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锦瑟李商隐心有灵犀一点通罗隐/范成大/曹唐&温庭筠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7-23 15: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兴[bǐ xīng]
播报
编辑
讨论8
上传视频
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
【秒懂百科】一分钟了解比兴
00:46
语文修辞中“比兴”的含义
01:03
收藏
1641
99
比兴,读音为bǐ xīng [2],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中文名比兴
拼    音bǐ xīng [1-2]
最初起源《诗经》
学术定义创作修辞方法、思维形式
代表诗人苏轼、辛弃疾等
代表作品谒金门·风乍起、水龙吟·春恨
目录
1基本内容
▪词语释义
▪学术定义
2代表作品
3起源发展
4诗作意义
5手法运用
▪诗经起源
▪宋词发展
▪古今名家
基本内容
播报
编辑
词语释义
(1)《诗》六义中“比”和“兴”的并称。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比兴”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传统的两种表现手法。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比兴》:“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辨骚》:“虬龙以喻君子,云蜺以譬谗邪,比兴之义也。”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昔文章既作,比兴由生。鸟兽以媲贤愚,草木以方男女。诗人骚客,言之备矣。”
唐 刘知几 《杂说上》:“然自古设比兴,而以草木方人者,皆取其善恶、薰莸、荣枯、贞脆而已。”参阅《诗大序》、 宋 朱熹 《诗集传》。
(2)指创作诗歌。
宋 王安石 《甘露歌》词:“尽日含毫难比兴,都无色可并。”
清 顾炎武 《与人书》:“起八代之衰,而树千秋之业,非明公其谁与归!当不仅流连比兴,传播艺林,为斯文之盛事矣。” [2]
学术定义
“比”、“兴”既是创作修辞方法,也是思维形式。“比”具有更多的文学因素,是借外物以明人事,具有更多的伦理功能。“兴”具有更多的艺术因素而超越了出伦理的范畴,它直接连接了万物与人类自我,而在自我与自然之间,也存在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观照。 [3]
代表作品
播报
编辑
1、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2、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3、李璟《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4]
4、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5]《汉宫春·立春日》 [6]
5、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7]《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8]
6、贺铸《踏莎行·芳心苦》 [9]
7、陆游《卜算子·咏梅》 [10]
8、姜夔《暗香·旧时月色》 [11]《疏影·苔枝缀玉》 [12]
9、陈亮《水龙吟·春恨》 [13]
10、《庭中有奇树》 [14]
起源发展
播报
编辑
比兴二种文学手法,比之易学,兴之难懂。诗经有六种手法,含比兴.毛公述传,却独标兴体.兴是诗人必须透悟的文学手法。不悟兴,就无法欣赏美。真正的诗之美在于兴,真正的诗之义在于兴,不悟兴,如同看山而不登山,登山而不望远。个中滋味,观者自悦.
兴者,起也。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 兴刚环譬以托讽. 观夫兴之托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 取类也大。 而三闾忠烈; 依《诗》制《骚》,讽兼“比”、“兴”。 故兴义销亡; 于是赋颂先鸣,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所以文谢于周人也。
刘勰比兴篇论比极重,论兴极轻. 可见兴之难论,难用. 经类用兴的手法,排第一的应首推易经. 立象以尽意. 这就是兴的手法. 兴之难还不在于作者,而在于读者. 古人论兴都是从作者的角度去论兴,这是片面的. 兴应首先从读者的角度去论,再回到作者的角度如何去写.才能窥豹一斑,而知全身. 易之难懂,不明兴是一个大原因. 兴含比体,比无兴博,兴含附理,比无兴宏.深远兴之广,清浅比之限.
读者了解兴,这是一个二次构思的问题,作者用兴,所兴的部份就不在文字之中能寻迹了.必须让读者自已构思,深究出来. 兴之往,在于读者能不能到达作者的思地或境界. 所以兴起时,作者只能等知音而来,如同论语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能不能理解兴就是知音的事了,作者写出,只待知音. 理解的深度还得看读者的水平. 我之思界,无门而拒,由来如人,知者驰骋,蒙者难入.这就是解兴之难.虽无门槛,但门槛高耸.知兴之难后,高明的读者还可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超越作者思界,而破突到更大思界里去.
