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四=====晴雯为谁点?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5 11: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四=====晴雯为谁点?【孔尚任+桃花扇+64】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272&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孔尚任[kǒng shàng rèn]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清代诗人、戏曲作家









收藏



0


0











孔尚任(1648年11月1日—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随园诗话》作东堂),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家。

孔尚任继承了儒家的思想传统与学术,自幼即留意礼、乐、兵、农等学问,还考证过乐律,为戏曲创作打下了音乐知识基础。青年时代曾努力争取由科举进入仕途却未达到目的。后康熙帝谒孔庙,因讲经而受到康熙帝称赏,由秀才成为国子监博士。其间创作了传奇剧《桃花扇》、《小忽雷传奇》(与顾彩合作)和杂剧《大忽雷》等。 [57]

孔尚任与洪昇被并称为“南洪北孔”,被誉为康熙时期照耀文坛的双星。他们的作品《桃花扇》和《长生殿》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剧作的最高成就,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奇葩。 [1-2]

(概述图孔尚任半身画像取自中国孔子网) [56]












































本    名孔尚任
别    名云亭山人
字聘之、季重
号东塘、岸堂、云亭山人
所处时代清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山东省曲阜市
出生日期1648年11月1日
逝世日期约 1718年
主要作品《桃花扇》
主要成就戏剧创作


目录

1人物生平
▪求取功名
▪仕宦生涯
▪传奇创作
▪归乡隐居
2主要影响
▪文学
▪政治
3历史评价
4人际关系
5主要作品
▪戏剧
▪诗词
▪散文
6出版图书
7后世纪念
▪遗迹遗存
▪纪念邮票
8人物争议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求取功名

孔尚任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世祖顺治五年(1648年)九月十七日生于曲阜湖上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 [1]

顺治十二年(1655年),入孔孟颜曾四氏学堂读书。 [3-4]

清圣祖康熙五年(1666年),中秀才。 [3-4]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在济南,乡试未中。九月,游石门山,欲选胜结庐,隐居其中。隐居期间,写成《桃花扇》初稿,而未饰其藻彩。 [3-4]

康熙二十年(1681年),典田捐纳国子监生。 [3-4]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秋,应衍圣公孔毓圻之请,出山治其夫人张氏丧。 [3-4]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修《孔子世家谱》。 [3-4]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修《孔子世家谱》《阙里志》,于孔庙训练礼生、乐舞生,监造礼乐祭器,至秋皆竣。十一月十八日,康熙帝于曲阜谒孔庙行祭礼,游览孔林,孔尚任为之讲经导游,受到称赏。 [3-4]




仕宦生涯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二月初一日,接吏部授官报,授为国子监博士。 [3-4]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进京,入国子监,为博士。二月,于国子监开坛讲经。 [3-4]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七月,奉命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往淮扬,疏浚黄河海口。 [3-4]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八月,改写《桃花扇》二稿。 [3-4]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二月,返京,任国子监博士。 [3-4]

康熙三十年(1691年),秋,购得唐制胡琴小忽雷。 [3-4]




传奇创作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七月,与顾彩合作,写成《小忽雷传奇》。 [3-4]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春,迁户部主事,任宝泉局监铸。 [3-4]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七月十九日,受康熙帝敕令“经划多才,恪勤奉职,出纳裕公私之积,权衡佐军国之需,劳积有成,新纶宜沛”的嘉奖,受“承德郎”之阶。其夫人秦氏也因此而封为“安人”。 [27-28]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桃花扇》三易其稿而书成。 [3-4]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三月初,晋升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三月中旬,被罢官。 [3-4]




归乡隐居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暮冬,由京还乡。 [3-4]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赴真定府去找在北京结识的友人刘中柱,五月到达真定的,七月回程返乡。 [3-4]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秋,离家去山西,经太谷,到达平阳府,腊月,助修《平阳府志》。 [3-4]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春,天津诗人佟宏来游曲阜,拜访孔尚任,读了《桃花扇》,大为赞赏,立即拿出了50两银子雇匠人开刻,从而为《桃花扇》流传后世奠定了基础。 [3-4]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夏,离家南游,半年时间才到达武昌,在湖广巡抚陈诜府中过新春佳节,旋即北返。 [3-4]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春,为生活所迫,到莱州为知府陈谦做幕僚,助修《莱州府志》。 [3-4]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冬,到淮南去造访与他神交已久却从未见过面的朋友刘廷玑。 [3-4]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正月,卒于曲阜。 [3-7]




主要影响

播报
编辑




文学

孔尚任以文学成就为著,是著述等身的文学家。他成为秀才后,为衍圣公府编志修谱,受到称赏。尤其是创作了《桃花扇》传奇,很快蜚声剧坛,朝野盛演不衰。 [8]

《桃花扇》,是孔尚任隐居石门期间,草成《桃花扇》初稿,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最后定稿,费时约20年。 [8]

《桃花扇》是描写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剧,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揭露了弘光政权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内容宏富,蕴涵深刻,而其基调则是哀悼南明覆亡,颂扬爱国精神,探索人生理想。它既是哀悼南明之亡的一曲挽歌,又是包含强烈民族情绪、抒发爱国思想的一曲颂歌,也是他假借优孟衣冠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探索人生理想的沉痛反思。作者成功塑造了阮大铖的权奸形象,深刻揭示了权奸误国导致南明灭亡的原因。剧中所写侯方域等复社文人对权奸阮大铖的斗争,实际上是明代万历、天启以来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派系斗争的继续。他们在政治上继承了东林党的主张,有其进步性。有的还在抗击清军的斗争中表现了民族气节,对于打击黑暗腐朽势力,稳定南明动乱局势起过一定作用。剧中也描写了侯方域劝阻左兵东下、反对拥立福王斗争中的业绩。南明统治者对复社进步文人的血腥镇压,也是加速这个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然而另一方面,复社文人在国难当头之际,有时也只是吟诗写帖,纸上讨兵,口边诛敌,而且依然流连风月,买醉逐歌,表现了封建文人的软弱性,无法使南明政权避免土崩瓦解的命运。《桃花扇》是哀悼明朝亡国的挽歌。作者不但揭示了南明覆亡的诸多原因,而且对于有明之亡还流露了同情哀悼之意。他让剧中三部分人物:明朝孤臣如张瑶星、老赞礼,清流文人如侯方域、兰田叔,下层市民如柳敬亭、苏昆生,全都相聚于栖霞山,大设水陆道场,追奠明亡殉难君臣,借结社入道外衣,抒发亡国遗恨。 [58]

艺术上,《桃花扇》这部剧作塑造了前所未有的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积累了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实践经验。在情节结构、语言运用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杰出的艺术成就,成为清代历史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戏曲的瑰宝。其哲学伦理思想在特定历史背景中亦非恪守不变,他对士大夫文人空谈误国的批判,在客观上对清代提倡实学的进步思潮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桃花扇》之所以能够借儿女之情,抒兴亡之感,列之案头,歌之场上,令人击节叹赏,是与其结构谨严、针线细密紧密相关的。孔尚任是根据《易经》的辩证思想构思全剧的。第一,根据《易经》的“阴阳说”,设置阴阳对立的人物。第二,根据《易经》的“阴阳说”,构思全剧的基本矛盾冲突。第三,根据“一阴一阳之为道”的指导思想,在安排人物的出场或下场时,使用了“天然对待法”(第八出《闹榭》尾评)。这就是使有关色类的人物,男与女,左部与右部,两相对照;有关气类的人物,忠与奸,奇部与偶部,阴阳对照。《桃花扇》结构艺术的创新,也是孔尚任不断总结和借鉴传统戏曲经验、力避陈规滥套的结果。可以说,《桃花扇》结构艺术的创新既受了《易经》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又是在继承借鉴古代优秀传统基础上独出机杼的结果。 [59-60]

《桃花扇》成书后,先以抄本流传。付梓刻印后,又有不同版本。尽管观者、读者对其评价有所不同,但其影响却是深远的。 [9-10]

《桃花扇》结构谨严、针线细密紧密,在语言运用方面侧重典雅而不失其真,雅而不失其俗,塑造了前所未有的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积累了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实践经验。其谨严的现实主义写作态度、创作方法影响了后世戏剧作者的创作方法。例如,清人董榕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所写的《芝龛记》传奇,其写作态度、创作方法却是有意仿效孔尚任及其《桃花扇》。《桃花扇》写成之后,王公缙绅便传抄不已,“时有纸贵之誉”。甚至宫廷内使也要索取剧本,“午夜进之直邸,遂入内府”(孔尚任《桃花扇本末》)。“相传圣祖最喜此曲,内廷宴集,非此曲不奏……每至《设朝》《选优》诸折,辄皱眉顿足曰:‘弘光弘光,虽欲不亡,岂可得乎!’往往为之罢酒也。”(吴梅《顾曲麈谈》)显然是以之作为历史鉴戒,告诫臣属毋蹈南明覆辙的。被改编为小说、电影、话剧等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促进了原著的流传。不少地方戏中,据孔尚任《桃花扇》改编的同名剧作一直盛演不衰。 [11]

孔尚任与顾彩合作的《小忽雷传奇》,也是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剧。《大忽雷》杂剧也是他的作品。他的戏剧作品大都通过描写爱情故事,鞭笞暴虐骄横的权奸,痛斥趋炎附势的小人,这个主题思想在《小忽雷》与《桃花扇》等作品中一脉相承。 [11-12]

《小忽雷传奇》叙演唐文宗元和年间,秀才梁厚本文武全才,于上巳节游玩时发生的故事。作者以梁厚本、郑盈盈之间的爱情故事作为线索,有机地穿插了中唐后期元和、太和年间的重大历史事实,如平淮蔡、甘露之变等,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加以点染,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中唐后期朝政腐败、权奸当道、忠良受害、贤士蒙冤的黑暗现实,对祸国殃民的权奸特别是宦官集团进行了有力抨击与鞭挞,塑造了一个奸慝狠毒、飞扬跋扈的宦官头目仇士良的反面形象。 [12-13]

杂剧《大忽雷》同《小忽雷传奇》一样,《大忽雷》也取材于唐人轶闻。《大忽雷》只有二折:买胡琴、碎胡琴。叙演唐代蜀地才子陈子昂,家境富裕,才华出众,特地到京都长安游学观光的故事。剧中情节,基本是以《唐诗纪事》中陈子昂高价买胡琴、却碎胡琴以赠自己诗文而闻名的故事为据,加以渲染,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线索单一,情节集中,故事完整,主旨明确。 [14-15]

孔尚任诗文,同情民生疾苦,抒发兴亡之感,表现仕途坎坷的抑郁愤懑,刻画名胜古迹、山川风光,在文学史上也有一定地位。 [1] [5-6] [16-22]

孔尚任诗歌内容丰富多彩。一是同情民生疾苦,抒发“呻吟疾痛之声”(孔尚任《与田纶霞抚军》)。二是抒发兴亡慨叹,表现民族情绪。三是描写清贫愁苦和仕途坎坷,抒发遭谗蒙冤的抑郁愤懑。四是描画名胜古迹、山川风光,借以抒发心中块垒。总的看来,孔尚任诗主性情,抒发真情实感,对扫除清初拟古主义诗风有一定促进作用。孔尚任词作甚少。孔传铎指出,词对于孔尚任来说,“非先生所长,落落数阕,姑亦辑成一卷”。 [23-26]




政治

在政治方面,当清朝皇帝康熙在曲阜祭孔祀圣时,孔尚任被保举为康熙讲说经义,导游“三孔”(孔府、孔庙、孔林)。在任职期间,他恪尽职守,清廉正直,同情民生疾苦,关心江山社稷、国家兴亡,在治河、监铸等方面颇有政声。由于自任职清吏司主事兼宝泉局监铸以来,兢兢业业,未曾稍懈。因此,任监铸两年之后,受到康熙皇帝的嘉奖。 [1-2] [27-28]




历史评价

播报
编辑

清人刘中柱:“往昔之汤临川,近今之李笠翁,皆非敌手。奇而真,趣而正,谐而雅,丽而清,密而淡,词家能事毕矣。前后作者,未有盛于此本,可为名世一宝。”(《桃花扇题辞》) [29]

清人刘廷玑:“海内之重东塘者,不仅诗也。即以诗言,而《湖海》《岸堂》《石门》诸集,盈尺等身,亦洋洋乎当代之大家矣。”(《长留集序》) [23-24]

文学史家赵景深:孔尚任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立场和思想倾向的士人,一需要依附于统治阶级。他对康熙皇帝一度怀着强烈的感激之情,但因为不得志,他对清廷的掌权派不满,他希望施展才能,不羞谈仕途经济。但在浊流中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情操,并且对历史和现实有自己的见解。他时而讴歌新朝,时而怀念故土,时而攀附新贵,时而与遗民故老神交莫逆。清初复杂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形成了他复杂的变化着的思想立场。 [5]




人际关系

播报
编辑





关系


姓名


备注


父亲

孔贞璠

明崇祯六年(1633年)举人,博学多才,终生不仕


妻子

张氏

生年不详,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儿子

孔衍谱、孔衍志

[1-4] [7]





主要作品

播报
编辑




戏剧

孔尚任的戏剧除传奇《桃花扇》外,还有杂剧《大忽雷》和《小忽雷传奇》传奇剧。 [8] [14]




诗词






《桃花扇》刊本及剧照(2张)



孔尚任有诗集五部:
一、《鳣堂集》。孔尚任的友人邓汉仪所辑《诗观三集》中,于孔尚任诗前有小传云:“尚任有《鳣堂》《湖海》诗集。”鳣堂,即讲堂。孔尚任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二十八日开始为国子监生员讲解经义,次年七月初赶赴淮扬疏浚海口。《鳣堂集》即收录任国子监博士讲经到治河之前所写诗篇。

