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7-7 13: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宣宗:中国历史上最精明的傻子,靠装傻当上皇帝
河南诸葛少年 2022年09月30日 07:00 河南


图片
图片
历史既然称唐宣宗为“小太宗”,那这个人肯定还是很厉害的。唐宣宗虽然外表看似糊涂,其实心如明镜,一切事情都瞒不过他。



那有人就会问,既然是聪明人为什么要装成个傻子呢?这话还得从他的身世说起。



唐宣宗李忱是唐宪宗庶出的儿子,他的母亲郑氏没什么身份地位,只是一名身份卑微的普通宫女,被唐宪宗的偶然临幸后才有了李忱。



在宫廷里,有母以子贵之说,但也有子凭母贵的说法。母亲的身份地位直接影响着她的孩子以后的未来,母族的支持是那些皇子在宫廷斗争中能否取得胜利的保障。



李忱没有这些,他的母亲身份卑微,他也无所依靠,再加上是庶子的关系,李忱注定当不了皇帝。



虽然他后来被封为光王,但却是在无人注目的角落里孤独寂寞地长大,长久地被人冷落,养成了他郁郁寡欢、呆滞木讷的性格,即使是与其他亲王群居时也往往终日不发一言,显得与人格格不入。



在宫中,最不缺少踩低就高的小人,再加上李忱没什么地位,常常被讥笑呆笨。



随着李忱渐渐地托大,人们发现他痴呆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人们就猜测说这可能和他的一次惊吓有关。



原来,在所有人都在嘲笑和讥笑李忱是个傻子的时候,唯有他的哥哥唐穆宗知道李忱其实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



李忱是一个真正的大智若愚之人。唐穆宗继位后,一次,李忱入宫谒见太后,没想到当时正好有人来行刺。



虽然刺客行刺未果,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但从此后光王李忱就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了。于是,人们认为这个本来就呆头呆脑的家伙这回肯定是被吓傻了。此后,无论大小场合,李忱都成了那些人取笑和捉弄的对象。



其实李忱一点也不傻,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位置,他知道自己注定不能做皇帝,那么想要保住自己的性命才是首要条件,糊涂一点也没什么不好。难得糊涂嘛!



唐穆宗继位后,一直表现得庸庸碌碌,各种党派之争、藩镇势力和宦官势力使得唐王朝统治岌岌可危。



这时的李忱依然装傻,他是让宦官对他放松警惕,正常情况下得不到的,只有乱的时候他才可能有机会。他在等待时机,等待一个可以让他夺取政权的机会。



图片

唐穆宗死后唐武宗继位,唐武宗也是个聪明之人,他发觉了这个皇叔是有点儿问题,但不是傻的问题,相反是太聪明了。



于是,他决定先发制人,想要置李忱于死地。没想到李忱被当时的宦官仇公武救了,并把他送出了宫。会昌六年,唐武宗病危。



李忱在宦官仇公武和马元贽等人的簇拥下,出人意料地回到了长安。本来仇公武等人之所以决定拥立李忱,是因为他的傻正适合做一个傀儡皇帝,然后他们顺理成章地掌控朝政。



但是,没想到李忱当上皇帝后,立刻变了模样,不傻了,不仅不傻,而且十分精明缜密,处理政务时更是井井有条,这回仇公武他们这些人傻眼了,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啊!



直到此时,仇公武才恍然大悟,他们才是一群傻子。要不说,当年唐武宗为什么费劲巴力地非要把一个傻子置于死地呢,原来在这个傻子愚痴木讷的外表之下,隐藏着常人难及的才干和韬略。



只是仇公武明白得太晚了。李忱当上了皇帝,哪里还是他一个小小的宦官所能摆布的呢?



唐宣宗用他的傻换来了他的皇帝之位,这个买卖做得还是非常经济实惠的,他忍了常人所不能忍的苦,受了别人受不了的罪。



终于让他等到了云开日出的时刻,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精明的傻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7-21 08: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刘询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刘询(前91年―前49年),原名刘病已,汉武帝刘彻曾孙, 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西汉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9年在位,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

巫蛊之祸,襁褓中的刘询曾下狱,后被祖母史家收养,直到汉武帝下诏掖庭养视,上属籍宗正。元平元年(前74)昌邑王刘贺被废后,霍光等大臣将他从民间迎入宫中,先封为阳武侯,于同年7月继位,时年十七岁。第二年改年号为“本始”。他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在即位前受过牢狱之苦的皇帝。

在对外关系上,刘询于本始二年(前72年)曾联合乌孙打击匈奴,设置西域都护府监护西域诸城各国,使天山南北这一广袤地区正式归属于西汉中央政权。

黄龙元年(前49)十二月,刘询因病死于长安未央宫,谥号孝宣皇帝,庙号中宗,葬于今天西安市南郊的杜陵。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刘询

别称
刘病已、刘次卿


次卿

所处时代
西汉

出生地
长安

出生日期
公元前91年

逝世日期
公元前49年

主要成就
铲除霍氏,设立西域都护府


主要成就
宣帝中兴,设立太仓

创建问责制度

谥号
孝宣皇帝

庙号
中宗

在位
前74年—前49年

陵寝
杜陵

特别
唯一一个遭受牢狱之灾的皇帝

卒年
42岁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为政举措
3家庭生活
4家庭成员
5历史评价
6轶事典故
7艺术形象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巫蛊之祸
​刘病已出生数月,即逢巫蛊之祸。征和二年(前91年),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人告发为巫蛊咒武帝,与阳石公主奸,公孙贺父子下狱死,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皆坐诛。

武帝命宠臣江充为使者治巫蛊,江充与太子刘据有隙,遂陷害皇太子,并与案道侯韩说、宦官苏文等四人诬陷太子,刘据起兵失败,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相继自杀。

刘据的妻妾和三子一女皆死,唯独襁褓中的刘病已逃过一劫,被收系郡邸狱。[2]

巫蛊之祸后不久,汉武帝下达轮台罪己诏,开始反思挑战其执政策略,减少军事行动而将注意力更多转向富民。[14]

祸不单行

巫蛊之祸案发后,邴吉被调到京城任廷尉监,负责处理太子刘据案。邴吉知道太子是被诬陷的,怜悯刘询这个无辜的婴儿,便让忠厚谨慎的女囚胡组、郭征卿住在宽敞干净的房间哺育皇曾孙。

后元二年,武帝病,望气者说长安监狱有天子气,武帝便派遣使者,命令将监狱中人一律处死。使者夜晚到来,邴吉紧闭大门,说道:“皇曾孙在此。普通人都不能无辜被杀,何况皇上的亲曾孙呢?”邴吉大义凛然,以大无畏的气概拒不执行皇帝的旨意。到了天亮,使者无奈回去回复,武帝此时也清醒了,说:“天使之也。”于是大赦天下,皇曾孙刘病已得救了。 邴吉于是将刘病已送到祖母史良娣家里。[3]

天生异象

汉宣帝刘询
汉宣帝刘询
武帝后来下诏,将刘病已收养于掖庭,上报宗正并列入宗室属籍中,此时皇曾孙刘病已的宗室地位才得到法律上的承认。少年刘病已向东海人澓中翁学习《诗经》,他高材好学,但也喜欢游侠,斗鸡走马,游山玩水,了解了风土人情,也知道了百姓疾苦,吏治得失。

皇曾孙虽然被武帝下令召回宫中抚养,但他却更喜欢跑到宫外去远游。他屡次在长安诸陵、三辅之间游历,常流连于莲勺县的盐池一带,尤其喜欢跑到长安郊外的杜县、鄠县一带地方,去光顾杜、鄠两县之间的下杜城(后来他死后也埋在这一带地方,陵号叫做“杜陵”)。他从这些市井的游嬉当中深切体会了民间的疾苦,也获得了不少诸如辨别百姓当中的奸邪之辈、察查吏治之道的得失一类的社会经验。

《汉书宣帝纪》里说他身有“异相”,遍身上下甚至脚底都长着长毛,住在长安城南的尚冠里(长安城中里社的名称,“里”和“社”是秦汉时代的居民社会单位,相当于后世的“坊”)的时候,卧过的地方不时有光明散发出来。他每次到卖饼的店铺里去买饼,被他光顾过的店子立刻变得生意火爆,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可能是是他登基以后才出现的说法,民间有人把他描绘成一位能给生意人带来好运的财神爷。

掖庭令张贺(张汤的儿子)原是刘据的部下,他对刘病已极好,自己出钱供刘病已读书,“辅导朕躬,修文学经术,恩惠卓异”。在刘病已长大后,张贺“称誉皇曾孙,欲妻以女,安世(张贺弟弟)怒曰:‘曾孙乃卫太子后也,幸得以庶人衣食县官,足矣,勿复言予女事。于是贺止。’”张贺于是为他迎娶掖庭暴室属官许广汉女儿许平君为妻。[4][3]

折叠登基为帝
刘询
刘询
孝昭帝元平元年(前74年),昭帝崩,没有儿子。权臣霍光等议立昌邑王刘贺。但刘贺“荒淫无行,失帝王礼宜,乱汉制度”,所以只做了二十七天皇帝,就被以霍光为首的大臣废黜了。之后,光禄大夫、给事中(内朝官)邴吉,建议把流落民间的汉武帝曾孙刘病已迎入宫中,入继昭帝大统。这时,在汉武帝的后代中,已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邴吉又极力赞扬这位18岁的皇孙“通经术,有美才,行安节和”。大臣会议同意了邴吉的提议,将这位新君奉迎入未央宫。七月,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奏议让刘病已即位。随后派宗正刘德驾车到长安尚冠里,洗沐,赐御府衣。太仆以軨猎车奉迎曾孙,就齐宗正府。庚申,入未央宫,见皇太后,封为阳武侯。已而群臣奉上玺、绶,即皇帝位,谒高庙。

本始三年(前71年)正月,皇后许平君去世。四年(前70年)二月,封外祖母为博平君,已逝的酂侯萧何的曾孙萧建世为侯;三月,立大司马霍光之女霍成君为皇后。地节元年(前69年)十一月,楚王刘延寿因谋反自杀。地节二年(前68年)三月,霍光病逝,刘询开始着手镇压霍氏集团的叛乱,将大权收归己有。地节三年(前67年)四月,立皇子刘奭为皇太子。地节四年(前66年)八月,废黜皇后霍成君。

元康二年(前64年)二月,立王氏为皇后(邛成太后);夏五月,为让百姓避讳更容易,改名刘询,之前因触讳而犯罪的人全部赦免。元康三年(前63年),封皇子刘钦为淮阳王。元康四年(前62年)二月,河东人霍徵史等谋反,后被诛杀。神爵元年(前61年)年,西羌反,四月派后将军赵充国、强弩将军许延寿攻打西羌。神爵二年(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统辖西域各国。神爵四年(前58)五月,匈奴单于派遣他的弟弟呼留若王胜之到长安朝见刘询;十一月,河南太守严延年有罪,被弃市(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犯人曝尸街头的一种刑法)。五凤四年(前54年)正月,广陵王刘胥有罪自杀。甘露二年(前52年)正月,封皇子刘嚣为定陶王;九月,封皇子刘宇为东平王。甘露四年(前50年),广川王刘海阳有罪,被废,发配房陵。

