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10-18 01: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救救红楼梦,从完全破解贾元春判词判曲说起(29. 贾元春判词判曲解读)
墨城海石
墨城海石
关注
25 人赞同了该文章
5. 破解贾元春命运
前戏了这么久,是时候迎来高潮了。今天公布最后答案。
在强调一遍,请大家务必先把我之前解读其余14人判词的过程快速浏览一遍,明白我用的是怎样简单但是系统的方法对待这么谜语。否则等会看到贾元春判词答案,你会因为太过简单准确而瞠目结舌。
首先看一下书中的结局,第95回《因讹成实元妃薨逝 以假混真宝玉疯颠》中:
“且说元春自选了凤藻宫后,圣眷隆重,身体发福,未免举动费力,每日起居劳乏,时发痰疾。因前日侍宴回宫,偶沾寒气,勾起旧病。不料此回甚属利害,竟至痰气壅塞,四肢厥冷。一面奏明,即召太医调治。岂知汤药不进,连用通关之剂,并不见效。。。贾母、王夫人遵旨进宫,见元妃痰塞口涎,不能言语,见了贾母,只有悲泣之状,却少眼泪。。。稍刻,小太监传谕出来,说贾娘娘薨逝。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
简单说,元春在书中得了富贵病,肥胖而死。然而续书者为了凑“虎兔相逢”,让元春死于卯年寅月,死时43岁。先不说这个卯年寅月是不是有道理(我不清楚当时人们会不会这么用),这个安排最大的缺陷就是元春年纪太大了。这样往前算无论她进宫、选妃年龄都不合适,王夫人甚至要10岁生元春,更不要说元春前面还有一位贾珠。再说这个过程和判词里暗示的内容几乎没关系,所以这个给出的结局很难令人信服。
但是我首先提一点,这位续书者给出的结局考虑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我所看的材料,几乎没有一位红学家注意到的一点,因此对他们猜测贾元春命运产生了极大的干扰。下面我就通过驳斥一种常见的错误答案帮大家分析这个重要方面是什么。
估计对贾元春命运感兴趣的红学爱好者都会听过“元春缢死说”。这种说法结合画中香橼 “挂”在弓上,判词中暗示出来的宫廷斗争,然后后面判曲中有“荡悠悠”,然后脂砚斋批语又暗示元妃点戏“《长生殿》伏元春之死”。所以贾元春作为皇妃最后就是死于政治斗争,不得不自己上吊或被别人用弓弦勒死了。
整个思路看似串起所有给出的贾元春谶语,但仔细一看,全是破绽。
首先我们之前就很明确了,所有人死法都不一样。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对上吊情有独钟。有人要吊死林黛玉,吊死香菱,现在又要吊死元春。都忘了秦可卿早就先一步吊死了。曹家虽然是历任江宁织造60多年,也产不出这么多白绫让这么多人吊死吧。画和判词我等会解释,单说判曲“荡悠悠”,这12个人的判曲中加上元春有三个人出现了“荡悠悠”,还有惜春和凤姐,总不能把她俩也吊死吧。反而真正吊死的秦可卿没有“荡悠悠”。
点戏就更牵强了,四出戏就是大体点出书中故事情节而已。《长生殿》就是告诉读者皇妃要死了的故事,并不是真的要让元春和皇上生死离别一番然后上吊,真要较真的话你说红楼梦是不是也要安排一段“安史之乱”呢?显然不可能的。有一点我再次强调一下,曹雪芹写红楼梦是要创作自己的小说,写自己的故事,没必要把已经发生在其他作品里的情节生搬硬套进自己的文章,这样会限制自己想象力的发挥。
除了上述的例子,所有希望元妃死于政治斗争的猜测全部是错误的,并且还是大错特错!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作者怕惹祸上身。
大家都知道红楼梦创作于文字狱最盛行的清代中期。虽然说清朝历史上从来没有人因为创作小说而获罪(毕竟小说当时是不入流的东西,是写出来给大众消遣的,朝廷根本不在乎),但是当时的文人毕竟生活在那个时代,自己听的、见的多了,谁都不愿意给自己惹麻烦。纵使书里要涉及一点擦边球的情节,也都是草草写过去,绝不敢花大量篇幅写这些这些让自己脑袋搬家的故事。
红楼梦中前80回有写过“小骚达子”、“耶律雄奴”之类的,也就是几笔过去完事。你要作者花大篇幅写元妃死于宫廷斗争,那作者肯定把笔给你说:“要写你去写,反正我不写。”所以续书者就写了个很自然、很容易让皇室接受的死法让元春领盒饭。为啥?续书者也不想找麻烦。高鹗、程伟元就更不想惹麻烦了,书上可是写了他们名字的,一查一个准。
所以曹公开始就把整个红楼梦故事放到了一个非常太平的政治环境中,“甲戌本”凡例上来就写明白了:
“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盖实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又不得谓其不备。”
脂砚斋也怕死的。。。(当然凡例到底是不是脂砚斋写的就另说了,这里不讨论)
第二回贾雨村对愣子兴大谈特谈自己的“正邪两赋论”时,也说了:
“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至草野,比比皆是。”
就在贾宝玉63回给芳官起名“耶律雄奴”时,接下来赶快接着补上:
“幸得咱们有福,生在当今之世,大舜之正裔,圣虞之功德仁孝,赫赫格天,同天地日月亿兆不朽,所以凡历朝中跳梁猖獗之小丑,到了如今竟不用一干一戈,皆天使其拱手俛头缘远来降。我们正该作践他们,为君父生色。”
所以在这个社会中你会看到太监敲竹杠,衙役吃拿卡要,官员贪污腐败,大臣被抄家,义忠亲王老千岁也会坏事,但是唯独皇上是圣明的,大局是稳定和谐的,正所谓刑不上“正皇级”。这也算是清一代文人创作的高压线吧。
后来贾府被抄之后,文中还一再出现皇帝亲自过问,要给贾家网开一面,并且最后天下大赦的情节。很明显就是出自曹公以外的其他补书者之笔,充斥着一味奉承讨好统治者的低俗写作伎俩,与写出“黛死钗嫁”情节的肯定不是一个人。这种情节显然违背了曹公笔意,读起来令人作呕。
所以你想让红楼梦书中皇上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爱妃去缓解政治危机,让元春惨死,可能吗?有本事你跑到清朝去这么写红楼梦,再加上自己的大名,我就服了你。或者你现在敢写个啥啥的,我也服你。续书者自己担心受怕,给元妃来个了富贵病。当然我们是不满意的,那我们就自己看看元春到底怎么死的。原文如下:
“遂又往后看时,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我们现在一起来解解这个百年谜团。
先看画,“弓”和“橼”是“谐音点名的方法点“宫”和“元”,指明这首词说的是住在宫中的贾元春。这些大家都没有意见。无非就是怎么理解,香橼“挂”在弓上。当然我们已经排除吊死这种说法了,到底是什么我暂时不说,等会大家自然便知。
再看判词。
第一句话“二十年来辨是非”,我认为此句乃破题关键之所在,这句话解出来了,剩下三句就迎刃而解。这句话有一定难度,我愿评为第三难度,仅次于王熙凤和李纨判词中那两句。但其实这句话没什么太难的,毕竟王、李二人的难度就放在那里,曹公就用了个雕虫小技而已,没想到让往后二百多年这么多读者、学者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都能想象出曹公当时制此谜时脸上略带得意的坏笑。
曹公啊曹公,你这一骗可就是近270年啊。
通过对其余14人的分析,我们知道曹公设置这一批谜语也就是两大方法:一是描写,写性格、经历。二就是点名。这句话看上去很明显就是用了“人物经历描写”的方法叙述贾元春的命运是吧,而不是什么其他人,那我们就回书中找答案吧。
可巧贾元春本人很特殊,由于是皇妃,故事开始时就不在贾府住,所以直接描写她的地方很少,就“元妃省亲”一处。这相当于曹公非常非常照顾我们,大大缩小了难度呢,就18回一回文字而已,太简单了,赶快回去看书吧。
然后,大家傻了。。。
这里面既没有什么“二十年”,更没啥“辨是非”。元春在大观园就待了几个小时,连半天都没有,跟20年差远了。前前后后也就是看看院子,改改牌坊、建筑题名,评价弟弟妹妹们的诗,又看看戏,这用“是非”来形容,也有点太上纲上线了吧。再者由于红楼梦书中年代顺序比较混乱,人物有时大有时小,前后年龄经常有矛盾,尤其是贾元春自己的年龄大小书中就介绍的非常离谱,所以“二十年来”对我们的解题帮助真的很有限。所以大家就在“辨是非”上下功夫吧。
这下可好了,大家彻底没什么头脑了,到处乱猜,什么在皇宫20年、长大懂事用了20年、20岁入宫云云。“辨是非”就是辨皇上的是非、宫廷里的是非、生活上的是非、人生的是非,甚至秦可卿的是非。。。在一众人的安排下,贾元春摇身一变成了侦探、卧底、哲学家、思想家。。。算了,我就不多说了,很明显这些都不对,书里根本没有文字支持。
其实解读这些人的判词就是猜谜语,是有趣味性的。胡适先生在1921年他的《红楼梦考证》就一再提醒后人,看红楼梦千万不要猜笨谜。可惜大家都忘了,把自己困住了。
我刚才一开始就提醒大家了,如果说这些女子的判词是一把把锁,曹公钥匙都给大家了,真不多,就两把。我们试了第一把钥匙200多年还开不开锁,说明了啥?
