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dmin

,“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节”,朱慈炤朱慈焕//朱...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2
 楼主| 发表于 2024-7-23 13: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里的芒种节,都隐藏了什么深意与伏笔?
龍乡
龍乡
与朋友们一起透视隐藏在《红楼梦》背后的真实故事。
​关注他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里的芒种节,都隐藏了什么深意和伏笔?

文:龍乡



《红楼梦》里的芒种节这一天,作者用象征、比喻、伏线、拟人等手法隐藏了极其丰富的信息。将这些信息搞清楚以后,第一,就读懂了宝玉所唱《红豆曲》的真实涵义;第二,就完全确定了《红楼梦》故事的时代背景和主旨思想;第三,就自然而然地否定了包衣寅孙作者说。



(一).第一次葬花那个“三月中浣”



书中对芒种节这样介绍道: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林黛玉在这天,悲悲切切地又是埋香冢,又是写《葬花吟》,如此描写的深意是什么呢?书中早已为此埋下了伏笔:其实这是黛玉第二次葬花,第一次是在第二十三回,这两次葬花隐藏着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



黛玉第一次葬花,书中只说“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却未指明是“三月中浣(中旬)”的哪一天。只是写黛玉葬完花后回去的路上,走到梨香院墙角,听到《牡丹亭》的曲文令她由感叹进而感伤之余,又联想到《会真记》(西厢记)中的词句,以及南唐后主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



如果说《牡丹亭》《会真记》中的曲文,是令她自伤身世之因的话,引出李煜的“亡国之音”,就无法不让人多加忖度了。而“忖度”中要得到的答案,将会在两次葬花的伏笔中迎刃而解。



虽然还不能明确黛玉第一次葬花是“三月中浣”的哪一天,那就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葬花的第二天,贾芸用借得的钱买来冰麝送给凤姐;第三天,贾芸从凤姐那儿讨得在大观园栽树种花的差事;第四天,宝玉闷闷的“装着看花儿”,远远看到倚栏出神的林红玉;第五天,参加王子腾夫人寿宴回来的晚上,宝玉被贾环用蜡油在脸上“烫了一溜燎泡”;第六天,宝玉告诉贾母脸是自己烫伤的;第七天,书中写“过了一日”,说明这天无事可写;第八天,宝玉寄名的干娘马道婆与赵姨娘一起撺掇后,设下毒计;第九天,凤姐和宝玉中了马道婆的魇魔法而发疯昏死过去。



这就是书中利用第二十三、第二十四、第二十五,三个章回的篇幅,从黛玉第一次葬花的“三月中浣”写起,一天挨着一天地连续写的九天。如此描述,在《红楼梦》整部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由此,谁能说这不是经过作者苦心孤诣的刻意设计?难道还反映不了,这九天在作者心目中所占据的位置何等重要?



这一切与黛玉联想到的“亡国之音”是否存在着联系呢?如果还无法确定的话,那就让我们来看黛玉的第二次葬花。



(二).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如果说黛玉第一次葬花的“三月中浣”,同其后的连续八天,这九天在具体日子上还是有些模糊的话,模糊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就需要连系到《红楼梦》开卷时声明与提醒的“真事隐去”“假语村言”了,由此就可以说,正是在这假语村言式的模糊中,才更可能有被深深地隐藏的“真事”。



可是,如果全书都是这样模糊化,隐藏在假语村言背后的真事还能被解开吗?



假如不能被解开的话,那还写这本书干什么呢?“真事隐去”也就完全失去了意义。就“三月中浣”黛玉第一次葬花及那九天来讲,第二次葬花便是揭开其谜底的钥匙。


















第二次葬花的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是二十三回至二十七回唯一明确的日子。我们从这天往前推一推,看看会发现什么:



芒种节的头一天,是宝玉完全病癒之日,那就是四月二十五了;



而三十三天前,癞头和尚与跛脚道人为宝玉治病那天,便是三月二十二日;



在此三天之前,正是凤姐和宝玉中了马道婆的魇魔法发疯昏死之日,那这天这是三月十九日了。



同时,这个三月十九日,也是黛玉在“三月中浣”葬花的第九天。那么,黛玉葬花后联想到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样的“亡国之音”,谁能说与三月十九日无关?



所谓的“三月中浣”,和黛玉第一次葬花的重要指向,如果说不是在暗隐明朝灭亡的1644年三月十九日,还能暗隐什么呢?



假如有朋友还是不能相信,那我让我们再看看黛玉的生日。



(三).林黛玉生日在花朝节的意义



第二十二回,在为宝钗过生日之前,凤姐跟贾琏打商量时:



贾琏听了,低头想了半日道:“你今儿糊涂了。现有比例呀,那林妹妹就是例。往年怎么给林妹妹过的,如今也照依给薛妹妹过就是了。”



可是,书中写了给许多人过生日,却从来没有描写过怎样给第一女主角林黛玉过生日,岂不是很不正常吗?并且直到第六十二回,才从袭人口中得知,黛玉的生日是二月十二日。如此“轻描淡写”地对待黛玉的生日,有没有某种深意和重要伏笔呢?



二月十二在传统习俗中为“花朝节”,是百花之神的生日,可见书中将黛玉生日设置在这一天,显然是有很深用意的。可是,作者对黛玉过生日和“花朝节”只字未提,还真的会有什么深意和伏笔吗?



答案就在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这天,因为这是“花神退位”“祭饯花神”的日子。



这一天,黛玉悲悲切切地埋香冢、写《葬花吟》;



这一天,往前推三十七天,即是三月十九明朝灭亡的日子;



而从三月十九日往前再推三十七天,就是二月十二花朝节,黛玉的生日;



这就使黛玉生日的二月十二花朝节,与崇祯帝自缢的三月十九明亡日,和交芒种节的四月二十六日祭饯花神形成了三点一线的一体。



由此可知,书中之所以不写给林黛玉过生日的场景,是因为其生日暗隐着明朝灭亡;而黛玉埋香冢,写《葬花吟》,也正是在对明朝灭亡的祭奠。



(四).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芒种节这天,不但写了“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也写了“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已经明白了“黛玉葬花”其实是明朝灭亡的祭奠,那“宝钗扑蝶“又隐寓了什么呢?



书中描写:



(宝钗)说着便逶迤往潇湘馆来。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着低头想了想:宝玉和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的。此剑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必抽身回来。



看到二玉在一起,抽身回来的宝钗“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


















在我们为这个唯美的画面,感到陶醉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薛宝钗在扑这“一双玉色蝴蝶”之前,是亲眼看到了“二玉”在一起的;也不要忘了钗黛是情敌,宝钗曾亲耳听到宝玉在梦中喊骂:“和尚道士的话怎么信得?什么叫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以宝钗执意要嫁宝玉的情状看,在她扑“一双玉色蝴蝶”之时,心中想到的难道会不是刚刚看到在一起的二玉?



那么“宝钗扑蝶”的寓意是什么呢?



有句话叫“袭为钗副”,可以在袭人的身上去寻找答案。



(五).蒋玉菡和袭人的汗巾子



芒种节的这天晚上,贾宝玉在参加冯紫英的家宴时,用袭人的汗巾换得了蒋玉菡的汗巾,这被预示为在后来袭人会嫁给蒋玉菡。



蒋玉菡到底是什么人呢?书中写他是个伶人,可是,一个在古代被视为最下贱的伶,怎么可能住在紫檀堡呢?要知道在古代传统习俗中,“紫”属于帝王的特殊标识,“紫檀堡”就相当于帝王居住的皇宫,可以让人联想到紫禁城。而蒋玉菡的艺名是“棋官”,又谐音为“旗官”,这不是与拥有“八旗”的满清有关吗?



而袭人的判词是“一簇鲜花,一床破席”,通常,席子为蒲草芦苇编织而成,蒲草和芦苇合在一起即“蒲芦”,谐音“胡虏”,亦代表着满清。



由此可见,袭人嫁给蒋玉菡,预示和隐寓的其实就是满清占领紫禁城。



那“宝钗扑蝶“的隐寓就是:从林黛玉葬花暗隐祭奠明亡来看,林黛玉代表着明朝,贾宝玉则是传国玉玺的人格化,象征着皇权、及其正统合法性。“宝钗扑蝶”隐寓着,满清占领了北京的紫禁城后,意欲完全取代朱明王朝,并且还要获得皇权的正统合法性。



(六)宝玉唱的那首《红豆曲》



在芒种节这天,白天林黛玉埋香冢写葬花吟,既隐寓明朝灭亡也代表对明朝的悼念祭奠;晚上蔣玉菡与袭人互换汗巾子,则预示着满清将取代朱明。



其实在第二十六回薛蟠的家宴上,薛蟠即言“明儿五月初三”是他的生日,隔过芒种节后的第三十回,即写到了薛蟠过生日。历史上的1644年五月初三,正是多尔衮带领清军进入北京,占领紫禁城的日子,也正式变成了清廷取代大明的开端。













芒种节那天晚上,宝玉在冯紫英家唱道: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挨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比较一下李煜另一首亡国曲: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两首饱含“亡国之音”的词曲,是不是特别地相似?

