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3-20 22:32:08 | 显示全部楼层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7—3
钟家台 2018-03-24   |  280阅读  |  49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7—3

  为迎接元妃省亲,贾府耗费巨资数十万两银子修建“省亲别墅”。而如此的奢侈浪费无不是建立在对老百姓的残酷剥削和压榨之上的!

  对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四皇子也进行了无情的批判,《红楼梦》里写了几件官司:薛蟠为争夺英莲,打死了冯渊竟“没事人一般走他的路”,冯家“告了一年的状无人作主”,最后也只得些烧埋银子,一个乡宦之子都是如此遭遇,换做普通百姓又会如何?一张“护官符”是多么生动又深刻地揭露了官僚阶级的官官相护的丑恶本质!王熙凤为了三千两银子,就害死了张金哥和她的未婚夫。贾赦只为了几把古董扇子,竟害得石呆子家破人亡。这些都深刻地揭露了当时封建制度的黑暗和老百姓遭受的压迫和苦难。

  我不能说四皇子是反封建的,但他的《红楼梦》所表达的对被残酷剥削的劳动阶级和受封建压迫最深的女性的深切同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无疑是非常进步的。

  “留余庆”的巧儿是谁?

  第四十一回:“那大姐儿因抱着一个大柚子玩的,忽见板儿抱着一个佛手,便也要佛手。【庚辰双行夹批:小儿常情遂成千里伏线。】丫鬟哄他取去,大姐儿等不得,便哭了。众人忙把柚子与了板儿,【蒙侧批:伏线千里。】将板儿的佛手哄过来与他才罢。那板儿因顽了半日佛手,此刻又两手抓着些果子吃,又忽见这柚子又香又圆,更觉好顽,且当球踢着玩去,也就不要佛手了。【庚辰双行夹批:柚子即今香团之属也,应与缘通。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以小儿之戏暗透前回通部脉络,隐隐约约,毫无一丝漏泄,岂独为刘姥姥之俚言博笑而有此一大回文字哉?】【蒙侧批:画工。】


  关于巧姐要板儿的佛手,世人都说是暗示巧姐与板儿的姻缘,猜测巧姐后来嫁给了板儿。错!错!错!大错特错!世人谬读《红楼梦》,实在可笑更可叹!

  此处作者点出的是“因缘”——因果机缘,而非小儿女间的嫁娶“姻缘”!巧姐是荣国府继承人贾琏的孩子,也就是朱明皇裔。而且书中第四十二回明点出刘姥姥为他起名为“巧哥儿”,巧姐实为男儿身,如何嫁与板儿?更不要提板儿其实影射的是满清的皇太极了,皇太极可曾娶过明朝皇室?

  “柚子”是“缘通”处,指“缘起”,柚子实为暗示巧姐也就是“巧哥儿”是“柚”之“子”。

  那么“柚”指的是谁?“柚”字有文章,要分三步解:

  1、“柚”左“木”右“由”,名中有“木”有“由”,朱由检;“由”又形似“田”,红楼梦中“木”之人为朱由检,“田”意为“田秀英”。


  2、“木”和“由”合起来又为繁体的“東”字。民间习惯称住在紫禁城中轴线上的坤宁宫的周后为“中宫”,称居住在东边承乾宫的田妃为“东宫”,住在西边翊坤宫袁妃为“西宫”。木由合起来的“東”指的是东宫田秀英。

  3、脂批提示“柚子”即“香团之属”,“香团”实为“香田”,再次暗示“柚”指的是生来身有天“香”的“田”秀英。“之属”意思还是强调“之子”,即“柚”子也就是“香田”的儿子。

  原来“柚”“子”是暗示巧哥儿实为朱“由”检和天“香”妃子“田”秀英的儿“子”!原来巧哥儿就是神“王英”“四”“嗣”者——崇祯帝的四皇子!

  “佛手指点迷津”渡人间灾厄,其实这是作者明示读者曾于危险困厄中救助过他的恩人们。我们只要将“佛手”分开解便能得知四皇子的恩人们都是谁!


  拿佛手的板儿姓什么?“王”!这是指收养四皇子的凤阳的王老乡绅,也就是现住在山西冰火山悬空村的王化沟村人的祖先!

  “手”为何意?很多人都听说过乾隆预言韶山毛的出世的故事,我从来只当笑话听,但还是从中学得了原来“手”字翻过来即为“毛”字!这“手”指的是保护四皇子从北京逃到河南的李自成手下的毛将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3-21 06:3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亨嘉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朱亨嘉(?~1646年),   靖江荣穆王朱履祜庶长子。  崇祯十一年(1638年)袭封。隆武元年(1645年)自称监国,但很快就被推翻监禁,次年(1646年)四月被缢杀,无谥号。

基本信息
本名
朱亨嘉

所处时代
明朝

民族族群
汉族

逝世日期
1646年


父亲
朱履祜

籍贯
广西桂林府(今广西桂林)

官职
监国

祖先
南昌王朱兴隆

目录
1简介
2后续影响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弘光元年(1645年)6月,清军占领南京,抓走了在南京称帝的福王朱由崧。8月,唐王朱聿键于福州称帝,改元隆武,宣布改弘光元年为隆武元年,改福建布政司为福京。与此同时,鲁王朱以海于绍兴出任监国,但早在他当监国前唐王朱聿键就已经在福州称帝。得知这个消息后朱以海陷入两难境地,就皇室亲疏而言,他和朱聿键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后代,同朱由崧的血缘关系相距甚远;从拥立时间上来看,朱聿键略早于他,而且已经称帝;就统治地域来看,朱聿键得到了除浙东以外大半个浙江和江西、福建、湖南的认可,而他只限于浙东一隅之地。很快唐王派使者携带亲笔信和赏银要求朱以海退位归藩、承认自己为天下共主,并笼络浙东的明臣明将,答应个个加官晋爵。但鲁王手下的张国维、熊汝霖、王之仁等人不答应,如果接受了他们就没有"拥立"大功。鲁王本人在给唐王的回信中也称唐王为"皇叔父"而不称"陛下",表明他不承认唐王的皇位。唐王大怒,立杀鲁王信使。

由于鲁王坚持拆唐王的台,而因地理位置鲁王管辖区处于抗清前线,给福建提供了屏障,唐王政权的实际掌权者郑芝龙对这种局面很满意,以此为借口按兵不动。朱以海为笼络人心,不惜以高官厚爵收买支持者,流风所及,官职紊滥。

正当唐王和鲁王在火并时,分封于广西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也不甘寂寞,梦想黄袍加身。靖江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儿朱文正的后裔,在明宗室中世系最远,按宗法观念他根本不具备继统的资格。但自从清兵占领南京抓走福王后不少明朝宗室暗中窃喜,想乘乱称帝,朱亨嘉就是其中之一。朱亨嘉"即借勤王为名,有妄窥神器之心"。他对左右亲信孙金鼎等人说:"方今天下无主,予祖向于分封之日以粤西烟瘴不愿就封,马皇后慰之使行,于是以东宫仪卫赐之。目今东宫无人,予不俨然东宫乎!太子监国自是祖宗成宪,有何不可?"广西总兵杨国威、桂林府推官顾奕等人也想以拥立为功,三章劝进,推波助澜。

9月22日(阴历八月初三),朱亨嘉身穿黄袍,南面而坐,自称监国,纪年用洪武278年,寓意废除朱元璋以外其他所有明朝皇帝的帝号、庙号、年号。改广西省会桂林为西京。杨国威被委任为大将军,封兴业伯;孙金鼎为东阁大学士;顾奕为吏科给事中;广西布政使关守箴、提学道余朝相等在桂林的官僚都参与拥戴。为了扩大影响,争取多方支持,朱亨嘉还派使者前往湖南、贵州等地颁诏授官,檄调柳州、庆远、左江、右江四十五洞"土狼标勇",以增加自身兵力。当时广西巡抚瞿式耜、巡按郑封正在梧州,得到靖江王僭位后立即檄令思恩参将陈邦傅保持戒备,又以巡抚印文通知土司"狼兵"不得听从靖江王调令。朱亨嘉深知广西巡抚的态度直接关系到自己"事业"的成败,企图加以笼络。他先派顾奕为使者,携带诏令任命瞿式耜为刑部尚书,遭到瞿式耜的严词拒绝。八月十二日,朱亨嘉亲自统兵来到梧州,拘捕瞿式耜,十九日将瞿式耜押回桂林软禁于靖江王府,不久移居刘仙岩。

靖江王能自立同当时的两广高级官员态度游移有关。隆武帝在福建即位后向当时仍属于南明的管辖区颁诏,但两广、贵州等地的官员并没有立即表态(即举行开诏宣读仪式和上疏祝贺)。两广总督丁魁楚心怀观望,有的史籍说他同朱亨嘉有秘密联系,对谋立活动故意采取放纵态度。巡抚瞿式耜在南都,本来打算奉桂藩朱由榔(神宗的孙子,其父桂王朱常瀛已病死)为帝,在接到唐王颁发的隆武监国和即位诏书以后,他认为唐王只是太祖朱元璋的后裔,世系太远,没有及时上疏表态。被朱亨嘉拘留之后,他才秘密派遣家人携带奏疏祝贺朱聿键即位,并且报告朱亨嘉僭位及其必败之势,请求朝廷派兵平乱。

