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娇杏/薛宝钗+稻香村李纨+贾兰射鹿//齿如瓠犀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2-6-13 16:43:0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





珍爱红楼梦

2021-03-28 18:39

关注







《红楼梦》第一回里提到,《红楼梦》是一部“大旨谈情”的小说。这里的“情”不仅仅是爱情,也包括亲情、友情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对宇宙的关怀、对众生的悲悯。可以说“情”是贯穿整部《红楼梦》的精髓,也是曹雪芹最想要赞扬的一种价值。这种价值,超越了世俗,超越了理性,也超越了时空。


《红楼梦》里有一个空空道人,是他在石头的劝说下把刻在石头上的《石头记》抄写下来的。他“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之后,就改名为“情僧”,把《石头记》也改名为《情僧录》。空空道人悟道的过程中,“情”起到了关键作用。“情”是媒介,是纽带,是支点。没有了“情”,所谓的“色”和“空”就是真正的虚无,没有价值。


“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是什么意思呢?大致的意思就是:这个世界上本来什么也没有,是一片混沌,后来,有了万物,有了色相,一旦有了色相,人类就会因此产生情感,就会把这种情感投射到万物中,但是一切都是无常,一切都会失去,所以一切都是空,不过“空”中有“情”,这种“情”是一种怜惜,一种悲悯,一种珍爱,这种“情”带有超越性,神圣性。


可以说,贾宝玉其人就是这种“情”最好的体现者。他虽然是一个养尊处优的富家公子,却有着世法平等的思想。他善待身边的丫环小厮,很少在他们面前摆主子架子。尤其是对于少女,他更是呵护备至。他同情她们的遭遇,理解她们心中的酸楚,愿意给她们关怀慰藉,让她们感受到温暖。这种温暖,如暴风雨过后的晴空,让人看到希望。


看到龄官痴情地在蔷薇花架下一遍又一遍地写着“蔷”字,贾宝玉感动不已。他立刻敏感地体会到龄官一定有难以言表的心事。看到龄官被雨淋湿,贾宝玉忘记了自己也在淋雨,只顾提醒龄官去避雨。可见,贾宝玉多么的善良无私。


而且,贾宝玉还因为无法替龄官分担内心的煎熬而遗憾,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怀啊。贾宝玉不仅可以体察到少女处境的艰难,还能对她们内心深处的感受感同身受,这种强大的共情能力让贾宝玉可以成为少女们贴心的守护者。在怡红院换装的平儿、和袭人换裙的香菱、性格率真的戏子芳官等人都是贾宝玉同情呵护的对象。贾宝玉也可怜那些穷人,经常给他们施舍。被林黛玉戏谑的刘姥姥也得到了贾宝玉让妙玉赠送的杯子。可见,贾宝玉心中有大爱。


有时候,为了少女们的快乐,贾宝玉可以毫不珍惜身边的事物。端午节那天,晴雯和贾宝玉以及袭人闹了别扭。贾宝玉甚至一时气急,要让晴雯离开怡红院。后来,贾宝玉为了让晴雯开心,就让晴雯撕扇子玩。他觉得,扇子、盘子等物品可以拿来供人取乐。对于贾宝玉来说,“千金难买一笑”。贾宝玉其实就是想要让晴雯知道,在自己心中,扇子万万不及她们的快乐重要。


而且,贾宝玉觉得,扇子如果可以让人得到发泄的快感,那么也算是物有所值了。可见,贾宝玉觉得有生命的人比没有生命的物重要。林黛玉提醒贾宝玉“跌了灯值钱,还是跌了人值钱?”是一个道理。的确,人实在是没有必要为了身外之物,而让自己的生活品质有所降低,再贵重的物都没有生命的价值宝贵。因为再贵重的物,也是人创造的。人有智慧,有灵性,有德行。只要有人在,一切都可以再创造出来。


贾宝玉不仅爱人,也爱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星星月亮。他可以和天地万物交流。这是民胞物与情怀的体现,是天人合一的境界的最好诠释,这样的表现充满了青春的气息,唯美而浪漫。尽管傅试家的两个极无知识的老婆子因此嘲笑贾宝玉,但是这反而证明了贾宝玉的与众不同,证明了贾宝玉的超凡脱俗。因此,贾宝玉看到贾兰射鹿的时候,会说:“你又淘气了。好好的射他作什么?”可见,贾宝玉并不愿意看到贾兰射鹿。说明,他不愿意贾兰杀生。他会和史湘云一起偷偷吃鹿肉,那是因为鹿已经被杀了,不吃反而可惜,反而浪费。


贾宝玉的大爱精神甚至扩展到了画了美人的画像,刘姥姥瞎编的少女塑像以及美人风筝。可见,贾宝玉多么天真,多么可爱,多么怜香惜玉。


贾宝玉最终出家,不是真的看破红尘。按照脂砚斋的说法,是因为贾宝玉有“情极之毒”。可见,贾宝玉是因为用情至深,但是现实中他的情感寄托已经都失去了,他才选择了出家。但是他出家之后,也是一个“情僧”。而且,贾宝玉两次对林黛玉说,“我当和尚去”。可见,贾宝玉有两次出家的经历。第一次,他出家之后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脱和救赎。第二次,当他真的大彻大悟之后,他出家才算是真正“悬崖撒手”了。


但是,《红楼梦》并不是真的鼓励读者去出家。曹雪芹只是觉得,当一个人经历了大悲剧之后,对人生的无常,对世道的无情有一定程度的感悟之后,可以把出家算作一种自我救赎的方式。但是并非所有人出家之后都可以得到解脱,关键在于是否彻悟。


按照《红楼梦》第二十二回里的说法,真正的彻悟是林黛玉所说的“无立足境,是方干净”。这种彻悟一般人达不到,林黛玉当时也没有达到。妙玉自称“槛外人”,其实她远远没有彻悟。而且,真正彻悟了,反而会觉得人生是无意义的,活着是没意思的,反而不好了。大部分人之所以出家,都不是因为宗教信仰,而是因为遭受了人生的挫折,想要逃避现实。不过,在曹雪芹看来,这种出家并不高明。


贾宝玉的出家之所以高明,是因为他在“自色悟空”之后,真的放下了。他的放下,有无奈的成分,但是也是一种精神自觉。毕竟,他在听到《葬花吟》之后已经有了“逃大荒,出尘网”的想法。只是,那个时候,他心中还有许多放不下的,所以他不会真的去出家。而当林黛玉等人都香消玉殒之后,贾宝玉就没什么放不下的了。他可以实现自己的诺言,出家当和尚了。


举报/反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2-6-13 16:52:1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为什么很少提及贾兰?  

2021-05-16 10:39  




《红楼梦》中为什么很少提及贾兰?

《红楼梦》中的贾兰,是荣国府贾政的长子嫡孙,地位非凡,应该很受重视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长子死了,他不把地位传给其他的儿子,而是传给了长孙朱允炆。由此可见,长子嫡孙在封建家族中的地位。

但是在书中,贾兰却很少被提及,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因为贾兰不是小说的主角,没有主角光环护体。

小说创作讲究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作为大家的曹雪芹怎能不明白这个规则?

《红楼梦》以贾兰的叔叔贾宝玉为男主角,当然所有的故事都围绕他展开了。其他配角的故事大多也和宝玉有关。



贾兰被提及的少数几次,也是和宝玉相关的。闹学堂,跟着贾政去作诗,拿着弓箭射鹿被宝玉看见,阖家饮宴被贾政叫来。

如果贾兰是主角,肯定会写他的故事了。

虽然小说中很少提及贾兰,但并不能说他不是被众星捧月。

贾兰在贾府的待遇并不低。

在学堂里,他和宝玉、贾环一样,领着八两银子的点心钱。每月和宝玉一样多的月钱。

中秋节贾政也注意到他没有来,让人把他叫来。

贾兰露面少,和他的性格也有关系。

父亲早逝,贾兰生命中亲情缺失,虽然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还是造成了牛心古怪的性格。他不喜欢上赶着讨好人。所以许多热闹的场合,如果不叫他,他不主动去凑热闹。



另外,他也体谅母亲守寡的不易,在学业上严格要求自己。

众顽童大闹学堂的时候,他拦着贾菌,说“不干咱们的事”,不参与淘气的行动。

母亲领着众姑姑在稻香村开诗社,也看不到他的身影,此时他正在书房苦读吧?

他的叔叔闲着没事逛着玩,他却拿着小弓箭追着鹿演习骑射。

也是因为他的努力奋进,最后他才会“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腰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

收藏

举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2-6-13 16:5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纨判曲道出贾兰“爵禄高登”,那他做的是什么官,答案全在这


作者  少Xiao的AK一47|发布:2021-06-13 06:49:25    更新:2020-02-19 22:15:35

阅读 69赞 0




这里是少Xiao的AK一47,七郎为君唠叨不一样的的《红楼梦》。贾兰是李纨的独子,在李纨的画册、判词与唱曲都有贾兰的影子,贾兰一出场已经五岁,但其父贾珠已逝,自己的衣食住行都是寡母一手操持,命运与归宿自然和李纨相依为命。贾兰应该是脂砚斋所说的,前八十回不写之写之人,虽然有几场戏码,但都是跑龙套;但曹雪芹笔下没有泛泛之笔,贾兰的命运都与之有关——不管是“起嫌疑顽童闹学童”的稳重老成,还是“赏中秋新词得佳谶”的牛心古怪——现在看看贾兰怎样中爵位,高登禄的。



不管是传统的索隐旧红学,还是当代的考证新红学——红学家们一直公认,贾兰乐于读书,以至于历代画家画《金陵十二钗正册》的画像,李纨的形象永远是“李纨课子”:这也不难理解,贾珠十四岁就中了举,李纨又世出书香门第,其父李守中的官位,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或北大校长——家学源缘,不置可否——都是认为贾兰入宰拜相,必定时中了三甲通过科举这一条路,让自己的寡母凤冠霞帔了起来。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按照大清例律,凡是参加科举的考生都必须写明直系三代约姓名资历,记入《登科录》以备入档擢选。而三代之内倘有人犯重罪,则不许参加科考。这一点曹雪芹其人深受其害,自己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却因为其父曹是康熙钦点的重犯,曾“枷号”多年,从而没有资格考举。脂砚斋坚持把《红楼梦》叫作《石头记》是有悲惨的原因:曹雪芹在《石头记》中,借一块“无才可去补苍天”的石头之口洋洋洒洒万言之卷,其实不过说白了不过“怀才不遇”四个字罢了——贾兰做为贾府的第六代的长子长孙,又怎么会有机会科考中举呢?



