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60
 楼主| 发表于 2024-4-23 11: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揭开贾宝玉和甄宝玉之谜,史湘云给出重要线索,原来是这么回事!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趣侃红楼293:如梦似幻,贾宝玉梦游甄家园,镜中照影,甄宝玉风靡贾家口

话说江南甄家奉旨进京,无疑与宫里病重的老太妃有关系。贾母这边从甄家四个女人嘴里听说甄家也有一个宝玉,就派人将贾宝玉唤了进来。

甄家女人一见极为诧异,直说要是在外面见到,可能就认为是自家的宝玉了。



这种话当然有夸大的嫌疑,贾母对此也不是那么相信,认为像他们这种富贵人家,有些孩子长得差不多也是有的。

不过,甄宝玉和贾宝玉肯定长相相似,是不会错的。

前文我们分析了甄宝玉和贾宝玉的情况,借由第十八回脂砚斋批语《邯郸记(黄粱一梦)》伏甄宝玉送玉,探寻了一番关于甄宝玉和贾宝玉日后的“交集”。提出了一个“镜子”内外的理论。

本文回到故事中,曹雪芹写两个“宝玉”,除了互相参照以外,还有什么寓意?

甄宝玉和贾宝玉长得相似不奇怪,生活中会有长得相似的人物。这从甄家女人见到贾宝玉的反应也能证明。但肯定不是一模一样。

有些人长相、气质类似,会有双胞胎一样的感觉,但放在一起会发现,可能更像兄弟,没有那么相似。

史湘云用“匡人错将孔子认成阳虎”的故事来解释,贾宝玉倒并不认可这个说法。他觉得就算长相相似,也不至于连名字、性格都一样。

其实贾宝玉当局者迷,他忘了身边就有一对例子。晴雯的眉目就与林黛玉颇为相似,二人的品性高洁也都一样。只是林黛玉是才华横溢的千金大小姐,晴雯只是个目不识丁的俏丫头罢了。



这边贾母听闻甄家也有一个宝玉,与自己孙子一样,老人家爱显摆,更是逢人便说“也有一个宝玉”。贾宝玉对此半信半疑,还与史湘云有过一场争执。

(第五十六回)史湘云说他:“你放心闹罢,先是‘单丝不成线,独树不成林’,如今有了个对子,闹急了,再打很了,你逃走到南京找那一个去。”宝玉道:“那里的谎话你也信了,偏又有个宝玉了?”湘云道:“怎么列国有个蔺相如,汉朝又有个司马相如呢?”宝玉笑道:“这也罢了,偏又模样儿也一样,这是没有的事。”湘云道:“怎么匡人看见孔子,只当是阳虎呢?”宝玉笑道:“孔子、阳虎虽同貌,却不同名;蔺与司马虽同名,而又不同貌;偏我和他就两样俱同不成?”湘云没了话答对,因笑道:“你只会胡搅,我也不和你分证。有也罢,没也罢,与我无干。”说着便睡下了。

这段故事要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不是薛宝钗,林黛玉或者三春姐妹与贾宝玉讨论甄宝玉,偏偏是史湘云?个人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线索。

首先,湘云代表了贾母。

我们不止一次提到史湘云很多时候“代表”贾母发声,将贾母不能宣之于口的话,通过她的无心之语表达出来。

史湘云说,很多时候代表贾母说。



贾宝玉对贾母宣扬甄家还有一个甄宝玉不以为然。认为有些夸大了,却又在心中狐疑。

他与史湘云能争辩,就是在“反驳”贾母,毕竟他不能和祖母争辩。

其次,只有史湘云能与他争辩。

甄宝玉的话题,薛宝钗不可能与贾宝玉争辩。他也不敢随便与林黛玉争论。至于三春姐妹,对他知根知底,也不会和他争论这些。

放眼整个大观园,只有史湘云会在这个话题上与贾宝玉有来有往的谈论。

贾宝玉纠结“甄宝玉”,在于他不解甄宝玉何以会那么像自己。这也是读书人的好奇之处。

最后,史湘云说甄宝玉,有何寓意?

贾家人除了贾母、贾宝玉,就只有史湘云参与了甄宝玉的话题。绝对是一条重要伏笔。

此时史湘云的状况是在“病中”,“病”又代表了落难。

史湘云当时订婚给了冯紫英,二人日后成亲神仙眷侣,很快生了双生子。不想贾家抄家,冯家卷入其中,冯紫英最后惨死,留下史湘云像妓女云儿一样流落到烟花巷。



甄宝玉后面一定会有出场,如果根据这段争论的伏笔看,他与史湘云应该会有一段故事。贾宝玉当初给史湘云留了金麒麟,似乎也是为此留下线索。下文我们再细说。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贾宝玉与史湘云争辩后,回家就梦中去了甄家,并邂逅了甄宝玉。

贾宝玉八十回前一共有三次做梦。第一次,梦游太虚幻境,梦中与秦可卿的成亲,是他成年后的觉醒。

秦可卿兼美宝钗和黛玉,也是宝黛钗三人姻缘的伏笔。秦可卿之死更预示了悲剧的结局。

太虚幻境中,金陵十二钗和红楼梦曲子更是“纲领”文字,让读书人领略整个故事的因果。

第三次做梦,梦到晴雯与他诀别。晴雯走得很洒脱,预示林黛玉日后之死,也不拖泥带水。不可能像“苦绛珠魂归离恨天”那样不甘不愿!

第二次做梦,就是这次梦到甄宝玉。贾宝玉去到甄家的园子,开始被错认成甄宝玉。等他自报家门后,甄家丫头就对他不屑一顾了。听说他口中叫“宝玉”,更扬言要“打烂了他”。

要知道贾宝玉自来在女儿面前通吃,像龄官那样对他不理不睬的情况少之又少。如今被甄家丫头“荼毒”不屑,也是罕见。



然后贾宝玉信步来到又一座类似怡红院的院落,终于见到了甄宝玉。这当然是他的想象。有意思在梦中的甄宝玉也说自己做梦去了大观园,也被园子里的姑娘们不理。

这也是作者在暗示甄宝玉和贾宝玉实际并不一样,乍看相似而已。姑娘们才是“火眼金睛”。

贾宝玉和甄宝玉没说两句话,就有人说“老爷叫宝玉”,两个人都慌了手脚。于是一个一溜烟跑掉,另一个喊着“宝玉”就醒了。

贾宝玉三次做梦,一次喊着“可卿”,一次喊着“宝玉”,一次喊着“晴雯”醒来。与他性格的“真”有关。

宝玉的梦源于“有所思”,梦中通过被甄家丫头“荼毒”,说明甄宝玉和贾宝玉只是相似而不相同。

贾宝玉喊着“宝玉”醒后,与袭人和麝月的讨论,揭开了“真假”宝玉的谜题。

(第五十六回)袭人笑道:“那是你梦迷了。你揉眼细瞧,是镜子里照的你影儿。”宝玉向前瞧了一瞧,原是那嵌的大镜对面相照,自己也笑了。早有人捧过漱盂茶卤来,漱了口。麝月道:“怪道老太太常嘱咐说小人屋里不可多有镜子。小人魂不全,有镜子照多了,睡觉惊恐作胡梦。如今倒在大镜子那里安了一张床。有时放下镜套还好;往前去,天热困倦不定,那里想的到放他,比如方才就忘了。自然是先躺下照着影儿顽的,一时合上眼,自然是胡梦颠倒;不然如何得看着自己叫着自己的名字?不如明儿挪进床来是正经。”

镜子里的宝玉和镜子外的宝玉,算是作者揭开甄宝玉和贾宝玉并立的“真相”。



曹雪芹应该借鉴了“真假美猴王”的设计。甄宝玉的存在,就是在现实中留存的“宝玉”,而贾宝玉注定“归去”。

像贾家这种大家族一旦抄家结局会很惨。但人总要面对现实和努力活着。贾宝玉可以是神瑛侍者,功德圆满后出家归去,但毕竟是神话故事。抛开神话回到现实中,贾宝玉到底不能那样"洒脱“。人人都要活下去。

但既然贾宝玉出家而去,他的现实人生如何体现?应该就由甄宝玉来体现。生活哪怕再艰难,人生再苦也只能接受并坚持活下去。

所以,史湘云日后与甄宝玉的交集,算是双方落难以后的一次互相见证。

彼时贾宝玉已经出家。曹雪芹会安排史湘云偶遇甄宝玉,并错认成了贾宝玉。

之所以是史湘云,也源于大观园中众人,只有她沦落风尘,才有可能邂逅甄宝玉,其他人都没机会再见。

史湘云错将甄宝玉认作贾宝玉,那时的悲喜,将会是怎样一种痛彻心扉!



甄宝玉和贾宝玉就像镜子内外,二人既是单独个体,也是一体两面,互相对照。

两个人的容貌未必真正相同,但人生经历重叠。甄宝玉在贾宝玉戛然而止后的人生,延续着“贾宝玉”应该有的现实。

这是甄宝玉现实中的意义,反而贾宝玉更是理想中的模样。

贾宝玉第二天随着母亲去拜访甄夫人,证明确有甄宝玉,文中就没再说甄家人如何认识“二人”一模一样,可知二人并不相同。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欢迎关注作者、点赞、收藏,《趣侃红楼》系列文章每天一篇,将为您持续更新!

文|君笺雅侃红楼

编辑于 2022-02-13 19:5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60
 楼主| 发表于 2024-4-23 11: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宝玉和甄宝玉是什么关系?曹雪芹交代模糊,脂砚斋批语也不清楚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微信公众号:君笺雅侃红楼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趣侃红楼292:真假宝玉,假作真时真亦假,镜子内外,无为有处有还无

江南甄家奉旨进京,特派人先行来贾家送礼,又有四个女人过来给贾母请安。甄家的姿态和礼仪非常周到。

虽说甄家是世宦之家比贾家还富贵,但贾母是荣国公诰命夫人,地位却更高。所以,贾母接连甄家人,姿态也很高。



甄家的到来引出两个问题,影响深远。

一,老太妃是太上皇的长辈,出身甄家。她的生病到死亡,预示四王八公与皇家的因果终结,老功臣时代结束。

二,甄家二姑娘身份比贾母还高,线索推测是北静王妃无疑。

要注意甄家几个姑娘也对应贾家,比方随着夫人进京的三姑娘就是贾探春写照。

贾家二姑娘贾迎春最终误嫁中山狼孙绍祖,证明甄家二姑娘的丈夫北静王也是“中山狼”,贾家就是被他忘恩负义而害。

不提甄家到来引出的这两条后文伏笔,书归正传咱们继续讲甄家四个女人与贾母的对话,本文重点在甄宝玉与贾宝玉的解读。

甄宝玉前文就说过他不是第一次出场。第三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贾雨村就提到他在林黛玉之前还有一个学生,就是甄宝玉。算起来还是林黛玉的师兄。



