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锦瑟李商隐心有灵犀一点通罗隐/范成大/曹唐&温庭筠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53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7 22: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出自红楼梦贾政之口的曹唐是谁
lxxufei2014.01.07分享举报
红楼梦七十五回,贾政只见词句中终带着不乐读书之意,遂不悦道:“可见是弟兄了:发言吐意,
总属邪派。古人中有 ‘二难’,你两个也可以称 ‘二难’了。就只不是那一
个 ‘难’字,却是做‘难以教训’‘难’字讲才好。哥哥是公然温飞卿自居,
如今兄弟又自为曹唐再世了。
1个回答
xinyual
2014.01.07
满意答案
曹唐,唐代诗人。字尧宾。桂州(今广西桂林)人。生卒年不详。初为道士,后举进士不第。咸通(860~874)中,为使府从事。
曹唐以游仙诗著称,其七律《刘晨阮肇游天台》、《织女怀牵牛》、《萧史携弄玉上升》等17首,世称“大游仙诗”。《唐才子传》称他“作《大游仙诗》50篇”,则当有遗佚。其七绝《小游仙诗九十八首》,尤为著名。诗中题材,大都取之于古代神话传说及六朝志怪小说,而加以艺术创造,发展变化。所咏仙境及神仙故事,迷离缥缈,瑰奇多采。而对神仙世界中之宫阙楼台,衣服妆饰,灵禽仙兽,琼花瑶草等,亦多刻画。其诗想象丰富,设色秾丽,对后世游仙诗有一定影响。《北梦琐言》载:曹唐同时人“沈询侍郎清粹端美,神仙中人也。制除山北节旄,京城诵曹唐《游仙诗》云:‘玉诏新除沈侍郎,便分茅土领东方。不知今夜游何处,侍从皆骑白凤凰。’”可见《小游仙诗》在当时广为流传。集中尚有七律《送康祭酒赴轮台》及《病马五首》,或写景雄阔,或寄托深远,均属佳作。
有《曹从事诗集》1卷。事迹见《唐才子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53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8 02:3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志怪传奇故事:梁璟 、崔御史、曹唐
原创2023-02-04 17:57·笑古奇今

梁璟  

有一个叫梁璟的人,唐文宗开成年间,从长沙出发去参加举人考试,途中经过商山,住在旅馆的亭舍中。

当时正是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晚上,雨过天晴,清风习习,明月高照,梁璟躺倒还没有睡着。到半夜,忽然看到三个男人,穿戴着样式很古旧的衣帽,全都是珠宝绿色的装束,缓缓地走了过来。


来到庭院中,这三个人一边吟诗一边赏景。他们的身后还有几个随从。梁璟心里知道这些人是鬼,然而他一向胆子很大,于是走下台阶上前作揖。

三人也都没有畏惧的神色,自称萧中郎、王步兵和诸葛长史。梁璟就请他们上席入座,大家坐到庭院里。这三个人对梁璟说:“没想到,今天这个美夜良宵会在这里遇到您!”

于是喊他们的童仆说:“玉山,取酒来。”酒来了,大家围坐在筵席推杯换盏。接着王步兵说:“恰逢今天这样的好风月,况且佳宾在宴席上,不能没有诗啊。”于是出题联诵诗句,吟咏秋月,王步兵当即开头说出一句:“秋月圆如镜。”萧中郎接了下句:“秋风利似刀。”梁璟又接上:“秋云轻比絮。”

下面轮到诸葛长史了,他磨磨唧唧了半天,另外两个人催促道:“不会这么笨吧,请你快一点跟上。”

长史沉默不语,又过了一顿饭工夫,才憋出一句:“秋草细同毛。”

那另外两人全都大笑起来,说:“笨是笨了点,为什么这么慢啊?”长史曰:“这是中郎的过错了,弄了一个生僻的韵脚,这才耽误了我的速度。”

接着萧中郎又说:“这么美妙的聚会,不能没有人来助酒兴,让玉山把惠娘喊来。”玉山去了。过了一会儿,有一位美人,穿着鲜艳的衣裳从门外走来,笑着拜见坐在宴席上的客人。

诸葛长史开玩笑对女郎说:“你是被萧中郎召来的。跟我有啥关系?”美人说:“你怎么知道我不是为大家来的?”王步兵说:“你想证明一下,不如唱首歌送给长史,为他助助酒兴。”惠娘起身说道:“我来唱一首凤楼的曲子。”当即唱了起来,歌声清丽,倾诉哀怨思慕之情,梁璟听后一时忘了疲倦。


过了很久,歌唱完了,萧中郎又接着唱。唱完歌后他说:“山光渐渐明亮了,我想再来一篇联诗,以享尽欢乐。”当即吟道:“山树高高影。”王步兵接了:“山花寂寂香。”

于是指着诸葛长史说:“刚才那首韵脚生僻,应该是中郎的过错,现在让你接续这个,看看你的快捷文才。”长史应对了一句:“山天遥历历。”一座客人都大笑,说:“接得慢的,不如接得快的,而且接得拙劣,快捷文才就是这样的啊?”诸葛长史脸色很不好看。

轮到梁璟,他接道:“山水急汤汤。”萧中郎假装赞赏,接着问梁璟:“您不是准备考进士的吗?”梁璟说:“我准备参加的,是考举人。”

萧中郎讥笑道:“举人怎么懂得作诗?”梁璟听了这话,发怒了,大声叱喝萧中郎。诸葛长史也猛地甩动衣袖,站起身来。一座客人全都惊散,消失不见,而杯盘碗筷也都不见了。

梁璟从此生病,神志恍惚,往往在梦中,萧中郎和王步兵就会出现。梁璟心里非常厌烦。后来他来到长安,遇到一个姓李的术士,拿了辟鬼符让他佩戴在身上,于是这些现象就绝迹了。

(出自《宣室志》) 

崔御史  

广陵有一处官员的房屋,方圆占地有几百步,建造雄伟壮丽。当地人传说这屋子被鬼盯上了,所以住进去的人,一晚上就会突然死去。于是这座房屋锁门闭户好些年了。


有一位御史崔某,在广陵任职。他来到这处房屋,打开门说:“妖怪不要作怪了,我刚刚住进来,怎么能害我呢?”于是告诉廉使,自己住进去了。

廉使:官名。指唐观察使﹑宋元廉访使以及后世的按察使。

当晚下了小雨,崔君命令仆人全都住到别的屋子,他自己独自睡在厅堂,小心谨慎地躺下。他突然感觉自己的衣服都湿了,于是起身,发现自己的卧床在院子里。他赶紧搬回去睡。不到一顿饭工夫,他的床又跑到院子里了。就这样反反复复,再三如此。

崔君说:“我说天下没有鬼,如今看来真的有啊。”当即准备好簪笔象笏,端起酒水祷祝道:“我听说住在这里的人大多暴死,人和神不同路,应该各自安静地住在自己的地方,怎么能害陌生人呢?虽然有些鬼会暂时让人看到自己,让声音被别人听到,是因为身负冤屈想要申诉,或者是准备找祭祀的人求一点酒饭,所以才出来见人。而人呢,因为惊吓而死,并非是神灵害死的。我非常愚笨,而且不怕鬼。如果你真有什么要倾诉的,跟我直说,有事可以托付我。我就算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祷祝了多次,突然听到空中有声音说道:“你是人,我是鬼。按说做了鬼就不应当干扰人,但我有心里话要说给你听。”崔君回答道:“你尽管说。”

鬼说:“我是女子,姐妹三人,全都尚未及笄而死去,父母把我们葬在郡城的城北很久了。然后广陵府的知府在我们的墓地建造城池,构筑房屋。做事的人把我们地盘上的树都砍光了,又把我们迁到了这间大堂的东北角。魂灵被困不得安宁,无处栖身托付。没想到今天晚上,很幸运遇到你这位明事理的君子,所以我才能够诉说自己的冤屈。假如你宅心仁厚,把我们用棺材葬到野外去,那真是大恩大德了。”

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


说完流泪呜咽,又说:“我们在这里十年了。前前后后进屋来住的人,我们都想跟他们诉说这件事,但是他们自己都被吓死了。我们都是小女子,并非是想害人。”

崔君说:“我前面所说的话,就是这个意思。既然如此,你为什么不出来见我呢?”女鬼说:“我是一个鬼呀,怎么敢以阴间的样子出来见你?你既然答应了我的请求,我就算在阴曹地府,也会感激你的恩情,怎么会让你白白帮忙?”说完,告辞离去。

第二天,崔君找来人手,在大堂的东北角掘地,果然挖出了枯干的骸骨,于是移葬到禅智寺的空地。当地人都前往祭祀,称之为三女坟。从此这个屋子变得安宁了。

(出自《宣室志》)

