵星影雁团沙。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征帆一似白鸥轻,起揭船蓬看晚晴。梅子著花霜压岸,自披风帽过临平。"

王士祯诗词作品
息斋夜宿即事怀故园         题秋江独钓图         悼亡诗         初春济南作
秦淮杂诗         题聊斋志异         诗秋         柳真绝句
高邮雨泊         栖贤寺         真州绝句         冶春
新滩         即目         青玉峡         江上
余澹心寄金陵咏怀古迹却寄二首         浣溪沙红桥         蝶恋花和漱玉词        池北偶谈[2]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评价
清代诗人王士祯,有一次来到苏州,舟泊枫桥。这时,夜已昏黑,风雨杂沓。他却穿上屐履,撩起衣袍,掌着灯火,兴冲冲冒雨登岸,与寺门上题诗二首,题曰《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寄托对远方两位弟兄的思念之情。

其一:

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

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枫桥第几桥?

其二:

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题毕,时人都以为狂,但王士祯的文采风流,却使古刹生辉增色,可知题留寒山寺,亦人生乐事。

寒山寺,在江苏苏州城西枫桥镇,寺始建于梁武帝天鉴年间(公元502年~519年),旧名“妙利普明塔院”。宋太平兴国初年,节度使孙承佑重建浮图七层,宋仁宗嘉佑年间,赐号“普明禅院”,然唐人已称为“寒山寺”了。

元朝末年,寺塔俱毁,明太祖洪武年间重建,经过多次的兵火劫难,到了清末宣统三年,江苏巡抚程德全集资重建,规模宏伟,焕然一新。

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
《池北偶谈》
《池北偶谈》

“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 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枫桥第几桥?”前两句写景,天已黑了,东塘正在落潮,诗人当时来到苏州,夜泊枫桥,形单影只,在一只船上,听外面潇潇雨声。后两句抒情,当时的寒山寺早已在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的兵火中灰飞烟灭,寒山寺的钟声千古出名,美丽的寒山寺钟声,留给人们多少甜蜜的联想。而今天,明末的战火,早已把寒山寺打得破烂,诗人不禁想起唐朝诗人张继笔下的枫桥来了。作为清初诗人,王士祯发思古之幽情,纯属人之常情。这里面,有多少的家国之思啊!清朝与唐朝,通过枫桥钟声,拉在了一起,而此间,又寄予了诗人多少的感触!

“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经过兵火的枫桥,经过兵火的寒山寺,早已是今非昔比。枫桥是寂寞的,是萧条的,而水边的客店,透露了多少的冷清和寂寥,往来旅客的稀少,反映了此时的枫桥的寂寥和孤独,反映了历经战火之后的寒山寺的萧条。诗人千里迢迢来到苏州,与远方的朋友,有着不一样的惆怅和无奈!十年在江南,诗人的梦想是:独自一人,在寂寞的晚上,独自倾听夜半的钟声,独自享受唐朝张继听到的钟声——而今天,诗人来到苏州,听到的钟声,却是如此不同,心境是这样的状态,不禁感慨万千!这两首诗歌,既反映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又写出了世态沧桑之后的万千思绪。感染力较强,情感冲击力较为强大。是两首较为出色的诗歌!但是,如果把这两首诗歌与张继的《枫桥夜泊》相比,气魄和情感抒发空间都明显逊色。

王士祯创立了神韵一派,而以诗的神情韵味为诗的最高境界。他反对重修饰、掉书袋、发议论、无生气的诗,他最爱古澹自然清新蕴藉的情调。他欣赏司空图《诗品》中所标举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的意境。他为实践他这种理论,做了大量的诗歌理论实践,成为当时的诗坛盟主!王士祯真正能够实践他的理论,表现神韵的特色的,是他的七言绝诗。但规模过小,又是神韵诗派的缺点。

从以上两首诗歌看来,还是能够比较好地反映诗人着重写性灵的特点,诗歌句子简练蕴藉,富于神韵,同时又富于清新的气息。 [3]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信息
忠勤祠又名王家祠堂,坐落在桓台县新城镇新立村冈二姓街北,是为明代王重光而建。

该祠初建于1588年(明万历十六年)建成,当时规模宏大,但现存面积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祠院南北长88米,东西宽43米,占地3784平方米。院内有正堂5楹,中间3间出厦。长22米,高14米,进深9.65米,全为砖木结构,瓴瓦蛇脊,木椽单檐。堂内有合抱圆木柱8根,顶部栋梁上饰有彩绘,内壁墙上镶嵌石碣85块,保存完好。碑文集历代书法名家锺繇、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柳公权、虞世南的字刻成,真、草、隶、篆诸体俱备。堂内还有王重光及其属下王、张二指挥的碑刻彩绘像。后堂3间,称为“司马祠”,原是明末兵部尚书王象乾的祠堂,现拓为王士祯纪念馆。

