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人间绛珠仙子绛洞花王贾宝玉&林黛玉明玉玺//灰侍者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8
 楼主| 发表于 2024-7-25 12: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贾宝玉两次摔玉的原因是什么?他不喜欢黛玉还是宝钗?
播报文章

马尔维纳斯的云
关注
2021-01-26 00:12
如何保养玉?正确地方法是什么?
如何保养玉?正确地方法是什么?
你想要的贵州千户苗寨,这里都有哦!
你想要的贵州千户苗寨,这里都有哦!
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生有科学根据吗?
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生有科学根据吗?
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个人的名字中都有玉字,贾宝玉为什么不想要玉呢?为什么一定要把玉摔碎、砸碎才满意呢?

贾宝玉在《红楼梦》里,一共摔了两回玉。第一回是初见林黛玉就摔玉了。第二回是清虚观打醮之后,贾宝玉不仅摔玉,而且要砸玉。

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摔玉的原因。




贾宝玉喜欢女孩,他恨不得自己也是女孩。给秦可卿送灵途中,王熙凤不让贾宝玉骑马。她说:“

换作其他男孩,说他像女孩一样,必定发火,可是宝玉听了非常满意。他“忙下了马,爬入凤姐车上,二人说笑前进”。脂砚斋评价说【非此一句宝玉必不依,阿凤真好才情。】还是王熙凤了解贾宝玉,她的话说道了宝玉的心坎里。




茗烟也当着宝玉的面替宝玉祷告,希望来生托生为女孩!

贾宝玉希望自己和女孩一样,没有分别。可是他与姐妹们有许多不同。第一个不同之处就是脖子上挂一个通灵宝玉。长辈们把通灵宝玉当成宝玉的命根子。可是宝玉不以为然,他恨自己有这块玉,导致自己与其他姐妹们不同。

如今家里来了一位神仙似的妹妹,宝玉觉得这个神仙妹妹应该和自己一样,他们是同道中人。宝玉希望这个熟悉的陌生的妹妹也有一块和自己一样的宝玉。于是他便问黛玉是否有玉。




宝玉认为,姐妹们都没有玉,只有自己有,非常无趣,他宁可不要这块玉,不搞特殊化。




贾宝玉没有先见之明,但是他有直觉,他第一次见林黛玉就有远别重逢的感觉。这种感觉非常对,前世贾宝玉和林黛玉有着千万年的缘分。贾宝玉是神瑛侍者,林黛玉是绛珠仙草。神瑛侍者用甘露浇灌绛珠仙草长大,他见证了绛珠仙草成长的点点滴滴,直到绛珠仙草修炼成仙,他们才分开。贾宝玉一见黛玉,脱口而出:“这个妹妹,我见过!”

贾宝玉的潜意识里不喜欢通灵宝玉,不喜欢这块故弄玄虚的玉。本来是石头,何苦来变成什么劳什子通灵宝玉呢?


广告
高爆手游三通版_高爆-装备靠打_端游手游互通的游戏
×


薛宝钗到来之后,贾府盛传“金玉良缘”。这是贾宝玉最最不能接受的。因此他在梦里都反对什么金玉良缘,他相信木石姻缘。

贾宝玉第二次摔玉的原因是:正式向金玉良缘宣战。

对于金玉良缘,贾宝玉最初没有什么概念,当薛宝钗向贾宝玉透露自己的金锁和宝玉的通灵宝玉是一对的时候,贾宝玉没有放在心上。

元春端午节赐礼,宝玉和宝钗一样的时候,贾宝玉只是觉得奇怪,并没有其他的想法。然而,当宝玉看宝钗露出酥臂,往下摘红麝串的时候,宝玉突然想到了金玉良缘。这时候,他呆了。

清虚观打醮之后,宝玉和黛玉闹矛盾。黛玉担心宝玉心里有金玉良缘。宝玉为了证明自己心里没有金玉良缘,“便赌气向颈上抓下通灵宝玉,咬牙恨命往地下一摔,道:“什么捞什骨子,我砸了你完事!”偏生那玉坚硬非常,摔了一下,竟文风没动。宝玉见没摔碎,便回身找东西来砸”。

宝玉如此决绝地要把玉砸碎,是向黛玉证明,我没有玉了,金玉良缘就不成立了!

贾宝玉这是公开向金玉良缘宣战,表明自己的态度,我不要金玉良缘。

贾母在宝玉砸玉后,当着众人说,宝玉和黛玉不是冤家不聚头。表明自己的立场:两个玉儿是一对小冤家。




宝玉摔玉,是对金钱、名利和地位的宣战。

金玉满堂,是古代人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宝玉砸玉,表示他不在乎身外之物,他厌恶金钱、名利和地位。

古代人重视吉谶,宝玉衔玉而诞,轰动了整个京城。大家都以为宝玉来历不凡,将来必有大作为。然而宝玉并不想光宗耀祖,他只想和姐妹们一起读书、游戏。

宝玉不重视金钱、名利和地位,所谓的金玉满堂,不是他想要的。他在乎的是林妹妹是否安好。

宝玉愤世嫉俗,他不喜欢与贾雨村之流为伍,不想跻身庙堂。




贾宝玉还是一个孩子,他的反抗只是通过摔玉来体现。

通灵宝玉是控制贾宝玉的枷锁。

通灵宝玉被贾府长辈当成宝玉的命根子,每天都要求宝玉戴着。这个通灵宝玉就像孙悟空的紧箍咒,紧紧地禁锢着贾宝玉。逼着他去和薛宝钗结婚,完成金玉良缘。宝玉几次砸玉无果,最后还是被戴在脖子上。宝玉和柳湘莲抱怨过自己时刻处于家人的监督之下,没有一点儿自由。

