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9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20: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红楼梦++陈子龙】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与晚明第一词人陈子龙的密切联系
啸风
啸风
咨询顾问
​关注他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在红楼梦诗词的解读历程中,陈子龙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陈子龙(1608年~1647年),明末官员、诗人、词人、散文家。陈子龙的诗词好,有“明代第一词人”的称号。他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六月初一出生于南直隶松江华亭,初字人中,后改字卧子,又字懋中,晚号大樽、海士、轶符、於陵孟公等。崇祯十年进士,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刚下而明亡,继而任南明弘光朝廷兵科给事中。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永历元年(1647年)五月十三投水殉国。

他的风格走婉约派路线,他是“云间词派”盟主,云间三子之一,云间派与当时的虞山诗派、娄东诗派三足鼎立,是明末清初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三大诗派,影响之后半个世纪之久。云间派,从书画角度,指的是以沈士充为代表的山水画流派,沈士充学宋懋晋,兼师赵左,同时博采宋元诸家。所画多为临仿历代名家之作,作品景色繁复,用笔细碎,画法工谨,成为该派的风格特点。对其画法有“根本北宋,而用南宋”,及“云间不入元人法”之说。从诗词角度指的是明末松江(古称云间)著名诗人陈子龙﹑夏完淳等人形成的诗歌流派。其诗抒陈爱国抱负﹐慷慨悲壮。陈子龙为明末清初三大诗人之一,与钱谦益、吴伟业齐名。其诗学思想追慕六朝、盛唐,倡导明七子复古主张,但其诗歌创作尤其是中后期诗歌创作旨在继承盛唐诗歌创作反映现实的精神,特别强调文学创作的社会意义,所以其诗感慨时事,关心民生,雄深豪迈,沉郁顿挫,苍劲之色与节义相符,同时文辞华美、音韵铿锵,浸透着忧国忧民的真挚情怀与高尚的爱国节操,是结束明代复古派诗歌创作的最后一个大诗人,被公认为“明诗殿军”。崇祯二年,夏允彝、杜麟征二人在松江组织“几社”。“几者,绝学有再兴之几,而得知几其神之义也。”陈子龙“甫弱冠,闻是举也,奋然来归。陈子龙以其才学则已精通经史,落纸惊人,遂成六子之数”,世称“几社六子”。几社成立后汇刻八股文范本《几社壬申文选》,集六子之文,人各六十首。又刻《几社会义初集》《二集》《三集》《四集》《五集》,几社的声势由此大振。陈子龙的名气亦因之日重,“问业者日进,户外屦满”。

陈子龙的诗词与红楼梦诗词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

试看他的几首诗词:

红楼梦的书名有意思, “红楼梦”三个字是典型的显隐文本和表里有寓,指“朱明王朝的旧梦”。陈子龙写过这样的诗句:

独起凭栏对晓风,满溪春水小桥东。

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

原来这应该就是《红楼梦》书名的真正来历,居然与“明亡清兴”的历史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实在是让人难以置信。

渡易水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诉衷情·春游

小桃枝下试罗裳,蝶粉斗遗香。玉轮碾平芳草,半面恼红妆。
风乍暖,日初长,袅垂杨。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

浣溪沙 五更

陈子龙

半枕轻寒泪暗流,愁时如梦梦时愁。角声初到小红楼。

风动残灯摇绣幕,花笼微月淡帘钩。陡然旧恨上心头。

易水歌

赵北燕南之古道,水流汤汤沙浩浩。
送君迢遥西入秦,天风萧条吹白草。
车骑衣冠满路旁,骊驹一唱心茫茫。
手持玉觞不能饮,羽声飒沓飞清霜。
白虹照天光未灭,七尺屏风袖将绝。
督亢图中不杀人,咸阳殿上空流血。
可怜六合归一家,美人钟鼓如云霞。
庆卿成尘渐离死,异日还逢博浪沙。

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
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洒胭脂雨。

日登一览楼

危楼樽酒赋蒹葭,南望潇湘水一涯。
云麓半涵青海雾,岸枫遥映赤城霞。
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
学就屠龙空束手,剑锋腾踏绕霜花。

千秋岁
章台西弄,纤手曾携送。花影下,相珍重。玉鞭红锦袖,宝马青丝鞚。

人去后,箫声永断秦楼凤。

菡萏双灯捧,翡翠香云拥。金缕枕,今谁共。醉中过白日,望里悲青冢。

休恨也,黄莺啼破前春梦。

青玉案
海棠枝上流莺啭,试小立、春风面。细草凌波红一线。

碧云凝照,绿杨零乱,重锁深深院。

甘蕉翠滴当心卷,遍写相思空自遣。归去枕函曾梦见。

一天星月,满庭风露,吹落梨花片。

天仙子
十二画屏围楚岫,一缕水沉携满袖。小桃纤甲印流霞,听玉漏,人归后,两点横波微晕透。

豆蔻梢头春雨瘦,云腻暖金灯下溜。镜台斜背解罗衣,芙蓉绣,丁香扣,宝袜酥温红影皱。

蝶恋花
袅袅花阴罗袜软,无限芳心,初与春消遣。小试娇莺才半转,海棠枝上东风浅。

一段小云何处剪,掩过雕阑,送影湘裙展。隔著乱红人去远,画楼今夜珠帘卷。

陈子龙在诗歌方面正本清源的作用,钱瞻百也有类似评价:“大樽(陈子龙)当诗学榛芜之余,力辟正始,一时宗尚,遂使群才蔚起,与弘、正比隆,摧廓振兴之功,斯为极矣。”
缪天自持类似观点: “剥极而反,否极而复,先征于声音之道,卧子当楚人众咻之余,力追正始,允矣人豪。”
龚蘅圃则针对那些将陈子龙与前后七子一并批评者提出见解:“若诗当公安、竟陵之后,雅音渐亡,曼声并作,大樽力返于正,翦其榛芜荆棘,驱其狐狸貒貉,廓清之功,讵可借口七子流派,并攒讥及焉?”
康熙年间诗坛领袖王士禛(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更是对陈子龙的诗歌推崇备至,在《香祖笔记》中评价其诗:“沉雄瑰丽,近代作者未见其比,殆冠古之才。一时瑜亮,独有梅村(吴伟业)耳。”陈子龙在结合齐梁与三唐风格方面的努力深刻影响了同时代的大诗人吴伟业。吴伟业初学宋枚,以杜甫诗歌质朴一面为宗,后在陈子龙影响下,全面吸收齐梁与初唐四杰之诗风,结合白居易等人之叙事诗风格,融入传奇小说笔法,终成自具面目之“梅村体”,对清代诗歌造成深远影响。

注:本文参考部分专业文章

发布于 2021-10-23 20: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9
 楼主| 发表于 2024-8-7 11: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3323红楼梦第二回到第十七回,时间跨度如何,怎样表现时序推移的?





