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6-16 16:47: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是谁?侍郎是狗?

侍郎是狗,说的是谁?
周***
回答
全部答案
高士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代名相,学识渊博、聪明机敏,深得康熙皇帝的宠信和赏识。
高士奇在上书房做侍郎时,与吏部尚书索额图和都御史明珠是同僚,三人经常开玩笑。
一日,二人一起徒步外出办事,行走间突然有一条大狗从胡同蹄出,然后跑远。明珠问了一句:“是狼是狗?”索额图一听,哈哈大笑道:“是狼是狗(侍郎是狗),你得问江村(高士奇,号江村)。”
高士奇听出两人是在一唱一和地用谐音骂自己,但他不露声色地说:“那是条狗。” •
两人以为他没有听出话中的玄奥,便得意地打趣道:“何以见得?”
高士奇笑着道:“狼、狗区别主要有二:其一看它的尾巴,下垂是狼,上竖是狗(尚书是狗);其二看它吃什么,狼只吃肉,狗却是遇肉吃肉,遇屎吃屎(御史吃屎)”。
这个狼狗之辩顺势而为,毫不费力地回敬了吏部尚书索额图和都御史明珠。二人虽然挨了骂,可心里很佩服高士奇的智慧和机敏。
终身误
[ 清 ] 曹雪芹

原文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高士===高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6-16 21: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朱慈炤+东平郡王+】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皇四子——朱三太子朱慈炤
liuhuirong 2023-04-16 发布于湖北  |  31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批郑重提示“作者用史笔也。宜作史笔看。深意他人不解。作者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字字看来皆是血”“实写幼时往事,可伤”,“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这些无一不是提示读者:《红楼梦》是假小说之形的真史书,《红楼梦》布局宏大,构思精深,拙作《红楼隐史》16开本,分为上下两册,将会为大家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历史真相。】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这是《红楼梦》第五十二回里真真国女子的一句诗,其实隐写的是女真国吟唱“昨夜朱明亡,今宵清廷兴”。

《红楼梦》,实为“朱楼梦”,再结合贾府的帝王规制,比如宁国府九道门、比如贾府给人看病的都是“王君效” 即效力君王家的太医等等,以及红楼梦中多次出现的皇宫仪制的场景描写,不是亲身经历过的人是完全写不出来这些的,而且作者还用“衔玉而诞”、世间仅存的“补天之石”来暗示主人公宝玉的帝王继承人的身份。

作者先在《红楼梦》第十六回中特意强调:“(大观园)全亏一个老明公号山子野者,一一筹画起造。”

筹画起造者即红楼梦一书的创作者。

“明公”指朱明后裔;

“山子野”音译"三子爷”。

网友“山大王1971”参与指出:“从八卦的角度,'山子野’,重点是'山’字,在八卦中,震卦(震仰碗),为长男;坎卦(坎中满),为中男;艮卦(艮覆盂),为少男(三男)。'艮’是什么?'艮’就是'山’,'山’——'三’,既是谐音,涵义也是相通、相同,综上,得知,'山子野’就是'三子爷’,'明公山子野’就是'朱三(太)子爷’。”

原来,这奇怪的名号“明公山子野”其实是取自当时民间所称的“朱三太子爷”。

为何是“老”明公山子野呢?因为朱三太子开始创作《红楼梦》时已经六十多岁,已是花甲老人,自然是当得这个“老”字的。

后又交代贾府的四姑娘惜春执笔作画《大观园行乐图》,执笔作画《大观园行乐图》也就是创作《红楼梦》长篇小说。

这筹画起造和执笔作画正是作者自亮身份:《红楼梦》的作者就是朱三太子爷——崇祯帝的皇四子——朱慈炤!

“贾史王薛”实乃“家史王写”!

脂批郑重提示【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这是正告读者:《红楼梦》不仅是真史书,而且是非民间野史可比的王写正史!

简单介绍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明亡后的下落。

《明史》:“庄烈帝七子:周皇后生太子慈烺、怀隐王慈烜、定王慈炯。田贵妃生永王慈炤(皇四子)、悼灵王慈焕、悼怀王及皇七子。”崇祯共有7个儿子,其中4个早夭。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崇祯送出宫的三位皇子分别是:太子朱慈烺16岁,皇三子定王慈灿13岁,皇四子永王慈炤12岁。与对待女儿的方式不同,崇祯在死前命太子、定王和永王分别藏匿于公卿贵戚家中。

《甲申传信录卷九》记载:“太子最后出,不及至成国府,而匿民间。永王、定王并至嘉定府。十九日闯入,求上及皇太子。二十日起晨,嘉定侯周奎以永、定二王入朝。闯令行君臣礼,不从,遂长揖。闯曰:'若父何在?孤必无杀意,何不出一见孤?’永王(即皇四子朱慈炤)曰:'不能面受卿辱,自缢宫中,无他往也。’......四月九日,复入朝,闯命之跪,永王不屈。'何不杀我!’闯曰:'汝无罪,姑免。’” 没想到,崇祯的国丈周奎居然主动将永王和定王献给李自成,面对李自成,年长的定王怯懦不言,而年幼的永王朱慈炤的不屈表现令人钦佩,幸运的是李自成并未加害于皇四子永王和皇三子定王。

李自成败逃出北京后,藏匿于民间的太子朱慈烺又去投奔外祖父周奎,并与长平公主是抱头痛哭在一起。公主劝太子说:"慎毋再至", 公主明白,周奎既然能把定王和永王交给李自成,也一定会再出卖太子给清朝。果然,周奎又将太子进献给清廷,并按照摄政王多尔衮的意图,一口咬定太子是假冒的,长平公主坚持说是真,被周奎打了一个耳光后也不敢再说话。太子朱慈烺被杀,凡是为太子辩护的官员、太监和锦衣卫统统被杀,就连主审此案的钱凤览也被绞死,而周奎则得到清廷的特别奖赏。

皇三子定王朱慈灿则下落不明,一直到康熙十八年三藩之乱快要平息时,被定远大将军安亲王岳乐在湘中抓获。康熙皇帝获知后说:“朕曾以此事问之在内旧太监。据云:彼时朱慈灿年甚小,必不能逸出,今安得尚存?大约是假。”便以假冒之罪将皇三子定王朱慈灿杀害。(详见《八旗通志》和《清实录》康熙朝,卷八十六,十八年十二月的记载)

最小的皇四子永王朱慈炤是兄弟姊妹中最幸运的一个,76岁的朱慈炤被捕后自述其亡国后的经历:“吴三桂与大兵杀败流贼,各自奔逸,贼中有一毛将军,携吾至河南,弃马买牛,种地年馀。当道查捕流贼甚急,彼遂抛吾而逃。时吾年甫十三,自往南行。至凤阳,遇老乡绅王某者曾为先朝御史,执手悲泣,留于其家,遂改姓王,偕其子同学读书。又数年而王病故,吾年十八九,乃渡江而南,投寺削发。后游浙,止一古刹,有馀姚人胡姓,亦宦裔,偶来寺,与我谈经论文,大诧曰:'子才学如此,何为流于空门?’乃延至其家,改易衣帽,劝蓄发。其室旁有小园半亩,茅屋数间,俾吾居其中,后又以女妻焉。此吾所以为浙人而曰王某也。”

朱慈炤先后在一位毛姓农民军将领的保护下逃到河南种了一年地。后来毛将军因清朝盘查而丢下他逃走,他只好孤身流浪,后辗转乞讨到了凤阳,因相貌不凡而被一位曾任明朝谏垣的王老乡绅发现,了解到他的皇子身份后将他收养在家,并改名为“王士元”(倒过来念即为“原是王”),从此王家人就成了皇四子的忠实保护者,这就是为什么《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母亲姓王的原因所在。

后来朱慈炤不知从哪里得到了一份藏宝图,于是按图把王家人带到了山西宁武的冰火山上,命令他们世代居住于此以守护宝藏。王家人也不知皇四子说的宝藏是什么,却毫不犹豫地在冰火山上守候了三百多年。冰火山从前周围都是水,要想进入还得划船,是地地道道的世外桃源,他们居住在此也躲开了外界的战乱纷扰。因为他们的房子悬空而建被外界称为“悬空村”,但其实真正的村名是“王化沟村”,因为他们都是保护皇四子的王家人的后代。虽然直到现在王家后人都搞不清宝藏是什么、在哪里,但他们都说冰火山是宝地,保佑他们平安长寿,活到九十对他们来说从来都是轻轻松松。三百多年,真是一段神奇的历史。

在安顿好王家人后,朱慈炤又以游方僧人的身份四处流浪,并在浙江余姚遇到了一位前朝姓胡的官员,由于惊叹于他的才华过人,于是力劝他还俗并把女儿许配给他,朱慈炤特意把他的恩人们都在他的《红楼梦》里做了交代,后文会解密。朱慈炤多次以教书先生的身份游行全国各地,足迹踏遍了天南地北,见多识广、阅历非凡。因为与朱慈炤下棋而一起被清廷逮捕的蓬莱公李方远在《张先生传》中写皇四子是个“丰标秀整,议论风生”谈吐不凡的美男子,才华横溢:“浙中名士也,学问渊博,写作兼优,而且工于手谈,精音律。”这在近日东平县沙河站镇张老庄村新发现的《候选州同诰峄峄县教谕讳字岱霖公传》中也得到了印证:“工书善画精舆地学”。

朱慈炤以余姚王士元为名教书为生,到了康熙47年,他已经76岁,并且有了一妻一妾,六子三女一个孙子的大家庭。他对于自己的身世一直守口如瓶,但由于他按朱家传统,为儿子们取名时都用带“土”部的怪字,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致使身份暴露,全家被捕,他的妻妾和女儿都自缢而死。皇四子否认自己参与造反,但他的明朝继承人的身份是不能见容于清廷的。为了斩草除根,清廷故意混淆一母同胞的皇四子朱慈炤和皇五子朱慈焕,因为皇五子朱慈焕是有明确的明朝官方的死亡记录的,而皇四子只是明亡后下落不明。狡诈的清廷竟将皇四子与明亡前夭折的被封为真君的皇五子混为一谈,以此污蔑皇四子乃是假冒:“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所有明末清初的史籍都明确记载崇祯第四子并没有在崇祯十四年亡故,而所谓作证的老太监且不说是真是假,即使是真,经过六十多年后又如何能辨认得出当年仅十二岁的少年皇子?清廷用这些连小孩子都骗不了的“证据”将皇四子凌迟处死,其子全部被斩立决,唯一的孙子朱钰宝下落不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liuhuirong > 《红楼隐史》举报/认领
上一篇: 党向:几代红楼一场梦,一书隐史百回明200112
东平张氏家谱中发现的朱三太子秘闻 | 口袋历史 树宝n8mmb08xj7 2016-12-22   |  205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清初的“朱三太子谜案”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悬疑案之一。《康熙大帝》中杨起隆自称“朱慈炯”,为明朝“朱三太子”。近日东平县沙河站镇张老庄村在整理张家家谱中发现了新线索,证明朱三太子确有其人,但不是朱慈炯。
  家谱是一个家族真实而客观的历史传承。近日基层文化工作者关中运在东平县沙河站镇张老庄村发现一部《张氏家谱》,在其卷二《候选州同诰峄峄县教谕讳字 岱霖公传》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记载:“吾族岱霖公于康熙四十七年四月初三日同明庄烈皇三子朱慈焕被逮而死,今二百有六年矣……据传闻朱慈焕前避匿于淅姓 王,来埕家始姓张,工书善画精舆地学……以为夏少康汉世祖未可知也,居西席外绝无谋恢复之确证幸免赤族……”
  不足百字的文字透露出的信息量却很大,“朱三太子”朱慈焕曾辗转至东平授馆为业,后被官府查获入狱,张老庄村人因藏匿而受到株连,此外同受牵连的还有写《张先生传》的李方远。
  朱慈焕为明思宗第四子,幼时被封为永王,在长大成人的皇子中排行第三。明朝灭亡那年,他刚刚十二岁,和两个哥哥一起被李自成军俘获,又一起被李自成挟 裹出北京城南下。明亡后改名王士元,后潜居汶上东平交界处,更名张同观,以授馆为业。家谱中提到的张岱霖是东平县沙河站镇张老庄人,出生于康熙年间,康熙 二十一年前后跟随已化名为张同观的朱慈焕读书,后考取举人,授候选州同诰峄峄县教谕。康熙四十五年,老师张同观携儿子同来,张岱霖热情接待,留住在家。康 熙四十七年(1708年),因浙江大岚山反清组织以“朱三太子”为号召而受株连,朱慈焕被山东巡抚赵世显缉捕,同年冬,76岁的朱慈焕被凌迟;连累入狱的 张岱霖十月在京被害,同时被捕的李方远因窝藏罪带着一个儿子和两个仆人被发配到伯都讷(吉林扶余北)。
  家谱中的李某就是李方远,汶上县郭楼镇水口村人,康熙八年(1669年)中举人,曾任直隶饶阳知县,并曾兼署平山。据宣统《再续汶上县志》记载,李方 远著有《张先生传》: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李方远在东平州一个路姓的宴席上首次见到“张先生”,其人“丰标秀整,议论风生”,是个侃侃能言的美男 子,自称姓张,号潜斋,在大户张家(张岱霖家)为西宾。于是,二人交往密切,诗词往来。后来,张同观(朱慈焕)南行,二人拜别,二十多年没有通问消息。康 熙四十五年(1706年)冬,李方远卸任回汶上水口村(郭楼镇水口村),张先生自称贫困潦倒,要求谋一教职养家糊口。此后,张同观(朱慈焕)同时在不远的 张岱霖家和李方远家教子弟读书。
  话说这朱慈焕隐姓埋名当了几十年私塾先生,平时待人接物,无不小心谨慎,生怕一不小心被人说破告发。唯一特别之处,就是他给儿孙们取的名字,都严格按 照“和”字辈和五行(“金木水火土”),用了一些极为生僻的字眼,引起了外界的关注。他也不够谨慎地把自己的神秘身世告诉了别人,被反清复明人士利用。
  几十年来,朱慈焕隐姓埋名、东躲西藏,并没有真正“反清复明”。但“朱三太子”的名号对清政府确实构成了威胁,所以朱慈焕含冤背上了“莫须有”的谋反罪名。《明史》中说朱慈焕五岁病逝,不过是给朱慈焕硬加上了一个以“朱三太子”为名蛊惑人心的罪名。 
  “朱三太子”朱慈焕前后在东平县沙河站镇张老庄村藏匿五年左右,在汶上县李方远家隐藏两年多,与两地文人交往颇多,并在张家、李家、何家三大户任教, 学生很多,李方远的《张先生传》有详记,其中写道:“论东平、汶上,凡读书者,求他写斗方扇头,不止一人。”可见朱慈焕一向好留墨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