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中,有一段贾政评价贾兰贾环的段落——说话间,贾环贾兰叔侄亦来了。贾政命他们看了题目。他们俩虽能诗,较腹中之虚实,虽也去宝玉不远,但第一件,他两个终是别路,若论举业一道,似高过宝玉;若论杂学,则远不能及。第二件,他二人才思滞钝,不及宝玉空灵涓逸,每作诗亦如八股之法,未免拘板庸涩。这是《红楼梦》中难得一段描写,在贾政眼中刁钻古怪的宝玉不再是纨绔子弟,可取之处大用,与之比较的是贾兰贾环——才思滞钝,拘板庸涩。而空灵涓逸的宝玉却不热中于科考。



或许就是这样贾政才有以下感慨:近来贾政年迈,名利大灰,然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因在子侄辈中,少不得规以正路。近见宝玉虽不读书,竟颇能解此,细评起来,也还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就思及祖宗们,各各皆如此,虽有深精举业的,也不曾发迹过一个,看来此亦贾门之数。况母亲溺爱,遂也不强以举业逼他了。所以近日是这等待他。又要环兰二人举业之余,怎得亦同宝玉才好,所以每欲作诗,必将三人一齐唤来对作。



这两段文字从贾政的眼光视角来写出得很明白,不能从举业发绩,乃是“贾门之数”。况且贾兰才思滞钝,即使有出人头地的日子,也得三年五载,而贾府被抄家败落后,贾兰一下子“爵禄高登”,这决不会是因为科举。那么问题就来了——李纨判曲中说贾兰“爵禄高登”,既然没有了“文举”这条路,那么只剩下“武略”一途了。先看看贾兰在第二十六回的出彩出场——



只见那边山坡上两只小鹿箭也似的跑来,宝玉不解其意,正自纳闷,只见贾兰在后面拿着一张小弓追了下来。一见宝玉在前面,便站住了,笑道:“二叔叔在家里呢,我只当出门去了。”宝玉道:“你又淘气了。好好的射它作什么?”贾兰笑道:“这会子不念书,闲着作什么?所以演习演习骑射。”宝玉道:“把牙栽了,那时才不演呢。”贾兰在书中基本上是个边缘人物,戏码少的可怜,更不用对白了——这一节算是相当浓墨重彩的一笔了。而这个活泼生动的画面中,贾兰青春伶俐,与宝玉对答如流——显然不是红学家们口中笔下的小书呆子,而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将门虎子。



而贾兰射鹿寓意“中原射鹿”之意,而此语向来有建功立业之意,在第七十五回有一大段文字照应贾兰的这一作法——贾珍因居丧,不得去外游玩逛荡,又不得观优闻乐作遣。无聊之极,便生了个破闷之法。日间以习射为由,请了各世家弟兄,及诸富贵亲友来较射……。贾赦贾政听见这般,不知就里,反说这才是正理,文既误矣,武事当亦该习,况在武荫之属。两处遂也命贾环、贾琮、宝玉、贾兰等四人于饭后过来,跟着贾珍习射一回,方许回去。



这里既可以知晓贾兰除了学习文采之外,一直没有荒疏武事。贾家在抄家败落后,赦、政、珍、琏等被斩得斩,撸得撸——连累像贾兰等人因为没了科举之资历,遂断了科举念想,从而弃文从武;而贾府本来就是“武略”发家,贾赦现居的是“一等将军”,贾府是“武荫之属”,应征入伍未尝不可;但最有可能的是,本朝突然发生了大战争,贾兰等贾府无罪的子弟,因属“武荫之属”,在北静王水溶推荐下,送上战场,建功立业,迅间发达。这就解释了李纨判中出现“如冰水好空相妒”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少Xiao的Ak一47,一枚醉心于《石头记》的胶东儿郎,每日为君唠叨不一样的“红楼梦”的趣闻轶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2-6-13 17: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兰:红楼梦里最孤独的小男孩,却是天生的牛心古怪




在《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说贾府子弟是“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的确,贾珍贾琏沉迷美色,贾环上不得台面,宝玉倒是块好料,可在世情上偏偏不上道。

那么,难道贾府真的没有希望复兴吗?也未必,作者塑造的贾珠就是家里的希望,正如书里说的,“头胎生的公子,名唤贾珠,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可惜这样的好苗子,英年早逝,留下了孤儿寡母。

从小失去父亲的贾兰,他的身上,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一、失乐的童年

虽然贾兰是荣国府唯一的“草字辈”成员,可在书里的描写中,并没有看到他多么受宠。并且有宝玉这只金凤凰,吸引了众人的宠爱。不过俗话说树大招风,宝玉的太过耀眼,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赵姨娘和贾环就三番五次的想坑害他。相比宝玉,贾兰的日子似乎一直很安静平淡。

我想贾珠没有死之前,贾兰的童年应该很幸福。父亲青年才俊,母亲李纨知书达理。一家三口和乐融融,那样的日子该有多美好。可惜自从贾珠死后,李纨母子的生活就陷入了苦难。这里的“苦难”并不是说他们缺衣少食,而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痛苦。李纨青春守寡的寂寞与煎熬自不用多说。贾兰的童年,从此也蒙上了阴影。

对于我们来说,“父亲”是物质条件的象征。虽然贾母说李纨不容易,在经济上给了她们娘俩很大的好处,但是从某种角度上,随着贾珠的死,她们娘俩已经离开了荣国府的权力中心。不过这些复杂的权力斗争,似乎和贾兰也没什么关系。父亲的死,对贾兰来说,更致命的是一种社会教育的缺失。

在封建社会,由于女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几乎不与外界交流。所以孩子们对社会的认知,往往来自于父亲的言传身教。但是贾兰早年丧父,使得他的眼界多少会变得有点狭隘和固执,似乎除了自己和母亲,其他的都与自己无关,只是生命中的过客罢了。

贾菌如何依得,便骂:“好囚攮的们,这不都动了手了么!”骂着,也便抓起砚砖来要打回去。贾兰是个省事的,忙按住砚,极口劝道:“好兄弟,不与咱们相干。”贾菌如何忍得住,便两手抱起书匣子来,照那边抡了去。终是身小力薄,却抡不到那里,刚到宝玉、秦钟桌案上就落了下来。

这是“闹学堂”里贾兰的表现。俗话说人不轻狂枉少年。但是此时的贾兰,却有着与他这个年龄不相称的冷静,甚至冷酷。可是仔细想想,现在被欺负的,正是他的亲叔叔宝玉。与秦钟非亲非故的贾蔷看到他被欺负,尚可为其报仇,作为宝玉的亲侄子,怎么能说“不相干”呢?也许就是因为他没有任何的社会经验,对于小孩子极其看重的“哥们儿义气”,完全没有概念。

相比于同龄人,贾兰少了一些孩子应该有的淘气。虽然说没爹的孩子早当家,但是饭要一口一口的吃,成长要一步一步地走。过早地成长,一定会丧失许多快乐。健全的人格里,快乐是很重要的元素。就比如这场闹学堂,这些小男孩别看现在一个个打的你死我活,没准长大了回忆起来,是一件有趣的童年囧事。这种有点“恶趣味”的快乐。贾兰是无法体会的。

同时母亲李纨对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书里形容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惟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说儿子贾兰成了她唯一的希望。

但我们反过来说,李纨也成了贾兰唯一的依靠。可是自从贾珠死后,李纨的心其实也死了。别看她平时带着姊妹们又说又笑的,但是热闹过后又是孑然一人的失落,更折磨人。在那场“主仆同乐”的螃蟹宴上,喝醉的李纨或许才是平时的真正模样。

李纨道:“你倒是有造化的。凤丫头也是有造化的。想当初你珠大爷在日,何曾也没两个人。你们看我还是那容不下人的?天天只见他两个不自在。所以你珠大爷一没了,趁年轻我都打发了。若有一个守得住,我倒有个膀臂。”说着滴下泪来。

李纨在大观园住的地方叫稻香村,安静淡雅,最适合读书。可宝玉对稻香村的评价,也值得我们深思。

宝玉道:“却又来!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

稻香村的存在就像贾兰的性格,他并不是天生就是一个冷漠的孩子。可是父亲的去世,他就得为这个家顶门壮户。李纨对贾兰倒是疼爱有加,可是贾珠死去,带走了李纨对所有美好事物的爱。李纨对于贾兰更像是一种永无休止的“压迫”,尽管这种出发点是好的。

宝玉笑道:“你们那里人也不少,怎么不玩?”碧月道:“我们奶奶不玩,把两个姨娘和琴姑娘也宾住了。如今琴姑娘又跟了老太太前头去了,更寂寞了。两个姨娘今年过了。到明年冬天都去了,又更寂寞呢。

儿子是否快乐,李纨并没有考虑。毕竟这个女人连自己快不快乐都不知道,如何又能了解儿子呢?