不过,甄宝玉的年纪也有歧义。甄家女人说他只有十三岁,而林黛玉当时已经十六岁了,贾宝玉十七岁。甄宝玉不可能差那么多,否则贾雨村当日教他时还不到三岁,就太胡闹了。

曹雪芹关于各人的年纪有很大出入,一直在铺垫众人“长不大”,以求能够让贾宝玉和众姐妹在一起不那么让人“非议”。不多赘述。

甄宝玉和贾宝玉二人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预示二人的关系非同寻常。

他们长相相似还在其次,原文对此从贾母到甄家人也没说一模一样,只是差不多。但性格、思想和处事一样是不错的。加之二人的经历和结局差不多,只能说曹雪芹的设计一定有大目的。

关于甄宝玉和贾宝玉,当初在解读元春省亲所点的四出戏时,就提到脂砚斋的一条批语。

第三出《仙缘》;【庚辰双行夹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脂砚斋提示“黄粱一梦”影射了“甄宝玉送玉”,送的自然是通灵宝玉。贾宝玉的命根子通灵宝玉落入甄宝玉手里,两人有过一场交集。



贾母得知甄家也有宝玉,就叫来了贾宝玉。贾宝玉梦到甄宝玉,双方有过一场“照面”。曹雪芹写这一段故事,并没有什么好说的。

我们再回到《黄粱一梦》关于甄宝玉、贾宝玉的关系。探寻一下“甄宝玉送玉”的故事。

黄粱一梦讲述吕洞宾替何仙姑寻找看天门的人选,少年卢生与吕洞宾结识,抱怨自己生不逢时。吕祖于是给了卢生一个枕头能让他梦想成真。

卢生入睡时看见小米入锅,梦中经历一生故事,醒来时米饭还没煮熟,就是黄粱一梦,与南柯一梦、蕉叶覆鹿并称古代三大富贵梦。

卢生的黄粱一梦与其他二梦不同,他在梦中的经历堪称跌宕起伏。

卢生梦中很快娶了富裕又贤惠的妻子,进而科举中了进士。在陕西做官期间政绩突出深受百姓爱戴。正逢叛贼作乱,卢生被封为大将军平叛有功,升到户部尚书兼任御史大夫,风头一时无两。



宰相嫉妒卢生,设计陷害致使卢生被贬官。三年后,卢生否极泰来,奉旨回京擢升相位,一时位极人臣。

可惜,伴君如伴虎,卢生为君所忌又遭人陷害,皇帝下旨抓捕他入狱。卢生此时悔不当初,早知今日当初不如不做官。

卢生自杀为妻子所救后,连累其他人被杀。他也被流放边疆,吃了很多苦头。

若干年后,卢生才平反冤案,重召入朝为官,封燕国公。几个儿子也都科举进入仕途,一家子“满床笏”。

卢生享年八十岁,死后就一梦醒来,米饭还没有熟。梦中情景历历在目,让卢生大彻大悟,一如甄士隐听闻《好了歌》。

其实,甄士隐当初“梦幻识通灵”,就是“黄粱一梦”的套路。贾宝玉梦见“甄宝玉”,也同样如此。

曹雪芹借“黄粱一梦”提示贾宝玉和甄宝玉,梦想照进现实,未必现实真正如此。二人一个是现实中的宝玉,一个是梦中宝玉。

至于甄宝玉在贾宝玉梦中是“假”,还是贾宝玉在甄宝玉梦中是“真”,不重要!就像卢生一样,他也说不清到底梦中他的一生是真,还是梦醒后的他是真。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既是道理,也是佛偈。

甄宝玉就像甄士隐,不是隐藏了什么秘密,而是秘密就在他的身上。



那么黄粱一梦与“甄宝玉送玉”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说实话我也没想明白,原文对此的线索极少。仅有两条线索可供参考。

一个是《一捧雪》,脂砚斋批语伏贾家之败。意思是贾家败亡就像《一捧雪》中莫怀古家破人亡一样,是受人陷害。

莫怀古赏识裱糊匠汤勤,介绍他给权臣严世蕃。不想汤勤小人忘恩负义,觊觎莫怀古小妾,谋害恩人,将莫怀古有传家宝“一捧雪”玉杯告密给严世蕃。二人狼狈为奸,陷害莫怀古谋夺一捧雪玉杯。

莫怀古“怀璧其罪”被害得家破人亡。小妾雪艳替夫报仇,假意嫁给汤勤,洞房花烛夜将汤勤杀死后自尽。

莫怀古最终沉冤得雪。

这段故事有一个重要情节是莫怀古出逃时,仆人莫成因与他长相相似,乔装改扮拿着假的玉杯李代桃僵。最终莫成替死保全了莫怀古和一捧雪玉杯。

甄宝玉一定不能替贾宝玉死了。但甄家抄家后,他极可能被贾家暗中接济。等到贾宝玉“逢冤”落难,被人谋夺“通灵宝玉”时,也极可能李代桃僵带着通灵宝玉躲过一劫。

这又扯出第二个“石呆·子失扇子”的故事。石呆子无疑是贾宝玉的“影”。

贾赦要找好扇子,石呆子有却不卖,被贾雨村陷害逢冤入狱,夺去了二十把“香妃、玉竹、麋鹿、棕竹”扇子。

扇子通“散”,代表贾家之亡和贾家人之“散”。另外还有两层含义。



一,香妃是潇湘妃子,麋鹿是蕉下客,玉竹代表宝玉、黛玉,棕竹代表踪迹。

君笺雅侃红楼的解释是贾宝玉像莫怀古一样逢冤被人陷害,失去了挚爱林黛玉和贾探春。二女为了救宝玉,被迫效仿潇湘妃子二女同嫁异国为王妃,让宝玉得以“脱罪”。

贾家抄家后,贾宝玉离家出家,寻着黛玉远嫁的踪迹而去,最终寻到贾探春(柳絮词伏笔 ),在林黛玉墓前守墓余生。

二,扇子是石呆·子的命根子,一捧雪玉杯是莫怀古的命根子,而通灵宝玉则是贾宝玉的命根子。

贾宝玉逢冤被害,要追溯到当初忠顺王府上门刁难。贾雨村在后文被从大司马降职,[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贾雨村为了自己就像汤勤那样忘恩负义,伙同他人针对贾宝玉的“通灵宝玉”而设计陷害,就像石呆子、莫怀古以及“黄粱一梦”中的卢生一样“逢冤”。



此时,应该是甄宝玉拿了贾宝玉的通灵宝玉躲过一劫。贾宝玉没有通灵宝玉,又得林黛玉和贾探春牺牲自己得以“交易”营救,得以脱困。事后甄宝玉送玉回来,完成这段故事。

当然,以上是根据《一捧雪》《邯郸记(黄粱梦)》“石呆·子失扇子”以及甄宝玉和贾宝玉的设定做得一次推演。至于是否“牵强附会”,则见仁见智。相关资料太少,本人也无太大把握。

不过,贾宝玉梦见甄宝玉的“假作真时真亦假”,应该是不错的。

二人更像是镜子内外。说不好谁真谁假。当然,上回我们讲到历史,甄宝玉代表正统为真,贾宝玉代表小宗入大宗为假,则又是另一个解释,本文不节外生枝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欢迎关注作者、点赞、收藏,《趣侃红楼》系列文章每天一篇,将为您持续更新!

文|君笺雅侃红楼

编辑于 2022-02-12 13: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60
 楼主| 发表于 2024-4-23 11: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贾探春为何不认亲娘舅?背后都是王夫人的眼睛盯着,她不能也不敢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趣侃红楼277:严词拒母,三小姐遵守规矩,痛诉伦理,贾探春不认娘舅

贾探春管家出师不利,一开始给她出难题的,就是生母赵姨娘的兄弟死后抚恤金问题。先是刁奴吴新登家的恶意刁难,再是赵姨娘上门无礼哭闹。贾探春一时间两面受敌,好不艰难。



上文我们也分析了赵姨娘闹的原因。

一来,吴新登家的肯定气不过探春让她丢脸,必然挑拨离间。

二来,赵姨娘也昏聩,容易无脑冲动。

三来,如果王夫人、王熙凤做主多给点钱也是有的。赵姨娘为贾家生儿育女,与周姨娘和贾母房中老姨奶奶还不一样。

赵姨娘所图就是个脸面,她想着自己女儿当家,正是长脸的时候。兄弟死了一定能多给点钱。没准她的“牛”已经吹了出去。

谁想探春秉公执法,反而被“打了脸”。赵姨娘情感上接受不了有情绪也是必然。只是她不体谅女儿的难处,还是让探春寒了心。

贾探春初始管家,多少双眼睛在盯着她,必须行得正走的正以身作则。王夫人、王熙凤都能多给,唯独她不能,也没有权力乱花家里的钱。



如果这件事上她循了情,后边将再没有威信,不会有人认可她,也无法再有效管家。

(第五十五回)探春笑道:“原来为这个。我说我并不敢犯法违理。”一面便坐了,拿帐翻与赵姨娘看,又念与他听,又说道:“这是祖宗手里旧规矩,人人都依着,偏我改了不成?也不但袭人,将来环儿收了外头的,自然也是同袭人一样。这原不是什么争大争小的事,讲不到有脸没脸的话上。他是太太的奴才,我是按着旧规矩办。说办的好,领祖宗的恩典、太太的恩典;若说办的不均,那是他糊涂不知福,也只好凭他抱怨去。太太连房子赏了人,我有什么有脸之处;一文不赏,我也没什么没脸之处。”

贾探春用规矩办事,必然冲突人情世故。可贾府内部全都是人情,王熙凤也好,王夫人也罢,早都不按规矩办事,全是人情和自身利益。

贾探春初接手管家,不是不可以用人情治理。但对贾家有害无益。

从探春索要账本的行为,就知道她要拨乱反正。探春对荣国府内部弊端早已看透。她的志向不但王夫人想不到,就是王熙凤也没做到!不是要管家,而是要“改革”和“变法”!

贾家就像一艘腐朽的巨轮,随时都有倾覆沉没的危险。一味地修补于事无补,不如破而后立行变法重建。贾探春的“野心”超越了王熙凤,却也初生牛犊不怕虎。



言归正传,贾探春和赵姨娘讲理,本就讲不通。对牛弹琴,错付感情。

赵姨娘所求就是多给几两银子就是好,讨的是人情。

贾探春遵循规矩办事,双方无法共情。

(第五十五回)探春说:“……依我说,太太不在家,姨娘安静些养神罢了,何苦只要操心。太太满心疼我,因姨娘每每生事,几次寒心。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有我乱说的。太太满心里都知道。如今因看重我,才叫我照管家务,还没有做一件好事,姨娘倒先来作践我。倘或太太知道了,怕我为难不叫我管,那才正经没脸,连姨娘也真没脸!”一面说,一面不禁滚下泪来。

赵姨娘指责贾探春不帮衬着她,探春则“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反控诉赵姨娘屡屡给自己带来的难处。

知女莫若母,赵姨娘这等人讲道理没用。之前提什么“规矩”“账本”也不是说给她听,而是讲给那些在外头的奴才听。

贾探春控诉赵姨娘三件事。

一,赵姨娘趁王夫人不在家,借机生事不应该,提醒她王夫人回来要算账。

二,王夫人疼贾探春,赵姨娘却屡屡生事搅和,让王夫人不满意,探春立场艰难。

三,王夫人不计前嫌,赏识信任让探春出来管家,是再给她机会。赵姨娘不说帮助女儿砥砺前行,反而带头过来糟践让人看笑话,是何居心?

