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红楼梦》的作者真的是吴梅村吗?吴伟业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0 10: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陈维崧 - 明末清初词人、骈文家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陈维崧(1625年-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今江苏宜兴)人。 明末清初词人、骈文家,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

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 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陈维崧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概述图参考资料 )

基本信息
本名
陈维崧


其年


迦陵

所处时代
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今江苏宜兴)

出生日期
1625年

逝世日期
1682年

主要作品
《湖海楼全集》《明史》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影响
3历史评价
4人际关系
5轶事典故
6主要作品
7史料索引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明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少年的时候便拥有了才名,冠而多须,浸淫及颧准,陈髯之名满天下。尝客如皋冒氏水绘园,主人爱其才,进声伎适其意。陈维崧少时作文敏捷,词采瑰玮。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陈维崧才20岁。入清后虽补为诸生,但长期未曾得到官职,身世飘零,游食四方,接触社会面较广。又因早有文名,一时名流如吴伟业、冒襄、龚鼎孳、姜宸英、王士禛、邵长蘅、彭孙遹等,都与他交往,其中与朱彝尊尤其接近,两人在京师时切磋词学,并合刊过《朱陈村词》。清初词坛,陈、朱并列,陈为"阳羡派"词领袖。侯方域将女儿许配给陈维崧的弟弟陈宗石后,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

顺治十年(1653)三月三日,慎交社与同声社在苏州虎丘举行所谓"十郡大会", 约有近千人与会。会上,推吴伟业为盟主。吴兆骞分得诗题,摇笔先成,又与吴伟业即席唱和。陈维崧同彭师度即席赋《上巳篇》。期间,吴伟业誉陈维崧、彭师度与吴兆骞为"江左三凤凰"。

顺治十五年(1658年)冬到康熙四年(1665年)春,陈维崧在如皋冒襄家的水绘园度过了八个年头。期间,陈维崧参加了几次清朝的科考,但屡试不第。

康熙十七年(1679年),召试鸿词科,由诸生授检讨,纂修《明史》。

康熙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1682年6月12日),陈维崧病逝于北京宣武门外租居的一间旧屋内,时年五十八岁。其身后极为萧条,全靠当年的座师冯溥、友人宋德宜等出资共助"含殓治丧",并由友人徐乾学等议立其侄陈履端为嗣,使扶柩南下,归葬阳羡。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影响


陈维崧的词风格豪迈奔放,接近宋代的苏、辛派。陈维崧以豪放为主,兼有清真娴雅之作,是为事实。更难得的是陈维崧各体词都写得很出色。《湖海楼词》最为可贵的,是能注意反映社会现实,如〔贺新郎〕《纤夫词》,写清兵征发10万民夫替战船拉纤,"列郡风驰雨骤",使得"闾左骚然鸡狗",还写到一民夫与"草间病妇"的"临歧诀绝",情状凄惨。〔南乡子〕《江南杂咏》揭露官府对劳苦人民敲骨吸髓的罪恶:"户派门摊",使卖屋纳税的农民"独宿牛车滴秋雨",而官吏的凶恶却"如鬼"。

此外多写自己的怀才不遇及国家兴亡之感,如〔点绛唇〕《夜宿临□驿》、〔醉落魄〕《咏鹰》、〔夜游宫〕《秋怀四首》、〔夏初临〕《本意》、〔沁园春〕《赠别芝麓先生,即用其题〈乌丝词〉韵》等,伤时感物,豪放苍凉。〔沁园春〕《题徐渭文〈钟山梅花图〉同云臣、南耕、京少赋》词,则把历史故实、眼前新事、画面景色,作者胸臆全都摄纳词中,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为:"情词兼胜,骨韵都高,几合苏、辛、周、姜为一手。"这说明陈维崧能将不同风格冶于一炉,而能抒写自如。此外,〔念奴娇〕《读屈翁山诗有作》,雄奇壮阔,兼富情趣,〔唐多令〕《春暮半塘小泊》信手拈来,口语入词;也显示出他能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的特点。〔望江南〕、〔南乡子〕等组词,以清新笔调,写江南、河南的风光和社会生活;〔蝶恋花〕《六月词》写农民入城的情态;〔贺新郎〕《赠苏□生》写艺人的遭遇,这些词又显示出陈维崧词题材广阔的特点。陈维崧词的缺点是有时倾泻过甚,一发无余,便缺余蕴。稍嫌轻率。



陈维崧亦能诗,但成就不如其词与骈体文。他的骈体文,在清初亦是一大家,毛先舒为其作序,评为:"具龙跳虎卧之奇","得歌行顿挫之致";毛际可作序,评为"言情则歌泣忽生,叙事则本末皆见。至于路尽思穷,忽开一境,如凿山,如坠壑……"。《与芝麓先生书》《余鸿客金陵咏古诗序》《苍梧词序》等,都写得跌宕悱恻,有很强的感染力。

词作风格

陈维崧词作的风格。自宋代以来,词的风格分类不外乎两种,即婉约与豪放。陈的词是明显属于后一种的,这点无可非议。我们知道,宋代的豪放词派主要以苏轼和辛弃疾等人为主,虽然也有刘克庄、张元干、陈亮等,但成就远逊此二人。如果加以留意的话,我们会发现,苏东坡的豪放词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旷达,而辛弃疾的词则是雄深雅健,在刀光剑影中仍不失儒雅的气度。陈维崧的词不但延续了他二人的写作格调,还增加了一种霸悍之气,更加咄咄逼人。这种霸悍之气主要表现在抒情的爆发力上。我们不妨在此与稼轩的词风作一下比较。我们常说稼轩的词"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多抚时感事之作,雄深雅健的词风匹世无双。这种词风的构成,一种说法是来源于邹祗谟所说的"他的词是从南华、冲虚中得来",即受老庄的影响更为深远,这是辛氏的词深的一大原因;另一种说法是刘熙载在《艺概》中论述苏、辛词时指出的"潇洒卓荦,悉出于温柔敦厚",就是说受到了儒家诗教的渗透。另外,稼轩所处的时代,他本人的阅历、学识、身份、个人禀赋等也决定了他的词风。那么为什么陈维崧的词风与稼轩有那么大的差异呢。前面已经讲过了,陈维崧经历了历史的巨大动荡,这对他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古代儒家曾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事原则,但沧海桑田的变化淡化了陈维崧的老庄思想,心理的重创和身世的磨难,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冲刷了他温柔敦厚的观念,他的悲怆心绪,他的无可排解的愤闷化作了"刬然啸空"之音。压抑的情怀在词中得以激射出来,因而使他的词中有一种独异的霸悍之气和巨大的冲击力。这霸悍二字,应当这样理解,从艺术风格的概念来说,是骨力劲挺,气势浑茫磅礴,神思飞扬腾跃,情致酣畅淋漓。这种气势,一是他在词的写作艺术上达到了自由超越的程度,以往的观念难以再作束缚;另一方面,又由于他精通历史,有史才,同时将歌行和赋等笔法充分运用到了他的词中,纵横议论,洞照古今的手法使他的词在抒情的空间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宽。所以,主客观等多方面的因素促使他的词能够另拓疆域,自辟门径,发挥了苏、辛的短处,成就了非凡的造诣。前面我们讲了陈维崧的所处的时代、词的历史地位和他的艺术风格。下面,我想结合他的几首词来分析一下他的词的艺术特点。

陈维崧是位比较全面的词人,他不仅擅长写长调,写豪放一类的词,而且也兼擅小令和慢词,且艺术性都比较高。但如果从他才力展现的角度来看,长调则是最能体现他的才情和驾驭能力的。而且在长高调中,豪放类的词居于主要地位,这就构成了他的词的主要风格。要总结他的词的特点的话,我想就我的看法而言,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他精于用典。这和他熟读史事关系很大,他往往一首词中参杂着十几个典故,如果不熟悉这些典故的话,就很难理解词中所含的深意。我在此举一首词为例。陈维崧曾写过一组汴京怀古的词,调子用的是满江红,共十首。这十首词,结合地理、历史、人物等,用了大量的典故。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其弟陈宗石序其词集云:方伯兄少时,值家门鼎盛,意气横逸,谢郎捉鼻,麈尾时挥,不无声华裙屐之好,故其词多作旖旎语。迨中更颠沛,饥驱四方;或驴背清霜,孤篷夜雨;或河梁送别,千里怀人;或酒旗歌板,须髯奋张;或月榭风廊,肝肠掩抑;一切诙谐狂啸,细泣幽吟,无不寓之于词。甚至里语巷谈,一经点化,居然典雅,真有意到笔随,春风物化之妙。盖伯兄中年始学为诗馀,晚岁尤好不厌,或一日得数十首,或一韵至十馀阕,统计小令、中调、长调共得四百一十六调,共词一千六百二十九阕。先是京少有《天藜阁迦陵词刻》,犹属未备,今乃尽付梓人。自唐、宋、元、明以来,从事倚声者,未有如吾伯兄之富且工也。

近人朱孝臧题云:"迦陵韵,哀乐过人多。跋扈颇参青兕意,清扬恰称紫云歌,不管秀师诃。(《强村语业》卷三)维崧词具有创作天才,固宜其不为前人所囿矣。

蒋景祁《陈检讨词钞序》:读先生之词者,以为苏、辛可,以为周、秦可,以为温、韦可,以为《左》《国》《史》《汉》、唐、宋诸家之文亦可。盖既具什伯众人之才,而又笃志好古,取裁非一体,造就非一诣,豪情艳趍,触绪纷起,而要皆含咀酝酿而后出,以故履其阈,赏心洞目,接应不暇;探其奥,乃不觉晦明风雨之真移我情;噫其至矣!

谭献《箧中词》二:锡鬯、其年出,而本朝词派始成。顾朱伤于碎,陈厌其率,流弊亦百年而渐变。锡鬯情深,其年笔重,固后人所难到。嘉庆以前,为二家牢笼者十居七八。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三:国初词家,断以迦陵为巨擘。后人每好扬朱而抑陈,以为竹垞独得南宋真脉。呜呼!彼岂真知有南宋哉?迦陵词气魄绝大,骨力绝迹,填词之富,古今无两。只是一发无馀,不及稼轩之浑厚沉郁。然在或初诸老中,不得不推为大手笔。迦陵词沉雄后爽,论其气魄,古今无敌手。若能加以浑厚沉郁,便可突过苏、辛,独步千古,惜哉!蹈扬湖海,一发无馀,是其年短处;然其长处亦在此。盖偏至之诣,至于绝后空前,亦令人望而却走,其年亦人杰矣哉!其年诸短调,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是何神勇!

