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黛钗//钗黛合一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1
 楼主| 发表于 2022-5-7 05:3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意难平 (网络流行词)  播报 编辑  讨论8 上传视频  

声明

百度百科提示您:网络词汇千万条,文明用语第一条。


意难平,出自宋朝孙应时的《阻风泊归舟游净众寺》:“愁边动寒角,夜久意难平”,现演变成一个网络流行语,多指不能释怀、放不下,不甘心的感觉,念念不忘却没有回响。常常被用于形容令人遗憾惋惜的cp,渐渐沦为了一个常见的“虐梗”。 [1]  





中文名意难平 性    质网络流行语


目录

1 词语来源
2 引用
3 发展经过

   


词语来源

编辑

 播报

“意难平”最早出自宋朝孙应时的《阻风泊归舟游净众寺》:“愁边动寒角,夜久意难平”。 [2]  

   


引用

编辑

 播报

曹雪芹的《红楼梦》,为红楼梦十二曲的第一曲: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发展经过

编辑

 播报





微博上有个博主会专门发一些网友们投稿的“意难平”的例子,使得该梗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也被更多人所熟知。 [1]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概述图册
概述图册(1)




参考资料1.    意难平  .泛见[引用日期2018-10-23]
2.    阻风泊归舟游净众寺  .百度汉语[引用日期2020-05-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1
 楼主| 发表于 2022-5-7 05:42:26 | 显示全部楼层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出自清朝诗人曹雪芹的作品《终身误》,其古诗全文如下: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注释】
  (1)金玉良姻:指宝玉与宝钗的婚姻。小说中曾写薛宝钗的金锁“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上面所錾的两句吉利话与贾宝玉出生时衔来的那块通灵玉上“癞僧所镌的篆文”,“是一对儿”。薛姨妈也说:“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持“红楼梦反封建论”者认为这段婚姻是符合封建秩序和封建家族利益的所谓美满婚姻。金玉:语意双关,既有贵重的意思,同时指代宝钗和宝玉。木石,语意双关,和“金玉”相对,指代黛玉和宝玉。
  (2)木石前盟:“金玉良姻”的对立面,指贾宝玉和林黛玉因前世之盟而产生的爱情。作者虚构宝、黛生前有一段旧缘和盟约:绛珠草为酬报神锳侍者以甘露灌溉之惠,要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两句与宝玉曾在梦中喊骂“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第三十六回)的话相似,但“俺只念木石前盟”应是摹写宝玉婚后所说的话。持“红楼梦反封建论”者认为宝黛恋情是建立在共同反抗封建礼教基础上的爱情。
  (3)“空对”句:意思是说宝玉与宝钗虽为夫妻而没有爱情。雪,“薛”的谐音,指薛宝钗,兼喻其冷。高士,文雅有涵养的人,指宝钗。作者以“山中高士”比宝钗,表明了宝钗品性的高洁。
  (4)“世外”句:“世外仙姝”,指林黛玉本为绛珠仙子,这里暗寓其已死,亦即所谓“已登仙籍”。姝,美女。林,指林黛玉。
  (5)“叹人间”句:这是宝玉对自己与宝钗和黛玉之间两段情缘发出的感叹:直到今天,才终于相信人间之事始终都是美中不足的。
  (6)齐眉举案:《后汉书·梁鸿传》中记载,梁鸿家贫,但妻子孟光对他十分恭顺,每次送饭给他时都把食盘举得同眉毛一样高。后因以“举案齐眉”为封建妇道的楷模。这里指宝玉与宝钗维持着夫妻相敬如宾的表面虚礼。虽然宝钗对宝玉很好,但宝玉却始终放不下黛玉,所以说“到底意难平”。案,有足的小食盘。
  【赏析】
  这首曲子出自《红楼梦》,象征着封建婚姻的“金玉良姻”和象征着自由wWW.SLKJ.OrG恋爱的“木石前盟”,在小说中都被画上了癞僧的神符,载入了警幻的仙册。这样,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贾宝玉和薛宝钗的结合,便都成了早已注定了的命运。这一方面固然有作者悲观的宿命论思想的流露,另一方面也曲折地反映了这样的事实:在封建宗法社会中,要违背封建秩序、封建礼教和封建家族的利益,去寻求一种建立在共同理想、志趣基础上的自由爱情,是极其困难的。因此,眼泪还债的悲剧也像金玉相配的“喜事”那样有它的必然性。黛钗然而,封建压迫可以强制人处于他本来不愿意处的地位,可以使软弱的抗争归于失败,但不可能消除已经觉悟到现实环境不合理的人的更加强烈的反叛。没有爱情的“金玉良姻”,无法消除贾宝玉心灵上的巨大创痛、使他忘却精神上的真正伴侣,也无法调和他与薛宝钗之间两种思想性格的本质冲突。“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结果终至于贾宝玉万念俱灰,弃家为僧;薛宝钗空闺独守,抱恨终身。所谓“金玉良姻”,实际是“金玉成空”!作品中表现了曹雪芹的思想倾向和他对封建传统观念大胆的、深刻的批判精神。
  这首曲唱的是宝玉、宝钗、黛玉三个人。本来曲牌名都是固定的,如《山坡羊》、《寄生草》之类,按其格式往里填词。《红楼梦曲》的这些曲名全是作者临时撰杜的,既像曲牌,又是对内容的概括或提示。像这首《终身误》的曲牌名,就是对宝、黛爱情悲剧的感慨,可作标题看。
  曲中的“俺”,当然是宝玉。薛家到了荣国府后,就有一种舆论说,宝钗带的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宝钗具备封建阶级女性的一切“美德”,她比黛玉更符合荣府少奶奶的标准,不管她自己是否有意去争取,她都是胜利者。
  然而宝玉一心只在从小一起长大的林妹妹身上。第三十六回,宝玉睡中觉时连喊带骂地说出这样的话:“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姻缘!”宝、黛志向一致,趣味相投,在大观园长期生活中建立起死生不渝的爱情。
  有情的不能成为眷属,无情的反倒硬被拉在一起,这是封建时代常见的婚姻悲剧,贵族社会也不例外。黛玉在那个“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里淌着眼泪度过了短暂的一生死了。宝玉同冷美人宝姐姐结了婚。没有爱情的婚姻能有什么幸福?他对黛玉刻骨铭心的爱情一刻不停地折磨着他,加上家业破败,他亲爱的姐妹们或死或散,全部被抛入黑暗的深渊。
  他对这个世界彻底幻灭了,最后毅然“悬崖撒手”,当了和尚,一定了之。宝钗要孤独凄凉地去熬未来的岁月,就像她的灯谜:“恩爱夫妻不到冬”那样,只能孤守空闺了。宝、钗、黛三人的爱情悲剧,实质是社会悲剧。
  整部《红楼梦》像一个巨大的生活长流,各种矛盾自然地交织在一起,自然地演进,自然地激化,自然地结束。作者很少安排巧合的情节。高鹗的续书把黛死钗嫁扭在一起,“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一边极喜,一边极悲,很富戏剧色彩,但这未必符合曹雪芹原意。曹雪芹究竟怎样安排、处理宝、钗、黛三者结局的具体情节,已不易推知了。
  曹雪芹把《终身误》放在十二首曲子的第一位,表明了宝玉对宝钗和黛玉两人截然不同的感情和心意,抒发了宝玉对误他终身的“金玉良缘”的愤恨。曲子以宝玉的口吻写就,说明宝玉婚后尽管终日面对的是宝钗,心中仍然念念不忘死去的黛玉。同时又表达了对薛宝钗在得到了婚姻的同时,也葬送了自己的青春和终身幸福的深深同情。“晶莹雪”看似形容宝钗的高洁,实际上是说宝钗内心的冰冷无情。在没有心灵共鸣的情况下,纵然宝钗恪守封建妇德,和宝玉相敬如宾,也抚不平宝玉内心深处的伤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1
 楼主| 发表于 2022-5-7 07: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钗“雪洞”之评



