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三钟山怀古·石头城李煜//陈叔宝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6
 楼主| 发表于 2024-9-7 18:3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曹雪芹之“死”的真相,全在“被诏出凡尘”这句话里!
首发2024-01-04 09:01·My半部红楼
在研读《钟山怀古》这首谜语诗时,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就是在“无端被诏出凡尘”这句诗里,暗隐作者有一段离奇的经历,那就是“被诏出凡尘”!“被诏”一词就是“奉诏”的意思。“出凡尘”一词就是出家修行的意思!

由于《红楼梦》是作者“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写成书的,再根据书中批语等提示,可知书中故事就是作者亲身经历的隐写,由此也说明《红楼梦》是一部纪传体性质的小说!


既然作者有“无端被诏出凡尘”这样的经历,那该怎么解释呢?这个“诏”字可不是一般的写作用字!恐怕只有一种解释是最合理的——作者曾有“奉诏出家修行”这样真实而又荒唐的经历!书中甄士隐的出家、贾宝玉的最终出家,和书中批语对作者出家经历的暗示,也可以看出其出家的影像。

结合以前对作者曹雪芹身份的分析,即他是江宁织造曹寅儿子曹颙的身份,自己本身也当过织造官员,可他在继任织造一职仅仅两年的时间就在京中病死了,怎么会写出其身后自家发生的事情呢?说来比较魔幻,问题就出在其“奉诏出凡尘”这个问题上!

根据书中“此是身前身后事”和“梦幻识通灵”的描述,再加上上述的分析,曹雪芹具有假死真隐身的经历,否则曹雪芹就是有特异功能!既然作者有“无端被诏出凡尘”的经历,结合其在织造岗位上突然死亡的事实,这就是他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突然“病死”的真正原因!

对其在织造岗位上突然死亡一事,这可是质疑已久的一件事情,忽然发现了其真正的“死”因,顿有如释重负的感觉,正应了那句话——事出反常必有妖!原来史料中的不合常规之处,也就有了比较合理的解释!


康熙年间,按惯例三大织造官员是轮流于年底进京面圣的,其余时间的所见所闻都是通过密折直奏康熙帝的!在康熙五十三年底,本该江宁织造曹颙集中押运龙衣进京,在京过春节,可康熙五十四年的正月里,苏州织造李煦却同时在京,而且在其“死”后,康熙帝首先征求他的意见,以为其孀母物色合适的过继子!

这是怎么一回事?分析下来只有两种情况:一是李煦有高度机密之事需要面奏康熙帝,于是破例与曹颙一起进京面圣;二是康熙帝有要事面授,宣他提前进京!还有一件不合常规之事,就是曹颙“病死”后,过继给曹颙之母、又继任织造一职的曹頫也同时在京!

曹頫因父母早亡,一直跟在曹寅身边长大,他的三个哥哥也是在伯父家工作和生活,以至于外人,甚至官方,都以为他们也是曹寅的亲儿子!例如,在康熙二十九年四月初四日《总管内务府为曹顺等人捐纳监生事咨户部文》里,将曹颙叔叔的长子曹顺、三子曹颜归到了曹寅的名下。这可是正规的官方文件!索亚说,曹頫这时候在京,若非在康熙帝身边当差,就是提前安排好的!

此时的曹頫还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自称“黄口无知”,似乎还不到进京在内务府当差的年龄,内务府档案中也没有这方面的任何记载。那他为什么会与李煦一起待在京中呢?这是一个很大的疑点!按照曹颙有“被诏出凡尘”的经历来分析,那他与李煦是提前被诏进京待命的,个中缘由恐怕只有康熙帝和李煦知道!


现摘取部分史料,以证上述之事——

——康熙五十四年正月初六,按惯例押运龙衣进京面圣的曹颙突然病死,康熙帝“叹息不止”,觉得“此子甚可惜”,“对他曾寄予很大的希望”。

——康熙五十四年正月十二日,内务府有一奏事折引用康熙帝话说:“现李煦在此,著内务府大臣等询问李煦,以曹荃之子内必须能养曹颙之母如生母者才好......本日,据李煦禀称:奉旨问我,曹荃之子谁佳?我奏曹荃第四子曹頫佳,可为曹寅之妻养子。”

——三月初七日,曹頫在奏折内说:“奴才于二月初九日奏辞南下,于二月二十八日抵江宁省署,省觐老母,传宣圣旨........”从南京到北京,一来一去,行程接近四十天,从曹颙正月初六死去,到一切事安排妥当,曹頫于二月初九启程南下,期间仅有一个月挂零的时间!

——三月初十日,李煦在奏折内说:“臣与曹頫叩辞行在南回路上,闻臣妹曹寅之妻李氏感激万岁命曹頫承继袭职隆恩,特起身进京叩谢........臣煦于三月初二日到江宁织造署内,即向泛妹宣示恩旨.......”

总结一下:

(一)正月初六,曹颙病死。正月十二日,钦定曹頫过继给曹寅之妻为嗣,并补放江宁织造一职。二月初九日,曹頫与李煦奏辞南下,于二月二十八日抵达江宁。三月初六日,曹頫正式接印视事。

(二)曹颙病死疑点重重:恰在进京面圣期间;李煦恰好也在京中;继任者曹頫恰好也在京中;从曹宣四个儿子中挑选曹頫作为过继者,是李煦所出的主意!

再从《钟山怀古》中得出曹颙有“被诏出凡尘”的经历后,将其与上述疑点进行比对分析,就会恍然大悟,原来曹颙之假死是康熙帝亲自安排的,怪不得他能知道自己的“身前身后事”,而且还能“通灵”呢!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曹雪芹的经历可真是充满了“梦幻”,也可知“无才补天,幻形于世”的真正含义!这可真是我们连想都不敢想的离奇古怪的事情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6
 楼主| 发表于 2024-9-7 18:35:5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里薛宝琴十首怀古绝句之《钟山怀古》谜底揭秘
作者:张许文


(一)薛宝琴的谜语:钟山怀古

看书中五十回末描写:宝琴走过来笑道:“我从小儿所走的地方的古迹不少,我今拣了十个地方的古迹,作了十首怀古的诗。诗虽粗鄙,却怀往事,又暗隐俗物十件,姐姐们请猜一猜。”

其中的第三首是《钟山怀古》: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猜谜有猜谜的规矩,一条谜语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谜面、谜目、谜底。谜面好比考题,谜目是指示答案的范围,谜底显然就是答案了。猜谜语的规则是:底不重面,面要成文,字宜规范,事需符实。

《红楼梦》有十四个谜语没有告诉你谜底,显然是“石头”想考考后世读者的智商,看看到底是你们后世的人厉害还是我石头牛叉,分别是李纨的一个,宝玉的一个,宝钗的一个和黛玉的一个,还有就是薛宝琴的十个。

宝玉、黛玉和薛宝钗的谜语都是大雅,以后有时间分别和大家探讨。


(二)谜底确实不登大雅之堂

薛宝琴的“新编怀古诗”,明确的告诉大家,迷目是“俗物”,并且“诗虽粗鄙”,都是要与“雅”划清界限。我认为主要原因是薛宝琴的父亲是商人,商人是最讲实际的,最接地气的,不讲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闲话少说,还是回到谜语的谜面,仔细想想什么俗物能够完全的与谜面“契合”?

