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78
 楼主| 发表于 2024-4-7 22: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的詹光、冯紫英是谁?
andyalina2015.12.13浏览230次其他分享举报
1个回答
luoyuanqing111
2015.12.14
满意答案
     詹光:
  《红楼梦》人物(首见第八回),字子亮,为贾政门下清客相公。善绘工细楼台,兴建大观园时,他也参加规划设计;为大观园题写对联匾额时,他也参加讨论。平时则陪贾政下棋聊天,见到宝玉百般奉承,极尽丑态。贾府失势,人也就辞去了。脂砚斋说作者给清客们起名多有调侃之意,詹光“盖沾光之意”(甲戌本)也。

  冯紫英:

  《红楼梦》中一人物,(首见第十回)神武将军冯唐之子,"红楼四侠之一"。与贾府中贾宝玉、薛蟠等人都有来往。第一次出场,正值宁府秦可卿病重,他把儒医张友士荐给贾珍。他也在场。后来他又做东请了贾宝玉、薛蟠等人,还有唱小旦的蒋琪官和锦香院妓女云儿,饮酒唱曲,至晚方散。最后一次出场在后九十二回,他受朋友之托带了四件西洋贡品去见贾政。冯紫英在全书中是一个交游很广,较少封建束缚又带有某些纨绔习气的年轻公子。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此书有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新版通行本前八十回据脂本汇校,后四十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 ,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78
 楼主| 发表于 2024-4-7 22: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客“十字令”,《红楼梦》里两个相公詹光和单聘仁的原型
懒云斋
2019-03-26 05:57
《红楼梦》中贾宝玉家大院门客很多,例如:詹光、单聘仁、程日兴、胡斯来、卜固修等。根据《红楼梦》的创作参与者脂砚斋老先生的批语,及其作者采用的一贯写作技法可知,这几位门客的名字又是谐音格。詹光(沾光)、单聘仁(善骗人)、程日兴(整日兴事)、胡斯来(胡着来)、卜固修(不顾羞)。《红楼梦》笔法如《春秋》,美恶不嫌同名,这些门客名字够逗的了。
贾宝玉家大院门客素质颇能出入清客“十字令”。一笔好字不错;二等才情不露;三斤酒量不吐;四季衣服不当;五子围棋不悔;六出昆曲不推;七字歪诗不迟;八字马吊不查;九品头衔不选;十分和气不俗。清客“十字令”,《红楼梦》里两个相公詹光和单聘仁的原型。

在贾府这些门客中,詹光和单聘仁是戏分最多的两个。他们有一般清客的逢迎无聊,如第八回之于宝玉,众嬷丫鬟只得跟随出来,还只当他去那府中看戏。谁知到穿堂,便向东向北绕厅后而去。偏顶头遇见了门下清客相公詹光、单聘仁二人走来,一见了宝玉,便都笑着赶上来,一个抱住腰,一个携着手,都道:“我的菩萨哥儿,我说作了好梦呢,好容易得遇见了你。”说着,请了安,又问好,劳叨了半日,方才走开。
詹光和单聘仁见到了贾府公子贾宝玉如见到活龙一般,喜得眉开眼笑,搂肩抱腰,说自己做了好梦,非常地兴奋啊,他们直接喊贾宝玉为菩萨哥儿。詹光和单聘仁两位门客为何称呼一个少年公子为菩萨哥儿呢?菩萨也有哥吗?这也是汉文学上的首创词汇。

解密贾宝玉家大院里两个门下清客相公詹光和单聘仁的原型之前,需要对贾宝玉家大院的所在地作出一个以历史常识为依据的说明。
门前蹲着两个大石狮子,宁国府是皇帝下旨建造的,宁国府正面是五个东西走向的大门,这说的是中国大地上独一无二说的北京天安门。“主子和奴才”是清朝满人专用词语,明朝时期,太监称为“厂臣”、“内臣”,大臣统统自称为“臣”,并无奴才称谓。到了清朝,皇宫内的太监、侍女便自称奴才。贾宝玉的贾家大院天天张口主子,闭口奴才,这在大清朝的中国大地上只有一家,爱新觉罗家族的皇宫。

贾宝玉家大院有穿龙绣装的人物出现,封建社会规定绣龙服是皇家专用服饰,是皇帝和皇子才可以穿的。贾宝玉家过年祭祖里的描写:抱厦前上面悬着只有皇帝家才能挂的九龙金匾。贾宝玉家大院满院子跑太医,太医是干啥工作的?学过历史和会查字典的同学都知道。满院子跑太医的地方除了皇宫就是太医院。贾宝玉家大院到处都是进贡的用品,就连过年放的烟火也是各处进贡的。进贡:指封建时代藩属对宗主国或臣民对君主呈献礼品。给皇帝送东西称为进贡,皇帝给别人东西叫赏赐。贾宝玉家大院就是爱新觉罗家族的皇宫。

查中华字典竟然能查出《红楼梦》两个相公的原型,詹光和单聘仁。“相公”这个词语查查字典读者就会清楚的。相公: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也是君子、生员、宰相的另外一种叫法。“门下清客相公”里相公的意思在《红楼梦》这段里只能取中华字典里“宰相”这个解释。
门下清客相公这六个字。“门下”指的是贾家,“清”是大清王朝的国号;“客”就是门客的意思。“门下清客”这四个字告诉读者的是贾家的门客和大清王朝的门客是一个意思。封建社会是家国天下,大清王朝就是爱新觉罗家族的。贾宝玉的原型是大清朝唯一正式册封的太子,爱新觉罗胤礽。清客“十字令”,《红楼梦》里两个相公詹光和单聘仁的原型。

《红楼梦》贾宝玉家的原型就是爱新觉罗家族。“门下清客相公”说的就是大清朝的两个宰相索额图和明珠。《红楼梦》里门下清客相公詹光原型就是宰相索额图,索额图是沾了四大托孤大臣索尼的光;门下清客相公单聘仁原型是纳兰明珠,《红楼梦》里说纳兰明珠善于骗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78
 楼主| 发表于 2024-4-8 20: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贾芸:《红楼梦》里的一股清流
湃客:红楼梦研究 2022-01-11 18:58
原创 兰藉文化 红楼梦研究 收录于话题 #归途如虹 180个



作者

归途如虹

《红楼梦》里的男子乏善可陈。按照贾宝玉的说法,他们是“泥作的骨肉”,甚至是“渣滓浊沫”。

《红楼梦》里的大部分男性的确是须眉浊物。但是《红楼梦》里也有好男人。贾芸就是其中一个。

第六回里刘姥姥去贾府打秋风的时候,王熙凤对刘姥姥说过,“‘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呢,何况你我”。贾芸就是贾府的一个穷亲戚。

贾芸是第二十四回里正式出现的。按照贾琏的说法,他是“后廊上住的五嫂子的儿子”。



向来讨厌男子的贾宝玉对贾芸的第一印象很不错。贾芸“斯文清秀”,很符合贾宝玉的审美。于是,贾宝玉便对他说:“你倒比先越发出挑了,倒像我的儿子。”

其实,贾芸比贾宝玉大四五岁。但是,论辈分,贾宝玉的确比贾芸长一辈。贾芸是一个善于为人处世的人,于是借坡下驴,将贾宝玉认作父亲。

贾芸虽然是贾府的亲戚,却家境贫寒。他父亲去世后更是家道艰难。所以,贾芸急需一个改善家境的机会。

贾芸觉得,贾宝玉等人奉旨住进大观园对于自己而言是一个机会。大观园里需要有人负责花草树木的种植。贾芸希望自己可以抓住这个机会。

贾芸很清醒,他知道想要得到这个机会,就必须去找王熙凤,给王熙凤送礼。可是他家经济拮据,他根本没有钱去给王熙凤送礼。

贾芸找到了开店铺的舅舅,想要赊一点冰片麝香。贾芸的舅舅卜世仁不仅没有资助贾芸,反而对贾芸一阵冷嘲热讽。

贾芸在舅舅那里受了气后,虽然心里不好受,却表现得很冷静。他既没有对舅舅摇尾乞怜,也没有再和舅舅据理力争。他知道,自己肯定不可能在舅舅那里得到任何资助,与其在舅舅那里被羞辱,不如知趣离开。

回家的路上,贾芸碰到了“醉金刚”倪二。这个平素以放债为生的人得知贾芸在舅舅那里的遭遇后,义愤填膺。他慷慨解囊,解决了贾芸的经济困难。



回到母亲那里后,贾芸怕母亲生气,并没有在母亲面前抱怨舅舅。可见,贾芸的孝顺体贴。

贾芸为了得到在大观园里种植花草树木的机会,把冰片麝香拿去送给了王熙凤,并且在王熙凤面前说了很多奉承的话。

贾芸很聪明,他并没有直接向王熙凤讨要工作机会。王熙凤是从贾琏那里得知贾芸需要这个工作机会的。

贾芸在王熙凤面前的表现让王熙凤觉得贾芸的确如贾琏说的那样,“说话儿也明白,心里有见识”,对贾芸颇为欣赏。于是,就把在大观园里种植花草树木的工作交给了他。

贾芸虽然是靠给王熙凤送礼的方式得到了在大观园种植花草树木的机会,但是这并不可耻。贾芸只有这样做才能改善家里拮据的经济状况。而且,他虽然巴结了王熙凤,却并没有在王熙凤面前丧失尊严。我们必须说,贾芸是一个颇有生存智慧的人。



贾芸在追求爱情方面也表现得很聪慧。

第二十三回里,贾宝玉将贾芸认作儿子,还让贾芸第二天去怡红院和自己说话。于是,贾芸就应邀去了怡红院。可是,他并没有见到贾宝玉,却见到了林红玉,一个在怡红院里不得志的小丫鬟。

林红玉得知贾芸是“本家的爷们”,便“下死眼把贾芸钉了两眼”。林红玉本来就“十分俏丽干净”,自然给贾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贾芸和林红玉之间几次眉目传情,两个人都对彼此暗生情愫。

可是,在那个讲究“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在那个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贾芸和林红玉不可能正大光明地恋爱。而且,贾芸虽然家境贫寒,却是贾府的本家少爷,林红玉却只是一个丫鬟,两个人之间存在身份地位的差距。

林红玉大胆地将自己的手帕丢下,还到处找手帕,告诉许多人自己丢了手帕。贾芸捡到林红玉的手帕后,并没有将林红玉丢的手帕直接还给她,而是将自己的手帕交给了丫鬟坠儿,让丫鬟坠儿把自己的手帕给了林红玉。林红玉从坠儿那里得到贾芸的手帕之后,就知道贾芸明白了自己的心意。

贾芸和林红玉巧妙地通过手帕传递了心意。林红玉还得到了王熙凤的青睐,和贾芸一样成了王熙凤手下的人。这样一来,他们以后能够有很多接触的机会。



贾芸对贾宝玉这个“父亲”很孝顺。贾宝玉和王熙凤被赵姨娘和马道婆陷害,生命垂危。贾芸带着人日夜守护贾宝玉。第三十七回里,贾芸还给贾宝玉送去两盆白海棠以表孝心。

《红楼梦》的批书人对贾芸评价颇高。《红楼梦》第二十四回里,有不少夸赞贾芸的批语。比如有批语云:“芸哥亦善谈井井有理。”再比如有批语云:“有志气有果断。”再比如有批语云:“如此称呼,可知芸哥素日行止,是‘金盆虽破分量在’也。”再比如有批语云:“芸哥亦善谈好口齿。”再比如有批语云:“孝子可敬,此人后来荣府事败必有一番作为。”

靖藏本《红楼梦》里还有这样一条批语:“‘醉金刚’一回文字,伏芸哥仗义探庵。”根据这条批语,我们可以推测,在贾府败落之后,贾芸在“醉金刚”的帮助下,“仗义探庵”。贾芸这样做的很有可能是为了救助贾宝玉。

贾芸是《红楼梦》里少有的好男人。他靠着自己善于言谈的优点得到了改善家境的机会,还靠着自己的聪慧和自己心爱的女子交换了定情信物。在贾府败落之后,他表现得很仗义,对贾宝玉做到了仁至义尽。可以说,贾芸是《红楼梦》里的一股清流。

原标题:《贾芸:《红楼梦》里的一股清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78
 楼主| 发表于 2024-4-9 09: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姽婳词·其三
[ 清 ] 曹雪芹
原文
恒王好武兼好色,遂教美女习骑射;

秾歌艳舞不成欢,列阵挽戈为自得。

眼前不见尘沙起,将军俏影红灯里;

叱咤时闻口舌香,霜矛雪剑娇难举。

丁香结子芙蓉绦,不系明珠系宝刀;

战罢夜阑心力怯,脂痕粉渍污鲛绡。

明年流寇走山东,强吞虎豹势如蜂;

王率天兵思剿灭,一战再战不成功;

腥风吹折陇头麦,日照旌旗虎帐空。

青山寂寂水澌澌,正是恒王战死时;

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沙鬼守尸。

纷纷将士只保身,青州眼见皆灰尘;

不期忠义明闺阁,愤起恒王得意人。

恒王得意数谁行?姽婳将军林四娘;

号令秦姬驱赵女,艳李秾桃临战场。

绣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

胜负自难先预定,誓盟生死报前王。

贼势猖獗不可敌,柳折花残实可伤;

魂依城郭家乡近,马践胭脂骨髓香。

星驰时报入京师,谁家儿女不伤悲!

