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8 16: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恭厂大爆炸的因果解密(上)----明末党争“五”大案之拨乱返正(八)
原创 红楼隐史 红楼隐史 2018-09-24 23:01
凡事都有因果,就让我来理理这改变了历史走向的王恭厂大爆炸背后的因与果。



《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一》记载较为简明直观:“天启五年五月,上祭方泽还宫,即幸西苑,时日已晡,忠贤与客氏乘大舟饮酒,欢甚。上独与宦竖二人,泛小舟荡漾,上身自刺舟,一珰佐之,相顾笑乐。忽风起舟覆,上及二珰俱堕水中,二珰死焉,上救免。诏肃宁县建坊,赐敕旌奖魏忠贤,并荫其弟侄一人都督佥事。锦衣卫指挥掌北镇抚事许显纯勘问汪文言狱。

秋七月,下杨涟、周朝瑞、左光斗、顾大章、袁化中于北镇抚司。

八月,御史张纳上书论东林书院,诋邹元标、孙慎行、冯从吾、余懋衡,俱削籍。副都御史杨涟卒于狱。吏科都给事魏大中卒于狱,其子学洢死之。佥都御史左光斗卒于狱。

九月,赐魏忠贤金印,文曰:“顾命元臣。”客氏印,文:“钦赐奉圣夫人。”顾大章下狱,寻卒。

冬十月,逮御史惠世扬、夏之令于狱。刑部侍郎朱世守、大理寺丞杨一鹏、兵部侍郎刘策、布政陆完学俱削籍。中书舍人吴怀贤下狱。同官傅应星入告忠贤,即逮之下狱,拷死,籍其家。妻程氏以惊死。

十一月,扬州知府刘铎下狱。僧本福携铎赠三诗至京,为其语多讥刺,遂逮之。锦衣卫指挥佥事高守谦殴翰林丁干学毙之。时科臣陈熙昌、词臣陈子壮亦以试录有“庸主失权,英主揽权”等语,亦削籍。戍吏部尚书赵南星。

天启六年春正月,命修《三朝要典》,以“红丸”、“挺击”、“移宫”三案,编缉成书。

三月,御史周宗建下狱,卒毙于狱。左谕德缪昌期下狱,与周顺昌同诏狱,为许显纯所毙。左都御史高攀龙卒,自投于园池,忠贤复矫旨逮其子高世儒。吏部主事周顺昌下狱,显纯拷比倍酷,死。御史李应升下狱,亦拷死。戍毛士龙,削夏嘉遇、姜志礼、王心一、刘大受等籍。“



从时间顺序上我们发现,在大爆炸发生前,天启皇帝即使因意外落水而病重垂危,也从没有放松对东林党的打压,反而是更加果决地清理东林党,不难看出来日无多的天启皇帝希望能为继承者留下一个干净的朝堂的只争朝夕的迫切心情。天启皇帝整肃东林党可谓是手段严酷,可是他整肃的都是手段极端的阴谋家和以权谋私的为非作歹者,如为争夺朝权而蓄意制造“红丸”、“挺击”、“移宫”三案迫害异己、祸乱朝纲的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等;如贪污受贿、营私舞弊的汪文言、周起元、周顺昌等。



而对待东林党中的温和分子,天启皇帝则依然是礼遇宽容的,譬如东林党领袖“老叶妈”---首辅叶向高,譬如东林党领袖---帝师孙承宗,譬如东林党大佬---大学士朱国桢等,魏忠贤在朱国桢被弹劾时还特意网开一面,交待下面“此老亦邪人(指东林党),但不作恶,可令善去。”而将其免罪。由此可见天启和魏忠贤做事还是很有原则的,就事论事,是非分明。



但无事都要生事的东林党人怎会甘于束手待毙?只是打压他们的是一国之首的天启皇帝,而且还都是拿得出证据、讲得出道理的,怎么办?这人世间还有谁能压制的住万万人之上的皇帝呢?人间自然是没有的,可这难不住饱读史书的东林党,古代社会人们认为君权神授,皇帝被视为是“天子”----上天之子,那么就用“天意”来让天启皇帝屈服吧!秦有“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来伪造天意引导民心,但操作手法太落后而且对紫禁城里的天启皇帝产生不了太大的影响,东林党除了要震慑天启皇帝外还必须要除去皇三子,他们需要与时俱进制造有破坏力的大动静!

天启和阉党对皇三子幼小恐受內操枪炮声响惊扰的担忧,万历三十三年九月的盔甲厂火药爆炸事故的“声若雷霆、死伤无数”,这让东林党将目标锁定在京师最大的火药局---王恭厂上。在信奉“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的古代,重大灾难的爆发会影响到人心向背和政权稳定,东林党可以此引导天变舆论反击天启和魏忠贤。而皇三子的死,势必从精神上沉重打击病弱的天启皇帝,并让他的打压东林党的政策后继无人。



五月初三,“甲辰○巡关御史梁梦环奏:欲扫奴氛,先固疆圉,敬陈急著,乞圣明责成诸臣作速预防。得旨:这本说得是贼情叵测,防御宜周,今内外同心,文武和协,厂臣魏忠贤苦心为国整造盔甲器械火炮等项接济急用,大壮军威,枢督抚镇诸臣还宜悉心料理,以图制胜。其速角□羊粮料讥,防款虏,并觉华岛宿重兵设副将,俱系急著该部速与覆行。”



天启皇帝批复巡关御史梁梦环的谕旨中透漏出一个至关重要的信息:魏忠贤正在为压制后金奴酋而大造盔甲火炮,与之相应的火炮所需火药的制造自然也要加大生产,换言之,此时的王恭厂内的火药生产量和储藏量正是高峰之时。仅仅三天后,京师最大的火药制造厂-----王恭厂火药局就被人纵火引爆!真是好算计!


“○吏科都给事中杨所修等、掌道御史王业浩等各合词上慰疑有奸细私焚火药,乞敕严防密稽。仍行该城查恤被灾人户,上是之。”

根据现场人证吴二的证词显示王恭厂大爆炸是人为焚火引爆,天启皇帝也赞同王业浩等人并批准“严防密稽”。但由于爆炸破坏性太强,现场毁坏严重,以当时的刑侦条件难以调查,再加上天启病重,天启唯一的皇子朱慈炅又当天夭折,而皇位继承人信王朱由检是亲东林党的,眼见天启大势已去的很多阉党和中立派大臣都选择抛弃天启明哲保身,竞相倒戈维护东林党,呼应东林党的谣言造势,也给调查带来了人为的阻力,纵火调查终因客观和人为的双重原因而不了了之。



虽然天启皇帝不相信天变之说、不肯放弃对东林党的打压,但是王恭厂大爆炸还是不可逆转地造成了阉党集团其实就是帝党集团的分崩离析。



《酌中志》记载:“中官最信因果”“(李永贞)至五月初六日,因王恭厂之变,惧而求退,体干固不肯放,嗾逆贤借先帝天语催永贞少愈即出。”太监最是迷信,魏忠贤的亲信----司礼监秉笔太监李永贞因前段时间摔伤了腿正在修养,惊天动地的王恭厂大爆炸令他深感恐惧,当天就请求退隐,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不肯放行,于是唆使魏忠贤让天启皇帝亲自下旨命令李永贞腿伤稍愈就赶快出来办事,这才勉强留下李永贞,可想而知李永贞自此后的做事肯定是消极懈怠的,阉党的执行力自然是大打了折扣。

但天启要面对的可不仅仅是后院失和,更可怕的是前廷失守、阉党竞相倒戈。

灾害发生后,天启赞同“有奸细私焚火药”的结论,但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在大爆炸发生两天后的五月初八,天启皇帝不得不下诏同意王恭厂大爆炸是“变异非常”,却同时强调要大臣们“洁虔洗心办事”“痛加修省”,表示天变乃是臣子没有“恪恭职业”导致的。“己酉○谕内阁:五月初六日己时地鸣震虩屋宇动摇,而京城西南一方王恭厂一带其房屋尽属倾颓震压多命。朕以渺躬御极,值此变异非常,饮食不遑栗栗畏惧。念上惊九庙列祖,下致中外骇然,朕当即斋戒虔诚。亲诣衷太庙恭行问慰礼讫尔,中外大小臣工俱各素服角带,务要洁虔洗心办事,其停刑禁屠等项。卿等即传示礼部都著痛加修省,恪恭职业,共事消弭,仰体朕心,冀回天变,毋得视为虗文苟且塞责,仍将被灾人户速著该地方查明具奏,分别优恤以彰朕畏天省惕至意,特谕。”



眼见天启无以为继、东林党将东山再起,阉党骨干首辅顾秉谦等人纷纷第一时间上疏自我弹劾,请求罢斥,希望尽早脱身免灾。并请求停止对东林党用刑。天启皇帝只能是一一温言传旨慰留。但是顾秉谦后来接连3次上疏乞休,终于在三个月后的天启六年(1626年)九月致仕返乡。“○大学士顾秉谦等,合疏自劾燮理无状,求赐罢斥,言:天任德不任刑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为也。今地阴也西南为坤又阴方也当仲夏盛阳之月而声出地中灾起阴位此阴奸阳刑奸德之象也。今圣谕首举停刑一节同符任德之化。请敕在京各衙门重大狱情经奉明旨者俱开送法司,分别具奏,速与发落,在外责成抚按有司不许淫刑以逞,庶天心嘉悦矣。又各疏自劾,俱温旨慰留。”



第二天,五月初九,阉党王永光上疏声称王恭厂大爆炸乃“上天垂戒”,要求将东林党罪犯交付法曹以免于诏狱刑求。“○兵部尚书王永光言:诸臣谓王恭厂不过火药延烧已耳,何能使坤维震撼数十里作霹雳之声?若徒诿火药之力也目前稽查失火甚非上天垂戒意矣。今我皇上减膳撤乐诸臣素服角带遂足当修省乎?。。。累囚半归诏狱追赃即已毕命。。。请自今以往,轻重罪囚悉付法曹,使罹法者瞑目,附比者徼恩,或开其湔除减之一线,仍念其子孙父母之无皋肃杀继以阳春此其时矣。。。得旨:这修省事宜知道了,三殿渐已就绪,不碍军需,票拟自属阁臣,原未讹误。”天启看了只得用“知道了”三字敷衍了事。

“○癸丑(五月十二)礼科都给事中彭汝楠等疏言修省实政,一曰省刑罚,如近日逮系立枷非万不得已必无轻用;一曰薄税敛,将新复□税一切报罢带徵钱粮酌量催徵无令有司奉行太过。”“王恭厂灾,兵部尚书王永光请宽讼狱,停工作,慎票旨。给事中彭汝楠、御史高弘图亦言之,俱削籍。”



大爆炸发生六天之后的五月十二,东林党人彭汝楠和高弘图以天变“修省”为由提出省刑罚、减税赋,天启当即将这两人革职。可是没想到原本提出王恭厂大爆炸是人为纵火并主张调查的不结党的中立派御史王业浩竟出言附和东林党,这位王阳明的弟弟王守文的玄孙不但不提人为纵火的调查,反而洋洋洒洒的阐述王恭厂大爆炸乃来自人心的郁气积结,希望天启皇帝宽然大度,放弃打压东林党使亿万人心融合相亲而成太和之气以充足宇宙,不愧是心学家之后,这一番附和东林党的和气之说应该也算是他对祖宗王阳明的“心即理”的运用和发扬吧。



“河南道掌道御史王业浩等亦言:天心仁爱,变不虗生,兹王恭厂灾纪载不多见,欤刑罚或太重、欤税敛或太急、欤人心或有郁、而太和元气或未流行、欤迩者辇毂之人心多浮而易惊,西北之人心多苦而不甘,东南之人心多悍而易动,而合计海内人心隐隐尚多郁象。郁而火伏焉,郁而阴阳搏击焉,郁而飙风举焉,此震烈之天变所自来也,愿 皇上宽然奠天下于有馀之地,使亿万心融融泄泄以亲上向风而成周之太和充足宇宙间矣。俱下该部知之。”



不过短短六日,朝中便充斥了此起彼伏的要求去诏狱、减税敛的呼声,这都是在为东林党伸张诉求,这表明阉党都纷纷弃天启而去。王恭厂的惊天大爆炸打破了天启对东林党的重重围剿,天启虽然坚持立场不为之左右,并未停止对东林党的大狱,但他打击东林党的行动却因为阻力渐增而日渐艰难。



五月十九,“○庚申。命信王选婚,礼部报五城两县女子七十七名。”天启传旨为十六岁的弟弟信王朱由检选婚,这也显示了天启已经实际上将弟弟朱由检立为皇储(其中秘密我后面再解),亲东林党的朱由检的皇储地位的确立给了东林党信心,也彻底动摇了阉党的立场,阉党的分崩倒戈已不可阻挡。



“○丙寅。礼部尚书李思诚言:变异继至,天心实有所震怒,虗文徒具,实政不修,未足语修省也。前遇灾陈言诸臣章奏已多而剀切详尽实无如王永光一疏,举朝以为得大臣敢言之风,惟愿我皇上采而行之。得旨:灾变示警,已有旨上下痛加修省,若举朝臣子都能洗心涤虑、守正奉公,自然天意可回。朕览诸臣章奏,未尝不虗怀采纳,何得专指王永光一疏?为言且本内既无司官案呈便系奏本,如何称题本?用印大臣举动以后还要谨慎。”



五月二十五,东林党李思诚上疏批评天启的“修省”徒具虚文而不付诸实政,并盛赞王永光五月初九的上疏,希望天启采纳执行。李思诚属于东林党中的温和派,曾称颂魏忠贤“纯忠体国,大业匡时”,因此后来被崇祯以“颂美”罪打入阉党逆案,处“拟冠带闲住”。李思诚特意拿王永光的奏疏为言令天启皇帝十分警觉,意识到东林党可能已经与王永光结盟,因此天启皇帝的批复不再似从前的温言敷衍,而是变得措辞严厉、针锋相对,明确指出应该是大臣“洗心涤虑、守正奉公”才对,最后还批评李思诚奏本、题本不分,不懂规矩,警告李思诚“以后举动还要谨慎”。



