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红楼梦解读:九月初三巳时林如海去世,与秦可卿几乎死...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8-21 16: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兰台寺大夫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兰台寺大夫,是曹雪芹在一定历史背景的基础上,于小说《红楼梦》中虚构的官名,出自《红楼梦》第二回。脂砚斋评语说此官职"半有半无,半古半今"。在小说中,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担任此官。

兰台原为战国时楚国宫殿的一部分。 东汉以降,"兰台"或"兰台寺"逐渐成为御史台(明代改都察院)的代称,同时"兰台"也被作为史官的代称。唐代时,"兰台"还成为秘书省的别称,并一度存在"兰台大夫"的官职。《红楼梦》中的兰台寺大夫,有研究者认为当指都察院御史。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兰台寺大夫

出处
《红楼梦》第二回


任职者
林如海

脂砚斋评语
半有半无,半古半今,事之所无,理之必有,极玄极幻,荒唐不经

目录
1历史背景
2文学作品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背景
折叠宫殿名
"兰台"最早为战国时期楚国的台名,其上建有宫殿。宋玉《风赋》说:"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 张九龄《登古阳云台》也说:"楚国兹故都,兰台有余址。"

折叠御史台代称
西汉,皇宫内建有藏书的石室,作为中央档案典籍库,称为兰台。御史大夫的属官御史中丞即居于此,既掌管兰台藏书,又负责纠察,其下属为侍御史。 东汉成立御史台(隶属少府),中丞出任御史台的长官。兰台作为御史中丞和侍御史的办公处, 也渐渐成为御史台的别称,有时还称"兰台寺"。《通典》和《文献通考》都说:"后汉以来,谓之御史台,亦谓之兰台寺。"

明初取消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正七品),共一百一十人;小说《红楼梦》中,林如海在担任兰台寺大夫后出任的巡盐御史,在明代制度上是由监察御史充任的。

折叠史官代称
在东汉,兰台也是史官修史之处,置兰台令史,秩六百石(一说兰台令史六人,秩百石)。选能通苍颉、史籀篇者担任,除在殿中受公卿奏事外,并负责典校秘书或从事撰述。 东汉史家班固,就曾担任兰台令史一职。

折叠秘书省别名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唐廷改秘书省为兰台,原秘书监改为兰台太史,秘书丞改称兰台大夫,秘书少监为兰台侍郎,秘书郎改为兰台郎,但咸亨初年即恢复旧制。 尽管为时不长,但唐人诗文中常称秘书省为兰台或兰省。例如白居易《秘书省中忆旧山》诗:"犹喜兰台非傲吏,归时应免动移文。" 其《泛渭赋》又云:"登予名于太常兮,署予职于兰台。"

折叠编辑本段文学作品
《红楼梦》第二回描述林如海的身份说:"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

就其中的"兰台寺大夫"一职,脂砚斋甲戌眉批说:"官制半遵古名亦好。余最喜此等半有半无,半古半今,事之所无,理之必有,极玄极幻,荒唐不经之处。" 当代有研究者认为,此"兰台寺大夫"实即都察院御史。

关于林如海官职的另一条线索,出现在《红楼梦》第八十二回。在高鹗续文中,林黛玉梦到凤姐说:"你还装什么呆。你难道不知道林姑爷升了湖北的粮道,娶了一位继母,十分合心合意。"亦即高鹗认为林如海从兰台寺大夫、巡盐御史任上改为湖北粮道属于升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9-1 16: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2022-06-12可可诗词网-秋天 https://www.kekeshici.com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出处】唐·白居易《暮江吟》

【意思】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晚,露 水像珍珠,新月似弯弓。可怜:可爱。 真珠:即珍珠。

【提示】可怜,可爱。真珠,珍珠。两句的意思是: 九月 初三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啊,绿草上的晶莹露珠活象粒粒珍 珠,天幕上的一弯新月,犹如一把弯弓。诗人写秋夜新月初 升时天上地下的美景,语言凝炼、清丽。

【鉴赏1】把“露”比作“珍珠”,把“月”比作“弓”,写出了九月清月照耀下露水的圆润晶莹和新月的玲珑秀美,烘托出了秋夜宁静和谐的气氛,并把诗人恬静愉悦的心情蕴含于其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语出白居易《卖炭翁》。用“衣正单”与“愿天寒”这样本来矛盾的东西统一在卖炭翁身上,从而深刻而真切地表现出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痛苦无奈的心态。前后映衬,扣人心弦。

【鉴赏2】九月初三的夜晚,岸边草木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圆润, 而天上初升的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弯弓。原诗后两句中的“九月初三 夜”,点明了具体时间,说明“露似珍珠月似弓”句描写的是残阳刚落而新 月初升的场景。诗人低头一看,便见草茎上有如珍珠一般的凝露。将露 水比喻为珍珠,不仅写出了露珠本身的圆润,也写出了露珠在新月映照下 的晶莹剔透之感。接着,诗人又仰头一望,便见初生的新月犹如一张弯弓 般高高悬挂在天幕上。诗人就在这一俯一仰中,将地上与天上的美景串 联起来,营造出一幅宁静和谐的自然图画。同时,诗人寓情于景,直接抒 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夜晚露水似 珠,弯月高悬的景色。[例]九月初三 日。晚,见到月亮,我忽然记起白居易 的诗《暮江吟》云:“可怜九月初三夜,露 似珍珠月似弓。”看来这是记述秋夜和 新月的情景、情怀的。(郭风《夏历九月 笔录》)

【全诗】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释】 ①瑟瑟:按《通雅》说:“瑟瑟有三种,宝石如珠,真者透碧。”明杨慎《升庵诗话》也说“瑟瑟”是一种碧色宝石名。这里即作碧色解,指水色碧绿。②可怜: 可爱。真珠: 珍珠。

【鉴赏】

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秋作者出守杭州途中所作。白居易于是年十月到杭州,据诗中“九月初三夜”一语,当是在途中见江上晚景即兴命笔。