朱亨嘉自立后,感到广西"地方狭小,兵马钱粮件件有限,难以为守,立志要下广东,先到肇庆会同两广商议而行,以观天下形势,以为保守之资"。他命杨国威留守桂林,自己带领兵马由水路出平乐、梧州,以参赞严天凤、范友贤为将军,充当左、右前锋。不料两广总督丁魁楚获悉绍宗即位后除了浙江的鲁王外,江南各地仍服从明朝的地区都表示拥戴,而且隆武帝已给他加衔为大学士。因此他认为这是自己建功立业的天赐良机,立即派出精兵数千名进至广西梧州,同时差官乘船由小路而来,船头打着"恭迎睿驾"的牌子,借以麻痹朱亨嘉。八月二十二日半夜,丁魁楚兵在梧州突然发起进攻,朱亨嘉拼凑的兵马被打得落花流水,自己狼狈不堪地由五屯所、永安、荔浦一路逃回桂林。"大学士"孙金鼎原是个不齿于士类的充军罪犯,凭借靖江王的宠信同思恩参将陈邦傅打得火热,结为儿女亲家。朱亨嘉兵败后,孙金鼎逃往陈邦傅处避难。陈邦傅翻脸无情,将他处死,"把石灰淹了,解到两广识认明白",立了一功。这件事在屈大均《安龙逸史》中记载得比较详细:孙金鼎逃到陈邦傅处躲避,邦傅密语参画胡执恭等曰:"靖江无谋,动辄败衄,我等若少依违,祸不旋踵矣!幸金鼎自来送死,乘此擒戮,以邀大功,何愁不富贵耶!"合计已定,于是"醉而投之水,仍取其尸,擦灰包扎,即传谕各舡易剿逆旗帜,解功至梧州。广督丁魁楚大喜,叙以首功,官征蛮将军,协东师前赴桂林"。

九月初五日,丁魁楚亲自来到梧州,命参将陈邦傅、赵千驷、严遵诰、都司马吉翔等统兵向桂林进发。杨国威同他部下的旗鼓(相当于传令官)焦琏本来就有矛盾,瞿式耜暗中联络焦琏反正,夜间用绳索把陈部将士缒上城墙,一举擒获杨国威、顾奕等。

11月12日(阴历九月二十五日)攻陷靖江王邸,活捉朱亨嘉。十月下旬,朱亨嘉和同谋的文武官员被押解到广东肇庆。 隆武二年(1646年),丁魁楚派马吉翔把朱亨嘉等人押抵福建。二月,废朱亨嘉为庶人 ,隆武帝"命锦衣卫王之臣用心防护,无得疏虞。仍敕刑部侍郎马思理安置靖庶,还要酌议妥当。所刻《靖案》作速颁行,在闽亲、郡各王并令具议来奏,以服天下万世之心,不可草率,亦不许迟误"。

同年四月,"安置靖庶人于连江,敕奉新王严加钤束,不许令见一人,透出一字"。"寻命掌锦衣卫事王之臣缢杀之,托言暴疾死。戮杨国威、顾奕、史其文等于市"。有遗臣为其上谥号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平皇帝,因此也称平帝,因属私谥,故多不用。朱亨嘉之子朱若极就是著名画家石涛。

平定朱亨嘉的僭乱后,隆武帝加封两广总督丁魁楚为平粤伯,陈邦傅为富川伯挂征蛮将军印。在给丁魁楚的诰敕中说:"卿有闻檄拥戴之大志,又有迅平逆寇之巨绩。王守仁当全盛之时,无推举之事,以卿比之,功实为过。"这种过誉之词反映了朱聿键渴望得到两广官员的支持。又令朱亨嘉的从兄朱亨歅袭封靖江王。瞿式耜却因有意拥立桂藩受到隆武帝猜忌,被解除广西巡抚职务,调任行在兵部添注左侍郎;广西巡抚一职由晏日曙接替。

折叠编辑本段后续影响
靖江王之变固然暴露了朱亨嘉觊觎大位的野心,隆武帝为稳定自己的地位而表现出来的私心自用也是很明显的。丁魁楚、陈邦傅仅因投机有功,就加升伯爵,掌握了两广地区的实权,后来在永历朝争权夺利,紊乱朝政,又先后投降清朝,基本上没有起过积极作用,可谓奖赏失当。真正忠于明室的瞿式耜却因有意拥立桂藩而遭到排挤。《思文大纪》卷六记载,直到隆武二年五月即朱亨嘉之乱平息半年以后,"广西桂林府、全州等州,进贡监国登极表笺四十六通。上虽嫌其迟,然亦念路远阻滞也"。这自然是表面文章,正如瞿式耜自己所说:"然余之不服靖江王而甘受其逼辱者,非为唐王也,为桂之安仁王也。六月到广西梧州。八月随遘靖藩之祸,时闽中已立思文矣。弟心心在神宗之孙,故既受靖祸,而又见疏于隆武。比夺西抚与晏公,遂坚意不赴佐枢之命。"瞿式耜卸任后拒不赴闽就任,在广西梧州、广东肇庆一带留连赋闲。

想趁乱自立的决不止靖江王朱亨嘉一个,抚州的益王朱慈炲也跟着效仿。1645年11月被当地士绅拥立为监国,隆武二年(1646年)二月,朱聿键下诏禁止益王在浙江龙游、遂昌一带私授知县。其中说到益王"借受慈禧(即弘光太后邹氏)之命,又借勋镇方国安之推奉,近日表奏虽来,公然用监国之宝,不知此宝授自何人?"很快益王就被降清的明将李成栋击败俘虏,随后又被部下赵民怀救出逃到广州,但终因城陷死于乱军中。还有以金有鉴为首的一众长兴县平民拥立通城王朱盛澄起兵复湖州,攻长兴,行大将军事,"居然帝制,派饷、卖札、强夺民女,为两山(指太湖中的东、西洞庭山)百姓不容",结果在当地站不住脚逃入福建;中书舍人卢象观奉明宗室朱盛沥起兵袭南京、攻溧阳……唐王、鲁王、桂王这些小朝廷和其他妄图自立的宗室在行径上都是半斤八两,只在意是否有机会当皇帝,往往以高官显爵酬谢拥戴者,大量官绅、武将甚至平民为得"定策"大功争相拥立不同宗室,导致南明内乱不已,文官武将的升迁也深受这种风气影响。在面临国破家亡之际,爵禄只发给拥戴自己的而不奖励作战有功者。南明之不竞,与此颇有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3-21 12:3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允载时良正+】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允字辈单立人来源于佑,载字辈独立木来源于杬。
朱元璋01-001//001--朱允炆002

朱   棣02-003//002

朱高炽03-004//003

朱瞻基04-005//004

朱祁镇05-006//005--朱祁钰-007//006

朱见深06-008--朱佑樘-009--朱厚照-010

朱佑杬07-

朱厚熜08-011//010【允字辈】【一】【朱厚熜·北京荣国府//榮】

朱载垕09-012//011【载字辈】【二】

朱翊钧10-013//012【时字辈】【三】

朱常洛11-014//013【良字辈】【四】

朱由检 12-016//015【崇字辈】【六】      朱由校015【正字辈】【五】

顺可载凤载龙【木+隆】


常德荣国府//仁可载荣华富贵===芳【芙蓉王】

旻可====扈驾接驾系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10:41:4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里那些见不得人的事儿
2019-01-05 01:46
十二、吴梅村板上钉钉是《红楼梦》的脚本《石头记》的作者

我们在第一章里说过一条批语:【雪芹不肯署名,答曰:“何妨假以梅村、醉茶、西村、箨庵、石林缀之乎?众皆系作者熟客。”】这些人都应该具有署名权,根据我们现在的发现,西村邹漪所著的《风月宝鉴》被揉进了《红楼梦》中,当然应该具有署名权了,而且西村还极有可能刊刻印刷了《石头记》,这是他对《红楼梦》的贡献,但这样的贡献也只能排在第三位。排在第二位的是醉茶冒辟疆,他的主要贡献应该是在对“大观园”的设计上,为红楼儿女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必要的理想场所。围绕着大观园,冒辟疆应该也有不少的文字在书中。而排名第一的梅村吴伟业则应该对本书的贡献最大,那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贡献呢?我们还得重复的引用《红楼梦》书中的一段文字:

众人看了,都称奇道妙。宝钗先说道:“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黛玉忙拦道:“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探春便道:“这话正是了。”李纨又道:“况且他原是到过这个地方的。这两件事虽无考,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古迹来以愚人。比如那年上京的时节,单是关夫子的坟,倒见了三四处。关夫子一生事业,皆是有据的,如何又有许多的坟?自然是后来人敬爱他生前为人,只怕从这敬爱上穿凿出来,也是有的。及至看《广舆记》上,不止关夫子的坟多,自古来有些名望的人,坟就不少,无考的古迹更多。如今这两首虽无考,凡说书唱戏,甚至于求的签上皆有注批,老小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况且又并不是看了《西厢记》《牡丹亭》的词曲,怕看了邪书。这竟无妨,只管留着。”宝钗听说,方罢了。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

这里李纨有一大段关于关夫子的坟的论述,关夫子虽然史鉴上可考,但因为后来人敬爱他生前的为人,所以给他修了许多坟,而且不光是关夫子,自古有名望的人,坟就不少。其实关夫子的都是庙,统称关帝庙,但李纨一定要说是坟,这个坟就大有深意。我们接下来就要研究一个坟,艾玛呀!你要当摸金校尉呀?不是,我只是带大家去看,因为这个坟太奇葩了,值得一看。

我们经过对秦松龄的研究发现,秦松龄是吴伟业的得意弟子,又和王世禛是同年,而且关系不是一般的好。我们更知道《红楼梦》改编于《石头记》,是经过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这样看来《石头记》应该是《红楼梦》的前身,跟《会真记》和《西厢记》、《梧桐雨》和《长生殿》是一样的模式。《红楼梦》应该是《石头记》的改编和扩写。《石头记》又名《情僧录》,那么它的作者是谁呢?

