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七=====可儿为谁淫?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3-12 07:4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秦可卿的出身真的那么卑微吗?她曾经还有一个哥哥
2021-02-09 22:24


题:秦可卿的出身真的那么卑微吗?她曾经还有一个哥哥?

文/姜子说书

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

荣即华兮华即荣,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红楼梦》!

声能两歌手两牍,两鉴风月两生花!以诗传史石上墨,谁识画眉昭风流?

女儿未嫁将未降,末世忠义明闺阁!先时名号通灵玉,来时姓氏原是秦。

源为二玉演二宝,慷慨隽逸作姽婳,荣源宁演隐甄氏,《胠箧》《南华》续《庄子》!

——《石头记》前言



(秦业)因当年无儿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谁知儿子又死了,只剩女儿,小名唤可儿,长大时,生的形容袅娜,性格风流。
在《石头记》故事里,作者写秦可卿的身世,竟然是名不见经传的秦业从养生堂抱养的,秦业不属于四大家族,已经是个小官了,作者为啥还非得写秦可卿是秦家抱养的孩子?

秦可卿的身世之所以成谜,其中一个原因便是:作者一边写秦可卿出身卑微,一边写秦可卿住着神仙也住得的奢华房间,用的所有东西,除非帝王,再也没有人配使用了。



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
上一回说书,姜子已经说过,秦可卿就是帝王,他便是天启帝朱由校的弟弟崇祯帝朱由检。朱由检作为帝王,出身怎么就悲苦了呢?

其一、其父明光宗,是皇祖父明神宗所厌的太子,他的父亲不得祖父宠爱。



其二、其母是明光宗所薄的婢妾,他的母亲不受他的父皇宠爱。

其三、朱由检五岁时,其母得罪被杖杀,朱由检被交由庶母西李抚养。

其四、数年后,西李生了女儿,没空照管朱由检,改由另一庶母东李抚养至成人。



可见,朱由检幼年时期并不幸福,除了他哥哥,没有人拿他当一回事。朱由检年幼丧母,连续两次被踢皮球抚养,可不就是养生堂抱养的孩子吗?

再者,崇祯时代,明朝内忧外患,摇摇欲坠,大厦将倾,正所谓生于末世,自然也就“先天不足”了。书中的秦可卿和林黛玉,原型都是朱由检。

行文至此,秦可卿那个早早去世的苦命哥哥,想必大家也猜到了,就是崇祯帝朱由检的哥哥天启帝朱由校。



这两兄弟的父亲不受宠,所以,他们的幼年时期都过得不太好,两个人都有点孤苦伶仃的意思。文中警幻仙姑把贾宝玉交给秦可卿,亦是朱由校传位朱由检的隐喻。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3-18 07: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七=====可儿为谁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缮国公平天下】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8546&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秦可卿送殡名单,为什么公在王前?藏了大秘密:修齐治,平天下
长安昭阳王
2023-11-19 12:41
关注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02】
(接上文,长子贾琏是二爷,兄弟排行问题)


秦可卿送殡

8.3.4 送殡名单
14回,秦可卿葬礼,一个孙妇,居然那么大的排场!作者特意列出了官客送殡名单,甚至爵名俱全,那我们就仔细看看这个名单。

“那时官客送殡的有:
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
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
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
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
修国公侯晓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
缮国公诰命亡故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曾来得。
这六家与宁荣二家,当日所称八公的便是。
馀者更有:
南安郡王之孙,
西宁郡王之孙,
忠靖侯史鼎,
平原侯之孙世袭二等男蒋子宁,
定城侯之孙世袭二等男兼京营游击谢鲸,
襄阳侯之孙世袭二等男戚建辉,
景田侯之孙五城兵马司裘良。
馀者:
锦乡伯公子韩奇,
神武将军公子冯紫英,
陈也俊、卫若兰等,诸王孙公子,不可枚数。”
有个错误,非常明显:“公”在“王”前!

“馀者”更有:南安、西宁两王之家,与下面的“侯”家并列!两“王”之家是“馀者”?写在“公”家与“侯”家之间?这个作者要是中国人就不会这样写!我们前文多次说过,中国人列名有顺序,不会随便写,比如中国人说“父子”、“夫妻”,没人说“子父”、“妻夫”。所以,“公”在“王”前,不合常识,错误明显,必有隐情。

我们看“王”前“八公”,按作者所列为:

镇、理、齐、治、修、缮,加上宁、荣,便是八公。

看到“齐、治、修、缮”,读书人就知道不对劲,因为中国读书人自古以来的理想便是“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个鱼目混珠太明显了:在“齐、治”前放上“镇、理”,把“修”刻意放到“齐、治”之后,再加“缮”字,故意造成“镇理齐治”和“修缮”的表面效果。但读书人看到“齐、治、修”,自然便会想到“修齐治平”,如同那时识字的人看到“尤秦许”,自然会想到“朱秦尤许”,看到送殡名单中的“冯陈卫”,自然会想到“冯陈褚卫”一样。

所以这六家暗含了“修、齐、治、平”,而“平天下”太显露,故隐了“平”,用了“缮”。“平”对应的是“天下”,天下是谁家的?

皇帝家!

胡说乱解!明明是“齐、治、修、缮”,不是“修、齐、治、平”。别急,不是孤证,答案在前,看上回末:

“且听下回分解,正是: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

有没有看到“治国”、“齐家”?作者特意强调了齐家、治国!

这就是前文我们总结过的,《红楼梦》中“答案在前”这种写作手法的妙处!在前面看到“治国、齐家”的时候,因还没看到后文,不知道它在说什么,意识不到是在为后文提供线索,所以并不会引人怀疑。但爱读此书者都会读多遍,前后贯通,这些线索就会被抓住,从而解密。

还有证据,请仔细看:

镇国公牛清

理国公柳彪

齐国公陈翼

治国公马魁

修国公侯晓明

缮国公诰命亡故

这六家国公的文字,隐了什么?或者说“突出”了什么?

很明显,“修缮”二公,有字突出:明亡!

横排就是最右突出的“明亡”,竖排就是最下边突出的“明亡”,古人写字都是竖排,最下边突出来的“明亡”,一目了然。

“缮国公”这句话,甲戌本和庚辰本、己卯本有一字之差:

甲戌本:

缮国公诰命亡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曾来得。

庚辰本、己卯本:

缮国公诰命亡故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曾来得。

重复“故”字,强调前面的“亡”字。

缮国公,没有给出人名,其他国公都有名,这也是“缮国公”与众不同的差异之一。其孙给了名:石光珠。

石光珠:是明朱。

石、珠,谐音:是、朱。光是明,所以,石光珠:是明朱。

石头宝玉的大哥,名珠;光是明,光珠就是明珠,即明朱!

“石光珠守孝”,是因“缮国公诰命亡故”,这句话是第二次重复出现。前文讨论过:

“目今正值缮国公诰命亡故,王邢二夫人又去打祭送殡。西安郡王妃华诞,送寿礼。”而且,“王邢”故意写错,“西安”故意写错。

既然“缮”指“平”对应的“天下”,“缮国公”家对应“明朱”皇家,那么这个“缮国公诰命”,就对应明朱皇家的皇后,谁?万历皇后王喜姐。所以“王邢二夫人”突出王夫人朱由校,去打祭送殡,因为合葬万历帝与王皇后于定陵,是在朱由校继位后举行的。

秦可卿之父秦业,现任营缮郎,这个“营缮郎”是个什么官职?明清两代,工部下设有营缮司,主管皇家建筑的修建,却无“营缮郎”之官名,所以表面看起来是个作者虚拟的小官。我们现在知道了,这个“缮”指“平”对应的“天下”,其父这个“营缮郎”则是“营天下”,谁敢说“营天下”?皇帝!所以写秦可卿出身卑贱,也是朱常洛在皇家出身卑贱,这就回答了前文提出的问题:以秦可卿的出身,嫁的却是“公”府长孙,如此门不当,户不对,正面看来极不合理,在反面却合理。

所以这些都可相互验证。还有几个细节都能对榫:

缮国公家,其孙“守孝”;明朱皇家就在守孝,一致。

在“缮国公”之后,提到宁荣二家,我们前文解读为宁荣二府,实为一家,是朱明皇家,与“平天下”、“石光珠”是明朱的皇家一致。

在宁荣、八公之后,提到“南安”、“西宁”两个“王”家之孙,却没有“东平王”家的人。因为北静王亲临,而且入了回目“贾宝玉路谒北静王”。在四王中,“东平王”家却没出现送殡之人,奇怪吗?

“东平王”家如出现,位置应在哪里?在“南安”、“西宁”两王之前。就是要读者意识到,这里怎么没见“东平”?“东南西北”四王对应“平安宁静”,怎么少了东“平”?读者注意到“平”,就解了“修齐治平”。

对这个“东平”,作者不只一次点醒,看各家路祭:

第一座是东平王府祭棚,
第二座是南安郡王祭棚,
第三座是西宁郡王祭棚,
第四座是北静郡王祭棚。
看清楚,“东平”与众不同,其他都写作“郡王”。突出“东平”,还是要读者意识到“平”,解密“修齐治平”,就能看出“平天下”,“石光珠”,“明亡”。

现在就能解答“公”在“王”前的问题:如果这个“公”家,是武宗朱厚照自封的“镇国公”之家,当然在“王”前!如果这个“公”家,是“平天下”的明朱皇家,当然在“王”前!

所以没有什么子丑寅卯、十二属相那些牵强理解,那是庚辰本上的批语,甲戌本就没有这种乱七八糟的批语。我们前面多次验证过,《红楼梦》中的秘密,往往就像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不能搞得太复杂,让读者解不出来。这是红楼作者必须要考虑到的,搞出个谜,复杂无比,没人解出,那对作者来说,相当于零,书就白写了。就像“白玉为堂”,看出“白玉为君堂”,这层窗户纸就捅破了,很简单:说的是“君堂”,“君家”,皇帝家!一点也不复杂,一点也不牵强。

再看公、王、侯之后的名单:

(古时爵位顺序是公、侯、伯、子、男)

馀者:
锦乡伯公子韩奇,
神武将军公子冯紫英,
陈也俊、卫若兰等,诸王孙公子,不可枚数。
至此,官客送殡名单才完。注意最后这几个人名,冯紫英是老熟人,陈也俊、卫若兰甚至没写官爵,也俊、若兰是明显的虚设之名。关键在姓,“冯陈卫”,明显能看出百家姓“冯陈褚卫,蒋沈韩杨”,缺“褚”,却有“褚”对应位置的“韩”,韩奇。

这是个明显的射覆,跟覆“白玉为堂”射“君”一样,此处作者覆“冯陈卫”,并提示“韩”奇,是要读者射中目标:“褚”。

对不习惯射覆的读者,即使只是启蒙时读过《百家姓》,也能看出,这里明显是在强调“褚”姓。

“褚”是多音字,还有zhu音:朱!

对没看出“褚”谐音“朱”的读者,红楼作者不遗余力在提醒:

陈也俊、卫若兰等,“诸”王孙公子,不可枚数。

读者看到其后的“诸”字,还想不到“褚”?还想不到“朱”?

这个“褚”谐音“朱”,太明显了!太昭了!简直是司马昭之昭!

这么多的证据,这么多的细节吻合,如果读者还看不出:明、朱,那红楼作者就不只是“一把辛酸泪”了,还有一腔叫“欲哭无泪”!呕心沥血、十年辛苦、字字是血的红楼作者,心如死灰,只有跳红楼了!不然只能吐血呕心,至死方休!

也或许,吐哇吐哇,就习惯了。

月光宝盒,真是个好东西!

或许以后能发展出时光机之类的设备,或者人们能掌握虫洞之类的奥秘,让我们能在时空中穿越,便可去找红楼作者,一窥红楼之秘。

是痴人说梦吗?未必!古时多少认为荒诞不经、匪夷所思的事,现在不是已经实现了吗?人类发现地球、太阳的真实状况,才是百年量级,还有万年亿年,等待人们去发展、去创新,人类能够达到的境界,不值得期待吗?人类真正的创造,从造出电脑、人工智能之后,其实才刚刚开始。

但时不我待,你我没有那么多时间。

但愿在有生之年,不负红楼不负梦!

点击看上一文:长子贾琏,为什么是琏二爷?元迎探惜大排行,兄弟们怎么排行的?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

(点击最上方的头像或账号名,进入连载目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3-23 13: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七=====可儿为谁淫?【秦可卿影射朱由检倾国倾城+】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8546&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原创 秦可卿的出身真的那么卑微吗?她曾经还有一个哥哥
2021-02-09 22:24


题:秦可卿的出身真的那么卑微吗?她曾经还有一个哥哥?

文/姜子说书

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

荣即华兮华即荣,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红楼梦》!

声能两歌手两牍,两鉴风月两生花!以诗传史石上墨,谁识画眉昭风流?

女儿未嫁将未降,末世忠义明闺阁!先时名号通灵玉,来时姓氏原是秦。

源为二玉演二宝,慷慨隽逸作姽婳,荣源宁演隐甄氏,《胠箧》《南华》续《庄子》!

——《石头记》前言



(秦业)因当年无儿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谁知儿子又死了,只剩女儿,小名唤可儿,长大时,生的形容袅娜,性格风流。
在《石头记》故事里,作者写秦可卿的身世,竟然是名不见经传的秦业从养生堂抱养的,秦业不属于四大家族,已经是个小官了,作者为啥还非得写秦可卿是秦家抱养的孩子?

秦可卿的身世之所以成谜,其中一个原因便是:作者一边写秦可卿出身卑微,一边写秦可卿住着神仙也住得的奢华房间,用的所有东西,除非帝王,再也没有人配使用了。



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
上一回说书,姜子已经说过,秦可卿就是帝王,他便是天启帝朱由校的弟弟崇祯帝朱由检。朱由检作为帝王,出身怎么就悲苦了呢?

其一、其父明光宗,是皇祖父明神宗所厌的太子,他的父亲不得祖父宠爱。



其二、其母是明光宗所薄的婢妾,他的母亲不受他的父皇宠爱。

其三、朱由检五岁时,其母得罪被杖杀,朱由检被交由庶母西李抚养。

其四、数年后,西李生了女儿,没空照管朱由检,改由另一庶母东李抚养至成人。



可见,朱由检幼年时期并不幸福,除了他哥哥,没有人拿他当一回事。朱由检年幼丧母,连续两次被踢皮球抚养,可不就是养生堂抱养的孩子吗?