清末民初学者刘师培:大凡文之音节皆生于空。清代汪容甫之文篇篇可诵,绎其所法,亦不过任昉、陈寿数家而已。又陈维崧之文取法虽低,而有音节。(《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古典文学家叶嘉莹:①陈维崧编有一本词集《今词苑》,还编有《妇人集》。他自己的创作则有一千数百多首,古今的词人要论创作数量之多,陈维崧可说是无人能比的。②他的词气魄大,笔力遒,可惜微欠沉郁。(《清代名家词选讲》)

折叠编辑本段人际关系
祖父

陈于廷,明朝的左都御史、东林党的中坚人物。

父亲

陈贞慧,与商丘的侯方域交善,二人为"明末四公子"其二,曾因反对"阉党",同罹阮大铖之祸。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断袖余桃

陈维崧颇好男风。据野史笔记载,陈维崧对徐紫云一见神移,当时正值梅花盛开,他就天天"携紫云徘徊于暗香疏影间",从此开始了两人长期的形影相随的同性恋生活。陈维崧为徐紫云写作了大量的诗词。其中《惆怅词二十首·别云郎》中满是如"旅愁若少云郎伴,海角寒更倍许长"、"独坐待君归未归,不归独坐到天明"、"检点行装,泪滴珍珠,叠满箱"之类的浓浓痴语。陈维崧还请名画师为徐紫云作肖像,其中仅《紫云出浴图卷》就有名士七十四人题诗一百五十三首、词一首,卷中充斥着诸如"莫怪君王勤割袖,漫同罗倚浣春纱"、"江南红豆相思苦,岁岁花前一忆君"等缠绵诗句。虽然这些题诗的士人未必都是同性恋者。

虽然陈维崧是严格意义上的同性恋者,却对异性恋持欣赏态度。陈维崧家有妻妾子女,徐紫云成年也要娶亲,他在紫云洞房花烛夜时写了一首《贺新郎》相赠:"六年孤馆相偎傍。最难忘,红蕤枕畔,泪花轻飏。了尔一生花烛事,宛转妇随夫唱。只我罗衾寒似铁,拥桃笙难得纱窗亮。休为我,再惆怅。"陈维崧对徐紫云的相思依恋跃然纸上。徐紫云婚后,二人仍亲密来往,后陈维崧携徐紫云归宜兴老家居住。徐紫云病逝后,陈维崧又写了大量动情怀念的感伤诗句,词句凄婉,令人伤感。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陈维崧的词,数量很多,现存《湖海楼词》尚有1600多首。陈维崧亦能诗,但成就不如其词与骈体文。著作有《湖海楼诗文词全集》54卷。此外,还与朱彝尊合刊了《朱陈村词》。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经陈宗石的努力,包括诗、词、文三种文体在内的《陈迦陵文集》刻成问世,这是陈维崧全集的最早刊本。

折叠编辑本段史料索引
清《河南通志卷六十九》:"皇清,陈维崧,字其年,宜兴人,祖于庭,前明左都御史。父贞慧与商丘侯方域交善,同罹阮大铖之祸。方域避乱阳羡以女许维崧弟宗石后,宗石入赘,遂为宋人,维崧亦寓宋,与弟同居。维崧为文长于排偶。长洲汪琬称为七百年一人,后以博学宏词徴除翰林检讨,纂修《明史》,卒于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0 10: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的作者真的是吴梅村吗?吴伟业【陈贞慧与冒襄、侯方域、方以智,合称"明末四公子"。】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103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陈贞慧 - 明末清初散文家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陈贞慧(1604年-1656年),   字定生。  宜兴(今属江苏省)人。明末清初散文家。

陈贞慧是明末诸生,又中乡试副榜第二人。曾与吴应箕、顾杲共议声讨阮大铖,由吴起草《留都防乱檄》,揭贴于南京,为阮所恨。南明弘光朝,受阮迫害,曾一度入狱。入清不仕,隐居家乡,十余年不入城市。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去世。

陈贞慧是复社成员,文章风采,著名于时,与冒襄、侯方域、方以智,合称"明末四公子"。

  5
本词条 百科名片缺少图片,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本名
陈贞慧


定生

所处时代
明末清初

出生地
宜兴(今属江苏省)


出生日期
1604年

逝世日期
1656年

主要作品
《雪岑集》、《皇明语林》、《陈定生先生遗书三种》

目录
1生平
2主要影响
3历史评价
4主要作品
5人际关系
6史料索引
折叠编辑本段生平
陈贞慧是明末诸生,又中乡试副榜第二人。曾与吴应箕、顾杲共议声讨阮大铖,由吴起草《留都防乱檄》,揭贴于南京,为阮所恨。南明弘光朝,受阮迫害,曾一度入狱。入清不仕,隐居家乡,十余年不入城市。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陈贞慧成为生员。

崇祯二年(1629),张溥、张采整合十几个社团成立复社,同年,陈贞慧加入复社。

崇祯三年(1630),陈子龙来到宜兴,陈贞慧将其聘请到亳村家中,为长子陈维崧启蒙。同年秋,父亲陈于廷奉召入京,陈贞慧将其送至扬州。

崇祯五年(1632),陈于廷罢官回到故里,陈贞慧随父亲回到故里,倾家财结交宾客。

崇祯八年(1635年),父亲陈于廷去世,陈贞慧开始独自掌管家族事务。这时,与陈于廷不和的周延儒开始打击陈家,在文震孟的帮助下,才渡过难关。

崇祯十年(1637年)春,陈贞慧留梅朗中在家,与其共同读书。

崇祯十一年(1638年),陈贞慧与复社名士吴应箕、顾杲等在陈贞慧家乡草就著名檄文一篇,名为《留都防乱公揭》,严厉挞伐阉党阮大铖。并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阮大铖正在南京时公布于市。由于这篇檄文的传布,至使阮大铖不能在南京立足。

崇祯十二年(1639年)参加乡试。同年秋,携其子陈维崧赴南京。吴应箕创建广业社于金陵,陈贞慧每日与社友饮酒,指拆藏否,以为笑乐。

崇祯十七年(1644年)4月25日,北京陷落,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阮大铖、马士英卷土重来,重新掌权,打击复社。陈贞慧被诬陷入狱。不久在兵部左侍郎练国事的干预下获释。

清顺治二年(1645年)6月8日,南京陷落前,陈贞慧隐居家乡亳村,深居简出。

顺治十三年(1656年),陈贞慧去世。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影响
陈贞慧文章婉丽闲雅,兼擅骈散两体。记载掌故及纪念明末"清流"和殉难人士的作品,多寄托故国之思。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明末文学家陈子龙:此客乘青翰,飘然若有神。(《赠陈定生》)

清代学者徐乾学:赠公(即陈贞慧)以贵公子用节概推重搢措绅间。

清代经学家蒋永修:折节读书,所交尽一时名士。

明末清初散文家汪琬:诸名士尤慕君气节,故皆师事少保公,而与君相亲爱。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陈贞慧著有《雪岑集》《皇明语林》《山阳录》《书事七则》《秋园杂佩》等;后三种收入《太仓先哲遗书》,合称《陈定生先生遗书三种》。

折叠编辑本段人际关系
关系

姓名

简介

祖父

陈一经

字怀古,至性纯孝,著有《四书大全》,乡里私谥曰孝洁先生。

父亲

陈于廷

(1566年-1635年),官至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衔。

妻子

汤氏

(1608年-1642年),正室,汤兆京之女,诏赠淑人,生子陈维崧、陈维嵋、陈维岳,生女两人。

时氏

(1620年-1658年),侧室,诏赠淑人,生子陈宗石、陈维岗。

儿子

陈维崧

(1625年-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明末清初文学家。

陈维嵋

(1630-1672),字文鹭,一字半雪。邑庠生。工词,为阳羡词派作手之一。

陈维岳

(1635-1712),字纬云,号苦庵。清诸生。擅填词,为阳羡词派重要成员。

陈宗石

(1644-1720),字子万。入赘侯方域家,授例选黎城县丞,擢安平知县,旋擢户部主事。

陈维岗

与兄陈宗石共同入赘侯方域家。

孙子

陈屡端

字求夏,有文名。

(以上参考资料)

折叠编辑本段史料索引
《清史稿·卷五百一·列传二百八十八》

陈贞慧,字定生,宜兴人,明都御史陈于廷子。于廷,东林党魁。贞慧与吴应箕草留都防乱檄,摈阮大铖。党祸起,逮贞慧至镇抚司,事虽解,已濒十死。国亡,埋身土室,不入城市者十馀年。遗民故老时时向阳羡山中一问生死,流连痛饮,惊离吊往,闻者悲之。顺治十三年,卒,年五十三。著有《皇明语林》《山阳录》《雪岑集》《交游录》《秋园杂佩》诸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0 10: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应箕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明末著名文学家、抗清英雄。字次尾,号楼山,汉族,南直贵池(今安徽石台大演乡高田)人。崇祯贡生,曾参加复社,起草《留都防乱公揭》》揭露讨伐阮大铖。清兵破南京后,在其家乡坚持抗清,被执不屈死。 所著《读书止观录》,辑汇中国先秦以来读书古训和读书掌故,既昭示了读书之法,又可察为人之道。与张溥、张采、陈子龙、夏完淳并为复社领袖。

基本信息
本名
吴应箕

字号
字次尾、号楼山

所处时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
南直贵池(今安徽石台)


出生时间
1594年10月24日

去世时间
1645年12月4日

信仰
道教

属相


目录
1生平简介
2人物生平
3著述名录
4相关文献
5作品选摘
折叠编辑本段生平简介
吴应箕(1594年10月24日-1645年12月4日),万历二十二年(1594)九月十一日出生于南直隶贵池县兴孝乡高田(今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大演乡高田) ,满清入关后,举兵抗清,兵败被俘,于隆武元年(1645)十月十七日不屈而死。死后私谥文烈先生。乾隆四十一年(1776),朝廷追谥忠节。