这首诗直同一幅景色清新、色彩明丽的秋江风景画。诗中写薄暮时分,斜阳照在江上,水面映射出斑斓的光彩。这本是常见之景象,诗人之所以感到新奇,是因为这残阳映照下的江水显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颜色,一半泛红,一半澄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分外奇丽。作者正是及时捕捉住景象特征,准确地勾画了自然之美。“瑟瑟”,是一种碧色的宝石名称,《新唐书·于阗国传》载: “(德宗)求玉于于阗,得瑟瑟百斤。”这诗中正是以碧色宝石来形容江水的颜色。江流依山,半边背阴,照不到日光,色呈碧,半边照到阳光,色呈红,这正是斜阳落照中所特有的江上景象。“瑟瑟”,一般用来形容风声或表现萧瑟之意,明代杨慎和何良俊指出白居易此诗中的“瑟瑟”是以玉色比喻江水,这是对的;但他们又把这一比喻意思推及白居易的《琵琶行》,认为“枫叶荻花秋瑟瑟”中的“瑟瑟”,亦作碧色解,就失之穿凿了。

后两句写江月秋露,是入夜以后的情景。用“可怜”二字转折,表露了诗人对江上夜景的赞美,他深深沉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可怜,是可爱的意思。初三的一钩新月象弯弓,斜挂在天边,秋夜露重,露珠象珍珠一样凝结着,晶莹玲珑,天上的明月与地上的露珠交映,织成清澈明净的秋江夜景图,境界是那样幽静舒柔。从前两句到后两句,有一个观景的时间过程,第三句的“夜”字就表明了时间的推移。但不论是夕照西斜还是新月初见之时,江上都映现出动人的光色。全诗用白描手段,自然吟成。前后两句分写两景,又无割裂之感,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美,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致入画。(杨慎《升庵诗话》卷三)

《暮江吟》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唐宋诗醇》卷二十四)

上二句写江天晚景入妙。后二句言一至深宵,新月如弓,正初三之夕。其时露气渐浓,如珠光的,正九月之时。夜色清幽,诵之觉凉生袖角。通首写景,惟第三句“可怜”二字,略见惆怅之思,如水清愁,不知其着处也。(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赏析】
这首诗大概写于长庆二年(822)白居易赴任杭州太守的旅途中。诗人通过对秋天傍晚江面上瑰丽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抒写了对美好自然景色无比陶醉的心情。它在艺术表现上有两个特点:一是描绘画面;二是运用比喻。

这首诗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勾画出了两幅美好的图画。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一幅色彩浓丽的“江上夕照图”——黄昏时分,夕阳的余辉洒落在江面上。背阴的地方斜阳照射不到,江水平静,象是碧绿色的宝石,闪烁着青亮的光辉;向阳一半江水,被晚霞染成了红色。一半碧波粼粼,一半红光闪闪,红绿辉映,这景象多么奇丽可爱。后两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是一幅“清秋月夜图”——九月初三的夜晚,凉风如水,晴澈的夜空中挂着一勾弯弓似的新月,夜露降落,晶莹的露珠儿比珍珠还要圆润。十分生动地展现出了秋天的江面上瑰丽、幽静的景色。

这首诗运用比喻非常成功,诗中的三个比喻不仅贴切自然,而且新颖生动。把青青的江水比作碧色的宝石,把秋夜的露珠比作晶莹的珍珠,把初三的新月比作弯弓,真是绘形绘色,别有情致。

白居易的诗雅俗共赏,富有情味。他所运用的语言大都通俗平易,接近口语,但在很多作品中,白居易也十分注意语言的加工和提炼。这首诗中的“半江瑟瑟半江红”、“露似珍珠月似弓”,既容易理解,不觉晦涩,又不同于生活中的口语,显然经过了诗人的选择、提炼和艺术加工。这种优美、生动的“诗的语言”的运用,大大地增强了诗的艺术表现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9-1 16: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宝玉见《燃藜图》心中不快,图里画的是什么?让宝玉情绪波动?
2022-08-11 15:48:08 来源: 探索红楼梦 广东  举报
2
分享至
《燃藜图》究竟画的是什么?

《燃藜图》是神仙劝世人勤学苦读的画面。




《拾遗记》里面有记载:刘向在成帝的后期,在天禄阁校勘书籍,他非常善于思考。晚上有一个老人,穿着黄色的衣服,拄着青藜拐杖,进入天禄阁,看到刘向在黑暗中独自一人读书。老人便在拐杖的末端吹了吹,拐杖末端有火焰冒出来,老人用拐杖的火焰照明,借着光和他说起天地开辟以前的事,也就是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前没有被文字记载的事。

刘向从老人那里听到了口授《洪范·五行》的文章,《洪范·五行》主要是对水,火,木,金,土五行的认识。刘向担心老人说的内容繁多,自己记不住,于是就立刻把衣服撕开,把老人讲的话记在衣服上。天蒙蒙亮的时候,老人准备离开,刘向问老人的姓名,老人说自己是天上的太乙仙人,天上的玉帝听说你博学多闻,知道很多事情,派我特地下来看你。老人说着便从怀里拿出竹子编成的书,里面记录着天地之间学问的书,并略微传授给他一些。后来,刘向又向儿子刘歆传授了老人之术。




关于藜杖?

用藜的老茎做的手杖。质轻而坚实。唐代王维《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安得舍罗网,拂衣辞世喧。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王维被安禄山的铁骑俘虏以后,安禄山想借助于王维的才华和名誉笼络人心,给王维安排一些虚职,王维不答应,但不答应又会失去自由,只有假装有病,被困在长安菩提寺经藏院里。这个期间他的好朋友裴迪与他来往密切,给他送来消息,这首诗就是托裴迪传出去的。王维是用另一种态度表明心迹,希望有一天能摆脱这尘世间的烦恼,拂袖而去,离开这喧嚣的世界。这诗中还藏着更深的一种含义,就是不管什么时候,脱离叛贼的囚禁,重返自由,作者是绝不会屈服的。“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表达作者拄着藜杖,走向桃花源,游乐于山水之间,过着陶渊明式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全首诗低调消极,一方面麻痹敌人又要表明心迹,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王维的真实想法?安史之乱平定以后,作者虽然免于一死,但还是降级使用。从此以后他过着半官半隐的田园生活。




《燃藜图》的两侧对联讲的是什么?