后来,宝玉的通灵宝玉没有了,宝玉终于不再受约束,他按照自己意愿出家当了和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8
 楼主| 发表于 2024-7-25 14: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506
文章
434万
总阅读
查看TA的文章>
评论
0
分享
微信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复制链接
Scan me!
扫码打开
手机搜狐网
无需下载APP
精彩内容随时看
原创 贾宝玉为什么蹲着小解?贾母说他是女儿身,答案让人意想不到
2024-07-19 17:15 发布于:天津市
贾宝玉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家公子,他的起食饮居受到贾府的高度重视。可就是这样一位养尊处优的富贵公子,在如厕方面貌似有点“轻佻”。其中,贾宝玉小解的方式,更是令人疑惑,贾宝玉是红楼梦书中的男主人公,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书中描写贾宝玉小解之时,居然是采用蹲坑的方式,旁边还有两名丫鬟服侍。贾宝玉明明是男儿身,为什么会蹲着小解?对于贾宝玉另类的表现,贾母曾怀疑是不是宝玉投错了胎,说他是女儿身。细读文本,答案令人意想不到。



另类小解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宝玉便走过山石之后去站着撩衣,麝月秋纹皆站住背过脸去,口内笑说:“蹲下再解小衣,仔细风吹了肚子。”后面两个小丫头子知是小解,忙先出去茶房预备去了。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着重讨论宝玉的一次小解,虽然不雅,可是于细微处也可能发掘不为人知的风俗习惯。红楼梦是一本旷古绝今的传世小说,书中的内容包罗万象,由浅入深,亦是一种读书方式。

贾宝玉的一次小解,让人倍感疑惑。因为他选择小解的方式很另类,是蹲着小解。因此,也吸引了一群红迷朋友广泛关注。有人说,贾宝玉当时还是个孩子,蹲着“小解”没有任何问题;也有人说,可能是南北习俗差异性所导致的结果;还有专家解读,因为宝玉当时穿的是满档裤;更有甚者,索引派觉得贾宝玉蹲着小解,是隐喻对清朝的屈服。

观点百出,理由也都很充足。



贾母戏谈

(红楼梦七十八回)我也解不过来,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别的淘气都是应该的,只他这种和丫头们好却是难懂。我为此也担心,每每的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他们。既细细查试,究竟不是为此。岂不奇怪。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

贾母戏谈贾宝玉是丫头错投了胎,这一点倒能解释贾宝玉为何会蹲着小解。



贾宝玉被誉为脂粉公子,生来就喜欢在闺阁厮混,见到女子就清爽,见到男子便浊臭。贾母一度以为他是一位花花公子,细查之下,贾宝玉并非是一位皮肤滥淫之人,他只是单纯的爱亲近女子而已。

贾宝玉从下在女人堆里成长,再加上他天生对女子有好感,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会受到丫鬟们的影响?丫鬟们蹲着小解,潜移默化中贾宝玉有样学样,自然也就选择蹲着。

贾宝玉并非真是女儿身,只是他“女人化”的小解方式,也许是受到丫鬟们的影响而已。



真实答案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这里宝玉刚转过来,只见两个媳妇子迎面来了,问是谁,秋纹道:“宝玉在这里,你大呼小叫,仔细唬着罢。”

细读文本,发现贾宝玉其实就是站着“小解”,曹雪芹在书中已经给出答案。大家之所以认定贾宝玉是蹲着小解,是被麝月的一句“蹲下去再解小衣”所误导。麝月提醒宝玉蹲下去解小衣是怕他风吹肚子着凉,因为宝玉前一秒的动作是站着撩衣,两种方式,自然是蹲着的方式受风的时间更短。

文中曹雪芹用了一个“转”字,直接佐证贾宝玉是站着小解。如果贾宝玉是蹲着小解,首先得站起来,最后才能转过来。而曹雪芹的文章结构极其紧凑,这一边贾宝玉于无人处小解,另一边就有两个“媳妇子”迎面而来,时间之紧,让人目不暇接。

一个“转”字,将上下文衔接的天衣无缝,同时也侧面说明贾宝玉确实是站着小解。



后语:贾宝玉之所以被认为是蹲着小解,是被麝月的提醒而误导。贾宝玉也并非是女儿身,他的小解方式更不可能被丫鬟们所影响。曹雪芹在书中用了一个“转”字,足以说明,贾宝玉当时是站着小解。

欢迎关注作者、点赞、收藏。每天一篇,将为您持续更新!红楼余温不散,望南笔耕不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8
 楼主| 发表于 2024-7-25 14: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贾母说“不是冤家不聚头”一定代表支持“宝黛姻缘”吗?
栖鸿看红楼
2018-11-13 14:56
《红楼梦》借贾母之口,批判“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把这样的人骂为“鬼不成鬼,贼不成贼”。在第一回中,也批判“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之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
这部作品之所以伟大,原因之一就是它突破了以往对爱情和婚姻的统一认识,把两者分离开来。黛玉当然是想嫁给宝玉的,宝玉当然也是想娶黛玉的,但如果为了婚前避嫌,要求他们几年互相不见面,他们能答应吗?爱情的当事人,更重视的,是朝夕相处、情投意合、传情达意、耳鬓厮磨。

