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贾探春秋爽斋一帆风雨路三千千里东风一梦遥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1
 楼主| 发表于 2024-7-2 08: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贾探春亲近贾宝玉,不全是真心?手足情深背后,是复杂的算计?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贾探春是赵姨娘所出的庶女,与贾环是一奶同胞。

贾宝玉是王夫人的小儿子,与贾珠、贾元春一奶同胞。






可随着贾珠死去,贾元春入宫,贾宝玉和贾探春这对同父异母的兄妹关系却极为亲热。

贾探春尽管是荣国府三小姐,庶出身份依旧让她在家中处境尴尬,受人背后轻视。

她也常对外以王夫人之女自诩,与生母赵姨娘保持分寸,与嫡兄贾宝玉的关系更亲密。

贾宝玉是个感情天真的人。谁好谁不好,发乎于心。

于是,贾探春的立场便不免被人诟病存有功利之心。

如果贾宝玉不是嫡出哥哥,她会真心对待么?

他们的兄妹情,又到底掺杂了多少的利益算计?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要论贾宝玉与贾探春的兄妹情,可以肯定不会全无私心。尤其对于贾探春来说,贾宝玉若不是王夫人所生,二人的关系真未必能那么亲密。






假如贾宝玉是周姨娘的儿子,她是赵姨娘的女儿,都是庶出的两人起点一样,关系便不可能这样亲密。

维系二人关系的基础,不是绝对的感情,而是嫡母王夫人的态度和立场。

王夫人要真宽怀大度,与丈夫姬妾关系融洽,待庶出子女如己出。那么,所有子女之间的感情肯定融洽,一家人其乐融融。

王夫人若是立场暧昧不明,与姬妾的关系紧张,待庶出子女平淡。那么,子女之间的关系势必要有取舍,难免论及功利。

如果贾宝玉是周姨娘的儿子,不是王夫人亲生,哪怕贾探春与贾宝玉性格再投契,也要看王夫人的脸色和立场,再选择相处之道。

兄妹之情固然重要,与嫡母的关系更重要。

贾探春越懂事,越明白事理,就越会以嫡母为导向,做能获得嫡母认可和舒心的选择。






这便能解释她与贾宝玉兄妹情的“纯粹”程度。

正因为贾宝玉是王夫人的儿子,探春与哥哥走的越近,才让王夫人满意。她又为什么不努力好好经营这段兄妹情呢?

得到王夫人的认可,不但让探春在贾府的根基更稳,靠山更硬,利益更稳固,更加让探春能够力所能及的照拂那两个不省心的母亲和弟弟。

换个角度去说,如果贾探春是贾元春,她想和哪个兄弟姐妹相处交好都是对的,都能得到支持。

那样的贾元春,会被赞誉为博爱,温情,有大家规范和气度。

反之贾探春那样,会被贬损为无知,愚蠢,不尊重嫡母少教养。

同样一件事,不同身份的人去做,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和立场,你让贾探春如何选择?

放弃一切,随心所欲?那她得是贾元春、贾惜春,贾宝玉才行!

所以,贾宝玉对贾探春的感情是无私的,是真切的,是情同手足。

只因他是嫡出,是王夫人的儿子,他做什么都对。






但贾探春不是,她得选择、斟酌、明确立场,得去用心“经营”兄妹情、父母情。

当然,人心都是肉长,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贾探春的投入,能够得到贾宝玉的积极回应,兄妹的感情就会积极的朝向良性发展,进而打破嫡庶的隔膜,亲如一奶同胞。

(第二十七回)探春道:“哥哥往这里来,我和你说话。”宝玉听说,便跟了他来到一棵石榴树下。

探春又笑道:“这几个月,我又攒下有十来吊钱了。你还拿了去,明儿出门逛去的时侯,或是好字画,好轻巧顽意儿,替我带些来。”

探春听说,登时沉下脸来,道:我不过是闲着没事儿,作一双半双,爱给那个哥哥兄弟,随我的心。谁敢管我不成!这也是白气。”

探春听说,益发动了气,将头一扭,说道:“连你也糊涂了!他那想头自然是有的,不过是那阴微鄙贱的见识。他只管这么想,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就是姊妹弟兄跟前,谁和我好,我就和谁好,什么偏的庶的,我也不知道……”正说着,只见宝钗那边笑道:“说完了,来罢。显见的是哥哥妹妹了,丢下别人,且说梯己去。我们听一句儿就使不得了……”





你看,贾探春与贾宝玉兄妹之间的相处轻松又融洽。她唤哥哥便能得到回应。她有所求便直接张口,这都不是一般嫡庶兄弟姐妹的关系,更像亲兄妹。

而当贾宝玉也论起嫡庶,说起赵姨娘抱怨探春亲宝玉,远贾环时,探春便对哥哥也有点生气,不愿以嫡庶来衡量二人的感情。

她说“什么偏的庶的,我也不知道”,不是不知道而是太知道后,反而要淡化这道藩篱。

按照当时的伦理,庶出儿女与嫡出一样,要尊嫡母为母。探春的立场和态度才符合规矩和礼法。

但一再论及嫡庶之别,就等于一再“当着矬子说矮话”,不断击溃原本建设好的关系体系,人为破坏固有的伦理,强行矮化庶出。






探春坚持以贾政王夫人为根本,才是她在家中立得住的基础,才是自尊自爱。断然没有自毁长城的道理。

而她看似疏远赵姨娘和贾环,可正因为她立得住,才让这对昏聩的母子在贾府少受一些攻击。毕竟不看僧面看佛面,三姑娘的面子还是很重的。

尽管贾探春与贾宝玉兄妹情中,掺杂了“功利”,可又何尝不好呢!

真要说起来,探春的难处和痛苦,谁又能理解!谁不想出生就在罗马呢。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6-28 10:22・IP 属地辽宁
探春
贾宝玉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1
 楼主| 发表于 2024-7-2 09: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25.2 钟家台 2018-09-23   |  95阅读  |  16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25.2
  不仅说李纨不及黛玉多矣,宝玉更是指出李纨的问题所在:“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未及说完,贾政气的喝命:“叉出去!”
  宝玉的这番话是对误国又叛国的东林党的痛挞:“李纨不及黛玉多矣!张嫣和东林党的圣贤忠良的贤名都是东林党自己依仗着著史权美化捏造杜撰而成就的。东林党亡国前没做过好事,亡国后也没做过好事,上不能为国分忧,下不能为民解难,怎比得了黛玉的高洁操守?”可叹世人都被东林党所著的官修明史和野史所欺骗,宝玉这一番对东林党的揭露自然不能为糊涂的世人贾政所接受,被颠倒黑白的东林党伪明史所欺骗的世人不仅听不进去宝玉的大实话,反而要将揭露真相的宝玉“叉出去”!
  杏花易色更盗乡,三百年来费思量,圣贤李纨东林党,怎及黛玉真凤姿?
  再接着分析各人的诗号。
  探春笑道:“我就是‘秋爽居士’罢。”宝玉道:“居士,主人到底不恰,且又瘰赘。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梧桐芭蕉起个倒好。”探春笑道:“有了,我最喜芭蕉,就称‘蕉下客’罢。”众人都道别致有趣。黛玉笑道:“你们快牵了他去,炖了脯子吃酒。”众人不解。黛玉笑道:“古人曾云‘蕉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快做了鹿脯来。”
  探春郑明说:“秋暗喻后金满清,我这个反清复明的政权就是秋国里坚守朱明故国情怀的居士。”
  宝玉提出来要探春以“梧桐芭蕉”起别号更好。梧桐栖凤,凤凰在书中暗喻朱明政权。杜牧的《芭蕉》一诗中有:“怜渠点滴声,留得归乡梦。”用芭蕉才能点出郑明孤悬海外却仍不忘初心,坚持反清复明!
  探春于是自号“蕉下客”,正是以雨打芭蕉“归乡梦”暗喻我郑成功虽是远驻台湾的海外孤客,但决不放弃“不信中原不姓朱!”的反清复明的复国梦!
  黛玉提及的“蕉叶覆鹿”典出《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於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途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者矣。”比喻恍忽迷离,得失无常,一再失利。暗喻了探春郑成功的复国梦最终破灭无望。而他开创的明郑也在1683年随着郑克爽的投降而彻底灭亡。
  李纨道:“我替薛大妹妹也早已想了个好的,也只三个字。我是封他‘蘅芜君’了,不知你们如何。”探春笑道:“这个封号极好。”宝玉道:“我呢?你们也替我想一个。”【己夹:必有是问。】宝钗笑道:“你的号早有了,‘无事忙’三字恰当的很。”【己夹:真恰当,形容得尽。】李纨道:“你还是你的旧号‘绛洞花王’就好。”【己夹:妙极!又点前文。通部中从头至末,前文已过者恐去之冷落,使人忘怀,得便一点。未来者恐来之突然,或先伏一线。皆行文之妙诀也。】宝玉笑道:“小时候干的营生,还提他作什么。”【己夹:赧言如闻,不知大时又有何营生。】探春道:“你的号多的很,又起什么。我们爱叫你什么,你就答应着就是了。”【己夹:更妙!若只管挨次一个一个乱起,则成何文字?另一花样。】宝钗道:“还得我送你个号罢。有最俗的一个号,却于你最当。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再不能兼有,不想你兼有了,就叫你‘富贵闲人’也罢了。”宝玉笑道:“当不起,当不起,倒是随你们混叫去罢。”李纨道:“二姑娘四姑娘起个什么号?”迎春道:“我们又不大会诗,白起个号作什么?”【己夹:假斯文、守钱虏来看这句。】探春道:“虽如此,也起个才是。”宝钗道:“他住的是紫菱洲,就叫他‘菱洲’;四丫头在藕香榭,就叫他‘藕榭’就完了。”
  宝钗的“蘅芜君”乃是取自元妃省亲时给改的名字“蘅芜苑”,即“恨无缘”,故而李纨要求继续用元春给的名字就好。暗喻抗清义士元妃对宝钗满清的不承认不接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1)

来自: 钟家台 > 《《红楼》孰著》
举报/认领


上一篇: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25.1

下一篇: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25.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1
 楼主| 发表于 2024-7-3 21:5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贾探春一巴掌,打掉王夫人精心伪装的面具,打出荣国公子孙的气势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抄检大观园这事不应该发生。与贾母查赌源于婆子聚赌的实证,必须要行霹雳手段禁止不同。

绣春囊的出现是偶然,尽管背后涉及到的人和事细思极恐,但“家丑不可外扬”。


王熙凤对此看得清楚,提醒王夫人:“若被众人觉察了,保不定老太太不知道。且平心静气暗暗访察,才得确实,纵然访不着,外人也不能知道。这叫作‘胳膊折在袖内’。”

还建议借着贾母查赌为由,派周瑞家的几个进园子暗中查访,以免声张。

凤姐的建议可谓周全,毕竟大观园只有贾宝玉一个大男儿,除了贾兰还小都是女孩子,绣春囊如何来历说不清,所有人都逃不过干系,弄不好就是身败名裂。

可王夫人似乎不如此想,当王善保家的提议“抄检大观园”时,她果断同意了。

一方面,邢夫人的逼宫压力,要给交代。

一方面,她也想快刀斩乱麻,避免夜长梦多。

再一方面,王夫人更看清这个机会,借邢夫人出头挡压力,趁机清除眼中钉,达成私愿……

于是,抄检大观园便在各怀鬼胎的算计中被执行。而等待这群魑魅魍魉的,则是贾探春的迎头痛击!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王善保家的小人得志,和凤姐带队抄检大观园,哪管长房因此遭二房记恨的坏处。

总算王熙凤在侧,又有周瑞家的一干人,只在怡红院被晴雯摔箱子臊了一下,其余都算顺利。

然而她的好运也就到秋爽斋为止。

探春与众人不同,她协理管家后手底下眼目众多,知道的消息也比别人更多,面对丑事如何不气?

一气邢夫人“逼宫”,导致家庭内乱蒙羞。

二气王夫人“耳根软”,偏听偏信导致如今自家抄检丑事。

邢夫人和王夫人,她都得罪不起,便将一腔怒火都发在王善保家的这小人身上。


当晚探春摆出阵仗迎接王熙凤一行到来,却只将自己箱子拿给凤姐搜,不许抄检丫头婆子们的,摆明了不好说话。

王熙凤一看探春如此,便知得罪不得,只得好言相劝。

王善保家的但凡心内有点成算,就绝不应该凑上去触霉头。

但她平日骄狂惯了,虽听说探春厉害,也不过比迎春强点,终究是个姑娘又是庶出,还能翻天?