东平张氏家谱中发现的朱三太子秘闻2018-09-25 16:42:00 来源: 齐鲁晚报 作者: 刘传录















  清初的“朱三太子谜案”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悬疑案之一。《康熙大帝》中杨起隆自称“朱慈炯”,为明朝“朱三太子”。近日东平县沙河站镇张老庄村在整理张家家谱中发现了新线索,证明朱三太子确有其人,但不是朱慈炯。

  家谱是一个家族真实而客观的历史传承。近日基层文化工作者关中运在东平县沙河站镇张老庄村发现一部《张氏家谱》,在其卷二《候选州同诰峄峄县教谕讳字岱霖公传》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记载:“吾族岱霖公于康熙四十七年四月初三日同明庄烈皇三子朱慈焕被逮而死,今二百有六年矣……据传闻朱慈焕前避匿于淅姓王,来埕家始姓张,工书善画精舆地学……以为夏少康汉世祖未可知也,居西席外绝无谋恢复之确证幸免赤族……”

  不足百字的文字透露出的信息量却很大,“朱三太子”朱慈焕曾辗转至东平授馆为业,后被官府查获入狱,张老庄村人因藏匿而受到株连,此外同受牵连的还有写《张先生传》的李方远。

  朱慈焕为明思宗第四子,幼时被封为永王,在长大成人的皇子中排行第三。明朝灭亡那年,他刚刚十二岁,和两个哥哥一起被李自成军俘获,又一起被李自成挟裹出北京城南下。明亡后改名王士元,后潜居汶上东平交界处,更名张同观,以授馆为业。家谱中提到的张岱霖是东平县沙河站镇张老庄人,出生于康熙年间,康熙二十一年前后跟随已化名为张同观的朱慈焕读书,后考取举人,授候选州同诰峄峄县教谕。康熙四十五年,老师张同观携儿子同来,张岱霖热情接待,留住在家。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因浙江大岚山反清组织以“朱三太子”为号召而受株连,朱慈焕被山东巡抚赵世显缉捕,同年冬,76岁的朱慈焕被凌迟;连累入狱的张岱霖十月在京被害,同时被捕的李方远因窝藏罪带着一个儿子和两个仆人被发配到伯都讷(吉林扶余北)。

  家谱中的李某就是李方远,汶上县郭楼镇水口村人,康熙八年(1669年)中举人,曾任直隶饶阳知县,并曾兼署平山。据宣统《再续汶上县志》记载,李方远著有《张先生传》: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李方远在东平州一个路姓的宴席上首次见到“张先生”,其人“丰标秀整,议论风生”,是个侃侃能言的美男子,自称姓张,号潜斋,在大户张家(张岱霖家)为西宾。于是,二人交往密切,诗词往来。后来,张同观(朱慈焕)南行,二人拜别,二十多年没有通问消息。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冬,李方远卸任回汶上水口村(郭楼镇水口村),张先生自称贫困潦倒,要求谋一教职养家糊口。此后,张同观(朱慈焕)同时在不远的张岱霖家和李方远家教子弟读书。

  话说这朱慈焕隐姓埋名当了几十年私塾先生,平时待人接物,无不小心谨慎,生怕一不小心被人说破告发。唯一特别之处,就是他给儿孙们取的名字,都严格按照“和”字辈和五行(“金木水火土”),用了一些极为生僻的字眼,引起了外界的关注。他也不够谨慎地把自己的神秘身世告诉了别人,被反清复明人士利用。

  几十年来,朱慈焕隐姓埋名、东躲西藏,并没有真正“反清复明”。但“朱三太子”的名号对清政府确实构成了威胁,所以朱慈焕含冤背上了“莫须有”的谋反罪名。《明史》中说朱慈焕五岁病逝,不过是给朱慈焕硬加上了一个以“朱三太子”为名蛊惑人心的罪名。 

  “朱三太子”朱慈焕前后在东平县沙河站镇张老庄村藏匿五年左右,在汶上县李方远家隐藏两年多,与两地文人交往颇多,并在张家、李家、何家三大户任教,学生很多,李方远的《张先生传》有详记,其中写道:“论东平、汶上,凡读书者,求他写斗方扇头,不止一人。”可见朱慈焕一向好留墨宝。


返回泰安大众网首页>>



东平州城:千年宋城风景 不亚于江南

2013年12月10日 10:48
来源:凤凰网山东综合整理










州城
州城位于东平县西南部,西邻东平湖,北枕大清河,州城始建于宋咸平三年(1000年),是一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迹众多、地灵人杰的千年历史文化古镇。
城内古迹众多,遗存丰富,著名的有父子状元坊、清真寺、永济桥、桂井子等。州城文化艺术丰富多彩,作为元杂剧创作中心,运河文化和水浒文化在这里交融、激荡,孕育了文学巨著《水浒传》。
州城地灵人杰,人才辈出,举世闻名的有北宋父子状元梁颢、梁固,东汉末的文学家刘祯,南宋泼墨大师梁楷,医学家钱乙,元代的戏曲家高文秀,农学家王祯及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等人。宋代文人名士欧阳修、司马光、苏源明,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清代诗人王士祯等在州城留下了足迹和传世之作。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元大都出发,顺运河南下,至州城游览后,惊讶不已,他写道:“这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大都市,商品与制造品十分丰盛……大河上千帆竞发,舟楫如织,数目之多,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大诗人元好问曾数游东平,其《出东平》一诗中便有“高城回首一长嗟”、“市声浩浩如欲沸”之句,形象地描绘出了当时州城的壮观与繁盛景象。由于城内地势低洼,碧波环绕,多种苇、蒲、莲藕,“至夏秋之交,荷花半城,渔舟唱晚,风景清幽,不亚于江南”,是名副其实的江北水乡。

【原】红楼梦中,贾家代表的四王八公到底多厉害?不怪皇帝抄了他们家 君笺雅侃红楼 2020-01-28   |  6933阅读  |  14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贾家被抄家的结局所有人都知道。原文到八十回止,后四十回续书与八十回前不对榫,参考意义不大。贾家抄家非常严重,甚至是一场大规模的政治斗争。按前文线索,《红楼梦》结局,不光贾家被抄家,而是四王八公这一伙的集体覆灭。从太上皇开始到皇帝,用了两代人几十年的时间,一举消灭了四王八公这一伙人,背后原因唯“削藩夺爵”四字而已。本文预计分上下两章。

(第十四回)那时官客送殡的,有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修国公侯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缮国公诰命亡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曾来得。这六家与荣宁二家,当日所称“八公”的便是……第一座是王府东平王府祭棚,第二座是南安郡王祭棚,第三座是西宁郡王,第四座是北静郡王的。原来这四王,当日惟北静王功高,及今子孙犹袭王爵……因想当日彼此祖父相与之情,同难同荣,未以异姓相视,因此不以王位自居……
四王八公只有北静王还袭王爵,以递降承袭看,北静王最初是亲王无疑,亲王郡王从汉初以后活着封王非皇族莫属,暗示北静王是“龙子龙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6-17 17: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薛宝琴===贾宝玉】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20.2 钟家台 2018-07-19   |  283阅读  |  2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20.2
  那这倪二到底是谁呢?
  倪二,谐音“逆二”,是逆贼二闯王的缩写,影射的是在闯王高迎祥死后的第“二”个闯王——“逆”贼李自成。啊呀!贾芸这钱借的大不妙啊!
  ——倪二交代贾芸:“我不回家去了,倘或有要紧事儿,叫我们女儿明儿一早到马贩子王短腿家来找我。”
  “马贩子王短腿”,是影射曾以贩马为业的第一任闯王高迎祥,高闯王被朱慈炤改名做王短腿,“高”被反成“短”,再次告诉我们红楼梦要反着看。
  倪二不回自己家却去了王短腿家,影射的是李自成投奔他在山西的舅父——“闯王”高迎祥,曾称“闯将”的历史。
  ——倪二这个“专放重利债”的“泼皮无赖”主动借给了贾芸“十五两三钱有零”的银子,居然还说“这银子我是不要利钱的,也不用写文约”。贾芸心下自思:“素日倪二虽然是泼皮无赖,却因人而使,【庚侧:四字是评,难得难得,非豪杰不可当。】颇颇的有义侠之名。”
  李自成于崇祯二年即1629年初起事,到1644年三月十九崇祯自缢,经历时间大致就是十五年多一些,可不正是“十五两三钱有零”么?
  李自成以均田免赋获得百姓拥戴,捉到崇祯三子后也并没有加害,而且公道的评价崇祯“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最后也收葬了崇祯遗体,“設祭一壇,自成亦出,四拜垂淚”,后来又全力抗清,其行事可不就是“颇颇的有义侠之名”么?
  书中又写道:“贾芸偶然碰了这件事,心中也十分罕希,想那倪二倒果然有些意思,只是还怕他一时醉中慷慨,到明日加倍的要起来,便怎处,心内犹豫不决。【庚侧:芸哥实怕倪二,并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也。】忽又想道:“不妨,等那件事成了,也可加倍还他。”
  可是何止加倍呢?倪二这钱最终是要贾芸——崇祯用国丧家破人亡的代价偿还的!倪二这个“专放重利债”的利钱要的真是狠啊!红楼梦告诉我们欠重利债——高利贷的下场真的很可怕!
  可怜贾芸,亲人靠不上,外人又靠不得,好苦命人啊!
  朱,赤心木,一在其中。赤心不可像。故以一識之。”见图示,木字的中间加一横表示“赤心”。
  贾母送给宝玉和宝琴的两件稀世裘氅的绝密真相!
  第四十九回里,贾母给了宝琴一件用野鸭子头上的毛作的“金翠辉煌”的凫靥裘。
  第五十二回贾母给了宝玉一件“金翠辉煌,碧彩闪灼”的用孔雀毛拈了金线织的‘雀金呢’,贾母还说:“前儿把那一件野鸭子的给了你小妹妹,【庚夹双行夹批:“小”字更妙!盖王夫人之末女也。提醒为崇祯之末子】这件给你罢。”宝玉磕了一个头,便披在身上。
  贾母送给宝玉、宝琴的这两件裘氅,都是“金翠辉煌”,又是金,又是翠,于是让某些人浮想联翩,以为这定是后金满清的标识了,于是乎欢呼雀跃、激动不已的向我指出宝玉、宝琴定是满清皇帝皇太极或是顺治或是康熙。
  果真如此么?答案当然是错!
  那么这两件“金翠辉煌”的裘氅里面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绝密真相呢?
  两层寓义:
  1、首先就是我先前已经详细解过的: 宝琴其实就是宝玉,是特指明亡后四处漂泊的流浪儿阶段的朱慈炤。宝琴所谓自小跟着父亲走遍大江南北的真相,不过是国破家亡后的朱慈炤独自流浪、四海为家的隐写罢了。
  因为宝琴就是宝玉,所以贾母给的裘氅本就是同一件,所以一个是“金翠辉煌”,另一个自然也是“金翠辉煌”了。
  再细看:贾母所说的“前儿把那一件野鸭子的给了你小妹妹,【庚辰双行夹批:“小”字更妙!盖王夫人之末女也。】”脂批更是怕有人胡思乱想,张冠李戴,所以特意提示读者:【庚辰双行夹批:“小”字更妙!盖王夫人之末女也。】
  宝琴就是王夫人的末女——末子宝玉!宝琴就是王夫人的末女——明王室的最小的继承者!正是脂砚斋明明白白地指出宝琴就是甲申明亡时,崇祯送出宫的三个儿子中最小的末子——朱三太子朱慈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钟家台 > 《《红楼》孰著》
举报/认领


上一篇: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20.1

下一篇: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2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6-17 17:24:2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你真的看懂了么?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6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细说红楼梦049: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太虚幻境的山门是一座大石牌坊。

立在一个只有女人没有男人的所在,仿佛一道“贞节牌坊”压制着身处其中的女儿,成为精神枷锁。

女儿本是女娲一样的“补天人”,为何却被无形枷锁束缚,才是曹雪芹留给世人去思考的问题。




☞细说红楼系列049,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第一回)那僧便说已到幻境,便强从手中夺了去,与道人竟过一大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副对联,道是: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两句“对联”,引发了《红楼梦》“真与假”,“有与无”的争议,众说纷纭。

究竟曹雪芹要表达什么意思?各人理解不同,讲一讲君笺雅侃红楼所认为的宜简不宜繁。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看似玄奥,实际要看其所在何处?

这两句话被镌刻在太虚幻境的石牌坊上,就不能随便解释。




太虚幻境“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就是管“情”之所在。

“真与假,有与无”,明显要先从“情”的角度去理解。

太虚幻境分“太虚和幻”两部分说法。

“太虚”,是道家对“道”的理解。

《道德经》:道大而虚静。

《庄子·知北游》:是以不过乎崐崙 ,不游乎太虚。

“幻”,是佛家对“法”的解释。

《金刚经·应化非真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佛道两家的辩证表述,用之于众生男女之情,便有了“真假、有无”的区分。

道家说法是“真和有”。

佛家说法是“假和无”。

当然如此表述并不严谨,读书人大概知道就好。

那么,“情”到底存在与否?是否应该执著?

其实,这又是曹雪芹预先给读书人设置的“障碍”。

“情”到底是真是假,是有还是无?

