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108
 楼主| 发表于 2024-6-20 12: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误读红楼:腻想出来的贾府太太奶奶风流事
啸风
啸风
咨询顾问
​关注他
红楼梦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小说,正如戚蓼生先生所言,其文本里包含了显隐两本书。所谓的真事隐假语存里隐藏了作者和众多亲人家国破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真实的人生悲剧。在解读红学的历史上索隐派和考证派都有各种误读,索隐派最初连最基本的朝代和地域问题都没有搞清楚,考证派继承了错误的朝代和地域,也没有从作者明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出发,因此这些原始性误读和生发出来的延续性解读基本上都是反红楼梦的。正所谓红学愈昌红楼愈隐,这些误读在百年里不但没有被甄别和改正,反而继续生发出许许多多的延续性误读。这些误读的人包括既业余研究人员,也包括了专业的红学家,因此纠正他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误区,指出来他们的理论错误属于红学研究的必修课。

百年了,可悲可叹的是红楼梦文本里属于文学层面的精彩绝伦和鬼斧神工其实还没有解读出来,就已经被满清包衣奴才论,满清皇室论,反清复明论,崇祯太子论等假考证;董小宛论,洪昇论,冒辟疆论,弘熙论等假作者;贾府皇室论,贾宝玉玉玺论,林黛玉影射汉家皇帝论等伪索隐,以及宫斗论,妯娌婆媳互斗论等庸俗红学侵蚀了根基。有人把二百年前已经证伪的垃圾红学拿出来包装后继续贩卖。如果继续退步,仅仅把红楼梦当成一部普通的文学作品来读,前面刚刚肯定了清雍正五年(1727年)十二月,曹頫(曹雪芹之父或叔父)因骚扰驿站等罪名,被革职抄家,从此,赫赫扬扬近六十年的江南曹家彻底败落了。后面就否定了包衣奴才曹雪芹家族里那点事情,那就是红楼梦研究里的又一次大倒退。

红学是当代显学,这是无可非议的事实。学问成为显学,众人趋之若鹜以后也很容易变为俗学。红学的发展走向通俗和普及很正常,但是走向庸俗红学不好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上百位红楼梦作者的纷纷出笼,一股庸俗化红楼梦的浪潮也接踵而来。其中的根本不存在的风流事就和贾府的太太和奶奶们有关。

贾府的姑娘们爱美,奶奶们爱美,贾母当然也是爱美的,对于贾母为何爱美爱风流其实主要与历史发展的时代有关。晚明的社会普遍奢华,贾府属于豪门大族,贾母出身于史家,作为豪门的千金小姐,嫁入贾家之后,正是贾家势力如日中天之际,在这种情况下,物质生活早已富足,精神生活上升为主要的追求目标,女孩子天生爱美,贾母有条件爱美,“风流”一生,老了之后也不会改变。文本三十七贾母回到藕香榭时,忆起了自己童年时的枕霞阁,记忆犹新的说有回淘气,失脚从竹桥上掉入水中,虽没被淹死,但鬓角上被碰了一个指头顶大的窝。对这一段描写,脂砚很感兴趣,批曰:“看他忽用贾母数语,闲闲又补出此书之前,似已有一部十二钗的一般,令人遥忆不能一见。余则将欲补出枕霞阁中十二钗来,定不又添一部新书。”

到了第四十四回写凤姐过生日,她突发奇想往家去歇歇却遭遇贾琏与鲍二家的丑事,凤姐、平儿、鲍二家的闹作一团,贾琏拿刀动枪药杀王熙凤,王熙凤大呼“老祖宗救我”。贾母喝止了贾琏,却如此开导凤姐:“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此话被一般的红楼梦爱好者误解,大家以为她知道大家族这些类似的事情,就意味着她曾亲身经历过这些事情。

红楼梦文本转到了贾母清虚观打醮,张道士前前后后迎来送往。这位张道士即是贾母丈夫荣国公贾代善的替身,曾经先皇御口亲呼为"大幻仙人",如今现掌"道录司"印,现今王公藩镇都称他为"神仙"。当年,贾代善本应出家,家里花钱让张道士为替身。到了这里那些庸俗的红楼梦爱好者就认为贾母与张道士的关系并不一般,可能有暧昧关系在里边,比如著名的红学家刘心武就是那样认为的,他们认为史湘云所配雌麒麟为贾家传统宝物,贾母年轻时未必就没戴过,正因与张道士从小可能青梅竹马所以张道士有了雄麒麟。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根本就不是说的贾宝玉和史湘云,而是在告诉我们贾母和这位荣国公的替身张道士,曾经有过一段风月情史。二人事未成贾母就出嫁了,就将雌麒麟传了下去,传到了湘云这里,打醮的时候二老相见,虽然已是风烛残年,但是二人共忆记那段与爱情有关的岁月和情感。其实贾母带领大家打醮是为了庆贺贾元春为皇子贾宝玉定亲成功,这是一个不小的解读误区。

另外就是李纨摸钥匙事件,李纨表面看上去“心如死灰,清净守节”,可却隐藏着一颗年轻的心,在贾珠去世后她一心教育贾兰,偶尔去诗社跟众人热闹。她在众人眼中对下人宽厚仁慈,可是到了书中第三十九回的螃蟹宴上,李纨摸平儿腰间的钥匙却被人误读了。

红楼梦原文:

平儿一面和宝钗、湘云说笑,一面回头笑道:“奶奶,别只摸的我怪痒痒的。”李氏道:“嗳呦,这硬的是什么?”平儿道:“钥匙。”李氏道:“什么钥匙?什么要紧梯己东西怕被人偷了去,却带在身上……”

......李纨笑问平儿道:“如何?我说必定要给你争争气罢。”平儿笑道:“虽如此,奶奶们取笑,我禁不起。”李纨道:“什么禁不起?有我呢!快拿了钥匙,叫你主子开了楼房找东西去。”......

那些庸俗红学的读者,完全误会了李纨摸钥匙的原因,反而将平儿说的莫得她痒痒的作为李纨青春守寡对于平儿的非分之想。其实李纨作为贾府的大嫂子,嫡公子贾珠的明媒正娶的正妻,那串掌管金银的钥匙本应该属于她,可现在却掌握在外来户王熙凤手中,挂在平儿腰间,她心中充满羡慕和不甘,可迫于贾珠和贾珍妻子的事情及现实的压迫,对这个无法掌管荣国府处境她又无可奈何。虽然没有掌握那把钥匙,但是她十分渴望得到这把钥匙。李纨独自在梦中的时候,那把钥匙鬼使神差的握在自己手中,她顿时拥有了“管家”的幻觉,可是梦醒了,权力还在王熙凤那里,后来权力到了探春那里,再后来到了薛宝钗那里,说不定还会到赵姨娘的手里,可是权力无论怎么转,就是没有她的份,这对于一个有实力和有能力管家的奶奶来说,这是最大的痛苦。

注:本文参考部分专业文献。

发布于 2024-06-19 23:33・IP 属地陕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108
 楼主| 发表于 2024-6-20 20:2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红楼梦》中,有哪几个作者故意抖搂或有意遮掩的的“谜团”?
在《红楼梦》中,有哪几个作者故意抖搂或有意遮掩的的“谜团”?
播报文章




红途网络郁婷
关注


2021-03-29 12:54





《红楼梦》在文本内容上呈现出自传性、自叙性和家族史的特色,但由于作者开篇便用甄士隐和贾雨村两个重要人名表明写作的原则是要把真事隐藏起来,用小说假语的形式敷衍故事,所以《红楼梦》的文本中仍有以下几类属于艺术创作过程中故意抖搂的和作者有意遮掩的,或者是在艺术叙述的空间中不曾细解的留白式的“谜团”。



甄士隐(右)一、时地之谜《红楼梦》中所写故事发生在何年何月?作者在第一回说要讲述的故事和人物是“半世亲睹亲闻的”,可见是作者写实性的故事和人生经历,也就是清朝康乾时期的大背景。但在叙述技术上,作者有意把故事发生的背景和时间虚化了。作者在第一回中用神话故事的口吻表现时间概念时写道:“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及劫”等,又用空空道人说关于这一段故事“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最后以石兄之口答道:“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撤,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于朝代年纪哉!”

广告
38岁女领导的生活日记曝光,解密职场有多内涵,令人头皮发麻
×


空空道人就此表明了自己的写作时间原则:留下事体情理,虚化故事时间。但在个别叙述细节上,作者仍然留下了生活中的汉唐痕迹。比如,“长安县”、“女尚书”、“节度使”和“九省统制”等唐宋时代的地名和官名来达到虚化时间概念的目的。事件的时间背景和具体顺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一个个虚化时间中的“一日”“又一日”的故事及填满其间的人物与情理,这就是《红楼梦》中的时间之谜。当然,其中也包括了和时间相关联的主要人物的年龄问题。小说是一种写人的叙事艺术,不是人物传略,不需要精致细腻的时间年表。作者深谙个中原理,所以,书中主要人物的年龄并非精确坐实。



红楼梦至于《红楼梦》故事发生的地点,若从书题别名《金陵十二钗》或“太虚幻境”中“金陵十二钗正册”等的名目看,作者应是写发生在金陵的故事。金陵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市。书中的“进京”之“京”,实质应理解为南京,因为明太祖建国时建都于石头城,即南京,直至明成祖永乐十九年时才迁都北京。可是,作者既用自己家事为素材,明写曹家当年在南京的荣枯故事,便太真实而显眼了。所以故事发生的都城南京在作者的想象中换作了康乾时期作者所在的都城北京,并通过贾雨村的口说:

广告
因为得到美女欣赏,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


《金陵十二钗》插画“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它(贾府)老宅门前经过……”使贾府有了搬家的经历——老宅在南京,现在在北京。作者还用南京的甄家来影射真实,用北京的贾(假)家来掩护真实。而“京”字不仅可以使作者在心理上对南京有唤起感,在以北为南的写作陈述中也不会有心理的分裂感和妨碍感。这真是历史和语言对作者想象力的天然资助。这样设置的写作地点才让小说更是小说,而不是实录,也才使作者的写作更能从现实生活中借力。



南京二、谐音之谜由于中国汉字具有形、音、义的独特性质,作者便在小说写作中从人名谐音的角度直接彰显自己的写作技巧和在内容上的特殊追求。其实,每一个写小说的人为自己的人物起名字时都不会没有任何意思地胡起,但像《红楼梦》作者这样利用谐音起名并主动昭示自己的写作个性的尚不十分多见。先看最重要的两个谐音人名贾雨村和甄士隐。贾雨村即“假语村”,用假语村言讲故事;甄士隐即“真事隐”,把真正发生的故事隐藏起来。第一回题目“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也可做这样的解释:由红楼梦幻识得通灵,归得佛界真心,这便是隐藏的真。



贾雨村何谓假语村言?由红楼梦幻感念诸多佳丽才女,这便是生活表面和故事表面的假象。正是《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都是梦幻泡影。这其中的真假关系,在《红楼梦》中成为一个看世界的辩证法,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进一步分析真与假的关系,还可以有三种诠解:一是说,在红楼幻梦中沉迷的人,不仅假的是假的,真的也是假的了;二是说如若归得真如福地,真的固然是真的,那假的也可以是真的了;三是说当你果然顿悟成佛了,真假便浑融不分、合二归一了。



《金刚经》根据《红楼梦》作者这样的谐音思路,再根据脂批本对内容的评点交代,我们还可以看到对《红楼梦》其他重要人物的名字的命意推想,比如,贾家四姐妹分别叫元春、迎春、探春和惜春,连贯起来便是“原应叹息”,也就是通过谐音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女子命运的悲叹情怀。“警幻仙子”则是以梦幻来警醒世人的意思。还有如“娇杏”即侥幸,“霍启”即祸起、火起,“詹光”即沾光,“冯渊”即逢冤,“王仁”即忘仁,“秦钟”即情种等。



