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0211---HD+AK===岳飞之死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3509
 楼主| 发表于 2022-2-26 20: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岳飞风波亭含冤遇害 幕后竟是他们在推波助澜

2017-04-25 16:05:56   宋高宗 金兀术 李娃 韩世忠 高宠 秦桧 岳飞  .


  众所周知,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在风波亭遇害,刽子手是遗臭万年的秦桧。可是谁知道,把岳飞推上断头台的,还有幕后黑手,没有他们推波助澜,岳飞也不会死得那么惨!

  绍兴七年(1137年)秋天,岳奉诏靓见赵构,行至九江,岳家军的随军薛弼登船与岳飞同行。在船上,岳飞告诉薛弼,他见到皇上以后,要请求皇上立皇子赵昚为太子。

1.jpg

网络配图

  赵构亲生儿子已经死了,又丧失了生育能力。他的两个小老婆,一人养一个干儿子,赵昚就是其中之一。在立太子问题上,赵构非常头疼,不知该立谁为好。有将来谁当皇帝?岳飞觉得谈吐不凡,应该立为太子。而与岳飞观点一致的,还有宰相赵鼎一派的人。早在6年前,南宋朝廷还在绍兴流亡的时候,一个叫娄寅亮的人就给赵构上了一道奏章,建议他选一个太祖的子孙为养子。当时娄寅亮是上虞县丞,岳飞是太尉、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武昌开国郡公。当时宋朝有不成文的规矩,文官可以建议立太子,而武将则不可以。薛弼曾经提醒过岳飞,但岳飞认为“臣子一体,也不当顾虑形迹”。听了此话,薛弼心里很不痛快,觉得岳飞是在没事儿找事儿。


  岳飞在船上写好了请立皇太子的奏章,但在皇帝面前读奏章时,岳飞心里却有点虚虚的。皇帝听完岳飞的奏章,淡然说道:“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听到此话,岳飞脸色大变,感到自己的奏章好像惹了麻烦。

timg.jpg

网络配图

  岳飞走后,薛弼去觐见赵构。赵构对薛弼说了岳飞之事,并对薛弼说:“岳飞听了朕的话,好像不大高兴,你劝劝他吧。” 薛弼正和岳飞生气,自然不会去劝岳飞。


  第二天,赵构又见宰相赵鼎,同样说了岳飞之事。赵鼎虽然也主张立赵昚为太子,但对岳飞的做法极为不满,他当着赵构的面痛批岳飞:“没想到他竟这样不守本分。”退朝之后,赵鼎又把薛弼找来,对岳飞又批了一通。正是赵鼎和薛弼将岳飞“劝皇上立太子”之事在群臣中散布扩大,使赵构对岳飞起了疑心。恰在此时,金兀术给赵构修书一封,挑拨离间,说岳飞有意谋返。这样一来,赵构就彻底黑上了岳飞。于是他不顾岳飞在前线奋勇杀敌,毅然把岳飞以十二道金牌调回,指使秦桧审问,并以“莫须有”之罪,在风波亭将岳飞勒死。

u=2631534929,2382570563&fm=23&gp=0.jpg

网络配图

  许多年之后,薛弼与人谈起岳飞遇害之事仍然嘴上无德,说:“岳飞作为大将,却越职到了这个地步,找死啊!”事情真的有他说的那么严重吗?薛弼、赵鼎、秦桧这些躲在京城的文官们,不知道去前线杀敌,保卫大宋江山,只知道权力、地位,暗中算计别人,赵构相信这些人的话,把在前线为他流血卖命的岳飞给杀了,大宋不亡在他手上才怪。如此想来,金兀术把他抓到北国关在井底就算对了,关着都是轻的,应该一刀一刀把他活切了才解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3509
 楼主| 发表于 2022-2-26 20: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岳飞领导南宋抗元结局会怎样?




众所周知岳飞武艺过人,军事领导和军事战略卓越。面对元朝崛起,如果是岳飞领导抗元军队,元朝还能入侵华夏吗?显示全部 ​







关注者
15


被浏览
5,047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1 条评论


​分享















12 个回答


默认排序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34 人赞同了该回答



反对@入木一分 的回答。(反对是反对他的回答,入木君也继续回复我了,希望大家结合起来看,鄙人的回答是具有局限性的。)

正题放在反对后面,先反对他的回答。

岳飞绝对不是一个不懂揣测皇帝心思的人,相反,岳飞在政治上虽然不能说非常有才能,至少还是比较敏锐的。

入木一分君说岳飞之死是咎由自取,是完全不恰当的。接下来逐条反驳其四条观点:

1.做大臣的撂挑子威胁皇帝2.建言立储戳皇帝痛点3.岳家军的隐患4.金兀术的信:催命符

1、入木君以淮西兵变一事为切入点,说岳飞辞职这件事是威胁皇帝。而事实上,这件事是皇帝出尔反尔在先,岳飞倔强抗争在后。

绍兴六年到七年是南宋初年风云变幻的一年,赵鼎和张浚虽然都是一代名臣,却在官场斗争上利令智昏。斗争的结果是秦桧逐渐掌权。刘光世被免职之后,张浚不满岳飞能够统领全军,于是想方设法反对。因为在他心中,统领全军的应该是自己这个刚刚打出淮西之战的出将入相级别的人物。而秦桧更是抓紧这机会在一旁摇唇鼓舌。

于是,赵构朝令夕改,出尔反尔,又撤销了让岳飞统领淮西军的决定。好一个君无戏言的闹剧。

岳飞随后面对张浚阴阳怪气的逼问,与张守等人强烈反对张浚想要任用的不懂军事的文臣吕祉。然而反对无效。岳飞愤而辞职,是他以辞职为直谏的做法。

吕祉果然失败,间接逼反了大将郦琼。随后张浚引咎辞职,宋高宗北伐信心大失。

整个事情看来,宋高宗、张浚昏招频出,秦桧煽风点火。古人云,君君臣臣,宋高宗这个君在整个事件中严重不合格,所以也不怪岳飞抗旨辞职。

2、武将参与立储事宜,绝非宋朝大忌,更不是封建王朝大忌。宋朝之前就有武将参与立储,之后还受到嘉奖的事例。赵构能力不行,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此时立储,不仅仅可以防止敌人用宋钦宗的儿子作为政治筹码来压制南宋,更是给广大仁人志士吃一个定心丸。岳飞在建言立储之前,还见过赵瑗,觉得他很聪明,之后才建言立储的。

况且并非岳飞一个人说这件事,包括张浚等人也曾经建言立储。然而只为自己私欲着想的宋高宗,总是能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3、岳家军从来不是私家部队。岳家军的后勤、财政等等一直是朝廷解决的,这哪里是私家部队的做法?吕思勉吕大师称岳飞为军阀,岂不知吕大师的屁股早就歪到南天门去了。

从头至尾,岳飞更是从未表现出贪恋军权,拥兵自重的姿态。上文的辞职足以佐证这一点。迎回二圣,不过跟着赵构一起喊的,这只是当时赵构想树立形象而喊的口号而已。随后赵构改口之后,岳飞无非是在奏折中迎回天眷。更何况当时宋徽宗已经死了,何来二圣一说?

再加上岳飞曾经获得过很多辎重,老百姓也必然是箪食壶浆地等待着岳家军,等待着王师北定中原。至于所谓的私自截留,这更是无稽之谈。宋廷早就允许地方截留上供钱。而岳家军更是军纪严明,堪比现代化军队,上下一心,更有众多能吏帮助岳飞处理财政。这才使得岳家军战斗力保持如此强盛。至于入木君的是可忍孰不可忍,还是送给谣言制造者吧。

4、这个倒是没什么可说的。岳飞之死,是因为他的敌人要他死。

他的敌人是谁?是金朝的统治者,是秦桧赵构这对蝇营狗苟罪孽深重的奸臣昏君,以及他们的鹰犬爪牙;而他的朋友是谁?是“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百姓,是大宋无论是主战派还是主和派中的忠良之士,是死去的李纲宗泽杨再兴等人。

真正的英雄,从来都是心怀百姓的。忠于苍生,才可以俯仰无愧。

如果说圆滑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政治经验丰富,刚正不阿勇于直谏就是缺乏政治经验,那么“武死战,文死谏”意义安在?“士不可以不弘毅”意义安在?读书人的气节,武将的风骨安在?

如果说不懂揣测皇帝心思就是咎由自取,那么“以人为镜”的意义安在?

不如天下之士皆怀而居,国泰民安,岂不美哉?

)))))))))))))))))))))))))))))))))))))))

接下来是正题,先保存一个,晚上接着写。

)))))))))))))))))))))))))))))))))))))))

晚上到了,该更新了。

事实上南宋是一个名将辈出的年代。岳飞同年代的且不说。在铁木真崛起之后,尚有智勇双全的毕再遇、一代猛将扈再兴、孟宗政孟珙父子、西蜀砥柱余玠、浑身胆曹友闻、防御大师杜杲、襄阳支柱吕文德、儒将赵方赵葵赵范父子三人、贾涉贾似道父子、筑城高手彭大雅、钓鱼城忠良王坚张珏等等非常多的优秀的军事人才。

那么我们不妨假设,岳飞穿越到开禧北伐之后,想办法除掉了史弥远,总领京湖军,和川蜀军以及上文提到的众多忠臣名将们(贾似道吕文德私德有亏,但是至少也能做到一致对外)协作抗击金朝,以及马上要杀来的宋朝。

岳飞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这不仅仅体现在岳飞智勇双全上,更是他在很多方面的创举和军事思想上。岳飞的军事思想很超前,首先军纪非常严明,这个无需赘述。

其次岳飞是主张主动出击,而非消极防御的。岳飞是南宋极少有的敢于大兵团进攻,发动大规模收复行动的将领。并且,更重要的是,在主动出击的过程中,岳飞非常懂得和人民在一起,利用人民的力量,多多地和抗击的义军们进行协同作战。

岳飞除了在战略上敢于主动出击之外,战术上也不拘一格,随机应变,对付不同的敌人总是有不同的招数。因此岳飞才能百战百胜,一生亲自参加一百二十多次战斗未尝败绩。这其中包括很多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因此,即使岳飞凭空穿越过去,凭借他的聪明才智,想必也会弥补时代的鸿沟,迅速发展出新的对付蒙古的骑兵与火炮的方法。

而南宋在抵抗元朝的过程中,一个非常可悲又可气的事情还是内部的互相掣肘,文官坑了武将好几次。余玠死于猜忌,王坚被奸臣迫害,赵彦呐畏战间接坑死了曹友闻。就连端平入洛的时候,友军彼此也不能很好地协同作战,浪费了很多不必要的信任成本。而红袄军的摇摆不定,也是和宋朝的出尔反尔分不开的。

而如果真的能岳飞总领全局,宋宁宗一边歇着安心搞后勤,不干涉岳飞的军事行动的话,尽量避免这些文人坑武将的事情,那么或许会少很多悲伤的故事。以岳飞对义军的配合经历,至少不会让红袄军这支力量白白浪费。

而且,历史上蒙古骑兵横行欧亚大陆,唯有在攻打我大宋时候损兵折将、屡次受挫,还搭进去个大汗。若真能有岳飞这样的伟大的军事家总领全局,且不说会不会有崖山之殇,至少会让蒙古军队更头疼。

但是另一方面,当时南宋也是处于很尴尬的境地。这方面鄙人不是很懂,借用钱穆先生评价曰,南宋政府,所以取于民者如此,其民乌得而不困,其国亦乌得而不亡?