曹唐  

进士曹唐,以擅长写诗名动一时,他曾经多次参加科举都落了榜。他还经常住在江陵佛寺中的亭沼里。

这地方景致十分幽静美妙,曹唐每次独自来了都要玩赏写诗,有一次想到两句诗:“水底有天云漠漠,人间无路月茫茫。”

吟诵了没一会儿,他就觉得以往做的普通诗句都比不上这两句。

有一天,他还是坐在亭沼上,刚刚开始尽情吟咏,突然看见了两个妇人。

这两人穿着白衣服,看上去十分悠闲,缓步走来。她们边走边吟诗,所吟诗句正是曹唐前天所做的那两句。


曹唐暗想,自己做的诗还没过两天,别人自然是不知道的,这两人为什么会突然就知道了呢?于是上前去追问。但两个妇人没有理他,直接离开。还没走出十步,人已经不见了。

曹唐感到非常疑惑奇怪。他一向跟寺里的和尚法舟友善,于是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法舟。

法舟吃惊地说:“两天前,有一个少年过来拜访我,带着一张青碧色的便笺,让我看这首诗。我刚才正想告诉你。”说完拿出便笺给曹唐看。曹唐十分惘然。

几天后,曹唐死在了佛寺的房舍中。

(出自《灵怪集》)

我是笑古奇今,喜欢这篇文章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53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8 08:2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商隐5首经典怀古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小宇漫谭
2024-10-17 11:49
河南
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是晚唐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构思缜密,多用含蓄象征的手法,精工富丽的辞采,婉转和谐的韵调,曲折细微地去表现深厚的情感。李商隐的诗歌在形式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尤其是他的七言律诗,被认为是继杜甫之后晚唐时期的巅峰之作。

李商隐的文学地位在后世受到了高度认可,尽管在他生前因为被牵扯进“牛李党争”而备受排挤,导致他的一生都在困顿中度过。他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并与段成式、温庭筠三人因风格相近且皆排行第十六而被称为“三十六体”。

在本文李商隐的五首怀古诗作中,《贾生》通过讽刺汉文帝求贤而不知贤,揭示了晚唐社会的现实。李商隐借古讽今,以贾谊的故事表达对当时社会的失望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青陵台》以青陵台为切入点,通过对古代爱情悲剧的回顾,传达了诗人对于忠贞爱情的向往和自身境遇的感慨。《咏史二首·其一》通过对六朝兴亡的回顾,传达了诗人对于历史规律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现实的忧虑。

《筹笔驿》通过咏史的方式,表达了李商隐对于诸葛亮的景仰以及对其未能实现理想抱负的惋惜。

最后,《楚宫》通过对屈原悲剧性人生的描述,展现了李商隐对于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同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己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01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这首诗通过讽刺汉文帝求贤而不知贤,揭示了晚唐社会的现实:晚唐的帝王如同文帝,表面开明,实则昏聩。关于此诗的写作年代,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它写于公元848年(唐宣宗大中二年)正月,李商隐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另一种认为作于同年三、四月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滞留荆巴之时。不论哪种说法准确,诗都是在李商隐经历牛李党争、屡遭排挤、怀才不遇的背景下创作的。

李商隐所处的晚唐已是衰落之时,帝王昏庸、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问题日益加剧。他深陷党争,仕途坎坷,因此借古讽今,以贾谊的故事表达对当时社会的失望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贾生》一诗从题目便引人联想到西汉贾谊,他因被贬长沙成为后世抒写不遇之感的典范。然而,李商隐另辟蹊径,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夜对宣室的情节为诗材。首句“宣室求贤访逐臣”看似赞扬文帝求贤若渴,实则暗含讽刺;次句“贾生才调更无伦”进一步彰显贾谊的卓越才华。接下来的两句“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以“可怜”二字表现文帝态度的转变,失望于其关心鬼神而不顾民生,最后一句更直指晚唐皇帝沉迷求仙问道、荒废朝政的现象。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先扬后抑,形成强烈反差,以此突出主题。表面赞扬汉文帝,实则揭露其昏庸,达成讽刺效果。此外,诗中也寄托了李商隐的个人情感,通过贾谊的经历映射自己在政治上屡受排挤、壮志难酬的境遇。因此,《贾生》不仅是一首出色的咏史诗,也深刻反映了诗人的现实处境与心灵写照。


02
《青陵台》
青陵台畔日光斜,万古贞魂倚暮霞。

莫讶韩凭为蛱蝶,等闲飞上别枝花。

青陵台本身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传说的地方,相传战国时期的宋康王为了得到韩凭的妻子何氏,而迫使韩凭建造青陵台,并最终导致了韩凭夫妇的悲剧结局。

《青陵台》以青陵台为切入点,通过对古代爱情悲剧的回顾,传达了诗人对于忠贞爱情的向往和自身境遇的感慨。首句“青陵台畔日光斜”,描绘了青陵台边夕阳西下的景象,给人一种淡淡的哀愁。接着,“万古贞魂倚暮霞”一句,则将视线转向了韩凭夫妇的贞魂,诗人以“万古”形容其长久不变,而“贞魂”则突显了这对夫妇忠贞不渝的爱情。

第三句“莫讶韩凭为蛱蝶”,引用了韩凭夫妇化蝶的传说,暗示了韩凭夫妇的爱情超越了生死界限。最后,“等闲飞上别枝花”,表面上似乎是在说蝴蝶随意飞到其他花上,实际上,诗人借此表达自己虽有才华,却不被重用,如同蝴蝶一般,虽能自由飞翔,但却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这也反映出了诗人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无奈与失望。

全诗通过对韩凭夫妇忠贞爱情故事的回顾,表达了李商隐对于自身遭遇的无奈与感叹。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青陵台的传说,将其与个人情感体验相结合,使得这首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通过这样的方式,李商隐不仅展示了自己对于爱情的理解,同时也间接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某些弊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敏锐洞察力与深厚的艺术造诣。


03
《咏史二首·其一》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咏史二首·其一》这首诗创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彼时李商隐因柳仲郢的推荐,出任盐铁推官,期间游历江东。在其盐铁推官任上,李商隐创作了大量咏史诗,如《南朝》二首、《齐宫词》、《吴宫》等,这些作品主要批判了君王沉迷于享乐而导致国家衰亡的主题。《咏史二首·其一》则是对整个六朝兴亡历程的总结性作品,它将历史的兴衰变幻浓缩在一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刻感悟。

首句“北湖南埭水漫漫”,诗人选取了六朝故都的典型景色——玄武湖与鸡鸣埭作为描绘对象。玄武湖(即北湖)与鸡鸣埭(即南埭)是六朝帝王娱乐之处,但经过了改朝换代,这些地方的景象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昔日的繁华不再,只剩下一派汪洋的湖水。诗人通过“水漫漫”这一意象,不仅传达了空间上的广阔,还暗示了时间上的流逝,营造出一种历史的空虚与渺茫感。

“一片降旗百尺竿”一句,诗人通过“降旗”这一历史瞬间,形象地刻画了六朝末期的衰败景象。降旗意味着投降或政权的终结,而“一片”则暗示了投降的普遍性,“百尺竿”则强化了这种投降的视觉冲击力,使人们能够感受到那种屈辱与悲哀。此句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描述,更是对六朝统治者荒淫无度、最终导致国家覆灭的历史教训的反思。

“三百年间同晓梦”,诗人将六朝三百年的历史比喻为一场短暂的早晨梦境,这既是对时间流逝的感叹,也是对历史虚幻性质的描述。诗人认为,尽管六朝存在了数百年,但它们的兴亡更迭就像是一场短暂的梦境,很快就被新的历史篇章所取代。

“钟山何处有龙盘?”最后一句以反问形式提出,表达了对传统地理观念中“龙盘虎踞”之说的质疑。钟山(即紫金山)因其蜿蜒的山势被认为具有帝王之气,然而诗人却发出疑问,这种所谓的帝王之气究竟在哪里呢?这不仅是对六朝历史的追问,也是对当下时局的隐忧,暗示着即便有再好的地理条件,也无法保证政权的长治久安。

整首诗通过对六朝兴亡的回顾,传达了诗人对于历史规律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现实的忧虑。李商隐巧妙地将写景与议论结合在一起,不仅呈现了六朝兴废的画面,也蕴含了深刻的历史哲学思考。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过往历史的感慨,以及对未来命运的担忧,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文人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厚的艺术造诣。


