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4-9 11: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探讨一下《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到底是谁呢?
快乐老年435 2016-09-17 | 4003阅读 | 19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有人说《红楼梦》的作者是太子,所以宝玉自比为补天之石。但这个说法是荒谬的,且不说太子早被外祖父周奎交给满清以真作假杀掉了,为此还连累了为太子喊冤的长平公主被周奎打,而几十名锦衣卫和官员包括连主审官钱凤览都被杀了。更重要的是作者在书中一再明示宝玉绝非太子。证据如下:
探讨一下《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到底是谁呢?
1,宝玉是第四子。而太子是长子,怎么可能以根本没有世袭权的第四子的身份自喻呢?
荣国府长子贾赦有二子,长子名贾琏却在书中被称为琏二爷,周汝昌考证说贾琏前面有个哥哥,清代人寿芝的《红楼梦谱》中也说贾琏有一个哥哥。贾赦次子贾琮岁数应比贾环还小。而宝玉也被称为二爷,前面有个哥哥贾珠死了,所以宝玉在荣国府的玉字辈里排名第四,(这排序的困惑也反映了或是作者因布局太大而导致的疏漏或是红楼梦被炒录多版本的混乱)
而且宝玉特意给与自己同日出生的芸香改名作”四儿”,其实就是作者的明示:宝玉就是四儿,四皇子。
红楼梦其实是朱楼梦,“贾王薛史”其实是“家亡血史”。这个“家”字再结合红楼梦中多次出现的皇宫仪制的场景描写,不是亲身经历的人很难写得出来,以及贾府的帝王规制,比如宁国府九道门等等,而且作者用“衔玉而诞”“女娲氏炼石补天”,并用脂批“补天济世,勿用常言”暗示,这些证据都影射了主人公宝玉的皇族成员的身份。
《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影射的对象都不是单一的,这就为红楼梦的解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为他们的角色常是映射多人:
贾宝玉 影射 玉玺 和 作者本人 --- 崇祯帝四皇子;
林黛玉 影射 崇祯皇帝 和 田贵妃;
薛宝钗 影射 满清 和 周后
晴雯 黛玉之副 影射 田贵妃 和 杨嗣昌
先介绍崇祯皇帝三个儿子的历史
崇祯共有7个儿子。其中,周皇后生子三人,即太子慈烺、怀隐王慈烜(皇二子早夭)、定王慈炯(皇三子);田贵妃生子四人,即永王慈照(皇四子)、悼灵王慈焕(皇五子早夭)、悼怀王(皇六子早夭)、皇七子早夭。崇祯十七年(1644),太子16岁,皇三子定王慈炯14岁,皇四子慈照应当也有十一二岁。除了这三个儿子外,其他的儿子都已早逝。与对待女儿的方式不同,思宗在死前命皇太子、皇三子、皇四子分别藏匿于公卿贵戚家中。太子来不及去成国公府,便隐匿于民间,定王和永王一齐去了周皇后的父亲周奎家。三月十九日,李自成进城,命令搜寻太子与定王、永王。二十日清晨,嘉定侯周奎将定王、永王交出。太子亦被李自成的军队搜获。
