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神瑛侍者朱慈炤=石头记作者//通灵宝玉//补天剩余石编号36501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7
 楼主| 发表于 2024-8-3 08: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唐代 / 孟郊
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出自唐代孟郊的《游终南山》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译文翻译[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终南山高大雄伟,塞满了整个天地,太阳和月亮都是从山中的石头上升起落下。

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被夜色笼罩时,高高的山峰上还留着落日的余晖;

而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经洒满阳光时,深深的幽谷中还是一片昏暗。

终南山矗立在那儿不偏不斜,山中居住的人也和这山一样爽直正派,虽然山路陡峭,崎岖不平,但他们却心地平坦,从不会有路险身危的感觉。

山高风长,长风吹动松柏,松枝松叶在风中呼呼作响,松涛回荡在千山万壑之间,十分清脆激越。

来到终南山见到如此险绝壮美的景色,我真后悔当初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天天去追求那些虚名浮利。

注释解释
终南山:秦岭著名的山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

南山:指终南山。塞:充满,充实。

高峰夜留景:《全唐诗》此句下注:“太白峰西黄昏后见馀日。”

诗文赏析[搜索 国学梦 即可回访本站]
此诗载于《全唐诗》第三百七十五卷。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霍松林教授认为欣赏这首诗,必须紧扣诗题“游终南山”,切莫忘记那个“游”字。

韩愈在《荐士》诗里说孟郊的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硬语”的“硬”,指字句的坚挺有力。这首《游终南山》,在体现这一特点方面很有代表性。

就实际情况说,终南尽管高大,但远远没有塞满天地。“南山塞天地”,的确是硬语盘空,险语惊人。这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身在深山,仰望,则山与天连;环顾,则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压根儿看不见山外还有什么空间。用“南山塞天地”概括这种独特的感受,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非常“妥帖”。

日和月,当然不是“石上生”的,更不是同时从“石上生”的。“日月石上生”一句,的确“硬”得出奇,“险”得惊人。然而这也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日月并提,不是说日月并“生”;而是说作者来到终南,既见日升,又见月出,已经度过了几个昼夜。终南之大,作者游兴之浓,也于此曲曲传出。身在终南深处,朝望日,夕望月,都从南山高处初露半轮,然后冉冉升起,这就像从石上“生”出来一样。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杜甫的“四更山吐月”,都与此同一机杼。孤立地看,“日月石上生”似乎“夸过其理”(《文心雕龙·夸饰》),但和作者“游”终南山的具体情景、具体感受联系起来,就觉得它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当然,“险”“硬”的风格,使它不可能有“四更山吐月”“海上生明月”那样的情韵。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两句的风格仍然是“奇险”。在同一地方,“夜”与“景” (日光)互不相容;作者硬把它们安排在一起,突出一个“奇”字。但细玩诗意,“高峰夜留景”,不过是说在其他地方已经被夜幕笼罩之后,终南的高峰还留有落日的余辉。极言其高,又没有违背真实。从《诗经·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以来,人们习惯于用“插遥天”、“出云表”之类的说法来表现山峰之高耸。孟郊却避熟就生,抓取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加以夸张,就在“言峻则崧高极天”之外另辟蹊径,显得很新颖。在同一地方,“昼”与“未明”(夜)无法并存,作者硬把二者统一起来,自然给人以“险”的感觉。但玩其本意,“深谷昼未明”,不过是说在其他地方已经洒满阳光之时,终南的深谷里依然一片幽暗。极言其深,很富有真实感。“险”的风格,还从上下两句的夸张对比中表现出来。同一终南山,其高峰高到“夜留景”,其深谷深到“昼未明”。一高一深,悬殊若此,似乎“夸过其理”。然而这不过是借一高一深表现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于以见终南山高深广远,无所不包。究其实,略同于王维的“阴晴众壑殊”,只是风格各异而已。

“长风驱松柏”,“驱”字下得“险”。然而山高则风长,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向一边倾斜,这只有那个“驱” 字才能表现得形神毕肖。“声”既无形又无色,当然不能看见它在“拂”。“声拂万壑清”,“拂”字下得“险”。然而那“声”来自“长风驱松柏”,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在飘拂,也都在发声。说“声拂万壑清”,就把万顷松涛的视觉形象和万壑清风的听觉形象统一起来了。

这六句诗插在这中间的两句,以抒情为主。“山中人自正”里的“中”是“正”的同义语。山“中”而不偏,山中人“正”而不邪;因山及人,抒发了赞颂之情。“路险心亦平”中的“险”是“平”的反义词。山中人既然正而不邪,那么,山路再“险”,心还是“平” 的。以“路险”作反衬,突出地歌颂了山中人的心地平坦。