04
《筹笔驿》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筹笔驿》这首诗作于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或十年(856年),当时李商隐结束了在梓州幕府的工作,跟随柳仲郢返回长安,途经位于今四川省广元市北的筹笔驿时所作。筹笔驿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筹划北伐事宜的地方,传说诸葛亮曾在此地驻军筹划军事行动。李商隐在此地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怀古之作,表达了他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并为诸葛亮未能实现统一中国的志愿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首联“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诗人通过描写猿鸟的畏惧和风云的守护,将筹笔驿的环境氛围烘托得十分浓厚。这里并没有直接刻画诸葛亮本人,而是通过猿鸟、风云这些自然景物的状态来侧面烘托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表达了对诸葛亮治军严谨的敬佩之情。

颔联“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上句写诸葛亮徒有运筹帷幄之能,下句则点出后主刘禅最终投降的事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突显了诸葛亮的智慧与后主的软弱,表达了对诸葛亮未能完成统一大业的遗憾。

颈联“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进一步赞扬了诸葛亮的才能堪比古代名将管仲、乐毅,然而面对关羽、张飞两位大将的早逝,诸葛亮也无力回天。这不仅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同时也透露出对于蜀汉败亡原因的思考。

尾联“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诗人回忆自己曾到访成都的武侯祠,吟诵《梁父吟》,表达了对诸葛亮未竟事业的深切遗憾。这里的“恨”既是对诸葛亮遗恨的同情,也是诗人对自己无法施展抱负的隐喻。

整首诗通过咏史的方式,表达了李商隐对于诸葛亮的景仰以及对其未能实现理想抱负的惋惜。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李商隐对于自己身处动荡时代的无奈与哀愁。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使诗句既富有韵律美,又富含深意,体现了李商隐作为晚唐诗人卓越的艺术才能。


05
《楚宫》
湘波如泪色漻漻,楚厉迷魂逐恨遥。

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山鬼语相邀。

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

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

《楚宫》这首诗可能作于公元848年(唐宣宗大中二年),当时李商隐从桂州返回长安,途经潭州等地。在旅途中,诗人面对着湘江的滔滔江水,联想到屈原的不幸遭遇及其悲剧性的结局,心中涌起无限感慨,遂作此诗以吊屈原。李商隐的一生在政治上颇为失意,生活道路坎坷多舛,因此他在吊古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对社会政治和个人身世的感慨。

首联“湘波如泪色漻漻,楚厉迷魂逐恨遥”,诗人开篇即以“如泪”的湘江水和“逐恨”的屈原魂魄,奠定了全诗的基调。清深的湘江水仿佛汇集成无数的眼泪,而屈原那充满悲愤的魂魄,则随着水流远去,表达出诗人对屈原的深切同情与哀悼。

颔联“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山鬼语相邀”,诗人通过描写枫树、夜猿、女萝、山鬼等景物,营造了一种凄迷幽冷的氛围。猿猴的哀鸣和山鬼的低语,仿佛是在与屈原的魂魄交流,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悲凉之感。

颈联“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这两句从屈原的身后事入手,探讨了招魂的问题。诗人认为,即便是埋葬于土地中的躯体腐败之后,魂魄也难以招回;更何况屈原是沉江而死,葬身于腥臊的鱼虾之中,这样的情况使得招魂变得更加困难。

尾联“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诗人以乐观的态度结束全诗,表达了即使屈原已逝,但只要有楚人存在,就会有人记得他,并用彩丝包裹的食物来祭奠他。这里的“三户”指的是屈原曾经说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表达了屈原的精神在民间流传不息。

整首诗通过对屈原悲剧性人生的描述,不仅展现了李商隐对于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同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己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比喻,使得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情感,体现了李商隐独特的艺术风格。

更多精彩图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53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8 08:2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莫讶韩凭为蛱蝶,等闲飞上别只花。是什么意思求大神帮助
 我来答 分享 举报
1个回答#热议# 为什么有人显老,有人显年轻?
小可心Q2l倿権
2014-08-12 · 超过60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关注
宋朝有个士大夫叫韩凭,他的妻子姿色绝伦,被皇帝康王知道后,强行将韩凭之妻霸占。韩凭悲极而亡。康王见到韩凭夫人后对她的美貌垂涎三尺,马上封她为妃子并逼她接受所谓的宠幸。韩凭夫人自知抵抗无用,便哄骗康王说:“我与韩凭夫妻多年,总有一些情谊,如今他刚刚死去,我时时哭哭啼啼,怎能讨得君王您的欢心呢?不如让我为他守丧七天,悼祭他一番,了却了以前与他的情缘,然后再一心服侍皇上,不知可否?”康王答应了韩凭夫人的请求,并设高台于七天后祭奠韩凭。祭毕,韩凭夫人乘人不备,从高台跳下自杀。康王赶忙伸手去拉,想抓住韩凭夫人的裙带。想不到韩凭夫人早已将裙带腐蚀,康王着手裙带寸寸断裂,全都化为蝴蝶飞去。故事中的韩凭又作“韩朋”或“韩冯”,唐代变文有《韩朋赋》一卷,较详细地记载了类似的情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53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8 08: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韩凭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韩凭,亦作"韩冯"、"韩朋"。战国时期宋国商丘人。

东周战国时,宋康王见舍人韩凭的妻子何贞夫貌美,就把何氏霸占过来,为此韩凭夫妇双双殉情自杀。宋康王发怒,不让韩凭夫妇葬在一起,让他们的坟墓遥遥相望。后来,就有两棵大梓树分别从两座坟墓的端头长出来,十天之内就长得有一抱粗。两棵树树干弯曲,互相靠近,根在地下相交,树枝在上面交错。又有一雌一雄两只鸳鸯,长时在树上栖息,早晚都不离开,交颈悲鸣,凄惨的声音感动人。宋国人都为这叫声而悲衷,称这种树为"相思树"。说这种鸳鸯鸟就是韩凭夫妇精魂变成的。

如今商丘睢阳还有韩凭城。韩妻何氏所作的歌谣《乌鹊歌》《青陵台歌》至今还在这里流传。

基本信息
本名
韩凭

别名
韩冯、韩朋

所处时代
东周战国时期


民族族群
宋人(华夏族)

出生地
宋国商丘

目录
1人物生平
2文献记载
3后世纪念
4后世评价
5社会影响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战国时期,宋康王的舍人韩凭,娶何贞夫为妻。何氏貌美,宋康王把何氏夺过来。韩凭心怀怨恨,宋康王把他囚禁起来,并定罪判韩凭服城旦这种苦刑,让韩凭帮着修建青陵台。韩凭暗地里托人给妻子带了封信,韩妻何氏保留了韩凭的信,信中故意使语句的含义曲折隐晦,信中说:"久雨不止,河大水深,太阳照见我的心。"不久宋康王得到这封信,把信给亲信臣子看,亲信臣子中没有人能解释信中的意思。臣苏贺回答说:"久雨而不止,是说心中愁思不止;河大水深,是指长期两人不得往来;太阳照见心,是内心已经确定死的志向。"不久韩凭就自杀了。

韩妻于是暗中使自己的衣服朽烂。宋康王和何氏一起登上高台,韩妻何氏于是从台上往下跳自杀;宋康王的随从想拉住她,因为衣服已经朽烂,经不住手拉,何氏自杀而死。韩妻何氏在衣带上写下的遗书说:"王以我生为好,我以死去为好,希望把我的尸骨赐给韩凭,让我们两人合葬。"

宋康王发怒,不听从韩妻何氏的请求,使韩凭夫妇同里之人埋葬他们,让他们的坟墓遥遥相望。宋康王说:"你们夫妇相爱不止,假如能使坟墓合起来,那我就不再阻挡你们。"很短时间内,就有两棵大梓树分别从两座坟墓的端头长出来,十天之内就长得有一抱粗。两棵树树干弯曲,互相靠近,根在地下相交,树枝在上面交错。又有一雌一雄两只鸳鸯,长时在树上栖息,早晚都不离开,交颈悲鸣,凄惨的声音感动人。宋国人都为这叫声而悲哀,于是称这种树为相思树。相思的说法,就从这儿开始。鸳鸯鸟就是韩凭夫妇精魂变成的。

至今商丘睢阳还有韩凭城。韩妻何氏所作的歌谣《乌鹊歌》和《青陵台歌》至今还在这里流传。

折叠编辑本段文献记载
晋朝干宝所著《搜神记》卷十一。唐朝李冗所著《独异志》卷中﹑唐朝刘恂所著《岭表录异》卷中引此作"韩朋",《艺文类聚》卷九二引三国魏文帝所著《列异传》﹑《法苑珠林》卷三六引晋朝干宝《搜神记》作"韩冯"。后用为男女相爱﹑生死不渝的典故。其后,刘恂《岭表录异》记录了唐人由韩凭夫妇故事附会出的一种新禽鸟--韩朋鸟。

