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至真斋主
“托物言志”是作家在诗歌、散文、小说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志”是意愿的意思。“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表达作者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一般是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一些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这些被作者描摹的客观事物都寄托或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思想,即被作者赋予了某些寓意。这些寓意有的是浅显的,很容易被读者理解,有的是深藏不露的,需要读者深入挖掘。
《红楼梦》这部书表里皆有寓。在开篇作者自云中已经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批书人也以批语的方式来提醒我们,这部书很多地方都有隐喻。例如,第一回僧道看见甄英莲时,说她“有命无运,累及爹娘”,批语说:“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订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批书人很明确地提示我们,本书“托言寓意”,不要把这部书仅仅当做情爱小说,作者假托情爱来隐喻更深刻的立意主旨。紧接着,批书人又说:“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这就等于直接告诉我们,这部小说虽然表面上写的是大家族的故事,而实质上是在假借大家族的故事写国家,即“以家喻国”。在第四回贾雨村断完“葫芦案”,充发了门子之后,批书人道:“至此了结葫芦庙文字。又伏下千里伏线。起用‘葫芦’字样,收用‘葫芦’字样,盖云一部书皆系葫芦提之意也,此亦系寓意处。”在第五回林黛玉、薛宝钗判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处,批书人说:“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在第十一回回首,庚辰本有批语:“此回可卿梦阿凤,盖作者大有深意存焉。可惜生不逢时,奈何奈何!然必写出自可卿之意也,则又有他意寓焉。”第十二回跛足道人用“风月宝鉴”给贾瑞治病,批书人说:“此书表里皆有喻也。”至于书中没有批语提示的寓意处就更多了。
戚蓼生说:“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夫敷华掞藻、立意遣词无一落前人窠臼,此固有目共赏,姑不具论;第观其蕴于心而抒于手也,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则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
戚蓼生指出了《红楼梦》这部书采用了“一喉二歌”的写作手法。这个观点已经成为红学界的共识。其实,本书几个书名的含义也都是“一喉二歌”表里有寓。我在前面的文章《〈红楼梦〉书名的寓意就在书中,直指时代背景,非关哲学文化》《脂砚斋最喜欢〈石头记〉书名,这个书名内涵最深刻》两篇文章,分别论述了《红楼梦》和《石头记》书名的多种寓意。我今天论述《风月宝鉴》书名的寓意。关于“风”“月”在书中的立意指向,吴雪松的文章《〈红楼梦〉中一些风物的特殊寓意是解读思想内涵的关键》做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阐释。
凡例《红楼梦旨意》说:“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名则书中曾已点睛矣。如宝玉做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又如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来,上面即錾‘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睛。又如道人亲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则系石头所记之往来,此则《石头记》之点睛处。”《红楼梦旨意》简明扼要地告诉我们,《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并且在第十二回用大篇幅描写贾瑞之病因、病症、病况,跛足道人用“风月宝鉴”试图挽救他的生命,而贾瑞却喜正照风月鉴因而一命呜呼。
空空道人抄录《石头记》,并且改《石头记》为《情僧录》后,书中接下来有如下文字:“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在此处甲戌本有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这段文字和批语不仅透露了《红楼梦》一书的更名过程,还在一定程度上透露了《红楼梦》一书的创作过程:“空空道人”最初从原创者手里抄录本书并改名为《情僧录》,“吴玉峰”增删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增删题曰《风月宝鉴》,“曹雪芹”贡献最大,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题曰《金陵十二钗》。“脂砚斋”在甲戌年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书名。可以说,《红楼梦》一书是前后多人参与创作、策划、增删、作序、评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贡献最大的“雪芹”年龄比“棠村”大,故批语说“乃其弟棠村序也。”
