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刘姥姥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3
 楼主| 发表于 2024-8-8 20: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姚崇灭蝗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唐中宗复位以后,让他的妻子韦后掌握政权,重用武三思,把朝政弄得混乱不堪。公元710年,中宗死后,唐睿宗的儿子李隆基起兵杀了韦后,拥戴睿宗复位。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姚崇灭蝗

人物
姚崇


领域
历史

发生时间
唐朝

目录
1姚崇简介
2典故背景
3命令
4争辩
5平息
6干练
7开元之治
折叠编辑本段姚崇简介
姚崇(公元650年-公元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避唐玄宗"开元"年号讳,改名姚崇。父姚懿,曾任硖石县令,祖籍浙江吴兴,因先辈世代在陕州为官,遂定居陕州硖石(今属陕县硖石乡)。崇出身于官僚家庭。年轻时喜好逸乐,年长以后,才刻苦读书,大器晚成。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宰相。特别是在玄宗朝早期为相,对"开元之治"贡献尤多,影响极为深远。

折叠编辑本段典故背景
二十多岁的唐玄宗刚即位的时候,一心想恢复唐太宗的事业。他任用姚崇为宰相,整顿朝政,把中宗时期的混乱局面扭转了过来。唐王朝重新出现了兴盛的景象。

正在玄宗励精图治的时候,河南一带发生了一次特大的蝗灾。中原的广阔土地上,到处出现成群的飞蝗。那蝗群飞过的时候,黑压压的一大片,连太阳都被遮没了。蝗群落到哪里,哪个地方的庄稼都被啃得精光。

那时候,人们没有科学知识,认为蝗灾是天降给人们的灾难。再加上有些人有意搞迷信宣传,于是,各地为了消灾求福,都烧香求神。眼看庄稼被蝗虫糟蹋得这样惨,人们拿它一点没有办法。

折叠编辑本段命令
灾情越来越严重,受灾的地区也越来越扩大。地方官吏不得不向朝廷告急。

宰相姚崇向玄宗上了一道奏章,认为蝗虫不过是一种害虫,没有不能治的。只要各地官民齐心协力驱蝗,蝗灾是可以扑灭的。

唐玄宗十分信任姚崇,立刻批准了姚崇的奏章。姚崇下了一道命令,要百姓一到夜里就在田头点起火堆。等飞蝗看到火光飞下来,就集中扑杀;同时在田边掘个大坑,边打边烧。

这个命令一下去,汴州(今河南开封)刺史倪若水拒不执行。他也写了一道奏章,说蝗虫是天灾,人力是没法抗拒的,要消除蝗灾,只有积德修行。

折叠编辑本段争辩
姚崇看到倪若水的奏章,十分恼火,专门发了一封信责备倪若水,并且严厉警告他说,如果眼看蝗灾流行,不采取救灾灭蝗措施,将来造成饥荒,要他负责。

倪若水看宰相说得很硬,不敢不依。他发动各地官民,用姚崇规定的办法灭蝗,果然有效。光汴州一个地方就扑灭了蝗虫十四万担,灾情缓和了下来。

倪若水在事实面前服输了,可是在长安朝廷里还有一批官员,认为姚崇灭蝗的办法,过去从来也没人做过,现在这样冒冒失失推行,只怕闯出什么乱子来。

唐玄宗听到反对的人多,也有点动摇起来。他又找姚崇来问,姚崇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做事只要合乎道理,就不能讲老规矩。再说历史上大蝗灾的年头,都因为没有很好扑灭,造成严重灾荒。现在河南河北,积存的粮食不多,如果今年因为蝗灾而没收获,将来百姓没粮吃,流离失所,国家就危险了。"

唐玄宗一听蝗灾不除,要威胁国家安全,也害怕起来,说:

"依你说,该怎么办才好?"

姚崇说:"大臣们说我的办法不好,陛下也有顾虑。我看这事陛下且别管,由我来处理。万一出了乱子,我愿意受革职处分。"

唐玄宗这才点头同意了。

姚崇出宫的时候,有个宦官悄悄扯住他的衣袖,说:"杀虫太多,总是伤和气的事,希望相公好好考虑一下。"

姚崇说:"这件事就这么定了,请你不必再说。如果不杀蝗虫,到处都是荒地。河南百姓,统统饿死,这难道不伤和气吗?"

折叠编辑本段平息
由于姚崇考虑到国家的安全、百姓的生活,不顾许多人反对,坚决灭蝗,各地的蝗灾终于平息下来。

折叠编辑本段干练
姚崇办事干练是出名的。有一次,姚崇家里有丧事,请了十天假,朝廷的公事就积压了一大堆。另一个宰相卢怀慎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急得团团转。过了十天,姚崇回朝,没有花多少时间,就把案头的积件处理完了。旁边的官员看了,没有一个不佩服他。姚崇自己也有点得意,问一个官员说:"我这个宰相,能跟古代什么人相比?能不能比得上管仲、晏婴?"

那官员说:"跟管仲、晏婴似乎比不上,但是也可以称得上'救时宰相'了。"

折叠编辑本段开元之治
唐玄宗在他即位以后的前二十多年里,除了姚崇以外,还任用过好几个有名的贤相,像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等,他还比较肯接受宰相和大臣们的正确意见,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这个时期唐朝国力强盛,财政充裕。据说,当时各州县的仓库里都堆满了粮食布帛,长安和洛阳的米和帛都跌了价。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开元之治"("开元"是唐玄宗前期的年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3
 楼主| 发表于 2024-8-8 20: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姚崇 - 唐朝政治家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姚崇(651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唐代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

他曾参与神龙政变,后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被贬为刺史。唐玄宗亲政后,姚崇被任命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进拜中书令,封梁国公。他提出十事要说,实行新政,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被称为救时宰相。姚崇执政三年,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721年(开元九年),姚崇去世,追赠扬州大都督,赐谥文献。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姚崇

别名
姚元崇


元之

所处时代
唐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

出生日期
650年

逝世日期
721年9月28日

目录
1简介
2人物生平
3家庭成员
4人物评价
5墓葬纪念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姚崇(651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唐代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姚崇文武双全,历仕则天、中宗、睿宗三朝,两次拜为宰相,并兼任兵部尚书。[1]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早年经历
姚崇年轻时生性洒脱,注重气节,勤习武艺,以打猎自娱,二十岁后发奋读书,以孝敬挽郎的身份步入仕途,又考中下笔成章举,授为濮州司仓参军,累迁至夏官郎中。

折叠担任宰相
696年(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作乱,攻陷河北数州。当时,军机事务繁忙,姚崇处理得当,有条有理,深受武则天赏识,被擢升为夏官侍郎。

698年(圣历元年),姚崇升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后改任凤阁侍郎,又兼任相王府长史。

704年(长安四年),姚崇因母亲年迈,请求辞去官职。武则天遂免去他的宰相之职,但保留其相王府长史一职,让他奉养老母。不久,武则天又让姚崇兼任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姚崇推辞道:“夏官执掌兵权,臣是相王府属官,兼任夏官不利于相王。”武则天深以为然,便改任他为春官尚书。

当时,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欲把长安大德寺中的十名僧人调到定州,充实私置寺院,致使僧人上诉。姚崇不顾张易之的屡次说情,断停此事,因此得罪张易之,被贬为司仆寺卿,但仍保留宰相头衔。九月,姚崇出镇灵武,充任灵武道行军大总管、安抚大使,并举荐秋官侍郎张柬之为宰相。

折叠贬为外任
705年(神龙元年),张柬之与桓彦范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拥立唐中宗为皇帝,复辟唐朝。姚崇恰于此时回到京城,得以参与政变密谋,因功赐爵梁县侯,实封二百户。不久,姚崇被外放为亳州刺史,后历任宋州、常州、越州、许州。

710年(景云元年),唐睿宗继位。姚崇被征召回朝,担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又升任中书令。姚崇与宋璟协力合作,革除中宗时期弊政,任用忠良,贬黜奸邪,赏罚分明,杜绝请托,使得各项法度重新得到整饬,朝野都认为国家复有贞观、永徽之风。

当时,太平公主干扰朝政,诸王手握兵权,对皇太子李隆基构成威胁。711年(景云二年),姚崇与宋璟密奏睿宗,建议将宋王李成器、豳王李守礼外放为刺史,将岐王李范、薛王李业由羽林将军改为东宫属官,并让太平公主迁居东都。太平公主大怒,指责李隆基。李隆基无奈,只得上奏皇帝,称姚崇离间宗室。姚崇因此被贬为申州刺史,后历任扬州长史、淮南按察使、同州刺史。他政法简肃,吏治清明,得到百姓立碑颂扬。

折叠辅政开元
713年(开元元年),唐玄宗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诛杀太平公主党羽,后到新丰(在今陕西临潼东北)检阅军队。当时,姚崇正在同州担任刺史,距离新丰不到三百里,按规定应到行在见驾,而唐玄宗也密召姚崇前来。姚崇到后,与唐玄宗议论天下大事,侃侃畅谈,不知疲倦,唐玄宗有意任命他为宰相。姚崇遂提出十条政治主张:

实行仁政,废除严刑峻法。

息兵休战,不求边功。

法行自近,公平执法。

宦官不得干政。

拒绝租赋外的贡献。

皇亲国戚不得担任台省官。

礼待朝臣。

虚怀纳谏。

不再增建道观、佛寺。

以两汉外戚专权为鉴戒。

唐玄宗欣然接受。次日,姚崇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梁国公,后升任紫微令。

姚崇拜相后,佐理朝政,革故鼎新,大力推行社会改革,兴利除弊。他从整饬制度入手,罢去冗职,选用官吏,并抑制皇亲、国戚和功臣的权势,注意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折叠灭蝗救灾
716年(开元四年),山东地区发生蝗灾。百姓只知设祭膜拜,却不敢捕杀蝗虫,任由蝗虫嚼食禾苗。姚崇上奏道:“《诗经》道:‘秉彼蟊贼,付畀炎火。’汉光武帝也曾下诏道:‘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螟蜮,以及蟊贼。’这些都足以证明灭除蝗虫是应该的。蝗虫怕人,容易驱除。田地都有主人,让他们救护自己的庄稼,一定会很卖力。夜间焚火,在旁挖坑,边烧边埋,蝗虫才能灭尽。古代有除蝗而没能灭尽的,只是因为没有尽力。”于是派出御史为捕蝗使,督促各地灭蝗。

当时,朝议鼎沸,都认为蝗虫不宜捕杀,唐玄宗犹豫不定。姚崇进言道:“庸儒拘泥不化,不知变通。事物的发展常有违反经典而切合潮流的,也有违反潮流而合乎权宜的。古时曾有蝗灾,只因不肯捕杀,以致发生饥荒,百姓相食。如今飞蝗遍地,反复繁殖,河南河北家无宿粮,若无收获则百姓流离,关乎国家安危。灭蝗即使不能尽灭,也比留下来形成灾患为好!”唐玄宗深以为然。

