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dmin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曹化淳不白之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56
 楼主| 发表于 2022-6-1 22: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V哥掰谎 楼主

2014-06-11 18:46
9871楼  


我们再回到第二十七回“宝钗扑蝶”的情节上来,重新体会其中的含义:

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宝钗也无心扑了……

我不得不提一下大家现在看到的“宝钗扑蝶”的情节应该在“五次增删”的过程中删去了不少内容,何以见得呢?在乾隆年间富察明义的《题红楼梦》二十首中,其中有很多的情节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本子中没有的,所以我强烈怀疑他看的是一个早本,甚至我个人认为可能是五次增删以前的版本。其中虽然也有“宝钗扑蝶”的内容,但感觉跟我们现在看到的完全不一样,其中的第四首是这样写的:

追随小蝶过墙来,忽见丛花无数开。

尽力一头还两把,扇纨遗却在苍苔。

大家看,虽然才短短四句,但其中所包含的内容相当丰富,也就是说在《红石记》的早本中“宝钗扑蝶”是个重头戏,我怀疑当时这段描写能与“黛玉葬花”的情节相媲美。但可能因为后来考虑到宝钗这个角色所影射的身份,这样描写太美化她了,所以干脆把她的戏砍掉了大半,于是只剩下简单的这么几句,可就这么几句还是成了宝钗的标志性的形象,估计增删者死活都没有想到。我们从富察明义写的这四句诗中可以看到宝钗为了扑到这“一双玉色蝴蝶”居然还追着翻过了一道墙,不知道宝钗是跨过去的还是绕过去的。然后她看到了墙的另一边开满了鲜花,于是宝钗奋力用扇子扑了两下,结果用力过猛,扇子遗落在青苔上!不知道她的手腕有没有受伤?这段描写非常生动,更有强烈的画面美感,非常可惜后来被删掉了,同时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宝钗那种奋不顾身、英勇顽强而又执着的精神,一种不扑到就誓不罢休的气概!但即使是这样,宝钗还是没有扑到这象征黛玉和宝玉的“一双玉色蝴蝶”,结果累得她出了汗,还直喘气,只好“也无心扑了”,我觉得这其中包括着两层深刻的含义:

第一层是指宝钗虽然一直在暗中想尽办法破坏黛玉与宝玉的爱情,但几经努力都失败了,宝钗后来都绝望了,没有了机会,多半是因为黛玉和宝玉都订婚了,所以她白忙半天,所以只好放弃了。虽然在八十回以后的故事中宝钗最后得到了宝玉,跟宝玉结婚了,但这并不是因为宝钗通过自己不懈努力而达到的结果,也就是说宝钗与黛玉的暗中较量都没有起到实质的进展,我们从前八十回中看到的就是这样,只是后来宝钗的运气太好了,因为贾家家亡人散,子孙流散,黛玉早死,宝玉孤独一人无依无靠的,对于宝钗来说真是天赐良机,属于无心插柳之举,实在是“天上掉下来个宝兄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56
 楼主| 发表于 2022-6-2 10: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V哥掰谎 楼主

2014-07-29 08:59
12948楼  


在四大家族中最另类的就是薛家,不但与“玉”和“金陵”毫无关系,而且“护官府”中薛家的“珍珠如土”感觉象是把珍珠毁掉,而“珠”的意思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朱明”;“金如铁”又让人感觉满清的残酷和凶猛,与另三家的风格完全不同,所以肯定是在影射象征满清无疑。

那为什么《金玉缘》一开始的开场诗里就强调“遗玉”呢?在第三回里宝玉与黛玉初会,宝玉忽然发了疯摔了玉,贾母是这样说的:

“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

宝玉第一次出场,贾母就说这样的话,足见“通灵宝玉”这个角色的重要性,结合起来看都是在象征大明。在四大家族中,贾、史、王三家中有“玉”或“金陵”来象征明朝,那么《金玉缘》中提到的“遗玉”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失去了大明的意思呢?所以才有此诗中第二句所说的“演来却断肠”!不然“遗玉”有那么让人痛苦的吗?看来也许《金玉缘》的作者对《红楼梦》的主旨已经有所悟,我们需要仔细体味《金玉缘》作者的创作意图了。

接下来《金玉缘》还将《红楼梦》中“通灵宝玉”的来历以及“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进行了改编,看起来也非常搞笑,第一回里是这样描写的:

辟面这一首诗说的是什么?“遗玉”又系何指?看官休急,待我从头叙起。原来西方极乐世界有一位净心菩萨,苦修多年,终不能了却尘缘;便时常云游四方,淹留人间。那日偶至东海之滨的蓬莱。这蓬莱仙山之间有一处曰飘渺峰,峰上有一擎天巨石,此石面平如镜,故称镜面石。那净心菩萨便倚卧于镜石前,遥望千山俊秀,静听百鸟争鸣,好不畅意也。那知这净心菩萨所佩戴的玉石麒麟一块,却不想遣落在镜面石前。净心菩萨游毕飘然而去,独留这一块玉石麒麟整日沉眠于镜面石前。谁知这玉石麒麟昔曾沾得净心菩萨仙体,今又经仙山灵气,居然有了知觉。于是,竟时时幻化为人形游走于仙山灵峰之间;每日采植山中百花,在这镜面石前培育自娱,竟不稍怠。那日,恰值这玉石麒麟又有游兴,正行走间,忽遇一女子病卧于山间花草丛中,便扶归己所,日日采药悉心疗治,终使那女子病躯复康,再露欢颜。那女子言道:“妾本山间一株百合花,因行将病萎,不得已,才求救于恩人。既蒙援手照料,妾仍复还旧形,请容留于尊所,可乎?”那玉石麒麟岂有不喜?自然点头应允。自此,那玉石麒麟有这百合花及众花相伴,倒也不觉岁月难熬,时日寂寞。

大家看了以后是不是有些张口结舌了?居然还会有人这样篡改《红楼梦》?

(我的新浪博客可以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56
 楼主| 发表于 2022-6-2 10: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埋红包0评论只看TA




V哥掰谎 楼主

2014-07-29 12:14
12954楼  


这部分的情节肯定是从《红楼梦》第一回里改编过来的,模样还是有的,不仅是简单缩写,而且不是完完全全地另起炉灶,还是参照了原本里的一些思想,让人看着感觉相当地不伦不类。

如果仔细看,会发现一个问题:在《红楼梦》中无材补天的“通灵宝玉”下凡的故事与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的前生的爱情故事实际上是两个神话故事,可在《金玉缘》里居然合二为一了!这也是后四十回中宝玉丢了“通灵宝玉”以后变傻的根本原因,正如“程高本”后四十回里甄士隐说的那句:“宝玉,即宝玉也”,也就是说“通灵宝玉”成了宝玉的灵魂,所以丢了以后才让宝玉变傻,其实这是《红楼梦》续书人的误读,好象很多读者也有这样的误解,把“通灵宝玉”等误以为等同于贾宝玉。

要知道在《红楼梦》中“通灵宝玉”和贾宝玉完完全全是两个不同的角色,大家千万不能混为一谈。“通灵宝玉”从某种角度来说象征着作者,而宝玉可不是作者,更不是什么“曹雪芹”,这一点一定要明确,不然你会犯不可救药的错误。后四十回的作者也可能是没有看懂《红楼梦》的主旨,也可能是为了设计那个拙劣的“调包计”而故意进行了大胆的改编。

另外我们还可以感觉到《金玉缘》刚才这段文字很简练,介绍得很赶,毕竟人家把前八十回的内容要高度压缩成三回,所以文字都肯定能少就少,而且改得太跑偏了,何苦呢?多写两章难道就不成吗?不知道这个作者是怎么想的。

虽然此书对《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改动很大,但第一回中介绍的成书过程的故事还是尽可能的保留下来,只是改得让人感觉很欢乐,最让我笑得不成的是下面这段:

后来,不知经了几次沧海桑田。有一个却尘道人到这蓬莱仙岛寻药觅草,偶至飘渺峰镜面石前,见那块“灵玉麒麟”镶嵌在上面,旁边又有几句话道是:

情贪凶邪分善恶,真假有无费琢磨。

一段奇传志于此,子虚乌有唏嘘多!

后面密密麻麻的字迹,细述的便是那“灵玉麒麟”所经历的一番痴情逸事。却尘道人见上面所叙,虽时序官职混乱,又有情极之毒,然为稗官野史,倒还有趣可读,便抄了下来,付梓问世,题名曰《子虚乌有记》。西楼居士则题为《麟茗金》。司笔狂生又题为《麒麟传》。庄之梦再题为《镜面石》。后经程小泉、高兰墅于月小山房书斋中一番细加厘长、截长补短,定名为《金玉缘》。

这些描写实在是让人太毁三观了!这明显是在模仿第一回中的成书过程的描写。不知道这个作者是出于何种居心,居然如此糟蹋《红楼梦》!

