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春光 - 汉语成语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九十春光,汉语成语,拼音是jiǔ shí chūn guāng,意思是指春天的美好光景。 出自《春归去》。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九十春光
释义
春天的美好光景。
拼音
jiǔ shí chūn guāng)
出处
《春归去》
目录
1成语解释
2成语出处
3成语用法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解释
九十:指春季三个说察键月,共九十天。指春天的美脚婚辨劝好谅拔殃光景。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南唐·陈陶《春归去》:"九十春光在何处?古人今人留不住。"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用法
作主语、宾语乎漏船、定语;用察拔淋于书面语阿雅她项。
示例
~如闪电,触目垂慈,便觉阳和转。 --清·褚人获《隋唐料删演义》第六十八回
红楼疑云,十首“薛小妹新编怀古诗“究竟在说什么?
随狂风去
新盐选专栏《考古秘闻录2》已上线
226 人赞同了该文章
(很久没来发红楼梦文章了,虽然经常收到粉丝朋友们的来信,不过我这个人性子直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知乎不给流量我也懒得在这边定期发文。今日有暇发一篇,看看有没有流量,没有大家就继续去看知乎上的段子手们吹牛去,反正我这深度知识型的内容,绝不白给) 红楼梦里,有十首谜一般的诗词,这便是著名的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事情起因是宝玉、黛玉、宝钗等人在暖香坞制灯谜,这些灯谜都是一语双关的谶(chen)语。 待众人灯谜出得差不多时,压轴人物薛宝琴登场,声言“诗虽粗鄙,却怀往事,又暗隐俗物十件”,说吧一口气作了十首诗,这等文采风流,七步成诗的曹子建也得甘拜下风。 接下来书中“众人看了,都称奇道妙”,而我们这些红楼梦的读者们,却是看得一头雾水,也不知薛小妹这十首晦涩难懂的怀古诗,“奇”在何处,“妙”又在哪里。 更有旁边脂砚斋一段双行夹批“此为三染无痕也,妙极!天衣无缝之文。”遮遮掩掩,不知所云。以致百十年来,无数人为此十诗伤透了脑筋,去猜那“十件俗物”究竟是何物,实是南辕北辙矣。 雪芹本意,岂是让人猜谜乎? 除此之外,又有学者认为是暗喻书中十二钗之结局,但十诗何以对得十二人,另读诗中内容,也与十二钗经历大相径庭,所以此说法认同者甚少。 但是,尽管自清中期以来的各种解释,都不尽如人意,薛小妹这十首诗,却越来越热,无他,越是难解,越是有吸引力,人之常情也。 要解开此十首怀古诗的真正含义,切不可真去做“猜俗物十件”的猜谜游戏,而是需要从另一角度去审视它,找出十首诗中的内在联系,才能彻底解开这个谜题。 那么,这十首怀古诗究竟有何关联?它们,究竟在说什么呢? 请看下文。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十首怀古诗原文摘录: 赤壁怀古 其一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交趾怀古 其二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钟山怀古 其三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淮阴怀古 其四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广陵怀古 其五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桃叶渡怀古 其六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青冢怀古 其七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马嵬怀古 其八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蒲东寺怀古 其九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梅花观怀古 其十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此十首诗,有难有易,虚实相间。有些作者直接在诗中点了字眼,算是容易解读的;有些作者则隐真意在历史典故之中,若学问差些,无异于看天书。 不仅如此,书中后文宝钗评点“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最后两首其实也不是无考,后文评点时,李纨点明了最后两首出自戏剧《西厢记》和《牡丹亭》。 《西厢记》是元代戏曲家王实甫,根据唐代元稹所写传奇小说《莺莺传》改编的戏剧,讲的是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牡丹亭》则是明代戏曲大师汤显祖创作的剧本,讲的是杜丽娘与柳生的爱情故事。
西厢记古本