二、《湖海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别集类存目》云:“尚任官国子监博士时,随侍郎孙在丰在淮扬疏浚海口。因辑其入淮以后诗文,自编此集,故以湖海为名。”共收诗七卷,文三卷,札三卷。南京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均有介安堂十三卷本。

三、《岸堂稿》。康熙三十三年(1684年),蒋景祈收辑当时京都有名诗人之诗共十三卷,名《辇下和鸣集》。其中,选孔尚任诗61首,为《岸堂稿》一卷。岸堂,为孔尚任于北京海波巷住所书斋名,王士禛书写,尚任因以为号。上海图书馆藏有《辇下和鸣集》康熙刊本。

四、《长留集》。康熙年间《长留集》岱宝楼刊本扉页题为:“曲阜孔东塘、辽海刘在园两先生合刻,岱宝楼梓行。”吴之振序云:“闻孔、刘两公素未谋面,仅以诗调略同,订交水乳。甲午冬,始晤于淮上署斋,促膝三阅月,商榷风雅,欲尽搜近贤传稿,选为《长留集》,用存真诗,而先以所自著者,易手选定,以观旨趣之同。”该集十二卷本收尚任诗999首,始于《湖海集》之后,终于康熙五十六年,即孔尚任殁前一年,前后凡20年。除少数诗篇与《湖海集》之诗有所重复外,凡孔尚任治河还京、京都仕宦、罢官归隐之作,几乎包罗殆尽。《晚晴簃诗汇》卷八十曾论及之。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两图书馆藏有残本。

五、《石门集》。孔传铎《安怀堂文集》中,有《东塘石门诗全集序》云:“又癸未至丁酉共若干卷,曰《石门集》,是其归田及游览之所作也。”即孔尚任因罢官而于康熙四十一年回乡后至康熙五十六年去世前的诗作。 [23-24]

孔昭薰在《阙里孔氏词钞》中录有孔尚任词五首:《鹧鸪天》、《西江月》(平山堂怀阮亭)、《绮罗香》、《杏花天》、《沁园春》(小吟蝉琵琶)。且言孔尚任有《绰约词》,但是世无传本。另外,孔传铎所辑《同调集》中,录有孔尚任词二首:《锦缠道又一体》(水南庄宴集)、《落灯风》。 [25-26]




散文

清人王源《居业堂文集》云:孔尚任“以文章博雅重于朝,羽仪当世,而孜孜好士不倦”。宗定九《湖海集序》云:“今之孔氏,以文章经济相兼者,则唯东塘公。”




《桃花扇》暖红室刊本(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序跋。孔尚任的诗文序跋,存33篇。有《花屿堂诗稿序》《酣渔诗序》《碧澜堂诗序》《环翠轩诗选序》《绮青轩集序》《长留集序》《山涛诗集序》《官梅堂诗集序》《古铁斋诗序》《平山堂雅集诗序》《近青堂诗》《古铁斋诗序》等,孔尚任力主抒情言志,以己意为诗,且身体力行,无疑具有反对形式主义的重要意义。 [30-31]
方志。孔尚任一生修过三部方志。一是《阙里新志》。曲阜市文管会藏有《阙里新志》清刻本,二十四卷。二是《平阳府志》,是孔尚任罢官之后纂修的地方志。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著录:“康熙四十七年《平阳府志》三十六卷,刘修,孔尚任纂。张克嶷跋云:郡伯刘青嶷先生乃起而纂之,事始于丁亥仲秋,脱稿于戊子季春。”孔尚任于康熙四十六年,应平阳知府刘之邀,助其修志。是年腊月,到达平阳,第二年二月,离开平阳回乡。只在平阳住有两个多月,主要是对《平阳府志》修改定稿。三是《莱州府志》,是孔尚任帮助莱州知府陈谦修订的一部志书。康熙五十一年春,聘请孔尚任和刘以贵协助纂修。中央党校图书馆藏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刊《莱州府志》。 [32-33]

谱牒。孔尚任纂修的家谱是《康熙癸亥重修孔子世家谱》。该谱由孔子六十七代孙衍圣公孔毓圻主持修订。具体编纂,由孔尚任负责。“开修于壬戊之秋,竣事于癸亥之冬”,是从康熙二十一年秋季开修,到康熙二十二年冬天竣工。原刊本藏于孔子奉祠官邸,曲阜市文管会图书馆藏有清刊本《康熙癸亥重修孔子世家谱》,共二十四卷,一函十册。总计26532l字,载籍10987人。 [34-35]

书札。孔尚任一生,交游广泛,往来书札甚多。仅《孔尚任诗文集》中所收“丙寅丁卯存稿”、“戊辰存稿”、“己巳存稿”,亦即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到二十八年(1689年)之间的书札,就有224封之多。今存的这些书札,或悼念友人,或品评人物、书画、诗文,或嗟卑叹穷抒发感慨,或诉说奔波劳碌之苦,或询问亲友近况,内容极为丰富。大都为典雅凝练、简洁情真的文学短文。 [36-37]

其他著述。孔尚任的散文中,还有少量山水游记。其游记并非只是模山范水,而是时而流露出建功立业或以著述传世的志趣。有《西团记》《待漏馆晓莺堂记》《清音亭记》《山依亭记》等。至于他的人物传记,有《木皮散客传》《黄生传》等。

除此之外,孔尚任还有以下作品:

一、《节序同风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九十七《史部时令类存目》云:“《节序同风录》无卷数,衍圣公孔昭焕家藏本。是书仿《荆楚岁时记》为之,以十二月为纲,而以佳辰令节分列为目,各载其风俗事宜于下,颇为详备。然人事今古不同,方隅各异,尚任不分其时其地,比而同之,而不著其所出,未免失之肴杂,不足以为典据也。”世无刊本,济宁市文管会藏有清抄本,未断真伪。

二、《会心录》。《阙里文献考》卷三十一《孔氏著述第十一》载:“尚任有《会心录》四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三十三《子部杂家类存目》云:“是书杂采古人清言佳事,略如沈括《清夜录》、周密《志雅堂杂抄》之例。自序云:‘不考出处,不次先后,不分体例,间有复写者,亦懒于删。盖林居多暇,姑以寄意而已,非有意于著书也。’”是在隐居石门山期间所写。世无刻本,济宁市文管会藏清抄本,未断真伪。

三、《鲁谚》。与颜修来合作。《曲阜颜氏家藏尺牍》卷四有孔尚任《与颜修来》札云:“《鲁谚》尚未成集,虽小道必有可观。且当六月酷暑之夕,红炬两行,洒汗如雨,亲家赤体秉笔,弟挥汗充副座,漏下三更,采风于臧获仆役之人,亦阙里之胜事也。”

四、《律吕管见》。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孔尚任有《与颜修来》札云:“弟放废人,留心四大妙理,颇能证五行之杂。前亲家教我云:“奈天有五心,人有五脏何?”弟细心体会,亦颇能为驳语,暇当缮录,并《律吕管见》一并承教!”《律吕管见》写于是年,正是孔尚任隐居石门山期间所写。未见刻本流传。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有孔尚任所著《律吕正义》清刻本,对乐理、乐器、祭礼、乐舞等阐述甚详,附图多幅。疑即《律吕管见》一书之异名者。

五、《画林雁塔》。该书以朝代先后记载历代画家小传,极为简略。山东省博物馆藏清抄本,题署:“阙里孔尚任志伊父辑,同社徐显庆、苏眉父,侄孔衍栻石村父校。”

六、《享金簿》。作者述其所藏及经眼之书法、字画、金石彝器等物,凡157则。对该物之来历、特点、价值等,皆有考证。近人邓实、黄宾虹合辑《美术丛书》初集第七辑曾收入《享金簿》,1941年刊出。近人钱启同据《享金簿》摘抄有关玉器记载20则,名之曰《享金簿摘抄》,收入所编《玉说荟刊》中。有1931年排印本。徐振贵主编的《孔尚任全集辑校注评》(齐鲁书社2004年10月版)录有全文,且予简注。 [38-39]

佚文


孔尚任墨迹

序:有《康熙癸亥孔子世家谱序》《陵墓志序》《祠庙志序》《古迹志序》《祠典志序》《宗族志序》《学校志序》《乐舞志序》《土田志序》《户役志序》《著述志序》《风俗志序》《物产志序》《折柳小引》《盟鸥草序》等。

题:有《诗人宗梅岑小像》《居易堂文集题后》。

跋:有《康熙癸亥孔子世家谱跋》《孔贞瑄直省缩地歌跋词》。

记:有《修创栖灵寺记》《明大名兵备道副使赠都察院右都御使忠烈朱公专祠记》《孔颜曾孟四氏学教授升例碑记》《水镜斋记》《游东莱景物记》。

传:有《敕褒节孝朱氏传》《敕表节孝陆氏传》。

说:有《至圣图说》。

疏:有《乞赐袭封疏稿》。

墓志铭:有《皇清敕封承德郎户部江南清吏司主事雪谷先生暨元配、路安人合葬墓志铭》。

墓表:有《授奉政大夫吏部考功司郎中颜公墓表》。

信札:有《致孔贞璨四封》《寄青沟和尚书》。

诗:有《甲子仲冬圣驾幸鲁恭纪阙里礼成以儒生获侍经筵纪盛排律一章》《长安雪后寄怀拙庵大师二首》《望大泽山》《瑞莲亭太守陈谦招饮》《同太守陈谦》《郡丞靳治荆过甘观察国璧署内步韵一首》《甘观察署中百可亭晚作二首》《水镜斋北窗临池晚饮一首等》。

佚著:有《圣门乐志》《续古宫词》。

鲁谚:有《节序同风录》《会心录》等。 [40-41]




出版图书

播报
编辑





节序同风录

作者名称 孔尚任

作品时间2016-10

《节序同风录》是孔尚任创作的一部图书。




小忽雷传奇

作者名称 孔尚任

作品时间1988-08

《小忽雷传奇》是1988年齐鲁书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孔尚任 。




桃花扇

作者名称 孔尚任

作品时间2005-5-1

《桃花扇》是2008年1月1日由金盾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孔尚任。本书作者将明末士人侯方域与秦淮艳姬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同南明弘光朝的兴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生物形象。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遗迹遗存

遗迹

孔尚任曲阜故居。孔尚任家有宅院四处,其一在曲阜城里五马祠街路北。青砖灰瓦瓦房,一进三出院落,“客厅后,绿竹可爱”(孔尚任《木皮散客传》),距孔府、孔庙仅半里之地,是谓孔尚任祖父所居之地。他在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之前,除曾在石门山隐居著书4年之外,也经常住于此处。所住房舍,已不存,遗址处已为旅舍。其二,在苗孔村,位于曲阜城西二里处。《乾隆曲阜县志》卷五十一《古迹二》载:“长松亭在苗孔村。明孔贞璠别墅中,有长松一株,作亭临之。”又,孔尚任《阙里新志》卷六《名胜》四《居停》八亦载“长松亭,在城西苗孔村内,明孝义先生孔贞璠别业也。有古松一株,本高数丈,怪藤修竹掩映池馆,芍药半亩,槿蓠一带中有长松亭,为文人觞咏之所”。亭、树均已不存,遗址处已为工厂。其三,在曲阜东南20里处的湖上村,村东头路南。原为孔子五十五代孙孔克中任曲阜令时所买,瓦房独院。旧房已经翻修,尚有北房四间,厢房六间。已为孔尚任十世孙孔庆霖所住。其四,在曲阜城北24里外尚庄,孔克中所置。旧院处盖有新房,为孔尚任后人所住。 [42-43]




孔尚任江苏泰州旧居

孔尚任江苏泰州旧居,坐落于泰州凤城河桃园景区内的陈庵,又名藏经禅院。原址在泰州东门大街文天祥祠对面。庵是明代陈氏侫佛的一所家庵,当年非常显赫。孔尚任出仕泰州治水,始荣后哀,落魄中寓居陈氏家庵,在此完成《桃花扇》稿。 [44]




海柏胡同

此外,原有孔尚任北京旧居,位于北京市宣武区东北部海波(柏)胡同。据记载:孔尚任故居位于宣武门外海柏胡同。清代文学家朱彝尊曾在该院的古藤书屋居住6年。朱归故里后,孔尚任在此寓居。清代诗人王士祯为孔居题名“岸堂”。原建筑已拆除。 [45]




石门草堂

石门草堂。即石门山孤云草堂,是孔尚任隐居读书著述之处。石门山在曲阜城东北50里处。康熙十七年(1678年)九月十二日,孔尚任约集族弟孔莓垣、孔敬思同游石门山,为其景色吸引,便洒酒为盟,决定于此隐居。山之右侧主峰,名为涵峰,海拔406米,青翠耸削,石面孤悬,犹如巨掌,昔人读书之屋正是建此巨石之上,但已破旧不堪。于是,孔尚任将此书屋重新修葺,建成孤云草堂三间,安置木榻布帘,茗碗炉香,隐居读书。孔尚任于此住有4年之久。此后,孤云草堂日渐倾颓。曲阜解放时,已只剩断墙败瓦。 [46-47]




孔尚任墓

孔尚任墓。孔尚任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正月上元前,卒于家,葬于曲阜孔林内环林道北侧。墓高约3米,直径约6米。墓两侧各有古柞一棵。其子孔衍谱、孔衍志为其墓前立碑一幢。石碑高3.6米,宽0.93米,雕龙碑头上书“大清”二字,碑文为“奉直大夫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由“赐进士出身诰受奉直大夫,原任巡抚山东等处地方督理营田、兼理军务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年家眷侄陈世倌拜题”,下署“雍正十三年岁次乙卯四月谷旦”,均为楷书。碑前设石供案。 [48-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孔尚任隐居读书著述之处孤云草堂石门山进行封山育林予以保护。改革开放以来,石门山中水雪洞、蟠龙洞、石门月霁等二十四景,泉清林葱,已成为旅游胜地。1992年国家林业部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孤云草堂”也已在原址重新修复,并建有“孔尚任展览室”,展有孔尚任塑像、孔尚任著述、孔尚任研究资料等。 [46-47]

