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薛宝钗串演皇太极·任是无情也动谁?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1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4: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钗串演皇太极·任是无情也动谁?【{太虚幻境为何没有薛宝钗的单曲?因为十二钗里根本没有她}】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942&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太虚幻境为何没有薛宝钗的单曲?因为十二钗里根本没有她!真正的魁首你根本想不到
where5
2021-11-07   |  110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01 刘姥姥的故事
卓语分几篇文章给读者解析了刘姥姥讲的两个故事,看似很荒诞,但其中寓意却极为深刻。

第一个故事是女生,第二个故事是男孩。第一个主题是死亡,第二个主题是再生。看看,是不是很有哲理性?

两个故事合起来琢磨,从一生一死的角度看,主角就是宝玉和黛玉。但就具体内容看,又涉及了三个人宝、黛、钗。

这个关系组合就像伊甸园里的亚当夏娃和蛇。人神魔的矛盾和共生,一直都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带有影射意义的三角关系是文学里的常客。


这种三角关系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曹雪芹怎么表达的呢?在他的设计下,宝黛是人神互通;宝钗是鬼,在黛玉死后,她妄图假冒黛玉做替身。

黛玉和宝钗一个是神,一个是魔。每个人的心灵中都有这两部分,宝玉早期就是兼而有之,所以他生命中才有这两个女性,太虚幻境里才会有兼美。经过人生历练觉悟后摒除了魔性,所以他最后会弃宝钗而去。

这个说法并非故意贬低宝钗,也并非故意显示高大上,从哲学角色拔高红楼梦,而是曹雪芹在构思这个三角关系之前,确确实实的本意。

何以得知呢?

去仔细揣摩和领悟《金陵十二钗》的画和曲,你就会发现端倪。

金陵十二钗正册里,并没有薛宝钗!她根本不在十二钗里!

这个结论也许你从来没听过,纳罕不解。但不要急着狂喷,事实不怕论证。刘姥姥故事所揭露的真相,跟太虚幻境紧紧挂钩。

图片


02 没单曲的十二钗
太虚幻境的正钗,其命运箴言分两部分,一是画卷,二是唱曲。

首卷画上有雪、有金簪,甚至判词里也有她,于是薛宝钗就跻身十二钗了。

但是到了仙曲阶段,却没她的曲子——这个现象,唯有薛宝钗如此。

对这个问题,也需要解释一番。因为当今红学界有很多人在挖空心思地找宝钗的单曲。

[第二支·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第三支·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第一支引子是个总论,谁的都不能算。这个不用辩论了吧。

第二支终身误,全篇都是宝玉的视角和口吻,是宝玉以第一人称发言。所描述的也都是宝玉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感受。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释意:你们世人都说金玉良缘好,可是我只心心念念向往着我的木石前盟。

很多人说其中有【山中高士晶莹雪】,这便是宝钗的曲子。我嘞了个去!

那明明是宝玉的揶揄讽刺之语啊,有谁在两性关系里称对方“山中高士”的?若女子称丈夫为“和尚”,是好话吗?

更何况曲中还有【世外仙姝寂寞林】呢,若是按你们这逻辑,此曲也算成黛玉的好了。那香菱判词里也有【两地生孤木】,夏金桂是不是也应该入选副册呢?

【空对着.....终不忘.....】:这个句式非常清晰的表达出一种遗恨,一种被现实压迫的无奈。

所谓【空对着】,便是反讽。意思是,山中高士是你们世人认可的,不是我认可的,我心中没有她的位置,我对这种“高士”没兴趣。

所谓【终不忘】,是向世俗反诘。你们让黛玉消失了,但她永远都不会真的消失于我的人生。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释意:即便结婚了,心中对这个结果永远不甘心!

举案齐眉这个典故出自《后汉书·梁鸿传》,说梁鸿每次收工回来,妻子会为他准备饭食,但在他跟前都不敢正视他,将餐案托盘高高举起,自己埋下头。

很多人以为它等同于相敬如宾,其实大错特错!这个故事是宣扬男尊女卑的,并非站在现代角度批判它,即便在封建社会里看,梁鸿也是个非常偏执的人,为了不被美色所惑,就故意娶丑女孟光。

这夫妻两人像木偶一般成天表演道德规范。妻子连看他一眼都不行,哪来的夫妻感情啊?

宝玉曾经用过这个典故,但却是反着用的,说孟光接了梁鸿案,而且是用给黛钗姐妹之间。可见这个典故多用于调侃,指一方被另一方降伏,绝非恩爱夫妻之意。

曹雪芹引用这个典故,无论是丑女、无论是表演、无论是没感情,任何角度都是对金玉良缘巨大的讽刺。这样的口吻,也只能出自宝玉。

[终身误] 里提到了宝钗,但确确实实不是她的单曲啊!

图片

第三支枉凝眉,当然是黛玉的单曲。黛玉字颦颦,凝眉正是她的标志性动作。从古至今红学各门各派都承认这是黛玉的单曲。

然鹅奇葩的是,如今有人硬扯【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是宝钗,【心事终虚化】是黛玉。最后结论仍然是黛钗合一。


哎,这种人已经无法归于无知,只能属于无耻了!阆苑仙葩、美玉无瑕,这些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哪有宝钗的影子?

所以说,无论你们怎么挖,掘地三尺都不会有!宝钗真的没单曲,连蹭别人个边也蹭不上的。

把仙曲全部捋一遍会发现,12支仙曲里有宝玉,有黛玉,但没有薛宝钗!

假如她真是十二钗之一,还位列前茅,为什么是这个待遇?谁能给出解释?

图片


03 太虚幻境画卷首卷正解
十二钗到底都是是谁呢?没有薛宝钗,却有贾宝玉!

是滴,你没看错,贾宝玉身为男性,却可以进金陵十二钗。不仅如此,他还是榜首。
绛花洞主的名号不是白来的,众女儿围绕的命运也不是白来的。能替代绛珠妹子的生魂进入太虚幻境,这一切都不是白来的!
我们回到正册第一幅画卷来解析:
再去取“正册”看。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请注意,看画要看主体,不是画面里所有的东西都入十二钗。否则夏金桂就应该进十二钗了。

【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这副画的主体是枯木。

两木为林,此木就是林黛玉。

图片

整部书中,黛玉一直称为林姑娘,她和宝玉的爱情叫做木石前盟。木才是黛玉的代名词。石或玉,那是宝玉的代名词。而金或钗,是宝钗的代名词。
因此,【木上悬着一围玉带】那是贾宝玉。

重要的事说三遍!玉带不是黛玉,跟谐音没关系,它是典型的男性用品,那是贾宝玉!

这条玉带悬挂在枯死的林木上,正是曲子唱的“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玉带象征富贵,是达官贵人的身份腰牌。宝玉一直被家人寄予厚望,一直也过着第一流的富贵日子。但终究富贵是一场空,世俗的愿望更是一场空。一如尊贵的玉带,挂在了冷寂的枯木上。

枯木和玉带,已经构成画面的内容。雪是枯木所处的时节背景,它是填充物,不是主体。

雪是社会大环境,这个问题卓语解析过很多次了。幻境大结局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那描绘的就是雪地。

没有食物、没有温度、没有希望、没有生机,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湮灭,荒蛮雪原就是这样。它就是腐朽制度和没落文化的象征,尤其特指程朱理学。

理学派扼杀人性,本质冷酷至极。在理学的肆虐作用下,人们的心灵会变成一片雪地,了无生机,毫无温暖。

在暴雪时节下,林木必然枯死。黛玉和宝玉就是社会大环境下的牺牲品。

图片

  
04 金簪正解
画中的金簪是薛宝钗。尽管她姓氏谐音雪,但人人都叫她宝姑娘,金钗才是她。

【金钗雪里埋】,请注意不是落在雪上,是埋在雪里。埋在雪里的东西谁能看得见?

【雪下一股金簪】,介绍这副画是层层推进的,从枯木到玉带,雪地作为社会背景都说过了,才提到雪下的金簪。

被埋在雪下的钗,不知道画家如何才能体现出来。反正这位置迷之尴尬,可谓下方之最下方,角落之最角落。

纵观全部画卷,各钗的象征物都处于画面核心位置。金簪不仅跻身不了主角,甚至连配角都算不上,因为它根本无法出镜!

这就是刘姥姥讲的鬼魅之体,在画面里的体现。

薛宝钗是理学代表者,基督徒把生命奉献给上帝,她把生命奉献给理学。画中的金簪埋在雪下,已经跟雪融为一体。

也就是说,别人是残酷制度、腐朽思想的受害者,而薛宝钗已经修炼成残酷腐朽本身,无法分出彼此。

正因为无分彼此,她只能是个假人。她是用来承载文化寓意的,代表灭亡生机的力量,而非某个有血有肉的个体。

在现实生活中,她并不存在,她无法代表任何群体。

图片

画的主题是被雪冷死的枯木,金簪暗藏于雪下。这不就是说黛玉被环境逼死,宝钗于暗中使力。

她纠缠了宝黛一生,尤其是她还做了黛玉死后的填充物,承接了本应属于黛玉的一切。这是她必须出现在画面上的原因。

她出现,但却展示不了她自己的人生,画中是宝黛两人的人生意象,没有她的生命内容。她汲汲营营的一生,体现在哪里呢?她牵挂的人和事,又体现在哪里呢?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这又是宝玉的口吻。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完全相同。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也是宝玉的自诉,金玉良缘不仅是蠢妇的执着,也代表一切世俗人的梦想。宝玉被它困顿一世,所以他一定要交代良缘的下场。玉只愿挂在枯木上;金去跟冷雪做伴吧。

这后一句不是宝玉宝钗的个人结局,而是金玉良缘的结局。如同【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的翻版。