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个人:王世禛。

王士祯(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谥文简。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诗论创“神韵”说,于后世影响深远。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

原名王世禛,因避雍正皇帝胤禛讳,故改王世祯,属于去世以后避皇帝讳。他是明末清初第二代文坛领袖,第一代文坛领袖是钱谦益。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为江左三大家,诗名并称。

他在《池北偶谈》有这样的记载:吴骏公辛亥元旦梦上帝召为泰山府君,是岁病革,有绝命词。先生属疾时作令书,乃自叙事,略曰: “吾一生遭际,万事忧危,无一时一境不历艰苦。死后殓以僧装,葬我邓尉、灵岩之侧,坟前立一圆石,题曰:诗人吴梅村之墓;勿起祠堂,勿乞铭”。

王世禛的这段文字记载绝对真实可靠,一是消息来源真实可靠,即使不是亲闻亦是来自圈里;二是这样另类的遗嘱凭空编造是编造不出来的,是超乎想象的,三是以王世禛的文声和官声,他绝对不可能捕风捉影的来记笔记,不管是谁,写笔记都应该是写实吧。因此具有研究《红楼梦》这部书的史料价值,而且价值非常的大。王世禛应该能感觉到几世几劫之后,《石头记》的作者问题会给后人带来无穷无尽的疑惑,所以他用笔记的形式把这件事记录下来,给后人提供可靠的研究资料。

吴梅村史鉴上也可以考,清史《贰臣传》里有他,清史还收集了他的不少的文稿,也做过挺大的官,也是民主党派中屈指可数的重量级人物,也是文坛泰斗级别的人物,也算是有名望的人,这些都与李纨的描述契合,至于后人敬不敬仰他,我不知道,反正他是有个与众不同的坟。而这个坟,史料上肯定不会为他记载,后人只能把它当做古迹的标准范围来瞻仰凭吊怀古。

“骏公”是吴伟业的字,我们再来看看吴伟业的简历:

吴伟业(1609~1672) 江苏太仓人,明末清初诗人。字骏公,号梅村,又号梅村居士,梅村叟,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旧史氏等。复社重要成员。先世居昆山,祖父始迁太仓(今皆属江苏)。少时"笃好《史》、《汉》,为文不趋俗。(《镇洋县志》),受张溥赏识,收为学生。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授翰林编修,后任东宫讲读官、南京国子监司业等职。南明福王时,拜少詹事,因与马士英、阮大铖不合,仅任职两月便辞官归里。清朝顺治十年(1653),被迫赴京出仕。初授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三年后奔母丧南归,从此隐居故里直至去世。吴伟业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仇视农民起义军,对清统治者也无好感。他屈节仕清,一直认为是"误尽平生"的憾事,在诗文中多有表露。

那么,王世禛记录吴骏公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呢?

吴骏公为什么要“死后殓以僧装,···坟前立一圆石”呢?原来是为了“疾时作令书,乃自叙事”。

那么,吴骏公作的是什么书,以至于让他在瞑目前如此另类的精心安排自己的后事呢?

我们读过《红楼梦》的人、甚至没有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红楼梦》还有《情僧录》、《石头记》等一些名字。这应该会让我们一下子就能想到吧?而且吴骏公很知道孤证不立的原则,弄了两个标记,“僧装”和“圆石”,来相互支持。人们常说“死无对证”,今观骏公所为,非也。显而易见,这是死证。还有什么证据比这个证据还可信的呢?以死来作证,足资可信。

三风太守吴绮(也就是绮园)有诗掉伟业:

江关萧索古今愁,宗衮文章八代忧。

雅志岂须题墓见,余生端为著书留。

乱山短梦传佳咏,落日高台忆旧游。

青史飘零华屋冷,羊昙空自哭西州。

“雅志”就是创作《石头记》的志向比较文雅,“题墓见”就是“殓以僧衣”“立一圆石”,“余生端为著书留”,没有死就是为了著书,和司马迁受宫刑后没有死也是为了写《史记》是一样一样的,这首诗可以印证吴伟业遗嘱的真实存在。“乱山短梦”可以理解为《石头记》和《红楼梦》,是说《石头记》挺乱,应在没有撰出目录、分出章回上;《红楼梦》很短,至于短到什么程度,我们以后再说。这是一个旁证,也非常的有力。

那么,吴骏公有没有可能写出这样一本书来呢?

吴伟业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学识渊博,著述甚多。他不但工诗能文,而且熟悉音律,擅长度曲填词,杂剧传奇、绘画等。但他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其诗取经唐人,各体皆工,而以七言歌行最能自成一体,时称“娄东派”,世称“梅村体”,与钱谦益、龚鼎孽并称“江左三大家”。他一生写诗千余首。著有《梅村集》《梅村家藏稿》《绥寇纪略》《春秋地理志》等。代表作《绝命词》《圆圆曲》、《秣陵春》。

更为惊奇的是我们发现《秣陵春》竟然是酷似《红楼梦》。让我们重点看一下《秣陵春》,对比一下两部书,看看有什么相同之处?

《秣陵春》是个半文半白的本子,书中以宋初为背景,怀念前唐旧主的故事,也就是小说第五十五回里“男王熙凤”的情节中提到的“残唐五代”,是关于一个王朝灭亡的故事。此剧本与我们看到的《红楼梦》有很多惊人相似的地方:

(一)、两书书名相合。“秣陵”是南京的别称,南京有三个别称:“石头城”、“金陵”和“秣陵”,所以《秣陵春》就是《石头春》或者叫《金陵春》,这个书名跟《石头记》、《金陵十二钗》很容易就能联想到一起。

(二)、两书都以“真”、“假”作为姓氏。《秣陵春》里有“真大爷”、“贾姐姐”,《红楼梦》里有“甄宝玉”、“贾宝玉”。

(三)、两书都以“曹”姓人物做起始。《秣陵春》以曹善才谈琵琶怀念旧主开头,又以曹善才弹琵琶迎送旧主亡灵为结束,《红楼梦》以曹雪芹在悼红轩写作开始,又以曹雪芹在悼红轩悼念朱(红)明王朝而结束。

(四)、两书都是以“玉”和“镜子”为道具,并贯穿全书。《秣陵春》书中有展娘的玉杯、有旧主所赐的“宜光宝镜”,《红楼梦》里有贾宝玉的宝玉、有太虚幻境警幻仙子的“风月宝鉴”。

(五)、两书都隐写了对前朝的思念。

(六)、两书都以各种离奇的梦幻做渲染和警示。

(七)、两书都采用了时空错乱的写作手法。

还有很多相似之处,细读还会找出一些,但这也足够说明问题了。

我估计是因为《秣陵春》半文半白不是针对大众的,流传不开,就像美声唱法似的,欣赏不来,所以吴伟业萌生了在《秣陵春》的基础上再构思一部能让一般老百姓都易于接受的作品来,使之广为流传、妇孺皆知,也可能是《秣陵春》表达的思想主题不够爽,所以萌生了写这样一部奇书的动机。

再看看吴伟业的其他作品,我们同样发现他写过一首小诗,名曰《破砚》:

一掷南唐恨,抛残剩石头。江山形半截,宝玉气全收。

毋庸置疑:“南塘恨”---《秣陵春》;“剩石头”---《石头记》。宝玉---《红楼梦》中贾宝玉戴的“通灵宝玉”。

以上三个证据已经足够说明吴伟业是《石头记》的作者了,这三个证据绝对是铁证。那么,《红楼梦》这部书里有没有关于吴伟业的蛛丝马迹呢?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段文字:

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乃因之】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甲戌眉批: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式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 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这是《石头记》第一回,脂砚斋评本。

原文里出现“吴玉峰”、“孔梅溪”两个人名,而在批语里又补上个“棠村”。这段我们应该这样理解,《石头记》到孔梅溪手里后,孔梅溪把《风月宝鉴》的内容加进来了,也就是说孔梅溪题曰的《风月宝鉴》是《石头记》和曹雪芹旧有的《风月宝鉴》的总和,然后传到了曹雪芹手里,而曹雪芹原来也有一本《风月宝鉴》,这是单纯的《风月宝鉴》。我们看这段批语主要是想表达“睹新怀旧,故乃因之”,故乃因之”什么?“乃其弟棠村序也”是棠村作的序,棠村的序很重要吗?从这句批语中分析,《风月宝鉴》不是曹雪芹写的,而棠村有可能是曹雪芹的弟弟,也有可能是《风月宝鉴》作者的弟弟,这样模糊的交待也说明是谁的弟弟也不重要,那么棠村这个人重要吗?“今棠村已逝”就是告诉我们棠村这个人也不重要,因此棠村的序也不是那么重要,那么重要的是什么呢?短短的批语出现两个“棠村”,明显是为“棠村”这个名字有意而为。所以,棠村作序应该是幻笔。因为批书人也发现了这里有“吴”、“梅”二字后,为了让读者将来考证作者是谁而提供的线索呢?这样我们就可以认定“吴梅村”三个字就是这条批语所要表达的目的,是批书人间接的向我们暗示了作者是谁。

这段文字出现一部书五个书名,而五个书名又是不同的人题的,最后归结到一个书名《红楼梦》,那么不同的人的名字可不可以归结出一个名字呢?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多名一书对应的应该是多名一人才可以平衡,心里才展洋儿?