硬语盘空,险语惊人,也还有言外之意耐人寻味。赞美终南的万壑清风,就意味着厌恶长安的十丈红尘;赞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就意味着厌恶山外的人邪心险。以“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收束全诗,这种言外之意就表现得相当明显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7
 楼主| 发表于 2024-8-3 15:04:57 | 显示全部楼层
神瑛侍者朱慈炤=石头记作者//通灵宝玉//补天剩余石编号36501【灰侍者+木居士】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938&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自题金山画像
[ 宋 ] 苏轼
原文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译文
寂静无欲的心,就像已燃成灰烬的木头;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舟。

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注释
金山画像:指金山寺苏轼画像,李公麟所作。《金山志》:“李龙眠(公麟)画东坡像留金山寺,后东坡过金山寺,自题。”

心似已灰:即心如死灰。《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黄州惠州儋州:作者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旁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这三个地方,作者度过了长期的贬谪生活。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
查看百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7
 楼主| 发表于 2024-8-3 15: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甘露===神瑛侍者用心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7
 楼主| 发表于 2024-8-3 20: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诗词解析: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少读红楼
少读红楼​
2024 人文季美学向导
​关注他
20 人赞同了该文章
文/夕四少 微信公众号:少读红楼

  今天我们解说正文第一回中的第一首诗,这首诗是被弃于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无材补天,幻形入世”“历尽一番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之后,又复归于青埂峰下时,刻于顽石后面的一首偈语:

  无材可去补苍天,
  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
  这一首七绝很好理解,作者先是借顽石口吻,说自己没有能力去补天,是被遗弃的无用之材,看似是妄自菲薄之语,言语之中却又隐藏着不甘、无奈和悲愤。

  这个不甘心,从女娲炼石补天的经过可知,当日女娲炼成了补天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但最终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下了一块未用”,别人都有了用武之地,成了有用之材,唯独剩下这一块顽石,其内心之不甘可想而知。

  作者这是以顽石自喻,表达自己不容于世,被弃之道旁,未能成为有用之材,表达自己“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的无奈和悲愤,他觉得自己白白地在这尘世走一遭,到头来却百无一用,真是不甘心就这么被遗忘。

  甲戌本对第一句有一句侧批:书之本旨。也就是说“无材可去补苍天”这句话是红楼一书的主旨。什么意思呢?我们反过来思考,也正是因为顽石的无材补天,所以才有了它的幻形入世,也才有了这些身前身后事。

  对照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我们就更容易懂了。宝玉在警幻仙子眼中,正是“ 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也就是说,宝玉是不容于世的,是富贵闲人,是贾政眼中将来的“酒色之徒耳”,对世人来说自然是无用的。

  既然他不为世所容,不为世所用,他干脆去经历一番红尘中的荣华富贵,原文说的就是宝玉从小在女儿堆里厮混,从来不想着读书考功名,甚至极为厌恶此道。

  没想到这一去就是若许年。原文说“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这也是作者用“枉入”二字的原因,脂砚斋批语对此句也批道:惭愧之言,呜咽如闻。虽然我这个无用之材经历了那红尘中事,到头来却终究要依然回归本我,还原成为原来的自己。

  虽然如此,但对顽石来说,这段枉入红尘的经历却也是“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在问世传奇。”只是谁能来抄写了我的这些经历,拿去红尘作为一件趣事奇闻流传呢?

  作者虽借顽石口吻说自己无材补天,但幻形入世有了一番经历后,已然已不同于以往,虽然觉得自己的一番经历也许并无奇特之处,但如果能有人帮我将此流传出去,给世人看到,也许对世人会有一些帮助呢?那样是不是就不算是彻底的无用了?至少以我之经历,能够供人茶余饭后谈资,街头巷尾之热议,也比让我沉睡在此从无人知晓要好的多。

  对照红楼一书来看,作者的意思就是这样的:你们之所以能看到红楼梦这本书,是因为我对社会没用啊,既然这个现实的社会容不下我,我只能钻到红尘中去经历一番,然后我把这番经历写出来,让更多人知道我的故事,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知道我曾真实地活在富贵场中,我现在就缺一个可以让这个故事流芳百世的人,那个人何时才会出现呢?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曾说过这么一段话,在今天来说也许就是一段心灵鸡汤: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此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这段话用来总结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再合适不过。也许曹雪芹先生正是因为不容于世,被认为是无材之人,所以他才写出了《红楼梦》,这叫:芹溪见弃于世,乃作《红楼梦》一书。

  曹公当年写书时,也会还在担心这本书不会被流传,所以有“倩谁记去作奇传?”的顾虑,他哪里会想到,自从红楼一书问世以来,两百多年间,它早已成为世界级的文学名著,它的忠实传播者以亿计。

发布于 2019-01-25 11:50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7
 楼主| 发表于 2024-8-3 20:42:54 | 显示全部楼层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宋 ] 辛弃疾
原文 译文对照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