唐玄宗虽被说服,但百官仍疑惧不安。黄门监卢怀慎道:“蝗虫乃是天灾,岂是人力所能除。况且杀虫太多,有伤天和。”姚崇道:“楚惠王吞蛭治好痼疾,孙叔敖斩蛇得到福报。如今蝗虫可以驱除,若任其成灾,粮食将被食尽,到时百姓怎么办?灭蝗救人,如果天降灾殃,有我姚崇承担,绝不会推诿给您。”卢怀慎无言以对。

地方官员对灭蝗之举仍有反对意见。汴州刺史倪若水进言道:“只有修德才能消除天灾,前赵刘聪除蝗不成反而招致更大的危害。”他拒绝御史的指挥,不肯灭蝗。姚崇写信责备道:“刘聪篡逆之君,德不胜妖,陛下圣明之主,妖不胜德。古时州有良守,蝗虫不敢入境,如果说修德可以免除蝗灾,发生蝗灾就是无德造成的么?”倪若水不敢抗拒,只得配合捕杀蝗虫。在姚崇的坚持下,蝗灾的危害被减小到最低限度,虽然连年蝗灾,也没造成大面积的饥荒。

折叠晚年荣宠
姚崇在京城没有住宅,寓居在罔极寺中,因疟疾卧床不起。唐玄宗每日派遣使者数十人,前去探病,每遇军国重事,都命黄门监源乾曜去征求他的意见。后来,唐玄宗采纳源乾曜的建议,命姚崇搬入四方馆居住,并准许他的家属侍疾。姚崇认为四方馆存有官署文书,不是病人居住之地,极力推辞。唐玄宗道:“设置四方馆本就是为官员服务,朕安排您住进来,是为国家考虑。如果可能,朕恨不得让您住进宫里,您不要推辞!”

姚崇虽是一代贤相,但却教子无方。其子姚彝、姚异广交宾客,招权纳贿,遭到舆论的非议。中书主书赵诲接受胡人贿赂,因事情败露,被唐玄宗定为死罪,姚崇也极力营救。玄宗对此非常不悦,在赦免京城罪囚时,特意在敕文中注明,将赵诲流放岭南。姚崇为此忧惧不安,数次请辞相位,并推荐广州都督宋璟继任宰相。不久,姚崇被罢去宰相之职,改任开府仪同三司。

唐玄宗虽将姚崇罢相,但对他仍极为尊崇,让他五日上朝一次,遇到重大政事也专门征询他的意见。720年(开元八年),唐玄宗封姚崇为太子少保,但他却因病没有接受。

721年(开元九年),姚崇病逝,终年七十二岁,追赠扬州大都督,谥号文献。729年(开元十七年),唐玄宗又追赠姚崇为太子太保。[2]​

折叠编辑本段家庭成员
父亲:姚懿,官至巂州都督,谥号文献。

母亲:刘氏,襄州长史刘志逵之女,封彭城郡夫人。

兄弟:姚元景,曾任宗正少卿。

儿子:姚彝,官至光禄少卿。

儿子:姚异,官至坊州刺史。

儿子:姚弈,曾任礼部侍郎、尚书右丞,后受侄子姚闳牵连,贬为永阳太守。[1]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张说:有唐元宰曰梁文贞公者,位为帝之四辅,才为国之六翮,言为代之轨物,行为人之师表:盖维岳降神,应时间出者也。

柳芳:玄宗以雄武之才,再开唐统,贤臣左右,威至在已。姚崇、宋璟、苏颋等,皆以骨鲠大臣,镇以清静,朝有著定,下无觊觎。四夷来寇,驱之而已;百姓富饶,税之而已。继以张嘉贞、张说,守而勿失。

李巽:姚元崇、宋璟、刘幽求,或辅相一代,致理平之化;或忘身徇难,成中兴之业。

崔群:玄宗初得姚崇、宋璟、卢怀慎、苏颋、韩休、张九龄则治,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

元稹:昔我玄宗明皇帝得姚元崇、宋璟,使之铺陈大法,以和人神,而又益之以张说、苏颋、嘉贞、九龄之徒,皆能始终弥缝,不失纪律。

崔植:明皇守文继体,尝经天后朝艰危,开元初,得姚崇、宋璟,委之为政。此二人者,天生俊杰,动必推公,夙夜孜孜,致君於道。

杜牧:姚梁公元崇,登第下笔成章举,首佐玄宗起中兴业凡三十年,天下几无一人之狱。

李蔚:仁杰天后、高宗朝上公也,元崇先天、开元中贤哲也。

折叠编辑本段墓葬纪念
折叠墓葬
姚崇墓位于河南省伊川县彭婆镇许营村,2008年被列为河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折叠后世纪念
唐朝开元年间,百姓便把姚崇的画像当作真神来供奉。许多地方都为他修盖庙宇,希望他能保佑人民,降临福祉。台湾省云林县虎尾镇还保存有姚王爷庙,以祭祀姚崇。

北宋元祐年间,陕州知州游师雄因仰慕姚崇,在姚崇故乡陕州(今河南陕县)设立姚公祠。在姚崇后裔散居各地的情况下,姚公祠被人们祭祀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3
 楼主| 发表于 2024-8-8 20: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母蝗虫刘姥姥===皇母//皇后【薛宝钗】牛姥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3
 楼主| 发表于 2024-8-29 18: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红楼梦:曹雪芹为什么会设计刘姥姥睡贾宝玉床的情节?
2019-10-07 17:50
《红楼梦》最后尘归尘土归土,一切从原点开始又回到原点。前世的和尚神瑛侍者又做回了和尚,通灵宝玉也打道回府,继续做他的女娲补天石。关于贾宝玉出家,原文多有暗示。无论贾宝玉对林黛玉的三次承诺,还是脂砚斋批语都有暗示。不过,如果说刘姥姥对贾宝玉出家也有暗示,可能很多人都忽略了。下面聊聊,刘姥姥与贾宝玉的故事。



(第四十一回)袭人一直进了房门,转过集锦槅子,就听的鼾齁如雷。忙进来,只闻见酒屁臭气,满屋一瞧,只见刘姥姥扎手舞脚的仰卧在床上。袭人这一惊不小,慌忙赶上来将他没死活的推醒。那刘姥姥惊醒,睁眼见了袭人,连忙爬起来道:“姑娘,我失错了!并没弄脏了床帐。”一面说,一面用手去掸。袭人恐惊动了人,被宝玉知道了,只向他摇手,不叫他说话。忙将鼎内贮了三四把百合香,仍用罩子罩上。些须收拾收拾,所喜不曾呕吐,忙悄悄的笑道:“不相干,有我呢。你随我出来。”
贾宝玉和刘姥姥最亲密的一次接触竟然是同床而睡。不但贾宝玉想不到,所有人都想不到。对此脂砚斋大为佩服。

【蒙回末总批:刘姥姥之憨从利,妙玉尼之怪图名,宝玉之奇、黛玉之妖亦自敛迹,何等画工能将他人之天王,作我卫护之踪神。文技至此,可为之美。】



曹雪芹在“刘姥姥醉卧怡红院”一段展现了仿佛天马行空一般的文字,其实并非无的放矢。正是对迷失在红尘富贵中的贾宝玉一种警醒。癞头和尚在第二十五回,拿着被红尘迷惑的通灵宝玉说:

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刘姥姥其实相当于贾宝玉俗世的引路人。贾母挽留她,本就是教育子孙,任他多么富贵,一旦贫穷就是刘姥姥的寒酸样子。而贾宝玉作为荣国府下一代的继承人,他更需要懂得富贵贫穷的无常。可惜贾宝玉显然想不到这一层。

贾宝玉在家是“混世魔王”,他眼中的女儿都是水做的骨肉。成年的妇人又都是死鱼眼睛,而刘姥姥这种老太婆,不比粪土一般的腌臜物更让贾宝玉嫌弃。他张口就和妙玉称呼刘姥姥为“贫婆子”,无疑没有多少尊重。



曹雪芹让刘姥姥睡到贾宝玉床上,正是将“他人之天王,作我卫护之踪神”,用刘姥姥的“臭”去撕下贾宝玉的“香”,进而去伪存真。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对贾母讲了三段故事。第一段雪下抽柴影射薛宝钗孤苦伶仃;第三段茗玉小姐影射林黛玉十七岁死;第二段积德行善感动观音菩萨送子讲的就是贾宝玉。刘姥姥说这些“神佛”是有的,结果她忽悠贾宝玉让茗烟第二天去寻美人,却只见到一个“青脸红发的瘟神爷”。这里就隐藏了一个道理,美人还是美人,只是茗烟俗眼见不到,同样,贾宝玉被红尘迷惑同样见不到刘姥姥的真善美。

刘姥姥看怡红院贾宝玉卧室都是镜子,她本身也是镜子,她在镜子中看到的自己不是自己,就像贾宝玉也不是神瑛侍者和通灵宝玉一般。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中说:“坐禅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或取明莹现像,或取光影交射。”贾宝玉房中那么多镜子,无疑对其就有这样启发,可惜贾宝玉看不到,刘姥姥却看到了。

刘姥姥睡在贾宝玉床上,就像成、住、坏、空各种劫一般,是谓劫浊。曹雪芹兼容并包,囊括了儒释道各种思想。用刘姥姥的浊臭荼毒贾宝玉,正可照见本心。所以茫茫大士成了癞头和尚,渺渺真人也成了跛足道人。皆因肉眼不识真人,茗烟只见到“青脸红发瘟神爷”一点不奇怪。



贾宝玉不识刘姥姥,是他身在富贵中,张口就是“管他呢,反正不缺我们的”。可有一天他比刘姥姥还穷,那时候他是否还会嫌弃刘姥姥?当他一朝睡在破瓦寒窑是否能如刘姥姥一般鼾声如雷,安然醉卧?一定不能!