别人怕她是没能耐,自己难得今日有脸面,倒要去碰一碰这带刺儿的玫瑰,看看是否真敢扎她这大太太的心腹。

(第七十四回)她便要趁势作脸献好,因越众向前拉起探春的衣襟,故意一掀,嘻嘻笑道:“连姑娘身上我都翻了,果然没有什么。”凤姐见他这样,忙说:“妈妈走吧,别疯疯颠颠的。”一语未了,只听“拍”的一声,王家的脸上早着了探春一掌。探春登时大怒,指着王家的问道:“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我不过看着太太的面上,你又有年纪,叫你一声妈妈,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专管生事。如今越性了不得了。你打谅我是同你们姑娘那样好性儿,由着你们欺负他,就错了主意!你搜检东西我不恼,你不该拿我取笑。”说着,便亲自解衣卸裙,拉着凤姐儿细细的翻。


贾探春这一巴掌,打的不止王善保家的,更扇在了邢夫人的脸上。

当时的礼法规矩是长辈跟前儿的人,要特别敬重。林之孝家的就教训贾宝玉:别说是贾母王夫人委派的大丫头,“就是猫儿、狗儿也伤他不得”。

猫狗尚且动不得,何况是打了王善保家的这种陪房老人。不给邢夫人面子,日后难免背负一个“不敬长”的名声儿。

贾探春毅然挥掌,维护自家身份和尊严,肯定要顶着压力,她自己也清楚。

但她这一挥掌,不但让旁观者大呼痛快,替他们打出心中那口憋闷之气,也让随后的抄检虎头蛇尾,更加谨慎,这就叫担当。

抄检是大观园最黑暗的一天,家人之间的信任和睦荡然无存,反目成仇的嘴脸令人倍增厌恶。

探春越是深明其中意义,越是痛苦莫名。

她流着眼泪控诉,是对家事消亡的清楚认识和痛苦反思。她明悟便越发现无能为力。对王善保家的这些推波助澜的小人,自然就越发憎恶。


这一巴掌含愤打出,是对荣国府纷争的失望,也有对未来的绝望。

探春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像贾家这种大族一时的衰落不能致命。就怕内部斗争,自杀自灭。

谁在“自杀自灭”,自然是长房和二房的明争暗斗。

邢夫人和王夫人面和心不和,才有王善保家的和周瑞家的这些小人横行,为虎作伥。

探春打的是王善保家的,何尝不也是周瑞家的?甚至指向了带队的王熙凤,以及隐身在背后的邢夫人和王夫人。

以探春的聪慧不可能不知道一切的根源不在邢夫人,而在王夫人。


邢夫人发难是一方面,但王夫人不因势利导,就不会出现“抄检”这种事。

探春尽管看不懂嫡母全部心思,也明白邢夫人被利用做了挡箭牌。

贾探春反对抄检,不满邢夫人,又怎么可能同意王夫人的“算计”。

她不说,只因王夫人是她嫡母,不得不将委屈憋闷借由这一巴掌挥出。

谁是始作俑者,贾探春比谁都看得清楚,也便更加痛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4-24 09:24・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1
 楼主| 发表于 2024-7-4 09:51:5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最有可能拯救贾府的三个人,最后为什么都失败了?
少读红楼
少读红楼
自媒体人,书评人,全网同名帐号:少读红楼
​关注他
33 人赞同了该文章
文/夕四少 微信公众号:少读红楼


贾宝玉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说到了一件事,就是警幻仙子本来是准备请绛珠妹子的生魂回太虚幻境游玩的,就是她原计划入林黛玉之梦的。但没想到准备去荣府接绛珠时,路过宁府,偶遇宁荣二公,他们自知贾府颓败,想要找一个继承者来挽回颓势,重振门楣,想来想去只有宝玉一人最合适。


宝玉虽天生愚顽,禀性乖张,性情诡谲,但如果加以引导警示,也许可以走入正途,所以请求警幻仙子点化。这才有了贾宝玉神游太虚。


但为什么重振门楣的人选一定是贾宝玉呢?


我们知道,从贾府的第一代打江山的贾演贾源算起,到贾代化贾代善,到贾赦贾敬贾政,到贾珍贾琏贾宝玉,已经传了四代,荣宁二府历经近百年荣宠,可谓享尽了荣华富贵。


《红楼梦》一开篇就借冷子兴之口说了一句话“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也就是说贾府从《红楼梦》一开篇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外人看不出,但已经“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既然是梦,自然少不得虚幻,少不得假语,当年曾打下江山的荣宁二公之灵看到了其子孙不肖,以至于家业凋零,已现颓势,他们慨叹一番,准备从子孙中选出有能力重振家族的最佳人选。这个人选自然得从贾宝玉他们第四代子孙里产生,符合条件的只有贾珍、贾琏、贾宝玉、贾环四人。


再来看这几个人各自的品行,贾珍是东府长孙,已婚,媳妇病怏怏的,自己平时也不大问事,只知道酒色风月,后来又跟儿媳妇有染,自然不行;贾琏是个妻管严,且到处寻花问柳,一堆风流债,不学无术,也不行;贾环是庶出,且心术不正,关键是年龄较小,不堪大任,也不行;贾宝玉十来岁,性情温和,天分较高,生的又好,吟诗作对颇有才情,稍加调教,假以时日,必成大器。就他了。于是才有了宁荣二公之灵求警幻点化宝玉一事。


如果贾宝玉真的能够一心向学,而不是整天在姐妹堆里厮混,其实很有可能就金榜高中了,毕竟宁荣二公看上的人不会太差,且还有北静王这样的后台帮衬。但曹公之所以伟大,偏偏不要什么给什么,要什么缺什么,贾宝玉有这个能力,但他偏偏讨厌仕途,只喜欢跟姊妹厮混。小时候的抓周已然暗示了其一生命运。


贾宝玉神游太虚时,警幻仙姑也发现无法点醒这个人,于是只好放弃。这样,重振家族的机会和可能就落到了另一人头上。


王熙凤


我们知道,秦可卿跟王熙凤她们娘俩关系非同一般,也难得王熙凤能有交心的朋友。秦可卿的另一重身份已然在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说明,她是警幻仙姑的妹妹,所以也是神仙,是知晓未来之人,但许多天机不能泄露,只能点化,于是她死之前同样通过一个梦点化王熙凤。


梦里她其实说的很明白了。“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树倒猢狲散”“盛筵必散”这样的俗语都说了,意思很明显了,就是贾府已然过了最鼎盛的时期,开始走下坡路了,要做好退步抽身的打算,不至于将来家破人亡。秦可卿最后还告诉了王熙凤如何保全一族人的方法,就是在祖坟周边购置田产。


王熙凤当时的身份和地位是完全有能力这么做且能够做到的,但曹公之笔再一次显现,王熙凤偏偏是个贪权爱财之人,她如何能够想到有一天会从权力的顶峰摔下来?毕竟那时的王熙凤正是意气风发之时。她不可能想到身后事,即便想到,以王熙凤的贪婪自私,不可能为贾府做那样的打算,她只顾着自己不吃亏就行了。


所以,她的结局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也是在她手里,贾府更快地走向了死亡。


贾探春


从探春短暂地管理荣府兴利除弊一事即可看出,贾探春是有重振贾府的能力和魄力的。


虽然她是庶出,内心充满了自卑,但她用自己的能力和持重,为自己赢回了尊严,连人人惧怕的王熙凤都得让她几分,因为她公正到连自己亲生母亲的面子都不给。可以说,贾探春是贾府四个姑娘中最有胆色的一位。


她自己也说过,但凡是个男人,早就出去了,但当时的社会不允许女子建功立业。她只能借着王熙凤生病这样的机会,通过掌管荣府展现自己的能力,在贾府内部管理上做个执行董事。通过内部暗查绣春囊抄捡大观园一事,我们看到,迎春惜春都只好忍气吞声,只有贾探春向王熙凤向所有贾府下人宣誓了自己的主权和威严。


探春是个很聪明的姑娘,她知道贾府积弊已久,想要彻底翻过来,凭她一人之力,难于登天。且她的改革过于仓促和激进,触犯了很多人的利益,想要成功并不容易。但她是有抱负和理想的人,即便知道可能性很小,已然尽最大努力改革。


但说到底她是个待字闺中的姑娘,很多事不方便抛头露面,早晚也要出嫁,且她改革的权力也只是暂时的代理,所以她的改革注定是短暂的,是难以成功的。最终,空有一腔抱负的她远嫁番邦,成了政治的牺牲品,可叹可敬可惜。


综上,贾宝玉有能力但无心,王熙凤有能力一样无心,探春有能力也有心,但命不好。所以她的判词是“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除了他们三人,其实符合条件的还有二人,贾府的第五代贾兰和最终与宝玉成婚的薛宝钗,但等到此二人有能力有心时,贾府早已败落,已然晚矣。

编辑于 2017-07-15 10: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1
 楼主| 发表于 2024-7-4 09:58:26 | 显示全部楼层
简谈贾府兴衰与探春改革。(新解红楼十六)
随狂风去
随狂风去​
新盐选专栏《考古秘闻录2》已上线
已关注
94 人赞同了该文章
今天讲个比较特别的话题:简单谈谈贾府的兴衰与探春改革。

红楼中有一段很有意思,讲的是“探春改革”。

元春省亲之时,是贾府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际,那一段经历,可谓是贾府的巅峰时期,对应到史实上看,应该是说嘉靖十八年嘉靖南巡之事,这一时间点,也正是弋阳王府天上掉馅饼成为宁藩宗理之后,大约16年左右的时间,此时弋阳王府确实也是春风得意之时。

毫无疑问,这时期是八大山人所属弋阳一支家族史上最辉煌的时刻。

只是,自从元妃省亲后,贾府就开始走了下坡路,直至七十五回时,连贾母常吃的“红米饭”都得可着人头做了,一点富余的都没有,可见贾府确是日渐窘迫。

其实早在之前,贾府内的有识之士们就已经看出了危机,并尝试过挽回。在第五十五回时,凤姐因病无法管事,探春成为了贾府执权柄者,她曾牵头掀起过红楼书中一次著名的大观园变法行动——探春改革。

大概的措施有两点:

一是先从大观园里的“权贵”们开刀,免掉了宝玉、贾环、贾兰等人每月学里吃点心买纸笔的八两银子,免掉了姑娘们每月二两银子的脂粉钱;
二是对大观园进行分段包片,将花草树木、稻田菜畦等地分配给婆子们,各片区的产出,由婆子们孝敬一部分,剩下的则由婆子们自己得了,贵人们省了管理费用不说,还能得点上供,婆子们也得了多余的出息。

从这两条来讲,晃眼一看,似乎也就是“开源节流”,无甚出奇,甚至显得有些幼稚。贾府家大业大,这么一改,不外乎每年能省个五六百两银子,于贾府而言,实是可有可无。

其实不然,这个改革,大有文章。

第一条暂且不谈,不外乎削减开支;重点是第二条,大家有没有眼熟,这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啊。

毫无疑问,此举定能极大地解放大观园婆子们的生产力,因为三百年后的承包制确实取得了成功。

如果将大观园视为整个大明朝,将婆子们视为各地督抚,那么,这条措施将是超越一条鞭法几个数量级的分税制雏形,如果加上转移支付和预算编制两条,和分税制就更接近了。

所以,敏探春这个“大观园改革”,绝非作者们的闲笔,而是他们也在思考明亡的问题,并试着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解放生产力并改革税制。

或许他们并没有我们今天的知识储备和眼光,但他们也一直在试图寻找着解决大明问题的方法,并且似乎已经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探春改革这段,有一段极长的脂批,全文如下:

噫!事亦难矣哉!探春以姑娘之尊,以贾母之爱,以王夫人之付托,以凤姐之未谢事,暂代数月,而奸奴蜂起,内外欺侮,锱铢小事,突动风波,不亦难乎!以凤姐之聪明,以凤姐之才力,以凤姐之权术,以凤姐之贵宠,以凤姐之日夜焦劳,百般弥缝,犹不免骑虎难下,为移祸东吴之计,不亦难乎!况聪明才力不及凤姐,权术贵宠不及凤姐,焦劳弥缝不及凤姐,又无贾母之爱,姑娘之尊,太太之付托,而欲左支右吾,撑前达后,不更难乎!士方有志作一番事业,每读至此,不禁为之投书以起,三复流连而欲泣也!

“奸奴峰起,内外欺侮”,八个字就道尽了明末的内忧外患;

“士方有志作一番事业,每读至此,不禁为之投书以起,三复流连而欲泣也!”每次读到这里,更是投书而起,恨不得大哭一场,脂砚斋之愤怒、不甘与悲哀等诸般情绪,在这短短几行批注中,跃然纸上。

如果说作者和批者是承平时期的八旗江宁曹府曹家人,曹氏作为满清入主中原的既得利益者,也不曾有“内外欺侮”的经历,我实在无法想象他们能有脂批中这种情绪。

我读明史或明代小说时,桩桩见闻、种种迹象,都表明在晚明时期的江南发达地区,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市民阶层,并由此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一点,在《金瓶梅》中描绘的市井文化和生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复社中人及张岱等人的一些作品文集中,也敏锐觉察到了晚明这种社会性的变化。

他们同样也在思考,也有对国家未来的展望。由于皇权在晚明的进一步衰落,明初捆绑在全社会身上的枷锁一一打开,人民的人身自由和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一场类似西方“文艺复兴”的思潮正在社会的各个层面酝酿。

比如戏曲、白话小说的兴起,比如王阳明心学所提倡的“知行合一”,再比如海外商品、科技及思想的大规模涌入,这一切说明,晚明是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个最好的时代,是整个中华民族破茧成蝶进入新时代前的最后一夜。

可惜的是,清廷的铁蹄打断了这一进程,不能不让人为之遗憾。

历史没有如果,历史即是真实。尽管清初人们不得不剃发留辫,但是,明末思潮鼓荡起的冲天巨浪,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未平息。

这些探索性的思考,纷纷反映在明末清初的各种艺术作品之中,红楼梦探春改革这一节,便是余波。

贾府的衰落,有很深层次的原因。

其中有产生于内部的制度性缺陷,比如贾府体制下养了大量无用的食利阶层(公子小姐高等奴仆)、众多奴仆如赖大贪腐主家财物等等。

有个典型的案例,贾芸,本想谋个差事,结果好几次差事都被人抢了,后来经人指点,去借了15两银子买麝香冰片贿赂了琏二奶奶,才得到一个采办花木的差事,买花木府里给了200两,贾芸却只花了50两,剩下150两便落在自己腰包里。

贾芸为何这么做,因为别人都这么做。

因为他不巴结凤姐就没法做事,因为为贾府办事得点好处已成了“成例”,这是真正制度性的缺陷。

这样的贾府,岂有不衰落的道理?

贾府,不只一个贾芸,而明朝,也不只一个贾府。

探春改革,是作者对明朝的一种制度改革设想,算是寄托了作者们的美好愿望,只是已经没有机会实践了。

内有硬伤,对外,贾府也是穷途末路。乌进孝年底交租,钱粮年货较之往年,已是少了许多,但即使如此,清单上的物事之多,也让人直面感受到明代贵族和官僚盘剥之重。

荣宁二府一共还剩八九个庄子,其中有两个还报了旱灾,贾府收入比之以前差了不少。

从乌进孝对话,我们可知贾府原本不止这“八九个庄子”,少了的庄子哪里去了呢,原文没说,但其实也不难猜,大明朝此时已是烽烟四起,战火纷飞之下,贾府各地的庄子受到波及也属正常,佃户们不是死就是跑了,庄子自然也就荡然无存。

贾府之衰败,折射出明末时的天下大乱,否则,一个王府,岂有如此迅速败亡之理,最终贾府的黯然收场,也是真正应了“与国同休”这个词了。

贾府的衰亡只是蜻蜓点水,要想讲透,就得讲更多,只是有些话,到了嘴边,又噎回去了。

结尾处,依然是奉上诗词一首,以作本段总结。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李纨贵为金陵十二钗,为何作者在判词和专曲中对她极尽嘲讽之能事?“如冰好水空相妒,枉与他人做笑谈”是什么意思?她的真实历史原型又是谁呢?