二、寂寞的少年

贾兰同时也是个孤僻的少年。上面说过,贾珠死得早,没能教会他如何与社会接触。虽然处于大观园这个青春王国里,但是他的心灵,却又是如此的封闭。不堪如贾环,尚且有彩霞彩云作伴。可是贾兰,他的故事总是那么的单调。

有趣的是,偏偏贾兰和贾环走的近。所谓朋友,并不需要相同的出身、地位和兴趣,最重要的是他们之间要有共鸣点。同样不得志的贾环明显很理解贾兰的心情。尽管贾环也并非什么益友,他对于贾兰来说,就好像赵姨娘对于贾政,有总比没有强。

正说着,只见贾环、贾兰小叔侄两个也来了,请过安,邢夫人便叫他两个椅子上坐了。贾环见宝玉同邢夫人坐在一个坐褥上,邢夫人又百般摩挲抚弄他,早已心中不自在了,坐不多时,便和贾兰使眼色儿要走。贾兰只得依他,一同起身告辞。

这段不经意的描写,却让我有点同情兰小子。中国人自古都有“疼小的”这样的习惯。贾兰作为三人中最小的,却被邢夫人无视。但是宝玉被人疼爱,贾环心里不是个滋味,贾兰又何尝不是呢?不过贾兰并没有表现出来,毕竟这种被忽视的感觉,前不久刚刚经历过……

贾政因不见贾兰,便问:“怎么不见兰哥?”地下婆娘忙进里间问李氏,李氏起身笑着回道:“他说方才老爷并没去叫他,他不肯来。”婆娘回复了贾政。众人都笑说:“天生的牛心古怪。”贾政忙遣贾环与两个婆娘将贾兰唤来。贾母命他在身旁坐了,抓果品与他吃。大家说笑取乐。

这样一个阖家欢乐的元宵节,所有人都沉浸在元妃省亲的余喜中,像贾兰这样单亲家庭出身的孩子,大概都不喜欢过节吧。团圆的气氛更加深了他们对离去亲人的思念。要是父亲在该有多好,自己也可以去寻找快乐,家族也不需要姑姑那样的弱女子来维持……

贾兰是敏感的,因为没有人叫他,不去参加宴会。这一刻,我们看到了这个孩子最真实又无助的一面。他真的不是天生“省事”,他也渴望被关爱,被重视。对比凤姐生日宝玉出走后一家人的大惊小怪,贾兰的存在感真的不高。关键时刻,还是爷爷贾政想起了自己,一个“忙”字让我们看到了政老爷的片刻温情脉脉。

不过贾政能做的,似乎只有这些。有经历的都懂,虽然说隔辈亲,但那只能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贾政睡前能为几个儿女的未来担忧,却没有试图走进小孙孙的内心。

其实贾政之所以伤悲,一定程度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恐惧。贾府眼下有元妃支撑,但是以后的日子,谁能说得清。如果贾珠在就好了……

巧的是,孙孙贾兰也是这么想的。



三、贾兰的未来

日子一天天过去,贾兰也逐渐长大了。曾经的烦恼和孤单,也被一声“之乎者也”埋没了。小时候的牛心古怪,已经变成了如今的凿壁偷光。同时,这个孩子,似乎彻底与快乐说再见了。以前没准憧憬过的东西,现在也幻化为灰了。

只见那边山坡上两只小鹿箭也似的跑来,宝玉不解其意。正自纳闷,只见贾兰在后面拿着一张小弓追了下来,一见宝玉在前面,便站住了,笑道:“二叔叔在家里呢,我只当出门去了。”宝玉道:“你又淘气了。好好的射他做什么?”贾兰笑道:“这会子不念书,闲着做什么?所以演习演习骑射。”宝玉道:“把牙栽了,那时才不演呢。”

这是书里唯一一次宝玉和贾兰的对话,折射出两个人截然不同的性格。面对小鹿,宝玉用来观赏,可贾兰用于练习骑射。往深了说,这对叔侄在意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宝玉喜欢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而贾兰相对则更加功利主义,这似乎也预示了他们的未来。

没错,从李纨的判词上,我们可以看出贾兰以后是成大事业的。可是在母亲的曲词里,“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这句话似乎有点讽刺的意味。在不少续书里,都出现了贾府被抄家,巧姐被卖后,早就离开荣国府的李纨母子冷眼相待的桥段。甚至在刘心武老师的续书里,还出现了贾兰给要去救巧姐的板儿假银票这样的剧情。

毕竟贾兰在贾府里,也没有受过太多重视,虽然没有打骂,但是这种近似忽视的感觉,的确也让人苦闷。可贾兰还是成长起来,可惜这种成长的代价,是将人生最美好的童年丧失来换取的。不救巧姐,也就相当于和过去的往事一刀两断,反正美好的新生活就在眼前。

那么此时的贾兰,他快乐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知道,在李纨的判词里,纵使这娘俩一个“气昂昂头戴簪缨”,一个“光灿灿胸悬金印”,以后的日子就是“威赫赫爵禄高登”,但命运这东西谁能说得清,转眼间,就成了“昏惨惨黄泉路近”。至于最后是谁死了,历来众说纷纭。但不管怎么说,对贾兰都是悲剧。

我个人倾向于“贾兰当了将军却战死”这样的结局,也许那是贾兰率兵打的一场大胜仗,战场上的他再也不是那个被忽视的孩子。快点班师回朝吧,母亲一定很想自己了。“嗖”的一声,一支暗箭穿过他的胸口,贾兰倒下了。

也许在他死的那一刻,仍然不解,为啥二叔叔不让我射那群鹿呢?

作者:赵宝玉,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2-6-13 19: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障碍写文章


登录/注册



六、李纨是谁?贾兰又是谁?



半看春风

半看春风



半看春风,半观秋月,不言春秋,只看风月。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李纨








【判词】

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也有判云: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曲】晚韶华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

那美韶华去之何迅!

再休提绣帐鸳衾。

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

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气昂昂头戴簪缨,

光灿灿胸悬金印;

威赫赫爵禄高登,

昏惨惨黄泉路近。

问古来将相可还存?

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花名签】“竹篱茅舍自甘心”·霜晓寒姿·寒梅

简介:李纨字宫裁,贾珠之妻,生有儿子贾兰。她出身金陵名宦,父亲李守中曾为国子祭酒。她从小就受父亲“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育,以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几个贤女便了,每日以纺织女红为要。贾珠不到二十岁就病死了。李纨就一直守寡,虽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闻不问,只知道抚养亲子,闲时陪侍小姑等女红、诵读而已。她是个恪守封建礼法的贤女节妇的典型。李纨是封建淑女,是标准的节妇,是妇德妇功的化身。她在进入大观园后,不但带领诗社兴旺发达,而且把大观园治理成青春女儿的净土和乐园。




李纨在大观园里是一个很奇怪,刚开始就是一个隐形人,除了名字以外,没有任何存在感。可一起诗社,立即就成为了诗社的主导者,戏份一下子就多了起来。这么一个原本默默无闻,后来又大放异彩的李纨,到底是谁?这个不好猜,直接给出答案:她就是 南明诸帝中最像样子的一个皇帝:隆武帝 朱聿键。

这个隆武帝也是一个奇葩,先被自己的亲爷爷,关了16年,后又被崇祯关了7年,要不是崇祯上吊了,他还出不来,估计要终老于监狱里。可就这么着一个前后被关了23年的主,最后还是称帝了,而且还是比较靠谱一点的主。

这也就是为什么李纨一开始虽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闻不问,只知道抚养亲子,闲时陪侍小姑等女红、诵读而已。因为这个时候她的真身,还在监狱里面数星星呢。所以李纨也只好这么窝着,等到真身称帝了,她也就立即化身为诗社的领导人,焕发出她自己的光芒。







隆武(1645年-1646年),明绍宗朱聿键的年号。永历元年(1647年)淮安起事者张华山用此年号起事。

朱聿键,朱元璋九世孙,端王朱硕熿之孙。崇祯五年嗣立唐王,9年因率兵勤王擅离南阳获罪,弘光时获释。顺治2年避乱经杭州,适南都已亡,郑鸿逵等迎之入闽。隆武政权建立之初,俨然有所作为,集廷臣议抗清战守。即位不及半月,即下诏亲征,影响颇大。江浙、安徽、江西各地义军纷起,响应抗清号召。然而军政大权掌握在地方实力派郑芝龙手里,隆武本人也为其挟制,实际并无建树。3年,清军攻下浙东浙南,即挥师南下。郑芝龙暗中与清军洽降,撤兵还安平镇。福建门户敞开,清军长驱直入。隆武帝出奔汀州,被清军追及擒杀,隆武政权灭亡。




来看看判词和曲子

桃李春风结子完,

桃花、李花都落了,已经开始结子了,春天也就完结了。说的就是老朱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李纨这个名字本来就是李完,一个时代的完结,自隆武之后,大明东南的繁华之地,完全丧失了,大明也走到了末路,再也没有了恢复天下的能力。

到头谁似一盆兰。

这句是最隆武的赞美,是说他比起南明其他几位帝王,更为优秀,如同一盆兰花。




如冰水好空相妒,

这句是金陵十二钗的判词里面最让人捉摸不透的一句,不过搞清楚李纨真身,就好理解了。

隆武离奇的身世,的确是让人嫉妒,不过这里估计特指的是鲁王的嫉妒,隆物称帝后,鲁王也准备称帝,并且已经被拥立为监国,就差登基了。外敌已经打到眼前了,可鲁王和隆武两个人还忙着挣老大,内耗不断,最终都亡了。也就是空相妒。

如冰水好,说的是隆武、鲁王二人本来都是大明苗裔,都是水,应该是相互支援的,可惜两个水加起来却是冰,这两人关系却像冰一样。




枉与他人作笑谈。

鲁王和隆武的内耗,最终让他人--清廷,不但得利,还嘲笑。







【曲】晚韶华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

那美韶华去之何迅!