综上,曹雪芹安排刘姥姥睡在贾宝玉床上这件事,体现的正是一种“无我相”!可惜,袭人出现掩盖了这一切,就像警幻仙子唤不醒贾宝玉,茫茫大士也叫不醒通灵宝玉,刘姥姥更不能令贾宝玉自省。所以最终贾宝玉只能尘归尘土归土,于国于家无益,还要回到原点做他的和尚去。

「文/君笺雅侃红楼」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都有新内容更新。欢迎收藏,欢迎转发,感谢赞赏。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3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3:5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她是谁的姥姥?
where5
2021-12-16   |  47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图片
*87版《红楼梦》剧照

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带着问题读书,能快速读透一本书。

这回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刘姥姥到底是谁的姥姥?这很重要。

这个问题是我读第四十二回时想到的,那回里,黛玉小姐发话:她是哪一门子的姥姥?这篇同时@黛玉小姐。我们来重新认识一下刘姥姥。

01

书接上回。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领略一番极致享乐,又在噩梦中醒来。

秦可卿听到宝玉在梦里叫她的小名,“心中自是纳闷,又不好细问”。

这句话可以侧面说明,秦可卿与宝玉没有私下接触过,更没有私情。宝玉对秦可卿,就是青春期男孩常见的性幻想,用书里的话,叫“意淫”。

宝玉惊醒,众丫鬟赶紧上来伺候,端桂圆汤,更衣。袭人给宝玉系腰带时,在他大腿处摸到“冰凉一片粘湿”,赶紧缩回手,问宝玉咋回事。宝玉很害羞,涨红了脸。

袭人比宝玉大两岁,“渐通人事”,人又聪明,当下明白了,羞红了脸,不再追问。

晚饭后,袭人趁着众丫鬟婆子不在,给宝玉换衣服。“宝玉含羞央告道:好姐姐,千万别告诉人。”

袭人现在敢追问了,问宝玉梦到什么了,流出那些脏东西?

宝玉就把梦游太虚幻境的事告诉袭人,包括警幻仙姑传授他的云雨之事,袭人“掩面伏身而笑”。宝玉是喜欢袭人的,“遂强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云雨之事。”

袭人想着,她是贾母送给宝玉的,先做通房大丫头,以后做姨娘,这也不算越礼,早晚的事儿,就同意了。

俩人偷试一番,关系更近一步。袭人服侍宝玉更尽职,宝玉对袭人也更亲近。

曹公写红楼,受《金瓶梅》影响很大,两本书之间有明显的师承脉络。但《红楼梦》摒弃了情色描写,不像金瓶梅那样肉欲汹汹。这是明智的。既然写贵族生活,既然是为了“传诗”,肯定跟写市井人物不一样。

这里有个问题,在红迷当中也算个小争议,就是袭人到底算不算越礼?

我是这么看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是袭人自己认为的。

古代礼教森严,任何固定的男女关系开始前,都会有个仪式,哪怕这个仪式微不足道。娶妻,当然是明媒正娶。纳妾、通房丫头这些,一般也有仪式,比如开脸,比如给女方家下贴等等。

《金瓶梅》里,西门大官人去青楼疏拢个窑姐,也要一套手续。

宝玉是贵公子,袭人是良家女儿,自然不能这么随便。“遂和宝玉偷试一番”,一个“偷”字,就是不写之写。

为啥要偷着来呢?

因为贾母、王夫人要是知道,袭人肯定没好果子吃。王夫人很大可能也要骂一句,好好的爷们儿被你带坏了。

后面我们看到抄检大观园,会更理解这点,作风问题在贵族家是大问题。引车卖浆者流可以这么做,贵族子弟不能。

不过也要客观,这事儿宝玉也有责任。刚在梦里接受过理论指导,急吼吼就要实践。袭人比他大,比他“渐通人事”,略一掩面而笑,宝玉就把持不住了。

所以这俩人是一起越的礼,只是这个“礼”的边界比较模糊。

单看回目,“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好像要占一半篇幅,但实际上到此结束。这段文字,与其说是这六回的开头,不如说是第五回的结尾。

宝玉之所以要“初试云雨”,是因为太虚幻境那一场春梦。

从这里开始,儿童宝玉,走向青春期宝玉,一步步迈进大观园。

这回的重头戏也即将开始,刘姥姥登场。

02

写刘姥姥之前,作者先写了一段奇怪的文字,我们来看。

书里说,荣国府人口虽不多,要是算起来,也有“三四百丁”;事虽不多,每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做纲领。”

正捉摸着从哪里写起,恰好从“千里之外、介豆之微”的地方,有一家小门小户,跟贾府有一星半点关系,这天正往荣国府来,所以就从这一家写起吧。

接着曹公写道:

“诸公若嫌琐碎粗鄙呢,则快掷下此书,另觅好书去醒目;若谓聊可破闷时,待蠢物逐细言来。”

我最初读到这句,有那么一刻恍神。好像正在看一个电影,突然导演出来说话了,你要不爱看,门就在左手边,反正我不在乎票房。要是爱看呢,请继续。

记性好的读者想必还记得。第一回里,大荒山青埂峰下那块石头,就自称“蠢物”。一部红楼,就是刻记在石头上才得以流传的,另一书名《石头记》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在书里,幻化成宝玉脖子里那块美玉的石头,会动不动冒出来,一本正经扯淡。

用意再明显不过:这不是我曹雪芹写的,是石头上记的,我只是个抄录者。

可是到第八回,脂砚斋出卖了他。当石头再次现身,脂批说:

“恣意游戏于笔墨之中,可谓狡猾之至。作人要老诚,作文要狡猾”。

脂砚斋说的没错,从这处处设伏的文字看,曹公真的是“狡猾”。

这一回的刘姥姥,就是一篇狡猾文章。

我们继续。

刚才说的这户小小人家,姓王,本地人,祖上当过小京官。当年认识了王夫人的父亲,也就是王熙凤的爷爷。贪图王家权势,就连了宗。

当时王家知道这档子事儿的就两个人,一是王夫人,二是王夫人的大哥,也就是王熙凤的父亲,其他人一概不知。

小户王家后来人丁凋零,家道败落,就留下一个儿子,名叫王成。王成最近也亡故了,留下一个儿子,名叫狗儿。

从“狗儿”这个名字看,小户王家早就没了官宦气息,彻底沦为平民。在京城也混不下去了,搬到京郊“务农为业”。

狗儿娶妻刘氏,夫妻两生有一儿一女,儿子叫板儿,女儿叫青儿。狗儿的岳母,就是大名鼎鼎的刘姥姥。

顺便插一句,曹公惜字如金,很少花这么多笔墨写小人物。可以猜测,原著结尾,狗儿一家应该会有不小的笔墨。

狗儿夫妻俩忙于生计,俩孩子没人照料,就把刘姥姥接过来一起住。刘姥姥守寡多年,孤苦一人,靠两亩薄田度日,正好合了心意。就跟着女婿一家搭伙过日子。

这年初冬,天儿冷了,日子苦哈哈没着落。狗儿窝在家里,喝闷酒,生闲气,妻子刘氏不敢劝。

刘姥姥看不过去,就开始劝他说,咱们村庄人,都是老老实实的,有多大的碗,吃多大的饭。你是小时候吃喝惯了,顾头不顾尾,不会过日子,“没了钱就瞎生气”,算什么男人!咱们现在虽然离开京城了,可也算天子脚下,城里到处是钱,就看你会不会挣。整天在家生闷气有啥用!

狗儿一听,急了。说,你老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难道叫我去偷去抢?

刘姥姥说,谁让你去偷了,得想办法去找钱,不然那银子会自己跑到咱家来?

狗儿说,我要是有办法还等到这会?“我又没有收税的亲戚、做官的朋友”,有啥办法?就算有,人家也不搭理我。

狗儿一句话,道出我们这个民族的底色,宗法社会,人情社会。要靠“亲戚”,靠“朋友”,可有时候靠得上,有时候却靠不上。

巧姐的判词,“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是靠不上。“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是靠得上。

能不能靠得上,试试才知道。

刘姥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想到一个机会。当年你们家和金陵王家是连过宗的,二十年前他们对你们还好,现在你们自己拉硬屎,不去走动,疏远了。当初我和女儿还去过一遭,“他家的二小姐着实响快会待人的,倒不拿大,如今现是荣国府贾二老爷的夫人。”

这个“二小姐”,就是结婚前的王夫人。从刘姥姥的话看,王夫人年轻时,待人爽快,不摆主子架子。

刘姥姥继续说,听说现在王夫人上了年纪,又斋僧敬道,人更好了。“如今王府虽升了边任,只怕这二姑太还认得咱们。”

“升了边任”是说王子腾,封疆大吏,奉旨查边。刘姥姥一个农村老太太,居然也知道这事,很不简单。

她说,王家要是肯帮我们,拔根汗毛就比我们的腰粗。女儿刘氏说,话是没错,只是咱们这样的人,可能连人家大门都进不去。岂不是丢人现眼了。

狗儿一听却来劲了,顺水推舟,说姥姥既然觉得靠谱,况且你当年又见过这姑太太,何不亲自走一遭。刘姥姥说,侯门深似海呀,我一个老太婆,他们家里人未必搭理我呢。

狗儿说你这样,带上外孙板儿,先去找周瑞。周瑞先前跟我父亲共过事,关系不错,找到他,就有门儿了。

刘姥姥说,周瑞我知道,只是多年不联络,不知道还能不能说上话。罢了,你是个男人,又这幅嘴脸。我姑娘年轻,小媳妇家的,抛头露面也不方便。还是舍我这付老脸去碰碰运气吧,就算没要到银子——

“我也到那公府侯门见一见世面,也不枉我一生。”

前些年我还年轻,读这句话,只觉得刘姥姥是村妇,没见过世面。现在再读,况味不同了。

有的人年纪轻轻,三四十岁,却对生活提不起兴趣,暮气沉沉。而有的老人,说句不好听的,随时都要躺板板了,却拥有旺盛的生命力。他们有好奇心,敢尝试,且始终积极乐观。

刘姥姥就是楷模。

请大家记住刘姥姥这个性格。日后她二进荣国府,之所以博得众人喜欢,就是大家在她身上能看到野草一样的生命力。

03

次日天未亮出门,上午来到宁荣街。

”来至荣府大门石狮子前,只见簇簇的轿马”。刘姥姥怯场了,不敢进去,整整衣服,交代板儿几句话,才蹭到角门。对一帮看门的说:“太爷们纳福。”并说明来意,“我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爷的”。

一口一个“爷”,可见刘姥姥卑微之极。

那帮“太爷们”并不领情,打量她一番,爱答不理,说,你去那墙角等着吧,一会他家人就出来。这明显是耍刘姥姥。

他们中有个老头看不下去,站出来说,别误了人家的事,何必耍她呢。就对刘姥姥说,周瑞去南方出差了,他媳妇在家,你从这边绕道后街,那儿有后门,一问就能找到。

刘姥姥赶紧往后门走。

红楼写人物,个个入骨。

这几个看门的“太爷”,虽然没有名姓,却如立眼前。他们也是底层,不比刘姥姥强多少。真论起身份,刘姥姥还算自由人,他们却是奴才,甚至可能是贾府买来的,挨打受骂,被买被卖,命不由己。

可一旦有了一点芝麻大的权力,哪怕看个大门,都觉得高人一等,好像他们也姓贾。这种人现在也有。

见刘姥姥上门,周瑞家的几句寒暄,直奔主题:“今日是路过,还是特来的?”