贾母支持宝黛的爱情,给他们创造了朝夕相处、情投意合、传情达意、耳鬓厮磨的环境。自己要找宝玉了,听说跟黛玉在一起,马上说“好好好!让他们姊妹们一处玩玩罢”。黛玉用自己的酒杯喂宝玉喝酒,连王熙凤都看不下去、出来打岔,贾母却偏评论说书亮明自己观点:“我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有这样的事”。紫鹃情辞试莽玉导致宝玉发病痴迷,贾母并不处罚紫鹃,只说:“你这孩子素日是个伶俐聪敏的,你又知道他有这个呆根子,平白的哄他作什么?”凡此种种,都是以“姊妹两个一处长了这么大”的亲情,来掩盖当时价值观绝对不允许的爱情。

但是,爱情是一回事,婚姻是另一回事。岫烟与薛蝌订婚,邢夫人就要接她出去处。贾母劝阻,也是保证“两个孩子又不能见面”,才让岫烟在大观园里住下去。未婚夫妻必须回避见面,这是铁的规矩,连宽容大度、不拘一格的贾母也不能破坏。
所以贾母再支持宝黛爱情,也不能匆匆给他们订婚,否则就是直接隔离了宝黛的相处,到结婚这几年连面都不能见。这对宝黛二人,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

另外,黛玉的身体也是重要的因素。书外的读者当然知道,黛玉是为“还泪”而来,如果不是宝黛爱情落空,黛玉就不至于死去。但是书中人物不会这样想。凭着黛玉先天“有不足之症”,“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今年比旧年越发瘦了”,种种迹象来看,很难保证黛玉能活到结婚的年龄。这也是贾母问宝琴生辰的原因:作为“储备人才”,如果黛玉早死,也要给宝玉选择好的配偶。
如果黛玉活着,贾母肯定不会让宝玉另娶他人。但是黛玉很可能早死,贾母也不会坐视宝玉终身不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8
 楼主| 发表于 2024-7-25 15:42:54 | 显示全部楼层
绛珠仙子:游龙惊凤

林黛玉“龙吟细细凤尾森森”有凤来仪

贾宝玉:活龙&雏凤,凤凰
荣国府,梧桐,梧桐引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8
 楼主| 发表于 2024-7-26 10: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里宝玉的玉被偷过几次?这些细节很多人没注意!

文/夕四少

红楼梦里,宝玉是衔玉而生,这块玉叫通灵宝玉,我们都知道,它的前身就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被女娲炼石补天所弃的那块顽石。

这块玉被一僧一道携入红尘之后,在富贵场中、温柔乡里享受了几年,最终的结局是仍归于青埂峰下,它的一番尘世之劫被空空道人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

这块玉自幼被宝玉携带,可以说它亲眼见证了贾府从富贵到衰落的全程,宝玉还曾狠狠地摔过两次,这块玉也曾在宝玉、凤姐遭魔魇时救过他们性命,当然,它也曾丢过。

宝玉丢玉事件,在前八十回里并没有明确笔墨,而是通过侧写或脂批交代,虽无明文,但宝玉丢玉事件却非同小可,他的玉是自己丢的,还是被人偷去的呢?我们来一处一处分析原文情节。

脂批第一次提到宝玉丢玉之事是在第八回,宝玉从薛姨妈家吃酒回来,因为李嬷嬷倚老卖老,发生了枫露茶事件,后被人劝解下来,然后服侍他睡下了。原文有这样一段文字:

袭人伸手从他项上摘下那通灵玉来,用自己的手帕包好,塞在褥下,次日带时便冰不着脖子。那宝玉就枕便睡着了。彼时李嬷嬷等已进来了,听见醉了,不敢前来再加触犯,只悄悄的打听睡了,方放心散去。

这段原文说的是袭人在宝玉睡后,替宝玉把通灵玉从项圈上摘了下来,然后塞在被褥之下。如果不读脂批,这段文字我们看不出什么蹊跷来,但这段话后的一句脂批,交代了后文的一件大事。

甲戌侧批:交代清楚。“塞玉”一段,又为“误窃”一回伏线。

初读红楼,我们很难理解这句话,熟读之后就明白了。袭人这次的塞玉,实际上是为后文通灵玉被窃伏笔,也就是说,宝玉的通灵玉曾被偷过,但偷窃者的目标应该不是通灵玉,所以说是“误窃”。


那么宝玉的玉是谁偷的呢?一直到五十二回,我们通过平儿丢镯事件,揭开了宝玉丢玉的秘密。平儿跟大观园里的姊妹们芦雪庵一起吃鹿肉时,退下了手上的两个镯子,结果洗手去戴的时候少了一个,这个时候王熙凤说了一句话:

凤姐儿笑道:“我知道这镯子的去向。你们只管作诗去,我们也不用找,只管前头去,不出三日包管就有了。”

王熙凤为什么会知道呢?是因为她看到了偷窃者偷窃的全过程,还是早就知道谁有前科?从后文我们知道,王熙凤并不知情,而是在事后“即刻就传给园里各处的妈妈们小心查访。”后来是宝玉房里的宋妈妈“报了案”。

因为平儿丢镯一事,结果就把过去宝玉房里的旧事也都扯了出来,这些话都是平儿悄悄跟麝月说的,因为此时袭人母亲病重回家了,晴雯也生了病,怡红院里主事的就是麝月了。我们且看原文:

平儿道:“……再不料定是你们这里的。幸而二奶奶没有在屋里,你们这里的宋妈妈去了,拿着这支镯子,说是小丫头子坠儿偷起来的,被他看见,来回二奶奶的。我赶着忙接了镯子,想了一想:宝玉是偏在你们身上留心用意、争胜要强的,那一年有一个良儿偷玉,刚冷了一二年间,还有人提起来趁愿,这会子又跑出一个偷金子的来了。而且更偷到街坊家去了。偏是他这样,偏是他的人打嘴。”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信息,即前文脂批里提到的“误窃”一事,作案者应是一个叫良儿的丫头,加上这次偷镯子的坠儿,从身份推断,她们应该都是宝玉屋里的小丫头,月钱不多,也没有资格到宝玉房里服侍。