下一节:滚滚长江东逝水,李纨真实原型人物解读!

(特别提醒:本专栏中不少内容为开创性学术观点,转载、引用本专栏中内容或观点,务必由创作者本人直接同意,并注明转载引用内容出处,版权保护,人人有责)

编辑于 2020-10-04 13:4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1
 楼主| 发表于 2024-7-4 17: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林黛玉死前,唯有此人不离不弃,也是她将薛宝钗“撵出”大观园
君笺雅侃红楼 2020-09-09   |  106阅读  |  7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贾探春再贾家三春甚至四春中最出色。她坚毅、果敢近乎男子的气魄胸襟也令人折服。但贾探春身上的争议也不少,比方与生母赵姨娘保持距离,比方与嫡母王夫人亲近,比方在宝黛中间,看起来和宝钗更亲近,与林黛玉没那么亲密。

其实,贾探春表现出来的亲宝钗远黛玉,并不明显。原文对此的描写也不多。大多时候都是与钗黛一起。
一,大观园众人作诗时,贾探春对薛宝钗更维护。
(第三十八回)探春又道:“到底要算蘅芜君沉着,‘秋无迹’、‘梦有知’,把个忆字竟烘染出来了。”
二,协理荣国府时,二人有同事之谊。
三,贾探春论及众人生日,记得宝钗却不记得黛玉生日。

(第六十二回)贾探春:“……过了灯节,就是老太太和宝姐姐,他们娘儿两个遇的巧。三月初一日是太太,初九日是琏二哥哥。二月没人。”
四,贾探春常与林黛玉有针锋相对之举,对林黛玉也不维护。像黛玉说薛宝钗替惜春张罗画具,连嫁妆单子列出来,也是探春“举报”……
五、林黛玉笑她“蕉叶覆鹿”,她马上还以颜色,给林黛玉取名“潇湘妃子”。
贾探春与林黛玉的关系更加“肆无忌惮”,不像对薛宝钗那般“客气”。

其实贾探春对钗黛二人的“感情”,各花入各眼。林黛玉是“贾家人”,贾探春对林黛玉随便点,恰是感情好的象征。而薛宝钗是贾家客人,主人对客人客气,也是待客之道。如此看来,贾探春与钗黛二人的感情,孰轻孰重还真不好说。
贾探春是贾政庶女,生母赵姨娘,嫡母王夫人。古代庶子女要以嫡母为母。赵姨娘奴才出身,只能叫“姨娘”。贾探春作为王夫人的女儿,要想在贾家立足,必须时刻牢记这一点。
荣国府的三小姐要让所有人尊重,奉王夫人为母是“礼”,也是必需的规矩。她对王夫人的外甥女薛宝钗表现善意,是对王夫人的尊敬,也是她必须有的立场。
王夫人不喜欢林黛玉,贾探春的聪明自然看得到。她没必要站在王夫人的角度打压林黛玉,但也不可能不顾嫡母喜好与林黛玉亲密无间。

这就是探春庶出女儿的无奈和不得已。亲生女儿可以说、可以闹、可以表达立场。庶出女儿只能迎合嫡母,身处嫡母荫庇之下很难。
不过,贾探春终有爆发的时候。王夫人抄检大观园,彻底引燃了贾探春心中积蓄已久的怨气。看似这股火她发给了王善保家的,针对邢夫人。但对王夫人的“抄家”行为,探春也极不满意。第二天她听闻薛宝钗要搬家,当场“翻脸”撵起了人。
(第七十五回)宝钗便说要出去一事,探春道:“很好。不但姨妈好了还来的,就便好了不来也使得。”尤氏笑道:“这话奇怪,怎么撵起亲戚来了?”探春冷笑道:“正是呢,有叫人撵的,不如我先撵。亲戚们好,也不在必要死住着才好。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贾探春撵薛宝钗固然是赌气。但也表达了心中一点意思。薛家在贾家居住的时间太长了,已经影响到了荣国府内部的团结。

邢夫人授意王善保家的撺掇王夫人产检大观园,一定能想到薛家最难受。薛家在贾家一住七八年不走,邢夫人早看不惯。贾探春看透这点内情,撵起薛宝钗,也是挑破这层窗户纸,毕竟客人做到薛家这个份上,惹得主人家宅不宁,也很失礼。
至于林黛玉,贾探春与她有极深的牵连。潇湘妃子乃娥皇女英二女同嫁故事。贾探春结局是远嫁海外异国。林黛玉的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也是昭君出塞故事。二人都是远嫁异国,又有潇湘妃子二女同嫁之说。可以肯定,林黛玉最终客死异乡,死前唯有探春陪伴左右,不离不弃。
文|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
undefined
君笺雅侃红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1
 楼主| 发表于 2024-7-5 22: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贾探春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她不经意的两次说话,吐露真情实感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5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贾探春是贾府第四代第一人,甚至从三代以降到第五代所有人,哪怕是贾兰都要比这姑姑略逊一筹。

贾探春的能力,对标贾母,远胜王熙凤。


当初作元宵灯谜,在探春的《风筝》谜语后,脂砚斋【庚辰双行夹批此探春远适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致流散也,悲哉伤哉!】就是将探春与贾母比较。

贾母凝聚贾府众人,源于她老祖宗的身份和主心骨的地位。

贾探春能凝聚贾府众人,则源于她的才能和个人魅力,远比贾母要更难。

而同样有“才”,王熙凤不知道珍惜羽毛,注定由凤化作凡鸟,一事无成。

反观贾探春的“才”与“志气、聪慧”结合,让她的心胸和气魄远胜凤姐。

大观园改革“小试牛刀”,尽管以失败告终,但就像王安石与张居正,人力有时穷,错不在他们推行的改革气魄和才能。

比较王熙凤计较蝇头小利,贾探春才是大刀阔斧、胸怀宽广之人。这也是她们作为金陵十二钗中唯二以“才”论说,结局却迥然不同的原因。

也因此上,贾探春在很多人和事上的“通透”和“通达”便极为重要,她的立场很多时候代表了“正确”。

比如在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认识上,尽管探春多是一碗水端平,但原文的一些细节还是暗示了她自有的倾向性,这就需要读书人仔细阅读了。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林黛玉和薛宝钗确实存在竞争。

薛宝钗来贾府五年,林黛玉都不真正接纳她,还是妙玉借“五年梅花雪水”提醒她才有了后面二人关系的“破冰”。

林黛玉也终于说出对薛宝钗的看法:“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

林黛玉对薛宝钗的认可过程,一方面是两人性格不投,另一方面也源于薛家一来就图谋金玉良姻,先被黛玉看不起,就像妙玉看不上来打抽丰的刘姥姥一般。等到与贾宝玉生情后,黛玉自然就更将宝钗当做了“对手”。

然而,当两人冰释前嫌后,林黛玉真正认识和接纳了宝钗,才发现她的好处。

薛宝钗好不好,林黛玉“心似比干多一窍”,更是由敌到友,最有发言权。


史湘云自幼失怙,更需要一个像宝姐姐一样呵护她的温情,对林黛玉“抢了”她曾经在贾府的关爱,难免像钗黛最初有点隔阂。

可对贾探春来说,林黛玉是姑姑的女儿,薛宝钗是姨妈(尽管不是亲的)女儿,远近无分轩轾,互相没有利害冲突,又都是她家里的客人,感情便区分很小。

钗黛艳冠群芳,探春也就自动退出“一射之地”,并无妒忌和歆羡之意,体现的是她的心胸。

不过,是人总会有感情的偏颇,史湘云更喜欢薛宝钗,王熙凤更支持林黛玉,都是明面表达。

王熙凤是不在乎,史湘云是率真坦白,她俩个都是光棍,立场鲜明。

可贾探春就要隐晦多了,关于她对钗黛的立场和倾向,很难预判。

如果细读原文,可能有两件事让人津津乐道,隐约表现出探春的某些立场。


(第六十二回)探春笑道:“倒有些意思,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有几个生日……二月没人。”袭人道:“二月十二是林姑娘,怎么没人?就只不是咱家的人。”探春笑道:“我这个记性是怎么了!”宝玉笑指袭人道:“他和林妹妹是一日,所以他记的。”

(第七十五回)宝钗便说要出去一事,探春道:“很好。不但姨妈好了还来的,就便好了不来也使得。”尤氏笑道:“这话奇怪,怎么撵起亲戚来了?”探春冷笑道:“正是呢,有叫人撵的,不如我先撵。亲戚们好,也不在必要死住着才好。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象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贾探春关于钗黛的直接表态,似乎也就这两件事:她忘了林黛玉的生日。她撵了薛宝钗别再回大观园。

探春的表达,似乎是对钗黛都一般,毕竟忘了黛玉生日和撵宝钗离去都不应该。

尤其是“撵”薛宝钗尽管是气话,实际也表明了探春对薛家常住得一些个看法。好在当时李纨做了缓冲叮嘱薛宝钗过后再回来,不然宝钗真是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可太尴尬了。

至于贾探春“忘了”林黛玉生日,反而是个非常重要的伏笔,作者故意借此引出花袭人的“就只不是咱家人”的说法。

我们看贾探春数的那些人,全都是贾家人,林黛玉最终确实没有成为“贾家人”。


这还不算,袭为钗副,袭人讲出林黛玉不是“咱家人”,算是代薛宝钗说。宝钗是探春日后的二嫂,也是咱家人。

可袭人又不只影射宝钗。她与林黛玉同一天生日,二月十二为花朝节,是花神的生日。花袭人与林黛玉又都是草木人,互为影射。

此时袭人固然被王夫人内定给了贾宝玉,就像贾母内定林黛玉一样。可未来袭人竟是被嫁给蒋玉菡。结合芙蓉花签影射黛玉姻缘的昭君出塞故事,又有潇湘妃子之说,可知林黛玉之所以不是“咱家人”,是被远嫁异国做了王妃。

贾探春的结局,也是远嫁异国为王妃,与林黛玉相同。这就不得不提起潇湘妃子的隐喻。

潇湘妃子是贾探春给林黛玉取的号,讲的是娥皇女英二女同嫁舜帝的典故。

贾探春“忘了”林黛玉的生日,引出袭人说她不是“咱家人”,只因黛玉最终与她效仿潇湘妃子二女同嫁,如昭君出塞一样远嫁异国为王妃去了。

探春的“忘”,是作者故意安排,算是“张口忘言,提笔忘字”,并不是探春真对林黛玉有看法。

既然说到潇湘妃子,就不得不提当初取号这件事。那是贾探春与林黛玉最好的一次互动,也是二人未来远嫁的伏笔。

原本贾探春给自己取号“蕉下客”,林黛玉就打趣她是一头鹿,典出“蕉叶覆鹿”。预示探春未来是真正的富贵得“鹿”之人。


贾探春当然不服,反手就给林黛玉一个“潇湘妃子”的名号,打趣她要为“林姐夫”流干眼泪。说明二人关系亲密,不生分。

其实,真正让林黛玉流干眼泪的“林姐夫”就是探春的哥哥贾宝玉。而随着她们一同远嫁,黛玉再流泪也是为与宝玉的分别,并不是为了她二人的“夫君”。详情可见《题帕三绝·三》和《桃花行》,不多赘述了。

此处有一个小细节特别容易被忽略,却恰恰凸显出贾探春对林黛玉的真实感情。

(第三十七回)探春笑道:“我就是‘秋爽居士’罢。”宝玉道:“居士,主人到底不恰,且又瘰赘。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梧桐芭蕉起个倒好。”探春笑道:“有了,我最喜芭蕉,就称‘蕉下客’罢。”众人都道别致有趣。”

贾探春最喜欢“芭蕉”,所以秋爽斋才有“晓翠堂”,就是为了观赏芭蕉而设。

“秋爽居士”得自梧桐树。

“蕉下客”得自芭蕉。

最终确定“蕉下客”之名,就源于探春喜欢芭蕉。

那么,芭蕉是什么?当日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说了出来。


(第十七回)宝玉道:“此处短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固有蕉无棠不可,有棠无蕉更不可。”贾政道:“依你如何?”宝玉道:“依我,题‘红香绿玉’四字,方两全其妙。”

红香,指海棠。

绿玉,指芭蕉。

海棠与绿玉结合便是“红香绿玉”,实际上影射的是宝黛姻缘,才有“依我……两全其妙”的说法。

“绿玉”就是黛玉,芭蕉隐喻黛玉。潇湘馆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预示“芭蕉”黛玉离去之意。

贾政当时嘴里说着“不好,不好”,结果却默认了。结合他评价潇湘馆“若能月下在此窗下读书,不枉虚此一生”,可知贾政与贾母一样支持宝黛姻缘。

只可惜“红香绿玉”被贾元春不喜欢,硬改成了“怡红快绿”。去掉的“香玉、绿玉”表明贾元春不喜欢林黛玉。

黛玉,就是绿玉。“西方有石,其名为黛”。黛者,山青为黛。绿到极致近乎黑为黛色。所以又有绿鬓红颜,黛眉绿鬓形容女儿之美。

香玉更是黛玉,“小耗子偷香芋”典故,指出“盐课林老爷的千金才是真香玉”。也算讽刺了贾元春“有眼不识真香玉。”


元春不喜欢黛玉,宝钗才劝宝玉将“绿玉春犹卷”改为“绿蜡春犹卷”。“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况且蕉叶之说也颇多,再想一个改了罢。”

绿玉形容芭蕉,如黛玉。

绿蜡形容芭蕉,如宝钗。

二者“质量”看似相同,实际却天差地别。

贾探春“最喜欢”芭蕉,这句话无疑表明立场:她喜欢林黛玉!

