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兰国航海客红楼梦书名另解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0
 楼主| 发表于 2022-6-11 08:54: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0章 【黛玉篇】林黛玉结局之谜

   

最新网址:www.aixswx.com

2.2林黛玉结局之谜

2.2.1驳刘心武的“黛玉投湖说”

在央视百家讲坛,刘心武先生认为林黛玉是投湖而死,认为那根玉带,是林黛玉投水时解开带被风吹走、挂在两株枯木上的(敢情林妹妹投水前还宽衣解带)。刘先生认为林黛玉自杀是一场极其唯美的行为艺术秀,跟她的“葬花”类似,并且在他续写的红楼梦里,对林黛玉“投湖自杀”的情节进行了唯美的“还原”。刘先生的理由看似很充分,但其实没有一条站得住脚。

理由1:因为林黛玉搞过葬花,所以她有“行为艺术”的瘾,泪尽之日,她盛装打扮,缓步走入湖水。

【驳斥】完全是想当然。何况林黛玉说过为什么要葬花(葬花也不是行为艺术秀,这点后面详谈)。贾宝玉说,把花扫起来,撂到水里就完事了,何必用丝巾袋子包起来埋葬?林黛玉的解释是“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林黛玉知道花落在水里尚且会遭玷污了,何况她自己?她怎么可能还会去投湖自杀,难道她不怕被脏水臭水污了?《葬花吟》里也说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如果投水而死,谁知道会飘到哪个臭渠沟里去呢,这岂不违背了“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本意?

林黛玉为什么不愿意落花逐流水啊?因为落花就是“残红”(见“飞燕泣血葬残红”里黛玉葬花那一章),红就是朱,就是朱明(也有人说,花,其实指华,指华夏,这也是说得通的);而水呢?自然会让人想到“今宵水国吟”,也就是水国满清。黛玉当然不愿意让落花残红逐水而去啊,那她自己更加不会葬身水里了。

理由2:她是天界绛珠仙子投胎,所以她会选择自己离开尘世。

【驳斥】这只解释了林黛玉最后是自杀,但没解释“沉湖自尽”。

理由3:“冷月葬花魂”,所以她选择在月夜沉湖。该日应当是中秋。

【驳斥】这只是猜测自杀的时间,何况不能因为“冷月”二字就说是中秋。虽然林黛玉写“冷月葬花魂”这句诗是在中秋节与史湘云联诗时写的,但黛玉葬花不是在中秋节,而是三月份,书中说:“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也就是是三月中旬。三月份,天气还很冷,当然可以称冷月。八月中秋,秋高气爽、月满人团圆,称冷月就不那么合适了。刘老师将“葬花”看作是黛玉之死的隐喻,这没有错。错就错在,把写诗的时间当成了“葬花”的时间。“葬花”发生在三月中浣,那林黛玉之死也应该在三月中浣的冷月夜,而不应该在中秋节的夜晚。

理由4:桃花社填柳絮词,黛诗中有一句“粉堕百花洲”,粉是花粉,洲乃是水域。像花一样的她也会死在水域。

【驳斥】这个理由实在太牵强。而且完全错解了“洲”的含义。洲,并不是指水域,而是指水中的陆地。中国每条河边、湖里,都有各式各样的洲,比如长沙有橘子洲,武汉有鹦鹉洲,怎么理解成水域呢?大观园的百花洲,也不是水域,如果是水域,那得叫“百花湖”了。

理由5:黛玉在怡红夜宴时占花名占到芙蓉,所以黛玉就是芙蓉,芙蓉又是水中花,所以就该死在水里。

【驳斥】这条理由很多人是信服的,大家犯了和刘老师一样的错误:将芙蓉花想当然地当做了水芙蓉,也就是莲花。然而很遗憾,红楼梦里说的芙蓉,并不是指水芙蓉,而是指木芙蓉。木芙蓉是长在陆地上的,并非水中花。其实就算是水芙蓉,那应该得水而生,怎么还沉水而死呢?

也许你问,你怎么知道是木芙蓉不是水芙蓉?书中不是明明写到贾宝玉“猛然见池上芙蓉”而写了悼念晴雯的《芙蓉诔》,“池上”可不是在水里嘛。

问得好。不过呢,也犯了刘老师的“百花洲”一样的错误。“池上”,未必是指水中,而是指“池塘上边”,如果指水里,那应该说“池中”或“池里”。还记得贾宝玉魂游太虚时,初见警幻仙姑,书中用了一大段优美的词赋,其中一句是“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难道说神仙姐姐是在池水中徘徊?当然她是神仙,说她在水上徘徊也说得通。但别忘了后面贾宝玉在祭奠晴雯时,“夜月下,命那小丫头捧至芙蓉花前。先行礼毕,将那诔文即挂于芙蓉枝上”。如果说芙蓉花是水中花,是池塘里的花,小丫头如何来到芙蓉花前?也许你说是走到岸边啊。那如何将“诔文即挂于芙蓉枝上”呢?也许你说就是挂在岸边那株水芙蓉莲花上嘛。好,算你狠,那“芙蓉枝”如何解释?水芙蓉可有芙蓉枝的说法?水芙蓉属于草本,只有木芙蓉才是木本植物,才有树枝的概念。

理由6:诗社里林黛玉号“潇湘妃子”,而历史上真正的潇湘妃子娥皇和女英正是泪染竹斑,殉情入水。所以黛玉也会同娥皇女英。

【驳斥】这是唯一能勉强说得通的理由。但林黛玉之所以被称作潇湘妃子,书里解释得很清楚,这个别号还是探春给她取的。一则是因为她住在潇湘馆;二则是因为她爱哭,探春说:

“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林黛玉低了头方不言语。

所以潇湘妃子的别号,主要是说林黛玉爱哭,进而让人想到绛珠血泪,由斑斑血泪而暗示潇湘馆的“斑竹”,由斑竹而提到帝舜,由帝舜进而暗示林黛玉她们乃华夏帝舜后裔。而不是暗示她投水而死。

一直以来,刘先生的“黛玉投湖说”很有市场,所以在此费了一番笔墨来驳斥。除了“投水说”,还有“病死说”,在此也不多说了。

那林黛玉究竟是怎么死的?

2.2.2众说纷纭的“林黛玉结局”

关于林黛玉的最终结局,一直是众说纷纭。高鹗的续本虽然一直被红迷诟病,但其对林黛玉最后的死,写得非常精彩,“焚稿断痴情”,以及最后那句没说完的遗言“宝玉,你好……”,都是影视戏剧中的经典桥段,从文学上讲是非常成功的。高鹗的续本,完全将《红楼梦》写成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的爱情悲剧故事。《梁祝》和《红楼梦》走出国门时,对外宣传,也常冠以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外国人这么看,没问题,但我们将《红楼梦》当做纯粹的爱情故事来看,那就辜负了作者的一腔血泪。所以明眼人都知道通行本后40回是续本,贾母、王熙凤和王夫人姐妹,一起玩掉包计,骗贾宝玉和薛宝钗成婚,新婚夜,林黛玉得知真相愤恨交加、咳血而亡。这样的情节也完全不符合《红楼梦》前面的设定。因为只要贾母活着,她是绝对不允许贾宝玉娶宝钗而抛弃林黛玉的。因为贾母最爱的两个人便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王熙凤也一直知道林黛玉肯定是要嫁给宝玉的,还开过“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做我们家媳妇”的玩笑,她们不可能策划这样的掉包计。王夫人虽然更喜欢薛宝钗,但只要贾母还活着,她也无可奈何。关于这点红学家们早已说得清清楚楚,也最令人信服,在此就不在赘言了。

87版《红楼梦》电视剧,编剧们没有按照高鹗的续本来拍,而进行了大胆改编。在这个版本里,说贾宝玉跟随北静王去了西海沿子,就在这时传出了宫里元春赐婚的消息——赐贾宝玉和薛宝钗成婚。林黛玉无意中听到这消息,有如晴天霹雳,还没等宝玉回来,就郁郁而终。这个设定,虽然比高鹗续本更合理些,却没了续本那种悲剧的文学之美。另外元春虽然是更欣赏薛宝钗,从赐礼物红麝串那回可以看出。但元春也不会傻到不顾贾母和弟弟的感受,就强行赐婚。再说前面因为紫鹃一句玩笑话“林姑娘要回苏州”,结果引发贾宝玉的一场疯病。王夫人也被彻底吓倒,断然不会再唆使元春直接指婚。

虽然各种结局的说法很多,但有一点大家都是认可的,那就是最后林黛玉死了,木石空有前盟,终究抵不过金玉良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0
 楼主| 发表于 2022-6-11 12:37: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0章 【黛玉篇】林黛玉结局之谜

   

最新网址:www.aixswx.com

2.2林黛玉结局之谜

2.2.1驳刘心武的“黛玉投湖说”

在央视百家讲坛,刘心武先生认为林黛玉是投湖而死,认为那根玉带,是林黛玉投水时解开带被风吹走、挂在两株枯木上的(敢情林妹妹投水前还宽衣解带)。刘先生认为林黛玉自杀是一场极其唯美的行为艺术秀,跟她的“葬花”类似,并且在他续写的红楼梦里,对林黛玉“投湖自杀”的情节进行了唯美的“还原”。刘先生的理由看似很充分,但其实没有一条站得住脚。

理由1:因为林黛玉搞过葬花,所以她有“行为艺术”的瘾,泪尽之日,她盛装打扮,缓步走入湖水。

【驳斥】完全是想当然。何况林黛玉说过为什么要葬花(葬花也不是行为艺术秀,这点后面详谈)。贾宝玉说,把花扫起来,撂到水里就完事了,何必用丝巾袋子包起来埋葬?林黛玉的解释是“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林黛玉知道花落在水里尚且会遭玷污了,何况她自己?她怎么可能还会去投湖自杀,难道她不怕被脏水臭水污了?《葬花吟》里也说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如果投水而死,谁知道会飘到哪个臭渠沟里去呢,这岂不违背了“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本意?

林黛玉为什么不愿意落花逐流水啊?因为落花就是“残红”(见“飞燕泣血葬残红”里黛玉葬花那一章),红就是朱,就是朱明(也有人说,花,其实指华,指华夏,这也是说得通的);而水呢?自然会让人想到“今宵水国吟”,也就是水国满清。黛玉当然不愿意让落花残红逐水而去啊,那她自己更加不会葬身水里了。

理由2:她是天界绛珠仙子投胎,所以她会选择自己离开尘世。

【驳斥】这只解释了林黛玉最后是自杀,但没解释“沉湖自尽”。

理由3:“冷月葬花魂”,所以她选择在月夜沉湖。该日应当是中秋。

【驳斥】这只是猜测自杀的时间,何况不能因为“冷月”二字就说是中秋。虽然林黛玉写“冷月葬花魂”这句诗是在中秋节与史湘云联诗时写的,但黛玉葬花不是在中秋节,而是三月份,书中说:“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也就是是三月中旬。三月份,天气还很冷,当然可以称冷月。八月中秋,秋高气爽、月满人团圆,称冷月就不那么合适了。刘老师将“葬花”看作是黛玉之死的隐喻,这没有错。错就错在,把写诗的时间当成了“葬花”的时间。“葬花”发生在三月中浣,那林黛玉之死也应该在三月中浣的冷月夜,而不应该在中秋节的夜晚。

理由4:桃花社填柳絮词,黛诗中有一句“粉堕百花洲”,粉是花粉,洲乃是水域。像花一样的她也会死在水域。

【驳斥】这个理由实在太牵强。而且完全错解了“洲”的含义。洲,并不是指水域,而是指水中的陆地。中国每条河边、湖里,都有各式各样的洲,比如长沙有橘子洲,武汉有鹦鹉洲,怎么理解成水域呢?大观园的百花洲,也不是水域,如果是水域,那得叫“百花湖”了。

理由5:黛玉在怡红夜宴时占花名占到芙蓉,所以黛玉就是芙蓉,芙蓉又是水中花,所以就该死在水里。

【驳斥】这条理由很多人是信服的,大家犯了和刘老师一样的错误:将芙蓉花想当然地当做了水芙蓉,也就是莲花。然而很遗憾,红楼梦里说的芙蓉,并不是指水芙蓉,而是指木芙蓉。木芙蓉是长在陆地上的,并非水中花。其实就算是水芙蓉,那应该得水而生,怎么还沉水而死呢?