参考资料
1.清 - 王士祯  . [2015-6-30]
2.池北偶谈  . [2015-6-30]
3.王士祯  . [2015-6-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77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10: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里的地名
 我来答 分享 举报
4个回答#热议# 不吃早饭真的会得胆结石吗?
筱鸭娱乐 高能答主
2019-08-05 · 电影、电视剧、小说、综艺等等,都在这里!
关注
1、大观园

大观园是《红楼梦》中贾府为元春省亲而修建的别墅,元春题其园之总名曰“大观园”,正殿匾额云“顾恩思义”。元春省亲后,元春命宝玉和诸钗入园居住。

大观园是寄托了作者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清净女儿之境,宝玉和金陵十二钗的女儿国,太虚幻境的凡世化身,天地间至情至性、至美至圣的所在,凝结了小说的女儿尊贵、青春叛逆、正邪两赋、诗意生活、理想新世界、青春儿女真情及情之悲剧等思想旨意。



2、宁国府

宁国府是《红楼梦》中宁国公的府邸。宁国府作为一级地方府始于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在此之前又名宣州、宣城郡、宁国军。

而《红楼梦》里面所写的宁国府,是贾府里面的一府,另一府为荣国府,宁国府是高于荣国府。

3、怡红院

怡红院,《红楼梦》中男主角贾宝玉的住所。试才题对额时,宝玉题为“红香绿玉”,取意蕉棠两植。

元宵省亲时,元春不喜“香玉”二字(因暗指黛玉),改为“怡红快绿”,赐名“怡红院”,宝玉因号“怡红公子”。

4、潇湘馆

潇湘馆,《红楼梦》大观园中一景,位于大观园西路,与怡红院遥遥相对,是一处带有江南情调的客舍,是林黛玉寄居荣国府的住所。贾宝玉曾提匾额:“有凤来仪”,后文中引用舜的潇湘二妃娥皇、女英的典故而更名为潇湘馆。

5、栊翠庵

栊翠庵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一处建筑,是妙玉在大观园中的修行处,是一所园林中点景的尼姑庵。
后来惜春出家,便住在此处。对于此建筑布局,书中并未展开描述,只是点到山门、东禅堂、耳房这三处,其中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栊翠庵中的红梅。
8    评论 分享 举报收起
wnc7188 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7-11-23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关注
网上搜不到完整资料,没办法,找到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鉴赏辞典》,冒着高温,逐字打出来,但愿能如您的意:
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姑苏、阊门、十里街、仁清巷、西方灵河、离恨天、太虚幻境、北邙山、胡州、神京、神都、火焰山、大如州、维扬、金陵、石头城、应天府、南省、阿房宫、长安城、长安府、长安县、长安都中、水月庵、爪洼国、扬州、铁网山、江南、江宁府、江宁县、四大部州、苏州、香炉、终南、淇水、睢园、蓬莱仙境、女儿国、五台山、韶州、黄梅、西廊下、玉皇阁、暹罗、茜香国、清虚观、洒泪亭、东山、西洋、都门、玄墓、南京、关厢、关夫子的坟、西海沿子、真真国、中国、哦罗斯、匡、省、鼓楼西大街、孝慈县、波斯、武陵、福朗思牙、小花枝巷、平安州、虎丘、京口、海南、王昭君冢、大同府、广寒、天齐庙、月宫、西京、二十四桥、六朝遗迹、湖州府、海门、太平县、西天大树国、京兆府、知机县、急流津、越、毗陵驿、觉迷渡口、桃花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77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17:3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憨湘云醉眠芍药裀,斗草却拿出牡丹花:芍药、牡丹能同时开花吗?宝玉生日在四月芍药花开时?还是在三月牡丹花开时?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贾府大观园龙蛇争玉:连载15】
(连载:庚辰本全部位置路线信息,摘录汇集)


第62回 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这日宝玉清晨起来,梳洗已毕,冠带出来。至前厅院中,已有李贵等四五个人在那里设下天地香烛,宝玉炷了香。行毕礼,奠茶焚纸后,便至宁府中宗祀祖先堂两处行毕礼,出至月台上,又朝上遥拜过贾母、贾政、王夫人等。一顺到尤氏上房,行过礼,坐了一回,方回荣府。先至薛姨妈处,薛姨妈再三拉着,然后又遇见薛蝌,让一回,方进园来。晴雯、麝月二人跟随,小丫头夹着毡子,从李氏起,一一挨着所长的房中到过。复出二门,至李、赵、张、王四个奶妈家让了一回,方进来。



这里探春又邀了宝玉,同到厅上去吃面,等到李纨、宝钗一齐来全,又遣人去请薛姨妈与黛玉。因天气和暖,黛玉之疾渐愈,故也来了。花团锦簇,挤了一厅的人。(天气和暖,用词不是炎热、盛夏)