折叠病重去世
黄龙元年(前49年)冬,刘询得病,12月病重,诏命侍中、乐陵侯史高为大司马兼车骑将军,太子太傅萧望之为前将军,少傅周禄堪为光禄大夫,共同辅佐太子。十二月甲戌日,刘询因病死于长安未央宫,在位25年,享年43岁,谥号孝宣皇帝,庙号中宗。死后其子汉元帝刘奭继位,刘奭继位后于初元元年(前48年)正月辛丑日,葬汉宣帝于今天西安市南郊的杜陵。[15][1]

折叠编辑本段为政举措
折叠政治
隐忍蓄势
汉宣帝刘询
汉宣帝刘询
从昭帝年间,到昌邑王刘贺(史称汉废帝)短暂的27天,再到汉宣帝刘询即位之初,朝政差不多全部掌握在霍光手里。当时,霍家权力极大,霍光除了权倾朝野之外,他的儿子霍禹、侄孙霍云还是统率宫卫郎官的中郎将;霍云的弟弟霍山官任奉车都尉侍中,统率禁卫部队胡越骑兵;两个女婿分别担任东宫和西宫的卫尉,掌管整个皇宫的警卫;堂兄弟、亲戚也都担任了朝廷的重要职位,形成了一个盘根错节、遍布西汉朝廷的庞大的势力网。至此,霍光已经成为当时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他的权势和声望在废除了昌邑王刘贺的帝位、拥立汉宣帝之后,达到了无以复加、登峰造极的地步。

早在民间时,汉宣帝对霍光的权势和威风就有风闻。尤其在他一夜之间由一个平民变成了至高无上的皇帝之后,更领教了霍光的权威。他一即位,就明显地感觉到了朝廷内部来自霍光集团咄咄逼人的政治压力,所以在他登基之日谒见“高庙”时,霍光陪同他乘车前往,他觉得浑身上下都不自在,如“芒刺在背”。有着丰富生活阅历的汉宣帝心里明白,自己初即位,力单势薄,仅凭着一个皇帝的称号是不能和羽翼丰满的霍光相抗衡的,只有保持最大的克制,逐渐发展自己的势力,寻求有利时机,才能夺回属于自己的最高统治权。所以在即位伊始,当霍光表示要还政于他时,汉宣帝回绝了,他明确表示非常信任霍光,欣赏霍光的才能。请霍光继续主持朝政,并当众宣布,事无大小,先报请霍光,然后再奏知他本人。事后他还专门下诏褒奖霍光的援立之功,益封七千户。每次上朝,汉宣帝都给予霍光以极高的礼遇。汉宣帝的这一系列行为对于消除霍光对他的猜忌和提防,缓和朝廷内部潜伏的政治危机,为他的统治创造一个良好政治气氛起到了极其明显的积极作用,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免于变成“昌邑王第二”。

武帝庙乐之争
本始二年(公元前七二年)五月,即位不足两年的汉宣帝下了一道全面颂扬他的曾祖父汉武帝的诏书,要求丞相、御史与列侯(世袭的侯袭,一般为功臣或外戚及嫡系后裔)、二千石(年俸二千石的官员)、博士讨论武帝的“尊号”和“庙乐”。群臣莫不赞成,唯独长信少府(皇太后师傅)夏侯胜发表了惊人的反对意见:“ 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不宜为立庙乐。”

丞相蔡义和御史大夫田广明带头声讨夏侯胜“非议招书,毁先帝”的罪行,定性为“大逆不道”;又揭发丞相长史(丞相府秘书长)黄霸事先知道夏侯胜的观点而没有举报,犯有包庇怂恿之罪;两人都被捕入狱,判处死刑。 不过汉宣帝并没有按惯例将夏侯胜和黄霸按“大逆不道”罪处死并“夷三族”,而是长期关押。后逢大赦,出狱继续当官。

此后大臣们很快拟定方案:尊武帝的庙号为世宗庙,在庙中演奏《盛德》、《文始》、《五行》舞曲,武帝生前巡行过的四十九个郡国(约占全国郡国的一半)都建立世宗庙、像高祖(刘邦)庙和太宗(文帝刘恒)庙一样。宣帝立即批准,下令在全国实行。为庆祝这一重大决定,特地给全国成年男子普遍增加一级爵位,并赏赐酒肉。

从这起事件中,深究一番可以知道, 为武帝立庙一事确实是宣帝初即位时的一招好棋,也是其与霍光暗战中的一环。宣帝即位时虽然曾祖父已去世多年,他不可能为先帝主丧,但由于昭帝未为武帝立庙,因此宣帝以为武帝立庙的方式来宣示自己才是武帝的嫡系遗脉(戾太子是武帝的嫡长子),用来与以庶子身份即位的昭帝区别开来,显示自己才是继承武帝事业和遗志的正统,自己的继位是天经地义并且完全合法,具有不容置疑的正当性就是要用为武帝立庙的正当性来标榜自己继位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并借以提高自己的个人威信。而且也是标榜孝道,以示为武帝尽孝。因为是打着武帝的旗号,霍光也无法表示反对。当出现夏侯胜反对的局面后,宣帝顺势将其下狱,来一个下马威,进一步树立了自己的个人权威,让大臣们都不敢小瞧自己这个没有外戚撑腰,全无根基的布衣皇帝。如此既表达了对先帝的孝心,又标榜了自己的正统嫡孙的身份,初步确立了在朝廷上的威信,真是一举而三得。由此可见西汉晚期刘向说宣帝“聪明远见,制持万机”在文帝之上,绝非虚言。

平乱定鼎
肃清皇后卫子夫家族的外戚势力
肃清皇后卫子夫家族的外戚势力
汉宣帝即位后的第六年,也就是地节二年(前68),霍光去世。宣帝亲临葬礼,按皇帝葬制的规格埋葬了霍光,并加封霍光的侄孙霍山为乐平侯,以奉车都尉的官职领尚书事。与此同时,汉宣帝认为时机已到,开始亲理朝政。他重用御史大夫魏相,让魏相以给事中的身份参与朝中的机密决策,后来又提拔魏相做了丞相。继而任命邴吉为御史大夫,又委以他的岳父平恩侯许广汉以重任,逐渐把权力收归己手。

汉宣帝深知,霍光虽然死了,但霍家的势力还很大,霍家的亲属和亲信还控制着中央政府的各个机要部门,兵权也掌握在他们手中。为此,汉宣帝首先采取行动,削夺霍家把持的权力。他先解除了霍光两女婿东宫、西宫卫尉的职务,剥夺了他们掌管的禁卫军权。又把霍光的两个侄女婿调离了中郎将和骑都尉的位置,让自己的亲信担任南北军和羽林郎的统帅。最终把兵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之后,他提拔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大司马,明升暗降,剥夺了他掌握右将军屯兵的实权。还对上书制度进行了改革,下令吏民上书,直接呈皇帝审阅,不必经过尚书,把霍山、霍云领尚书事的职务架空起来。通过这一系列步骤,霍家掌握的权力剥夺殆尽,权力逐渐集中在汉宣帝的手中。

面对汉宣帝全面夺权的行动,霍家集团内部惶恐不安,决定铤而走险,举行叛乱,推翻汉宣帝,保住他们的既得利益。但叛乱在严阵以待的汉宣帝面前很快瓦解了。汉宣帝大规模地镇压了霍氏集团的叛乱,将参加叛乱的人都处以极刑,并废除了霍皇后(霍光次女霍成君),在西汉朝廷中盘踞了十几年的霍家势力一朝覆灭,汉宣帝最终确立了他的绝对统治。

汉宣帝彻底清除了霍氏的势力,可以大刀阔斧的施政了。

刘询早年生活在民间,深知吏治好坏将直接关系到百姓的生存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他说“吏不廉平则治道衰”。所以,他即位后,除亲自过问政事,省去尚书这一中间环节,恢复了汉初丞相既有职位又有实权的体制外,还特别重视地方长吏的选拔和考核,并下大力气整饬吏治。为此,刘询建立了一套对官吏的考核与奖惩制度。他多次下诏对二千石(郡守级官吏),实行五日一听事制度;并不定期派使者巡行郡国,对二千石官员的工作进行考察。根据考核结果,信赏必罚。他颁布诏令说:“有功不赏,有罪不课,虽唐虞犹不能化天下。”在他当政时,一大批因政绩突出的官员受到了奖励,或以玺书勉励,增秩赐金,或爵关内侯,升任九卿或三公。对那些不称职或有罪的官吏,则严惩不贷。 随着这些措施的推行,一大批“良吏”便逐渐造就而成。其中,还有许多官吏是由低级郡吏察廉晋升而来,或因明经而被提拔。

整饬吏治
刘询
刘询
宣帝时期,是官吏“久任”制发展到较为完备的时期。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把官员“久任”的实施范围由中央大臣扩大到高级地方官员。不仅侍中、尚书等参掌朝政的亲信近臣得蒙荣宠,郡太守一级的高级地方官也多有“久任”者。 汉代的郡国介于中央与县之间,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郡国守相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郡国守相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方的安宁与否,也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所以,刘询对郡国守相的选任,十分慎重和严格,规定先由朝中大臣举荐,然后择日亲自召见考核,询问治国安邦之术。著名循吏龚遂被任命为渤海太守,就是其中一例。

其二,上述官员即便积有功劳、或有优异表现应该升迁,也不轻易提升调动,而是另外寻求对策,给良吏以物质、精神两方面的奖励和褒奖。对于亲信近臣,“至于子孙,终不改易。”结果是“枢机周密,品式备具,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也”。对于郡太守,汉宣帝坦言他们是辅助天子治国理民的关键所在,是“吏民之本”,如果时常调动变易就不会被其属下尊重,上下难以相安;如果实行“久任”制,百姓知其将长时期在职,就不敢欺罔上司,自然就会“服从其教化”。对治理地方确有优异政绩的郡太守,汉宣帝常用的奖励办法是:颁布玺书嘉奖勉励;在原有的薪俸基础上增加俸禄;赏赐金钱若干;甚至拜爵至关内侯,使之得以享受政治名誉与经济利益。如胶东相五成在“考绩”中被认为安抚了大量流民,“治有异等”,就得到了明诏褒奖,并提升其俸禄为“中二千石”,赐爵关内侯。另外一位名臣黄霸,曾经因为有过失而被贬,以八百石的官秩再度出任颍川太守,任职八年,郡中大治。宣帝下诏称扬,并给予“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秩中二千石”的额外奖赏。按照常规,郡太守的俸禄高者为“二千石”(低者可至“八百石”),而王成、黄霸实际享受的“中二千石”俸禄与朝廷诸卿持平。他们的职务尽管没有升迁,但是政绩得到肯定,待遇得以改善,利益得到保障。这不仅对当事人有安抚或激励作用,而且可以给后来人树立榜样,结果是刺激了政风吏治的改善,这些循吏或良吏执法公平,恩威并施,其统治显得“合人心”,“所居民富,所去见(被)恩”,故而得到时人好评。 史称“是故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