发布于 2022-07-02 09:05
红楼梦(小说)
红楼梦 (1987陈晓旭版电视剧)
红楼梦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2
 楼主| 发表于 2024-7-23 14: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芒种节气花事古诗五首,兼谈《红楼梦》芒种之“饯花神”的含义
初衣胜雪

2023-06-04 11:39:42发布于湖北文化领域创作者



+关注



[color=var(--tag-t1)]芒种节气古诗五首:芒种逢花已自难,榴花五月雨中开
[color=var(--tag-t1)]芒种节气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是传统夏季的第三个节气。
[color=var(--tag-t1)]中国的节气历是太阳历,所以和现行公历有着巧妙的应和,公历的每月开头五日到七日,每月下旬的21日到22日期间,必对应一个节气。比如每年的芒种节必然落在公历六月的五日到七日之间,且节气的交节划分,应对太阳的周期运行,比日历还要有时间的精准。
[color=var(--tag-t1)]太阳的运行,造就了地球四季的存在和演变,冷暖变迁,自然生长,千万年循环往复,给人类提供了多彩的外部营养世界,延续着生命和文明。风雨变化,直接带来的就是农耕社会的繁荣昌盛。这就是中国人注重节气的主要原因。
[color=var(--tag-t1)]芒种节气通常对应农历的四月底五月初,这种变化是月历和太阳历的时间隔差造成的,但不妨碍“芒种”节气的重要。
[color=var(--tag-t1)]对于农业文明的中国来讲,“芒种”在先秦就是一个农时大节。
[color=var(--tag-t1)]以芒种节气交节为起点,季节进入仲夏,大部分地区全面进入草木蓬勃旺盛生长的时期。人们利用芒种节气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种植稻秧,黍, 粟等有芒的禾本农作物。而通常此时种植这类农作物,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气候,达到丰收的效果。
[color=var(--tag-t1)]所以“芒种”在先秦和秦之后,都是农业播种耕耘的重要时段,到了汉朝之后,小麦大面积推广,这种有芒的农作物,恰恰在芒种节气之间成熟收获。所以“芒种”又加上了收获麦子这个重要的农业内容。
[color=var(--tag-t1)]芒种时节,山水青绿,高温多湿,是草木成长的旺盛和壮大期,景色自然有别万紫千红的春天。
[color=var(--tag-t1)]花事自然减少,给人的感觉,就是花春过去,真正的绿夏到来。
[color=var(--tag-t1)]但是也不全然如此。比如无数夏花,点缀绿树浓阴,骄阳原野,池塘水泽。比如南北地区常见的木槿,榴花,芍药,栀子花,紫薇,南方常见的荷花,睡莲,菖蒲等。
[color=var(--tag-t1)]



[color=var(--tag-t1)]“芒种看今日,螗螂应节生。
[color=var(--tag-t1)]彤云高下影,鴳鸟往来声。
[color=var(--tag-t1)]渌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
[color=var(--tag-t1)]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中唐 · 元稹咏廿四气诗 芒种五月节
[color=var(--tag-t1)]唐朝元稹的二十四节气芒种诗里,就写到芒种节气的高温高湿,天上多的是能够形成阵雨的夏云,颜色深重,螳螂在草木间茁壮生长,树木茂密,是鸟类的天堂。而在这样的高温多雨中,荷花开始出水绽放在水域池沼。
[color=var(--tag-t1)]温暖炎热的风,带着暑气的温润降雨,催生了无数清新美丽的荷花。
[color=var(--tag-t1)]而农民此时劳累并快乐着,因为麦子成熟,蚕茧收获,小半年的衣食冷暖,得到了保障。
[color=var(--tag-t1)]芒种是一年农事中的中间站,既可以加油,又要向前奋进。
[color=var(--tag-t1)]荷花给人健康明丽且丰盛的精神享受,鼓舞人们,再接再厉。
[color=var(--tag-t1)]



[color=var(--tag-t1)]“芒种逢花已自难,瑞云攒处凭栏干。
[color=var(--tag-t1)]烦君问取同州例,一干三花奏牡丹。” 南宋 · 周孚《高邮知军觅芍药一枝五花三绝 其一》
[color=var(--tag-t1)]芒种节气,固然已经到了深夏,花开无多,但是有一种草药和花,先秦就为人们药用培植,那就是芍药花。芍药最初人们采食它的地下根茎,发现这种块状的根茎,有治疗春夏腹痛,疾病的作用,所以用它洗沐避秽。芍药花巨大可爱,在先秦上巳节,往往用作洗手,互赠。
[color=var(--tag-t1)]芍药花开在晚春早夏,延迟到仲夏。花朵娇艳明丽。
[color=var(--tag-t1)]到了南北朝以及唐宋,人们多种植草药植物用以日常治病养生,芍药是最主要的药圃植物。唐朝长安附近有专门的花农,培植大片芍药,一是用来医药流通,二是满足京都人对花卉的需求。因为芍药作为簪花,是可显示唐朝女性的富丽审美的。
[color=var(--tag-t1)]在唐朝中期之前,牡丹还没有形成重量级的审美之前,簪戴芍药花,是唐朝京城女子的重要发饰之一。而中唐之后,牡丹酷似芍药而高大,审美转移向了牡丹,但是很多牡丹品种,是由牡丹和芍药嫁接而成。
[color=var(--tag-t1)]牡丹开在晚春,而芍药花比牡丹稍晚,是夏花。
[color=var(--tag-t1)]那么芒种节气,还有部分芍药花在开放。
[color=var(--tag-t1)]比如宋朝周孚这首诗,就是写的芒种节气,他看到了芍药怒放的美。一本芍药上,五朵巨大美艳的花开。
[color=var(--tag-t1)]他对朋友说,如此盛美的芍药,赛过了一枝三花的牡丹。
[color=var(--tag-t1)]而芍药花开,点缀夏日风情,因为硕大美艳的花开,芍药至温柔,红红笑不休。
[color=var(--tag-t1)]而眼下芒种节气,也是北国新疆新源县塔勒德镇木斯村的千亩芍药的盛花期,花开原野,绚烂异常。
[color=var(--tag-t1)]



[color=var(--tag-t1)]“才见迎梅又送梅,榴花五月雨中开。
[color=var(--tag-t1)]江南芒种田家候,白下端阳客子杯。”明 · 屠侨《 五月梅雨》节录
[color=var(--tag-t1)]芒种节气,还对应了中国长江流域的梅雨季节。
[color=var(--tag-t1)]古代芒种节气之后的壬日,被定为梅雨季的开始。此时正是江南地气梅子在烟雨中黄润成熟的季节。而芒种节气也往往含有民俗大节“端午”,因为端午节在农历五月五日,多半在芒种节气的时段之内。
[color=var(--tag-t1)]虽然一直认为石榴是汉代张骞前往西亚带回来的外国树种,恰好是农历五月盛花,花朵红艳,但是有资料显示,我国四川西藏也是野生石榴的原产地。而我国的石榴,也有部分不是张骞带回的树种,果实自有独特的地域性和口感。
[color=var(--tag-t1)]石榴花是妥妥的五月夏花,虽然石榴枝叶苍翠,但是石榴花之明艳,成为最美的夏天花事风景。中国最爱的红色,也有石榴花红作参照体系,被认为是正红,而女性美丽的红裙,从南北朝开始起,就被称为石榴裙。
[color=var(--tag-t1)]芒种节气,石榴花在烟雨骄阳中盛放,在芒种的忙碌乡村,在端午节的水边,在城市庭院里,处处可以看见石榴艳丽如火的花开,仿佛吸收了无尽太阳的光辉,又在夏天里如火展示。
[color=var(--tag-t1)]榴花代表红艳,忠诚,繁衍,富庶,富丽,思念。
[color=var(--tag-t1)]



[color=var(--tag-t1)]“青桐花发乳垂枝,飘落轻绵四月时。
[color=var(--tag-t1)]淡白多沾么凤翅,清微雅称古琴丝。“清 · 阮元《桐花至芒种前后乳外飞落》节录
[color=var(--tag-t1)]这里是指的青梧桐的花,开放在夏天。
[color=var(--tag-t1)]青梧桐树是中国特有的树种,以其树干笔直,叶子团大,成为古代著名的庭院树,遮阴树。而青梧桐木材细密轻盈,是古代制作乐器家具的良好用材。
[color=var(--tag-t1)]青梧桐花青黄细碎,有一个特征,就是雄蕊特别的长,垂丝袅袅,吸引小鸟蜂蝶为它授粉。传说中仙鸟凤凰,就是喜欢饮用梧桐花露,所以用梧桐乳枫这个词,形容花的美好。
[color=var(--tag-t1)]实际这种桐花多半吸引的是小鸟和蜂蝶。
[color=var(--tag-t1)]但是桐花有着特殊清雅的美,花开浅绿浅黄,花蕊修美动人,落在地上,是夏天的清雅清凉。那长长的花蕊,难道不像丝弦吗?弹奏的必是高山流水的雅音。
[color=var(--tag-t1)]中国青梧桐,现在已经很少作为庭院树和行道树,另一个品种的法国梧桐替代了它,成为常见的绿化树木。
[color=var(--tag-t1)]所以很多人一提起梧桐,已经不记得中国梧桐的样貌。
[color=var(--tag-t1)]但是你若看见青梧桐的美和花美,你会觉得夏日也是如此幽凉啊。
[color=var(--tag-t1)]



[color=var(--tag-t1)]“犬卧落红密,高斋人昼眠。
[color=var(--tag-t1)]一春山海气,诗画有云烟。
[color=var(--tag-t1)]眼色草无尽,心声泉渺然。
[color=var(--tag-t1)]粉墙花十丈,一蝶上青天。”清末至民国 · 杨圻《芒种大雨新居溪兴 其一 》
[color=var(--tag-t1)]芒种节气,杨圻搬入了山中溪水边的新家。
[color=var(--tag-t1)]这里有山有水,有庭院围墙。
[color=var(--tag-t1)]那么是什么花开在院墙上,如此绚烂,且落红成毯,连狗也睡在花影和落花之上?
[color=var(--tag-t1)]是什么花花开十丈,一只蝴蝶追逐花蜜,仰望之中,它竟然在夏日的蓝天里向上在飞翔?
[color=var(--tag-t1)]其实答案呼之欲出。
[color=var(--tag-t1)]那就是春夏之花的蔷薇。蔷薇是春花也是夏花,在地气丰腴的地方,蔷薇花可以一直开到秋天。
[color=var(--tag-t1)]这布满院墙的蔷薇花,在深山别院,芒种烟雨中自在开落,壮丽盛美,是视觉和嗅觉的盛宴。
[color=var(--tag-t1)]仿佛春天从来没有过去,在山林间常驻。
[color=var(--tag-t1)]芒种节气,还有合欢花,夹竹桃,牵牛花,薰衣草,五月菊,金丝桃,女贞花,花事那里会过去?四季花不同,各自有深美。
[color=var(--tag-t1)]