二曲套路基本一致,都是“千金小姐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 所不同的是,《西厢记》有个红娘牵线搭桥,搞了一出生米煮成熟饭;《牡丹亭》则带有强烈的魔幻现实主义,丽娘死后复生,最终与爱人柳生在一起,堪称明代版《人鬼情未了》,又为明代的《死了都要爱》。 我所讲的套路,即使今日,各种文学或影视作品中依然在大量使用。它主要体现在三点: 第一:是个极为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各路好汉在“凄美动人”上下足了功夫,情节越曲折离奇越好,没有九九八十一难,男女双方甭想在一起。 第二:女主角家得有钱,通常设定是官宦人家,大家闺秀。姑娘相识良人时,翩翩佳公子一定处于微末之中,必须突出表现姑娘慧眼识珠,爽点足够。 当然,公子长相必须英俊,古代女子也是颜控;再有,公子一定得是才华横溢,才貌双全缺一不可;最后,公子肯定会高中头名状元,迎娶家中苦等的美娇娘,大团圆结局。 第三:一定有个大反派,或獐头鼠目、或道德败坏,总之不是好人。此人横亘在男女主角之间,极尽破坏之能事,令人厌恶。 这类古代故事或剧本,以前我读了不少,基本上都是这个流程,很少有例外。 时代发展到今天,这种套路也有了很多变型,毕竟今人眼界信息远超古人。 其中有男女设定对换的,大家小姐变富家公子,落魄少年变贫家少女,眼熟吗,霸道总裁爱上我是也..... 在此基础上,又有英俊男师傅和美貌女徒弟、青梅竹马富家公子和美丽丫鬟、帅绝人寰的皇帝和拼搏向上的宫嫔,几乎所有热播的电视剧中,都能找到类似的影子。 当然,新作品里,反派也进化了,不再是纯粹脸谱化的形象,而是披着男二女二的外衣,但说到底,不还是“反派”么。 大家不要学我,有时看得透了些,会少了很多乐趣。 言归正传,前八首讲的历史中的人和事,《西厢记》和《牡丹亭》两部古代戏剧,却是最后两首诗的出处。 有此前提,薛小妹这十首诗,光是想想都能让人头昏脑胀,更何况解读。所以,自古以来,都无人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情有可原。 也罢,我们就来看看,这十首诗,究竟说了些什么。 第一首 《赤壁怀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这首不难,可以说是最容易的一首,读过三国的,都知在讲赤壁之战。 诸位不用去另外多想还影射了什么著名人物,它的意思,就是感叹赤壁之战,仅此而已。
第二首 《交趾怀古》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这首也不难,诗中有题眼,直接指明,东汉开国大将马援马伏波。 马援并未名列著名的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中,不是他功劳不够,而是功劳太大,大到连光武帝刘秀,都忌惮的程度。 诗中“铜铸”,指马原征服交趾后,所立的“马援铜柱”,后来东汉大将窦宪北击匈奴,“勒石燕然”就是学的马援。 第四句中“铁笛”二字,出自《宋史》典故“铁笛守荣”,铁笛代指“神仙”之意。 马援是中国历朝武将中,少有的被封神的几位,最著名是关羽关帝君,秦叔宝、尉迟恭两人为门神。 马援的神位是“伏波大神”,管江海之事,职责和西方海神波塞冬差不多,只不过他的管辖范围是中国海。 所以,这首诗讲的便是东汉马援的功绩,作者在诗中早已点明。 第三首 《钟山怀古》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这首是第一个有难度的。从全诗内容看,是在说一位隐士被皇帝下诏启用,之后他不知出了什么事,不仅导致牵连甚广,也引得他人嘲讽不断。 究竟是什么人呢? 此处建议诸位先掩卷沉思一番,若有眉目,可先在评论区留言,再看后文印证;如没有头绪,直接翻下文便是。
南京钟山实景
...... ...... ...... ...... ...... ...... 作者君第一反应是“东山再起”的典故,谢安本于会稽东山隐居,前秦进攻东晋,孝武帝下诏请谢安出山以抗强敌,谢安指挥东晋军队在淝水之战中大胜,所以推测诗中所讲之人为谢安。 《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东晋首都在建康,即今日南京,钟山亦在南京,符合诗名《钟山怀古》。 是吗? 不是。 原因有二。 谢安淝水之战后功高震主,虽受东晋孝武帝猜忌去职,但并未牵连谢氏族人。其次,谢安并未受世人褒贬之议,毕竟淝水之战意义重大,天下人皆受其恩惠,怎会有诗中“嘲笑频”之语。 谢安生平,只符合前半首。 除此之外,那还有人选吗? 有!王安石。 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王安石因母亲病逝,辞官回江宁(南京)守丧。宋英宗即位后,多次征召王安石入朝,王安石均借故推辞,拒绝入朝。 宋英宗只做了四年皇帝,就龙驭归天,长子宋神宗登基即位。 神宗久慕王安石大名,下诏起复王安石任江宁知府。熙宁二年,神宗拜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举国托付。熙宁三年,王安石又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掌宰相大权,至此,掀开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大幕。
王安石雕像
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势力庞大的保守派利益,在保守派领袖司马光带领下,北宋朝堂新旧党争日益激烈。 熙宁七年,变法基本宣告失败,王安石被罢相,至此以后,新党中人尽皆贬谪,牵连极广,王安石亦备受时人指责。虽后来王安石又有短期复起,但终归大势已去,返回江宁后,病逝于钟山。 王安石变法,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始终毁誉参半。反对者,无不言“王安石乱天下”,此等争论,即使今时今日,仍未平息。 所以,诗中才有“莫怨他人嘲笑频”之语。 这一首,说的便是北宋王安石。 第四首 《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韩信,第一句胯下之辱,第二句位封齐王,第四句是他一饭千金的典故。 这首诗不复杂,诗中所指,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上写得清楚明白。 第五首 《广陵怀古》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此首诗难度适中,主要是诗中有个词眼,“隋堤”。 这个典故颇有名,后蜀何光远《鉴戒录·亡国音》:炀帝将幸江都,开汴河,种柳,至今号曰“隋堤”。 白居易诗作《隋堤柳》: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萧萧,三株两株汴河口。 周邦彦词《兰陵王》: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隋堤,隋炀帝杨广所建,诗的第一句“蝉噪鸦栖”,也出自杨广留存不多的诗中。 “露浓山气冷,风急蝉声哀”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诗的第一二句都与隋炀帝杨广有关。 第三句讲隋炀帝风流成性,第四句则是杨广身后名声不好,“惹得纷纷口舌多”。 这首诗,说的是隋炀帝杨广。