霍启(右)不仅人名有谐音的联想,其他物名、地名也可以作自然的联想。比如,荣宁二府。这是一荣一枯,是一切世间的缩影。荣,实指世间一切富贵荣华,不要单单理解成荣国府。宁,指世间一切枯,不要单单理解成宁国府。一动一静一求有,一求无一求生,一求灭一求官,一求道。一切,都在这一动一静里生来死去,饱尝轮回之苦。这一切都是假的,都是梦幻。荣是无常,枯亦无常。荣者为阳,荣府宝玉出家为归宿枯者为阴,宁府惜春出家为结局。荣也好,枯也罢,都是无常梦幻,常在的只有真如福地。



荣国府再比如,“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是不是词首里也藏着“大无情”三字还有“太虚幻境”的预设,是要让读者知道红楼的一切包括那个情字,本便如梦如幻令读者明白,走进红楼便是走进无常和梦幻令读者明白,红楼的一切都是定数在此太虚幻境,显示了十二金钗及三大丫环的定数。这是佛家所讲的因缘,道家所谓的命数。结果大体相同,那就是家破人亡各奔腾。作者安排这些定数总的原则,无论谁都要走向反面,以显示万法无常,令人看破一切都是梦幻,不更谋虚逐妄。如元春,安排你照宫闱,也令你大梦归让你明白“须要退步抽身早”。



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三、写批之谜《红楼梦》的作者是谁?书中交代,作者是石头。诸家批本也都称作者为石兄或玉兄。这石兄到底是谁?百二十回本第一回有“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描述,所以,曹雪芹是现今公认的作者。虽然目前不断有人继续研究说作者是曹雪芹的爷爷曹寅,又有人说是清代知名文学家洪升或纳兰性德,更又有人说是曹雪芹的父亲曹顺等,真是纷纭诉讼、莫衷一是。从普通读者的角度,我们不妨还从作品自道的角度认曹雪芹是作者。有关作者我们可以进一步关注的是这部作品亦写亦批的特点。



曹雪芹像与作者和作品直接相关,《红楼梦》早期的各种八十回手抄本被通称为“脂评本”或“脂本”,书中除正文外,还带有署名为脂砚斋、畸笏叟等一些人的批语。中国明清时期出现了章回小说的创作高潮,随即带动了属于文艺批评和文艺美学性质的中国小说评点热,并出现了典范的评点作品。张竹坡对小说创作与评点事业之间的关系有过一番生动的说明。他说:小说家写作就好比盖房造屋,最关键的是要做好框架柱梁雄眼的工作,要使房屋浑然一体,接合处无缝可见;而评点文字,则如拆散房屋,使框架柱梁的梅眼接合处一如尽在眼前。其义是说如果创作是画龙,评点工作则是在拆卸龙基础上的“点睛”。



张竹坡像《红楼梦》一书的作者和评点者与其他重要小说的创作者与评点者完全不同的是,作者和评点者具有协作、互动关系,是在知情互动基础上的亦写亦批。脂批作者不是与作者毫无干系的人,而是“隐然以部分作者自居”是“曹雪芹孤独寂寞中的一个最有力的支持者、鼓舞者和合作者”。《红楼梦》的评点者最突出的特点是其点睛工作不是冷静地旁观分析、拆卸缝隙,而是洞悉并动情地参与,不仅帮助读者分析情节的要义、作品的笔法,而且十分注意在关节大计、主旨构造甚至难文隐词上揭示意旨、指点迷津,同时,也时常提醒读者留意那些容易忽略的情节匠心与细节用意等。



《红楼梦》手抄本从总体水准上看,脂批《红楼梦》虽然逊色于金圣叹批的《水浒传》与毛宗岗批的《三国演义》,但脂批仍被特殊重视,还由于脂批提供了作品中缺漏的诸多历史资料,它对《红楼梦》的许多谜团有研究依据的意义。但评点人究竟是谁?至今没有定论。有说是曹雪芹的父亲曹颗或他的叔叔、堂兄等亲人。还有人提出脂砚斋可能是曹雪芹的祖母李氏的娘家兄弟苏州织造李煦的孙女,名叫李兰芳。她和曹雪芹青梅竹马,在经历了抄家甚至被变卖等磨难后,与芹溪“遇合”于“燕市”,后协助他创作了《红楼梦》。周汝昌先生以为是曹雪芹(贾宝玉)最亲密的人,在《红楼梦》中以史湘云出现,真是扑朔迷离、各执一词。

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108
 楼主| 发表于 2024-6-20 20:3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108讲》第005讲(一)葫芦庙:明朝的LOGO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3-09-19 10:30:10)
《红楼梦108讲》第005讲(一)葫芦庙:明朝的LOGO (2013-09-19 10:30:10)
标签: 文化分类: 红楼梦108讲

葫芦庙:明朝的LOGO

文/崟石

《红楼梦》第一回中道;“当日地陷东南, 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 风流之地. 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 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

由上可知,甄士隐家住姑苏阊门城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旁。笔者认为作者运用了“一手二牍”之法,这里有两种解释:

其一、甄士隐住在苏州。


(图:苏州繁华图)

“姑苏”是苏州。苏州古称平江,又称姑苏,东邻上海,濒临东海;西抱太湖苏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驰声海内。苏州古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的吴王阖闾时期,因城西南有山曰姑苏,公元 589年更名为苏州。“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讲的就是苏州。

(图:苏州阊门)

“阊门”乃苏州古城之西门,于金门之北,沿七里山塘,可直达虎丘明清时期,阊门这一带曾是最繁盛的商业区。清代名画《姑苏繁华图》表现了当时阊门至枫桥十里长街繁华盛况。明代唐寅的诗作《阊门即事》写道: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卖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

阊门外,“仁清巷”、“葫芦庙是否存在过?如今无迹可寻。

其二、甄士隐住在京城。

(图:北京城)

“当日地陷东南”中“当日”是“当时”之意。也就是女娲补天之时。现以北京为坐标,地陷东南之地是渤海湾之处,渤海湾乃凹陷之地。“姑苏”谐音“故都”。 对清朝来说,“故都”是指明朝京城。

(图:中国地图)

“东南一隅”指东南方渤海湾的一角。北京城正处于渤海湾的一角处。作者使用了障眼法,骑驴说驴,手法巧妙,令人意想不到。

(图:故宫平面图)

“阊门城”中的“阊”, 本义:“阊阖”,有皇宫的正门之意。《后汉书·寇荣传》:阊阖九重,陷穽步设,举趾触罘罝,动行絓罗网,无缘至万乘之前。“阊门”是皇宫的正门,那“阊门城”就是指皇宫。明朝的皇宫就是现在的“故宫”,又叫紫禁城。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24皇帝的皇宫,被称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是名副其实。

(图:长安街示意图)

   “十里街” 指的是长安街。长安街修建于明代,是兴建北京紫禁城、皇城和内外城时最主要的道路。长安街,横亘于天安门金水桥前,当年从长安左门东单牌楼,名东长安街;从长安右门至西单牌楼,叫西长安街:古时东西长安街仅37公里,有“十里长街”之称,这是京城历史上有名的天街

“仁清巷”从天安门至乾清宫的通道。我们知道街道中,大者为街,小者为巷。这条通道连接长安街,与长安街相比,称为“巷”,恰如其分。为何称为“仁清”有人解释为谐音“人情”,是不正确的。原来“仁”字,“仁”最早写作“|,即一竖二横,一为阳,二为阴,这一阳一阴正好组成“明”字,“仁清巷”是“明清巷”演化而来。“明清巷”富有深意,暗含此道历经明清两朝之意。

(图:故宫外朝三大殿平面图)

“葫芦庙”是指大明朝廷。

1、从“明”来看,由“日”、“月”组合而成。形象化就是一个大圆一个小圆,二者一组合就是葫芦形状,“庙”是庙堂之意,指朝廷。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从明朝皇帝办公的地方——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来看,整个建筑的平面图形似葫芦。作者简直就是位LOGO设计大师,“葫芦庙”作明朝的LOGO,那真是何家姑娘嫁郑家,其构思之巧妙,令人赞叹不已!


(图:故宫乾清宫、坤宁宫平面图)

“甄家”在“葫芦庙”旁,也就是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旁,那是皇帝、皇后的寝宫乾清宫、坤宁宫。


(图:乾清宫)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作者自言真事隐,假语存,文中写真实地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另外,“仁清巷”、“葫芦庙”无稽可考,而第二种说法合情合理。符合作者写作的特点。因而判断,甄士隐家住苏州是假,住北京紫禁城是真。甄士隐就住乾清宫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108
 楼主| 发表于 2024-6-21 08:3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读《红楼梦》-脂砚斋说作者如苏东坡《石钟》《赤壁》用幻处?
行侠梦
2019-08-31 21:11