再者,崇祯时代,明朝内忧外患,摇摇欲坠,大厦将倾,正所谓生于末世,自然也就“先天不足”了。书中的秦可卿和林黛玉,原型都是朱由检。

行文至此,秦可卿那个早早去世的苦命哥哥,想必大家也猜到了,就是崇祯帝朱由检的哥哥天启帝朱由校。



这两兄弟的父亲不受宠,所以,他们的幼年时期都过得不太好,两个人都有点孤苦伶仃的意思。文中警幻仙姑把贾宝玉交给秦可卿,亦是朱由校传位朱由检的隐喻。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3-23 13: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七=====可儿为谁淫?【秦可卿影射崇祯+】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8546&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天下大平:论秦可卿的身份之谜 [复制链接]
天下大平

来自重庆
精华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6689
发消息
IP属地:重庆市

11#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1-30 20:51:48 | 只看该作者
重大消息,红学历史上的重大突破,秦可卿即朱由检,也就是崇拜皇帝。本人即将三论秦可卿。
回复 支持 反对举报
天下大平

来自重庆
精华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6689
发消息
IP属地:重庆市

12#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5 23:50:07 | 只看该作者
               三论秦可卿身世之谜
                       ——谈谈秦可卿影射明末崇祯皇帝的可能

对于《红楼梦》中,秦可卿这一角色生活原型的认识,有许多种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秦可卿这个人物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有着非同一般的身份和地位。在笔者《一论秦可卿的身世之谜》和《再论秦可卿身纪之谜》两篇文章中,根据《红楼梦》一书中提供的线索,对她的来历作了初步的探究,但结论究竟是什么,笔者还不能作出肯定的回答。现在,笔者根据新的发现,对秦可卿这一角色进行大胆的假设和小心的求证,这就是本文《三论秦可卿身世之谜》的由来。
假设秦可卿这一人物影射明末崇祯皇帝,那么这种可能性有多大呢?
理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出生。
秦可卿:他父亲秦邦业,现任营缮司郎中,年近七十,夫人早亡。因当年无儿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谁知儿子又死了,只剩下女儿,小名可儿。长大时,生的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因素与贾家有些瓜葛,故结了亲,许与贾蓉为妻。
崇祯(朱由检):生于公元1611年2月6日,卒于公元1644年4月25日(农历3月19日)。祖:明神宗朱翊钧。父:明光宗朱常洛。兄:明熹宗朱由校。朱由检(崇祯)是朱由校异母弟。五岁时,母即被父杖杀,由西李抚养,后由东李抚养。朱由校(天启皇帝)死后继承皇位。年号崇祯。
从出生来看,秦可卿与崇祯非常吻合。第一,秦可卿不知父母,暗合崇祯。古时,皇帝号称天子,意思是皇帝受命于天,乃上天之子,无父无母。第二,秦邦业从养生堂抱回来的,“抱”的民间说法即捡来的娃娃。“捡”同“检”,暗合朱由检之名。第三,秦可卿有一兄,死了;朱由检亦有一兄,兄死后,他才得以继承皇帝位。

其二,“三秦”之死。
在《红楼梦》中,秦可卿一家三口,其父秦邦业,其弟秦钟相继死去,俗称“三秦”之死。“三秦”有什么寓意没有?有!三秦古时常指“帝都”即京城。杜工部有诗云“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秦可卿死于第十三回,秦邦业死于第十六回,秦钟死于第十六回。
对于崇祯来说,“三秦”之死意味着,京城失陷,皇权旁落。当时之势,李自成攻占北京,做了几十天皇帝,吴三桂便引清兵入关。李自成苍惶逃离北京,多尔衮带着满清贵族在北京城建立新的国家,国号大清。明朝一些贵族逃到金陵、福建,甚至缅甸台湾等地,建立了三个延续二十余年的小朝廷——南明。
“三秦”一死,《红楼梦》又开始一段新的风花雪月的故事。这便是书中第十六回贾元春才封凤藻宫后,贾府重修大观园,贾宝玉在大观园里与一群貌若天仙的女孩儿过着神仙一般的生活。
到底大观园生活指南明小朝廷还是指北京大清朝廷呢?这些问题将在以后慢慢分析。

其三,“赏梅”之寓意。
《红楼梦》第五回,贾母、王夫人、邢夫人,带着贾宝玉在宁府赏梅。宁府赏梅,通观《红楼梦》一书中,仅此一次。不过在荣府赏“红梅花”,众女子还写诗作赋,那是题外话,不题。
对于崇拜皇帝来说,“梅”不是吉祥物,因为李自成义军攻破北京城时,崇祯在煤山吊死。
“宁府梅花”与“北京煤山”似乎有某种寓意。作者总喜欢用这样的曲笔。

其四,贾宝玉在秦可卿房中睡觉之寓意。
这其中有这么几点值得思考的:第一,秦可卿房中摆设。在前两论中已经说得清楚,这里不再重复。第二,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香乃“群芳髓”,茶乃“千红一窟”,酒乃“万艳同悲”。第三,贾宝玉梦见《金陵十二钗》册子,有正册,副册,又副册等。第四,贾宝玉在秦可卿床上见到一美貌女子,既象黛玉,又象宝钗。第五,贾宝玉与秦可卿同游太虚幻境,走至迷津,迷津中钻出夜叉水鬼,要拉宝玉下去,宝玉大叫“可卿救我!”
相较于崇祯来说,第一,崇祯卧室摆设可参见当今故宫博物院之摆设,自然都是帝王之用物。第二,紫禁城皇宫之中无论后宫嫔妃,还是宫女,岂止成千上万?第三,王公大臣,不可胜数。岂是正册、副册、又副册写得下的。第四,大明王朝面临李自成与后金即满清袭扰,内忧交困。“谁人能救”?
分析起来,第一条摆设方面,秦可卿房中与崇祯卧室之中摆设只是一种象征意义,估计作者也没有可能亲自进入崇祯皇帝卧室一观,所以这一段文字尽是虚写,并非实证。第二,紫禁城攻破之日,岂不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那死伤宫女妃嫔自不可胜数。第三,大明王朝就算国破家亡之时,何止十二个大臣,必是最要紧的十二个大臣的命运才能上“金陵十二钗”正册的。第四,笔者曾经说过,林黛玉喻“木”,薛宝钗喻“金”。李自成之李,是“木”,后金即满清自然是“金”了。两者对大明王朝都是虎视耽耽。既象宝钗,又象黛玉,便是指代此二者。二者皆有夺“宝玉”之心。

其五,不能不说到“焦大之骂”
书中第七回,那焦大当着宁荣两府众人骂道:“爬坡灰的爬坡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
有人据此考证说,贾珍与秦可卿有苟且之事,并且秦可卿的判词中有据“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这是读者不能理解“淫”之意,而错理解为男女之事了。“淫”原义为“多”的意思,比如淫雨霏霏,淫雨连绵。秦氏之为“情”氏,实乃有用心太过的意思。
对于崇祯来说,他还算是一个好皇帝,史家评其为“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之君”,对他的结局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不过,笔者以为,焦大之骂乃是骂王熙凤等人的。因为此书写于明朝灭亡之后,王熙凤等人花天酒地,只思淫乐,不思报国,报君父之仇,象“焦大”这样一些当年沙场老将便看不过眼,责骂几句,也相当正常。
另外,自古宫廷都是秽乱不堪的,崇祯一朝也不会例外。既是写史,自然当秉笔直书。查有关资料,崇祯之母在其五岁时,被其父仗杀。至于得罪缘由,没有找到相关资料,但笔者揣测,肯定不是轻罪。
回复 支持 反对举报
天下大平

来自重庆
精华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6689
发消息
IP属地:重庆市

13#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5 23:50:38 | 只看该作者
其六,死法。
秦可卿死于天香楼上吊。在《红楼梦》中第五回宝玉之梦中,秦可卿的画图是“高楼大厦,一美人悬梁自缢”。亦有人说,《红楼梦》原稿中原有“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节文字,后来删去。据此,有人推断说,秦可卿一定是与贾珍有了苟且之事,然后含羞上吊。如果真是这样,笔者以为,大错而特错了。历来写书人曲笔之意,那好人往往从坏里写,那坏人往往从好里写,这便是小说家的惯用手法,算不得新鲜。何况大清文字狱是最厉害的一朝,死伤人数超出秦始皇之“焚书坑儒”千百倍不止,连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都死人不少。“文字狱”是有据可查的,只是时间过去几百年,大家渐渐淡忘了,而在当时,那是何等的恐怖!再说,“天香”二字,寓意极深,因为有一句成语叫“国色天香”。
公元1644年4月25日(农历3月19日),这一天,对于崇祯皇帝来说,的确是个非常悲哀的日子,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崇祯皇帝吊死在紫禁城后面的煤山之上。煤山即现在的景山。
两者死法何其相似:那天香楼在宁府后花园中,煤山在紫禁城之后山上。
当然,古代妇女自杀者往往吊死者居多,仅从吊死一项上看不出秦可卿影射崇祯,但是如果具体到崇祯上,在当时上吊而死的皇帝却只有崇祯一人。这便是笔者以为秦可卿之死影射崇祯的一个侧面。

其七,葬礼。
首先来说说秦可卿的葬礼。古代葬礼规格非常规范,尤其是皇帝皇后妃嫔以至王公大臣。
书中写到秦可卿死后,贾珍提到棺材没有时,薛蟠便说,他铺子里正好有一块木头,叫樯木,产自潢海铁网山上,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叮当如金玉。作了棺材,万年不朽。薛蟠说道,这棺材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
崇祯自杀身亡,李自成军将其草草安葬,后大清将其移葬思陵,那葬礼,依笔者揣测,应当是“王爷”身份。
这一节文字细分析起来颇有意思。秦可卿病中之时,尤氏对王熙凤说,棺材未备。依笔者推测,大明王朝虽然内外交困,象个病人一样,但大家竟没有想到国家会亡,皇帝会死的,因而,没有准备棺材也在情理之中。而从贾珍的角度看去,为那么好的媳妇在一具好棺材也在情理之中这也是避文字狱之祸的需要。
现在来谈谈棺材之木。书中说那木头叫“樯木”。所谓樯木,即船上作桅杆之木,江湖河海中行船,那帆便是挂在桅杆之上,极具象征意义。“做了棺材,万年不朽”,更是指皇帝万岁之意。而坏了事的“义忠老亲王”暗指崇祯葬礼之地位。崇祯是亡国之君,无论是攻入北京的李自成葬他,还是大清葬他,都只会以“王爷”之礼。而那个坏了事的义忠老亲王,则是作者的虚笔,实际隐指崇祯的葬礼规格。

其八,殉葬者。
秦可卿死时,有一丫环名唤瑞珠者撞死,另一丫环名唤宝珠者,贾珍收为义女,作为孝子捧灵。
崇祯的殉葬者,那就不少了。城破之日,百姓,军兵,王公大臣,后宫妃嫔,殉葬者甚多。不可胜举。但值得一提的是,有两个太监,一个名叫“王承恩”的,正是陪着崇祯上吊而死的,另一太监不具姓名,大约是收尸的。
秦可卿两名贴身丫环,一名瑞珠,一名宝珠,名字中都有一个“珠”字,珠与“朱”同音,作者用同音字指代不同含义之事的地方太多了,就不需要多费口舌,大家都知道这个“朱”字便是指大明王朝国姓“朱”的。
国破家亡之时,死人自在所难免。但作者选取一瑞珠殉葬,一宝珠捧灵。宝珠亦算作降者。

其九,参加葬礼者。
秦可卿葬礼送葬的最高品级有“四王”,其次由“六公”,然后是“五侯”。“四王”是“东南西北,平安宁静”。六公是“镇理齐治修缮”,当日六公合“宁荣”二公则称当日“八公”,即“镇理齐治,修缮宁荣”。“五侯”有“忠靖侯”,“平原侯”,“定城侯”,“襄阳侯”,“景田侯”,其余伯爵一类不必细述。
崇祯皇帝先由李自成安葬,后由大清改移思陵,葬礼规格按“王爷”身份。那参加送葬的王公大臣自然不会少的,这也是满清入关后为拉拢大明后裔而进行的“馁靖政策”之一吧。
依笔者来看,这“六公”里面似隐有深意的。书中写到“修国公侯晓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缮国公诰命亡故,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曾来得”。修国公含“明”字,缮国公含“石”字,两者合起来有修缮“明史”的意味,或者说“明史已亡”。“石”同“史”,在《红楼梦》中也是通行的解法。
亦有人解出了“六公五侯”中十二生肖之意,笔者无此见解,故不作引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去探究。

其十,封号。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龙禁尉乃皇帝贴身禁卫军,五品官职,铭旌大书“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诰封一等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恭人之灵柩”。
崇祯逝后,清朝上谥号“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世称明思宗。
分析秦可卿的铭旌上所书“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之意,奉天,乃“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之前两字,代指皇帝。“洪建兆年不易之朝”意指明朝,明朝开国皇帝即洪武帝,次则建文帝,兆年不易意指万年不改之意。

其十一,十一月三十日冬至。
书中第十一回特意提到了这个日期。查万年历,中西历对照表可以看到,此日即公元1642年12月21日。此年即崇祯15年,正是在两年之后,崇祯17年,朱由检上吊自杀。
说到这个日期,又不能不提到贾瑞。
贾瑞何许人也?贾府远房的同姓亲属,贾府义学司塾先生贾代儒之孙。与贾珍是远房兄弟关系,当然与贾琏也是同样之关系。
书中之所以说到贾瑞,便与“风月宝鉴”有关。何谓“风月宝鉴”?其实只是一面镜子,但这面镜子非常奇妙,正面照去,是漂亮的美人,反面照去,则是一人骷髅。“风月宝鉴”之寓意自然有劝喻世人不要玩弄风月之意,贾瑞因此便丢了性命。
笔者以为,“风月宝鉴”除此一层含义之外,还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点明崇祯死去的时间,二层含义待下文再提。

其十二,一从二令三人木。
解读“一从二令三人木”对于认识秦可卿这个人物非常重要,但一从二令三人木却是王熙凤的判词。笔者以为,“一从二令三人木”虽然是王熙凤的判词,但那含义却是指代秦可卿的。
一从,作“自从”解;
二令,作“冷”字解;
三人木,作“秦”字解。
“一从”作“自从”解在书中可以找到依据,这便是书中第三十八回林黛玉咏菊花诗中有两句“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王熙凤的画面是“一座冰山,一只雌凤”,所谓冰山,寓意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意思是大明王朝落到国破家亡的田地,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含量有极寒极“冷”之意在内。
从书中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全然一副委以国家重任的样子,丝毫不带有侄媳妇的口气。相反,从书中后文来看,王熙凤完全违反了秦可卿的嘱咐,以致于大厦哗啦啦倾倒时,哭向金陵之祖地也无际于事了。
王熙凤在书中是执掌宁荣两府权柄的人,有很强的象征意义,秦可卿向她托梦,而且说的又是抽身退步保全祖业的话,自然两者身份应相了。甚至秦可卿更要高一级。
回复 支持 反对举报
天下大平