红楼梦
81% 知友推荐
· 3.3 万人评价

中国大陆 / 电视剧 · 剧情 · 爱情 / 1987-05-02 中国大陆上映 / 45 分钟










[color=var(--GBL05A)]关注者
[color=var(--GBK02A)]7
[color=var(--GBL05A)]被浏览
[color=var(--GBK02A)]2,066







关注问题[url=]​写回答[/url]
​邀请回答​好问题
​添加评论
​分享











[color=var(--GBL05A)]查看全部 5 个回答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长安昭阳王

[color=var(--GBK04A)]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 关注

谢邀@高廷贞





6 人赞同了该回答



红楼梦中的年份推算表:从第一回,到八十回,全书时间,没有错乱。
《红楼梦》中的时间线,从第一回到八十回的各年表:
拿走不谢。
在红学界,一直说《红楼梦》中的年份时间是混乱的,说宝玉等各人物的年龄忽大忽小。其实把书中线索列出表格来细看:年份一点不乱,宝玉、黛玉的年龄很清楚。
里面会有一些故意错,比如晴雯死时的年龄写“凡十有六载”,比如贾母八十大寿等,但前后文一对比,其实很容易甄别出这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9
 楼主| 发表于 2024-8-14 14: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的高明之处究竟在何处
梅flower梦 2013-08-15   |  327阅读  |  7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曹雪芹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文学巨著《红楼梦》。此书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中国四大名著之首。 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有人读出了革命,有人悟出了政治,有人品出了爱情,有人联想了人生,不一而同。鲁讯先生曾不无挪揄地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矛盾冲突中偶然性运用得成功,会使情节跌宕曲折,引人入胜,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红楼梦》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大家庭从繁华走向衰败的故事。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悲剧,是这个故事的中心。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表面地、简单地表现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从人物思想性格的深处,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去挖掘这一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充分地揭露了封建主义的残酷虚伪和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罪恶。作品的主题也没有局限在个人爱情悲剧本身,而是围绕着中心事件,展开了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描绘了一副极其广阔的社会生活图画,说明了整个封建社会已是千疮百孔,摇摇欲坠。深刻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政治吏治、婚姻制度、伦理关系,悲愤满腔地控诉了封建主义的残酷无情和灭绝人性,大胆锐敏地预示了封建社会和封建统治阶段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因此,《红楼梦》被评价为剖析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9
 楼主| 发表于 2024-8-15 10:42:3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的可怕细节:全书都在写二爷怎么上位,大爷如何惨死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当月知势榜影响力答主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红楼梦》的特点就是“伏笔”和“隐喻”特别多,开头的线索就不要丢掉,需要顺着线索一直捋下去,就会发现更多牵丝挂缕的线索,最终指向同一个结果。

之前曾经有过一个观点,全书之中的二爷大多幸免不死,而大爷几乎团灭。

比如,贾敷、贾珠、贾瑞、秦钟,看似还活着的贾赦、贾珍、贾蓉和贾雨村,冯紫英,根据八十回前线索来看,结局全死了。


宁国府卷入谋反,抄家后贾珍父子和杨国忠父子一样必死。

贾赦在元宵节提到贾敬之死时,就暗示他会死。

贾雨村小人一个,坏事做尽,致使枷锁扛说的就是他与贾赦、贾珍一干人,其他人都死了他好不了。

而冯紫英根据第二十八回[喜乐悲愁]酒令对应的[乐中悲]曲子,娶了史湘云就应了[女儿悲,儿夫染病在垂危],注定是必死,让史湘云成为寡妇等等。

相反所有二爷最终都逃过一劫,别管遭遇如何都能不死。

而不但“二爷不死”,《红楼梦》还是一本“二爷上位史”的小说,里边掌权的,基本都是“二爷”或者说是“二房”。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关于二房上位这件事,原文写得非常清楚,就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例,便是贾家都是二房上位。

先说贾府当初宁荣二公建功立业,双双被封国公福荫子孙。

但宁国公明显比荣国公的爵位低了一等。


根据降等世袭来看,宁国公对应的是明清两代宗室爵位的辅国公。而荣国公对应的则是镇国公。

于是便清楚为何贾代化是一等神威将军相当于镇国将军,贾代善虽仍袭荣国公,却是辅国公登基,被降等了。而贾赦的世袭一等将军也了不得,是镇国将军登基。不多赘述。

宁国府不如荣国府,一开始便透露出二房“更胜一筹”的意思。随后变化就愈演愈烈,甚至不可收拾。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提到别人都用“生”,唯独讲贾代化时用了“养”字,“宁公死后,长子贾代化袭了官,也养了两个儿子。长名贾敷,至八九岁上便死了。只剩了次子贾敬袭了官。”

“养”字虽有生意,但别人都是生,唯独这里用“养”便肯定证明起码次子贾敬是贾代化养子。

贾敬的人物性格和经历,明确借鉴自明朝的嘉靖皇帝的原型,嘉靖就是以小宗入大宗,成为弘治皇帝养子,接了无后死去的堂兄正德皇帝的班。

这里不但出现了“二房上位”,还有“小宗入大宗”的事。


原文写那个贾蔷父母去世后,被贾珍收养在家,极为疼爱,能推测贾蔷就是贾敬本宗亲兄弟的孙子,才会被重视。

而焦大看不上贾敬、贾珍、贾蓉父子,说他们不敢和自己“仗腰子”,就源于他们小宗上位,被老臣看不起。

记住焦大这个细节,后文对贾府结局特别关键。

说完宁国府再说荣国府,就更加明显。

荣国府第三代时,竟然出现了次子贾政取代嫡长子贾赦当家。

贾赦的继承权被一分为二,他只袭爵却没有当家继承爵产。爵产很明确被弟弟贾政继承,并要传给自家子孙。

这种情况,怎么解释都不通。唯有一个答案就是得到皇帝允许。

要知道荣国府是荣国公世袭,谁继承爵位谁来当家。贾府任何人是不可改变的。而继承的时候必然也是要走法律程序的。

所以,贾政无论如何不敢“窃取”荣国府,堂而皇之当家。而贾赦对此无动于衷。

即便贾府默认,那些御史言官也不干,弹劾也得把贾府这种情况拨乱反正。


能够相安无事,就表明贾府现状是皇帝允许的。能够改变贵族世袭的继承条例的,也只有皇帝用魔法打败魔法。

而真相其实在贾赦与贾政的名字里也有体现。

贾赦字恩侯,犯错后被皇帝赦免才继承爵位。

贾政字存周,像周武王取代伯益考,名正言顺继承。

二房贾政取代长房贾赦,由没有世袭到夺了世袭最大的好处。“二房逆袭”再次成立。

但如果说宁国府只是小宗入大宗,其他名正言顺的话,荣国府二房上位,难免就有点“夺为不正”。

背后有没有“兄弟阋墙”的龃龉,有没有阴谋算计?反正贾赦肯定认为有,才那么恨弟弟贾政一家。而让人估计也对此早有说法。

所以,之前在娘家那么响快的王二小姐王夫人,才会在此之后就变作木头人,皆因得了天大好处就要韬光养晦,她要像王熙凤那样张扬,势必彻底失去人心基础,很难真正立足。


更因为得位不正,二房太需要口碑逆转,于是便有了“含玉而生”的儿子贾宝玉。既然能够生出含玉而生的儿子,那岂不就表明老子的得位“受命于天”么?反正古人是信仰这个祥瑞的。

这个推测十有八九是“真相”,皆因报应很快也临头。

贾政的嫡长子贾珠,大好青年却在二十岁上一病而死。一个才娶妻生子的年轻人,肯定是健康的,突然死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也许王夫人以后吃斋念佛与这个不无关系吧?