我们考证了吴伟业的家乡有个地标性的山峰,叫“玉峰山”,书中的“吴玉峰”应该是当时人们对古代名人惯常的称呼,把他家乡有名或者有特点特色的标志冠以名讳,称呼起来顺嘴,还亲切,雅俗共赏,比如岑嘉州、米襄阳、韩昌黎等。因为作者把这部书拿给了吴玉峰看,吴玉峰看后又改了书名曰《红楼梦》,而且我们知道这部书就是以吴玉峰题的名字传世的,那么吴玉峰应该是个重量级的选手,应该是当时文学界的顶尖高手,而当时围绕玉峰山一带能有这样能力的吴姓中人只有吴伟业。

从很多版本将“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删除情况分析,吴玉峰确实是实指吴梅村。

书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证据,根据林黛玉是崇祯的化身,贾宝玉比林黛玉大一岁,而《红楼梦》作者就是《石头记》的石头,即贾宝玉嘴里含着一起出生的那块“通灵宝玉”,这“通灵宝玉”就相当随军记者的身份,记录了他的所见所闻。所以《红楼梦》的作者跟贾宝玉是同一年出生的,即1609年。吴梅村正是这年生人。崇祯1610年出生。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就是《石头记》又名《情僧录》的作者。

后文所涉此公,皆用吴梅村,以示尊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11: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关夫子坟多//汉寿亭候+头顶龙阳,脚踏益阳】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关公的墓在哪里?
 我来答 分享 举报
3个回答#热议# 网上掀起『练心眼子』风潮,真的能提高情商吗?
彤珈蓝歆z4
2012-05-20 · TA获得超过932个赞
关注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冬,关羽大意失荆州,退守麦城,在当阳西北被吴兵伏获遇害。孙权担心刘备复仇,将关羽首级献给了远在洛阳的曹操。操识破其“嫁祸于人”之计,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厚葬羽首于洛阳城南;其正身,孙权以侯礼葬于当阳。这就是民间常说的关公“头定洛阳,身困当阳”。
  关陵,坐落在当阳城西五里处。陵庙坐西朝东,面临沮水,与景山遥遥相望。宋代以前,关羽古墓只是一座林木掩隐的土丘,南宋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襄阳太守王铢对关羽墓培土加封,并“始建祭亭,环以垣墙,树以松柏”。元代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玉泉寺主持僧慧珍,派僧人到关羽墓地,修葺山门,看管陵墓。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当阳知县黄恕上书朝庭,请为关羽墓地建庙。得宪宗恩准,才大兴土木,形成庙院,建筑群体落成于明嘉靖十五年,目前占地达98亩。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当阳人发愿修复关陵,如今这片红墙黄瓦更加金碧辉煌。陵园山门仿古汉建筑,进山门,迎面为神道碑亭,亭内竖立一通清道光十年(公元1831年)大碑,正面镌刻二十四字:
  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汉前将军汉寿亭侯墓道
  过碑亭,沿中轴线排列着“汉室忠良”石牌坊、三园门、马殿、拜殿、大殿、寝殿、陵墓等。两侧尚有华表、钟楼、鼓楼、碑廊、斋堂、圣像亭、伯子祠、启圣宫、佛堂、春秋阁等建筑。由于历史的原因,玉泉山早期曾派僧人管理关陵,留下了佛教的诸多印记,也留下了今日关帝庙内的佛堂、斋堂等建筑。
  中轴线尽头的关公古墓,高七米,周长六十八米,墓顶古木参天,绿阴蔽日。古墓原有通道可进入墓室,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幼年的我曾随父亲一起循墓道进入墓室,见墓顶如苍穹覆盖,顶端垂下两串铁链,悬吊着巨大的棺室。两边配有长明灯等祭器。墓室四周,有四个巨大的水缸,也许是当年用来盛灯油之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封堵了墓道,现在,人们只能在墓前凭吊进香。古墓前的祭亭亭柱之上,有一幅石刻楹联:
  群山拥神宅,杯土涵太虚。
  全世界有如此众多的关帝庙,我认为首先要感谢一位历史老人——三国风云人物曹操。据《三国志·武帝纪》载,“建安二十五年春,(操)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当时曹操在洛阳,已有66岁,且正在大病之中,他接到孙权派人从当阳送来的关公首级,一下就看破了东吴“嫁祸于人”之计。重情爱才的曹操,也许感觉到了自己将不久于人世间,以王侯之礼,在洛阳城南厚葬了关羽。当年正月二十三日,曹操逝去。厚葬关羽,也许是曹操在世时做的最后一件大好事。试想,如果当年曹操不在洛阳以王侯之礼厚葬关羽首级,恐怕孙权也许不会以王侯之礼在当阳安葬关羽身躯,甚至也许不会有如今遍布世界各地的关帝庙殿了。
  河南洛阳关林二殿 关氏唯一的守林人、关公后裔关俊玺女士 就在此工作
  随着关羽被皇家屡屡敕封,洛阳关林也曾多次更名。汉时,这里称“关冢”,明代称“关王冢庙”,清顺治称“关帝陵庙”,康熙时称“关夫子冢庙”,至道光年间,“关林”一名问世后宣告尘埃落定。在中国封建社会,百姓之墓称坟,王侯之墓称冢,皇帝之墓称陵,圣人之墓才能称林。武圣关羽与文圣孔子齐名,安放关羽首级的地方,当然名正言顺地称为“关林”了。
  汉时,关林只有一堆封土。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在关冢前立坊,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开始建庙。关林建筑风格与北京故宫相仿,沿中轴线排列着舞楼、山门、仪门、拜殿、文殿、武殿、春秋殿、石坊、碑亭、关羽古墓。
  关林文殿又称大殿,高约二十米,殿顶琉璃覆盖,五脊飘逸。文殿内,关羽帝王像高达6米,关帝头戴十二冕旒帝王冠,身着锦绣龙袍,凤眼蚕眉,面贴赤金,端严正坐,两侧为关平、周仓、王甫、廖化等诸将,造像高大,栩栩如生。武殿又称二殿,殿中塑“关公怒视东吴戎装坐像”,关羽身着绿袍,外露铠甲,头戴纶巾,双眉紧蹙,怒视东南三国吴地,关帝两侧,关平捧印,周仓持刀,仪态逼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11: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关羽的资料
 我来答 分享 举报
4个回答#热议# 应届生在签三方时要注意什么?
昵称是什么鬼123
2011-05-09 · TA获得超过2516个赞
关注
  简介
  据《三国演义》描写关羽 关羽擒将图
  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使青龙偃月刀,胯下赤兔马,《三国志》无记载。东汉末年刘备麾下著名将领,《三国志》记载,刘备对关羽、张飞“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三国演义》中则将此三人描述成了“桃园三结义”,为刘备二弟,张飞兄长。为后世传诵。关羽暂居曹操手下时,因阵前杀颜良解白马之围有功,由曹操上表封为汉寿亭侯;刘备称汉中王时,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总领荆州;关羽死后,由后主刘禅追谥曰“壮缪侯”,在《三国演义》中是汉中王刘备的五虎上将之首。死后受民间推崇,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又经历代朝廷褒封,清代时被光绪帝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还被称做“关夫子”;最后被封为“盖天古佛”。佛教中称其为“伽蓝菩萨”。《三国演义》中,描述了“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宴”,“水淹七军”等佳话,亦有“大意失荆州” ,“败走麦城”等憾事!   注:关羽的本字,可能因资料版本不同而有所出入,在“云长”之前有“长生”和“寿长”这两种说法。按《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关羽本字长生。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三国志》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 电影《赤壁》中关羽
  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 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温恢:“关羽骁锐。”   吕蒙:“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凌人。”、“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诸葛亮书与关羽:“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   群。”   郭嘉、程昱称关羽、张飞:“万人敌”   刘晔称关羽、张飞:“勇冠三军”   周瑜称关羽、张飞:“熊虎之将”   傅干称关羽、张飞:“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关云长、张益德:“关、张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携上,雄壮虎烈。藩屏左右,翻飞电发,济于艰难,赞主洪业,侔迹韩、耿,齐声双德。交待无礼,并致奸 慝,悼惟轻虑,陨身匡国。 ”   关羽和张飞在当时在后世都成为勇猛善战的代名词:   晋书刘遐传:“晋刘遐每击贼,陷坚摧锋,冀方比之关羽、张飞。”   魏书崔延伯传:“崔公,古之关张也。”   可参考赵翼著《廿二史札记》卷七关张之勇的部分,详细整理了古人以关羽、或关张皆用作为勇将代名词的资料。
  《三国演义》
  关羽像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   昭然垂万古,不止冠三分!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演义赞诗
  人杰惟追古解良,士民争拜汉云长。 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与王。   气挟风雷无匹敌,志垂日月有光芒。   至今庙貌盈天下,古木寒鸦几夕阳!
  对联称颂
  茶联的集大成者在天《百茶联》中有一副对联,其中有下联是称颂关公的“义”。关公义贯古今,这个联句用“旺旺大吉”来描述,可谓恰如其分。全联如下:   《百茶联之002》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关公仗义,旺旺大吉
  关羽对后世的影响
  戏曲中的关羽形象
  《三国演义》自元末明初出现后,至明代中叶流传已十分广泛,对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关羽的忠义形象也因此深入民心。   各朝统治者都通过兴建关公庙来加强封建统治。   伴随着关羽在官方宗教中地位日尊,它在民间也日益普及。早在明代,关庙已有“把遍天下”之说,‘其词于京能也,鼓钟相闻,又岁有增焉,又月有增焉”。至清代,关庙之多,更有“天下关帝庙,买音一万余处”之说,所谓“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塞垣,凡儿童妇女,无有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雍正皇帝也认为:“自通都大邑下至山颐海邀村墟穷僻之壤,其人自贞臣贤士仰德崇义之徒,下至愚夫愚妇儿童走卒之微贱,所在崇饰庙貌,奔走祈攘,敬思瞻依,凛然若有所见”。   “云长真义士也!”曹操的这句话的反映了关羽的义气,现在所有“社团”都拜关羽。杨宇龙著
  编辑本段外貌特征
  电影《关云长》中造型