此外,江苏省泰州市在建设凤城河风景区时,为纪念孔尚任编著《桃花扇》,复建了孔尚任在泰州的旧居陈庵,命名为桃园景区。 [50]

遗存




孔尚任手书《会心录》《小忽雷》等遗存

由于孔尚任逝后家道衰落等原因,与其有关的文物保存下来的并不多,主要有小忽雷等。

小忽雷。孔尚任遗存的文物中,最主要的是唐代乐器小忽雷。这原是唐人韩于建中二年(781年)制成,献于唐德宗李适,因而保存在内府的。唐元和九年(814年),发生了李训、郑注之乱,小忽雷流落民间。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孔尚任在京都从一举子手中购得此器,并作有《咏小忽雷》绝句二首,镌于小忽雷牙轸之上,且因此写有《小忽雷传奇》。孔尚任去世之后,小忽雷落入太守孔泗源手中。桂馥(1736—1805)《小忽雷记》云:“民部既殁,其子携以入都,遗于道左。王观察斗南得之,赠孔太守泗源。”记中所说孔泗源得到小忽雷,不详何年,当是孔尚任逝世后数十年之事了。 [51-52]

尔后,小忽雷辗转传入刘燕庭之手。《小忽雷传奇》后附《刘燕庭农部自记》云:“唐小忽雷……后归长白继莲龛方伯,携至秣陵。余访之,未获睹也。时方伯辄许相赠,旋又移节桂林。盖三年于兹矣。今夏,函致,赠余媵以岸堂传奇一册,余属南叔拓其形,装池为帧,并补原叙一通于帧端,且以诗志之,属同好和焉。时嘉庆庚辰七月中元日也。东武刘喜海燕庭父书于都门黄华坊嘉荫簃。”由此可知,刘燕庭是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得到小忽雷的,距孔尚任逝世已经102年了。“其后,燕庭嫁女于华阳卓氏,用作妆奁。宣统二年,刘葱石(世珩)连器带谱,从卓家购得,拿精校刻出,编为暖红室传奇汇刻之第二十四种。”(梁启超《桃花扇著者略历及其他著作》)可知刘世珩得到小忽雷是在1910年,距孔尚任逝世已经将近200年了。 [51-52]

小忽雷存于故宫博物院古乐器部,为国家一级文物。状如琵琶,长0.65米,龙头瓠体,木色紫黝,坚如金石。龙首凤臆,腹蒙蟒皮。两弦穿其下,各入龙口,一珠中含。项下刻有“小忽雷”三篆字,项后刻有正书“臣手制恭献建中辛酉春”十一字。龙首之下,有二牙轸,镌有尚任二诗,一曰:“古塞春风远,空营夜月高。将军多少恨?须是问檀槽。”一曰:“中丞唐女部,手底旧双弦。内府歌筵罢,凄凉九百年。”弹之,其声忽忽如雷。

大忽雷,也存于故宫博物院,与小忽雷一样,为国家一级文物。 [51-52]

孔尚任去世之后,家道愈加衰落,因而遗存文物甚少。最宝贵的是刻印《桃花扇》的木制原版,足有十拉车之多,以及旧书两箱,可惜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被视为“四旧”烧掉。存者有:一是康熙三十六年七月十九日封赠孔尚任及其妻秦氏诏书,存济宁市文物局。二是康熙三十六年七月十九日封赠孔尚任父母诏书,存济宁市文物局。三是孔尚任遗墨:孔尚任手书《会心录》、孔尚任手书张继诗、孔尚任手书大痴山水题字、孔尚任手书《明大名兵备道朱公专祠记》、孔尚任手书《评志操》批语。(以上存济宁文物局)、孔尚任手书《孔贞选墓碑》(现存曲阜孔林)、孔尚任手书《孔贞綋墓碑》(存曲阜孔林)四是尚任用过的一方砚台,一个笔筒,一张大理石桌,一个手抄《八卦册》,存济宁市文物局。 [53-54]




孔尚任纪念展览




纪念邮票

2015年4月4日,中国国家邮政总局发行《中国古代文学家(四)》邮票,其中第5枚为孔尚任。 [55]




孔尚任邮票




人物争议

播报
编辑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三月初,孔尚任任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三月中旬,被罢官。关于孔尚任的罢官原因,后世学者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因《桃花扇》的思想内容为清廷所忌而惹祸;有人认为被诬卷入了贪污案件而去职。 [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5 12: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四=====晴雯为谁点?【十美词纪】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272&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十美词纪

清 吴江邹枢贯衡 撰
  叙
  偶于拾字僧筐中检得一帙,虽纸页破碎而字迹尚未模糊,且甚妩媚。中载小序一、小传十,传后各缀以词,题其首曰“酒城渔叟著”,复有邹枢字贯衡及松陵邹氏家藏印章,则邹生者固吾邑人也。中有陈圆圆一传,则与圆圆同时,大约生于胜国天启年间。序末自著云“辛酉初夏书”,则此书成于康熙二十年也。观其兴致清狂,文词雅丽,其为风流才子无疑。独异既少负隽才,一时名盛,即事业未著,而诗文可传。何近在同邑,且未有知其姓字也?时朝廷特开鸿博之科,一时名士,俱与其列。以彼其才何独见遗?岂淡泊相遭放浪自得,久矣置功名于度外乎?且玩其词意,即多感慨之情,并无穷愁之语。狎妓徴歌,寻花问柳,则家之素封可知。生平著作要非无力付梓者,何湮没不彰一至于此?因思天下之大,人才何限,显扬什一,沦落什九;彰著什一,湮没什九。有唐赐方干等数百人孤魂及第,吾恐尚有抱孙山之泣者耳。安得上天雨酒,大地作杯,浇尽古今才子之坟,则邹生者亦得沾其余沥焉。更有不可解者。名士必悦倾城,而佳人难逢才子。而若人生平奇遇不一而足;巧蝴蝶,天然其妻也;如意,天然其妾也。年相若,才相等,使屋贮二娇,游多名妓,嘲风弄月,惜玉怜香,岂非千古福人,千古快事?乃一则贪利而卖,一则母怒而遣,遂以千载奇逢化为千载恨事,虽迂腐头巾必不出此,岂从来薄幸多出风流才子乎?彼邹生者,幸而不解相思,尚得于诗酒场、歌舞队纵横徜徉,终其余生。而所谓巧蝴蝶、如意者,流落天涯,旋遭兵火,竟不知所终矣,可不惜哉!因将原本手迹收藏,别录一通为副。其末一页为《琵琶妇朱增传》、词曰:“潇湘夜雨已汗漫……”破坏不可复读,姑阙之,不以己意增补云。已未仲冬同邑杨凌霄漫序。

  自序
  咏王献之桃叶之歌,吟苏子瞻柳绵之句。玉局词人,犹迷水盼;金莲学士,尚明兰情。七贤亭琴酒宵陈,百美图蝉娟晓起。霞妆星靥;搅菱镜之春云;金凤银鹅,试舞衣之秋襞。翡翠楼前,竞解红鸾之佩;鸳鸯渚畔,时抽绛树之簪。至若遇花奴于小曲,誉重怜怜;逢蕊女于幽坊,名高盼盼。和香笺而咏柳,酬粉笔以题梅。谢秋娘之雅调,不肯送客淇间;霍小玉之风情,岂愿数钱河上?欲脱烟花之藉,思依龙凤之宾。无何而梁园榛莽,金谷灰尘。乌衣燕子,飞入远近人家;凝碧优伶,散往寻常巷陌。宜春院风流云散,犹存李白酒楼;走马台烬灭烟消,谁识卢仝茶馆?文箫翠笛,俱归山水清音;艳曲浓歌,都付渔樵新话。拣残编而书农谱,执秃管而写牛经。瞻星望气,谁为识宝之英贤;掷果分绡,翻忆怜才之窈窕。展三冬而抒采,续藻云乎哉;列十美以填词,感慨系之矣。辛酉初夏酒城渔叟自序。

  巧蝴蝶
  余在襁褓,即外祖母抚育。十二岁,外祖母怜余深夜读书无有伴者,乃命媒婆庄妪,以三十金买得徐氏一女。年十二,眉目秀丽如画,以七夕来,呼为阿巧。数日后,巧垂泣告余母曰:“我非徐氏女,乃某族之某房女也。”余母大骇,即命庄妪召其母至曰:“我与汝家系至戚,岂可为此事?若论中表,我与汝兄弟也。令爱与我之子女辈亦兄弟。”遂备酒同拜,皆以兄弟相叙。
  巧敏慧,诗词寓目,三遍即熟。好画蝴蝶,若有滴水在案,即随水画蝴蝶形。闲则研朱砂滤青花粉,买白笺描画蝴蝶。到后园扑取活者置室中,掩窗户以扇逐之,观其飞舞之态,于是画愈工。余母常以素绢制新样裙,命之画。服之,风吹裙带,蝶若翻舞,见者叹绝,呼为“巧蝴蝶”。
  一日与侍女海棠同宿。余作歌嘲之曰:“巧蝴蝶,作尽风流业。若到花丛伴海棠,花神定有勾魂帖。”巧因自嘲曰:“巧蝴蝶,欲画心终怯。高飞难近宝钗旁,低飞且隐湘裙折”。嗣后更不复画。
  会东城伍学宪,有公子字存敬者,中年少嗣,欲娶偏室。先于横塘采云庄上,构造鸳鸯楼,雕甍画栋,为潇湘绿绮窗,琪花玉树,交映前后,以见金屋贮娇之意。然后渴余父求巧,以二百金为聘。余母厚备妆奁,如亲生者。去后慰问不绝。曾以柿蒂续一方,作小楷,备叙姊弟相依之义,风雨联吟之情。后附意《难忘词》三首。外有水晶图书二枚,金陵色笺一匣,西洋白苾,布一匹,水沉香三两,遗余。余遍示兄弟,皆为惨然。余以南京花绉一端,犀簪一枝,取桃花浅色绢,作小楷述旧意,和其词韵答之。甲申乙酉岁余兄弟避乱于乡,明年归城而音问疏矣。
  借梁园金谷培养琼肌。珠作唾,玉为啼,道黉堂女婢,聪明侍郑;槐扉根叶,窈窕名崔。蝶谱时窥,凤毫轻点,巧夺滕王孰与齐?粉字吟梅和雪写,碧笺咏柳带烟题。曾共湘帘吹絮,倚箫选梦,多少事说着眉低。青嶂隔,绀园迷,釭花夜笑,往恨重题。鹊渚遗簪,泪辞春阁,凤楼鏁佩,影伴香溪。鸿音凭纸待寻踪,南浦横塘待渡,踏遍云堤。(春风袅娜)

  如意
  余年十五,外祖母以二十五金买一女,名如意。年十四,色态俱绝。外祖母于寝室旁辟一小轩,俾余夜诵。女洗砚拥书拂几扫榻莹洁一尘不到,余甚喜之。如是者一年,余偶于书中得《西厢》,有红硃评点。余笥中有《花间集》,亦以硃笔批阅。余疑此处更无人到,出自谁手?乃呼女问之。女笑不答。余曰:“此必汝所为,吾观汝,非寻常女也。曾读书否?”女曰:“我南城织户陆氏女,七岁鬻于顾氏家,主怜我聪颖,命我入馆伴读。主母延女师训诸姑,师姓沈,嘉兴秀水人,工诗词,尽心教我,以故诗词颇晓。”余曰:“何又来此?”女曰:“主母以我长成,恐家主见留,乘家主赴杭,立命陈妪转鬻于此。但家主恩深,不得一辞为恨耳。”乃呜咽泪下。余因检其奁中,得词,调《生查子》词云:“妆罢倦临帷,燕语莺声。寂谁与伴香奁,一卷《花间集》。琐细制芙蓉,旖旎薰安息。枉自足风流,没个人怜惜。”余笑之,含羞索去。
  及余十六岁,秋夜将半,酒微酣,呼女曰:“我欲为《西江月》词,汝为我联去。”因指灯曰:“金粟初垂一穗”,女即曰:“铜壶已报三更。”余曰:“梅花绣帐影摇灯。”女曰:“可是芳魂未定。”联未毕,外祖母以夜深催寝。女去,余亦睡。从此吟咏,或诗或词,几于盈箧。余长兄一日潜至余寝所,启箧,一见袖去。泄之于母,母大怒。呼余责曰:“我望汝读书,汝但为诗词,狎昵奴婢!”乃立命庄妪遣女去,适有杭宦娶妾,许之。女临别更无一言,惟以绣花汗巾挽结数十,掷我而去,余凄惋至今,不能去怀。
  纱窗梦未醒,箫声.断,遥忆玉婵娟。记美发未齐,嫩鸦初握,步莲堪印,小凤新弯。销魂处流波传细语,低翠掠烟鬟。薛氏校书,芙蓉养纸;崔家录事,芝髓封编。  草蕙兰佳句相鸣,和巧样卵色鱼笺。谁是多才情种,我见犹怜。叹轻鸿甫就,银屏生暖,彩莺旋去,绣榻重寒。多少愁霜悲火,头上心前。(内家娇)

  陈圆
  陈圆者,女优也。少聪慧,色娟秀,好梳倭堕髻,纤柔婉转,就之如啼。演《西厢》,扮贴旦红娘脚色,体态倾靡,说白便巧,曲尽萧寺当年情绪。常在予家演剧,留连不去。后为田皇亲以二千金酬其母,挈去京师。闻又属之某王,宠冠后宫,入滇南终焉。
  浓点啼眉,低梳坠髻,声骤平康。苔翠氍毹,花红锦毯,趁拍舞霓裳。双文遗谱,风流谁解?卿能巧递温凉。香犀挽生绡淡束,几疑不是当场。  星回斗转,芳筵已散,倦馀娇凭牙床。玉版填词,琼箫和曲,粉脂尚殢纱窗。钿车催去,燕台程远,鼓颦进噪渔阳。风尘老,蛮烟远隔,信音渺茫。(永遇乐)