因此,如果真的能够内有贤臣革除冗官,大刀阔斧积极变法、外有良将保家卫国,与民生息,内外齐心。这样南宋的繁荣就不再是虚假的繁荣,彼时若再与蒙古决战,胜负或许未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3509
 楼主| 发表于 2022-2-26 20: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疑云:秦桧是杀害岳飞的替罪羊



程三镜

程三镜



行政高管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岳飞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颇具影响的人物,也是被用作话题较多的人物之一。通过小说、戏剧的方式在中国社会和民间广为流传,深入到人们的思想中;在大多数人们的心中,岳飞是一个忠、孝、仁、义齐全的英雄人物,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是我们民族的楷模。

关于岳飞的故事,多数都是来自岳飞的孙子岳珂撰写的《鄂王行实编年》和《金佗稡编》,甚至《宋史》中关于岳飞的传记也有很多照抄岳珂的这两部书中叙述的事件;再通过故事、评书和戏剧,把岳飞一步步神化。例如故事中的“八百破十万”,有一定知识的人都一看便知是虚构的;甚至还有“直捣黄龙”的荒唐故事,历史上根本没有这样的事件发生。

虽然传说和故事有失实之处,但岳飞是南宋时期杰出的军事将领,是无可非议的。然而这位军事上出类拔萃,战功卓著的名将却在最年富力强(39岁)的时期被自己的朝廷所杀,因此给后世人人们留下了千古的话题。

一、议和是南宋的最佳选择

首先,军事上由被动挨打到战略相持。

在金国建立之初,女真骑兵几乎所向披靡,胜过原先的辽国和西夏的骑兵,从未遭到严重的挫败。时称“金人野战,长于用骑”“金人攻城,长于用炮”。如进行大规模的攻城战,先进的攻城技术的运用,复杂的攻城器械的制作,火药兵器的制造和使用等,在攻宋前夕,金军的实力是空前强大的。

1114年,在部首领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举兵反辽,并于次年建立金国。金天辅四年(1120年),金与宋缔盟,共同灭辽。1125年二月,金军俘辽天祚帝,辽亡。

靖康二年(1127年)1月初,北宋都城东京汴梁被金国女真兵攻破。金兵大肆烧杀抢劫搜刮,将当时世界的著名大都会东京汴梁洗劫一空。同年四月初,金兵押着徽、钦二帝以及宋朝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北返,北宋宣告灭亡。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耻”。

北宋灭亡后,康王赵构于天会五年(1127)五月,在南京(商丘南)即位,是为高宗,重建宋朝(史称南宋),改元建炎。宋高宗即位之初,虽对朝政和军事部署作了调整,但仍奉行力求议和的基本国策。为阻止金军南下,采纳主战派李纲等人建策,沿黄河一线设防。金军虽攻灭北宋,但所占区域仅限于河东、河北10余州郡,为扩大战果,实现其战略目标,再次举兵南下攻宋。十月,宋高宗以金兵南逼,从南京迁往扬州,将防线由黄河南移至淮、汉、长江一线。金太宗完颜晟闻宋高宗南逃,遂于十二月遣军分东、中、西三路,向南宋山东、河南、陕西地区发起全面进攻,其战略意图是,以中路军实施主要突击,在东、西两路军策应下,攻破东京。金军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便迅速攻占西自秦州(甘肃天水),东至青州一线诸多州县。由于宋东京留守宗泽在东京顽强抗击,才使金军东西呼应、三路并进的计划未能全部实现,被迫相继退兵。

建炎二年(1128)七月,宗泽因力主过河抗金不成,忧愤而卒,使以汴京为中心的军民联合抗金的有利形势急转直下。金军乘机再度南下,采取东西并进之策攻宋,命完颜娄室率西路军攻陕西,牵制川陕宋军,掩护主力东下;完颜宗翰、完颜宗辅率东路军于黎阳津(今河南浚县东南)南下,对江淮的宋军实施攻击。宋廷闻讯,于十月间紧急部署江淮防务。十一月,金军向南宋大举进攻,至建炎三年三月,完颜娄室所率西路军相继攻破延安府等地。完颜宗翰所率东路军相继攻破澶、相(河南濮阳、安阳)等州后,分兵自滕县(山东滕州)奔袭扬州,自率主力于沭阳(江苏)击溃宋韩世忠军后,乘势南下,宋高宗渡江,金军亦因江阻北撤。

宋高宗逃至临安(杭州)后,决定放弃淮河一线,退守长江,固守半壁河山。十月,金军乘南宋江防未固之机,在完颜宗弼的统帅下,分东西两路第三次南下攻宋。西路军自黄州(湖北黄冈)渡江,直取洪州(南昌),追宋隆佑太后,攻掠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后撤军。完颜宗弼率东路军于十月攻陷寿春(安徽寿县)。十一月,相继攻克庐州(合肥)、和州(安徽和县)等地后,欲自采石(马鞍山市)渡江,追击高宗,因受南宋郭伟军阻击,遂移师马家渡(马鞍山市东北)渡江,击败宋守军,连克建康(南京)、临安。高宗乘船飘泊于温州、台州(临海)濒陆海区。完颜宗弼恐孤军深入,有腹背受敌之险,遂于1130年二月自临安北撤,在黄天荡(南京东北)为宋浙西制置使韩世忠军阻截,被困40日,后以火攻击败宋军,始得渡江北去。

金军全面进攻未能达到灭亡南宋的预期目的,遂改变战略部署,将全面进攻改为东守西攻,集中力量进攻川陕,企图控制长江上游,为迂回包围南宋创造条件。完颜娄室军攻克陕州(三门峡西)。完颜娄室、完颜宗辅军在富平(陕西)击败宋川陕五路大军,使宋军在西北战场陷入困境,只得退守和尚原(宝鸡西南)等地,据险设防,抗御金军。宋秦凤路经略使吴玠在和尚原、仙人关(甘肃徽县)两败金军,使南宋川陕的防务趋于稳固。

金军东守西攻失败后,旋将主攻方向指向襄汉地区,欲控制长江中游,实施中间突破,灭亡南宋。绍兴四年(1134)春,金命伪齐刘豫,遣军攻占襄阳府(襄樊)等六郡。五月至七月,宋命岳飞率军收复襄阳等六郡。九月,完颜宗弼与伪齐军联合向两淮地区发动攻势,遭到韩世忠、岳飞军的坚决抗击,后因金太宗病危,金军渡淮北撤。

绍兴七年(1137),岳飞为恢复中原,率军北伐伪齐,收复今豫西、陕南大片失地。继而宋军又在藕塘(安徽定远)大败伪齐军,迫使金廷于十一月废除伪齐政权,将其所占陕西、河南地归还南宋,双方达成和议,暂时停战。宋金议和后,宋尽撤淮南守备。

金太宗完颜晟死后,完颜宗弼晋升都元帅,于绍兴十年(1140年),金朝撕毁和约,兀术率精兵一万五千余骑来攻,岳飞奉命坐镇郾城,指挥抗金。此战是岳飞对金最大战绩。岳飞捷奏:“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河南、北诸路招讨使臣岳飞状奏:今月初八日,探得有番贼酋首四太子、龙虎、盖天大王、韩将军亲领马军一万五千余骑,例各鲜明衣甲,取径路,离郾城县北二十余里。寻遣发背嵬、游奕马军,自申时后,与贼战斗。将士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与贼手拽厮劈。鏖战数十合,杀死贼兵满野,不计其数。至天色昏黑,方始贼兵退,那夺到马二百余匹,委获大捷。谨录奏闻,伏候敕旨。”到底击毙金兵多少,不得而知,有人说几千,也有人说几百。总之,这一战是金兵败退,宋军胜利。之后宋军反击,攻入郑州、洛阳,兵临朱仙镇(开封),岳飞高喊“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至于说什么如果南宋继续支持岳飞北进,定然收复北宋故土甚至收复燕云之地,那是一厢情愿,此战金兵损失多少不得而知,记载并不详细,但最起码金兵的主力依然还在,而且西线在没有推进夺取洛阳等地、形成相互支援态势的情况下,仅仅是东线北进,很容易让金兵利用骑兵机动优势掐断你的后路补给线,到时候一样面临不得不撤兵困境。

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宋金达成和议,金宋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为界,形成长期对峙局面,此即绍兴和议。

总体而论,自南宋建炎四年(1130)以来,直到岳飞遇害之前的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之间的力量对比在逐步朝着有利于南宋的方向转变。南宋由弱变强,金国由盛转衰。宋金战争初期,金朝处于军事政治上升时期,在军事上充分利用骑兵迅捷之长,采取广正面多路突进、重点进攻的战略,灭亡北宋。并利用骑兵优势,实施大纵深、大迂回的战法,多次深入南宋腹地。但因战线过宽过长,兵分势寡,给养供应困难,加之缺乏对占领地的控制与巩固,未能灭亡南宋。南宋实力略逊于金,虽仅据半壁河山,采取偏安江南的自守待敌的消极策略,军民同仇敌忾,依江河设防,据险坚守,加之名将倍出,靠着实力形成金宋对峙局面。至绍兴和议前,双方达到战略均势,都急需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岳飞“直捣黄龙,迎回二圣”,只能是战时的号召和愿望。试想,以全宋的力量还不能收复燕云十六州,用江南半壁就想打败金国?

其次,财政上入不敷出,难以为继

当时南宋王朝国库空虚到连官员的工资都发不出来,日常开支靠隆祐皇太后的私房钱来维持。军队的粮饷都是东挪西借,恐怕难以保证大军远征的长期供应。

在南宋军队取得局部胜利的时候,百姓欢欣鼓舞;而朝廷却是先喜后忧,战争的胜利使朝廷避免被灭亡而感到欣喜,而战争的扩大却让朝廷内部感到忧;在战乱中建立起来的南宋朝廷控制的地方比北宋要小很多,并且一直饱受战争的摧残,经济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国家收入极其有限;而为了抗金,朝廷供养的作战部队在70万人以上,仅军费开支就达4000万贯以上,而北宋较好的年间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不过8000万贯左右;可以想象这4000万的军费开支在南宋的财政收入中占了多大的比例。加上地方部队和地方官员,宋朝的开销早已入不敷出,中央财政开支严重不足。由于战争破坏了原有的财政运行体系,新的财政体系尚不完善,加上军费开支浩大,所以皇室费用与中央行政费用等财政开支严重不足。首先,平时被认为“国之要务”的各种皇室祭祀仪式已不能按照以前的标准去安排了,大多“因陋就简”,供奉与祭祀祖先宗庙的牺牲数量也减少了三分之一。其次,中央政府不得不减省大多数官员、宗室的俸禄与赏赐数量以缓和财政危机。

精明的宋高宗不是不想光复中原,他知道,除了岳飞,其他军队都是擅于守城而不擅于野战,一旦其他军队在野战中失败,岳飞是孤掌难鸣的,尤其在北方平原地区,更适合金国骑兵的优势,岳飞胜算不大;而战线拉长,军费开支无疑还要猛增,没收回北方领土,自己内部反而崩溃了,才是他考虑的主要问题。因此趁着战场上对自己有利的情况下和谈,可以得到一个较好的价码。

结果事实确实如此,与金人的谈判结果是每年给金国25万两白银,加上绢,合计50万贯价值,换取了和平。使南宋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财政收入不久就达到8000万贯,甚至超过1亿贯,国家的元气逐渐复苏;相比之下,50万岁币只占南宋财政收入的1%以下,所以说宋高宗当时的收兵讲和还是比较明智的。