吴应箕是明末著名社会活动家、文学家、复社领袖和抗清英雄,与刘城合称"贵池二妙",是当时著名的文士、斗士、战士、义士,其气节与才学深为时人与后人敬重。吴氏"博极群书,通世务,善古文,独慷慨负大略,此岂可以诗人目之,顾天下善诗未有加次尾者也"(陈子龙《吴次尾己卯诗序》) ,"楼山先生文章在韩欧之上,忠孝在文陆之间"(王仕云《楼山堂遗诗题词》),沈乔生在《楼山堂遗诗小引》中更是充满敬意地称颂:"先生真离富贵贫贱生死外,独存天地正气者,要而论之,固百世师,岂仅称节义文章为一代完人也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明末称复社五秀才,应箕为首。其克全晚节,尤不愧完人。"陈元珧的《题明人集·吴次尾》作出了全面的评价:"齐山精宿孕奇英,复社巾箱有盛名"。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祖父吴国珍,以文学名于时,父吴思周,布衣任侠,好与贤豪长都交游。应箕幼从学于骨鲠而又饱学的舅父李首川,16岁参加科举考试,20岁补为博士弟子生员,后八试南都(南京)不第,崇祯十五年(1642),49岁才得中副榜贡生。

吴应箕工书法,草书初学黄庭坚,后宗米芾、颜真卿。性豪放,喜交游,与著名的明季四公子(归德侯方域、宜兴陈定生、如皋冒辟疆、桐城方以智)结为挚友。他交结师友,多以政见相同者为前提,如崇祯五年(1632),礼部主事周镳疏论不当专仕阉党,受到革职处分,他闻讯前往,与周镳结为诤友。崇祯十五年(1642),大儒黄道周谪戍过南京,寓居石城桥,他以弟子身份前往拜见,盘桓半月之久。

崇祯元年(1628),吴应箕会同池州刘城、太仓(今属江苏)张溥、张采等组成复社,抨击明末弊政。他在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时指出:"今之雕绘词章,士自比倡文字外,即不知宇宙更为何书也?"吴在《拟进策》里撰写了《持大礼》、《别邪正》、《谨信任》、《审言术》、《重变更》等10篇文章,对改良政治提出了独到见识。

崇祯十一年(1638)在明朝留都南京,他执笔撰写了由他和顾臬、侯朝宗、黄宗羲等一百四十名知名人士署名的《留都防乱公揭》,揭露和讨伐了魏忠贤奸党头目阮大铖持权当道、破坏抗清的罪恶勾当。明亡后,清军占领皇都北京,阮大铖兵权在手,报复必切,在南京进行大搜捕,应箕闻讯逃回家乡。

弘光元年(1645)五月,清兵渡江,扬州先守,史可法殉难,弘光帝出走,南都亡。是年闰六月,应箕在家乡起兵,与徽州金声义兵相呼应,配合抗清,曾一度占踞贵池、石埭等地。是年秋末冬初,他率义军在贵池县泥湾山口阻击渡江南下的清军,因寡不敌众,败退回山,最后退守在压气培(今称乌鸦培,在大演乡新龙村境内)兵败被擒,十月十七日被杀害于池州城外贵池区涓桥镇联合村石灰冲(又称鸡罩山),终年52岁。清兵割首而去,《池州府志》载"头入郭门如生,三日不变"。其家人百余口和义军将士全部壮烈捐躯。吴应箕殉义前尝写下绝命词,今只遗下一句,曰:半世文章百世人。

侯方域挽词:"面冷而苍,髯怒以张;言如风发,气夺电光"。其后,吴应箕长子吴孟间故地重游时,写下一首荡气回肠的《压气培歌》: 压气培前奔万石,阴云莽莽黑雾压。水号风怒激沙飞,彷佛旌旗雷电掣。我父军声堕此间,星月无光天欲坼。我母颈罹刀痕七,身投层崖脑迸裂。我妹三龄弃路死,百口家人一无得。前山溪下水犹腥,壮士同时皆义烈。烟飚玉碎三十秋,天地迄今为惨侧。肠断纡回忍追忆,千载空坑堪并说。呜呼,千载空坑堪并说!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山口二秀才施士端、施士谦感其忠烈,在殉难地捐立碑石,以志纪念。民国初年,建吴(应箕)、刘(城)二公祠于百牙山,并将池州城西街命名为"楼山街"。

折叠编辑本段著述名录
吴应箕著述甚丰,有《国朝记事本末》、《东林本末》、《嘉朝忠节传》、《留都见闻录》、《读书鉴》二卷、《读书种子》二十卷、《复社姓氏录》二卷、《友鉴录》、《续觚不觚录》、《宋史》五十卷、《盛事集》三十卷、《读书止观录》等等,今传有《楼山堂集》二十七卷。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文献
折叠明史
吴应箕,字次尾,贵池人。善今古文,意气横厉一世。阮大铖以附珰削籍,侨居南京,联络南北附珰失职诸人,劫持当道。应箕与无锡顾杲、桐城左国材、芜湖沈士柱、余姚黄宗义、长洲杨廷枢等为《留都防乱公揭》讨之,列名者百四十余人,皆复社诸生也。后大铖得志,谋杀周镳,应箕独入狱护视。大铖闻,急遣骑捕之,应箕夜亡去。南都不守,起兵应金声,败走山中,被获,慷慨就死。其同时举兵者有尹民兴、吴汉超、庞昌胤、谢球、司石磐、王湛、鲁之玙。

折叠南疆绎史
吴应箕字次尾,号楼山;贵池人。善今古文辞,意气横厉一世;复社领袖也。崇祯壬午,以乡试副榜贡入京,公卿以下咸加礼异,视其臧否为荣辱。先,阮大铖在南都,应箕集诸名士出「防乱公揭」噪逐之。大铖弗敢较;然愤甚,欲得而甘心焉。后周镳下狱,应箕入视,大铖急捕之;乃乘夜亡命去。左兵南下,狱始解。

南都不守,起义旅应金声攻池州,复建德、东流数县。大兵逼战,溃;匿婺源、祁门界。被获不屈;将戮之市,应箕曰:『此非死所』!至松林,曰:『可矣』!一卒以刀拟之;叱曰:『吾头岂汝可断邪』!乃伸颈,谓总兵黄某曰:『以此烦公!然毋去吾冠,将以见先朝于地下也』。其就刑处,至今血迹犹存,洒之不去。

「勘本」曰:如皋冒襄序「楼山文集」有云:『楼山之为人,卓荦淹通,豪俊负大志。一贫诸生,挥金帛娱声色。好面折人过,与公卿大夫辩论是非得失;赴人患难,缓急如不及。至经史证据、国家关系、时势安危、方舆形胜以及兵贼战守攻击之成败,无不抵掌而谈,掀髯长啸,唾骂痛哭而后已。又议者谓:崇祯间处士横议,擅操国政、要挟公卿,为汉亡故事。试思瓮牖绳枢,干萤朽蠹,与朝廷似有间;乃一闻国变,皆毁弃身家,上灭宗祀、下杀妻子,断头碎骨,浩然不顾以报二祖、列宗之教养,自非读书明道、穷理养气、群居确然、切磋砥砺,安能以天下己任、以纲常名教共肩至此』!小东林,楼山所首倡。方大铖之必欲杀之也,尝语归德侯方域曰:『今有欲吾谢大铖而可转祸为福者,岂不为范滂所笑哉』!

折叠国寿录
应箕,字次尾,贵池人,以文章名世,好交天下士。有所点定古今书,后学得其笔墨,引以为重。乙酉闰六月,各郡县兵起,应箕倾家,募士数千,复贵池。久之,各师溃,贵池亦遂陷。应箕被执,从容谓主将曰:"吾分必死,但有三事得相假,即地下无所恨。"主将问曰:"何?"应箕曰:"起义自我,无与百姓事,我以身殉,诸可勿问。二曰,我有遗书若干藏某处,愿得付某生,勿并灾身后笔墨。三曰,我有弱女,已字某,未归,愿得吾目前观其成偶。"主将高其义,皆如应箕言,因欲曲宥之,应箕曰:"即生我我必自杀。"于是正襟南向而遇害。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选摘
《留都防乱公揭》