这里说的是隆武一直有志难申,直到42岁,才登基。

再休提绣帐鸳衾。

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

带珠冠,披凤袄 指的是皇冠,龙袍,虽然做了皇帝,却也不免一死。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

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气昂昂头戴簪缨,

光灿灿胸悬金印;

威赫赫爵禄高登,

昏惨惨黄泉路近。

问古来将相可还存?

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隆武御驾亲征失败,最终绝食而亡,留下虚名,让后人敬仰。







他两次入狱,被爷爷关16年,被皇帝关7年,出狱后竟然称帝




小珏说历史

百家号05-0509:08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对功臣非常狠毒,对自己的子孙们却很慈爱。他将儿子们分封到各地做藩王,享受锦衣玉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其中二十三子朱桱被封为唐王,没想到唐王传到明朝晚期,却出了不少事端。

第八任唐王叫做朱硕熿,他有八个成年的儿子,都是庶出,早早就确定由长子朱器墭为世子,以后继承爵位。然而,他的母亲毛氏并不得宠,而唐王在晚年宠爱嬖妾。这个嬖妾非常得宠,给老唐王带来了不少快乐。

唐王爱屋及乌,也喜欢了嬖妾的儿子,久而久之,对世子朱器墭关爱减少。最后,这个昏庸的老唐王,竟然想废掉朱器墭,另立世子。但是,由于朱器墭没有什么过错,按照祖宗家法,老唐王并不能贸然废立。这个丧心病狂的老唐王,竟然将自己的儿子关进承奉司。

承奉司是王府之中负责责罚的宦官机构,和朱器墭一起被扔进去的,还有他的长子,老唐王的长孙朱聿键。老唐王不仅仅是责罚他们,还叮嘱不给他们送饭,准备活活饿死自己的儿孙。

明朝的王爷地位虽然显赫,却没有什么权力,也不允许互相结交,不允许随便和官员交往。所以,唐王虐待世子这一件事,并没有多少人知道。朱器墭、朱聿键这一对倒霉的父子,一关竟是十六年。他们之所以没有饿死,是因为有个小官张书堂常常暗中送了一些糙米饭,才算没有活了下来。

公元1629年,唐王病危,世子还活得好好的,眼看他就要熬到出头之日了。这时候,几个弟弟动了歪脑筋,竟然找了个机会将朱器墭毒死了。病重在床的老唐王,不仅没有为长子流下一滴眼泪,反而着手准备将小妾的儿子立为世子。

就在王府一边为世子办理丧事,一边准备向朝廷请立世子的时候,陕西左右布政使陈奇瑜前来吊唁。唐王将自己的心思透露给陈奇瑜,没想到他却警告他:“世子还有儿子,如果不按照继承顺序,朝廷怪罪,恐怕唐王这个封号以后都不复存在了。”

听闻此言,老唐王这才绝望,将朱聿键接了出来,立为世孙。同年,老唐王也因病去世了。

由于唐王和世子去世得蹊跷,崇祯帝还派人来调查,耽误了三年时间,才让朱聿键继承唐王的位置,封地为南阳。

朱聿键12岁就被关在暗无天日的牢笼之中,整整十六年,体会到了人间的冷酷无情,饱尝了丧父之苦。他继位后,嫉恶如仇,锋芒毕露,与朝廷大臣之间关系很紧张,而且在两年后,他私刑将谋害父亲的两个叔叔打得一死一伤。由于当时朝廷对付农民军,对付后金已经焦头烂额,再说朱聿键此事也情有可原,便没有与他多做计较。

但是,朱聿键意气风发,颇有指点江山的风范。当阿济格率军攻打北直隶时,他向崇祯皇帝请命,募集勇士勤王。崇祯以“藩王不掌兵”为由拒绝,他竟然不顾命令,仍然招兵买马,浩浩荡荡北上救援京师。一路上的地方要员纷纷向朝廷报告,崇祯勒令他赶紧滚回封地。

皇帝的命令并没有多大效果,只不过朱聿键领兵而上时没遇到清兵,却遇到了农民军。胡乱打了几仗后,受阻于前不得不又撤了回来。

但是,朱聿键这种行为,在当时来说是不能允许的。应付完后金,崇祯马上将他废为庶人,并投入凤阳监狱。这个监狱是专门囚禁宗室的,比王府的牢笼要高档多了。朱聿键一呆就是七年多,他的爵位被弟弟朱聿鏼所承袭。

1644年,京师被李自成攻破,崇祯帝以死殉国。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继位后,宣布大赦天下,也顺便将他放了出来。对于宗室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噩耗,但对于朱聿键来说,起码还能走出监狱。不然,以他的罪名,很可能要老死狱中,也不知道他是开心还是难过。

后来,南明节节败退,弘光政权、鲁王监国相继失利后,遗老们拥立朱聿键称帝,建立了隆武政权。隆武帝在南明诸弟中,算得上一位比较优秀的君主。可惜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他并不能改变历史的进程。

参考资料:《明史》、《清史稿》、《南明史》







说了李纨,就顺便说说李纨的儿子,贾兰。按照红楼里面的人物关系,贾兰才应该是荣国府的继承者,而不是宝玉,宝二爷。可这个长子长孙,就这么的低调,整个书中也没露几面,还是最后续写的40回里面有了戏份, 考中第一百三十七名举人。不过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贾兰最终还是死了,虽然比他的母亲李纨多活了16年,却依旧没能有所建树,最后病死他乡。








贾兰是不可能中举的,因为这个贾兰就是和隆武,也就他的母亲李纨 挣权的鲁王 朱以海。南明本就是危机四伏,却还出了这么两个冤家。唐(隆武称帝前是唐王)鲁之争,还同室操戈,最后白白便宜了外人。

但就名义而言了王一直未登基,只是监国,对应同期的隆武政权,只能算一个子政权了,所以作者给他们安排了一对母子关系。

看原文中贾兰难得露脸的射鹿一段:




宝玉无精打彩,只得依他。晃出了房门,在回廊上调弄了一回雀儿,出至院外,顺着沁芳溪,看了一回金鱼。只见那边山坡上两只小鹿儿箭也似的跑来,宝玉不解何意,正自纳闷,只见贾兰在后面,拿着一张小弓儿赶来。一见宝玉在前,便站住了,笑道:“二叔叔在家里呢,我只当出门去了呢。”宝玉道:“你又淘气了。好好儿的,射他做什么?”贾兰笑道:“这会子不念书,闲着做什么?所以演习演习骑射。”宝玉道:“磕了牙,那时候儿才不演呢。”




贾兰射鹿,暗示贾兰和其母相挣,也就是唐鲁相挣。而不是什么专家讲的满清鞑子练习骑射。




朱以海 编辑

朱以海(1618年—1662年),字巨川,号恒山,别号常石子,明朝宗室,藩王,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之后。

崇桢十七年(1644年),袭鲁王封爵。次年,清兵陷南京,张国维、钱肃乐等起兵浙东,拥他在绍兴监国。与在福建称帝的唐王政权相倾轧。隆武二年(1646年),清兵攻取浙东,流亡海上,走石浦,依附张名振,后至舟山。永历七年(1653),取消监国名义。后病故于金门 。







乱世飘零

朱以海的祖先是朱元璋第十子朱檀,封地在山东兖州。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军入关劫掠,兖州被清军攻破,朱以海的哥哥鲁安王朱以派自缢而亡,他自己躲在死人堆里才逃过清军的屠杀。

死里逃生后的朱以海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承袭鲁王之位,但仅一个月后,李白成攻占北京,并计划向山东用兵,朱以海只能南逃,寓居浙江台州。 [2]







监国浙东

福王朱由崧即位于南京之后,命朱以海驻守台州。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破南京,钱肃乐、张煌言等起兵浙东,郑遵谦、张国维等迎朱以海于绍兴,七月十八日,朱以海正式出任监国,改明年为鲁监国元年,并任命张国维、朱大典和宋之普为东阁大学士,不久又起用旧辅臣方逢年入阁为首辅。然而,由于朱以海没有自己的嫡系军队,不得不倚重方国安和王之仁这两位大将,他们两人率部抵达抗清前线后,立即接管了浙东原有的营兵和卫军,自称正兵,排挤孙嘉绩、熊汝霖和钱肃乐等人领导的义兵。此外,方国安和王之仁不顾朱以海反对,擅自把浙东各府县每年六十余万钱粮自行分配,结果浙东各地义师断绝了粮饷来源,大多散去,到最后连督师大学士张国维直接掌管的亲兵营也只剩几百人。 [3]

朱以海就任监国后不久就遇到了来自宗室内部的难题,早在他登监国大位前,唐王朱聿键就已经在福州称帝,即隆武帝。得知这一消息后,朱以海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就皇室亲疏而言,他和朱聿键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后代,同朱由检的关系相距甚远;从拥立时间上来看,朱聿键略早于他,而且已经由监国称帝;就统治地域来看,朱聿键得到了除浙东以外各地南明地方势力的认可,而他只限于浙东一隅之地。很快,朱聿键派使者来绍兴,要求朱以海退位归藩。因朝臣中有不少人主张承认朱聿键的地位,朱以海不得已之下宣布退位归藩,于九月十三日返回台州。十月初一,主张承认隆武朝廷为正统的大臣开读了诏书。然而,在张国维和熊汝霖等人的坚持下,绍兴政权最终决定拒绝接受隆武帝的诏书,重新迎回朱以海。 [4]







唐鲁之争

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朱聿键命都御史陆清源携带白银十万两前往浙东犒师,却被朱以海部将杀害。由于朱以海政权中许多文官武将向隆武朝廷上疏效忠,朱聿键也加意笼络,给他们进官封爵。朱以海针锋相对采取挖墙脚措施,在这年四月间派左军都督裘兆锦、行人林必达来福京以公爵封郑芝龙兄弟。朱聿键闻讯大怒,将来使囚禁。不久,又杀朱以海所遣使者总兵陈谦,更引起了郑芝龙的不满。

