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林黛玉·绛珠仙子·三生石上旧精魂//晴为黛魂黛为晴影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31 21: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红楼梦:贾宝玉用一个“颦”字,预言了林黛玉的结局和死因
2024-05-12 08:35:03 来源: 君笺雅侃红楼 陕西  举报
1
分享至
细说红楼梦172:病如西子胜三分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是神仙一般容貌,具体什么形容,却无详细描写。




(第三回)两弯似蹙非蹙胃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作者写黛玉容貌全用虚词,“罥烟眉,含露目”,“两魇之愁”,“一身之病”,“娇花照水”,“弱柳扶风”,只让人感觉美,却不知具体样貌。

而最要注意的,则是“比干”“西施”之谶。

☞细说红楼系列172,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红楼梦》阅读小窍门,就是要严重关注文中提到的人物典故,对书中人物的影射。

“心较比干多一窍”,是说林黛玉比被纣王害死的比干还聪明智慧。

据说皇叔比干长有“七窍玲珑心”最是智慧,因此被妲己谗言挖去心脏而死。

林黛玉的心是“八窍”,就可知其聪慧。

但古人有云“慧极必伤”,也注定她要承受聪敏带来的损伤。导致与比干一样因“聪慧”短命结局。




“病如西子胜三分”,是说林黛玉就像“捧心的西施”一样因病而美,但形容却更胜三分。

西施自古便是美的化身,无论是“五美人”还是“四美人”,都妥妥稳居一席之地。

林黛玉胜西施“三分”,她美的难以言表,才都用虚词。

不过,“西施”除了点出黛玉之美,还有黛玉之病,更有黛玉之结局。

贾宝玉因见林黛玉模样,擅作主张给她取表字“颦颦”,以后林黛玉便多了一个“颦”的字。也常被称“颦儿”“颦丫头”。

“颦”有两个意思:皱眉和忧愁。




二者都因林黛玉娇弱不胜的病体所致,也是“罥烟眉”的根由。

因为有病,常有蹙眉之态。

因为离丧,常有忧愁之情。

因为多情,便有伤情之痛。

林黛玉“颦”由此来,注定“情深不寿”。

据说西施因有心疾,常有“捧心蹙眉”之态,时人以为美。

有“东施”效仿之,“东施效颦”由此而来。

“颦”与“西施”对林黛玉的影响,还可从后文《五美吟·西施》,作进一步影射。




传说西施与范蠡有情,不想吴破越,越王勾践以西施正旦为“美人计”,送去吴宫为王妃。后越王破吴杀吴王夫差,西施则不知所踪。

西施被嫁入吴宫,与范蠡的爱情姻缘毁于一旦。

据此可以断定林黛玉后文,肯定还有远嫁异国为王妃之谶。

比如她的潇湘妃子之号,还有姻缘伏笔“芙蓉花签”的昭君出塞典故,都隐喻林黛玉会远嫁异国为王妃后死去,与贾宝玉天各一方,阴阳永隔。

此时贾宝玉给林黛玉取名为“颦”,还不知他一语成谶,为日后之悔。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31 21:4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水芙蓉林黛玉 心较比干多一窍
2021-01-19 09:58
作者:2008届育才中学高一(7)学生汪岸同 指导教师:叶延武

林黛玉是《红楼梦》里的标志性人物,号称“群芳之首”。她是贾宝玉的意中人,两人最终的悲剧收场赚得了无数读者的伤心之泪。她与薛宝钗形成鲜明对比,但难分轩轾。关于钗黛孰优孰劣的争论没有停止过,引得老朋友也几乎要动手闹翻了。可以看出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感染力非常,令许多读者心醉神狂。

当然,林黛玉是一位绝色美女。书中第三回写贾宝玉眼前出现了一位天仙似的妹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黛玉面如姣花娇艳,身若弱柳袅娜。清新脱俗,洗尽铅华,宛如芙蓉出水。那种沉鱼落雁的美感绝不在宝钗之下。贾宝玉也将黛玉比作倾国倾城的崔莺莺,那是一种纤弱的美,不同于薛宝钗的丰腴之美。



