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王熙凤风月宝鉴封面人物&主体影射崇祯帝朱由检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5
 楼主| 发表于 2024-7-30 21: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掏钱见真情:李纨一两银子价值远超王熙凤50两,谁是真正好嫂子?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2024 人文季美学向导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王熙凤和李纨常被拿来对比。不但李纨的判词和[晚韶华]曲子都有凤姐与她的比较。王熙凤的人生转折,也常与李纨对比。

王熙凤被脂砚斋评价“贾宅第一罪人”,是说她戕害贾氏子孙,杀了贾瑞和尤二姐腹中孩子,断荣国公两脉传承。


李纨被赞“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用《诗》《风》《雅》赞美她是贾府卫道人。贾府抄家后,真正做到“女娲补天”的就是李纨,为贾府延续了光辉。

王熙凤盛极而衰,牺牲贾府为己牟利,在末世来临前随波逐流。

李纨否极泰来,是呕心沥血,在贾府败亡后再让贾家重新崛起。

王熙凤从来没有以贾家为荣,也没有真心认定自己是贾府一份子。她处处标榜“我们王家”如何如何,王夫人亦如是。

李纨却始终坚信自己是贾府媳妇,为贾珠守节,教育贾兰成才,以光复贾家为己任。贾母亦如是。

所以,王熙凤活成贾宅第一罪人,李纨才是那个真正“有德”的补天人。

王熙凤无德,不积阴骘,落得短命下场。

李纨有德,广积福缘,才有日后晚韶华。

“竹篱茅舍自甘心”的下一句是“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什么意思呢?梅花之所以名声大噪,源于林逋的《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咏尽梅花,更让梅花被传诵千古,广受赞誉。

“竹篱茅舍自甘心”预示李纨最终的[晚韶华]成就,是像梅花一样被万众歌颂。

作为寡妇和母亲,必然是作出堪比孟母三迁和岳母刺字一般功绩和德行,才能被以梅形容。

反观王熙凤,成为贾府罪人背负骂名而死,两者可见高下。

那么,李纨为什么会获得如此成就,王熙凤为什么会不如她。这从五十两银子和一两银子的对比就能看出来。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话说大观园成立诗社之后,很快出现了经费紧张的问题。

诗社看似众人的玩笑,花不了几个钱。但就像宋仁宗吃一碗羊肉就要花费几百两银子一样,他们起诗社,每次也得花费五六两银子。

这个钱曾经就难倒了要请客的史湘云,还是薛宝钗替她操办螃蟹宴才救了急。

按照当时的约定,原文尽管没有详细写,实际诗社却是一个月开两次。最少一月也得十两银子。

贾府每月少爷、小姐是二两银子的月钱,每次诗社一两银子,一月两次就都花了,便没办法干别的事了。

李纨尽管每个月算下来有二十两银子的月钱,可这些钱是她与贾兰的收入。

贾珠一死,贾兰作为第五代,失去荣国府第四代的继承,改由贾宝玉成为贾政继承人。

贾兰未来只能和贾宝玉、贾环一起均分爷爷贾政的私产,前提还是贾政有私产。

而荣国府的一草一木都将和他再无关系,唯有每月与母亲的二十两银子和年底的分红,才是未来他的“老婆本”。

诗社一个月最少十两银子花销,是李纨收入的一半,她怎么有能力出这个钱?

再说李纨也没道理替公婆“养”孩子。既然是集体花费,就应该官中报销才对。

不得已在王熙凤生日后,由贾探春牵头去找她审批经费,不好意思要钱,只说请凤姐做监察。


(第四十五回)探春道:“你虽不会作,也不要你作。你只监察着我们里头有偷安怠惰的,该怎么样罚他就是了。”凤姐儿笑道: “你们别哄我,我猜着了,那里是请我做监社御史!分明是叫我做个进钱的铜商。你们弄什么社,必是要轮流做东道的。你们的月钱不够花了,想出这个法子来拗了我去,好和我要钱。可是这个主意?”一席话说的众人都笑起来了。李纨笑道:“真真你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

王熙凤多通透,早看明白众人向她要钱的意思。

这件事本来并不难猜,也不是什么事,但让王熙凤一处理就变了味道。

探春他们一开始的意思,可能是想让凤姐进社出钱,多一个份子,他们便能少出一点。

她若真要进了诗社成了监察,每次诗社开社,都是真金白银拿自己的钱填进去给他们玩。

可王熙凤坚决不上这个当,直接批了五十两银子给诗社。如此一来再有花费,都从集体经费中出。她凤姐做不做监察,也都不用出钱,还哄着众人高兴,何乐而不为。

原本这事到此就算完美,皆大欢喜。众人得了钱,她也做了人情。本来就应该是官中花钱,各得其所。

李纨便夸奖她是“水晶心肝玻璃人”。可王熙凤随后的操作使得整件事变了味道。原因就在这句“水晶心肝玻璃人”上。

“水晶、玻璃”在当时都是珠宝。判定“水晶、玻璃、翡翠、美玉”等的标准,就叫“如水如冰”。也就是如今说的“水头”“冰种”。

李纨夸凤姐“水晶心肝玻璃人”,是说她聪明,心思通透。


谁想这句话反而揭开了李纨判词中的那句“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做笑谈”的深意。

关于这句判词,一直一来众说纷纭。很多解释都在李纨身上找原因,说是她太吝啬,不出钱给小姑子、小叔子开诗社,成为后人嘲笑的像邢夫人一样的悭吝人。

但事实是如此么?并不是。

五十两银子终究也花不了多久,到了薛宝琴她们来后,芦雪广联诗时,还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贾探春、李纨每人一两银子,不够的全由李纨“包总兜底”。

李纨肯定是要比别人花更多的钱的。这个钱可是她真金白银拿出去的。

李纨是寡妇,未来她们母子是得不到荣国府的继承。怎么可能让她每年拿出一百多两银子给众人开诗社挥霍,贾兰未来怎么办?叔叔姑姑会养他么?还是王熙凤这二婶婶养她?

何况大观园众人的花费,本就应该官中出,哪用李纨来替公婆“养育”子女?

如此指责李纨是完全没道理的。

可偏偏就是“水晶心肝玻璃人”的王熙凤在引导舆论指责李纨吝啬。

(第四十五回)凤姐儿笑道:“亏你是个大嫂子呢!把姑娘们原交给你带着念书学规矩针线的,他们不好,你要劝。这会子他们起诗社,能用几个钱,你就不管了?老太太、太太罢了,原是老封君。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银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的又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给你园子地,各人取租子。年终分年例,你又是上上份儿。你娘儿们,主子奴才共总没十个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官中的。一年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银子。这会子你就每年拿出一二百两银子来陪他们玩玩,能几年的限?他们各人出了阁,难道还要你赔不成?这会子你怕花钱,调唆他们来闹我,我乐得去吃一个河枯海干,我还通不知道呢!”

王熙凤这番话纯属无赖之言。她自己大方,一分钱不出,拿着官中的五十两银子做人情,仿佛站上了道德制高点,指责李纨不舍得花钱。


那诗社一个月两次,一次最少五两银子,一年就是一百二十两银子,李纨怎么花的起?