可是这番敲打不但没用,反而令被李思诚盛赞的王永光再接再厉,于第二天的五月二十六又上一疏,“丁卯○兵部尚书王永光以朝天宫灾上疏,言:。。。日月薄蚀、星辰逆行,亦烦太史之占验,独谴告于都城之内叠徵于旬日之间甚至雨泽未沛冰雹随之,乖戾之象显示相左。 皇上亦既耳闻目击悚惕不宁矣。亦既传示诸臣共图消弭,实政矣!自诸臣条上封事自停刑罢税之外,卒未能恩免何项、宽恤何人,概已知道了三字应之。夫委之不知犹俟有悔悟之日,知而不改,何时是苏息之期?皇上当思天变之可忧,或兆于人情之未畅,今能使人情帖服便可望天意挽回,若圣意未回, 天威愈赫,为臣子者即欲耕食凿饮以农夫没世亦不易得,而况能保有崇阶长与皋夔稷契共事尧舜之主哉!得旨:今疆圉未靖,你部能悉心运筹矢图安攘即系修省实政,何必合词求罢?况进言有体大臣尤宜详慎,疏内以危言激聒,明是要君为首的,姑不究。”



王永光的这次上疏用词十分激烈,以冰雹作为天象示警批评天启皇帝的“修省”没有实施于实政,也没有宽赦任何人,面对臣子的疏谏一概都用“知道了”三字敷衍,根本就是知而不改。警告天启如果再这样不思悔悟下去国家就危亡在即了,这显然是在呼应前一日李思诚的奏疏,王永光为了摘掉阉党帽子与天启划清界限也真是拼了!这次,天启自然不会再用“知道了”三字敷衍,而是严厉的批评他身为兵部尚书应该“矢图安壤”才是,警告他“疏内以危言激变,明是要君为首的,姑不究。”



天启六年六月初一壬申,“○吏部尚书王绍徽言:。。。皇上当此修省时,于万几中择其何者为重、何者为轻、何者为本、何者为末,明缓急之序、折利害之详,察天命之微,审安危之系,忧其所当忧,已其所当已,为其所当为,节其所可省,是转祸为福变灾为祥, 皇上何惮而不为?此然非徒如此也,赏者君之仁也,刑者君之义也,今岁春夏以来,诛罚颇多,而法令无章,仁义大乖,则阴阳谬戾,其困顿囹圄尚不可胜计,悲号愁怨无所控诉, 天心有不为之轸念者乎?书曰:天有显道,厥类惟彰,然怨岂在明不见是图,斯亦安人心答天谴之至意也。得旨:冡宰职任统均,果能振刷吏治,惠养元元,岂至饥寒鼓衅?内府积贮,年来给发将二千万,迄无销算清数,谁执其咎?近来大盗公行,官民受害,正合决不待时之律,何谓诛杀颇多?大臣进言有体,屡旨甚明,以后还宜谨慎。”



王绍徽,《东林点将录》的编撰者,与偏中立的王永光相比,王绍徽应该算是阉党骨干。而王绍徽的上疏比王永光更为激烈,批评天启不知轻重缓急,不顾安危利害,诛罚颇多导致天谴,警告天启省刑减税才能转祸为福变灾为祥。这样犯上大不敬的奏疏表明这位阉党骨干已然与天启和阉党公开决裂了。天启愤然批驳道:如果能振刷吏治,官员能守正奉公,百姓又怎会饥寒交迫?并进一步质问年前发放的内府帑金二千万为何至今不知下落,到底是谁的责任?大盗公行,官民受害,正应用严刑重法整治,怎能说是诛杀颇多?警告王绍徽“大臣进言有体”,要谨慎规矩。



“壬午○南京掌道御史游凤翔疏陈:一曰求直言;一曰惜物力以裁土木;一曰扩仁恩以免严赃;一曰勿概为削夺。得旨:游凤翔原以例转复入,仍著他知府去。”六月十一,阉党游风翔上疏再提减税减罚,本是阉党中的边缘分子的他当即被降职,忍无可忍的天启杀鸡儆猴以震慑立场不坚定的墙头草。



可是这番震慑不但没能起到吓阻作用,反而更加鼓舞了王绍徽,在六月十二的回奏中,王绍徽先将二千多万两内帑下落不明之责全数推到熊廷弼、陶郎先和张我续三人身上,然后搬出朱熹和皇祖来压制天启,要求天启礼待士大夫,刑不上于冠绅,为东林党免刑,看来他早忘了朱元璋的“明之自创,不衷与古制”用廷杖打屁股和剥皮实草对官绅士大夫的特别礼遇了。“○吏部尚书王绍徽疏言:钦蒙圣谕,捧读再四,臣不觉感痛惶悚,追忆往时,当辽左奴酋猖獗随到巴蜀煽祸惟时门户炽烈引用匪类,东任熊廷弼陶郎先等,西付张我续,征伐调遣骚动天下,擅取外库借请内帑,以致二千馀万资其饕餮实其囊橐,。。。臣又闻人君以兼听广纳为明,以藏疾匿瑕为量,宋臣朱熹有言:宋朝有超越古今八事,其一曰遇士大夫有礼, 皇上仰思,皇祖刑不上于冠绅,崇餋士节,海内莫不仰德,斯亦恐惧修省仰答天谴之至意也,天意有不眷顾哉?得旨:奏缴圣谕该衙门公疏,用印如何独自出名?且疏内又兼条陈殊,非回奏之体。帑金二千万两糜费不止三人,何不悉行查出?大臣章奏还宜详慎。”



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

首度破解,持续更新,敬请关注博客文章,更多揭秘都在《红楼隐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8 16: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恭厂大爆炸的因果解密(下)----明末党争“五”大案之拨乱返正(九)
原创 红楼隐史蝶恋花 红楼隐史 2018-10-02 08:31
二千多万两内帑去向不明!二千多万两是个什么概念呢?

天启年间全国每年的税粮能收米2149万石,麦430万石(见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198页),如果按洪武年间的银一两折二石来算,仅仅才一千多万两银子。考虑到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我就按一石一两多算点,那么天启年间的全国税收也就是两千多万两!

整个国家全年的税收发了出去就消失无踪了,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但是天启皇帝与朝臣讨论国事自然不会信口开河,而且王绍徽不但没否认,还确认了这一数字“擅取外库借请内帑,以致二千馀万资其饕餮实其囊橐”,这二千多万两内帑去向不明,足见明末的贪腐问题是何等严重!毛说过:治国就是治吏,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天启皇帝铁腕治吏的原因了。

但无论天启皇帝如何努力,还是无法挽回败局,王恭厂的惊天大爆炸将天启打击东林党以整肃吏治的成果全部催毁了,东林党人曹珖在《闲思往事》中明确写道:“先是《三朝要典》成,拟罪三等,大辟、永戍、戍各若干。至是王恭厂灾,魏珰多震恐,而《要典》之祸解。”。这一切在皇三子夭折的那一刻,在亲东林党的信王朱由检正式上位的那一刻就已然注定,深明“人亡政息”道理的朝臣们不可能再把自己绑在天启这艘破败将沉的大船上,纷纷上岸逃生重新站队,东林党东山再起已成定局。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六月十一,在五月初六经历了失子之痛后又被朝臣们要求“停工、减税、免刑、崇养士大夫”的狂批乱责一个多月后,再也忍无可忍的天启皇帝所颁发的圣谕:“前览枢臣王永光所奏停工缓刑言若忠爱,朕熟思旬日,念皇极殿工已八九,止用银一百五拾万,不派扰民、不侈壮丽。复查边储岁角□羊不缺,外发帑又二千万,已同逝波究无实济。且皇极殿工用什一,木不求全,石不弃瑕,节啬存留,物料半积,即接构二殿计外角□羊一百馀万未到。 皇考发帑百万尚存,朕业已罢督徵停摉括蠲编派矣。乘此内外臣工协心并力通融樽节,即事半而功倍,且一劳而永逸,器具无朽败散失之虞,□匠沿经营豢餋之泽,中外臣民宜悉此意。若司民牧守封疆者皆如大工,官鲜侵渔,民无嗟怨,则何功不奏?何治不隆乎?(王)永光再奏云:未见恩免何项,宽恤何人,正望朕调剂减省。朕俯悼民隐,仰惕天威,正当罪己,每思改弦,饬(同“敕”)尔诸司举行实政。见今民穷已极,优恤何方?东西兵衅,敉宁何术?匪拯民困,莫挽天心。朕研虑焦思,企望治况。今年盗龙袍、内库二案,朕惩积奸已从重典,其奸细俘酋强盗,律不待时,原未违春生夏育之天,似未有淫刑妄杀之狱。今后法司问拟宜体不得已,而用刑之意便奉从重之旨,务为持平之法,纵情重于罪,亦只罪当而正,朕后世子孙亦不许。下从重拟之旨著为令,朕又仰思 ,皇祖刑不上于冠绅、崇餋士节,柰士不自爱,争为奸宄,如周宗建首保熊廷弼于亡辽,之后陶朗靡帑赂遗以众挠法,以巡城御史赋敛多官银两创建书院,自甘督工翼戴奸邪抗旨倡乱碑文见在,丧尽良心,又恐郭巩力攻廷弼,遂诬巩交结内侍,凶锋狡语远伏后案,欺朕幼冲,敢以代卫制楚之术玩弄要挟,及朕密访博询都无影响,正合祖宗设立红牌说谎面欺之律,朕慎重诛夷,姑行提问不敢失皇祖隆士盛心,郤又以薪俸作赃认奠须有之罪郡县扶同,并以侮朕,周顺昌始则逗挠诏狱,以孙女婚魏大中,继则奉旨逮问紏党称乱,蔑旨欺君虽遣役贪狠半繇自取,而故婚重犯显倡不臣;黄尊素为李若星居间分赃自肥,引座师破例贿入吏部,搅乱朝政,仅仅削爵归里,又认司房宗族暴豪乡井,非复人理可谓士乎?”

天启皇帝一条条讲得清楚,一件件说得明白:

皇极殿即将完工,只用银150万两,这是天启六年六月的修缮皇极殿一处的数据。包括皇极殿在内的三大殿在万历二十五年烧毁,三大殿是皇帝处理公务和举行重大仪式时用的宫殿,并非休息玩乐的普通之所,可以说是紫禁城中最为重要的建筑,可是万历皇帝在修完皇帝居住的乾清宫和皇后居住的坤宁宫后却并没有修复三大殿,那么为什么万历皇帝没有修复呢?因为实在是太花钱了!《明史》记载“(万历)三殿工兴,采楠杉诸木于湖广、四川、贵州,费银九百三十余万两,征诸民间,较嘉靖年费更倍。” 乖乖,光是采买部分木料的料钱就费了九百多万两,怪不得没修成。

可这件大事年轻的天启皇帝不但完成了,而且还创造了惊人的奇迹!为了控制重修三殿的成本,避免被官员愚弄,天启皇帝愣是在操劳国事之余,自己钻研成了木工专家,他的辛苦没有白费,根据《 熹宗实录卷之八十六》中的工部核计的全部完工后的最终数据是:修复三大殿总共耗银竟然不到596万两!“天启七年七月○己酉。工部奏:三殿大工,开工自天启五年二月二十三日起,至七年八月初二日报竣,,,,所费银计五百九十五万七千五百一十九两七钱六分八厘四毫一丝六忽一微。虽前朝册籍无可稽考,而工倍费省未有如斯。”再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150万两或者说596万两,实在是省钱省得太多了,这是一个难以置信的奇迹,却被东林党恶毒地诋毁成不务正业。

天启皇帝重修三大殿既没有摊派扰民,也不求奢华壮丽,木不求全,石不弃瑕,用料极为节省,就连先皇发的百万帑金也还没用完。正在收尾完工之时,群臣却吵着闹着要停工,不顾器具朽败散失之忧、不顾雇佣工匠经营之泽,这不是逼着天启前功尽弃、给国家造成更大的浪费么?

2,关于减免赋税之事正在筹划,即将敕令诸司举行实政。

3,就连龙袍、内库都被盗,可见悖乱之惊人!使用严刑重典也是形势所需,何况并未滥用刑杀,只是不得已而用刑罢了。

4,朝臣们一个个要求朕刑不上于冠绅、崇养士大夫,但东林党官绅们不克己自爱、反争相为奸你们为何就只字不提?周宗建丧尽良心,为非作歹反诬陷郭巩,更是欺朕年幼,肆意戏弄要挟于朕,朕为了谨慎,以尊重隆士之心问他,周宗昌反又故意将朝廷发放的俸禄说成贼赃以羞辱朕;周顺昌则戏弄诏狱,故意与朝廷重犯魏大中结亲挑战朕,抓捕他时又制造民乱,蔑旨欺君,虽刑罚狠了些却是他咎由自取;黄尊素分赃自肥,扰乱朝政,削爵轻罚后不但不思悔改,反横行暴毒乡井,这种人也配称为“士”么?

愤怒的天启皇帝最后说道:朝廷是重视礼遇士大夫的,可是士大夫自己却不自爱自重,不仅为非作歹还欺辱皇帝,如果朝廷再一味纵容宽大下去,春秋无将之诛是何意?这皇帝还怎么当?你们一个个都不详细查证,也不自我反省,反都说成朝廷一方的过错,朕不知道你们可曾公平的衡量过朕的话,朕真的是轻信偏听么?朕亲眼目击这些凶恶的奸人欺天、罔人、淆乱政纪,如何还能坐视他们继续违法肆逆?你们这些大臣都是国家栋梁,责任重大,崇奉忠直,却罔顾事实地将过错都推到朕的身上,这是什么立场?恭敬的态度又在哪里?你们一个个都好好想想:两千万两的內帑到底去了哪里?这天灾民困又到底是怎么造成的?你们是不是应该把这两个问题解释清楚?是不是应该惩前毖后?这些被抓的东林党官员是否有更深的内幕?他们有没有交代实情?你们不要玩弄纵横之术,借什么天变荧惑之说愚弄万世人心,朕不敢不敬天悯人,但惩凶除恶,朕绝不姑息徇私!