对联的内容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生练达即文章。这一副对联是儒家的传统观念,表达的是儒家思想中入世的一面,也是封建社会中用来评判道德的标准之一。什么是入世?置身于红尘俗世之中,在社会参加劳动,生活日常的一切事物,就叫入世。

这副对联就是讲人情世故就是学问,有一套应对人情世故的本领就是文章。对联和《燃藜图》是一套的,用来劝人取得功名,获得官职,从而得到较高的社会地位,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使家人,亲戚甚至朋友也能跟着沾光,获得利益。有这么一套理论在里面。

宝玉看到这些能不害怕?

宝玉最是怕有关于经济仕途的所有东西。贾府是把希望寄托于宝玉身上,宝玉不想承担这个艰巨的任务,就算是严厉的父亲贾政采取种种强迫他读书的措施,他却对仕途经济厌恶,对八股文章痛恨都没有改变,行为举止不能被常人所理解,也不管别人怎么议论他,只管沉溺在自己喜爱的事物中。所以当他看到《燃藜图》和对联的时候,态度变得很急躁,只想快速逃离。宝玉心里明知道自己该那样做但他不想,他选择待在自己的舒适圈,不想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10: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如海为啥不过继一个儿子?
之所以有这样疑问,是因为我觉得林如海过继子嗣、续弦对黛玉的未来最好。 我的设想是林如海过继一个儿子(林家虽然人丁稀少,但不至于连个旁系都没有),岁数要…显示全部 ​

关注者
402
被浏览
2,162,061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8
​6 条评论
​分享

查看全部 186 个回答
自然辩证魔
自然辩证魔​​
北京大学 经济学硕士
13 人赞同了该回答
林如海是隐喻的人物形象,他的看点和分析难点在于他的四个官职。第二回写了林如海家世是列侯,已经传了三世,蒙圣上恩典,又袭了一世,然后到如海就科举出身,他是前科探花,今已升到兰台寺大夫,今岁又被点了鹾政,也就是扬州巡盐御史。


甲戌脂批说,

“官职半遵古名亦好。余最喜此等半有半无,半今半古,事之必无,理之必有,玄极幻极,荒唐不经之处。”
说明了这四个官职不是随口一说,而是有寓意的。

本人认同霍国玲的多重映射一说,而第一回癞头和尚说“已到幻境”时,脂批说,“云书已到幻境也”,也是暗示了整部《红楼梦》都是一个幻境。

按照第五回脂批,

“是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作者瞒人处,就是作者不瞒人处,妙,妙,妙!”
那么,我们就能严格抠字,按照“九连环”的破解方法,依据草灰蛇线的提示,加上“大数据”原则,剔除孤证不立的孤证,而得到《红楼梦》的真相。

《红楼梦》多条线索写法与隐写明亡清兴史
关于《红楼梦》究竟写的是什么,存在着广泛的争议,正如鲁迅先生关于《红楼梦》命意的评论,“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红楼梦》中的通灵宝玉具有强烈的隐喻传国玉玺的特征,在索隐派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考证派的反驳很无力,也是人所共知。

关于《红楼梦》内容和人物原型的索隐,在民国初年就很热闹了一阵子,代表作有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还有邓狂言的《红楼梦释真》,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

关于《红楼梦》隐写明亡清兴史的人物原型对应关系,本人比较认可杜世杰在1974年出版的《红楼梦原理》的分析,他的著作于1995年扩充再版,更名为《红楼梦考释》。

后来的红学家们越来越重视《红楼梦》的多条线索,也就是多视角阅读,锻炼阴谋论和辩证法思维的问题。

所以,本人认为,甲戌本第二回关于林如海的这条侧批其实是隐喻林如海具有四个身份。

他的第一个身份,最末一代的列侯
列侯是汉代爵位,本来是秦代的爵位,叫彻侯,到了汉武帝因为避讳彻字改成了列侯。列侯有个名号,“万户侯”,不少列侯都达到了食邑万户,如卫青的长平侯二万五千户,霍去病冠军侯,董卓的嵋侯,这些都是县侯。也有如诸葛的武乡侯就低了一级,当然,蜀国小也是原因。林黛玉原型有董小宛影子,看正面不看脂批,相当于把叶小鸾身世嫁接到董小宛身上了,董小宛祖上当然也是董卓。

林如海是最后一世列侯,重点在于背面,隐喻他是汉家江山最后一代君主。所以,林如海与秦可卿同时死亡,是脂批说的,“一击两鸣”,“烘云托月”,“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隐写历史的手法。


与这个角色对应的林黛玉,隐喻南明,晚明。林黛玉谐音“林待玉”,暗示南明已经失去了大统,失去了道统,属于偏安一隅的小朝廷。

从这个角度看贾雨村,大概就是隐喻洪承畴了。贾雨村把林黛玉带到了荣国府,用明亡清兴史来看就是,崇祯上吊之后,洪承畴利用自己在大明的老关系到处招降明朝的文武旧臣,他的行为把大明朱家子孙变成了大清朝廷统治下凄风冷雨中的孤儿。

林如海写信给贾政,帮贾雨村求官职,用明亡清兴史代入,就是崇祯在条件不恰当的时机,逼迫洪承畴出战,主动进攻后金,导致惨败,洪承畴被俘后投降后金。也就是说,崇祯事实上充当了后金的运输大队长。

他的第二个身份探花郎,则是借用了吴梅村的榜眼
把榜眼稍微改造了一下,是为了引出真正的第一作者。之所以说这是吴梅村,是因为林如海是苏州人,书中的甄士隐,黛玉,妙玉也都是苏州人,他们之间无疑是具有暗中线索关系的。甲戌本“至吴玉峰则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明显地具有隐喻吴梅村的涵义,是不容否认的。民国初年邓狂言就猜出来了对吴梅村的隐喻意义。