说到林黛玉,即使没看过《红楼梦》的人也会首先想到一个词——才女。第五回中的判词包含着作者对书中人物的评价。其中,“堪怜咏絮才”一句以谢道韫之才比林黛玉,揭示了其才华横溢的特点。在整本《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诗作是最多的,有三十来首。贾宝玉有二十多首,而薛宝钗只有十多首。不仅如此,林黛玉的诗作中有多首长篇歌行,如脍炙人口的《葬花吟》,《桃花行》《代别离·秋窗风雨夕》等等。在后来的诗社活动中,她也是最活跃的一位。可以说,写诗填词是她抒发感情、排遣忧绪、表达理想的基本手段,诗词也是她短暂生命中优美的乐章之一。并且她的诗作不仅高产,还都是上乘。在第十八回,黛玉帮宝玉作的《杏帘在望》一诗更是得到了元春的高度赞赏。看起来黛玉与宝钗之间似乎一直在“较量”,难分伯仲,可是读者都知道,薛宝钗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轻易不动笔墨。而黛玉则是用心血和泪水在写诗。另外,她的才思敏捷也是出了名的,经常不假思索,一挥而就。她是当之无愧的才女。

有人不禁要问,为什么林黛玉写诗不同凡响呢?我认为这与她多愁善感的性格有很大关系。而这要从她的前世讲起:林黛玉的前身是绛珠仙子,经常由贾宝玉的前身神瑛侍者浇灌,所以决定下界来偿还他眼泪。由此决定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同时她的多愁善感也与她的瘦弱多病互为因果,共同塑造了她的诗人气质。瘦弱束缚了她的脚步,限制了她的视野,——这也是她为何不如宝钗学识渊博的直接原因,使她更习惯于沉默思考,显得郁郁寡欢。多病带来的身体上的痛苦,化成心灵上的挫败、孤独感,使她离孤独、寂寞、颓丧、伤感的情绪越来越近。明媚的阳光不易穿透潇湘馆的竹林,和煦的春风难以温暖金闺绣榻上的衾枕。而冷清的月光却能在无眠的夜晚里陪伴她,淅沥的秋雨却能轻而易举滴入她紧闭的心房。可以说多愁善感的个性造就了这样一位优秀的诗人。她的诗歌验证了“最美丽的诗歌就是最绝望的,有些不朽的诗篇是纯粹的眼泪。”



在我心中,始终偏爱林黛玉多于薛宝钗。有许多读者爱薛宝钗的圆融豁达,不能接受林黛玉的孤高自许。在这我要为林黛玉抱不平。著名红学家俞平伯说过:“黛玉热而宝钗直……黛玉天真而宝钗世故。”我认为其说法一针见血。第四十八回讲述了香菱学诗的过程香菱要学诗,不拜身边的宝钗为师,却去找黛玉,宝钗博学多才,诗也写得很好,但她并不看好香菱写诗,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而且,宝钗生性沉稳,不喜欢太麻烦的琐事,所以香菱是不便向她学诗的,黛玉虽然生性孤僻,喜散不喜聚,却也有热情大度的一面。她指导香菱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而且言简意赅,所以香菱才能很快悟入门径,获得成功。黛玉的这种表现,是她性格中另一侧面的反映。从某种角度说,黛玉比宝钗其实更容易相处,也更同情弱者,这就是黛玉“热”的一面,宝钗“冷”的一面。而第三十二回,丫鬟金钏投井而死,宝钗为了给王夫人台阶下,叹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由此可见,宝钗的内心充满了封建的阶级的观点。认为丫鬟就是丫鬟,不值得过多同情,用几两银子就可打发,黛玉则截然不同。她内心善良、

真诚,毫无世故、毫不做作。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黛玉在我心中就是一朵清水芙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始终保持着自己才气、高洁、正直的形象。希望大家在追捧富贵牡丹薛宝钗的同时,也能欣赏清水芙蓉林黛玉。让林黛玉唯美的形象永存于读者心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31 21:4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那“一窍”多在哪里?
不做惆怅客
2020-04-17 22:48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就是《红楼梦》里林黛玉的样子。这段文字大部分词句都很容易理解,意在展现黛玉的柔弱病态美,以及她含泪的愁态。唯有“心较比干多一窍”这句,却是什么意思?曹雪芹在用这句话来说明黛玉的什么特征?她除了上述两个特点,还有其他特点吗?
01
林黛玉的病让她更加虚弱一点