Amber安同  评论 红楼梦   2013-08-17 22:36:38  
  


      看《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全书学术味与普及性的兼容做得很好,而且对《红楼》许许多多细节的关注和对作者用意的揣测是许多其他红楼研究文章无法企及的,但我不喜欢书中偶尔出现的拿腔拿调和那种极尽所能寻找各种作者生平的蛛丝马迹来验证角色原型的揭秘。在对薛宝钗“雪洞”的理解上,我和此书的观点产生了较大的分歧。



    事起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贾府,贾母带刘姥姥逛大观园,过了潇湘馆、秋爽斋,就到了宝钗住的蘅芜苑,这也是贾母第一次进蘅芜苑,且步行入苑:

    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树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刘心武说宝钗这个布置是有目的有心机的,“薛宝钗本来是很自信的,估计贾母进屋以后会表扬她的简朴素淡”“薛姨妈当时就没摸清贾母的想法,娘儿俩以为雪洞般的屋子绝对能胜出,这不就能把其他小姐比下去了吗,尤其把林黛玉就比下去了,这多勤俭,多朴素,多贞静,多老实啊!没想到贾母会发这么大脾气”。



    我是不能赞同这种把宝钗当成一个钻营势利见风使舵的女政治家的看法的,时如宝钗,生辰时贾母问她听什么戏喜欢吃什么她会应和着老人喜好作答,海棠诗社起菊花诗,知道贾母、王夫人喜吃螃蟹她会让哥哥和自家伙计要螃蟹予湘云做东,出入贾府见了贾母屋内的雕梁画栋,宝器满屋,还加盖有专门演戏的花厅,她会不知贾母喜华美屋饰吗?时如宝钗,会不知雪洞一般的屋子会让外人误解贾家亏待亲戚使贾母王夫人难堪吗?不会。如果她想讨巧,何必冲着贾母扮一出勤俭持家的戏码,使想要享寿万年的贾母觉得不详而对她生厌呢?

    我觉得雪洞是宝钗最后栖心的净土,是她展现自我表达性情的处所,也是她对贾母的一次反抗,宝钗的心本来就是冷的,是无情也动人的,凭着女子天生的灵性她早早就悟到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然后将这种悟贯彻到了房内布置。这一情节的理解我赞同顾城的观点:

   

    薛宝钗根本的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另外一个方面,她的屋子里一片雪白,什么都没有。实际上她是最早悟到这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人了。她不是通过痛苦和思考悟到的,而是天性如此。家里破产,哥哥被抓了,趁有活口,劝她妈妈问问他还欠了别人多少钱,都没钱了,她也无所谓。她是真正无所谓的人,可是她一切事都做,一切都要做的合适。她不求目的,只有合适,这就是中庸之道。这种合适又很微妙:这个人应对这个事,它合适;他们俩之间这样做合适,它是随机应变的,又是先验的。这个合适蕴涵在她的所有内里外在中间。实际上她根本看不上贾宝玉,但她也无所谓。
    她是无所求的人,所以你不能以市俗经验推想她的动机,为什么要什么,她就像“月映万川”,只是现象罢了。
  

