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9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07: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引子: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原因和大背景是什么?
长安昭阳王
2024-06-03 12:29
陕西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08】

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接上文,香菱判词解读)

12.4 红楼梦引子
“正册”的十二钗,与《红楼梦》曲十二支,有一一对应关系,故其图谶与词曲一起解析。

宝玉随了警幻来至后面,见到几个荷袂羽衣的仙子,如春花秋月,说“姐姐曾说今日今时必有绛珠妹子的生魂前来游玩,故我等久待。”说明警幻仙姑和这些仙子都与黛玉是同类人物,人以类聚。

警幻笑道:“先以彼家上中下三等女子之终身册籍,令彼熟玩,尚未觉悟。故引彼再至此处,令其再历饮馔声色之幻,或冀将来一悟,亦未可知也。”

警幻仙子这话,是说宝玉?还是说众姊妹?是说读者啊!说读者“尚未觉悟”,“或冀将来一悟”,是要读者“悟”!作者惯用此法。

宝玉闻到香,警幻说:“此香乃系诸名山胜境内初生异卉之精,合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名为‘群芳髓’。”

香:花木之精,群芳碎。芳是华,即:华碎。

花、木都是朱明关键字,前文总结过明、清两个阵营的关键字。

宝玉又问茶,警幻道:“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宿露而烹,此茶名曰‘千红一窟’。”

茶:千红一哭。

茶是茗,明。红,是朱。明朱一哭。

宝玉闻得酒香,又问,警幻道:“此酒乃以百花之蕤,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醅,凤乳之曲酿成,因名为‘万艳同杯’。”

酒:花、木、麟、凤,万艳同悲。

《礼记》中载:“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麟、凤与龙同类,花、木是朱明关键字。

所以这香、茶、酒,都有很明显的“朱明”特征,综合起来看:

华碎,明朱哭,万千人同悲!

这是《红楼梦》曲十二支上演之前的大背景。

《红楼梦》岂止是曲名?也是此书名。

又问演何词曲,警幻道:“就将新制《红楼梦》十二支演上来。”

演《红楼梦》十二支:预演此书《红楼梦》,正是此书点睛处!

“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料尔亦未必深明此调。”

“个中人”三字旁有甲戌侧批:“三字要紧!”

这句话至少能看到两个意思:

一是其中有“妙”。跟前文一直强调的、需要读者“悟”一致,即这些词曲不只是表面意思。否则一个识文断字之人,便能正常理解这些文字之意,有何“不知”的?

二是作者是“个中人”,在词曲中隐有深意,料到读者未必明白。

所以读者至少要知道,看到春花秋月、寻愁觅恨、情天情海等,只按表面意思理解,是不知其妙。但作者同时又非常希望读者能“明此调”,“或冀将来一悟”,所以各种提醒、引导。读者不明白不怕,相互探讨,考虑各种可能性,“未必”不能知。但不能只满足于表面“假语”,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理解为草,贻笑方家。

第一支〖红楼梦引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解读:

天地之初,谁是情种?表面看来,是说“情种”,只为风月情浓。上面刚解释过,情天情海,只是“假语”。只为风月,清风明月,即:

只为明、清!

在这无可奈何、伤怀寂寥的时日,以遣衷肠。

说明了作者谱写《红楼梦》时的状态。一是无可奈何,于事无补,并不能通过做某些事改天换地。二是伤怀,很明确。三是寂寥,已经过了作者通灵宝玉在前八十回那种繁花似锦的诗酒年华。四是愚衷,是作者的肺腑之言,不是无病呻吟,不是消遣娱乐。

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直接告诉读者演此《红楼梦》的原因:怀金悼玉。

“怀金悼玉”是最容易、最普遍被表面理解的话,一般读者看到“怀金悼玉”,甚至没几个人去查下字典,怀念金、悼念玉,就完了。

甲戌脂批:“怀金悼玉,大有深意!”

“怀”字,《康熙字典》:

“【說文】念思也。从心褱聲。【論語】君子懷德。

又歸也。【書·大禹謨】黎民懷之。【註】歸之也。”

所以,“怀金悼玉”,还可理解为:归金,悼玉。

又是多音多义,表达“二牍”、“两歌”。

“金”:即便仅从正面看,也能看出,“金”是宣扬“金玉配”、“金簪雪里埋”的薛宝钗。在《红楼梦》中,薛宝钗的“金”属性,非常明显。在红楼作者写书前的那个“末世”,“金”也是一个国名,由努尔哈赤创建,皇太极改“金”为“清”。这个“金”之所以著名,是因为结果:“金”后来窃取了京城,取代了朱明,天下“归金”。

“玉”:则是薛宝钗对立面的林黛玉。与宝玉缘定三生,三生石畔,前生是绛珠仙草,得神瑛侍者甘露灌溉;今生和宝玉情投意合,互为知己,却被薛宝钗横刀争夺,最终香消玉殒。看“绛珠草一株”:五个字,三个“朱”。书中把林黛玉比作王明君,“明君”之意,路人皆知:明朝皇帝。

所以黛玉这个朱明皇帝,被薛宝钗为首的“金”国,“耗子偷玉”,盗取了京城,窃取了江山,正是“宝玉”这个“宝”,这个“玉玺”。自唐以来,皇帝之“玺”称“宝”,“宝玉”就是“玉玺”。薛宝钗夺林黛玉的“宝玉”,夺的正是江山。

这是我们从“红楼梦引子”中能看到的反面之意,写《红楼梦》的大背景和原因:

华碎,明朱哭,万千人同悲!

演《红楼梦》,只为明、清!天下归了金国,悼念朱明江山。

《红楼梦》这个引子和背景,非常重要!所以单独一节列出。

点击看上一文:金陵十二钗判词解读3:香菱判词图谶解读,香菱为什么在副册?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

(点击最上方的头像或账号名,进入连载目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9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07:4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满清文字狱,书中把人名、真事都隐了,红楼作者会把自己的真名真姓写在此书来历中吗?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16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

1.2 第二阶段:写清朝事
红楼梦照正面看的是精英鬼雄,想要看反面又不得其门而入时,最轻松的法子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根据红学研究成果,听专家言:作者曹雪芹,写曹寅家事,康雍乾时代,随园的历史,袁枚的证词,敦敏敦诚与曹雪芹的交往和诗,富察明义的红楼诗及诗注等等。

曹寅做了二十年江宁织造,曹顒继任,精明能干却又英年早逝,曹頫过继给曹顒之母为嗣,补放曹顒江宁织造之缺。曹家在康熙的皇子势力中与雍正薄,雍正继位后以骚扰驿站的罪名,将曹頫先是革职,然后抄家。经山东巡抚塞楞额奏,杭州等三处织造运送龙衣,经过长清县等处,于勘内外,多索夫马、程仪、骡价等项银两,请旨禁查,所以雍正在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下令查封曹頫家产。

曹寅祖父曹振彦在天启年间即已投降努尔哈赤的后金,后归正白旗多尔衮,成为其属下包衣,就是家奴,其奴隶身份子子孙孙永不能变。多尔衮死后,顺治帝夺其正白旗,曹家成为皇帝家奴,归内务府。曹寅母亲做过康熙奶妈,所以曹寅父子与康熙关系密切。曹家也有老太太,也有姊妹是王妃。

太祖皇帝访舜巡,被认为是写清朝事、曹家事的铁证。胡适先生在《红楼梦考证》中说,顾颉刚考得“康熙南巡,除第一次到南京驻跸将军署外,余五次均把织造署当行宫”。胡适先生考证:

“考出康熙帝南巡六次,曹寅当了四次接驾的差,皇帝就住在他的衙门里。”
“又《振绮堂丛书》内有《圣驾五幸江南恭录》一卷,记康熙四十四年的第五次南巡,写曹寅既在南京接驾,又以巡盐御史的资格赶到扬州接驾。”
“当康熙帝南巡时,曹家曾办过四次以上的接驾的差。”
“但我们却在这里得着一条很重要的证据。因为一家接驾四五次,不是人人可以随便有的机会。”
“恰巧当了四次接驾的差。这不是很可靠的证据吗?”
对曹家接驾到底是不是4次:胡适先生的考证,语焉不清!考证中有“四次接驾”、“接驾四五次”、“四次以上”的不同说法。

还有,接驾是在织造署,而不是曹寅家,官员在办公地点接驾,与他家接驾,完全是两个不同概念。

还有贾氏宗祠的匾联,为“衍圣公孔继宗书”,还有宝玉生日,湘云说的“时宪书”,还有洪昇的《长生殿》,定稿于1688年,还有引用“曹寅作品《续琵琶》”,以及曹寅的“闲为仙人扫落花”等等,都被认为是写清朝事、曹寅家事的证据,不再一一列举。

但问题很明显:

我是写电脑程序出身,电脑执行的每个操作,都要符合前提条件,就是if语句。人的行为其实也一样,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有前提条件,只是人们往往忽略,人的大脑考虑问题比电脑要粗的多得多。

比如我们为什么不去考证石头是红楼梦作者?作者自己都写了此书是石头记录的,所以书名叫《石头记》嘛,我们为什么不认可?因为有个前提条件:石头会写书吗?这个条件不成立。

同样,空空道人、吴玉峰、孔梅溪、曹雪芹、脂砚斋,这些人名就是作者真名真姓吗?判断一下前提条件:作者会把真名真姓写在此书来历中吗?

此书为什么要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因为真事真人不能直接写,才用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用甄士隐、贾雨村、林黛玉、薛宝钗这些演员来演绎真实事件,是不得已而为之,不是作者故弄玄虚。如果直接写真人真事,书会被查禁,作者被杀头,全家被灭族,达不到作者构思这本书的目的,所以不管是曹寅后代揭露抄家真相,还是明末遗民揭露亡国真相,还是其它不能直接告人的情况,都不能在书中角色用真人真名,更不能在本书来历中写作者的真名,尤其是真姓,只要朝廷顺藤摸瓜能找到这家人的,都不能写,不能给家族带来灭顶之灾,这是写书人最起码要考虑到的,所以这个前提条件不成立!

去考证曹家,无论随园主人说的什么,还是敦敏敦诚兄弟写的什么,或者其他跟曹家、曹雪芹相关之人说的什么,都不如作者亲自说的靠谱,是不是这个道理?作者亲自说是石头写的!与其考证曹家,不如考证石家,到石家庄去查他个底儿掉!肯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曹雪芹、芹溪、棠村等人名,和脂砚斋、甄士隐、贾雨村、石头一样,只能是化名,根本不必去曹家孔家吴家甄家贾家石家去考证。这是一个电脑程序员的基本逻辑。胡适教授当年在花时间考证曹家之前,近水楼台,或许应该先到北大其它教室听几堂逻辑学方面的课,我认为胡先生虽然博学多才,但在数学逻辑方面不如其文学方面突出。人无完人,都有短板,尤其是文豪们在数学逻辑方面好像天生有短板,江湖留下钱钟书的传说,是以英文满分、国文特高分、数学十几分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的。包括令人景仰的周汝昌等大家,拿到一大堆正确的证据,却很随意地推导出一个错误的结论,比如周先生提出,“闲为仙人扫落花”出自曹寅《楝亭诗钞》卷一,《些山有诗谢梦,奉和二首,时亮生已南旋》二首,作于康熙二十七年夏天,是写给杜岕的诗注。杜岕字些山,著有《些山集》,比曹寅大四十多岁,生于万历年间,是典型的明朝遗民,曹寅尊其为仙人,愿为其扫花。这怎么能推导出“闲为仙人扫落花”只能由曹寅孙子曹雪芹引用的结论?从而形成曹雪芹为红楼梦作者的证据之一?这让律师们下巴要惊掉了,法官的榔头要敲脑袋了。逻辑严密的说法,应该是看到听到过“闲为仙人扫落花”的人都可以引用这句话。况且这不是原创,只是把李白的“闲与仙人扫落花”改了一个字,别人也改过,比如“闲看仙人扫落花”。其实曹寅、杜岕的文友们欣赏传颂这句诗,应该比他孙子从遗物堆里翻出来引用的力度更大,这不是传家玉佩、红木家具,只能由其孙子用。我举这例子不是个例,我们目前的红学成果有多少能经受住律师法官、电脑程序的逻辑检验?数学是一套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所有的公式、理论都是逻辑推导的结果,而我们的文学爱好者恰恰在这块有普遍短板,所谓诗人气质,不可能受逻辑束缚,否则怎么会有“白发三千丈”的忧愁。说到忧伤,用《潜伏》里翠平说晚秋作诗的话:“你能说句姐姐能听懂的话吗?”