从坠儿偷镯子来看,她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换银子,是为了钱,所以良儿到宝玉房里,应该也是为了钱,她摸到宝玉床边,伸手去褥子下掏摸,因为宝玉的玉用手帕包着,她误以为是银子,所以急匆匆拿走了。


平儿跟麝月说的这段文字中间还有一段来自庚辰本的脂批,其中有两句提到了偷窃之事,很值得品味。我们且看:

妙极!红玉既有归结,坠儿岂可不表哉?可知“奸贼”二字是相连的。故“情”字原非正道,坠儿原不情也,不过一愚人耳,可以传奸即可以为盗。二次小窃皆出于宝玉房中,亦大有深意在焉。

脂批的这段话再次明确指出了,宝玉房里的偷窃之事,一次是良儿窃玉,属于监守自盗;一次是坠儿偷镯,是“偷到街坊家去了”。所以这两个丫头,先后都被赶走了。

问题还没有说完,那个误窃了玉的良儿,是怎么处理通灵玉的?她又是怎么被发现的?这段文字原文中也有伏笔,且跟王熙凤有关。

秦可卿死后宝玉跟着王熙凤去铁槛寺,王熙凤心细,生怕宝玉有闪失,于是宝玉睡觉后,她把通灵玉收了起来,我们且看原文:

凤姐因怕通灵玉失落,便等宝玉睡下,命人拿来塞在自己枕边。

我们对照前文袭人塞玉一段可知,凤姐这次塞玉,应该也是伏笔无疑,伏哪一件事呢?自然是宝玉丢玉之事,那么宝玉丢玉之事如何跟王熙凤联系起来呢?后文另一处脂批给出了答案。

原文二十三回里,宝玉被父亲贾政叫到王夫人房中安排他和姊妹们搬进大观园一事,宝玉出来后,有这样一段文字:

刚至穿堂门前,只见袭人倚门立在那里,一见宝玉平安回来,堆下笑来问道:“叫你作什么?”

也就是说,宝玉已经到家,进了穿堂,看到袭人正在等候,宝玉“刚至穿堂门前”这句话之后有一句脂批:妙!这便是凤姐扫雪拾玉之处,一丝不乱。

很多人不解脂批的这句话,凤姐扫雪拾玉到底指的是哪一段情节呢?不少人都认为是八十回后她被贾琏休了,被勒令做粗活,每天打扫庭院,恰好这时宝玉的玉丢了,于是被扫雪的凤姐捡到了。


但以王熙凤抓尖要强的本性来看,如果她被贾琏休弃,是不可能受此折辱的,而且她的判词里说的很清楚,是“哭向金陵事更哀”,即她最后可能是回了金陵。

如果我们结合铁槛寺凤姐塞玉一段,以及良儿误窃一事,就不难推断出答案,也许情节是这样的:袭人塞玉、凤姐塞玉,都是曹公为良儿误窃作的伏笔,良儿误窃通灵玉一事后,自知事关重大,不敢拿去卖或当,思前想后,最终只能选择无人之时把玉随便丢到一个地方。

此时正值寒冬,第二日下了一场大雪,宝玉醒来后不见了玉,袭人、晴雯等人都着急不已,王熙凤调动全府上下一起寻找,每人一把扫帚,把房前屋后的雪都扫净,务要把玉找到。

凤姐找到玉后,心里起疑,就询问宝玉、袭人等人,从袭人那里得知玉前晚就塞在宝玉褥子之下,于是凤姐怀疑出了家贼,就开始审问宝玉房里的丫头,结果良儿露怯,因此被发现,真相大白,最后被赶。

以上就是良儿偷玉的全部情节,也顺便解释了“凤姐扫雪拾玉”的情节,这并非一定是她亲自扫雪,她指派下人扫雪寻玉,也可以如此表达,至于为什么我们看不到这段情节了,可能是曹公在“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时候拿掉了。

前八十回里,偷玉的应该只有良儿一人,但元春省亲一回,点的四处戏文里,其中第三出《仙缘》,有一句脂批,又交代了通灵玉之事,脂批曰:《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甄宝玉送玉什么意思呢?难道是宝玉的玉再次被偷了吗?我的理解是:八十回后,宝玉、通灵玉皆尘缘已满,通灵玉由甄宝玉送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彼时贾宝玉已到警幻处销号。至于为什么是甄宝玉送玉,不是贾宝玉送玉?这就是八十回后的情节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8
 楼主| 发表于 2024-7-26 10:26:3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良儿偷玉,坠儿偷镯,发生在怡红院的两桩冤案
原创2023-11-16 19:17·浮生漫读
坠儿偷镯,是红楼中一个影响很大的事件,因为它涉及到了晴雯,成为了晴雯的一个黑点。



此文不谈晴雯,只说坠儿偷镯这件事的本身。细读文本,不难发现,作者有暗示,这是一桩冤案,其冤情与晴雯被撵差不多。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文本中对这个案件的述说。



这个案件,是通过平儿之口来述说的:



平儿道:“那日洗手时不见了,二奶奶就不许吵嚷,出了园子,即刻就传给园里各处的妈妈们小心查访。我们只疑惑邢姑娘的丫头,本来又穷,只怕小孩子家没见过,拿了起来,也是有的。再不料定是你们这里的。幸而二奶奶没有在屋里,你们这里的宋妈去了,拿着这支镯子,说是小丫头子坠儿偷起来的,被他看见,来回二奶奶的。”