例: 《乾》: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作者用了大量的兴,所言却深奥无穷,看不看得懂就是读者的事. 四德放在一起,兴起了什么? 四德是龙质,生为人杰,兴起的是精英文化,领导文化的必有品质.如同太阳,太阳也是有四德的,阳光让万物生长;让美好的东西得以一同相处汇聚;阳光普照,物得光利而和谐;成万物而不息. 初九:潜龙,勿用. 兴起:首先你得是龙,有四德之人,再是潜,就是守得住寂寞,勿用,就兴起了出处的问题. 古人讲出处,就是拿什么上位. 今人上位,手段多多,反比就明什么是勿用. 时不到,机不到,上位的方法不合道义,都不能用. 这二字勿用,配合潜龙,四德.就知这二字里,包含的深意,作者思界,不是潜龙,勿用四字所达.非得读者二次构思,进入作者思地. 就思地发挥而知其意.其意可用,返来指导人生.这就是兴的文学手法,文学价值.
例: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首诗也是用了兴的手法。古时,社会中的女子到了一定年龄就要去学校,女子学校只能是女子汇集在一起,一般都在河边或小岛上,这样便于合围,让外人不入或不能登岛。情在一方,人各两边。这就是:“所谓佳人,在水一方”的时代背景。这时脑里就有一幅画:一群妙龄女子在水草丰茂的水畔劳动、学习、洗衣,她们健康、活泼、可爱,跳舞歌唱,多么动人心弦。这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所兴的思地,指的是一群如鸟儿一样的美丽少女,在河中的小岛上,那么和谐快乐地学习、生活。歌声如鸣,慧美而与自然融为一体。所以才有后句的赋,就是直白的表达情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荇菜茎细长柔软而多分枝,匍匐生长,节上生根,漂浮于水面或生于泥土中。叶片形睡莲,小巧别致,鲜黄色花朵挺出水面,花多且花期长。荇菜农历三月返青,正是春光美时,错落有致的荇菜随水而左右流动,活泼生动。那诗之兴,就是在春光中,那活泼调皮的少女呀,青衣黄裳,左躲右闪,就是不肯正视我,可我很喜欢。她戏水河畔,歌声飘扬,打动我心,晚上都无法入睡,就是想她了。那种思念呀,睡着了梦里还是她,身心都在一种甜密之中。荇菜兴起的是少女之美,“左右采之”,兴起君子和淑女成为好朋友。“采之”就是得到,兴起君子与淑女终于相知,因相知才有后句“琴瑟友之”。读者解兴是可以前文后语一同解兴,不受文字顺序的局限而解兴。所以作者的兴只是思地,读者进入思地,可以把整篇通读后,再来解一处之文。“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也是兴起的君子与淑女的和鸣。可爱的少女呀,我以你如琴瑟和鸣一样相亲,知音弦和,我们的爱情此时如同和弦相融的友谊一样,相融相交。关雎乐而不淫,就这种情爱是纯洁的,友之,乐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更温柔地采摘荇菜,兴起的我和那可爱的少女,感情温柔而缠绵。“钟鼓乐之”,兴起的是温柔缠绵里的热恋。这里兴起的思界里一定要品出递进的意思,从琴瑟过渡到钟鼓,从和弦到金革之鸣。钟声、鼓声是悠扬与激情澎湃的节奏,这就兴起了,少女和君子的感情不再是单相思而是相知,再从相知到缠绵热烈的爱恋。整诗比兴,风赋,递进从景到人,情感从寤寐暗恋到和弦友谊,再到金革热恋。乐而不淫,忧而不伤。
兴之思界,作者神造;读者悟入,两悦无字。
诗作意义
播报
编辑
谈到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除了特别措意于音律的和谐,做到“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的地步,也就是要使诗歌的语言艺术必得富有音乐性之外,它的表现形式,总不出乎赋、比、兴三种,而比、兴二者尤为重要。关于比兴的意义,刘勰既著有专篇(《文心雕龙》卷八《比兴》第三十六),又在《明诗》《辨骚》等篇中说到。 [15-16]”我国古代诗人,总是把“风”、“骚”作为学习的最高标准。张惠言在他的《词选》序上,首先就提到这一点。 [17]唐代,孔颖达解释“诗有六义”,并又引汉儒郑玄的话而加以引申,说明赋、比、兴都是作诗的手法,但“比显而兴隐”,所以运用的方式略有不同,要不外乎情景交融、意在言外。 [17-19]
用比兴来谈词,就是要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内蕴,也就是前人所谓要有“寄托”。 [20]”人们的感情波动,是由于外境的刺激而起,这也就是比兴手法在诗歌语言艺术上占着首要地位的基本原因。 [21]这“借景言情”的手法,正是古典诗词怎样运用语言艺术的关键所在,也就是比兴手法的基本精神。 [22]触景生情,就得很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把“没要紧语”转化为“极要紧语”,而使作者内蕴的深厚情感,成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弦外之音。例如,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李璟《摊破浣溪沙》、辛弃疾《摸鱼儿》等。 [23]
手法运用
播报
编辑
诗经起源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氓》)
在这里,既有“比”,也有“兴”。比单纯的“兴”或“比”更富于艺术魅力。诗人以桑叶来比喻弃妇由青春焕发到芳华己逝的转变。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不仅暗示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衰老,而且象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爱情由盛而衰。由鸠食桑葚引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孔雀东南飞》)
在这里,诗人以孔雀向南飞去却不愿失偶分离来象征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恩爱依恋。既有“比”,也有“兴”,为全诗定下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情调。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短歌行》)