整个判词都是宝玉在感叹人生的遭际,跟[终身误]如出一辙。都出现了宝钗,但她始终都是个客体。

画以黛玉为核心,判词以宝玉为视角。这体现了宝黛合一,不是黛钗合一。

重要的事再说三遍,是宝黛合一。无论是画卷还是仙曲,都体现了宝黛合一。

图片


05 宝钗为何落选
我知道这个结论,打翻无数人的奶油瓶。两百年来被人津津乐道的十二钗,被搬上各种艺术品的十二钗形象,竟然其中有个是男性,竟然没有薛宝钗。
但事实就是事实,无论你信还是不信,乐意还是不乐意,在太虚幻境里你找不到有关宝钗的箴言。我指的是箴言,不是仅仅提到她!
真正入选十二钗的,画卷、判词、单曲都应该具备,三者缺一不可。
且三者都应该以个体视角展开,也就是有专属于她个人的生命历程、生命悲喜、生命总结和结局暗示。而这些宝钗都没有。
曹雪芹为什么那么吝啬,一句都不为宝姐姐写?
整部书是宝玉的历劫过程。历劫的目的是为了去除魔性,不是为了歌颂魔性。最终宝玉修炼成功了,所以他可以入选十二钗,但那个魔性不能入选,她是被清除的。
十二钗要具有代表性,不管善恶夭寿、富贵贫贱、是非对错,都是某一类人生。然而薛宝钗只是个魔,她不具有人的感情,内在没有人的气息,也无法体验感受人的喜怒哀乐。
首卷判词当然是迷惑世人的大杀器。假如你否定它是宝玉的生命体验,那也无法算给任何个人,只能算是大杂烩,主题是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碰撞,就像是仙曲的[引子]一样。
但请注意,画面可绝对是黛玉的生命密码,是围绕双木展开的。更关键的就是仙曲了!到了这个环节,实在没什么好争论,没有宝钗一丝丝。
作为十二钗,她的生命内容在哪里?仅仅在当个擦边球,就算十二钗?更可笑的是,近代更被千吹万吹成十二钗之首了,呵呵。
真正的好不用吹,其他十一钗怎么没这么多争议呢?没必要!曹雪芹真想推崇谁,有的是办法。
反之,因为曹雪芹假心假意推崇,才会争议成这样。
当然,单单纠缠在太虚幻境的字词图画里,无论我论证得多么清晰,也很难令大家彻底心服口服。毕竟先入为主,人们已经把她当做十二钗当的太久了。
我知道还会有很多人不解:
宝玉是个男性,为什么能列十二钗之首,不是太搞笑了吗?
脂砚斋不是说过黛钗合一吗。都合一了,怎么会不在十二钗里?
薛宝钗名字都带钗字,怎么会不在十二钗?
不必疑惑,到底是宝黛合一还是黛钗合一,以及宝玉为何能做魁首的缘由,这些问题都在《吵了两百年的“黛钗合一”是真的吗?曹雪芹为什么要写两段情缘?》解答。请两篇同看。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where5 > 《红楼梦解读》举报/认领
上一篇: 贾宝玉应该重视仕途经济,迎娶宝钗吗?见识还不如鄙陋的贾赦
下一篇: 黛钗一度亲如姐妹,为何后来漠然以对?金兰契因何悄悄崩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1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5: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细细品读宝姐姐(2):好一个“比通灵”的双簧
where5
2021-10-13   |  19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玉玲珑

图片

《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展现了宝、黛、钗第一次三方会面的场景,宝玉的憨傻情真,黛玉的伶牙俐齿,宝钗的含而微露,在这一回演绎得淋漓尽致、字字珠玑,读之口齿噙香;掩卷遐思,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和大家就“比通灵”那段文字细细品读,感受一下宝姐姐那润物细无声般的点滴渗透。先回顾下这段情节:
宝钗因笑说道:“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说着便挪近前来。宝玉亦凑了上去,从项上摘了下来,递在宝钗手内。宝钗托于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
图片

图片

宝钗看毕,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甲戌本夹批:请诸公掩卷合目想其神理,想其坐立之势,想宝钗面上口中。真妙!〗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甲戌本夹批:又引出一个金项圈来,莺儿口中说出方妙。〗〖甲戌本眉批:恨颦儿不早来听此数语,若使彼闻之,不知又有何等妙论趣语以悦我等心臆。〗宝玉听了,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八个字〖甲戌本双行夹批:补出素日眼中虽见而实未留心。〗我也鉴赏鉴赏!”宝钗道:“你别听他的话,没有什么字。”宝玉笑央:“好姐姐,你怎么瞧我的了呢。”宝钗被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宝玉忙托了锁看时,果然一面有四个篆字,两面八字,共成两句吉谶:
图片

图片

宝玉看了,也念了两遍,又念自己的两遍,因笑问:“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不待说完,便嗔他不去倒茶,〖蒙府本侧批:云龙显影法,好看煞!〗一面又问宝玉从那里来。〖甲戌本侧批:妙神妙理,请观者自思。〗

宝钗一家来到贾府,“金玉良缘”的说法就弥散开来。“成日家说的这玉”——不经意间透露薛家母女的处心积虑,说是说玉,其实就是说人了。为了达到此目的,薛家母女各种使招儿,希望赢得贾府上下人等的认可,与宝玉套近乎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了。这一次又是十分难得的与宝玉独处的机会,如此良机岂能错过?于是主仆二人就唱了一出“双簧”。且听我一一道来:
宝玉衔玉而诞,玉上的字都是天然而有的,想必如此奇事宝钗家必然听闻。而金锁作为宝钗的贴身之物,如果宝钗自己不提,谁会知道这上面也有八个字?何况还跟通灵宝玉上面的八个字能对上呢!但是这话总不能从自己这个未出阁的姑娘口中说出来吧?于是平日里悉心调教的贴身丫头莺儿就派上用场了。
宝钗一边近距离细细鉴赏“通灵宝玉”,一边以暗示的口吻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原本按照预演,宝钗念第一遍时,莺儿就应该趁机说出这八个字和自己金锁上面的字是一对儿的话来,可是或许因第一次见到传说中莹润如酥的通灵宝玉以致看傻了眼,关键时刻莺儿竟然无动于衷!无奈宝钗只得又念了一遍,可莺儿还是傻愣愣梦游似的没任何反应。这下可急死宝钗了,莺儿这丫头是干什么吃的,枉费了我平日的一番教导!不得已只好自己提醒莺儿:“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甲戌本夹批:请诸公掩卷合目想其神理,想其坐立之势,想宝钗面上口中。真妙!〗这一当头棒喝总算让莺儿缓过了神听出了弦外之音,赶紧背台词:“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 〖甲戌本眉批:恨颦儿不早来听此数语,若使彼闻之,不知又有何等妙论趣语以悦我等心臆。〗宝玉听了,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八个字〖甲戌本双行夹批:补出素日眼中虽见而实未留心。〗,我也鉴赏鉴赏!”宝钗总算长出一口气,宝玉一如宝钗事先情节设计般见饵就咬钩,剧情终于回到了宝钗掌控的轨道,于是欲擒故纵,继续吊宝玉的胃口:“你别听他的话,没有什么字。” 宝玉笑央:“好姐姐,你怎么瞧我的了呢。”宝钗被缠不过……宝玉看了,也念了两遍,又念自己的两遍,因笑问:“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至此完美收官,得偿所愿,就差说宝钗与宝玉的人也是一对儿了,连批书人都忍不住调侃:〖甲戌双行夹批:余亦谓是一对,不知干支中四注八字可与卿亦对否?〗一环扣一环,层层铺垫,引人上钩,化被动为主动,如此心机,着实令人叹服!
那么薛家口中的“金玉良缘”到底如何呢?我们来看文本对此的描述:
第二十八回: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
第八回: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甲戌本夹批:又引出一个金项圈来,莺儿口中说出方妙。〗
细心的读者或许发现了,“金玉良缘”一说在薛家各人的口中并不一致。薛姨妈的重点在“金”配“玉”,而莺儿则强调金项圈上的八个字与宝玉上的八个字是“一对儿”,并画蛇添足地引申:“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不待说完,便嗔他不去倒茶〖蒙侧批:云龙显影法,好看煞!〗一面又问宝玉从那里来。
宝钗多敏锐的人啊,一看再由着莺儿嘴里乱跑火车,一家子苦心经营的秘密就得穿帮了,赶忙将这不懂事的丫头喝住支开——“嗔他不去倒茶”,内心估计忍不住惊呼“好险”并暗暗责备莺儿不识时务:“该你说话时跟个木头似的杵着,该你沉默时又自作聪明刹不住车。”压住内心的波澜后,颇具城府的宝姐姐表面上却不动声色地转移话题,免得天资颇高的宝玉细想后发现破绽。
最后,我们再次梳理一下薛家精心炮制的金玉良缘有何耐人寻味之处。
1、薛姨妈说宝钗戴的金锁是和尚给的,但是莺儿却说和尚送的是八个字,只是“必须錾在金器上”,这里就自相矛盾了。
2、小说第三十五回薛蟠道:“妹妹的项圈我瞧瞧,只怕该炸一炸去了。”宝钗道:“黄澄澄的又炸他作什么?”“又”字说明之前已经炸过,如果真是和尚送的,经常翻新岂不怕失了灵气?所以金锁很显然是薛家自己叫人打造的,是个俗物,怎可与天然之宝玉相配?颇有长者风范的薛姨妈说谎了。
3、“金锁”是薛家自己打的,“八个字”是薛家自己拟的,“金玉良缘”也是薛家自己编的。一句话,以上都是假的。正所谓偷来的锣鼓打不得,薛姨妈也没法明目张胆地统一对外的宣传口径,何况有薛蟠这样嘴里没把门的主,知道的越多真相泄露的概率就越大。所以本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宗旨让家人各自去领会,而由薛姨妈作为对外信息发布的官方渠道。如此,本就无根的“金玉良缘”在各人口中愈加派生出了不同的说辞和版本。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从后文看,这一次的双簧戏显然效果并不理想。作为宝钗的心腹丫鬟,莺儿始终扮演着她夺取宝二奶奶宝座的得力助手和搭档,毕竟也事关她未来的利益。第三十五回,宝玉道:”宝姐姐也算疼你了。明儿宝姐姐出阁,少不得是你跟去了。”莺儿抿嘴一笑。宝玉笑道:“我常常和袭人说,明儿不知那一个有福的消受你们主子奴才两个呢。”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倒在次。”看这广告打的,啧啧。可惜我们的宝玉一心只系林妹妹,宝玉那意思就是大爷我是无福消受啦,哈哈,一笑。那么薛家苦心经营的“金玉良缘”最终是否实现了呢?薛宝钗的命运终究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整理:雪砚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where5 > 《红楼梦解读》举报/认领
上一篇: 林黛玉吃了薛宝钗送的燕窝为啥病情加重?其中有何玄机?
下一篇: 林黛玉真是小性儿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1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5: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细细品读宝姐姐(1):老祖宗眼里的宝丫头
where5
2021-10-13   |  13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玉玲珑

图片

薛宝钗,一直以来都是《红楼梦》中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肌骨莹润,是当时正统淑女的典范,更兼家资巨丰,学识渊博,举止娴雅,引无数钗粉为其倾倒,恨不能娶其为妻红袖添香,终日徜徉在温柔的旖旎之乡。然而在宝钗深得贾府上上下下众口一词好评的光环下,文本却以狡黠的笔法隐隐透露出这个花季女孩与年龄并不相称的刻意、世故、圆滑的商贾气息。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以文本为依据一起细细品读,从字里行间去捕捉那些你或许多次掠过却未曾停留的细节,一起来分析薛宝钗的人格构成和她的终身大事, 最后水到渠成的合理猜想一下她的结局。那我们就从贾府最具话语权的老祖宗开始吧。
小说第三十五回,宝玉刚被严父暴打完不久,躺在怡红院养伤。作为贾母最疼爱的命根,宝玉遭了罪,那阖府上下不管真心假意都会抓住机会来探望慰问一下,哪怕只在贾母面前露个脸闪个面多少都是敬意。凤姐自然是最积极的,在贾母眼中出镜率高居榜首,薛姨妈和宝钗虽不怎么张扬,但是每一个有贾母的重要场合都未缺席过。薛家深知,要想促成“金玉良缘”,第一个就得过老祖宗这关,所以时刻想着赢得老祖宗的好感是宝钗的必修课。看着凤姐风风火火地前后张罗莲叶羹,我们的宝姐姐不失时机的又拐弯扯上了老祖宗:
【文本】宝钗一旁笑道:“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
啧啧,这马屁拍得也太明显了!一个未出阁的姑娘,当着众人的面如此拍老太太的马屁,这脸上也不烧的慌啊?如此的世故,哪里还有半点女孩的纯真可爱?当然了,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老太太听了这话自然很受用,不过我们的老祖宗可不是老糊涂,可精着呢,宝钗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老祖宗还能看不出来?且看她老人家如何回话:
【文本】贾母听说,便答道:“我如今老了,那里还巧什么。当日我象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他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强远了。你姨娘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他。”宝玉笑道:“若这么说,不大说话的就不疼了?”贾母道:“不大说话的又有不大说话的可疼之处,嘴乖的也有一宗可嫌的,倒不如不说话的好。”宝玉笑道:“这就是了。我说大嫂子倒不大说话呢,老太太也是和凤姐姐的一样看待。若是单是会说话的可疼,这些姊妹里头也只是凤姐姐和林妹妹可疼了。”贾母道:“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薛姨妈听说,忙笑道:“这话是老太太说偏了。”王夫人忙又笑道:“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这倒不是假话。”宝玉勾着贾母原为赞林黛玉的,不想反赞起宝钗来,倒也意出望外,便看着宝钗一笑。宝钗早扭过头去和袭人说话去了。
图片