平儿的镯子是在第四十九回“脂粉香娃割腥啖膻”时不见的,后来被怡红院的宋妈发现在坠儿那里,于是断定是坠儿偷的,并马上做出撵出去的决定。


这是极为主观和草率的判决。



注意细节,凤姐和平儿第一时间就怀疑是邢岫烟的丫头偷的,理由是“本来又穷,只怕小孩子家没见过”。



这个细节告诉我们,凤姐和平儿办事主观性非常强,这也难怪邢岫烟住进迎春院里要受欺负,因为穷,品质问题首先就受到了怀疑。



如果这镯子没有找出来,邢岫烟主仆得受多大的冤枉,而且百口莫辩,穷就是定罪的理由。



正是因为这种主观性,当平儿看到镯子是从坠儿那里搜出来的,而坠儿只是个三等丫头,年纪也小,正符合主观判断中的“只怕小孩子家没见过”,于是,这事就成了定局,坠儿就是那个偷窃者。


按照正常的办案程序,即使拿到了赃,也要把人带过来问清楚,了解偷窃过程,最后才能定性。



然而平儿没有这么做,她根本没有问坠儿,就跑到怡红院跟麝月说了处理结果:



“你们以后防着她些,别使唤她到别处去。等袭人回来,你们商议着,变个法子打发出去就完了。”



这种凭主观就定罪的案例,书中还有一件,那就是柳五儿的玫瑰露事件。



林之孝家的在大观园见到了本不该出现在这里的柳五儿,因柳五儿对自己入园的原因说了谎,林之孝家的马上联想到王夫人房里失窃,又在柳嫂子那里搜出了玫瑰露,于是不由分说,把柳五儿当贼抓了起来。


事情报到了凤姐那里,凤姐当即做了处罚决定:



“将她娘打四十板子,撵出去,永不许进二门;把五儿打四十板子,立刻交给庄子上,或卖或配人。”



这种处罚,应该不是凤姐拍脑袋的决定。像贾府这样的钟鼎之家,值钱的东西到处都是,如果不对偷盗予以重罚,同类事件就会屡禁不止。



由此可见,府内的人都有一个共识:千万不能偷,否则后果严重到无法承受。



也正因为这样,府里才能长期保持岁月静好。



记住这个处罚决定,后面还会提到。



本来这件事可以就此结案了,结果因为五儿有机会面见平儿,将芳官送她玫瑰露的事情说明白了。平儿经过查访询问,发现果然是桩冤案。



所以,我们对比下两个偷盗案,都是有失主,都是搜到了赃物,结果却完全不同,区别说在于一个疑犯有申诉的机会,一个没有。



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疑,坠儿偷镯之事,另有隐情,只是我们没有机会听到坠儿的申诉。


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坠儿这个人,看看她有没有偷东西的可能性。



坠儿是怡红院的小丫头,干粗活跑腿的三等丫头,年纪很小,是个脑子不怎么灵光有些懵懂的孩子,作者用她无意中被贾芸林红玉利用传帕之事证明了这一点。



男女之间私相授受是被严格禁止的,中间的传递人也要受到很重的处罚。懵懂无知的坠儿没有警惕心,做了一回传递人。



从这件事来看,坠儿不是个有心人,至少没啥心机,也没有警惕性。


可以说,坠儿是一个心思单纯的丫头。一个心思单纯的丫头会不会去贼偷东西呢?这倒不一定。但一个心思单纯的丫头,绝不敢在众人的眼皮底下偷东西,何况,被抓后的处罚是相当严的,参见上面引用的凤姐对柳家母女的处罚。



当时平儿丢镯,是大家在一起吃烧烤,镯子就放在手边,可谓众目睽睽。在这种环境下偷东西,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这不是一个心思单纯的人能做到的。



最后,我们有必要注意到,平儿的话里还有一个细节:



宝玉是偏在你们身上留心用意、争胜要强的,那一年有个良儿偷玉,刚冷了一二年间,闲时还有人提起来趁愿;这会子又跑出一个偷金子的来了。



平儿提到一两年前,怡红院也出了一个偷玉的贼,叫良儿。



注意这个名字,“良儿”!



曹公给人物取名是有规律的,他往往通过名字而给人定性,这也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以一字以寓褒贬。



如果名字中含褒义,则代表此人品行良好;如果名字中含贬义,则代表品行恶劣。比如巧姐的狠舅王仁,意为“忘仁”,比如黛玉的父亲如海,意为胸襟似海,堪为读书人的典范。



一个被定性为偷玉的贼,作者却给了她一个带有褒义的名字,“良儿”,优良、贤良的人,这不奇怪吗?



没错,作者是在提醒我们,良儿是不会去偷盗的,这也是一桩冤案,也是由王熙凤和平儿凭主观判断所制造的冤案。


良儿,简单明了,就是个品质优良的人,作者的提醒已经相当明显了。



作者这是用良儿之事告诉我们,坠儿偷镯,同样是冤案。而以主观判断来做决定,已经是王熙凤和平儿这对主仆的习惯行为。当然,也可能是整个贾府历来的习惯行为,主子们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真相,只是草草打发了事。



比如晴雯被王夫人定性为“狐狸精”,晴雯就表示“大不服”:



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的:我虽生得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密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大不服。



晴雯不服,良儿坠儿等人是不是也和晴雯一样不服呢?