来自重庆
精华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6689
发消息
IP属地:重庆市

14#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5 23:50:59 | 只看该作者
其十三,性格。
比较秦可卿与崇祯两人的性格,亦可以找出许多相似点。
书中诸人对秦可卿的看法,从贾母起。
贾母认为: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见他去安置宝玉,自是安稳的。
其次,尤氏认为:你是知道那媳妇的,虽则见了人有说有笑,会行事儿,他可心细,心又重,不拘听见个什么话儿,都要度量个三日五夜才罢。这病就是打这个秉性上头思虑出来的。
再次,看病的张有士大夫认为:要在初次行经的日期就用药治起来,不但无今日之患,而且此时已痊愈了。据我看这脉息,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
而历史上,崇祯则是一个被普遍同情的皇帝。
李自成认为:君非甚暗(崇祯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炀灶恒多(即便他被孤立,却颇能为人民国家做出许多打击贪官污吏好事);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满清编纂的《明史》认为: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史学家:崇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
崇祯志量大,心眼小,多疑,朝令夕改。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多位宰相。征讨李自成时,换过十几任大将。他只相信他自己,不适合做一个政治家。
自我评价:
秦氏:这都是我没福,这样人家,公公婆婆当自己的女孩儿似的待,婶娘的侄儿虽说年轻,却也是他敬我,我敬他,从来没有红过脸儿。就是一家子的长辈同辈之中,除了婶子倒不用说了,别人也从无不疼我的,也无不和我好的,这如今得了这个病,把我那要强的心一分也没了,公婆跟前未得孝顺一天,就是婶娘这样疼我,我就有十分孝顺的心,如今也不能够了。我自想着,未必熬的过年去呢。
明思宗朱由检,于崇祯八年年、十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两次,等六次下罪己诏。
从语气上看,两人说话是一致的,都是一副责怪自己的口气。从历史上看,皇帝下罪己诏的有,但象崇祯下得这么多的仅此一位而已。
借用文中一句话评论秦可卿及崇祯,皆是“有命无运”之人。

其十四,死后诸方面反应。
秦可卿死后。荣宁两府反应:彼时合家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嚎痛哭者。
凤姐反应:凤姐闻听,吓了一身冷汗,出了一回神,只得忙忙的穿衣,往王夫人处来。
贾宝玉反应:(宝玉)如今从梦中听见说秦氏死了,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忍不住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
秦氏之死,无论是长一辈,平一辈,还是下一辈,都悲痛万分,有点儿举国哀悼的意思在内,如果不是皇帝去世,这么大的动静只怕难以解释。其次,特地写了两个人,一个是凤姐儿,另一个便是宝玉。显见凤姐儿和宝玉两个人是至关重要的两个人了。有人甚至以为贾宝玉与秦可卿也有苟后不清的关系,这真是不明作者之写作意图了。
对于崇祯来说,皇帝之死当然全国震惊,尤其是战争时候,那皇帝死了,国家便无主,各自为政。但这方面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内容。
史载,崇祯殉国后,诸大臣自杀者达数百人,有的甚至全家集体自杀。宫中妃嫔宫女等自杀者亦不在少数。从一定意义上说,崇祯还算是个想有作为的皇帝,但无奈生不逢时,上任之时连年灾害,赤地千里,内外交困。而他自己由于少年时多灾多难,养成多疑性格,凡事总要想个“三日五夜”的,随意诛杀大臣,造成最后无人可用。

其十五,其他方面比较。
首先来看秦可卿与贾宝玉的关系。宁府赏梅花,秦可卿将贾宝玉带到她的房中睡觉。介绍弟弟与贾宝玉一同上学,贾宝玉称秦钟为“鲸卿”。笔者说过,贾宝玉也是一种象征,象征皇帝(太子)或者“皇权”。而贾母王夫人邢夫人王熙凤等人,则应当是朝中大臣或者宫内皇太后皇后之属。
其次,贾母王夫人王熙凤三人关系很微妙,王熙凤每次看望秦可卿回来,向贾母汇报完毕,必到王夫人那里去一趟。作者没有明说去干什么,但读者可以想见,一定是去汇报她与贾母所说之事。
书中另外还有一个人,作者写到在众人眼里,她与秦可卿极为相似,这个人便是香菱。香菱之遭遇深受同情,幼年被拐骗,养到十二三岁时,便被卖,两家争抢,出了人命,抢到手的那人叫薛蟠,薛蟠却也是个不成器的花花公子。最后又闹出人命来,坐牢里去了。

其十六,秦可卿与崇祯的死亡时间之比较。
秦可卿病后,自知将死,张有士瞧病时也言她必死,合府中人皆知她必死。死于春天。
崇祯皇帝正是死于一六四四年四月二十五日(农历三月十九日),正是北京的春天之时。
两者时间上巧合得天衣无缝。
秦可卿的死亡时间当然是作者安排的,因为此时崇祯皇帝已经死了多年,这个日期是确定无疑的。所以大家推断秦可卿死于春天,便是按照崇祯的死亡时间而推断出来的。属于事后诸葛亮那种。

综合上表所述,从出生、性格、死法、时间点推算等方面看去,作者有意将秦可卿影射崇祯皇帝,即明思宗朱由检是极有可能的。至于还是否符合其他人的一些特征,则是每个研究《红楼梦》的看法。不在笔者的讨论范围之内。
不知这样的推导方法,能给读者你一点启示不?
                                          2014-12-2
回复 支持 反对举报
天下大平

来自重庆
精华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6689
发消息
IP属地:重庆市

15#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6 11:52:39 | 只看该作者
发个回复,挣个工分。
回复 支持 反对举报
天下大平

来自重庆
精华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6689
发消息
IP属地:重庆市

16#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7 00:28:01 | 只看该作者
重大发现: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的重大证据,红书中,贾琏与贾琮是贾赦之子,而乾隆第二子叫永琏,还被封为太子,第七子叫永琮。生活在乾隆朝的曹雪芹敢这样直言不讳地将贾赦影射乾隆吗?他不怕灭九族么?这个玩笑开得太大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举报
天下大平

来自重庆
精华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6689
发消息
IP属地:重庆市

17#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7 00:28:14 | 只看该作者
重大发现: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的重大证据,红书中,贾琏与贾琮是贾赦之子,而乾隆第二子叫永琏,还被封为太子,第七子叫永琮。生活在乾隆朝的曹雪芹敢这样直言不讳地将贾赦影射乾隆吗?他不怕灭九族么?这个玩笑开得太大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举报
天下大平

来自重庆
精华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6689
发消息
IP属地:重庆市

18#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9 00:45:30 | 只看该作者
谈谈关于《红楼梦》中“冬至”和“芒种”两个节日的看法

《红楼梦》中出现了两个标志性的时间点,一个便是第十一回中出现的“冬至节”,另一个便是第二十七回所说的“芒种节”。
要了解这两个节,我们先必须了解“节气”和“二十四节气”。
什么是“节气”和“二十四节气”呢?
所谓节气,即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所谓二十四节气,即是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反映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反映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进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
按常理来说,节气本不是件稀罕事物,每年都有,甚至每月都有,一月之中至少有两个节气。然而,中国古时却以农历(俗称阴历)算节气,与现在算节气方式不一样。现在说到某个节气时间,通常都以公历(俗称阳历)为标准。那么,农历算节气有什么特别之处么?有!妙处正是在这里。打个简单的比方说,就如“冬至”节,按公历算,一般在十二月二十二日或者是二十一日,而以农历算,则不同,甚至几十年上百年,都不会在同一天。因此,当古人在书中具体以农历说到冬至节出现在某个日期时,通常是可以查到是哪一年,甚至几百年前的冬至日是哪一年都查得到!
回到《红楼梦》中,作者在第十一回提到了“冬至日”这个日期,是十一月三十日。依笔者查到的三个时间分别是:1631年,即崇祯四年;1642年,即崇祯15年;1813年,即嘉庆18年。
这三个日期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发生,然后与《红楼梦》有关呢?
有,且仅有一个,就是1642年。这一年即崇祯15年,两年后,即崇祯17年,崇祯皇帝在北京煤山上吊而亡。《红楼梦》中,秦可卿之死正是影射了这一情节。
关于秦可卿之死,笔者在“三论秦可卿身世之谜”三篇文章中讲得比较多了,这里就不再重复。
再说说“芒种节”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谈到了一个节气,就是芒种节。
书中写到“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绵纱罗叠成旄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上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笔者不辞辛苦,查阅了从1600年至1900年三百年间的万年历,发现从农历四月二十五到二十七三天交芒种节的日子有几十个之多,经笔者再三选择,选取几个四月二十六日的芒种节,列表如下:
年份        时间        年号        年度大事记
1611年        16:25        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        一,朱由检(崇祯出生)
二,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逝世
1630年        06:38        一,明崇祯三年
二,清天聪四年        一,后金(满清)陷永平;
二,明军袭击遵化;
三,农民起义军攻入山西;

1668年        11:03        康熙七年        大清禁海外贸易
1706年        15:28        康熙四十五年        传说中的贾宝玉诞辰年
1725年        05:40        雍正三年        年羹尧死。汪景祺死
1736年        21:28        乾隆元年        雍正薨,乾隆即位
1782年        00:18        乾隆四十七年        《四库全书》完成,道光出生
1820年        04:43        嘉庆二十五年        嘉庆帝死
1831年        20:31        道光十一年        咸丰帝出生
1850年        10:44        道光三十年        道光帝死,咸丰帝即位
1888年        15:09        光绪十四年        康有为上书

与未时交芒种节最为接近的是康熙四十五年,即1706年,于是许多人,包括不少红学大家们附会说,这一日是曹雪芹,即贾宝玉的生日。看上去不错,象那么回事,但如果把目光放远一点,你可以看到一个更加令人吃惊的答案,这就是1611年!这一年的2月6日,朱由检即崇祯皇帝诞生了。看到上文,如果把“大观园”三个字改成“紫禁城”,把大观园中的女子改成紫禁城中的妃嫔和宫女,是不是情形完全一样!
1611年的芒种节交节是未时之后的申时,但如同前一个日期一样,作者稍稍挪动了一点点。前者,崇祯之死是1644年,而作者点明的时间是1642年(秦可卿之病事实上也拖了两年,从小说中可以读出这一点出来)。后者,将芒种节的时辰也向前挪了一个时辰,由申时改到了未时。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躲避清朝的文字狱,不让清廷鹰犬们发现《红楼梦》竟是悼亡崇祯之书!
依笔者浅陋的见识来看,《红楼梦》中两大具体可以确定的时间,一者指向崇祯之死日,一者指向崇祯之生日,这部书便是悼亡崇祯之书,有什么疑问的呢?
可能会有读者说,你这是胡乱联系,没有丝毫证据能证明该书作者是这样的意图。对于这样的责问,笔者也只能表示遗憾。笔者能做的大概也仅只如此了。
                                 2014-12-9
回复 支持 反对举报
天下大平

来自重庆
精华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6689
发消息
IP属地:重庆市

19#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13 18:50:25 | 只看该作者
说说薛宝钗

很不想打击钗迷们,到了笔者这个年纪,再来说爱谈情的,的确有点儿不合适,但有些话放在肚子里不说出来,也不痛快。说出来,与大家共讨,无论拍砖或者掷石块,尽可以。
首先不得不承认,宝钗一出场,就是个第三者。
作者正式写二宝相会是在第八回。贾宝玉上梨香院去看薛家人,先有几处闲笔,写了荣府家事,后来到了梨香院,先问候了薛姨妈,再问候薛蟠。这也都是闲笔。正文从宝玉进入宝钗房中写起,先看到宝钗做针线活儿。这与他进入黛玉房中完全不同,黛玉在房中要么睡觉,要么看书。宝钗可是个典型的小户家庭女孩儿形象,亲自做针线活儿。
于是二人闲聊,聊什么呢?聊金锁和宝玉。
莺儿在一边便说了,这金锁和玉要配婚姻的。二宝听了这话,作何感想?尤其是薛宝钗,人大心机深,岂会不留意这些?那薛姨妈与王夫人长篇大套的说家常话,岂会不说到二人的婚姻问题?薛姨妈岂会不说金锁要等宝玉相配?

依笔者推断,宝钗进入贾府应在十四岁,因为第二年元春省亲之后,贾母给宝钗做生日,宝钗满十五岁,正是过去女孩儿的及笄之年。
十四的女孩儿不同于十三岁的男孩子。十四岁的女孩儿已经知道怀春了。何况又是薛宝钗这样一个聪明灵慧的女子。正因为宝钗会怀春,而金锁又有如此寓意,她岂会不时时留意宝玉的行为、思想及有关爱情方面的想法?一看到黛玉与宝玉那么个情形,还敢明着追求宝玉么?一旦显露这样的形迹,贾母便会早早地打发了她!还会留着她?

在宝黛钗三个人中,宝玉心里装着黛玉,断不至于对宝钗心存瞎想。而黛玉虽有那么一点防宝钗之心,但她也不知该怎么去防,于是只顾和宝玉使性子,吸引宝玉的注意力。而宝钗看上去是局外人,好象是无辜的,但实则心机颇深。在人前,好象是不经意的样子,时时取笑宝玉和黛玉两个,但在只有她和宝玉两个人的时候,显露出的那种关切之态,也不禁令宝玉动容。令读者心动。

有据可依。
其一,开诗社时,宝钗给宝玉取了两个名字,一个叫无事忙,一个叫富贵闲人。这两个名字,却都是宝玉深深痛绝的。宝钗看似无心,实则有意。这是人前,宝钗对宝玉看上去漠不关心。
其二,宝钗和宝玉谈论金锁和宝玉的金玉良缘之时,那一份温情,凡男人有几个不淘醉于其中?这便是人后,即背人处,宝钗多么温情!
其三,宝玉挨打时,宝钗送一味药,虽然没有说那药的名字,但宝钗似乎也只有“冷香丸”可送。冷香丸之寓意相信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不用我多费口舌。
其四,宝钗送药时,只说了半句话,宝玉便想到为这些人死了也甘心。可见这半句话也是感天动地的。
其五,最让人惊心动魄的一个场面便是,宝钗坐在袭人的杌子上替袭人绣肚兜。这一幕想起来真是感人至深,非有大爱不能作如此之事,非有至情不能作如此之事,但你看看作者轻描谈写,似是宝钗无意偶然的便坐了上去。这便是作者惯用的用轻谈之笔描写重大之事的寓意了。
宝钗明知自己是第三者,仍然插足于宝黛之爱情之中,你以为宝钗是冷美人,笔者却不会这么看,这女孩儿心机深似海!