未来荣国府是贾宝玉的,爵位是贾琏的,留给李纨和贾兰孤儿寡母的是什么?只有王熙凤给她算账的一年四五百两银子的收入。

未来王熙凤是荣国公世袭二等爵的将军诰命夫人,李纨算个什么?

就算此时王熙凤管家,也是李纨守寡不当家,从李纨手中接过去的管家钥匙。

凤姐作为管家人,月钱确实只有五两银子。但她包揽诉讼,放高利贷,一年几千两银子的灰色收入,不都是得了代替李纨管家的利?

她有没有拿出来一两银子给大观园小叔子小姑子花费?

听凤姐对李纨的收入如数家珍,竹筒倒豆子一般脱口而出,显然这个“账”早都在她心中算了无数遍了。

这不就是“如冰水好空相妒”么?

试问王熙凤愿意与李纨身份互换,让她守寡带着儿子白手起家,让李纨换成她的地位,赫赫扬扬?她又会不会拿出一半的月钱来给弟妹花销,替公婆养育子女?

风凉话谁不会说?李纨当然愿意用每个月二十两银子的月钱换回来贾珠不死。

那样的话,贾珠是未来荣国府当家人的第一继承人,贾兰未来也能继承荣国府。李纨此时一定拿着五两银子的月钱在管家荣国府,未来接替王夫人成为荣国府女主人。

如果这样,荣国府的一切都是她李纨的,王熙凤就算妒忌死也和她无关。她只是贾赦那边的人,未来继承那边。


然而,一切没有如果,王熙凤得了便宜还卖乖,给李纨算账,尴尬寡妇大嫂子又抖什么机灵?

别看李纨之前都只是和弟妹们一样出“一两银子并包总”,但这个钱对她和弟妹们是完全不同,甚至可以不出的。

一两银子对贾宝玉、贾探春他们只是零花。但对李纨却是替贾兰积攒的家底。李纨花一两就少一两。

贾宝玉继承荣国府,偌大家业都是他的。贾兰只能靠自己,靠如今每个月的这些收入。

贾探春开诗社的目的一个是游戏,另一个是借以拴住贾宝玉的脚,在贾政出差三年中,不让他出外闯祸,安父母之心。

李纨积极响应,也是明白探春心意,替公婆分忧。

她若不同意,像迎春、惜春一般以不会作诗为由头不参加,大可以不出这个钱。

可李纨每次都积极响应,居中统筹,还最终“包总兜底”,就是竭尽所能促成这件事。为了弟妹们的良性发展。


她要真自私,和儿子关起门来过日子多爽,也没必要花那个钱了。

也不会到了王熙凤嘴里反成了吝啬,舍不得花钱的人?

更可笑的是,王熙凤指责李纨寡妇失业不拿钱,她自己一分钱不出,拿着官中的五十两银子做人情,怎么就成了正义了?

究竟是李纨的一两银子包总兜底是真心为弟妹,还是王熙凤的官中五十两银子是真心为弟妹?谁在真正为贾家“操心”,相信一目了然!

可能王熙凤到死也没弄清楚,她为什么“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从她给李纨算账就知道,如果一个人连孤儿寡母都嫉妒不放过,自己做不到还要求别人,那她注定得不到好结果。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2-10 09:42・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5
 楼主| 发表于 2024-8-1 09: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芒种节前一天晚上,王熙凤同贾琏一起安歇时,为何要用荷包“香身”?
2023-02-07 21:39 发布于:辽宁省
[文/小涵读书]此文约1800字,阅读约需8钟



1.芒种节当天,王熙凤让林红玉急急忙忙取回床上的荷包

自古以来,富贵人家节日多。

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节。按照风俗,芒种节当天,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因为芒种过后便是夏日,众花开始凋谢,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大观园里众姐妹,以此为契机,相约在大观园里游玩。

王熙凤也凑热闹,与李纨在一起赏花赏影赏生活。看到林红玉后,招手找她。

见面之后,王熙凤见林红玉长得干净俏丽,交办两件事情:一件是回家告知平儿,给张才媳妇支付120两银子的绣工银两;另一件是让她到自己里屋床上取自己的荷包。

原文如下:

“汝窑盘子架儿底下放着一卷银子,那是一百六十两,给绣匠的工价,等张材家的来要,当面称给他瞧了,再给他拿去。再里头床 头间有一个小荷包皮拿了来。”(《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王熙凤在外游玩,为何会急急忙忙让林红玉取自己的荷包呢?

2.荷包的“前世今生”

荷包又名香包、香囊、香袋,是古代系在腰间的一种佩饰。由于古代人所着衣服上并没有口袋,所以荷包的前身--“荷囊”便应运而生,主要是来盛放一些需随身携带的零星细物。

邓云乡所著《荷包漫话》中记载,荷包是清代满人重要标志之一,早在八旗军队进关之前便开始流行,最初的用途盛放干粮,相当于军用粮袋!在百姓中间,荷包不装粮食,而是盛装个人物品:锞子、钱币、零食、香料、银线、针线和眼镜等等。

随着荷包的用途越来越广,佩戴的人也越来越多。

元春省亲当晚,龄官因为“唱戏极好”,被元妃“额外赏了两匹宫缎,两个荷包并金银锞子,食物之类”。

端午节前,贾元春赏赐礼物,袭人跟宝玉汇报时说道:“大奶奶、二奶奶他两个是每人两匹纱,两匹罗,两个香袋,两个锭子药。”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鸳鸯代表贾母给刘姥姥赠送礼物,一一拿给刘姥姥看,最后从两个荷包里掏出银锞子,和她开玩笑道:“荷包拿去,这个留下给我罢。”

贾宝玉作为荣国府的贵族子弟,腰间同时佩戴几个荷包,他在大观园题诗受到贾政认可后,出门便被小厮们抢走了三四个荷包,回家之后受到袭人埋怨。

荷包用处如此之多,一个人可以有多个荷包,那么,王熙凤急三火四让林红玉回家取床上的红包,难道里面装了见不得人的东西?



3.王熙凤的荷包有什么秘密?

首先,王熙凤放在床上的荷包会不会是违禁品?

贾瑞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第一次进入王熙凤房间内,意乱情迷之际,“由不得又往前凑了一凑,觑着眼看凤姐带的荷包”。龌龊不堪的模样,让人对王熙凤的荷包产生了联想。

荣国府内确实存在一种很隐密的荷包。

贾母身边的傻大姐,无意中在大观园的山石之后,发现了一种特殊的荷包——上面有“两个妖精”打架的绣春囊。

邢夫人发现之时,吓得“连忙死紧攥住”,厉声疾语地呵斥傻大姐,随后送给王夫人处置。

王夫人带着荷包亲自到王熙凤屋里问罪。王熙凤哭着解释,其中承认自己使用过绣春囊。原文如下:

“那香袋是外头雇工仿着内工绣的,带子穗子一概是市卖货。我便年轻不尊重些,也不要这劳什子,自然都是好的,此其一。二者这东西也不是常带着的,我纵有,也只好在家里,焉肯带在身上各处去……”(《红楼梦》第七十四回)

从王熙凤所述可知,她有过绣春囊,但不会带到大观园。

她第一次支使林红玉,还不了解她的底细,自然不会让她去取这样隐秘之物。

4.王熙凤的荷包里放着什么东西?