也许你问,你怎么知道是木芙蓉不是水芙蓉?书中不是明明写到贾宝玉“猛然见池上芙蓉”而写了悼念晴雯的《芙蓉诔》,“池上”可不是在水里嘛。

问得好。不过呢,也犯了刘老师的“百花洲”一样的错误。“池上”,未必是指水中,而是指“池塘上边”,如果指水里,那应该说“池中”或“池里”。还记得贾宝玉魂游太虚时,初见警幻仙姑,书中用了一大段优美的词赋,其中一句是“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难道说神仙姐姐是在池水中徘徊?当然她是神仙,说她在水上徘徊也说得通。但别忘了后面贾宝玉在祭奠晴雯时,“夜月下,命那小丫头捧至芙蓉花前。先行礼毕,将那诔文即挂于芙蓉枝上”。如果说芙蓉花是水中花,是池塘里的花,小丫头如何来到芙蓉花前?也许你说是走到岸边啊。那如何将“诔文即挂于芙蓉枝上”呢?也许你说就是挂在岸边那株水芙蓉莲花上嘛。好,算你狠,那“芙蓉枝”如何解释?水芙蓉可有芙蓉枝的说法?水芙蓉属于草本,只有木芙蓉才是木本植物,才有树枝的概念。

理由6:诗社里林黛玉号“潇湘妃子”,而历史上真正的潇湘妃子娥皇和女英正是泪染竹斑,殉情入水。所以黛玉也会同娥皇女英。

【驳斥】这是唯一能勉强说得通的理由。但林黛玉之所以被称作潇湘妃子,书里解释得很清楚,这个别号还是探春给她取的。一则是因为她住在潇湘馆;二则是因为她爱哭,探春说:

“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林黛玉低了头方不言语。

所以潇湘妃子的别号,主要是说林黛玉爱哭,进而让人想到绛珠血泪,由斑斑血泪而暗示潇湘馆的“斑竹”,由斑竹而提到帝舜,由帝舜进而暗示林黛玉她们乃华夏帝舜后裔。而不是暗示她投水而死。

一直以来,刘先生的“黛玉投湖说”很有市场,所以在此费了一番笔墨来驳斥。除了“投水说”,还有“病死说”,在此也不多说了。

那林黛玉究竟是怎么死的?

2.2.2众说纷纭的“林黛玉结局”

关于林黛玉的最终结局,一直是众说纷纭。高鹗的续本虽然一直被红迷诟病,但其对林黛玉最后的死,写得非常精彩,“焚稿断痴情”,以及最后那句没说完的遗言“宝玉,你好……”,都是影视戏剧中的经典桥段,从文学上讲是非常成功的。高鹗的续本,完全将《红楼梦》写成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的爱情悲剧故事。《梁祝》和《红楼梦》走出国门时,对外宣传,也常冠以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外国人这么看,没问题,但我们将《红楼梦》当做纯粹的爱情故事来看,那就辜负了作者的一腔血泪。所以明眼人都知道通行本后40回是续本,贾母、王熙凤和王夫人姐妹,一起玩掉包计,骗贾宝玉和薛宝钗成婚,新婚夜,林黛玉得知真相愤恨交加、咳血而亡。这样的情节也完全不符合《红楼梦》前面的设定。因为只要贾母活着,她是绝对不允许贾宝玉娶宝钗而抛弃林黛玉的。因为贾母最爱的两个人便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王熙凤也一直知道林黛玉肯定是要嫁给宝玉的,还开过“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做我们家媳妇”的玩笑,她们不可能策划这样的掉包计。王夫人虽然更喜欢薛宝钗,但只要贾母还活着,她也无可奈何。关于这点红学家们早已说得清清楚楚,也最令人信服,在此就不在赘言了。

87版《红楼梦》电视剧,编剧们没有按照高鹗的续本来拍,而进行了大胆改编。在这个版本里,说贾宝玉跟随北静王去了西海沿子,就在这时传出了宫里元春赐婚的消息——赐贾宝玉和薛宝钗成婚。林黛玉无意中听到这消息,有如晴天霹雳,还没等宝玉回来,就郁郁而终。这个设定,虽然比高鹗续本更合理些,却没了续本那种悲剧的文学之美。另外元春虽然是更欣赏薛宝钗,从赐礼物红麝串那回可以看出。但元春也不会傻到不顾贾母和弟弟的感受,就强行赐婚。再说前面因为紫鹃一句玩笑话“林姑娘要回苏州”,结果引发贾宝玉的一场疯病。王夫人也被彻底吓倒,断然不会再唆使元春直接指婚。

虽然各种结局的说法很多,但有一点大家都是认可的,那就是最后林黛玉死了,木石空有前盟,终究抵不过金玉良缘。

阅读石头记真相大揭秘最新章节 请关注星空小说网(www.aixswx.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0
 楼主| 发表于 2022-6-11 12:39: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1章 【黛玉篇】上吊自杀的真相分析

   

最新网址:www.aixswx.com

2.2.3判词里的“结局”

关于主角人物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从判词和那幅画上去找答案。那林黛玉的结局,自然也能从她的判词和那幅画里寻找端倪。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前句说宝钗,后句说黛玉);

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前者说黛玉,后者说宝钗)。

【配图】: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根据这个判词、配图,那薛宝钗最后是被埋在雪地里,林黛玉就是挂在树林中。这个“挂”当然是“自挂东南枝”的“挂”,是暗指她在林中上吊自杀!

这太触目惊心了,神仙一样的林妹妹怎么选择这么个死法,善良的红迷断然不敢相信,还不如相信刘老师的“投湖说”,起码那样死,死得唯美。上吊自杀?这太惊悚了,这太惨烈了。不过想想明亡时的惨烈,想想崇祯皇帝的上吊殉国,想想红楼梦多次暗示的“血泪”……如果结局不惨烈,又怎能让贾宝玉是“滴不完的相思血泪抛红豆”?又怎能让作者写得“字字泣血、句句含泪”?

那上吊自杀是不是林黛玉之死的真相?

2.2.4吴本(癸酉本)里林黛玉的结局

有人说,你不是说不拿癸酉本里的文字当证据吗?为什么要扯癸酉本里林黛玉的结局?

我是这么考虑的,既然对林黛玉的结局有多种猜测,那多一种不多,为何不可以看看吴本里是怎么写的?

嘿,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吴本里“黛玉之死”可谓惊天动地、令人痛彻心扉,而且与二百年来人们的种种猜测都大不相同,剧情反转之大,令人瞠目结舌,但又不得不承认其言之有理。这样的‘结局’,难道不值得一看吗?

“黛玉之死”发生在吴本(癸酉本)的第九十七回《鸳鸯女谮语泄天机绛珠仙泪尽抛全生》。

这一回大体说的是贾府已经被贾蓉贾蔷带领的“戎羌”势力所包围,但有小红(林红玉)组织抗敌,贾蓉他们一时打不进来,于是让潘又安和司棋夫妻潜进园子里,说服鸳鸯,一起跟着他们干。鸳鸯按照他们的意思,污蔑小红是贾蓉的内奸(谮语,就是谗言、诽谤的意思),林黛玉中了反间计,让家丁将小红活活打死。结果贾蓉贾蔷的势力和贾环赵姨娘的势力,趁势攻进园子。特别是贾环的狗头军师钱槐点名要抓林黛玉。林黛玉想着清白身子不能被这些人污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心里已经有了死意。刚好又吃了贾菖贾菱配的虎狼药,生不如死,于是撒谎支开紫鹃她们,一人跑到一片树林,吊死在老槐树下。试摘几段文字:

且说黛玉趁着明月高照在园中急走,只见到处都是尸骨堆积,全是自己的人,心里虽悲愤交加,只是因长年哭啼,眼中已经泪尽,哭不出一滴泪来,知道大势已去,加上药劲攻发,浑身辛苦,又怕被贼人侮辱,污了清白,不如一死倒也干净。不觉来至柳叶渚边,只见槐柳成阵,月泻树林,四周树影纷纷,花影丛丛。正是:

红粉佳人林黛玉,才比道韫貌绝伦。

呜咽沐月出绣闺,匆踏落花嗟怨深。

可怜离人遥双看,今夜相思孤月轮。

山河恨重情何极,举国缟素泣万门。

天运舛乱馆苑灭,满目凄惨鬼声吟。

只恨世人呲目凶,妙龄奈何泉路寻。

哀声何处诉知心,生未挽手死独人。

心知君心重缘份,亡家今夕愧思君。

诚叹世乱非汝罪,请速消念回转身。

污浊天地谁清洁,权钱世界虎狼蹲。

孤身决守生死念,却是众心又何忍。

无奈卿意实难挽,唯见树影落满身。

【注:很多人认为这首诗的水准不怎么样,进而断定癸酉本是伪本。其实这首诗被吴本藏家改写过,至于吴本里这首诗是什么样的,至今还不得而知,所以也大可不必纠结这首诗。】

黛玉靠在一棵柳树上喘了口气,不禁仰天悲望,想道:我今之罪可算罄竹难书,错杀小红,致使贾家败于我手,众人也受我连累丢了性命,如今我死有余辜,怪只怪苍天无情,包容贼人恶行,轻纵他们肆意作乱,我亦似嫦娥悔意甚深,欲赴广寒宫,真真恨入骨髓。我此刻虽然死了,又怕别人发现不知名姓。虽得了个全尸,却未必有人肯埋。

不觉灵机一动,从袖子里掏出两个旧帕来,乃当年宝玉病时赠与他的,又想:日日当着人面拿它擦泪,人人都知是我之物,且上面还有字迹,下人会看的出来。寻了个柳树洞,放在里头。仰首见上面枝繁叶茂,可以挡的些风雨,莫淋坏了帕子,倘若有人见了,俯首即拾。又在柳树旁边的槐树下站了,将绳子往高处一投,穿过枝桠过来打了一个死结,望着远处连呼三声宝玉,将头儿望绳里一伸,足儿一蹬,忽然眼前漆黑,辨不出方向。

忽然听见阵阵音乐之声,只见一群仙女抱着各种乐器奏乐跟从着一女飞来,心中正自恍惚,仔细一瞧,竟是秦氏飘飘荡荡而来,对他作个揖道:“我等奉警幻仙姑之命来接绛珠妹子回太虚幻境。”黛玉愕然道:“此话怎讲?”可卿道:“我本警幻之妹可卿是也,因妹子生前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之绛珠草,受赤瑕宫神瑛侍者日日以甘露灌溉,欲酬报他甘露之惠,故下世为人用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今已还尽,故请妹子到太虚幻境司掌朝啼司、夜怨司、春感司、秋悲司几处,妹子快随我前去销号。”黛玉听了,恍然大悟,道:“谢谢姐姐指点,不然妹子一生不得明白。”可卿携了其手,飘飘荡荡飞往仙界去了。

结合判词、伏笔以及故事走向,吴本里黛玉最后的故事是完全令人信服的,下面我们具体分析点评下。

2.2.5对吴本里“黛玉之死”的分析

很多善良的读者无法接受林妹妹这样的结局,尤其无法接受‘首席大丫鬟’鸳鸯竟然是个泄密者这样的剧情大反转。同时藏家何莉莉对这段那首诗有擅自改动,更增加此为伪作的口实。