下面继续。
看出宝钗心机的地方还有多处。我再举出一例来。
袭人烦莺儿打络子,不过是打一些小巧的玩艺儿。宝钗便让莺儿打络子把玉络上。这络子是有寓意的,相信看过红楼梦的人都会明白这个道理。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只有林黛玉打过装玉的东东(名字我忘记了,便用这个俗不可耐的称呼),宝钗叫莺儿也打络子把玉装上,这是明摆着要与黛玉争抢。如果你看不出红楼梦中这一点,你也白看了。
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每天要戴在身上,从前只有黛玉打络子装玉,现在宝钗横插一杠子,要打络子把玉装上。那贾宝玉看到莺儿打的装玉的络子,岂会不想起宝钗而去想莺儿?凡男女情到深处,才会给对方买内衣内裤的,一般朋友,最多送件外套之类的衣服就了不起了,那送衣服的还不是一般的一般朋友。
宝钗的用心还不在于此处,凡是宝玉身边的一举一动,她皆悉数了解。也许钗迷们看到此处,便会愤愤不平了,以为笔者简直要把宝钗说成是阴谋家野心家了。
先且不急,听笔者慢慢说完。

看到书里有一段专叙滴翠亭之事的。有人不明白宝钗为何要拉上黛玉。如果你看到笔者的论述,就知道宝钗为何要拉上黛玉了。
依笔者看来,宝钗所做的,与黛玉皆针锋相对。
举例说明。
史湘云从小与黛玉宝玉三人一处长大,从袭人之语里可知。湘云最初回贾府,是与黛玉住在一起的,一张床上睡觉的。细心的读者自能看出这一点。
史湘云是一个很关键的人物,虽然她不能决定到底木石前盟好,还是金玉良缘好,但宝钗却没有放过她,只用几篓子螃蟹,便把她拉拢过去了。最后也写到史湘云有所回味,明白宝钗决不是和她一路人,于是便与黛玉在凸碧宫里联诗。
宝钗所做的一切,便是要与黛玉相反。黛玉伶牙俐齿,她便显得口拙舌笨。黛玉不体恤下人,她便要小恩小惠笼络,扩大“群众基础”。

书中有一回写到,黛玉对宝钗的行为不满,而宝钗深然不觉。这是作者的曲笔。宝钗岂会浑然不觉?简直心知肚明,明白如镜,知己知彼,凡是可以用来知晓对方状况的词都可以用在这个地方。
回头来说说滴翠亭的事。
既然说到宝钗对宝玉的一切身边人身边事都有所关心,那滴翠亭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滴翠亭中,红玉和小丫环坠儿在滴翠亭中议论手帕的事,放在黛玉来说,她才不会关心丫环们的事呢。可是宝钗便不一样,红玉和坠儿都是宝玉的丫环,把亭子关着,便是要议论见不得人的事情。这一幕恰好被留心的宝钗看到了。你别人为宝钗是无意中看到的呵,这样想,你就被作者骗过了。作者如果直白地写宝钗跟着两个丫环,去听听她们说悄悄话,这样的文章有意思吗?符合薛宝钗的身份吗?
宝钗既知两个丫环说悄悄话,听到第一句,便可以悄悄离开,用不着再听第二句,但她不是这么做的,而是坚持听完,听到不是说宝玉的事情时便大失所望。而此时里面两人恰恰意识到可能有人偷听——当然是作者最先意识到的,便打开窗口。宝钗的脱身之计,便是陷害黛玉。
黛玉生性孤傲,不喜与下人接触,偶尔心情好的时候,也抓两把钱给丫环们,但黛玉自己也只有那几个月钱,怎么可能象宝钗一样出手大方呢?贾府中人两只势利眼,一颗富贵心,见了有钱的,便会巴结,见了没钱的,打翻在地,再踏上一脚,也是正常的。

宝钗拉黛玉做个垫背的,有居多因素在内。
一是,黛玉生就是个尖牙利嘴的。红玉们便一下子上了当,这矛盾从宝钗身上一下子转到黛玉身上了。红玉们唯恐自己“东窗事发”,哪里还想得到是喝了宝钗的洗脚水呢?
二是,更进一步加深了黛玉在怡红院姑娘们心里的不好印象。那袭人自不必说了,有一回不管不顾的当着黛玉的面发脾气,一点儿也没有把黛玉这半个主子看在眼里。那晴雯,更是不给黛玉开大门,让黛玉站在外面哭了好半天的。真是替黛玉委屈呵。
提起黛玉,贾府上下,只有怜悯,没有喜欢。提起宝钗,只有敬重,没有轻视。
谁知道宝钗却是个大大的滑头哩。
三是,黛玉凡得罪人的地方必与宝玉身边人有关,从周瑞家的,到李嬷嬷,再到袭人、晴雯、红玉这一干丫头。只有一个人因为得了两把钱,才说了黛玉一个好字。这是红楼梦中唯一一个说过林黛玉好的人。读者不可不明白作者的用心。
相反的是,宝钗讨好的必是王夫人丫环,宝玉身边丫环。那个叫靓儿的丫环,不知是哪个的,叫宝钗一顿喝斥,吓得跑远了,相信读者细细品味,自有一番道理可以品得出来的。
一下子说了这么多,给钗迷们添堵了。
其实,现实生活中,如宝钗者甚众,圆滑,世故,老于谋算,以小恩小惠笼络人,挖人墙角,不达目的不罢休。
只是到了最后,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算来算去一场空。
提到算,红楼梦里最会算的就是宝钗,读者不可不注意这一点。不妨多说两句。
一处是帮湘云算酒账,一处是帮探春算大观园账,还有一处是帮惜春画画算材料账。
用“算计”二字概括宝钗这个人物形象是最合适的。精于算计的人便要头脑清醒,宝钗有一味神奇的药物“冷香丸”时时提醒着她,要保持头脑清醒。
最后再提醒读者一点,宝钗一出场就是第三者,这一点非常关键,你看不到这一点,就无法理解宝钗的行为和思想。也不算看懂了红楼梦。
OK!笔者现在说得差不多了,你们大家都说说吧?
                             2014-12-13
回复 支持 反对举报
天下大平

来自重庆
精华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6689
发消息
IP属地:重庆市

20#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15 17:43:59 | 只看该作者
论薛宝钗的角色定位与“钗黛合一”的虚伪性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向来不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笔者也是有这种想法的,因为心底良善,所以遇事到处碰壁,但从来都只是埋怨自己不会做人,而不去怨别人对自己不善。
经过这几天在红吧里聊天发文情况来看,我发现我真是错了,一些人的行径达到了无法令人容忍的地步!那种恶意的攻击实在让人惊讶,却还不知道原因为何?且论述如次:
《红楼梦》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部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其中涉及人物众多,据有关人士统计,从王爷、公侯到乞丐、道人,从贵妃、小姐到丫环、仆妇,总共有八九百之数,而且每个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是以引起从钟情的少年到怀春的少女、从诗书满腹的学者到头发苍苍的耄耋老人的浓厚的兴趣,用“家喻户晓”“人手一本”这样的词汇来形容《红楼梦》的流行盛况,丝毫不以为过。
笔者不是书商,当然不是谈论《红楼梦》发行事务的。笔者只是一个《红楼梦》的爱好者,拿现在的时髦话说,就叫“红迷”或者“红粉”。笔者论及红楼梦,纯属是一种闲谈聊天的方式,并非要树立什么权威,甚至成为依靠红楼梦吃饭的红学家什么的。怀着这样的心境在红楼梦吧里发了几篇文章,但遭到的攻击,却令人意外。但笔者却不是个别人一击便会倒地的纸糊人儿,也会反击,更不会害怕什么学刊、会长之类的权威人士。他们所说的,也只能代表他们看完红楼梦后凭大脑思维所得出的观点,而笔者,既然大脑与他们不一样,自然也能思维,自然也能得出自己的观点来。如果说笔者的观点与他们不一样,那便是笔者独立思考所得出的学术成果,如果有雷同,那也纯属巧合。
首先必须承认,《红楼梦》是一部小说。虽然笔者现在读出了一点历史的味道来,但在本文,还是按照小说的模式来论说。既然红楼梦是一部小说,那么作者对书中人物的设计便有一个定位问题,尤其是主要人物的定位问题。
写过小说的尤其是写过长篇小说的人都知道,在小说动笔之前,先要设计人物,包括人物的性格、身材、相貌、学识水平、主要经历、家庭成员、社会关系,等等各个方面。细致的作者会把这些设计写在纸上,象书法家写楷书时,先要画格格,然后才动手写字。而对全书胸有成竹的作者来说,也会在脑子里打一个粗稿,亦如书法家写草书时,虽然不打格子,但也要看一下那纸张大小,要写的字数多少,大概在哪里起笔,在哪里收笔,然后在哪里落款,在哪里钤印。总之,写长篇小说,离不开作者对书中所描写人物的定位问题。
对于《红楼梦》来说,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宝黛爱情”,一条是“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败落历史。在本文中,只讨论“宝黛爱情”这一条线索的问题。
作者在“宝黛爱情”这条线中涉及到的人物也很多,但主要人物只有三个,一个是贾宝玉,一个是林黛玉,一个是薛宝钗。既然是宝黛爱情,怎么会涉及到三个人物呢?那这第三个人物算什么呢?如果说薛宝钗也是名正言顺地要和贾宝玉谈爱情,那必然是“宝黛钗爱情”了,如果笔者这样一说,不仅读者要骂笔者,就是红楼梦作者在地下有知,也会跳起来把笔者骂个狗血淋头的。
既然大家都承认“宝黛爱情”,那么主角自然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了。
先来说说贾宝玉的角色定位。
纵观《红楼梦》,贾宝玉无疑是书中的主角,也是“宝黛爱情”的主角。书中全方位对贾宝玉的衣食住行、相貌、年龄、性格、品行、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等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描绘,相信在大家心目中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固定的形象,他有漂亮如女孩子一般的外表,有如演说家一般机敏的谈吐,有如诗人一般似傻如狂的激情,有富贵人家公子哥儿使钱撒漫的习气,除了这些,他还有一颗懂女儿识女儿的心!
再来说说林黛玉的角色定位。
林黛玉便是“宝黛爱情”的女主角。如同贾宝玉一样,作者在书中对林黛玉的衣食住行、相貌、年龄、性格、品行、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等等,各个方面也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描绘,相信在大家心中,对于林黛玉有这样一种印象,相貌美丽,身材婀娜,才华出众,多愁善感,伶牙俐齿,寄人篱下而愁闷无着,让人怜惜让人疼爱。
为了显示宝黛爱情的“合法性”,作者开篇就用了一段玄幻之文,将贾宝玉描拟成灵河岸上的神瑛侍者,而林黛玉是灵河岸边的绛珠草。在前世,神瑛侍者对绛珠草有灌溉之恩,在今世,林黛玉便要用一生的眼泪来酬还。注意,是用眼泪酬还灌溉之恩,而不是以身相许。泪尽而逝,便是林黛玉的结局。
“宝黛爱情”注定是一个悲剧结局,这是不以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至于作者为何一定要将宝黛爱情写成悲剧结局,而不象众多的历史上的言情小说一样,写成喜剧结局,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如果要讨论下去,那么用一本书来考证,也可能是不够的。
既然结局已定,那么作者怎么行文来把这个结局表达出来呢?
这里必然要说到薛宝钗了。
在“宝黛爱情”中,薛宝钗无疑是第三者的角色。这个第三者,可能刺激了一些人的感官,于是对笔者进行口诛笔伐,但笔者依然坚持用第三者来描述薛宝钗这个角色。
在《红楼梦》中,作者借贾母之口,对旧小说和戏曲弹词中的爱情故事进行了评击,说到那些古往今来的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无不出于一辙,才子看到佳人便倾心相爱,佳人看到才子便不顾家庭阻力,硬要与才子死活一起,旁边还必须有一小人挑拨,但最后必然还是大团圆结局。利用贾母之口,作者有心想破这个“陈腐旧套”,但笔者以为,这样的“陈腐旧套”却不是那么容易破的。却是为何呢?
如果将宝黛爱情故事搬到现代社会来,大家便很容易理解薛宝钗这个角色了。用现在的话来说,薛宝钗整个儿就是一个“第三者”!
红楼梦之所以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与作者有超前意识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作者具有超前于他生活的时代的意识。只有具备这样素质的作者,才能写出这样一部振烁千古的优秀作品来!
有的人便说了,古代没有第三者之说。
笔者也相信,古代没有第三者一说。但为何还要用此一词呢?听笔者慢慢说来。
从贾母口中得知,过去大户人家小姐那身边必得有几个丫环伏侍,还有婆子一大堆人物环伺,小姐们看到才子的机会也没有,岂能与才子通个什么信息,表达一下爱慕的情感?就拿贾府中的迎探惜三个小姐来说,那迎春的丫环有司棋、绣橘,这是两个大丫环,还有几个没交待名字的小丫环,婆子包括奶妈更是一大堆;探春的丫环有侍书、翠墨,还有几个没有交待名字的小丫环,婆子包括奶妈也是一大堆;惜春的丫环有入画、彩屏,外加没有交待名字的小丫环,奶妈、婆子一类的人也是一大堆。她们深居闺中,连出门的机会都很少,即使出门,那闲人岂能近身?更别说要发生眉目传情、私订终身之类的事情了。
但笔者说,这只是贾母的一厢情愿,更是作者形式上不落俗套而实质上落入俗套的借口之词。
为何?
抛开贾府三位小姐且不谈,因为贾宝玉毕竟也是贾府中人,与迎探惜是嫡亲的兄弟姊妹关系,不可能贾宝玉与迎探惜三人谈情说爱撒。
且说大观园中,那外来女孩子有多少?
从最初的林黛玉算起,然后薛宝钗、薛宝琴、李绮、李纹、邢岫烟、妙玉,少说也有七八个了。贾母所说的大户人家小姐与外面接触甚少,不可能与才子有勾搭,作者便说到那才子佳人的戏曲、小说、弹词都落入俗套,而事实上呢?贾宝玉与女子谈恋爱需要出大观园么?那女子都送上门来了,还是源源不断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这一番不落俗套的话便有破绽的。且不说这个。
林黛玉五岁丧母,六岁进入贾府,与贾宝玉一个桌子吃饭,一个床上睡觉,至少过了三四年才分开,但还是在贾母的住处,不过房间分开了而已。在一个近乎封闭的空间里,两个少男少女,那心里萌生情愫,难道不是正常的?而在林黛玉的世界里,在她情窦初开的时候,更只有贾宝玉一个男孩子,她还有其他选择吗?爱上贾宝玉,岂不是名正言顺的事情!
而贾母这些人却还装作浑然不觉,还要去破什么才子佳人的陈腐旧套?那才子佳人的戏就演绎在她的眼皮子底下了。
然而,这场宝黛爱情并没有因此而变成大团圆结局,这不,拨乱的来了。谁?当然是薛宝钗。
有人觉得薛宝钗是无意于插于宝黛的爱情之中的,然而这种开脱之词实在经不起推敲。翻开《红楼梦》第八回,作者正面第一次写二宝相会,那薛宝钗便搬出“金锁”来给贾宝玉看,并且也欣赏了贾宝玉所挂的“通灵宝玉”。一向不敢在宝钗面前说话的莺儿——宝钗的贴身丫环——便说了这金锁要与宝玉配婚。这里,作者已经用非常明确的信息告诉读者了,薛宝钗知道贾宝玉有玉,并且自己有金锁,金锁和宝玉合在一起,就是“金玉良缘”。
如果说有人不懂作者这个明确无误的信息的用意,笔者也只能说,《红楼梦》白读了。如果知道,但不承认,或者假装不承认,那便是另外一回事了,不在笔者此文讨论范围之内。
仅此一点,便可证明宝钗一出场,便是第三者的角色。宝钗自己心头明镜似的,而我们的钗迷们还装作很无辜,很受伤,不作承认的姿态,岂不是笑话!
薛宝钗,不过是红楼梦中的一位人物,是作者用来衬托宝黛爱情悲剧的工具,如果没有薛宝钗,作者同样还会制造出“张宝钗”“李宝钗”之类的人物出来。总之,薛宝钗在红楼梦中的角色定位就是第三者。
至于薛宝钗这个人物的刻画,让读者喜欢,甚至形成钗粉钗迷,当然是另外一个话题,本文只讨论作者在书中对薛宝钗这个人物的定位问题,而不是怎么去塑造她的问题。关于作者怎么去塑造薛宝钗这个人物,留待以后再论。