《红楼梦》里癞头和尚把大块的补天石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可佩可拿。【甲戌侧批:奇诡险怪之文,有如髯苏《石钟》《赤壁》用幻处。】
这段批语里的髯苏是指苏东坡,髯就是男性的胡须,三国名将关羽被称为“美髯公”就胡须长的漂亮。古代出仕当官儿很注重外貌形象,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看颜值,像《陌上桑》里夸的那样“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当官要有官儿样,走路要有官儿像!另外呢,胡须是男性可以正常外露的生理特征,代表男人的阳刚之气,官宦都留胡须,宦官想留胡须也没有。
苏东坡白面书生科举做官,开始留胡须,胡须长的也好,符合当时的审美观点,所以人们称他为“髯苏”。《石钟》和《赤壁》都是苏东坡的代表作,很多朋友上学的时候学过,《石钟山记》和前、后《赤壁赋》。
先说《石钟山记》,写于苏东坡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的特殊时期,显然他的目的不仅是求证石钟山名字的准确由来,而是提醒变法者和盲目的拥护者,要到实地“目见耳闻”。他的文章是借“石钟山名字的考证”映射“事不目见耳闻”者的浅陋,他是在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他是在批评那些闭门造车的当权者,这正是髯苏的“幻笔”之处。
《前赤壁赋》开头,“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饮酒乐甚,扣舷而歌,是何等的洒脱。然而一位会吹洞箫的客人,吹的箫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东坡正襟危坐,问他:“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写的诗吗?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这儿难道不曹孟德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一代枭雄,如今在哪呢?唉,更何况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我知道有些东西在短暂的人生中就不可能得到的,所以才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哀怨的曲子。”
文中哀叹人生短暂,自我渺小,渴望能与江水永存,与明月长终,惋惜时光短暂、拥有的太少,使人感到现实世界的悲观与苍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缺乏获得感、没有成就感。
苏东坡宽慰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无穷宝藏,你我无忧无虑可以尽情享受啊。”
经过苏东坡的解答,“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这篇文章也是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不久,43岁的苏东坡感叹人生苦短,政治理想难以实现。《前赤壁赋》里跟他一问一答的“客人”就好像他自己的“影子”,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客人”,是苏东坡跟自己想象中的“幻象”在对话,在梦境中寻求自我安慰,所以脂砚斋说这篇文章用“幻笔”。
《后赤壁赋》写于《前赤壁赋》之后不久,隔了几个月,这一次苏东坡邀请两位客人喝酒游乐,酒还没喝呢,苏东坡就撩起衣襟先上岸了。他踏着峥嵘的山石,拨开纷乱的野草,往上爬,“踞虎豹,登虬龙”,一直爬到悬崖上猛禽做窝的高处。两位客人都不敢爬那么高。苏东坡立于悬崖之上大声呼喊,草木为之震动,高山回音与之共鸣,狂风凛冽,波浪汹涌。苏东坡忽然觉得忧愁恐惧,这就是“幻笔”,借写虚景来抒真情,他说的正是自己面对仕途险恶的感受。“反而登舟,放乎中流”,任凭小船漂到哪里就停在哪,是苏东坡对无奈的现实和官场的厌倦所作出的反应。之后,他又看到了一种幻象“适有孤鹤,横江东来”,接着就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道士,他还与道士短暂对话,接着就醒了。有这样一句古话,“得意信儒,失意崇道”。得意的时候信奉儒家学说,失意的时候转而推崇道家学说,儒家主张“入世”、积极有为,道家主张“出世”、清静无为。《后赤壁赋》里写的仙鹤和道士,很明显就是苏东坡对“出世”的表达,这也是脂砚斋所说的“幻笔”!
简单讨论了苏东坡的三篇文章,就容易理解脂批了,脂砚斋是说《红楼梦》的作者用“幻笔”,是把自我幻化成想要入世享受富贵的补天石,补天石到世间之后,感悟人生,从而切身体验“入世”和“出世”。《石钟山记》,是告诉读者,要真正参透“自我”的存在,就必须亲自体验这个“太虚幻境”。前、后《赤壁赋》就是告诉读者“入世”和“出世”更深层次思考。《红楼梦》里描绘有“大观园”,《红楼梦》的作者是巨眼英雄,他要写出真正的“大观”来,书里必定包涵着人生在世的一些灵魂拷问,“入世”、“出世”就是其中之一,就此展开说一些我自己的看法。
有人说:“儒家是治国的,道家是治身的,佛家是治心的。得意时儒家,失意时道家,绝望时佛家。儒家讲天命、道家讲自然、佛家讲解脱。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这个说法,我不太认同,儒、释、道三家都是构成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能完全的分割对待。儒家也有不出世的时候,也说“穷则独善其身”,儒家出世也是为了“补苍天”,也是为了救世,“达则兼济天下”,不正是济世安民的做法吗?
人生在世,只一味讲“出世”,一味的逃避烦恼、冷眼旁观,自以为“修身、修心”,不食人间烟火,清静无为,不去做一些实际的“入世”的事情。这种人寻找寂静清幽“桃花源”,舍弃身外之物,去除一切杂念,想通过修行而达到高超的境界,其终极目标在于追求自身的解脱,就是“渡己”。
“渡己”者到头来也荒唐一梦。
参禅修道的大观者都是讲求“入世”的,他们明白世间充满苦难,众生迷失了本性,是可以通过渡化,使众生摆脱烦恼的,这就叫“入世修行”。没有恋爱就不可能有失恋,对吧!不“入世”就没有“出世”,不入红尘就不可能看破红尘,没看破红尘也不可能超脱出红尘,自己都不能超脱,有什么资格去渡化那些红尘中的迷茫者?
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出世”和“入出”。能干的事情要干,一个人干不了的要尽量参与,做事要认真、投入。积极进取、拼搏奋斗,是我们应该有的“入世”精神。当然了,人生道路崎岖坎坷,有太多的误会、太多的陷阱、太多的诱惑,有时候人会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只注重现实名利,患得患失,就难以超脱出来冷静全面的处理问题,这时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要淡定,要超然豁达,要拿得起放得下,顺其自然,以宽容的心态对人,以公正的原则对事,站得高一点,对名利看得淡一些。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才能过得快乐、洒脱。
(感谢大家对行侠梦的支持,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108
 楼主| 发表于 2024-6-21 08:4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读《红楼梦》-脂砚斋说作者如苏东坡《石钟》《赤壁》用幻处?
行侠梦
2019-08-31 21:11

《红楼梦》里癞头和尚把大块的补天石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可佩可拿。【甲戌侧批:奇诡险怪之文,有如髯苏《石钟》《赤壁》用幻处。】
这段批语里的髯苏是指苏东坡,髯就是男性的胡须,三国名将关羽被称为“美髯公”就胡须长的漂亮。古代出仕当官儿很注重外貌形象,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看颜值,像《陌上桑》里夸的那样“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当官要有官儿样,走路要有官儿像!另外呢,胡须是男性可以正常外露的生理特征,代表男人的阳刚之气,官宦都留胡须,宦官想留胡须也没有。
苏东坡白面书生科举做官,开始留胡须,胡须长的也好,符合当时的审美观点,所以人们称他为“髯苏”。《石钟》和《赤壁》都是苏东坡的代表作,很多朋友上学的时候学过,《石钟山记》和前、后《赤壁赋》。
先说《石钟山记》,写于苏东坡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的特殊时期,显然他的目的不仅是求证石钟山名字的准确由来,而是提醒变法者和盲目的拥护者,要到实地“目见耳闻”。他的文章是借“石钟山名字的考证”映射“事不目见耳闻”者的浅陋,他是在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他是在批评那些闭门造车的当权者,这正是髯苏的“幻笔”之处。
《前赤壁赋》开头,“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饮酒乐甚,扣舷而歌,是何等的洒脱。然而一位会吹洞箫的客人,吹的箫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东坡正襟危坐,问他:“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写的诗吗?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这儿难道不曹孟德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一代枭雄,如今在哪呢?唉,更何况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我知道有些东西在短暂的人生中就不可能得到的,所以才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哀怨的曲子。”
文中哀叹人生短暂,自我渺小,渴望能与江水永存,与明月长终,惋惜时光短暂、拥有的太少,使人感到现实世界的悲观与苍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缺乏获得感、没有成就感。
苏东坡宽慰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无穷宝藏,你我无忧无虑可以尽情享受啊。”
经过苏东坡的解答,“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这篇文章也是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不久,43岁的苏东坡感叹人生苦短,政治理想难以实现。《前赤壁赋》里跟他一问一答的“客人”就好像他自己的“影子”,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客人”,是苏东坡跟自己想象中的“幻象”在对话,在梦境中寻求自我安慰,所以脂砚斋说这篇文章用“幻笔”。
《后赤壁赋》写于《前赤壁赋》之后不久,隔了几个月,这一次苏东坡邀请两位客人喝酒游乐,酒还没喝呢,苏东坡就撩起衣襟先上岸了。他踏着峥嵘的山石,拨开纷乱的野草,往上爬,“踞虎豹,登虬龙”,一直爬到悬崖上猛禽做窝的高处。两位客人都不敢爬那么高。苏东坡立于悬崖之上大声呼喊,草木为之震动,高山回音与之共鸣,狂风凛冽,波浪汹涌。苏东坡忽然觉得忧愁恐惧,这就是“幻笔”,借写虚景来抒真情,他说的正是自己面对仕途险恶的感受。“反而登舟,放乎中流”,任凭小船漂到哪里就停在哪,是苏东坡对无奈的现实和官场的厌倦所作出的反应。之后,他又看到了一种幻象“适有孤鹤,横江东来”,接着就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道士,他还与道士短暂对话,接着就醒了。有这样一句古话,“得意信儒,失意崇道”。得意的时候信奉儒家学说,失意的时候转而推崇道家学说,儒家主张“入世”、积极有为,道家主张“出世”、清静无为。《后赤壁赋》里写的仙鹤和道士,很明显就是苏东坡对“出世”的表达,这也是脂砚斋所说的“幻笔”!
简单讨论了苏东坡的三篇文章,就容易理解脂批了,脂砚斋是说《红楼梦》的作者用“幻笔”,是把自我幻化成想要入世享受富贵的补天石,补天石到世间之后,感悟人生,从而切身体验“入世”和“出世”。《石钟山记》,是告诉读者,要真正参透“自我”的存在,就必须亲自体验这个“太虚幻境”。前、后《赤壁赋》就是告诉读者“入世”和“出世”更深层次思考。《红楼梦》里描绘有“大观园”,《红楼梦》的作者是巨眼英雄,他要写出真正的“大观”来,书里必定包涵着人生在世的一些灵魂拷问,“入世”、“出世”就是其中之一,就此展开说一些我自己的看法。
有人说:“儒家是治国的,道家是治身的,佛家是治心的。得意时儒家,失意时道家,绝望时佛家。儒家讲天命、道家讲自然、佛家讲解脱。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这个说法,我不太认同,儒、释、道三家都是构成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能完全的分割对待。儒家也有不出世的时候,也说“穷则独善其身”,儒家出世也是为了“补苍天”,也是为了救世,“达则兼济天下”,不正是济世安民的做法吗?
人生在世,只一味讲“出世”,一味的逃避烦恼、冷眼旁观,自以为“修身、修心”,不食人间烟火,清静无为,不去做一些实际的“入世”的事情。这种人寻找寂静清幽“桃花源”,舍弃身外之物,去除一切杂念,想通过修行而达到高超的境界,其终极目标在于追求自身的解脱,就是“渡己”。
“渡己”者到头来也荒唐一梦。
参禅修道的大观者都是讲求“入世”的,他们明白世间充满苦难,众生迷失了本性,是可以通过渡化,使众生摆脱烦恼的,这就叫“入世修行”。没有恋爱就不可能有失恋,对吧!不“入世”就没有“出世”,不入红尘就不可能看破红尘,没看破红尘也不可能超脱出红尘,自己都不能超脱,有什么资格去渡化那些红尘中的迷茫者?
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出世”和“入出”。能干的事情要干,一个人干不了的要尽量参与,做事要认真、投入。积极进取、拼搏奋斗,是我们应该有的“入世”精神。当然了,人生道路崎岖坎坷,有太多的误会、太多的陷阱、太多的诱惑,有时候人会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只注重现实名利,患得患失,就难以超脱出来冷静全面的处理问题,这时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要淡定,要超然豁达,要拿得起放得下,顺其自然,以宽容的心态对人,以公正的原则对事,站得高一点,对名利看得淡一些。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才能过得快乐、洒脱。
(感谢大家对行侠梦的支持,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108
 楼主| 发表于 2024-6-21 21:26:3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108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幻笔+】108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阅《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小札(四十二)
空空好了
空空好了
​关注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第四十二回 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谬补余香

【庚辰: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蒙回前总批:谁谓诗书鲜误人,豪华相尚失天真。见得古人原立意,不正心身总莫论。】

1、【庚辰: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38*3=114,原稿总回目小于114回。

2、一语提醒了凤姐儿,便叫平儿拿出《玉匣记》着彩明来念。

玉匣记

一本集各类占卜之术之代表作的古书。

简介

《玉匣记》一书,相传为东晋道士许真人所著。

作者考证

《玉匣记》是集各类占卜之术之代表作,亦称之为《玉匣记通书》。一般假托诸葛孔明.鬼谷子.张天师.李淳风.周公.袁天罡等先贤之名而作。

许逊得其妙要,传录于世,名之曰:玉匣记 ,后人或有增补,进而衍生出许多不同版本,其内容包罗万象,从祭祀、嫁娶、赴任、出行、开张、耕种、眼跳、耳鸣、占梦、秤骨,甚至是相猫纳犬等······各种奇奇怪怪的占卜之术,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相关资料。凡卜筮之道,首重当下之机变与应用,不可拘泥于术...供诸君参考。

《中国丛书综录》子部载有“《许真君玉匣记》一卷,晋许逊撰,续道藏(万历本,景万历本)”。又,明刘若愚《明宫史》土集“内板书数”中亦载有“《玉匣记(一本,八十二页)”。可见,此书在明、清时尚流行于世,即祟书也。

许逊(239-374年),字敬之,豫章郡南昌县长定乡益塘坡慈母村(今江西省南昌市高新区麻丘镇附近)人。晋朝著名道士,道教净明派祖师,与张道陵、葛玄、萨守坚并称道教四大天师。

个性聪颖,师从大洞君吴猛学道,太康元年(280),举孝廉出身,出任旌阳县令。不慕名利,弃官东归,修道炼丹于西山,着书立说,创立“太上灵宝净明法”。相传著有《灵剑子》等道教经典。

宁康二年,羽化,时年136岁。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追封“神功妙济真君”。

3、凤姐儿笑道:“果然不错,园子里头可不是花神!只怕老太太也是遇见了。”一面命人请两分纸钱来,着两个人来,一个与贾母送祟,一个与大姐儿送祟。

花神 (中国民间文化花神)