“夫朝廷重士,士实自轻,朝廷建官,官返侮上,若一味含糊宽假,则春秋无将之诛谓何或难乎其为上矣!诸臣不详察、不自省,辄另具肺肠动以为朝廷之过,朕未晓焉卿等可平心衡量朕之所言,果轻听乎?果偏狥乎?朕为天下主,八柄自持,目击群凶大憝欺天、罔人、淆乱政纪,朕何忍骫祖宗之法而任其肆逆滔天也耶!你每大臣任重股肱,道崇忠直,若皆事不课实,过忍归君,一体何居?靖共安在?试各清夜自思二千万饷今日何在?天灾民困何以致然?应否彻底澄清?应否惩前戒后?其诸囚状是否深文?各自吐情实?勿挟纵横之术,荧惑万世人心,敬天悯人,朕勿敢替,祖宗法严,朕何敢私?特谕。”

张居正早在万历四年(1576年)就说过:“异时每闻存翁(指徐阶)言,其乡人最无天理。”东林党将天启的这封长长的圣谕说成是罪己诏,可是我们看到的分明是天启对代表江南士大夫的东林党无耻悖乱的愤怒控诉、对满朝文臣罔顾事实欺君犯上的激烈痛斥,王恭厂大爆炸让天启对文官士大夫们极度失望并深深鄙视,顶着朝堂的重重压力,不顾朝臣的口诛笔伐,病弱的天启皇帝依然坚定推进着对东林党奸佞的整肃工作。

六月十七,“戊子○原任吏部主事周顺昌毙于狱”

六月十八,“己丑○原任御史周宗建卒于狱”

闰六月初一,“朔日○原任御史黄尊素卒于狱”。

闰六月廿一,“辛酉○逮原任应天巡抚周起元至下镇抚司狱”,“拷死”。

七月十一,“辛巳,○下扬州知府刘铎诏狱”,“杀扬州知府刘铎,诏斩于西市,并戮景阳尸”。

八月,“戊辰,○有不法之臣如广西副使曹学佺,私撰野史纪略,以謟上官,以惑天下。。。得旨:“皇考实录已有旨,改正(东林党)曹学佺私撰野史,本当拏问,姑夺职为民,书板行抚按官追毁。”

天启七年春正月,“削礼部尚书李思诚、吏部主事于志舒、怀来兵备丘志充籍。命锦衣卫逮志充,同上林监署丞王家栋下狱。削翰林陈仁锡、文震孟、郑鄤籍。拟孙文豸、顾同寅罪斩。”

二月初二,“○御史梁梦环疏紏戚臣张国纪草菅人命、鱼肉小民、擅收皇税、强取民房。前府臣刘志选疏谓其谋纳宫婢(韦氏),又谓有訾及于丹山之穴蓝田之种等语。得旨张国纪怙恃国恩,累千三尺,草菅人命,鱼肉细民,擅收皇税,私纳宫婢,过恶多端,于法难贷,朕念中宫懿亲,国家大体,姑着回原籍。俾痛改旧愆保全终始,毋再不悛,自贻后悔。”



夏四月,“遵化道耿如杞下狱。”

可是,留给天启皇帝的时间不多了,虽然他还年轻,不过才22岁,却早已是病体支离、心力交瘁,他只能将希望寄托在疼爱的弟弟信王朱由检的身上。

接下来我将围绕天启皇帝的这个好弟弟朱由检来揭秘那一段段不为人知的明亡历史。



请大家发留言,不要发消息,因为消息三五天后就会自动被删除,我时常不能及时查看,请见谅,谢谢!

另祝各位朋友国庆愉快!

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

首度破解,持续更新,敬请关注博客文章,更多揭秘都在《红楼隐史蝶恋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8 16: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钗和劉姥姥的年龄密码----明末党争“五”大案之拨乱返正(十 )
原创 红楼隐史蝶恋花 红楼隐史 2018-10-07 08:17
(《红楼梦》是假小说之形的真史书, 作者是朱三太子----崇祯帝的四皇子朱慈炤。作者所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批郑重提示“作者用史笔也。宜作史笔看。深意他人不解。作者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字字看来皆是血”“实写幼时往事,可伤”,“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红楼梦》布局宏大,构思精深,本博除了解读表面文章外,更主要是揭秘背后的真历史。由于书中人物事件之间皆有关联,请看我的其他博文以助理解。)



薛宝钗和劉姥姥的年龄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大秘密,这个大秘密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跨度长达50年的明末宫廷黑幕。

先看薛宝钗,简单的共识是宝钗比宝玉大二岁,比黛玉大三岁。因为薛宝钗与袭人同庚即同岁,而袭人“年纪又比宝玉大两岁”,宝玉比黛玉大一岁。

可是若是细究黛玉和宝钗进贾府的年龄,却不由得令人大吃一惊!

黛玉六岁时母亲去世,贾母因此不久就派人来接黛玉,同年即入贾府的黛玉是六岁。如此算来,前后脚进贾府的大黛玉三岁的宝钗应该是九岁。可是书中写宝钗赴京是为了参加选妃,明朝参选淑女的年龄的下限要求是十三岁,清朝选秀女也是同样规定,这九岁远不够格,难道是朱慈炤写错了?

不,朱慈炤没有写错,此中的秘密在薛蟠那里。

贾雨村是和林黛玉一同到的贾府,两个月后贾政让他如愿地“授了金陵应天府”,走马上任第一天就接办冯渊命案,那原告道“小的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可见案发时间是一年前,当时打死人命的薛蟠“方十有五岁”,那么贾雨村接手并了结官司时薛蟠已经十六岁了,而宝钗“比薛蟠小两岁”,应该是十四岁,宝钗比黛玉晚不了几天进贾府,黛玉6岁,宝钗14岁,这样一看宝钗竟然大了黛玉整整8岁!

为何宝钗又是大黛玉三岁,又是大黛玉八岁?《红楼梦》的多重影射我已经反复强调过了,那么朱慈炤这么写到底是要揭示什么明史秘密呢?



      宝钗大黛玉三岁是作者对自己母亲田秀英的年龄的说明,宝钗是周后,黛玉是田秀英,史书上记载了周后的生辰八字,见孙承恩的《思陵典礼记》记载:“(周)后生辛亥(即1611年)三月二十八日子时。”子时是老鼠活动肆虐的时候,还记得我前面解过的《贾宝玉所讲的耗子偷香玉背后的明末真历史》么,靠变化外貌骗偷香玉的老鼠说的也是周后。

        史书对于田秀英只有“生辰在四月”的月份记载。周后16岁参选,大田秀英三岁,可知田秀英13岁参选,周后生于辛亥1611年,小周后三岁的田秀英自然是生于甲寅1614年。



那宝钗大黛玉八岁又是何意呢?

请看一处生肖暗笔。《红楼梦》中唯一明确了生肖的是秋桐,属兔,宝玉与秋桐同岁,因此宝玉也是属兔的。小宝玉一岁的黛玉自然就是属龙了,是为朱明真龙陛下。而大宝玉两岁的宝钗当然是属牛了,《红楼梦》里谁是牛呢?劉姥姥!具体分析请回顾我前面的《揭秘与荣宁合称“八公”的惊人来历》。

还有有一处细节,想来很多朋友都不曾注意到,就是第四十回里劉姥姥弄丑作怪,引得众人哄笑一堂,奇怪的是书中唯独没写薛宝钗当时的情状,就仿佛宝钗不在场一般,请看:“贾母这边说声“请”,劉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劉,老劉,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劉姥姥。”

薛姨妈也写了,可怎么就不写薛宝钗呢?这就是朱慈炤的用笔狡猾之处,薛姨妈在,宝钗自然也是在的,而且朱慈炤还花了大笔墨描写宝钗。怎么?没看到?那就请这里瞧:“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劉,老劉,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原来属牛的薛宝钗就是弄丑作怪惹人哄笑的牛丑----劉姥姥!



宝钗大黛玉八岁的秘密就在劉姥姥身上!而这秘密不仅造成了万历皇帝的终身不幸,也导致了明王朝的最后覆灭,那么这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是什么呢?下周再说!



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



首度破解,持续更新,敬请关注博客文章,更多揭秘都在《红楼隐史蝶恋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8 16: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万历皇帝被老女骗婚的可怕遭遇----明末党争“五”大案之拨乱返正(十一)
原创 红楼隐史蝶恋花 红楼隐史 2018-10-15 07:53
相信很多朋友看到这个题目都会怀疑:大明的皇帝被骗婚?这可能么?

虽然听上去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但这却是千真万确。为了防范大臣武将通过子女联姻的手段来干预朝政,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定下了不许皇家和大臣武将联姻的规矩。所以,除了早期的朱棣徐皇后等特例外,明朝皇室无论是娶妻还是嫁女都是选择没有什么政治地位和影响力的平民百姓。这是明朝与其他朝代的不同之处。凡有一利,必有一弊,这样做虽然避免了外戚坐大干政乱国的危险,却又带来了新的烦恼----被骗婚!

这是因为与皇室联姻的利益极大。就算不是嫁皇帝,而只是娶公主也能让全家鸡犬升天,一旦作了“驸马都尉”后,国家不但给豪宅发巨薪,还有赠田和赏赐,父亲也会被授予兵马指挥使的虚职并享受俸禄,儿子则可世袭成为锦衣卫指挥,对平头百姓而言诱惑力极大。直接导致明朝皇室被骗婚的事层出不穷,这其中最荒唐的就是嘉靖皇帝一母同胞的亲妹妹永淳公主两遭骗婚,先是选了个家族有恶疾的小妾之子陈钊,及时发现后重选的谢昭又是个秃顶的丑八怪。而遭遇最悲惨骗婚的则是万历皇帝一母同胞的亲妹妹永宁长公主,万历十年(1582)被嫁给了病入膏肓的梁邦瑞,结果大婚之日新郎流鼻血,新婚一个月,驸马便呜呼哀哉,可怜的永宁长公主终身幸福尽毁,寡居数年后抑郁而死。



永宁长公主的不幸遭遇令人同情,但谁能想到万历皇帝本人也被骗婚了呢?而且是造成最严重后果的骗婚,不仅让万历终身不幸,更将明朝推向灭亡的深渊!

而这个成功骗婚并造成了一系列恶果的人就是比林黛玉整整大出八岁的薛宝钗----刘姥姥----刘昭妃!



《红楼梦》中写劉姥姥前后两次进大观园,中间间隔了5年,第二次进大观园劉姥姥告诉贾母“我今年七十五了”,由此可知周瑞家的即周后首次见劉姥姥是在劉姥姥70岁时,那这70岁有何意义呢?《明史》明确记载:“昭妃劉氏崇祯十五年薨(即1642年),年八十有六。”。为朱由检选妃是天启六年即1626年,当时劉昭妃恰恰就是七十岁!劉姥姥就是劉昭妃!详情见我前面的《狗儿为周瑞争买田地影射的明末真历史》,而劉姥姥参选万历皇后并被册封为昭妃时是21岁,比13岁的皇后王喜姐大出整整8岁!

明朝皇帝是十六岁大婚,皇后都是从十三至十六岁未婚少女中选淑女,岁数不会大过皇帝。即使不是为了大婚选皇后,而仅仅是皇帝增补妃嫔,年纪也不能超过十九岁,见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就立下的后宫选妃嫔而非选皇后的规矩:“民间女子年十三以上,十九岁以下……以备后宫。”而劉姥姥却以超出上限5岁的二十一岁的高龄连过七关一路闯进皇后大选的决赛前三,这其中的问题一目了然。

刘昭妃,河南陕县上村人,张嫣的老乡。祖父刘钿,万历年间在上村开旅店,三教九流无不接触。因上村临近茅津渡、会兴渡,是贩盐者南下的必经之地,刘佃经营的旅店接待的客人多是盐商。盐商不同于普通商人,《大明律》规定:“凡犯私盐者,杖一百,徒三年。”情节严重者可判死刑。盐业是国家特许经营行业,因此盐商与朝廷和官府的关系最为密切,而依靠垄断谋取暴利的盐商也因此是商人中得利最巨的一类。东林党极力要求减税的项目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盐税,就是因为能够获得食盐特许经营权的都是跟官府官员关系密切的大富商,代表的是他们自己的切身利益。而刘昭妃家每日里迎来送往的就多是这样的身份特殊的一群人。

万历五年四月(1577 年),刘家庶出的老女竟以21岁的高龄进入为16岁的万历皇帝的选后人选中,“八月初三,入元辉殿习礼”。万历六年三月初三,刘昭妃入选册封之后,祖母高氏和母亲马氏皆被赐为恭人,祖父刘佃赠明威将军指挥佥事,父亲刘应节先后官升三级,先是“锦衣卫正千户带俸兵部知”随后升“指挥佥事锦衣卫带俸兵部知”,后又升为“指挥佥事锦衣卫带俸明威将军”,叔叔们也做了官,全家鸡犬升天。



刘昭妃才貌并不比其他后妃强,史料上没有提到她有任何的出众之处,从第八轮决赛中李太后最终选了年纪最小的只有13岁的王喜姐为皇后来看,从刘昭妃无宠无子丝毫不得万历待见来看,这个相形见绌的超龄老女只能是作弊的产物,是官僚集团插手选后、妄图通过后宫影响并干涉朝政的操作。幸亏最终决定皇后人选的是万历皇帝的真正亲妈李太后,才没有给儿子找个老姐姐,反而定下的是年纪最小的13岁的王喜姐,否则能连过七关的刘昭妃成为皇后也是很有可能的。



需要注意的是后来因生下万历长子朱常洛而被晋封的王恭妃同样也是当时万历选后的参选者,与王喜姐岁数一样也是13岁!劉昭妃大出王恭妃也是整整8岁!

细心的朋友一定也注意到《红楼梦》中的贾母年龄前后矛盾的问题。第三十九回中,贾母在得知刘姥姥七十五岁后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还这么健朗。比我大好几岁呢。”可第七十一回里,也就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两年后,贾母过的却是八十大寿,可见贾府老祖宗的年纪其实是比刘姥姥大的,那么为何贾母却说刘姥姥比她还要大好几岁呢?这里的不合理就是朱慈炤故意设下的埋伏,他是借朱明老祖宗的嘴反讽刘昭妃的年龄,为了让读者留意老女刘昭妃大出选后规定年龄好几岁的这一极不正常的大问题。



王恭妃没能进入第八轮决赛,但最终却因条件出色而被留在宫中,并被特别分配去伺候万历的生母慈宁李太后,深得李太后喜欢,后来因容貌出众引得万历皇帝一见之下难以自持而临幸生子,即使后来万历皇帝因为瞧不起王恭妃的宫女身份对她百般轻蔑,却还是又与她生了皇四女云梦公主,综合各种记载,不难想见王恭妃的条件之优秀。相形之下,刘昭妃凭着“一后二妃”的元老级的尊贵地位却丝毫得不到最是看重身份地位的万历皇帝的半点宠爱,一生无子无女。都说“女大三,抱金砖”,女大六,自然是抱两摞金砖了,可惜生性爱财的万历却怎么也看不上劉昭妃的这两摞金砖,可见劉昭妃比起王恭妃来差距实在有点大。如果不是官员舞弊操作,才貌逊色的超龄老女刘昭妃根本就没有资格参加选后,也更加不会出现在第八轮决赛中,而被万历嫌弃是低贱宫女的王恭妃才是真正应该名列“一后二妃”中的人!