天子惊慌恨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

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

我为四娘长叹息,歌成余意尚傍徨!

作者介绍

曹雪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78
 楼主| 发表于 2024-4-9 18:2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四书+石头记+】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12.3 钟家台 2018-04-20   |  330阅读  |  35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明珠家有妃子么?书里的妃子生于正月初一,过“年”的时候啊!乾隆怎么不说“此乃年家事”他当皇帝的真这么傻,比你我都傻?
  要不何以要腰斩红楼、花力气续、写然后正式出版呢?不就是因为前80回流行于世引人议论纷纷吗。——就是让你们看看,其实不是像你们想的那么微言大义,就是个小儿女爱情悲剧罢了,哭一哭,回家抱抱大小老婆,就完了。
  红楼梦前八十回里的反诗、碍语是很多的,除非文字狱那帮人眼睛都瞎了,如何看不出来。咱们隔了几百年的人都能看出来,他们能是白吃饭的么。
  我觉得禁《水浒》也是虚的,康熙雍正估计都看过水浒。康熙骂八爷党儿子们,说他们是“梁山伯义气”。雍正骂胤禩“梁山伯余党,吴三桂再世”。
   再看四皇子朱慈炤的自亮身份——红楼梦中的“四”!
  “神王英四者”,四大家族,贾府四春,四姑娘,四儿,那么还有么?请看:
  第三回:“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甲戌侧批(戚序、蒙府夹批):好极!稗官专用“腹隐五车书”等语者来看。】
  “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甲戌侧批(戚序、蒙府夹批):如此等语,焉得怪彼世人谓之怪?只瞒不过批书者。】
  第九回:“贾政也掌不住笑了。因说道:“那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都是掩耳偷铃,哄人而已。你去请学里太爷的安,就说我说了: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第十九回袭人说宝玉:“而且背前背后乱说那些混话,凡读书上进的人,你就起个名字叫作‘禄蠹’;又说只除‘明明德’【出自《大学》首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处借指《四书》】外无书,都是前人自己不能解圣人之书,便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
  第三十六回:“那宝玉本就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等事,今日得了这句话,越发得了意。不但将亲戚朋友一概杜绝了,而且连家庭中晨昏定省亦发都随他的便了。日日只在园中游卧,不过每日一清早到贾母王夫人处走走就回来了,却每每甘心为诸丫鬟充役。竟也得十分闲消日月。或如宝钗辈有时见机导劝,反生起气来,只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因此祸延古人,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
  《石头记》第五十回“李纨因笑向众人道:“昨儿老太太只叫作灯谜,回家和绮儿纹儿睡不着,我就编了两个《四书》的。”
  怪哉! 宝玉离经叛道,加之孔孟之道高明不到哪里去,为何宝玉却偏偏独尊《四书》,而且就是红楼梦中的其他人也都只看重《四书》,作者不厌其烦将《四书》提了又提不说,还无限拔高《四书》的地位,这是何故啊?
  其实红楼梦中的《四书》不是指《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四本书,而是指“四皇子朱慈炤写的书”,简称《四书》,又名《石头记》、《红楼梦》!
  真相是这样的
  黛玉说“只刚念了《石头记》。”
  贾政说道:“那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都是掩耳偷铃,哄人而已。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石头记》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李纨说:“我编了两个《石头记》的灯谜。”
  四皇子朱慈炤说:“除了我写的《石头记》外无书,都是杜撰混编纂出来骗人的!”
  原来如此!那大家还等什么?快快把四皇子朱慈炤写的书《石头记》读明白背熟了,这才是看明史最要紧的!
  第五十二回里的大机关:
  宝玉也觉心里有许多话,只是口里不知要说什么,想了一想,也笑道:“明日再说罢。”一面下了阶矶,低头正欲迈步,复又忙回身问道:“如今的夜越发长了,你一夜咳嗽几遍?醒几次?”【庚辰夹批:此皆好笑之极,无味扯淡之极,回思则沥血滴髓之至情至神也。岂别部偷寒送暖,私奔暗约,一味淫情浪态之小说可比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1)

来自: 钟家台 > 《《红楼》孰著》
举报/认领


上一篇: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12.2

下一篇: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1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78
 楼主| 发表于 2024-4-10 09: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抛却宿命论的观点来看,贾家的败落到底原因在哪?

红楼梦
81% 知友推荐
· 3.1 万人评价
中国大陆 / 电视剧 · 剧情 · 爱情 / 1987-05-02 中国大陆上映 / 45 分钟




《红楼梦》写的是一部大悲调自不用说,贾家的荣华最后自然要散去的。可是我觉得贾府的很多人做事很努力,也很上进,如果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角度来说,这些人不…显示全部 ​
关注者
2,245
被浏览
994,167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26
​8 条评论
​分享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登录
查看全部 183 个回答
泪痕春雨
泪痕春雨
量一弓手,安敢乱言!
3549 人赞同了该回答
《红楼梦》的故事开篇不久后,刘姥姥就出场了。书中在介绍刘姥姥女婿时,就已说明了贾家为什么会衰落。

总而言之,你爷爷多了不起,你老爸多了不起,并不重要。重用的是,你自己必须得争气。否则,几代之后,你可能就啥也不是了。

所以,王狗儿(刘姥姥的女婿),当年也算富贵人家。因为王狗儿的爷爷,和王熙凤的爷爷,能混成本家。

更主要的是,王狗儿的爷爷,和王熙凤的爷爷,关系应该不算太远。否则刘姥姥绝不会凭这层关系,就能让王熙凤家,再度认下这门亲戚。

但是王狗儿的老爸,和王熙凤家的关系,似乎就越来越远了。因为王狗儿的老爸,已无法继续在王熙凤家的圈子里混了。

“目今其祖已故,只有一个儿子,名唤王成(王狗儿的父亲),因家业萧条,仍搬出城外原乡中住去了。”
到了王狗儿时,和王熙凤家,已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了。如果不是刘姥姥探着杆子和荣国府搭上关系。王狗儿一家,恐怕和王熙凤家,再也没有什么关系了。

“狗儿冷笑道,‘有法儿还等到这会子呢?我我又没有收税的亲戚,作官的朋友,有什么法子可想的?便有,也只怕他们未必来理我们呢!’”
刘姥姥女婿一家,是如何衰败的?答案非常简单,一代不如一代,三代之后,就衰败的成了传说中的穷人。

其实呢,贾氏家族的衰败,和王狗儿家的衰败,那是一样的。只是贾氏家族身量实在太大了,所以他在衰败开始后,依然还可以呈现出烈火烹油的繁华。

当然了,正是因为这种原因,所以贾氏家族的衰败,就给了人一种错觉,好像它是因为某个偶然的原因,突然间衰败了。其实呢,贾氏家族的衰败,几乎是必然的。甚至而言,贾氏家族如果不衰败,那才叫不可思议了。



《《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借书中人物之中说了。贾氏家族的繁华只是表像,衰败的影子已越来越明显了。

“冷子兴笑道,‘亏你是个进士出身,原来不通!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在《红楼梦》开篇时。贾氏家族,已没有一个能拿出手的人物了。最能拿出手的,好像也就是一个贾元春了。

问题是,如果一个家族说起自己如何了不起时,只能说,宫里的某个贵妃是我女儿、是我姐姐;本身就证明,这个家族很一般。因为真正的豪门,哪会说出这种丧气的话呢?

贾氏家族的政治地位,从《红楼梦》一书开始,其实主要就是依靠自己祖辈留下的资本,坐吃山空罢了。以至于红楼一开篇时,贾氏家族最能拿出手的人物,好像就是贾元春这个贵妃了。



许多人在分析贾氏家族的地位时,常常会提到王子腾这个人如何了不起。

问题是,如果一个家族说自己如何有地位时。只能说,某某是我们家的亲戚,这本身证明,这个家族很一般。

因为真正的豪门,哪会说出这种丧气的话呢?

贾氏家族的政治地位,从红楼一书开始,其实就是在吃祖辈留下的资本,坐吃山空罢了。以至于红楼一开篇,我们在分析贾氏家族为什么那样显赫时,竟然有意无意的找到王子腾头上。



想当年,贾氏家族最风光的时候,贾演、贾源兄弟都是国公;他们都是在帝国权力中心前排就坐;就是到了贾代善(史太君的老公)、贾代化兄弟时,依然还在帝国权力中心厮混。

在贾氏家族真正辉煌的时候,说起贾氏家族的江湖地位时,谁会想到什么贾元春、王子腾之类的人物呢?因为贾氏家族的掌门人,随便拿出一个,那就是响当当硬梆梆的。



而到了《红楼梦》开篇时,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的老爸)兄弟,已完全远离了权力核心,以他们当时的地位,有机会见见皇帝,恐怕也会觉得荣幸万分。

当然了,也正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人们在说贾氏家族的江湖地位时,通常只能想到贾元春、王子腾之类的人物。

一个家族衰败到了这种境界,还有什么脸自称豪门贵族呢?



《红楼梦》开篇后,通过贾雨村的门子(葫芦僧)之口说了。当地的官员,都拿着四句民谣,称之为护官符。

总而言之,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实在太了不起,你想当官,就千万不要招惹他们,招惹了他们,你的官位,估计就无法保住了。

看到这个传说中的护官符时,我们大家肯定都会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什么会这样了不起呢?

因为翻过来掉过去,这四大家族能拿出手的人物,好像也就是一个贾元春、王子腾,其它人实在都不值一提啊。



这样的四大家族,为什么会这么了不起呢?

显然是因为他们祖辈、父辈,苦心经营的家底实在太大了。所以还足够他们胡折腾一段时间。

因为我们是站在这个豪门的角度,看这段故事,看到他们家族的衰亡,难免激起无数的嘘唏。

但是处于当时官场、民间的角度,恐怕都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灾乐祸。因为传说中的南霸天,终于被人民政府给铲除了。

我们看看《红楼梦》开篇时,这四大家族的气焰,有多么嚣张。

“........既打了冯公子,夺了丫头,他便没事人一般,只管带了家眷走他的路。他这里自有兄弟奴仆在此料理,并不为此些些小事值得他一逃走的。”
关键是,薛蟠惹下这种滔天大祸之后。最后真的就跟没事人一样。因为薛蟠家的名号,也在传说中的护官符之上。所以自然没有一个官员敢动他。

基于豪门的角度看这种故事,我们难免会觉得,有钱有势就任性;总而言之,想怎么折腾,就可以怎么折腾。

但是基于普通老百姓的角度,真会这样看这种事吗?甚至而言,基于当地官场的角度,会这样看这种事吗?