崇祯十七年(1644)十一月,北京城已经牢固地掌握在清朝的手中。太子在一位太监的陪同下来到嘉定侯周奎府中,太子与长平公主见面后,是抱头痛哭在一起。单看这一幕,太子应该是真的,否则长平公主一个养在深宫的尊贵女子,怎会与一个陌生男子抱头痛哭?而且,长平公主与太子都是周皇后所生,乃是一母同胞的姐弟,怎么可能认错呢?周奎举家向太子行君臣之礼,太子与公主哭别一番后离去。几天之后,太子又回来了,公主劝他说:"慎毋再至矣。"公主明白,三月份周奎既然能把皇三子定王和皇四子永王交给李自成,这次也会再出卖太子给清朝。果然,十一月十九日太子再来,周奎留宿太子。二十二日,他要求太子自称姓刘,是一个假太子。太子说:"悔不从公主之言,今已晚矣。"当晚,周奎令家人将太子逐出门外。太子出门后,被巡逻的清兵以"犯夜"罪逮捕,交给刑部审理,断为假冒太子。主审的刑部主事钱凤览找来原司礼监太监王德化、原锦衣卫10名侍卫太子的锦衣卫来辨认,都说是真太子。侍卫们还下跪说:"此真太子,愿毋伤。"太子外公周奎和舅舅周绎按照摄政王的意图,一口咬定太子是假冒的,长平公主坚持说是真,被周奎打了一个耳光后也不敢再说话。原太子的侍奉太监有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指认是真,马上被处死,剩下的也就乖乖的承认是假。连曾经是太子老师的原内阁大学士谢升也指出是假。虽然太子当众说,谢先生,某年某月某日,你讲书时说过某事,现在还记得吗?弄得谢升哑口无言,怏怏而退。但结果已经出来了,太子必须是假的!还有人上表坚持说是真的?好办,杀!一气杀了十五个争辩的大臣,终于没人敢说话了。于是钱凤览大骂周奎等人背主忘恩,并上书朝廷,指责某些明朝的官员以真太子为假太子。周奎等人竟然还说:"即以真为假,亦为国家除害。"这位昔日的国丈,似乎已完全将自己的角色转换成一个新的"大清国"的臣民了。满清怎会容许明朝的继承人活着威胁自己的政权?太子必须是假的!最后,摄政王多尔衮出面,宣布将太子押于监狱,后来被处决于狱中。凡争言太子为真的臣工都被处罚,而主审官钱凤览被处以绞刑。这件事情详细地记载于《甲申传信录》和《石匮书后集》
(补充一下,当时朱慈烺虽然只有十六岁,却是一个风流哥儿,各处留情,一苏杭美女曾为其生一子,名曰朱和檄,当时已经一岁,朱慈烺把这对母女养在京城繁华之地,在李自成乱国时,把她们母子悄悄转移,后无音训。)
皇三子定王朱慈灿,一直以来下落不明。到康熙18年三藩之乱快要平息时,定远大将军安亲王岳乐在湘中抓获了一帮乘乱招兵买马的草头王,审问后发现他们还有同党,是一个还俗的和尚,自称叫朱慈灿。抓获后,发现供述的情况与真正的皇三子情况极为相像,与顺治8年、12年、13年、16年和康熙12年打着“朱三太子”旗号起义诸多皇三子大不相同,完全有可能是真的朱慈灿。这回,清朝政府可比刚入关的时候成熟多了,康熙皇帝像弹灰一样漫不经心的说道:“彼时朱慈灿年甚小,必不能逸出,今安得尚存?大约是假。”便决定了这位“朱三太子”的命运——以一个打着太子旗号的混混的身份杀掉。(《八旗通志》和《清圣祖仁皇帝实录》有载)
探讨一下《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到底是谁呢?
最小的皇四子永王朱慈焕是田妃所生,皇四子应该是兄弟姊妹中最幸运的一个,在大顺军中与两个哥哥失散之后,与一位姓毛的将领逃到了河南,种了一年地。后因为清政府清查“流贼”,姓毛的逃走,他只能一个人流浪,后在凤阳遇到了一位前朝姓王的给事中,老给事中念及皇恩,将他收养在家,并改姓为“王”。在王给事中去世后,朱慈焕又过上了流浪的生活,,在浙江遇到了一位前朝姓胡的官员,这位胡大人也是个心念故国的人,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从此朱慈焕以余姚王士元为名靠教书为生,到了康熙47年,他已经七十五岁,并且组成了有一妻一妾,六子三女一个孙子的大家庭。他对于自己的身世一直守口如瓶,但作为明朝皇室的嫡系子孙,他最终也没能摆脱那高人一等的意识,他按皇家的传统,在为所有的儿子取名时以“和”字排辈,最后一字都为带有土部的怪字。这些举动逐渐为人们所注意,一位念一和尚在浙东起义时便打着他的旗号,终于使这位隐藏了几十年的前明龙种遭到了灭顶之灾。化名王士元的朱慈焕全家被捕,他的妻妾和女儿都自缢而死,男性家人无一漏网。