这三处,单用“比”,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怀宽广,接纳人才越多越好。
宋词发展
比兴手法,总不外乎情和景,外景和内心的恰相融会,或后先激射,或神光离合,要以言近旨远、含蕴无尽为最富于感染力。即以苏轼、辛弃疾一派而论,运用这比兴手法以表达他那“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的,亦几乎触目皆是。北宋词人贺铸,有一部分作品是接近苏轼而下开辛弃疾的豪迈之风的。他尝说学诗于前辈,有了八句心得,是:“平澹不流于浅俗,奇古不邻于怪癖,题诗不窘于物象,叙事不病于声律,比兴深者通物理,用事工者如己出,格见于成篇浑然不可镌,气出于言外浩然不可屈。”(《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王直方诗话》)这里面最主要的要算第五和第八两句。一个诗词作者,如果不能巧妙地掌握比兴手法而又有“浩然不可屈”之气,是不会有很大成就的。和贺铸用同一手法,借物喻人,以自抒其身世之感的,还有陆游。《卜算子·咏梅》中,上片借梅花的冷落凄凉,以发抒忠贞之士不特横遭遗弃,兼受摧残的悲愤歆下片表明个人无意争权夺利,只有长保高洁,也就是屈原《离骚》所唯“宁溘死而流亡兮,予不忍为此态也”的意思。“比显而兴隐”,这是较易看得出来的。至于姜夔,在《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中,他所刻意描绘的是虚拟的“梅魂”,又托意湘妃,以寓个人漂泊无归的无穷悲慨。和辛弃疾同时而自诩他的词为“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的陈亮,有的作品也是运用比兴手法来写的。在《水龙吟·春恨》中,这表面所描画的,也只是一些惜别伤春的“没要紧语”,而刘熙载却拈出“恨芳菲世界”以下十五字,以为“言近旨远,直有宗留守(泽)大呼渡河之意。”(《艺概》卷四《词曲概》) [24]
古今名家
孔颖达对比兴的阐释,从儒家经学美刺、教化的樊篱中超脱出来,赋予其文学观念、美学观念,并且在中国诗学史、美学史上第一次提出"兴象"的文艺美学概念,对后世的诗歌创作、诗歌理论、艺术思维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表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方式和艺术表现方法。 [25]
鲁迅的杂文艺术具有独特的个性:散文诗体是其杂文体式系统的核心,比兴、象征是其基本的艺术运思与表现方式;文体上杂糅综合,设言造语上则富于曲折与奇智。鲁迅自己有对于杂文文体的命名,当强调精神的自由不羁、对现实人生的即刻反应、体式文字的不拘一格时,他兼用杂感和杂文的提法。随感而发的“感”,不拘一格的“杂”,全以抒发自我、干预社会为满足,他全然不在意篇幅的短长,文学体裁的正宗与否,鲁迅杂文文体首要的特质正在于此。 [26]
从先秦至唐,诗思方式经历了从类比联想渐次向刹那直观演变的过程。比兴为古代诗歌创作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是类比联想思维的产物。然而古代艺术水平最高的诗歌却并不以比兴见长。汉代以来,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体现了自然的变迁对诗思重大的感发作用。魏晋以后,在“声色大开”的背景下,“物感”的经验引导了感知优先于抒情的诗学倾向。田园诗和山水诗的出现即是证据。玄学和佛教转变了古人的时间意识,时间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标志,而是空。空的时间意识为以静观动的刹那直观提供了基础。比兴不再必须。王维的山水诗以空观色,山水在刹那直观之下,成为纯粹现象。 [27]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7-23 15:55: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云霓
更新时间:2023-12-14 09:36:55
yún ní
ㄧㄨㄣˊ ㄋㄧˊ
目录
1、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亦作“ 云蜺 ”。1.虹。《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赵岐 注:“霓,虹也,雨则虹见,故大旱而思见之。” 孙奭 疏:“云霓,虹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若夫 臧洪 歃辞,气截云蜺; 刘琨 铁誓,精贯霏霜。” 宋 苏轼 《天地社稷宗庙神庙等处祈雨祝文》:“引领云霓之望,援手沟壑之餘。” 郭沫若 《水平线下·到宜兴去》:“足足等了一个钟头的光景,而我们如大旱之望云霓一样,所等候着的兵车却始终没有开来。”
(2).借指高空。 唐 柴夔 《望九华山》诗:“ 九华 如劒插云霓,青靄连空望欲迷。”
(3).恶气。比喻巧言令色,谗谄蔽明的人。《楚辞·离骚》:“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王逸 注:“云霓,恶气。以喻佞人。”《宋书·乐志四》:“云霓既已闢,清和未几间。” 唐 李白 《陈情赠友人》诗:“飘风吹云霓,蔽目不得语。”
(4).指画有彩虹的旗帜。《文选·屈原<离骚>》:“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鸞之啾啾。” 李周翰 注:“云霓,虹也。画之於旌旗。” 唐 欧阳詹 《曲江池记》:“砰輷沸渭,神仙奏均天於 赤水 ;黤蔼敷俞,天人曳云霓於 玄都 。” 元 虞集 《步虚词》之四:“日月作环珮,云霓为斾旌。”
(5).喻桥梁。 唐 李绅 《禹庙》诗:“山拥翠屏朝玉帛,穴通金闕架云霓。”

