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 22: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四大生日宴,全以悲剧收场,曹雪芹的用意你看懂了么?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红楼梦(小说)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红楼梦》里,前后有四场过“生日”,全都以乐极生悲收场。就是薛宝钗、王熙凤、贾宝玉、贾母的生辰之庆。

纵观曹雪芹详细描写的这四场生日,就会发现他们全是“贾家人”。不是贾家人的生日一个没有。甚至贾探春的生日都被一言略过。

那么,这四个生日都发生了什么乐极生悲的故事和伏笔呢?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一,薛宝钗的生日

薛宝钗来贾府时十三岁,经过元春省亲,在贾府迎来了十五岁的及笄之年生日。

根据探春的说法,宝钗和贾母与元春一样都是正月,只是她二人都在元宵节后。

作者先不给贾母祝寿,而写宝钗生日。既与当时的金玉良姻说法有关,也代表贾府内部各个立场的纷争。

薛家来贾府一住两年多,元春省亲这么大都不走,等薛宝钗“成年”了还不走?

所以,贾母主动出资二十两银子,给宝钗张罗过“及笄之年”,就是把事闹大,引起舆论压力。

古代女儿“及笄”后,娘家就要张罗嫁妆,寻找婆家待嫁了。

这些事在贾府肯定不能做。

贾母张罗便是告诉薛家“你们该走了”。

而且贾母只拿出二十两银子,用王熙凤的话说“这够酒的,够戏的”?说明钱不够,还得管家王熙凤拿公款补贴。


贾母不是没钱,五十两银子足够却只给二十两,分明与打发刘姥姥一样,二十两银子是贾府打发“打抽丰”的分例。

贾母有撵逐之意,薛宝钗自然知道。

于是她便在酒宴上点了《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借五台山僧众不留鲁智深而揭穿贾母撵逐薛家的心思。

这场生日宴自然是人心算计,谈不上多愉快。

随后更因小戏子的长相,引起了贾宝玉和林黛玉、史湘云的不愉快。

贾宝玉才有了一句醒悟偈言: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也像鲁智深唱词一样填了一首《寄生草》。

如果结合鲁智深那一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显然就是未来贾宝玉出家之谶。

薛宝钗苦守着一份“金玉良姻”,最终却因贾宝玉离去而孤苦余生,可是这次生日的悲剧伏笔。

林黛玉何尝不也是一无所获!


二,王熙凤生日

贾母出资二十两银子给薛宝钗过生日。到了王熙凤生日时,她虽也只出资二十两银子,却号召全家集资为凤姐庆祝,这份恩宠哪里是薛宝钗比得?

显然在贾母心中,王熙凤远比薛宝钗更得她的认可。

未来两人都是孙子媳妇,贾母的偏向性也由此可见。

她就是不同意金玉良姻,认为富贵传家不是长久之计。

不过,王熙凤到底也让贾母失望了。

就在生日当天,凤姐回家捉奸贾琏与鲍二媳妇偷情。一场大闹下来,固然将贾琏丑闻弄的尽人皆知,王熙凤的妒忌更令人侧目。

凤姐自扬家丑,不是贤惠之妻的行为。家有妻子媳妇如此,更不是幸事。

贾母当时对凤姐便有不满,委婉的提出:

(第四十四回)“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都是我的不是,他多吃了两口酒,又吃起醋来。”


王熙凤“天大”的事,在贾母口中只是什么要紧事。还替贾琏开脱说人人都是这样,更说凤姐“喝多了,乱吃醋”。这话里话外不但没支持王熙凤,更单提出“妒忌”这一项,便是不满意了。

古代女人有“七出之条”,妒忌为首罪,夫家可以此不贤德而将之休妻。

王熙凤经此一闹,在贾母和贾府众人心中落下妒忌之名,不但为日后夫妻反目埋下祸根,更是落得休妻结局。

贾母是贾家之母,自然向着子孙后代。

王熙凤“一从二令三人木”,肯定要得到贾母同意才被休。此时贾母说她的“吃醋”,当为日后伏笔。

薛宝钗生日为守寡之谶。

王熙凤生日为被休之谶。

荣国府两房未来女主人全落得一场空,不是悲剧是什么?


三,贾宝玉生日

贾宝玉生日有两件事最值得注意。

一个是“红香圃”的酒令,无论“射覆”,还是林黛玉的《折足雁》,史湘云的《一江风》酒令,都对宝黛钗湘四人结局给出谶语。

尤其林黛玉远嫁,贾宝玉离去,薛宝钗最后与史湘云携手到老的伏笔很明确。

另一个是群芳夜宴掣花签,主各女儿的姻缘。

得到花签的都有姻缘变数。

没得到花签的,就根本没有姻缘。

这里最要注意的是两个花签:

第一,贾探春的杏花签,“日边红杏倚云栽”,是远嫁异国为王妃之谶。

第二,林黛玉的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借昭君出塞,影射远嫁异国为王妃。


探春与黛玉姻缘伏笔重叠,且黛玉的潇湘妃子为探春所取,潇湘妃子又为娥皇女英二女同嫁舜帝故事。

若结合林黛玉之前的《折足雁》离别之意,和之后的《五美吟》中,五位美人全都由一国嫁去另一国,可知黛玉远嫁势在必行。

而贾宝玉生日第二天,平儿还席,尤氏带着贾珍侍妾携鸳佩凤过来,加上王熙凤,这五个“女人”没有一个为贾家生育儿子。

鸳和凤,更是雄鸟。

曹雪芹故意写当日宴会开在榆荫堂,可没有子嗣,贾府该如何“余荫子孙”?

果然,随后贾敬突然殡天。将贾府两脉嫡长传承“子孙断绝”的伏笔扯出来,贾府注定要一败涂地。

贾宝玉更注定要因贾家之败而失去挚爱林黛玉。


四,贾母的八旬之庆

不是贾母八十大寿,而是庆祝老太太过了七十一岁,人生进入第八旬。

古人没有“零”的计数。从一至十为一旬。

当年贾母正月刚过完七十一岁生日,人生便进入第八旬。贾府势必要庆祝她“长寿”而举办庆典。

所以,八旬之庆,不叫八十大寿。贾母也不是八十岁,而是七十一岁。

之所以不将庆典与生日混办,源于老人之寿要低调,择日再办是风俗。

只不过八月初三寿庆的日期囊括了八月初四,结合两年之后贾母去世的时间,恰好应了“七三八四”之谶。

贾母八旬之庆,便充满了她“寿终正寝”的伏笔。

比如南安太妃来祝寿。

南安者,难安也。

既有南边的不安,也有贾母将要“难安”而死的伏笔。

其中江南甄家送来的《满床笏》屏风,随着甄家被抄家,预示贾府富贵终止与“南”相关。

而粤海将军邬家送来的玻璃炕瓶,也预示贾府将要碎灭,以及“无家”之兆与“南”相关。

甄家和邬家,都源于南方,“难安”也。

刘姥姥讲述雪下抽柴故事,预示薛宝钗嫁给贾宝玉当晚,贾母去世。故事还没说完,南院马棚起火,还是“祸”在南方。

而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便碰到贾蓉来向王熙凤借玻璃炕瓶,是王子腾送给凤姐的。


王子腾的九省都检点。

邬家的粤海将军。

一南一北两个边防重镇一把手,代表贾府的军事权柄。

而北为北静王,南为南安王,可知这几家日后连累贾府家破人亡被抄家。

《红楼梦》中每个线索都不能单独论证,作者必然多有伏笔,前后关联。

贾母八旬之庆的线索,预示她老人家日后寝食难安而死,也与南安太妃看姑娘有关,更与林黛玉和贾探春二女同嫁有关。

如此一来,便与前文三个生日全都能呼应上。

贾母一死,树倒猢狲散,贾府迎来抄家,一败涂地。

纵观这四个生日,全都主败亡之兆。

曹雪芹下笔不留情,越是热闹的情节,越是悲情之谶。

未来贾府嫡长一脉,全部断子绝孙。要不是二房还有贾兰,结局不可想象。

但贾兰也不是宁荣二公的嫡长,这就是破而后立之谶吧。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5-22 22:05・IP 属地山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12: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寄王舍人竹楼
李嘉祐李嘉祐〔唐代〕

傲吏身闲笑五侯,西江取竹起高楼。
南风不用蒲葵扇,纱帽闲眠对水鸥。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为礼法所屈的官吏悠闲地笑着面对那些皇戚权贵,在西江伐取竹子,建起高高竹楼。
南风吹来根本不用摇动蒲扇,头戴“纱帽”与江边的水鸥相对,安闲自在地歇息。

注释
王舍人:作者友人,生平不详。
傲吏:不为礼法所屈的官吏。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达官显贵。
西江:泛指江西一带,其地多竹。
起:建造。
高楼:指竹楼。
蒲葵扇:用蒲葵叶制成的扇,俗称蒲扇。
纱帽:夏季的凉帽。
闲眠:悠闲地午睡。
水鸥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竹楼的安适和楼主的行动来达一种抛却红尘仕宦、钟情独自隐居的情怀和闲适自得的生活态度。首句概括竹楼的主人的闲散,次句通过取竹建楼的行动具体描写楼主的“闲”,第三句通过反衬手法写出竹楼的舒适凉爽,末句写主人在竹楼中的闲适生活。全诗意蕴丰美,耐人寻味。

  “傲吏身闲笑五侯”中所谓“傲吏”,大约指的是那位“王舍人”,他既然身己为“吏”,却丝毫没有俗务缠身,更着不起那些气焰熏天、炙手可热的“五侯”,其生活情趣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战国时期的庄子,曾在蒙(今河南商丘)做过漆园小吏,楚威王欲拜他为相,被他拒绝了。后世遂称他为傲吏,如晋郭璞《游仙》诗说:“漆园有傲吏。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从题目可知这篇作品是写王舍人竹楼的一首赠诗。这首诗作于公元766—公元779(唐代宗大历)年间作者任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刺史时。


简析

  《竹楼》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首句概括竹楼主人的闲散;次句通过取竹建楼的行动具体描写楼主的“闲”;第三句通过反衬手法写出竹楼的舒适凉爽;末句写主人在竹楼中的闲适生活。全诗语言恬淡、意蕴丰美,通过描写竹楼的安适和楼主的行动来表达一种抛却红尘仕宦、钟情独自隐居的情怀和闲适自得的生活态度。

李嘉祐,字从一,生卒年俱不可考,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天宝七年(748)进士,授秘书正字。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5ef38b907c2a.aspx
李嘉祐
李嘉祐
李嘉祐,字从一,生卒年俱不可考,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天宝七年(748)进士,授秘书正字。► 137篇诗文 ► 22条名句





李嘉佑《竹楼》 天下有忧 2015-09-30   |  2564阅读  |  6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李嘉佑《竹楼》
押尤韵  用典故:五侯 
  傲吏身闲笑五侯,西江取竹起高楼。
  南风不用蒲葵扇,纱帽闲眠对水鸥。

  【注释】
  (1)五侯:泛指达官显贵。
  (2)蒲葵:草名,叶、柄可制扇。

  【鉴赏】

  李嘉祐(约 719—约 781),字从一,赵州(今河北石家庄赵县)人。唐玄宗天宝七载(748)举进士,历官秘书省正字、监察御史。肃宗至德元载(756)贬鄱阳令,历任台州(今浙江台州)刺史、袁州(今江西宜春袁州)刺史,罢任后侨居苏州。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称其“振藻天朝,大收芳誉。中兴高流,与钱(起)、郎(士元)别为一体,往往涉于齐梁,绮靡婉丽,盖吴均、何逊之敌也”。著有《台阁集》,《全唐诗》录其诗二卷,《全唐诗续拾》补其诗二首。

  《竹楼》原集作《寄王舍人竹楼》,所以此诗是写王舍人竹楼的,实际上也就是写王舍人的,当然也是为了表达诗人自己的生活情趣。起句点明王舍人的身份与性格,说他是个无权无势的闲散小官,却看不起达官贵人。“傲吏”,恃才傲物的官吏。战国时期的庄子,曾在蒙(今河南商丘)做过漆园小吏,楚威王欲拜他为相,被他拒绝了。

  后世遂称他为傲吏,如晋郭璞《游仙》诗说:“漆园有傲吏。”这里将王舍人比喻成庄子。“五侯”的典故,本卷《寒食》诗已作解释。

  后三句具体写王舍人的所作所为。次句写他就地取材,用极其便宜的竹子建了座高高的竹楼,可见他的闲情逸趣,与众不同。后两句写他建竹楼的目的就是为了休闲。第三句写他待在竹楼上不用摇动蒲扇就可以享受清风,“蒲葵扇”是一种与羽扇、纨扇比起来要普通得多的扇子,使用这种扇子,可见王舍人的生活非常简朴。末句写他闲躺在竹楼上就可欣赏到飞来飞去的鸥鸟。“纱帽”指在家中戴的一种可以防止头发散乱又透气的简便帽子,如白居易《夏日作》说:“葛衣疏且单,纱帽轻复宽。一衣与一帽,可以过炎天。”“对水鸥”也暗用了《列子·黄帝》篇鸥鸟忘机的典故,表明王舍人超尘脱俗,忘身物外,不以世事为怀。

  这首诗运用了一些典故,对丰富诗歌的内涵、深化诗歌的主题,具有明显的作用。我们在读诗时注意查考相关典故,会加深我们对诗歌的理解。此外,这首诗在结构上也颇具特色。

傲吏  拼音:ào lì
不为礼法所屈的官吏。 晋 郭璞 《游仙》诗:“ 漆园 有傲吏, 莱氏 有逸妻。” 唐 郎士元 《送元诜还丹阳别业》诗:“已知成傲吏,复见解朝衣。” 宋 陆游 《上虞逆旅见旧题岁月感怀》诗:“ 漆园 傲吏犹非达,物我区区岂足齐。” 明 陈子龙 《种柳篇》诗:“ 彭泽 漫能称傲吏,阳关无处寄悲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url=]举报/认领[/url]


上一篇: 郑珍《晚望》

下一篇: 薛能《秋日湖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12:2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天乐·西山夕照
徐再思徐再思〔元代〕

晚云收,夕阳挂,一川枫叶,两岸芦花。鸥鹭栖,牛羊下。万顷波光天图画,水晶宫冷浸红霞。凝烟暮景,转晖老树,背影昏鸦。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晚云渐收,夕阳斜挂,秋霜染红了漫山枫叶,两岸是雪白的芦花。鸥鹭在芦花中栖息,牛羊从枫林中走来。万顷波光有如一幅天然的画图,红霞映入水中给江面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淡淡的暮蔼笼罩着山川,夕阳的余晖移动着老树的身影,鸦背驮着夕阳向远方飞去。

注释
中吕: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
普天乐:曲牌名。又名“黄梅雨”。北曲属中吕宫。
天图画:天然的图画。
“水晶”句:此处是看到晚霞倒映在水中引起的联想。
背影:此处指乌鸦背上带着太阳的余晖。


赏析

  这是徐再思《吴江八景》组曲中的最后一支小令,描绘的是一幅宁静的山水,点缀的是枫叶、芦花、鸥鹭、牛羊、老树、昏鸦。这一切,都因为夕阳晚霞,被罩上了一层浓艳的色彩。万顷波光是冷浸红霞,夕阳的光辉在老树上流转,树上的昏鸦,背带着落日余晖,此时此景,确实是令人陶醉的。在描绘西山夕照的图景时,作者挥洒自如,既有酣畅淋漓的泼墨,又有精巧细致的点缀刻画。整支曲人在画外,处处写景,但由于描摹得生动传神,总能使读者不由自主地走入作者所构建的美丽山水之中。

  这支小令宛如一幅恬淡的风情画,写得空灵平淡,仿佛不带任何主观色彩。曲的前四句一联三字句,一联为四字句,每字一景,从天上写到地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此曲描写的是夕阳西下的景色,先从晚云夕阳写到枫叶芦花,再写鸟雀归巢、牛羊归牧,接着写霞光映入水中奇妙仙幻的景象,最后再将晚景精工修饰和点缀一番。全曲色彩对比鲜明,巧妙化用典故,凸现空灵景致,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充分突出了他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徐再思作为“嘉兴人”,一生辗转于江浙、苏杭一带。他大量抒情写意、寄情山水的作品描写的都是江南。他南游于江浙一带,飘泊十年之久,《普天乐·西山夕照》就是他客旅吴江(今属江苏)时的作品。


徐再思(1320年前后在世),元代散曲作家。字德可,曾任嘉兴路吏。因喜食甘饴,故号甜斋。浙江嘉兴人。生卒年不详,与贯云石为同时代人,今存所作散曲小令约100首。作品与当时自号酸斋的贯云石齐名,称为“酸甜乐府”。后人任讷又将二人散曲合为一编,世称《酸甜乐府》,收有他的小令103首。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79bc07db1e74.aspx
徐再思
徐再思
徐再思(1320年前后在世),元代散曲作家。字德可,曾任嘉兴路吏。因喜食甘饴,故号甜斋。浙江嘉兴人。生卒年不详,与贯云石为同时代人,今存所作散曲小令约100首。作品与当时自号酸斋的贯云石齐名,称为“酸甜乐府”。后人任讷又将二人散曲合为一编,世称《酸甜乐府》,收有他的小令103首。► 42篇诗文 ► 54条名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8 20: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癸酉本《石头记》极大概率是假的,为什么还会有人愿意相信?
“癸酉本”整个流传过程令人质疑,造假的可能性太大,为什么还会有人相信?凡是拥护“癸酉本”的,都不敢评价、回应别人写的分析证据,这是为什么?