王熙凤派林红玉回到自己家里,从里屋床上取回荷包,既然图案上不出有问题。那么,只有一种可能——荷包里的东西很重要。

女人们通常会往荷包里放什么东西呢?

一是香料。

《红楼梦》第十九回,春节期间,袭人回家。宝玉到宁国府听戏之际,趁机私下到她家里串门。见到宝玉之后,袭人担心受凉,“用自己的脚炉垫了脚,向荷包皮内取出两个梅花香饼儿来,又将自己的手炉掀开焚上,仍盖好,放与宝玉怀内。”

二是槟榔。

《红楼梦》第六十回,贾琏试撩尤二姐时,见尤二姐手中拿着一条拴着荷包的绢子摆弄,开口便说:“槟榔荷包也忘记了带了来,妹妹有槟榔,赏我一口吃”。

王熙凤放在床上的荷包,不可能有槟榔,所以只能是香料。

王熙凤让林红玉取来荷包,其实是为了用里面的香料“香身”。

“香身”是古代女子用香料制品来,增加个人魅力的办法。早在汉代,香身就已进入宫廷礼制。女子为了娇艳妩媚,就更是利用各种香料来香身了。

寄居在荣国府生活的薛宝钗,她随身携带并时常服用的“冷香丸”,看似用来治病,实则用来香身。

王熙凤也是爱美之人,空旷的大观园内,她让林红玉回家办事之际,将自己的香身荷包取回,理所应当!



据此推测:芒种节的前一天晚上,王熙凤与贾琏一起安歇时,也用荷包“香身”,增添闺房私意,促进夫妻感情。因为涉及到夫妻之情,所以才想将荷包时时放在身上。遗忘之后才急三火四让人将它取回。

注:本文资料引自《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红楼梦》程乙本/《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5
 楼主| 发表于 2024-8-1 10: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熙凤说话有多牛?同样赞美贾母,薛宝钗被怼闭嘴,她却说哭全场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2024 人文季美学向导
​关注他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语言天分有很多人与生俱来,无关学识也不看出身。比如王熙凤和刘姥姥,尽管一个没文化一个是农民,却都能够精准的把握语言的技巧和节奏,完美的表达。

而像薛宝钗和贾迎春,她们的语言天分便不足,需要后天培养。薛宝钗无疑也能够答对出色,贾迎春就差很多。

但薛宝钗的答对出色也只是相对来说,与能说会道的王熙凤一比,不免相形见绌。

本文讲一讲这对表姐妹“说话”的差距。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说到会说话,王熙凤说第一,就没人敢和她辩。像林黛玉也是口齿了得,但架不住凤姐“荤素不忌”,乱拳打死老师傅,黛玉也受不了。

周瑞家的曾对刘姥姥说:“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

薛姨妈更说凤姐:“只听凤丫头的嘴,倒象倒了核桃车子的,只听他的账也清楚,理也公道。”

可见凤姐口齿能力,贾府上下公认的厉害。这从林黛玉初入荣国府时的一段话,就体现出来。

(第三回)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你看这凤姐一张嘴,夸林黛玉的同时不忘把所有人都夸了一遍。

首先,她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这话夸人可太舒服了。意思是说她活了二十个年头,之前没有一个比林黛玉更好的。

注意凤姐是说“我今儿才算见了”,既表达相见恨晚,又表达她是自己的见识,不犯贾母、邢夫人和王夫人,又夸黛玉着实是好,起码比三春姐妹出色。


要知道“三春”是贾母的孙女不错,但两个庶出,一个宗族孙女,都不如黛玉是亲外孙女儿。

古代女儿是母系教养,想要知道女儿什么样,只看母亲人物就行。

那时代女儿从出生到出嫁,全是母亲言传身教,人物、性格和教养,起码继承八九分。

贾母生贾敏,才有林黛玉。黛玉身上必然要比三春更多贾母的影子。

而三春与邢王二夫人没有血缘关系,也不怕二人不爱听。

其次,“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这就是上文讲的母系传承,女儿像母亲,也像外祖母。

王熙凤夸林黛玉世间少有,就是夸贾母世间更少有。

贾母是保龄侯尚书令史家大小姐,林黛玉是四代列侯的孙女。如今她的气度和风范不输外祖母,代表当初贾母嫁贾敏给林如海的选择没错。

凤姐捎带这句话,便消弭了一些贾母心中因女儿早逝而对女婿林如海的怨怼,更让她怜惜外孙女林黛玉。贾母听了心里舒服如何不高兴?


况且这话里头还有弯弯绕,她说林黛玉竟像老太太的嫡亲的孙女,谁是嫡亲的孙女?

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和贾惜春都是!不管是嫡出、庶出还是宗亲,都是贾母教养的孙女,自然就让三春听了满意不挑二嫂子的理不说,也让邢夫人,王夫人彻底舒服了。

毕竟嫡亲的孙女既然包含迎春,邢夫人脸上就有光。而嫡亲的孙女也有区别,元春是嫡出长孙女自然排第一,王夫人也高兴。

所以,王熙凤的话滴水不漏,让所有人听到都开心愉悦。

最后,她说“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这句更是妙。一来是让林黛玉安心,外祖母在家天天惦记着。有外祖母疼爱,也不担心人生地不熟。

二来给贾母后面的安排做铺垫,林黛玉这么好,被外祖母多疼点,谁也挑不出理。谁要不满意也长成林黛玉这样的可人儿,那也无话可说。

以贾母的七窍玲珑心,如何不懂得王熙凤这是在给她架梯子,当然便越发的开心。


王熙凤一句话,拍的贾母无比的舒适,所有人也都“雨露均沾”,各自尽兴才叫会说话。

然而,同样类似的一段话,放到薛宝钗嘴里,则就完全变了味道,与凤姐比起来差了太多。

(第三十五回)宝钗一旁笑道:“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

薛宝钗这句话一出口就不妥当。更让所有人都不免尴尬。

如果这句话是薛姨妈说还算好。起码王熙凤听了也不好发作,长辈逗趣而已。

可薛宝钗这么说就有好几个地方不合时宜。

一,薛宝钗张嘴“凤丫头”,这话很不礼貌。

宝钗是凤姐的表妹,如此当众老气横秋称呼表姐,难免有大小不分的嫌疑。

尽管“凤丫头”这个称呼,不好上纲上线不能讲,但也是要分场合。

如今当着贾母、王夫人和薛姨妈的面,这么称呼凤姐不合时宜,也让王熙凤尴尬。


二,薛宝钗不该拿王熙凤去比贾母。

贾母是什么人?那是保龄侯尚书令的女儿,一朝宰辅的千金,荣国府曾经的女主人,王朝最高等级的命妇,荣国公诰命夫人。

是重孙子媳妇嫁入贾府,如今也有了重孙子媳妇,一辈子将贾府打理的井井有条,并攀上最巅峰的强势女人。

王熙凤再出色,如何与贾母比较?

就好像当着武则天的面,拿韦后与女皇比较一样。

别说韦后会吓得亡魂皆冒,武则天也会觉得被羞辱。

试问贾母会因薛宝钗的夸奖高兴么?王熙凤会因此而沾沾自喜?应该是两者全都别扭不已吧。


三,薛宝钗更不该踩凤姐表扬贾母。

王熙凤好歹是贾母的孙媳妇,贾府的嫡长孙媳妇。好不好也不是她一个外人这么评价的。

王熙凤好,你让贾母怎么合计?这不是拿话忽悠老太太么?