第三,道德上有损以孝治天下的基础

当时,高宗的生母和哥哥以及整个宗室都在金国,继续战争的话,恐怕难以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宋王朝以孝治天下——就是标榜孝道是整个社会伦理的核心基础。如果皇帝本人不顾生母的安全进行战争的话,对社会道德秩序的损伤是不可弥补的,这种损伤甚至会影响到他的政权的正义性。高宗皇帝绝对不会公然进行破坏这个原则的尝试的。当金国的军队南侵的战略目标是消灭赵宋王朝,所以,为了保证祖宗社稷的持续性存在,高宗皇帝必须组织军事力量进行抵抗,因为在时候,保证祖宗的延续是最高的伦理准则,高于一切。但在成功排斥了金军的入侵之后,最高伦理就表现为保证生母的生命不受威胁。所以,他必须会要求班师,然后寻找一种战争之外的安全方式来尝试从女真人那儿要求韦皇后回归朝廷。所以,跟金国和谈是必然的选择。为了保证祖宗社稷的安稳和生母韦皇后的安全,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割地赔款称臣——都是值得的。

综上所述,宋金和议,无论从政治、军事、经济、伦理上,都是正确的选择,换了另外一个人,面临这样的情形,做出的一定是同样的选择。当然,历史总是以成败论英雄,如果南宋经过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打败金国,最终统一中国的话,那么宋高宗无疑是伟大的明君,但很不幸的是南宋最终亡国了。类似的例子,如勾践复国,只是因为结局的不同,评论大相径庭,只能说世人是功利的。

二、绍兴和议的曲折过程

早在建炎元年(1127),宋高宗登基不久,就不断遣使去金国,卑辞厚礼,一意求和。但金国最初兵力强盛,一心想吞灭南宋,根本不肯承认南宋的重新立国。

建炎三年秋,在宋高宗继续接连向金国最高统治者上书乞哀之际,金国女真贵族们又出动了大军,以完颜兀术(宗弼)和完颜挞懒(昌)为统帅,分兵数路,再次大举南侵攻宋。

到了建炎四年,宋金战争形势发生转变,金军进犯江南地区,长途奔袭,战线过长,金兵所到之处不断遭到南宋爱国军民的英勇抵抗,金军伤亡惨重,而占领的地区又不能巩固,无法立足。金国女真统治者开始采取“以和议佐攻战,以僭逆诱叛党”的新策略(《大金国志校证》卷7)。金国女真人企图通过这一新策略,来达到他们在战场上不可能实现目的。

金人所谓的“以僭逆诱叛党”, 就是扶立一个傀儡政权,给予那些投靠金国的原宋朝官吏以高官厚禄,以此来引诱南宋内部的投降派,进而分化瓦解,破坏南宋的抗金力量。建炎四年金国女真贵族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刘豫的伪齐傀儡政权,统治今山东、河南和陕西地区,使之成为金宋间的缓冲地带,作为金国南方的藩属和屏障,借以巩固金国女真人在北方的统治,消灭两河一带的抗金力量。

到了绍兴二年,宋金战争形势进一步朝着有利于南宋的方向发展,于是,金国又放还宋使,承认可以让南宋立国。绍兴三年,金国派使者李寿、王翊来议和,要挟南宋政府归还它所获得的伪齐俘虏及西北地区流移到南宋境内的人民,并要求以长江为界,把江北地区划归给刘豫统治。这些苛刻的条件,虽没有被南宋所接受,但金国主动派使者来议和,这还是第一次。自宋高宗登位以后,曾多次派使者到金求和,金国女真人都置之不理,而且南宋使者也被金人扣留。然而,现在金国竟然主动派使者来南宋议和,这正说明金国女真人已开始丧失军事上的优势,并考虑要和南宋谈判了。

绍兴五年,金太宗完颜吴乞买(晟)死去,年仅16岁的完颜合剌(亶)即位,庙号金熙宗。此后金国内部政局不稳,派系斗争很激烈,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接连不断。金国主和派挞懒等人主张把原伪齐统治的河南、陕西地区交给南宋,要南宋向金国称臣、贡纳岁币,实质上是要把南宋变成和伪齐一样的属邦。于是,金熙宗采纳了挞懒等人的建议,并在绍兴七年底,遣送宋使王伦回国,要他带口信给宋高宗:“好报江南,既道涂(途)无壅(阻),和议自此平达”。

从金国回到南宋之后,宋使王伦还告诉高宗:金国女真人愿意归还宋徽宗梓宫(灵枢,宋徽宗当时早已死在金国)、韦太后(高宗生母)以及“河南诸州”。宋高宗听后喜出望外。因为,早在绍兴七年(1137)的春天,宋高宗就派王伦去向挞懒乞求:“河南地,上国既不有,与其付刘豫,曷若见归”。这已是明白地向金国表示,他要和刘豫争做金熙宗的儿皇帝。现在金国女真人既然想满足他的要求,所以宋高宗欣喜若狂地说:只要金人肯答应他的讲和要求并能放韦太后回归南宋,其他一切条件都可以接受。

绍兴八年,在秦桧和完颜挞懒(昌)的主持下,宋金双方第一次达成和议,宋高宗和秦桧不顾南宋朝臣和军民的普遍反对,正式达成了第一次和议:金国将原来由伪齐统治的北宋沦陷区归还给南宋,南宋向金国称臣, 南宋每年向金国贡纳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绍兴九年七月,金国统治集团发生内讧, 金国主战派右副元帅完颜兀术(宗弼)、领三省事完颜斡本(宗干)等发动政变,先后诛杀领三省事完颜蒲鲁虎(汉名宗磐)、领三省事完颜讹鲁观(宗隽)以及由左副元帅降任行台尚书左丞相的完颜挞懒(昌)等主和派。之后,完颜兀术升任都元帅、领行台尚书省事,兼掌金国的军政大权。完颜兀术在给其侄子金熙宗的密奏中,将“诛挞懒”和“复旧疆”联成一体,金国统治者决定再次发起对宋的侵略战争。

绍兴十年五月,金军统帅完颜宗弼在“盟墨未干”、“口血犹在”的情况下,撕毁和约,兵分四路南侵,再次兴兵大举攻宋。七月上旬,在最有利于金国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条件下,岳家军以寡击众而取胜,先后在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中击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进军至朱仙镇,迫使金军撤出东京开封府。在经历了大的挫败之后,作为向来骄横的金国好战分子、金国都元帅完颜兀术也不得不承认“南宋近年军势雄锐,有心争战”。于是就改变策略,重新提出要与南宋讲和,再开“始讲和,而南北无事矣”。很显然,如果金兵能在战场上取胜,那么向来轻视南宋的金国统治集团是不会与南宋讲和的。

金军南下的威胁解除之后,高宗所担心的是抗战派军事将领手中握有重兵,难以节制,秦桧便借采纳同乡范同计策,说服高宗皇帝解除主张积极抗金的岳飞、韩世忠、张俊等人的兵权,转而任命他们担任枢密使、枢密副使(岳飞为枢密副使),以把他们与各自部队剥离开来。不过三人对高宗皇帝意旨的反应是不同的,这也决定了他们日后结局之不同。张俊是转弯最快的一个,很快就将兵权交出,表示支持向金称臣和议的既定国策。而韩世忠、岳飞则成为以高宗皇帝与秦桧等投降派的公敌,于是高宗宣布撤消三宣抚司,收回韩世忠、岳飞兵权,并提升秦桧为左承相,以显示与金议和之不可动摇。岳飞于当年八月被罢官,十月便以谋反罪与部将张宪同下大理寺狱,韩世忠则在为岳飞鸣不平之后辞去乌纱。

议和的障碍已被扫除,在秦桧等人的积极奔走下,金与南宋在这一年即绍兴十一年的十一月又一次达成和议。这就是奠定整个南宋王朝对金关系的“绍兴和议”。

内容包括:(1)称臣:南宋向金称臣,即“世世子孙,谨守臣节”,金主册封赵构为皇帝。(2)划界:金与南宋之间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南宋割唐、邓二州及商、秦二州之大半予金。(3)纳贡:南宋自绍兴十二年开始,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年。

三、杀岳飞是宋高宗所为

岳飞当时是武官,与秦桧没有争权的情况,并且岳飞当时身挂多个官职,其中最高的头衔是少保(正一品),虽然不如秦桧在朝中的权利,但级别是相同的,秦桧没有权利杀岳飞,也就是说,有权利下令杀岳飞的只有皇帝宋高宗。

中国历来的传统是“只骂奸臣,不骂昏君”,因此把杀害岳飞的罪责完全归于秦桧等人。

据《岳庙志略》记载,高启的诗句说:“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文征明的《满江红》说得更明白:“岂不念,中原蹙;岂不惜,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古休夸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宋高宗在位36年,开了三次杀戒:第一次杀张邦昌等降金汉奸。第二次杀曾反对罢免李纲的陈东和欧阳沏;陈东指责宋高宗不该当皇帝,欧阳沏上书涉及宫闱丑闻。二人被杀后,宋高宗很快后悔,派人祭墓,并追赠二人官职。第三次是1141年杀岳飞、岳云、张宪。在秦桧指使下,刑部、大理寺建议“岳飞私罪斩,张宪私罪绞,云私罪徒”,主张保留岳云的性命。而宋高宗即下旨:“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

1155年秦桧死后,宋高宗为很多人恢复名誉,却拒绝为岳飞平反。由此可见,宋高宗杀岳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那么,他为什么一定要杀岳飞呢?

四、岳飞被杀的原因

1、议和成了宋高宗和岳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绍兴时代的朝廷上,一直存在着战还是和这两种对立的态度,秦桧是和谈派的代表和首领,岳飞则是主战派的一个强有力的代表,而高宗皇帝,正是在对抗派和和谈派之间寻找权力的平衡,所以,朝廷的权力就会随着高宗皇帝的侧重而在相臣和将臣之间交替,但是从根本上来说,高宗皇帝必须选择的道路只能是和谈,问题只是什么时候开始和谈的问题。

朝野和军队对议和几乎都持一边倒的反对态度。如枢密使王庶,宰相赵鼎,礼部尚书张九成,吏部侍郎晏敦复,枢密院编修胡铨等多人均上疏反对议和,当然他们提出来反对的理由主要也是在仁义道德范畴的,如堂堂大国国君,对蛮夷称臣对不起赵氏宗社;有仇不报,反向仇敌下拜为世人所羞等等。军队方面的反对声音就有了一些进步。如岳飞就上奏直率的指出金人不可信,和议不可恃。韩世忠则更加粗鲁,直接要求调查王伦等勾结金邦卖国的罪行。韩世忠是个职业军人,他的态度代表了军队方面的意见。

岳飞反对投降,积极抗金,以“直抵黄龙”为最终目标。高宗为了实现“屈己就和”的政治目的,竭力压制岳飞“提兵北伐”、“收复汴京”的主张。在得知金朝愿议和消息后,1138年三月,起用秦桧为宰相兼枢密使,加紧议和活动。岳飞坚决反对,指出:“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并谴责秦桧的卖国罪行;“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1139年正月,议和告成,和约规定:南宋皇帝向金称臣;每年送给金“岁币”银25万两,绢25万匹;金退还陕西与河南之地并归还宋徽宗的棺木及高宗的生母韦氏。高宗、秦桧欢天喜地大肆庆贺。一面大赦天下,一面对岳飞等将领加官进爵,借以笼络岳飞,使其不致反对“和议”。据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飞以议和非计,累表辞所进官”。岳飞上书态度强硬,言辞激烈:“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可训兵饬士,谨备不虞。勿宜论功行赏,取笑敌人。”坚决表示不愿意把自身和岳家军卷入高宗、秦桧卖国投降的罪恶勾当之中。反对议和的意见不被采纳,岳飞极其愤慨地请求辞职,一次不行,两次。