从某种意义上,在《红楼梦》开篇时;传说中的四大家族,肯定早已到了天怒人怨的境地。因为这就是传说中的南霸天啊。

所以在一个特定的时候,自然会出现墙倒众人推、鼓破众人棰的局面。于是一个看似如日中天的家族,突然间哗嚓一声响,倒了!



许多人分析《红楼梦》时,总是想分析,到底是哪个偶然的事件,导致了贾氏家族的砖崩瓦解。

其实呢,贾氏家族的衰败,不是某件事造成的、也不是某个人造成的。而是他们整个家族,就在一直走向没落,最后在某个关键的节点,突然出现了墙倒众人推、鼓破众人棰的结果。



一个欣欣向荣的家族,表现在外是这样的。

儿子的事业,比老爸强;孙子的事业,比儿子强;重孙子的事业,比孙子强。总而言之,一代更比一代强。家族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个比一个牛。

贾氏家族显然不是这样的。



一个守成的家族,表现在外是这样的。

儿子的事业,虽然不如老爸,但是也相差不多;孙子的事业,虽然不如儿子,但是也相差不多;重孙子虽然不如孙子,但是也相差不多。总而言之,虽然一代不如一代,但是总的来说,还能保持着相应的地位。虽然看起来,一代不如一代,但是每一代都能拿出一个象样的代表人物。

贾氏家族,显然也不是这样的。



一个衰败的家族,表现在外是这样的。

儿子的事业,与老爸相比,就开始差了一大截了。孙子的事业与儿子相比,又差了一大截;重孙子与孙子相比,又开始差着一大节了。总而言之,一代不如一代。到了后来,连一个象样的代表人物也没有了。

贾氏家族,显然就是这样的。



贾氏家族,到贾宝玉一代,大约经历了四代。

第一代,是水字辈的。贾演(荣国公)贾源(宁国公)。

第二代,是代字辈的。贾代善(史太君的老公)、贾代化。

第三代,是文字辈的;贾赦、贾敬、贾政(贾宝玉的父亲)。

第四代,是玉字辈的。贾珍、贾琏、贾宝玉。

第五代,是草字辈的。贾蓉、贾蔷。



第一代,自然是百战创业型的一代;是他们奠定了贾氏家族的地位。他们都拥有着极高的政治地位。

第二代,还算是守业的一代。因为,贾代善、贾代化的政治地位,与他们的老爸相比,虽然已有了差距,但是还勉强能在高层混。

第三代,大约就是开始败家的一代了。

从表现在外的内容去看,第三代只有贾政有家族的责任感、危机意识;其它人都已不知家族责任感、家族危机为何物了。关键是,他们的权力、地位,已完全不能和他们的父辈、祖辈比了。

他们现在依然高高在上,无非是因为他们拥有祖宗积攒下的偌大家底;他们拥有着盘根错节的、绝不可低估的人脉关系。

失去这些,整个贾氏家族似乎已无足称道的地方了。

第四代,则都是标准的败家的一代了。因为他们或是纨绔子弟,比如贾琏;或是风花雪月的子弟了,比如贾宝玉。总而言之,啥正事也不干,都缺乏基本的家族责任感,更缺乏家族的危机感。

一个家族进入这一代时,其实衰败已在眼前了。

第五代,显然已滑落到了社会的下层。看着第五代的代表人物,就算这个家族没有突然砖崩瓦解,我们也无法想象,他们还有什么机会溶入上层社会。



败家的二代,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纨绔子弟,喜欢吃喝玩乐;一种是自命清高的子弟,喜欢风花雪月、情情爱爱。

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也都是坐吃山空的主。



前一种表现,自然容易让人看成是败家的表现。一切是显然的,如果家族的嫡系成员,都是这种把吃喝玩乐、玩权弄势当成本事的人,这个家族的衰弱,那是迟早的事。

贾琏之类的人物,就是这种代表。

他们没有家族的责任感,也没有家族的危机感。他们虽然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却显然没有光宗耀祖、振兴家族的雄心。他们只是在祖宗积累的基础上,肆意享弄权、享受。



后一种表现,其实更是败家的表现。因为家族的嫡系成员,都是天天沉溺于风花雪月、情情爱爱,认为谈现实事务就是俗不可耐的表现;那这个家族的衰弱,恐怕来的更快。

贾宝玉之类的人,就是这种代表。

他没有家族责任感、也没有家族危机感。他只知道,享受、挥霍祖上留下的家底,却不知道为自己家族尽任何责任,更不知道,长此以往,家族的繁荣会随时崩塌。



宝哥哥、林妹妹那样的人,只适合生于富贵家庭里,天天风花雪月。

他们让人看起来,有一种不识人间烟火的美;问题是这种美,只是建立在父亲、祖父给他们留下了大量的家底。否则,他们拿什么玩这种美呢?



如果宝哥哥、林妹妹生活在刘姥姥的那种家庭里,还能表现出那种美吗?估计不能了。

如果宝哥哥、林妹妹有家族责任感、危机感,还会表现出那种美吗?估计也不会了。



这是一种贵族的美,甚至是一种病态的贵族美。

他们只是索取型的、只是消费型的美。这种美只有投胎好了,才可能拥有。



如果生于刘姥姥那样的家庭,宝哥哥、林妹妹还能打扮的漂漂亮亮,天天风花雪月吗?

我们实在无法想象,宝哥哥、林妹妹穿着粗布衣服,天天想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样子。

我们也无法想象,宝哥哥、林妹妹打卡上班的样子,更无法想象,宝哥哥、林妹妹天天看老板脸色的样子。



甚至而言,就算生于富贵家庭,如果宝哥、林妹妹一心想着家族的命运,还是我们看到的宝哥哥、林妹妹吗?

因为,我们实在无法想象,宝哥哥成天想着功名利禄的样子;当然了,我也无法想象,林妹妹天天鼓励宝哥哥考功名的样子。



其实呢,当一个家族走到这种境界时,已是走到衰败的边缘了。

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大约才能理解,贾宝玉老爸一生气,就只想痛揍贾宝玉的心情。因为,家族的未来在什么地方?



贾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地位越来越低了;但是,贾氏家族繁华,却是日胜一日。支撑着那种烈火烹油般的繁华,需要巨大的权力、如水流般的银子支撑,否则,这种烈火烹油的繁华,随时会像肥皂泡一样破灭的。



当一个家族走到这一步时。他最积极的选择,就是历史上许多豪门一样,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弟,让他们积极上进。

总而言之,让自己家族,继续出现一个、甚至多个手握实权的人物。这样一来,家族自然会维持这种地位,甚至还可以让家族更上一层楼。



按理说,他们家族有着强大的社会资源,人脉关系,他们要这样做时,比普通人家不要知道要容易多少倍。

但是因为他们是贵族子弟,所以他们才不屑于这种传说中的俗务。



这些贵族子弟,最喜欢的工作,就是挂一个闲职,每月拿一份固定的工资;或是雇一群奴仆,替自己打理田庄店铺,然后吃现成的。



这些贵族子弟,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依靠祖宗积累起来的人脉、社会关系,然后买空卖空。总而言之,谁想打赢官司,找我;再总而言之,谁想当官,找我。我有的是关系帮你办这些事。



当然了,这些贵族子弟最高的境界,就是连这种事也不屑做了。

他们最喜欢做的事,高雅一些,就是天天变着花样的玩风花雪月;低俗一些,就是变着花样的天天吃喝玩乐。



当一个家族走到这一步时,他最消极的选择(也就是我经常说的下策),其实就是如王狗儿(刘姥姥女婿)家的选择,承认自己的衰败,转而放下身段过小日子;到了后来,干脆承认自己的不行,用一种近于乞怜的方式,换取一定的利益。



总而言之,家族事实上已衰弱了,就千万不要继续那样招摇。

再总而言之,没事别惹事,有事别怕事。我们不欺负别人,但是别人也休想欺负我们。我们要注意自己的社会形象,定好自己家族的地位。

如果一个家族这样做,他也许会衰败的更快一些,但是它显然有着更多的机会安全着陆。



而贾氏家族,显然选择了中策。

总而言之,既然不愿意放下身段,保持与自己势力、财力相当的生活方式;也不愿意发奋图强,让自己子弟专心仕途。

在这种背景下,他们的家底越来越薄了,却是依然要维持这种豪门气派。甚至而言,为了维持这种豪华气派,更是一副凶相毕露的样子。于是传说中的护官符也出来。



总而言之,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如何如何了不起。

问题是,从当时的情形去看,这四大家族实际上算个屁啊。因为算来算去恐怕也就是只能拿出一个贾元春、王子腾算头蒜;其它人实在真是不值一提。



从某种意义上,他们只是利用祖宗打下的底子、和从前形成的盘根错节的人脉,肆意妄为罢了。

这真是人们所说的,垂死前的挣扎啊。

其实,我们可以想象。当政府严打时,不打这种家族,打什么家族呢?

这种家族屁也没有一条了,却是一副穷凶极恶的样子。

总而言之,官员想好好当官,就得看他们的脸色行事,最后竟然出现了传说中的护官符;再总而言之,当街打死人,竟然跟没事人一样;薛蟠不懂事这样做,他们家的大人呢,好像也没有为此如何训过他。



需要严打的时候,这种家族,实在是政府再好不过的对像了。因为,他们早已外强中干了,打击起来比较容易。更主要的是,打击他们,实在是顺天理应民意。

关键是,这样一个豪门被打垮了,他们从前拥有的权力、地位、财富呢?自然是大家分了。

因为我们站在贾氏家族的角度看这个故事,自然会为这个家族的覆灭,发出各种嘘唏。问题是,处于其它人的角度呢?

编辑于 2018-01-17 21:4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78
 楼主| 发表于 2024-4-10 12: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解密:脂砚斋难道不认识诗筒和茶筅吗?
啸风
啸风
咨询顾问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文本第二十二回,皇宫里的贾元春与所谓的大观园姐妹互传灯谜,猜对了有赏。“太监又将颁赐之物送与猜对之人,每人一个宫制的诗筒,一柄茶筅,独迎春、贾环二人未得。”在这里庚辰本有脂批曰:“诗筒,身边所佩之物,以待偶成之句草录暂收之,共归至窗前,不致有亡也。或茜牙成,或琢香屑,或以绫素为之,不一。想来奇特事,从不知也。”另脂砚斋又在“茶筅”后有脂批曰:“破竹如帚,以净茶具之积也。二物极微极雅”。

脂砚斋在文本里的批注字字珠玑,给红楼梦的读者时不时指点迷津,可是这个批语却比较奇怪,好像是说脂砚斋从来就不知道“诗筒”和“茶筅”一样。可是后来又说这两件“极微极雅”,让文学水平一般的读者百思不得其解。难道脂砚斋连诗筒和茶筅也不认识吗?