王熙凤不好,贾母更不开心,凭什么就一代不如一代?

再说你一个外来的客人,公然评价人家孙媳妇不好,谁也不爱听。

何况,王熙凤就在旁边,薛宝钗这个话一出口,王熙凤当即一声不吭,太尴尬也太无趣了。

所以,她这话一出,贾母不爱听,王熙凤不开心,王夫人和薛姨妈也肯定不自在。

王熙凤这么会来事还不如贾母,你让王夫人这几十年的媳妇何以自处?

薛姨妈只要不傻,就知道女儿说错话,岂能不如坐针毡?

(第三十五回)贾母听说,便答道:“我如今老了,那里还巧什么。当日我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他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强远了。你姨娘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他。”


果然贾母火力全开,当场就把宝钗给怼回去了。你听老太太这话里话外,可都带着软钉子呢。

她说“我如今老了,那里还巧什么”,就是说我都这么大年纪了和年轻人比什么?拿我开什么涮?

“当日我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这句话就是实话实说,要比也得比年龄差不多时。那会贾母确实比凤姐强。但反过来那会儿的事,薛宝钗小丫头片子知道什么?不知道又瞎说什么?

“他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强远了。”这句话可就太让人难堪了。

王熙凤再不好,自家满意就行了,用的着薛家人评说么?何况凤姐再不好,也比王夫人强。

贾母话锋一转,祸水东引指向了支持金玉良姻的王夫人。

“你姨娘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王夫人像木头一样不会说话,在公婆跟前不会讨好。可贾母看似批评,实际对外表达了对王夫人“满意”,言外之意就是“不会说话干脆就装哑巴,别说废话”。

你听这话可不就上了纲领了?王夫人不会说话装哑巴,薛宝钗不会说话乱说?王夫人看上薛宝钗,到底看中了哪一样?

“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他。”特别注意贾母这里说的是“嘴乖”不是“嘴巧”。

嘴乖是说凤姐会说话,懂说话,乖巧明理懂分寸,才是贾母疼她的关键。而不是巧言令色没有底线的讨好。

王熙凤如此,林黛玉自然也如此。薛宝钗则是另一端。贾母一语双关将话挑明了。

更有意思的是,她随后话锋一转,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提起姐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贾母这段夸奖存心憋着坏。都别说她讲的四个女孩儿是谁,只说她这么一夸,让薛姨妈怎么接?一旦接不好就出丑。


果然薛姨妈听说,忙笑道:“这话是老太太说偏了。”

话到此处真是听者“喷饭”。薛姨妈彻底落入贾母的彀中。

她说贾母“说偏了”,而不是说贾母“太夸小孩子了,宝丫头如何比得老太太亲自调教的孙女”,就是说贾母“乱说,胡说”。

难怪薛宝钗不会说话,全是妈的问题。也呼应了上面凤姐夸黛玉讨贾母开心的原因:女儿教养是母系的一脉传承。

王夫人一听不能再下说了,否则薛家母女要被贾母给玩死,便忙又笑道:“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这倒不是假话。”

你听听,王夫人提示贾母没说“假话”,就暗示薛姨妈说错了话快别说了。也侧面暗示这话到此为止。

显然,王夫人尽管因各种原因从响快的王二小姐变成“木头人”,但她有这样一个婆婆,听话和说话的本领比薛家母女被训练的要强的多。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2-12 10:06・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5
 楼主| 发表于 2024-8-1 10:5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钗的惊艳举动,用一个茶炉子获得贾母高赞,将豪门品味吃透了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2024 人文季美学向导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薛宝钗一来贾府就受到上下众人欢迎。小丫头都喜欢和她玩,只因其随时就分,不像黛玉目下无尘。

林黛玉对此心中耿耿,以至于五年后尚且不能释怀。连妙玉都看不下,只得借“五年梅花雪水”提示黛玉能够敞开心扉,认识到宝钗的好,不要做那个“大俗人”。


正是妙玉从中调和,让黛玉醒悟自身问题,很快与宝钗冰释前嫌,“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后亲如姐妹。

林黛玉真正认识到薛宝钗的好,才会真心接纳她。

而关于薛宝钗的好处,之前贾宝玉求莺儿帮忙打络子时,莺儿就提到“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

那么,薛宝钗除了模样、性格之外,还有什么好处呢?

她协助史湘云操办螃蟹宴时的一个“升华”宴会的举动,就算是一个好处。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贾探春成立海棠诗社,唯独差了史湘云一个。好容易贾宝玉央求贾母将她接来作了海棠诗,湘云便想着举办一次诗社作兴。

可她将话说出后,才发现兜里没钱难办事,总不好叫贾府出钱,反而犯了难。

薛宝钗见她几番计较都不成事,便出主意说之前听王夫人说要请老太太吃螃蟹,如今他们家铺子里就有伙计家里有好螃蟹,不如趁此就请了。酒水啥的铺子里都有,其余果品菜肴花不了几个钱,倒是湘云的心意就够了。


湘云知道宝钗是为她好便也不客气,欣然答应。于是便有了第二天的螃蟹宴。

薛宝钗将海棠诗社给变作螃蟹宴,一方面是为史湘云“救急”,另一方面也是借机替王夫人“请客”。

薛家在背后出钱出螃蟹,几方面人都要承他情,可比自家主动请客要好的多。

几斤螃蟹一举三得的好“算计”,不负宝钗商贾之家出身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第二天贾母率领众人齐来园中,宝钗湘云已经将宴会陈设好了。

(第三十八回)一时进入榭中,只见栏杆外另放着两张竹案,一个上面设着杯箸酒具,一个上头设着茶筅茶盂各色茶具。那边有两三个丫头煽风炉煮茶,这一边另外几个丫头也煽风炉烫酒呢。贾母喜的忙问:"这茶想的到,且是地方,东西都干净。"湘云笑道:"这是宝姐姐帮着我预备的。"贾母道:"我说这个孩子细致,凡事想的妥当。"

在说薛宝钗为什么要射茶具之前,还得说一下他们选的这处地方的好处。

“藕香榭”是惜春暖香坞外的一处深入湖中的水榭。

其位于水中四面环水,只有一座竹桥相通。秋高气爽的天气,水天一色,远桂花,近芦苇,真正将人心俗事洗去,精神焕然一新。


所以,这处地方选的是最好。

然而,选址虽好,却没有提前通知贾母,万一贾母不满意可就没法处理。于是便有了凤姐提前告诉贾母道:

(第三十八回)“藕香榭已经摆下了,那山坡下两颗桂花开的又好,河里的水又碧清,坐在河当中亭子上岂不敞亮,看着水眼也清亮。”贾母听了,说:“这话很是。”

看似凤姐会说话,其实背后体现人情世故。既然藕香榭预备下了,肯定要将好处说出来,不怕贾母不满意再白安排了。耽误事小,扫兴不值得。

史湘云对此肯定不以为意,但薛宝钗却必然想到这个环节,才提前和凤姐说一声,让她帮忙打了配合别出意外。

从选址到凤姐打配合,再到陈设茶具准备,无不体现出薛宝钗的办事周到,筹谋严谨。

些许小事似乎不算什么,体现的却是个人的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秋天吃螃蟹必然要吃酒,肯定要安排一次酒席,而不能在吃饭时品尝。