策划、起草者:吴应箕、陈贞慧

为捐躯捋虎,为国投豺,留都可立清乱萌,逆珰庶不遗余孽,撞钟伐鼓,以答升平事。杲等伏见皇上御极以来,躬戡党凶,亲定逆案,则凡身在案中,幸宽鈇钺者,宜闭门不通水火,庶几腰领苟全足矣。矧尔来四方多故,圣明宵旰于上,诸百职惕励于下,犹未卽覩治平,而乃有幸乱乐祸,图度非常,造立语言,招求党类,上以把持官府,下以摇通都耳目,如逆党阮大铖者可骇也。大铖之献策魏珰,倾残善类,此义士同悲,忠臣共愤,所不必更述矣。乃自逆案既定之后,愈肆凶恶,增设爪牙,而又每骄语人曰:"吾将翻案矣,吾将起用矣。"所至有司信为实然,凡大铖所关说情分,无不立应,弥月之内,多则巨万,少亦数千,以至地方激变,有"杀了阮大铖,安庆始得宁"之谣。意谓大铖此时亦可稍惧祸矣。乃逃往南京,其恶愈甚,其焰愈张,歌儿舞女,充溢后庭;广厦高轩,照耀街衢。日与南北在案诸逆,交通不绝,恐喝多端。而留都文武大吏半为摇惑,卽有贤者,亦噤不敢发声。又假借意气,多散金钱,以至四方有才无识之士,贪其馈赠,倚其荐扬,不出门下者盖寡矣。大铖所以怵人者曰:"翻案也。"曰:"起用也。"及见皇上明断超绝千古,以张捷荐吕纯如而败,唐世济荐霍维华而败,于是三窟俱穷,五技莫展,则益阳为撒泼,阴设凶谋,其诪张变幻,至有不可究诘者,姑以所闻数端证之,谓大铖尚可一日容于圣世哉。丙子之有警也,南中羽书偶断,大铖遂为飞语播扬,使人心惶惑摇易,其事至不忍言。夫人臣狭邪行私,幸国家有难以为愉快,此其意欲何为也?且皇上何如主也,春秋鼎盛,日月方新,而大铖以圣明在上,逆案必不能翻,常招求术士,妄谈星象,推测禄命,此其意欲何为也?杲等卽伏在草莽,窃见皇上手挽魁柄,在旁无敢为炀灶丛神之奸者,而大铖每欺人曰:"涿州能通内也。在中在外,吾两人无不朝发夕闻。"其所以劫持恫喝,欲使人畏而从之者,皆此类。至其所作传奇,无不诽谤圣明,讥刺当世。如牟尼合以马小二通内。春灯谜指父子兄弟为错,中为隐谤。有娘娘济,君子滩,末诋钦案,有饶他清算,到底胡涂,甚至假口□□,为"呪□天关,陇住山河,饮马曲江波,鼾睡朝玄阁"等语,此其意抑又何为也?夫威福,皇上之威福也。大铖于大臣之被罪获释者,辄攘为己功,至于巡方之有荐劾,提学之有升黜,无不以为线索在己,呼吸立应。卽如乙亥庐江之变,知县吴光龙纵饮宛监生家,贼遂乘隙破城,杀数十万生灵,光龙奉旨处分。大铖得其银六千两,致书淮抚,巧为脱卸,只拟杖罪,庐江人心至今抱恨。又如建德何知县两袖清风,乡绅士民戴之如父母,大铖使徐监生索银二千两于当事开荐。何知县穷无以应,大铖遂暗属当事列参褫职,致令朝廷功罪淆乱,而南国之吏治日偷。至于挟骗居民,万金之家,不尽不止,其赃私数十万,通国共能道之,此不可以枚举也。夫陪京乃祖宗根本重地,而使枭獍之人,日聚无赖,招纳亡命,昼夜赌博,目今闯、献作乱,万一伏间于内,酿祸萧墙,天下事将未可知,此不可不急为预防也。迹大铖之阴险叵测,猖狂无忌,罄竹莫穷,举此数端,而人臣之不轨无过是矣。当事者视为死灰不燃,深虑者且谓伏鹰欲击,若不先行驱逐,早为扫除,恐种类日盛,计划渐成,其为国患必矣。夫孔子大圣人也,闻人必诛,恐其乱治,况阮逆之行事,具作乱之志,负坚诡之才,惑世诬民,有甚焉者!而陪京之名公巨卿,岂无怀忠报国,志在防乱以折衷于春秋之义者乎!杲等读圣人之书,附讨贼之义,志动义慨言与愤俱,但知为国除奸,不惜以身贾祸,若使大铖罪状得以上闻,必将重膏斧锧,轻投魑魅。卽不然,而大铖果有力障天,威能杀士,杲亦请以一身当之,以存此一段公论,以寒天下乱臣贼子之胆!而况乱贼之必不容于圣世哉!谨以公揭布闻,伏维戮力同心是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0 10:34:5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的作者真的是吴梅村吗?吴伟业【田家铁狮歌+】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3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作品信息已由电脑自动标签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第 9 句因包含“高门”,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高门
第 14 句因包含“当路”,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当路
第 30 句因包含“青犊”,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青犊
第 31 句因包含“虾蟆”,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虾蟆
第 32 句因包含“三十,六宫”,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三十六宫
第 32 句因包含“土花”,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土花
第 39 句因包含“北门”,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北门
第 41 句因包含“沧洲”,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沧洲
第 52 句因包含“空王”,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空王
第 55 句因包含“终南”,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终南
田家铁狮歌 明末清初 · 吴伟业
 出处:梅村集卷六
田家铁狮屹相向,舑舕蹲夷信殊状。
良工朱火初写成,四顾咨嗟觉神王。
先朝异物徕西极,上林金锁攀楹出。
玉关罢献兽圈空,刻画丹青似争力。
武安戚里起高门,欲表君思示子孙。
铸就铭词镌日月,天贻神兽守重阍。
第令监奴睛闪烁,老熊当路将人攫。
不堪此子更当关,钩爪张眸吐银腭。
七宝香猊玉辟邪,嬉游牵伴入侯家。
圉人新进天闲马,御赐仍名狮子花。
假面羌胡装杂伎,狻貌突出拳毛异。
跳掷声声画鼓催,条支海上何繇致。
异材逸兽信超群,其气无乃如将军。
将军岂是批熊手,瞋目哮呼天下闻。
省中忽唱田鼢死,青犊明年食龙子。
虾蟆血洒上阳门,三十六宫土花紫。
此时铁狮绝可怜,儿童牵挽谁能前。
橐驼磨肩牛砺角,霜催雨蚀枯藤缠。
主人已去朱扉改,眼鼻尘沙经几载。
锁钥无能护北门,画图何处归西海。
吾闻沧洲铁狮高数丈,千年猛气难凋丧。
风雷夜半戏人间,柴皇战伐英灵壮。
芦沟城雉对西山,桥上征人竟不还。
枉刻蹲狮七十二,桑乾流水自潺潺。
秋风吹尽连云宅,铁凤铜乌飞不得。
却羡如来有化城,香林狮象空王力。
扶雀犛牛见太平,月支使者贡西京。
并州精铁终南冶,好铸江山莫铸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0 10:3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永《红楼梦》的作者真的是吴梅村吗?吴伟业【永和宫词+】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3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和宫词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永和宫词》是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创作是一首歌行体诗歌,咏的是崇祯帝宠妃田贵妃的故事。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永和宫词

作者
吴伟业


创作年代
清朝

文学体裁
歌行体

目录
1原文
2背景介绍
3鉴赏
折叠编辑本段原文
扬州明月杜陵花,夹道香尘迎丽华。

旧宅江都飞燕井,新侯关内武安家。

雅步纤腰初召入,钿合金钗定情日。

丰容盛鬋固无双,蹴鞠谈棋复第一。

上林花鸟写生绡,禁本钟王点素毫。

杨柳风微春试马,梧桐露冷暮吹箫。

君王宵旰无欢思,宫门夜半传封事。

玉几金床少晏眠,陈娥卫艳谁频侍?

贵妃明慧独承恩,宜笑宜愁慰至尊。

皓齿不呈微索问,蛾眉欲蹙又温存。

本朝家法修清燕,房帷久绝珍奇荐。

敕使惟追阳羡茶,内人数减昭阳膳。

维扬服制擅江南,小阁炉烟沉水含。

私买琼花新样锦,自修水递进黄柑。

中宫谓得君王意,银环不妒温成贵。

早日艰难护大家,比来欢笑同两娣。

奉使龙楼贾佩兰,往还偶失两宫欢。

虽云樊嫕能辞令,欲得昭仪喜怒难。

绿绨小字书成印,琼函自署充华进。

请罪长教圣主怜,含辞欲得君王愠。

君王内顾惜倾城,故剑还存敌体恩。

手诏玉人蒙诘问,自来阶下拭啼痕。

外家官拜金吾尉,平生游侠多轻利。

缚客因催博进钱,当筵便杀弹筝伎。

班姬才调左姬贤,霍氏骄奢窦氏专。

涕泣微闻椒殿诏,笑谭豪夺灞陵田。

有司奏削将军俸,贵人冷落宫车梦。

永巷传闻去玩花,景和门里谁陪从?

天颜不怿侍人愁,后促黄门召共游。

初劝官家佯不应,玉车早到殿西头。

两王最小牵衣戏,长者读书少者弟。

闻道群臣誉定陶,独将多病怜如意。

岂有神君语帐中,漫云王母降离宫。

巫阳莫救仓舒恨,金锁凋残玉筯红。

从此君王惨不乐,丛台置酒风萧索。

已报河南失数州,况经少子伤零落。

贵妃瘦损坐匡床,慵髻啼眉掩洞房。

豆蔻汤温冰簟冷,荔枝浆热玉鱼凉。

病不禁秋泪沾臆,裴回自绝君王膝。

苔没长门有梦归,花飞寒食应相忆。

玉匣珠襦启便房,薤歌无异葬同昌。

君王欲制哀蝉赋,诔笔词臣有谢庄。

头白宫娥暗颦蹙,庸知朝露非为福。

宫草明年战血腥,当时莫向西陵哭。

穷泉相见痛仓皇,还向官家问永王。

幸免玉环逢丧乱,不须铜雀怨兴亡。

自古豪华如转毂,武安若在忧家族。

爱子虽添北渚愁,外家已葬骊山足。

夜雨椒房阴火青,杜鹃啼血濯龙门。

汉家伏后知同恨,止少当年一贵人。

碧殿凄凉新木拱,行人尚识昭仪冢。

麦饭冬青问茂陵,斜阳蔓草埋残垅。

昭丘松槚北风哀,南内春深拥夜来。

莫奏霓裳天宝曲,景阳宫井落秋槐。

折叠编辑本段背景介绍
田贵妃,本陕西西安人,家于扬州。(明崇祯)元年入宫,封礼妃。她容貌娟秀,心性巧慧,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蹴鞠、骑马,宫中也无人能比,因此受到崇祯帝宠幸,崇祯十五年七月十五日病逝。据《明史》卷一百十四《周皇后传》,田贵妃曾一度被崇祯帝疏远,三月不见召。后崇祯帝和周皇后在永和宫观花,周皇后令人迎田贵妃至,崇祯帝才与田贵妃相见如初。永和宫观花是田贵妃一生中重要事件,又是此诗内容、情绪上的过脉,故此诗以"永和宫"为题。据笔者考证,此诗作于(清顺治)二年二、三月间,也就是作于崇祯朝覆灭后一年左右。

折叠编辑本段鉴赏
折叠诗歌评价
《永和宫词》这首诗写宫闱轶事,实则反映的是崇祯朝在农民军打击下的命运。前一首虽然对福的豪奢荒淫也不无讽刺,但是非常含蓄,轻描淡写。诗人笔下更多的是对万历帝父子温情的渲染,是对福王凄凉下场的叹惋。通过福王由备极尊崇到凄凉而死的过程折射出明王朝末世的盛衰变化。后一首选择田贵妃为主角出于同一机杼。田贵妃的一生,大体与崇祯朝相始终,她由被宠而贵、倚势而骄到病损憔悴、黯然谢世的十几年,正好和崇祯朝廷由初年的力图澄清政治、尚有几许新鲜气象到后来的"祸乱大作,巧伪滋生"、举措失当、急遽衰落的整个过程相映合,成为一个时代的绝妙象征。诗中"从繁华说到寂寞",从头到尾弥漫着无限苍凉沉郁的兴亡之感。

同表现党争的《东皋草堂歌》和《殿上行》相比,这两首诗的主题显然更加重大了,感情则相应更加深沉痛深厚,有如挽歌,一唱三叹,哀婉动人。至于写作艺术,也远非前两诗可以相比,其变化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偶用得更多了。《永和宫词》108句,有60句用了对偶,都在50%以上。并且得更加巧妙精工,其中的"幸免玉环逢丧乱,不须铜雀怨兴亡",均显出诗人的巧思。