朱慈焕否认自己参与造反,他对主审官说:“今上有三大恩于前朝:流贼乱我国家,今上诛灭流贼,与我家报仇,一也;凡我先朝子孙,从不杀害, 二也;吾家祖宗坟墓,今上躬行祭奠命人洒扫,三也。况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鬓发皆白,乃不做反于三藩叛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叛乱者,必先占据城池,集屯粮草,招兵买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于此乎?”话说得合情合理,而且也确实没有他参与造反的证据,可是,他承认了自己是前明皇子,就只能是死路一条。康熙皇帝又玩起了多尔衮的那一套,拒不承认朱慈焕的真实身份。清廷九卿审讯之后奏报:“朱三供系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14年身故。又遵旨传唤明代年老太监,俱不认识。朱三名系假冒,朱三父子应凌迟处死。”
所有明末清初的史籍都记载崇祯第四子并没有在崇祯14年亡故,而已经事过60多年的老太监且不说是真是假,即使是真,又如何认得当年仅十一二岁的少年皇子?可惜,明朝的继承人都必须死,这些连小孩子都骗不了的证据就把“王老先生”朱慈焕全家送上了黄泉路,朱慈焕凌迟处死,所有儿子被斩立决,唯一的孙子下落不明,也许已经死在了杭州狱中。(以上载于《鸡林旧闻录》和《清圣祖仁宗实录》)
2,宝玉是神“瑛”侍者,这个“瑛”有来历,是左“王”右“英”的结合体,男左女右,左边王是指父亲是皇帝崇祯,而右边这个“英”字则是取自母亲田秀英。
3.宝玉改名的这个四儿改名前原本是从芸香改做蕙香,改来改去都不离“香”字。而宝玉又偏偏编了耗子精偷香芋的故事,说黛玉是“香玉”,巧的是史书记载田妃身体有天香,是比乾隆的香妃还要早的汉人香妃。
4,贾宝玉的结局是出家流浪乞讨,而皇四子在被抓后的供词中明确讲到他亡国后做过乞丐,当过和尚。
5,为什么宝玉要姓贾,而母亲姓王?
“贾”通“家”, 是家姓;那么“王”呢?
四皇子在做乞丐后,一位前朝姓王的给事中见他不俗于是在一通追问下得知了他的真实身份,于是毫不犹豫地收养了他,并为他改名“王士元”,从此王家人都成了四皇子的忠实的保护着,这就是为什么宝玉的娘家人姓王的原因所在。
现在这个王家人的后代就居住在山西宁武的冰火山上的悬空村中,他们是遵照皇四子的遗命要保护冰火山上的宝藏,虽然现在王家后人都搞不清宝藏是什么在哪里,但他们都说冰火山是宝地,保佑他们平安长寿,三百多年啊,真是神奇的一段历史啊!
6,四皇子是个才华横溢,风度翩翩的美男子,尤其善于写作。这是《鸡林旧闻录》中记载的。而且四皇子在河南种过地,后辗转乞讨到了凤阳,又将王家人带到了山西宁武的世外桃源冰火山上安顿,而后又做和尚云游到浙江余姚还俗娶妻,可以说是足迹踏遍了天南地北,自然是经多识广,阅历非凡。
王家人认识他就是因为他身为乞丐却相貌气质脱俗,而他后来还俗娶妻的原因也是因为他的岳丈一位前朝姓胡的官员发现这个和尚风度翩翩,交谈一番后更是惊叹于他的才华,说:“子有如此才学,何为流于空门!”所以力劝他还俗并且还把女儿嫁给了他。而四皇子还俗后做了教书先生,因为与他下棋而一起被抓的蓬莱公李方进在《张先生》一书中说四皇子是个“丰标秀整,议论风生”谈吐不凡的美男子,路氏告诉李方进说:四皇子“姓张,号潜齐,浙中名士也。学问渊博,写作兼优,而且工于手谈,精音律。”才华没的说。
而红楼梦中暗喻太子的荣国府第一继承人的贾琏却是个风流好色的浪荡公子,所以是“假廉”,没廉耻。我上面转载的文中说太子朱慈烺虽然只有十六岁,却是一个各处留情的风流哥儿,一苏杭美女曾为其生一子,名曰朱和檄,明亡时已经一岁,朱慈烺把这对母女养在京城繁华之地,在李自成乱国时,把她们母子悄悄转移,后无音训。如果叙述是真,那么书中尤二姐的描写正是影射此事,太子的品行也恰恰应和了贾琏的“假廉.希望能有这方面更多的资料。