注释
醉里:醉酒之中。

挑灯:拨动灯火,点灯。 看剑:查看宝剑。准备上战场杀敌的形象。说明作者即使在醉酒之际也不忘抗敌。

八百里:指牛,这里泛指酒食。《世说新语·汰侈》篇:“王君夫(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常莹其蹄角。王武子(济)语君夫:‘我射不如卿,今指赌卿牛,以千万对之。’君夫既恃手快,且谓骏物无有杀理,便相然可,令武子先射。武子一起便破的,却据胡床,叱左右:‘速探牛心来!’须臾炙至,一脔便去。”韩愈《元和圣德诗》:“万牛脔炙,万瓮行酒。”苏轼《约公择饮是日大风》诗:“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云谿友议》卷下《杂嘲戏》条载李日新《题仙娥驿》诗曰:“商山食店大悠悠,陈䵮(yàng)䭔(duī)饠古䭃(rěn)头。更有台中牛肉炙,尚盘数脔紫光毬。”

麾:军旗。

麾下:指部下。

五十弦:本指瑟,泛指乐器。

翻:演奏。

塞外声:指悲壮粗狂的军乐。

沙场:战场

点兵:检阅军队。

马作的卢(dí lú)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作,像…一样;的卢,马名。一种额部有白色斑点性烈的快马。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作:像,如。

霹雳(pī lì):特别响的雷声,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

了(liǎo)却:了结,完成。

天下事:此指恢复中原之事。.

赢得:博得。

身后:死后。

可怜:可惜。

作者介绍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7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17:47:1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石呆子扇子上的秘密,让贾宝玉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才领悟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2024 人文季美学向导
​关注他
石呆子被害失去了扇子。

贾宝玉被害失去了什么?

除了贾家因此埋下败亡伏笔之外,扇子的重要意义是“散”。

贾家因此“树倒猢狲散”不消多说。贾宝玉也因此与他最重要的“宝贝”林黛玉失散才是关键。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还记得前文讲过,林黛玉初进贾府就在贾母院子里看见一块“紫檀大理石插屏”。刘姥姥又在贾探春房中看见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

大理石唯二的出现,只与林黛玉和贾探春有关。

“理石”谐音“离石”。预示姐妹二人终将“离石而去”,这不就是她们二人结局,效仿潇湘妃子娥皇女英二女同嫁海外异国为王妃之谶么?

林黛玉和贾探春为什么会被同时外嫁?之前讲“有凤来仪”时,就提到石呆子失扇子案的影射。


之前也总说“石呆子失扇子”故事重要,其重要就在平儿说得这段话中。

(第四十八回)平儿道:“二爷好容易烦了多少情,见了这个人,说之再三,他把二爷请了到他家里坐着,拿出这扇子来,略瞧了一瞧,据二爷说,原是不能再得的,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的,皆是古人写画真迹。”

石呆子被夺去的二十把扇子,分为四类:湘妃、棕竹、麋鹿、玉竹,其上还都是“写画真迹”,“原是不能再得的”。这就不免又让人产生了熟悉的联想。

第五十三回写元宵节时,贾母拿出她珍藏的慧纹,也是与这扇子一样,“皆仿的是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每一枝花侧皆用古人题此花之旧句,或诗词歌赋不一,皆用黑绒绣出草字来,且字迹勾踢、转折、轻重、连断皆与笔草无异。”


贾府本有三件慧纹,“进上”了两件,只剩这一件贾母留着自用,珍视异常。

但人间事常与愿违,越是想留的肯定留不住。就像石呆子的扇子一样,越是珍重不舍就注定要失去。

既然贾府其他两件慧纹被“进上”,最好的这副肯定也要被“进上”。

三副慧纹明显就是在影射贾元春、贾探春和林黛玉被“进上”嫁作帝王妃。

石呆子的这二十把扇子,自也是一样的影射。

湘妃,就是香妃扇,以湘妃竹做成。何为“湘妃”?潇湘妃子林黛玉。

棕竹,指明末兴起,被视为怀袖雅物的“棕竹扇骨”的全棕扇。棕竹产于南方及东南亚等国家,棕也通“踪”,预告林黛玉远嫁后的行踪为南下。


麋鹿,有观点认为是塵尾扇。麈就是俗称四不像的麋鹿。麈尾扇是用麋鹿的尾毛做成的扇子。

魏晋两代清淡之士崇尚玄学,手执塵尾是身份的象征。后世隐喻为富贵豪门人士。

赵翼在《二十二史记》记载:“六朝人清谈必用塵尾……盖初以谈玄用之,相习成俗,遂为名流雅”。

南齐的陈显达更说的直白:“塵尾扇是王谢家物,汝不须捉此自随。”

另有一种说法,麋鹿也指斑竹的一种,因表皮像麋鹿角纹而得名。明清两代男子常袖折扇,斑竹说相对更加贴切,也符合贾琏所见其上名人字画的表述。是文人对此类斑竹扇子的雅称。


不管如何,麋鹿,岂非就指向了蕉叶覆鹿的“蕉下客”贾探春?