求和是高宗、秦桧所急,而岳飞是反对投降,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的首要人物,且是手握重兵的大将,所以,在战与降的问题上,双方矛盾表现得尤其突出。何况结束战争,必然面临大规模裁军的现实,跟随岳飞血战的很多将士们将面临失业的处境,岳飞不得不考虑他们的经济问题,因此说什么都不愿意停战。因此他一次次要求北进,并用“迎二圣还朝”这样皇帝难以回应的理由来要求带兵北伐,这使皇帝难以做人,为自己埋下了杀身的祸根。

2、宋高宗对武将的疑忌和防范。

宋朝制度的特点,就是重文轻武,以文制武,认为皇权的最大威胁来自功大权重的武将。宋高宗在位的前10年,他和岳飞之间的关系是融洽的。那时宋高宗求和不成,为了自己的性命和皇冠,不得不支持抗金,岳飞的才能和功劳又在其他将帅之上,因而成为宋高宗最器重的将领。岳飞升迁最快,后来居上,32岁升任清远军节度使,封为武昌开国侯。他感激宋高宗,急于抗金功成,以为报答。1137年,接连发生的两件事使他们的关系发生了转折。

第一件事是宋高宗决定把大将刘光世的淮西军交给岳飞指挥,从而引动了岳飞北伐的雄心,后来又取消成命。岳飞愤概辞职,不经宋高宗批准,擅自去庐山,为亡母守孝。宋高宗三次下诏,岳飞不返军营。这种不合臣规的举动,引起了宋高宗很深的疑忌。

第二件事是几个月后,听说金朝把宋钦宗的儿子赵谌送到汴京作傀儡皇帝,岳飞亲自到建康上奏章,建议丧失生育能力的宋高宗立赵伯琮(即后来的宋孝宗)为储,高宗立即驳回:“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这类事体并不是你所应当参预的。”张戒在《默说》中说,岳飞身为大将,“而越职及此,取死宜哉”。不久,岳飞要求增兵,高宗向左右大臣说:“宁与减地分,不可添兵”。岳飞急于北伐要求增兵,建议立储,都触犯了高宗的忌讳。甚至他留意翰墨,礼贤下士,也使高宗疑神疑鬼。

赵宋的皇帝最怕的就是武将学习赵匡胤也来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对赵构来说,中兴四将的武力多来自他们的私军。私军的战斗力强,但毕竟和皇帝还是隔了一层。而“苗刘兵变”更是给赵构上了现实的一课。这也就是为什么“苗刘兵变”过后赵构大力提拔岳飞这个年轻将领。无非是要掌握嫡系罢了。

赵构要对军队进行整合。除了提拔岳飞等年轻嫡系,另外还要收缴老将们的兵权。韩世忠虽然救过赵构的驾,但赵构还是不能对其彻底放心。于是他通过秦桧策划让张俊和岳飞趁视察韩世忠所部的时候把韩世忠的嫡系部队分别收编。结果张俊通知岳飞动手,岳飞不肯。不但不肯而且还在韩世忠的部下被捕,秦桧将要诬陷韩世忠的时候派人飞马将秦桧的意图告诉给韩世忠。结果韩世忠接到消息后跑到赵构哭闹一番终于平安无事。

岳飞的这个举动让赵构彻底害怕了。赵构不怕老将们造反,因为他自认掌握了岳飞这个嫡系,足以造成政治上的平衡。但现在岳飞居然和老将们穿一条裤子了,赵构当然无法对此容忍。而经过一次兵变后的他,当然更害怕再经历一次。特别是他认为自己最信任的人居然“背叛”了他。虽然实际上岳飞可能只是出于韩世忠与其同是主战派而对其同情而已。

当时岳飞的军队接近“尾大不掉”的边缘,所以也接近宋高宗、秦桧主和派和其他士大夫容忍程度的极限。绍兴十一年四月份,岳飞先被“明升暗降”地升为枢密副使(上面有两位枢密使张俊、韩世忠压着);七月份就遭到弹劾,不久就以“莫须有”罪名逮捕入狱;到十二月份儿被杀:一位功高盖世的大臣从庙堂到刑场,不到半年时间,速度之快都赶上清朝的年羹尧了。

3、岳飞政治上的不成熟,引起高宗的担忧。

岳飞最后的悲剧命运与他的性格有关。他的性格中有点偏激,自以为是,属于典型的“善于谋国,不善谋身”的那种人(如历史上的吴起、晁错等人),估计也有点“性情中人”,就是一心血来潮,往往做出欠考虑的事儿。据《宋史·岳飞传》记载,年轻时,刚升为秉义郎的岳飞就冒昧地向皇帝赵构上书,结果被以“小臣越职言事”的罪名罢归原籍。这,我们可以理解为他年轻不懂事,因为按照当时 “潜规则”,武将只听从指挥打仗就行了,不该关心政策层面上的事务。后来,经过十多年浴血奋战、已成某“军区司令”的岳飞,由于三番五次受到皇帝召见、勉励、夸奖,让他感觉和皇帝的关系好得像“铁哥们”一样,忘记了君臣关系。

前面说了,宋高宗决定把大将刘光世的淮西军交给岳飞指挥,后来又取消成命。岳飞愤概辞职,不经宋高宗批准,擅自去庐山,为亡母守孝,也不管手下将士及抗金事务了。宋高宗三次下诏,岳飞不返军营。这种不合臣规的举动,引起了宋高宗很深的疑忌。给不给你增兵是皇帝的权力,这种带情绪的“赌气”式的要挟行为,只能增加皇帝对他的猜忌。如果要是碰到汉武帝、隋文帝或明太祖,估计脑袋直接就得“搬家”,但高宗忍了,还派岳飞手下人去请他。等召见岳飞,估计赵构心里面是恨得牙痒痒,却还违心地说自己不生岳飞的气。

立太子事大,聪明的大臣避之不及,武将尤其要警惕避嫌。绍兴七年一听说金国那边打算要立宋钦宗的子嗣做皇帝时,岳飞立即给赵构上书,争取提前“正资宗之名”,这样“则虏谋沮矣”。结果遭到皇帝的斥责:“...卿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与也”。岳飞听后“意似不悦”,据和他同时面圣的参谋官薛弼说他面如死灰,感叹道“鹏举为大将而越职及此,其取死宜哉”,越职言事竟触赵构之忌。岳飞很不服,感到委屈,又给宋高宗上疏,奏折大致内容是:我说万岁爷,我这也是为了你好,您不立太子皇位就不正,如果金国人急了把宋钦宗作为人质逼我们退兵,到时候我们打不打?打了,您不立太子皇位就不正,若那时伤了宋钦宗的性命,天下百姓不干;不打,我们只能遵从金国人威胁。当然这封奏折宋高宗看了非常生气,没有给岳飞任何回话。

其实,劝皇帝将养子立为太子,还包含一层意思是,暗指赵构生不出亲生儿子,这点别说是古代尊贵地位的皇帝。高宗有个儿子早早就死了,然后一直就没有生出来一个儿子,虽然为了应付臣下说的无后为大什么的,效法仁宗皇帝从宗室里选了一个小孩养在皇宫里,可是不到最后关头,还是不忍心就这么定下名分来。再说高宗不到四十岁,不甘心啊。皇帝废立太子之事大臣是不能参与的,就算皇帝问起,大臣也往往是闪烁其词,以免涉嫌结党营私,除非皇帝特赦这个大臣无罪这个大臣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岳飞主动过问皇帝立太子之事,不管用心如何都会让高宗担心。

4、兀术把杀害岳飞作为议和的条件是宋高宗杀害岳飞的直接原因。

岳家军在绍兴十年(1140)七月颍昌大战时,重创金军,并杀死金国统帅完颜兀术(宗弼)女婿,即金军中的夏姓统军使、金吾卫上将军,而与金国统帅完颜兀术结下深仇。

况且,岳飞不仅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而且善于带兵、练兵。岳飞带出的军队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巨大的战斗力,堪称无不“以一当十”。尤其是岳飞曾经组建强大的骑兵部队,能够在野战中与金国倚为支柱的女真骑兵争雄较长。并且,在南宋初年的诸大将中,只有岳飞是进攻型的将帅。南宋的其他将领中,吴玠、刘锜是防御型的将帅,守则有余,攻则不足。韩世忠的抗金意志很坚定,但是军事成就不仅比不上岳飞,而且也不及吴玠、刘锜。此外,岳飞抗金意志十分坚定,向来主张积极备战进攻,反对消极防守。岳飞提出了“连结河朔”的高明军事策略,还坚持“以仁为本”的军事观,向来治军严明,是宋朝最得军心和民心的将帅。  

在南宋初年,具备光复失地的决心和能力的宋军统帅,惟有岳飞一人。所以,岳飞的存在对金国具有很大的潜在威胁,金国当权者必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安。

如果高宗仅仅疑忌岳飞掌握兵权,对岳飞反对议和不满,尽可把岳飞罢官闲废,与韩世忠一样的下场。1141年,在宋金议和的过程中,兀术通过南宋使臣魏良臣告诉高宗、秦桧“尔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且杀吾婿,不可以不报。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据参与阴谋的王次翁透露,当年二三月间,高宗“有诛飞意”。四月,罢岳飞、韩世忠、张俊三大将兵权,为议和铺平道路。依秦桧预谋,先由张俊、岳飞害韩世忠,再用张俊害岳飞。而岳飞却表示绝不参与谋害韩世忠的阴谋,他得知有人诬告的详情后,立即派人飞报韩世忠。秦桧的图谋没有得逞。新仇旧恨使秦桧决定先对岳飞下手。而高宗急于向兀术表示信用、求和,在杀害岳飞这一点上,与秦桧一拍即合。

据著名历史学家、宋史研究泰斗王曾瑜的考证,负责掌管南宋朝廷文献的官员查龠曾经揭发金国统帅完颜兀术(宗弼)给南宋的信件,兀术在信中要求一定要杀害岳飞,然后才可以达成和议,金国才能归还宋高宗赵构的亲生母亲韦太后。兀术的信对于岳飞的遇害,无疑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著名历史学者邓广铭先生则认为,查籥所揭发的密信,应该即是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再次议和之时,金国统帅兀朮口授给南宋使臣魏良臣,让魏良臣捎带给南宋朝廷的话。

五、岳飞下到大理寺之后,最后确定的罪名有三条

一条是指斥乘舆——就是说,对皇帝不尊敬,说出大逆不道的话来,用心险恶。

一条是张俊控诉他在一次作战中,赴援不力,意存观望。这一条的罪状可以排除在外,明显是张俊以个人的好恶来解释战争中的技术性问题。这条罪名即使成立,按照惯例,也是罪不及死。

还有一条是间接性的罪状——岳飞的部将张宪跟岳云在书信往还中提到了准备谋反。假报金军入侵,要求岳飞统军维持战局。这可是一条了不起的罪状,明明就是准备军事造反了!不过这条罪状不是用来针对岳飞的,岳飞有第一条罪状就足够赐死了,这个厉害的罪状是对付张宪和岳云的——明显就害怕他两个拥兵在外,听到岳飞的死讯后联络旧部铤而走险的。所以韩世忠在岳飞死后,找秦桧理论的时候,不拿为什么要杀岳飞说事,而是直接质问张宪和岳云谋反的证据是什么?秦桧回答,这事体莫须有?意思是差不多应该有吧?