  卞赛
  卞赛,金陵乐部伎也。工诗,好画兰,寓虎邱山塘白公堤侧。幕而邀之者,香车画舫,不绝于道。常以金陵十竹斋小花笺、阊门白面圆箑画兰,邀余题诗,余信笔题就,颇惬其意。每以十竹斋朱砂印色及水沉香等赠余。不好华饰,不轻与人狎,似良家妇。后为杭宦取去,生一子,闻已为显宦矣。
  清剪冰华,香团雪彩,淡绝秋娘风度。青粉墙头,门对白堤云树。开晓幕茉莉来时,临凉槛木瓜馨处。展鹅笺轻扫丛兰,白瓷斟茗篆烟午。  堪怜江梦未杳,曾草湘蕤丽句。欣附芳谱,拟结同心,又值赋骊情苦。空撇下万卷霞绡,觅西楼一塘春雨。问何年重见风流,小窗深夜语。(绮罗香)

  沙才
  沙才者,金陵歌院伎。家桃叶渡,风致淡雅,工诗。余赴南闱,曾至其室。见其小轩中位置花石,几上有自评唐诗及《花间集》,丹黄杂采,不忍释手。后徙至苏寓虎邱山塘,常以阊门云母笺裁斗方吟小令,作蝇头楷赠余索和。余取宣德纸,以碎朱研粉砑光赋诗《一半儿》十首答之,喜甚,藏之金陵紫檀钿盒中。每见,出以示余,吟咏不置。余家每有小饮必招之,彼必辞他客而来。后金陵院乐中,有侵其旧居者,姥载女妇故曲,遂不复至苏矣。
  相台录事,韦曲司书,仙藻凭纤手。冷金笺剖,■⑴毫嫩,常伴翰林千首。碧衫唾皱,早看尽阊门杨柳。赋小词题偏鲛绡,满路飏香蔻。  何意怜才赠玖,写回文短幅春情先逗。微波暗溜,相怜处为我客前辞酒。傍奁未久,又鼓棹石城渡口。想到时懒唱桃根,人似黄花瘦。(解语花)

  梁昭
  梁昭,吴门妓也。姿色绝丽,酒微酣,两颊红晕,望之如桃花士女。时吴门有徐六度曲,俞爱之拨阮,汪君品玉箫,管伍吹管子,为歌坛绝顶。昭师事徐六,学度曲。不逾年,精妙反过于徐。。诸乐中惟管子合曲最和协,而管伍之管,其细如缕,昭动口箫管稍低于肉,听之若只知有肉,而不知有箫管也者。而箫管精蕴,暗行于肉之中,偷声换字,令听者魂消意尽。虎邱中秋夜,胜会毕集,若昭等不来,皆以此夕为虚度。后适一钱姓者,钱以事系狱将死,昭殉身以报,投缳于尼巷。时人皆称其烈焉。
  豆蔻衣香,芙蓉笑谱,小立春风门巷。蜻蜓碧浅,鱼子红深,可体縠纹三两。户外乱拥雕轮,陪宴兰皋,系舟湖上,把琼箫漫品锦筝微拨,遏云声响。  还自结顾曲周郎。哀丝豪竹,心力尽消歌唱。谁知燕燕,不信莺莺,烈骨竟藏鸳帐。思守藳砧,又因金谷摧残,坠楼悲壮。女丈夫榇在吴门,堪与要离同葬。(惜馀春慢)

  李莲
  李莲,吴门妓也。姿色纤丽,少有渴病。年十九,以患热不出见客,常以小札招吕湘烟及余至其家。莲靓妆艳服,迎坐小轩,设肴馔精美,行酒政递花催板,竟夜无倦容。拨弦索,唱《西厢》、《草桥惊梦》,歌彻首尾,宛转浏亮。妈怜惜,不使之毕,而莲不顾也。是岁秋,复招我二人。见其面庞消减,香腮印红,仍具酒垂泪而言曰:“我病已久,向之与君尽欢者,勉力以报知心,故不觉其惫也,今则不能矣。请君一诀,幸毋悲切。”于是取弦索,歌《新水令》阙,气短而止。持袂呜咽不胜,逾数日逝矣。予作《招商曲》以挽之,湘烟膊之甚厚,至今言及犹怅怅云。
  鸳树凝愁,珠楼堕影,惨惨啼红幽梦。扇冷桃花,把香车谁控?掩坊曲常自琼梳懒掠,粉碗梅钿胶冻。单鹄离鸾语,此生休弄。  忆芳筵曾受怜怜重,扶衰体笑解春风鞚。勉强拨施搊筝,苦霜飙吹送,葬西阮近在真娘冢。箫声断,零落歌纨凤。问谁念小玉情真,赋招魂是宋。(拜星月慢)

  朱素
  朱素者,北濠名妓也。色调称绝,好酒,然不遇知心不饮也。余常结侠友数人,为连夜饮。时有张孟恭、刘默生、吕湘烟、陆森玉等,而素亦与焉。素爱惠山雪酒,每饮必瓷坛屡易。坐客或有倦睡受罚者,而素卓然无惰容。后随妈至杭,有李生往天竺遇素于湖心亭。素款李生至家,备询余等数人。李生归述,盖不胜欷嘘云。
  鮫宫一缕冰丝影,亭亭幻成娇倩。梨梦方荣,梅妆初洗,迎人宜春歌院。相逢未晚,正茂苑新莺,白堤清管,揭鼓催樽,竹林颓玉笑嵇阮。  双红豪思谁比?酒坛临未久,离袂旋判。南内云痕,西湖雨迹,暗把昊绡偷染。零筝断扇,念影伴无多,璧沉珠掩。欲赋闲愁,未吟先意懒。(齐天乐)

  罗节
  罗节,金阊女优也。为旦,色柔婉绝伦。妈以其年渐长,思得一富家儿为破瓜计。节曰:“我为名优,嗣后以所得者,酬母正多。我终身事,母幸勿预。”一日,节在余家演剧,卸杏色外衫于衣桁,余见其衣带上系小紫香囊,内有唬泊坠素绡半幅,上书细字,辞义俱不可解,忙向余索去。自是年馀,节忽不见。妈遍求不得,思想成病。半载后,妈忽不见。方知其绡上所书,密约也,珀坠贽物也。节之去,践盟也。妈亦去,迎养也。节亦青楼中之异人矣。
  纵流温傍玉,评不到此真真。看凤曲莺喉、鸠惊燕舞、态尽花茵,步幄珊珊暗出,似巫峰坠下一丝云。料想蜂狂蝶骤,自应无处藏春。  谁知敛恨与收欣,却早乞闲身。看仙抒梭霞,芳屏画草,愿事情人。兰棹五湖归去,迓慈帏犹念旧时恩。鏁住花心柳性,莫教飘荡风尘。(木兰花慢)

  题词 樊舟附客
  挑灯拂拭读残编,想见风流美少年。
  伴读女中称学士,缔交院里号书仙。
  焚香煮茗联新句,妙舞清歌醉绮筵。
  莫道才人鲜遇合,如君何必怨苍天?

  云散风流未几时,可怜姓氏已无知。
  美人题赠胭脂冷,才子文章锦绣迷。
  当日争笼书壁句,而今谁唱定情诗?
  笔精墨妙长流落,拾得残编费梦思。

  又 琴川侄均
  清词丽句仅遗编,湮没荒江历百年。
  当日不知有柳七,今朝始识是坡仙。
  梨花同梦归深院,桃叶行歌醉绮筵。
  回首昔时豪兴处,埋名何必问苍天。

  才华应自冠当时,遇合风流人共知。
  芍药盈篇纸上袅,葡萄满幅望中迷。
  联吟绣阁填新曲,伴读书斋制小诗。
  韵事却归何处也,那堪千古系人思。

  十美词纪跋
  缺憾世界,可憾实繁。每读非烟、春梦诸传记,趣于邑者累日。茫茫千古,何处无泪痕哉?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十美词成,吾知离恨天中,又增一重公案矣。甲午夏日同邑杨复吉识。

  〖注:■⑴,夋+免,jùn,狡兔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5 12: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文学家——张潮
2020-04-22 09:58
人物简介

张潮(生卒年不详),字山来,号心斋居士,歙县(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人。原居婺源(今属江西),十世祖于北宋天圣六年(1028)迁居歙之满田。后有一支移居广德州建平县(今安徽郎溪),自石桥府君(?—1607)“卜筑”县南蒋国村(今蒋固村)。府君生二子,长者复生二子。其子一名习孔(1606—?),一名法孔(1610—1640),前者即为张潮之父。习孔字念难,号黄岳,十一岁丧父,忍饥受寒,成人后“贫剧无聊,漫然回徽”。明崇祯年间为诸生,清顺治六年(1649)中进士。从此走上仕途,始家道中兴,历官刑部郎中、按察使司佥事充任山东提学,时在九年(1652)。不幸仅数月即丁母忧,“自此见世途崄巇,绝意仕进”,侨居扬州,一心经营家业。在其四十五岁即顺治七年(1650)时,张潮出生。张潮成长在“田宅风水、奴婢器什、书籍文物”1一应俱全的优裕环境里,因着父亲严格的家教,没有沾染官宦富贵人家子弟常见的纨绔习气。自幼“颖异绝伦,好读书,博通经史百家言,弱冠补诸生,以文名大江南北”。他虽出生贵介、富于资财,然其“性沉静,寡嗜欲,不爱浓鲜轻肥,惟爱客,客尝满座。淮南富商大贾惟尚豪华,骄纵自处,贤士大夫至,皆傲然拒不见。惟居士开门延客,四方士至者,必留饮酒赋诗,经年累月无倦色;贫乏者多资之以往,或囊匮则宛转以济:盖居士未尝富有也,以好客,故竭蹶为之耳”。只可惜累试不第,“以赀为翰林郎,不仕,杜门著书”,先后自著诗文、词曲、笔记、杂著数十卷,辑成《檀几丛书》(康熙三十四年刊)、《昭代丛书》(康熙三十六年刊)等中大型丛书。在康熙中后期,人称其“著作等身,名走四海,虽黔、滇、粤、蜀,僻处荒徼之地,皆知江南有心斋居士矣”2。而给其生前身后带来海内外声誉的,则首推《虞初新志》一书的编纂;此书一出,便奠定了其文言小说编选家和批评家的历史地位。

个人作品

张潮也是清代刻书家,曾刻印《檀几从书》、《昭代从书》(山帙、水帙、花帙、鸟帙、鱼帙、酒帙、书帙、御帙、数帙)等。

《虞初新志》(共20卷)(清)张潮辑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1 ISBN 7-202-02778-X

《檀几丛书》(清)张潮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ISBN 7-5325-1228-2

《昭代丛书》(清)张潮辑

《花鸟春秋》(清)张潮撰

《玩月约》 (清)张潮撰

《滇南忆旧录》 (清)张潮撰

《幽梦影》(清) 张潮著 段干木明译注 ISBN 7-80630-700-1

《诗附录》(清) 张潮辑

《花影词》

《心斋诗集》

《心斋杂组》

《补花底拾遗》

《鹿葱花馆诗钞》

《奚囊寸锦》

《尺牍偶存》

《尺牍友声二集》

《尺牍友声三集》

《书本草》

《饮中八仙令》

《下酒物》

《联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5 14: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



0


0











陆次云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清朝诗人


诗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圣祖康熙初前后在世。字云士,号北墅,浙江钱塘人,代表诗作《志感》、《登岱》等。












































中文名陆次云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
代表作品《志感》、《登岱》


目录

1人物简介
2著述名录
3代表诗作





人物简介

播报
编辑

陆次云,生卒年均不详,约清圣祖康熙初前后在世。字云士,号北墅,浙江钱塘人。监生,考授州判。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落选。次年出任河南郏县知县,以父丧归。复起知江苏江阴县,有善政,载酒征歌,风雅好客,一时名士至者必过访燕集。因曾官江阴知县,江阴或称澄江,有集名《澄江集》,是为记地。




著述名录

播报
编辑




陆次云著《八纮荒史》
陆次云绩学工诗文,《清诗别裁集》卷十五,称其诗“本真性情出之,故语多沈着,而所选诗转在宋、元,以之怡情,不以之为宗法也。”
其著述颇多,有《八竑释史》四卷、《纪余》四卷、《八竑荒史》二卷、《峒溪纤志》三卷、《志余》一卷、《湖堧杂记》一卷、《北墅绪言》五卷、《尚论持平》二卷、《析疑待正》二卷、《事文标异》二卷、《澄江集》一卷、《玉山词》一卷及《圆圆传》。《峒溪纤志》、《峒溪纤志志馀》(大学士英廉家藏本),所记皆诸苗蛮种落风俗。前有题词,称诸书所载,同异攸殊。余徵诸见闻,详为考正。措词虽简,徵事弥该。上卷为《峒溪群言考正》,中卷为《蛮獠志》,下卷为《滇中峒溪所产》。《志馀》一卷则皆蛮中歌谣,自吴淇《粤风续》所采出者也。 [1]




代表诗作

播报
编辑

【志感】

人生当遗显,每淡布衣交。谁肯居台阁,犹能念草茅。




陆次云撰《八纮荒史》
朱轮来北阙,土室访西郊。古道今还在,淳风近有巢。
【登岱】

得过三观古,因上岱宗颠。海吸长河远,天包大地圆。

五更先见日,九点半升烟。孰谓方域广?回环睥睨前。

【咏史】

儒冠儒服委丘墟,文采风流化土苴。尚有陆生坑不尽,留他马上说诗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5 14: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论《壮悔堂》的来历和真实的侯方域