    诗人的评论显得宝钗太过孤高,也并不是完全地看不上贾宝玉,宝钗也有午间探视怡红院时续绣鸳鸯的小女儿情怀,希望宝玉更加入世、合整个社会的式才有那些为许多人诟病的劝诫。我觉得奇怪,凭什么林黛玉喜欢贾宝玉是自由恋爱,薛宝钗喜欢贾宝玉就不是自由恋爱?入世有错吗那些口口声声说着要抛弃世俗离群索居追求实现个人价值的人有多少放得下舒适的现世繁华?坐在安全舒适的环境里,说着于事无补的憧憬和念想,在批判宝钗中站上道德制高点,转个身又忙着为了升迁发财送小孩进名校介入社会资源分配在利害网中兜兜转转。

    宝钗懂得轻重,即使了悟无常也不可能丢下肩上的责任和担当。

    这种盛大的宜人,是帝都中心的牡丹才有的芳华。只是冷心的宝钗,是白牡丹。

    想到那首《裴给事宅白牡丹》: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任是无情也动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1
 楼主| 发表于 2024-7-6 07:49:3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究竟何谓“钗黛合一”?

                                                      风之子闲侃红楼梦之三十一
               
“钗黛合一”是红学研究的一个成果。但是关于这个成果的理解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认为是指宝钗和黛玉的性格如果能互补就是最完美的境界,有的认为是指后来薛宝钗和林黛玉都嫁给了贾宝玉,更有的认为是薛宝钗看自己竞争不过林黛玉,转而与林黛玉和好,并表示宁愿做小的也要嫁给贾宝玉。

这些理解,在我看来,都有一定道理,但是却都有牵强之处。首先,从感情来讲,贾宝玉一生割舍不下的只有林黛玉,在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是完美的,即使是她的缺点;其次,贾宝玉也是非常欣赏薛宝钗的,只是他们两人的“志趣不同”而已,从小说的叙述可以看出,其实贾宝玉是特别佩服薛宝钗的才干的;因此,这两个人在贾宝玉(或者说曹雪芹)心目中占有的地位是不同的,是不可替代的,一个是贾宝玉情感和生命最重要最完美的情人,一个是贾宝玉生活中值得尊敬和欣赏的妻子;贾宝玉是不可能产生所谓的林黛玉要是有薛宝钗的性格就好了的想法的,也不会同时接受林黛玉和薛宝钗。开个玩笑,即使贾宝玉同意,林黛玉也不会同意,小说中他们关于金玉良缘而时时吵嘴就是证明。再开个玩笑,即使林黛玉同意,薛宝钗也不会同意,我在前面的一系列文章中已经分析过,薛宝钗虽然也爱贾宝玉,但她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具有相当自觉程度的自尊自爱意识的女性,她不仅有大才干,而且有大志向,而且有大自尊,这样的人,以她的身份是不可能做小的。也因此,我以为,历来红学界对于所谓“钗黛合一”的理解都在一定合理程度的基础上加上了“天真”和“主观”的成分,显得有些“幼稚可笑”。

那么,“钗黛合一”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在正式开始阐述之前,我还是要说明两个前提。

一是“钗黛合一”确实存在。小说第五回判词,惟独只有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判词是“合二为一”的。而这就是“钗黛合一”的最主要的根据。当然还有就是贾宝玉在深爱林黛玉的同时也非常欣赏薛宝钗的现实。

二是关于女性,贾宝玉除了著名的女儿是水做的言论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而经常被大家忽视的言论,那就是:“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见小说第五十九回)在我看来,这句话的深层次含义就是女孩子会在世俗的社会和婚姻生活中逐渐被污染。我以为这段话对于理解“钗黛合一”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

之前,我已经在多篇文章中讲过,在薛宝钗和林黛玉围绕与贾宝玉的感情纠葛中,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有些“失态”的。与贾宝玉感情更深的林黛玉是一天到晚“折磨”“试探”贾宝玉,并对情敌薛宝钗冷嘲热讽,而薛宝钗则是加入到了算计林黛玉的“金玉良缘”的阴谋当中,而且曾经做过嫁祸于林黛玉的事情。应该说,这都有些前面贾宝玉说的“丧失了女儿家的纯洁”了,尤其是薛宝钗,已经表现出了她性格中“阴险”的一面。应该说,这是为贾宝玉也是为曹雪芹所不欣赏的。

但是,薛宝钗在后来的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交往过程中逐步了解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真挚的感情,并且通过贾宝玉梦话的方式得知了贾宝玉的真爱是林黛玉,而且自己的母亲薛姨妈和亲姨妈王夫人为了帮助她赢得贾宝玉采取的下作手段也为薛宝钗所不齿,经过痛定思痛,薛宝钗依然绝然的决定放弃这段“单相思”式的感情,转而尽力撮合贾宝玉和林黛玉,并进而与林黛玉和解成为知心的姐妹和朋友,更难能可贵的是,她还做通了母亲薛姨妈的工作,让她认林黛玉作女儿,让林黛玉叫自己姐姐,并尽力促使母亲为林黛玉向贾母提亲。由此,两个情敌变成了可以和谐相处真诚相待的好姐妹(由于这些观点,我已经在拙文《薛宝钗到底有多“厚道”?》、《林黛玉果真是“小心眼儿”吗?》、《薛宝钗到底爱不爱贾宝玉?》、《如何客观看待薛宝钗》中详细论述过,所以就采取了综述的办法)。

