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五广陵怀古===杨广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9-9 08: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广陵怀古
- 360国学
《广陵怀古》明·李孙宸
扬子江长宿雾遮,千门万户盛繁华。凄凉往事迷楼月,缥缈仙风琼观花。病骨倦游宁跨鹤,客怀秋绝更闻鸦。凭高未少观涛兴,安得秋乘八月槎。
收起
《广陵怀古》清·杨德文
香消南国美人妆,烟雨迷楼总断肠。今日绮罗丝管里,春风吹不到雷塘。
《广陵怀古》清·徐元正
闲追旧迹检残编,绣柱珠帘尽惘然。东阁诗成何水部,扬州梦觉杜樊川。寻春易过佳风月,送老难忘好墓田。莫怪无人能跨鹤,谁赍十万作腰缠。
收起
来自360国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9-9 08:3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广陵怀古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薛宝琴初进大观园是在大雪纷飞的寒冬,还呆在贾府过了年。从《红楼梦》第四十九回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到《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到处可见薛宝琴活跃的身影。第五十一回 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就是在这种雪花飘飞的三九寒冬一挥而就的。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广陵怀古

创作年代
清朝

作品出处
《红楼梦》


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作者
薛小妹

目录
1基本信息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其五: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谜底:巴斗

关于这个谜底,已有的解答五花八门,其中以"柳絮"说最为接近。推翻"柳絮"说的理由主要有两条:

1. 薛宝琴初进大观园是在大雪纷飞的寒冬,还呆在贾府过了年。从《红楼梦》第四十九回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到《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到处可见薛宝琴活跃的身影。第五十一回 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就是在这种雪花飘飞的三九寒冬一挥而就的。

隋堤风景近如何:隋堤风景以柳色著名,但当时时值寒冬,柳叶都不见一片,何谈"柳絮"?寒冬的"隋堤"剩下的就是"光秃秃的柳条"了!

2. 坚持"柳絮"说的所谓基础还有后两句的"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他们误以为这里的"风流"指男女之间的风花雪月之事,硬性将"纷纷口舌多"与女性的"水性杨花"(柳絮)相关联。如果"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出自王熙凤之口,那还能勉强解释的通,因为凤姐喜欢不时来点"科浑"的小段子,以博贾母欢心。可惜的是,"学名"熙凤的凤姐一字不识,作不了"广陵怀古",这首诗句出自大家闺秀兼才女薛宝琴之手。当时她只有十四五岁,尚未婚配,未婚夫是翰林之子。她会将"风花雪月"、"水性杨花"之事说给在场的少男少女听,并写进诗里?显然不可能!也就是说这里的"风流"不是特指"风花雪月",而是另有别的含义!"惹得纷纷口舌多"也不含"水性杨花"之意!

回过头来,为何这首"广陵怀古"的谜底是"巴斗"!

巴斗:用柳条编织的圆斗。它的谐音是"八斗",才高八斗的"八斗"。

南朝宋国有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他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刻划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 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诗篇一传出来,人们就竞相抄录,流传很广。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 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

古代,"斗"为计量工具,需要硬强一点材料制作,比方说藤条、柳条。这种柳条斗轮廓很像人的嘴唇(嘴巴),故称巴斗。 现代,"斗"已基本退出计量领域。我们常见的"斗"主要是装盛东西的竹制斗和各种工艺斗,所以现代也称"笆斗",因为不少斗是竹制品。 竹篾制作的笆斗质地软,易变形,只能装东西,不适合做计量工具。 鉴于古代多称"巴斗",现代多见竹制"笆斗",所以两者经常混用。 但严格讲,红楼故事发生在300年前,薛小妹所说巴斗显然指计量工具,故只能称"巴斗"。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蝉噪鸦栖"还有"隋堤风景"都直指杨柳,夏天"蝉噪",秋日"鸦栖",转眼都过去了(转眼过),现在已经到了严寒冬季,雪花飘飞,寒梅吐艳,"隋堤风景""近"日仅剩下的就是"光秃秃的柳条"了!

只缘占得风流号:才高"八斗"特指谁?那就是"风流"才子曹子建!妙龄才女诗人诗论"文采风流"很自然,亦不失雅致。

惹得纷纷口舌多:"巴"也是"嘴巴"的"巴"(柳条巴斗轮廓酷似人的嘴唇),可代指"嘴巴","斗"也可解释成"争斗"的"斗"字。"嘴巴争斗"(斗嘴)不就是"口舌"之争?原来如此!

广陵怀古先叹"柳条",后咏才高"八斗"的"才子风流"(谐音:巴斗),再言"斗嘴"(巴斗),谜底"柳条巴斗"已昭然若揭!

《红楼梦》作者"石头"自然是当时"才高八斗"之才!这类"八斗"才子,一般都比较清高,什么妙玉的"过洁世同嫌",以及黛玉、晴雯的"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等等,也是"风流才子""石头"生活的真实写照!

另一方面,大观园中所谓的"风流"女子,丫头中有晴雯,主子中自然是黛玉长的最风流了。红楼"第七十七回 俏丫鬟抱屈夭风流"说的就是晴雯葬身于"纷纷口舌"之中,接下来,黛玉会有什么样的结局?红楼已残,是红楼作者没有写完这部巨著,还是写完之后撕毁了后部章节,我不想无端推测,也不忍心猜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9-9 08: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秦观《望海潮广陵怀古》翻译|原文|思想感情|赏析|评点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宋词鉴赏·《望海潮 广陵怀古》

星分牛斗,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①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②豪俊气如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③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追思故国繁雄: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④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⑤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⑥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拚千钟!⑦

【注释】 ①牛斗:牵牛星与斗宿,扬州以此二星为分野,见《史记·天官书》。淮海:《书·禹贡》:“淮海惟扬州。”传:“北据淮,南踞海。” 扬州句:扬州,即广陵,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万井提封,谓区域广大,人口众多。古制以八家为井,提封,犹今语大凡、诸凡,“提封万井,犹言通共万井”,见《汉书·刑法志》王先谦补注。②东风:张綖嘉靖刻本作“春风”,此句本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③气如虹:形容气度宏伟。曹植《七启》:“慷慨则气成虹霓。”李贺《高轩过》:“入门下马气如虹。” 金紫:金章紫绶。杜甫《奉寄章十侍御》:“淮海维扬一俊人,金章紫绶照青春。” 飞盖:飞驶的车辆。盖:车盖。曹植《公宴》诗:“清液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④迷楼挂斗:形容迷楼高接天上星斗。《大业拾遗记》:“(炀)帝色荒愈炽,乃建迷楼,择下俚稚女居之。”旧址在今平山堂之东,宋时有摘星寺,故云“挂斗”。月观:《南史·徐湛之传》:“广陵旧有高楼……湛之更起风亭、月观、吹台、琴室。”《大业拾遗记》:“(炀)帝幸月观,烟景清朗。” ⑤纹锦制帆:以锦缎作船帆。《大业拾遗记》:“炀帝幸江都,至汴,帝御龙舟,萧妃乘凤舸,锦帆彩缆,穷极奢侈。” 明珠溅雨:《随遗录》:“炀帝命宫女洒明珠于龙舟上,以拟雨雹之声。” 爵马鱼龙:指珍奇古玩。鲍照《芜城赋》:“吴蔡齐秦之声,鱼龙爵马之玩。”爵,通雀。⑥离宫:犹行宫。《通鉴·隋纪四》:“自长安至江都,置离宫四十余所。” ⑦最好二句:欧阳修《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译文】 牛斗二星是它的分野,北面的淮河至东南的大海是它的疆域:扬州啊,确是人多而又地广!花开满路香,莺啼人睡起,春风十里,珠帘掩碧窗。英俊少年,器宇轩昂;金章紫绶,映发春光。走进那垂杨小巷,画桥南北,到处是烟霭迷茫。昔日的江都多么繁荣富强:迷楼上接星辰,月观横亘云间。锦缎制成船帆,明珠洒向船篷,这就是隋炀帝下江南。还说什么鱼龙雀马,珍奇古玩!唉,历史上的往事象缥缈的孤雁!唯有乱云流水在古行宫前,曲曲弯弯。(何必怆然怀古)我们还是挥毫万字,举起千钟美酒,干!

