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神瑛侍者朱慈炤=石头记作者//通灵宝玉//补天剩余石编号36501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25
 楼主| 发表于 2024-7-31 18:49:06 | 显示全部楼层
神瑛侍者和通灵宝玉到底什么关系
SunBoBoEnNe2013.12.02浏览41次其他分享举报
1个回答
匿名人士53011
2017.02.08
满意答案
神瑛侍者本为天上仙侍,偶动凡心,而入人间经历情缘,可以理解为天上待久了,下凡间休个年假,时日一到就回归天界,而绛珠仙草因为受神瑛侍者浇灌恩惠,为了报恩,随他一起下界,就是林黛玉和贾宝玉;
通灵宝玉本为补天石,只是被女娲弃在青埂峰,自行通灵,求了那神秘的一僧一道,想去人间享受富贵,那一僧一道就施法把这补天石夹带在王夫人腹中,和贾宝玉一起降世。
唯一的关系就是同胎而出,一起入世享福经历情缘,勉强可以说是兄弟吧,别的关系就没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25
 楼主| 发表于 2024-7-31 18: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宝玉是神瑛侍者还是通灵宝玉?为什么贾母说通灵宝玉是命根子?
2018-05-15 22:48
《红楼梦》故事中,女娲氏炼石补天,剩了一块顽石。癞头僧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的这块顽石变成一块扇坠大小的美玉。贾宝玉出生时,嘴里衔来的就是这块通灵宝玉。

《红楼梦》故事中,通灵宝玉的什么样的形象呢?在宝钗强行看玉的那一节故事,作者详细介绍道,通灵宝玉“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



通灵宝玉正面篆文“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具有邪祟、疗冤疾、知祸福的通灵本事,被贾母当做命根子,挂在贾宝玉的项上。

《红楼梦》故事中,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一个赤瑕宫神瑛侍者,给了绛珠草甘露之惠,绛珠草修成个女体,跟着神瑛侍者下凡历世报恩,便是贾宝玉与林黛玉。

《红楼梦》故事中,贾宝玉摔玉,贾母道:“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贾母所说的命根子,自然是通灵宝玉。



冷子兴说贾母对贾宝玉爱如珍宝,宝玉抓周,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贾政因此便大不喜悦,独那史老太君还是命根一样。

冷子兴这句话的意思,又说贾宝玉是贾母的命根子,是贾府的命根子。那么,贾宝玉与通灵宝玉,究竟谁才是命根子呢?

其实,通灵宝玉就是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口中衔玉而生,其实就是一个国字,而“世间至贵至坚”的宝玉,自然也是玉玺。



通灵宝玉失踪,贾宝玉便痴傻疯癫乃至于不省人事。灿若明霞的通灵宝玉与贾宝玉其实都是传国玉玺,隐喻的都是朱明政权。

薛宝钗与林黛玉抢夺贾宝玉,隐喻的就是皇太极窥视崇祯政权。贾宝玉身为玉玺,自然是荣国府(朱明)的命根,毕竟,得玉玺者得天下,失玉玺者失天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25
 楼主| 发表于 2024-7-31 19:2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通灵宝玉是十三岁以前的神瑛侍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25
 楼主| 发表于 2024-8-1 10: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神瑛侍者是女娲补天石?风靡200年的程乙本为何不香了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2024 人文季美学向导
​关注他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神瑛侍者就是女娲补天石所化?

粗看这句话是不是“错了”?

如今读书都是神瑛侍者是神瑛侍者,女娲补天石是通灵宝玉。神瑛侍者携带通灵宝玉转世后成了“衔玉而生”的贾宝玉。

这是有一位读书人面临的困惑。他发文说“看《红楼梦》发现一个非常不合理的地方,就是贾宝玉原身是女娲补天用的石头,林黛玉是一株绛珠草,因受了仙石的灌溉之恩,所以随他一起下凡要把一生的眼泪还给他,以报他的灌溉之恩!”


评论区对这位读者基本一边倒的“认为”他并没有看过《红楼梦》,说错了。还告诉他,贾宝玉是神瑛侍者转世,女娲补天石是通灵宝玉。

评论区这些明白人其实冤枉了这位读书人,他并没有看错《红楼梦》。反而是如今大多数读书人,看不到原文中这段流传200多年的描写,多少有点遗憾。

君笺雅侃红楼认为,有必要就这个问题说一说版本的问题。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1982年之前的《红楼梦》,流行的版本与现在不同。

那时候的通行本,基本采用的底本,是程伟元和高鹗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整理出版的120回本《红楼梦》,又称程乙本。


有程乙本就有程甲本,是头一年出版发行的版本。

程乙本流行一百多年后。1927年,胡适发现了第一部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此后,另十余种脂评本也相继出现。抄本系统各本多附有脂砚斋、畸笏叟、棠村、立松轩等人评语,因脂砚斋的评语最多也最有价值,故统称为脂评本,简称脂本。

脂本面世之初争议很大。读者对其出现的年代和批语,以及之前不闻于世统统质疑,直到1982年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红楼梦》将底本由程乙本换成庚辰本后,两版才并行,并导致脂本越来越热。

庚辰本为八十回脂本。

程乙本为一百二十回全本。二者内容确有实际出入。尤其是第一回关于神瑛侍者和女娲补天石的描写。

凡是《程乙本》或者以《程乙本》为底本的《红楼梦》,开篇写到的神瑛侍者确实就是女娲补天石所化。还是警幻仙子给他安排的赤霞宫的侍者工作。


(第一回)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来到这青埂峰下,席地坐谈。见着这块鲜莹明洁的石头,且又缩成扇坠一般,甚属可爱,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灵物了……”



……那僧道:“此事说来好笑。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草,那时这个石头因娲皇未用,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居住,就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他却常在灵河岸上行走,看见这株仙草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

与脂评本不同之处是,程乙本删去了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来大荒山无稽涯青埂峰诓石头下凡的情节。直写他们携带石头下凡。

这么写的好处是解决了神瑛侍者的“神瑛”与女娲补天石的关联。以及贾宝玉与神瑛侍者、女娲补天石三者为一的关系,连带着脂评中常以“石兄”称贾宝玉,也有的放矢了。


而脂评本的神瑛侍者、女娲补天石和贾宝玉的关系,则是割裂的。神瑛侍者转世贾宝玉,通灵宝玉如随行“记者”一般是单独个体,却又叫宝玉,也是不能圆融。

另外程乙本用赤霞宫,脂评本用赤瑕宫,也不相同。

所以,脂评本和程乙本各有各的问题。尤其文字情节圆融上,《程乙本》的开篇确实不如脂本更顺畅。

但也很难说到底谁对谁错,谁根据谁作的修改。

没有证据证明程伟元他们删去了脂砚斋批语。也没有证据证明脂评本的抄本比程乙本晚。

能明确的是,程乙本出版发行于1792年的乾隆五十七年。而所有脂评本,则是在1927后陆续出现。晚了一百六十年。

也因此,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选用庚辰本为底本之前,程乙本一直是“权威”存在,反而是脂评本的争议比较大。毕竟出现的太晚,也太“蹊跷”。这类学术问题,我们且不管他。