宝钗奉承了老太太,老太太自然要回应谦让几句。而我们的宝玉,真是傻的可爱,满心里就只有林妹妹,拐着弯儿的想让老祖宗夸黛玉,一点也不知道含蓄避嫌(宝姐姐听到这话,心里的醋坛子还不知道怎么翻滚呢,一笑。),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可没承想老太太却话锋一转,夸起了宝钗:“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大家听听,老祖宗对宝钗的评价多高!连薛姨妈都没听出弦外之音,被老太太的话哄得跟吃了蜜似的光顾着逊谢了,宝钗呢更是飘飘欲仙乐不可支,只好扭头掩饰,其娇羞之状跃然纸上。但是,细细琢磨品味,不对啊,老太太留了半截话没说呢,这话里还有几层意思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第一,老太太轻描淡写的就道出了黛玉和宝钗的亲疏之分。“咱们家四个女孩儿”,老太太家四个女孩儿是谁呢?有人说这不就是元迎探惜四春吗?可稍一留神就会发现不对呀,“女孩儿”只未出嫁的姑娘,元春已经出阁,是帝王家的贤德妃,不再是贾府的女孩儿了。那迎探惜以外的“自家人”是谁呢?自然就是黛玉了。第二十二回宝钗过生日就已写得很清楚:
【文本】至二十一日,就贾母内院中搭了家常小巧戏台,〖庚双:另有大礼所用之戏台也,侯门風俗断不可少。〗定了一班新出小戏,昆弋两腔皆有!〖蒙双夹:是贾母好热闹之故。〗就在贾母上房排了几席家宴酒席,并无一个外客,只有薛姨妈、史湘云、宝钗是客,余者皆是自己人。〖庚双夹:将黛玉亦算为自己人,奇甚!〗
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小女儿的唯一遗孤,自然也深受贾母爱怜。被其视为自己人,一点都不奇怪。既然黛玉在老太太心里是自家人,当着外人薛姨妈的面怎好夸自家外孙女的?也就俺们那傻宝玉不知道含蓄。
第二,老太太明着夸宝钗,实际是对宝钗之前那句溜须拍马的巧妙回应。作为对宝玉所说之话的回应,老太太巧妙的避开了黛玉不提,只说“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还特地强调“千真万真”。这话乍一听,像是夸宝钗的,可是老太太却没有明说到底哪些方面这四个女孩儿都不如宝丫头。论样貌儿,各人有各人的美,谈不上谁不如谁;论品性,都是在贾母身边教养长大的,都是知书识礼的大家闺秀。要说她们四个都不如宝钗,或许只有在拍马逢迎、心机算计方面不如这个商贾家的女儿吧?老太太当着薛姨妈和众人的面“奉承”宝钗的时候,心里怕是在冷笑吧?所以啊有时候夸人的话细听起来未必就是夸人的,不然人家骂了你你还美滋滋的乐呵呢!
要不怎么说老祖宗厉害呢,说话说半句,且说得冠冕堂皇滴水不漏,看来姜还是老的辣啊!
今天先到这里,我们下次再继续解读。
————————————

整理:雪砚 红楼传音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1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5: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绣春囊到底是谁的?揭开绣春囊事件的真相
where5
2021-10-13   |  260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潇湘夜雨 玉玲珑

图片

绣春囊的出现无异于平地一声雷,导致贾府内部自己抄家,入画、司棋、晴雯、四儿、芳官等人被逐出大观园,为日后贾府被抄败家和大观园诸芳流散埋下伏笔。那么“绣春囊”到底是谁的呢?
很多读者认为绣春囊是司棋与潘又安在大观园里私会时不小心掉的。那么是不是如此呢?我们来看在第七十一回“嫌隙人有心生嫌隙 鸳鸯女无意遇鸳鸯”的文本:
(鸳鸯)因下了甬路,寻微草处,行至一湖山石后大桂树阴下来。刚转过石后,只听一阵衣衫响,吓了一惊不小。定睛一看,只见是两个人在那里,见他来了,便想往石后树丛藏躲。鸳鸯眼尖,趁月色见准一个穿红裙子梳鬅头高大丰壮身材的,是迎春房里的司棋。
这段文字说明司棋和潘又安私会的地点是“一湖山石后”。湖山石是太湖石堆成的山石,即太湖山石。在《牡丹亭》中,多次提到了湖山石,比如“绕的流觞曲水,面着太湖山石”、“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那一答可是湖山石边,这一答似牡丹亭畔”等等。
那么傻大姐是在哪里捡到的绣春囊呢?我们来看第七十三回“痴丫头误拾绣春囊 懦小姐不问累金凤”的文本:
他纵有失礼之处,见贾母喜欢他,众人也就不去苛责。这丫头也得了这个力,若贾母不唤他时,便入园内来顽耍。今日正在园内掏促织,忽在山石背后得了一个五彩绣香囊,其华丽精致,固是可爱,但上面绣的并非花鸟等物,一面却是两个人赤条条的盘踞相抱,一面是几个字。这痴丫头原不认得是春意,便心下盘算:“敢是两个妖精打架。”
图片

傻大姐捡到绣春囊的地点是“山石背后”,并不是司棋与潘又安私会的“一湖山石后”。当然第七十一回并不是所有版本都是“一湖山石”,程高本为“一块湘山石后”,其他一些本子为“一山石后”。“一块湘山石后”也不是 “山石背后”,那么 “一山石后”是不是傻大姐捡到绣春囊的“山石背后”呢?我们看一下小说中出现“山石”的部分几处地方:
大家说着,往前迈步正走,忽见史湘云、平儿、香菱等在山石边掐凤仙花呢,见了他们走来,都迎上来了。(第三十五回)
宝玉湘云等看着丫鬟们将攒盒搁在山石上,也有坐在山石上的,也有坐在草地下的,也有靠着树的,也有傍着水的,倒也十分热闹。(第四十一回)
平儿方欲笑答,只听山石背后哈哈的笑道:“好个没脸的丫头,亏你不怕牙碜。”二人听了不免吃了一惊,忙起身向山石背后找寻,不是别个,却是袭人笑着走了出来问:“什么事情?告诉我。”(第四十六回)
宝玉便走过山石之后去站着撩衣,麝月秋纹皆站住背过脸去,口内笑说:“蹲下再解小衣,仔细风吹了肚子。”(第五十四回)
一语未了,只见栏外山石后转出一个人来,笑道:“好诗,好诗,果然太悲凉了。不必再往下联,若底下只这样去,反不显这两句了,倒觉得堆砌牵强。”(第七十五回)
大观园里多山石,作者在描写大观园内人物活动地点时也喜欢用“山石”一词,难道这些山石都是同一个地方吗?并且第七十一回文本为“一山石后”,在“山石”前面有“一”字,《红楼梦》全书独此一处,“一山石后”更不可能就是第七十三回提到的“山石背后”,作者在此处采取不同的名称就是暗示这两处不是一个地点。因此即使“一山石后”是原文,司棋与潘又安私会场所和傻大姐捡绣春囊也不是一个地点。
我们再来看看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抄检大观园中发现的司棋和潘又安往来物件:
凤姐因当家理事,每每看开帖账目,也颇识得几个字了。便看那帖子是大红双喜笺帖,上面写道:“上月你来家后,父母已觉察你我之意。但姑娘未出阁,尚不能完你我之心愿。若园内可以相见,你可托张妈给一信息。若得在园内一见,倒比来家得说话。千万,千万。再所赐香袋二个,今已查收外,特寄香珠一串,略表我心。千万收好。表弟潘又安拜具。”
图片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司棋尚未出阁,与潘又安还处于交往初期,二人之间互赠情物以表心意,“香袋”是司棋赠潘又安的,“香珠”是潘又安赠司棋的。这段文字言外之意是司棋潘又安互赠情物中并没有绣春囊。
那绣春囊会不会是司棋或者潘又安私会时带过去的呢?这也是不可能的。第一,两人私会偷情有必要再用绣春囊助兴吗?况且司棋与潘又安私会是在夜晚,月光昏暗,绣春囊上的图案也没法看清楚,带过去又有什么意义呢?第二,如果绣春囊是司棋或者潘又安带过去赠给对方的情物,也没有可能。因为两人入园私会之前,已经互赠情物,如果想赠对方绣春囊作为情物,肯定也会和其他情物一同赠送。
综上所述,绣春囊不可能是司棋、潘又安的。那么谁是最有可能的嫌疑人呢?那就是没有被抄捡的薛宝钗!抄检谁,明面上是抄检可能的怀疑对象,换个角度也是当众洗清嫌疑。除了薛宝钗外,并没有在其他人那里抄检到类似东西。为什么不抄捡宝钗屋里?我们再看第七十四回文本:
凤姐听了,笑道:“既如此咱们就走,再瞧别处去。”说着,一径出来,因向王善保家的道:“我有一句话,不知是不是。要抄检只抄检咱们家的人,薛大姑娘屋里,断乎检抄不得的。”王善保家的笑道:“这个自然。岂有抄起亲戚家来。”凤姐点头道:“我也这样说呢。”〖庚双夹:写阿凤心灰意懒,且避祸,后时迥又是一个人矣。〗一头说,一头到了潇湘馆内。
大家眼里,潇湘馆的人是“咱们家的人”,也就是黛玉是自家人,而宝钗却是亲戚。实际也就是大家对宝黛关系的默认。王熙凤那样精明的人,自然会料到谁最有可能有这类物件,如果抄检宝钗屋子确实看到了这类东西,则薛家脸面何存?薛姨妈好歹也是王家出来的人,作为王夫人的姐姐,以薛姨妈身份投靠贾家,则王夫人的面子又往哪里搁?所以批语才说阿凤“且避祸”,不如找个好借口避开抄检薛宝钗的屋子,这样才不会里外都得罪。论理来说,宝钗也是住在大观园,绣春囊既然是在大观园发现,如果别人没有抄检你的屋子,怎么说都脱不了嫌疑。而且她哥哥常在外贩运货物,有这些东西实在太正常:
薛蟠笑道:“你提画儿,我才想起来。昨儿我看人家一张春宫画的着实好……”(第二十六回)
图片