而大爷贾珠一死,二爷贾宝玉就又成了贾政的继承人。毕竟嫡长孙贾兰是第五代,无法继承第四代的世袭。

这也是贾宝玉受到重视的真正原因。

注意这里提到的是二房“受命于天”要打引号。

而与荣国府贾政一家经历相似的是史家。史湘云父亲是第三代保龄侯,却在她襁褓之时与她母亲双双死了,毫无疑问是发生了意外。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不知道。但却便宜了弟弟史鼐,次子取而代之继承保龄侯爵位,入主保龄侯府。这背后有没有阴谋,着实不清楚了。


注意这里提到的是二房取而代之。

王家的情况要稍微好一些,他们家是伯爵,但爵位应该只有一代。毕竟第三代的嫡长子是王仁和王熙凤的父亲。

如果王家还有爵位的话,王家大爷袭爵就应该在京城,不可能回到金陵去当家。

尽管王熙凤父亲肯定是个厉害角色,但王家最成功的显然是二弟王子腾。

也就是王子腾对当王家家主没兴趣,否则二房必然要取代长房。

注意这里提到的是二房势力大。

王子腾也比哥哥更有权势,未来薛家也肯定是薛蝌取代薛蟠……这些都在表明“小宗”取代“大宗”的现实,以及小宗得位引发的新老立场的连锁反应。

比如太上皇退位,皇帝登基,义忠亲王坏了事,明显是玄武门之变的影子。

比如宁荣二公辅佐先帝建功立业,也是靖难之役的影子。

最后是薛家,薛家嫡长分两房,老一辈大爷二爷都死了。第四代就是薛蟠与薛蝌这对从兄弟。


薛家也是最早败落的家族。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种家族除非像贾家一样被连根拔起,否则是不可能彻底败亡的。

《红楼梦》最后,薛蟠肯定也是死了无后。而薛家最终顶梁的必然是二房的薛蝌。薛蝌的名字意为金蟾,正是商贾之家的财神。

注意这里提到的是二房的才能。

总结一下四大家族五家,二房做大的变故。

一,宁国府,长子去世,小宗入大宗,老臣质疑二房上位,进而不忠不顺。

二,荣国府,二房“抢夺”长房继承权,成功一半,有兄弟阋墙嫌疑。二房得位不正。

三,史家,二房将长房彻底取而代之,长房人死绝后。

四,王家,二房势大,随时能取长房而代之。

五,薛家,二房比长房有能力,最终取而代之。

看出其中细思极恐的规律没有?

二房比长房有能力(薛家),势力越来越大(王家),不甘心屈居人下,便出现兄弟阋墙之事(荣国府),最终取而代之(史家)。二房因得位不正,出身不足,小宗入大宗而受到老臣们质疑和对立(宁国府)……

看出门道没有?如果还没有,可以将目光放到皇帝的身上。

彼时的朝堂之上,是皇帝登基不久,太上皇退位尚在,而贾家等四王八公老臣,就像焦大一样骄狂自大,并不忠顺于皇帝。


什么原因让贾家对皇帝不忠顺,更让太上皇退位了呢?

秦可卿死后出现了一个重要线索,就是“义忠亲王老千岁坏了事”。从薛蟠提到他父亲亲自给义忠亲王送来樯木棺材,但不久薛家大爷二爷相继死去,薛家败落等伏笔来看,肯定与义忠亲王老千岁有关。

而算时间的话,好巧不巧都应该是在十年之内发生的故事。

义忠亲王老千岁坏了事,能涉及到亲王的必然是皇家大事,可以肯定是与皇权之争有关。那个樯木是万年不坏之木,也就是万岁木,就是皇帝用对棺材,也足以证明。

义忠亲王坏了事,太上皇退位,皇帝登基绝对是一个事件引发的连锁反应,如果结合上面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二爷”上位背后的影射,突然就与一件历史上著名的事件对应上了:玄武门之变!

秦王李世民势大,不甘心让位哥哥太子李建成,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太子逼迫唐高祖李渊退位,他以次子登基,得位不正……是不是完全与四大家族各家的二房上位故事串联的结果一模一样?

毫无疑问,《红楼梦》里的皇帝上位史,曹雪芹多少借鉴了一些玄武门之变的故事。所以才会有大明宫,因为唐初的大明宫就是李世民给父亲李渊养老所修,又被称东内和东宫。

贾家作为太上皇老臣,对皇帝次子夺权得位不正不忠不顺,才导致了君臣对立的结局,为贾府日后抄家埋下重要伏笔。

毕竟皇帝容不得对自己不忠顺的老臣。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2-25 10:48・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9
 楼主| 发表于 2024-8-15 21:3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曹雪芹的《红楼梦》要向人们说什么
木柳书屋 2012-01-07   |  3427阅读  |  288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曹雪芹的《红楼梦》要向人们说什么
槛上风光 在 2011-11-12 下午8:47 发表于 细品红楼
人们写书不外乎名利、兴趣喜好、达到什么目的。

曹雪芹写《红楼梦》不仅没有任何名利可图,甚至随时会招来杀身之祸。今天我们看到的《红楼梦》其中不乏矛盾、对立、前言不搭后语之处。前八十回中,秦可卿的死、叔嫂逢鬼、宝蝉、金桂都违背了曹雪芹的初衷;后八十回更是彻底改变作者的原意。这些几乎毁了这部巨作,真的让人很不爽。所幸曹雪芹的立意还在,主题思想还能从破碎的文体中找到脉络。这些想法都是几千年统治者禁锢打压的,它能流传出来,我们还是要以感激的心看待。

经考证,当《红楼梦》原稿还在少数人手上传阅时,被乾隆皇帝看到了,并拿走了其中一册。要保住自己的性命,就不能让这本书成为禁书。于是他们对书作了改头换面呈给皇上。乾隆还算开明,有点人性,加之书中没有攻击时政的险恶用心,也没有陷害他人的不良企图,更不是污秽不堪。虽然违背自己的口味,可书写的巧妙,真的让很多人喜欢,自己也不犯招众人之怒,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书中看到,作者也是刻意想隐瞒自己的身份,如此哪里还有什么名利可言呢。

至于兴趣喜好,当然有,不过在缺吃少穿、朝不保夕的处境里写书,早已超越了兴趣喜好。书中可以看出,好多段落精心写就了,可为了书的成行,不得不又亲手把她毁了,换上四不像的东西。这从脂砚斋的批注中可以看出。这个脂砚斋境界和现在的红学家们相似,对文章颐指气使。想来曹雪芹当时一定是气得不行。可有什么办法呢?为了书能流传,还得按脂砚斋的意思做。秦可卿的章节也许就是这样才文不对题的。现实一点说,脂砚斋的所作,无意中遮挡了曹雪芹的锋芒,为书的流传作出了贡献。异曲同工,现代的红学家以猎奇引起了人们对《红楼梦》的关注。然而这对追求艺术完美的人是多么大的打击呀。在这种境遇下,谁还能有心情享有兴趣喜好呢?

至于有什么目的,肯定是有的。书中明确作者曹雪芹就是书中主角贾宝玉的原型。因此我们可以把贾宝玉的言行看成作者的经历。至于是不是因为从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成人皆谤的乞丐而心生怨恨,借机发泄心头的愤恨,书中看不到。对于追求生活,热爱生活的人来说,物质财富正是享有人生的好地方。可自己亲历了一番,那里纯粹是污秽不堪的邪恶之地。没有亲情、爱情、友情,父母是一副不人不鬼的嘴脸;权势者们虚伪、凶残;屈从于奴役的人没心没肺不知是什么东西;不论有多高的身份地位,生命财产一样没有一点保障。生活在如此的环境中哪里有什么欢乐可言。这些想法让他早已超越了个人恩怨情仇。

人世为什么会这样,人家为什么好这样,天性良知未泯的他直觉到都是传统文化。这个传统文化比什么都邪毒。它抹杀了人性,把人变成了苟且偷生的名利奴才。要反抗、要呐喊。可自己竭尽全力的呼唤,除了得到一班柔弱清纯女子的赞赏、护卫,竟被人当成童稚之口的疯话、傻话。也许幸亏如此,让起了疑心的生父犹豫:真疯了,也就罢了;倘或······,除灭的心先放下。如果说出于那个时代人们的行为还情有可原,可悲的是至今人们还是把它当成童稚之口的疯话、傻话。真是人们的观念决定人们的意识,这是最难改变的了。