  《三国演义》,描述关羽的外貌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若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其丹凤眼和卧蚕眉乃世间罕见,凤眼生威,卧蚕似雾,英气逼人,霸气十足。据说他丹凤眼一睁,就是要杀人。关羽有美须髯,万人之敌、忠义双全;好读左氏春秋,能诵读如流。   投降曹营时,虽受尽礼遇,但仍心向刘备。为人善待士卒。更曾刮骨疗毒,事缘关公攻打樊城之时,大战庞德,庞德佯使拖刀计,却暗放冷箭,伤其左臂,此后,关公斩庞德囚于禁,攻曹仁之时,为守城乱箭所伤,射中右臂,箭头有药,毒已入骨,右臂青肿,不能运动,名医华佗前来诊治,说要刮骨去毒才可病愈,关羽即伸臂给华佗医治,开始刮骨,血流盈盆,而关羽却一面食肉饮酒,一面与马良下棋(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神态自若,似乎没有疼痛的感觉。
  编辑本段家庭成员
  由于正史《三国志》等对于关羽的家族成员并无太多记载,所以该部分内容依据大部分来自地方志、民间传说以及《圣帝世系考证》[1](关圣帝君世系考证)等。
  祖父
  关羽祖父叫关审,字问之,号磐石。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常平村宝池里。记载说他“冲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训其子,于桓帝永寿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
  生父
  羽父关毅,字道远。性至孝,父审卒后,在墓上结庐守丧三年,除丧,于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关羽。
  妻子
  羽长成后娶胡氏为妇,灵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兴。(现有人认为胡氏名胡定金)
  子女
  关平,关羽长子,字坦之(地方志以及民间传说),跟随关羽征战,与关羽一同被斩于临沮。(演义里面是关羽的义子,关定的次子,关宁的弟弟)   关兴,关羽次子,字安国。少已有名,文武双全,深得诸葛亮器重,弱冠后担任侍中、中监军,数年后死去。   关氏(民间传说其名为关银屏,在三国群英传系列等游戏中取名关凤<一说关凤亦出自民间传说,但不见出处>),关羽之女,孙权曾为子求婚,遭关羽所拒,并辱骂来使(史载关羽确有一女,然其名系后人所加,不见于史载)。   关索(此为戏曲演义中人物,史中无载),关羽三子,字维之(民间传说)。关羽失荆州后在鲍家庄养伤,诸葛亮南伐孟获时才归军,作先锋。
  孙
  关统,关兴之子,妻为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   关彝,关兴之子,关统死后承袭其位。   《三国志》裴注中言,蜀汉灭亡后,庞德之子庞会尽杀关氏为父报仇,关羽一脉已断。但这段记载的可信度有争议。后世解州、当阳、洛阳等地关姓氏族,常自称为关羽后裔,然多无可查考。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身世之谜
  《新版三国》中的关羽(于荣光饰)
  关羽的身世在清朝以前一直不详。   清初康熙年间,解(hai)州守王朱旦在浚修古井的时候,发掘出关羽的墓砖。上面刻有关羽祖、父两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资料比较详细,还略有提到关羽的家庭状况。他因此写了《关侯祖墓碑记》。   据墓砖上文字记载,关氏家其实是个文人世家。关羽祖父叫关审,字问之。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今山西解州镇)常平村宝池里。记载说他“冲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训其子,于桓帝永寿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羽父关毅,字道远。性至孝,父审卒后,在墓上结庐守丧三年,除丧,于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关羽。关羽长成后娶胡氏为妇,灵帝光和元年戊午(178年)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平。
  桃园结义
  关羽在涿郡(今河北涿州)遇上东汉政府动员各地豪强地主组织武装,共同镇压黄巾起义。他在这里结识了当地正在聚众起兵的刘备(刘备自称是西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和张飞,三人志同道合 ,一见倾心,友爱异常,亲如兄弟。后世传说,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曾在桃园结义。《三国演义》则“演义”出他们的誓词:“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虽是小说家言,但由于符合了动乱频仍的时代中下层百姓的心态,所以影响巨大。后世好多农民起义,都效法结义的形式,来巩固队伍,加强团结。三人组织了一支武装力量,参与了进攻农民起义军的行列。关羽也就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从中平元年(184年)一直到死,关羽始终忠心耿耿地追随刘备,“随其周旋,不避艰险”(《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曹操赏识
  关公画像
  曹操赞赏关羽为人,拜其为偏将军,并授汉寿亭侯爵位,上马金,下马银,礼遇甚厚。不久却觉察关羽心神不定,无久留之意 ,便对与关羽关系甚好的张辽说:“卿试以情问之”。张辽去问关羽,关羽叹息道:“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张辽将关羽的这番话转告曹操,曹操闻后,不但没有怨恨关羽,反而认为他有仁有义,更加器重他。   曹操备赞关羽的勇武,对他重加赏赐,封他为汉寿亭侯(汉寿,地名;亭侯,侯爵名)。关羽斩杀颜良后,曹操知其必去,遂重加赏赐。关羽把曹操屡次给他的赏赐都封存妥当,给曹操写了封告辞信,保护着刘备的家小,离开曹营,到袁绍军中寻找刘备。曹操将士闻后,要去追赶,曹操劝阻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三国志·蜀书六·关羽传》)。   从关羽被擒到他立功报曹、重新投奔刘备,这段经历始终口耳相传,流行播衍。到《三国演义》,则形成了一个花团锦簇、精彩纷呈的故事单元,包括关公屯土山约三事(降汉不降曹;礼待二嫂;一旦得知刘备下落,便当辞去);曹操厚待关羽,小宴三日,大宴五日;曹操赠袍,关羽穿于衣底,上用刘备所赐旧袍罩之,不敢以新忘旧;曹操赠赤兔马,关羽拜谢,以为乘此马,可一日而见刘备;关公斩颜良;关公挂印封金;古城兄弟相会等。在华夏大地,这段故事几尽妇孺皆知。
  关公画竹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刘备被曹操打败,刘关张三兄弟失散,关羽为保护皇嫂甘、糜二夫人,假降于曹操。曹操爱其才,于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又挑选美女十名相送,可谓是上马金、下马银,而且奏请汉帝封他为“汉寿亭侯”,想把关羽感化从而收买他。但这并没有动摇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意志,当得知刘备下落欲要告别曹操时,曹操便高挂“回避”牌拒不相见,于是便用朱墨“关帝诗竹碑”的各种版本(8张)画了“风雨竹诗图”,以竹喻志,画中藏诗,诗文如下:   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2]   竹诗图完成之后,关公就挂印封金,立即保护皇嫂连夜离开许昌去寻刘备,过五关,斩六将,三兄弟终于又相聚在一起。   曹操闻听关羽夺关斩将而走,更加钦佩关羽的忠肝义胆,就命人把关羽这幅画刻在石碑上。现在,中华大地很多地方都存有关公画的风雨竹的碑刻。[3]
  义放曹操
  曹操占领江陵后,气势更盛,大有吞没“无立锥之地”的刘备和消灭江东孙权之势。这就发生了孙权、刘备联军大败曹操的著名的赤壁之战。十一月,孙刘联军在赤壁(今赤壁市赤壁镇风景区)大破曹操。关羽所率的一万精锐水军是刘备的主力,在这场战役中起了重要作用。后人为突出关羽“全交重义”的特点,演出了他在华容道义释曹操的细节,至今脍炙人口。
  统领荆州
  [4]荆州包括南阳、南郡、江夏、武陵、长沙、桂阳、零陵七个郡,是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必争的战略要地。赤壁之战后,曹操还占据着南阳郡和南郡的北部,孙权占据着江夏郡和南 郡的南部。所谓“借荆州”,就是孙权将自己占据的南郡南部借给刘备。刘备取得益州的第二年(215年),孙权便派诸葛瑾为使去跟刘备商量,要求把荆州南部的几个郡归还东吴。刘备托辞拒绝,孙权就派去一批官吏,接收长沙、零陵、桂阳三个郡。关羽坚决不让,将孙权派来的官吏全部轰了回去。孙权一怒,马上派吕蒙率领两万兵马用武力接收这三个郡。吕蒙夺得了长沙、桂阳两郡后,刘备急忙亲率五万大军下公安,派关羽带领三万兵马到益阳去夺回那两个郡。孙权也亲自到陆口,派鲁肃带领一万兵马扎在益阳,与关羽相拒。东吴的军队和关羽的军队都在益阳扎营下寨,彼此对峙。
  单刀赴会
  公元215年,刘备取益州,孙权令诸葛瑾找刘备索要荆州。刘备不答应,孙权极为恼恨,便派吕蒙率军取 关羽
  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沙、桂阳蜀将当即投降。刘备得知后,亲自从成都赶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将关羽争夺三郡。孙权也随即进驻陆口,派鲁肃屯兵益阳,抵挡关羽。双方剑拔弩张,孙刘联盟面临破裂,在这紧要关头,鲁肃为了维护孙刘联盟,不给曹操可乘之机,决定当面和关羽商谈。“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双方经过会谈,缓和了紧张局势。随后,孙权与刘备商定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孙刘联盟因此能继续维持。 这次“单刀会”,经戏剧家、小说家敷衍,关羽成了英雄,鲁肃反成了鼠目寸光、骨软胆怯的侏儒。这是艺术家们的创作,并非历史真相。鲁肃一手促成了孙刘联盟,并为之“守之终身而不易”(王夫之语)。所以,刘备、孙权都逐渐强大,建立了与曹魏抗衡的蜀、吴二国,中国历史上才出现了三国时期。
  刮骨疗毒
  关羽勇武异常,冠于全军。后世小说,写他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虽有违背史实之处,但却也突出表现了他的武勇和神韵。至于刮骨疗毒,更是尽人皆知。   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穿透其右臂。后伤口虽然愈合,但一到阴雨天气,骨头就常常疼痛。华佗说:“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关羽便伸臂让医生切开伤口。当时关羽正在宴请诸将,“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饮酒,言笑自若”。
  关公被害
  是年十一月,吕蒙率军隐蔽前出,进至浔阳(今江西九江东北),把精锐士卒埋伏在伪装的商船中,令将士身穿白衣,化装成商人,募百姓摇橹划桨,昼夜兼程,溯江急驶,直向江陵进袭,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隐蔽和诡密。   吕蒙知关羽兵少,料到他要逃走必然走麦城北边的通西川的小道,就事先派兵埋伏。十二月,孙权派使者到麦城劝关羽投降。关羽提出叫吴军退兵十里,然后在南门相见。吕蒙果然退兵十里,等候关羽投降。关羽及其长子关平趁机带着十几个骑兵,偷偷地出北门向西逃去,被吴将潘璋部司马马忠擒获,被缚见孙权,孙权招降关羽,关羽宁死不屈,与其子关平在临沮一起为潘璋所杀,死时年五十八岁,其次子关兴嗣“汉寿亭侯”之位。蜀汉怀帝刘禅在景耀三年(公元260年)追谥关羽为“壮缪侯”。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天,关羽率兵攻打樊城和襄阳,命令南郡太守麋芳镇守江陵,将军傅士仁镇守公安,同时负责后勤供给。当时前方打得很激烈,关羽节节胜利,但军粮物资往往供应不上,关羽认为麋傅二人严重失职,扬言:“还,当治之!”麋芳和傅士仁平时对关羽轻视自己已心中不满,又听说关羽还军后要治他们的罪,自然十分害怕。所以当吕蒙派虞翻前来劝降时,毫不犹疑就把江陵和公安拱手送给虞翻,令关羽进退失据,兵败身亡。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2275.htm