探春控诉得有理有据,句句都是实情。相当于质问赵姨娘:到底是赵国基让你有面子,还是女儿出息让你有面子?



贾探春深知不将赵姨娘“说服”,这件事就没完没了,日后保不齐还有什么幺蛾子。干脆借这次“撕破脸”不破不立。

从探春处理赵姨娘的角度就能窥破她的志向:“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

脂砚斋曾说如果探春不远嫁,就算贾母死后贾家抄家,她也有能力将族人归拢在一起,贾宝玉、贾环、贾兰、巧姐等不至于树倒猢狲散。

而贾探春立志走出去闯一番事业,更是贾家男子没有一人具备的开创精神。

贾宝玉说“任他怎么艰难也断不了我们的”。

贾环借“枕头与兽头”认为自己比贾宝玉更适合做接班人。

其他人要么尸位素餐,要么年纪弱小不知志向。贾探春不是男子是贾家巨大损失,否则抄家又有何惧。

而贾政、贾赦、贾珍等当家人要有探春见识,也不至于弄得抄家结局。

当然,贾探春的改革精神在腐朽的贾家,注定像王安石变法那样,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她的天地不太贾家,具体情况后文再说。



赵姨娘被说得无话可说,只好耍无赖说既然太太疼你,就要拉扯下“我们”,话里话外“女儿”难道是外人?

贾探春见她纠缠不清,只好质问她“哪一个主子不疼出力得用的人?那一个好人用人拉扯的?”就是说赵国基真要像焦大那样对主子出生入死倒也说得过去,他又做了什么功绩?就算想拉扯他,理由何在!

李纨在旁看她们母女争吵,没办法只能劝和,她说探春其实心里想拉扯,只是这种事嘴里不能说。

探春一听李纨这话不对,真传出去她之前的努力做戏都白费了。急忙说:“这大嫂子也糊涂了。我拉扯谁?谁家姑娘们拉扯奴才了?他们的好歹,你们该知道,与我什么相干。”

贾探春站在主子的立场,坚决与赵国基划清界限。赏赐二十两银子不徇情枉法,是她坚持的底线。

赵姨娘一听就急了,说什么外人,那是你“舅舅”。就是多给二三十两银子也是应该的,王夫人回来也不会埋怨探春。

贾探春是句句依法依规,赵姨娘是句句人情世故。双方根本就没得谈。

而贾探春聪明在她故意将话题往奴才身上引,等得就是赵姨娘这句“舅舅”。



(第五十五回)探春没听完,已气的脸白气噎,抽抽咽咽的一面哭,一面问道:“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那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我倒素习按理尊敬,越发敬出这些亲戚来了。既这么说,环儿出去为什么赵国基又站起来,又跟他上学?为什么不拿出舅舅的款来?何苦来,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来翻腾一阵,生怕人不知道,故意的表白表白。也不知谁给谁没脸?幸亏我还明白,但凡糊涂不知理的,早急了。”李纨急的只管劝,赵姨娘只管还唠叨。

贾探春不认赵国基舅舅这段被很多人诟病,都认为赵姨娘说得不错,探春太势利眼攀高枝不认血缘亲情。

其实现代人看道理确实如此,就算探春不给钱,也不至于对亲舅舅视作奴才,反而将没有血缘的王子腾认作舅舅。你管人家叫舅舅,人家认不认你呢?

但是,现代人的角度和观点是并不了解古人的伦理观念而论。

以贾家为例,赵姨娘是奴才出身,她给贾政做妾,最高只能做到侍妾地位,也就是姨娘。但古人的妾可是分为不下十种:媵,侧室,副室,偏室,偏房,陪房,侍妾,婢妾,通房,外室,外妇。

侍妾以下都是贱妾,偏房以上才是良妾。贱妾都是奴才、买卖丫头或者出身勾栏下九流等,称姨娘还是半奴之身。

偏房以上则要是家世清白,出身好人家的女儿,也要行婚配礼仪,进门称“奶奶”,与嫡妻姐妹相称。这且不论。



但无论良妾还是贱妾的儿女都是庶出,要尊嫡母为母。当然庶子与嫡子享有相同继承权,庶女也与嫡女相同待遇。贾家就是遵从如此制度的。

贾探春作为王夫人的“女儿”,不可以当众叫赵姨娘为“母”,只能称姨娘。她的母亲只有王夫人,舅舅就是王子腾。

礼法规定,必须执行。贾探春不能自己不尊重。她要管赵姨娘叫娘,管赵国基叫舅舅,则乱了礼法规矩,寒了王夫人的心,会被人指责无礼、再瞧不起她。

可以说贾探春周围都是王夫人的“眼睛”,都在看着贾探春的言行举止。作为庶女,她别无选择。

当然,在背后无人处,贾探春还是要叫赵姨娘为“娘”的。这与贾环在贾政跟前唤赵姨娘为“母亲”相同。

综上,并非贾探春冷血势利,当时的伦理、道德、规矩都规定她必须遵守。别说是探春,就是贾迎春也得如此。

再有赵姨娘闹得场合不对。大庭广众之下,逼着贾探春只能这样说,没有第二种选择。

好在正不可开交时,贾探春的救星来了。那么,谁能给她解围呢?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欢迎关注作者、点赞、收藏,《趣侃红楼》系列文章每天一篇,将为您持续更新!

文|君笺雅侃红楼

发布于 2022-01-28 13:17
​赞同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60
 楼主| 发表于 2024-4-23 12: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史湘云的嘴厉害,四条酒令诗,竟把贾家抄家的前因后果都说了出来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趣侃红楼152:话兴亡,双悬日月照乾坤;说荣辱,日边红杏倚云栽

“贾母两宴大观园,鸳鸯三宣牙牌令”,重头戏就在这酒令中。上文简单介绍了贾母、薛姨妈和史湘云的酒令。贾母、和薛姨妈一拒一迎倒是简单。史湘云的酒令总觉得解读的意犹未尽,还有更重要的线索。本文就再次深挖一下,看看史湘云的酒令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故事。






(第四十回)鸳鸯又道:“有了一副。左边‘长幺’两点明。”湘云道:“双悬日月照乾坤。”鸳鸯道:“右边‘长幺’两点明。”湘云道:“闲花落地听无声。”鸳鸯道:“中间还得‘幺四’来。”湘云道:“日边红杏倚云栽”。鸳鸯道:“凑成‘樱桃九熟’。”湘云道:“御园却被鸟衔出。”说完饮了一杯。
史湘云这个酒令厉害在她说的四句诗,每一个都暗含着《红楼梦》的重要线索,包括钗黛、探春以及她自己的结局。

牙牌,又称骨牌、牌九,旧时游戏用具,亦作赌具。共三十二张,刻有等于两粒骰(tóu)子的点色,即上下的点数都是少则一,多至六。一、四点色红,二、三、五、六点色绿。三张牌点色成套的就成“一副儿”,有一定的名称。行令时,宣令者说一张,受令者答一句,说完三张,“合成这一副儿的名字,无论诗词歌赋、成语俗话,比上一句,都要押韵。”






一,“左边‘长幺’两点明。”

“长”,上下都是一点的牌。形似“日月当空”。史湘云对作“双悬日月照乾坤”。出自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

剑阁重关蜀北门,上皇归马若云屯。

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节选)

说的是安史之乱,唐明皇带着太子和杨贵妃西逃入蜀。马嵬驿之变赐死了杨贵妃,杀了杨国忠,杨家灰飞烟灭后,太子与唐明皇分道扬镳。

不久之后,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为唐肃宗,遥尊唐明皇为太上皇。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归长安,迎接唐明皇回京。当时帝都“双皇”并立,天有二日形同日月。所以叫“双悬日月照乾坤”。

这句诗非常重要,堪称《红楼梦》兴亡的焦点。当初解读林如海和秦可卿都死在九月初三,且一早一晚时,就曾借白居易《暮江吟》提示贾家被抄家的真正原因。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曹雪芹借九月初三的“残阳”和“新月”,点明《红楼梦》的政治格局就是太上皇和皇帝“双皇并列,日月当空”的局面。一如安史之乱后的唐明皇与唐肃宗。

而且,根据义忠亲王老千岁“坏了事”是与皇帝争夺皇位的设定,曹雪芹分明又借鉴了一些玄武门之变的故事线索。

如此,贾家作为太上皇老臣,面对一个类似唐太宗一样雄才大略的新皇帝,却三心二意不肯臣服,最终被削藩夺爵就不意外了。

曹雪芹借唐代的两段太上皇与皇帝的关系,设定《红楼梦》的朝廷格局,太上皇与皇帝绝不是像贾元春省亲时,贾琏口述的那般父慈子孝。甚至通过“爬灰”,暗示太上皇不甘心,与贾元春的娘家暗通款曲,和皇帝分庭抗礼致使贾家最终惨被抄家。






秦可卿死后来宁国府的那个大明宫内相戴权无疑是太上皇的人。龙禁尉都用老臣子弟,也说明太上皇手握私军有问题。

当然,曹雪芹只是借鉴线索,书中的故事结果更要复杂。

这是“双悬日月照乾坤”的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则点明马嵬驿之变,唐肃宗与唐明皇“争权”,导致杨贵妃香消玉殒,杨家贵妃湮灭。这段故事既是贾家覆灭的象征。也是史湘云人生悲剧的伏笔。

前面解读秦可卿房中十二样陈设影射太虚幻境金陵十二钗,其中《海棠春睡图》要对照史湘云的海棠花签“只恐夜深花睡去”。因为唐寅的画就取材自苏轼的《海棠》诗,说得也是杨贵妃与唐明皇的爱情故事。

史湘云与丈夫冯紫英的婚姻悲剧,非常类似《长恨歌》的杨贵妃与唐明皇,由于一场“权力斗争”而导致乐极生悲。

所以,“双悬日月照乾坤”的双层含义,基本写明了贾家这太上皇老臣不臣服新帝,遭致灭亡的结局,以及史湘云人生的[乐中悲]。






二,“右边‘长幺’两点明。”

“长幺”又叫地牌,与“落地”相合。史湘云对“闲花落地听无声”,以“闲花”喻两点红。

“闲花落地听无声”出自唐代刘长卿《别严士元》诗: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

刘长卿的诗,表面看是“无可奈何春去也”的意思。但是《别严士元》发生在苏州,就有惜别林黛玉的意思。

“闲花落地听无声”与《葬花吟》呼应,也有“冷月葬花魂”之意。

尾句“青袍今日误儒生”,唐三品官以上服紫,五品以上绯,六七品绿,八九品服青,代指官身。意思是一生终被官身所误,不能随心所欲,兴亡不能掌握。对照林黛玉《葬花吟》的不自由。也衬托出被贾家所累的结局以及贾家等四大家族汲汲营营的名利之心。