由于朱以海坚持同隆武朝廷分庭抗礼,地理原因监国政权处于抗清的前线,给福建提供了屏障,隆武朝廷的实权人物郑芝龙对这种局面心中窃喜,按兵不动有了借口。朱以海既自外于隆武朝廷,不惜以高官厚爵收买支持者,流风所及,官职紊滥。 [4]







声势大振

顺治三年(1646年)五月,清朝派大军征讨浙东,刚好这年夏天浙江久旱不雨,钱塘江水涸流细。清军见水深不过马腹,于是分兵两路进击绍兴,方国安的钱塘江防线顿时土崩瓦解,大批明朝官吏投降清军。五月二十九日夜,朱以海在张名振等人护卫下离开绍兴,经台州乘船逃往海上。出走前,朱以海派靖夷将军毛有伦保护他的家人退往台州,但毛有伦却自作主张,改道蛟关以便人海,不料途中遭遇叛将张国柱,朱以海的家眷被押往杭州。清廷以此为要挟,派使者前往通告朱以海,要他剃发归降,却遭朱以海痛斥,他愤怒地抨击清兵“平夷我陵寝,焚毁我宗庙”。

朱聿键被清军杀害之后,一些不愿意投降清廷的文武官员改奉鲁监国朱以海为正统,这使得他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时,张名振不失时机地提出了“隆中对”,他向朱以海完整地阐述了先三分天下,建基立国,再收复江南和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具体步骤是先攻取清军兵力薄弱的福建,建立起可靠的根据地;再利用“监国”名义和声望,招揽人才,逐步增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同时妥善处理好同海外邦国的关系,争取朝鲜和日本出兵相助;在西南永历称帝一事上,不再采取针锋相对的方针,让永历政权尽量拖住清军。如此一来,就能形成三分天下(清廷、永历政权和鲁监国)之势,待江南空虚之时,用精兵袭取南京,则明朝复兴有望。

朱以海对这一策略极为赞赏,决定按张名振版“隆中对”所设定的那样成就一代霸业。同年六月,朱以海在张名振等人保护下抵达舟山,割据舟山群岛的黄斌卿借口自己是隆武朝廷所封,拒不接纳朱以海入城,鲁监国君臣在舟山借住了两三个月,做足了仁义文章。九月,据守金、厦一带的永胜伯郑彩将朱以海迎入福建,不料,郑芝龙已经赶赴福州博洛军前投降,他派人通知郑彩献出鲁监国向清廷请赏。郑彩不愿投降清朝,决定奉朱以海为主,朱以海的实力迅猛增长,大多数浙江和福建官民都以鲁监国为中兴大明的旗帜;再者,满洲军主力已由博洛带回北京,福建清军兵力空虚。 [5]







奋战福建

顺治四年(1647年)正月,朱以海在长垣誓师,在誓师会上,他向各路大军表明了“王业不偏安”的决心。朝政军队初步整顿就绪后,朱以海即着手收复失地,短短半年内,福建多个府县相继收复。七月,鲁监国朱以海亲征,他广发檄文,号召各地绅民起事,共创大业。“解放区”不断扩大,建宁府以及建阳、崇安、松溪、政和、寿宁、连江、长乐、永福、闽清、罗源、宁德等地均被收复。同年十月,福宁州也被明军攻克,清朝在福建的统治陷入崩溃的边缘。

原隆武朝大学士朱继祚从北京回到原籍福建兴化,接受朱以海重任,在兴化城内号召起义,兴化总兵张应元被打得措手不及,带着残兵败卒乘夜逃跑,兴化城也落人明军之手。到顺治五年(1648年)上半年,朱以海收复了闽东北三府一州二十七县,省会福州几乎成了一座孤城。为了尽快攻占福州,朱以海亲临福州城外的闽安镇指挥攻城,在朱以海的激励下,福建“义师起,八郡同日发”。 [6]







同室操戈

就在明朝复兴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南明朝廷的内讧又开始了。郑彩想架空朱以海,进而取得实际大权。顺治五年(1648年),郑彩无缘无故击杀大学士熊汝霖,义兴侯郑遵谦十分不满,郑彩又命人逼迫郑遵谦投海而死。朱以海得知后大怒,指责郑彩说:“杀忠臣以断股肱,我活着还有什么用?”说罢就要跳河,左右侍臣和郑彩赶忙劝阻,最终杀了郑彩手下十余人了事。接着,不甘心成为傀儡的朱以海任命兵部尚书钱肃乐接任大学士,负责朝政票拟,不料,郑彩多次欺压钱肃乐,导致钱肃乐呕血而亡。

清朝派精锐满洲军南下福建,配合浙闽总督陈锦辖下的汉军反攻。此时,郑彩的排斥异己使鲁监国军队战斗力大减,在泉州和漳州一带活动的郑成功也以尊奉死去的朱聿键为名,拒绝接受朱以海号令。这种情况下,先前攻取的福建建宁、福安、罗源、宁德、政安和浙江景宁、庆元、云和、松阳等州县又被清军夺去。

顺治六年(1649年)正月,朱以海只好移驻福建和浙江两省交界的沙埕,几个月后,张名振攻取健跳所,将朱以海迎到健跳所居住。这段时间,权臣郑彩同郑成功发生火并,被郑成功击败,不得已上表求救,朱以海对他断送大明中兴的大好机会极为痛恨,乘机收编郑彩余部。







立足舟山

“隆中对”中的第一步收复福建未能成功,张名振修改了计划,他建议朱以海收取被黄斌卿割据的舟山群岛,再连结日本、朝鲜等国,渐图恢复。此刻,朱以海驻跸于健跳所,健跳所只是浙江临海县一个濒海的小地方,难以立足,朱以海和他的大臣们实际上经常住在船上,以防清军来袭。

顺治六年(1649年)九月,张名振派兵袭杀黄斌卿,管了黄斌卿军。朱以海到达舟山后,下令礼葬黄斌卿,恩养他的家属,对黄斌卿旧部加以安抚,并且给予赏赐。舟山群岛局势得到稳定,朱以海奋战数年,终于有了一个复兴基地。

在舟山站稳脚跟后,朱以海重新整顿朝纲,他派遣使者敦请原隆武朝吏部尚书张肯堂出山担任大学士,又对各级官员进行了合理调配朱以海在战略上转变为经略浙江,同宁波府四明山寨的王翊、王江、冯京第等义师遥相呼应,预想清军一旦势弱,就反攻大陆。此外,他还一度遣使前往日本寻求援助。







寓居金门

顺治八年(1651年)八月,清朝总督陈锦等率兵攻舟山。九月初二城陷,朱以海又在张名振、张煌言陪同下,赴厦门依靠郑成功。郑成功原为隆武政权的坚决支持者,不满朱以海大敌当前还与隆武帝自相残杀,削弱了抗清的力量,但念朱以海是明朝宗室,还是以礼相待,安排他居住于金门。

顺治九年(1652年),由于郑成功与朱以海之间有所冲突,朱以海便自去监国称号,由旧臣王忠孝、沈佺期等人照顾;之间朱以海一度移居南澳,不久又回金门。

顺治十八年(1661年),朱由榔在云南遇害后,张煌言一度上书朱以海,要求朱以海“争取闽海勋镇,速正大号,以求正统”,但是由于郑成功与郑经的不支持而未成。郑成功死后,朱以海一度无人供奉。

康熙元年(1662年)十一月十三日,朱以海在金门病逝,结束了他坎坷的一生。

康熙六十年(1721年),台湾人朱一贵托称为朱以海裔孙,起兵反清,建元永和,追封鲁王谥号侍天制道恭和襄定献文敬武明德肃仁成皇帝,庙号义宗。 [7]







、忘记说了,贾兰这个兰可不兰桂飘香的兰,而是烂,贾兰就是家里的烂人,和贾环就是家里的坏人,异曲同工。千万别想着他中举的事情了,这就是一个烂人。

编辑于 2018-05-12 19: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2-6-13 19: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贾兰性格的阴暗面
细思恐极,红楼梦贾兰性格的阴暗面,他是贾府的拯救者还是掘墓人
2020-09-10 18:50:55 来源: 六不和尚                                                    举报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细思恐极,贾兰内心的阴暗面,王和尚新解红楼梦
今日王和尚谈《红楼梦》,继续论述贾兰部分。
贾兰,是贾家荣国府贾政之长孙,系贾珠李纨夫妇之独子,贾珠病亡后,由李纨抚养他长大。甄士隐为“好了歌”作注时,有一句“今嫌紫蟒长”,脂砚斋批语说“(指)贾菌贾兰一干人”;并且在“红楼梦曲”第12支,曾写道“头戴簪缨,胸悬金印,爵禄高登”,由此两点可知,贾兰长大后获得了很高的官职,客观上复兴了已在“末世”的家族。
上文王和尚从四个角度分析贾兰身上的优点,发掘其成为“佳子弟”的潜质。上文属于“正面”,今天王和尚将从《红楼梦》字里行间分析贾兰之“反面”,以正反互映之角度,来立体看待贾兰此人。

王和尚读红楼:贾兰心中的阴暗面
01.身处末世,贾兰是贾家存亡绝续的关键
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富贵传流已历百年,《孟子》有言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贾家传及贾兰一代,已经是第五代,可谓是“末世”,“运数终尽,不可挽回”,按照宁荣二公所说乃是“子孙虽多,竟无一个可继业者”。
虽然贾家此时“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但却潜藏着深重的危机。因此,如何度过劫难,长保富贵,是悬在贾家头上一个重要的问题。
贾珠14岁进学,有望从科甲之路振兴家族,这对贾家非常重要。贾珠不幸病亡,对贾家未来命运的打击是多么沉重。贾宝玉不乐读书,更不愿意“委身于经济之道”,如此来看,五岁已经入学攻书的贾兰,可说成了贾家唯一的希望。