10    评论 分享 举报收起

淘宝热卖
广告2024-03-19
购物,买东西去哪里?上淘宝,达人精选热卖好货,看这里!品牌集结,畅享购物!超值精选好货,品质放心,大家都在买!一站购齐,尽在淘宝,淘你满意!
simba.taobao.com
享受诗与远方 高粉答主
2011-05-09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关注
关羽(?-220)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著名将领,自刘备于乡里聚众起兵开始追随刘备,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在关羽去世后,其形象逐渐被后人神化,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又经历代朝廷褒封,清代时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也对关羽的事迹多有描写,在《演义》中关羽被描写为“五虎大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中的“义绝”。另外,古代有地名关羽,但其确切位置不明。
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使青龙偃月刀,胯下赤兔马,《三国志》无记载。东汉末年刘备麾下著名将领,《三国志》记载,刘备对关羽、张飞“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三国演义》中则将此三人描述成了“桃园三结义”,为刘备二弟,张飞兄长。为后世传诵。关羽暂居曹操手下时,因阵前杀颜良解白马之围有功,由曹操上表封为汉寿亭侯;刘备称汉中王时,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总领荆州;关羽死后,由后主刘禅追谥曰“壮缪侯”,在《三国演义》中是汉中王刘备的五虎上将之首。死后受民间推崇,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又经历代朝廷褒封,清代时被光绪帝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还被称做“关夫子”;最后被封为“盖天古佛”。佛教中称其为“伽蓝菩萨”。《三国演义》中,描述了“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宴”,“水淹七军”等佳话,亦有“大意失荆州” ,“败走麦城”等憾事! 注:关羽的本字,可能因资料版本不同而有所出入,在“云长”之前有“长生”和“寿长”这两种说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11:3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为《关羽:由凡入神的历史与想象》第七章书摘,由出版社授权刊发)

作者 | (荷兰)田海

“关夫子”的形象

17世纪中期,士人群体开始给关公冠上一个新的称呼——关夫子。很显然,这个称呼是比照口语中的孔夫子一词来的。“孔夫子”这个词至少在12世纪就已广泛出现在口语中,比孔子本来的称呼更加广为人知。 “关夫子”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一部1657年出版的佛教论集中,同一时代出现的还有一个新的关公形象。这一形象有一张不同寻常的红色面孔,三缕长长的黑须,身着绿袍,膝盖上还摊着一部书,代表关公所读的《春秋》,这一形象从此流行开来,其流行程度仅次于一手举偃月刀、一手抚摩长髯的传统坐像或站像。但“关夫子”这个新称呼似乎只在士人群体中流传,大多数人依然继续使用地方习俗中的称呼,特别是关公、关帝或者关圣帝君。文人与受教育群体在清代始终保持着增长,这一称呼的迅速普及显然也与此有关。

当然,称呼上类比于孔子并不会让关公真的转型为同类神祇。因为孔夫子并不会成为扶乩仪式中的主角,也不会真的为祈拜者提供神助或庇佑。尽管祈拜者能够以同样的情由向两尊神祇祈告,但对祈拜者而言,关公显然更加实用,也更为流行。江南常熟的地方志记载,晚明时期关公拥有多种身份,既是“科场司命”,也为佛教徒充当“寺院宿卫”,又是道教徒对抗蚩尤的神将。我们很难确定关公作为文士的新形象从何而来,但这一形象很可能为他在大众中的进一步传播提供了助力。这也说明士人群体并不想把关公视为一尊仅供愚俗平民崇拜的神灵。在接下来的两节中,我们首先讨论北京正阳门内的关帝庙对推广这一士人形象所起的作用。我将说明关公文人形象的大规模流行与晚明文化氛围有着直接的相关性,尽管这一形象的雏形已经存在了几百年。



《关羽:由凡入神的历史与想象》,作者:(荷兰)田海,译者:王健 尹薇 闫爱萍 屈啸宇,版本:新星出版社2022年3月

正阳门的关帝庙

对于生活在晚明和清代的士人来说,北京正阳门旁的关帝庙尽管并没有多么宏伟壮丽,但在众多崇祀关帝的庙宇中却最为出名。这座城门今天仍旧独自兀立在天安门广场一端,但在那个时代,它无疑是北京最重要的一座城门。无论是供职于内城,还是受诏从外地来紫禁城觐见皇帝,各路官员都要从这座城门穿过,连皇帝自己从外城南端的天坛祭天回銮也要穿过这里。在皇城的九座瓮城中(文献中一般称为“月城”),七座的门楼上都建有小型的关帝庙,瓮城里还有两座真武大帝庙,里面供奉的是另一位重要的宿卫驱邪之神。因此,这座关帝庙中的神祇一开始首先是皇城的宿卫之神,与他在明代军队中的角色几乎一模一样。

晚明蔡献臣在约1615—1617年撰写的笔记中提到,这座关帝庙缘起于关公在明初对皇室的几次襄助。无论是否确有其事,这一说法本身无疑为这座庙宇如此显赫给出了一种被人广为接受的解释。据蔡献臣所言,朱明王朝早在鼎定之初,尚未结束征伐之时就已经得到了关公的护佑。尽管明初史料并未言及此事,但在蔡献臣的时代,关公护佑了王朝鼎定江山却是一个常识。而且,蔡献臣此处还提到1550年发生的“虏薄都城”一事,应指俺答汗在这一年成功侵袭到北京周围。大军压境时,人们“梦君将天兵大战,尽歼之”。次日,“胡虏”撤退,京城得以解围。蔡献臣谈道,包括这件事在内,关公一系列的显应神迹让皇帝深感其神威之盛,皇帝因此赐予关帝一个新的封号。故事里的这位皇帝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万历皇帝。



《三国演义》中的桃园结义片段。

但正阳门边的这座小关帝庙之所以最终成为整个关羽崇祀网络的关键中心之一,或许更因为它的位置实在太过重要了。各路精英天天从这座城门下穿过,也经常拥堵在小小的瓮城里。不难想象,他们因此成为关羽的信众,进而成为神庙各路信众中最为重要的群体。正阳门关帝庙的灵签也非常出名。我们可以想见,人们从正阳门穿入,准备进入内城的时刻,往往也是面临人生重大转折的时刻,可能是科举高中,也可能是名落孙山,可能是新官上任,也可能马上就要得见天颜。他们因此更加希望得到神灵的启示。尽管瓮城已经在20世纪初被拆毁,但这座关帝庙以及相邻的观音庙却保存到了20世纪60年代,直到那个时代的政治狂潮将其彻底吞没。

与正阳门关帝庙有关的预言最早见于李蓘(1531—1609)的作品。当然,虽然李蓘提到的这则预言结果轰动一时,但却未必是关羽崇信者们所乐见的那一类:

岁(嘉靖)戊午间,予在京师正阳门外,(关)王之庙素称灵赫。有王姓者持钱乞签,卜弑其母,亦即昏眩,大呼伏地云:王缚我,王缚我,我欲尔尔。

这件奇事被巡检上报给了上官,姓王的人很快被关进了大牢,但罪人最终受何刑罚就不得而知了。

晚明的杰出学者焦竑(1541—1620)不仅为正阳门关帝庙撰写过碑文,还主持编纂了庙中神祇的行传集。1603年他为这部行传集作序,题为《汉前将军关公祠志》。序中如此描述正阳门关帝庙的地方崇祀:

自文皇奠鼎于兹,人物辐辏,绾四方之毂。凡有谋者,必祈焉。曰吉而后从事。⋯⋯四方以京师为辰极,京师以侯为指南,事神岂可不恭?余少知响往,梦寐之中累与侯遇。

在这段文字中,焦竑一方面说明了这些每日穿梭于正阳门的一般信众是如何祈求神示的,另一方面还写到了他个人的梦示经历。或许正因为自己的梦示经历,焦竑此后又参与了另一部神祇行传录的编辑工作。

将近两百年后,纪昀也描述了正阳门关帝庙的盛况,与焦竑所述差异不大。纪昀久任京官,曾任《四库全书》总编修,因此经常出入紫禁城:

神祠率有签,而莫灵于关帝。关帝之签,莫灵于正阳门侧之祠。盖一岁中,自元旦至除夕;一日中,自昧爽至黄昏,摇筒者恒琅琅然。一筒不给,置数筒焉。杂沓纷纭,倏忽万状,非惟无暇于检核,亦并不容于思议,虽千手千目,亦不能遍应也。然所得之签,皆验如面语⋯⋯

纪昀还记述了一些颇为日常的例子,在这些例子里关帝的签文诗句十分晦涩,却又总能预示出即将参加乡试的士子心里的愿望。毫无疑问,只有在科考结束的那一刻,人们才会悟到这些诗句的真意。这种感悟未必与他们初见这些诗句时所想所感相同,但却会成为对签文的最终解释。

因此,正阳门关帝庙体现的正是士子和关帝崇拜之间一种最为直白的关系。尽管这里未必是全新关帝信仰的发源地,但因为这种关系,正阳门关帝庙成了传播这些观念的理想场所。无论是直接入庙拜访,还是和同侪一起交流有关这座庙的各种故事,这些都让新信仰的种种细节不断灌输给了士人,并从这里带向王朝各地。有一个例子能够非常好地说明这种传播能力。1614年,朝廷册封关公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这一册封是在正阳门关帝庙中公布的,之后没过几年,这个封号就传遍了全国。晚明至清代的文人们与这座庙宇关系密切,由这座庙而来的各种灵验传闻也因此频繁进入文人们的随笔集,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到庙宇和神祇对文人墨客的深刻影响。

熟读《春秋》

关羽的神祇圣迹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发展方向:他对《春秋》这部儒家经典的研读能力明显在不断增强,最终被大众视为解读《春秋》的大师。《三国志》中有关关羽的传记只记载了他曾给诸葛亮写过一封信。当然无论这封信是亲笔所书还是由人代笔,其内容都早已散佚。从今天可见的传记材料看,关羽和他义兄之间完全是用口语来交流的。《三国志》裴松之注中大量引用了《江表传》注释相关史事,后者撰于三世纪晚期或四世纪早期,今已散佚。《江表传》中提到,“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这句话对后世很多个世纪关羽形象的建构产生了很大影响。尽管这段文字并没有说明历史上的关羽经史水平到底如何,但后世文人却都将其作为关羽精通文学的证据。

这段文字中所用到的“略”字,应当解读为“谋略”“军略”而非他解。但能通过背诵或阅读《左传》作为制定军事策略时的参考,这在那个时代并不稀奇,因为相比于那些抽象的军事学著作——比如《孙子兵法》,《左传》里有一系列作战的生动例子可供参考。这种解读方式并不来自儒家强调“褒贬”的《春秋》解读方法,尽管后者才是儒家研读《春秋》的主要方向。但这段文字里并没有提及《春秋》,而如大塚秀高所言,西晋作者笔下的关羽形象有可能受到了同时期刘渊传记的启发。最后,这段记载也未提及任何与“读《春秋》”这一举动有关的内容,而强调的是关羽的记诵能力。这也许说明关羽学习过《春秋》中的某些内容,而且能复述其中的一些重要故事,但他靠的并不是深厚的文字功底,而是口默心记。



在关公崇拜出现之初的一个世纪里,关羽身上这种糅合了真实与虚构的文字能力并未对其神祇形象构建产生过什么影响,因为这类神祇中很少有能够识文断字的,大多数雏形期的神祇更经常被标榜为不通文墨之人。无论关羽最初的玉泉山神迹,还是解州盐池神迹,这些故事关注的都是关羽的武力。从宋、金、元至明初,关羽显圣的故事都是以这一要点为中心展开的。第五章我们讲述了1125年发生在荆州府的故事,关公使一个文盲狱卒突然获得了读书写字的能力。尽管狱卒的书法变得十分杰出,但他写下的具体文字却与儒家经典并无关系。这个故事里,书法能力只是证明关公对这位狱卒施加了神力的证据,因为这位狱卒本身是一个文盲,毫无疑问其书写能力只能来自神赐。实际上,狱卒写下的这段文字非常简单、常见,遣词造句上既没有精巧之处,字里行间也没有什么微言大义,文学水平极其有限。这些文字只是狱卒常年接触的刑狱档案范围内的文字水平,与真正的经典毫无关系。

不过到了1204年的一块庙碑中,作者已经明确将关羽的历史形象描述为一个可以阅读《春秋左氏传》的人。《三国志平话》这部通俗文学作品是这一形象的最早出处。该书大约编撰于1294年,最终结集于1321—1323年。书中描述关羽“喜看春秋左传”,这里的“喜看”是通俗小说中对于“阅读”的一般写法。这一说法并未在最初《江表传》中提到的“好左氏传”上有更大的发挥。16世纪晚期十分流行的一则故事中有了对关羽“读春秋”更为明确的描述。故事提到,关羽陪同两位义嫂时,夜读《左传》以免扰乱心神。但无论是16世纪早期的《三国演义》版本,还是后世对这个故事的引述都没有说明关羽夜读的是《左传》,可见这点并不是关羽故事传统中的固定要素。我在毛纶(1605—1700)与毛宗岗(1632—1709后)对《三国演义》的评点中才明确找到了这一要素,不过在毛氏父子的时代,“关羽夜读《春秋》”已经成了士人对关羽的固有认识。毛氏的点评中多次提到,关羽通过阅读《春秋》已经对这部经典了然于胸。可见,尽管“读春秋”早已包含在神祇形象的意蕴之内,但关公崇拜真正系统性地吸纳这一要素并将其纳入文学叙事是明末清初的事情,其背后的驱动力正在于当时士人读者渴望一个更加文雅、更加士大夫化的关羽形象。当毛氏父子以文学批评的方式将这一形象和小说糅合为一体后,它也就成了关羽在读者那里的标准形象,并一直延续至今。

上面这些例子为我们展示了“关羽通春秋”是如何不断地融入关羽信仰传统的。这些例子虽然发现时间较晚,却能够为我们说明文字传统对于宗教崇拜的影响。当然,这一影响具体的发生时间和社会效应还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关羽通春秋”的基本情节由来已久,《三国志》注疏中声称关羽对《左传》有兴趣,这是该情节的源头。但这一内容在来源可疑的庙碑以及通俗文学中首次出现却都不早于元代。假如论及“关羽通春秋”这一观念对关羽崇拜活动产生的实际影响,那更不会早于晚明,要到清初才在关羽的圣迹传中正式出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15: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明御书房
UAPP/ 私信/ 归档/ 搜索
神秘莫测

大明仁宗皇帝御制集•册文
大明仁宗皇帝御制集•册文

目录:册妃张氏为皇后册文、册郭氏为贵妃册文、册李氏为贤妃册文、册王氏为妃册文、命王氏为昭容诰文、张敬妃册文、册封翁氏为赵王妃文、立皇太子册文、册皇太子妃胡氏册文、封九子为亲王册文、冊長女為嘉興公主文、册封亲王世子文、册郡王文袭封亲王册文、册老支郡王文、追封蕲献王册文、追封张顺妃册文、追封李丽妃册文。

册妃张氏为皇后册文

朕祗膺景命,统绍洪基。永惟,治教之先,宜重彝伦之本;家人,正内外之位,所以定天下。关睢,咏后妃之德,所以美王化圣,经所以纪万世攸承。咨尔张氏,淑慎懿恭,齐庄诚一,早膺皇祖之命,用登嫔予之选。孝事考妣,秉恭顺匪懈之忱于予夙夜,备儆戒相成之益,有琴瑟和乐之懿,有环佩雍容之仪。贞静以率身,宽惠以逮下;至化兴樛木之咏,嘉庆衍螽斯之祥,协赞春宫二十余载。朕已钦承于大统,尔宜正位于中宫。特遣使赍册宝,立尔为皇后。

于戏!配皇极之尊,奉神灵之统,表正六宫,母仪天下。惟纯俭可以裕德,惟靖恭可以辅治,惟仁可以睦族,惟善可以进贤;有初匪艰慎终,惟吉远稽圣后之道,钦承皇妣之规,益懋芳猷,永膺天禄,钦哉!

册郭氏为贵妃册文

朕惟,邦国之治,实始于家。齐化理之基,必资乎内德。兹缵承于大统,肇建立于中宫;茂简赞辅之贤,爰进褒崇之命。咨尔郭氏,毓自勋阀,选嫔春宫。柔顺靖恭,齐庄静一。进退谨珩璜之节,雍容著诗礼之华。比德古先,尔有葛覃勤俭之美;致恭夙夜,予有鸡鸣儆戒之资。宜升褕翟之荣,以冠轩龙之贰。特封尔为贵妃。

于戏!统四海而先内治,益隆辅佐之诚;率九御以副母仪,尚伫徽猷之懋。惟谦以育德,惟善以裕躬,惟顺以协睦宗姻,惟敬以相承禋祀。永绥宠禄,光我训词。钦哉!