但如今大多数版本都开始采用脂评本,减少程乙本的使用是很可惜的。


程乙本有很多好的,且出版面世通行的时间,也最为接近《红缕梦》成书的时间,内容也可查可靠,原汁原味。

当然,不提脂评本,只比较程甲本,程乙本的内容也有修改,比如这第一回关于神瑛侍者和女娲补天石的关系,确实比较潦草前后不对榫。但有的情节却被保留的很好。

比如第二十八回冯紫英设宴请贾宝玉几人,由锦香院的妓女云儿作陪。

贾宝玉提议作[悲愁喜乐]酒令,却唯有冯紫英一人与众不同,是[喜乐悲愁]的顺序。

下该冯紫英,说道:“女儿喜,头胎养了双生子;女儿乐,私向花园掏蟋蟀;女儿悲,儿夫染病在垂危;女儿愁,大风吹倒梳妆楼。”说毕,端起酒来,唱道:



你是个可人 ,你是个多情,你是个刁钻古怪鬼灵精,你是个神仙也不灵。我说的话儿你全不信,只叫你去背地里细打听,才知道我疼你不疼!”

冯紫英的[喜乐悲愁],恰是史湘云的[乐中悲]顺序。

冯紫英请的妓女云儿恰是史湘云小名。


锦香院,锦为富贵,香通湘,恰是史湘云日后流落烟花巷的写照。

冯紫英的唱词也对应史湘云的性格。与[乐中悲]曲子对照会发现二者很多相似之处。

冯紫英请客前,源于有一件“大事”非办不可,要回复父亲。

冯紫英请客后,史湘云就定亲了。

金麒麟伏白首双星。金麒麟是麒麟送子之意,两只麒麟送双子,“女儿喜,头胎养了双生子”。

白首指姻缘。

双星借由牛郎织女讲姻缘[乐中悲],同样是两个孩子。

所以,程乙本保留的[喜乐悲愁],是冯紫英与史湘云姻缘的重要线索。作者通过冯紫英酒令的“不同”,预示与史湘云的姻缘。

可根据脂评本修改为[悲愁喜乐]后,破坏了线索。使得二人“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都模糊了起来。

不得不说,文本的修改要谨慎。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7-31 10:26・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25
 楼主| 发表于 2024-8-1 12: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宝玉是神瑛侍者,那青埂峰下的石头是谁?可能是一女子
播报文章

搞笑雨欣聊白领
关注
2020-01-08 10:44
等身抱枕,一个人的夜晚也能拥有双倍的温馨与惬意。
等身抱枕,一个人的夜晚也能拥有双倍的温馨与惬意。
阳朔美食大冒险:带你品尝地道桂林美味!
阳朔美食大冒险:带你品尝地道桂林美味!
天然“荷尔蒙”终于被发现,男人坚持吃,身体悄悄发生惊喜变化
天然“荷尔蒙”终于被发现,男人坚持吃,身体悄悄发生惊喜变化
贾宝玉是神瑛侍者,那青埂峰下的石头是谁?可能是一女子。
《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大致可以分为两条线索:一是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化身,贾宝玉和林黛玉的“还泪”之说;二是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接触到的青埂峰下的那块石头。

广告
重温经典战记!正版1.76复古传奇网页游戏来袭
×
一直以来,大部分读者都将这两条线索混淆。对黛玉的前身绛珠草的争议倒是不大。有认为贾宝玉就是那块石头的,也有认为贾宝玉是神瑛侍者者,甚至还有人认为贾宝玉就是两者的混合体。
当然,我们不能排除,《红楼梦》之所以受到后世读者的追捧,某种程度上,也正是因为这种云里雾里的线索导致的。假如一切都摆在明处,那么,读者读起来也就索然无味,或许,《红楼梦》也早就淹没在浩瀚的各种书籍之间,根本溅不起半点水花来。
在我看来,按照《红楼梦》大致的情节发展来判断,根据黛玉是绛珠草的身份来看,贾宝玉的前身就是“神瑛侍者”应该是不错的。要不然,原著一开篇所说的“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之说,也就不能成立了。

那么,如果上述观点成立的话,也就是说,贾宝玉实际就是神瑛侍者,黛玉是绛珠仙草。那么,当时蒙茫茫大士“念咒书符”幻化而成的、那块鲜明莹洁美玉又是谁呢?
说到这个问题,或许很多人都毫不犹豫地回答:不就是贾宝玉脖子上系着的那块“通灵宝玉”吗。
话虽如此,贾宝玉脖子上系着的那块通灵宝玉,从情节发展的角度来看,似乎也很大可能就是当年青埂峰下的那块石头。但唯一不能解释的,就是《红楼梦》原著第一回的两个情节。那就是甄士隐“做白日梦”,也和贾宝玉一般神游太虚幻境时的境遇:

广告
2024桂林阳朔旅游经典路线攻略,真实经验分享!
×
为什么要引用这么长的一段原文,因为这里面包含有两个重要的情节。而且,这两个情节很可能就关系着青埂峰下的那块石头的去向。

我们先看第一个情节:甄士隐午睡之时,神游之间也遇到了茫茫大士与渺渺真人,而且还跟随两人前往看到了太虚幻境的牌坊。最难得的是,还亲手接过了僧道递过来的“宝玉”,仔细端详了一番,随即被“抢”了回去。
再看第二个情节:甄士隐被一声霹雳惊醒之后,随即见到的是自己的女儿英莲。而且,在甄士隐眼里,此时的女儿和往昔有点不大一样。是什么不大一样呢?那就是“越发生得粉妆玉琢”了。
不知道大家对这两个情节有何感觉?按照《红楼梦》原著作者惯用的写法,这分明是说,醒来后的甄士隐眼中所见到的女儿,和梦中所见到的“通灵宝玉”,是有很大关联的。