惩治贪腐
刘询来自民间,知道百姓对官员贪腐切齿痛恨,所以他一当政,就主张要严明执法,惩治不法官吏和豪强。一些地位很高的、腐朽贪污的官员都相继被诛杀。大司农田延年在尊立汉宣帝时,作用非凡,“以决疑定策”被刘询封为阳城侯,但因修建昭帝墓圹,趁雇佣牛车运沙之机,贪污账款3000万而被告发。有大臣为他说情,认为“春秋之义,以功覆过”,但刘询没有同意,派使者“召田延年诣廷尉”受审,拟以重罚,致使田延年畏罪自杀。

刘询不仅以执法严明著称,还以为政宽简闻名。他在任用地方官时,除启用了一些精明能干的能吏去严厉镇压不法豪强外,还同时任用了一批循吏去治理地方,从而改变了吏治苛严和破坏的现象,大大缓和了社会矛盾,安定了政治局面。由于他有过牢狱之灾的经历,所以,对冤狱他深恶而痛绝之,提出要坚决废除苛法,平理冤狱。他亲政后不久,就亲自参加了一些案件的审理。为从制度上保证执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公元前67年,还在朝廷增加了四名廷尉平一官,专掌刑狱的评审和复核,并设置了治御史以审核廷尉量刑轻重。公元前66年,又下诏废除了首匿连坐法,并下令赦免因上书触犯他名讳的人。公元前54年,他派24人到全国各地巡查,平理冤狱,检举滥用刑罚的官员。他还先后多次下令,大赦天下。

汉家制度
《汉书·元帝纪》载:宣帝的太子刘奭(汉元帝)“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汉书》这段记载,为了解汉代后期治国方针的演变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从汉武帝时开始确立的“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可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国方式,宣帝刘询一语道出了其中要诀。这一制度从汉宣帝以后,始终为后世所称颂和遵循。而且中国古代各皇朝的统治者都不同程度地借鉴“汉家制度”的经验教训,以强化其统治。

在位年号
本始(4)公元前73年—公元前69年

地节(4)公元前69年—公元前65年

元康(5)公元前65年—公元前61年

神爵(4)公元前61年—公元前57年

五凤(4)公元前57年—公元前53年

甘露(4)公元前53年—公元前49年

黄龙(1)公元前49年—公元前48年

折叠军事
降服匈奴
匈奴形势
匈奴形势
自马邑之谋(前133)反击匈奴开始,汉朝历经袭破龙城、河南、高阙、定襄、河西等系列会战,终至漠北之战(前119)击败匈奴,从此奠定汉强匈弱的格局。但匈奴并未臣服,相反十几年的恢复后,声势复振,与汉争斗竟败少胜多,汉武后期有赵破奴2万骑受降城之没、李广利3万骑天山被围牺牲六七、李陵5千步兵浚稽山败没,甚至最后李广利7万铁骑燕然山全军覆没,不过匈奴惨胜犹败,内部又有不和,双方实力对比也未转换。

宣帝即位第二年(本始二年,前72),汉朝发铁骑16万余兵马,分五路攻打匈奴,这是两汉400年最大规模的一次对外骑兵出征。同时,派遣校尉常惠前往乌孙,节制乌孙骑兵5万余,与汉军东西并进,形成一个巨大的钳形攻势,夹击匈奴。匈奴畏惧汉军,惊惶西逃恰遇乌孙兵,一场激战大败而归,常惠因此封为长罗侯。

第二年(前71)冬,匈奴再袭乌孙,遇大雪,生还者不及十分之一,再加乌孙、乌桓与丁令的乘势攻击,国人亡十分之三,畜亡十分之五,国力大为削弱。不久,汉军3千骑击匈,都能捕得几千匈人而还,匈奴亦不敢报复,而且更向往与汉和不是战了。

神爵二年(前60),统治西域的日逐王先贤掸与新任单于握衍朐鞮素有矛盾,关系不睦,带着数万人投降汉朝。日逐王被封为归德侯。甘露三年(前51),呼韩邪单于亲往帝都长安,俯首称臣做北藩。

囊括西域
西汉西域都护府地图
西汉西域都护府地图
自张骞之后,七十余载汉匈相争,直至匈日逐王归降之际,汉宣帝神爵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设立,西域广袤地域正式归汉朝管辖。本始二年大捷后常惠被派再返乌孙,赏赐其有功人员。因龟兹(西域一大国)曾杀汉屯田校尉赖丹,回国途中,常惠征调西域诸国5万人马,往攻龟兹,迫其国王谢罪并交出凶手姑翼,即斩杀之。

西域历来是汉匈的第二战场。西域本匈奴势力范围,匈奴置僮仆都尉驻扎在焉耆一带,管辖西域诸国。汉武帝通西域、败匈奴、伐大宛后,声威亦远震此地,汉使往来不绝,并屯田渠犁。汉匈遂在西域形成了拉锯战,你来我往,此消彼长,情形至为复杂。武帝后期,因击匈失利和诏罢轮台之戍,汉势有所减弱,昭帝时,霍光遣傅介子计斩楼兰王,汉朝对西域的影响又有所加强。到了宣帝初年,汉匈仍以天山为界,南为汉朝势力范围,北则为匈奴。

车师属于北道,为匈奴控制,对汉朝不敬。宣帝亲政的第一年(地节二年,前68),即遣屯田渠犁的郑吉,发附近西域诸国兵1万余及屯田1500汉兵,往讨车师,击破降服之。匈奴派兵来战,郑吉领兵迎击,两军遭遇,匈奴竟害怕退去。后来,郑吉派遣300汉兵屯驻车师。

不久,南道的莎车王弟呼屠徵,杀了亲汉国王万年与汉使奚充国,自立为王,并煽动南道诸国,叛离汉朝,南道因此阻断不通。当时郑吉还在北道,恰奉宣帝派遣冯奉世正出使大宛途中。冯奉世果断行动,征发西域诸国兵15000余,进攻莎车,打下了都城,平定了南道,并把惊惧自杀的呼屠徵首级,一路传送到长安。此乃宣帝元康元年(前65)的事。冯奉世之后到了大宛国,国王对他尤其礼敬,因此还得到该国名马“象龙”,带回了长安。

西汉疆域图
西汉疆域图
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先贤掸带着数万人投降汉朝,宣帝特派郑吉,发渠犁、龟兹诸国兵5万,前往迎降,一直护送至京师长安,路上有逃亡者,即斩杀。郑吉破车师,降日逐王,声威大震西域,宣帝乃拜之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兼护车师以西北道诸国。郑吉遂在西域中心,设置幕府,修筑乌垒城,距阳关2700余里,统领天山南北,汉朝号令得以正式颁行于辽阔西域。

西域都护的设置,不仅是汉朝王朝,更是华夏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大事件。从此之后,汉匈相斗七十余年,东自车师、鄯善,西抵乌孙、大宛,西域诸国尽归汉朝之列,张骞之始,郑吉之终,汉武之愿,汉宣实现。

从此以后,天山南北广袤之土、雄阔之地,终属华夏之疆、中华之域。匈奴也更加衰弱,不敢再与汉争锋西域,以前设置的僮仆都尉,也灰溜溜罢废了。

大破西羌
西陲之羌,盘踞青、陇,民风剽悍,勇猛好战,策应匈奴,扰我边疆。宣帝遣赵充国讨伐,两年完全平定,因置金城属国安置降羌,也就是西域都护设立的那一年。

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联合羌人共同侵扰汉朝。面对这种形势,武帝曾提出要斩断匈奴右臂,指的正是这种联合,但派去的士兵也为羌人所败。这时,羌入又逐渐向湟水以北移动,找寻农民弃耕的地方去放牧。同时羌人各部落也有联合一致的趋向,郡县官吏也禁止不了。这时匈奴又想勾结羌人,以扩大对汉西部的侵扰。汉朝派往浩窖(今青海省大通河东岸)的军队,被羌人打败,损失甚众。

宣帝期间,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部落酋长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汉民不种田的地方畜牧。义渠安国向朝廷报告这个情况。赵充国弹劾义渠安国奉使失职。从此以后,羌人依照以前的话,擅自渡过湟水,当地汉朝的郡县长官不能禁止。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部落与各个羌族部落酋长二百多人“解仇交质”,订立盟约,打算共同侵扰汉朝地区。宣帝知道了这事,问赵充国如何对策,赵充国指出,羌人为患,一是羌族原来各部落互相攻击,易于控制,但近几年来他们“解仇合约”,共同反汉;二是羌族与匈奴早就打算联合;三是羌族还可能“结联他种”,即与其他种族联合。所以他提出“宜及未然为之备”的建议。过了一个多月,小月氏部落的羌侯狼何果派人到匈奴借兵,打算攻击鄯善、敦煌,以切断汉朝与西域的通道。赵充国估计事情不那么简单,需要深谋远虑。他向朝廷提出建议:一是加强军事上的边防;二是离间羌族各部落而侦探其预谋。

神爵元年(前61年)春,汉朝中央两府(丞相、御史)又推荐义渠安国出使诸羌,了解其动向。义渠安国不懂策略,一到羌部,就召集先零部落的头领三十多人,以他们都有逆而不顺之罪,全部斩首。调兵镇压先零之民,杀了一千多人。于是羌族各部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都很震恐,离开其地,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汉边塞,攻城邑,杀长吏义渠安国以骑都尉身份带领三千骑兵守备羌人,被羌人所击,损失惨重。他领兵退到令居,向皇帝报告。

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平叛,但这时赵充国已七十多岁,宣帝就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谁可以为将,赵充国很自信地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宣帝又派人去问:“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是说,用兵不能远离战场空想,而要亲临前线观察,然后作出对策。他要求宣帝交给他任务,不必担忧。宣帝笑着答应了。

于是,赵充国虽年逾七十,仍督兵西陲,挫败羌人进犯。回来以后,三向朝廷上书,详细分析了形势,建议防事变于未然,提出了“以兵屯田”的主张,得到宣帝的赞赏。宣帝因他年老,问他:“派谁去带兵最合适呢?”他回答得很痛快:“再没有比老臣更合适的人选了。”又问:“需要多少人马?”答“百闻不如一见。臣愿立刻去金城(今兰州附近)测看地形,写出方案来。陛下把此事交给我办好了。”他就领骑兵不满万人,迅速出师,巧渡黄河,立稳阵脚,作好战斗准备。到达湟水岸边,羌人多次挑战,他坚守不出,只以威信招降,解散羌人各部落联合的计划。这时,他建议朝廷,屯田湟中(今青海省湟水两岸)作为持久之计,提出亦兵亦农,就地筹粮的办法,可以“因田致谷”,“居民得并作田,不失农业”;“将士坐得必胜之道”;“大费既省,徭役预息”等“十二便”。这对当时支援频繁的战争,减轻人民负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直影响到后世。