非常值得大家注意的就是,在小说第四十五回薛宝钗与林黛玉真正和好以后,到第四十九回,有一段描写:

只见琥珀走来笑道:“老太太说了,叫宝姑娘别管紧了琴姑娘。他还小呢,让他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要什么东西只管要去,别多心。”宝钗忙起身答应了,又推宝琴笑道:“你也不知是那里来的福气!你倒去罢,仔细我们委曲着你。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说话之间,宝玉黛玉都进来了,宝钗犹自嘲笑。湘云因笑道:“宝姐姐,你这话虽是顽话,恰有人真心是这样想呢。”琥珀笑道:“真心恼的再没别人,就只是他。”口里说,手指着宝玉。宝钗湘云都笑道:“他倒不是这样人。”琥珀又笑道:“不是他,就是他。”说着又指着黛玉。湘云便不则声。宝钗忙笑道:“更不是了。我的妹妹和他的妹妹一样。他喜欢的比我还疼呢,那里还恼?你信口儿混说。他的那嘴有什么实据。”宝玉素习深知黛玉有些小性儿,且尚不知近日黛玉和宝钗之事,正恐贾母疼宝琴他心中不自在,今见湘云如此说了,宝钗又如此答,再审度黛玉声色亦不似往时,果然与宝钗之说相符,心中闷闷不乐。因想:“他两个素日不是这样的好,今看来竟更比他人好十倍。”一时林黛玉又赶着宝琴叫妹妹,并不提名道姓,直是亲姊妹一般。那宝琴年轻心热,且本性聪敏,自幼读书识字,今在贾府住了两日,大概人物已知。又见诸姊妹都不是那轻薄脂粉,且又和姐姐皆和契,故也不肯怠慢,其中又见林黛玉是个出类拔萃的,便更与黛玉亲敬异常。宝玉看着只是暗暗的纳罕。

这段话说的是贾母因薛宝琴俊秀可爱而非常疼惜,薛宝钗装做吃醋在那取笑宝琴。恰好宝玉和黛玉来了,不息事的史湘云趁机想讽刺林黛玉,薛宝钗马上说林黛玉根本不多心,她薛宝钗的妹妹就是林黛玉的妹妹,老太太疼宝琴,林黛玉高兴还来不及呢。贾宝玉非常担心林黛玉多心,后来一看,林黛玉果真如薛宝钗说的那样,一点也不多心,还“赶着宝琴叫妹妹,并不提名道姓,直似亲姐妹一般”。贾宝玉因此觉得很奇怪,林黛玉和薛宝钗从来都是有矛盾的,怎么现在这么好呢?搞得宝玉只觉得“暗暗的纳罕”。

其实这只是因为宝玉不了解在四十二回以及四十五回宝钗与黛玉和解的真相而已。在此时,薛宝钗与林黛玉都表现出了两个女孩子在对待感情时的“宽广心胸”与“高风亮节”以及 “冰清玉洁”,尤其是薛宝钗。而这种感情,是在战胜了世俗的情欲和利益的诱惑以后表现出来的,彻底打破了贾宝玉关于女人的三个发展阶段的结论。我觉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曹雪芹用“钗黛合一”的方式来称赞这两个超一流优秀女孩子的高贵品质,用她们的和好和相互理解来向大家展示女孩子最纯真最美好的一面,而且是为世俗所战胜不了的高贵的一面。两个女孩并没有因情而生恨,反而因情生爱,她们因为一段感情纠葛而变得更加纯洁、真挚、可爱,达到了曹雪芹所谓的女孩儿的至高精神境界。

而这,就是所谓“钗黛合一”的真正含义。

    至于后来,贾母病故,林黛玉自缢,在王夫人和薛姨妈力主下贾宝玉与薛宝钗的结合,则不是林黛玉和薛宝钗甚至贾宝玉所能左右的了,自当别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1
 楼主| 发表于 2024-7-17 01:42:26 | 显示全部楼层
[tr] [/tr]
薛宝钗
后来居上
后到为君
贾府正门
钗黛合一
幻笔=史笔
【林黛玉·西角门】
西角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1
 楼主| 发表于 2024-8-3 20:2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钗黛合一》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21-02-03 15:27:10)
标签: 曹雪芹 弘晈 红楼梦 内证 钗黛合一       
《钗黛合一》

《钗黛合一》

且看“庚辰本”第四十二回的这段回前批:【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馀,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笔者最近在第三十八回文本中,找到了"钗黛合一"的有力佐证:

    黛玉放下钓竿,走至座间,拿起那乌银梅花自斟壶来,拣了一个小小的海棠冻石蕉叶杯。丫鬟看见,知他要饮酒,忙着走上来斟。黛玉道:“你们只管吃去,让我自己斟,才有趣儿。”说着,便斟了半盏,看时却是黄酒,因说道:“我吃了一点子螃蟹,觉得心口微微的疼,须得热热的吃口烧酒。”宝玉忙道:“有烧酒。”便命将那合欢花浸的酒烫一壶来。黛玉也只吃了一口,便放下了。宝钗也走过来,另拿一只杯来,也饮了一口放下,便蘸笔至墙上把头一个“忆菊”勾了,底下又赘了一个“蘅”字。