探春喜欢林黛玉,“认识真香玉”与贾母、贾政同一立场。

元春不喜欢林黛玉,“不识真香玉”与王夫人同一立场。

元春判词说“三春怎及初春景”,其实是一句反讽。意思是姐妹二人同为帝王妃,元春嫡出远胜探春庶出,结果二人的眼界、能力和胸怀,恰好南辕北辙。

贾元春任性妄为,是非不明,在贾府与皇帝关系破裂的事上不作为,还推波助澜,最终“虎兕相逢大梦归”,害了贾家与自己。如果换成明是非,懂进退,有眼光的探春,贾府结局肯定不同。


只看贾探春与贾元春的对比,结合她喜欢的芭蕉影射“黛玉”,就知道探春在钗黛之间更喜欢林黛玉无疑。

未来二人的命运更是牵挂最深。探春判词图画中放风筝的两个人,当预示二女同嫁。林黛玉很快去世,只剩下探春一人孤悬海外,便是图画所示在海上大船上掩面而泣的女儿。

至于薛宝钗,贾探春也并不反对,毕竟那是她的表姐和未来二嫂。只是没有林黛玉那么喜欢到人生“相伴”的地步。这又与史湘云与薛宝钗的关系近似。

或许,这就是宿命吧!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4-11 09:56・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1
 楼主| 发表于 2024-7-6 10: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贾探春才是综合实力最强女儿,王熙凤难企及,贾母宝钗黛玉都不如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5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金陵十二钗谁是“第一”?这个话题可能众说纷纭,每个人每个角度都能举出一二三个例子来。

林黛玉、薛宝钗和王熙凤作为三甲人选,最容易获得支持和赞誉。但其实秦可卿和李纨,才是具备贾家败亡后,类似“女娲补天”一样将贾府的“窟窿天”补全的能力。


好女儿不是在盛世大展拳脚,也未必能够在末世力挽狂澜,真正厉害的往往是在废墟之中破而后立。

王熙凤对秦可卿梦中所托的两件事关贾府未来的大事视如不见。没能提前安排万一败亡后的后路。不但让女儿巧姐差点吃亏,更是让贾府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作为管家媳妇,她不是败亡第一责任人,没有忧患意识或者蝇营狗苟一己之私,显然不如秦可卿,不是个合格的“补天人”。

薛宝钗嫁给贾宝玉后,贾府抄家,贾宝玉离家而去。薛宝钗无法承担在废墟上让贾家破而后立的“补天”之举,与含辛茹苦教养儿子贾兰功成名就,日后重新高官厚禄的李纨相比,薛宝钗也不是个合格的“补天人”。

但秦可卿死了,李纨也只能让自己的儿子成才,没有能力阻止贾府的分崩离析,注定二人的能力,都受到一些局限性。

究其原因,还是个人的综合能力受限导致。那么,剩下的金陵十二钗众人中,谁才是真正能力最强之人呢?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谁能够比王熙凤、秦可卿、李纨和薛宝钗这四个贾家媳妇能力更强?

可以肯定妙玉不屑为之,贾迎春、贾惜春和巧姐力有不逮。史湘云不差,可也不是个挥斥方遒、杀伐果断的厉害人物,他们五个全不取。剩下就只有贾元春、林黛玉和贾探春。

贾元春尽管是贾母教养,但从小受母亲王夫人影响最大,王夫人与薛姨妈是亲姐妹,教养和影响女儿的方式如出一辙。

贾元春和薛宝钗,在女儿受母亲教养和影响巨大的年代里,尽管会有不同,但底层的思想和胸怀不可能天差地别。

不提宝钗如何,只说贾元春,她的“元”实际含有“怨”的意思,便证明其人不可靠。证据有三个:

一,判词图画的香橼,特性是内心酸涩,意为心有不甘,就是“怨”。怨父母送她入宫,怨皇宫不得见人。

二,[恨无常]的“恨”,就是“怨”。“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就是怨恨没能享受太久贤德妃的荣华富贵。


然而,贾元春被晋升贤德妃,很明显是皇帝针对贾家的有意行为。

元春省亲更是千万不应该响应太上皇,不应该掏空贾家,成就元春一人的荣光。

这两件事贾元春视如不见,还“喜荣华正好”,不但愚昧,更是不辨是非和任性。

为了一个虚荣,元春不惜让贾家与皇帝离心离德,掏空家底操办省亲,为贾府日后抄家埋下巨大隐患,如此荣华“何喜之有”?

更可笑的是[恨无常]曲子讲她人都死了,才想起来要叮嘱父母“天伦啊,须要退步抽身早”,哪里来得及啊。您早干嘛了?

三,元春判词借用了两个典故:

五月榴花神潘淑任性卷入皇权之争。

《论语·季氏·季氏将伐颛臾》孔子教育弟子立场鲜明。

都在暗示贾元春不辨是非,没有在贾家与皇帝之间做好沟通桥梁,甚至成了推动贾家万劫不复的重要推力。

作者借“三春怎及初春景”反讽了出身、资源和现实都比妹妹庶出的贾探春更好的贾元春。

尽管姐妹都为帝王妃,可贾元春任性妄为、不辨是非害了贾家后才知道后悔。


贾探春却在[分骨肉]临行前,就告诫父母“自古穷通皆有定,聚散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

意思就是荣华富贵的兴亡有定数,不要强求。如今分别两地无法照顾,一定要以“平安”为重。既有身体康健之意,也有家族发展之诫。

贾探春这段叮嘱凸显出她的眼光和胸怀,远比贾元春胜出太多。

她并不觉得做了帝王妃,有什么“喜荣华正好”。反而觉得骨肉分离最让她痛苦。

但既然分离了也就接受现实,要各自保重“平安”最重要,荣华富贵可以退而次之,甚至可以舍弃!

只可惜,贾探春的“担忧”恰恰是贾元春的“怨怼”。终究她与贾家一起败亡。让“三春怎及初春景”成为了一个极致的反讽。

贾探春远嫁成为贾府一个无可弥补的损失。尽管脂砚斋的批语未必都对,但贾探春对贾家的意义却看得最清楚。

第二十二回贾探春的风筝谜语后,脂砚斋[庚辰双行夹批:此探春远适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致流散也,悲哉伤哉!]


要知道贾家抄家和子孙离散是两码事。

如果贾母还在凝聚众人,贾家抄家也不至于“飞鸟各投林”都散了。贾宝玉、贾环、贾兰和巧姐等全都各奔东西无法互相扶持。

脂砚斋认为贾探春具备与贾母相同的能力,她要在就不会“树倒猢狲散”。这种能力可不光是领导的凝聚力,而是领袖的风采。

贾探春与王熙凤的判词都提到了“才”,可二人的才并不相同。

贾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说的是探春因有才而志向高远。

王熙凤“都知爱慕此生才”,说得是凤姐恃才为恶,不爱惜羽毛,将凤凰活成了野鸡。

贾探春是“山高人为峰”。

王熙凤是“站的高跌的重”。

两者的差别注定王熙凤管家远不如贾探春管家,格局和出发点不同。

王熙凤管家是为自己牟利。

贾探春管家是要清除贾府积弊而锐意改革。

所以,贾探春是改革家,王熙凤是酷吏。


尽管改革大观园最终折戟沉沙,但贾探春就像王安石和张居正,“失败”错不在她,而在腐朽的末世无法焕发生机。

而[分骨肉]之后的贾探春,将是她人生的悲喜分水岭。

受家族骨肉羁绊的贾探春,注定是“悲”。

摆脱家族骨肉束缚的贾探春,注定否极泰来。

杏花签“日边红杏倚云栽”,预示贾探春远嫁异国后,像娇杏一样,迎来自己的新生。不但得到国王宠爱,还生下王子继承了王位。

贾探春房间的陈设,对此也有明确的伏笔。

(第四十回)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



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


大鼎,为传承之器。预示探春生下王位继承人。如娇杏生子。

紫檀、大观窑,都是帝王象征。

佛手,寓意福寿,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寓意福寿数十年。

洋漆,代表海外异国,远嫁西洋“西海沿子”。

白玉比目磬、小锤,代表夫妻合和、比目双飞、琴瑟和鸣。寓意婚姻幸福,探春被“扶正”。

既然儿子是继承人,贾探春肯定要为太后。以她的能力和改革家的胸怀和志气,就像她自己说得那样:“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

在西海沿子那个没有中原王朝男尊女卑的地方,贾探春有条件实现自己的志气和愿望,创下一番属于她的事业。

对此,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之二《交趾怀古》谜底是“西洋钟”,就影射了探春远嫁后像马援一样声震海外的成就。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探春拥有皇家的权力,马援一样的勇气和志向,张良一样的计谋和能力,在那个异国做出声震海外的事业,试问谁能比得了?


别说王熙凤,就算是贾母也不具备这等改革家的气魄。

那么,林黛玉是不是能比贾探春更强呢?可以肯定她也不如。

林黛玉的才华和能力毋庸置疑。但与贾探春的领导和创造力不同。

贾探春是实干家、创业领导者。

林黛玉是教育家。

从香菱学诗这件事就能体现出林黛玉身为教育家的能力和价值。

香菱在薛宝钗身边只能做一个守本分的小妾,到了林黛玉手里化腐朽为神奇,成了女诗人。

如果将几个儿女分别交给薛宝钗和林黛玉。

薛宝钗的孩子要么读书科举、辅国济民明白道理,要么不如不读书安心做个庸人。

林黛玉的孩子能科举的科举,能做文人做文人,能诗词歌赋就诗词歌赋……因材施教百花齐放。


所以,对于抄家如天崩地裂的贾家来说,林黛玉是个比李纨更合格的补天人,能够为贾府培养更多的读书种子,转变门楣为书香门第,进而厚积薄发复兴贾家全族,而不是只有一脉。

李纨不如她,薛宝钗也不如。

但林黛玉也做不到贾探春的地步。

贾探春是一个给她机会,能够自己带领贾家成功的领导人。

这个能力是当时、当下和个人能力的极致体现。别说金陵十二钗中是独一个。整个贾家也唯有她一人。

一个贾探春,不用和任何人比,她才是能够直追先祖宁荣二公的开创之人。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4-03 09:46・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1
 楼主| 发表于 2024-7-9 14: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贾探春【稻香村+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香稻啄残鹦鹉粒】【红稻】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953&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秋兴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

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为基调,其间穿插着轻快欢乐的抒情。每一首都以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作者的思想情绪。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秋兴》

作者
杜甫


文学体裁
七言律诗

创作年代
盛唐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秋兴八首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其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其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其七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1.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9.夔(kuí)府:唐置夔州,州治在奉节,为府署所在,故称。

10.京华:指长安。

11.槎:木筏。

12.画省:指尚书省。

13.山楼:白帝城楼。

14.翠微:青山。

15.信宿:再宿。

16.匡衡:字雅圭,汉朝人。抗疏:指臣子对于君命或廷议有所抵制,上疏极谏。

17.刘向:字子政,汉朝经学家。

18.轻肥:即轻裘肥马。《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19.闻道:听说。杜甫因离开京城日久,于朝廷政局的变化,不便直言,故云"闻道"。似弈棋:是说长安政局像下棋一样反复变化,局势不明。

20.百年:指代一生。此二句是杜甫感叹自身所经历的时局变化,像下棋一样反复无定,令人伤悲。

21.第宅:府第、住宅。新主:新的主人。

22.异昔时:指与旧日不同。此二句感慨今昔盛衰之种种变化,悲叹自己去京之后,朝官又换一拨。

23.北:正北,指与北边回纥之间的战事。金鼓振:指有战事,金鼓为军中以明号令之物。

24.征西:指与西边吐蕃之间的战事。羽书:即羽檄,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公文。驰:形容紧急。此二句谓西北吐蕃、回纥侵扰,边患不止,战乱频繁。

25.鱼龙:泛指水族。寂寞:是指入秋之后,水族潜伏,不在波面活动。《水经注》:"鱼龙以秋冬为夜。"相传龙以秋为夜,秋分之后,潜于深渊。

26.故国:指长安。平居:指平素之所居。末二句是说在夔州秋日思念旧日长安平居生活。

27.蓬莱宫阙:指大明宫。蓬莱,汉宫名。唐高宗龙朔二年(662),重修大明宫,改名蓬莱宫。南山:即终南山。

28.承露金茎:指仙人承露盘下的铜柱。汉武帝在建章宫之西神明台上建仙人承露盘。唐代无承露盘,此乃以汉喻唐。霄汉间:高入云霄,形容承露金茎极高。

29.瑶池:神化传说中女神西王母的住地,在昆仑山。降王母:《穆天子传》等书记载有周穆王登昆仑山会西王母的传说。《汉武内传》则说西王母曾于某年七月七日飞降汉宫。

30.东来紫气:用老子自洛阳入函谷关事。《列仙传》记载,老子西游至函谷关,关尹喜登楼而望,见东极有紫气西迈,知有圣人过函谷关,后来果然见老子乘青牛车经过。函关:即函谷关。此二句借用典故极写都城长安城宫殿的宏伟气象。

31.云移:指宫扇云彩般地分开。雉尾:指雉尾扇,用雉尾编成,是帝王仪仗的一种。唐玄宗开元年间,萧嵩上疏建议,皇帝每月朔、望日受朝于宣政殿,上座前,用羽扇障合,俯仰升降,不令众人看见,等到坐定之后,方令人撤去羽扇。后来定为朝仪。

32.日绕龙鳞:形容皇帝衮袍上所绣的龙纹光彩夺目,如日光缭绕。圣颜:天子的容貌。这二句意谓宫扇云彩般地分开,在威严的朝见仪式中,自己曾亲见过皇帝的容颜。

33.一:一自,自从。卧沧江:指卧病夔州。岁晚:岁末,切诗题之"秋"字,兼伤年华老大。

34.几回:言立朝时间之短,只不过几回而已。青琐:汉未央宫门名,门饰以青色,镂以连环花纹。后亦借指宫门。点朝班:指上朝时,殿上依班次点名传呼百官朝见天子。此二句慨叹自己晚年远离朝廷,卧病夔州,虚有朝官(检校工部员外郎)之名,却久未参加朝列。