六、秦桧成了杀害岳飞的替罪羊

在一般中国民众的概念中,这一事件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忠勇双全的民族英雄岳飞被一个罪大恶极的奸臣秦桧害死了。英雄应该歌颂恶人应该惩罚;由于秦桧已经死了,无法惩罚他本人,于是就在岳飞墓前铸了一个秦桧的铁像,跪在岳飞面前,永世不得平身。

往深一步的分析,认为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斗争的结果,主和是卖国的,是爱国者和卖国者之间的斗争的结果;按照这些人的思想,主战是爱国的,主和就是卖国;按照这个思维,岳飞是爱国者,秦桧成了卖国贼;于是便产生了秦桧私通金国,秦桧的妻子王氏私通金兀术的说法,使历史上连名字都没有的妇女王氏也因此被铸成铁像跪在岳飞面前,被人骂得遗臭千年。

抛开千年以来镶嵌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概念,理性地分析一下岳飞、秦桧和宋高宗之间地位思维及其发生的因果关系,不难发现岳飞、秦桧和宋高宗都是爱国的。

首先,岳飞自十七岁就进入军事生涯,所接受的思想观念自然是保家卫国,正是这个观念使他在作战中勇往直前;在这个国家得到了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的广泛认可和尊敬,没有不爱国的理由。

其次,秦桧在南宋得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是相当难得的,卖国对他有什么好处呢?如果南宋被灭亡,他不可能得到现有的地位和利益,因此秦桧没有卖国的理由。

宋高宗,就更没有卖国的理由了。一种说法是他害怕岳飞打败金国,把他的哥哥宋钦宗迎回夺去他的皇位,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在重建南宋之后,宋高宗赵构在朝廷中重新培植自己的势力,南宋的文武大臣主要是经过宋高宗赵构一手提拔培育起来的,他们显然属于宋高宗的亲信。而且南宋文武大臣中的大部分人,甚至都没有见过宋徽宗、宋钦宗。姑且不说宋徽宗早在绍兴五年(1135年)就死了,即使宋钦宗能够回到南宋,他原先的亲信势力也没有了,而南宋朝廷中的文武大臣基本上都是宋高宗重新培育扶植起来的,属于宋高宗的亲党,让他们去支持一个与他们素昧平生的人,让那个素昧平生的人去取代一手扶植提拔他们的皇帝,这简直不可思议。

岳飞虽然被杀害了,但他的抗金业绩是不可磨灭的。他自二十岁从军,三十九岁被杀害,在抗金战场上英勇奋战了一生,理所当然地赢得了人民的尊敬,我们的子孙后代将永远纪念岳飞,掩卷沉思,岳飞之死,能否避免?当年,岳飞曾写过一首名为《题骤马风》的诗,忠贞之心,千载可鉴:

立马林岗豁战眸,阵云开处一溪流。

机舂水沚犹传晋,黍离宫廷孰悯周?

南服只今歼小丑,北辕何日返神州!

誓将七尺酬明圣,怒指天涯泪不收。

可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誓将七尺酬明圣”、为宋高宗这个“明圣”、也为南宋社稷浴血奋战立下赫赫战功的民族英雄竟然受此侮辱,落得如此下场,不能不令后人扼腕!

一代名将,不是战死于为国捐躯的疆场,而是死于自己一向效忠的皇帝手下,而且是以“莫须有”之罪名,实际上也就等同于无罪被杀,这,实在是古今罕见之大悲剧!

后来,高宗皇帝想起这件事情来,心里肯定是后悔的,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后悔就难以考证了。也许在把岳飞的府第改做国子监和太学的时候,高宗的心里会飘过一丝的难过?为什么说高宗皇帝是后悔这件事情呢?因为孝宗皇帝刚登基不久,就下令给岳飞平反,恢复了岳飞的官职。这时候高宗皇帝还没有死,而且孝宗皇帝又不是高宗皇帝的亲儿子,如果平反不是高宗皇帝本人的意思,孝宗皇帝即使认为应该给岳飞平反,为了避嫌疑,也绝对不会在刚上台的时候立马改变父亲的决定。

也许高宗皇帝因为岳飞已经死了,失去了危险性,所以,就会常常想起他的好处来?



发布于 2021-01-22 10:5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3509
 楼主| 发表于 2022-3-6 21: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岳飞被害的全部过程是什么?他不是已经回庐山归隐了吗?




岳飞不是已经被罢兵权辞官归隐了吗?为什么最后会在临安被抓?张宪和岳云不是在鄂州岳家军中吗?为什么也被抓到临安了?显示全部 ​







关注者
5


被浏览
2,475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2

​1 条评论


​分享















3 个回答


默认排序








侧身听戎捷

侧身听戎捷



5 人赞同了该回答








绍兴十一年《奏乞般家属札子》:“臣昨日……欲乞先次般妻男 云 一房来行在,臣今欲乞尽数勘契一同来行在居住。”


发布于 2020-07-14 10:30

​赞同 5​​35 条评论

​分享
​收藏​喜欢收起​










晨曦

晨曦



文史爱好者


10 人赞同了该回答



谢邀,,关于我飞哥的问题我一般是来者不拒~,特查了下资料。

真是气死我了!意难平!

这些陷害人的小人何时得到报应?

还我岳将军啊啊啊(大哭)!

在经历绍兴十年和绍兴十一年几次大战的挫败之后,作为向来骄横的金国好战分子,金国都元帅完颜兀术(宗弼)也不得不承认“南宋近年军势雄锐,有心争战”,而决意与南宋讲和。
绍兴十年(1140年)秋,完颜兀术(宗弼)正式写信给秦桧说:“尔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且杀吾婿,不可以不报。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兀术提出了以杀岳飞作为和议的条件,秦桧自然是惟命是从。然而,事情的关键则在于宋高宗本人对此书信与讲和条件持何种态度。
岳飞是战功赫赫的将帅,又是身为执政的高官,而宋朝向来特别优待臣僚,按照宋太祖秘密誓约的规定:“不杀大臣及言事官,违者不祥”,岳飞的生命当然也受宋太祖誓约的保护。。
早在宋高宗即位之初,宋高宗罢免爱国名臣李纲,宠信权奸黄潜善和汪伯彦,太学生陈东和士人欧阳澈上书反对。陈东指责宋高宗不该登基即位,如宋钦宗回来如何自处?欧阳澈“语侵宫掖”,涉及宫闱丑闻。宋高宗恼羞成怒,将他们处斩。但是,年轻的皇帝宋高宗很快后悔,他给两位死者赠官,派人祭墓,说:“朕初即位,昧于治体,听用非人,至今痛恨之。虽已赠官推恩,犹未足以称朕悔过之意。”宋高宗的弥补措施已无济于事,伪齐刘豫公开为陈东和欧阳澈在应天府立庙,以彰其过。
十五年前,宋高宗杀害上书言事的太学生陈东和士人欧阳澈,结果只是极大地提高了牺牲者的声誉,而使自己背负难以洗刷的恶名。以后,宋高宗一直引以为训,不敢轻易开杀戒。秦桧对胡铨恨之入骨,在自己的一德格天阁中写上胡铨等人的姓名,“必欲杀之而后已”。然而在宋太祖秘密誓约的约束下,只要宋高宗未予首肯,秦桧始终无法杀害官卑职小而又贬黜流放的胡铨。
同时,在抗金过程中,岳飞屡立战功,兵权在握,威高望重,深得军心民心,宋高宗担心岳飞会有功高震主之威,对岳飞的疑忌愈来愈深。而最让宋高宗赵构恼火的则是,岳飞的抗金态度十分坚定,一直反对和金国议和。例如,绍兴九年(1139)正月,南宋正式签订丧权辱国的和约,对金国称臣纳贡,宋金第一次议和正式完成。之后,宋高宗、秦桧为安定民心,也为了粉饰太平,宣布“大赦天下”,而且为了拉拢朝臣,还命百官进庆贺表,并给大臣们加官进爵。岳飞被授予的正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但是岳飞却多次上琉,力辞不受,并沉痛地指出:“今日之事,可忧而不可贺”,“不可论功行赏,取笑敌人”。
王夫之《宋论》卷10说:“高宗之为计也,以解兵权而急于和;而桧之为计也,则以欲坚和议而必解诸将之兵,交相用而曲相成”。降金和解除大将们的兵柄,成了宋高宗和秦桧的当务之急;而岳飞在这两个问题上,都成了首当其冲的人物。
当然,仅仅从对金国妥协求和以及解除大将兵权这两个问题着眼,岳飞也可以仅仅罢官赋闲,得到与韩世忠一样的善终结局。毕竟,岳飞当时已经被解除了兵权,后来又被罢官,不可能再对宋高宗和秦桧的卖国求和政策构成阻碍,更不可能威胁南宋皇权。况且,威名远播的抗金名将岳飞曾经是南宋的重要军事支柱,金人十分畏惧他。被扣押在金国的宋使洪皓曾经在给南宋朝廷的密信中写道:“金人所畏服者惟飞,至以父呼之” 很显然,假如南宋留着岳飞不杀,即使暂时不用岳飞,或者把他软禁起来,也可以在无形中震慑那些贪婪狡诈、反复无常的金国女真统治者,使金人不敢轻易违约

但是,有两件事却直接导致了岳飞的遇害。
《鄂国金佗稡编》卷8《鄂王行实编年》的记载:“查龠尝谓人曰:‘虏自叛河南之盟,岳飞深入不已,桧私于金人,劝上班师。金人谓桧曰:尔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且杀吾婿,不可以不报。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桧于是杀先臣以为信。”而据《鄂国金佗稡编》卷20《吁天辨诬通叙》,“金人谓桧”即是 “兀术遗桧书”。
当时执掌金国军政大权的金军统帅完颜兀术(宗弼)提出以杀害岳飞作为讲和的条件,这是由于金人深知,岳飞能征善战、威名远播、功高望重,即使被南宋罢官免职,也犹如“猛虎在山”,“飞虽不掌兵,亦足以强国”。这对于金国来说,仍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况且,岳家军在绍兴十年(公元1140)七月颍昌大战时,重创金军,并杀死金国统帅完颜兀术女婿,即金军中的夏姓统军使、金吾卫上将军,而与金军统帅兀术结下深仇。
兀术的密信,就像给秦桧下了一道不可违抗的圣旨,秦桧当然会千方百计地去执行。而宋高宗为要向金国表示求和的诚意,也决意要杀害岳飞。
据著名历史学家、宋史研究泰斗王曾瑜的考证,负责掌管南宋朝廷文献的官员查龠曾经揭发金国统帅完颜兀术给南宋的信件,兀术在信中要求一定要杀害岳飞,然后才可以达成和议。兀术的信对于岳飞的遇害,无疑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但著名历史学者邓广铭先生则认为,查龠所追述的这段话,应该即是金国统帅兀术口授给南宋使臣魏良臣捎带给南宋朝廷的话。

不久,南宋称臣纳贡,与金国达成了第一次绍兴和议。然而,金人口惠而实不至,一直拖到绍兴十年(1140年),韦太后仍然滞留金国未归。
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金国单方面撕毁和约,再次大举南侵攻宋。但是,这一次金国遭到了惨败。各路宋军不仅挫败了金军的进攻,而且岳家军还向金军发起了大规模反攻。这些都标志着金国在军事上的优势已经丧失。
金国主战派的锐气遭挫,于是,金国统帅完颜宗弼(兀术)就改变策略,准备再次与南宋讲和,再开“始讲和,而南北无事矣”。
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当时被女真人扣留在金国的南宋使臣洪皓得到了韦太后的一封书信,派人送回南宋朝廷。宋高宗大喜过望说:“朕不知太后的情况已经有近二十年了,即使遣使百人,也不如见到太后的一封书信”。
绍兴十一年(1141年)七月,岳飞回到南宋朝廷的行在临安(今杭州),随即上奏辞职。此后,岳飞和韩世忠一样,留在临安,居虚位而无实职,南宋朝廷枢密院的军务全由张俊负责处置。
绍兴十一年(1141年)八月,岳飞被罢官。然后,按着事先设下的圈套,南宋朝廷又发出命令,让当时负责岳家军军务的岳飞爱将张宪赶往镇江的枢密行院,去参见主管全国军务的枢密使张俊。张宪于九月一日由岳家军在鄂州(即今武汉三镇之一的武昌)出发,前往镇江(今江苏镇江)。张宪一到镇江,就被张俊逮捕并严刑拷打。然后,由曾任张宪部下的奸佞小人王俊出面诬告张宪,再上报南宋朝廷,进而牵连岳飞,于是宋高宗下令给岳飞等人举办诏狱。