[color=var(--tag-t1)]那么在《红楼梦》中,出现了一个节日 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提到“芒种饯花神”的习俗:“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种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绩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
[color=var(--tag-t1)]那么这个节日在历史民俗上真的有过吗?
[color=var(--tag-t1)]答案是否定的。
[color=var(--tag-t1)]花神一词,首先出现在唐朝的诗文里,含义也很多样,有的是指的司掌春天百花的神仙,有的则是某种花卉的花神。四季花开,皆有季节月令的花神。
[color=var(--tag-t1)]而明清两代,有“饯花”的文人雅兴,是指的送春,或者送别春天的花事,多集中在暮春。用以抒发情感,寄托诗句。
[color=var(--tag-t1)]那么红楼梦的芒种饯花神,实际是端午节的有些风俗,比如系五色丝,将这些人工的色丝系在建筑花木服饰头饰上,用以纪念屈原并且辟邪去秽。
[color=var(--tag-t1)]作者为什么要将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并在芒种节气里,并冠上饯花神的名义呢?
[color=var(--tag-t1)]实际上稍微懂得红楼梦创作年代创作背景和创作身份的人,都应该明白,这是有所指代寄托。因为屈原是汉民族的爱国者,纪念屈原,明确表达的就是思念故国的含义。以曹雪芹清朝汉旗的身份和地位,他是不可能明目张胆在文本中纪念屈原,纪念屈原这一华夏民族的精神代表。
[color=var(--tag-t1)]另一种猜测也有道理,说文本中的宝玉,就是芒种节气节日的生日,或者也是作者曹雪芹的生日,他用这种方式,表达一种美好的伤逝。
[color=var(--tag-t1)]不过正是《红楼梦》流行的广泛,晚清之后,亦有很多诗人,将芒种视为饯花神,辞花神的日子。
[color=var(--tag-t1)]但是综合来看,芒种饯花神实际是端午节的变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也算古已有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2
 楼主| 发表于 2024-7-23 14: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红楼梦里的芒种节,曹雪芹隐藏的深意和伏笔,你都发现了吗?
少读红楼
2020-06-05 21:35

今天跟大家聊聊红楼梦里的芒种节。这个节日,在红楼梦里,只出现了一次,但发生的故事,可以说是红楼梦节日里最多的,也是最值得细细品味推敲的。
在这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芒种节?它的起源和意义是什么?这个节日又有哪些讲究?
芒种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芒种一词,最早见于两汉时期的著作《周礼》,原文有:泽草所生,种之芒种。即有泽草生长的地方,可种芒种。
南朝的儒者崔灵恩在《三礼义宗》里记载:五月芒种为节者,言时可以种有芒之穀,故以芒种为名。
所以,芒种的意思是,芒种节是最适合收割和播种有芒的种谷作物的节气,这个节气,天气渐热,正是北方收麦和南方养稻之时,因此有“芒种忙,忙着种”的农谚。
古人诗词中,也多有关于芒种的记载。如宋代陆游的: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说的就是农人芒种之事。
唐代诗人元稹也有:芒种看今日,螗螂应节生。这里就写到了芒种节的三个明显的自然变化,即芒种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即这时候正是螳螂破壳而生,伯劳鸟枝头鸣叫,反舌鸟停止鸣叫的时候。
芒种时节,还有一些习俗讲究,比如煮梅,安苗,送花神等,而送花神的习俗则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所独创,其他典籍文献,未见记载。
说到煮梅,我们多半能想到《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还能想到宋代词人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因芒种时节雨水充沛,此时又正是梅子熟时,所以又叫梅雨季节。因此又有“春争日,夏争时”之说,即芒种时节对农人来说,正是抢种抢收之时,因为一边收割,一边播种,一边不要雨水,一边正要雨水。

当然,芒种时节这些关于民间的忙碌场景,对于红楼梦里生活于大观园中的这群贵族青年来说,显得有些遥远,他们关心的不是粮食和蔬菜,而是诗和远方。
接下来,我们重点说说红楼梦里的芒种时节,发生的那些事儿。
原文第二十七回,开篇有这样一段文字: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
这一段话里,有几个信息点,我们一起捋一下。首先是日期,四月二十六日,自然是农历,也就是阴历。
未时是什么时候呢?我们知道,古代用天干地支计时,将一天分为十二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
我们按照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来算,未时即下午的一点到三点之间,这是节气中交芒种的准确时刻。我们今年的芒种比较特殊,因为今年闰四月,交芒种的准确时间是第二个四月十四日的十二时五十八分,按照古代的时辰来计算,属于午时。
芒种节在民间来说,与田地谷物息息相关,想必红楼梦里的刘姥姥是最熟悉不过的,但曹雪芹利用芒种,写了大观园里的儿女们饯花神这么一桩风雅之事,可谓别开生面,十分有趣。
按时令,芒种时节,已经到了夏日,春日中的百花自然都已凋落,对于爱花惜花之人来说,自然要好好地凭吊一番,尤其是红楼梦里的灵魂人物林黛玉。
我们知道,黛玉的生日是二月十二日,这个日子正是花朝节,也叫花神节,即百花盛开之时,也可以说是百花的生日,而这年的四月二十六日,赶上芒种,又是饯花神之日,即百花凋落枯败之时。
从开到谢,从荣到枯,从生到死,满打满算也不到百日,真是应验了那句“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的古诗,而这些也正是曹公安排众人芒种节饯花神背后的深意。
看似热闹非凡,花枝招展的芒种节,所谓送花神,其实背后隐伏的正是一个个如花般少女凋落的命运。

这一天里,发生了许多事,一时也难以尽述,咱们一件一件来看。
先说宝钗的部分。
芒种节这天发生了两件与宝钗有关的事。一件是宝钗扑蝶,一件是滴翠亭偷听,这两件事也是红楼梦里的名场面,就后世的影响来看,一件让宝钗赢得了好名声,一件却为她招黑至今。
宝钗扑蝶是红楼梦里最美的画面之一,与黛玉春困,湘云醉卧,宝琴立雪等情节,都是令人记忆最深的红楼情节。
宝钗本是要去喊迟迟未见出来的黛玉,但到潇湘馆时,却抬头看到宝玉进去了,宝钗自知再进去不妥,就抽身回来了,在回来的路上就看到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
因此,一向成熟圆融的宝钗便忽然生发了少女心,从袖中取出扇子,向草地下来扑。但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
这也就引得宝钗一路蹑手蹑脚跟随,一直到滴翠亭上,累的是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大家细品这个画面:一个将笄之年的闺中少女,拿着一把扇子,莲步轻迈,在百花丛中追赶着蝴蝶……活脱一个扑蝶美人立于眼前。
有意思的是,我们前面说到的二月十二日花朝节,又叫扑蝶会,因为百花盛开时,正是蝴蝶最多之时,而曹公却安排宝钗在百花凋落之时扑蝶,这样一个嫁接妙笔,真是人意想不到之事。
关于宝钗扑蝶,短短一段文字,却有三个信息点。第一,曹公通过宝钗扑蝶,为我们展现了这个品格端方,容貌丰美的贵族小姐天真热情的一面,即她并非一味的罕言寡语,藏愚守拙。而是如黛玉湘云一样,也有少女真实的一面。
我们知道,宝钗自娘胎里带出一股热毒,后来要吃冷香丸压制,曹公这个安排其实别有深意。所谓热毒,正是宝钗少女天性最真实热情的一面。而冷香丸,则是她在父亲逝后不得不收起少女天性,帮着打理家族生意,依贴母怀所表现出的成熟稳重,冷静理智的一面。
曹公在这里先放开一写宝钗少女天性之真性情,正是为后文滴翠亭事件里宝钗之冷相呼应。宝钗的一热一冷写于一回之中,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立体的宝姐姐,也是脂砚斋所说的,她并非是一味知书识礼女夫子行止。不得不服曹公笔墨。这先按下不说。
第二,宝钗扑蝶用的是团扇还是折扇,这个问题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就存在争议。不少人都认为,宝钗扑蝶是从袖中取出扇子,如果是团扇,无法折叠,怎么能放进袖子呢?显然是折扇。
不少影视剧对这一细节的处理也各不相同,87版红楼梦用的是团扇,而89电影版红楼梦则用的是折扇。清代画家孙温、改琦,近现代画家刘旦宅,在宝钗扑蝶上都选择了折扇。
但如果从画面的美感上来看,我个人认为应是团扇,团扇也叫宫扇、纨扇、罗扇,在没有空调风扇的古代,可以说是贵族女子夏日标配,宝钗作为未出阁的闺阁女子,且又是最遵守古代女子闺范的宝姐姐,日常起居用折扇的可能性不大。
曹雪芹好友富察明义,是为数不多看过红楼梦全本之人,他有一首咏宝钗扑蝶的诗,原文是:追随小蝶过墙来,忽见丛花无数开。尽力一头还两把,扇纨遗却在苍苔。
这里的扇纨显然是指纨扇,即团扇。且原文说宝钗扑蝶,是从袖中取出扇子就扑,没有打开来的动作描写,若是折扇,从袖中取出,是需要打开的。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诗《秋夕》,前面两句是: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里写的是宫女用罗扇扑打萤火虫,罗扇即团扇,这与宝钗扑蝶的情节极为相似。不知是大诗人之间的心有灵犀,还是有先后借鉴。