(我的新浪博客可以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vgim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56
 楼主| 发表于 2022-6-2 10: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V哥掰谎 楼主

2014-07-29 15:56
12965楼  


这里有一点值得一提:作者提到此书的成书过程虽然很滑稽,但最后指出的是程小泉和高鄂并非是后四十回的作者,他们也是得到了这个本子以后进行的整理而已,这一点很重要,要知道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也就是后四十回的作者另有其人,应该至少成书于1750年以前,估计那个时候“程高”二人还没出生呢。所以这里提到他们不是《红楼梦》原本的作者,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所以我也经常在思考这个《金玉缘》作者改编的目的是什么?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此作者认为“程高本”后四十回是真本,而且里面的容易非常重要,相比较而言前八十回更多的是儿女私情,他觉得远没有后面的故事有价值,因为涉及到宝钗把宝玉从黛玉手里夺走的情节,可能作者觉得这极具象征意义,所以他对前面的故事进行了尽可能的压缩,舍去了我们觉得最重要的地方,可见这位“红学”爱好者有些跑偏了,但我们也不能失望,因为《金玉缘》还是有精彩的地方。

在《金玉缘》中贾宝玉改名叫“吴麒麟”,而他与《红楼梦》前八十回中的宝玉的性格完全不一样,到是跟《程高本》后四十回里的宝玉惊人的一致!

《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宝玉虽然显得有些痴,但不傻,很有灵气,很有慧根,有鲜明的个性,很招人喜欢,给人印象极其深刻;而后四十回里的宝玉呆呆傻傻,很木纳,缺乏灵性,看着总让人觉得他脑子里缺根弦,不过瘾。而丢失了“通灵宝玉”以后,宝玉就彻底成了弱智了,让人大倒胃口。

所以让人怀疑《金玉缘》这前三回和后四十回的作者有可能是同一个人,至少在宝玉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但我不认为此本作者就是后四十回的作者,因为前三回改编得还是有很大的问题的,其他人的个性与后面也差了不少。

另外《金玉缘》第一回里也有类似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这样的模仿情节,在介绍这个“吴麒麟”背景的时候是这样说的:

“三胎却甚希罕,生的也是一位公子,落地时手里却攥着一块玉石麒麟,上面还有‘灵玉麒麟’等字,就名麒麟。”

这到好,虽然也是出生时从娘胎里带来的东西,这回不是嘴里含着,而改手里攥着了!如果说宝玉口中衔玉而生是个字谜,打一个简体的“国”字,不知道这个“吴麒麟”手中攥着玉又应该是什么?难道是手里攥着“玉玺”吗?可见这个改写太搞笑了,因为没有摸清原本的内涵,就盲目地照猫画虎,所以足以证明此书作者肯定不是《红楼梦》的作者,应该说是不搭介的人。而这个本子中的宝玉出场那才叫雷人呢!

(我的新浪博客可以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vgimm

归客归  2017-06-16 18:47
这里确实难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56
 楼主| 发表于 2022-6-2 22: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曹化淳 (历史人物)  播报 编辑  讨论2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曹化淳,字如,号止虚子,家境寒微,十二三岁左右入宫,诗文书画,无一不精,深受司礼太监王安赏识。后入信王府陪侍五皇孙朱由检,极受宠信。





中文名曹化淳 别    名曹如,止虚子 国    籍明朝 民    族汉族 出生日期1589年(万历十七年) 逝世日期1662年(康熙元年) 职    业宦官,司礼秉笔太监、东厂提督,总提督京营戎政 出生地天津市武清县王庆坨镇 代表作品《被诬遗嘱》《感怀诗》 性    别男


目录

1 人物生平
2 不白之冤

   


人物生平

编辑

 播报

曹化淳幼时家境寒微,受“近君养亲”风气的影响,于十二三岁左右入宫。因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在宫中受到良好的教育,诗文书画,样样精通,深受司礼太监王安赏识,倚为亲信。后入信王陪伴侍奉五皇孙朱由检。天启初年,太监魏忠贤得宠弄权,害死王安,曹化淳受牵连被逐出北京,发配到留都南京待罪。1627年朱由检继皇帝位,次年改元崇祯,曹化淳随即被召还,委以重任,平反冤案。因办事得力,深得崇祯皇帝的信任和倚重。至崇祯四年,曹化淳在宫中的地位已相当显赫。该年夏,曹化淳主持在家乡王庆坨建造了玄帝殿和观音阁,并亲撰碑文。 [1]  