【集评】 近代·俞陛云:“首言州郡之雄壮,提挈全篇。次言途中之富丽,人物之豪俊。次乃及游赏归来,垂杨门巷,画桥碧阴,言居处之妍华,层层写出,如身到绿杨城郭。下阕言追怀炀帝时,其繁雄尤过于今日。迷楼朱障,极侈泰之娱;而物换星移,剩有乱云流水,与唐人过隋故宫诗“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及“闪闪残萤犹得意,夜深来往豆花丛”句,其感叹相似。”(《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总案】 宋神宗元丰三年庚申(1080),秦观《与李乐天简》云:“自(会稽)还家来,比会稽时人事差少,杜门却扫,日以文史自娱。时复扁舟,循邗沟而南,以适广陵。泛九曲池,访隋氏陈迹,入大明寺,饮蜀井,上平山堂,折欧阳文忠所种柳,而诵其所赋诗,为之喟然以叹。遂登摘星寺。寺,迷楼故址也。……仆每登此,窃心悲而乐之。”可证本篇作于此时。上阕写游览之实感,用笔闳丽;下阕抒怀古之幽情,笔调苍凉。歇拍化用欧公成句,气势豪迈,振起全篇。明张綖谓“少游多婉约”,似此豪放之作,集中实不多,兹特拈出,以一新耳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9-9 09: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望海潮 广陵怀古 秦观
主要要注解,评论,主要内容
 我来答 分享 举报
2个回答#热议# 不吃早饭真的会得胆结石吗?
匿名用户
2013-10-16
此词追忆昔日在洛阳游赏名园的盛况,感叹如今重游的愁怨,因而思归心切而作.
这首词通过重游洛阳,回忆旧时游踪,以抒发感旧伤今的复杂情感。词大约作于被贬后重经洛阳之时,词中因此又充满了词人痛感世事沧桑的抑郁情怀。开篇三句自成一段,写目之所见,以引起回忆。所见之早春风光有:梅花稀疏凋落,残余的花瓣已暗淡无光,河里的冰凌已经溶解,化作流水潺湲,东风吹拂,又悄悄送来了新的一年。从“金谷俊游”到“飞盖妨花”是第二段,这是全词的重点,写当年畅游洛阳时难以忘怀的生活。洛阳的往事是那样令人神往,词人游赏洛阳的名胜古迹,与友人彻夜豪饮,其中不乏供人回味无穷的旖旎小片段。豪饮之时,则意气飞动,神采焕发。这一段把洛阳旧日的生活写得形象逼真,气氛浓烈,精美绝伦,极富诗情画意。从而就更加衬托出“重来是事堪嗟”的凄凉落寞了。从“兰苑未空”到结尾为第三段,笔锋陡转,极写当今之悲慨,是全词主旨之所在。悲慨的内容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行人渐老”,岁月无情流逝;二是“重来”洛阳,物是人非,满目凄凉,“是事堪嗟”;三是虽然“归心”依旧,却身世“无奈”,只得随同“流水”,飘零“天涯”。
抢首赞    评论 分享 举报
匿名用户
2013-10-16
《望海潮·广陵怀古》
秦 观
星分牛斗,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豪俊气如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追思故国繁雄。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拚千钟。
[注释]
星分牛斗:古人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此句谓扬州地域系属斗星和牛星所属的分野。
疆连淮海:《书�6�1禹贡》:“淮海惟扬州。”谓扬州北据淮河,南连大海。
“扬州”句:此句意谓扬州多达八万余户。万井,《汉书�6�1刑法志》:“一同百里,提封万井。”古制八家为井。提封,通共,大凡意。
“豪俊”句:意谓扬州人豪迈赵俊。李贺《高轩过》诗:“入门下马气如虹。”
“曳照”句:此句意谓贵人华丽飘曳的服饰映照春光。曳,拖。金紫,指贵官的官服和佩饰。
飞盖:急行的马车。盖,车篷。
“有迷楼”句:言迷楼高耸入云,挂住了斗星。
纹锦制帆:指隋炀帝以锦缎作船帆事。
明珠溅雨:隋场帝故事。炀帝曾命宫女洒明珠于龙舟之上,以拟雨雹之声。
爵马鱼龙:指珍奇玩好之物。鲍照《芜城赋》:“吴蔡齐秦之声,鱼龙爵马之玩。”爵,通雀。
吊古伤怀,借题发挥,不失为中国文人抒怀写意的独特方式。秦观的《望海潮·广陵怀古》亦是如此。词人在词中抚今追昔,“豪俊气如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的风光已成昨日黄花,而今剩下的只有“乱云”、“流水”和“离宫”。此时此境,词人唯有饮酒、作词可打发时光:“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拚千钟。”词的气势也由此而冲天直起,词人饱满的人格力量因此而张扬,那种困兽犹斗、慷慨悲壮的形象与顽强拚搏的豪情与雄心清晰可见,给人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与意志鼓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9-9 09: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是多情广陵水
2024年05月 27日 08:42 | 来源: 扬州日报-扬州网 | 扬州网官方微博
这本散文集所写的故事,或是民国间之事,或是民国人所写,都与扬州相关。内容以游记为主,也有记事、抒怀、忆人、谈书,总之不拘一格。

此书大约分为四辑:城市印象、湖山风光、市井百态、艺文轶事。其中有一些文章如同是难得一见的“珍馐”,值得品读。

■ 韦明铧

《最是多情广陵水》是本散文集,原名《维扬怀旧》,是从旧诗《维扬怀古》而来的。

《维扬怀古》是前人常做的题目。如元人汤式有散曲《沉醉东风·维扬怀古》,写作者月夜眺望扬州一带的江上,听到的是箫声,看到的是空楼,想到的是锦帆,不由得触景伤怀,叹道:“锦帆落天涯那答,玉箫寒、江上谁家?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梦儿中一度繁华,满耳涛声起暮笳,再不见看花驻马。”这是由隋炀帝的锦帆,想到了扬州的今昔。

明人曾棨有七律《维扬怀古》,也谈到了锦帆:“广陵城里昔繁华,炀帝行宫接紫霞。玉树歌残犹有曲,锦帆归去已无家。楼台处处迷芳草,风雨年年怨落花。最是多情汴堤柳,春来依旧带栖鸦。”好像一提起扬州,就会想起隋家旧梦。

至于《红楼梦》里的薛小妹在她新编的怀古诗里,除了《赤壁怀古》、《钟山怀古》、《淮阴怀古》之外,又有一首著名的《广陵怀古》。薛小妹的诗,凭心说写得不算差:“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只缘占尽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人们一直猜测薛小妹的诗影射什么,有一点是不用猜测的,就是仍然写的隋家兴亡。

本书之所以原题《维扬怀旧》而非《维扬怀古》,是因为所写的故事并没有隋炀帝那么遥远,不过是民国间之事,或是民国人所写,因此把“怀古”改作“怀旧”,较为切题。书中所辑的文章,都与扬州相关。内容以游记为主,也有记事、抒怀、忆人、谈书,总之不拘一格。

民国早期的文章,带有文言色彩,中后期基本上是标准的白话文。但是民国时期的白话文,与当下的白话文也有微妙的区别。除了一些词语的用法与今天有所不同之外,主要是那时的文章比较诚实,不像今天这么抒情,这也是我们有时候会怀念民国风或民国范的一个原因吧。

这本书和我在2001年编的《绿杨梦访》有很大不同,除了保留部分篇目之外,做了大量增删。陈含光的《芜城沦陷记》、王钟麒的《扬州饥民惨状记》都是新增加的,能够直接反映当时扬州的社会面貌。章炳麟的《熊成基哀辞》、周瘦鹃的《我和李涵秋先生》也是新增加的,可以见到扬州先贤的一鳞半爪。对于扬州旧籍的评说,增加了罗振玉的《〈广陵冢墓遗文〉序》、杜重光的《为〈闲话扬州〉纠纷进一言》等。这些文章就像周作人的《扬州画舫录》、陈含光的《〈扬州丛刻〉序》一样,并非我们今天一般理解的那种辞藻华丽的美文,然而他们铅华洗尽,素面朝天,却是真正的学人风范。

民国时期的笔记品种很多,其中涉及扬州的内容极为丰富,碍于体例,不能全录,节选是最宜的路径。因为数量多,也只能浅尝一脔,如李警众的《破涕录》、陈邦贤的《自勉斋随笔》、蔡云万的《蛰存斋笔记》。我个人最喜欢杜召棠先生的《负翁日记》,所记旧日扬州风光,特别是作者对于家乡的深情,令人动容。如民国三年(1914)七月十六日记道:“晴。与友人汪二丘、戚素秋、丁悯公游扬州北郊,谒史公祠,至重宁寺,从寺旁小径而返。忽见天空云影,带紫拖蓝,霁色朗开,扑来眉宇,盖金乌西坠,霞透深林,晚景如画。不数武,步入林中,则见霞光满天,掩映当前绿树,风景更妙矣。又数武,从树杪获见馀霞,另生一境。又数武,馀霞欲坠,益增明媚,顷刻间千变万化,四人相顾,莫不鼓掌欢呼,疑入仙境。归检《扬州画舫录》,有云:‘重宁寺在天宁寺后,本‘平冈秋望’故址,为郡城八景之一。’方知今日所见,乃著名‘平冈秋望’,名胜之一。此一名胜,非遇适宜天气,不能获见,不图于无意中得之。濡笔而记,以志因缘。”笔墨之间,乡情可感。

原收的许多文章因为版权方面的考虑而删去,如易君左的《扬州的风景》和外国人的几篇扬州游记。日本作家的几篇文章本来并不坏,如宇野哲人的《扬州》、青木正儿的《扬州梦华》和芥川龙之介的《大运河与古扬州》,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角度来看,都有点意思。现在收在书里的外国人文章只有两篇,一篇是日本人常盘大定的《古大明寺唐鉴真和尚遗址碑记》,由碑文照录;另一篇是美国人阿·埃尔·贝德的《〈扬州十日记〉序》,原系英文,由小女艾佳重译。

有几篇文章如《邗上指南》和《扬州寓记》等,是慕相中先生提供的,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值得特别的介绍。据慕相中说,《邗上指南》稿本底部虫蛀严重,缺少文字较多,经过他的整理和朱福烓先生的校勘,才成为比较完备的读物。此书甚为罕见,一经喜阅书坊印行,立即得到读者的好评。此次收入本书,编者又改正标点,详加校订。《扬州寓记》原名《寓记》,正如作者俞长源之子俞律先生在《前记》中所说:“先父是书,以历年所居寓所为点,社会为面,每届一处,则以是处具体生活为据,故以《寓所》名之。”原稿所记,涉猎扬州、上海两地的生活,本书只取扬州部分,故名《扬州寓记》。此书之印行,也赖慕相中之努力。现在慕相中代表版权所有人允我使用,我是很高兴的。