谁知薛蝌又送了巾扇香帛四色寿礼与宝玉,宝玉于是过去陪他吃面。两家皆治了寿酒,互相酬送,彼此同领。至午间,宝玉又陪薛蝌吃了两杯酒。宝钗带了宝琴过来与薛蝌行礼,把盏毕,宝钗因嘱薛蝌:“家里的酒也不用送过那边去,这虚套竟可收了。你只请伙计们吃罢。我们和宝兄弟进去还要待人去呢,也不能陪你了。”薛蝌忙说:“姐姐、兄弟只管请,只怕伙计们也就好来了。”宝玉忙又告过罪,方同他姊妹回来。

(宝钗、宝琴和宝玉此时,是从薛家出来,进大观园,注意怎么走)

一进角门,宝钗便命婆子将门锁上,把钥匙要了自己拿着。宝玉忙说:“这一道门何必关?又没多的人走。况且姨娘、姐姐、妹妹都在里头,倘或家去取什么,岂不费事?”宝钗笑道:“小心没过迂的。你瞧你们那边,这几日七事八事,竟没有我们这边的人,可知是这门关的有功效了。若是开着,保不住那起人图顺脚,抄近路从这里走,拦谁的是?不如锁了,连妈和我也禁着些,大家别走。纵有了事,就赖不着这边的人了。”

(进角门,锁了,说着,来到沁芳亭:可见薛家确已登堂入室,住在“体仁沐德”那个区域,属荣府主人区的“东北”。

锁的角门:是大观园大门东边的角门,即园东角门。

也符合:宝玉挨打,第二天一大早宝钗家去,经过黛玉处)



说着,来到沁芳亭边,只见袭人、香菱、待书、素云、晴雯、麝月、芳官、蕊官、藕官等十来个人都在那里看鱼作耍。见他们来了,都说:“芍药栏里预备下了,快去上席罢。”宝钗等随携了他们同到了芍药栏中红香圃三间小敞厅内。连尤氏已请过来了,诸人都在那里,只没平儿。 (芍药圃、牡丹亭:在稻香村到蓼溆之间,在山脚下)



(宝玉是寿星,为何不让丫头去找?亲自跑那么远到怡红院找芳官)

宝玉听说,便忙回至房中,果见芳官面向里睡在床上。宝玉推他说道:“快别睡觉(是说读者)!咱们外头顽去,一回儿好吃饭的。”



(这回有个非常明显的问题:

湘云醉眠芍药,芍药花飞了一身。然后香菱她们斗草,有人拿出牡丹花,还说“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在芍药盛开之时,有牡丹花吗?什么时节开什么花,都是常识,以前一个农村老太太都知道,红楼作者会不知道?看作者对芍药做了多少提醒!还让宝玉拿着并蒂菱来找香菱,从正面读,菱花跟牡丹能同时开花吗?)




第63回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
袭人才要掷,只听有人叫门。老婆子忙出去问时,原来是薛姨妈打发人来了接黛玉的。众人说:“也都该散了。”

袭人等直送过沁芳亭河那边方回来。(除宝玉都住在沁芳亭北)



宝玉看他下着“槛外人”三字,自己竟不知回帖上回个什么字样才相敌。袖了帖儿,径来寻黛玉。(宝玉找黛玉,见岫烟迎面走来)

刚过了沁芳亭,忽见岫烟颤颤巍巍的迎面走来(岫烟从潇湘馆出来?岫烟常出现在黛玉处)。宝玉忙问:“姐姐那里去?”岫烟笑道:“我找妙玉说话。” (岫烟去栊翠庵,却在沁芳亭北、迎面走来?)

岫烟听了,便自往栊翠庵来。宝玉回房写了帖子,上面只写“槛内人宝玉熏沐谨拜”几字,亲自拿了到栊翠庵,只隔门缝儿投进去,便回来了。



因饭后平儿还席,说红香圃太热,便在榆荫堂中摆了几席新酒佳肴。



贾珍父子星夜驰回,半路中又见贾㻞、贾珖二人领家丁飞骑而来,看见贾珍,一齐滚鞍下马请安。

贾㻞等便将如何拿了道士,如何挪至家庙,怕家内无人,接了亲家母和两个姨娘在上房住着。 (住上房)



第64回 幽淑女悲题五美吟 浪荡子情遗九龙珮
(【庚辰本】、【己卯本】:缺64回、67回)

  又过了数日,乃贾敬送殡之期,贾母犹未大愈,遂留宝玉在家侍奉。凤姐因未曾甚好,亦未去。其余贾赦、贾琏、邢夫人、王夫人等率领家人仆妇,都送至铁槛寺,至晚方回。贾珍、尤氏并贾蓉仍在寺中守灵,等过百日后,方扶柩回籍。家中仍托尤老娘并二姐、三姐照管。(注意后文,贾敬百日,和扶柩回籍。知百日,则死日可推算)