钥匙不对啊,亲们!别头铁了,换个钥匙吧。
那就是“点名”那把钥匙啊!!!
怎么点名?无非就是直接、拆字、形象和谐音点名。
先把“贾元春”三个字再写一遍告诉大家,一个个看:
直接点名?没有,过。
拆字点名?没有,过。
形象点名?没有,过。
谐音点名?没有,过。
。。。
对不起,我就是先帮大家把错误答案都排除了,没有故意吊大家胃口。(我真没笑。。。)
认真脸开始。
显然“贾元春”三个字跟我们寻找的答案没什么关系,但这绝不是意味“点名”不是我们需要的钥匙。因为“描写”那把钥匙大家已经试了快270年,对的话早就试出来了(不对的话有些人也快把锁硬生生捅穿了)。我们不妨在多用几分钟考虑一下点名的方法。
既然不是点“贾元春”三个字,那会是点哪个字让我们一下就意识到这是贾元春而不是书中其他人呢?
想想她的身份是什么?
贵妃!贵妃!贵妃!!!
在贾家,你叫贵妃也好,贾妃也好,元妃也好,没有人会有歧义,大家都默认贾元春就是“妃”,“妃”就是贾元春。看书的人也是,你看到“妃”,除了贾元春基本不会想到其他人。
这就是我一直说的,这14首判词是个大的有机体,一定要从整体进行把握。贾元春这首判词的制谜方式肯定和其他人的一样,无非就是描写和点名两个方法。而由于特殊的血缘关系,12钗中贾家四姐妹又是一个小的有机体,所以在她们四个人的判词中作者都没有去点元、迎、探、惜四个字。元春的画中已经点过“元”字了,也没有必要在判词里再点一次。针对元春本人的特殊身份,作者就用点字法点个“妃”字。不得不说这一点在所有判词中是特有的一例,但也是因为贾元春的特殊性而量身定制的,并没有跳出整体的难度水平。
再看这句话,就很明显了吧。“辨是非”不是有什么“是非”让贾元春去辨,而是用“谐音点身份”的方法点个“妃”字,“辨是非”其实就是“便是妃”。这里的“辨是非”就是一个幌子而已,就像香菱的“自从两地生孤木”,王熙凤的“三人木”,作者打了个字谜一样,你根本不用去联系书里的内容去解释这几句话的字面意思,只要看出来隐藏的那个“桂”和“休”字就好了。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贾元春出生20年来(虚岁21)当了贵妃。
是不是有种三观全毁,世界观崩溃的感觉?没必要,这就是我所说的这些谜语的趣味性(虽然曹公这里有点恶趣味,但是一个能安排贾政讲笑话的作家,能这么制谜也不奇怪),贾元春判词和其他人判词难度一样的原因,因为答案就是这么简单。
作家柯南道尔借他塑造的经典形象大侦探福尔摩斯说过这样一句话:
“When you have eliminated the impossible, whatever remains, however improbable, must be the truth.”