“妖精打架”其实就是春宫图,薛蟠喜欢这种东西,作者在第二十六回早已埋下伏笔,所以绣春囊正是从薛蟠那来的,而宝钗从她哥哥那里拿到绣春囊的可能性是极大的。薛蟠有次贩运货物回家,带了一大箱子物品回来,其中很可能就有绣春囊。因为这个绣春囊才有了抄检大观园,罪魁祸首的宝钗焉能安身?所以在抄检大观园的第二天,忙忙的就要回家:
一语未了,只见人报:“宝姑娘来了。”忙说快请时,宝钗已走进来。尤氏忙擦脸起身让坐,因问:“怎么一个人忽然走来,别的姊妹都怎么不见?”宝钗道:“正是我也没有见他们。只因今日我们奶奶身上不自在,家里两个女人也都因时症未起炕,别的靠不得,我今儿要出去伴着老人家夜里作伴儿。要去回老太太,太太,我想又不是什么大事,且不用提,等好了我横竖进来的,所以来告诉大嫂子一声。”李纨听说,只看着尤氏笑。尤氏也只看着李纨笑。(第七十五回)
这里很有意思,李纨和尤氏互相看着笑,其实就是心知肚明,心照不宣。宝钗自言出去陪伴薛姨妈不是什么大事,不用回老太太、太太,其实是没脸去见二位罢了。我们接着看第七十五回文本:
一时尤氏盥沐已毕,大家吃面茶。李纨因笑道:“既这样,且打发人去请姨娘的安,问是何病。我也病着,不能亲自来的。好妹妹,你去只管去,我自打发人去到你那里去看屋子。你好歹住一两天还进来,别叫我落不是。”宝钗笑道:“落什么不是呢,这也是通共常情,你又不曾卖放了贼。依我的主意,也不必添人过去,竟把云丫头请了来,你和他住一两日,岂不省事。”尤氏道:“可是史大妹妹往那里去了?”宝钗道:“我才打发他们找你们探丫头去了,叫他同到这里来,我也明白告诉他。”
这里宝钗居然自称为“贼”,真真令人可笑!不做亏心事,怎么心里这样发虚?这一回去避风头还不知要避到何时,所以李纨说要打发人去看宝钗的屋子时,宝钗干脆建议把同住的湘云打发到李纨处来。我们继续看第七十五回文本:
正说着,果然报:“云姑娘和三姑娘来了。”大家让坐已毕,宝钗便说要出去一事,探春道:“很好。不但姨妈好了还来的,就便好了不来也使得。”尤氏笑道:“这话奇怪,怎么撵起亲戚来了?”探春冷笑道:“正是呢,有叫人撵的,不如我先撵。亲戚们好,也不在必要死住着才好。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象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探丫头这么精明,又是个直性子,眼里容不得沙子。看她说的这段话,已经够重够明显了。“亲戚们好,也不必死住着才好”,这是直接下逐客令了,且话中有话,何况不好呢。一个绣春囊,引得贾府内乱,探春看在眼里,真是恨上心头啊!
图片

那么薛宝钗为什么要借绣春囊引起贾府内乱呢?薛家本来在京城有几处房舍,但薛家住到了贾府就一直赖着死住不走,其实他们的真实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从林黛玉身边夺走贾宝玉,而“金玉良姻”的消息正是从薛家散布出来的。但贾府上下都认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事是板上钉钉的事。
在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 红楼梦通灵遇双真”中,凤姐是这样和黛玉开玩笑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惹得黛玉羞红了脸。但凤姐依然不依不饶,直接指着宝玉继续说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对古代未婚女子来说,“吃茶”这样的玩笑不是随便开的。茶树是不能随便移植的,所以经常用来形容女子的忠贞。在婚俗中,“吃茶”意味着许婚,即旧时女子受聘于男家。可见王熙凤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事是持支持态度的。而贾母对二玉的婚事的态度更不用说,林黛玉是贾母的亲外孙女,林黛玉和薛宝钗谁近谁疏一目了然。而王熙凤敢公开表态也表明了贾母的态度,因为王熙凤不可能违背贾母的意志。由此也可以知道程高本后四十回王熙凤的调包计严重违背了作者原意。
在第六十六回“情小妹耻情归地府 冷二郎一冷入空门”中,兴儿在向尤家姐妹介绍贾府的时候,是这样说的:“若论模样儿行事为人,倒是一对好的。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这段文字也说明二玉将会成婚已是贾府尽人皆知的事了。
但遗憾的是,二玉最终没有成婚,与贾宝玉成婚的是薛宝钗。贾宝玉只能“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而拆散二玉的正是薛宝钗,这点其实作者在第二十七回已经埋下伏笔:
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
图片

宝钗扑的这双蝴蝶竟然是“玉色”的!作者此处描写的用意正是用这双“玉色蝴蝶”代指宝玉和黛玉,而扑这双“玉色蝴蝶”的宝钗就是二玉婚姻的破坏者!
有的读者认为此处宝钗扑蝶表现的是宝钗的天真浪漫,其实如果想表现宝钗的天真浪漫,用任意形容的一只或者一双蝴蝶即可,作者为何非得要用一双“玉色蝴蝶”呢?《红楼梦》多伏笔和谶语,前文内容往往是后文情节的提示,这是《红楼梦》写作的一大特色,而这段宝钗扑蝶就是宝钗日后拆散二玉婚姻的伏笔!
如果情节正常发展,二玉成婚是必然之事。这就意味着在宝玉争夺战中薛宝钗是个失败者,“金玉良缘”败给了“木石前盟”,这是薛宝钗所极不愿看到的。对于表面上“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实际上却幻想着“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薛宝钗来说,岂能善罢甘休?于是她开始出下策铤而走险亲自上阵,从薛蟠那里偷拿绣春囊并将其丢到大观园中显眼的地方,以让人尽快捡到,导致了抄检大观园。在贾府这样的诗书礼仪之家是决不允许儿女私定终身的,而王夫人的全部希望都在宝玉身上,因此她特别爱惜宝玉的声名品行。薛宝钗当然深知这一点,按照她的设想,一旦在抄检怡红院或者潇湘馆过程中抄出二玉之间定情信物等,王夫人就肯定不会让宝玉住在大观园中了,而且二玉之间的关系也会面临危机。金钏只是跟宝玉调情就被王夫人一个巴掌打出去,导致金钏跳井。而且在第三十四回袭人也曾提醒过王夫人,宝玉总是跟姑娘们在一起难免会有不好的行为,甚至建议王夫人让宝玉搬出大观园。如果抄检大观园导致二玉的关系危机甚至了断,薛宝钗就有机可乘了。但是,薛宝钗的阴谋并未得逞,抄检大观园也只是导致入画、司棋、晴雯、四儿、芳官等人陆续被逐出大观园,薛宝钗觉得再在大观园住下去已经没意思了,于是连招呼都没打,也不再是那个表面上深明礼仪的“大家闺秀”了,仓皇逃离大观园。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1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5: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宝玉离开宝钗后,宝钗的归宿是什么?书中早有定论:嫁给雨村
where5
2021-10-13   |  10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正气歌声

图片

宝玉和宝钗婚后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况呢?其实不需要多说,正如《终身误》曲子里面所说的,“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宝玉虽然和宝钗成亲,但心中却始终牵挂着已经逝去的黛玉。
宝玉不仅不喜欢读书,还痛斥读书上进的人为“禄蠹”。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如红学家们所说的那样是一种思想进步,而是因为明清易代,作者不愿仕清,不愿为清廷服务,对那些卖身投靠异族政权的士大夫们很是鄙夷。在此国破家亡之际,还卖身投靠异族政权的那些读书人,不正是“禄蠹”吗?
也正因为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读书上进才显得那么的让人鄙视。而如果除去这层关系,读圣贤书然后去参加科举考试为官,那不就是一条“正路”吗?就算是伟大的思想家龚自珍也没有排斥这条路,而是一直参加科举考试,连续考了六次才中了进士。除了明清之际的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任何人都不可能有红学家人为地给曹雪芹拔高的那种思想。
也正因为是在明清之际的那个“虎兕相逢”“白骨如山”的“末世”,那种坚持民族气节,坚持不肯为清廷服务的气节,才真真正正地为世人所尊敬。
也正因为如此,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思想家坚持不肯仕清,邓之仪在不得不做了清廷的官员之后,发出了“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的痛入骨髓的感叹!大诗人吴梅村在迫于压力不得不出任“国子监祭酒”时,途径淮南,发出了“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的感叹!另一个大诗人钱谦益以自己曾仕清作为终身污点,暮年不顾自己行将就木的身体投身反清运动!大学者朱舜水为了坚持民族气节,东渡日本……
这样说来,坚持民族气节,不肯读书仕进并非是什么超出于常人的深刻的思想,而是那些心中还有民族气节的士大夫们的普遍心态!也是《红楼梦》作者的情怀。
也正是基于这点,宝玉和宝钗的分歧就完全能够理解了。
前面我们分析过,宝钗是影射清廷阵营的。她自然是希望宝玉能够为清廷所用,为清廷服务,而这正是宝玉所坚决不肯走的一条路!
宝钗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是矢志不渝的。
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第三十二回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宝钗对宝玉说过读书仕进的话,可遭到了宝玉的鄙夷不屑,这让宝钗很是尴尬。但宝钗并未因此而丧失了对功名利禄的向往。
宝钗曾作过这样的一首词:
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第七十回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最后两句“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将宝钗对功名利禄的矢志不渝表现得淋漓尽致!
可这样一对在读书仕进问题上看法完全相反的两个人却成了夫妻!这还真可谓是造化弄人。
由于宝玉和宝钗二人志趣不投,宝玉对功名利禄毫无兴趣,而宝钗则信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样的夫妻生活,对宝玉来说,“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宝玉离开宝钗是必须的结果。
那么宝玉离后开,宝钗又经历了哪些事情呢?
关于这个,其实作者早就告诉了读者,只是许多人从来不敢往那方面去想罢了。
在第一回中,出现了这样的一副的对联:
玉在椟中求善价    钗于奁内待时飞
图片

《红楼梦》中无闲笔,这样的一副对联在以后必然会得到应验!
这副对联的第一句与本文的主题无关,暂且略过不提,以后会和大家详细地讲述。第二句是讲宝钗,这里的“时飞”即是雨村的字!这也即是说,宝钗会嫁给贾雨村!
早在十多年前,笔者读高中的时候,就曾经将这一想法和同学有过探讨,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认为这个太荒谬了!因为在他们看来,宝钗就是一个知书达礼、恪守封建礼教的大家闺秀,怎么可能会另嫁他人呢?
这种观点显然是受主流红学家们的影响,但在我们“吴氏红学”看来,宝钗一心追逐宝玉,而且三更半夜还赖在宝玉房里不肯走,心机重重,并非主流红学家们所说的那样。在我们前面的文章中也多次提到这点,在这里不再赘述。
作者比我们所有人更清楚,贾雨村字时飞!这样说来,宝钗嫁给雨村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而且批语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在第三回中说贾政为雨村谋补了金陵应天府之缺,雨村“拜辞了贾政,择日到任去了。”在此句旁甲戌本的侧批说:“因宝钗故及之”。此时 全书刚到第三回时,尚未说到薛家任何人,怎么挨得上宝钗?很显然,后半部的故事中,雨村要和宝钗有着密切的关系。
图片