成语(Idiom):云霓

发音(Pronunciation):yún ní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形容云彩缭绕、绚丽多彩的景象。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云霓是由“云”和“霓”两个词组成的成语,指的是云彩中出现的七色弧形光带,也形容云彩缭绕、绚丽多彩的景象。云霓的出现常常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给人以美丽、神秘的体验。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云霓这个成语常常用于形容自然景色的美丽和奇特,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物的美丽和出众。在文学作品、诗歌、散文中,云霓经常被用来描绘大自然的美景,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云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诗经·小雅·车舝》中的一句诗:“云霓之朝兮,纷纷扬扬。”这句诗描绘了云彩缭绕、绚丽多彩的景象,后来成为了成语“云霓”。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云霓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山间的云霓绚丽多彩,美不胜收。

2. 她的笑容如云霓一般美丽动人。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过联想的方式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幅美丽的云霓图景,将云彩缭绕、七色弧形光带的景象与云霓这个成语联系起来,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进一步了解与云霓相关的自然现象,如彩虹、霞光等。同时,还可以学习其他形容景色美丽的成语,如“烟云迷离”、“瑰丽多彩”等。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山上的云霓像彩虹一样美丽。

2. 初中生:夕阳下,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美丽的云霓。

3. 高中生:在秋天的早晨,大地上弥漫着一片云霓的光辉。

4. 大学生:这幅画中的云霓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7-23 16: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锦瑟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金玉良缘+金蟾啮锁+宝蟾金锁】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718&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金蟾啮锁是什么意思
xhrfln2013.07.16浏览1007次人文社科分享举报
1个回答
zhujiangyyy
2013.07.16
满意答案
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①。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②。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③。

[注释]
①金蟾:指蛙形的香炉。啮锁:咬着香炉上的锁扣。玉虎:吊水用的辘轳,用玉虎装饰。以金蟾能烧香、玉虎能汲水反衬自己苦于相思却找不到机会与情人相会。
②贾氏窥帘:晋韩寿貌美,侍中贾充召为僚属,贾充的女儿在帘后窥见韩寿,很是喜爱。贾充知后,便将女儿嫁给韩寿。韩掾:即韩寿。宓(mì)妃留枕:相传宓妃是伏羲氏之女,溺于洛水,号为洛神。这里指甄氏。曹植离京回封国途中。宿于洛水边,梦见甄氏来相会遂作《洛神赋》。魏王:指曹植。
③春心:相思之情。