薛宝琴眼里的“钟山”,到底是南京的钟山还是黄石市阳新县的钟山不得而知,去争论没有啥意义。


现在我把谜底公布一下:便便口。当然是人类的。

我懂的,很多人会觉得无法接受,可是我觉得必须愿赌服输,既然定下了规则,我只要没有违反规则,即使你不喜欢,该接受必须接受,就像美国十分不希望甚至讨厌在某些领域被中国超越一样,你不喜欢是你不喜欢,你要承认游戏规则,承认事实。

如果你质疑或者不认可这个谜底,只能从这个谜底与谜面是否符合和是否在迷目范围内入手,而不是说什么:人家薛宝琴是个小姑娘,不会写如此粗鄙的谜语这样非常幼稚的言语来。


(三)详细揭示谜底

下面给您一句一句的分析,

第一句,“名利何曾伴汝身”:“汝”指的就是这个“谜底——便便口”,也是,不管一个人有多大的名,有多大的利,他(她)的便便口何曾沾染到一丝一毫的光?历史上从皇帝皇后,英雄豪杰,王侯将相,有哪个的便便口被人拿来进行一下封赏?没有啊,一个都没有啊!只能当个幕后“英雄”。

第二句,“无端被诏出凡尘”,“便便”们本来好好的呆在“温暖的温柔乡(肚肚)”,没招谁没惹谁的就给送到这个滚滚红尘之中,惨啊惨啊。第三句,“牵连大抵难休绝”,人们和“便便”的关系实在是分不开啊,只要你活一天,你就要和这个“便便口”有“牵连”,你想和它一劳永逸的断绝关系,唯一的方法就是躲进棺材里,离开这个“凡尘”。第四句,“莫怨他人嘲笑频”,“便便口”们即使有如此多的美德和无奈,每一个人只要活着就要与它们“牵连”,可是还要忍受无穷无尽人们的嘲笑,人们只要是提到它(便便口)们,百分之一百的都是坏词,没有一句是好词,什么脏不拉几、丑不拉几、臭不拉几、软不拉几等等。

绝妙!绝妙的谜面,绝妙的谜底!


【作者简介】张许文,医生。喜《红楼梦》。不忘初心的文学爱好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6 08:2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游锺山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拼音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临川盐阜岭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等。作品大都收集在《王临川集》。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 百科详情>>
游锺山【作者】王安石【朝代】宋拼音



两山松栎暗朱藤,一水中间胜武陵。
午梵隔云知有寺,夕阳归去不逢僧。


游钟山记播报编辑讨论[url=]上传视频[/url]

元末明初宋濂创作的散文



《游钟山记》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游记。游记记叙了作者的游踪,或以细腻的笔触,描摹优美的景色和浓烈的游兴;或以抒情的笔调,一唱三叹,抒发他的时世沧桑之情,笔法简练,其中还融合着比较丰富的历史知识。作者和朋友们捉笔联诗、挑灯夜谈以及互相警诫、打趣场面的穿插描写,使得整篇文章文人情趣十足。

作品名称游钟山记
出    处《宋文宪公全集》
作    者宋濂
创作年代元末明初
作品体裁散文

目录




作品原文
播报编辑

游钟山记
钟山1,一名金陵山,汉末秣陵2尉蒋子文3逐贼死山下,吴大帝封曰蒋侯4。大帝祖讳钟5,又更名蒋山,实作扬都之镇6,诸葛亮所谓“钟山龙蟠”7,即其地也。
岁辛丑二月癸卯,予始与刘伯温、夏允中二君游8。日在辰,出东门,过半山报宁寺9。寺,舒王故宅10,谢公墩隐起其后11,西对部娄小丘12。部娄,盖舒王病湿,凿渠通城河处。南则陆修静茱萸园13,齐文惠太子博望苑14,白烟凉草,离离蕤蕤15,使人踌躇不忍去。沿道多苍松,或如翠盖斜偃,或蟠身矫首,如王虺搏人16,或捷如山猿,伸臂掬涧泉饮。相传其地少林木,晋、宋诏刺史郡守罢官职者栽之,遗种至今。
抵圜悟关。关,宋勤法师筑,太平兴国寺在焉17。梁以前,山有佛庐七十,今皆废,惟寺为盛,近毁于兵,外三门仅存。自门左北折入广慈丈室,谒钦上人。上人出,三人自为宾主。适松花正开,黄粉毵毵触人18,捉笔联松花诗,诗不就。予独出行甬道间,会章君三益至19,遂执手至翠微亭,登玩珠峰。峰,独龙阜也20,梁开善道场21宝志大士22葬其下,永定公主造浮图五成覆之23。后人作殿,四阿铸铜,貌大士实浮图。浮图或现五色宝光,旧藏大士履,神龙初24,郑克俊取入长安。
殿东木末轩,舒王所名,俯瞰山足如井底。出度第一山亭,亭颜25,米芾书26。亭左有名僧娄慧约塔27。塔上石,其制若圆楹,中斫为方28,下刻二鬼擎之。方上书曰:“梁古草堂法师之墓”,有螎匾法29,定为梁人书。
复折而西,入碑亭,碑凡数辈。中有张僧繇画大士相30,李白赞,颜真卿书31,世号三绝。又东折度小涧,涧前下定林院基,舒王尝读书于此。院废,更创雪竹亭,与李公麟写舒王像32,洗砚池,亦皆废。
又北折至八功德水33。天监中,胡僧昙隐来栖山,龙为致此泉;今甃作方池34。池上有圆通阁,阁后即屏风岭,碧石青林,幽邃如画。前乃明庆寺故址,陈姚察受菩萨戒之所35。
又东行至道卿岩36。道卿,叶清臣字也,尝来游,故名。有僧宴坐岩下37,问之,张目视,弗应。时雉方桴粥38,闻人声,戛戛起岩草中39。从此至静坛,多臧矜先生遗迹。复西折过桃花坞,询道光泉,舒王所植松已偃,惟泉绀碧沈沈如故40
日将夕,章君上马去,予还广慈。二君熟寐方觉,呼灯起坐,共谈古豪杰事。厕以险语41,听者为改视42
明日甲辰,予同二君游崇禧院。院,文皇潜邸时建43。从西庑下入永春园,园虽小,众卉略具。揉柏为麋鹿形,柏毛方怒长,翠濯濯可玩44。二君行倦,解衣覆鹿上,挂冠鼠梓间,据石坐。主僧全师具壶觞45,予不能酒,谢二君出游。夏君愕曰:“山有虎,近有僧采荈46,虎逐入舍,僧门焉,虎爪其颧,颧有瘢可验。子勿畏,往矣。”予意夏君绐我47,挟两驺奴登惟秀亭48。亭立望远,“惟秀”“永春”,皆文皇题榜,涂以金。
又折而东,路益险。予更芒屩49,倚驺奴肩,踸踔行50,息促甚51,张吻作锯木声。倦极思休,不问险湿,蹀蹀据顿地52。视燥平处不数尺,两足不随。久之,又起行。有二台。阔数十丈,上可坐百人,即宋北郊坛祀四十四神处53。问蒋陵及步夫人冢54,无知者,或云在孙陵冈55。至此屡欲返,度其出已远,又力行。登慢坡,草丛布如毡,不生杂树,可憩,思欲借褥茵卧,不去。坡,古定林院基。望山椒56,无五十弓,不翅千里远57。竭力跃数十步,辄止,气定又复跃。如是者六七,径至焉。大江如玉带横围,三山矶58、白鹭洲皆可辨;天阙、芙蓉诸峰,出没云际。鸡笼山下接落星涧59,涧水滮滮流。玄武湖已堙久,三神山皆随风雨幻去。西望久之,击石为浩歌。歌已,继以感慨。
又久之,傍崖寻一人泉。泉出小窍中,可饮一人,继以千百弗竭。循泉西过黑龙潭,潭大如盎60,有龙当可屠。侧有龙鬼庙,颇陋。由潭上行。丛竹翳路,左右手开竹,身中行,随过随合。忽腥风逆鼻,群乌哇哇乱啼,忆夏君有虎语,心动,急趋过。似有逐后者。又棘针钩衣,足数踬61。咽唇焦甚,幸至七佛庵。庵,萧统讲经之地62,有泉白乳色,即踞泉㪺咽63。衫袂落水中,不暇救,三咽,神明渐复。庵后有太子岩,一号昭明书台64。方将入岩游,庵中僧出肃65,面有新瘢。询之,即向采荈者。心益动,遂舍岩问别径以归。所谓白莲池、定心石、宋熙泉、应潮井、弹琴石、落人池、朱湖洞天,皆不复搜览。
还抵永春园,见肴核满地,一髫童立花下66。问二客何在,童云:“迟公不来67,出壶中酒饮,且赋诗大噱68,酒尽,径去矣。”予遂回广慈,二君出迎。夏君曰:“子颜色有异,得无有虎恐乎?”予笑而不答。刘君曰:“是矣!子幸不葬虎腹,当呼斗酒,涤去子惊可也。”遂同饮。饮半酣,刘君澄坐至二更69,或撼之,至舞笑钓之,出异响畏胁之,皆不动。予与夏君方困,睫交不可擘70,乃就寝。
又明日乙巳,上人出犹未归,欲游草堂寺,雨丝丝下,意不往,乃还。
按地理志,江南名山,惟衡、庐、茅、蒋。蒋山固无耸拔万丈之势,其与三山并称者71,盖为望秩之所宗也72。晋谢尚73,宋雷次宗74、刘勔75,齐周颙76、朱应、吴苞77、孔嗣之78,梁阮孝绪79、刘孝标80,唐韦渠牟81,并隐于此。今求其遗迹,鸟没云散,多不知其处。惟见荛儿牧竖82,跳啸于凄风残照间,徒足增人悲思。况乎一刻之来,一日万变,达人大观83,又何足深较?予幸与二君得放怀山水窟,人事往乐,千金不人易也。山灵或有知,当使余游尽江南诸名山,虽老死烟霞中,有所不恨,他尚何望哉?他尚何望哉?
章君约重游未遂,因历记其事,一寄二君,一遗上人云84。 [1]