看重出身的万历瞧不起王恭妃的宫女身份,可实际上,王恭妃的出身很是不错,父亲王朝窭是武举人,在她参选淑女前就已经是锦衣卫百户,正六品军官。根据传统认识“士农工商”,“商居四民之末”。王恭妃的中下级军官家庭的出身,是开旅店的刘昭妃家远不能比的,更不要提刘昭妃连嫡女都不是,只是刘家小妾生的庶女!而万历皇帝的爱妻皇后王喜姐和宠妃郑贵妃史书上并未记载两人的出身,根据明朝选淑女的规矩,王喜姐和郑贵妃家应该都只是普通平民,与王恭妃相比自然也是不及的。可出身最好的王恭妃仅仅是因为没能入选前三名而作了宫女就被势利眼万历皇帝轻视了一辈子,这样的现实真是令人气愤!



贾宝玉讲的骗偷香玉的老鼠,大出黛玉整整八岁的薛宝钗,说的又何尝不是靠作弊上位夺取了本属于王恭妃的名位的刘姥姥刘昭妃呢?(详见《贾宝玉所讲的耗子偷香玉背后的明末真历史》)刘昭妃窃取了本属于王恭妃的尊贵的地位,在经历了二十八年不堪的羞辱和难言的痛苦后,王恭妃最终还是凭着儿子朱常洛和孙子朱由校拿回了自己的东西,成为地位仅次于皇后王喜姐的皇贵妃,死后被追谥“孝靖温懿敬让贞慈参天胤圣皇太后”,并迁定陵与万历皇帝合葬,历经悖乱,终得正果,这也算是上天无言的公正吧!

万历朝是一个利用老女祸乱天下的年代。同时代的出生于万历十年的叶赫老女被海西女真作为消灭对手的诱饵和政治联合的筹码在女真部落抛来丢去,一生被许配七次,更被努尔哈赤利用而成为他攻打吞并其他女真和后金起兵反明的借口之一,见《七大恨》“明越境以兵助叶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适蒙古,恨四也。”

朱慈炤将劉姥姥同时影射后金和万历的劉昭妃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的。在明朝因为劉昭妃的作弊而引发国本之争被党争撕裂的时候,努尔哈赤却在以叶赫老女为借口吞并其他部落实现对女真的统一、对明朝的蚕食!叶赫老女被努尔哈赤作为灭亡海西女真的哈达、乌拉、辉发、叶赫四部的借口不过仅仅一代二十多年,而万历老女劉昭妃造成的后果更加可怕,祸乱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代整整六十五年!



虽然劉昭妃无宠无后,但是她的鹊巢鸠占却引发了历时三十年的国本之争,将大明王朝推入了东林党争的深渊!如果不是21岁的劉昭妃鸠占鹊巢,那么13岁的王恭妃就不会失去本属于她的“一后二妃”的元老级别的尊贵身份,就不会被长着一双势利眼的万历皇帝看轻,也不会被后来的郑贵妃欺压,生下的皇长子朱常洛也不会被羞辱作“都人子”,迟迟都不被给予太子的身份,自然也就不会让东林党抓到万历的把柄、借机发起国本之争以争权夺利!



万历皇帝在世时,不得宠的刘昭妃没掀起什么大风浪,但她还是借着国本之争的机会呼应了一下自己的同党,三个为官的陕州人为刘昭妃父亲所立的《大明诰赠锦衣卫指挥佥事刘公墓表》碑文显示:刘昭妃在“请立太子”事件中有功,因此明光宗朱常洛继位后,刘昭妃被授“摄太后宝宫中之政”,获得了以太妃身份掌管太后印的超规格待遇,居然凌驾在身份远高于她的郑皇贵妃之上。刘昭妃的家人也再次得到加封,见《明熹宗实录》:“天启元年三月丙辰,以皇祖昭妃嫡弟刘岱为锦衣卫指挥使”;“天启元年八月,加升皇祖昭妃(亲)弟锦衣卫带俸指挥使,(嫡弟)刘岱都督同知。”而刘昭妃还将利用获得的新的权力继续为东林党服务、为自己和家族谋取私利!这一次,再度出手的刘姥姥更是给大明王朝狠狠一击,使其在灭亡的歧途上愈行愈远,再也无法挽救!



请大家发留言,不要发消息,因为消息三五天后就会自动被删除,我时常不能及时查看,请见谅,谢谢!

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



首度破解,持续更新,敬请关注博客文章,更多揭秘都在《红楼隐史蝶恋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8 16: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崇祯选婚----明末党争“五”大案之拨乱返正(十二)
原创 红楼隐史蝶恋花 红楼隐史 2018-10-30 07:48
【拙作《红楼隐史》已经出版,分为上下两册,书中不但对网路上已经发布的旧文作了大量的补充和整理, 而且还有尚未发布的《明末党争第五大案-拨乱反正系列》的后半部分和《金瓶梅密码》系列。这极其重要的《明末党争第五大案-拨乱反正系列》的后半部分和《金瓶梅密码》系列累计10多万字,将不会在网路上公开发表。《红楼隐史(上下册)》 https://m.tb.cn/h.389vXdR  点击链接,手机用户需要下载手机淘宝,感谢各位朋友的支持!】





明朝的皇帝通常都是十六岁大婚,见《思陵典礼记》记载:“列朝婚期多在十六,出幼之年英宗九岁登极,正统七年成婚;武宗十五岁登极,正德元年戌婚;世宗十五岁登极,嘉靖元年戌婚;皆在十六之年。万历六年成婚亦十六;天启十六岁登极,元年成婚;崇祯亦十六岁出阁成婚,是年登极。” 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十六岁选太子妃,因英宗亡故,于登基半年后的十七岁成婚;孝宗弘治朱祐樘十六岁选太子妃,十七岁成婚,也都在此例;穆宗隆庆帝朱载垕也是十六岁成婚,只不过他当时的身份是裕王,还并未被嘉靖帝立为太子。只有“一月皇帝”泰昌帝朱常洛因生母王恭妃的宫女身份而被万历帝轻贱,因国本之争身份不定,情况特殊直拖到十九岁才得以选妃成婚。

可是明代亲王的选婚并没有成规可循,二十多岁才成婚的也有的是,比如万历的几个儿子就都晚婚。虽然亲王选婚没有年龄时间上的硬性规定,但却有出府成婚即议出藩的惯例,但由于选藩和建造王府都需要时间,所以亲王们成婚后,距离真正出京就藩还是有一段时间的。如万历的同母弟弟-----备受宠爱的潞王朱翊镠,仅仅是为了将潞王府建造得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壮丽,结果耗资无数不说,修了四年才告竣工。再加上万历帝要求户部给弟弟潞王置办天价的安家费,因国库被耗空,筹措困难,所以朱翊镠直拖到成婚六年以后的万历十七年(1589年)已经二十二岁了,才带着五百多艘装满了财宝家私的船只离京就藩卫辉府。

嘉靖皇帝的第四子24岁才就藩“景恭王载圳,世宗第四子。四十年之国德安。”。万历的儿子们除了福王是“四十二年,始令就藩”28岁就藩外,其余三子都是天启七年(1627)三十岁以后才出京就藩,“瑞王常浩,神宗第五子。天启七年之籓汉中。” “惠王常润,神宗第六子。天启七年之籓荆州” “桂端王常灜,神宗第七子。天启七年之籓衡州。”



天启五年五月,天启皇帝意外落水生病,由于病情迟迟不见起色,天启皇帝开始着手安排后事,特意铸赐特大金印给魏忠贤和客氏,委以他俩托孤的重任。十月初一,令东林党们大失所望的是任贵妃居然为天启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儿子!亲东林党的信王朱由检因此失去了皇位第一继承人的身份。

因为病情沉重的天启随时可能驾崩,十六岁的信王已经成人,而皇位继承人皇三子朱慈炅却过于幼小,察觉到张嫣和东林党欲立信王朱由检为帝的蠢蠢欲动,为了能让信王朱由检早日离开京城这一权力中心,让东林党失去发动宫廷政变的有利条件,以杜绝东林党发动宫廷政变的危险,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皇三子朱慈炅的绝对安全,在天启的皇三子朱慈炅出生一个多月后,魏忠贤劝天启让信王成婚以便安排朱由检出宫就藩,于是天启传旨为弟弟选婚。见《明季北略》:“魏忠贤欲封国以远之,劝熹宗命(信)王出府成婚。”及《天启实录》:“天启五年十一月十二日丁巳,上谕礼部:朕弟信王年已长成,理宜婚配。尔礼部便出榜晓示京城内外官员军民人家父母,行止端庄、家法整齐女子,年十四至十六,容貌端洁,德性纯美,言动威 仪,咸合礼度者,许赴官报名,听候选择,应行事宜尔部开具来看。”



从历史经验来看,储君不能轻易离开都城,就算离开都城也是要跟在国君身边的,否则会有生命受到威胁或是不能及时赶回都城继承皇位的危险。期望信王朱由检即位而翻案的东林党们是绝不能坐视朱由检离京就藩的,天启皇帝极是疼爱呵护弟弟朱由检,但如果年少的朱由检到了藩地生了病有了灾一命呜呼怎么办?如果未来朱由检从藩地赶赴京城登基的路上出了意外怎么办?那么按照继位的伦序接下来要做皇帝的就该是东林党的死对头福王了,这岂不是让东林党的噩梦再无尽头了么?东林党怎么会允许这一切发生呢?考虑到一旦天启皇帝驾崩,魏忠贤将彻底主持朝政,而魏忠贤比天启皇帝更加痛恨东林党,必然会加大对东林党的防范程度和清剿工作,那么东林党的行动将更加难以实施,当务之急要在天启皇帝咽气前尽快出手解决皇储问题才好。

在天启皇帝传旨为弟弟选婚后不到半年的天启六年五月初六,北京最大的火药制造厂王恭厂就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爆炸,紫禁城里的七个月的健康的皇储皇三子朱慈炅在爆炸声中又是被摔又是被吓当天夭折,而尚在宫中等待选婚的信王朱由检则顺理成章的升为皇位第一继承人。可以说,信王的即将的成婚就藩就是皇三子朱慈炅被夺命的催命符!【关于王恭厂大爆炸的详情请回顾《王恭厂大爆炸的惊天黑幕》和《王恭厂大爆炸的因果解密》】



《天启实录》“天启六年五月十八日庚申,命信王选婚礼,部报五城两县女子七十七名。”

王恭厂大爆炸后,接下来就是紧锣密鼓地完成信王朱由检的选婚一事,这其中隐藏了一个被史学家们忽略了四百年的大玄机,直接关系到明末的政治命运,那么这个大玄机究竟是什么呢?下回再说。





请大家发留言,不要发消息,因为消息48小时候就无法回复,五天后会自动被系统自动删除,我时常不能及时查看,请见谅,谢谢!



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

首度破解,持续更新,敬请关注博客文章,更多揭秘都在《红楼隐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8 16: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崇祯 “一后二妃”的选婚大玄机----明末党争“五”大案之拨乱返正(十三)
原创 红楼隐史 红楼隐史 2018-11-03 09:38
【拙作《红楼隐史》已经出版,分为上下两册,书中不但对网路上已经发布的旧文作了大量的补充和整理, 而且还有尚未发布的《明末党争第五大案-拨乱反正系列》的后半部分和《金瓶梅密码》系列。这极其重要的《明末党争第五大案-拨乱反正系列》的后半部分和《金瓶梅密码》系列累计10多万字,将不会在网路上公开发表。购买本书请在淘宝天猫搜索“红楼隐史”,“中国发展出版社旗舰店”,感谢各位朋友的支持!】





天启五年十一月十二日,礼部奉旨开始为16岁的信王朱由检的大婚海选淑女,经过重重筛选,六个月后的天启六年五月十八日,礼部上报初选出淑女七十七名。最终在诸王馆选中小朱由检三个月的周奎之女。见《天启实录》记载:“天启五年十一月十二日丁巳,上谕礼部:朕弟信王年已长成,理宜婚配。尔礼部便出榜晓示京城内外官员军民人家父母,行止端庄、家法整齐女子,年十四至十六,容貌端洁,德性纯美,言动威 仪,咸合礼度者,许赴官报名,听候选择,应行事宜尔部开具来看。天启六年五月十八日庚申,命信王选婚礼,部报五城两县女子七十七名。六月二十一日壬辰,以信王婚礼,命诸王馆选择女子。选中大与县民周奎女,年十六岁,三 月二十八日子时生。”

单看这样的记载,似乎信王朱由检的选婚并无什么新奇之处。但是当我查阅细节后,才发现其中大有奥妙。

《胜朝彤史拾遗记》载:“天启中,选信王邸妃,以(周)后进。故事:宫中凡选婚,每选一,必以二副者陪,升即中选,皇太后幕以青纱帕,取金玉跳脱系其臂。不中,则以年月帖子纳淑女袖,而侑以银币遣还。时神宗劉昭妃,摄太后宝。而中宫之政,悉禀成于熹宗懿安后。懿安后疑后弱小,将及其次,昭妃力赞之曰:“今虽弱小,他日不长大耶。”因册为信王妃。宣懿康昭劉妃者,神宗妃也。万历六年立中宫时,随册为昭妃,于嫔嫱中最贤而有年。崇祯改元,上使之居慈宁宫,掌太后印,称太妃。周后之选,昭妃赞成之,以是也。”

《烬宫遗录》载:“周后选入宫,名在第三。懿安见其丰容端丽,特拔之为信王妃,故正位后深德之。袁、田二妃同选于朱阳馆,后亲下聘礼迎入宫。”

我们发现:为信王朱由检选妃用的居然是皇太后亲自主持的“选一陪二”!



看到这里,大家一定会不以为然。不就是沿用了宫中的旧规么,明朝选婚都是民间海选,相当于“选一陪万”,这“选一陪二”有什么可计较的?

问题在于明朝皇室的选婚决赛的“每选一,必以二副者陪”乃是只有皇帝或是皇太子才能享受的最高规格,而普通亲王的选婚决赛是根本不允许“选一陪二”的,只能是“一选一”!见《酌中志》:“(万历)三十一年选福王妃时,皇贵妃郑娘娘引潞王例,欲选三人而择之。先监矩时总理婚典,受执往事,争曰:潞王先选一位未中,复选二位。虽三人,其实二也,如何敢比?”