豪客谈历史2018-11-02 17:46



本文作者:侯国领,男,现年70岁,现居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文化研究爱好者,其作品《侯方域不平凡的一生》、侯国领《论壮悔堂的来历》,《明末商丘雄鹰》等,先后被商丘日报及商丘网、商丘新闻网、商丘传媒网、百度网、手机搜狐网及多家互联网网站转发。





本文作者,侯国领。

商丘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这里人杰地灵、英雄辈出。明末清初时期的侯方域,是众多英雄中的代表性人物。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族英雄。但令人遗憾的是,侯方域身后的数百年里,一直是满清政府统治时期,不可能对侯方域这么一位保明抗清的爱国将领,给予公正评价。加之,桃花扇的作者为了博人眼球,肆意歪曲历史,把一个贡献卓越的文学泰斗、爱国爱民的民族英雄,描写成了一位浪荡公子。后来,许多人又根据孔尚任的桃花扇故事,写成了多种版本的戏剧、曲艺。随着桃花扇的故事和戏剧、曲艺流传于后世,人们就把桃花扇的内容当成了历史,皆视侯方域为浪荡公子。目前,就连侯方域故乡的文化界和旅游界,对侯方域的描术和评价也严重脱离史实,甚至相背。这实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悲剧。








商丘旅游界在介绍侯方域晚年学习和创作的场所——“壮悔堂”的来历时,顾名思义说:"侯方域人到中年的35岁时回到家乡,回想起自己数年的坎坷遭遇,除诗文以外,几乎一无所成,不由悔恨交加,就独辟一室为“壮悔堂”,决心悔过自新,重新做人,在文学上作出一番事业。”睢阳区文化部门在“壮悔堂”内的宣讲词中,也 商丘旅游界在介绍侯方域晚年学习和创作的场所——“壮悔堂”的来历时,顾名思义说:"侯方域人到中年的35岁时回到家乡,回想起自己数年的坎坷遭遇,除诗文以外,几乎一无所成,不由悔恨交加,就独辟一室为“壮悔堂”,决心悔过自新,重新做人,在文学上作出一番事业。”睢阳区文化部门在“壮悔堂”内的宣讲词中,也毫无根据的说:“侯方域35岁时,回想自己流离半生,无所作为,悔恨万千,便于下一年将其书房更名为壮悔堂。”以上解说,不由得让人们误认为:侯方域本人都悔恨自己流离半生、无所作为、一事无成,他可能真是一位荒废一生的浪荡公子。

同时,也会让人们误认为:侯方域是因为没有得到高官厚禄,没有发财致富而悔恨交加,将书房更命名为“壮悔堂”。 那么,“壮悔堂”的来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据清初李敏修《侯方域传》中记载:顺治八年(1651),河南巡抚吴景道知侯方域“豪横”,将案治,并连及其父侯恂。时宋权家居,对吴景道说:“公知唐有李太白,宋有苏东坡乎?侯生,今之李、苏也。”吴景道乃止,但要求侯方域“应乡试乃解”。无奈,侯方域参加乡试,“未完卷”而中副榜。对此,侯方域十分懊恼,于顺治九年(据清初李敏修《侯方域传》中记载:顺治八年(1651),河南巡抚吴景道知侯方域“豪横”,将案治,并连及其父侯恂。时宋权家居,对吴景道说:“公知唐有李太白,宋有苏东坡乎?侯生,今之李、苏也。”吴景道乃止,但要求侯方域“应乡试乃解”。无奈,侯方域参加乡试,“未完卷”而中副榜。








对此,侯方域十分懊恼,于顺治九年(1652),筑“壮悔堂”以明志。顺治十一年(1654)抑郁而死,年37岁。另据清初宋犖《侯朝宗本传》中记载:顺治八年,宋权以国史院大学士致仕归,时河南巡抚吴景道知方域“豪横”,又以布衣参加史可法军队的抗清,其父侯恂隐居南园后,降清的明朝大臣和江南的巡按交章举荐,恂又坚谢不起,以此将案治方域及父。宋权从中调解,语景道曰:“公知唐有李太白,宋有苏东坡乎?侯生,今之李、苏也。”这次方域虽然没有入狱,但当局要求方域必须参加省试,方域在忠孝不能两全的逼迫下,为保全父亲,参加了这年的省试。侯方域的这次省试,表面上看是向新朝屈服,实际是一次消极迂回的抗争,他以不把试卷做完的方法,拒绝了与清政府的合作,清政府准备只要侯方域参加省试就给他个第一,结果竟然没有完卷,放榜前,一些考官还是把他置于第一,由于一些人提出疑议,才把他降为副车。

以上两部著作,分别记录了同样一件往事:侯方域在被逼无奈之下,采取迂回战术参加乡试,虽未完卷,也被授予副榜。他对自己因这次误中清政府奸计,损害自己爱国主义者形象的形为,深感懊悔,是其筑《壮悔堂》的真正原因,而绝非其它。以上记载还分别明示:在明朝灭亡后,侯方域父子至死忠于明朝。清政府为迫使他们为清朝效力,想方设法逼他们居官,其父子并未向清政府屈服,始终未做清朝官。证实侯方域父子绝非贪图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之人。 而历史上真实的侯方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从头说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5 14: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应箕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明末著名社会活动家、文学家、复社领袖和抗清英雄








收藏



0


0











吴应箕(1594年-1645年),始字风之,后更字次尾,号楼山,南直隶贵池县兴孝乡(今属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大演乡高田)人。明末著名社会活动家、文学家、复社领袖和抗清英雄。 [3] [6]

吴应箕幼从学于舅父李首川,16岁参加科举考试,20岁补为博士弟子生员。八试南闱不第,49岁中副榜,与侯方域、陈定生、冒辟疆、方以智结为挚友,成为“复社”领袖人物之一。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执笔撰写了有140名士子署名的《留都防乱公揭》,揭露鞭挞了魏忠贤党羽阮大铖持权当道,破坏抗清的罪恶勾当。明亡后,阮大铖受南明皇帝朱由崧重用,捕杀复社文人,吴应箕躲避回乡。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渡江,朱由崧被俘,应箕在家乡起兵,与徽州金声相呼应,配合抗清,一度占领贵池、石埭等地。是年冬,率义军在贵池泥湾山口阻击渡江南下的清军,因寡不敌众,败退回山,后退守压气培(今称乌鸦培)兵败被擒,十月十七日就义于池州城外石灰冲,其家人百余口和义军将士全部殉难。 [5]

吴应箕曾参加复社,起草《留都防乱公揭》揭露讨伐阮大铖。清兵破南京后,在其家乡坚持抗清,被执不屈死。 所著《读书止观录》,辑汇中国先秦以来读书古训和读书掌故,既昭示了读书之法,又可察为人之道。与张溥、张采、陈子龙、夏完淳并为复社领袖。 [2-4]吴应箕著述甚丰,主要有《国朝记事本未》《东林本末》。 [5]












































字次尾
号楼山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南直隶贵池县兴孝乡(今属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大演乡高田)
出生日期1594年10月24日 [1]
逝世日期1645年12月4日 [1]
主要作品国朝记事本末、东林本末、嘉朝忠节传、留都见闻录、读书止观录、楼山堂集
本    名吴应箕
属    相马


目录

1人物生平
2后世纪念
3著述名录
4相关文献
▪明史
▪南疆绎史
▪国寿录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吴应箕因兄弟五人排行第四,故字次尾。

幼小聪明好学,师从舅父、源头李人李首川(贡士,授海州训导,善课)。李首川见其才气过人,日后必成大器,以女许配之。




吴应箕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吴应箕赴南都直隶句容应童子试,未中而归。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上江分设提学,应池州府试补博士弟子生员。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始至金陵赴南都试,未入考场而归。以后又七试南都不第。直至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49岁时才以乡试副榜贡入京。

明崇祯三年(1630年)秋,吴应箕五应南都试不第,大会复社之士张溥等,并与同乡刘诚在南京创立“国门广业社”。与有“明季四公子”之称的方以智、陈定生、侯方域、冒辟疆成为好友。

明崇祯十年(1637年)正月,回到家乡,亲眼目睹因久旱无收,百姓挖食观音土的惨景,悲愤而作《食土行》。其大量诗作如《无鸡行》《有客》《耕田苦》等表达了对百姓深切的同情,对明末黑暗社会的有力控诉。

明崇祯八年(1635年),曾因制造“明末六君子”惨案臭名昭著遭削职的阮大铖避居南京,后在南京组织“群社”,与复社相抗衡。

明崇祯十一年,吴应箕与顾杲、陈定生三人共同商议并亲自执笔撰写《留都防乱公揭》,经140余名士署名,公开发表。曰:“其恶愈甚,其焰愈张,歌儿舞女充溢后庭,广厦高轩照耀街衢,日与南北在案诸逆交通不绝,恐吓多端。”公揭发表后,阮大铖“潜迹南门之牛首,至不敢入城。向之裘马驰突,庐儿崽子,焜耀通衢,至此奄奄气尽矣!”(陈定生《防乱公揭本末记》)。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破北京,明亡。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福王朱由崧南逃至南京,建立南明政权,阮大铖因凤阳总督马士英的举荐,被起用为兵部右侍郎,不久晋为兵部尚书。阮大铖以为《留都防乱公揭》为周镳(南都礼部郎中)所倡,先下周镳和雷縯祚入狱,造《蝗蝻录》,捕杀复社人士,吴应箕冒险入狱探望,险遭阮大铖急遣的骑兵抓捕,躲避回乡。

清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吴应箕被南明隆武皇帝朱聿键授以池州推官监纪军事。同月,原明佥都御史金声在绩溪起兵抗清,吴应箕在贵池举兵响应,以计连复建德、东流等县,声势大振。九月金声兵败被俘,十月十七日应箕因寡不敌众,在压气培(今石台县牯牛降)被清兵擒获,行至池州城外石灰冲(鸡罩山)被杀,流下绝命诗一句:“半世文章百世人”。 [4]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吴应箕殉难后,当地群众纷纷披麻带孝到其就义处吊唁,后人将鸡罩山改名为麻衣湾,并竖立“吴次尾先生殉难处”石碑,将池州城西大街改名为“楼山街”,将其遗产立为“楼山助学基金会”,并在池州城东的白牙山下建造“吴公祠”。

《明史》称他:“善今古文,意气横厉一世。”事迹编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谥忠节,又谥文列先生,并被孔尚任写入《桃花扇》。 [4]




著述名录

播报
编辑




吴应箕著《读书止观录》
吴应箕著述甚丰,有《国朝记事本末》《东林本末》《嘉朝忠节传》《留都见闻录》《读书鉴》二卷、《读书种子》二十卷、《复社姓氏录》二卷、《友鉴录》《续觚不觚录》《宋史》五十卷、《盛事集》三十卷、《读书止观录》等等,今传有《楼山堂集》二十七卷。



相关文献

播报
编辑




明史

吴应箕,字次尾,贵池人。善今古文,意气横厉一世。阮大铖以附珰削籍,侨居南京,联络南北附珰失职诸人,劫持当道。应箕与无锡顾杲、桐城左国材、芜湖沈士柱、余姚黄宗义、长洲杨廷枢等为《留都防乱公揭》讨之,列名者百四十余人,皆复社诸生也。后大铖得志,谋杀周镳,应箕独入狱护视。大铖闻,急遣骑捕之,应箕夜亡去。南都不守,起兵应金声,败走山中,被获,慷慨就死。其同时举兵者有尹民兴、吴汉超、庞昌胤、谢球、司石磐、王湛、鲁之玙。




南疆绎史

吴应箕字次尾,号楼山;贵池人。善今古文辞,意气横厉一世;复社领袖也。崇祯壬午,以乡试副榜贡入京,公卿以下咸加礼异,视其臧否为荣辱。先,阮大铖在南都,应箕集诸名士出「防乱公揭」噪逐之。大铖弗敢较;然愤甚,欲得而甘心焉。后周镳下狱,应箕入视,大铖急捕之;乃乘夜亡命去。左兵南下,狱始解。

南都不守,起义旅应金声攻池州,复建德、东流数县。大兵逼战,溃;匿婺源、祁门界。被获不屈;将戮之市,应箕曰:『此非死所』!至松林,曰:『可矣』!一卒以刀拟之;叱曰:『吾头岂汝可断邪』!乃伸颈,谓总兵黄某曰:『以此烦公!然毋去吾冠,将以见先朝于地下也』。其就刑处,至今血迹犹存,洒之不去。

「勘本」曰:如皋冒襄序「楼山文集」有云:『楼山之为人,卓荦淹通,豪俊负大志。一贫诸生,挥金帛娱声色。好面折人过,与公卿大夫辩论是非得失;赴人患难,缓急如不及。至经史证据、国家关系、时势安危、方舆形胜以及兵贼战守攻击之成败,无不抵掌而谈,掀髯长啸,唾骂痛哭而后已。又议者谓:崇祯间处士横议,擅操国政、要挟公卿,为汉亡故事。试思瓮牖绳枢,干萤朽蠹,与朝廷似有间;乃一闻国变,皆毁弃身家,上灭宗祀、下杀妻子,断头碎骨,浩然不顾以报二祖、列宗之教养,自非读书明道、穷理养气、群居确然、切磋砥砺,安能以天下己任、以纲常名教共肩至此』!小东林,楼山所首倡。方大铖之必欲杀之也,尝语归德侯方域曰:『今有欲吾谢大铖而可转祸为福者,岂不为范滂所笑哉』!