刘姥姥说:“原是特来瞧瞧你嫂子,二则也请请姑太太的安。若可以领我见一见更好,若不能,便借重嫂子转致意罢了。”

中国人说话都好拐弯,不直说。但说者和听者,都心领神会。

周瑞家的一听就明白了——刘姥姥哪是来瞧嫂子的呀,是来求姑太太的(王夫人)。这个忙得帮。一则,之前狗儿曾帮助周瑞买过一块地;二则,周瑞家的想“显弄自己体面”。当即应承下来,对刘姥姥说:

“论理,人来客至,回话却不与我们想干。我们这里都是各占一枝儿——我们男的只管春秋两季地租子,闲时只带着小爷出门就完了,我只管跟太太奶奶们出门的事……我竟破个例,给你通个信去。”

红楼不是强情节小说。读红楼,除故事外,还是了解古代风俗人情和社会制度的一个窗口。

这段话包含好几条信息。

贾府这样的大家族,最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就是土地,几千亩,上万亩,一年收两季租子。

周瑞家是金陵王家的家生奴,随王夫人来到贾府,深受信任,也有权力,自己拥有土地,比一般奴仆强太多。

奴仆阶层也是男主外,女主内,男人负责抛头露面,伺候男主人。女人伺候女主人。

荣国一府三四百人,这其中大部分是奴仆,他们各司其职,管地租的、陪聊的清客、打扫卫生、养花种草、厨房、养马、出行、门卫等等。

有客来访,如果是来找奴仆阶层的,通过角门直接找就行。如果是找主子,比如刘姥姥要找王夫人,就得到正门等回话。通常来说,刘姥姥这样的人,是见不到王夫人的。

幸亏她认识周瑞家的,走了后门。周瑞家住的地方,也真的在后门。

周瑞家的给刘姥姥介绍情况,说如今太太(王夫人)不大管事儿了,都是太太的内侄女凤姐当家,她是“当日大舅姥爷的女儿”。

这里说下金陵王家的情况。

从现有文字看,王熙凤的爷爷,生有二男二女。老大是凤姐的父亲,书里没出现,应该早已去世。凤姐有个亲哥哥叫王仁。

贾府败落后,王仁把巧姐卖到了花街柳巷。所谓“狠舅奸兄”的“狠舅”,就是王仁。(谐音“枉为人”)

老二是王子腾,从京营节度使(首都军区司令),升到九省都检点(钦差大臣),是贾、王、史、薛四大家中权势最大的。也是王熙凤弄权枉法、嚣张跋扈的靠山。

老三是王夫人,老四是薛姨妈。

周瑞家的继续说,太太现在不管事儿了,一应大小事,都是凤姐管。“今儿宁可不见太太,倒要见她一面,才不枉这里来一遭。”然后派个小丫头去看看凤姐有没有空。

等待的间歇,刘姥姥说,这凤姑娘也不过二十来岁,竟有这么大本事管一个大家?

周瑞家的就开始给刘姥姥介绍凤姐:

“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不过他……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了些。”

前有女婿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现有岳母周瑞家演说王熙凤。

周瑞媳妇是看着王熙凤长大、一路从王家走到贾府的,没有人比她更了解凤姐。

她这寥寥数语,说完了整个王熙凤:行事大、心眼多、人漂亮、会说话,最重要的是,泼辣跋扈下手狠。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第二回,脂砚斋就点出红楼写法,叫“画家三染法”。写人从不生硬呆板,都是一笔当数笔用。

明明写A,却从B嘴里说出来,这样A和B两个人都写了。并且,B嘴里的A,还不是A的全部,还要通过C,甚至D的嘴巴里,一层层叠加。跟画画上色一样,一层又一层,颜色层次丰富。

我们之所以不能一两句概括一个人,就缘于这种层次感。换成画画,就是你很难用单一颜色去定义。

冷子兴眼里,周瑞媳妇眼里,还有以后宁国府奴仆眼里,贾珍眼里,都有一个王熙凤。众人有一致性,却有微妙的差异。我们读者看完,还会有自己眼中的王熙凤。

红楼魅力,这是其一。

04

周瑞家的带着刘姥姥来到贾琏住宅,等待凤姐,先见到平儿。

周瑞家的对平儿是这样说的,各位细看:

“今日大远的特来请安。当日太太是常会的,今儿不可不见,所以我带了她进来。等奶奶(凤姐)下来,我细细回明,奶奶想也不责备我莽撞的。”

周瑞媳妇这个女人不简单。豪门千金嫁人,能带到婆家的仆人,不仅要忠心,还要特别会办事,会说话。

周瑞家的私自接待刘姥姥,并带到主子屋里,这是有风险的。主子愿不愿意接见?不确定。见了面会不会一脸嫌弃,双方尴尬?还不确定。何况是王熙凤这样的主子,搞不好就撞到枪口上了。

我们看周瑞媳妇的应对。

她先向平儿说明刘姥姥的来历,接着强调“大远的特来请安”。远亲来请安,不能不见。

“当日太太是常会的,不可不见”。这句话一半真一半假。

刘姥姥早说了,“当初我和女儿还去过一遭”,这都是猴年马月的事,还是“一遭”,这能叫“常会”吗!

“我细细回明,奶奶想也不责备我莽撞的”。她知道自己莽撞了,这是给平儿安心——我会细细解释的,没事,别担心。

平儿是凤姐的心腹,总裁办秘书,很多事情可以自己拿主意,先斩后奏,所以要见凤姐,必须过平儿这一关。

周瑞媳妇深谙此道。一番话消解平儿的顾虑,安排刘姥姥到堂屋等候。

我们常用“刘姥姥进大观园”,来比喻一个人没见过世面。现在,就到这个出处了。

刘姥姥一进堂屋,先闻到一阵香,不懂啥香,也不敢问,就觉得“身子如在云端里一般。”

满屋里金碧辉煌,“使人头悬目眩。”刘姥姥连呼 Oh my God。

走进堂屋东间,“乃是贾琏的女儿大姐儿睡觉之所”。记住这个细节,后面会用到。

平儿上来迎客,让刘姥姥坐。

刘姥姥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戴银,花容玉貌”,以为是凤姐。刚要开口叫姑奶奶,听见周瑞家的喊她“平儿”,才知道平儿只是个体面丫头。

几个人正在聊天。忽然传来咯当咯当的声音,刘姥姥好奇,东瞧西望,在柱子上看到一个大匣子。匣子里挂着一个秤砣模样的东西,不知道啥高科技。这是贾府的西洋挂钟。

我去故宫博物院的时候,特别留意这玩意,款式繁多,做工精细。可见清中期,西洋钟表制造技术就已经相当发达。

只是民间普及钟表,还要再等200年。这么一看,我们的祖辈,也不比刘姥姥多见过什么世面。

神奇的一笔出现了。刚才那声儿,才是第一响,刘姥姥看时,又响了八九下。脂批有三个字:“细。是巳时。”

巳时是上午9点到11点,我们取个中间值,10点。也就是说,刘姥姥天未亮出门,步行,大概用了5个小时。正好对应刘姥姥来前的话,“咱们虽离城住着,终是天子脚下。”

钟声刚落,小丫头来报,“奶奶下来了。”刘姥姥“只听远远有人笑声,约有一二十妇人,衣裙窸窣”,依旧人未到笑先闻,依旧前呼后拥。一声“摆饭”,丫鬟奴仆们慌忙伺候。

刘姥姥这边,也单独送来了午饭,“碗盘森列”,“满满的鱼肉”。

板儿是穷苦小孩,一见到肉就吵着要吃,刘姥姥一巴掌打过去。吃过饭,周瑞家的又交代几句,领着她来见王熙凤。

凤姐坐在炕上,屋内陈设豪华,凤姐冬天的衣着,感兴趣的可以去看。

我注意到一个小物件,叫“银唾沫盒”。痰盂都是银的,其他就不用说了。

凤姐坐着,手里捧着手炉,用小铜火箸拨火灰。平儿站在旁边,捧着茶盘,上面一个小盖钟——

“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了。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周瑞家的不早说。”

太传神了。

我写红楼文章,经常会怀疑这件事的价值,就跟读唐诗一样,纠结要不要翻译?怎么才能向大家说明白那些微妙之处?

甚至有时候就想,大家不要看我的文字了,多读几遍红楼多好。因为我不确定,能把我感受到的东西也让你感受到。

比如这段。看似凤姐漫不经心,没看见平儿端着茶,也没看见刘姥姥已经进来了。

其实她都知道。

她是对平儿不满吗?不是。凤姐喜欢平儿,只要平儿不跟他抢男人,凤姐对平儿很好。

她就是想显示自己的威风,主子的款儿。我们后面还会看到,正是这种性格,成为她走向灭亡的动因之一。

写作上有个“冰山理论”,是指作者写出的部分,只是水面之上的八分之一。

水面之下,蕴含更多的信息。这需要读者去想象,在脑中补全。写一个人物的一个小片段,能看出这个人的大段过往。

《孔乙己》是短篇,我们却能从中看到他整个人生。闰土对迅哥儿喊一声“老爷”,只两个字,他二十年的经历就扑面而来了。

冰山理论以海明威发扬光大,但并非他独创。这是好小说的共性。

脂评一直说红楼是“不写而写”,多指寓意角度。其实在写作技巧上也一以贯之。“不写”的部分埋在水面之下,需要读者自己探索。

05

见凤姐满面春风,刘姥姥纳头便拜。凤姐赶紧让周瑞家的搀起来。

凤姐才二十来岁,刘姥姥七老八十,俩家连过宗就存在老幼秩序。让一个老太太给晚辈磕头,确实不符合“诗礼簪缨之族”的礼数。

凤姐说,“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知道的人,说你们弃厌我们。不知道的,说我们眼里没人。

刘姥姥赶紧解释,“我们家道艰难,走不起”,买不起东西,来了净给你丢脸。

(凤姐说):“这话没的叫人恶心。不过借赖着祖父虚名,做个穷官罢了,谁家有什么,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俗话说,朝廷还有三门穷亲戚呢,何况你我!”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问,凤姐不是一向炫富吗?怎么哭起穷来了?