关注者
4,773
被浏览
14,084,322
他们也关注了该问题随狂风去兰国沧海客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329
​83 条评论
​分享

收起 ​
查看全部 1,207 个回答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6 人赞同了该回答
鬼本:假货,无视,更别提讨论。

看评论区里群魔乱舞,我只有一句话:时间会证明一切。

不要被造假的无耻、龌龊带偏,有时间多看原著。

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卖洗澡水,甚至有人卖“屁”,在网上公然售卖,都有人买,更别说制假售假,从来就没缺过,不是新鲜事儿。

发布于 2024-11-04 16:38・IP 属地陕西
​赞同 6​
​9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更多回答
Gazelle
Gazelle
当年有部小说叫《盗墓笔记》,作者南派三叔写到后面圆不下去了,留下一堆大坑,读者骂声一片。

这时候贴吧有位大神,硬是靠着类似写大纲的形式,把整体剧情串了起来,不仅圆了原著,更是超越了原著。特别是三叔故弄玄虚自己都不知道咋回收的坑,都被包装成了精巧设计的伏笔,让人拍案叫绝。

当然,作为跟三叔同时代、一路追更过来的我,很清楚贴吧那个版本不是三叔最初设想的版本,无他,三叔有那个脑子早把坑填了。反而是贴吧大神的版本让三叔不知道咋继续写了,因为大神那个大纲真的很难超越,属于同人逼死官方的典范。

(评论区都在问的这位大神叫暖和狐狸,想看大纲可以知乎搜他)

不仅《盗墓笔记》,我看的火影、海贼、进击的巨人等,作者留悬念,读者发分析贴,猜,讨论,不断完善,最后出来一个终极同人版结局。然后你终于等到原著大结局了,一看跟同人版结局比简直就是个屁,于是高呼烂尾。作者也觉得很冤,我就一臭画漫画的,我懂个屁的火影。我得考虑人设、机位、服饰、台词等,我还得一周一更的画出来,我画过的写过的很多我都忘了,我不像你们有时间精力拿放大镜扣细节开脑洞,你们大纲里面寥寥几个字我可能就得辛苦画一年。我何德何能,比得过几万讨论贴养蛊出来的终极故事。

这个所谓鬼本也是一样的,拿前80回为底本,开脑洞写后几十回的大纲,本身写大纲就比写书容易,其次你一个现代人,想象力更丰富更大胆,所以再次出现同人(从博眼球层面)超越了原著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话又说回来,写大纲和写书是两码事。有句话叫”给你笔,你来写“,这个鬼本作者真的自己写了,一下子就显出和名著的差距。一本书,大体剧情是骨,骨骼惊奇固然重要,骨之上的文笔、人物等血肉也不可或缺。我们的古典小说,虽然在剧情上不如现代小说猎奇,但是其文笔非常扎实,人物个姓鲜明,以此才称为四大名著。如果文学作品注重剧情的惊奇,那希区柯克早可以捧杯诺贝尔文学奖了。像这个鬼本红楼,其文笔非常一般,想学古人的文风又学不出来,画虎不成反类犬,读者看的也难受,估计他自己写的也很难受。

所以综合来说,这个鬼本应该是当代某个人开脑洞写大纲,为卖钱又强行写成一本书,属于彻头彻尾的现代作品。其地位跟盗墓笔记分析、火影忍者预测、三体X等差不多,看个乐就行了,别太当回事儿。没必要过多纠结这个。

编辑于 2023-07-29 20:50
​赞同 6119​
​466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阿飞
阿飞
风吹又日晒,生活自由自在
2443 人赞同了该回答
自小我家里就有本红楼梦,到十几岁时痴迷其中,钻研过好一阵。当时获取信息渠道远不如现在的网络世界发达,我像许多人一样对红楼梦抱有很多疑惑和遗憾。

最近读了一本名为《癸酉本石头记》的续书,重拾了对红楼梦的热情。这个版本是一个人自称小时候家里有全本红楼梦,现在遗失了,通过记忆和曾经誊抄的内容,把后28回的情节写出来了。虽然文笔很烂,但这后面的情节,细品之下越发觉得合理。有很多巧妙之处,完美契合前80回的伏笔,这种巧妙可不是一处两处,而是很多,给我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现在有点被唬住了,觉得这些情节就是原本后28回的情节,至少也可能是原作的底稿。遂想要将这些感触分享出来。

在展开讨论之前,为了便于不熟悉《红楼梦》身世的读者理解,我先简单介绍一下《红楼梦》,尽量采用目前比较公认的观点。想要读懂红楼梦,就需要先了解这些基础的信息。

第一,关于版本。

目前大部分人读到的,是通行本。即程伟元、高鹗整理出版的版本(目前不再认为是高鹗所续写),也叫程高本。除了后40回是续写,歪曲了作者原本的结构和立意之外,还大肆修改了前80回许多处的内容,导致许多内容矛盾混乱。目前认为“程高本”是受满清朝廷的指使,刻意歪曲、毁坏原文的立意、结构、文字,从而达到使这本书失去原有主旨的用意。

幸运的是,除了程高本(即通行本),还有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戚序本、蒙藏本等更早期的手抄本,这些手抄本是早期成书过程中誊抄的,大体上是作者原笔原意。《红楼梦》的研究大多是基于这些手抄本进行的。近些年出版的《红楼梦》前80回,也都用庚辰本为底稿,不再采用程高本。

第二,关于章回。

程高本共120回,而经过论证,原作80回后面的实际回目,应该是28回,真本全书一共108回。

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都将在80回后揭晓。但由于80回后的文稿遗失,因此红学最热门的话题,就是根据前80回的内容,推断各个人物的命运结局。

第三,关于脂批。

手抄本中,除了原文,在空白处有很多点评文字,还有例如脂砚斋、畸笏叟、梅溪、松斋等名字落款。其中以“脂砚斋”的批文最多,不仅多,还基本都是对文字的精准解读,且常透露出80回后的内容,甚至章回名称。因此用“脂批”统称这些批文,脂批是研究红楼梦的重要依据线索。根据脂批透露的内容来看,批书人可能也是《红楼梦》的创作者之一,且原本应该是已经写完了的,最起码已经有了全本的底稿,只是因为各种原因遗失了,或者是被故意毁坏了。(对《红楼梦》有兴趣的,强烈建议读脂批本)




(红色字迹即为脂批)
第四,关于红学流派。

主要分为考证派、索隐派。考证派认为《红楼梦》写的就是江宁织造府曹寅孙子辈的家事。(代表人物:胡适。《红楼梦》作者是曹寅之孙就是他考证出来的。胡适的很多观点在如今已经被证实有误)。索隐派则认为红楼梦是明末遗民所做,主旨是悼念明朝。表面写闺阁钗裙,实则暗喻明朝灭亡,清朝入关的国事(代表人物:蔡元培)。

第五,关于作者。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是有很大争议的,曹雪芹只是一个代号。考证派一般认为曹雪芹,就是江宁织造府曹寅之孙。但是曹家家谱上没有叫曹雪芹的人,那一辈只有个叫曹天佑的,考证派认为他又名曹霑,号曹雪芹。但目前没有确凿可信的证据可以支持这一点,现有的证据甚至有伪造的嫌疑。因此考证派里又有一派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天佑的叔叔(一说继父):曹頫。

索隐派则认为《红楼梦》是明末遗民所做,甚至可能是一个南方的文人团体合作。他们在明朝灭亡之后面满腔悲愤,在满清文字狱盛行的社会背景下,利用深厚的汉文化底蕴,用徦语述出一部讥清悼明之作。我本人越来越觉得这个观点更可信。

第六,关于《红楼梦》的基本行文手法

《红楼梦》的行文手法极为特殊,十分善于用谐音、拆字、诗词来暗示人物命运,从而暗藏作者的意图,是集春秋笔法之大成者,甚至可以说《红楼梦》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大型文字解谜游戏。

谐音方面,例如开篇即说了这本书徦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因此第一批出场的人物名,就谐音叫贾雨村、甄士隐。“甄、贾”,谐音“真假”,假作真时真亦假是也。例如书中主要讲述了四大家族“贾王薛史”,谐音“家亡血史”。贾府四个小姐“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此类谐音,多不胜数。

拆字法方面:例如“金陵十二钗”就是把“王”字拆开。例如王熙凤的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就是把“休”字拆开为“人木”,暗示王熙凤在后80回将被休妻。此类拆字,多不胜数。

诗词方面:诗词是《红楼梦》里很重要的部分,每首诗词基本都是谶诗谶语。特别是红楼梦第五回是整本书的总纲,利用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阅警幻仙姑的册子得知主要角色的判词和曲目,这些诗词曲目就是每个人的命运。例如刚才说的王熙凤的“一从二令三人木”。还例如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里面就包含了“林黛玉”、“薛宝钗”的名字谐音,和将来林黛玉自缢而死、薛宝钗死在冰天雪地的结局。此类诗词,多不胜数。

以上是《红楼梦》身世的一个基本情况,本来只想简单介绍一下,却觉得不写清楚一点无法展开讨论,但即使写了这么多,也还是觉得介绍的过于草率。我自身学识有限,也不敢说太多主流以外的观点,因此作罢,后面直接讨论《癸酉本石头记》带给我的感受。



《癸酉本石头记》几乎对每个角色都做了交代,且出奇的符合前80回的伏笔,不能一一列出,只说几个以前困扰我许多年的几个问题,是如何被这个版本的《红楼梦》解答的。当然,这些内容更适合读过红楼梦原文,甚至对红楼梦有过深度了解的人看,可能也会有我看到这些内容时那种一语道破天机的感觉。

一、后28回到底写了什么内容才被禁毁?

长久困扰我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红楼梦》后28回到底写了什么内容,会让满清封禁,甚至不惜耗费人力物力续写出版来歪曲原作的内容呢?

按照我以前的理解,后28回里应该是贾家被抄家,家破人亡落了片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这有什么好禁毁的呢?书中的豪门哪个不是草菅人命、强取豪夺、目无法纪。光是葬礼逾制、国孝家孝期间纳妾作乐,就够抄家赐死了。这样的家族被正法,不恰好是一个绝好的警世模板吗?我要是满清朝廷我巴不得这个故事广而告之,警醒你们做臣子的要恪守本分,为什么要封禁呢?甚至在手抄本已经广泛流传,封禁不止的情况下,还要专门组织人力物力来续写歪曲这本书的结局和主旨?

《癸酉本石头记》的后28回给了我一个清晰合理答案:后28回不止是贾府的末日,还是天下的乱世。最后是一个叫“戎羌”(谐贾蓉、贾蔷)的外族入侵中原,贼寇四起,屠杀平民,本朝灭亡,改朝换代。

“戎羌、外族”,这不就是指代满清吗?而且前80回就有很多地方提到过末世。比如探春的判词:“生于末世运偏消”,王熙凤的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这些灵秀的人儿最后全部惨死主要是因为外族入侵。

结合前80回里,林黛玉嘲笑史湘云的装扮像“小骚达子”、贾宝玉自称是大舜之正裔、薛宝琴作诗曰“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等等细节,这本书讥清悼明的主旨呼之欲出,满清朝廷是绝不能容忍的。

这个末世的设定,同时解决了我其它的几个疑惑。

一个是李纨的判词:“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以及她的曲子:“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都带有贬义。前80回基本看不出她有什么槽点,而且根据脂批来看,她的儿子贾蘭将来会考取功名,这都是好事啊。看了《癸酉本石头记》改朝换代的情节才明白,贾蘭作为明朝遗民,考取的是清朝的功名,这在封建礼教文化里,就是“二臣贼子”。这不正是应了《好了歌》里的那句:“反认他乡是故乡。”

另一个我第一次读《红楼梦》的时候,就被第27回黛玉葬花突如其来好几十行的《葬花吟》整的满头问号。篇幅之长,内容之悲怆,都使我不好理解,小情侣吵吵架不至于吧。现在我才知道,在明末清初,落花是明末遗民的诗词中指代被满清屠杀的汉地百姓的专属词。《葬花吟》实则是在祭奠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庚寅之劫中所有被清军屠杀的汉人。

二、贾宝玉最后娶了谁?

在通行本(程高本)中,最后宝黛钗三人的关系,变成了两女抢一男,新娘被掉包的烂俗故事。贾宝玉以为自己娶的是林黛玉,实际上新娘被替换成了薛宝钗,林黛玉被气死。这种庸俗的情节绝不是前80回那种脱尘绝世的文风能写出来的,而且是与前80回各种伏笔十分矛盾的。宝黛爱情在第29回清虚观打醮之后,基本就被贾母官方肯定了,府里上上下下都默认黛玉就是将来的宝二奶奶。那之后,连一直作妖的薛宝钗都消停了不少,况且贾母、王熙凤都是宝黛爱情的坚定支持者,怎么可能合伙气死林黛玉呢?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在《癸酉本石头记》中,贾宝玉娶的就是林黛玉。只是在结婚当天,贾府被抄家,没来得及行礼,但已经被当作主子,接替王熙凤(此时已死)的管家工作。在后来乱世来临,贾宝玉被掳走,是林黛玉组织家丁对抗来荣国府抢劫的流寇(柳湘莲、贾环等)。

这正合了林黛玉的判词:“堪怜咏絮才”。“咏絮才”的典故是出自东晋的谢道韫,她曾写过“未若柳絮因风起”的诗句而闻名。谢道韫身为女子,在乱世丈夫被杀之后,就组织家丁对抗过流寇。

林黛玉这么重要的一个主要角色,不可能像程高本里那样,后面成了一个每天听点风言风语都能把自己气个半死的废物。《癸酉本》里,她在贾府的最后时刻,替贾宝玉扛起管理保卫整个贾府的责任,并最终以“宝二奶奶”的身份跟随贾府一并消亡。

这才叫“还泪报恩”啊,我天天没事儿自己怄气自己哭报什么恩了?