但如果抛开这些,仔细看这短短几百字,会惊奇地发现,竟然完全照应了前面诸多伏笔。

(1)玉带林中挂——玉带林,倒过来是林黛玉,意思是林黛玉在林中上吊,用的是绳子,并非玉带。这话是形容林黛玉上吊后,衣袂翩飞、玉带飘飘的情景。

(2)贾菖贾菱暗中下毒——在第六回,贾母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甲侧:为后菖菱伏脉。〗甲戌本里这个侧批提示读者,后面有贾菖贾菱配药的重大情节。

(3)冷月葬花魂——前面黛玉葬花,我们知道时间是三月中浣,也就是刚过了三月十五后几天,天气很冷,当然可以叫“冷月”。而林黛玉是死于哪一天呢?吴本没有明写,但写到了几天前,就是鸳鸯被司棋说服去使“反间计”的那个晚上,鸳鸯心想:“前儿是三月十五,月又大又亮,今儿十七月还是这么圆,直照的地上明晃晃的……”也就是林黛玉死的日子跟她葬花的日子很可能一样,都是三月十几日(三月十五日后)。当然是“冷月”。死后一缕诗魂被秦可卿带走了,自然是“冷月葬花魂”(也有本子写作“冷月葬诗魂”,“花魂”显然更合理)。

林黛玉究竟死于哪一天?我大胆推测,是三月十九日。

大家可能都知道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正是明朝崇祯皇帝上吊自杀的日子。

(4)紫鹃啼血——黛玉死了,紫鹃自然不会苟活,高鹗的续本和87版电视剧的设计都不合理。在吴本里,紫鹃发现黛玉上吊身亡,将黛玉放下之后,紫鹃自己也疯疯癫癫了,一路走一路喊:“姑娘,回去吧”,声音凄楚悲凉,喊得乌鹊惊飞、叫人毛骨悚然。最后吐了一路的血而亡。

紫鹃之死,真正印证了她的名字——杜鹃啼血,杜鹃不断啼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5)白骨如山忘姓氏——善良的读者不愿相信贾府后来白骨如山,林黛玉临死前看到的情景,便是尸骨堆积、全是自己的人。又担心“又怕别人发现不知名姓”(白骨如山忘姓氏),所以才丢下两块旧手帕。这两块旧帕子的故事发生在三十四回,看似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故事小插曲,却没想到在吴本里,旧帕子是很重要的信物,这个小插曲其实是大伏笔。吴本里林黛玉临死时,将旧帕子藏于身边的柳树洞,就是让贾宝玉以后能找到自己。后来贾宝玉正是根据这两块旧手帕才找到了林黛玉的一堆白骨。

(6)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这是甄士隐为《好了歌》做的注解诗,甲戌本批语就说这句话是揭示了“黛玉、晴雯一干人”的结局。在吴本里,贾宝玉在林黛玉死后好几个月后,才偷偷来到贾府,却在槐树下看到了林黛玉的白骨,他和薛宝钗将白骨安葬。也因为这宝玉对宝钗心生好感,终究抵不过宝钗肌肤的诱惑,在红灯帐里同房了,这就是紧接着的那句“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甲戌本批语是“甲戌眉批:一段妻妾迎新送死,倏恩倏爱,倏痛倏悲,缠绵不了。”是说宝玉刚埋了黛玉的白骨(送死),就迎了新人(迎新),突然恩爱,突然悲痛,这种恩爱与悲痛,始终在折磨着贾宝玉,缠绵不去。

(7)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这是黛玉的《葬花吟》一句,其实是暗示了黛玉的结局。在吴本里,宝钗和宝玉,将黛玉的白骨收起来放进袋子里,暗合“锦囊收艳骨”。然后带到青枫林里埋葬了。

(8)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这出自惜春的判词,吴本也写埋葬黛玉时也写了这种场景。“两人(宝玉宝钗)来到城外,却见黄土垄上荒草萋萋,青枫白杨,遮掩座座坟冢,乃是贾氏祖茔所在。”原来白杨村青枫林下是贾家的祖坟所在地。

(9)秦可卿引林黛玉去太虚幻境销号——这里完全与贾宝玉魂游太虚幻境那章对应起来了。那里交代了秦可卿是警幻仙姑的妹妹,秦可卿是十二金钗里最先死的,她后来成了金钗们去薄命司销号的引路人,吴本里王熙凤自杀后也是秦可卿出现引她去太虚幻境。最后一回警幻仙姑展演情榜,秦可卿和上情榜的人物集体出现。这一幕一幕显然有仿照《封神演义》的写法,姜子牙斩妖封神,而柏鉴引神仙妖魔的魂魄上封神台,最后姜子牙发布封神榜。秦可卿就相当于柏鉴,情榜相当于神仙榜。而高鹗的续作,不再出现秦可卿、不再出现太虚幻境,也没有情榜,与前面的伏笔完全不对应,才是真正的伪作。

(10)前有“芙蓉诔”,后有“祭妻文”——红学家早就考证出,晴雯是黛玉之副,贾宝玉为晴雯写《芙蓉诔》,那林黛玉要是死了,贾宝玉定会浓墨重彩地写一篇更悲痛的洡文。在吴本里,我们有幸看到了悼念林黛玉的诔文,这诔文比祭奠晴雯的《芙蓉诔》更加悲泣动人,不管是不是后人续写的,这也是难得一见的绝妙好文,因此不惜全文转录如下:

维干戈寥落之年,霜凄风紧之月,悲艳伤红之日,怡红院落魄公子含悲洒泪,唏嘘考答苍茫高天,感怀触绪,长歌当哭,嗟悼亡妻。思及奠祭之所非祠非堂,仅荒渚野陇,衰蓬枯草,怎不悲恨盈腑,愤怨塞胸?然一无香烛佳酩,二无乐奏拜毯,三无果品腊猪,四无陪祭献帛,仅拔茅以茹,折柳插槐而已,终不免愧悔嗟泣,无可如何至矣!思及当初妹妹所作:“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语,而今竟成谶言,浊玉泪亦殆尽,思慕感悼,岂有另备奠仪?凄恻哀痛,恨无瑶台仙药。然情真意切,足表诚心,望妹妹泉下息怨体谅。吾今实乃瞻前不能顾后,唯有以虔诚痴心感我知音。又记卿诗曰:“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字字句句,似沾泪血。

【注:网上传出的癸酉本起初并没有这一段,后来吴雪松先生与藏家联系,还原了这段文字。这一段与《芙蓉诔》前面那段对照起来阅读,越发令人唏嘘悲叹】

吾妻林氏黛玉自临人世,迄今凡十有九载,乡籍姑苏盛地,杰出名宦高府,棨戟抛却故里,远投亲眷新庐,萱椿终不相首,永作他乡之客,思其容则清雅飘逸、堪同西子比娉婷,思其度娇姿弱态,敢与飞燕赛婵娟,其品貌则花月犹觉浅庸,其风度则茝兰自为惭怜,看其眉娟丽似蹙若颦,横云卧柳,一番韵味,华章莫述,看其目明秀似凝凄含露,点漆灼星,万般怜爱,斐文难赋,量其才则道韫掷笔,宋玉神疏,念其尊则金玉陋俗,珠翠粗鄙,禄蠹看官惭颜,世俗孺媪咸仰;其为洁冰雪尚有微尘,其为尚昆仑犹在足下,其为节劲竹可同比肩,其为德松柏堪誉深长。妙笔兴咏有章,诗社菊花魁夺,文雅点洒馥郁,似闻桂醑兰香;俭约惜物尚古,闺性严毅平修。持家以宽克众。德美旦奭清一,疏昵惟善是嘉,孰料晴日蒙蔽乌云,姣兰偏逢狂飙,浊雾弥掩清灵,碧空泼染浓墨,遂使明妍褪尽罔屈,佳思沦为幽沉,飞龙陷于曲沼,遗恨无尽无穷。蒹葭似闻冤啼,匝地疑有悲声。悲呼恍出荆棘,愤怨如聚蓬榛,蔓延天地,直上苍穹。赤子黼黻,愿以众命换取玉容仙质;银汉霜娥,齐助月兔捣杵回生之药。然芳姿终散,倩影难寻,一把辛酸,唯叹夭折。枫杨萧萧,阴阳浩浩,杳杳潜寐,千载不寤。年命譬如朝露,失我故欢;人生忽如风絮,余之永伤。忆昔妹妹抛家别父,孤苦无依寄身府下,姊娣悉慕诗才,奴婢咸仰深恩。虽有慈祖仁亲呵护,忠婢贞鬟勤侍,然内心凄苦又谁能知?曾记妹妹初来始见,睹颜面善,权作旧时相识,心有灵通,恰似远别重逢。感慕娇颜弱姿,送妹颦颦妙字,厌俗高低不择,癫狂狠命摔玉。亲密友爱意重,青梅竹马情深,晨夕言和意顺,行止略无参商。金玉谣言生妒,熟惯难免求全,赌气荷包误剪,躬自俯就回转。笼袖喜闻奇香,俏语笑学咬舌。畸角同埋花冢,桥石共读西厢。我是多愁多病,卿乃倾国倾城。情重愈发斟情,一心反成两心。卿自临风洒泪,吾则对月长吁。虽系人居两地,实为情发一心。紫鹃慧辞试玉,公子魂魄失守。桩桩件件难忘,朝朝暮暮谨记。良缘喜待佳姻,宅院风波四起。蜥蜴谣诼龟龙,贞烈见嫉遭危。仕途人情纸薄,盍府竟被检抄。恶子外通流寇,姨娘内引强梁。遮天黑云污浊,遍地白骨重叠。楸榆飒飒鬼泣,蓬艾啼猿哭屈。官高尽遭杀戮,骨肉自相戕伐。血污游魂惊心,草舞腥风溅泪。世情万事衰歇,兄弟天伦丧乱。幽冥日近,蓬莱路远。厮园依旧,卿何薄命?柳遮槐隐,孰何孤骨寂寞?青枫鬼吟,惟独佳人无坟。绳碎巾沤,颦颦怀恨自缢,帕陈泪浸,潇湘旧迹模糊。今日归园,紫鹃芳影难觅,新仇旧恨,凭自堆上心头。仰天泣号,青帝缘何无情?低首沉吟,地府忘收悲魂。昔景如影,思之历历凄梗。思虑趋深,难解失妻之惑。必定自缢槐枝,古今多少相似,屈子怨深,悲投汨罗,庞涓有恨,师败自刭,西施功空,沉江泥葬,飞燕遭诋,贬庶己亡,如是运舛,郁郁投缳。楚王愧心,乌江刎颈,扶苏情苦,泣昭抛生,文种愤主,剑逝楚郢,子胥诚心,夫差逼杀,不韦受牵,忍泪服毒,叔齐节高,首阳饿亡,幽王宠姒,骊山命归,林林总总,不可尽述。

被诼谮兮悲兮愁,心烦愦兮哀兮忧。

虎兕争兮咸京晦,狼蝎侵兮旧邦堕。

宫廷蒙兮不见光,道遐迥兮业勋垂。

凌惊雷兮而狐疑,违紫都兮沼水堵。

犬戎为患,自尧舜侵扰中华。

汉唐诸朝兮,深受其害;

胡虏成势,于秦楚觊觎长城,

宋元各代兮,尽遭之袭。

不幸兵戈之祸兮,蔓延当今之世。

欺舜之正裔,辱圣虞之功德。

嘲父辈之仁孝,蔑赫赫之灵天。

朝中跳梁兮,小丑猖獗。

世代剿袭之难灭,日月亿兆兮不绝。

恨不能操戈被甲兮,以灭胡虏;

车毂短接兮,报切齿痛。

带剑挟弓兮,以破戎羌;

持长矛兮,以除贼首。

帝阳司权,缘何包恶邪兮。

贼寇举国施虐,四野血肉遍地。

胡骑满城扬尘,八方哀声载道。

天何如是之无情兮,龙战于野血玄黄。

地何如是之冷漠兮,宦民奔逐孺妇丧。

华夏饮泪,黎庶含悲。

甘采菊逸兮,携同颦卿。

仙乘辇车兮,不问尘寰,

人面何处兮,荒渚有骨。

神灵有验兮,不容佳侣。

恨如春草兮,划尽犹生。

朱楼有梦兮,历历如近。

欲生双翼兮,探寻鸿蒙。

碧落仙界兮,颦卿静居。

烟萝为障兮,临兹莫睹。

破苍蒲荆棘兮,誓携卿手。

献诚心怦然兮,忘却烦愁。

结缡于瑶池兮,普仙同贺。

倏忽嗟叹兮,幻影成虚。

唏嘘涕泣兮,佳缘不再。

人生不如意兮,遗恨难遣。

欷欷怅怏兮,彷徨语寂。

志哀无尽兮,虔诚是祷。

聊成礼兮,志为期祥。

呜呼哀哉!尚飨!