“诗筒”亦作“诗筩”,指的是 盛诗稿以便传递的竹筒。喻指满腹诗才的诗人。诗筒一词引自唐 白居易 《秋寄微之十二韵》:“忙多对酒榼,兴少閲诗筒。”自注:“此在 杭州,两 浙 唱和诗赠答,於筒中递来往。”元 胡助 《南城试院和王子肃韵》之二:“帘外官闲深院锁,诗筒来往不嫌多。”

唐·白居易有一首诗描写的就是诗筒:

《与微之唱和来去常以竹筒贮诗陈协律美而成篇因以此答》拣得琅玕截作筒,缄题章句写心胸。

随风每喜飞如鸟,渡水常忧化作龙。

粉节坚如太守信,霜筠冷称大夫容。

烦君赞咏心知愧,鱼目骊珠同一封。

茶筅是一种作为打茶的专用工具,文人又美其名曰“搅茶公子”。茶筅一般竹制,长度约为五寸,根部为手柄,末端为竹丝。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专门描述过茶筅:“茶筅,以斤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动,本欲壮而未必眇。当如剑背,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古代的文人和贵族喜欢饮茶,点茶法是宋代独特的饮茶方式,这样的饮茶方式所用到的茶具就包括了碾、罗、瓶、盏、匙、筅等多达十余种的器物,而其中的茶筅和茶匙是直接用于点茶的器具之一。茶筅从原来的清洁用具,经过不断的变化成为点茶的核心用具,它在两宋之后一直到清朝文献中都有对茶筅的提及。最后随着点茶法的消失而退出历史舞台。中国得茶筅不仅是实用工具,而且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工艺品。元代谢宗可有咏茶筅诗一首:

此君一节莹无暇,夜听松风漱玉华。

万缕引风归蟹眼,半瓶飞雪起龙芽。

香凝翠发云生脚,湿满苍髯浪卷花。

到手纤毫皆尽力,多因不负玉川家。

宋·刘过在《好事近(咏茶筅)》中云:

谁斫碧琅玕,影撼半庭风月。

尚有岁寒心在,留得数茎华发。

龙孙戏弄碧波涛,随手清风发。

滚到浪花深处,起一窝香雪。

下面来解答前面提到的批注,好像是说脂砚斋从来就不知道“诗筒”和“茶筅”一样。可是后来又说这两件“极微极雅”,让文学水平一般的读者百思不得其解。难道脂砚斋连诗筒和茶筅也不认识吗?

其实不然。前文解读了贾宝玉就是脂砚斋,脂砚斋就是贾宝玉,它和甄宝玉都是皇室在末世来临前寄居在贾府和甄府的隐皇子,而贾元春并不是他们的姐姐,而是他们的生身母亲。贾元春和红楼梦里的皇帝希望他们的儿子在秘密寄居地安稳的度过平和的一生,诗筒和茶筅就是平时作诗和品茶的恬淡生活的缩影。诗筒和茶筅寄托的愿望其实贾政,也就是贾宝玉的舅舅在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里也间接表达了。众人游览大观园,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说毕,看着宝玉,唬的宝玉忙垂了头。后来贾政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因命:“再题一联来。”宝玉便念道:

宝鼎茶闲烟尚绿,

幽窗棋罢指犹凉。

贾政摇头说道:“也未见长。”说毕,引众人出来。

庚辰双行在这里夹批:“尚”字妙极!不必说竹,然恰恰是竹中精舍。庚辰双行夹批:“犹”字妙!“尚绿”、“犹凉”四字,便如置身于森森万竿之中。这里的诗词里的茶闲和批注的森森万竿和本文的诗筒和茶筅遥相呼应。这里安安稳稳过一生不仅仅是皇帝和贵妃的意思,也是贾政和王夫人为皇室后裔建造大观园的目的。无独有偶, 宋代诗人胡仲弓在《颐斋诗筒急递次韵奉酬》中也寄托了这样的田园美景:

一日怀人三阅秋,白鸥冰去水悠悠。

江山磨尽古今事,风雨送来天地愁。

蜗处自沿商隐壁,燕归错认仲宣楼。

笛声只在栏干曲,须各西邻高处求。

注:本文参考部分专业文献。

发布于 2024-04-09 21:38・IP 属地陕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78
 楼主| 发表于 2024-4-10 12: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野驴子+金星玻璃+金陵十二钗+】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14.2
钟家台 2018-05-08   |  227阅读  |  28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14.2

  好!红楼梦中但凡有判词的十二正钗,一副钗并两个又副钗到此就全部显露真容了,分别是:

  林黛玉——朱由检& 田秀英

  薛宝钗——满清周后

  贾元春——夏完淳& 天启皇后张嫣

  贾探春——郑成功//朱成功【{朱慈炤?}】【、

  史湘云——满清官修明史

  妙  玉——作者本人四皇子永王----朱慈炤

  贾迎春——南明四帝一监国

  贾惜春——作者本人四皇子永王----朱慈炤

  王熙凤——魏忠贤

  贾巧姐——作者本人四皇子永王----朱慈炤

  李  纨——天启皇后张嫣

  秦可卿——朱由检

  香  菱——南明四帝一监国

  晴  雯——田秀英& 杨嗣昌

  袭  人——袁妃& 喜欢假话构陷好人、后投降满清的破席无节操的一众人等。

  朱楼十二正钗,朱慈炤自己就占三个,四分之一又有四,正是《红楼梦》之自传所寄托处。“《红楼梦》【甲侧:点题。盖作者自云所历不过红楼一梦耳。”】这些人无不是朱慈炤熟悉之人或是朱明的关节重要人。

  再明确一下红楼梦中的“三春”,我在解惜春的时候强调的不够,导致很多朋友还是有疑问。

  贾元春的判词说“三春争及初春景,”薛宝琴的《西江月》说:“三春事业付东风, 明月梅花一梦。”

  三春到底指的是谁?

  其实只要看惜春的判词就明白了。

  惜春的判词写得清楚:“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将那三春看破”。原来“三春”指的是荣国府的三春!而来自宁国府的惜春只是旁观者!

  四姑娘惜春,也就是作者四皇子朱慈炤因为看到复明无望所以出家,曾寄希望于彻悟以解脱痛苦。才会记取当时的无可奈何,才会写下《虚花悟》中的感触:“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香蕊多,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


  惜春和宝玉都是出家前的朱慈炤,一男一女,互相对照相互补充,从而可以更全面的反映出朱慈炤在出家前的经历。所以第五回里有宝玉抵临“黑水迷津”,后才有惜春出家,故而朱慈炤特意在《海灯》中写惜春是“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正是为了照应前文的宝玉的“黑水迷津”,前后呼应,用心良苦!

原来“三春”指的是荣国府的三春!是元春、迎春、探春指代的民间抗清义士、南明的四帝一监国再加郑成功的这三类抗清代表!

  娇憨真性情的芳官是谁?

  红楼梦十二女伶中最出彩最讨人喜欢的就是娇憨个性的芳官了。贾母因为芳官是正旦而将她给了最疼爱的宝玉,相形之下,唱得最好却只是演配角的小旦龄官就黯然失色了。芳官与宝玉同桌吃饭,夜宴上喝宝玉的残酒,醉后又和宝玉同榻而眠,甚至打扮上也与宝玉相像,“引的众人笑说:“他两个倒象是双生的弟兄两个。”,这得到特殊待遇犹如宝玉双生弟兄的可爱芳官到底是谁?

  第六十三回里:“宝玉因又见芳官梳了头,挽起攥来,带了些花翠,忙命他改妆,又命将周围的短发剃了去,露出碧青头皮来,当中分大顶,又说:“芳官之名不好,竟改了男名才别致。”因又改作“雄奴”。芳官笑道:“我说你是无才的。【庚辰双行夹批:用芳官一骂,有趣。】咱家现有几家土番,你就说我是个小土番儿。况且人人说我打联垂好看,你想这话可妙?”宝玉听了,喜出意外,忙笑道:“这却很好。我亦常见官员人等多有跟从外国献俘之种,图其不畏风霜,鞍马便捷。既这等,再起个番名,叫作‘耶律雄奴’。‘雄奴’二音,又与匈奴相通,都是犬戎名姓。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晋唐诸朝,深受其害。幸得咱们有福,生在当今之世,大舜之正裔,圣虞之功德仁孝,赫赫格天,同天地日月亿兆不朽,所以凡历朝中跳猖獗之小丑,到了如今竟不用一干一戈,皆天使其拱手俛头缘远来降。我们正该作践他们,为君父生色。”芳官笑道:“既这样着,你该去操习弓马,学些武艺,挺身出去拿几个反叛来,岂不进忠效力了。何必借我们,你鼓唇摇舌的,自己开心作戏,却说是称功颂德呢。”宝玉便叫他“耶律雄奴”......大家也学着叫这名字,又叫错了音韵,或忘了字眼,甚至于叫出“野驴子”来,引的合园中人凡听见无不笑倒。宝玉又见人人取笑,恐作践了他,忙又说:“海西福朗思牙,闻有金星玻璃宝石,他本国番语以金星玻璃名为‘温都里纳’。如今将你比作他,就改名唤叫‘温都里纳’可好?”芳官听了更喜,说:“就是这样罢。”因此又唤了这名。众人嫌拗口,仍翻汉名,就唤“玻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78
 楼主| 发表于 2024-4-10 12: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说夏完淳:沉重的肉身

亢龙无悔 评论 夏完淳集笺校  
2020-06-09 20:31:19
漫说夏完淳:沉重的肉身

     文   和运超

夏完淳(1631-1647),不论在活着的时候,还是在死后都被誉为天才,虽然他一生仅有短短一十七年(旧时论虚岁)。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因他心存明室,与南明义军抵抗满清征服直至英勇就义,一直被当作爱国主义典型教育年轻一代。如郭沫若40年代写于重庆的戏剧《南冠草》,柳亚子感情饱满的赞美诗文都是当年激励抗战的印记。后来的地方剧种如越剧、粤剧在50、60年代都演绎过各种夏完淳的故事,越剧的《南冠草》与《柳毅传书》、《桃花扇》被公认为戏曲艺术家竺水招的三大代表作之一。夏完淳的《狱中上母书》也被收入台湾的国语教材作为经典范文。

   进入21世纪,精神文化需求已同上个世纪迥然不同。明末清初的历史尽管是艺术创作的宝库,但夏完淳,似乎已很少再被提起。似乎这样一个传奇少年,对现在青少年的人性化国际化教育太过脱节,多数中国家长开始举起尊重孩子的大旗,拒绝传统,不再沿着父母或家族的期盼来塑造子女,在封建儒家理学时代成长的夏完淳,或许早被视为当年过度解读的历史标本,以至于他曾经那么闪耀,如今又这般暗淡。

   夏完淳,的确是一个生来承载太多期望和充满精神压力的人,早熟的艺术才华,众多精英师长的环绕,家庭环境与社会局势都无形中给他添加种种压力,短短一十七岁的人生没有多少后人眼中的“正常生活”。

   夏完淳的父亲夏允彝,与明末诗文巨擘陈子龙为同乡好友,都是松江府华亭人(今上海市松江区,历史上华亭一度划入青浦,少数史料也视为青浦人)。华亭为松江府治,而松江古称云间,因此,陈子龙、夏完淳等在文学史上为云间派。夏允彝、陈子龙一起创建了几社,核心成员有六人,还包括他们的好友徐孚远、杜麟征、周立勋、彭宾。事实上还有一个李雯(青浦人,今上海市青浦区),因投靠满清而被抹杀。

   李雯与夏允彝、陈子龙的名声相差不远,也为云间派。其父李逢甲为工部侍郎,清军入北京不屈而死。李雯守着尸体哀嚎多日,清军为之感动,推荐他受摄政王多尔衮器重,著名的《多尔衮致史可法书》就是李雯的手笔,当时许多文书典章也都出自他。夏完淳曾误以为李雯在北京遇难,写过赠诗《赠李舒章六首》(李雯字舒章)。

   实际上李雯随父亲北上时并没有想过投靠满清,给陈子龙的送别诗《北上酬别卧子三首》表明过心迹。顺治三年(1646年)回乡葬父,刚离开北京就给陈子龙去信,表达对旧友的思念和不安:“三年契阔,千秋变常。失身以来,不敢复通故人书札者,知大义之已绝于君子也。然而侧身思念,心绪百端,语及良朋,泪如波涌。侧闻故人颇多眷旧之言,欲诉鄙怀,难于尺幅,遂伸意斯篇,用代自序。三春心泪,亦尽于斯。风雨读之,或兴哀恻。时弟已决奉柩之计,买舟将南,执手不远,先此驰慰。”(《东门行寄陈氏附书》,《蓼斋后集》卷一),这种愧疚感在他接到夏完淳临终前的《与李舒章求宽侯氏书》后,再次汹涌迸发。