金无足赤,瑕不掩瑜,我们没有因为数学不好而减少对钱钟书、胡先生、周先生这些大家的仰慕。李白不也一样嘛,拿个微积分考一下李白,估计会得零蛋。那是不是红楼作者也是诗人风度,逻辑不强,一哆嗦把自己真名真姓给写上去了?以我看红楼梦这几十年,以及对北京、深圳、西安软件同行的了解,红楼作者逻辑之缜密,秒杀我们绝大多数写软件程序的同行,尚未发现这家伙脑子进水了进海了,脑袋让天安门给夹了的伤痕。宝玉八岁云雨、贾母八十大寿不是伤痕?还真不是,目前我看到的错误少说也有几百个,在反面都有合理原因,甚至本身就是揭秘反面事件的钥匙,在后面我们逐渐解读。书中回回留下侦破线索,好多事件是一点一点透露,要串起来才能窥到大象,比如说龄官的线索,从18回到36回,这回让你摸到个牙,下回让你摸到个鼻,在这儿摸到个耳,在那儿摸到个腿,网上有人摸到象腿和鼻子就骂龄官,就是没有串起来看到大象。有些线索很长,有多长?望不到头。比如贾芸和红玉,在24回出场后,只提了个头,后来这线索好像断了,贾芸还偶尔出现一下,红玉直接消失了。我们程序员管这种情况叫多线程,不用的时候线程挂起,需要的时候线程激活,在您操作电脑时很常见。作者不可能忘了,在贾府败亡之时之后,两人才会大显身手,一个是南天一柱,一个是北地之梁,所以宝玉的“绛芸轩”才会以这两人的名字命名,林红玉和林黛玉只一字之差,这名字难道是白叫的吗?能看完整的长线索,也举个例子:

比如宝玉的结局,大家都关心,其实作者在第二回就说了。贾雨村从黛玉家出来蹓跶,在碰到冷子兴之前,莫名其妙地跑到个破庙,叫智通寺,里面那个煮粥老僧,就是老年宝玉的幻相。那老僧既聋且昏,所答非所问,是雨村境界太低,根本听不懂老僧的话。就像其后甲戌脂批“却不识得既证之后”,“却先写一出世醒人”。为什么说这个既证之后的出世醒人就是宝玉的幻相、宝玉的预演呢?看77回末,芳官藕官蕊官寻死觅活要出家,水月庵的智通与地藏庵的圆心正好在王夫人处,等会儿,有点乱,咱们捋一捋:水月庵不就是秦钟得趣的馒头庵吗?当时被专门棒打鸳鸯戏水的宝玉按住,吓得不敢继续动的是智能,另一个徒弟叫智善,庵主就是那个口吐莲花的净虚,把凤姐奉承的云山雾罩,害死了长安县的金哥和未婚夫两条人命,什么时候冒出个智通做了庵主?而且这个智通巧舌如簧不输净虚,几句话就云雾了王夫人,“从此芳官跟了水月庵的智通,蕊官藕官二人跟了地藏庵的圆心,各自出家去了”。多么希望从此王子和公主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可作者偏不这么安排,属宝玉的芳官单独跟了智通,属宝钗黛玉的蕊官藕官二人却去了地藏庵,宝钗、黛玉后来都没能跟宝玉在一起,这就是三人结局,不用各种猜,作者交待了。而宝玉的结局,作者用芳官、智通、智通寺、煮粥老僧也预演了。此线索长达八十回的一头一尾。

这个煮粥老僧,还有金庸的扫地神僧,还有一些真正的高人都是这样,回归本真,默默无闻,大隐于市,不显山不露水。



点击下一个:莺儿编花篮,为什么被骂?葫芦:胡虏 + 红楼梦中骂胡贬夷,耶律雄奴被骂野驴子,匈奴犬戎被骂跳梁小丑,作者会是满清包衣吗?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2-22 14:18


谶曰
惟且和月 下民之极
应运而兴 其色日赤
颂曰
枝枝叶叶现金光
晃晃朗朗照四方
江东岸上光明起
谈空说偈有真王
对《推背图》,我们不用管它是预言还是伪造,红楼作者和我们面对的这个图谶,都是对已经发生过的、朱明立国之事进行“预言”。
此图树上挂了个曲尺,即“木”上挂“∟”,合为“朱”字。
图中的两个圆代表日、月,合为“明”字,即湘云说的李白诗句“双悬日月照乾坤”,就是“明”字。
红楼作者显然是模拟了这幅图,把一棵树改为两株枯木,把曲尺改为玉带,玉带挂在木上,还是个“∟”状,所以还是个“朱”字。
林黛玉是朱!而薛家是夷,薛宝钗是金,金玉配就是争宝玉,夺朱明江山。
看,红楼梦的主旨这几句话就说明白了。
另外,两株枯木可表示“林”,而“玉带林中挂”还能作为林黛玉结局的谶语,“玉带林”就是林黛玉反过来念,“挂”就是在树上吊死了。别人是一石二鸟,红楼作者往往是一石多鸟,这也是红楼梦的特色。
回到贾母的灯谜,猴子立枝在木上,又是稍作变化,把曲尺、玉带变成了“猴子立枝”,就是个出头的曲尺形状,还是个“朱”字。
会不会我们想多了,这里并没有《推背图》朱明立国那幅图的意思?一是“在木上,猴子立枝”和“两株枯木,挂个玉带”如出一辙。二是作者特意提醒,“打一果名”的“果”:“木”上两个“日”,不就是下面这图吗?

“木”上两个“日”:果
红楼作者的用字,和一石多鸟之巧妙,把汉字的多音多义发挥得淋漓尽致,你细读十遍之后,自然五体投地,无需多言。
贾母这个灯谜也是一石多鸟,还有几个“鸟”我们在解读孙悟空、喝猴尿时一并说,此时路未铺好。
再看贾政的灯谜:
“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打一用物。”
表面给的谜底是砚台,也没错,但是个假谜底。注意看:
贾政悄悄的说与宝玉,宝玉意会,又悄悄的告诉了贾母。
所以真正的谜底就是悄悄告诉贾母的“宝玉”,印,玉玺。贾政悄悄说,宝玉又悄悄告诉贾母,是作者悄悄告诉读者,读者要意会。
贾母贾政的灯谜是一来一往,连起来就是:朱明玉玺。
跟前面贾环的“大哥二哥”谜语,谜底正好一样,可相互验证。有这么巧吗?只能说明是作者有意设计的结果,也说明我们没有乱解。
明玉的例子还有,比如刘姥姥讲的故事:雪下抽柴的那位小姐,名叫茗玉,这茗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后来塑了这茗玉小姐的像。茗玉谐音就是明玉,在崇祯十七年而亡,所以宝玉记挂抽柴,黛玉提醒抽柴。第二天“宝玉”让“茗烟”去找这“茗玉”小姐的庙,看看这三人的名字,更是挑明了,而庙字还有一个含义是“朝廷”,比如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color=var(--GBL05A)]编辑于 2021-12-07 17:24
[color=var(--GBK04A)]​赞同 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9
 楼主| 发表于 2024-9-7 19: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小结:一部昭然若揭的贾府家史
啸风
啸风
咨询顾问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也是最复杂属于显隐两本书的小说,也是成书最曲折的小说,也是最难懂的小说。作为虚构的小说,它的文笔鬼斧神工,文本包含着记录真实事件的一部家史和一部国史,作者的人生经历匪夷所思,惊天地而泣鬼神。自从世界上有小说这种文学形式以来,一直到小说这门文学艺术的结束,古今中外没有任何小说望其项背。

再来回顾一下那些萦绕心头百年的红学问题,作者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什么朝代的故事?什么地方的故事?故事和人物有否原型,是写实还是虚构?作者为何提出“谁解其中味”?为什么要将时代地点隐去搞得那么神秘?隐去的真事又是什么?主旨是什么?为何要将真事隐去?其要表达的真正主题是什么?红楼梦的作者是谁?为何要托于石头?曹雪芹是原作者还是增删者?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指何处?葫芦庙藏有何用意?为什么说满纸荒唐言?为什么说假作真时真亦假?哪些内容是真的?哪些内容是假的?哪些真的如何镶嵌在假内容里?作者隐藏了什么真事?到底那些是假语?大观园是虚构还是有原型,其原型又在哪里?金麒麟是否也是金玉缘的一部分?白首双星又是讲什么?红楼梦五个书名是什么含义?“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怎么理解?为女儿昭传真是歌颂女儿么?五美吟究竟包含什么意思?十首怀古诗谜底究竟为何?原书是否写完?为何仅剩八十回残缺本?是谁将其腰斩?为什么批注如此重要?批注里为什么也是扑朔迷离?等等。红楼梦就是一座巨大的谜宫,迷雾笼罩,扑朔迷离。百年来红楼梦里数以千计的难以解开之谜困扰着成千上万的专家和红迷。最后再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历史上那些威名赫赫的红学家都没有窥探到红楼梦显隐两本书的真谛?

“真事隐去”是作者于文本开篇即明确布告的。没有“真事隐去”就不会有复杂无比且显隐两本书的红楼梦,没有“真事隐去”也不会有后来经久不衰的红学。“真事隐去”是开展红学的基础和出发点,只有找到“真事”方有可能真正做到“解其中味”,此为红学之初衷。其实作为一部家史,作者在文本里表达的还是很清楚的,那就是贯穿全书的若干个第一。

关于红楼梦的宗旨问题,其实答案就在文本第一句话里:

《红楼梦》旨意。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

显然贾府里发生了举世罕有的不伦丑闻,但是这个丑闻并不是贾珍和秦可卿有不伦事情,而是贾敬爬灰自己的亲儿子,贾珍妻子养了贾珠这个小叔子。

关于红楼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其实答案就在文本第一句诗词里。满纸荒唐言,文本里到处是谎言,几乎所有人的名字假借宋传奇红楼梦,官职假借汉唐,朝代地域无考,所有的地名都是虚构的,许多主人公的历史原型都是掩盖的,许多人的血缘关系都是假的。

关于大观园的性质问题,其实答案就在文本第一句长批注里:

甲戌眉批: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定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

末世到来,作为皇族的武穆二帝被金兵掳走,作为皇室后裔的刘禅也由于武侯之三分,最后不得不那被俘称臣。因此大观园就是晚名皇族为他们的后裔按照桃花源的模式修建的避难所。

关于红楼梦文本里隐藏的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主人公甄宝玉,其实答案就在文本的第一首双词里,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甄宝玉是在末世前被皇室秘密寄养在江南甄家的皇室后裔,甄宝玉和贾宝玉是同父同母的孪生兄弟。

关于红楼梦文本里隐藏的最重要的金钗,其实答案就在文本第一篇辞赋里,有赋为证:

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靥笑春桃兮,云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蛾眉颦笑兮,将言而未语;莲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羡彼之良质兮,冰清玉润;羡彼之华服兮,闪灼文章;爱彼之貌容兮,香培玉琢;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菊被霜。其静若何?松生空谷。其艳若何?加澄塘。其文若何?龙游曲沼。其神若何?月射寒江。应惭西子,实愧王嫱。奇矣哉,生于孰地,来自何方?信矣乎,瑶池不二,紫府无双。果何人哉?如斯之美也!

贾宝玉梦里的警幻仙姑不是闲人,她是红楼梦里最重要的金钗,她是贾蓉和贾蔷的母亲,也是贾府几个千金的母亲。

真本红楼梦到底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明代后期,中国北方军事地理、生态环境和经济民生进入了王朝崩溃前的恶性循环状态,大明王朝居住在中原腹地的的皇室预感到末世来临,提前将部分皇室后裔秘密安置在北邙山附近隐秘山区的贵妃娘家里,并为他们修建了作为避难所的大观园。即使计划异常严密,贾府和大观园还是没有逃过改朝换代的农民起义的摧残,文本里四大家族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四王八公等朝臣基本上都死于战火。由于贾府的原型家族内部早年间发生了举世罕有的不伦丑闻,核心涉事者是文本里隐去的下嫁贾府的明朝皇室公主,家族内部也迅速败落而导致互相倾轧,大观园被多次破坏和烧毁,大观园儿女大部分悲惨死去,其他人流落四方,最后落得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结局。

再来回顾一下贾府五年前的主要构成和丑闻的经过:

荣国府主要构成:

贾母的大儿子:贾敬,进士出身,承袭荣国府爵位,贾敬的儿子是贾珍、贾蓉和贾蔷;

贾母的二儿子:贾政,勤敏好学,被皇帝赐予官职,贾政的儿子是贾珠和贾环,没有贾宝玉和探春;

荣国府大姑娘:贾母的大女儿是贾元春,入宫好多年,后来由于老太妃的恩典成为皇妃;

荣国府二姑娘:贾母的二女儿嫁给北静郡王成为北静王妃,她是北静王水溶的母亲;

荣国府三姑娘:史湘云的母亲,她嫁回贾母的娘家忠靖侯史府成为公侯妻子;

荣国府四姑娘:贾母最小的女儿,嫁给科举出身的兰台寺大夫林如海,强调一点,林黛玉并不是林如海和贾敏的女儿;

宁国府主要构成:

贾赦:贾母娘家与贾母同嫁到贾府的一个姊妹的儿子,贾琏是他的一个儿子;

贾府千金的真实身份:

红楼梦真事隐假语存,其实真正隐藏起来的是贾府千金的真实身份,让我们把那些隐写起来的身份再次梳理一下:

贾迎春其实是荣国府贾珠和宁国府贾珍原配妻子的大女儿,贾政和王夫人的嫡亲的大孙女,贾母亲亲的重孙女。迎春先由其亲生父母秘密抚养,他们死后由李纨抚养,后来挂名在贾赦和邢夫人名下成为他们的女儿;

贾探春是荣国府贾珠和宁国府贾珍原配妻子的二女儿,贾政和王夫人的嫡亲的二孙女,贾母亲亲的重孙女。探春先由其亲生父母秘密抚养,他们死后也由李纨抚养,后来挂名在贾政和赵姨娘名下成为他们的女儿;

妙玉是荣国府贾珠和宁国府贾珍原配妻子的三女儿,贾政和王夫人的嫡亲的三孙女,贾母亲亲的重孙女。妙玉先由其亲生父母秘密抚养,他们死后也由李纨抚养,依旧预备挂名在贾赦和邢夫人名下,但是后来被二人秘密送到玄幡寺由邢岫烟照看,后来回到贾府栊翠庵;

巧姐是荣国府贾珠和宁国府贾珍原配妻子的四女儿,贾政和王夫人的嫡亲的四孙女,贾母亲亲的重孙女。巧姐先由其亲生父母秘密抚养,他们死后也由李纨抚养,后来挂名在贾琏和王熙凤名下成为他们的女儿;

贾府丫鬟林红玉,后来改名林小红,她是荣国府贾珠和宁国府贾珍原配妻子的五女儿,贾政和王夫人的嫡亲的五孙女,贾母亲亲的重孙女。巧姐先由其亲生父母秘密抚养,这次李纨拒绝抚养,后来不得不挂名在林之孝夫妇名下成为他们的女儿;

薛宝琴是荣国府贾珠和宁国府贾珍原配妻子的六女儿,贾政和王夫人的嫡亲的六孙女,贾母亲亲的重孙女。宝琴先由其亲生父母秘密抚养,李纨再次拒绝抚养,后来被贾母送到亲戚薛家;

贾惜春是荣国府贾珠和宁国府贾珍原配妻子的七女儿,贾政和王夫人的嫡亲的七孙女,贾母亲亲的重孙女。惜春先由其亲生父母秘密抚养,李纨继续拒绝抚养,因为无处寄放一直作为贾珍的胞妹滞留在宁国府,后来由贾母接回荣国府,继续由李纨抚养。

这就是红楼梦作者耗时十余年,用百万言的皇皇巨著,殚精竭虑、绞尽脑汁,巧妙隐藏了三百年的秘密,红楼梦是宝黛钗的爱妻故事,其实也是贾珠和贾珍原配妻子的凄惨的爱情故事及他们两个人后代的延续,怀金悼玉一说过去一直被一些红学研究者误解和曲解,他们说“金”与“玉”指宝钗与黛玉,其实这是作者巧用的显隐文本的手法。所谓的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显文本指的是薛宝钗和贾宝玉,林黛玉和贾宝玉,其实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隐文本都指的贾珠和贾珍原配之间的感情。

贾府举世罕有的丑闻经过:

同昌公主和寿昌公主到了婚配的年龄,曾经到贾府小住,同昌公主和贾政的儿子贾珠一见钟情,心生爱慕难舍难分;

但是皇命难违,同昌公主后来被皇室嫁给贾母的大孙子贾珍,寿昌公主后来嫁给南京的朱辅家族;

由于贾珍长期在外经营千里之外的农庄,也由于同昌公主生的婀娜多姿,风流灵巧,贾敬见色起意,逼奸公主儿媳,生下了贾蓉贾蔷;

公主本来和贾珠很早就情深似海,因此后来不顾一切的和贾珠结合,就在荣国府和宁国府的接合处的一个隐秘的屋子里,在贾母的眼皮底下秘密同居,连续生下迎春、探春、妙玉、巧姐和惜春等多个女儿;

贾珍从外地归来,原谅了妻子的行为。但不伦事件还是败露了,皇帝震怒,追究贾府的责任,贾珠替父贾政担责,投井而死,死后魂魄进入通灵宝玉再次来到人间,公主在天香楼上吊自杀,死后变身掌管太虚幻境的警幻仙姑;

贾敬被皇室剥夺一切功名和爵位,被贾母从荣国府赶到宁国府,从大儿子变成了大侄子,不久去了道观安身。

贾政伤心绝望,从此与亲哥哥贾敬老死不相往来,贾珠的妻子李纨和儿子贾兰也因为知情不报而失去了管家奶奶和继承贾府祖业的权力,也与贾敬老死不相往来;

贾赦带着贾琏和王熙凤则从宁国府到了荣国府,从大侄子变成了大儿子;

贾府的不伦丑闻被秘密传播,即使荣国府是皇亲国戚,也没有豪门贵族愿意和荣国府联姻,荣国府里除了贾琏不断生育,其他主子都由于丑闻不敢生育;

贾蓉所娶妻子秦可卿的家庭出身低微,确确实实是一个低级官员抱养来的农庄弃婴,她是天下最好的媳妇。秦可卿意外发现了天香楼的遗簪,后来通过迫使公主婆婆的两个丫鬟瑞珠和宝珠进而得知了早年贾府的丑闻,为了成全了贾府她拒绝治病而死,给死去五年的贾珠和同昌公主补办了双重奢华出殡,才获得皇室的原谅并秘密出资修建大观园......

注:本文参考部分专业文献。

发布于 2024-09-07 09:08・IP 属地陕西
红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9
 楼主| 发表于 2024-9-9 09:4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一本《红楼梦》为什么要起五个书名?分别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小白兔日记 2020-11-09   |  502阅读  |  4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由《红楼梦》第一回可知,该书共有五个书名,依次是:《石头记》、《情僧录》、《红楼梦》、《风月宝鉴》和《金陵十二钗》。

原文写道:“(空空道人)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那么,同一本书,为什么要起五个书名?每个书名又有什么含义呢?

《石头记》:



(《石头记》手抄本)

《石头记》是最早的书名,也一度是影响力最大的书名,广泛见于早期手抄本中,比如《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该书开篇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开始讲起,说补天留下的一块顽石到人间历练,将所见所闻之事记述成书,是为《石头记》。《石头记》中的“石头”可以理解为最初记录该书的补天遗石,也可以理解为通灵宝玉或贾宝玉,《石头记》即石头的传记、贾宝玉的故事。

《情僧录》:



(空空道人剧照)

书中第一回有言:“(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此处明确交代了《情僧录》这个书名的由来——由情僧抄录的,所以叫《情僧录》。

另外,“情”也是全书的一个重要主题,书中主要人物皆位列“情榜”之中,比如,贾宝玉是“情不情”、林黛玉是“情情”、薛宝钗是“无情”、妙玉是“情隐”、香菱是“情呆”、晴雯是“情勇”……

《金陵十二钗》:



(“金陵十二钗”剧照)

《金陵十二钗》这个书名比较好理解,就是对书中诸多女主人公的统称,这种命名方式非常常见,比如《史记》中的《田横五百士》、《水浒传》中的《梁山一百单八将》等。

“金陵”是地名,“钗”即女孩,“金陵十二钗”顾名思义就是金陵的十二个女孩子。但书中的“金陵十二钗”,所涵盖之人又远不止十二位,而是分为了正册、副册、又副册等诸多等级,每一组都是十二个女孩。

《红楼梦》:



(《红楼梦》剧照)

《红楼梦》原本是书中第五回警幻仙子在贾宝玉梦中神游太虚幻境时给他演的十二支曲子的总称,其中的“红楼”二字源自白居易《秦中吟十首·议婚》中的“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一句,代指富贵之家的闺楼。

所以,《红楼梦》即“名门女眷的闺中故事”,“梦”字则意在强调她们虽经富贵,却终为一梦。

《风月宝鉴》:



(风月宝鉴)

笔者之所以把《风月宝鉴》放在最后面讲,是因为这个书名是最值得玩味的,只可惜大多数读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往往忽视了背后隐藏的深意。

对于“风月宝鉴”四字,很多人容易望文生义,将其解读为“一本描写风花雪月故事的书”。但这只是表面的浅层含义,在清朝早期,人们提到“风月”二字,联想到往往不是“风花雪月”,而是“清风明月”。


在当时,文人常用“清风”映射清朝,用“明月”暗喻明朝。比如吕留良有诗云:“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另有反诗云:“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所以《风月宝鉴》这个书名的隐藏含义就是:该书表面看是一本写风花雪月的爱情小说,实际上却是一部明末清初的珍贵史鉴。



(《红楼梦》中女子剧照)

对于这个观点,书中另有诸多佐证,对此笔者将专门写文章详细阐述,欢迎继续关注。

综上,一本书五个书名,每个书名都有它的隐藏含义和象征作用,作者费此周章,就是想尽可能全面地传递出该书的中心思想。

(注:该书另有《还泪记》、《金玉缘》等俗称,皆是对宝黛爱情这条主线的浅显概括,笔者在此不作深入论述。)

(本文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9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就是一部“谜书”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9-08-04 12:03:26)
标签: 谢翱 文天祥 黄宗羲        分类: 《红楼梦》新解
作者:至真斋主

新红学的创始人、被当今红学家们奉为国学大师的胡适,在他的著作《红楼梦考证》中批评、嘲笑索隐派是“猜笨谜”。他说:“第二派说《红楼梦》是清康熙朝的政治小说。这一派可用蔡孑民先生的《石头记索隐》作代表。......蔡先生这部书的方法是:每举一人,必先举他的事实,然后引《红楼梦》中情节来配合。......但我总觉得蔡先生这么多的心力都是白白的浪费了,因为我总觉得他这部书到底还只是一种很牵强的附会。我记得从前有个灯谜,用杜诗‘无边落木萧萧下’来打一个‘日’字。这个谜,除了做谜的人自己,是没有人猜得中的。因为做谜的人先想着南北朝的齐和梁两朝都是姓萧的;其次,把‘萧萧下’的‘萧萧’解作两个姓萧的朝代;其次,二萧的下面是那姓陈的陈朝。想着了‘陳’字,然后把偏旁去掉(无边);再把‘東’的‘木’字去掉(落木),剩下的‘日’字,才是谜底!你若不能绕这许多湾子,休想猜谜!......假使一部《红楼梦》真是一串这么样的笨谜,那就真不值得猜了!......我现在要忠告诸位爱读《红楼梦》的人:‘我们若想真正了解《红楼梦》,必须先打破这种种牵强附会的《红楼梦》谜学!’其实做《红楼梦》的考证,尽可以不用那种附会的法子。我们只须根据可靠的版本与可靠的材料,考定这书的著者究竟是谁,著者的事迹家世,著书的时代,这书曾有何种不同的本子,这些本子的来历如何。这些问题乃是《红楼梦》考证的正当范围。”

《红楼梦》就是一部“谜书”


胡适用一个极难猜出的谜语例子来批评、嘲笑红学索隐派,这具有很大的欺骗性。那些跟胡适一样国学基础差,又不喜欢动脑筋的红迷,包括某些红学家,极易被胡适所举的例子迷惑。当今一些红迷动不动就说索隐是猜笨谜就是明证。在胡适的欺骗、迷惑、误导下,一些红学研究者不敢索隐,即便是在运用索隐的方法研究《红楼梦》,他们也不敢说是索隐,而冠之以“考证”之名,似乎只有“考证”才是科学研究,而“索隐”是牵强附会的猜谜。胡适的流毒散布甚广,时间近百年,危害极深,甚至当今的一些大学、科研机构的某些学者都中毒颇深,一谈索隐就色变,似乎索隐是禁区。一些红学专业期刊也几乎不发索隐的文章,索隐的文章只能在网站论坛、博客、公众号自媒体等处发布,还被某些红学家斥之为“民科”。今天我就来辨析一下什么是谜书?索隐是不是破解谜书的方法?《红楼梦》是不是谜书?