有意思在刘长卿为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

从刘长卿身上,既有林如海的兴亡缩影,也有贾政的最终结局,也是一语双关。

三,中间还得‘幺四’来。”

“幺”为一点,以“日”比幺;“幺四”为红,以“红杏”比四点。湘云对“日边红杏倚云栽”,极为工整。

“日边红杏倚云栽”出自唐代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高蟾这首诗最妙,“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开在秋江上”对照贾探春与林黛玉二女同嫁后的结局,可谓全然契合。

贾探春的杏花签,就是“日边红杏倚云栽”。根据前文秋爽斋陈设,我们解读过贾探春与林黛玉二女同嫁后,林黛玉很快死去。贾探春如娇杏一样,得了“侥幸(蕉下客、杏花签)”,不但得帝王宠爱,生下儿子继承国王,探春终成一国太后,福寿无双。

探春的侥幸就建立在林黛玉的“不幸”之上。“日边红杏倚云栽”,日是帝王,红杏是探春,云是晴雯代指黛玉。贾宝玉的绛云轩就有宝黛姻缘之意,不提。






林黛玉的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借昭君出塞故事,结合潇湘妃子娥皇女英二女同嫁一夫故事,点明她与贾探春同嫁。结果却应了高蟾“芙蓉开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很快泪尽而亡,只得了个有名无实的王妃尊号。

而“日边红杏倚云栽”,同样也有“伴君如伴虎”之意。红杏需要云的扶持,才能够亲近“红日”,像贾家这种不臣不轨“无天佑”的乱臣贼子,终究要被毁灭。也是一语双关。

四,“凑成‘樱桃九熟’”

“樱桃九熟”为成套点色的名称。三张牌是幺幺、幺四、幺幺,全红,共九点,所以用“樱桃九熟”比喻。史湘云对“御园却被鸟衔出”同样大有深意。且与薛宝钗、贾元春有一定的关系,更是贾家败亡的伏笔。

“御园却被鸟衔出”典出王维《敕赐百官樱桃》诗:

芙蓉阙下会千官,紫禁朱樱出上阑。

才是寝园春荐后,非关御苑鸟衔残。

归鞍竞带青丝笼,中使频倾赤玉盘。

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

史湘云的酒令,全部都是唐明皇及以后的诗文。处处暗示贾家之败亡类似马嵬驿之变。史湘云自身命运也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长恨歌”类似。

不过,《吕氏春秋》记载樱桃相传为莺鸟所含食,故一名含桃。则对照了薛宝钗的丫头莺儿。“御园却被鸟衔出”,借杨家“牺牲女儿”杨贵妃获得荣华富贵,暗示薛家图谋金玉良姻,牺牲薛宝钗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局。






更有贾家送贾元春进宫,妄图飞黄腾达。不成想皇帝反而利用元春,对贾家“鸟尽弓藏”。元春判词图画“一张弓,弓上挂着一串香橼”,就是暗示贾家没有袭爵完毕被抄家,也是皇帝“鸟尽弓藏”之意。

贾家不臣不恭,皇帝忘恩负义。双方的权力斗争是“不义之争”才叫“虎兕相逢大梦归”,取《论语·季氏》:“虎兕出于柙”的典故。双方都不是好东西!

“御园却被鸟衔出”,成熟的樱桃被鸟儿衔去,也有心愿落空的意思。这就完全对应了贾元春判词图画“香橼”预示“心有不甘”,以及薛家最终“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结局。

综上,史湘云这个酒令最是厉害。将自己与钗、黛、探春四人的人生囊括,还揭示了贾家兴亡的主要故事脉络。弄清楚她的酒令,就基本知道了《红楼梦》大概结局。

那么,史湘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能力”呢?看过前文的朋友应该知道两点。






一,君笺雅侃红楼认为史湘云的前世,就是西方灵河岸边的三生石,她属于见证旁观者的角色。所以她与石有缘!

二,史湘云与贾母互为对照,贾母的很多线索都借由史湘云之口说出。贾母是贾家的大树,感应着贾府的兴亡。没有比史湘云更好的代言人。

至于是不是?读书理解都是由主观引导客观,也就见仁见智了。

说完史湘云,下面就是薛宝钗的酒令。又有什么故事呢?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欢迎关注作者、点赞、收藏,《趣侃红楼》系列文章每天一篇,将为您持续更新!

文|君笺雅侃红楼

发布于 2021-09-23 09: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60
 楼主| 发表于 2024-4-23 12: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史湘云:从小丢给贾母抚养,每天被逼着干活,连嫁人都被算计到死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5 人赞同了该文章
趣侃红楼104:童年失怙,父母尽离丧;家族抛弃,女儿乐中悲

金钏儿被撵后,遭受流言蜚语中伤,不堪受辱投井自尽。贾宝玉铸成大错,王夫人却只偷偷说了几句,别无表示。如此教养儿子,王夫人失职毋庸置疑。






不提金钏儿死后,贾宝玉会如何,却说史湘云来后,有两个重要情节穿插,需要解说明白。让我们再回到史湘云身上,顺便讲一下史家。

史湘云平时给人的印象就是快快乐乐,无忧无虑的豪爽个性。谁能知道她在家中竟然不自由。

袭人说起求湘云帮忙给贾宝玉做鞋,薛宝钗说她观察湘云,以及话里话外的意思,她在家“做不得主”。宝钗的话说得委婉,实则就是说湘云在家很受欺负。

(第三十二回)宝钗听见这话,便两边回头,看无人来往,便笑道:“你这么个明白人,怎么一时半刻的就不会体谅人情。我近来看着云丫头神情,再风里言风里语地听起来,那云丫头在家里竟一点儿作不得主。他们家嫌费用大,竟不用那些针线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多是他们娘儿们动手。为什么这几次他来了,他和我说话儿,见没人在跟前,他就说家里累得很。我再问他两句家常过日子的话,他就连眼圈儿都红了,口里含含糊糊待说不说的。想其形景来,自然从小儿没爹娘的苦。我看着他,也不觉得伤起心来。”
如果不是薛宝钗细心,谁都不知道史湘云背后竟然这么难。






史湘云的父亲是史家嫡长子,在生下她后,与湘云母亲双双去世。[乐中悲]中说:“襁褓中,父母叹双亡。”说明湘云最大不过几个月父母双双去世。这个细节决定史家夫妇绝不是正常死亡,而是出了什么“意外”。至于真正死因,永远不可能知道,曹雪芹对此也没有交代。

父母去世后,史湘云成了史家嫡长唯一血脉,大小姐的身份毋庸置疑。但是,这里也有一个格外重要的线索要注意。

(第三十二回)史湘云笑道:“你还说呢。那会子咱们那么好。后来我们太太没了,我家去住了一程子,怎么就把你派了跟二哥哥,我来了,你就不象先待我了。”
史湘云说得“我们太太”是嫡母的意思。《红楼梦》称呼有严格的标准。

祖母称老太太,嫡母是太太,伯母、婶子直称或者用(几)太太称。

比方邢夫人,贾政的儿女都称她大太太,伯母。

王夫人,贾赦的儿女都称她二太太,婶子。






“我们太太”指有官身诰命的嫡母,无论亲生还是庶出,都要如此称呼。

按说史湘云的父母已经去世,继承家业和爵位的是叔叔史鼐,婶婶不能称我们太太。那就只可能暗示史湘云起码是庶出。

之所以用“起码”,是不排除“私生”的可能。这也解释了史湘云为什么不养在史家,而被贾母抱养来贾家。长大后回家还被受欺负的原因。

有人可能会说,原文没有交代史湘云是贾母抚养。但从贾母先安排袭人伺候她,后又赐了翠缕给她,证明她就是养在贾家。否则贾母不好随便赐丫头给湘云。毕竟史家不是没有人。那个年代“礼”非常重,即便贾母也不能为所欲为。

史湘云父母去世,嫡母却不“养”她,预示她父亲之死与她母亲有关。嫡母由爱生恨的可能很大。

君笺雅侃红楼“狗血推测”一下,史家大爷与一女子(或是妾)有情,感情特别好。女子有孕难产而死,史大爷忧伤成疾追随而去,只留下嫡妻和女儿史湘云。嫡妻因爱生恨对庶女不待见,史家不能养,才由贾母抱过来抚养。嫡母死后史湘云才回到史家,又遭叔叔妻妾瞧不起而受欺负和冷对。






以上当然都是读书后的猜测,原文没有过多线索支撑。权当读书后消遣。其实史湘云就算庶出,也是唯一长女,按说并不比嫡女差。可没有父母做主的孤儿终究可怜,自己家变作叔叔家,反倒寄人篱下,不可谓不可怜。这一幕类似贾迎春,却比迎春更惨!

史湘云在家做不得主,身边人都是婶婶安排,只有翠缕一个人可靠。她平时的心事都不敢轻易吐露。每次来贾家舍不得回去,却又不敢明着说让贾母常派人去接她。只好婉转地通过别的手段,暗示一二。比方“绛纹石”戒指。

她给袭人、鸳鸯、平儿、金钏儿四人留了戒指,何尝没有借力让四个人经常想着她,常在主子跟前提醒着接她来贾家呢。女儿如此处境,却又性格爽朗阔达,着实更令人心疼。

放下湘云,再说史家。史家位列四大家族之二,“贾史王薛”四家,史家不同于贾家和王家,是文官。虽然贾母父亲史公只封了保龄侯,但却担任尚书令等同丞相,为文官之首。权力只比宁荣二公大而不小。






认识史公的身份地位,可以参考汉初的萧何。同样是侯爵,却不比封王的韩信差。何况史家世袭罔替,保龄侯世袭比贾家降等承袭更荣耀。

二代保龄侯是贾母亲哥哥,到第三代就是贾母侄儿史湘云的父亲。从“我们太太”的官称看,史大爷是在袭爵之后去世的,由弟弟史鼐继承了保龄侯。《红楼梦》中大爷最终都死亡殆尽,不得不说是末世之兆。

父亲去世,湘云主次异位,成了二叔抚养的兄长遗孤。与贾兰类似,却生为女儿而不如。

史家世袭到了三代,只靠爵产和俸禄根本不足以支撑侯府的门面和排场。贾珍称世袭之家为“世袭的穷官”也说明他们维护面子难以兼顾里子的艰难。没有实权捞钱,只靠死工资一定穷。

这也引出林黛玉家四代列侯有钱没钱的老生常谈。可以肯定是没钱的!侯爵的俸禄并不高,排场和人际交往却不可少,只会入不敷出越来越穷。

史家意识到家庭衰落问题,“他们家嫌费用大,竟不用那些针线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多是他们娘儿们动手”。