传说中的比干,有着一颗七窍玲珑心。用“七窍玲珑”四个字来形容比干之心,总给人一种观赏镂空假山石的意境。然而,这多窍之心,却并没有这份意境一样美好。
我们都知道,心脏是有心房和心室的,健康的人,心脏每个空间之间都有间隔隔开。如果心脏里面该隔开的地方,却有孔洞,就会影响到心脏的功能。比干心里有七个孔洞,说的正是他得了这类疾病。
黛玉的心脏更加有八个孔之多,较比干还更多了一孔。可见,她的病情教比干更为严重。这也是为何要说她“病如西子胜三分”,因为西施也有心脏上的疾病,才常常显出“捧心之态”来。
书中说道,黛玉自打吃饭,就已经在吃药了。她这胎里带来的病,也让她看起来发育不足,就是连坐在那里吃饭,都会让她呼吸困难,娇喘微微。等到她十二三岁,就已经被太医断定将会有“劳怯之症”,不仅容易感到疲劳,更加不能过于操劳。
袭人曾对湘云讲:“他(黛玉)可不做呢。饶这么着,老太太还怕他劳碌着了。大夫又说,好生静养才好,谁还烦他做?旧年好一年的工夫,做了个香袋儿,今年半年,还没见拿针呢。”
黛玉此时已经不能劳碌。

再比如,黛玉和众人放风筝,她实际上并没有跑跳,不过是站了一会儿,拉了两下风筝线,便已经疲惫不堪。
这些都是她病情加重的现象。即使这样病重,黛玉仍然时常费心,过度思量。正是因为她总过度思量,才使得她得不到静心养病,病情更为严重,最后导致病故。
那么“心较比干多一窍”,难道曹雪芹只是为了让读者知道黛玉的病因吗?若如此,只用西施作比即可,没必要再多添出这些字来。这句话除此之外,更有意在总括黛玉的其他特质。
02
林黛玉的聪慧总能让她多看一步

心有多窍,也有“心眼多”的意思。我们形容比较笨的人,总爱讲:这个人一窍不通。反过来也就是,聪明人之窍则是一点即通,甚至不点即通。传说中的比干,就是因为有颗七窍玲珑心而被公认为聪慧之人。黛玉比他更加多出一窍来,说明她也较比干更加聪明、通透。
第二十二回,一进来,黛玉便笑道:“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
宝玉自认了悟,不再问姐妹兄弟之情,发誓要做一个来去无牵挂之人。宝钗后悔,都是自己说得那些戏文,才让宝玉了悟,顿时要把宝玉写的东西撕碎。唯有黛玉积极出面解决,用这么一个问题便让宝玉收了心思。这样四两拨千斤的才智,这样一语戳中关键点的洞察力,不得不让人承认黛玉的聪慧。
第三十六回,王夫人把袭人的工资提到了姨娘的水平,众人接连来给袭人道喜。可是当黛玉和湘云来到怡红院,隔着窗子看见的,却是宝钗正坐在宝玉身边做绣活。看得两人都笑起来,尤其黛玉,大有要取笑一番的意思。
(史湘云)知道林黛玉不让人,怕他言语之中取笑,便忙拉过他来道:“走罢。我想起袭人来,他说午间要到池子里去洗衣裳,想必去了,咱们那里找他去。”林黛玉心下明白,冷笑了两声,只得随他走了。
黛玉听完湘云的话,马上就明白过来:一来,湘云是为了宝钗,一定要拉她走;二来,宝钗之所以在宝玉身边,是袭人故意留给了他们独处的机会(这种故意为之,在那个时代并不被人所接受,所以黛玉才对此冷笑不屑)。若是其他人听见湘云这话,很容易想到第一点,却很会去想第二点。黛玉却马上想到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可见其心思真是四通八达。

比如在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黛玉前脚还在和宝玉因为共读西厢记,而感到内心雀跃;后脚听见牡丹亭戏文,就被马上点醒。她只是听了几句牡丹亭的戏文,就能够马上意识到:她的自由恋情极大可能不会有结果。她也由此想到,若真要有个什么结果,只有一条路可行:即,把爱情和婚姻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唯有驱动宝玉去替他俩争取结婚,她才能够走通这条路。若是稍微“钝”一点,哪怕只是比黛玉钝一点点,都不会觉得这份自由恋情还能有一条艰难的出路。
因为她聪明非常,所以看事情也更加通透。可是越是把事情看得透彻,她也越能够看到自己的命运结局。看得越透彻,就难免越感到悲凉,从而形成抑郁的生活状态。
03
林黛玉的聪慧总会让她多一步悲观的思考