在说谜书之前我首先说说什么是谜语,因为谜书就是由一系列谜语构成的。谜语主要指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谜语的前身是隐语,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给隐语的解释是:“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即别出一说曰遁辞,不直言曰谲,以彼喻此曰譬。由此我们可以说,隐语是隐去本事而假以他辞来暗示的语言。根据隐语的作用,可以把隐语分为三类:密言(只少数人能懂,且在小圈子内使用流传的语言)、测智(作为一种测试智力的游戏)、谲谏(委婉的规劝之语)三类。谜语在中国起源很早,据《尚书·汤誓》记载:“时日曷丧?予以汝偕亡。”大意是:“太阳呵,你什么时候才丧亡呢?让我和你一同去死吧。”这首歌谣采用隐语诅咒暴君夏桀,因为他曾说过:“我有天下,如同天之有日,日亡我就亡。”夏桀暴虐无道,民怨沸腾,老百姓不敢明言,私下里用隐语发泄怨怒之情。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谜语雏形已经形成,并且给起了名字叫“廋辞”和“隐语”。据刘勰《文心雕龙》记载:“楚庄齐威,性好隐语。”也就是说楚庄王、齐威王喜欢隐语,而不愿意听直截了当的忠言。战国后期出现了赋体隐语,其中以荀子的《附论篇》最具代表性。到了汉代出现了射覆活动,就是把东西放在器物下面让人猜。我们有时候也把猜谜语叫做射覆。到了宋代有了专业谜语和谜社组织,同时诞生了“灯谜”。元明两朝谜语盛行不衰。明朝还出现了一些研究谜语的论著和收录谜语的专集,其中有冯梦龙的《黄山谜》,黄周星的《廋词四十笺》及贺从善的《千文虎》等。到了清朝中期以后,谜语进入成熟期,人们追求谜语扣合的严谨,谜语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到了今天,全国各地的猜谜活动蓬勃发展,尤其是每年的正月十五猜灯谜活动成了节日的主要内容。谜语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如今作为国粹被国家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果谜语都像胡适举例的那样谁都猜不着,只有出谜的作者知道谜底,猜谜活动不但不能普及,而且早就偃旗息鼓了。

《红楼梦》就是一部“谜书”



中国最早的文谜是南朝宋代刘义庆著的《世说新语·捷悟篇》中所载的曹娥碑离合体文迷: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虀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大意是:魏武帝曹操曾经从曹娥碑旁路过,杨修跟随着他,看见碑的背面写着“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个字。曹操就问杨修:“懂吗?”杨修回答说:“懂。”曹操说:“你不要说出来,等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说:“我已经想出来了。”他叫杨修把自己的理解另外写下来。杨修写道:”黄绢,是有颜色的丝,色丝合成绝字;幼妇,是少女的意思,少女合成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合成好字;虀臼,是承受辛辣东西的,受辛合成辞(辤)字:这就是‘绝妙好辞’。”曹操也把自己的理解写下了,结果和杨修的一样,于是感叹地说:“我的才力赶不上你,竟然相差三十里。”

在封建极权时代,文人们为了表达被统治者压制禁锢的思想感情,或者反抗统治者的压迫,有时候不得不采用隐语的方式为文。最著名的用隐语写成的文章是南宋遗民谢翱的《登西台恸哭记》。这篇文章的开篇就让人一头雾水:“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大意是:“早先,我的老朋友唐宰相鲁郡公在南剑州地方设立办事机构,我以普通老百姓身份投军在他麾下。第二年,在漳江边上与他分手。又过了一年,鲁郡公因事路过张睢阳庙和颜杲卿驻军处常山一带,慷慨悲歌,终于没有辜负自己的诺言,追随诸先烈游于黄泉。如今他的遗诗都留在人间,可以为证。”

“唐宰相鲁公”指的是唐朝宰相颜真卿。颜真卿(709年-784年),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唐朝著名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 、司徒颜杲卿从弟。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颜真卿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颜真卿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颜真卿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红楼梦》就是一部“谜书”


谢翱是南宋末年人,他怎么会投在唐朝宰相颜真卿的麾下呢?这个“唐宰相鲁公”一定是假托之名,而且这个人一定在元朝是被禁止提起的。要想知道这个“唐宰相鲁公”隐写的是谁,就要根据谢翱的经历和在当时与“唐宰相鲁公”地位名声相似的人来“索隐”,如果不探赜索隐出文章背后的真相来,就不知道这篇文章的思想主旨。谢翱(1249-1295),字皋羽,一字皋父,号宋累,又号晞发子,原籍长溪(今福建霞浦),徙建宁浦城(今属福建)。宋度宗咸淳年间应进士举不第。宋恭宗德佑二年(1276年)文天祥开府延平,谢翱率乡兵数百人投奔,任咨议参军。文天祥兵败,谢翱脱身避地浙东,往来于永嘉、括苍等地,与方凤、吴思齐、邓牧等结月泉吟社。《登西台恸哭记》写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时南宋丞相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杀后八年。谢翱与友人登西台(今浙江桐庐西富春山)祭悼的这个“唐宰相鲁公”就是文天祥无疑。

文天祥(1236-1283),南宋爱国诗人,字宋瑞,又字履善,别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祐四年(1256)进士第一。德祐二年(1276)五月,文天祥在福州与张世杰、礼部侍郎陆秀夫、右丞相陈宜中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建策取海道北复江浙,为陈宜中所阻,遂赴南剑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次年,元朝蒙、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今新会南),令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之,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后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文天祥于大都就义。终年47岁。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谢翱在文章中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这是在隐写文天祥曾作《正气歌》,在这首诗中有这样的诗句:“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谢翱在元人统治下哭悼一个反元的宋朝英雄,这是要冒着杀头危险的。他哭悼抗元殉国的民族英雄,也是在怀念已经灭亡的宋朝故国。元朝文网森严,谢翱在西台对文天祥进行哭悼时,“适有逻舟之过也”,可见形势之险恶。文章不能明言祭悼文天祥,只能托名唐朝宰相鲁国公颜真卿。与谢翱同往西台祭悼的友人他也不提姓名,而是以甲、乙、丙代替。文章也不能明说文天祥为国捐躯,而是以在安史之乱中张巡守卫睢阳、颜杲卿守卫常山,城陷而惨遭杀害,“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隐喻文天祥的英勇就义。谢翱在文章中说,他想模仿司马迁《秦楚之际月表》的体例作《季汉月表》,实际上他是说要撰写《季宋月表》,以悼念宋亡,从此中华正统已绝,表现了谢翱强烈的民族立场。《登西台恸哭记》通过对文天祥殉国的祭奠哭悼,表达了对文天祥的无比崇敬和悲恸之情。为避开元朝统治者的文网,文章托名汉唐,隐姓匿名,不书写元朝年号,而以甲子纪年称之,这种写作手法与《红楼梦》何其相似!如果我们不以“索隐”的方法破解这篇文章的“真事隐”,我们就会被表面的“假语存”所迷惑。


《红楼梦》就是一部“谜书”



南宋遗民在蒙元统治者的高压文网下,为祭奠抗元英烈,表达怀念故国之情,不得已采用隐语的方式写作,与之类似的是明遗民也常采用这种方式为文。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尊称为南雷先生,晚年自称梨洲老人,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经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他学问渊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他的主要著作有《明夷待访录》等。他的父亲黄尊素为明万历进士,天启中的御史,是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削职归籍,不久又下狱受酷刑而死。十九岁的黄宗羲进京讼冤,并在公堂上出锥击伤主谋,追杀凶手。明思宗叹其为“忠臣孤子”。清军入关后,黄宗羲召集里中子弟数百人组成“世忠营”,参加反清战斗达数年之久,失败后返乡闭门著述,清廷屡次诏征,皆辞免。

谢翱的《登西台恸哭记》在元、明之际广为流传,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为之笺注、索隐、题记序跋者不乏其人。明亡后,由于民族矛盾加剧,明遗民对故国怀念之情愈发深切,谢翱的《登西台恸哭记》又一次受到明遗民的高度重视。黄宗羲曾为之作注,以寄托其麦秀、黍离之悲,民族沦亡之痛。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曾从学于王征南学内家拳法。王征南(1617-1669),名来咸,字征南。浙江宁波府奉化人。 早年从军,以“七矢破的,补临山把总”,由于屡立战功,官至于“都督佥事副总兵”。由于参与反清复明斗争,事败后隐居乡野,“终身菜食以明其志”。王征南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武当派拳师。同样参加过抗清的黄宗羲失败后返乡,在宁波城西的白云庄讲学,结识了王征南,两人成为好友。黄宗羲撰写了《王征南墓志铭》。其铭文开篇写道:“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

张三丰是元末明初人,曾出手相助朱元璋建立明朝。朱元璋登基后曾多次派人寻找张三丰。而黄宗羲却说张三丰是宋朝人,且写作“张三峰”,这很明显是为了避免提起明朝及开国皇帝朱元璋,也为后文用“徽宗召之”隐写“朱元璋召之”作伏笔。王征南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卒于清康熙八年(1669)。黄宗羲的铭文写王征南“生于某年丁巳三月五日,卒于某年己酉二月九日,年五十有三。以某年月日葬于同岙之阳。”不具帝王年号,而以干支纪年,其怀念旧朝蔑视新朝的民族感情表露无遗。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利侠教授在《王夫之<落花诗>政治意识浅论》一文中说:“身处在明清之际的知识分子,遭受着家国与民族的双重灾难,回天无力,报国无门。这种萧索、凄凉的景象,最能够契合他们的处境,是‘摇落深知宋玉悲’,所以也最容易激起他们内心深处真实强烈的情感。除此之外,一般还认为,花色红,红即‘朱’,与朱明王朝就有了某种婉转而密切的联系。百花盛开的春天,有王朝兴盛的象征意蕴;风飘万点、春意阑珊的暮春之景,是明王朝从没落逐渐走向败亡的最佳比喻。清初诗人喜咏落花,借对落花的诸多感叹来表达对故国旧君的哀思与凭吊,从而为落花打上了鲜明的政治烙印,同时赋予了这一主题更加深厚的情感内涵和独特的时代气息。”

我们吴氏红学的九峰真人在文章《红楼梦中一些风物的特殊寓意是解读思想内涵的关键》中说:“《红楼梦》的思想内涵是高度的民族主义,由于构思的巧妙和写作手法的隐蔽,自抄本传播以来,一些人看不懂她的思想内涵。清朝被推翻以后,尤其是受胡适红学的影响,广大读者更是失去了对本书思想内涵的敏感和认知,形成今天附庸风雅的胡适派官方红学。一些红学家钻进一个包衣奴才家族,牵强附会地考证与对应曹家事,把改朝换代国仇家恨的宏大主题与民族主义情结,狭隘猥琐地解读为一个家族的兴衰史。《红楼梦》既然是小说,他就不是天书,不管作者把主旨设计得多么隐蔽,我们可以看出,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传播明遗民思想。作者既然要传播明遗民思想,那么,对于小说中绝大多数隐藏的秘密,读者只要抓住特殊的写作手法就能准确破译。”他还把书中的风物按照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划分为两大阵营:一、作者憎恶的阵营有风、雪、金、水、秋等;二、作者喜爱的阵营有月、玉、红、朱、赤、香、春、梅花等。

《红楼梦》就是一部“谜书”



《红楼梦》其实就是一部用一些有特定寓意的符号、意象、谜语、隐语等创作的“谜书”。作品开宗明义告诉我们用“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的写作手法。故意隐去了地域邦国、朝代年纪,国都用“长安”“中京”指代,作者假托“石头”下世造历然后撰写《石头记》,可见书中提到的“空空道人”、“吴玉峰”、“东鲁孔梅溪”和“曹雪芹”都应该是化名,本书的批书人“脂砚斋”、“畸笏叟”等也都是化名,他们的真实身份都要经过索隐和考证来确定。这部书借石兄之口说不干涉朝政,而却采用隐语来书写,其背面隐写的故实必然是干涉朝政的。而胡适及当今的红学家却把书中的化名当做真名,在曹家寻找“曹雪芹”,正像红友所嘲讽的那样:“在山东鲁家庄考证鲁迅”。这样的研究居然还打着科学的旗号,真是玷污了“科学”的神圣之意!

胡适及其追随者们以“考证派”自诩。他们以为只有“考证”才是科学的研究方法,而“索隐”则被他们贬斥为牵强附会。什么是考证?考,就是推求、研究;证,就是验证、证实。考证就是根据资料来推求研究、证实和说明文献或历史等问题。什么是索隐?索,就是寻求、探索;隐,就是隐藏的事物、事实;索隐就是探求隐微奥秘的道理。“索隐”语出《易经·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孔颖达疏:“索谓求索,隐谓隐藏。” 我们从上面谢翱的《登西台恸哭记》一文可知,不索隐就根本不知文章在写什么,其背后的真相只有通过索隐才能揭示出来。而《红楼梦》大量的采用具有特定指代的隐语,这些隐语跟明遗民诗文中常用的隐语含义是一样的,读懂了明遗民的诗文也就读懂了《红楼梦》。如果不对书中的隐语含义进行索隐,那么也就看看其表面的“假语存”故事,即便如此也看得云里雾里,因为书中一些表面文字的“坑”你就是打破脑袋也很难想明白。比如,诗书礼仪之家的林黛玉为啥骂刘姥姥“母蝗虫”?刘姥姥就在距离贾家不远的郊区居住却说她从千里之外而来?黛玉葬花时为啥说“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虎兕相逢”、“白骨如山”、“千红一哭”、“万艳同悲”都是什么意思?等等。

可以说《红楼梦》就是一部空前绝后的“谜书”,“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如果不采用“索隐”与“考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把书中的“隐语”全部破解出来,把书中涉及到的知识全部注解出来,从而揭开本书的奥秘,我们就真的辜负了作者的一片痴心,不解其中味。而胡适的研究美其名曰“考证”,但是胡适找到的资料并不可靠且自相矛盾,其实是牵强附会而已。胡适创立新红学将近一百年了,那些追随胡适的红学家们要么只研究书中的“假语存”而鄙视“真事隐”,要么一头扎在曹家挖掘史料,这样研究《红楼梦》必然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再研究一百年也摸不到红楼真相的大门!