第三,宝钗扑的那双玉色蝴蝶象征了二玉。宝钗扑蝶,我们往往把关注点放在了扑蝶这件事上,却忽略了那对玉色蝴蝶。
再读时,我们不禁一惊。为什么这蝴蝶一定是一对,且还是玉色?在曹公笔下,红楼梦可以说无一字多余,其实这对玉色蝴蝶正暗示了宝黛这两个玉儿。
因为宝钗在扑蝶之前,刚看到宝玉去找黛玉,紧接着她就看到一对玉色蝴蝶,她又拿扇去扑,这个情节是否也意味着三人最终结局?即宝黛之木石前盟被拆散,二宝最终结成金玉良缘。这个情节与梁祝化蝶的传说,又极为相似。
闲闲之中,曹公总是不忘伏下众人命运之笔。
再说滴翠亭事件。
滴翠亭偷听一节,紧随扑蝶之文自然托出,没有一丝牵强。圣人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谨守封建礼节闺阁女德的宝姐姐,曹公为何会安排她偷听一事呢?
这件事也是宝钗最招黑的一件事,甚至不少人认为宝钗是有城府有心机之人,因为她在事关个人安危之时,使了一招“金蝉脱壳”之计,把锅甩给了毫不知情的林黛玉。
我们先看红楼梦的重要批者脂砚斋怎么说,宝钗在外面听到小红和坠儿谈话,心中吃惊,脂砚斋在这四字后评道:四字写宝钗守身如此。后“嫁祸”黛玉时,脂批又云:闺中弱女机变如此之便,如此之急。
这段情节在脂砚斋眼中,宝钗是“守身”的,是“机变”的,正如后文王熙凤评价宝钗“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对于客居贾府的宝钗来说,贾府的是是非非,与她无关,她不会将自己置身于任何是非漩涡之中。
因此,当危险来临时,明哲保身的宝姐姐,本能地要找人遮掩,把自己偷听的行为掩饰过去。其实我们设身处地去细思这件事,如果是我们偷听到了他人谈话,被人忽然发现时,会不会在情急之下为自己开脱呢?
前面我们也说过,宝钗扑蝶是曹公写其热情真实的一面,而紧接着出现的滴翠亭事件,宝钗忽然意识到自己已置身险境,那个冷静理智、成熟沉稳的宝姐姐立马就回来了。这是宝钗性格中热和冷的两面。冷即代表了理智,冷静。
我们再说宝钗偷听的细节,她隔着窗子在外面听,单凭说话声音,她就能判断出是怡红院里的小红,而前文我们知道,宝玉根本都不认识小红。
这可就奇了,一个主子不认识自己房里的丫鬟,一个外人却对他房里的丫鬟了如指掌。要知道,此时的小红,还没有崭露头角,只是怡红院里的一个粗使丫鬟,如此不得势的丫鬟,宝钗却认得,大家细品其中深意。
前文有两处与这里有呼应。第一处是二十一回里宝钗与袭人第一次正面对话,原文说:宝钗听了,心中暗忖道:“倒别看错了这个丫头,听他说话,倒有些识见。”宝钗便在炕上坐了,慢慢的闲言中套问他年纪家乡等语,留神窥察,其言语志量深可敬爱。
这里写宝钗初识袭人,曹公用了“闲言中套问”“留神窥察”等词,可见宝钗之心机。当然,红楼梦里所说的心机,与我们今天说人有心机,词性是不一样的。黛玉初进贾府时,脂砚斋也评曰“写黛玉自幼之心机”,这里是形容一个人绝顶聪明,慧心灵性之意。
脂砚斋这里对宝钗的一段评语,也可以作为其滴翠亭偷听行为的解释:宝卿待人接物,不疏不亲,不远不近。可厌之人,亦未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这段话也恰可用来解释宝钗的“冷”。

第二处即是芒种节的前一日,也就是四月二十五日,这天晚上发生了一件事,黛玉去怡红院敲门,晴雯不开,因此引出后文黛玉葬花的情节。
晴雯为什么不开门呢?因为两件小事,一个是她与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一个是宝钗的到来,让她不得休息。原文是这么说的: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
一句“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写出宝钗平日行踪,即她是常去怡红院的,既然频繁地造访怡红院,以宝钗的聪明,想必要不了几日,便会对怡红院的大小丫鬟都了如指掌。因此,她凭声音就能听出小红,可知她对怡红院丫鬟有多熟了。
我们接着说黛玉。
因为前一日晚上的敲门事件,生性敏感多疑的黛玉,把这件事怪罪到了宝玉头上。当然,本就敏感的她,想的更多。
因为在她敲门之前,两人还发生过一小段矛盾。宝玉因忘情,说了《西厢记》中的言语,唐突了黛玉,正道歉的关头,他被袭人叫走。两人的一段心结就此搁置,后面黛玉敲门,晴雯不开,加上宝姐姐却在,黛玉由不得不多想。
我们试着还原一下黛玉的心理活动。
其一,两人本来有心结未解开,黛玉见宝玉久去不回,心中自然多想,就来了解情况。其二,黛玉敲门不开,心里已怪罪了宝玉一层。其三,不开门便罢了,偏偏她最敏感的宝姐姐却在里面与宝玉等人说笑,黛玉心中更气了一层。其四,黛玉是寄居贾府的弱女,此时不免想到自己身世,无依无靠,再气却也不能怎么样。其五,黛玉认为,宝玉不开门,可能是因为之前两人闹矛盾,黛玉要告诉舅舅舅母,宝玉恼了她,所以不来了。
因为这些,黛玉最终所能做的,只有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这些细腻的心理活动,最终逼出了芒种节黛玉葬花这红楼梦里最凄美的一幕。
因为心里气宝玉,所以第二日宝玉去找她时,她也是完全不搭理宝玉。这段情节特别有趣,大家可以去看原文。宝玉嬉皮笑脸的来了,但林妹妹完全不搭理,出门前安排紫鹃各种事。
刚到了院中,只见宝玉进门来了,笑道:“好妹妹,你昨儿可告我了不曾?教我悬了一夜心。”林黛玉便回头叫紫鹃道: “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一面说一面又往外走。宝玉见他这样,还认作是昨日中晌的事,那知晚间的这段公案,还打恭作揖的。林黛玉正眼也不看,各自出了院门,一直找别的姊妹去了。宝玉心中纳闷,自己猜疑:看起这个光景来,不象是为昨日的事;但只昨日我回来的晚了,又没见他,再没有冲撞了他的去处。一面想,一面由不得随后追了来。
大家不妨细细品味两人的这段对话,像不像我们现实生活中闹了别扭的小情侣?女生心里有气,等着男生主动承认错误呢,但男生却完全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哪里错了,但又不得不跟在身后说着好话道着歉。反正对男生来说,女朋友生气,道歉总没错的。
黛玉不搭理宝玉,正是见宝玉来了才如此,也许她心里想的是:阿弥陀佛,终于来了。再不来,从此就撂开手。我死我活,横竖与你无关。但作为一个女孩子,黛玉的矜持与骄傲又决定了,在心里的结没有解开之前,是不能轻易和好的。
此后便是黛玉葬花一大段文字,这一节想必红粉家人们都熟,甚至背的出整篇葬花吟。我们这里不再列出原文。

我们知道,前八十回中,黛玉曾两次葬花,这一次葬花是第二次,第一次是宝黛共读西厢一回,上一次葬花是暗写,正是为了引出这一次的明写,如此方不突兀。
世人多认为黛玉葬花是一场完美的行为艺术,这话我并不认同,这完全是以现代人的眼光去评判,似乎黛玉葬花有作秀的成分,但在红楼梦里,黛玉葬花揭示的却是大观园群芳的命运,也奠定了整部红楼的悲剧基调,是不能不说的。
脂砚斋在二十七回一开篇也说:《葬花吟》是大观园诸艳文归源小引。故用在饯花日诸艳毕集之期。饯花日不论其典与不典,之取其韵耳。这大概也是曹公写众人芒种饯花神之深意。
大家可以细细品读原文,这一天几乎红楼梦里的所有女子都参与了,黛钗凤,贾府三艳,众丫鬟,十二戏子,连巧姐儿都被抱出来了。当然,巧姐这时候还叫大姐儿。
都说张爱玲人生有三大遗憾,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张爱玲在她的红学著作《红楼梦魇》的序言里辟谣说,她并没有说过前两个,只是补上了第三个。
红楼未完是一种遗憾,但读到黛玉葬花这一节时,我的遗憾却是不能亲自听到林黛玉哭唱的《葬花吟》。这首林黛玉呜呜咽咽哭着吟出的悲歌,宝玉听了不觉痴倒的曲词,在黛玉的真实演绎下,究竟有多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我们却是没有耳福了。
想必在曹公写到这一节时,也是含着血泪完成的吧?
《葬花吟》不仅是黛玉自叹身世之作,也是对宝黛爱情悲剧的讴歌,更是对所有红楼薄命女子的赞美和祭奠。为什么这么说呢?前面我们说到了脂批,后文曹公还有两次以花写人,与此回的葬花词遥相呼应。
一个是六十三回里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个是七十八回痴公子杜撰芙蓉诔。加上这一回的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共同点?
有两个共同点,第一,这三回在曹公笔下,都非等闲笔墨,全是以花来暗写人物命运,与“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八字呼应,不能粗粗读过。第二,这三回里的主角看上去是红楼群芳,其实真正的主角是贾宝玉,因为他在曹公的设定里,是送花人的角色。
说到这,有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不得不说了,那就是宝玉生日。很奇怪的是,作为红楼梦里的第一男主角,曹公竟然没有明确写过贾宝玉的生日。
王熙凤、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生日都是明写,唯独宝玉的生日,至今是个谜。但根据原文透露的信息,目前多认为四月二十六日即为宝玉生日,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即持此观点。

红楼梦毕竟是小说,曹雪芹开篇也明言真事隐去,假语村言,因此我们无法证明宝玉生日一定是这天,但如果我们假定宝玉生日就是这天,却是可以找到一些佐证的。
比如这天饯花神,而宝玉曾自封“绛洞花主”,即把自己看成是护花使者,而宝玉的种种在女子跟前的做小伏低,各种情不情的表现,的确配得上护花使者的称号。
既是护花使者,自然是迎花开,送花走,中间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每一朵盛开的花,所以宝玉的生日放在四月二十六日百花凋谢之时恰好。也因此,黛玉葬花时宝玉在场听到了。他生日时,众人抽花签,他看到了。晴雯死后,他写《芙蓉女儿诔》,在群芳将散之时,他又亲自祭奠了。
关于宝玉生日,还有两处佐证,之后端午将近,贾母带人去清虚观打醮,张道士曾跟贾母说:前日四月二十六日,我这里做遮天大王的圣诞,人也来的少,东西也很干净,我说请哥儿来逛逛,怎么说不在家?
为什么观里做圣诞,张道士要专门请宝玉去逛逛呢?我们知道宝玉是专喜毁僧谤道的,因此这应该是宝玉生日的隐晦写法。
另外一处便是这一回里宝玉与探春两兄妹间的一段对话,探春让宝玉去外面给她带那些小玩意儿,并许诺“我还象上回的鞋作一双你穿,比那一双还加工夫……”探春无缘无故为什么要给宝玉做鞋呢?
其实这也是宝玉生日的隐晦写法,六十二回里宝玉生日时,有一段话明确提到了生日送鞋的习俗:王子腾那边,仍是一套衣服,一双鞋袜,一百寿桃,一百束上用银丝挂面。薛姨娘处减一等。其余家中人,尤氏仍是一双鞋袜……
可见这鞋子只有生日时才会送,平时是不会无缘无故送鞋子的。
芒种这一天发生了许多事,可以说最忙的还是贾宝玉。他一大早起来就去找林妹妹,但林妹妹不搭理他,后来三妹妹探春拉着他倒说了一会梯己话。
这段表现兄妹情深的情节,看似是曹公为写宝黛之事的截断法,但也向我们透露了几个信息。一个是通过探春为宝玉做鞋,既是隐写宝玉生日,也是明写探春与生母赵姨娘关系。
庶出身份,对探春来说,是一辈子都挥之不去的阴影,是她内心最敏感的一根弦。加上赵姨娘时不时出来闹腾的愚蠢,让探春倍感原生家庭之痛。
通过探春攒钱让宝玉去外面带那些小玩意儿,我们也能看出这个才自精明志自高的三姑娘,不仅有才干有抱负,也是个懂得生活情趣,有着独特审美的千金小姐。
这段情节里,我们也能看出,宝玉是个不通人情世故的,在三妹妹跟前,偏偏哪壶不开提哪壶,非要通过鞋子说到赵姨娘对探春的抱怨,惹得三姑娘登时沉下脸来。
世人据此都说探春与生母赵姨娘划清界限,甚至说她母亲是阴微鄙贱的见识,显得太无情太冷漠。我们常说,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赵姨娘素日有多不堪,给自尊好强的探春找了多少不痛快,谁又知道呢?
从探春理家,赵姨娘大闹怡红院等几回文字,我们可见赵姨娘有多不堪,在一个大家族中,有个这样不着调的生母,时不时地出来闹,还唯恐众人不知探春是她生的,她却从没有想过,女儿探春是怎样一次次揭掉身上的疤痕,慢慢变得强大起来。被伤的深了,多了,慢慢地自然也就消耗掉了所有的亲情,一颗敏感的少女心也在一次又一次被伤害之后,包裹的越发严实,也更加坚硬。
“至亲至疏”这个词用来形容探春和赵姨娘的关系,再恰当不过。