花神是中国民间信仰的百花之神。据《淮南子》所言,统领群花,司天和以长百卉的花神叫女夷,也叫花姑。

二月十二日为花神生日

《铸鼎余闻》卷四:《昆山新阳合志》 云: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花神生日。各花卉俱赏红。

《清嘉录·二月》“百花生日”条亦言:“(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缯粘花枝上,谓之赏红。”

花朝节是纪念百花的生日,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一般于仲春时节举行。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

据《广群芳谱·天时谱二》引《诚斋诗话》:“东京(今开封)二月十二曰花朝,为扑蝶会。”

林黛玉是二月十二生日

曹寅的弟弟,曹宣(荃,避讳康熙玄烨的玄,后改为荃)也是二月十二生日,即曹頫的父亲(曹頫是曹颙死后,经康熙旨意承继给曹寅,并给员外郎一职,此与书中贾政相似)。




支俸金铸酒鎗一枚寄二弟生辰

自作银鎗一尺围,嘉量伯仲素无徽。

比闻饮噉君常健,聊伴书函使欲归。

三品全家增旧禄(近蒙恩擢阶正三品食俸),百花同日著新绯(生辰同花生日)。

濒行复忆前时笑,皓首云山愿莫违。(别时曾述宋子京开元寺语为笑)

(胡绍棠《楝亭集笺注》题解:“此诗作于康熙三十八年花朝之前”。)

送祟,汉语词语,读音sòng suì,意思是送鬼。

4、凤姐儿道:“正是生日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刘姥姥忙笑道:“这个正好,就叫他是巧哥儿。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依我这名字,他必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蒙侧批:作谶语以影射后文。】

凤姐儿听了,自是欢喜,忙道谢,又笑道:“只保佑他应了你的话就好了。”【靖眉批:“应了这话就好”,批书人焉能不心伤?狱庙相逢之日始知“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实伏线于千里,哀哉伤哉!此后文字不忍卒读。辛卯冬日。】

元春省亲点戏有“乞巧”

七月初七,又称七夕节,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中国民间传说阴历七月初七晚上喜鹊在银河上搭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古俗在这天晚上,中国女孩们要穿针乞巧。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对天文星象有认识,并将天空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习俗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这节日和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也是四大中国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关于牛郎织女的天文星空区域对应地上地域分野,文字记载见于汉代文献,《汉书·地理志》:“粤(越)地,牵牛(牛郎)、婺女(织女)之分野也,今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汉书·地理志》记载了牛郎织女星区对应岭南地域分野。在东汉时,牛郎织女星象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在古代,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关系密切,它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因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使七夕成为爱情象征。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流传,代代延续。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

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

4、刘姥姥忙赶了平儿到那边屋里,只见堆着半炕东西。平儿一一的拿与他瞧着,说道:“这是昨日你要的青纱一匹,奶奶另外送你一个实地子月白纱做里子。这是两个茧绸,作袄儿裙子都好。这包袱里是两匹绸子,年下做件衣裳穿。这是一盒子各样内造点心,也有你吃过的,也有你没吃过的,拿去摆碟子请客,比你们买的强些。这两条口袋是你昨日装瓜果子来的,如今这一个里头装了两斗御田粳米,熬粥是难得的;这一条里头是园子里果子和各样干果子。这一包是八两银子。这都是我们奶奶的。这两包每包里头五十两,共是一百两,是太太给的,叫你拿去或者作个小本买卖,或者置几亩地,以后再别求亲靠友的。”

茧绸是由柞蚕丝织成的绸,也称"土绸"或"府绸",可追溯到夏朝的檿丝。柞蚕,古人一般称之为野蚕、山蚕。用野生的柞蚕丝为原料织造的茧绸有着“轻薄如纸,柔轻如绵,不褶不皱,活颤拂扬,离皮离汗,坚固耐穿”的特点。 茧绸的主要生产基地自古集中于今山东烟台一带。

粳米,又称粳粟米等,与籼米相对应。粳米在中国作为食物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药用首载于《名医别录》,其功效为“主益气,止烦,止泄。”

粳米的米粒形短而宽厚,呈椭圆形,按收获季节的不同,分为早粳米和晚粳米两种。早粳米腹白较多,硬质粒较少,含直链淀粉18%左右;晚粳米腹白较少,硬质粒较多,含直链淀粉15%左右。 粳米的米粒一般呈椭圆形或圆形。米粒丰满肥厚,横断面近于圆形。颜色蜡白,呈透明或半透明。质地硬而有韧性。煮后黏性油性均大,柔软可口,但蒸煮米饭出饭率比较低。粳米根据收获季节,分为早粳米和晚粳米。早粳米呈半透明状,腹白较大,硬质粒少。米质较差。晚粳米呈白色或蜡白色,腹白小,硬质粒多。

粳米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约占 79%,是热量的主要来源 。粳米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及B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养阴生津、除烦止渴、健脾胃、补肺气的作用。

5、平儿笑道:“休说外话,咱们都是自己,我才这样。你放心收了罢,我还和你要东西呢。到年下,你只把你们晒的那个灰条菜乾子和豇豆、扁豆、茄子、葫芦条儿各样干菜带些来,我们这里上上下下都爱吃。这个就算了,别的一概不要,别罔费了心。”

灰条菜:藜菜,为藜科一年生草本,高60-120cmc 茎直立,粗壮,有棱和绿色或紫红色的条纹,多分枝;枝上升或开展。叶有长叶柄;叶片菱状卵形至披针形,长3-6cm,宽2.5-5cm,先端急尖或微钝,基部宽楔形,边缘常有不整齐的锯齿,下面生粉粒,灰绿色。花两性,数个集成团伞花簇,多数花簇排成腋生或顶生的困锥状花序;花被片5,宽卵形或椭圆形,具纵隆脊和膜质的边缘,先端钝或微凹;雄蕊5;柱头2。胞果完全包于花被内或顶端稍露,果皮薄,和种子紧贴。

《本草纲目》载"藜,处处有之,即灰藋之红心者,茎叶稍大,嫩时亦可食"。

古诗云"灰条复灰条,采采何辞芳。野人当年饱藜藿,凶岁得此为佳肴"。

民间食用藜菜的情况可见一斑。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诗人,多有咏藜佳句传世。

"藜羹自美何待惨"陆游

"寄语故山友,慎无厌藜羹" 苏轼

"三年国子师,肠肚集藜苋"韩愈

"藜新尚可蒸,藜老亦堪煮。明年幸强健,柱杖看秋雨"李东阳

6、只见贾母穿着青皱绸一斗珠的羊皮褂子,端坐在榻上,两边四个未留头的小丫鬟都拿着蝇帚漱盂等物;又有五六个老嬷嬷雁翅摆在两旁,碧纱橱后隐隐约约有许多穿红着绿戴宝簪珠的人。

青皱绸一斗珠的羊皮褂子:

青绉绸是皮衣的面子,绉绸,古称縠,今称绉,似罗而疏,似纱而密,是丝绸的一种。这里的“青”是指玄色,即深黑色,《闲情偶寄》卷七云:“大家富室,衣色皆尚青是已。”注:“青非青,元(玄)也,因避讳故易之。”

一斗珠,汉语词语,拼音是yī dǒu zhū,意思是用未出生的胎羊皮制成的一种毛皮。用未出生的胎羊皮制成的一种毛皮。因卷毛如一粒粒珠子,故又名“珍珠毛”、“珠毛”、“小毛”,或称“一斛珠”。如用名贵黑色“骨种羊”的胎羊制皮,其毛是黑灰色小圆圈,但毛尖都是白色的,故称“草上霜”。这是一种极贵重的裘衣,一般在秋冬之交或冬春之交穿着。

褂子亦称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谓之外褂。男女皆同此名称,惟制法或不同耳。”(《清稗类钞·服饰》)。《道咸以来朝野杂记》称“妇女袍褂皆一律长的,不似男服之长袍、短褂”。

7、这包子里是你前儿说的药:梅花点舌丹也有,紫金锭也有,活络丹也有,催生保命丹也有,每一样是一张方子包着,总包在里头了。这是两个荷包,带着顽罢。”说着便抽系子,掏出两个笔锭如意的锞子来给他瞧,又笑道:“荷包拿去,这个留下给我罢。”

梅花点舌丹是中药的一种,来源自清《疡医大全》中的梅花点舌丹方加味。适应症有:疔毒恶疮,痈疽发背、坚硬红肿,已溃未溃,无名肿毒等症。

紫金锭,中成药名。为开窍剂,具有辟瘟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主治中暑,脘腹胀痛,恶心呕吐,痢疾泄泻,小儿痰厥;外治疔疮疖肿,痄腮,丹毒,喉风。

活络丹,方中川乌、草乌辛热走窜,祛风除湿,温通经络,并可止痛,为主药;天南星燥湿化痰,以除经络中之痰温,为辅药;再以乳香、没药活血化瘀,地龙通经活络,共为佐使药。合而成方,能祛风湿,通经络,化痰湿瘀滞,故对上述诸证有效。

笔锭如意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bǐ dìng rú yì,是指如意形状的一种小锞子。金银铸成如意形状的一种小锞子。供赏玩或装饰用。与"必定如意"谐音﹐象征吉祥﹐故名。

8、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蒙侧批:藏书家当,留意。】

《琵琶记》是元末戏曲作家高明根据长期流传的民间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改编创作的一部南戏,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名著,被誉为“传奇之祖”。此剧叙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全剧共四十二出,结构完整巧妙,语言典雅生动,显示了文人的细腻目光和酣畅手法,是高度发达的中国抒情文学与戏剧艺术结合的作品。

在众多明人的元曲选本中,《元曲选》是最流行、最为读者接受的。元剧主要作家和作品,都被收罗在《元曲选》内,经过编者的整理校订,科白俱全,最便阅读。

元代的杂剧最发达,但是元朝并没有文献留存下来,如今我们看到的元曲,都是明代人加工过的本子。明代人对于元曲,做了许多集佚和改正的工作。在众多明人的元曲选本中,《元曲选》是最流行、最为读者接受的。其他选本如《也是园古今杂剧》因为名作太少,流传有限。元剧主要作家和作品,都被收罗在《元曲选》内,经过编者的整理校订,科白俱全,最便阅读。但是,学者们对于编者的校订也给了不少批评,主要是说他轻率地窜改了元剧的本来面目。不过,此后的300年中,《元曲选》几乎成了人们了解元剧的惟一桥梁。《元曲选》的编者是臧懋循。

8、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针黹,汉语词汇,拼音zhēn zhǐ,是指缝纫、刺绣等针线工作。

9、宝钗冷笑道:“我说你不中用!那雪浪纸写字画写意画儿,或是会山水的画南宗山水,托墨,禁得皴搜。拿了画这个,又不托色,又难滃,画也不好,纸也可惜。我教你一个法子。原先盖这园子,就有一张细致图样,虽是匠人描的,那地步方向是不错的。你和太太要了出来,也比着那纸大小,和凤丫头要一块重绢,叫相公矾了,叫他照着这图样删补着立了稿子,添了人物就是了。就是配这些青绿颜色并泥金泥银,也得他们配去。你们也得另爖上风炉子,预备化胶、出胶、洗笔。还得一张粉油大案,铺上毡子。你们那些碟子也不全,笔也不全,都得从新再置一分儿才好。”

皴搜

中国画中有皴擦、皴染的绘图技法。

画时先勾成小石树木轮廓,以中锋、侧锋的不同运笔方法,蘸水墨染擦,以显脉络纹理及凹凸向背。据明代汪珂玉《珊瑚网论画》所载,皴法计有:麻皮皴、直擦皴、雨点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长斧劈皴、短笔皴、泥里拔钉皴、拖泥带水皴、乱云皴、弹涡皴、鬼面皴、骷髅皴、马牙勾等。一幅使用皴法的绘图,常用较干的笔在纸上运用数十次乃至上百次,小说中的雪浪纸是一种熟宣,故才“禁得皴搜”。