民间文学所记韩凭夫妇事,以唐代俗赋《韩朋赋》为代表,它内容繁复,情节离奇,文字浅显,充分表现出民间文学的创作特色。故事梗概是贤士韩朋仕宋,三年不归,妻贞夫思夫而寄书。朋得书心悲,不慎为宋王所得。宋王爱其文美,遣梁伯诓骗贞夫入宫,立之为后。贞夫不改其志,宋王囚禁韩朋,使筑青陵台。贞夫往清陵台见到韩朋,裂裙裾作书,射到台下。朋得书自杀,贞夫求王以礼葬之。葬日,贞夫以苦酒浸衣,自投圹中。宋王遣使觅之不获,惟见青白二石。分别埋于道之东西,各生桂树、梧桐,枝叶相交为韩朋树。王伐之,二札落水,化为双鸳鸯飞去。王得其一羽,以之拂颈,其头自落。未之三年,宋国亦灭之。《韩朋赋》符合民间故事多生枝节、报应不爽的形式,虽与《搜神记》有很多差异,然根本出于一个故事,则是无可辩驳的。容肇祖《敦煌本〈韩朋赋〉考》认为:从《韩朋赋》的内容去考证,可定为不是因《搜神记》的记载而产生,而且《韩朋赋》为直接朴实的叙述民间传说的作品。从音韵去考证,可定为初唐以前,或为晋至萧梁间的作品。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纪念
韩凭夫妇故事的古迹,最早见于记载仅有《搜神记》"今睢阳有韩凭城"一处,位于河南商丘南。但是郦道元《水经注》说"睢水东过睢阳县南",没有说及韩凭城,或者因为是民间的称谓,故不著录。但说"睢阳曲池东又有一台,世谓之清泠台",与《韩朋赋》"清陵台"、《独异志》"青凌台"比照,可见清泠台是由青陵台所递变来的。后代所说韩凭故事古迹,较多集中在青陵台、韩凭冢、韩凭妻墓等三处。

晋袁山松《郡国志》首次具体提到"郓州须昌县犀丘城"有青陵台(《太平广记》卷一七八),即山东东平县西北,但东平县不属于宋国,而属鲁国所辖,故不可信。

韩凭冢古迹首见于《太平寰宇记》卷十四济州郓城县(今山东郓城)条下,晚明李贤等修的《明一统志》卷二十六、陆应阳《广舆记》卷六(清蔡方炳《增订广舆记》同)、钟惺《名媛诗归》、彭大翼《山堂肆考》商集卷四十六、冯梦龙《情史》卷十一等亦对此有所记载,但都说是在河南开封,开封在战国时代是魏国的国都,故不可信。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评价
唐朝诗人李白游商丘青陵台时曾写下《白头吟》诗一首,有"古来得意不相负,只今惟见青陵台"诗句。

唐朝诗人储嗣宗游商丘时写下《宋州月夜感怀》:"寂寞青陵台上月,秋风满树鹊南飞。"

唐朝诗人李商隐作《蜂诗》:"青陵粉蝶休离恨,长定相逢二月中。"(《全唐诗》卷539)

李商隐作《青陵台》:"青陵台畔日光斜,万古贞魂倚暮霞。"(《全唐诗》卷539)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下:"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穷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青陵台伴随着"相思"的传说就这样在海内外流传开来,成为华夏民族以及日本和东南亚都妇孺皆知的传说故事。

折叠编辑本段社会影响
韩凭夫妇故事是中国古代民间产生较早的一个生死相许的爱情悲剧,历代文人亦多有记载此事者。一般来说,文人们的赋咏议论,下笔时多少会受时代思潮与个人情感的左右,在有意无意之间加入许多附会和夸饰,韩凭夫妇故事也是如此。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通过韩凭夫妇故事的流变来管窥时代思潮,了解文人旨趣。

关于韩凭夫妇故事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列异传》,该书已佚,其所记韩凭夫妇事残存于《艺文类聚》卷九十二"鸳鸯"门中。由于《列异传》多记汉代以来的事,故可以证明韩凭夫妇故事于汉代就已广泛流传。至晋代干宝《搜神记》,对这一爱情悲剧的记载就比较完整了。

《搜神记》所记韩凭夫妇事与《列异传》相比,增添了"密遗凭书"、"阴腐其衣"、死后化为相思树的细节,并附会出韩凭城古迹,韩凭妻也从无名氏转化成有名氏。而据文中最后一句"其歌谣至今犹存",可知干宝所记韩凭夫妇事是依据民间流传的歌谣而来。可见,韩凭夫妇故事在当时的影响是普遍而久远的。尽管如此,南朝时韩凭夫妇故事尚有不同版本,如《稽神异苑》所引《搜神记》韩凭夫妇事在细节上就与他书颇有不同:韩冯妻为晋康王所夺,韩冯与妻子一病死一投隧。这种名字上(如韩凭、韩朋、韩冯、晋康王、宋康王)、情节上(死亡方式)的些微差异,正是韩凭夫妇故事出自民间的又一佐证。韩凭为战国人氏,其故事口耳相传,在流传过程中发生变异是自然而然的。此外,韩凭夫妇故事中的韩凭、宋康王与《史记》所载的韩冯、宋康王在身份和时代背景上有相吻合之处(1)(PP.656-660),可以认为是附会古事生发而来,这也正是民间文学常用的展开故事的手法。

综上所述,到唐代为止对韩凭夫妇故事的记载,无论民间文学还是文人文学,其主题都是比较真挚与纯朴的,即都以歌颂韩凭夫妇之间的坚贞爱情、控诉以宋康王为代表的统治阶级的仗势渔色的恶行为主。宋代以降,《搜神记》、《韩朋赋》所记载的韩凭夫妇故事为后世文人广泛化用,但文学性、虚构性则逐渐增强了,不仅在故事主干上增添了青陵台、化鸳鸯、化蝶、《青陵台歌》、《乌鹊歌》等枝叶,而且韩凭妻的形象也由单薄到丰满,从一个无名的执着于爱情的女子变成善作歌名志的才女,表现出不同于民间文学的文人旨趣。下文试从三个情节单元的衍化变形上去考察韩凭夫妇的演变过程,并简单分析其原因。

折叠化树
韩凭夫妇故事在早期流传过程中,结局都是化为枝体相交的相思树,树上有双鸳鸯。鸳鸯,由于配偶期间雌雄形影相随,古人误以为是终身相匹之禽,如晋崔豹《古今注·鸟兽》就记载鸳鸯"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思而至死,故曰匹鸟",因此多将其用为情侣与爱情忠贞不二的象征。韩凭夫妇故事中出现鸳鸯交颈悲鸣的情节就是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

折叠化鸳鸯
唐代韩凭夫妇故事逐渐出现化树、化鸳鸯两种不同的结局。化树类结局以段公路《北户录》为代表,为交待相思树的来历,卷三《相思子蔓》以植物传说的形式著录了韩凭夫妇死后化树事。其后,刘恂《岭表录异》记录了唐人由韩凭夫妇故事附会出的一种新禽鸟---韩朋鸟:

有鸟如鸳鸯,恒栖其树,朝暮悲鸣。南人谓此禽即韩朋夫妇之精魂,故以韩氏名之(5)。这里将"韩朋鸟"视为韩凭夫妇精魂所化,表明故事结局已由化树向化鸟转变,并且这种精魂不灭、生死相随的表现方式更创造了后来"梁山伯、祝英台"一类故事的母型。值得一提的是《韩朋赋》在化鸟结局上更进一步,增添了"化为鸳鸯飞去"的情节,直接将以往"恒栖树上"的鸳鸯视为韩凭夫妇的精魂。唐代,韩凭夫妇死后化为鸳鸯的故事大约极为通行,"韩凭"在许多诗文作品中甚至成为了鸳鸯的代称,如李贺《恼公》诗、王初《青帝》《即夕》诗、温庭筠《会昌丙寅丰岁歌》都直接将鸳鸯称为"韩凭"。宋代温革《琐碎录》(《永乐大典》卷14537)和曾慥《类说》卷二十三《物类相感志》,也都采用了"化为鸳鸯飞去"的结局。

折叠化蝶
这种从化树到化鸳鸯的转变可能更进一步刺激了文人的想象,并渐渐与梁祝化蝶故事混合在一起,递变为双舞双飞的蝴蝶。李商隐《青陵台》、《蜂》、《蝇蝶鸡麝鸾凤等成篇》等诗首次咏韩凭事提到了蝴蝶,但是由于诗句本身提供的信息有限,我们并不能肯定这时已有了化蝶的结局,因为这也可能是诗人凭吊古迹时只见蛱蝶、未见鸳鸯而作出的浪漫的想象。不论真实情况如何,其后化蝶情节却愈演愈烈。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十四记载韩凭妻"自投台下,左右揽之,著手化为蝶",这里所云的韩凭妻衣裳破碎化为蝴蝶,与韩凭夫妇死魂化为鸳鸯,犹为二事。至王安石《蝶》诗,则以韩凭妻化为蝶:翅轻于粉薄于缯,长被花牵不自胜。若信庄周尚非梦,岂能投死为韩凭?