35.瞿塘峡:峡名,三峡之一,在夔州东。曲江:在长安之南,名胜之地。

36.万里风烟:指夔州与长安相隔万里之遥。素秋:秋尚白,故称素秋。

37.花萼:即花萼相辉楼,在长安南内兴庆宫西南隅。夹城:据《长安志》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从大明宫依城修筑复道,经通化门,达南内兴庆宫,直至曲江芙蓉园。通御气:此复道因系方便天子游赏而修,故曰"通御气"。

38.芙蓉小苑:即芙蓉园,也称南苑,在曲江西南。入边愁:传来边地战乱的消息。唐玄宗常住兴庆宫,常和妃子们一起游览芙蓉园。史载,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在逃往四川之前,曾登兴庆宫花萼楼饮酒,四顾凄怆。

39.珠帘绣柱:形容曲江行宫别院的楼亭建筑极其富丽华美。黄鹄:鸟名,即天鹅。《汉书·昭帝纪》:"始元元年春,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中。"此句是说因曲江宫殿林立,池苑有黄鹄之类的珍禽。

40.锦缆牙樯:指曲江中装饰华美的游船。锦缆,彩丝做的船索。牙樯,用象牙装饰的桅杆。此句说曲江上舟楫往来不息,水鸟时被惊飞。

41.歌舞地:指曲江池苑。此句是说昔日繁华的歌舞之地曲江,如今屡遭兵灾,荒凉寂寞,令人不堪回首。

42.秦中:此处借指长安。帝王州:帝王建都之地。

43.昆明池:遗址在今西安市西南斗门镇一带,汉武帝所建。《汉书·武帝纪》载元狩三年(前120)在长安仿昆明滇池而凿昆明池,以习水战。

44.武帝:汉武帝,亦代指唐玄宗。唐玄宗为攻打南诏,曾在昆明池演习水兵。旌旗:指楼船上的军旗。《汉书·食货志(下)》:"乃大修昆明池,列馆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

45.织女:指汉代昆明池西岸的织女石像,俗称石婆。《三辅黄图》卷四引《关辅古语》曰:"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在今斗门镇东南的北常家庄附近有一小庙,俗称石婆庙。中有石雕像一尊,高约190厘米,即汉代的昆明池的织女像。机丝:织机及机上之丝。虚夜月:空对着一天明月。

46.石鲸:指昆明池中的石刻鲸鱼。《三辅黄图》卷四引《三辅故事》曰:"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雨。常鸣吼。鬣尾皆动。"汉代石鲸今尚在,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47.菰(gū):即茭白,一种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似芦苇,根茎可食。秋天结实,皮黑褐色,状如米,故称菰米,又名雕胡米。此句是说菰米漂浮在昆明池面,菰影倒映在水中,望过去黑压压一片,像乌云一样浓密。

48.莲房:即莲蓬。坠粉红:指秋季莲蓬成熟,花瓣片片坠落。中二联刻画昆明池晚秋荒凉萧瑟之景。

49.关塞:此指夔州山川。极天:指极高。唯鸟道:形容道路高峻险要,只有飞鸟可通。此句指从夔州北望长安,所见惟有崇山峻岭,恨身无双翼,不能飞越。

50.江湖满地:指漂泊江湖,苦无归宿。渔翁:杜甫自比。

51.昆吾:汉武帝上林苑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汉书·扬雄传》:"武帝广开上林,东南至宜春、鼎湖、昆吾。"御宿:即御宿川,又称樊川,在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杜曲至韦曲一带。《三辅黄图》卷四:"御宿苑,在长安城南御宿川中。汉武帝为离宫别院,禁御人不得入。往来游观,止宿其中,故曰御宿。"逶迤:道路曲折的样子。

52.紫阁峰:终南山峰名,在今陕西户县东南。阴:山之北、水之南,称阴。渼(měi)陂(bēi):水名,在今陕西户县西,唐时风景名胜之地。陂,池塘湖泊。紫阁峰在渼陂之南,陂中可以看到紫阁峰秀美的倒影。

53.香稻啄馀鹦鹉粒:即使是剩下的香稻粒,也是鹦鹉吃剩下的。此句为倒装语序。

54.碧梧:即使碧梧枝老,也是凤凰所栖。同上句一样,是倒装语序。此二句写渼陂物产之美,其中满是珍禽异树。

55.拾翠:拾取翠鸟的羽毛。相问:赠送礼物,以示情意。《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56.仙侣:指春游之伴侣,"仙"字形容其美好。晚更移:指天色已晚,尚要移船他处,以尽游赏之兴。

57.彩笔:五彩之笔,喻指华美艳丽的文笔。《南史·江淹传》:"又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干气象:喻指自己曾于天宝十载上《三大礼》赋,得唐玄宗赞赏。

58.白头:指年老。望:望京华。

折叠白话译文
其一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其二

夔州的高城上又迎来了落日。每当晚上北斗星出现的时候,我就按照它的方向来寻找长安的所在。听到巫峡的猿啼,我真的流下泪来。我也希望乘着浮槎回到自己的故乡,但这愿望终究还是落空了。我还记得我从前春宿左省值夜的时候,晚上熬夜写些明朝的封事,点燃书案上的香。可现在我早已不在那里就职。滞留此地,傍晚时分听到城楼上吹起悲笳,心中升起一股隐然的悲痛。你看,山石上爬满了藤萝。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花上面去了。我一夜无眠,一直在怀念长安。

其三

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连续两夜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虽已是清秋季节,燕子仍然展翅飞来飞去。汉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刘向传授经学,怎奈事不遂心。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说了。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我却注定要为一个信念苦渡人间。

其四

听说长安的政坛就像一盘未下完的棋局,彼争此夺。反复不定,反思国家和个人所经历的动乱与流亡,有说不尽的悲哀。世道的变迁,时局的动荡,国运今非昔比,王侯们的家宅更换主人,无奈宦官当道,贤臣良相更成泡影。中央的典章、文物、制度都已废弃,在政治上我已经是一个被遗忘的人了。回纥内侵,关山号角雷动、兵戈挥舞;吐蕃入寇,传递情报的战马正急速奔驰。在这国家残破、秋江清冷、身世凄苦、暮年潦倒的情况下,昔日在长安的生活常常呈现在怀想之中。

其五

日复一日,大明宫遥望着终南山,却望不到。那些深居的隐士,天露和玉屑,都已被他们吸光饮尽,青鸟报信,西王母自瑶池驾临,紫气弥漫,老子骑牛西去。记得当年朝上,雉尾扇开合如同祥云移回,日光沐浴着圣殿,让我看清玄宗的容貌。记得当年位列朝班,青琐门下意气风发,而现在,疾病无情地消磨着时光……秋已渐深。

其六

谙练一种时空的分身术,瞿塘峡、曲江头,距离被心灵无限地缩短。十五年前我写《乐游园歌》,花萼楼、芙蓉园历历在目。安禄山的铁蹄已使一切烟消云散。那时,黄鹄还在亭院内高飞,成群的白鸥被游人的舟楫惊起。--而今,一切都消逝了,消逝了……没有任何留恋的事物。

其七

遥想汉武帝曾在昆明池上练习水兵,一面面战旗迎风击鼓。池中石刻的织女辜负了美好的夜色,只有那巨大的鲸鱼还会在雷雨天与秋风共舞。波浪中的菰米丛犹如黑云聚拢,莲子结蓬,红花坠陨。多想像飞鸟一般自由滑翔于秦中的天空,现实却困我在冷江上无言垂钓。

其八

从长安到渼陂,途径昆吾和御宿,紫阁峰在终南山上闪耀。我想念一路的香稻和碧梧,在丰收的季节吸引着鹦鹉与凤凰……等到春天,曼妙的仕女们还会采摘花草相互赠送,伙伴们在暮晚时分仍要移棹出发,不愿归返。昔日,我可以凭借词语凿穿时代的黑井,痛饮山河甘洌,而今却只能在回忆中围拢水源,抚摸它岑寂的微光。[2]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唐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因写下这组诗。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整体赏析
《秋兴八首》这组诗,融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它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一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 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但《秋兴赋》的体裁是属于辞赋类。而杜甫的《秋兴八首》则是律诗,是唐代新兴的一种诗体。若论它们创作的成就和对后世发生的影响,杜甫的《秋兴八首》当然不是潘岳的《秋兴赋》所可比拟。

《秋兴八首》的结构,从全诗来说,可分两部,而以第四首为过渡。前三首详夔州而略长安,后五首详长安而略夔州;前三首由夔州而思及长安,后五首则由思长安而归结到夔州;前三首由现实引发回忆,后五首则由回忆回到现实。至于各首之间,则亦首尾相衔,有一定次第,不能移易,八首只如一首。八首诗,章法缜密严整,脉络分明,不宜拆开,亦不可颠倒。从整体看,从诗人身在的夔州,联想到长安;由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满目萧条景色而引起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叹;以对长安盛世胜事的追忆而归结到诗人现实的孤寂处境、今昔对比的哀愁。这种忧思不能看作是杜甫一时一地的偶然触发,而是自经丧乱以来,他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表现。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作为,其中曲折,诗人不忍明言,也不能尽言。这就是他所以望长安,写长安,婉转低回,反复慨叹的道理。

为理解这组诗的结构,须对其内容先略作说明。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这一首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诗意落实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上,下启第二、三首。第二首写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上应第一首。最后两句,侧重写自己已近暮年,兵戈不息,卧病秋江的寂寞,以及身在剑南,心怀渭北,"每依北斗望京华",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是第二首的延伸。诗人日日独坐江楼,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作者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面临种种矛盾,深深感叹自己一生的事与愿违。第四首是组诗的前后过渡。前三首诗的忧郁不安步步紧逼,至此才揭示它们的中心内容,接触到"每依北斗望京华"的核心:长安象"弈棋"一样彼争此夺,反复不定。人事的更变,纲纪的崩坏,以及回纥、吐蕃的连年进犯,这一切使诗人深感国运大非昔比。对杜甫说来,长安不是个抽象的地理概念,他在这唐代的政治中心住过整整十年,深深印在心上的有依恋,有爱慕,有欢笑,也有到处"潜悲辛"的苦闷。当此国家残破、秋江清冷、个人孤独之际,所熟悉的长安景象,一一浮现眼前。"故国平居有所思"一句挑出以下四首。第五首,描绘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早朝场面的庄严肃穆,以及自己曾得"识圣颜"至今引为欣慰的回忆。值此沧江病卧,岁晚秋深,更加触动他的忧国之情。第六首怀想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曲江的繁华。帝王佚乐游宴引来了无穷的"边愁",清歌曼舞,断送了"自古帝王州",在无限惋惜之中,隐含斥责之意。第七首忆及长安的昆明池,展示唐朝当年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富饶的盛景。第八首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渼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彩笔昔曾干气象",更是深刻难忘的印象。

八首诗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如一个大型抒情乐曲有八个乐章一样。这个抒情曲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作为基调。其间穿插有轻快欢乐的抒情,如"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有壮丽飞动、充满豪情的描绘,如对长安宫阙、昆明池水的追述;有表现慷慨悲愤情绪的,如"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有极为沉郁低回的咏叹,如"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白头吟望苦低垂"等。就以表现诗人孤独和不安的情绪而言,其色调也不尽相同。"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以豪迈、宏阔写哀愁;"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以清丽、宁静写"剪不断、理还乱"的不平静的心绪。总之,八首中的每一首都以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基调的思想情绪。它们每一首在八首中又是互相支撑,构成了整体。这样不仅使整个抒情曲错综、丰富,而且抑扬顿挫,有开有阖,突出地表现了主题。

《秋兴八首》中,杜甫除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外,反复运用了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把读者引入诗的境界中去。组诗的纲目是由夔府望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组诗的枢纽是"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瞿塘峡口到曲江头,相去遥远,诗中以"接"字,把客蜀望京,抚今追昔,忧邦国安危……种种复杂感情交织成一个深厚壮阔的艺术境界。第一首从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四处砧声所打断。这中间有从夔府到长安,又从长安回到夔府的往复。第二首,由夔府孤城按着北斗星的方位遥望长安,听峡中猿啼,想到"画省香炉"。这是两次往复。联翩的回忆,又被夔府古城的悲笳所唤醒。这是第三次往复。第三首虽然主要在抒发悒郁不平,但诗中有"五陵衣马自轻肥",仍然有夔府到长安的往复。第四、五首,一写长安十数年来的动乱,一写长安宫阙之盛况,都是先从对长安的回忆开始,在最后两句回到夔府。第六首,从瞿塘峡口到曲江头,从目前的万里风烟,想到过去的歌舞繁华。第七首怀想昆明池水盛唐武功,回到目前"关塞极天惟鸟道"的冷落。第八首,从长安的"昆吾……"回到"白头吟望"的现实,都是往复。循环往复是《秋兴八首》的基本表现方式,也是它的特色。不论从夔府写到长安,还是从追忆长安而归结到夔府,从不同的角度,层层加深,不仅毫无重复之感,还起了加深感情,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真可以说是"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赠郑谏议十韵》)了。

情景的和谐统一,是抒情诗里一个异常重要的方面。《秋兴八首》可说是一个极好的范例。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波浪滔天,风云匝地,秋天萧森之气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我们感到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诗人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眼见耳闻,也不是简单地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风云、三峡秋深的外貌特征,诗人捕捉到它们内在的精神,而赋予江水、风云某种性格。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勃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无常和臲硊不安的前途。两句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这种既掌握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会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而作者企图表现的感情也就有所附丽。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语简而意繁,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意指不局促,不狭窄)。苏东坡曾说:"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确实是有见识、有经验之谈。