歌剧《大运河》剧照
第六首 《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较高难度的来了,好在有个题眼“六朝”,至少让人能知晓,诗中所讲人物的大概历史时间范畴。 第一句“衰草闲花映浅池”,起句就是一副破败景色。 古人诗词中一说起六朝金粉,大多是衰败颓退之情景,比如指代东晋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又有杜牧诗中南朝陈“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倒也是个有趣的现象,诗人们似乎很多都不待见南六朝。 第二句“桃枝桃叶总分离”,同诗名中“桃叶渡”一起,讲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献之的典故。 王献之有个爱妾,唤作“桃叶”,两人的爱情故事极为凄美,流传千年,估计看到这,不少人又要去搜搜这故事了,慎重提醒,小心狗粮吃到饱。 至今南京秦淮河上,还有个“桃叶渡”景点,是年轻男女约会的圣地,据说单身人士,从不去那里,去了会倍受打击。 诗中“桃枝”是桃树主干,指的是王献之,意为王献之长期离家为官致两人分离之事。
秦淮风光实景
第三句就字面意思,真正的麻烦在于第四句“小照空悬壁上题”。 “空悬壁上题”好理解,题壁诗空留于石壁之上。只是,这“小照”又是谁呢? 王献之虽然也是诗人,但和“小照”这两字完全无关。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了我很长时间,直到薛小妹十首诗都快解完了,从整体反观审视,我才知作者究竟讲的是谁。 诸位看官则无此烦恼,因为我马上就会说出答案,由此观之,初行探索者,何其艰难,叹!叹! 小照,既不是倚天中紫衫龙王的女儿小昭,也不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这个词,说得是两个大男人。 谢朓,南朝齐著名诗人,大族陈郡谢氏族人,与“大谢”谢灵运齐名,世称“小谢”。 李白有诗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鲍照,南朝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一生著作等身,有“文宗学府”之称,李白曾专门学习过鲍照诗作。 “小照”,即为谢朓与鲍照。 这首《桃叶渡怀古》,举出三位南朝时期代表性人物,讲的便是六朝风流。 第七首 《青冢怀古》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一眼看去,诗名中含“青冢”二字,再看诗歌内容,似乎说的是王昭君,的确也说的是王昭君。
昭君出塞扮相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意杜甫这首中标黑的诗句,两诗一比较,便知雪芹此诗源头正是杜甫大作。 “黑水”,即现在大黑河,位于今内蒙古境内,蒙语名伊克图尔根河。 青冢,即昭君墓,内蒙古4A级旅游胜地,位于今呼和浩特市,门票价格50元/人,有点小贵。杜诗注解: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故名青冢。 这首《青冢怀古》,讲的正是昭君出塞。 第八首 马嵬怀古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这首太容易,一看就知讲的李隆基与杨贵妃马嵬坡之事。 诗中第一句“寂寞脂痕渍汗光”引用了白居易《长恨歌》“温泉水滑洗凝脂”; 第二句“温柔一旦付东洋”,也来自《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 这一首,说的是杨贵妃。
《妖猫传》杨贵妃剧照
已经解析了八首,不知诸君是否已看出一丝端倪。 前文讲过,不要去猜谜,因为这十首诗,它根本就不是谜语。每一首,都指代了历史上的某个人或某件事。 这些人或事,有些讲的浅显,有些则很隐晦,全部解析出来,实非易事。 前八首是宝钗讲“史鉴上有据的”,可归作一类,我们排列一下,就可以发现红楼作者费尽心思,也要暗藏于其中的规律! 注意,本文的真正重点,来了。 第一首—《赤壁怀古》—赤壁之战—三国 第二首—《交趾怀古》—马援—东汉 第三首—《钟山怀古》—王安石—宋朝 第四首—《淮阴怀古》—韩信—西汉 第五首—《广陵怀古》—杨广—隋朝 第六首—《桃叶渡怀古》—王献之等—六朝 第七首—《青冢怀古》—王昭君—未知 第八首—《马嵬怀古》—杨玉环—唐朝 诗中影射的人或事,都不是重点,真正重要的,是这些人或事,所一一对应的朝代。 按序排列,更为直观。 西汉—东汉—三国—南六朝—隋—唐—宋 除秦和元没有,历代中原王朝的顺序依次排开,这,就是红楼作者深藏于薛小妹新编怀古诗中的真正秘密! 细心的读者肯定注意到,我在王昭君那首《青冢怀古》对应朝代标注的“未知”。 是的,昭君是西汉之人,如果对应西汉,则与前面《淮阴怀古》韩信所对应西汉有所冲突,作者精心安排的架构,就不该有冲突,也不可能有冲突。 因为,王昭君真正对应的,是元朝。 薛小妹做十诗的原因是:“从小儿所走的地方的古迹不少,我如今拣了十个地方古迹,做了十首怀古诗”。 她是因为去了十个地方,作出的怀古诗,所以,她去的地点这个因素,比诗中内容更重要。 昭君墓青冢、黑水所在之处,是为蒙元发祥之地,昭君一诗所影射朝代,正是元朝。 从西汉到元,即为前八首诗中隐藏密码。这些朝代,均为明清两代承认并传承有序的天命正统王朝,元代,明朝也是承认的。 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秦在哪里?明又在哪里?明之后的清,又在哪里呢?