此时出殡以后,贾珍家下人少,除尤老娘带领二姐、三姐并几个粗使的丫嬛、老婆子在正室居住外,其余婢妾都随在寺中。(住正室)



贾琏进入宁府,早有家人头儿率领家人等请安,一路围随至厅上。贾琏一一的问了些话,不过塞责而已,便命家人散去,独自往里面走来。原来贾琏、贾珍素日亲密,又是兄弟,本无避忌之人,自来是不等通报的。于是走至上房,早有廊下伺侯的老婆子打起帘子,让贾琏进去。



(书中多次有意强调:尤二姐、尤三姐在宁府住正室、上房,相当于荣府的“荣禧堂”,是尤氏的正内室,如同荣禧堂是王夫人正内室)



第67回 见土仪颦卿思故里 闻秘事凤姐讯家童
(【庚辰本】、【己卯本】:缺64回、67回)

却说袭人因宝玉出门,自己作了回活计,忽想起凤姐身上不好,这几日也没有过去看看,况闻贾琏出门,正好大家说说话儿。便告诉晴雯:“好生在屋里,别都出去了,叫二爷回来抓不着人。”晴雯道:“嗳哟,这屋里单你一个人惦记着他,我们都是白闲着混饭吃的?”袭人笑着,也不答言,就走了。

(夏末秋初:明显不对,前文是“八月内湘莲方进了京”;而且平安节度嘱贾琏十月前后,还来一次,现“琏二爷又往平安州去了”)

刚来到沁芳桥畔,那时正是夏末秋初,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袭人走着,沿堤看玩了一回。猛抬头看见那边葡萄架底下有人,拿着掸子在那里掸什么呢,走到跟前,却是老祝妈。那老婆子见了袭人,便笑嘻嘻的迎上来,说道:“姑娘怎么今儿得工夫出来逛逛?”

说着,遂一径出了园门,来到凤姐这边。



(袭人等平常进出怡红院,显然也都走的是北边的前门:出前门后,向西过翠烟桥,便是沁芳溪南边的路,便是大门口屏障山的后边,即北边。然后再向南,出大观园南边的角门,南角子,即大观园大门之西的角门,是众人最常走的角门。鸳鸯遇见司棋偷情,出的就是这个角门。傻大姐拣到绣春囊,出来时碰见邢夫人的那个角门;邢夫人刚从王夫人处出来,往园内散散心,进的也是这个角门。)



(未完,连载【红楼梦贾府大观园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点击看上一文:

长安昭阳王:贾母指黛玉配宝玉,为什么将薛宝琴送与李纨照管?历史上的真祖孙!司棋偷情:为什么在角门口?谁在大观园南角子上夜?
2 赞同 · 0 评论文章

编辑于 2023-12-22 11:58・IP 属地陕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77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17: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大门、大厅到正堂,贾氏宗祠位置在哪里?为什么对联反了?俏平儿情掩虾须镯,勇晴雯病补雀金裘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贾府大观园龙蛇争玉:连载13】
(连载:庚辰本全部位置路线信息,摘录汇集)

第52回 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雀金裘
宝玉听了,转步也便同他往潇湘馆来。不但宝钗姊妹在此,且连邢岫烟也在那里,四人围坐在熏笼上序家常。

一语未了,只见赵姨娘走了进来瞧黛玉,问:“姑娘这两天好?”黛玉便知他是从探春处来,从门前过,顺路的人情。



(大厅在二门外;这里明确了贾政的外书房位置,不是梦坡斋)

老嬷嬷跟至厅上,只见宝玉的奶兄李贵和王荣、张若锦、赵亦华、钱启、周瑞六个人,带着茗烟、伴鹤、锄药,扫红四个小厮,背着衣包,抱着坐褥,笼着一匹雕鞍彩辔的白马,早已伺候多时了。宝玉慢慢的上了马,李贵和王荣笼着嚼环,钱启、周瑞二人在前引导,张若锦、赵亦华在两边紧贴宝玉后身。

宝玉在马上笑道:“周哥、钱哥,咱们打这角门走罢,省得到了老爷的书房门口又下来。”周瑞侧身笑道:“老爷不在家,书房天天锁着的,爷可以不用下来罢了。”宝玉笑道:“虽锁着,也要下来的。”钱启、李贵都笑道:“爷说的是。便托懒不下来,倘或遇见赖大爷、林二爷,虽不好说爷,也劝两句。有的不是,都派在我们身上,又说我们不教爷礼了。”周瑞、钱启便一直出角门来。

于是出了角门,门外又有李贵等六人的小厮,并几个马夫,早预备下十来匹马专候。一出了角门,李贵等都各上了马,前引傍围的一阵烟去了,不在话下。



第53回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
且说贾珍那边开了宗祠,着人打扫,收什供器,请神主,又打扫上房,以备悬供遗真影像。此时荣宁二府内外上下,皆是忙忙碌碌。