翻译成中文就是:
“排除所有不可能的,剩下的那个即使再不可思议,那也是事实。”
不是我让答案这么简单,因为答案本身就这么简单。下面,我将不借助任何其他书籍,仅用红楼梦书中的原文完善我的答案。
首先验证验证这个“二十年来”。这个二十年来就指自从出生过了二十个自然年,贾元春当贵妃时,年纪应该是虚岁21岁但是不满22岁。我的思路是既然我现在确定贾元春加封贵妃的年纪是虚岁21,那应该搞清楚贾宝玉此时多大。然后回推贾元春入宫的年龄,结合当时历史背景看看是否符合。这样的话我就要利用红楼梦中的年谱进行验证。之前说过红楼梦中的年岁增长比较模糊,但是大体上根据书中文字还是有据可查的。我所参考的红楼梦年谱出自中文维基百科,链接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 ... 6%E5%B9%B4%E8%B0%B1
打不开链接也没问题,我已经截图如下(图15)。由于整体跨度很长,我就不全部列出,仅包含从第1回到第16回贾元春“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的时间。这个年表采用贾宝玉纪年法,也就是贾宝玉出生的那年是元年,往后每年都是表示贾宝玉的虚岁。同其他各种红楼梦年表一样,虽然大概没问题,但是大大小小错误频出,其中列出贾元春的时间、年龄全错,我就不一一改正。这里最重要的只是确定贾宝玉此时的年龄,从而得到贾元春和贾宝玉的年龄差,年表里的其他信息我不负责正确性。
图15. 红楼梦年表(部分)
这个年代我就根据书中的文字一一验证,发现贾宝玉的年龄在图中画圈的地方出现了错误,也就是贾瑞的死亡经历。首先贾瑞被凤姐戏耍发生在十年十二月时间很明确,第11回文字中,贾瑞初见凤姐事情发生在“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之前。冬至过后“到了初二日”,凤姐探望秦可卿。然后12回中,当天白天贾瑞找凤姐,凤姐诓他“等着晚上起了更你来,悄悄的在西边穿堂儿等我”。贾瑞中计,“过后两日,得了空,便仍来找凤姐”。(真是精虫上脑。。。)凤姐又骗他:“今日晚上,你别在那里了。你在我这房后小过道子里那间空屋里等我,可别冒撞了。”贾瑞又中计:“来,来,来。死也要来!”(无语。。。)
然后大家都知道了,贾瑞被贾蓉、贾蔷捉弄一番,大病了一场,各种病状全来了:
“诸如此症,不上一年,都添全了。”
“百般请医治疗,诸如肉桂、附子、鳖甲、麦冬、玉竹等药,吃了有几十斤下去,也不见个动静。”
下面又来一句:
“倏又腊尽春回,这病更又沉重。”
不久贾瑞就照风月宝鉴死了。所以问题就在这里,贾瑞死的时候距他被凤姐戏耍已经过了一年多,这年春天其实是十二年(贾宝玉虚岁12岁),不是上图年表中的十一年。然后这年贾政过生日的时候听闻贾元春加封贤德妃。
贾宝玉此时的年龄还在25回得到验证,两年后,贾宝玉和凤姐被马道婆扎小人,此时一僧一道前来施法解救,直言需要通灵宝玉救人。贾政就把玉给了癞头和尚:
“那和尚接了过来,擎在掌上,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
13载就是13年,所以贾宝玉就是虚岁14,与两年前元春封妃时间恰好吻合。
绕了个大圈子,我们就得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贾宝玉和贾元春差9岁。懂的人都知道这个信息多么重要。
然后往回推测贾元春什么入宫的。第18回 《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话:
“当日这贾妃未入宫时,自幼亦系贾母教养。后来添了宝玉,贾妃乃长姊,宝玉为弱弟,贾妃之心上念母年将迈,始得此弟,是以怜爱宝玉,与诸弟待之不同。且同随贾母,刻未暂离。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自入宫后,时时带信出来与父母说。。。”
