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8日),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
韩琦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历任将作监丞、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职。曾奉命救济四川饥民。宋夏战争爆发后,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颇有声望,人称“韩范”。之后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韩琦为相十载、辅佐三朝,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他忠于职守,勤政爱民。欧阳修赞其“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
熙宁八年(1075年),韩琦去世,年六十八。宋神宗为他御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并准其配享宋英宗庙庭。宋徽宗时追封魏郡王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咸丰初年,配享孔庙。
韩琦有《安阳集》五十卷。《全宋词》录其词四首。
史料记载,韩琦家聚书万余卷,皆经其点校,丹黄粲然,列屋而藏,在安阳故里筑“万籍堂”藏书楼,与欧阳修“六一堂”、司马光“读书堂”均为大臣中藏书最多者之一。其后代韩忠彦、韩侂胄均能藏书。
韩琦的著作有《二府忠论》5卷、《谏垣存稿》3卷、《陕西奏议》50卷、《河北奏议》30卷、《杂奏议》30卷、《安阳集》50卷及《家传集》等。他一生写了大量诗文,大多收入《安阳集》行世。
史料记载
《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
《宋史·卷三百一十二·列传第七十一》
《史传三编·卷三十·名臣传二十二》[1]
北宋庆历五年,时任扬州太守的韩琦发现自己家后院的"金带围"开了花,便邀请同在扬州的王安石、王珪前来赏花。
"金带围"是一种芍药,素来有名,传说中只要开花,城中便要出宰相,而韩琦院中的花开了四朵,朵朵大红花瓣围绕金黄花蕊,极尽富贵之相。
因开花四朵,韩琦便想着再邀请一人,碰巧其人身体不适,转而请当时路过扬州的陈升之参加,其与王安石、王珪同在大理寺供职,便也相熟。
换盏赏花之间,韩琦兴致一起,便摘下四朵花,在每人头上插了一朵,也许是命运使然,在余后的三十年里,这四人都在不同的机缘巧合之下登堂为相。便成了著名的"四相簪花"
在这四相中,我们最为熟知的是王安石,但今天笔者却想聊聊韩琦,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韩琦确是历经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仍能尽显其能,有人说:宋时四杰者曰韩、范、富、欧阳,而韩冠其守。韩琦到底有怎样传奇的一生。
韩琦其人: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
作为北宋中期政治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韩琦的一生大起大落,可谓曲折,能在百年之后得一句大相公,实为英杰。欧阳修称其:"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
谏官本色、不惧权威;劝谏帝王、痛斥中书
韩琦为国忧民最早体现在其出任谏官时,当宋仁宗沉迷后宫,略耽朝政,他劝谏皇帝:"选其无用之人放令出外,以消阴盛之变。"一方面是让皇帝忠于朝政,另一方面也给了宫中众多宫女一条生路,为皇帝博了美名。
而当仁宗耽于礼乐玩乐,韩琦当下便看到了其中的弊端,劝诫皇帝不可浮于表面,纵然礼乐为皇家之仪,可彰显皇家风范,但也不可失了分寸,西北边防未平,还需多忧心。
若说这些对于谏官来讲都是分内之事,那么一朝罢免朝中四位老臣,与大势力为敌,就不可不赞一声敢作敢为、大公无私了。
他上书弹劾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痛陈其过,说宰相老病、参知政事无能,在其位不能谋其政。王随虽为宰相,不但不忧国民、做实事,反而信奉巫神之道,称病不上朝;陈尧佐以权谋私,以官位养老;韩亿以权谋私,为其子升换官职;而石中立不适合政治,只能做文书一类工作。四人皆德不配位,
为此事,韩琦连上四次梳陈,一时之间,朝野震荡,百官皆敬佩其勇气,为国为民与权力中枢为敌,是多大的勇气,最终,仁宗无奈,一朝罢免四人。
韩琦的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对谏官产生了影响,朝中谏官不再畏首畏尾,而是能够真正站在国家百姓的角度上,针砭时弊、痛陈朝中错漏。而对于韩琦个人来讲,这更是其从"俗吏"到"帅臣"的一场转变。
从他的种种做法来看,韩琦从来都是以家国为先,而非谋一己私利,他虽不同意王安石变法,但仅仅是在讨论阶段陈述自己的观点,在实际推行中并没有横加阻拦,可见,韩琦乃真丈夫也。
从个人来看,韩琦也确是个刚正不阿的真君子,他正衣冠,注重外表,与王安石同朝为官时,曾因王安石不拘小节而颇有微词,认为其彻夜玩乐,不重外表,实际上王安石是彻夜读书导致来不及洗漱上朝。但即便如此,王安石对韩琦其人仍十分敬佩。在对夏战争中,范仲淹与韩琦也曾政见不合、当面争吵,但过后仍能精诚合作,不以私利而对公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