【金蟾句的解释】
(1)“金蟾”句中的熏炉,在古代多用于夜间。所以文中写熏炉烧香时,夜晚环境大大多于白天。六朝以后的诗词,又多用烧香表女性闺房、宫苑。这句写“烧香”含有时间意义,象征事情发生在夜晚;

(2)南朝·齐乐府中有一首民歌叫《杨叛儿》,诗中有“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一个女孩在唱:我就做那香,你就是那烧香的炉。以后“烧香”就成了一种男女欢会的比喻。这在李白、李贺诗中也可见到。所以“金蟾”句除了象征夜晚以外,还寓有男女欢爱的一种联想;

(3)“金蟾”咬住那锁纽,“啮锁”在形状在心理上能给人造成封闭、严密之感。另外李商隐还常用“锁”、“香”之词表达女性被深闭幽宅之中。所以,“金蟾”句会让人联想到秘密、隐闭、深邃、艰难等多重相关、相近的意思,进而会联想到欢会的隐密。综上三层之意,“金蟾”句可视为情人在夜间幽会之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7-30 09:2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商隐《残花》一诗 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无日不生尘 是什么意思? 这句和红楼梦中薛宝钗有关系么?
myresellerhost2021.08.31浏览22次其他分享举报
1个回答
pysoo
2021.09.03
满意答案
李商隐《残花》一诗,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无日不生尘。

意思是如果只是闭关烦劳独自做着一帘幽梦,玉钗什么日子能不生尘埃呢。

宝钗无日不生尘,这诗句层经出现在红楼梦中,和薛宝钗关系至关紧要,可谓是宝钗婚后孤独终老生活的真实写照。

宝钗虽然最终嫁给宝玉为妻,可在宝玉心目中,林黛玉才是真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7-30 09:3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意思? 这句和红楼梦中薛宝钗有关系么?
gjikdefrg浏览686次文学分享举报
1个回答
yy_ddd
推荐于 2017.11.24
满意答案
   “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无日不生尘”是什么意思?这句和《红楼梦》中薛宝钗有关系吗?
“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无日不生尘”这句话出自唐·李商隐的《残花》,这样看来唐朝的诗人是不可能预料到清朝的小说的,所以这句话和《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没有关系。

《残花》原诗引用如下:

残花

唐代:李商隐

残花啼露莫留春,尖发谁非怨别人。
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

作者简介: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唯拍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饥山扒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烂昌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7-30 09: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锦瑟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无可奈何天!}】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4718&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宝钗无日不生尘,原来红楼梦薛宝钗的命运竟藏在这首诗里!
初衣胜雪
2019-03-13 09:40
“残花啼露莫留春,尖发谁非怨别人。但若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唐朝李商隐《残花》

诗文漫解:花在早上啼哭留不住春天。是因为开的太早,长得太美,这岂能怨别人。
这样的委屈,就像关在寂寞里无人得见,一个人做着幽梦,就像光彩的宝钗,没有哪一天不蒙着灰尘。

初衣解诗:在《红楼梦》第62回里,园里姊妹们,因为联诗射覆找出处,都在为句子找出典,香菱对湘云说:岑嘉州五言律现有一句说“此乡多宝玉”,怎么你倒忘了?后来又读李义山七言绝路,又有一句“宝钗无日不生尘”,我还笑说他两个名字都原来在唐诗上呢。
大家都知道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将每个女孩子的命运和性格,都精巧的掩在各种各样的诗词当中。一不留神就会错过去,但是转回头来看却发现,有无限的意趣和深沉。
李商隐这首诗写的是《残花》,一朵春天过了的花,曾经在最高的枝头等待春天,但是最美的春天没有眷顾它。就算是它在寂静的庭院里,开谢自守,也像宝钗一样,没有哪一天不被蒙尘。
这首诗是作者借花来自喻身世,自己无论挣扎与不挣扎,自己无论是在庭院里静静地开,还是爬上枝头,努力去争取,春风不来,好花开败,就像金玉掩埋在尘埃里。