———————————————————
校对:王华东         编辑:潇湘夜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9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俞平伯红学观点的转变彰显学术精神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9-08-31 20:44:42)
标签: 俞平伯 胡适        分类: 《红楼梦》新解
作者:至真斋主

俞平伯和胡适都被主流红学家们誉为“新红学”的开创者。所谓“新红学”以胡适1921年发表的《红楼梦考证》为标志,以区别于以蔡元培为首的“索隐派”旧红学。俞平伯随后于1923年出版《红楼梦辨》,这时他才24岁,就与胡适一同成为“新红学”的奠基人。“新红学”的研究方法因为打着科学的旗号,标榜所谓的“科学考证”,博得了很多学者的赞同,由此也迷惑了很多红迷,让红迷们误以为一提“考证”就是科学的,而不管考证的结果如何。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由于政治干预学术,“新红学”的主要观点成为官方观点被写进了各类教科书、词典和文学史。需要说明一下,“新红学”这一称谓,最早就出自顾颉刚给俞平伯的《红楼梦辨》所作的序:“我希望大家看着这旧红学的打倒,新红学的成立,从此悟得一个研究学问的方法,知道从前人做学问,所谓方法实不成为方法。”顾颉刚所说的“从前人做学问,所谓方法实不成为方法”,是指以蔡元培为首的旧红学所采用的“索隐”方法。“新红学”的奠基人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一书中把“索隐派”斥之为“大笨伯”“猜笨谜”,历史学者顾颉刚扬言要打倒旧红学。果真旧红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最高领袖一句话给打倒了,从此“索隐派”在大陆一蹶不振,“考证派”一家独大。红学从此在胡适开创的错误道路上一路狂奔。

俞平伯红学观点的转变彰显学术精神
(俞平伯)
俞平伯的红学观点跟胡适差不多,也可以说是紧追胡适的脚步,并且发展拓宽了“新红学”的研究范围。胡适对《红楼梦》的内容很少研究,有一些只言片语也很浅薄。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中说:“其实做《红楼梦》的考证,尽可以不用那种附会的法子。我们只须根据可靠的版本与可靠的材料,考定这书的著者究竟是谁,著者的事迹家世,著书的时代,这书曾有何种不同的本子,这些本子的来历如何。这些问题乃是《红楼梦》考证的正当范围。”以后胡适对《红楼梦》的研究基本上没有突破作者、作者家世、著书时代、版本这些问题。而俞平伯不但考据胡适所研究的范围,而且对《红楼梦》进行艺术鉴赏,开启了《红楼梦》文学批评的新模式。

俞平伯和胡适一样都认为《红楼梦》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是高鹗续书,并对后四十回给予客观的评价。俞平伯明确提出研究《红楼梦》的第一步是要“分别原作与续作”,并从后四十回的回目入手,用“前八十回来功后四十回”,指出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的矛盾之处,证明后四十回回目和内容皆非曹雪芹原笔。俞平伯认为高鹗续书的失败主要在于他与曹雪芹“性格嗜好的差异”,是造成后四十回人物性格出现转变、内容上出现矛盾、个别人物结局过于牵强或被写丢的原因。俞平伯认为对《红楼梦》各种版本的校订和对八十回后轶文内容的适当推断,有助于读者对曹雪芹原意的理解。俞平伯主张从前八十回的内容和批语提示中,推断八十回后轶文和人物结局,这属于探轶学的研究范围,可以说俞平伯也是探轶学的开创者。俞平伯对批语持谨慎态度,对批语不是全盘接受、盲目迷信。


俞平伯红学观点的转变彰显学术精神
(胡适)



俞平伯红学观点的转变彰显学术精神


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继承胡适红学衣钵的周汝昌、李希凡、冯其庸等人在错误的道路上狂奔的时候,俞平伯却沉下心来深入思考红学问题。政治气候冬去春回的1978年,俞平伯开始偷着写红学笔记,名曰《乐知儿语说红楼》,他以全新的观点反思过去自己的红学研究。他在其中的一篇文章《从“开宗明义”来看<红楼梦>的二元论》中写道:“人人皆知红学出于《红楼梦》,然红学实是反《红楼梦》的,红学愈昌,红楼愈隐。真事隐去,必欲索之,此一反也。假语村言,必欲实之,此二反也。”1985年,他在《关于治学问和做文章》一文中写道:“我看‘红学’这东西始终是上了胡适之的当了。胡适之是考证癖,我认为当时对他的批判是击中其要害的。他说的‘少谈些主义,多谈些问题’,确实把不少青年引入歧路;‘多谈些问题’就是讲他的问题。现在红学方向就是从‘科学的考证’上来的;‘科学的考证’往往就是烦琐考证。《红楼梦》何须那样大考证?又考证出什么了?一些续补之作实在糟糕得不象话,简直不能读。”已到人生暮年的俞平伯对《红楼梦》的重新认识,让他的某些红学观点往正确的道路上迈了一大步,有些观点甚至是颠覆性的。

1986年1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为俞平伯从事学术活动65周年举行庆功会,俞平伯整理了《一九八零年五月二十六日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书》和旧作《评<好了歌>》作为大会发言。在《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书》中,他对《红楼梦》研究提了三点意见:(一)应该从文学、哲学两个方面加深研究;(二)为了帮助读者理解《红楼梦》,建议编写“入门”、“概论”之类的书;(三)不赞成一边倒地赞美曹雪芹。应该说俞平伯以上三点意见是很中肯的,过去胡适红学热衷于考证曹雪芹及其家事,对《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哲学层面的意义研究得很不够,因为对《红楼梦》的赞美自然也就赞美作者,甚至把“曹雪芹”神化,吹捧他为“十三大”。其实到目前为止“曹雪芹”究竟是谁?是真名还是化名?是哪个时代的人?有什么人生经历?都没搞明白。

在《评<好了歌>》一文中,俞平伯指出:“《<好了歌>解注》与《红楼梦》不相当,不是由于偶然的。一、广狭不同。《红楼梦》既是小说,它所反映的面是有限的,总不外乎一姓或几家的人物故事。《好了歌》则不同,它的范围很广,上下古今、东南西北,无所不可。《红楼梦》故事自然包孕其中,它不过是太仓中的一粟而已。妙在以虚神笼罩全书,如一一指实了,就反而呆了。二、重点不同。《红楼梦》讲的是贾氏由盛而衰,末世的回光返照,衰而不复盛。然而《解注》的意思却不是那样,它的重点正在衰而复盛上,却不与《红楼梦》本书相抵触,因得旺气者另一家也。”

俞平伯敏锐地看出了甄士隐《<好了歌>解注》对结局的预示和内涵,如果还像胡适红学理解的那样,把《红楼梦》仅仅当做一个或几个大家族盛衰的故事,那就与《<好了歌>解注》的预示不符。按照《<好了歌>解注》一个家族衰亡了,另一个家族兴起了,这岂不是在说朝代更迭吗?如果联系到书中多次交代的“末世”、“地陷东南”、姽婳将军林四娘的故事、通灵玉嘲讽诗“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等,这岂不是在说明清改朝换代的故事嘛。贾家或者曹家衰落了,他们都没有能力再复兴。而《<好了歌>解注》影射的是一个王朝覆灭了,新的王朝兴起了的改朝换代。俞平伯也许参悟到了《红楼梦》真正的时代背景是明末清初,只是碍于形势不能明确说出来。

俞平伯红学观点的转变彰显学术精神
(晚年俞平伯)

1986年11月19日至25日,俞平伯受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和香港三联书店之邀访问香港。此次香港之行,俞平伯发表了著名的演讲:《索隐派与自传说闲评》,这是他把1978和1979两年写的红学笔记的主要观点做了归纳总结,其要点如下:一、“(索隐派和自传说)在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内又是互有得失。谁是谁非,很难一言论定。”二、“索隐派务虚,自传说务实,两派对立,像两座对峙的山峰、分流的河水。”但是两派之间有联系和共通之处,要理解全书必须两派结合。三、“索隐派的研究方向是逆入,自传说则是顺流。”既然作者明说有“隐”,为甚么不能“索”?如果有所收获,不也很好吗!四、“我们很难断言作者在著书时,没有影射人、事的意思。”五、“曹雪芹从来就没说过是他自己独写《红楼梦》。”“依我个人之见,《红楼梦》的完成,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它凝聚着许多人的心血。”六、“追踪他们(索隐派与自传说)共同的疑惑,源远流长,历时二百年,这绝非出自偶然,是与明、清改朝换代的历史有关。”七、“索隐、自传两派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但他们都把《红楼梦》当作历史资料这一点却是完全相同。只是蔡元培把它当作政治的野史,而胡适把它看成是一姓的家传。”

胡适竭力贬低、攻击索隐派,嘲讽索隐派是“大笨伯”“猜笨谜”。而俞平伯到了暮年开始深刻反思红学错误,承认索隐这种方法在研究《红楼梦》上不可或缺的作用,指出考证本身的问题。他开始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某些索隐结论的荒谬,认为“猜谜的即使猜不着,也无伤大雅,一笑了之就是了。”俞平伯认识到了《红楼梦》这部书不是“曹雪芹”一个人创作的,“从最早的甲戌本看,那上面列了大堆名字,有:空空道人、情僧、吴玉峰题红楼梦、孔梅溪题风月宝鉴、曹雪芹题金陵十二钗、脂砚斋仍用石头记。这众多人名中,曹雪芹固然是真名之一,但那些假托的人名,也未必毫无含义。”虽然他依然认为“曹雪芹”是真名,但是他也承认吴玉峰、孔梅溪等人有意义,这就颠覆了从胡适开始至今主流红学坚持的《红楼梦》是曹雪芹独创的观点。俞平伯意识到了《红楼梦》与明清改朝换代的历史有关,这在时代背景上又往前迈了一大步。当今民间红学绝大部分研究者认为《红楼梦》时代背景是明末清初,而主流红学依然固守原来的阵地。

俞平伯在与叶圣陶的书信中多次谈到《红楼梦》,可以说他后来公开发表的一些红学新观点最初是跟叶圣陶书信中提出的。例如,1979年2月17日,在致叶圣陶书中,就作者问题俞平伯写道:“八十回殆非出一手,曹是最后的整编人而非唯一之作者。其义甚繁,非此能尽。”这种观点出自新红学奠基人之口非常震撼。由此可见俞平伯是真爱红楼,并且以追求真理为要务,知错就改,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暮年的俞平伯曾悲哀地说:“老实讲,我还有很多想法,例如我一直想搞的《〈红楼梦〉一百问》,还有过去所谈的也有许多不妥之处,应予纠正。但手头没有资料了,还搞什么?”酷爱《红楼梦》,研究《红楼梦》曾经让俞平伯蒙受二十多年不白之冤,但《红楼梦》的情结一直根植在他的内心深处。据他的外孙韦柰回忆,1990年6月,俞平伯病重后虽然处在半昏迷状态,但每次见到韦奈总重复说一句话:“你要写很长很长的文章,写好后拿给我看。”意思是要让韦奈帮助他重新评价后40回。临终前,俞平伯用颤抖的手写下:“胡适、俞平伯是腰斩红楼梦的,有罪。程伟元、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大是大非!”“千秋功罪,难于辞达。”俞平伯还曾亲口对韦柰的母亲俞成说:“我不能写了,由你们完成,不写完它,我不能死!”

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究真相、追求真理,研究者要有勇于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品格和精神,这也是搞学术研究的基本素质和要求。由此可见,学术精神也是一种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精神。揭开真相和真理的面纱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情,往往要走很多弯路,要犯很多错误。一个真正的学者决不能自以为是,要不厌其烦地修正自己的错误,要让自己的研究成果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实践的检验。只有不断否定自己、超越自己,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从而成为学界的精英和学术带头人。然而,人最难做到就是具有否定自己的精神勇气,因为这事关自己的脸面和利益。缺乏学术精神的现象在红学界尤为严重。2017年秋末,由中国红楼梦学会主办,红楼梦学刊杂志社、深圳韩江文化研究会承办的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召开。在会议闭幕以后,“读创文艺”所刊发的新闻稿中这样写道:“近年来,一些学者对于《红楼梦》的作者提出质疑,至今有70多种‘作者新说’。对此,张庆善以及红学家胡文炜均在会上表示,不管是从《红楼梦》中的叙述,还是脂批本,抑或是和曹雪芹的朋友有密切关系的永忠、明义、敦诚、袁枚等的诗人,都告诉我们《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曹雪芹的著作权不可剥夺。虽然不断有人出来否定曹雪芹的著作权,可他们又拿不出一条可靠的文献资料来证明《红楼梦》是什么人写的,仅仅凭着想当然和主观臆测,这是站不住脚的。”对比新红学的开创者、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那些说“曹雪芹的著作权不可剥夺”的红学家实在缺乏学术精神!