如果是真,真情可待。

如果是假,虚情可抛。

如果是有,有情当执。

如果是无,无情当断。




所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既是问题,也有答案。

世间痴情人据此可以辨别“情”之真、假、有、无,不需无谓盲目“作茧自缚”。

那些觅得真情和有情人,若因世俗礼法规矩而不能圆满者,“太虚”也给出解决办法。

秦太虚《鹊桥仙·纤云弄巧》: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曹雪芹无疑是秦观的粉丝,并绝对认可这个“爱情观”,并确立这首词中情,为《红楼梦》的爱情主旨。

太虚幻境是“答案”。

门前对联是“问题”。

有问有答而洞明,“贞节牌坊”便不再是枷锁,摆设而已!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3-12-29 09:26・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6-28 19: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韬光养晦 - 汉语成语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韬光养晦是一则成语,最早出自于《旧唐书·宣宗记》。 韬光养晦的意思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该成语的结构为主谓式;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韬光养晦

拼音
tāo guāng yǎng huì

近义词
韬光晦迹

注音字母
ㄊㄠ ㄍㄨㄤ ㄧㄤˇ ㄏㄨㄟˋ


语法结构
主谓式

出 处
《旧唐书·宣宗记》

语法功能
作谓语

目录
1家风故事
2出处
3造句
4成语接龙
折叠编辑本段家风故事
“韬光养晦”是一个组合成语,由“韬光”与“养晦”两词构成,正式出现是在一部明朝小说《荡寇志》中,分别出现则要早得多,先秦时代的《诗经》中就有了“养晦”之说,南北朝时期则出现了“韬光”一词。有“韬光养晦”之家风的人物,也早在明朝之前就有出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当属贾诩。

贾诩出生于东汉末年,遇上的是三国乱世,职业则是谋士。在《三国演义》中他的名气不太大,比诸葛亮、周瑜等人差得多,也比不过郭嘉、荀彧等人。但在一些学者看来,他可能是那段历史中最高明的一位谋士,在唐代史书中他还被尊为“魏晋八君子”之首。这种高明的主要体现,就在于他韬光养晦的风格。

贾诩的先祖是西汉时期的贾谊,贾谊是何许人呢?就是写《过秦论》的那一位。他不仅是一位文豪,在政治上也很有抱负,针对当时的朝政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但因为他性格率直,不懂迂回柔和之道,稍受排挤又容易愤世嫉俗,后来竟因为抑郁过度而亡。

此后,贾谊的子孙多传承了那份文学上的才华,并世代在朝廷为官,从西汉到东汉,贾家出了不少大官。具体到贾诩的一脉,其爷爷就是在西北地区担当太守一职。须知当时东汉正在衰亡之中,对西北地区控制力减弱,在异族势力威胁之下,连年战乱,要在那里当太守,文学上的才华没有多大用处,更需要军事上的才能。所以,贾诩的家风与贾谊相比又有些变化,那就是比较注重军事、谋略,贾诩的父亲就是一位将军。

受此家风的熏陶,贾诩在少年时期就有过人表现。在遭遇土匪劫持时,他自称是曾经威震西北的东汉名将段颎之外孙,以此吓住土匪,保得性命。在他成年之后,投身于三国乱世之中,更是屡屡有惊人表现,连曹操都深为敬佩,他最终也是投到了曹操帐下。[1]

折叠编辑本段出处
《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折叠编辑本段造句
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他这几年韬光养晦,谨言慎行,做事越发仔细,没把握的事,一时不敢答应。”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接龙
晦迹韬光 晦盲否塞 恢恢有余 挥戈反日 挥汗成雨 挥汗如雨 挥翰临池 挥洒自如 挥毫落纸 灰飞烟灭 挥霍无度 灰头土面 回船转舵 灰心槁形 回光返照 灰心丧气 回黄转绿 辉光日新 悔过自新 回山倒海 回肠荡气 悔恨交加[2]

参考资料
1.【家风故事】 韬光养晦——三国名臣贾诩的家风故事  . 澎湃新闻 . 2020年4月24日 . [2024-1-11]
2.韬光养晦的典故和意思司马懿  . 成语故事 . 2022-05-08 . [2024-1-11]
《旧唐书》·本纪第十八下 宣宗旧唐书五代 著



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讳忱,宪宗第十三子,母曰孝明皇后郑氏。元和五年六月二十二日,生于大明宫。长庆元年三月,封光王,名怡。会昌六年三月一日,开宗疾笃,遗诏立为皇太叔,权勾当军国政事。翌日,柩前即帝位,改今名,时年三十七。帝外晦而内朗,严重寡言,视瞻特异。幼时宫中以为不慧。十余岁时,遇重疾沈缀,忽有光辉烛身,蹶然而兴,正身拱揖,如对臣僚。乳媪以为心疾。穆宗视之,扶背曰:“此吾家英物,非心惫也。”赐以玉如意、御马、金带。常梦乘龙升天,言之于郑后,乃曰L:“此不宜人知者,幸勿复言。”历大和、 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巨游处,未尝有言。文宗、武宗幸十六宅宴集,强诱其言,以为戏剧,谓之“光叔”。武宗气豪,尤不为礼。及监国之日,哀毁满容,接待群僚,决断庶务,人方见其隐德焉。四月辛未,释服,尊母郑氏曰皇太后。以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白敏中守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特进、守太尉、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上柱国、卫国公、食邑二千户李德裕检校太尉、同平章事、江陵尹、荆南节度使;以中散大夫、大理卿马植为金紫光禄大夫、刑部侍郎,充诸道盐铁等使。以成德军节度使王元逵检校太保,山南西道节度使王起检校司空,魏博节度使何弘敬、淮南节度使李绅并检校司空,剑南西川节度使崔郸检校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如故。东都留守李石奏修奉太庙毕,所司迎奉太微宫神主祔庙讫。东都太庙者,本武后家庙,神龙中中宗反正,废武氏庙主,立太祖已下神主付之。安禄山陷洛阳,以庙为马厩,弃其神主,而协律郎严郢收而藏之。史思明再陷洛阳,寻又散失。贼平,东京留守卢正己又募得之。庙已焚毁,乃寄主于太微宫。大历十四年,留守路嗣恭奏重修太庙,以迎神主。诏百官参议,纷然不定,礼仪使颜真卿坚请归祔,不从。会昌五年,留守李石因太微宫正殿圮陊,以废弘敬寺为太庙,迎神主祔之。又下百僚议,皆言准故事,无两都俱置之礼,唯礼部侍郎陈商议云:“周之文、武,有镐、洛二庙,今两都异庙可也。然不宜置主于庙,主宜依礼瘗庙之北墉下。”事未行而武宗崩。宣宗即位,因诏有司迎太微宫寓主,祔废寺之新庙,而知礼者非之。制皇长男温可封郓王,二男泾可封雅王,第三男滋可封蕲王,第四男沂可封庆王。

  五月,左右街功德使奏:“准今月五日赦书节文,上都两街留四寺,外更添置八所。两所依旧名兴唐寺、保寿寺。六所请改旧名,宝应寺改为资圣寺,青龙寺改为护国寺,菩提寺改为保唐寺,清禅寺改为安国寺,法云尼寺改为唐安寺,崇敬尼寺改为唐昌寺。右街添置八所。西明寺改为福寿寺,庄严寺改为圣寿寺,旧留寺。二所旧名,千福寺改为兴元寺,化度寺改为崇福寺,永泰寺改为万寿寺,温国寺改为崇圣寺,经行寺改为龙兴寺,奉恩寺改为兴福寺。”敕旨依奏。诛道士刘玄靖等十二人,以其说惑武宗,排毁释氏故也。今月五日赦书节文,吏部三铨选士,祗凭资考,多匪实才,许观察使、刺史有奇才异政之士,闻荐试用。又观察使、刺史交代之时,册书所交户口如能增添至千户,即与超迁;如逃亡至七百户,罢后三年内不得任使。又徒流人在天德、振武者,管中量借粮种,俾令耕田以为业。以剑南东川节度使、检校礼部尚书卢商为兵部侍郎、同平章事。

  六月,以户部侍郎、充诸道盐铁转运使马植本官同平章事。七月,以兵部尚书李让夷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十月,敕:“太庙祫享,合以功臣配。其宪宗庙,以裴度、杜黄裳、李愬、高崇文等配享。”以荆南节度使李德裕为东都留守。

  十一月,有司享太庙,其穆宗室文曰“皇兄”。太常博士闵庆之奏:“夫礼有尊尊,而不叙亲亲。祝文称弟未当,请改为‘嗣皇帝’。”从之。京兆府奏:“京师百司职田斛斗,请准会昌三年例,许人永自送纳京师,亲冀州县无得欺隐。”从之。以江西观察使周墀为义成军节度使、郑滑观察等使。十二月,刑部尚书、判度支崔元式奏:“准七月二日敕,绫纱绢等次弱疋段,并同禁断,不得织造。臣欲与盐铁户部三司同条疏,先勘左藏库,令分析出次弱疋段州府,即牒本道官搜索狭小机杼,令焚毁。其已纳到次弱疋段,具数以闻。”上从之。  大中元年春正月戊戌朔,宫苑使奏:“皇帝致斋行事,内诸宫苑门共九十四所,并令锁闭,钥匙进内。候车驾还宫,则请领。”从之。戊申,皇帝有事于郊庙,礼毕,御丹凤门,大赦,改元,制条曰:“古者郎官出宰,卿相治郡,所以重亲人之官,急为政之本。自浇风久扇,此道稍消,颉颃清途,便臻显贵。治人之术,未尝经心,欲使究百姓艰危,通天下利病,不可得也。为政之始,思厚儒风,轩墀近臣,盖备顾问,如其不知人疾苦,何以膺朕眷求?今后谏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曾任刺史、县令,或在任有赃累者,宰臣不得拟议。守宰亲人,职当抚字,三载考绩,著在格言。贞元年中,屡下明诏,县令五考,方得改移。近者因循,都不遵守,诸州或得三考,畿府罕及二年,以此字人,若为成政?道涂郡吏有迎送之劳,乡里庶民无苏息之望。自今须满三十六个月,永为常式。”二月丁卯,制宪宗第十七子惕封彭王,第十八子惴为棣王;皇第五子泽为濮王,第六子润为鄂王。敕修百福殿。以检校太尉、东都留守李德裕为太子少保,分司东都;以给事中郑亚为桂州刺史、御史中丞、桂管防御观察等使。二月丁酉,礼部侍郎魏扶奏:“臣今年所放进士三十三人,其封彦卿、崔琢、郑延休等三人,实有词艺,为时所称,皆以父兄见居重位,不令中选。”诏令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韦琮重考覆,敕曰:“彦卿等所试文字,并合度程,可放及第。有司考试,祗在至公,如涉请托,自有朝典。今后但依常例放榜,不别有奏闻。”帝雅好儒士,留心贡举。有时微行人间,采听舆论,以观选士之得失。每山池曲宴,学士诗什属和,公卿出镇,亦赋诗饯行。凡对臣僚,肃然拱揖,鲜有轻易之言。大臣或献章疏,即烧香盥手而览之。当时以大中之政有贞观之风焉。又敕:“自今进士放榜后,杏园任依旧宴集,有司不得禁制。”武宗好巡游,故曲江亭禁人宴聚故也。闰三月,敕:“会昌季年,并省寺宇。虽云异方之教,无损致理之源。中国之人,久行其道,厘革过当,事体未弘。其灵山胜境、天下州府,应会昌五年四月所废寺宇,有宿旧名僧,复能修创,一任住持,所司不得禁止。”四月,积庆太后萧氏崩,谥曰贞献,文宗母也。

  六月,以义成军节度使周墀为兵部侍郎、判度支。册黠戛斯王子为为英武诚明可汗,命鸿胪卿李业入蕃册拜。以金紫光禄大夫、守太子少保分司东都、上柱国、奇章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牛僧孺守太子太师,银青光禄大夫、行太子宾客、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李彦佐为太子太保。并依前分司。以左谏议大夫庾简休为虢州刺史,以正议大夫、行尚书考功郎中、知制诰、上柱国崔玙为中书舍人,以中散大夫、前湖州刺史、彭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令狐綯行尚书考功郎中、知制诰。

  秋七月,制以正议大夫、尚书户部侍郎、知制诰、翰林学士承旨、柱国、赐紫金鱼袋韦琮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卫国公李德裕为人所讼,贬潮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

  八月,工部尚书、中书侍郎、平章事卢商出为鄂岳观察使,。神策军奏修百福殿成,名其殿曰雍和殿,楼曰亲亲楼,凡廊舍屋宇七百间,以会诸王子孙。  九月,前永宁县尉吴汝纳诣阙称冤,言:“弟湘会昌四年任扬州江都县尉,被节度使李绅诬奏湘赃罪,宰相李德裕曲情祔绅,断臣弟湘致死。”诏下御史台鞫按。

  二年春正月壬戌,宰臣率文武百僚上徽号曰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御宣政殿受册讫,宣德音。神策军修左银台门楼、屋宇及南面城墙,至睿武楼。

  二月,制剑南西川节度、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成都尹、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李回责授湖南观察使,桂州刺史、御史中丞、桂管防御观察使郑亚贬循州刺史,前淮南观察判官魏铏贬吉州司户,陆浑县令元寿贬韶州司户,殿中侍御史蔡京贬澧州司马。御史台奏:

  据三司推勘吴湘狱,谨具逐人罪状如后:扬州都虞候卢行立、刘群,于会昌二年一月十四日,于阿颜家吃酒,与阿颜母阿焦同坐,群自拟收阿颜为妻,妄称监军使处分,要阿颜进奉,不得嫁人,兼擅令人监守。其阿焦遂与江都县尉吴湘密约,嫁阿颜与湘。刘群与押军牙官李克勋即时遮栏不得,乃令江都百姓论湘取受,节度使李绅追湘下狱,计赃处死。具狱奏闻。朝廷疑其冤,差御史崔元藻往扬州按问,据湘虽有取受,罪不至死。李德裕党附李绅,乃贬元藻岭南,取淮南元申文案,断湘处死。今据三司使追崔元藻及淮南元推判官魏铏并关连人款状,淮南都虞候刘群、元推判官魏铏、典孙贞高利钱倚黄嵩、江都县典沈颁陈宰、节度押牙白沙镇遏使傅义、左都虞候卢行立、天长县令张弘思、曲张洙清陈回、右厢子巡李行璠、典臣金弘举、送吴湘妻女至澧州取受钱物人潘宰、前扬府录事参军李公佐、元推官元寿吴珙翁恭、太子少保分司李德裕、西川节度使李回、桂管观察使郑亚等,伏候敕旨。

  其月,敕:

  李回、郑亚、元寿、魏铏已从别敕处分。李绅起此冤诉,本由不真,今既身殁,无以加刑。粗塞众情,量行削夺,宜追夺三任官告,送刑部注毁。其子孙稽于经义,罚不及嗣,并释放。李德裕先朝委以重权,不务绝其党庇,致使冤苦,直到于今,职尔之由,能无恨叹!昨以李威所诉,已经远贬。俯全事体,特为从宽,宜准去年敕令处分。张弘思、李公佐卑吏守官,制不由己,不能守正,曲附权臣,各削两任官。崔元藻曾受无辜之贬,合从洗雪之条,委中书门下商量处分。李恪详验款状,蠹害最深,以其多时,须议减等,委京兆府决脊杖十五,配流天德。李克勋欲收阿颜,决杖二十,配流硖州。刘群据其款状,合议痛刑,曾效职官,不欲决脊,决臀杖五十,配流岳州。其卢行立及诸典吏,委三司使量罪科放讫闻奏。

  三月己酉,兵部侍郎、判度支周墀本官平章事。以礼部尚书、盐铁转运使马植本官同平章事。日本国王子入朝贡方物。王子善棋,帝令侍诏顾师言与之对手。

  五月己未,日有蚀之。

  六月己丑,太皇太后郭氏崩,谥懿安,宪宗妃,穆宗之母也。户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判度支崔龟从奏:“应诸司场院官请却官本钱后,或有欺隐欠负,征理须足,不得苟从恩荡,以求放免。今后凡隐盗欠负,请如官典犯赃例处分。纵逢恩赦,不在免限。”从之。七月戊午,以前山南西道节度使高元裕为吏部尚书。