甲戌本在介绍林如海名字时有脂批,“盖云文林学海也,总是暗写黛玉”,这就是引入了林黛玉的背面,是个男人,是个翰林,“文林学海”是翰林的字面寓意,潜伏了袁枚的线索。

下图是堪称转世吴梅村的袁枚。


曹頫曹天佑家族缺少科举基因,上下几辈都是捐监生起家,本来就是包衣,是服务生/侍卫的身份,伺候人的。

第三个身份是盐课林老爷,对应的曹寅
百度姓氏起源,曹姓是林姓的主要起源,曹姓也是朱姓的主要来源。

周春的《阅红楼梦随笔》中说,

“其曰林如海者,即曹雪芹之父楝亭也,楝亭名寅,字子清,号荔轩,满洲人,官江宁织造,四任巡盐。”
从这个角度看,林黛玉就是对应的曹天佑。


百科林如海条目说盐课林老爷是隐喻李煦,实在是太过肤浅,经不起较真。
书中林黛玉到荣国府投亲,如果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那么曹家和李家门当户对,祖上身份也差不多,李煦的父亲李士祯曾经担任过广东巡抚,应该是正二品到从二品之间,曹寅的嫡母是康熙保姆孙氏,生母是顾氏,李煦的嫡母文氏是康熙的奶妈,丝毫不比孙氏地位低,按照新近发掘出来的史料,李煦妻妾数量明显比曹寅更多,子女也更多,曹寅去世后李煦升任户部右侍郎,从二品。李煦被抄家时,家产总值约12万两纹银,而曹頫被抄家时只有几万两,接近李煦家产的一半。假设李煦被抄家后有后人以漏网之鱼身份到曹家投亲,不可能像黛玉到荣国府那样小心翼翼,唯恐说错一句话,而当时的曹家男丁只有嗣子曹頫和幼子曹天佑,曹家也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声势气派。


黛玉投亲的故事如果用曹寅后人投亲来解读,就是曹天佑到平郡王府投亲,这个时间,曹天佑刚好13岁,而曹天佑见到的宝玉,应该是对应福静,他后来给曹天佑提供了不少帮助,如出头向隋赫德索要家产,算是个好表哥。与曹天佑对应的王熙凤就是曹佳氏。曹佳氏本来是曹天佑的亲大姑,书中给降了一辈,至于贾母就是没有依据的了。

贾母是史太君,护官符史家拆解实际姓李,“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阿房宫在陕西咸阳,所以史家肯定是隐喻皇家,还是陕西的皇家,“史”字也隐喻他家是古人,“共十八房”,暗含李字,尚书令对应唐太宗李世民在登基之前的官职,“京中十房,原籍八房”,伏“寅”字。曹寅夫人是李煦的族弟李月桂的女儿,算是李煦的堂妹或族妹,那么史太君就是对应的曹寅的夫人,所以,这里凌乱了。

同样隐伏了凌乱的还有裕瑞的《枣窗闲笔》。裕瑞说

“闻旧有《风月宝鉴》,又名《石头记》,不知何人所笔,曹雪芹得之,以其所传述者,与其家之事迹略近,因借题发挥,将此部删改至五次,愈出俞奇”,
也是话中有话,不是说好的自传吗,为啥要“愈出俞奇”?这里肯定有机关和悬疑。另外,裕瑞说“曾见批本,卷额本本有其叔脂砚之批语,引其当年事甚确,易其名曰《红楼梦》”,又是说的十分肯定,而在前面写成书却说,“闻”,也是带上了大仙说话时烟雾缭绕的风气,需要警惕。

林如海还有一个身份是兰台寺大夫
这也是杜撰的,假借汉唐的官职,据有关史料:

《通典、职官、御史台》:后汉以来谓之御史台,亦谓之兰台寺。《通典、职官、秘书监》:龙朔二年改秘书省为兰台。《后汉书、百官公卿表》: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

《后汉书、百官志》:兰台令史六百石。【注】掌奏及印工文书。班固任兰台令史,受诏撰光武本纪形同史官。兰台原为汉代宫廷藏书之所,由御史中丞主管。御史中丞另外兼管都察院/御史台。
唐代有名称近似的官职,兰台大夫,近似为秘书丞,唐代为从五品,但是唐代官员的品级偏低,如尚书令或者中书令这种中枢行政首脑也仅仅是正二品,相当于宰相的左仆射仅仅是正三品,尚书为从三首,而清代的六部尚书为从一品。那么,对应到明清,兰台大夫就应该是侍读学士级别,应该是从四品或更高品。

但是,兰台寺大夫比兰台大夫加上了寺字,类似于督察和督察院的关系。兰台是一座类似于殿阁的建筑,兰台寺就是一个大院,包含一群建筑,应该又提高了一级,所以,兰台寺大夫应该是隐喻御史中丞两个职责中专管宫廷方案史料的部分,与翰林院掌院或国史馆总裁意思接近,地位稍低,类似于司马迁的太史令。

太史令对应到明清就是国史馆总裁,一般正职由大学士担任,副职由尚书/侍郎担任。

这个角色对应的是江南甄家,第二回贾雨村说的,“远的不说,只金陵城内,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家”。体仁院真实历史中不存在,是个杜撰名词,近似词为体仁阁,《清实录乾隆实录》体仁阁条目说明,体仁阁也有国史馆意义。书中用这个词,是因为体仁阁是乾隆十三年设立,而尹继善在这一年以户部尚书充国史馆正总裁,加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在三殿三阁制内阁中排名垫底,与协办大学士地位也相差不多。当时体仁阁大学士职务空缺,第一位体仁阁大学士黄廷璋是在1762年才被任命。

这一条对应的黛玉也是袁枚,袁枚自认是尹继善的门生。从黛玉是袁枚的角度看,贾宝玉就是曹頫,脂砚斋。所以在庚辰本第二十一回回前诗写了“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两句。从这个角度看贾雨村,是林黛玉的老师,还有带林黛玉到荣国府,都是在隐喻尹继善,贾母也隐喻尹继善。而黛玉在荣国府小心翼翼,不敢多说一句话,用来形容袁枚中进士之后在满清官场的地位也十分恰当。