国寿录

应箕,字次尾,贵池人,以文章名世,好交天下士。有所点定古今书,后学得其笔墨,引以为重。乙酉闰六月,各郡县兵起,应箕倾家,募士数千,复贵池。久之,各师溃,贵池亦遂陷。应箕被执,从容谓主将曰:“吾分必死,但有三事得相假,即地下无所恨。”主将问曰:“何?”应箕曰:“起义自我,无与百姓事,我以身殉,诸可勿问。二曰,我有遗书若干藏某处,愿得付某生,勿并灾身后笔墨。三曰,我有弱女,已字某,未归,愿得吾目前观其成偶。”主将高其义,皆如应箕言,因欲曲宥之,应箕曰:“即生我我必自杀。”于是正襟南向而遇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5 19:36:26 | 显示全部楼层
芙蓉女儿诔

作者:曹雪芹   朝代:清朝

维太平不易之元,

蓉桂竞芳之月,

无可奈何之日,

怡红院浊玉,

谨以群花之蕊,

冰鲛之縠,

沁芳之泉,

枫露之茗,

四者虽微,

聊以达诚申信,

乃致祭于白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之前曰:窃思女儿自临浊世,

迄今凡十有”六载。

其先之乡籍姓氏,

湮沦而莫能考者久矣。

而玉得于衾枕栉沐之间,

栖息宴游之夕,

亲昵狎亵,

相与共处者,

仅五年八月有奇。

忆女儿曩生之昔,

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

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

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

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姊娣悉慕媖娴,

妪媪咸仰惠德。

孰料鸠鸩恶其高,

鹰鸷翻遭罦罬;

薋葹妒其臭,

茝兰竟被芟鉏!

花原自怯,

岂奈狂飙;

柳本多愁,

何禁骤雨!

偶遭蛊虿之谗,

遂抱膏肓之疚。

故樱唇红褪,

韵吐呻吟;

杏脸香枯,

色陈顑颔。

诼谣謑诟,

出自屏帏;

荆棘蓬榛,

蔓延户牖。

岂招尤则替,

实攘诟而终。

既忳幽沉于不尽,

复含罔屈于无穷。

高标见嫉,

闺帏恨比长沙;

直烈遭危,

巾帼惨于羽野。

自蓄辛酸,

谁怜夭折?

仙云既散,

芳趾难寻。

洲迷聚窟,

何来却死之香?

海失灵槎,

不获回生之药。

眉黛烟青,

昨犹我画;

指环玉冷,

今倩谁温?

鼎炉之剩药犹存,

襟泪之余痕尚渍。

镜分鸾别,

愁开麝月之奁;

梳化龙飞,

哀折檀云之齿。

委金钿于草莽,

拾翠盒于尘埃。

楼空鳷鹊,

徒悬七夕之针;

带断鸳鸯,

谁续五丝之缕?

况乃金天属节,

白帝司时,

孤衾有梦,

空室无人。

桐阶月暗,

芳魂与倩影同销;

蓉帐香残,

娇喘共细言皆绝。

连天衰草,

岂独蒹葭;

匝地悲声,

无非蟋蟀。

露阶晚砌,

穿帘不度寒砧;

雨荔秋垣,

隔院希闻怨笛。

芳名未泯,

檐前鹦鹉犹呼;

艳质将亡,

槛外海棠预萎。

捉迷屏后,

莲瓣无声;

斗草庭前,

兰芳枉待。

抛残绣线,

银笺彩缕谁裁?

褶断冰丝,

金斗御香未熨。

昨承严命,

既趋车而远陟芳园;

今犯慈威,

复拄杖而近抛孤柩。

及闻蕙棺被燹,

惭违共穴之盟;

石椁成灾,

愧迨同灰之诮。

尔乃西风古寺,

淹滞青燐,

落日荒丘,

零星白骨。

楸榆飒飒,

蓬艾萧萧。

隔雾圹以啼猿,

绕烟塍而泣鬼。

自为红绡帐里,

公子情深;

始信黄土陇中,

女儿命薄!

汝南泪血,

斑斑洒向西风;

梓泽馀衷,

默默诉凭冷月。

呜呼!

固鬼蜮之为灾,

岂神灵而亦妒?

箝诐奴之口,

讨岂从宽?

剖悍妇之心,

忿犹未释!

在卿之尘缘虽浅,

而玉之鄙意尤深。

因蓄惓惓之思,

不禁谆谆之问。

始知上帝垂旌,

花宫待诏,

生侪兰蕙,

死辖芙蓉。

听小婢之言,

似涉无稽;

据浊玉之思,

则深为有据。

何也:昔叶法善摄魂以撰碑,

李长吉被诏而为记,

事虽殊其理则一也。

故相物以配才,

苟非其人,

恶乃滥乎其位?

始信上帝委托权衡,

可谓至洽至协,

庶不负其所秉赋也。

因希其不昧之灵,

或陟降于兹,

特不揣鄙俗之词,

有污慧听。

乃歌而招之曰:天何如是之苍苍兮,

乘玉虬以游乎穹窿耶?

地何如是之茫茫兮,

驾瑶象以降乎泉壤耶?

望伞盖之陆离兮,

抑箕尾之光耶?

列羽葆而为前导兮,

卫危虚于傍耶?

驱丰隆以为庇从兮,

望舒月以临耶?

听车轨而伊轧兮,

御鸾鹥以征耶?

闻馥郁而薆然兮,

纫蘅杜以为纕耶?

炫裙裾之烁烁兮,

镂明月以为珰耶?

借葳蕤而成坛畤兮,

檠莲焰以烛兰膏耶?

文瓠瓟以为觯斝兮,

漉醽醁以浮桂醑耶?

瞻云气而凝盼兮,

仿佛有所觇耶?

俯窈窕而属耳兮,

恍惚有所闻耶?

期汗漫而无夭阏兮,

忍捐弃予于尘埃耶?

倩风廉之为余驱车兮,

冀联辔而携归耶?

余中心为之慨然兮,

徒噭噭而何为耶?

卿偃然而长寝兮,

岂天运之变于斯耶?

既窀穸且安稳兮,

反其真而复奚化耶?

余犹桎梏而悬附兮,

灵格余以嗟来耶?

来兮止兮,

卿其来耶?

若夫鸿蒙而居,

寂静以处,

虽临于兹,

余亦莫睹。

搴烟萝而为步障,

列苍蒲而森行伍。

警柳眼之贪眠,

释莲心之味苦。

素女约于桂岩,

宓妃迎于兰渚。

弄玉吹笙,

寒簧击敔。

征嵩岳之妃,

启骊山之姥。

龟呈洛浦之灵,

兽作咸池之舞。

潜赤水兮龙吟,

集珠林兮凤翥。

爰格爰诚,

匪簠匪莒。

发轫乎霞城,

还旌乎玄圃。

既显微而若通,

复氤氲而倏阻。

离合兮烟云,

空蒙兮雾雨。

尘霾敛兮星高,

溪山丽兮月午。

何心意之忡忡,

若寤寐之栩栩?

余乃欷歔怅望,

泣涕彷徨。

人语兮寂历,

天籁兮篔筜。

鸟惊散而飞,

鱼唼喋以响。

志哀兮是祷,

成礼兮期祥。

呜呼哀哉!

尚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6 16: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一口气读完《姽婳词》,贾宝玉的愤怒,救不得被贾家抛弃的林黛玉
 君笺雅侃红楼 2022-10-28 发表于辽宁  |  34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趣侃红楼549:女中巾帼,林四娘忠肝义胆,男儿有情,贾宝玉撰姽婳词

上一回讲到贾宝玉得知晴雯死后做了芙蓉花签,转悲为喜。因去晴雯家里扑了空,便去蘅芜苑寻找林黛玉,不想发现人去楼空。

至此,贾宝玉终于理解聚合已到头,众人终将陆续散去。还想着只有黛玉和袭人才可能一生一世,殊不知这二人才最要离去。



回了怡红院,王夫人派丫头又再叫他,说贾政得了新题目让他再去。只得去到外书房,听贾政讲述一段传奇“姽婳将军林四娘”的故事。并要求他与环、兰二人再赋诗一首。

(第七十八回)近日贾政年迈,名利大灰,然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因在子侄辈中,少不得规以正路。近见宝玉虽不读书,竟颇能解此,细评起来,也还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就思及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虽有深精举业的,也不曾发迹过一个,看来此亦贾门之数。况母亲溺爱,遂也不强以举业逼他了。所以近日是这等待他。又要环兰二人举业之余,怎得亦同宝玉才好,所以每欲作诗,必将三人一齐唤来对作。

贾政知道贾宝玉兴趣不在科举仕途,不如贾环和贾兰。但在诗词文章上却颇有灵性。

贾宝玉的诗词文章风格,选题用词从不呆板,既天马行空也不太拘泥格律、教条辞藻。仿佛“强词夺理、侃侃而谈”的胡言乱语,往往写出不凡的诗词。

贾政年纪大了,名利心也灰了。自我反省后认为子孙就算不能科举举业,能在诗词文章上出人头地也是不错。

贾家的现实情况在那里,像贾敬中了进士也不能真正“发迹”,皆因世袭“束缚”,皇帝不可能让他们不断膨胀。

贾政想明白了,看贾宝玉就越来越顺眼。反而觉得贾环、贾兰要是能像贾宝玉那样有灵性就好了。

对贾家来说,出现“房谋杜断”的治世能臣固然好,却太难。但若是有子孙能像李白杜甫名垂千古,谁不羡慕?

所以,最近凡有机会,贾政总带着他们叔侄三个,互相锻炼学习。



今日得了姽婳将军的故事,便要求三人再做一首诗。

贾环、贾兰一个十五岁,一个十三岁。当日大观园结诗社,众人也多是这个年纪。但诗词功力要明显强于二人。

贾兰不止年纪小,他的诗与母亲李纨类似,很是一般。贾环年纪大些,曾被贾政与贾宝玉合称“二难”,诗文到底有点意思。但终究也是差强人意。

清客们的“马屁”倒是拍得好,实在也没什么可说。本文将略过二人的诗,直接讲贾宝玉的《姽婳词》。

上文在介绍林四娘的故事时,已经提出林四娘就有替晴雯之死张目,为林黛玉日后牺牲报答贾家养育之恩伏笔。

贾宝玉作《姽婳词》,从林四娘为恒王报仇慷慨赴死,体现忠义气节,更表达出贾家败亡的真相,正是卷入针对皇帝的叛乱之争。

言归正传,贾宝玉审题立意明确,认为林四娘的故事“须得古体,或歌或行,长篇一首,方能恳切。”

于是,一首类似《长恨歌》或者说是《葬花吟》《桃花行》的长诗就此而出。下面就简单解读一二。

还是那句话,本人文学诗词不专业,只讲大概意思,抽出伏笔。具体深入解读就不能了。

《姽婳词》:

恒王好武兼好色,遂教美女习骑射。

青州的恒王酷爱武艺军事,喜好女色,府邸美女如云。

恒王好武,便将众姬妾组建成一支女儿军,平时便在府中训练众女儿武艺骑射。

其首突出恒王勇武,为后文反转伏笔。



秾歌艳舞不成欢,列阵挽戈为自得。

恒王对歌舞表演不感兴趣,只爱看她们练习军阵骑射。并为建立红粉军队而自鸣得意。

这就显出女儿队伍里的脂粉气了。

眼前不见尘沙起,将军俏影红灯里。

女儿们演练时不见沙场上的肃杀,倩影随着珠光摇曳,别有一番美景。

贾宝玉这里的“不见尘沙起,倩影红灯里”用得颇为精妙,让众人大为赞叹。

叱咤时闻口舌香,霜矛雪剑娇难举。

军训的口号带有女儿芬芳,勉强挥舞着刀枪剑戟。

女儿本难胜任,为后文杀入敌营的果敢铺垫。

丁香结子芙蓉绦,不系明珠系宝刀;

腰间的芙蓉绦上,不用珍珠装饰,却配挂宝刀彰显英武。

只因恒王不爱红妆爱武装。

战罢夜阑心力怯,脂痕粉渍污鲛绡。

女儿们训练到深夜,累得香汗混着脂粉浸湿了锦衣华服。

贾宝玉颇有吐槽恒王“暴殄天物”,不知怜香惜玉的意思。



明年流寇走山东,强吞虎豹势如蜂。

第二年恒王属地突然爆发叛乱,蜂蛹而起的“起义军”摧城拔寨势不可挡。

到了恒王一展勇武的时候了。

王率天兵思剿灭,一战再战不成功。

恒王便率领军队前去剿匪,没想到连遭败绩。

恒王纸上谈兵前面已经埋下伏笔,正经是“银样镴枪头”。

腥风吹折陇头麦,日照旌旗虎帐空。

血战之下全军覆灭。恒王像那田垄上折断的麦子,被“贼人”斩首。

连乌合之众都不低,越发显得恒王无能。

青山寂寂水澌澌,正是恒王战死时。

青州山河仍在,恒王却战死。留下群龙无首的属地军民,面对蝗虫一般的起义军。

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沙鬼守尸。

还有那些战死的忠义之士,英魂徘徊在尸体旁边。

纷纷将士只保身,青州眼见皆灰尘。

剩下的将士贪生怕死,纷纷选择明哲保身。眼看着青州就要投降给贼人,落入敌手。

世态炎凉,不外如是。

不期忠义明闺阁,愤起恒王得意人。

危急关头,真正的忠义出现在闺阁中。恒王宠爱的姬妾们挺身而出。

男儿不如女儿,更讽刺。



恒王得意数谁行?姽婳将军林四娘。

恒王最得意的姬妾,就是女儿军的首领,姽婳将军林四娘。

林四娘正式出场。

号令秦姬驱赵女,艳李秾桃临战场。

林四娘号令众女儿,是否愿意随她奔赴战场为恒王报仇,得到全体响应。

恒王无能,却是女儿之知己。

绣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

马鞍浸染着女儿们对恒王的悲痛之泪,夜色里,越发显得铁甲刺骨冰凉。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胜负自难先预定,誓盟生死报前王。

此去有死无生,女儿们誓言用生命报答恒王的知遇之恩。

谁说只有男儿有忠义!