绍兴十一年的淮西会战时,宋高宗一方面褒奖岳飞,“见苦寒嗽,乃能勉为朕行,国尔忘身,谁如卿者”,另一方面,却已与秦桧进行罪恶的谋划。罢岳飞兵权,仅是完成了第一个步骤。
秦桧与岳飞在和战问题上,自然是势不两立的。岳飞曾经将秦桧比作东汉末年的权奸曹操,睚眦必报的秦桧知道后十分痛恨岳飞。后来,岳飞看到秦桧奏章中所引“德无常师,主善为师”之语,认为此言“饰奸罔上”,气愤地说:“君臣大伦,比之天性,大臣秉国政,忍面谩其主耶!”于是岳飞和秦桧之间的仇隙更深。
然而,秦桧对韩世忠的憎恶,却不亚于岳飞。绍兴八九年间,韩世忠曾命部属假扮红巾军,企图袭杀金使张通古,破坏和议,虽因部将告密,而未成功,却使秦桧切齿痛恨。按秦桧的盘算,是一不做,二不休,先害韩世忠,后杀岳飞,这两人正是他的主要政敌。
秦桧曾经示意岳飞,希望岳飞和张俊一起,帮忙罗织罪名来陷害韩世忠。耿直的岳飞明了秦桧的用心后,便严词回绝,说“世忠归朝,则楚州之军,即朝廷之军也”,“公相命飞以自卫,果何为者?若使飞捃摭同列之私,尤非所望于公相者”。受到岳飞的责备之后,秦桧气得脸上变色。
当秦桧密谋罗织罪名陷害韩世忠之时,岳飞曾经通风报信,救了韩世忠一命。作为南宋三大将之一的卑鄙小人张俊却把岳飞派人送信给韩世忠之事告知秦桧,秦桧闻讯,勃然大怒,更加憎恨岳飞。秦桧便把岳飞作为下一个陷害的目标,必欲置之于死地。
接着,奸相秦桧和嫉贤妒能的卑鄙小人张俊处心积虑地设计了一系列陷阱,谋划陷害岳飞。不久,岳飞就遭到一帮奸佞小人的诬陷。在脱离军队、已无军权的情况下,岳飞被投入监狱。
按着宋高宗的诏旨,特设诏狱审讯岳飞。御史中丞何铸和大理卿周三畏被特命为正、副主审官,“奉圣旨,就大理寺置司根勘”。

何铸看到“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深嵌于岳飞后背的肌肤,不由不收敛起严酷的面孔。何铸在两三个月前曾参与弹劾岳飞,现在终于悔悟了。
何铸不忍心再为此丧天害理的勾当,便去见秦桧,力辩岳飞的无辜。
秦桧张口结舌,难以对答,就向何铸透露底细说:“此上意也!”
何铸仍不退让,说:“铸岂区区为一岳飞者,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
秦桧理屈词穷,遂上奏宋高宗,改命万俟卨为御史中丞,任主审官。万俟卨是一个卑鄙无耻、阴险歹毒的小人。
万俟卨过去担任荆湖北路转运判官和提点刑狱时,岳飞知道他人品很坏,予以鄙视,故万俟卨一直怀恨在心。万俟卨趁入觐的机会,投靠秦桧,在宋高宗面前对岳飞大肆诬陷谮毁,从此就留在南宋朝廷,宦运亨通。万俟卨接办岳飞狱案,正好乘机挟私报仇。
岳飞虽然自幼受尽贫困生活的煎熬,却从未品尝过囹圄的苦痛。在岳飞生陷绝境的两个半月中,各种各样的惨酷刑罚,实际上是给岳飞上人生的最后一课。阴险歹毒的万俟卨的惟一目标,就是要想方设法地强迫岳飞自诬;岳飞也以倔强的性格,顽韧的意志,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他决不自诬。
当岳飞遭到陷害,被投进冤狱之时,宋金彼此间议和的书信、使者往来非常频繁。
宋高宗、秦桧以为大兴岳飞冤狱,宋金就可以签订和约,就可以偷安于东南了。宋高宗对秦桧说:“边事既息,可以弥兵,卿为相,亦当效曹参之清静也”。
但南宋军民并没有被压服,他们既反对谋害岳飞,也反对向金投降。

韩世忠就坚持不以“和议为然”。当魏良臣要出使金国时,韩世忠上书谏高宗说:沦陷区的臣民,都延颈以望中兴,收复故土,如果长期与金议和,“人情销弱,国势委靡,谁复振乎?” 他请求在金使来时,自己“要与之面议”,但宋高宗不许。
韩世忠又上奏高宗,反对秦桧,力陈“秦桧误国,词意剀切。桧由是深怨世忠”,唆使其党羽弹劾韩世忠。韩世忠看到高宗的态度与秦桧的阴谋,怕自己重蹈岳飞的覆辙,不得已也辞去了枢密使之职。
当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民对于宋高宗、秦桧的卖国投降行径,更是愤恨,纷纷反对。
但宋高宗、秦桧把人民的正义呼声,看为是“乘时诽讪,罪不可赦” 。秦桧更把这种情况归罪于被罢了官的参知政事李光,认为他是“阴怀怨望,鼓唱万端”,不让他继续留在绍兴府,请高宗把他贬去“籐州安置”。
同时,秦桧还使用其一贯的两面派手法,派工部员外郎盖谅到福州去拉拢主战派文臣张浚,“使附其议,当引为枢密使”。张浚不但以严词拒绝了他,而且也反对和议,他说:“敌不可纵,和不可成。”
南宋军民虽然纷纷反对议和,但宋高宗、秦桧却置若罔闻。派宋使魏良臣带着他们拟好的投降条款,实际上是去金国请求批准,经过“再三叩头,哀求甚切”,最后才得到兀术的同意,于绍兴十一年(1141)十一月,金使肖毅和魏良臣一起来使

. 通过签订第二次绍兴和约,金国获得了在战场上得不到的大片土地。岳家军当年攻克的商、虢、唐、邓等州,已经北伐中收复的很多失地,加上吴磷等部所收复的陕西州县,以至吴玠当年坚守的和尚原要塞,都被宋高宗和秦桧割让给金国。邵隆坚决反对割让商州,被秦桧贬官后毒死。
为了压抑南宋臣民的抗金情绪,宋高宗还下旨:“大金已遣使通和,自今官司文字,并称大金,不得指斥。”
屈辱降金的第二个绍兴和约的签订,不仅捆住了南宋抗金军民手脚,让抗金大业和收复失地的宏图成为泡影,而且还使南北分裂的政治局面持续了一百多年。
当初,岳飞入狱的消息传开后,南宋朝野震惊。一些正直人士不顾宋高宗和秦桧的专制淫威,纷纷设法营救岳飞。
赵宋皇朝宗室齐安郡王赵士褭曾因朝拜赵宋八陵,对岳飞尽忠国事,印象极深。赵士褭身为宋高宗赵构的“皇叔”,是宋朝宗室中德高望重的一位。
赵士(左亻右褭)向宋高宗进谏说:“中原未靖,祸及忠义,是忘二圣,不欲复中原也。臣以百口保飞无罪。”
文士智浃、布衣刘允升、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市)布衣范澄之等,也分别上书为岳飞鸣冤叫屈。
范澄之在上书中尖锐指出,“宰辅之臣媚虏急和”,“胡虏未灭,飞之力尚能戡定”,“是岂可令将帅相屠,自为逆贼报仇哉”!
范澄之还引用南北朝时宋文帝杀名将檀道济,以致自毁长城的鉴戒,恳切希望宋高宗回心转意。他强调说:“臣之与飞,素无半面之雅,亦未尝漫刺其门,而受一饭之德,独为陛下重惜朝廷之体耳。”
参加审讯或诏狱结案的大理寺左断刑少卿薛仁辅,与大理寺丞何彦猷、李若朴(李若虚弟),也力排众议,企图保全岳飞的性命。
韩世忠当时已被罢去枢密使,改任醴泉观使的闲职,之后“杜门谢客,绝口不言兵”,以躲避秦桧的迫害。但是,为了岳飞的深冤,韩世忠仍鼓起勇气,不计个人安危,前去质问秦桧。
秦桧冷冰冰地回答:“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韩世忠“艴然变色”,愤愤不平地说:“相公!‘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然而,宋金虽然以及签订了绍兴和约,但当时执掌金国军政大权的金军统帅完颜兀术(宗弼)原先提出的杀害岳飞的要求还未实现。
宋高宗、秦桧害怕金国以此作为翻脸变卦的借口来破坏和约

作为卑鄙无耻、阴险歹毒的小人,担任主审官的秦桧党羽万俟卨千方百计搜剔而得的岳飞罪名,副主审官周三畏则畏首畏尾,对万俟卨唯唯诺诺。然而,尽管他们挖空心思,却找不到任何岳飞“谋反”的真凭实据,他所列举的“罪名”全都牵强附会,缺乏说服力。关于这一点,宋高宗和秦桧是十分清楚的。
宋朝有“国朝著令,劾轻罪,因得重罪,原之,盖不欲求情于事外也”传统惯例。担任主审官的万俟卨等人却是在罪名“无验”的情况下,不断地横生枝节,辗转推求,罗织新罪名。由于岳飞非杀不可,什么太祖誓约,什么“国朝著令”,什么罪状“无验”,全都弃之不顾。
自张宪被捕之日起,岳飞的冤狱已经拖延了约三个多月,仍未结案。 万俟卨最后也忧心忡忡,担心找不到足够的理由来杀害岳飞,“惧无辞以竟其狱”。眼看已到岁末,宋高宗和秦桧为辞旧迎新,向金国女真统治者献媚,再也等不及了。
绍兴十一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万俟卨等通过秦桧,匆匆上报一个奏状,提出将岳飞处斩刑,张宪处绞刑,岳云处徒刑,说“今奉圣旨根勘,合取旨裁断”。
宋高宗当即下旨:“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
当日,岳飞在狱中被赐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岳飞无限悲痛地向天空仰视了一阵,接着就拿过笔来在供状上写了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按照规定,岳飞的尸体应当草草地埋葬在大理寺的墙角下。好心的狱卒隗顺含悲忍痛,冒险背负岳飞的尸身,走出临安城西北的钱塘门,偷偷埋葬于九曲丛祠附近北山山麓的平地上,坟前种两棵橘树,作为标记,假称“贾宜人墓”。
遇害之时,岳飞随身还带着一个玉环,是他妻子李娃给他的信物,陪伴岳飞长眠地下。岳飞死时年仅三十九岁。张宪和岳云被绑赴临安城的闹市,不仅杨沂中当场监斩,连张俊也按捺不住狂喜,亲临刑场。临安城的各个城门都派重兵把守,禁卫森严,以防民众闹事。岳云死时年仅二十三岁。
岳飞和张宪的家属被流放到岭南和福建,宋高宗亲自下旨规定,“多差得力人兵,防送前去,不得一并上路”,他们的“家业籍没入官”。然而在漫长的流放途中,却不断有素不相识的人,含泪向岳飞和张宪的家属慰问致哀。
南宋绍兴十一年的除夕 (即公元1142年1月27日),三位献身