但是红楼梦作者借香菱的随意一说,却点出了红楼梦重要女主人公薛宝钗的命运。
薛宝钗是怎样的命运呢?他父亲过早的去世,家道中落,有一个不成器的到处败坏钱财的哥哥,和一个孀居的母亲。她自己可以说是红楼梦里学识修养最高的女孩子。容貌像牡丹花一样的艳丽。这个女孩子唯一改变命运的途径,就是通过自己的美貌和学识,在婚配上博一记。
所以才有这上京选秀。对于许多官宦人家的子女来讲,是不愿意将自己的女儿送进宫廷的。但是薛宝钗别无选择,因为她只有这样一条窄窄的路,可能会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她具备了王妃的风范,也有着母子仪天下的稳重,但是为什么却落选了呢?
书里并没有说明。但是落选以后,小气的林黛玉多了一个竞争对手,拈酸吃醋,闹出了无尽的小小风波。
这首诗暗示了宝钗的命运,不是她心高气傲,是的确从她的姿色和才学上来讲,是配得上皇宫王府的华贵的。而且她的容貌连林黛玉都吃醋,可见这样的一朵花,开得太艳太早,也许还未得见君王面,已被杨妃遥侧目。落选是一种必然。只是可惜这样的女孩子,像宝钗蒙尘一样。没有办法显示她的雍容光彩。

李商隐这首诗,是来感叹自己的命运,无论挣扎与不挣扎,蒙尘都已经被注定。
而曹雪芹也巧用这首诗,虽然句子中改了一个字,但也他也实在是借香菱说出了这是义山(李商隐)的句子,来说明了宝钗一生都是被委屈的命运。自己所愿望的,去站往更高的地方,去绽放生命的华彩已然成为了不现实。曹雪芹对于这些没有安放在合适地方的女孩子,给予了深深的同情。
就算是薛宝钗嫁给了宝玉,也算是一种委屈和蒙尘。因为显然宝玉心里爱的不是像她这样的富贵牡丹。薛宝钗从选秀落选,就已经注定了蒙尘的命运。

那么回到李商隐的诗里来,李商隐还着重强调了一些什么呢?就是命运的强大。正是命运的强大,所以美好的东西,都不会有确定的归宿,而宝钗蒙尘,是一种现实,也是一种无奈。但是和李商隐一样。红楼梦里的薛宝钗,是在内心奋斗渴望过的。红楼梦里并没有太多明写薛宝钗的早熟,但是通读了几遍,你会发现薛宝钗小心翼翼的隐忍,压抑的自己的内心,只是希望有个更好的机会改变她的家庭和命运。
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曹雪芹用这首诗来比喻薛宝钗,是有着深层的用意的,因为薛宝钗的命运其实和李商隐也比较仿佛。都是背负着家族的命运,却又没有办法的委屈着。
“宝钗无日不生尘”,不但是红楼梦里薛宝钗的注脚,当然更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人生命运。
让我们重读这首看似香艳,确实系非常悲婉的小诗:“残花啼露莫留春,尖发谁非怨别人。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李商隐诗中的美与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8-1 19:26:09 | 显示全部楼层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无题二首·其一》
译文肉身虽无彩凤双翅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如同灵犀,感情息息相通。

注释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赏析“身无彩凤双飞翼”写怀想之切、相思之苦,“心有灵犀一点通”写相知之深,“身无”与“心有”,一外一内,一悲一喜,矛盾而奇妙地统一在一体,将那种深深相爱而又不能长相厮守的恋人的复杂微妙的心态刻画得细致入微。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背诵拼音赏析注释译文
原文
李商隐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虽没有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但你我内心却像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像随风飘转的蓬蒿。

注释
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送钩:也称藏钩。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分曹:分组。
射覆: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首联以曲折的笔墨写昨夜的欢聚。“昨夜星辰昨夜风”是时间:夜幕低垂,星光闪烁,凉风习习。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萦绕着宁静浪漫的温馨气息。句中两个“昨夜”自对,回环往复,语气舒缓,有回肠荡气之概。“画楼西畔桂堂东”是地点:精美画楼的西畔,桂木厅堂的东边。诗人甚至没有写出明确的地点,仅以周围的环境来烘托。在这样美妙的时刻、旖旎的环境中发生了什么故事,诗人只是独自在心中回味,我们则不由自主为诗中展示的风情打动了。

  颔联写今日的相思。诗人已与意中人分处两拨儿,“身无彩凤双飞翼”写怀想之切、相思之苦:恨自己身上没有五彩凤凰一样的双翅,可以飞到爱人身边。“心有灵犀一点通”写相知之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所谓“无题”诗,历来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应属于寓言,有人认为都是赋本事的。就李商隐的“无题”诗来看,似乎都是属于写艳情的,实有所指,只是不便说出而已。