既然是酒席就要追求趣味。那时候人们的酒宴与现在吃吃喝喝不同,追求吃喝玩乐一体,吃在其次,玩乐才重要。


这就导致酒宴的桌上不会有“大鱼大肉”,只有一些时鲜果蔬,众人吃吃酒、行个令、玩笑一二就好。

螃蟹宴请贾母不过是顺便,重头戏还是海棠社的诗会,必然追求“诗人的风雅”。

如果只吃螃蟹喝酒大伙乐呵,便显得庸俗。

如何将酒宴从大快朵颐吃螃蟹,化为一场“曲水流觞”的风雅集会,就体现在那一座茶炉子上。

贾母一来,第一眼看见那茶炉子叫“好”,便在于有茶和无茶,就是雅与俗的高下评判。

贾府肯定不缺茶,无论在哪里吃酒,都有茶奉上。但现场煮茶和烹茶,却是高雅的宴会必须之手笔。

既满足口腹之欲,更让人赏心悦目,正是薛宝钗的周全和神来之笔。

都说薛宝钗好,到底好在哪里,原文写了非常的多。但类似螃蟹宴的“茶”,最是体现薛宝钗的综合素质。

薛宝钗虽出身商贾,却最是博学多才。不管是不是薛家“填鸭式”的教育,都不可否认她的渊博。


这次藕香榭的螃蟹宴,便因这道茶的巧设体现出来。

然而,“好”并不是薛宝钗的全部。就像《红楼梦》里每个人都有有点和缺点。

此处薛宝钗的好,得到贾母的称赞,便要对应几天后她房间如“雪洞”一般,被贾母痛批之事。

何以前后两三天,反差却如此大呢?

究其原因,不是薛宝钗的素质低,而是薛家教养有缺陷。

薛宝钗的外在素质远超普通人。这让她在人前倍受瞩目,成为她耀眼的“装饰”。

可在背人处卸下装饰,薛宝钗才显露出最真实的自己。就像一个洗尽铅华的“戏子”,终究漏出本真,不免求得舒服和闲适。

如此薛宝钗“表里不一”,也暴露出她不适合做贾府媳妇的原因。

无论她怎么努力也不过是王夫人、王熙凤第二,三人都是王家教养一脉相承。外表再努力终究还是会暴露内在的贫乏。

所以,薛宝钗与其他人一样,都是褒贬共存的“现实”中人。

瑕不掩瑜,薛宝钗仍旧是那个艳冠群芳的女儿,综合素质也是大观园众人魁首。


她的瑕,源于家族的教养底蕴不足,导致薛宝钗的思想和心胸没能跟上她的才能。

她就像坐拥宝山却不知如何利用,只能在表面上维持那些外在的好处。

就比如螃蟹宴上的“茶”,不但设置的妙,更是一举两得。

有了茶,螃蟹宴就少了大快朵颐的庸俗。

有了茶,在螃蟹宴后再作诗便也洗涤了腥膻,化为了高雅。

这个茶,是承前启后的妙笔。

酒作诗人魂。

茶启诗人气。

有山水,有佳肴,有雅士,有好诗文,就便是魏晋风流的“曲水流觞”。

林黛玉最追求魏晋风流,在香菱学诗时,告诫她不可学陆游那般写实,失去天然和想象力。

薛宝钗对魏晋风流就没有那么多的坚持,而是以实用为主,哪个好用便用哪个。

所以,林黛玉的诗想象力丰富。薛宝钗的诗则四平八稳。二人就像李白和苏轼,高下到底见仁见智。

但就钗黛之争来看,并不是争二人谁的才能更胜一筹,而是在贾家末世“天崩地裂”后,谁能成为那个挺身而出的女娲一般的“补天人”。


当初秦可卿死后托梦王熙凤嘱托的两件事,并不能挽救贾家不败亡。而是在败亡后预作退路,通过“补天”再成功崛起。

可惜,秦可卿这个“补天人”却死了。王熙凤没能采纳建议,浪费了贾家未来的机会。说明她不是贾府的“补天人”。

回到薛宝钗和林黛玉二人之争。

就以香菱学诗就能知道,林黛玉鼓励因材施教,积极培养。薛宝钗却并不以为然,认为女儿学诗不是本分。

于是,香菱在林黛玉的教导下成了女诗人。如果还在薛宝钗手下,就只能做个本分的“小妾”。

通过香菱学诗,能分辨出薛宝钗和林黛玉谁才是贾府未来合适的补天人。

人生“条条大路通罗马”,不是唯有读书科举和相夫教子。

薛宝钗的思想与王夫人、王熙凤并无本质区别,只是方向略有偏差罢了。

让她教养贾府未来儿孙,肯定只有败亡一途。这才是薛宝钗的可惜之处。


螃蟹宴上设计的“茶”,表明薛宝钗综合素质非常高,按说具备“补天人”的能力。

可这些终究是她做给外人看的,回到蘅芜苑自己的地盘,她便展现了内心的“空洞和荒芜”。

这便不是宝钗学问高低的问题,而是“思想”的滞后。薛宝钗差的是将个人能力正确转化和运用的思维。

不得不说如此宝钗,非常让人可惜。这也是她与黛玉甚至李纨的差距。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政先后对潇湘馆、稻香村和蘅芜苑都作评价。潇湘馆最高,稻香村次之,蘅芜苑最差。

林黛玉死了没办法,薛宝钗导致贾宝玉离家出走,李纨反而成功复兴了贾府。

如果换做林黛玉和李纨成为妯娌,贾府崩溃的“天”肯定会被补好。奈何薛宝钗力有不逮,不差能力,只差在思想和意识。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5
 楼主| 发表于 2024-8-2 22:35:09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元春和王熙凤:被王家熏染的灵魂能好?她们败光贾府的行为谁懂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2024 人文季美学向导
​关注他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红楼梦》中人物形形色色,既有卧虎藏龙,活得通透,也有滥竽充数,虚有其表。

卧虎藏龙的人物,大多能够未雨绸缪,为自己的人生把握好方向,基本都会有不错的结果。但徒有虚名的人,则注定虎头蛇尾,得不到好结果。其中有这么三个人是代表。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一,焦大

焦大这人很容易让人可怜,也给人忠心耿耿的印象。

但就像鲁迅先生说的,贾家要给焦大这种人弄,迟早得关门。就是说焦大不可靠。

焦大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救了宁国公。他也只对一个人忠心,就是宁国公。

随后贾府的历代主子,都不被他放在眼里。

焦大被人同情,大概是源于他七老八十还在工作。

但这件事背后其实大有商榷。

要知道贾府工作机会很有限,却养着上千口人。无数人等着工作机会不得,焦大却偏偏占着个工作机会不撒手。

贾珍需要焦大做什么?其实恨不得他早点退休,好吃好喝给他,别让他总在府里吃酒骂人惹气……问题是焦大不干,谁也不敢惹他。才任由他赖在岗位上尸位素餐。


宁国府苛待焦大了没有?肯定没有。不但好酒好肉的养着,连他喝多了破口大骂,都装听不见。不是贾珍尤氏肚量大,是真惹不起。

谁敢得罪祖宗的救命恩人,怕不是连御史都要坐不住弹劾。

就这样焦大还不满意,他年纪大了本就干不了啥。但不给他工作他骂人,给他没油水的工作也骂人,问题是给他要紧的工作他还干不了。

焦大年轻时候,整个宁国公和贾代化时期,是他最高光时期。

焦大自己说“焦大太爷跷跷脚,比你的头还高呢。二十年头里的焦大太爷眼里有谁?别说你们这一起杂种王八羔子们……”

就说这样的焦大,何曾受过欺负?谁敢让他干活,他又能干什么活?