从《太平寰宇记》的衣裳破碎如蝴蝶纷飞到王安石《蝶》诗的韩凭妻化蝶,化蝶与化鸳鸯已俨然成并驾齐驱之势,宋杨齐贤注李白《白头吟》则综合化蝶与化鸳鸯二说:宿夕文木生坟,有鸳鸯栖其上,音声感人,化为蝴蝶。

到明彭大翼《山堂肆考》羽集卷三十四乃云:俗传大蝶必成双,乃梁山伯、祝英台之魂,又云韩凭夫妇之魂,皆不可晓。李义山诗:"青陵台畔日光斜,万古贞魂倚暮霞。莫讶韩凭为蛱蝶,等闲飞上别枝花。"

由上述引文亦可知李商隐诗实是化蝶一说的滥觞。到明代韩凭夫妇化蝶之说已作为成说进入了地方志的记载,如清代《封邱县志》卷六记载:有鸳鸯鸟各一,恒栖树上,朝夕悲鸣。人谓即韩凭夫妇之精魄。后化为双蝴蝶飞去。

至于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约有以下三种可能。

第一,民间故事的模型里,凡是爱情的悲剧,因为种种现世人生的阻隔结局不能圆满的,末了每有化草木而交柯、化鸳鸯而交颈的想象,将其视为精诚凝结所致,以证明至情是天地不能违、生死不能间、鬼神不能问的。例如《太平广记》卷三八九尚有"比肩人"、"共枕树"这样类似的化树传闻。此外,韩凭夫妇故事结局后来也出现了化蝶之外的说法:明天然痴叟《石点头·玉箫女再世玉环缘》入话有"韩朋夫妇,死为比翼鸟";清张贵胜《遣愁集》卷四说及韩凭夫妇有"人谓其在天为比翼鸟,在地为连理枝,在花为并蒂莲,在水为比目鱼"之语。以上种种意象的共同之处是成双成对出现,彼此之间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可见,对于民间故事来说,重要的是意象所传达的含义而非意象本身。据此,我们或许可以做出大胆推测,宋代之后随着梁山伯、祝英台故事流传渐广,蝴蝶意象也具有上述含义了,且由于韩凭夫妇故事与梁祝故事在主题上的相似性,二者逐渐有互相融合趋势。

第二,宋代之后,文人心态趋于内敛,对于世事缺少晋人的狂狷、唐人的豪放。这样的心态之下,蝴蝶相对于鸳鸯来说,或许是更符合逻辑的选择。鸳鸯虽善飞,但倒底是水禽,是栖息在水滨江边的。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多的是"鸳鸯于飞,肃肃其羽。朝游高原,夕宿兰渚"(魏嵇康《赠兄秀才入军十八首》)和"朝飞绿岸,夕归丹屿"(梁萧纲《鸳鸯赋》)的描写,至于鸳鸯栖在树上的记述,却仅有韩凭夫妇故事和焦仲卿妻故事等寥寥几例而已;并且鸳鸯在北方不是一种常见的动物,因此从唐代开始,已经开始有人为此提出更为合适的说法。如《岭表录异》说"有鸟如鸳鸯",命名为"韩朋鸟",其后诸书在著录韩凭夫妇故事时,虽未采用"韩朋鸟"这一新名词,但在遣词用字上也十分谨慎,多数说"有鸟如鸳鸯"。这种由夸张到求实的细微转变,是文人心态变化的一种折射。

第三,与鸳鸯相比,蝴蝶更为普遍和常见,在故事的流传中不受地域的限制。此外,古人不理解蝴蝶的蜕变过程,对蝴蝶的认识有非常迷信的一面,本来就有"化蝶"之说。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总结各种化蝶之说道:《古今注》谓橘蠹化蝶,《尔雅》翼谓菜虫化蝶,《列子》谓乌足之叶化蝶,《埤雅》谓蔬菜化蝶,《酉阳杂俎》谓百合花化蝶,《北户录》谓树叶化蝶,《丹青野史》谓彩裙化蝶,皆各据其所见者而言尔。

也就是说,古人认为蝴蝶是幻化而来的。从这层考虑出发,用化蝶代替化鸳鸯,也许更贴近精魂幻化的实质。

第四,蝴蝶意象在中国文人心中具有更为复杂的审美含义,化蝶比化鸳鸯能传达出更丰富的内涵。自《庄子·齐物论》记庄周梦蝶,有"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等语之后,文人便常用此典咏蝶以表现人生若梦,如"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庾信《拟咏怀》)、"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因此,韩凭夫妇之魂化为蝴蝶的结局,能暗示出这实际上是一场不可能实现的美好梦幻,比化为鸳鸯的结局更能深刻揭示出现实的残酷性,也就更富予悲剧意义和悲剧美。除此之外,细细剖析庄周"化"蝶的意蕴,还可以发现蝴蝶既是人的自然化,也是自然的人化和社会化。在这种境界中,自然与人同一,人之生命即自然之生命,是中国文人在天人合一、自然与人心灵冥合的境界中所达到的最高审美境界。从这种深层审美意义上去理解,韩凭夫妇死后精魂化为蝴蝶,便还象征着生命的超越,意味着生生不息的生命过程的延续、其爱情之坚贞美好永不消失。

折叠贞行与文才
宋代之前,韩凭夫妇故事的著录集中在情节发展上,故事的常见面目是宋王捕韩凭筑青陵台,韩凭自杀后妻投台而死,突出表现韩凭妻的聪明机智及她在爱情上的矢志不移,而不特注重于贞节,如六朝时的《郡国志》和《稽神异苑》都有"宋王纳韩凭之妻"和"以韩冯妻美纳之"的文字,唐代诸书虽未直接提及"纳"字,但夺妻和王与之登台的情节传达出的信息也距此不远,《韩朋赋》甚至明言贞夫入宫,宋王立之为后。宋元以降,以宋路振《九国志》的记载为肇端,文人在著录韩凭夫妇事时着眼点开始集中在韩凭妻的贞行与文才上。

《九国志》记韩凭夫妇事与前此诸书颇有不同:

韩冯,战国时为宋康王舍人,妻何氏美。王欲之,捕舍人筑青陵台,何氏作《乌鹊歌》以见志,遂自缢死:"南山有乌,北山张罗;乌自高飞,罗当奈何?乌鹊双飞,不乐凤凰;妾是庶人,不乐宋王。"

这里有两个明显的改变1)从"王欲之"与"遂自缢死"的上下文来看,韩凭妻的清白得以保全。(2)首次出现了作诗见志的情节。这两处改动得到了后世文人的共鸣。为旌扬韩凭妻的贞行,宋代杨齐贤注李白《白头吟》时更自出异辞将情节发展先后次序调整为:王欲之,捕韩凭筑青陵台→何作诗见志→自缢→韩亦死,变成了韩凭妻先自杀。无独有偶,明张之象《彤管新编》亦采用了这一情节顺序,这些都说明宋世之后的文人开始渐重妇人的贞节。作为贞行的补充,韩凭妻的文才--作诗见志也开始尤为文人所津津乐道。