继续说宝玉,別了三妹妹,宝玉继续去找林妹妹,他不仅听到了黛玉的葬花吟,也由此想到了群芳流散之时,因此不觉恸倒在山坡之上。
原文有一段关于宝玉的心理活动。
原文是这么说的: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
这是宝玉由黛玉葬花词所感悟到的,此时的宝玉已再次有大悟之兆,上一回宝玉似悟非悟是在宝钗生日时,听到了宝钗念的一段《寄生草》。可见,钗黛二人与宝玉的关系,并非全是世俗之情,他们先后下世造劫,二人还是宝玉情悟的引路人。
后文七十回还有一句与这一处相呼应。
原文说的是:如今仲春天气,虽得了工夫,争奈宝玉因冷遁了柳湘莲,剑刎了尤小妹,金逝了尤二姐,气病了柳五儿,连连接接,闲愁胡恨,一重不了一重添。弄得情色若痴,语言常乱,似染怔忡之疾。
什么是怔忡之疾?即心中躁动不安,不能自控的一种病症,类似于心悸,这与宝玉闻曲后恸倒在山坡上很相似,其实这些都是曹公通过群芳流散在给宝玉下警语,警其痴顽,令其早日顿悟。也正因平日这些大关节之时的警醒,至后文宝玉抛妻弃婢悬崖撒手时,方不突兀。
葬花之后,便是宝黛一大段冰释文字,两人之间好了闹,闹了好,正应验了“不虞之隙,求全之毁”这八个字。这也是天下所有男女之情的真实写照。
宝黛和好这段文字也是好看极了。葬完花的黛玉,身后跟着赶上了要弄个明白的宝玉。宝玉让她站住,并说只说一句话,说完就撂开手。黛玉站住了,宝玉又说,两句话你听不听。
每次读到这里,都觉得特别好笑。宝玉哄林妹妹,手段可谓多矣。曹公写得太传神太真实了,现实中的情侣不正是如此嘛?女生总是口是心非,男生总是得寸进尺。其实只要说上话了,结果大多是重修旧好,涛声依旧。
正所谓爱令智昏,陷入爱河的男女,往往会变得异常敏感,一件本不起眼的小事,如果没有及时解决,也许后来会造成很深的误解。
黛玉敲门,晴雯不开,黛玉便怀疑到宝玉身上,而宝玉不知道,这件事如果不是宝玉声泪俱下表明心迹,逼着黛玉说出来,可能宝玉到死都不知道,一切都是因晴雯一句不开门事件引发的,就像他说的,死了也不能超生。
而这里曹公再次设伏,为后文宝玉误踢袭人情节伏笔。
宝黛和解后,两人便去了王夫人屋里,在王夫人这里,与林妹妹和好的宝玉,心情大好,于是又有一段关于配药的奇论。
曹公在芒种节,饯花神之日,为何忽然写林黛玉吃药之事?署名畸笏叟的批者交代的明白:写药案,是暗渡颦卿病势渐加之笔,非泛泛闲文也。
从人参养荣丸到天王补心丹到燕窝粥,从王太医到鲍太医再到王太医,曹公一路写来,黛玉吃的药不断更换,太医也换来换去,正是暗写其病难以根治也。其实细思曹公设定,我们发现,无论是黛玉之病还是宝钗之病,其实多半并非生理之症,而是心理之病。
大家细思“天王补心丹”这个药名,再结合前面我们说过的张道士说四月二十六日是遮天大王圣诞,鸳鸯抗婚时也曾将宝玉说成是宝天王,王夫人也说宝玉是“混世魔王”,这“天王”二字显然指宝玉,“补心”二字就更不用说了,自然是补黛玉之心。

我们再细思,为什么曹公安排王夫人询问林黛玉之病呢?难道仅仅只是舅母对外甥女的关心?这就不得不说贾府之中,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角逐了。
明眼人都看得出,贾母、王熙凤是站木石前盟的,而王夫人、薛姨妈是站金玉良缘的。就在王夫人问黛玉之病的当天,元春从宫里赏下了端午的节礼,宝玉与宝钗一样,黛玉与三春一样。
这其实已经是个明显的信号,即元春有为宝玉宝钗指婚之意。元春只见过钗黛两姊妹一次,如何为弱弟择姻?自然是逢二六日可以入宫请安问视的王夫人,给女儿透了底儿。
也就是说,芒种这日王夫人询问黛玉吃药情况,不过是一种长辈对晚辈的关心,且这关心里带着客套。此时的王夫人,也许早已放弃了林黛玉这个贾母最中意的孙媳。
我们继续说宝玉行踪,在王夫人屋里耍了一番宝之后,宝黛又都去了贾母屋里。我不得佩服曹雪芹的笔墨,总能在宝黛之事中插入他事,且并非闲笔。
前面他在宝玉找黛玉的路上插入探春与宝玉兄妹闲谈一节,这里又在宝玉找黛玉路上,插入凤姐要宝玉代写几个字一节。宝玉无法,只得写了。
王熙凤让宝玉写的是什么呢?原文写道:大红妆缎四十匹,蟒缎四十匹,上用纱各色一百匹,金项圈四个。
关于这个无名礼单的去向,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送进宫里给元春的,因后文有凤姐夺锦之梦。元春在宫里,想必日子并不好过,时不时需要娘家支援。一种说是为后文贾母清虚观打醮,准备送到清虚观的,张道士也曾打发人来问凤姐要鹅黄缎子。
此处咱们按下不表,继续跟着宝玉走。之后在贾母处,宝黛钗还有一段细细闲文,细品了去,可以说是满满的醋意,这一切其实都是为元春端午赐礼伏笔。
除了在家,这天宝玉还出了一趟门,去了冯紫英家赴宴。正是这场男人之间的聚会,却通过宝玉之口,以酒令的形式,再次写到了女儿的悲愁喜乐。
原文虽然早已从二十七回到了二十八回,但故事却仍然发生在同一天,即芒种节。饯花神时,曹公通过宝玉之口写女儿的悲愁喜乐,并有红豆曲一首,更佐证了贾宝玉送花人的角色设定。
这场宴会,有三大信息点。其一,通过青楼女子云儿,再一写宝黛钗三人之关系。她唱的那首“两个冤家,都难丢下,想着你来又记挂着他”即是对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之争的隐写。因为这个芒种节太不一般了,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都已浮出水面。
其二,通过宝玉,再一写红楼群芳之悲愁喜乐,交代其身份。其三,通过宝玉与蒋玉菡互换汗巾子,为袭人结局伏笔。我们知道,袭人最终嫁给了蒋玉菡,两人还曾供养二宝夫妇。谁也想不到,早在这里,曹公就已经埋下伏笔。
这一天最终以宝玉大醉而归画上句号。
我们看宝玉这一天干了哪些事:一大早去找林妹妹,林妹妹不搭理,于是跟三妹妹闲聊了一会,接着去找林妹妹,听到了葬花吟,之后宝黛和好。王夫人处,宝玉耍宝论奇药,也是为的林妹妹,去找林妹妹的半路上,又到凤姐处帮写字,顺便把小红送了出去。贾母处宝黛钗三人一篇闲话,又一是宝黛小龃龉,去冯紫英处赴宴吃酒……芒种节,宝玉是真忙啊,且忙前忙后,大多是为他的林妹妹。

说起把小红送出去,最后我们有必要提一下小红跳槽的细节。
小红是贾府管家林之孝夫妇之女,原本可以拼爹,但小红没有,她要靠自己。小红生的俏丽干净,口齿伶俐,但在怡红院这么一个难站的地方,她却迟迟没有出头之日。
好不容易等到一个近身给宝玉倒茶的机会,但很快便被秋纹碧痕等人压了下去,但小红是个有心之人,并没有放弃努力。
滴翠亭事件里,写小红让坠儿送帕,写得是小红与贾芸情事,可见其勇敢。次后写凤姐在远处招手,一众丫鬟中,唯独小红看到,并弃了众人跑到凤姐跟前,笑着问凤姐有什么事。
正是这次为凤姐跑腿传话的机会,让小红得到了王熙凤的赏识,从此飞上枝头。很快凤姐便把小红调到了自己身边。至今,很多人仍对小红的那段奶奶论晕头转向,连李纨都糊涂,而小红却能口齿伶俐,逻辑清晰地传达出来四五门子的话,可见其能力。
小红跳槽的故事放在芒种节,寓意其时机成熟,将起之兆。
小红的故事写于此处,也是为后文狱神庙情节伏笔,遗憾的是我们无法看到真本了。但小红的有情有义,善于抓住机会的勇敢和机灵,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总体来看这个芒种节,曹公写众人饯别花神,其实正是为后文群芳流散伏笔,正是乐中伏悲,聚中伏散。前面已提到,宝玉生日抽花签里,我们看到了众人命运,原来钗黛等人也都是花神,紧接着宝玉的芙蓉女儿诔,就更是对红楼女儿的集体悼念。
作为送花人的宝玉,自然是这个节日最忙的。
这个芒种节,群芳送花,宝钗扑蝶,黛玉葬花,小红跳槽,探春嫌母,宝玉说药,元春赐礼,滴翠亭事件等统统写于一日,曹公胸中丘壑,实非常人所能及。而这一日发生的诸多事件,在后文中几乎都能找到呼应,可以说是整部红楼梦里最重要的一天。
延伸话题:
《金瓶梅》第五十二回中也提到了芒种节,原文:吴月娘因叫金莲“你看看历头,几时是壬子日?”金莲看了,说道“二十三日是壬子日,交芒种五月节。”
作为西门庆大娘子的吴月娘,为什么会无端地问这句话呢?因为前文薛姑子、王姑子有交代,她们给吴月娘的坐胎药,必须要在壬子日服下才有用。
可巧不巧的,这壬子日正赶上芒种节,芒种者,忙着种胎也,笑笑生也是绝了。不知曹公在芒种节埋下的诸多伏笔,是否得自金瓶梅启发?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2
 楼主| 发表于 2024-7-23 14:40:2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的芒种节,到底送的是哪位花神,谜底在黛玉的葬花诗前
播报文章