折叠经济
调整经策,整顿工商
昭宣时期,以“轮台诏令”为基本依据,昭帝、霍光和宣帝认真总结了武帝时期推行经济政策的经验教训,大刀阔斧地进行调整政策,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武帝时期工商业官营政策暴露出诸多弊端,昭帝时期就引起了较大非议。在始元六年(前81)召开的盐铁会议上,众臣对这些政策进行了激烈的批评,导致了“罢郡国榷沽”的结果,但其他各项仍未罢除。宣帝亲政后,继续整顿这些政策,曾于地节四年(前66)九月下诏:“吏或营私烦扰,不顾厥咎,朕甚闵(悯)之。盐,民之食,而贾咸贵,众庶重困,其减天下盐贾。”由此可见,工商官营政策在昭宣时期虽然仍在执行,但经过整顿,这些政策的一些弊端,如官吏徇私枉法,贪污腐败等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有效抑制,这有利于百姓的“休养生息”。

抑制兼并,轻徭薄赋
针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现象,为制止土地兼并,刘询即位后,先后三次诏令把“赀百万者”的豪强徙往平陵、杜陵等地,而后将其土地或充为公田,或配给无地、少地的贫民。还把国家苑囿或郡国的公田,借给少地或无地的贫民耕种,使他们尽可能地摆脱地主的控制,重新变为国家的编户。 刘询继续奉行了昭帝时期的轻徭薄赋方针。公元前73年,宣帝即位不久,就免除了当年租税。后又对遭受旱灾、地震、病疾的地区,免除三年的租赋。公元前67年,他下令降低一直很高的盐价,减轻老百姓过重的负担。公元前55年,他下令减少天下口钱。公元前52年,又下令减收全国百姓算赋钱,1算减30钱。公元前51年,又再次诏令免除当年田租。 在徭役方面,也尽量减省。当时,漕运所消耗的人力很多,仅从关东向京师运谷400万斛,每年就需用6万人的劳力。他采纳大司农中丞耿寿昌的建议后,在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等郡买粮,供给京师所用,一下就减省关东多半的漕卒。 在刘询的大力倡导下,各级官吏都将劝科农桑、发展生产作为首要政务。刘询还派农业专家蔡葵为“劝农使”,巡视全国,指导农业生产。在刘询统治后期,国内经济繁荣,农业连年丰收,谷价创造了汉代的最低价。

设立常平仓
五凤四年的正月,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便在向宣帝奏请在边郡设立常平仓,以供给北部边防之需,减省转输漕运之费。

相关背景:“常平”源于战国时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籴,即政府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范蠡和《管子》也有类似的思想。汉武帝时,桑弘羊发展了上述思想,创立平准法,依仗政府掌握的大量钱帛物资,在京师贱收贵卖以平抑物价。

实施方案

宣帝即位之前,往年漕运时,输谷四百万斛到京师需要动用关东漕卒六万人,耗费相当惊人。因此耿寿昌建议就近购买三辅及弘农、河东、上党、太原诸郡之谷,认为足以满足京师所需,且可将漕卒的员额减省一半;同时又奏请将海租(水产税)增加三倍。尽管早在神爵元年时,赵充国就已有趁低价在金城郡多籴谷蓄的建议,但时隔七年之后耿寿昌才将之奏请实施,并将试行的范围由金城一郡扩大到整个北边,这就足以说明,汉朝这些年来积蓄的谷物已经丰富到了足够支撑这个庞大计划的地步;而谷价的长期低迷,则说明实施这一计划的内外部条件到这时已经完全成熟。这两项条件的完备使得常平仓的设立具有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意义,一旦正式施行,成功的希望便有了相当的把握。虽然御史大夫萧望之以“阴阳之感,物类相应,万事尽然”为由,又认定耿寿昌之举实乃“费钱二万万余,有动众之功,恐生旱气,民被其灾”,因而极力反对,宣帝仍然一一照准。

耿寿昌的改革方案很快收到成效,漕事因而畅达,他便又下令在边郡各地筑造谷仓,于谷价低时加价籴(dí)入、价高时则降价粜(tiào)出,以平抑谷价,调剂各边郡的谷物供给,名曰“常平仓”。常平仓的设立,是以国家的财力为后盾、以改变市场供应量的手段来达到稳定谷价,调节市场的目的。这样既能减轻过低的谷价对中小农户的伤害,保护他们的切身利益,又使国家常年掌握着一定数量的粮食储备,能够维持边防的稳定。百姓得其便利,国家也得以安定,一举而两得。

意义
汉宣帝时期设立的“常平仓”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主要是运用价值规律来调剂粮食供应,充分发挥稳定粮食的市场价值的作用。在市场粮价低的时候,适当提高粮价进行大量收购,不仅使朝廷储藏粮食的大谷仓一太仓和甘泉仓都充满了粮食,而且边郡地方也,仓廪充盈。在市场粮价高的时候,适当降低价格进行出售。这一措施,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谷贵伤民”,对平抑粮食市场和巩固封建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还对边疆的粮食储备产生有利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折叠文化
整理经典
宣帝继昭帝召开盐铁会议之后,又在甘露三年(前51),在石渠阁召开了盛大的儒家经学会议,讲论“五经”同异问题。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家经书就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具有法典的性质。但是,学术界,思想界对儒家经书的理解存在分歧,所以召开这次大讨论。萧望之等大臣参加评论,汉宣帝亲临会场,随时对争论问题作出裁决。经过这次讨论之后,原属民间的学派如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和谷梁《春秋》也进入官学。这种现象只有在宽松的政治条件下才有可能,而且为加强思想的进一步统一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颁行《史记》
太史公司马迁有一个女儿嫁给杨敞。杨敞在汉昭帝时期,曾官至宰相。杨敞有两个儿子,也就是司马迁的女儿给杨家生的两个儿子,大儿子杨忠,小儿子杨恽。杨恽自幼聪颖好学,他的母亲把自己珍藏着的并且深爱着的《史记》,拿出来给他阅读。杨恽初读此书,便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爱不释手,一字字、一篇篇,非常用心地把它读完。杨恽成年之后,还把它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总是热泪盈眶,扼腕叹息。在汉宣帝的时候,杨恽被封为平通侯,这时候他看到当时朝政清明,想到他的外祖父司马迁这部巨著正是重见天日的时候,于是上书汉宣帝,把《史记》献了出来,从此天下人得以共读这部伟大的史著。

折叠编辑本段家庭生活
皇后生活
皇后生活
汉宣帝的三位皇后在西汉的整个后宫,唯独王氏能得善终,其她两位都逃脱不掉被杀害的凄惨结局。

第一任皇后许平君被投毒害死。刘病己出生数月,即逢“巫蛊事件”,刘据因受江充诬陷,为父皇汉武帝所疑,他惧祸而被迫起兵讨伐江充,兵败被迫自杀。其母卫子夫也随之上吊自杀,株连满门,幸存者也被削籍为民。当时刘病己还在襁褓之中,只是个待哺婴儿也被下令收监坐牢,五岁那年他才走出监狱,结束了牢狱生活。出狱后的刘病已来到了其在鲁地的祖母家中寄居。

元平元年(公元前七十四年)昌邑王被废后,霍光等大臣将他从民间迎入宫中,先封为阳武侯,于同年7月登上皇位,时年十九岁。

许平君是昌邑人,汉宣帝皇后,今山东金乡人。她出生在一个境遇凄惨的家庭里。许平君的父亲名叫许广汉,因被诬告“从行而盗”而受腐刑成了一个宦官,先担任过掖庭丞,后转任暴室啬夫—宫廷监狱的典狱官。就在许广汉做宫廷典狱官的时候,刘病己来到了掖庭接受文化教育,和许广汉同居一间宿舍,两人成了舍友。却不想相处日长后,许广汉和刘病己成了忘年交。很自然的,刘病已认识了同样在狱墙边长大的许平君。

结婚的第二年,小夫妻生下了一个儿子。儿子出生还不满百日,命运便展示了它令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魔力:刘询被选中,成为大汉王朝的第十任皇帝。

刘询当上皇帝后,为了迎合统揽大权的霍光和其它朝臣,但又唯独不能丢开自己的发妻,将皇后桂冠给予一个不认识的女子;在朝臣联名上书请立皇后之前,刘询发布了即位后的“初诏”。他说,“我在贫寒微薄之时,只有一把旧剑陪伴我左右,现在我虽登大位,但仍然十分想念这把旧剑,众卿能否帮我将其寻回。”诏书情真意切,字字句句表述的都是他和许平君之间的旧日情意。[5]

折叠编辑本段家庭成员
折叠长辈
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刘彻
曾祖父:汉武帝刘彻

曾祖母:卫皇后卫子夫

祖父:戾太子刘据

祖母:史良娣

父亲:史皇孙刘进

母亲:王翁须

折叠后妃
皇后

恭哀皇后许平君,许广汉之女,生汉元帝刘奭

皇后霍成君,霍光小女儿

皇后王氏(邛成太后)

妃嫔

华婕妤,生馆陶王(主)

张婕妤,生淮阳宪王刘钦

卫婕妤,生楚孝王刘嚣

公孙婕妤,生东平思王刘宇

戎婕妤,生中山哀王刘竟

折叠子女
儿子

汉元帝刘奭

淮阳宪王刘钦

楚孝王刘嚣

东平思王刘宇

中山哀王刘竟

馆陶王

(注:《汉书 外戚传第六十七上》记:“是时,馆陶王母华婕妤及淮阳宪王母张婕妤、楚孝王母卫婕妤皆爱幸。”除此处外,《汉书》中没有关于馆陶王的记载。

有人认为根据颜师古注版,馆陶公主母亲应该是华婕妤。其它版本写作馆陶王。也有人认为馆陶王确实存在,并非是馆陶公主的笔误。)

女儿

长女:馆陶公主(刘施),下嫁于永

某女:敬武公主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汉宣帝刘询杜陵
汉宣帝刘询杜陵
刘向:“中宗之世,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亲,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之时,亦以遭遇匈奴宾服,四夷和亲也。”[6]

班固:“孝宣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间鲜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称其职,民安其业也。遭值匈奴乖乱,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单于慕义,稽首称籓。功光祖宗,业垂后嗣,可谓中兴,侔德殷宗、周宣矣!”