潞王是万历皇帝无比疼爱的同母弟弟,而福王是万历皇帝最为宠爱的儿子,万历皇帝为了这两人是屡坏祖规,赏赐逾制,可是在这两人选婚上也只能借不满意为由让爱弟潞王重选一次,第二次也只是让他“二选一”而已,至于爱子福王就只能乖乖地同其他亲王一样“一选一”了,骄纵的郑贵妃被太监奚落了一通也毫无办法。就连恩宠逾制的潞王和福王都无法逾越祖规,绝不能“选一陪二”,可信王朱由检却能享有皇太子才能享有的高规格待遇,这是明目张胆的僭越!是封建王朝绝不能允许的,就算天启皇帝愿意,内廷的监事和满朝的文臣也绝不会答应!



可是我们看到无论是内廷还是朝臣都对此毫无异议、视若无睹,大家思来奇也不奇?!原本早早为信王选婚是因为只有在朱由检成婚后,魏忠贤才能按制安排他出京就藩,可事实却是朱由检成婚后迟迟不安排他的封地,更无人提及信王出京就藩一事,这是怎么回事?难道魏忠贤有健忘症?

不是魏忠贤健忘,而是情况发生了变化,天启六年五月初六的王恭厂大爆炸使天启皇帝唯一的健康的儿子皇三子朱慈炅夭折,这就使得本是普通亲王的信王一跃成为明朝的第一继承人,由于天启皇帝病重,身为伦序第一的皇位继承人朱由检自然要留在京城随时准备继位。由于不能排除天启皇帝未来病愈的可能,也不能排除年轻的天启皇帝再生育儿子的可能,所以病重的天启并没有将弟弟立为太子,否则如果天启病愈或是新太子诞生都会使朱由检的身份极为尴尬。但朱由校对弟弟是无比疼爱呵护的,虽然他不能给予朱由检公开的皇太子身份,但他却让弟弟朱由检立刻开始享受皇太子的实际待遇,除了选妃的“选一陪二”的“一后二妃”外,出宫成婚后居住在北京王府井的信王府邸内的朱由检是处处都比其他藩王优越。



不同于普通藩王成年后需要出宫开府,皇太子是一直住在宫中的,如天启和崇祯的父亲泰昌帝朱常洛作太子时是住在迎禧宫。见《酌中志》载:“神庙万历二十九年春,始移皇长子(朱常洛)于迎禧宫。九月十八日二更,传谕内阁:皇长子及诸皇子册立冠婚,敬奉圣母命蒙嘉许,卿等传礼部择日具仪行礼。至十月十五日册立光庙为东宫,封皇三子为福王,皇五子为瑞王,皇六子为惠王,皇七子为桂王,实允首辅沈相公一贯之揭请,始施行也。”



因为暂时不能公开弟弟朱由检的皇储身份,天启皇帝只能遵循祖制安排信王出宫成婚,于是选址在今北京王府井要求高标准地建造信王府。《天启实录》:“丁卯天启七年正月九日丁丑,工部尚书薛凤翔复内官监李永贞题信王出府该用物料或炤三王事例概赐议省,或照瑞王先给一半造办。得旨:三王之国,厂臣念切时艰,蠲免该部,业已不赀。今信王出府物料,尔部宜协心共济,著炤原数上紧齐备送监,以便及时成造,称朕亲亲至意,毋得延缓。”工部和内官上疏请求按照万历时瑞王、惠王、桂王三位藩王在北京共用一府的前例省下建信王府的钱,或是按照正在建造的瑞王府的标准建造信王府,在他们看来,建在北京城里的信王府只是个过渡的临时住处,既然国库空虚,不如为国家省些珍贵的银子把盖信王府的规模用度缩减些,没想到当即被驳回,天启皇帝要求按照他原来的高标准一丝不差地建造信王府,而且要及时完工,这是他对弟弟的亲亲爱意,绝不允许工部讨价还价,稍有延误。

崇祯曾批《大学衍义》道:“朕昔居信邸,经史词章难虔左右,尤爱政书,尝往文渊阁,见真景元《大学衍义》,心塞为之大开,重以镌刻精工,实可视奴宋椠, 安得不视为鸿宝哉。”这说明出宫以后的信王朱由检享有其他藩王们所没有的自由出入文渊阁查阅政书的特权!

《酌中记》记载:“神庙潞藩入朝,至景运门即下轿,步入乾清门之左瑞。惠、桂藩之入朝光庙,及今上之入朝先帝,至宫门始下轿,礼骎殊矣。”按照祖制,即使是潞王这些备受皇帝宠爱的藩王们入朝也要提前在景运门下轿,然后步行入乾清宫,可是信王却可以一直坐轿坐到宫门前。

《酌中记》记载:"万历时,在京亲藩如潞王、福王;先帝时,在京亲藩如瑞王、惠王、桂王各府承奉等官,止有食米、冬衣。惟天启年间,今上信邸承奉等官,俱随宫内关赏,盖先帝友于至谊,祖宗以来所希有也。”

《天启宫词》载:“藩官十月给冬衣,回首先朝事事非。却羡信王奉承正,铎针枝拜恩归。”当时待亲藩恩礼寝薄,瑞惠桂三王在京,其正副奉承官虽给食米衣鞋类皆粗恶。惟今上信邸诸臣破例从丰,又尝特恩赐奉承正以铎针?桃杖三种,盖熹庙友于至谊也。"

尚未离京就藩仍然在京的藩王,即使是备受宠爱赏赐逾制的潞王和福王的下人们也只能是按标准领取相应的食米和冬衣,可信王府里的下人的吃穿用度却依然是跟随皇宫中的高规格待遇。而且与信王同时在京的瑞王、惠王、桂王三位藩王的下人领取的东西粗制滥造不堪一用,可发给信王府里下人的东西却总是破例的丰厚优渥!



信王朱由检享有种种普通藩王无法享有的特权和优待,这不仅仅是由于哥哥天启对他的无比疼爱,更是因为他在王恭厂大爆炸后的准太子身份!



对于这一切,无论是张嫣的东林党,还是魏忠贤的阉党,都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对于信王朱由检享受到的超越祖制的待遇他们一致地保持了沉默,这正是东林党不择手段谋求的结果,他们怎么会反对呢?移宫案中他们无事生非污蔑李选侍,但面对信王的种种逾越他们却视若无睹。东林党们不仅不维护祖制上疏抗议,反而编写史书时有意遮掩信王在王恭厂大爆炸后享有的准太子待遇这一事实,无非是想误导公众,让世人以为信王确立王储地位是在天启七年八月的天启病亡前几天,从而防止世人发现天启六年五月的王恭厂大爆炸和王储更易之间的联系罢了。



魏忠贤即使心有不愿但却无力改变信王已是准王储的既成事实,所以他不但不敢对信王所享受的种种逾越祖制的待遇提出任何异议,反而开始竭力地巴结讨好朱由检,见《崇祯长编》“天启时太监魏忠贤方擅政,四方珍异之物毕致,忠贤时以非时花木菓蔬之类献帝,(崇祯)帝辄受之,厚犒其使,若相得甚欢者。”及《全史宫词》: “防奸常恐祻心藏,椟食朝朝进信王。毕竞真龙天眷顾,花名早兆御袍黄。    《王誉昌崇祯宫词注》载:“丁卯春,忠贤以牡丹二百余株,献于潜邸。署其名于长笺,首列“御袍黄”。是秋,登宝位,亦先兆也。”

魏忠贤不但时常给信王进贡珍贵果鲜,还特地在天启七年的年初搜罗了牡丹二百多株献给信王朱由检,并用首列“御袍黄”的登基之喻 讨好储君朱由检,而这居然被写成“毕竞真龙天眷顾,花名早兆御袍黄”的“登宝位先兆”,这不过是借预兆之说神化崇祯的继位登基的正当性,用以掩盖背后残酷激烈的王储之争罢了。

细节是魔鬼,处处有机关,读明末史实在是再怎么仔细也不为之过啊!



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

首度破解,持续更新,敬请关注博客文章,更多揭秘都在《红楼隐史》。





终于收到书了,非常吃惊。当初编辑说字数太多,决定采用16开本大书规格并分上下册出版时,毫无出版经验的我还问真有这个必要吗?出版社发来的书的照片完全看不出有任何特别之处,直到父母收到书后发给我照片,看到了对比后,我才意识到编辑的决定是多么得正确,近千页的厚度,近2KG的份量,而且还是16开本,如果不是分为上下两册,这拿在手上翻看还真是很有难度。感谢发展出版社编辑们的专业和敬业,给我的读者们带去更好的阅读体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8 16: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崇祯的皇后被偷梁换柱的历史真相----明末党争“五”大案之拨乱返正(十四)
原创 红楼隐史 红楼隐史 2018-11-09 08:46
【拙作《红楼隐史》已经出版,将为大家首度揭开被人为掩盖了三百多年的明朝灭亡的历史真相,本书16开本,分为上下两册,书中不但对网路上已经发布的旧文作了大量的补充和整理, 而且还有极为重要的不会在网路上公开的《明末党争第五大案-拨乱反正系列》的后半部分和《金瓶梅密码》系列。现在京东、淘宝天猫、当当网销售。感谢各位朋友的支持!】



崇祯的皇后其实原本不会是周奎的女儿,就如同劉昭妃原本没资格参选万历的皇后一样,发生这样的错误都是因为背后的黑幕操作,令人愤慨的是这种本不该发生的错误不但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上演,而且因为史书被东林党篡改而导致世人不明真相而被谎言蒙蔽了整整390年!现在就让我带着大家一起来看看周后这匹本不起眼的黑马是如何通过黑幕操作获得了本不属于她的皇后地位的。

《胜朝彤史拾遗记》:“庄烈皇后,周姓。其先苏州人,徙居大兴。父奎,以医名,娶继妻丁氏,生后。家贫能操作,顾性贞静,居平不见齿。天启中,选信王邸妃,以后进。故事:宫中凡选婚,每选一,必以二副者陪,升即中选,皇太后幕以青纱帕,取金玉跳脱系其臂。不中,则以年月帖子纳淑女袖,而侑以银币遣还。时神宗劉昭妃,摄太后宝。而中宫之政,悉禀成于熹宗懿安后。懿安后疑后弱小,将及其次,昭妃力赞之曰:“今虽弱小,他日不长大耶。”因册为信王妃。万历六年立中宫时,随册为昭妃,于嫔嫱中最贤而有年。崇祯改元,上使之居慈宁宫,掌太后印,称太妃。周后之选,昭妃赞成之,以是也。”

《旧京遗事》:“烈皇后圣质端凝,少颀颀之美,张皇后钦迟之意见于色端。昭妃曰:今信王殿下,睿质方冲,黄花女得婚姻配合,自然长大,合得配信王。赞襄之下,乾坤因而定位矣。”

《思陵典礼记》“当(周)后入选,名在第三,张皇后特拔之。”

从诸多史料的记载中,我们了解到周后是进入信王选妃决赛三人中的最后一名----“名在第三”,皇后张嫣原本看不上排名最末的周氏,但最终却 “特拔”周氏为准太子信王的正妃,导致这一出人意料的结果的关键人物是劉昭妃!值得深思的是:在选妃的半决赛中将周氏排名第三的是劉昭妃,而短短两天之后在决赛中极力劝说张嫣将排名最后的周氏特拔为正妃的还是劉昭妃!为何劉昭妃的前后表现会截然相反?这奇怪转变的背后究竟又隐藏着怎样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我在前文《万历皇帝被老女骗婚的可怕遭遇》已经详细讲过劉昭妃通过舞弊骗婚得以进入万历皇帝选后的决赛,窃取了本属于王恭妃的名位,虽然劉昭妃因无出众之处而不受宠,但由于在国本之争中呼应东林党,因此在朱常洛登基后,劉昭妃获得了以低品阶的侧妃身份掌管太后印的殊遇,居然还凌驾于品阶远高于她的郑皇贵妃之上。天启元年四月初三日,劉昭妃主持了为天启皇帝选后的第七关的半决赛,从50人中选出了张嫣、王氏和段氏进入第八关的决赛,“于是入选者仅五十人,皆得为妃嫔矣。是时司礼秉笔刘克敬总理选婚事,每见后,辄额首称叹,选冠其曹,引见神庙昭姬刘氏。(劉)昭纪方摄太后宝,亲召五十人与之款语,试以书算诗画诸艺,得三人为最上选。后及王氏、段氏也。(劉)太妃以状达于帝所。” “○风霾○日中有黑气摩荡,傍晚赤星见于东方,连日久矣。钦天监不以闻,御史徐扬先陈时事及之。  ○是日,元辉殿选定淑女三位。河南祥符县张氏(即张嫣张宝珠),顺天府大兴县王氏,南京鹰扬卫段氏备选。”

这里有个小细节要请大家注意:明朝的皇帝和皇太子选婚的第八关的决赛是由皇太后决定的,“宫中凡选婚,每选一,必以二副者陪,升即中选,皇太后幕以青纱帕,取金玉跳脱系其臂。”,为何天启皇帝的选后的第八关决赛是天启皇帝自己决定,而不是由掌太后印的劉昭妃呢?

这是因为辈分高的劉昭妃虽然掌太后印,但因为她不是真太后,只是品阶低下的侧妃,所以才会有“神宗劉昭妃摄太后宝,宫中之政悉禀成于熹宗张皇后”,其实际地位要低于当朝的皇后和皇贵妃。身份低于皇后的劉昭妃是完全没有资格选定天启皇帝的皇后的,但为了表示对掌太后印的辈分大的她的尊重,天启皇帝让劉昭妃负责为他选后的第七关的半决赛。

同样,在为信王朱由检选妃中,掌太后印的劉昭妃同样也没资格主持准太子选妃、换言之未来皇帝选后的决赛,最终主持决赛的是天启皇帝的皇后张嫣。依照五年前天启选后的前例,劉昭妃负责的是信王选妃的半决赛。

我在前面的文章《骗尽世人的明朝最美皇后张嫣的选美真相》中已经细致的解析了张嫣的上位黑幕。在移宫案后的天启元年,东林党彻底掌控了朝堂和后宫,掌太后印管理后宫的是他们的劉昭妃,而天启的身边围绕的除了身份低微的奶妈客氏外就都是东林党的人了,是劉克敬和劉昭妃两人将张嫣排为第一名推送入选后决赛,而后再加上赵选侍的极力夸赞才终于让犹豫不决的天启选定了声称家庭“贫甚” 却“肥硕” 的有问题的张嫣为后。

张嫣成为皇后之后,立刻着手清理非东林党的客氏,险些丧命的客氏这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危险,东林党的步步紧逼终于将客氏彻底推到了对立面,让她与魏忠贤两人坚定地站到了反东林党的最前线。几年之后,在天启皇帝发现东林党操纵选后的真相后,因为极力推荐选张嫣作皇后而暴露了东林党爪牙身份的劉克敬和赵选侍被毫不留情地处死,“赵选侍未得封号,极与逆贤、客氏不合,先帝即位之后,矫旨逼缢杀之。”“(魏忠贤)驱逐原选熹庙张后之劉克敬于凤阳而亦矫旨杀之。”东林党将这两人之死都写作是魏忠贤假冒圣旨所为,这完全是谎言。从天启不理会客氏的选王氏的劝告,却听从劉克敬和赵选侍的建议选了张嫣为后一事,我们能看出这两人是深得天启信任倚重的,如果没有天启的批准,魏忠贤怎敢对天启的亲信之人下手?