  八月戊子,朝散大夫、中书舍人、充翰林学士、上柱国、平阴县开国男、食实封三百户赐紫金鱼袋毕諴为刑部侍郎。

  九月,敕:“比有无良之人,于街市投匿名文书,及于箭上或旗幡上纵为奸言,以乱国法。此后所由切加捉搦,如获此色,便仰焚瘗,不得上闻。”十一月,兵部侍郎、判户部事魏扶奏:“天下州府钱物、斛斗、文簿,并委录事参军专判,仍与长史通判,至交代时具数申奏。如无悬欠,量与减选注拟。”敕:“路随等所修《宪宗实录》旧本,却仰施行。其会昌新修者,仰并进纳。如有钞录得,敕到并纳史馆,不得辄留,委州府严加搜捕。”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崔龟从本官同平章事。银青光录大夫、门下侍郎,兼礼部尚书、同平章事韦琮为太子詹事,分司东都。

  三年春正月丙寅,泾原节度使康季荣奏,吐蕃宰相论恐热以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关之兵民归国。诏太仆卿陆耽往喻旨,仍令灵武节度使硃叔明、邠宁节度使张君绪,各出本道兵马应接其来。以太常卿封敖检校兵部尚书,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

  三月乙卯,敕待诏官宜令与刑法官、谏官次对。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监修国史、上柱国、汝南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周墀检校刑部尚书、梓州刺史,充剑南东川节度使。四月,以正议大夫、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赐紫金鱼袋马植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以正议大夫、守御史大夫、上柱国、博陵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袋崔铉可中书侍郎、平章事;正议大夫、行兵部侍郎、判户部事、上柱国、钜鹿县开国男、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魏扶可本官、平章事。  五月,幽州节度使、检校司徒、平章事张仲武卒,三军以其子直方知留后事。

  六月癸未,五色云见于京师。敕:先经流贬罪人,不幸殁于贬所,有情非恶逆,任经刑部陈牒,许令归葬,绝远之处,仍量事官给棺椟。康季荣奏收原州、石门驿藏木峡制胜六盘石峡等六关讫。邠宁张君绪奏,今月十三日暇复萧关。御史台奏,义成军节度使韦让于怀真坊侵街造屋九间,已令毁拆讫。敕于萧关置武州,改长乐为威州。七月,三州七关军人百姓,皆河、陇遗黎,数千人见于阙下。上御延喜门抚慰,令其解辫,赐之冠带,共赐绢十五万疋。

  八月,凤翔节度使李玭奏收复秦州,制曰:

  自昔皇王之有国也,曷尝不文以守成,武以集事,参诸二柄,归乎大宁。朕猥荷丕图,思弘景运,忧勤庶政,四载于兹。每念河、湟土疆,绵亘遐阔。自天宝末,犬戎乘我多难,无力御奸,遂纵腥膻,不远京邑。事更十叶,时近百年。进士试能,靡不竭其长策;朝廷下议,皆亦听其直词。尽以不生边事为永图,且守旧地为明理,荏苒于是,收复无由。今者天地储祥,祖宗垂佑,左衽输款,边垒连降,刷耻建功,所谋必克。实枢衡妙算,将帅雄稜,副玄元不争之文,绝汉武远征之悔。瓯脱顿空于内地,斥堠全据于新封,莫大之休,指期而就。  况将士等栉沐风雨,暴露郊原,披荆棘而刁斗夜严,逐豺狼而穹庐晓破。动皆如意,古无与京,念此诚勤,宜加宠赏。泾原宜赐绢六万疋,灵武五万疋,凤翔、邠宁各四万疋,并以户部产业物色充,仍侍季荣、叔明、李玼、君绪各回戈到镇,度支差脚支送。四道立功将士,各具名衔闻奏,当议甄酬。其秦、威、原三州及七关侧近,访闻田土肥沃,水草丰美,如百姓能耕垦种莳,五年内不加税赋。五年已后重定户籍,为永业。温池盐利,可赡边陲,委度支制置闻奏。凤翔、邠宁、灵武、泾原守镇将士,如能于本戍处耕垦营田,即度支给赐牛粮子种,每年量得斛斗,便充军粮,亦不限约定数。三州七关镇守官健。每人给衣粮两分,一分依常年例支给,一分度支加给,仍二年一替换。其家口委长吏切加安存。官健有庄田户籍者,仰州县放免差役。

  秦州至陇州已来道路,要置堡栅,与秦州应接,委李玭与刘皋即便计度闻奏。如商旅往来,官健父兄子弟通传家信,关司并不得邀诘阻滞。三州七关刺史、关使,将来训练捍防有效能者,并与超序官爵。剑南西川沿边没蕃州郡,如力能收复,本道亦宜接借。三州七关创置戍卒,且要务静。如蕃人求市,切不得通;有来投降者,申取长吏处分。

  呜呼!七关要害,三郡膏腴,候馆之残趾可寻,唐人之遗风尚在。追怀往事,良用兴嗟。夫取不在广,贵保其金汤;得必有时,讵计于迟速。今则便务修筑,不进干戈,必使足食足兵,有备无患,载洽亭育之道,永致生灵之安。中外臣僚,宜体朕意。

  九月辛亥,西川节度使杜忭奏收复维州。制曰:

  朕祗荷丕业,思平泰阶,将分邪正之源,冀使华夷胥悦。其有常登元辅,久奉武宗,深苞祸心,盗弄国柄,虽已行谴斥之典,而未塞亿兆之言,是议再举朝章,式遵彝宪。守潮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李德裕,早藉门地,叨践清华,累居将相之荣,唯以奸倾为业。当会昌之际,极公台之荣,骋谀佞而得君,遂恣横而持政,专权生事,妒贤害忠。动多诡异之谋,潜怀僭越之志。秉直者必弃,向善者尽排。诬贞良造朋党之名,肆谗构生加诸之衅。计有逾于指鹿,罪实见其欺天。属者方处钧衡,曾无嫌避,委国史于爱婿之手,宠秘文于弱子之身,洎参信书,亦引亲昵。恭惟《元和实录》乃不刊之书,擅敢改张,罔有畏忌。夺他人之懿绩,为私门之令猷。又附李绅之曲情,断成吴湘之冤狱。凡彼簪缨之士,遏其取舍之途。骄居自夸,狡蠹无对,擢尔之发,数罪未穷。载窥立刻上之由,益验无君之意。使天下之人,重足一迹,皆詟惧奉面,而慢易在心。为臣若斯,于法何逭。于戏!朕务全大体,久为含容,虽黜降其官荣,尚盖藏其丑状。而睥睨未已,兢惕无闻,积恶既彰,公议难抑。是宜移投荒服,以谢万邦。中外臣僚,当知予意。可崖州司户参军,所在驰驿发遣,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以起居郎庾道蔚、礼部员外郎李文儒并充翰林学士。

  十月辛巳,京师地震,河西、天德、灵夏尤甚,戍卒压死者数千人。

  十一月,东川节度使郑涯、凤翔节度使李玭奏修文川谷路,自灵泉至白云置十一驿,下诏褒美。经年为雨所坏,又令封敖修斜谷旧路。以刑部侍郎韦有翼为御史中丞,以职方员外郎郑处诲兼御史知杂。幽州军乱,逐其留后张直方,军人推其衙将周綝为留后。十二月,追谥顺宗曰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宪宗曰昭文章武大圣孝皇帝。初以河、湟收复,百僚请加徽号,帝曰:“河、湟收复,继成先志,朕欲追尊祖宗,以昭功烈。”白敏中等对曰:“非臣愚昧所能及。”至是,上御宣政殿行事,及册出,俯楼目送,流涕呜咽。崖州司户参军李德裕卒于贬所。

  四年春正月,以追尊二圣,御正殿,大赦天下。徒流比在天德者,以十年为限,既遇鸿恩,例减三载。但使循环添换,边不阙人,次第放归,人无怨苦。其秦、原、威、武诸州、诸关,先准格徒流人,亦量与立限,止于七年,如要住者,亦听。诸州府县官如请工假,一月巳下,权差诸?判官;一月已上,即准勾当例,其课料等据数每贯刻二百文,与见判案官添给。有故意杀人者,虽已伤未死、已死更生,意欲杀伤,偶然得免,并同已杀人条处分。

  二月,皇女万寿公主出降右拾遗郑颢,以颢为银青光禄大夫、行起居郎、驸马都尉。

  三月己卯,刑部奏:“监临主守,应将官物私自贷使并贷借人,及以己物中纳官司者,并专知别当主掌所由有犯赃,并同犯入己赃,不在原赦之限。”从之。以幽州节度副大使检校工部尚书张直方为左金吾卫将军。四月,敕:“法司用刑,或持巧诈,分律两端,遂成其罪。既奸吏得计,则黎庶何安?自今后应书罪定刑,宜直指其事,不得舞文,妄有援引。”又刑部奏:“淮今年正月一日敕节文,据会昌元年三月二十六日敕,窃盗赃至一贯文处死,宜委所司重详定条目奏闻。臣等检校,并请准建中三年三月二十四日敕,窃盗赃满三疋已上决杀,如赃数不充,量请科放。”从之。七月丙子,大理卿刘蒙奏:“古者悬法示人,欲使人从善远罪,至于不犯,以致刑措。准大和二年十月二十六日刑部侍郎高釴条疏,准勘节目一十一件,下诸州府粉壁书于录事参军食堂,每申奏罪人,须依前件节目。岁月滋久,文字湮沦,州县推案,多违漏节目。今后请下诸道,令刻石置于会食之所,使官吏起坐观省,记忆条目,庶令案牍周详。”从之。

  八月,刑部侍郎、御史中丞魏掞奏:“诸道州府百姓诣台诉事,多差御史推劾,臣恐烦劳州县,先请差度支、户部、盐铁院官带宪衔者推劾。又各得三司使申称,院官人数不多,例专掌院务,课绩不办。今诸道观察使幕中判官,少不下五六人,请于其中带宪衔者委令推劾。如累推有劳,能雪冤滞,御史台阙官,便令奏用。”从之。

  九月,以朝请大夫、检校礼部尚书、孟州刺史、河阳三城节度使李拭为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等使。幽州节度周綝卒,军人立其牙将张允伸为留后。十月,中书侍郎、平章事魏扶罢知政事。

  十一月己亥,敕:“收复成、维、扶等三州,建立已定,条令制置,一切合同。其已配到流人,宜淮秦、原、威、武等州流例,七年放还。”以户部侍郎、判本司事令狐綯为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十二月,以华州刺史周敬复为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兼洪州刺史、江南西道团练观察使,赐金紫。

  五年春正月甲戌,制皇第七子洽封怀王,第八子汭为昭王,第九子汶为康王。敕两京天下州府,起大中五年正月一日已后,三年内不得杀牛。如郊庙享祀合用者,即以诸畜代。

  二月,户部侍郎裴休充诸道盐铁转运等使。四月癸卯,刑部侍郎刘?彖奏:据今年四月十三日已前,凡二百二十四年,杂制敕计六百四十六门,二千一百六十五条,议轻重,名曰《大中刑法统类》,欲行用之。

  五月,以太原尹、河东节度使李拭为凤翔节度使;李业检校户部尚书、太原尹、北都留守,充河东节度使;守司空、门下侍郎、太原郡开国伯、食邑一千户白敏中检校司徒、同平章事邠州刺史,充邠宁节度观察、东面招讨党项等使;以户部侍郎、判户部事魏謩本官同平章事。七月,宰相监修国史崔龟从续柳芳《唐历》二十二卷上之。

  八月,敕:“公主邑司擅行文牒,恐多影庇,有率条章。今后公主除缘征封外,不得令邑司行文书牒府县,如缘公事,令邑司申宗正寺,与酌事体施行。”沙州刺史张义潮遣兄义泽以瓜、沙、伊、肃等十一州户口来献,自河、陇陷蕃百余年,至是悉复陇右故地。以义潮为瓜沙伊等州节度使。

  九月,敕:“条疏刺史交代,须一一交割公事与知州官,方得离任。准会昌元年敕,刺史只禁科率官吏抑配人户,至于使州公廨及杂利润,天下州府皆有规制,不敢违越。缘未有明敕处分,多被无良人吏致使恐吓,或致言讼。起今后应刺史下担什物,及除替后资送钱物,但不率敛官吏,科配百姓,一任各守州县旧例色目支给。如无公廨,不在资送之限。若辄有率配,以入己赃论。”以正议大夫、兵部侍郎、诸道盐铁转运使、上柱国、河东县开国子裴休守礼部尚书,进阶金紫;以前宣歙观察使、太中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裴谂权知兵部侍郎。十月己亥,京兆尹韦博奏:“京畿富户为诸军影占,苟免府县色役,或有追诉,军府纷然。请准会昌三年十二月敕,诸军使不得强夺百姓入军。”从之。十一月,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平章崔龟从检校尚书估仆射、汴州刺史,充宣武军节度使。沙州置归义军,以张义潮为节度使。太子詹事姚康献《帝王政纂》十卷;又撰《统史》三百卷,上自开辟,下尽隋朝,帝王美政、诏令、制置、铜盐钱谷损益、用兵利害,下至僧道是非,无不备载,编年为之。国子祭酒冯审奏:“文宣王庙,始太宗立之,睿宗书额,武后窃政之日,改篆题‘大周’二字,请削之。”从之。十二月,盗斫景陵神门戟,京兆尹韦博罚两月俸,贬宗正卿李文举睦州刺史,陵令吴阅岳州司马,奉先令裴让隋州司马。是岁,湖南大饥。

  六年春正月戊辰,以陇州防御使薛逵为秦州刺史、天雄军使,兼秦、成两州经略使。

  二月,右卫大将军郑光以赐田请免租税。宰相魏謩奏曰:“郑光以国舅之亲,赐田可也,免税无以劝蒸民。”敕曰:“一依人户例供税。”三月,陇州刺史薛逵奏修筑定成关工毕。四月丁酉,敕:“常平义仓斛斗,每年检勘,实水旱灾处,录事参军先勘人户多少,支给先贫下户,富户不在支给之限。”以礼部尚书、诸道盐铁转运等使裴休可本官同平章事。

  五月,敕:“天下军府有兵马处,宜选会兵法能弓马等人充教练使,每年合教习时,常令教习。仍于其时申兵部。”御史台奏:“诸色刑狱有关连朝官者,尚书省四品已上、诸司三品已上官,宜先奏取进止。如取诸色官状,即申中书取裁。”从之。