赏析二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以曲折的笔墨写欢聚的时间和地点。首句写道:”昨夜星辰昨夜风.”意思是说,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这是写时间,也是写了环境。可以说,就是在星辰漫天的夜晚,突然有吹起了风。真可谓平静中的不平静。在艺术上,词人借助了反复(形成了句中对)手法,使“昨夜”反复出现,不但回环往复,强调了时间,而且语气舒缓,有回肠荡气之美。

  接着写道:“画楼西畔桂堂东。”“画楼”和“桂堂”: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往往借来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此代指富贵人家。意思是说,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这是讲的地点。可以说,诗人在此并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这首诗是《无题二首》中第一首,为七言律诗。诗人追忆昨夜参与的一次贵家后堂之宴,着重抒写两人明明相爱而受到重重阻隔不能如愿的怅惘之情。首联交待时间和地点,即昨夜身处星辰高挂的静谧幽深的夜空下;颔联抒写今夕对意中人的思念,表现了诗人对这段美好情缘的珍视和自信;颈联写送钩射覆酒暖灯红之乐,衬托出萧索孤独之情绪;尾联回忆今晨离席应差时的情景和感慨,自叹事业无成而身不由己。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bc94c92721b8.aspx
李商隐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604篇诗文 ► 860条名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8-12 09: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商隐《南朝》
2023-08-17可可诗词网-唐诗精品 https://www.kekeshici.com

李商隐《南朝》

李商隐

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

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

敌国军营漂木柿,前朝神庙锁烟煤。

满宫学士皆颜色,江令当年只费才。

这是一首咏史诗,写南朝兴亡变迁的历史教训。

“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玄武湖,在今南京市,南朝宋文帝时建成,后成为游览胜地。玉漏催,指时间流逝。鸡鸣埭,玄武湖北堤名。南朝齐武帝经常带宫嫔一早出游,到湖北堤时鸡才鸣叫,所以叫鸡鸣埭。埭(dai),堤坝。绣襦,锦绣短袄,这里借指宫嫔。皇帝携宫嫔在玄武湖尽情游玩,然后经过鸡鸣埭口回转宫中。这开首两句总括了宋、齐两代君主游乐无度、相继败亡的历史真实,将它们糅为一体,非常形象地表现出来。

二联两句,前一句用陈后主事,后一句用齐废帝事。南朝陈后主宠爱嫔妃张丽华等,写了《玉树后庭花》歌咏其美貌。其中有句云: “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琼,美玉,言人如玉般美丽。南朝齐废帝曾经用黄金制成莲花,贴放地上,让宠爱的潘妃在上面行走,说是“步步生莲花”。在这里,诗人用“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的句式将陈齐两朝典故绾合在一起,让人感到统治者的荒淫好色一代甚于一代,自然他们也一代接着一代灭亡了。

“敌国军营飘木柿,前朝神庙锁烟煤。”敌国,指北方的隋朝。木柿,从木头上削下的碎片。“敌国”一句指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建造战船准备伐陈的事,当时隋朝内部曾经议论到木屑碎片顺流而下将被陈国发觉的问题。前朝神庙,指陈皇室的宗庙。这里的前朝指陈后主以前的陈国几代皇帝。锁烟煤,是说烟尘覆盖,也就是说祖庙没有人打扫上祭。敌国已经积极备战,而陈后主却沉溺于酒色宴乐之中,连祭典祖庙的事都荒疏了。

“满宫学士皆颜色,江令当年只费才。”这两句进一步写陈朝事。颜色,指容貌美丽的女子。陈后主从宫女中选出有文学才能的女子,称为“女学士”,让她们与文臣一起参加宫廷宴会,饮酒赋诗,共同为乐。江令,指南朝文学家江总,他在陈朝时任尚书令(宰相)。江总不理政务,专门用文才为陈后主游宴助兴,正如诗中所说“只费才” (才,指文才)。活动在陈后主身边的就是这些于国无补、于民无益的文人“学士”,陈朝何能不灭。

这首诗的主题是痛斥荒淫误国,它串起了南朝的诸多史实。前半篇选取了不同朝代的典故,后半篇则集中笔墨于著名的亡国之君陈后主,有点有面,相辅相成。这首诗主要用叙述,不多加评论,可当诗人将那些荒淫误国的史实艺术地摆在一起时,诗人的爱憎、诗人的讽刺谴责就表露无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8-12 10: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沁园春
[ 清 ] 胡薇元
原文
疑病疑痴,小撇还来,将行又慵。奈沈沈夜柝,者番愁客,潇潇暮雨,几遍撩侬。

