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2-2-26 20: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疑云:秦桧是杀害岳飞的替罪羊
程三镜
程三镜
行政高管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岳飞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颇具影响的人物,也是被用作话题较多的人物之一。通过小说、戏剧的方式在中国社会和民间广为流传,深入到人们的思想中;在大多数人们的心中,岳飞是一个忠、孝、仁、义齐全的英雄人物,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是我们民族的楷模。
关于岳飞的故事,多数都是来自岳飞的孙子岳珂撰写的《鄂王行实编年》和《金佗稡编》,甚至《宋史》中关于岳飞的传记也有很多照抄岳珂的这两部书中叙述的事件;再通过故事、评书和戏剧,把岳飞一步步神化。例如故事中的“八百破十万”,有一定知识的人都一看便知是虚构的;甚至还有“直捣黄龙”的荒唐故事,历史上根本没有这样的事件发生。
虽然传说和故事有失实之处,但岳飞是南宋时期杰出的军事将领,是无可非议的。然而这位军事上出类拔萃,战功卓著的名将却在最年富力强(39岁)的时期被自己的朝廷所杀,因此给后世人人们留下了千古的话题。
一、议和是南宋的最佳选择
首先,军事上由被动挨打到战略相持。
在金国建立之初,女真骑兵几乎所向披靡,胜过原先的辽国和西夏的骑兵,从未遭到严重的挫败。时称“金人野战,长于用骑”“金人攻城,长于用炮”。如进行大规模的攻城战,先进的攻城技术的运用,复杂的攻城器械的制作,火药兵器的制造和使用等,在攻宋前夕,金军的实力是空前强大的。
1114年,在部首领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举兵反辽,并于次年建立金国。金天辅四年(1120年),金与宋缔盟,共同灭辽。1125年二月,金军俘辽天祚帝,辽亡。
靖康二年(1127年)1月初,北宋都城东京汴梁被金国女真兵攻破。金兵大肆烧杀抢劫搜刮,将当时世界的著名大都会东京汴梁洗劫一空。同年四月初,金兵押着徽、钦二帝以及宋朝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北返,北宋宣告灭亡。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耻”。
北宋灭亡后,康王赵构于天会五年(1127)五月,在南京(商丘南)即位,是为高宗,重建宋朝(史称南宋),改元建炎。宋高宗即位之初,虽对朝政和军事部署作了调整,但仍奉行力求议和的基本国策。为阻止金军南下,采纳主战派李纲等人建策,沿黄河一线设防。金军虽攻灭北宋,但所占区域仅限于河东、河北10余州郡,为扩大战果,实现其战略目标,再次举兵南下攻宋。十月,宋高宗以金兵南逼,从南京迁往扬州,将防线由黄河南移至淮、汉、长江一线。金太宗完颜晟闻宋高宗南逃,遂于十二月遣军分东、中、西三路,向南宋山东、河南、陕西地区发起全面进攻,其战略意图是,以中路军实施主要突击,在东、西两路军策应下,攻破东京。金军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便迅速攻占西自秦州(甘肃天水),东至青州一线诸多州县。由于宋东京留守宗泽在东京顽强抗击,才使金军东西呼应、三路并进的计划未能全部实现,被迫相继退兵。
建炎二年(1128)七月,宗泽因力主过河抗金不成,忧愤而卒,使以汴京为中心的军民联合抗金的有利形势急转直下。金军乘机再度南下,采取东西并进之策攻宋,命完颜娄室率西路军攻陕西,牵制川陕宋军,掩护主力东下;完颜宗翰、完颜宗辅率东路军于黎阳津(今河南浚县东南)南下,对江淮的宋军实施攻击。宋廷闻讯,于十月间紧急部署江淮防务。十一月,金军向南宋大举进攻,至建炎三年三月,完颜娄室所率西路军相继攻破延安府等地。完颜宗翰所率东路军相继攻破澶、相(河南濮阳、安阳)等州后,分兵自滕县(山东滕州)奔袭扬州,自率主力于沭阳(江苏)击溃宋韩世忠军后,乘势南下,宋高宗渡江,金军亦因江阻北撤。