托色:墨或颜料渗附于纸上。

难滃:纸面油光,难以染上颜色。

重绢:厚重的好绢

矾了:这里用的不是一般的纸,而厚实细密的绢。这种绢原本难吸水上色,要用矾水浸泡,使之变得适度吸水,上色不褪。

10、惜春道:“我何曾有这些画器?不过随手写字的笔画画罢了。就是颜色,只有赭石、广花、藤黄、胭脂这四样。再有,不过是两支着色笔就完了。”

赭石色(ochre)是颜色的一种。 多指暗棕红色或灰黑色,条痕樱红色或红棕色。赭石色的颜色源自赭石这种矿物质,在中国古代没有化工颜料的时期,一般都是使用矿石颜料。

广花是指的是中国画蓝色颜料的一种。来源于蓝草提取的靛蓝。是靛蓝最精华的部分。

藤黄 [ téng huáng ] 植物名。一名海藤。常绿小乔木。叶对生,椭圆形,花单性,实为浆果。产于 印度、越南 等地。树皮渗出的黄色树脂,有毒,经炼制,可作绘画用的黄色颜料,也称“藤黄”。

胭脂是指涂敷于面颊的化妆品,其目的是使面颊具有立体感,呈现红润血色良好的健康容貌。

11、宝钗说道:“头号排笔四支,二号排笔四支,三号排笔四支,大染四支,中染四支,小染四支,大南蟹爪十支,小蟹爪十支,须眉十支,大著色二十支,小著色二十支,开面十支,柳条二十支,箭头朱四两,南赭四两,石黄四两,石青四两,石绿四两,管黄四两,广花八两,蛤粉四匣,胭脂十片,大赤飞金二百帖,青金二百帖,广匀胶四两,净矾四两。矾绢的胶矾在外,别管他们,你只把绢交出去叫他们矾去。这些颜色,咱们淘澄飞跌着,又顽了,又使了,包你一辈子都够使了。再要顶 绢箩四个, 志 箩四个,担笔四支,大小乳钵四个,大粗碗二十个,五寸粗碟十个,三寸粗白碟二十个,风炉两个,沙锅大小四个,新瓷罐二口,新水桶四只,一尺长白布口袋四条,浮炭二十斤,柳木炭一斤,三屉木箱一个,实地纱一丈,生姜二两,酱半斤。”

排笔,汉语词语,读音为pái bǐ,意思指由平列的一排毛笔或几枝笔做成,用于绘画、裱糊、粉刷或油漆等。

须眉:画笔的一种,用以描绘画面细部。

箭头朱

朱砂,一种矿物,可制成鲜红的颜料。

清王概《芥子园画谱》“朱砂”:“用箭头者良。次则芙蓉块朱砂。

投乳钵中研极细,用极清胶水,用清滚水倾入盏内。

少顷,将上面黄色者撇一处,曰朱标,着人衣服。

用中间红而且细者,是好砂,又撇一处,用画枫叶、栏楯、寺观等项。最下色深而粗者,人物家或用之,山水中无用处也。

【蒙回末总批:描写富贵至于家人女子,无不妆颜论诗书讲画法,皆书其妙,而其中隐语警人教人,不一而足,作者之用心,诚佛菩萨之用心,读者不可因其浅近而渺忽之。】

编辑于 2021-05-18 22:38
红楼梦(小说)
曹雪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108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故事情节里,存在哪些不为人知的漏洞?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几经修改,导致书里很多情节存疑,历来红楼解读大家,对此也都提出过相应的真知灼见,不红君便挑选其中三例,以供诸君赏鉴。

消失的秦可卿
红楼第五回,贾宝玉在秦可卿卧室休息,梦入太虚幻境,看到了薄命司金陵十二钗的判册,这是红楼里最有名的故事情节之一。

问题出在秦可卿身上,按照原著的记述,贾宝玉在梦中路过迷津,被许多夜叉海鬼拖入水中,骤然惊醒。


贾宝玉过迷津
睡梦现实交混之际,贾宝玉喊出了“可卿”的名字,秦可卿此时就在屋外,所以原著记录:

却说秦氏正在房外嘱咐小丫头们好生看着猫儿狗儿打架,忽听宝玉在梦中唤他的小名,因纳闷道:“我的小名这里从没人知道的,他如何知道,在梦里叫出来?”正是: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独我痴。——第五回
这便是第五回的末尾文字,按照情理,第六回开篇写贾宝玉梦醒之后的事,秦可卿一定占了重头戏,因为她是贾母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又是宁府蓉大奶奶,贾宝玉又是在她卧室内被惊醒,她又恰好在门外亲眼目睹。


贾宝玉观看十二钗册子
无论怎么写,秦可卿都应该成为照顾贾宝玉的第一人选,可到了第六回开篇,秦可卿突然消失了,原著写的是:

却说秦氏因听见宝玉从梦中唤他的乳名,心中自是纳闷,又不好细问。彼时宝玉迷迷惑惑,若有所失。众人忙端上桂圆汤来,呷了两口,遂起身整衣。袭人伸手与他系裤带时,不觉伸手至大腿处,只觉冰凉一片沾湿,唬的忙退出手来,问是怎么了。宝玉红涨了脸。——第六回
做事最妥帖稳当的秦可卿,居然不见了,反倒是丫鬟袭人主导起照顾宝玉的责任。

当然,袭人是宝玉的贴身丫鬟,她照顾宝玉也很正常,可现场有秦可卿在,袭人的主导地位就十分不恰当了。


秦可卿托梦王熙凤
为什么曹雪芹要把秦可卿强行屏蔽?张爱玲在《红楼梦魇》里给出了猜测:

为什么要删掉秦氏进房慰问?宝玉梦中警幻的妹妹兼有钗黛二人的美点,并没说像秦氏。如果名字相同,是暗示秦氏兼有钗黛的美,不过宝玉在梦中没想到,那么醒来面对面是否会发觉?总之此刻见面十分尴尬,将下意识里一重重神秘的纱幕破坏无余。——《红楼梦魇》
曹雪芹作为作者,他考虑的内容比读者要复杂得多。

贾宝玉在梦里和可卿翻云覆雨,享受男女之欢,醒来之后秦可卿立即上来照顾,梦幻与现实交叉,就会造成一种不合时宜的暧昧,对于贾宝玉和秦可卿这两位书中正人而言,此刻见面极其不合适,恐怕就是因此,曹雪芹不惜牺牲情理的逻辑性,也要删去秦可卿进屋的部分。


可卿去世宝玉吐血
贾宝玉的玩笑
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元妃省亲结束后,宁荣两府上下人等劳心劳力,贾珍便找来一班戏子,请两府人宴饮娱乐。

期间贾宝玉不堪这种热闹,一个人在宁府闲逛,却在书房撞见自己的小厮茗烟,与宁府小丫鬟万儿宽衣解带,暗中幽会。


贾宝玉撞破茗烟
贾宝玉踹门而入,小丫鬟匆匆逃走,只剩下小厮茗烟向他解释详情,其中有这么一段:

宝玉因问:“那丫头十几岁了?”茗烟道:“大不过十六七岁了。”宝玉道:“连他的岁数也不问问,就作这个事,可见他白认得你了!可怜,可怜!”又问:“名字叫什么?”茗烟大笑道:“若说出名字来话长,真真新鲜奇文,竟是写不出来的。据他说,他母亲养他的时节做了个梦,梦见得了一匹锦,上面是五色富贵不断头万字的花样,所以他的名字叫做万儿。”宝玉听了笑道:“想必他将来有些造化。等我明儿说给你做媳妇好不好?”茗烟也笑了。——第十九回
贾宝玉和茗烟的这段对话里,有一句是彻头彻尾的败笔,就是贾宝玉的那句“等我明儿说给你做媳妇好不好?”


茗烟携宝玉出府
贾宝玉素有“女儿是水,男人是泥”的觉悟,一生最害怕女儿出嫁,即便是开玩笑,也不会说让万儿给茗烟当媳妇这种话,更何况茗烟只是玩玩而已,根本没打算对万儿负责,所以贾宝玉的这个玩笑显得庸俗且轻浮。

值得注意的是,这段对话存在争议,程乙本石头记中有这句话,庚辰本中就没有,庚本写的更加惹人回味,写的是:宝玉听了笑道:“真也新奇,想必他将来有些造化。”说着,沉思一会。

贾宝玉对女儿命运总是富有深沉的思考,邢岫烟薛蝌订婚之后,他在大观园内看到杏树结果,就会联想到将来岫烟出嫁,几年后生子,为此感慨不已;看到满廷落花,贾宝玉也会感慨青春易逝,多年后宝钗、黛玉等人也都会变得白发苍苍,为此心伤流泪。

所以庚辰本的写法,更符合贾宝玉这个人物的境界特征,他喜欢发呆思考,程乙本的宝玉,把万儿当成了一个笑料,不脱纨绔公子品性,这是十分不恰当的。


桃花林宝黛读西厢
王夫人屋里的灯
第二十五回,贾环推倒灯油,意欲烫瞎贾宝玉的双眼,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对这段情节的描写是这样的:

贾环故意失手,把一盏油灯向宝玉脸上一推。只听宝玉“嗳哟“一声,满屋里漆黑,众人多唬了一跳,快拿灯来看时,只见宝玉满脸满头都是油。——第二十五回
贾环不过推倒一盏灯,居然就能让“满屋漆黑”,可见屋里只有可怜巴巴的一盏灯,这就完全脱离了现实,所以目前庚辰本等都对这处情节进行了修正,删去了“满屋漆黑”四字。


贾环推倒灯油
张爱玲谈到乾隆抄本红楼梦稿(全抄本)此处描写时,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她认为:

如果炕桌上另有蜡烛,油灯倒了,不会“满屋里漆黑”,庚本作“蜡灯”,是补漏洞,照应“蜡花”二字。只有一盏灯,也太寒酸,所以庚本另有“地下的棹灯”。但是全抄本一声惊叫,突然眼前一片黑暗,喜剧效果更强。——张爱玲
从这些细节就能看出,《红楼梦》的修改简直是逐帧修正,最初的草稿为了达到戏剧效果,用了“满屋漆黑”四字,让屋子里的所有人一下子集中全部注意力,是十分精湛的戏剧性描写,但最终为了严谨,还是删去了这四个字。

庚辰本中,贾宝玉被烫伤之后,众人把地上的戳灯拿过来,又从外屋拿来三四盏灯,可见灯具充足,方是贵族之家的气派。


通灵玉蒙蔽遇双真
通过以上三个细节,就不难看出《红楼梦》这本书的宝贵之处,寻常读者只观其情节,其实沉下心来,慢慢品味书中细节,很容易发现此书的珍贵,当真可以用精雕细琢四字来形容,《红楼梦》位列四大名著之首,的确当之无愧。

发布于 2024-04-21 18:10・IP 属地广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108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贾母是出了名的善良,却对亲孙女贾迎春的悲剧视若无睹,原因是什么?

红楼梦
81% 知友推荐
· 3.2 万人评价
中国大陆 / 电视剧 · 剧情 · 爱情 / 1987-05-02 中国大陆上映 / 45 分钟





关注者
566
被浏览
1,804,114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37
​23 条评论
​分享

查看全部 219 个回答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谢邀@奈我何
39 人赞同了该回答
题主关注的重点应该是明知迎春所嫁非良家,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原因,我看回答中貌似没有关于大房、二房分家的解读,那我就来补充一下,略有偏题还请包涵。

或问:迎春出嫁中山狼孙家,贾母未出一句劝言,何也?若说祖母对亲孙女无婚姻参与权,为何贾宝玉的婚事贾母却能多番参与?