折叠叙事结构
绝大多数诗句的平仄都合律,用韵则四句一转,平仄互换,非常有规律。比如《永和宫词》 开头部分:"扬州明月杜陵花,夹道香尘迎丽华。旧宅江都飞燕井,新侯关内武安家。雅步纤腰初召入,钿合金钗定情日。丰容盛鬋固无双,蹴鞠弹棋复第一。上林花鸟写生绢,禁本钟王点素毫。杨柳风微春试马,梧桐露冷暮吹箫。"就像由平声韵七绝和仄声韵七绝互相交错而成,读来回环往复,琅琅上口。第三,叙事更加宛转如意。两首诗都大体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很清晰。然同时又能力避平衍,善于制造波澜。

折叠文体特征
《永和宫词》 也一样,写田贵妃一生,从其入宫写起,叙述到去世,似己山穷水尽,忽然侧面着笔:"头白宫娥暗颦蹙,庸知朝露非为福。宫草明年战血腥,当时莫向西陵哭",平地另开一番境界,让人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这表明,诗人的叙事艺术己是炉火纯青了。除以上三点,这两首诗文辞也更加华美,典故也更加贴切。总之,作为"梅村体"的一切典型特征都已具备了。

这两首诗一问世,便很快在文人中间流传开来,受到普遍的关注与赞赏。陈子龙曾在吴梅村面前充满激情地朗诵《洛阳行》,称此诗为"合作",还说绝似唐朝的李颀,李雯更是击节叹赏:"高节微吟神骨惊,此曲乃是《洛阳行》"。对《永和宫词》,评价更高,时人朱隗曰:"唐人宫掖长篇,惟《连昌》 、《长恨》、《津阳门》、《杜秋娘》四作最胜。六百年后,方见此诗耳。魏宪则认为此诗"是一部诗史"。这两首创作于崇祯朝灭亡前后的长篇叙事歌行后先辉映,为吴梅村赢得了巨大声誉,成为奠定其诗坛地位的不朽杰作。他那种既华艳动人又激楚苍凉的独特风格被人们所接受,"梅村体"由此得以确立。

从清顺治二年开始,吴梅村的七言歌行创作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兴盛期,尤其是顺治八、九两年,达到其成就的顶峰。《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圆圆曲》、《萧史青门曲》、《鸳湖曲》等一批名篇都出自这两年之中。几乎每一篇问世,都曾引起轰动,迅速在士人中间流播开去。

和《永和宫词》相比,这一时期的歌行创作不仅沿袭了以往那种迥异于他人的特色,而且还有所发展变化,使得"梅村体"的内涵更加丰富,特点更加鲜明突出。这种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折叠主题情感
这一时期的歌行虽然抒发的仍然是兴亡之感,但是融入了《永和宫词》所没有的成分:民族感情。主题和感情都变得更加复杂了。《永和宫词》虽创作于崇祯朝覆灭之后,但南明弘光朝还在,不管多么危殆,表面上还保有半壁江山。可是《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圆圆曲》 等等作品却是产生于异族实行高压统治的新朝了。

清兵以屠刀开路,攻下江南,强令汉族人民剃发留辫,并且制造了一系列的屠城事件,这一切对诗人心灵的冲击显然来得更加猛烈汹涌,亡国的况味诗人感受得自然更加真切和具体。这些因素,必然会内化为作品内容的基调和情感的旋律,使作品的意蕴更加沉郁悲凉。在《永和宫词》中是见不到什么批判色彩的,《永和宫词》之后的一些作品如《琵琶行》 、《后东皋草堂歌》 等等也缺乏批判的意味。

那时候,吴梅村还沉浸在明王朝走向衰亡的深深痛苦中,一时无法解脱开释。在他笔下,痛苦多于思考,对先朝的哀婉与追念多于对先朝走 向衰亡的原因的剖析。可是,到他创作《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圆圆曲》等作品的时候,沧桑巨变已经发生多年,他开始冷静地反思易代的悲剧是如何发生的,反思为什么庞大的明帝国竟然一下子就会土崩瓦解。

在他看来,造成故国沦亡的罪魁祸首除了"贼寇"农民军以外,还有引狼入室、腆颜事敌的叛臣降将,还有荒淫腐败、自毁江山的统治者,吴三桂、洪承畴、刘泽清、弘光帝等等都属于这种败类。因而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他或是冷嘲热讽,或是直言指斥,均显示出批判的意味。例如《圆圆曲》中的议论"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就是以前的诗歌所没有过的,这使得这一时期的歌行较之以往更有思想深度了,格调也更苍老深沉了。

折叠叙事艺术
《永和宫词》的叙事采用的都是与时间顺序同步的单线发展结构,尽管也力避平衍,但同历史上的叙事作品相比,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可是,这一时期的许多篇章却打破了旧模式,充分吸收了明代以来日益繁盛的传奇戏剧与小说的叙事技巧,采用了顺叙、倒叙、插叙、分写、合写、映衬、呼应等等各种手法,腾挪变化,错综穿插,创造出了全新的叙事结构。例如《圆圆曲》一开篇,就抓住了故事中间的关键环节,从吴三桂勾引清兵"破敌收京"写起,直截了当地揭破全诗主旨。然后才折转笔锋,回写吴陈二人的初次相见,以引出陈圆圆。之后,再进一步倒叙,转入对圆圆身世的描写。

写吴陈二人的战场重逢。等到故事的主要部分叙述完了,忽然又来了两段插叙,写教曲妓师和女伴的感慨以及陈圆圆自己的哀怨。整个叙事部分的结构是如此地大开大阖、突兀跳宕,简直令人目不暇接,却又无不合情合理,圆转自如。再比如《萧史青门曲》,写几位明朝公主的命运,就像是史书中的合传。它首先描写了崇祯初年光宗少女乐安公主的出嫁场面,接着用倒叙引出了此前乐安公主的姐姐宁德公主的婚庆大典,之后很自然地合写起两人的骄奢生活。而后顺势又带出了辈分更高的神宗的女儿荣昌公主。再下面便说起崇祯朝对诸位公主的礼数之优:"六宫都讲家人礼,四节频加戚里恩。同谢面脂龙德殿,共乘油壁月华门。"这己是将所有公主合在一起来写了,热闹己极,繁华己极。写到这里,作者笔锋忽然一顿,用"万事荣,华有消歇"一句做过脉,转入了公主们走向衰落的描写。

先是乐安公主之死,接着就是明朝灭亡,只剩下宁德公主苟活于世。再后通过宁德公主的回忆倒叙崇祯帝女儿长平公主明亡前夕的遭遇和明亡后的下场,最后写宁德公主对繁华往事的梦和梦醒后的凄凉。诗中以宁德公主为主线,串联起四位公主的命远,结构变化多端而又丝毫不乱。这种复杂而又新颖的叙事结构,不要说吴梅村以往的七言歌行,就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叙事之作,都还从来没有运用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0 10: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岱,明代成就最高的文学家
思明居士 2019-09-09   |  652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张岱(1597~1680),号陶庵,浙江绍兴人,明代成就最高的文学家,最擅散文。满清入关后,入山著书以终。

张岱,明代成就最高的文学家
清兵南下后,张岱深感国破家亡的沉痛和悲愤,“披发入山”,表示对满清的不满与抗议,尽管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也不后悔。野居山里,抚今追昔,张岱以追忆的方式,记叙早年江南生活的见闻(特别是衣食住行、社会习俗的各个方面),写成《陶庵梦忆》, 以寄托故国之思、乡土之情,抒发沧桑之感,寄托兴亡之叹。

张岱,明代成就最高的文学家
《陶庵梦忆》既是一部个人的生活史,也是一部晚明时期的生活画卷,更可以说是晚明江浙一带一幅绝妙的《清明上河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思明居士 > 《中国历史》举报/认领
上一篇: “围魏救赵”的背后,原来隐藏着一大一小两个阴谋
下一篇: 每日一题|NO.3 前列腺增生患者尿潴留的处理原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0 10: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的作者真的是吴梅村吗?吴伟业【鹿樵纪闻+绥寇纪略】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3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鹿樵纪闻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鹿樵纪闻》是明末清初吴伟业所创作的史书。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鹿樵纪闻

作品别名
绥寇纪略


作者
吴伟业

创作年代
明末清初

《绥寇纪略》,又名《鹿樵纪闻》,明末清初吴伟业撰。《绥寇纪略》记述崇祯元年流寇起义至明亡之事。

《绥寇纪略》以纪事本末体例,各卷皆以三字为标题,分为〈渑池渡〉、〈车箱困〉、〈真宁恨〉、〈朱阳溃〉、〈黑水擒〉、〈谷城变〉、〈开县败〉、〈汴渠埝〉、〈通城击〉、〈盐亭诛〉、〈九江哀〉、〈虞渊沉〉等12卷。卷九〈通城击〉论李自成起义失败的原因。《明史》的"李自成传"多采用本书,徐鼐《小腆纪年附考》、查继佐《罪惟录·李自成传》、冯苏《见闻随笔·李自成传》、陈鹤《明纪》亦多采此书。嘉庆九年(1804年),有人附加补遗上、中、下三卷。

本书作者吴伟业系南方人,其记载多依赖他人口述,消息来源系"有亡自贼中来告状"者,又常为杨嗣昌、左良玉等维护。顾诚、姚雪垠皆曾考证出《绥寇纪略》许多记载如崇祯八年正月(1635年)的"荥阳大会"、"车箱困"等多属不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0 10:55: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万斯同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万斯同(1638年3月9日-1702年5月4日),字季野,号石园,门生私谥贞文先生,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清初著名史学家。万泰第八子。

崇祯十一年(1638年)出生于明朝一个累世勋臣的家庭。万斯同从小拜著名学者黄宗羲为师,精通经学,尤长于史,特别致力于明代历史的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朝特设博学鸿词科延揽天下人才,又重开明史馆。万斯同怀抱着"以任故国之史事报故国"的强烈愿望,在徐元文多次聘请之下,来到京师,馆于徐氏邸舍,不受俸禄,不领官衔,以布衣身份参与修史。在纂修工作中,万斯同无总裁之名而行总裁之实。在万斯同和馆内各纂修官及监修总裁的长期努力下,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左右,第一部纪传表志俱全的《明史稿》初步编成,凡四百一十六卷。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诏令续修《明史》。万斯同又应总裁王鸿绪聘请,从江南会馆来到王氏京邸,再次承担了史稿列传部分的修改审定工作。这时,万斯同年事已高,但他为了实现自己的宿愿,仍然在他人的协助下,殚精竭虑地修改史稿。

