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妙玉===庄妙善太庙之中的玉通灵&不求大士瓶中露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07
 楼主| 发表于 2024-6-23 17: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到底得的是什么病?兼谈妙玉之遁入空门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颦儿一生之悲剧,若论直接原因,便是她的不足之症导致的,在之前的文章中,笔者反复提到过一个论点:黛玉病逝在前,宝钗出嫁在后,若是黛玉未死,宝钗不可能嫁进贾家,这几乎是定论,而不会是高鹗续写的宝玉、宝钗成亲的夜里,黛玉凄然死去这样的戏剧化情节。

所以,窥探黛玉之悲剧,不得不分析她所患之病。《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病情曾有过很多细节化的描写,譬如第3回“林黛玉进贾府”:

众人见黛玉年纪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风流态度,便知她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第3回
第28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王夫人曾询问过林黛玉的病情:

王夫人见了林黛玉,因问道:“大姑娘,你吃那鲍太医的药可好些?”林黛玉道:“也不过这么着。老太太还叫我吃王大夫的药呢。””——第28回
可尽管荣国府对林黛玉的照料甚是周到,请来不少太医为其疗治,可林黛玉的病情还是在持续恶化,第45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细闷制风雨词”,薛宝钗曾感慨颦儿之病:

这日宝钗来看她(黛玉),说起这病症来。宝钗道:“这里走的几个太医,虽都还好,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不如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一瞧,治好了,岂不好?每年间闹一春一夏,又不老又不小,成什么?不是个常法。”黛玉道:“不中用,我知道我这样病是不能好的了。”——第45回
顺着时间顺序理下来,我们会发现,林黛玉的病情在逐渐加重,虽然荣国府给她请来了众多太医,可颦儿的病情并未得到丝毫缓解。

细数之下,有没有从根儿上解决林黛玉病症的方法呢?其实是有的,《红楼梦》第3回林黛玉初进贾府,面对众人的询问,她曾讲过一个癞头和尚的故事:

黛玉笑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才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她,只怕她的病一生也不得好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第3回
也就是说,要想从根儿上治疗林黛玉的病症,除非她听从癞头和尚的建议,从此遁入空门。这个方法听着很扯,貌似不符合科学,但有人曾经成功过,那就是妙玉。

《红楼梦》中凡是名中带“玉”字的人物都有特殊含义,所以就有很多论者提出:妙玉是平行空间的另一个林黛玉——她代表的是当年听从癞头和尚的建议,遁入空门的林黛玉。而且事实证明,妙玉遁入空门后,她的病真的就好了:

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士,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服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第17回
林黛玉是姑苏人氏,妙玉亦然;林黛玉出身读书仕宦之家,妙玉亦然;林黛玉从小身体多病,难以疗治,妙玉亦然。

唯一的区别就是,妙玉家人为了女儿的健康,同意了让妙玉遁入空门,病情便由此得到了根治,由此可知,若是林如海、贾敏当年同意将林黛玉送去佛门,大概率林黛玉就是另一个妙玉——林黛玉、妙玉乃平行空间之两人,的确颇有道理。

问题在于,为何寻常药物治疗对林黛玉的病情无用?为何一定要遁入空门,才能根治林黛玉的病症?曹雪芹此处其实引用了佛教的概念,林宪亮之文《妙玉与佛教三题》(载《红楼梦学刊》)在分析妙玉遁入空门的问题时,曾提到过这一点:

佛教认为疾病分为三种类型,《贤首五教仪》卷五云:初明病发相,病有三种。一、四大五藏得病;二、鬼神所作得病;三、业报所感得病。“四大五藏得病”是指人所常见之病,例如风、寒、暑、湿等邪气所致之病以及五脏六腑之病;“鬼神所作得病”是指因鬼神作祟而得的疾病,宝玉、凤姐即是这种情况;“业报所感得病”是指由前生所造业而得的疾病,这种疾病最不易痊愈,非药物所能左右,妙玉、黛玉、宝钗,即是如此。
林黛玉所患的乃是“业报所感得病”,但荣国府却以寻常“四大五藏得病”来治疗,安能痊愈?

林黛玉、妙玉、薛宝钗三人同患此病,但妙玉遁入了空门,根治了病症;薛宝钗性情理性稳重,凡事想得开,故而仅服用冷香丸,便可压制体内热毒;唯独林黛玉,天生聪慧敏感,父母双亡的身世更加加强了她的消极心态,成为“业报所感得病”的唯一受害者。

站在曹雪芹设置的“绛珠还泪”神话传说的角度,林黛玉乃是绛珠仙子下凡,她的目的就是为了还神瑛侍者(即贾宝玉)当年的灌溉之恩,这便是前生恩怨,林黛玉从进入凡尘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她“泪尽而逝”的结局。

而癞头和尚给她遁入空门的建议,则是让她远离红尘,如此这般,林黛玉之聪慧敏感便无处可用,无事可想,便可避免“过慧易夭”之思虑折磨,同时解除“绛珠还泪”之前世业障,由此可得天年。

可叹的是,身为林黛玉平行命运分身的妙玉,即便遁入空门,也未能善果,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中,她被强盗迷晕掳走,其后会遭受何等折磨可想而知,由此观之,即便林黛玉当年入了空门,恐怕也逃不过薄命的结局,为之一叹。

本文乃“红楼不红”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引文均来自《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80回本,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发布于 2021-06-03 12: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07
 楼主| 发表于 2024-6-23 21:45:08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误解最深的金钗——妙玉!身为尼姑,却“爱”上贾宝玉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中凡是名中带“玉”者,必然大有深意,譬如两位主角贾宝玉、林黛玉,皆是从“玉”字入魂,玉乃石的一种,《红楼梦》以青埂峰之顽石开场,红楼又曾名为“石头记”,岂可不察?