宋高宗、秦桧冤杀岳飞以后,南宋的许多朝臣和军民百姓都为这一冤案鸣不平。
为了压制舆论,秦桧指使尚书省,“乞以飞狱案,令刑部镂板,偏牒诸路”,编造谎言,企图欺骗公众以缓和南宋军民的愤怒和不平情绪。而对于那些不肯屈从他们办理岳飞冤案的人,实行“违者刑”的高压政策。
参与审理岳飞案的大理寺丞李若朴、何彦猷,曾认为“飞无罪”, “飞不应死”,并据理“固与卨争”,万俟卨就弹劾李若朴,诬他“党庇”岳飞,被罢官。
大理少卿薛仁辅曾认为岳飞的案是冤案,就被诬为“持心不平、用法反覆”,也被罢官。
任过岳飞冤案主审官的何铸,由于良心发现,坚持公道,不肯苟从宋高宗、秦桧的旨意,由是“桧衔铸”。 后来,何铸被罢了官,秦桧还想把他“窜诸岭表”,因其谋未得逞,后被贬谪徽州。
在岳飞入狱时为他伸冤或要求释放他的人,一个个都受到株连。身为宋高宗赵构的“皇叔”宗室齐安郡王赵士褭曾经面谏宋高宗赵构,说愿以全家百口性命作保,担保岳飞无罪。
秦桧恨之入骨,“使言者论顷岳飞进兵陈、蔡之间,乃密通书于士褭,叙其悃幅,踪迹诡秘。范同顷为浙东宪,与士褭通家往还”,指控赵士褭“在外则交结将帅,在内则交结执政”,请宋高宗赵构“罢其宗司职事”。结果,赵士褭被罢去“宗司职事”,提举西京崇山崇福宫。岳飞被害后,万俟卨又弹劾赵士褭“朋比奸邪”,居住在“衢州,宾客日盈其门,谈论之间,无不诋讪时政”,因而又再次被贬,“窜死建州”。
布衣范澄之为伸张正义,曾请求宋高宗“特赦”岳飞,并斥责秦桧“媚虏急和”,“令将帅相屠”,实“自为逆贼报仇”,当时他就料到自己一定会遭到灭顶之灾,果然也被“窜死”,在流放地含悲辞世。
另一位布衣刘允升曾上书“讼飞冤”,也被“下棘寺以死”,被关进大理寺狱,惨遭杀害。。
韩世忠为岳飞的冤案抱不平,曾当面指责过秦桧,“撄桧怒”。韩世忠又“抵排和议,触桧尤多”。当时,有人劝韩世忠不可得罪秦桧,但韩世忠铮铮铁骨,公然表示自己决不“畏祸苟同”秦桧。由于秦桧的权势显赫,大将“多曲徇桧苟全”,韩世忠却不理会他,除“一揖外,未尝与谈”,,秦桧一直很恨他。他虽没有象岳飞那样被投进监牢,但也被“解兵罢政,卧家几十年”。



绍兴十二年八月,宋高宗生母韦太后和金国使臣刘祹一行到达临安。宋高宗为表演自己的“圣孝”,大事张罗一出“皇太后回銮”的闹剧。
不料金国使者刘祹竟向南宋官员发问:“岳飞以何罪而死?”
接伴的南宋官员无言以对,含含糊糊地回答:“意欲谋叛,为部将所告,以此抵诛。”
刘祹嘲讽道:“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飞,所至纪律甚严,秋毫无所犯。‘所谓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为我擒’。如(岳飞)飞者,无亦江南之范增乎?!”
残害忠良、媚敌求和者到底还是受到了毫不客气的奚落。
(上述记载见于《说郛》卷18叶寘《坦斋笔衡》,以及赵葵《行营杂录>》)
《宋史》编者在《高宗本纪》结尾评论说:<br> <br>“岳飞父子竟死于大功垂成之秋。一时有志之士,为之扼腕切齿。帝(指宋高宗)方偷安忍耻,匿怨忘亲,卒不免于来世之诮,悲夫!”<br><br> <br>《宋史》编者在《岳飞传》的结尾评论说:<br> <br>“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br> <br>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br> <br>昔刘宋杀檀道济,道济下狱,嗔目曰:“自坏汝万里长城!”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呜呼冤哉!”<br> <br> <br>在岳飞遇害之后,不到二十年,即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再次发起攻宋战争,金军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岳飞不死,大金灭矣!”<br><br>(原文“胡人自为‘岳飞不死,大金灭矣’之语”,相关记载可见于《浪语集》卷22《与汪参政明远论岳侯恩数》)。<br><br>而根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绍兴三十一年,北虏犯边,连年大举,上(指宋高宗)思曰:‘岳飞若在,虏军岂容至此。’即时下令修庙宇云。”<br>
而在岳飞遇害六十多年之后,金国皇帝在诏书中则直接承认了岳飞战功卓著、威名远播。
金国泰和六年(南宋开禧二年,公元12

附件:
历史上真实的岳飞很有主见,性格倔强,从来都不曾“愚忠”,岳飞的“愚忠”形象完全是清朝人通过演义小说捏造出来的!
在社会上流传甚广的演义小说《说岳全传》是清朝人钱彩编写的,其中虚实兼有,真假掺杂,其中还有很多作者强加进去的封建糟粕和迷信思想!正是此书捏造出了岳飞“愚忠”的虚假形象。
随着演义小说《说岳全传》在民间的广为流传,曾是历史上抗击外侮的爱国英雄典型的岳飞也被“改造”成了“愚忠”的人物!
关于岳飞入狱后的表现,传世的历史记载往往得之传闻,不甚可信。清朝人编的演义小说《说岳全传》捏造了一个愚忠的艺术形象,简直是听任皇帝宰割,绝无怨尤。其情节虽属虚构,却对后世很有影响,以至不少人还误认为是信史,或认为艺术形象和历史形象是一致的。
岳飞入狱后,可核实的表现仅有两件事。第一是绝食。《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12转载的岳飞刑案说:“岳飞次男岳雷系[同]岳飞一处送下,今来照证得岳雷别无干涉罪犯,缘为岳飞故节饮食成病,依律合召家人入侍,已就令岳雷入侍看觑。”《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3作了进一步说明:“飞久不伏,因不食求死,命其子阁门祗候雷视之。”可知进行绝食反抗,是确凿无疑的。
第二,岳飞虽承受酷刑的折磨,却没有自诬。《三朝北盟会编》卷207载, “有狱子,事飞甚谨”,“忽然而言日”,“我平生以岳飞为忠臣”,“今乃逆臣耳”!岳飞“请问其故”,狱子说了一通“君疑臣则诛,臣疑君则反”的道理, “君今疑臣”,“死固无疑矣”,“少保若不死,出狱”,“安得不反”!岳飞“仰天者移时”,便“索笔著押”。《浪语集》卷7《周将军庙观岳侯石像二首》的诗注说:“侯初下大理狱,吏执笔请辞,大书其纸尾,而胁之日:‘汝观今世乌有大臣系狱而生者?趣具成案,吾为汝书!”’这两条记载都富于故事性,但前一记载却至少不完全真实可靠。
岳珂和李心传都是看过岳飞的刑案材料的。岳珂在《鄂王行实编年》中说:“其具狱但称以众证结案,而先臣竞无服辞云。,,李心传也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3说,“飞久不伏”,“以众证”,“当斩”。曾三异的《因话录》也说:“岳武穆狱案,今在莆阳陈鲁公家。始者无狱辞也,但大书‘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字,然后毅然赴死。


























啊!气死我了气死我了!越往下看越看不下去!真想一杆枪戳死赵构、秦桧、张俊、王俊、杨沂中等畜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3509
 楼主| 发表于 2022-3-6 21:4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薛仁辅  播报   讨论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薛仁辅,字汝弼,河东(今山西境内)人。





本    名薛仁辅 字汝弼 籍    贯河东
绍兴间为川陕宣抚使司主管机宜文字。六年,入为仓部郎中,迁大理少卿。十二年,秦桧诬害岳飞系狱。仁辅明飞无罪,狱成不署奏牍,得罪编管,遇赦量移饶州。因卜乐平之安巷居之,今薛家塘即其遗址。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3509
 楼主| 发表于 2022-3-6 21:42:24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弼  播报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薛弼,温州永嘉人,北宋政和二年( 1112 )进士,任杭州教授,监左藏东库。





本    名薛弼 字直老 所处时代北宋 出生地温州永嘉 主要成就破杨么水军 官    职京西宣抚司参议官 进士时间1112年


目录

1 人物简介
2 《宋史·薛弼传》

   


人物简介

 播报

与李纲议守京城,迁光禄寺丞,改湖南转运判官。岳飞讨杨么,薛弼建议造木筏断其水路,以草塞其上流,破杨么水军之所长,湖湘底定,以功迁直秘阁。绍兴六年( 1136 ),由直徽猷阁、知荆南府除任湖北、京西宣抚司参议官。绍兴七年( 1137 )岳飞离军,安抚岳家军,赴庐山促岳飞复职。绍兴八年( 1138 )三月除户部侍郎,离开岳家军。岳飞之狱即兴,薛弼因与秦桧有旧,未受株连。后经略福州,知广州,擢敷文阁待制卒。

   


《宋史·薛弼传》

 播报

薛弼,字直老,温州永嘉人。登政和二年进士第,调怀州刑曹、杭州教授。初颁《五礼》《新书》,定著释奠先圣误用下丁,弼据礼是正,州以闻,诏从其议。监左藏东库。内侍王道使奴从旁礼绢美恶,多取之,弼白版曹穷治,人严惮之。

靖康初,金兵攻汴京,李纲定议坚守,众不悦。弼意与纲同,围解,迁光禄寺丞。尝言:“姚平仲不可恃。”未几而败。纲救太原,弼言:“金必再至,纲不当去,宜先事河北。”金人果再入。始命刑部侍郎宋伯友提举河防,弼以点检粮草从之,为计画甚切,皆不能用,乃乞罢归,改三门、白波辇运,寻主管明道宫,提举淮东盐事,改湖南运判。

杨么据洞庭,寇鼎州,王?燮久不能平,更命岳飞讨之。么陆耕水战,楼船十余丈,官军徒仰视不得近。飞谋益造大舟,弼曰:“若是,则未可以岁月胜矣。且彼之所长,可避而不可斗也。今大旱,湖水落洪,若重购舟首,勿与战,逐筏断江路,藁其上流,使彼之长坐废,而精骑直捣其垒,则破坏在目前矣。”飞曰:“善。”兼旬,积寇尽平,进直秘阁。时道殣相望,弼以闻,帝恻然,命给钱六万缗、广西常平米六万斛、鄂州米二十万斛振之,且使讲求富弼青州荒政,民赖以苏。

王彦自荆移襄,迁延不即赴。彦所将八字军皆中原劲卒,朝廷患其恣横,以弼直徽猷阁代之。彦殊不意,弼径入府受将吏谒,大骇。弼曲折譬晓,彦感悟,即日出境。

除岳飞参谋官。飞母死,遁于庐山,张宗元摄飞事。飞将张宪移疾,部曲汹汹,生异语。弼谓诸将曰:“太尉力乞张公,而诏使随至,岳军素整,今而哗哄,是汝曹累太尉也。”诸将以谂宪,宪佯悟曰:“相公腹心,惟参谋知之。”众乃定。除户部郎官,再知荆南。