唐以前关于韩凭夫妇故事的记载中,仅有《搜神记》的"其歌谣至今犹存"算是暗示了有叙述韩凭夫妇故事的民间歌谣。《韩朋赋》里出现的八句简单易记、意味古朴的诗,即贞夫与韩朋书中的"南山有乌,北山张罗,乌自高飞,罗当奈何"四句,以及贞夫答宋王之语的"燕雀群飞,不乐凤凰,妾是庶人之妻,不乐宋王"四句,则被《九国志》冠之以《乌鹊歌》之名,且为求题目与内容贴切,作了字句上的润色,"著作权"也归到了韩凭妻名下。宋王存《九域志》、元林坤《诚斋杂记》、明冯惟讷《古诗纪》、梅鼎祚《古乐苑》和《皇霸文纪》、钟惺《名媛诗归》、麻三衡《古逸诗载》、《情史》、《明一统志》、清沈德潜《古诗源》、马上巘《诗法火得》、杜文澜《古谣谚》等都保留了作《乌鹊歌》见志的情节,但在具体内容上则有八句与四句之别,四句的《乌鹊歌》始自《诚斋杂记》,专指"乌鹊双飞"等后四句。由于后四句特别切题,"南山有乌"等前四句便渐渐成为无题的"单行本",到明代杨慎《风雅逸篇》首次名之以《青陵台歌》,并将"其雨淫淫"三句命名为《韩凭妻答夫歌》。可见,所谓《青陵台歌》、《乌鹊歌》、《韩凭妻答夫歌》,皆是用"新题"套"陈言",无甚新意。然而,这些诗句被重新命名之后,宋元以降的文人却都非常乐于称引之,著录方式或如冯惟讷《古诗纪》,以诗系事,将韩凭事作为题解录入;或如钟惺《名媛诗归》,以人系事,将韩凭事作为古逸诗作者"韩凭妻何氏"的生平事迹加以介绍。这样一来,与诗作的著录相比,韩凭夫妇故事本身反而退居到了一个比较次要的地位,因而文人在叙述之时也不太注重故事情节发展的先后和最终结局,故事的普遍面目也就变成了:康王筑台望韩凭妻,妻作诗见志,遂自缢;提及或不提及韩凭的沦为囚徒与自杀。可见,宋元以降,尤其是明清两代文人特重韩凭妻的诗才,并且通过作诗见志和自缢情节次序的细微改动,突出了韩凭妻性格中抗暴、贞烈的一面。这样,韩凭妻的形象也就无形中具有了烈妇的特质了,正如冯梦龙《过青陵台有感》所说: 韩凭夫妇两鸳鸯,千古情魂事可伤。莫道威强能夺志,妇人执情抗君王。

因此,《封邱县志》记载韩凭夫妇事归入卷六"人物"类"贞烈"门下,并于卷二"古迹"中生出"息氏墓"这样的类似贞节碑坊的古迹,清刘开《广列女传》也于卷十三"烈妇"门收录了韩凭夫妇故事,并作颂曰:"投台拒桀,千载流芳。神生连理,义感鸳鸯。"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青陵台歌》、《乌鹊歌》在文人间的盛行和文人们对韩凭妻贞烈的讴歌是分不开的,尤其是明清文人非常乐于将韩凭妻视为一个德才兼备的理想女性。笔者以为,这种现象与明清之际的贞节观、才女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一,宋元以后由于程朱理学的影响,贞节观渐渐深入人心,到明清两代,由于"一女不事二夫"、"妇无二夫"(杜范《杜献清公集》卷十七《跋蔡夫人墓铭》)的贞节观得到了最广泛的宣扬和传播,世人对韩凭夫妇故事的认识也有了新的角度。韩凭妻的为情生、为情死,看在明清人眼中,无疑是最佳的烈妇样本,意义正如《名媛诗归》在《答夫歌》下的评论所说是"败尽千古声色中骄马令势力之兴,伤心中快事"。文人对韩凭夫妇故事的认知也就更多地停留在道德伦理价值的层面上。

第二,中国传统文人素来重才学,且从六朝之后就发展出了一套才女观,以为理想之女性除了美德之外还须具有诗才。明末清初,以李贽为首的思想家大力批判"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道德观,以钱谦益为首的文坛领袖也极力褒扬女子之才,还特在《列朝诗集》中设"香奁"一门,这些都使得明末清初形成了一股才女崇拜风气。文人们编辑了各种各样的妇选集,不仅搜集当代的作品,而且乐于对过去遗失的女性文本进行考古。例如今天我们能见到较完整的《李清照集》,就多应归功于明清文人的辑佚工作。在这种才女观的影响下,文人们在韩凭夫妇故事的传承中抓住作诗见志的情节不断生发,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名媛诗归》对韩凭妻诗的编选可谓是最佳之佐证。

第三,明中叶朝政日见腐朽,革除弊政、振兴国家的呼声渐高。与此相关,明中期的文学针对前期文学以宋人为典范的立场与浮靡文风,为了摆脱程朱理学、官方政治对文学的约制,提倡"复古"和标榜"古文辞",追求文学中自然真实的情感表现。在诗歌上,以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前后七子,极力推崇汉魏的古体诗与盛唐的近体诗。在这种复古主义风气的影响下,由于《青陵台歌》和《乌鹊歌》时代甚古,士大夫颇乐于称引这二首诗,出于收集古逸诗之目的,将其引入了各种诗歌著作当中。

韩凭夫妇故事在古代有广泛影响,除诗文、小说之外,戏曲当中尚有元杂剧《列女青陵台》(庾吉甫撰)和明传奇《十义记》。前者今已亡佚,内容如何不得而知。后者据《曲海总目提要》可知是借用韩凭夫妇事,凭空结撰。今天,韩凭夫妇故事并不为人耳熟能详,但在地方戏曲当中,尚有川剧《青陵台》(亦称《鸳鸯》)、新编越剧的《相思树》、评剧的《青陵台》(亦称《青陵化蝶》),皆是根据韩凭夫妇故事编写和演出的。

折叠注释
《搜神记》原书已亡佚,今通行本《搜神记》为明末胡震亨辑刻而成。该书所记韩凭夫妇事佚文见于《艺文类聚》卷四十、《法苑珠林》卷二十七(百卷本)、《独异志》卷中、《北户录》卷三、《岭表录异》卷中及《太平御览》卷五五九及卷九二五、《海录碎事》卷二十二上、《记纂渊海》卷九十七、《古今事文类聚》卷四十六、《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卷六十八、《太平寰宇记》卷一四,诸书所引文字多有歧异,其中以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二十七感应缘中保存最为完整。

《稽神异苑》首见于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和曾《类说》摘录。撰人已不可考,有南齐焦度、晚唐焦璐等说,晁氏认为或是焦璐《穷神秘苑》之误。李剑国先生在《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中认为从书中记事来看,当是梁、陈间人为之。今存从《类说》、《吴郡志》、《施注苏诗》、《永乐大典》辑出的28条佚文。韩凭夫妇事见于《永乐大典》卷1453。

秦志所记韩凭妻墓为"韩凭妻何氏墓",与前二志"韩冯妻息氏墓"不同,这是韩凭夫妇名氏在流传中的歧异性的表现。韩凭妻"息氏"的说法,容肇祖在《敦煌本〈韩朋赋〉考》中认为起于明代,疑来自高信的《青陵台诗》。详见《敦煌变文论文录》,654-655页。

关于明清女书的刊成及贞烈的表彰,参见董家遵《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45-251页)及盛义《中国婚俗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371页)。

折叠参考文献
(1)容肇祖.敦煌本《韩朋赋》考[A].敦煌变文论文录[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53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8 08:3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青陵台
施燕辰施燕辰〔清代〕

青陵台下美人咽,青陵台上君王悦。见妾容颜不见心,妾颜如玉心如铁。

无情白练送蛾眉,人读遗歌空泪垂。莫向青陵台下过,女贞树黑杜鹃悲。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施燕辰,原名燕,字叔虞,号梦玉,一号梅岩,宛平籍会稽人。道光庚子举人,官内阁中书,改江苏知县,特用道。有《红豆秋居诗稿》。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0e1a3228ffab.aspx
施燕辰
施燕辰
施燕辰,原名燕,字叔虞,号梦玉,一号梅岩,宛平籍会稽人。道光庚子举人,官内阁中书,改江苏知县,特用道。有《红豆秋居诗稿》。► 2篇诗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53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8 08: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乌鹊歌二首
[ 先秦 ] 佚名
原文
南山有乌,北山张罗。乌自高飞,罗当奈何!

乌鹊双飞,不乐凤凰,妾是庶人,不乐宋王!