荀悦:“中宗明明,寅用刑名。时举傅纳,听断惟精。柔远能迩,燀耀威灵。龙荒朔漠,莫不来庭。不承祖烈。尚于有成。”

崔骃:“近孝宣皇帝明于君人之道,审于为政之理,故严刑峻法,破奸轨之胆,海内清肃,天下密如。荐勋祖庙,享号中宗。算计见效,优于孝文。”

蒋济:“宣帝受六世之洪业,继武昭之成法,四夷怖征伐之威,生民厌兵革之苦,海内归势,适当安乐时也。而以峻法绳下,贱儒贵刑、名,是时名则石显弘恭之徒,便僻危险,杜塞公论,专制于事,使其君负无穷之谤也。如此,谁果乱宣帝家哉?向使宣帝豫料柱石之士,骨鲠之臣,属之社稷,不令宦坚秉持天机,岂近于元世栋桡榱崩,三十年间,汉为新家哉?”

刘渊:“中宗孝宣皇帝搜扬俊乂,多士盈朝。是我祖宗道迈三王,功高五帝,故卜年倍于夏商,卜世过于姬氏。”

虞世南:“汉宣帝起自闾阎,知人疾苦,是以留心听政,擢用贤良。原其循名责实,峻法严令,荩流出於申、韩也。古语云:图王不成,弊犹足霸;图霸不成,弊将如何?光武仁义,图王之君也;宣帝刑名,图霸之主也。今以相辈,恐非其俦。”

司马光:“帝兴于闾阎,知民事之艰难。霍光既薨,始亲政事,厉精为治,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敷奏其言,考试功能。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厚加赏赐,至于子孙,终不改易。枢机周密,品式备具,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及拜刺史、守、相,辄亲见问,观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以质其言,有名实不相应,必知其所以然。常称曰: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以为太守,吏民之本,数变易不安;民知其将久,不可欺罔,乃服从其教化。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辄以玺书勉励,增秩、赐金,或爵至关内侯;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是以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7]

钱时:“宣帝亲政而以太守吏民之本,可谓知所务矣。夫太守数易,岂止下不安而已乎。是故,欲致治,非久任不可。欲久任,非择贤不可。数迁数易,如寄传舍,政何由成,化何由洽也。至有治理效则玺书勉励,增秩赐金,公卿阙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此意尤善。伯禹后稷以至康叔苏忿生之徒,皆由诸侯而入为公卿,此古制也。宣帝致中兴之治,其有以哉。惜乎!所谓良吏止汉世人物,而治亦止于汉耳。”

汉宣帝刘询杜陵
汉宣帝刘询杜陵
陈普:“不将法律作春秋,安得河南数国囚。莫道汉家杂王霸,十分商鞅半分周。斗鸡走狗登皇极,览德毛从何许来。汉室欲开新室业,王阳分合守蒿莱。渭桥夹道上瑶卮,甲馆画堂开祸基。甘露三年造新室,不斗飞燕入宫时。孝宣不召山阳守,痛在糟糠不下堂。家国莫先笞已子,汉人空识抱成王。”

赵秉忠:“后世语精明者,首推汉宣,彼其吏称民安,可为效矣!”[8]

卢弼:“汉宣帝即位,年方十八,以久在民间,习知霍氏专恣。然当霍光稽首归政,犹谦让委任,迨光殁后,始亲政事。禹、云谋逆,咸服其辜,诚不愧为中兴令主。”

吕思勉:“宣帝是个旧劳于外的人,颇知道民生疾苦,极其留意吏治,武帝和霍光时,用法都极严。宣帝却留意于平恕,也算西汉一个贤君。”[9]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故剑情深
汉宣帝刘询杜陵
汉宣帝刘询杜陵
终霍光之生,刘询对他都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的。就只有一件事例外,这就是立皇后。当时众公卿都认为霍光之女是最佳的皇后人选,甚至于集体上书。这时候,皇帝却下了一道莫名其妙的诏书:“我在贫微之时曾经有一把旧剑,如今我十分的想念它啊,众位爱卿能否为我将其找回来。”群臣揣摩上意,开始一个个请立许平君为皇后。许平君与刘询于公元前75年成婚,前74年生下后来成为汉元帝的刘奭。至此,宣帝如愿以偿。依例,皇后的父亲一定要封侯,但霍光却始终不允。后来才封了个“昌成君”。故剑情深的浪漫典故从此开始流传,这是中国历史上一道最浪漫的诏书,一道王子对贫女的许诺。

而霍光的妻子霍显一心想让女儿成君作皇后。本始三年,许平君再度怀孕,生下一个女儿,霍显命御用女医淳于衍(掖廷护卫淳于赏的妻子)在滋补汤药中加入附子,让许平君在坐月子时服用。许平君服用后不久毒发逝世。汉宣帝非常悲痛,追封她为“恭哀皇后”,葬于杜陵南园(也称少陵)。

许平君死后不久,霍成君如愿以偿当上皇后,她飞扬跋扈,挥金如土,与许后提倡的节俭、贤德完全违背。刘询装作对她千依百顺,而霍成君也没有为刘询生下子嗣。地节二年(前68),霍光去世,刘询为他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葬礼。地节四年(前66)七月,霍家发动政变未遂,招致族灭,霍光子霍禹,霍云,侄子霍山,妻子霍显都被杀或者自杀。八月,汉宣帝以阴谋毒害太子为由,废掉霍成君,令其迁往上林苑的昭台宫;十二年后的五凤四年(前54)再度令其迁往云林馆,霍成君自杀。葬于蓝田县昆吾亭东。废后诏书原文:皇后荧惑失道,怀不德,挟毒与母博陆宣城侯显谋,欲危太子,无人母之恩,不宜奉宗庙衣服,不可以承天命。呜呼伤哉,其退避宫,上玺绶有司。至此,刘询终于为发妻许平君报仇。

在刘询落难时,许平君对刘询不离不弃,当上皇后之后,细心打理后宫,而刘询能够力排众议立平君为皇后,还能为其报仇。对于许平君来说,相比班婕妤、卫子夫等人,她已是十分地幸运。

登基前异象
昭帝元凤三年正月,汉王朝发生了两灵异事件:

一、泰山、莱芜山之南发出了像是有几千人在一起的喧闸之声。百姓去看,只见有块大石自己竖了起来,此石有一丈五尺高,四十八人合围那么粗,入地有八尺深,另有三块石头作为大石的脚。大石竖起后,有几千只白色的乌鸦飞下来聚集在它旁边。

二、昌邑社庙中已经枯死倒地的树活了过来。无独有偶,上林苑管理园林的官员发现,一株枯了许多年的柳树复起,更为奇特的是,这树上的虫儿,居然能把树叶吞食出文字形状,且读之成句:“公孙病已当立”。

当时有许多人都在猜测,为什么泰山上的石头会自起立?为什么上林里的发现虫食文?有一位掌管符节的小官叫眭弘的人,因曾师从董仲舒,颇学了些经术。他推衍《春秋》大意,认为:“石头和柳树都是阴物,象征着处在下层的老百姓,而泰山是群山之首,是改朝换代以后皇帝祭天以报功的地方。如今大石自立,枯柳复生,它们并非人力所为,造就说明要有普通老百姓成为天子了。社庙中已死的树木复生,造就表示以前被废的公孙氏一族要复兴了。”眭弘也不知道逭公孙氏所在何处,就说:“我的先师董仲舒曾经说过,即使有继皇帝位并且遵守文德的君主,也不会妨碍圣人受命于天。汉家是尧的后代,有传国给他姓的运势,汉帝应该普告天下。征求贤能的人,把帝位禅让给他,而自己退位封得百里之地,就像殷周二王的后代那样,以顺从天命。”眭弘请他的担任内官长的朋友赐替他奏上此书。当时,昭帝还很年幼,由大将军霍光管理朝政,霍光很讨厌此事,就把眭弘的奏书交给廷尉。霍光上奏赐和眭弘妖言惑众,大逆不道,两人都判处死刑。

折叠编辑本段艺术形象
折叠文学形象
唐·李白《杜陵绝句》

唐·李商隐《鄠杜马上念汉书》

唐·豆卢回《登乐游原怀古》(缅惟汉宣帝)

折叠影视形象
陈晓饰演刘询
陈晓饰演刘询
2001年电视剧《乌龙闯情关》:张植绿饰演童年刘询,孙耀威饰演成年刘询;[10]

2006年电视剧《昭君出塞》:唐国强饰演刘询;[11]

2012年电影《西域大都护》:李玎饰演刘询;[12]

2015年电视剧《大汉情缘之云中歌》:陈晓饰演刘询。[13]

西汉历代皇帝(包括王莽和更始帝)
汉高帝(刘邦)        汉惠帝(刘盈)        汉文帝(刘恒)        汉景帝(刘启)        汉武帝(刘彻)
汉昭帝(刘弗陵)        汉宣帝(刘询)        汉元帝(刘奭)        汉成帝(刘骜)        汉哀帝(刘欣)
汉平帝(刘衎)        孺子婴(刘婴)        王莽(王莽)        汉更始帝(刘玄)        汉前少帝(刘恭)
汉后少帝(刘弘)
参考资料
1.刘询简介_刘询的皇后许平君_刘询的儿子死因  . 趣历史 . [2016-5-20]
2.重读中兴之主·汉宣帝刘询_历史频道  . 凤凰网 . [2016-5-19]
3.历史人物:从囚徒到皇帝——心路曲折汉宣帝  . 央视《百家讲坛》-微头条 . [2016-5-23]
4.刘询 : 中国史上唯一真正坐过牢的皇帝  . 通辽日报数字报 . [2015-9-16]
5.揭秘汉宣帝刘询的三位皇后谁最后得以善终  . 搜狐网 . [2016-5-19]
6.风俗通义正失第二  . 查字典国学网 . [2016-5-23]
7.资治通鉴汉纪汉纪十六译文、翻译及赏析  . 古诗文网 . [2016-5-23]
8.散文_检察文化  . 建设专网 . [2016-5-23]
9.汉宣帝:一举解决了匈奴和西羌问题的雄主  . 趣历史 . [2015-9-16]
10.乌龙闯情关 (2001)  . 时光网 . [2016-5-20]
11.昭君出塞 (2006)  . 时光网 . [2016-5-20]
12.西域大都护 Xi Yu Da Du Hu (2012)  . 时光网 . [2016-5-20]
13.大汉情缘之云中歌 Love YunGe from the Desert  . 时光网 . [2016-5-20]
14.巫蛊之祸  . 懂历史网 . [2016-5-23]
15.揭秘中国古代历史上不为人知的一代雄主:汉宣帝  . 趣历史 . [2015-9-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7-21 08:43:17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琴十首《怀古诗》扑朔迷离的谜底
痴红初语716
2018-12-13 17:13
作者:刘永