注释译文
播报编辑


词句注释

  • 1.钟山:即今天江苏南京的紫金山。因南京古称金陵,所以钟山又名金陵山。
  • 2.秣(mò)陵:南京市的旧称。
  • 3.蒋子文:东汉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曾为秣陵尉,在钟山下因镇压起义军而战死。
  • 4.吴大帝:三国吴帝孙权死后谥号大皇帝,因此称吴大帝。封曰蒋侯:据说到孙权建都建业时,蒋子文死后屡显灵异,孙权就封他为中都侯。
  • 5.大帝祖讳(huì)钟:孙权的祖父名叫钟。讳,封建时代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封建时代以为称呼帝王或尊长的名字是不敬的,视为忌讳,应该回避。
  • 6.扬都:扬州,三国时吴国孙权置扬州,州治即在建业,所以又称为扬都。
  • 7.钟山龙蟠:诸葛亮出使东吴时,与孙权论金陵形势,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的话,意思是说,钟山像龙一样盘绕着,石头城像虎一样蹲伏着。蟠,通“盘”。
  • 8.刘伯温: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曾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夏允中:即夏煜(yù),江宁(今南京市)人,工诗,朱元璋辟为中书省博士,明初总制浙东诸府。
  • 9.报宁寺:又名半山寺。宋神宗年间,王安石曾在此居住,七年之后捐给寺院,赐名报宁寺。因报宁寺恰好在南京东门与钟山之半途,所以又名半山寺。
  • 10.舒王:指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哲宗时曾封王安石为舒王。
  • 11.谢公墩:在半山寺旁,因谢安与王羲之曾登临所以称之。谢公:即谢安,字安石,东晋政治家,孝武帝时位至宰相。
  • 12.部娄:同“培(pǒu)塿(lǒu)”,小土丘。
  • 13.陆修静:南朝刘宋东迁(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人,道士,宋明帝泰始年间召入京(今南京市)。卒谥简寂先生。
  • 14.齐文惠太子:南朝齐武帝长子,名长懋。
  • 15.离离:草木繁茂。蕤(ruí)蕤:草木下垂。
  • 16.王虺(huǐ):大蛇。
  • 17.太平兴国寺:原名灵谷寺,有开善精舍。梁武帝天监十四年(515年)为宝志禅师建。至宋始称太平兴国寺,后又改称蒋山寺。
  • 18.毵(sān)毵:这里指松花花蕊细长。
  • 19.章三益:名溢,今浙江省龙泉人。明太祖起事后,被任用,后累官御史中丞,卒谥庄敏。
  • 20.独龙阜:在钟山南。
  • 21.梁开善道场:即开善寺。南朝梁武帝时,出钱葬志公和尚在独龙阜,后来永定公主捐钱建佛塔在上面,后在塔前修建开善寺。
  • 22.宝志大士:南朝梁武帝时的高僧,被梁武帝尊为志公。
  • 23.永定公主:唐代武则天的女儿。
  • 24.神龙:唐中宗李显的年号(705年—707年)。
  • 25.颜:门上的牌匾。
  • 26.米芾(fú):字元章,北宋书画家,襄阳人,曾任礼部员外郎。
  • 27.娄慧约:俗姓娄,法号慧约,生平不详。
  • 28.斫(zhuó):砍、凿。
  • 29.螎(róng)匾法:鉴赏匾额制作工艺的方法。螎:同“融”。
  • 30.张僧繇(yáo):南朝梁画家,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曾任吴兴太守,善于画云龙人物及佛教题材画作,梁武帝修建绘制佛寺壁画,多数是由僧繇所画。
  • 31.颜真卿:唐代大书法家,字清臣,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官至殿中侍御史、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书法自称一体,后世称“颜体”,对后世影响很大。唐德宗时,被李希烈缢死。
  • 32.李公麟:北宋画家,字伯时,今属安徽人,书画家。博学多能,工诗,善画山水人物及佛道像。
  • 33.八功德水:灵谷寺的名胜之一。相传梁天监中,有胡僧昙隐来居钟山,山中缺水。有一老人找到他说:“我是山龙,想喝水也不难。”说完地上就涌水成水池。不久,又有一西僧来此,说他们那里本来有八个水池,现在失去一个,大概到了这儿。其泉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饐(yì)、八蠲(juān)疴(kē),故名八功德水。
  • 34.甃(zhòu):以砖砌。
  • 35.陈姚察:字伯审,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曾任南朝陈支度吏部尚书,入隋后受秘书丞。
  • 36.道卿岩:北宋庆历年间太守叶清臣曾游此,后以他的名字命名此岩。
  • 37.宴坐:悠闲安坐。
  • 38.桴(fú)粥:同“孵育”。
  • 39.戛(jiá)戛:鸟类起飞的响声。
  • 40.绀(gàn)碧:天青色,一种深青带红的颜色。沈沈:同“沉沉”。
  • 41.厕:混杂,夹杂。
  • 42.改视:大惊失色的样子。
  • 43.文皇:即元文宗图帖睦尔。潜邸(dǐ):旧时谓皇帝即位之前住过的地方。封建时代把皇帝比做龙,未做皇帝之前,好像龙还潜伏着。元文宗曾封为怀王,出居建康。
  • 44.濯(zhuó)濯:有光泽的样子。
  • 45.壶觞:酒壶、酒杯。
  • 46.荈(chuǎn):茶的老叶,即粗茶。
  • 47.绐(dài):欺哄。
  • 48.驺(zōu)奴:旧时驾驭车马的奴仆。
  • 49.芒屩(juē):草鞋。
  • 50.踸(chěn)踔(chuō):同“趻踔”,行走不正常,跳着走。
  • 51.息促甚:呼吸急促得厉害。
  • 52.据:通“踞”。
  • 53.宋北郊坛:南朝宋祭地的地方。北郊,旧时天子夏至祭地于京师的北郊。
  • 54.蒋陵:三国时吴大帝孙权的墓陵。步夫人冢:孙权的夫人步氏的墓。
  • 55.孙陵冈:孙权的葬地,一名白土冈,在钟山的南麓。
  • 56.山椒:山顶。弓:丈量地亩的器具和计算单位。一弓等于五尺。
  • 57.不翅:不啻(chì)。翅,通“啻”,不只,不止。
  • 58.三山矶:即三山滨临长江的石滩。三山,山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以有三座山峰而得名。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门外。
  • 59.鸡笼山:一名鸡鸣山,在南京市内。落星即唐颜鲁公放生池。
  • 60.盎:古代的一种盆,腹大口小。
  • 61.踬(zhì):被东西绊倒。
  • 62.萧统:南朝梁文学家,梁武帝长子,曾立为太子,没有即位便死了,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他信奉佛教,提倡文学,曾召集文士,编选《文选》三十卷,对后代文学影响颇深。
  • 63.踞泉㪺(jū)咽:蹲在泉边舀水喝。踞,蹲着。㪺,挹(yì),舀。咽,吞食。
  • 64.昭明书台:旧传是昭明太子萧统著书的地方,遗址在定林寺后山北高峰上。
  • 65.出肃:出来迎接。
  • 66.髫(tiáo)童:小孩。髫,小孩头上扎起来的下垂的短发。
  • 67.迟公:等待你。
  • 68.大噱(jué):大笑。
  • 69.澄坐:静坐。
  • 70.擘(bò):分开,剖裂。
  • 71.三山:指衡、庐、茅三山。
  • 72.望秩:古代帝王按等级望祭山川。
  • 73.谢尚:字仁祖,今河南省太康县人。擅长音乐,博综众艺。曾隐居钟山。
  • 74.雷次宗:字仲伦,今江西省南昌市人。少年即入庐山,隐居不仕。宋文帝元嘉年间被征聘到南京,在鸡鸣山开馆讲学,并筑室于钟山下,叫招隐馆。
  • 75.刘勔(miǎn):字伯猷,今江苏省徐州市人。曾至尚书右仆射。他曾在钟山筑别室,以为栖息的地方。
  • 76.周颙(yóng):字彦伦,起初隐居钟山,后应诏出仕,官至国子博士。
  • 77.吴苞:字天盖,今河南省范县西南人。宋明帝泰始年间,过江聚徒讲学,累次征召都不出仕。后于钟山下设馆。
  • 78.孔嗣之:字敬伯,今山东曲阜市人。在南朝刘宋与齐高帝都官中书舍人,后来隐居在钟山。
  • 79.阮孝绪:字士宗,今河南省尉氏县人。性至孝,不慕荣利,听讲于钟山。
  • 80.刘孝标:名峻,今山东省平原县人。文学家,天监初典校秘书,后任荆州户曹参军,他在东阳紫岩山讲学,从学者甚众,曾隐居钟山。
  • 81.韦渠牟:万年人,工诗,曾经为道士及僧人,后来还俗,官至太常卿。他曾隐居钟山。
  • 82.荛(ráo)儿牧竖:打柴放牛的小孩。
  • 83.达人大观:通达事理的人眼光远大。大观,指看事情看得透,看得远。
  • 84.遗(wèi):赠与。 [1]