红学家吴世昌也持此观点。
吴世昌先生说:“(后面)雨村彼时已经飞黄腾达,而宝钗自己却已到了'好知运败金无彩’的可怜地步,不再那么富贵,也不发生什么'身份’问题了。而且宝钗是个重实际而不尚理想,精通世故而又'随分从时’的人,嫁给雨村又有什么不好呢?她被宝玉遗弃时还那么年轻,只要不是道学先生,也不必认为再嫁又有什么不对。关于这一点,棠村在小序中就已指出:雪芹'明写宝钗非拘拘然一迂女夫子。’我们又何必倒替素性豁达大度的宝姑娘'迂’起来呢?至于嫁什么人,更不成问题。她和贾雨村虽然处境不同,但他们在思想上、在感情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二人都是老谋深算,奸诈成性,一旦成为眷属,定能如鱼得水。所以若就思想性格而论,宝钗配雨村远远比配宝玉更为合适。譬如说,'宝姑娘’如果在雨村面前谈起仕途经济的学问,他决不会像宝玉似的'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所以仔细想来,宝钗如果配了雨村,实在是天造地设的'佳偶’,真所谓'得其所哉!得其所哉!’定有夫唱妇随之乐。可知第一回中'钗于奁内待时飞’一语,并不是泛泛的点缀,而正是脂砚所谓千里外的伏笔。”(《红楼梦》原稿后半部若干情节的推测——试论书中人物命名的意义和故事的关系)
在第三十二回里,雨村和宝钗二人出现关联的时候也是暗写,这回宝玉被贾政叫去会他,宝钗遇到袭人问宝玉为何匆匆而去,袭人笑道:“想是有客要会。”宝钗笑道:“这个客也没意思,这么热天,不在家里凉快,还跑些什么!”从没和贾雨村见过面,宝钗倒开始关心起雨村来了!这应该也是一个伏笔。
雨村这样的人,为了自身的荣华富贵枉顾人命,实在是令人不齿。而宝钗为了荣华富贵,完全不会顾及这些,也足可以见此人实在是被“功名利禄”迷了双眼,“无情”的评语一点不为过!
宝钗自从嫁了雨村之后,也终于拿到了她想要的一切。而宝钗也觉得终身有了依靠,正如吴世昌先生所说“二人都是老谋深算,奸诈成性,一旦成为眷属,定能如鱼得水”,随着雨村的步步高升,宝钗似乎也到了其人生的顶峰。
宝钗最终的命运又将是什么呢?我们“吴氏红学”今后将会继续给您讲述。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where5 > 《红楼梦解读》举报/认领
上一篇: 薛宝钗之死大揭秘
下一篇: 宝玉和黛玉后来终究没有结婚,黛玉死后,宝玉娶了宝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1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5: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宝玉最终归宿是什么?何谓“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where5
2021-10-13   |  74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正气歌声

图片

在前面的文章中,笔者已经详细论述了宝玉最终会沦为乞丐,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那么宝玉最终的归宿将是什么呢?他又会遇到什么人呢?
其实这个问题在书中已经有了答案,这即是第三十一回的回目“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后一句。
清嘉庆和道光年间的著名文人桐花凤阁主人陈其泰在批到“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回目下时,点评“标题不解,后文并无照应”。这是因为他看到的是一百二十回的通行本的刻本,自然在后四十回中找不到与“白首双星”相关的内容,所以他感到很是“不解”。不过,他在这一回的回末,却写了一段令许多人都震惊不已的文字:
闻乾隆年间,都中有抄本《红楼梦》,一百回后与此本不同。薛宝钗与宝玉成婚不久即死,而湘云嫁夫早寡,宝玉娶为继室。其时贾氏中落,萧条万状,宝玉湘云除夕唱和诗一百韵,俯仰盛衰,留连今昔,其诗极佳。及付梓时削去四十回,易撰此书后四十回以易之,而标题未有改正处,此“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尚是原本标题也。除夕唱和诗,即步凹晶馆中秋诗十三元韵,先祖在都门时,见吴菘圃相国家钞本,曾记其诗中十数联,时时诵之,惜余方在稚齿,不能记忆也。
这段记述中提到了宝、湘最终相依为命,他们二人的“白首双星”也迎合了大多数读者的期望。
晚清的著名文人王伯沆对这一回也有着类似的点评:“相传宝玉系取湘云,故回目有'白首双星’字,今文已改换,此其原回目,偶未改也。按:此目亦不甚对,或留以故世人疑,亦未可知也。”
民国时期,浙江的洪秋蕃在《读红楼梦随笔》中写道:“或曰:三十一回篇目曰:'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是宝玉偕老者,史湘云也。殆宝钗不永年,湘云其再醮者乎?因前文写得宝玉钟情于黛,如许深厚,不可再有续娶之事,故删之以避笔墨矛盾;而真事究不可抹煞,故于篇目特点之。”
这些个记载尽管意思有不小的差别,但有一点却是一样的,那就是点明了“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是指宝玉和湘云晚年相遇并相依为命,直到生命的终结,这是他们两人最终的命运。看来这是许多人的共识。果真如此的话,那么在前文是应该找到伏笔的,那么这个“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有没有伏笔呢?
图片

其实是有的。在第三十一回中,宝玉的麒麟丢了,被湘云给捡着了。
湘云听了,方知是他遗落的,便笑问道:“你几时又有了麒麟了?”宝玉道:“前儿好容易得的呢,不知多早晚丢了,我也糊涂了。”湘云笑道:“幸而是顽的东西,还是这么慌张。”说着,将手一撒,“你瞧瞧,是这个不是?”宝玉一见由不得欢喜非常,因说道……
这一回的题目明明白白地提出了“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也即是说宝玉和湘云会在晚年相遇并且相依为命。
而在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有这样一段
黛玉湘云见息了灯,湘云笑道:“倒是他们睡了好。咱们就在这卷棚底下近水赏月如何?”二人遂在两个湘妃竹墩上坐下。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
湘妃,相传为帝尧之二女,帝舜之二妃,名曰娥皇、女英。这里的黛玉和湘云在湘妃竹墩上坐下,其实暗指她们也即是“湘妃”的命运,最终会和同一个男人——也即是宝玉扯上关系。黛玉虽和宝玉心心相印,但遭遇贾府变故而早死。然而湘云则在晚年遇到宝玉,二人相依为命。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已经详细论证了《红楼梦》是一部隐写历史的史书,所写的任何一件大事都是有着很深刻的历史隐喻的,那么这个“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有着什么样的隐喻呢?
湘云所配的麒麟是金的,这个金是真金,并非薛宝钗所佩的金锁的假金。也即是说,湘云和宝玉才是真正的“金玉良缘”。
宝玉即影射玉玺,而在历史上是的的确确发生过一件关于玉玺的“金玉良缘”的事情的。那即是在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向其姑母也即是太皇太后王政君索要玉玺。王政君震怒之下,将玉玺摔在地上。玉玺也因此缺了一角。王莽拿到玉玺后,令人用黄金补全了那一角,这也即是“金镶玉玺”。
很显然,只有真金才能配得上玉玺的,而宝钗所佩的那个金锁是假金,是镀金的,是配不上宝玉的。在前面我们已经多次论述过,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再来看看这个麒麟。我们吴氏红学的九峰真人提出史湘云即影射历史,她也不是具体人物,而是历史卷宗的人格化。她的名字可以谐音成“史像云”,而她说话口齿不清,也即是指在清人编纂的历史上,那些清军屠城等暴行都是含糊不清的。
图片

许多读者对此提出疑问,觉得很是牵强。其实只要结合这个“麒麟”就很是清楚了。在我国传说中,麒麟乃瑞兽,不伤生灵,同时麒麟也是走兽之王属土德。在另一本古典小说《西游记》中,也明确提出麒麟乃是百兽之王。其实也即是说麒麟也是帝王的一种象征,是完全可以和玉玺相提并论的。
传说中,麒麟与孔子也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在孔子降生的当天晚上,有麒麟降临在孔府阙里人家,并吐玉书,上有“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征在贤明”的字样。宣告孔子并非凡人,乃自然造化之子孙,虽未居帝王之位,却有帝王之德,堪称“素王”。
孔子家人将一彩绣系在麟角上,以示谢意。周敬王末年时,有人在曲阜掘土犁田时,竟挖出了那条当初系于麟角的彩绣。至今,在文庙、学宫中还以《麟吐玉书》为装饰,以示祥瑞降临,圣贤诞生。
孔子生活的时代,“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传说麒麟见于郊野,为人所贱,孔子喟叹麒麟“出非其时”,标志着世界的日暮途穷和哲人的穷困,所写《春秋》于此绝笔,故《春秋》又别称“麟史”、“麟经”。
《春秋》即是一部著名的史书,和麒麟竟然有着这样密切的关系。那么佩戴着麒麟的湘云,自然也即是影射着史书了,作者的构思真是巧夺天工。
不管是宝玉也好,湘云也罢,在前面都是生活在影射着皇宫的贾府之中的,但后来都流落到民间,以乞讨为生。这也即隐喻着,不管是政权(宝玉的影射意义)也好,还是真正的历史(湘云的影射意义)也罢,清廷都没有真正的得到,清廷的统治权是不合法的,而其所著述的历史也是虚假的,真正的统治权和真正的历史都在民间!
行文至此,笔者又想起了湘云的憨笑,她的那种“是真名士自风流”的处世态度,这其实也即是我们民族对历史的一种态度,“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不管怎样,苦难的历史终究会过去的!这即是我们这个苦难深重的民族对历史的一种豁达的态度,也隐藏着辨伪、抗争的意志。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1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5: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中高士”是对真隐士的赞美,是对薛宝钗的反讽
where5
2021-10-13   |  2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至真斋主