黛玉固然是聪明的。她的眼界却也因为贾家的教育环境而备受局限,因此她只能把无限的聪明全都用在有限的眼界里。她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对自身命运的反复思量之中,无法自拔。她总能很自然地洞悉那些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有专注于推算和叹息自身命运。她在这两方面,几乎把天赐的聪慧才智发挥到了极致。因此,同样的事情上,她也会比旁人更加悲观。
比如,第三十二回,黛玉听见宝玉在人前,毫不避讳地维护自己,便深深地将其看做知己。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
若其他人听见宝玉维护自己,恐怕只会又惊又喜,并被这份惊喜缠绵住心绪。然而黛玉却把总比旁人想得更远一步,因此才有之后的悲叹,进而总结出“我薄命”的结论来。若放在别人身上,又有几个人能从别人对自己的好,推演得出自己薄命的结论来呢!
第六十七回,宝钗把薛蟠带回来的土特产分给园中姐妹,尤其因为与黛玉亲厚,又给她足足添了一倍。黛玉收到特产,不喜反悲。
“惟有林黛玉看见他家乡之物,反自触物伤情,想起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寄居亲戚家中,那里有人也给我带些土物。想到这里,不觉的又伤心起来了。”
若旁人见到友人给自己带来的家乡特产,若是落泪,也多半是因为思乡的缘故。黛玉却不同,她却能从土特产,想到自己孤独飘零,无人给自己带特产。要知道,此时的林黛玉已经在着手接管贾家内务,为成为宝二奶奶而做着准备。她既不是无依无靠的人,也不是孤独飘零的孤魂,大可不必因此过度感伤。而此时的宝钗也早已退出金玉姻缘,更把黛玉看做亲妹妹,在尽力使她免于孤苦。可是黛玉却仍有数不完的伤心事,流不完的悲观泪。宝钗就曾这样劝过黛玉:“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

黛玉的多思,并非是别人白说句话,她就多心起来的意思。她只是比大多数人想得更多一步,想得更深远一层。这也就是为什么,黛玉会对宝钗说下面这番话。
第四十五回,黛玉对宝钗说道:“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闻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嫌我太多事了……何况于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黛玉洋洋洒洒,和宝钗说了这么一大篇儿话,虽然是在讲底下丫头婆子们嫌她,才不好熬燕窝粥,然而这篇话的真正内核含义却不止于此。黛玉心里很是明白,在贾家,主子们是没有完全遂心的。既然都不遂心,她本可以不去思考自己并非“正经主子”的事。她对待原本没有希望的恋情,都是那样主动出击、孤注一掷,又怎么会白放开治病的机会,只为了让下人少嫌她几句?
根本原因却是在这几个字上: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显然,黛玉之病虽然很严重,却还没到马上要了性命的地步。然而,也没有什么药可以让她好转的。以至于,在她看来,既然自己的病已经药石无灵,只能用原来那些药方拖着罢了。既然原有的药方就能起到“挨日子”的作用,又何必生出什么“新闻”来,白让下人多嫌她。她对宝钗的这番话,根儿上来讲,并不是言下人无情,而是在表达自身对疾病和命运的无奈接受。
遇到同一件事,黛玉总会比大部分人想得更加深远,也总能把最终的思考结果落足在“薄命”这个词上。她总是能够一眼就看到自己生命的尽头,仿佛在生命的迷宫里行走,不论如何走,最终都是死胡同。

心较比干多一窍,黛玉的病起于心脏,发于相思,又因悲观的生活态度而摧毁了自己的生命。她最后年纪轻轻就病故,很大原因在于她那一眼就能看透命运的聪慧灵窍。
诚如宝玉所说,在黛玉身上,“灰其灵窍”,她才能够和其他人没两样。或许,“灰其灵窍”才是让黛玉挣脱人生悲剧的关键点。
细数名著,共话人间——关注 不做惆怅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 06: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说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难道只是因为她聪明吗?
格物方可致知 2017-04-20   |  679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延伸视频
提升3倍流畅度,**QQ浏览器
为什么说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难道只是因为她聪明吗?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这句话是对林黛玉最经典的比喻。

可是否有人想过,为什么要把林黛玉比作两位古人:比干和西子呢?

多愁多病身

《红楼梦》原文是这么写的: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黛玉写什么诗都是悲悲戚戚,就算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她也伤心流泪

林黛玉多愁多病,恰似春秋时柔弱多病的美人西施。

西施

相传西施有心病,疼起来常常捂着心口蹙着眉。丑女东施看到人家样子好看,还故意学她皱眉,结果给后人留下个“东施效颦”的成语。

林黛玉有个雅号就叫“颦儿”,正是说她愁病之中爱皱眉的样子。

可是,林黛玉跟比干这个糟老头子又有什么好比的呢?

文曲星比干

有人肯定说,这个很简单。

不是传说商纣王的宰相比干有一颗七窍玲珑心吗?

当初妲己为了害死比干,假装生病,非要纣王取七窍玲珑心入药。比干不得已剖心而死。后来比干成了文曲星和文财神。

七窍玲珑心”表示聪颖绝伦,也就是俗话说“有心眼”的意思。

林黛玉天生冰雪聪明,文采飞扬,夸赞她当然就是“心较比干多一窍”了!