初衣胜雪诗词解读
关注
2021-06-03 16:53
6-7月青海甘肃大环线旅游实用攻略,带你游遍大西北!
6-7月青海甘肃大环线旅游实用攻略,带你游遍大西北!
精神分裂患者如何知道自己患有精神分裂?
精神分裂患者如何知道自己患有精神分裂?
青甘大环线详细路线 —第一次去西北——必看攻略
青甘大环线详细路线 —第一次去西北——必看攻略
红楼梦的芒种节送花神,榴花谢,是送别代表元春的榴花神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曹雪芹红楼梦玉案春判词




红楼梦有非常奇特的一段文字,在第二十七回里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飖,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红楼梦二十七回

很多人被红楼梦这段描写所吸引,仿佛真有送花神这回事,而且说得有鼻子有眼,说是尚古风俗,送花神。但是历史上有过送花神的做法吗?




首先,花神就从来没有一个固定的传说。因为每个月都有花开。春天是百花盛放的季节。但是春天有一个神,叫做青帝,迎接他在立春,送走他在立夏。春秋时代,将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定位花神。
春天有花朝节,从晋朝开始,二月二日,二月十二日,二月十五日,定为花朝,但也没有统一的花神。唐朝武则天酷爱百花,所以唐朝的花朝节特别热闹,但也没有固定的花神。

而且古代人有送春的风俗,往往在农历的三月底或者立夏头一天。可以参见很多唐诗宋词。

明清两代南方花农有自己行业的花神,但是春天祭祀迎接是有的,送花神则不见记载。这也很好理解,因为南方花木众多,又是重要的生活来源,只有处处供奉花神,哪里有送的道理?

“芒种一过,便是夏日。”这句话初看没有问题,因为芒种是在夏天,但是细看却很有问题,因为节气里立夏在小满和芒种之前,立夏一过,才是夏日才对,曹雪芹这句话,混淆了芒种和立夏和夏天的关系。应该是芒种一过,便是仲夏和盛夏才对。

如果真有春天的花神,送花神也应该春暮和夏初才对。农历的四月底,五月初,芒种时节,连麦子都要收割了,送花神未免也太晚了些。通常这个时段,气温高达二十多度,绿叶成荫子满枝,瓜果之盛,暑气浓重,人们忙着换单衣,摇扇子,准备过端午节。就算是树上要挂的,也是端午节的各色彩丝,香囊,除了少量夏天开的花,实在是看不出怎么装扮才能让本身就已经结了果子的桃树和杏子树,桃羞杏让。因为根本这个时段没有春花啊。

难道是曹雪芹暗写端午节,将祭奠屈原说成送花神吗?




四月五月会有蝴蝶,然而很少,因为芍药牡丹这种首夏之花已经开谢,不过宝钗拿扇子很应景,这个天气,不止宝姐姐会拿扇子,只怕院子里各色人等都是扇子在手。
偏偏宝玉去找林黛玉,她正在边葬花边哭着唱她的《葬花吟》,这一回目,也写得好,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其中的名句就是: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曹雪芹林黛玉《葬花吟》

这首诗的确很美,几百年来黛玉葬花成为经典的文学,戏剧场景。仿佛这大观园的芒种节,一片桃飘李飞,柳絮飞扬,林妹妹拿着花锄头,埋葬满地的落花。

但是这是芒种节啊,这已经四月底快五月了,林妹妹还在唱三月香巣。




时空错乱了吗?没有。因为黛玉的确是在葬花,但是不是桃花李花。因为这首诗点出了现实的芒种节的背景,宝玉
”因低头看到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红楼梦二十七回

黛玉就算是葬花,她嘴巴里是桃李,锄头下却是榴花。

我们来谈谈芒种节真正的花事,恰恰没有桃飞李飘,是榴花最当红的时刻。也就是大观园这个季节,如果有花,只有石榴,荷花,凤仙这样的夏花。

石榴是正五月花,所谓五月石榴照眼明。而且榴花是五月花神。

红楼梦最著名的写石榴的诗是元春的判词。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四月五月正是石榴花正繁茂的季节,何以大观园的石榴凤仙已经花落如锦,让黛玉有花谢人亡的悲凉呢?

大观园的芒种节只开了,也只落了最奇特的花,石榴花,还有草本凤仙。石榴花我们知道代表贾家的一个富贵精神标志元春,而凤仙,自然可以联系到元春身上,如凤如仙。




如果说芒种节送花神,且又是送的榴花,可以知道贾家多少知道元春此时已经在宫中失势,自身难保,贾府的春天和繁荣以元春的失势为转折点,好日子过去了,等待大家的是诸芳流散的人间命运。
芒种节又是宝玉的生日,表面憨憨的宝玉不可能不知道姐姐元春地位的变化,而特地在芒种节这天,以送花神的形式,暗示大观园众多姐妹离散的命运。比如在七十六回过生日的晚上,用花签的形式,写出了每个人的流离命运。

红楼梦大观园芒种节的饯花神,与真实的历史和民俗并不依据,但是为元春而建,又庇护众多姊妹成长的大观园,如果有花神,元春当仁不让。只是这树榴花在复杂的宫廷里,也难以保全自己,更何况大观园的恒久安宁。

所以红楼梦的送走的花神,是代表元春的石榴花。而元春的失势,凋谢或者也有屈原一样的委屈,因为皇帝听信谗言,将她致死,她所庇护的大观园的姐妹也就难免了流离的命运。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
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及视频)为创作者平台"快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2
 楼主| 发表于 2024-7-23 14: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凤仙 - 草本植物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一年生草本,株高30-60cm。茎肉质,红褐或淡绿色,常与花色有关,节部膨大。单叶互生,卵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叶柄基部有二个腺点。花单生或数朵簇生叶腋,侧向开放,萼片3,两侧较小,后面一片较大呈囊状,基部有距,花瓣5枚,呈白、粉红、深红、紫、紫红等色。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凤仙

外文名
Impatiens

学名
Impatiens balsamina


别名
指甲花、急性子、小桃


凤仙花科

扩展阅读
本草纲目-凤仙更多>>
「释名」急性子(《救荒》)、旱珍珠(《纲目 、夹竹桃(《救荒》)、海 (《音纳》)、 时珍曰∶其花头翅尾足,俱翘翘然如凤状,故以名之。女人采其花及叶包染指甲,其实 状如小桃,老则迸裂,故有指甲、急性、小桃诸名。宋光宗李后讳凤,宫中呼为好女儿花。
张宛丘呼为菊婢。韦君呼为羽客。

「集解」时珍曰∶凤仙人家多种之,极易生。二月下子,五月可再种。苗高二、三尺, 茎有红、白二色,其大如指,中空而脆。叶长而尖,似桃柳叶而有锯齿。丫间开花,或黄或 白,或红或紫,或碧或杂色,亦自变易,状如飞禽,自夏初至秋尽,开谢相续。结实累然, 大如樱桃,其形微长,色如毛桃,生青熟黄,犯之即自裂,皮卷如拳,苞中有子似萝卜子而 小,褐色。人采其肥茎 KT ,以充莴笋。嫩华酒,浸一宿,亦可食。但此草不生虫蠹, 蜂蝶亦不近,恐亦不能无毒也。



「气味」微苦,温,有小毒。
「主治」产难,积块噎膈,下骨哽,透骨通窍(时珍)。
「发明」时珍曰∶凤仙子其性急速,故能透骨软坚。庖人烹鱼肉硬者,投数粒即易软烂, 是
「附方」新五。
产难催生∶凤仙子二钱,研末。水服,勿近牙。外以蓖麻子,随年数捣涂足心。(《集简 方》)
噎食不下∶凤仙花子酒浸三宿,晒干为末,酒丸绿豆大。每服八粒,温酒下。不可多用, 即急性子也。(《摘玄方》)
咽中骨哽,欲死者∶白凤仙子研水一大呷,以竹筒灌入咽,其物即软。不可近牙。或为 末吹之。(《普济方》)
牙齿欲取∶金凤花子研末,入砒少许,点疼牙根,取之。(《摘玄方》)
小儿痞积∶急性子、水荭花子、大黄各一两,俱生研末。每味取五钱,外用皮硝一两拌 匀。将白鹁鸽一个,或白鸭亦可,去毛屎,剖腹,勿犯水,以布拭净,将末装入内,用绵扎 定,沙锅内入水三碗,重重纸封,以小火煮干,将鸽鸭翻调焙黄色,冷定。早辰食之,日西 时疾软,三日大便下血,病去矣。忌冷物百日。(孙天仁《集效方》)


「气味」甘、滑,温,无毒。
「主治」蛇伤,擂酒服即解。又治腰胁引痛不可忍者,研饼晒干为末,空心每酒服三钱, 活血消积(时珍)。
「附方」新一。
风湿卧床不起∶用金凤花、柏子仁、朴硝、木瓜煎汤洗浴,每日二、三次。内服独活寄 生汤。(吴 《扶寿精方》)
根、叶