兵马俑实景
秦,关键就在韩信身上。 韩信,横跨秦汉两朝,出生于秦始皇十六年,在汉高祖十一年被刘邦所杀。他本质上是处在秦汉交替时期的中间人物,所以,韩信一诗,实是影射秦汉。 青冢代元,韩信秦汉,因此,前八首所指代的朝代真正顺序是: 秦汉—东汉—三国—南六朝—隋—唐—宋—元 很好,看来就只缺少明清了,恰好还有两首诗不知道谜面。想必,这最后两首,一首应该是指代明朝,一首是影射清朝了吧。 大概正常人都会这样想,只是作者君正好是那个不正常的。 因为,如果只是这么简单,红楼作者还费劲心思借薛宝琴之口,给我们出谜干嘛呢,直接让薛宝琴念个朝代表岂非更省事。 红楼作者,乃千古奇才,也是真正的鬼才。 最后两首诗,他偏偏不写“史鉴上有据的”,而是找了两支人尽皆知的戏曲来作诗,一曰《西厢记》,一曰《牡丹亭》,来隐藏他真正所要表达的观点和思想。 前面解析了薛小妹新编怀古诗的前八首,每一首诗都都对应着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某个著名人物或事件,其排列正好是从秦朝到元朝。 秦汉—东汉—三国—南六朝—隋—唐—宋—元 那么,十首诗中的最后两首,是否是指代明朝和清朝呢? 密码,就隐藏在这两首中。因为它们,才暗藏着红楼作者的真实意图。 第九首《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此诗取材于戏曲《西厢记》,坦白地讲,从诗词鉴赏的角度来看,此诗是十首之中水准最差的一个。 诗中遣词用语谈不上考究,近似于大白话,与红楼中各处雅致的诗词相比,相差何止千里。我一度怀疑此诗是薛蟠那呆兄写的,和他风格太像了。 “小红”,即《西厢记》中的红娘,崔莺莺婢女。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红娘身份低微,在她悄悄安排下,莺莺与张生私会于深夜。后来莺莺娘怀疑,对红娘严加拷问,红娘只得将一切坦白,并告知夫人,莺莺与张生已是生米煮成熟饭,夫人无奈之下,也只能点头同意这门亲事。 诗中最后一句“勾引”一词,是为“吸引”之意,“彼”则是指夫人。
西厢记纹盘(明代)
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以上即此诗的大意。但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是另一重含义,因为这是一首双关诗。 第一联“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重点是词句中第一个词,“小红”。 显然,“小红”是指某个人,既有小红,那是否还有个对应的“大红”? 而红楼梦中,“红”常有“朱”之意,最典型的莫过于那句“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所以,“小红大红”,其实是为“小朱大朱”。 既然姓朱,那这“小红”就应是影射某个明朝皇帝或藩王才对。 这就很有意思了,小朱是谁?对应的“大朱”又是谁呢? 而从第二句“私掖偷携强撮成”来看,这位“小朱”干了一件大事,但这件“大事”却是偷偷进行且强行做成的。 不用继续分析了,稍稍了解明史,就知除了朱棣朱先生偷袭南京强登帝位这件事,还没有哪个明朝皇帝有过此等经历! 小红,正是指朱棣,那“大红”就应是对应的明太祖朱元璋。 朱棣起兵后,与建文帝的南京朝廷几番大战,先后有白沟河之战、济南之战、东昌之战等战役。虽胜多败少,但朱棣终究不占大义名分,以一隅而抗天下,日子其实不大好过。 朱允炆败得起,因为他是帝国正牌皇帝,江山在握,拥有无尽的战争潜力。但朱棣却败不起,他最大的问题,就是兵力不足。 朱棣虽屡屡获胜,但直到起兵三年后,还只据有北平、保定、永平三郡。每次战胜南军后的新取之地,往往只能放弃。 实际上朱棣一直打的是游击战,一旦他兵力耗尽,南方朝廷就会泰山压顶般碾碎他。 成祖与谋士姚广孝深知,以骑兵为主的自家军队,最大优势就是快速机动能力,唯一能战胜朱允炆的机会,只能是奇袭南京城。
明成祖朱棣画像
建文三年隆冬,朱棣决定率军南下,与朱允炆决一死战。 成祖不愧为兵法大家,用了约大半年的时间,与南军反复周旋,左冲右突、东出西进,不断撕扯南军防线,没有机会也要创造机会。 南军多为步兵,在北军骑兵的高机动力下,不断被迫疲于奔命。终于,南军的防线出现了薄弱环节,北军只须攻下灵璧,就可直趋南京。 灵璧一战,朱棣大胜,北军至此突入江南,快马加鞭向南京直线前进。此时南京沿线防守空虚,仅仅一个月,朱棣就率军进入金陵。 此时朱允炆在全国尚有数十万大军,但已赶不及回援勤王,建文帝从此下落不明。 虽然“靖难之役”是明成祖以偷袭南京的方式取得最终胜利,但无论怎样,他才是最后的胜利者。 朱棣的经历,正是诗中第二句,“私掖偷携强撮成”! 第三句“虽被夫人时吊起”没有双关意,纯是讲《西厢记》中夫人拷问红娘一事。重点在第四句,“已经勾引彼同行”。 此句关键就在于“勾引彼同行”五个字。前文我们已知此诗是在讲燕王朱棣“奉天靖难”,那么他“勾引”了哪位人物一起“同行”呢? 宁王朱权。 朱棣起兵时,朱权也跟着四哥一块反了,而朱权,恰恰正是朱耷先祖! 所以,这首诗的真正本意,是在谈明代朱棣朱权兄弟靖难之事。这与前八首在各朝各代中,选择一个典型人物和事件来影射的手法一脉相承,这首诗,正是影射的明朝。 所以,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而到了这影射明朝的第九首,红楼作者就不再“有据”了,而是选择一出《西厢记》来暗示。 解读到此,我们正在逐渐接近真相,古人云:行九十而半百。截止到第九首《蒲东寺怀古》,红楼梦作者此十诗要表达的秘密,依然深藏不露。因为真正的关键,是在第十首,《梅花观怀古》。 (如您是新读者,诚挚建议此处暂时打住,先返回作者君主页,看本期“上篇”中前八首诗的解读,方能前后连贯)