宋高宗逃至临安(杭州)后,决定放弃淮河一线,退守长江,固守半壁河山。十月,金军乘南宋江防未固之机,在完颜宗弼的统帅下,分东西两路第三次南下攻宋。西路军自黄州(湖北黄冈)渡江,直取洪州(南昌),追宋隆佑太后,攻掠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后撤军。完颜宗弼率东路军于十月攻陷寿春(安徽寿县)。十一月,相继攻克庐州(合肥)、和州(安徽和县)等地后,欲自采石(马鞍山市)渡江,追击高宗,因受南宋郭伟军阻击,遂移师马家渡(马鞍山市东北)渡江,击败宋守军,连克建康(南京)、临安。高宗乘船飘泊于温州、台州(临海)濒陆海区。完颜宗弼恐孤军深入,有腹背受敌之险,遂于1130年二月自临安北撤,在黄天荡(南京东北)为宋浙西制置使韩世忠军阻截,被困40日,后以火攻击败宋军,始得渡江北去。
金军全面进攻未能达到灭亡南宋的预期目的,遂改变战略部署,将全面进攻改为东守西攻,集中力量进攻川陕,企图控制长江上游,为迂回包围南宋创造条件。完颜娄室军攻克陕州(三门峡西)。完颜娄室、完颜宗辅军在富平(陕西)击败宋川陕五路大军,使宋军在西北战场陷入困境,只得退守和尚原(宝鸡西南)等地,据险设防,抗御金军。宋秦凤路经略使吴玠在和尚原、仙人关(甘肃徽县)两败金军,使南宋川陕的防务趋于稳固。
金军东守西攻失败后,旋将主攻方向指向襄汉地区,欲控制长江中游,实施中间突破,灭亡南宋。绍兴四年(1134)春,金命伪齐刘豫,遣军攻占襄阳府(襄樊)等六郡。五月至七月,宋命岳飞率军收复襄阳等六郡。九月,完颜宗弼与伪齐军联合向两淮地区发动攻势,遭到韩世忠、岳飞军的坚决抗击,后因金太宗病危,金军渡淮北撤。
绍兴七年(1137),岳飞为恢复中原,率军北伐伪齐,收复今豫西、陕南大片失地。继而宋军又在藕塘(安徽定远)大败伪齐军,迫使金廷于十一月废除伪齐政权,将其所占陕西、河南地归还南宋,双方达成和议,暂时停战。宋金议和后,宋尽撤淮南守备。
金太宗完颜晟死后,完颜宗弼晋升都元帅,于绍兴十年(1140年),金朝撕毁和约,兀术率精兵一万五千余骑来攻,岳飞奉命坐镇郾城,指挥抗金。此战是岳飞对金最大战绩。岳飞捷奏:“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河南、北诸路招讨使臣岳飞状奏:今月初八日,探得有番贼酋首四太子、龙虎、盖天大王、韩将军亲领马军一万五千余骑,例各鲜明衣甲,取径路,离郾城县北二十余里。寻遣发背嵬、游奕马军,自申时后,与贼战斗。将士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与贼手拽厮劈。鏖战数十合,杀死贼兵满野,不计其数。至天色昏黑,方始贼兵退,那夺到马二百余匹,委获大捷。谨录奏闻,伏候敕旨。”到底击毙金兵多少,不得而知,有人说几千,也有人说几百。总之,这一战是金兵败退,宋军胜利。之后宋军反击,攻入郑州、洛阳,兵临朱仙镇(开封),岳飞高喊“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至于说什么如果南宋继续支持岳飞北进,定然收复北宋故土甚至收复燕云之地,那是一厢情愿,此战金兵损失多少不得而知,记载并不详细,但最起码金兵的主力依然还在,而且西线在没有推进夺取洛阳等地、形成相互支援态势的情况下,仅仅是东线北进,很容易让金兵利用骑兵机动优势掐断你的后路补给线,到时候一样面临不得不撤兵困境。
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宋金达成和议,金宋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为界,形成长期对峙局面,此即绍兴和议。
总体而论,自南宋建炎四年(1130)以来,直到岳飞遇害之前的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之间的力量对比在逐步朝着有利于南宋的方向转变。南宋由弱变强,金国由盛转衰。宋金战争初期,金朝处于军事政治上升时期,在军事上充分利用骑兵迅捷之长,采取广正面多路突进、重点进攻的战略,灭亡北宋。并利用骑兵优势,实施大纵深、大迂回的战法,多次深入南宋腹地。但因战线过宽过长,兵分势寡,给养供应困难,加之缺乏对占领地的控制与巩固,未能灭亡南宋。南宋实力略逊于金,虽仅据半壁河山,采取偏安江南的自守待敌的消极策略,军民同仇敌忾,依江河设防,据险坚守,加之名将倍出,靠着实力形成金宋对峙局面。至绍兴和议前,双方达到战略均势,都急需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岳飞“直捣黄龙,迎回二圣”,只能是战时的号召和愿望。试想,以全宋的力量还不能收复燕云十六州,用江南半壁就想打败金国?