贾母说林家死绝了,一个意思是曹寅家人口不旺,另一个意思是朱家被灭门了。

林如海捐馆扬州城,也有隐喻史可法的意思。
不看脂批,把《红楼梦》当做俊男美女才子佳人故事看,那么林黛玉也有董小宛和未嫁人而早夭的才女叶小鸾相互嫁接的身份。董小宛幼年丧父,家产被仆人所花式窃取,其父亲在世时曾经经营绣庄。后四十回黛玉焚稿断痴情,又借用了张岱《陶庵梦忆》记载的冯小青生平改编了一下,但是其隐喻的人生哲理和历史哲学意义又大大高于冯小青身世,完美地延续了戚蓼生序所说,“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而按照乙卯本第十二回脂批,“此书表里皆有喻也”,第八回脂批“石头记立誓一笔不写一家文字”,则是隐喻在人生战场上,在“成王败寇”法则下,“尽信书不如无书”。

林如海与秦可卿同时死亡,隐喻汉家江山没了,落入外族满人手中,是隐史的“复式记账法”
秦可卿影射崇祯,林如海的官职都是汉人朝代的代表性官职,如列侯,如兰台寺大夫。

参考第一回,

【甲戌眉批: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致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cun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刳ku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误谬。】
编辑于 2023-07-31 22:40・IP 属地江苏
​赞同 13​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更多回答
好好组织语言哦
好好组织语言哦​
林如海:一群被当牛马,没摸过女生手的货色,来怀疑我这个年纪亲亲就当了探花郎(全国第三),娶了国公府千金的人,还是皇帝心腹的人的智商?

发布于 2024-01-28 17:47
​赞同 2698​
​36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串串吃毛豆
串串吃毛豆
知乎上不常说只有男人最懂男人吗?

而男人是利益动物。

知友们可以尝试一下代入一下养子视角上知乎来提问:

提问:养父死了,我继承了大宗遗产,但有个常年生病的姐妹,我该怎么办?

问题说明:这个姊妹没有血缘关系的,每个月看病要花一大笔钱,出嫁又要花一大笔,还要请一大堆丫鬟婆子照顾她,好肉疼。不给她花钱我又怕被人戳脊梁骨。不过她长得很好看,要是被哪家权贵看上,嫁出去说不定能结个豪门亲戚。不过我跟她也不太熟,她嫁得好未必会帮我。有没有办法让她死快点又看不出痕迹(划掉)?

————更新线—————

已经送到庙里修行了,谢谢知友们出的主意。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9-7 19: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如海上任几年就有5万两白银,他是个贪官吗?林家的爵位很蹊跷

安阳源易缘

2024-09-07 08:02河南

林如海上任几年就有5万两白银,他是个贪官吗?林家的爵位很蹊跷

贾家建大观园的巨额钱财从哪来?笔者以前写文说过,至少5万两白银是林家的绝户产业!

有网友就给算了一笔账,按照林如海的年薪,林家根本就积攒不了5万两白银,除非林如海是贪官!

按照正规渠道,林家真的不配拥有5万两白银吗?

在贾史王薛的财富严重缩水的时刻,林家会一枝独秀,仓廪满仓,银库充足吗?

答案是——会!


林家的巨额财富来源,就在林家祖上的爵位——列侯。

林家的爵位,绝不简单,四大家族组团,都拍马难及……

林如海的俸银不值一提

林家的产业来源,有两部分:一是林如海的薪俸;二是林家祖上的爵产。

林家的五世列侯,到林如海这代,已经没有爵位,自然也没有爵产。林如海的收入来源,主要是薪俸。

林如海的官俸年薪有多少?这涉及到明清官员俸禄制度。

明清官员的官俸,在历朝历代中属于低水平。尤其和大宋相比,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清雍正帝为了消除贪腐,大胆施用了养廉银制度,大大开源了官员的俸禄。


但《红楼梦》成书时间,在雍正朝之前,官员的收入自然不多。

具体到林如海本人,有多少呢?

所谓“官至九品,俸禄自厚”,品阶对官俸影响很大。

林如海虽是前科探花,前途无量,但却是新贵,翰林入仕,品阶一般从六品起步,且其无爵,官品不会超过四品。

六品至四品的年度官俸为白银60两-105两,米60斛-105斛。

这点官俸是什么购买力?

是一顿螃蟹宴的钱,是刘姥姥一个庄户人家一年的支出。

“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到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
这点钱,足以维持林家的开销吗?

不知道,但要凑够林家5万两白银的储蓄,林如海至少需要干500年!


这么算下来,林家的巨额财富,难道真的是林如海贪墨来的吗?

不是!

最清贵的世家

在林家的巨额财富中,林如海的官俸不值一提。林家的财富密码,就在林家的祖上——五世列侯。

林家是红楼中最清贵,也最显赫的世家,贾家根本拍马难追!

五世列侯代表什么你知道吗?

1、五世难能可贵

贾家号称百年望族,至贾赦、贾政不过才第三代,到第四代贾琏、贾宝玉,根本都无爵无职了。

而林家是五代,且代代侯爵,其门楣之尊荣,可想而知!

2、节俭持家。

贾家的衰败,源于2个因素:一是奢靡无度;二是子孙教育不善,子孙虽多,都是吃货、纨绔。

而林家的家风,是崇尚节俭。

“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
吃穿住行,细节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教养。林如海教女“惜福”,自然是父亲血脉里就有这种善意,这是独属于林家的家传。


林父教女惜的是什么福呢?“务待饭粒咽尽”。

古人相信,人之血脉精神,靠的是五谷滋养。粮食是人的恩人,必须尊重以待。这是惜福。

惜福的人,必然会节俭,这是持家之道。

林家既开源,又有节流之道,自然为积攒下家私,打下基础。

贵不可言的列侯

其实,不管开源,还是节流,对巨额财富的积累都有限。

林家巨额财富的积累,还有更大的秘密——林家的列侯,是前朝官爵。

列侯,明清根本就没有这爵名。

林家的爵位是什么朝代的?