针线只说明史家全面“节流”,缩减开支的一方面。史湘云不但零花钱少了,每天还要女红针线到很晚,婶婶和那些姬妾奶奶们,还总勒掯她,让她在家不自由苦不堪言。

湘云的性格活泼,少女想在贾家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玩笑,就总盼着贾母接她来贾家。每次走时都眼泪汪汪,叮嘱贾宝玉千万别忘了她。如此可怜的史湘云,真正体会出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史湘云订婚时,才刚刚十五岁。她与黛玉应该同岁,生日还小。叔叔史鼐却急不可耐地给她找了婆家要嫁出去,肯定是急于借史湘云联姻,为史家谋求退路。

史湘云的定亲对象是神威将军的儿子冯紫英。家世人品都好。冯紫英是贾宝玉朋友中,最具有英侠气魄,与史湘云堪称“是真名士自风流,唯大英雄能本色”。

但史鼐着急嫁了史湘云,且对象是冯家而不是四大家族其他家,也表明几点原因。

一,史家一直在切割与其他三家的关系。即便是贾家,除了史湘云,无事他们也不来。

二,冯家算四王八公这个集团的骨干,用史湘云做联姻,等于保持了原有势力,又不那么接近。一旦老臣集团出了问题,大可以抛弃史湘云,保全史家。

三,忠靖侯史鼎不保证是史湘云的三叔还是堂叔。但他能崛起封侯,证明史家子弟的阶梯教育、人才储备很好。

忠靖侯的“忠”与忠顺亲王一样,都代表是皇帝的亲信。从忠顺王与贾家的对立关系看。皇帝明显有对四王八公这伙老臣动手的意图。






史家一边谋求脱离四大家族的机会,彻底臣服于皇帝。一边又借史湘云联姻冯紫英,做两面投机。无疑是将史湘云推向了火坑。

四,史鼐着急给史湘云找婆家,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外放为官,不知道几年回来,看似怕耽误了侄女的姻缘,实则极为冷血。

史鼐外放为官,史家等于和四大家族、四王八公进行撕裂,留下史湘云,算是给史家留下一条藕断丝连的线。

如果日后四王八公得势,史家有史湘云的关系还是当初史家。如果老臣们失势,皇帝打压老臣,就彻底抛弃史湘云,保全史家。史湘云的[乐中悲]已经注定。

说完了史湘云的悲情,回头再说贾宝玉,他的灾难就在眼前。金钏儿之死不可能不付出代价。那么,贾宝玉将付出什么代价呢?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欢迎关注作者、点赞、收藏,《趣侃红楼》系列文章每天一篇,将为您持续更新!



文|君笺雅侃红楼

发布于 2021-08-06 12:3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60
 楼主| 发表于 2024-4-23 12: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钗的冷酷,通过丫头的死体现出来?其实王夫人才是真的虚伪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趣侃红楼102:金簪坠井,丫头传噩耗;夫人伤心,宝钗巧宽慰

贾宝玉和林黛玉诉肺腑的话,不但被袭人听个真切,过后薛宝钗突然出现,话里话外试探袭人口风,显然是她也旁听了全过程。






袭人好在一心为了宝玉,绝口不提刚才之事。打马虎眼遮掩过去,否则她再不可能留在宝玉身边。毕竟宝玉和贾家的名誉更重要,薛宝钗不会任由袭人传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私情”,必然会禀告王夫人处理。

这里袭人不知道自己经历了一番凶险,正与薛宝钗说史湘云,突然一个婆子慌慌张张跑过来,一见宝钗和袭人,她可不是守口如瓶的人。脱口而出:

(第三十二回)“这是哪里说起!金钏儿姑娘好好的投井死了!”袭人唬了一跳,忙问:“哪个金钏儿?”那老婆子道:“那里还有两个金钏儿呢?就是太太屋里的。前儿不知为什么撵他出去,在家里哭天哭地的,也都不理会他,谁知找他不见了。刚才打水的人在那东南角上井里打水,见一个尸首,赶着叫人打捞起来,谁知是他。他们家里还只管乱着要救活,那里中用了!”宝钗道:“这也奇了。”袭人听说,点头赞叹,想素日同气之情,不觉流下泪来。宝钗听见这话,忙向王夫人处来道安慰。这里袭人回去不提。
金钏儿投井死了,正应了前文她对贾宝玉说的话:“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






关于金钏儿的死,就像她被撵前求王夫人的那样。“我跟了太太十来年,这会子撵出去,我还见人不见人呢!”

金钏儿一朝从太太身边大丫头,成了勾引贾宝玉被撵出去的无良丫头,贾家的唾沫星子都能淹死她。别说她日后还想嫁人,就是出门都要被人戳断脊梁骨。

尤其事关贾宝玉,真正是百口莫辩,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一家人从此跟她蒙羞。也许只有“死”才是她的唯一选择。

金钏儿死了,袭人第一反应是不信。她是奴才,更能感同身受,尤其她又是个未雨绸缪的性格。对丫头命如草芥早有看法。

金钏儿之死,对袭人的刺激非常强烈。她先是“赞叹”,不是赞美的意思,而是“扼腕叹息”不能相信。

袭人早知道贾宝玉是金钏儿被撵的罪魁,也能猜到金钏儿之死的原因。作者有意用“赞叹”,也证明袭人认同金钏儿的选择。换成是她也不能活了。






而袭人与金钏儿从小一起成长为荣国府的大丫头。如今同伴突然自戕,也容不得她不难过落泪。

金钏儿的前车之鉴,更是深深刺激了袭人,她是时候做出选择了!不提。

薛宝钗听闻金钏儿之死,表现是:“这就奇了”。其实是她明知故问,也是她必有的表达。

宝钗对金钏儿被撵和为什么死,一定也知道。但她绝不能表现出知道。用“这就奇了”演戏,符合她客人的身份。

她听闻噩耗,全忘了刚才出来的目的,急忙就去了王夫人处。事有轻重缓急,此时王夫人更需要安慰。

薛宝钗懂事,会来事,也就体现在这些细节的方方面面。

金钏儿的死,出乎王夫人的意料。人非草木,金钏儿跟了她十多年,也不想就死了。

尤其金钏儿因贾宝玉而死,王夫人笃信神佛,到底觉得神明可鉴,天网恢恢。所以,王夫人伤心,倒也不是鳄鱼的眼泪。






薛宝钗赶来时,王夫人正在独自落泪,一见宝钗,王夫人先问她哪里来?宝钗回说从“园子里”。王夫人又问“可见你宝兄弟”?宝钗回答“才见他穿衣服出去”。

看似娘两个日常对答,却颇有意思。薛宝钗没有一进来就问“金钏儿怎么没了”,也没问“姨娘为什么哭”,是贵族间的礼仪,“非礼勿言”。她明知道王夫人就为了金钏儿之死而哭,却故意装不知道。

王夫人也不好张口就说金钏儿死了。但她心里烦乱,反而不经意地问到贾宝玉,却暴露出金钏儿之死与贾宝玉有关。正是欲盖弥彰。人性总有这样的弱点,越是想要遮掩,就越容易暴露。

王夫人此时心中怪怨贾宝玉之过失,才会下意识问起他。当然,一般人可能也不会注意她的这一问。但只要知道金钏儿被撵与贾宝玉有关的,就难免会联想,可见王夫人也是方寸大乱。

王夫人问:“你可知道一桩奇事?金钏儿忽然投井死了!”这是典型的贵族虚伪。明明真相藏不住,却还刻意隐瞒,不过就是面子二字。






宝钗见说,道:“怎么好好的投井?这也奇了。”薛宝钗两次提起“这也奇了”加上王夫人说“奇事”,不是奇怪金钏儿为什么死了,而是代表惊诧,撇清关系,表现什么也不知道!

尤其宝钗对奴才时说“这也奇了”,对姨娘王夫人也说“这也奇了”,可知她行事极为小心。

宝钗表示不知道,王夫人才好说出一套说辞,解释金钏儿弄坏了东西,被她撵出去,一时想不开跳井死了。王夫人这里说了两个谎话。

一,自己承揽,将贾宝玉撇出去,真是“感人肺腑”好妈妈。

二,“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太言不由衷。金钏儿被撵前苦求她说回去没脸见人,她那时的铁石心肠呢?

薛宝钗当然不可能打破砂锅问到底,毕竟金钏儿不过是个丫头,王夫人才是她姨娘。也不可能因为丫头的死,义正言辞揭穿姨娘的谎话。她此来的目的,只是安慰王夫人而已。






(第三十二回)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薛宝钗这番话说得非常好,王夫人就想要倾诉,宝钗就及时给了抚慰。人死不能复生,王夫人有心结,需要个人替她解开。金钏儿终究只是个丫头,她们并不太在意。

薛宝钗的言论让很多人觉得冷血,其实是欲加之罪了。

薛宝钗与金钏儿毫无关系,金钏儿的死也与宝钗无关。不可能让她如丧考妣或者伤心不已什么的。她说金钏儿糊涂,第一,金钏儿投井自尽,对主子和对父母都是不忠不孝之举。第二,千古艰难唯一死,能活着却死了,也是不负责任。

薛宝钗的目的是宽慰王夫人,不是悲盗金钏儿。金钏儿又不是她的丫头莺儿,双方并无太深感情。贾家几千口人,不能因为金钏儿死得冤枉就伤春悲秋,故作怜悯。这不符合人性!

丫头金钏儿在那个时代主人心里,与宠物无异。生杀予夺全在一念之间,生死真的不那么重要。






所以,薛宝钗的话并无问题。晴雯死了,林黛玉也没见难过。只有同等身份的人,他们才会感同身受,这就是阶级社会的无情。就算现代社会,谁也不会对与自己不相干的人过度悲伤,人性如此,不多赘述。

王夫人得宝钗宽了心,到底倾吐了心中块垒。只能打起精神将功补过。说赏了金钏儿娘五十两银子,又要给金钏儿做两件好衣服装裹。

而正是这两件装裹衣服,扯上了林黛玉和薛宝钗,细思极恐。那么,两件衣服到底怎么回事呢?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欢迎关注作者、点赞、收藏,《趣侃红楼》系列文章每天一篇,将为您持续更新!