居京期间,万斯同屡开讲席,启导后学,学者尊称"万先生"。晚年双目失明,仍口授答问、讲学。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四月,万斯同因长期劳累,卒于王鸿绪府邸。 与张岱、谈迁、查继佐合称为"浙东四大史家"。另著有《历代史表》《纪元汇考》《儒林宗派》《群书辩疑》《石园诗文集》等。

概述图片来源:

基本信息
本名
万斯同


季野


石园

所处时代
清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


出生日期
1638年3月9日

逝世日期
1702年5月4日

主要作品
《明史稿》《石园诗文集》《历代史表》《纪元汇考》等

主要成就
以布衣身份主编《明史》

私谥
贞文先生

目录
1人物生平
2清史文载
3主要著作
4人物评价
5人物轶事
6史籍记载
7后世纪念
8人物小传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明崇祯十一年正月二十四日(1638年3月9日)戌时 ,万斯同出生于浙江鄞县,生而异敏,读书过目不忘。8岁时,在客人面前能背诵《扬子法言》,终篇不失一字;到14、15岁读遍了家藏书籍,以后专攻二十一史,并受业于浙东著名史学家黄宗羲,后又博览天一阁藏书,学识锐进,博通诸史,尤熟明代掌故。

万斯同像
万斯同像
万斯同像
他的老师黄宗羲一样,很有民族气节。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因诏请黄宗羲修《明史》,被黄宗羲拒绝。朝中大臣便推举万斯同为博学鸿词科,万斯同也坚辞不就。以后,大学士徐元文出任修《明史》总裁,又荐他入史局。黄宗羲觉得修《明史》,事关忠奸评判和子孙后世的大业,有万斯同参加,可以放心,便动员万斯同赴京,并在赠别诗中以"四方身价归明水,一代奸贤托布衣"相勉。当时,凡入史局者署翰林院纂修衔,授七品俸禄。万斯同遵黄宗羲嘱咐,上京后宁愿寓居于徐元文家,不署衔,不受俸,以布衣入史局,修《明史》,前后19年。写成明史原稿明史稿500卷,这些稿件无一不由原黄宗羲治下阳明派的文件经过审裁后写出,其艰辛异常,为中国史官的楷模。又为尚书徐乾学纂《读礼通考》二百余卷。他自己说:"史之难言久矣!好恶因心,毁誉随之。一家之事,言者三人,而其传各异,何况数百年乎?!……凡实录难详者,吾以他书证之,他书滥诬者,吾以所得于实录者裁之,虽不敢据闻全可信,而枉者鲜矣!昔《宋史》病之繁芜,而吾所述将倍焉。非不知简者为贵,而所不取者必非其事与言之真不可益也!"

他熟悉汉以下制度沿革和明代史事。当时,参加纂修的官员有五六十人,他们把每篇初稿写成后.都送到万斯同处复审。万斯同看完每一篇初稿。就告诉纂编者,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应当补入;取某书某卷某页,某事应当核实,无一谬误。徐元文以后,大学士张玉书、陈廷敬、尚书王鸿绪相继担任纂修《明史》的总裁,仍延请万斯同继续修《明史》。

万斯同以
万斯同小像
万斯同小像
修《明史》自任。年青时喜欢古文及诗歌,与当时一些名士角逐于文坛,以后,他认为史学是国家需用之学,便由经入史,专攻史学,有志于作一代史籍手。他常常感叹唐代以后,修志时设局分修,造成史书错谬百出,说:"以前司马迁、班固修史,才既杰出,又承父学,事实可靠,才记入史书。以后,专家修史书,才虽不如司马迁和班固,但都不至于官修那样杂乱。修史书,就像入人之室,总是先知其厅堂,而后知其家境如何,礼俗如何;而后知其一家老幼、刚柔遇贤。待到都了解清楚后,才能掌握这家情况。修史书也同样道理。官修之史,仓卒而成;众人不暇择其材宜与不宜,事实或不实,就像招过路人讨论室中之事。我所以要作总裁,是惟恐众人分操割裂,使一代治乱贤奸之迹,暗昧不明。"他这番话,对后世修史者颇有影响。

万斯同修史态度非常严谨。他认为撰写史书必须"事信而言文"。他说过,修史难。修史者以自己的好恶随心毁誉。一室之事,三人传说,往往各异,何况数百年以前的事,是非曲直难以裁别,故受其枉者举不胜举。他说:"我少年时,在城东某氏家中一面当馆师,一面借阅该氏所藏的明代列朝实录。我默识暗诵,未敢有一言一事之遗。待长大后,游学四方,向故家长老求遗书,考问往事,旁及郡志。凡杂家志传,无不搜罗,并以实录作为指针。实录直载其事,不尚增饰。他书中有错谬者,以实录为证裁。这样,虽不能说完全可信,但谬误就少多了。"他就是以这种严肃认真的态度修史。今"天一阁"珍藏有他编纂的《明史稿》列传部分十余册,在史学上有相当地位。

万斯同一生不慕荣利,见人惟以读书励名节相切磋。态度谦恭,与人交往都自称"布衣万斯同"。但京中上至王公下至学子,无不尊称他"万先生"。他在京多次讲学,贯穿古今史实,评论中肯。清初著名学者李光地,品评人才相当苛严,对万斯同却极为赞赏。他说,平生所见,不过数子,如顾宁人(炎武)、万季野、阎百诗"真足以备石渠顾问之选者也"。

万斯同晚年时候双目失明,只能凭借口授的方式编史。而由他口授,温睿临操笔的《南疆逸史》也因为没有刊印,而逃过了雍正、乾隆年间的文字狱,为史学界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康熙四十一年四月八日(1702年5月4日)辰时,万斯同在京师王鸿绪家中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葬于浙江奉化莼湖镇乌阳观山南麓半山腰,身边的藏书被钱名世占有。刘坊写有《万季野先生行状》。万斯同的去世,象征《明史》编纂第一个阶段结束,其后经过数次易稿,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刊行,距其过世,已有三十余年。经学家杨椿认为:"《明史》成于国初遗老之手,而万季野功尤多。纪、传长于表志,而万历以后各传,又长于中叶以前。袁崇焕、左良玉、李自成传,原稿皆二巨册。删述融汰,结构宠肃,远在宋、元诸史上。"文革时,万斯同墓惨遭破坏,惨不忍睹。

折叠编辑本段清史文载
万斯同,字季野,鄞县人。父泰,生八子,斯同其季也。兄斯大,《儒林》有传。性强记,八岁,客坐中能背诵《扬子法言》。后从黄宗羲游,得闻蕺山刘氏学说,以慎独为宗。以读书励名节与同志相劘切,月有会讲。博通诸史,尤熟明代掌故。康熙十七年,荐鸿博,辞不就。

初,顺治二年诏修《明史》,未几罢。康熙四年,又诏修之,亦止。十八年,命徐元文为监修,取彭孙遹等五十人官翰林,与右庶子卢君琦等十六人同为纂修。斯同尝病唐以后史设局分修之失,以谓专家之书,才虽不逮,犹未至如官修者之杂乱,故辞不膺选。至三十二年,再召王鸿绪於家,命偕陈廷敬、张玉书为总裁。陈任本纪,张任志,而鸿绪独任列传。乃延斯同於家,委以史事,而武进钱名世佐之。每覆审一传,曰某书某事当参校,顾小史取其书第几卷至,无或爽者。士大夫到门谘询,了辩如响。

尝书抵友人,自言:"少馆某所,其家有列朝实录,吾默识暗诵,未敢有一言一事之遗也。长游四方,辄就故家耆老求遗书,考问往事。旁及郡志、邑乘,私家撰述,靡不搜讨,而要以实录为指归。盖实录者,直载其事与言,而无可增饰者也。因其世以考其事,核其言而平心察之,则其人本末可八九得矣。然言之发或有所由,事之端或有所起,而其流或有所激,则非他书不能具也。凡实录之难详者,吾以他书证之。他书之诬且滥者,吾以所得於实录者裁之。虽不敢具谓可信,而是非之枉於人者盖鲜矣。昔人於宋史已病其繁芜,而吾所述将倍焉。非不知简之为贵也,吾恐后之人务博而不知所裁,故先为之极,使知吾所取者有所捐,而所不取,必非其事与言之真,而不可溢也。"又以:"马、班史皆有表,而后汉、三国以下无之。刘知几谓得之不为益,失之不为损。不知史之有表,所以通纪、传之穷者。有其人已入纪、传而表之者,有未入纪、传而牵连以表之者。表立而后纪、传之文可省,故表不可废。读史而不读表,非深於史者也。"尝作明开国讫唐、桂功臣将相年表,以备采择。其后明史至乾隆初大学士张廷玉等奉诏刊定,即取鸿绪史藁为本而增损之。鸿绪藁,大半出斯同手也。

平生淡於荣利,修脯所入,辄以以赒宗党。故人冯京第死义,其子没入不得归,为醵钱赎之。尤喜奖掖后进。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李光地品藻人伦,以谓顾宁人、阎百诗及万季野,此数子者,真足备石渠顾问之选。而斯同与人往还,其自署则曰"布衣万某",未尝有他称也。卒,年六十。著《历代史表》,创为《宦者侯表》,《大事年表》二例。又著《儒林宗派》。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著作
万斯同逝世时,刘坊作《万季野先生行状》,称他的遗著共二十二种。次年,温瑞临作《历代纪元汇考》称十六种;又次年,王士祯作《香祖笔记》仅举十种。至于黄百家《万季野先生斯同墓志铭》称二十种。后来,万经续修《濠梁万氏宗谱》称二十二种。雍正八年修《宁波府志》则称三十种。乾隆十年前后,全祖望作《万贞文先生传》只举十一种。乾隆五十二年,蒋学镛作《鄞志稿》举四十种,嘉庆十一年,钱大昕作《万先生斯同传》称十六种,而近人陈训正等纂《鄞县通志》称三十四种。民国二十五年,沈昌佑得冯贞群先生之助,作《万季野先生遗著目录汇志》称三十七种。自康熙至民国年间,万斯同著作究竟多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经商榷和考证,实应为三十三种。除本书收录外,尚有佚著十种:

一、《读礼通考》。始作于康熙十七年,万斯同为徐乾学母丧撰《丧礼》而作,约在康熙二十年前后完成。《万氏宗谱》、刘坊《行状》、蒋学镛《传》九十传,全祖望《万贞文先生传》作一百六十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一百二十卷。

此书原为康熙十六年徐乾学居母丧于江苏昆山时所草创,因力有未逮,于是请万斯同撰纂,万氏独力成九十卷。徐乾学于康熙二十九年归里,又请顾炎武、朱彝尊、阎若璩等续补审订,积十余年,三易稿而后成。因而严格地说来,这本书万斯同出力最多,但并非为他所作。徐氏传是楼刊本中多有季野曰之句,惜其九十卷本原稿已佚。

此书内容虽名"读礼",其实皆为丧礼。有康熙三十五年徐氏传是楼家刊本。徐氏传是楼刊本中多有"季野曰"之句,惜其久十卷本原稿已佚。

二、《读礼附论》。即《读礼通考附论》,见《陆清献公日记》卷八。朱彝尊《经义考》列入。已佚。

三、《丧礼辨疑》,四卷。作于在京修史初期,见全祖望《万贞文先生传》。已佚。

四、《庙制折衷》。二卷。作于在京修史初期,据全祖望《传》,万斯同为徐乾学撰《读礼通考》,又以其余为《丧礼辨疑》及《庙制折衷》。已佚。

五、《声韵源流考》:一卷。作于在京修史后期。据冯辰《李恕谷先生年谱》,康熙四十年十月,万斯同与李塨曾论及声韵,可知为其殁前一年草创之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此书"不过储诸书之材,而尚未能著书。"此书《四库全书》存目,今不见。

六、《经世粹言》。据杭世骏《叙礼记集说》卷首《姓氏》:"国朝,万氏斯同,字季野,鄞人。著《经世粹言》。"但此书诸家都未论及。

七、
《明史稿》
《明史稿》
《明通鉴》。刘坊《行状》和《濠梁万氏宗谱》都说已散失。但今上海图书馆藏有题为万斯同所著的《明通鉴》三册,为清初抄本,存弘治十二年至十八年。首页下有"汪琬之印"及"苕文"两印。书后有今人潘承弼《跋》,说他旧藏万氏《明通鉴》残本十一册,1943年至1944年之间,因衣食不结,不得已出售。而此残本三册,于抗战胜利后购自苏州书肆。除潘承弼所说外,前中央大学教授丁山在《致友人论小学书》中,也说1945年冬在苏州书摊上购得此书四册,并考定为万斯同未刊之稿。

据陈廷敬《汪先生琬墓志铭》,汪琬于康熙十八年予修明史,然仅六十日,即称病一年,以病免故里,撰史稿百七十五篇,于二月中再撰《明通鉴》巨著,似不可能。然潘、丁两位何以定为万斯同所作?又何以落入汪琬之手?书中汪琬两印章,其真伪也难定,凡此,都必须进一步考定。

八、《明史表》。作于京师修史时期,十三卷。万经增辑《濠梁万氏宗谱》家集录。载斯同著有《明史表》十三卷,与《补历代史表》并列。后朱彝尊作《补历代史表序》,称斯同作《历代史表》补篇。"益以《明史表》十三篇。"近人陈守实在其所著《明史稿考证》中说,此十三篇,后为张廷玉"割入"于《明史》,故《明史》之《表》,"必出于季野之手"。然张《表》称南明福、唐、桂三王之帝号为"潜号",清军为"大清""王师",显然与斯同建议温瑞临撰《南疆逸史》的书法不合,与万氏"隐忍史局"二十年,企图"藉手以报先朝"之志不合。《明史》十三篇《表》,决非出自其手。故编者采(民国)《鄞县通志·艺文》二"《明史表》实为《明史稿》而作,非《历史史表》之续也。盖因当时有所忌讳,故终未出"之说。斯同《明史表》十三篇未刊行,今已佚。

九、《康熙宁波府志》。作于康熙十二年,三十卷。宁波府知府邱业主修,万斯同与其他兄弟斯选、友人赵时赟分修。邱业于此书《序》中说,凡三月阅而成,可知修得很仓卒。曹秉仁、万经在《雍正宁波府志序》中说,宁波郡志,"虽经国朝邱、李二郡守之续修,皆为成书",可知此书实未完。

《咸丰丙辰鄞县志》述及郡志源流时说,此书"未及刊行,其抄本郡中藏书家有之。"本世纪六十年代前,此抄本宁波私人仍藏有,但经"文革"浩劫,已不传。

十、《难难》。《濠梁万氏宗谱》《家集录》载。刘坊《行状》说:"《难难》一卷,散失。"可见此书在康熙年间已佚。

除此一种外,斯同友人杨宾在《万季野小传》中说他"又私撰弘光、监国、隆武、永历四朝纪传,未成而病作,遂殁。"可知为未完之作,原稿已佚。据斯同在京弟子温瑞临所著《南疆逸史凡例》中说,斯同连他专取南明成一外史,亦可能其私撰四朝传记,已融入于《南疆逸史》的本纪与列传中。

万斯同遗著尚有三种须要说明,或应予以否定。争论最大的为《五礼通考》。蒋学镛《鄞志稿》卷一二《儒林传》下《万斯同》中说:"尚书(徐乾学)又请遍撰五礼,遂节略前书,复补其四,共二百余卷,未及缮写,先生卒,稿本留京师一故家。近时有检得之者,其书多以片纸粘缀,或脱落失次,因重为编葺,竟窜名已作。昆山(徐乾学)所刻(指《读礼通考》),人知出先生之手,而《五礼通考》,人或未之知也,因附著之。"于是遂启此书作者之争。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思想史》十三《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一)--经学、小学及音韵》中说,秦蕙田的《五礼通考》,"这书为续补《读礼通考》而作。我很疑心有一大部分也出万季野手,但未得确证,不敢断言。"点出"窜名"者为秦蕙田。按《读礼通考》所考的仅是丧礼(凶礼),而未及吉、军、宾、嘉四礼。万斯同后来补撰其四,实有极大可能。他卒后遗书多为钱名世所窃,或有散落。然确否为秦蕙田所检而窜以已名,已无足够实据。金毓黻《中国史学史》对蒋、梁两人的说法很不以为然,说无征不信,认为他们"厚诬古人"。

此外,萧穆《靖孚类稿》说万斯同为其侄万言的《明史举要》一书曾重为参订。他在清末上海某书肆中曾见此稿。稿后有杭世骏《跋》,杭氏在《跋》中说,万言归里后,"穷年建户编纂《明史举要》一书,其卒也未及校仇,应征士潜斋先生(即应撝谦)参补校阅,历时二年而全书始毕。其后季野重为参订。及九沙先生经归自贵阳学使任,复于是书缺者补之,繁者芟之,乃成有明一代之信史,惜乎力无能刊也。书中潜斋用朱笔,季野用墨笔,其黄笔乃九沙也。"杭世骏这一《跋》文极为可疑。按《濠梁万氏宗谱》,万言卒于康熙四十四年,应撝谦卒于康熙二十八年(见全祖望《鲒锜亭集》卷一二《应潜斋先生神道碑》),万斯同卒于康熙四十一年,他们都比万言早卒,岂有已卒之人为未卒之人"参补校阅"、"重为参订"其著作的可能?所以说万斯同重订《明史举要》,实属子虚。

又沈昌佑自补其《遗著目录汇志》,述及万氏有《璇玑图》一卷,状如回文诗,宁波朱酇卿藏。先师训慈先生告知:《璇玑图》为清人万树《璇玑碎锦》之回文诗附图。其友人宣宝琛曾致函先师,《璇玑碎锦》"系清乾隆庚甲年扬州江氏柏香堂校刊藏本,原著作人为清万红友先生。……万树,宜兴人,字花农,一字红友,佐两广总督吴兴衽幕,以才称。尤工词曲填乐府二十余种。以诗余谱旧图,多紊乱,成《词律》一书。……又有《璇玑碎锦》,此集内容系回文诗词,附图六十余幅。"(此函存于编者处)由此可知,《璇玑图》与斯同毫无关系。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黄宗羲:四方声价归明水,一代贤奸托布衣。

徐元文:季野万子惠然北来,止余邸舍十年矣。同心托契,凝于兰金,编校之事,蒙实赖焉。

黄云眉:不居《明史》纂修之名,隐操总裁之柄。

全祖望:《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

钱大昕:①先生生而异敏,读书过目不忘。束发未尝为时文,专意古学,博通诸史,尤熟于明代掌故,自洪武至天启实录皆能暗诵。②于前史体例贯穿精熟,指陈得失,皆中肯綮,刘知几、郑樵诸人不能及也。③乾隆初,大学士张廷玉等奉诏刊定《明史》,以王鸿绪史稿为本而增损之,王氏稿大半出先生手也。

钱林:乾隆中大学士张廷玉奉诏编辑《明史》,所据(王)鸿绪稿本,实(万)斯同所定本也。

黄百家:天生季野(万斯同),关系明朝一代之人也。

张寿镛、陈训慈等:万季野先生启浙东之史派。……卒以唤醒聋聩,屋清社而光复华夏,先生振民族精神于文字,其功盖可想见。

刘仲华:其高瞻远瞩,足当史才之称而无愧者,则万斯同一人而已。

邓之诚:季野以史学名家,明清两代,究为第一人,无人可以匹拟。即弇州(王世贞)亦望尘莫及也。

虞浩旭:万斯同一生功力,尽萃《明史》。在康、雍、乾三代帝王的钳制干扰之下,《明史》仍能成为继"前四史"之后最受推崇之正史,不能不推季野居首功。

梁启超:①清代史学极盛于浙,鄞县万斯同最称首出。……其以独力成《明史稿》,论者谓(司马)迁、(班)固以后一人而已。 ②清代史学开拓于黄梨洲(黄宗羲)、万季野,而昌明于章实斋(章学诚)。……三君之学不盛行于清代,清代史学界之耻也!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轶事
折叠闭门苦读
万斯同参与编撰了二十四史之一的《明史》,成为著名史学家,但他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