册李氏为贤妃册文(赵氏为惠妃文同)

朕祗绍鸿图,恭思化本。先圣所训,为国必始于家;王政之经,治内以及乎外。肇正中宫之位,宜崇贰佐之贤。咨尔李氏,选嫔春宫,积有年岁;克谨图史之戒,动循珩佩之和;属兹序升,均宣恩命,锡之褕翟,俾副轩龙。特封尔为贤妃。

于戏!帝王统御于家邦、宫壸,必资于辅佐。惟谦以育德,惟善以裕躬,惟顺以协睦宗姻,惟敬以相承禋祀,永绥宠禄,光我命词。钦哉!

册王氏为妃册文

朕祗绍鸿图,恭思化本。先圣所训,为国必始于家;王政之经,治内以及乎外。肇正中宫之位,宜崇贰佐之贤。咨尔王氏,早以名家,选嫔予室。静贞秉德,动循珩佩之和;恭慎率身,不忘图史之戒。朕惬关睢乐德之意,尔有鸡鸣相成之心。俾膺褕翟之荣,以进轩龙之副。特封尔为淑妃。统四海而先内治,益隆辅佐之诚;率九御以副母仪,尚伫徽猷之懋。惟谦以育德,惟善以裕躬,惟顺以协睦宗姻,惟敬以相承禋祀。永绥宠禄,光我训词。钦哉!

命王氏为昭容诰文

朕祗承天序,恭思化理。行王政,必始于治内;为天下,必先于齐家。乃眷掖廷,式均序进。咨尔王氏,早膺慎选,侍朕春宫,秉德柔嘉,处心专静。致勤不懈,恒存夙夜之恭;率履有仪,克循图史之训。宜升品以示宠荣。今命尔为昭容,其允钦承,用光恩命。钦哉!





张敬妃册文

帝王之政,必始乎内。治平之效,必本于家。朕

恭绍鸿图,致隆化理。稽昔妃嫔之淑,率由贵德之门。咨尔张氏,乃祖荣国忠显公,勋行之崇,表时硕望。

乃父太师英国公,文武之佐,为今元功。

肆尔毓秀闺闱,禀德柔惠。

步履中珩璜之节,言动谨图史之规。

锡之褕翟之荣,俾参轩龙之副。今特封尔为敬妃。

于戏!统御家邦,朕有关睢。乐德之美,辅赞宫阃,

尔懋鸡鸣相戒之贤。惟谦以育德;惟善以裕躬;

惟顺以协睦宗姻;惟恭以相成禋祀。

永绥宠禄,光我训辞。钦哉!

册封翁氏为赵王妃文

国家封建亲王,所以隆藩屏;必茂选贤女为之配,所以资其内治。况朕同气至亲,其配之贤又有多子之祥,典册之颁所宜必举。咨尔翁氏,皇考之世选于名家,为朕弟赵王之配,孝顺恭和,淑德昭著,且其子长。今特授以金册,封尔为赵王妃。尔尚益懋乃德,内助家邦,永光宗藩。钦哉。

立皇太子册文

帝王弘建皇极,首隆国本;所以重祖宗之洪业,系天下之人心。朕统承天序,祗奉神器,兢兢夙夜永图,用建元良,以为储副。咨尔朕之长嫡,天禀明睿,英资刚正,有孝友谦恭之德,有闳伟豁达之量。昔我皇考太宗文皇帝,深期宏远,德音孔彰。今特授以册宝,命为皇太子,正位东宫。父子之亲,君臣之义,惟笃克念,始终于诚;惟学致道,惟敬立德,惟智以容善,惟仁以爱人。戒侈去矜,亲贤远侫,益勤无逸,以宗庙、社稷,永保国家隆盛之福。钦哉!

册皇太子妃胡氏册文

朕祗绍鸿图,永惟国本,茂建储副,所以重于继承。眷乃室家,咸宜正于名位。今立嫡长子,为皇太子。尔胡氏,作配宫闱,多历年所,内德克勤,妇道有称。今特授金册,命尔为皇太子妃。尔益慎德仪,协隆化本,体樛木、螽斯之美,衍国家福庆之源。钦哉!

封九子为亲王册文

朕惟,君临万邦,必封建诸子;以巩固宗社、屏卫皇家,宏治平悠久之福。隆古圣王,逮我皇祖、皇考,咸由斯道。朕嗣承鸿业,祗怀永图。咨尔第几子某,天禀纯茂、贤智夙成;今特封尔为某王,居国某处;子子孙孙,世守兹土。

呜呼!惟学广德,惟德裕身。惟谦惟恭,戒于荒逸。亲仁爱民,屏远邪侫。永笃忠孝之志,无忘君亲之恩;则光昭藩辅,福祚长世。其敬之哉!

按:封 第二子瞻埈,为郑王;第三子瞻墉,为越王;第五子瞻墡,为襄王;第六子瞻堈,为荆王;第七子瞻[土+粤],为淮王;第八子瞻垲,为滕王;第九子瞻垍,为梁王;第十子瞻埏,为卫王。

冊長女為嘉興公主文

朕寅奉寶圖,致隆治理,人倫所重,盖惟父子之親。帝女錫封,著在國家之典,名分用正,古今所同。朕長女,柔淑之資、靖恭之行。夙鍾慈愛、躬服組紃之勤;秪率禮儀、克明圖史之教。是用 稽諸成憲,錫以茂恩,封為嘉興公主。惟正固以有立、惟肅雍以自持、惟靜為養德之方,惟儉為凝福之本。益慎蹈履,光我訓辭。欽哉!

第二女為慶都公主,第三女清河公主,第四女真定公主,第五女延平公主,第六女德慶公主。冊文皆同。

册封亲王世子文

(封:汉王嫡子瞻坦,为汉世子;赵王长子瞻坺,为赵王世子)

朕惟君天下者,子必封王;王子嫡长者,立为世子;世世相传,藩屏帝室;此太祖之制也。朕祗承大统,笃序亲亲。今朕弟某王长子某,年已长成。特命为某世子。尔其恪勤忠孝,永承藩辅。钦哉!无怠。

册郡王文

(封:汉王第四子瞻垐,为济阳王;第五子瞻域,为临淄王;第六子瞻垶,为昌乐王;第七子瞻墿,为淄川王;第八子瞻坪,为齐东王;第九子瞻壔,为任城王;第十子瞻㙊,为海豊王;第十一子瞻垹,为新泰王;赵王第二子瞻塙,为安阳王)。

天子之众子,必封为王;诸王之众子,必封郡王;此太祖之制也。朕祗承大统,笃序亲亲。今朕弟某王第几子某,特封为某王。夫为子莫大乎孝,为臣莫大乎忠。非孝非忠,何以立身?汝能勉之,则可以脩乃父之攸行矣。

于戏!尚克时忱,乃永其世。汝其钦哉,无替朕命。

袭封亲王册文

(命:秦隐王庶长子志均,袭封秦王;楚昭王世子孟烷,袭封楚王;蜀献王嫡孙友堉,袭封蜀王;肃庄王庶长子瞻焰,袭封肃王;辽简王世子贵烚,袭封辽王;伊厉王庶长子颙炔,袭封伊王)

朕惟,君天下者,必封建王国。子孙世世相传,藩屏帝室。此古昔帝王不易之大法也。朕仰遵祖训,笃叙亲亲。兹以某亲某王薨逝,尔某其子、某其孙,特命袭封某王。尚恪勤忠孝,亲贤爱民,永为藩辅,钦哉!无怠。

册老支郡王文

(封:蜀献王第六子悦烯,为永川王;孙 友坿,为黔江王;友埙,为罗江王;代王第三子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15:3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导引·圣真下武
〖打印内容〗作者:无名氏时间:2023-06-28 01:22:11
  圣真下武,淳烈缉丕隆。绝瑞与天通。封山育谷声名举,仙驭邈轩龙。腾金篆玉显成功。业业承垂鸿。惟皇孝述光前志,保祐福来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3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15:32: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业业承垂鸿。
〖打印内容〗作者: 无名氏   诗名:《《导引·圣真下武》》时间:2019-12-18 13:49:12
  出自宋诗人无名氏的《导引·圣真下武》

  圣真下武,淳烈缉丕隆。

  绝瑞与天通。

  封山育谷声名举,仙驭邈轩龙。

  腾金篆玉显成功。

  业业承垂鸿。

  惟皇孝述光前志,保祐福来同。

标签: 无名氏 写山
更多
上一篇:腾金篆玉显成功。下一篇:惟皇孝述光前志,保祐福来同。
猜您喜欢更多》
巡檐攫脯修,入舍掠脍炙,嗟汝无并语黄雀群,勿轻败吾稼。属櫜缚裤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缘熟且为莲社客,伻来喜对草堂图千步球场爽气新,西山遥见碧嶙峋乾坤浩浩何由报,犬马区区正自愚西厢屋了吾真足,高枕看云一事无令传雪岭蓬婆外,声震秦川渭水滨重入修门甫岁余,又携琴剑返江湖翩然一鸦升,倏尔一鸱下,非惟饱我昔薄游西适秦,归到锦州逢早春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天台四万八千丈,明年照我扶藜杖五门收灯药市近,小桃妖妍狂杀人物情贵能改,一眚亦可贳。
与“业业承垂鸿。”相关诗句阅读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5 04:25 , Processed in 0.06106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