历史的规律注定了贾家的衰败。这时曹雪芹更能从理性上认清造成人间悲剧的都是可恶的仕途经济。仕途经济如同政治经济是国家的根本,不要说在那个时代反对仕途经济肯定是死罪,就是现在,谁要反对政治经济也就不要想升官发财了。在《红楼梦》书中,这句话在主要人物宝玉多次提出,并得到林黛玉的赞同。

对于这个社会的腐朽没落,多少人出于义气挺身反抗。可是一旦遇到仕途经济,他们都犹豫了。人要生存发展,就要有有序的物质生产。这怎么能离开仕途经济呢?这时他们往往又成了仕途经济的卫士。所以要反对仕途经济,需要有嫉恶如仇的精神,同仇敌忾的气概,还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高超的技艺。

肯定人为了做什么,人的能力当然有大小。为了事业上的成功,人们当然会赞美强者,并会建立一套制度奖励强者,鞭策弱者。人们认为应该这样,学而优则仕、功成名就招摇乡里就是人生。真的应该这样吗?其实人不必这么做,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的法则是严酷的,弱者的命运注定是悲惨的。物伤其类,人们有什么理由还要雪上加霜来伤害弱者呢?再说所谓强者,正是相对于弱者而言的,可以说是弱者成全了强者。强者本应该以感激的心看待弱者。说来这些纯粹是无事生非,自讨没趣。人可能认为自己聪明能干,但也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若说真正的强者,世上只能有一个。那么人们是不是应该都在这真正的强者面前算低贱的呢?人们有必要为了恭维一个强者做奴才吗?不然跑到弱者面前逞能有什么意义呢。

天地不应人开创,天地也不要人经营,人不过匆匆过客,不是为了做什么而来,这就是天意。人世应该是以人为本,公正自由,各人寻找自己快乐的社会。可这怎么可能呢?人们已经习惯了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而且有巧妙的借口。人类要发展;要建立美好的家园;要有强大的国家。自然万物轮回变换,人为的改变只能增加变换的难度。人不能到明天去生活,人不能被生活;人生在于面对,困了要睡,饿了要吃,人能感受,人会选择。谁也不能说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人能得到什么;山清水秀的原始农耕生活人会失去什么。世间一切有得有失,人除了感受上的不同,不可能得到什么。

强大不代表好。牛马大,可只能给人做牛做马;蜜蜂小,可能追求自己的甜蜜生活。强弱不是做奴才的根据,国家也一样,民主的国家能为人类造福,专制的国家越强大越是人类的祸害。人生在于理念;人类在于理念。《红楼梦》中,佛道同行,木石转世,好了歌都表现了这种思想。有人说《红楼梦》是中国的《圣经》不是没有依据的。

好的想法还要有好的载体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红楼梦》以木石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竖起反对仕途经济的大旗。爱情作为人生最美好的果实,可历来被视为名利工具的人早已被剥夺了自由享有的权利,几千年来不知造成了多少人间悲剧。这样的事具有典型意义,应该能引发人们的共鸣。可经过几千年的教化打压,人们甚至产生了一种变态心理,追求快乐是不应该的。爱情不过是生育的工具,只要听媒妁之言,父母包办就行了。书中宝钗、黛玉本无什么差异,就这样权势者们甚至不顾至亲骨肉的死活,执意拆散生死相恋的木石为快。如此的冷漠、凶残真的让人义愤填膺。其实他们也是包办婚姻的受害者。人真是可怜,卑劣到了为虎作伥的程度。造成这种原因的正是可恶的仕途经济,作者因此以反抗它的毒害为主题。世上敢坚持正义的人真是不多,书中只有一班女子支持、护卫。

说到女人,人都能明白男人、女人合起来称为人。男人、女人本是一体。可在这个追求名利的国度里,女人却受着双重迫害。男人们利用自己的强势,好的都自己占有了,坏的都推给了女人。以女人说事,更能反应社会的腐朽,自己的坚决。书中温柔、美丽、多情的秦可卿、精明强干的王熙凤都是历来这种制度下典型的受害者。

面对邪恶的社会,只有起来抗争才是唯一出路。书中背景相同的迎春、探春。一个敢于抗争,就能光彩的活着;一个逆来顺受,只能在尽屈辱死去。生活在邪恶的社会里,只有有视死如归的精神,人才能活得有尊严、有光彩,像晴雯、鸳鸯。

面对复杂的环境,人只有以善良的心应对。平儿、贾琏、袭人因之得福。多行不义,薛蟠、王熙凤只有死路一条。

腐朽、邪恶的社会不会自行灭亡,它只会周而复始,你方唱罢我登场,也许贾兰、惜春就是下一场的妙玉、贾雨村。

人生在于面对,美好是人的唯一选择。苟且偷生,周而复始,永远没有出路。邪不压正,美好一定能战胜丑恶,不管它现在多么强大。出于这样的信念,出于为人的道德良知。曹雪芹要把自己的亲历,感受到的想到的说出来。让抗争的人得到鼓舞;求助的人看到希望;迷茫的人觉醒。同时也要为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反对仕途经济的女子树碑立传。眼下虽然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危机四伏,也不能改变自己的襟怀。这应该就是曹雪芹想对人们说的吧!


简要声明(查看使用条款):
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红楼艺苑网站共同所有,若用于商业活动,请务必征得作者本人或者红楼艺苑网站同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9
 楼主| 发表于 2024-8-20 17: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那么多名字,为什么最终选择用“红楼梦”三字?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当月知势榜影响力答主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的名字,在开篇就有过描写。可见对名字的选择,曹雪芹极为的重视。

(第一回)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按照原文的说法,故事最初叫《石头记》,空空道人出家后改名《情僧录》,又被吴玉峰题名《红楼梦》,孔梅溪题名《风月宝鉴》,曹雪芹批阅增删后,题为《金陵十二钗》。

据说《红楼梦》之名,是程伟元、高鹗整理出版后的定名。其他名字不取,如今主要是以脂评本为主的《石头记》,和程高本为底本的《红楼梦》并行于世。

君笺雅侃红楼认为所有名字皆是作者“故作迷障”,有意将原创“无稽”的故事,攀附初“历史”,迷惑读书人的眼,造成真假难辨的“事实”。

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改编的是《三国志》和民间故事。《水浒传》改编自梁山故事和话本。《西游记》改编自《大唐西域记》、民间传说和话本。只有《红楼梦》故事不可考,才有作者故意借《石头记》创造出一个故事原型。再用曹雪芹增删批阅,效仿《西厢记》脱胎《会真记》一般的故事。不提。


关于名字,脂砚斋说《石头记》是原名,算是故事的原型。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完本后再用《石头记》其实并不合适。

尽管作者告诉读书人,故事脱胎于“石头记”,后面已经不是《石头记》。

而所谓空空道人出于“道家”,出家为情僧出于“佛门”,东鲁孔梅溪出于“儒家”,代表了《红楼梦》儒释道三家融合的思想。

吴玉峰最有意思,并不是那个历史名人,其实就是“无、玉、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的女娲补天石“通灵宝玉”根本就没有,当然也就不存在《石头记》了,就是作者原创。


吴玉峰题《红楼梦》,《石头记》不存在,只有《红楼梦》才是真正的名字。

至于曹雪芹题名《金陵十二钗》,不过又是故布疑阵,混淆视听罢了。

言归正传,《红楼梦》里并没有“红楼”,曹雪芹为什么要以“红楼”为名?有什么寓意呢?这就要从女儿的主旨来讲了。

《红楼梦》为女儿立传,“红楼”二字最契合原文富贵豪门之女儿传记的宗旨。

若是《金陵十二钗》则不全面,《石头记》又过于怪诞冷僻,《情僧录》是男人视角,《风月宝鉴》又有擦边球嫌疑,都不如《红楼梦》。


所谓“红楼”,并非指真有一座楼叫“红楼”。就像《牡丹亭》里多桃花、梅花一样。《红楼梦》里并无红楼。

“红”是《红楼梦》的基调,代指脂粉女儿。

太虚幻境也有“千红一窟,万艳同杯”。贾宝玉是“爱红之人”,名为怡红公子,绛洞花王,都是将红指向女儿。

“楼”则指女儿居住的绣楼。比如贾迎春的缀锦楼。也指女儿受尽屈辱的禁锢,比如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更指女儿之地位荣耀,比如大观园的大观楼。