译文
南山有那乌鹊在飞,猎人却在北山张开罗网。乌鹊自己高高飞走,罗网空空又能怎样。

乌鹊双双在空中飞翔,谁也不愿去与凤凰栖息共享。小女子我本是平民百姓,也不乐意侍奉您宋王。

注释
乌:即乌鸽,鸟名,指喜鹊。

罗:捕鸟的网。

凤凰:传说中的鸟王名。雄曰风,雌曰凰,这里合称,意指众鸟之王,暗指宋王戴偃。

宋王:战国时宋国国君,名偃,谥康王。

作者介绍

佚名
查看百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53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8 08: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韩凭的介绍
 我来答 分享 举报
1个回答#热议# 什么是淋病?哪些行为会感染淋病?
唯爱小侽11Al
2016-05-29 · TA获得超过352个赞
关注
韩凭,亦作韩冯、韩朋。战国时期宋国商丘人。1东周战国时,宋康王见舍人韩凭的妻子何贞夫貌美,就把何氏霸占过来,为此韩凭夫妇双双殉情自杀。宋康王发怒,不让韩凭夫妇葬在一起,让他们的坟墓遥遥相望。后来,就有两棵大梓树分别从两座坟墓的端头长出来,十天之内就长得有一抱粗。两棵树树干弯曲,互相靠近,根在地下相交,树枝在上面交错。又有一雌一雄两只鸳鸯,长时在树上栖息,早晚都不离开,交颈悲鸣,凄惨的声音感动人。宋国人都为这叫声而悲衷,称这种树为“相思树”。说这种鸳鸯鸟就是韩凭夫妇精魂变成的。1如今商丘睢阳还有韩凭城。韩妻何氏所作的歌谣《乌鹊歌》《青陵台歌》至今还在这里流传。



抢首赞    评论 分享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53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9 09: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商隐5首经典怀古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小宇漫谭2024-10-17 11:49河南




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是晚唐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构思缜密,多用含蓄象征的手法,精工富丽的辞采,婉转和谐的韵调,曲折细微地去表现深厚的情感。李商隐的诗歌在形式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尤其是他的七言律诗,被认为是继杜甫之后晚唐时期的巅峰之作。


李商隐的文学地位在后世受到了高度认可,尽管在他生前因为被牵扯进“牛李党争”而备受排挤,导致他的一生都在困顿中度过。他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并与段成式、温庭筠三人因风格相近且皆排行第十六而被称为“三十六体”。


在本文李商隐的五首怀古诗作中,《贾生》通过讽刺汉文帝求贤而不知贤,揭示了晚唐社会的现实。李商隐借古讽今,以贾谊的故事表达对当时社会的失望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青陵台》以青陵台为切入点,通过对古代爱情悲剧的回顾,传达了诗人对于忠贞爱情的向往和自身境遇的感慨。《咏史二首·其一》通过对六朝兴亡的回顾,传达了诗人对于历史规律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现实的忧虑。


《筹笔驿》通过咏史的方式,表达了李商隐对于诸葛亮的景仰以及对其未能实现理想抱负的惋惜。


最后,《楚宫》通过对屈原悲剧性人生的描述,展现了李商隐对于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同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己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01《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这首诗通过讽刺汉文帝求贤而不知贤,揭示了晚唐社会的现实:晚唐的帝王如同文帝,表面开明,实则昏聩。关于此诗的写作年代,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它写于公元848年(唐宣宗大中二年)正月,李商隐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另一种认为作于同年三、四月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滞留荆巴之时。不论哪种说法准确,诗都是在李商隐经历牛李党争、屡遭排挤、怀才不遇的背景下创作的。


李商隐所处的晚唐已是衰落之时,帝王昏庸、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问题日益加剧。他深陷党争,仕途坎坷,因此借古讽今,以贾谊的故事表达对当时社会的失望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贾生》一诗从题目便引人联想到西汉贾谊,他因被贬长沙成为后世抒写不遇之感的典范。然而,李商隐另辟蹊径,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夜对宣室的情节为诗材。首句“宣室求贤访逐臣”看似赞扬文帝求贤若渴,实则暗含讽刺;次句“贾生才调更无伦”进一步彰显贾谊的卓越才华。接下来的两句“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以“可怜”二字表现文帝态度的转变,失望于其关心鬼神而不顾民生,最后一句更直指晚唐皇帝沉迷求仙问道、荒废朝政的现象。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先扬后抑,形成强烈反差,以此突出主题。表面赞扬汉文帝,实则揭露其昏庸,达成讽刺效果。此外,诗中也寄托了李商隐的个人情感,通过贾谊的经历映射自己在政治上屡受排挤、壮志难酬的境遇。因此,《贾生》不仅是一首出色的咏史诗,也深刻反映了诗人的现实处境与心灵写照。




02《青陵台》

青陵台畔日光斜,万古贞魂倚暮霞。


莫讶韩凭为蛱蝶,等闲飞上别枝花。


青陵台本身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传说的地方,相传战国时期的宋康王为了得到韩凭的妻子何氏,而迫使韩凭建造青陵台,并最终导致了韩凭夫妇的悲剧结局。


《青陵台》以青陵台为切入点,通过对古代爱情悲剧的回顾,传达了诗人对于忠贞爱情的向往和自身境遇的感慨。首句“青陵台畔日光斜”,描绘了青陵台边夕阳西下的景象,给人一种淡淡的哀愁。接着,“万古贞魂倚暮霞”一句,则将视线转向了韩凭夫妇的贞魂,诗人以“万古”形容其长久不变,而“贞魂”则突显了这对夫妇忠贞不渝的爱情。


第三句“莫讶韩凭为蛱蝶”,引用了韩凭夫妇化蝶的传说,暗示了韩凭夫妇的爱情超越了生死界限。最后,“等闲飞上别枝花”,表面上似乎是在说蝴蝶随意飞到其他花上,实际上,诗人借此表达自己虽有才华,却不被重用,如同蝴蝶一般,虽能自由飞翔,但却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这也反映出了诗人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无奈与失望。


全诗通过对韩凭夫妇忠贞爱情故事的回顾,表达了李商隐对于自身遭遇的无奈与感叹。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青陵台的传说,将其与个人情感体验相结合,使得这首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通过这样的方式,李商隐不仅展示了自己对于爱情的理解,同时也间接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某些弊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敏锐洞察力与深厚的艺术造诣。




03《咏史二首·其一》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咏史二首·其一》这首诗创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彼时李商隐因柳仲郢的推荐,出任盐铁推官,期间游历江东。在其盐铁推官任上,李商隐创作了大量咏史诗,如《南朝》二首、《齐宫词》、《吴宫》等,这些作品主要批判了君王沉迷于享乐而导致国家衰亡的主题。《咏史二首·其一》则是对整个六朝兴亡历程的总结性作品,它将历史的兴衰变幻浓缩在一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刻感悟。


首句“北湖南埭水漫漫”,诗人选取了六朝故都的典型景色——玄武湖与鸡鸣埭作为描绘对象。玄武湖(即北湖)与鸡鸣埭(即南埭)是六朝帝王娱乐之处,但经过了改朝换代,这些地方的景象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昔日的繁华不再,只剩下一派汪洋的湖水。诗人通过“水漫漫”这一意象,不仅传达了空间上的广阔,还暗示了时间上的流逝,营造出一种历史的空虚与渺茫感。


“一片降旗百尺竿”一句,诗人通过“降旗”这一历史瞬间,形象地刻画了六朝末期的衰败景象。降旗意味着投降或政权的终结,而“一片”则暗示了投降的普遍性,“百尺竿”则强化了这种投降的视觉冲击力,使人们能够感受到那种屈辱与悲哀。此句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描述,更是对六朝统治者荒淫无度、最终导致国家覆灭的历史教训的反思。


“三百年间同晓梦”,诗人将六朝三百年的历史比喻为一场短暂的早晨梦境,这既是对时间流逝的感叹,也是对历史虚幻性质的描述。诗人认为,尽管六朝存在了数百年,但它们的兴亡更迭就像是一场短暂的梦境,很快就被新的历史篇章所取代。


“钟山何处有龙盘?”最后一句以反问形式提出,表达了对传统地理观念中“龙盘虎踞”之说的质疑。钟山(即紫金山)因其蜿蜒的山势被认为具有帝王之气,然而诗人却发出疑问,这种所谓的帝王之气究竟在哪里呢?这不仅是对六朝历史的追问,也是对当下时局的隐忧,暗示着即便有再好的地理条件,也无法保证政权的长治久安。


整首诗通过对六朝兴亡的回顾,传达了诗人对于历史规律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现实的忧虑。李商隐巧妙地将写景与议论结合在一起,不仅呈现了六朝兴废的画面,也蕴含了深刻的历史哲学思考。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过往历史的感慨,以及对未来命运的担忧,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文人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厚的艺术造诣。




04《筹笔驿》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筹笔驿》这首诗作于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或十年(856年),当时李商隐结束了在梓州幕府的工作,跟随柳仲郢返回长安,途经位于今四川省广元市北的筹笔驿时所作。筹笔驿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筹划北伐事宜的地方,传说诸葛亮曾在此地驻军筹划军事行动。李商隐在此地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怀古之作,表达了他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并为诸葛亮未能实现统一中国的志愿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首联“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诗人通过描写猿鸟的畏惧和风云的守护,将筹笔驿的环境氛围烘托得十分浓厚。这里并没有直接刻画诸葛亮本人,而是通过猿鸟、风云这些自然景物的状态来侧面烘托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表达了对诸葛亮治军严谨的敬佩之情。


颔联“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上句写诸葛亮徒有运筹帷幄之能,下句则点出后主刘禅最终投降的事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突显了诸葛亮的智慧与后主的软弱,表达了对诸葛亮未能完成统一大业的遗憾。