贾珍看了,命交与赖升去看了,请人别重这上头日子。因在厅上看着小厮们抬围屏,擦抹几案、金银供器。只见小厮手里拿着个禀帖并一篇帐目,回说:“黑山村的乌庄头来了。”

(乌庄头进来了,说明此厅是二门外的大厅。则:宗祠在大厅之西)

贾珍便命带进他来。一时,只见乌进孝进来,只在院内磕头请安。




已到了腊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缺二仪门,即二门)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

次日,由贾母有诰封者,皆按品级着朝服,先坐八人大轿,代领着众人进宫朝贺。行礼领宴毕回来,便到宁国府暖阁(二门内)下轿。诸子弟有未随入朝者,皆在宁府门前排班伺侯,然后引入宗祠。

且说宝琴是初次,一面细细留神打谅这宗祠,原来宁府西边另一个院子里(黑)油栅栏内五间大门,上悬一块匾,写着是“贾氏宗祠”四个字,旁书“衍圣公孔继宗书”。两旁有一付长联,写道是:

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

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 亦衍圣公所书。

(明显上下联反了,上联仄、下联平。反了,天翻地覆了)

  进入院中,白石甬路,西(两)边皆是苍松翠柏。月台上设着青绿古铜鼎彝等器。抱厦前上面悬一九龙金匾,写道是:“星辉辅弼”,乃先皇御笔。两边一付对联,写道是:

勋业有光照日月,功名无间及儿孙。 亦是御笔。

五间正殿前悬一闹龙填青匾,写道是:“慎终追远”。旁边一付对联,写道是:

已后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荣宁。 俱是御笔。



尤氏上房早已袭地铺满红毡,请贾母上去坐了。

一面走出来,至暖阁前上了轿。尤氏等闪过屏风,小厮们才领轿夫,请了轿出大门。尤氏亦随邢夫人等同至荣府。

这里轿出大门,这一条街上,东一边合面设列着宁国府的仪仗、执事、乐器,西一面合面设列着荣国公的仪仗、执事、乐器,来往行人皆屏退不从此过。一时来至荣府,也是大门、正厅直开到底。如今便不在暖阁下轿了,过了大厅,便转湾向西,至贾母这边正厅上下轿。众人围随,同至贾母正室之中,亦是锦绣(裀)绣屏,唤(焕)然一新。当地火盆内焚着松柏香、百合草。

贾母归了坐,老嬷嬷来回:“老太太们来行礼。”贾母忙又起身要迎,只见两三个老妯娌已进来了。大家挽手,笑了一回,让了一回,吃茶去后,贾母只送至内仪门,便回来归正坐。



至十五日之夕,贾母便在大花厅上,命摆几席酒,定一班小戏,满挂各色佳灯,带领荣宁二府各子侄、孙男、孙媳等家宴。

廊上几席,便是贾珍、贾琏、贾环、贾琮、贾蓉、贾芹、贾芸、贾菱、贾菖等。 (除夕祭宗祠、元宵开夜宴:都没有贾蔷)

(宝玉辈,作者已给出大排行:珍{珠亡}琏环琮:真{朱亡}连环从)



第55回 辱亲女愚妾争闲气 欺幼主刁奴蓄险心
每日早晨皆到园门口南边的三间小花厅上去会齐办事,吃过早饭,于午错方回房。这三间厅原系预备省亲之时众执事太监起坐之处,故省亲之后也用不着了,每日只有婆子们上夜。这厅上也有一匾,题着“辅仁谕德”四字,家下俗呼皆只叫“议事厅”儿。如今他二人每日卯正至,午正方散。凡一应执事媳妇等来往回话者,络绎不绝。

(“体仁沐德”后的花厅)



(未完,连载【红楼梦贾府大观园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点击看上一文:

长安昭阳王:红楼解谜:宝玉赏梅,蜂腰板桥上,是李纨打发了请凤姐儿去的人,为什么走蜂腰桥?芦雪广联诗后,走藕香榭,到暖香坞的路线
0 赞同 · 1 评论文章

编辑于 2023-12-20 13:17・IP 属地陕西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77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19:4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红豆曲+】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如何理解红楼梦中的《红豆曲》?

红楼梦
81% 知友推荐
· 3.1 万人评价
中国大陆 / 电视剧 · 剧情 · 爱情 / 1987-05-02 中国大陆上映 / 45 分钟




关注者
7
被浏览
2,247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添加评论
​分享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登录
查看全部 7 个回答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谢邀@高廷贞
5 人赞同了该回答
不仅要看酒面曲子,更要看酒底,酒底才是谜底!!!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

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

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唱完,大家齐声喝彩,独薛蟠说无板。宝玉饮了门杯,便拈起一片梨来,说道:“雨打梨花深闭门。”完了令。



看酒面:

红豆=绛珠=血泪,什么血泪?

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

注意这个【思】字,和【血泪】



再看酒底:

梨:“雨打梨花深闭门”

典故显然用唐寅《一剪梅》: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宝玉这个酒底,在说什么?