   侯氏是夏完淳姐夫侯玄洵一家,乙酉国难(指1645年南都弘光失败)之际,女眷不是自尽就是出家(侯玄洵妻夏淑吉就于儿子死后当了道姑),侯家仅剩夏完淳姐夫侯玄洵之父侯岐曾一人,与夏完淳一同被捕。侯岐曾的兄长侯峒曾是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抗清领袖。因侯家带领百姓坚决抗清,这才有了著名血案“嘉定三屠”。夏完淳决定赴死,希望前辈李雯(李雯大夏完淳整整30岁)念在曾经相交的情分援救故友,李雯对故人的遭遇十分明白,但他身份尴尬,无力营救,最终侯岐曾与夏完淳一起就义。李雯的身心时时感到痛苦煎熬,在夏完淳等人死后回北京途中离奇病故。

   夏完淳出生时,夏允彝已经35岁,在江南有很大名气,交友广阔,但他的生平与京师朝廷并没有太多交集。崇祯十年(1637)与陈子龙(陈子龙小他12岁)一起考中进士,携家带口往福建长乐县做了五年知县,如云间派同乡好友蒋平阶就跟他去做助手,南明弘光倒台后,蒋平阶入福建参加隆武政权,夏完淳送别他时想起福建的往事写过非常感人的七言诗《蒋生南行歌》。南明失败后,蒋平阶以道士身份在武夷山修行兼做学问,活了98岁。清朝以博学宏词招他出山被拒,有传言他是蒋介石家族的始祖,不过不可考证。史书记载,夏允彝为官成绩相当好,在考核时受到表彰,皇帝朱由检亲自接见,正想提拔的时候恰逢其母丧,不得不回乡。两年后,大明王朝就天翻地覆了。

   夏完淳自小受父母严格教育,他有两个母亲,生母陆氏是夏允彝妾侍,认正妻盛氏为嫡母。盛氏是书香名门出身,待人和善,夏完淳对嫡母一直十分敬重,临终前写下的《狱中上母书》正是写给这个嫡母的,这篇历来被广为传颂的充满孝义深情的经典,仅捎带提及几句生母陆氏。难以想象,直到人生尽头,这个有着无比才华、感情充沛的少年依然把对生母的情感压抑在内心的深处,今天的人很少真正的接近过古人的心境。

   好比许多不明历史的人往往认为中国古代奉行“一夫多妻”,其实,上至皇帝,下至庶民,不论有钱还是有权,家中只有一个妻子,大丈夫“三妻四妾”的说法只是民间口头的夸张。妾普遍能够被正妻接受,但地位是无法并列的,除非正妻死了“转正”。如陈子龙的秦淮知己柳如是后来嫁给钱谦益,就是以“结缡”的大礼作为续弦被视为正妻。妾所生子女一般不受歧视,被归于正妻名下,享有正妻所生子女同等地位,如《红楼梦》里探春就不认生母赵姨娘而认嫡母王夫人。古代男人有条件娶妾,排除单纯好色的原因外,主要是担忧“子嗣不旺”的传宗接代目的,这是男子纳妾的礼法依据,《金瓶梅》写西门庆也不例外。若是“多妻”就坏了纲常,即便再无道的皇帝也不会同时册立几个皇后。

   夏完淳就源于夏家需要男丁,而长姐夏淑吉就是正妻盛氏所生,大他至少十三岁(夏淑吉生年似乎不能确定,一说大15岁,可能也是论虚岁),约崇祯八年,夏完淳四左右出嫁侯岐曾第三子侯玄洵。大约在当时,夏完淳拜父亲的好友、复社领袖张溥为师,学习有一年多。夏完淳对张溥非常感激,后来写过不少纪念西铭先生的诗文。夏允彝赴长乐为官后,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才华和学问突飞猛进。他的早期诗文就是八九岁所作,多是模仿六朝风格,但才气逼人。夏允彝母丧返回松江后,又把十岁左右的夏完淳托给另一位至交陈子龙,在文学上,夏完淳受其的影响最深,除了一些唱和之作,有些著名题材如荆轲、王昭君之类,陈子龙与夏完淳都同时写过,甚至写法都相同,如夏完淳的《易水歌》甚至在立意还高过陈子龙。

   北方大变时,已经十四岁的夏完淳的确显得老成,也有了志向,那就是要追随父辈师长参与救亡复国。可以清楚感受到,自他出生后,不论学习还是生活都不大稳定,相对安宁的仅有父亲在福建当县令的五年,也是感受父亲人格情操最深切的时期,作为江南名士的夏允彝对他而言不仅有血肉亲情,还是一面“精神旗帜”,是他毕生追随的方向。

   许多研究已经表明,明朝的文士群体相比整个中国历史都要算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其品行的演变和王朝的衰亡紧密相联,主要是官僚阶层本身也与文士阶层互为表里,整体思想的保守,官场权势压抑之下的死板和腐朽导致传统社会体制已没有多少生机,无法应对时代变化。

   乍看这种表述十分笼统,可以换一角度。宋元延续下来,南方沿海的商业经济发达促使民间产生了不少富民大户,唐宋社会正是商业娱乐发展的时期,官商互利是宋代主体经济运作的主要方式,富民的生活习气渐渐腐蚀宋代形成的士大夫家族,这是唐代的旧门阀家族瓦解以后,宋代诞生的重文轻武的新权贵阶层,也是他们中一些人如“北宋五子”,南宋朱熹、陆九渊等创造新儒家,也就是宋代理学来约束文人士子的操守(如想科考当官的),但其副作用则是让许多人的思想趋于呆板保守,对官僚机制的适应时代发展没多少创造力,正如宋朝在官制体系的叠床架屋,出现“冗官”的问题是之前史上之最,元朝也继承了不少这方面缺点。

   由于元朝是蒙古族统治,大批文人士大夫心灵受到冲击,上层官僚机制和下层社会风气的弊端渐渐在蔓延,导致元朝吏治的腐败在历史上相当著名。有一种史学观点就认为,元朝的灭亡在统治阶层内部来说,本就是因官场腐败促使社会经济已经崩溃,然后激发了各地义军蜂起,这种评价和后来国民党的垮台何其相似?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但可见中国历史反映的症结和问题早已有之。那么,原本大明王朝是以严刑整肃吏治而立国,朱元璋大力惩贪的故事也很出名,两大功臣血案和诸多其他贪腐案件频频发生,造成官僚文士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如刘基既是开国大功臣也是明初最优秀的诗文家,被害致死。与之并列的第一诗人高启被无端卷入苏州知府谋反,被处以腰斩,死时还不到四十岁,明朝也才开国七年而已。严格说来,刘基高启入明代时间较短,生平大部分时间还是算元末。

   但朱元璋以后,这种扼杀并未终结。朱棣靖难夺位后,诛杀建文遗臣,最著名的就是方孝孺的“十族”案,主持编撰《永乐大典》的大才子解缙也是卷入太子朱高炽和汉王朱高煦的争斗,被朱棣埋进雪堆活活冻死,同时牵连许多人一起入罪。遑论朱棣在锦衣卫的基础上由创立东厂,整个明朝以文士为主的官僚阶层陷入空前的压抑之中,朱棣发掘的号称“三杨”良臣都是唯唯诺诺,因循守旧之辈,明朝这种时代特征造成了史无前例的人才断层,文艺创作之萎靡也是文学史上堪称罕有的时期,好比元朝已经普遍流行的杂剧传奇、白话小说等,在明初统统绝迹,全等到中期嘉靖年间才复苏,足以说明时代问题的严重性。

   这种极其不正常的社会现象,用流行的大历史观点来说,宛如秦汉魏晋前后几百年的悲剧在明代一个王朝的近300年里,强行来了一个“压缩版”,其造成的扭曲和阵痛不难想象。嘉靖以前很像秦汉,峻法严酷,官吏文士受到打击;嘉靖以后皇帝怠政,严嵩一出,官场腐败突出,加上王学泛滥,文士反求自身安心,在野的才子文士越来越多。伴随经济的发达,外化为贪图享乐,社会风气在隆庆、万历的半个世纪里和明初相比简直来了一个大颠覆,可见《金瓶梅》《三言二拍》等描写明末社会的小说。说起来,明朝后期情色文学的发达不也正是文人士风堕落的一个侧面证据吗?并非仅仅一部《金瓶梅》出名,不论文言还是白话,在明代小说中绝不算少,像浅文言中篇《痴婆子传》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用倒叙方式的先河,完全证明这绝不是从西方引进的文学手法。即便像《三言二拍》这种世情类小说中也都有不少的情色描写片段。

   所以,在明朝后期又很像魏晋,朝廷斗争的黑暗改变了文人的集体性格,自唐寅、祝枝山、文征明以来,士风渐渐畸形,徐渭、汤显祖、李贽、冯梦龙等一代一代继承,所谓风流、狂诞、疯癫等个性,一如当年“竹林七贤”和那些喜好清谈的魏晋名士。到明末东林党,复社几社等大肆推崇“复古”,并不简单是文学追求,实在渴望重塑文人形象,有着相当郁闷的苦楚,在诗文中表现为种种自我的标榜。如夏完淳就字复古,号小隐(姐姐夏淑吉号龙隐),完全可以想见其思想的纠结,既想大展抱负,体现正直文人的情操,有所作为,但整个时局和风气已经病入沉疴,他又难免希望洁身自好,隐居乡间,怡然自得。以郭沫若等人对其诗文的研究,推测他和父亲一样也广交朋友知己,估计也偶尔有过诗酒放纵的少年习气。只不过他出于家教,还没有流连秦淮河畔的风流韵事。而像陈子龙、钱谦益与柳如是,侯方域与李香君,冒辟疆与董小宛,吴梅村与卞玉京的故事都是流传至今的佳话了。明末易代之际,不论在大节上有无投靠满清,大多数文人的内心都有难以派遣的郁结于胸。

   当然,明朝的衰亡本是一个大课题,无法三言两语说清。简要概括,首当其冲还是军事问题。明朝军队有相当特殊性,古代大部分时候,军士是不入民籍,明朝就有军户,还有专门的“军区”——卫所。军户起初实行屯垦,缴纳粮食供给军队。但军户很受歧视,连科考都不允许,世代为士卒,要混出头几乎没可能。即便当个千户什么的也不受待见,朝廷的文士官僚向来看不起军人。积弊沿袭,逃亡现象很多,到明朝中期,当年屯垦的田地逐渐荒废,被一一变卖,成了军队贪污的渠道。伴随军户逃亡,大批军队的士卒就不能满员,而长官照样领取满员的粮饷,这也是腐败的机会,所以,军户卫所渐渐空有虚名,这是明朝军事衰弱的诱因。

   明朝中期觉察这问题,恢复募兵制度,如戚继光对付倭寇就招募训练新军。戚继光对沿海和长城边关的卫所进行过一番整顿,但他离世后,经过万历三大征的消耗,军队已经不可收拾。万历后期与满清第一战——萨尔浒一败涂地,军队和朝廷两方面都彻底暴露,败亡便是迟早了,所谓“明亡于万历”的说法倒不是特意归罪明神宗一个人,但严重的危机确实爆发于万历一朝。崇祯朱由检继位后急功近利,主政毫无章法,激化党争,终于全面崩溃。

   崇祯十六年,李自成的农民军逼近北京,夏完淳上书家乡40家士绅,请举义兵拯救皇帝。但李自成大军很快攻破北京,朱由检在煤山上吊殉国。夏完淳感慨万千,以一首七言歌行《北风行》哀悼大明王朝的山河巨变:“北风萧萧天地动,阊阖不开云欲冻。千里空来蜀国魂,孤臣独有苍梧痛。鼎湖不见飞苍龙,阿阁何时栖赤凤?鳷鹊灰沉碧瓦寒,芙蓉尘满金铺重。忽闻殿上大长秋,云是先朝老供奉。紫衣两袖泪痕斑,奉诏新陵望祭还。去年今日香烟合,此地他乡金盌残。邸地洛阳新俎豆,陵园天寿仅云山。锦袍灼烁君王语,麦饭凄凉帝子颜。万年枝上春何处,三云殿前夜未阑。忆昔群臣其上殿,稽首称觞赐华宴。至今蔓草萎金根,空余明月迟芳殿。西陵盛姬魂已寒,南浦湘君泪如霰。萧条陵树落空岩,惨淡宫花闭深院。百官俯首尽伤心,万姓深山齐掩面……”