“楼”代表了尊贵,普通人家的女儿“无楼可住”,就像那个二丫头。

“楼”也代表了禁锢不自由,富贵人家之女儿享受荣华富贵,却犹如身处楼中,不得自由。

“梦”好理解,就是故事。明清故事很多以梦为名。《红楼梦》,《南柯梦》《黄粱梦》,汤显祖的《牡丹亭》等也叫“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原文为女儿立传,对《红楼梦》有明确伏笔。出自薛宝琴讲述的西海沿子真真国的西洋美人诗。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

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

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

这首诗毫无疑问是讲述贾探春和林黛玉等人远嫁海外异国,追忆故国家园的情境体现。

所谓“朱楼梦”就是说曾经身处富贵豪门为女儿的经历,就仿佛昨夜的一场梦幻。是为《红楼梦》也。

而“朱楼”对“朱门”,更凸显出贾家贵族之家的腐朽与奢华,“朱门酒肉臭”,注定要被毁灭。

综上,《红楼梦》之名,为女儿立传,正是恰如其分。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文|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发布于 2024-08-20 10:41・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9
 楼主| 发表于 2024-8-22 20: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揭开脂砚斋“甲午八日”绝笔中的玄机
liuhuirong 2023-04-16 发布于湖北  |  108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为了避免清廷的迫害,不能暴露身份的朱慈炤于是通过三种署名方式表述自己在《红楼梦》创作过程中的三个阶段的不同身份:

1, 最初的构思创作——人称“老明公山子野”的“世间唯一仅存的补天之石”——民间俗称“朱三太子爷”的大明王朝的唯一正统继承人朱慈炤;

2, 反复的修改抄写——曹雪芹——抄写勤

3, 收尾的加注朱批——脂砚斋——明帝朱批

由于增删五次,所以修改抄写和加注朱批经常同时进行,因此,我们看到“曹雪芹”和“脂砚斋”这两个名字常常出现在一起。

接下来,我就来说说朱慈炤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留下的最后痕迹——脂砚斋的绝笔【甲戌眉批: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


这一处脂批落款与“壬午除夕”一样,也是极有争议。有人质疑说:《红楼梦》中其他的各处脂批凡是提到干支都是指年份,而非月份,如“丁亥春”、“已卯冬夜”、“庚辰秋月”、“壬午重阳日”、“壬午除夕”等,为何这一处“甲午”偏偏是指月份呢?“甲午八日”可不可能是笔误,其实应该是“甲午八月”呢?

而毛国瑶在《靖应鵾藏钞本《红楼梦》发现的经过》写他看到的靖藏本《夕葵书屋石头记》卷一第一回中的标题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旁的脂砚斋的夹批落款为“甲申八月”。

那么究竟是不是甲戌本出错了呢?

我的答案是:甲戌本的“甲午八日”是正确的,不存在笔误,真正有错的是靖藏本的“甲申八月”。

首先,是靖藏本的争议性。由于靖藏本的原本始终未能寻回,而且靖批第116条经任俊潮确认确系根据俞平伯先生的《脂砚斋红楼梦辑评》伪造而成,以及书中出现了乾隆年间不可能存在的简化字等问题,所以靖藏本已被证实确有伪造篡改,那么靖藏本中的“甲午八月”的真实性自然存疑。

其次,根据庚辰本中第二十二回里出现的畸笏叟的批注【庚辰眉批:前批“知者寥寥”,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悲乎!】可知:到了丁亥年,《石头记》的为数寥寥的知情人中只剩下了畸笏叟一人,脂砚斋也就是作者已经离开畸笏叟了。


如果脂批落款是“甲午八月”,甲午年在丁亥年的七年之后,这时,脂砚斋早已不在人世了,如何又能再为《石头记》加注朱批?所以甲戌本的“甲午八日”并没有问题,而靖藏本中所写的“甲申八月”明显是后来的抄书人的过录错误。

那么,这个极为特殊的“甲午八日”究竟是什么日子呢?

按照干支纪年法,天干丙年和辛年的从芒种到小暑的时间段,就是甲午月。换言之,甲午月只存在于天干为丙和辛的年份。而介于“壬午年”和“丁亥年”之间的出现有甲午月的年份只有一个丙戌年,而这就是朱慈炤生命中的最后一个“甲午八日”——康熙丙戌年(1706年)即康熙四十五年的五月初三日,一年多后的康熙四十七年四月,朱慈炤父子在山东被清廷抓获,六个月后的十月初五被处死于北京。

知道了以上的两个关键时间点,我就以此来对照一下朱慈炤的最后岁月。

化名“王士元”的朱慈炤还俗成婚后居住于浙江四明山,以教书谋生,后因民间反清多以“朱三太子”为旗号,清廷于是从浙江、江苏到山东、河北密集地搜捕朱三太子。为了不被清廷抓捕,他只好辗转各地并改名换姓,比如他迁居山东时用的化名是“张用观”,号“潜斋”,自称“浙东张老先生”。

书中夹批提到的干支最早是“甲戌”,落款壬午年的夹批则最多,达41处之多。第二十一回中脂批更是特别提到:【壬午九月。因索书甚迫,姑志于此,非批《石头记》也。】这“索书甚迫”暗示壬午年即康熙四十一年九月时《红楼梦》的创作被迫开始收尾。


康熙自壬子即康熙十一年(1672年)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对朱三太子朱慈炤的搜捕,美其名曰“朕意欲访察明代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见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圣训。卷五十六》),随着时间的流逝,搜捕朱三太子的行动不仅没有停止,反而执行力度是越来越大,比如康熙三十八年九月,大臣们还专门向康熙汇报搜捕朱三太子的进度,(见《大清圣祖实录卷之一百九十五》记载: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己卯年:“九月癸亥,大学士等奏,臣等遵上□日会议,行查明代后裔、俾守祀事。”)因为清廷查访朱三太子日紧,再继续《红楼梦》的写作是非常困难的,而且生命悬于一线,随时都有被捕的危险,随着形势日渐紧迫,朋友催促他尽快结文,以防不测。朱慈炤不得不停止正文的修改,转而专注于添加更多朱批为后人留下破解线索,即使是除夕夜也仍在忙于为《石头记》加注朱批。为了加快速度,朱慈炤还邀请了他信赖的好友畸笏叟一同来为他的《石头记》加注朱批,这就是畸笏叟的批注开始大量出现于壬午年的原因。

在对第一首标题诗作批注时,朱慈炤忍不住感慨谁能解得他的心酸之泪?脂批中的“余二人”实为“余一人”,“一芹一脂”即为党向先生所说的“亦芹亦脂”。


为了指点看书人发现《石头记》的秘密,朱慈炤创造性地分饰二人,亦芹亦脂,“曹雪芹”实为“抄写勤”,即他对正文的不断修改抄写,隐喻的是正文的写作,《红楼梦》是朱慈炤以泪为墨写就的,“芹为泪尽而逝”是喻指正文的写作修改已经停止;“脂砚朱批”实为“明帝朱批”,“余常哭芹,泪亦待尽”喻指朱慈炤为正文加注朱批提示,但随着情况的日渐危急,加注脂批的工作也不得不进入收尾阶段,故称脂砚斋“泪待尽”。