关于林黛玉的死我还想提一点,我十几岁的时候特别爱林黛玉这个角色。因此多年来一直清楚的记得跟林黛玉相关的几条线索。

第一条:林黛玉初入贾府时的一条脂批,贾母问黛玉吃什么药?并说:“我这里正配药丸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此处甲戌侧批:“为后菖、菱伏脉”。贾菖、贾菱是贾府负责配药熬药的,他们的名字在前80回只在一次祭祖的大名单里出现过,没有任何戏份。程高本后40回根本没这俩人。伏的脉呢?

第二条:中秋节林黛玉和史湘云对诗,林黛玉有一句:“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

第三条:林黛玉的判词:“玉带林中挂。”

前两条都指向了后来林黛玉的死,跟贾菖、贾菱在黛玉的药里做了手脚有关;第三条直指黛玉死于自缢。此后的十几年,我偶然也会关注红楼梦的一些研究成果,但从来没有看到有人把这几条线索拼好。

直到我遇到了《癸酉本石头记》,它里面的情节是这样的:在林黛玉成为宝二奶奶后,先是抓到贾菖贾菱偷东西,打了几十大板,之后又看到贾菖贾菱欺负小厮,被林黛玉当众呵斥并让林之孝打他们嘴巴子。贾菖贾菱怀恨在心,蓄意报复,在林黛玉的药里加大了剂量,并另加了虎狼之药。林黛玉喝了之后药劲发作,已在生死边缘。当时恰逢荣国府已经失守,黛玉为保名节,在大观园的一棵槐树下自缢身亡。(这个情节是不是很眼熟?)

我看完甚是欣慰,萦绕在我脑海中许多年的几条线索终于被拼在了一起。那种感觉难以形容,就好像它在温柔的问我,你是否等这个答案很久了?

三、薛宝钗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薛宝钗在前80回的表现,褒贬不一。喜欢她的人说她情商智商都在线,是个完美女人。不喜欢她的说她精于心计,手段阴损。为了达到嫁入贾府的目的,不择手段,损人利己。

比如宝钗借住在荣国府好几年,主动散播“金玉良缘”的言论,在舆论上造势,试图拆散宝玉、黛玉。

比如第 27回,宝钗扑蝶那次(扑“一对玉色蝴蝶”,你品品),偷听到小红跟坠儿在滴翠亭的对话,小红正怕有人偷听便推开窗,正好看到薛宝钗。于是薛宝钗马上嫁祸给林黛玉说:“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让小红以为刚才偷听她们说话的是林黛玉。

还比如,第73回直接引起抄检大观园的秀春囊事件(秀了春宫图的香囊)。前文67回中提到过薛宝钗的哥哥薛蟠,从外地带回来过一批货物,宝钗整理了一批带进大观园了。但秀春囊到底是谁丢在那里的,在前80回还是个迷,有观点认为就是薛宝钗。

在《癸酉本石头记》中,薛宝钗的人设彻底崩了,形势越来越复杂她也不装了,摊牌了。

首先,她借大观园里有不干净的东西为由,请了一个半仙来驱鬼,借半仙之口跟贾政说,要给宝玉配一个“金”才妥帖(她自己),被贾政反驳了。

其次,癸酉本后面薛蟠直接说了自己的秀春囊被薛宝钗拿走,最后还听说是在大观园被傻大姐捡到了。秀春囊就是薛宝钗故意丢在大观园里,目的是为了搅混大观园的水,让黛玉不能再轻易的亲近宝玉。但是没想到又蠢又坏的邢夫人想借此事攻击王夫人和王熙凤,导致王夫人发起抄检大观园。玩大了,收不住了。

最后,后来乱世来临,宝玉被贾环(谐音“家患”,贾环在第二十五回就想用蜡烛烫瞎贾宝玉的眼睛,此人心狠手辣已有伏笔)一干人掳走,后辗转被救下送到蒋玉菡和袭人所在的紫檀堡(这里对应了脂批:“花袭人有始有终”)。薛宝钗一家也住在这里,贾宝玉被薛宝钗在此软禁了一年多,逼他学八股文考取功名。对应了薛宝钗判词里的“可叹停机德”(停机德出自《烈女传》,大概讲了丈夫读书中途回家,老婆把正在织的布剪了,用以劝诫丈夫用心读书的典故。),也对应了脂批中透露的80回后有个“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的章回。

值得一提的是,贾宝玉被薛宝钗软禁的时候,林黛玉还没有死,正在荣国府组织家丁抵抗流寇。但是薛宝钗骗贾宝玉说林黛玉已经死了,致使两人没有再团聚。直到一年后,贾宝玉回到已经破烂不堪荣国府,才在大观园里找到林黛玉的尸骨。这正好符合薛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谶诗,她在《癸酉本石头记》情榜上的判词,就是“无情”。

薛宝钗和宝玉最后的结局是:贾宝玉每天被薛宝钗停机德,精神受到严重的摧残,不堪重负,偷跑出去,并且出家当和尚再也没有回来。宝钗守了几年活寡之后,偶遇了此时已经住在荣国府的贾雨村,并且嫁给了贾雨村。

第一次看到这个说法的读者可能感到诧异不敢相信,但其实红学大师周汝昌很早就提出过这个观点。这正好应了贾雨村作的诗:“钗在奁里待时飞”。(贾雨村,字“时飞”。)俩人志趣相投,一个停机德,一个仕途经济,简直螺旋上升。

薛宝钗和贾雨村最后的结局是:京城空降一个大官,正是当年葫芦庙里那个小僧,葫芦案里被贾雨村过河拆桥发配边疆的门子,门子投靠了戎羌立了大功升了大官,反过来将贾雨村一家发配边疆,薛宝钗跟着死在冰天雪地的途中。应了宝钗判词:“金簪雪里埋。”

一切都是这么严丝合缝,滴水不漏。

很多认为薛宝钗是完美女人的,一方面是被薛宝钗前期的所谓“高情商”情节误导,其实是没有看懂剧情。红楼梦里的各方势力宫斗,在前80回基本都是暗写,都不是明着写谁和谁在斗争,而是通过对话、事物现状透露出的事实来展现的。我在这只大概点一下:贾母、王熙凤、林黛玉是一派;王夫人、薛姨妈、薛宝钗、袭人是一派。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你们感受一下:第35回,薛宝钗当众拍贾母马屁,讨好贾母。贾母先是怼回去,数落了她的靠山王夫人,然后反手又夸了薛宝钗,原话是这么说的:“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很多人真的觉得这话是在夸薛宝钗,还常常把这个当做贾母喜欢薛宝钗的铁证。朋友们,“四个女孩儿算起”那就是特意、故意、刻意把元春也算上了,我大孙女元春是当今皇上的贤德妃,还比不上你这个待选失败的秀女?这话的真实意思翻译过来其实是:我们贾府的女孩都比你强,你算老几。

没有生活阅历和文学素养的人,可能是看不出来的。这是一种很高超的手法,这也是基于作者自身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深厚的文学功底。说白了就是作者比你高明好几倍。

另一方面我们看《红楼梦》不能被影视剧里的形象误导,因为演员漂亮就成为这个角色的死忠粉,不许别人说她坏话,那我们就没得聊了,你喜欢影视剧宇宙里的那个她,我尊重祝福。还有一点看影视剧会以为每个人都是大姑娘。书中薛宝钗在林黛玉刚进贾府的时候13岁,而林黛玉当时才6岁,贾宝玉7岁。薛宝钗都大他们两倍了,古代13岁就能嫁人生孩子,20岁就是老姑娘。在这种前提下,再去看薛宝钗急于嫁入贾府而使的手段,以及她本身在年龄心智上的优势,就更清晰明了了。

四、《红楼梦》写的是江宁织造府曹家的事吗?

我们再来聊聊“曹雪芹”这个名字。有人认为这是“抄写勤”的谐音,有可能,但目前没有脂批表示这一点,我们暂且不谈。

我们来聊另一点:整个《红楼梦》里都没有人留下真名,曹雪芹自然也不是真名,不仅不是真名,由于写的内容是讥清悼明,还得防着你发现我真名是什么。不然还整“假语存,真事隐”这一出干啥?我直接学吕留良整一部“夷夏之防”不简单粗暴直击灵魂吗?江宁织造曹家作为满清的包衣奴才,曹寅的母亲更是康熙的乳母,且不说他会不会这么明目张胆的讽刺清朝,他虽被抄家,但是雍正还是赐给曹家崇文门附近十几间房子,皇恩浩荡呢。光说他全家老小100多口人都还在北京城,他敢不敢这么做?更何况他可能压根就不会有这个心思。

其实曹姓,和朱姓(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是同源的。周朝时,周武王封曹姓后人在邾国,从此很多邾国曹姓人都改姓“朱”。时空流转,明朝灭亡之后,很多朱明皇族后裔为了自保,又都改姓“曹”。

所以《红楼梦》提到的曹雪芹,不一定真的姓曹。就像鲁迅,不一定姓鲁。

《癸酉本》的内容则完全推翻了《红楼梦》写的是江宁织造府曹家的事这种可能。如果说前半部锦衣纨袴,沃甘魇肥的生活还能勉强附会,那后面哀鸿遍野的乱世跟江宁织造曹家一点关联也没有。我十几岁的时候读那些前后矛盾、牵强附会的考证就觉得不通,如今网上资料这么齐全,能自己查证之后,更不觉可信了。

五、《红楼梦》暗喻了什么?

《红楼梦》还有个别名,叫《风月宝鉴》。“风月宝鉴”是书中的一个宝物,它是一个双面镜,正面看是美人画皮,背面看则是骷髅白骨。原文写道:“两面皆可照人。”此处有己卯夹批:“此书表里皆有喻也。”这就是在明确的告诉你,《红楼梦》这本书表面上写的是一个故事,背面隐喻了另一个故事。

那么《红楼梦》背面暗喻的事情到底是什么?《风月宝鉴》中的“风月”,在当时也是特定的敏感词,即“清风明月”,暗指清、明两朝。一般人不敢用。

前面提到过索隐派认为《红楼梦》表面上是写闺阁女子的故事,实际上暗写明朝灭亡,满清入关的事情。我少年的时候沉醉在宝黛爱情里,对索隐派不屑一顾。如今人生阅历和知识结构比先前略强了些,再看此书,很多东西其实一目了然。

比如写荣国府的大殿--荣禧堂,有两副对联:“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在清朝,特别是康雍乾三朝,文字狱盛行,清朝翰林院徐骏因其诗里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样的句子,就被判讥讽满清没文化,直接处死。荣禧堂这幅对联更是敏感词爆表:“珠玑”二字不言而喻,“日月”合起来就是个“明”字,还“昭日月”这就差直接喊反清复明了 。荣禧堂地下还有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楠木基本是皇家专用,还十六张楠木交椅。猜猜大明朝一共历任多少位皇帝?答案是十六位。

另外第53回,写宁国府除夕祭宗祠,写了宁国府有九道门一路正开。又严重逾制了,天底下只有一家能有九道门,那就是皇宫。

《癸酉本石头记》中对明朝旧事的暗写就更加明显。

除了刚才说的林黛玉在槐树下自缢(明崇祯帝在煤山槐树下自缢),还比如在第92回,已进入乱世,宁国府的田庄管事乌进孝也成为流寇,喊的口号是:“天有恩与人,人无报与天,当杀尽天下人,以合天意...”,到处乱杀无辜。这口号,这事迹明晃晃写的就是张献忠屠四川。

一斑窥豹,《红楼梦》的每个主要人物和事迹,应该都映射了明朝、清朝初年的人物和事迹。大体上应该是主子映射皇帝或权臣,丫鬟仆人映射各类文官武将或重要历史人物。当然也不是必然一对一的对应,也可能是对某一类人群、某一段历史、某种文化的对应。例如贾宝玉暗喻传国玉玺(传国玉玺上有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通灵宝玉上也有八个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林黛玉暗喻崇祯帝或朱明、薛宝钗暗喻后金满清。例如书中凡带“珠、红、玉、花、木”等字皆暗喻朱明,凡带“雪、金、水、虎、虫”等字皆暗喻满清等等。

作者的主旨,就是在异族入侵,亡国灭种、剃发易服,汉文化遭受灭顶之灾的情况下,抒发满腔的悲愤,用另一种方法留文传史。为了这本书能在满清高压统治下传世,所以才呕心沥血,基于博大精深的汉文化“用假语村言敷衍出一段故事来。(出自红楼梦第一回)”作者既怕你一眼就看懂了,又怕你根本看不懂,不仅到处留线索,留话头,还有“脂批”在后面给你敲黑板划重点。真可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我们去探求《红楼梦》后28回人物的命运,就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这本书所暗喻的主旨。

这才是《红楼梦》真正伟大的地方,表面写闺阁衩裙,背面写国仇家恨。还能做到正面故事精彩脱俗,背面故事喻义明志。整本书是集中华文化之大成者,经史诗文、词曲小说、琴棋书画、亭台楼阁、医药饮食,无所不有,无所不精,也有人称它为“明清百科全书”,这就是它被称为汉语文学顶峰的原因。

大部分人因为受学校里教材内容的影响,可能从没听说过索隐派,以为《红楼梦》的作者是确定的,所以在第一次听说这个理论的时候会觉得扯的太远。有时候先入为主的惯性思维,会使我们固执己见,我完全能够理解,因为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我自己也是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 ,以及花费了很多精力去查证各种观点提出的资料,才逐渐接受了新的观点,才会有今日的恍然大悟之感。

以前信息闭塞,看脂批本几乎是一个圈子里的特权,普通人想找齐各个版本的脂批本难于登天。现在网上已经有各个版本的脂批本,我相信对《红楼梦》有兴趣的人,只要读过脂批原著,就会大致明白了。另外网上已经有几个态度比较严谨的民间学者考证出了许多人物和事件的对照关系,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

结语

总而言之,《癸酉本石头记》解开了许多困扰了我多年的疑惑。虽然以前一些红学专家也提出过一些理论思路,但总觉得差强人意。直到看到《癸酉本》的情节,才真正令我有种醍醐灌顶,恍然大悟的感觉。这种主观的感觉令我十分兴奋,所以行文或有不理智不严谨的地方。

《癸酉本》的缺点也很明显,一是文笔文风差的太远。披露这个版本的人说原本遗失了,这是他通过当年誊抄的内容加上回忆整理的,但是主体情节是对得上的。二是个别人物的结局实在超出以往的想象,甚至有些鬼畜。但这本书对多的人物结局有如此完美的交代,已经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就连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梦的真故事》中对80回后面内容的探轶,都没有《癸酉本》这般严丝合缝。

张爱玲曾说《红楼梦》未完是人生一大憾事,如今我心目中的《红楼梦》因《癸酉本》的出现而完结了。当然,我本人的学识很有限。这只是以我自己对《红楼梦》的了解,以及我目前有限的认知所得的一些感想。还是那句老话 :不求苟同,多歧为贵。也欢迎喜欢《红楼梦》的朋友们一起探讨,共同分享研读《红楼梦》带来的乐趣。

特别说明 :本文中所说的“满清”,特指古代那个封建王朝满清。和现代的“满族”同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请勿曲解。“汉文化”也是泛指封建礼教文化,与现代“汉族”同胞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请勿曲解。此文目的只在探究《红楼梦》真正的作者,以及作书目的。要理解几百年前的书,就要理解几百年前的历史文化氛围,请勿以现代眼光代入。

编辑于 2024-07-23 12: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9 19: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遣_翻覆升沉百
作者:李群玉