文|君笺雅侃红楼


发布于 2021-08-04 20: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60
 楼主| 发表于 2024-4-23 12: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袭人只是送一把扇子,却被薛宝钗巧妙盘问,两次试探用意凶险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趣侃红楼101:有心试探,薛宝钗偷听,惊闻噩耗,金钏儿投井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不想他的一番表白话,林黛玉没听到,却拉着给他送扇子的袭人诉说了从头到尾。袭人一听,吓得亡魂皆冒,赶紧打发走了贾宝玉,一时间自己心乱如麻,不禁流下泪来。






(第三十二回)这里袭人见他去了,自思方才之言,一定是因黛玉而起,如此看来,将来难免不才之事,令人可惊可畏。想到此间,也不觉怔怔地滴下泪来,心下暗度如何处治方免此丑祸。正裁疑间,忽有宝钗从那边走来,笑道:“大毒日头地下,出什么神呢?”袭人见问,忙笑道:“那边两个雀儿打架,倒也好玩,我就看住了。”
袭人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比喻成“不才之事”和“丑祸”,只因他们的感情在当时“不容于世”,是被当成丑闻界定的。

古代男女姻缘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男女私自定情,则要被当成“丑闻”,不但身败名裂,家族也会蒙羞。

所以,就算贾母支持宝黛姻缘,却也绝不允许贾宝玉和林黛玉私下定情这种事发生。根本就没有贾母支持宝黛爱情这回事。

袭人六神无主之时,薛宝钗突然转了出来。要说这个时机可是特别巧。






林黛玉前脚走,袭人后脚来,贾宝玉说完话跑了,薛宝钗马上出来与袭人说话,要说薛宝钗没听到他们三个之前的话,根本不可信。而薛宝钗一出来,其实就是话中有话。

袭人明明在那垂泪,薛宝钗还明知故问她:“出什么神?”要知道一般见人,往往是问在这里做什么呢?宝钗问“出什么神”,如果袭人一个嘴不严,就会将刚才听到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话当“秘密”说给宝钗听。

如果袭人能对薛宝钗说出宝黛的秘密,就一定会对其他人说。这样的袭人不能留,必须让她封口。否则宝黛私情一旦传出去,是贾家、贾政王夫人以及宝黛二人都不能够承受的。薛宝钗不介意到时候牺牲掉袭人。

好在袭人经受住考验,也保全了自己。她谎称看两只雀打架遮掩过去。但薛宝钗并没有就就此放心。






(第三十二回)宝钗道:“宝兄弟这会子穿了衣服,忙忙的哪去了?我才看见走过去,倒要叫住问他呢。他如今说话越发没了经纬,我故此没叫他了,由他过去罢。”袭人道:“老爷叫他出去。”宝钗听了,忙道:“嗳哟!这么黄天暑热的,叫他做什么!别是想起什么来生了气,叫出去教训一场。”
宝钗说看见贾宝玉走过去要叫住问,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也是在对袭人攻心。看似说她没听见,让袭人放心。但她话锋一转,听说贾宝玉要去见客,偏说了一句“这个客也没意思,这么热天不在家里凉快,还跑些什么?”

薛宝钗在意有所指,林黛玉刚刚过去,她见到了贾宝玉能没看见林黛玉?之所以这么故意说,是让袭人心中疑神疑鬼,怀疑宝钗到底有没有听到刚才的事。只要袭人越想越疑惑,就不敢再对旁人说这件事。一旦“丑闻”传出去,对她只会有害无益。

所以,你说古代贵族间这些语言套路艺术,早已不是现代人能够深切体会的,却是他们的生活日常。

不过,薛宝钗说人家“大热天不在家里凉快”跑出来,那么她出来又是做什么?是不是也像林黛玉那样不放心史湘云和贾宝玉的“金麒麟”之约呢?《红楼梦》这些小细节一个也不能放过,否则就失去了咀嚼美好的韵味。






这里宝钗到底还是问了史湘云是否在怡红院。一来给自己出门找借口,二来也是套话。不想袭人提到求史湘云做鞋,宝钗反而爆料了一个史湘云最大的不如意。这件事我们放在后文说。这里暂时略过。

贾宝玉对林黛玉诉肺腑,薛宝钗适逢其会,这件事在宝黛钗三人关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贾宝玉在端午节前后,一直深陷“金玉良姻”的困扰。其实,从他与林黛玉偷看《西厢记》开始,很快就有了五鬼魇魔法。

当时我们就提到贾宝玉参加王子腾生日后被烫伤。王子腾夫人一来,五鬼魇魔法就发作了。其实是曹雪芹故意暗示王家在图谋贾家的“卑劣”意图。

贾宝玉和王熙凤都属于荣国府继承人范畴,他们受伤害,代表的是王家针对贾家的“野心”。而王家图谋的一环,就是“金玉良姻”,受伤最大的反而是林黛玉。

无巧不巧,后文贾宝玉又去参加王子腾生日,晴雯大病,偏偏贾宝玉回来又烧了雀金裘。勇晴雯病补雀金裘,对病中身体伤害极大,最终被撵后殒命无此有关。而晴为黛影。这是将王家图谋贾家,与林黛玉和宝黛姻缘关联起来。预示后文林黛玉之死,也王家人有关。






随后贾元春赐节礼大方站队金玉良姻,清虚观打醮张道士提亲,都对宝黛姻缘不利。才有贾宝玉和林黛玉大闹,让贾母无奈哭诉“不是冤家不聚头”之说。也就引出了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承诺“你放心”!

其实在这其中还有很多线索。比方小红与贾芸的“私情”,就是隐写宝黛爱情的发展。而薛宝钗滴翠亭外偷听小红与坠儿谈话,也是今日贾宝玉对林黛玉诉肺腑的伏笔。

当日薛宝钗用林黛玉金蝉脱壳,不是陷害黛玉,而是作者在暗示“滴翠亭内的奸淫狗盗”,相当于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私情被曝光。而这个曝光,也直接与后文袭人向王夫人进言,彻底挑破宝黛有情的现实有关。

贾宝玉那段时间陷入金玉良姻的泥潭无法自拔,先是调戏了金钏儿,又看见了龄官画蔷,再脚踢袭人,都是他对金玉良姻的“反抗”表现。也是促成他对林黛玉表白的勇气。

可惜,这一切又被袭人和宝钗听到了。注定他们的姻缘要遭受金玉良姻和王家人的打击和毁灭。






而贾家日后之败的起因,其实与王家人在背后图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别看两家是姻亲,王家有野心,早都要取而代之,这是《红楼梦》四大家族背后的龃龉。不提。

这里袭人与薛宝钗正在说史湘云,突然一个婆子慌慌张张跑过来,一见宝钗和袭人,她可不是守口如瓶的人。脱口而出:

(第三十二回)“这是哪里说起!金钏儿姑娘好好地投井死了!”袭人唬了一跳,忙问:“哪个金钏儿?”那老婆子道:“那里还有两个金钏儿呢?就是太太屋里的。前儿不知为什么撵他出去,在家里哭天哭地的,也都不理会他,谁知找他不见了。刚才打水的人在那东南角上井里打水,见一个尸首,赶着叫人打捞起来,谁知是他。他们家里还只管乱着要救活,那里中用了!”宝钗道:“这也奇了。”袭人听说,点头赞叹,想素日同气之情,不觉流下泪来。宝钗听见这话,忙向王夫人处来道安慰。这里袭人回去不提。
金钏儿死了,也是必然会死。那么,金钏儿之死到底会引发什么连锁反应,她的死因背后,又藏着什么不同的故事呢?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欢迎关注作者、点赞、收藏,《趣侃红楼》系列文章每天一篇,将为您持续更新!



文|君笺雅侃红楼

发布于 2021-08-03 09:38
贾宝玉
林黛玉
薛宝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60
 楼主| 发表于 2024-4-23 12: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史湘云不断讥讽,贾宝玉怒声呵斥她,为何林黛玉却听出了绝望?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趣侃红楼99:护妹妹,宝玉嗔湘云,诉肺腑,主子吓丫头

贾宝玉的端午节前后过得惊心动魄,不但外面是非多,与林黛玉因为金玉矛盾不断。家里也和丫头闹不休,与晴雯拌嘴,脚踢袭人等等。不提。

这边端午节一过,史湘云就来了贾家。而她此时即将“大喜”了。






(第三十一回)王夫人道:“只怕如今好了。前日有人家来相看,眼见有婆婆家了,还是那们着。”
端午节前,有人“相看”史湘云,结合第二十八回冯紫英的宴会,妓女云儿作陪,以及“悲愁喜乐”与史湘云[乐中悲]曲子的联系,可以肯定与史湘云相看的对象是冯紫英。

湘云来后,众人第一时间讨论的就是史湘云的“淘气”,爱穿别人的衣服,爱女扮男装,满身侠气一刻不得安静等等,都对应任侠好义的冯紫英酒令中那个“鬼灵精”的妻子。

还有,湘云和丫头翠缕在大观园论“阴阳”时捡到金麒麟,也契合“阴阳和合、麒麟送子”的说法。

脂砚斋此处批语更是有对照。【庚辰: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

脂砚斋在湘云捡到金麒麟时,提到了“卫若兰射圃”,以致于有红学家认为卫若兰是史湘云丈夫。其实他忽略了第二十六回冯紫英第一次正式出场时,脂砚斋也有批语【庚辰眉批:惜“卫若兰射圃”文字无稿。叹叹!丁亥夏。 笏叟。】

“卫若兰射圃”时,有冯紫英的大章节,对照他与史湘云的关联,可以肯定二人才是姻缘。前文已交代清楚,本文不再赘述。






史湘云来,也是前文清虚观打醮时“金麒麟”的伏笔。贾宝玉得了金麒麟,贾母提出谁家孩子有一个,引出了史湘云。此番湘云一来,正是完结“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典。需要对照第二十八回[悲愁喜乐]酒令,不提。

最后,史湘云到来还有两个小插曲也很有意思。

第一个插曲,贾母认为大家都大了,不应该再叫小名了。像宝玉、云儿、黛玉、宝钗这些“小名”,都不应该叫,要用更正式的称呼,基本就是避免“提名道姓”才显得尊重和合乎规矩。

比方贾珍称呼王熙凤,“大妹妹”是他自己的称呼。“二婶子”是从贾蓉的立场,贾琏的角度称呼。“姑娘”是从贾蓉的立场,他自己的角度称呼。

第二个插曲是史湘云去给袭人送“绛纹石”戒指。如果细梳理会发现史湘云与“石”关系最多。比方醉卧芍药茵的石凳,海棠花签的“只恐夜深花睡去”,也被黛玉改为“石凉”等等。

史湘云与石有关,作为贾宝玉的三个表姐妹,她的前世又是谁呢?君笺雅侃红楼认为,史湘云极可能是灵河岸边的那块三生石。她与林黛玉的命运颇多相似,后文中秋团圆夜夜二人相守联诗,也是前世二人相依相伴的原因。不多展开。

湘云捡了金麒麟就去到怡红院。她小时候是袭人照顾,虽然性格大咧咧,但对袭人非常亲近。这是失怙的孩子最敏感的感恩之情。






不过,史湘云这次来也带着点火气。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一场大闹尽人皆知。期间牵连到了金麒麟让史湘云非常不爽。因此与袭人话里话外对林黛玉也不客气。

这里比较耐人寻味的是袭人的态度,按说袭人从小与林黛玉一起长大,黛玉对她非常亲近。头天还挽着她叫“好嫂子”。如今却和史湘云一唱一和说起了林黛玉的不是。不怪贾宝玉很不爱听。

也就是这时候,贾雨村来拜会,贾政又叫人喊宝玉出去应酬。贾宝玉不胜其烦不禁抱怨。湘云听到后就顺口说了句:“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

史湘云的一句话,让贾宝玉当即翻脸了。他这几天本就不顺,吃了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亏。不想如今湘云也说他不爱听的话。又听湘云和袭人开始褒宝钗贬黛玉,就更不爱听。

(第三十二回)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帐话。”

贾宝玉维护林黛玉不意外,毕竟在科举仕途这件事上,贾家只有林黛玉和他统一战线。三个表姐妹中,宝钗劝他,湘云也劝他,唯有林黛玉不劝。






不过,贾宝玉这里大错特错了。林黛玉不劝他读书科举并不是像他那样反对科举仕途。她父亲林如海就是探花郎,林黛玉也早读了《四书》《五经》,怎么会反对仕途经济?只是林黛玉认为不可强求。贾宝玉不喜欢科举仕途,没必要强逼着他顺从,也知道贾宝玉劝说无用。

贾宝玉自己不爱学习,却常常拿林黛玉作挡箭牌,固然遂心如意,但对林黛玉的处境却是不好。王夫人要是听了他这话,怎么看待黛玉?