高士是指那些志趣、品行高尚的人。山中高士本指那些隐居山林的人,后来把那些大隐隐于市的真隐士也称为“山中高士”,他们都过着超脱世俗,与世无争,自由恬淡的生活。
曾和江淹同在萧道成幕中“对掌辞笔”的南朝骈体文大家孔稚珪(447-501),写过一篇著名的骈体文《北山移文》,赞美真隐士的风度和思想。他写道:“夫以耿介拔俗之标,萧洒出尘之想,度白雪以方洁,干青云而直上。若其亭亭物表,皎皎霞外,芥千金而不眄,屣万乘其如脱,闻凤吹于洛浦,值薪歌于延濑。”大意是:真隐士有正直拔俗的格调,潇洒出尘的理想,品德纯洁像白雪一样,人格可与青云比肩。他们亭亭玉立、洁身自好超然物外,他们视千金如草芥,视万乘如敝屣可以随手抛弃。他们悠然自得地在洛水之滨吹笙作凤鸣,在延濑采薪而歌。
孔稚珪在文中列举了几位真隐士。上古时代的隐士许由相传曾做过尧的老师,尧知其贤德,欲禅让于许由。许由闻听,坚辞不就,洗耳颍水,隐居山林,卒葬箕山之巅,尧帝封其为箕山公神,配食五岳,后世祀之。巢父是与许由同时代的高士,山居不营世利,在树上筑巢而居,时人号曰巢父。尧欲以天下让给巢父,巢父不肯受,尧又让给许由,许由亦不肯受。巢父隐居聊城,以放牧终此一生。巢父和许由共同创造了一段千古佳话“许由洗耳”:“时有巢父牵犊欲饮之,见许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谁能见子?子故浮游,盛欲求其名,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尚子平,又作向子平,东汉隐士,“有道术,为县功曹,休归,自入山担薪,卖以供食饮。”尚子平在儿女婚嫁后,即不再过问家事,恣意游五岳名山,不知所终。仲长统,东汉末年隐士,每当州郡召请他,他就称病不去,曾叹息说:“若得背山临水,游览平原,此即足矣,何为区区乎帝王之门哉!”
图片

在《红楼梦》中也有一位真隐士,那就是甄士隐。书中介绍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甄士隐家住姑苏阊门,是个“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像甄士隐这样没有隐居山林,而是大隐隐于市,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也是真正的隐士。当然,大隐隐于市的甄士隐并未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也喜欢交友,跟寄居葫芦庙的穷儒贾雨村来往密切,时常把贾雨村请到家中饮酒。贾雨村要赴京赶考无奈囊中羞涩无法成行,甄士隐慷慨赠与贾雨村五十两白银和两套冬衣。夜里宴请完贾雨村,转天一觉醒来,甄士隐还惦记着再写两封荐书与贾雨村带至神京,使贾雨村投谒个仕宦之家,为寄足之地。他为贾雨村想得细致而周到。甄士隐资助贾雨村纯粹是乐善好施行为,不求任何回报。后来他唯一的女儿甄英莲被拐子拐走,家中又遭遇火灾烧没了房产只好投奔岳丈。因不善经营田产而生活日渐穷困之后,甄士隐看破红尘,跟随跛足道人遁世而去。甄士隐从大隐隐于市到隐居山林,彻底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真隐士生活。
孔稚珪在《北山移文》中歌颂了真隐士之后,紧接着就挖苦讽刺了“周子”一类的假隐士。他写道:“世有周子,隽俗之士,既文既博,亦玄亦史。然而学遁东鲁,习隐南郭,偶吹草堂,滥巾北岳。诱我松桂,欺我云壑。虽假容于江皋,乃缨情于好爵。其始至也,将欲排巢父,拉许由,傲百氏,蔑王侯。风情张日,霜气横秋。或叹幽人长往,或怨王孙不游。谈空空于释部,核玄玄于道流,务光何足比,涓子不能俦。及其鸣驺入谷,鹤书赴陇,形驰魄散,志变神动。尔乃眉轩席次,袂耸筵上,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大意是:当今有一个姓周的人,卓立世俗,文章超群,知识渊博,既通玄学,也擅长史学。可是他偏学颜阖、南郭遁世隐居,混迹于草堂滥竽充数,住在北山冒充隐士,哄诱山中的松桂,欺骗云崖。他虽然在江边假装隐居,心里却牵挂着功名利禄。当初隐居的时候,他把巢父、许由都不放在眼里。甚至瞧不起百家学说,蔑视王侯的尊荣。风情之高盖过太阳,志气之凛盛过秋霜。他一会儿慨叹当今没有真隐士,一会儿又怪王孙不远游。他大谈佛家的四大皆空,纵论道家的玄之又玄。他自视上古时代的隐士务光都不如他,涓子都不配与他为伍。等到皇帝派使者捧着诏书来到山谷,请他出山,他立即兴奋地手舞足蹈,心旌摇荡。在使者的宴席上,他撕破了隐居时穿的衣裳,立即露出一副庸俗的嘴脸。
最后,孔稚珪调侃道:“故其林惭无尽,涧愧不歇,秋桂遣风,春萝罢月。骋西山之逸议,驰东皋之素谒。今又促装下邑,浪栧上京,虽情殷于魏阙,或假步于山扃。岂可使芳杜厚颜,薜荔蒙耻,碧岭再辱,丹崖重滓,尘游躅于蕙路,污渌池以洗耳。宜扃岫幌,掩云关,敛轻雾,藏鸣湍。截来辕于谷口,杜妄辔于郊端。于是丛条瞋胆,叠颖怒魄。或飞柯以折轮,乍低枝而扫迹。请回俗士驾,为君谢逋客。”大意是:因为有周子这样的假隐士,山林都感到羞耻,溪水都感到惭愧,秋桂不飘香风,春萝不笼月色。西山的隐士们议论纷纷,东皋的有德者发出评论。周子整理行装,乘船去京城。虽然他心中想的是朝廷,但或许会到山里借住。我们岂可让芳草背上厚颜之名,薜荔遭受羞耻,碧岭再次被侮辱,丹崖重新被污浊。他的足迹会弄脏兰蕙之路,许由曾经洗耳的清池也会变得浑浊。我们要锁上山洞的窗户,掩上云门,收敛轻雾,藏匿泉流。到山口拦住他的车,到郊外堵住他乱闯的马。山中的树丛和草芒看见他勃然大怒,飞落的枝柯打折他的车轮,低垂的枝叶遮蔽他的路径。请你这位贪恋富贵的俗客回去吧,我们为山神谢绝你这位逃亡者的光临。
在《红楼梦》第五回,红楼梦曲《终身误》这样写道:“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这首曲子是写贾宝玉与薛宝钗结婚后仍不能忘怀死去的林黛玉,与薛宝钗徒有“金玉良姻”的虚名,纵然薛宝钗举案齐眉,贾宝玉心中也不快乐。最后贾宝玉悬崖撒手离开薛宝钗,留她一人独守空闺,误了终身。曲子里的“山中高士晶莹雪”指的是薛宝钗。如果单纯看这支曲子,作者把薛宝钗比作“山中高士”确实是对她的赞美。第八回贾宝玉去看薛宝钗,作者这样描述:“只见吊着半旧的红绸软帘。宝玉掀帘一迈步进去,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纂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薛宝钗在梨香苑的居室很简朴,门帘是半旧的,她的衣着也是“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她不喜欢打扮,不抹口红,不画眉毛。不事张扬,为人低调。
在第四十回,贾母陪着刘姥姥逛大观园,来到薛宝钗住的蘅芜苑,书中这样写道:“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贾母叹道:'这孩子太老实了。你没有陈设,何妨和你姨娘要些。我也不理论,也没想到,你们的东西自然在家里没带了来。’说着,命鸳鸯去取些古董来,又嗔着凤姐儿:'不送些玩器来与你妹妹,这样小器。’王夫人凤姐儿等都笑回说:'他自己不要的。我们原送了来,他都退回去了。’薛姨妈也笑说:'他在家里也不大弄这些东西的。’贾母摇头道:'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象;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你们听那些书上戏上说的小姐们的绣房,精致的还了得呢。他们姊妹们虽不敢比那些小姐们,也不要很离了格儿。有现成的东西,为什么不摆?若很爱素净,少几样倒使得。我最会收拾屋子的,如今老了,没有这些闲心了。他们姊妹们也还学着收拾的好,只怕俗气,有好东西也摆坏了。我看他们还不俗。如今让我替你收拾,包管又大方又素净。我的梯己两件,收到如今,没给宝玉看见过,若经了他的眼,也没了。’说着叫过鸳鸯来,亲吩咐道:'你把那石头盆景儿和那架纱桌屏,还有个墨烟冻石鼎,这三样摆在这案上就够了。再把那水墨字画白绫帐子拿来,把这帐子也换了。’”
薛宝钗雪洞似的毫无生气的房间连贾母看了都觉得不吉利,连忙让鸳鸯搬过几样东西来布置一番。从这段情节描述来看,薛宝钗不是疏于布置自己的房间,而是刻意为之,以显示她生活简朴,与世无争的姿态。这似乎也跟红楼梦曲《终身误》说她是“山中高士晶莹雪”相合。然而,从薛宝钗的行止来看,她根本就不像“山中高士”。她随母亲、哥哥进都中是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这是典型的入世行为。贾宝玉与林黛玉有“木石前盟”,他们两小无猜、青梅竹马,贾府上下都知道将来宝黛成婚是必然的事情,薛宝钗当然也不会不知道,可是她偏偏在这件事上“人谓藏愚”、“自云守拙”,明显带有主动求婚性质地拿自己的金锁跟贾宝玉的通灵玉相比,说那是一对儿。薛姨妈还到处宣传自己的女儿要找有玉的相配。如果不谈影射,只从婚姻上来说,这就是不道德的第三者插足行为。
图片

我们再看“宝钗扑蝶”的情节。“一双玉色蝴蝶”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出双入对、比翼齐飞的爱情象征,薛宝钗不惜香汗淋漓娇喘吁吁一路追杀,这是作者在暗示和影射薛宝钗极力阻挠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姻。接下来的情节就是薛宝钗偷听到滴翠亭坠儿与小红的私房话。当薛宝钗发觉自己的行为有可能败露时,她马上使个“金蝉脱壳”计,把偷听的事情直接转嫁到林黛玉身上,让小红和坠儿误以为是林黛玉在外面偷听,从而嫁祸于人。这段情节为薛宝钗的“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做了形象的反面注解。书中还有大量的薛宝钗争竞、玩心计的情节,不再赘述。有些喜欢薛宝钗的红迷把我们对薛宝钗行为不道德、心机狡诈视为故意黑她。其实薛宝钗的行止只要带入你的生活中思考分析一下,你就不再欣赏她了。当你正在热恋一个人时,有人不顾一切地第三者插足撬走了你的最爱,你会是什么心情?当有人偷听到别人的私密谈话,而他却嫁祸于你时,你作何感想?
综上所述,红楼梦曲《终身误》说薛宝钗是“山中高士”,其实是对薛宝钗的反讽。要知道什么是反讽法,首先要知道讽刺法。讽刺是用比喻、荒诞、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或者用讥刺和嘲讽笔法描写厌恶的人或事物。讽刺的笔法分为如下几种:1、明讽:以立场鲜明的方式对人或事物进行讽刺;2、暗讽:不对人或事物直接进行讽刺,而是采取夸大其辞,或言之无理等方式,让受众领悟。3、讥讽:用旁敲侧击或尖刻的话指责或嘲笑人或事物的错误、缺陷、不合理等;4、反讽:又称倒反法、反语,单纯从字面上不能了解其真正要表达的意义,而实际上其原本的意义正好与字面的意义相反,这种手法通常需要从上下文及具体语境来了解其用意,让读者产生思考和判断,去发现人或事物的本质。
反讽法的特点是观点与事实对立。作者首先设定一种观点,并且用肯定、赞美的语言来表达,然后通过事实或情节来推翻自己一开始设定的观点,也就是自己否定自己,从而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感悟作者的真实意图。孔稚珪的《北山移文》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反讽体现了字面意义和实际要表达意义的对立。作者一般在下列情形下使用反讽:1、在某种事实或现象上进行反讽,2、在人们普遍认知的概念上进行反讽,3、在人或事物的名称上进行反讽。反讽的主要类型有:言语反讽、情境反讽、悲剧反讽、总体反讽等。
在中国古代诗文中经常运用反讽法。例如李商隐的《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是西汉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二十岁为汉文帝的博士,后升为太中大夫。由于主张政治改革,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长安,郁郁而死,年仅三十三岁。李商隐这首七绝是历来传诵的名作。它是根据汉文帝召见贾谊的一段史实写成的。前两句从正面写起,汉文帝在研究国家大事的“宣室”接见贾谊,显示出汉文帝求贤若渴之心,对贾谊很器重。但是接下来笔锋一转,道出了汉文帝的真实意图:“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原来汉文帝关心的不是向贾谊讨教治理国家、惠及百姓的大计,而是问“鬼神”之事!讽刺意味尽显。在这强烈的反讽之中,我们看到帝王的昏聩,贤士的无奈,国家的悲哀。
《红楼梦》作者对贾雨村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本性描写得很直观露骨,一看便知很少争议。然而,作者对薛宝钗的描写很隐晦,是采用反讽的手法;再加上今天的读者对书中用词和反讽手法不甚了解,造成了对薛宝钗这个人物争执不断,甚至走向了两个极端。其实作者对薛宝钗这个人物有很明显的讽刺倾向,只是作者采用的是反讽法。《红楼梦》作者以语言反讽表现人物性格和本性,以情节反讽昭示荒唐的行为,以悲剧反讽衬托喜剧的荒唐,或暗示未来的悲剧结局。在贾天祥正照凤月鉴一回,批书人反复提醒读者:“不可看正面,只可看反面”、“只不要被瞒过”、“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勿作正面看为幸”等。其书的“反面”主要是指隐喻的历史事件和隐喻的主旨立意,而有时候也是指对某些人物和事物的反讽。作者运用反讽的写作手法在有的地方很隐蔽,需要联系前后情节深入思考才能领悟。我们切不可被作者高超的笔法瞒过。
————————————