此处钗黛都喝了“合欢花”浸的酒,就是作者将宝钗黛玉二人“合而为一”之笔。

如果四十二回这条回前批,原本就在三十八回而被误窜到第四十二回回前了呢?有没有这种可能呢?确有这种可能。因为批语提到的“钗黛合一”情形,的确在三十八回中得到明显体现。而在四十二回中,则看不到丝毫踪迹。所以“钗黛合一”这条批语,就一定属于三十八回的。况且批语点明“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就更明确了这是第三十八回的批语。

笔者稍前之所以认同马力先生的“三十八”是“是”字的形误。其很大程度是以全书为“百二十回”的概念来衡量的。四十二正是百二十回的三分之一有馀,因此才觉得马力先生对这条批语是属于四十二回的解释有道理。但在我确定三十八回中确有“钗黛合一”文本隐情后,便改变了我对马力先生解释的认同。

其实,“钗黛合一”是指宝钗黛玉这两个假人物,在三十八回中共同象征着同一个真事隐人物。能不能揭出“钗黛合一”隐情寓意,要比研究《红楼梦》写了多少回重要得多。而第三十八回在隐情寓意上,确实让钗黛共同象征同一个真人物了。由此推定,这页批语应该是第三十八回的,只不过在书页装订时被误窜到四十二回回前了。

如果换一个角度看这页回前批,全书回目是多少回并不特别重要。因为批者写这条批语时,这书还没有全部创作整理结束,批者说的“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馀。”也只是大概回数,并没有在回数上最终定稿,所以没有必要去纠结回数。真正应该纠结的是:什么是“钗黛合一”?为什么要写“钗黛合一”?这个问题在假故事上无解,所以人们讨论很久都说不清。这个问题只有放在真事隐中去看,才能明白真正含义。

  “钗黛合一”在三十八回中的实际作用,是她二人在此象征着同一个真人。在于告诉读者:钗黛二人各自作的菊花诗,隐指的都是同一个真人的行为意识。看到这个象征作用,对于我们理解菊花诗的隐寓性,大有帮助。

我们应以“钗黛合一”的文本隐寓性作为突破点,去定位这条批语放在哪回才合理。关键是:在四十二回里,根本找不到丝毫“钗黛合一”文本隐情。而在三十八回中,则有明显的“钗黛合一”文本隐情。因此这页四十二回的回前批,肯定是三十八回的批语被误窜到四十二回回前了。

这条批语又说“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其意是说,黛玉死后由宝钗来接替其所象征真人物。然而九十七回黛玉死后,真正接替黛玉的人是宝玉。黛玉死时连呼宝玉之名,便将自己象征的真人物过度到宝玉身上,由宝玉继续隐寓真情。可见批者当初是想让宝钗接替黛玉的,但在具体实施创作这段隐情时,作者觉得用宝玉接替黛玉更合适,便改变了原来的设计,用宝玉来接替黛玉了。

同样改变原来设计的还有“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将其改为“秦可卿死封龙禁卫”,文本内容也作了改动。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画蔷痴及局外”。作者原设计是:“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作者最初想用贾琏打凤姐来隐寓真情,但在后来具体成稿时,则换成了宝玉踢袭人来隐寓真情了。作者用袭人的争强夸耀之心,替换了凤姐的知命强英雄。

  

2020-8-16(重识)

2021-2-3(再整理)

《钗黛合一》

---------------------------------------------------------------------

以下是我当初对马力先生解释的认同之文

且看“庚辰本”第四十二回的这段回前批:【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馀,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关于这条批语的解读,不知大家看没看过马力先生的论述:“今书至三十八回时”的“三十八”,是“是”字的形误所致。稍通点版本的人大多知道,正文和批语中的错别字,主要有两种。一是音误。二是形误。音误是用了同音字,形误则是底稿上的字太潦草难认,而误写成别的字了。

马力先生认为:抄手在过录这条批语时,因“今书至是回时”的“是”字很潦草,(那年代书写款式都是竖行书写)便把“是”字上边的“日”看成“三”了;又把“是”字的中部看成“十”了;进而把“是”字下边的“人”字看成“八”了。

潦草的“是”字,竖着看,就变成了------




  这样,抄手就将“今书至是回时”,误抄成了“今书至三十八回时”。

马力先生认为:在四十二回的回前批中,说什么“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馀”这样的话,其本身在语句上就不通。真正的句子应该是:

【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是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馀,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马力先生这样分析和解读的句子,才有前后对应的因果关系。“今书至是回时”正对应“故写是回”语句,这才是完美的修辞组合。这段批语是指这回“钗黛”和好而说的,批语与正文内容是统一的,与三十八回没任何关系。怎么能拿这样的误笔来推断作品的回数呢?

三十八回是有回前评的,如果三十八回真是“三分之一有馀”,批者为何不在三十八回的回前评中交代呢?批者完全没有道理在四十二回交代三十八回的事,这本身在文理上就不通。这段批语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书写到四十二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馀了。这与全部百二十回之数是完全相符的。

  马力先生还举出很多抄本中的“形误”字例,我们不妨找来看看。

孙华天

2011-5-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1
 楼主| 发表于 2024-8-26 08: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里的“钗黛合一”作何解?
吴氏红学大揭秘
2018-02-09 20:28
作者:慧读古典