尽日颦的颦:明显是黛玉。

行也思君,坐也思君:思君!

大家都知道《红楼梦》这本书一手二牍,正面是用假语村言敷衍的故事,背面是真事隐的故事,这才是二牍,即一喉两歌,一嗓子唱出两首歌来!如何做到?用多义,汉字的多义。

比如这里:

唐寅的【思君】,是思念你,思念其女神。

但【君】的“皇帝”之义,中国人都知道。

第二牍:

君=皇帝;思=思宗。思君=明思宗朱由检,崇祯皇帝。

所以才能理解此【血泪】,理解红楼作者的【一把心酸泪】。

也就能理解:黛玉-绛珠-血泪-崇祯皇帝,是亡国血泪!

所以才能理解:【白骨如山忘姓氏】。否则曹寅家就是抄了个家,没杀他家一人,怎么就【白骨如山】了?怎么还【忘姓氏】了?国家被异族占领,胡虏成了君父、成了父母官,才是【忘姓氏】!

所以薛家一出场就是:葫芦僧、葫芦案。谐音:胡虏案啊。。。异族入侵,杀人抢人,全是血泪!



所以宝玉的酒底是:【思君】,思念他的皇帝,思宗。

读《红楼梦》不去了解其中的典故,只能是看热闹!

就像这里的: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就像《红楼梦曲》中的【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

典故明显出自明初高启(1336-1374年)的梅花诗: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您看清楚:雪满、月明! 满、明!

谁是【满】的代表,谁是【明】的代表,还不清楚吗?

红楼作者为什么设计薛宝钗是【山中高士】?黛玉为什么姓林?都明白啦?

所以看看多少伪红迷,典故都不去了解,抄本都不去细看,只走马观花一下,《红楼梦》的【高!妙!】一点没看出来,甚至完全是门外汉,然后便信口雌黄,直接把这本书从珠穆朗玛上拉下来了。

我只告诉朋友们一句:这本书,【横看成岭侧成峰】

别让假语村言的表面故事蒙蔽您智慧的双眼!那是作者躲避中国史上最黑暗的文字狱的,一手二牍、一喉两歌的伟大、绝妙,不是其它书可类比的。您至少要试图去看:侧成峰,真事隐。

看错不要紧,至少要努力去看背面骷髅。而不是满足于看表面美女,还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是红迷呢,实则【贾瑞】一个!

言尽于此,只奉给懂的朋友。贾瑞之流,绕道,不送!

发布于 2023-11-14 13:42・IP 属地陕西
​赞同 5​
​2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更多回答
小伊玖玖
小伊玖玖
悼明的。我感觉是一个锦衣玉食的包衣公子哥,因为接触过满人高层越能理解满汉之间那种隐形的不平等,从而生出对故国的神往,尤其是如果他还了解了扬州十日之类的历史,那么亡国对他而言就是新仇旧恨的血泪。

发布于 2023-11-02 14:49
​赞同 1​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挺着肚皮的小淘气
挺着肚皮的小淘气
我爱美食音乐读书抒写心情和感悟用笔记录描绘生活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红豆曲》出自《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薛蟠生日,请了冯紫英贾宝玉几个吃饭,紫英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事后请二人吃饭聚会。此时宝玉刚和黛玉有误会,经过一番生气和解之后,心情非常舒畅,因此在这次宴会上显得非常开心自在,十分活跃,而且整场宴会大家都很开心。但是宝玉行酒令所唱小曲,却是意外的不合时宜——显然快乐短暂,而愁思难解,是人生常态,也更是爱情常态,《红豆曲》整首曲子的基调是作者内心对于青春美好,爱情美丽而现实实不能长久的哀叹与惆怅,若要将它细化,具化,也可以说是木石前盟天然的悲哀的体现。

红豆,此处显然喻“血泪”,所以第一句: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后一句和日后宝玉做《芙蓉女儿诔》,“茜纱窗下,我本无缘”是同一种意象,不同的立场。而且,读后难免使人联想到了黛玉常日睡眠很差,经常是雨打潇湘竹,滴沥到天明,雨点似泪,泪亦如雨这样一番孤凄多思;“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容颜瘦。”写一腔幽怨以致容颜憔悴,无心饮食,这是古诗词常见的意象。”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这几句是先实写,后比喻感受,前句说“愁”,后句比喻愁思难断。

这首曲子,是从宝玉的观察关爱出发,写他所感受到的黛玉的万千愁思。假如我们认可“红豆”,实际等于“绛珠”,那么,这首曲子写的是黛玉,和黛玉自己的“葬花词”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同样的愁的另一种表达。

正因“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才是“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的愁,如青山绵延,绿水长流。

《葬花吟》出自地二十七回,宝黛误会而至黛玉一腔哀愁付之于花落春归,解开误会后,宝玉仍在不断想着黛玉的境遇,故有《红豆曲》。二人心意相通,时刻萦绕于心,念念于兹,角度不一,立场却同。