  秋七月丙辰,前淮南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御史大夫、上柱国、赞皇郡开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李珏卒,赠司空。敕犯赃人平赃,据律以当时物价上旬估。请取所犯之处,其月内上旬时估平之。从之。检校司空、太子少师、上柱国、范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卢钧可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  九月,敕起居郎转官月限,宜以二十个月。  七年春正月壬辰,金紫光禄大夫、守太子少傅分司、上柱国、晋陵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归融卒,赠右仆射。宗正卿李文会贬睦州刺史。四月,以御史大夫郑朗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五月,左卫率府仓曹张戣集律令格式条件相类一千二百五十条,分一百二十一门,号曰《刑法统类》,上之。七月,以正议大夫、尚书左丞、上柱国、赐金鱼袋崔璪为刑部尚书,以银青光禄大夫、行兵部侍郎、知制诰、充翰林学士苏涤为尚书左丞,权知户部侍郎崔玙可权知兵部侍郎。十月,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平章事、太清宫使、弘文馆大学士崔铉进《续会要》四十卷,修撰官杨绍复、崔?彖、薛逢、郑言等,赐物有差。  八年春正月,陕州黄河清。

  二月,南蛮进犀牛,诏还之。

  三月,敕以旱诏使疏决系囚。宰相监修国史魏謩修成《文宗实录》四十卷,上之,修史官给事中卢耽、太常少卿蒋偕、司勋员外郎王沨、右补阙卢吉,颁赐银器、锦彩有差。以山南东道节度使、检校户部尚书、襄州刺史、上柱国、酒泉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李景让为吏部尚书。

  五月,以中书舍人、翰林学士韦澳为京兆尹;以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上柱国、武功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苏涤检校兵部尚书,兼江陵尹、御史大夫,充荆南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七月,银青光禄大夫、守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魏謩兼户部尚书。

  八月,以司农卿郑助为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夏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国、荥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夏绥银宥等州节度营田观察处置押蕃落安抚平夏党项等使。九年春正月辛巳,银青光禄大夫、秘书监、许昌县开国男陈商卒,赠工部尚书。

  二月,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同平章事裴休检校吏部尚书,兼汴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宣武军节度使、汴宋亳颍观察处置等使。

  三月,试宏词举人,漏汇题目,为御史台所劾,侍郎裴谂改国子祭酒,郎中周敬复罚两月俸料,考试官刑部郎中唐枝出为处州刺史,监察御史冯颛罚一月俸料。其登科十人并落下。其吏部东铨委右丞卢懿权判。以吏部侍郎郑涯检校礼部尚书,兼定州刺史、御史大夫,充义武军节度、易定州观察处置、北平军等使。御史台据正月八日礼部贡院捉到明经黄续之、赵弘成、全质等三人伪造堂印、堂帖,兼黄续之伪著绯衫,将伪帖入贡院,令与举人虞蒸、胡简、党赞等三人及第,许得钱一千六百贯文。据勘黄续之等罪款,具招造伪,所许钱未曾入手,便事败。奉敕并准法处死。主司以自获奸人,并放。七月,以河东节度使、检校司空、太原尹、北都留守、上柱国、范阳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卢钧守尚书右仆射。  八月,以门下侍郎、守尚书右仆射、监修国史、博陵县开国伯、食邑一千户崔铉检校司空、同平章事,兼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充淮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使事。宣宗宴饯,赋诗以赐之。九月,昭义节度使、检校礼部尚书,兼潞州大都督府长史、御史大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郑涓检校刑部尚书、太原尹、北都留守、御史大夫,充河东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十一月,以河南尹刘?彖检校工部尚书、汴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宣武军节度、宋亳汴颍观察处置等使。以中书舍人郑颢为礼部侍郎。  十年春正月乙巳,以正议大夫、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等使、上柱国、陇西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李讷检校左散骑常侍,兼越州刺史、御史大夫、浙江东道都团练观察等使。  三月,中书门下奏:“据礼部贡院见置科目,《开元礼》、《三礼》、《三传》、《三史》、学究、道举、明算、童子等九科,近年取人颇滥,曾无实艺可采,徒添入仕之门。须议条疏,俾精事业。臣已于延英面论,伏奉圣旨,将文字来者。其前件九科,臣等商量,望起大中十年,权停三年,满后,至时赴科试者,令有司据所举人先进名,令中书舍人重覆问过。中有本业稍通,堪备朝廷顾问,即作等第进名,候敕处分。如有事业荒芜,不合送名数者,考官即议朝责。其童子近日诸道所荐送者,多年齿已过,伪称童子,考其所业,又是常流。起今日后,望今天下州府荐送童子,并须实年十一、十二已下,仍须精熟一经,问皆全通,兼自能书写者。如违制条,本道长吏亦议惩法。”从之。四月癸丑,以刑部郎中卢搏为庐州刺史,以给事中、渤海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高少逸检校礼部尚书、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等使。

  六月,以兵部郎中裴夷直为苏州刺史。

  六月,以兵部郎中裴夷直为苏州刺史。

  九月,以中书舍人杜审权知礼部贡举。十月,邠宁庆节度使、检校礼部尚书、邠州刺史、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諴为检校兵部尚书、潞州大都府长史、御史大夫,充昭义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使、潞邢洺等州观察使。桂管观察使令狐定卒,赠礼部尚书。

  十一年春正月,以银青光禄大夫、守吏部尚书、上柱国、酒泉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李景让为御史大夫;以朝请大夫、守御史中丞,兼尚书右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夏侯孜为户部侍郎、判户部事;以朝散大夫、守京兆尹、上柱国、扶风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韦澳检校工部尚书、孟州刺史、御史大夫,充河阳三城节度、孟怀泽观处置等使。先是,车驾将幸华清宫,两省官进状论奏,诏曰:“朕以骊山近宫,真圣庙貌,未尝修谒,自谓阙然。今属阳和气清,中外事简,听政之暇,或议一行。盖崇礼敬之心,非以逸游为事。虽申敕命,兼虑劳人。卿等职备禁闱,志勤奉上,援据前古,列状上章,载陈恳到之词,深睹尽忠之节。已允来请,所奏咸知。”以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观察处置统押近界诸蛮及西山八国云南安抚等使、特进、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成都尹、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白敏中以本官兼江陵尹,充荆南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

  二月,以夏绥银宥节度使、通议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夏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国、荥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郑助为检校工部尚书、邠州刺史,充邠宁庆节度、管内营田观察处置,兼充庆州南路救援、盐州及当道沿路镇寨粮料等使;以右金吾卫将军田在宾校右散骑常侍,兼夏州刺史,代郑助为夏、绥、银、宥节度等使。以荆南节度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兼江陵尹、御史大夫、上柱国、武功郡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苏涤为太常卿。以银青光禄大夫、守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同平章事、监修国史、上柱国魏謩检校户部尚书、同平章事,兼成都尹,充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以太中大夫、守工部尚书、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崔慎由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以成德军节度、镇冀深赵观察处置等使、起复云麾将军、守左金吾卫大将军同正、检校兵部尚书、镇州大都督府长史王绍鼎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余官如故。以通议大夫、守中书门下侍郎、兼礼部尚书、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郑朗可监修国史。太中大夫、守工部尚书、同平章事、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崔慎由可集贤院大学士。

  三月,起复朝请大夫、深州刺史、御史大夫,兼成德军节度判官王绍懿可检校左散骑常侍、镇府左司马、知府事,充成德军节度副使,兼充都知兵马使。以成德军中军兵马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监察御史、上柱国王景胤可本官、深州刺史、本州团练守捉使。检校左散骑常侍、右神武大交军知军事王绍孚可落起复,依前右神武大将军。绍懿、绍孚,镇州王绍鼎之弟也。景胤,绍鼎子也。以朝请大夫、检校刑部尚书、华州刺史、上柱国、酂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萧俶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四月,以职方郎中、知制诰裴坦为中书舍人。以朝议大夫、权知京兆尹崔郢为濮王傅,分司东都,以决杀府吏也;以江西观察使、洪州刺史、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张毅夫为京兆尹。以凤翔节度使、正议大夫、检校户部尚书,兼凤翔尹、上柱国、袭晋国公、食邑三千户、袭实封一百五十户裴识可许州刺史,充忠武军节度、陈许蔡观察等使;以吏部侍郎卢懿检校工部部尚书,兼凤翔尹、御史大夫、凤翔陇右节度使;以中书舍人郑宪为洪州刺史、御史中丞、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待使,仍赐紫金鱼袋。以安南宣慰使、右千牛卫大将军宋涯为安南都护、御史中丞、本管经略招讨处置等使。以幽州节度使张允伸弟允中为荆州刺史,允千檀州刺史,允辛安塞军使,允举纳降军使,并兼御史中丞。以前邠宁节度使、朝议大夫、检校工部尚书、邠州刺史、上柱国、赐紫金鱼柳憙可检校礼部尚书、河南尹。  五月,以职方郎中李玄为寿州刺史。

  六月,以朔方灵武定远等城节度使、朝散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灵州大都督府长史、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刘潼为郑州刺史,驰驿赴任,以给边兵粮不及时也。以安南都护宋涯为容州刺史、容管经略招讨处置等使。制皇第三男灌封卫王,第十一男澭封广王。以朝散大夫、守尚书兵部侍郎、判度支、上柱国、彭城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萧鄴本官同平章事、判度支。以右监门将军、知内府省事、清河公崔巨淙为淮南监军。以特进、检校司空、兼太子太傅分司东都、上柱国、扶风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杜忭本官判东都尚书省、兼御史大夫,充东都留守、东畿汝都防御使。七月,以飞龙使、宫闱局令王归长守内侍省内常侍,知省事,充内枢密使。责授邠州员外司马张直方为右骁卫大将军。

  八月,成德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王绍鼎卒,赠司空,赙布帛三百段。以皇子昭王汭为开府仪同三司、守镇州大都督府长史、成德军节度、镇冀深赵观察等大使;以成德军节度副使、都知兵马使、左司马、知府事、御史中丞王绍懿为成德军副使留后。以义武军节度、易定观察等使、检校礼部尚书、定州刺史、上柱国、荥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郑涯检校户部尚书、汴州刺史、上柱国,充宣武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宋亳观察、亳州太清宫等使;以四镇北庭行军、泾原渭武节度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泾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国、范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卢简求可检校工部尚书、定州刺史、义武节度使、易定观察、北平军等使;以盐州防御押蕃落诸军防秋都知兵马使、度支乌池榷税使、检校右散骑常侍、盐州刺史、上柱国、赐紫金鱼袋陆耽代简求为泾原节度使。以翰林学士、朝散大夫、中书舍人、赐紫金鱼袋曹确权知河南尹。汝州防御使令狐绪有善政,郡人诣阙请立德政碑颂。绪以弟綯在中书,上表乞寝,从之。以太常卿苏涤为兵部尚书、权知吏部铨事,以银青光禄大夫、守散骑常侍、上柱国、渤海郡开国伯、食邑七百户封敖为太常卿。是月,荧惑犯东井。  九月,以秦州刺史李承勋为朝散大夫、检校工部尚书、泾州刺史,充四镇北庭泾原渭武节度等使;以礼部郎中杨知温充翰林学士;以中散大夫、尚书礼部侍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杜审权为陕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御史大夫、陕虢都防御观察处置等使;以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兼太子太师、上柱国、范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卢钧为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兴元尹,充山南西道节度等使。右补阙陈嘏、左拾遗王谱、右拾遗薛杰上疏谏遣中使往罗浮山迎轩辕先生。诏曰:“朕以万机事繁,躬亲庶务,访闻罗浮山处士轩辕集,善能摄生,年龄亦寿,乃遣使迎之,或冀有少保理也。朕每观前史,见秦皇、汉武为方士所惑,常以之为诫。卿等位当论列,职在谏司,阅示来章,深纳诚意。”仍谓崔慎由曰:“为吾言于谏官,虽少翁、栾大复生,不能相惑。如闻轩辕生高士,欲与之一言耳。”宰相郑朗累月请告,三章求免。是月乙未,彗出于房初度,长三尺。十月,制通议大夫、守中书侍郎、礼部尚书、同平章事、监修国史、上柱国、赐紫金鱼袋郑朗可检校尚书右仆射,兼太子少师。以山南西道节度使、中散大夫、检礼校部尚书、兴元尹、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蒋系权知刑部尚书,宰相崔慎由兼修国史,萧鄴兼集贤殿大学士。以华州刺史高少逸为左散骑常侍,以苏州刺史裴夷直为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等使,以太常少卿崔钧为苏州刺史。入回鹘册礼使、卫尉少卿王端章贬贺州司马,副使国子《礼记》博士李寻为郴州司马,判官河南府士曹李寂永州司马。端章等出塞,黑车子阻路而回故也。以成德军观察留后、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王绍懿检校工部尚书,兼镇州大都督府长史、御史大夫,充成德军节度、镇冀深赵观察等使。以中书舍人李籓权知礼部贡院。

  十一月,太子少师郑朗卒,赠司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太保、充右羽林统军、御史大夫、上柱国、荥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郑光卒,辍朝三日,赠司徒,仍令百官奉慰。上之元舅也。宰相崔慎由为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尚书萧鄴兼工部尚书,余并如故。十二月,以昭义军节度使、朝议大夫、检校工部尚书、上柱国、平阴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毕諴为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朝议大夫、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原尹、北都留守、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刘?彖为尚书户部侍郎、判度支。以翰林学士承旨、通议大夫、守尚书户部侍郎、知制诰、上护军、赐紫金鱼袋蒋伸为兵部侍郎,充职。以金紫光禄大夫、守太子少保分司东都、上柱国、河东县开国男、食邑五百户裴休检校户部尚书兼潞州大都督府长史、昭义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潞磁邢洺观察等使。以正议大夫、行尚书兵部侍郎、上柱国、河东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柳仲郢本官兼御史大夫,充诸道盐铁转运使。以正议大夫、检校户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孔温业本官分司东都,以病请告故也。礼部郎中杨右温本官知制诰,充翰林学士。以幽州中军使、检校国子祭酒、幽府左司马、知府事、御史中丞张简真检校右散骑常侍,允伸之子也。以中散大夫、权知刑部尚书、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蒋系检校户部尚书、凤翔尹、御史大夫、凤翔陇右节度观察处置等使。是岁,舒州吴塘堰有众禽成巢,阔七尺,高七丈,而水禽、山鸟、鹰隼、燕雀之类,无不驯狎。又有鸟人面缘毛,爪喙皆绀色,其声曰“甘”,人呼为“甘虫”。