薛宝琴在《红楼梦》里是迷一般的存在,她的光艳风采大有盖过林黛玉、薛宝钗之势。更奇怪的是,薛宝琴如同一位走南闯北的风尘女侠,“神龙见首不见尾”,惊鸿一现,然后就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薛宝琴特别引人注目之处,还在于她在第五十一回留下的十首《怀古诗》。这十首诗又是十道谜语,内隐十物,“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谜底到底是什么呢 ?出题的薛宝琴并没有揭示。
怀古诗是古代诗词中惯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材,通过瞻仰古迹、怀念以往的叙述手法来表达抚今思昔、感慨兴衰、寄托心愿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曲折委婉,充分体现了诗人的学问才华,以及他们丰富多彩的个人情感。客观地讲,薛宝琴的这十首《怀古诗》诗句平平,并没有吟诵出多少新意。与其说是怀古诗,还不如说是灯谜诗。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曹雪芹是制作灯谜的高手。两百多年过去了,曹雪芹在书中留下的这十道灯谜,还让无数人绞尽脑汁,猜来猜去,仍然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在薛宝琴这十首《怀古诗》提及的地名中,赤壁、交趾曾经是血腥厮杀的古战场;钟山、淮阴、广陵、桃叶渡等为风景旖旎的江南名胜,地处南京一带;青冢、马嵬两地涉及王昭君和杨贵妃两位古代著名美女;蒲东寺、梅花观则是戏剧《西厢记》、《牡丹亭》故事发生的地方。薛宝琴走遍大江南北,瞻仰各地古迹,她选择其中的十个地点来隐藏谜语,还算是有迹可循,我们不妨也来猜猜那些谜底。
赤壁怀古其一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谜底:法船。赤壁在今湖北省赤壁市,三国时期,东吴大都督周瑜曾经在这里,凭借东风,运用火攻战术,大败魏国曹操。真是“千古风流人物,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两军将士死伤无数,赤壁也成为著名的古战场。这首诗涉及空舟、焚烧、悲伤、灵魂等意象,谜底是“法船”无疑。法船是人们在举办宗教法事时,为超度亡灵而焚烧的纸船。
交趾怀古其二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谜底:铜鼓。交趾在今越南北部地区,秦朝以后,设立“交趾郡”,明清时期一直受中国管辖。马援是东汉的开国功臣,曾经领兵镇压了交趾征侧、征贰两姐妹领导的反抗汉朝统治的起义。“子房”即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张良。传说汉军围项羽于垓下时,张良曾吹笛,引起楚军的乡思,瓦解了楚军的军心。薛宝琴路过交趾,铜鼓正是当地常见、独特的打击乐器。铜鼓据传说是马援发明,用于军事,声震四方,其威力比铁笛更能令敌军胆寒。
钟山怀古其三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谜底:木偶、 傀儡。钟山亦称北山,即今南京市东北的紫金山,钟山蜿蜒起伏,抛若游龙,故古人称之“钟阜龙蟠”。相传,南齐时期名士周顒隐居在钟山,后因受皇帝诏书,就立马去做了官。南齐骈文家孔稚珪写了著名的《北山移文》对周顒大肆讽刺。周顒因此成为假隐士的代表人物,成为千古笑谈。这首诗事涉周顒、牵连不止、嘲笑等意象,比喻人如木偶一般被名利诱惑、指挥,逗人发笑。

淮阴怀古其四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谜底:乞丐使用的打狗棒。淮阴即今江苏省淮安市,汉朝开国功臣韩信是淮阴人,刘邦又封韩信为淮阴侯于此。这首诗用几个典型的事件概括了韩信一生:流落街头乞讨、忍受胯下之辱、报答漂母寄食的一饭之恩、当上叱咤风云的齐王、最终被砍头。乞丐防备恶犬用的就是打狗棒,它的作用不可小瞧、轻视。
广陵怀古其五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谜底:牙签。广陵,古郡名,今江苏省扬州市。隋炀帝杨广为了方便到扬州游玩,开通运河,从洛阳直达扬州,河边广种垂柳,世称隋堤。隋炀帝的风流举动留下了许多历史话柄,惹人议论纷纷。这首诗把柳树、口舌二者联系起来,因为柳木“柔不伤齿”,故古代牙签多用的是柳木材料,老百姓又把牙签名为“柳杖”。
桃叶渡怀古其六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谜底:油灯。桃叶渡,故址在今南京市秦淮河渡口,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曾于此送别爱妾桃叶,渡口由此得名。桃叶渡为南京繁华地段,河舫竞立,灯船萧鼓,这里因为王献之、桃叶的爱情传说而更加具有浪漫色彩。这首诗中“衰草”即灯草,“浅池”即灯油盏,“桃叶”即灯火。油灯悬于梁栋、照壁间,映照出壁头上文人墨客的题诗。
青冢怀古其七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谜底: 墨斗。青冢即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黑水即今呼和浩特南之大黑河。汉元帝时为了与北匈奴和平相处,遣使和亲,“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让一个弱女子去肩负起国家安危的重任,大汉那些不争气的男儿们应该感到羞愧。这首诗中的黑水、冰弦、制度、樗栎(两种质地不好的木材),正构成“墨斗”的意象。墨斗是古时木工常用工具,拉出墨绳 用于划线。

马嵬怀古其八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谜底:肥皂。马嵬亦称马嵬坡,在长安西面百余里处,今陕西省兴平县西。“安史之乱”时,唐明皇逃难,杨贵妃被逼死于此地。这首诗中的脂痕、付东洋、衣衾留有余香,正是用肥皂洗衣服的过程。
蒲东寺怀古其九
小红骨践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谜底:灯笼。蒲东寺是杂剧《西厢记》中故事发生地的佛寺,名叫普救寺,因在蒲州之东,所以又称蒲东寺。蒲州在今山西省永济市境西南。“小红”指的是女主角崔莺莺的丫鬟——红娘,在《西厢记》故事中帮助促成了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灯笼身轻,可悬挂照明,也可以手提用于夜晚行路照明。
梅花观怀古其十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谜底:纨扇。《牡丹亭》剧中的女主角杜丽娘死后,葬于南安府梅花观。南安府即今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杜丽娘生前曾自画肖像,并题诗一首:“近睹分明似俨然,远观自在若飞仙。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穷书生柳梦梅路过南安,住在梅花观,与杜丽娘的鬼魂相聚。后来杜丽娘还魂归来,柳梦梅高中状元,二人结为夫妻,有情人终成眷属。“春香”是杜丽娘的丫鬟。纨扇形似圆月(婵娟),在柳树枝繁叶茂的夏天开始使用,秋风一到,再用纨扇又要等到明年,时光流逝,令人感伤。
笔者以上揭示的这些谜底只是自己的体会理解,肯定不是标准答案。随着时代变迁,有些古人见惯不惊的“俗物”对今人来说已经消失、陌生,不可理喻。然而有人对《红楼梦》事事都要“索隐”,认为这十首诗谜底隐含着《红楼梦》中十个人物的命运。至于是哪十个人物?那就更是众说纷纭,千奇百怪了。要说诗中人名,只有一个“小红”还算是与书中人物名字勉强有关,且聊备一说吧。

薛宝琴这十首《怀古诗》谜底到底是什么呢?曹雪芹没有在书中公布,可见谜底对他来说并不重要。那么这十首《怀古诗》是不是就属于游戏文字,无足轻重呢?曹雪芹当然不会如此大费周折,浪费笔墨,他在诗中包含的深意恰恰需要读者去仔细体会。
怀古诗的主题思想在于用记叙古人的事迹来寄托、抒发诗人自己的心意情感,“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既然这十首《怀古诗》中谜语隐含的俗物是什么并不重要,我们就更应该关注其中隐含提及的人物、事迹。这十首《怀古诗》涉及的古代人物有:周瑜、曹操、马援、张良、周顒、韩信、漂母、隋炀帝杨广、王献之、桃叶、王昭君、汉元帝、唐明皇、杨贵妃、红娘、杜丽娘、春香等人。这些人物无非都是红尘之中的芸芸众生,有的贵为帝王将相,有的出生卑微、为婢为奴;有的杀戮无数,有的是情痴情种。无论身份贵贱,他们都是得天地之灵气,应运而生,书写风流,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他们的印记。这十首《怀古诗》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了总结、评论,其观点与曹雪芹在第二回通过贾雨村论述的“正邪两赋说”,一脉相承,两相辉映。这才是理解这十首《怀古诗》的关键。
当然,我们看这一长串名单,无非男女,一一分析、思考对比他们的事迹,同样耐人寻味。周瑜、曹操、马援、张良、周顒、韩信等人建功立业,功名盖世,却大多结局凄凉,甚至留下千古骂名,任人耻笑。隋炀帝、汉元帝、唐明皇等人虽为帝王之尊,却胡作非为,更没有责任担当,猥琐卑鄙。相反作者对王昭君、杨贵妃报以同情,为她们在国家危难之时,承担了如山重负而点赞。还有那慧眼识人、乐善好施的漂母;那天真无邪、敢于向封建制度宣战的红娘、春香;那大胆追求爱情、痴情誓死捍卫爱情的桃叶、杜丽娘。她们虽为女性,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其非凡见识、勇敢作为却大大超过了那些追名逐利、昏庸无道、浊臭逼人的须眉男儿。
追随她们的步伐脚印,薛宝琴同样也是一位奇女子,她走遍大江南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曹雪芹心目中理想女性的完美体现。通过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曹雪芹重申了自己为受压迫的女性呐喊、为“闺阁昭传”的写作宗旨。
作者 刘永,四川绵阳人,公务员,爱好文史写作,痴迷《红楼梦》,时有诗文发表于报刊,有《文同评传》等书籍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7-21 08:5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冢怀古其七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谜底: 墨斗。青冢即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黑水即今呼和浩特南之大黑河。汉元帝时为了与北匈奴和平相处,遣使和亲,“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让一个弱女子去肩负起国家安危的重任,大汉那些不争气的男儿们应该感到羞愧。这首诗中的黑水、冰弦、制度、樗栎(两种质地不好的木材),正构成“墨斗”的意象。墨斗是古时木工常用工具,拉出墨绳 用于划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7-21 13: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朱祐杬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朱佑杬[yuán,1476年7月22日(成化十二年七月初二日)-1519年7月13日(正德十四年六月十七日)],明宪宗第四子、明世宗之父、明孝宗异母弟。母亲是邵宸妃,妻为蒋氏。追谥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庙号睿宗。

成化二十三年七月十一日(1487年7月30日)受封兴王,弘治七年九月十八日(1494年10月16日),到封地湖广安陆州(今钟祥市)就藩。正德十四年六月十七日(1519年7月13日)逝世,明武宗朱厚照赐谥"献",正德十五年四月初三日(1520年4月19日)葬于松林山之原。代表作有《恩纪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7-24 11: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灭亡后,为何只剩朱三太子反清复明?真正的太子哪去了
影子评史
2024-07-23 21:06
广东
朱三太子朱慈炯在明清易代中成为传奇人物,其神秘失踪成为反清复明势力的精神图腾。历史表明,希望的力量无穷,面对变革需保持冷静和理智,铭记历史教训,共创美好未来。
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名字如同星辰,闪耀千年;有些却如同烟雾,转瞬即逝。有一个名字,既似星辰又如烟雾,在明清易代的动荡年代里,成为了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传奇——朱三太子。他是谁?他去了哪里?为何在明朝灭亡后,只有他的名字在民间久久不息?而真正的太子,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让我们揭开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一探究竟。