整篇诔文有2059余字,格式完全与《芙蓉诔》一致,有忆事,有诉情;有正规的祭文格式文字,更有模仿屈原楚辞的辞章。通篇弥漫着无比悲痛、悲愤、悲凉的情绪,可以说是“字字泣血、句句含泪”,难怪贾宝玉会在《红豆曲》中唱道:“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有人说吴本是伪本,是后人续写的,且不说各种伏笔如何对应得严丝合缝,就是这篇诔文,又有几人续得出来?前面的《芙蓉诔》已经够精彩了,没想到悼念黛玉的诔文更加精彩绝伦。不论吴本真假与否,能一睹这篇诔文,对红楼梦也心无所憾了。

另外有意思的是,贾宝玉在念完给晴雯的《芙蓉诔》时,黛玉出现了。在癸酉本里,黛玉念完给黛玉的诔文时,黛玉又出现了,不过是黛玉的魂灵。情节伏笔真是严丝合缝。吴本是这样写的:

念毕犹在嗟悼,忽听背后有人戚戚然叫了一声:“宝玉,你好。”宝玉回头看那花遮柳隐处,影影绰绰走来一人。

想想这情景,真是让读者都快哭死了。

阅读石头记真相大揭秘最新章节 请关注星空小说网(www.aixswx.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0
 楼主| 发表于 2022-6-11 12:49: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2章 林黛玉影射之谜

   

最新网址:www.aixswx.com

【影射,不等于是原型写作】

再谈人物影射关系之前,我们必须要强调一点:影射,不代表原型写作。

刘心武先生在揭秘他的红楼梦时,大谈“红楼梦”里的生活原型,并从曹家一一对应:什么贾宝玉的原型是曹雪芹,贾母的原型是苏州织造李煦的妹妹、曹寅的妻子,什么贾政的原型是曹寅过继来的儿子、贾赦和贾母没有血缘关系……说的煞有其事,也算是对书中一些蹊跷的情节能自圆其说。

刘先生的原型说,是建立在作者是曹霑、红楼梦是写曹家的事之基础上的,如果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江宁织造曹家的子孙、故事不是写曹家的事,那刘先生对原型挖掘就成了一个笑话。

长期以来,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霑,几乎成了不可讨论的定论。刘心武在这个定论的基础上展开原型研究,并没有什么错。错就错在,当年年轻的胡适草率地认定作者是江宁织造曹寅的孙子曹霑,于是以后的红学家们都掉进了“曹家沟”,将好好的“红学”彻底变成了“曹学”。于是乎,《红楼梦》就被认定写曹家在金陵旧事的,是曹雪芹的家世自传小说,那小说里的人物,当然是有生活原型的。

如果《红楼梦》的作者真的是曹寅的孙子,那这么解读没有错。尽管如此,很多朋友最受不了的就是刘心武本人最为得意的“秦学”——竟然认定秦可卿的原型是康熙废太子的女儿!而义忠亲王老千岁的原型是废太子!

这确实让人大跌眼镜。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谈秦可卿时再说。

我们已经隐约知道,《红楼梦》绝不是曹家子孙的自传说这么简单,很可能隐写的明亡史(********嘛,鉴,在古代就是指历史、史书,比如资治通鉴)。既然不是自传小说,当然不能乱给人物找什么生活原型。

《红楼梦》很有可能是披着“风月儿女”小说的外衣、实则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这样的话,小说里的事件、人物,很可能会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影子,这可以叫做“影射”,或者说隐喻。这在有鲜明时代背景下的作品很常见的。

《红楼梦》是以风月笔墨来隐写历史,当然会有对历史人物的影射、或者历史事件的影射,或者是一些象征物的隐喻,比如月代表明朝,风代表清朝;朱楼代表明朝,水国隐喻清朝;还有木,指朱木,金指女金;青,指满清,红,指朱明等等。

但请再次注意:影射,不代表是原型写作。

如果将影射等同于原型写作,那待会在说人物的影射关系时,肯定有朋友觉得很别扭了:林黛玉怎么可能影射是他呢?王熙凤怎么影射他呢?王夫人怎么是他呢?如果王夫人是他?那贾政贾琏又是谁呢?

这就犯了将“影射”等同于原型写作的错误。因为我们习惯性地按照原型写作法,找准一个原型,于是将这个角色身边的人物,与原型中的身边的人一一对号入座。

影射,往往是作者选取、放大人物角色里最具有代表性的影像或者重大事件或者特有的象征符号,来加以隐喻,对他周边其他的事情,采取虚化、模糊掉,或者干脆不写。

举个例子,金庸的《天龙八部》里的星宿老怪、《鹿鼎记》里的洪安通、《笑傲江湖》里的任我行、东方不败,显然是有讽刺影射某位领袖嫌疑。但金庸重点是突出星宿海派肉麻地大吹法螺、神龙教洗脑版地吹捧、日月神教里的个人崇拜,来讽刺中国当时那个疯狂的造神时代。这就是影射,你不能说星宿老怪、洪安通、任我行的生活原型就是谁谁谁。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探讨,红楼梦的人物影射的分别是谁。

那林黛玉有什么隐喻,或者说她影射的是谁?

【林黛玉怎会影射是他?】

愚以为:作者用林黛玉来喻指“明王朝”,人物影射更多的是指她是明末崇祯皇帝朱由检!

有朋友会说,这没啥稀奇的,早有人揭秘了。没错,最有名的当数蔡元培大师,他在《红楼梦索隐》就说,林黛玉喻指明朝,薛宝钗喻指清朝,贾宝玉是传国玉玺,代表皇权,钗黛争宝玉,就是大清、大明争天下。

虽然蔡大师的索隐被胡适讥讽为“猜笨谜”,但这个笨谜是能自圆其说的。蔡元培更多地是揭示《红楼梦》的主题,对具体影射其实语焉不详,我要做的就是从文本出发,从文本找证据,从历史找依据,来一一解读论证。

也有的朋友,受袁腾飞这样的愤青老师所影响,在他们的眼里,明朝皇帝都是王八蛋,怎么能那神仙般的林妹妹比作那个暴怒寡恩的亡国之君崇祯?

说实话,我也不愿意看到林黛玉是影射崇祯。以我愚见,崇祯的情商智商都不高,性格暴喜暴忧,为人刻薄寡恩,在面对明末乱世,可谓昏招迭出,不但没有挽救危局,还大有自毁长城之举。他不是个心智成熟的皇帝,更不是合格的政治家。但这也这与他没有系统地接受帝王教育有关。我们都知道,他是因为哥哥朱由校年纪轻轻死了、他意外做了皇帝。他哥哥也是意外做皇帝,因为他们的老爸朱常洛当了一个月皇帝就死了,以致于他父亲还没来得及为他们安排帝王术、治国术的教育就死了。他哥哥文化程度不高,连看奏折都费力,于是也懒得费那个心,将国家大事交给内廷(魏忠贤)和外廷(内阁)。

论水平,崇祯自然比他哥哥的水平高,但他也跟他哥哥一样,做皇帝时也很年轻,才16岁,到他自杀殉国才34岁。就算是秦皇汉武这样厉害的人物,年轻时都需要宰相大臣辅助,可年轻的崇祯,面临的现状十分凶险,乃古今所罕见:对内面对的是明末宦官专权、百官党争;对外是女金大军连年压境,另外全国天灾人祸不断,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这样的局面可谓是“忽喇喇大厦将倾,昏惨惨油灯将枯”。面对这样的局面,他要是能将朝廷上下团结一心,共度危难,那倒还能扶大厦于既倒,那他肯定是个圣君明君。然而年纪轻轻的他,选择了意气用事,他内廷外廷都不相信,无论大事小事,都抓在手里,刚愎自用。行事又好走极端。派出的将领,吃了败仗,二话不说,就直接杀,杀了还传首九边。这就是典型的愤青思维,不是成熟理智的政治家的风范。特别是制造了冤杀袁崇焕的著名冤案(不管袁崇焕是不是汉奸,但都不该是那个处理法),以致于到后来都没人敢出来带兵打仗了。派去清剿农民军的军队,经常出现哗变,将领们带领士兵大量加入农民军。而驻守辽东对抗清军的将领,跟崇祯也是离心离德,连洪承畴这样深受厚恩的重臣,还没等他死就投降了满清。正如他临终时的忏悔一样,他是罪孽深重,愧对祖宗和江山社稷,最后去冠冕、披发盖面,上吊而亡。他这样的亡国之君,怎么能跟林妹妹相比呢?

对这个问题,我从两个方面解答:

第一,我们说了,影射不等于原型创作,不能说林黛玉的生活原型、历史原型就是崇祯朱由检。她只是影射,只是从林黛玉的性格、悲惨命运,来影射历史中的崇祯,或者来喻指那个多灾多难的明王朝。

第二,我们所了解的崇祯并不代表是作者心目中的崇祯。或许在作者的眼里,崇祯并不是像我说的那么不堪。事实上在明朝遗臣心里,崇祯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上台后励精图治、清除了阉党,一度让人民看到了明朝中兴的希望,明朝灭亡的祸根其实从万历(他爷爷)后期就埋下了,加之天灾人祸,内有流寇,外有戎羌,实在是补天乏术。

如果作者是吴伟业(吴梅村)的话,那他把年轻的崇祯皇帝比作‘阆苑仙葩’的林黛玉,从情感上讲是可以理解的。他是崇祯四年的进士,入过翰林,崇祯对他有知遇之恩(崇祯亲自钦点赏识过他进士文章),可以说“深受皇恩”。1644年,崇祯自杀殉国,他在老家也要自杀殉主,但被家人死死拦住。可以说,明朝灭亡、崇祯自杀,给他留下了永远难以磨灭的心灵沉痛,他唯一能做的,便是将满腔的悲愤,对故国和君主的痛思,都倾注在《红楼梦》的人物里、故事中。以致于那一歌一曲、一诗一词,都是字字泣血!