翻覆升沉百岁中,前途一半已成空。浮生暂寄梦中梦,
世事如闻风里风。修竹万竿资阒寂,古书千卷要穷通。
一壶浊酒暄和景,谁会陶然失马翁。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县仙眠洲有古迹“水竹居”,旧志记为“李群玉读书处”。李群玉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平,据《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a43ca72f8e60.aspx
李群玉
李群玉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县仙眠洲有古迹“水竹居”,旧志记为“李群玉读书处”。李群玉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平,据《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 246篇诗文 ► 26条名句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猜您喜欢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唐代·罗隐《自遣》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33ae1f800c18.aspx
背诵拼音赏析注释译文
自遣

罗隐罗隐〔唐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 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宋代·张先《醉垂鞭·双蝶绣罗裙》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9f74bb64198d.aspx
背诵拼音赏析注释译文
醉垂鞭·双蝶绣罗裙

张先张先〔宋代〕

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
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清明天气醉游郎。莺儿狂。燕儿狂。翠盖红缨,道上往来忙。记得相逢垂柳下,雕玉珮,缕金裳。 春光还是旧春光。桃花香。李花香。浅白深红,一一斗新妆。惆怅惜花人不见,歌一阕,泪千行。——宋代·秦观《江城子·清明天气醉游郎》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5e0493c92522.aspx
背诵拼音赏析注释译文
江城子·清明天气醉游郎

秦观秦观〔宋代〕

清明天气醉游郎。莺儿狂。燕儿狂。翠盖红缨,道上往来忙。记得相逢垂柳下,雕玉珮,缕金裳。
春光还是旧春光。桃花香。李花香。浅白深红,一一斗新妆。惆怅惜花人不见,歌一阕,泪千行。
一首酒后自遣的七律,笔触凝练,襟怀豪迈,更彰显出一种率真情怀
品诗赏词2024-05-22 06:47安徽




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唐代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创作在盛唐时期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晚唐时期则是古典诗歌高峰阶段逐渐结束的时代,诗人们目睹一个王朝逐渐衰落,又叹息一种日薄西山的气息,心中便情不自禁地悲慨乱离皆是梦、唯见水东流。


晚唐时代虽然涌现过类似李商隐、杜牧等杰出诗人,但是这些才子宛如水上的夕阳,在闪耀了最后的光芒之后,终于消失历史的地平线上,给人留下凄婉和悲凉的况味。下面分享一首酒后自遣的七律,笔触凝练,襟怀豪迈,更彰显出一种率真情怀。




自遣

唐 · 李群玉

翻覆升沉百岁中,前途一半已成空。

浮生暂寄梦中梦,世事如闻风里风。

修竹万竿资阒寂,古书千卷要穷通。

一壶浊酒暄和景,谁会陶然失马翁。




李群玉,出生于湖南澧县,晚唐诗人。他曾参加过一次科考,落第后便再也没有进入过贡院。宰相裴休非常欣赏他的才华,还建议他将诗稿带到京城献给皇帝阅览,后来唐宣宗果然称赞他的诗歌高雅脱俗,并当即授其弘文馆校书郎。


李群玉虽然时来运转,不过他平时闲散惯了,受不了各种约束,三年后便辞官返乡。李群玉交游广泛,每到一处都会即兴吟诗,他的诗歌作品深受屈原的影响,颇具湘楚风味,看似平淡无奇,却能带给读者别样感受。这首诗乃是自遣之作,抒写了作者对人生和现实的感怀。




在唐代之前曾经横亘着一个浮靡的时代,六朝浮薄的歌吟、宫体诗的脂粉气,令人感觉沉闷和无聊。初唐之后逐渐恢复了率真自然的诗情,并成为一股文学思潮,一直影响到晚唐及以后的诗坛。李群玉的这首诗真率与坦诚相结合,并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


开篇就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失落感,“翻覆升沉百岁中,前途一半已成空。”作者感慨人生不过百年,一辈子就像激流中的一叶扁舟,不断地沉浮起落,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才子同时又悲慨人生已走完一半,而前路又充满了不确定,不知何时就会遭遇困境。一个“空”字,抒写了一种无助和惆怅感受。




颔联继续描述作者对人生的理解,“浮生暂寄梦中梦,世事如闻风里风。”浮生如寄、仿佛幻梦,世事无常、难以捉摸。这两句没有悲壮的豪情,也无高远的境界,而是对理想破灭、以及前途渺茫的慨叹,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逐渐走向衰落的朝代,在才子们心中留下了巨大的创痛。


颈联转而描写作者的现实生活,“修竹万竿资阒寂,古书千卷要穷通。”诗人心中愁闷,经常叹息生不逢时、有志难伸。他没有超自然的力量可以改变现实,不能做到达则兼济天下,只好贫则独善其身。诗人每日徜徉于青竹幽径里,沉醉在古卷墨香中,心中终于获得了暂时的宁静。




结尾传达出一种豪迈襟怀,生命里不时地会遭遇挫折,不能终日悲悲戚戚。诗人效仿陶渊明,在酒盅里寻觅真意;他又参照塞翁失马,在生活中看淡得失。


一杯浊酒入肚,顿时感觉到一种宁静淡泊的气息,也让才子忘记了尘世间的烦忧,仿佛与古代的先贤一起畅饮、闲聊,再也无须担心大唐的大厦何时会突然倾覆。




纵览李群玉的这首七律,仄起平收,采用平水韵的一东韵,首句入韵。起承转合非常自然,中间两联也对仗精准。全文先抑后扬,起首情感悲凉,结尾则显得豁达豪迈,更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这首七律虽然不如李白的诗篇波澜壮阔,也不具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作者只是抒写个人对人生和现实的感慨,没有丰富的想象,不见众多的典故,却真实地展现出诗人在入仕与退隐之间的矛盾心情,作者的经历也是晚唐时代很多士大夫的一个缩影。全文笔触凝练,真率自然,堪为唐代诗坛的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0 11:29:54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与阳明学的关联
红楼爱情 2019-04-02   |  359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2019年3月9日,第667期“贵阳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在孔学堂举行,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中文系主任、中国古代文学和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生导师赵永刚带来《红楼梦》系列讲座(六)——《<红楼梦>与阳明学》,300余名市民、学生共同聆听了此次讲座。seo学堂



3月9日,第667期“贵阳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在孔学堂举行。

讲座上,赵永刚教授着重从“宝玉的赤子之心与良知的真诚恻怛”“宝玉的读书观与良知的遮蔽说”和“凡人可敬与圣人可学”三大方面系统阐释了《红楼梦》和阳明学的关联。他指出,“以往虽然也有学者触及《红楼梦》的某些哲学内容,但还未能从哲学高度上把握《红楼梦》的精神整体与精神之核。因为具有哲学视角,便发现《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意象性心学,与王阳明的心学相通相似,但王的心学是论述性心学,而《红楼梦》则是形象性心学,形态完全不同。可以说王阳明是哲学家的哲学,曹雪芹是艺术家的哲学。后者是类似盐化入水中而化入小说中的哲学。”



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赵永刚带来《红楼梦》系列讲座(六)——《<红楼梦>与阳明学》

“今天听了赵教授的讲座让我深受启发,获益匪浅,他为我们学习认知《红楼梦》和阳明学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同时赵教授还为我们解答了如何更好地向小孩传播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他提出的亲近自然、培养善心、针对学习等方式,我深表赞同。”一位学校教师在听完讲座后说道。

据了解,贵阳孔学堂自2013年1月对外开放以来,紧紧围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宗旨,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习,坚持在双休日举办传统文化公益讲座,已逐渐成为孔学堂品牌化的系列文化活动,得到社会各界和广泛认可。截止今日,孔学堂公益文化讲座已举办677场。


赵永刚,山东邹城人。201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中文系主任、中文系党支部书记、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学术兼职有中华诗教学会理事、贵州省儒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贵州大学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出版学术专著《清代文学文献学论稿》、《杭世骏年谱》、《王阳明年谱辑存》。近年来,在中国孔子研究院、北京曹雪芹研究会、贵阳孔学堂、贵州茅台集团等单位主讲传统文化讲座200余场,广受好评。

文/王吉祥




《红楼梦》是一部体现了阳明心学思想精华的小说2020-08-24 20:34:51 来源: 小浩说事  举报

分享至




阳明心学是在明代中后期由思想家王阳明创立的一种哲学流派。阳明心学主张“知行合一”、“致良知”、“事上炼”。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学,提出“心即理”的主张。将所谓的道德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变成内心的道德自觉。阳明心学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强调个人在进行道德实践过程中的能动性。阳明心学高扬人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张扬人性。
阳明心学对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主张不满。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他将道德由外在的清规戒律变成内在的自觉追求。王阳明强调心的力量,是对程朱理学压抑人性的一种反思。王学左派人物李贽更是将个人的主体意识高扬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思想日趋叛逆。可以说,阳明心学的出现使得中国思想界朝着个性解放,明心见性的方向迈向了一大步。
《红楼梦》的作者并没有明确地对阳明心学进行阐述,甚至都没有提及。但是从人物塑造上来看,的确有不少符合阳明心学主张的人物。比如克己复礼的薛宝钗,具有名士风流的史湘云,心有灵犀的宝黛,善于实践的贾探春。
薛宝钗是一个标准的大家闺秀,她对于封建礼法是没有任何偏见的。她的行为也具有强烈的道德意义。她很想成为那个时代的道德典范。于是,她把自己对贾宝玉的感情封闭到庄而不露的地步。对长辈,她可尽孝道,努力让他们感到满足。对下人,他也善于笼络,明白他们生活的不易。他那种温和而内敛的心性符合阳明心学主张道德自律的思想。关键是,由于她是发自内心地认可封建礼法,因此她的言行没有矫揉造作的地方,显得那样自然而然。


史湘云具有名士风流。她做人率性而为,言行合一,自然真诚。她爱说爱笑,不拘小节,性格爽朗大气,落落大方。她为人直爽,心直口快,爱打抱不平,敢于揭露黑暗,是一个具有侠女风范的女中豪杰。她对于男女私情始终不太在意,具有假小子一般的性格。因此,她可以和贾宝玉一起自在地玩笑,却从不在乎对方心里是否把自己当女朋友。对于林黛玉对自己的奚落,她不是浑然不觉,也会反唇相讥,但是却不计较,反而和林黛玉成了好姐妹。她这种心胸像极了魏晋名士,她那种自然、真纯、善美的性格也符合阳明心学对良知的强调,对自我本心的强调。她的名言“是真名士自风流”出自《菜根谭》,这部书也是一部阐述阳明心学的著作。
阳明心学强调人的本心。林黛玉和贾宝玉最在意的就是对方的心。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感情也是一种知己之情,建立在心灵默契之上。贾宝玉最能理解林黛玉葬花的心理动机,能够在黛玉葬花后产生强烈的心灵悸动,危机意识。林黛玉也能够理解贾宝玉对仕途经济道路的鄙夷,对天地万物的怜爱之情,从来不说立身扬名这类混账话。他们之间的爱情超越了性欲,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温暖的真情。贾宝玉对林黛玉的表白不是“我爱你”,而是“你放心”,林黛玉正是因为“放心”了,所以不再患得患失,内心安定了,也就不和贾宝玉闹脾气了。
阳明心学其实是一种体验之学,强调对生命的体验。《红楼梦》讲的也是一个体验过程。石头在没有经历过繁华以及繁华的失落之后是不会体会到“好事多磨,万境归空”的残酷真相的。石头只有经历了人间的悲欢离合之后,才会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才能明白生存的不易。


石头在凡间历劫的过程就是一个人不断修行的过程。
阳明心学强调实践,反对空谈心理。而曹雪芹也赞美像探春那样富有实干能力的女子。才志兼备的贾探春是曹雪芹笔下的女子楷模,值得读者欣赏和学习。
阳明心学强调养心,让自己的心如明镜一般清澈,对于人心当中的私欲是不满的。《红楼梦》则强调一种纯洁的真情,一种对人的体贴。贾宝玉的“意淫”之所以比贾琏等人的“皮肤滥淫”要高明,就是因为贾宝玉对女性不是玩弄,而是欣赏尊重,用心呵护的。而贾琏这类色鬼只是把女性当作满足私欲的对象,对此,曹雪芹是深深批判的。贾宝玉是怜香惜玉的公子,不是骄奢淫逸的纨绔子弟。
王阳明不反对伦理道德,他把亲情看作人的一种自然流露的情感。贾宝玉虽然是一个注重爱情的人,但是也是把亲情看得非常重要的。他心里不仅有林黛玉,也有老太太,老爷和太太。对于家庭伦理,他也是非常在意的,而且贾宝玉尊崇的是一种真诚的孝道,而不是在礼法束缚之下的表演。这一点,和阳明心学不谋而合。
综上所诉,《红楼梦》是一部体现了阳明心学思想精华的小说。




李贽 - 明代历史人物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历史人物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历共城教谕、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今湖北省红安县)、湖北麻城芝佛院。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间还有不少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最后被诬下狱,自刎死于狱中。

其重要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史纲评委》。他曾评点过的《水浒传》、《西厢记》、《浣纱记》、《拜月亭》等等,仍是至今流行的版本。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李贽

  • 宏甫

  • 卓吾

  • 所处时代

    明代


  • 出生日期

    1527年11月23日

  • 逝世日期

    1602年5月7日

  • 主要成就

    反对八股文、倡导心学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李贽于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年11月23日)农历十月廿六日出生于福建泉州府南门外。其祖先是元朝以后迁来福建。李贽幼年丧母,随父读书,学业进步迅速。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不信回教,不受儒学传统观念束缚,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李贽12岁就写出《老农老圃论》,把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言论大大挖苦了一番,轰动乡里。26岁中举人 。30岁至45岁为官,先后任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 北京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和郎中,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

万历九年(1581年),李贽从云南辞职回加到湖北黄安,住在朋友耿定理家,撰写一些读史的文章,并教授耿家子弟。李贽倡导绝假纯真、真情实感的“童心说”。李贽在麻城还多次讲学,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听任各界男女前往听讲,并受到热烈的欢迎。

万历十二年(1584年),耿定理去世,他移居麻城。第二年派人送家眷回泉州,自己一人住在麻城芝佛院,致力于读书、讲学和著述,历十多年,完成《初潭集》、《焚书》等著作。收入《童心说》、《赞刘谐》、《何心隐论》及与道学家耿定向反复论辩而撰写《答耿中丞》、《答耿司寇》等书答、杂述、读史短文和周敦颐、程颢、张载、朱熹。

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天,李贽为芝佛院的常住客户和职业作家。书写到高兴处,索性剃发留须,故意摆出一副“异端”面目,俨然是个搞学术的老和尚,如此便是10年。部尚书刘东星亲自接他去山东写作;历史学家焦竑替他主持新书发布会;文坛巨子袁氏三兄弟跑到龙湖陪他一住三个月;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和他进行了三次友好的宗教交流;全国各大城市轮流邀请他去做访问学者。李贽一开坛讲学,不管哪座寺庙,还是深山老林,和尚、樵夫、农民、甚至连女子也勇敢地推开羞答答的闺门,几乎满城空巷,都跑来听李贽讲课。一下子,李贽成了横扫儒、释、民的学术明星。这对传统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邪说”,群起围攻,要把他驱逐出境。李贽旗帜鲜明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面身不可辱”,毫不畏缩。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李贽应巡抚梅国桢之请 李贽作品 往山西大同,著《孙子参同》,修订《藏书》。秋,到北京,住在西山极乐寺,撰成《净土诀》,次年春天到南京,将自己的零星著作汇成《老人行》,并再度研究《易》,撰写《易因》,最后编订其巨著《藏书》。《藏书》共68卷,系纪传体史论,论述战国至元亡时历史人物约800人,对历史人物作出了不与传统见解苟合的评价,旨在反对儒学。如他赞扬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在山东济宁编成《阳明先生道学抄》、《阳明先生年谱》。