《新西厢记》崔莺莺与红娘剧照
第十首《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这一首取材于汤显祖所作戏曲《牡丹亭》,与第九首《蒲东寺怀古》相比,水准不知高到哪里去,也不知是否作者刻意如此。 前面九首,从秦汉开始,一直到明朝,一个不漏,全部上榜。按顺序来排,想必这一首是写清朝的了? 答案:不是! 红楼作者设计之精妙,远远超出了你我想象。如果这首《梅花观怀古》是影射大清朝,那他从一开始就没必要写这段“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要解读此诗,免不了要谈谈《牡丹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牡丹亭》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所作《临川四梦》中第一梦,艺术成就最高,流传范围最广,全称《牡丹亭还魂记》。 而整部剧的重点,就在这“还魂”二字身上。 女主角叫杜丽娘,长得天香国色、沉鱼落雁,父亲官拜南安太守,官宦人家。所以丽娘出生很不错,是个淑雅的官家小姐。 在她十三岁时,由于那个年代没有九年制义务教育,杜太守就给她请了个老夫子来当家庭教师。 某日,老夫子教丽娘《诗经》,讲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节时,丽娘由文生情,心中那根情丝被拨动了。俗语说得好:哪个少女不怀春。于是丽娘每日里就想象着将来遇上个俊俏的少年郎君,双宿双飞。 这等白日梦其实很正常,就算换今天,不少女儿家也常常做这类好梦。 但是,丽娘与常人不同的是,她的梦成真了。 有一日丽娘午睡,恍恍惚惚入了梦中,梦里真来了一个英俊的书生。 书生自称姓柳,丽娘那叫一个又羞又喜。两人花前月下、吟诗作对,真真是相见恨晚。后来不知怎的,二人居然在牡丹亭里成就了好事,就在这时,丽娘醒了。
江西绝美牡丹亭
丽娘醒来,虽知是南柯一梦,但耐不住心中思念,到处寻那书生。 人,肯定是找不到的,丽娘心中哀怨之极。日子长了,这份哀怨竟渐渐成了心病,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没过多久,丽娘就病入膏肓,药石无效撒手人寰了。 唉......不就是个春梦么,何必把命给送掉了。这做春梦把自己给梦死的,我也只在这《牡丹亭》里见过。 杜太守见爱女去世,心中无比哀伤,便修了座庵观,请来一老道姑看守,此庵便是“梅花观”。死去的丽娘,便葬在梅花观后花园的梅树下。 丽娘的魂魄地府不收,因为判官查明她还有一桩阳世姻缘未了,便让她魂魄回了阳间。 这一日梅花观里来了位上京赶考的书生,唤作柳梦梅,丽娘魂魄一见,欢喜的差点晕了过去,这位柳书生,就是她日思夜想的那位“梦郎”。 额外说一句,个人严重怀疑金庸老先生《天龙八部》里,虚竹和西夏公主那段极其肉麻的“梦姑梦郎”情节,就来自《牡丹亭》这个桥段。 二人相见,自然如胶似漆,做起了鬼夫妻。大概夫妻做久了,柳生阳气给的足,梦姑居然重见天日,复生如初,丽娘又活过来了...... 所以我说这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戏剧,这等情节,在明朝那个理学横行的年代,估计也就汤大能想的出来。 到此,《牡丹亭》的精彩情节就差不多了。
牡丹亭杜丽娘
随后丽娘陪柳生到京城赶考,柳生中了状元,后来二人虽还有些波折,但终究还是在一起,大团圆结局。 所以,诗中第一句,是指丽娘没在“梅树”下埋着,而是死而复生在“柳生”的身边,正所谓“不在梅边在柳边!” 如果感觉作者君解读的还行,万万别忘了点赞关注,再接着看下文。 这一句在《牡丹亭》中也有出处,原句是“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 第二句“个中谁拾画婵娟”,“婵娟”是美人之意,这里指丽娘。整句意思是谁能给丽娘窗下画眉呢。毫无疑问,只能是丽娘丈夫柳生柳梦梅。柳梦梅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各位看官们可多品味品味。 第三四句与《牡丹亭》情节无甚关联,除了“春香”是指丽娘的婢女外,其余意思均与《牡丹亭》关联不大。因为,作者写的是双关诗,他真正要表现的,是另一层含义。 究竟是什么“含义”呢? 若非作者君还算有些底子,否则还真猜不出这哑谜来。 这首诗,有个“本源”,来自明末诗人,夏完淳。 夏完淳,字存古,别名“复”,松江华亭人,明末著名抗清英雄。 清军南下后,夏完淳与其父一同领兵征战,1647年兵败被俘,英勇就义于南京,死时年仅十七岁。
夏完淳示意图
夏完淳在后世有极高评价。他不仅身怀坚定民族气节,他的诗,也有很高艺术水准,有天才之名。 柳亚子一生敬慕,盛赞曰: 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