校对:王华东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where5 > 《红楼梦解读》举报/认领
上一篇: 脂砚斋最喜欢《石头记》书名,这个书名内涵最深刻
下一篇: 宝玉不一般的通灵玉和宝钗令人生疑的金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1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5:4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钗“无情”之谜,她为何被称为”冷美人”?
where5
2021-10-13   |  5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薛宝钗“无情”之谜,她为何被称为“冷美人”?
《红楼梦》新解
作者:兰国沧海客 慧读古典


图片


红学家都知道《红楼梦》后面有个情榜,上榜的人物都有一个封号,就像《水浒传》的英雄都有一个别号一样。《水浒传》有一百零八位好汉,红楼梦中也有一百零八人上情榜,这也是诸多红学研究人士所公认的。三大主角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情榜的封号,在前八十回批语中已经揭示出来了:

茜雪道:“我原是留着的,那会子李奶奶来了,他要尝尝,就给他吃了。”宝玉听了,将手中的茶杯只顺手往地下一掷, 〖甲戌眉批:按警幻情榜,宝玉系“情不情”。凡世间之无知无识,彼俱有一痴情去体贴。〗(第八回)


宝玉笑道:“你说的话,怎么叫我答言呢。我不过是赞他好,正配生在这深堂大院里,没的我们这种浊物倒生在这里。”〖庚双夹:此皆宝玉心中意中确实之念,非前勉强之词,所以谓今古未有之一人耳。……后观《情榜》评曰“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此二评自在评痴之上,亦属囫囵不解,妙甚!〗 (第十九回)

而宝钗的无情,是在第六十三回中抽签时抽到的,签上面的那句诗“任是无情也动人”,宝玉口内颠来倒去念了几遍。


图片


这样说来,宝玉、黛玉、宝钗三人情榜的封号如下:

贾宝玉 :【情不情】

林黛玉 :【情情】

薛宝钗 :【无情】

品格端方、为人和善、人见人敬、容貌丰美的宝姐姐,怎么得了个“无情”的封号?到底她怎么无情了?

薛宝钗所谓知书达理,所谓人情练达,所谓贤良淑德,其实都是表面文章,当着众人面,特别是当着贾母、王夫人等长辈的面,表现得越发明事理、通人情,其实呢,都是专门挑长辈和宝玉等人爱听的话去说,每一句话、每一件事都是有强烈的目的性、功利心。故作“热情”的外表之下,是一个冰冷的心,用一个字概括她,就是:冷。

1)外表的冷

宝钗在众人眼里是个什么形象呢?兴儿在向尤氏姐妹介绍宝钗的时候,是这样说的:“还有一位姨太太的女儿,姓薛,叫什么宝钗,竟是雪堆出来的。”并且说遇到她的时候,连大气也不敢喘,“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第六十五回 贾二舍偷娶尤二姨 尤三姐思嫁柳二郎)

2)冷香丸的冷

你看她,吃的药,叫冷香丸,突出一个“冷”字。 贾宝玉第一次感觉她身上的冷香时,作者的描写和批书人的批语都大有深意。

宝玉此时与宝钗就近,只闻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甲戌本眉墨批:“此香可得一闻乎”】竟不知系何香气,遂问:“姐姐熏的是什么香?我竟从未闻见过这味儿。”【庚寅本侧批:黛卿之香系自身草卉之香,宝钗乃食草卉之香,作者是何意旨,余亦知之】 (第八回)

薛宝钗身上连香气都是凉森森的,让人不禁一个激灵,这种女人实在太“冷”了,“冷”得让人感觉很可怕。

再来看冷香丸是什么制成的?

周瑞家的因问:“不知是个什么海上方儿?姑娘说了,我们也记着,说与人知道,倘遇见这样病,也是行好的事。”宝钗见问,乃笑道:“不用这方儿还好,若用了这方儿,真真把人琐碎死。东西药料一概都有限,只难得'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錢,……”(第七回 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这样说来,冷香丸要用一年四季里各节气的花蕊制成,多暴殄天物啊。林黛玉看见落花十分的伤心,要用丝绢包起来葬花,还要为之作《葬花吟》。而薛宝钗却是吃无数的花,还是花蕊,岂不无情?


图片


3)住处的冷

我们再来看看宝钗的住所。在元妃省亲之前,刚建好的蘅芜苑是这样的:“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摇,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可是等到宝钗住进去以后,又是怎样一副情形呢?“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薛宝钗原本想在贾母面前表现自己简朴,从不铺张奢靡,谁知道反遭到了贾母的奚落讽刺。贾母的意思是,你一个年轻姑娘将自己房间搞得跟雪洞子一样,那“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要住马圈去了”。

另外,薛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从北方高山来的,薛家的薛,是“丰年好大雪”,从出身来看,一个“雪”字,足够让人感到冷。

4)对他人冷

尤三姐的死,人人都是感到惋惜同情,唯有她毫不在意。 金钏的死,她不但不表示同情,竟然为了讨好王夫人,违心地说金钏在自家打水不小心掉到井里的。

表面上她对丫头们、姐妹们好,而背地里呢?在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扑蝶那一段,她在心里是这样痛骂小红和坠儿的:


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的言语。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


图片


小红和坠儿都没有得罪她,平时和她也并无交集,可她竟然骂人家小姑娘是“奸淫狗盗”“刁钻古怪”“狗急跳墙”。 这哪里是那个和丫鬟们有说有笑、人见人敬的宝姐姐?

我们认为,薛宝钗的“热面冷心”将会在林黛玉身上用到极致。表面上,她处处对林黛玉高看一等,送宫花,给林黛玉的最多,又主动言和,又是认妹妹,又是送燕窝,又是让自己母亲住到黛玉那里日夜照顾……热情的背后,却藏着一个令人胆寒的阴谋:要谋害黛玉,正如她恨不能黛玉“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只可惜八十回后的文本丢失,我们无从见到这一切,但可以从书中的蛛丝马迹推断出来。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已经指出,作者对宝钗这个人物使用的是“春秋笔法”,也即是明褒暗讽。书中的薛宝钗表面上有多好,那么她背地里也有多坏,在八十回后的黛玉之死必然与她脱不了干系,而她也终于得到了宝玉。然而这一切,对她来说也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也正是她的“无情”,宝玉最终离她而去,她也落得一个“金簪雪里埋”的悲惨下场。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1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6: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揭开“停机德”这层遮着薛宝钗真容的面纱
where5
2021-10-13   |  14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因为拥有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举止娴雅,博学多才,行为豁达,从时等优点,实实在在地俘虏了不少钗粉的芳心。

图片

只是在粉宝钗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稍稍地听一听脂批中那些“满怀善意”的提醒呢:

“凡看书人从此细心体贴,方许你看,否则此书哭矣。”如果只知道细心体贴地作钗粉,而无论其他,是不是有不顾“此书哭矣”之嫌呢?毕竟:

“所谓'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是也。作者好苦心思。”如果不知道“红楼掩面人”,便是“青冢骷髅骨”,岂不辜负了“作者好苦心思”?因为:

“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跛脚道人在送“风月宝鉴”给贾瑞时,也曾叮咛:

”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最后的结果我们都知道,贾瑞因不敢看“风月宝鉴”背面的骷髅,只贪看那正面的美女而枉送了性命。

图片


所以说,不但是在看《红楼梦》时要看它的背面,粉宝钗时,也需要以贾瑞正照“风月宝鉴”为鉴,适时地看看她的背面到底是骷髅还是别的什么。

可是,宝钗正面的形象几近完美,在她背面难道真的会象骷髅一般可怕吗?况且判词中的“可叹停机德”,不是在形容她谆谆劝导宝玉好好读书,走“仕途经济”,如同乐羊子的妻子劝导乐羊子完成学业一样既贤惠又有节操吗?

如果这样理解,正说明只看到了她正面,没有看到她的背面;只看到了“假语村言”,没有看到“真事隐去”。

那么,“可叹停机德”难道还真会有背面不成?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正面的文字虽然如同美人,却是“假语村言”,就象是谜面一样;隐藏在背面的“真事”,才是那“一番梦幻”,才是真的谜底。

而若要知道“可叹停机德”的谜底,就不能停留在《乐羊子妻》这个故事的表面,就必须对其追根溯源。也就是说《乐羊子妻》只是正面的一个幌子,一层面纱,应该作的是以其为引导,方可求得谜底,曝露出薛宝钗被隐藏在背面的真容。


《乐羊子妻》出自俺本家的《后汉书.烈女传》,但是这并不重要,因为它只是一层面纱。重要的是在这层面纱的后面,存在着一个乐羊子妻的故里:河南商丘虞城谷熟镇。

图片


谷熟镇,虽然并不为我们大多数人所“熟”知,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却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古时被称为:毫(bo)、汤都、穀丘、谷丘、穀丘,不但是商朝的第一个都城,还是商朝的发源地;不但是商汤、伊尹、乐羊子妻的故里,也是宋人徐处仁、明人杨镐的故里。其中徐、杨二人分别参与过敌抗金和后金。

那么也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红楼梦》里写薛家为皇商,会不会与乐羊子妻的故里原为商都有关联呢?