广告
体验纯正1.76传奇网页版,开启你的战斗旅程!
×
怎么个关联法?无非就是梦中所见的通灵宝玉之灵气,和活生生的女儿英莲之间,已经有了某种程度上的契合。若不然,为何醒过来的甄士隐,第一眼见到的就是女儿,而且还是“越发粉妆玉琢”的女儿?
可见,作者这么描述,其实是想告诉大家,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手上的“通灵宝玉”,和甄士隐手中抱着的英莲,已经是“幻化为一体”了。
所以,从这两个情节来看,我倒很是怀疑,青埂峰下的那块石头,幻化来到人间历练一番的那块石头,其实应该“通灵”于英莲身上。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得通,石头来人间历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我们再回过去假设,如果“石头”就是贾宝玉或者贾宝玉脖子上的通灵宝玉,那么,通灵宝玉遗失了好几回,它又如何能掌握到“薄命司”那所有女子的生平事迹,而将其一一铭刻在石头上?
而且,按照《红楼梦》现存的章节来看,贾宝玉和黛玉,也就是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应该也是“石头”眼里的人物,而真正记载、描述这段历练的主人公,还是那块石头。

广告
全面内蒙古旅行攻略,内蒙古12个旅游景点不容错过
×
既然能掌握整部《红楼梦》的所有情节,自然应该是最早登场、最晚谢幕的人物角色。也只有这样,才能以一种超然的心态看待剧中人。
而英莲、也就是后来的香菱,正是《红楼梦》最早登场的少数几个人物之一,而且也是几乎贯穿整部《红楼梦》存在的一个人物。
甚至到黛玉死后、贾宝玉出家,此时的香菱依然还在薛家,跟随宝钗一起“冷眼旁观”。

因此,综合起来,我们或许可以大胆论断,贾宝玉就是当年的神瑛侍者,黛玉乃是绛珠仙草,而青埂峰下、女娲补天遗留下来的那块石头,很大可能就是甄英莲,也就是后来的香菱。
退一万步说,石头幻化成的通灵宝玉本体,被系在贾宝玉的脖子下,但其灵气已经为甄士隐所转移到了英莲身上,这也是为何甄士隐醒后,再见到女儿时会有“越发粉妆玉琢”的感觉。

而结合香菱的一生遭遇,年幼就被人拐卖,四处飘零。这个遭遇,刚好也和“通灵宝玉”在甄士隐手上过一遍的过程一致。香菱被拐之后,再也没有见到过父亲,不也就是僧道两人口里的“一面之缘”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25
 楼主| 发表于 2024-8-1 19: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亡国皇族下场有多惨?崇祯儿子逃亡63年,75岁被抓,凌迟处死
2019-03-17 00:06
亡国皇族下场有多惨?崇祯儿子逃亡63年,75岁被抓,凌迟处死 2019-03-17 00:06

每一个朝代的更迭都伴随着无数血腥与屠杀。尤其是对于前朝的皇亲国戚来讲,亡国就等同于坠入地狱。为了避免造反复辟,皇子们几乎都是要斩尽杀绝的。
后妃公主们的下场更加悲惨,被杀还算是好的。一旦被俘虏,很有可能就成为了胜利者的玩物。甚至沦为军妓奴隶,受尽折磨,生不如死。
拿明朝最后一任皇帝崇祯来说。国破以后,他在自杀之前,先命令自己的后妃和公主们自缢。就是因为他清楚地看到了皇族女性们悲惨的下场。与其被俘受辱,还不如自己将他们杀死,以全名节。
明朝灭亡后,崇祯的三个儿子被李自成俘虏。李自成被清军打败后,他们侥幸从军营中逃了出来。但仅仅过了几个月,太子朱慈烺在投奔自己外祖父周奎门的过程中被清朝逮捕。
这里还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小插曲。清军命令周奎门指认朱慈烺的身份。周奎门却坚称这个“前朝太子”是假冒的,不是他的外孙。然而,多位过去服侍过太子的太监和前朝官员却没有这份“忠君护主”觉悟。纷纷指认朱慈烺就是真的太子。
当时的多尔衮正在为如何处理明朝后裔而发愁。因为清军入关的所打的旗号是“为明朝皇帝崇祯报仇”。如果断然处死前朝太子,就是自己打自己脸,但如果不杀,又担心后患无穷。而这场指认太子乌龙,则正中多尔衮下怀。
他干脆给朱慈烺定了个假冒明朝皇子的罪名。轻轻松松又堂而皇之地处死了他,还杀了很多声称朱慈烺是真太子的前朝旧人。
崇祯的三儿子,永王朱慈炯,就是我们在电视剧《康熙大帝》中所熟知的“朱三太子”。顺治、康熙时期,民间多次反清复明起义打的都是他的旗号。但实际上,他在李自成败退的时候就不知所终,很有可能早就死在了乱军之中。

崇祯的儿子中,唯一得以幸存的,是五子朱慈焕。他在逃难中,被一位在前明做过官的王姓乡绅收留,改名王士元,从此流落民间。五年后,王员外病故,朱慈焕又辗转到了江南。他当过和尚,做过教书先生,东躲西藏,处处谨小慎微,不敢叫人看破身份。
在此期间他还娶妻成家,生了三男两女,一直过着平头百姓的生活。朱慈炯一直活到了七十多岁。他本以为事情已经过去多年,康熙对前朝的态度也一直恭敬温和,这辈子不会再出什么事了。但灾难还是从天而降。康熙四十七年(1709年)春季的一天,他正和老友在家中下棋,突然冲进一队官兵将他缉拿。
关于朱慈焕是如何露馅的,有很多种说法。有的说他给子孙起名字的时候,是按照明朝皇室传统,所以被人发现。有的说是他年老后放松了警惕,在酒后无意中对朋友透露了秘密。但这并不重要,在江浙一带,有一个人听说了前明皇子还没死的消息,居然打着他的旗号起兵造反。
虽然事后证明,这次起义与他毫无关系。但康熙皇帝还是不能允许有这样一个不安定的因子存在于世上。即便此时的朱慈焕只是一个七十五岁,垂垂老矣的平凡老人。
最终,朱慈焕家的女眷全部上吊自尽,孙子儿子被处斩。=他自己则被非常残忍地凌迟处死。清朝自入关起,就宣称要善待前朝皇室。康熙皇帝一生都自诩“宽大仁慈”。但真的面对明朝皇族,哪怕是疑似或者冒充的,基本上是处死以绝后患。末代皇族的下场实在凄惨。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tr]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首赞

+1


阅读 (6486)

阅读 (648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25
 楼主| 发表于 2024-8-1 19: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慈悲之心