最后本文用南京大学中文系苗怀明教授的话作结:“与其他红学家相比,俞平伯的红学研究还有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那就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学术观点也在不断调整修正之中。这种‘善变’并非像有些批评者所说的不可捉摸、立场游移之类,它恰恰体现了一位学者健全良好的学术品格和治学态度,毕竟否定自己先前的学术观点是需要勇气和人格的。按说随着阅历、学养、识见的丰富深厚,学术观点的变化调整自在情理中,如果意识到自己早年的错误,但为保全脸面而曲为辩护,以示自己的一贯正确,那才是最不可取的态度。在这方面,俞平伯先生确可称为后学者的楷模。”

———————————————————
校对:王华东         编辑:潇湘夜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9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月到中秋话红楼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8-09-29 07:23:01)
标签: 贾雨村        分类: 《红楼梦》新解
作者:九峰真人

又是一年秋风劲,又是今宵明月夜,每逢元宵或者中秋,“三五”就成为红学人热议的话题,却几乎都是老调重弹,并无多少新意。难道《红楼梦》作者大肆渲染“三五”只是为了炫耀文采笔力、哗众取宠?

在《红楼梦》的诸多情境或节日的生活细节描写中,“十五”这个日子总是被作者不惜笔墨地夸张渲染,究竟深意何在?今儿是2018年的中秋,撇开元宵的事不提,就跟朋友们分享一些《红楼梦》中关于中秋的立意。

月到中秋话红楼


《红楼梦》就像一个巨大的舞台,首先从中秋吟诗缓缓拉开鸿篇大章序幕,但戏还没演到高潮就戛然而止,引发台下看客无限的哄吵与混乱。行文到了80回忽然再无下文,好在创作之初,作者的朋友圈看完全折戏者大有人在,其中就有人剧透了结局“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这样,至少我们可以知道,全局终场时,是在中秋吟诵中徐徐闭幕的。在这场以“中秋”为幕布大开大合的已上演的折子戏里,“中秋”可谓是重头戏,其中75回至76回,作者竟用两回文字来处理和构造故事情节,这还不包括第75回中尚未琢磨出来的几首中秋诗,可见中秋对小说思想内涵的隐藏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这里插入个段子,月饼或许由来已久,但八月十五吃月饼成为汉人习俗,有个很一致的传闻。据说元末,朱元璋准备发动起义,就根据谋士刘伯温的策划,往各家各户送月饼,月饼内藏有秘密纸条,写着“八月十五杀鞑子”。到八月十五这天,全民齐动,最终起义成功。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和这一伟大壮举,明朝定鼎之后,每年八月十五人们都吃月饼,并形成习俗。流传到今天,成为了国人的重要节日。有人通过研究发现“八月十五杀鞑子”是陈友谅或者是陈友谅的谋士所出的计策。这个对我们今人来说,无关紧要了,只要还是“八月十五杀鞑子”,就纪念意义来讲没有多少偏差。

明朝覆灭以后,清朝统治了中国。在明末清初时期,很多明遗民盲从元朝“胡运不长”的历史经验,再经历中秋节日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奇特的心理幻想,纪念意义就更有着不言而喻的微妙。

我国空前绝后的长篇巨著《红楼梦》本就出自明朝遗民之手,其思想内涵如万针穿心,刺激着遗民读者。作者抓住这个心理暗示,不断地渲染着“中秋”,唤醒人们想起大明定鼎之路。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再反复阅读《红楼梦》第76回的联句,就会恍然大悟了。比如史湘云与黛玉联诗,开篇就是“三五中秋夕 清游拟上元。”反反复复地阅读,一语多意就很明显了,意思是说“八月十五到了,这个清朝跟明朝之前的元朝是不是太像了呀,何不再来一次八月十五吃月饼,你知道的。”然后展开话题,把明朝历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是是非非议论下去,直到联诗结束——“冷月葬花魂”,意思又像在说:“轰轰烈烈的改朝换代结束时,凄冷中我们只能默默悼念那些为捍卫汉人家园而就义的每一位英灵”。

月到中秋话红楼


大家如果觉得我这种“一喉二歌”的解读太过牵强不能接受,可以看看高鹗对“清游拟上元”的巧妙处理。程伟元高鹗他们在仓促出版了程甲本以后,很多东西一时间并未意识到危险,就没有改动。这句“清游拟上元”就跟很多抄本一样,保持了原文;但到了第二版程乙本时,就改为“晴游拟上元”。从字面和诗歌韵律平仄这些角度考量,把“清”改为“晴”字,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晴游拟上元”,再怎么反复读,也读不出我那些“牵强内容”了。

与此相反,同样是关于中秋诗的处理,我们看到第一回“中秋诗起”的有一句诗叫做“满把晴光护玉栏”,再出版程乙本时,高鹗给处理为“满把清光护玉栏”,对于“晴”字被篡改为“清”字,从文法角度,不用挑剔,但是为什么这个地方又要换成“清”字?

这也是高鹗清醒地认识到读者对诗句的反复阅读会读出危险信息,于是略一篡改彻底抹杀读者揣摩的机会。我们接下来展开这句“满把晴光护玉栏”一句多意的其中一层意思,分析作者意图所在。

月到中秋话红楼


(程甲本)

在《红楼梦》中,这“玉”字就是明朝包括南明的物格化。这个“晴”字,在明遗民的眼里,他们能敏感地看到“明”字的结构存在,看去就是“明主”二字的合体,于是“晴光”也就离“光明”不远了。那么这句“满把晴光护玉栏”就会被异读为“满清把持着明人的山河”,因为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满,满清;把,把持;晴光,光明,大明;护,霸占,盘护;玉,明”,“玉栏”一词还含有简体“国”字的意象。无论古人还是今人,联想起来都有奇妙之处。如此一来,《红楼梦》的秘密,只从“中秋”就可以看出作者的一些理想和用意了。所以,高鹗只得偷偷改成“清”字,成了清朝维护国运了。

《红楼梦》创作之初,由于思想内容偏激,还是过于危险,像对天下文人散发的必须要起义的月饼,作品处处都像檄文,时刻吹响着战斗的号角。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创作集团的思想不断变化调整,最终将作品柔化为骂清悼明的主题,敷衍出更多的风花雪月,让无数人沉迷其中,创作集团则只能摇头叹息失望至极,任凭才子佳人鸟语花香了。

可以说,《红楼梦》从吴梅村原创到程伟元刊刻发行,经历了上百年的增删润色,作品思想反反复复,经历了多人多次长时间的调整,融入了明末文化最卓越的一大批文人的智慧和精华,所以才会达到迄今为止所有文学都不能跨越的高度,所谓“包罗万象”“百科全书”。这也是今天人们对《红楼梦》横看成岭侧看成峰的一个重要原因。

————————————————————

校对:王华东  安妮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9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推荐到博客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戚蓼生《石头记序》新译,兼论戚序对解读《红楼梦》的意义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7-08-09 21:13:17)
标签: 戚蓼生 王戎 辛弃疾        分类: 《红楼梦》新解
作者:至真斋主



戚蓼生:生于1741年,逝于1792年。字念功,号晓堂、晓塘。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举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己丑进士。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任户部主事。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出任四川乡试考官。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出任河南乡试考官。乾隆四十二年之后才开始出任地方官,以户部郎中资格出任云南学政。在云南学政任上不久因丁父忧而离职。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守制三年后,戚蓼生起复。两年后升任江西南康知府,未到任,旋即又改任福建盐法道。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升为福建按察使。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冬他因劳累而逝于官邸。著有《竺湖春墅诗钞》五卷,已失传。
据周绍濂《德清县续志·人物志》载,戚蓼生“为人倜傥,不修威仪,使酒好狎侮人”。

戚蓼生《石头记序》新译,兼论戚序对解读《红楼梦》的意义


关于戚蓼生的生年,有人认为他生于1730年,其简历也有错谬,认为他做过刑部主事。现根据邓庆佑先生
《戚蓼生研究》和颜建华《戚蓼生家世、仕宦和创作新考》予以匡正。戚蓼生之名中的“蓼”有两个读音: liǎo和lù,我们现在很多人把戚蓼生的“蓼”读成“liǎo”。把“蓼”读成“liǎo”时有如下意思:1、水蓼。别名:辣蓼、蔷、虞蓼、蔷蓼、蔷虞、泽蓼、辛菜、蓼芽菜等。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全草入药,味辛辣。(唐)罗隐《姑苏城南湖陪曹使君游》诗:“水蓼花红稻穗黄,使君兰棹汎迴塘。”(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水蓼》(集解)引苏恭曰:“水蓼生下湿水旁。叶似马蓼,大於家蓼。”因为水蓼味辛辣,后来便有引申义,比喻辛苦。例如,《颜氏家训·序致》:“年始九岁,便丁荼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意思是:“我长到九岁时,父亲就去世了,遭遇艰辛,家道中衰,人丁冷落。”2、春秋古国名,在今河南省唐河县西南。3、古县名,南朝梁置,在今河南省固始县。把“蓼”读成“lù”时只有一个意思:长(cháng)大的样子。《诗经·小雅·蓼萧》:“蓼彼萧斯,零露湑兮。既见君子,我心写兮。燕笑语兮,是以有誉处兮。”大意是:“艾蒿长得高又长,叶上露珠晶晶亮。既已见到周天子,我的心情真舒畅。一边宴饮边谈笑,因此大家喜洋洋。”

如果把戚蓼生的“蓼”读成“liǎo”,根据引申义就有生活艰辛的意思,父母给孩子起名字都是寄予美好希望,不可能起这么消极晦气的名字。戚蓼生是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人,没有资料表明他的家世跟河南唐河县或固始县有关,这样也排除了以出生地起名的可能。而把“蓼”读成“lù”,不但有积极意义,还有《诗经》典故。戚蓼生,字念功。“念”有惦记、想法、看法的意思。“功”有成绩、成就、成效、本领的意思。“念功”之意就是“立志人生有成就”。古人有名有字。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取字,古人起名取字方式虽多种多样,但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1、表字和名意义相同,是并列关系,所以又叫“并列式”。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曰原。2、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称做“辅助式”。如:郑樵,名樵,字渔仲。樵是打柴的,渔是钓鱼的,常为侣伴,互相辅助。3、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这种情况可称为“矛盾式”。如:朱熹,名熹,字元晦。“熹”明亮之意,而“晦”则是昏暗的意思。4、表字与名往往出自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这种情况可称做“扩充式”。如:曹操,名操,字孟德。字和名在一句话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对名作了修饰性解释和补充。5、表字为名字意思的延伸。这种情况可称之为“延伸式”。如:辛弃疾,名弃疾,字幼安。从小根除病疾,自然得获安康。戚蓼生,名“蓼生”,意思应该是“生长高大”,他的名与字“念功”的意思正是延伸式。因此,戚蓼生的“蓼”应读成“lù”。

戚蓼生《石头记序》新译,兼论戚序对解读《红楼梦》的意义


戚蓼生究竟何时得到《石头记》抄本以及何时作序,因文献无征,众说纷纭。戚蓼生留居京城的时间大致在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之间,这段时间极有可能得到《石头记》抄本。因戚蓼生作序没有系年,因而无法确知作序的具体时间。红学家俞平伯说:“戚蓼生序……向来不大受人称引,却在过去谈论《红楼梦》的文章中,实写得很好。”并认为“这些看法,虽不免有唯心的色彩,还是比较通达的......符合本书的真实情况”。虽然俞平伯对戚序评价较高,但是由于他属于胡适派红学家,对《红楼梦》的时代背景错误定位在清朝中期,且认为作者是曹寅的孙子“曹雪芹”,《红楼梦》写的是曹家事,或者是以曹家事为素材加工创作的,贾宝玉的原型是作者本人,秉持这样的观点是无法解读出《红楼梦》伟大思想的。事实上近百年来,胡适派红学研究几乎毫无进展,就是因为定错了时代背景和作者造成的。尽管戚序对研究《红楼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胡适派红学家们却看不到这点,戚序不被重视也就可以理解了。

戚序高度概括了《红楼梦》的艺术特点、写作手法及阅读理解方法,高屋建瓴,观点独到,对正确理解《红楼梦》具有启发作用。一、戚蓼生认识到了《红楼梦》一笔两意、一喉二歌的写作手法,这跟本书开篇作者自云将真事隐去,而用假语村言敷衍表面故事,及批语提示的写作手法完全相符。二、指出了这部书虽然表面上写的是大家族的故事,实际上却是在用春秋笔法隐写历史。三、读者不要被表面的故事情节所迷惑,对每一段情节都要细心领悟深藏的主旨。四、《红楼梦》虽然是一部没有结局的残书,但是只要把作者设置的种种伏线梳理出来,也能推测故事的结局,从而参悟出本书的思想内涵。那些只有得到完璧的全书才能看懂作品主旨的人,没有做到开卷而悟。