若立足表面,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贾母疼爱宝玉,远胜迎春,故而对宝玉婚事处处上心,对迎春的未来隔岸观火,避而不谈。

原著中,对迎春出嫁前贾母的态度是有明确记述的:

因来求亲,贾赦见是世交之孙,且人品、家当都相称和,遂青目择为东床佳婿。亦曾回明贾母,贾母心中却不十分趁意,想来拦阻,亦恐不听。况儿女之事,自有天意。况且她是亲父主张,何必出头多事。为此,只说“知道了”三字,馀不多及。——第79回
贾母觉得迎春的婚事自有其父贾赦做主,自己不好插手,所以就没有太过理会迎春的亲事,迎春却因此被推进了火坑。

根据迎春的判曲《喜冤家》的描述: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一味的骄奢淫荡贪还构,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可以看出,迎春嫁进孙家后,如羊入虎口,孙绍祖俨然拿她当青楼女子来“使用”,迎春经受了怎样的具体折磨,曹雪芹秉承人文情怀,没有直接写出,但仍令我等读者细思极恐。

由此,读者不免抱有这样的幻想:如果当时贾母能对迎春的婚事上点心,避免这场婚事,或许迎春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其实细究《红楼梦》文本,贾母不管迎春的婚事,并非仅仅是因为偏心宝玉,更有一个很现实的因素——荣国府大房、二房之间早已分家。

细窥荣国府内部复杂局面,大房贾赦袭爵,可荣国府实际一把手却是二房贾政,包括象征着荣国府颜面的荣禧堂,也被二房占据,大房贾赦、邢夫人只能住在荣府花园隔断的另一边。
当然,仅凭如此,还不足以证明已经分家,且看《红楼梦》第2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冷子兴在介绍贾琏、王熙凤时,曾有这么一番描述:

冷子兴道:“这位琏爷身上现捐的是个同知,也是不喜读书,于世路上好机变、言谈去的,所以如今只在乃叔政老爷家住着,帮着料理些家务。谁知自娶了他令夫人之后,到上下无一人不称颂他夫人的,琏二爷到推了一射之地。”——第2回
也就是说,王熙凤、贾琏夫妇乃大房的人,只是在二房这边负责管理家事,这就暗示了一个事实:大房、二房已经分家,进一步可以推断:当年分家后,老太太跟了二儿子贾政生活。

大房、二房分家之细节,书中俯拾皆是,比如第65回,小厮兴儿向尤二姐、尤三姐介绍王熙凤时,就曾提到过邢夫人对王熙凤的态度问题,觉得凤姐不管自家人,老是替二房冲锋陷阵,邢夫人心中有些不悦:

兴儿道:“遇着有好事,她(王熙凤)就不等别人去说,她先抓尖儿;或有了不好事,或她自己错了,她便一缩头,推到别人身上来,她还在旁边拨火儿。如今连她正经婆婆大太太都嫌了她,说她‘雀儿拣着旺处飞,黑母鸡一窝儿,自家的事不管,倒替人家去瞎张罗’。若不是老太太在头里,早叫过她去了。”——第65回
再如第61回“判冤决狱平儿行权”,平儿亦曾规劝凤姐:何苦来操这心!得放手时须放手。什么大不了的事,乐得不施恩呢?依我说,纵在这屋里操上一百分的心,终究咱们是那边屋里去的。没的结些小人仇恨,使人含怨。(第61回)

再看第55回,王熙凤、平儿掰着手指头算贾家未来的几项大花费,在论到迎春的婚事时,王熙凤是这样说的:

凤姐儿笑道:“我也虑到这里,倒也够了: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二姑娘是大老爷那边的,也不算,剩了三四个,满破着每人花上一万银子,环哥娶亲有限,花上三千两银子,不拘哪里省上一抿子,也就够了。”——第55回
宝玉、贾环都是二房的人,林黛玉是贾母的人,王熙凤口中的“剩了三四个,满破着每人花上一万银子”中,一定包含了探春,但明确指出没有迎春。

这些种种细节都证明了同一件事:荣国府大房、二房业已分家,各过各的。所以王熙凤作为大房这边的人,却为二房殚精竭虑,引起邢夫人的不满;迎春的嫁妆,也跟荣国府官中无关,即与二房分开算账,贾母跟着二房这边生活,自然也跟大房这边分开了。

只不过大房、二房之间拖泥带水,王熙凤、贾琏在二房这边负责管理,这也是无可奈何的办法,二房这边,也实在没有能用的人,贾宝玉、贾环都还是小孩子,探春最初也还小,直到第55回才暂时接手大观园的局部管理。

但凡贾宝玉长大,再娶了亲,王熙凤的管家权铁定要被夺,到时候就真的是大房、二房各过各的了。只是因为在《红楼梦》的背景设置中,大房、二房住得又近,导致从表面看来,貌似两家还生活在一起,所以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分家”的现实。

既然分家了,而且贾母还跟了二房,那么自然对迎春的婚事无法插手太深——大家各过各的,谁也别给谁添堵。贾赦告知贾母,也仅仅是走个流程,贾母不适合在迎春婚事这个问题上有太多发言权,贾母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她想的是“想来拦劝,亦恐不听”——贾赦完全可以拒绝住在兄弟家的母亲的建议。

对于迎春的婚事,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规矩,贾赦还真是唯一能拍板的那个人,邢夫人只会唯贾赦之命是从,所以迎春嫁给孙绍祖,是不可避免的一个悲剧。

迎春出嫁后遭夫家折磨,这就更不用说了,一方面王夫人层层拦阻,不让贾母知道,另一方面,即便贾母知道了,也无非像王夫人一样,同情迎春一番,又安慰式地想着:小夫妻吵架打骂是难免的事,以后慢慢就会好的,这就是那个时代已婚女性的生活常态。

发布于 2021-11-11 22:14
​赞同 39​
​2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更多回答
李纯
李纯​
红楼爱好者
这点要为贾母说一句 ,首先,迎春遇到一个家暴狂丈夫,是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贾家在温柔乡里呆久了,对仆人都讲究宽厚,能够想的最悲惨的也不过是冷暴力,丈夫不喜欢,不给体面,宠妾灭妻等等,就算凤姐和夏金桂灭情敌,也得外表装一下,借另一个通房之手,

但迎春是有名的二木头,什么都不争,谁会预料到这种降维打击直接折磨?

可能只有贾政隐隐预料到了,所以他劝了两次,因为贾政毕竟是贾府唯一一个正经当官的 ,当官的各色各类人都要遇到,只有他潜意识感觉到了,诗礼之族和其他阶层的下限区别,诗礼之族那些仁义教化, 怎么说还是有点约束力的。

第二,贾母不愿意为迎春考虑的原因是,如果这次严肃拒绝,那么迎春的婚姻就落到自己手上,这就有个问题,迎春太废了,什么用都没有,贵族少女嫁人要主持家务,迎春连只金钗都不敢管,到哪里都是个窝囊废。

说的苦涩点,她最适合一进门怀个孩子就当寡妇,然后念经就行,什么事情都不用她管了,迎春嫁到哪个大家族都承担不了繁杂事务,未来的倒霉是肯定的,就是倒霉多少的区别,

贵族少女嫁到同等人家担不起来,你让贾母怎么安排她的婚事?女儿没出息丢的是贾府的脸。

迎春在现代最容易改变命运,因为可以分着住,不用管下人,钱少要点,只要自己不糊涂非要嫁给渣男,怎么都能活,不过前提是没有糟心父母给安排婚事,

现代她也不敢违抗父母的,父母给她安排中山狼她也不敢离婚。

编辑于 2021-12-19 23:50
​赞同 753​
​54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噜啦噜啦咧
噜啦噜啦咧
医学狗
186 人赞同了该回答
因为迎春这事就是古代妇女婚事的常态

这个问题类似还有贾母是不喜欢王熙凤吗?为什么贾琏要杀她,贾母也没怎么贾琏?骂了几句就完事了?

封建社会为什么吃人,因为在封建伦常之下是没有什么父母子女亲情的,一切都要按照设定好的规矩走,没有个人的情感之说

在女孩婚事上的规矩是什么?就是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

真的建议少拿古言或者古代电视剧里的剧情来看待古代妇女的婚姻生活,古言和现实最大的差别就是古言里是有父母子女的,但是现实的古代是没有的,嫁出去了就是别人家的人了,什么父母帮忙撑腰是想都不要想的事

拿王熙凤来做参考,首先她是王夫人的内侄女,其次她家有个王子腾,四大家族真正的顶梁柱,那么她被人欺负的时候有人过来给她撑腰吗?她被贾琏追着砍了一路,这种在现代社会都非常丢人的事,还是在她生日那天发生的,这么下脸面的事,有什么娘家人过来斥责贾琏吗?她被邢夫人为难,她的姑姑王夫人,作为邢夫人的亲妯娌,有出来为她说和维护吗?

没有的,嫁出去就是出去给人当牛做马了,伺候长辈生活起居,给老公当陪睡保姆,当管家当出气筒子,只要是长辈什么乱七八糟的都能欺负你

迎春的悲剧是从她出嫁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的,嫁给孙绍组也就是死的更早,你从事前给出的条件来看,孙绍组其实挺适合迎春的,世袭的官,长的不错,武艺挺好,家里有钱,还没有父母。其实都挺适合迎春的,生活条件好也算世家有规矩,还没有婆母磋磨

但是有用吗?没用的,贾赦精挑细选还是拿她抵账都是一样的,甚至跟迎春本人性格懦弱关系都不大,只要是女人,嫁出去的那一刻就是一条命悬在丈夫婆家手上了,就看他们什么时候想给你拿走

你运气好他们不想拿,那你就给他们当牛做马熬到你的长辈丈夫全死完了,这时候你就可以掌握别人的姓名了

孤证不立,我们同样来类比王熙凤,她的婆家在红楼梦这本现实小说里几乎已经可以说是天花板级别的了,放到玛丽苏古言小说里也得是女主闺蜜才有的待遇

门当户对,知根知底,都是亲戚,不是盲婚哑嫁,丈夫是从小见惯的哥哥,长子嫡孙,英俊潇洒,为人也还算有底线,起码在贾府里算头一份的人品了,听她的话,没什么小妾丫鬟,头上也没有正经婆母,就一个填房,身价跟王家没得比,家里别的长辈也都喜欢她,也没有什么同辈妯娌争执,几个小姑子也都是和善人。

把王熙凤的婆家条件列出来你会发现其实真的很好,但是有用吗?还是没用,贾琏前期不想收拾王熙凤,所以显得是被拿捏了,后期他真腻烦了想换人,王熙凤除了死也真没有别的路可以走

所以贾母除了说知道了还能说什么呢?

迎春来说被打,跟王熙凤来说贾琏要杀她是一样的,都是小孩家过日子闹摩擦,谁都是这样过来的,过的来就过,过不来就死,这就是古代女人的命

发布于 2023-06-11 04:5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108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贾母为什么会动念头想将宝琴许配给宝玉?
在其他地方,大家似乎都可以看出贾母是会把林黛玉贾宝玉撮合到一起的。只有宝琴出现的时候,贾母问起了宝琴的生辰八字,薛姨妈琢磨着贾母是想给宝玉说亲,连忙表…显示全部 ​

关注者
18
被浏览
26,308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2
​添加评论
​分享

查看全部 15 个回答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谢邀@冷酷到底
29 人赞同了该回答
看了一圈,阴谋论和误读着实不少,来拨乱反正一番。

各种主观猜测层出不穷。无非这两种推断。

1、薛宝琴进京就是为了找亲家梅家,宝琴的婚事早已许定,贾母怎么可能不知道?既然知道,为啥还问宝琴的生辰八字,苦思冥想之后,一拍大腿:贾母是在敲打薛姨妈呀,表明我宁要宝琴,也不要你们家宝钗,你死心吧!

2、贾母只是看上了薛宝琴,并没有具体说要将她许配给自家哪个孩子。贾宝玉不能参与,要留着给林妹妹,那只能是贾环、贾兰了,贾环人品太差,那就给贾兰吧,最后得出结论:贾母询问薛宝琴生辰八字,是要将她许配给贾兰!