颈联“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进一步赞扬了诸葛亮的才能堪比古代名将管仲、乐毅,然而面对关羽、张飞两位大将的早逝,诸葛亮也无力回天。这不仅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同时也透露出对于蜀汉败亡原因的思考。


尾联“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诗人回忆自己曾到访成都的武侯祠,吟诵《梁父吟》,表达了对诸葛亮未竟事业的深切遗憾。这里的“恨”既是对诸葛亮遗恨的同情,也是诗人对自己无法施展抱负的隐喻。


整首诗通过咏史的方式,表达了李商隐对于诸葛亮的景仰以及对其未能实现理想抱负的惋惜。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李商隐对于自己身处动荡时代的无奈与哀愁。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使诗句既富有韵律美,又富含深意,体现了李商隐作为晚唐诗人卓越的艺术才能。




05《楚宫》

湘波如泪色漻漻,楚厉迷魂逐恨遥。


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山鬼语相邀。


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


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


《楚宫》这首诗可能作于公元848年(唐宣宗大中二年),当时李商隐从桂州返回长安,途经潭州等地。在旅途中,诗人面对着湘江的滔滔江水,联想到屈原的不幸遭遇及其悲剧性的结局,心中涌起无限感慨,遂作此诗以吊屈原。李商隐的一生在政治上颇为失意,生活道路坎坷多舛,因此他在吊古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对社会政治和个人身世的感慨。


首联“湘波如泪色漻漻,楚厉迷魂逐恨遥”,诗人开篇即以“如泪”的湘江水和“逐恨”的屈原魂魄,奠定了全诗的基调。清深的湘江水仿佛汇集成无数的眼泪,而屈原那充满悲愤的魂魄,则随着水流远去,表达出诗人对屈原的深切同情与哀悼。


颔联“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山鬼语相邀”,诗人通过描写枫树、夜猿、女萝、山鬼等景物,营造了一种凄迷幽冷的氛围。猿猴的哀鸣和山鬼的低语,仿佛是在与屈原的魂魄交流,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悲凉之感。


颈联“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这两句从屈原的身后事入手,探讨了招魂的问题。诗人认为,即便是埋葬于土地中的躯体腐败之后,魂魄也难以招回;更何况屈原是沉江而死,葬身于腥臊的鱼虾之中,这样的情况使得招魂变得更加困难。


尾联“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诗人以乐观的态度结束全诗,表达了即使屈原已逝,但只要有楚人存在,就会有人记得他,并用彩丝包裹的食物来祭奠他。这里的“三户”指的是屈原曾经说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表达了屈原的精神在民间流传不息。


整首诗通过对屈原悲剧性人生的描述,不仅展现了李商隐对于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同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己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比喻,使得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情感,体现了李商隐独特的艺术风格。


更多精彩图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53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9 09: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商隐10首经典诗词,每首都有一个千古名句
娇娇2024-10-18 22:40宁夏




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李商隐,晚唐诗人,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擅长骈文与“无题”诗,以男女爱情为题材,情思缠绵。其代表作《锦瑟》等诗,通过典故与比兴手法,传达真挚浓烈情思,诗风含蓄深沉,感人至深。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有用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因卷入党争而一生不得志,在诗词创作上刻意追求完美,其骈文创作价值颇高,开创了独具一格的“无题”诗体,多以男女爱情为题材,情思温婉,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唐代最会写情诗的诗人,非李商隐莫属。
从“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跨越千年,依然感动着读者。


01
《锦瑟》

唐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精美的瑟为什么竟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叫我追忆青春年华。庄周翩翩起舞睡梦中化为蝴蝶,望帝把自己的幽恨托身于杜鹃。
明月沧海鲛人流下了滴滴眼泪,蓝田日暖玉石才能够化作青烟。此时此景为什么要现在才追忆,只因为当时心中只是一片茫然。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者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
《锦瑟》,作者在诗中追忆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伤感自己不幸的遭遇,寄托了悲慨、愤懑的心情,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情思。全诗词藻华美,含蓄深沉,情真意长,感人至深。
也有人认为:“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这句诗描绘了美人鱼的美丽和神秘,美人鱼在古代神话中被称为鲛人,这首诗通过美丽的自然景象来比喻美人鱼的美丽和神秘。


02


《梦泽》


唐·李商隐


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

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


悲风萧瑟吹拂着梦泽地区衰枯的白茅草,楚灵王荒淫无道葬送了如花似玉的娇娆。
谁也不知道能为楚王献舞的宫女有多少?她们费尽心机忍饥挨饿就为了拥有纤腰!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作者离开桂州北归,在湖南观察使李回幕中短期逗留,秋初继续出发,途经梦泽。梦泽此地在春秋时期是楚国属地,当时楚宫是一片轻歌曼舞的盛况,而现今看到的却是荒原上茅草在悲风中颤动,满目肃杀凄凉景象。对比之下,作者不由感概万分,遂写下此诗。


03


《菊花》


唐·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寒露时节,北雁南飞,菊花盛放。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众所周知,陶渊明最爱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多少文人墨客也以咏菊主题来寄托情怀,托物言志。
作者亦如此,如此高格的菊花“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它不怕寒露侵袭,但总有日薄西山,“明日黄花蝶也愁”的时候,正如人也一样,“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出名要趁早,作者惟愿早些遇到伯乐,“升君白玉堂”。


04
《微雨》

唐•李商隐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咏微雨诗。
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没有一个“雨”字,而处处写雨,特别运用了视觉、触觉、听觉手法,从多方面来描写雨,别有韵味。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一二两句是说,微雨初起时,只觉它像林中雾气一样浮动;逐渐地,伴随着夜幕降临,它分得了夜的丝丝凉意。这是写“微雨之清凉”。
微雨刚刚来的时候像什么,诗人用了一个比喻,像林中雾气一样浮动,这样就将微雨的轻盈朦胧的特点写出来了。接着写微雨的清凉,带给夜色无尽的舒爽。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三四两句是说,那寒气仿佛透入窗户,让灯火闪烁不定,离窗很远也能感觉到它的凉意;仔细听,还能感觉到从空旷的院子里传来的轻微淅沥声。这是写“诗人之心境”。
诗人的心境也随着微雨的到来而发生变化。‌“窗迥”,原指窗户远而明亮,这里用来描绘一种清冷、宁静的夜晚景象。象征着诗人追求一种超脱、远离尘嚣的心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远离世俗、追求宁静的生活向往。诗人之所以站在窗前听到院子外面的雨声,则进一步说明了诗人内心的平静。正是因为平静,才能真切感受到轻微细雨声。
纵览全诗,意境超脱,描绘生动,角度不同,无一字提雨,却处处写雨,一幅静谧的秋夜听雨图,跃然纸上,是为咏微雨诗中的绝妙佳作。


05
《代赠二首》

唐·李商隐


其一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其二


东南日出照高楼,楼上离人唱石州。

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


译文:
黄昏独上高楼欲望还休,楼梯横断情郎不来,一弯新月如钩。
蕉心未展丁香也是含苞未放,它们同时向着春风各自忧愁。
日出东南方照耀高楼,楼上心怀离愁的人唱着《石洲》。
纵然眉黛像春山、春山如眉黛,也不知承受得多少忧愁?


06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像泪样的蜡油才能流干。
正如爱情,有些爱,到死的那一刻才停止,有些情谊,到泪流尽的那一刻才终结。
比如纳兰容若,他将对亡妻的深情,都在那一阙阙词中,感人心怀,可是情深不寿,只愿深情的人,都能修得蜜果,不受情伤。


07
《登乐游原》

[唐]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
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登上它可望长安城。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向晚:傍晚。不适:不悦, 不快。
古原:指乐游原。
近:快要。


08
流莺

[唐]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县病故,死后葬于祖籍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09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这两首经典诗词,都是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笔下,年少时只是就是一首诗而已,当再次解读它,才被诗词背后感人的故事所吸引,也感受到了李商隐的才华和他对爱情的追求与向往,这两首诗都是李商隐为他所遇见的人生第二位喜欢的女人,伺奉公主的一位修道女宋华阳,他们一见倾心,两情相悦,但是因为身份、地位、世俗等原因却不能走到一起,那种喜欢,思念,那种煎熬是可想而知,正是如此,在那种情况下,李商隐才创作出那么多唯美的诗词,留给千秋万代经典之作。


10
《贾生》

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赏析:
点破而不说破,有论而无断,并非由于贫弱而故弄玄虚,而是由于含蓄丰富,片言不足以尽意。诗有讽有慨,欲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福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人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人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是鬼”之概。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是诗人自己的影子。慨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年贾生亦自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1 20:10 , Processed in 1.72517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