7,在“群芳开夜宴”中,宝钗抽到的是花王牡丹,暗示她的皇后身份;而黛玉抽到的是芙蓉花,签词“莫怨东风当自嗟”,田妃居于东宫(周后居于中宫),民间称田妃为“东宫娘娘”,此处正是以东风暗指东宫。
芙蓉即荷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高洁之花,也暗合黛玉的“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淖陷渠沟”,正是歌颂黛玉品行高洁,并且暗示黛玉死在明亡前,从而避免了被暴尸被侮辱的结局。
田妃也爱芙蓉,海棠。《梵天庐丛录》记载“田妃擅花卉,尝作群芳图,凡二十四种,合为一本。思宗命特付装潢,特加赏览,每页钤“承乾宫印”,“南薰秘玩”。上端有思宗题诗。明亡,散落人间,有蒋氏得其二页,一为海棠,一为芙蓉,幽逸冷艳,皎然独绝。”真是无巧不成书,24种花偏偏留下了芙蓉海棠。黛玉做的《白海棠》诗,不但写尽了海棠的神韵,更是以“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道尽了内心的孤独、寂寞和痛苦。
前有田妃做《群芳图》,后有黛玉做《葬花吟》,正反对照,正是作者怀念母亲哀悼家事国事的曲笔。
8,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前一句说的是宝钗,后一句讲的是黛玉。因为史书对周后的评价是“有恭俭之德”,而评价田妃是“多才艺”,正是一德一才。
周后曾经命人采购24辆纺车,教宫女纺纱却因无人学得会,周后最后将纺车全部砸毁泄愤。“停机德”明面上是说宝钗有贤妻之德,暗里却是讥讽周后停机砸车之事,用得实在是妙!
而有咏絮才的母亲早丧的林黛玉才华横溢却性格孤傲,也正是“多才艺,性寡言”幼年丧母的田妃的翻版,最后在贾府被抄家前病死,也正是对应了田妃在明亡前病死的结局。(玉带林中挂,是黛玉影射的另一面崇祯的结局)
9,宝钗来自金陵,黛玉来自扬州也正是暗合历史,周奎在北京算命为生,周后来自北京(在书中以金陵暗示);田弘遇在扬州任千总,田妃来自扬州。
为何金陵也是指北京?贾府是在北京,但第二回中作者却写到贾雨村说他在石头城见到了宁国府荣国府。石头城在古代叫金陵,是大明朝的开国之都,就是现在的南京。贾府怎么又变成了在南京呢?注意甲戌本批注此为“点睛神妙”,为何?而且警幻仙子还指着金陵的册子对宝玉说“贵省”,也是把贾家当做了金陵人。
看来这是作者故意把南京北京混为一谈,因为虽然朱棣后来迁都到北京,但南京也依然是与北京并列的都城地位,被称作“两京”。暗示书写的是明朝事,北京金陵都是明朝的京城。而且书中也专门写了金陵的甄家对应北京的贾家,假作真时真亦假,贾做甄时甄亦贾,甄家就是贾家,金陵就是北京,这就是作者的不能明写只好曲笔的不得已。
10,暗喻周后的薛宝钗毒害田妃林黛玉,天涯有帖子讲过。
史书记载周后“晓书画,亦谙药理”,自称“妾本儒家,惟知蚕织耳”。第42回中宝钗所作的一番“画论”正是“识书画”;也是熟谙药理;而且总是说女子“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正是一一对应之妙。
探讨一下《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到底是谁呢?
在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風雨夕闷制風雨词》中,薛宝钗故意将林黛玉的病症说得严重吓唬黛玉,趁机给黛玉开药方,然后亟不可待地连夜派婆子打着伞挑灯笼,热心地送燕窝和“洋糖”给黛玉赶紧地吃上,燕窝好坏肉眼看不出来,但冰糖变成了洋糖却分外刺眼!洋糖与冰糖药性相反,这正是熟諳药理的宝钗的好谋算!