洪为法的《扬州续梦》本拟删去,因我与洪为法的女儿洪美女士早年虽有联系,但失联多年,无法得到她的亲自授权。后来想到洪美的好友顾一平先生,我就对顾先生谈起要编一本书,尚未得到洪家后人的同意。承一平兄告诉我,洪美已经去世多年,其同辈姊妹全都过世。但他可以代表洪美,同意我使用洪为法的《扬州续梦》,如有官司,由他来打。一平兄说,《扬州续梦》最初是他从《申报》连载文章一字一字抄出来的,那时候洪美姊妹都不知道她们的父亲洪为法还有这组作品。当洪美见到一平兄后,对他从故纸堆中挖掘父亲的旧文十分感谢。同时,洪美对我在扬州报刊上撰文介绍她的父亲洪为法也深为感谢。洪美表示过,她父亲的文章可由顾一平先生任意处置。现在我既然已经得到了一平兄的许诺,便欣然将已经删去的《扬州续梦》重新收入本书。

洪为法的《扬州续梦》原来连载于《申报》,内容极为丰富。作者是扬州人,曾就读扬州第五师范、武昌高等师范,与郭沫若通信结交,成为扬州唯一的创造社成员。在上海与友人合办创造社刊物《洪水》,又往湖北担任《农民日报》副刊编辑。他大部时间从事文教工作,最后在苏北师专任教。自1946年到1948年,他在上海《申报》副刊《春秋》连载系列随笔《扬州续梦》,一时洛阳纸贵。《扬州续梦》描摹扬州市井生活,雅俗共赏,巨细无遗。如他写陈家烧饼,写桥畔诗人,写弹琴老妪,写教场风情,今天均成过眼烟云。而他笔下的富春茶社、观音香市、湖上船娘,尤其是扬州人喜欢在茶馆谈天说地的风气,至今犹盛。其中有一篇《闲人》,写扬州有一种特别的人物,他们从前“征歌选色,弄月吟风”,如今“只剩了一派悠闲之态”。他们“在饮食方面,但求稍能舒适,而在事业方面,却不必定图进取。在这不少人中间,更有若干终日出入茶社,却终年不作一事的闲人”。从前许姬传先生说过,中国有三个城市的“闲人”最多,即扬州、苏州、北京。闲人多的地方,休闲文化自然发达,奋斗精神也便匮乏。洪为法的文章,在今天也能起到振聋发聩之功用。

此书的文章,大约分为四辑:城市印象、湖山风光、市井百态、艺文轶事。其中一些文章是难得见到的,如田野农的《广陵纪游》、白月恒的《扬州记游》、胡伦清的《瘦西湖》等,反映了民国时期的扬州虽然繁华不再,历史余威依然不减当年。此外,民国公子袁克文为扬州仪征籍鸳鸯蝴蝶派作家毕倚虹长篇说部《人间地狱》写的序,近代扬州旅台先贤陈含光为陈恒和书林鸿篇巨制《扬州丛刻》写的序,扬州文人李伯通为自己所著与李涵秋《广陵潮》不分伯仲的说部《丛菊泪》写的序言,都独辟蹊径,生面别开,让读者看到一个陌生而又相识的扬州。把这些难得一见的“珍馐”奉献于诸君,我感到一阵愉快。

话说回来,这些文章大都见于旧报章,年长日久,鲁鱼亥豕,亦是难免。如今整理出版,自当勉力校对,尽量避免讹误。同时,也发现其中一些文章偶有误书,如白月恒《扬州记游》云:“随园有‘绿柳城郭是扬州’之佳句,古人传诵,遂相沿以名城。”实则此非袁枚诗句,而是王士禛诗句,原句是“绿杨城郭是扬州”而不是“绿柳城郭是扬州”。又如李根源《扬州游记》云:“买舟渡江,达福荫马头,换乘汽车,约行三十里,抵扬城东福荫车站。”此处“福荫”均应为“福运”,扬州城南旧有福运门,并无福荫门。即如朱自清先生在《说扬州》中也写道:“城里城外古迹很多,有文选楼、天保城、雷塘、二十四桥等。”实则文选楼、雷塘、二十四桥固然在扬州,而天保城却在南京紫金山。扬州蜀冈只有“堡城”,并无“天保城”,朱自清的这一疏忽我早年发觉,在此稍加订正,也算是对前贤的负责。凡此,编者随文酌加小注。另外有些文章,看似闲中着色,其实别有寓意,如李涵秋的《记猴戏》是写街头耍猴子的,结尾却笔锋一转:“夫猴戏虽假,而演之者则真。今日吾国号称共和政体者,奈何有其名无其实耶?”


责任编辑:进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23: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宋 ] 辛弃疾
原文 译文对照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注释
1.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2.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生于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卒于公元252年(太元二年)。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公元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3.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4.“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5.“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南朝宋(不是南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内。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兴北伐”。

6.赢得:剩得,落得。

7.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路上,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

8.“四十三年”句:作者于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9.佛(bì)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公元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整句话的意思是,到了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一位神祇来奉祀供奉,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10.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通假字,即屎)矣。”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用。

作者介绍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
芙蓉楼送辛渐
[ 唐 ] 王昌龄

原文
译文对照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

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后,独自面对着楚山离愁无限!

到了洛阳,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



注释

芙蓉楼: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一说此处指黔阳(今湖南黔城)芙蓉楼。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玉壶:玉做的壶。比喻人品性高洁。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


念奴娇·赤壁怀古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诗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也是豪放派古词的代表作之一。

上阕写景,描绘了万里长江及其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追忆了功业非凡的英俊豪杰,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羡慕古代英杰、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

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念奴娇·赤壁怀古


  • 作者

    苏轼


  • 作品出处

    《东坡乐府》



  • 文学体裁


  • 创作年代

    北宋


  • 题材

    怀古词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折叠版本一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1]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折叠版本二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折叠版本三

念奴娇·赤壁怀古[3]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折叠版本四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4]


折叠版本五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5]​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折叠词语注释

⑴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⑵大江:指长江。

⑶淘:冲洗,冲刷。

⑷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⑸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⑹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⑺雪:比喻浪花。

⑻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⑼小乔初嫁了(liǎo):《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乔,本作“桥”。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⑽雄姿英发(fā):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⑾羽扇纶(guā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⑿樯橹(qiánglǔ):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宋集珍本丛刊》之《东坡乐府》,元延祐刻本,作“强虏”。延祐本原藏杨氏海源阁,历经季振宜顾广圻黄丕烈等名家收藏,卷首有黄丕烈题辞,述其源流甚详,实今传各版之祖。

⒀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⒁“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文。华发(fà):花白的头发。

⒂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尊:通“樽”,酒杯。

⒃强虏:强大之敌,指曹军。虏:对敌人的蔑称。


折叠译文翻译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译: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译: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译: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译: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译: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译:(周瑜)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译: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译: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这首《念奴娇》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时因"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风景优美,是文人清赏之地。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八载东坡语:

黄州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曹公败归,由华容路,路多泥泞,使老弱先行践之而过,曰:'刘备智过人而见事迟,华容夹道皆葭苇,若使纵火,吾无遗类矣。今赤壁少西对岸即华容镇,庶几是也。然岳州复有华容县,竟不知孰是。今日,李委秀才来,因以小舟载酒,饮于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数弄。风起水涌,大鱼皆出,山上有栖鹘,亦惊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苏轼这里所描述的风起水涌景象和对曹操、周瑜赤壁之战的联想,在这首《念奴娇》词和《赤壁赋》中都有鲜明生动的反映。

值得注意的是,苏轼对于黄州之赤壁是否三国时赤壁之战的故地是颇存疑虑的。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折叠思想

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人生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折叠地位

如果把破除传统作为"伟大"的一项基本素质的话,苏轼之于伟大是当之无愧的。与《花间词》中"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的幽约词境相比,苏轼词的逸怀浩气、举首高歌,无疑是为我们开拓了一个新的世界。他的那些"似诗"的小词、"句读不葺之诗",尽管在当世备受争议,但如此高远的气象、如此开阔的境界、如此旷达的风格,毕竟是此前罕以见到的。即此我们也可估量到苏轼这一类词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折叠赏析

赏析一

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千古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己之微岂不可悲?然而苏轼却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人类既如此殊途而同归,则汲汲于一时功名,不免过于迂腐了。接下两句切入怀古主题,专说三国赤壁之事。"人道是"三字下得极有分寸。赤壁之战的故地,争议很大。一说在今湖北蒲圻县境内,已改为赤壁市。但今湖北省内有四处地名同称赤壁者,另三处在黄冈、武昌、汉阳附近。苏轼所游是黄冈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议论。

乱石"以下五句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其中

"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

苏轼重点要写的是"三国周郎",故下阕便全从周郎引发。换头五句写赤壁战争。与周瑜的谈笑论战相似,作者描写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也是举重若轻,闲笔纷出。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视线不断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然而写周瑜却不写其大智大勇,只写其儒雅风流的气度。

不留意的人容易把"羽扇纶巾"看作是诸葛亮的代称,因为诸葛亮的装束素以羽扇纶巾著名。但在三国之时,这是儒将通常的装束。宋人也多以"羽扇"代指周瑜,如戴复古《赤壁》诗云:"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苏轼在这里极言周瑜之儒雅淡定,但感情是复杂的。"故国"两句便由周郎转到自己。周瑜破曹之时年方三十四岁,而苏轼写作此词时年已四十七岁。孔子曾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故有"多情应笑我"之句,语似轻淡,意却沉郁。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不是一介悲悲戚戚的寒儒,而是参破世间宠辱的智者。所以他在察觉到自己的悲哀后,不是像南唐李煜那样的沉溺苦海,自伤心志,而是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个江山历史之中进行观照。在苏轼看来,当年潇洒从容、声名盖世的周瑜现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这样一比,苏轼便从悲哀中超脱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所以苏轼在与周瑜作了一番比较后,虽然也看到了自己的政治功业无法与周瑜媲美,但上升到整个人类的发展规律和普遍命运,双方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差别。有了这样深沉的思索,遂引出结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正如他在《西江月》词中所说的那样:"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超脱飞扬才是生命的壮歌。既然人间世事恍如一梦,何妨将樽酒洒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脱却苦闷,从有限中玩味无限,让精神获得自由。其同期所作的《赤壁赋》于此说得更为清晰明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这种超然远想的文字,宛然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翻版。但庄子以此回避现实,苏轼则以此超越现实。