万历三十年(1602年),礼部给事中张问达秉承首辅沈一贯的旨意上奏神宗,攻讦李贽。最终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逮捕李贽,并焚毁他的著作。李贽入狱后,他坦然说道:“名山大壑登临遍,独此垣中未入门。病间始知身在系,几回白日几黄昏。”后来听说朝廷要押解他回福建原籍,他感慨地说:“我年七十有六,死以归为?”三月十五日,李贽留下一偈:“壮士不忘在沟壑,烈士不忘丧其元。”以剃发为名,夺下理发师的剃刀割断自己的喉咙而死,享年76岁。死后,马经纶把他收葬于北京通州北门外马寺庄迎福寺侧(现北京通州西海子公园内),今墓地尚在,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李贽的学生汪可受,以及梅掌科、苏侍御捐银钱为其树碑。据说“卓吾血流二日以殁,惨闻晋江,士庶甚闵,于晋江西仑作温陵先师庙,颇奉香火,后毁于兵燹。”

在1974年的批林批孔运动中,李贽又被当作尊法反儒的英雄,加以推崇,他的著作被划归“法家”。[1]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成就折叠个人思想

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农抑商、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1]


折叠政治

抨击程朱理学

李贽深受“阳明学”支流“泰州学派”影响,且以“异端”自居。针对当时官学和知识阶层独奉儒家程朱理学为权威的情况,贬斥程朱理学为伪道学,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恋爱的故事。[1]

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

李贽最痛恨维护封建礼教的假道学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揭露道学家的丑恶面目,指出他们都是伪君子,“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仁义道德不过是掩盖他们卑鄙龌龊的假面具,“本为富贵,而外矫词以为不愿,实欲托此以为荣身之梯,又兼采道德仁义之事以自盖”。还指斥那些所谓的道学家们:名心太重,回护太多。“实多恶也,而专谈志仁无恶;实偏私所好也,而专谈泛爱博爱;实执定己见也,而专谈不可自是。”“及乎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实际上都是“读书而求高第,居官而求尊显”,全是为自己打算,“无一厘为人谋者”。如此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反倒不如“市井小夫”与“力田作者”实实在在,干啥说啥“。

他还进一步指斥道学家们是一群道貌岸然的假道学,“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道学家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是借道学这块敲门砖,“以欺世获利”,为自己谋取高官利禄,他们“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至道无为的政治理想

针对明王朝的腐败政治,李贽提出了“至道无为、至治无声、至教无言” 的政治理想。他认为人类社会之所以常常发生动乱,是统治者对社会生活干涉的结果。他理想的“至人之治” 则是“因乎人者也”,顺乎自然,顺乎世俗民情,即“因其政不易其俗,顺其性不拂其能”,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不干涉或少干涉。


折叠社会

尊重妇女

李贽反对歧视妇女,对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妇女,李贽给以深深的同情,他大声疾呼,为妇女鸣不平。李贽批判了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的说法。当有人说:“妇女见短,不堪学道”的时候,他驳斥说,人们的见识是由人们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并不是先天带来的。

宗教态度

李贽自序中说自己“幼年不信道和仙释,老年信真佛。在阳明先生年谱后语里,李贽说:“余自幼倔强难化,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

关于落发为僧,在《与曾继泉》一文中,李贽写道:“其所以落发者,则因家中闲杂人等时时望我归去,又时时不远千里来迫我,以俗事强我,故我剃发以示不归,俗事亦决然不肯与理也。又此间无见识人多以异端目我,故我遂为异端以成彼竖子之名。兼此数者,陡然去发,非其心也。”

李贽视念佛往生西方是真实的,十分推崇净土,他在觎音问)中说:“念佛者,念阿弥陀佛也。当时释迦金口称赞有阿弥陀佛也。当时释迦金口称赞有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国土,专一接引念佛众生。”又说道:”人人能念佛,人人得往西方。”可见,李贽以往生为归,并不排斥他力作用。《豫约》中认为:”夫念佛者,欲见西方弥陀也。见阿弥陀佛了,即是生西方了,无别有西方生也。见性者,见自性阿弥陀佛也,见自性弥陀了,即是成佛了,亦无别有佛可成也”。[1]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李贽的著作主要包括哲学、文学和史学等方面。在哲学方面,他的主要著作有《童心说》、《藏书》和《阳明学案》等。在文学方面,他的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明朝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史学方面,他的《史纲评要》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史学专著。[2]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折叠另类讲学

李贽住在龙湖芝佛寺著述、讲学,虽说他是有大学问的人,却也开荒、种粮、种菜、勤快得很。李贽讲学跟别的先生不一样。别的先生只收男孩,他偏偏要男女收在一起教;别人都要求孩子走路要轻,说话莫大声。而李贽偏要他们蹦蹦跳跳翻跟斗,大声读书震天吼;别人教书要白天,李贽白天要求孩子帮大人种田、种地,夜晚听他讲学;别人教书专讲“四书”、“五经”,李贽专教些实用的东西,还经常出谜语逗孩子玩。有一次,李贽出了一个谜语:“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公公拉着媳妇手,孩子打破老子头。”孩子们猜来猜去,都猜不出来。李贽笑着说:“你们不是猜不着,是还没有长这个胆量。要干大事,就得敢破旧规矩,敢想,敢说,还要敢干。”接着,他解释说:“第一句‘皇帝老子去偷牛’是君不君;第二句‘满朝文武做小偷’是臣不臣;第三句‘公公拉着媳妇手’是父不父;第四句‘孩子打破老子头’是子不子。”学生们听了以后,感到有趣,到处传播。


折叠借宿好友

李贽55岁时,携妻从云南直奔湖北黄安的天台书院,白天讲学论道,夜宿好友耿定理家中,主业是门客,兼职是家庭教师。

他招收女弟子、个性要解放、个人要自由的“异端邪说”,与耿定理的哥哥、刑部左侍郎耿定向的正统观点激烈冲突,双方水火不容。耿家门人也分成了两派,彼此用拳脚来解决真理问题。耿定理一去世,李贽就从耿家搬出来,迁往麻城,投靠另一位知己周思敬,开始了孤寂的学术流浪。


折叠自杀

李贽在狱中,要侍者为他剃头,等侍者离开的间隙,李贽用剃刀割开了咽喉,但并没有咽气,留下了一段对话。侍者问:和尚痛否?答:不痛。问:和尚何自割。答:七十老翁何所求!而据袁中郎记载,李贽在自刎后两天,才始得死去。[1]







参考资料


李贽 [url=][/url]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历共城教谕、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今湖北省红安县)、湖北麻城芝佛院。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间还有不少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最后被诬下狱,自刎死于狱中。其重要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史纲评委》。他曾评点过的《水浒传》、《西厢记》、《浣纱记》、《拜月亭》等等,仍是至今流行的版本。► 158篇诗文 ► 97条名句




[url=][/url]




人物生平[url=][/url]

  李贽于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年11月23日)农历十月廿六日出生于福建泉州府南门外。其祖先是元朝以后迁来福建。李贽幼年丧母,随父读书,学业进步迅速。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不信回教,不受儒学传统观念束缚,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李贽12岁就写出《老农老圃论》,把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言论大大挖苦了一番,轰动乡里。26岁中举人 。30岁至45岁为官,先后任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 北京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和郎中,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

[url=]展开阅读全文 ∨[/url]




轶事典故[url=][/url]

  另类讲学

  李贽住在龙湖芝佛寺著述、讲学,虽说他是有大学问的人,却也开荒、种粮、种菜、勤快得很。李贽讲学跟别的先生不一样。别的先生只收男孩,他偏偏要男女收在一起教;别人都要求孩子走路要轻,说话莫大声。而李贽偏要他们蹦蹦跳跳翻跟斗,大声读书震天吼;别人教书要白天,李贽白天要求孩子帮大人种田、种地,夜晚听他讲学;别人教书专讲“四书”、“五经”,李贽专教些实用的东西,还经常出谜语逗孩子玩。有一次,李贽出了一个谜语:“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公公拉着媳妇手,孩子打破老子头。”孩子们猜来猜去,都猜不出来。李贽笑着说:“你们不是猜不着,是还没有长这个胆量。要干大事,就得

[url=]展开阅读全文 ∨[/url]




个人思想[url=][/url]

  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农抑商、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政治

  抨击程朱理学

  李贽深受“阳明学”支流“泰州学派”影响,且以“异端”自居。针对当时官学和知识阶层独奉儒家程朱理学为权威的情况,贬斥程朱理学为伪道学,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诗文多抨击前七子、后七子复古之主张,认为《西厢记》、《水浒传》就是“古今至文”。公安派三袁兄弟受其影响较深。晚年颇好史学,据历代正史纂《藏书》,又广泛收集明代资料撰写《续藏书》,对传统史学观点有所突破。

[url=]展开阅读全文 ∨[/url]





王阳明:红尘中炼心,世俗事修性,人的使命是在尘世中获得幸福 2018-01-11 17:43

出世的心态,入世的学问
世间无处不是红尘,有人的地方即是红尘,没有人能真正彻底地摆脱。
我们每个人都是《红楼梦》里的那一块石头,掉到红尘里面去,都要历经劫难。
入世,出世,每个人都要在红尘里面历劫。
周国平说:"玩世是入世者的出世法,怀着生命的忧患意识逍遥世外;适世是出世者的入世法,怀着大化的超脱心境享受人生。"
王阳明的一生是积极入世的,读书、讲学、做官、平叛……但是他在做这些事功的同时,又能"不动心",非常超然洒脱。
王阳明说:"吾儒养心,未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功夫。"
意思是:我们儒家中人,修身养性并没有离开平常的事物,不用刻意寻找,只需顺着自然的规律,保持一种自然而然的心态,这就是功夫。
"未尝离却事物",这是入世的行动;"顺其天则自然",这是出世的心境。
王阳明的心学是以出世的心态,做着入世的学问。
红尘中炼心,世俗事修性【{造历幻缘}】
隐居,是古人暂避尘嚣、远离红尘的一种方式,其中又有"身隐""心隐"的不同。
小隐,隐于山林;中隐,隐于闹市;大隐,隐于朝庭;高人,隐于自心。
王阳明说自己是"吏隐",就是隐居于官场,隐居于闹市,这种"隐"的态度,就是王阳明的出世心。
"大隐,隐于朝",真正出世的人不需要藏起来,躲是躲不过的,面对才是正道,无论身处何方,内心都是安静和强大的,一个安静而又强大的人怎么会没有收获。
"高人,隐于心",根本不需要与世隔绝,而是内心世界已足够强大,从而让俗世在他眼里都变得云淡风轻,不值一提。
红尘中炼心,世俗事修性。修炼不是在庙宇,而是在闹世里。
修行到了极致,只是一个正常的人,一颗平常心!
走出自我的困守,放下那些脆弱的骄傲,看尽世俗烟火,尝遍人情冷暖,最终要抵达的出口,是内心的看透,是能踏踏实实地活在人世间。
爱亲是良知,山水悟大道
王阳明说:"乐是心之本体。"
幸福快乐才是人生的根本,王阳明的心学不是禁欲哲学,而是强调人的入世,要保持追求幸福快乐的天性。
在人世的各种快乐中,王阳明尤其注重亲情之乐和山水之乐。
王阳明认为,"爱亲"是人的良知良能。
他早年在阳明洞修道时,曾经产生"离世远去"的念头,但是始终难以割舍对祖母、父亲的思念之情。
最终他认识到对亲人的爱是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的,在婴幼儿时期就产生了,是人最基本的自然情感。
王阳明正是在对人伦亲情的念念不忘中体验着人类最本真的幸福快乐,正是对亲情的眷念和责任,使他内心充实,有所寄托,有所满足,从而珍惜生命,乐于追求人生存在的价值。
王阳明说:"明月清风不用钱。"
在明月清风中,王阳明悟出一颗空灵心,在与大自然的交融中,从山水中感悟到自然的生生不息,体验超然自得的人生乐趣。借助山水之灵,人在其中体悟大道,人的命运得以峰回路转,人与自然共生。
欢喜一帘幽梦,慈悲万丈红尘,人的使命就是是在尘世中获得幸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3 21:46: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红楼梦,就跟你接到被绑架的亲友电话一样,注意亲友透露的信息

长安昭阳王
IP属地: 台湾
0.247
2024.08.11 12:04:04
字数 2,297
阅读 74
【 红楼日月:连载28】
(接上文,读红楼梦方法、版本选择)

3.2 我被绑架了怎么办
《红楼梦》不能有话直说,但作者要想方设法让读者看懂反面写的意思。可用绑架来举例模拟,假如我被绑架了,我要想办法把信息透露给亲友。亲友打来电话,绑匪让我接,但在旁监听,那我怎样说话,才能把信息透露给亲友,又让绑匪注意不到,不会把我撕票。

3.2.1 故意错
故意说错话,让亲友觉得不对劲儿,甚至在错话中透露关键信息。错误是很有效的提醒,比如我说我跟蔡元培在吃饭,亲友会一下子听出有问题。

比如宝玉生日,香菱的新裙子“贜”了,把“臓”写错,让读者意识到这里可能“藏”了什么,然后仔细去看上下文,去发现隐秘。

比如在大家玩射覆游戏时,把“射、覆”二字故意写反。

再如陆游的“花气袭人知骤暖”,两次写错。

这是字面上的,还有一些事理方面的错误。比如薛蟠哄宝玉出来,四月底出现藕和西瓜,在反面一定有事。

宝玉生日,同时出现牡丹花、芍药花、并蒂菱花,这有违常识。读者知道这些不可能同时开花,那么一定藏了作者不能明说的秘密。



芍药、牡丹、并蒂菱:能同时开花吗?
3.2.2 不正常
出现不正常的现象,也不见得是错误,但对这个人来说是反常的言行,或对这件事来说出现了异常。

比如我在电话中说,我在“青楼”,可亲友都知道我只看“红楼”,从不去“青楼”,马上会意识到有问题。

比如贾政居然讲下流笑话了,说舔老婆的脚。

比如宝玉,平时不说脏话,有一天大骂“反叛肏的!”那就要思考:作者骂的是谁?是不是跟当面的薛蟠有关?反面有什么事情?

比如凤姐,不识字,出自王家那样的名门,却不识字,要引起注意。这个不识字的人,却有“学名”王熙凤,那就更要思考了:“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作者想表达什么?有一天这人又突然认字了,拿着司棋表弟的情书念,那里面一定藏了秘密!

贾环说个谜语,谜底是“一个枕头,一个兽头”,一次俩谜底,这就是异常,好好猜吧。

黛玉、湘云中秋夜联诗,妙玉突然出现,这也是异常。

宝玉生日,吃丫头饭。芳官说“我先在家里,吃二三斤好惠泉酒呢。”这都是异常。

首先要意识到异常,然后在上下文里仔细看,再思考各种线索。

书中那么多异常、错误,一个都看不到的读者,那心得有多粗!

3.2.3 重复强调
在电话中,我会把重要的字词重复两三遍,以引起亲友注意。这是很常用的方式,我们平时谈话时,如果把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多次重复,对方也能听出强调之意。

比如26回,黛玉说“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被宝玉在窗外听到,问:“为什么每日家情思睡昏昏?”既重复强调,又问读者为什么?

第一次写蘅芜苑:“便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只见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重复出现四个“清”,但绑匪感觉不到在说“清”。

宝玉问:“你姊妹几个?”蕙香道:“四个。”宝玉道:“你第几个的?”蕙香道:“我第四个的。”宝玉道:“明儿就叫‘四儿’。”重复这么多“四”在说什么?宝玉问“姊妹几个”干什么?