而且由于没有天启的首肯,魏忠贤和客氏不敢动皇后张嫣,为了防患于未然,他们只好采取密切监视张嫣的办法,《酌中志》载:“坤宁宫近侍陈德润,逆贤名下也,伺后动静”,及《天启宫词》:“(客氏)阴置名下陈德润,为坤宁宫管事,伺后动静。”

按照祖规,为准太子信王选妃是由皇后张嫣主持的。 汲取了五年前东林党操纵为天启选后的前车之鉴,为了避免历史重演,魏忠贤自然会密切关注准皇储信王的选妃一事,严密地监视着张嫣的一举一动,这让东林党无法给张嫣传递消息,不知道参选者中哪一个才是东林党瘦马的张嫣自然也就无法舞弊。

可惜的是百密却有一疏,虽然劉克敬和赵选侍已被处死,虽然张嫣已被严密监视,可是有一个人却被魏忠贤和客氏忽略了,她就是将张嫣推送入选后决赛的七十岁的劉昭妃!魏忠贤和客氏也不想想先是靠着舞弊的不正当手段获得妃子身份,后又凭借在国本之争中呼应了东林党而得以低微的品阶掌太后印的劉昭妃如何能是个简单干净的人?可是劉昭妃是年已古稀的老人,而老人总是不容易让人有戒心的,而且她只是主持了为天启选后的半决赛,没有直接参与天启选后的决赛,因此而被魏忠贤和客氏忽略,而这一小小的疏忽最终让他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而明朝的未来也因此而被彻底葬送!

张嫣被魏忠贤和客氏盯得太紧,东林党无法与之联络,可是70岁的劉昭妃却完全不被人注意,这给了东林党机会。为了不引起魏忠贤和客氏的注意,劉昭妃在半决赛中将周奎的女儿安排作第三名成功地推送入决赛。

大家一定会问:劉昭妃上次主持选后半决赛时把张嫣选为第一名,这次为何不像上次一样直接把周奎的女儿安排为第一名?就是第二名也行啊,这排名第三其实就是最后一名,决赛的时候岂不大大减分?

这是因为给信王选妃已经不比给天启选后的五年前,天启元年时是东林党把持朝政,事事东林党都能说了算;而今是东林党的死对头魏忠贤主事,由于张嫣作弊胜选的前车之鉴,魏忠贤和客氏对信王选妃是时时关注,劉昭妃自然不敢作弊做得太明显,周氏跟其他参选者相比实在不出众,进前三都勉强,如果把她定为第一或第二,势必被魏忠贤和客氏一眼发现问题,反而是过犹不及,成功的关键是决赛结果,只要能让周奎女儿进入张嫣主持的决赛那么就胜利在握了。所以老奸巨猾的劉昭妃在前两名上表现公正,只在最后一个名额上悄悄做手脚,将周后定为第三名强塞入决赛人选中。因为皇后张嫣被严密监视,为了不被魏忠贤和客氏发现作弊,劉昭妃没有在决赛前告知张嫣关于周奎女儿的真实身份,而是采用了更为隐蔽更为稳妥的方式:积极地参与到信王选妃的决赛中去,在决赛的过程中为张嫣传递消息,以确保周奎的女儿当选。

果不出东林党所料,皇后张嫣根本看不上相形见绌的周氏,于是劉昭妃立刻出言建议选周氏,张嫣表示很奇怪,这周氏完全不能与前两名相比,为何选她?再说了,这排名第三不是你老人家原来定的么?现如今怎么变主意了?而且怎么变得如此彻底,居然是自己亲自定下的最后一名!?“懿安后疑后弱小,少颀颀之美,钦迟之意见于色端”,张嫣不愿选明显比不上前两名的周氏,可又不好意思给年老的劉昭妃没脸,于是迟迟不作决定。劉昭妃一看急了,但碍于身边的监视又不敢明说,于是胡乱找了个奇怪的理由“今信王殿下,睿质方冲,黄花女得婚姻配合,自然长大,合得配信王。”这劉昭妃又不会相面,怎能保证周氏未来就一定能长得更好?如果周氏能长得更好,那么排在周氏前面的更为优秀的田秀英和袁氏不也能长得更好么?劉昭妃这一番毫无道理的话说得委婉,但意思就是一定要选周氏。“昭妃力赞之”,这劉姥姥是极力劝说张嫣一定要听她的。

这劉昭妃因为来历可疑又身份低下,所以在宫中几十年从来都是谨慎小心,连话都不愿多说一句,今天怎么突然跟换了个人似的,决赛本没她说话的份,可她不但敢于出言干预皇后张嫣的决策,而且还语气坚决不容不听?这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事出蹊跷必有原因!劉昭妃因为配合东林党的工作而得以掌太后印,而且张嫣当初就是由劉昭妃推送成为天启选后决赛第一名的,张嫣深知劉昭妃是自己人,再一细瞧劉昭妃的眼色动作,聪明的张嫣立马秒懂,原来这是东林党的意思,周氏是自己人,那还选什么,这周氏就是乌鸦也得把她当凤凰!信王的正妃就是周奎的女儿周氏了!

为何劉昭妃在半决赛和决赛中的表现完全逆转?为何劉昭妃的一个莫名其妙的荒唐理由就能让 “性骨鲠” 倔脾气的张嫣改变初衷将排名最后的周氏推上了正妃也就是未来的皇后宝座,这其中的秘密就是东林党的同党勾结操纵选妃!就这样,本来毫无胜算的周奎之女不但进入了决赛,更是出人意料地被“特拔”为正妃,“名在第三”却被“特拔”揭示的正是信王选妃的不公正的黑幕!

超龄老女劉昭妃不但自己是靠作弊上位,而后更是将强盗死刑犯的女儿张嫣和江湖算命先生的女儿周后先后推送上皇后的宝座。没有劉昭妃,张嫣就是再凶悍也只能作个乖乖的妃子,而不出众的周后最多也不过是成为另一个不受宠的劉昭妃,自然也就无法扰乱朝政,劉昭妃舞弊所造成的恶劣后果让明朝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间接地将华夏民族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也就无怪乎,劉昭妃选张嫣时天象示警!“日中有黑气摩荡,傍晚赤星见于东方,连日久矣。”

罪恶之源的劉昭妃为东林党扭转乾坤立下大功一件,“赞襄之下,乾坤因而定位矣。”因此名利双收,获得丰厚回报。不但被张嫣和周后感恩戴德,受到崇祯的格外尊奉,其家人也跟着鸡犬升天,刘昭妃的父亲劉应节居然升左都督,后劉昭妃的嫡弟劉岱又袭左都督,晋阶为少保,两赐蟒玉。亲弟劉化也晋升为左都督,赐蟒玉。就连劉岱、劉化的儿子中也有四人被荫封为锦衣卫武官,显达无比。而且更是被东林党美化赞颂,甚至于明亡后她那本是被农民军杀死的嫡弟劉岱,也被美化成殉国的忠烈!

《爝火录》明确记载:“兴让与都督冉悦孔、劉岱,俱夹死。”可是满清官修钦定的《四库全书》中的《河南通志。卷六十一》中却不顾事实的写:“(劉)岱,陕州人神宗昭妃之弟,袭父应节爵左都督,寇陷燕京,岱阖门举火自焚,男女百余口无一存者。”

众所周知,满清以修《四库全书》为名,而行焚书毁史之实,凡不利于满清的文献都被禁毁,被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竟连连《天工开物》这种科技著作也不能幸免!吴晗说过“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而《河南通志》的介绍“嘉靖中始创为之,亦仅具崖略而已。徵引未能赅洽,考证亦未能精确。国朝顺治十八年,复加续修,条理粗备。黄之隽谓康熙中尝颁诸天下以为式。后阅六七十年,未经修葺。郡邑分并,与新制多不相合。雍正九年,河东总督田文镜承命排纂,乃延编修孙灝、进士顾栋高等,开局蒐讨。”中写得明白,《河南通志》是自顺治朝开始就已经被满清政府热情照顾了。

《小腆纪年》有对“劉岱殉国”的谣言的辟谣:“都督周鉴(即收取巨贿祸乱国家的周后的哥哥)、李国柱、劉岱、冉孔悦、驸马都卫冉兴让、锦衣卫千户梁清宏、李国禄,或追赃掠死、或贼东行时杀死;以为殉难者,谬也!(考曰:计六奇曰:『勋臣之死,多不可信;盖为袭爵地也。况主其事者为吾郡之宗伯某某乎!黄金有灵,青史无色矣』)”

劉姥姥劉昭妃的家人实被农民军所杀,明末被农民军灭门的不多,“男女百余口无一存者”只能说明劉家作恶太多咎由自取,却被投靠满清的东林党造假美化成劉岱率全家自焚殉国,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这也让我不得不思考:就连劉昭妃这么个不起眼的小小同党都会被刻意地粉饰美化,到底还有什么历史是没有被满清和东林党荼毒过的呢?无怪乎朱慈炤会悲愤地写下“满纸荒唐言”,满清的史书都是荒唐的谎言!

一处不查,满盘皆输,魏忠贤成功监视了张嫣,却因为对70岁的劉昭妃的疏忽不查而致使东林党再次成功地左右了信王选妃的结果,导致朱由检被彻底蒙蔽,变成了被东林党利用的否定天启拨乱反正的得意工具。

信王选妃中的真正的第一名因为劉昭妃的内应舞弊而失去了本属于她的正妃地位,那么这位被东林党偷梁换柱用周奎女儿窃取了皇后位置的女子究竟是谁呢?



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

首度破解,持续更新,敬请关注博客文章,更多揭秘都在《红楼隐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8 16: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炒颜料的薛宝钗,崇祯的周皇后的蹊跷来历----明末党争“五”大案之拨乱返正(十六)
原创 红楼隐史 红楼隐史 2018-11-22 22:23
【拙作《红楼隐史》已经出版,将会为大家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历史真相。本书16开本,分为上下两册,书中不但对网路上已经发布的旧文作了大量的补充和整理, 而且还有不会在网上发布的极为重要的《明末党争第五大案-拨乱反正系列》的后半部分和《金瓶梅密码》系列。本书现在淘宝天猫、京东、当当网销售,感谢各位朋友的支持!】



炒颜料的薛宝钗,崇祯的周皇后的蹊跷来历



这个成功窃取了田秀英的皇后位置的周奎女儿到底是什么来历呢?



《红楼梦》的第四十二回里,不擅画画的薛宝钗却对作画调色发了一大段长篇高论,宝钗道:“如今画这园子,非离了肚子里头有几幅丘壑的才能成画。这园子却是象画儿一般,山石树木, 楼阁房屋,远近疏密,也不多,也不少,恰恰的是这样。你就照样儿往纸上一 画,是必不能讨好的。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 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这一起了稿子,再端详斟酌,方成一幅图样。第二件,这些楼台房舍,是必要用界划的。一点不留神,栏杆也歪了,柱子也塌了,门窗也倒竖过来,阶矶也离了缝,甚至于桌子挤到墙里去,花盆放在帘子上来,岂不倒成了一张笑‘话’儿了。第三,要插人物,也要有 疏密,有高低。衣折裙带,手指足步,最是要紧;一笔不细,不是肿了手就是跏了腿,染脸撕发倒是小事。……那雪浪纸写字画写意画儿,或是会山水的画南宗山水,托墨,禁得皴搜。拿了画这个,又不托色,又难滃,画也不好,纸也可惜。我教你一个法子。原先盖这园子,就有一张细致图样,虽是匠人描的,那地步方向是不错的。你和太太要了出来,也比着那纸大小,和凤丫头要一块重绢,叫相公矾了,叫他照着这图样删补着立了稿子,添了人物 就是了。就是配这些青绿颜色并泥金泥银,也得他们配去。你们也得另爖上风 炉子,预备化胶、出胶、洗笔。还得一张粉油大案,铺上毡子。你们那些碟子 也不全,笔也不全,都得从新再置一分儿才好。……头号排笔四支,二号排笔四支,三号排笔四支,大染四支,中染四支,小染四支,大南蟹爪十支,小蟹爪十支,须眉十支, 大著色二十支,小著色二十支,开面十支,柳条二十支,箭头朱四两,南赭四两,石黄四两,石青四两,石绿四两,管黄四两,广花八两,蛤粉四匣,胭脂十片,大赤飞金二百帖,青金二百帖,广匀胶四两,净矾四两。矾绢的胶矾在外,别管他们,你只把绢交出去叫他们矾去。这些颜色,咱们淘澄飞跌着,又顽了,又使了,包你一辈子都够使了。再要顶细绢箩四个,粗绢箩四个,担笔 四支,大小乳钵四个,大粗碗二十个,五寸粗碟十个,三寸粗白碟二十个,风炉两个,沙锅大小四个,新瓷罐二口,新水桶四只,一尺长白布口袋四条,浮 炭二十斤,柳木炭一斤,三屉木箱一个,实地纱一丈,生姜二两,酱半斤。……那粗色碟子保不住不上火烤,不拿姜汁子和酱预先抹在底子上烤过了,一经了火是要炸的。”



这一通高论听得众人是惊叹不已,连黛玉都不明就里,忍不住说“我替你要铁锅来,好炒颜色吃。”这一幕可谓是令人印象极为深刻。大观园里被公认为最善于作画的惜春都不清楚这许多构图制色的诀窍,可是不擅作画的薛宝钗却懂,而且还造诣颇深,诸位思来,奇也不奇?而且脂砚斋还特意在回末加朱批以点醒读者注意此处,【戚总评:摹写富贵,至于家人女子无不妆点,论诗书,讲画法,皆尽其妙,而其中隐语,惊人教人,不一而足,作者之用心,诚佛菩萨之用心也。读者不可因其浅近而渺忽之。】朱慈炤这样大费笔墨地写薛宝钗的深明画理是为了什么?这其中到底有何惊人隐语呢?