桃源剧盗伍俊既招安,复谋叛,提点刑狱万俟卨不能制,乃以委弼,弼许俊以靖州。俊喜曰:“我得靖,则地过桃源远矣。”俊至,则斩以徇。迁秘阁修撰、陕西转运使,以左司郎官召知虔州,移黄州。

时福州大盗有号“管天下”、“伍黑龙”、“满山红”之属,其众甚盛,钤辖李贵为贼所获。,民作山砦自保。守臣莫将议委漳、泉、汀、建,募强壮游手各千人为效用,与殿司统制张渊同措置。未及行,诏升弼集英殿修撰,与将两易。弼至郡,漕臣以游手易聚难散,恐为他日患,闻于朝。事下弼议,弼谓:“昔守章贡,有武夫周虎臣、陈敏者,丁壮各数百,皆能战,视官军可一当十。”乃奏虎臣为副将,敏为巡检,选丁壮千人,号“奇兵”,日给糗粮,责以灭贼。自是岁费钱三万六千余缗、米九千石,凡四年而贼平。弼知广州,擢敷文阁待制。卒,年六十三。

初,秦桧居永嘉,弼游其门。弼在湖北除盗,归功于万俟卨。桧诬岳飞下吏,卨以中司鞫狱,飞父子及宪皆死。朱芾、李若虚亦坐尝为飞谋议,夺职,惟弼得免,且为桧用,屡更事任,通籍从官,世以此少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3509
 楼主| 发表于 2022-3-12 23: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

秦桧想杀岳飞,在东窗内同妻子王氏商量。王氏说:“抓住老虎容易,要想放走再把它抓住就很难了。”于是秦桧就决定杀掉岳飞。后来秦桧在西湖游玩,在船中睡着了,梦中看见一个披着长发的人大声地说:你害国害民,我已经告诉上天,上天要派人来捉拿你了!’

秦桧十分害怕。回家后,大病一场不久就死了。秦桧刚死没几天,他的儿子秦蟢也死了。王氏设起神案,请道士驱鬼,道士呈表给上天,迷蒙中看见秦蟢戴着铁枷,就问:“太师在什么地方?”

秦蟢回答说:“在鬼城酆都。”方士按秦蟢说的话到酆都去,结果看见秦桧、万俟卨都戴着铁板枷,受了各种各样的苦刑。秦桧说:“麻烦你传话给我的夫人,东窗密谋杀害岳飞的事情暴露了!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3509
 楼主| 发表于 2022-3-12 23:4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您信了吗?赵构只杀岳飞、岳云,而放过岳雷等人,是无心斩草除根






首先得说明,大理寺对岳飞三人的判处是在“莫须有”的背景下判定的,也就是说,是在拿不出证据的情形下,用“也许有”的措词定下来的,这本身就无比冤枉,宋高宗还在原基础上痛下杀手,追判岳云死刑,这就充分露出了其森然凶残的嘴脸。

原先,御史中丞万俟卨在秦桧的指使下,用极其不要脸的方式来伪造口供,私拟岳飞三人的罪名:

一、坐尝自言己与太祖以三十岁除节度使,为指斥乘舆,情理切害;

二、敌侵淮西,前后受亲札十三次,不即策应,为拥兵逗留,当斩;

三、长子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提举醴泉观(岳)云,坐与(张)宪书,称“可与得心腹兵官商议”,为传报朝廷机密事,当追一官,罚金。

这三条罪名中的第一条,是说岳飞向外界夸耀自己和宋太祖一样,都是三十岁得授节度使之职,意思是岳飞语中隐含着要成为宋太祖的人物(谋反)。

这条罪状,也许是道听途说,也许是无中生有的编造,既无人证,又无物证,如何定罪?

退一万步说,即使岳飞真说过这样的话,也许也只是单纯炫耀自己战功来得早,职位升得快,又岂能充当得上谋反大罪?

所以,这条罪状之后,没说惩罚办法。

第二条,“不援淮西、拥兵逗留”,这一条果真成立,按当时律法,是当斩。问题是,绍兴十一年春淮西之战中,岳飞并没有“拥兵逗留”,而是按照宋高宗的札令东奔西驰,虽然没能与金兵交上火,但那是受时间、空间以及讯息传递各方面限制造成的,被硬扣上“拥兵逗留”的帽子,只能说,欲加之罪,无患无辞?!

第三条,说岳云写信给张宪,信中有不可告人的阴谋,但这根本就是一封子虚乌有的信,用秦桧合伙人张俊的话来说,这封信被张宪“烧了”。这张口就来的一个“烧了”,如何能让天下人信服?



所以,对岳云的判处是“当追一官,罚金”。

在万俟卨的主导下,大理寺左断刑少卿薛仁辅、大理寺丞何彦猷、李若樸等人违心地作出了这样的判决:将岳飞处斩刑,张宪处绞刑,岳云处徒刑。

可以说,这已经是量刑严重过当了。

但宋高宗却认为量刑过轻,说处岳飞斩刑死得太痛快了,不足以警示后世,岳云罪与张宪相同,怎么可以免遭死刑?提起朱笔批复为:“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

“岳飞特赐死”是怎么一种死法呢?

正史没有记,但《建炎以来朝野遗记》有详细记载:“其毙於狱也,实请具浴,拉胁而殂”。

这“拉胁”,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死刑执行方法,据《酷史传》记,是由力士用大铁锤猛击犯人双肋,直至肋骨断落、心脏碎裂而死,可谓灭绝人性、惨无人道。

这么做,明显就是要以岳飞的死来警示、震慑当时的掌兵武将了。

由此可知,宋高宗不肯放过岳云,要岳云陪岳飞、张宪同死,也是要达到这种目的。

当然,另一方面也是要斩草除根、免除后患。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真是要斩草除根,岳飞不是还有岳雷、岳霖、岳霆等几个儿子吗?为什么不来个一锅端?



很难说宋高宗没这么想过,但岳飞那几个儿子,次子岳雷才十二岁,三子岳霖、四子岳霆更小,黄口稚儿,而岳飞的谋反之罪又没坐实,真没法下手。

最后补一句,关于岳飞之死,数百多年来是公认的千古奇冤,现在却有一小撮人不知怎么回事,一个劲儿地拍手称快,说,这是活该,谁叫他迎二圣?谁叫他建议立储?谁叫他功高震主?

我写《这才是岳飞》,有读者向我提出:岳飞的存在都已经威胁到南宋朝廷了,宋高宗能睡得安稳吗?杀他有什么冤了?

我非常无语。

不想展开说了,只想提醒一句,不管宋高宗出于哪种龌龊心理要杀岳飞,在没人任何真凭实据的情况下,胡乱捏造了几个罪名就给人定罪开斩,就是冤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3509
 楼主| 发表于 2022-3-12 23:47:32 | 显示全部楼层

秦桧还有三个好朋友?别高抬他,最铁的万俟卨最后都翻脸了  

2019-11-10 20:50  




在民间俗语中,人们常用“秦桧还有三个好朋友"来形容,无论一个人多坏,都会有人赏识、信任他,都会跟他结成死党。

其实,这话只说对一半。秦桧害死岳飞,确实依靠了“三个好朋友”帮助,时过境迁之后,出力最多的万俟卨却和秦桧翻脸了。

这正应了那句“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出于邪恶目的,暂时结成的朋党,最终都会土崩瓦解。



1、万俟卨为何嫉恨岳飞

万俟卨先祖是鲜卑族,为北魏十大贵族之一,五胡乱华时随拓跋氏入主中原,其酋长是后魏献文帝的弟弟。万俟氏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位名人:万俟丑奴。此人于北魏末年起兵造反,自称天子、建元神兽,后兵败被杀。在北齐年间又出现万俟普、万俟洛“父子将军”名扬天下。

被汉化的万俟氏,最初定居山西高平、河南开封等地。万俟卨就出自开封,是宋徽宗政和二年的太学上舍生。绍兴初年,万俟卨因抵抗大盗曹成有功,被提点湖北刑狱。当时,岳飞任职荆湖宣抚使,两人有过工作上的交集,因岳飞没有礼待万俟卨,遭到了万俟卨的嫉恨。



2、万俟卨为秦桧出力最多

岳飞究竟为何轻视万俟卨,史料没有记载,后人猜测岳飞可能对万俟卨的战功看不上眼,也就不会特别礼待;也可能岳飞当时已看出此人“不是好鸟”,因此不待见他。老话说:宁得罪君子,不要得罪小人。万俟卨后调任湖南转运判官,面见宋高宗辞行时,就开始诬陷岳飞了。

等到秦桧伙同张俊,把岳飞下狱后,御史中丞何铸负责审理,岳飞露出脊背上岳母的“尽忠报国”刺字,何铸不忍向忠臣下手,回告秦桧:岳飞无罪。于是万俟卨出马,先是诬陷岳飞和岳云指使张宪谎报军情,后又诬告岳飞在淮西战场拥兵自重、贻误军机……



万俟卨在前台表演,秦桧在后台撑腰。大臣薛仁辅、李若朴、何彦猷上书为岳飞喊冤,被万俟卨弹劾;刘洪道与岳飞有私交,听说岳飞被罢官流泪击掌,也被罢官。平民刘允升上书为岳飞鸣冤,被关到大理寺处死。在害死岳飞这件事上,两人同流合污,无恶不作,确实成了好朋友。

3、“两丑”最终反目为仇

岳飞死后宋金议和,万俟卨自认立有大功,无比膨胀,不再把秦桧放在眼里。他担任金国报谢使时曾出使金国,回来后秦桧想让万俟卨在宋高宗面前,以金人的口气夸奖自己,结果被万俟卨回绝。这样的举动让秦桧惊讶不已:你小子翅膀硬了,居然老子的话也不听了。



没想到这只是开始!在一次退朝后,秦桧升殿代替宋高宗批阅圣旨,偷偷提升自己亲信的职务,有人因此通报给万俟卨,万俟卨大为不屑,把批文推开说:“我从来没听过,圣旨会做这种安排的。”话传到回来,秦桧大怒,两人由此反目,直到秦桧病死,他们见面都不再说话。

秦桧当政,满朝文武拜师的拜师,认爹的认爹。万俟卨也不例外,担任言官时对秦桧言听计从。后来万俟卨担任了宰相,又跟秦桧对着干而被免职。秦桧一死,万俟卨又被捧成反秦桧的先锋,召回来继续重用。



秦桧还有三个好朋友?别高抬他,和他害死岳飞的最铁好友万俟卨,最后都翻脸了!“两丑”的友谊小船说翻就翻,却无一例外,都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至于去年河南原阳曾立“万俟卨故里”的石碑,只能说明立碑之人连秦桧的觉悟都没有。

秦桧本没有好朋友,所谓的好朋友,只是追求邪恶利益的一种媾和。等到共同利益消失了,他们自然就会上演狗咬狗的好戏。你说是这样吧?

参考文献:《宋史》、《金史》、《资治通鉴》、《喻世明言》、《夜航船》,感兴趣者可以详细一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3509
 楼主| 发表于 2022-3-12 23:49:53 | 显示全部楼层
薛仁辅  播报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薛仁辅,字汝弼,河东(今山西境内)人。





本    名薛仁辅 字汝弼 籍    贯河东
绍兴间为川陕宣抚使司主管机宜文字。六年,入为仓部郎中,迁大理少卿。十二年,秦桧诬害岳飞系狱。仁辅明飞无罪,狱成不署奏牍,得罪编管,遇赦量移饶州。因卜乐平之安巷居之,今薛家塘即其遗址。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11 05:33 , Processed in 0.05921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