  十二年春正月,以晋阳令郑液为通州刺史。罗浮山人轩辕集至京师,上召入禁中,谓曰:“先生遐寿而长生可致乎?”曰:“彻声色,去滋味,哀乐如一,德施周给,自然与天地合德,日月齐明,何必别求长生也。”留之月余,坚求还山。以前乡贡进士于琮为秘书省校书郎,寻尚皇女广德公主,改银青光禄大夫、守右拾遗、驸马都尉。以安南本管经略招讨处置使、朝散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御史大夫、赐紫金鱼袋李弘甫为宗正卿。以中大夫、守京兆尹、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张毅夫为鄂州刺史、御史大夫、鄂岳蕲黄申等州都团练观察使。以太中大夫、福州刺史、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杨发检校右散骑常侍、广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岭南东道节度观察处置等使。以朝散大夫、守康王傅分司东都、上柱国、袭魏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赐紫金鱼袋王式为安南都护、兼御史中丞,充安南本管经略招讨处置等使。以朝请大夫、前守太了宾客分司东都、上柱国、酂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萧俶守太子少保分司。以朝请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右金吾将军、充右街使、上柱国、袭太原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赐紫金鱼袋王镇为检校左散骑常侍、使持节都督福州诸军事,福州刺史、御史大夫,充福建等州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以翰林学士、朝议郎、守尚书司勋郎中、知制诰、赐绯鱼袋孔温裕为中书舍人,充职。以右骁卫上将军李正源守大内皇城留守。以朝议大夫、守尚书户部侍郎、判度支、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刘?彖本官同平章事,依前判度支。以太中大夫、守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同平章事、监修国史、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崔慎由检校礼部尚书、梓州刺史、御史大夫、剑南东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代韦有翼;以有翼为吏部侍郎。

  二月,以前邕管经略招讨处置使、朝议郎、邕州刺史、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段文楚为昭武校尉、右金吾卫将军;以朝议郎、守中书舍人、权知礼部贡举、上柱国、赐绯鱼袋李籓为尚书户部侍郎。以朝散大夫、守工部尚书、同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上柱国、彭城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萧鄴为监修国史。以朝议大夫、守户部侍郎、同平章事、判度支、主柱国、赐紫金鱼袋刘?彖可充集贤院学士。以渤海国王弟权知国务大虔晃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忽汗州都督,册为渤海国王。以兵部侍郎柳仲郢为刑部尚书。以朝议大夫、守尚书户部侍郎、判户部事、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夏侯孜为兵部侍郎,充诸道盐铁转运使;以朝请大夫、权知刑部侍郎、赐紫金鱼袋杜胜为户部侍郎、判户部事。光禄大夫、守左领军卫大将军分司东都、上柱国、会稽县开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康季荣可检校尚书右仆射,兼右卫上将军分司。贬前利州刺史杜仓为贺州司户,蔡州刺史李丛邵州司马。以工部郎中、知制诰于德孙,库部郎中、知制诰苗恪,并可中书舍人,依前翰林学士。以前右金吾卫将军郑汉璋,前鸿胪少卿郑汉卿,并起复授本官,国舅光之子也。以银青光禄大夫、行给事中、驸马都尉卫洙为工部侍郎,前濮王傅分司皇甫权为康王傅分司。以库部员外郎、史馆修撰李涣为长安令。闰二月,以司农少卿卢籍为代州刺史,前江陵少尹杜恽为司农少卿。以河东马步都虞候段威为朔州刺史,充天宁军使,兼兴唐军沙陀三部落防遏都知兵马使。五月,以兵部侍郎、盐铁转运使夏侯孜本官同平章事。  六月,南蛮攻安南府。

  八月,洪州贼毛合、宣州贼康全大攻掠郡县,诏两浙兵讨平之。十二月,太子少保魏掞卒,赠司徒。

  十三年春正月,以虢陕观察使杜审权为户部侍郎、判户部事。  三月,宰相萧鄴罢知政事,守吏部尚书。四月,以翰林学士承旨、兵部侍郎、知制诰蒋伸本官同平章事。

  五月,上不豫,月余不能视朝。

  八月七日,宣遗诏立郓王为皇太子,勾当军国事。是日,崩于大明宫,圣寿五十。诏门下侍郎、平章事令狐綯摄冢宰。群臣上谥曰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十四年二月,葬于贞陵。  史臣曰:臣尝闻黎老言大中故事,献文皇帝器识深远,久历艰难,备知人间疾苦。自宝历巳来,中人擅权,事多假借,京师豪右,大扰穷民。洎大中临驭,一之日权豪敛迹,二之日奸臣畏法,三之日阍寺詟气。由是刑政不滥,贤能效用,百揆四岳,穆若清风,十余年间,颂声载路。上宫中衣浣濯之衣,常膳不过数器,非母后侑膳,辄不举乐,岁或小饥,忧形于色。虽左右近习,未尝见怠惰之容。与群臣言,俨然煦接,如待宾僚,或有所陈闻,虚襟听纳。旧时人主所行,黄门先以龙脑、郁金藉地,上悉命去之。宫人有疾,医视之,既瘳,即袖金赐之,诫曰:“勿令敕使知,谓予私于侍者。”其恭俭好善如此。季年风毒,召罗浮山人轩辕集,访以治国治身之要,其伎术诡异之道,未尝措言。集亦有道之士也。十三年春,坚求还山。上曰:“先生少留一年,候于罗浮山别创一道馆。”集无留意,上曰:“先生舍我亟去,国有灾乎?朕有天下,竟得几年?”集取笔写“四十”字,而十字挑上,乃十四年也。兴替有数,其若是乎!而帝道皇猷,始终无缺,虽汉文、景不足过也。惜乎简藉遗落,旧事十无三四,吮墨挥翰,有所慊然。

  赞曰:李之英主,实惟献文。粃粺尽去,淑慝斯分。河、陇归地,朔漠消氛。到今遗老,歌咏明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6-28 19:43:20 | 显示全部楼层
瀑布联句
[ 唐 ] 李忱
原文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黄檗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

注释
①出身:此指出处。瀑布由山岩高处泻落,出身自然极高。

②作波涛:谓掀起波涛。此处当有一个渐进过程:瀑布注成溪流,溪流汇成江河,江河入海,掀起波涛。

作者介绍

李忱
唐宣宗李忱(公元810-859年),汉族,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公元846—859年在位),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穆宗李恒异母弟。初名李怡,初封光王。唐武宗死后,以皇太叔的身份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在位十三年,年号大中。 唐宣宗勤于政事,孜孜...

瀑布联句·香严闲禅师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作者简介】

香严闲禅师,当时庐山上的一位高僧。

李忱(公元810─859),即唐宣宗。在位时(公元846─859),重视科第,也经常与学士们作诗唱和。《全唐诗》存其诗六首。

【字句浅释】

解题:唐宣宗曾经遁迹山林为僧。有一次与香严闲禅师同行。禅师说他吟诵瀑布得到一联诗,但后面的接不上了。宣宗愿意续成。于是禅师说出前两句,宣宗续出后两句,合成了一首气势磅礴、富于 ... 的千古名诗。联句: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依次出句,相联成篇,可以一人出一句、两句或多句。这种方式很难写出佳作。壑:沟,山沟。 涧:两山之间的溪流。

【全诗串讲】

流转过了千岩万壑不辞辛劳,从远方才能看到它出处很高。
小溪山涧怎么能把它留得住,它终究要流归大海化作波涛。

【言外之意】

在那重峦迭嶂的山间,无数涓涓细流、甚至尚未成流的滴涯响水,在日夜不停的走着自己生命的路。它们一边走、一边汇集,失去小我、成就大我,逐渐成为潺潺的、歌吟般的小溪,再一起注入山涧,成了气势磅礴的山泉,在历经千岩万壑之后,奔到崖前,一跃千丈,形成壮观的瀑布奇景,引起人们由衷的赞叹。在近处,人们看到瀑布水雾蒸腾,听到其狮吼般的声音。但从远方观察时,才能看到其来自云烟缭绕的高峰,给人银河落九天的感觉,大有壮志凌云的气魄。这样雄伟壮丽之物,小溪和山涧又哪能把它永远留住呢?它最终势必要回归大海,化作千顷波涛,成就自己生命的宏伟篇章!

一位未来的皇帝,和一位似乎知道未来的高僧,看到瀑布而咏物抒怀,联句成诗,写出了一首暗示着未来大事的唐诗名篇,真乃千古奇罕的美谈。揭开文字表面内涵的帷幕,禅师是说宣宗出身高贵,而且能不辞千辛万苦、历经磨炼。但他却不愿直接告诉宣宗未来的命运,推说自己的诗作不下去了,要宣宗来表示自己的心胸和志愿。宣宗接过话头,表达了自己不甘寂寞、誓有作为的志愿。后来,宣宗果然坐上皇位,使得此诗成了一首带有预言性质的诗。

禅师当时知道宣宗日后能成大业吗?多半是知道的。凡是历史上真正的高僧,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宿命通,即预知功能。可以预知几十年后未来事件的修行者是相当普遍的。