神瑛侍者朱慈炤=石头记作者//通灵宝玉//补天剩余石编号36501【水月葬花魂+燃犀温峤朱慈炤//慈悲之心+妙玉点犀乔】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938&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瓟斝”和“点犀”
方竹云天图书馆 2016-12-13   |  4060阅读  |  2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瓟斝”和“点犀”



——关于《红楼梦》注释一点商榷



沈从文



    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是本书一回写得鲜明深刻的有名文章,下笔既生动活泼、又蕴藉含蓄。***描写叙述虽完全写实,却又实中有虚。正如一个山水画卷,有大青绿设色的壮丽华美,也有白描淡着色的清秀明朗,更重要是两部分的巧妙结合形成一种节奏感,给人印象不易忘记。但内中有许多属于18世纪中上层社会流行好尚起居服用东西,现代人读它时不易明白,必然还要查查注解。因此,新的注解在本书中也具有一定重要性。懂得透,注得对,能帮助读者深一层领会原作的好处;注得草率,或和原意相反,便给读者带来一种错误印象,把原文也糟蹋了。



    有关注解问题,在第368期《文学遗产》上拙文曾提起过。至于为《红楼梦》作注,且多一层麻烦,因为时间近,很多事物还无书可查,问题多,想学也无从学起!所以谈到这部书的注释时,我想先应当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向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重印本的几位注释工作者表示敬意,因为他们能热心耐烦从事这个注释工作,提高到新的学术要求水平。但是这个书的注本,就无疑还有许多具体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有待进一步继续努力。有些事物并且绝对不可能用目下方法弄清楚的,试提出点个人粗浅看法,作为初步建议。



    这里拟先就《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的节介绍一下:



    本回写贾母和刘姥姥等到了妙玉住处栊翠庵,妙玉为讨好贾母,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照法律是不许可的),里面放了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按事实不会有这种真成窑的,如出现,也是康熙时仿作的),捧与贾母。贾母喝后,让刘姥姥也尝尝。后来道婆收茶盏回来时,妙玉就心嫌肮脏,叫把杯子搁在外面,不再使用。另外又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书,镌着“点犀”,妙玉斟了一递与黛玉。却又把日常自己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一切看在眼里,明明懂得这种分别对待的意思,却装呆说笑,以为给钗、黛用的是“珍奇古玩”,给他的却是“俗器”。接着,即妙玉和宝玉一番对笑,表面像是泛泛的,却包含着一些唯有彼此可以会心的意。



    这一回是《红楼梦》著名文章,这一节更是作者下笔有分寸、有含蓄的妙文。处处有隐喻、字字有机锋,我个人以为必须从实和虚两方面去欣赏,才理会得透彻,注释得妥帖。因为不仅话中多双关意思,作者笔下称赞有褒贬,即器物取名,也并不随便。若对于这点弦外之音少应有体会,仅就字面作注,自然难得本意。本来是活文章,难免被注扣死了。现在特提出三点来商榷,以就正于海内通人专家。



    一、原注(9),瓟斝是一种古代大酒杯。、瓟都是瓜类名。从前有些特制器物,都镌刻名款。这个斝类杯近似瓜类形状,所以给它起这个名。



    二、原注(10),王恺珍玩——王恺是晋代官僚中最富的人物,这里是说杯是王恺所制,又经过苏轼的鉴赏,是一件极其珍贵的古玩。



    三、原注(11),点犀——是古代碗类的器皿。犀角横断面中心有白点。这里用唐李商隐诗“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典故作这类碗的名字。



    从欣赏出看,这节文字重点主要在写妙玉为人,通过一些事件,见出聪敏、好洁、喜风雅,然而其实是有些做作、势利和虚假,清洁风雅多是表面上的。作者笔意双关,约而意深。甚至于两件器物取名,也不离开这个主题,前者是谐声,后者却是会意。也可说并非真有其物,可又并不是胡乱凑合。作注求恰如其分,得虚实兼顾,势必得先务实,再务虚,才明白问题,博闻约取,简而要,作出比较正确中肯的注解!



    如何务实?先得明白两件东西和时代关系。明代以来,南方新抬头中层士绅阶层,官不一定做得怎么大,房产田地不一定怎么多,有的人或者还近于清贫,靠卖文卖画为生。但时会所趋,却俨然成一时风雅主人。不仅经常招朋聚友,吟诗作画,写斗方,充名士,遇春秋佳日,还必然呼朋唤侣,游山涉水,吃喝玩乐。出行求便于携带,因此照《梦溪笔谈》提到流行用葫芦或编竹丝加漆作茶酒器,讲究的且必仿照古代铜玉器物,范成各种形态花纹。这种器物和南方其他许多工艺品一样,到清初,进而成为北京宫廷贵族好尚,除制成各种用器外,还做成整套的乐器,通称“葫芦器”或“匏器”(实物故宫收藏相当多,前些年尚在西路辟有专室陈列)。原注(9)所说的,无疑就是这种用瓟类范成斝式的茶具。斝和爵同是商代酒器,其实并不是杯,正如觚不是杯,各有不同形象,不同定名。一般说,多指三足、两柱、一鋬手(即所谓耳),容量较大的一种殷商青铜酒器,陶器中形状相近的也叫作斝,主要总是指已成定型的殷商青铜器。如明白这一点,本文中可以说是“茶杯”,注中就得说“是酒器借用”。当时也会真有这么一个斝,可不是如原注说的“近似瓜类形状”,正好相反,是“用瓟瓜仿作斝形”的用具。



    如何务虚?这个斝器别的不叫,为什么偏偏叫这么个刁钻古怪名称?似古怪实不古怪。俗语有:“假不假?班包假。真不真?肉挨心。”意思是“假的就一定假,真的也一定真”。作者是否有意取来适合俗语“班包假”的谐音,既指物,也指人?我想值得研究研究。



    由于注者务实务虚通不够,凡事从想当然出,便弄错了。



    其次是注(10)问题,照字面注,只有王恺身份还对,其余不切题的。因为若务实透彻,明白葫芦器的流行在明清时代,则文中说的王恺珍玩,东坡鉴赏,都自然落了空。明明是讽刺打趣,正等于说“宋版《康熙字典》”,决不会真有其物。现在注里却很认真地补说:“这是一件极其珍贵的古玩”,于是点金成铁。