古代的许多典籍中都记载着这样一个传说:上古时期,帝喾有一次带着妃子简狄出游,来到了一个叫做玄丘的地方,筒狄在妹妹建疵的怂恿下,一起到山丘下的玄池泡澡,忽然飞来一对燕子,在池中一个露出水面的石头上产下一枚五彩鸟卵,就飞走了,简狄将卵吞下后,因孕生契。后来,契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在了商,也称作“毫(bo)”,即在现今的谷熟镇一带。契的后代商汤灭夏后,这里便成了商朝最初的都城,契被尊为始祖,“玄鸟(燕子)”也就成了商朝的图腾。

图片

无独有偶,满族也有一个相似的传说。皇太极在东北沈阳建立满清后,认为本族与尧舜至春秋时期的肃慎、秦汉时的挹娄、魏晋南北朝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宋明时的女真是一脉相承的。关于肃慎起源的传说是这样的:

图片

古时侯,在长白山东北的布库里山下,有个湖泊叫布尔瑚里。一日从天上降下三位仙女,老大叫恩古伦、老二叫正古伦、老三叫佛库伦,一起来到湖里泡澡。忽然飞来一只喜鹊,口衔朱果,在佛库伦头上盘旋后,将朱果丢在了佛库伦的衣服上。佛库伦赶到岸上看着鲜美的朱果,欣喜之余,随手拣起刚放到嘴边,朱果便化成一股暖流坠入腹中,并因而怀孕生下一子,起名布库里雍顺。后来,布库里雍顺平定了附近各部族的争斗,被推举为族长,从而被肃慎尊为祖先,喜鹊则变成了肃慎人崇拜的图腾。据记载,虞舜二十五年,肃慎就曾前来朝贡,随后的王朝,也因肃慎前来进贡“楛矢石砮”,而把肃慎规划进自己的版图。

图片

(肃慎先民使用的石箭)

可以看出,商朝与肃慎之间,关于起源的传说、所崇拜的鸟图腾,以及起源的传说所发生的时期,都十分地相近。由此应该相信,《红楼梦》正是利用这种相近,将薛家写为皇商,使商朝与满清的祖先肃慎形成了一种相近而不相等的影射关系,即所谓“皇商”实际就是在暗隐满清,而“皇商”也与“停机德”缝在一起,成为了遮着薛宝钗真容的面纱。

当然,如果仅只以上内容的话,在说服力上还是有些单薄,其实“停机德”就是一层很厚的魅惑人的面纱,在其被揭开后,许多能够显现薛宝钗真容的元素也就自然地随之而来了:


比如:作为最初商都的谷熟镇,亦称“毫(bo)”,商人以燕子(玄鸟)为图腾。在《左传.昭公.昭公九年》中这样描述周朝的版图:

“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歧、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毫,吾北土也。”

其“肃慎、燕、毫,吾北土也”中,“燕(国)、毫(国)”虽在北方,却与谷熟镇的“燕、毫”对应,妙在谷熟无“肃慎”,偏可通过此句,暗隐肃慎。

比如:贾母带领刘姥姥来到薛宝钗住的蘅芜苑,看到她房内如“雪洞一般”,令人印象深刻。《后汉书.东夷传》记载:

“挹娄,古肃慎之国也。有五谷、麻布,出赤玉,好貂。无君长,其邑落各有人。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抵御风寒。”

两相对比,身处极寒,居于洞穴,可见薛宝钗与肃慎(满清)是怎样的关系。

图片

(肃慎人)

比如:秦氏卧室内“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及宝玉说宝钗体丰如杨妃的那天,为五月三日薛蟠生辰。

这里的影射关系是,安禄山生于辽东柳城,“安史之乱”后在北京(燕京、幽州)建立了“大燕”政权;而兴起于辽东的满清,于1644年五月三日进入北京(顺天府)。


比如:玄鸟之“玄”,五行属水,方位指北,颜色为黑,与满清的祖先发源于东北的“黑水(黑龙江)之畔正好契合。又因为玄鸟本指燕子,因此,清初的明朝遗民们,常常在诗文中以“黑水”“燕子”暗指满清。

妙玉在请宝钗、黛玉、宝玉品茶时有这样一段话:

“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不舍得吃,今年夏天才开了。”

这里的“玄墓蟠香寺”,就是位于苏州吴中区玄墓山的“圣恩禅寺”。有一个传说是:东晋人郁泰玄死后葬于此山时,突然飞来成千上万只玄鸟(燕),衔来泥土,堆成了一座坟墓,于是后人就把此山起名“玄墓山”。

图片

山上唯一的一座寺庙“天寿圣恩禅寺”为元末明初大和尚万峰时蔚所创建,该寺曾于洪武、天顺、景泰、正统年间四次沐浴明朝皇帝的隆恩。那么,妙玉称其为“玄墓蟠香寺”又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自1689年康熙第二次南巡,为平复江南僧俗的反清情绪,曾四次前往圣恩寺三次成行,并六次给予圣恩寺丰厚的赏赐,使得这座明朝的皇家寺庙变成满清的皇家寺庙。而用“玄墓蟠香寺”这个称乎代替“玄墓圣恩寺”,就是对康熙这种行为进行的揭露和讽刺。“玄”既隐满清,也暗含康熙“玄烨”的名字;“蟠”既隐外番,也表示满清皇帝是“臭水沟里的一条虫子(护珠塔主语)”。同时,名字的代替也暗隐着满清取代朱明。


另外,妙玉说的那个五年前埋下的“鬼脸青的花瓮”亦有所隐,指的是位于圣恩寺东北不远处的一座“骷髅石”,又叫“真假山”。

图片

(骷髅石)

这座“骷髅石”于明朝天顺元年,因山洪冲刷初次始见天日,明朝末年又被埋于泥土之下。直至1678年再次被山洪冲刷出来。那么,这一年又能代表什么呢?它隐指这是1673年爆发“三藩之乱”的第五年,所以妙玉说五年前埋在地下的鬼脸青花瓮,今年夏天才开了;隐指这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建立了吴周政权,不久却急病而亡;隐指四年后吴周灭亡,江南却仍有很浓的反清情绪,于是又隔了一年,即1684康熙进行了第一次南巡。

其实,拿康熙的画像跟“骷髅石”对比一下,会发现二者还真有几分相象。而薛宝钗并不只代表康熙,她就象风月宝鉴里那个骷髅一样,代表着满清发展的全部历史。同时,她被“停机德”这层面纱遮着的真容,在书中还有很多,希望有兴趣的“红迷”能继续进行挖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where5 > 《红楼梦解读》举报/认领
上一篇: 慈禧太后手批《红楼梦》令人震惊
下一篇: 薛蟠与薛蝌名字的秘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1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9:27:46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钗最后嫁给贾雨村?别闹了,作者早写清楚小人结局:死于非命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红楼梦(小说)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关注他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有观点认为贾宝玉离家出走后,薛宝钗竟嫁给贾雨村。这个观点有点啼笑皆非。别说贾雨村的结局好不了,就算他没事也肯定不敢娶薛宝钗。

贾宝玉和甄士隐一样离家出家而去,在当时属于“失踪人口”。薛宝钗既不是寡妇也不是下堂妻,而是丈夫失踪的“生妻”。古人有老话“宁娶寡妇不娶生妻”,就是说薛宝钗这种情况没人敢娶。


普通人娶了生妻,一旦人家丈夫回来,就可能人财两失。官员娶他人生妻,相当于娶“重婚”女子,势必要被弹劾失礼、失德、无行,官都做不了。

关于“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可参考“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贾雨村牺牲恩人之女甄英莲,以及“石呆子失扇子案”,贾雨村谋害石呆子夺去他的宝贝扇子:湘妃、棕竹、麋鹿和玉竹等线索作为论证。

石呆子肯定是贾宝玉的影。他失去的扇子,湘妃影射潇湘妃子林黛玉,麋鹿影射蕉下客贾探春。揭开贾雨村日后暗算贾宝玉,导致贾宝玉与林黛玉、贾探春“失散”,二女同嫁海外异国为“潇湘妃子”的后文。是为“玉在椟中求善价”。


正因贾雨村出手,贾宝玉和林黛玉姻缘断绝,薛宝钗才等来嫁给贾宝玉的机会,是为“钗于奁内待时飞”。刘姥姥的雪下抽柴故事对薛宝钗嫁给贾宝玉,也作出明确补充。

那么,贾雨村的结局又是什么样?如果不看续书结局,只从80回前的伏笔来看,贾雨村应该充分印证了“善恶到头终有报”,有“兴”必有“亡”的下场。

贾雨村一出场时极落魄,寄身在葫芦庙中“过午难食”。是甄士隐资助才让他否极泰来,科举高中进士做官又攀附上贾府,最终官至大司马参赞朝政协理军机,从一品的兵部尚书算是位极人臣。

贾雨村由亡到兴的逆袭,也注定要盛极而衰。甄士隐、林如海以及贾府都是类似经历。曹雪芹以他一人讲述由亡到兴再亡的全过程,作为《红楼梦》的缩影。


纵观贾雨村一生,年轻时恃才傲物,步入官场汲汲营营,为名利丧失底线,从葫芦案开始出卖灵魂彻底堕落。等待他的势必是智通寺门前对联所警示: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其实,早在第一回甄士隐解读《好了歌》,就有“因嫌乌纱小,致使枷锁扛”之说。脂砚斋对此批语:贾赦、贾雨村一干人。预示未来贾府抄家时,贾赦、贾雨村都将落得重罪。

而关于贾赦结局,第七十五回中秋夜提到贾敬时也有伏笔。脂砚斋批语:“不是算贾敬,却是算赦死期也。”既然贾赦结局是死,与他同样“枷锁扛”的贾雨村恐怕也好不了。


第七十二回,江南甄家抄家消息传来时,贾雨村被降职的消息也随之而至。显然与甄家抄家脱不了干系。且他的降职也是贾府日后抄家的预演。

从贾琏深厌贾雨村看,这次贾府大体要“弃卒保车”。贾雨村为自救势必要用尽一切手段。既然贾府抛弃他,以他豺狼心性就要反水出卖贾家,便有了“石呆子失扇子”的故事伏笔。

石呆子被谋害抢夺扇子的故事,原型当典出明末剧作家李玉所作的《一捧雪》。讲述莫怀古提携汤勤却被恩将仇报,伙同严世蕃谋夺传家宝“一捧雪”玉杯,导致其家破人亡。


贾元春省亲当晚点的四出戏,第一出《豪宴》就出自《一捧雪》,脂砚斋有批语《一捧雪》伏贾家之败,印证石呆子失扇子故事的重要性。而贾雨村的原型人物分明就是那个小人汤勤。

《一捧雪》中汤勤迫使雪艳同意与他成亲,却在新婚之夜遭雪艳刺杀而亡,也预示贾雨村结局极有可能死于非命。


还有一个重要伏笔,就是《红楼梦》中大爷几乎团灭。贾赦、薛蟠都难逃此劫,作为兴隆街的大爷,贾雨村只怕也活不了。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03:49 , Processed in 1.36380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