客少黄衫,人无力士,心有灵犀一点通。知何似,似令狐楼畔,杨素堂东。

悤悤梦也难逢。又岂料钗钿誓竟空。幸情丝未断,仙源可访,非惟我念,更有人同。

地老天荒,海枯石烂,共在情天浩淼中。渝歌里,有柔肠儿女,侠骨英雄。

作者介绍

胡薇元
胡薇元,字孝博,大兴籍浙江山阴人。举人,四川知县。有《天云楼诗》。
查看百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8-12 14: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李商隐的炫技之作,入选小学课本,不少老师却不知如何给学生讲解
2020-04-27 13:23
唐代诗坛,群星璀璨,李商隐显然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但却让不少人是又爱又恨。爱他,是因为他的诗确实够美。16首《无题》诗中,诞生了多少个千古名句,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到“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每一个都惊艳了千年时光。工整、凄美却又能朗朗上口,李商隐用一首首情诗,写出了爱情中的酸甜苦辣。



恨他,是因为他的诗太难懂了。为了追求骈文式的美感,李商隐用上了各种写作手法,引经据典、排比类比、借代隐喻,这让他的很多诗都很难懂,以至于到现在文史专家们都还在讨论《锦瑟》到底想表达什么。

难懂毕竟盖不住诗本身的光芒,也挡不住他的诗进入中、小学课本。《锦瑟》和一些无题诗进入课本,大家是可以接受的,毕竟虽然不好理解,这么美的诗不让孩子们接触有惜可惜。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理解,基本上李商隐的诗也被安排在中学,可见教育专家们也是考虑到了难懂的问题的。可是在小学三年级课本上,却有一首李商隐的炫技之作,这就让不少老师为难,他们不知如何给小学生们讲清楚。让我们来品一品这首诗: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为何说这是一首炫技之作?原因有二:

首先,是前两句景物的描写,描写星空月色的诗作很多,但像李商隐如此讲究炼字的却很少见。烛影深深地映在云母屏风上,诗人用一个“深”字,就给全诗定下了伤感的基调。银河渐落,晨星消失,一个“沉”字又是浓墨的一笔。这两句由室内写到室外,既有时间的流逝又有空间的转移,已经在为嫦娥的“夜夜心”铺垫。



其次,在于后两句与众不同的抒情手法。嫦娥奔月的传说很多诗人都写过,很少能有人写出新意来,李商隐别的都不提,只截取了嫦娥在月夜中孤寂的一幕。说起来这两句诗的意思也很简单,无非就是说嫦娥后悔偷吃了灵药,如今只能每天面对蓝天苦思。妙不妙在最后7个字,叠用两个“夜”字,将嫦娥的苦与碧海青天,甚至长河晓星、一轮明月都融合在一起,天不老、星沉了来夜还会再现,所以她的苦也就永远没有尽头。这短短7个字,看似平淡,却将这份思念写得如此凄美,高明。



纵观这首炫技之作,写的是既有水平,又有最后两句这样的千古名句,那为何老师们不知如何给小学生讲解呢?原因在于这首诗到底在写什么,文坛至今仍在争论。有人说,这首诗就是写嫦娥的情诗而已,没有别的意思;也有人觉得按李商隐喜欢隐喻的性格,肯定没有那么简单,这首诗很有可能是以写嫦娥来表达自己仁途的不顺,天上那无法得到爱情的嫦娥就像一直无法施展抱负的诗人自己一样;更有人认为,这首诗隐喻的是唐代被送入道观修行的那些贵家千金,她们就像嫦娥一样,想爱而不得。



后两种说法其实真不是过度解读,因为李商隐确实写过相关的诗,所以与第一种解释相比,古代多位名家都更推崇后两种解释。这就让不少老师就为难了,到底该怎么解释这首诗?因为孩子才上小学三年级,几种解释又都是不太确定的,所以目前多数老师只把它当一首描写嫦娥奔月这个传说的诗作来解释。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在小学古诗教育的困境之一就在于,很多古诗词本身的意义是尚有争议的,但是为了考试也为了教学的方便,老师却只能择其中一个观点教给孩子。这种诗到底该不该入选课本,或者到底该怎么教,大家的观点是什么呢?欢迎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1 22:38 , Processed in 1.44496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