折叠藏书之家
万斯同多藏古今之书,在京师时,携书10数万卷。藏书楼"寒松斋",卒后,旁无亲属,所有藏书全数归于钱名世。《明史稿》落入王鸿绪手中,每卷改为王鸿绪著。藏书印有一长印文:"吾存宁可食无肉,吾亡宁可发无椁,子子孙孙永无鬻,熟此直可供饘粥"、"季野读过"、"万氏寒松斋珍藏之印"等。著述有《补历代史表》、《庚申群遗事》、《纪元汇考》、《南宋六陵遗事》、《历代宰辅考》、《宋季忠义录》、《河渠考》、《群书疑辨》、《书学汇编》、《儒林宗派》、《石园诗文集》等。

折叠编辑本段史籍记载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 列传二百七十一 文苑一

杨宾《万季野小传》

全祖望《万贞文先生传》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万斯同先生传》

黄百家《万季野先生斯同墓志铭》

刘坊《万季野先生行状》

杨无咎《万季野先生墓志铭》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纪念
折叠万斯同墓
万斯同墓为清代建筑,原位于宁波南郊王家桥苗圃南端,(今为恒春街南侧,市府三招后面),坐东朝西,前为庙前河,北与西塘河相接,南与南塘河相连。万斯同墓曾长期湮没无闻,清末才被当地人发现。于1937年大修,并在莼湖建"乡贤祠"一所。墓朝南偏西,直径7米,从墓后壁到拜坛前沿深17.7米,拜坛呈方形。墓前有清大学士王顼龄题"鄞儒理学季野万先生暨配庄氏傅氏墓"的墓碣,两边有翰林裘琏题的这副墓志联。拜坛上有祭桌一、石凳二,墓前100余米处有牌坊一座,上有"万季野先生墓道"六字暨时人题的对联,墓道口有华表一,上书"万乡贤墓"四字。墓三面皆山,前离象山港不远,风景优美,"文化大革命"中该墓遭破坏,现墓与拜坛已修复。乡贤祠在莼湖街,分前后两进,前进为大门及厢房,后进三间,正厅中间设先生像及神主,左右两边挂有先生手迹数幅,后为莼湖小学大礼堂,1997年小学扩建校舍时拆除。2005年3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翰林裘琏曾题墓志联:班马三椽笔; 乾坤一布衣。

蒋介石题联:史笔殿千军,先生不死;布衣终一生,后进群瞻。

折叠万斯同故居
万斯同故居位于宁波环城西路东侧
万斯同故居
万斯同故居
的"白云公园"万家河畔的白云庄内。白云庄轴
万斯同故居
万斯同故居
线上有牌楼式大门、三开间正厅和后屋组成。大门门额上书着"白云庄"三字,这是沙孟海先生的手笔。正厅中上方挂着一幅"证人书院"横匾,其下为八扇隔扇,为书院讲学时的陈设,。后屋为"万氏家史陈列"。陈列黄宗羲生平事迹。

紧挨白云庄的南面,就是万斯同故居,由南面牌楼式大门、前厅和后厅组成。前厅,五开间硬山顶建筑。正厅门上方挂一匾:"浙东学术文化陈列"。后厅明间廊下挂着"万氏故居"横匾,后厅前廊西侧边门外就是明代都督万泰之父万邦孚及万泰第五子万斯选、第四子万斯昌的墓葬。 1963年3月,白云庄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小传
折叠原文
万贞文先生传

〔清〕全祖望著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先生窃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一日伯兄期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因杂出经文目试之,汗浸千言,饿顷而就。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稿户部曰:"几失吾弟。"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逾年,建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烽帐中高坐。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其大者。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则
万斯同像
万斯同像
获奖巡道许鸿勤以先生荐,力辞得免。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不受俸,总裁许之。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参校。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优,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因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暗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尝有他称也。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师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衿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不衿意气,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惟恐失之,于讲会中惓惓三致意焉,盖躬行君子也。卒后门人私谥曰贞文。

(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有删节)

折叠译文
万斯同是贞文先生,字季野,鄞县人。他是户部郎万泰的第八个儿子,年少的时候很顽皮,不肯顺从地跟随兄弟之后,所经过的地方都被毁坏,兄弟们也就都忽视他。父亲将他寄养在僧舍之中,因为他顽劣,把他关在空的房间中。万先生看到书架上有几十册明史的书,读了之后很高兴,几天就读完了,又发现有经学类的书籍,都看完了。出来之后,经常跟在兄弟们的后面,听他们评论人或事物的是非、高低、好坏。一天长兄在家里上课,万先生想参与进来,伯兄讥笑他说:"你知道什么?"先生回答说:"看兄弟们所做的文章,很简单。"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于是混合着经文出题,万先生洋洋洒洒千言,很快就做成了。长兄非常吃惊,拿着他的文章痛哭,把文章给父亲看说:"差点就错过了弟弟的才华。"父亲也吃惊地说:"差点错过了儿子的才华。"当天为万先生买新衣新鞋,送他到私塾读书。过了一年,跟随梨洲先生学习,在那里学的很好。万先生读书一并学习五行,像要冲破海洋的堤岸,然而遵守先儒的戒条,认为不必观看没有价值的书,不必做没有价值的文章,所以读了很多书,但是能够识读其中的伟大作品。

康熙戊午年,皇上征召博学的大儒,万先生获得巡道许鸿勤的推荐,但是却极力推辞。第二年,编写书籍的机构编纂《明史》,昆山的徐学士带着万先生前往,授以七品俸禄,任命为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按照惯例授职,万先生要求以布衣的身份加入编书的机构,不署名,不接受俸禄,主管官员同意了。纂修官们写好稿子都送到万先生那里审核,先生阅读完毕,对侍者说:"某本书的某卷某页应该加上某事,某书某卷的某事应当参考着校对。"侍者按照他说的话去找,没有差错。《明史稿》五百卷都是万先生亲手定夺的,虽然之后没有全按先生的旧例,但是如果要他的底本,可以自成一本书。先生初来京城时,当时都说他的专长在史学方面,昆山徐侍郎的乾学很好。万先生和徐侍郎一起评议《丧礼》,才知道先生对经学有很深入的研究,徐侍郎于是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时京师的才子贤士聚集在一起,都以自己擅长的方面进行表现,万先生最为闲适淡泊,但是王公以下的人,都称他为万先生,但是先生和人来往,只是署名"布衣万斯同",没有其他的称呼。

万先生为人温和雅致,坚定执着。前任督师的家眷正居住在要津,乞求史馆对督师的行为稍稍宽恕,万先生遍数他的罪状告他。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钱中介长子困顿,先生为他谋划出路,不遗余力的为之奔走而不感到疲倦。父亲的朋友冯侍郎的孩子的财物被私人侵吞,人也失去自由,先生赎出了他并且让他回家。不带意气,不做公开的言论,喜欢嘉奖引荐后辈,唯恐错失他们。在集会上恳切地再三致意,身体力行的君子,死后门人私谥为"贞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0 10: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宗羲简介
mosquiiito2021.08.10浏览77次文化艺术分享举报
1个回答
芝士回答
来自: 芝士回答2021.08.12
满意答案咨询官方客服
1、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浙江余姚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明遗民。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之一黄尊素长子。2、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其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唐甄并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3、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0 10: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顾炎武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他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践和经验,强调以史为鉴,对明朝的灭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同时,他也提倡尊重自然、崇尚实践,反对空谈和虚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顾炎武

别称
顾继绅、顾绛(曾用名)、蒋山佣(化名)、亭林先生(尊称)


忠清、宁人

所处时代
明末清初

出生地
南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


出生日期
1613年7月15日

逝世日期
1682年2月15日

主要作品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

主要成就
开朴学风气;提出经世致用、明道救世思想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成就
3人物评价
4轶事典故
5后世纪念
6史籍记载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顾炎武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从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他在《日知录》中回忆幼年学习情景时说:“自五六岁受经,七十而后缀。”在祖父的严格管教下,顾炎武打下了扎实的童子功,为以后从事学术研究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亡后,顾炎武参加了昆山、嘉定一带的抗清斗争。斗争失败后,他开始进行学术研究活动,将抗清斗争中的经历和见闻记录下来,整理成《亭林诗文集》等著作。这些著作反映了他的学术思想、政治态度和道德观念,以及他在明末清初历史变革中的地位和作用。[1]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成就
顾炎武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学研究:顾炎武注重对儒家经典的深入研究,他通过对《左传》、《诗经》、《尚书》等典籍的研究,认为经学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他的经学研究方法对后来的乾嘉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学研究:顾炎武在史学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他对明朝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撰写了《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著作。此外,他还对古代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和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观点。

文学研究:顾炎武的文学造诣也很高。他的诗歌、散文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诗歌反映了他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经历,散文则体现了他的学术风格和思想深度。

哲学思想:顾炎武的哲学思想也非常丰富。他主张“实学”,强调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反对空谈和虚浮学风。他的哲学思想对后来的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顾炎武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和史学家,他的学术成就和思想深度都得到了后人的高度评价。清代学者王夫之评价他:“亭林之为学,世之所谓博大精深也。”清代学者黄宗羲也评价他:“先生之学,实为一代巨儒。”这些评价都充分肯定了顾炎武的学术成就和思想深度。[3]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顾炎武的轶事典故也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行万里路”。他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途中度过,他通过旅行实地考察和研究各地的历史、地理、文化等,并将其记录下来,成为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和史学家。他的这一事迹也被后人传颂为“行万里路”的佳话。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纪念
为了纪念顾炎武这位伟大的学者,后人建立了亭林书院和亭林祠等建筑。亭林书院是顾炎武讲学的地方,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书院之一。亭林祠则是后人祭祀顾炎武的场所。这些建筑不仅见证了顾炎武的学术成就和思想深度,也反映了后人对他学术成就的认可和崇敬之情。

折叠编辑本段史籍记载
关于顾炎武的史籍记载主要有《清史稿》、《清史列传》、《碑传集》等。这些史籍对顾炎武的事迹、成就和思想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评价。《清史稿》是官方编撰的历史档案汇编,其中《儒林传》收录了顾炎武的事迹,《列传》中也记载了他的生平经历和思想。《清史列传》是一部较为完整的历史人物传记汇编,其中《亭林传》收录了顾炎武的传记。《碑传集》则是一部收录了许多名人碑文的文集,其中也有关于顾炎武的碑文收录其中。这些史籍记载不仅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成就和思想深度,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这位伟大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1 20:26 , Processed in 0.06313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