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3-24 15:41:0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因何充斥着宿命论思想?
风临酒把2 2015-10-05 | 1854阅读 | 1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一梦】《红楼梦》中因何充斥着宿命论思想?
其实,个人认为,《红楼梦》里最警醒人心灵的一段文字当是秦钟死去时的那一段文字;而最警醒人的一句话则是秦钟咽气前对贾宝玉说出的最后一句话,秦钟道:“并无别话,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
此话看似平平淡淡,与薛宝钗等规劝宝玉之话无异,其实不然。
首先,这句话是秦钟留给贾宝玉的遗言,是他说完这句话就长叹一声后萧然离开人世的遗言。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其鸣也哀。何况,秦钟又是宝玉最为知己之人物,其为宝玉人生前途着想,就一点都不值得怀疑了。再则,我们也要时刻铭记这是他临终前的一句话,因此这句话完全是他短暂人生的结晶,是死的箴言。
其次,这句话说出的背景更是令人深思。
我们知道,秦钟与贾宝玉都把对方视为神一般的人物,且又视自己为“泥猪癞狗”;甚而,他俩在彼此懵懂地倾慕中,竟然不由自主地成了一对“同性恋人”。因为在深入交往之后,他俩都天真地认为彼此的见识都高过世人,均不以功名显达为紧要。其实,那个时候,他们哪里懂得人生还有诸多的无奈,正是所谓的少年不识愁滋味。
但是,在其姐姐秦可卿遭遇性丑闻并并离奇死亡、他自己与智能儿的自由爱情受到打压、他重病无法医治更少有人问津,在这一切的一切之后,他彻底醒悟了,觉得自己和贾宝玉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现实中再普通不过的,对现实“大无可如何”的平凡之辈。因之,“自误”二字当是秦钟给自己的墓志铭。
这句话说出的第三个背景则是在阴间。话说这秦钟早已魂魄离身,只剩得一口悠悠余气在胸,许多鬼判“持牌提索”来捉他之魂魄。这秦钟哪里肯去,于是就百般央求那些个鬼判官,告明自己家事未了;但这判官哪里同意,说“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就在秦钟的魂魄心灰意冷之际,忽听得宝玉的声音,于是就再次央求起了判官,说有一句要紧的话想对贾宝玉说。这个判官见宝玉是个运旺时盛的人,心里有所畏惧,也就放了秦钟的魂魄回去走了一遭。这秦钟一说完那话也就咽气了。
秦钟自己都要死了,还一心想着宝玉,提醒宝玉,此话的分量由此可见一斑。不是大彻大悟的至理之言,这秦钟的魂魄也不会想着再来人世走那么一小遭。
说了这么多,我无非是想说出秦钟这句话在《红楼梦》中和作者心中的重要性。它充分地表现了人生的无奈。再怎么尊贵,再怎么自以为是的人,在命运面前也不得不底下尊贵的头颅。人似乎都只是被拴在命运之绳索上做着无谓蹦跶的蚂蚱,在上天看来似乎既滑稽又可笑。顺应现实,在现实中积极进取也许还能得到更多一点的安慰与快乐。
这是秦钟的故事,其实作者更是借鉴秦钟的故事和这部《红楼梦》表达自己的无奈及其对无奈人生的悔恨。作者曹雪芹在第一章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
最后一句话,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内心确实充满了惭愧,但是其想想如今后悔又有什么益处呢?因为,当初的事情,他当初都无可如何,今日更是无可如何了。
人生就是这么无奈:黛玉自幼父母双亡,只得无奈地寄居在自己的外婆家;宝玉无才可补苍天,只得无奈的在青埂峰下哀怨自叹,来到人世也只能无奈地看着人世的冤孽悲凉;晴雯没有做出一点亏心事,终也是在恶名中无奈地死去; 薛宝钗更是无奈地只能听从母亲的命令,力争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诸多种种,我们实在一时都难以数的清。再加上《红楼梦》满篇的宿命论思想,因此,我们是不是完全可以说,《红楼梦》就是曹雪芹一曲无奈人生的挽歌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