其次,财政上入不敷出,难以为继
当时南宋王朝国库空虚到连官员的工资都发不出来,日常开支靠隆祐皇太后的私房钱来维持。军队的粮饷都是东挪西借,恐怕难以保证大军远征的长期供应。
在南宋军队取得局部胜利的时候,百姓欢欣鼓舞;而朝廷却是先喜后忧,战争的胜利使朝廷避免被灭亡而感到欣喜,而战争的扩大却让朝廷内部感到忧;在战乱中建立起来的南宋朝廷控制的地方比北宋要小很多,并且一直饱受战争的摧残,经济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国家收入极其有限;而为了抗金,朝廷供养的作战部队在70万人以上,仅军费开支就达4000万贯以上,而北宋较好的年间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不过8000万贯左右;可以想象这4000万的军费开支在南宋的财政收入中占了多大的比例。加上地方部队和地方官员,宋朝的开销早已入不敷出,中央财政开支严重不足。由于战争破坏了原有的财政运行体系,新的财政体系尚不完善,加上军费开支浩大,所以皇室费用与中央行政费用等财政开支严重不足。首先,平时被认为“国之要务”的各种皇室祭祀仪式已不能按照以前的标准去安排了,大多“因陋就简”,供奉与祭祀祖先宗庙的牺牲数量也减少了三分之一。其次,中央政府不得不减省大多数官员、宗室的俸禄与赏赐数量以缓和财政危机。
精明的宋高宗不是不想光复中原,他知道,除了岳飞,其他军队都是擅于守城而不擅于野战,一旦其他军队在野战中失败,岳飞是孤掌难鸣的,尤其在北方平原地区,更适合金国骑兵的优势,岳飞胜算不大;而战线拉长,军费开支无疑还要猛增,没收回北方领土,自己内部反而崩溃了,才是他考虑的主要问题。因此趁着战场上对自己有利的情况下和谈,可以得到一个较好的价码。
结果事实确实如此,与金人的谈判结果是每年给金国25万两白银,加上绢,合计50万贯价值,换取了和平。使南宋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财政收入不久就达到8000万贯,甚至超过1亿贯,国家的元气逐渐复苏;相比之下,50万岁币只占南宋财政收入的1%以下,所以说宋高宗当时的收兵讲和还是比较明智的。
第三,道德上有损以孝治天下的基础
当时,高宗的生母和哥哥以及整个宗室都在金国,继续战争的话,恐怕难以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宋王朝以孝治天下——就是标榜孝道是整个社会伦理的核心基础。如果皇帝本人不顾生母的安全进行战争的话,对社会道德秩序的损伤是不可弥补的,这种损伤甚至会影响到他的政权的正义性。高宗皇帝绝对不会公然进行破坏这个原则的尝试的。当金国的军队南侵的战略目标是消灭赵宋王朝,所以,为了保证祖宗社稷的持续性存在,高宗皇帝必须组织军事力量进行抵抗,因为在时候,保证祖宗的延续是最高的伦理准则,高于一切。但在成功排斥了金军的入侵之后,最高伦理就表现为保证生母的生命不受威胁。所以,他必须会要求班师,然后寻找一种战争之外的安全方式来尝试从女真人那儿要求韦皇后回归朝廷。所以,跟金国和谈是必然的选择。为了保证祖宗社稷的安稳和生母韦皇后的安全,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割地赔款称臣——都是值得的。
综上所述,宋金和议,无论从政治、军事、经济、伦理上,都是正确的选择,换了另外一个人,面临这样的情形,做出的一定是同样的选择。当然,历史总是以成败论英雄,如果南宋经过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打败金国,最终统一中国的话,那么宋高宗无疑是伟大的明君,但很不幸的是南宋最终亡国了。类似的例子,如勾践复国,只是因为结局的不同,评论大相径庭,只能说世人是功利的。
二、绍兴和议的曲折过程
早在建炎元年(1127),宋高宗登基不久,就不断遣使去金国,卑辞厚礼,一意求和。但金国最初兵力强盛,一心想吞灭南宋,根本不肯承认南宋的重新立国。
建炎三年秋,在宋高宗继续接连向金国最高统治者上书乞哀之际,金国女真贵族们又出动了大军,以完颜兀术(宗弼)和完颜挞懒(昌)为统帅,分兵数路,再次大举南侵攻宋。
到了建炎四年,宋金战争形势发生转变,金军进犯江南地区,长途奔袭,战线过长,金兵所到之处不断遭到南宋爱国军民的英勇抵抗,金军伤亡惨重,而占领的地区又不能巩固,无法立足。金国女真统治者开始采取“以和议佐攻战,以僭逆诱叛党”的新策略(《大金国志校证》卷7)。金国女真人企图通过这一新策略,来达到他们在战场上不可能实现目的。
金人所谓的“以僭逆诱叛党”, 就是扶立一个傀儡政权,给予那些投靠金国的原宋朝官吏以高官厚禄,以此来引诱南宋内部的投降派,进而分化瓦解,破坏南宋的抗金力量。建炎四年金国女真贵族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刘豫的伪齐傀儡政权,统治今山东、河南和陕西地区,使之成为金宋间的缓冲地带,作为金国南方的藩属和屏障,借以巩固金国女真人在北方的统治,消灭两河一带的抗金力量。
到了绍兴二年,宋金战争形势进一步朝着有利于南宋的方向发展,于是,金国又放还宋使,承认可以让南宋立国。绍兴三年,金国派使者李寿、王翊来议和,要挟南宋政府归还它所获得的伪齐俘虏及西北地区流移到南宋境内的人民,并要求以长江为界,把江北地区划归给刘豫统治。这些苛刻的条件,虽没有被南宋所接受,但金国主动派使者来议和,这还是第一次。自宋高宗登位以后,曾多次派使者到金求和,金国女真人都置之不理,而且南宋使者也被金人扣留。然而,现在金国竟然主动派使者来南宋议和,这正说明金国女真人已开始丧失军事上的优势,并考虑要和南宋谈判了。