妙玉也是背负“玉”字的人物之一,可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妙玉的风评并不好,她为人实在太过清高孤傲,刘姥姥只不过用她的成窑茶杯喝了口茶,她便嫌弃此杯被俗人用过,断然不肯收回,直接令人扔了。

判曲《世难容》中也曾描绘过妙玉的这种癖性是“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妙玉这样的人即便放在今天,相信口碑也好不了,因为她没办法与她所嫌弃的世俗世界融洽相处。

而最令读者厌恶的,莫过于妙玉的“假清高”,她一边遁入空门,一边又妄动春心,对贾宝玉颇有好感,似乎有爱情的萌芽意识。

笔者昔日也曾这般认为,但近来重读红楼(抛开高鹗续写的后40回,单看前80回),发现妙玉、贾宝玉之间的情感并非所谓的“爱情”,笔者谨从书中部分情节来阐述这一论点。

栊翠庵品茶,妙玉用绿玉斗招待宝玉
首先,就是争议最大的第41回的“栊翠庵品茶”,彼时贾母携刘姥姥至栊翠庵喝茶,期间妙玉悄悄拉着黛玉、宝钗去房里喝梯己茶,宝玉见黛玉去了,也就跟着一起进入屋内。

可就在倒茶期间,出现了一件“异事”,妙玉给宝钗的杯子是颁爮斝,给黛玉的杯子是杏犀乔,可到了贾宝玉这里,妙玉却将自己素日所用的绿玉斗给了宝玉:

又见妙玉另拿出两支杯来,一个傍边有一耳,杯上镌着“颁爮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支形似而钵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杏犀乔”,妙玉斟了一乔给黛玉。仍将前番自己素日吃茶的那支绿玉斗来斟与宝玉。——第41回
在读者看来,妙玉对贾宝玉的感情不同于别人,竟用自己喝茶的杯子给宝玉倒茶,这不就是间接性接吻吗?还敢说妙玉对宝玉没意思?

笔者却不这么认为,倒不是因为对贾宝玉、妙玉人品的信任,而是基于对客观现实的分析。诸君试想,当时的情境并非是贾宝玉、妙玉孤男寡女,独处一室,现场还有林黛玉、薛宝钗两人。

妙玉如果真的对贾宝玉有“爱意”,她断然不会糊涂到当着别人的面儿,自己揭自己的短处——要真是这个脑子,曹雪芹也真是糊涂得紧,把这么一个没脑子的女子混入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实在不该。

此外,黛、钗两人在现场,看着妙玉用绿玉斗侍奉宝玉,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异常,大家照旧说笑,尤其是林黛玉,她一点儿也不怀疑妙玉、贾宝玉之间有私情。

不止“栊翠庵品茶”,其后还有不少情节也在间接验证两人关系并非“爱情”,譬如第50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李纨让贾宝玉去栊翠庵问妙玉要些梅花,从大家的声口中,明显能看出妙玉和贾宝玉是“互为知己”的关系,而非爱情,且看原文:

李纨笑道:“我才看见栊翠庵的红梅花有趣,我要折一枝来插瓶,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她。如今罚你去取一枝来。”众人都道:“这罚得又雅又有趣。”......宝玉忙吃一杯,冒雪而去。李纨命人好好跟着,黛玉忙拦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第50回
李纨为何断定贾宝玉能成功要到梅花呢?黛玉又为何不让人跟着呢?因为大观园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贾宝玉这个“痴人”和“怪人”妙玉互为知己,关系甚好,妙玉只买他的账。

若是硬以“爱情”解释宝玉、妙玉的关系,那么这些原本平常的情节,则会陷入阴谋论之中:李纨这个大嫂子,居然让贾宝玉跟妙玉厮混;林黛玉居然也默许了这种行径。

一旦这样解读,红楼之雅顿然消失,跌入金瓶之境。

妙玉祝寿,以“芳辰”称呼宝玉
而真正证明妙玉、宝玉之间并无爱情的情节,笔者私认为是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彼时正值贾宝玉生日,妙玉也曾派人送来帖子祝寿,而关键就在这个帖子上:

晴雯忙启砚,拿了出来。却是一张字帖儿。递与宝玉看时,原来是一张粉签子,上面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宝玉看毕,直跳了起来。——第63回
妙玉给贾宝玉祝寿,用的帖子是“粉签”,上面写的话是“芳辰”,诸君注意,妙玉完全以女性化的态度来对待贾宝玉!

立足爱情角度,必然有一个“双性”的前提,可在妙玉的意识层面,贾宝玉是一个女孩般的存在,甚至她称贾宝玉的生日是“芳辰”,这要换了另一个男的,恐怕登时就要翻脸动手——你是在侮辱我吗?

而妙玉一旦在心理上以女性给贾宝玉下定义,她就不可能对他产生爱情的基础,这不符合正常的爱情逻辑。

综上,笔者私认为贾宝玉和妙玉之间,用“知己”来形容比较贴切,若用“爱情”来解释两人的关系,着实流于表面现象,不合逻辑。当然,此是笔者一家之言。

本文引文均来自《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80回本!

发布于 2021-01-31 12:06
红楼梦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07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20: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之妙玉详解——身处出世之境,心怀入世之意的矛盾形象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14 人赞同了该文章
导读:妙玉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中最独特的女子,她跟贾家并无亲戚联系,却能被列入正册之中(其余十一位金钗都与贾家有或多或少的亲戚关系),而且妙玉早年出家,遁入佛门,真可谓还未入世,便已出世,不仅如此,妙玉虽为佛门中人,却性情高傲,品格清高,对刘姥姥这样的俗人持摒弃态度,可见她并未真正达到佛家“万境皆空”的境界,本质上还是一个世俗之人。所以,当妙玉的“出世”身份与“入世”心态产生冲突之时,妙玉的悲剧也由此产生。

目前《红楼梦》文本研究中,很多论者对妙玉都持有贬低态度,认为她性情孤僻,待人不友善,而且身份是尼姑,却跟贾宝玉关系甚好,不仅读者,书中诸人也都不喜欢妙玉,譬如李纨在第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中曾公开发表自己对妙玉的厌恶:“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她”,就连曾有半师之谊的邢岫烟也批妙玉道:“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成个什么道理”,《红楼梦》中这类评论着实不少,但此番评价难免有主观之讥,唯有清人涂瀛对妙玉有过一番客观评价:

妙玉之劫也,其去也。去而何以言劫?混也,何混乎尔?所以卸当事之责,而重劫盗之罪也。何言乎卸当事之责,而重劫盗之罪也?妙玉壁立千仞,有天子不臣、诸侯不友之慨,而为包勇所窘辱矣。其去也,有恨之不早者矣。
涂瀛对妙玉的评价中的“天子不臣,诸侯不友”,恰好对应了红楼梦判曲《世难容》中“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对妙玉结局的预判。因此,妙玉的形象是丰富而复杂的,她最终的悲剧结局跟她本身的“出世身份”与“入世心态”的碰撞有很大关系,否则一个遁入空门的尼姑,如何能招惹如此众多的闲言碎语?笔者今日试从妙玉的“出世身份”与“入世心态”两方面进行分析,窥探排在金陵十二钗第六位的妙玉,她的悲剧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妙玉自幼遁入空门,以“出世”身份生存

妙玉是如何遁入空门的?第十八回妙玉之名第一次出现,曹公就给出了答案,书中这般记载:

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代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第十八回
由此观之,妙玉之出家遁世,并非自愿,而是不得已,试想区区幼童,尚未经历世事,便已遁入空门,此处已经埋下了妙玉身在佛门,心在红尘之伏笔,一个尚未入世之人,何谈出世?

即便如此,妙玉还是一直以“出世”的身份生存,加上妙玉天赋奇高,不输黛玉,所以她对世事万物的领悟能力极强,由此更加坚定了她的“出世之志”,最直接的证据就是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此回提到妙玉的人生观,书中这般记:

她(妙玉)常说:“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畸人’。”
从此处可以看出,妙玉是有佛缘的,而且她还对庄禅思想有着不俗的研究与见解,这也是她和贾宝玉能成为知己的前提条件,一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道尽了沧海桑田、世事无常的世间真相,妙玉独喜这两句诗,足以证明妙玉的出世之志!

且看妙玉在为人做事方面,也是如此,身处佛门的她不受世俗规矩的侵扰,在赫赫扬扬的贾府,大部分人都是“一颗富贵心,两只体面眼”的势力眼,即便是佛门中人,也多是如此,如第十五回“王熙凤弄权铁槛寺”中的不言老尼,为了一些金银好处,怂恿王熙凤强拆张金哥与守备之子的姻缘,最终导致这对情侣双双自尽;再看第七十七回“美优伶斩情归水月”中水月庵的智通与地藏庵的圆心,劝说王夫人放芳官、四儿等人出家,目的仅仅是为了拐这两个女孩子去作活使唤,所谓的佛门之地,变得肮脏不堪。

妙玉却完全不同,前文我们说过,妙玉有“天子不臣,诸侯不友”的风骨,所以她骨子里流淌着的清高与孤傲,使她不会趋炎附势,也不会为了点蝇头小利甘心成为世俗之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贾母携刘姥姥等人来栊翠庵品茶,妙玉的招待方式很随和坦然,并无谄媚权贵之嫌,最后送贾母离去的态度更是淡然,书中这般记载:

交代明白,贾母已经出来要回去。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不在话下。
这些种种都足以证明妙玉的出世之志,她本质上跟不言老尼、智通、圆心这些“假尼姑”就不是一类人,这些老尼为了自身利益,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甚至不惜害死他人性命;反观妙玉,身负文才,静心修道,即便面对贾府第一领导人史老太君,她也表现出自己的风骨,不屑行谄媚讨好之举,送走客人,当即闭门,此方是出世之人的风采。

妙玉心向红尘,以“入世”心态生活

曹公给妙玉安排的判词乃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已然暗示了妙玉身在佛门,心向红尘之真实心态!

妙玉确有向佛之心,更有出世之志,但她的问题在于,她从未入世,如何出世?在《红楼梦》文本中,出家的不止妙玉一人,贾宝玉、惜春也先后出家,但他们俩的出家意志是坚定的,贾宝玉享受过世间繁华,也感受过家道中落后的人情冷暖,因此由情开悟,他的出家心志是自愿且坚定的;惜春也体验过人间烟火,并亲眼看到了元春、迎春、探春三个姐姐的悲剧结局,正是“堪破三春景不长”,惜春由此顿悟,最终遁入空门,而妙玉跟贾宝玉、贾惜春相比,她缺少了一个中间环节——入世,这必然会导致她出世心态的不坚定!

最直观的证据就是妙玉一直带发修行,她虽遁入空门,但并未剪去三千烦恼丝,她是放不下身为女子的美貌,还是潜意识中想为将来的还俗作准备,亦或者两者皆有。妙玉幼年为了身体健康才被迫皈依佛门,她给自己的定位也一直是超越红尘之外的“槛外人”,可她始终无法摆脱世俗因素对她心灵的吸引,她身上展现出一定的世俗气。

再以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为例,妙玉在接待贾母等人喝茶时,对贾母照顾得极其周到,她深知贾母不喜吃六安茶,故烹了老君眉给贾母喝,用的水也是旧年蠲的雨水,期间有一个小细节,妙玉给贾母用的茶具是成窑五彩小盖钟,给其他人用的则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妙玉给贾母和众人的茶具明显有高低之分,这既是礼仪的需要,恐怕也有人情世故的考虑,其后妙玉邀请薛宝钗、林黛玉进入屋内喝梯己茶,贾宝玉跟着进入屋内,妙玉将自己的绿玉斗捧给贾宝玉,贾宝玉眼看宝钗、黛玉手中茶具皆为罕品,自己只有一个绿玉斗,便跟妙玉有了以下这番对话:

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她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句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得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
妙玉这番话着实展现了她的世俗心态,若真是出家之人,万物平等,岂有你贵他贱之分?妙玉如此在意器物本身之高贵低贱,足可见她并未完全遁世,她对世俗生活有一种天然的热情,其后林黛玉询问烹茶之水可是雨水?又被妙玉嘲笑:“你这么个人,竟是个大俗人,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前者喝茶器物有贵贱之分,后者烹茶之水又有好坏之别,妙玉之世俗气息,由此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妙玉“身在佛门,心向红尘”还表现在她对贾宝玉的态度上,妙玉身为女尼,按理说应该跟男人保持距离,可妙玉却对贾宝玉心怀倾慕之意,譬如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正值贾宝玉生日,妙玉身为佛门中人却用粉签子给宝玉写了一张贺寿贴,书中这般记:

晴雯忙启砚,拿了出来。却是一张字帖儿。递与宝玉看时,原来是一张粉签子,上面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宝玉看毕,直跳了起来。
这个情节很值得回味,因为在贾府中,和贾宝玉同一天生日的还有平儿、宝琴、邢岫烟,尤其是邢岫烟,她与妙玉半师半友,正常来说,妙玉最应该给邢岫烟贺寿,可书中并未记载妙玉给邢岫烟,以及平儿、宝琴三人写字帖祝寿,唯独给贾宝玉送了字帖儿,而且用的还是粉色签子,这与妙玉佛门中人的身份实在不相宜。

妙玉对贾宝玉的感情,在前八十回里写的很隐晦,但在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中,非常直接地将妙玉对贾宝玉的感情揭露出来,譬如第八十七回“坐禅寂走火入邪魔”,只因贾宝玉一句“妙公轻易不出禅关,今日何缘下凡一走”,妙玉立刻脸红低头,也不答言,夜间坐禅之时,妙玉想起贾宝玉日间之语,更是心跳耳热,赶紧收摄心神。

高鹗续书文笔虽差,不及前八十回,但情节内容仍有可借鉴之处,妙玉对贾宝玉确有倾慕之意,此无可厚非,亦可作为妙玉身在佛门,心在红尘之佐证。

“出世”与“入世”之矛盾冲突,造就了妙玉的悲剧

妙玉虽有出世之志,本应清净无为,安心修道,可命运却把她送去了“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盛地,富贵温柔乡”的贾府,进而引出了妙玉的入世心理,而当“出世”与“入世”发生碰撞的时候,妙玉的悲剧便由此产生!

《红楼梦》中跟妙玉处境有些相似的就是尼姑智能,第十五回“秦鲸卿得趣馒头庵”,秦钟与智能互相爱慕,两人偷行云雨之事,期间智能对秦钟提出一个要求:“除非我出了这个牢坑,离了这些人,才依你。”

智能和妙玉的相同之处在于,她们都身在佛门,心向红尘,但智能明显更倾向于入世,所以她才会恳求秦钟救自己出“牢坑”,但是易位而处,妙玉会抛弃修行,毅然回归社会吗?答案是否定的,曹公给妙玉的评价是“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清高孤傲的妙玉,如何甘心融入世俗之中。

如此这般,妙玉的矛盾心态就陷入了永无止境的死循环,一方面,她并未完全皈依佛门,对世俗生活有一定的向往,对贾宝玉也有倾慕之心,但她天性孤傲自负,不愿堕入红尘之中,受其沾染,她始终处在“出世”、“入世”两种状态之中,一直徘徊、犹豫,最终既耽误了青春,又辜负了佛祖。正如仓英嘉措所言:世上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这是妙玉个人的悲剧,同时也是社会与时代的悲剧。

妙玉不愿脱离佛门,回归社会,这是环境与时代所决定的,正如贾宝玉,他为何不愿意“委身经济之道,立足孔孟之间”,还称立身功名之人为“禄蠹”?正是因为贾宝玉身处在封建贵族阶级,他清楚地看到了贾雨村等官员之间的蝇营狗苟以及封建社会的黑暗,贾宝玉不愿跟这些人成为一丘之貉,所以他拒绝入仕,整日沉迷于女儿堆中,在男子本位主义的封建社会,女子无权参政议政,所以出现了这样的一幕:女子因为无参与政治的权利,反而远离了官场黑暗,性情也更加纯粹,这才是贾宝玉喜欢亲近女儿的根源!

妙玉也是如此,她不愿回归世俗,是因为她无法融入世俗之中,反而会被世俗社会所嫌恶,高鹗续写后四十回,妙玉被强盗劫走,贾环得知后却欣喜异常,还称:“妙玉这个东西是最讨人嫌的,真要是她,我才趁愿呢!”别说贾环,就连被称为“菩萨”的大好人李纨,也看不惯妙玉的为人,更不用说其他世俗之人了,所以妙玉无法回归社会,也不愿回归社会。

综上所述,妙玉的悲剧就在于:既无法安心念经,又不愿堕入肮脏的红尘!

发布于 2020-10-28 13:5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07
 楼主| 发表于 2024-6-28 21: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妙玉凭什么位列十二金钗之六?
麦克风5G
麦克风5G
流量卡上网卡三网运营商一级直销可发全国含新疆西藏内蒙云南广西
已关注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妙玉凭什么位列十二金钗之六?

原创 2018-04-28 暗香疏影 有心拾萃

一直以来红学研究中关于妙玉的谜题有很多,诸如:妙玉为什么会位列十二正钗之六?妙玉究竟是尼是道?王夫人为什么会下帖去请妙玉?妙玉和宝玉之间有没有情爱?妙玉的判词何解?结局如何?等等,还是那句话,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必须得先看看作者是怎么说的。

第十八回,又有林之孝家的来回:“采访聘买的十个小尼姑、小道姑都有了,连新作的二十分道袍也有了。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足的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竟未回乡。”王夫人不等回完,便说:“既这样,我们何不接了他来。”林之孝家的回道:“请他,他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王夫人道:“他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他何妨。”林之孝家的答应了出去,命书启相公写请帖去请妙玉。

这一大段是妙玉出场正文,仔细分析尤其是其中粗体字的表里,很多谜题则不解而解:

1、采访聘买意思是打听之后聘用和买。小尼姑小道姑显然是买的,“外有”两个字点出这一个是需要聘用的,聘用的应该是一个栊翠庵住持。

2、住持虽然不一定是得道高僧,但精通经文是必须的,说妙玉“经文也不用学了”是对上一条的照应也是印证。

3、观音遗迹指观音禅院、观音塔等年代久远的供奉观音之处;而贝叶经是指古印度没有纸之前,用贝叶书写的佛教经典。贝叶是植物的叶片经特殊工艺制作而成的可书写材料。贝叶经成书于公元8世纪至14世纪之间,是极其珍贵的佛门经典。可见观音遗迹也好,贝叶遗文也好常理来说应该到佛教圣地寻访,这里却特来长安都中寻访,另有深意。

4、作者特别点出妙玉的师傅不是一般会演先天神数而是极精演先天神数,其深意有二:

a.妙玉的师傅预测到了自己的圆寂,在此之前将妙玉带到都中是特意,也就是上一条所说的深意。

b.妙玉的师傅让妙玉在都中等待的结果就是入住大观园。

5、王夫人不等回完,说明王夫人已经认定了妙玉,王夫人下帖请妙玉行的是聘用之礼,妙玉接帖相当于自承身份,欣然接受师傅所说的这个结果。

我在前文 不等闲,识得迷情幻海人 中说过,妙玉是警幻仙宫中的四仙姑之一,度恨菩提。上段正文中的买替身,亲自入空门等语印证了这一点。那么妙玉的这个度恨菩提的身份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接着读第十八回:然后撤筵,将未到之处复又游顽。忽见山环佛寺,忙另盥手进去焚香拜佛,又题一匾云:“苦海慈航”。己夹:寓通部人事。一篇热文,却如此冷收。又额外加恩与一班幽尼女道。

这一段文字不长,却是重中之重,贾元春盛筵之后进入栊翠庵拜佛,一方面明点了警幻仙宫的度恨菩提相当于苦海慈航的观音大士,另一方面给妙玉作了定位:妙玉为大观园众钗乃至《红楼梦》整部书作出收结,这一点作者在后文的第七十六回有作照应和印证。我们后文再说。

至此可见,妙玉位列金陵十二正钗之六是实至名归恰如其分。

编辑于 2018-05-04 16: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07
 楼主| 发表于 2024-6-30 12: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的妙玉自称槛外人,到底什么意思啊?
a899205572017.03.02浏览1202次其他分享举报
1个回答
qmgq1218
2017.03.03
满意答案
   
妙玉自称槛外人,而邢邮妍让宝玉自称槛内人方可称妙玉之心。槛内人就是俗世中为功名利禄而奔波的人,槛外人就是不计较功名利禄,看破凡尘之人。

她自称自己是槛外人,就已经超脱俗世了,但是偏偏她没办法超脱,还当自己是一个未嫁的姑娘,还在牵念那许多繁华锦绣。比如她出家,就不是自己心甘情愿的,而是因为病。

妙玉没办法带发修行,却舍不得尘世的美好。妙玉称自己是佛门的人,却常常有着杂念,六根不净,妙玉对宝玉动了情,也正是一个矛盾体导致妙玉不能干净的抽身,越想做“槛外人”却越被儿女情长牵扯着。

既然沾染了红尘,索性被残酷的命运撕个粉碎,所以在妙玉的人生结局里,灰暗和痛苦接踵而来,一生最厌恶的事情和人,都让自己碰到了,真让人心疼又惋惜。



扩展资料:

妙玉从小因体弱多病求医不成被迫选择出家为尼,因为出家的本意是为了治病养性,所以就一直蓄着头发修行,这也暗示了她身处空门却心系红尘的性格特点。

多个朝代那么多诗篇她都看不上,唯独“纵使在人世间拥有再多,门槛再高,也不过最终只拥有一方泥土”这样含义的诗句入了她的眼,明明是佛门子弟却深谙庄子之道。

看似妙玉性格孤傲清高、厌恶俗世,实际上她却是一个矛盾体的存在,似乎看破红尘明白了人一生无论怎样富贵或贫穷,到头来终究逃不过一死。

然而,这样一个带发出家的矛盾体妙玉在遇到宝玉之后,还是动了凡心,几番暗示对宝玉的深切爱慕和欣赏的情意。然而,宝玉自己已经被数不清的莺莺燕燕围绕着无从选择。

哪里还顾得上这位世外神仙,何况她的性格还如此孤傲清高,宝玉认为,世人都不入她眼,自然没想到妙玉能对他动心。偏偏是这样一个妙丽纯洁清高之人,却最终被恶人掠走,深陷泥潭沼泽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妙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07
 楼主| 发表于 2024-6-30 13: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十二曲——聪明累
曹雪芹 〔清代〕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急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0纠错/补充
翻译和注释
译文
费尽心机耍弄聪明,反而算掉了自已性命。
生前弄权术致使心力交瘁,死后留牵挂还显现出性灵。
原指望家庭富贵人口安宁,最终落个家破人亡各自逃生。
半辈子殚精竭力枉费心。好似那悠悠晃荡梦一场。
好似是忽喇喇大厦倾塌了,好似是黑蒙蒙油干灯灭尽。
呀!一场欢喜忽然悲变痛。唉!世间祸福终归难断定!

注释
聪明累:是受聪明之连累、聪明自误的意思。语出北宋苏轼《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机关”二句:意思是王熙凤费尽心机,策划算计,聪明得过了头,反而连自己的性命也给算掉了。
机关:心机、阴谋权术。
卿卿:语本《世说新语·惑溺》,后作夫妇、朋友间一种亲昵的称呼。这里指王熙凤。
死后性空灵:所依据的情节不详。从可以知道的基本事实来看,使王熙凤难以瞑目的事,最有可能是指她到死都牵挂着她的女儿贾巧姐的命运。“死后性灵”是迷信的说法。
奔腾:在这里是形容灾祸临头时,众人各自急急找生路的样子。
意悬悬:时刻劳神,放不下心的精神状态。

红楼梦十二曲——聪明累问答
问:《红楼梦十二曲——聪明累》的作者是谁?
答:红楼梦十二曲——聪明累的作者是曹雪芹
问:红楼梦十二曲——聪明累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红楼梦十二曲——聪明累是清代的作品
问: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出自 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十二曲——聪明累》
问: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的下一句是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问:出自曹雪芹的名句有哪些?
答:曹雪芹名句大全