不过,即使不服,也毫无办法,因为没有机会申诉,只能带着委屈,要么苟活,要么像晴雯一样任凭生命消逝。



所以说,以诗礼之家著称的贾府,虽然嘴上说着“宽柔以待下人”,但落实到具体的事情上,并没有做到为下人考虑。类似的冤案也许还有很多,但下人们就像坠儿娘一样,敢怒不敢言(不敢跟主子开口),只能乖乖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举报
评论 1

夕颜47101091

从宋妈身上切入

回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8
 楼主| 发表于 2024-7-28 09: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前世今生
快乐老年435 2016-08-17   |  3223阅读  |  1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凡是看过《红楼梦》的人,对贾宝玉与林黛玉这两个人都应该有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林黛玉动不动就掉眼泪,那么是什么原因呢,是林黛玉天生柔弱好哭,还是遭遇不幸身世可怜伤心而哭,亦还是被贾宝玉气着了故意在深爱之人面前作出的楚楚可怜之态。其实并非如此,而是有更深的缘由。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前世今生

贾宝玉的前世是西方神界里住在灵河边赤霞宫中的神瑛侍者。他经常从灵河边路过。灵河边的石崖上长着一棵美丽的绛珠草,神瑛侍者每次路过都要欣赏一番。有一天路过时看到这棵绛珠草不知什么原因快要枯萎了,他想这么漂亮的仙草,长了这么多年要是枯萎了多可惜。于是他不辞辛苦到西方王母娘娘那里求得了甘露,用甘露救活了绛珠草。这棵绛珠草在神瑛侍者的精心呵护下吸天地之灵气,受日月之精华,并加上有甘露的功效,就脱掉了草胎幻化人形,并修成女体变成了绛珠仙子。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前世今生

有一天,神瑛侍者站在绛珠草前,对绛珠草说:“我想去凡间走一遭,去体会一下人间生活,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来看你,愿仓天保佑,你不要再枯萎。”说完去了凡间。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前世今生

这绛珠仙子心想,我爱他甘露之恩,无以为报不如跟着去凡间,用一世的泪水来报答他救自己的恩情。所以也跟着来到了凡间。所以只要跟贾宝玉在一起的时候基本上都会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8
 楼主| 发表于 2024-7-28 12:3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宝玉最真实的结局:不是出家而是死亡?第一回有两个字细思惊心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2024 人文季美学向导
​关注他
贾宝玉的结局,无论是续书120回,还是只看前八十回伏笔,都可知其出家而去。

这个结果,也对应了神瑛侍者下凡历劫的故事。

既然神瑛侍者前世是和尚,贾宝玉此生再做和尚是必然。

林黛玉说他“做了两个和尚了”,就是指他前世是和尚,今生还要做和尚,一再辜负她的情意。

既然做和尚不能改变,还让林黛玉不满,曹雪芹要如何为贾宝玉收尾才好呢?这个答案出现的非常早,且结局十分完美。


(第二十三回)宝玉着了忙,向前拦住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叫个癞头鼋吃了去 ,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驼一辈子碑去。”

当日贾宝玉在大观园偷看《西厢记(原文用会真记)》,被林黛玉发现后二人同看,由此宝黛爱情真正开始,有了未来那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但随后贾宝玉得意忘形,祸从口出轻薄了黛玉。黛玉便吓唬他要去告诉舅舅,吓得贾宝玉说了上面那一段话,倒被林黛玉戏谑“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蜡枪头”。

这一段描写,处处谶语伏笔。既是宝黛爱情之缘起,也预示贾宝玉“不中用”,不能为林黛玉依靠。最终像焦仲卿和陆游一样,失去了挚爱,悔恨一生。

而贾宝玉讲的这段话,是预示贾府抄家后,他家破人亡落难如落水。危急关头被癞头和尚度化出家做了和尚后,寻到嫁作潇湘妃子的林黛玉坟前,为她守墓余生。

贾宝玉的这段“誓言”,是《红楼梦》结局最关键的伏笔。

他不但第一次以“你死了我做和尚”对林黛玉承诺。更是直指他出家的前因后果。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一,“掉在池子里”。

古人会用“落难,危及生命”,形容为“掉在池子里”。

原文有过两次描写,一说就明白。

一次是贾母在薛家替史湘云张罗螃蟹宴的第三十八回,借小时候在家中枕霞阁玩水,掉到池子里差点没被淹死,又被木钉磕破了头,大人都说活不得,却大难不死有了后福的故事,暗示薛家不要轻看如今无父无母,被叔婶收养,在史家做不得主的史湘云。安知日后湘云不能好了,反帮薛家和薛宝钗?