绍兴五年,金太宗完颜吴乞买(晟)死去,年仅16岁的完颜合剌(亶)即位,庙号金熙宗。此后金国内部政局不稳,派系斗争很激烈,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接连不断。金国主和派挞懒等人主张把原伪齐统治的河南、陕西地区交给南宋,要南宋向金国称臣、贡纳岁币,实质上是要把南宋变成和伪齐一样的属邦。于是,金熙宗采纳了挞懒等人的建议,并在绍兴七年底,遣送宋使王伦回国,要他带口信给宋高宗:“好报江南,既道涂(途)无壅(阻),和议自此平达”。
从金国回到南宋之后,宋使王伦还告诉高宗:金国女真人愿意归还宋徽宗梓宫(灵枢,宋徽宗当时早已死在金国)、韦太后(高宗生母)以及“河南诸州”。宋高宗听后喜出望外。因为,早在绍兴七年(1137)的春天,宋高宗就派王伦去向挞懒乞求:“河南地,上国既不有,与其付刘豫,曷若见归”。这已是明白地向金国表示,他要和刘豫争做金熙宗的儿皇帝。现在金国女真人既然想满足他的要求,所以宋高宗欣喜若狂地说:只要金人肯答应他的讲和要求并能放韦太后回归南宋,其他一切条件都可以接受。
绍兴八年,在秦桧和完颜挞懒(昌)的主持下,宋金双方第一次达成和议,宋高宗和秦桧不顾南宋朝臣和军民的普遍反对,正式达成了第一次和议:金国将原来由伪齐统治的北宋沦陷区归还给南宋,南宋向金国称臣, 南宋每年向金国贡纳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绍兴九年七月,金国统治集团发生内讧, 金国主战派右副元帅完颜兀术(宗弼)、领三省事完颜斡本(宗干)等发动政变,先后诛杀领三省事完颜蒲鲁虎(汉名宗磐)、领三省事完颜讹鲁观(宗隽)以及由左副元帅降任行台尚书左丞相的完颜挞懒(昌)等主和派。之后,完颜兀术升任都元帅、领行台尚书省事,兼掌金国的军政大权。完颜兀术在给其侄子金熙宗的密奏中,将“诛挞懒”和“复旧疆”联成一体,金国统治者决定再次发起对宋的侵略战争。
绍兴十年五月,金军统帅完颜宗弼在“盟墨未干”、“口血犹在”的情况下,撕毁和约,兵分四路南侵,再次兴兵大举攻宋。七月上旬,在最有利于金国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条件下,岳家军以寡击众而取胜,先后在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中击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进军至朱仙镇,迫使金军撤出东京开封府。在经历了大的挫败之后,作为向来骄横的金国好战分子、金国都元帅完颜兀术也不得不承认“南宋近年军势雄锐,有心争战”。于是就改变策略,重新提出要与南宋讲和,再开“始讲和,而南北无事矣”。很显然,如果金兵能在战场上取胜,那么向来轻视南宋的金国统治集团是不会与南宋讲和的。
金军南下的威胁解除之后,高宗所担心的是抗战派军事将领手中握有重兵,难以节制,秦桧便借采纳同乡范同计策,说服高宗皇帝解除主张积极抗金的岳飞、韩世忠、张俊等人的兵权,转而任命他们担任枢密使、枢密副使(岳飞为枢密副使),以把他们与各自部队剥离开来。不过三人对高宗皇帝意旨的反应是不同的,这也决定了他们日后结局之不同。张俊是转弯最快的一个,很快就将兵权交出,表示支持向金称臣和议的既定国策。而韩世忠、岳飞则成为以高宗皇帝与秦桧等投降派的公敌,于是高宗宣布撤消三宣抚司,收回韩世忠、岳飞兵权,并提升秦桧为左承相,以显示与金议和之不可动摇。岳飞于当年八月被罢官,十月便以谋反罪与部将张宪同下大理寺狱,韩世忠则在为岳飞鸣不平之后辞去乌纱。
议和的障碍已被扫除,在秦桧等人的积极奔走下,金与南宋在这一年即绍兴十一年的十一月又一次达成和议。这就是奠定整个南宋王朝对金关系的“绍兴和议”。
内容包括:(1)称臣:南宋向金称臣,即“世世子孙,谨守臣节”,金主册封赵构为皇帝。(2)划界:金与南宋之间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南宋割唐、邓二州及商、秦二州之大半予金。(3)纳贡:南宋自绍兴十二年开始,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年。
三、杀岳飞是宋高宗所为
岳飞当时是武官,与秦桧没有争权的情况,并且岳飞当时身挂多个官职,其中最高的头衔是少保(正一品),虽然不如秦桧在朝中的权利,但级别是相同的,秦桧没有权利杀岳飞,也就是说,有权利下令杀岳飞的只有皇帝宋高宗。
中国历来的传统是“只骂奸臣,不骂昏君”,因此把杀害岳飞的罪责完全归于秦桧等人。
据《岳庙志略》记载,高启的诗句说:“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文征明的《满江红》说得更明白:“岂不念,中原蹙;岂不惜,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古休夸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宋高宗在位36年,开了三次杀戒:第一次杀张邦昌等降金汉奸。第二次杀曾反对罢免李纲的陈东和欧阳沏;陈东指责宋高宗不该当皇帝,欧阳沏上书涉及宫闱丑闻。二人被杀后,宋高宗很快后悔,派人祭墓,并追赠二人官职。第三次是1141年杀岳飞、岳云、张宪。在秦桧指使下,刑部、大理寺建议“岳飞私罪斩,张宪私罪绞,云私罪徒”,主张保留岳云的性命。而宋高宗即下旨:“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
1155年秦桧死后,宋高宗为很多人恢复名誉,却拒绝为岳飞平反。由此可见,宋高宗杀岳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那么,他为什么一定要杀岳飞呢?