重复是最容易发现的方式,只要看到重复,在上下文里仔细读,思考作者在强调什么。

3.2.4 关键字法
如果我要给家人透露,鸡窝里藏了金条和重要东西,我会在电话中把“鸡”作为一个关键字,结合错误、异常,并两次三番重复“鸡”,把这个关键信息传递给家人。



《潜伏》里余则成在机场众目睽睽之下,把鸡窝里的信息传给了家人
家人在听到我引起注意的话时,要在我看似平常自然的话语中,把关键字识别出来,这有一定难度。识别关键字比找重复难多了。

比如第一回介绍黛玉:绛珠草一株。绛、珠、株,五个字里三个“朱”,是用重复告诉读者“朱”这个关键字。

比如顽童闹学堂,宝玉问金荣是那一房的亲戚,是问姓金的来历,茗烟答:“他是东胡同子里璜大奶奶的侄儿。”要识别出“东胡”这个关键字,需要跳脱出句子本意的局限,从文句中抓取到嵌在其中的关键字。其后写道“他母亲胡氏”,“胡”这个关键字易认。

识别关键字的时候,应想到尽量多的可能性,然后在多种可能性中去筛选。不怕选不到,只怕想不到,而且要超出这段文字的本意去想。因为我在电话中要让家人听懂,还要防止绑匪听出来,所以往往不是表面说的意思,具有隐蔽性。比如把“东胡”说成“东胡同子”里住的一个人。

在“纵有千年铁门檻,终须一个土馒头”这句诗里,要能识别出“一鑑”,有一个前提,得先知道这是谁的名号,需要一些基础知识。

湘云说“庭烟剑夕棔”,用错字来强调关键字“棔”,通过湘云一大堆的解释,和“查一查”的提醒,读者明显能意识到,这些都是在说“棔”这个关键字。

宝玉说:“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这个关键信息不是一个字、一个词,而是“玉生烟”这样的事件,或者诗句,识别时需要联系到诗。

再如妙玉请吃茶,“瓟、犀”两个关键字,需要仔细对比分析,还要结合《诗经》,才能识别出来。

我们把关键字分为两种:

一是瓟、胡虏、满、明、雪、月、金、木这种贯穿于全书的关键字。要重点识别,必须识别出来,能作为解密其他人、其它事的线索。比如贾母丫嬛金鸳鸯,根据姓金可怀疑此人后来投降满清做了汉奸,然后注意到其它很多线索,经过综合求证,最后确定此人确是汉奸。所以这类关键字的影响具有全局性,应尽量都总结出来。

二是犀、棔、一鑑这种,只在某个局部,揭示某个人、某件事的关键字,要在遇到后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即便没识别出来,影响也不大。比如“棔”字,若没识别出来,也只影响到认出丛帝,而其它很多线索,照样可以让读者认出,湘云是太子。

注意:对关键字识别的结果,先仅作为怀疑,不能认定为证据,要与其它地方多处验证,方能确定为线索或证据。否则,就是识别了错误的关键字,曲解了作者的意思。注意避免但凭己意,瞎猜乱解。



未完,连载【红楼日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6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十座寺庙庵观追踪蹑迹
沧海一粟1951
2021-02-21   |  609阅读  |  9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文:土默热
《红楼梦》十座寺庙庵观追踪蹑迹《红楼梦》作者虽然对出家人不太感冒,在书中经常拿一些宗教人士开涮,如清虚观的张道长,天齐庙的王道士,水月庵的尼姑静虚和智能,说不清什么庵观的马道婆等,都被他写得十分世俗势力,虚伪滑稽;但他在书中还是写了许多在寺庙庵观等宗教场所发生的故事,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宗教人士,小说创作源于生活,任谁写《红楼梦》都无法回避写寺庙庵观。

中国古代各地都建有许多寺庙庵观,不乏名称相同的宗教场所,如“城隍庙”、“土地庙”、“关帝庙”等等。《红楼梦》中也写了很多此类宗教场所,如“火神庙”、“瘟神庙”等,都无法也无须考证其出处来源。但《红楼梦》中重点刻画的寺庙庵观,如清虚观、天齐庙、铁槛寺、水月庵、玉皇庙、水仙庵、栊翠庵、智通寺、葫芦庙、贾氏宗祠等,大多很有特色,应不难跟随作者目光“追踪蹑迹”其原型。


《红楼梦》书中所写寺庙庵观的创作原型在哪里?这是任何红学研究人员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自从胡适先生将北京西山那个曹雪芹“大胆假设”为《红楼梦》作者后,主流红学界一直把《红楼梦》当做“京味小说”看待,搜肠刮肚掘地三尺试图在北京城里城外搜寻这些寺庙庵观的创作原型。但不是时间对不上,就是地点不吻合,与曹雪芹的生活踪迹就是挂不上钩。刻舟求剑的勾当,本当如此。

《红楼梦》表现的不是盛世文化而是末世文化,不是北京文化而是江南文化,不是旗人文化而是世族文化。倘若您明白了这一点,把考究的视点移到“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杭州,移到“当日地陷东南”后的一代才子才女洪昇及蕉园姐妹身上,就会发现,这些寺庙庵观的真实原型,都出现在他们的居住地“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这些寺庙庵观中发生的故事,都是他们风雅生活中的“亲历亲闻”。


1.清虚观。《红楼梦》书中的清虚观,是贾母打醮的地方。清虚观的张道士乃是荣国府国公爷的“替身”,曾经先皇御口亲呼为“大幻仙人”,又为当今皇帝封为“终了真人”,现掌“道录司”印。这个清虚观的创作原型就是杭州葛岭宝石山上的葛仙祠,今称抱朴道院。葛仙祠初建于唐代,宋代改称“冲虚观”,元代遭兵火被毁,明代重建,改称玛瑙山居,又称抱朴庐,清代复加修葺,称“抱朴道院”。

葛仙祠的掌院道士是否是《红楼梦》所描写“张法官”,又是否曾经先皇御口亲呼为“大幻仙人”,当今皇帝封为“终了真人”,现掌“道录司”印,抱朴道院无记载,很难考证清楚。但从南宋直到清代,杭州以洞霄宫、葛仙祠、黄龙洞为代表的道教场所,“独为天下宫观之首”,是为江南道教至高无上的洞天福地,居于“管领江南诸路道教所,总摄江淮荆襄等路道教”的突出地位,却是不争的事实。


《红楼梦》为什么要将清虚观这个张道士,写成当日荣国府国公爷的“替身”呢?原来在明末清初时,祭祀洪氏家族祖先的“魏国忠宣公祠堂”就在这里的“红梅阁”一带,祠堂所在地本是南宋初期“敕建”的“魏国忠宣公府”,也就是洪昇的祖居。洪昇创作《红楼梦》,将清虚观的张道长写成自己祖宗的“替身”,事出有因。书中写张道长夸宝玉与“国公爷一个稿子,”感动得贾母泪流满面,当非虚构。

书中贾母打醮的故事,取材于黄机迁葬。黄机是洪昇的外祖父兼妻祖父,时任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据《东华录》记载:黄机于康熙十一年乞假归里,迁葬祖坟于灵鹫山下,也就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迁葬期间举行打醮仪式是必然的,那么《红楼梦》描写的清虚观打平安醮,是否就是以黄机迁葬为素材创作的呢?让我们来看洪昇《啸月楼集》中作于康熙十二年的《游葛仙祠陪黄太宰》诗:


“葛岭曽栖葛稚川,荒祠遗像静炉烟。官居勾漏何殊隐,婚就南溟不碍仙。古墓霜余花淡淡,残碑露白草芊芊。山公幽兴耽丘壑,拂石新题抱朴泉”。洪昇诗中虽然没有明写他随着黄太宰到葛仙祠去游玩是为了打醮,但黄机在迁葬期间来葛仙祠,在“古墓”、“残碑”之间盘桓流连,又能做什么呢?足证《红楼梦》书中这个“清虚观”原型就是抱朴道院,就是随外祖父黄机迁葬打平安醮之处。

2.天齐庙。《红楼梦》第八十回写贾宝玉大病一场后,到天齐庙去还愿,在道院歇息时,当家道士王一贴向其推销莫名其妙的“疗妒汤”,被茗烟骂为“油嘴的牛头”。书中交代这个天齐庙的地址位于“西城门外十里”处,“本系前朝所修,极其宏壮。如今年深岁久,又极其荒凉。里面泥胎塑像皆极其凶恶。”宝玉天生性怯,不敢近狰狞神鬼之像,是以忙忙的焚过纸马钱粮,便退至道院回静室歇息。

从书中描写不难看出,这座天齐庙最起码有三个特点:其一,位置在城西,去天齐庙要“坐车出西城门外”才能到达;其二,历史悠久,乃“前朝所修,极其宏壮”;其三,由于“年深岁久”,当时香火不旺,显得“极其荒凉”。主流红学家们都说这个天齐庙的创作原型是北京朝阳门外的天齐庙,但朝阳门外天齐庙位于城东门外,也谈不上“年深岁久”,乾隆年间更不会“极其荒凉”,与书中描写一丝不合。

“天齐庙”乃是民间对东岳庙的俗称,旧时全国各地几乎都建有天齐庙。东岳庙供奉的是东岳大帝,东岳大帝就是泰山山神。相传东岳大帝是“掌天仙六(录)籍”的古仙,掌管着天下每个人的生老病死,所以凡东岳庙中都塑有阴曹地府,庙中塑像皆极为狰狞凶恶。旧时民间遇到病灾,老百姓都要到东岳庙去进香还愿。《红楼梦》中的宝玉,就是因为大病百日的原因,方奉贾母之命去天齐庙进香还愿的。

《红楼梦》书中描写的这座天齐庙原型,既不在北京,也和乾隆中叶的曹雪芹无关,而应是洪昇故园杭州西溪的老东岳庙。据《杭悬志稿》记载:“东岳庙,宋乾道六年(1167)建。嘉定十七年(1224)枢密使史弥远请于朝重建,三年落成。清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乱,同治十一年(1872)里人重建。光绪元年(1875)火灾,二年复建。”由此可见,西溪老东岳庙的历史确实十分悠久,可称为“年深岁久”。

据《西溪梵隐志·纪刹·东岳行宫》记载:老东岳庙位于城西法华山下,由头山门、懊悔桥、二山门、庙殿等组成,首尾计有五六百米之距离。前门三楹,从左右廊入。正殿内龛奉东岳天齐大生神圣。祠宇壮丽,肸蚃著灵。另据范祖述《杭俗遗风》记载,西溪自道古桥起至留下小和山,沿途十里有大小灵官殿18座之多,全是“老东岳”庙东岳大帝的护法神所居,可见规模之宏盛。

西溪的老东岳庙,完全符合《红楼梦》书中天齐庙的三大特征:其一,老东岳庙位置在杭州城西,杭城人去老东岳庙进香还愿,必须出西门前往,又由于路途有十里之遥,往往需要乘车前往。其二,老东岳庙始建于南宋,历史十分悠久,当年建筑极为宏壮,香火旺盛了几百年。其三,在洪昇生活的清朝初年,由于年深日久,加之清军下江南和平定三藩之乱战火的影响,老东岳庙在当时确实萧条荒凉。

3.铁槛寺。《红楼梦》书中写秦可卿死后,灵柩寄放铁槛寺。“这铁槛寺原是宁荣二公当日修造,现今还是有香火地亩布施,以备京中老了人口,在此便宜寄放。”从书中的描写看,铁槛寺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铁槛寺是家庙,从祖上起就是家族停灵寄放之处;其二,铁槛寺位于城外,与水月庵即馒头庵相距很近;其三,铁槛寺之取名,通常解释为取义“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古训。

“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出自宋代范成大诗《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不过范成大原诗为“铁门限”而非“铁门槛”,虽然意思相同,但用字显然不同。范成大此诗表达的是富贵荣华不足恃的虚无思想,很难设想任何贵族家族修建家庙时,会用如此虚无之字样命名。古代士大夫阶层都信奉祖先荫庇,希图家族长盛不衰,怎么可能用“铁槛寺”、“馒头庵”这样丧气的字眼去为家庙命名呢?

其实《红楼梦》中的“铁槛寺”寺名另有出处,其原型应为杭州的钱王祠。钱王祠又称钱塘祠,是吴越国武肃王钱镠的祠宇。钱镠(852--932)任吴越国国王时,大力修筑钱塘江海塘,功绩卓著。《宋史》载:“钱镠为吴越王,作御潮铁槛于江中,未成而潮至,王命万弩射之,潮果退。”海塘筑成,“名之曰钱塘。”《红楼梦》书中“铁槛寺”之名,取义应出自钱王筑“铁槛”抵御钱塘潮保万年平安的故事。

钱镠出身寒微,早年贩盐自活。骁勇有谋略。唐僖宗时,平浙寇王仙芝,拒黄巢,灭董昌,积功自显。梁开平元年,封镠为吴越王。时将筑宫殿,望气者言:“因故府大之,不过百年;填西湖之半,可得千年。”武肃笑曰:“焉有千年而其中不出真主者乎?奈何困吾民为!”遂弗改造。钱王修宫殿不图千年基业的故事,与“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诗句的境界直接相通,不过其意义更积极些。

钱王祠首建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时称“表忠观”,乃时任杭州郡守赵抃所建。大诗人苏东坡守杭郡时曾立《钱氏表忠观碑》于祠侧。元明以来,钱王祠渐废。明嘉靖三十九年,浙江督抚胡宗宪重建钱王祠,塑钱氏三世五王像,春秋致祭,令其十九世孙德洪者守之。郡守陈柯重镌苏轼《表忠观碑记》于祠。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清圣祖康熙御书“保障江山”一额,悬于钱王祠正殿。

洪昇在《红楼梦》中描写铁槛寺的原型,应是清初顺康年间的钱王祠。这个钱王祠不是洪家的家庙,但却是杭州四大家族中钱家的家庙。钱家乃是《红楼梦》书中薛家的原型,故称其祖先为“紫薇舍人”,取义于钱王纳土归顺后成为大宋皇帝的座上宾。此时庙中尚有钱王后裔看守香火,家族中死了人,在这里停灵寄放棺椁是很正常的事情。清中叶以降钱王祠再次荒废,近年来杭州构建文化大产业再次重建。

4.水月庵。《红楼梦》书中的水月庵与铁槛寺有着密切关系。秦可卿大出殡,王熙凤和宝玉去送葬,没有住在铁槛寺,而是住在附近的水月庵。书中交代:“即今秦氏之丧,族中诸人皆权在铁槛寺下榻,独有凤姐嫌不方便,早遣人来和馒头庵的姑子净虚说了,腾出两间房子来作下处。原来这馒头庵就是水月庵,因他庙里做的馒头好,就起了这个浑号,离铁槛寺不远。”于是又发生了秦钟得趣馒头庵的故事。

如果说钱王祠就是铁槛寺的原型,那么,钱王祠附近果真还有个水月庵么?现在没有了,但当年确实曾有过。这个水月庵当年的位置就在艮山门外,西湖柳浪闻莺处,可谓钱王祠之比邻。据清吴庆坻《蕉廊脞录》记载:“艮山门外百步塘,有水月庵,水月老人故居也。老人孙姓,名文,字文石,号水月,会稽诸生,隐于杭,榜所居为梅园。”水月庵在清初的杭州名气很大,源于“水月老人论大虫”的故事。

据《清稗类钞·方伎类一》记载:顺治初,范忠贞公承谟抚浙,奉母命屏驺从往谒水月老人。时浙西多虎,老人辄语之曰:“山上大虫任打,门内大虫休惹。”忠贞公寻奉命督闽,濒行时老人诫之曰:“耳后火发时,须有主意。”门内虫,闽也;耳后火,耿也。三藩之乱,范忠贞果死于闽藩耿精忠。人遂以老人为能前知,争趋之。老人避去不知所终。土人乃改其居为水月庵,肖其像若僧,募僧奉之。