看到第五十回,黛玉吃了几个月宝钗送的洋糖燕窝后,“越发瘦了;眼泪也比旧年少了;从前只是在春分秋分之后才咳嗽的旧毛病,居然在大冬天也开始犯了;而且更严重的是不但夜里咳嗽,而且还失眠了,只睡了一个更次!黛玉的病变得严重了!
宝玉开始怀疑宝钗送的冰糖燕窝,于是立即用自家的冰糖燕窝替代了宝钗送的,于是才有了后来紫鹃对宝玉说黛玉吃了宝玉送过来的冰糖燕窝后病好多了。
熟谙药理,心思歹毒,杀人于无形啊!
11,晴雯(黛玉之副)乃是影射田妃推荐和支持(“杨之大用,实借径与田贵妃”)崇祯最为器重喜爱的杨嗣昌。
杨嗣昌,字文弱,晴雯指晴天云少,雯弱,即文弱。
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湖南古有“芙蓉国”的美誉,宝玉为晴雯做《芙蓉女儿诔》。
“身为下贱”指的是“父鹤,总督陕西被逮,嗣昌三疏请代,得减死。”杨嗣昌的代罪之身。
晴雯被奸谗所害,实在是因为她太过出众,连凤姐都不得不说:“若论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来,都没晴雯生得好。”
晴雯补孔雀裘,其实就是杨嗣昌修补大明山河,他是怎么补的呢?“將裏子拆開,用茶杯口大的一個竹弓釘牢在背面,再將破口四邊用金刀刮的散松松的(四正),然後用針紉了兩條(2),分出經緯,亦如界線之法,先界出地子後,依本衣之紋來回織補。補兩針(2),又看看。織補兩針(2),又端详端详。”。看到没?用的正是“四正六隅”的方略!
杨嗣昌是明朝末年崇祯最为相信倚重的大臣,崇祯对有才有识,不计个人得失,真心为国操劳的杨嗣昌是有深厚感情的。崇祯专门为杨嗣昌作诗送行,引得东林党嫉恨,文秉写到“ 所以宠之者至矣。”
崇祯14年,杨嗣昌失洛阳,面对东林党李昌等的弹劾。崇祯说:“督师去河南数千里,所谓鞭长不及马腹,若汝等爱憎起见,无乃太过!” 杨嗣昌再失襄阳后,为兵部都谏张缙彦以“陷城失藩”纠劾。崇祯降旨“自督师以下,调度失宜,巧言善欺”,着有关部门议罪。朝臣得此机会,以吏部尚书李日宣、左都御史王道直等大僚为首的一批言官纷纷上书要求惩办杨嗣昌。崇祯以是大会六部、九卿、科道于乾清宫,怒曰:“杨嗣昌系朕特简,用兵不效,朕自鉴裁,况尚有才可取,各官见朕有议罪之旨大家排击,纷纭不已。如出忠直,何不于兵科未具疏时先言之也?姑不深究,各疏皆留中,谕尔等知之。”
杨嗣昌忧惧交加病死后,朝中东林党仍不肯罢休,一定要以“失陷城池律”论,要求崇祯下旨将杨嗣昌“戮尸”。崇祯一时无法抵挡,多日后突然一日对朝臣流泪言“昨梦杨嗣昌”云云,同时以“故辅杨嗣昌奉命督剿,无守城专责,且对伪装入城、乘夜偷袭均再三严申军令,地方官员置若罔闻。”为由,不顾朝臣反对宣布昭雪杨嗣昌罪,赐祭。
宝玉梦见晴雯道别其实就是指崇祯梦到杨嗣昌一事。
崇祯还亲自手书祭文一篇:“惟卿志切匡时,心存许国,……赍志深渊,功未遂而劳可嘉,人已亡而瘁堪悯。……英魂有知,尚其祗服”。正是宝玉为晴雯写祭文的原型!真真是“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崇祯还临朝叹息:“自杨嗣昌殁,无复有督师平贼者。”暗合了补孔雀裘一回中麝月说晴雯:“但这里除了你,还有谁会界线?”