那会儿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管家赖二在他跟前都得卑躬屈膝,如此嚣张时,他有想过今时今日被人憎鬼厌“狗不理”么?

一朝天子一朝臣,宁国公、贾代化惯着焦大,到了贾敬、贾珍就都厌恶他。

他自己不中用,又不知道体统,也没有能力,必然要被边缘。

如果他能知情识趣的退休,向赖嬷嬷一样隔三差五进来请个安,都不用歌功颂德,就肯定能好好给他养老。

贾府也一贯厚待有功的奴才,论功劳谁比得过焦大呢?


那会他有吃有喝,有体面有功劳,岂不是善始善终。

可他偌大年纪,尸位素餐,偏偏就占着位置不退休,不干活,不体面,不忠顺……更可怕的是他因闹得不像,被贾蓉斥责,竟然威胁要对主子“红刀子进白刀子出”,这不是反了么。

曹雪芹有意将“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写反,就在暗示这个老功臣要“谋反”,以下犯上,存心噬主。

而焦大身上无疑被赋予了贾府的兴亡真相。

焦大立功,犹如宁荣二公建功立业。

焦大骄奢,犹如贾府后人骄狂自大。

焦大悖逆,犹如贾府不忠不顺谋逆。

最终焦大肯定被“缴械”,就像贾府被全面抄家。

宁荣二公所有明里背里扶植的势力,被全部连根拔起,彻底消灭贾府的有生力量,才不能对皇帝产生威胁。

焦大是功臣却不是忠臣,起码不忠于现在的主子。他的一生有大功,却骄奢淫逸,骄狂自大,破坏性极大。

待到他要对主子动刀子时,已经成为贾府的罪人。就像贾府成为皇帝和朝廷罪人一样。


二,贾元春

焦大诠释的是贾府由忠臣转逆臣的立场。

贾元春则将贾府与皇帝之间最后一点“信任”切断,彻底断送了贾家。

元春被送入宫中,是贾家与这一代皇帝修复拉近关系的举措。

奈何新皇帝对贾府已经不信任。元春进宫数年毫无消息,代表皇帝对贾府的疏远。

皇帝更趁机夺了贾府把持三代的京营,将代言人王子腾调离京城。贾府自此被踢出权力中心,就像焦大一样彻底不受待见。

贾府心有怨怼,与不得圣旨公然出自秦可卿葬礼的北静王等四王八公老臣结党,与皇帝分庭抗礼。

皇帝迫不得已只得晋升贾元春为贤德妃,安抚贾府不满。

按说此时是贾府与皇帝修复关系的机会。

贾元春之前只是低级嫔妃,有力使不上也罢了。等她身居贤德妃,已是贵妃之尊,便有了能够为贾府与皇帝之间牵线的影响力。

她的判词“虎兕相逢”出自《论语·季氏·季氏将伐颛臾》。孔子教育弟子冉有和季路,作为有谋逆之心的季氏家臣,应该发挥自身的作用,明辨是非,不使得季氏与鲁国君主闹到分崩离析的局面。

贾元春如果明辨是非,就不会纵容贾府响应太上皇的旨意,操办省亲大观园。


元春不同意省亲,贾家就不可能操办。也就避免了贾府在太上皇与皇帝之间站队,导致君臣关系破裂。

就像五月榴花神潘淑不辨是非,在孙权晚年卷入皇权之争一样,最终落得被宫人缢死的结局。

贾元春与潘淑一样,不辨是非卷入太上皇与皇帝的皇权之争,才导致皇帝与贾家“虎兕相逢”,最终与杨贵妃一样,在一场类似马嵬驿之变的冲突中,被宫人缢死。贾家也与杨家一样惨遭灭亡。

所以,元春判词说她“二十年来辨是非”,实际是反话,就是指出元春二十多岁不辨是非,才会像潘淑一样胡闹。

“三春怎及初春景”,更指出元春心胸见识不如探春。才纵容贾府与皇帝关系破裂。只为满足她回家省亲的虚荣。

《恨无常》曲子的“恨”,应了判词图画中“香橼”心有不甘的特点。

她因心有不甘,才会在省亲回家时说什么“当日既送我去那不得见人的去处”,既埋怨娘家送她进宫,也埋怨皇帝让她不幸福。如此不明是非的混账话,证明她属实愚蠢。


更可笑贾元春的[恨无常]曲子说她死后,魂魄荡悠悠时,才想起来要嘱托父母:“故向爹娘梦里寻相告,天伦啊,需要退步抽身早……”

人已死才想起来告诉爹娘“退步抽身早”,还有什么用?贾府已经站到断头台时再后悔还有什么用?

同样是嘱托爹娘,贾探春在远嫁前,则说“自古穷通皆有定,聚散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告诉爹娘兴亡往复天注定,人力不可违,要早做打算,保重自己和自家才是要紧。

贾元春是后悔莫及,贾探春是未雨绸缪,就是姐妹二人的差距,也决定了两人的结局。

正因为元春省亲败光贾府家财,更彻底寒了皇帝的心。

元春用她愚蠢和狭窄的心胸,不能明辨是非的见识,一步步推着贾府滑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三,王熙凤

焦大是贾府骄狂自大的象征。

贾元春不辨是非害了自己和贾家。

而王熙凤的倒行逆施,则代表贾府自身的罪恶。

王熙凤的“凤”是男人的名字。但从武则天开始,“女帝称凤”。


曹雪芹写王熙凤,便有借借鉴女皇的意思。无论是她的心智、手段还是权力欲望。所以,秦可卿房中十几样陈分别影射金陵十二钗。属于王熙凤的,就是那面“武则天镜室里的宝镜”。

然而,王熙凤空有女皇之心,却无女皇之才。她的判词更与图画相背离。

判词图画是一只雌凤,判词却说她“凡鸟偏从末世来”。

王熙凤不是凤,只是一只雉鸡。哪怕她对权力的欲望和手段类似女皇武则天,才能却与之天差地别。

按说贾府末世,像王熙凤这样有能力的人,只要爱惜羽毛,就能够平稳度过。

可王熙凤当家后一味倒行逆施,在内行酷政,任人唯亲,高压管理,惹得怨声载道,众叛亲离。

对外她草菅人命,杀人害命,包揽诉讼,挪用公款放高利贷,让无数人家破人亡,无恶不作。

不积阴骘导致她“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被贾琏休妻后回到娘家又被家族抛弃,因血崩之症惨死收场。