壬午年即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之后,朱慈炤为了避祸不得不四处搬迁,流离颠簸之下,自然无法再继续《石头记》的秘密的批注工作,这就是为何《石头记》的脂批在壬午年之后突然中止的原因。

乙酉年即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朱慈炤化名“何诚”,在宁波府镇海县向监生张月怀租屋居住,在一次酒后畅谈中吐露自己是崇祯皇子,张月怀于是要拥立“朱三太子”起义,因此遭到官府侦查,朱慈炤于是在康熙四十四年七月带家人徙居湖州长兴县。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一名僧人张念一听说了此事,于是向檀越募集香火钱,自称要“助朱三太子起义”,清廷因此在宁波、镇海开始挨家挨户地“一步一步挨查”,加强了对朱慈炤的追缉,情势已是万分危急。

丙戌年即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的甲午八日,也就是五月初三,为形势所迫的朱慈炤不得不作最坏的打算,他可以被清廷逮捕,但他的《石头记》绝不能落在清廷手中,为了保护《石头记》,朱慈炤最终决定将手中剩余的抄本全部托付给可靠的挚交密友,也就是畸笏叟妥为收藏,托付之前,朱慈炤含泪在他的心血巨著《石头记》第一回中的标题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旁写下了他的最后一条脂批:【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

“甲午八日”作为脂批中唯一的干支月份,的确极为特殊,但这是由这一条脂批的特殊性决定的,因为这一脂批是朱慈炤的最后停笔处,所以他才会写下“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这样的话来,无助的他唯有祈愿造化主能够感念他的至诚和发愤,再出一人将他存留史实真相的《石头记》全面破解并且传播天下,只有到了那一天,他才能大快遂心于九泉之下!

作为最后的绝笔,朱慈炤希望能够留下确切详实的日期让后人凭吊,所以才有了“甲午八日泪笔”这一特殊的记录,这记录的是朱慈炤不得不与他的《石头记》挥泪永诀的刻骨铭心之痛。此时已是崇祯亡国六十二年之后了,明亡清代已满一甲子,看鹊巢鸠占、看黑白颠倒,六十多年来国未复、书未成,更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自感来日无多的朱慈炤如何不痛?又如何不泪?悲痛之下,唯有留下“甲午八日泪笔”以祭其志!

在官府的严密访查和密集搜捕之下,在送出《石头记》仅仅半年之后的康熙四十五年十一月,朱慈炤的三个儿子和孙子朱钰宝被捕,朱慈炤的一妻一妾、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媳,为免受辱在被捕前全部自缢,只有朱慈炤和两个儿子逃走。戊子年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四月,逃亡的朱慈炤父子三人在山东汶上县被捕,同年十月被解往北京杀害。

虽然朱慈炤及其家人被清廷残酷杀害,但他的《石头记》历尽劫难却还是保全流传了下来,终有一天,他的《石头记》将会被全面破解,被人为掩盖颠倒的明亡真相也将彻底地水落石出,而这一天,朱慈炤不会再等太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liuhuirong > 《红楼隐史》举报/认领
上一篇: 薛宝钗参加的是哪朝选妃?揭开“南京金陵应天府”里的大秘密
下一篇: 解密曹雪芹泪尽而逝的壬午除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9
 楼主| 发表于 2024-8-22 20: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解密曹雪芹泪尽而逝的壬午除夕
liuhuirong 2023-04-16 发布于湖北  |  26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第一回中有两处重要的脂批时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甲戌双行夹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甲戌眉批: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

先看“壬午除夕”,这脂批中重要的“壬午除夕”到底指哪一年的那一天呢?

没有人能够找得到“壬午除夕”的具体日子,因为“壬午”年是没有“除夕”的,就如同阳历二月没有三十一样。

这是因为农历历法是按朔望周期、也就是月的圆缺来编排的,“朔”就是完全看不见月亮的那一天,“望”就是月亮最圆的那一天。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称为日,但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却约为29天半,不足30天。为了保证农历每月的初一必须是“朔月”,十五必须是“望月”,所以农历中就出现了30天大月、29天小月的大小月现象。如果当年的农历十二月有30天,就有“除夕”年三十;但壬午马年的农历十二月只有29天,所以没有“除夕”年三十。

以朱慈炤的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壬午马年——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为例,公历1702年的12月31日是壬午年 壬子月 庚申日,即农历马年十一月十三日,那么其后的除夕是哪一天呢?是公历1703年2月15日,也就是康熙四十二年农历羊年癸未年 甲寅月 丙午日。那么公历1702年的哪一天是除夕呢?答案是公历的1702年1月27日,即辛巳蛇年 辛丑月 壬午日。

那为何脂砚斋会特意写下“芹为泪尽而逝于壬午除夕”呢?有两个可能性:

1, 读书人的断句错误。“壬午除夕”的正确断句应该是“壬午。除夕”,分属没有关联的两条批语。甲戌眉批实为【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

“芹为泪尽而逝”是在除夕,但不是在壬午年,而是在壬午年之后的除夕。

2,作者是故意写了个根本不存在的“壬午除夕”。“曹雪芹”是个假名,因此脂砚斋想通过“壬午除夕”这个根本不存在的假日子来暗示读书人,“曹雪芹泪尽而逝于壬午除夕”并非实事,而是假语比拟。

“曹雪芹”意为“抄写勤”,暗喻的是《石头记》的正文部分的创作和修改,朱慈炤以泪为墨,不断精益求精地修修改改、抄抄写写,历尽十年辛苦,方才哭成此书,脂批所写的【壬午除夕,书未成,曹雪芹泪尽而逝】是喻指《石头记》的正文虽未完成,但朱慈炤已经决定从除夕开始,正式停止《石头记》正文的创作和修改,抄写勤从此停笔了,停笔即停墨,停墨即泪尽,这就是“曹雪芹泪尽而逝”的真相。


“脂砚斋”的工作是加注朱批,暗喻的是朱慈炤对《石头记》正文进行加注朱批以提示解读的方向和线索,同样也是“以泪为墨”,哭成脂批,所以加注朱批就是“脂砚斋常哭曹雪芹”。因形势所迫,朱慈炤不得不中止正文的创作和抄写,转而专注于加注朱批,但随着清廷对朱三太子搜捕行动的加强,就连为《石头记》加注朱批也无法继续下去了,虽然朱慈炤还在尽力坚持,但他知道,危险已经迫在眉睫,他必须要尽快停笔,所以是脂砚斋的“泪亦待尽。”

更多解密,尽在《红楼隐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liuhuirong > 《红楼隐史》举报/认领
上一篇: 揭开脂砚斋“甲午八日”绝笔中的玄机
下一篇: 《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皇四子——朱三太子朱慈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9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08:25:2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谁?
首发2023-08-19 04:50·红楼隐史

”红楼隐史 “视频已上线 抖音、哔哩哔哩、油管各大平台。频道名称均为”红楼隐史“。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以其精湛的文学表现手法和卓越的文学艺术价值而闻名于世。它的构思之精巧、结构之复杂、内容之广阔、思想之深刻都是不可比拟的,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或是艺术技巧上都登峰造极,值得后人深入的研究和学习。

但说到深入研究,就必然会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四大名著中只有《红楼梦》发展出了红学,而其他三部却都没有呢?