玉竹,指玉竹扇。玉竹的特点是黄金间碧绿的竹子,也有称其为“金镶碧嵌竹”,固然名贵,但特点鲜明。有玉竹用原色,打磨后如碧玉一般剔透。

玉竹,也可由碧玉而及绿玉指向林黛玉,隐“玉卒”之意。或也可及贾宝玉,“玉逐”之意。

石呆子的四种扇子,因此便有四个相辅相成的寓意,可简单解释翻译为:

贾宝玉受贾雨村与忠顺亲王陷害,贾府风雨飘摇之际,林黛玉(湘妃)被迫与贾探春“麋鹿”二女同嫁,借贾府之围。二女出海南下西去(棕竹)了西海沿子。林黛玉不久去世(玉卒?),贾宝玉出家后寻踪而至(玉逐?)。


故事至此也就解开一个一开始就被忽略的问题,就是平儿要棒疮药,为什么不直接去找薛姨妈讨要,而是要来寻薛宝钗讲这个“故事”。

一方面,薛姨妈处确有薛蝌在,平儿不太方便去。

另一方面,就是要告诉薛宝钗“石呆子”贾宝玉的最终去向。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8-04 09:59・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7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10: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皇四子——朱三太子朱慈炤
2019-11-23 23:42·红楼隐史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批郑重提示“作者用史笔也。宜作史笔看。深意他人不解。作者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字字看来皆是血”“实写幼时往事,可伤”,“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这些无一不是提示读者:《红楼梦》是假小说之形的真史书,《红楼梦》布局宏大,构思精深,拙作《红楼隐史》16开本,分为上下两册,将会为大家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历史真相。】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这是《红楼梦》第五十二回里真真国女子的一句诗,其实隐写的是女真国吟唱“昨夜朱明亡,今宵清廷兴”。

《红楼梦》,实为“朱楼梦”,再结合贾府的帝王规制,比如宁国府九道门、比如贾府给人看病的都是“王君效” 即效力君王家的太医等等,以及红楼梦中多次出现的皇宫仪制的场景描写,不是亲身经历过的人是完全写不出来这些的,而且作者还用“衔玉而诞”、世间仅存的“补天之石”来暗示主人公宝玉的帝王继承人的身份。

作者先在《红楼梦》第十六回中特意强调:“(大观园)全亏一个老明公号山子野者,一一筹画起造。”

筹画起造者即红楼梦一书的创作者。

“明公”指朱明后裔;

“山子野”音译"三子爷”。

网友“山大王1971”参与指出:“从八卦的角度,‘山子野’,重点是‘山’字,在八卦中,震卦(震仰碗),为长男;坎卦(坎中满),为中男;艮卦(艮覆盂),为少男(三男)。‘艮’是什么?‘艮’就是‘山’,‘山’——‘三’,既是谐音,涵义也是相通、相同,综上,得知,‘山子野’就是‘三子爷’,‘明公山子野’就是‘朱三(太)子爷’。”

原来,这奇怪的名号“明公山子野”其实是取自当时民间所称的“朱三太子爷”。

为何是“老”明公山子野呢?因为朱三太子开始创作《红楼梦》时已经六十多岁,已是花甲老人,自然是当得这个“老”字的。

后又交代贾府的四姑娘惜春执笔作画《大观园行乐图》,执笔作画《大观园行乐图》也就是创作《红楼梦》长篇小说。

这筹画起造和执笔作画正是作者自亮身份:《红楼梦》的作者就是朱三太子爷——崇祯帝的皇四子——朱慈炤!

“贾史王薛”实乃“家史王写”!

脂批郑重提示【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这是正告读者:《红楼梦》不仅是真史书,而且是非民间野史可比的王写正史!

简单介绍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明亡后的下落。

《明史》:“庄烈帝七子:周皇后生太子慈烺、怀隐王慈烜、定王慈炯。田贵妃生永王慈炤(皇四子)、悼灵王慈焕、悼怀王及皇七子。”崇祯共有7个儿子,其中4个早夭。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崇祯送出宫的三位皇子分别是:太子朱慈烺16岁,皇三子定王慈灿13岁,皇四子永王慈炤12岁。与对待女儿的方式不同,崇祯在死前命太子、定王和永王分别藏匿于公卿贵戚家中。

《甲申传信录卷九》记载:“太子最后出,不及至成国府,而匿民间。永王、定王并至嘉定府。十九日闯入,求上及皇太子。二十日起晨,嘉定侯周奎以永、定二王入朝。闯令行君臣礼,不从,遂长揖。闯曰:‘若父何在?孤必无杀意,何不出一见孤?’永王(即皇四子朱慈炤)曰:‘不能面受卿辱,自缢宫中,无他往也。’......四月九日,复入朝,闯命之跪,永王不屈。‘何不杀我!’闯曰:‘汝无罪,姑免。’” 没想到,崇祯的国丈周奎居然主动将永王和定王献给李自成,面对李自成,年长的定王怯懦不言,而年幼的永王朱慈炤的不屈表现令人钦佩,幸运的是李自成并未加害于皇四子永王和皇三子定王。