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心理。

人人都有炫富心,只是或多或少。但炫富逞强,往往只对同一阶层的人。

遇到比你穷数倍的人,或比你强大数倍的人,都用不着炫。反而适当的哭穷、示弱,更能拉近双方关系。

接着,凤姐问周瑞家的,刘姥姥这事“回了太太没有”。周瑞媳妇说,等你指示呢。凤姐说你去问问吧。

因为刘姥姥是王家老亲,事关长辈,怎么接待,必须征求王夫人意见。可见凤姐办事之周到。

周瑞家的回来,传王夫人的话,说让凤姐看着办,要是刘姥姥有啥需要,只管告诉凤姐,都是一样的。

刘姥姥不敢直说目的,还在说客套话。周瑞媳妇提示她:“没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边说边使眼色。

刘姥姥终于鼓起勇气,开始说正事。刚开了个头,小厮来回话:“东府里小大爷进来了。”这段有深意,我们等会再表。

小大爷贾蓉走后,刘姥姥“心神方定”,继续对凤姐说,我今儿带了你侄儿来,是因为家里揭不开锅了,“连吃的都没有”。眼看天儿又冷,日子更艰难,这才投奔你来了。边说边推板儿。

凤姐何等聪明,一听就明白:别说了,我知道了。然后吩咐下去,再送来一桌饭菜,让刘姥姥带着板儿回东间里吃。

趁这工夫,凤姐把周瑞家的叫出来,说,你刚去问太太,怎么说来着?周瑞媳妇又把前前后后说了,并强调王夫人的意思,叫凤姐“自己裁度”。

其实王夫人的话刚才已经说过了,是当着刘姥姥的面说的。可见凤姐不放心,再让周瑞媳妇单独说一遍,周到,缜密,还能看出凤姐在王夫人面前是多么小心翼翼。

刘姥姥吃过饭,双方再次谈话,都已明朗。又一番客套,凤姐说出了那句红楼重要金句:

“(贾府)外头看着这里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了。

第二回冷子兴有言:“如今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

小说里的贾府已是末世,大厦的梁柱已经锈迹斑斑。但冷子兴毕竟是外人,看得出“萧疏”,却体会不到“艰难”。刘姥姥一介村妇,更不会相信贾府会艰难。

只有当家人凤姐,才有切心体会。

刘姥姥听到这里,原以为没戏了,“心里便突突的”。凤姐却说,正好昨天太太给我的丫鬟们做衣服,给了二十两银子,你要不嫌少就拿去吧。

刘姥姥高兴坏了。之前说过,二十两银子,够他们吃一年的。“喜的浑身发痒起来”,话都不会说了。什么“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拔根汗毛比我们的腰还粗”,越说越不着调。

周瑞媳妇赶紧使眼色制止。凤姐让平儿拿出银子,又多拿一串钱,全给刘姥姥。

凤姐很照顾刘姥姥的尊严,说,这二十两就给孩子做件冬衣,那串钱用来雇个马车(姥姥来时应该是步行),天也晚了,就不留你们了,到家替我们问个好。

刘姥姥千恩万谢,跟着周瑞媳妇来到外厢房。周瑞家的说,你见了她咋不回说话了?开口就是“你侄儿”。说句不好听的,“那蓉大爷才是她的正经侄儿呢”。言下之意,板儿算个哪门子的侄儿。

刘姥姥并不感到难堪,说,“我见了她,心眼儿里爱还爱不过来,哪里还说得上话来呢?”

临走前,刘姥姥拿出一块银子,要酬谢周瑞家的,周瑞家不差钱,没收。

刘姥姥感激不尽,度过梦幻般的一天,回家去了。

06

现在,我们回到最初那个问题,刘姥姥是谁的姥姥?

或许有人说了,这还用问?当然是板儿、青儿的姥姥。这么说当然没错。

但在我看来,“姥姥”这个称呼,还有更深的含义。

我们知道,这一回是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后面还会二进,80回后还有三进。一部写豪门兴衰的书,之所以给这个农村老太太诸多戏份,是因为她非常重要。

来看细节。

这回里,刘姥姥跟着周瑞媳妇来到凤姐堂屋,进入堂屋的东间,书上写道:

这间房“乃是贾琏的女儿大姐儿睡觉之所。”

这句话有脂批:“不知不觉,先到大姐寝室,岂非有缘。”

“大姐儿”此时很小,还没有名字。刘姥姥第二次来,将会给这个女孩取个名字,叫巧姐。

所谓的“有缘”,是指日后贾府家破人亡,巧姐被卖到妓院,刘姥姥出手相救。

还是这回。刘姥姥初见凤姐,因为是求人接济,不好意思开口——“未语先飞红了脸”,但又不得不说:

“只得忍耻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

这句也有脂批:“老妪有忍耻之心,故后有招大姐之事”。

什么叫忍耻之心?

自己太穷,到富裕的亲戚家开口要钱,这就是“耻”。还是开口了,是为忍耻。

正是这种忍耻的性格,让刘姥姥后来招了巧姐。

封建时代,女子一旦入了烟花巷,都难免凄惨下场,再过回正常生活几乎不可能。没有男人会娶一个烟花女子。

唐朝还算开放包容,不能娶妓为妻是写进法律的。薛涛,李娃,鱼玄机,这些青楼界头牌,什么都可以拥有,就是求不得一个婚姻。

明清更甚,杜十娘眼看就要走向婚姻,拥抱爱情,孙富只需对李甲说一句话,便能击碎她所有美好:

“尊父位高,怎容你娶妓为妻!到那时进退两难,岂不落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下场!”

这风险也太大了。哪个男人担得起?

“娶妓为妻”,是家门大耻。

这等耻,刘姥姥也能忍。她救巧姐于风尘,又把她嫁给外孙板儿为妻。这才是“忍耻之心”。

相比于“耻”,刘姥姥更重恩义,重情意。

太虚幻境里,唱巧姐的曲子写道: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

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

凤姐干不过不少坏事,但作为娘亲,她至少做对一件事,就是善待刘姥姥,给女儿积了阴德。

到三十九回,刘姥姥带着瓜果蔬菜二进荣国府,贾母见到她的第一句话,便是一个温暖的称呼:

“老亲家”

这不是客套话。

于情于理,刘姥姥女婿的王家,与凤姐的王家是连过宗的,且王夫人、凤姐这两代人还是认了这门穷亲戚。

也就是说,贾母是把刘姥姥当做“王家的人”来看的,还是王家的长辈。

这才会叫她“老亲家”。

巧姐的名字,命运,姻缘,都是刘姥姥的恩赐。危急时刻,刘姥姥充当了凤姐和巧姐的娘家人,是这对母女真正的靠山。

刘姥姥,是巧姐的姥姥。

这就完了?

还没有。我们再深入一层,看看刘姥姥在全书中的地位。

众所周知,红楼写人写事,喜欢两两对照着写,有的对照很明显,比如真与假、冷与热、这边办喜事,那边就要死人。还有黛玉和晴雯,宝钗和袭人等等,都是对比着写。

但有时候,这种对比不太明显,可能要看很多遍才能发现,比如这回里的刘姥姥。

太虚幻境里,预言巧姐结局的歌词,还有一句非常重要:

“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

把巧姐卖到妓院的,就是她的“狠舅奸兄”。“狠舅”是凤姐的哥哥王仁,即巧姐的舅舅。“奸兄”就是贾蓉,巧姐的堂哥。

这一回里,贾蓉来借玻璃炕屏,刘姥姥来寻接济,都是有求于凤姐。

多年以后,贾蓉卖掉巧姐,刘姥姥赎回巧姐。

一个忘恩负义天良丧尽,一个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凤姐曾协理宁国府,为秦可卿操办丧事,劳心出力,实际上也是帮助了贾蓉。况且他们是叔侄,是血缘关系很近的一家人。

而刘姥姥,用书里原话说,只是“与荣国府略有些瓜葛。”

这种对照,才更震撼人心,令人唏嘘。

再看巧姐的判词: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鲜花着锦的时候,是看不到人心的,到处是笑脸,是逢迎。只有落了难,才能体会世态炎凉。

贾蓉是人性之黑暗,刘姥姥是人性之光明。

这又落到红楼梦的大主题上,也是曹公切身之痛。君、父统治下的男权社会是肮脏不堪的,光明在女性身上。所以才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女儿“清爽”,男人“浊臭”。

刘姥姥,这个满身尘土、言行粗笨的农村老太太,将给贾府儿孙最后的关爱。

我们当然可以说她是在报恩,但是她对巧姐的恩,要远远大于凤姐对她的恩。天上为宝玉掉下个林妹妹,也给巧姐掉下个刘姥姥。

刘姥姥是母性光辉的代言人。

哎……写到这里就觉得好可惜,80回后看不到了。可以想象,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或许还有四进)将会是多么曲折的文字。

一个农村老太太,要对抗“狠舅奸兄”,对抗青楼,对抗世俗偏见,甚至对抗她女儿女婿两口子……

不敢想象,也想象不到。

我花这么多笔墨写刘姥姥,是想让大家知道,刘姥姥这个人物,是一个超级大伏笔。

这回里,在“与荣国府略有些瓜葛”下面,也有脂批:

“略有些瓜葛,是数十回后之正脉也。真千里伏线。”

红楼梦是一片山脉,沟壑纵横,峰峦林立,曹公动不动还造一些云雾。

一条脉络,往往要延伸到千里之外才能看到全貌。如果我们现在不留意这些不起眼的脉络,就不能知道全书,看的还是半部红楼。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入戏,再出戏;小处在,再大处看。才能接近红楼真相。

07

现在,聊聊贾蓉和凤姐这段。

熟悉红楼梦的朋友,可能听过一种猜测,凤姐和贾蓉关系暧昧。

粗心一点的,甚至把焦大那句“养小叔子”的骂,对应在凤姐和贾蓉身上。

还有的,可能是受87版电视剧的影响,剧里这个桥段,凤姐贾蓉说话像调情,眉来眼去,眼部还用特写,恨不得铺满整个屏幕,很容易让观众多想。

我读红楼的宗旨是,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证据不足,不能乱猜。但这段对话分明又怪怪的,很不好解释。简单说下我的看法,仅供参考。

先来看故事经过:

刘姥姥刚要说正事,二门上值班的小厮来报,说贾蓉来了。

“只听一路靴子脚响,进来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面目清秀,身材夭矫,轻裘宝带,美服华冠。”

贾蓉很帅,很年轻。

贾蓉对凤姐说,他父亲让他来求求婶子,把老舅太太给婶子的那架玻璃炕屏借去用用,因为“明日请一个要紧的客”。

凤姐说你说晚了,昨天已经借给别人了。贾蓉当然不信,开始赔笑讨好,“在炕沿下半跪着”,说婶子要是不借,我回去就要挨打了,“婶子只当可怜侄儿罢”。

凤姐笑了,说,怎么我王家的东西就是好的?你们家这类东西也多的是,怎么偏用我的。

贾蓉全程赔笑:“哪里有这个好呢,只求开恩罢。”凤姐答应了:“碰一点儿,可仔细你的皮!”