这段话透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那就是贾宝玉4岁后元春入宫。按照红楼梦书中一贯的年代表达方式,很有可能就是贾宝玉5、6岁时元春入宫,彼时她虚岁14、15。
嗯,我查了一下,清朝选秀女的年龄要求是14岁。
第4回介绍薛宝钗当时是怎么说的:
“这薛公子学名薛蟠,字表文龙,今年方十有五岁。。。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以备选择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为送妹待选。。。”
这个14岁入宫我就不需要多解释了吧。
再细了我就不说了,也没什么必要。当然元春入宫具体年龄可能有1-2岁差距,但完全不影响。我们只需要知道贾元春虚岁21加封贵妃是完全符合书中逻辑和当时历史背景的。
到这其实剩下的三句我都不需要去解释了,太简单了。。。
嗯,算了,还是完美解决这个问题吧。
第二句“榴花开处照宫闱”。榴花象征什么?“石榴花花语:成熟的美丽、富贵和子孙满堂。”这句话是我网上随便找的,不过大家应该都清楚石榴花的寓意。
所以这句话很清楚的告诉我们,贾元春怀孕了。
这句话本应该是用“人物经历描写”的方法叙述贾元春怀孕这件事,可惜因为后40回部分文稿的缺失或改动,我们看不到这段文字了(这里有个彩蛋放在附录一讨论)。不过这种大白话般的描写大家应该都很轻松就看出来了吧。
86回,宝钗说之前有人给元春算命,说了句:“天月二德坐本命,贵受椒房之宠。”也应该是暗示元春怀孕。当然接下来的“寅年卯月”就不足为信了。
第三句“三春争及初春景”,也很简单。用“人物经历描写”的方法叙述贾元春的三个妹妹都是希望能有姐姐这么看似美好的人生,至少她们的家人是会这么想。这个“三春”也是“直接点名”,和惜春判词中的“三春”遥相呼应,再次说明贾家四姐妹的判词是个有机的小整体。如果有谁把“三春”理解为“三个春天”,我不想浪费口舌解释了,我只能说他没看过任何一本中国古典小说,不懂这些小说中谶语的意味。
第四句“虎兔相逢大梦归”中有个著名的“兔”“兕”之争,这个红迷们都很清楚。但其实这本来就根本算不上问题,且不论程本都是虎兔,所有脂本中,有第五回文字中6个版本是虎兔,包括最早的“甲戌本”和最全的“庚辰本”。只有“己卯本”和“梦稿本”是虎兕,并且更早的“己卯本”抄手在原文旁更正为“兔”。这本来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数学概率问题,有些人偏偏要做一番文章。
就按字面,大家觉得可能是“兕”吗?一再重复多遍,我都说烦了,这些判词都是一个难度,作者都生怕你猜不出那种。其他判词有没有这种生僻字?不是曹公不认识这个“兕”,是人家根本不想写这个字,后面别人抄错了而已。曹公后面真要耍酷,写个“ 瓟斝”还怕你不认识呢?
有人还要继续狡辩,“虎兕”也是有出处的啊,是用典。于是乎洋洋得意的翻开了《论语·季氏》:“孔子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我服了,您真是博学。敢问您解读其他判词时有没有翻一下四书五经查一下典故啊?怎么到这就忍不住卖弄自己的学识了呢?
还认为“虎兕”的,请出门左转吧,我就不送了。
所以这个“虎兔”到底是啥啊?我求求大家别再给我去翻什么诸子百家去查“虎兔”的典故了,就最简单的理解方法,小学生就会的那种。
嗯,就是虎年和兔年。寅虎卯兔,大家小学一年级就知道了吧。
所以这句话意思很简单啊,就是用“人物经历描写”的方法写出贾元春死于虎年兔年相交的那个除夕夜。并且文中早就暗示了,她必须死在除夕那一天。第2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冷子兴介绍宁荣二府时,是怎么点出贾元春的:
“第二胎生了一位小姐,生在大年初一,这就奇了。。。”
为什么生在一年中的第一天大年初一就奇了?因为她将来肯定死在一年中的最后一天除夕!!!