崇祯十一年,任司礼秉笔太监、东厂提督,总提督京营戎政的曹化淳因病乞准告假,向崇祯帝连上三疏。

崇祯十二年二月,曹化淳蒙允告假还乡。

曹化淳同胞兄弟五人,三兄化富、四兄化勤早丧,曹化淳与同朝为官的次兄后军都督化雨关系最为密切。崇祯十六年六月六日,曹化雨病逝,因长兄化春年迈,殡葬及转年春立碑、建亭等事均由曹化淳亲临料理。

   


不白之冤

编辑

 播报



崇祯帝像
崇祯帝像
甲申三月,曹化淳不在北京,其时已经乡居六载。
甲申五月,清军入京,为崇祯皇帝后发丧三日,追赠庙号怀宗。十月,顺治移驾北京,曹化淳赴都上疏,请妥善处理怀宗帝后陵寝。经恩准,委内官监冉肇总理其事。

此时,顺天府杨博,宛平杨时茂等分别上疏参告曹化淳“开门迎贼,贼入城,挺身侍从,今清入都,又复侍从,此卖国乱臣,虽万斩不足服万民心。”

曹化淳上疏辩诬,奏辩甚力。奉旨“曹化淳无端抱屈,心迹已明,不必剖琛,该部知道。” [2]  

甲申之后,启门之说,仍广为流传。曹化淳阅读南方传来的野史笔记时,见仍有“捏诬之语,”深恐“流传既广而秉笔者不加确察,便成无穷之秽”,遂于1662年去世前作《被诬遗嘱》及《感怀诗》四首,并抄录旧稿《记事俚言》和《剖陈疏稿》、《告归底册》,分发给诸子侄。《被诬遗嘱》及《感怀诗》,经曹氏后人传承抄录,仍保存完整。《遗嘱》较长且为文言,《感怀诗》情真意切,愤懑与无奈溢于言表。如《忽覩南来野史记内有捏诬语感怀》诗:“报国愚忠罔顾身,无端造诬自何人?家居六载还遭谤,并信从前使不真。”

曹化淳与东林交好且为人忠厚,并没有其他恶迹,竟然也遭到文人的污蔑,蒙“开城纵贼”之冤。“家居六载还遭谤,并信从前使不真。”他终于体会到了文人的无耻,感受到了被他排斥的魏忠贤的无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56
 楼主| 发表于 2022-6-2 22: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雪芹//雪晴//雪晴则化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56
 楼主| 发表于 2022-7-17 07: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曹化淳编辑
司礼监掌印太监[1]


曹化淳(1589年-1662年),字如,道号止虚子,明朝宦官。

十二三岁左右入宫,诗文书画,无一不精,深受司礼太监王安赏识。后入信王府陪侍五皇孙朱由检,极受宠信。朱由检继位后,曹化淳负责处理魏忠贤时的冤案,平反昭雪两千余件。

1662年去世。





目录



1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不白之冤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曹化淳所立石碑
曹化淳所立石碑
幼时家境寒微,受“近君养亲”风气的影响,于十二三岁左右入宫。因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在宫中受到良好的教育,诗文书画,样样精通,深受司礼太监王安赏识,倚为亲信。后入信王陪伴侍奉五皇孙朱由检。天启初年,太监魏忠贤得宠弄权,害死王安,曹化淳受牵连被逐出北京,发配到留都南京待罪。
1627年朱由检继皇帝位,次年改元崇祯,曹化淳随即被召还,委以重任,平反冤案。因办事得力,深得崇祯皇帝的信任和倚重。至崇祯四年,曹化淳在宫中的地位已相当显赫。该年夏主持在家乡王庆坨建造了玄帝殿和观音阁,并亲撰碑文。

崇祯十一年任司礼秉笔太监、东厂提督,总提督京营戎政的曹化淳因病乞准告假,向崇祯帝连上三疏。

崇祯十二年二月蒙允告假还乡。

崇祯十六年六月六日曹化雨病逝,因长兄化春年迈,殡葬及转年春立碑、建亭等事均由曹化淳亲临料理。同胞兄弟五人,三兄化富、四兄化勤早丧,曹化淳与同朝为官的次兄后军都督化雨关系最为密切。