所以作者是重点将林黛玉的悲惨命运,来影射崇祯以及明王朝的悲惨结局,同时兼顾两者在性情上的类似。至于林黛玉是怎样的“阆苑仙葩”,是多么的多愁善感,多么的才思敏捷啊,这些与崇祯关联不大,更多地是通过林黛玉来展现“明王朝”的多才多情,有如阆苑仙葩。而具体的生活故事细节,自然不能跟崇祯对应上,如果这些都能对应,那就不叫影射了,而是原型写作了。或者说那就成了刘心武的揭秘,他就是从生活细节去寻找所谓曹家的生活原型。咱们不能往‘曹家沟’里跳。

阅读石头记真相大揭秘最新章节 请关注星空小说网(www.aixswx.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0
 楼主| 发表于 2022-6-11 13: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3章 林黛玉影射证据分析

   

最新网址:www.aixswx.com

【证据1】:前面已经提到,林黛玉是绛珠草,——红色的草木,即赤心木,也就是喻指她姓朱,代表了朱明王朝。

【证据2】:林黛玉是多愁多病、弱不禁风、病西施,又有咳嗽的旧疾——喻示朱明王朝到崇祯朝时,已经多灾多难,风雨飘摇,又沉屙难起。将林黛玉比作西施,当然不是说她是红颜祸水,而是说她和西施一样,经历亡国(西施亡吴国),暗示崇祯是亡国之君。

【证据3】:在鸳鸯三宣牙牌令时,林黛玉抽到的牙牌,揭示了她的“天子”身份——当时只有林黛玉和贾母第一张就是“天牌”(上六点下六点叫天牌)。贾母是老祖宗,喻指朱家老祖宗,应该隐喻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了,所以贾母抽到天牌时说的牌令很有气势“头上有青天”,最后一张更有气势:一轮红日出云霄。

而林黛玉第一张也是“天牌”,但她说的诗完全是一副“末世”景象:“良辰美景奈何天”。处处透露出自己的力不从心、无可奈何。的确,明朝到“她”手里时,已经积重难返,当年气势雄伟的大明天下,如今已经是“奈何天”了。这句诗是出自《牡丹亭》,下面还有一句。林黛玉听过这段戏。书中二十三有提到:“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让我很快想到了那句: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这两段诗联系起来看,更具对比效果:纵然是良辰美景,已经是无可奈何天,朱楼辉煌已成昨夜梦幻;如今赏心乐事的是谁,原来已经换做了水国人在欢歌吟唱。

【证据4】:葬花。

关于黛玉葬花,必须单独拿出一小节来讲,因为历来对“黛玉葬花”的误读非常多非常深,完全背离了作者的原意,黛玉葬花的真正喻意是什么?请看《2.3被误读三百年的黛玉葬花》。

【证据5】:吴本里的证据

前面都是依据前八十回里的文字的推测,在吴本(癸酉本)后28回,那已经是写得非常直白了,特别是写林黛玉自杀那场景,完全是崇祯当年殉国时情景再现。

有朋友说:因为癸酉本后面太写实了,所以让人觉得假。这个质疑不无道理,但不妨反过来想,正因为癸酉本后28回太写实了,文字里处处弥漫着亡国之痛、骂清之声,所以后28回才会被砍掉,才会被禁绝,才有了满清朝廷组织力量修改、删减、续书,然后删掉一切批语,只留一个本子,组织刊印,这就是后人看到的通行本。目前公认发现最早的抄本,就是胡适得到的甲戌本,那是乾隆十九年(甲戌年)的本子。这也是民国时期才传出的,而且还是个只有80回前断断续续十几回的残本,80回后的文字一点也没有。而清政府组织刊印的本子,就是程甲本、程乙本,就是后来的通行本。通行本不但有了高鹗续写的40回,而且前80回里的文字也多有删改,比如秦可卿天香楼的故事,比如每一回前面的回目诗都没了,就连各个抄本里的所有批语,全都删得干干净净,彻底将《红楼梦》变成了大家族的风月儿女小说。可见清朝的封杀工作做得多么到位。所以,我们不能以想当然的逻辑来判断吴本的真假,要更多的是从文字、从情节故事上,吴本后28回是否合理。

至少,从黛玉的结局来看,吴本是写得非常合理的,契合了她的判词,以及前面埋下的伏笔,也完全符合林黛玉一贯的性格。我们之所以会觉得后面写得反差太大,其实吴本后28回里的林黛玉,与我们所了解认识的林黛玉反差大。我们中大部分人,是自小就通过红楼梦的影视剧、戏曲等来认知林黛玉和红楼故事的,并不是书中真实的林黛玉,一说到林黛玉,我们自然就浮现出各种影视戏剧形象的林妹妹,心中早已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自然很难接受,将她和崇祯皇帝联系起来。

我们简单看看,吴本里如何写林黛玉之死的,以及是如何影射崇祯之死的。

故事在吴本的第九十七回《鸳鸯女谮语泄天机绛珠仙泪尽抛全生》

A.【死亡时间】

根据鸳鸯行为时间,可以推断出,林黛玉死于三月十七日后两天,也就是三月十九日。癸酉本这段是这样的:

且说鸳鸯本来想趁着贾家落败,自己也好浑水摸鱼,谁知无端冒出一个小红精明强干,几次三番把贼寇击垮,心上那点冀望也要化为乌有,拿定主意,偷了各房一些东西用衣服裹了趁夜黑逃出贾门,另作高就。

只见夜已三更,碧云横空,月华如泻,心想:“前儿是三月十五,月又大又亮今儿十七月还是这么圆,直照的地上明晃晃的,只是别叫人看见了才好。”

第二天鸳鸯向林黛玉进谮言(反间计,诬陷小红),林黛玉当时就拷打小红,结果小红一死,贾府立马被攻破,林黛玉愧疚自杀。书中虽然没有直写,但时间显然直指“三月十九日”。

崇祯:在西历一六四四年三月十九日,自杀殉国。

其实黛玉葬花时,也暗示了林黛玉的死亡时间,是三月中浣。这个我们后面还会讲。

B.【死亡地点】

林黛玉在柳叶渚边,吊死在槐树下。

崇祯是在煤山(景山),吊死在歪脖子槐树下。但有典故说“在景山东麓,原有一棵老槐树,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朱由检)的自缢处。”

也就是说林黛玉和崇祯,都是在老槐树下上吊自杀。

C.【死亡情景】

林黛玉:且说黛玉趁着明月高照在园中急走,只见到处都是尸骨堆积,全是自己的人,心里虽悲愤交加,只是因长年哭啼,眼中已经泪尽,哭不出一滴泪来,知道大势已去,加上药劲攻发,浑身辛苦,又怕被贼人侮辱,污了清白,不如一死倒也干净。

崇祯:临死前,还赐皇后自尽,自己砍杀妻女,我们也可以想见,在前往景山的一路,看到的情景和林黛玉看到的,差不了多少。

D.【死亡原因】

林黛玉:中了小人奸计,错杀小红,园子被攻破,大势已去,又怕被贼人玷污清白,想一死了干净。

崇祯:紫禁城被李自成军队攻破,进退无路,唯有愧恨自杀。

E.【死亡遗言】

林黛玉:(心里独白)我今之罪可算罄竹难书,错杀小红,致使贾家败于我手,众人也受我连累丢了性命,如今我死有余辜,怪只怪苍天无情,包容贼人恶行,轻纵他们肆意作乱,我亦似嫦娥悔意甚深,欲赴广寒宫,真真恨入骨髓。我此刻虽然死了,又怕别人发现不知名姓。虽得了个全尸,却未必有人肯埋。

崇祯:(写在衣襟上)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崇祯临死也算是基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凉德藐躬”,当年将袁崇焕凌迟处死,是典型的愤青思维,心智非常不成熟。林黛玉仅凭鸳鸯的谮言,和一块贾蓉故意留下的“龙禁卫”牌子,就怒不可遏地让家丁将林红玉活生生打死,也是怒气攻心失去理智的举动。

F.【死后安葬】

林黛玉:死后几个月后,被贾宝玉找到,将白骨装入袋子里,和薛宝钗一起,送到青枫林贾家祖坟里安葬。

崇祯:自杀后,主持崇祯尸体下葬的是昌平州吏赵一桂,将崇祯草草葬入了田妃墓。清军入关后,为了笼络人心,听从汉臣建议,将崇祯以「帝体改葬,令臣民为服丧三日,谥曰庄烈愍皇帝,陵曰思陵」。

顺便再提一点,在吴本里,薛宝钗亲自参与了林黛玉的安葬,并且为她留下哀伤的泪水。这是不是有点像清朝重新安葬崇祯、举国为崇祯服孝的事?宝玉因为薛宝钗的这个举动,而对她大有好感,为后来两人结合埋下了伏笔。当年满清这个举动,也大大笼络了汉人的心,北方军民大量归顺清廷,清军还就此打着为崇祯复仇的旗号,进驻北京,一路南下,以追杀贼寇的名义,抢占大明江山。

总之,从吴本后面的文字来看,林黛玉是影射崇祯无疑。

阅读石头记真相大揭秘最新章节 请关注星空小说网(www.aixswx.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0
 楼主| 发表于 2022-6-11 13: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4章 被错解三百年的黛玉葬花

   

最新网址:www.aixswx.com

关于黛玉葬花,历来解读非常多,但特别让人难以忍受的是,不少人竟然将其解读为如何唯美的行为艺术,实在玷污了作者呕心沥血的笔墨。

当然,很多人都知道,葬花,是林黛玉对自己命运的悲叹,“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完全是给自己写的命运谶语。很多人觉得林黛玉也太多愁善感、无病呻吟了吧,而且完全没道理啊。你想想,就算贾府的王夫人、元春等更欣赏薛宝钗,不让你嫁给贾宝玉,但也没有人想害死你啊。你怎么能这样胡思乱想,看到桃花落了,就想到自己“花落人亡两不知”呢?年纪轻轻地,怎么老想着自己悲惨死去呢?就算你不幸死了,贾府也会将你风光大葬,不可能把你像落花一样,丢进臭沟渠啊?怎么还担心“他年葬侬知是谁”?

难道林黛玉早已知道了自己日后的悲惨命运?

林黛玉当然不知道自己日后的命运,否则《红楼梦》就是穿越剧了。她不知道,但作者知道。作者已经亲眼目睹了林黛玉所影射的对象的悲惨命运:大明朝轰然坍塌、君王上吊殉国,大明上下竟然无人敢去收葬,汉家天下被鞑子流寇蹂躏,山河飘絮、白骨如山,……这样巨大的历史沉痛,作者无处申诉,无处发泄,只有化身到林黛玉这个角色身上,于是她才会感世伤生、每天泪水涟涟。与其说是林黛玉在哭,不如说是作者在哭,不如说是千千万万的明朝遗民在哭,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他们为故国明朝而哭,为殉国君王而哭,为汉家子民累累白骨如山而哭……

三百年来,有几个人读懂了‘他年葬侬知是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三百年来,有几个人读懂了‘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三百年来,有几个人读懂了‘忽喇喇大厦将倾、昏惨惨油灯将枯’的末世?

三百年来,有几个人读懂了‘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

三百年来,又有几个读懂了林黛玉身上难以申诉的国破家亡的历史沉痛?

黛玉葬花,不是TMD的多愁善感、无病呻吟!不是TMD的行为艺术!不是!不是,真的不是……

黛玉葬花,葬的是自己,葬的是大明天下,葬的是死去的千千万万的汉家子民!

一曲《葬花吟》,便是作者写给故国、写给故君的挽歌!