这不仅是因为红楼梦无法超越的文学艺术上的伟大成就,和其思想内容上无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也不仅是因为红楼梦作者 “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的真情投入,而让读者从看似轻描淡写的文字下体会到的汹涌激荡的真情实感;更是因为,红楼梦本身就是一个谜,一个巨大的深不可测的谜。

《红楼梦》是一部非常复杂的作品,存在许多隐喻、象征和多重解读。因此需要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并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角度,才能领悟作品的深层含义。而《红楼梦》八十回手稿的貌似未能完成,也令它充满了神秘感和无限遐想,让许多学者和读者产生了对其后续故事和最终结局的探索欲望。

那么,《红楼梦》到底写的是什么呢?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红楼梦》的表现形式,真正的红楼梦是这样的,是由墨写的黑色正文和朱砂的红色副文两部分组成的。

红色副文主要是由自称脂砚斋的加注的,这其实是作者使用的障眼法,脂砚斋其实就是作者本人。

脂砚斋在脂批中炫耀他与作者关系非凡,说作者的文稿不但会让他阅读,还会根据他的意见删改;比如说书中的“凤姐点戏”一节就是他亲笔写的。如此等等,不仅如此,脂砚斋还特地作诗说自己是 “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这一切“炫耀文字”其实是在暗示读者:批书人脂砚斋其实就是作者本人,该书采用的是作者独创的自写又自批的写作手法,所以《红楼梦》的正式名称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就是为了突出强调脂砚斋实为作者本人的特殊性。

作者为何要大费周折地创造出自写自批的两样手法呢?

为的是帮助读者注意到文章的暗藏机关之处,并提供线索帮助读者破解书中隐藏的至关重要的极大秘密。

到底是什么样的极大秘密值得作者如此大费周章呢?依旧是回到了前面提出的问题,《红楼梦》到底写的是什么,来看看作者是怎么说的?

——“作者形容余幼年往事”,

——“实写幼时往事,可伤”,

——“此等事作者曾经,批者曾经,实系一写往事,非特造出”,

——“实写旧日往事”,

——“不敢稍加穿凿”……

作者不断强调书中之事绝非凭空捏造的小说创作,而是他对自己亲身经历据实而记的个人传记,故名《石头记》。
但还不止于此,因为作者又特别强调了 “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暗示《石头记》是非稗官野史可比的重要史书,与野史相对的是官方正史,也就是说,《石头记》这部人生自传其实是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官方正史。

既然作者不断强调《石头记》不仅是他的个人自传,而且是官方正史,那么作者的个人身份,对于阅读和理解《红楼梦》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副文脂批中提到了一个名字——曹雪芹,根据脂砚斋所写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于是世人将曹雪芹视为作者的真名。

但实际上,“曹雪芹”同“脂砚斋”一样,依旧是作者的书中化名, “曹雪芹”谐音“抄写勤”。古人没有电脑可用,修改文章时十分辛苦,需要自己重新抄写,化名“抄写勤”,是作者对自己反复誊录抄写的辛勤形象的概括描述,是作者苦中作乐的自我调侃。

那作者有没有在书中明确写出自己的身份和姓名呢?

当然是有的,作者既然有心情编个“曹雪芹”的化名来娱乐自己和读者,自然更有动力将自己的真实姓名存留书中,因为这就是他自己的个人传记。因此,作者不仅写明了他的身份,而且还给出了他的大名。那为何三百年来却无人能够找到呢?

这是因为作者的身份和姓名事关补天改地,牵动着整个国家的政治命运,受到当政者的密切关注,一旦暴露,必将遭受灭顶之灾,《石头记》一书自然也要随他一同被毁,所以作者不得不极度谨慎地将他的身份和姓名巧妙地包装后藏入书中,但只要用心,还是能够发现其中秘密的,比如说书中比较明显的几处线索:

第一处——作者前身是天上赤瑕宫神瑛侍者。这个名字有玄机。

“赤”为“朱”;

“天宫”暗喻皇族;

‘神“既是暗示高高在上的皇家身份,也是暗示已经去世的先人父母,因为中国传统信仰以祖先神为主,已逝的先祖和父母会被供奉为血缘性的家神;

“瑛”字拆开为“王”与“英“,男左女右,左边“王”指父亲赤朱王崇祯帝,右边“英”则是取自母亲田秀英之名。“瑛”为“王”与“英”的结合之字,寓意“王”崇祯帝与“英”田秀英结合所生之子。

“侍”谐音“四”。侍者既有侍奉父母之意,也暗藏“四者”,排行第四的意思。

“赤瑕宫神瑛侍者”这个名字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朱明皇宫的帝王和田秀英之子----皇四子者”。

第二处——作者是筹划起造大观园的“老明公山子野”,筹画起造大观园其实就是执笔撰写《红楼梦》 。“明”是朱家王朝的国号,这个很容易看出来。大有文章的是“山子野”这个名字。

“山子野”谐音“三子爷”,而其中的重点在“山”字,在八卦中,山卦即艮卦,指的是第三子少男,也就是最小的儿子,“山”与“三”,既是谐音,涵义也是相通的。

再看宝玉这块石头的原形,“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换算成米,就是四十米和八十米,一层楼的标准高度是2.8米,四十米就是14层楼的高度,这哪里是块石头,根本就是一座石头小山,而“山子野”就是小山。

最妙的是,崇祯的“崇”,意为“山之宗也,山也”,“崇”就是“山”,因此,“山子”又可解为“崇子”,即是崇祯之子。作者通过一个简单的“山子野”反复指向崇祯帝三个儿子中的小儿子“三子爷”。

原来,这奇怪的名号“明公山子野”其实就是当时民间所称的“朱三(太)子爷”。



第三处——作者是执笔描绘《大观园行乐图》的贾府四姑娘,执笔作画《大观园行乐图》其实就是执笔撰写《红楼梦》,暗示作者排行为“四”。另外,作者宝玉与贾琏同时都被称作“二爷”,暗示贾琏也有一个夭亡了的哥哥,而且与宝玉同生日的丫环的名字也是“四儿”,这都是在反复暗示宝玉在儿子中的实际排行为“四”。

第四处——作者宝玉的保护神是大光明普照菩萨。这位神秘菩萨的名号也是暗藏玄机:

“大光明”即“大明”,暗藏“朱”姓;

“普”指施予一切众生,佛教的“普”是佛菩萨慈悲的表现,暗示“慈”字;

“照”,无需解释,就是“照”。

将破解后的名号再依序组合起来,答案自现:大明朱慈照!

将以上线索整合到一起,答案就一清二楚了,作者贾宝玉就是朱明帝王崇祯帝与田秀英所生的皇子中排行四者、被民间称为“明宫朱三太子爷”的崇祯帝的小儿子,大名朱慈照。



来看作者宝玉的降生人世——“衔玉而诞”, 他口中所衔之玉就是那天下唯一仅存的补天之石。

补天之石正面刻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篆字,分明就是那人间独一无二的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的传国玉玺的书中化形,而这“衔玉而诞”,即“玉在口内”,又是个“国”字,这化名补天之石的传国玉玺是贾宝玉在凡尘俗世中的身份标识,暗示了贾宝玉实为人间帝王的独一无二的尊崇身份。

《红楼梦》第四十三回中先是写玉钏将宝玉称作“凤凰”,接着写众人见到宝玉来了,“真如得了凤凰一般”。作者不断强调贾宝玉是凤凰,而传国玉玺的前身和氏璧便是因为神鸟凤凰停留其上而被樵夫卞和发现的。秦始皇得到天下无双的和氏璧后,命宰相李斯撰文“受命于天,即寿永昌”,刻于其上,作为天授皇权的至尊象征。 可以说没有和氏璧,就没有中国皇权的象征——传国玉玺。

朱慈照反复强调宝玉的神鸟凤凰和传国玉玺,为的是让读者将《石头记》与和氏璧联系起来。为什么呢?