1、来时本姓秦。

“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似在宝玉之上。只是羞羞怯怯,有女儿之态……”
这是宝玉第一次见秦钟时的描写。

秦钟是“举止风流”,黛玉是“风流袅娜”。怎么样,除了性别,秦钟和黛玉是不是非常像?

其实秦钟是黛玉的一个影射啊。

“设云‘秦钟”,古诗云:‘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


黛玉和秦钟的本来面目,就是秦,先秦之人。

林家祖上亦是先秦之爵位。列侯是先秦二十等爵制的第一等爵位。

历史上,吴越争霸时的范蠡,就是因功被封为列侯,那贵不可言。

明清“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中,国公是第一等爵,其实林家也是。

2、林家比宁荣两府更贵。

先秦爵位,和明清爵位相比,更尊贵。

因为先秦之爵,不仅有食邑,还有封地,是诸侯国;而明清则只有食邑无封地。

林家之富,是治理诸侯国集聚起来的财富,五代之资产。

3、林家祖上是谁?

林家祖上是谁?是哪个诸侯国?

你知道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姻缘,在明清金陵地区叫什么吗?


叫“姑血倒流”,也叫“骨血倒流”——姑姑的女儿嫁给舅舅的儿子,血脉回流了。

这是一种婚姻禁忌!

为什么曹翁安排宝黛的婚姻,恰恰是禁忌呢?

因为这是曹翁设置的一个指路明灯,告诉你顺着林家的血脉往上追溯,你看林家的祖上是谁!

是林坚!

林坚的父亲是谁?是比干!古今封为财神的比干!

当初比干被剖心而死,其家族被追杀,比干妻子怀遗腹子于长林山生下一子,武王赐其林姓,给予封邑,食禄!

林姓,世代清贵,状元探花世代层出不穷。

你说,财神的子孙,能不富吗?林家世代富贵的原因,不是贪腐,而是清贵传家!

林家绝户的血泪真相

“五”在古代文化中,有很重要的位置,所谓九五至尊,五的含义是“多”,是“富”,是“繁盛”。

林家五世列侯,“五”不是实指“五世”,而是历朝历代的意思。


林家历代都是列侯,为啥到林如海突然没了爵位了呢?

按照明清的爵位制度,也该是逐代递减才对,为啥突然没有了呢?

因为红楼时代是末世,读书人都是禄蠹。林家五世的荣耀,一朝就死绝了。林家也成绝户了。

“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
林家就像独活在红楼世间的家族,孤零零没有臂膀,因为周围俱是禄蠹,林家是独活。

“得风不摇曳,无风偏自动”,这就是中药中的一味——独活!

一株独活草,藏着林家绝户的血泪。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感谢大家阅读完整内容。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和评论,留言或私信互动。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9-12 09: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孟子·离娄章句下》,原文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亦五世而斩”。“泽”是指一个人的功名事业对后代的影响;“斩”,意谓断了,没法再继承。

基本信息
作    者
孟子

作品出处
《孟子·离娄章句下》


文学体裁
文言文

作品名称
五世而斩定律

目录
1词典解释
2词语分解
3历史典故
4原文
5翻译
6注释
折叠编辑本段词典解释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君子之泽(德业,恩泽),五世而斩(断绝);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私,窃自;淑,善,此指承继修养)诸人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君子流传的德业,大约可传五代,才能断绝;平民流传的事业,也大约可以传绪五代。我虽不能亲身做孔子的学生,但孔子的德业却没有断绝,我尚可从授业人那里学来,得到继承修习。

以上这段话,在继承发展儒学方面,其词似谦,然自任实重。后以此常说明,先人先世传于后世的恩泽,由于社会情况的变化,必将归于断绝,故不可吃老本,要不断进取,才能发展。

折叠编辑本段词语分解
君子的解释 1 ∶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彼君子兮。——诗·魏风·伐檀君子不齿。——唐· 韩愈师说君子寡欲。——司马光训俭示康君子多欲。2 ∶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不亦君子乎。——论语君子有不战。——孟子·公孙丑下君子博学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典故
海浅蓬莱

同“沧海桑田”。北周 庾信思旧铭:“海浅蓬莱,鱼鳖与蛟龙共尽。”此指国难。[1]​

折叠编辑本段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1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2也。”

折叠编辑本段翻译
孟子说:“君子的流风余韵,传了五代便断绝了,小人的流风余韵,传了五代也断绝了。我没有能够成为孔子的学生,我是私下从别人那里学来的。”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
(1)泽:泽惠,影响,流风余韵。

(2)私淑诸人:淑,借为“叔”,取;诸,“之于”的合音字;人,别人,他人。

参考资料
1.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 词典网 . [2023-12-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9-12 09: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如海死因找到了!曹雪芹两点隐写林如海之死才是贾家抄家关键
自石湾泿花飞舞 2019-02-22   |  4381阅读  |  4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秦可卿突然死亡,给贾家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爬灰”丑闻。秦可卿葬礼上的种种僭越不轨的隐秘事,使得贾家如走钢丝,稍一不慎就会粉身碎骨。贾家暂时没事,并不表示没有危机,反倒危机重重。因为与秦可卿同时死去的另一人,才彻底为贾家敲响覆灭丧钟。

林如海死因找到了!曹雪芹两点隐写林如海之死才是贾家抄家关键

正闹着,人回:苏州去的人昭儿来了。凤姐急命唤进来。昭儿打干儿请安。凤姐便问:回来做什么的?昭儿道:二爷打发回来的。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灵到苏州,大约赶年底就回来。二爷打发小的来报个信请安,讨老太太示下,还瞧瞧奶奶家里好,叫把大毛衣服带几件去。

红楼梦的时间是笔糊涂账,那边年底林如海病了贾琏带林黛玉前脚走,王熙凤还在盘算行程,秦可卿突然就死了。秦可卿烧五七,旺儿回来禀报林如海九月初三没了,证明也就是秦可卿死的同时,林如海也死了。而林如海之死传出的信号特别不好。