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他以此保全自己的岸然人格,也以此养护自己淳至的精神。这首《念奴娇》词及其作于同一时期的数篇诗文,都为我们透示了其中的端倪。

此词自问世后,经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誉之者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其"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贬之者如俞文豹《吹剑续录》所云:"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七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幕士的言论表面上是从演唱风格上区分了柳、苏二家词风的不同,但暗含有对苏词悖离传统词风的揶揄。清代更有人认为此词"平仄句调都不合格"(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朱彝尊《词综》并详加辩证,亦可谓吹毛求疵者。

《念奴娇》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苏轼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念奴娇》词分上下两阙。上阙咏赤壁,下阙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 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

上阙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用豪壮的情调书写胸中块垒。

诗人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虽然书写失意,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词作中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长江的非凡气象,古战场的险要形势都给人以豪壮之感。周瑜的英姿与功业无不让人艳羡。

赏析二

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

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大如橼。

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借怀古以抒感。人道是,下笔极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以上写周郎活动的场所赤壁四周的景色,形声兼备,富于动感,以惊心动魄的奇伟景观,隐喻周瑜的非凡气概,并为众多英雄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为下文的写人、抒情作好铺垫。

上片重写景,下片则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皖城战役胜利之时,其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如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这可使人意识到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纶巾,青丝带头巾,葛巾毛扇,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份,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胸、稳操胜券。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以下三句,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作者自身,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为倒装句,实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此句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人间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酹,即以酒洒地之意。

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折叠烘托和映衬

这首词中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

用“大江东去”四字来雄视千古,自古以来,无人超越。它极简洁、质朴却有气象宏大,声势极豪壮,并且富含哲理,把读者带到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之中,抒发了诗人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这是其他诗人所无法比拟的。

《念奴娇》一词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如上半阕对赤壁的描写和赞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下半阕刻画周瑜形象倾注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最后借“一樽还酹江月”表达自己的感慨。全词意境开阔,感情奔放,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是悲哀,也是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

“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如果说前边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大场景,那么,此时出现的则是一个细致精确的小场景,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究竟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苏东坡所写之赤壁与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赤壁绝非一处,对此,东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处点出“周郎赤壁”在西。此句在文中作用极大,既拍合词题,又为下阙缅怀周公瑾预伏一笔。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顿时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乱石崩云” 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 惊心骇目。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 ,春风得意。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生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

苏轼的词,不论内容和形式,都不那么拘于一格。有时放笔直书,便成为"曲子中缚不住"的"句读不葺之诗";有些从内容看也颇为平凡。正如泥沙俱下的长江大河,不是一道清澈流水。但正因如此,才能显出江河的宏大气势。人们可以如此这般地挑剔它,却总是无法否定它。

苏轼这首《念奴娇》,无疑是宋词中有数之作。立足点如此之高,写历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词坛罕见,在诗国也是不可多得的。

他一下笔就高视阔步,气势浑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细想万千年来,历史上出现过多少英雄人物,他们何尝不煌赫一时,俨然是时代的骄子。谁不赞叹他们的豪杰风流,谁不仰望他们的姿容风采!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随着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如今回头一看,那些"风流人物"当年的业绩,好像给长江浪花不断淘洗,逐步淡漠,逐步褪色,终于,变成历史的陈迹了。

浪淘尽"──真是既有形象,更能传神。但更重要的是作者一开头就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高度凝炼地写出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地位,真是"高屋建瓴",先声夺人。令人不能不惊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上面已泛指"风流人物",这里就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作为一篇的主脑,文章就由此生发开去。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这是现场写景,必不可少。一句说,乱石像崩坠的云;一句说,惊涛像要把堤岸撕裂;由于乱石和惊涛搏斗,无数浪花卷成了无数的雪堆,忽起忽落,此隐彼现,蔚为壮观。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这长江,这赤壁,岂能不引起人们怀古的幽情?于是,由此便逗引出下面一大段感情的抒发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作者在这里单独提出周瑜来,作为此地的代表人物,不仅因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是关键性人物,更含有艺术剪裁的需要在内。

请看,在"公瑾当年"后面忽然接上"小乔初嫁了",然后再补上"雄姿英发",真像在两座悬崖之间,横架一道独木小桥,是险绝的事,又是使人叹绝的事。说它险绝,因为这里原插不上小乔这个人物,如今硬插进去,似乎不大相称。所以确是十分冒险的一笔。说它又使人叹绝,因为插上了这个人物,真能把周瑜的风流俊雅极有精神地描画出来。从艺术角度来说,真乃传神之笔。那风神摇之处,决不是用别的句子能够饱满地表现的。

羽扇纶巾"──这四个字,充分显示周瑜的风度闲雅,是"小乔初嫁了"的进一步勾勒和补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从这里就转入对个人身世的感慨。"故国神游",是说三国赤壁之战和那些历史人物,引起了自己许多感想──好象自己的灵魂向远古游历了一番。"多情",是嘲笑自己的自作多情。由于自作多情,难免要早生华发(花白的头发),所以只好自我嘲笑一番了。在这里,作者对自己无从建立功业,年纪又大了──对比起周瑜破曹时只有三十四岁,仍然只在赤壁矶头怀古高歌,不能不很有感慨了。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于是只好旷达一番。反正,过去"如梦",现在也是"如梦",还是拿起酒杯,向江上明月浇奠,表示对它的敬意,也就算了。这里用"如梦",正好回应开头的"浪淘尽"。因为风流人物不过是"浪淘尽",人间也不过"如梦"。又何必不旷达,又何必过分执着呢!这是苏轼思想上长期潜伏着的、同现实世界表现离心倾向的一道暗流。阶级的局限如此,在他的一生中,常常无法避免而不时搏动着。

综观整首词,说它很是昂扬积极,并不见得;可是它却告诉我们,词这个东西,绝不是只能在酒边花间做一名奴隶的。这就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也是划时代的进展。

词坛的新天地就是通过这些创作实践,逐步发展并且扩大其领域的。苏轼这首《念奴娇》,正是一个卓越的开头。至今为止,仍然象丰碑似地屹立在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大道上。

此词表达方式肆意大方。体现了以苏轼为赌豪放派的表达维度。所以,此词被誉为铁琴铜琶。

⑤这首词是苏轼47岁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通过对赤壁的雄奇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三国的周瑜谈笑破敌的英雄业绩的向往,抒发了诗人凭吊古迹而引起的自己功业无成而白发已生的感慨。

上片写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一开始,以一泻千里、日夜东流的长江着笔,给人以突兀峥嵘、震惊耳目的感觉。“大江东去”四字,概括出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向东流去的特点。“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随着时光的流逝,千古以来的“风流人物”和他们的英雄业绩已成历史陈迹;这如同长江的浪花一样,带着他那美好的形象和青春的生命直奔大海,再不回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故垒”二字,写出了古代战场的遗址如在目前。“西边”一词,点明方位,有亲临其境的真实感。“人道是”三字,借人们的传说加以证实,深化“怀古”的感情色彩,使人倍感亲切。“三国周郎赤壁”,由时代、人物、地点三个不同性质的名词,组成一幅历史风云的画卷,将“赤壁之战”的图景呈现于读者的面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第一句写石,将陡峭峥嵘的石壁直插云天的险峻,形象贴切地描绘了出来。第二句写涛,不但写出了波涛粗野凶暴的性格,而且还描述了急流澎湃的气势,同时仿佛可以听到狂涛拍岸的吼声,看到它不可阻挡的威力。第三句写“拍岸”后的“惊涛”所出现的浪花飞溅的奇丽景象。这三句写景,真是字字珠玑,历历在目。“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是上、下片转折的枢纽。“江山如画”,是对上面所描写的雄伟江山的总括评价。“一时多少豪杰”,虽赞颂周郎,但包括讴歌历代的无数英雄在内。诗人在这里,把“如画”的江山和众多的“豪杰”联缀交织成词,创造出一种高尚隽美的意境,使人肃然起敬,并为之向往、倾倒。

下片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三句描写周瑜风华正茂的形象。“小乔初嫁了”,这句写入词中非等闲笔墨。“小乔”,是乔玄的小女,是当时有名的美人。周郎与她结婚是在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到赤壁之战的时候,他俩成为夫妇已经10年了。这里写“初嫁”,不是诗人的一时疏忽,而是着意渲染词的浪漫气氛,这对塑造“雄姿英发”的周郎形象起着稍加点染、全篇生色的艺术效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表明他虽为武将,却有文士的风度,这样就突出了周瑜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谈笑间”三字,字字千斤,力透纸背,充分反映了周瑜当年赤壁破曹时那种轻而易举的神态。“樯橹”,指曹操的军队,含有贬义。“灰飞烟灭”,火烧赤壁的情景和曹操覆灭的惨象逼真地再现出来了,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心神仿佛游到三国时代周瑜立功的地方,应笑我自己多愁善感,早已生出白发来了。这三句是诗人抒发的感慨。上面怀古,这里抒情,这个情是由怀古而派生出来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消极感伤的情调,产生着极不健康的影响,读时值得注意。同时也应该看到:以酒祭奠江月,这是诗人一种无可奈何的精神苦闷的反映,是有志为国而不能施展怀抱的情绪的流露,这当然是封建统治者迫使他以这样的方式来安慰自己被磨折、被损害的心灵的结果,无疑的,多少隐含着对现实不满的感情在内。“江月”既照应首句,又点明时间,增强了词的优美抒情气氛,使词的情调刚柔相济、浓淡有度。