红楼梦十二曲——聪明累赏析


王熙凤是贾府的实际统治者,在她身上渗着剥削阶级的权欲和贪欲。她有心机,有权术,可以说是完全能够胜任的"管家婆"。她为支撑贾府这一座封建大厦,也确实煞费了心机,使尽了气力,可谓"机关算尽","心已碎"。但结果仍然免不了"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果真是"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这说明封建社会的没落与衰败是必然的,它的这种危机是不能克服的,更不是一两个"志士能人"所能支撑得起的。王熙凤的失败,贾府的崩溃,也就预示着整个封建社会的末日来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07
 楼主| 发表于 2024-6-30 13:3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妙笔生花。笔花偕口凤齐飞。【丹凤?】【天花乱坠】
冰清玉洁。德行与冰壶比洁。
冰凤。王熙凤【凤鸣冰山】

妙玉,庙里的通灵宝玉,妙手回春。即神瑛侍者朱慈炤,大光明普照菩萨,慈航普渡,孔雀明王,凤凰涅槃,佛手回春,度化绛珠草修成正果====血泪史·石头记。

自度度人。

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

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

是幻是真空历遍,闲风闲月枉吟哦。

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07
 楼主| 发表于 2024-6-30 13:50:3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

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

是幻是真空历遍,闲风闲月枉吟哦。

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自执金矛又执戈

创作年代
清代


作者
无名氏

作品体裁
七言律诗

目录
1作品概况
2作品赏析
3相关介绍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自执金矛又执戈

作品出处:《红楼梦》庚辰本第二十一回回前题诗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此诗仅见于《红楼梦》庚辰本第二十一回回前,诗的前后还有话说:"有客题《红楼梦》一律,失其姓氏,惟见其诗意骇警,故录于斯。凡是书题者不可(注:这里可能缺"不以"二字)此为绝调。诗句警拔,且深知拟书底里,惜乎失石(注:可能是"名"之讹)矣!"作诗的"客"既能写出"深知拟书底里"的警拔诗句,当是曹雪芹的亲友。所谓"失其姓氏",可能是"讳其姓氏"的托词。

诗是题全书的。首联指作者常用自相驳难、自立自破等笔法。末联谓贾宝玉终于冲破幻情束缚,使世人奈何他不得。"转得"一语出自佛家。佛教认为通过修行能达到舍弃"孽障"和证得"妙果"的精神解脱境地,叫"转舍"和"转得"。如认为烦恼与所知二"障"是其"转舍"者,菩提与涅盘二"果"是其"转得"者(见《唯识论》)。"情不情"三字出于曹雪芹《红楼梦》原稿末回《警幻情榜》。笫十九回脂砚斋评语:"后观《情榜》评曰:'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此二评自在评痴之上,亦属囫囵不解,妙甚!"又第二十五回脂评:"玉兄每'情不情',况有情者乎?"第三十一回脂评:"撕扇子是以不知情之物,供姣嗔不知情时之人一笑,所谓'情不情'。"因此,"情不情"就是对不知情者(人或物)也有情的意思。在这里,是说贾宝玉对林黛玉、晴雯等死去的、已不知情的人物尚有情,对已破灭了的人生理想尚不能释然,故生出脂评所谓的"情极之毒",而弃家为僧了。"奈我何"是代拟封建逆子贾宝玉的兀傲语气说的。

有人引此诗以为脂砚斋就是曹雪芹自己,这不对,有靖藏本第二十二回畸笏叟的批语可证。批语说:"前批知者寥寥。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在这条批语被后人发现之前,不少人还认为畸笏叟是脂砚斋的化名,从而把两者的批语混为一谈,作出种种的推断,这也是不对的。有一种看法认为:"茜纱公子"--贾宝玉的模特儿不是曹雪芹自己,而是其叔叔--"脂砚先生"。艺术形象是现实生活的综合和概括,作者利用长辈口述的某些家事材料与自己所亲历的事捏合起来,或者脂砚斋以提供素材的形式实际上参与了小说的部分创作工作,这种可能性很大。脂砚斋批语说这首诗"深知拟书底里",究竟是怎样的"底里",还需要后人做进一步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07
 楼主| 发表于 2024-6-30 13:55:4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执金矛又执戈”这首诗寓意颇深,“其中味”原来是这样的
真情感恩要真武 2023-12-17 发布于广东  |  19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在庚辰本第二十一回的回前有一张附页,上有一段类似批语的文字,是此本所独有的。这段文字是——

有客题《红楼梦》一律,失其姓氏,惟见其诗意骇警,故录于斯:

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

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

是幻是真空历遍,闲风闲月枉吟哦。

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

凡是书题者不少,此为绝调。诗句警拔,且深知拟书底里,惜乎失名矣!

“自执金矛又执戈”这首诗寓意颇深,“其中味”原来是这样的
我们知道,在《石头记》一书的传抄过程中,有不少人为其题写书名或题诗。题写书名者有:空空道人改《石头记》为《情僧录》。吴地的玉峰将其题曰《红楼梦》。东鲁的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脂砚斋于甲戌年(1754年)抄阅再评时,仍用《石头记》这个书名。另外,还有曹雪芹所题写的《金陵十二钗》等书名。

为《红楼梦》题写书名者不少,为其题诗者更是多如牛毛——不仅有曹雪芹的朋友,还有其后的诸多文人,甚至现代人也在为《红楼梦》题诗。但是,在这么多人的题诗中,唯有第二十一回前的这个附页上的题诗特殊,不仅被收入书中,而且将“茜纱公子”和“脂砚先生”对应起来,最为重要的是此附页文字的作者“深知拟书底里”,这就不简单了!

写下这段文字的人会是谁呢?下面分析一下——

首先,从这个附页能够被收入到书中这个情况来看,这个题诗者应该是与曹雪芹同时代的人,或稍晚一些,但生活在《石头记》“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期间。这是对这个人物的时间定位!