    其三是注(11),关于点犀,原注引了李商隐诗,其实还是领会不到诗中用事本意,和这里取名的用意。这也是要从务实和务虚才能明白的。



    如何务实?宋明以来因南海贸易扩大,沉香、犀角等等贵重难得材料入口日多,高级官僚贵族因此多欢喜用来雕成种种美术品,示阔斗奢。沉香木多雕成山子,或灵芝如意,是由“海上三山”到“寿山福海”一脉相传,和长寿多福愿望分不开的。犀角则做酒器,也和长寿分不开,因为照传说,犀角能解百毒。用犀角做杯主要计两种形制:横卧式多刻成张骞泛海的“博望槎”样子,和元代朱碧山做的银槎样子差不多,是仿照一段枯木形象,中心挖空贮酒,槎尾上竖,照例还留下些杈桠,本来可能还是用沉香做成,犀、银均后仿。通属于“酒船”类。是从战国腰圆形漆玉羽觞,到唐代六曲、八曲金银酒船。宋明展而成这种浪漫主义形式的工艺品。竖刻直立向下,上作喇叭口状,是由古代觚觯和犀觥取法,犀觥实物虽不存,新出西汉壁画中却还有个画得十分具体。衍进而成汉、宋雕玉,宋、明犀角杯实仿玉。杯沿和柄部或作高浮雕子母辟邪,或刻教子升天大小龙,又或刻成灵芝仙草,再进而刻成锦荔枝、玉兰等像生花果和其他山水楼阁场面。总之,数量多,式样变化也大。一般只四五寸高,也有高及**寸的。如取名“”,照理说,还必指实物中高足器而。旧说(或引为《抱朴子》称)犀中心有白线直透到底,名通天犀,李商隐诗即引此喻心在暗里相通意。宋人用它作带版,名“通犀带”,尚有“正透”、“倒透”等等名目,在法定二十八种带制中还极贵重,仅比紫云镂金带稍次。明代《天水冰山录》记载严嵩抄家的重要财产中,还有好些条犀带,好在何处和具体形象已不得而知。至于明清人做酒器,则中心必须挖空,由于应用要求不同,再不会过问有无白透子。(过我手的实物不下二百种,就没有一件符合通犀况的。可知酒器事实上不在那线白心!)



    如何务虚?既明白了犀有“正透”、“倒透”、“透到底为贵”意思,又知道记载中有“竹犀形大纹粗可以乱真”的说法,且明白元明杂剧市语说“乔”多指装模作样假心假意,那么当时取名“点犀”用意,是不是影射有“到底假”、“透底假”意思?就自然明白了。***



    也会有人不同意这么解释,以为似乎过分穿凿。从部分看,的确近于穿凿。但是如从这一节文章及全书对妙玉的性格讽刺批评看,说这两个器物取名用意一是谐声,一是会意,却大致不会错。这也还值得从另一方面再务务实看,清代以来,由康熙到乾隆,《格古要论》、《清秘藏》、《遵生八笺》、《妮古录》、《长物志》、《博物要览》等等明人谈杂艺书正流行。《格致镜原》新刻出版,分门别类网罗更多,《渊鉴类函》除大字殿本外,且有古香斋巾箱本刊印。谈犀角象牙文玩事物,在曹雪芹时代,实为一般贵族士大夫所熟悉。因此,这类影射名物的文字,正和书中叙述打灯谜差不多,当时丫头如平儿、鸳鸯辈也能破的,若不说破谜底,要现在让我们文化部长来猜,已难说十拿九稳!觉得解释二茶具取名隐晦,是现代人和那个时代一切已脱节。(事实上说妙玉用“绿玉斗”给宝玉,系谐“搂玉肚”也大为可能!)



    总的说来,注者由于务实不够,务虚不深,对本文缺少应有认识,因此便不能把所提到的事物,放在当时历史社会背景中去求理会。这节文章正面说的是妙玉为人如何爱清洁,讲风雅,反面却有个凡事是假的微深意,显明对照是奉承贾母无所不至,却极瞧不起刘姥姥。所谓文笔曲而隐的褒贬,和当时事事物物相结合,二百年前读者用不着注也能有会于心。但是,到现代,由于近半世纪社会变化格外大,即或是注书教书的专家学者,若不下一番工夫,书中谈到事事物物,事实上实在已经不大好懂了。尽管书中叙述的东西,目前可能在故宫博物院正搁在我们当眼处(记得珍宝馆就陈列过一个高脚犀角杯),如没有人点破,这就恰好是《红楼梦》某回某页提起过的东西,也还是不能转用到注上来的。注者既不能从感性上取得应有知识,又无从向字典取经,仅从主观猜想出,当然难于融会贯通。所以作注不能恰到好处是可以理解的。为求注解落实,最理想是有人能用个积极负责的工作态度,从实践出,下一番狠心,扎扎实实去学懂它,再来作注。其次即采取个比较老实谨慎的工作态度,凡是自己目下还不懂的,不妨暂时不注。



    由于1957年《红楼梦》再版时,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在页曾提起过,曾参考过拙作未表部分关于注释《红楼梦》名物资料稿本。事实上凡是纠正这些错处地方,注者采用并不多,原注错处依旧继续保留,因此,当时才试提出二三事来商讨。



    前人常说著书立说不容易,其实注书工作,认真说来又何尝简单!他不仅要懂语,也要懂文学,不仅要懂社会,还要懂文物。更重要还是不能把这几点看成孤立事物,必需融成一份知识。特别是像《红楼梦》这样一部内容包含宏富,反映18世纪社会上层各方面的伟大现实主义作品,涉及一系列风俗人、名物制度以及许多种外来新事物,求把注释工作做到对得起原作,实在还值得有心人采取个更谨严态度用点心!和许多学术研究一样,似乎也可采用两条腿走路办法进行。其一是出版部门重新组织点社会力量,如像故宫明清工艺史组工作同志,文史馆、北京图书馆、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历史语所有关同志,和校正本书不同版本字句一样,来分门别类好好校正一下原来注文,并补充应注部分,再行重印,不失为一种走群众路线的比较慎重办法。如果要进一步攻坚,则不妨鼓励某些个人试采取一个更新的工作方法,老老实实去故宫各库房学三五年文物,把一切起居应用器物摸熟,凡事总得学,才能懂,懂得后,才能作好注!