袭人之所以“不喜”林黛玉,站队薛宝钗,不是林黛玉不好,而是袭人认为林黛玉的存在“拖累纵容”了贾宝玉。使得宝玉越来越不“上进”。反而是薛宝钗与她价值观相同,都一心为了贾宝玉的“人生”着想。

贾宝玉这边急急忙忙穿了衣服,也不顾湘云就往外面赶,结果没走几步就碰到了林黛玉走在前面拭泪。

原来林黛玉见史湘云来后,到底不那么放心。随着宝黛生情日益明显,终究也不免小儿女姿态,她对薛宝钗、史湘云都不放心。

宝黛的矛盾大多由“金玉”而起,又看了一些杂书,对饰物特别在意。贾宝玉在清虚观得了金麒麟,黛玉知道他一定会给史湘云。担心二人私下传递,不免效仿《西厢记》故事。

这是典型的“以己度人”了。黛玉自己与宝玉有情,担心史湘云难免,却不知道她与宝玉之情“惊世骇俗”,传出去吓死个人,又岂是人人如此的?






再有贾宝玉固然是好,却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后有尤三姐不屑一顾,湘云也是个“英豪阔大宽宏量,从不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的性格,岂会轻易“儿女情长”!

黛玉偷偷跑来听墙根,倒不免小人之心,也引人发笑。但这也不能怨黛玉,如果恋爱中的男女都豁达大度,那也不是爱情了。林黛玉正要如此,才显关心则乱。

黛玉来得巧,正听见湘云和袭人数落她的种种,贾宝玉对她百般维护。

(第三十二回)不想刚走来,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
林黛玉这一段心事,真是让人肝肠寸断。她的无奈、惶惑、恐惧、无助,都在这“惊、喜、悲、叹”四字之中。与当日的[喜乐悲愁]四字酒令也是遥相呼应。






林黛玉想到心酸处不觉滴下泪来。却不想贾宝玉匆匆出门看见了她,二人因此勾起一段衷肠,又被袭人听见。

袭人吓得贾宝玉的“肺腑之言”,吓得当场哭了起来,偏巧薛宝钗又适逢其会……那么,薛宝钗有没有听到贾宝玉和林黛玉“诉肺腑”呢?后面还会有什么事发生?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欢迎关注作者、点赞、收藏,《趣侃红楼》系列文章每天一篇,将为您持续更新!



文|君笺雅侃红楼


发布于 2021-08-01 16:5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60
 楼主| 发表于 2024-4-23 15:55:52 | 显示全部楼层
贾惜春的结局,不但实现了自己的夙愿,更解开了身世的谜题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5 人赞同了该文章
趣侃红楼大结局(08):虚花明悟,侯门小姐入空门,惜春出家,青灯古佛度一生

上一回讲到妙玉的结局,从判词和[世难容]曲子,讲述了妙玉的“洁”与“脏”的区别。

妙玉的世界是不涉及男女。她是方外之人,被称“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就是无性之人。

续书为了写她“无瑕美玉遭泥陷”,竟然安排强盗将其劫掠而去,是十足的误读,且有点龌龊。






妙玉的世界观里,代表富贵权力的“槛”就是洁与脏的分水岭。

槛外是“洁”,槛内是“脏”。

妙玉的结局,“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的正确解释,是贾家抄家后,妙玉失去庇护,不能继续在大观园修行,不得以重入“槛内”,去面对尘世的纷纷扰扰。

君笺雅侃红楼推测,妙玉最终回到故乡的玄墓蟠香寺,并在瓜州渡口与贾宝玉还有一见。她的结局应该也是圆满后坐化而去。不多赘述了。

原本妙玉后面,轮到了贾迎春。但《趣侃红楼》第558回已经讲完迎春故事,本文将跳过迎春,讲一下惜春。这个贾府第四代嫡长房的大小姐,她的人生结局又有什么要讲的?

贾惜春是宁国府贾敬的嫡女,贾珍的胞妹。从冷子兴到兴儿,对惜春都是如此论述。

惜春虽然与哥哥贾珍年龄相差二十多岁,却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妹无疑。

以古人十五岁左右成亲的年龄来看,贾敬和妻子中年生女时不过四十多岁,年龄并不算大。

惜春的身世清楚明白,却颇为可怜。

她出生时母亲去世,推测是因大龄生产导致。贾敬丧妻难以接受,不但对襁褓中的女儿不管,更是撇家舍业去了道观,一心追求长生而去。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提到贾敬出家,用了“如今”,按照时间线来看,也正是惜春出生之后的事。

题外话:贾敬是《红楼梦》里唯一没有提到有姬妾的贾家男主人。

从贾敬与明朝嘉靖皇帝的名字和经历“类似”来看,贾珍与正德皇帝也类似。推测曹雪芹笔下的贾敬与妻子,也借鉴了嘉靖皇帝的伯父,正德皇帝的父亲,那个历史上唯一一夫一妻的弘治皇帝的故事。

弘治皇帝独宠张皇后,导致只生了一个儿子,却又养不教,也正是“箕裘颓堕”的原型。

弘治的少生,不教,导致了大明落入小宗嘉靖、万历一脉,直到灭亡。

闲言少叙,贾惜春“害死了”母亲,被父亲抛弃,没了“父母”。贾母又一次扛起抚养责任,像之前史湘云那样保养了过来。

惜春被抱来荣国府,交给王夫人抚养,算是荣国府的养女。

至此除了名分上还是宁国府的大小姐,其他都与宁国府无关。

惜春有家难回。虽说贾母待她如亲孙女。可毕竟与那些有亲爹热娘照顾长大的孩子不同。

这导致她从小对亲情淡泊,与任何人都保持距离,并不亲热。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从林黛玉、香菱、晴雯、秦可卿、贾迎春、贾惜春以及史湘云、妙玉来看,她们这些缺少父母关爱的人,性格都有一些问题。






看似史湘云最是无碍,其实她选择“从不将儿女之情略萦心上”,何尝不是一种逃避?

看湘云嘻嘻哈哈背后,是对感情的极度敏感,何尝不也是长歌当哭得可怜。只是她选择的表达截然相反罢了。

林黛玉敏感、迎春木讷,惜春则孤介,她们三人是自幼失怙的孩子最常见的三种成长结果。

尤其惜春,明明有至亲却被抛弃,导致她长大后也等同地抛弃了亲情。

抄检大观园后,惜春最先放弃了丫头入画,随后又与宁国府划清界限。

看似是冷面冷心无情无义。但若从惜春的成长环境去理解她,就会发现更可怜的还是惜春。

惜春甚至不像迎春、黛玉和湘云,她与贾母没有血缘关系。虽然同在贾家,却也寄人篱下。奴才们同样会有一些闲言闲语,甚至倾轧给到她。

贾宝玉生日时,彩儿娘被撵走,以及宁国府的闲言碎语传到她的耳朵里,都可见一二。

亲情的背离,外部环境的糟糕,都导致了惜春性格的变化。

而不变的是源自血缘的遗传基因。

惜春与父亲贾敬一样对“亲情”缺失不说,更同样的对“出世”感兴趣。

有观点认为惜春是她母亲“养小叔子”生的,说她是贾赦的女儿。

别说贾家的妇就没有这种寡廉鲜耻之人,就说惜春母亲和贾赦当时都四十多岁了,怎么可能“互相吸引”?






贾赦身边那么多莺莺燕燕的年轻姑娘,他是有病才惦记老嫂子?

从惜春的性格中与贾敬的相似来看,她的身世绝无问题。

所以,才几岁的惜春一早就立下了要出家的志向。当周瑞家的送宫花给她时,还直言剃了头发后可怎么戴花。

当时都以为是她说笑,殊不知日后一语成谶。

(第五回)后面便是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其判云:
堪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惜春的判词非常明白地交代了她出家的事实。

不过要注意一点,惜春的判词图画是“一个美人”,而非一个尼姑,就表明她始终是带发修行,并没有剃度。与妙玉的情况相同。

惜春从小就看破了贾家的富贵如繁华一梦,选择“出事”修行是她的夙愿。

推测惜春随妙玉而去的概率很大。毕竟以惜春的社交圈,也无法真正靠自己出家。

妙玉就在身侧,也不需要舍近求远。

惜春虽说与智能儿是“闺蜜”,但从秦钟死后,智能儿也消失了。再来的智通,与惜春并无交集。她拐了芳官去后,惜春肯定不可能再随她去。






馒头庵那种藏污纳垢的地方,也不会让惜春好好地修行,更谈不上什么“独卧青灯古佛旁”了。

从惜春的判词来看,她的余生尚且安宁泰然,出家对她也是求仁得仁,算不得不好。

(第五回)[虚花悟]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虚花悟]这首曲子,点在了一个“悟”字上,本意与《好了歌》一样,都说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不过,[虚花悟]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前在解读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时,第十首《梅花观怀古》中有一句“不在梅边在柳边”,经常被解读为薛宝琴最后嫁给了柳湘莲是完全错的。

那首怀古诗的谜底是“纨扇”,影射的就是惜春“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又如何”的出家结局。

梅花和杏花都被誉为桃花的凡间种,“不在梅边在柳边”就是指惜春放弃红尘而出家的事实。

[虚花悟]解释了惜春放弃贾家,看破红尘而出家,与判词互相映照。






以方外人来看,无论是桃红柳绿和世间的繁华,终究熬不过秋霜过后的冬寂。符合红楼女儿春尽人散的结果。

关于惜春出家的时间,推测是在贾探春和林黛玉出嫁去后。惜春用她的方式,拒绝了姻缘,也算躲过了贾家的抄家。

要知道贾家抄家源于贾珍父子卷入了北静王对皇帝的谋逆。

荣国府受了连累被抄了家。宁国府则肯定要灰飞烟灭。一家人被团灭了。

如果惜春当时没出家,肯定难逃一劫。比贾宝玉他们更严重。

惜春能够青灯古佛相伴一生,终究是在之前就已经出家修行了才对。

至此,贾惜春人生就是如此了。下一回将讲一下王熙凤和女儿巧姐。她们母女在八十回后,究竟要面临什么样的结果呢?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趣侃红楼》系列文章每天一篇,将为您持续更新!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文|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 |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发布于 2022-11-14 10:38・IP 属地辽宁
红学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60
 楼主| 发表于 2024-4-23 17: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月初七 - 中国传统节日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七月初七又称七夕节,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节日。汉族民间传说阴历七月初七晚上喜鹊在银河上搭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古俗在这天晚上,汉族女孩们要穿针乞巧。鹊桥相会歌颂了汉族劳动人民忠贞不渝的爱情,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七月初七