贼势猖獗不可敌,柳折花残实可伤。

叛军强盛,岂是几个女子匹敌,注定战死在敌营。

慷慨赴死,是为大义!

魂依城郭家乡近,马践胭脂骨髓香。

她们都是青州的女儿。死后遗体被马蹄践踏不堪。

突出无人援救的悲壮。残酷的战争,根本没有怜香惜玉。

星驰时报入京师,谁家儿女不伤悲!

军情很快报告给皇帝,谁家死了“儿女”能不悲伤。

切肤之痛,只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才能感同身受。突出皇帝的“危机”感。



天子惊慌恨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

皇帝对青州失守威胁朝纲很恼火,询问缘由,满朝文武却都垂首不敢回答。也无人挺身而出。

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

文武百官怯战不敢为朝廷分忧,不如闺阁弱女子林四娘的壮举。

我为四娘长叹息,歌成余意尚傍徨!

贾宝玉为林四娘之死感觉不值得,写完后尚且难吐胸中块垒。

整首《姽婳词》一气呵成,透着贾宝玉胸中积蓄的一股怨气。

毫无疑问,贾宝玉是将晴雯化身到了林四娘身上。他自比无用“恒王”,连累女儿惨死。

平时他夸夸其谈何其得意,如今拖累女儿死去,百无一用。

贾宝玉更是更改了《姽婳词》的结局。

原本结局是青州失守的消息传来,皇帝就派兵镇压了。

贾宝玉只写文武百官无能,不敢挺身而出,不如林四娘之忠义。是将王夫人独断专权之下,无人能挺身而出的控诉。

晴雯因贾宝玉而死,也是被所有人“践踏”导致。

而晴雯也好,林四娘也罢,最终都影射了林黛玉。王夫人撵走晴雯的真正目的,就是不容林黛玉。

从林黛玉作《桃花行》开始,她的离去已经注定。

贾宝玉这边意犹未尽,回去后才有了《芙蓉女儿诔》,更成为林黛玉的悲谶。欲知后事如何,窃看下回分解。

红楼梦:王爷的姬妾不惜一死,深入敌营报仇,成为林黛玉的绝唱

“富婆”晴雯留下三四百金,是怎么攒的?其实她的死与这笔钱有关

《红楼梦》最痛的描写:晴雯死前不想贾宝玉,为什么喊了一夜娘?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文|君笺雅侃红楼插图|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关注、在看、点赞、收藏、**和赞赏一样重要!

+关注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多岐为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6 16: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话贾宝玉的“正处”
 披衣闲坐养幽情 2018-05-05   |  152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本文可与作者之前的文章《漫谈贾宝玉的“邪处”》对看。



作者

汪昌陆

有人说,贾宝玉哪个不知,哪个不晓?有什么好说的?不就是那个愚顽怕读文章,整天在内帏厮混、富贵不知乐业的“小屁孩”吗?一个纨绔子弟而已,还不可理喻!

其实不然。曹雪芹倾其心血和才力,将贾宝玉作为《红楼梦》第一主人公来写,是大有深意的。

曹雪芹认为天地之间有正气和邪气。秉正气出生的人,是应运而生,是仁者,能修治天下,如尧、舜、禹、汤、文、武、周等。秉邪气出生的人,是应劫而生,是恶人,能祸乱天下,如蚩尤、共工、桀、纣、秦桧等。还有一种是正邪两赋之人,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此类人如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等。贾宝玉就是秉正邪两气而生,是一个亦正亦邪,褒贬兼具的人物形象。

本人拙文《漫谈贾宝玉的“邪处”》已对贾宝玉的“邪处”作了一番浅谈,下面,则反其道,来谈谈其“正处”。

面若脂粉,秀色夺人



小说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贾府时,读者从黛玉眼中两次看见贾宝玉。第一次,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想“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心正想着,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瞋视而有情”。在宝玉见过王夫人之后,再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不看便罢,一看那黛玉便大吃一惊,与相会前王夫人介绍的宝玉大相径庭,判若两人。心想:“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见了黛玉,也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两人初会一见如故,是恍若前缘的似曾相识,喜惊交加,真是前世有缘。

在第二十三回,为不使省亲后大观园荒废,元春下了一道谕,命家中能诗会赋的姊妹并宝玉进园居住,贾政叫宝玉前来吩咐,一抬眼,看到了面前站的宝玉,“神采飘逸,秀色夺人”,又看了看旁边站的贾环,“人物委琐,举止荒疏”。都是贾政亲生的儿子,一个是高富帅,一个是屌丝男。一个“夺人”,一个“委琐”;一个“飘逸”,一个“荒疏”。比的不光是长相,重点是气质。你看,宝玉阳光自信,贾环憋屈自卑。看后,贾政就把素日嫌恶处分宝玉之心不觉减了八九。

第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贾代善的出家替身张道士对贾母及大伙说:“我看见哥儿的这个形容身段,言语举动,怎么就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贾母也说:“正是呢。我养了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个像他爷爷的,就只是这玉儿还有个影儿。”当时说的贾母泪流满面。

由于宝玉素日“转盼多情,语言常笑”,深受他人喜爱。“贾宝玉路遏北静王”时,北静王水溶对贾宝玉的第一印象极好,当着贾政以及贾家众人的面给了宝玉很高的评价,觉得贾宝玉“语言清楚,谈吐有致”,还对贾政说:“令郎真乃龙驹凤雏,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如果说这只是官场客套话、场面话,那么北静王送宝玉一串圣上钦赐的念珠,更可说明北静王对贾宝玉的欣赏与喜欢。

杂学旁收,满腹诗华



贾宝玉不喜读“正经书”,骂贾雨村这类热衷于仕途经济之人为“禄蠹”,他与常人不同,不是不学无术,而是杂学旁收,另有一番造诣。

第十七回,“贾政闻塾师背后赞宝玉偏才尽有”,贾政想到,宝玉虽不喜读书,倒也有些歪对才情。在大观园建成后,贾政命他给各个景点题匾额、对对联。当众人来到“沁芳亭”时(当时还未命名),宝玉觉众人仿醉翁亭题“泻玉”不妥,遂改为“沁芳”较合适,并题一副七言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众人称赞不已,连贾政也点头微笑。看见面前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宝玉力改“淇水遗风”、“雎园雅迹”为“有凤来仪”,并题“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一联。转过山怀,见一黄泥筑成矮墙,里有数间茅舍,众人题“杏帘在望”,宝玉认为俗陋不堪,他依据古诗“柴门临水稻花香”而改名“稻香村”,众人拍手称妙,并题:“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转过山坡,过了荼蘼架,再入木香棚,忽闻水声潺湲,泻出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有的题“武陵源”,有的题“秦人旧舍”,也有题“兰凤蕙露”,宝玉道:“莫若‘蘅芷清芬’”,并题一对联为:“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也香。”由此可见,宝玉在题对额时,想象丰富,引经据典,意境幽远,令人赞叹,不再一一列举。

第七十八回,贾宝玉在一日之内先作了《姽婳词》,随后又为晴雯作了篇《芙蓉女儿诔》,这是贾宝玉才华的大展示,也是最后一次展示。

《姽婳词》是宝玉用七言歌行讲述林四娘捐躯报恒王的故事。文辞慷慨悲壮、荡气回肠、尖锐犀利,如“天子惊慌恨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四句,狠狠讥讽了从皇帝到文武百官的无能,表达了对女子林四娘的致敬。

《芙蓉女儿诔》是《红楼梦》诗词曲赋中最长的一篇,“怡红院浊玉,谨以群花之蕊、冰鲛之縠、沁芳之泉、枫露之茗: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可见宝玉感情真挚,诚信真诚。“忆女儿曩生之昔,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宝玉用金玉、冰雪、星日和花月这四种自然界最美好的事物来作喻体,用四个最尊贵的比喻来写她的美丽和高洁。“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垄中,女儿命薄”更是倾注了宝玉对晴雯的一片痴心。全文感情充沛、文辞瑰丽、想象丰富、境界奇特。

转盼多情,和善可亲



除了才情,宝玉还善良温和,平易近人。《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来到太虚幻境,翻阅了金陵十二钗正、副、又副卷册,品尝了仙姑的仙茗美酒,听了《红楼梦》仙曲,警幻仙姑评价宝玉:“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即使梦中仙境,宝玉的痴情爱意也不变不减。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此言惊世而骇俗。他在大观园日夜生活着,除了钗黛湘,周边还有袭人、晴雯、麝月、平儿、紫鹃、鸳鸯等等,平时与丫鬟们称姐道妹,互相关心,互相打趣,体贴入微。湘云睡觉胳膊晾在被外,他怕风吹了她“膀子”,上前掖好被角;平儿挨了凤姐的打,他又是替凤姐道歉又是为平儿理妆;来了生人,他也要挡在尤氏姐妹前面护着,生怕脏和尚的气味熏了她们……

第八回,晴雯往门斗上贴宝玉亲手写的“绛云轩”三个字,手冻得僵冷了,他忙替她渥着。之后,宝玉关切地问晴雯:我给你留了你最爱吃的豆腐皮包子,你吃了吗?晴雯半撒娇半撒气道:快别提了,让李奶奶拿走给她孙子吃去了。天冷了,他让晴雯钻他的被窝,而毫不顾忌;晴雯病了,他亲自替她煎药,而不觉得辛苦。麝月头痒,他亲自给她篦头,而感到高兴;夜里读书,不忘提醒斟茶的丫鬟加件衣裳,他这才放心。

在大家给王熙凤过生日时,他悄悄溜出祭奠金钏,给心灵以安慰。在众人热闹之时,怕刚失去母亲的袭人孤单,偷偷离席,走到那里却听到鸳鸯在和袭人聊家常,互相安慰着、感叹着,自己忙悄悄地退出,免得打搅她们。

宝玉对黛玉,时时在意,处处留心。在观赏大观园行乐图时,宝玉向黛玉使个眼色。黛玉会意,就走到李纨的里间,拿镜子照了一照,只见两鬓略松了些,忙开了妆奁,拿出抿子来,对镜抿了两抿,仍旧收拾好了,方出来,原来头发要整理,真是细心之至、心有灵犀。第五十四回,贾府过年,宝玉便要了一壶暖酒,从李婶薛姨妈斟起,至黛玉前,偏她不饮,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上边,宝玉一气饮干,复给她斟酒上。因为宝玉知道,黛玉体弱,即使茶也不能多喝,更不要说是酒了。

宝玉对自己的姐妹也关爱备至。迎春与宝玉的关系并不是那样亲近,迎春要出嫁,贾宝玉却十分惆怅,经常去探望,天天到迎春往日居住的紫菱洲一带徘徊,见草木摇落,宝玉情不自禁吟出:“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蓼花菱叶不胜愁,重露繁霜压纤梗。不闻永昼敲棋声,燕泥点点污棋枰。古人惜别怜朋友,况我今当手足情。”表达了对迎春的无限思念与深情。

但也有人认为,贾宝玉的善良温和平易近人是针对女性的。事实上,宝玉对身边的小厮、戏子以及下等人,也有着同样的关爱和平等。如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之后,小厮们“一个上来解荷包,那一个就上来解扇囊,不容分说,将宝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场景十分融洽。宝玉心里厌恶奶妈李奶奶,但待李奶奶儿子李贵则视若家人,和善可亲。

宝玉见秦钟,宝玉有一大段心理描写:“天下竟有这等人物,如今看来,我成了泥猪癞狗了,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中,若也生在寒门薄宦之家,早得与他交接,也不枉生了一生。”宝玉对秦钟的评价极高,在他看来,自己与秦钟相比,就是泥猪癞狗,对秦钟极其怜爱,有相见恨晚之意。一个封建大家族的公子哥,能如此待见一个名不见经转的平民,不说在封建社会,就是现今也很罕见,实在难能可贵。

人物形象,寓意深远



鲁迅先生曾说过:“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为什么这样说呢?曹雪芹于悼红轩中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方成鸿篇巨制《红楼梦》。曹公打破历来好人都好、坏人都坏的传统写人手法,用他那如椽之笔,对人物从大处着眼,细处着手,如实描绘,从不讳饰,每个人物形象都描绘得鲜活生动,有血有肉。

贾宝玉作为第一主角,经历了贾府由盛而衰的全过程,见证了一个个如花似玉姐妹、丫鬟的生离死别,以及家族的萧条衰败,他意识到贾府的盛世繁华,早被那些悲凉的雾气所笼罩,随着自己长大,大观园里的群芳一个个枯萎、凋零、败落,最后落入“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运。宝玉也从听曲文悟禅机,到人生情缘各有分定,各淌各的眼泪,逐渐明白一切,看透一切,最终悬崖撒手。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确实有道理。

然而,贾宝玉更是个不愿意被伦理束缚,被忠孝蒙昧之人。他向往自由平等博爱,追求独立,敢于尝试。他违背家族的殷切期望,尽力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极力抗拒并摒弃了封建士大夫的传统道路,对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十分厌恶。他视男子为须眉浊物,尊重赞赏女性,就连曹公也发出了“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的感叹。他亲厚善良,善待下人,崇尚真善美,企求过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生活,追求一种崭新的不受任何约束的爱情,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贾宝玉的艺术形象,不是单一平面的,而是复杂立体的,好坏褒贬,就由读者自己去慢慢体会、思考和感悟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披衣闲坐养幽情 > 《红学3》举报/认领
上一篇: 红楼梦中,贾母有多宠黛玉?这些情节,乍看不经意,细看都是深情
下一篇: 漫谈贾宝玉的“邪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6 16: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度解析:红楼梦姽婳词和芙蓉女儿诔究竟在隐喻什么?
 新用户99567270 2021-03-29   |  771阅读  |  5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展开全文
晴雯之死,几乎是所有读红楼人心中,一道抹不去的伤痛。

这位可怜的女孩儿,长相在大观园里也是拔尖儿的,口齿伶俐、聪明漂亮,芳心情系贾宝玉,本以为今生会成为檀郎的枕边人。

可惜天意弄人,因小人诽谤而被赶出了大观园,几日间就病死在床榻上,小丫头说晴雯临去前“晴雯姐姐直着脖子叫了一夜,今日早起就闭了眼,住了口,世事不知,只有倒气的分儿了”。


晴雯死前极为凄惨,身边一个人都没有,“直着脖子”在个极小的房间里叫了“一夜的娘”,油尽灯枯后撒手人寰。

贾宝玉对晴雯究竟有没有情呢,这事历来争论不休。有的人看法是贾宝玉未给晴雯求情,是无情的;有的人说贾宝玉在晴雯被撵出府后还挂念甚深,是有情的。

无论哪方都说得有些道理,而我个人的看法是,贾宝玉大约还是喜欢晴雯的,但他付出的感情大概也就到“喜欢”这个程度为止了。

他也曾偷偷跑出去探望过晴雯的病情,晴雯死后,还写了一篇《芙蓉女儿诔》祭奠晴雯(诔,读音lei,意为上对下的祭文),要说无情,也不太说的过去。


晴雯剧照

关于晴雯在书中“写情”的部分,为篇幅计,就大略谈到这里,毕竟后面还有更重要的情节要解读。

晴雯排在十二金钗又副册第一,袭人排第二。但从目前最新的研究,认为作者原本是考虑袭人排在晴雯之前,只是在创作后期,才调整了排名顺序。

从我过往文章所知,十二金钗主钗都影射了极其重要的人或事,或位高权重、或青史留名,那么副册第一的晴雯影射的又是谁呢?