不白之冤




崇祯帝像
崇祯帝像
甲申三月不在北京,其时已经乡居六载;五月清军入京,为崇祯皇帝后发丧三日,追赠庙号怀宗;十月顺治移驾北京,曹化淳赴都上疏,请妥善处理怀宗帝后陵寝。经恩准,委内官监冉肇总理其事。
此时顺天府杨博,宛平杨时茂等分别上疏参告曹化淳“开门迎贼,贼入城,挺身侍从,今清入都,又复侍从,此卖国乱臣,虽万斩不足服万民心。”曹化淳上疏辩诬,奏辩甚力。奉旨“曹化淳无端抱屈,心迹已明,不必剖琛,该部知道。”

甲申之后,启门之说,仍广为流传。曹化淳阅读南方传来的野史笔记时,见仍有“捏诬之语,”深恐“流传既广而秉笔者不加确察,便成无穷之秽”,遂于1662年去世前作《被诬遗嘱》及《感怀诗》四首,并抄录旧稿《记事俚言》和《剖陈疏稿》《告归底册》,分发给诸子侄。《被诬遗嘱》及《感怀诗》,经曹氏后人传承抄录,至今仍保存完整。《遗嘱》较长且为文言,《感怀诗》情真意切,愤懑与无奈溢于言表。如《忽覩南来野史记内有捏诬语感怀》诗:“报国愚忠罔顾身,无端造诬自何人?家居六载还遭谤,并信从前使不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56
 楼主| 发表于 2023-3-21 20: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曹化淳编辑
司礼监掌印太监[1]


曹化淳(1589年-1662年),字如,道号止虚子,明朝宦官。

十二三岁左右入宫,诗文书画,无一不精,深受司礼太监王安赏识。后入信王府陪侍五皇孙朱由检,极受宠信。朱由检继位后,曹化淳负责处理魏忠贤时的冤案,平反昭雪两千余件。

1662年去世。





目录



1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不白之冤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曹化淳所立石碑
曹化淳所立石碑
幼时家境寒微,受“近君养亲”风气的影响,于十二三岁左右入宫。因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在宫中受到良好的教育,诗文书画,样样精通,深受司礼太监王安赏识,倚为亲信。后入信王陪伴侍奉五皇孙朱由检。天启初年,太监魏忠贤得宠弄权,害死王安,曹化淳受牵连被逐出北京,发配到留都南京待罪。
1627年朱由检继皇帝位,次年改元崇祯,曹化淳随即被召还,委以重任,平反冤案。因办事得力,深得崇祯皇帝的信任和倚重。至崇祯四年,曹化淳在宫中的地位已相当显赫。该年夏主持在家乡王庆坨建造了玄帝殿和观音阁,并亲撰碑文。

崇祯十一年任司礼秉笔太监、东厂提督,总提督京营戎政的曹化淳因病乞准告假,向崇祯帝连上三疏。

崇祯十二年二月蒙允告假还乡。

崇祯十六年六月六日曹化雨病逝,因长兄化春年迈,殡葬及转年春立碑、建亭等事均由曹化淳亲临料理。同胞兄弟五人,三兄化富、四兄化勤早丧,曹化淳与同朝为官的次兄后军都督化雨关系最为密切。



不白之冤




崇祯帝像
崇祯帝像
甲申三月不在北京,其时已经乡居六载;五月清军入京,为崇祯皇帝后发丧三日,追赠庙号怀宗;十月顺治移驾北京,曹化淳赴都上疏,请妥善处理怀宗帝后陵寝。经恩准,委内官监冉肇总理其事。
此时顺天府杨博,宛平杨时茂等分别上疏参告曹化淳“开门迎贼,贼入城,挺身侍从,今清入都,又复侍从,此卖国乱臣,虽万斩不足服万民心。”曹化淳上疏辩诬,奏辩甚力。奉旨“曹化淳无端抱屈,心迹已明,不必剖琛,该部知道。”

甲申之后,启门之说,仍广为流传。曹化淳阅读南方传来的野史笔记时,见仍有“捏诬之语,”深恐“流传既广而秉笔者不加确察,便成无穷之秽”,遂于1662年去世前作《被诬遗嘱》及《感怀诗》四首,并抄录旧稿《记事俚言》和《剖陈疏稿》《告归底册》,分发给诸子侄。《被诬遗嘱》及《感怀诗》,经曹氏后人传承抄录,至今仍保存完整。《遗嘱》较长且为文言,《感怀诗》情真意切,愤懑与无奈溢于言表。如《忽覩南来野史记内有捏诬语感怀》诗:“报国愚忠罔顾身,无端造诬自何人?家居六载还遭谤,并信从前使不真。”



参考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18:08 , Processed in 0.06388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