此类解读让人捧腹大笑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客观冷静重新审视这个问题:贾母是真的看上薛宝琴,要放弃林黛玉了吗?


纵观横览整本《红楼梦》,贾母明确流露出求配宝玉的两个女孩子,只有林黛玉、薛宝琴两人,上述猜测皆是无中生有,为自我心理舒坦强行编撰,不足以登大雅之堂。

贾母不知道薛宝琴已经许配给梅家了,因此询问其生辰八字,意欲求配宝玉,这种可能是完全存在的。再说敲打薛姨妈,纵观前80回,木石姻缘的舆论一直占据压倒性胜利,金玉良缘除了第28回“元妃赐礼”时说起过几次,其后再无涉及,贾母得多狭窄的心胸,才会行这种无聊的敲打举动?

另外,贾母想要为贾兰求配?别开这种滑天下之大稽的玩笑了,薛宝琴和薛宝钗是姐妹关系,和李纨也是平辈,怎么可能嫁给李纨儿子?贾母脑子得有多大的泡,才能想出这么个馊主意?

因此,毫无疑问,贾母在询问薛姨妈宝琴的生辰八字时,确确实实曾有过短暂的“求配宝玉”的念头,细细论来,贾母能有这种想法,一点儿也不奇怪。

薛宝琴太优秀了,论容貌,那是天仙级别的,论才华,人家写的十首《怀古诗》,暗藏十物,直到今天还是红学研究的未解之谜,论性格,活泼开朗会说话,恰是贾母喜欢的女孩子类型。

这么优质的女子,贾母想要求配给亲孙子贾宝玉,这奇怪吗?一点儿毛病也没有。如果不是薛宝琴已经许给梅家了,宝琴、黛玉两人还真能竞争一下子。


贾宝玉的婚姻问题,其实并不复杂,那就是决定权牢牢地把握在贾母、贾政、王夫人这些家长手中,也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至于贾宝玉、林黛玉彼此有多喜欢,压根一点儿也不重要。

比如贾母的态度,她的确透露出赞同宝黛在一起的明确态度,要不整个贾府也不可能人人都认为老太太选定了林黛玉,就连小厮兴儿都言之凿凿地承诺: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老太太一发话,再无不准的。

可贾母赞同宝黛的姻缘,跟贾母尊重宝黛的爱情,完全是两回事。

读者希望林黛玉、贾宝玉两人在一起,是因为知道他们的感情;贾母想要促成宝黛,仅仅是因为她老人家希望他俩在一起,换句话说,要是贾宝玉不喜欢林黛玉,林黛玉也特烦贾宝玉,他俩也得在一起,为啥?因为贾母想要他们在一起。

读者的希望和贾母的意愿出现了完美的重叠,以致于读者自欺欺人地认为:贾母和我站在同一立场,都是感动于宝黛的爱情,想要成人之美,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

从贾母的视角来说,她想要促成宝玉、黛玉,他俩就得在一起,否则就是不听话,不乖,不懂规矩礼数,是该打死的,换成薛宝琴,同样也是这样,只是恰好薛宝琴有人家了,才到此为止,没了后文。

贾母并不在意宝黛的爱情,这就注定她可以随心所欲地换人,其中有意思的是,林黛玉的情况太特殊了。

一方面,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儿,基于这份感情,贾母要给黛玉找一个好人家,自家孙子贾宝玉就是最合适的人选;另一方面,林黛玉本身太优秀了,容貌是没得挑,才华又是人上人的那种,又有跟贾母的血缘加成,所以“木石姻缘”的舆论才会这么稳。

但凡林黛玉丑些、笨些,贾母觉得林黛玉配不上自家宝玉,恐怕早就要换人了,贾母可以给贾宝玉另找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当宝二奶奶,让林黛玉嫁进其他达官贵族之家,这样对两人的未来都好。

有类似疑问的看这里:





编辑于 2021-11-09 21:56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赞赏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赞同 29​
​39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更多回答
李纯
李纯​
红楼爱好者
贾母早就知道宝琴是要嫁给梅翰林家的啊,不然一个闺中女儿,没什么事情长途跋涉来京城干什么,

你以为是现代女性,有事没事都可以随便逛呢,古代女孩子只能依附父亲哥哥才能长途跋涉 ,走远路必然是大事,比如林黛玉是因为父母死了,薛宝钗因为选秀,邢岫烟和李家姐妹是自己过不下去,托付亲戚家过日子

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生转折。

作为贾家老祖宗,和宝玉完全不同,宝玉第一个接受到的信息是这个姐妹多漂亮多人才出色,贾母得到第一个信息是这个女孩子干什么来了,为什么来京城了,

所以没见过宝琴之前,贾母就知道这位薛家姑娘是许配给了谁家,为了完婚才来京师的。

不知道宝琴已经许给谁了,别说对贾母,对凤姐都是不可能的事,因为这是当家太太和人际关系最高级的老祖宗第一时间要接受到信息。

代入现代想想,你作为某公司经理,其他部门经理来你这公出,你好几天都不知道他干什么来了,就知道哇这姑娘好漂亮啊,你搞笑吗?

凤姐和老太太就是凑趣唱双簧而已。

=========

补一段,宝琴来的关键是,她根本不用通过长辈唠嗑才让贾母知道,她为了婚姻这个事情,是贾家必须收到的第一信息,因为宝琴来不是跟亲妈来的,是跟哥哥来的!

古代只有亲妈带着闺女走亲戚,没听说过哥哥带妹妹没正事就为了走亲戚的,和跟着亲妈不一样,长辈交际可能过个十天半月才慢悠悠说起宝琴,但是哥哥带妹妹过来,为了什么事情,必然是第一时间就被贾母知道的,宝琴是为了结婚。不然有点交际常识的人,都会产生疑问,这小姑娘干啥来了,

其实宝琴这个亲戚是最名不副实的,因为她是薛家的族妹,薛家还寄住在贾家,严格算,半点关系也没有,人家李婶是李纨的正经亲戚,邢岫烟是邢夫人的亲戚。

当时薛蝌根本没打算去贾家,他是“正欲进京发嫁,闻得王仁进京,他也随后带了妹子赶来“,他是和王仁有关系,打算的是借王仁帮助,办理妹子发嫁的事情,

结果到贾府因为老太太喜欢,把宝琴强留下,薛蝌不能留在大观园,也不好长留贾府,宝琴属于没有大人管,只能托薛姨妈亲戚照料,身份其实很尴尬。别看宝琴外表最受疼爱,其实她是最尴尬的,人家邢岫烟,李家姐妹至少是跟着自己母亲,内宅有长辈,宝琴没有!

所以为啥贾母那么疼爱,特意叮嘱不要拘束了她。

——

补一句,薛姨妈以为贾母要求配这段,是薛姨妈的心理,不是事实,因为薛姨妈本身就是个柔懦的性子,对社交没有深心思,所以想不到宝琴既然来京城,那么首要信息就是她来结婚的这点,所以会以为贾母的意思就是给她谈婚事。

单纯的薛姨妈,和老人精的贾母不可同日而语。

展开阅读全文​
​赞同 43​
​3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Tom
Tom
《红楼梦》叙事研究者 脑子好使,就上知乎。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已有木石前盟,又有金玉良缘。到了第五十回,突然又冒出贾母有意为宝玉求配宝琴的新闻来。

(一)见宝琴眼热心动

且说石头十三年初冬,忽然就下起一场大雪来。大观园众女儿与怡红院浊玉很是兴奋,又是赏雪,又是烤肉,又是联诗,又是咏梅,忙得不亦乐乎。很有生活情调的贾母,也参与其中,深得其乐。兴奋之余,就问起宝琴生辰八字及家内景况来:

贾母因又说及宝琴雪下折梅,比画儿上还好,因又细问她的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薛姨妈度其意思,大约是要与宝玉求配。

薛姨妈吞吞吐吐,说了宝琴已定亲。凤姐也知其意,忙来救场:

凤姐也不等说完,便嗐声跺脚的说:“偏不巧,我正要作个媒呢,又已经许了人家。”贾母笑道:“你要给谁说媒?”凤姐儿说道:“老祖宗别管,我心里看准了,他们两个确是一对。如今已许了人,说也无益,不如不说罢了。”贾母也知凤姐儿之意,听见已有了人家,也就不提了。

这宝琴什么来历?

宝琴乃宝钗的堂妺,薛蝌的胞妺,直到第四十九回才出场。登场就赢得满堂彩,颜值,才情,性格,堪称一流。宝玉惊叹:

“更奇在你们成日家只说宝姐姐是绝色的人物,你们如今瞧瞧她这妹子,还有大嫂嫂这两个妹子,我竟形容不出来了。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可知我井底之蛙,成日家只说现在的这几个人是有一无二的,谁知不必远寻,就是本地风光,一个赛似一个。”

贾母当即命王夫人认作干女儿,晚上就住在了贾母处——这可是宝玉、黛玉、湘云才有的待遇。贾母对宝琴的关爱,惹得一向藏愚守拙的宝钗都有些醋意了。贾母专门打发琥珀来到大观园,传贾母的话,让宝钗别管紧了琴姑娘:

宝钗忙起身答应了,又推宝琴,笑道:“你也不知是那里来的这段福气!你倒去罢,仔细我们委屈着你。我就不信我哪些儿不如你。”

对待宝琴,贾母确实表现得异乎寻常。照理说,薛家已是姨表亲戚,礼到就是了,原不必太过热情,况且宝琴又是薛姨妈的侄女。相比较而言,贾母对李纨的两个妹子,倒没有太多的热情。宝琴的身份,也越不过宝钗的秩序去。怎么就让贾母这么眼热心动呢?《红楼梦》处处是谜,这里又增加一个。难道贾母要另辟蹊径,果真有意为宝玉求配宝琴么?

(二)双麟记殷鉴不远

第三十一回,回目“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撕扇子,所写甚明。晴雯跌断扇骨,宝玉变脸,摆出主子的态度训斥。晴雯不服,与宝玉置气,兼及袭人。宝玉赴薛蟠宴席归来,微醺,纵容晴雯撕扇子取乐,晴雯扳回一局,二人复合如初。“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意旨模糊,以致后人聚讼纷纭。湘云来荣府,入大观园,路上与丫鬟翠缕纵论阴阳,不期捡到一枚金麒麟,文彩辉煌,又大又有文彩。翠缕称之为雄,湘云视之怅然。后见宝玉,知是宝玉遗失,当即奉还。

这一回前,有脂批云:

“金玉姻缘”已定,又写一金麒麟,是间色法也。何颦儿为其所惑?故颦儿谓“情情”。

周汝昌在这条脂批后辩称:

金玉姻缘有真假二局,湘为真,钗为假。此金玉实指金麟与通灵玉珮,已与宝钗之金锁无涉。金麟乃湘云自幼所佩,今复出清虚观新得之雄麟,故云又写一金麒麟,是指追加一麒麟,为金玉生新彩,是为间色之法。

回后,周汝昌又有评说:

端午节清虚观双麟会合,事关双星白首,无比重要。我常戏语:若石头记不曾遭劫,散落残缺,则读之后半部方知本回之意义何在。故我谓石头记不妨再加一个异名,即双麟记(缘)是也。

老先生认定贾宝玉跟史湘云有缘,还给《石头记》添了个新书名《双麟记》或《双麟缘》,真个是自信爆棚。先说周说与脂评一致的一面:黛玉因金麒麟而疑心宝玉湘云二人关系。黛玉对金玉之事,当然在意,现在又出来个金麒麟。第三十二回明确写道:

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一定又赶来说麒麟的原故。因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佩,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

此前,宝黛二玉曾多次因“金”“玉”之事角口,第二十八回中写道:

林黛玉昨日所恼宝玉的心事,早又丢开,只顾今日的事了,因说道:“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

第二十九回,又闹起来了:

那林黛玉心里想着:“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我的。我便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自若无闻的,方见得是待我重,而毫无此心了。如何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可知你心里时时有‘金玉’,见我一提,你又怕我多心,故意着急,安心哄我。”

就在第三十一回,又写道:

林黛玉听了冷笑道:“她不会说话,她的金麒麟也会说话。”

周汝昌先生认为,第二十回中,宝玉对黛玉所说“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之说,湘云是贾母的亲戚,且在黛钗之先,湘玉该是一对儿。后又称湘云离异流落,遇到同样落魄的宝玉,遂再嫁,共同完成了《红楼梦》,脂砚斋即是书中湘云的原型。

可脂评却并不支持这一说法。第三十一回回末,即有脂批:

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

脂砚斋等早期批书人,读过《红楼梦》早期抄本,批语正是写在抄本上的,称这正是后数十回后卫若兰射圃佩戴麒麟。第三十一回,湘云初至,王夫人称:“前儿有人家来相看,眼见有婆婆家了……”接下来的一回,湘云到怡红院,袭人斟了茶来与史湘云吃,一面笑道:“大姑娘,我听见前日你大喜了。”史湘云红了脸,吃茶不答。那么,湘云的婚事该是已经订了,人选当然也是明了的。

史湘云出场,是在第二十回,也是突如其来。女一号不可能在第二十回才肯出场,史湘云与贾宝玉无缘,这个不容争辩。史湘云与卫若兰结缘,而又分手,是大概率事件。

卫若兰初次露面,在第十四回,秦可卿出殡路祭队伍中,是顺手带出的:“余者锦乡伯公子韩奇、神武将军公子冯紫英,陈也俊、卫若兰等诸王孙公子,不可枚数。”

伏白首双星什么意思?蔡义江老先生的观点:因为金麒麟一物,伏下了将来一对到老都分离的夫妻姻缘线索,即卫若兰与史湘云。蔡义江分析,“双星”是牵牛织女二星的特定名词,与现代可泛用不同。自唐至清,诗词中用“双星”的多不胜举,一律指牵牛织女,绝无例外。“白首双星”象征夫妻分离,到老都分剧的意思,详细见《蔡义江新评红楼梦》。书中写的明白,有木石前盟,有金玉良缘,压根儿就没有双麟记或者双麟缘的影儿。所以,周汝昌的论调,总是显得牵强。

(三)党争论更不靠谱

所谓双麟记(缘),纯属周汝昌老先生臆想,曹雪芹、脂砚斋都不答应,可谓殷鉴不远。而“木石”“金玉”两党斗争论,更是离谱。

有论者称,荣府中分木石、金玉两党。贾母有意木石,王夫人一心金玉。第五十回中贾母的举动,让木石和金玉两党都十分困惑。在木石党看来,贾母为宝玉求配宝琴,无疑是抛弃了黛玉。贾母秒变狼外婆,黛玉当然就失去了依靠。还有人解释说,黛玉身体好不起来,是自己不争气,怪不得贾母下狠心。在亲孙子和外孙女之间选择的话,贾母无疑会偏向宝玉,黛玉的未来,无非是外嫁,荣国府发嫁,已经算对得起林家了。在金玉党看来,贾母是横下决心,不愿再给宝钗机会了。元妃赐端午节礼,明确暗示元妃支持金玉良缘,无视木石前盟,贾母看的真真的。清虚观打醮,张道士提亲,贾母称宝玉不合早婚,把事情挡过去了,可路并没有堵死,这次贾母是不愿给宝钗机会了……

其实,荣府在宝玉婚事上是否存在两党之争,值得商榷。贾母在宝玉婚姻大事上与元妃、与王夫人直接冲突,是十分危险的,甚至是不可承受的。荣府当日的重大问题,在于由谁来承继家族正统,担当振兴使命,《红楼梦》从一开始就说得很清楚,第五回中,宁荣二公之灵为此恳请并嘱托警幻仙子的。贾母有子二人,即贾赦、贾政,贾赦居长,有贾琏、迎春,贾琏有女唤巧姐儿,无男儿。贾政有贾珠、宝玉和贾环,有元春、探春。贾珠早夭,留有遗腹子贾兰。荣府重任,无疑会放在贾政这一枝。所以,荣府由贾政主持,贾赦之子贾琏襄助,是最好的安排。但贾赦并不安分,不仅暗讽贾母偏心,甚至要强娶鸳鸯,算计老太太的梯己,试图掌控荣府。赵姨娘也蠢蠢欲动,不惜阴谋夺取宝玉、凤姐性命,为贾环图谋家业。以贾母之灵透,在这样的态势之下,贾母当然要全力支持贾政一枝,在宝玉婚姻大事上不会与元妃、王夫人发生冲突。

(四)间色法推动叙事进程

“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据说这还是《圣经》里的话。贾母为宝玉求配宝琴,这条道看来解不了、走不通,那就试着摸索别的路子,再回到“间色法”上来。

宝玉的成长,是《红楼梦》主线之一。宝玉的婚事,始终是贾府的重大关切。所以,隔三差五,总要有意无意拎出来说道说道。有时候就是直接点破,譬如第二十五回,石头十三年,宝玉十三岁,凤姐直接点出宝黛之事:

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蔡义江在此处有侧批:“旧时女子受聘叫‘吃茶’。”有助于我们理解当日的风俗,明白凤姐怎么就把吃茶与作媳妇扯在一起了。

而后,是第二十八回,元妃赐端午节礼,独宝钗与宝玉同等,黛玉及迎探惜三春次之,惹得宝玉疑惑:

“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

而宝钗似乎领会了其中的含意,自己存了小心思。

第二十九回,张道士提亲,贾母一口回绝:

“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她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得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到了第三十六回,王夫人提前落实了袭人的准姨娘黛玉,宝钗和黛玉、湘云分都到怡红院祝贺,正是午休时间,宝钗替袭人值守,就听到了宝玉的梦话:

“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

第二十九回,回前脂批:

二玉心事,此回大书,是难了割,却用太君一言以定,是道悉通部书之大旨。

有时候是旁敲侧击,也就是所谓的间色法,正如前文所引第三十一回回前脂批所言。所谓间色法,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中国画颜色里除基本色外还有许多与其相接近的中间过渡色。作画时先用基本色做底色,再在上面使用一种它的过渡色,这种作画方法叫间色法。曹雪芹将这种画法应用到了虚拟叙事中,明写一件事,实际上是要提醒、暗示读者另一件事,正如脂批中所说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红楼梦》书中采用间色法写作的地方有很多,脂批也屡有提醒,如第二十六回,针对贾芸与小红的情事,有脂批云:

至此一顿,狡猾之甚。原非书中正文之人,写来间色耳。

第五十回中,用笔也是一样,“写来间色耳”。第四十九回,引入薛宝琴、邢岫烟,且明写宝琴是进京发嫁的,很快又有邢岫烟与薛蝌定亲,就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发挥着“催婚”的作用。

所以,必须紧紧抓住宝玉的心路历程这条主线,万变不离其宗。五十五回后,画风突变,“贾府盛衰之势已过岭下坡”,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一场闹接着一场闹。即使如此,作者也还是没有稍稍离开这条主线,仍旧隔三差五搬出来晒晒。第五十七回,大笔挥动,明写紫娟谎言试玉,宝玉病将及死。第六十六回,写尤氏二姐妹故事,也还不忘借兴儿之口,打趣描补一下钗黛二人,透露荣府下人对宝玉婚事的观察。前八十回行将结束,宝玉诔晴雯,宝黛二人研讨修改诔文,更是将未来情形一并透露:

宝玉道:“我又有了,这一改可妥当了。莫若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连忙含笑点头称妙……

这就是曹雪芹的用笔,多重皴染,外加间色。此处有多条脂批,批书人唯恐读者不解其意:

如此我亦为(谓)妥极。但试问当面用“尔”“我”是(字)样,究竟不知是为谁之谶,一笑一叹。一篇诔问(文)总因此二句而有,又当知虽来(诔)晴雯,而又实诔黛玉也,奇纫(幻)至此。若云必因請(晴)雯來(诔),则呆之至矣。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这支曲子,正代表着宝玉的心路历程。抓住这一条,再读《红楼梦》,即可不畏浮云遮望眼,不被迷惑,免于受骗。

(文中引用《红楼梦》文字及标点,全部采用《蔡义江新评红楼梦》,龙门书局2010年7月第1版。引用脂砚斋评语及标点,全部采用陈庆浩《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增订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年8月第1版。引用周汝昌批语,采用《石头记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漓江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

发布于 2022-02-07 09:4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108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同样都是名字里带「玉」,为何小红要避讳,玉钏儿就不用?

关注者
8
被浏览
19,813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添加评论
​分享

查看全部 4 个回答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127 人赞同了该回答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避主子的名讳在《红楼梦》中并非是被严格实施的一种“政策”或“制度”,这其中有很大的弹性空间。

诚然,原著中明确记载了林之孝之女林红玉为了避讳贾宝玉的“玉”字,改叫小红,但这并不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原来这小红本姓林,小名红玉,只因“玉”字犯了林黛玉、宝玉,便把这个字隐起来,便都叫她小红。原是荣国府世代的旧仆,她父母现在收管各处房田事务。——第24回
正如题目中所言,王夫人身边的丫鬟玉钏儿就没有避讳“玉”字,进而延伸一番,袭人当年是贾母的丫鬟,并被起名叫“珍珠”,这个“珍”字、“珠”字严格来说也犯了贾珍、贾珠的讳,难道贾母也糊涂了?

在之前的论者中,有人提出这样一种可能性:玉钏、珍珠乃是王夫人、贾母的丫鬟,这些一等丫鬟往往因受主子的余荫,所以对于小一辈的少爷、小姐们,可以免除避讳。比如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林之孝家的就曾因贾宝玉直呼袭人、晴雯的名讳,教诲了宝玉一番:

林之孝家的又笑道:“这些时我听见二爷嘴里都换了字眼,赶着这几位大姑娘都叫起名字来了。虽在这屋里,到底是老太太、太太的人,还该嘴里尊重些......别说是三五代的陈人,现从老太太、太太屋里拨过来的,便是老太太、太太屋里的猫儿、狗儿,轻易也伤他不了的。这才是受过调教的公子行事。”——第63回
用这种方法来解读,玉钏、珍珠是王夫人、贾母身边的一等丫鬟,所以无需避名讳,林红玉只不过是寻常家生奴,而且是怡红院中一个连端茶递水都不配的小丫鬟,所以不敢这么嚣张,于是主动避了名讳。

可这种说法还是不严谨,因为怡红院还有一名叫“春燕”的小丫鬟,这个春字岂不也犯了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的名讳?春燕也是寻常丫鬟,怎么就也不需要避讳了呢?

而且相比之下,林红玉是管家之女,春燕只不过是寻常奴仆之女,按理来说,林红玉应该更有地位才是。

笔者私认为,原因可能是这样的:林红玉的名字主要避的不是贾宝玉的讳,而是林黛玉的,因为两人都姓林,名中又都带有玉,名字仅一字之差,实在太过冒犯主子了,故而改叫小红。

包括原著中也有类似的细节,比如清晰地提到“林红玉只因玉字犯了林黛玉、宝玉”,如果真的是避讳贾宝玉,从林红玉出生开始,就应该直接避了这个“玉”字,何必又提及称避林黛玉的讳?

更何况,如果林红玉真的犯了贾宝玉的讳,那么林之孝管家夫妇打一开始就不会给女儿起这么麻烦的名字,至少在贾宝玉出生后就得修改这个名字(林红玉年龄应大于宝玉)。

因此,笔者猜测,不,可以断定:林红玉的名字并没有避贾宝玉的讳,在林黛玉没来之前,她一直就叫林红玉,后来“林黛玉进贾府”,她的名字林红玉跟林黛玉太过相似,故而不得不避讳,改叫小红。

编辑于 2021-10-31 21:5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6-29 12:12 , Processed in 0.07618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