王熙凤的恶,因为权力加身而被无限放大。

她并没有因为权力得到幸福,反而一步步把自己推向万劫不复。


因没有继承人没有安全感,更加深了她对权势和钱财的迷恋。更不计手段的维护自身的利益。

“都知爱慕此生才”应该洁身自好,她却背道而驰,结果被反噬。

而王熙凤的罪行,便折射的是贾府的罪行。

原文尽管没有特别描写。但像包揽诉讼,卖官鬻爵,侵占田产,谋害他人侵吞财富这种事,贾家一直在背后不少做。

这些罪孽尽管不会对他们造成致命伤害,却会导致民怨沸腾,侵害朝廷利益。

贾家不法引起皇帝不满,便要将他们如“疮痈”一般挖去。

贾家面对皇帝打压,不反思自身错误,反而像焦大一样不忠不顺,生出反抗叛逆之心。

原本贾元春应该能够在皇帝与贾家之间起到一定作用。不想她心有不甘,贪慕省亲高光虚荣,彻底将贾府与皇帝之间的香火情斩断。

至此,贾家已经没有回头路。“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为时已晚,才有了最后新账旧账一起算,惨被抄家彻底败亡的结局。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2-13 11:25・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5
 楼主| 发表于 2024-8-3 13: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里细思恐极的人物关系描述,读完之后才知道曹雪芹有多厉害
饼子啃书
饼子啃书
​关注他
35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里最懂王熙凤最了解王熙凤的人是谁?读过书的人一般都会说是平儿,还真是,真正懂王熙凤的不是自己的丈夫,也不是自己的婆婆,更不是王夫人、薛姨妈这些娘家人,而是身边的这个丫鬟。

为什么《红楼梦》耐读,除了本身残缺之外,如果再把那些索引派也算上,也只能算是占其中很小一部分原因,对于我们这些读小说的人来说,文本才是根本,文本不好,哪怕再残缺,索引探佚这些再有吸引力,我还是不会提起兴趣来的。


就把《水浒》拿出来当一个例子来说,《水浒》前部分是好内容,但到了最后,众好汉聚到了梁山之后,突然之间人物角色就给淡化了,我们再也看不到性格鲜明的人物角色,所以读到最后,都感觉像嚼口香糖,嚼着嚼着没味了,剩下的我只想知道人物结局,其他似乎没兴趣了,这就是作者的水平问题,他已经顾及不到那么多角色了。

但《红楼梦》却不一样,我今天拿出平儿的这一段内容来说,这样的内容书中还有很多,今天就拿出一段和大家分享,是在第五十一回,袭人要回家探母,王熙凤摆弄袭人半日,平儿给赠袭人衣服这一段。王熙凤命将昨日那件马皮褂子拿出给袭人,一看包袱里只剩下一件旧皮袄和皮褂,于是叫平儿拿出另一个包袱。

平儿拿出另一个包袱,里面有两件,一件是半旧大红猩猩毡的,一件是大红半旧羽纱的。这两件衣服都是在贾府里算是比较上档次的衣服,估计就跟现在的巴宝莉、杜嘉班纳品牌皮衣差不多,尤其大红猩猩毡的在书中还多次提过,都是主子们的形象标配。


但就是这两件名贵的衣服,平儿却善做主张的,一件给了袭人,另一件给了邢岫烟,这一举动可让下人们恭维了凤姐一番,说了一大堆捧凤姐的话,心里美滋滋的凤姐就说:所以啊知道我心的,就是她知三分罢了。人物的刻画,最难的就在这里,人物众多的时候,就要靠这些一语双关的动作语言描写,不然上了梁山的好汉们,一人一句,就要一百零八句,那不是讲故事,活像是在开会。在这里平儿为什么善作主张的给了邢岫烟?连凤姐都说她善做主张,看看原文:

凤姐儿笑道:我的东西,他私自就要给人。我一个还花不够,再添上你提着,更好了!
这就要看作者怎么通过简单的动作,和语言写来告诉你平儿是如何懂凤姐的,而不是作者再去旁白赘述说平儿懂熙凤是怎么个懂法,那就俗套了,看这些细节,在红楼梦第四十九回,邢岫烟刚到贾府的时候,我们看看这里的两段原文:

(众人都穿着又是袍又是斗篷)而邢岫烟仍是家常旧衣,并无有遮雪之衣。
凤姐儿冷眼敁敠岫烟心性为人,竟不象邢夫人及他的父母一样,却是温厚可疼的人。因此凤姐儿又怜他家贫命苦,比别的姊妹多疼他些,邢夫人倒不大理论了。





显然平儿这件衣服不是随便赠的,而是要揣摩到凤姐自己赠的话会赠给谁,还要满足第二个条件,这个人正好缺这么件衣服,并不是随便赠出去就算完了,如果换作其他作者,估计就好写成赠给晴雯啦,麝月啦等等,这种剧情的设计还要符合整个剧情发展才行,而这个剧情发展就靠这些之前的伏笔去推动,而这些必须在之前就伏好了的,这可不是一般功力能HOLD住的。

文:饼子

欢迎关注公众号:饼子读书,和我一起读名著!

编辑于 2018-07-11 14:0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5
 楼主| 发表于 2024-8-3 20:2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指的就是创作红楼梦?
姜子说书
2017-07-24 01:39
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指的就是创作红楼梦?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脂砚斋是红学界公认的,《红楼梦》最重要的书评者,脂砚斋不止频频揭示内幕,居然还是《红楼梦》故事的经历者。脂砚斋的批语在红学界称为“脂评”或“脂批”,有脂砚斋批语的抄本被称为“脂本”。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脂砚斋为《红楼梦》书中的隐词C语、难文僻字,都作出了注解。如“金V彝”,就注明:“V,音垒,周器也。”“海(上台下皿)”,就注明:“音海,盛酒之大器也。”再如,为当时刚刚发明的“逛”字注音,并注明该字出自《谐声字笺》。
脂砚斋点明作者为书中人物、地点运用谐音、拆字等手法使其有所寓意。
有客题《红楼梦》一律,失其姓氏,唯见其诗意骇警,故录于斯:
‘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 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是幻是真空历过,闲风闲月枉吟哦,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

凡是书题者不少,此为绝调,诗句警拔,且深知拟书底里,惜乎失名矣。
那么,脂砚斋究竟是谁?脂砚斋与作者究竟是什么关系?
《红楼梦》贾母为薛宝钗过生日一回,凤姐亦知贾母喜热闹,更喜谑笑科诨,便点了一出《刘二当衣》。
【庚辰眉批: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寥寥矣,不怨夫?】
【庚辰眉批:前批“知者寥寥”,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悲乎!】
【靖眉批:前批“知者寥寥”,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
我们先按照直译的方法分析“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这句话,《红楼梦》里,凤姐点戏,执笔的是谁?彩明!

好了,现在我们知道了,当年给薛宝钗过生日的时候,脂砚斋就在其中,而且,是专门为王熙凤写戏单子的,这个人就是彩明。
【甲戌:凤姐用彩明,因自识字不多,且彩明系未冠之童。】
彩明是谁?彩为丰富美丽的颜色,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彩色就是《红楼梦》作者最爱的颜色――红色?
彩明不就是朱明吗?彩明不就是朱明后裔吗?
好了,直译法我们已经分析过了,我们再来大胆分析一下“点戏”这个词。
什么是点戏?什么又是戏?“红楼梦曲”是不是戏?《红楼梦》是不是一出戏?