李自成败逃出北京后,藏匿于民间的太子朱慈烺又去投奔外祖父周奎,并与长平公主是抱头痛哭在一起。公主劝太子说:"慎毋再至", 公主明白,周奎既然能把定王和永王交给李自成,也一定会再出卖太子给清朝。果然,周奎又将太子进献给清廷,并按照摄政王多尔衮的意图,一口咬定太子是假冒的,长平公主坚持说是真,被周奎打了一个耳光后也不敢再说话。太子朱慈烺被杀,凡是为太子辩护的官员、太监和锦衣卫统统被杀,就连主审此案的钱凤览也被绞死,而周奎则得到清廷的特别奖赏。

皇三子定王朱慈灿则下落不明,一直到康熙十八年三藩之乱快要平息时,被定远大将军安亲王岳乐在湘中抓获。康熙皇帝获知后说:“朕曾以此事问之在内旧太监。据云:彼时朱慈灿年甚小,必不能逸出,今安得尚存?大约是假。”便以假冒之罪将皇三子定王朱慈灿杀害。(详见《八旗通志》和《清实录》康熙朝,卷八十六,十八年十二月的记载)

最小的皇四子永王朱慈炤是兄弟姊妹中最幸运的一个,76岁的朱慈炤被捕后自述其亡国后的经历:“吴三桂与大兵杀败流贼,各自奔逸,贼中有一毛将军,携吾至河南,弃马买牛,种地年馀。当道查捕流贼甚急,彼遂抛吾而逃。时吾年甫十三,自往南行。至凤阳,遇老乡绅王某者曾为先朝御史,执手悲泣,留于其家,遂改姓王,偕其子同学读书。又数年而王病故,吾年十八九,乃渡江而南,投寺削发。后游浙,止一古刹,有馀姚人胡姓,亦宦裔,偶来寺,与我谈经论文,大诧曰:‘子才学如此,何为流于空门?’乃延至其家,改易衣帽,劝蓄发。其室旁有小园半亩,茅屋数间,俾吾居其中,后又以女妻焉。此吾所以为浙人而曰王某也。”

朱慈炤先后在一位毛姓农民军将领的保护下逃到河南种了一年地。后来毛将军因清朝盘查而丢下他逃走,他只好孤身流浪,后辗转乞讨到了凤阳,因相貌不凡而被一位曾任明朝谏垣的王老乡绅发现,了解到他的皇子身份后将他收养在家,并改名为“王士元”(倒过来念即为“原是王”),从此王家人就成了皇四子的忠实保护者,这就是为什么《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母亲姓王的原因所在。

后来朱慈炤不知从哪里得到了一份藏宝图,于是按图把王家人带到了山西宁武的冰火山上,命令他们世代居住于此以守护宝藏。王家人也不知皇四子说的宝藏是什么,却毫不犹豫地在冰火山上守候了三百多年。冰火山从前周围都是水,要想进入还得划船,是地地道道的世外桃源,他们居住在此也躲开了外界的战乱纷扰。因为他们的房子悬空而建被外界称为“悬空村”,但其实真正的村名是“王化沟村”,因为他们都是保护皇四子的王家人的后代。虽然直到现在王家后人都搞不清宝藏是什么、在哪里,但他们都说冰火山是宝地,保佑他们平安长寿,活到九十对他们来说从来都是轻轻松松。三百多年,真是一段神奇的历史。

在安顿好王家人后,朱慈炤又以游方僧人的身份四处流浪,并在浙江余姚遇到了一位前朝姓胡的官员,由于惊叹于他的才华过人,于是力劝他还俗并把女儿许配给他,朱慈炤特意把他的恩人们都在他的《红楼梦》里做了交代,后文会解密。朱慈炤多次以教书先生的身份游行全国各地,足迹踏遍了天南地北,见多识广、阅历非凡。因为与朱慈炤下棋而一起被清廷逮捕的蓬莱公李方远在《张先生传》中写皇四子是个“丰标秀整,议论风生”谈吐不凡的美男子,才华横溢:“浙中名士也,学问渊博,写作兼优,而且工于手谈,精音律。”这在近日东平县沙河站镇张老庄村新发现的《候选州同诰峄峄县教谕讳字岱霖公传》中也得到了印证:“工书善画精舆地学”。