这个解释不能说不对,也会得到大多数人认可。可谜语君想说,这个解释并不完美!

美人黛玉和糟老头比干的关系可没这么简单。

除了都是聪明绝顶的人之外,他们两人还是当家子!

也就是说,林黛玉和比干同姓。

比干也姓林,他是天下所有林姓人共同的先祖。

河南卫辉比干庙

相传比干被害后,暴虐的纣王还下令要将他家满门抄斩。当时,比干的正室妫氏刚刚怀孕三个月,听到消息急忙带着四个婢女逃到了牧野一带,藏了起来。后来,在长林的石室中足月产下一个男婴,因为这里泉水淙淙,所以给孩子取名为“泉”。

黛玉竟然跟财神爷沾亲带故

后来,周武王灭了商纣之后,立刻褒封比干墓,铸造铜盘铭文,并派人找到了比干的遗腹子。

因为听说他诞生在长林的石室中,所以赐他以“林”为姓氏,又因为石室坚不可破,叫他将原来的名字“泉”改为“坚”。

历史上第一个正式以“林”为姓的人——林坚,就这样登场了。

比干之子林坚,天下第一个正式以林为姓的人

周武王拜林坚为大夫,家族的封地在清河(现在河北清河县)。后来又移封为博陵公,博陵在现在的河北蠡县一带,乃是林氏的发祥地。

现在明白了吧,林黛玉和比干原来是亲戚关系,而且黛玉继承了先祖比干最优秀的聪明基因。

潇湘妃子林黛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 08: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少读红楼:林黛玉下世后第一次还泪
播报文章
兴趣认证
少读红楼
关注
2024-03-06 14:50来自安徽原创
天然“荷尔蒙”终于被发现,男人坚持吃,身体悄悄发生惊喜变化
天然“荷尔蒙”终于被发现,男人坚持吃,身体悄悄发生惊喜变化
大草原深度行!2024内蒙古旅行终极攻略
大草原深度行!2024内蒙古旅行终极攻略
血压大于85的人,牢记此法,血压早自由!
血压大于85的人,牢记此法,血压早自由!
提到林黛玉,不少读者对她或许都有这样几个刻板印象:爱哭,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才貌兼备,体弱多病。

也有人因此不喜欢林黛玉,觉得她不适合做女朋友,太矫情,动不动就生气,动不动就哭,简直就是个“情绪黑洞”,谁要有这样的女朋友,还不得被折磨死啊。

只能说,这么理解林黛玉,就肤浅了很多,也辜负了曹公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一把辛酸泪。林黛玉的形象如果这么单薄,那就不是红楼梦了。

我们知道,黛玉下世,是绛珠仙子要用眼泪还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她下世时曾对警幻仙子说: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也就是说,黛玉见了宝玉,是注定要哭的,但曹公写文,总是让人意想不到,偏偏黛玉有不足之症,而父母又不舍让她出家,但要平安了此一时,既不能见哭声,又不能见外姓亲友。而黛玉进贾府见到了宝玉后,癞僧这两个“诫”瞬间都破了。



黛玉的哭,根本就不是矫情,而是因为前世缘分,她是来人间还债的,眼泪流干后,她就会去警幻处销号。脂砚斋批语也明确告诉我们,黛玉最终是“泪尽夭亡”。

但是,宝黛初见后,最先哭的,其实不是黛玉,而是宝玉。宝玉得知黛玉也无玉之后,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将通灵宝玉从项上扯下,狠命摔去。贾母急的又是哄又是劝。

而宝玉此时则是“满面泪痕”,黛玉还没哭呢,他倒先哭起来了。他哭的理由是“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脂砚斋评道:千奇百怪,不写黛玉泣,却反先写宝玉泣。估计很多人都没想到,宝黛初见,最先流泪的不是黛玉,竟然是宝玉,真是另想意想不到的笔墨。



其实,我们联系他们的前世,也不难理解,因为当初正是神瑛侍者先对绛珠仙草有了灌溉之恩雨露之惠,这才引出了绛珠仙子下世还泪的情节。所以,必当宝玉先哭,如此才能惹出黛玉眼泪,这样就证了前缘。

而也正因宝玉的这次摔玉,夜里也终于招出了黛玉的眼泪。她大概是吓坏了,刚来到外祖母家,自己千小心万小心,没想到还是惹的一个贾宝玉摔了玉,若是把那玉摔坏了,她该如何自处呢?