林如海死因找到了!曹雪芹两点隐写林如海之死才是贾家抄家关键

林如海死为贾家带来了两个非常不好的影响。

第一,彻底切断贾家与皇帝的香火情。

林如海死前,贾元春在皇宫根本不受宠。反倒是林如海出任巡盐御史,体现出皇帝的绝对信任。自古盐政肩负国家赋税半壁江山,非皇帝信任者不可担任。以清朝为例,康熙朝两淮巡盐御史多是康熙发小曹寅与宠臣李煦轮班兼任。乾隆朝则是大舅哥高恒长期担任。林如海能被皇帝委以重任,可知皇帝对其信任。

皇帝如此信任林如海,作为贾家女婿,等于皇帝对贾家抛出橄榄枝,也对贾家高看三分,期待贾家这样几辈子的老臣投怀送抱,而不是送个女儿进宫做外戚。这是皇帝的帝王之术,也是贾家为人臣子所要拥有敏感度。林如海在,皇帝与贾家香火情不断,远比给贾家外戚身份宠信更好。林如海一死,贾家断了与皇帝香火,哪怕元春晋升,也无法修补,因为贾家失去林如海就走错了路。

林如海死因找到了!曹雪芹两点隐写林如海之死才是贾家抄家关键

第二,林如海作为贾家航行的明灯灭了。

贾家之所以会在贾元春省亲上走错路,站在太上皇一边与皇帝对立。在于贾家缺乏有识之士,目光短浅,只看到了短期荣耀,忽视了省亲带来的巨大隐患。如果林如海在,以林如海的见识,应该会影响贾家的决策。

林如海举荐贾雨村,贾政接到信之后从善如流,表现出对妹夫的绝对信任。元春是贾政的女儿,省亲之事必然是贾政牵头决策。林如海作为皇帝亲信,一定会阻止贾家听从太上皇旨意筹划省亲。贾政有林如海分析利弊,不排除打消省亲念头。那样,林如海居中牵线,贾家完全站在皇帝一边,怎么可能被北静王拉拢,最后被抄家。

曹雪芹之所以安排林如海与秦可卿一同死去。林如海之死断了贾家与皇帝的香火情,贾家失去一双有政治远见的眼睛。秦可卿之死,葬礼给了北静王拉拢贾家的可乘之机,逼得皇帝不得不晋升元春安抚老臣结党。与贾家生出嫌隙。结果贾家操办省亲与皇帝决裂,更参与北静王不轨行径,导致被抄家。起因就是秦可卿与林如海之死带来的连锁反应,可见曹雪芹下笔埋伏线索一丝不漏,令人赞佩!

【文/君笺雅侃红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9-12 09: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日,偶又游至淮扬地面,因闻得今岁盐政点的是林如海。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甲戌侧批:盖云“学海文林”也。总是暗写黛玉。]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甲戌眉批:官制半遵古名亦好。余最喜此等半有半无,半古半今,事之所无,理之必有,极玄极幻,荒唐不经之处。]本贯姑苏[甲戌侧批:十二钗正出之地,故用真。]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

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甲戌眉批:可笑近时小说中,无故极力称扬浪子淫女,临收结时,还必致感动朝廷,使君父同入其情欲之界,明遂其意,何无人心之至!不知彼作者有何好处,有何谢!报到朝廷高庙之上,直将半生淫朽秽资睿德,又苦拉君父作一干证护身符,强媒硬保,得遂其淫欲哉!]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甲戌侧批:要紧二字,盖钟鼎亦必有书香方至美。]之族。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甲戌侧批:总为黛玉极力一写。]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甲戌侧批:带写贤妻。]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甲戌侧批:看他写黛玉,只用此四字。可笑近来小说中,满纸“天下无二”“古今无双”等字。]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甲戌眉批:如此叙法,方是至情至理之妙文。最可笑者,近小说中满纸班昭蔡琰、文君道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9-22 08: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千秋岁·水边沙外
[ 宋 ] 秦观
原文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译文
散译

浅浅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悄一悄地溜走了。花影摇曳,莺声呖呖。因人在外地漂零,不能在一起喝酒,彼此相思,衣带也宽松了。所等之人迟迟不来,同自己相对的只有黄昏天边的碧云。

一忆往昔汴京金明池相会,同僚们一块乘车出游。握手言观处,今日还有谁在?回到皇帝身边的好梦破灭了,一照镜子才发现容颜渐老。好的光景不再,官僚们的愁苦如海深。

注释
①碎:形容莺声细碎。

②飘零:飘泊。疏酒盏:多时不饮酒。

③宽衣带:谓人变瘦。

④西池:故址在丹阳(今南京市),这里借指北宋京都开封西郑门西北之金明池二秦观于元佑间居京时,与诸同僚有金明池之游会。

⑤鹓鹭:鹓(yuān)鹭,谓朝官之行列,如鹓鸟和鹭鸟排列整齐有序。《隋书·音乐志》:“怀黄绾白,鹓鹭成行”,鹓鹭即指朝廷百官。飞盖,状车辆之疾行,出自曹植《公宴》:“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这里代指车。

⑥日边:见《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入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间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口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后以日边喻京都帝王左右。清梦:美梦。

⑦朱颜:指青春年华。

⑧飞红:落花。

作者介绍

秦观
秦观(1049年—1100年9月17日),字少游,一字太虚,江苏高邮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北宋文学家、词人,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代表作品:《鹊桥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曾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9-22 08:39: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红楼梦》细节来看,贾母并不喜欢女婿林如海
[color=var(--GBK03A)]红楼不红