我亦年华垂二九,头颅如许负英雄。 夏完淳由于就义时年龄不大,所留存的诗词不多,但每一首都堪称精品,多为慷慨激烈之作。他的诗词集中,有一首《一剪梅.柳》,正是薛小妹十诗中最后一首《梅花观怀古》的真正出处。不仅如此,这首词也是整个《红楼梦》影射用语的源头。 全文如下: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
金沟御水自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
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
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这首词很显然是在怀念明朝,哀叹明亡。 其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是明末时期最早将朱明比喻为“红”的诗句之一,第一句联起来看,是为“故国的剩粉余红”,是指南明。
剩粉余红 南明故宫
“昨岁陈宫,今岁隋宫”,“陈宫”是指陈后主所居之处,位于金陵。南朝陈被隋朝灭亡后,金陵的“陈宫”自然也就成了隋朝的“隋宫”,暗指建都南京的南明政权,此时也行将就木。 “往事思量一晌空”,与“红楼一梦”是同一个意思; 而最后“才过西风,又过东风”一句,更是在悲叹南明政权的命运多舛。“西风”一词指李闯,“东风”则是指清廷,这也是《红楼梦》中“风”之一字内涵的源头出处。 雍正朝“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一案,清徐骏“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一案,都是因为“清风”二字惹了大祸,可见连清廷统治者们都明白“风”的含义,恰恰现代很多红楼研究者们,却对红楼书中随处可见且意有所指的“风”字视而不见,叹,叹! 黛玉葬花词中“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风霜”影射谁,大约也不用我多说了。 了解到夏完淳这首《一剪梅.柳》为基础源头,回头看《梅花观怀古》一诗,可见此诗正是影射的南明政权!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不在梅边在柳边”,是影射北方明廷虽然灭亡,却死而复生在南方建立了南明政权,因为丽娘就是先死去埋在梅花树下,后又还魂去到柳生的身边。 “个中谁拾画婵娟”,这句有难度。历史上南明政权不只一个,而是好几个,有弘光、隆武、永历诸朝。 “婵娟”,不仅指美人,也指明月。苏轼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里婵娟便是指代明月。红楼梦中,明月常为影射明朝。 所以,第二句的意思是:南明诸政权,谁才能去真正画明月(重建大明)呢? “团圆莫忆春香到”,“团圆”,乃是中秋团圆,“春香到”是指春天来临,这句的字面意思是现在已是秋天,就别去想春天的事了。 翻译过来真正的含义是:大明朝如今已似秋天般萧瑟凄凉,就别去想它如春天般生机勃勃的时候了。暗中讥讽各个南明政权在明朝都快走到尽头时,还在相互争权夺利。 “一别西风又一年”,“又一年”是时间泛指,也可理解为几年。这句是红楼作者在感叹怀念,距离李闯灭亡大明北方朝廷,又是一年或好几年过去了。
一别西风 南明故宫
因此,这第十首诗,不是在讲清朝,而是影射南明。 那么,清呢?清朝又去哪了? 答案:清朝没有了...... 有意思罢,红楼作者用十首诗把中国秦汉到明的历朝历代都影射了一遍,偏偏就少了个清朝。 这,就是他要表明的真正态度:天命正统属于明朝,即使它的后继者南明问题多多,那也是正统。清廷,在红楼作者心中,是不算数的,他拒绝承认清廷的正统性! 旷代奇才,红楼作者是真正的旷代奇才。 他以天才般的宏大视野,历数中华两千余年的精彩瞬间,匠心独运设计出这个“史诗体系”。又以“猜俗物”为幌子,用最平平无奇的《赤壁怀古》一首为起点,层层递进,直到最后一首,才揭示出他真正的心思。 整十首诗,文字之运用,架构之安排,心思之繁复,实为巧夺天工,妙到毫巅。 薛小妹新编怀古诗,历代以来,各种猜测如恒河沙数,红楼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种解法,只是大部分都纠结于猜谜之中,薛宝琴讲“十件俗物”,其实是个幌子,最终还是要从原文文本出发,方为解谜正法。 接下来,此十首诗之后的一段情节和脂批,才更加精彩。 宝琴作完诗后,接下来是一段几人的评点争论,寓意极深。如不是解析了前面十首诗,这段后续之文通常也就当是女儿家闲语碎语轻易放过了。 第五十一回原文摘录,虽有点长,建议细读: ......众人看了,都称奇道妙。宝钗先说道:“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庚辰夹批:如何?必得宝钗此驳,方是好文。后文若真另作,亦必无趣;若不另作,又有何法省之。看他下文如何。】
黛玉忙拦道:【庚辰夹批:好极!非黛玉不可。脂砚。】“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探春便道:“这话正是了。”
李纨又道:“况且他原是到过这个地方的。这两件事虽无考,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古迹来以愚人。比如那年上京的时节,单是关夫子的坟,倒见了三四处。关夫子一生事业,皆是有据的,如何又有许多的坟?