《红楼梦》里,关于宝玉、黛玉和宝钗三个人的关系,除了在文中用《西厢记》进行了暗示之外,还有一段十分著名的批语:
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第四十二回总批)
这其实就是著名的“钗黛合一”理论,许多人对这段批语很是不解。谁都知道,黛玉和宝钗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两个人无论在家庭背景、个人际遇、外貌、个性、品性等方方面面都是截然不同的。由于八十回后的文本没有流传出来,读者们自然是找不到“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的。但只要用点心,这段批语还是不难解的。
在上一篇关于黛玉死后,宝玉娶了宝钗的文章中,我们已经详细论述了黛玉直到死都是一个清白之身,也即是《葬花吟》里面所说的“质本洁来还洁去”,而宝钗却和宝玉走入了婚姻的殿堂,结为夫妇。黛玉之副晴雯和宝玉没有实质关系预示了黛玉和宝玉后来没有圆房,而宝钗之副袭人和宝玉发生肉体关系预示了宝钗和宝玉后来发生肉体关系。
既然知道这一点,那这个“钗黛合一”就很好解了,那就是黛玉得到了宝玉的精神,而宝钗得到了宝玉的身体!她们两人所得到的,即是一个完整的宝玉。作者在给她们二人起名之时,也是构思得十分的巧妙,宝钗和黛玉各取一字,宝钗取名的首字,而黛玉取名的次字,合起来即是宝玉!也即是说宝(钗)、(黛)玉合成一个“宝玉”!这样的起名方式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我们知道,《红楼梦》处处有隐写,《红楼梦》本身即是“风月宝鉴”,是一部隐写明末清初历史的“史书”。那么“钗黛合一“与”宝玉”又是影射着什么呢?
在甄士隐所作的《好了歌解注》中,有这样两句: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甲戌侧批:黛玉、晴雯一干人。〗
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甲戌眉批:一段妻妾迎新送死,倏恩倏爱,倏痛倏悲,缠绵不了。〗
在上一篇文章中,笔者已经指出,这两句即是指宝玉在安葬黛玉之后,和宝钗成亲。而我们又认为黛玉即影射崇祯帝,影射大明江山;宝钗则影射清朝政权。这样一来,这段故事的喻意便呼之欲出了,它其实即影射着这段历史: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走投无路,只好登上万岁山,在寿皇亭旁的树下自缢而死。崇祯帝死后,帝后棺椁在东华门所设灵棚连停数日,明朝的官员都不敢去看。
崇祯帝的遗体只是被草草安葬。崇祯帝在位时,已经为自己准备好了陵墓地,可由于国事繁忙,根本没时间理会到去修陵,以至于崇祯帝死后连个安葬的地方都没有。
崇祯皇帝和周皇后的棺材运到昌平之后,非常草率地就下葬了。
清朝入主中原后,为收买人心,笼络汉族地主阶级为清廷效力,始将这座葬有崇祯帝后的原妃子坟地命名为“思陵”,并改葬崇祯帝后,营建了地上园寝建筑。按《清世祖实录》记载,清廷下令以礼改葬崇祯帝后,并营建思陵建筑,时在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思陵的改葬开隧和营建却是举步维艰。首先是工程组织不能迅速落实,其次是工程所需银两不能及时到位。在曹化淳等人的催促下,顺治二年(1645年)九月,思陵改葬等工程终于完成。
也即是说,崇祯帝死后一年,才正式下葬!
而在《红楼梦》中,应该是黛玉死后一年后,黛玉尸骨被宝玉发现,和宝钗一起安葬了黛玉,以此影射崇祯皇帝的安葬一事。
为什么说是一年后呢?《葬花吟》中有这样两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许多人认为“风刀霜剑严相逼”是指黛玉在贾府的处境。但在前八十回中,我们并未看到有丝毫的这样的端倪。黛玉在贾府还是相当的养尊处优的,她发起小性子来,就贾母都会被惊动,又有谁敢对她“风刀霜剑严相逼”呢?由于《葬花吟》是一首自己的悼词,这里显然是写她死后的事情!这也即是说黛玉的尸体经过“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后,成了一具白骨!所以《葬花吟》中有“他年葬侬知是谁”的感叹!
宝玉和宝钗一起安葬黛玉,这其实即是“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那么“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又影射哪段史实呢?从书里看,这里的“鸳鸯”显然即是指宝玉和宝钗,两人在黛玉死后结为了夫妻。