戚蓼生《石头记序》新译,兼论戚序对解读《红楼梦》的意义


戚蓼生序由于大量用典,部分词句晦涩难懂,致使对序的理解产生歧义。我对戚序的翻译参照了王人恩教授的《戚蓼生石头记序笺注》、王猛的《戚蓼生石头记序臆读》(《曹雪芹研究》2013第一辑)。在他们的基础上对一些不恰当的译文进行了修改。其中“历下琅琊”中的“历下”指代辛弃疾是我的独家观点。历下琅琊:历下,古邑名,在齐地。公元前221年,历下属济北郡,称历下邑。公元前153年(西汉景帝四年) ,设历城县,属济南郡,治所在历下。现在是山东济南市历下区。琅琊,古郡名,古代写作琅邪,亦作琅玡。秦始置郡。东汉建初五年(公元80年)置琅琊国。南朝宋,琅琊复为郡。古代琅琊涵盖今山东临沂、青岛、诸城、日照一带。戚序用地名指代人名。“琅琊”指代王戎是普遍观点。

王戎(234年-305年),字濬冲。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王戎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最初袭父爵贞陵亭侯,被司马昭辟为掾属。历任吏部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因事被免,又改任豫州刺史、建威将军。他曾参与晋灭吴之战,吴国平定后,因功进封安丰县侯。又被征召为侍中,迁任光禄勋,后拜吏部尚书,因母亲去世离职。惠帝即位,王戎迁太子太傅,转中书令,加光禄大夫,再迁尚书左仆射,领吏部事务。元康七年(296年),升任司徒。王戎认为天下将乱,于是不理世事,以游山玩水为乐。司马伦杀张华等,王戎因是裴頠的岳丈而被免,以后又被起用为尚书令,再迁司徒。后张方劫持惠帝入长安,王戎逃奔陕县,于永兴二年(305年)病逝。

戚蓼生《石头记序》新译,兼论戚序对解读《红楼梦》的意义


《世说新语·雅量》记载了王戎幼时的一段故事:“王戎七岁时,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可见王戎聪明善悟。王戎也多情。《世说新语·伤逝》载:“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至所钟,正在我辈。’”王戎之妻常以“卿”称呼王戎(按礼,妇人应以“君”称其夫,“卿”乃是夫对妻的称呼)。王戎说:“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其妻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王戎也无可奈何。成语“卿卿我我”即出于此典。

“历下”与“琅琊”是两个地名,在戚序里应该指代两个名人,且才华、性情与贾宝玉相似。很多译者只认为“历下琅琊”指代王戎一人,这是不妥的。王人恩教授认为“历下”指代王羲之,而王羲之也是琅琊人,与“历下”的指代不符。我觉得这里的“历下”应该代指辛弃疾。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他生于金国,少年抗金,易帜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辛弃疾在官场几经沉浮,只因他对普通百姓宽厚,对下属官吏严酷,又不肯与当时的官场同流合污。在给皇帝的上书中,他说:“臣平生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顾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因为“刚拙自信”的性格,他不愿意迎合别人,无视官场潜规则。

戚蓼生《石头记序》新译,兼论戚序对解读《红楼梦》的意义


宋史研究者辛更儒教授在《辛弃疾家室再考》一文中披露,辛弃疾“室赵氏,再室范氏,三室林氏”。另据许多史料记载,辛弃疾还有不少侍妾。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下云:“辛稼轩在上饶,属其室病,呼医对脉,吹笛婢整整者侍侧,乃指以谓医曰:‘老妻病安,以此人为赠。’不数日果勿药,乃践前约。”辛弃疾将侍婢整整送给了治好妻子病的医生。辛弃疾自己的词中也常常提到侍妾。《鹧鸪天·困不成眠奈夜何》:“娇痴却妒香香睡,唤起醒松说梦些。”《满江红·莫折荼蘼阕》题云:“稼轩居士花下与郑使君惜别,醉赋,侍者飞卿奉命书。”香香和飞卿都是他的侍妾。《西江月·题阿卿影像》,是他写给侍妾阿卿的:“人道偏宜歌舞,天教只入丹青,喧天画鼓要她听,把着花枝不应。何处娇魂瘦影,向来软语柔情,有时醉里唤卿卿,却被旁人笑问。”据(元)陶宗仪《书史会要》卷六云:“田田、钱钱,辛弃疾二妾也。皆因有其姓而名之,皆善笔札,常代辛弃疾答尺牍。”(清)冯金伯《词苑萃编》中云:“吕婆有女事辛幼安,以微事触怒逐之。今稼轩桃叶渡词因此而作。”冯金伯说,吕婆之女曾事辛弃疾,因为一点小事被他休了。

晚年,辛弃疾遣散了一些侍妾。他的《临江仙·侍者阿钱将行,赋钱字以赠之》就是送给遣散的侍妾阿钱的。《后斋漫录》记载的“辛稼轩有姬曰钱二,年老遣去,为赋《临江仙》赠之”说的就是这件事。他遣散侍妾粉卿,也写了一首《鹊桥仙·送粉卿行》。辛弃疾不仅妻妾成群,还到处留情。《南乡子·舟行记梦》:“欹枕舻声边,贪听咿呀醉眠。梦里笙歌花底去;依然,翠袖盈盈在眼前。别后两眉尖。欲说还休梦已阑。只记得埋冤前夜月,相看,不管人愁独自圆。”这首词记述了辛弃疾在一次船上的艳遇。《霜天晓角·旅兴》:“吴头楚尾,一棹人千里。休说旧愁新恨,长亭树,今如此!宦游吾倦矣,玉人留我醉,明日落花寒食,得且住,为佳耳。”这首词记录了另一次艳遇。

辛弃疾还不时光顾妓院。有一次他和刘过去嫖妓,与一都吏令争风吃醋。辛弃疾的朋友杨炎正,在一首给辛弃疾祝寿的词《鹊桥仙·寿稼轩》中,对辛弃疾的生活情形有这样的描述:“筑成台榭,种成花柳,更又教成歌舞。不知谁为带湖仙,收拾尽、壶天风露。闲中得味,酒中得趣,只恐天还也妒。青山纵买万千重,遮不断、诏书来路。”。辛弃疾自己也有词说到自己酒醉之后的情形,《清平乐·此身长健》:“料得今宵醉也,两行红袖争扶。”可见辛弃疾在带湖过的是花天酒地、夜夜笙歌的生活。戚序用“多情善悟”形容辛弃疾是十分恰当的。戚序中用众人皆知的“桑娥石女”比喻林黛玉,而却用“历下琅琊”地名指代人名的方式隐晦比喻贾宝玉,我认为是有意避讳提及抗金名将辛弃疾。

戚蓼生《石头记序》新译,兼论戚序对解读《红楼梦》的意义


戚蓼生《石头记序》:

【原文】

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

夫敷华掞藻、立意遣词无一落前人窠臼,此固有目共赏,姑不具论;第观其蕴于心而抒于手也,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则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

试一一读而绎之:写闺房则极其雍肃也,而艳冶已满纸矣;状阀阅则极其丰整也,而式微已盈睫矣;写宝玉之淫而痴也,而多情善悟,不减历下琅琊;写黛玉之妒而尖也,而笃爱深怜,不啻桑娥石女。他如摹绘玉钗金屋,刻画芗泽罗襦,靡靡焉几令读者心荡神怡矣,而欲求其一字一句之粗鄙猥亵,不可得也。

盖声止一声,手只一手,而淫佚贞静,悲戚欢愉,不啻双管之齐下也。噫!异矣。其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迁乎?

然吾谓作者有两意,读者当具一心。譬之绘事,石有三面,佳处不过一峰;路看两蹊,幽处不逾一树。必得是意,以读是书,乃能得作者微旨。如捉水月,只挹清辉;如雨天花,但闻香气,庶得此书弦外音乎?

乃或者以未窥全豹为恨,不知盛衰本是回环,万缘无非幻泡,作者慧眼婆心,正不必再作转语,而千万领悟,便具无数慈航矣。彼沾沾焉刻楮叶以求之者,其与开卷而寤者几希!


【译文】

我听说绛树在唱歌的时候能同时唱出两首歌,一首歌从喉咙里唱出,另一首歌从鼻孔里唱出。黄华能用两只手同时书写文案,左手写楷书,右手写草书。他们都是有神技的人,可惜我未曾亲眼目睹。今天要同时唱两首歌,而不分出是从喉咙里还是鼻孔里唱出的;同时书写两个文案,而不区分是左手还是右手写的,一个喉咙同时唱出两首歌,一只手同时书写两个文案,这个似乎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事,不可能实现的神奇,但却在《石头记》里实现了。啊,神了!

妙笔生花,文采飞扬,立意遣词无一处落前人窠臼,这个固然是有目共睹的,暂且不论。只是看其意蕴所表达的,虽写彼处却指向此处,表里有寓;手挥五弦却目送归鸿,一语双关。好像用词委婉机巧,但却不失真诚;貌似运笔严谨规范,却又恣意洒脱。如同《春秋》的笔法,多用微言寓大义,且隐含着批评和不满的话语;又像史学家那样,不据事直书,而多用曲笔隐藏真相。

尝试着仔细阅读而理出头绪概述它:描写女子住所表面上极其和睦庄重,而实际上却艳丽妖冶;描写门第家世表面上高大宽敞,井然有序,实际上已经满目衰微之势;描写宝玉意淫、呆痴,却多情而善于领悟,不亚于辛弃疾和王戎;描写黛玉的小性、刻薄,而她对感情却专一而深沉,堪比秦罗敷和望夫女。其它如描写那些美女及其住所,刻画她们散发出的香气及华丽衣裳等,娓娓动听令人心荡神怡,而你想从中找出粗俗猥亵之词,却不可能。

虽然只用同一种语言来表达,只用同一支笔来书写,而却同时具有放纵与贞静,悲戚与欢愉的两种格调,这就是双管齐下。啊,神了。这大概就是小说家中的左丘明、司马迁吧?

然而我认为作者的写法虽然是一笔两意、一喉二歌,但读者应当做到一心不乱,领会其表面文字中所隐含的真实寓意。譬如作画,画出三面山石,不过是为了烘托一处秀丽的山峰;看见了面前有两条小路,幽静美妙之处不外是有树的地方。必须按照此意,以读此书,才能看到书中精深微妙和隐而未露的意旨。就像水中捞月,只为舀出清辉;仙花如雨自天而落,但愿闻到它们的香气。或许只有这样才能悟出此书的弦外之音吧?

你或许以未看到完璧的全书为憾事,不知盛衰本是循环。万缘无非是梦幻泡影。作者慧眼婆心,认为不必再点拨读者就能使之恍然大悟。而千万种领悟,最终都会渡过迷津苦海,到达彻悟的彼岸。而执着于得到完璧全书,或者以自己错误的臆断误以为彻悟真正的主旨,这样的人几乎没有几个做到开卷而悟。

———————————————————
校对:王华东           编辑:潇湘夜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9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推荐到博客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再谈《红楼梦》作者是位戏曲大家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7-07-22 22:31:24)
标签: 曹雪芹        分类: 《红楼梦》新解
作者:姬健康



研究《红楼梦》与爱好《红楼梦》是有严格区别的。作为一般的红楼爱好者,主要关注的是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意义;好的作品,就会引起共鸣,终生难忘;水平一般的文字就很容易让人忽略,就象你天天面对的马路上的人群,能有几个让你记住的?而研究红楼的,就要沉下心来,仔细阅读,反复咀嚼,许多细微的东西就会在你的胃里起化学反应,同时嘴上就会产生相应的味觉,从而将这种感觉加以整理、综合、消化,得出准确的认识。这既是红楼爱好者享受欢乐的过程,又是红楼研究者应该承担的责任。

百年来,人们都说《红楼梦》是乾隆时期的曹寅之孙曹雪芹写的,二十多岁就开始执笔,总结自已的一生及家族的命运,历经十年,写出了这部中华文化史上最为杰出的著作。有人考证说曹雪芹之前是个诗人,是练过笔的,尽管我们后人没见过他留下任何文字,但这并不代表他写不出小说《红楼梦》,因为他是个天才。这些我们从小就在课堂上学过,我们信了。现在,当我们仔细阅读了《红楼梦》后,发现曹雪芹还是个大戏曲家,虽然没有一丝的戏曲痕迹留下来,我们还是要无条件地相信他吗?那些长期把持着话语权的赫赫有名的红学家们还是要摁着广大读者的脑袋硬要我们相信曹雪芹三十岁之前还是个天才的戏曲家吗?