唐朝历史——唐宣宗 2020-03-13 09:27

早年经历
元和五年(810年),李怡(后改名李忱)生于唐长安城大明宫, 为唐宪宗第十三子。李怡的生母郑氏原为镇海节度使李锜的侍妾,李锜谋反失败后,郑氏入宫为郭太后的侍儿,后来被唐宪宗临幸,生下李怡。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三月,李怡被封为光王。论辈分,李怡是敬、文、武宗的皇叔,论年龄却比唐敬宗和唐文宗还小一岁。
李怡性格持重少言,宫中都认为他不聪明,唐文宗、武宗常在宴饮集会之时强逼他说话,以此为乐,称他为“光叔”。武宗为人豪气,尤为不礼遇李怡。
登基为帝
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病危,宦官马元贽等认为李忱较易控制,就把他立为皇太叔,并更名李忱,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武宗在同日驾崩,李忱便登基称帝,是为唐宣宗。
李忱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在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孜孜求治。李忱重新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唐王朝政局在他的治理下,很快安定下来了。
大中之治
李忱即位后,致力于改善中唐以来所遗留下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对内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抑制宦官势力过分膨胀;打击不法权贵、外戚。李忱在位期间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对外,李忱不断击败吐蕃、回鹘、党项、奚人,收复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失地,使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因此,史上对李忱评价极高,认为他是和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和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一样的明君”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
因病驾崩
自大中十三年(859年)五月起,李忱因为食用仙丹中毒,身体状况非常糟糕,一连一个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李忱驾崩。嗣后宫中又是变故频频。他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绹摄冢宰负责治丧。群臣上谥号为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次年二月,葬于贞陵。
为政举措
政治举措
重视人才
李忱即位后,决定宰相的人选,首先想到的是白居易,但下诏时,白居易已去世八个月。于是,李忱写下《吊白居易》,深表怀念之情。白居易不仅有文才,而且有从政之才。他在野时撰写诗文,才华出众;从政时颇有业绩,光彩照人。皇帝为一个诗人作悼亡诗,这在古代不说绝无仅有,恐也属凤毛麟角。白居易当然也是官员,但李忱完全是当作诗人来描述的,足见白居易当时的诗名。
对比之下,李忱对缺乏才能的皇亲国戚却不徇私情。其舅郑光为节度使,李忱与郑光讨论为政之道;郑光应对鄙浅,李忱不悦,郑光终不复任民官。
加强皇权
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先是用极短的时间将武宗时重臣李德裕清除出庙堂,远调荆南节度使,这样的雷霆手段甚至使李德裕的政敌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之后大加起用重视科举出身的牛党成员(宣宗本人极其重视科举),不但一举消灭了为患帝国长达半个世纪的“牛李党争”。武宗时曾经在全国范围内大举灭佛,李忱在位时,纠正武宗时期矫枉过正的灭佛弊端,使其得到了适当的恢复。他以牺牲政府夺取寺院经济之利,争取信仰佛教的朝臣以及广大民众的支持,从而建立他的政治基础,对加强皇权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厚实的政治基础,使他得以用自己的意志,来刷新政治。
整肃吏治
李忱努力仿效唐太宗,以“至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为座右铭。朝政之余,李忱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他将《贞观政要》书于屏风之上,每每正色拱手拜读。他重新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的除郑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
鉴于前朝晋升高官太滥的弊端,李忱对高官的人数予以严格控制。官员各以品级授服色,自唐高宗上元年间以后规定,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绿,九品服深青,流外官及庶人服黄。时以紫、绯为高官,所谓的赐紫赐绯即为升高官。李忱极为珍惜紫、绯,侍从官常备紫、绯二色服相随,但有时半年未赏出一件。他授官爵的原则是,不到规定时间的不授,没有政绩的不授,换言之,也就是不以个人好感相授,不以亲近相授。
李忱最重视的是地方最高长官刺史,他认为整个帝国由各个地方所拼而成,这些父母官的政绩,直接关系到民心向背。他规定刺史人选被确定后,不准直接去上任,必须到京师来接受他的当面考察,以定可否。他对此的解释是:“朕以刺史多不得其人,而为害百姓,故要一一面见,询问其如何施政,以此了解其优劣,再确定是否可以任命。”
严明法度
李忱用法极严格,尤其是对于身边的人,更是严禁他们干预朝政。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九》记载了李忱的两件故事:
李忱在位时的优人祝汉贞,以滑稽著称,反应敏捷,能当场应景出语,且诙谐无比。李忱认为他能为自己解闷,很是宠信。有一日,祝汉贞说着说着,触及了政事。李忱立即板了脸,说:我养着你是为了娱乐,你怎么能干预朝政呢?从此疏远了他,并在其子贪赃事发后,杖死其子,将他处以流放。
还有一个乐工名字叫罗程,弹得一手好琵琶,也极得李忱宠爱。罗程倚恃宠,竟然因小事杀人,被关进大牢。乐工们为他求情,说他有绝艺,可为李忱游宴助兴,要求赦免他。可李忱却说:“你们怜惜的是他的才艺,而我怜惜的是祖宗的法度啊。”下令将罗程给杖杀了。
从善如流
善于纳谏,是李忱有别于唐朝晚期其他君主的一个重要特征。他曾想到唐玄宗所修的华清宫去放松一下,谏官纷纷上谏,谏得极为激烈,他由是取消了行程。
他纳谏的程度,仅次于唐太宗,不论是谏官论事,还是门下省的封驳(将君主不合适的诏令退回),他大多能够顺从。此外,他十分尊重大臣的奏议,每每得了大臣的奏议,必洗手焚香再阅读。
唐太宗纳谏,得了魏徵;李忱纳谏,得了魏征的五世孙魏谟。魏谟是唐文宗读《贞观政要》后,思慕魏徵,而在魏征后裔中找来的。魏谟入仕后,再现了魏徵直言极谏之风。
魏谟在唐文宗时负责“起居注”工作,即记录皇帝的言行。一次,唐文宗派宦官来要取《起居注》去看,魏谟拒绝了,还上了一个奏本:“臣以自古置此,以为圣王鉴戒。陛下但为善事,勿冀臣不书。如陛下所行错误,臣不书之,天下之人皆得书之。臣以陛下为太宗文皇帝,请陛下许臣比职褚遂良。”
唐文宗览奏后,召见魏谟,说:“在你之前,我是常常要看一看的。”魏谟说:“那是史臣的失职,我岂敢再让陛下违规;如果注记要经陛下看过,执笔的史臣难免心存回避,所记的就不会完全真实,怎能取信于后代。”文宗只得让步。
李忱登位后,拜魏谟为宰相。其他宰相进谏,唯恐君主不快,都委婉而谏,独他开门见山,无所忌讳。李忱常叹:“魏谟有他祖辈(魏徵)的风范,朕心极重他。”
智术治国
李忱临朝,对待群臣如待宾客,从未有倦容。宰相奏事,他威严不可仰视。奏毕,他脸上放出微笑,让群臣闲语,或问里坊琐事,或谈宫中游宴,无所不至。经一刻时辰,复严肃地告诫群臣:“卿等好自为之,朕常担心卿等负朕,日后难以相见!”说罢,起身回宫。大中年间最得李忱圣眷的宰相令狐綯就曾说过:“我秉政十年,皇上对我非常信任,但是在延英殿奏事时,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但是宣宗极度礼遇大臣,施之以情待之以礼,非常的恭敬,如此一来恩威并重以威权驾驭大臣,被称之为智术治国。
李忱还极度平易近人,宫中一些低下的杂役,只要李忱见过一面就能记住对方的长相和名字以及所负责的工作,从来没有弄错过,这些宫人如果生病,李忱还会派御医去为其诊治,甚至还会亲自前往探视病情和赏赐物品,这在历代君王中可以说是极其罕见的。
李忱不但记性好,且心极细。度支部门上报污损的布帛,奏表中将“渍”误写成了“清”,主管官以为李忱不会注意,胡乱报了上去。岂知李忱一眼看破,处罚了与此事相关者。
经常外出游猎的李忱,其实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民间、了解民情,并且实地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但是天下之大,李忱不可能全部走遍,为此他特意想了个办法,秘令翰林学士韦澳将天下各州的风土人情以及民生利弊编为一册,专门供他阅览。李忱将其命名为《处分语》,此事除了韦澳之外无人知晓。不久,邓州刺史薛弘宗入朝奏事,下殿后忍不住对韦澳说:“皇上对本州事务了解和熟悉的程度真是令人惊叹啊!”韦澳当然知道,李忱掌握的资料正是出自《处分语》。
为解决宦官问题,他以论诗为名,召翰林学士韦澳入内,屏退左右侍从,问:“近日外面舆论,对宦官的权势有何说法?” 韦澳答道:“陛下威断,宦官已大有收敛。”
尽管大动作无法实施,然李忱还是尽力抑制了宦官。宦官内园使李敬实气焰嚣张,遇到宰相郑朗不下马,李忱立即剥了李敬实的官服,配给南衙当贱役。
李忱又规定,凡是节度使有罪,监军(由宦官充任)连坐。宦官问题虽终未能全盘解决,然李忱在整顿吏治上下了大功夫,非但收到了一些成效,且赢得了民众的颂扬。
在位大臣(宰相、使相)
宰相 
李让夷李绅郑肃李回白敏中韦琮崔元式李德裕卢商马植周墀崔龟从任铭魏扶令狐绹裴休魏壡崔慎由郑朗萧邺刘瑑夏侯孜蒋伸 使相
魏壡杜悰崔郸王元逵何弘敬王起张仲武崔慎由卢耽白敏中郑涯     
(在位大臣参考资料 )
军事举措
大破北狄,稳定北方
大中元年(847年)五月,幽州节度使张仲武出兵深入,大破北部诸山奚,禽酋渠,烧帐落二十万,取其刺史以下面耳三百,羊牛七万,辎贮五百乘,献京师,这是继会昌时期大破回鹘汗国以后又一次对北方游牧民族取得的军事胜利,至此以后,北方再无大的军事威胁,得到了彻底的平定。
《旧唐书》对这次战争记载:大中年间,“破獯鬻之众,帐盈七千;拓鲜卑之疆,地开千里。万狄稽颡,百蛮投诚”,描述了大中年间对北狄战争所取得的胜利。
驱逐吐蕃,收复河西
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渐趋衰落,边防力量虚弱,于是吐蕃乘隙攻略河西诸州。从乾元元年(758年)至大历十一年(776年),廓州、凉州、兰州、瓜州等地相继陷落。沙州军民同吐蕃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大中(847年—859年)初年,唐朝乘机收复了陷于吐蕃的三州(原
州、乐州、秦州)和七关(石门、驿藏、木峡、特胜、六盘、石峡和萧关)。极大地鼓舞了河西各族人民反抗吐蕃统治的斗争。
不久,吐蕃尚恐热率五千骑兵来到瓜州,大肆劫掠河西鄯、廓等八州,不仅激起了河西人民的极大愤慨,而且使他的部下怨望不平,“皆欲图之”。
原陷于吐蕃的沙州首领张议潮,暗中结交豪俊,密谋归唐。大中二年(848年),张议潮见时机成熟,遂发动起义,“众擐甲噪州门,汉人皆助之,虏守者惊走,遂摄州事”。张议潮等率众驱逐了吐蕃守将,光复了沙州,即派遣使者,赴京师告捷。当时,凉州等地仍控制在吐蕃手中,东道受阻,张议潮的使者,不得不迂道东北的天德城,至大中四年正月,才因天德军“防御使李丕以闻”。接着,张议潮又“缮甲兵,耕且战”,又先后收复了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等十州。大中五年(849年)八月,复派其兄张议潭和州人李明达、李明振,押衙吴安正等二十九人入朝告捷,并献瓜、沙等十一州图籍。至此,除凉州而外,陷于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区复归唐朝。
李忱特下诏令,大力褒奖张议潮等人的忠勇和功勋。因命使者赍诏收慰,擢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拜李明达为河西
节度衙推兼监察御史,李明振为凉州司马检校国子祭酒、御史中丞,吴安正等亦授官武卫有差。十一月,唐朝令于沙州置归义军,统领沙、甘、肃、鄯、伊、西、河、兰、岷、廓十一州,任命张议潮为节度、管内观察处置、检校礼部尚书,兼金吾大将军、特进,食邑二千户,实封三百户。
河西归唐后,李忱兴奋地说:“宪宗常有志收复河、迫地区,然忙于中原用兵,事遂未成。朕竟其遗志,足以告慰父皇在天之灵!”
平定安南,都护南疆
大中年间,安南(今越南河内)屡有军乱,遭南诏侵扰。 李忱以康王傅王式授安南都护、经略使。王式到任后,选练士卒,修筑城池,加强防守。都校罗行恭久专府政,多不法,式借故杖责,黜于边远之地。不久,南诏大举入犯,式沉着遣翻译喻责,遂退其兵。七月,安南恶民作乱,欲逐王式,式披甲率兵登城,责乱者;次日,发兵皆擒斩。洞蛮杜氏家族自齐、梁以来骄蹇难制,式设计离间其众,其酋长杜守诚败死。安南饥乱数年,军中无犒赏,六年无上供,式自此赏士、上供,一方皆定。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真腊(今柬埔寨、泰国等地)皆通使修好。
对外交往
大中元年(847年)六月,李忱以鸿胪卿李业为册黠戛斯可汗使,持节赴黠戛斯册封其王子为英武诚明可汗。“逮咸通间,三来朝。后之朝聘册命,史臣失传。”
大中二年(848年)三月,日本国王子入唐朝贡,献方物,李忱设百戏及盛宴接待,赠宝器音乐。
大中七年(853年),日僧圆珍等乘唐商良晖船入唐求法,历温台至福州。
大中十年(856年)十月,安西回纥庞勒可汗遣使入贡。十一月十二日,以卫尉少卿王端章为册回纥可汗使,拟册封庞勒为怀建可汗。
大中十二年(858年)二月,渤海王大彝震卒,立其弟虔晃权知国务。李忱诏以虔晃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忽汗州都督,册为渤海国王。
人物评价
总评
由于李忱在位时之年号为大中,故史家以“大中之治”称之,并且将大中之治比作汉朝的文景之治,将唐宣宗比作唐太宗和汉文帝一样的明君。
唐太宗以及他一手开创的贞观之治开启了唐代的盛世,而宣宗李忱的成就竟然能用太宗和贞观之治来形容,可见其不凡之处。二十年来的政治斗争经验锻炼了他的权谋智略,流落民间的非人待遇使他更加了解民间疾苦,这些都在李忱登基之后表现出来。
李忱在私事方面也是极端的自律,甚至可以被称之为偏执。曾经有地方献给李忱一支女子组成的歌舞乐队,其中有位绝色佳丽被李忱收入后宫加意宠幸,一段时间之后,李忱认为这样下去有可能会重现玄宗朝之故事。于是把这名女子召到跟前,对她说:“我留你不得。”左右奏道:“可以将她放出宫。”李忱却说:“放她回去,我就会想念她,不如赐她毒酒一杯。”一名天香国色的女子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死了。如此之行为简直可以称之为恐怖。(事见《唐语林》卷七补遗)。
而李忱身上还有很多其它的优点,诸如多才多艺,生活节俭,喜爱读书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6-28 20: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观园深析之大观园题对(上)
麦克风5G
麦克风5G
流量卡上网卡三网运营商一级直销可发全国含新疆西藏内蒙云南广西
已关注
8 人赞同了该文章
大观园深析之大观园题对(上)
原创 2018-04-16 暗香疏影

通过前文分析我们可知,元妃省亲实写的是贾府康熙南巡接驾,因而作者有意模糊了时间线:又不知历过几日何时,庚侧:惯用此等章法。这日贾珍等来回贾政:“园内工程俱已告竣,……

那修建大观园究竟花了多长时间呢?直到第四十二回作者通过黛玉之口才揭示了答案:“论理一年也不多。这园子盖才盖了一年,如今要画自然得二年工夫呢。……”

大观园既成,贾政先秉正看门。只见正门五间,上面桶瓦泥鳅脊;那门栏窗隔,皆是细雕新鲜花样,并无朱粉涂饰;……命贾珍在前引导,自己扶了宝玉,逶迤进入山口。己夹:此回乃一部之纲绪,不得不细写,尤不可不细批注。盖后文十二钗书,出入来往之境,方不能错乱,观者亦如身临足到矣。

作者将以其高妙的画工细笔将每一位读者带入其中。通过宝玉题对,不仅为花柳园亭生色,更让读者享受到了一次怡情悦性的古风之旅。

曲径通幽处

抬头忽见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正是迎面留题处。……宝玉道:“尝闻古人有云:‘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己夹:未闻古人说此两句,却又似有者。况此处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之处,不过是探景一进步耳。己夹:此论却是。莫如直书‘曲径通幽处’这旧句旧诗在上,倒还大方气派。”

注意,这里的“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代表了作者古文欣赏的态度。

沁芳亭

只见佳木笼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己夹:这水是人力引来做的。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己夹:细极。后文所以云进贾母卧房后之角门,是诸钗日相来往之境也。后文又云,诸钗所居之处,只在西北一带,最近贾母卧室之后,皆从此“北”字而来。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己夹:前已写山至宽处,此则由低至高处,各景皆遍。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庚侧:真新雅。二字,己夹:果然。岂不新雅?”……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脂批提示,贾母卧房后之角门,是诸钗日相来往之境也。说明入住大观园之后,宝玉及众钗们每日的请安吃饭并没有不便之处。





有凤来仪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己侧:一处。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宝玉道:“这是第一处行幸之处,必须颂圣方可。若用四字的匾,又有古人现成的,何必再作。”……“莫若‘有凤来仪’四字”,己夹:果然,妙在双关暗合。……宝玉便念道: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1、贾政的话及其后的脂批一方面说明大观园中的有凤来仪是贾政唯一喜爱之处,更重要是明点出贾政和黛玉志趣取向相同,也暗示了贾政对黛玉的欣赏和喜爱。

2、有人解读有凤来仪四字后面的脂批“妙在双关暗合”是在暗示住在此处的黛玉未来会获得凤的身份,即皇妃或王妃。我个人认为结合宝玉前言的铺垫:“有凤来仪是第一处行幸之处,必须颂圣方可”,这里双关的应该是元妃。

杏帘在望

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墙,墙头上皆稻茎掩护。己夹:配的好!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宝玉却等不得了,己夹:又换一格方不板。也不等贾政的命,己夹:忘情有理。便说道:“旧诗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杏帘在望’己夹:妙在一“在”字。四字。”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



宝玉对稻香村和有凤来仪的评价评的是景,也是人。黛玉是天然去雕饰,李纨是刻意守贞洁。

发布于 2018-04-19 14: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6-29 10: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吊白居易
[ 唐 ] 李忱
原文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译文
写作诗文的时间足足有六十年,如今也只能去冥界当诗仙了。