凤姐点戏,曲演红楼梦何尝不是戏?姑苏十二戏子对应十二钗,偏来自有凤来仪主人相同的故乡,只是巧合,还是以小见大?
《刘二当衣》是出好戏,《红楼梦》中又有何人当衣?没错,就是邢岫烟!姜子认为,《刘二当衣》这出戏,影射的是邢岫烟嫁给薛蝌这件事。邢岫烟嫁给薛蝌,对应的历史真相是,李自成为满清做嫁衣裳。
没错,姜子认为,“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这句话,说的不止是凤姐为贾母点的《刘二当衣》这出戏,更是指《红楼梦》这出戏,脂砚斋就是《石头记》的作者,脂砚斋是朱明后裔。《石头记》就是明亡清兴史,重评者,重评此间人事也!总而言之,姜子认为,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指的就是创作红楼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5
 楼主| 发表于 2024-8-7 11:5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杏犀䀉”,当你以为是珍宝时,妙玉却告诉黛玉:这是你的一生
首发2024-08-07 08:06·君笺雅侃红楼
杏犀䀉,程乙本作“点犀䀉”,取“心有灵犀一点通”之意。

不过,根据“(分瓜)瓟斝”三字各有意义来看,“犀”字已经有“心有灵犀”形容宝黛之情的意思。“点”字不免重复且意思太小,反不如“杏”字另有意思。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一回,林黛玉听闻贾宝玉维护她“林姑娘不说这样混账话”后,“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


贾宝玉是林黛玉的知己,便是其一生的“幸”和“不幸”,对应了“杏”字。

有意思的是林黛玉之前刚说不喜“李义山”,妙玉拿出的茶具若直白叫“点犀”,难免让林黛玉立场更尴尬。

反而是“杏犀䀉”三字,不但寓意林黛玉独得贾宝玉感情之幸,也突出犀角颜色杏黄,隐喻林黛玉外嫁潇湘妃子结局之不幸。更由“犀”字引出“心有灵犀一点通”,串联前文的“留得残荷听雨声”,将林黛玉日后离开贾家远嫁的因果伏笔全都贯通。


周汝昌先生认同沈先生大部分观点,但认为“杏犀”更符合意境美。且“杏犀”非影射妙玉,而是指黛玉为“性蹊跷”,隐喻她性格敏感,“多疑、小性”。

多年后周先生在书中说:杏犀,谓犀角,颜色红黄。改点犀者妄笔俗义,损害雪芹本意,变高洁之文为儇薄之语,最是可恶。

两位先生的讨论,见仁见智。本人从线索伏笔去看书,观点角度迥然不同,倒是持“杏”之杏黄隐喻潇湘妃子之谶,杏比点更对林黛玉有意义。毕竟犀字单独已可作“点犀”用,无需赘述。

而且,总说《红楼梦》有“莲与杏”两种命之谶。

得杏者,幸运。得莲者,可怜。

“杏犀䀉”为杏黄色,以“杏”为名,通“幸”。

“杏犀䀉”为三个垂珠篆字,就契合了“杏”与“莲”。

“垂珠”就是垂花门装饰的垂吊的荷花含苞状装饰,荷花通“莲”。


“杏犀䀉”上集合了杏”与“莲”,则是林黛玉作为金陵十二钗之首,代表女儿之幸与不幸。

至于“qiáo”字上乔下皿。通“䀉”。

据《康熙字典》记载:䀉,盂也。“形似钵而小”。

盂钵便是和尚化缘手持之盛器。

《金刚经》开篇既云:“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䀉”字,隐喻的是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承诺“你死了,我做和尚去”。


据此,“杏犀䀉”便可解释为:贾宝玉和林黛玉有情人难成眷属,林黛玉被迫远嫁异国为王妃后死去,后贾宝玉出家做了和尚。

说完“杏犀䀉”三字的意思,再解释妙玉拿出的这只茶器。

一,“形似钵而小”,是说“杏犀䀉”是盂钵形状的茶器,为贾宝玉出家后事设伏。

另外,钵也借妙玉出家身份,沟通当初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灌溉故事真相是一段佛家故事。

而“灌溉”引发的“石头记”故事,与篆字的古意“引书者,引笔而著于竹帛也”的意思近似,预示宝黛之情的始因是《红楼梦》故事之引。

二,“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杏犀䀉”。

“垂珠”似泪滴,三个竖列的垂珠篆字,就像滚落的一串眼泪,是林黛玉还泪不绝之意。


《题帕三绝·三》写到:“彩线难收面上珠”,林黛玉泪尽而逝的眼泪,一如那三个垂珠篆字。既写黛玉还泪之情,也写黛玉泪尽而逝之悲。

还有“篆”字多为印章之铭刻。故称名为篆,称字为次篆。

“杏犀䀉”用篆字,而非“(分瓜)瓟斝”用真字,源于其为“刻骨铭心”之情,与后者隐伏真相不同。

你看,《红楼梦》中可谓处处见曹雪芹心血巧思,一字也不敢怠慢。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举报
评论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5
 楼主| 发表于 2024-8-9 14:4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陇西行四首·其二
[ 唐 ] 陈陶
原文 译文对照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译文
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还是少妇们春闺里思念的梦中人。

注释
貂锦:这里指战士,指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

无定河:在陕西北部。

春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匈奴:指西北边境部族。

作者介绍

陈陶
陈陶 [唐](陈陶 [唐](约公元八四一年前后在世)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鄱阳剑浦人。(全唐诗作岭南人。此从唐才子传)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唐武宗会昌初前后在世。工诗,以平淡见称。屡举进士不第,遂隐居不仕,自称三教布衣。早年游学长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5
 楼主| 发表于 2024-8-9 14:5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伯虎名句
qq3269580浏览16次其他分享举报
1个回答
mk731206
推荐于 2016.05.18
满意答案
   《醉诗》
碧桃花树下,大脚墨婆浪,未说铜钱起,先铺芦席床。
三杯浑白酒,几句话衷肠。何时归故里,和她笑一场。
《绝笔》
一日兼他两日狂,已过三万六千场。他年新识如相问,只当飘流在异乡。   《题落霞孤骛图》
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骛渺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   《阊门即事》
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又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   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   《叹世》之二
万事由天莫强求,何须苦苦用机谋?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感怀》
不炼金丹不坐禅,饥来吃饭倦来眠。生涯画笔兼诗笔,踪迹花边与柳边。   镜里形骸春共老,灯前夫妇月同圆。万场快乐千场醉,世上闲人地上仙。   《言怀》
笑舞狂歌五十年。铅并花中行乐月中眠。漫劳海内传名字。谁论腰间缺酒钱。   诗赋自惭称作者。众人多道我神仙。些须做得工夫处。莫损心头一寸天。   《诗赠宁王》
信口吟成四韵诗,自家计较说和谁?白头也好簪花镇指朵,明月难将照酒厄。   得一日闲无量福,作千年调笑人痴;是非满日纷纷事,问我如何总不槐旅迹知?   《怅怅词》
怅怅莫怪少时年,百丈游丝易惹牵。 何岁逢春不惆怅?何处逢情不可怜?   杜曲梨花杯上雪,灞陵芳草梦中烟, 前程两袖黄金泪,公案三生白骨禅。   老后思量应不悔,衲衣持盏院门前。
《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唐伯虎点秋香》中用过的《桃花庵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06:01 , Processed in 0.07415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