从历史上看,顺治元年五月二日(公历6月6日),清军进占京师。多尔衮奏请六岁的清顺治帝(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迁都京师。同年九月,顺治帝从盛京迁都京师,十月一日,顺治帝在天坛祭天,并于紫禁城皇极门(今太和门)举行登基大典,再次即皇帝位,宣布“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
这其实也就宣告了清王朝得到了政权,而在《红楼梦》中则表现为宝钗得到了宝玉!
从前面八十回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宝钗和宝玉并非一路人。宝钗作词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是矢志不渝的,而宝玉则对其完全无感。两人的最终的分道扬镳也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这也正如《终身误》曲子里面所说的,“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宝钗虽然得到了宝玉的身体,但宝玉的精神却一直在黛玉那里。这也即是说,宝玉是一分为二的,宝钗得到的是表面的宝玉,而黛玉得到的却是内在的宝玉,不管时隔多少年,宝玉的精神和黛玉都是互相关联的!
这其中的隐喻也是十分的明显,虽然大清得到了全国统治权(最高皇权的象征是玉玺,即“宝玉”),却是极不得人心的,其政权是不合法的;大明已亡,却常驻人心!而这正是 “钗黛合一”与“宝玉”故事的真实含义!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不一样的文章。
欢迎关注"吴氏红学"头条号,欣赏更多吴氏红学精品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1
 楼主| 发表于 2024-8-26 08: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34.2【钗黛合一幻笔!】 [复制链接]
admin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303023
IP编辑禁止帖子清理       
电梯直达
跳转到指定楼层楼主
发表于 2023-8-25 22:13: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34.2 钟家台 2019-02-26   |  103阅读  |  1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农民军代表除了人人皆知的“黄巾军”外,还有“黑山军”。黑山军是东汉末年在黄巾起义军主力被镇压后,在河北冀州黑山等地出现的农民起义军,是黄巾军后声势最大的一支。
  原来贾府里不被人待见的两位庶出的少爷分别是明末的大顺和大西农民军头领。
  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灭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隧其穴,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
  何解?
  黛玉不是作者他妈妈么?
  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灭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隧其穴,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
  看红楼梦要注意上下文的整体性。第二十一回里的宝玉为何诋毁黛玉?
  《庄子·胠箧》“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彩,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庄子 宣扬“绝圣弃智”。
  宝钗、袭人和麝月为了降伏宝玉故意时而撒娇时而嗔怒、忽冷忽热地令宝玉无所适从而十分的灰心苦恼。于是懊恼之下的宝玉就“逞着酒兴”写了这篇为了发泄的续作:“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邃其穴,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这不过是宝玉一时糊涂的不分是非,所以错误的将黛玉同玩弄手段的宝钗和袭人麝月混为一谈,都写成是“张其罗而邃其穴”、“迷惑缠陷天下”,故而才会有紧接着的黛玉作诗驳斥宝玉的荒唐糊涂:
  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文。
  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语诋他人!
  这是朱慈炤假借寳玉的一时糊涂来转述世人的那些将宝钗、袭人和麝月与黛玉相提并论的谬语,然后对此予以批驳痛斥:那些“无端弄笔”将黛玉同钗袭麝等同而论的完全是“无见识的丑语”!【{钗黛合一幻笔!}】
  朱慈炤的写作手法实在是巧妙高明!
  朱慈炤为何喜“榮”恶“宁”?
  对于荣国府、宁国府的取名,人人都觉得大有文章。看秦可卿的判词和曲文《好事终》,朱慈炤将自己喜恶之情表达得是再清楚不过了:“谩言不肖皆榮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箕裘颓堕皆榮玉,家事消亡首罪宁。”
  (关于甲戌本、庚辰本等抄本的“箕裘颓堕皆从敬,”“敬”是后来被人错改的。毛國瑤发现的靖藏本是“箕裘頹墮皆榮玉“,楊藏本是“箕裘頹墮皆瑩玉”,己卯本“箕裘頹墮皆榮王”。这是在传抄的过程中的出现的错误,结合秦可卿的判詞“漫言不肖皆榮出,造釁開端實在寧”,不难发现” “敬”只能是后来传抄人的误改,这样的错误有很多,要对照确定。)
  有人说,“宁”是指南京,明朝开国之地。那么看这两句翻译:“都说做的不对的是荣,其实造孽生事是宁!”乖乖!秦可卿之死、明朝灭亡再怪能怪到南京的开国之君朱元璋或是被篡了位的建文帝头上去么!
  何况红楼梦中作者是点了“嘉靖”的名——宁国府贾敬,再通过秦可卿托梦给凤姐强调说:“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已歷百年。”这其中的“百年”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红楼梦》写的是自嘉靖开始到南明灭亡这一百来年的历史!
  更不要说作者已经通过秦可卿和公公贾珍的孽情明确表达:崇祯亡国是和“王三人”——天启、泰昌和万历三个皇帝——有关。四皇子朱慈炤可丝毫都没挑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钟家台 > 《《红楼》孰著》
举报/认领


上一篇: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34.1

下一篇: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34.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1
 楼主| 发表于 2024-8-26 09: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愁金女薛宝钗+史湘云+贾巧姐

度恨菩提贾惜春+妙玉+李纨

痴梦仙姑贾探春+贾迎春+贾元春

钟情大士秦可卿+王熙凤+林黛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1
 楼主| 发表于 2024-8-26 09: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 (2013-02-06 21:16:13)
标签: 杂谈 红楼梦 林黛玉粉丝       
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灭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隧其穴,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翻译】:焚花散麝,直译是:花瓣离开花朵依然有暗香,烧了;麝香有沁人之香,抛洒不要。
         意译:毁灭了袭人、麝月那样的丫头,闺阁中人就能都隐藏起她们的劝诫了。
          注一:袭人姓花,花木可以“焚”毁;“麝”是香,所以用“散”。
               含其劝,隐藏她们的劝诫。
         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灭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戕,残害。灰,毁灭,
        灰飞烟灭。意译:残害宝钗的仙姿仙容,毁灭黛玉的文思才情,使得钗黛无情寡义,这样闺
        阁中的人物美恶相同类了。美恶相同则使人(读者)不辨闺阁中的美恶善丑。
        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参、商是二十八星宿中的两颗星座,但是它们不会同时出现,
        在这里是意见不合之意。意译:袭人麝月闭上嘴巴,看谁还敢多嘴多舌?
        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意译:将宝钗黛玉变成蠢笨无比的傻
        大姐,还会有谁爱慕她们美丽的容貌和过人的才情呢?
        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隧其穴,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张其罗,张,张扬;罗,
        外表。罗罗清疏,是指人的外表。隧其穴,隧,隧道;穴,这里用作动词,是“挖掘”之意。
        意译:于是钗、黛、袭、麝徒有其表,被抽走了思想感情,所以才能去迷惑天下人。