黛玉白天没哭,因为众人都在场,她的教养不允许她当众悲戚,可是到了夜深人静时,想想白天发生的一切,她不由得伤心,一个人在那里淌眼抹泪的。

黛玉被外祖母接去贾府,本就是因为母亲去世,祖孙见面时,已经哭成泪人。如今又因宝玉摔玉,暗自垂泪,可怜寄人篱下的孤女,从此眼泪一发不可收了。



此时宝黛初见,尚不熟识,而宝玉竟因黛玉无玉而摔玉,换成任何人,估计都会像黛玉那样,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吧?以为是自己说错了话,才招致了摔玉一事。

脂砚斋批的好:前文反明写宝玉之哭,今却如此写黛玉。几被作者瞒过。这是第一次算还,不知下剩还该多少?

都以为黛玉下世还泪,见了宝玉识了前缘后一定是她先哭,但曹公偏不这么写,他让宝玉先哭,然后招出了黛玉的眼泪,这也是宝黛初见后黛玉第一次哭。后文宝玉还有摔玉行为,那时的黛玉哭得更凶。

黛玉的结局是泪尽夭亡,等她还尽了眼泪,宝黛的缘分也就尽了,所以宝黛之间,注定是没有结果的。实际上,每个下世造劫之人,都不会在现世有圆满结局。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女娲造仙,作者创设的一对绛珠仙子【贾宝玉&林黛玉】,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 09: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淮上与友人别 - 唐代诗人郑谷诗作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淮上与友人别》是唐代诗人郑谷创作的七绝。

这首诗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使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得到充分地表达。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淮上与友人别

作者
郑谷

作品出处
《云台编》


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创作年代
晚唐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淮上与友人别①

扬子江头杨柳春②,杨花愁杀渡江人③。

数声风笛离亭晚④,君向潇湘我向秦⑤。[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淮上与友人别》意境图
《淮上与友人别》意境图
①淮(huái)上:扬州。淮:淮水。

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

③杨花:柳絮。愁杀:愁绪满怀。杀,形容愁的程度之深。

④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离亭:驿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⑤潇湘(xiāo xiāng):指今湖南一带。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在今陕西境内。

折叠白话译文
扬子江头杨柳青青春色惹人心,杨花似雪漫天飞舞愁杀渡江人。

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染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1]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1]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整体赏析
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而郑谷的这首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画面很疏朗,淡淡几笔,像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次句虽单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吾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随风远扬。离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诗到这里,突然停止,富有韵味。

这首诗有一个别开生面和富于情韵的结尾,使得它受到较高的评价。表面上看,末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诗的深长韵味恰恰就蕴含在这貌似朴直的不结之结当中。由于前面已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截然而止,在反激与对照中愈益显出其内涵的丰富。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君""我"对举,"向"字重叠,更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1]

折叠名家点评
《批点唐诗正声》:调逸。郑谷亦有此作,不多见。

《震泽长语》:"君向潇湘我向秦",不言怅别,而怅别之意溢于言外。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周云:茫茫别意,只在两"向"字写出。

《四溟诗话》:(绝句)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馀。郑谷《淮上别友》诗"君向潇湘我向秦",此结如爆竹而无馀音,予易为起句,足成一绝曰:"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长笛离亭晚,落日空江不见春。"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何新之为掉句体。杨慎列为神品。吴山民曰:末以一句情语转上三句,便觉离思缠绵,佳。唐汝询曰:尔我皆客,偶集离亭,笛罢各向天涯,离愁已在言外,不必更相妆点。断茂榛以落句太直,颠倒其文,反成套语。

《五朝诗善鸣集》:结句最佳。后人谓宜移作首句,强作解事,可嗤,可鄙!

《诗筏》:诗有极寻常语,以作发局无味,倒用作结方妙者。如郑谷《淮上别故人》诗……盖题中正意,只"君向潇湘我向秦"七字而已,若开头便说,则浅直无味,此却倒用作结,悠然情深,令读者低回流连,觉尚有数十句在后未竟者。唐人倒句之妙,往往如此。

《唐诗摘钞》:后二语真若听离亭笛声,凄其欲绝。

《删订唐诗解》:以第三句衬起末句,所以有馀响,有馀情。

《古唐诗合解》:此诗偏以重犯生趣。

《唐诗别裁》:落句不言离情,却从言外领取,与韦左司《闻雁》诗同一法也。谢茂秦尚不得其旨,而欲颠倒其文,安问悠悠流俗!