词中所描绘的“乱石”、“惊涛”的赤壁景色,“雄姿英发”的周郎形象,相映生辉,各臻其妙,为历代读者所传诵。


折叠名家点评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东坡“大江东去”赤壁词,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

后山诗话谓:“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余谓后山之言过矣。子瞻佳词最多,其时杰出者,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赤壁词,……凡此十馀词,皆绝去笔墨畦径间,直造古人不到之处,真可使人一唱而三叹。若谓以诗为词,是大不然。子瞻自言,平生不善唱曲,故间有不入腔处,非尽如此。后山乃比之教坊司雷大使舞,是何每况愈下,盖其谬耳。(《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六)

曾季狸《艇斋诗话》:

东坡“大江东去”词,其中云:“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陈无己见之,言:“不必道三国。”东坡改云“当日”。今印本两出,不知东坡已改之矣。

元好问《题闲闲书赤壁赋后》:

东坡赤壁词殆戏以周郎自况也。词才百余字,而江山人物无复余蕴,宜其为乐府绝唱。

俞文豹《吹剑续录》: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七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黄苏《蓼园词选》:

题是怀古,意谓自己消磨壮心殆尽也。开口“大江东去”二句,叹浪淘人物,是自己与周郎俱在内也。“故垒”句至次阙“灰飞烟灭”句,俱就赤壁写周郎之事。“故国”三句,是就周郎折到自己。“人生似梦”二句,总结以应起二句。总而言之,题是赤壁,心实为已而发。周郎是宾,自己是主。借宾定主,寓主于宾。是主是宾,离奇变幻,细思方得其主意处。不可但诵其词,而不知其命意所在也。

丁绍仪《听秋声馆词活》:

东坡赤壁怀古念奴娇词盛传千古,而平仄句调都不合格。词综详加辨正,从容斋随笔所载山谷手书本云:“大江东去,浪声沉、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孙吴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掠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处、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是,笑我生华发。人生如寄,一樽还酹江月。”较他本浪声沉作浪淘尽,崩云作穿空,掠岸作拍岸,雅俗回殊,不仅孙吴作周郎,重下公瑾而已。惟谈笑处作谈笑间,人生作人间,尚误。至小乔初嫁句,谓了安属下乃合。考宋人词後段第二三句,作上五下四者甚多,仄韵念奴娇本不止一体,似不必比而同之。万氏词律仍从坊本,以此词为别格,殊谬。(《听秋声馆词活》卷十三)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苏轼​,1037.1.8-1101.8.24,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苏轼为人宽大如海”。苏轼是苏洵的次子(长子夭折),嘉祐二年(1057

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年),父亲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并非完全不同意,还是有部分认可的,前期反对,后期深入民间,了解到新法的好处,转而赞成新法好的方面。),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再迁至密州(今山东诸城),移至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州市区),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年—1066年)、弟弟苏辙(1039年—1112年)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作为杰出的词人,苏轼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等。政治倾向上,苏轼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因其书法方面成就极大,故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也有学者认为是蔡京)并称“宋四家"。苏轼提携的后人,著名的有“苏门四学”,即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







参考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9-21 21: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广陵怀古
作者:曹雪芹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出纷纷口舌多。

注释
  (1)广陵:古郡、县名。广陵郡,隋代先称扬州,又改为江都郡,治所在今江苏省扬州巿。605年(大业元年)三月,隋炀帝(杨广)调动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挖通济渠,自长安直通江都。河渠两岸堤上种植杨柳,称之为隋堤。又沿渠造离宫四十余所,江都宫尤为华丽。同年仲秋,杨广率萧皇后以下嫔妃、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侍从等一、二十万人大举出游江都,水上龙舟楼船相衔二百余里,挽船壮丁八万余人,两岸骑兵护送,旌旗如林,穷极侈靡,耗尽国力,所过之处百姓遭殃。

  (2)蝉噪鸦栖:柳树上多蝉和鸦,借以说隋堤景物。

  (3)“隋堤”句:其实诗中就是问当年的繁华欢乐如今是否还在。

  (4)“只缘”二句:这是说,只因为隋炀帝喜欢游玩逸乐,得了个“风流”皇帝的称号,所以才招来了后世纷纷讥贬。确实,荒淫奢侈是隋炀帝的罪过,但开凿运河在历史上却是有功绩的。唐代参加过黄巢之乱的诗人皮日休曾写诗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汴河怀古》)对杨广的鉴赏,颇有相似之处。“占得”,《红楼梦》程高本作“占尽”,与宾语“风流号”不相称。

赏析
  《怀古绝句》是《红楼梦》中薛宝琴所作,共有十首,《怀古绝句·广陵怀古》就是其中之一。薛宝琴常夸自己从小跟随父亲行商,足迹广,见闻多,这是可信的,但十首诗中所写的地方却并不都是她所亲历过的。薛宝琴对自己幼年经历的夸耀和这些怀古诗的总的情调比较低沉是一致的,都曲折地反映出她原先的家庭已经每况愈下了,否则她不会前来投靠贾府。不过,她写诗时所过的总还是贵族小姐的奢华生活,她真正悲哀的日子将随着四大家族的没落而到来,那时候她还会再一次走得远远的,而且将以十分感伤的心情来回忆大观园的生活。

  这首《怀古绝句·广陵怀古》在小说中的寓意实际上是说晴雯的。诗的前两句是写欢乐宴游生活的短暂。怡红院“粉垣环护,绿柳周垂”,通往柳叶渚还有一条柳堤,正好用“隋堤”作比。贾宝玉、晴雯“相与共处者,仅五年八月有奇”,所以说“转眼过”。晴雯的“册子”中说她是“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诗的后两句所说亦即此意。

  《怀古绝句》不是真正的咏史诗,也不是纯粹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制的春灯谜。它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某些鉴赏,并不一定代表作者或小说人物的历史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10: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嵇康与《广陵散》
新华社客户端
2020-03-23 06:07
嵇康是竹林七贤中排在第一位的人物,是个文学家,也是一个很会弹琴的音乐家。提起嵇康,人们就会想起《广陵散》。提起《广陵散》,人们就会想起嵇康。尤其是史书记载嵇康服刑前感叹“《广陵散》于今绝矣!”更是留给后人许多猜想,《广陵散》是不是嵇康所作?《广陵散》真的失传了吗?
《广陵散》是我国古典十大名曲之一。“广陵”是扬州的古称,“散”是操、引乐曲的意思,从字面理解,这是一首流行于古代广陵地区的琴曲。据考证,它萌芽于秦、汉时期,其名称记载最早见于三国曹魏文学家应璩的《与刘孔才书》:“听广陵之清散”,到魏、晋时期它已逐渐成形定稿。之后一度流失,后人在明代的《神奇秘谱》中发现了它,重新整理后,才有了我们今天听到的《广陵散》。琴曲的内容据说是讲述战国时期著名侠客聂政(今河南济源人)为报严仲子知遇之恩,刺杀韩国宰相的故事。
由此可见,《广陵散》在嵇康之前已有流传,并不是嵇康原创,那么《广陵散》是怎么来的呢?据唐代房玄龄等人编著的《晋书·嵇康传》记载,“初,康尝游于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乃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此曲乃嵇康在洛阳游玩时,为一古人所赠,而且让嵇康起誓绝对不传给别人。而宋代李昉等人编著的《太平广记》中讲得更为传奇,说的是嵇康好琴,有一次,嵇康夜宿月华亭,夜不能寝,起坐抚琴,琴声优雅,打动一幽灵,那幽灵遂传《广陵散》于嵇康,并与嵇康约定,此曲不得教人。一个说是没有姓名的古人,一个说是能歌善舞的幽灵,这些自然都无从考证,《广陵散》的作者也成了一桩悬案。金庸先生在《笑傲江湖》中说《广陵散》是从东汉文学家蔡邕(今开封圉镇人)墓中挖出来的,这显然是杜撰。蔡邕出生早于嵇康90年,由此说明,在金庸先生笔下,《广陵散》的作者也不是嵇康。
至于《广陵散》的失传之说,则是源于嵇康临死前的一句话。嵇康卓越的才华和逍遥的处世风格,最终为他招来了祸端,公元262年,在一些仇视嵇康的小人的诽谤和唆使下,统治者司马昭下令将嵇康处以死刑。在刑场上,有三千太学生向朝廷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拜嵇康为师,这昭示了嵇康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但这种“无理要求”当然不会被接纳。而此刻嵇康所想的,不仅是他那神采飞扬的生命即将终止,而是一首美妙绝伦的乐曲后继无人。他要过一架琴,在高高的刑台上,面对前来为他送行的人们,最后一次弹奏《广陵散》,铮铮的琴声,神秘的曲调,铺天盖地,震撼了每个人的心灵。弹毕之后,嵇康感叹: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就是说,以前袁准(字孝尼)曾想跟从我学习《广陵散》,我老是严守秘密不教他,《广陵散》从此断绝了啊!这句话应该是嵇康忧愤之际的气话,也有可能正是这句话,才使这个名曲没有失传。想想当时在场的有三千太学生,有不少是跟着嵇康学琴的学生,嵇康明明知道是最后一次弹奏,不会再有任何技法上的隐瞒和保留,甚至还会发挥出超乎寻常的水平。他的学生在这种悲壮的情况下,眼看耳听老师最后一次告别弹奏,一定悲痛欲绝,心怀敬仰,神情专注,记下老师的琴谱也是很有可能的。明代朱权编纂的《神奇秘谱》,说不定就是嵇康的某一个学生记录整理后得以流传下来的。
《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情感。可以说,《广陵散》已经与嵇康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广陵散》虽然不是嵇康所作,但他的演奏使这一古曲成为了千古绝唱,这曲千古绝唱也彰显了嵇康藐视权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境界。(吉炳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10: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七史蒙求》
过而能改 2016-10-19   |  629阅读  |  70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十七史蒙求》
                                                                                 宋 王令 撰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卷一
宋璟第一,李广无双。燕许手笔,李杜文章。
通有一心,绾无他肠。鸟鹊识李,草木知张。
韩信开基,耿弇发迹。味道模棱,琰之霹雳。
萧宏钱愚,李憕地癖。君苗焚砚,锺繇阁笔。
洪武讽帝,方庆悟君。好礼卧马,申屠轫轮。
李密爱日,仁杰顾云。泰山北斗,凤鸟景星。
陈頵高门,王濬广路。顗能友爱,登无恚怒。
送穷愈文,逐贫雄赋。谢文二刻,柳诗三步。
安仁八徙,田秋九迁。威王宝臣,奚恤器贤。
杨文倾河,苏思涌泉。吕望见日,乐广睹天
五柳先生,七松处士。杞梓韦赵,兰菊裴李。
叔敖丘荐,宣光雄举。疾足节度,伶人刺史。