   

国亡母丧,对夏允彝来说,失去了作为忠臣孝子的精神支柱!夏允彝、陈子龙为挽救明室奔走,往南都与史可法等共商恢复大计。夏完淳在北京之变次年弘光元年成婚,仅十五岁,娶的是夏允彝、陈子龙好友钱旃的女儿钱秦篆,她和夏完淳同岁。夏钱两家为世交,双方很早就订下这门亲事。

   钱旃字彦林,是嘉善(今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有名的才子,性格豪爽,是夏完淳相当敬重的长辈。两个儿子钱熙、钱默也与夏完淳交好,他写过不少诗文给两个内兄,如《吊漱广至西塘有述》(钱熙字漱广)、《五子诗》等。这一家人都是抗清志士,除了钱旃与夏完淳一起就义外,钱熙早一年(1646)因筹备义军事宜病故,年仅27岁,弟弟钱默在抗清失败后四处躲避追捕,削发为僧,最后不知所终。

   满清入主北京后实行两条战线,一面对付中原的李自成大顺军,一面就是江南的南明小朝廷。弘光帝小福王朱由崧是从北京逃亡南下的,江南文士中很有声望的钱谦益、史可法等本认为朱由崧并无多少才德,倾向于扶立潞王朱常淓。但论血统朱由崧确实更近,他逃到淮安时拢络了江北四镇总兵高杰、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凤阳总督马士英和史可法还没有商定,这些部将就联合起来摆了马士英一道,出于自保,马士英同意拥戴朱由崧,还护送到南京登位,结果史可法就被出卖了,后来被排挤出南京去了扬州。事实证明,马士英、阮大铖等都是昏庸之辈,而朱由崧为君更是荒淫无道。

   清军负责南征的是摄政王多尔衮的胞弟豫亲王多铎,明朝降将洪承畴辅佐,主将包括四大藩王吴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吴三桂献出山海关的功绩往往被看重,但事实上容易被忽视的是,孔有德等三人投降,献给清军大批原来装备给辽东明军的葡萄牙精锐火炮,使清军战力推上了巅峰,这也是南征以他们四大藩王为主力,还能够比较迅速摧垮明朝残余的一大隐晦因素,清朝官方史书刻意宣扬八旗军统一中原的功劳,淡化几个藩王和明朝火器的作用。

   江北四镇溃逃,刘良佐投降。史可法因不看好朱由崧被排挤到扬州,成为南京之外的关键防线,他向弘光小朝廷求援也没人搭理。结果,扬州根本没有对清军进行多少抵抗,史书记载仅被围攻一天就城破,百姓遭到灭顶之灾,史可法殉难。一个月后,清军扑向南京,弘光帝朱由崧仓皇逃窜,多数大臣在钱谦益等号召下投降,而且剃发。

   清军追捕朱由崧到太湖,他进行了一些抵抗,但还是因身边有人变节遭擒。朱由崧希望能够苟活,显然不切实际,被押送北京,次年在菜市口被斩首。而马士英逃入浙江四明山为僧,也被捕获,不屈而死,阮大铖则投降。当今史学家顾诚先生在《南明史》记录了马士英的不屈,其实,夏允彝、夏完淳父子所写《幸存录》已对有误国重责的马士英做了较公正的论断,就是对他最后的结局有少许称赞。

   对于乙酉国难,夏完淳写下的杰作更多,即便对朱由崧这样一个昏君的败亡,他还是带着沉痛的心情写了《翠华篇》流露惋惜之意,他明确做出注脚:“此追记圣安皇帝北狩作也。”,诗云:“胡马如云动地来,御舟太液采莲回。玉腕娥眉迟不动,金鞭铁骑暗相催。九门龙马夜衔勒,鱼龠沉沉静如拭。平旦千官上殿来,螭头羽扇无消息。白鹭洲边驻彩旌,鸾舆已幸靖南营。胡姬吹笛眠金殿,汉将降戎到石城。紫骝十万胡儿猎,孝陵草木青烟歇。芳乐苑中啼鸟稀,景阳宫外行人绝。绿沉重甲右贤王,将军匹马来相当。独垒天清江月白,孤城战苦阵云黄。乌啼城头风簌簌,八千子弟帐下哭。君王衔璧出辕门,落日悲风满姑孰。鲜卑黄须奏凯归,乌丸朱组受降回。秦淮渡头父老泣,阁道车中帝子悲。……”

   虽然表面上看,通篇华夷之辨的儒家正统色彩,也有忠君的迂腐嫌疑,但夏完淳是江南人士,深得屈原等爱国诗人的精髓,他更多的是忠于象征意义的大明国家,而非崇祯、弘光或者隆武、鲁王,在家国危难之际,国家民族的意义已经大于皇帝,这在夏完淳的诗作中已经流露,好比他虽然惋惜南都的失败,但对弘光朱由崧是不满的,仅开篇就看得出带有讽刺色彩:“胡马如云动地来,御舟太液采莲回。玉腕娥眉迟不动,金鞭铁骑暗相催。九门龙马夜衔勒,鱼龠沉沉静如拭。平旦千官上殿来,螭头羽扇无消息。”他所深深哀悼的是大明王朝立国的300年帝都的沉沦,与他另一描写南京的名作《青楼篇》一样,绝非为了艳羡秦淮河畔的红粉佳人,风流贪欢,而是寓意深远的时代挽歌。   

   南京失陷前后,夏允彝曾修书给他的学生,驻兵泖湖(松江、青浦、金山与浙江平湖相关联的湖区)的吴淞副总兵吴志葵商量攻苏州,然后收复杭州,再进兵南京,以图保有江南。夏完淳不仅协助父亲策划了这一大胆行动,同时,他匆匆完婚后就加入了义军。吴志葵虽然出兵,但没有谋略,明朝的军将已被清军的锐气所慑服,大多懈怠。另外,陈子龙、徐孚远组织了千余乡民渔夫驻扎陈湖(今苏州澄湖,因古为陈县而别名陈湖,今为吴中区、吴江区和昆山市三地所共辖),号称“振武军”,他们也响应夏完淳父子的谋划。可惜苏州不仅没有攻下,仓促而成毫无训练的队伍也很快溃散。不久,松江陷落,陈子龙携家小逃亡昆山(推测为松江的小昆山)。而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则与家族躲避在曹溪,别建简陋屋舍,称曹溪草堂(位于今松江区曹浜村)。

   夏允彝为松江名士,清军将领李成栋(本为明将,随四镇总兵高杰投降,清军嘉定三屠的主要执行人)意图劝降,步步紧逼。夏允彝以“贞妇”自比想一死了之,甚至打算以此鼓舞乡绅士子参与救国恢复大业。其兄夏之旭,好友陈子龙也都想同死,以图造成更大的舆论声势,激励南明士气。但夏允彝将家小托给夏之旭和陈子龙(他有九十岁的祖母要奉养),他做了徐石麒和侯峒曾的两篇传记,写了《幸存录》六卷,交给夏完淳,嘱咐他继续组织义军报国,到阴历九月十七日,自沉松塘而死,年四十九岁。隔了三天,隆武帝派遣密使来松江,得知他已经自尽,使者哭拜而去。

   夏允彝的死明显带有仪式感,并不今天我们想象中寻常投水自杀。而是全家老小亲朋好友围观,水塘的水只到腰间,夏允彝埋头水中直至断气。夏完淳竟然是眼睁睁看着父亲自尽,这是一种何等郁闷无奈的悲愤?他后来在诗中写父亲的死:“沉沙一死干虹气,遗恨哀哀蓼莪废。何处更开北海樽,无人更洒西州泪。朱履三千食客稀,玉盘十二齐盟悔。我今亡命沧海游,何年佩刀成报仇?”(《题曹溪草堂壁》)既认为父亲是一种光荣的壮举,但同时又是悲痛的决绝,把这种情绪转化为对满清的仇恨。跟着投身吴易的义军中,他在《鱼服》一诗中说:““投笔新从定远侯,登坛誓饮月支头。莲花剑淬胡霜重,柳叶衣轻汉月秋。励志鸡鸣思击楫,惊心鱼服愧同舟。一身湖海茫茫恨,缟素秦庭矢报仇。””这种意志也越来越强烈。

   继弘光之后的南明政权为几乎同时的唐王朱聿键和鲁王朱以海。陈子龙、夏之旭、夏完淳等都就近投奔了鲁王旗下。

   鲁王朱以海的家族封地本在山东兖州,崇祯末年就遭到清军攻破,朱以海家族几乎全遭覆灭,哥哥前鲁王朱以派自缢殉难。以史料记载,朱以海是埋藏在大堆死人尸体里才躲过了清军搜捕,崇祯十七年二月北京城破前夕袭封鲁王爵位,南逃到浙江台州。红光元年南都城破后,张煌言、张名振、钱肃乐等拥戴年仅二十七岁的朱以海主持恢复大计,被迎到了绍兴。不过也就在一个月之前,四十一岁的唐王朱聿键率先被郑芝龙、黄道周等一干人拥戴在福州登位,建元隆武,朱以海只得以监国名义行事,事实上是不相统属的另一政权。

   陈子龙当时躲在嘉善一座庵庙,前往投奔鲁王。夏之旭、夏完淳也都接受鲁王任命,与陈子龙一起负责联络吴易的“白头军”抗清。吴易是崇祯十六年进士,吴江人(今苏州市吴江区),曾为复社分子,能诗善文,喜读兵书。白头军意为明朝戴孝,发展迅速,不少水贼头目纷纷入伙,在太湖水面上给清军不小的打击,曾有“分湖大捷”,杀敌三千多人,斩军官二十多名,缴获战船五百余艘。清朝在施琅被重用之前,几乎没有过硬的水军,不光白头军一度声名远播,后郑成功也正凭水军力量长期割据。

   隆武政权和鲁王朝廷均派人对吴易加官晋爵,视为中兴大将。吴易与白头军开始轻敌,许多水贼出身的将卒四处剽掠。海盐(今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一战,白头军大败,夏完淳与吴易走散。而陈子龙在海盐战前已看出吴易难成大事,以筹饷为名离开。吴易军败后,父亲和妻女投太湖自杀,吴易逃亡,隆武二年(1646年)夏被捕,送往杭州处死。夏完淳闻讯,白服前往吴江为吴易起衣冠冢,与同道一齐哭吊。虽然吴易有文人领导义军的种种缺点,但他是夏完淳旧交,视为师长,关系不浅,写下《吴江野哭》:“江南三月莺花娇,东风系缆垂虹桥。 美人意气埋尘雾,门前枯柳风萧萧。有客扁舟泪成血,三千珠履音尘绝。 晓气平连震泽云,春风吹落吴江月。 平陵一曲声杳然,灵旗惨淡归荒烟。茫茫沧海填精卫,寂寂空山哭杜鹃。梦中细语曾闻得,苍黄不辨公颜色。 江上非无吊屈人,座中犹是悲田客。感激当年授命时,哭公清夜畏人知。空闻蔡琰犹堪赎,便作侯芭不敢辞。相将洒泪衔黄土,筑公虚冢青松路。年年同祭伍胥祠,人人不上要离墓。”这是他七言歌行的名作之一,言辞雄壮,悲歌慷慨,情绪沉重但不消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表达了复仇雪恨的决心。