「气味」苦、甘、辛,有小毒。
「主治」鸡鱼骨哽,误吞铜铁,杖扑肿痛,散血通经,软坚透骨(时珍)。
「附方」新三。
咽喉物哽∶金凤花根嚼烂噙咽,骨自下,鸡骨尤效。即以温水漱口,免损齿也。亦治误 吞铜铁。(危氏《得效方》)
打杖肿痛∶风仙花叶捣如泥,涂肿破处,干则又上,一夜血散,即愈。冬月收取干者研 末,水和涂之。(叶廷器《通变要法》)
马患诸病∶白凤仙花连根叶熬膏。遇马有病,抹其眼四角上,即汗出而愈。(《卫生易简 方》)
展开
目录
1基本简介
2出处
3概述
4生物学特征
5习性
6种类
7繁殖及栽培
8病虫害及防治
9异名
10来源
11植物形态
12采集
13性味
14功用主治
15用法与用量
16药方选录
17植物文化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简介
种 名:凤仙花[1]

学 名:Impatiens balsamina

别 名:指甲花、急性子、小桃

科:凤仙花科

属:凤仙花属

产地分布

原产我国,印度和马来群岛,我国中、南部广泛栽培。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株高30-60cm。茎肉质,红褐或淡绿色,常与花色有关,节部膨大。单叶互生,卵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叶柄基部有二个腺点。花单生或数朵簇生叶腋,侧向开放,萼片3,两侧较小,后面一片较大呈囊状,基部有距,花瓣5枚,呈白、粉红、深红、紫、紫红等色。

折叠编辑本段出处
凤仙 Fengxian(日文名:凤仙英文名hoenix immortal )

[出处]《救荒本草》。

折叠编辑本段概述
凤仙花
凤仙花

凤仙花,又名小桃红、急性子,属凤仙花科一年生草本花卉。株高30厘米至80厘米,茎肉质光滑,叶单生,披针形,具锯齿。花大,花的形状像一只头足尾翅都向上翘的生机盎然的凤凰,凤仙花之名由此而得。但在美国,凤仙花有个十分风趣的英文名字,叫"Touchmenot"。意思是"不要碰我!"的确,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像个微型的炸弹,如果轻轻一碰,果实马上"炸"开,把种子弹出。凤仙花是一种栽培很广的草花,花色繁多,有紫、红、粉红、玫瑰红、白等,有一朵花开几种颜色的复色花,花瓣有单瓣和重瓣,花期长久,从6月一直开到深秋,它的花朵虽不富丽华贵,却也风姿清丽,落落大方。

凤仙花原产中国及印度,性健壮,适应力强,各种土壤均可种植,一般在春季用种子播种,育苗移栽,定植后株高10厘米至20厘米时,摘心可以促使枝多花盛,生长期中适施液肥1次至2次。

我国民间,自古以来就使用凤仙花花瓣染指甲,故有"指甲花"之称。如唐朝歌妓李玉英善弹琵琶,她喜欢用凤仙花瓣把长长的指甲染得红艳艳。弹奏时,她怀抱琵琶半遮面,用鲜红色的长指甲轻轻拨弦,琵琶发出如山涧流水般的优美音律,多少王孙公子叹为观止。称她的弹奏为"落花流水"。

凤仙花
凤仙花

凤仙花,又名小桃红、急性子,属凤仙花科一年生草本花卉。株高30厘米至80厘米,茎肉质光滑,叶单生,披针形,具锯齿。花大,花的形状像一只头足尾翅都向上翘的生机盎然的凤凰,凤仙花之名由此而得。但在美国,凤仙花有个十分风趣的英文名字,叫"Touchmenot"。意思是"不要碰我!"的确,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像个微型的炸弹,如果轻轻一碰,果实马上"炸"开,把种子弹出。凤仙花是一种栽培很广的草花,花色繁多,有紫、红、粉红、玫瑰红、白等,有一朵花开几种颜色的复色花,花瓣有单瓣和重瓣,花期长久,从6月一直开到深秋,它的花朵虽不富丽华贵,却也风姿清丽,落落大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2
 楼主| 发表于 2024-7-23 15: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读诗:榴花开处照宫闱,元春是皇妃太子妃还是王妃?
播报文章

不一样的我不一样的欢乐
关注
2019-10-28 03:45
6-7月青海甘肃大环线旅游实用攻略,带你游遍大西北!
6-7月青海甘肃大环线旅游实用攻略,带你游遍大西北!
青甘大环线详细路线 —第一次去西北——必看攻略
青甘大环线详细路线 —第一次去西北——必看攻略
2024全新青甘大环线.去青甘必看的青甘大环线攻略
2024全新青甘大环线.去青甘必看的青甘大环线攻略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曹雪芹《红楼梦元春判词》

初衣解诗:红楼梦里有很多谜团,其中关于元春的谜团非常多,她是什么时候入宫的?她是什么时候死的?她是为什么死的。
在红楼梦的判词里,给了元春一个非常诡异的画面。首先这首判词,开篇非常的明艳,石榴花开,在宫廷里火红一片独占鳌头,可以想见元妃的风头,一时无二。
在红楼梦的第六回,忽然就有六宫都太监夏老爷来降旨,他也不做停留,只笑盈盈的口谕,特旨,宣贾政入朝,在临敬殿陛见。这可把贾家的一家人吓坏了,可见皇帝的天威一直是笼罩在他们头上的一把剑。也就是他们根本不知道这次会出什么事情。而随后,就得到了一个确切的消息,说大小姐元春,警方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这里有一句闲笔,很容易被忽略的。那是接赖大的口说,如今老爷又往东宫去了,速请老太太领着太太们去谢恩。

很多人都会忽略掉。贾政的女儿加封贤德妃,关东宫什么事情了?难道元春的地位有东宫的功劳?东宫在中国的古代一直是皇太子的代称。
可以说贾政此时避嫌疑还来不及。因为任何一个皇帝都是不允许大臣离东宫太近的,有结党的嫌疑。贾政刚刚在皇帝面前听到女儿封了妃子,立马就去拜见东宫,这根本是不合常理的。
那么在中国的古代,东宫,指皇后或者皇太后所住的地方。但主要是没有太子的前提下。但如果皇家这个时候有一位太子呢?

元妃,在中国古代的书里都是叫做第一妃子,且是特指太子妃。而太子妃的地位仅限于当朝的皇后,品级是在任何的妃嫔之上的。
而且中国古代的皇帝妃子的排序,是没有贤德妃这样的加封的。而所谓的四妃之上设置贵妃一名,皇贵妃一名。那么元春,按道理她既不是贵妃,就是普通的妃子。但是贾政在建造大观园的时候,一口一个贵妃。而同时营造省亲别墅的,还有一个周贵人,还有一个吴贵妃。在清朝是设立两个贵妃,一个皇贵妃,但是在清朝以前,贵妃是除开皇后之外的唯一的妃子。
而且在红楼梦里,元妃省亲,直接就是用的元妃二个字,固然是标榜贾元春在贾府中独一无二的地位,但也暗示了元妃在宫廷中独一无二的地位。

“二十年来便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这是说的元春,这朵榴花在宫廷里独树一帜。而石榴花在中国的古代,往往是子多子多福的,艳丽的花朵。很容易让人联想贾元春是否怀孕,是否是因为怀孕而得到了皇帝的青睐?但是在后文中没有明显的表达,唯一说的就是她身体发福,但是这离她晋封妃子隔了很长的时间。
但宫廷榴花还意味着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皇帝的多子多福。如果贾元春是因为封了太子妃,那么在皇宫的内庭,可以说是一时风头无二。那是皇家无数子孙妃嫔中最耀眼的榴花。
贾元春的判词之后附了一张图画,上面有一个巨大的香橼,而且墙上挂了一枚弓。许多人都想着元妃肯定是被缢死或者非正常死亡。

而且在红楼梦的元妃省亲的戏剧中,出现了七夕,马嵬坡这样的剧目,脂砚斋也评价说,伏元妃之死。那么元妃如果是皇帝的妃子,有什么样的一种兵变,矛头直指皇帝和贵妃?虽然不排除元妃因为受到宠爱而被嫉恨,但惹出病变这种事情,元妃还是没有实力的,也没有一个像杨国忠一样的兄弟。
但如果是太子妃,如果太子不安于室,那么她和太子玉石俱焚的可能性就非常大。皇帝因为忌惮太子夺权,有可能清理内宫。
曹家最鼎盛的时候就是在康熙年间,曹寅深得康熙的信赖。而康熙正是由于儿子生得太多了,造成了八王之乱。其中曹寅的女儿被康熙亲自赐婚给自己的儿子平郡王,做了王妃,另一个女儿就做了蒙古王妃。平郡王妃曹佳氏死因不详,但留下了一个孩子。

红楼梦里很奇怪的就是,有的时候称元妃为贵妃,有的时候又借别人的口点出了是王妃。比如我们家已经有了一个王妃,难不成还有一个?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虽然许多版本写成虎兔相逢。但是设若当朝皇帝的儿子太多,又太能干,元春作为一届女流,在这种兄弟夺权的宫廷战争中,成为牺牲品也不为其。
只是我们不得而知,曹雪芹真实的姑妈,是为什么死的。但很显然在《红楼梦》这本书里,元春的死亡,意味着贾家的靠山没有了,树倒猢狲散。

在《红楼梦》中这本书里写出了这样一个血泪的事实。这本书里的男人都依靠着女人,却要作贱的女人。贾元春被送入了“不得见人”的皇宫,完全要靠她自己的力量生存下来,还要保全贾府的荣华富贵。林黛玉有贾宝玉可以撒娇,王熙凤可以对着贾琏发母老虎的威风,袭人可以背地里算计,我不知道贾元春是靠什么在宫廷立足。
给她荣誉的是皇帝,要她性命的也是皇帝。贾元春的悲哀就是贾府的命。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这是曹雪芹奴才两字的正解!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2
 楼主| 发表于 2024-7-23 15: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田贵妃
思宗贵妃
[明]女。思宗(一六一一至一六四四)贵妃。扬州(今江苏扬州)人。其母精音律,善丹青,妃尽得其传。入宫后,大得宠嬖,居承乾宫。尝作群芳图呈御,凡二十四种,合为一本。

逝世日期1642年月日中文名田贵妃朝代明朝谥号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
生平简介
朱由检当了皇帝,但他从其兄长明熹宗朱由校手中接下的是一个烂摊子。为了尽快使帝国起死回生,他只得夜以继日地工作,并革除种种弊端。他自奉节俭,多次减少皇室的开支。皇帝和后妃的衣服本来是穿一次就要换,后宫库内堆积如山的箱子里盛的就是历代帝后的衣服。朱由检觉得这样太浪费,命令一个月换一次。他自己带头穿浆洗过的旧衣,为他讲课的大臣曾看到他衬衣袖口磨烂,吊着线头。周皇后有时还亲自动手洗衣,田贵妃的生活自然也是比较俭朴的。宫中旧有的金银器皿皆摒而不用,也不再制造新的,到最后许多金银制品都拿到银作局化掉充饷了。朱由检当政十七年,宫中没有进行过任何营建,节省了大量经费,宫中原有的宫女也被大批遣出宫去。这样,在后宫就形成了一种俭朴的风气。田贵妃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事情。