从林黛玉的《折足雁》酒令“落霞与孤鹜齐飞”来看,贾宝玉去后,薛宝钗的晚年正是得到史湘云的扶持,姐妹相携到老,应了贾母话中之谶。

再一次就是贾宝玉这次说他“掉在池子里”。虽说只是心急赌咒发誓,却被曹雪芹当作最重要的结局之谶。

人掉在池子里”,如同溺水落难。

贾母借自己的故事,影射史湘云的“落魄”。

贾宝玉说自己“落水”,则是形容贾家抄家后,他的落难境况。

家破人亡还不是最惨,惨在还遭背叛、排挤和践踏,让他无法活下去,一如落水要被溺毙之人,危在旦夕。

贾宝玉这段经历,可以参照第一回甄士隐落难后投奔岳父封肃,反遭算计的故事。二人经历相同遭遇,印证了“岳父母、狠舅奸兄”不可靠。


甄士隐家破人亡,所投非人后悔恨交加,才有了“下世”征兆。油尽灯枯前被跛足道人出现用《好了歌》度化。也是贾宝玉真实经历。

这里需要说一个题外话,就是刨除神话回归现实。甄士隐也好,贾宝玉也好,二人极有可能是真实“下世”,也就是死了。

作者借神话丰富故事,没有将他们结局写的那么绝望,实际是反衬了落难之人没有神佛护佑的残酷结局。

二,“被癞头鼋吞了去,变成个大王八”。

这句话的意思就很明确:被癞头和尚度化,出家做了和尚。

贾宝玉在薛家如同甄士隐一样被苛待,也是心存死志时,被癞头和尚出现,不知用什么方式当头棒喝,让他幡然醒悟,遂抛家舍业出家而去。

就像甄士隐被《好了歌》度化。柳湘莲被跛足道人一句“连我也不知道此系何方,我系何人。不过暂来歇脚而已”觉醒,随之入了“空门”而去。

“癞头鼋”就是癞头和尚。

“大王八”,也是世俗调侃和尚的俚语。

鼋,就是癞头鼋、大鳖、大王八,这里指“和尚”。


贾宝玉出家离家,与甄士隐出家离家相同,并不是因为妻子的原因。但他们这样一走了之,对妻子总是“无情”了。

丈夫离家出家,无法真实证明,封氏和薛宝钗就不算寡妇,只是丈夫失踪的“生妻”。

古有俗语:宁娶寡妇,不娶生妻。再嫁人也不可能。

薛宝钗到底是“女儿悲,丈夫一去不回归”,只能守在家中,“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等一个永远不回来“希望”。

三,“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

这句关键在于:林黛玉远嫁异国做“潇湘妃子”后,泪尽而亡。

“一品夫人”不是一品诰命夫人,而是指帝王的四妃:贵淑德贤。

古代后宫效仿前朝,六宫对应六部,“六宫粉黛”之说由此而来。每宫主人为帝王妃,品级等同六部尚书居一品。


贾元春是“晋升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就是“一品夫人”。

唐代以前后宫大多为三夫人,唐代增加为“贵淑德贤”正一品的四夫人。

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用“一品夫人”形容林黛玉,力证她做了潇湘妃子,日后远嫁异国为王妃。

“病老归西”本意指寿终正寝。形容林黛玉则是预示她死于泪尽而亡,枯萎而死,不是其他意外。

且“一品夫人”在前,“病老归西”在后,也说明林黛玉出嫁,离开贾家后死去的事实。

四,“我往你坟上替你驼一辈子碑去。”

贾宝玉被癞头和尚度化后,是否像甄士隐、柳湘莲随着跛足道人出家去后“没了下文”?

无论续书,还是影视作品的改编,全都到此为止。仿佛《红楼梦》以贾宝玉出家作为结尾,就“落得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殊不知曹雪芹在第二十三回这里留下了一个颠覆目前所有结局的“伏笔”,告诉读书人,贾宝玉出家之后还有故事。

在林黛玉的《柳絮词》和“石呆子失扇子”故事两章里。贾宝玉与贾探春兄妹合作一首《南柯子·柳絮》,“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明确他将与林黛玉和贾探春约定“明年”再见。“棕竹、玉竹”两种扇子,也是日后贾宝玉寻踪而至的隐喻。

但所有伏笔的力度,都不如贾宝玉对林黛玉的这句承诺:“我往你坟上替你驼一辈子碑去!”

出家后的贾宝玉,离开薛宝钗后,便没有留在中原故土,而是去找林黛玉了。

当然,在南下西去出海之前,根据第七十五回中秋夜宴,贾宝玉作诗得了贾政从海南带回来的几·把扇子赏赐的线索。他出家后会第一时间去与发配在海南的父母诀别一“散”。

贾宝玉出家,就像甄士隐顿悟,对妻子家庭的放下。

薛宝钗留在薛家,没有贾宝玉拖累,反而能平静度日。

这是了结夫妻之情。

随后,贾宝玉在这尘世上,还需要“了结”血脉之情。


他去到海南,叩别贾政王夫人,了结贾家生养之恩。

《红楼梦》120回续书,也写到类似情节,但其实还有后文。

根据第五十二回,丫头小螺将贾宝玉引去潇湘馆,听了薛宝琴讲述的“西海沿子真真国的美人作诗”,预示林黛玉和贾探春将要嫁去西海沿子。

贾宝玉后来被紫鹃骗的癫狂时,便哭着说“要(林黛玉)去连我带了去”,又抱着“西洋自行船模型”不撒手……可知他辞别父母,了却尘缘俗事后,便也乘船南下西去,沿着“郑和下西洋”之路,寻去了二女远嫁之地。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路线伏笔,原文第十六回,贾琏奶娘赵嬷嬷就提到她小时候,贾府就负责在“姑苏扬州一带监造海舫,修理海塘”。

海舫所指,就是郑和下西洋才用的大海船。

清朝实行海禁,尽管时间不长但时断时续,政策延续与明中期后的海禁差不多,并不具备建造大型海舫的事例。

而林黛玉和贾探春南下西去远嫁西海沿子的路线,实际重叠郑和下西洋之路。推测她们的目的地,就是如今的斯里兰卡古成锡兰的便是。


曹雪芹显然通过文中的蛛丝马迹,也为日后林黛玉、贾探春、贾宝玉南下西去作伏笔。

贾宝玉在第二年寻到妹妹贾探春,自然也就找到了林黛玉的“埋香冢”。

秦可卿、晴雯死后都有托梦,贾宝玉出家,肯定也源于预知了林黛玉死于中秋节,“冷血葬花魂”。

如今她已香消玉殒,他已出家为僧,应了“你死了我做和尚去”的誓言。

再相逢,二人已是阴阳两隔,凡尘永别。

贾宝玉至此就在林黛玉的坟前,为她守墓余生。


当然这个“坟前”,不是就在墓碑前面赖着不走。而是海外异国修建有皇陵寺院,类似贾府铁槛寺。贾宝玉于寺中修行,直到彻底开悟,回归神瑛侍者。

那么,贾宝玉在“陪伴”林黛玉的余生,要如何祭奠她呢?这才是紧扣第一回的重要结局。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7-28 09:54・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8
 楼主| 发表于 2024-7-28 17: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隐史
2024-05-06 08:39