再谈《红楼梦》作者是位戏曲大家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搞清一个词的含义,就是:“传奇”。这个词只要上过小学的人都知道它的意思,从字面上讲就是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这是现代人对此词的理解;但在古代,在唐朝时又指一种文学形式,即文言短篇小说;到了明清时,又演变成另一种解释:长篇戏曲,一般由二十至五十余出戏组成。

凡研究红楼的人都会有一个共识:作者既是一位小说家,又是一位戏曲家。我们先来看书中出现的第一首诗(说是偈语,实为七绝):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红学名家蔡义江先生也承认“奇传”即“传奇”,“为押韵而颠倒”,但他只解释成“奇异故事可以相传”(见蔡著《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蔡先生只知其一,不解其二,或者故意不知其二。其实这里的“传奇”就是双关语,毫无疑问另一层意指戏曲,这是明清时代赋予“传奇”词义所决定的,也是作者真正身份所决定的,更是全书的文本内涵所决定的。

我们知道,书中描写了大量的观戏场面,家班生活,报出了诸多剧目,以及优伶命运。这都不算什么,泛泛之写,曹雪芹也知道一点皮毛。书中还将人物打扮、房间布置一一沿用舞台上的戏曲场景加以描绘,如宝玉初次出场的装束,秦可卿卧室的摆设等等,都是戏服和道具的翻版。再有一个是故事情节的启承、转合和截断,使用了大量的戏曲伏线法和“抖包袱”,每当此时,脂批也会及时提醒读者,什么“横云断岭”、“又一样止法”等等烟云截断法比比皆是;人物出场也是如此,比如描写王熙凤出场总是人未到,声先闻,所谓“丹唇未启笑先闻”。其实这是典型的戏曲人物出场法,要的就是舞台效果。将戏曲表现法运用到小说中,其结果就是更加灵动鲜活,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又增加了一层画面感。如果没有长期的戏曲创作经验和舞台观赏经历,难以想象能流畅自如地运用到小说创作中。

再谈《红楼梦》作者是位戏曲大家


说到《红楼梦》故事和人物的生动性,其写作的表现力还不是以上所说的这些,其最得力处是人物对话,人物的成功之处最主要的外在表现也不是她(他)做了什么,而是她(他)说了什么。人物的性格、特征、聪慧、愚钝、善恶等等往往通过口语跃然纸上。《红楼梦》的对话描写是古典文学中最出色的,什么身份的人说什么话表现得清清楚楚,决不混淆。难怪脂砚由衷所批“好看煞”三字全部出现在对话后面,这就是明证。而能将对话描写得如此生动的就是剧作家,因为戏曲家创作剧本,除了故事以外,他首先考虙的就是对话,严格来说,戏曲主要是靠对话来完成的,这里所说的对话包含了唱词,对话、唱词不生动、不来自生活、不符合人物性格,这戏就无法演下去,观众就起身散场,这个戏就是失败的。所以,戏曲家对老百姓的语言、对话是十分敏感的,凡是有表现力的、有代表性的、土得掉渣的、生动活泼的语言都会收入戏曲家的囊中,戏曲家是个特别的民间语言留心者。所以《红楼梦》里才会出现众多俏皮话、歇后语,甚至地方土话。曹雪芹凭什么能掌握这些语言技能呢?而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戏曲家才能游刃有余地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也是生活规律所决定的。

再谈《红楼梦》作者是位戏曲大家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是作者戏曲意识和戏曲思想的大揭示、大爆发,回目里就包含了中国古典戏曲的两部名著:“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本回中,宝玉携《西厢记》在沁芳桥桃花树底下细细赏读,一阵风吹来,将桃花瓣吹落得满身满书满地,情种宝玉不忍心花瓣落地被人踩踏,兜了花瓣,抖入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流出沁芳闸去,正应了《西厢记》上那句唱词:“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恰巧另一情痴黛玉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上拿着花帚款款而来,建议把花瓣装入香囊,埋入自已早就准备好的花冢,日久随土化了。此地有脂批:“宁使香魂随土化。写黛玉又胜宝玉十倍痴情。”接着,一对痴男怨女,共读西厢,林黛玉“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功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宝玉又戏谑称黛玉“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惹得黛玉假意“微腮带怒,薄面含嗔”。宝玉被人叫走后,黛玉独自回房,走到梨香院墙角上(梨香院是宝钗进大观园前的住所,属昨日黄花,可此时偏偏写是从梨香院内传出曲声,这是作者有意的安排和强调,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黛玉一向不喜看戏,这次却将唱词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送入耳内:“原来姹紫焉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黛玉不禁点头自叹,想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各位红友,书读到这儿,你们会感觉谁通过描写林黛玉此时的境地,更会对戏曲的美妙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是那位与戏曲创作没有任何瓜葛的曹雪芹吗?作者又写道: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这“天上人间”一词,正是《长生殿》多次出现的台词;这“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

再谈《红楼梦》作者是位戏曲大家


似这般大段地描写人物与戏曲有关的情节书中还有多处,凡涉及戏曲元素的细微之处都能熟练自如地加以描绘,非戏曲中人无法做到。脂批中至少有两处明晰地、直接地指出作者与戏曲的渊源关系,一处是笔者多次引用的第十八回脂批:

余历梨园子弟广矣,各各皆然。......与余三十年前目睹亲身之人,现形于纸上。便言《石头记》之为书,情之至极,言之至确,然非领略过乃事,迷陷过乃情,即过此茫然嚼蜡,亦不知其神妙也。

此段脂批至少可以证明两点:

一,《红楼梦》成书与曹寅之孙曹雪芹无任何关系。

二,情之极,言之确,再一次重申作者对梨园戏曲领略过乃事,迷陷过乃情,是真正的戏曲中人。

另一处是第二十二回脂批:

(也是在谈戏曲时所批)看此一曲,试思作者当日发愿不作此书,却立意要作传奇,则又不知有如何词曲矣。

这段脂批以无可置疑的文字证据证明:

一,作者最初的本意是要将《红楼梦》写成“传奇”的(即长篇戏曲),没有戏曲创作的经验如何会有这念头?又从何而来的功力?曹寅之孙曹雪芹有什么“史料记载”写作过曲牌小调?

二,《红楼梦》确确实实是位戏曲家创作的小说作品,仔细阅读这段脂批就可以反证这个结论。

通过上述这些对写作手法及文本的分析,《红楼梦》里的戏曲因子此起彼伏,无处不在,作者是位戏曲大家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如果将此结论否定,笔者认为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不配研究红楼。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欢迎关注"吴氏红学"头条号,欣赏更多吴氏红学精品文章!

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9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推荐到博客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红楼梦》和《聊斋志异》中的“孤愤”之气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7-07-02 22:04:35)
标签: 吴梅村 蒲松龄        分类: 《红楼梦》新解
作者:潜问根



近年来,笔者在关注红学的同时,通读了《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1640--1715)生活在明末清初,山东淄川(今淄博)人。鲁迅说他“幼有轶才,老而不达,以诸生授徒于家”(《中国小说史略》),也即年轻时候才干突出,可是科场不利,一生不遇,在家教书为业。《聊斋志异》虽然是志怪小说,然而,细细品读却有一种对异族统治本能的不满与反抗情绪,怀有末世情怀与亡国之痛。蒲松龄在《聊斋自誌》中最后写道:

……每搔头自念:勿亦面壁人果是吾前身耶?盖有漏根因,未结人天之果;而随风荡堕,竟成藩溷之花。茫茫六道,何可谓无其理哉!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驚霜寒雀,抱树无温;弔月秋虫,偎阑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红楼梦》和《聊斋志异》中的“孤愤”之气


蒲松龄说自己的书是一部“孤愤之书”,且问:何谓“孤愤”?

孤愤,原是先秦时期法家代表思想家人物韩非所著的书篇名。《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韩非﹞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做《孤愤》。”司马贞索隐:“孤愤,愤孤直不容于时也。”后以“孤愤”谓因孤高嫉俗而产生的愤慨之情。

如此,我们对蒲松龄的“孤愤之书”就可以理解一二了。

那么,我们不妨作一推理:《红楼梦》不也是一部“孤愤之书”吗?

手边有王蒙评点的《红楼梦》,1994年9月出版。王蒙在“序”中说《红楼梦》是经验的结晶,是一部充满想像的书,是一部令人解脱的书,是一部执著的书,是一部文化的书,是一部百科全书,是一个智力与情感、推理与感悟、焦躁与宁安的交换交叉作用场。《红楼梦》永远是一部刚刚出版的新书。

王先生说的这些自然不错,我很赞成。这是一个当代作家以文学的眼光来看文学经典《红楼梦》。可惜,他还没有说到“孤愤”二字。也难怪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王先生的脑子里哪能有 “末世情怀”“孤愤”这些字眼与概念呢?

也许,王先生在了解了现在红坛的争鸣观点之后,有机会的话,就会在他的“序”中加上一句:《红楼梦》是一部孤愤之书。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聊斋志异》《红楼梦》都是“孤愤”之书。但《红楼梦》与《聊斋志异》表达“孤愤”的方式迥然不同。《聊斋志异》尽管采用了“幻化”这种艺术手段,“写鬼写妖高人一等”(郭沫若语),但作者有时候实在忍不住,还是要大喝一声,以吐露胸中的愤愤不平之气。如卷八《司文郎》写一姓宋的少年,遇到两个读书人,一个是平阳的王平子,一个是余杭的年青人。这两个人都要到顺天府去参加乡试。经过一番较量,余杭的那个走开了。最后,在姓宋的努力鼓励与帮助下,王平子有了长进,“是年,捷于乡;明年,春闱又捷。……”那么,姓宋的少年何来德才?作者借少年之口说:“……某非生人,乃漂泊之游魂也。少负才名,……甲申之年,竟罹于难,岁岁飘蓬。幸相知爱,故极力为‘他山’之攻,生平未酬之愿,实欲借良朋一快之耳。今文字之厄若此,谁复能漠然哉!”

甲申之年,即明朝被灭亡的那年(1644年)。可见,作者心中的因亡国而产生积郁的“孤愤”之情何其深也!

再如卷十二《周生》篇作者借人物梦境而大呼大叫:文字不可不慎也!……这还不够,篇末作者“异史氏曰”还忍不住要直抒胸臆:恣情纵笔,辄洒洒自快,此文客之常也。然淫嫚之词,何敢以告神明哉!狂生无知,冥谴其所应尔。但使贤夫人及千里之仆,骈死而不知其罪,不亦与刑律中分首从者,反多愦愦耶?冤已!

“文字不可不慎也”,这是作者的深切体会,是作者的历史经验之总结,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告诉读者当时的文字狱开始了,你们要千万千万小心哪!你们这些所谓的文人墨客,一写起来,放纵感情,洋洋洒洒,只求一时痛快,一不小心用淫秽轻慢的言词把神明得罪了,你们的日子就难过了,说不准哪天就连你夫人和仆人的人头都不保了呢。那就实在是太冤枉了!

说“神明”,是隐晦说法,其实明眼人一看便知,神明者,今之皇上也。直说了吧,皇上是千万千万不能得罪的呀!

《促织》篇把故事发生的时间有意放在“宣德间”,即明宣宗(1426—1435)时期,说完了故事,作者却要针对皇上大发感慨: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可见这个满肚子孤愤之情的蒲松龄有时候又是何其直率何其大胆!

我们再来看看《红楼梦》是如何表现“孤愤”的。第一回开篇点明“梦”“幻”等“却是此书本旨”。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敷演出当日闺阁中所有之女子。这亦梦亦幻给人一团迷雾,那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一块顽石,“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处,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述故事。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倒还全备,或可适趣解闷;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更是让读者彻底的莫名其妙。其实这些都是为了抒发作者心中的“孤愤”之情而特意使用的云雾障眼法。

《红楼梦》和《聊斋志异》中的“孤愤”之气


“你方唱罢我登场”是否另有所指呢?“你”是谁?“我”又是谁?

从这些来看,《红楼梦》的表达方式显然与《聊斋志异》迥然有别。谁知道那亦梦亦幻,那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一块顽石,那“你”和“我”,其中隐含着作者多少的“孤愤”之情?

让读者云中雾中扑朔迷离一番后,是一个一个人物登场,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勾心斗角,生离死别,字里行间虽无明明白白写着“孤愤”二字,但细细体会,似乎又处处无不有孤愤之情。

林黛玉走进大观园,虽然牢记先母的告诫,不多说一句话,不多走一步路,但她的诗词,她的话语,时不时就会流露出她的“孤愤”之情。细细体会“葬花词”,其情感是否颇带“孤愤”?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与之相呼应的“秋窗风雨夕”,那结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不也一样饱含孤愤之情吗?

林黛玉如此,贾宝玉又如何?

被王夫人骂为“狐狸精”的晴雯死了,贾宝玉写了《芙蓉女儿诔》,前序后歌,祭于芙蓉枝上,涕泣而念。这篇长诔,实则表明作者长期以来抑郁不平孤愤之情,借此一吐,感情炽烈,文辞优美。王蒙先生誉之汪洋恣肆,古朴风流,立意新奇,气魄宏大,文字讲究,颇费心思,堪称“红”中诗文之冠。

小说不单单是讲故事的,也可以抒情,只是不同的作家,抒情各有千秋罢了。

作家毕飞宇说:小说的抒情和诗歌、散文的抒情很不一样。小说的抒情有它特殊的修辞,它反而是不抒情的,有时候甚至相反,控制感情。面对情感,小说不宜“抒发”,只宜“传递”。小说家只是“懂得”,然后让读者“懂得”,这个“懂”是关键。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样的慈悲会让你心软,甚至一不小心能让你心碎。

没错,《聊斋志异》和《红楼梦》这两部著名的小说“传递”情感的方式是很不相同的。但因为作家的经历有共同之处,他们的胸中都有一股强大的“孤愤”之情,所以,我们无论是读《聊》还是读《红》,我们的心真的是碎了。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9-17 03:20 , Processed in 0.07096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