“自执金矛又执戈”这首诗寓意颇深,“其中味”原来是这样的
其次,这个题诗者不但可以读到尚未公开面世的《石头记》修改稿,而且还看到了八十回以后的内容,所以才能将体会写得如此深刻,以至于被作者或批语作者所赏识,收藏在修改稿中。这样的外来客不会是陌生人,只能是作者朋友圈里的人

第三,抄写这首题诗的人,看过不少的《红楼梦》题诗,但觉得只有这首题诗写得最深刻,不仅“诗句警拔”,而且“深知拟书底里”!试想一下,能够“深知拟书底里”的人,不是作者的朋友,又会是谁呢?既然能够将其诗抄录下来,且给予高度评价,怎么会不知道他的名字呢?所谓“失其姓氏”,不过是“讳其姓氏”的托词而已。

第四,这个“外来客”所做的这首诗,最为重要的是将书中的茜纱公子贾宝玉与脂砚斋的身份对应了起来!我们都知道,书中贾宝玉这个人物的原型就是作者自己当年的形象。如此一来,书中的贾宝玉就与写书的曹雪芹和批书的脂砚斋对应了起来,这不就是明说脂砚斋就是曹雪芹的另一个身份嘛!

“自执金矛又执戈”这首诗寓意颇深,“其中味”原来是这样的
第五,这首诗的前两句“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是说,《石头记》是作者自导自演、自拉自唱一出戏:“执金矛”者是曹雪芹,“执戈”者是做批语的脂砚斋,二人在书中看似是两个人的身份,其实都是作者曹雪芹在借脂砚斋这个身份大唱双簧戏!

第六,书中的“情”和“恨”都是贾宝玉的经历,对应的是曹雪芹的“情”和“恨”,而“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这两句诗却将“恨”事写到了脂砚斋的头上。这不是写错了,而是故意露出的破绽,目的在于让你知道做批语的那个脂砚斋的真实身份。正如我所说的——半部红楼用情深,雪芹脂砚掩面人。元妃省亲真事隐,眼泪还债假语存!

第七,诗中的后四句“是幻是真空历遍,闲风闲月枉吟哦。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说出了作者虚度一生、看破红尘的经历,最终冲破七情六欲的束缚、出家为僧、世人奈何他不得的结局。当中的“幻”与“真”,说的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幻”是形容其经历充满“梦幻般”的色彩,“真”是说的真实感受,但这一切早已成为人们的闲谈之资了!

诗里面的“情不情”是贾宝玉后来在“情榜”中的评语,是其代名词。笫十九回里,有脂砚斋的一则批语【后观《情榜》评曰:“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在第二十五回里,有一则批语【玉兄每“情不情”,况有情者乎?】在第三十一回里,有一则批语【撕扇子是以不知情之物,供姣嗔不知情时之人一笑,所谓“情不情”。】

一直能够“情不情”的贾宝玉,却在最后抛妻别妾、撇家舍业而出家了,这就是他的“情极之毒”之处。在第一回的标题诗里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一把辛酸泪”就是作者的悔恨之泪,也是“脂砚先生”的悔恨之泪,脂砚斋就是作者曹雪芹!

这首诗的看似着眼于书中贾宝玉的相关内容,实则是着眼于作者的生活经历、写作手法,以及曹雪芹与脂砚斋的关系,而且一语中的,直击关键处。那么这个写诗的人不会是别人,只能是曹雪芹别人,或者是脂砚斋的身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07
 楼主| 发表于 2024-7-5 23:2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妙玉:随便喝茶的茶具都价值连城,她的出身隐秘究竟如何解开?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妙玉有点神秘,在于她是金陵十二钗中唯一一个“出家人”,她的性格又与世俗格格不入。

妙玉也不神秘,皆因她的来历一清二楚,不但叙述的明白,更有邢岫烟作为证人。


(第十八回)又有林之孝家的来回:“采访聘买的十个小尼姑、小道姑都有了,连新作的二十分道袍也有了。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竟未回乡。”

妙玉出家的地方就是姑苏城外香雪海的玄墓蟠香寺,邢岫烟一家就是租的玄墓蟠香寺的房子。二人从小一起长大,妙玉堪称是邢岫烟的老师,不但传授了知识,更培养了她闲云野鹤一般的性格。才使得邢岫烟没有被小户贫寒的生活摧折,真正成长为“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的淡然处世之道。

弟子邢岫烟尚且如此,妙玉是何般人物,可就“窥斑见豹”了。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关于妙玉,争议一直很大。主要集中在两点:

一,妙玉的人物。

二,妙玉的出身。

妙玉其人“天生成孤僻人皆罕”,贾宝玉形容她“万人不入他眼”,比林黛玉的“目下无尘”要更严厉。

这种人不被人喜欢是一定的,主要源于不理解。

比如李纨与妙玉就各不入眼。以李纨的佛爷性格尚且说出深厌妙玉其人,可知妙玉行事之乖张。

但真正能够入她眼的,比如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邢岫烟几人,却都对妙玉有点“敬畏”,不敢在她面前放肆。这就说明妙玉其人有令人敬畏的“本事”和“德行”。