《说诗晬语》:(七言绝句)李沧溟推王昌龄"秦吋明月"为压卷,王凤洲推王翰"蒲萄美酒"为压卷,本朝王阮亭则云:"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秦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沧溟、凤洲主气,阮亭主神,各自有见,愚谓……郑谷之"扬子江头",气象稍殊,亦堪接武。

《唐诗笺注》:不用雕镂,自然意厚。此盛唐风格也,酷似龙标、左丞笔墨。

《诗法易简录》:风韵绝佳。

《网师园唐诗笺》:笔意仿佛青莲,可谓晚唐中之空谷足音矣。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情致微婉,格调高响。

《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丰神骀荡,写别意迥不犹人。

《养一斋诗话》:王济之曰:"读《诗》至《绿衣》、《燕燕》、《硕人》、《黍离》等篇,有言外无穷之感。唐人诗尚有此意,如"君向潇湘我向秦",不言怅别,而怅别之意溢于言外。

《梅崖诗话》:首二语情景一时俱到,所谓妙于发端;"渡江人"三字,已含下"君"字、"我"字。在三句用"风笛离亭"点缀,乃拖接法。末句"君"字、"我"字互见,实指出"渡江人"来,且"潇湘"字、"秦"字回映"扬子江",见一分手便有天涯之感。

《诗境浅说续编》:送别诗,惟"西出阳关",久推绝唱,此诗情文并美,可称嗣响。凡长亭送客,已情所难堪,况楚泽扬舲,秦关策马,飘零书剑,各走天涯,与客中送客者,皆倍觉魂销黯黯也。

《唐人绝句精华》:明胡元瑞称此诗有一唱三叹之致,许学夷不以为然,谓"'渭城朝雨'自是口语,而千载如新",并谓此诗"气韵衰飒"。按气韵衰飒,乃唐末诗人同有之病,盖唐末国势衰微,乱祸频繁,反映入诗,自然衰飒也。[2]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 10:58:27 | 显示全部楼层
贾政对林黛玉什么态度?他三次暗中表态,只有贾母秒懂默契不说话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2024 人文季美学向导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贾宝玉的姻缘,到底选择林黛玉,还是薛宝钗?贾府主事人的分歧巨大。

以贾母为首的,支持林黛玉。

以王夫人为首的,支持薛宝钗。

王夫人最大的外援是女儿贾元春。

元春的立场,在省亲当晚修改“蓼汀花溆”和“红香绿玉”,以及后来的端午节赐节礼体现的非常清楚。


甚至打醮清虚观,张道士向贾母提亲,也肯定是贾元春的意思。王夫人当请不动老道士插手帮忙。

这么一看,贾母不免人单势孤,在长房贾赦无缘置喙的前提下,贾政的态度便成了关键。他到底支持谁,才是最终的决定性因素。

似乎贾政始终没有明确表态。

如果你也这么想,可就是错了。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贾政有没有对贾宝玉的姻缘做出表态?不但有,还是连续三次。

让我们回到第十七回的“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当天贾政带着贾宝玉游览才建好的大观园,看似考验儿子才学,给女儿元春省亲回来看见弟弟有进步。

实际贾政一行的重点,就是作者借他对潇湘馆、稻香村、蘅芜苑和怡红院的点评,折射他对三个“媳妇”的认识,以及对贾宝玉姻缘的立场。

不提稻香村,只说潇湘馆和蘅芜苑两处。

(潇湘馆)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说毕,看着宝玉,唬的宝玉忙垂了头。



(蘅芜苑)贾政道:“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很……有趣!只是不大认识。”

以贾政的身份,肯定不方便表达对钗黛的评价,作者巧妙借他点评日后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住处,揭示他对钗黛二女的态度。


他说潇湘馆“这一处还罢了”,就是非常好的意思。

说贾宝玉若是在潇湘馆的窗下读书用功,再有林黛玉这样的妻子红袖添香,才不枉虚此一生。

他说蘅芜苑“这处房子无味的很”,是指薛家在他心中“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有趣”则指薛宝钗嫁给贾宝玉后,才发现儿媳妇是贤惠之妻,尚算满意。

从贾政的话里话外,显而易见对林黛玉的满意要远超薛宝钗。侧面说明贾政心中支持宝黛姻缘的立场。

待到贾政来到怡红院时,他与贾宝玉的对话,更进一步表明他对儿子婚姻的态度。

宝玉道:“此处短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固有蕉无棠不可,有棠无蕉更不可。”贾政道:“依你如何?”宝玉道:“依我,题‘红香绿玉’四字,方两全其妙。”贾政摇头道:“不好,不好!”


“红香绿玉”是贾宝玉心中的两全其妙,何为“红香绿玉”?