“棠村”是梁清标,生于1620庚申年,逝于1691辛未年。字玉立,一字苍岩,号棠村,一号蕉林。直隶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清顺治元年补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历任宏文院编修、国史院侍讲学、詹事府詹事、礼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等职。著名藏书家、文学家。因是明官员,曾降李自成,后降清廷,故名列“贰臣传”。著有《蕉林诗集》、《棠村词》等。
甲戌本批语说梁清标曾给《风月宝鉴》作序。那个说“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的批书人做批的时候梁清标已经去世,那个批书人怀念他,因此仍称本书为《风月宝鉴》。这条批语未署名,根据“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一句和书中有“梅溪”落款的批语,推断这条未落款的批语是“梅溪”写的,“梅溪”即“东鲁孔梅溪”,他不但参与了本书的增删,还留下了一些批语。这个“东鲁孔梅溪”很可能是孔尚任。
孔尚任,生于1648戊子年,逝于1718戊戌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东鲁狂生。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在少年时代和读书石门山时期,孔尚任就对南明兴亡感兴趣。这期间,他曾从亲友处采访轶闻,又从诸家记载中撷取史实,准备写一部反映南明兴亡的传奇。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南巡北归,特至曲阜祭孔,孔尚任在御前讲经,颇得康熙的赏识,破格授为国子监博士,赴京就任。1685年他奉命赴江南治水,历时四载。这个时期,他的足迹几乎踏遍南明故地,又与一大批有民族气节的明遗民结为知交,接受了他们的爱国思想,加深了对南明兴亡历史的认识。1690年孔尚任回京,开始了10年京官生涯。1700年,孔尚任做户部广东司员外郎时,写成了《桃花扇》。一时洛阳纸贵,不仅在北京频繁演出,“岁无虚日”,而且流传到偏远的地方。次年三月,孔尚任被免职。罢官后,他在京赋闲两年多,接着回乡隐居。因他的《桃花扇》取得了巨大成功,世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昇并论,称“南洪北孔”。
由梁清标、孔尚任参与《红楼梦》的创作,及书中说明“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可以判断“甲戌”干支年号是1694年。孔尚任在1685乙丑年至1690庚午年在江南时期,正是《红楼梦》的增删阶段。只是书未成他就离开淮扬回到北京。他后来创作的《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用侯方域和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来表现南明覆亡的历史,并总结明朝亡国的教训,其时代背景、思想内涵、故事构架和很多用词与《红楼梦》惊人地相似。难怪“东鲁孔梅溪”把《红楼梦》书名题为《风月宝鉴》。
“鉴”就是镜子,古代都是青铜制成的镜子,引申为借鉴,鉴戒,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鉴”又是编年史的一种名称,有通鉴、年鉴、图鉴等,例如,《资治通鉴》。《新唐书·魏徵》中,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段著名的话:“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风月”作为词组有如下意思:1、清风明月。泛指美好的景色。(唐)吕岩《酹江月》词:“倚天长啸,洞中无限风月。” 2、闲适之事。《梁书·徐勉传》:“常与门人夜集,客有虞暠求詹事五官,勉正色答云:‘今夕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故时人咸服其无私。” 3、指男女情爱之事。《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俞太尉是七十岁的老人家,风月之事,已是没分。”4、指声色场所。5、风骚、风情。《金瓶梅词话》第一回回目:“景阳冈武松打虎,潘金莲嫌夫卖风月。”6、指嫖妓。(元)武汉臣《玉壶春》楔子:“小官赴京,路从此过,闻知兄弟在於此处风月。”7、指艺人。《水浒传》第六一回“吴用智赚玉麒麟 张顺夜闹金沙渡”,作者形容燕青:“仪表天然磊落,梁山上端的夸能。伊州古调,唱出绕梁声。果然是艺苑专精,风月丛中第一名。”8、指妓女。孔尚任《桃花扇·传歌》:“妾身姓李,表字贞丽,烟花妙部,风月名班。”
一个有多种含义的词组在不同的语境下,其含义也不同。贾瑞追求凤姐,表面看是典型的情爱故事。贾瑞害病后,跛足道人用太虚幻境空灵殿上,由警幻仙子所制的一把“风月宝鉴”给贾瑞治病,其正面是美女形象。因此,“风月宝鉴”中的“风月”一词的含义是指男女情爱之事。通观《红楼梦》批语本前80回,主线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情爱故事,“东鲁孔梅溪”用《风月宝鉴》书名也是很贴切的。然而,如果本书只是男女情爱故事,其“鉴”字就只能解读为“借鉴”、“警戒”之意,没有“史书”的含义。《红楼梦》一书表面上是写大家族的兴衰和男女情爱故事,这一点各门各派基本上无异议,这也是作者用假语村言敷衍的表面故事,而对作者“真事隐”的故事则是长久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者和批书人都告诉我们本书表里皆有寓,贾瑞所持的“风月宝鉴”背后是骷髅,寓意本书隐写的必然是关于“死亡”的故事或史实。甄士隐、贾雨村、王熙凤、贾探春等人都生于“末世”。贾瑞追求王熙凤的时间点书中明确交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符合本书时代背景范围内的这个日期,只有明朝崇祯年间出现了两次。这就把《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定在了明末清初。贾宝玉所佩戴的通灵玉影射的是传国玉玺,通灵玉的讽刺诗有“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这是关于政权争夺导致白骨如山惨剧的史实,这更进一步说明《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是明末清初,而不可能是清中期。这样,《风月宝鉴》的“鉴”字就有史书之意。