崇祯十七年,北京城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李自成的大顺军队如同滚滚洪流,即将冲垮这座帝国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朝廷上下都认为应该让太子朱慈烺南下避难。这本是个明智之举,犹如在即将沉没的船只上放下最后一艘救生艇。

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一个名叫时光亨的言官,如同一只不合时宜的蝴蝶,轻轻扇动了翅膀,却引发了一场足以改变历史进程的风暴。他站出来大声疾呼:"你们这些要太子南下的人,难道是想让太子效仿唐肃宗吗?"这句话如同一记惊雷,在崇祯的心中炸响。

唐肃宗的往事,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崇祯内心最深处的恐惧。他害怕自己的儿子会像唐肃宗那样,趁乱夺权。于是,太子南下的计划就这样胎死腹中。这个决定,如同蝴蝶效应,引发了一连串难以预料的后果。


不久之后,李自成的军队如潮水般涌入北京城。崇祯在仓皇之中,只来得及让太监带着三个儿子逃命。命运再次捉弄了这些皇家子弟。他们很快落入了李自成之手,如同笼中之鸟,失去了自由。

但是,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当李自成败走之时,三个小皇子如同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奇迹般地逃脱了。在混乱中,他们却不幸走散了。这一走散,竟成就了一段传奇。

太子朱慈烺的命运,堪称是一部悲剧。他摸黑回到了北京,躲在外公周奎家中。周奎深知这是一个烫手山芋,不得不将他交给了清军。多尔衮得知此事,玩了一出堪称绝妙的权谋把戏。他召集了一大群明朝旧臣,让他们辨认朱慈烺。但凡有人敢说"这是真太子",就立即处死。这一招,不得不说高明至极。后来的人哪还敢说实话,纷纷表示这是个冒牌货。于是,多尔衮顺理成章地以"假冒太子"的罪名处决了朱慈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北太子案"。

与此同时,南京那边也上演了一出"南太子案"。有人冒充朱慈烺,结果被南明政权处决。就这样,真正的太子如同一颗流星,在历史的夜空中划过一道短暂而耀眼的光芒,随即消失在无尽的黑暗之中。


在这场历史的大戏中,朱三太子朱慈炯却意外成为了主角。由于太子和二皇子都已不在人世,朱慈炯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明朝皇室的合法继承人。虽然他本人也下落不明,但这反而给了人们无限遐想的空间。"朱三太子"这个名号,如同一面旗帜,在民间高高飘扬,成为了反清复明势力的精神图腾。

从康熙到乾隆,"朱三太子"的旗号此起彼伏,如同黑暗中的萤火虫,微弱却顽强地闪烁着。有的是真心想要复辟明朝,有的则是借机谋取私利。比如康熙十二年,杨起隆就冒充朱三太子在京城兴风作浪。虽然很快就被镇压了,但这股风潮却如同地下暗流,一直延续不断。

更有趣的是,就连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时,最初也打出了"朱三太子"的旗号。这个昔日的"民族罪人",竟然也想借此来为自己洗白。可见"朱三太子"这个名号,已经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符号,承载着人们复杂的情感和期望。

清朝统治者对此自然是头疼不已。他们一方面严厉打击打着"朱三太子"旗号的叛乱,一方面又暗中寻找真正的明朝后裔,想要安置他们,以消除这个隐患。事与愿违,"朱三太子"的传说非但没有消失,反而越传越神。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偏偏是朱三太子,而不是真正的太子朱慈烺,成为了反清复明的象征?也许正是因为朱慈烺的命运太过悲惨和明确,反而让人失去了希望。而朱三太子的神秘失踪,却给了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人们需要的或许不是一个真实的皇子,而是一个能够寄托希望的符号。

"朱三太子"的传奇,折射出的是一个王朝覆灭后,民间对于旧秩序的眷恋和对新秩序的抗拒。它既是一个政治符号,也是一个文化现象,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今天看来,"朱三太子"的故事或许已经成为了历史的尘埃,但它所承载的那份对于家国的眷恋和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却永远不会过时。

这段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是:在面对巨大变革时,我们既要保持对美好过去的怀念,也要有勇气接受新的现实。"朱三太子"的传说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正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在动荡时期对于希望和安全感的渴求。我们也要明白,真正的进步不是来自于对过去的盲目崇拜,而是要在新的时代中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

同时,这段历史也告诉我们,在危难时刻,一个错误的决定可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如果当初崇祯听从了大臣们的建议,让太子南下,也许历史会有不同的走向。这提醒我们,在面对重大抉择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要被一时的恐惧或偏见所左右。


"朱三太子"的传奇还告诉我们,希望的力量是无穷的。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只要有一丝希望的火种,就能照亮人心,激发出无穷的力量。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保持希望,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创造出更美未来。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朱三太子"的传说已经成为了这条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但它所激起的涟漪,却依然在我们的文化和记忆中荡漾。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从中汲取智慧,共同创造更加美明天。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8-3 08: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子
[ 唐 ] 孟郊
原文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作者介绍

孟郊
孟郊(751年-815年),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汝州(今属河南汝州),唐代著名诗人,少年时期隐居嵩山。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8-3 08:4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子诗》
萱草生堂阶,
游子行天涯。
慈母倚堂门,
不见萱草花。
歌颂母爱
萱草长满台阶,出游的儿子行走天涯
母亲靠在门前,却不见儿子回来
《忘忧草:萱草的诗意与哲思》2024-07-22 10:48:15 来源: 长春随手拍拍 吉林  举报

分享至



萱草,又名忘忧草,是一种优雅而富有诗意的植物。它在人们的心目中象征着遗忘忧愁、带来宁静与安慰。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萱草的魅力,领略它所蕴含的诗意与哲思。
忘忧草的名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深深的期许。在生活的喧嚣与纷扰中,我们常常渴望能够忘却烦恼,寻找内心的宁静。萱草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人们心灵的寄托。它告诉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可以学会放下忧愁,拥抱美好。
萱草的花朵娇小而婉约,绽放时宛如一位羞涩的少女。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生命的柔情与坚韧。观察萱草的生长,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生命的力量和不屈的精神,无论环境如何,都能坚强地绽放自己的美丽。

萱草也常被用作礼物,传递着温暖和关怀。送一束忘忧草给亲朋好友,不仅是表达心意,更是希望他们能够远离忧愁,拥有快乐和幸福的生活。这种礼物的意义超越了物质的价值,蕴含着深深的情感和祝福。
在文学和艺术中,萱草也经常成为创作的主题。诗人用优美的词句描绘它的美丽,画家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它的神韵。萱草的存在赋予了作品更多的情感和内涵,引发着人们对生命、情感和美好的思考。
忘忧草,不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情感的象征。它教会我们在生活中学会释然,珍惜当下的美好。当我们感到疲惫和困惑时,不妨想想那片忘忧草的花海,让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和慰藉。
让我们一同欣赏萱草的美丽,感受它所带来的诗意与哲思。愿忘忧草的精神永远陪伴着我们,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椿萱]详细解释
  • 《庄子·逍遥游》谓大椿长寿,后世因以椿称父。

    《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萱草。后世因以萱称母。椿、萱连用,代称父母。 唐 牟融 《送徐浩》诗:“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满头。”《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 万里 十六岁时,椿萱俱丧。” 清 程趾祥 《此中人语·陈璋》:“望兄速邀媒妁,转恳椿萱,毋使好事多磨也。”


[椿萱]百科解释

椿是一种多年生落叶乔木,古代传说大椿长寿,庄子曾经说过“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可见它有多么长寿。因此古人就把它拿来比喻父亲,盼望父亲像大椿一样长生不老。后来为一切男性长辈祝寿,都尊称对方为“椿寿”。又因为当年孔子的儿子孔鲤怕打扰父亲思考问题,“趋庭而过”,快步走过自家的庭院,因此古人就把“椿”和“庭”合起来称“椿庭”,称父亲为“椿庭”。古人不单独把父亲称为“椿”,那毕竟是一棵树,而是称为“椿庭”。将“椿”、“萱”合称“椿萱”即代指父母,父母都健在称为“椿萱并茂”,前引“堂上椿萱雪满头”的诗句就是形容父母都老了,头发都白了。 更多→ 椿萱

[椿萱]英文翻译


椿萱是什么意思?
 我来答
分享
[url=]举报[/url]



1个回答#热议# 为什么有人显老,有人显年轻?


阿戚爱生活
2023-01-19 ·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关注



1、椿萱,chūn xuān,代指父母,父母都健在称为“椿萱并茂”。母亲的居处称为“萱堂”。为女性长辈祝寿,都尊称对方为“萱寿”。

2、棠棣,táng dì,代指兄弟。《诗·小雅·常棣》篇,是一首申述兄弟应该互相友爱的诗。“常棣”也作“棠棣”。后常用以指兄弟。

3、顺颂时祺,shùn sòng shí qí,是传统书信的结尾语,是书信往来中的常用语。意为祝你时时吉祥或身体时时健康的意思。

扩展资料:

古代传说大椿长寿,庄子曾经说过“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可见有多么长寿。因此古人就把它拿来比喻父亲,盼望父亲像大椿一样长生不老。后来为一切男性长辈祝寿,都尊称对方为“椿寿”。

又因为当年孔子的儿子孔鲤怕打扰父亲思考问题,“趋庭而过”,快步走过自家的庭院,因此古人就把“椿”和“庭”合起来称“椿庭”,称父亲为“椿庭”。古人不单独把父亲称为“椿”,那毕竟是一棵树,而是称为“椿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8-3 17: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代赠二首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拼音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东南日出照高楼,楼上离人唱石州。
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
标签: 写景组诗抒情离别
译文 注释
黄昏独上高楼欲望还休,楼梯横断情郎不来,一弯新月如钩。蕉心未展丁香也是含苞未放,它们同时向着春风各自忧愁。日出东南方照耀高楼,楼上心怀离愁的人唱着《石洲》。纵然眉黛像春山、春山如眉黛,也不知承受得多少忧愁?
赏析
第一首诗以一女子的口吻,写她不能与情人相会的愁绪。诗中所写的时间是春日的黄昏。诗人用以景托情的手法,从诗的主人公所见到的缺月、芭蕉、丁香等景物中,衬托出她的内心感情。诗的开头四字,就点明了时间、地点:“楼上黄昏”。接下“欲望休”三字则维妙逼肖地描摹出女子的行动:她举步走到楼头,想去望望远处,却又凄然而止。这里,不仅使读者看到了女子的姿态,而且也透露出她那无奈作罢的神情。“欲望休”一本作“望欲休”。“休”作“停止”、“罢休”之意。“欲望”,是想去望她的情人。但又欲望还休。南朝诗人江淹《倡妇自悲赋》写汉宫佳人失宠独居,有“青苔积兮银... 古诗文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07: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YYX--16薛文宣】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符坚 - 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坚(338-385),字永固,又字文玉,小名坚头,十六国时期前秦的皇帝,公元357-385年在位。苻坚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使前秦基本统一北方;但后来在伐晋的“淝水之战”中大败,自此一蹶不振,又遭到之前投降的鲜卑、羌人的背叛而出逃,最后被羌人姚苌所杀,终年48岁。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苻坚