《红楼梦》的时代是拼爹的年代,“上下一双体面眼”,就是生动的描写。贾宝玉也犯这个臭毛病。在二十一回里他和袭人闹别扭,上纲上线无端扯上了宝钗黛玉。残害宝钗黛玉美丽的姿容,毁坏她们的文思才情,可谓何其毒也的文字。我们说在贾宝玉的身上有作者的影子,那么为什么作者要这样描写?难道他是在自我批判吗?如果说钗黛的生活原型取自作者的表姐表妹,那么他也太狠了吧?
是的,《红楼梦》是中国版的《忏悔录》,作者是中国的卢梭。在前八十回里,怡红公子就像变形金刚一样,贾宝玉被放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中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期达到自我批判的目的。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严厉的自我批判,作者站在哲学高度来进行自我反省和批判。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八十回之后这种批判的锋芒不复存在,代之以存的是对封建上层建筑的最无耻的吹捧。这种篡改是不能忍受的,必须对篡改者进行思想上的清算。“程伟元、高鹗保存《红楼梦》有功,大是大非,千秋功罪难以词达”。
“山木自寇,源泉自盗”。《红楼梦》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批判意义,那么就一定会招来“小偷”胠箧。胠(qu区),从旁边打开。箧(qie窃),小箱子。胠箧,指开箱盗窃。原来《红楼梦》告诫我们,一定要防备文化小偷胠箧,胠箧之后留下空箱子,它还会有价值吗?这个文化小偷是谁呢?“曹雪芹”三个字留下了线索,他就是江南织造府的曹寅。曹寅,字子清,号雪芹,又号雪樵。他在藏书《书史记原》上亲笔写下了题记:“雪芹校字”。《红楼梦》原稿原著是吴梅村,在书中原作者以大量的篇幅,声声泪字字血抒发了对故国的思念以及对大明王朝的覆灭作了深刻的自我反省和批判。原书书稿到了曹雪芹手里,“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即是曹雪芹干的好事。某地还修了纪念馆,出丑啊。但是,他能删的干干净净吗?
二十一回,“ 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红楼梦》声东击西虚晃一枪,真实的目的是这样的:

原文:【宝玉道:“横竖我不出门,又不戴冠子、勒子,不过打几根辫子就完了。”说着又千妹妹万妹妹的央告。湘云只得扶过他的头来,一一梳篦。在家不戴冠子,并不总角,只将四周短发编成小辫,往顶心发上归了总,编一根大辫(子),红绦(红绳)结住。自发顶至辫梢,一路四颗珍珠,下面有金坠脚。湘云一面编着,一面说着:“这珠子只三颗了,这一颗不是的。我记得是一样的,怎么少了一颗?”宝玉道“丢了一颗。”湘云道:“必定是外头去,掉下来,不妨被人捡了去,倒便宜他。”黛玉旁边冷笑道:“也不知是真丢,也不知是给了人镶什么去了。”】

贾宝玉脑后拖了一根大辫子,辫子上系了四颗珍珠,但是少了一颗原配,用别的珠子代替,被湘云发现了。辫梢用金饰品作坠脚。这么一个形象是什么样子?清朝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再来看第三回贾宝玉第一次出场的描写:

原文:【及至进来,原是一个青年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
这是贾宝玉出门的发型。回到家,则又是另外一幅摸样。原文:【一回再来时,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即编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成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稍,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脚。】
从先秦到明朝,两千多年什么时候男人脑后留过“一根大辫”?这样的装束只在清朝有过。很显然,贾宝玉出门的时候是明朝的装束,回到家里则是清朝的发型。
朝代年纪失落无考,地域邦国不敢影射朝政。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话也能信?《红楼梦》将贾宝玉写成一个不伦不类的“二姨子”,不就是曲曲折折反映了作者怀念家园故国的心情吗?白纸黑字,书是怎么写的,我们就怎么读。思考一下,林黛玉爱上的是明朝装扮的贾宝玉还是脑后拖“猪尾巴”的贾宝玉?

再来看袭人。袭人姓花,本名珍珠。四颗珍珠中的一颗不见了,黛玉旁边冷笑道:“也不知是真丢,也不知是给了人镶什么去了。”黛玉怀疑鱼目混珠是送给了花袭人。“四朱”剩了“三朱”,不见的“一朱”影射北京城的崇祯朱由检,下剩的“三朱”影射的是南明三个朱姓政权。作者设计安排了这样的情节,不也是反映了他创作时的心情——为大明王朝招魂吗?
于是袭人生气了,生林黛玉的气。干嘛嘴巴那么刻薄话说得那么难听?林黛玉一肚子委屈。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和花袭人上床,地点是在“碧纱橱”旁边,这不是成心恶心人吗?黛玉是极洁净极有自尊的女孩儿,你贾宝玉犯不上这么恶心人吧?荣国府是你家,袭人是你的丫鬟,自然你作得,给个珍珠也使得。日后王夫人还给“二两银子一吊钱”的赏赐也使得。刻薄袭人一句就使不得了?你以为你是个什么东西?林黛玉见到贾宝玉续庄子文,不禁提笔讥讽贾宝玉:

无端弄笔是何人? 剿袭《南华》庄子文。 不悔自家无见识, 却将丑语诋他人。

红楼作者吴梅村是姑苏太仓人氏,林黛玉也是苏州人氏。嬉笑怒骂皆文章,仔细品,味无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13:18 , Processed in 0.06979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