    听说北大中国文学系已有学生将近千人,他们学《诗经》、《楚辞》、乐府诗、唐诗,以至于《金瓶梅》、《红楼梦》等小说,遇到起、居、服、用等等万千种名词时,碰到的问题大致都还相同。远如对朱干、玉戚,因为没有知道商周漆盾不同形象和许多种不同式样玉戚,及部分青铜制造中心镶有小玉璧的戚,仅从古人以及近人著作注疏中兜圈子,是不可能得到具体正确印象来纠正《三礼图》错误的!近如《红楼梦》中说的东东西西,必然还是一样麻烦费事不好懂,所以今后真正解决问题,也许不在教师倒在同学。如果每届毕业同学,已恢复过去毕业论文制度,系中能有计划统筹安排一下,某人作《诗经》、《楚辞》名物新证,某人作《急就章》、《释名》新证,某人作唐诗名物新注,某人作《红楼梦》文物研究……这么分别进行,资料积累,保存到系中,有个十来年后,教学形,将必然一改旧观!这个工作说来容易,认真做去自然将比普通论文难得多。因为要求每条每项毫不含糊,一一落实,甚至于还得学会摹绘,用具体形象反映出对象,人再聪敏勤快,集中精力做一二年虽未必即有满意成果,但是路走得对,还不妨在毕业后用研究生或助教名分再搞几年。想要这个工作做得十分踏实,必须承认工作方法也得改变,即应当用一个新的实事求是态度,例如作《红楼梦》起居服用注,到故宫博物院明清工艺史陈列组及各库房工作组去取经求教,好好结合文献和文物,先进行百十条试点调查研究,再逐渐扩大范围,才可望懂得透彻,注得真切,对读者才会有真正帮助。也唯有从这样踏实的工作去得到的知识,才能用它来纠正旧有的错误并充实以新内容。



    这种下库房学习注书,工作方法上的根本改变,对于一个学有成就的专家通人来,我们不敢抱过大奢望,因为文献梳理工作有待于他们指导的还多。对于一个年轻力壮的同学,理会得到必需通过这种调查研究、实践,才可望使工作得到应有的进展的,必乐意接受这个新任务。我相信经过一定时间,必须能够克服工作中不可免的困难,会取得十分满意的丰收!



    (原载:《光明日报》,1961年8月6日)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无题二首·其一

译文肉身虽无彩凤双翅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如同灵犀,感情息息相通。

注释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赏析“身无彩凤双飞翼”写怀想之切、相思之苦,“心有灵犀一点通”写相知之深,“身无”与“心有”,一外一内,一悲一喜,矛盾而奇妙地统一在一体,将那种深深相爱而又不能长相厮守的恋人的复杂微妙的心态刻画得细致入微。





[url=][/url]




原文[url=][/url]

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译文及注释[url=][/url]

译文
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虽没有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但你我内心却像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像随风飘转的蓬蒿。

注释
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送钩:也称藏钩。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分曹:分组。
射覆:在

[url=]展开阅读全文 ∨[/url]




赏析[url=][/url]

  首联以曲折的笔墨写昨夜的欢聚。“昨夜星辰昨夜风”是时间:夜幕低垂,星光闪烁,凉风习习。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萦绕着宁静浪漫的温馨气息。句中两个“昨夜”自对,回环往复,语气舒缓,有回肠荡气之概。“画楼西畔桂堂东”是地点:精美画楼的西畔,桂木厅堂的东边。诗人甚至没有写出明确的地点,仅以周围的环境来烘托。在这样美妙的时刻、旖旎的环境中发生了什么故事,诗人只是独自在心中回味,我们则不由自主为诗中展示的风情打动了。

  颔联写今日的相思。诗人已与意中人分处两拨儿,“身无彩凤双飞翼”写怀想之切、相思之苦:恨自己身上没有五彩凤凰一样的双翅,可以飞到爱人身边。“心有灵犀一点通”写相知之

[url=]展开阅读全文 ∨[/url]



创作背景[url=][/url]

  所谓“无题”,历来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应属于寓言,有人认为都是赋本事的。就李商隐的“无题”诗来看,似乎都是属于写艳情的,实有所指,只是不便说出而已。





赏析二[url=][/url]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以曲折的笔墨写欢聚的时间和地点。首句写道:”昨夜星辰昨夜风.”意思是说,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这是写时间,也是写了环境。可以说,就是在星辰漫天的夜晚,突然有吹起了风。真可谓平静中的不平静。在艺术上,词人借助了反复(形成了句中对)手法,使“昨夜”反复出现,不但回环往复,强调了时间,而且语气舒缓,有回肠荡气之美。

  接着写道:“画楼西畔桂堂东。”“画楼”和“桂堂”: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往往借来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此代指富贵人家。意思是说,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这是讲的地点。可以说,诗人在此并没有

[url=]展开阅读全文 ∨[/url]



简析[url=][/url]
  这首是《无题二首》中第一首,为七言律诗。诗人追忆昨夜参与的一次贵家后堂之宴,着重抒写两人明明相爱而受到重重阻隔不能如愿的怅惘之情。首联交待时间和地点,即昨夜身处星辰高挂的静谧幽深的夜空下;颔联抒写今夕对意中人的思念,表现了诗人对这段美好情缘的珍视和自信;颈联写送钩射覆酒暖灯红之乐,衬托出萧索孤独之情绪;尾联回忆今晨离席应差时的情景和感慨,自叹事业无成而身不由己。