白话译文

钟山,还有一个名字叫金陵山。东汉末年的秣陵尉蒋子文,在钟山脚下因镇压起义军而战死。三国时,吴王孙权曾封死后的蒋子文为中都侯。因为吴王孙权的祖父讳名钟,所以便将钟山改为蒋山。钟山实际上是作为扬州的一座主山,诸葛亮曾说的“钟山龙蹯”指的就是这里。
元至正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一,我和刘伯温、夏允中二人一起游览了钟山。上午九点钟,我们出东门,过了坐落在半山的半山寺。半山寺,本来是北宋时王安石的旧宅,谢公墩即隐伏在它的后面。西面正对的是一座小土丘,这座小丘是当年王安石的居住之所,此地积水为患,后来王安石便挖渠引水,将这里的积水引到了护城河里,而挖掘的积土便堆成了这座小丘。南面是陆修静种值茱萸的园子。南朝齐武帝长子萧长懋的太子之宫——博望苑,清白的孤烟,枯黄的野草,莽莽荡荡,满目荒凉。让人看了犹豫徘徊,不忍心前往游览。沿着山道有许多的苍松,有的好似翠绿的伞盖斜着倒下了,有的好似翻过身子昂起了头,还有的像大蟒蛇在与人进行搏斗,还有的像矫健的山里猿猴,正伸着手臂捧起山涧中的泉水喝。相传,很早以前这里林木很稀少,晋、宋时皇帝下诏,命令当地的刺史、郡守让那些罢去官职的人栽种了这些树木,于是遗留到现在。
接着到了圜悟关,圜悟关是宋勤法师修建的。太平兴国寺就在里面。在梁代之前,山里共有寺院七十多座,现在差不多都荒废了,只有太平兴国寺一直很兴盛,只是近些年毁于兵祸,只剩下最外面的三道院门。从门的左边进入,再折向北就到了广慈上人的方丈室,进去拜谒广慈上人。可不巧的是上人刚好外出了,我们三个人便在里面自为宾主了。当时正值松树的花蕾开放,沾着黄粉的松树花蕊伸手可触,想提笔以松花为题写一首联句诗,却没能写出来。于是独自出来在甬道上漫步,偏巧碰到章溢也来这里游玩,于是便拉着他一起到翠微亭,登上珠峰玩乐。珠峰便是独龙阜,是梁代开善寺的僧众道场,僧人宝志大士便葬在这里。后来唐朝的永定公主曾建造了五层佛塔覆盖在他的坟上。后来人们又在塔的下面修造了塔基,塔基的四角都用铜铸成,上塑宝志大士的像,实则是为使佛塔更为坚固。佛塔有时会放出五色的光,过去那里曾藏有大士的鞋,唐中宗时,被郑克俊取出带到了长安。
塔的东面是木末轩,是当年北宋的王安石给取的名字。低头俯看山脚好像是井底一样。出来走到第一山亭,亭门上的匾额是米芾书写的。亭子的左边是名僧娄慧约的舍利塔,塔顶的石钵,雕制的好像一根圆柱,中间凿作方形,下面雕刻了两个小鬼用手托举着。石柱的中间部分写着“梁古草堂法师之墓”。看匾法很是圆融,技艺相当高超,一定是梁代人书写的。
又折而向西,便到了碑亭。石碑排列了好几排。其中有张僧繇画的大士相,李白写的礼赞文,颜真卿的书法,这三样被世人称为三绝。又折而向东越过一条小山涧,山涧前的下面是当年定林院废弃的墙基。王安石当年曾在这里读书。后来院子废弃后,又改建成了雪竹亭,当时是与李公麟画的王安石像、洗砚池一同废弃的。
又向北折就到了八功德水。据传,在梁武帝天监年间有胡僧昙隐来钟山居住,龙为此而制办了这处泉水。现在是用方砖砌成的方形水池,水池的上面是圆通阁,阁的后面便是屏风岭。岭上青石绿林,幽暗深邃得仿佛像一幅图画。之前这里是明庆寺的旧址,陈姚察受佛教菩萨戒的处所。
再往东走,便到了道卿岩。道卿,是叶清臣的字。他曾经到这里来游玩,于是便把这块岩石取了这个名。曾经有个僧人早晚都坐在岩下闭目打坐,有人问他话,他睁开眼,看看也不说话。当时野鸡在草丛中孵育幼雏,听到人说话的声音,便从岩石间的杂草中戛戛地惊叫着飞出来。从这里到静坛,有许多臧矜先生的遗迹。再向西折穿过桃花坞,询问道光泉的位置,当年舒王王安石所植种的松树都已经倒下了,只有天青色的泉水,泛着一种深青带红的颜色依旧沉沉地流淌着。
看看天色已经偏西了,章溢上了马告辞而去。我又回到广慈上人的方丈室。刘伯温和夏允中这二人才刚刚睡醒,此时正坐起身呼喊着要点灯,一起纵谈古代英雄豪杰的趣事,其中加杂着一些惊人之语,听的人禁不住大惊失色地将脸转到了一边。
第二天是二月二十二日,我与这两人一起游览崇禧院。崇禧院是元文宗图贴睦耳在登基做皇上前住过的地方。从西面的走廊下进入永春园,园子虽然很小,但各种花卉都栽种了一些。矮小而丛生的柏树叶一片片形状仿佛麋鹿,柏树的嫩叶正在疯狂地生长,翠绿而饱满地闪着光泽,看上去煞是好看。这两位朋友走得疲倦了,便将衣服脱下来铺在柏树丛中,将帽子挂在苦楸树间,然后找了块石头坐下。崇禧院的和尚全法师摆下了酒壶、酒杯准备待客。我不能喝酒,于是便辞过两位朋友准备出去游玩。夏允中惊愕地对我说:“山中有老虎,最近有僧人晚上出去采茶,结果老虎进了僧舍,僧人赶紧去关门,老虎的爪子一把抓在他的颧骨上,现在脸上还留有疤可以做证。不过你也不用害怕,那是过去的事了。”我心里想这一定是夏允中故意欺骗我,于是便带着两个仆人登上了惟秀亭。亭子上的匾额上题写的“亭立望远”“惟秀永春”,两块牌匾都是当年元文宗所题写的,字上都涂以金水。