杜甫住在成都时,在《江村》里说"自去自来堂上燕",从栖居草堂的燕子的自去自来,表现诗人所在的江村长夏环境的幽静,显示了诗人漂泊后,初获暂时安定生活时自在舒展的心情。在《秋兴八首》第三首里,同样是燕飞,诗人却说:"清秋燕子故飞飞。"诗人日日江楼独坐,百无聊赖中看着燕子的上下翩翩,燕之辞归,好像故意奚落诗人的不能归,所以说它故意飞来绕去。一个"故"字,表现出诗人心烦意乱下的着恼之情。又如"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瞿塘峡在夔府东,临近诗人所在之地,曲江在长安东南,是所思之地。黄生《杜诗说》:"二句分明在此地思彼地耳,却只写景。杜诗至化处,景即情也",不失为精到语。至如"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的意在言外;"鱼龙寂寞秋江冷"的写秋景兼自喻;"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的纯是写景,情也在其中。这种情景交融的例子,八首中处处皆是。

前面所说的情景交融,是指情景一致,有力地揭示诗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此外,杜甫善于运用壮丽、华美的字和词表现深沉的忧伤。《秋兴八首》里,把长安昔日的繁华昌盛描绘得那么气象万千,充满了豪情,诗人早年的欢愉说起来那么快慰、兴奋。对长安的一些描写,不仅与回忆中的心情相适应,也与诗人现实的苍凉感情成为统一不可分割、互相衬托的整体。这更有助读者体会到诗人在国家残破、个人暮年漂泊时极大的忧伤和抑郁。诗人愈是以满腔热情歌唱往昔,愈使人感受到诗人虽老衰而忧国之情弥深,其"无力正乾坤"的痛苦也越重。

《秋兴八首》中,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荒凉、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国家的衰败残破。按通常的写法,总要多用一些清、凄、残、苦等字眼。然而杜甫在这组诗里,反而更多地使用了绚烂、华丽的字和词来写秋天的哀愁。乍看起来似和诗的意境截然不同,但它们在诗人巧妙的驱遣下,却更有力地烘托出深秋景物的萧条和心情的苍凉。如"蓬莱宫阙"、"瑶池"、"紫气"、"云移雉尾"、"日绕龙鳞"、"珠帘绣柱"、"锦缆牙樯"、"武帝旌旗"、"织女机丝"、"佳人拾翠"、"仙侣同舟"……都能引起美丽的联想,透过字句,泛出绚丽的光彩。可是在杜甫的笔下,这些词被用来衬托荒凉和寂寞,用字之勇,出于常情之外,而意境之深,又使人感到无处不在常情之中。这种不协调的协调,不统一的统一,不但丝毫无损于形象和意境的完整,而且往往比用协调的字句来写,能产生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正如用"笑"写悲远比用"泪"写悲要困难得多,可是如果写得好,就把思想感情表现得更为深刻有力。刘勰在《文心雕龙》的《丽辞》篇中讲到对偶时,曾指出"反对"较"正对"为优。其优越正在于"理殊趣合",取得相反相成、加深意趣、丰富内容的积极作用。运用豪华的字句、场面表现哀愁、苦闷,同样是"理殊趣合",也可以说是情景在更高的基础上的交融。其间的和谐,也是在更深刻、更复杂的矛盾情绪下的统一。

有人以为杜甫入蜀后,诗歌不再有前期那样大气磅礴、浓烈炽人的感情。其实,诗人在这时期并没消沉,只是生活处境不同,思想感情更复杂、更深沉了。而在艺术表现方面,经长期生活的锻炼和创作经验的积累,比起前期有进一步的提高或丰富,《秋兴八首》就是明证。

折叠名家点评
其一

《唐诗品汇》:刘云:此七字拙("丛菊两开"句下)。

《杜臆》:前联言景,后联言情;而情不可极,后七首皆胞孕于(五、六)两言中也;又约言之,则"故园心"三字尽之矣。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甸曰:江涛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见汹浦阴晦,触目天地间,无不可感兴也,屠隆曰:杜老《秋兴》诸篇,托意深远,如"江间""塞上"二语,不大悲壮乎?范椁曰:作诗实字多则健,虚字多则弱,如杜诗"丛菊""孤舟"一联,此等语亦何尝不健?蒋一葵曰:五、六不独"两开"、"一系"为佳,有感时溅泪,恨别惊心之况。末句掉下一声,中寓千声,万声,周珽曰:天钧异奏,人间绝响。

《唐诗评选》:笼盖包举一切,皆在"丛菊两开"句联上景语,就中带出情事,乐之如贯珠者,拍板与句,不为终始也。挨句截然,以句范意,则村巫傩歌一例。以俟知音者。

《杜诗解》:若谓玉树斯零,枫林叶映,虽志士之所增悲,亦幽人之所寄托。奈何流滞巫山巫峡,而举目江间,但涌兼天之波浪;凝眸塞上,惟阴接地之风云。真为可痛可悲,使人心尽气绝。此一解总贯八首,直接"佳人拾翠"末一解,而叹息"白头吟望苦低垂"也。

《义门读书记》:中四句,虚实蹉对。"江间波浪兼天涌"二句,虚含第二首"望"字。"丛菊两开他日泪"一句,虚含"望"之久也。

《而庵说唐诗》:此是《秋兴》第一首,须看其笔下何等齐整。

《围炉诗话》:《秋兴》首篇之前四句,叙时与景之萧索也,泪落于"丛菊",心系于"归舟",不能安处夔州,必为无贤地主也。结不过在秋景上说,觉得淋漓悲戚,惊心动魄,通篇笔情之妙也。

《杜诗集评》:吴农祥曰:惊心动魄,不可以句求,不可以字摘。后人言"兼天"、"接地"之太板,"两开"、"一系"之无谓;岂不知工中有拙,拙中有工者也。

《唐宋诗醇》:钱谦益曰:首篇颔联悲壮,颈联凄紧,以节则杪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黄生曰: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生心神结聚所作也。八首之中难为轩轾。

《读杜心解》: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五、六,则贴身起下……,"他日"、"故园"四字,包举无遗,言"他日",则后七首所云"香炉"、"抗疏"、"弈棋"、"世事"、"青琐"、"珠帘"、"旌旗"、"彩笔",无不举矣;言"故园",则后七首所云"北斗"、"五陵"、"长安"、"第宅"、"蓬莱"、"曲江"、"渼陂",无不举矣。……发兴之端,情见乎此。第七,仍收"秋",第八,仍收"夔",而曰"处处催",则旅泊经寒之况,亦吞吐句中,真乃无一剩字。

《杜诗镜铨》:"江间"、"寒上",状其悲壮;"丛菊"、"孤舟",写其凄紧。末二句结上生下,故以"夔府孤城"次之。言外寓客子无衣之感("寒衣处处"二句下)。

《诗法易简录》:末二句写出客子无家之感,紧顶"故园心"作结,而能不脱"秋"字,尤佳。

《昭昧詹言》:起句下字密重,不单侧佻薄,可法,是宋人对治之药。三、四,沈雄壮阔。五、六,哀痛。收,别出一层,凄紧萧瑟。

其二

《唐诗品汇》:刘云:语苦("听猿实下"句下)。

《七修类稿》:通篇悲惋,实、虚、违、隐,又是篇中之目。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刘辰翁曰:"画省香炉"虽点缀意,然亦朴。吴山民曰:三、四根"京华"句说来。周珽曰:精笃快思,异情自溢。

《唐诗评选》:斡旋善巧。尾联故用活句,以留不尽。

《杜臆》:"望京华"正故园所在也。望而不得,奚能不悲?……公虽不奉使,然朝廷授以省郎……公不赴任,实以病故,是"画省香炉",因"伏枕"而"违"也。

《杜诗解》:三,应云"听猿三声实下泪",今云然者,句法倒装,与第七首三、四一样奇妙,……"请看"二字妙,意不在月也。"已"字妙,月上山头,已穿过藤萝,照此洲前久矣,我适才得见也。先生唯有望京华过日子,见此月色,方知又是一日了也。

《义门读书记》:后此皆"望京华"之事,三字所谓诗眼也。以"夔府"、"京华"蹉对……上承"日斜",下起"月映",忽晦忽明,曲折变化。

《钱注杜诗》:"每依北斗望京华",皎然所谓"截断众流句"也。孤城砧断,日薄虞渊,万里孤臣,翘首京国,虽又八表昏黄,绝塞惨淡,唯此望阙寸心,与南斗共其色耳。此句为八首之纲骨。

《围炉诗话》:子美在夔,非是一日,次篇乃薄暮作诗之情景……"依南斗"而"望京华"者,身虽弃逐凄凉。而未尝一念忘国家之治乱。……猿声下泪,昔于书卷见之,今处此境,诚有然者,故曰"实下";浮查犹上天,已不得还京,故曰"虚随"、……日斜吟诗,诗成而月已在"藤萝"、"芦荻",只以境结,而情在其中。

《唐诗别裁》:"望京华",八首之旨,特于此章指出。

《读杜心解》:二章,乃是八首提掇处。提"望京华"本旨,以申明"他日泪"之所由,正所谓"故园心"也。……首句,点明"夔府"。次句,所谓点眼也。三、四,申上"望京华",起下"违伏枕"。……五、六长去"京华",远羁"夔府"也。……"藤萝月"应"落日"。"芦荻花"含"秋"字。此章大意,言留南望北,身远无依,当此高秋,讵堪回首!正为前后筋脉。旧谓夔州暮景,是隔壁话。

《杜诗镜铨》:此八诗之骨("每依北斗"句下)。对结无痕,(八首)篇篇映带秋意("请看石上"二句下)。此首言才看落日,已复探更,正见流光迅速,总寓不归之感,故下章接言"日日"。

《杜诗言志》:通首重"望京华"三字,盖"望京华"者乃少陵之至性所钟,生平命脉,昏在于此。

其三

《唐诗品汇》:刘曰:"泛泛"无所得也("信宿渔人"句下)。刘曰:既前后不相涉,只用二人名,亦莫知其意之所在,落落自可("匡衡抗疏"二句下)。

《唐音癸签》:诗家虽刺讥中,要带一分含蓄,庶不失忠厚之旨。杜甫《秋兴》"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着一"自"字,以为怨之,可也;以为羡之,亦可也,何等不露!

《杜臆》:公在江流,暮亦坐,朝亦坐。前章言暮,此章言朝,承上言光阴迅速,而日坐江楼,对翠微,良可叹也。故渔舟之泛,燕子之飞,此人情、物情之各适,而以愁人观之,反觉可厌;曰"还"、曰"故",厌之也。

《唐诗评选》:此与下作,皆以脱露显本色,风神自非世间物。

《杜诗解》:"千家山郭"下加一"静"字,又加一"朝晖"字,写得何等有趣,何等可爱。"江楼坐翠微",亦是绝妙好致。但轻轻只用得"日日"二字,便不但使江楼翠微生憎可厌,而山郭朝晖俱触目恼人。

《义门读书记》:"五陵"起下"长安"("五陵衣马"句下)。

《钱注杜诗》:《七歌》云:"长安卿相多少年",所谓"同学"者,盖"长安卿相"也。曰少年,曰轻肥,公之目当时卿相如此。

《围炉诗话》:第三篇乃是晨兴独坐山楼,望江上之情景。故起语云:"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一宿曰宿,再宿曰信。"信宿"与"日日"相应。"信宿渔人还泛泛",言渔人日日泛江,则己亦日日坐于江楼,无聊甚也。"清秋燕子故飞飞",言秋时燕可南去,而飞飞于江上,似乎有意者然。子美此时有南适衡、湘之意矣。

《山满楼笺注唐诗》:其旨微,其文隐而不露,深得立言蕴藉之妙。此章前四句结上,后四句起下,乃八篇中之关键也。

《唐宋诗醇》:陈廷敬曰:前三章详夔州而略长安,后五章详长安而略夔州,次第秩然。

《唐诗别裁》:以上就夔府言,以下就长安言。此八诗分界处也。二句喻己之飘泊("信宿渔人"二句下)。二句慨己之不遇("匡衡抗疏"二句下)。

《读杜心解》:三章申明"望京华"之故,主意在五、六逗出。文章家原题法也。……前二首"故园"、"京华",虽已提出,尚未明言其所以。至是,说出事与愿违衷曲来,是吾所谓"望"之故,钱氏所谓"文之心"也。

《杜诗镜铨》:直是目空一世,此公之狂不减乃祖("同学少年"二句下)。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三、四亦寓迟暮之感。五、六使事能自入情,不为泛率。评:此首以"江楼"二字作纽:"信宿"二句,江楼所见之景。下则江楼之情。

《唐诗成法》:此伤马齿渐长,而功名不立于天壤也。……有言此首首尾全不关合者。一、二即含"京华",五、六言"京华"事,七、八正接五、六,非不关合也。

《网师园唐诗笺》:首二句有身羁夔府、日月如流之感。三、四喻己之漂泊,五、六慨己之不遇。

其四

《后村诗话》:公诗叙乱离,多百韵,或五十韵,或三十韵,惟此篇最简而切也。

《瀛奎律髓》:广德元年癸卯冬十月,、吐蕃入长安,代宗幸陕。安、史死久矣,而又有此事,故曰"奕棋"。然旨篇有云:"巫山巫峡气萧森",即大历初诗也。

《杜臆》:遂及国家之变。则长安一破于禄山,再乱于朱泚,三陷于吐蕃,如奕棋之迭为胜负,而百年世事,有不胜悲者。

《姜斋诗话》:至若"故国平居有所思","有所"二字,虚笼喝起,以下曲江、蓬莱、昆明、紫阁,皆所思者,此自《大雅》来。

《唐诗评选》:末句连下四首,为作提纲,章法奇绝。

《钱注杜诗》:肃宗收京已后,中外多故。公不以移官僻远,憋置君国之忧,殆欲以沧江遗老,奋袖屈指,覆定百年举棋之局,非徒悲伤晼晚,如昔人愿得人帝城而已。

《杜诗解》:"闻道"妙。不忍直言之也,也不敢遽信之也。二字贯全解。世事可悲,加"百年"二字妙。正见先生满肚真才实学,非腐儒呴吁腹诽迂论("闻道长安"二句下)。"迟"上用"羽书"妙。羽书最急,而复迟迟,想见当时世事("征西车马"句下)。"故国"下用"平居"字妙。我自思我之平居尔,岂敢于故国有所怨讪哉("故国平居"句下)。

《瀛奎律髓汇评》:查慎行:三、四紧承"似奕棋",若如评语,则首句反无着落。冯舒:历看选家,自南宋以来,万历以上,不知何以只选此首?冯班:何以只选一首,好大胆!纪昀:八首取一、便减多少神采。此等去取,可谓庸妄至极!