下面,笔者再来说说“钗黛合一”的虚伪性。
明着讲赞成贾宝玉与薛宝钗相结合是大团圆的结局的人目前还很少,至少笔者没有看到,但通过中庸之道来讲所谓“钗黛合一”的人,为数还真是不少,并且振振有词地说,这是作者的原意。
依笔者看来,这种人用“无耻”两个字来形容是最恰如其份的。其实还有更柔和的词,比如曲解之类,笔者不想这么柔和的,因为这种曲解作者原意实在让人愤慨,并且有误导读者之嫌,只能用“无耻”来回敬这类人。
有人说,作者原意,你也不懂,怎么知道别人就是曲解,就是无耻呢?
虽然笔者承认,作者对于薛宝钗这个角色的塑造是很成功的,她最后也成为悲剧结局让人扼腕叹息,有些人便想让“钗黛合一”成为一个大团圆结局,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笔者认为,这种想法显然是幼稚的,是违背了作者原意的。
“宝黛爱情”是以悲剧为结局,即绛珠草要用一生的泪水来还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而不是以身相许!这是作者开篇就讲定了的,也即是说,我们看红楼梦,只要看到第一回目便知道故事的结局,为何还要往下看呢?就是因为我们想知道这个结局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结局!
那些讲“钗黛合一”的人未必没看到第一回所写的,而只顾往后面看去,但为何还要讲“钗黛合一”这样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话呢?
他们的理由是,作者在写黛玉和宝钗的判词时,总是合在一起写的,还有,宝钗代表所谓德,黛玉代表所谓才。
以这种理由来曲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实在是幼稚至极!笔者连辩驳的兴趣也没有。笔者只能说,如果钗黛能合一,便不会有宝黛悲剧,也不会有红楼梦了。
作者所处时代,并不是一夫一妻制。贾宝玉完全可以效法舜帝娶娥皇女英之故事,将宝钗和黛玉全都娶回家,两人不分大小,或者依年龄论姐妹,多好!便是三个人都保全了,都是喜剧结局,何必弄得一个在潇湘馆垂泪,一个在怡红院长叹,更有一个在蘅芜院伺机而动呢?
如果贾宝玉愿意,他甚至可以将李纹李绮邢岫烟妙玉等全部娶回家,也不违反当时的婚姻法的。那么,这样一来,还是红楼梦么?岂不是与后来那个什么续书“绮楼重梦”相吻合了?
这样一种想法,难道不是曲解作者之原意,反而是符合作者之原意,岂不是天大的笑话!真不知提出“钗黛合一”的人脑壳里装的是什么?
可以这样说,所谓“钗黛合一”完全是现代一些无聊文人的遐想。他们想着自己找一个老婆,既有黛玉的美貌和才华,又有宝钗的善解人意和朴素持家的本领,既上得厅堂,又下得厨房。用一句不好听的话来说,这叫以自己的小人之心去度红楼梦作者君子之腹!
宝黛之恋中,宝玉和黛玉是知己,是心心相通,这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从内心里发出的对对方的一种情愫!他们可以恼了吵、吵了好、好了再恼、恼了再吵、吵了再好,可以一起葬花,可以一起看西厢,说不尽的浓情蜜意,叹不尽的绮丽眷恋!对于宝玉来说,三千弱水,只取一瓢!对于黛玉来说,前生注定,要用眼泪还灌溉之恩!岂能有其他可以选择的机会?
你能想象宝玉和宝钗这么吵这么闹吗?你可以想象宝钗和宝玉一起葬花,一起看西厢记么?
而在宝钗看来,她也认定了金锁和宝玉是“金玉良缘”。不过,在贾宝玉的眼里,她纯粹是亲戚关系,是后来者,以至于梦里都喊出来:“我不要金玉良缘,我只要木石前盟。”这句话,宝钗都听到了,难道钗迷钗粉没有听到?
用第三者来定位宝钗,丝毫不会错位的。这是作者写书时设置角色而预定的,不以哪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你看不到,或者忽略了这一点,只能说没有看懂《红楼梦》。
说句题外话,任何长篇小说,在塑造人物时,都以缺陷为美。也就是说,作者写长篇小说时,不会把一个主角塑造得十分完美,必须留下一定缺陷才是最高境界。这个缺陷,可以是身体上的,家庭上的,爱情上的,精神上的,生活本领上的……总之,是多方面的,读者自可看书的时候细心领会。对于黛玉和宝玉来说,两个人的缺点是非常明显的,黛玉的尖酸刻薄,贾宝玉的没有男子气概。而宝钗,则近乎一个完美的人。作者将宝钗塑造成一个完美的人显然是有意识的。有缺陷的人在众人看起来,更接近于真实,而完人,则显得虚伪。并且有缺陷美的东西一旦毁灭,更让人揪心!
这一点,还可以从其他作者所写的书中得到印证。
比如,著名武侠作家金庸先生写过多部武侠书,也写过那些侠客的爱情故事,其中不乏三角恋情的。比如说《射雕英雄传》里郭靖、黄蓉、华筝之间,如果郭靖将两个美女都娶回家,岂不是皆大欢喜?比如《天龙八部》中,乔峰如果在阿珠死后,顺便把阿紫给娶了,也不会有人说闲话的,也不至于最后两人都是悲剧收场。还有,《倚天屠龙记》、《雪山飞狐》等书,也有三角爱情故事,但男主角最后无不从一而终。金庸先生也写过一部书,那男主角娶过七个美女的,读者会齐声说,是《鹿鼎记》。对了,是《鹿鼎记》,但那男主角是什么人?韦小宝。韦小宝是什么人?就不用笔者多说了吧。韦小宝娶了七个美女,看上去很不错,那七个美女看上去都喜欢韦小宝,但那是爱情么?不过是金钱与肉欲罢了。能与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相提并论么?
如果作者将贾宝玉也写成这种烂情的人,那有什么意义呢?纵然写得天花乱坠,在思想性艺术性等方面,便要打一个大大的折扣!称得上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么?还能吸引这么多的读者么?
当然,作者也许并没有想到自己的书可以流传千古,引起那么多人的兴趣的,但作者心里,一定不会将“钗黛合一”这种无聊的话题放进书里变成文字的。
总之,所谓“钗黛合一”就是一个虚伪的命题。
                            2014-12-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3-23 13:3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大平:论秦可卿的身份之谜 [复制链接]
天下大平

来自重庆
精华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6689
发消息
IP属地:重庆市

电梯直达
跳转到指定楼层1#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1-27 18:27: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藏   玉
                            ——秦可卿身份之谜
                                 作者:天下大平
《红楼梦》中有一个争议非常大的人物,两百年来,一直是红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这就是秦可卿。秦可卿的身世与身份一直扑朔迷离。在本文中,笔者试图揭开他的庐山真面目,哪怕一二,作为对“红学”研究者起抛砖引玉之作用。如果能引起大家共鸣,那便是意外之想了。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在秦可卿房中睡觉,然后做“梦”,梦到金陵十二钗的结局。笔者的分析正是从这里开始。
在此一回中,宁府花园中“梅花”开了,尤氏邀请荣府贾母王夫人邢夫人过府欣赏梅花,王熙凤却没有同去。众人赏花到中途,宝玉要睡觉了,于是由秦可卿安排宝玉的睡处。这一段文字,笔者取名为“藏玉”,其实说“护玉”更为恰当。
却是为何?
古人常有以儿女之情来描写家国大事的习惯,笔者以为,《红楼梦》正是这样。以闺阁之笔墨指代国家大事。“宝玉”正是传国玉玺,在笔者的另外的文章中有分析,这里就不重复了。
这段话如果用国家大事的笔墨写,就应当是这样的:
“宁府”代表一方,“荣府”代表一方,进行“宝玉”即“玉玺”归属的谈判。
“宁府”代表有贾珍,尤氏,贾蓉等。“荣府”代表有贾母,王夫人,邢夫人等。
秦可卿是“宁府”主管,负责“谈判”安全保卫工作,袭人是“荣府”护“玺”大将军。
几位“大人”需要进行“宝玉”归属的谈判,于是双方协商“宝玉”放置的地方。放到哪里去呢?
其一,放到贾珍与尤氏那里去,即《燃藜图》之室中,由贾珍尤氏负责派人看管。贾宝玉立即断然拒绝。“宝玉”的意见自然代表“荣府”意见。
其二,放在秦可卿房中,由秦可卿看管。贾母率先表示同意。贾母认为,“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由他去安置,自是安稳的。”这些话看上去是闺阁之语,但如果用国家大事来写则又是另一番文字了。即是,秦大将军是我们内部的人,虽然派他去敌人阵营里去当卧底,但我相信他的心还是会向着我们的。而且他是我们双方都可信赖的人,是唯一最佳人选。
秦可卿将“宝玉”藏于房中,因为是传国玉玺,那身份自然不一样,周围衬托之物也必不相同。武则天、赵飞燕、杨贵妃、安禄山,都是一种象征。武则天夺了大唐的权,赵飞燕绝了汉成帝的后,杨贵妃则引起“安史之乱”,而安禄山更是将唐明皇赶得屁滚尿流。寿昌公主和同昌公主也是象征。寿昌公主之父即是“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作者写“女子”之笔墨当然不能写有刘裕在床上躺着吧?所以这里借用寿昌公主指代刘裕。意即秦可卿大将本领高强,“宝玉”可以安然无恙。对于同昌公主来说,“联珠账”则有特别的指代意义,“联珠”即“联朱”,“珠联璧合”。
“宝玉”在床上睡着,便梦见许多人的结局,这些人当然就是“宝玉”一方大臣的结局。秦可卿大将也是其中之一。宝玉梦中最后喊道“可卿救我”,不是寓意深刻么?大臣们都死了,大明王朝灭亡了,“玉玺”归谁?
诸位看一下金陵十二钗: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巧姐儿,李纨,秦可卿。关于金陵十二钗的结局,笔者将另文陆续讲到。
除开贾惜春与“宁府”有点儿瓜葛之外,那“宁府”可有半个人儿?贾惜春是宁府之人为何进入金陵十二钗呢?主要还是他从小便进入“荣府”,仿佛“人质”似的。最后“荣府败亡”,他便遭“荣府”囚禁,青灯古佛,了此一生。但“荣府”还派了禁卫大将军“紫鹃”看守他。
秦可卿的结局是最先写到,但在十二钗中却排在最后。这是有很深的意思的,限于文章篇幅,这里笔者就不展开论述了。
有人曾经问到尤氏怎么不是十二钗之一呢?各位,你看了笔者刚才的分析,还认为尤氏可能是“金陵十二钗”之一么?他与“金陵十二钗”是不共戴天的仇人!
索性笔者这里把秦可卿的命运分析完毕。
“宝玉”在房间里面“安睡”,秦可卿吩咐“两府”四员大将“袭人、媚人、晴雯、麝月”在外面守着,还有虎狼之师。这位问了,说笑吧?哪儿来的虎狼之师呢?
书中道,秦氏便吩咐小丫环们,好生在廊檐下看着猫儿狗儿打架。
整个《红楼梦》中,除了此处,何曾见过猫儿狗儿?那猫便是虎,那狗便是狼,统称虎狼之师。也可是说是贴身禁卫军了。
此次“谈判”过后,问题并没有解决,于是王熙凤又带着贾宝玉过宁府一次。这一次把秦钟也扯出来了。宝玉称秦钟是“鲸卿”,一等一的大臣呀。
两次行动过后,那秦可卿的身份便彻底暴露了,于是贾珍便将他囚禁在天香楼,最终秦可卿死于贾珍和尤氏之手。各位会说,贾珍所代表的宁府和荣府本来是一家的,怎么会去害秦可卿呢?你这不是说笑话吗?
如果你这样说,笔者只能说你看不懂《红楼梦》的。在《红楼梦》中,一人非指代现实生活中一人;一事,非指代现实生活中一事。可以将人当物写,也可以将物当人写。一人可以有几个角色,也可以几个角色归于一人。需要讲哪种故事时,便会对应哪种角色。
笔者这里讲,宁府代表“清”,荣府代表“明”。在秦大将(秦可卿)“藏玉”即“护玉”这样的故事中就更容易理解了。秦家姐弟俩的称呼语都有一个“卿”字,这个“卿”字过去是皇帝对近身大臣的爱称。那品级都在“五品”以上,能上朝堂的。
在《红楼梦》中,秦可卿的判词是这样的:“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看上去是说女子的事,但如果用国事来写就是,大明王朝的子弟们虽然不成器,不足以成大事,但“大清”最先寻衅滋事,然后两国开战。笔墨极其隐晦。
作者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将一位国家柱石般的大将写成一个淫妇,岂不是荒唐?你能解出这其中的味道来吗?
《红楼梦》第十三回写到,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这里当然用的是曲笔,也就是通常说的“春秋”之笔。事实上,自上回“谈判”之后,秦可卿知道贾珍对他产生怀疑了,趁着王熙凤与贾宝玉再次过“府”的时候,便把“宁府”消息透露给他,当然都是军事机密,即大清的军事部署。但最后,却被王熙凤忽视了,也可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大明”灭亡,王熙凤结局也很惨。
贾宝玉梦中,王熙凤的“命运”:画面上是一座冰山,冰山上有一只雌凤。寓意“大明”落到现在这步田地,正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凭着一只“雌凤”,怎么能改变这种状况呢?凤凰之火,也熔化不了这座冰山的。同时也寓意极寒极冷。
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凡鸟”即是凤,指王熙凤。“末世”,即指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都知爱慕此生才”说明王熙凤有治国之才,人人觉得有他出来理政,大明有希望了。后面两句,即“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两百年来,没有一个人解得对,也许,从笔者开始,这种解说就对了。
一从可以作“自从”讲。
二令可以作“冷”字讲。
三人木则作“秦”字讲。“秦”字拆开“三人禾”,“禾”通“木”。
所以,“一从二令三人木”则是指身为宰辅大臣的王熙凤自从“冷对”秦可卿的传递的军事情报,最后明王朝灭亡很快。金陵,自然是指明王朝的祖庙之地。哭向金陵,则指在祖人坟前痛哭。
纵观两百年来对“一从二令三人木”的解释,没有人能自圆其说,只有笔者这一种,更合作者原意。
大家始终将秦可卿定义为“淫人”,这便研究方向错了。这是被作者表面甚至“脂评”所写的忽悠了,没解出其中味道出来的缘故。
书中第九回,顽童闹学堂,其实可以看作“大臣闹朝堂”。第十回,金寡妇“无意”透露朝堂信息,也可以说她是“内奸”,其小姑——璜大奶奶却是宁府中人。璜大奶奶便去宁府告了密。贾珍便囚禁秦可卿。第十一回,“宁府”除奸成功,开宴庆祝。第十二回,王熙凤不顾国事,却玩弄凤月,与贾瑞苟且不清。第十三回,秦可卿在天香楼被贾珍吊死。秦可卿死后封“龙禁尉”,“龙禁尉”是什么官职?是皇帝的贴身禁卫官。陪死的还有秦可卿的护卫——瑞珠。另有护卫宝珠降了。瑞珠、宝珠,两者都离不开“珠”即“朱”——朱明王朝,难道没有一点寓意么?
秦可卿死后,“宁府”为掩人耳目,便风光大葬。当然,这里也有作者哀思的寄托。如果是一个“淫人”,怎么可能得到如此风光大葬?《红楼梦》全书的精华一半在于秦可卿的秘密。
读懂了秦可卿,就能理解王熙凤。
笔者这么一说,是不是颠覆了你的原来的观点?是不是更符合作者原意?至于你能不能接受,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笔者且不管《红楼梦》的作者是谁,笔者既不否定曹雪芹,也不肯定曹雪芹,只是根据书中所提供线索,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只要能自圆其说,便不是胡说了呵。
你们不理解,正常!笔者只能叹息说:《红楼梦》作者,两百年来有几个知音?
                                  2014-11-26
天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使用道具 举报
元辰