四、岳飞被杀的原因
1、议和成了宋高宗和岳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绍兴时代的朝廷上,一直存在着战还是和这两种对立的态度,秦桧是和谈派的代表和首领,岳飞则是主战派的一个强有力的代表,而高宗皇帝,正是在对抗派和和谈派之间寻找权力的平衡,所以,朝廷的权力就会随着高宗皇帝的侧重而在相臣和将臣之间交替,但是从根本上来说,高宗皇帝必须选择的道路只能是和谈,问题只是什么时候开始和谈的问题。
朝野和军队对议和几乎都持一边倒的反对态度。如枢密使王庶,宰相赵鼎,礼部尚书张九成,吏部侍郎晏敦复,枢密院编修胡铨等多人均上疏反对议和,当然他们提出来反对的理由主要也是在仁义道德范畴的,如堂堂大国国君,对蛮夷称臣对不起赵氏宗社;有仇不报,反向仇敌下拜为世人所羞等等。军队方面的反对声音就有了一些进步。如岳飞就上奏直率的指出金人不可信,和议不可恃。韩世忠则更加粗鲁,直接要求调查王伦等勾结金邦卖国的罪行。韩世忠是个职业军人,他的态度代表了军队方面的意见。
岳飞反对投降,积极抗金,以“直抵黄龙”为最终目标。高宗为了实现“屈己就和”的政治目的,竭力压制岳飞“提兵北伐”、“收复汴京”的主张。在得知金朝愿议和消息后,1138年三月,起用秦桧为宰相兼枢密使,加紧议和活动。岳飞坚决反对,指出:“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并谴责秦桧的卖国罪行;“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1139年正月,议和告成,和约规定:南宋皇帝向金称臣;每年送给金“岁币”银25万两,绢25万匹;金退还陕西与河南之地并归还宋徽宗的棺木及高宗的生母韦氏。高宗、秦桧欢天喜地大肆庆贺。一面大赦天下,一面对岳飞等将领加官进爵,借以笼络岳飞,使其不致反对“和议”。据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飞以议和非计,累表辞所进官”。岳飞上书态度强硬,言辞激烈:“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可训兵饬士,谨备不虞。勿宜论功行赏,取笑敌人。”坚决表示不愿意把自身和岳家军卷入高宗、秦桧卖国投降的罪恶勾当之中。反对议和的意见不被采纳,岳飞极其愤慨地请求辞职,一次不行,两次。
求和是高宗、秦桧所急,而岳飞是反对投降,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的首要人物,且是手握重兵的大将,所以,在战与降的问题上,双方矛盾表现得尤其突出。何况结束战争,必然面临大规模裁军的现实,跟随岳飞血战的很多将士们将面临失业的处境,岳飞不得不考虑他们的经济问题,因此说什么都不愿意停战。因此他一次次要求北进,并用“迎二圣还朝”这样皇帝难以回应的理由来要求带兵北伐,这使皇帝难以做人,为自己埋下了杀身的祸根。
2、宋高宗对武将的疑忌和防范。
宋朝制度的特点,就是重文轻武,以文制武,认为皇权的最大威胁来自功大权重的武将。宋高宗在位的前10年,他和岳飞之间的关系是融洽的。那时宋高宗求和不成,为了自己的性命和皇冠,不得不支持抗金,岳飞的才能和功劳又在其他将帅之上,因而成为宋高宗最器重的将领。岳飞升迁最快,后来居上,32岁升任清远军节度使,封为武昌开国侯。他感激宋高宗,急于抗金功成,以为报答。1137年,接连发生的两件事使他们的关系发生了转折。
第一件事是宋高宗决定把大将刘光世的淮西军交给岳飞指挥,从而引动了岳飞北伐的雄心,后来又取消成命。岳飞愤概辞职,不经宋高宗批准,擅自去庐山,为亡母守孝。宋高宗三次下诏,岳飞不返军营。这种不合臣规的举动,引起了宋高宗很深的疑忌。
第二件事是几个月后,听说金朝把宋钦宗的儿子赵谌送到汴京作傀儡皇帝,岳飞亲自到建康上奏章,建议丧失生育能力的宋高宗立赵伯琮(即后来的宋孝宗)为储,高宗立即驳回:“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这类事体并不是你所应当参预的。”张戒在《默说》中说,岳飞身为大将,“而越职及此,取死宜哉”。不久,岳飞要求增兵,高宗向左右大臣说:“宁与减地分,不可添兵”。岳飞急于北伐要求增兵,建议立储,都触犯了高宗的忌讳。甚至他留意翰墨,礼贤下士,也使高宗疑神疑鬼。