然后命平儿带着贾蓉去库房里拿。贾蓉刚出门儿:

这里凤姐忽又想起一件事来,便向窗外叫:“蓉儿回来。”外面几个人接声说:“蓉大爷快回来。”贾蓉忙复身转来,垂手侍立,听何指示。

那凤姐只管慢慢的吃茶,出了半日神,方笑道:“罢了,你且去罢。晚饭后你来再说罢。这会子有人,我也没精神了。”贾蓉应了,方慢慢的退去。

要理解这段插曲,需要从两个方面看。

第一,红楼梦的叙事技巧。

前面说了,红楼写人物,是“画家三染法”,一层层渲染,才出来一个丰满人物。那叙事呢?叙事也是。

我们常见的小说叙事,是逐个写,说完一件事再说下一件。作者好掌控,读者没负担。

但红楼的叙事,是严格按照时间推进来写的。正在进行A事件,但作者会告诉你,B事件,C事件也在进行。最神奇的是,每个事件的结果,都是由人物性格决定的。

红楼不是历史,为什么能给人强烈的真实感呢,就因为它做到了艺术上的真实性。

张竹坡评《金瓶梅》,有过一个神级感受,他说:

“读之,似有一人曾亲执笔在清河县前,西门家里,大大小小,前前后后,碟儿碗儿,一一记之,似真有其事。”

红楼写法神似金瓶,这句评论用在红楼上也完全合适。红学界一直有“曹雪芹自传说”,就是因为它太细太真实,真实到不敢相信它是编出来的。

如果还不太理解,可以看看电影《疯狂的石头》,三四伙原本毫不相干的人,是怎么产生交集的?片中有个隐藏的东西,叫做时间。

我觉得主创人员对“时间”的理解特别深刻。要把好几方势力纳入到同一个冲突里,只有时间。

人可以去改变任何事,也可以放弃任何事,唯独不能干涉时间。原本离奇的故事,也因时间的存在而有了合理性。

回到红楼。

这一回是第六回,原本刘姥姥是主角,为什么突然插入贾蓉一段呢?

很简单,只要我们把第七回连起来读,自然就能明白。

本回一大早,刘姥姥从家出发,达到贾府是上午10点。

午饭后刘姥姥告辞。根据凤姐说的,“天也晚了,也不虚留你们了”。古时行路难,还是冬天,刘姥姥就算坐马车,到家也擦黑了。可以推测,刘姥姥离开贾府大约是下午两三点钟。

第七回是接着第六回写的,严丝合缝。第一句话便是:“话说周瑞家的送了刘姥姥去后,便上来回王夫人的话。谁知王夫人不在上房。问丫鬟们时,方知往薛姨妈那边闲话去了。”

然后就开始”送宫花周瑞叹英莲“一场戏。大家记好时间,送宫花应该发生在当天下午3点到5点之间。

“至掌灯时分”,凤姐来给王夫人回报一天的工作内容。顺便说了一件事:

“今儿珍大嫂子来,请我明儿过去逛逛。”

到这里,这一天才算结束。

第二天就是第七回后半部分的故事,宝玉见秦钟,焦大醉骂。这个下篇再聊。

说了这么多,是想告诉大家,贾蓉来凤姐这里借“玻璃炕屏”的原因,是因为“明日请一个要紧的客”。

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个要紧的客人,就是秦钟。秦可卿的弟弟,贾蓉的小舅子。

看到没。刘姥姥的故事正在紧锣密鼓,鼓点骤停,后台蹿出一个贾蓉。观众自然会有那么一点突兀,不明所以。

但是作者却不动声色,等刘姥姥谢幕,“玻璃炕屏”就派上用场了。那是另一场戏的道具。

事实上,这一天发生的事不止这些。还有甄宝玉家送的礼到了,临安伯老太太的寿礼已筹备好了。(你看,这又是后续故事的伏笔)

贾蓉找凤姐的原因我们知道了,再说第二个问题。

08

第二:贾蓉和凤姐的对话。

现代人,尤其生活在城市里的年轻人读红楼,最大障碍不是文本,而是对文字之外的时代背景、风俗习惯的隔阂。

古时,市井阶层和贵族阶层礼仪门风大不一样。所谓“礼不下庶人”。市井人物粗粝,烟熏火燎,礼教限制很少。

现在中国的乡村,往往是几个家族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繁衍,然后自然聚集的群体。甚至一个村庄同一个姓,往上推几代,都是兄弟叔伯。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会正襟危坐一本正经,而是各种说笑,玩笑,期间还夹杂着一些土味儿幽默。

某些对话,如果翻译给一个外国读者,他会觉得对话双方有猫腻,不正常。但其实什么也不会发生。那是一种特殊环境下的特有对话。

看这种对话,不能光从字面看,要放在那个环境里看。

就像我们读西方文学,一个男人怎么能当着人家老公的面,挽女人的胳膊,亲女人的手呢?

我想说,王熙凤和宁国府一众人的关系,就带有传统乡村社会的特征。她对尤氏,对贾蓉,说话毫不客气,单纯从文字看甚至是冒犯。

凤姐和贾蓉这段对话里,把这种关系体现得很彻底。

贾蓉是侄子,晚辈,又是来借东西。他的姿态是小心翼翼:“求求婶子”,“在炕沿下半跪”,“可怜侄儿罢”,“开恩罢”,极尽卑微。

可能有人会说,都是一家人,借个东西有必要这样吗?那得看找谁借,找宝玉、探春借就不需要这样,找凤姐借,就得这样。

当然,这不是真卑微,而是礼节性的。是一个懦弱而蔫儿坏的晚辈,在讨好一个强势而精明的长辈。

再看凤姐:先是光明正大撒谎,借给别人了。同意后,又警告贾蓉,若碰坏一点儿,“仔细你的皮”!

贾政训斥宝玉都是这么说的,这是长辈训话金句。后面我们还会看到凤姐骂贾蓉:“放你娘的屁”。意思一样,不必往男女方面猜想。

至于贾蓉出门后,凤姐让他回来却“欲言又止”。现在就很好解释了。

凤姐现在是荣府CEO。虽然宁国府不归她管,但她权力欲旺盛,嗅觉灵敏,贾蓉一说要“请一个要紧的客”,凤姐下意识就想,哪个客这么要紧?他是谁?

宁荣本一家,还有什么客是凤姐没见过的?她好奇。

关于这一点,前面周瑞媳妇已经告诉我们了,她对刘姥姥说的话:“如今太太事多心烦,有客来了,略可推得去的也就推过去了,都是这凤姑娘周旋迎待。”可以说,这是凤姐的“职业习惯”。

那贾蓉返回来了,凤姐为什么不问清楚呢?也很简单,因为有刘姥姥这个客在,要问清楚,得花不少时间,有失待客之礼。

这一点,曹公也给我们铺垫了。

贾蓉来之前,凤姐接待刘姥姥,有许多管家媳妇来回话,凤姐说:“我这里陪客呢,晚上再来回。若有狠要紧的,你就带进来现办。”

“有事,晚上说”,凤姐对管家婆子如此,对贾蓉也是如此。

果不其然,到了晚上,凤姐给王夫人汇报工作,就说“今儿珍大嫂子来,请我明儿过去逛逛”。

珍大嫂子(尤氏)是贾蓉的妈(非生母)。可以猜想,在刘姥姥辞别之后,宁国府的女主人尤氏,亲自来邀请凤姐明日过去。

凤姐“欲言又止”,不是有什么猫腻,而是她“忽又想起一件事来”。

从这句话看,“忽然”想起的事,肯定不是私情。我们有理由相信,应该跟宁府来客有关。凤姐是因为这个才叫住了贾蓉。

再用常识想想,以凤姐之聪明,心思之缜密,如果二人有私情,怎么可能当着众人的面表露出来?

凤姐不是花痴,不是小女人,不是一见到美男就智商掉线的傻白甜。况且,很难想象贾蓉是他的菜。

另外还要知道,古代贵族男女有私情是大过,如果是婶子和侄子有私情,那可是天大的事,搞不好要出人命的。秦可卿不就是为此丧命的嘛。

我的看法是,凤姐与贾蓉这场对话,都算正常。至少在现存的文本里,看不出二人之间有猫腻。

最后,我想说一下这个桥段的另一个作用。

大家发现没有。秦钟是贾蓉的小舅子。既然小舅子来,那么请客、布置等一干事,应该由贾蓉张罗才对。他已十七八岁,成家成人了。

可是贾蓉说了:“我父亲打发我来求求婶子”,如果借不到玻璃炕屏,“又要挨一顿好打呢。”

贾珍这个公公,怎么如此重视儿媳妇的弟弟?家里那么多炕屏不用,非要借个更好的,借不来还要打儿子?

关键是贾蓉竟不敢有一丝反抗,战战兢兢,低声下气求婶子。为什么?

因为从这个桥段开始,就要一步步写这对父子了。贾蓉的窝囊、没主见、麻木,贾珍的无耻、暴君式父权,形成这一对畸形的父子关系。

贾家那些惊世骇俗的丑闻,大厦将倾的开端,就从这一段,不动声色的上演了。

下回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3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5:5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姥姥牙牌令新解
where5
2021-10-13   |  51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塔主原创
刘姥姥牙牌令新解
作者:护珠塔主
首先我们看《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的牙牌令情节,压轴戏是刘姥姥的酒令,其原文如下:

【原是凤姐儿和鸳鸯都要听劉姥姥的笑话,故意都令说错,都罚了。至王夫人,鸳鸯代说了个,下便该劉姥姥。劉姥姥道:“我们庄家人闲了,也常会几个人弄这个,但不如说的这么好听。少不得我也试一试。”众人都笑道:“容易说的。你只管说,不相干。”

鸳鸯笑道:“左边'四四’是个人。”

劉姥姥听了,想了半日,说道:“是个庄家人罢。”

众人哄堂笑了。贾母笑道:“说的好,就是这样说。”劉姥姥也笑道:“我们庄家人,不过是现成的本色,众位别笑。”

鸳鸯道:“中间'三四’绿配红。”

劉姥姥道:“大火烧了毛毛虫。”

众人笑道:“这是有的,还说你的本色。”

鸳鸯道:“右边'幺四’真好看。”

劉姥姥道:“一个萝卜一头蒜。” 众人又笑了。

鸳鸯笑道:“凑成便是一枝花。”

劉姥姥两只手比着,说道:“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

《石头记》主题思想是骂清悼明,这与蔡元培先生的“悼明之亡,责清之失”观点异曲同工,小说处处以巧妙的方式,宣泄明遗民对清朝的排斥与挖苦。

以前很多场合,我解释过这个牙牌令,但个别地方,经过反复思考与讨论,仍需适度的微调。

毋容置疑,“牙牌令”的情节重点,尽在刘姥姥“村言”之中。

“原是凤姐儿和鸳鸯都要听劉姥姥的笑话,故意都令说错,都罚了。至王夫人,鸳鸯代说了个,下便该劉姥姥”,这里交代了小说重心所在,《红楼梦》是作者“哭成此书”,凤姐等人要听“笑话”,那必然是作者重大思想隐藏之处,绝非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3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9 11: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姥姥的两副面孔隐藏太深,曹雪芹写得精彩,林黛玉也只看出一面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红楼梦(小说)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关注他
5 人赞同了该文章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就是借着与王家连宗的旧情,找王夫人“打抽丰”要钱。