自然是后来人敬爱他生前为人,只怕从这敬爱上穿凿出来,也是有的。及至看《广舆记》上,不止关夫子的坟多,自古来有些名望的人,坟就不少,无考的古迹更多。如今这两首虽无考,凡说书唱戏,甚至于求的签上皆有注批,老小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况且又并不是看了《西厢》《牡丹》的词曲,怕看了邪书。这竟无妨,只管留着。”
宝钗听说,方罢了。【庚辰夹批:此为三染无痕也,妙极!天衣无缝之文。】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 这段原文中,总共出场四人对薛小妹的诗进行点评。 首先是宝钗给出意见:“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
10版红楼梦薛宝钗剧照
脂砚斋直接在批注中讲道“如何?必得宝钗此驳,方是好文。后文若真另作,亦必无趣......” 为何脂砚要说宝钗反驳,才算是好文呢? 因为作者将此处宝钗,又在影射清廷。 前八首不必细说,是“史鉴上有据”,唯有后两首,一首指明朝,一首影射南明,十诗之中偏偏没有清朝,所以才“必得宝钗此驳”。 紧接着是“黛玉忙拦道”,脂砚斋又批“好极!非黛玉不可”。 为何非黛玉不可? 因为黛玉在此处是影射明廷,后两诗中没有清朝,岂不正合她意。 此段仅寥寥数语,就将明清争锋的隐喻,暗藏于其中。 黛玉伶牙俐齿一通反驳,接下来探春上场,对黛玉所言表示赞同,原文“探春便道:这话正是了。” 探春又是影射谁? 过往我解析“迎、探、惜”三春时,曾讲过红楼中的三春是影射三个南明政权,探春此处即指代南明,她支持明廷化身黛玉,本就理所当然。 最后一个上场的,是李纨。 同样的,过往文章中曾解读过,李纨在红楼书中影射李闯,此时她跳出来,说了一大段言语,立场颇堪玩味。 首先李纨大谈“关夫子的坟”,关夫子即关羽,只是此处另有他意。她讲到“比如那年上京的时节,单是关夫子的坟,倒见了三四处。” 又说“关夫子一生事业......如何又有许多的坟?自然是后来人敬爱他生前为人,只怕从这敬爱上穿凿出来”。 这是李纨在不忿,“关夫子”是谁?“关夫子的坟”又是什么? 李纨口中的“关夫子”,是指明朝政权,“关夫子的坟”,是指忠于明朝的士人。“比如那年上京的时节”,则是讲闯军攻破北京城的时候。 李纨以“李闯”的身份评论,表示“关夫子的坟”不少,言下之意是指忠于明廷的士大夫不在少数,原因是“自然是后来人敬爱他生前为人,只怕从这敬爱上穿凿出来”。 李纨话语中,开始虽有些许抱怨,说到后来却口风一转,承认这些“坟”的存在,表示薛小妹的十首诗“这竟无妨,只管留着”。 李纨的态度,真切体现出李自成政权的态度。 李自成所建之大顺政权,向来认为自身是汉明正统的继承者,虽然与明为敌,却一直认为这是中原汉族内部的正常改朝换代。在如何看待关外清军这个问题上,大顺政权和明朝政府立场是完全一致的。此为明末时期“华夷之辨”思想在红楼一书中的确切体现。
特别申明一点,此处包括前后文解读,只是就事论事,只针对红楼梦文本的分析。新中国建立后,各族同胞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无分彼此,在这一点上作者君的立场极为鲜明而又坚定不移的。 薛小妹作此十首怀古诗,有且只有四人点评,其他在场各人包括宝玉在内均未说话。 薛宝钗认为后两首不好,应重做,林黛玉、探春、李纨则认为后两首不必改,虽然其中李纨的态度足堪完味,却总算是支持。三比一,宝钗无奈,只得“方罢了”。 脂砚斋此时特地又写了一段批注,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此为三染无痕也,妙极!天衣无缝之文。” 脂老的意思是:你看此文隐藏的多深,想破你们这些看书人的脑袋,估计也不知道我们在说什么,真是妙极了。 他还特意用了一个形容词“三染无痕”,并赞之“天衣无缝”。 今日,作者君就将这“三染无痕又无缝”之文,为诸位读者解了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报我为解此谜彻夜难眠之仇。 以上对“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这段情节的解析,同作者君之前对钗黛和三春的解读,至此前后呼应,形成完美闭环。 我们回顾一下整篇文章,薛小妹作了十首怀古诗,前八首用史实,后两首取材于戏曲《西厢记》和《牡丹亭》。 前九首影射了从秦开始一直到明朝所有的中原汉人王朝,最后一首却没有讲清廷,而是出人意料地选了南明。 这明确表现出作者不承认清廷为法理正统的思想和态度。由此可见,红楼作者深受明末清初“华夷之辨”思潮的影响,并在其作品红楼梦中给予了相应表达及影射。 试问,身份属正白旗包衣的江宁曹府之人,可作得此嘲讽清廷的隐喻之文? 以上,便是本文结尾,也是作者君发出的终极一问。 PS: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梦醒锦官城”
发布于 2021-12-25 14:48
红楼梦(小说)
红楼梦人物
红楼梦十二钗
赞同 22663 条评论分享
喜欢收藏申请转载
[backcolor=rgba(23, 114, 246, 0.1)]
赞同 226
分享
写下你的评论...