赵宋的皇帝最怕的就是武将学习赵匡胤也来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对赵构来说,中兴四将的武力多来自他们的私军。私军的战斗力强,但毕竟和皇帝还是隔了一层。而“苗刘兵变”更是给赵构上了现实的一课。这也就是为什么“苗刘兵变”过后赵构大力提拔岳飞这个年轻将领。无非是要掌握嫡系罢了。
赵构要对军队进行整合。除了提拔岳飞等年轻嫡系,另外还要收缴老将们的兵权。韩世忠虽然救过赵构的驾,但赵构还是不能对其彻底放心。于是他通过秦桧策划让张俊和岳飞趁视察韩世忠所部的时候把韩世忠的嫡系部队分别收编。结果张俊通知岳飞动手,岳飞不肯。不但不肯而且还在韩世忠的部下被捕,秦桧将要诬陷韩世忠的时候派人飞马将秦桧的意图告诉给韩世忠。结果韩世忠接到消息后跑到赵构哭闹一番终于平安无事。
岳飞的这个举动让赵构彻底害怕了。赵构不怕老将们造反,因为他自认掌握了岳飞这个嫡系,足以造成政治上的平衡。但现在岳飞居然和老将们穿一条裤子了,赵构当然无法对此容忍。而经过一次兵变后的他,当然更害怕再经历一次。特别是他认为自己最信任的人居然“背叛”了他。虽然实际上岳飞可能只是出于韩世忠与其同是主战派而对其同情而已。
当时岳飞的军队接近“尾大不掉”的边缘,所以也接近宋高宗、秦桧主和派和其他士大夫容忍程度的极限。绍兴十一年四月份,岳飞先被“明升暗降”地升为枢密副使(上面有两位枢密使张俊、韩世忠压着);七月份就遭到弹劾,不久就以“莫须有”罪名逮捕入狱;到十二月份儿被杀:一位功高盖世的大臣从庙堂到刑场,不到半年时间,速度之快都赶上清朝的年羹尧了。
3、岳飞政治上的不成熟,引起高宗的担忧。
岳飞最后的悲剧命运与他的性格有关。他的性格中有点偏激,自以为是,属于典型的“善于谋国,不善谋身”的那种人(如历史上的吴起、晁错等人),估计也有点“性情中人”,就是一心血来潮,往往做出欠考虑的事儿。据《宋史·岳飞传》记载,年轻时,刚升为秉义郎的岳飞就冒昧地向皇帝赵构上书,结果被以“小臣越职言事”的罪名罢归原籍。这,我们可以理解为他年轻不懂事,因为按照当时 “潜规则”,武将只听从指挥打仗就行了,不该关心政策层面上的事务。后来,经过十多年浴血奋战、已成某“军区司令”的岳飞,由于三番五次受到皇帝召见、勉励、夸奖,让他感觉和皇帝的关系好得像“铁哥们”一样,忘记了君臣关系。
前面说了,宋高宗决定把大将刘光世的淮西军交给岳飞指挥,后来又取消成命。岳飞愤概辞职,不经宋高宗批准,擅自去庐山,为亡母守孝,也不管手下将士及抗金事务了。宋高宗三次下诏,岳飞不返军营。这种不合臣规的举动,引起了宋高宗很深的疑忌。给不给你增兵是皇帝的权力,这种带情绪的“赌气”式的要挟行为,只能增加皇帝对他的猜忌。如果要是碰到汉武帝、隋文帝或明太祖,估计脑袋直接就得“搬家”,但高宗忍了,还派岳飞手下人去请他。等召见岳飞,估计赵构心里面是恨得牙痒痒,却还违心地说自己不生岳飞的气。
立太子事大,聪明的大臣避之不及,武将尤其要警惕避嫌。绍兴七年一听说金国那边打算要立宋钦宗的子嗣做皇帝时,岳飞立即给赵构上书,争取提前“正资宗之名”,这样“则虏谋沮矣”。结果遭到皇帝的斥责:“...卿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与也”。岳飞听后“意似不悦”,据和他同时面圣的参谋官薛弼说他面如死灰,感叹道“鹏举为大将而越职及此,其取死宜哉”,越职言事竟触赵构之忌。岳飞很不服,感到委屈,又给宋高宗上疏,奏折大致内容是:我说万岁爷,我这也是为了你好,您不立太子皇位就不正,如果金国人急了把宋钦宗作为人质逼我们退兵,到时候我们打不打?打了,您不立太子皇位就不正,若那时伤了宋钦宗的性命,天下百姓不干;不打,我们只能遵从金国人威胁。当然这封奏折宋高宗看了非常生气,没有给岳飞任何回话。