不过,虽然可说《红豆曲》与《葬花吟》是一体两翼,但个人管见,《红豆曲》在艺术手法,意境营造上,可以说远远不如《葬花吟》,放在《红楼梦》里去比较其他诗作,在文学性,尤其是艺术性上,《红豆曲》不是特别优秀的作品。

作为曹雪芹的拥趸,个人理解是:这是他特意写成这样通俗一点,直白一点,不那么骚人墨客一点,因为这是小曲,下里巴人的俚曲,不能阳春白雪。就像我们看到香菱学诗这一节,曹雪芹非常贴切地给她写了三首水平不断提高的诗作,非常真实地表现了一个苦志学诗的姑娘飞速进步的过程——这是曹雪芹的本事,因为真的,写得好固然很难,但是本身写得很好而要去模仿低级水平,其实也不容易。“要贴到人物去写”,是沈从文教写作的警句,曹雪芹早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个人管见,谢谢!

发布于 2023-11-03 17:5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77
 楼主| 发表于 2024-3-23 10: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个中人+】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
2019-8-7 09:47| 发布者: linda92| 查看: 1808| 评论: 0|原作者: 凭栏人

第五回宝玉随仙姑游幻境,席间饮酒,警幻命将新制的十二支《红楼梦》演上来。宝玉听了此曲,散漫无稽,不见得好处。警幻见宝玉甚无趣味,叹:“痴儿竟尚未悟”。那宝玉也忙止歌姬不必再唱。

其实在宝玉听曲之前,警幻便如此说:“此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偶成一曲,即可谱入管弦。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料尔亦未必深明此调。若不先阅其稿,后听其歌,翻成嚼蜡矣。”

读《红楼梦》最有意思的地方,莫过于以文解文。书中第二十二回、二十三回连着讲了两场戏文。虽说全书戏目很多,但关于戏的各种妙处,却是主要集中在这两回中。本文将依仙姑所言,去领略领略其中滋味。

第二十二回宝钗过生日,她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道:“只好点这些戏。”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 宝玉道:“我从来怕这些热闹。”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 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 宝钗便念道: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要说当日青埂峰下那块顽石虽已通灵性,但落入凡间经历却未帮上宝玉什么忙。宝玉听的戏不少,但着实“不灵光”。宝玉怕热闹戏是有迹可循的。

第十九回东府贾珍请宝玉去看戏,唱的是《丁郎认父》、《黄伯央大摆阴魂阵》,更有《孙行者大闹天宫》、《姜子牙斩将封神》等类的戏文。宝玉见繁华热闹如此,只觉不堪。

先不论这四目戏究竟如何,宝玉到底不如宝钗在这方面用过心思。想宝玉平日里所喜之事皆若不是灵秀之面目,也免不了缠绵之情丝,看见这热闹的排场,早无心戏文,也并不曾想戏上也有好文章,自然不喜。幸而有宝钗博学,告诉了他这一支填得极好的《寄生草》,宝玉听罢也是喜得拍膝画圈,称赏不已。

《鲁智深醉闹五台山》演的是《水浒传》中鲁智深打死恶霸郑屠后,为避祸在五台山为僧,因醉酒打坏寺院和僧人,被他的师父智真长老遣送往别处的故事。“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讲其事,“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则感其怀(自得其乐,不受身外之累之意)。宝钗所念正合了警幻“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之言,再想到“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就觉此处大有深意。

二十三回写黛玉走过梨香院墙角时交代其不大喜看戏文,不留心,只管往前走。但这次的一段曲子让黛玉的心绪产生了四个层次的变化。第一层次黛玉听得“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十分感慨缠绵:;第二层次“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点头自叹,自思戏上也有好文章:;第三层次“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已是心动神摇;至第四层次“你在幽闺自怜”等句就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黛玉此番领略到这些有景有情销魂落魄(引庚辰批)的文字的妙处,正是她是“个中人”的缘故。

借第三十五回对此加以佐证。黛玉见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不觉又想起《西厢记》中所云“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二句来,因暗暗叹道:“双文,双文,诚为命薄人矣。然你虽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古人云‘佳人命薄’,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胜于双文哉!” 可见黛玉将关于自己身世、心事的一些精神一并合于《西厢记》。再想二十三回中《牡丹亭》里“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勾上《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等语,已然是戏中人了。

那么,若说二十三回中黛玉听的【皂罗袍】是黛玉的身心关切,这支宝玉知其妙处的【寄生草】也可谓是其精神的一种映射。在谈及“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句时,宝玉泪下(庚辰双行夹批:还是心中不静、不了、斩不断之故)。

第三十四回宝玉因宝钗来看她时的言语神态自思:“我不过捱了几下打,他们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悲感之态露出,令人可玩可观,可怜可敬。假若我一时竟遭横死,他们还不知是何等悲感呢!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附近东流,亦无足叹息,冥冥之中若不怡然自得,亦可为糊涂鬼祟矣。”