朱慈炤以余姚王士元为名教书为生,到了康熙47年,他已经76岁,并且有了一妻一妾,六子三女一个孙子的大家庭。他对于自己的身世一直守口如瓶,但由于他按朱家传统,为儿子们取名时都用带“土”部的怪字,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致使身份暴露,全家被捕,他的妻妾和女儿都自缢而死。皇四子否认自己参与造反,但他的明朝继承人的身份是不能见容于清廷的。为了斩草除根,清廷故意混淆一母同胞的皇四子朱慈炤和皇五子朱慈焕,因为皇五子朱慈焕是有明确的明朝官方的死亡记录的,而皇四子只是明亡后下落不明。狡诈的清廷竟将皇四子与明亡前夭折的被封为真君的皇五子混为一谈,以此污蔑皇四子乃是假冒:“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所有明末清初的史籍都明确记载崇祯第四子并没有在崇祯十四年亡故,而所谓作证的老太监且不说是真是假,即使是真,经过六十多年后又如何能辨认得出当年仅十二岁的少年皇子?清廷用这些连小孩子都骗不了的“证据”将皇四子凌迟处死,其子全部被斩立决,唯一的孙子朱钰宝下落不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7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10: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锦囊妙计//锦囊妙记====锦囊妙玉记===红楼梦锦囊妙玉石头记。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锦囊妙计
[ jǐn náng miào jì ]

基本解释

旧小说上描写足智多谋的人,能预先估计到可能发生的事情并预设解决的办法。常用纸条写好装在锦囊里,交给办事的人,嘱咐他在遇到问题时拆看,按照预设的办法解决。现比喻能及时解决紧急问题而又暂时保密的办法。



详细解释

1. 【解释】:旧小说里描写足智多谋的人把对付敌方的计策写在纸条上,放在锦囊里,以便当事人在紧急时拆阅。比喻有准备的巧妙办法。


2.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汝保主公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


3. 【示例】:为什么叫麻烦?你的~在哪里呢? ◎叶圣陶《倪焕之》


4.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俏皮、讥讽语句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7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19:31:09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赞

收藏
分享
送会员
僧道二人与通灵宝玉的四次正面相遇构成整部《红楼梦》的起承转合
播报文章

嫩模大观园
关注
2020-02-03 20:49
小编认为,通灵宝玉是《红楼梦》整部书的一条贯穿线,具体来说,一僧一道与通灵宝玉之间的四次正面遇合,就是一部《红楼梦》的大段落,构成了小说情节的起承转合。细检全书,僧道二人与通灵宝玉的正面相遇也只有四次,分别在第一回、第二十五回、第一百一十五回及第一百二十回。
第一回,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将女祸补天余下的那块顽石,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然后携其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中去经历一番。这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便是“通灵宝玉”,这也是全书的起因与开始。

广告
田七花多少钱一斤 妈网百科
×
僧道与通灵宝玉的再次重逢是在第二十五回。该一回贾宝玉被马道婆魔法所魔生了病,家人百般医治总不见效,只得将后事的衣履都治备下了。就在这绝望的关头,却隐隐闻得了木鱼的声响,一个癞头和尚与一个跛足道人及时出现了。癞头和尚将通灵宝玉擎在掌上,念诵了一番,“又摩弄一回,说了些疯话”,最后将玉还回,宝玉的病也就好了。这是僧道与通灵宝玉第二次的遇合,也是通灵宝玉在尘世的首次历劫锻炼。此前宝玉的生活一直都很平顺,无灾无难。这一回的被魔生病,既可看作是宝玉人生中的一次转折,也是对通灵宝玉下凡历劫锻炼的第一次集中描写与呼应,是整部《红楼梦》结构上的承。
僧道与通灵宝玉的第三次重逢是在书中的第一百一十五回。第九十四回宝玉换衣迎接贾母来赏海棠时,不小心把脖子上挂着的通灵宝玉给丢了。宝玉失了玉便又病了,就在家人忙着预备后事的时候,一个和尚突然出现把玉又送还了回来,宝玉的病便也就好转了起来。这九十四到一百一十五回的二十二回内容,就是全书转的部分。

首先,贾宝玉的人生在这部分里实现了彻底的转变。甄士隐在详说太虚情时指出,“宝玉,即宝玉也。那年荣宁查抄之前钗黛分离之日,此玉早已离世。一为避祸,二为撮合,从此夙缘一了,形质归一”。通灵宝玉一旦离世,那么带着它来到尘世的贾宝玉也就会随之离世,而贾宝玉在尘世的离世途径就是出家。这二十二回的内容就是贾宝玉由贵族公子到出家作和尚之间的过渡,也是宝玉人生中的一个最重要的转折。
其次,整个贾府也在这二十二回内容里实现了最终的由盛而衰。贾府的衰败主要表现为三个主要人物的去世,分别是贾元春、贾母和王熙凤。元春是“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是贾府在政治上的最大依靠。元妃不死,贾府之败也就无从说起。元妃薨逝,也就代表着一直仰赖天恩的贾府失去了最高皇权的庇佑,这才是贾府败亡的开始,或者说是前提条件。