其实,劝皇帝将养子立为太子,还包含一层意思是,暗指赵构生不出亲生儿子,这点别说是古代尊贵地位的皇帝。高宗有个儿子早早就死了,然后一直就没有生出来一个儿子,虽然为了应付臣下说的无后为大什么的,效法仁宗皇帝从宗室里选了一个小孩养在皇宫里,可是不到最后关头,还是不忍心就这么定下名分来。再说高宗不到四十岁,不甘心啊。皇帝废立太子之事大臣是不能参与的,就算皇帝问起,大臣也往往是闪烁其词,以免涉嫌结党营私,除非皇帝特赦这个大臣无罪这个大臣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岳飞主动过问皇帝立太子之事,不管用心如何都会让高宗担心。
4、兀术把杀害岳飞作为议和的条件是宋高宗杀害岳飞的直接原因。
岳家军在绍兴十年(1140)七月颍昌大战时,重创金军,并杀死金国统帅完颜兀术(宗弼)女婿,即金军中的夏姓统军使、金吾卫上将军,而与金国统帅完颜兀术结下深仇。
况且,岳飞不仅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而且善于带兵、练兵。岳飞带出的军队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巨大的战斗力,堪称无不“以一当十”。尤其是岳飞曾经组建强大的骑兵部队,能够在野战中与金国倚为支柱的女真骑兵争雄较长。并且,在南宋初年的诸大将中,只有岳飞是进攻型的将帅。南宋的其他将领中,吴玠、刘锜是防御型的将帅,守则有余,攻则不足。韩世忠的抗金意志很坚定,但是军事成就不仅比不上岳飞,而且也不及吴玠、刘锜。此外,岳飞抗金意志十分坚定,向来主张积极备战进攻,反对消极防守。岳飞提出了“连结河朔”的高明军事策略,还坚持“以仁为本”的军事观,向来治军严明,是宋朝最得军心和民心的将帅。
在南宋初年,具备光复失地的决心和能力的宋军统帅,惟有岳飞一人。所以,岳飞的存在对金国具有很大的潜在威胁,金国当权者必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安。
如果高宗仅仅疑忌岳飞掌握兵权,对岳飞反对议和不满,尽可把岳飞罢官闲废,与韩世忠一样的下场。1141年,在宋金议和的过程中,兀术通过南宋使臣魏良臣告诉高宗、秦桧“尔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且杀吾婿,不可以不报。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据参与阴谋的王次翁透露,当年二三月间,高宗“有诛飞意”。四月,罢岳飞、韩世忠、张俊三大将兵权,为议和铺平道路。依秦桧预谋,先由张俊、岳飞害韩世忠,再用张俊害岳飞。而岳飞却表示绝不参与谋害韩世忠的阴谋,他得知有人诬告的详情后,立即派人飞报韩世忠。秦桧的图谋没有得逞。新仇旧恨使秦桧决定先对岳飞下手。而高宗急于向兀术表示信用、求和,在杀害岳飞这一点上,与秦桧一拍即合。
据著名历史学家、宋史研究泰斗王曾瑜的考证,负责掌管南宋朝廷文献的官员查龠曾经揭发金国统帅完颜兀术(宗弼)给南宋的信件,兀术在信中要求一定要杀害岳飞,然后才可以达成和议,金国才能归还宋高宗赵构的亲生母亲韦太后。兀术的信对于岳飞的遇害,无疑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著名历史学者邓广铭先生则认为,查籥所揭发的密信,应该即是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再次议和之时,金国统帅兀朮口授给南宋使臣魏良臣,让魏良臣捎带给南宋朝廷的话。
五、岳飞下到大理寺之后,最后确定的罪名有三条
一条是指斥乘舆——就是说,对皇帝不尊敬,说出大逆不道的话来,用心险恶。
一条是张俊控诉他在一次作战中,赴援不力,意存观望。这一条的罪状可以排除在外,明显是张俊以个人的好恶来解释战争中的技术性问题。这条罪名即使成立,按照惯例,也是罪不及死。
还有一条是间接性的罪状——岳飞的部将张宪跟岳云在书信往还中提到了准备谋反。假报金军入侵,要求岳飞统军维持战局。这可是一条了不起的罪状,明明就是准备军事造反了!不过这条罪状不是用来针对岳飞的,岳飞有第一条罪状就足够赐死了,这个厉害的罪状是对付张宪和岳云的——明显就害怕他两个拥兵在外,听到岳飞的死讯后联络旧部铤而走险的。所以韩世忠在岳飞死后,找秦桧理论的时候,不拿为什么要杀岳飞说事,而是直接质问张宪和岳云谋反的证据是什么?秦桧回答,这事体莫须有?意思是差不多应该有吧?