来自湖北
精华39
421

主题       
2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17664
发消息
IP属地:湖北省宜昌市

2#
发表于 湖北省宜昌市 2014-11-27 21:49: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元辰 于 2014-11-27 21:50 编辑


从政治思想的角度看,你的确读出了弦外之音,基本能自圆其说。可从文化思想的角度,尚未见触及,尤其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向往和”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等我登场“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更是《红楼梦》的艺术思维主线与价值所在。你能否解说一二?
回复 支持 反对举报
天下大平

来自重庆
精华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6689
发消息
IP属地:重庆市

3#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1-28 10:21:15 | 只看该作者
抽丝剥茧,层层深入。
回复 支持 反对举报
天下大平

来自重庆
精华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6689
发消息
IP属地:重庆市

4#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1-28 10:22:11 | 只看该作者
元辰 发表于 2014-11-27 21:49
从政治思想的角度看,你的确读出了弦外之音,基本能自圆其说。可从文化思想的角度,尚未见触及,尤其是“白 ...

红楼梦是一座迷宫,先全方位探视一番。
回复 支持 反对举报
天下大平

来自重庆
精华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6689
发消息
IP属地:重庆市

5#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1-28 10:24:36 | 只看该作者
元辰 发表于 2014-11-27 21:49
从政治思想的角度看,你的确读出了弦外之音,基本能自圆其说。可从文化思想的角度,尚未见触及,尤其是“白 ...

由于身处环境关系,无法得到明清两朝历史资料,对明清两代历史不是很熟悉,所以有的地方只是存疑,起抛砖引玉作用,并非想得出什么结论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举报
元辰

来自湖北
精华39
421

主题       
2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17664
发消息
IP属地:湖北省宜昌市

6#
发表于 湖北省宜昌市 2014-11-29 02:26:11 | 只看该作者
天下大平 发表于 2014-11-28 10:24
由于身处环境关系,无法得到明清两朝历史资料,对明清两代历史不是很熟悉,所以有的地方只是存疑,起抛砖 ...

已经很难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举报
天下大平

来自重庆
精华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6689
发消息
IP属地:重庆市

7#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1-29 23:00:00 | 只看该作者
榜上大书:“世袭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御前侍卫龙禁尉贾门秦氏恭人之丧。四大部洲至中之地,奉天永建太平之国,总理虎无寂静教门僧录司堂万虚,总理元始三一教门道录司正堂叶生等,敬谨修斋,朝天叩佛”,以及“恭请诸伽蓝,揭谛,功曹等神,圣恩普锡,神威远镇,四十九日消灾洗孽平安水陆道场”————————————————————————————这一段文字正是秦可卿为宫廷禁卫大臣的依据: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回复 支持 反对举报
亲水台

来自湖北
精华2
148

主题       
467

帖子       
594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594
QQ
发消息
IP属地:湖北省宜昌市

8#
发表于 湖北省宜昌市 2014-11-30 00:37:01 | 只看该作者
《红楼梦》中有一个争议非常大的人物,两百年来,一直是红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这就是秦可卿。
回复 支持 反对举报
天下大平

来自重庆
精华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6689
发消息
IP属地:重庆市

9#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1-30 18:50:17 | 只看该作者
                 天下大平:再论秦可卿身世之谜

在《论秦可卿的身世之谜》一文中,根据《红楼梦》第五回所提供的情节,笔者对秦可卿的身份进行了论证,按笔者的设想,秦可卿应当是一位朝廷武将,而且负有守护“宝玉”的责任。后来由于“内奸”告密,秦可卿被“敌方”杀害。这个内奸,笔者从书中推断出是金荣、金寡妇、璜大奶奶。这个敌方则是贾珍为代表的宁府。
金荣,是一位朝廷大臣。金寡妇,即金荣的母亲。璜大奶奶,即金荣的姑姑。
《红楼梦》中第九回有一场顽童闹学堂的场面:秦可卿与“香”“玉”有染,金荣“捉奸”,于是双方对打起来。最后,李贵——贾宝玉的跟班——和学堂代理负责任人贾瑞逼迫金荣向秦钟下跪认错。金荣愤愤不平,回到家里将这些事情跟母亲说了,母亲“无意中”又与璜大奶奶说了,璜大奶奶便进宁府告秦可卿的状。于是秦可卿便得了莫明其妙的病,而且一病就不起,最后死了。
贾珍和尤氏为何是秦可卿的“敌方”?因为在书中,秦可卿是贾珍和尤氏的儿媳妇,也就是贾蓉的老婆。有人信誓旦旦地说,作者是要将秦可卿写成淫人,这是有很多证据的。而且秦可卿之死是因为与贾珍这个公公有苟且关系,按书中焦大的说法就是“爬灰”。
依笔者看来,这都是作者的罩眼法而已。作者之所以要写这本“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小说,并不是要写几个奸夫淫妇的,而是一本“家亡血史”(贾王薛史),即国破家亡的血泪史!用闺阁笔墨写国家大事,也是中国古代文人为避文字之祸而惯用的手法,算不得什么稀奇事儿。只不过作者这部书写闺阁之事写得太好了,以致于读者完全忽视了作者的本意,就象那个什么“买椟还珠”的成语所预示的一样。
笔者以为,所谓爱之愈深,恨之愈切,在作者心里,他是非常尊重秦可卿这个人物的,但因秦可卿之人之事在当时是人尽皆知的,所以他的身份隐藏是最深的。也唯有解读出他的真实身份,才能解开全书的迷宫。
秦可卿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书中第八回有所叙说,即:他父亲秦邦业,现任营缮司郎中,年近七十,夫人早亡。只因当年无儿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谁知儿子又死了,只剩女儿,小名唤可儿,长大时,生的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因素与贾家有些瓜葛,故结了亲,许与贾蓉为妻。那秦邦业至五旬之上方得了秦钟。因去岁业师亡故,未暇延请高明之士,只得暂时在家温习旧课。正思要和亲家去商议,送往他家塾中,暂且不致荒废,可巧遇见了宝玉这个机会。又知贾家塾中现今司塾的是贾代儒,乃当今之老儒,秦钟此去,学业料必进益,成名可望,因此十分喜悦。只是宦囊羞涩,那贾家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眼睛,容易拿不出来,为儿子的终身大事,说不得东拼西凑的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亲自带了秦钟,来代儒家拜见了。
引用上述书中原文,想说明什么呢?表面上看:
其一,秦可卿之曰:秦邦业。职务营缮司郎中。
其二,秦可卿出身普通,只是秦邦业从养生堂抱养的一个女孩儿。因与贾家素有瓜葛,才结了亲。
其三,秦可卿非亲生之弟曰:秦钟。
其四,二十四两银子贽见礼。
仔细分析起来:
其一,秦邦业,邦业乃“安邦立业”之意,即指国家而言。“营缮”,则是经营管理之意。这句话意思便很明显了,秦父是经营管理国家大业的人。所以,秦父应是王爷或者大臣之类管理国家重要职位的人,而非泛泛之辈。
其二,秦可卿乃男人,是国家大将,派往“敌方”卧底的。
其三,秦钟是朝廷内大臣,也可以是“贵妃”一类的人。
秦邦业,秦可卿,秦钟,合起来称“三秦”。“三秦”有什么隐含的意思吗?有!杜工部有诗云“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这三秦之意原指帝都,此处代指汉人江山,即大明江山。三秦失去,意即大明江山失去。
《红楼梦》中,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去,死因是得了莫明其妙的病;第十六回,秦邦业死,原因是秦钟勾结水月庵的小尼姑智能,秦邦业把秦钟痛打一顿,自己气死了。秦钟挨了打,然后病死了。
几乎是前后脚,那秦家三口便相继死去。排一下书中死人,第一便是贾敏,第二是冯渊,第三是秦可卿,第四是贾瑞贾天祥,第五是秦邦业或者说秦业,第六便是秦钟。
如果将书中第一回到第四回作一个故事来看,正是《石头记》。
如果将书中第六回到第十六回作一个故事来看,正是《风月宝鉴》。
如果将书中第十七回(含第十六回部分内容)到第九十七回,作一个故事来看,正是《金陵十二钗》。
第九十七回之后的文章,则是飞鸟各投林。
那么第五回算什么呢?
第五回是《红楼梦》总纲,是全书完成之后另加上去的。从文意来看,第五回与第四回没有内容上的衔接关系,与第六回没有内容上的启下关系。即使切去第五回,也不影响整部书的结构。但正因为有了第五回,整部《红楼梦》才象迷宫一样让人捉摸不透。这其中当然有传抄过程中可能抄录者的失误,以至于大家一直纠结于具体的文字细节而不能自拔。
举例说明,笔者看到两个版本的贾府对秦可卿死时的看法的文字,其中一个版本是“彼时合家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另一个版本则是“彼时合家无不纳闷,都有些伤心”。到底哪一个版本更正确,笔者不能确定。笔者能够确定的是,两个版本的文意相距万里!
因此,笔者以为,《金陵十二钗》中判词可能在传抄过程中失误也总是有的。笔者暂且不对十二钗判词作过多解读,待分析完全书,再作总结。
回到秦可卿的身世论证的正题上来。前文说过,依笔者之见,秦可卿不是女子,而是男子,并且是宫廷禁卫军统领一类职务的大将军。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供佐证:
其一,秦可卿出场时间:贾母、王夫人、邢夫人去宁府赏梅花。北方梅花开时应在二三月份。但第六回刘姥姥进荣国府时却写的是秋尽冬初。两回书时间上无法衔接。这种时间上的矛盾也佐证了笔者的推论,即第五回是后加上去的。赏梅花应是有寓意的,按笔者理解,应是“谈判”过程。“梅”通“媒”。
其二,秦可卿房间摆设上寓意深刻,在《论秦可卿身世之谜》一文中已经有所论述,这里就不再重复。
其三,贾宝玉睡到秦可卿房中便做梦,而且梦到十二钗结局。那十二钗中,秦可卿是最后一位,但他却是最先有结局的。
其四,贾宝玉看那帐中一位美人,“其鲜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宝钗和黛玉在这里只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两方势力,要争夺“宝玉”。
其五,贾宝玉在秦可卿房中睡了一晚,次日与她携手游园,走至迷津。只见荆榛遍地,狼虎同群,一道黑溪阻路,并无桥梁可通。警幻说:“此即迷津也。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只有一个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不受金银之谢,但遇有缘者渡之。尔今偶游至此,设如堕落其中,则深负我从前谆谆警戒之语矣!”此时,迷津内水响如雷,竟有许多夜叉、海鬼将宝玉拖将下去。宝玉便喊:“可卿救我!”
这一段文字依笔者看来,更是秦可卿护“玉”而行,一路过关斩将。是一段春秋笔法的文字,并不是梦境,而是影射现实。
其六,王熙凤请示王夫人,带着贾宝玉前往宁府。游乐完毕回荣府,宁府让焦大送王熙凤与贾宝玉回荣府。焦大是什么人?宁府死心塌地的奴才,曾经跟宁府祖上出生入死的。
这一段文字更是蒙蔽世人,都以为焦大是骂宁府之文。笔者以为,这都是作者的罩眼法而已。焦大之语,句句针对王熙凤而言。当然也包括秦可卿和“宝玉”。“红刀子进白刀子出”,则是激烈的打斗场面。
其七,有了上面两场戏,秦可卿的身份便暴露无遗。书中后面还有荣府对秦钟的关心,及顽童闹学堂,金寡妇透露消息,璜大奶奶告密,更是印证了这一点,于是秦可卿便遭囚禁。不给吃喝,最后还将其吊死在天香楼。
其八,秦可卿死后,葬礼是非常隆重的,体现在二个方面:
第一,其棺材之好,不是一般人能享用的。书中说那木头“叫樯木,产自潢海铁网山上”,“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叮当如金玉”,“作了棺材,万年不朽。”这棺材是薛家的,原是为“义忠亲王”备用的。现在让秦可卿用上了,言下之意,秦可卿是按“王爷”规格葬的。
有人解读红楼梦时,一直纠结于“义忠亲王”,甚至要从清朝的亲王中要找出这个亲王出来,依笔者看来,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亲王,作者这书还敢写下去么?不是很明显影射清廷历史么?因此,笔者以为,用子虚乌有的犯了事的“义忠亲王”没用的棺材,不过是想来表达秦可卿的葬礼规格之高即暗示秦可卿的身份而已。
第二,祭奠者规格之高,也为红楼梦中所有死人中仅见。有四王六公六侯。四王是“东西南北,平安宁静”,六公是“镇理齐治修缮”,加“宁荣”二公,则是当日所谓八公。作者写到八公之时,也玩了一个小花招,即“镇理齐治修”五公皆有名有姓,独缮国公无名(明),缮国公应当姓石,其孙石光珠。珠可通“朱”。细看六公,修国公侯晓明这个名字,似乎太俗气,象现代人的名字一样,比如“黄晓明”之类。但因名字中含了一个“明”字,是以后面缮国公才会无名(明),但巧的是他却姓石,石通“史”。修缮之意是极易理解的,如果作写历史讲,缮国公有“史”无“明”,修国公则是有“明”无“史”。清时康雍乾三朝开始的明史案,则是史上惨绝人寰“文字狱”。这两个国公的名字是不是包含了这层意思呢?这只是笔者的猜测,无法论证,孤且存疑。按笔者想来,作者将许多信息放在人的姓名中了。写过小说的人都知道,那故事容易编,那人物姓名最难编了。有时候为了一个角色的名字,往往比写一段文字还要烦难。
这四王八公六侯的名字有何寓意,如果大家有兴趣,不妨猜测一番,权作好耍的事情。
其九,秦可卿死后封为“龙禁尉”,官居五品。“龙禁尉”是皇帝的贴身侍卫,这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有人说,龙禁尉是封给贾蓉的,不是封给秦可卿的。如果你硬要这样说,我也没有办法,只能请你看看章回的题目了,书中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其十,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完全是一副交重担的样子,哪里象是侄儿媳妇对婶娘的话!何况宁荣两府虽是贾姓一家,但早已分开另过,作为宁府媳妇不去找贾珍媳妇尤氏说话,却找荣府媳妇王熙凤托梦,岂不是多管闲事!
事实上,秦可卿对王熙凤所说的都是军国大事。这里,笔者给大家分析一下。
秦氏道:“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祖、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也没有典卖诸弊。便是有罪,己物可以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的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若不早为后虑,只恐后悔无益了!”
这一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钱粮,二是家塾。
秦氏让王熙凤在祖坟地附近多置田地,并建立学堂。依笔者分析,当然是按军国大事来分析。其一,将军队收缩至金陵一带,搞好军事布防;其二,部署信息网络,对清军部署展开侦查。或者,可以理解为加强军队训练之类。
无论从闺阁话中还是从军国大事上,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的一段话都不象是侄儿媳妇给婶娘说话,更象是上级对下级说话。因而,秦可卿这段话也是大有深意的。
其十一,秦可卿的死法也相当不平凡,一个病势沉重的女子,抱着必死的决心,为何偏偏要上吊而死呢?大明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便是吊死的。笔者以为,这里显然也有影射的意思。
从历史上看,大明王朝至崇祯帝在煤山上吊便灭亡了。大明一些贵族逃到江南甚至云贵缅甸一带建立了偏安的小王朝,从此开始了一段风花雪月的历史。
红楼梦中,秦可卿死后,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元宵节归省,贾府修建大观园,从此,贾宝玉在大观园中过了一段神仙般的日子。整天与一群貌若天仙的女孩子缠绵不已,直到失玉,成为一个疯癫之人,才搬出大观园。“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贾宝玉失玉,便失去了命根子,换句话说,就是失去了玉玺,失去了权力。
大观园里的故事正如东晋、南宋等偏安小朝廷生活类似。
综上所述,秦可卿显然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人物,她看上去有崇祯皇帝的影子,睡着为王爷准备的棺材,享受着内廷禁卫军五品职位的名号,因而绝对不是我们所看到的淫妇那么简单,决不可等闲视之。
是以笔者再论秦可卿的身世之谜。论证方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找出符合逻辑的推论。论证资料,则是从书中所获,以及公开的历史资料,比如崇祯皇帝在煤山吊死。
如果本文能对你理解红楼梦有所启发,那便是意外之想了。