   陈子龙因匡复大业连连受挫,返家葬祖母于广富林(今上海市松江区佘山镇广富林村,后陈子龙墓也在此地)。永历元年(1647年)初,念夏允彝、周立勋等好友已死数年,而丧未举,慨然曰:“我死,谁为了此事者。”遂捐地葬之。会葬夏允彝时,作长书《报夏考公书》焚于墓前。赋诗《会葬夏瑗公》二章,又作《寒食》、《清明》二词,为其生平绝笔。

   这一年四月,清军苏松提督吴胜兆因受排挤,密谋反正。部下戴之儁是陈子龙的学生,私访请求陈子龙写信联络南明舟山守将黄斌卿率舟师为外应。据陈子龙友人宋征舆记载,陈子龙亲手写信联系黄斌卿(为学者黄道周侄儿,夏允彝陈子龙知交,而陈子龙还是黄道周的学生),积极参与起义。不过他的学生王沄续写《陈子龙年谱》时,为不给陈子龙家人招来麻烦,故意否认参与,为后人研究这一细节引起过争议。

   吴胜兆没来得及举兵就被捕,清军江宁将军巴山、都御史陈锦和江宁巡抚土国宝利用吴胜兆反正“尽除三吴知名之士”,派士兵五百多人在苏松一带大肆搜捕。陈子龙改姓逃亡苏州,在吴县被捕。夏完淳岳父钱旃因帮助掩护被捕。陈子龙被关押船上送往南京,在经松江境内跨塘桥时,借口说要出恭,趁看守不备,投水自尽,打捞起来已经气绝。清军仍然残忍地将其斩首,弃尸水中,时年四十岁。陈子龙学生王沄、轿夫吴酉等后来在毛竹港找到他的遗体,收来埋葬。

   夏完淳也参与了吴胜兆反正,因此也在追捕名单中,一度匿藏于岳父钱旃在嘉善的家中。随着风声越来越紧,他决定渡海加入鲁王朱以海军队,托抗清志士谢尧文进行联络安排,并上书鲁王请求给父亲谥号,打算战死沙场,紧紧追随父亲和老师的步伐。临行前,他回老家探望嫡母和生母,准备做最后告别。不料清军早把他们家作为重点盯防,刚一回家,清廷人马很快赶来。由于他是重犯,同钱旃一起押赴南京受审。路过细林山(即辰山,今上海松江佘山镇北,唐玄宗天宝年间更名细林山,为上海地区道教胜地,“辰”来自八卦方位)时,由前途想到陈子龙的自尽,写下千古绝唱《细林野哭》:“去岁平陵鼓声死,与公同渡吴江水。今年梦断九峰云,旌旗犹映暮山紫”,“呜呼抚膺一声江云开,身在罗网且莫哀。公乎公乎为我筑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当来”,其中情谊流露不像传统的师友,分明是同生共死的战友,极为感人。《夏节愍全集序》有评:“故其忠肝义胆,发为文章,无非点点碧血所化。”

   夏完淳在南京受押达80天,他羞辱洪承畴的故事已成为佳话,更重要的是留下不少诗文佳作,著名的《南冠草》《狱中草》诗集都是在这段时间编写完成,更丰富的诠释了这个少年细腻饱满,充满壮志豪情的心灵。清顺治四年,南明永历元年的九月秋决,夏完淳、钱旃、侯岐曾等40多名义士在南京西市就义,他是其中最年少的一个,距今已经整整370年。

   按说夏完淳的英勇就义几百年来并无任何值得怀疑的地方,但事实上,究竟夏完淳是因何事而被捕被杀却有过一些争论,现在多数人认同他与陈子龙一样是吴胜兆反正一案的遇难者,《明史》以陈子龙一案为准,认为夏完淳被牵连。但陈子龙就是参与了吴胜兆反正事件,当然夏完淳也是积极的参与者,那么这两个原因也可以说是一件事。但有另外一说是谢尧文“通海”案发而获罪,这一说法则有清方档案为证,反而吴胜兆案件名单中,并没有夏完淳的记录,今白坚先生的《夏完淳集笺校》也认同这一说法。但谢尧文通海一事,其实说起来还是同吴胜兆反正有关。单就谢尧文的通海文书案发来说,是顾咸正和儿子顾天逵等聚会在侯玄洵家,顾天逵则也是侯岐曾女婿,他们商议联络鲁王,修书举荐许多抗清义士愿意参与鲁王军中效力,顾咸正推举谢尧文代表他们过海联络,结果谢尧文被清军发现行迹可疑。正因为当时参与支持吴胜兆反正的江南义士甚多,而最后两案也是一并处理行刑一共达40多人,所以其实已经难以轻易分开。

   夏完淳就义时,妻子钱秦篆怀着身孕,遭受父死母丧夫亡的重大打击,悲痛欲绝。几个月后生下一个男孩,可怜的母亲当时受了过多悲苦,加上兵荒马乱的年月,这个孩子很快夭折,夏家无后绝嗣,十八岁的钱秦篆孤苦无依,削发为尼了却残生。

   本文虽然主要是回顾夏完淳的短短一生,但也不可避免地可以看到与之关联的一群人的共同命运。在文学史上,夏完淳被视为云间派的一颗明星,他的成的确有特殊性。其实,并非要用他的年少来炫耀,也并非因为他的就义而贴金。他的创作,即使在诗文已经显得有些没落的明朝,也都能占据一席之地。笔者有时不免要想象,要是夏完淳能像顾炎武、屈大均那样做一个安静地山野遗民,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相信还能留下更多文学成就吧。可是,若非他深受夏允彝、陈子龙的熏陶和影响,走上这样一条无法回头的路,他又还是今日所缅怀的天才少年吗?历史毕竟是不容假设。

   今天的人们,习惯了轻松割裂历史,对于历史人物或中华往事,可以泰然自若地冠以任何“古为今用”的名目进行整容手术,对双手沾满模糊血肉浑然不觉。夏完淳自然不再是合乎当今审美标准的偶像,这样的代价在当今已经失去意义。

   今天的人们,也习惯了带着娱乐的心态赏玩古人的风雅情怀,不过就是为了点缀日常乏味空虚之余的“诗和远方”。封建王朝下众生的苦闷与悲怆,在子子孙孙的眼中统统概括成潇洒不羁的世俗风流,中华民族几千年沉重多舛的命运,历朝历代压抑之下的灵魂所汇聚造就的古典艺术辉煌,习惯被当成祖宗们具有种种超凡惊人的“天才智慧”和“异秉天赋”,所以,后人才会荒唐地相信像夏完淳这样的人,真的是传承了所谓“基因”吧。

   最后,还是以夏完淳本人两首诗词为结尾,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真正尝试从历史的纵深去接近古人的心境和风骨。从《诗经》《楚辞》到汉魏古诗,到唐诗宋词,再到元好问、刘基、高启等辈,延续至陈子龙、夏完淳、顾炎武、屈大均,抑或钱谦益、吴梅村,煌煌史册里根本没有几个人可以云淡风轻或笑傲江湖,即便流露着游山玩水农家田园的惬意,也是少数的偶尔。正因此,文人才会倾向浪漫,也善于用修辞手法隐藏自己的真面目。

   其一《舟中忆邵景说寄张子退》:“登临泽国半荆榛,战伐年年鬼哭新。一水晴波青翰舫,孤灯暮雨白纶巾。何时壮志酬明主,几日浮生哭故人。万里飞腾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风尘。”

   其二《烛影摇红》:“辜负天工,九重自有春如海。佳期一梦断人肠,静倚银釭待。隔浦红兰堪采,上扁舟,伤欵乃。梨花带雨,柳絮迎风,一番愁债。 回首当年,绮楼画阁生光彩。朝弹瑶瑟夜银筝,歌舞人潇洒。一自市朝更改,暗销魂,繁华难再。金钗十二,珠履三千,凄凉万载。”

  

  本文写于 2017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078
 楼主| 发表于 2024-4-10 12:59:1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原稿来自秦淮八艳和明末四公子
江山携手 2016-11-11   |  1205阅读  |  2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林黛玉的《题帕三绝》诗,第一首是: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绡劳解赠,教人焉得不伤悲!’
  
  这首诗明显是套用李香君的《诀别口占》诗:
  “眼空蓄泪泪空流,苦苦相思却为谁?
   自诩豪情今变节,转眼无目更添悲!”
  
  李香君与侯方域的悲欢离合故事,被孔尚任写成了《桃花扇》传奇。李香君的诗,是表达国破家亡时的兴亡感慨的,歌颂的是民族大义、民族气节,《红楼梦》套用这样的诗,实堪注意作者的思想倾向。”
    
    “
    《红楼梦》姐妹们的菊花诗,是《红楼梦》作者原创的,还是从什么地方引用的?我们的红学大师们,也从来没有认真地加以考证,便异口同声地鼓噪曹雪芹的诗才如何了不起,当大师们见了本文之后,千万不要羞愤得无地自容!
  
      南明时期董小宛与冒辟疆的爱情故事,红学界诸君当不陌生。有一年秋天,冒辟疆不知从哪里弄来一从菊花,与董小宛一起种在地里,晚上下了一场小雨,菊花不仅成活,而且顶着霜花开放了。夫妻二人十分高兴,于是各自做了一首咏菊诗。
  
   冒辟疆的诗是:
  “携锄别圃试移来,篱畔亭前手自栽。
   前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竟喜戴霜开”。
  
   董小宛的和诗是:
  “玉手移来霜露经,一丛浅淡一丛深。
   数去却无君傲世,看来唯有我知音。”
  
   夫妻二人还有一个共同的的朋友杨龙友,他也凑趣和了一首:
  “尚有秋情众莫知,联袂负手扣东篱。
   孤标傲世偕卿隐,一样花开故故迟。”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红楼梦》中姐妹们的菊花诗:怡红公子的《种菊》诗是:
  “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亭前故故栽,
   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戴霜开。”
  这是剿袭的冒辟疆诗!
  
   枕霞旧友的《对菊》诗是: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这是剿袭的董小宛诗。!!
  
   潇湘妃子的《问菊》诗是: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这是剿袭的杨龙友的诗!!!
  
    杨龙友的诗,在《红楼梦》中,却变成了潇湘妃子林黛玉的诗:“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看,诗才那么出类拔萃的潇湘妃子,居然拿着杨龙友的诗冒充自己的作品!
    
      当然,《红楼梦》作者在书中所写的菊花诗,每首都从七言四句改造成了七言八句,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但其从董冒的菊花诗幻化而来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这组菊花诗,是《红楼梦》作品南明背景的铁证!
    
      
      从以上考证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红楼梦》中的好多诗词,并非作者原创,而是套用的明朝著名人物的作品。可惜的是,南明时期著名的“秦淮八艳”和“明末四公子”的诗词(杜车注:明末四公子是:方以智、冒襄、陳贞慧、侯方域,其中冒襄和董小宛的故事为众人熟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故事被写入桃花扇,而方以智达到的成就最高,是明末的思想科学巨人,可以和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巨头并列而无愧色,所以也可算作明末思想四巨头和明末四公子的一个交集)多数都失传了,否则我们还可以找到更多的《红楼梦》诗词的原版。但仅就以上所举例证,我们也不难看出,《红楼梦》中姐妹们的诗词,基本上是来自南明和明朝诗人的诗词,而不是其后清朝诗人的作品。黛玉、湘云的咏菊诗,套用的是冒辟疆、杨龙友的作品,难怪其中充满男性隐士的味道了。脂批说《红楼梦》作者作此书有传诗之意,传的是谁的诗呀?
    