又向东拐去,山路越发的险峻了。于是我只好更换了草鞋。用手搭着仆人的肩,一步步挪着前行。走了一会儿,呼吸越来越急促了,张着嘴呼呼地发出像锯木一样的声音。走得实在是太累了,极想找个地方休息,于是也不问路是否险峻,地是否潮湿了,迈起小步,艰难地一边用脚叩着地一边向前走。好不容易找到一块干燥的地方,可大小只有几尺宽,两脚都站不到一块。休息了好一会儿,又开始往前走。前面有二台,宽有几十丈,上面可以坐上百人,这就是南朝宋祭祀四十四位地神的地方。询问埋葬蒋子文的陵墓和孙权夫人步夫人陵墓的所在,却没有人知道。有的人说,也许在埋葬孙权的孙陵冈吧!到了这里之后,几次思忖着要返回,可是想想走出来的太远了,于是便又攒足了力气登前面的缓坡,前面草坡上的草像铺了一块毡子一样,上面没有一棵杂树生长,可以当休息的地方,思想着去借一床被褥来当垫子躺一会儿,但最终也没有去。这处山坡,以前是古定林院的院基。看看离山顶已经不到五十弓的距离了,可是却感觉不亚于千里远,使尽全身的力气往前跑了几十步,立即停下来,等气息平复之后,再跑。如此这般的进行了六七次,终于到达了山顶。大江像玉带一样横围在眼前,三山矶、白鹭洲都可以辨识出来,天阙峰和芙蓉峰这些山峰,时隐时现地出现在云雾之中。鸡笼山向下连接着落星涧,涧水哗哗地流着,玄武湖已经淤塞很久了,三神山也随着风雨隐匿在雨雾中。向西望了很久,于是敲击着石头高声地唱歌,歌唱完了,而后内心不免又生起无限的感慨。
又过了好一会儿,依着崖壁寻找“一人泉”。泉水是从崖壁上的一个小洞里流出来的,每次只能供一人饮用,但之后千百人饮用也不枯竭。顺着泉水的西面穿过黑龙潭,黑龙潭的潭面只有一面脸盆那么大,传说里面有龙,如果真有龙的话凭我一身才学就可以将其屠杀。潭水的侧面是龙鬼庙,现在已经变得相当残破了,从潭上行走,一路之上两侧的竹子已经将路差不多掩映住了,我的左右手同时使用不停地扒开眼前的竹子,身子在中间穿行,身子刚刚过去身后竹子便又重新合上了。忽然一股浓烈的腥味儿迎面扑进鼻子里,成群的乌鸦哇哇乱叫着惊飞,我想起夏允中前面说过有虎的话,心里一惊,于是赶快穿林而过。却总感觉身后有追赶的东西,又加上荆棘的刺钩挂住了衣服,脚底下几次都险些被绊倒。咽喉和嘴唇干渴极了,幸好这时到了七佛送庵,庵庙是南朝梁的昭明太子讲经说法的地方,有泉水流出来呈乳白色,于是我赶忙过去蹲下身捧起泉水来喝。连衣服的袖子掉到水里都没有时间去捞起,如此喝了三捧水,精神才渐渐恢复。庵的后面是太子岩,这岩还有个名字叫昭明书台,刚要登上台子去游玩,庵里面便有僧人恭敬地迎了出来,脸上有一块新的疤痕。询问了才知道,就是前面说的那位采茶的人,心里越发地惊慌,于是便离开了太子岩,找了其他的路径往回走。其他像什么白莲池、定心石、宋熙泉、应潮井、弹琴石、落人池、朱湖洞天,这些景点都没有再去寻找、游览。
重新回到永春园,见吃剩的菜肴果核扔了一地,一个小孩站在花下。打听刚才的那两个客人在哪里,小孩说:“等候你迟迟不来,他们喝光了酒壶中的酒,又赋诗大笑,最后酒喝干后,都离开了。”我于是又回到广慈方丈室,这时两位朋友都从里面迎了出来,夏允中说:“你脸上的表情异常,该不会是遇到虎吓得吧?”我笑而不答。刘伯温说:“是啊!你幸亏没有葬身虎腹。应当喊人备一壶酒来,洗去你身上的惊恐。”于是便一起坐下喝酒。酒喝到一半有些微醉的时候,刘伯温便打起坐来,一直到二更天了,我和夏允中一会儿用手去推他,一会儿在他面前跳舞引诱他,一会儿弄出很大的声响去吓他,刘伯温都坐在那里威严不动。我和夏允中也困了,眼皮上下打架都已经分不开了,于是便去睡觉了。
又到了明天,二月二十三日,广慈上人出游还没有回来,想去游览草堂寺,可是小雨却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心里便不太想去了,于是便回来了。
按《地理志》上说:江南的名山只有衡山、庐山、茅山、钟山这几座。钟山固然没有高耸挺拔的万丈山势,但之所以它能与其他三座山并称,是因为它是历代帝王祭祀山川所崇仰的地方。晋代的谢尚,南朝宋的雷次宗、刘勔,齐周颙、朱应、吴苞、孔嗣之,南朝梁的阮孝绪、刘孝标,唐韦渠牟,都曾在钟山隐居。现在再想寻找他们的遗迹,早已经像鸟一样飞走,云一般地飘散了,大多不知去向。只看见打柴的樵夫、放牧的孩子,在凄凉的风中及残照的月光中跳跃嬉戏,只是白白地增加人悲伤的心情。何况一刻刚到早已瞬间消逝,一天之中已是发生万种变化,通达事理的人总是遇事看得深远,又何必深深计较呢?我有幸与刘、吴二人放开心怀在山水之间游览,人世间经历过的那些欢乐,就是用千金也不和人交换的。如果山灵地下有知,就让我将江南的所有名山都游览尽了吧!即使身老病死在无边的烟云飞霞中,也没有什么遗憾,其他还有什么奢望吗?其他还有什么奢望吗?
与章君约定重新游览钟山的愿望并没有实现,于是将这次游历记录下来,分成两份寄给二人,还有一份是赠给上人的。 [1]

创作背景
播报编辑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定鼎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派樊观奉书币来征。宋濂应诏,为江南等处儒学提举,入内为皇太子讲经。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宋濂与刘伯温、夏允中、章溢三人同游钟山,作了这篇游记。 [2]