这个水月庵,因位于艮山门外馒头山下,故土人俗呼之为“馒头庵”,《红楼梦》书中所云馒头庵得名是因为庵里馒头做得好,乃是作者为隐去真实时间地点而故弄狡狯,当不得真。馒头山是紧傍杭州西湖柳浪闻莺景区的一座小山包,站在高处看,山低坡缓,形如古代的书案。馒头山旧名吴衙山,因位于凤凰山东麓,南宋时曾为皇宫大内之案山。不过山上古建筑早已倾毁,现在惟可见满山苍翠而已。

5.玉皇庙。《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描写凤姐将“玉皇庙”并达摩庵两处的小沙弥、小道士,打发到家庙铁槛寺去,要贾芹一并管理。看来这个玉皇庙与铁槛寺有某种关系。杭州有玉皇山,唐代名为玉柱峰,五代改名阿育王山。相传五代吴越国王钱鏐曾迎明州(今宁波)阿育王寺佛骨舍利置放此山,故名。宋代后,又名玉龙山、龙山、天真山等,逐步演化成为道教主流全真派的圣地。

明代在此创建“玉皇宫”,供奉玉皇大帝,改山名为玉皇山。清雍正初年,又将“玉皇宫”改称“福星观”。这个“玉皇宫”,应该就是《红楼梦》书中玉皇庙的创作原型。玉皇山又名龙山,与凤凰山首尾相连,有“龙飞凤舞”之美称。玉皇宫与前述之钱王祠、水月庵均位于柳浪闻莺岸上,属西湖南麓山系,三者相距不远。玉皇山有六十四景之称,除玉皇宫外,另有白玉蟾井、紫来洞、慈云洞等著名景点。

6.水仙庵。《红楼梦》书中描写金钏投井后,宝玉内心不安,想找个地方祭奠一下这个屈死的丫头,于是便偷偷率小厮茗烟出城,演出了一场“水仙庵祭金钏”的哀婉故事。宝玉去水仙庵,是从“北门”出城的,一气跑了“七八里路”才到。水仙庵中所供洛神之像,虽是泥塑,却真有“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之态。《红楼梦》中这个“水仙庵”,其原型应为西湖孤山历史上那个赫赫有名的“水仙祠”。

历史上孤山水仙祠的位置在今天的西湖平湖秋月所在地,现在的平湖秋月景区则是乾隆时代重新设计和修建的。平湖秋月景区在旧杭州城的西北一隅,从城中去这里并不用出北门(武林门)再走七八里路,《红楼梦》书中为什么要这样交代宝玉行踪呢?因为清军下江南后,在西湖沿岸建立了庞大的“满城”驻军,隔断了城中与西湖的通道,当时只有出北门武林门,再绕行七八里路方可抵达孤山水仙祠。

杭州水仙祠又称水仙王庙或水仙庵,建庙的历史十分悠久。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就有“水仙之庙,在西湖第三桥”的记载。宋代释绍嵩有《秋日湖上憩水仙祠》一首:“万木已西风,千山景象通。岸拖秋草绿,日抹半山红。穴蚁苔痕静,诗人眼界空。水仙来往处,脉脉兴何穷。”元代张光弼《西湖十律》,也有“苏小楼前看洗马,水仙祠下坐闻莺”的诗句,足证水仙祠的位置就在西湖孤山。

明代冯梦龙在《孤山女妖》文中说:“路遇姚江秀才吕生,倾盖相契,遂同寓西湖孤山寺傍一古馆中。前即张氏梅花屿及水仙祠,有短垣隔之,宋人诗:'一盏寒泉荐秋菊’处也。”晚明张岱《西湖梦寻》载:古水仙祠祠堂正中彩塑仕女坐像,相貌清丽,身材窈窕,玉指纤纤,卷轴在握,温文尔雅。水仙祠旁为林和靖祠,祠中楹联甚多,如“祠傍水仙王,北宋尚留高士躅;树成香雪海,西湖重见古时春”。

杭州水仙祠供奉之水仙神灵究竟是谁,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供奉的是曹植《洛神赋》中的洛神,也就是宓妃。还有一种说法,杭州水仙祠供奉的是“西湖水仙”,明田汝诚撰《西湖志馀》曾采用此说法。《红楼梦》书中采用的乃是前一种说法,故宝玉到水仙庵去奠祭金钏,看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像而出神流泪,并对茗烟说“殊不知古来并没有个洛神,那原是曹子建的谎话。”

这个水仙祠,直到清代中叶尚存,这时的水仙祠又有了花神祠的称呼,并成为当时多情文人祭祀情人常去的地方。大文人龚自珍曾说祠中水仙女神“艺是针神貌洛神”,并在《己亥杂诗》里赋“水仙祠”诗三首,追悼曾与自己倾心相爱而不幸早逝的表妹。由龚自珍以杭州水仙祠为意境给表妹写悼亡诗,联想到《红楼梦》中宝玉特特跑到水仙祠祭奠屈死的金钏,足见旧时文人在水仙祠中呼吸相通的心理。

7.栊翠庵。栊翠庵是《红楼梦》书中大观园内的一处宗教建筑,是妙玉带发修行的处所。由于妙玉不僧不道、亦僧亦道的特点,所以我们在书中很难判断栊翠庵究竟是一处尼姑庵还是道姑庵。《红楼梦》书中对于栊翠庵的描写,初见于第十七回贾政携宝玉游园时,曾提及“或山下得幽尼佛寺,或林中藏女道丹房”。大观园中并没有两处宗教建筑,所以这段描写恰恰反映出栊翠庵的不僧不道特点。

栊翠庵是专门为元妃省亲做法事而修建的宗教建筑,元宵夜元妃省亲游园时,“怱见山环佛寺,忙另盥手进去焚香拜佛,并题一匾云'苦海慈航’”。姐妹们住进大观园后,黛玉曾在这里品茶梅花雪,宝玉曾到这里乞讨红梅花,显然栊翠庵的特点是多梅花。书中写黛玉与湘云中秋夜在凹晶馆联句时,妙玉身影突然出现,并续写“三五中秋夕”诗,显然栊翠庵与凹晶馆很近,就位于凹晶馆所在地的水池旁。

《红楼梦》书中大观园的创作原型,乃是明末清初杭州西溪的一组贵族园林建筑,主要是依据高士奇为接待康熙南巡所建的“西溪山庄”景物描写的。西溪山庄的前身是“蕉园”和“洪园”之一部分,洪昇的十二个姐妹曾在这里两结蕉园诗社,这些都与《红楼梦》书中借元妃省亲写康熙南巡及姐妹们在此结海棠社、桃花社的故事高度吻合。那么,在高士奇的西溪山庄中,是否有栊翠庵的创作原型呢?

雍正初李卫傅玉露所著《西湖志》,详细记载了西溪山庄的地理位置和园林建筑格局:在“花宇”、“古香楼”、“啸月楼”、“来凤轩”、“曳霞轩”、“放鹇亭”等与大观园景致相对应的建筑外,还确有一处宗教建筑,“面清池,三四亩,两岸梅益蒙密,有屋,曰保丹斋”。这个“保丹斋”应该就是贾政游园所见“林中女道丹房”,其“面清池”,“梅蒙密”之特点,与前述栊翠庵临池多梅的特点也完全一致。

乾嘉文人陈文述在《西泠闺咏》中曾云:“何处蕉园遗旧址?绿天庵外不胜寒”。这个绿天庵原名涵青精舍,乃是蕉园诗社祭酒柴静仪夫家沈氏家族的产业,与柴静仪之父柴云倩家的产业蕉园毗邻。当年是否随同蕉园一并出售给高士奇,被围在西溪山庄中,似不难推想。有学者认为“绿天庵”可能就是栊翠庵的原型,与前述“保丹斋”并不矛盾,或为大观园内“幽尼佛寺”,或为“女道丹房”,都说得通。

8.智通寺。《红楼梦》第二回写“贾雨村闲居无聊,每当风日晴和,饭后便出来闲步。这日,偶至郭外,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的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这个智通寺有三个特点,一是位于“郭外”但离城不远,可信步抵达;二是“山环水旋,茂林深竹”,景致优美;三是“门巷倾颓,墙垣朽败”,早已破旧不堪。

这个“智通寺”的创作原型,当为杭州秦亭山之“智胜寺”。据《西溪梵隐志》载:“智胜寺在秦亭山麓,寺左有白兔泉,瓷石方坎,一泓清冽,内泛白星,汲者朝暮不绝。智胜寺右,祀福德明王之神,额曰'秦亭古社’。”秦亭山乃西湖北山正脉,确在杭州“郭外”不远处。“秦亭斜月独徘徊,小艇初从河渚来;处处舟依芦港宿,家家门对竹溪开。”(姜图南《过秦亭山》),正所谓“山环水旋,茂林深竹”。

秦亭山横亘于杭州西湖西溪两大景区之间,乃西溪之镇山。山上有巨樟,有社庙,有亭子,“其观景之胜,非他山所及”。秦亭山一峰独峙,登山赏景,居高临下,西湖、西溪、西泠之杭州三西名山胜水,一览无余,尽收眼底,蔚为大观。《红楼梦》之“大观园”,便是以秦亭山下明末清初西溪之贵族园林为原型创作的;书中“太虚幻境”的创作,也与这座颇负盛名的秦亭山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秦亭山”之名,乃因北宋著名词人秦观曾在山顶筑亭赏景而取。秦观字太虚,所谓“太虚幻境”,即暗寓秦太虚登秦亭山所睹之幻境。康熙二十八年,洪昇因《长生殿》案被“斥革下狱”无材补天,出狱后“拂衣卧归秦亭下,耻傍风尘学抱关”。此时秦亭山麓的“智胜寺”早已残破不堪,洪昇在秦亭山下感慨《红楼梦》书中所述“智通寺”那副联语:“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就是必然之事了。

洪昇回归故乡后,在秦亭山下以亲身经历和蕉园姐妹事迹创作《红楼梦》。秦太虚有【海棠春】词:“流莺窗外啼声巧,睡未足,把人惊觉。翠被晓寒轻,宝篆沉烟袅。宿酲未醒宫娥报,道别院笙歌会早。试问海棠花,昨夜开多少?”被洪昇全文引用于《长生殿》中,形容杨贵妃“海棠春睡”之神态。《红楼梦》刻意描写宝玉在“海棠春睡图”及秦太虚联语“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之处梦入太虚幻境,即暗寓太虚幻境出自秦太虚,曾被作者用于《长生殿》。

9.葫芦庙。《红楼梦》第一回交代:姑苏阊门者外十里街仁清巷居住的甄士隐,家隔壁乃是一座葫芦庙,葫芦庙中寄居着卖字为生的穷儒贾雨村。贾雨村在甄士隐资助下科举高中,做官后恩将仇报滥判葫芦案。葫芦案“炸供”火逸烧毁了一条街,连累甄家被烧成了一片白地,导致甄士隐家破人亡,最后跟随疯僧跛道出家。这个葫芦庙只是象征性隐写,切勿试图去苏州考证葫芦庙的原型,那只会无果而终。

《红楼梦》甄士隐小荣枯的故事乃是浓缩的小《红楼梦》。甄仕隐的故事就是洪昇人生际遇的高度概括。甄士隐居住地“姑苏阊门外”,代指洪昇故园杭州武林门外。阊门和武林门都是北门,都是运河上的水门,都是“红尘中一二流富贵之地”,代指甚恰。“十里街仁清巷”是杭州西溪洪昇故园的特指:“十里街”出自康熙帝咏西溪诗“十里清溪曲”,“仁清巷”出自时人颂洪氏家族之“五仁五清歌”。

书中说,葫芦庙是一座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这是作者故弄狡狯,切不可当真。“庙”字可指寺庙,亦可指朝廷庙堂;“葫芦”可指那种藤本植物的果实,亦可解释为其谐音“胡虏”。那么葫芦庙似乎就是对清廷庙堂的隐写。葫芦庙中贾雨村的生活原型乃是高士奇(高江村),与洪昇乃同籍监生,后来飞黄腾达,高居庙堂之上。洪氏家族“家难”时,并未施以援手,故曰“滥判葫芦案”。

书中描写元宵节“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隔壁的甄士隐家因此变成了一片茫茫白地。这是隐写康熙十二年(1673)春,由于朝廷“撤藩”引发“三藩之乱”,战火“如火焰山一般”蔓延半个国家。洪昇家族便是受“三藩之乱”的牵连,家庭被官府查抄,父母被发配充军,百年望族因此落了一片茫茫白地的。

书中刻意交代葫芦庙在甄士隐家“隔壁”,脂批又指出这种描写“极细极险”,为什么呢?原来,洪氏家族祖先洪皓,出使金国被扣冷山威武不屈,持节归宋后被宋高宗(高庙)封为魏国忠宣公,敕建国公府于葛岭之阳。南宋末期,洪家势败,宋度宗将这座敕建“魏国公”府,赏赐给了另一个“魏国公”贾似道,宋理宗还将洪皓府东邻皇家集芳园,赏给贾似道建家庙。贾似道的家庙,不正在甄家隔壁吗?

贾似道姓贾,号称“富贵闲人”,后人称其为“孽根祸胎”,他的父亲叫贾涉,姐姐是贾贵妃,《红楼梦》中贾府之姓贾,宝玉之“富贵闲人”诨号,其长姊为贾贵妃,其伯父为贾赦,其创意均与贾似道府不无关系。历史上的贾似道不仅是个大奸臣,还以善收藏书画著称。他的藏品上都钤盖有“悦生”葫芦印和“密致”葫芦印。洪昇将宋代洪府“隔壁”之贾似道家庙称为“葫芦庙”,来源有自,奇妙无比!

10.贾氏宗祠。《红楼梦》中浓墨重彩描写了除夕夜贾府祭宗祠的场面,并细致刻画了贾氏宗祠的形貌。宗祠本祭祖之所,并非寺庙,但古今人们往往将宗祠称为家庙,按寺庙庵观研究亦无不可。红学界都认为《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曹雪芹家族除夕祭过宗祠么?似乎不曾。满族人(包括整个旗人)逢年过节只不过“烧包袱”祭奠祖先罢了,根本就没有修建宗祠的习惯,当然不可能有除夕祭宗祠之举。

《红楼梦》书中这个赫赫扬扬的“百年望族”贾氏家族的创作原型,乃是宋明两代赫赫扬扬的江南世族洪氏家族,号称“七百年庙堂江湖”。书中对“除夕祭宗祠”场面的描写,特别是宗祠门上气魄显赫的那幅对联:“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另一联是;“勋业有光昭日月,功名无间及儿孙”,上面是“星辉辅弼”九龙匾。这些都是对洪氏家族祖先辉煌功业的特定描写。

杭州西溪五常乡洪家埭旧有洪氏宗祠,祠堂正门上所悬楹联曰:“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纪祖孙太保五尚书”。我们把这幅宗祠楹联同《红楼梦》书中贾府宗祠楹联对照看,就会发现,“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实际上就是对“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纪祖孙太保五尚书”的诠释,两幅宗祠联说的都是一个意思,指的是同一个祖宗的辉煌功业!