作者对晴雯的重视,还可从整个红楼的行文架构看出来。从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起头,一直到七十九回贾宝玉与林黛玉一起探讨修改“芙蓉女儿诔”,大部内容居然都与晴雯有关。特别是中间还有一段,贾政突然召集贾宝玉兄弟和豢养的清客们,征索《姽婳词》,更是透出一丝神秘,作者用如此长的篇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脂砚斋也在一旁添油加醋,说芙蓉女儿诔“非诔晴雯,诔风流也”,脂砚斋居然说芙蓉女儿诔不是祭晴雯,而是祭的“风流”,这又是什么意思?

信息量太大,我们还是从贾宝玉探视晴雯开始说起吧,各位看官,注意了!

七十七回原文摘录,这一段比较长,建议细读:

......无奈宝玉死活央告,又许他些钱,那个婆子方带了他去。

......这晴雯一时被撵出来,住在他家。那媳妇哪里有心肠照管......只剩下晴雯一人在外间屋内爬着。

......当下晴雯又因着了风,又受了哥嫂的歹话,病上加病,嗽了一日,才朦胧睡了。忽闻有人唤他,强展双眸,一见是宝玉,又惊又喜,又悲又痛,一把死攥住他的手,哽咽了半日,方说道:“我只道不得见你了!”接着便嗽个不住。宝玉也只有哽咽之分。晴雯道:“阿弥陀佛,你来得好,且把那茶倒半碗我喝。渴了半日,叫半个人也叫不着。”宝玉听说,忙拭泪,问:“茶在哪里?”晴雯道:“在炉台上。”宝玉看时,虽有个黑煤乌嘴的吊子,也不像个茶壶。只得桌上去拿一个碗,未到手内,先闻得油膻之气。宝玉只得拿了来,先拿些水洗了两次,复用自己的绢子拭了,闻了闻,还有些气味。没奈何,提起壶来斟了半碗,看时,绛红的也不大像茶。晴雯扶枕道:“快给我喝一口罢!这就是茶了。那里比得咱们的茶呢!”宝玉听说,先自己尝了一尝,并无茶味,咸涩不堪,只得递给晴雯。只见晴雯如得了甘露一般,一气都灌下去了。


宝玉探望晴雯剧照

这一段写的非常悲惨,一个无依无靠且病入膏肓的孤女,活生生展现在我们眼前。

我特意查了查文中所讲的“黑煤乌嘴的吊子”是个什么物件,这物事在《金瓶梅》和《红楼梦》都出现过,是当时所用的一种大腹广口的壶,类似于罐子,不是茶壶,没找到图片,大家就脑补一下吧,反正我也是脑补。

这个“吊子”倒没什么,重点是它盛的那罐液体,极其可疑,文中用了三个形容词:

颜色“绛红”,看起来“也不大像茶”,入口后味道是“并无茶味,咸涩不堪”。

绛红色即深红色,“咸涩不堪”则表明它很咸,

类似液体我只知道一种:鲜血!

而晴雯的表现却是“如得了甘露一般,一气都灌下去了”,这内容太惊悚,不知作者有何隐喻,暂且放下。


新版红楼梦杨幂饰演晴雯剧照

紧接着后文,贾政命宝玉、贾兰和贾环写《姽婳词》。

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这一回极其重要。摘录一段原文,各位细读,莫漏看了:

彼时贾政正与众幕友们谈论寻秋之胜。又说:“临散时,忽谈及一事,最是千古佳谈。'风流隽逸,忠义感慨’八字皆备。倒是个好题目,大家要做一首挽词。”众幕宾听了,都请教系何等妙事。贾政乃道:“当日曾有一位王爵,封曰恒王,出镇青州......内中有个姓林行四的,姿色既佳,且武艺更精,皆呼为林四娘。恒王最得意,遂超拔林四娘统辖诸姬,又呼为姽婳将军。”


......贾政道:“谁知次年便有'黄巾’'赤眉’一干流贼余党复又乌合,抢掠山左一带。恒王意为犬羊之辈,不足大举,因轻骑进剿。不意贼众诡谲,两战不胜,恒王遂被众贼所戮......林四娘得闻凶信,遂聚集众女将......于是林四娘带领众人,连夜出城,直杀至贼营里头。众贼不防,也被斩杀了几个首贼。后来大家见是不过几个女人,料不能济事,遂回戈倒兵,奋力一阵,把林四娘等一个不曾留下,倒作成了这林四娘的一片忠义之志。


林四娘

贾政要求贾宝玉兄弟和贾兰,以上面林四娘的经历,每人各作一首“姽婳词”,以为挽祭。

三人所作之词,原词如下。

贾兰:

姽婳将军林四娘,玉为肌骨铁为肠。

捐躯自报恒王后,此日青州土亦香!

贾环:

红粉不知愁,将军意未休。

掩啼离绣幕,抱恨出青州。

自谓酬王德,讵能复寇仇?

谁题忠义墓,千古独风流!

贾宝玉的有些长,此词文学水准虽比《长恨歌》差不少,但也是水平极高的作品,重点部分作者君标黑。

恒王好武兼好色,遂教美女习骑射;

秾歌艳舞不成欢,列阵挽戈为自得。

眼前不见尘沙起,将军俏影红灯里;

叱咤时闻口舌香,霜矛雪剑娇难举。

丁香结子芙蓉绦,不系明珠系宝刀;

战罢夜阑心力怯,脂痕粉渍污鲛绡。

明年流寇走山东,强吞虎豹势如蜂;

王率天兵思剿灭,一战再战不成功;

腥风吹折陇头麦,日照旌旗虎帐空。

青山寂寂水澌澌,正是恒王战死时;

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沙鬼守尸。

纷纷将士只保身,青州眼见皆灰尘;

不期忠义明闺阁,愤起恒王得意人。

恒王得意数谁行?姽婳将军林四娘;

号令秦姬驱赵女,艳李秾桃临战场。

绣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

胜负自难先预定,誓盟生死报前王。

贼势猖獗不可敌,柳折花残实可伤;

魂依城郭家乡近,马践胭脂骨髓香。

星驰时报入京师,谁家儿女不伤悲!

天子惊慌恨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

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

我为四娘长叹息,歌成余意尚傍徨!

三人各自所作的“姽婳词”都比较直白,没有晦涩难懂之处,我直接讲重点。

林四娘这位女中英烈,不仅在《红楼梦》中出过场,甚至蒲松龄《聊斋志异》中也有她的戏份。从明末开始,她就在各种重量级文人作品中频繁出现,堪称士大夫阶层中的顶级流量。

甚至到了雍正朝,在民间传说中,林四娘摇身一变,又成了身怀绝技且负血海深仇的吕四娘。

传说中她以选妃之名混入紫禁城,刺杀雍正。即使在现代,有关吕四娘的各种小说和影视剧还层出不穷,在海内外影响不小,梁羽生的代表作《江湖三女侠》中女主角就是以她为原型。

男有“朱三太子”,女有“林四娘”,有清一代,清廷为这两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汉家英雄操碎了心。上穷碧落下黄泉,清廷一直在追查和搜索这两位活了几百年的老神仙。


“朱三太子”尤其法力无边,有时能在好几个地方同时出现,估计是修真有成,不愧为“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的直系后人。

知道您要问这位道号很长很有气势的神仙是谁,名人,嘉靖皇帝他老人家。


《大明王朝1566》嘉靖剧照

特意选了这张图,注意圣上脑袋上那几片绿叶子,此物史书上有个正式名称,唤作“香叶冠”,乃是嘉靖亲手制作而成。

嘉靖皇帝认为秦始皇找不死药的做法很不上台面,长生不老这种事,当然要亲力亲为才行,如此才能体现出成仙的诚意,所以坚持修道三十年不动摇。

他觉得自己多年修真功力深厚,想来成仙是不成问题的,但一人去天庭未免有些孤单,总得有几个亲密伙伴才是。

于是利用修道和上朝外的业余时间,辛辛苦苦编了五顶“香叶冠”,送给他最喜欢的五个大臣,希望大伙一块当神仙。

这个道号,就是他感觉修真有成后自己给自己封的,寄托了他在修道一事上的质朴情感。

说了几句闲话,言归正传。

这位林四娘,反抗的可不是书中所写的“赤眉、黄巾”等流寇,而是清军。

书中贾政讲的“恒王意为犬羊之辈,不足大举,因轻骑进剿”,这句话中的“犬羊”是个典故,在陆游《涉白马渡慨然有怀》一诗中也曾出现过。

太行之下吹虏尘,燕南赵北空无人;

袁曹百战相持处,犬羊堂堂自来去。

诗中的“犬羊”,指的便是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注:此处仅为红楼文本和陆游之诗对照解析,非无他意)

不仅如此,脂砚斋怕读者不明白,特意在“姽婳词”一段批注“为混人也”,明确指出赤眉黄巾云云,是为了混淆真相。

庚辰本双行夹批:“妙!'赤眉’'黄巾’两时之事,今合而为一,盖云一过是此等众类,非特历历指明某赤某黄。若云不合两用便呆矣。此书全是如此,为混人也。”

有脂砚斋“为混人”之语,可见此段情节内有深意,他究竟是在暗示什么呢?

回顾贾宝玉两兄弟和贾兰作的姽婳词,不难发现中心思想都是同一个:

忠孝难全义无双,临危一死报君王!

最近写文写多了,这打油诗也变得随口就来,看来多动笔还是有些好处。

继续,贾宝玉诗中以下四句更是备受瞩目。

天子惊慌恨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

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


林四娘

重点在于诗中出现的“天子”和“文武”大臣,这位“天子”究竟是哪朝天子?是明朝“天子”还是清朝“天子”?争议很大,非常大。

这是个红学研究中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待我慢慢给您解释清楚。

首先,有关“姽婳词”这一大段,出现在定本七十八回,它直接来自于原文,无可争议;

其次,从作者安排的章回内容看,“姽婳词”在全书中地位极其重要,是七十四回后的主要情节,是作者刻意要重点表达的内容;

第三,林四娘宁死也要报效的那位“青州恒王”,真实历史上,明代山东青州的确有个“衡王”,谱系是从明成化帝朱见深第七子朱祐楎传下来,共传六世七王,衡王府直到1644年明朝灭亡时才被清军所灭。


这就很有意思了,“姽婳词”这一段,衡王是明代藩王,自然诗中“天子”是明朝天子,而三首诗的内容,明显是歌颂明朝忠臣“临危一死报君王”的忠义精神,忠臣“忠”的对象,是明朝的君王,并且忠臣殊死战斗的敌人,却是陆游诗中“犬羊”所指的游牧民族。

......

那么,最大的问题来了:如果作者是江宁织造府的曹家子,无论他是第一作者还是增删修改的第二作者,无论他是“江宁曹雪芹”还是他叔叔曹頫,身为八旗包衣,怎么可能写出这么一大段拥护前朝的情节呢?

以清代康雍乾三朝文字狱的威力,仅此一段,就足以让江宁曹府满门抄斩。

注意,这段“姽婳词”不是来自脂批,也不是来自任何人的扩展研究,它的内容,就明明白白地写在前八十回定本之中,原文之中!

这是“红楼作者曹府说”永远也无法解释的重大问题!

此处写来,非是引战,而是希望红楼梦的读者们认真思索一个问题,红楼梦这本书,究竟写的是明朝事,还是写的清朝事?

作者君解读红楼与他人不同,不是只谈文本,在解析中也会有不少重要的关联性内容,力求让读者从更高的视角、更全面的角度去审视和理解红楼梦,喜欢我这种风格的,建议多多关注。

晴雯之死是这段连贯情节的第一个高潮,讲述了晴雯之死;

贾政征集“姽婳词”则是第二个高潮,是为歌颂明末时期抗清的忠义之士;

紧接着贾宝玉作“芙蓉女儿诔”祭奠晴雯,是第三个大高潮,也是最为精彩的一段。

来自: 新用户99567270 > 《卓语精品》举报/认领
上一篇: [转] “癌”字三个口,很多癌都是吃出来的!这些食物和吃法一定要注意!
下一篇: 艳压群芳的薛宝琴却无处可嫁,薛家窘相深藏其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5 06:12 , Processed in 0.06447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