听哪,那哀婉的曲子;

听哪,那锥心的歌词,怎能不让人满腔血泪,如同红豆滚落……

让我们再听一遍(甲戌本):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死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也许你说这只是自己的一种情感附会,未必符合历史的真实。那我们来具体看看黛玉葬花的前后细节。

(1)首先看葬花的时间。

第一次贾宝玉发现林黛玉葬花,是三月中浣(古时官吏中旬的休沐日,古人头发长,需要月中放假沐浴更衣),故事发生在二十三回。也就是三月十五过后几天,很可能就是三月十九日。这一天对大明的遗民来说,是最悲伤的日子,这一天崇祯在煤山自杀殉国。而在台湾曾长期在这一天过“太阳节”,也是纪念崇祯。

第二次葬花是浓墨重彩的,写得非常悲戚,令人不忍卒读。就是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这次葬花是什么时候?书中写了“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这一天夜里林黛玉几乎一夜没睡,枯坐一宿,也一夜没说话,第二天便去葬花,并长歌当哭地写了《葬花吟》。也就是这次葬花发生在芒种节的第二天。很遗憾,红学大家周汝昌老先生,竟然考证出所谓曹雪芹的生日是芒种这一点,所以浓墨重彩地写黛玉一晚没睡第二天葬花写《葬花吟》。这样的解读实在太令人遗憾了。

那这个日子有什么讲究的?

这一天是明朝遗民来说,是绝对的灾难日、耻辱日。乙酉年(1645年)四月二十五日,清军攻破扬州,史可法牺牲。第二天起(四月二十六日)豫亲王多铎下令屠城,屠戮劫掠,十日封刀,仅被收殓的尸体就超80万具,历史上称作“扬州十日”。这十天绝对是江南汉人的世界末日,此外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大同之屠、广州大屠杀、四川大屠杀。满清大屠杀死亡人数是中国历次改朝换代之最。这一天是芒种节,是芒种,还是“亡种”耶?是葬花,还是“葬华”乎?林黛玉在扬州十日开始那天葬花,寓意还不明显吗?

(2)葬花,葬的是桃花。

三月四月最美的、最娇弱的便是桃花,风一吹,就是花谢花飞花满天。关于桃花,我们在后面在解读“占花名”各大金钗的花语时还会提到。

第一次葬花当然与影射崇祯之死有关——特别是《葬花吟》里那句‘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朱由检,作为一个帝国的帝王,谁能想到他会在煤山歪脖子槐树上上吊凄惨死去?更有谁会想到一时间无人去收尸埋葬呢?

第二次葬花,而是用桃花象征大明飘零的江山,象征着无数惨死在屠刀之下汉人子民。我们想象下那个画面:桃花零落飘散,白的,红的,残红堆积、任人践踏,犹如斑斑血泪,犹如明亡时累累尸骨。皇家贵胄和汉家百姓被任意屠杀和践踏,想到这些怎能不令人悲从中来?

这回的回目“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请注意“残红”二字,再联想《葬花吟》里的“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红,乃朱也,桃花片片残红,正是明亡时朱明子民悲惨命运的写照。各位可以去查阅“扬州十日”的词条,更能想象作者当时的感受。

可叹长期以来,读者将黛玉葬花,看作是多愁善感、感时伤怀的无病呻吟,或者说是矫揉作秀的行为艺术。其实是没看懂葬花的隐喻。林黛玉葬的不是花,葬的是残红,那满地堆积、四处飘零的残红落花,不正是被无辜屠杀的血泪斑斑、白骨累累的尸骸吗?林黛玉怎么不哭、怎能不痛?!

对林黛玉的解读,暂且着落于此,后面在解读其他人物时,还得结合林黛玉来谈。

下面我们解读男一号:贾宝玉。

阅读石头记真相大揭秘最新章节 请关注星空小说网(www.aixswx.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0
 楼主| 发表于 2022-6-11 13: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5章 【宝玉篇】通灵宝玉的秘密

   

最新网址:www.aixswx.com

1红楼梦里的玉文化

整部红楼梦,充斥着浓郁的汉民族玉文化。男主角名宝玉,衔玉而生;女主角名黛玉,还有妙玉、林红玉,以及贾府里一干玉字辈人物。玉,作为书中随处可见的文化符号,其实已经暗示了贾宝玉的身份以及作者的民族立场。

从贾宝玉的名字,也很好地驳斥了胡适等红学家们认定的“曹雪芹是贾宝玉、红楼梦是自传体小说”的混账说法。一个自传小说,根本不需要前面扯一大通神话般的开头,大谈特谈通灵宝玉的来历,更不可能在通灵宝玉上写着与传国玉玺雷同的话。不说别的,哪个作者在写自传时,会把自己比作女娲补天石?当做是传国玉玺转世?还口含玉而生?这是皇帝或者圣人出生时才有的‘异象’,曹家凡夫俗子,敢这么神化自己?往轻的说这是极度自恋,古人可没有今天这般没脸皮地炒作自己;往重的说,这是严重违制,大逆不道。

曹家祖上不过满清的包衣奴才,后人也敢以补天石、玉玺自居?实属狂悖,赶上乾隆那会儿,估计得摊上文祸了。要知道在乾隆年间,江苏韦玉振因为“赦不加息”,用了一个皇家专用字“赦”,就受到惩罚(可偏偏在《红楼梦》里有个叫“贾赦”的);“康熙字典案”因为没有对康熙雍正等名字避讳,就害得满门惨祸。如果《红楼梦》真是曹家后人写的,真的是写于乾隆年间,那……那才真的怪了。

一直以来,认为贾宝玉是满清旗人、《红楼梦》是满人文化的论调不绝于耳,北京的满族文化协会就将《红楼梦》纳为满人文化作品,著名满族作者王朔就认定《红楼梦》是满人的,影视剧的贾宝玉就该留辫子、穿马褂。但我们从贾宝玉的“玉石”渊源可以看出,这完全是汉人独特的玉崇拜、玉文化嘛。

玉文化、玉崇拜,自古以来是华夏民族所独有的,远古时代,玉器便是祭祀的神器,到后来的皇权象征玉玺。玉如君子,有五德;汉人将貌美才子、佳人称作‘玉人’,年轻夫妇称作‘璧人’(璧,也是玉),年轻男女叫金童玉女。汉人的皮肤精致,不像白那样苍白,更不是棕黑人那样的黑糙,而是如同美玉一样的青白透亮,又紧致温润,所以称貌美男子为‘面如冠玉’,甚至将下面那话儿,也叫做‘***’……敢问满清文化里,可有这样丰富多姿的玉文化、玉崇拜?满人崇尚的是金,原本叫金,女金,为了区别于宋时的女金,历史上又称之为后金。后来皇太极改金为清。玉绝对不会是喻指满清,金才是喻指满清。

2贾宝玉“玉与石”之谜

贾宝玉是玉,也是石,跟林黛玉的情缘是木石前盟,跟薛宝钗的姻缘是金玉良缘。那这块玉、这座石,又是怎样的渊源呢?石头,是女娲炼石补天剩下的一块石头,后来幻化成通灵宝玉,让一僧一道带入人间历幻了一场富贵,最后又回到大荒上,变成那块大圆石,只是上面多了一篇故事。

所以贾宝玉,既是石头,也是玉,玉石玉石,玉也是石头。

蔡元培先生早已揭秘:贾宝玉象征传国玉玺。那有哪些证据?

1)贾宝玉口含玉而生,口含玉,一个‘国’字。有人说繁体字国是国,里面不是玉,事实上早在宋元时出现了我们今天通用的简化“国”,“囗”里从“玉”,表示我国地大物博,宝藏丰富。

2)贾宝玉喜欢吃胭脂,因为他是玉玺,其实吃的是红色的印泥。

3)通灵宝玉上的字,与传国玉玺的字有想通之处。

通灵宝玉正面写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传国宝,为秦始皇所作,正面刻着秦丞相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

一个是寿恒昌,一个是寿永昌。影射关系不言而喻。

4)《石头记》记述了和氏璧从玉璞到玉玺的这一过程。

我们将历史记载与《石头记》原文对照着看:

“和氏璞”VS“一块大石”,即“青埂顽石”。

“和氏璧”VS“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

“传国玉玺”VS“可佩可拿”的“宝物”,“再镌上数字”。

至此,我们可以初步判定:补天石(剩下没用的顽石),乃和氏璞(未雕琢过的玉石)也;“宝物”,和氏璧也;“镌上数字”的“宝物”,传国玉玺也。既然“通灵宝玉”来自于“镌上数字”的“宝物”,那么,“通灵宝玉”来自于传国玉玺。

(注:关于通灵宝玉和和氏璧的渊源,我们后面再说《红豆曲》‘血泪’的时候还会提到)

5)“宝玉”与“金镶玉”的传国玉玺。

《石头记》中的宝玉来自于“赤瑕宫神瑛侍者”。对“赤瑕宫神瑛侍者”一句中的“瑕”字,“甲戌眉批”道:“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

也就是宝玉并不是一块完整完好的玉,而是一个有缺陷的玉。传国玉玺何尝不是如此呢?

传国玉玺诞生于秦二十六年,为秦始皇所作。但到了西汉末(西元8年),王莽篡汉,那时皇帝非常年幼,传国玉玺由王莽的姑母孝元太后保管,王莽命令他的堂弟前去索要,太后大骂说:“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灭也!”然后将玉玺抛掷于地,结果玉玺崩掉了一角,后王莽命令工匠修补,以金镶之。

6)正因为宝玉是皇权的象征,这就可以解释贾府上下都把宝玉当宝贝疙瘩,同时又设计一个金陵的甄宝玉。在吴本里,甄宝玉做了和尚,自从最后来京城给贾宝玉送来通灵宝玉之后,从此杳然无踪。而贾宝玉最后跟薛宝钗结合,后又离家出走。

如果宝玉,寓意是传国玉玺,那甄宝玉杳然无踪,喻指南明灭亡后,汉家政权彻底消失;

而贾宝玉跟薛宝钗结合,契合了‘金镶玉’,但终究是假宝玉,代表是假政权,并非名正言顺,所以天下人终究是‘意难平’。有趣的是,女金皇太极当年就是从蒙古林丹汗那里得到了元朝的传国玉玺而宣告登基,改国号为大清。有史料说皇太极得到的玉玺是假的,是假玉玺(那岂不是假宝玉),真正的汉家玉玺在南明。

但不管真假与否,起码在汉人的心目中,你满清趁乱夺得天下,以蛮夷统治华夏,就是名不正言不顺,你的政权(玉玺)就是假的。

阅读石头记真相大揭秘最新章节 请关注星空小说网(www.aixswx.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0
 楼主| 发表于 2022-6-11 14: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十二章 【番外】吴本里一首诗几乎点明了惜春就是朱耷

小说:石头记真相大揭秘 作者:兰国沧海客 更新时间:2018-04-19 06:52
.
  在吴本102回,有这样一段惊人的情节:
  -
  且说惜春在街上化缘被几个井市无赖上前拉拉扯扯调戏,大为惊惧,匆忙逃往沿路的村子里去了。正是:
  莫罕我装聋作哑,莫怪我白眼瞪他。
  休问我乡居出身,细思量泪洒杈桠。
  画一幅怪鸟残萼,不稀你惑解图画。
  心却似虬根秃枝,情唏嘘分付梅花。
  惜春急促赶路,满眼望处却见连年征战村落空寂,人烟荒芜,听的见座座坟冢旁老妪儿童的祭祀哀哭,时时看见有跌跌撞撞的疯瘟汉子,妇人边走边哭笑呼喊:“你也杀,他也杀,老张老李去你妈!”忽然看见惜春远远走着,一个妇人奔过去哭道:“翠红,我的儿,你还活着啊,快随我回去罢!”上来一把抓住惜春袖子。
  惜春唬了一跳,尽力挣开,快步逃奔,又回到古庙里。
  -
  这段情节将明末乱世的惨状活生生地表现出来,借一个妇人之口痛骂“老张老李”(实指张献忠、李自成)假借民意而肆意屠杀。这且不提,最吸引我的是这首诗,完全是八大山人朱耷的自画像嘛。
  朱耷隐姓埋名几十年,可谓是装聋作哑。朱耷的画,特别喜欢画怪鸟,这鸟是“白眼向青天”、“单腿立树间”,寓意是冷眼藐视清廷(青天),与清王朝势不两立(单腿立)。(详见八大山人的怪鸟图)
  你不要问我乡居出身(休问我乡居出身),你能看懂我的怪鸟残萼梅花图,自然会明白我的心。朱耷画的鸟,是白眼单腿的怪鸟;画的树,是虬根秃枝的枯藤老树;可偏偏这样的虬根秃枝,却开出最高洁孤艳的梅花。朱耷传世的便有著名的《梅花图》。所以,你不要觉得我孤介绝情,我的心虽然像枯死了的虬根秃枝,但我满腔的热血情怀,全化作了枝桠上的梅花(细思量泪洒杈桠)。前面我们也说了,梅花,也是明朝的象征物,明月梅花一梦,邢蚰烟魂断大瘐岭,大瘐岭最有名的就是梅花,不禁让人想起来史可法的梅花岭。
  惜春画梅花、朱耷也画梅花;大瘐岭梅花飞舞,扬州城梅花漫天……他们都用梅花来表达自己对明朝的哀思,然而三春事业付东风,终落得“明月梅花一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0
 楼主| 发表于 2022-6-11 17:27: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6章 【宝钗篇】美人心计之一:扑蝶嫁祸