卷二
石苞当相,卫青封侯。误点作蝇,落笔画牛。
一诺季布,片言仲申。衍口雌黄,裒皮阳秋。
荀家八龙,贾氏三虎。战胜朝廷,折冲樽俎。
汉卧发兵,郝餐击虏。致瓜苏琼,挂黄兴祖。
裴楷如玉,卫玠若珠。明牛漏蹄,庾马的颅。
徐刍一束,任水一盂。凌统虎子,陆云凤雏。
贾会一龙,韦氏三宿。宋均渡虎,法雄息兽。
舄必思越,仪不忘旧。百纸参军,一钱太守。
梁感石英,阮致人参。仁裕剖肠,知章破心。
陈重还绔,不疑偿金。周阳憎爱,延年浅深。
沧海遗珠,昆山片玉。李广射石,方翼仆木。
王志遣囚,曹摅开狱。萧何不治,孝恭粗足。

卷三
江湖散人,烟波钓徒。孔不假盖,阮遂焚车。
立本画师,公绰侍书。季常白眉,子文黄须。
伯周六翮,庞参一鹗。臧祀爰居,霸奏鹖雀。
韩休峭鲠,萧嵩宽博。庾衮父诫,陶侃亲约。
子过不食,弟争自挝。李藩涂诏,和鼎坏麻。
罴孙不朽,畴子可夸。张能报国,霍不为家。
仲尼后桃,子约先黍。孙权优劣,太宗可否。
负布辱该,赐钱愧武。乳饮兄弟,经授母子。
嗣宗远识,遥集知机。张辅著论,许劭品题。
博不重味,湛无兼衣。乐羊啜子,秦巴放麑。
李膺龙门,樊晔虎穴。祢衡一览,李华再阅。
敬宗从裴,成帝听薛。季英定交,林宗奖拔。

卷四
太宗吞蝗,沙穆祷螟。元胄蔽户,樊哙入宫。
庞公遗安,杨震遗清。韦纯举弟,景圭荐兄。
文烈温柔,刘宽长者。刘求凤毛,虞对鰕鲊。
恺谏简牛,田赎弃马。惠连才悟,山简温雅。
薛家三凤,许氏二龙。郑綮作相,陆玩为公。
黄昌获妇,庞母得翁。奋禽隗茂,灵拔季雍。
杜敌数百,魏贤十万。张敷缄扇,范乔执砚。
谠持牛角,虔拔虎箭。爽御李膺,淑师黄宪。
槐生秉政,乌集迁官。虞观越石,吴饮贪泉。
洪不执玉,衍不言钱。孔明龙卧,王猛螭蟠。
言富称朱,治生祖白。均绝山公,豹禁河伯。
文举葛巾,灵运木屐。表邵门闾,赐张缣帛。

卷五
郭伋时雨,季晟雷霆。自楚谏母,求笞代兄。
宋狱蓬满,刘囹草生。子文逃富,韩康避名。
周交醇醪,顾政旨酒。义府人猫,羊祉天狗。
宁交莫逆,魏朋耐久。兔军犬城,窦窜牛口。
鬼帝射鹿,邓芝中猿。炫举五事,刘应百端。
段不纳诏,郅固拒关。玄龄留杜,萧何追韩。
晋景膏盲,秦孝灵府。卢门不箔,崔室无庑。
胜妾笑躄,齐母观偻。卢诿师德,忠寄伟父。
宋就交欢,羊祜通和。俭恐名盛,机患才多。
书壁酬酒,写经市鹅。公权笔谏,桓伊筝歌。
昭云夹日,景星退舍。汤心重轻,犁手上下。
铿授行觞,荣啗执炙。毛玠俭率,杨绾风化。

卷六
成侯举士,翟黄进贤。崔氏绣衣,子臧鹬冠。
何远还水,仲山投钱。诩不求易,宗岂辞难。
七阶义琛,五品南仲。李戡辨争,阳城决讼。
墨子九拒,葛亮七纵。郭系安危,裴任轻重。
陈平多智,周勃少文。单车化盗,造垒申恩。
鵩止谊坐,鵀巢臶门。布帐分士,囊粮赐军。
文昌游霁,巨君致雨。广告漆弓,郴解赤弩。
绍戮臧陈,桓狱李杜。薛童城郭,宇儿部伍。
白起当死,邓禹必兴。甘罗报赵,唐雎见秦。
马援身请,李靖堪行。宇恺造殿,何稠制城。
宋武纳衣,隋文昔服。吉不道恩,韩非报辱。
婴数爱马,朔言重鹿。温恢振宗,氾腾施族。

卷七
太宗怒范,汉文责唐。玉诈怪石,雉欺凤凰。
膑减见弱,诩增示强。赵谢界上,霸劳道傍。
灵运二宝,伯施五绝。孔觊醒判,崔咸夜决。
梓占错失,朱相蹉跌。牛溲马渤,竹头木屑。
齐桓长霸,卫灵为贤。腹稿王勃,宿构仲宣。
恭令归牛,韩劝移田。鞅予徙木,起赐移辕。
咎犯荐仇,解狐举怨。李善养续,汲固抱宪。
勉投犀珍,顗焚锦绢。白公舍屈,崔杼释晏。
巨源八斗,祖言二升。敖复郢市,晏省齐刑。
樊恶禽肉,卫放郑声。考叔施郑,茅蕉说秦。
王氏三珠,陆生双璧。张居蓬蒿,周巷荆棘。
陈馀杖箠,食其冯轼。典冠取衣,掌朝进笔。

卷八
廖居郭北,王隐墙东。陈兵虞诩,转车臧宫。
荀识牛铎,远谐黄钟。王思逐蝇,持正敛蜂。
汉武礼黯,魏明惮阜。晁错智囊,杜预武库。
夏侯经术,杨侃才具。叱狗去妻,骂婢出妇。
权会诵易,顾欢置经。元达知味,公曾识薪。
干木在魏,仲连却秦。陈遵放意,张竦苦身。
文种七术,计然十策。毛遂囊锥,行冲药石。
城申慷慨,群非拱默。叔敖阳报,士谦阴德。
胜举洪范,隽证春秋。子胥抉眼,王豹系头。
举问三杨,侯事五楼。高获诈马,张捕盗牛。
兄弟七业,父子二传。薛宣分缣,范邵断绢。
柳政不类,崔治知变。虎板骇马,蒿人得箭。

卷九
瑾明双阙,樗谶两宫。苏章按事,源怀奉公。
杜林行义,赵孟怀忠,王播强济,班宏益恭。
张汤后薪,李程长翮。駃騠食苏,夜光投白。
伯奇廷争,子阿就格。王任子孙,葛延宾客。
三朝颜驷,五悲照邻。左思都赋,王充论衡。
玚辞碑颂,俊求史名。览饮母子,琼谕弟兄。
士安书淫,杜预传癖。王吉完枣,桓礹系橘。
虞笔广谈,乐旨潘笔。琰优义琛,王劣安石。
杨修黄绢,张鷟青钱。张钓不饵,陶琴无弦。
何晏妇服,妹喜男冠。赠刀赠带,佩韦佩弦。
颜遗四能,宋传三绝。神物护刘,江山助说。
徐庶方寸,赵苞忠节。贾山涉猎,谷永疏达。

卷十
燕师郭隗,齐礼鄙人。侯未封李,公不至程。
亮制牛马,钧作车轮。张翰适志,元凯好名。
王丹不拜,子高高揖。绰鄙山涛,曾摈阮籍。
谢艾枭鸣,虞潭鹰集。魏女掩鼻,冯氏伪泣。
新罗传记,鸡林售诗。谢安蒲扇,王导布衣。
歆向自异,建胜相非。戎职弑懿,张范杀飞。
太史载崔,董狐书盾。王烈遗布,道虔送简。
王敦惧访,黄皓畏允。和峤千文,王惠万顷。
穆氏四味,窦君五星。重名周顗,天才潘京。
段击朱泚,顾奋延龄。甄彬廉慎,高允清平。
史鱼尸谏,禽息头击。渊明解印,延之脱帻。
勉设虚位,逊劚骗石。文恕翻美,秀赦复食。