明思宗朱由检的勤政超过任何帝王,工作起来不分昼夜,白天在文华殿批阅奏章、接见群臣,晚上在乾清宫看奏章,在国情紧急时连续几昼夜不休息。看到皇上如此克己为国,温柔体贴的田贵妃就更加关心皇上。宫中有一条夹道,三伏酷暑毒日当头,皇上往来于宫殿中,被阳光晒得热汗淋漓,十分无奈。田贵妃便想了一个办法,在夹道中搭起了席篷,挡住了日头,这样不仅皇帝,就连那些随从也避免了日晒之苦。同时她又将进入小黄门抬轿的人换为宫婢。朱由检对此感到十分满意。事见《明史·后妃列传·田贵妃》:"宫中有夹道,暑月驾行幸,御盖行日中。妃命作蘧蒢覆之,从者皆得休息。又易小黄门之舁舆者以宫婢。

后来,田氏为皇帝生了永王朱慈炤、悼灵王朱慈焕、悼怀王及皇七子。这些皇子除四皇子永王慈炤京城沦陷不知所终外,其他王子皆早夭逝。田贵妃由于三个孩子连续夭折,遂即因悲伤过度而得病,于崇祯十五年(1642)七月与世长辞。谥"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葬昌平天寿山,即思陵。这样田氏先于明王朝而亡,得以寿终正寝、安然入葬。

人物评价
《明史》:生而纤妍,性寡言,多才艺。

《旧京遗事》:善大书,能鼓琴,圣心钟爱。

《旧京遗事》:毅庙东宫袁娘娘骑马射箭,西宫田娘娘能书鼓琴,中宫周娘娘质厚少文,以恭俭起关雎之化,宫中翕然从风。

轶事典故
《宣帝记》:日本国圆玉棋子,冬则暖,夏则冷。田贵妃每与帝弈,辄负二子,未尽其技也。

田衣绚彩,又称田妃袈裟,为明崇祯皇帝朱由检所宠爱的田贵妃所绣,以黄缎缝合,上共绣佛像248尊,妃亲手所绣者,另以宁绸衬托,合于前襟之间,余则出自宫女之手。此件原藏仪陇西寺,传说田妃为仪陇人。1922年后由田颂尧转藏文殊院宸经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2 06: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年红学丑闻(24):四月二十六芒种节泄天机,曹雪芹自传太荒唐
赖晓伟重评石头记
2018-03-12 10:44
红学砖家郑重宣布:本人早已完全破译了整个《红楼梦》里的密码,奠定了“宝玺学”的强大基础。但真理只有一个,具有唯一性和排它性的。所以也无可避免地宣告,以胡适、周汝昌为代表的“胡说”时代已经终结!
故,在此放言:单挑当今以张庆善为代表的整个红学会,以及整个红学界!如今,踢馆函已如期递交到中国红学会的大本营。接下来,就由中国红学会做最后决定。
另外定于3月18日早上8点18分,即龙抬头那一天,发表“宝玺学”开山之作,敬请关注!现在进入倒计时:第六天。

铁证之二十四: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否认“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
在《红楼梦》里,几处提到了四月二十六日。尤其以第二十七回篇幅最重。
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在这一天,黛玉手把花锄,独自一人,边哭边将落花埋葬,随口吟出了一曲千古绝唱《葬花吟》。[甲戌:埋香冢葬花乃诸艳归源,《葬花吟》又系诸艳一偈也。]此处诸艳,即众钗也。
在《红楼梦》第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张道士道:“......前日四月二十六日,我这里做遮天大王的圣诞,人也来的少,东西也很干净,我说请哥儿来逛逛,怎么说不在家?”。据说世上并不存在“遮天大王的圣诞”这一节日,故这是作者临时虚构的,看来作者是有所指。

那么“四月二十六”到底暗射的是什么呢?砖家发现了一段非常有趣的文字,也不知是哪位解谜高才发现的,大赞。
“四月二十六”解曰:“四月”,谐音乃“史曰”也;“四月二十六”,谐音实际乃“史曰:二十六!”也。据说传国玉玺乃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在秦二十六年用和氏璧镌刻而成。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在秦朝之后,历代帝王登基,皆以此玺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的身份标志。凡是无此玺而登基称帝者,则被视为“非法”。

所以“四月二十六”大有深意,它正是传国玉玺的制作年份,是传国玉玺的圣诞之日!此乃正解也。
“遮天大王”实际暗射的正是“补天之石”,也就是传国玉玺。在《红楼梦》开篇,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多出一块,遂将此补天之石遗弃青埂峰下,后来便幻变成了贾宝玉胸口的那块通灵宝玉。它上面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暗射的就是传国玉玺上面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也就是说“补天之石”补天不成,最后变成了一枚号令天下的石王----传国玺!

那么“四月二十六”为什么又要跟“芒种节”串联在一起呢?这是因为每年的“四月二十六”左右,也就是在农历四月底到五月初之间,正是芒种节的时候。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日,这一年芒种节的第二天,《红楼梦》贾宝玉的原型胤礽出生了。真是巧了,一切都在冥冥之中,自有定数。所以“四月二十六”和“芒种节”对于胤礽来说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日子,对《红楼梦》的作者来说,也同样是个感叹万千的日子。这才上演了一场“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葬花吟》,作者以此来纪念胤礽。

最后,《红楼梦》的作者大笔一挥,通过让天上的“传国玉玺”----石王神瑛侍者下凡投胎,附体到胤礽(贾宝玉)身上。来使胤礽(贾宝玉)变成了一枚大清先皇遗留下的传国玺,即排在“清二十五宝玺”第四位的“皇帝之宝”。使“芒种节”、“四月二十六”、“传国玉玺”和“胤礽”这四者之间有机的结合起来。由此上,演译出一曲怀金悼玉的《红楼梦》来......
所以所谓的“曹雪芹自传说”荒唐到极致,因为曹雪芹既不是“传国玉玺”,也不是废太子“胤礽”。曹家也没有写“清二十五宝玺”的任何动机,更不会傻到捅了宫闱秘事,还会谈笑风生地将自己的名字标在书上引喉待割。这是一场百年来的荒唐闹剧!余毒至今仍在残害后人思想,以至于众多国人仍分不清真伪。
故,红学砖家唯有放言:单挑当今以张庆善为代表的整个红学会,乃至整个红学界!彻底铲除“新红学”遗毒,方能以正视听。

最后,如果你想了解《红楼梦》更多的天机,以及想继续关注后续发展,那么请加“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2 06:37: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红楼梦》第27回写的“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是顺治1649年。
天下奇书《红楼梦》 书中‘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的这一年是顺治六年,红楼梦中一个异常重要的时间信息,《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写道: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
红楼梦真正作者常常被忽视,或者根本就不愿意去理会它,亦或处于本人的目的需求,轻描淡写、断章取义,一带而过。也许正因为没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谦逊的品德,才造成今天红楼万象的尴尬局面。
红楼梦每一个章回里,都在用不同的手法清晰地向读者描述着时间信息,自始至终,一脉相承,只是你没看到。
红楼梦是个四维时空,如果你站在一维空间,是看不懂的。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万年历·公元1706年6月6日(农历四月二十六)15:28芒种。
康熙四十五年四月二十六日的时辰并不是“未时”。“未时”应该是1649年,是不是与书中第27回写的有关系呢?公元1649年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这一天交芒种节。公元1661年是 五月初九日交的芒种节,贾宝玉死在这一年,“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红楼梦》一书的准确的历史时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2 06:4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月二十六日与芒种节之谜
风临酒把2 2018-01-20   |  1796阅读  |  4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中提到了芒种节,然而这一描写其实是有问题的,我们先看看第二十七回一开始,有这样一段描写: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这里还特意提到“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这是什么意思呢?自然是指芒种节是春天与夏天的分界线,分水岭,可实际上这是不太准确的。有些水平不高的人为了说明这里提到的“四月二十六日”隐写的是所谓“扬州十日”的屠城的历史,于是将“芒种节”解成了“亡种节”云云,实际上可笑之极,因为根本没有看懂作者的本意,因为《红楼梦》关于南明的历史相对要少得多。黛玉的原型是崇祯皇帝,黛玉葬花影射的是崇祯之死,不可能是指崇祯皇帝在祭奠“扬州十日”,这然太穿越了,这是个简单的常识问题,更有些浅薄之人得出了黛玉的原型是南明的可笑结论而不能自拔。然而这段原文是有问题的,这就需要我们对二十四节气有一定的了解。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即:立春、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的记录。从考古中发现的出土文物考证,中国西汉时期就已经采取节气注历了。汉代著作《周髀算经》一书,就有八节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大都表示气候变化,物象差异,与农业结合得十分密切。因此,当时从八节二十四节气上就可以掌握季节的变化,决定对农作物的适时播种与收割了。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从阴历的角度来说,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天,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天,所以第二十七回提到的“四月二十六”并不应该是夏天的开始,而应该是“仲夏”的开始,因为早在一个月前的“立夏”就应该算是夏天的开始了,所以书中提到的“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应该不是太准确。当然,也有人会提到是不是应该人具体的温度上来衡量夏季的开始,立夏的时候天气并不是太热,但如果算夏日的话,还是应该从立夏开始,不然为什么呢“立夏”呢?

我们再看看芒种节是什么: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75°时交芒种节气。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这里说得明白,芒种节是仲夏的开始,也就是说夏天的第个阶段的开始,夏季有三个月,所以芒种节是夏天第二个季节的开始。由此看来,“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是有问题的,第二十七回黛玉葬玉的故事肯定是在春天发生的。也就是说作者居然把仲夏开始的四月二十六日算在了春天,所谓的春残、春尽、春暮,这是有问题的,怎么回事呢?实际上这才是解开四月二十六日之谜的关键所在,如果想真正了解这一点而不被什么二把刀的“扬州十日”的弱智理论所蒙蔽,可参考本人出版的《红楼梦断三百年》的第二册,其中专门有一节详细分析了四月二十六日之谜,这才是真正的答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21:10 , Processed in 0.06177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