宝玉探望被逐出去的晴雯,见她“瘦如枯柴,腕上犹带着四根银镯”晴雯怎会如此富有? 想想晴雯看病时,大夫都不敢正视,分明是妃子的气派。这是暗述生了四个儿子的田妃。
而晴雯与宝玉换穿贴身的红绫袄则是她深感冤枉,被奸馋污了自己的干净却也不屑去辩解了,是对污蔑者的憎恨,也是对宝玉的眷恋。袭人(宝钗)和宝玉虽有云雨情,但远不及晴雯(黛玉)和宝玉的心灵相通。
晴雯为黛玉之副,杨嗣昌是田妃推举支持,为崇祯所器重倚仗,而在杨嗣昌病死后不久,田妃也病死了,一年多以后,崇祯也上吊死了。也正是晴雯之死预告了黛玉的结局。
杨嗣昌为国呕心沥血而死,生前受尽东林党的弹劾打压,死后还被诋毁,东林党誓要将杨嗣昌刨坟戮尸,但由于崇祯的保护没能成功,可是他们的愿望最终由张献忠实现了,张献忠不仅掘了杨嗣昌七世祖坟(这是不是作者特意为之,所以将晴雯之死被安排在77回的原因呢?),还焚烧了杨嗣昌夫妇棺柩,并将他们的尸骸斩断戮烂。
谁说崇祯刻薄寡恩?看看崇祯对杨嗣昌的感情!谁说崇祯喜欢委过于他人?看看崇祯对杨嗣昌的担待!我们应该思考:当这些东林党人怪罪崇祯刻薄寡恩推卸责任时,他们到底为崇祯还有大明做了什么?
12,红楼梦中借对卜世仁和封肃的描写对周奎极尽嘲讽,也绝不是身为周奎外孙的太子能做得出的。
卜世仁,谐音“不是人”,贾芸向卜世仁借钱的描写活脱脱就是崇祯向周奎借钱的再现,太子是绝不会自揭家丑的,但四皇子则不然了,自然是要对周奎痛揭痛批的。脂批云:酷肖之至!
封肃:谐音“又疯又俗”,此人是甄士隐的岳父,为人奸险小气,趋炎附势。落魄的女婿拿银子委托他置买房地,他却半用半赚,只拿一些薄田破屋糊弄女婿。令人不禁联想到崇祯要他捐钱带头,他却跑去找女儿周后要了5千两银子,然后扣下了2千两,等于偷拿了崇祯5千两却最后仅用3千两糊弄崇祯的事迹。
封肃见到公差说:“小人姓封(疯),并不姓甄(真)。” 又令人不禁联想到崇祯将儿子送到他家避难,却被他先送了李自成,后又将太子交给满清。在主审官钱凤览怒骂他“背主忘恩” 以真太子为假太子后,周奎却恬不知耻地回答说:“即以真作假,亦为国家除害。"
当贾雨村想讨娇杏做妾时,封肃便在当夜就把娇杏送过去,不禁又让人联想到《觚剩》中记载的周奎送陈圆圆给吴三桂一事。
13,作者在书中两度将宝钗比作有名的丑妇孟光,足见作者对宝钗的憎恶。
第五回中《终身误》曲中说:“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宝钗如孟光一样对宝玉举案齐眉,但宝玉却意难平,为何?因为在宝玉心中薛宝钗长得就像梁鸿的妻子孟光那样丑。《后汉书。梁鸿传》说:“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
第四十九回中,宝玉对黛玉说:“是几时孟光接了鸿梁案?”,再用丑妇“孟光”喻指宝钗。
14,作者对待象征魏忠贤的王熙凤持赞赏态度,流露出喜爱和同情之情,还有宝玉对东林党的旗帜鲜明批判,是太子和吴梅村绝不会有的。反倒是四皇子才会批判东林党,对魏忠贤有贬有褒。为什么呢?