要说这刘姥姥一家并不穷。女婿王狗儿家有房子有地,还有在镇上的小买卖。刘姥姥更是将自己的房田一并给了女婿经营。但凡王狗儿励精图治,肯定不会闹得家贫没有积蓄。


古代讲究“贫”与“穷”不同。“贫”是“分贝”出现问题,也就是在花钱上出现短缺。一如你我现在兜里没钱大肆消费,却并不缺吃少穿。“穷”是“人困于穴”,才是山穷水尽。杨白劳才叫穷。

所以,刘姥姥面对女婿没钱置办冬事“年货”等物,就唆使他来贾府打抽丰,乞讨要钱的行为,本身就有“嗟来之食”的嫌隙,属于道德层面的“污点”。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而可一不可再,当她二进荣国府,名义是带点瓜果感谢贾家,实际秋天上门,话里话外还透露着要钱的意思时,就还是“打抽丰”。


有观点认为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拿了瓜果菜蔬过来是“报恩”感谢贾府,实际是一厢情愿了。

首先,王熙凤给了刘姥姥二十两银子,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两三万块。刘姥姥隔了“一年(贾府实际过了好几年,不论)”就拿了点瓜果过来,绝不是感谢之道,更不是人情往来的礼仪。

我们将人物带入进去,如果自家今年去人家讨要了三万块钱。第二年肯定不会又在同一个时间段,随便拿点东西再去对方家里“感谢”,大恩不言谢。双方付出的“得失”也不对等。而且同时间再来,人家肯定认为还想要钱。

其次,“打抽丰”又叫“打秋风”,就是在秋收之后,赶在丰收之际“穷扣富儿门”来分利。时间就是秋末冬初。所以,平儿一见刘姥姥,原文写道:“忽见上回来打抽丰的那刘姥姥和板儿又来了。”


一个“打抽丰”突出刘姥姥进贾府的目的。一个“又”突出平儿明白刘姥姥又来打抽丰。否则她绝不会这个时间点来。

你看刘姥姥两次来的时间,都是秋末冬初。薛姨妈带着儿女来贾府也是秋末冬初。薛蝌、薛宝琴兄妹、邢岫烟和父母等来贾府也是秋末冬初。他们来各有目的,但都是攀附贾家而来。反观王仁和李婶娘母女则只是走亲戚,很快就离去了。而林黛玉两次进贾府的时间,则都在年后。

曹雪芹如此写,就是突出“打抽丰”分利的敏感时间,就是刘姥姥上门的秋末冬初,进而影射了薛家上门的目的。


最后,刘姥姥先算螃蟹账目二十多两银子,又对贾母王夫人讲积德行善故事,就是还想再要钱。毕竟上年的钱花光了,今年冬天还是没有怎么办?贾府肯定不能让她空手回去。

也就是她一再上门,王夫人和王熙凤不能再随便给她这“王家人”钱,才捅到贾母跟前,曝光了她。有贾母认下她这门亲,再给钱就名正言顺了。

所以,也就是刘姥姥一再上门打抽丰,才引起了妙玉、黛玉、宝钗和贾宝玉等贾家人的轻视,认为她的“德如泥淖”,比较的就是妙玉、黛玉等人的“德如玉”。曹雪芹更是将刘姥姥二进的形象,写得比一进时更加的举止猥琐,言谈粗鄙,闹出很多笑话。


刘姥姥“出丑”,绝不是曹雪芹写贾家人无德无行欺负老实人,也不是写农村人的粗鄙,恰恰是写刘姥姥打抽丰者不惜“卑躬屈膝”的鄙薄行径。

当然,刘姥姥两进荣国府“打抽丰”是一回事。并不影响她日后在贾家抄家众叛亲离,手足情断人人避之不及时,挺身而出仗义收养巧姐的仗义和光辉。这就叫“仗义每多屠狗辈”。我们要分别去看刘姥姥这两个形象。既要同时面对,也要理性看待和正确认识。

曹雪芹之前写刘姥姥打抽丰的行径多鄙薄,日后她的知恩图报光芒就多辉煌。“德”在刘姥姥身上具有正反两面性。一面是她贪图小利,甘心谋求嗟来之食的贪婪,属于世俗之人的私心。一面是她面对恩情大义,不顾自身无法承受的连累,挺身而出的壮举让人可敬可佩。

不是谁都能在“大义”面前拎得清,豁得出去。看看“狠舅奸兄”罔顾亲情血缘的嘴脸,就知道刘姥姥的精神可贵。


但是,我们在看待刘姥姥这个人物时,也不能因为她日后的壮举,就盖过了她打抽丰的私心和贪婪。就像醉金刚倪二仗义帮助贾芸时何其豪侠?肯定是个好汉。但他放高利贷吃印子钱,何尝不也是心狠手辣,甚至拳头上要沾染鲜血,不是个好人?

《水浒传》梁山好汉108人,是要区分好汉与好人的区别。武松、林冲都有两副面孔,一如刘姥姥、倪二。这才是人性鲜活,也才是他们影响光辉的真正原因。

曹雪芹写刘姥姥,就是对照了醉金刚倪二,凸显底层人的“侠与义”,对比了上层社会达官显贵的假仁假义和伪善。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10-28 10:02・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07:2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姥姥:在贾探春房中当众打了板儿一巴掌,你猜她为什么这么做?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红楼梦(小说)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关注他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受到贾母的招待。在贾探春的秋爽斋吃饭后,都陪着贾母一起说话。此时那板儿由于熟识了,又正是几岁淘气年纪,也就不免顽皮放肆起来。


那板儿略熟了些,便要摘那锤子要击,丫鬟们忙拦住他。他又要佛手吃,探春拣了一个与他说:“顽罢,吃不得的。”东边便设着卧榻,拔步床上悬着葱绿双绣卉草虫的纱帐。板儿又跑过来看,说:“这是蝈蝈,这是蚂蚱。”刘姥姥忙打了他一巴掌,骂道:“下作黄子,没干没净的乱闹。倒叫你进来瞧瞧,就上脸了。”打的板儿哭起来,众人忙劝解方罢

要不说五六岁的孩子“狗都嫌”,就是指淘气没边儿。板儿在贾母众人跟前不知道深浅轻重的闹,刘姥姥肯定面子挂不住。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如果放在现在,自然是叫过来好言相劝,甚至带出去哄着不叫在公共场合去闹。但那个时代讲究“不打不成器”,也是刘姥姥既然陪着贾母也不好就带板儿出去,就“忙打了他一巴掌”,又骂他“上脸了”。

这个“上脸”,就是蹬鼻子上脸。而在东北又叫“胜脸”“赛脸”等,我推测应该是一个词,只是方言不同而导致的差别,这两个字主要是说“不知道礼节,越有人的时候越胡闹不休,甚至故意博人眼球”的意思。

板儿还是个小孩子,不懂得道理。刘姥姥的方式是扬手就打,放在现在可能很难接受如此“体罚”孩子。但我要说的是这个举动恰恰说明了刘姥姥懂“礼”,会教育。


板儿的行为,就像那些在公共场合吵闹的熊孩子一样,越是对他温言温语,他就越加的肆无忌惮。此时再也没有什么比刘姥姥的那一巴掌更加的管用。

这一巴掌,不但要打,还把王板儿打疼了,打了他意料之外的效果才最好。都说小孩子是有“自尊心”的。正是因为如此才越要打的及时和巧妙。

由于王板儿突然被打,又被那些高高在上的太太奶奶少爷小姐们看到,才会增加他的深刻记忆,让他有难以磨灭的印象才能够真正受教,再也不犯类似错误。


如果刘姥姥不打,只是劝板儿别闹,他就不知道自己错了,过后就忘了。遇到类似情况还会再犯,以至于越来越肆无忌惮。

刘姥姥一巴掌,打了不是王板儿的自尊,而是是非,告诉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错了就不应该做!有时候再多的说教都不如一巴掌来的效果好。

当然,讲这一巴掌不是鼓励“暴力体罚”,而是要说为人父母不要忘记自己对孩子要行使的正确教导方式。

当然,刘姥姥这一巴掌打的是王板儿,实际也是辖着一点怨气的。毕竟她嘴里说着不介意,可之前饭桌上被王熙凤和鸳鸯那般折腾,怎么可能一点不介意。她这么为了女婿一家牺牲颜面卑躬屈膝的在贾府“丢人”,王板儿还不听她的话胡闹,不免激起刘姥姥心中气愤。而关键不是她打那一下,而是随后骂的那句:“下作黄子,没干没净的乱闹。倒叫你进来瞧瞧,就上脸了。”这话既是说王板儿,何尝不也是她自己的写照。


但不管如何,王板儿当众被姥姥打这一巴掌,肯定日后不会再在这种公开场合闹腾不住。他被打哭了,既是疼,也是羞,更是突如其来的害怕,这三点加一起可是他改掉坏毛病,记忆一辈子的宝贵教训。

有人可能会说,小孩子被这样打会不会伤了自尊?我要说小时候和弟弟,被父母用棍子和鞋底子追着跑了两条街,也没觉得长大后损失了多少颜面。反而母慈子孝,兄友弟恭,亲近的狠。如果孩子那样脆弱,只能说父母从一开始的教育,应该就有点问题。您说呢?

最后,还是要求生欲一下,本人不鼓励暴力和家暴。教育孩子还是要掌握方法。谨记。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10-31 16:59・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3 21:27:4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为什么用梦作名?为什么是昨夜朱楼梦?刘姥姥平了谁的庙?

长安昭阳王
IP属地: 台湾
2
2024.08.19 12:11:31
字数 2,148
阅读 97
【 红楼日月:连载36】
(接上文,红楼梦中的关键字)

3.5 设身处地
我们以袁崇焕为例,如果有人在袁崇焕被凌迟时抢到一块肉吃了,然后写了个有关袁崇焕的戏剧,那么在此作品里,袁崇焕一定是个卖国奸贼,而不是我们现在客观认识的民族英雄。因为这是皇帝钦定的案子,证据确凿,还能错吗?