你一生兜兜转转居处不定,却以“居易”为名;崇信造化无为而以“乐天”为字。

孩童也能看懂《长恨歌》,胡人也能咏唱《琵琶曲》。

你的文章天下闻名,我禁不住思念你而愈加难过了。

注释
吊:哀悼。

缀(zhuì)玉联珠:指写作诗文。

六十年:指白居易一生创作的时间。

浮云不系:指白居易生活漂泊不定。

长恨曲:即白居易所作《长恨歌》。

琵琶篇:即白居易的《琵琶行》。

作者介绍

李忱
唐宣宗李忱(公元810-859年),汉族,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公元846—859年在位),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穆宗李恒异母弟。初名李怡,初封光王。唐武宗死后,以皇太叔的身份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在位十三年,年号大中。 唐宣宗勤于政事,孜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7-4 17: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清照——一个万古愁心的乱世美神!
雨忆长安 2015-11-04   |  91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李清照——一个万古愁心的乱世美神!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2014-11-19 手机版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的女人中,有两个最伟大。一个是在政治上取得空前成就的武则天。另一个就是独步文坛的李清照。
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一个小女孩悄然诞生了。她就是后来傲视文坛、才压须眉的李清照。
    出身:李清照(1084-1155)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其词现存七十多首。
家庭背景: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地位并不算低,是学者兼文学家,又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王氏是状元的孙女,工于文章
是名门闺秀,善文学。
    家庭影响: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
李清照一生跨了南北宋两个时代,属南渡词人,
出名门 豆蔻即把才华显
前期作品多写闺情相思,表现对爱情的向往和对自然景物的喜爱,热情明快。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点绛唇·蹴罢秋千》赏析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  “袜刬”,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印证,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
结良缘 恩爱伉俪比翼飞
  就在李清照18 岁的时候,家里人把她嫁给了一个翩翩少年郎赵明诚。赵明诚是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对金石图书颇有研究,学识渊博。
 不久,赵明诚就出仕为官了。由于不便带夫人同行,俩人不免要作暂时的离别。因离别而产生愁绪。李清照把它也表现在自己的作品里了。一首《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鉴赏: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词,重在写别后的相思之情。上阙虽没有一个离情别绪的
字眼,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大观元年(公元1107)三月,奸臣蔡京取代了赵明城的父亲。赵家失势。赵明诚失官,返回青州故里。夫妻二人团聚了。
 几年后,赵明诚再次被起用,出任莱州。恩爱夫妻再又分离。这段时间李清照又写出了很多有名的词作。其中的
《醉花阴》最有故事性。词是这样写的“薄雾云愁永昼,瑞脑消金瘦。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重阳》,以表相思之情。彻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非常的感动,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五十首,将李清照的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自叹不如。
这首词的上片是咏节令。首句写天气,更是写心境。“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词的一开篇就清楚地点出一个“愁”字。天空中薄雾浓云,越压越低该如何打发这长长的白昼呢?词人在“昼”前冠一“永”字,显现出主观感受。重阳时节本应是秋高气爽,长天白云,可是词人所处的这个重阳节,却从早到晚都天气阴沉,笼罩着蒙蒙的雾气、浓浓的阴霾;本来,“每逢佳节倍思亲”,可是丈夫又远在他乡,值此沉闷的天气,不由得使人心情郁闷、愁肠百结,词人巧妙地借天气的阴沉来衬托人物心情的忧郁,用香炉中瑞脑香的燃烧来刻画人物心绪的无聊,把外部环境与内心情感巧妙地融和在一起,使人仿佛置身于其中,领略着独守空闺的妻子思念远方丈夫的深切而炽烈的情感。这里以景衬情,用语自然、和谐,而情感的抒发则真切、含蓄、凝重。当铺陈已具之后,笔锋微转“佳节又重阳”即“又重阳佳节”。“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佳节时本应该夫妻团圆、共同饮酒赏菊,而如今只有自己,所以,才会“玉枕纱厨,夜半凉初透”的。一个“又”字,道出一声惊叹,这就表明,丈夫出门已超过一年。整整一天,词人都沉浸在对丈夫的思念中。“半夜凉初透”一句,尖新在一“透”字。它分明暗示了词人的辗转反侧,难以成眠的形态。
下片则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若。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然而她,却不禁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方的亲人,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 “莫道不销魂,帝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词人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顿时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 “人比黄花瘦”的“瘦”与最初一句的“愁”遥相呼应,相辅相成:“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篇的愁绪到这里用一个“瘦”字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这首小词中“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为千古名句。
靖康耻 痛失夫君成单影
 也许是上天也在妒忌这美满的婚姻。美好的时光却因为一场千古浩劫而中断了。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大举入侵,攻破了北宋都城汴京。掳走了徽、钦二帝。北宋就此灭亡。赵明诚的母亲也在这多事之秋逝去。于是夫妻二人南下奔丧。众多的书籍和古籍无法携带,只好留在青州。可是等他们一走后,金兵就攻陷了青州。那些留下的书画古器全毁于兵火之中,什么都没有留下。
 面对山河破碎的局面,李清照写下了《乌江》一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现出了在国破家亡时的豪迈气概和铮铮铁骨。
 就在办好丧事不久,赵明诚接到圣旨,让他为官出任湖州。当时天气非常炎热。赵明诚冒暑急驰。到后就生病了。李清照听后心急如焚。由于赵明诚自己也急,就乱吃了些驱热的寒性药。结果是加重了病情。等李清照赶到时,赵明诚已是病入膏肓。最后终于抛下自己心爱的妻子,撒手人寰了。
 失去丈夫的李清照也大病一场差点死去。这时,她写下了《孤雁儿》一词“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蠢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想当年,夫妻恩爱,何等快乐甜蜜?到如今,身影孤单,怎么不叫人感觉出刻骨铭心的痛楚呢?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为了完成丈夫没有做完的事,李清照潜心整理《金石录》一书。每天足不出户。这期间,她不止一次地想起归来堂上的烛光,想起来人的欢声笑语。悲凉之感,油然而生。于是一首叫人悲伤不已的《声声慢》就此产生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着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晚年后的李清照,一直就寄居在杭州的弟弟家里。在那里,她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词作。不过,表达的都是悲凉之感。
  公元1155年,这位伟大的女词人离开了人世。享年71岁。
李清照在中国古代的女性中是出类拔萃,卓尔不凡的。正因为如此,在她诞辰900周年时,把她的名字用来命名了月球上的一组环行山脉。她的名字将和明月同辉。用她洁白如银的清光永照人间。
  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1善于抒情造境。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2造语浅显新奇。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7-7 13:2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宣宗为何不立太子导致宦官乱政?史家一针见血,小太宗徒有虚名
寻根拜祖
2023-06-24 20:24
吉林
中晚唐新皇帝的诞生如同玩“幸运大转盘”,当你满以为指针会停留在预期的目标时,它又慢吞吞地滑向下一个区域;当你认为大局已定时,它可能又忽忽悠悠往回倒转。


总之,不到最后一刻,你永远猜不透坐上龙椅的那个人是谁。

大中十三年八月初十这一天,被誉为“小太宗”的唐宣宗李忱驾崩了,按照他的遗愿,内枢密使王归长等人准备拥立皇四子夔王李滋为帝。可就在李滋刚要举行灵前即位仪式时,左神策军中尉王宗实突然闯了进来。

王宗实是什么人?为何敢擅闯宫禁?

王宗实和王归长都是宦官,二人都是大唐帝国军界的扛把子。

晚唐的中央禁军有羽林、金吾、龙武和神策四种,各分左右二军,前三者就是俗称的 “亲卫六军”,负责皇宫的专职保安。


左右神策军除了皇宫的安保工作外,还要承担京师卫戍和关中防务的责任,有时候还会被征调至前线作战,因此左右神策军的兵力要远远大于六军。

枢密使是枢密院的长官,唐代宗时期才成立,是皇帝处理军务的助理,可以影响神策军中尉的任命、调动等重大决策。因此,一般认为,左右中尉和正副枢密使是晚唐军权最大的宦官。

唐宣宗生前一直未立太子,直到临终前才留下遗诏,由王归长、马公儒、王居方三人共同扶立李滋。

面对这个光荣而又神圣的使命,王归长等人既兴奋又忧心。兴奋自不必说,忧心又从何而来呢?


担心王宗实作乱呗,因为这家伙手握重兵,而且与王归长等人不和。这个不难理解,皇帝不可能让神策军中尉与枢密使穿一条裤子,他们不和皇帝才能安心睡大觉。

更让王归长担心的是,王宗实有自己心仪的拥立对象,此人就是皇长子郓王李漼。

这种情形下,别说唐宣宗未立太子,即便立了,中尉们也能凭借武力操控轮盘的转向,这种戏王守澄、仇士良等人早就演示了好几遍。

于是王归长等人决定隐瞒皇帝的死讯,同时以唐宣宗的名义给王宗实下了一道圣旨:挪个窝,去淮南军任监军。

面对新任命,王宗实如五雷轰顶,但也没办法,权力斗争就是这么残酷,只能认命。


就在王宗实耷拉着脑袋,准备交权离开皇宫时,却被部下亓元拦住:老大,你咋这么傻?你就没想过这是一道伪诏吗?

王宗实打了个激灵:对啊,皇帝都病了这么久了,谁知道里面出了啥事?可是皇帝不召见,我没法进去呀。

亓元说:这好办,你就以跟皇帝辞行为借口进宫,我值班,可以放你进去。倘若有意外,嘿嘿……

就这样,王宗实在亓元的协助下,突然闯进了紫宸殿,唐宣宗驾崩的秘密被揭开了。

事情到了这一步,王宗实就可以毫无顾忌地撕破脸了,他凭借武力处死了王归长三人,并宣布郓王李漼为继任皇帝,是为唐懿宗。

唐宣宗是晚唐少有的明君,他为人简朴勤政,对亲属和身边的人要求极其严格,他虚心纳谏,与魏征五世孙魏谟复制了太宗朝的君臣际遇,因此被后人称为“小太宗”。

这位貌似“不慧”,曾经遭到世人讥笑的帝王,还取得了军事上的一系列胜利,大有将大唐重新带向辉煌的势头,因此人们给了他一个评价极高的“宣”字谥号。

而继任者唐懿宗李漼显然是一个昏君,正是他的荒诞,让稍有起色的大唐帝国一头扎向深渊。

很显然,这杯苦果的酿成,唐宣宗难逃罪责。那么,英明的唐宣宗为何非要拖到最后一刻,而不是早点立李滋为太子呢?

01过于迷信丹药,没料到死期将至

唐朝的皇帝大多崇信道教,很多皇帝因此迷恋上了长生之术,由此走上了服用丹药的不归路。远者如唐太宗李世民,近者如唐宣宗的父亲唐宪宗、哥哥唐穆宗、侄子唐武宗,全都死于丹药之祸。

最荒唐的是唐武宗,眼看就要不行了,偏偏深信道士的“换骨”之说,拒绝了正常的治疗。

唐宣宗对丹药的痴迷不遑多让,别的皇帝生怕遭到诟病,一般都悄悄进行,唐宣宗却毫不避讳。

听说河阳节度使韦澳修道很有成就,唐宣宗他特地让王居方去找韦澳讨要药方。韦澳直言不讳地说:怎么能听信方士的鬼话,这玩意儿有毒。


唐宣宗还将一个叫李元伯的方士留在身边充当御医,专门给他研制丹药。正是这位李元伯要了唐宣宗的命,服用他所配置的丹药后,唐宣宗病渴中燥,健康急剧恶化。

唐宣宗从五月份就开始发病,他其实有足够的时间交代后事,之所以拖了三个月,恐怕也跟唐武宗一样,认为这是升仙前的最后一哆嗦,因此拒绝交代后事。

02忌惮太子分权,无人敢劝立太子
太子是国本,一般情况下,皇帝即位之初就会立太子,如果皇帝迟迟不立,大臣们也会推动。

早就大中五年时,魏谟就曾经哭谏。魏谟有先祖魏征之风,进谏从来不会拐弯抹角。但在劝立太子这件事上,魏谟还是很小心,他策略性地用眼泪“泡软”了唐宣宗,却没有获得想要的结果。


大中十年,宰相裴休再次请立太子。这一次唐宣宗终于向外界说明了自己不立太子的原因:如果立了太子,朕岂不就是闲人一枚了吗?

按唐宣宗的意思,似乎太子一定会分了他的皇权,甚至架空了他。这个荒唐的逻辑,表明了唐宣宗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他忌惮任何有可能威胁到皇权的势力,哪怕是亲儿子。

猜忌几乎是所有皇帝的职业病,但唐宣宗的猜忌心太强,整个大唐除了唐德宗就属他最敏感。

为了控制朝臣,唐宣宗弄了个私密组织,由一群亲信充当密探替他搜集各种情报,并编撰成一部《处分语》,专门用来对付大臣,比如前面提到的韦澳就是其中之一。


唐宣宗与大臣们交往的两个细节特别值得关注,一是他经常会叮嘱谈话对象封锁某些消息,包括某次密谈;二是他常常会抛出一些刺探来的信息,惊得大臣们一身冷汗。

这些细节告诉我们,唐宣宗是个擅长玩“权术”的皇帝,其手段有点阴。

这就可以理解他为何迟迟不立太子了,也明白了魏谟如何要用眼泪当子弹,更理解了为何十几年仅有魏谟和裴休劝立太子。

03缺乏决断力,在摇摆中浪费时机
唐宣宗之所以不立太子,还跟他内心深处的挣扎有关,因为第一顺位候选人李漼并不是他心目中的理想接班人。


唐宣宗没立皇后,按照法统,如果没有皇后,候选人就必须遵循“立长”的原则,而李漼就是长子。

史书中虽然没有唐宣宗厌恶李漼的描述,但三个细节很清晰地表明了他的立场。

其一、唐宣宗生了十二个儿子,除了李漼孤独地生活在宫外,其余的儿子们都被唐宣宗安排在宫内生活,仿佛李漼是捡来的。

其二、皇次子李渼去世后被追封为靖怀太子,这表明李渼才是唐宣宗心目中的接班人。

其三、唐宣宗丝毫不掩饰对李滋的偏爱,并在临终前将李滋托付给了王归长等人。

其实唐宣宗只要一个举措就可以轻松确立李滋的合法性——立李滋的生母吴昭仪为皇后。


但因为唐朝被武则天吓怕了,后来又有韦皇后、张皇后乱政,此后唐朝的皇帝对立皇后都很谨慎,中唐之后几乎都是后位虚席。

就这样,唐宣宗在李漼和李滋之间摇摆不定,到死也没有决断。这就是唐宣宗的第二个毛病,他的洞察力一流,决断能力却明显不足。

04小太宗徒有虚名,结构危机爆发
后人都说唐宣宗是中晚唐唯一的明君、最有成就的皇帝,其实有点过誉了。以我个人的浅见,唐宪宗和唐武宗绝不在唐宣宗之下,唐宣宗的好名声,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跟文官集团的良好关系,而不是政绩。


作为一个“中兴之主”、“小太宗”,唐宣宗其实并无拿得出手的成绩,他死后大唐立刻滑向深渊,唐懿宗虽然责任很大,但根子却是唐宣宗未能解决大唐结构性的政治危机。

王宗实为何能轻松地推翻既定的皇储?唐朝的宦官势力真的就那么难根除吗?

其实宦官就是一撮浮萍,只要皇帝愿意,分分钟就能搞定他们,宦官做大的唯一原因就是他们有坚实的后台——皇帝。

神策军中尉看似很牛,但其实兵权被一群相互矛盾的宦官所掌握,除非谁有本事能搞定神策军、六军和枢密使等二十几位大佬中的半数,否则只能乖乖听皇帝的话。

想当初,王守澄、仇士良多牛?皇帝一句话,都不等隔夜他们就“馊了”。王宗实也是,如果不是唐宣宗挺了,分分钟就弄死他。


所以,宦官作乱根子就在皇帝身上。皇帝之所以纵容宦官,原因就是不信任大臣,利用宦官夺外朝的权。

按照常规,军权不该由大臣与皇帝掌握吗?但自从安史之乱后,皇帝将这个权力交给了宦官,虽然一再出现宦官作乱,也不能让皇帝们回心转意。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唐宣宗被誉为在抑制宦官势力上很有作为的皇帝,竟然也在储君这个重大事件上被宦官操控了。

回过头来再审视,原来唐宣宗所谓的抑制宦官,无非是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动刀而已,从来就没涉及核心内容。


我们再推而广之审视,其实唐宣宗这辈子就没做过任何有意义的变革,他只是尽到了一个皇帝该有的责任。难听一点说,唐宣宗只能算是“六十分皇帝”,连政治家的称号都不配。

有一个最简单的现象就可以证明:唐宣宗刚即位就贬黜了晚唐,乃至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李德裕,却将白敏中、令狐綯这类烂货当宝贝用了十几年。

我实在搞不懂,后人居然还称他为“小太宗”,李世民强烈要求扔了“太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07:27 , Processed in 0.07705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