这就需要说说和氏璧的传奇来历了。在距今两千七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湖北荆山上砍柴时发现了一块石头,他坚信这块外表极其普通的石头之中藏有世上罕有的绝世美玉,为何身份不过是普通砍柴人的、没有任何玉石鉴定知识的卞和会如此的笃定和确信呢?卞和的后人告诉了世人其中原因:因为卞和亲眼看到神鸟凤凰停留在这块石头之上,众所周知“凤凰不落无宝之地”,所以卞和坚信这块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大石头其实内藏绝世美玉。

卞和于是将石头郑重地献给楚厉王,楚厉王叫来专业玉匠负责鉴定,身为专家的玉匠看后却说:“这只是普通的石头。”楚厉王大怒,命人砍掉卞和的左脚。后来,楚武王即位,卞和跛著脚再次去献玉,却再一次被玉匠说成欺诈,因此又被楚武王当成骗子砍掉了右脚。玉匠专家的傲慢无知和两代楚王的偏听偏信令卞和感到绝望,但他只是个普通的砍柴人,他没有玉匠的技能和专业工具剖开石头而不伤害其中的美玉,为了保住美玉的完好,为了证明自己所言不虚,卞和能做的只有等待机会。五十年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怀著最后一丝希望,抱着石头在荆山下痛哭,三天三夜后泪水流尽,眼中开始流出血水,见者无不惊骇,消息迅速流传开来,楚文王听说后深感疑惑,于是派人前去询问:“天下被砍掉双脚的人这么多,为什么惟有你哭得这么伤心呢?”卞和悲痛地说:“我不是为我失去双脚而哭,而是为宝玉被看作石头、忠臣被当成骗子而哭!这才是我真正痛心的啊。”楚文王听后深受触动,因此没有再让玉匠继续鉴定,而是直接命令玉匠剖开验看,结果惊讶地发现,其中真的藏有从未见过的绝世美玉,后经加工雕琢成圆形玉璧作为传世之宝,为表彰卞和之忠,楚文王将这块无双美玉命名为“和氏璧”。

卞和坚定地相信凤凰的停留之处必是宝贝,因此即使被玉匠专家不断否定、被两代楚王斩掉双脚,也绝不放弃心中的坚信,最终第三位楚王在同情和感动之下,虽然也不相信卞和,但还是给了卞和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真理就是真理,卞和虽然蒙冤受屈五六十年,但他的坚守和忠诚,终使沉冤大白于天下。

凤凰没有欺骗世人,他的停留之处必有绝世珍宝;卞和也没有欺骗世人,即使斩断他的双脚,他也绝不放弃对真理的坚持,无论是神鸟凤凰、还是樵夫卞和,他们所需的仅仅是一个能够当众证明他们的机会,仅此而已。

《石头记》作者强调“是书中皆是不平”,《红楼梦》是申诉自己经历的家国不平之作,《石头记》作者的“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的血泪文章,就是献玉的卞和蒙冤忍辱的血泪泣诉,能悟者何忍辜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9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08:2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卞和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卞和,又作和氏,荆(今襄阳南漳)人,春秋楚国人。

他是和氏璧的发现者。相传卞和在荆山得一璞玉,两次献给楚王,都被认为是石头,以欺君之罪被砍去双脚。楚文王即位后,他怀抱璞玉坐在荆山下痛哭。文王令工匠剖雕璞玉,果是宝玉,遂称此玉为“和氏之璧”。此璧后传入赵,再转于秦。卞和以功封为零阳侯。《史记·卷八十一》所说的“完璧归赵”故事中的“璧”,即是卞和所献之宝玉。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卞和

所处时代
春秋时期


出生地
襄阳市南漳县

主要成就
卞和献璧

目录
1人物生平
2后世影响
3人物争议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卞和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荆人;又名和氏,和氏璧的发现者。相传他在荆山得一璞玉,两次献给楚王,都被认为是石头,便以欺君之罪被砍去双脚。楚文王即位后,他怀抱璞玉坐在荆山下痛哭。随后楚文王令工匠剖雕璞玉,却果真是宝玉,遂称此玉为“和氏之璧”。此璧后传入赵,再转于秦。卞和因此由于献玉而闻名古今。
卞和
卞和


《韩非子》载,卞和在荆山(怀远县荆山,传为卞和得玉处)得一玉璞,献给楚厉王,厉王让宫里的玉匠鉴别。玉匠粗略看了看便武断地说:“这哪是玉?分明是块癞石头!”楚厉王认为卞和故意欺君骗主,下令砍去卞和左脚。到楚武王(约公元前740年)即位,卞和拄着拐杖将璞玉献给武王,武王使人鉴别,仍说是石头,武王又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右脚。后来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玉恸哭于荆山下,泪水哭尽,两眼流出了血水。文王派人去问他为什么哭。卞和悲伤地说:“臣非悲刖,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戮之而漫(欺骗),此臣之所以悲也。”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宝玉。因此称“和氏璧”。卞和以鲜玉之功受封为陵阳侯。

卞和献璞惨遭刖刑之后,楚文王为褒其忠心,曾以陵阳侯加封。但卞和心灰意冷,情愿归老荆山。并以血泪唱出《悲歌》:“进宝得刑足离分兮,去封立信守休芸兮,断者不续岂不冤兮……”

《史记·卷八十一》所说的“完璧归赵”故事中的“璧”,即是卞和所献之宝玉。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把天下最珍贵的和氏壁雕刻成受命玉玺,成为皇权的象征,玺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1]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影响
公元前283年,到了战国后期,“和氏璧”被赵惠文王得到。秦昭王听说此事,派人去赵国假意说,愿以十五座城来换取这块璧,“价值连城”的典故即源于此。并因此演义出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千秋佳话。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在以后的1600多年间,历朝历代的君主无不垂涎于此宝。“和氏璧”多次易主,每次都伴随着血腥的残杀。秦始皇得此璧后,曾命宰相李斯撰文“受命于天,即寿永昌”,刻于璧上,欲世代相传。但是,五代后的唐时,这种稀世珍宝却突然消失,至今仍无踪影。

和氏璧失踪已千年有余,它究竟属何种宝玉,已成疑案。多年来,白玉、独山玉、蓝田玉、玛瑙、岫玉、月光石、拉长石、翡翠诸说,莫衷一是。但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此种宝玉极稀少,且色彩绚丽。二是此璧代表了皇权。不过它既不能让封建帝王“受命于天”,也不能使封建社会“即寿永昌”,真正留给世人的是卞和求真务实的高贵精神及相玉鉴定的高超技艺。

卞和被世人尊为“白玉祖师”,奉为“白玉真人”。“太上经”曰:道之积成,托形立影,与时翱翔,有形无体,谓之真人。卞和逝去已两千余年,其美名与时翱翔,其伟业与时俱进。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争议
对于卞和的籍贯问题,有人认为卞和是安徽怀远县人。而其实对卞和是哪里人的问题,应该不存在争议。

卞和得玉于荆山是事实,全国共有四处荆山,分别在湖北省南漳县西部、在陕西省阎良区、三原县、富平县三地交界处、河南省灵宝县阌乡南和安徽省怀远县西南,其中以湖北荆山最为出名,把卞和与所处的年代相结合,便不难发现,卞和是湖北荆山(襄阳市南漳县)人。虽然卞和生卒年月无从考证,但由“卞和献玉”的故事可以得知,卞和是生活在楚厉王、武王、文王时期,也就是公元前757年至677年之间,楚武王是公元前740年继位,也就是说卞和在公元前740年之前就已存在。

楚国早期是在丹淅至荆山一带活动,史学界已无异议。当时楚国面积很小,据《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记载:“若敖、蚡冒至于武、文不过同”,周制“方百里为同”,就是说楚国到武、文王时期面积不过百里。这里与安徽怀远县相距何止百里,更何况当时楚国周边还有很多的诸侯小国,楚国大面积开疆拓土是楚武王之后的事了。

参考资料
1.襄阳举世闻名的十大历史文化名人概况  . [2023-12-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9-17 03:21 , Processed in 0.06541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