六、秦桧成了杀害岳飞的替罪羊
在一般中国民众的概念中,这一事件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忠勇双全的民族英雄岳飞被一个罪大恶极的奸臣秦桧害死了。英雄应该歌颂恶人应该惩罚;由于秦桧已经死了,无法惩罚他本人,于是就在岳飞墓前铸了一个秦桧的铁像,跪在岳飞面前,永世不得平身。
往深一步的分析,认为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斗争的结果,主和是卖国的,是爱国者和卖国者之间的斗争的结果;按照这些人的思想,主战是爱国的,主和就是卖国;按照这个思维,岳飞是爱国者,秦桧成了卖国贼;于是便产生了秦桧私通金国,秦桧的妻子王氏私通金兀术的说法,使历史上连名字都没有的妇女王氏也因此被铸成铁像跪在岳飞面前,被人骂得遗臭千年。
抛开千年以来镶嵌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概念,理性地分析一下岳飞、秦桧和宋高宗之间地位思维及其发生的因果关系,不难发现岳飞、秦桧和宋高宗都是爱国的。
首先,岳飞自十七岁就进入军事生涯,所接受的思想观念自然是保家卫国,正是这个观念使他在作战中勇往直前;在这个国家得到了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的广泛认可和尊敬,没有不爱国的理由。
其次,秦桧在南宋得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是相当难得的,卖国对他有什么好处呢?如果南宋被灭亡,他不可能得到现有的地位和利益,因此秦桧没有卖国的理由。
宋高宗,就更没有卖国的理由了。一种说法是他害怕岳飞打败金国,把他的哥哥宋钦宗迎回夺去他的皇位,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在重建南宋之后,宋高宗赵构在朝廷中重新培植自己的势力,南宋的文武大臣主要是经过宋高宗赵构一手提拔培育起来的,他们显然属于宋高宗的亲信。而且南宋文武大臣中的大部分人,甚至都没有见过宋徽宗、宋钦宗。姑且不说宋徽宗早在绍兴五年(1135年)就死了,即使宋钦宗能够回到南宋,他原先的亲信势力也没有了,而南宋朝廷中的文武大臣基本上都是宋高宗重新培育扶植起来的,属于宋高宗的亲党,让他们去支持一个与他们素昧平生的人,让那个素昧平生的人去取代一手扶植提拔他们的皇帝,这简直不可思议。
岳飞虽然被杀害了,但他的抗金业绩是不可磨灭的。他自二十岁从军,三十九岁被杀害,在抗金战场上英勇奋战了一生,理所当然地赢得了人民的尊敬,我们的子孙后代将永远纪念岳飞,掩卷沉思,岳飞之死,能否避免?当年,岳飞曾写过一首名为《题骤马风》的诗,忠贞之心,千载可鉴:
立马林岗豁战眸,阵云开处一溪流。
机舂水沚犹传晋,黍离宫廷孰悯周?
南服只今歼小丑,北辕何日返神州!
誓将七尺酬明圣,怒指天涯泪不收。
可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誓将七尺酬明圣”、为宋高宗这个“明圣”、也为南宋社稷浴血奋战立下赫赫战功的民族英雄竟然受此侮辱,落得如此下场,不能不令后人扼腕!
一代名将,不是战死于为国捐躯的疆场,而是死于自己一向效忠的皇帝手下,而且是以“莫须有”之罪名,实际上也就等同于无罪被杀,这,实在是古今罕见之大悲剧!
后来,高宗皇帝想起这件事情来,心里肯定是后悔的,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后悔就难以考证了。也许在把岳飞的府第改做国子监和太学的时候,高宗的心里会飘过一丝的难过?为什么说高宗皇帝是后悔这件事情呢?因为孝宗皇帝刚登基不久,就下令给岳飞平反,恢复了岳飞的官职。这时候高宗皇帝还没有死,而且孝宗皇帝又不是高宗皇帝的亲儿子,如果平反不是高宗皇帝本人的意思,孝宗皇帝即使认为应该给岳飞平反,为了避嫌疑,也绝对不会在刚上台的时候立马改变父亲的决定。
也许高宗皇帝因为岳飞已经死了,失去了危险性,所以,就会常常想起他的好处来?
发布于 2021-01-22 10:5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