30首观音菩萨诗词,开启心智 2018-03-04 08:13

观音菩萨赞偈
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
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
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观音大士赞
宋·释慧远
大哉观世音,功德不思议。来说是非人,是非人便是。
观音赞
宋·释如净
端坐圆通妙微相,众生眼里堆青嶂。晓来窗外听啼禽,春风不在花枝上。
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
宋·苏东坡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
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
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
宋·苏东坡
蚕欲老,麦半黄,前山后山雨浪浪。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
游白石山观音寺
宋·胡仲参
绿阴深处石桥横,才入山门意便清。林下一僧无个事,时来倚树听泉声。
千手眼白玉观音偈嘲金使
宋·杨冠
一手动时千手动,一眼观时千眼观。幸自太平无一事,何须做得许多般。
观音赞
宋·释智朋
十方圆明,应现非一。眼看净瓶,坐盘陀石。杨枝入手时,一滴是一滴。
观音赞
宋·释了惠
字字不真,句句不实。真实色身,何处寻觅。无寻见处,正观现前。菡萏花香水接天。
观音观老请赞
宋·释妙伦
眼无筋,头无脑。是个非个并除,佛兮魔兮俱扫。须弥山折箸桃来,眉毛上悬挂恰好。是谁识他,观音长老。
观音大士赞
宋·释智遇
宝瓶翠柳常随手,又向青莲叶上行。五浊世中无垢染,不须慈眼视众生。
十六观经颂·观音观第十
宋·释遵式
观音菩萨紫金身,眉间毫相七宝色。流出光明满十方,光中化佛无数亿。
嘉禾百咏·木纹观音
宋·张尧同
双瞳分日月,眉际一星悬。照见人间苦,三辰不在天。
观音大士赞
宋·释师范
提起数珠呈伎俩,无端弄出孩童相。何似月明霜满天,孤猿啼断千峰上。
观音赞
宋·释子益
杨柳枝头,琉璃瓶里。一滴浑无,千波竞起。步步金莲衬足生,
何曾踏着自家底。
千手眼观音赞
宋·释师观
通身是,遍身是,观世音,无尽意。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观音大士赞
宋·释普济
空如来藏,立大圆镜,水落石出,月明云净,瞻之仰之,群机普应。
观音大士赞
宋·释原妙
大海波心,磐陀石上。真观净观,是相非相。如月在天,无水不现。水月俱捐,如何瞻仰。咄,切忌妄想。
醉作观音像仍为书赞三首(选一)
宋·白玉蟾
柳絮多头绪,桃花好面皮。
夫是之谓谁,东海比丘尼。
黎解元庄严观音像见而赞之
宋·郑刚中
端严净妙,具慈悲相。广大智慧,具慈悲心。菩萨之心,如月在水。水性无边,照亦不已。我同众生,恭仰相貌。誓同一切,行菩萨道。
和题观音石壁
宋·朱赏
今古相逢世所稀,神仙与我说天机。吾家后裔知消息,不落凡间笑白衣。
观音岩
宋·陈岩
一性圆时万境通,三生绮念堕真空。如今举眼无非佛,身在光明法界中。
观音岩
元·周砥
白鹦鹉小穿云幕,碧海波澄浸石扉。一片岩前秋月影,凉风吹上藕丝衣。
题观音岩
明·姚道衍
高阁凌虚如履地,长江万里来无际。世人可到不可留,只许禅僧深夏住。乱帆来往逐云飞,隔岸淮山拥翠微。大士岩间常宴坐,一灯夜照客船归。
嗅花观音图
明·唐伯虎
拈花微笑破檀唇,悟得尘埃色身相。办取星冠与霞帔,天台明月礼仙真。
绣观音像赞
清·释性统
用手把针,经针引线。
谁为为此,绣成背面。
紫竹林中,潮音洞畔,
呼彼善财,鹦鹉随现。
手中童子送将来,
珍重老婆心一片。
游普陀
民国·康有为
观音过此不肯去,海上神山涌普陀。
楼阁高低二百寺,鱼龙轰卷万千波。
云和岛屿青未了,梵杂风潮音更多。
第一人间清净土,欲寻真歇竟如何。
点绛唇
宋·向子諲
冰雪肌肤,靓妆喜作梅花面。
寄情高远,不与凡尘染。玉立峰前,闲把经珠转。
秋风便,雾收云卷,水月光中见。
玉楼春
宋·辛弃疾
琵琶亭畔多芳草,时对香炉峰一笑。
偶然重傍玉溪东,不是白头谁觉老。普陀大士神通妙,影入石头光了了。
看来持献可无言,长似慈悲颜色好。
三月廿日陈浩然招游观音山,
宴张氏楼,徐楚兰佐
元·顾瑛
春江暖涨桃花水,画舫珠帘,
载酒东风里。四面青山青似洗,白云不断山中起。
过眼韶华浑有几,玉手佳人,
笑把琵琶理。狂杀云台标外史,断肠只合江州死。
缘主慈悲,您可以关注“晟道国学易经风水”公众平台,在微信上搜索公众号:TEL18640886333,上面的好文章更多!还可以免费学习国学文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tr]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25
 楼主| 发表于 2024-8-1 19:40:27 | 显示全部楼层
神瑛侍者朱慈炤=石头记作者//通灵宝玉//补天剩余石编号36501【点犀乔&通灵玉+水月葬花魂&水中月】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938&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通:心有灵犀一点通
建辉芨芨草 2019-06-27   |  80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燃犀温峤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词汇




燃犀温峤,汉语成语,拼音是rán xī wēn qiáo,意思是比喻能敏锐地洞察事物。出自《异苑》卷七。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燃犀温峤

  • 拼音

    rán xī wēn qiáo

  • 解释

    比喻能敏锐地洞察事物


  • 出处

    异苑》卷七

  • 注音

    ㄒ一 ㄖㄢˊ ㄓㄨˊ ㄓㄠˋ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典故折叠典源

《异苑》卷七

晋温峤至牛渚矶,闻水底有音乐之声,水深不可测。传言下多怪物,乃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帻。其夜,梦人谓曰:"与君幽明道阁,何意相照耶?"峤甚恶之,未几卒。

《晋书》卷六十七《温峤列传》~795~

朝议将留辅政,峤以导先帝所任,敬轿她固辞还藩。复以京邑荒残,资用不给,峤借资蓄,具器用,而后旋于武昌。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毁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峤其夜梦人谓己曰:"与君幽明道别,何意相照也?"意甚恶之。峤先有齿疾,至是拔之,因中风,至镇未旬而卒,时年四十二。


折叠典源译文

朝臣议论要把温峤留在朝中辅政,温峤因先帝已托付了王导,推辞返回江州。又看到京都残破不堪,物资缺乏,于是筹借了一批物资,添置了宫廷的器用,这才返回武昌。走到牛渚矶,见水深不可测,都传说水下多怪物,温峤就叫人点燃犀角下水照看。不一会儿,只见水中怪物前来掩火,奇形怪状,还有乘马车穿红色衣服的。这天夜晚梦见一个人对他说:"我和你幽少乘促永明有别,各不相扰,为什么要来照我们呢?"看样子很愤怒。以前温峤牙齿有病,这时把牙淋民胶拔了,因此中风,到达镇所不到一旬而逝,终年巴捆拘悼四十二岁。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至中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毁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用法

示例

元 范子安 《竹叶舟》第三折:"你莫不是燃犀温峤江心里走,你莫不是鼓瑟湘灵水面上游。"

杜甫 《覆舟》蒸企市诗之二:"徒闻斩蛟剑,无复爨犀船。"

宋立盛 辛弃疾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词:"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元好问 《观淅江涨》诗:"佽飞斗蛟鳄,燃犀出鳞介。"

郭沫若 《题吴敬梓体兆提纪念馆》诗:"一史绩儒林,燃犀烛九阴。"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是句中医俗语,源自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意思是说如果气血畅通就不会疼痛,如果疼痛就说明气血不通。这种“通”的思想在《周易》等早期经典中即可觅得影踪:《周易》六十四卦中有泰卦和否卦,泰卦之所以吉就是因为“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否卦之所以凶就是因为“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所以《周易》倡导“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古人为什么如此强调“通”的作用?