可见宝玉原是最不能“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先不说平日里为了身边女孩儿们尽心劳力,时而还又愁又喜的几段故事,当时若不见得如宝钗态度的此般景象,白费了些心思,呆病急症便是一股脑地上来。

可依警幻言语之道理,宝玉的精神最终却该映射在那里。因此更进一步来说,这一支曲是宝玉精神的最终点,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77
 楼主| 发表于 2024-3-23 10: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
2019-8-7 09:47| 发布者: linda92| 查看: 1809| 评论: 0|原作者: 凭栏人

第五回宝玉随仙姑游幻境,席间饮酒,警幻命将新制的十二支《红楼梦》演上来。宝玉听了此曲,散漫无稽,不见得好处。警幻见宝玉甚无趣味,叹:“痴儿竟尚未悟”。那宝玉也忙止歌姬不必再唱。

其实在宝玉听曲之前,警幻便如此说:“此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偶成一曲,即可谱入管弦。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料尔亦未必深明此调。若不先阅其稿,后听其歌,翻成嚼蜡矣。”

读《红楼梦》最有意思的地方,莫过于以文解文。书中第二十二回、二十三回连着讲了两场戏文。虽说全书戏目很多,但关于戏的各种妙处,却是主要集中在这两回中。本文将依仙姑所言,去领略领略其中滋味。

第二十二回宝钗过生日,她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道:“只好点这些戏。”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 宝玉道:“我从来怕这些热闹。”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 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 宝钗便念道: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要说当日青埂峰下那块顽石虽已通灵性,但落入凡间经历却未帮上宝玉什么忙。宝玉听的戏不少,但着实“不灵光”。宝玉怕热闹戏是有迹可循的。

第十九回东府贾珍请宝玉去看戏,唱的是《丁郎认父》、《黄伯央大摆阴魂阵》,更有《孙行者大闹天宫》、《姜子牙斩将封神》等类的戏文。宝玉见繁华热闹如此,只觉不堪。

先不论这四目戏究竟如何,宝玉到底不如宝钗在这方面用过心思。想宝玉平日里所喜之事皆若不是灵秀之面目,也免不了缠绵之情丝,看见这热闹的排场,早无心戏文,也并不曾想戏上也有好文章,自然不喜。幸而有宝钗博学,告诉了他这一支填得极好的《寄生草》,宝玉听罢也是喜得拍膝画圈,称赏不已。

《鲁智深醉闹五台山》演的是《水浒传》中鲁智深打死恶霸郑屠后,为避祸在五台山为僧,因醉酒打坏寺院和僧人,被他的师父智真长老遣送往别处的故事。“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讲其事,“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则感其怀(自得其乐,不受身外之累之意)。宝钗所念正合了警幻“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之言,再想到“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就觉此处大有深意。

二十三回写黛玉走过梨香院墙角时交代其不大喜看戏文,不留心,只管往前走。但这次的一段曲子让黛玉的心绪产生了四个层次的变化。第一层次黛玉听得“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十分感慨缠绵:;第二层次“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点头自叹,自思戏上也有好文章:;第三层次“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已是心动神摇;至第四层次“你在幽闺自怜”等句就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黛玉此番领略到这些有景有情销魂落魄(引庚辰批)的文字的妙处,正是她是“个中人”的缘故。

借第三十五回对此加以佐证。黛玉见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不觉又想起《西厢记》中所云“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二句来,因暗暗叹道:“双文,双文,诚为命薄人矣。然你虽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古人云‘佳人命薄’,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胜于双文哉!” 可见黛玉将关于自己身世、心事的一些精神一并合于《西厢记》。再想二十三回中《牡丹亭》里“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勾上《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等语,已然是戏中人了。

那么,若说二十三回中黛玉听的【皂罗袍】是黛玉的身心关切,这支宝玉知其妙处的【寄生草】也可谓是其精神的一种映射。在谈及“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句时,宝玉泪下(庚辰双行夹批:还是心中不静、不了、斩不断之故)。

第三十四回宝玉因宝钗来看她时的言语神态自思:“我不过捱了几下打,他们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悲感之态露出,令人可玩可观,可怜可敬。假若我一时竟遭横死,他们还不知是何等悲感呢!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附近东流,亦无足叹息,冥冥之中若不怡然自得,亦可为糊涂鬼祟矣。”

可见宝玉原是最不能“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先不说平日里为了身边女孩儿们尽心劳力,时而还又愁又喜的几段故事,当时若不见得如宝钗态度的此般景象,白费了些心思,呆病急症便是一股脑地上来。

可依警幻言语之道理,宝玉的精神最终却该映射在那里。因此更进一步来说,这一支曲是宝玉精神的最终点,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6 22:42 , Processed in 0.06266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