[color=var(--GBK04A)][color=var(--GBK04A)]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红楼梦》中有很多悬而未决的疑问,比如贾母与女婿林如海的关系,由于书中并未有林如海与贾母交际、相处的情节,所以这个问题一直以问号的形式存在。但笔者近日看到不少论者提出这么一个观点:林如海初送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就已经跟贾母达成协议,让黛玉嫁给宝玉,将黛玉的亲事委托给贾母!
在这个思路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林如海的遗产,应该以林黛玉嫁妆的形式全部交由贾母保管,甚至有论者认为,荣国府元妃省亲,所用的财产就是林如海寄存在贾府的黛玉的嫁妆!
笔者细按《红楼梦》文本,只能说这些论者脑洞太大了,完全是根据自己的想象,脑补了这一段情节,推断的依据也全都是主观猜测——林如海巡盐御史的肥差,怎么会没钱?林如海去世,怎么可能不提前给黛玉找好婆家?总之无丝毫文本证据,全凭自己的本能想象来进行编撰。
据笔者对《红楼梦》文本的分析,贾母与林如海的关系应该并不好,准确点说,是贾母对林如海这个女婿心存偏见,笔者以下来细细分析。
贾敏新丧,贾母便立刻派人前来接黛玉
第一处疑点就是贾母派人来姑苏接林黛玉这个行为,彼时贾敏刚刚去世,林如海悲痛欲绝,林黛玉也因母亲去世,身染疾病,正值父女两人互相舔舐伤口的时候,贾母忽然说要接林黛玉回贾府,值得注意的是,贾母没有提前通知,直接命人开船过来,直言要接黛玉走,附上原文:
如海道:“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那女学生黛玉,身体大愈,原不忍弃父前往,无奈她外婆致意教去。——第3回
历来读者读此情节,都将重点放在了贾母疼爱女儿贾敏、外孙女林黛玉上,却忽略了这个行为本身其实很不妥当。
诸君可以设身处地地站在林如海的角度,你妻子刚刚去世,岳母突然派来一只船,说怕外孙女儿无人依傍教育,要将其接走,而且不是征询你的意见,只是通知你,甚至提前连书信都没有一封,直接连接黛玉的船都开过来了,如此小小细节,足见贾母其实并不是很喜欢林如海这个女婿,甚至笔者怀疑,贾母甚至心理上会因为林如海没有照顾好贾敏而心怀怨愤。
林如海病重,贾母不情愿送黛玉回姑苏
如果上述例子不足以说服诸君,我们继续往下看。及至第12回,彼时林如海病重,专门写信让林黛玉回姑苏一趟,贾母闻知这个消息后的反应是这样的:
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贾母听了,未免又加忧闷,只得忙忙的打点黛玉起身。宝玉大不自在,争奈父女之情,也不好拦劝。于是贾母定要贾琏送她去,仍叫带回来。——第12回
人家林如海是黛玉亲生父亲,来贾府接女儿,却是先送来书信,可见林如海之探花郎到底胜贾母此等妇人一筹。
贾母听闻林如海要接黛玉回去,她的第一反应是“忧闷”,这忧闷是为林如海的病情担心吗?并不是,从“只得忙忙的打点黛玉起身”一句可以看出,贾母很不情愿让黛玉回去,只是苦于林如海是黛玉亲父,况且病重,接女儿回去名正言顺,无法阻拦,故只得顺从。
除此之外,贾母专门安排贾琏去送黛玉回去,并命贾琏“仍叫带黛玉回来”。若是正常思维,黛玉父亲病重,贾母作为岳母,是否应该关心下女婿的身体?林如海重病,林黛玉是否应该多陪父亲一些时间?这些贾母统统没有考虑,她只想着赶紧将黛玉再接回来。
不知诸位怎么看,笔者反正是没有看到贾母对林如海有丝毫的关系,因此也无法信服所谓的“林如海将黛玉终身大事托付给贾母”这样的猜测,况且在男子本位主义下的封建社会,林如海与贾政关系甚好,若要安排黛玉婚事,也是书信给贾政委托照顾,何以交给贾母一介妇人?
贾母为何不喜欢女婿林如海?
在以上推论的基础上,笔者想继续谈谈自己对贾母、林如海关系的猜测。
贾敏当年嫁给林如海,必然不是贾母做主,而是贾代善。因为贾敏是贾母最喜欢的孩子,用贾母自己对黛玉的话说:“我所疼爱者,唯有你母。”可见相比贾赦、贾政,贾母最疼爱的孩子只是贾敏一人,如此这般溺爱女儿,安能愿意远嫁女儿去姑苏?
所以,贾母不喜林如海,恐怕有一定原因是因为林如海“抢走”了自己最疼爱的女儿,加上其后贾敏病逝,贾母恐怕更加抱怨林如海未能好好照顾自己女儿,岳母不喜女婿,恐由此而来。
而贾敏当年之所以嫁给林如海,则是荣国公贾代善的决定,荣国府第二代,正在面临由军功转向科举的转型时期,简单来说,贾府不能仗着老祖宗打仗拼下的这点家底坐吃山空,只有督促后人好好读书,考取功名,完成由武向文的转型,贾府才能维持长期繁荣。
所以我们看到,贾政读书用功,原欲以科甲起身;贾敏被嫁给了探花郎林如海;甚至贾府第四代,贾珠娶了国子监祭酒之女李纨(相当于教育部部长的女儿)......
贾代善、贾政这一枝都很清楚贾府未来的走向,反观贾赦则眼光、格局都差了很多,所以他也不督促儿子好好读书,儿子贾琏只摸爬滚打于世俗事务之中,婚姻也跟其他四大家族联姻(贾琏迎娶王熙凤),,这可能也是为何荣国府是贾政二房管事。
所以,贾代善当年让贾敏嫁给林如海,是很好的一步棋,林如海书香世家,祖上袭过列侯,林如海自己又争气,凭本事考中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得到皇上信任,被钦点为巡盐御史。贾敏嫁给林如海,无疑拓展了贾府政治实力的延伸,对于贾家未来的发展是很有益的,但可惜的是,谁也没料到林如海竟病逝了。
但这些贾母从来没考虑过,她想的仅仅是自己最疼爱的女儿被嫁去了姑苏那么远的地方,以后再也见不着了,家族利益什么的,从来不在她的考虑范围之内,包括其后贾家经济衰败,贾母照常奢侈花费,到底是“我百年后,哪管你们的波浪滔天”,由此观之,说贾母是“小妇人”心态,恐怕一点儿也不为过。




[color=var(--GBL05A)]发布于 2020-10-01 17:46
红楼梦人物

红楼梦(小说)

林黛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1 22:08 , Processed in 0.07352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