王和尚读红楼:贾家能否长盛不衰?
这也是为何贾母和贾政为何如此费心照顾贾兰,李纨为何能获得如此之多的财富,并不仅仅是贾母可怜他们“孤儿寡母”,实在是“略可望成”的贾兰能够按照贾家之设想,从科举仕途上承担起摆脱家族“末世”命运的责任。
02.李纨早已看出了贾家的危机,悉心培育贾兰
李纨出身于“诗书之家”,其父亲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读诗书者”,成长在这种环境下,李纨虽读书不多,但也深知读书科举的重要性。特别是她嫁给贾珠后,贾珠的好学勤读正好给儿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聪明如李纨,也知道贾家未来之出路唯有“科举仕途”而已,因此她督促贾兰勤学,也是在所难免。
《红楼梦》书中李纨对贾兰的教育有两点值得留意。

王和尚读红楼:李纨如何教育孩子?
其一,李纨对贾兰的教育并没有使用“强压”手段,而是顺其自然,给予尊重和自由。在29回贾家元宵节家族夜宴,贾兰缺席,李纨给贾政的解释是“他说老爷方才并没去叫他,他不肯来。”可见,虽然是家族聚会的正式场合,李纨也没有“威逼”贾兰必须出席,而是尊重他的意愿。这种对其性格的包容和维护,对贾兰性格的养成非常重要。
其二,《红楼梦》全书对李纨如何养育贾兰并没有多少描写,但在61回中,有一句说“李纨正因兰哥儿病了,不理事务”。这句话细读有很多心酸。李纨在王熙凤病后负责协理贾家事务,但是儿子病了,她就推掉所有责任而专心照顾儿子,可知贾兰乃是她心中唯一之希望。与参与贾家琐事相比,她果断选择了照顾儿子,这也印证了李纨“不问你们废与兴”的人生信条。

王和尚读红楼:贾兰性格深受母亲影响
03.贾兰为何常跟贾环在一起?他嫉妒贾宝玉么?
值得留意的是,在《红楼梦》书中,贾兰多与贾环一起,或玩耍,或问候,或请安。而贾兰与宝玉却有点疏离。比如,贾兰与贾环一起给邢夫人请安,看宝玉备受宠爱,贾环使眼色和贾兰一起离去。
贾兰和贾环去看望宝玉,也只是“坐了一坐,便去了”。而宝玉面对贾兰贾环的问候,也说“难为他们,我才睡了,不必进来”。曹雪芹在行文时,也更多将贾环和贾兰一起来写。这就值得细细推敲了。
诚然,贾兰与贾环虽是叔侄,年龄到相差不大,正适合一起玩耍。但仅仅是这样么?贾环何等样人?贾环因嫉妒宝玉受宠,推倒油灯要烫伤宝玉;宝玉挨打也是由于贾环的栽赃宝玉“逼奸金钏不遂”。贾环此人嫉妒且阴狠,完全不成器。贾兰经常和贾环在一起,能否受其性格和语言影响?

王和尚读红楼:贾兰为何常和贾环一起
宝玉在贾家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是家中的“活龙、凤凰”。而贾兰自幼丧父,与母亲李纨相依为命,对贾兰而言,他一方面必须勤奋好学,乖巧懂事,如此才能获得更多的宠爱;另一方面也必须像母亲一样不惹事,少关心,如此才能减少麻烦,维护自己岌岌可危的地位。但他内心对宝玉何尝没有一丝羡慕呢?而宝玉之“乖张,邪僻、疯魔”,在贾兰眼中又有多少值得尊敬和亲切呢?
04.书中实证:贾兰对宝玉很疏离,贾兰为何疏远宝玉?
《红楼梦》书中有几个事例很能说明问题。
在第9回“顽童闹学堂”中,宝玉之小厮茗烟和金荣闹事,贾菌要打金荣,贾兰劝他说“不与咱们相干”。贾菌系荣国府近派的重孙,尚且不忍金荣的朋友暗助金荣,而荣国府嫡系的贾兰却说“不与相干”。

王和尚读红楼:贾兰为何与宝玉疏远?
这固然是贾兰隐忍不欲惹事,但是面对旁姓人欺负二叔宝玉的小厮,贾兰却冷眼旁观,这不能不说贾兰之冷漠。那么,他是否对宝玉和秦钟之亲密关系暗有不满呢?是否也不怎么顾忌贾家人遭受屈辱呢?
在第75回“中秋夜宴”中,贾兰作了平生第一首诗,而他作诗的缘由是“见(贾政)奖励宝玉”。在后文贾政也曾贾环和贾兰说“论题联和诗这种聪明,你们皆不及他(宝玉)。”可见,因贾政经常夸赞宝玉,而贾兰要作诗与他比试。
由此可知,贾兰对宝玉之尊重,不过是礼节上的客套,在他内心他对宝玉之受宠是心有不服的。贾宝玉在贾家“占尽风光”,势必引起他人的嫉妒,而宝玉又“才不配宠”,更容易激起他人的反感,贾环明确如是,贾兰心中能没有半点涟漪?

王和尚读红楼:宝玉受宠,别人嫉妒么
最有趣的当属贾兰与宝玉在第26回的对答。宝玉百无聊赖之时,看到贾兰在大观园“演习骑射”。贾兰看到宝玉,就笑道“二叔叔在家里呢,我只当出门去了。”这句话细品很能看出贾兰的性格。
其一,贾兰遇见长辈多是笑,笑得不卑不亢且有礼节。他对于宝玉就如是,礼节上的尊重从不含糊。
第二,贾兰说,他以为宝玉出去了,不在家。这是对他没有按照礼节去问候宝玉的解释,宝玉在家自然必定去问候,因为不在家,索性就没有去。这话说得圆滑严谨,滴水不漏
第三,可见贾兰对宝玉之问候,也只是礼节性的,不在家就少了一层麻烦,至于内心与宝玉却显得疏离隔膜了许多。

王和尚读红楼:贾兰内心不服宝玉受宠
贾兰此人,内心既渴望长辈的肯定,却与宝玉保持着“距离感”,因此他宁愿多与贾环一起,而不愿意更多亲近宝玉。这种“疏离感”,或许是来自母亲性格的潜移默化,或许是他敏感的心灵早已对周遭环境有所认知,也或许他与宝玉“道不同不相为谋”。
05,性格造成距离感,贾兰和宝玉性格有何不同?
在《红楼梦》第2回,作者借贾雨村之口大谈“正邪两赋”之说,按此说法,贾宝玉属于“情痴情种”,这种人既不能成为仁人君子,也成不了大凶大恶,有“聪俊灵秀之气”,也有“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以此言之,贾兰则绝非此等人。贾兰太过规矩、乖巧,也更深沉和稳重。因此,相较宝玉之灵秀,贾兰则殊不可爱。

王和尚读红楼:贾兰为何不如宝玉可爱
对比贾环,贾兰显得沉稳内敛许多,总给人心事重重之感,不像他那样直率干脆。贾家总管后人赖尚荣虽然也当官,但仍能和宝玉成为朋友,相比贾兰,则更加圆融干练。而贾兰给人的感觉则是胸有城府,不够阔朗和干脆。
试看,贾兰为所写之七绝。他写道“姽婳将军林四娘,玉为肌骨铁为肠。捐躯自报恒王后,此日青州土亦香。”此时贾兰已经13岁。贾政虽说此诗是“稚子口角”,但也非常满意。
细看此诗,贾兰盛赞林四娘捐躯以报恒王之恩,也不惜杀身为他报仇。其诗写得是“报恩和报仇”,意在“报”,全然不像宝玉之诗对林四娘充满怜惜之情。以此可见,贾兰看重的是身后名和功业事,这与其性格倒也契合。

王和尚读红楼:贾兰如何看待功名?
06.贾兰如何获得功名?红楼梦两点最可疑
还有两点最为可疑。
其一,王夫人在检抄大观园时,曾提及贾兰新进了一个妖乔的奶妈。贾兰此时已近13岁,还需奶妈,并且是长得漂亮的奶妈,这就不符合常理了。王夫人说“况且兰小子也大了,用不着奶妈了”。这是否是贾兰性格的另外一方面,暗示贾兰在情色上的异动?于此,王和尚就不敢妄猜了。
其二,贾兰和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同属贾家第五代。在“红楼梦曲”关于巧姐之“留余庆”中,有一句说“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请问“奸兄”是指谁?因“红楼梦未完”,故而这系悬案。但以目前贾家之人际关系来说,能成为巧姐之兄长者,似乎只有贾兰。那么,是否贾兰会因一己之私利而陷害乃至于卖掉巧姐呢?于此和尚也不敢妄猜了。

王和尚读红楼:细思恐极的贾兰
研究红楼梦者,也有称贾兰并未靠科举获得官职,而是通过军功或者其他途径取得了个人命运的辉煌。他因自己发迹是拯救了自己,还是拯救了贾府,也不可确知。或许,贾兰只是通过努力和手段扭转了自己的命运,而贾家则如一艘破船,早就分崩离析,沉入海底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2-6-13 19: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探春在诗社的雅号为什么叫蕉下客?