“明纪子孙太保五尚书”,系指洪昇的六世祖洪钟,曾因军功卓著被朝廷封为太子太保刑部尚书,并上追封两代,下荫封两代,遂形成三世太保、五代尚书的显赫家族。“宋代父子公侯三宰相”,指的是南宋洪皓建炎三年持节使金十五载,持节归宋后被宋高宗称“肝脑涂地”、“忠贯日月”,封“魏国忠宣公”。洪皓的三个儿子洪适、洪遵、洪迈史称“三洪学士”,学问独步南宋,且均做过宰相级高官。

“肝脑涂地”一词,典出苏武“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乃是以苏武比喻洪皓;杭州洪氏家族的族谱上,首页写着御赐的“建炎忠贯日月,江南正当好人。父子兄弟三公,宰相东西两府”。与《红楼梦》书中对贾氏家族东西两府的描写如出一辙。洪皓三子史称文惠公、文信公、文安公,联想到宝玉父辈名字中“敬、赦、政”三“文”字,亦应是作者有意隐现显赫家世。

洪氏家族的宗祠,原来建在洪皓敕建国公府的原址葛岭,史称洪忠宣公祠堂。南宋末期,其地被权相贾似道侵占,改为“半闲堂”;贾似道败亡后,又成为宋理宗毛淑妃的坟园,此后一直荒废。直到明朝嘉靖年间,胡宗宪奉命督浙,才主持恢复了洪忠宣公祠堂,并在杭州钦贤乡(即洪家埭一带)“题请钦折祭田三百五十亩,供洪姓子孙岁时祭祀、'永奉蒸尝’”。贾府宗祠联“百代仰蒸尝之盛”意即出此。

洪忠宣公祠堂恢复后,明代著名文人董其昌为其正门题写一副名联:“身窜冷山,万死持回苏武节;神依葛岭,数椽邻近鄂王坟”;雍正年间被杭守李卫改为“身窜冷山,万死竟回苏武节;魂依葛岭,千秋长傍鄂王坟”。我们把这副宗祠联,再同《红楼梦》贾氏宗祠联比较一下,便可清楚地看出都是拿苏武的典故歌颂洪皓,说的都应是一个宗祠。《红楼梦》如此写贾氏宗祠,只能是洪皓的后裔洪昇所为。

综合以上对《红楼梦》书中十座寺庙庵观的考证分析,您会发现,其取义都指向“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杭州,都指向“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洪昇,都指向《长生殿》等洪昇的文学作品。自古以来中国人最讲究慎宗追远,除了洪昇,任谁都不会在书中跑到洪忠宣公祠堂除夕祭祖,也不会将自己的身世写成宝石流霞处的“赤霞宫神瑛侍者”,更不会将爱人的出身写成“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绛珠草”!

《红楼梦》是晚明文化气脉的产物,是小说化的水磨腔和故事化的梅村体,是《长生殿》的孪生姊妹花。《红楼梦》书中大观园和太虚幻境,创意出自秦亭山下西湖西溪的园林景致;书中神瑛侍者和通灵宝玉,创意出自葛岭、宝石山、孤山之娲皇遗弃补天石;书中大观园诗社姐妹故事,创意出自洪昇姐妹蕉园诗社十二钗。这些无可辩驳的文学证据证实,洪昇的《红楼梦》著作权确凿可信,无可取代!

                    2015.10于长春

附:

聂桥、徐日友先生再补充一座《红楼梦》中的寺庙庵观——牟尼院:

还有一座牟尼院。根据聂桥老师解释是杭州的天竺寺,我认为没有第二个解释。《红楼梦》书中交代:妙玉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中国其它地方没有真实的牟尼院,牟尼院只在杭州有出处。释迦牟尼是天竺人,牟尼家院在天竺;释迦牟尼就是如来佛,如来佛的家就是寺,所以牟尼院就是天竺寺。天竺寺不仅名称可解,还有观音遗迹和贝叶遗文的故事可证。杭州城西上天竺寺古有观音像和《大藏经》,天竺寺曾名看经院,可见《大藏经》地位与《贝叶经》可比。张岱的《西湖梦寻·上天竺》记载:“建炎四年,兀术入临安,高宗航海。兀术至天竺,见观音像喜之,乃载后车,与《大藏经》 并徙而北。”从此上天竺寺仅剩下观音遗迹和贝叶(大藏经)遗文。作者为不暴露地域方向,在书中刻意将上天竺寺化名牟尼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6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细品《红楼梦》中的器物 凡尘夫子 2010-09-05   |  162阅读  |  10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
简介:明代以前,屏风多趋于实用,被归为家具的一种,主要用于遮蔽和做临时隔断,大都是接地而设。清初出现的插屏和挂屏,则开始兼有供人欣赏之用。
插屏一般都是独扇,形体大小各异———大的约有3米高,多设在室内当门之处,根据房间和门户的大小,来确定其高度;小的则只有20厘米。插屏和多扇座屏的作用相差不多,主要是用来挡风和遮蔽,在室内,它又有装饰作用。这种插屏以双面心为佳,如果是以山水、风景为内容,则更美。


捧盒

——又见两三个妇人,都捧着大漆捧盒,进这边来等候.


手炉
——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
简介 手炉,也作"手",是冬天暖手用的小炉,多为铜制。它是一种取暖工具,与脚炉相对而言。因可以捧在手上,笼进袖内,所以又名"捧炉"、"袖炉";炉内装有炭火,故也称"火笼"。用火取暖,是先民们早就发现的。古人将火种放进陶器具内,称为"火炉"。大家围坐取暖,在古诗文中常有描写。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诗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手炉,是在火炉的启示下演化而来的。手炉的起源,相传产生于隋代。隋炀帝南巡到江苏江都,时值深秋,天气寒冷。江都县官许伍为拍皇帝的马屁,叫铜匠做了一只小铜炉,放进火炭,献给炀帝取暖。炀帝十分高兴,捧在手上,便称之为"手炉"。


茶盘
——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
简介:茶盘是用来盛茶杯的,也有各种款式,圆月形、棋盘形……等等。但不管什么式样,最重要也是四字诀:宽、平、浅、白。就是盘面要宽,以便就客人人数多寡,可以放多几个怀;盘底要平,才不会使茶杯不稳,易于摇晃;边要浅,色要白,这都是为了衬托茶杯、茶壶,使之美观。


炕屏
——贾蓉笑道:"我父亲打发我来求婶子,说上回老舅太太给婶子的那架玻璃炕屏,明日请一个要紧的客,借了略摆一摆就送过来."
简介:一种炕上陈设的作装饰用的屏风。

粉彩八仙炕屏

紫檀木座翠玉插屏


瓷包银捧盒





——周瑞家的忙起身, 拿匣子与他,说送花儿一事.平儿听了,便打开匣子,拿了四枝,转身去了.
简介匣一般呈方形,大的叫箱,小的叫匣 匣,匮也。――《说文》匣,箱匣也。――《广韵》废藏在室匣中者。――《汉书?王莽传》。注:“匮也。” 赐东园画棺玉匣衣衾。――《后汉书?梁竦传》忧来杖匣剑,更上林北冈。――唐?杜甫《又上后园山脚》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史记?刺客传?荆轲》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匣,指镜匣)。――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又如:匣子炮(匣子枪。驳壳枪);木匣;梳头匣儿;镜匣(盛梳妆用品的匣子) 匣:装东西的器具,通常指小型而有开合盖的.

九连环
——谁知此时黛玉不在自己房中,却在宝玉房中大家解九连环顽呢.
    简介:九连环是中国民间玩具。以金属丝制成9个圆环,将圆环套装在横板或各式框架上,并贯以环柄。游玩时,按照一定的程序反复操作,可使9个圆环分别解开,或合而为一。 据明代杨慎《丹铅总录》记载,曾以玉石为材料制成两个互贯的圆环,“两环互相贯为一,得其关捩,解之为二,又合而为一”。后来,以铜或铁代替玉石,成为妇女儿童的玩具。清代,《红楼梦》中也有九连环的记载。九连环流行极广,形式多样,规格不一。除九连环外,还有类似的蛇环、花篮环、十三环等,通常也统称九连环。九连环的分解、合一的程序有助于启发人们的智慧,有较强的趣味性,很受儿童和老年人的喜爱。另外,九连环也是按照一种顺序来解的。解九连环需要相当一段时间,这也可以训练人的耐心。九连环是一种流传于山西民间的智力玩具。它用九个圆环相连成串,以解开为胜。明《丹铅总录》记载:“九连环,两者互相贯为一,得其关捩,解之为二,又合而为一。”其制作,用金属丝制成圆形小环九枚,九环相连,套在条形横板或各式框架上,其框柄有剑形、如意形、蝴蝶形、梅花形等,各环均以铜杆与之相接。玩时,依法使九环全部联贯子铜圈上,或经过穿套全部解下。其解法多样,可分可合,变化多端。得法者需经过81次上下才能将相连的九个环套入一柱,再用次才能将九个环全部解下。此外,也可套成花篮、绣球、宫灯等状


锞子
——平儿知道凤姐与秦氏厚密,虽是小后生家,亦不可太俭,遂自作主意,拿了一匹尺头,两个"状元及第" 的小金锞子,交付与来人送过去。
简介:锞子,小金锭或银锭,旧时作货币用

斗方
——众人都笑说:"前儿在一处看见二爷写的斗方儿,字法越发好了,多早晚儿赏我们几张贴贴 ."
    简介:中国书画装裱样式之一。 尺幅较小,一般指25—50厘米见方的书画作品。民间年画中,把这种尺寸和形式的作品也称作 “斗方

抹额
——一面看宝玉头上戴着丝嵌宝紫金冠, 额上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身上穿着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 系着五色蝴蝶鸾绦,项上挂着长命锁,记名符,另外有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
    简介:(附昭君套)第三回写宝玉头上戴着束发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第六回写凤姐家常带着紫貂昭君套。第四十九回写史湘云头上戴着一顶挖云鹅黄片金里大红猩猩毡昭君套。 按: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十“齐眉、包帽、昭君套”条云:“《西云札记》卷一:今俗妇女首饰有抹额。此二字亦见《唐书?娄师德传》,又《南蛮传》,又韩愈《送郑尚书序》。《续汉书?舆服志》注,胡广曰:‘北方寒冷,以貂皮暖额,附施于冠,因遂变成首饰,此即抹额之滥觞。’按:以貂皮暖额,即群君套抹额,又即包帽,又即齐眉,伶人则曰额子。”又,樊彬《燕都杂咏》诗注云:“冬月闺中以貂皮覆额,名‘昭君套’。”据以上资料,宝玉所戴金抹额,乃首饰。凤姐及湘云所戴昭君套,乃施于冠的貂皮暖套,并非首饰。“昭君套”之名,当与王昭君出塞有关。
九凤抹额

长命锁
    简介:也叫“寄名锁”。它是明清时挂在儿童脖子上的一种装饰物,按照迷信的说法,只要佩挂上这种饰物,就能辟灾去邪,“锁”住生命,所以许多儿童从出生不久起,就挂上了这种饰物,一直挂到成年。
  长命锁的前身是“长命缕”,也被称之为“长命缕”。也有叫“长生缕”、“续命缕”、“延年缕”、“五色缕”、“辟兵缯”、“朱索”、“百索”等名称的。
  关于佩长命缕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据《荆楚岁时记》、《风俗通》、《岁时广记》以及《留青日札》等书的记载。在汉代。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这股丝绳被移到了妇女臂上,渐成为妇女和儿童的一种臂饰。不仅用于端午,还用于夏至。在当时,由于战争频繁,加之瘟疫。灾荒不断,广大人民渴望平安,所以用五色彩丝编成绳索,缠绕于妇女和儿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灾,祛病延年。到了宋代,这种风俗,继续存在。不仅流行在民间,还传入宫廷,除妇女儿童之外,男子也可佩之。每到端午节前,皇帝还在长春殿亲自将续命缕赏赐给近臣百宫,以便他们在节日佩戴。宋代称这种五彩丝绳编结物为“珠儿结”、“彩线结”,可见其形制已较复杂〉除丝绳、彩线外,还穿有珍珠等物,在当时京都等地的街市上还有不少店铺和市贩,专门以销售这种饰物为生。到了明代,风俗变迁,成年男女使用者日少,通常用于儿童,并成为一种儿童颈饰。一般多用于小儿满周岁时,百索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了长命锁。

荷包
——贾母又与了一个荷包并一个金魁星,取"文星和合"之意.
    简介:荷包在汉代前就有了,而且大行于唐代以后。至少有十多个民族有制作和佩戴荷包的风俗。最早的荷包实物见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女尸的手中就握着一个香囊。荷包最早的用途是用来盛物品德,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又成为男女传情的信物。清代把荷包作为很贵重的物品,自然而然也成了呈献、馈赠和赏赐之物。佩饰。荷包逐渐从实用型向装饰型转化。

镜子
——彼时黛玉才在窗下对镜理妆,听宝玉说上学去,因笑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我不能送你了.
    简介:中国奴隶制社会初期正处青铜器时代,人们在长期的青铜冶铸实践中,认识了合金成分、性能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并能人工的控制铜、锡、铅配比。古书《考工记》中记载 “金有六齐”,即合金的六种配比。其中最后一齐: “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就是制作铜镜用的配比。 “鉴”即是镜,含锡较高,是因为铜镜磨出光亮的表面和银白色泽,还需要有铸造性能以保证花纹细致。我们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制出了精美的 “透光镜”,它能反射出铜镜背后的美丽图案,因此引起世人的极大兴越。为了解开 “透光镜”之谜,国内外学者花了几百年时间进行研究探索,直到近代才发现,这是由于镜面在制造加工以后,有相对于背面图案的轻微不等的曲率,通过反射映出背面的图案。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制镜技术和对光反射特性深刻认识。在欧洲古希腊、罗马时代,也是用一种稍凸出的磨光金属盘作镜,其不反光的一面刻有花纹,最早的镜子是带柄的手镜,到公元1世纪出现了可以照全射的大镜,中世纪时,手镜在欧洲普遍流行,通常为银制或磨光的青铜镜,中世纪时,装在精美的象牙盒内或珍贵的金属盒内的小镜子,成为妇女随身携带的时髦品,背面涂金属的玻璃镜子是12至13世纪之交出现的,到文艺复兴时期,纽伦堡和威尼斯已成为著名的制镜中心。14世纪初,威尼斯人用锡箔和水银涂在玻璃背面制镜,照起来很清楚,15世纪纽伦堡制成凸透镜,是制玻璃球时在内部涂一层锡汞齐。现代镜子是用1835年德国化学家利比格发明的方法制造的,把硝酸银和还原剂混合,使硝酸银析出银,附在玻璃上。一般使用的还原剂是食糖或四水合酒石酸钾钠。1929年英国的皮尔顿兄弟以连续镀银、镀铜、上漆、干燥等工艺改进了此法。随着技术的进步 ,镜子的成本降低,各种各样曲面镜的出现,使镜子的使用日益广泛,具有了除映照仪容以外的更多的用途。如汽车上用的球面后视抛物面镜,在望远镜中用于聚集和在探照灯中用于反射出平行光的抛物面镜等。  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监。《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在三代之初,监都是用瓦制成的,所以古代的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时候,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商周时期,虽然有铜鉴,但是瓦鉴依然通行。到秦朝时期,才开始铸造铜镜,因为镜的适用优于鉴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后,再不用水作鉴了。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镜的制作也更加精良。它的质料包括金、银、铜、铁等,以铜最为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隋唐以来,还有带柄的、四方的,各种花纹应有尽有。直到明代末期,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清代乾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直至民国初年,少数边远地区还有以铜为镜子的


熏笼

    简介:熏笼亦称香炉、香熏,是点燃熏料驱赶蚊虫的器物。使用熏笼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自两汉以来,历朝历代一直延续不断。古代较早的熏笼均为陶瓷烧制。明清时代熏笼的制作和使用进入了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故宫内大殿、书房、内寝皆置高达三四尺的巨大熏炉,多为掐丝珐琅等景泰蓝的精品,也有铸铜鎏金、錾刻精美的极品,彰显豪华高贵的皇室气派。当时的文人雅士,也多喜欢在书案上陈设造型各异、纹饰典雅的香熏炉,以营造怡性逸情的高雅意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url=]举报/认领[/url]


上一篇: 亲身经历:揭秘开发商在购房合同上设的猫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1 18:40 , Processed in 2.31292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