第十九回,贾宝玉讲小耗子偷香芋故事:“盐课林老爷家的千金才是真香玉呢”。

香玉就是黛玉。

绿玉,也是黛玉。

古人用山青为黛,形容绿到极致近乎黑色,就叫黛色。

六宫粉黛,借粉黛就是红绿,形容女儿的美。

黛眉绿鬓,黛和绿通指女儿的眉毛发色,容颜美貌。

古人的绿玉,可作黛玉。

贾宝玉说他心中的“两全其妙”是林黛玉,这是作者借“红香绿玉”隐喻未来的宝黛姻缘。

妙在贾政问贾宝玉“依你如何?”说“不好不好”,结果却默认了。就是尊重儿子的意见和意愿。


比较王夫人的强势干预,贾政明显更尊重贾宝玉的选择,也支持宝黛姻缘。

等到第二十三回,贾元春下旨让贾宝玉随着姊妹们去大观园居住,贾政尽管不太同意,只是贵妃女儿下旨,不得不从。

但贾政选择的入园日期非常巧妙,他当时回贾母:“二月二十二曰子好,哥儿姐儿们好搬进去的。这几日内遣人进去分派收拾。”

二月廿二是黄道吉日,适合搬家迁居,本没什么。那时候人们行事多看时宪书,就是黄历一类。

但贾政选择二月廿二日,告诉贾母,意思隐喻却不一样。

二月初二,林黛玉离家来到贾府。

二月十二日,花朝节是林黛玉的生日。

二月廿二日,林黛玉搬进大观园。

曹雪芹借此又一次表达了贾政对林黛玉的看好和支持。

尤其贾宝玉搬进大观园,分明是贾元春借此帮助母亲王夫人,从贾母手中抢夺弟弟的监护权。

贾政告诉贾母“二月廿二日子好”,便有安母亲心的意思。


尽管不清楚母子是不是有其他沟通。但作者借此表达出:贾政觉得好才是真的好。贾宝玉姻缘,由他这父亲决定。

贾母显然知道贾政对立场,才会并不着急表态做主。

贾政出差三年,无论王夫人怎么折腾,贾母都不急。皆因她手里有一票决定权。只要贾政回来,谁也无法阻止宝黛姻缘。

只是贾母也没想到,贾政回来了。也确实给宝黛订婚了。但就像冯渊与香菱的三日婚约,被呆霸王薛蟠横插一脚抢走一样,林黛玉最终被贾探春连累,潇湘妃子娥皇女英二女同嫁海外异国做了王妃后死去。

贾母因此而丧,贾家则树倒猢狲散,一败涂地。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8-01 09:49・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 11: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渭川田家
[ 唐 ] 王维
原文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译文
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

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

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

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注释
⑴渭川:一作“渭水”。渭水源于甘肃鸟鼠山,经陕西,流入黄河。田家:农家。

⑵墟落:村庄。斜阳:一作“斜光”。

⑶穷巷:深巷。

⑷野老:村野老人。牧童:一作“僮仆”。

⑸倚杖:靠着拐杖。荆扉:柴门。

⑹雉雊(zhìgòu):野鸡鸣叫。《经·小雅·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

⑺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⑻荷(hè):肩负的意思。至:一作“立”。

⑼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

⑽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作者介绍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 11: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荷锄
陆游陆游〔宋代〕

五亩畦蔬地,秋来日荷锄。
何曾笑尔辈,但觉爱吾庐。
胆怯沽官酿,瞳昏读监书。
区区尚多事,未解杂樵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8-3 11: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燥荻枯柴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燥荻枯柴,汉语成语,拼音是zào dí kū chái,意思是干燥的荻草,干枯的柴木;指易燃之物。出自《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燥荻枯柴

拼音
zào dí kū chái

解释
干燥的荻草,干枯的柴木;指易燃之物


出处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

注音
ㄗㄠˋ ㄉ一ˊ ㄎㄨ ㄔㄞˊ

目录
1成语解释
2成语出处
3成语用法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解释
荻:荻草,似芦苇。干燥的荻草,干枯的柴木。指易燃之物。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乃取蒙冲半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用法
燥荻枯柴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燥荻枯柴的意思
词语解释:
意思是干燥的荻草,干枯的柴木;指易燃之物。hAo86.com出自《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
成语解释
【解释】荻:荻草,似芦苇。干燥的荻草,干枯的柴木。指易燃之物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13年》:“乃取蒙冲半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

【语法】燥荻枯柴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该汉语词典《燥荻枯柴是什么意思|燥荻枯柴的解释是什么》来源于好工具,网址:https://www.hao86.com/ciyu_view_9dd92f43ac9dd92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9-17 03:42 , Processed in 0.05803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