                                       2014-11-30
回复 支持 反对举报
天下大平

来自重庆
精华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6689
发消息
IP属地:重庆市

10#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1-30 20:51:35 | 只看该作者
重大消息,红学历史上的重大突破,秦可卿即朱由检,也就是崇拜皇帝。本人即将三论秦可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3-23 13:3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你当秦可卿是谁?值得天下人来共哭?值得作者专门著书立传写她?
2021-02-09 22:01


题:你当秦可卿是谁?值得天下人来共哭?值得作者专门著书立传写她?

文/姜子说书

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

荣即华兮华即荣,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红楼梦》!

声能两歌手两牍,两鉴风月两生花!以诗传史石上墨,谁识画眉昭风流?

女儿未嫁将未降,末世忠义明闺阁!先时名号通灵玉,来时姓氏原是秦。

源为二玉演二宝,慷慨隽逸作姽婳,荣源宁演隐甄氏,《胠箧》《南华》续《庄子》!

——《石头记》前言



他父亲秦业(甲戌双行夹批:妙名。业者,孽也,盖云情因孽而生也。)现任营缮郎,(甲戌双行夹批:官职更妙,设云因情孽而缮此一书之意。)年近七十,夫人早亡。因当年无儿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谁知儿子又死了,只剩女儿,小名唤可儿,(甲戌双行夹批:出明秦氏究竟不知系出何氏,所谓寓褒贬、别善恶是也。秉刀斧之笔、具菩萨之心亦甚难矣,如此写出可儿来历亦甚苦矣。又知作者是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在《石头记》故事里,作者交代秦可卿的身世,只说她是秦业从养生堂抱来的,看似波澜不惊的介绍之后,脂批却发了长篇大论的感慨,又说秦可卿命苦,作者特地写了《红楼梦》,就是想让全天下人一起为秦可卿哀悼。



你听听这个逻辑?秦可卿怎么就命苦了呢?还要天下人一起为她掉眼泪?不科学是不是?你以为这是评书人大惊小怪乱发感慨是不是?不,作者就是这样去执行的!不信你看秦可卿的赞礼上有谁来送葬?

那时官客送殡的,有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修国公侯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缮国公诰命亡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曾来得。
你以为八公就仅仅只是在写八公吗?你看这八公的名字:牛清、柳彪、陈翼、马魁、侯明、石光珠。此所谓十二支寓焉!什么意思呢?天干地支凑齐了,天下人送葬,天下人哭丧之意!



各家路祭:第一座是王府东平王府祭棚,第二座是南安郡王祭棚,第三座是西宁郡王,第四座是北静郡王的。
你以为作者写四王路祭,就只是在说四王都给贾府面子吗?东西南北四王齐全,平安宁静四字凑齐,亦是“天下共哭”四个字!

余者更有南安郡王之孙,西宁郡王之孙,忠靖侯史鼎,平原侯之孙世袭二等男蒋子宁,定城侯之孙世袭二等男兼京营游击谢鲸,襄阳侯之孙世袭二等男戚建辉,景田侯之孙五城兵马司裘良。余者锦乡侯公子韩奇,神威将军公子冯紫英,卫若兰等诸王孙公子,不可枚数。
在《石头记》故事里,作者以四王写天下四方之民,以八公写天下生肖,以“冯陈褚卫,蒋沈韩杨”写百家姓,不过是写“作者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这是什么样的排场?你细品!再看秦可卿的棺木!



可巧薛蟠来吊问,因见贾珍寻好板,便说道:“我们木店里有一副板,叫做什么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作了棺材,万年不坏。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现今还封在店里,也没人出价敢买。”
天下没有人敢用的棺木,秦可卿凭什么用?“潢海”化用“潢池弄兵”之典,正是王熙凤口中“造反”二字,“铁网山”是抵御北虏的边界防线!秦可卿便是崇祯帝朱由检!后文中冯紫英三月二十八日在铁网山教兔鹘捎一翅膀,是继朱由检三月十九之后,二马遭清军围猎之意。

甲戌双行夹批:设云“情钟”。古诗云:“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二语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
在《石头记》故事里,作者为啥安排秦可卿一家姓秦?在古代,外国人称华夏族为秦人,秦可卿葬礼上的招牌,以“奉天”开头,是“奉天承运”四个字,秦可卿卧室提到的两个公主,是“既寿永昌”之意。秦之玉,自然是传国玉玺了!



行文至此,作者因情孽而缮此一书之意,想必大家已经明白了。原来,怀旧悼玉的《红楼梦》,是朱明遗老在悼明呀!情因孽而生,所谓“情”,即“风月”二字,写的清风(清兴)明月(明亡),“孽”为薛子,这一切原来是在将薛宝钗这个东邻在东施效颦,窥视宋玉(明朝江山)。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3-23 13: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难怪秦可卿在天香楼自缢,你看隐喻了什么?很少有人发现!
幸福给你讲历史
2018-12-24 16:45
难怪秦可卿在天香楼自缢,你看其中隐喻了什么?很少有人发现!秦可卿是红楼梦中的超级大美女,以至于贾宝玉在她的闺房中午休的时候,都会梦到在太虚幻境中,跟她结婚的场景。但是即便是秦可卿在红楼梦中,也逃不过“自古红颜多薄命”的命运,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去世了。

对于秦可卿的去世,如今我们看到的是,因为思虑过重,最终导致的病情加重而去世的,其实在曹雪芹的初稿中,秦可卿是“淫丧天香楼”的,也就是说秦可卿最后是在天香楼自缢的,虽然作者将这一段删去了,但是我们在文本中依然是可以找到蛛丝马迹的。
我们知道在红楼梦中,隐喻了很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那么秦可卿在天香楼自缢,隐喻了什么呢?要知道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确定秦可卿的原型人物是谁?他就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秦可卿去世的时候,用的棺木是什么棺木,是万年不坏的潢海铁网山出产的万年不坏的樯木板。这里是有几个关键词,曹雪芹用笔细如牛毛,如果我们不仔细观察,很容易忽略非常重要的情节。“潢海”属水,而大清也恰恰是属水的,“铁”属金,而大清的前身恰恰就是后金,而这里的“山”是满清的神山长白山。
“万年不坏”的是什么?只有江山,“万年”也可以说是万岁,能称得上万岁的只有皇上,所以这里是说满清从长白山进关毁掉了大名的万年江山,大名的万岁爷朱由检,因此去世。而朱由检正是在内忧外患中,去世的。

第二,秦可卿和朱由检都是在凌晨的时候自缢的。秦可卿在生命的最后,拖着重病的身体,自缢而亡。这里秦可卿重病的身体,其实代表的是大明江山的岌岌可危,千疮百孔。朱由检正是在危难之中,李自成兵临城下,自己才在煤山自缢的。
第三两人的遗嘱,秦可卿去世的时候,给王熙凤托梦,交代了贾家应对以后危机的策略,告诉了王熙凤如果贾家衰落怎么应对。朱由检同样在最后的时间,也给李自成留下了自己的遗嘱,说自己身体,任由处理,但是不要伤害一个百姓,那些大臣一个不留。

但是不同的是,王熙凤没有按照秦可卿的做,李自成对待留下的大臣,却是毫不手软。当这些人表示愿意归降自己的时候,李自成责怪他们没有气节,最后给他们赐予了一死。
但是秦可卿为什么要在天香楼自缢呢?这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在那个情节中回目是“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秦可卿我们在前面已经说了,代表的就是朱由检,“淫”代表的是什么呢?是满清,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这个字左边是个三点水,也就是属水,前面已经说了满清属水。“淫”的谐音是“银”,满清的前身是后金,作者这里不直接说金,但是用了一个银,给我们做出提示。所以这是作者用“淫”代表了满清(后金)。

这里的“天”就是天子,这个天子就是朱由检,香代表的是什么呢?“香”的上面是“禾”,谐音“河”属水,水代表满清,下面是“日”属阳,属火,代表了大明。满清在上占据主导地位,大明在下,属于被动地位,这正是朱由检去世之后,中原的局势情况。
“楼”字作何解释呢?“楼”字左边是一个“木”,右边是一个“娄”,木说的是朱家,朱家姓氏最古老的来源就是源自对赤心木的崇拜,以赤心木为图腾。但是右边的“娄”是中空的意思,也就是这个时候的朱家已经失去了主心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朱明的正统皇位传人,朱由检已经去世了。

所以曹雪芹为什么安排秦可卿在天香楼自缢呢?就是为了告诉后人,朱明是在满清的手中毁灭的,在朱由检去世之后,朱明便已经是大不如前,没有了中坚的力量,这说的就是后来的南明王朝,而在历史上南明王朝也是确实如此的。
朱由检去世之后,明朝的遗臣拥护朱家的后人,在南方再次的建立抗清势力,但是各自的割据,不能统一抵抗,这就是南明的悲剧。第一个称帝的是朱由崧,拥有数十万的兵力,下面还有一个历史上的名臣史可法,朱由崧的想法是跟满清划江而治,效仿南宋的做法。