看看曹操,在哪个戏里出来都是白脸奸贼。我们仰慕的王安石,在戏里出场也是白脸。为什么?因为他变法,动了别人的奶酪,而这些人恰恰是掌控话语权的人群。所以黑白颠倒在历史上、文化界是常有的事,包括孔子概莫能外,一会儿是“圣人”,一会儿是“孔老二”。

比如明末清初的黑白是非。东林党人一贯义正辞严,即便亡国在即尚慷慨陈词,却是投靠满清最多的人群。还不如李自成、张献忠那帮流贼,李自成余部李过等人、张献忠余部李定国等人都与南明朝廷联合,虽然腐败、内讧等问题很多,但仍保中华衣冠、抗异族入侵。李定国更是两蹶清王,天下震动,宁死不降,义垂千古,至今仍被云南各族人民奉为神祇,膜拜不已。云南人最崇拜的,除了诸葛武侯,便是李定国,是崇拜其忠义、其气节!对满口仁义的东林党人来说,真是莫大的讽刺。但东林党、复社在明末清初很有话语权。

满清入关统一中国的历史故事,如果让范文程、洪承畴写,那很可能写成圣君入主;如果是《红楼梦》的作者写,那自然写成是鬼子侵华——“鬼脸清”嘛,妙玉说的“鬼脸青”。还有傻大舅骂娈童:“你们这起鬼子!”39回末,宝玉让茗烟去找“茗玉”的庙,茗烟找了一日,没找到,回来说,“东北上田埂子上才有一个破庙”,庙里是个“青脸红发的瘟神”。茗玉是明玉,庙是朝廷,“可惜这茗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明显是可惜崇祯朝廷,十七年而亡。茗玉的庙已经找不到了,被刘姥姥他们村庄上的人平了庙:明朝廷已经不存在了,被李自成带村庄上的人平了。而东北、破庙、青脸、瘟神,是哪个朝廷还不清楚吗?瘟神即五瘟使者,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五鬼”。红楼作者明显刻意丑化满清朝廷。

书中写明朝廷,“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写满清朝廷,就是“东北上田埂子上一个破庙”,“那里有什么女孩儿?竟是一位青脸红发的瘟神”!还有宝玉说的“耶律雄奴”,“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跳梁猖獗之小丑”。红楼作者的立场,还不明白吗?

在读一个作品时,既要设身处地到作者的环境中,还要找对作者的立场,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而不是站在历史正确的角度去理解。比如五行,我自己信不信五行没关系,作者既然用了五行,我就要去了解五行,分析作者怎样用五行来表达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尽量站在作者的位置,争取用作者的立场来看待金木、水火。读者需要判断的脑子和独立的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在《红楼梦》中,满清是圣君还是鬼子,应设身处地到十七、十八世纪,两边判断,两边理解,不要先入为主,采取空杯心态。根据找到的线索、证据,给两边分别逐渐加砝码,看天平向哪边倾斜,找对作者的立场。而且这个立场应是前后一贯、首尾呼应的,这个立场不一定与官方一致,也不一定都与史料相符,也不一定现在看来“历史正确”。

3.6 红楼梦的写作方式
卓别林的电影《大兵日记》,看起来很欢乐。在水里睡觉,拉住战友的脚按摩,还惊恐于脚没感觉,树桩造型差点让敌人当柴劈了。孤胆英雄活捉十几个敌人趾高气扬地押解回来,长官问:“你一个人是怎么做到的?”然后……然后默片屏幕上打出一句气冲牛斗的台词:“我包围他们!”但在笑破肚皮的过程中,也不禁感觉有些荒诞吧?用子弹点香烟、开酒瓶,还有美女助阵,这还是残酷的世界大战吗?当片尾卓别林被大兵从床上拎起来的时候,观众才恍然大悟:哦,这家伙做美梦呢。既然是梦,那情节再荒诞些也能理解了。

《红楼梦》用的也是这种“梦”的手法。说反了,应该说,卓别林也用了二百年前的《红楼梦》这种“梦”的手法。人类世界是相通的,大师级的杰作来源于相似的灵感,无论中西,不足为奇。



《红楼梦》


用“梦”这种手法有个非常高明之处:梦境不受时空限制。

也就是说,时间错乱,空间东拉西扯,在梦境中都是常态。

《红楼梦》书名也明说了是“梦”。时间、地点可随意穿越,才能集天南地北、前后百年的人物于一府,在他们之间发生各样故事,正面情节才能展开。在正面故事中,时空、人物、事件并未出现穿越,还是按照传统的时间、事件线性发展。时间、地点的穿越,是在反面故事中。反面故事不是按时间先后线性发展,而是随人物、随正面情节很灵活地裁剪,不受时间限制。

比如黛玉葬花到宝玉挨打,正面是五月初一前后的事儿。在反面却是不同年份的多个事件此起彼伏地出现,而且无前后之序,其中就包括了四月二十六扬州屠城,和崇祯朝的洪承畴降清等事件。

《红楼梦》是:时空穿越,忽前忽后。蔡校长说第一回的“三月大火”是甲申之难,不愧是高人,目光如炬!但不能得到“自明亡始”的结论。此“三月大火”,是第一次总预演,不是序幕。后面还有万历甚至嘉靖朝代的事件。有人看到第九回的“顽童闹学堂”是萨尔浒之战,也不能认定其后是讲万历末年之后的故事。

甄士隐在梦中见到茫茫大士、渺渺真人、通灵宝玉,我们毫不怀疑这事儿是否发生过。反倒认为,这是作者在特意交待宝玉投胎,这才是梦嘛。所以要拨开表面迷雾,分析红楼作者留给我们线索之间的内在联系。



未完,连载【红楼日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3 22: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妙玉为什么位于十二钗正册?刘姥姥的成窑杯:揭露谜底李自成

长安昭阳王
IP属地: 台湾
0.247
2024.08.01 12:02:51
字数 1,936
阅读 66
【 红楼日月:连载18】
(接上文,湘云身份揭秘)

2.2 妙玉是定王
妙玉这个角色,有个显著问题:在书中连个配角都算不上,笔墨极少,总共只有两次出场,却位于金陵十二钗正册,且位次十分靠前,紧随湘云之后,甚至排在贾府小姐迎春之前。跟元春也没有可比性,元春虽只出场一次,但地位显赫,因此不惜建个大观园。而妙玉表面看起来只是个边缘角色,为大观园中佛事添香而已,角色可有可无。李纨因情况特殊姑且不论,但王熙凤绝对是《红楼梦》中不可或缺的主角儿之一,位次却要排在妙玉之后。那我们就从仅有的两次出场,来看看妙玉这个崇祯嫡子,定王。



妙玉:位于十二钗正册
2.2.1 栊翠庵品茶
妙玉第一次出场,已到了41回,是贾母带刘姥姥游大观园时,从缀锦阁刚吃完饭出来散散,就蹓跶到栊翠庵的山坡下了。

到栊翠庵,不为拜佛,只为吃茶,有些奇怪:“当下贾母等吃过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书中明确写是吃过茶才来的。

有些版本是“当下贾母等吃毕”,这样的版本就看不出问题了。还是应忠于原著,让读者尽量看到原貌。

2.2.1.1 刘姥姥这个李自成
宝玉留神看他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泥金小盖钟,奉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

此处写“宝玉留神看”,是提醒读者留神看。读《红楼梦》时,这种作者敲黑板的话,一定要注意。

茶盘:亲自。以贾母级别,亲自是废话,不亲自礼数就不对了。没有“亲自”二字完全不影响整句话理解,所以“亲自”二字不自然,明显是强嵌入的废话。

茶杯:成窑。后面又三次重复强调此“成窑”茶杯。

茶:老君眉。老子姓李。

六安茶:乱明。六lu安an:乱;茶:茗,明。

留神看,“李自成”连名带姓都出来了,而且贾母、妙玉都指出:李自成乱明。

从其后妙玉拿出很奇特的古董茶具[分瓜] 瓟斝、杏犀[喬皿],也能看出,妙玉的茶具明显有所指,不是仅仅写喝茶而已。



妙玉奉茶
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尝:这不是待客之道,贾母能犯这种低级错误吗?前文有吃剩的东西给丫嬛,哪有给客人的道理!请客人尝,也不能给自己吃剩的,应另拿新的。所以作者用意很明显:这个“李自成”,就是给刘姥姥的。这里吃的不是茶,也不是茶道、茶文化,吃的是谜语。贾母、妙玉都心知肚明,宝玉也看出来了,所以直到刘姥姥临别,都没忘记:把这个成窑盅子送给刘姥姥带走。

妙玉丝毫不掩饰对刘姥姥的厌恶,也表明了这个角色所站的立场,是朱明阵营。

在进栊翠庵前,刘姥姥说:“那笼子里黑老鸹子怎么又长出凤头来,也会说话呢?”一个“也”字,把正“说话”的刘姥姥和黑老鸹子等同起来了。笼、凤,是作者讽刺李自成这个“黑老鸹子”称帝。

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府,书上用的“头悬目眩”四字,现在就一下明白了:李自成破京城,导致崇祯“头悬”,没用错字。

这次刘姥姥进荣府,所说故事、所行之事都与李自成相符。比如:

刘姥姥说“天天都是在那地头子上作歇马凉亭”:农民军,所以说“在那地头子上”;李自成本为驿卒,用“歇马凉亭”就不奇怪了。

刘姥姥才说抽柴,马棚就着火了。谁放的火?马放的火!李自成属马,马棚里站个马是“闖”字。李自成到北京,放了两次火:攻陷昌平后,放火焚烧十二陵享殿;离京时又放火烧了皇宫。

刘姥姥说的第二个故事,一个老奶奶原本该绝后,因吃斋念佛,菩萨给了个孙子。李自成确实绝后。

宝玉问茗玉的事,刘姥姥说要打了塑像、平了庙。茗玉是明玉,表示明朝皇权。李自成打了明朝皇权,平了朱明朝廷。

现在就丝毫不难理解:刘姥姥喝了酒、拉完屎,在大观园那么多能睡觉的地方,偏偏选择了睡宝玉的床!从大观园东北角那么远,一路走过来,别的房子一概不进,却进了怡红院,从正面读就是不应该的巧合。看到“扁豆架子”就应该知道走错路了,为什么还要进去?进去要干什么?睡宝玉的床吗?即便进到怡红院里,有那么多可以睡的地方,而且宝玉的卧室在最里面,门上还有一个开合机括。刘姥姥硬是全部通过,一个丫头、婆子都没拦截,不可思议地找到宝玉的床,扎手舞脚地睡在床上,鼾齁如雷,酒屁臭气满屋。这样的用词,反映了作者对农民军的态度,描写李自成在京城的表现。书中通过这样一个“不可能的任务”,让刘姥姥睡宝玉的床,表示染指皇权,李自成在北京称帝。

不是说跟宝玉云雨、谈情说爱表示染指皇权、称帝吗?如果刘姥姥跟宝玉云雨,或者谈情说爱,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书后面就没人看了。既然刘姥姥睡宝玉不合适,那就睡宝玉的床。汉字真是博大精深呐,睡床、睡人都能用一个字。

所以黛玉说刘姥姥是“母蝗虫”,蝗虫是什么?灾!

站在作者明朝遗民的角度,把李自成这样一个罪魁贼首,却在正面故事中写成一个淳朴善良、让人同情的老农妇。可见作者笔力之深,正面故事和反面故事反差之大,所以读时不应受正面故事干扰。

未完,连载【红楼日月】
(点击正文前的头像或账号名,进入连载目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04:44 , Processed in 1.16081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