广告
发现改良旗袍连衣裙,东方韵味尽在其中
×
贾府之败的集中表现是贾母的去世。贾母掌握着贾府的最高权力,同时也是贾府的精神领袖,她的去世给败落中的贾府所造成的伤害无疑是致命的。王熙凤的去世则代表了贾府的彻底覆败,凤姐儿是贾府的实际管理者,她有胆识有智谋有执行为,有她在,贾府之败必不至一败涂地,而她的结果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贾元春和王熙凤的去世时间也颇值得玩味:一个是在第九十五回,一个是在第一百一十四回。这分别是宝玉失玉的后一回和宝玉之玉失而复得的前一回。通灵宝玉的失与得和贾府三个重要人物的先后去世,巧妙地构成了《红楼梦》这部书的转。

僧道与通灵宝玉的最后遇合就是在全书最后的第一百二十回。最后一回,一僧一道将在尘世历劫锻炼已满的通灵宝玉携到了青埂峰下,将宝玉安放在女蜗炼石补天之处,各自云游而去“了。归处即是来处,《红楼梦》全书到此也就收结了。
一部《红楼梦》,以宝玉起,以宝玉结,奇绝。通灵宝玉在全书部法结构上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7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19:3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宝玉的通灵宝玉是怎样失而复得的?他没了他、迷了心窍!
 我来答 分享 举报
1个回答#合辑# 面试问优缺点怎么回答最加分?
yi...1@163.com
2017-03-04 · 超过43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关注
通灵宝玉”不翼而飞,这件事关系重大。先有海棠花妖呈不祥之兆,紧接着便是“因讹成实元妃薨逝”,牵三挂四,加上随后王子腾一死,贾府连带着王家,两个大家族的后台一起倒了。 至此,“花妖”之“妖”有了解释的可能;“宝玉”之“失”绝非偶然,玉上镌着的“知祸福”一语也因此得到了验证。 不解处在“奇祸”二字上。小说末回“甄士隐详说太虚情”,甄士隐说,“那年荣宁查抄之前,钗黛分离之日,此玉早已离世。一为避祸,二为撮合。”事实上,正是在贾府查抄前的某一天,贾宝玉那块与生俱来的“通灵玉”离奇失踪。为此,有理由认为,贾府的飞来横祸跟来历不明的“通灵玉”有连带关系。 不由想到石呆子之死。石呆子是《红楼梦》里一个不起眼的人物。其人的故事和行状无关乎“情”之一字,他是男性,不在金钗十二之列,极少有人去关注这个人。小说第48回首次提及石呆子。平儿讲给薛宝钗一桩新闻,说是“老爷把二爷打了个动不得”。起因是:今年春天,老爷不知在哪个地方看见了几把旧扇子,回家看家里所有收着的这些好扇子都不中用了,立刻叫人各处搜求。谁知就有一个不知死的冤家,混号儿世人叫他作石呆子,穷的连饭也没的吃,偏他家就有二十把旧扇子,死也不肯拿出大门来。二爷好容易烦了多少情,见了这个人,说之再三,把二爷请到他家里坐着,拿出这扇子略瞧了瞧。据二爷说,原是不能再有的,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的,皆是古人写画真迹。因来告诉了老爷,老爷便叫买他的,要多少银子给他多少。偏那石呆子说:“我饿死冻死,一千两银子一把我也不卖!”老爷没法子,天天骂二爷没能为。……谁知(贾)雨村那没天理的听见了,便设了个法子,讹他拖欠了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来,作了官价送了来。那石呆子如今不知是死是活,老爷拿着扇子问着二爷说:“人家怎么弄了来?”二爷只说了一句:“为这点子小事,弄得人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老爷听了就生了气,说二爷拿话堵老爷,……就打起来了。平儿说的老爷指贾赦,而二爷则是贾琏。石呆子是何方人士?不知道。前八十回里,石呆子的故事讲了半截,仅此一段,再也不见下文。后来贾琏两次赴平安州,搞不清做了些什么事。我曾怀疑事情跟石呆子事件有关联,但看来看去,不能坐实。到第69回,贾琏第二次从平安州回来,“见贾赦与邢夫人,将所完之事回明。贾赦十分欢喜,说他中用,赏了他一百两银子,又将房中一个十七岁的丫鬟名唤秋桐者赏他为妾。贾琏叩头领去,喜之不尽。”《红楼梦》故事凭空扯出一个平安州。贾琏此行所为何事,是否跟处理石呆子事件联系在一起,到底寻不见一点儿蛛丝马迹。 从小说的整体架构讲,石呆子事件不可能就此一了百了。果然,小说后四十回里又续上了。两府查抄,贾赦的罪状一是“交通外官”,二是“依势凌弱”,涉及平安州,同时牵扯到石呆子。读者从北静王转述的旨意里得知了石呆子的结局。他死了,先是疯傻,然后自尽。