曹雪芹在妙玉判词中,用“美玉”形容槛外人妙玉,用“污泥”形容槛内的世人和世道,便注定妙玉是个德行高尚如美玉,庄子一样不容于世,阮籍、刘伶一样不被世人理解之人。


读书人可以不喜欢妙玉,但不能否认曹雪芹对妙玉德行的最高赞誉。

美玉无瑕,唯德行无缺者可谓。

德行有污者,如污泥不堪。

所以,妙玉嫌弃刘姥姥脏,不是刘姥姥人老而脏,人穷而脏。而是刘姥姥三番两次来贾府打抽丰行“嗟来之食”的德行,不被妙玉认可。

关于刘姥姥打抽丰,行嗟来之食,此事是真,无可辩驳。

曹雪芹尤其在二进荣国府时塑造的刘姥姥形象,说明不缺吃不缺穿的刘姥姥接连来贾府要钱,就是不高尚的行为。

妙玉、黛玉、宝钗和宝玉不喜欢刘姥姥,是对其嗟来之食的否定,与老人、穷人无关。

打抽丰的刘姥姥,就是污泥。对应的则是妙玉的美玉。

可能有人又急了,说刘姥姥后面知恩图报救了巧姐……这是两码事。


仗义每多屠狗辈,就像仗义帮助贾芸的醉金刚倪二,不能因为做了好事,就一笔勾销他之前是放印子钱的泼皮破落户(无赖流氓)。

妙玉等人眼中的刘姥姥来贾府求“嗟来之食”,就是德行有亏。

德行有亏者被人鄙视,就好像孟尝君门下看不起“鸡鸣狗盗”者差不多,是“德”的比较。

既无损妙玉品德高尚,也无损刘姥姥知恩图报。只是各有人生立场,有所为有所不为,俗话说:道义之争。

不过,曹雪芹可能也没想到三百年后,妙玉被千夫所指,刘姥姥却被万众追捧。这又是个意外了。

妙玉的结局,根据八十回前判词和[世难容]曲子等线索推测,是在贾府抄家后回到了姑苏玄墓蟠香寺。极有可能惜春和鸳鸯都随她而去。并在瓜州渡口,与贾宝玉还有最后一见。

对妙玉来说,脱离了避世的大观园后,槛外人重新进入槛内,要再面对红尘肮脏,就如“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

至于妙玉的结局,[世难容]曲子也有“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显然是与惜春一样,青灯古佛相伴到老。


所以,八十回前已有的线索,迥异于八十回后续书将妙玉的“洁与脏”隐喻为被强盗掳走,玷污了清白。

对妙玉来说,重蹈红尘俗世,就已经是美玉深陷污泥肮脏,又怎么可能被强盗玷污了去。

妙玉“男不男,女不女,僧不僧,俗不俗”,她的观念中并没有男女之情,全然是精神世界的趋同。

相同的价值观就是同志、同路人。不同的价值观,就无话可讲。

这就类似庄子与世人没什么好说得,才把自己比作蝴蝶、比作大鱼、大鹏……世人觉得他们是疯子,他们却看世人如傻子。格格不入,是为畸人。

续书作者比曹雪芹差的太远的原因,就在于他用最粗鄙的方式,破坏了曹雪芹最高尚的设定,才使得人物猥琐又面目可憎。尽管后四十回也有精彩,却比较前八十回差之太远。

尤其是妙玉的结局设计令人作呕。


曲解美玉和污泥作为“德行”高尚对比,以男女之事作为脏与洁的概括,简直玷污了“礼义廉耻”,也没能明白曹雪芹的原笔原意。

当然,以上属于君笺雅侃红楼的个人观点,有不同意见也属正常。妙玉其人本身就有争议。

但曹雪芹以“美玉”比喻品德高洁,以污泥比喻品德脏污,绝不会错。更不可能用男女之事形容妙玉的“洁与脏”。不多赘述。

说回妙玉的出身问题,原本没有意义。但因有些读者认为妙玉手里的茶器等太过于“珍贵”,便认为其出身不凡,甚至与秦可卿一样被赋予了“公主、郡主”的身份,就要客观的讲一讲。

原文对妙玉的来历解释的清清楚楚,上文也做了引用。她就是出身姑苏的仕宦之家,因自小多病,百药莫医,不得已才被送去佛门出家后病好了。

妙玉的这段故事,是不是很眼熟?皆因与林黛玉的遭遇类似十之八九。当初林黛玉就曾讲过自己的经历:

(第三回)“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如果将林黛玉和妙玉比较,就会发现她们的经历惊人的相似:

同样出身姑苏,读书仕宦之家。

同样是家中独女。

同样从小多病,百药莫治。

同样目下无尘。

同样被佛门度化。

不同的是林黛玉拒绝出家而病没好。妙玉出家病好了。

如今妙玉身边只跟着“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与黛玉身边奶娘王嬷嬷,丫头雪雁也没差别。

所以,妙玉和林黛玉其实就像一面镜子,照见的是不同的选择和人生。

出家的是妙玉,世俗的是黛玉。

如果不出家,妙玉就该是黛玉的样子。

如果出家,黛玉就该是妙玉的样子。

妙玉的来历,可谓清楚又明白。


至于她的那些被她称之为贾府都没有的“茶器”,尤其是要砸碎都不想给刘姥姥的“成窑五彩小盖钟”,放在如今怕不是要价值上亿。就算在明清时代,这样一个比鸡缸杯更大的成窑精品,怕不也得价值一两百金。

更何况她还有“(分瓜bān)瓟斝”、“杏犀䀉”、绿玉斗和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海……这些家伙事儿,哪一个也都是价值不菲之物。

但妙玉有这些东西只能证明她出身不俗,并不能证明她出身就多么的高。

首先,妙玉家本就是读书仕宦之家,指靠科举仕途世代当官的传世之家,类似林家和李家。

这种人家数代的积累,要有妙玉那几样茶具并不难。甚至很多书籍字画肯定更值钱。

就说林黛玉从家中搬回来的那些书籍,其中肯定会有很多“善本古籍”,哪一样也未必不如妙玉的茶具。

她们这种传承断绝的人家,算不得破落户。不像柳湘莲那种世家子弟穷的祖宗的好东西都典当差不多了。

可就算如此,柳湘莲还有价值不菲的鸳鸯剑。石呆子的二十把扇子,贾赦出价五百两银子还不卖。


妙玉家只是没有传承,父母留给她点古董并不奇怪。

何况,玄墓蟠香寺也不是个破落的小庙。不但有房子有地租给邢岫烟家,就是妙玉师父轻易就能带着妙玉进京避难,又走林之孝家的门路安排她进贾府,岂是没有家底的?

寺庙里有这些“高雅”茶具留给妙玉,也是一点不奇怪。

不管如何,妙玉的身份、来历是一清二楚。她存在于大观园,作为金陵十二钗之一,固然也是茫茫大士说得应劫之人。实际她在大观园,是被当做有“神谕”之人,代替僧道二人泄露一些“天机”的存在。

妙玉,出场便不是一个常人,却不是个来历神秘的人。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3-30 10:19・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1 17:41 , Processed in 0.06709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