看官们寻思寻思是不是这么回事?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
第一句“二十年来辨是非”,用“谐音点身份”和“人物经历描写”方法写出元春出生20年后封妃;
第二句“榴花开处照宫闱”,用“人物经历描写”方法写出元春怀孕了;
第三句“三春争及初春景”,用“直接点名”和“人物经历描写”方法写出元春生产前的荣耀无比;
第四句“虎兔相逢大梦归”,用“人物经历描写”方法暗示元春死于虎年兔年相交的除夕夜。
以上160多字就把贾元春判词彻底解读完了,和其他判词一样简单。全文意思就是:贾元春生下来20年的时候当上了贵妃,后来她还怀孕了,就在她的妹妹、家族为她的命运前景报以很大的期望时,元妃终于是死在了虎年兔年相交的那个除夕夜。
这里面包含了贾元春的生卒年,加封贵妃的时间,暗示了死因,一清二楚。到此,红学界四条不解之谜之首“贾元春判词之谜”完全告破。并且我们都几乎可以猜出来贾元春的具体死法了,那就是难产。
下面就是我说过的,贾元春判词、判曲本质上就是一个谜,分开解读就是大错特错。那我们就用这首曲来验证我们对判曲的解读对不对。相比于判词,判曲的难度已经大大降低了。原文如下:
“第四支 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首先就是曲名《恨无常》,曹公精心挑选这个题目就是暗示了贾元春的命运也是急转直下,和史湘云的《乐中悲》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一句“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很明显,贾元春在即将登上人生命运的巅峰时,突然就死了。
第二句“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贾元春死时很痛苦,自己无能为力,只能接受死亡的到来。
第三句“望家乡,路远山高”。这句解读会对很多人产生干扰,认为贾元春死在了远方,于是又联想到流放,扯回了宫廷斗争说的老路。这种解读是非常呆板的,也就是所谓的猜笨谜。这句话的还是要回到原文根据贾元春的人物设定去理解。元妃省亲,回到贾府,看见家人的第一句话:
“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
这句话一针见血,点出了贾元春在宫中的孤独凄凉。虽然贾家就在皇城,但是由于残酷的皇室管理制度,贾元春根本不可能出来和家人团圆。这次省亲还是皇家格外开恩才有的机会,贾府上下准备了一年多,盖了如此奢华的大观园,结果贾元春回来不到半天。可见看上去她住的住的皇宫和贾府直线距离很近,然而终究是可望而不可即。一墙之隔,天涯永别。所以这句就充分描写了贾元春死时内心对家人的思念。
可惜,你一旦入了这个门,就再也出不去了,到死也是皇宫里的一条孤魂野鬼。惨!这里大家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贾元春判画中,香橼“挂”在弓上,就是这个道理,她生的时候困在皇宫,死了还是皇家的鬼。
在这里我忍不住再贴一段接下来元春和贾政之间的对话:
“又有贾政至帘外问安,贾妃垂帘行参等事。又隔帘含泪谓其父曰:“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贾政亦含泪启道:“臣草莽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今贵人上锡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奇、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且今上启天地生物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臣子岂能得报于万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外,愿我君万寿千秋,乃天下苍生之同幸也。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犁为念,懑愤金怀,更祈自加珍爱。惟业业兢兢,勤慎恭肃以侍上,庶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隆恩也。”贾妃亦嘱“只以国事为重,暇时保养,切勿记念”等语。”
这可是亲闺女和亲爹之间的对话啊!元春开始稍微有点想抱怨,结果被她亲爹含着泪硬生生把这个话题给压下去了,元春听了也知无趣,就止住不谈了。我觉得贾政当时脸上是在流泪,内心却是在流血。
最后一句“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就是点名贾元春的死标志着贾家最大的靠山垮了,贾府破败正式开始,并且再也没有挽回的可能了。
这首曲就进一步验证了我们之前对判词的解读,贾元春已经怀孕且即将分娩,她将母凭子贵,把自己和整个贾家带上权力的最高峰。可惜无常到,她死于难产,眼睁睁看自己离开人间。并且死后自己的灵魂还是逃不开这个困了她半辈子的皇宫,无法和家人永别。只能托梦告诉家人早日抽身,面对贾家不可避免的衰落。
到此,红学界四条不解之谜之二“贾元春判曲《恨无常》之谜”完全告破。
当然还是有人怀疑元妃是否死于难产,没问题,我们看书中其他材料。
首先是元妃点戏《乞巧》,用《长生殿》一剧点出自己将死。这点到此为止,就不需要继续解读了。
然后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材料,那就是第22回,贾元春自己作的灯谜: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谜底是炮竹。炮竹是什么样子呢?原本肚里包着火药,后来点着了,火药炸了,最后自己只剩一层皮,再也没有用处了。这是不是描述贾元春难产的死亡经历呢?自己肚中的胎儿不幸死亡,自己也就再也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了,就像爆炸之后的炮竹。
贾元春人生轨迹就是这样,生于大年初一,比贾宝玉大9岁,大约自己14、15岁时入宫,21岁加封为妃。后来怀孕了,但不幸死于难产,当时正值虎年和兔年相交的除夕之夜。
至此,红楼梦书中贾元春的命运我已经完全破解了。
二百五十余年来,于贾元春一处深解曹公之意者,独予一人耳。
发布于 2020-04-20 06: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