因为东林党与魏忠贤是势不两立的!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铁杆“东林党”人的吴梅村是坚决维护“东林党”利益的,他在《清忠谱序》里痛骂魏忠贤阉党乱国:“先朝有国二百八十余年,其间被寺人祸者凡三:王振、刘瑾专恣于前,魏忠贤擅窃于后,驯致流毒天下,而国家遂亡……至魏忠贤之擅则不然,上自宰辅禁近,下暨省会重臣,非阉私人莫参要选。时倾险之士思逞志于正直者,亦愿为之爪牙,供其走噬,甚至自负阿父、养子而不惜,而东林之难作矣。故自辛酉至丁卯七年之中,在朝诸贤无不遭其坑戮,而国家之气以不振……甲申之变,留都立君,国是未定,顾乃先朋党、后朝廷,而东南之祸亦至。噫!彼为阉党漏网之孽,固无足怪,谁为老成,丧心耄及,更可痛也!”吴梅村可是把明朝亡国的罪过全都推到了魏忠贤头上,大骂魏忠贤不算,还将其与明朝的大奸臣王振、刘瑾等同,真是恨得咬牙切齿!这样的吴梅村怎么可能去肯定和同情影射魏忠贤的王熙凤呢?
同吴梅村一样,太子也是东林党派。太子母亲周后的老师是东林党人陈仁錫,陈仁錫险被魏忠贤斩首,后被人暗中搭救才幸免于死。周后曾向崇祯推荐陈仁錫,被崇祯怒斥道:“既然他是你家翰林,就休想做阁老!”,陈仁錫因此而不被崇祯重用。周后因周奎收取东林党人郑谩贿赂而向崇祯求情想为郑谩脱罪,崇祯斥责周后并将郑谩凌迟处死。而且《思陵典礼记》记载:周后“初为信王妃,晓书画,亦谙药性,在潜邸,与上甚和庄,既册立,协谋去魏逆,称贤功。” 清楚地点明周后在除去魏忠贤一事中出了大力,周后是坚决反对魏忠贤而亲东林党的,身为周后爱子的太子怎会否定母亲周后而去肯定魏忠贤呢?何况太子的老师方逢年、吴梅村等基本上都是东林党人,自小浸染于其中的太子根本就不会用能干的王熙凤来暗喻魏忠贤。
但四皇子就不同了。田妃是带有反东林党的色彩的,这从田妃推荐支持的杨嗣昌的立场上就能反映出来。所以四皇子秉承母亲的立场,对东林党是批判的态度,自然就不会对魏忠贤彻底否定,这就是红楼梦作者把王熙凤描写的亦善亦恶,竟然还对魏忠贤有同情之意。
再看看第三十六回里,宝玉忽然莫名其妙的对文官武将大发一通议论,他是这样批文官的:“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污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谈乱劝,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即时拚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还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正是作者痛骂东林党误国!
正是立场的差异,导致了四皇子和太子/吴梅村东林党的观点的差异,导致了对魏忠贤和东林党的态度的不同。
为何万历、天启、魏忠贤和杨嗣昌在史书上是负面形象,而东林党、周后和太子是正面的形象?
因为笔杆子牢牢地掌握在以张岱、吴梅村、文秉等为代表的东林党人这些文人手中,就是崇祯早期英明后期浑聩的原因,因为崇祯后期渐渐对东林党不满,这同时也是为什么史书中周后的形象高大而田妃被批判的原因所在。东林党文人是一定要对周后极力吹捧,而对田妃和杨嗣昌等进行批判的,立场决定了一切!通过对《红楼梦》的解读,会让我们一探被东林党歪曲的历史。
对于吴梅村是红楼梦的作者的争论,我认为四皇子可能借鉴了吴梅村的戏曲《秣陵春》,但红楼梦的创作主要是基于四皇子本人对历史的认识和感情,所以这部隐写历史的红楼梦要比东林党人笔下的历史更为客观,用王熙凤来影射魏忠贤,而对“东林党”人进行了批判和嘲讽,而且就连批注的畸笏叟、脂砚斋等人的态度也反映出他们应该也都不是“东林党”人,东林党人是绝写不出王熙凤的,也绝不会痛骂自己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