卷十一
潘璋嗜酒,鲁望品茶。士稚囊土,道济量沙。
楚王吞蛭,叔敖埋蛇。堙江张俭,障河武嘉。
外明奇术,付琰县谱。顾悌画棺,宣伯木主。
乘船徽之,褰裳宣子。推临必旱,嵩到即雨。
张华博物,刘杳综书。孚持帽酒,恪续题驴。
马隆自任,龚遂无拘。滥死高鼻,误杀无须。
遐叔古文,皎然旧制。乌蠃谷量,桥桃钟计。
武分肥广,包取荒废。云抱刘禅,婴收孝惠。
仲由拯溺,子贡赎人。赵孝替弟,季江代兄。
野王相代,侯亶先经。不易千驷,何假百城。
彪之练仪,张说修史。竹筒置书,木鹅论事。
授周御盖,送綯莲炬。木刻郅都,金铸郝玼。

卷十二
阚泽儒学,桓荣帝师。荀夺凤池,岑忧中书。
执刀孙婢,读书郑奴。诫子如龙,愿儿师徐。
奕琛二方,诸葛三国。陆逊调度,荀攸算策。
昭悲失屦,犯哭弃席。翟公交情,孟尝好客。
优孟讽谏,那律直言。荀息谏晋,子瑜喻权。
周颙葵蓼,师正松泉。王言除刘,张请诛安。
刘畴吹笳,越石清啸。兄弟祸难,父子忠孝。
朱伺接鋋,敬德奔槊。寇贾相解,周程不校。
紫芝眉宇,季真风流。削稿戴胄,焚章马周。
悉陵搏兽,许褚曳牛。郑浑平贼,张敞责酋。
渠牟偏任,王伾亵宠。社稷蒋琬,别驾庞统。
素屏赐玠,白扇饷孔。毁君为功,结袜取重。

卷十三
唐明友悌,汉文不容。成回尝敬,机汜甚恭。
云闻拜相,舒知为公。劭责厨人,臻呼仪同。
辛勉引药,李业饮毒。王述掷卵,谢密投局。
尔敞易衣,林卿变服。昇叹白须,备悲髀肉。
赵襄赏赫,晋文次狐。代作帝师,袭为名儒。
世南写传,蒋乂诵图。旷见奥境,徐知真师。
承宫推采,子干与稻。朱伺能忍,元璹折诮。
效泰折巾,慕信侧帽。庾衮过恭,刘琎立操。
周兴大瓮,元礼铁笔。戎峤悴貌,良伯毁容。
杨收辨角,承胃知宫。神竭于颂,精尽于弓。
刘词枕戈,陶侃运甓。阮咸莫辨,錞于罕识。
何知铜斗,澄明服匿。仿攵还厨梅,玼纳廨桔。

卷十四
项羽破釜,孟明焚舟。苍乐为善,邈畅清修。
郑泉酒船,陈暄糟丘。季珪破鸡,仲文放牛。
佯誉申生,诈爱魏女。澄苏石斌,扁起虢子。
元瑜具革,宾王论事。喜蒙能食,恐素不死。
骞辟唐彬,统爱盛暹。勇惭行本,秀惮元岩。
伴食怀慎,随驾子潜。盖冰寒水,李青成蓝。
珪母具酒,宗亲广被。愔记障面,奉识半视。
推万落床,曳遐堕地。胡服暠恩,夷称慈惠。
郑发墨守,秦攻长城。贯之辞缣,思复封绫。
赤眉异破,黄巾嵩平。俛劝偃革,植不知兵。
晋卿步县,师范拜令。布囊王孙,俭葬休并。
士思喻俗,公义疗病。隐甫不屈,挺之负正。

卷十五
訏歊梁稷,陆王镜霜。张哂米耗,柳笑杯亡。
李皋发廪,郑默开仓。祖言被幞,君游布囊。
崔碣发奸,真卿辨狱。范贵舟人,庄重申叔。
奴爱萧才,都化阳德。火浣魏疑,虾须修服。
策辨魏鼎,郑悟汉铭。赐绢市书,给麻为缗。
守素向谱,刘芳石经。颜固巴郡,峻宋葭萌。
韦澳行法,元纮书判。安世隐过,丙吉扬善。
五鹿折角,日用北面。徐政不辱,陈判无怨。
荣毗奉法,张陵报恩。宋德可仰,真名难闻。
群忧惭长,昶不及孙。玉在石间,鹤在鸡群。
曹仁突围,张辽冲垒。是仪无过,牛弘尽礼。
疏献王浟,水饯赵轨。潜遗青土,攸饮吴水。
操之算尽,子季德延。冯击莎车,傅报楼兰。
刘宽苇杖,伯谦皮鞭。拓苌不笑,范粲何言。
王彤补幰,公孙布被。朱不责奴,陆但遣吏。
王凤擅权,子威忠义。■〈契,石代大〉榱椽材,俭栋梁气。

卷十六
孟光操作,少君挽提。吉归男物,崇还泰儿。
李邕了辨,士正无遗。兴不恤讳,雄不问时。
傅縡操心,高获受性。鬷蔑言善,子羽名振。
鲍鱼非礼,邪蒿不正,解械妊身,宿狱怀孕。
埋牛茂远,瘗鹿裴宽。子林降彭,黄巾避袁。
情好备亮,不负瑾权。苏琼止盗,王涣诛奸。
杨修俊才,张尚辩捷。借曹厌众,斩奴明法。
徐写甘蕉,虔书柿叶。李心剑戟,平腹鳞甲。
文饶下驾,卓茂挽车。管苏犯我,申侯顺吾。
文德菜菹,季伟草蔬。献之大字,应用细书。
偓不草麻,谅固执节。瑀识卧吹,瑜知音阙。
赵达精算,孔奕明察。韩贺争功,浑濬陈伐。
惠击羊皮,琰鞭团丝。堕泪祜庙,下拜骏碑。
迪不解义,善不能辞。刘娶吴女,豹内薄姬。
疑参杀人,信市有虎。请言农事,不对榷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10: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宋璟
[ 宋 ] 徐钧
原文
一片刚方铁石心,梅花冷淡独知音。

君王外貌虽加敬,卖直谁知内忌深。

作者介绍

徐钧
徐钧,字秉国,号见心,兰溪(今属浙江)人。以父荫为定远尉。宋亡不仕,金履祥尝延以教授诸子。精于史学,曾据《资治通鉴》所记事实,为史咏一千五百三十首。今存《史咏集》二卷,五代部分已佚失。事见本集附许谦、黄溍、张枢序,清光绪《兰溪县志》卷...

宋璟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历史人物




宋璟(663年—737年),字广平,河北邢台市南和县阎里乡宋台人。其祖于北魏、北齐皆为名宦。璟少年博学多才,擅长文学。弱冠中进士,官历上党尉、凤阁舍人、御史台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拜尚书右丞相。授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广平郡开国公,经武、中宗、睿宗、殇帝、玄宗五帝,在任52年。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与姚崇同心协力,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唐朝,改变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大唐帝国,史称“开元盛世”。







基本信息
  • 别称

    宋广平、宋文贞、宋开府


  • 广平


  • 所处时代

    唐朝


  • 出生地

    邢州南和



  • 出生日期

    663年


  • 逝世日期

    737年


  • 主要作品

    梅花赋


  • 主要成就

    辅佐唐玄宗实现开元盛世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年表记事

生于唐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十七岁中进士,授义昌(今汝城)令后又升任监察御史,凤阁舍人。

武则天长安三年(公元703年),张易之诬构宰相魏元忠,他赂贿凤阁舍人张说作诬证。张说将至御前作证。同为凤阁舍人的宋璟对张说:“一个人一生最重的是名誉气节,不可只图个人苟生,陷诬好人。即使因此被谪官流放,他的美德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倘有不测之祸,准备叩请天子赦免,要死与你一起去死。努力为之,万代瞻仰,在此举也。”张说为宋璟的话所感动,廷辩时如实上奏,使魏元忠免受陷害。

神龙二年(公元706年),京兆人韦月将上书中宗,告发武三思“潜通宫掖,必为逆乱”,武三思闻知后,暗使手下诬陷韦月将大逆不道。中宗听信谗言,特令处斩韦月将。宋璟以为案情不实,请求查实验证。中宗大怒,他说:“朕已决定斩首,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宋璟说:“人家告韦后与三思有私情,陛下不加过问就问斩,臣恐天下会议论,请查实后用刑。”中宗愈加发怒。宋璟面无惧色,说:“请陛下先将臣斩首,不然不能奉诏。”中宗无奈,才免韦月将极刑,发配岭南。不久,中宗下诏宋璟为检校并州长史,没有成行,又任为检校贝州刺史,宋璟被挤出了朝廷。

睿宗景云(元年710年),宋璟自洛州长史入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掌铨选。宋璟取舍平允,为时所称。当时,太平公主擅权,将谋害太子,宋璟与姚崇奏请令公主出居东都洛阳,又被贬为楚州刺史。

开元初,为广州都督,教百姓烧瓦代竹茅盖房,以避火灾。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召入为刑部尚书,不久代姚崇为相。宋璟居相位,以择人为务,随才授任,使百官各称其职。他刑赏无私,敢犯颜直谏,为玄宗所敬惮,虽不合意,也勉强采纳。宋璟与姚崇并称贤相,号“姚、宋”。史称“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道不同,同归于治”。

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宋璟随同玄宗巡幸东都,路过崤谷(今河南陕县),山高路窄,难以行走。玄宗十分恼怒,要罢免河南尹李朝隐和负责旅途事务的知顿使王怡。宋璟进谏说:“陛下方事巡幸福,今以此罪二臣,臣恐将来民受其弊”。玄宗认为很有道理,就免去二人死罪。