惜春说:“我又不会这工细楼台,又不会画人物”,这暗示了画名在外的惜春擅长的其实是花卉,贾府的四姑娘惜春乃是朱明亡国之君崇祯的四皇子朱慈炤,惜春的擅画花卉正是继承了其母田秀英的“田妃擅花卉,尝作群芳图”,惜春的《大观园行乐图》其实就是朱慈炤所作的名为《红楼梦》的《明末群芳图》!



而这《红楼梦》中不会作画却精通画理的薛宝钗就是史载“晓书画,亦谙药理”的崇祯的周皇后!



所有史书都一致记载周后 “家贫”,因为穷,其父周奎“以穷售医”,可见周后的“熟谙药理”是家学深厚,师承其父。



但周后的“晓书画”却无法解释,周奎还做过算命先生“谈命为生”,也给人看过库房,“奎微时,寄食为人筦库”,可是从未听说周奎有一丝半点的书画上的造诣,周后的精通画理到底是师承何人呢?



答案是师承周奎家的舍人门客----一位明末丹青名家的孙子。



古时但凡蓄养舍人门客的人物都是既富且贵,如著名的战国四公子孟尝君、春申君、信陵君、平原君。周奎不但能养门客,而且养的还是名门之后,那这周奎一定是富贵显达了。



非也!周奎是既穷又贱!



别看周后用药害人和装神弄鬼的水平出神入化,可她的父亲兼第一师傅周奎的看病救人和算命预测的水平实在不怎么样,导致生意清淡,本就经济拮据的家里是越来越穷,“家尤日穷”,不时还要靠给别人看门混口饭吃,“寄食为人筦库”。



可是,谁能想到,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的算命骗子居然养了个门客,而且还是个身份显赫的富贵门客!真是怪事难免有,明末尤其多。这一章就让我带着大家来一探这稀罕怪事的背后奥妙。



《明宫词》、《罪惟录》、《烬宫遗录》等众多史书都记载这么一件事:“史学渊源溯绛纱,久期黄阁拜黄麻。乍观除目心私喜,误赞吾家老探花。《崇祯宫词注》载,陈文庄仁锡,尝舍于周皇亲家,后少时出见仁锡,奇其容貌,谓后父曰:“君女,天下贵人!使以‘通鉴’教之!”后于此书,最详贯。一日,皇后与皇帝,同看除目。后见陈文庄名,指之曰:“此吾家探花也!”上不悦。曰:“既是汝家翰林,莫想得阁老?”后因言他事,以解之。”




“陈仁锡尝舍于周皇亲家”,可别忽略了这一句看似简单的描述,里面藏着大问题。陈仁锡给周奎家作门客是“后少时”,也就是周后参选信王妃之前的年少时,那时的周奎可不是显赫富贵的当朝皇亲,而是穷困潦倒的破落户,不是靠给人看门混口饭吃,就是靠看相算命骗点钱用,按理说能给他家作舍人的估计也只有乞丐了。



可是要惊掉世人眼珠子的是,贫贱破落的周奎家里养的舍人陈仁锡可并不是什么不名一文的穷乞丐,而是苏州大名鼎鼎的富贵翰林!





陈仁锡,东林党大佬,明代的著名画家白阳山人陈淳之孙。明万历年间,陈淳师从文徵明。文徵明与唐寅、沈周、仇英合称为“明四家”,文徵明被赞为“四绝”,能青绿、亦能水墨、能工笔、亦能写意;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无一不工。而陈淳在文徵明门下声誉最高。陈淳与徐渭齐名,人称“青藤白阳”,是继沈周、唐寅之后的吴门大家。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也就是崇祯皇帝的周皇后的精通画理就是师承丹青名家陈淳之孙陈仁锡!



陈仁锡的父亲陈允坚,为进士,历任诸暨、崇德两县知县。陈仁锡本人,万历二十五年(1597)的举人,但直到天启二年(1622年)才通过会试,是壬戌科的探花,以殿试第三入授翰林编修。此年的状元则是陈仁锡的世交铁哥们----陈仁锡祖父陈淳的老师文徵明的曾孙----东林党领袖文震孟。



文震孟万历二十二年(1594)考中乡试成为举人,此后的27年中连续九次会试不中,比陈仁锡还多一次。可是天启二年二月,49岁的老考生文震孟不但成功地通过第十次会试成为贡生,更在三月十五的殿试中被点为头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陈仁锡和文震孟这好哥俩上演的是明朝超强升级版的“范进中举”!除此之外,为人熟知的东林党大佬郑鄤、黄道周、倪元璐、卢象升、方逢年、王铎等等等等也都在这一年得中进士,分别被授庶吉士、主事、知县等职。  

   

为何会同时发生文震孟的十试入仕成状元、陈仁锡的九试入仕得探花的的惊天逆袭?为何会有这么多的东林党大举中式入仕?



原因很简单,这是由东林党完全主持操控的会试!天启二年正是东林党把持朝政的鼎盛之时,于是大批原本无法通过会试的东林党纷纷得中进士,此科共取进士409人,明朝二百七十七年共开科89次,取进士24,536人,而此次进士人数之多,排在历史第四!此次会试的舞弊之严重可与崇祯年间的被东林党把持的多次会试相媲美,详见我的前文《说说张溥和他的复社“小东林”》。一面是不断利用京察大肆排挤罢斥非东林党官员,一面是通过科举舞弊安排大批东林党中式入仕,东林党由此在朝堂上的势力是根基日深、难以撼动。



东林党黄宗羲主笔的《明史》中吹嘘陈仁锡是“老成宿学,讲求经济,有志天下事,性好学,喜著书,一时馆阁中博洽者鲜其俦云。” 夸赞陈仁锡讲求经邦济世,生性好学,喜欢著书立说,是当时的翰林院中学问最渊博的人,几乎无人能与他相比。可其实呢?名不符实,清汪乔年绣林著的《绣园尺牍》中还友人陈仁锡《评后汉书》一札云:“七子中陈仁锡本平常,书经其评者甚伙,而悉不佳,各不虚附,岂能终不水落石出耶?”陈仁锡的所谓的盖世才华都是靠东林党吹出来的,陈仁锡能中式做官靠的不是真本事,而是东林党的舞弊作假!



陈仁锡还是违法使用马牌利用官府驿站奴役民夫老妇得以游遍天下的徐霞客的继配妻子罗氏的姻亲,东林党圣人黄道周与徐霞客是“死生不易、割肝相示”的挚友,崇祯三年(1630年),黄道周在丹阳为徐霞客写赠一首七言古诗长篇,陈仁锡、文震孟、项煜、郑鄤等东林党大佬纷纷为之题跋。陈仁锡的儿子陈济生又是复社骨干顾炎武的二姐夫。一句话,陈仁锡的东林党不仅是沆瀣一气的政治集团也是姻亲关系交错的利益集团。



天启三年因母亲去世,陈仁锡辞官还乡守孝三年。陈仁锡与周奎是苏州同乡,陈仁锡在苏州葑门的南边孔副使巷建造的别墅“无梦园”名噪一时,见陈湖逸史的《荆驼逸史序》中的记载:“无梦园者,明宫詹陈文庄公之别墅也,其址在葑门东道桥之南。中有荷池数亩,饶有园亭之趣。竹石之佳,柳晦花明之胜,致足乐也。” 《百城煙水》亦云:「無夢園,在孔夫子巷。陳太史芝臺諱仁錫公別墅,其自署齋聯云:『流水之間心自得,浮雲以外夢俱無。』中有息浪、見龍峰諸勝。」陈仁锡的无梦园是个园亭别致、遍布竹石花木、设有息浪、见龙峰等胜景的仅一个荷池就占地数亩的超大园林别墅!





可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坐拥豪华园林的富贵翰林居然会去给贫贱的破落户周奎做舍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


首度破解,持续更新,敬请关注博客文章,更多揭秘都在《红楼隐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8 16:25: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林党不可告人的“瘦马”秘密----明末党争“五”大案之拨乱返正(十八)
原创 红楼隐史 红楼隐史 2018-12-01 09:01
【拙作《红楼隐史》已经出版,将会为大家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历史真相。本书16开本,分为上下两册,书中不但对网路上已经发布的旧文作了大量的补充和整理, 而且还有不会在网上发布的极为重要的《明末党争第五大案-拨乱反正系列》的后半部分和《金瓶梅密码》系列。本书现在淘宝天猫、京东、当当网销售,感谢各位朋友的支持!】



《明末党争“五”大案之拨乱返正(十七)》通不过,故跳过。



前有刘昭妃和张嫣,后有周奎之女,为何东林党宁可找不合格的商人家的老庶女、强盗死刑犯的女儿和地痞恶棍的女儿,宁可费尽心机在选后中舞弊,也不愿直接买个才貌双全的一劳永逸呢?

因为买不得!为何买不得?因为明朝的严格的户籍管理。

中国户籍制度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商代,但在明朝达到了顶峰。全国人口以户为单位,进行造册登记。明政府对编造黄册很重视,规定发给各户的表册,必须由本人填写,或本户自报请人代写,如有隐瞒作弊,家长处死,家属流放化外。每户收存自己的“户帖”,相当于现在的户口本,户帖详细列明乡贯(原籍、祖籍,参加科举的,其报考地以户籍登记地为准)、户等的归属、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等,且钤以户部半印,见《明史·食货志一》:“ 太祖籍天下户口,置户帖、户籍,具书名、岁、居地。籍上户部,帖给之民。”户帖按10户为一甲,110户为一里,以地方府州县为统计单位进行汇总,汇总后每册一式4份,分别交付中央户部及省、府、县各级机构收存,因封面用黄纸,故称黄册。黄册每十年一造,也就是说每十年普查登记一次,从洪武十四年(1381年)到崇祯十五年(1642年)一共造了27次。各地方收录的黄册储存于南京玄武湖,多达6万多本,光用于储存黄册的房间就多达千间。

“凡户三等,曰民,曰军,曰匠”,明朝的良籍分为民、军、匠三类,农或商属于民籍,民籍归户部、布政司、府、县管理;军籍归兵部、都司、卫所管理,匠籍属于工部直接管理。任何人要离开居住地百里以外,必须要获得当地政府发给的“路引”,也就是通行证,否则会被抓捕治罪。各色户籍只能世袭职业,不允许更改。但民户、军户、匠户三类地位平等,都能参加科举考试当官。

除了这三种官府公开的良籍分类,明朝其实还有第四类“贱户”或称“贱籍”,这类包括乐户、九姓鱼户、伴当、佃仆、奴仆、奴婢和雇工人等等,与印度的贱民制度类似,明朝贱民的地位比民、军、匠这三类良人要低,贱籍不允许参加科举,而且不得与良籍通婚,《大明律·婚姻》规定:“39 :娶乐人为妻妾。凡官吏娶乐人为妻妾者,杖六十,并离异。若官员子孙娶者,罪亦如之。附过,候荫袭之日,降一等,于边远叙用。其在洪武元年已前娶者,勿论。41: 良贱为婚姻。凡家长与奴娶良人为妻者,杖八十。女家减一等。不知者不坐。其奴自娶者,罪亦如之。家长知情者,减二等。因而入籍为婢者,杖一百。若妄以奴婢为良人,而与良人为夫妻者,杖九十。各离异,改正。”贱籍一旦犯罪还要罪加一等,见《大明律》的《刑律·良贱相殴》中的明确规定:“凡奴婢殴良人者,加凡人一等。至笃疾者,绞;死者,斩。其良人殴伤他人奴婢者,减凡人一等。”

而从事娱乐业的美女们就属于乐户,乐户只能做妓女、伶人,即贱籍中的乐籍,如“秦淮八艳”,由礼部下辖的教坊司管理。明朝即使是私妓也必须在官府注册乐籍,虽然不像官妓一样隶属于官府,但必须要入乐籍交税,“京师教坊收其税钱,谓之脂粉钱”。乐户嫁人要脱籍从良,《板桥杂记》中载:“曲中女郎,……从良落籍,属于祠部(即祠祭司)。”一句话,所有人都要在政府注册并接受管理。

为何朱元璋规定“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严禁朱明皇室接受不经过官方选淑女程序的私下献送的美女?就是为了防止与贱籍通婚!皇室选婚都是由礼部把关的,首先要用每10年一普查备份的黄册核实出身来历,而直接送入的女子由于不经过官方程序核实身份,无法保证是良籍。

明朝末年,周后为了夺田秀英的宠,不断为崇祯进献美女,不仅花费重金给崇祯从南京采买多名歌舞女子,又派父亲周奎以营葬为名从苏州巨资购买名妓陈圆圆入宫,周后的这种私下进献乐妓的行为是严重违反朱明祖制的,是绝对不被允许的,却很得崇祯皇帝的欢心,田秀英因此上疏批评崇祯“燕乐”。

仅是“违反祖制采买贱籍为天子妃嫔”这一条,就足以令周后的贤德声名尽毁,所以东林党才会对此百般遮掩,先是将崇祯十三年底的采买乐妓一事栽赃给早已于崇祯十二年二月退休离京的曹化淳,后来竟然是将购买陈圆圆栽赃到受害人田秀英的头上!(详情见我前面的揭秘《红楼梦中贾薔去姑苏采买女孩子的明末真历史》和《红楼梦中有帝王气象的贾雨村的第二张脸》)。

所以,东林党舍易就难不愿购买乐妓参选淑女,完全是因为明朝严格的户籍管理,采买来的女子都是贱籍,没有良籍户贴是连报名资格都没有的,根本过不了黄册验身的第一关!就算蒙混过关,迟早也会被人发现。而户贴造假一旦被发现,就要面临被处死或流放化外的严惩。为了保险起见,东林党才不得不花心思寻找良籍女子,为免消息走漏,只能不假他人之手自己亲自调教。





大家肯定会问:那为何强盗死刑犯孙二的女儿宝珠能够假冒东林党张国纪的女儿,以张嫣之名顺利通过黄册验身的报名关?