    ”
    
    “《红楼梦》书中姐妹们行酒令时,那个英豪阔大、心直口快的史湘云,居然顺口说出了一句“日月双悬照乾坤”;潇湘妃子林黛玉,也顺口说了一句“双瞻御座引朝仪”。周汝昌大师见到这两句奇怪的“酒令”后,忽发奇想,说什么乾隆朝初期,曹家参与了弘皙发动的政变,当时朝廷出现了两个“皇帝”,所以曹雪芹写这句酒令,实际上是隐写曹家二次被朝廷抄家的历史。
    
    且不说乾隆朝两个“皇帝”并存、曹家参与宫廷政变等事情子虚乌有,于史无征,就是从字面上也说不过去!“日月双悬”本身隐写的就是一个“明”字,无论如何与清朝乾隆年间挨不上边。所以,周老先生这次的学问确实是做走眼了,犯了“猜笨谜”的大忌。
      其实,“日月双悬”这个词,在南明小朝廷时期,是江南士大夫阶层常用的一句话!
  抗清志士陈子龙诗中曾说:“日月双飞驱神骏,乾坤半壁待女娲”,抗清明将张煌言诗中说:“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抗清义士夏完淳诗中也曾说:“日月双悬”就是“天南定鼎,浙右龙腾”。
  当时这些著名文人交口说“日月双悬”,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当时文人说“日月双悬”有两重意思:一是代表故国情怀,表示不忘大明王朝,誓死捍卫大明江山;从字面上讲,“日月双悬”就是代表一个“明”字!二是代表对两个并存的南明政权的承认
    
    
    “抗清义士夏完淳讽喻弘光政权的诗:
  
  ‘二十年来是已非,不开画阁锁芳菲。
   哪堪两院无人到,独对三春有飞燕’。
  
  朋友们看出来没有?《红楼梦》中元春的判词,应该就是根据这首诗幻化出来的。
    红楼梦》中元妃的“判词”是:
  “二十年来是与非,榴花开处照宫帏,
   三春争即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这两首诗从内容和形式上如此契合,似乎用偶然是难以解释的。
    
    读过《春秋》的学者都知道,孔夫子是用“春王正月”来表示王族的正统身份的,《红楼梦》作者让元春取名用“春”字,并且说她生在“正月初一”,“命大”,目的不外乎暗示她代表着正统王朝。
     
  南明时期的江南,先后出现了福王政权、唐王政权、桂王政权,这三个政权都先后称帝,可以影射为“三春”。除掉“三春”外,当时还有一个鲁王监国政权。所谓“监国”,就是以太子的身份管理国家大事,并未当皇帝,所以名字虽然也有春字,但不入“三春”之列。
  
   《红楼梦》中的元春,影射的是福王政权。元春的判词是
  “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即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南明时期的抗清英雄夏完淳有这样一首诗:“二十年来事已非,不开画阁锁芳菲,那堪两院无人到,独对三春有飞燕”。看了夏诗,你自然就知道元春判词的出处了。
  
      《红楼梦》书中迎春影射的是桂王政权,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影射的是桂王政权的猖狂权臣孙可望;“子系”二字合起来便是孙字。孙可望原来是张献忠的部将,后来拥立桂王,但极其骄横跋扈,桂王在孙可望营中的身份地位,还不如一个受气的小媳妇。
  
      《红楼梦》中的老三探春,影射的应是福建的唐王政权。当时福建的交通极其不便,进入福建的最便捷通道,就是在海上航行奔福州厦门,所以《红楼梦》作者让探春“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唐王是个立志有一番作为的皇帝,在富国强兵上很想有一番作为。但受制于郑芝龙,“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根本不可能挽回南明政权覆亡的命运。加之他在帝王谱系中,血缘关系较远,受封建正统观念影响,威望有限,所以《红楼梦》中让她的身份是“庶出”,自己必须时时为改变庶出地位而痛苦挣扎。
  
      《红楼梦》中的老四惜春影射的是鲁王监国政权。鲁王在浙东的抗清事业失败后,不得不南下投奔郑成功,又受到郑氏军事集团的排挤,最后孤家寡人流落到金门岛上,整天以吃斋念佛消磨时光,最后病死在金门岛,至今坟墓仍然在这里。《红楼梦》中让惜春“堪破”三春命运,最后“独卧青灯古佛旁”,正是鲁王命运的真实写照。
      关于“三春”“四艳”的命运解读至此,《红楼梦》中所说的“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含义,就不难理解了。南明三帝一监国政权先后灭亡之后,江南抗清势力基本土崩瓦解,烟消云散了。南明四个政权先后延续了二十年,《红楼梦》所说的“二十年来辩是非”,辩的就是这段历史是非!
    
    
    这首诗是指斥南明政权在大敌当前之际,还醉生梦死、歌舞升平的。“二十年来是已非”说的是南明三帝延续了二十来年,至今已面目全非,不可收拾了;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红楼梦》中的“虎兕相逢大梦归”一句,有争议,有的版本作“虎兔相逢”,好多红学家认为是“虎”年与“兔”年之间的时间概念,意思是隐含元妃死亡的时间。笔者原来也这么研究过,但无论如何也难以自圆其说。现在看,“虎兕相逢”比较有道理。这句很特殊的话,来自吴兆骞的诗。清初发生“江南科场案”后,吴兆骞蒙冤发配关外的宁古塔,就是今天黑龙江省宁安县。吴兆骞在诗中形容当地的荒凉和壮阔,曾使用了一句“前有猛虎后苍兕”的诗句,猛虎当指东北虎,“苍兕”应指一种名“海东青”的凶猛的鹰。
  
      “虎兕相逢”的真实含义,应该是与凶猛的老虎苍鹰相逢了。江南人碰到老虎和苍鹰暗示的什么呢?就是清兵下江南!宁古塔是满人的故乡,那里的虎和鹰,不正暗示着如狼似虎的清兵么?为什么在“虎兕相逢”后就要“大梦归”呢?江南半壁河山遭遇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残暴兵祸之后,南明小朝廷已经灰飞烟灭,江南士大夫们国破家亡,昔日的繁华都成了过眼云烟,不正是一场南柯梦醒来后的“大梦归”么!
  
      由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红楼梦》创作初期,应该是一部与《桃花扇》、《长生殿》一样的,抒发江南知识分子兴亡感叹的作品。后来,洪升由于人生遭遇重大打击,他所钟爱的“蕉园姐妹”们也命运悲惨,转而把《红楼梦》改写成感叹自己与姐妹们人生悲剧的作品。但原著中有关兴亡感叹的基调和部分内容还是保留了下来。由于改写的缘故,造成了《红楼梦》中诸多难以理解的谜语。只要你熟悉清初的改朝换代史,知道洪升及其姐妹们的人生悲剧,这些《红楼梦》之谜,都会迎刃而解。这些同什么“弘皙”与乾隆“日月双悬”根本没什么关系。
    ”
    
    “《红楼梦》三个字的出处,就必须与南明时代、与柳陈钱三人有直接关系。在这个范围内果真能搜寻到“红楼梦”三个字么?还真的让笔者不小心找到了??
      柳如是与陈子龙在嘉兴“小红楼”同居期间,曾写下一首记叙二人幸福感觉的诗,题目是《春日早起》:
  “独起凭栏对晓风,满溪春水小桥东。
   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
  
  诗的大意是,在春天的一个早晨,我一个人早早起身(她还在甜蜜的梦乡),看见小溪的春水越过小桥流向东方,发现昨天夜里千万树桃花怒放,我们就像睡在桃花丛中一样。
      陈子龙的诗意境很美,充分表达了陈柳二人同居的幸福感受。诗中出现的“红楼梦”三个字,不仅与小说《红楼梦》在意思上直接关联,而且意境息息相通!我们说,这是《红楼梦》书名的直接出处,不仅有字面意义的关联,而且陈柳故事本身就是《红楼梦》作品中“绛珠还泪”故事的原型!由此,我们可以毫不忧郁地说,这才是《红楼梦》三个字的真正来源!
    ”
    “
     此前,柳如是曾与陈子龙在“小红楼”构筑了“香巢”,过了一段双飞双栖的幸福生活。后来由于陈家家庭的干预,柳如是不得以离开“小红楼”,造成了“人去巢空”的悲剧结局,为此连续以《望江南》词牌写了二十首题为“人去也”的艳词。柳如是带着对情人的无尽思念,在江南各地凄苦漂泊,受尽了谢三宾等恶势力“风刀霜剑”的逼迫。在西湖西溪漂泊时的柳如是,大概是二十二岁,美人迟暮的心情十分沉重,在她此时的诗词中每每流露。《红楼梦》中的“葬花词”,应该是作者根据柳如是的这段人生经历,按照柳如是在杭州时的心情创作的。
      柳如是一生有很多雅号,例如“杨柳”、“蘼芜君”、“潇湘妃子”、“柳儒士”、“女史”、“河东君”、“美人”、“桃花”等等。多数都被《红楼梦》作者原封不动用到了宝钗、黛玉身上。宝钗的号是“蘅芜君”,“蘅芜”就是“蘼芜”;河东既是柳姓的郡望,也是薛姓的郡望。“桃花”、“潇湘”同是黛玉与柳如是的象征。《红楼梦》书中,表现黛玉总是面带潮红,鲜艳压倒桃花,并说黛玉病由此起。生活中的柳如是,确实是经常艳如桃花,
    ”
    
    “
    《红楼梦》中宝琴所说的“真真国”,应该暗指的台湾;女孩子诗中“岛云蒸大海,峦气接丛林”就是典型的台湾景色;“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说的也是江南和台湾抗清力量声气相求的实情。柳如是和他的丈夫钱谦益,晚年之所以长住“红豆庄”,原因就是这里临江近海,便于同义军水师联络。柳如是曾经亲往崇明劳师,同张煌言水师中的娘子军很是亲热。后来这些娘子军全部战死在崇明”
  
  
  二、我的一些补充和修正
  
  关于元春加另外三春(迎春、探春、惜春),土默热认为是指南明的三王一监国,我以为还是牵强。
  元春确实对应南明的一王,但并非是福王,而应该是桂王,也就是永历皇帝。看看书中是怎么描写的
  “
  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
  关键是这个画,“弓上挂着香橼”,南明永历帝正是被弓弦勒死的,这正是暗喻永历皇帝的结局,所以元春就是对应南明永历,而不是福王,这点当没有疑问
  在下面关于元春的曲子里有这样几句:“
  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望家乡,路远山高”,正符合永历一直被追逐到缅甸,后来又在云南遇害
  
  除了元春是指永历,还有一个甄英莲也是指永历,判词里说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这里的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正是暗指永历被吴三桂杀死的事实
  
  另外三春,所对应的并非是南明几个王,而应该是对应明末士大夫,三春的判词分别对应着三种不同的结局。
  迎春代表那些软弱无能,逆来顺受的士人,他们满清的残暴统治下,饱受淫威,最终被迫害凌虐致死
  所以迎春的判词是
  “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
  
  后面曲子则说
  “
  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一味的骄奢淫荡贪还构。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
  
  关于中山狼,我后面会加以详细解释的。但绝不是如土默热所说的是指孙可望。须知南明并无恩于孙可望,相反是孙可望有恩于南明,虽然孙可望最后叛乱变节,但事实还是必须承认的。中山狼另有所指。
  
  探春则代表那些坚决反抗满清的士大夫,他们的结局是最后不得不远赴海外,或到日本,或到台湾,或到东南亚
  所以书里的描写是“
  后面又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
  后面的曲子则说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惜春则代表那些在满清的残暴统治,甚至在满清还没有完全征服中国的情况下,就已经预料到结局不好,但又不甘心留辫子当满清奴才的人,这些人是剃发为僧。如函可,方以智等人。
  所以判词是:
  “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
  曲子是:“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描绘的是发生战争,大屠杀后的一片萧索景象
  
  在明末人王鸣雷写的关于满清制造的广州大屠杀的诗句中就有一句是”白杨衰草”。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红楼梦的南明背景
  
  
  此外王熙凤的判词对应的可能是崇祯皇帝
  “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
  第一句凡鸟偏从末世来,指的是崇祯皇帝如果不是身处末世,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皇帝,但现在可惜就是“凡鸟偏从末世来”。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崇祯的经历,三人木就是指他最后树上上吊而死,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更容易理解了,就是恶讯传到南京之后,事情就更加无可收拾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7 03:46 , Processed in 0.06892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