开元八年(公元720年),以压制犯法官僚的申诉,又严禁恶钱流通,颇招人怨,遂被授开府仪同三司,罢相。

开元十年,京兆人权梁山聚众暴动,被镇压后,其众多遭逮捕,玄宗以宋璟兼京兆留守复审,他只治罪为首数人,余皆释放。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玄宗东巡泰山,宋璟留守京师。玄宗将出发,对宋璟说:“卿是国家元老,为朕股肱耳目。今将巡洛阳,分别有一段时日,请有什么好主意,告诉朕。”宋璟一一直言相告。玄宗将宋璟“所进之言,书之座右,出入观省,以诫终身”。

开元十七年,拜尚书右丞相。

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宋璟年已七十三岁,年老体弱,请求辞职,退求洛阳东都私宅。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一代名相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五岁,赠太尉,谥曰文贞。

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即宋璟去世33年之后,颜真卿应宋璟后裔之托,撰文并书写了碑文。

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墓碑镌刻完成,立于宋璟墓地。

该碑高4.08米,宽1.6米,厚0.47米,碑的正面、阴面和左侧刻有颜真卿书写的盈寸楷体,洋洋三千余言,叙述了宋璟这位中唐政治家的政治经历和他一生的伟绩。碑的左侧镌刻的是此碑建立6年后(大历十三年,即公元778年),又由颜真卿补记的宋璟的生平事迹。碑的右侧镌刻的是明朝人方思道记述宋璟碑倒伏后重新树立起来的经过。宋璟碑文,字体端庄,气势开张,用蚕头磔尾的隶法于捺笔首尾,结体字大充格,磅礴大气。颜真卿书写宋璟碑文时,时年65岁,书法艺术炉火纯青,成为他的成熟的传世名作之一。

为官事迹

武后时期

唐代著名政治家宋璟,生于公元六六三年,唐高宗调露年间进士及第,年仅十七岁。

武后执政,宋璟因为率性刚正而被重用,逐步由凤阁余人(即中书舍人)升迁至御史中丞;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因为私自向相士询问运程,违反了宫规,宋璟奏请追究,但是武则天则特旨赦免,并命令张昌宗及张易之两兄弟到他的住所谢罪,宋璟却拒而不见。宋璟因此与他们结怨,二张屡次欲借故中伤他,但却不成功。

中宗睿宗时期

李唐复兴后,在中宗时,宋璟担任黄门侍郎。当时宋璟得罪了当权的武三思,因此受到排挤,被外调为贝州刺史。其后因为韦后叛乱,中宗被杀,睿宗子李隆基平叛,睿宗继位。宋璟重新被起用,睿宗将他由洛州长史调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执掌朝政,这是他首度为相。在这期间,他一改朝廷用人惟亲的恶习,提出了用人“虽资高考深,非才者不取”的准则,并且不顾当时拥有极大权势的太平公主等人的反对及阻饶,罢去昏庸的官员达数千人,并请太平公主出居东都洛阳,以防太平公主谋反,但因此得罪了太平公主,被其中伤,因此反而被罢相,贬为楚州刺史。

玄宗时期

其后太子李隆基讨平太平公主的叛乱,即位为唐玄宗,宋璟被调为广州都督。这时宋璟仍专注改善民生,并没有因为外调而灰心,他教晓百姓以砖瓦盖屋取代简陋的茅屋及草屋,以减少火灾出现的可能。开元716年,他被调返京师,任刑部尚书,后来姚崇因事退隐,他获姚崇推荐,再度为相。这时,宋璟再度提出“虽资高考深,非才者不取”的准则。他为防奸佞小人私下在皇帝耳边进谗言,提出百官奏事,必定要有谏官、史官在旁的规定。而玄宗亦十分器重宋璟,并以师礼待之;进则迎,出则送,因此宋璟提出的具建设性的提议,通常均被采纳。亦因如此,当时朝廷一改以往用人惟亲的恶习,并减少了奸佞小人诬谄好人的情况,使开元初期的政局十分清明。宋璟前后为相四年,他不畏权贵,力革前弊,奉公守法,不徇私情。相传,他叔父宋元超当了“选人”(侯选官)后,要求吏部予以优先照顾,宋璟得知后,不但不予优先录用,并手示吏部“不能私害公。”又据史书记载,唐代规定,每年地方各道派人定期向皇帝、宰相汇报工作。使者进京,往往多带珍贵宝货,四处送礼,拜结权贵,许多官吏收礼受贿,使者也多有因此得以晋升。宋璟对此则异常不满,并面奏玄宗同意,勒令所有礼品一概退回,以绝侥求之路,削杀收礼受贿之风。公元720年,他因为压制犯法官员的申诉,并严禁黑钱的流通,得罪了不少权贵,因此被降为开府仪同三司,再度罢相。729年,再度拜为尚书右丞相。733年,以年老为由退休,“仍令全给禄奉”,隐居洛阳。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十一月十九日去世于东都明教里私第,享年74岁。玄宗追封他为太尉,谥文贞公。

唐玄宗后期,由于政治上安于现状,在吏治方面也慢慢受到后庭和宗族、姻戚的影响,加之李林甫、杨国忠等奸相为辅,由姚、宋苦心建立起来的政治纲纪,很快被他们破坏殆尽。相传,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狼狈逃到咸阳,一位长者向玄宗说:“臣犹记宋璟为相,数进直言,天下赖以平安。自倾以来,在廷之臣以言为讳,维阿谀取容,是以阙门之外,陛下皆不得知,草野之臣,必知有今日久矣”。这是对玄宗的批评,也是对宋璟的赞扬和怀念。[1]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成就

武后时期
武后执政,宋璟因为率性刚正而被重用,逐步由凤阁余人(即中书舍人)升迁至御史中丞;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因为私自向相士询问运程,违反了宫规,宋璟奏请追究,但是武则天则特旨赦免,并命令张昌宗及张易之两兄弟到他的住所谢罪,宋璟却拒而不见。宋璟因此与他们结怨,二张屡次欲借故中伤他,但却不成功。

中宗睿宗时期
李唐复兴后,在中宗时,宋璟担任黄门侍郎。当时宋璟得罪了当权的武三思,因此受到排挤,被外调为贝州刺史。其后,韦后叛乱,中宗被杀,睿宗子李隆基平叛, 睿宗继位。宋璟重新被起用,睿宗将他由洛州长史调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执掌朝政,这是他首度为相。在这期间,他一改朝廷用人惟亲的恶习,提出了用人“虽资高考深,非才者不取”的准则,并且不顾当时拥有极大权势的太平公主等人的反对及阻饶,罢去昏庸的官员达数千人,并请太平公主出居东都洛阳,以防太平公主谋反,但因此得罪了太平公主,被其中伤,因此反而被罢相,贬为楚州刺史。

玄宗时期
李隆基讨平太平公主的叛乱,即位为唐玄宗,宋璟升调为广州都督。宋璟仍专注改善民生,并没有因为外调而灰心,他教晓百姓以砖瓦盖屋取代简陋的茅屋及草屋,以减少火灾出现的可能。开元716年,他被调返京师,任刑部尚书,后来姚崇因事退隐,他获姚崇推荐,再度为相。这时,宋璟再度提出“虽资高考深,非才者不取”的准则。他为防奸佞小人私下在皇帝耳边进谗言,提出百官奏事,必定要有谏官、史官在旁的规定。而玄宗亦十分器重宋璟,并以师礼待之;进则迎,出则送,因此宋璟提出的具建设性的提议,通常均被采纳。亦因如此,当时朝廷一改以往用人惟亲的恶习,并减少了奸佞小人诬谄好人的情况,使开元初期的政局十分清明。宋璟前后为相四年,他不畏权贵,力革前弊,奉公守法,不徇私情。相传,他叔父宋元超当了“选人”(侯选官)后,要求吏部予以优先照顾,宋璟得知后,不但不予优先录用,并手示吏部“不能私害公。”又据史书记载,唐代规定,每年地方各道派人定期向皇帝、宰相汇报工作。使者进京,往往多带珍贵宝货,四处送礼,拜结权贵,许多官吏收礼受贿,使者也多有因此得以晋升。宋璟对此则异常不满,并面奏玄宗同意,勒令所有礼品一概退回,以绝侥求之路,削杀收礼受贿之风。后因为压制犯法官员的申诉,并严禁黑钱的流通,得罪了不少权贵,因此被降为开府仪同三司,再度罢相。

唐玄宗后期,由于政治上安于现状,在吏治方面也慢慢受到后庭和宗族、姻戚的影响,加之李林甫、杨国忠等奸相为辅,由姚、宋苦心建立起来的政治纲纪,很快被他们破坏殆尽。相传,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狼狈逃到咸阳,一位长者向玄宗说:“臣犹记宋璟为相,数进直言,天下赖以平安。自倾以来,在廷之臣以言为讳,维阿谀取容,是以阙门之外,陛下皆不得知,草野之臣,必知有今日久矣”。这是对玄宗的批评,也是对宋璟的赞扬和怀念。[1]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宋璟同姚崇一样,是唐代历史上著名政治重臣。唐朝三百年间,素有“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之说。史书上一向姚宋并提,并有“崇善应变以成务,璟善守文以持正”的赞词。

朝野赞誉宋璟为“有脚阳春”。意言景如一缕春风,趟到哪里哪里似春风煦物,倍感温暖,不为自己争名谋利;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均体现了景爱民恤物的高尚品德。[1]







参考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1 22:41 , Processed in 0.47787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