作品鉴赏
播报编辑


文学赏析

作者此次钟山之游可以分两段观之。第一段是清早出游,在半山寺附近盘桓,在太平兴国寺附近观览,在玩珠峰附近登眺;第二段时间在第二天,写其游崇禧院、登山之事。两段游历读来各具情趣,可以一览明初钟山所存的古迹。
第一天的游历表现在作者笔下是清丽可人的:王安石故居半山寺附近,有古迹谢公墩、茱萸园、博望苑,这里白烟凉草,翠绿碧人;故迹新草,似在默默地向游览者展示历史的绵亘;两旁的苍松或斜侧或屈身或舒展,宋濂以“蟠身矫首,如王虺搏人”“捷如山猿,伸臂掬涧泉饮”比喻是很恰当的,把静态的松树写得生龙活虎,使人觉得不仅形象,也赞叹作者描述手法的高明。写太平兴国寺附近景色,作者只写松花纷纷袭人一句,就见出其地宁静幽深,空气清新芳香,而不必再铺陈其他事物,可谓文约而蕴富,洗练干净,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写玩珠峰则专一写佛塔、佛殿。深山古寺本来是人所向往的清幽之地,但显得与人间距离邈远,而这处接近人境的佛地则显得与人亲近,可玩之,可观之,且又添了许多文化气息。第一天的游历作者平平淡淡道来,没有故作惊人的文字,倘若要打一个比方,可谓小溪淙淙,流而不溢。
第二天游历的情境在作者笔下出现了一些变化:文字有些奇肆。如果说第一天的游历可以用一个“静”字来概括的话,那么,第二天的游历则可以用“动”字来形容。宋濂与友人先是游玩崇禧院。此院虽小,花草却繁茂。同游的刘伯温、夏允中倦而饮酒,而宋濂的游兴正浓,不顾夏氏忠告,携奴仆深入山中。在这里,先有一处伏笔:夏允中说,山里有虎,曾有僧人被虎咬伤过。宋濂以为是玩笑话,不听。宋濂深入山中之游确实见到了更美的景色:这里芳草如茵,令人欲眠其上。登高而望,则见大江如带,三山矶、白鹭洲皆在脚下,风起云涌,涧急水清,心胸为之开阔。作者乃击石浩歌,兴味盎然。这歌,是对美的景物的赞叹,是作者有幸睹此美景的兴奋。睹美景而感奋,古人今人情同此理,读者也跟着作者受到了美的熏染,有了对美的事物的感奋。之后,作者上文中埋下的伏笔如常山之蛇,见其首之后又见其尾了:澄澈的潭水附近,丛竹挡住去路,微风过后,忽闻腥臭之味,似有虎来了,吓得作者连滚带爬、慌不择路,跑得口干舌燥,衣衫落水中也顾不得了。倘若读者能见到作者这种狼狈之状,也忍不住会同情地发一声笑。更可笑的是,宋濂在狼狈逃窜的途中,还忍不住注意看所经历的古迹:七佛庵、太子岩,还记挂着白莲池等地,作者对古迹风景地,可以说入迷得近乎发痴了。
作者没有交待钟山之中到底有没有虎,读者也无从查考。可是作者偏偏写了一句:他遇见了那位传说是被虎咬伤过的和尚。这便使读者更加将信将疑、云里雾里。下文作者又叙述与同游者关于虎的对话,俨然山中真有虎了。这便是作者的“狡黠”之处。整篇文章因为作者的“狡黠”,变得动静结合、摇曳生姿。此文描述游踪井然有序,字里行间表达出作者对山川之美的赞叹和留恋,文字清丽朴实、富于章法,可称是游记中别具一格的作品。 [3]

名家点评

北京大学教授倪其心《中国古代游记选》:作者虽然应召到建康,但深慨于乱世纷争、历史兴亡,而无意于帝王事业,情愿“放怀山水窟”“老死烟霞中”。本文便是借游钟山以寄慨抒怀,表明志趣。这一主题思想决定它的构思。由于构思的要求,因而本篇写作上另一特点是记游如记事,述古叙史多于描山摹水,语言简洁流畅,类似《水经注》笔法。 [4]

作者简介
播报编辑

宋濂(1310年—1381年),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元末荐为翰林院编修,借口奉养父母,固辞不就,入山著书十余年。明初应朱元璋征聘,任江南儒学提举,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与修《元史》。参与制定开国典章制度,为明开国文臣之首。后因长孙犯罪而牵累,谪居茂州(今四川茂县),病死途中。以工散文而闻名于世,有《宋学士全集》。 [5]


参考资料
  • 1
    石孝义.中国古代山水游记菁录·明卷:山之佳者悠然来.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21年3月.第2—16页
  • 2
    高志忠,高天选注.宋濂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6月.第17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6 09: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泊秦淮
[ 唐 ] 杜牧
原文 译文对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
迷离的月色下,轻烟笼罩寒水、白沙,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边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好似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然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注释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烟:烟雾。

泊:停泊。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作者介绍

杜牧
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
秦淮河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

[color=rgba(255, 255, 255, 0.8)]长江支流

所属类别 :景点|河流






[color=rgba(255, 255, 255, 0.8)]秦淮河,中国[color=rgba(255, 255, 255, 0.8)]长江下游右岸支流。古称龙藏浦,汉代起称淮水,唐以后改称秦淮。 秦淮河有南北两源,北源句容河发源于句容市宝华山南麓,南源溧水河发源于江苏省南京市[color=rgba(255, 255, 255, 0.8)]溧水区东庐山,两河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方山埭西北村汇合成秦淮河干流,绕过方山向西北至外城城门上坊门从东水关流入南京城,由东向西横贯市区,南部从西水关流出,注入长江。

[color=rgba(255, 255, 255, 0.8)]秦淮河大部分在江苏省南京市境内,是南京市最大的地区性河流, 历史上,其航运、灌溉作用,孕育了[color=rgba(255, 255, 255, 0.8)]南京古老文明,被称为南京的[color=rgba(255, 255, 255, 0.8)]母亲河,历史上极富盛名,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

[color=rgba(255, 255, 255, 0.8)]有关景区文化,请参阅:[color=rgba(255, 255, 255, 0.8)]夫子庙秦淮风光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9 20:5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满江红·金陵怀古
作者:萨都剌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注释
  ①萨都剌在1332年(元文宗至顺三年)调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掾史,移居金陵(今南京市)。该词大约作于此时。
  ②畴昔:从前。
  ③“王谢”二句: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的秦淮河畔,是东晋时王导、谢安家族的居处地。此二句用刘禹锡《乌衣巷》诗意。
  ④孤城:一座空城。
  ⑤玉树歌:即《玉树后庭花》,陈后主为嫔妃所制之歌,人称亡国之音。唐人许浑《金陵怀古》中有“玉树歌残王气终”之句。
  ⑥胭脂井:又名景阳井、辱井,在今南京市鸡鸣山边的台城内。隋兵攻打金陵,陈后主与妃子避入此井,终被隋兵所擒。寒螀(jiāng):寒蝉。

译文
  六代的春天一去不复返了。金陵的风景胜迹,已经不是从前的样子了,当年王、谢两族,家里的一双燕子,我曾在乌衣巷口见过它们。如今它们怎么样了?夜深了,春潮拍打着金陵城,激荡着寂寞的声音。往事不堪回首,金陵只剩下一点陈迹了。现在无非是荒烟笼罩衷草,儿夕阳里鸟鸦乱飞,秋露冷冷,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已经没有什么人唱了,躲藏过陈后主的胭脂井忆经圮坏。寒蝉凄凉地鸣着。瑞还有什么呢?只有钟山还青着,秦淮河还淌碧水罢了。