《唐宋诗醇》:陈廷敬曰:末句犹云:"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目前。"此结本章以起下数章。

《读杜心解》:四章正写"望京华",又是总领。为前后大关键。"奕棋"、"世事"不专指京师屡陷,观三、四,单以"第宅"、"衣冠"言可见……"故国思"缴本首之"长安",应前首之"望京",起前后之分写,通身锁钥。

《杜诗集评》:似极力言之,仍自悠然不尽。

《杜诗镜铨》:三、四言朝局之变更,五、六言边境之多事。当此时而穷老荒江,了无施其变化飞腾之术,此所以回忆故国,追念平居而不胜慨然也。

其五

《唐诗品汇》:刘云:律句有此,自觉雄浑("西望瑶池"二句下)。

《唐诗评选》:无起无转无叙无收,平点生色。八风自从,律而不奸,真以古诗作律。后人不审此制,半为皎然老髡所误。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徐常吉曰:以下几诗,但追忆秦中之事,而故宫离黍之感,因寓其中:"蓬莱宫阙",言明皇之事神仙;"瞿塘峡口"(见"其六"),言明皇之事游乐;"昆明池水"(见"其七"),言明皇之事边功,而末但寓感慨之意。吴山民曰:起联皇居之壮。蒋一癸曰:因开宫扇,故识圣颜,有映带法。周明辅曰:只就实事赋出,沉壮温厚无不有。梅鼎祚曰:八首皆有大声响,余得"玉露"、"蓬莱"、"昆明"尔。

《杜臆》:极言玄宗当年丰亨豫大之时,享安富尊荣之盛。不言致乱,而乱萌于此。语若赞颂,而刺在言外。……家有丰考功《秋兴帖》写"蓬莱宫阙"诗,尾自注:"仙"(阙)误作"宫",……盖下有"宫扇",字复,宜作"仙"。

《唱经堂杜诗解》:"点"字妙。先生此时之在朝班,只如密雨中之一点耳,虽欲谏议,亦复何从("几回青琐点朝班"句下)。

《钱注杜诗》:此诗追思长安全盛,叙述其宫阙崇丽,朝省尊严,而伤感则见于末句。

《杜诗详注》:陈泽州注:此诗前六句,是明皇时事;"一卧沧江",是代宗时事;"青琐""朝班",是肃宗时事。前言天宝之盛,陡然截住,陡接末联。他人为此,中间当有几许繁絮矣。……此章用对结,末二章亦然。卢德水疑上四用宫殿字太多。五、六,似早朝诗语。今按赋长安景事,自当以宫殿为首,所谓"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也。公以布衣召见,感荷主知,故追忆入朝觐君之事,没齿不忘。若必全首俱说秋景,则笔下有"秋",意中无"兴"矣。此章下六句,俱有一虚字、二实字于句尾,如:"降王母"、"满函关"、"开宫扇"、"识圣颜"、"惊岁晚"、"点朝班",句法相似,未免犯"上尾叠足"之病矣。

《围炉诗话》:此诗前六句皆是兴,结以赋出正意,与《吹笛》篇同体,不可以起承转合之法求之也。

《唐诗成法》:此思昔日之得觐天颜也。七开笔说今日,八合,方是追昔。

《网师园唐诗笺》:上半盛写宫阙之壮丽,三、四句写朝省之尊严。

《唐诗别裁》:前对南山,西眺瑶池,东接函关,极言宫阙气象之盛,无讥刺意("蓬莱宫阙"四句下)。追思长安全盛时,宫阙壮丽,朝省尊严,而末叹己之久违朝宁也。

《读杜心解》:五章以后,分写"望京华"。此溯宫阙朝仪之盛,首帝居也,而意却重在曾列朝班,是为"所思"之一。"沧江"带"夔"。"岁晚"本言"身老",亦带映"秋"。

《杜诗集评》:吴农祥云:极刺时事而雄浑不觉。徐士新云:"蓬莱宫阙"言明皇之事,神仙不若指贵妃为当。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杜公"蓬莱宫阙对南山",六句开,两句合;太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三句开,一句合,皆是律绝中创调。

《杜诗镜铨》:此思长安宫阙之盛,而叹朝宁久违也。前六句直下,皆言昔之盛,第七,一句打转,笔力超劲。陈秋田云:下四首不用句面呼吸,一片神光动荡,几于允迹可寻。吴瞻泰云:此处指拾遗移官事,只用虚括,他人当用几许繁絮矣。

其六

《唐诗品汇》:刘云:两句写幸蜀之怨,怀故京之思,不分远近,如将见其实焉("花萼夹城"二句下)。刘云:对句耳!不足为雅丽("珠帘绣柱"二句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孟庄曰:"入"字莫轻看,见自我致之。徐常吉曰:"歌舞地"今戎马场,"帝王都"今腥膻窟,公之意在言表。

《义门读书记》:倒起,变化。言我凝望之久,虽万里而遥,不啻与京华风烟相接。亦从"一卧沧江"来("瞿塘峡口"二句下)。

《杜臆》:此章直承首章以来,乃结上生下,而仍归宿于故园之思也。

《唐诗评选》:揉碎乱点,掉尾孤行以显之。如万紫乘风,回飙一合。"接素秋",妙在"素秋"二字止;此之外,不堪回首。

《杜诗解》:御气用一"通"字,何等融和!边愁用一"入"字。出入意外。先生不尚纤巧,而耀人心目如此("花萼夹城"二句下)。

《杜诗详注》:陈廷敬曰:此承上章,先宫殿而后池苑也;下继"昆明"二章,先内苑而及城外也。上下四章,皆前六句长安,后两句夔州,此章在中间,首句从"瞿塘"引端,下六则专言长安事。俱见章法变化。"帝王州",又起下汉武帝。

《围炉诗话》:"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言两地极远,而秋怀是同,不忘魏阙也。故即叙长安事,而曰"花萼夹城通御气",言此二地是圣驾所常游幸。而又曰"芙蓉小苑入边愁",则转出兵乱矣。又曰"珠帘绣柱"不围人而"围黄鹄","锦缆牙樯"无人迹而"起白鸥",则荒凉之极也,是以"可怜"。又叹关中自秦、汉至唐皆为帝都,而今乃至于此也。

《山满楼笺注唐诗》:此二句("花萼夹城"一联)则谓之顺便成对,种种神奇,不可思议。勿但以工丽赏之。

《唐诗别裁》:此追叙长安失陷之由。城通御气,指敦伦勤政时;苑入边愁,即所云"渔阳鼙鼓动地来"。上言治,下言乱也。下追叙游幸之时,见盛衰无常,言外无穷猛省。

《读杜心解》:六章,就"曲江头"写"望京华",为"所思"之二。此诗开口即带夔州,法变。"瞿峡"、"曲江",相悬万里,次句钩锁有方,趁便嵌入"秋"字,何等筋节!中四,乃申写"曲江"之事变景象,末以嗟叹束之,总是一片身亲意想之神。

《杜诗镜铨》:吞吐意在言外("回首可怜"二句下)。

《唐诗成法》:此首格奇。

《读杜诗说》:意本衰飒,而语特浓丽,犹下章"织女"、"石鲸"等句。

《网师园唐诗笺》:此思失陷后之长安。

《唐诗集评》:吴农祥云:本言《黍离》、《麦秀》之悲,乃反拟秦中富盛,立言最有含蓄。徐士新云,讥明皇之事远游误矣。

《杜诗言志》:叙次及于巡幸之地,而兼伤其变乱之所由生。……上言宫阙,则极其盛;此首言胜地,则带言其衰:此自文可见立言之有体。且得抒柚,饶有变化也。

《昭昧詹言》:他篇或末句结穴点"秋"字,或中间点"秋"字,此却易为起处,横空突入,又复错综入妙。"瞿唐",己所在地;"曲江",所思长安地,却将第二句回合入妙,点"秋"字,较"隔千里兮共明月"健漫悬绝。

《十八家诗钞》:张廉卿云:收句雄远奇妙,它人不能到。

其七

《石林诗话》:禅宗论云间有三种语:……其三,为"函盖乾坤句",谓泯然皆契,无间可伺,其深浅以是为序。余尝戏谓学子言,老杜诗亦有此三种语,但先后不同。"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为函盖乾坤句。……

《升庵诗话》:隋任希古《昆明池应制》诗:"回眺牵牛渚,激赏镂金川",便见太平宴乐气象。今一变云:"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读之,则荒烟野草之悲,见于言外矣。

《西京杂记》:"太液池中有雕菰,紫箨绿节,凫雏雁子,唼喋其间。"……便见人物游嬉,官沼富贵。今一变云:"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读之,则菰米不收而任其沉,莲房不采而任其坠,则兵戈乱离之状俱见矣。杜诗之妙,在翻古语;《千家注》无有引此者,虽万家注何用哉?因悟杜诗之妙。

《木天禁语》:七言律诗篇法:……单抛:《秋兴》"昆明池水汉时功……江湖满地一渔翁"。

《艺苑卮言》:秾丽况切,借多平调,金石之声微乖耳。

《唐音癸签》:"昆明池水"前四语故自绝,奈颈联肥重,"坠粉红",尤俗。

《唐诗归》:钟云:此诗不但取其雄壮,而取其深寂。钟云:中四语诵之,心魄谡谡("织女机丝"四句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杨慎曰:……杜诗之妙,在翻古语,此与《三百篇》"牂羊羵首"、"三星在昴"同,比之唐晚"乱杀平人不怕天"、"抽旗乱插死人堆",岂但天壤之隔。周珽曰:风华韵郁静想其得力,不独以诗学擅富者。黄家鼎曰:写怨怀思,劲笔深情,言外自多余想。

《唐诗评选》:"旌旗"字入得分外光鲜。尾取藏锋极密,中有神力,人不可测。

《杜臆》:……且"织女"、"鲸鱼"、铺张伟丽,壮千载之观;"菰米"、"莲房",物产丰饶,溥生民之利,予安能不思?乃剑阁危关,才通"鸟道",欲归不得,而留滞峡中,"江湖满地",而漂泊如"渔翁",与前所见之"信宿泛泛"者何异?

《杜诗解》:"在眼中"妙。汉武武功,固灿然耳目,百代一日者也。三、四即承上昆明池景,而寓言所以不能比汉之意,织女机丝既虚,则杼柚已空;石鲸鳞甲方动,则强梁日炽。觉夜月空悬,秋风可畏,真是画影描风好手,不肯作唐突语磕时事也。

《钱注杜诗》:今人论唐七言长句,推老杜"昆明池水"为冠。实不解此诗所以佳。……余谓班、张以汉人叙汉事,铺陈名胜,故有"云汉"、"日月"之言(按形容昆明湖之宽广之词);公以唐人叙汉事,摩娑陈迹,故有"机丝"、"夜月"之词。此立言之体也。何谓彼颂繁华而此伤丧乱乎。"菰米"、"莲房",补班、张铺叙所末见;"沉云"、"坠粉"、描画素秋景物,居然金碧粉本。……今谓"昆明"一章,紧承上章"秦中自古帝王州"一句而申言之,时则曰"汉时",帝则曰"武帝","织女"、"石鲸"、"莲房"、"菰米",金堤灵沼之遗迹,与戈船楼橹,并在眼中,而自伤其僻远而不得见也。于上章末句,克指其来脉,则此中叙致,褶叠环锁,了然分明。如是而曰:七言长句果以此诗为首,知此老亦为点头矣。末二句正写所思之况,"关塞极天",这非风烟万里;"满地一渔翁",即"信宿""泛泛"之渔人耳。上下俯仰,亦在眼中,谓公自指一渔翁则陋。

《杜诗详注》:末联:陈廷敬曰:"关塞",即"塞上风云";"江"即"江间波浪",带言湖者,地势接近,指赴荆南也。公诗"天入沧浪一钓舟"、"欲把钓杆终远去",皆以"浼翁"自比。范季随《陵阳室中语》曰:少陵七律诗,卒章有时而对,然语意皆收结之词。今人学之,于诗尾作一景联,一篇之意,无所归宿,非诗法也。

《读杜心解》:就"昆明池"写"望京华",次武事也。为所思之三。……三、四切"昆明"傅彩;五、六,从"池水"抽思,一景分作两层写。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三、四,十二实字,只着二活字作眼,雄丽生动,遂成一悲壮名句。五、六自"菰米"、"莲房"相属字外,一不现成,逐字琢叠,吟安定竭工力,成兹郁语,如见盘错。岂容可几?评:菰米沉黑,莲房坠红,即景言情,乱离无人之状,宛然在目。

《杜诗言志》:此第七首,因上文"自古帝王"之语,遂引汉武以为明皇之比。……末-语言天下大势坏乱已极,忧之者唯己一人也。此一首追咎明皇喜事开边,而宠贼臣之过也。

《昭昧詹言》:中四句分写两大景,两细景,收句结穴归宿,言己落江湖,远望弗及,气激于中,横放于外,喷薄而出,却用倒煞,所谓文法高妙也。沉着悲壮,色色俱绝。此"渔翁",公自谓,乃本篇结穴。《笺》乃谓指"信宿"之"渔人",成何文理!此借汉思唐,以昆明迹本于武帝也,《笺》乃以为思古长安,可谓说梦。

其八

《古今诗话》:杜子美诗云:"红("香"一作"红")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此语反而意奇。退之诗云:"舞鉴鸾窥沼,行天马度桥"亦效此理。

《诗学禁脔》:错综句法,不错综则不成文章。平直叙之,则曰"鹦鹉啄余红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而用"红稻"、碧梧"于上者,错综之也。

《唐诗品汇》:刘云:语有悲慨可念("香稻啄余"二句下)。刘云:甚有风韵,"春"字又胜("佳人拾翠"二句下)。

《诗薮》:七言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字中化境也。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次联撰句巧致,装点得法,《诗话》谓语反而意奇。退之"舞镜鸾窥沼,行天马渡桥"效此体。要知此句法,必熟练始得,否则不无伤雕病雅之累也。故王元美有曰:"倒插句非老杜不能",正谓不易臻化耳。此妙在"啄余"、"栖老"二字。"