英文名
Double Seventh Festival

别称
七姐节、七巧节、七姐诞、乞巧节、双七

节日时间
农历七月初七

节日类型
传统节日


节日起源
自然天象崇拜,七姐诞(七娘妈诞)

节日活动
拜七姐、储七夕水、吃巧果、乞求巧艺与姻缘等

节日饮食
巧果、酥糖等

节日意义
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目录
1简介
2节日起源
3七月初七民间习俗活动
4节日饮食​
5七夕节还有哪些别称
6节日影响
7文学记述
8传承保护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七月初七,又称七夕节,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节日。汉族民间传说阴历七月初七晚上喜鹊在银河上搭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古俗在这天晚上,汉族女孩们要穿针乞巧。鹊桥相会歌颂了汉族劳动人民忠贞不渝的爱情,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折叠编辑本段节日起源
折叠节日来源
自然天象崇拜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诗经》时代,人们就对牛郎织女的天象有所认识,在东汉时就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当然,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牵牛星和织女星,先民们甚至把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想象为一位神仙,对人们的生活能起到支配作用,并且和人们的自身生活都有关联。

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折叠时间数字崇拜
“七月初七”作为节日源于古人对数字和时间的崇拜。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七重”列为吉庆日。“重日”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在这些“重日”中,不难看出古人对数字的崇拜,如九与五是重要的数字,九五至尊是地位的象征。而“一”是万物起始之意,是成就、地位和尊荣的象征。“七”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

“七夕”月逢七、日逢七。在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在民间表现为时间的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结。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七”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1]

折叠妇女乞巧
汉代时,七夕被赋予了妇女向织女星乞巧智慧与巧艺的人文内涵,形成了七夕乞巧习俗,故亦称为“乞巧”。如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民间相传,在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织女牛郎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女孩们在这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

折叠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周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牛郎织女(刻纸)一它说男子以8岁一个周期,女子以7岁一个周期。女子7岁肾气盛,换牙齿头发变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天癸是肾精,任督二脉,以中医说法,"为一身阴阳之海,五气贞元",也就是说,二七就来月经,可以生子。三七肾气平均,最后的牙齿长齐,发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坚,头发长极,身体盛壮,到了顶点。五七阳明脉衰,面容开始焦黄,头发开始掉。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是一个生命周期结束。

"七"这个数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应该是结束中的诞生。《周易·复卦》:"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孔颖达疏:"天之阳气绝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来复"是去而复来,也就是重生,轮回循环,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尽,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丰满。

折叠牛郎织女
传说天上有个织女星,还有一个牵牛星。织女和牵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却遭到了天条律令的禁止,也遭受到了王母娘娘的惩罚,将牵牛贬下凡间,以牛郎的身份生活在一个农民家中,并和一头老牛(金牛星)、一辆破车糊口度日。在天上的七仙女终于赢得下凡的机会,趁此次凡间一游找寻前世相爱的牵牛星,并通过老牛告诉了牛郎,他们相会和今生在一起的办法。这一天老牛告诉牛郎,等一会儿会有七个仙女从天上下凡到凡间游玩,其中走在最后的那一位仙女,是里面最小的妹妹,她是你前世今生的妻子,但千万不要直接去找她,天兵天将在远处保护她们,凡人无法靠近。你一定要去留下她的紫色手巾这个信物,等七仙女通过手巾找到你,你们才能相见。到了当天夜晚,皎洁的月光散落在溪流上,牛郎怕被天将天兵发现躲在草丛堆后,看见了前世今生的爱人。于是上前找到了老牛所说的紫色手巾这个信物,等待七仙女。七仙女通过紫色手巾与牛郎终于相遇,牛郎看见七仙女的那一刻,回忆起了前世所有的记忆,他们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并生下了一儿一女。

王母娘娘知道后,勃然大怒,派天兵天将捉拿织女回天庭问罪,牛郎披上去世的老牛拥有法力的牛皮(老牛在去世前告诉牛郎,务必留下自己的牛皮,来日是与自己的妻子相见的法宝),带着儿女追向七仙女。王母娘娘看见后拨下金簪,往两人中间一划,变成了一道无法越过的沟壑。牛郎和七仙女,隔着这道沟壑泪眼婆娑,无尽的深情在倾诉,并向王母娘娘哭诉和求情。

王母娘娘和各天神被他们的真爱和深情所感动,不忍再分割如此深爱对方的两人,但有碍于天条律令的禁止,便派喜鹊组成鹊桥,让两个相爱的人和他们的孩子在每年七月初七踏上鹊桥相会。为了再次考验他们双方是否愿意-在困难阻碍面前也等待对方,并且确认是彼此的真爱,王母娘娘给牛郎和七仙女立下必须经历一万年间每年只能相见一次,才能永远在一起的考验。即使每年一次的相见,让两个相爱的人都特别的难舍难分,思念成海。但想到一万年后便能永远在一起,牛郎和七仙女便一直努力的克服这些困难和考验。

折叠节名由来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道德腊:七月七日,名道德腊,此日五帝会于西方七炁素天。

中国情人节: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因被赋予了与爱情有关的内涵,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非常具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折叠编辑本段七月初七民间习俗活动
1、食巧果

在民间,七月也被称为巧月,七夕也被称为巧夕。在这一天也必吃巧果,以标志时令。巧果是是用面粉和糖在油中煎炸而成的,吃起来脆香可口,以吃巧果合乞巧之意。

2、采柏叶

七夕时,妇女大多采摘柏叶、桃枝,用以煎汤洗发。因此时天气干燥,洗物易千,用它洗发就会清爽润滑,不垢不腻。黎明时候,旭日初照,凉风习习,采摘尤为便利。所以民间大多有七月七日女子们采摘柏叶的盛大景象。

3、洗梳具

七月七,晒书晾衣。洗头发及一切梳洗用具,也是民间流行的风尚。江苏的嘉定,浙江的湖州,江西的德兴等地,这一天妇女大多有洗头发、洗梳具的活动。

4、染指甲

吴地的七夕节习俗,七夕时,妇女捣取风仙花汁,染无名指的指甲尖,把它称为红指甲。相传如果将红指甲保留到第二年元旦,老人看到,能治眼睛昏花。武进地区七夕也有染指甲的习俗。

5、点荷灯

湖北彝陵七夕节的习俗,七夕时家家点荷灯。先取完整阔大的荷叶,上面插上蜡烛,点燃后置于竿头,立在门外。七夕之时,荷花已经开放,可用各种荷叶形的灯烛,在庭院中燃点,以作乞巧的点缀。

6、折桃枝

折桃枝是七夕节的习俗,桃枝,能祛除邪恶之气,解虫毒,止腹痛。用以洗发,可除污秽油腻。[2]

折叠编辑本段节日饮食​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一个“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独特之处,表达出了人们追求心灵手巧、合家安康、生活美满的美好愿望。

巧果: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七夕晚上人们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围坐,品尝做“巧果”人的手艺。现在这种习俗在许多地方都已经不流传了,“乞巧果子”这种传统食品,也演变成多种花色糕点。巧果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巧果酥糖:在中国一些地方的糕点铺,这一天还要制作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民间认为,吃了这种“酥糖”的人会变得心灵手巧。

巧巧饭:在中国山东,这一天要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瓜果: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

折叠编辑本段七夕节还有哪些别称
节日别称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2]

折叠编辑本段节日影响
日本

日本的“七夕节”源自中国,据称在奈良时代传入。奈良时代中期开始,日本宫廷和上流社会模仿唐宫,七夕祭、穿针乞巧和七夕诗会蔚然成风。延续了“乞巧”的风俗与习惯,但是与爱情无关。七夕节原本是阴历七月初七,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废除了农历,所以日本的七夕节,是每年阳历7月7日。

日本七夕节主要不是用来祈祷得到爱情,而是祈求姑娘们能拥有一身好手艺。每年这个时候,大人和孩子都会聚在一起,在五颜六色的长条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连同用纸做的装饰品一起挂在自家院内的小竹子上。这个习俗是从江户时代开始的。在快接近七夕的日子里,很多地方都会有七夕竹子树,在商店卖夏季服饰的地方、超市结款的地方,都会设立七夕许愿树。在一些大型的庆祝典礼上,还会举行竹饰(由挂许愿短签演变而来)大赛,由当地的幼儿园、小学等学校组织或者公司,创作各自的竹饰,进行评比,选出最有特色的几个进行展示。

此外,日本各地每年夏天还会举办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们身穿传统服装,载歌载舞,太鼓阵阵,“短册”飘飘的街头巷尾挤满观看和游玩的大人孩子。配合“七夕祭”的,还有每年夏季的烟花大会。

朝鲜半岛

韩国文学家崔南善在《朝鲜常识》中记载,七夕原来是中国的习俗,后传到了韩国,恭愍王(高丽第31代王)跟蒙古王后一起祭拜牵牛(牛郎)和织女星,并在那天把俸禄给百官们。

韩国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风俗就是祈求织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织女一样有着灵巧的手、织布织得更好。当天早晨妇女们把香瓜、黄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头祈求,让女人们织布的手艺越来越好。韩国七夕的另一个重要事宜就是祭祀,祭祀可分为家庭祭祀和集体祭祀两种。韩国女性要在祭台放上干净的井水,牛郎织女不再成为祭祀对象,她们主要是为了祈求亲朋好友的平安。有些地方则举行祈求丰收的田祭。

韩国的七夕饮食也有讲究,传统食品有面条、麦煎饼,还有蒸糕。

越南

在越南,七夕的庆祝主体是华人,七夕有个别称——“牛公牛婆日”。这一天,人们会到寺庙许愿。胡志明市华人拜祭七夕所用的贡品以中国南方地区习俗为主,主要有:菱角、棋子饼、金钱饼、花生等,还有“禾秧”和一个“七姐盘”这两种与“牛郎织女”传说息息相关的贡品。参与活动的年轻人还把自己对爱情的期望写在一张字条上,拜祭时许愿,希望自己将来有个幸福的家庭。

折叠编辑本段文学记述
折叠诗词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行香子·七夕》(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唐)杜牧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七夕》(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鹊桥仙》(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醉答君东》(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韩庄闸舟中七夕》(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折叠歌谣
之一

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之二

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

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

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

之三

巧芽芽,生的怪。盆盆生,手中盖。

七月七日摘下来,姐姐妹妹照影来。

又像花,又像菜,看谁心灵手儿快。[3]

折叠编辑本段传承保护
2006年,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文化和旅游部获得“七夕节”保护单位资格。继此之后,2023年10月31日,同一名单再次公布,确认文化和旅游部对七夕节项目的保护工作评估合格。



参考资料
1.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  . [2024-1-6]
2.七月初七是什么节日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的什么节  . [2024-1-6]
3.七月初七的古诗词歌谣欣赏  . [2024-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16:21 , Processed in 0.08663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