赏析
  这首词上片起首写繁华的景象如春光般消失得无声无息,带有沉重的怀古情绪,定下全篇感伤的基调。“空怅望”三句写今昔对比,承接上文而抒发感慨,当年的山川依旧在眼前,但人事变迁,已不似往日的繁盛,可谓“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此情此景,令人感慨万千。接下来的“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系化用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这里的“乌衣巷口”,这里似曾相识的燕子,将作者的思绪带到王谢家族兴盛之时,进一步将寥落与繁华进行了对比。“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也是化用刘禹锡“潮打空城寂寞回”一句,这既是写眼前之实景,又熔铸了刘禹锡诗歌的意境,情绪惆怅、孤寂,所写之景色调暗淡,一个“急”字既烘托出夜深的静谧氛围,又形象刻画出潮水寂寞而又不甘寂寞的情状,表现出作者的心绪也如这潮水一般地澎湃。
  下片“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四句,在上片情绪积累的基础上,作者情感迸发,直白的语言,短促的句子正表现了情绪的激越。作者情感的起伏在这里达到了高潮。接下来,词人以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秋露等意象渲染气氛,寄托情思,构成一幅意境深远而悲凉的残秋图。而“玉树歌残秋露冷”两句写景兼咏事。“玉树”指南朝陈后主所制艳曲《玉树后庭花》,历来被认为是亡国之音;胭脂井即陈朝的景阳宫井,隋军攻陷建康时,陈后主与宠妃张丽华、孔贵嫔躲入此井中,被隋军活捉。这里运用陈后主由盛到衰的典故,表现了人事的变化无常,荣华富贵终不能长久。最后三句,“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结合上文,透露出强烈的虚无与悲哀。
  整首词通过山川风物依旧而六朝繁华不再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深沉的怀古感慨。全篇从“六代”入笔,但涵盖面又不仅仅是一个时期、一个地域。作者意在慨叹繁华易逝、富贵不能常有,包含着作者深沉强烈的人生历史感受,是对人生易逝、贵贱无常的感叹,也是对千古兴亡、古今沧桑巨变的概括。这篇作品,使人感受到的是一份昔荣今衰的悲情,它又超越了一己之感伤、一时之哀叹,使作品的主题负载着超越时空的永恒的意义。
  艺术手法上突出的特点,是作者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句和典故,而又点化自然,不露痕迹。象“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化用后并不显得生搬硬套、游离词外,而能与整首词的意境融合,浑然天成,且糅入了新意。“听夜深”三句也是如此,在化用之中迸发真情,使作品的怀古感慨在积淀的历史中变得更加深沉和悠远。“玉树歌残秋露冷”两句运用陈后主一盛一衰的典故,与整首词物是人非、往事已休、抚今追昔的感慨意脉相通,用在作品中,自然贴切、意味深长。
  全篇融情于景,构成深沉苍凉的意境。作者有时直抒胸臆,如“思往事,愁如织”一句,更多的是在写景时将情感巧妙地熔铸其中,如“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一句,写寂寞的金陵古城,在夜空下被长江的春潮拍击着的景象,寓含了作者孤寂惆怅而又焦躁的情绪。在下片里,作者寄托情思于荒凉的意象,这里情与景的融合构成了词作令人低徊的意境,给人以情绪上的强烈的感染。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雁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a3039ca28a1c.aspx
萨都剌
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雁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774篇诗文 ► 56条名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6 21:48:39 | 显示全部楼层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 宋 ] 朱敦儒
原文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
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注释
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古代显贵者的冠饰。比喻高官显宦。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作者介绍

朱敦儒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6 23: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陵的来历
ttjj6605分享举报
1个回答
acma98
推荐于 2018.07.13
满意答案
   
春秋战国时,在这些聚落的基础上形成了南京地区最早的城邑。前571年(周灵王元年),楚国在今六合区设棠邑,是南京政区建置的开始。前333年(周显王三十六年),楚威王在石头山筑金陵邑,是现南京城区内设治所之始,南京的别称“金陵”由此而来。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金陵邑改为秣陵县。直至汉末,现南京地区只设县级政区。
金陵文脉 | 关于“金陵”一名的由来,你知道吗? 2019-09-06 01:22

(来源:南京市旅游委)
金陵邑
石头城公园
金陵邑是史籍明确记载的今南京主城区政区建置之始,也是南京名称金陵之由来。金陵邑城则是金陵邑作为政区治所的城池,与越城作为军事堡垒的性质截然不同。
关于金陵邑的建置记载
《史记•越世家》
周显王三十六年( 前 333) ,“楚威王大败越,取故吴地至浙江”。随后,楚威王在石头山置金陵邑,并筑城为治,称为金陵邑城。
《建康实录》卷一
越霸中国,与齐、楚争强,为楚威王所灭,其地又属楚,乃因山立号,置金陵邑也。楚之金陵,今石头城是也。
《景定建康志》
称楚置金陵邑是为了“私吴越之富,擅江海之利”。
关于金陵邑的位置记载
关于金陵邑位置记载的最早文献
《三国志》卷五十三
《吴书八·张纮传》注引《江表传》: “秣陵,楚武(威)王所置,名为金陵,地势冈阜连石头。”
旧志多称金陵邑城即后世六朝之石头城
《建康实录》卷一
楚之金陵,今石头城是也。
《景定建康志》卷
二十
乃因山立号,置金陵邑,今石头城是也。
石头城的具体位置则争论颇多
元《至正金陵新志》卷十二
引《乾道志》: “金陵邑城在清凉寺西,去台城九里,南开二门,东一门”。
明《金陵古今图考》
“吴越楚地图考”: “今石城门北冈垄削绝,皆城故区”。
关于金陵一名的由来
关于金陵一名的由来,历来争辩不休
1
《建康实录》卷一称:
“乃因山立号,置金陵邑也。”又称:“或云地接华阳金坛之陵,故号金陵。”
认为金陵邑或因金道教的十大洞天之一,位于句曲山,即今句容茅山。六朝之前句容茅山也有一地叫金陵,三国时孙权将茅山金陵改名为金陵之墟。
2
梁陶弘景
《真诰》卷十一
“句曲山其间,有金陵之地,地方三十七八顷。汉灵帝时,诏敕郡县采句曲之金,以充武库,逮孙权时,又遣宿卫人采金,常输官,兵帅百家遂屯居伏龙之地,因改为金陵之墟名也。”
金坛华阳距离南京甚远,所谓“地接华阳金坛之陵”的是金陵之墟而非金陵邑。
3
《景定建康志》
“金陵何为而名也? 考之前史,楚威王时以其地有王气,埋金以镇之,故曰金陵。”
此种说法出现较晚但流传甚广,但经不起推敲。“考之前史”,先秦至六朝的史料中均未记录“楚威王埋金”之事。
故相对来说金陵邑因金陵山得名的说法比较可靠。
关于石头城的考古发现
《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等引《舆地志》称石头山“环七里一百步”,即石头城的周长是七里一百步,金陵邑城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城池,规模则要小得多。
近年来,经过对石头城遗址所在地区进行的多次大规模考古调查、勘探和局部试掘,终于确认石头城遗址位于今清凉山公园、南京国防园及菠萝山、红土山、清凉门地区。
石头城与南京古迹相对位置示意图
石头城平面形状不规整,呈北宽南窄的粽子形。除南墙外,其城垣多依自然山体而建,周长总计3000 余米,占地面积至少在60万平方米以上。
石头城遗址范围示意图
石头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一
石头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二
发掘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发现,就是在一块砖上发现有“石头”两字。
有学者就此提出孙权起建的石头仓城,是在战国金陵邑城的基础之上,故金陵邑城故址应在今清凉寺及其南侧一带。
—“金陵文脉”系列—
第一期| 跟着考古揭开两千多年前南京古城邑“棠邑”的神秘面纱第二期| 南京江南地区最早的古城池之一,你了解多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1 16: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作者】朱敦儒 【朝代】宋拼音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标签: 情感爱国宋词三百首怀念豪放地名扬州
出自部编版八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赠从弟(其二)》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梁甫行》 《龟虽寿》
译文 注释 讲解 背景 知识锦囊
登上金陵城的西门城楼,倚窗远眺,深秋之景尽收眼底。滔滔江水,在夕阳下奔流万里。 中原战乱,官僚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呢?风啊,请你将我的热泪和悲伤吹到扬州前线吧!
赏析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王粲登楼,怀念故土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尽管各个时代的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 古诗文网>>
此词是作者南渡后登金陵城上西楼眺远时,抒发爱国情怀的词作,全词气魄宏大,寄慨深远,凝聚着当时广大爱国者的心声。
上片写金陵登临之所见。开头两句,写词人登城楼眺远 ,触景生情,引起感慨。金陵城上的西门楼,居高临下 ,面向波涛滚滚的长江,是观览江面变化,远眺城外景色的胜地。李白曾在这里写下了《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抒发的是对南齐诗人谢朓的怀念。
朱敦儒这首登楼抒怀之作,既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为区区个人之事,而是感叹国家生死存亡的命运。
接下来,作者写自己在秋色中倚西楼远眺 。“清秋”二字,容易引起人们... 诗词名句网>>
作者介绍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百科详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1 16: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陵怀古 - 刘禹锡诗《金陵怀古》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金陵怀古》是中国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五言律诗。