《杜臆》:地产香稻,鹦鹉食之有徐;林茂碧梧,凤凰栖之至老。……此诗止"仙侣同舟"一语涉渼陂,而《演义》云:"专为渼陂而作",误甚。"香稻"二句,所重不在"鹦鹉"、"风凰",非故颠倒其语,文势自应如此("香稻啄余"二句下)。

《唐诗评选》:一直盈下。八首中,此作最为佳境。为不忘乃祖,俗论不谓然。

《而庵说唐诗》:"佳人"句娟秀明媚,不知其为少陵笔,如千年老树挺一新枝。吾尝论文人之笔,到苍老之境,必有一种秀嫩之色,如百岁老人有婴儿之致。又如商彝周鼎,丹翠烂然也。今于公益信("佳人拾翠"二句下)。八首中独此一句苦,若非此首上七句追来,亦不见此句之苦也。此首又是先生自画咏《秋兴》小像也("白头吟望"句下)。

《义门读书记》:安溪云:稻余鹦粒时梧老凤枝,佳人拾翠,仙侣移棹,皆因当年景物起兴,隐寓宠禄之多而贤士远去,妖幸之惑而高人遁迹也。末联入己事,宛与此意凑泊。按:师说更浑融,亦表里俱彻也。

《唐诗别裁》:此章追叙交游,一结并收拾八章,所谓"故园心"、"望京华"者,一付之苦吟怅望而已。

《读杜心解》:卒章之在"京华",无专指,于前三章外,别为一例。此则明收入自身游赏诸处,所谓向之所欣,已为陈迹,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此《秋兴》之所为作也,为八诗大结局。……"彩笔"句,七字承转,通体灵动。

《杜诗镜铨》:此首复借春景作反映("佳人拾翠"句下)。陈注:此"望"字与"望京华"相应,既"望"而又"低垂",并不能望矣。"笔干气象",昔何其壮;头白低垂,今何其意?诗此至声泪俱尽,故遂终焉。俞云:用作诗意总结,并八篇俱缴住,真大家手笔("彩笔昔曾"二句下)。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章法,结法亦同前篇,中联亦关吟琢,特用跳脱之笔。评:第二,隽句。末语乃极沈郁。

《唐诗成法》:此思昆吾诸处之游也。一、二出诸处地名,三、四者处所见之景物,五、六诸处之游人,七昔游,结后四首,八"吟望",结前四首,章法井然。

《杜诗集评》:吴农祥云:三、四浓艳,五、六流逸。结本"今望",非"吟望",是对法体,当从。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3]

参考资料
1.秋兴八首  . 古诗文网 . [2017-8-9]
2.张国举 - 唐诗精华注译评 / 长春 - 长春出版社 , 2010 . 323.
3.杜甫  . 古诗文网 . [2017-8-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1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14: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谁赐郑芝龙长子姓朱,赐名成功,仪同驸马?+ 隆武帝被杀的前因后果?何腾蛟跟郑芝龙一丘之貉 + 鲁王朱以海因何监国?与隆武政权窝里斗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14】



8.4.7 鲁王、唐王系:
隆武帝、绍武帝是唐王系,不是嘉靖帝直系,和弘光帝、永历帝一并列出,是为南明四帝。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朱桱封为唐王,封地在南阳,隆武帝、绍武帝是唐王后裔,朱聿键世袭唐王之位。崇祯亡国,弘光政权覆灭、南京投降后,1645年夏,郑芝龙、黄道周等奉唐王朱聿键为监国,闰六月二十七,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延续明祚。

没有推举桂王,而奉唐王朱聿键为帝,是因桂王在广西,远离抗清力量和政治中心,当然朱聿键的能干、有志抗清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朱聿键家庭多难,祖父不喜其父,把父子一起囚禁十六年,从他十二岁囚禁到二十八岁,期间惟日夜苦读。然后父又被叔毒死,祖父死后,朱聿键以长子长孙承袭唐王,杀叔报仇。崇祯九年,清兵入塞,京师戒严,朱聿键上疏勤王,崇祯不许,明朝有规制,藩王不掌兵。唐王心急国难,在南阳招兵买马,率军勤王,被崇祯勒令返回,废为庶人,关进凤阳监狱,直到弘光即位,才被释放。所以隆武帝不同于其他王府纨绔,是个历经磨难之人。但因唐王毕竟是远支,所以隆武帝一直存在号召力不强的问题,虽然东西各省都尊隆武为帝,但实权人物们割据自雄,没有形成中央集权。

同时存在多人相争。杭州以东当时抗清力量集中,急需举出一位朱明宗室为旗帜,而浙江当时唯一没有降清的王,只有鲁王朱以海,所以在籍的原兵部尚书张国维等人,七月十八在绍兴奉朱以海监国。鲁王是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后裔,论亲疏跟唐王一样,都属远支。朱以海也是经历丧乱之人,跟满清有国仇家恨,崇祯十五年清兵抢杀到山东,鲁王朱以派自缢身亡,家族多人遇难,朱以海也差点被杀,属于死里逃生,承袭鲁王仅一个月,北京沦陷,朱以海南逃到台州。还有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是朱元璋侄子的后裔,也想在乱世中谋取帝位,八月初三,自称监国,被两广总督丁魁楚打败活捉,第二年被隆武帝下令缢杀,对外说是暴病而亡。还有益阳王也自称监国。

在得知唐王已先称帝,并得到广泛承认后,鲁王朱以海的监国就尴尬了,退位归藩后,张国维等人为了自己的定策大功、重臣高位,迎回鲁监国,与隆武政权相争,水火不容,互杀来使,纷争不断,不能一致对外、配合抗清。所以这种窝里斗不是到永历、绍武才有的。鲁监国也有能力,积极抗清,并亲临钱塘江犒军,组织力量攻打富阳、杭州,渡江攻打杭州失败后,便扼钱塘江之险采取守势。

此时鲁监国控制着浙江东部,隆武政权控制着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湖南,以及江西南部,可以说还有半壁江山。九月份多铎凯旋回京后,其实江淮流域清兵力量并不强,但南明各种势力内耗,没有统一指挥,更没组织大规模进攻,而是割据地盘,苟且观望。

南明一直存在受制于军阀的问题,弘光朝有江北四镇,永历受制于孙可望,隆武帝也不例外,凭借郑芝龙、郑鸿逵兄弟的武装力量拥戴为帝,一直受制于郑氏。而郑芝龙是海盗出身,归顺明朝是为了更利于攫取地盘和官方支持,海上霸权、割地自雄才是他想要的,至于复不复明,谁当皇帝,他根本不在乎。隆武朝廷的钱粮来自郑芝龙的地盘,而郑芝龙根本没有北伐之意,所以隆武帝在福建没法施展自己的抗清抱负,那么其它地盘如何呢?不说军阀,说个文官,湖广总督何腾蛟,还是唐王故人,在唐王封地南阳任过知县,隆武帝信任有加。李自成死后,东路大顺军几十万兵马到了湖南,没有地盘,也没有再抢占地盘,像大西军余部就是抢占云南作为自己的基地经营。这支大顺军到长沙后,归附了何腾蛟,但何腾蛟小肚鸡肠,目光短浅,没有意识到这是一支抗清的强大力量,战斗力远胜明朝官兵,而采取了分化、排挤等手段,只留下了郝摇旗等几万兵马,其他人都被逼北上。后来李自成的侄子李过率残部到常德,受湖广巡抚堵胤锡诚意招抚,隆武帝特意为其改名“忠贞营”,成为明军主力,也受何腾蛟节制。所以何腾蛟总督的湖广兵力就不下三十万,但这个何腾蛟也不作为,在堵胤锡和李过率忠贞营围攻荆州时,何腾蛟只知逃跑,不守岳州,导致忠贞营被清兵主力偷袭,损失严重。在清兵主力返回南京之后,何腾蛟仍然不思进取,只是拥兵自重。其它地盘,也都一样。

从隆武帝接纳大顺军,联合抗清,便能看出隆武帝有过人之能。当堵胤锡招抚大顺军的奏折送到朝廷,绝大多数官员都认为他们是贼,攻陷北京,罪不容诛!包括内阁大学士路振飞都是这样的认知。却想不到两京已被满清占领,华夏正统眼看不保,而大顺军、大西军是清兵追杀的主要对象,跟满清不共戴天,敌人的敌人便是最好的盟友,所谓“兄弟阋墙,共御外侮”,到这时候了还放不下前仇,鼠目寸光。而隆武帝同意招抚,封李过为侯,改名李赤心,改其军为“忠贞营”,赤心、忠贞,其意已明,况且皇帝赐名,胜过珠玉,大慰军心!

还有对马士英的态度:“阁部臣马士英,朕必不负其捧主之心。诸臣万疏千章,岂夺朕心公论?”证明隆武帝以大局为重,打破门户之见,能用一切抗清力量,识见不凡。再看一道敕谕:“兵行所至,不可妄杀。有发为顺民,无发为难民,此十字可切记也。”谆谆嘱咐,让官兵切记,不要杀被迫剃发的百姓,“无发为难民”!比多尔衮惟知剃发的心胸宽阔多了。“今上不饮酒,精吏事,洞达古今”,隆武帝自幼喜欢读书,不好声色犬马,“行宫中不许备办金银玉器,止用寻常布帛,件件俱从减省”。

1646年五月十五,博洛率领八旗满兵抵达杭州,钱塘江的大潮啊,居然“水涸”,水深只没马腿!二十五日,清兵“涉水”便过了钱塘江,鲁监国政权的钱塘江驻军,不战自溃,逃跑投降,鲁王朱以海只能离开绍兴,乘船逃往东边海上。红楼梦中也画着“一片大海,一只大船”,“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督师朱大典守金华,清兵四面围攻,并用炮轰,二十天后城破,是七月十六,朱大典与家属、将校身绑火药桶,点燃引爆,壮烈殉国。朱大典是个贪官,却以如此悲壮的方式展现了民族气节,令人起敬!清兵攻入金华,博洛以“民不顺命,因屠之”,便是“金华之屠”。

隆武朝廷一直受制于军阀郑芝龙,而且福建处于抗清的后方,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黄道周在隆武登基后一个月,便凑了三千士兵,又沿途招募义士,从福建前往江西前线抗清。这样的未练之兵显然没法跟正规军作战,在春节前全军覆没,黄道周等人全被清兵俘获,押解南京后,誓死不降,三月初五被杀,殉国。隆武帝为了笼络郑芝龙,见到其长子郑森,小伙子二十出头,器宇不凡,问之,对答如流,隆武抚森背曰:“恨朕无女妻卿!”遂赐朱姓,赐名成功,“以驸马体统行事”。隆武帝用“成功”这个名字,其实是给其父听的,要成什么功?当然是反清复明之大功。而且“仪同驸马”也很巧妙,一下拉近了跟郑芝龙的关系,成了“亲戚”。但这个亲戚,还是只考虑他的集团利益,隆武帝要想收复河山,就必须离开福建,脱离郑氏集团的控制。

1646年八月二十一日,隆武帝起驾往江西赣州,要到抗清前线,便于就近调集兵力对清作战。然而,料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郑芝龙降清!郑芝龙密令仙霞关守将撤走,在八月十八日,清兵未遇抵抗,越过了仙霞关。而隆武帝丝毫不知,并无大军护送,还带着几车书,在宗室、官员的随从下正常行进。突然获知清兵逼近,才纵马疾行,二十七日到达汀州,只有五百军士跟随。二十八日,清兵追到汀州,隆武帝、曾皇后还有婴儿,包括很多宗室、官员等,都被擒、被杀。据《清实录》记载:征南大将军博洛入闵,闻伪唐王朱聿钊遁走汀州,遣护军统领率兵追击,擒斩朱聿钊及伪阳曲王朱盛渡……并伪官伪伯等,抚定汀州。朱聿键名被误写。清军奏报中是用“擒斩”二字。

隆武帝遇害的汀州,其实距离江西边界已经不到五十里,距瑞金也就七十里。郑芝龙撤去仙霞关守军,致使隆武帝意外被杀,固然罪不容赦,但何腾蛟也罪责难逃:隆武帝要移往赣州,是在登基半年内就决策了,并于腊月离开福州,到达建宁,一直在做西移赣州的准备,也一直在催促湖广总督何腾蛟,令其派精兵强将赴赣州,一是接驾,二是增强赣州兵力,便于收复江西北部。连满清的江西提督金声桓都看出来了,请求清廷派兵要攻取赣州,洪承畴抽调兵马协同金声桓军,在三月便攻占了吉安,在隆武帝死后的十月份才攻克了赣州。在这么长的时间,何腾蛟湖广拥兵三十多万,却不思进取,毫无见识,既不组织兵力救援赣南,又对接驾阳奉阴违,一味坐地自肥,不顾大局。否则赣州这个军事要地不会丢,而且在隆武帝西移时,可精兵迎驾,隆武帝也不会被杀,所以不要再把何腾蛟当忠臣,跟郑芝龙是一丘之貉,历史罪人。

金声桓玩的高!在赣州挖了个坑,把自己埋了:两年后,永历二年,金声桓反正,便由南昌出兵,久攻赣州不下,无法跟广东连通,最后在南昌被清兵包了饺子。在南昌被围的半年之间,何腾蛟是外甥打灯笼----照舅,不是你舅,就不救你。如果,赣州属南明,那么江西的金声桓反正,广东的李成栋反正后,两广江西连成一片,两广之兵可通九江,顺江而下,重兵即可直达南京,那是什么效果!不用别人,以李成栋、金声桓表现出的战力,光这两个宝贝儿,十有八九就把南京拿下了。还至于一个在荷花池淹死?一个坠马淹死?



点击下一个:清兵抢劫奸淫到什么程度?郑成功母亲也被强奸,郑芝龙降清的结局 + 鲁监国矢志抗清,舟山之战有多惨烈?大好江山,可惜沦于腥膻!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04:17 , Processed in 1.10662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