   

最新网址:www.aixswx.com

薛宝钗,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女子。爱她的骨骼莹润、举止娴雅,爱她的品格端方、容貌丰美,恨她的面热心冷、恨她的自私绝情、恨她的八面玲珑、恨她的满腹心机……可是明知道她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却仍然抵不住她的魅力,正应了占花名时她抽的签上面的那句话:“任是无情也动人”。

可我要说,薛宝钗堪称红楼梦里的第一腹黑女,你信么?

4.1薛宝钗:美人心计,步步惊心

诚然,没有几个人会接受薛宝钗是腹黑女的评价,毕竟在书中薛宝钗的形象那么美好,甚至可以说是完美。以前也曾有过“林妹妹和宝姐姐会选谁”的择偶标准讨论,毫无疑问,宝姐姐更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择偶标准。

论长相,宝姐姐是健康丰美;林妹妹是一副病西施相。

论性格,宝姐姐更豁达、更合群;林妹妹则孤傲孤僻,尖酸刻薄。

书中说薛宝钗是“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

很显然,薛宝钗是长得很大气,行事很豁达,面对林黛玉对她的奚落,或一些事情,她也并不在意。就这么个人,你怎么说她是腹黑女?还胡诌什么是第一腹黑女?

大部分人充其量认可薛宝钗会耍小心机,会做人,可以说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但由此认为薛宝钗是腹黑女,这帽子也太大了。

关于薛宝钗的有心机,历来研究发掘的文章很多,主要有和她母亲母亲薛姨妈策划‘金玉良缘’的虚假宣传,以及她说话做事,明显就带着很强的目的性。在此不再拾人牙慧,而重点向大家揭示书上是如何写薛宝钗腹黑的。

本节的论据皆出自红楼梦的文本,是通过书中字里行间,来揣摩人物的性格、行为、动机,并非是因为薛宝钗属金(后金的影射关系)而任意编排她的种种不是。在红楼梦前80回里,目前我发现有四处是揭示薛宝钗腹黑的,还有一处有争议,放到最后来讨论。单这四处,一次比一次厉害,一次比一次明显,宝姐姐的美人心计,可谓步步惊心。

4.1.1薛宝钗‘美人心计’之一:扑蝶嫁祸

故事发生在第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先看看这回目,写得多好啊,对比多强烈啊。薛宝钗是戏弄,林黛玉在悲泣;一个青翠欲滴(暗含清也),一个是片片残红(暗指朱也)。

宝钗戏蝶,岂是天真烂漫这么简单?

黛玉葬花,又岂是多愁善感那么无聊?

看着对比强烈的回目,可见作者用笔之深也!

“黛玉葬花”被误读三百年,“宝钗戏蝶”同样被很多人错解百年。

历来红迷们对“宝钗戏蝶”这一段是津津乐道,有专家说这个情节生动地体现了薛宝钗的天真烂漫、少女情怀——你想啊,薛宝钗那样贤良淑德、端庄大方、少年老成的美人儿,难得地放下架子,玩起了扑蝶的游戏,可见宝姐姐也有青春烂漫的时候。这也是红楼绘画的经典题材。

从文学上讲,或者将这段情节单独提出来,这样解读并没有问题。可这未必符合作者的原意。因为就是这么个‘天真烂漫’的女孩,却做出了一件嫁祸情敌的龌龊事,实在让人大跌眼镜。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

这真是浪漫无邪,还是别有用心的‘美人心计’?

有人解释说:这恰恰体现了薛宝钗的机智。

栽赃嫁祸,还说是机智?明明是人品问题,却还夸智商高,这逻辑也只能让人呵呵了。

---------------------

【扑蝶】

我们先看宝钗为什么要扑蝶?直接原因当然是蝴蝶可爱。书上写

“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

请注意‘玉色’二字,对蝴蝶的形容,彩蝶是见得多的,其他黄色的、黑色的、白色的、棕红色的蝴蝶也见得到,而这玉色,让人感到很迷糊。因为玉的颜色不是唯一的,有黑玉,有白玉,有红玉,有青玉……作者为什么偏偏用玉的颜色来形容?而且还是一对?

一对玉色,岂不是双玉?双玉者,大观园谁人不知双玉是谁?乃宝玉、黛玉啊!

这样一想就明白了,如果是其他颜色的蝴蝶,宝钗未必会去扑,但偏偏是玉色的,还是一对,还迎风蹁跹,恩爱得很,这犯了宝钗的忌,宝姑娘岂能容你们?向来举止娴雅的她,此刻也不顾形象了,立马掏出扇子,恨不能立马拍死这对狗男女!书上上说:

“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

也就是说宝钗扑蝶,并非出自其少女天**漫,而分明是蓄意为之。按理来说,看到一对蝴蝶恩爱双飞,少女睹物思人,理应羡慕、祝福才对,或者发些‘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感慨,哪有还去追扑、戏弄、拆散它们的?根本原因在于那对蝴蝶是玉色的,不由得让她想到了宝玉、黛玉。

--------------------

【嫁祸】

扑蝶,只是体现了宝钗心底里对‘双玉’的醋意、恨意,毕竟情逢敌手,心里面有点这种情愫可以理解。但紧接着的事,就不只是心里想想,而是公然嫁祸情敌,直接发起攻击了。

书中说宝钗突然听到了小红和坠儿的对话,对话内容主要是‘贾芸捡到小红手帕’的事,然后小红怕被人偷听到,要打开窗子。这时书中对宝钗的描写,顿时让宝钗的形象大跌。

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的言语。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

注意里面的这些字眼,我们都说林黛玉说话刻薄尖酸,但林妹妹不过是冷嘲热讽,骂骂老婆子,取消下刘姥姥这样的劳动人民,却从不曾说出这么狠的话来。薛宝钗可是品格端方,向来大得民心的,怎么这样骂丫鬟们?

或许你会说,这只是在心里骂,又没直接骂出来。心里骂更能反映一个人的本性,嘴里说的极好听,心里却在暗骂别人,这样不是更可怕吗?这不就是东北方言说的‘当面喊哥哥,背后操家伙’吗?

要说这话出自王熙凤之口,那一点也不稀奇,但却来自宝姐姐内心的真实想法,实在让人眼镜碎一地。足见她平时里对丫鬟下人们的热情热心,全是假的。原来她不过是个嘴甜心苦、面热心冷之人。【注:面热心冷,这四字评语并非笔者的杜撰,而是来自吴本最后情榜里,薛宝钗得名‘无情’,其考语大体说她是面热心冷】。

这小红到底哪里得罪她了?竟然这样贬损人家?

林小红是没得罪她,但错在林小红也有林黛玉的影子,就好比那对蝴蝶偏偏是玉色一样,这也犯了薛宝钗的忌。

林小红,原名林红玉,名字犯了林黛玉,被迫改名小红。其性格相貌,也颇似黛玉。她又是宝玉房里的丫鬟,宝钗岂能喜欢她?

(我们都知道晴雯是黛玉之副,那可以说小红是为黛玉传影,小红的身上是有黛玉的影子:不但姓名相似,性格相似,连得的病症也一样,坠儿还说让她喝黛玉的药;喜欢的贾芸跟宝玉一样,也是个二爷,也是多情风流的公子哥;遗失手帕惹相思,后来黛玉也有两块旧手帕的故事。)

薛宝钗骂小红那些话,与其说是骂小红,不如说是骂黛玉(刚才说了,小红是有黛玉的影子)。就如同王夫人骂晴雯水蛇腰、削肩膀、病西施,其实在骂林黛玉一样(晴雯是黛玉之副)。宝钗因为恨黛玉,进而厌恶黛玉这一类人,(小红、晴雯和黛玉属同一类人,袭人、莺儿、宝钗是属一类人)于是恨屋及乌,才会那样恶毒地攻击小红。

如果没有这段心里独白,而直接做出下面的行为,我们尚且可以说宝钗是率真、机敏,是下意识的行为。但正是有了这样的心里独白,正是她心里已经有了对小红的成见,同时也知道林妹妹又是个尖酸刻薄的,可她偏偏还要嫁祸给林妹妹!她那么通情达理,应该拿自己的丫鬟莺儿来顶缸,甚至哪怕是嫁祸给云妹妹(史湘云)、袭人、平儿她们也好啊。可她偏偏借此离间两个同样刁钻古怪的人,让她们互相猜忌。这完全是薛宝钗的别有用心了。我们再重温下原文:

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那亭内的红玉坠儿刚一推窗,只听宝钗如此说着往前赶,两个人都唬怔了。宝钗反向他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坠儿道:“何曾见林姑娘了。”宝钗道:“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的唬他一跳,还没有走到跟前,他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别是藏在这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内说道:“一定是又钻在山子洞里去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是怎样。

这只是薛宝钗第一次用计离间林黛玉和小红,可以说是小试牛刀。在吴本后28回里面,薛宝钗还有个更加触目惊心令人发指的反间计,也是离间黛玉和小红的,并直接导致小红被误杀,黛玉内疚自杀。善良的人们无法接受这样的结局,但回头看看宝钗扑蝶嫁祸这一段,再去看吴本(癸酉本)后面的反间计,才发现作者早已埋了伏笔。吴本这里有条批语:“宝钗红玉无端相遇,非闲笔也,伏线千里。”也就是说小红在80回后,与薛宝钗还要重大交集。

‘扑蝶嫁祸’,只是宝钗向黛玉发难的第一件事,后面还有一件一件接着来,可谓一计不成再生一计。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0
 楼主| 发表于 2022-6-11 17:48: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7章 薛宝钗美人心计之二:烧纸告密

   

最新网址:www.aixswx.com

故事发生在第五十八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茜纱窗真情揆痴理》。

【故事梗概】:清明节藕官在园子里烧纸,私自祭奠死去的菂官,要被恶婆子抓住,幸亏宝玉半是圆谎半是呵斥地,替藕官解了围。

问题是恶婆子怎么知道藕官在偷偷烧纸?