此诗前半部分写所见之景,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后半部分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主旨。全诗炼字精妙,感慨深沉。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金陵怀古

作者
刘禹锡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五言律诗

创作年代
中唐

题    材
咏史怀古诗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金 陵 怀 古

潮满冶城渚⑴,日斜征虏亭⑵。

蔡洲新草绿⑶,幕府旧烟青⑷。

兴废由人事⑸,山川空地形⑹。

后庭花一曲⑺,幽怨不堪听。[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⑴冶(yè)城:东吴著名的制造兵器之地。冶:一作“台”。

⑵征虏亭:亭名,在金陵。

⑶蔡洲:江中洲名。蔡:一作“芳”。

⑷幕府:山名。

⑸兴废:指国家兴亡。人事:指人的作为。

⑹山川空地形:徒然具有险要的山川形势。

⑺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陈后主所作歌曲名。

折叠白话译文
春潮淹没了冶城的洲渚,落日余晖斜照在征虏亭。

蔡洲新草茁壮一片嫩绿,幕府山上仍是烟霭青青。

国家的兴亡取决于人事,山河也徒有险峻的地形。

玉树后庭花这支亡国曲,凄婉幽怨令人不忍再听。[2]​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敬宗宝历三年(827年)。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由和州返回洛阳,途经金陵。从诗中的写景看来,这首诗可能写于次年初春,大概与《金陵五题》写于同时。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整体赏析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首联写的是晨景和晚景。诗人为寻访东吴当年冶铸之地——冶城的遗迹来到江边,正逢早潮上涨,水天空阔,满川风涛。冶城这一以冶制吴刀、吴钩著名的古迹在何处,诗人徘徊寻觅,却四顾茫然。只有那江涛的拍岸声和江边一片荒凉的景象。它仿佛告诉人们: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得无影无踪了。傍晚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之中,伴随着它的不过是投在地上的长长的黑影而已,那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排场,也早已销声匿迹。尽管亭子与夕阳依旧,但人事却已全非。诗在开头两句巧妙地把盛衰对比从景语中道出,使诗歌一落笔就紧扣题意,自然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颔联两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此处写的景,则不仅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而且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以抒怀,借以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识见。诗人说:看哪,时序虽在春寒料峭之中,那江心不沉的战船——蔡洲却已长出一片嫩绿的新草;那向称金陵门户的幕府山正雄视大江,山顶上升起袅袅青烟,光景依然如旧。面对着滔滔江流,诗人想起了东晋军阀苏峻曾一度袭破金陵,企图凭借险阻,建立霸业。不久陶侃、温峤起兵在此伐叛,舟师四万次于蔡洲。一时舳舻相望,旌旗蔽空,激战累日,终于击败苏峻,使晋室转危为安。他还想起幕府山正是由于丞相王导曾在此建立幕府屯兵驻守而得名。但曾几何时,东晋仍然被刘宋所代替,衡阳王刘义季出任南兖州刺史,此山从此又成为刘宋新贵们祖饯之处。山川风物在变幻的历史长河中并没有变异,诗人看到的仍是:春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这一联熔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新草绿”、“旧烟青”六字下得醒豁鲜明,情景交融,并为下文的感慨作铺垫。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在这一联里,诗人思接千里,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后来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二:“天兵南下此桥江,敌国当时指顾降。山水雄豪空复在,君王神武自无双。”即由此化出。足见议论之高,识见之卓。

尾联“《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六朝帝王凭恃天险、纵情享乐而国亡,历史的教训并没有被后世记取。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玉树后庭花》是公认的亡国之音。诗含蓄地把鉴戒亡国之意寄寓于一种音乐现象之中,可谓意味深长。晚唐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便是脱胎于此。

《贞一斋诗说》说:“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看古人名作可见。”刘禹锡这首诗就是这样,首联从题前摇曳而来,尾联从题后迤逦而去。前两联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而不是为了追怀一朝、一帝、一事、一物。至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主旨。这种手法,用在咏史诗、怀古诗中是颇为高明的。

折叠名家点评
方回:每读刘宾客诗,似乎百十选一以传诸世者,言言精确。前四句用四地名,而以“潮”、“日”、“草”、“烟”附之。第五句乃一篇之断案也,然后应之曰“山川空地形”,而末句乃寓悲怆,其妙如此。(《瀛奎律髓》)

冯舒:“新草”、“旧烟”,只四字逼出“怀古”。五、六斤两,起结俱“金陵”。丝缕俨然,却自无缝。冯班:起句千钧。何义门:此等诗何必老杜?才识俱空千古。“潮落”、“日斜”、“烟青”、“草绿”,画出“废”字。落日即陈亡,具五国之意。第五起后二句,第六收前四句,变化不测。前四句借地形点化人事。纪昀:叠用四地名,妙在安于前四句,如四峰相直矗,特有奇气。苦安于中二联,即重复碍格。五、六筋节,施于金陵尤宜,是龙盘虎踞,帝王之都。未《后庭》一曲,乃推江南亡国之由,申明托、六。虚谷以为但寓悲怆,未尽其意。起四句似乎俨对,实则以三句“新草”,剔出四句“旧烟”,即从四句转出下半首。运法最密,毫无起承转合之痕。许印芳:此评甚精,深得古人笔法之妙。如此解巧知三、四“新”、“旧”二字足眼目。又按六句用龙虎天堑故事,而用其意,不用其词。此亦暗用法。……此句不似缴足第五句,而且收拾前四句。若无收拾,便是无法,可谓精密之至。(《瀛奎律髓汇评》)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刘禹锡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匈奴族后裔。生于嘉兴(今属浙江)。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中进士,一同参与永贞革新,结果一同贬谪远郡,历尽坎坷。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等闲职,后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其诗精炼含蓄,与白居易并称“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曾自编其著述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今不传。《新唐书·艺文志》载《刘禹锡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宋敏求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卷。[3]

参考资料
1.金陵怀古  . 古诗文网 . [2017-8-28]
2.吴汝煜 等 - 唐诗鉴赏辞典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3 . 819.
3.刘禹锡  . 古诗文网 . [2017-8-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1 16:3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陵怀古
[ 宋 ] 王珪
原文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作者介绍

王珪
王珪(570-639年),字叔玠,河东祁县(今山西祁县)人,唐初四大名相之一,南梁尚书令王僧辩之孙。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入召秘书内省,授为太常治礼郎。受叔父王頍牵连,逃遁终南山。唐朝建立后,历任世子府咨议参军、太子中舍人、太子中允,成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1 18:30 , Processed in 0.08501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