这是因为天启元年是完全由东林党说了算的众正盈朝的东林党时代,东林党作弊很容易,所以孙宝珠能够顺利地变身张嫣成功地被推送过八关当上天启皇后。这同东林党科举作弊一样,连续27年九试通不过的文震孟在天启二年不但中式,而且是一举得中头名状元!八试皆不中的陈仁锡也成了探花,完全操纵了朝政的东林党想让谁上谁就能上,无论是朝堂还是后宫!

可是到了天启五年,认识到了东林党的严重问题的天启皇帝开始倚重魏忠贤整肃东林党,已经汲取了东林党推送张嫣为后的教训的魏忠贤对信王选妃的防范甚严,再也不能一手遮天为所欲为的东林党自然也就无法再搞假女儿这样的收养把戏了,只能找一个具备真实黄册记录的良民女儿来参选,这才有了富贵翰林陈仁锡屈尊降贵地去给恶棍破落户周奎作舍人的稀奇事,满口礼义道德的东林党最是无耻卑劣、狡猾奸诈的,而东林党的花招迭出也最是防不胜防。

旧时的女孩儿不轻易出门,就是出嫁了也不好随便见外人的,那么周奎女儿又是如何见到与周奎家无亲无故、身份天差地别的陈仁锡大老爷的呢?

富贵翰林陈仁锡是不可能放着自己的超大豪宅不住,去无缘无故地给无赖周奎做门客住在周家的破落寒舍的,而且陈仁锡就算再无聊也不会放着亭台楼阁不去,却要去巴巴地钻一个臭名昭著的恶棍周奎的破屋,那么陈仁锡这么一个地方豪富的富贵翰林又是怎么认识了穷困潦倒的地痞无赖周奎的女儿呢?

这从天启的皇后张嫣的来历就可推知。张嫣本是强盗死刑犯孙二之女,被东林党张国纪收养为女儿。我前面说过 “收养” 在明朝还另有含义。明朝只许功臣和官员役使奴仆,不许庶民买卖豢养奴仆,“若庶民之家存养奴婢者,杖一百,即放从良”,为了规避此法,明朝民间就以“收养”为名进行人口买卖,如《金瓶梅》中买来的奴仆都要管主人叫“爹娘”。张(孙)嫣名义上是张国纪“收养”的女儿,其实说白了就是张国纪花钱买下的奴婢。但因为聪明漂亮,因此被主人张国纪看重,花心思调教好后假冒女儿之名送去参选天启皇后。

周奎女儿亦是如此,好人家的女儿轻易不见外人,而陈仁锡一个声名显赫的富贵翰林,也不可能与一个贫家女儿有什么交集,更何况周奎还是个臭名昭著、人人避之不及的地痞无赖。“(周)后少时出见仁锡,奇其容貌”,周奎女儿之所以会出来拜见富贵翰林陈仁锡这样一个本无任何交集的陌生人,只是因为周奎要卖女儿给陈仁锡,自然要让买家相一相中意不中意。致力于搜寻良籍美女的陈仁锡一看小姑娘长得不错,很是满意,虽然其父周奎声名狼藉,但具备黄册良籍,而且周家唯利是图,正是合作的好对象,当下买卖成交!

但奇怪的是陈仁锡没有像张国纪一般将女孩儿买入家中调教,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屈尊降贵不辞劳苦地深入到周奎的破宅寒舍中去调教其女。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张国纪的前车之鉴!

张嫣一当上皇后,就立刻欣喜若狂地给关押在监牢里的生父孙二传宣懿旨,结果导致身份暴露,发现真相的天启因此苛待张国纪及其家人,更将张家的5人活活虐死!(详见前文《李纨父亲的“国子监祭酒”的历史玄机》)吃一涧长一智的东林党意识到用“收养”的方式容易露出马脚,风险比较大,还是亲父女上阵比较保险,而且由于张嫣身份的暴露,东林党的“收养”的作弊把戏已被天启和魏忠贤察觉,这势必使得以后的甄选后妃的审查变得严格,“收养”也就不再可行,所以陈仁锡不敢将周奎女儿直接收入自己的豪宅中。但是由于选后妃不是只看长相,还要比试“书算诗画诸艺”,为了教授周奎女儿参选淑女所需的才艺,同时调教她如何捕获皇帝欢心和训练她怎样配合东林党干政,富贵翰林大园林主陈仁锡大人这才会屈尊降贵地到破落的地痞周奎家做舍人门客。

原来崇祯的皇后周后是东林党苦心搜罗、精心调教以迷惑皇帝操纵朝政的“瘦马”!何谓“瘦马”?就是将贫苦家庭中面貌姣好的女孩买来加以调教,教她们琴棋书画和百般淫巧,长成后高价卖与富人作妾或卖入秦楼楚馆,因贫女大多瘦弱,故称“瘦马”。

可我们看到的却是东林党们贼喊捉贼,大肆宣传田秀英不是田弘遇的女儿,是田弘遇买来调教好准备卖大价钱的“瘦马”!太子老师东林党杨士聪在《玉堂荟记》中写道:“田妃父宏遇陕西人,久住在京,曾为千总官,其妻吴氏,妓也。田妃亦非其女,乃有此一段富贵。”; 东林党孙承泽的《思陵典礼记》有“弘遇之妻吴氏乃娼也,妃乃吴氏带来者,非弘遇女也。觅善书画者教之,欲为士绅侧室,以为奇货而。竟得选入,宠冠后宫。”那么这两人所写是真的么?

首先吴氏是田弘遇的继妻,是田秀英的继母而非生母,见《浪迹丛谈》记载:“按弘遇之女即田妃,以崇祯元年册为礼妃,旋加贵妃,弘遇以女贵,继妻吴氏有才艺,妃似之。”

其次明朝选后妃要考“书算诗画诸艺”,如果像孙承泽所写的会书画就是瘦马的话,那么明朝海选出来的所有后妃无一例外就都是瘦马了!这一看就是胡扯!那么一个真正的“瘦马”要符合什么样的标准呢?

东林党张岱的《陶庵梦忆》中详细描述了瘦马的挑选标准,强调瘦马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双缠得小小的脚,要符合“瘦、小、尖、弯、香、软、正”这七条标准!为了将脚缠得小小弯弯的以迎合市场需要,乐妓和瘦马采用的是折断脚趾使脚骨变形的折骨缠,“缠足兴起于妓家”。

折骨缠足极大地约束了女性的行动能力,缠了小脚的女子不利于行,摇摇欲倒,形同半残疾。崇德三年(公元1638),清太宗皇太极因此专门下令禁止满族妇女效仿明朝女子“束发裹足”,因为满族妇女要和男人一样骑马,而缠了足则无法骑马,小脚就连上马下马都是很困难的。

可是各类史料都明确记载田秀英不但善蹴鞠,而且精于骑术!“锦骱平铺界紫庭,裙彩风度压娉婷。天边自结齐云社(足球队的队名),一簇彩云飞便停。宫眷喜蹴鞠之戏,田贵妃风度安雅,众莫能及。” “上尝试马于射场,知田贵妃之善骑也,命之骑。妃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田秀英踢起足球无人能及,骑术高超更是无人可比,就连须眉男子都自愧不如!就是极力诋毁污蔑田秀英的东林党吴梅村也不得不在他的《永和宫词》里写下田秀英是“丰容盛鬋固无双,蹴鞠谈棋复第一。上林花鸟写生绡,禁本钟王点素毫。杨柳风微春试马,梧桐露冷暮吹箫。” 如果田秀英是“折骨缠”的话,是根本无法行动自如的,如何还能球技高超、骑术过人呢?应该说田秀英是明皇宫里最没有可能折骨缠足的人。

但是崇祯的周后却是折骨缠足,小脚女子们穿的一种名为“一瓣莲”的弓鞋就是由周后发明的,周后还因此获得了崇祯的赞赏。因折骨缠的脚变形呈弓形,故所穿鞋子被称为弓鞋。徐珂《清稗类钞》:“弓鞋,缠足女子之鞋也。”折骨缠足的周后因此与众不同,从不穿靴子,见《崇祯宫词》“宫眷岁节朝贺,俱穿纻靴,或缎靴。(周)后独穿棉鞋,从不穿靴,想以示别也。”(折骨缠、弓鞋及缎靴的图片见下,均来自网络)。



有人问:《烬宫遗录》中的记载 “田贵妃双缠三寸,袁贵妃几倍之。上尝于后前嗤袁而美田,(周)后不悦。”是怎么回事?

《烬宫遗录》故意含糊其辞以美化抬高周后的问题我前面已经讲过了。田秀英的缠足并不是周后的折骨缠,而应是明朝最为普遍的侧缠,即只是把脚左右两侧收紧变瘦,裹得“纤直” ,而非如周后一般将脚骨折断形成“弓弯”。侧缠又名“快上马”,从名字就能看出侧缠是便于骑马的,见《宋史·五行志》中记载“理宗朝,宫人束脚纤直,名快上马”,所以侧缠有利于田秀英骑马驰骋。

明初,朱元璋将与其对抗的张士诚旧部编为丐户贱民,并下令浙东丐户女子不许裹足,见明人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明时浙东丐户,男不许读书,女不许裹足。”这说明是否侧缠已经成为社会地位和贵贱等级的一种标志。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帝的两位王皇后的脚骨都是正常的没有任何折断变形的天足,江苏泰州明代刘湘夫妇合葬墓和南昌明代宁靖王朱奠培夫人吴氏墓出土的女尸也都没有折骨缠足的痕迹,说明她们应该都是侧缠。

崇祯将田秀英的小脚同袁妃的大脚比较,是因为田袁二人都是天足,崇祯还没有愚蠢到要将折骨缠足与天足等同并论。而“后不悦”,周后不高兴是因为她折断脚骨受尽苦楚才缠出的弯弯小脚反不及田秀英的纤纤天足更得崇祯欢心,就如同花钱受罪的整容脸却比不上一分不花的天然美颜,这其中的嫉妒恨不难想见,自然是大大的“不悦”了。

信王选妃的决赛中,周后是唯一的折骨缠足之人,而且在入选决赛的田袁周三人中年纪最大的周后长得最为矮小瘦弱,“懿安后疑(周)后弱小”,因此引起了张嫣的怀疑,可见这入选决赛的田袁周三人中只有周后才是瘦弱而且缠脚的“瘦马”!而田秀英与袁妃被逼终身使用“女儿”的奴隶贱称,不得像历朝历代的其他的妃嫔一样以“妾”自称,这种阴损的主意又岂能是普通人家的好女孩想得出来的么?



什么叫贼喊捉贼,什么叫颠倒黑白,看看东林党和周后的表演就一清二楚了。



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

首度破解,持续更新,敬请关注博客文章,更多揭秘都在《红楼隐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91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8 16: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崇祯的周皇后的“少时”之辨
原创 红楼隐史 红楼隐史 2018-12-06 22:32
【拙作《红楼隐史》已经出版,将会为大家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历史真相。本书16开本,分为上下两册,书中不但对网路上已经发布的旧文作了大量的补充和整理, 而且还有不会在网上发布的极为重要的《明末党争第五大案-拨乱反正系列》的后半部分和《金瓶梅密码》系列。本书现在淘宝天猫、京东、当当网销售,感谢各位朋友的支持!】

有人提出“少时”指 “小时候”,即十岁以前的幼年,那么周奎女儿师从陈仁锡学习《资治通鉴》到底是在陈仁锡天启二年入仕之前还是之后呢?

首先从古文的用词上来说,“少时”一般指青年:远如《史记·齐悼惠王世家》中:“魏勃少时,欲求见齐相曹参,家贫无以自通,乃早晚持帚于齐相舍人门外扫地。”近如黄宗羲的《海外恸哭记》中:“周鹤芝遣使乞师於日本。鹤芝少时往来日本,以善射名。” 和黄宗羲的《宋元学案》中: “假令《太极图说》,是其所传,或其少时所作,则作《通书》时不言无极,盖已知其说之非矣。”“黄寅,少时飘荡豪爽”,“李伯敏,少时尝与其宗人交讼于官”,“李云者,少时,欲合数百人为盗,一日,见象山,翻然自悔,遂请业焉。”,“张翥,少时,负其才隽,豪放不羁,好蹴踘,喜音乐,不以家业屑意,其父以为忧。” 其中的“少时”都是用来指“青年”。



比“少时”年纪小时要用“年幼”,那“年幼”是指多大岁数呢?来看两处用辞:

1,文秉的《先拨志始》:“孝和素与李康妃有隙。康妃有宠于光庙,孝和由是郁郁成疾,临崩有遗言云:“与西李有仇,负恨难伸”等语。时熹庙年幼,不甚省。”

东林党文秉声称天启在母亲王才人死时尚“年幼”,所以对西李欺凌其母一事不清楚,可那时的朱由校已是十四岁的少年,并非朱由检的四五岁。

2,天启元年,东林党不断上疏要求将天启奶妈客氏遣出皇宫,但天启皇帝传旨以新娶的张嫣等后妃三人年仅十四五六,年幼需要照顾为由拒绝将客氏遣送出宫。“随传谕内阁:朕览奉圣夫人客氏面奏屡恳出去,朕以三宫年幼暂留调护。”

原来十四五岁也属“年幼”,比“年幼”更年长些的“少时”自然不可能是指十岁以前。



其次,从教学的实际操作上看,陈仁锡天启二年(1622年)二月通过会试,周奎女儿生于万历三十九年(即1611年),周奎女儿在天启元年时也不过才十岁而已,如果是在此之前完成了调教,那么周后精通熟贯《资治通鉴》是在十岁之前,可《资治通鉴》绝非《百家姓》《弟子规》这类的简单启蒙教材,那可是帝王学习治国的高级教材,明朝就是皇太子也是10岁才出阁讲学接受正规教育,但实际上很多是在十岁以后,如朱常洛父子三人:泰昌皇帝十三岁,天启皇帝十六岁,崇祯十七岁。

周奎女儿学习上资质平平,选妃时数她岁数最大,结果考“书算诗画诸艺”是毫不出众,白瞎了陈仁锡这样的天子名师,如何可能在十岁之前就已经完成了《资治通鉴》这样的高深教育?

天启三年,翰林编修陈仁锡还乡为母守孝三年,此时周奎女儿十三岁到十五岁,这才是教授《资治通鉴》的正确合理的时间,十四五岁正值青少年,也符合史书上“少时”的大龄记载。



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

首度破解,持续更新,敬请关注博客文章,更多揭秘都在《红楼隐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08:18 , Processed in 0.12116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