外文名
Fu Jian


永固、文玉

性别


民族
氐族

在位时间
公元357年7月登基(在位28年)

国号
秦(前秦)


时代
十六国

出生日期
公元338年

年号
永兴、甘露、建元

逝世日期
公元385年10月16日

庙号
世祖

出生地
略阳临渭(今甘肃省秦安县)

谥号
宣昭皇帝、文昭皇帝、壮烈天王

目录
1人物介绍
2生平简介
3苻坚性格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介绍
苻坚

中文名称: 苻坚

又名: 一名文玉 前秦世祖宣昭皇帝 字永固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南北朝时代

民族: 氐族

生卒年: 338—385

相关事件: 谢安东山再起

相关人物: 刘牢之姚苌谢安谢玄释道安

折叠编辑本段生平简介
苻坚(338~385)

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字永固,一名文玉。氐族。在位二十九年。原籍略阳临渭(今甘肃天水东北),生于邺城,祖父洪,氐族酋长;伯父健,前秦创建者。苻坚博学多才艺,汉文化修养较深,擅长谋略,初封东海王,357年在氐,汉豪贵支持下,杀暴虐的苻生(苻健子),自立为大秦天王。即位前他就结纳人才,以图经国济民。即位后用人唯贤,励精图治。无才能的宗室外戚都遭摒弃,而王猛、吕婆楼、强汪、梁平老等人有文武之才,均授以高官,对
符坚
符坚
王猛尤委以“军国内外万机之务”。

氐族豪强多是跟随苻健从枋头(今河南汲县东北)入关的建国元勋宗戚,骄横不法,不称吏职。他支持王猛抑制豪强,整饬军政,强化王权,命地方官荐举孝悌、廉直和长于文学、政事者,进行考核,“得人者赏,非其人者罪之”。由是“内外之官,率皆称职”。苻坚对于被征服的民族和地区的人采用怀柔政策,收用不少他族或投降的人为文官武将。如前燕将领慕容垂避害来投,拜冠军将军,封宾都侯;羌族姚苌归顺,任为龙骧将军。同时,他企图在思想意识上以汉化融合各族,提倡儒学,广兴学校,令公卿以下子孙入学,还亲临太学考试学生优劣。关中为前秦的根本所在,因多年混战,生产废弛,他“劝课农桑、赈恤穷困”,行区种法,兴修水利,遂使关陇地区经济发展,国力充实。

经过多年经营,前秦国势渐强盛,为统一北方准备了条件。当时前秦最大的对手是前燕。370年苻坚攻灭前燕,次年灭仇池氐族杨氏,373年取东晋梁、益两州,376年灭前凉和代,统一北方。382年派吕光进军西域。前秦成为十六国中最强大的政权,其疆域东极沧海,西并龟兹,南包襄阳,北尽沙漠。新罗、大宛、康居、天竺等六十二国遣使通好,惟东南一方的东晋未下。苻坚渐骄,急于统一全国,不顾群臣劝阻,倾前秦之力,调集步骑九十余万,分兵三路南下,以图一举消灭东晋。383年大败于淝水(见淝水之战)。此后,前秦分裂,慕容垂和姚苌先后背叛,分别建立后燕和后秦,西燕主慕容冲攻入长安,苻坚出走为姚苌所俘,被缢杀。他在位期间致力于修明政治,统一中国北方,政绩显著,是十六国时期许多封建帝王中的杰出人物。[1]

折叠编辑本段苻坚性格
苻坚最大的问题在于本身的性格和自身的民族给他带来了许多不幸

其一 是少数民族。 这就意味着在那个五胡时代要去想办法统一占大多数的非同族人。

其二 性格上太仁义,太大度 这种结果的可怕后果就是,在淝水之战之前就先后有堂叔和堂兄先后造反,基本上他家族的每个堂叔以下都试着反过。而他采取的态度就是过度的宽容,这种宽容很快就变成了一种纵容。这就造成了一个可怕的后遗症,每个人都想去尝试,因为为一失败,有前车之见,可以保主一条老命。

其三 对于慕容垂这类人给以重任。慕容垂原是前燕名将,由于内斗于是投降到前秦,苻坚立给以重任,只有王猛认为不可。于是定下暗杀计划,但没有完全实现。苻坚之所以不杀慕容固然是因为天下并没有统一,如果杀降的话,这次事件一定会成为最大的统一障碍。但我不这么认为。前燕的亡国是注定了的,连慕容这样的名将都走了,前燕已无能人。就在这个时候柏杨认为王猛是完全出于嫉妒心理要杀慕容,但我觉得柏杨不了解王猛造成的。因为一个真正的军师,考虑的应该是在事情发生之前将之毕免,而不是事情发生之后如果快速的去采取行动。从他曾经向苻坚提出要注意你的几个苻性王族就完全可以看出王猛的高瞻远瞩。

所以我愚昧的认为对于慕容的处理办法有三个。

上上策是杀了他然后向前燕氏好。然后发动突击。

中策是把慕容留在和前燕最近的一个城市让他们互相的内斗。然后坐收渔翁之利。

下策是给他个虚名,给个不实用的官。坐坐样子给人看也就算了。

但最终苻坚还是给慕容以重任,这就像是把定时炸弹留在身边一样。苻坚我认为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公元314年的怪异天像

314年

1春季,正月一日,天上一个象是太阳的物体坠落地面。又有三个太阳成为一线色贯而出,从西方升,向东方运行。这是什么?外星飞船?陨石?

2有流星从牵牛星座冲出,进入紫微星6,光芒照耀大地,坠落到汉赵(前赵)帝国首都平阳(山西台临汾市)北众立刻变成一块肉,长三十步宽二十七步几十平米的一块大肉?能不能吃?是天外菌类还是动物?还是飞船,史书越写越奇?当时居然没人研究?

南北朝的军事天才-----陈庆之

当读到南朝(粱)大将陈庆之率8000步兵大小凡47战克32坐城由长江一直打过黄河,攻占北魏的首都洛阳之后不仅为陈庆之的勇猛而倍感惊叹。而又因为陈庆之不得不再一次的证明了南朝并不是没有人才,而实在是有人才而不被用,最初南朝使元X回归祖国其真正目地只是为使北魏造成一定的伤害并没有想诚心相助,看陈庆之带到那点人马便可知分晓。次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实在是用人出现问题,不是北伐军总指挥官向人民征收鸭梨而拉回本土去贩卖,就是还没有看到敌人的影子就喂俱不前,要么有个风吹草动就颖是敌人大军攻击,于是往往抛下大军而独自逃回,军队随即崩溃。而怪就怪在南朝政府从不处罚这些指挥官。行政、律法都已经荒费,就算是白起、韩信再世北伐又怎么可能成攻呢?

大分裂与南北朝的思索

很多前辈们都认为之所以形成大分裂和南北朝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在这个年代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没有人材。我以为事情并不是这样的。人材有但却不能用才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桓温不能用王猛,前燕不能容慕容垂。北魏诛杀崔浩,所以形成大分裂、南北朝。从王朝的兴亡来看待是否是真的没有了人才,仔细分析历史我们就可以轻易的得出正确的结论。楚汉对峙就是人才战中最有说服力的一个强项。项羽手下不是没有人才,韩信、陈平、英布、范增、个个文可安邦武可定国,可结果怎样?东汉之亡不是亡在没有人才上了,相反几呼所有的人都称三国时期是中国人才最顶胜的时期。可结果如何?东汉还是灭亡了,东汉不是亡在了没有人才上,他是亡在了有人才而不能用上。人才不被东汉政府重视,那么人才只能投奔重视他们的人。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灭亡都是亡在了没有人才这关健项上了,但推翻他的新王朝无不人才济济,什么原因?能简单的说人才见底了吗?因此国家的兴衰完全决定于人才,而国家的灭亡也在于不能对人才进行正确的选用。人才被选用之后要建立完备的奖罚制度,如果没有这些,即使是有再多的人才也不能挽救国家的灭亡。

本人有人小妹名唤X婷,曾经对我说“中国之所以没有发展落后于世界是因为中国是没有人才。”我对她的表现表示惊叹,“你以为人才自己都把人才二字都是写在脸上的呀?”

她又问“那你说中国为何落后”我答“有人才而不能用”她不相信。我也不相信,中国的落后又岂止是简单人才二字就能说的清楚的。像我表妹这样子对今天的中国抱有此种态度的人不在少数,差不多可以算得上是大多数吧,每个人都认为一个国家过于落后就完全把责任归结于没有人才。其实这些人看问题都不细致。“如果想要得到人才就要有完善的人才选拔制度,建立完备培训基地用以培训各方面所需要的人才。人才培训出来之后就要使用、就要爱惜。如果他真的是人才,就应该给他人才的应有的待遇。如果像项羽对付陈平、韩信那个样子对待人才,只能把人才都逼跑。那么这个国家只能是培训人才的基地,而永远不能成为人才梦想栖息。所以想要得到人才就应该有一整套完备的制度、培训、选拔、根据各人的能力分别任用。

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有人才而不能用。最令人痛苦的是自己是人才而不被人赏识

学历——历史上的思索

当代社会往往观注于学历,往往学历就是工资就是往后生迁的标准,因此那些有门路的人纷纷呼朋引类偷机取巧,轻易得到了学历。没有门路的人只能痛下苦功去学这些所谓的学历认证的证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往往因为一些小小的错误日日牺牲了时间。于是学历成了世界认识人才的唯一的一个标准。学历、高学历的得到者自结帮派,不断打击那些没有学历的人,并且不断指出种种出入,不断巩固自己证明自己的优秀,因此那些没有学历的人地位日渐低下。我们为有才识而永不能拿到学历的人才一悲。

昆阳大捷

符坚
符坚

公元23年的昆阳之战,刘秀以几千之众,击溃了43万大军的新政府野战军主力。给人们更多启示的则只是思考,如果新政府兵团司令员不犯错误则刘秀根本不可能成功。敌人的错误只是轻敌。随即则转便为溃败。正式的交锋似乎是从一开始便已经决定了战争最终的命运。刘秀的成功似乎又透出了某种神秘的感觉,因为他在后来的历史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纵观资治通鉴之后这种感觉就越发的强烈,似乎凡是最后取得最终胜利取得中原的英雄们,似乎都有某种力量在保护,或者是保佑。如南北朝时西魏的宇文护,东魏的高欢,无不仿佛都是有神灵保佑一样。他们的几次生生死死,至今都还沉浸在我的脑海里。

参考资料
1.符坚  . 名人简历 . [2021-8-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06:54 , Processed in 0.08149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