关注者
8


被浏览
1,331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1

​添加评论


​分享















2 个回答


默认排序








信花

信花




6 人赞同了该回答



关于探春自称蕉下客,在这里分享一下我看过的一个解读。

首先解释一下“蕉叶覆鹿”这个典故

原文:郑人有薪于野者,偶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涂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

译文:郑国有个人在野外砍柴,碰到一只受了惊的鹿,便迎上去把它打死了。怕被别人看见,就把它藏在坑中,盖上蕉叶。过了一会儿,他忘了藏鹿的地方,便以为刚才是做了个梦,一路上念叨这件事。路旁有个人听说此事,便按照他的话把鹿取走了。

“蕉叶覆鹿”探春确实是那个被第一个人错过被第二个人捡走的鹿。

原因有几点

一是凤姐曾跟平儿说过“将来不知那个没造化的,挑庶正误了事呢;又不知那个有造化的,不挑庶正得了去”,关于探春挑庶正的问题,这里不会是一段闲笔,后文定会有相对应的情节与之呼应。

二是探春因为庶出三番二次被卷到是非里面,所以探春的庶出问题会伴随到她出嫁。这也与凤姐跟平儿说的那段话相呼应。

三是放风筝那块,先是两个凤凰风筝绞在了一处,又见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的风筝过来跟这两个风筝绞在了一起,最后三个风筝飘飘摇摇都去了。这是不是可以猜测探春开始是有一段姻缘,但是因为庶出问题正在纠葛,但不知为何突然被选中和亲。

因此探春自称蕉下客,也许就是对她命运的一个暗示。


编辑于 2022-03-13 14:20

​赞同 6​​2 条评论

​分享
​收藏​喜欢收起​










润杨的红楼笔记

润杨的红楼笔记



品读《红楼梦》等名著,看沧海桑田。

3 人赞同了该回答



《红楼梦》里贾府的三姑娘,住在秋爽斋。一听名字,这里就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所在。探春的院子里种植着一种植物。这种植物与探春的爱好、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这种植物就是芭蕉。

​探春号召组建了诗社。黛玉说大家说诗翁,应该改了姐姐妹妹的称呼。

李纨道:“极是;何不起个别号彼此称呼倒雅?

探春笑道:“我就是‘秋爽居士’吧。”宝玉道:“居士主人,到底不雅,又累赘。

于是探春改为蕉下客。探春为什么起这个诗号呢?








探春的院子里,种着芭蕉,她也喜欢芭蕉的美、芭蕉的舒朗大气。

宝玉建议:“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桐蕉起个倒好。”探春笑道:“有了;我却爱这芭蕉,就称‘蕉下客’罢。”

因为探春喜欢芭蕉,所以取诗号“蕉下客”。

1.芭蕉很美。

最有名的词是“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碧绿的芭蕉树下,坐着一位身穿红衣,衣袂飘飘的美人,是多么美丽的一幅画面啊!








2.芭蕉符合探春的性格。

探春当初选择秋爽斋为住处时,就是因为喜欢院子里的梧桐和芭蕉。

韩愈的“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那经雨的芭蕉枝粗叶大,鲜绿莹润,惹人喜爱。

芭蕉硕大的叶子,恰如探春性格中的舒朗大气。

杨万里云:“梅子留酸软牙齿,芭蕉分绿与纱窗”。诗句里的芭蕉,如此青翠,如此鲜明,突出清朗,将纱窗都映照得清澈碧绿,屋子里也因这抹新绿而明亮起来,开心起来。

探春犹如这芭蕉一般清莹、鲜绿、大方、舒朗。





因为喜欢,所以住在这里。以梧桐和芭蕉为伴,因为喜欢,所以探春给自己起的诗号是“蕉下客”。

探春的芭蕉之愁。

1、探春的无力回天之愁。

唐寅有一首《芭蕉仕女图》诗。

兽额朱扇小院深,绿窗含雾静愔愔。有人独对芭蕉坐,因为春愁不放心。

探春坐在芭蕉树下,心情愁闷。她的愁,不是春愁,而是对百年望族,一朝落寞,她却无力回天的愁与无奈。

探春是一个清醒的人,她看出来了贾府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尔虞我诈。她希望大家同心协力,振兴家族。可是当家人却把主要精力放在内斗上。








抄检大观园的时候,探春奋起反抗。她哭着说道:“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她对家族内部的争斗,痛苦不已。

可是探春除了说几句话而外,无能为力。她对母亲赵姨娘说过:“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定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有我乱说的。”

探春的愁,是对当家人不作为的失望,是对家族不可避免地败落的心痛,是自己无力回天的无奈。

2、远嫁后的思乡之愁。








在文人墨客的诗词中,芭蕉的主题印象是“愁”。总是和离愁、客思、寂寥、悲伤联系在一起。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夜雨滴滴答答地打在梧桐树叶上,秋来了;夜雨打在芭蕉上,秋风秋雨愁煞人。半夜时分梦里回到了故乡。

醒来只见灯花垂落,一盘残棋还未收拾,可叹啊,我孤单地滞留在新丰的旅馆里。靠在枕头上,十年的羁旅生涯,袭上心头,往事历历在目。远在江南的双亲,令我忧心忡忡,无法膝前尽孝,惆怅不已。








探春被作为给贾府造福的工具,被作为国家安抚番邦的和亲工具而远嫁异国他乡。探春远嫁,与父母骨肉分离。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正是探春远嫁后的写照。

探春的愁,是骨肉分离之愁,是思乡之愁。探春就是墨客骚人笔下的天涯羁旅,寂寞孤独、无依无靠,家乡和亲人都远在千里、万里之外。她的芭蕉、她的梧桐也远在千里、万里之外。

探春何尝不是一棵芭蕉!雨打芭蕉,她总是承受着风吹雨打。她孤苦无依、她无处话凄凉、她黯然神伤……

探春是可以逐鹿中原的鹿,可是她却死了。

听探春说诗号是“蕉下客”。黛玉打趣道:“你们快牵了他来炖了肉脯子来吃酒!”

众人不解。黛玉笑道:“庄子说的:‘蕉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吗?快做了鹿脯来!”








大观园里还有小鹿,贾兰曾经拿着弓箭射小鹿。 探春当然不想当鹿,可是她的命运却是逐鹿天下,最后被擒、惨死。

探春有逐鹿中原的理想,也有建功立业的决心。她出嫁后,应该是以王妃的身份,做了一番事业。可是由于丈夫死亡,她的事业也戛然而止。新国王上任后,探春被处死,或者被流放大海。

探春就是“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那头鹿。也是蕉叶覆鹿里的那头被人分而食之的鹿。

鹿的结局就是探春的结局。探春就是那头被人追逐,被人打死的鹿。才自精明志自高的她以悲剧告终。

秋爽斋外面的芭蕉暗喻了探春的爱好、忧伤、满腹哀愁,也记录着探春骨肉分离之苦,天涯羁旅之愁,在异国他乡打拼的喜怒哀乐,客死异乡的悲凉……

大观园里的小鹿,暗喻探春的雄心壮志,功亏一篑的惨烈。





发布于 2022-04-20 11: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2-6-13 19:5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纨不为子孙积阴鸷:儿子贾兰的结局不是科举高中而是惨死战场





讲点历史小八卦

2020-09-18 23:19

关注




李纨这个人,作者在她身上曲笔最多。兴儿说,李纨是大菩萨。可是翻遍前八十回,没见李纨做过什么善事。她有这个好名声,无非是三点:


第一:不管家不管事,自然没有恶名声。李纨原本就有照顾小姑子之职,大观园里就她一个成年人,可是大观园里管理最混乱,原因就在于李纨啥事不管,黛玉开玩笑说李纨带头胡闹,李纨立刻反击,就是因为踩到了痛处。


第二:话说得好听,会为人拉拢人。比如平儿,李纨多次夸奖,卢雪庵众人做诗,每人一两银子的AA小东道,李纨盛了一盘芋头桔子等吃食送给袭人,典型拿大家的钱自己做人情。对赵姨娘也比较客气,并不显得势利。





第三:拿着太太不心疼的钱做人情。。赵姨娘的弟弟赵国基死了,她第一句就是:听说袭人的娘死了,给了四十两,也给四十吧,探春就说过,你们倒聪明,拿着太太不心疼的钱做人情。


不过话得说回来,人有点小心眼也很正常,前八十回也没见李纨做什么坏事,那作者骂她不积阴鸷,是不是很突然呢?都说细节能看人品,文中有很多细节也露出了端倪:


比如她似乎很喜欢平儿,可是平儿被贾母误会,她一言不发,倒是尤氏说了公道话。贾兰在园子遇到宝玉也是非常恭谨,可是在私孰里发生争斗,却说别人的事与我们无关。她说自己不是容不得人的人,可是贾珠的屋里人被她赶走了,妙玉是个出家人,她却可厌其为人,尤氏的丫头没有跪着捧水盆,尤氏不介意,她却说怎么这么没规矩。几乎所有人与朝夕相处的贴身丫头的感情不一般,李纨把屋里人赶走了却痛哭没个好帮手,对一直服侍她的素云视而不见。家族聚会贾兰没来没人发现,确实是贾府上下的疏忽,李纨对贾政说,他说爷爷没有叫,他不来。长幼有序,哪有爷爷请孙子的道理?贾母都不是贾政请来的,李纨的心里她的儿子比所有人都重要。


这些细节表现出李纨性格上的自私自我冷漠强势,平时锦衣玉食,安荣尊贵这些只





是些小毛病,但当贾府倒台,生活露出狰狞面目时,这些人性上的弱点,就会赤裸裸表现出来。


贾府被抄,没有作恶的妇孺最终得到赦免,李纨母子更幸运。李纨的父亲李守中是翰林,正经的读书人,与贾府素无瓜葛也没有受牵连,李纨最终投奔了娘家,她的私房早就通过经常来往于贾府的李婶娘运回了娘家:过去女子的私房都偷藏于娘家,赵姨娘就怀疑凤姐把家产搬回了娘家,精明的李纨自然早有准备。


按照李纨的判词: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巧姐儿被卖到妓院,刘姥姥找到李纨,李纨悭吝,舍不得拿钱出来救助巧姐儿,作者才痛骂她不积阴德。


凤姐因为帮了刘姥姥,所以留下阴德,巧姐儿被刘姥姥搭救,最终嫁给了板儿,过上了清贫但安稳的生活。李纨的儿子贾兰的结局如何呢?