如果把“风月宝鉴”中“风月”一词拆开来解读,“风”与“月”都有特定指代。在元朝和清初的一些遗民诗文中,“风”指代北方少数民族。虞集(1272年—1348年),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元代著名学者、诗人。他的《挽文丞相》一诗颂扬了文天祥精忠报国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国破家亡之痛。“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这里的“北风”指代蒙古铁骑。面对大好河山落入异族之手的现实,虞集不由得联想到东晋初年过江之士,因北方沦为外族统治而痛心疾首之事。然而,他们仍保有半壁江山,不像如今整个华夏大地都被元人侵占。颜元(1635年—1704年),原字易直,更字浑然,号习斋。清初儒家、思想家、教育家,颜李学派创始人。他在《存治编》中说:“宋人苟安日久,闻北风而战栗,于是墙堵而进,与荆公为难,大哄极诟,指之曰奸、曰邪。”这里的“北风”指代“金国人”。
“月”在明遗民诗文中指代明朝或南明。吕留良(1629年—1683年),又名光轮,一作光纶,字庄生,一字用晦,号晚村,别号耻翁、南阳布衣、吕医山人等。他曾参加抗清斗争,兵败后隐居,行医、著书。暮年为僧,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他的诗《述怀》:“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寒冰不能断流水,枯木也会再逢春。”“清风虽细难吹我”:清人纵然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我也绝不会屈服于他们。“明月何尝不照人”:我依然有明朝故国情怀。“枯木也会再逢春”:虽然现在明朝已经灭亡,将来也会有恢复明朝江山那一天。
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青年时期曾参加抗清斗争,晚年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说,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在71岁时,清廷官员来拜访王夫之,想赠送些吃穿用品。王夫之虽在病中,但认为自己是明朝遗臣,拒不接见清廷官员,也不接受礼物,并写了一副对联,以表自己的情操:“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清风”指清廷,“明月”指明朝,王夫之借这副对联表现了自己的晚节。
钱谦益(1582年—1664年),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探花,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明亡后,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建立南明弘光政权,钱谦益依附之,为礼部尚书。清兵欲取南京,钱谦益主动献城,为清朝礼部侍郎。他辞官后秘密参与抗清斗争,他又是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他的《后秋兴之十三》:“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这首诗是他在听到南明桂王被害后写的,故有“独倚银轮哭桂花”之句。全诗以崖山海战比喻南明败亡,以宋元鼎革指代明清易代,诗情极为沉痛。“吹残日月是胡笳”一句中的“日月”是指代南明。胡笳是一种少数民族乐器,因清朝统治者是满族,故以胡笳代指清。
徐骏,江苏昆山人,康熙朝刑部侍郎徐乾学之子,顾炎武的甥孙。他是雍正时期庶吉土。雍正八年(1730年),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马上把他革职。复又查抄徐家,在他的诗集里找出了如下诗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认为徐骏存心诽谤清廷,对明朝有怀念之情,依大不敬律斩立决。可见“清风”与“明月”的特殊指代,清朝皇帝和文人们都知道。
我们再看《红楼梦》“风”的寓意和不同人物对“风”的态度。第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大字不识,更不会作诗的王熙凤在集体联句时,起句“一夜北风紧”,李纨接句“开门雪尚飘”。“芦雪广联诗”从表面看是一群公子红妆们借景抒情,实际上却是在隐写战争。这里的“北风”就是指代清人,而“雪”也是指代清人。“丰年好大雪”的薛家是代指清阵营。
林黛玉的《唐多令》咏絮词:“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裘。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柳絮飘零喻亲人离散,国破家亡,红颜薄命,这一切都是“风”造成的。林黛玉是晚明或南明的拟人化象征,悲“风”情绪在她的诗词中比比皆是。而薛宝钗是清廷的拟人化象征,则大喜“风”,她的《临江仙》于一片悲凄声中唱出了昂扬之调。“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流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红楼梦》中还有大量的咏月诗和中秋赏月的场景。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咏月、赏月,而是对明朝故国的怀念之情。如果不把《红楼梦》这部一笔两意、一喉二歌的文学杰作定位在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其解读便像断线的风筝而漫无边际。误读《红楼梦》,曲解《风月宝鉴》,主要是定错了时代背景,以及对作者意象指代等特殊的写作手法不甚了解造成的。
———————————————————
校对:王华东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