书中说贾宝玉很纳闷,批书人也说很纳闷,最后也没写明到底是谁告密,这事也成了红楼梦里小小的悬案。

或许你会说,是恶婆子碰巧遇见的,宝玉不也是碰巧的吗?但显然恶婆子是得到消息来的。请看书中文字:

忽见一婆子恶恨恨走来拉藕官,口内说道:“我已经回了奶奶们了,奶奶气的了不得。”藕官听了,终是孩气,怕辱没了没脸,便不肯去。婆子道:“我说你们别太兴头过余了,如今还比你们在外头随心乱闹呢。这是尺寸地方儿。”指宝玉道:“连我们的爷还守规矩呢,你是什么阿物儿,跑来胡闹。怕也不中用,跟我快走罢!”宝玉忙道:“他并没烧纸钱,原是林妹妹叫他来烧那烂字纸的。你没看真,反错告了他。”藕官正没了主意,见了宝玉,也正添了畏惧,忽听他反掩饰,心内转忧成喜,也便硬着口说道:“你很看真是纸钱了么?我烧的是林姑娘写坏了的字纸!”那婆子听如此,亦发狠起来,便弯腰向纸灰中拣那不曾化尽的遗纸,拣了两点在手内,说道:“你还嘴硬,有据有证在这里。我只和你厅上讲去!”说着,拉了袖子,就拽着要走。(第58回)

从文本可以看出:

1)恶婆子是得了消息直接来抓人的,并且说已经回了奶奶们,奶奶气的不得了。

2)恶婆子已经知道是烧纸钱,而不是烧林妹妹的烂字纸。

3)罪名都定了:不守规矩、胡闹,这种事连宝玉都不能做的,你算什么阿物儿?

也就是说恶婆子是充分掌握了证据、罪名都拟好了,相当于是警察拿着逮捕令直接来抓人的。要不是有宝玉为她百般辩解,藕官这事的后果很严重。

那恶婆子是怎么知道藕官在烧纸钱?显然是奶奶们打发她来的。

那奶奶们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请看前面一段:

正胡思间,忽见一股火光从山石那边发出,将雀儿惊飞。宝玉吃一大惊,又听那边有人喊道:“藕官,你要死,怎弄些纸钱进来烧?我回去回奶奶们去,仔细你的肉!”宝玉听了,益发疑惑起来。(第58回)

我们可以说是前面这个人告诉奶奶们,奶奶们让恶婆子来抓人。

那这个人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是她碰巧遇见的吗?

但仔细琢磨她那句话——“藕官,你要死,怎弄些纸钱进来烧?我回去回奶奶们去,仔细你的肉!”

这段话信息量很大,而且一口气说完,压根不给藕官分辩解释的机会。

A.大呼‘藕官’其名,让周围的人都听见了。

B.明显知道藕官在烧“纸钱”,而不是烂字画。

C.要回去告诉奶奶们。(而且很可能去告状了,因为恶婆子很快来了)

如果说这个人是偶尔撞见藕官烧纸的,那绝不会一口气说出这么信息量大的一段话来。我们可以模拟这个场景,如果当你黑夜里看到火光,走过来看究竟,大体会有这样的对话:

“谁?”

“是你!”

“你在烧什么啊?”

“你竟然在园子里烧纸钱啊?”

——这还是跟藕官关系不怎么样的人,如果恰好碰到会有这样的反应。但如果是跟藕官关系好的,见到这事,首先绝不会大呼小叫,暴露其名,其次压低声音看看周围,再来询问藕官到底是怎么回事。

但从前面那人的那段话看出:

1)她跟藕官关系不好,所以唯恐大家不知道是藕官干的,大呼其名,并且直接就去告状了。

2)她不是恰好撞见,而是事先得到了消息,一抓到现行,立马大喇叭广播,并且马上去告状。她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惊讶,也不给藕官丝毫辩解的机会。

所以最后的问题变成了,是谁告诉了前面这个人的?

这件事原本有几个人知道?且看藕官是怎么说的。

藕官因方才护庇之情感激于衷,便知他是自已一流的人物,便含泪说道:“我这事,除了你屋里的芳官并宝姑娘的蕊官,并没第三个人知道。今日被你遇见,又有这段意思,少不得也告诉了你,只不许再对人言讲。”又哭道:“我也不便和你面说,你只回去背人悄问芳官就知道了。”说毕,佯常而去。(第58回)

宝玉听了,心下纳闷,〖庚双夹:连观书者亦纳闷。〗

也就是说,藕官在园子里烧纸的事,只有芳官和蕊官知道。

宝玉觉得很纳闷,因为他认为芳官、蕊官不至于出卖藕官。首先看芳官,从性格上看,芳官可谓是这批女官中的女汉子,不像是做这种勾当的人。二来芳官要告密,也是先告诉宝玉,犯不着去告诉奶奶们,她也不是袭人那种会讨奶奶们欢心的人。更主要是芳官是藕官好的朋友,很信任的朋友,她的全部心事,芳官都知道。芳官怎么会出卖藕官?

事后宝玉终于跟芳官问起了这事,芳官说了藕官烧纸的原因,是为了祭奠死去的相好菂官。且看那段话:

芳官笑道:“你说他祭的是谁?祭的是死了的菂官。”

宝玉道:“这是友谊,也应当的。”

芳官笑道:“那里是友谊?他竟是疯傻的想头,说他自己是小生,菂官是小旦,常做夫妻,虽说是假的,每日那些曲文排场,皆是真正温存体贴之事,故此二人就疯了,虽不做戏,寻常饮食起坐,两个人竟是你恩我爱。菂官一死,他哭的死去活来,至今不忘,所以每节烧纸。后来补了蕊官,我们见他一般的温柔体贴,也曾问他得新弃旧的。

【笔者按:菂,古代指莲子。菂官和藕官,真可谓是一家。红楼梦的每一个人名,都大有机心】

这话有两个细节:

1)每节烧纸。菂官死后,每逢过节,藕官都有烧纸,但以前都没出过事。

2)后来补了蕊官。结果这次出事了,被人抓了现行。

由此看来,蕊官是有告密的重大嫌疑。但后来的文本,发现蕊官和藕官其实关系很好啊。蕊官经常找机会去林黛玉那里找藕官玩。到后来更是“三个人寻死觅活,只要剪了头发做尼姑去”。(根据吴本93回,她们三个确实做了尼姑,但不在一个庵子里:芳官跟了水月庵的智通,蕊官藕官二人跟了地藏庵的圆心)

所以蕊官也不会出卖藕官。

但不主动出卖,不代表没有无意中泄露啊?

蕊官给了宝钗当丫鬟,在蘅芜苑,她跟谁的关系最好?是莺儿。蕊官也是很佩服莺儿的,花篮编的那么好。那有没有可能蕊官无意中说起了藕官偷偷烧纸祭奠的事?也不是没有可能。最后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莺儿就将这事告诉了宝钗,宝钗再安排个人去抓现行,然后去告诉奶奶们。这样一来,藕官怎么也搞不清谁是真正的告密者了。

莺儿这丫头,看似不显山露水的,但却是宝钗得力的耳目。大家印象最深的,当然是在说起宝钗项圈上字(金玉良缘的宣传策划),就是莺儿全力配合宝钗,主仆二人一唱一和,将金玉良缘的宣传,做得天衣无缝。平时,宝钗隔三差五地派莺儿去林黛玉的房里,名义上是嘘寒问暖、问药送汤的,实际上是随时打探情敌的动静。也难怪每次黛玉和宝玉在一起时,宝钗总能及时地又不合时宜地出现。

另外再捎带多说莺儿一点,莺儿有个很奇怪的姓名,叫黄金莺(又是个带金的)。有的古本里,还有段莺儿的秘闻。在同样是在58回,在说到贾母将剩下的十二官中几人,分别分配给了宝玉、宝钗、黛玉等人,然后特别提到了龄官的下落,说贾蔷将龄官包养起来,跟茗烟母子住一屋子。我摘出与莺儿相关的文字来:

原来宁府遣放大丫头出来择配,茗烟便求了宝玉,向贾珍将万儿讨出来。那叶妈本想讨娶莺儿作媳妇,黄妈也愿意,只是茗烟不肯。莺儿又一时不能放出来,那黄妈还着实心中不自在呢,倒底把茗烟给他做干儿子,才罢了。(第58回古本里失传的段落)

【笔者按:茗烟是宝玉的小厮,莺儿是宝钗的丫鬟,茗烟不愿意娶莺儿,宝玉何尝愿意娶宝钗?】

除了莺儿和蕊官有嫌疑,还有一个人有更大嫌疑,那就是薛宝钗的母亲薛姨妈。原来清明节期间,贾府的贾母王夫人等都去京城为老太妃守孝去了,于是把薛姨妈请进园子照顾孩子们,薛姨妈住在哪呢?恰恰住在林黛玉的潇湘馆里。而藕官是林黛玉房里的丫鬟,她夜里偷偷出去烧纸,保不定就被薛姨妈看见了,然后派个自己的小丫鬟去告诉恶婆子。(当然这也是我的臆测,反正这对薛家母女一靠近林黛玉,林黛玉就有麻烦,后面的事也印证了)

扯远了,再收回来。如果说这事是薛宝钗或者薛姨妈干的,那她的动机是什么?藕官只是个戏子、丫鬟,跟宝钗、薛姨妈无冤无仇,犯得着跟她过不去?

藕官是跟宝钗没仇没怨的,但错就错在她是林黛玉房里的丫鬟。王夫人如果因为这事整治藕官,藕官无非是被打一顿,再拉出去配小子。但这事会影响林黛玉啊!

藕官这么没规矩,在园子里偷偷烧纸钱摆道场祭祀,这是任何大户人家都不能容忍的。事情闹出来,林黛玉也下不了台,因为藕官是你的丫鬟,你是怎么教导下人的?任由下人做出这事来?

因此,黛玉首先就要担个管教不严之罪。在封建社会,这可不是小事。如果连个小丫头都管教不好,以后怎么做宝二奶奶?

其次,丫鬟做错事,小姐也会跟著名声受辱,从后面司棋的事、惜春撵入画的事,都可以看出来。就算王夫人等不因为藕官的事而责怪黛玉,但黛玉也觉得面子上无光。

要说动机,薛宝钗做这事的动机:借藕官这事来抹黑情敌林黛玉。

试想,如果没有贾宝玉恰好将这事圆过去,那王夫人将怎么看林黛玉?

原本贾宝玉任由芳官、晴雯一群‘骚鞑子’‘狐狸精’胡作非为,已经够让王夫人担心的了,如今林黛玉对丫鬟也是疏于管教,这两人要是结婚了,那这个家还成什么样?

这事虽然这么糊弄过去了,但后遗症其实还在。

第二天,夏婆子就将这事抖落给了赵姨娘。“连昨日这个地方他们私自烧纸钱,宝玉还拦到头里。人家还没拿进个什么儿来,就说使不得,不干不净的忌讳。这烧纸倒不忌讳?……”

芳官后来被王夫人撵走,这事也多少算个引子。(现在也基本认定了,那个来抓藕官的恶婆子,就是这个夏婆子)

更要命的是,这件事之后,王夫人对林黛玉的态度急转直下。在这之前,王夫人多少表现出对林黛玉的关心,比如二十八回主动问起林黛玉吃药问题。而到了抄检大观园时,王夫人晴雯骂的毫不留情,什么水蛇腰、削肩膀、病西施,偏偏又说晴雯眉眼像黛玉,这不等于摆明了是骂黛玉吗?

虽然藕官烧纸这事就这样过去了,并没有给藕官带来实际性的灾难,黛玉也全蒙在鼓里,王夫人等会不会因为这事对黛玉新生恶感,作者是写得云山雾罩,我们也只能小人之心做个推测。

薛宝钗的这一计谋,说到底没有成功,当然也不算失败,她也知道要扳倒这个情敌,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事还得从长计议。

前面扑蝶嫁祸,就算是碰巧遇见情急之下的反应吧;这烧纸告密,则是直接向黛玉身边的丫鬟开刀。已经明显算是升级了。可效果依然不明显,那只有出大杀招了。林妹妹,你准备好咗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20:56 , Processed in 0.07941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