一般人都以为贾兰科考高中,其实是不可能的,作者在第七十八回里,很清楚写明:宝玉不好学,贾兰贾环才思滞钝,不及宝玉空灵娟逸,思及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未发迹一个,看来此亦贾门之数。祖宗开始就不是读书料儿,一个好儿子又死了,这是贾府的命数,所以贾政名利之心大灰。


此外按照大清例律,凡是参加科举的考生都必须写明直系三代约姓名资历,倘有人犯重罪,则不许参加科考。这一点曹雪芹深受其害,他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却因为父亲是重犯,一生与科举无缘。女娲补天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这石头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是作者有才无处用的写照,又怎么让贾兰科考中举了。贾珠不到二十进学中个秀才,已经算是少年天才,贾兰能很快中举为李纨挣下诰命的可能性也不大。


李纨判曲中说贾兰“爵禄高登”,既然没有了“文举”这条路,那么只剩下“武略”一途了。贾府本是军功出身,子弟都还有习射旧习,贾珍因居丧,不能出去玩,就以习射为名,把一些浪荡子请到家中鬼混,贾政倒以为正理:武事当亦该习,况在武荫之属。还把宝玉贾兰贾环都要去一起练习。





过年的时候学堂中放假,宝玉在园中游荡,而贾兰却拿着小弓追着小鹿演习骑射,这一段是贾兰出场最多的一段,决不是闲笔,遂鹿向来有建功立业之意,宝玉说把牙栽了,那时才不演呢,暗示贾兰战死沙场。


第七十二回,海边出现海啸,流民四起,贾政作为学官却要去安抚,第七十八回,又莫名出现了一个抗敌女将军林四娘,贾府与战事关系非浅。贾兰因为是罪臣之后,无法科举,但是出现匪患战乱,他从武荫入伍,奋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迅速发迹,为李纨挣下诰命,却有运无命,战死沙场,只留下虚名。所以李纨的判词里,才有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作者与宝玉的经历相仿,历经家破人亡,向昔日的豪门贵友求告无门,所以他才以李纨告诫世人:多做善事,多为子孙积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2-6-13 20: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风云人物-贾兰的原型是谁?贾兰最后结局如何?  
免费
   
2.9分   61阅读  1下载  3页  25KB   
  


   

风云人物-贾兰的原型是谁?贾兰最后结局如何?   







1 / 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2-6-13 20: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四娘号令秦姬驱赵女,秦姬和赵女分别是谁?艳李秾桃指的又是谁
   
2021-09-19 01:51:07 来源: 姜子说书  举报





0


分享至









Scan me!








红楼梦:姽婳将军林四娘的故事背后,或藏秦人与古蜀人之战!

文/姜子说书

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

荣即华兮华即荣,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红楼梦》!

声能两歌手两牍,两鉴风月两生花!以诗传史石上墨,谁识画眉昭风流?

女儿未嫁将未降,末世忠义明闺阁!先时名号通灵玉,来时姓氏原是秦。

源为二玉演二宝,慷慨隽逸作姽婳,荣源宁演隐甄氏,《胠箧》《南华》续《庄子》!

——《石头记》序




《红楼梦》故事里,贾宝玉在贾政的要求之下,作了一首《姽婳词》的长诗,其中有一句写道:“恒王得意数谁行,姽婳将军林四娘,号令秦姬驱赵女,艳李秾桃临战场。”

显而易见,书中姓秦的秦姬便是秦可卿,而姓赵的赵女则是赵姨娘。

那么,问题来了:秦可卿和赵姨娘这两个看似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的人,怎么就被贾宝玉写进了《姽婳词》里,作为“女儿即忠义,闺阁即风流”的证据了呢?

再看“艳李秾桃”四个字,亦是对应了两个阵营,分别是李家和林家,这两家在战场上针锋相对,争的是江山社稷,所谓“逐鹿中原”。

其中,“艳李”对应的是李纨,贾家两个门下常走的女先生讲了一出《凤求鸾》,书中的故事是:“告老还家的两朝宰辅王忠膝下的儿子王熙凤,要求娶李乡绅的女儿雏鸾为妻。”

至于“秾桃”,对应的自然是林黛玉,因为林黛玉和花袭人出生于二月十二花朝节,袭人的花签是桃花,词曰:“桃红又是一年春。”而林黛玉则写了一首《桃花诗》,重建了桃花社。

《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有《桃花行》一篇,曰: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有意思的是,作者歌颂的女主角,和林黛玉、林红玉一样,也姓林,唤作林四娘。

看官听说,即是姽婳将军林四娘号令秦姬驱赵女,可知恒王手下的美女即是秦姬,而“黄巾”、“赤眉”一干流贼则是赵女。


其姬中有姓林行四者,姿色既冠,且武艺更精,皆呼为林四娘。恒王最得意,遂超拔林四娘统辖诸姬,又呼为‘姽婳将军’。”众清客都称“妙极神奇。竟以‘姽婳’下加‘将军’二字,反更觉妩媚风流,真绝世奇文也。想这恒王也是千古第一风流人物了。”



试问诸位看官:“千古第一风流人物”恒王是谁?“妩媚风流”的林四娘又是谁?恒王和林四娘,对应的不就是林黛玉和晴雯吗?

其实,《红楼梦》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秦姬为诸姬统帅,林四娘和诸姬皆是秦姬,所谓秦者,华夏也!没错,恒王姓秦,林四娘也姓秦。





甲戌双行夹批:设云“情钟”。古诗云:“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二语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



《红楼梦》故事里,秦代表秦皇嬴政建立的华夏族政权,养生堂抱养的秦氏,亦是江南姑苏出身的林黛玉和甄英莲,她们真正的姓氏是朱。玉者,传国玉玺也!璞玉,和氏璧也!还泪之说,化用卞和哭玉之典故也!甄宝玉还玉,是写“根并荷花一茎香”之南明政权!

《红楼梦》故事里,李纨即李完,是写朱明亡于李自成手中,故父名“李守中”,字宫裁,隐射崇祯帝朱由检宫中树上自裁,秦可卿与林黛玉上吊而死,即是此寓,所谓,玉带林中挂(崇祯更衣)、金簪雪里埋(崇祯遗簪)。

《红楼梦》故事里,贾兰及即卫若兰,即假兰花,未必如兰,空云似桂如兰,射鹿之寓,对应国贼禄鬼之流,故有贾宝玉讽刺贾兰“栽了牙才不演”之骂,林黛玉揶揄史湘云“打扮成鞑子,栽阴沟”之典。忠臣不事二君,“兰桂齐芳”,是讽刺膏粱子弟都流落在烟花巷,是作者史笔之下的贰臣之骂。

姜子说过,贾环即家患,三姑娘的自生自灭之说,是写“黄巾”、“赤眉”一干流贼葬送了大明王朝,犹如甄家的独生女儿被家人霍启弄丢,是祸起萧墙之寓。赵国基即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赵姨娘与马道婆加害贾宝玉,病马贾环用蜡烛烫伤贾宝玉,皆是写马贼之乱。




红楼一梦,如贾赦所说,贾环袭爵,可是美事一桩?上不了台盘的人偏生上进,精通于举业一道,是写李赵家黄袍加身,只会破坏,不能重建。于是乎如何?


《好了歌》甄士隐(真事隐)注解: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伏笔一、李乡绅的女儿雏鸾带着嫁妆以及全部的家当,嫁给了王熙凤;伏笔二、夏金桂带着夏家的全部家当,嫁给了薛蟠。

李乡绅自然是指马贼李自成,夏家又是哪一家呢?同样出自华夏的桂花吴三桂!来自东北角的薛家是谁?自然是满清了!“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带着“金项圈”的的东邻宝钗,不就是窥视宋玉(汉朝江山),试图敷衍出一段金玉良缘传说的后金吗?

受气清浊,本无男女,因为传她,所以传我。太虚幻境是不许男子踏足的仙域,造访仙境的神瑛侍者,何尝不是女体?藕官和菂官相爱,两者都是女性,而被作者视为国贼禄鬼的薛宝钗,才是真正的男属性,是窃国大盗。闺阁昭传,女为红,为朱明,男为绿,为满清,这才是作者史笔的真相。




《红楼梦》故事里,“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的薛宝钗,是作者以目纵族特征写古蜀人,薛家为虫,乃长虫与大虫。作者以林家为秦人,赵女亦是秦人,秦人亦是赵女,一场自生自灭的背后,隐藏的却是当今天子这个渔翁得利者——古蜀人,切不可被作者瞒过。

若不是如此,恒王为众贼所戮,文武只当速速报与京师,如何竟有献城之举?各各皆谓:“王尚不胜,你我何为!”林四娘又何必去送死呢?倒不是一片忠义之志,反是急躁、盲目了。

红楼一梦,书中处处暗把当今与前朝对比着来写,勾画出两朝阵营针锋相对来,若以为是清廷父子相争,岂不是要笑掉大牙?太上皇、皇太后、老太妃皆在,如何又有当今天子之说?清廷绝无此事。若要比拟,亦不过是残唐旧事,作者以薛宝钗比杨贵妃,是写胡人之乱。

很显然,作者作为朱明遗老,自比秦人,是自身带香的草木之人,故有史太君、史鼎诸人,视满清为目纵古蜀国异族,是采香草强为己香者。所以,林黛玉居潇湘馆,有奇香,而薛宝钗居蘅芜苑,服食冷香丸。

红楼一梦,秦氏兼美之寓,是以别荣宁(同一空间),荣国府乃是一部《庄子》,是一壶“老君眉”;宁国府则是《胠箧》之《外篇》,是“断发之乡、飞头之国”;而甄府为《南华经》,正所谓“地陷东南”。

荣源宁演,原是改朝换代、舆图换稿之事,故曰;“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红妆者,朱明也,所悼之玉也,红楼之谓,昨日之朱楼旧梦,《哀江南》一套余音,恰是作者笔下的感情基调。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05:45 , Processed in 0.05880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