  通的甲骨文字形左边为辵(chuò),表示行进,右边为甬,表声。《说文解字》解释通为:“通,达也。”古时通、达双声,可以通用。例如《尚书·禹贡》中“达于河”又可作“通于河”,四川省达州市,别名又叫通州,成语通情达理、通权达变,通与达都是同义词。通字本意是没有阻碍,顺畅到达,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说的就是桃花源中的田间小路四通八达、交错相通。


  道路只有贯通、顺畅,才能通达,故通又引申出贯通、顺畅之意,例如“政通人和”指国家政事顺遂通达,百姓祥和安定,社会太平。“通”也与“穷”相对,多指前途广阔、有出路。如白居易《谕友》:“穷通各问命,不系才不才。推此自豁豁,不必待安排。”道路畅通是人们信息沟通、商业往来的前提和基础,故“通”也有沟通、连接、交往之意。如“通商”指建立或存在贸易关系,“通衢”指四通八达的道路。湖北省会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因此有“九省通衢”的美誉。


  中医讲的“通”原本指气血的通畅,而气血运行的通道叫经络,所以“通”也就是经络通畅。“百病生于气也”,气与血相辅相成,气血不通会引起胀痛、刺痛、酸痛等多种疼痛,因此中医对疼痛等各种疾病进行治疗与康复的基本原则就是疏通经络,使气血运行通畅。

  其实,“通”与“痛”的理论又何止于适用于中医,生活中,“通”亦是为人所追求向往的境界。通,是通晓知识,洞察道理,内心通达。中国人称颂博古通今的圣贤,欣赏通情达理的品德,希冀万事亨通的际遇,更追求通透淡定的内心世界。通是心灵相通、彼此理解,息息相关、冷暖与共。“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南飞的秋雁、山间的夕阳与诗人共情,抒发对故乡的万般思念;“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菱叶在绿波荡漾的湖面上飘飘荡荡,荷花在风中摇曳生姿,挡不住小船飞快通过,是因为采莲的姑娘遇到了心爱的人;“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爱人虽分处两地,彼此却能心心相印,靠的是感情上的契合与沟通。


  人类历史就是沟通的历史。“其途之所出,四通而八达”,是古人对便捷生活的向往;“让沟通无处不在”,是现代人对跨越时空障碍的进一步渴求。从曾经的烽火传信、飞鸽传书、快马传书,到今天的移动互联,科学技术改变了整个世界联通的方式,让人们沟通的触角得以伸得更远更长:万里之外的人能随时沟通,没有网线的村庄接入网络世界,没有银行的小镇仍可享受金融服务……突破物理距离的阻隔,从连接人与人,到万物互联,人类的探索永无止境。当前,一个全新的5G时代即将启幕,一个智能互连的世界呼之欲出,在不远的将来,移动终端的功能充满无限遐想,网联汽车、工业物联网、智慧家居、智慧城市蕴育无限可能,人类梦寐以求的无限畅通,即将呈现在你我面前。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两千多年前,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用智慧、勇气和汗水开拓了连接亚欧非大陆各文明的人文、贸易交流通路,与沿线各国人民共同铸就了辉煌的古丝绸之路,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创举。今天,古老的道路成长为“一带一路”伟大倡议,中国秉承丝路精神,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从曾经的驼铃阵阵、舳舻千里,到如今的列车风驰、巨轮劈波,“一带一路”之所以应者云集,展现出强大吸引力和感召力,不仅是因为赓续千年的丝路精神,更在于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开放包容的特征、互利共赢的理念。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人类心中长明的灯火。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我们需要以通力合作的姿态着眼大局、通观全盘。美国学者弗里德曼说,世界是平的。在今天现代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不仅是平的,而且是通的。(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黎解元庄严观音像见而赞之
[ 宋 ] 郑刚中

原文

端严净妙,具慈悲相。

广大智慧,具慈悲心。

菩萨之心,如月在水。【{水月葬花魂+水中月+燃犀温峤}】

水性无边,照亦不已。【{心照不宣+心有灵犀一点通+点犀乔//通灵玉}】

我同众生,恭仰相貌。

誓同一切,行菩萨道。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郑刚中

郑刚中(1088年-未知),字亨仲,婺州金华人。生于宋哲宗元佑三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年六十七岁。登绍兴进士甲科。累官四川宣抚副使,治蜀颇有方略,威震境内。初刚中尝为秦桧所荐;后桧怒其在蜀专擅,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

心心相印
[ xīn xīn xiāng yìn ]

基本解释

形容彼此不待语言说明而感情相通,心意完全一致。印:合。



详细解释

1. 【解释】:心:心意,思想感情;印:符合。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2. 【出自】:《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黄蘖传心法要》:“迦叶以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


3. 【示例】:抚台看了,彼此~,断无驳回之理。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九回


4.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辞书解释[ xīn xīn xiānɡ yìn ]

衕穰柬櫩禩预,紆敻译遢。嗟锩侗薯褻“峭紆巌紆”纡徢汄陖猏衶。《骵犍惹紆喷胱》:“澽晢峭衶,峭紆巌紆,紆紆鄋悁。”《镋嵊捷衕毟》淃構旗絗銞:“虒欬饈篱,柬櫩紆紆译巌,盉譚鐗銞纡銶。”




来源:聚典平台·《辞海(第七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25
 楼主| 发表于 2024-8-1 22: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沁园春
[ 清 ] 胡薇元
原文
疑病疑痴,小撇还来,将行又慵。奈沈沈夜柝,者番愁客,潇潇暮雨,几遍撩侬。

客少黄衫,人无力士,心有灵犀一点通。知何似,似令狐楼畔,杨素堂东。

悤悤梦也难逢。又岂料钗钿誓竟空。幸情丝未断,仙源可访,非惟我念,更有人同。

地老天荒,海枯石烂,共在情天浩淼中。渝歌里,有柔肠儿女,侠骨英雄。

作者介绍

胡薇元
胡薇元,字孝博,大兴籍浙江山阴人。举人,四川知县。有《天云楼诗》。
查看百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25
 楼主| 发表于 2024-8-2 07:56:20 | 显示全部楼层
点绛唇
宋·向子諲
冰雪肌肤,靓妆喜作梅花面。
寄情高远,不与凡尘染。玉立峰前,闲把经珠转。
秋风便,雾收云卷,水月光中见。

玉楼春
宋·辛弃疾
琵琶亭畔多芳草,时对香炉峰一笑。
偶然重傍玉溪东,不是白头谁觉老。普陀大士神通妙,影入石头光了了。【{不求大士瓶中露+光世音}】
看来持献可无言,长似慈悲颜色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9-17 03:36 , Processed in 0.06705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