但是朱由崧并不能绝对的行使皇权,加上多尔衮看清了南明苟安一隅的思想,和内部不能形成有效的战斗力的情况,南北分治成为了不可能,南明也没有像岳飞那样对满清给予致命一击的猛将,和誓死效忠的忠臣。内部势力相互倾轧内耗极其的严重。后来几任称帝的朱家后人,和朱由崧的情况都是差不多的。
他们虽然称帝,但是都再也没有朱由检在位的时候,那种团结,成为了空的赤心木,最后在满清各个击溃的蚕食中,被一步步的消灭。永历十六年随着朱由榔的去世,南明的最后一帝随之去世。而在红楼梦中,秦可卿在天香楼自缢,正是反应了当时南明在朱由检去世之后,中空的局势,只是很少有人发现!所以现在很多人对朱由检没有逃出顺天府,仍然有一种,“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情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3-23 13:39:06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可卿原型解密
沈抱书
沈抱书
红楼梦新解达人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秦可卿原型解密

作者:沈抱书





《红楼梦》十二金钗秦可卿给读者印象最深,也是最迷茫的一个人物。小说对秦姓氏的出处做了注解,第八回贾宝玉会秦钟的脂批中有一句话:“未嫁先名玉,原来本姓秦。”但秦可卿之死《红楼梦》第十三回出现了两个版本,脂批对此做了解释。【靖:“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岂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者?其事虽未行,其言其意,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遗簪”、“更衣”诸文,是以此回只十页,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去四五页也。】读者对于作者删减秦可卿故事至今一头雾水,“史笔”在一般读者眼里认为是写实,史与实大有不同。

第十三回秦氏托梦凤姐,脂批提示读者这已经是末世了,《红楼梦》最难理顺的就是这末世。在解密过程中,笔者发现作者对剧情的发展,并非按历史进程记叙的,从起点到终点,作者将历史事件对明清两朝的影响程度作为时间轴线,同时让历史事件服务于剧情发展,这样使小说剧情跌宕起伏,大大增加了小说阅读兴趣,同时制造了文字审查难度,使清廷无法梳理出小说脉络,从而起到保护作品的最佳效果。

言归正传,贾宝玉听到秦可卿死讯,作者是这样描写的:却说宝玉因近日林黛玉回去,剩得自己孤恓,也不和人玩耍,每到晚间便索然睡了。如今从梦中听见说秦氏死了,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袭人等慌慌忙忙上来扶,问是怎么样,又要回贾母来请大夫。宝玉笑道:“不用忙,不相干,这是急火攻心,血不归经。”秦可卿死讯牵动了贾府众人之心,其影响之大可见一斑,然而秦可卿死因不明,从原文与脂批分析,病亡是一,自缢为二,自缢删去后原文未改,读者不可疑作者之漏,实因作者不忍直视历史。

《红楼梦》第十四回中秦可卿送葬发引,且不说前来送殡的王孙公子之多,队伍之浩荡,单就四王祭棚向读者提醒一下,依次是东平王、南安王、西宁王、北静王,其顺序如视作方位暗示,正好是东南西北绕了一圈往北去了。

明朝宫廷帝王送殡发引记载。皇帝驾崩后发引线路:降殿请梓宫出左门(东侧门),过金水桥、午门、端门至大明门,旋回首往北至德胜门,乘马径直往北,至天寿山安寝入宫。紫禁城面南背北,也是绕一圈往北而去。大家都知道《红楼梦》作者处处精雕细琢,此处断不会随意落笔,推理秦可卿葬礼为明帝王之丧更合理。

秦可卿棺椁用料小说作了一番描写,按薛蟠之言此仍千岁义忠亲王生前定制,产自铁网山的樯木,铁网同义词即金丝,听其音观其纹,应为楠木。有野史记载,魏忠贤生前为自己打造的棺木置于其私宅,一直无人敢动,李自成攻陷京师,用魏忠贤的棺材将崇祯帝敛了。

明史记载:1644年三月二十一日崇祯帝尸体被发现,大顺军将崇祯帝与周皇后的尸棺移出。宫禁,在东华门示众,“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过之。”,梓宫暂厝在紫禁城北面的河边。当地平民又将他合葬在田贵妃墓中。清军入关后.将他移葬思陵。

总结以上几点看,秦可卿影射朱由检的证据比较充分,可作者改写秦可卿死因,除脂批所注,笔者认为作者暗示秦可卿影射了两个人。秦可卿两个丫环分别是瑞珠,谐音锐珠,锐即锋利的意思,则理解为珠有尖,谐音朱由检;宝珠谐音趵珠,趵即跳的意思,可理解为珠有脚,谐音即朱由校。

秦可卿影射的另一个人是朱由校,从小说写秦可卿病后诊治过程分析,张友士原型是霍建华,明史记载霍建华的药是养生丸,朱由校吃了全身浮肿,而秦可卿正好相反全身瘦没了,作者这么写无非是回避文字狱审查。

《红楼梦》第五回写贾宝玉睡秦可卿房梦幻太虚,先是闻到一丝细细甜香【甲戌侧批:此香名“引梦香”】,宝玉顿觉“眼饧骨软”,警幻仙子(原型奉圣夫人)称作“群芳髓”。

《明史》载,崇祯帝即位后,崇祯帝在入宫当天,一夜未眠,取来宦官身上的佩剑以防身,又牢记皇嫂张皇后的告诫,不吃宫中的食物,只吃袖中私藏的麦饼。

魏忠贤始终无法猜透朱由检的心思,于是送一些美女给崇祯帝。崇祯帝不好色,对美色毫无兴趣。但怕引起魏忠贤的疑心,崇祯帝将送来的4名女子全部留下,仔细搜身,发现4名女子的裙带顶端,都系着一颗细小的药丸,宫中称为“迷魂香”,实际上是一种能自然挥发的春药。魏忠贤一计不成,另生一计,就派一个小太监坐在宫中的复壁内,手中持“迷魂香”,使室中自然氤氲着一种奇异的幽香,以达到催情的效果。这一招,同样被崇祯帝识破。崇祯帝对此大发感叹:“皇考、皇兄皆为此误矣!”

在送葬过程中,贾宝玉随王熙凤去村野打尖,所遇二丫头就是田妃墓,宝玉走时见二丫头抱着小兄弟,心里不舍离去,作者深深刻画了人物感情的痛苦,生不能共守死怎忍分离。因朱由检葬于嫔妃陵,二帝是唯一被作者塑造成女性的大明皇帝。

参考资料:《明史》、《清史稿》。

发布于 2021-03-15 05:39
红楼梦(小说)
红楼梦 (1987陈晓旭版电视剧)
红楼梦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3-23 13:4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悲剧:崇祯皇帝朱由检之死
老骥瘦马 2016-04-30   |  4604阅读  |  50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导读朱由检,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他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推古论今,我们从朱皇帝之死可以得出哪些企业治理的心得?本期“洪博说”为您送上知名作家“西山野叟”的原创文章,希望给各位看官一点企业管理的启示。

崇祯是个年号,今天则是朱由检的代号,崇祯就是朱由检,朱由检就是崇祯。他是在煤山上吊而死的,也是汉族皇帝中很悲惨的一个人,研究这个皇帝的死亡前后的时间段,就像从地窖里挖出一壶百年老酒,喝着甘冽无比,酒本身附加的故事却令人肝肠寸断,剧疼无比。


末代皇帝 朱由检

我上中学的时候,历史老师讲崇祯皇帝吊死煤山,讲李自成牺牲湖北九宫山,是带着阶级感情的,崇祯之死,轻于鸿毛,李闯王之死,重于泰山。今天作为一个学者看来,两个人的死,都带着鲜明的悲剧特征,不过,我在本文中限于篇幅,只说朱皇上的死。

朱皇上本来可以不会死的那么难看。就在他死前三天,即1644年3月16日,李自成派了一位特使坐在吊篮里进了城,这个特使原本就在故宫里工作,是个县处级太监,他因为在城外办事,被李自成抓了,李自成没有杀他,而是让他给围城中的朱皇帝捎去一封信。这封信的大致内容是:我李自成并不想要你的江山,只想当个西北王,割让一些地盘,给我白银百万两。条件只有一个,你朱家我李家平起平坐,都是大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还可以帮助你们打败辽蕃(大清)。按当今的观点来看,这个条件够意思,不就是俩钱吗!百万两,二百万两,三百万辆,皇上不差钱呀!为啥木有谈判成功咧?原因很简单,没有人替朱皇帝说话,木有人承担这责任,所有人都在想,鸭子毛,要死一起死,我担责啦,结果还不是像袁崇焕那个蛮子一样,最后被千刀万剐。


大臣没人敢表态,崇祯皇帝自己其实也不敢表态。他有三怕,一是他怕对不起列祖列宗,这人从小就是受这教育,加上他当一把手十多年,早已把自己跟祖上皇帝标齐了。二怕手下不听使唤,他身旁尽是老奸巨猾之辈,敢说真话的都被杀了、剐了,敢担责任的都跑了;能干活有才华的都被挤兑走啦,崇祯此时,真正的孤家寡人也!第三怕是李自成说话会算数吗,这个担心是本能的。如此三怕,让大明江山社稷就此终了。他写了六个字“朕计定,另有旨。”啥意思?我的理解是,这是在赌气,去他大爷的,我与江山一起死,你们也不得好死,皇帝都没了,你们将啥也不是。你们的乌纱帽是老子批发给你的,没有了俺们朱家朝廷,你们啥也不是。

送信的走了,崇祯再次召集文臣们来开政治局会议,结果,还是昨天那个样子,大家面面相觑、一言不发,35岁的皇上气的乱蹦,文臣皆可杀也!一家大公司,面对危机,总裁手下的几十号、上百号高管,竟无一人站出来拿个主意,这肯定不是高管的错,而是公司的制度出了问题,老板这时候急,顶鸟用!一年前,朱皇帝都已尝到了制度朽败的苦果,那次是辽宁前线打仗急着用钱,国库里没有啦,皇上就找大臣们借,求爷爷告奶奶,居然只借了2万两银子。而大臣们家里有多少呢?有上亿两。李自成打进北京之后,李的手下牛金星把这帮大臣叫来开会,限一夜拿出两千万两,果然,大臣们拿出了四千万两!这是什么节奏?制度变了,保护大臣们的制度没有了,大明朝那些专整老百姓的法律失效个鳖孙了。昨天你是副国级老丈人,今天你就是平民老百姓,弄死你,也就李自成一句话的事,怕了,晚了,连个腐朽的制度你们都不捍卫啦,钱有毛用!这个道理谁都明白。


3月18日,李自成大军开始从北京城四面攻城,宣武门、彰义门都被攻克,崇祯派人上煤山上看了看,然后举行最后的晚餐,他要求老婆、儿娃们都自杀,然后自己化装成老百姓趁天黑外逃,结果,他的守城士兵说,明天验明身份证后才可放人,他回到宫中,撞响了大钟,还想召集开一次公司高管会,结果钟响多时,无一人应招呀!

“苦了百姓呀”,崇祯是个好皇帝,他很关爱他的大明子民、百姓。接下来,崇祯皇帝上吊死了。他死的那个地方,原来是个烧煤的炉渣堆积而成的假山,叫煤山。今天,北京人叫它景山,我小时候唱过一首歌,叫北京的景山上升起了金色的太阳,原唱是一位藏族女歌手叫才旦卓玛。

李闯王的大部队开进了北京城,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美滋滋的过了三天,这才想到了皇上,大明朝的皇帝哪去了?3月22日,人们找到了崇祯皇帝的死尸,用门板抬下,在煤山的脚底下用芦苇席搭了个灵棚,次日又把皇后们的尸首一并抬来,三五个太监和寺庙里两个和尚,组成了一个治丧委员会,那些常年口口声声尽忠尽孝尽节要死不得活的数百名大臣,那些副国级的几十号领导人,竟无一人是男儿,居然一个来吊孝的都没有。倒是反贼李闯王知道后,大恼,亲自下令要用帝王礼仪来埋葬他的死敌,李大王还亲自来到灵前,行了四叩首的大礼。哈哈哈,现实,有时候比电视剧更狗血!


也是悲剧,40天后,李闯王就退出了北京,如果他直接回西安弄他的大顺国,也许结局异样,他逃到了湖北,被杀害在九宫山上。

此后,悲剧一直在延伸,引清兵入关的吴三桂也反政府啦,并最终病死在湖南衡阳,他的家眷,上万人被杀,被流放,被侮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1)
来自: 老骥瘦马 > 《待分类》举报/认领
上一篇: 武英殿:李自成
下一篇: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3-23 14: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与“秦可卿”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y7hmy49sgbkl浏览38次其他分享举报
1个回答
lxdpzyc123
推荐于 2019.09.29
满意答案
  
判词: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1、释义:

此判词写的是秦可卿。秦可卿出生于小官僚寒素之家,其父秦邦业,因夫人去世膝下无子,又年过五旬,才从养生堂抱来一女一男,女名可卿,男名秦钟。至于后来红学家们对她的身世有很多的考究,暂且不提,秦氏到贾府做了少奶奶,而且一切做得特别出色,。用贾母的话来说:是重孙媳妇辈中“第一个得意的”,就是灵敏泼辣的凤姐也偏和她最为知己,秦氏生得美貌,性格温柔,办事周全。可她死后作者硬把一个“情天情海幻情深”和“情既相逢必主淫”的罪名加在她身上,其寓意是暗示贾府的权贵们,用各种手段,威胁、引诱和摧残女性的罪恶。秦氏被公公贾珍诱逼而失贞,故云“造衅开端始在宁”。

2、解释:

秦可卿是《红楼梦》一书死得较早的一个人物。且此事是发生在宁府,而不是发生在荣府,这与前面判词中所说的“造衅开端实在宁”事情相合。不难看出,作者借这个人物形象来暗喻大明王朝随着朱由检的自缢而寿终正寝。朱由检在位十七年,而秦可卿死时大约也是十七岁,绝非巧合啊!书中的秦可卿,本是被弃于养生堂的孤儿,她从抱养她的“寒儒薄宦”之家进入贾府以后,就堕入了罪恶的渊薮。她走上绝路是贾府主子们糜烂生活的恶果,其中首恶便是贾珍这类人形兽类。这只是作者的假托,作者的真实意图是暗喻朱由检大肆屠杀忠臣,如杀掉袁崇焕之类的良将,导致李自成入京,这就是作者为什么要说她(暗喻朱由检)是“败家的根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2-4 01:18 , Processed in 0.08020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