石呆子之死确乎跟平安州没关系,因为皇上说了,“御史指出平安州互相往来,贾赦包揽词讼。严鞫贾赦,据供平安州原系姻亲来往,并未干涉官事。该御史亦不能指实。”此外,御史对贾赦的弹劾并非完全查无实据,“惟有倚势强索石呆子古扇一款是实的”。石呆子的古扇被贾赦弄了去,皇上定性为“依势强索”。扇子关乎人命;但皇上又说了,不过是几把扇子,“然系玩物,究非强索良民之物可比。虽石呆子自尽,亦系疯傻所致,与逼勒致死者有间。” 石呆子事件连接着《红楼梦》的前后篇,特别值得玩味。与前八十回里平儿所说的情况不同,查抄时的皇上完全不提贾雨村,似乎这一事件跟贾雨村没有任何关系。这令人有些意外。因为,按平儿的说法,贾赦想得到石呆子的古扇,这是有的;但他肯付高价钱,并未强索、强买。倒是贾雨村斜插进一杠子,“讹他拖欠了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再逼得石呆子坑家败业,把他的古董扇子抄了来。贾琏说,“为这点子小事,弄得人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贾琏的话说得没错,他挨了老子一顿打。而后来石呆子死了,皇上却认定他“系疯傻所致,与逼勒致死者有间”;回避了导致石呆子疯傻的直接原因,还说“倚势强索石呆子古扇一款”尽管属实,“然系玩物,究非强索良民之物可比”,这就太奇怪了。 试把石呆子的古扇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做一比较:许多红学家眼里的“通灵宝玉”或许也跟皇上眼中石呆子的古扇一样,那不过是贵族人家的一枚“玩物”,它是《红楼梦》这出大戏里的一个小道具,跟贾宝玉脖子上挂的其他物件,那些金麒麟啊,长命锁啊,……还有护身符等等,都一个样。假如,有人也像贾赦相中了石呆子的古扇一样,看上了贾宝玉的“通灵宝玉”。这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无论如何是不能卖的。于是,也有贾雨村那样的人出主意,讹诈、抄家、强索,那会怎么样呢?如果贾宝玉跟石呆子一样想不开,他的结局必定会跟石呆子一个样,先是疯傻,然后自尽。最后皇上给案件定性,也跟石呆子事件的结论一个样:“然系玩物,究非强索良民之物可比。”虽贾宝玉自尽,“亦系疯傻所致,与逼勒致死者有间。”倘若真是那样,又会怎么样呢?不敢再想下去了。幸而“通灵宝玉”并不是真的古董,它是贾宝玉出生时从嘴里吐出来的;幸而贾家是皇上的亲戚,没有什么人能大着胆子擅闯贾府,去打皇帝小舅子的主意(须知贾宝玉是元妃的亲弟弟,即所谓国舅);更幸而《红楼梦》后四十回里没有这样的情节,——贾府遭查抄,祸是贾珍、贾赦他们惹的,跟贾宝玉完全没关系。 我盯住“失通灵宝玉知奇祸”一句冥思苦索。“无为有处有还无”,我以为,我发现《红楼梦》隐藏的秘密了:我的设想不幸而言中。从头至尾,围绕着“通灵宝玉”,这里有一个大阴谋,而所有的“不可能”也都将成为“可能”。确实有人一心想占有“通灵宝玉”,这个人不是别人,他只能是具有生杀予夺最高权力的人,他是皇上!兵法云:先礼后兵。说俗了,就是先拉后打。其中的核心人物是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属于“拉”;从第83回“省宫闱贾元妃染恙”起,“打”的架势就拉开了。问题是时机,既要不漏声色,又须投鼠忌器。终于到了“因讹成实元妃薨逝”这一回,此前的情节都是铺垫,甄府抄家和石呆子事件也只是“通灵”奇祸的预演。现在可以解释为什么回目里说“失宝玉通灵知奇祸”了。我曾经说过,关键在一个“奇”字。只有这个字能解释所有的一切。“通灵宝玉”知道大祸降至,这祸是“通灵”自己惹出来的。这祸不是一般的“祸”,不是现象上的宁荣查抄,而是一种匪夷所思的“祸”,是“奇祸”!因为祸及自身,它才会避;也只有“通灵”避开,宁荣二府才能够得以保全,贾宝玉的肉身才能安然无恙。 “宝玉”之“失”打乱了皇上的部署。贾府最终还是被查抄了。然而,失去了“通灵宝玉”,贾宝玉避免了像石呆子那样的结局;贾宝玉疯傻过,但他却没有如石呆子那样“因疯傻而自尽”。最终,当“通灵”失而复得的时候,贾宝玉已经完全清醒了。 贾宝玉连同他的“通灵”一起回到了他来时的那个地方。故事中的石呆子白送了一条命,至今很少有人提起。贾宝玉则不然,因为“通灵”,他还活着。——“宝玉,即宝玉也”。它是大荒山下的“顽石”,它是有灵性的;“顽石”不死,贾宝玉就还活着。 2010-01-05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9-17 03:13 , Processed in 0.07145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