已关注
揭秘绛珠仙草的神秘来历

作者对绛珠仙草的来历介绍的甚是简单,不过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仅仅十六个字而已。虽然看似简单,却是字字千斤、玄机深藏。

这绛珠草的来历,是仙僧讲给仙道的,既然是从僧人口中说出的,自然要从佛教的角度解释。

先说“西方灵河岸上”。佛教所说的“西方”指的是阿弥陀佛所居的西方极乐世界,

“灵河”。《佛学大词典》中解释“灵河”:“住龙之河川也。智度论谓之龙泉,以龙力故,虽大旱而河水不竭。安乐集上曰: ‘譬如寄花五净,风日不萎,附水灵河,世旱无竭。’智度论七曰:‘譬如龙泉,龙力故不竭。’”

原来,“灵山”是佛祖居所,而“灵河”是龙之住所。那么,这长在灵河岸上的绛珠草自然就属于龙的窝边草,与那住在灵河中的龙脱不了关系了。至于龙,自从刘邦公告天下他是“赤龙子”后,后来的中国皇帝们便都有样学样地宣称他们是真龙下凡,甚至还给秦始皇也捎带起了个“祖龙”的称号。

最后来看“绛珠草”。佛教中没有这一名号,可见“绛珠草”不是借用,而是朱慈炤的创新,这可就不好猜了。不过不要急,朱慈炤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极贴心地给了提示,在旁加注脂批道:“绛”,“点‘红’字”;“珠”,“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这是暗示“绛珠”实为“血泪”的代称。

但问题是:都说“草木无情”,这本应无情的小草一株,何来血泪呢?可见,绛珠草的经历绝不简单。绛珠草生长在西方极乐世界的龙泉岸上,这是暗示绛珠草所影射的历史人物是已经往生佛国的、与龙族皇家关系紧密之人。

那么,这已经往生西天的、与龙族皇家关系紧密的、血泪化就的“绛珠草一株”究竟是哪位历史人物呢?

还是要先从名字入手。

“绛”指代“红”字没问题,那“珠”呢?仅仅是泪珠之意么?

当然不止。请将“珠”字拆解开,是什么呢?是“王”与“朱”,这暗示的是朱明帝王。

再回看“绛”所指代的“红”,其实也在暗示“朱”。

“绛珠草一株”中的“株”拆解开是“木”与“朱”,而“朱”本就指“木,而且是赤心木,见《说文解字》曰:“朱,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 《说文解字注》: “赤心木,松柏属。朱本木名。引伸假借爲純赤之字。......从木。一在其中。赤心不可像。故以一识之。”原来,朱是赤心木,为了在象形字中表达出“赤心”的意思,于是在“木”字中间加了一横以借指“赤心”。朱姓认为自己是赤心木的后裔,所以古时朱姓以赤心木作为图腾崇拜。

解到这里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那“西方灵河岸上绛珠草一株”其实就是说:已经往生西方的真龙天子朱明帝王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8
 楼主| 发表于 2024-7-28 17:28:5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隐史
2024-05-06 08:41

已关注
《红楼梦》中的“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说的是哪位朱明帝王呢?

这就要从绛珠草的转世人间的林黛玉身上去找线索了。

第三回宝黛人间初见,宝玉因黛玉说没玉而狠命摔玉,书中接着写道: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带上。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作者特在其后加注脂批:“所谓小儿易哄,余则谓“君子可欺以其方”云。”作者这话其实是在说,他写的这段文字的内容其实不是贾母哄骗宝玉,而是贾母和宝玉联手演的一场好戏哄骗看书的各位君子。

想不到吧?那贾母和宝玉究竟演的是什么戏呢?

其实就是为了打着谎话的幌子讲真话、说实情。到底是什么不能直说的重要实情呢?

就是:黛玉本是有玉的,黛玉之名实为“带玉”。但黛玉的玉“不便夸张”,因此没有像宝玉一样直接挂在胸前示人,为何“不便夸张”呢?

因为《红楼梦》中的玉隐喻的是天下独一无二的帝王玉玺,这带玉便是带有玉玺之意,那这黛玉还能是谁?只能是身为一国之主的帝王陛下了。黛玉的这种惊人身份当然是“不便夸张”,直接说明的了。

朱慈照既然借贾母之口明告了读者黛玉本是带玉的、有玉玺的,自然也会告知读者如此重要的国家玉玺的下落和去向。那这看不到的黛玉的玉玺究竟去了哪里了呢?

贾母说得明白,让黛玉的亡母带到坟墓里去了。朱慈照如此写来,为的是暗示读者:带玉去了西天的黛玉的亡母其实也是带玉之人,换言之,就是黛玉本人,原来,绕了这么一大圈,其实是在借此告诉读者:黛玉的所谓亡母贾敏其实就是黛玉,或者说贾敏是黛玉的分身,这是朱慈照“以多补一”手法的一处具体运用,为的是借贾敏给读者补充更多破解林黛玉身份的线索和信息。

黛玉影射的是有玉玺的皇帝,可这玉玺随死去的贾敏陪葬了,玉玺进了坟墓,暗喻的是政权倾覆、国家灭亡,这朱明末世的亡国之君还能有谁?

只能是崇祯皇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07:54 , Processed in 0.21291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