63 条评论
默认
最新
Molly公主
从初中开始,看红楼梦原著不下8次,电视剧常刷,之前看了很多解析,总觉得差点意思,比如“一年三百六十天,风霜刀剑严相逼”解释为黛玉天天受到来自王夫人的压迫,在贾府日子过不下去了,贾母对于史湘云都能时时惦记,就算王夫人不喜欢黛玉,不想宝玉娶黛玉,在贾母活着的情况下都不可能会虐待黛玉,何况黛玉将潇湘馆治理得非常好,看到作者的解读,感觉更贴合小说剧情,常更啰!红楼梦没有流传开,因为这本小说定义为反清复明的禁书,不知道为什么主流红学,非把这本书往清朝上靠,出了一些对红楼梦生搬硬套的解析,扰人视听。
2022-01-14
回复30
今处咪
之所以认同红楼梦是反清悼明之作,是因为这个视角实在太迷人了
2022-06-29
回复23
长风
《红楼梦》能为四大名著之首,除了文笔修辞更胜一筹外,还有一个因素:立意。红楼一梦,不仅有对个体人生的终极思考,还有对家国情怀的热爱和缅怀。就像书中黛玉论诗,首要的应是立意,词藻形式都是次要。
2023-07-02
回复5
随狂风去
作者
想了一想,好像还真是如此
2022-06-30
回复2
墙角花盆
顶礼膜拜,就这篇怀古诗解读,已经胜过史上很多红楼研究者了。
2022-06-05
回复10
疯傅哆彩
有道理,我再完善一下:十首诗指的俗物分别是墓、喇叭、纸钱、哭丧棒、祭祀用酒、龛(牌位)、棺、皂、火焰、扇火的扇子。连起来是整套祭祀死人的场景。
2023-01-05
回复7
脂硏石頭記
船钟:柴米油盐酱醋茶,扇(散)。暗指金陵十二钗的命运结局,影射真史记
2023-07-19
回复1
周栋梁
这个解释是对的。
2023-07-31
回复喜欢
yiko
你好,我最近看了你在知乎写的一系列红楼梦的新解,觉得特别好,但是觉得受众太少太可惜了,作者大大你如果有时间可以做成视频讲解的模式在b站和抖音去播。像b站的啊粥粥啊粥就新讲了一系列的西游记那样,受众会更多的。实在是太喜欢你的文章,很希望能被广泛知晓。
2023-04-23
回复6
江浸月
看到作者见解,惊为天人,其文学功底化以诙谐语言深入浅出,妙趣横生亦不失其严谨,读红楼数遍,看了见解无数,唯作者写的如此透彻,读来酣畅淋漓,作者应为红学家第一人
2022-12-28
回复5
养个小月芽
作者出本书吧 意犹未尽
2022-07-22
回复5
Carter
答主,指出你文中一个错误:元朝并不属于汉人王朝。
还想问一句:曹雪芹身为清人,不写本朝的怀古诗,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吗?
2022-06-17
回复5
墙角花盆
但明朝后来奉元朝为正朔
2022-06-25
回复11
不要颓废
元朝是被明承认的,其次,在红楼梦里讨论历朝历代,怀古,也说明了这不单单是一个家族的悲歌
2022-12-16
回复7
展开其他 2 条回复
1234
看完了所有专栏,很赞同红楼是一部家国血泪史。请教一下,如果按照这样的理论,书中黛玉要还泪,是什么隐喻呢
2022-10-18
回复4
乌夜啼
血泪血泪,泪就是血,抛头颅洒热血的“血”。
关于林黛玉有个条批语说『故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得仁又何怨。』
有人也说“绛珠草就是人参”,黛玉常吃的是“人参养荣丸”,就是黛玉支持荣府直到最后彻底毁灭。
她的报恩任务是『作为宝二奶奶,保住贾家』,但最终还是无力回天。
王夫人把宝玉交到黛玉手里,就像天启把国祚交到崇祯手里,“吾弟当为尧舜”,崇祯呕心沥血也要对得起这份重视,不能让宝玉旁落他人。
崇祯的任务是『作为皇帝,保住大明』,但可惜也是无力回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